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

谢选骏:口误见初心


(一)
1、
《习近平博鳌开幕典礼口误 顺差读作「逆差」》(2018年4月10日 明报)专讯:
国家主席习近平昨日于博鳌开幕典礼上,公布中国未来4项扩大开放政策,其中在「主动扩大进口」部分出现口误,将「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说成「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逆差为目标」。本报收到消息指,央视接到上级通知,指习近平演讲后半部分出现口误,要求「不要再使用该部分的直播信号,包括重播、剪辑新闻片等」,使用当局发布新闻片。不过,包括新华社发出的文字全文,都没有出现「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逆差为目标」的字眼。
2、
《习近平口误后微博禁发“萨格尔王”》(新唐人2018年3月21日)报道:
3月20号,中共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近4700字的讲话,他在提及文艺作品时,列举了多部史诗。但当他读到西藏史诗《格萨尔王》时,却误读成“萨格尔王”。引起网友议论。 随后,在大陆社交媒体微博上,“萨格尔王”成为敏感词,被禁止发布。
3、
《习近平口误 因为没有令计划这样的贴心大秘》(法道济 2016-9-6)报道:
 
  9月4日,习近平在B20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在讲话中,习呼吁各国开放市场,消除壁垒,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从而重振世界贸易经济。在发言中,习近平引用了左丘明的《国语·卷十· 晋语四》中的话“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说法,来加以说明。这本来是切中要害,画龙点睛之语。但令人遗憾的是,习近平出现严重口误,将“宽农”说成“宽衣”,变成了匪夷所思的“轻关易道,通商宽衣”,使本来的意思完全变了调,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猜测。
“外交无小事”,这是中国外交界非常流行的说法。一个大国领袖,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当着几十亿听众,将错字念得琅琅上口,毫无察觉;且错的内容离谱,极易给敌对势力口实,以此进行别有用心的攻击。虽然事后公安部门及时约谈网上始作俑者,封锁有关议题,但视频录像早已登上油管,流散开来,许多网民网上调侃,兴风作浪,从而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后果严重,无疑造成了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读者可能还有印象,今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建党95周年发表讲话时,腾讯网进行即时直播称:“……习近平发飚重要讲话。”把“发表”误写成“发飙”,从而酿成一起政治事件。中共宣传部为此专门成立了整肃小组,进驻腾讯,进行排查,事后对涉及的编辑采访有关人员给予了开除等严厉的惩处。可见,涉及领导人也同样是无小事,任何一个无心之误都可能引发公关危机,甚至重大政治事件,给领导人个人及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政治损失。说明中共领导机关对此也是非常重视,深知其后果,一旦出现,定会出重手杀一儆百,以惩效尤。
作为一国领导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识经验习惯等特性,处理国事,包罗万象,日理万机;其侧重点是在重大国事问题上,思考问题,拍板决策;而领导人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公关形象、对外讲话、生活作息等一般性事物中,一般都委托给秘书人员来协助自己。而身边秘书人员除了在生活上细心照顾,负责参谋智囊等任务外,也有掌握领导人习惯,根据领导人行事风格,未雨绸缪,避免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失误。特别是象对外讲话等,既要起草讲话稿,严格把住文字关;同时,也要对领导人演说时的现场效果做出预测,进行掌控,避免类似“姬鹏飞到机场”的文字失误。
这一次念错古文的事件,表面上似乎错在习近平自己,对古文含义不敏感,事先准备不足。但实际上,身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以及中办副主任兼习近平办公室主任丁薛祥等身边大秘,未予重视,思慮不周,出现重大工作疏失,难辞其咎。试想,栗战书或者丁薛祥如果在讲演前抽出5-10分钟,自己给习近平捋一遍讲稿,让总书记有了正确印象;或者进一步,让总书记自己朗诵一遍,自己听着,甚至多找几个人,在一起边听边挑毛病,一旦有误,及时指出,立竿见影,避免出错。如果事先有这一番辛苦,怎么会出现如此重大失误?作为大秘人员,都是几十年做办公室秘书工作的经验老道之人,对习近平的为人及工作习惯知之甚深,如果不是粗枝大叶,或者事先偷奸耍滑,而是兢兢业业,细心照料,穷极一切细节,怎会出这么大的纰漏?
