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8年12月24日星期一

谢选骏:文明的冲突只是部落文化的最后挣扎


《美国政治对话已经破裂》(2018-12-24 美国之音)报道:
离任的参议员抨击美国毒化的政治对话氛围——从国会山传出的信息直截了当:美国政治对话已经破裂,让国家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可能让民主本身受到威胁。这是美国即将离任或者已经败选的参议员在本届国会即将结束前发表告别演说时传达的信息。
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我这辈子有幸报效国家,有幸为佛罗里达居民效力。”
共和党参议员杰夫·佛雷克说:“我会永远珍惜在参议院结下的友情。”
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说:“我爱这里,也爱你们,你们几乎所有的人。”
参议员们经常忍住热泪。
参议员们向同僚告别,反思他们任职的参议院。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曾经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傲游太空,此时他以参议员的身份发出了呼吁。
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说:“拒绝党派刻薄的诱惑,拒绝分裂的势力。部落文化是我们的麻烦。如果不纠正这种文化,我们的国家就会滑坡。”
代表犹他州的参议员哈奇(Orrin Hatch)是美国任期最长的共和党参议员,1976年就当选参议员了。共和党参议员哈奇说:“如果我们分裂,这个国家就会分裂。如果我们放弃文明礼貌,我们的选民们就会效仿。所以,这个国家要进行改良,就必须首先改良参议院。我们必须恢复参院曾有的礼让文化、妥协文化和相互尊重的文化。我们要改变国家,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的发言更加直率。
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说:“美国参议院有太多的大叔令人汗颜。很多事情都很丢脸。美国参议院不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议事殿堂。我们必须摆脱这个阶段的党派两极分化,对投下艰难一票的政治后果不再担忧,才有资格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议会。”
代表北达科他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海迪·海特坎普也呼吁参议员们不要恐惧。
民主党参议员海迪·海特坎普说:“我们必须摆脱两党都存在的失败文化,认为我们无法进步。我们可以进步。我们一旦相信自己能够进步,一旦拒绝接受失败,我们就能真的大有作为。”
代表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杰夫·佛雷克经常公开批评特朗普总统。他表示,参院改革事关国体。
共和党参议员杰夫·佛雷克说:“民主之路并非不可逆转,在莫斯科可以逆转,美国可以逆转,其他任何地方同样可以逆转。美国此刻政治机能障碍,政治动荡。我们应该好好想想我们来之不易的传统,好好想想我们的民主规范。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为之奋斗才能延续。”
并非所有的发言都如此冷峻。不少参议员都十分忧伤。
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说:“与朋友告别,与我热爱的工作告别,的确难分难舍。”
共和党参议员杰夫·佛雷克说:“我此时充满感激,也十分乐观。”
有些过去常说的话语很快就不会再用了。
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说:“非常感谢,我的发言就此结束。”
共和党参议员哈奇说:“主席先生,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民主党参议员海迪·海特坎普说:“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说:“这是我无比的荣幸。主席女士,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共和党参议员杰夫·佛雷克说:“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谢选骏指出:民主党参议员比尔·纳尔逊说:“拒绝党派刻薄的诱惑,拒绝分裂的势力。部落文化是我们的麻烦。如果不纠正这种文化,我们的国家就会滑坡。”——说的多好,尽管他们做不到。但毕竟证明了,哈佛大学所鼓吹的种族主义的“文明的冲突”只是一种落伍的“部落文化的最后挣扎”!全球现在只有一个“现代文明”了,以及这个文明所包含的各种部落文化——拒绝部落文化的分离作用,全球才能走向统一的和谐!不论这种部落文化是以传统宗教的面目出现的,还是以前卫浪潮的面目出现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五蠹》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啦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不足为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之言非不辨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驿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莫先于父母,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君虽厚爱,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辔金百溢辔,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廉贞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译文】
(一)
上古之世,人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敌不过禽兽虫蛇;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筑巢棚以躲避禽兽的危害,人民喜欢他,便推举他为领袖统领天下,号称有巢氏。人民吃的瓜果蚌蛤,腥臊难闻,伤害脾胃,人民多病;有圣人兴起,钻木取火,用火烤煮食物除掉腥臊,人民喜欢他,推举他为领袖统领天下,号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洪水泛滥,鲧和大禹开掘河道疏导洪水。近古之世,夏桀、殷纣凶暴,祸国殃民,成汤王、周武王征讨桀、纣。如果夏朝有人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如果殷、周时有人开河道排洪水,一定会被成汤王、周武王耻笑。然而有人把尧、舜、汤、武、禹王的治国之道用在当今而加以赞美,一定会被新圣人耻笑。因此圣人不是期望学习古代,不是效法古代的制度,不是遵行古法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世情的变化发展,经过分析研讨,设施和制度才完备起来。宋国有一个耕田的农夫,田中有个树桩,一只兔子跑来,一头撞在树桩上,脖子折断而死。农夫放下翻土的工具而守着树桩,希望再来兔子。兔子不能再得,而他却被宋国人耻笑。如今想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今世上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人。
古时男子不耕田,草木的果食足够人吃了;妇女不纺织,禽兽的皮毛足够人穿衣了。不必用力而营养就会充足,人民稀少而财货有余,所以百姓没有纷争。因而丰厚的赏赐无处用,严厉的刑罚无处使,人民就能自治。而今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爷爷还没死就有二十五个孙子了。因而人口多而货财少,为了生存用力多而供养薄,所以人们争夺:尽管加倍赏赐,加重处罚,还是免不了作乱。
