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6年9月16日星期五

谢选骏:中国为什么裸官众多

谢选骏:中国为什么裸官众多

裸官,是指配偶和子女均在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的公职人员,主要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近年香港部分高官,其配偶或子女都已取得欧美护照或居留权,都属于裸官。
裸官现象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产物。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4000余名官员外逃。2009年11月17日深圳市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暂行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凡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这个意思,担任副职还是可以的。
正因为如此,外逃贪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裸官,其腐败路径通常是:通过贪污受贿聚敛财产——配偶子女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籍——配偶子女为裸官继续转移财产——裸官择机出逃并滞留国(境)外。
据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调查,几年来中共高干家属,高干子弟移民海外,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一共108万人之多。移民出去的高干子弟家属生活奢侈,用现金买房、买豪宅、买跑车根本不用贷款,因为国库通党库。
网文《中国最早的裸官伍子胥:为何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对于裸官现象进行批判说:


伍子胥辅佐了吴国两代国王,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夙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辅佐他打败了越国,报了阖闾被射杀的“一箭之仇”。但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功臣最终却不得善终,吴王夫差赐给他一把宝剑,名字叫做“属镂”,并派出使者监督他自杀。
自杀前,伍子胥大笑着说:“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有接受,时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伍子胥说的都是实话,这样的功臣被杀,的确是非常冤屈。但是,伍子胥的被谗言诽谤,冤屈而死,却并不是像岳飞一样,是被那个“莫须有”的罪名所害,而是授人以柄,把儿子送到他国,自己想当现代所说的“裸官”所致。尽管他并不是想背叛吴国,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给人落下了口实,成为他人谗言攻击的靶子。伍子胥的这种做法尽管是对未来退路着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算不上是明智之举,只能给后人留下借鉴的教训。
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时代的老臣,夫差能够被立为国王,伍子胥起了很大的作用。开始的时候,伍子胥受重用,夫差也像对待长辈一样对待伍子胥。两人在对待越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越国被打败以后,通过太宰伯噽向吴国讲和,伍子胥却劝夫差占有越国。最终,夫差听从了伯噽的话赦免了越国。
过了五年,夫差听说齐国的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想出兵北上。伍子胥却认为,越国的存在就是吴国的心头之患,越国不除,吴国就不能放心北上。两人的政治分歧进一步扩大。夫差并没有听伍子胥的话,还是北上攻打齐国。结果吴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国,顺带着震慑了邹国和鲁国。这样,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就显得不再重要了。
又过了四年(前485),吴王夫差又一次北上讨伐齐国。越王勾践带领朝臣朝拜吴王,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夫差非常高兴。伍子胥却劝谏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们就是能够战胜齐国,就好比得到一块只是石头的田地,并没有什么用处。就像盘庚说的那样,只有将越国这样的乱妄之人消灭干净,吴国才会兴旺。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临行前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到了,假如你和吴国一起毁灭,这并没有什么好处。”到了齐国,伍子胥就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回来向吴王夫差汇报。
吴国的太宰伯噽本来也是楚国人,他的祖父就是那个发明“上下其手”的伯州犁,被杀后逃难来到了吴国。他来到吴国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伍子胥的提携。但是,这个人是个十足的小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想着向上爬。伍子胥位极人臣,他的位子无疑是伯噽觊觎的目标。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搬弄是非,不管你是谁,即便是他的恩人也不例外,于是,伯噽开始把目标瞄准了伍子胥。