而且,不能排除极端情况,即中办打出来的讲稿就是错的,打字人看错,把“农”字打成了“衣”字,而后来把关的各级领导谁也没有看出来,从而直接导致了习近平的口误。如果是这样,性质则更加严重,说明目前中办习大身边人全体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效率低下。总之,习大身边秘书人员工作不深入,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应是误读事件的主要原因。
习近平在重大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记得在2015年9月抗日70周年大阅兵时,习近平在车中竟然用左手向受阅部队行礼,打破常规,含义不明,引起轩然大波,外界认为习近平不拘小节,竟然对行军礼的左右手都搞不清楚。实际上,我觉得这也是秘书人员工作疏失的结果。事先如果做好沙盘推演,让习总书记演练几遍,这种简单错误,完全可以在演练中得到纠正,避免军委主席的形象受到玷污。而这一次出现明显的误读事件,说明习近平身边的秘书人员并未吸取教训,犯了同样的错误,使总书记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损害,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其职业素质及政治忠诚度理应受到严重质疑。
在第四代领导人时代,胡锦涛在重要的国务活动中,以及重要讲话中,有板有眼,从未出现失误现象。究其原因,当然胡锦涛具有为人谨慎,注重细节的个人风格,但主要的是因为有令计划这么一个办事严谨全面,心细如发,穷极一切细节的贴心助手。令计划自从跟了胡锦涛以后,废寝忘食,忘我工作,每天都忙到深夜,甚至通宵工作。对胡锦涛的每一次公开活动,不论大小,令计划都亲临现场,从安保安排,出场时间,到讲话稿的修改、拟定,甚至话筒的高度,一切有关细节,令都要掌控安排,有的不惜亲身试一下,保证胡锦涛安全、舒适、顺利地参加活动,并力求最佳效果。对这一点,媒体都曾进行过全面报道。在胡锦涛执政的十年中,令计划一直是胡锦涛政治形象的包装人和保护者,发挥了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试想,胡锦涛如果出席同样的活动,做同样的讲话,出现类似习近平的失误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如果有令计划这样的人在身边,为其把关,习近平的这两次失误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根本没有发生这种低级失误的可能。
古语云:“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习近平因为秘书失职,面临尴尬,栗战书、丁薛祥之流应受到何种惩处,我们拭目以待。
尽管令计划由于贪腐等问题身陷囹圄,但优点和功绩不能抹杀;这是共党历来提倡的优良传统。相比之下,栗战书与丁薛祥工作粗糙,不负责任,失误频发,使习近平的形象受到了重大负面影响,被人抓住把柄,肆意攻击。这两个人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应该反思一下吗?与令计划相比,他们是不是差得很远?他们是不是应该很好地向令计划学习,多一些责任心,杜绝这些不必要的失误呢?