帝尧治理天下时,苫房上的草都不修剪,椽子也不雕刻;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冬天用小鹿皮做袄,夏天用粗葛布做衣,就是看守城门的小吏的吃穿也不会低于帝王的。大禹治理天下,亲自带着锹叉,作为人民的首领,大腿上磨得没有汗毛了,小腿也不再生毛,就是奴仆也不比这更苦了。由此而言,古时揖让天子之位,那是辞去看门的俸禄而远离奴仆的劳作,所以让天子之位并不足为怪。如今的县令,有那么一天死了,子孙几辈子都驾他用过的车,故人们十分看重。因此人们对于推让,可以轻易辞去古时的天子,而难于辞掉当今的县令,这是由于供养厚薄不同的缘故。在山里居住的人要到河谷里去挑水,腊月祭神时相互赠水;住在低洼沼泽的百姓,困于水涝,还要雇工排水。所以在饥荒的春季,有了吃的连小弟弟都不让;而丰收的秋天,关系疏远的来客也必须吃了饭再走。这不是对待骨肉不亲而喜爱过客,是由于收成多少的缘故。因此古时看轻财货并非仁义,是由于财货丰盛;而今争夺,并非卑鄙,而是财货不足。轻易辞去天子,并非品德高尚,而是势薄;看重为官,寻找依托,并非品行低下,是因为官位权重。所以圣人治国首先要考虑的是财货多少,然后制定权势的轻重。因而惩罚轻微不是仁慈,诛杀严厉不是暴虐,这是根据习俗而定的。所以事物都是本着世情而行的,各种条例都是适应实际情况而制订的。
古时周文王处在丰、镐之间,地方不过百里,推行的是仁义之道以安抚西戎,于是统一天下。徐偃王地处汉水之东,地方五百里,推行仁义之道,割地献土而朝见徐王的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有害于自己,举兵攻打徐国,就把徐国灭了。所以周文王推行仁义而一统天下,徐偃王也推行仁义而灭掉了自己的国家,这是仁义适合古代而不适合当今的缘故。所以说:社会变了,而治国方略也得变。当帝舜之时,有苗不服,禹要举兵征讨,帝舜说:“不可,君主的德行不够而动用武力,是不道德的表现。”于是修教行德三年,举行干戚舞以庆功,有苗这才臣服。帝尧时与共工作战,铁铦短的都打倒敌人了,铠甲不坚的身体都受伤了,这是由于干戚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世事变了而军事装备也得跟着变。上古追求道德,中世角逐智谋,当今较量气力。齐国将要攻打鲁国,鲁国派子贡去游说,齐国说:“你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要的是土地,不是要你说的那些空话。”于是举兵伐鲁,距离鲁国都门十里划为国界。所以偃王推行仁义而徐国灭亡,子贡有辩才又有智谋而鲁国被削弱。据此而言,仁义辩智并不是保护国家的工具。抛弃偃王的仁义,放弃子贡的辩智,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让他们对抗大国,那么齐、楚两国的意图,在徐、鲁就很难实现。
古今的社会情况是不一样的,新旧的设施也不一样。如果用宽缓的政治,治理困窘急迫的百姓,如同没有缰绳和马鞭而要制服烈马一样,这是不明智的。如今儒家、墨家都讲“先王兼爱天下”,那么看待百姓就和父母一样了。怎样才能证明这点呢?有人说“司寇行刑,君主为此而不让奏乐了;听到有人被处死的消息,君主就为之流泪。”这就是所举的先王兼爱的例证。君臣的关系有如父子,国家就必然会治好。由此类推,就是没有父子关系不正常的了。个人的感情,没有比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早的了,父母虽都被敬爱而家庭未必就治理得好;君主虽厚爱百姓,怎么就能不乱呢?而先王之爱百姓,怎么也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未必不乱,百姓怎么就能治理得好呢?况且依法行刑而君主为之流泪,用这种办法去表明仁义,这不是治国的好办法。流泪而不愿行刑是仁义;然而不可不行刑的是法。圣王战胜仁爱而施行法治,而不去听那哭泣,这样说明仁爱是不可以作为治国之法的。
况且百姓本来就是慑服于权势的,很少能以仁义为胸怀。仲尼是天下的圣人,修道讲德而游说海内,海内看重他的仁爱,赞美他的节义,而为他服役的才七十人,这就是说以仁为贵的人太少了,遵循节义太难了。因此,天下之大,为他服役的才七十人,而讲仁义的只有一人。鲁哀公是一个下等的君主,面向南的朝堂掌握一国之政,境内的百姓没有敢不服从的。百姓本来就是慑服于权势的,权势也确实容易服人,所以仲尼反而得称臣,哀公反倒称为君。仲尼不是服从于哀公的仁义,而是服从于他的权势。所以按仁义来说,仲尼是不服哀公的,而依靠权势哀公就能使仲尼服从。如今所谓有学识的人游说各国君主,不是依靠必胜的权势,而是致力于仁义,说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这是要求君主都和仲尼一样,而以世上的普通百姓都如仲尼的弟子了,这种道理根本行不通。
如今有一个不肖之子,父母申斥他他不改,乡里父老责备他他不理,师长教导他他不听。要说父母的爱,乡里父老的德高望重,师长的智慧,三种美德加在他身上,根本不能动其心,连一根汗毛都没有改变;等到州里的官吏,带着刀剑,来执行公法,追查坏人,然后才知道恐惧,遂改变他的陋习,改变他的劣行了。所以父母的爱是不足以教育儿子的,必定要在州衙的严刑管教之下,百姓本来就是越惯越骄,越严越老实的。所以说,十丈高的城墙,就是楼季都无法翻越,那是太陡峭了;一千丈的高山,瘸腿的母羊都可以放牧,那是坡度小而平的缘故。所以明王制法严峻,刑罚严厉。为了几尺布,一般人也不会放手不要;闪烁的黄金百镒,闻名的盗跖却不去取。没有什么危险,几尺布也不放弃,要断手就是黄金百镒也没有人去拿。所以明主不得不厉行诛罚。因此,奖赏一定要厚而且坚决守信,让百姓得利;刑罚一定要重而且不能赦免,使百姓畏惧;法令一定要统一而稳定,让百姓都明白。因此君主的奖赏决不改悔,行刑决不宽赦。有美名就给与奖赏,有毁谤紧接着就受惩罚,贤与不肖就都能尽力遵法了。
而今就不是这样:因为有功才授予爵位,却又因他求官而受轻视;因为尽力耕作而给予奖赏,却又轻视他的家业;因为不愿为官而疏远了他,然而又看重他隐居的清高;因犯法而判刑,却又赞叹他的勇敢。毁誉、赏罚之所行如此相矛盾,所以法律禁令都被破坏,百姓更加混乱。如今兄弟受伤害,必然帮助兄弟还击,就认为是正直;朋友受侮辱就与朋友一起报仇,就认为这是坚贞的行为,然而却犯了君主的法令。君主尊重正直、坚贞的行为,却忘记了犯禁的罪行,所以百姓逞强斗勇而官府禁止不了。不费力就能得到衣食就叫能,不上战场立功而受到尊崇就叫贤,贤与能的行为盛行了,军队就会疲弱,农田就会荒芜。人君喜爱贤能的行为而忘记了军队疲弱、农田荒芜的祸患,于是私人的行事成立了而公利也就灭绝了。
【原文】
(二)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镰;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智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贵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倚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焉。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辩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日“可以得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日“可以得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者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国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舌乙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倬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利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外而政乱于内,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脩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译文】
(二)
儒生以仁义扰乱法制,游侠以武勇触犯禁令,而人君都加以尊敬,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由。违法是有罪的,但是那些儒生因为有学问而被录用;犯禁是要处罚的,但是群侠却受到豪门的豢养。因而法令所反对的,却是君主所看重的;官吏要诛戮的,却是权贵所豢养的。法之所办,君之所重;上之所爱,吏之所诛;这四种情形,全然相反,而君主又没有定规,就是有十个黄帝也治理不了。所以提倡仁义的,对他们不能赞许,赞许就会影响为国立功;所谓有学问的,根本没有用场,任用他们就会扰乱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父亲偷羊而他报告了官府。令尹说:“把他杀了!”以为对君主虽然正直,对其父却是叛逆,所以就加罪于他。由此看来,君主的正臣,却是父亲的暴子。鲁国有人随同君主去作战,三次参战三次逃跑,仲尼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老父,我死了没有人养活他。”仲尼认为这是孝行,把他举荐给君主。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却是君主的叛逆之臣。所以楚国令尹诛戮了偷羊之父的儿子,而楚国的坏人,君主就无从知道了;仲尼奖赏了逃兵,而鲁国的百姓一作战就逃跑。上下之利如此不同,而人君对百姓的行为均加赞美,这样要想国家幸福,就必然无法做到。