伯噽对吴王夫差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出兵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子胥因自己的计谋没有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计策的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用,因此就终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托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情早日想办法。”吴王夫差听了这番话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于是将一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伍子胥自杀。
伯噽是个小人,他的话自然不必当真。但是,吴王夫差为什么会相信伯噽的话并说也“怀疑他了”呢?根本的原因,吴王夫差认为伍子胥已经对吴国产生了二心,而这个二心的“证据”就是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人。
不知道伍子胥有几个儿子,但伯噽能够拿他的这个儿子说事并把他置之于死地,说明这是一个有继承权的儿子。也就是说,伍氏家族未来是由这个儿子继承家业的。伍子胥死的时候已经有七十多岁,不知道夫人是不是还在?即便是有妻妾,也已经不能生育下一代了。
在那个时代,如果是把继承人送出国外,这等于是说这个家族不再为现在这个“国”效力。在这种情况下,伯噽拿这件事攻击他,的确是最好的罪名。在夫差看来,伍子胥这样做,就是他对吴国的背叛。而伯噽给夫差的话语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暗示:伍子胥“不讲情义”,他连自己的父兄之死都不顾,他还会顾惜你这个君主吗?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官至太子太傅。太子建到了娶亲的年龄,楚平王为他聘的是秦国女子,因为这个女子长得非常漂亮,费无极就建议楚平王把这个儿媳纳为己有,另给太子建娶了一房妻子。费无极是太子少傅,本来就不太受太子待见,他担心将来太子建继位后报复他的夺妻之计,就想借机除掉太子建,于是就说太子建将要谋反。楚平王就把太子的师傅伍奢叫回来审问。伍奢知道这是小人费无极在进谗言,就劝楚平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而疏远骨肉。费无极却对楚平王说,大王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太子和伍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了。
于是,伍奢被楚平王囚禁。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伍尚,二儿子就是伍员,字子胥。为了防止报复,费无极就建议楚平王将他们父子三人全部杀掉。平王同意了,他要求伍奢将两个儿子全部叫回来。伍奢写了一封信,要召回两个儿子。不过他对平王说:“我的大儿子伍尚为人宽厚,叫他,一定能来;我的小儿子伍员桀骜不驯,他能忍辱负重,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会一块儿被擒,肯定不会回来。”事情果然如伍奢所料,大儿子伍尚和父亲一块儿赴难,伍子胥却逃亡到了吴国。
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伍尚有点儿迂腐不堪,而伍子胥的逃亡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古代人的道德观念和我们今天不一样。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所代表的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切,父亲让儿子干什么,儿子只能干什么,哪怕是让他去死!如果你不听从父亲的话,即便是能够活了下来,也会让世人看不起,因为你是个“叛逆”。所以,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也说:“我知道回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父亲让我们回去是为了求得生存,要是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所以说,伍子胥选择的逃亡是一种耻辱,尽管他已经报仇雪恨成功,在某些人的观念当中还是看不起他。
伯噽拿这个说事儿,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君主和大夫之中。那么,伯噽也是逃到吴国,他这是不是手里拿着要饭的棍子笑话要饭的呢?不是。伯噽是祖父被杀后逃亡的,楚国人并没有通缉他(向他国索要或者作为兴兵的理由),还有可能是祖父要求他逃亡的,这就是当时人认为性质不同的地方。有了这个“前因”,吴王夫差自然会得出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夫差认为,伍氏是一个不忠于君父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是个祸患,不除掉就会对自己这个君主不利。这就是伯噽的奸计能够得逞的原因所在。
也许伍子胥真正预料到了吴国将没有未来,但是他采取这样的方法应对将来的危机,确实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做出的一个不恰当的决定。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伍子胥是一个大才之人,但他恰恰在自身问题上犯了迷,他忘记了,他已经背叛了一次自己的母国,将自身献给了吴国,他的整个伍氏家族只能是和吴国同呼吸共命运,将儿子托付给齐国,只能是授人以柄。
……
按照上述标准,现在的共产党中国,比亡国在即的吴国还要腐败,因为裸官不会受到任何惩处。正因此如此,所以中国裸官众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复旦大学专杀好人

《说“俄罗斯必败”的冯玉军,不再是复旦的了》(风慢慢 2024-04-21)报道: 前几天,《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冯玉军的文章《俄罗斯在乌克兰必败无疑》。 冯玉军认为,因为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国际社会的支持、俄罗斯工业力量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体系的老旧、普京执政时间太长陷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