(二)
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El常语言中。什么是“口误”,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音器官错位或字词意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错误。口误非常普遍但相关论述并不是很多,大概与其难以收集记录的特点有关。还有许多口误可能被忽视,因为听话人在头脑里有一套期望交际装置和自动纠错机制,即使说话人表达有误,听话人也能按自己的期望理解而不会产生交际障碍。
心理学定义
人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说错话,那些原本不是出自内心的话被称为“口误”。人们往往对此没有重视,但是弗洛伊德却认为这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为口误并非偶然,口误的内容往往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的反应和写照。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的一切结构特征,都是一组简单的机制(凝缩、置换、戏剧化和二度修改)。因此,其结果不局限于所谓的“神经官能症病患”,也同样构成于“正常”的主体。就像是梦和口误,作为“正常”主体潜意识的产物,通过精神分析也可以纳入一切潜意识研究,并且分析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实践意义的。所以心理学分析认为,从一个人的口误中,往往可以发现对方内心深处的某些秘密。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无意间犯些可爱的错误,如:点菜时要“西红柿炒番茄”(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观架时说“坐虎观山斗”(坐山观虎斗)等,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广义上的“口误”更接近心理语言学上的“言语失误”。我们不难发现周围环境中口误的广泛存在,Fromkin&Rodman(1978:165—166)曾断言:“说话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口误”。An—neCutler(1982:13)的解释类似“遮盖”(shadowing):“听话人总是力图从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完善的信息中,通过重新组合语音、词和句法结构,来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听话人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校正机制,能校正说话人的口误而又不曾注意到口误的发生。
口误,顾名思义就是说在说话时出现的言语错误或在一个语句中出现主谓语错位情况,或者是一个语句中有读音相似的文字时出现误读。
理论基础
心理学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创造一种舒适的氛围,让与自己沟通的人觉得安逸,然后放松心理警戒,公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一个人自由地谈论自己,人们会发现不管他之前的心理戒备多么强烈,肯定会在某个时刻释放出自己的潜意识,脱口说出真实的想法。这就是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口误”(Freudian slip)。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的一切结构特征,都是一组简单的机制(凝缩、置换、戏剧化和二度修改)。因此,其结果不局限于所谓的“神经官能症病患”,也同样构成于“正常”的主体。就像是梦和口误,作为“正常”主体潜意识的产物,通过精神分析也可以纳入一切潜意识研究,并且分析的结论具有相当实践意义。所以心理学分析认为,从一个人的口误中,往往可以发现对方内心深处的某些秘密。
什么是弗洛伊德口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说错话,那些原本不是出自内心的话被称为“口误”。一般人从不重视口误,而弗洛伊德却非常有兴趣。他提醒我们,口误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因为口误并非偶然,恰恰相反,口误的内容往往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的反应和写照。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的一切结构特征,都是一组简单的机制(凝缩、置换、戏剧化和二度修改)。因此,其结果不局限于所谓的“神经官能症病患”,也同样构成于“正常”的主体。就像是梦和口误,作为“正常”主体潜意识的产物,通过精神分析也可以纳入一切潜意识研究,并且分析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实践意义的。所以心理学分析认为,从一个人的口误中,往往可以发现对方内心深处的某些秘密。
在营销洽谈中捕捉弗洛伊德口误
  一个精明的营销人员,往往会从客户的一些言谈中发现线索,并获得重要信息。这是一种“可控性的口误”,也就是销售人员通过一些主动问询的方式,广泛获取对方信息,在对方并没有心理提防的领域将真实信息挖掘出来。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经验并不怎么丰富的客户,他们往往在销售人员“东拉西扯”中暴露了目标。这种口误的出现对于客户本身来说并不是潜意识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所暴露的是多么重要的信息。相反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种口误是可以控制和预期的,因为通过诱导式的语言和主动的问询一般都能找到这个突破口。
  但是人们往往不喜欢被他人看透其内心的秘密,而且对于任何比较有经验的受众客户方而言,他们是非常注意把控自己的思维和“嘴巴”的,因而也就会用各种方式来掩盖或者误导其真实想法,这也是绝大多数营销人员备感苦恼的事情。
  在我工作的很多企业销售部门里,经常有下属在与客户沟通很长时间后,沮丧地放弃获取对方真实想法的努力。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放弃很不明智,因为这就如同将销售达成的希望放在没有动力的船上,一切只能看海的“脸色”了,那么客户方就占据了主动。这时采取迂回和战略转移就很必要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换个话题吧”。
  还有一种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当与客户谈到比较深入、比较敏感的话题时,不但没有获取对方潜在意图,反而导致客户转移话题、避而不答,甚至态度变得很不友好。这很可能是销售人员在试探和语言诱导时过于暴露了目的,引起了对方加倍的警觉。