古时苍颉造字,把围绕自己谋利叫做“私”,和“私”相反叫做“公”。公私根本相反,苍颉早就知道了。时至今日人们还以为是同利,这真是不明察的祸患。然而如今还有人为百姓打算,就不如修行仁义而学习儒学了。修行仁义就会被信任,信任就有了官职;学习儒学就可以成为明师,成为明师就能光荣显达:这是个人的美事。那么没有功劳就可以得到官职,没有爵位还能显荣。如此理政,国家必然混乱,君主也一定会遭到危害。所以互不相容的事,不能两立:杀敌者受奖赏,却又崇敬慈惠的行为;攻占城池的得爵位,却又相信墨家的兼爱学说;坚甲利兵以防危急,然而却以儒生插笏为光荣;增加财富要依靠农民,作战抗敌要依靠士兵,然而却以学习儒学为贵;抛弃敬上畏法的百姓,却豢养游侠剑客之辈。有如此举动,想要富国强兵是不可能的。国家太平时豢养儒侠,有了危难才去依靠士兵,应该用的人不用,所用的人得不到国家利益。因此从事耕战的人懈怠了本业,而游学的儒生日益增多,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况且社会上所谓贤良的人,要有坚贞守信的行为;所谓智人,要会说那些玄奥微妙的言词。微妙之言,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很难知晓,却让众人来效法,而最聪明最有才学的人也很难知晓,那么民众更无从识别了。所以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想什么细粮鱼肉,连破布短袄都穿不上的人根本不会去想什么绫罗锦绣。所以治理国家,紧急要办的事没办,不急之务就根本谈不到去办。如今的国家之政,民间尽人皆知的要做的事不做,却羡慕那最聪明的人的言论,这对治国来说是背道而驰了。所以这种微妙的言论,并不是百姓所需要的事务。如果说要用贤良正直守信的人,就一定得尊重不欺之人;而不欺之人,没有不被别人欺负的办法。布衣百姓相互交往,没有富厚的钱财相互利用,也没有威势相互畏惧,所以需要不欺之人。而今君主有制服人的权势,有一国的财富,又有赏罚大权在握,只要明察上下,虽有田常、子罕一类奸臣也不敢欺君,何必去求不欺之人呢?现在正直守信的人不过十人,而全国的官吏数以百计,一定要用正直守信的人,则人不够用;人不够用则治国的人少而乱政的人就多。所以明主之道,是统一于法治而不求有智谋的人,坚守法术而不羡慕有信义的人,所以法治不受破坏,而群官也就没有奸人了。
如今君主对于言谈者,喜欢他的辩才而不问是否正确;对于他的使用,只是赞美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功效。因此天下众人,在言谈上只务巧辩而不顾实用,所以称颂先王、宣扬仁义的满朝廷,而政治还是混乱;修行德的互比清高而不顾功效,所以智谋之士退居山林,弃政归禄,而士兵还是不免于疲弱,政治还是不免于混乱。这又是为什么?就因为百姓所赞颂的,君主所尊贵的,都是败坏国家的事。如今国内很多人谈治国,收藏商鞅、管仲之书的几乎家家都有,而国家却越来越贫穷,这是因为讲耕田道理的人很多,而实际耕田的人极少。国内很多人讲兵法,收藏孙子、吴起兵书的家家都有,然而士兵疲弱,就是因为讲战事的人多,而实际披甲作战的人极少。所以明主使用他们的力气而不听他们的言谈,奖赏他们的功劳而禁绝无用的活动,这样百姓才能尽死力而听从君主的法令。耕田要费力,也是辛苦的,而百姓努力耕田,说这样“可以富足”。作战是相当危险的,而百姓愿意从军,说这样“可以尊贵”。而今学习儒家的学说,练习言谈,没有耕作的劳苦,而有富足的实效,没有作战的危险,而有尊贵的荣耀,这样谁不愿意做呢?因此上百人追求智谋而一人用力,追求智谋的人多而法治又遭到破坏,出力的少而国家贫穷,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由来。
所以明主之国,没有书简文籍而用法制教导百姓,没有先王的语言而以官吏为师,没有剑客的凶悍而以冲锋陷阵为勇。是以国内之民,言谈一定要符合法令,行动要见功效,勇敢的人尽力去作战。因此无事时国家富足,有事时兵力强盛,这就叫做“王业之资”。既然有了“王业之资”的储备,那就可以乘敌国混乱之机,超过五帝,赶上三王,一统天下,一定是这种法治。
而今则不是这样,士民在国内肆意行动而无视法令,游说之士在外造成声势,外内放纵而待强敌,不是非常危险么!所以群臣谈论外事的,不是与合纵连横各党徒,就是有复仇之心而要借助国家之力的。合纵是合众弱以进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国以攻众弱,这些都不是维持国家安定的方略。如今人臣之谈论连横的人,都说:“不侍奉大国而遇敌就会遭殃。”侍奉大国未必就能保住国家,一旦有难那就只好捧出版图献上玉玺而请兵相助了。献图就得割地,纳玺则国家地位更为卑下;领地小了国家就削弱,名位低下政治就会紊乱。侍奉大国是连横,并不见得有利,反而得失掉土地而政治紊乱。人臣谈论合纵的,都说:“不救小国以征讨大国,就会失掉天下;失掉天下,国家就会危殆;国家危殆,君主就卑微。”救援小国未必有实效。而起兵与大国为敌,救小国未必就能保住小国,而结交大国也未必没有疏忽,稍一疏忽就会被强国挟制。出兵就会打败仗,退守则城池也会被攻占。救援小国而合纵,未见收益而会失败被割地。因此侍奉强国要依附外国的权势,救援小国就会有国内的重臣求利于外:国家的利益还没有得到,这些人就已经得到封地和厚禄;主上低微而人臣尊贵;国家失去领地而私家富足。事情成功,这些人权重而且长久稳固;事情失败,这些人富足而退。人主听凭大臣的谋划,事情未成而爵禄已经尊贵;事情失败也不诛戮,则游说之士有谁不用矰缴之说谋取功名富贵而希图在事败之后能侥幸免祸呢?所以破国亡君愿听言谈者的浮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原是人君不明公私之利,不察对与不对,而诛罚又不能在罪名成立后坚决执行的缘故。他们都说:“外交活动,大可以一统天下,小可以安定一国。”所谓称王称霸,是能进攻敌人,而国家安定又是不可攻的。国力强才能进攻,国家太平是不可攻的。国家强盛,不是靠外交活动,而是国内治理得好而取得的。而今在内不施行法治和权术,而讲求智谋于外交,就不可能得到国家强盛。
谚语说得好:“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钱多就容易把生意做好。所以说国家强盛就容易谋划进攻他国,国家弱小而又混乱就难于运用计谋。所以用于秦国,谋划改变十次事变而很少失利;用于燕国,一次计谋也难以成功。并不是用于秦国的谋划就必然明智,用于燕国的就必定是愚鲁,总之是治还是乱,国家基础不同。因而周室离开秦国而讲合纵,一年就被秦国吞并;卫国离开魏国而讲连横,半年就灭亡了。这就是说周室灭亡于合纵,卫国灭亡于连横。假如周、卫暂缓使用合纵连横之计,国内严加管理,严明法规禁令,赏罚有信,尽其地利,备足粮草,使百姓以必死之心坚守城池,天下得到他们的土地而利少,进攻他们的国家伤亡要大,就是万乘大国也没有敢于进兵而困顿在坚城之下,而使强敌受挫,这才是根本的不亡之术。舍弃根本不亡之术而采取必亡的行动,这是治国者的过错。智谋困于外交,政治紊乱于内,这是灭亡之路,也就无法解救。
为了百姓谋划计策,都是要平安、有利而避免危难和穷困。如今为了攻战,进则和敌人拼死,退则死于诛戮,这太危险了。放弃个人的事而去争汗马功劳,家里困穷而不加抚恤,那就没有路可走了。穷困危急之所在,百姓怎能不逃避?所以侍奉于私人门下就可以免除兵役,免除兵役就能远离战场,远离战场生活就安定了。给当道重臣行贿就可以得到所求,得到所求就可以安生了,这是个人利益之所在,怎么能不去争取呢?因而公民少了而私人门下的人就多了。
明王治国治政,就是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且名位卑下,因为从事根本农业的人少而趋向末业游食之民多。而今世上近侍的请托而买官卖官之风盛行,官爵可以购买而商工就不卑下了;奸人的钱财、商贾的财货得以上市流通,商人就多了。奸人商贾囤积居奇、搜刮民财而得以尊贵,且超过耕战之士,于是耿介正直的人少而奸商就多起来了。
以此混乱的国家的社会风气,所谓的学者称颂先王之道而依托仁义,穿戴华丽而又粉饰他们的巧辩,惑乱当世的法令,而迷惑君主之心。纵横家设下诈伪,借助外力,以谋其私欲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带刀剑的人聚集徒党,立下节操,以显示他们的名声而触犯官府的禁令。逃避兵役的人群聚集在权贵门下,送尽贿赂而请托重臣,以摆脱汗马之劳。商工之民制造粗劣的器皿而聚不义之财,蓄积待时而谋农夫之利。这五种人是国家的蛀虫。君主不除掉这五种蛀虫,不养正直之士,则海内有破亡之国和灭亡的朝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

谢选骏:大西洋文明与大西洲传说


大西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大西洲则是远古文明的传说——它们之间会有联系吗?
(一)
《南极"末日冰川"碎裂 十年提升海平面3米》(2018-05-01 10:45:28  北美留学生日报 | 2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2004 年灾难大片《后天》的一开始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片已经极度融化的南极冰川上,古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与同事弗兰克和杰森在冰川上考察时,亲眼目睹整个拉森冰架全部断裂。
杰克随后将有关全球变暖调查的发现在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研讨会上作出报告,声明两极冰川的融化已经阻断了北大西洋洋流的暖洋流,而这种情况若继续持续下去,将会在未来形成另外一个冰河时期。
但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对此感到荒谬,美国副总统雷蒙·贝克甚至把杰克的理论当作笑话看待。因为没有及时作出足够的准备,人类就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而现在,后天的开头的一幕在南极,竟然真实的上演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最危险的冰川”——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这个位于南极西侧大冰盖将会碎裂,并且很可能导致在十年内提升海平面3米!
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也被科学家们称为“南极冰盖的致命弱点”,是南极最大的冰川之一。它位于南极州的西部,面积达到182,000平方公里,几乎快赶上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了。
南极西部冰盖是最后一纪冰河时期的遗迹。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科学家们一直将其视为人类文明上方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南极大冰盖又一次致命的危机,上一次是在去年9月。
当时,南极西部的松岛冰川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形成了一个长达28公里,宽9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的大型冰山。短短一个月,这块巨大的冰山破裂并形成了20多个比较小的冰山,可怕的是,并且这些冰山正在一更快的速度崩解,而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崩解为众多碎片的冰山将会导致冰川融化的更快。
要知道,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两个冰川之一,除了松岛冰川,就是思韦茨冰川。
最关键的是,它们阻挡着南极西南侧冰盖厚达3.2公里的冰块,防止它们流入海洋而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但现在,两座冰川的快速融化,每一堵新增的悬崖都比原来更高更重,不堪重压。如果它们完全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思韦茨冰川位于阿蒙森海。它高达4000米(13,100英尺厚),被科学家认为是预测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关键。
而现在,思韦茨冰川面临的是海洋变暖所带来的极大的不稳定,尽管它的内部位于海平面两公里(1.2英里)以下,但在海岸边缘的部分,冰川的底部已经非常浅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思韦茨冰川经历了明显的退缩。
从1992年到2011年,思韦茨冰川的接地线的中心退缩了将近14公里(9英里)。
自1973年以来,该地区全年的冰雪排放量增加了77%。圣安德鲁斯研究环境变化的教授Doug Benn补充道:“由于漂浮的冰舌融化的增加,思韦茨冰川一直在变薄并且在加速变薄。”“我们担心的是,分崩离析的冰舌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大大加速冰雪消融的速度,并对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的罗博·德孔托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戴维·波拉德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将海洋冰盖不稳定性的最新研究纳入南极大陆模型。
根据他们的模型,松岛冰川和思韦茨冰川20到50年之内会不可避免地崩塌,巨大的冰山将像冻僵的士兵一样从南极倾泻到海洋里,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
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两个冰川的崩塌将造成海平面升高91厘米,而最有可能升高183厘米。
如果升高91厘米,美国的新奥尔良、纽约和迈阿密将发生更频繁的洪涝灾害,马绍尔这样的太平洋岛国将丧失大部分领土!如果海平面升高183厘米,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将有1200万人流离失所,世界上最脆弱的大城市,如上海、孟买和胡志明市,将可能从地图上被抹去!最坏的情况,如果全球海平面可能升高达3.35米,所有沿海城市都将被淹没,全世界将有数亿人失去居住地,飓风和洪水肆虐,人类文明将遭受重大打击!《后天》的场景,也许真的会发生!!
纽约大学地球科学家David Holland说,“对于下个世纪全球海平面变化,思韦茨冰川几乎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
思韦茨冰川,是最近计算机模拟研究预测南极可能使本世纪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倍的原因的关键部分。但它位于一个极其偏远的地区,而决定冰川退缩速度的关键地区——海洋,冰和基岩在2600英尺深处相遇的“接地线”——仍然很少被研究。可以说,它是人类探索地球上最困难的地方之一。
为了解决冰川问题和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威胁,一场前所未有的美英联合项目启动,只为研究末日冰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将在未来几年内,共同完成部署到思韦茨冰川的六个实地任务。并且将由两个计算机建模项目支持,以处理来自这些任务的数据。并且,这场英美联合研究项目共耗资2000万英镑(合2750万美元) 。据消息传说,除了研究本身2500万美元,可能还有2500万美元用于后勤支持。简直是超大手笔了!
在这场计划里,科学家将通过飞机,破冰船,拖拉机,直升机和其他车辆运送到偏远的思韦茨冰川,并在恶劣的环境中支持他们。大约有100名科学家以各种身份参与了该项目,来研究冰川可能崩溃的速度以及如何影响全球海平面。这是有史以来对南极冰川进行的最详细的研究之一!我们期待能有好的研究结果,避免《后天》末日景象的发生。期待人类,还能有更好的明天!