  从心理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潜意识所带来的意图虽然可以掩饰,但总会从某些方面暴露出来,只要消除了人的防范意识或人为地制造一些情感压力,往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所要探询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在情绪好时,都很喜欢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但是在心情不好时,往往喜欢陷入沉默或者对厌恶的东西变本加厉的诅咒。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当然也无法超脱于大自然所烙上的本性印痕。在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我们很自然能够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之于实践。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位销售人员都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们每一次销售洽谈的过程都是一次心理诊断。目标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绪,营造舒适、开放的沟通环境,从而获取客户的真实意图,为达成销售作出铺垫。
获得弗洛伊德口误的细节
  1.主动提问式谈话
  为了能将销售洽谈尽快展开,同时更多地获取客户信息,最好采用问询式的谈话方式,将话语引导给客户。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如“怎么、为什么、哪”等代词、副词开始对话。实际上这也完全符合销售技巧一贯的原则——让客户多说话才能做好销售。
  2.改变谈话的立场
  销售手法应该避免急功近利和斩尽杀绝,销售人员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帮助客户分析需求,甚至把自己当成客户的顾问去讨论产品。这样是非常有助于获取客户的真实想法的。所谓“口误”在这种环境下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的。
  3.直面产品的缺点
  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客户需要的是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任何不切实际的吹嘘和掩盖只会加剧客户的戒备、不满甚至排斥。不加掩饰的真实情况,才是客户愿意了解的。从我的经验来说,诚实和诚恳往往更能建立通畅的客户交流平台,双方都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拿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4.控制主动权
  当一次交流开始后,销售人员应该学会控制谈话的主动权,也就是话语权。这个时候,销售人员或提问或聆听,都是主动控制着进程,引导着客户意识往自己期望的轨道行进。这个时候要注意客户的反问,对于介绍产品有利的反问应该积极正面回答,但是过多的反问会影响谈话的主次,会失去主动权。所以应该及时换转话题,跳出被动格局。对于客户的提问,我们可以考虑用类似这句话去转换:“这是个好问题,但我能不能先问你一下另一个问题?”
  5.当一个好听众
  我们都知道“销售发生于言语,但购买确是无声的”。很多销售人员喜欢滔滔不绝、甚至妙语连珠,像是一场表演。某些销售人员特别喜欢打断客户的表述,接茬话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和预见性。其实在客户未完成话语前,过早放弃倾听很不聪明。这很可能丧失探求客户真实想法的机会,也就是把你面前的“弗洛伊德口误”给噎了回去。
  6.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在洽谈时,做到全神贯注还不够,应该把自己所有感官的注意度都放在客户身上。只考虑客户所讲,仔细观察客户任何细小动作给你的信息,就像聚光灯一样照射着你对面的客户,这个时候,他的任何一个举动都逃不过你的感觉,即便没有出现“口误”,任何反常的动作或习惯性的动作都可能给你带来提示。
(三)
《一直听说“不忘初心”,今天才知道此语的真正内涵》(2017年05月22日 清风慕竹)报道: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什么是初心?
1912年春天,哈佛大学教授桑塔亚纳正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欢叫不停。
桑塔亚纳被这只小鸟所吸引,静静地端详着它。过了许久,他才转过身来,轻轻地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同学们,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现在得去践约了。”
说完,便走出了教室。
那一年,49岁的桑塔亚纳回到了他远在欧洲的故乡。数年后,《英伦独语》诞生了,桑塔亚纳为他的美学绘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来,初心,就是在人生的起点所许下的梦想,是一生渴望抵达的目标。
初心给了我们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创造的秘密就在于初学者的心态。
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
因为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时刻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现在的我仍然在新兵营训练”。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柴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
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
因为忘记了初心,时光荏苒之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的忏悔: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愿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样子。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
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
就像一首诗中所言: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这里的“内里”即为“初心”,它不常显露,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其存在。
但在遇到选择之时,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时,往往能感知其存在。
林清玄说:回到最单纯的初心,在最空的地方安坐,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吧!
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白岩松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就如中国一句古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谢选骏指出:也许,口误见初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文化哲学丛书》序言

文献:相对静止的、逻辑的。 文化:生成中的、非逻辑的。 书,是载体--超越了时空与自我。一本好的书,具有采纳中外、贯通古今的风度,它能诱使人的精神日新不已,是步出一已封闭的讯息库,是通往无垠世界的中继站--读书,从此成了开发智慧海的通用方法。 在古代西亚的圣典中,上帝对虔诚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