谢选骏指出:大西洋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大西洲则是远古文明的传说——无论大西洲是否存在过,但是显然,大西洲的传说促进了大西洋文明的形成。这就是思想创造了行动的范例。
(二)
亚特兰蒂斯(Atlantis,意为“Island of Atlas”,“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阿特兰蒂(提)斯。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一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在古希腊广泛流传。在对话录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第一次描绘了亚特兰蒂斯。2011年时,一支考古队声称他们已找到了亚特兰蒂斯的位置:在西班牙南部的泥滩之下。2013年12月,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并存于当时的地球,利莫里亚文明位于现今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一块古大陆上。两个文明在一万年前先后沉陷于灭世洪水之中。
《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说:柏拉图著作中的大西洲是不是真的存在?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传言又有哪些实际证据?故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一些。
背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洲、大西国,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并非这里的居民,而是来自天上。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存在一片大陆,这片大陆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引发巨大灾难的是大规模的地震及其后产生的海啸。火山灰导致整个地中海地区数周之内都处于黑暗之中,远在英国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地震的威力相当于当时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的4000倍。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遗迹,似乎在印证此假说。人们把这片大陆称为“大西洲”,把孕育史前文明的国度称为“大西国”。科学界沿用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重生周期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并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又称光的文明,是继承上一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使火雨的肆虐下引发大地覆灭。
早在利莫里亚文明时期亚特兰蒂斯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之间还打过战争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
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
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的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
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越来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严格。在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筑美妙地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的不同,会发出和谐的声音。通常是三个音节。对于亚特兰蒂斯来说,三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线条会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的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的塔群。
古老传说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柏拉图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迈奥斯》(Timaeus)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这样的话:“在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一些研究柏拉图哲学的学者对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抱否定态度,原因:
一、他们认为柏拉图目的是提倡“理想国”的概念,为了让人更容易明白才会虚构出亚特兰蒂斯的故事。
二、他想勉励当时腐败的雅典后裔,所以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曾与“理想人”(亚特兰蒂斯人)勇敢奋战,打败传说中的海洋帝国,证明雅典人具有超越全人类的实质与力量。希望借此令腐败的雅典子孙振奋起来。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在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故事中,还暗示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希腊,所使用的文字与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字不同。
考证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亚特兰蒂斯岛,以及曾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锡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锡拉岛正是亚特兰蒂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公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锡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诺安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里变成了40万平方里,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瑞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蒂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蒂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蒂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蒂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蒂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蒂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时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加的斯说
有研究者认为亚特兰蒂斯位于西班牙的加的斯附近。2011年,由哈特福大学(Hartford University)教授弗罗恩德(Richard Freund)在位于西班牙加的斯(Cadiz)北部的多纳那国家公园(Dona?a National Park)沼泽地的考古发现,认为此地即是因海啸而毁灭的亚特兰蒂斯。
城市构造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逐步深入中心,身份限制逐渐严格。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建筑的美妙之处令人感受音乐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不同,发出和谐的声音。对于亚特兰蒂斯,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线条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塔群。城市每一层的街道都呈对角线分布,从海滨一角到另一角,地下尚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
亚特兰蒂斯(阿特兰提斯)首府是波赛多尼亚(海神市),代表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是其它国家的典范。
综览
传说中城市的经典模式,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而成,一层层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中心部分是大本营,直径接近2.5千米。
连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景观,从城市内部朝外观望,可以见到城市的另一层:亚特兰蒂斯的内海区域。右边有座灯塔,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辆飞车及中心城市的一些庄严建筑。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在亚特兰蒂斯艺术中代表生生不息。城市的整体设计极尽可能体现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座综合院校。
城市中心的辉煌建筑具有天文学意义。城市的中心地带,镀金的音乐圆顶是天象馆和其他一些公众建筑,并非所有人都有权进入中心城市中到处布满的巨大山洞。紧贴入口的是金牛座标志,以及男人和公牛。祖母绿精细雕刻成透明,城市主要法典写在上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和土语。祖母绿安放在一个地下房间严密看守,是亚特兰蒂斯最神圣的地方。离城市不远的山谷中掩埋着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是个很深的山谷,专用作墓地,墓碑上记录其人的一生。这里不仅埋葬官员也有艺术家。山谷在山之上,有许多已经绝种的史前动物。
社会结构
亚特兰蒂斯文明十分发达,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划分;人口大约有1200万;农业的分工细致,适宜的气候可以每年收获两次;有了系统的文字;已经开始使用贵金属和合金;远洋贸易繁荣至极。
公共设施
相传亚特兰蒂斯拥有大量的公用建筑,如波塞冬神殿、寺庙、圆形剧场、竞技场、公共浴池等。军事组织极为严密,国土分为9万个军事区域,每个区域设一名指挥官,负责调度12名战士、两匹战马、一辆战车及所需的一切供给。
神秘力量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是能源系统。埃德加·凯西留下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其为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能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变为能源。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蒂斯首都)太阳宫中央能源所内,创造了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其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仅有将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尚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致使亚特兰蒂斯人犹如生活在天堂(学者有争议)。此超文明于公元前1.2万年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沉没,幸存下来的人迁移他方,亚特兰蒂斯人就此消失。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 “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蒂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1969年之间被发现。” 凯西于1940年作出此预言,当时无人相信。
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两座石造建筑,此即当今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在北比米尼发现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
理想国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记录由其表弟柯里西亚斯叙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是其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公元前639—前559)处听到。索伦在古希腊七圣者中极有睿智,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对话录中的记载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巨大大陆。大陆出产黄金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围绕。宫内墙壁镶满黄金,金碧辉煌。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尚有能载人飞翔的物体。其势力并不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有幅壁画发现于阿克罗提里城,此城于3500年前因圣多里尼火山爆发而埋没,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来,似乎描述正前往北非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沉落海底,其文明随之消失。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述说的这个岛屿,令人向往,但无人能提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因为亚特兰蒂斯消失在一场火山爆发引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据柏拉图的记述,由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程度极高,国势富强,逐渐腐化,遂发动征服世界的战争,但被强悍的雅典士兵打败。这种背弃上帝的行为,导致天神震怒,唤起大自然的力量,消灭了罪恶之岛。
亚特兰蒂斯位于“海洛克斯之柱” (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大西洋中,其强大的权力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
亚特兰蒂斯岛海岸险峻,中央是宽阔肥沃的平原,首都波塞多尼亚十分繁华,市中心有壮丽的王宫和守护神波塞冬的神殿,四周建有三层的环状运河。最外侧的运河宽500米,可通行大型船只,运河都以宽100米的水陆和外海衔接。
神殿是以黄金、白银、象牙或闪闪发光的称为“欧立哈坎”的金属装饰,岛上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环状都市外有宽广的平原,四周被深30米、宽180米、全长1800公里的沟渠环绕。内侧的运河,以每18公里纵横交错的方式围绕,如同棋盘的格子整齐方正。人们用此水种植谷物蔬菜,通过运河将产品运至消费地区。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处有3座港口。港口附近居民密集,船只和商人络绎不绝。
海底发现
1665年,阿塔那斯·柯切尔神甫首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的理论。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证实其设想。
1898年夏,有一艘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抢修工作。出事地点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水深3100米。人们发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法国地质学家皮埃尔·泰尔米埃的极大兴趣。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未变硬,在空气中却坚硬起来。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这块岩石曾受到大气压力,因为在此地,海底岩石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露出水面;显然,发生的地壳激变使此处下陷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曾经有过一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消失。
地图启示
20世纪初,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发现一张古代世界地图,上面清楚地绘出整个美洲和南极洲的位置和轮廓,旁边标注:“参照古代地图原本,绘制于14世纪。”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们才知道美洲。而这张14世纪从古人之处仿制的世界地图,竟然画出世界大陆、大洋全貌,当时尚未发明精确的罗盘定位装置,无法远航,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毫无疑问,该图的原本由史前人类绘制,在十四世纪重新发现并根据其绘制古世界地图。学者发现在这张古地图上,南极洲的轮廓和南极大陆有较大差别,而美洲大陆和美洲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这个谜团直到卫星遥感技术出现,拍摄到冰层以下南极大陆面貌之后才圆满解开。当把远古地图上的南极洲与卫星测绘的冰川下的南极大陆图样相比较时,发现二者惊人地一致!也就是说,史前人类绘制的是没有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当时的南极大陆是一片温暖的土地。
南极洲在几百万年以前是一块温暖湿润的大陆。因为南极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南极洲边缘发现古代陆生动植物化石,说明几百万年前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繁多的动物。既然史前时期的南极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那里一定会有人类居住,至少他们已经能准确地绘制世界航海图。于是有学者大胆提出——南极洲是否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此说并未引起多少重视。因为南极大陆在大西洋的对岸,与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位置差别太大,而且当时人们不知道南极大陆急剧降温的原因,以致一个发达的“南极文明”绝灭得未遗留任何痕迹。
地图启示的假设,根据南极洲在史前时期的气候特征,我们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假设。就是史前时期地球的轴心与现在并不一致,推测当时地球的自转轴心并不稳定,或者说未进入可以产生恒定自传运行的轨道,那么史前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将不能够被现今的气候变化理论所正确解释。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当时的两极并非两极,赤道的位置也可能跟现今的不一致。这样假定史前时期南极洲所在的气候区是相对较低的纬度,那么南极洲有温带甚至是热度的气候特征就并不奇怪了,随之产生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也成为了可能。
北极冻原
19世纪初,在接近北极圈的西伯利亚和跨越北极圈的新西伯利亚半岛的永久冻土地带,发现大量冻存完整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其中主要是猛犸象、犀牛和河马等巨兽。这些动物都是温带的物种,为何聚集到一起,奔向北极“自寻死路”?学者分析动物胃里的食物,发现竟然有未消化的温带草本植物。动物当年经历了一个“速冻保鲜”过程,这是古代全球气候巨变的确凿证据。表明当时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气候剧变——从温带气候骤然变成极地气候,巨变发生在1.1万年前。
地球大气层的热量相对平衡,单纯局部气候的巨变是不存在的。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大陆原来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肯定了上述判断。
地壳位移论
1953年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地壳位移理解”——地球科学基础问题的关键。地壳位移论得到爱因斯坦的认可,但该理论至今尚未得到主流科学界认可。
爱因斯坦在序言中的论点如下:
1. 南极洲并非一直被冰雪覆盖,在某个时期气候曾经温暖得多;
2. 当时的气候温暖是因为其不在南极,而是在南极以北2000英里处,置身于气候寒冷的南极圈之外;
3. 这块大陆漂移至南极圈内的位置是地壳位移进程的结果,此进程与板块构造学和大陆漂移学说不可混为一谈,是指地球的整个外壳有时可能发生移位,整个地壳在外面运动;
4. 此观点设想地壳位移使南极洲南移,这块大陆逐渐变冷形成冰层并扩展至现今的范围和厚度;
哈普古德的理论在非正统学术界有极大影响,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结合其理论指出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在现今的南极洲,兰德·佛列姆·亚斯等科学家受其理论影响。
南极洲假说
根据哈普古德的假说,有学者经过细致的计算,描述了1.1万年前全球地质的灾难:
在漫长的历史中,两极不对称的冰山越长越大,其不均衡的离心力,拉转岩浆上的地球外壳,把两极甩出南北极圈。
欧亚大陆板块的最北端——西伯利亚和新西伯利亚半岛,从北温带冲向北极,数小时滑行2000英里、相对地心转动30°至现今的位置。气温骤然下降,温带平原上的猛犸象、犀牛、河马等巨兽,很快冻死在零下40°以下的酷寒之中。
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原来位于南半球温暖潮湿的南极大陆——亚特兰蒂斯,被推入南极圈。因为南极比北极更冷,一个发达的人类文明消失,随后普降的冰雪形成今天的南极冰川。
原来两极的冰山,被推进温带后迅速融化,造成全球降温和海平面陡然上升。近海陆地被淹没,局部出现洪水;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整体转动,造成岩浆的搅动和板块之间的错动,全球性的海啸和局部火山喷发、地震不可避免。
在这场地球浩劫中,当时的人类文明毁于一旦。幸存下来的人失去亚特兰蒂斯的消息,加上当时暴涨的海水吞没大片陆地,人们误认为亚特兰蒂斯覆灭在大西洋之中。
在中国大陆也能找到各大板块滑转的旁证:中原地区丰富的大象化石,如人们熟知的“黄河象”,以及在成都地区发现的“象群化石”。大象本是亚热带物种,说明那些地区原来位于亚热带,随着欧亚大陆板块冲向北极,那些地区也从亚热带闯进北温带。象群不能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或者死亡或者迁移回亚热带,很快在中原绝迹。
有学者在“全球性证据”一致的基础上提出南极洲即当年的亚特兰蒂斯假说。
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极洲假说找到了一些证据,但是仍然存在不能解释的问题。
首先,时间差异较大。历史和考古学发现,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全世界500多个古老民族,各自都有传承下来的记忆——一致的“大洪水”。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把这次人类文明开始的时间纪元称为“洪荒时代”。地球岩石圈的整体滑转,虽然会造成全球性的洪水,但时间是1.1万年前。而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集体记忆是6千多年前。
其次,位置差别太大。亚特兰蒂斯是大西洋中间一块孤立的大陆,而南极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在西方位置看,南极洲和亚特兰蒂斯的方向大体一致。而在南美洲位置看,南极洲和南美洲人传说的“大西洋中的母大陆”方向差别太大。如果地壳板块整体滑转,各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应该基本不变。如果南极洲真是“母大陆”,南美洲人就不会传说其沉入大西洋。因为南极洲离南美洲较近,相对位置未变。
再次,在所有古老民族的传说中,都无大洪水泛滥时大幅降温的记载。说明这次人类的祖先未经历冲向北极的全球性天灾,在时间上两者错开。然而有的古老民族世代相传的记述和“经史”中,流传着两期甚至三期人类文明更替的记忆:上上次人类文明结束于“骤然降临的严寒”,上一次结束于“大洪水”。这个记忆与地球板块滑转的推断,在时间和效果上一致。
亚特兰蒂斯仍在大西洋底沉睡,依然难觅踪迹。也许有朝一日打开南极大陆冰山,就能发现更早一期人类文明的完整档案。
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人类文明在天灾中更替的演变,却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史前文明说,在对“谜一样的历史遗迹”的科学探索中诞生,通过逻辑论证,突破传统观念的框架发展起来。
考古踪迹
海底探测发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巴哈马群岛和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接连发现轰动全球的奇迹。
1967年,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发现水下几米处有一巨大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一座平坦的经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由此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曾经存在一座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发现其它岩石建筑,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等。海底建筑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科学家推测,消失的古代大西洲(国)———亚特兰蒂斯,可能沉没在大西洋底。
1968年,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几名潜水员发现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道——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
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者来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从800米深的海底取出岩心,经过科学鉴定,此地在12000年前确为一片陆地。现代科技推导出来的结论同柏拉图的描述惊人的一致。
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海底拍摄8张照片——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
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仪器,在百慕大三角海底发现金字塔,塔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离洋面仅100米,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流过。
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百慕大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一座古城。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等,与柏拉图的描绘相同。
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声纳扫描的结果令人震惊——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阵排列整齐,整个图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没的城市废墟,方圆16Km2。科学家保罗·温威格说,发现一个异常难解之谜,大自然不可能摆出如此规则的巨石方阵。温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该海域内发现8座类似巨型金字塔建筑,金字塔按轴线分布规律。至于其它巨石阵,可以隐约区分“城市广场”、“大厦”和“公共设施”之类。
2013年5月,巴西和日本在海底发现类似亚特兰蒂斯的大陆,其位置与柏拉图所言一致。日本认为亚特兰蒂斯的存在早于人类出现,尚须进一步确定。
2013年12月,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海底,一名渔夫以声纳探测法,在特塞拉岛和萨欧米格岛之间,发现一座高60米、宽8000米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于海面之下40米,四面棱线正好朝向正东、正西、正南与正北,与吉萨金字塔类似。亚速尔群岛是位于北美、欧亚以及非洲大陆之间的连接点。葡萄牙海军获悉展开探勘,作进一步研究。
比米尼大墙
1967年,飞行员罗伯特·布拉什飞越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发现水面之下几米处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拍下照片。照片送给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勒彼科夫曾经从飞机上见到同一海域有一个400米长的长方形物体,还见到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及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照片找到曼森·瓦伦丁教授。瓦伦丁立即组织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
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深,因此水面下的物体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果然找到照片上的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泥沙,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一支专门小组使用。
1968年9月2日,探测队发现水底有一片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宽阔石板地面,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150厘米,估计每块石头重25吨。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卡纳克说,地面是由大块齐整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的东西胶合起来的。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取名为“比米尼大墙”。
勒彼科夫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石块十分平整,整个建筑牢固平稳。石块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是工具凿琢遗留。数千年上万年,墙竟然顶住了海浪侵蚀和飓风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肯定发现的“墙”是人工建筑。
人们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打开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之下。人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未知的高度文明社会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城墙、门洞等,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
根据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化石,表明其至少有12000年的历史。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群岛沿岸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前进。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了看出,除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等。这些照片足以证明,此处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其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表明:曾经存在一个古代大陆及其文明社会埋葬于大洋底下。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极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遗址。果真如此,亚特兰蒂斯文明曾经高度发达。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证明: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群岛,人们在海底发现的大片遗迹,昔日曾经是露出水面的大地。
大西洲文明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其上有华美宫殿和守护神波塞冬(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的壮丽神殿。
首都波赛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陆地上,尚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舍、体育馆和公园等。
此即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从此之后,这座“理想国”成为众人心中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经达到人类文明的巅峰。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1、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2、柏拉图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3、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迁居至世界各地;
5、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伊甸园”即亚特兰蒂斯;
6、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即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7、埃及和秘鲁神话中,留存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8、亚特兰蒂斯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9、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10、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11、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12、大约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少数居民乘船逃离,遗留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人类活动的疑问。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找到奇异的“印记”。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由于相距十分遥远,至今尚未找到其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大西洋海底存在古大陆文明,但是亚特兰蒂斯依然被部分人坚信。
记录之殿
亚特兰蒂斯移民建造,里面放置了亚特兰蒂斯的历史和科技文明。
麦克马伦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候,斯芬克斯的皇冠会在地上形成一道阴影。这个阴影的地方就是记录之殿所在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大西洲的传说虽然无法得到认证,但是它的存在却对大西洋文明的兴起发挥了直接的刺激作用。这也是一种“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只是可惜,《山海经》没有能够帮助中国人移民美洲,因为中国人缺乏对于上帝的信心,从而无法领受圣灵的引领。由此可见,从神话到现实,还需要神秘力量的支持,以便跨越一个个社会障碍——只有跨越了这些社会障碍,技术发明才成为可能,并且得以发挥社会作用。

2018年12月18日星期二

谢选骏:“反革命暴乱”万岁


共产党通过新的总结表态,再次肯定了“六四”的不朽性质。六四牺牲的烈士们,其实个个都是谭嗣同那样的君子——但愿他们的流血牺牲,是中国结束百年革命的第一滴血!就像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流血牺牲,是百年革命开始的第一滴血!因此我说了——“反革命暴乱”就是好!所以“反革命暴乱”才能万岁!天安门屠杀的受难者们万万岁!“反革命暴乱”,就是要结束中国流血不断的百年革命!要创造一个文明的第三中国!要创造第三期中国文明!那时,挑动内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被铲除,整合天下的“文明诞生纪念碑”将会矗立。
《五万字记录改开40年 六四仍为“暴乱”》(2018年12月19日 转载自由亚洲电台)报道: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华社发表文章,以五万多字记录四十年来的大事。习近平主政六年来所发生的事占了四成篇幅。在改革开放初期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位前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却着墨不多。对六四事件,文章重新沿用以往的定性。
这篇名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事记”的文章长五万四千多字。习近平出任总书记只有六年,但文章却以四成篇幅,记录他主政以来的事务。
但是,在那之前三十四年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以前的说法有出入,甚至只字不提。譬如1982年,人大颁布“八二宪法”,规定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取消领导职务终身制;到了近年中国政治发生翻天覆地改变,全国人大三月表决通过修宪案,删除国家主席任期限制。新华社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提及。
至于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提出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反对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崇拜,规定任何领导干部不能无限期任职。在新华社的文章中被浓缩为“必须改革现行领导和组织制度的弊端。
1986年12月,邓小平提出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大事记”没有提及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因此而下台,连胡耀邦在1989年4月去世也不提。
学者: 中共在修改历史
独立历史学者批评“大事记”实际上是改写历史: “现任领导人只在任6年,但是对他的宣传比例,超过以往的34年,这是不正常的。前两天在大会堂的文艺汇演,上篇是34年,下篇是6年,感觉上就是在修改历史,然后在造神。”他说两位原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在改革开放初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官媒基于“政治正确” 低调处理2人的事迹。“像赵紫阳,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以及对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贡献。胡、赵都是属于不正常的下台。现在在党史上本就很难书写,都跟最忌讳的六四事件有关。所以你看,“大事记”对六四事件也是寥寥数笔带过。这个都是敏感话题,他们要极力回避。”
重提“反革命暴乱“只会令民众更反感——“大事记”提到六四事件时,指这是八九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捍卫国家政权和人民根本利益。
支联会副主席蔡耀昌对当局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度定性六四事件为“动乱”与“反革命暴乱”,他对此表示愤怒。蔡耀昌:“显示了中共极左意识形态和势力重新当道,发展下去的话,可能引发更大的民众反弹,这是对六四死难者家属更大的侮辱。对中国的发展肯定会有负面作用。”他促请中国政府还原六四真相和追究责任,否则会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把六四屠杀称作“镇压反革命暴乱”,其实是历史的表扬!何以见得?因为,中国百年革命的先驱者谭嗣同早就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六四的死难者用他们的生命和青春,揭示了一个基本的真理——社会不流血,就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现在中国的政治改革之所以无法突破,就是因为缺乏青春能量的无私爆发!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明明可以选择像康梁那样亡命天涯的“生”,谭嗣同为何要留下来慷慨赴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起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英雄义士谭嗣同那张瘦削的面容来。
早年生活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求学经历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维新之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创作仁学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维新志士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但龟儿子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该死的西太后。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英勇就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参与变法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批判旧文化、旧思想。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满清罗网,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思想体系
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第二十五条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仁学之论
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
哲学
《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仁学》中,谭嗣同指出世界是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
主要作品
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剑胆琴心
在中国的历史上,谭嗣同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谭嗣同即生于中华大地千百年来未尝经历之严峻时刻,外辱内乱,蹂躏着流离失所的黎民苍生,而此间此刻,悲悯的关怀,举目所望,诚令人大失所望,若只是一种心性上的象牙塔,而非体用于社会之改善,那么其鼓吹的平等无差别,势必成为苍白的字眼。谭嗣同正是于此种现状下,劈荆斩棘、勇往无前地开拓出一条指向社会人生的路。
乡邻撰联
有湘人余德泉撰写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那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么。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亲属成员
父亲:谭继洵(1823—1901),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伪职。
生母:徐五缘(?—1876),为其父正室,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幼年谭嗣同刻苦学习。
夫人:李闰(1865——1925),清朝户部主事李篁仙之女,李闰在谭嗣同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浏阳故居
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故居原为周姓房产,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买下。1859年(咸丰九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中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其官阶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因此谭嗣同故居又简称“大夫第”。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故居
谭嗣同的北京故居即浏阳会馆,又叫“莽苍苍斋”,位于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谭嗣同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他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浏阳会馆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清末变法“六君子”,为救国捐躯,却在刑场被围观亡国奴百姓扔白菜帮子!
1898年9月28日下午四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烈日高照下的刑场上人山人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日子之一,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等维新变法志士即将在这里被处斩,这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而谭嗣同则被称为“支那变法第一烈士”(梁启超语)。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通过新的总结表态,再次肯定了“六四”的不朽性质。六四牺牲的烈士们,其实个个都是谭嗣同那样的君子——但愿他们的流血牺牲,是中国结束百年革命的第一滴血!就像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流血牺牲,是百年革命的第一滴血!因此我说了——“反革命暴乱”就是好!所以“反革命暴乱”才能万岁!天安门屠杀的受难者们万万岁!“反革命暴乱”,就是要结束中国流血不断的百年革命!要创造一个文明的第三中国!要创造第三期中国文明!那时,挑动内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被铲除,整合天下的“文明诞生纪念碑”将会矗立。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

谢选骏:帕金森定律与帕金森症都是“老化的结果”



(一)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亦称“官场病”或“组织麻痹病”——
帕金森定律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一效应使得企业的机构迅速膨胀资源浪费员工积极性下降。
帕金森定律的内容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最终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定律,注定要起作用。也就是有这样一个公式:
K是通过任命下属谋求晋升的工作人员数;L代表任职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差异;m是用于答复部门内部的各种文件的人员——小时数;N是所辖实际单位数;X将是每年所需要的新的工作人员数。当然,数学家将会认识到,为了发现增长的比例,他们必须用X乘以100,并且除以上一年的人员总数,即:其中,Y表示原有人员总数。这一数字证明恒定在5.17%~6.56%之间,而不考虑所完成的工作量(即使没有被完成)发生的任何变化。
帕金森这个公式揭示了各部门用人越来越多的秘密:部门负责人宁愿找两个比自己水平低的助手也不肯找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下属。这样必然陷入机构越多越大,扯皮越多而人员增加也越多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个定律也可这么来看,对于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对于这位不称职的管理者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帕金森定律警示的道理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这样就会在官场中形成类似的“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鲜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领导职位,牛粪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领导者,而这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危害是极其大的。例如有一个水利局实行银行代发工资两个月后,职工们竟发现多出了34张“嘴”,有34名非水利局职工,却拥有水利局职工的工资帐户。后经查实,这多出的34张“嘴”都是水利局干部的亲属,其中21人是水利局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亲属。这其中有含饴弄孙的老人,目不识丁的农妇,甚至还有9名是正在学习的大中专学生。宁夏西海固地区同心县,曾经是以“苦甲天下”而闻名的,但就是在那里,这种帕金森现象十分常见,在同心县部分干部违法乱纪,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又大量超编进入行政机构,致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吃“皇粮”的人数畸形膨胀。冗员吃空了财政预算、补贴,就连专项资金也被挪用……这种“贫困的腐败”,引发了一连串的咄咄怪事——在这个仅有33万人口的贫困县里,吃“皇粮”者高达1.1万人,全县超编人员高达2800多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支超编大军中,有大批“拿着俸禄不上朝”的“挂职干部”,轮流上班的“轮岗干部”, 10来岁的“娃娃干部”,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干部”。县烈士陵园只有3座墓碑,但却供养着20名管理人员,难怪有人嘲讽是“20个活人守着3个死人”。机构、人员过多过滥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几乎成了一些地方的通病,而少数“懒和尚”当主持而产生的“食客者众”,更成了这些部门的“痼疾”。
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帕金森定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缺一不可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要在这个组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的组织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帕金森曾在书中举出英国海军编制的例子;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都存在着管理的组织。
第二:寻找助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这就是说权力对这个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轻易丧失。这个条件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何以要找两个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选择一个比自己强的人,这样也就不会产生“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
第三:这个管理者能力极其平庸,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何以要找几个助手来协助。
第四: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组织,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人来补充管理队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关于人员编制增长的公式。
可见帕金森定律,必须在一个拥有管理职能,不断追求完善的组织中,担负着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备权力垄断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弹琵琶,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组织,比如网络虚拟学术组织,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阐释的可怕顽症。一个不思进取,抱守陈规的组织,不必要引进新人,自然也没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扰。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况。
通过上述条件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恩格斯曾经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这也正是帕金森定律起作用的内因。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渡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的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不害人为标准的良心监督下,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是自然而然,无可谴责。
比如说有一个私营企业主,(他公司的土地,产权全部属于企业主所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公司有些名气了),现在越来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从心了。显然,此时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于是企业主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这样的人才: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姑且不论他为何来这样企业的原因,假设就是自己愿意来这里效力),业绩良好,显然是十分得力的人选。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这个老板可能会飞快的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来我这里是“无产阶级”,他纯粹是为我打工,干得好我可以继续留他,给他很高的待遇,干得不好我可以辞退他,无论他如何出色和卖力的工作,他不能坐我的位置,老板永远是我。一番盘算以后,这个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就被留下来,老板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这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人的作法。接着,这个企业继续发展,终于产生了企业经营的突破,业务范围扩大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材生由于所学已经过时,又没有找时间很好的“充电”,离退休只有五年了,现在感到力不从心,现在需要助手协助他。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络绎不绝涌来。其中有两个老板比较看重,一个是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很多的文章,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另一个颇有实干家的手腕和魄力,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操作经验。老板拿不定主意,叫他选择,这时候就盘算开了,最后的结果是,选择了那个刚出校门的研究生。
所以说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必须把管理单位的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将用人权放在一个可能直接影响或触犯掌握用人权的人的手里,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帕金森定律并非是老调重弹,缺乏新意,这个定律把我们一些行政机关用人现状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些心术不正的首长,以权谋私,“举贤不避亲”,竟把那些缺乏基本业务素质的亲属故旧,或欺上瞒下,或弄虚作假,或交换提携弄到自己所任职把掌的部门。于是乎,“七姑八舅”一个个执掌了“帅印”,亲属嫡系一个个占据着要害岗位,而一个个有能力的干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领“气焰”有点“嚣张”,而受到轻用、不用,甚至倍受压制,其结果,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一个私欲膨胀的行政首长,为一个个低能儿开启了大门,却把一批批有为之人拒之门外,于是平庸战胜了才俊,“牛粪”得到了“鲜花”。
帕金森定律举例分析
关于人员增加的论证,帕金森是拿政府机关开刀的。在他的书中假设了一种状况:一个公务员A,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在他自己看来,工作任务太重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然而,这很有可能是他人过中年后精力衰退的自我感觉。A面对这种情境,有三种方式可以解决所谓“工作过度”的问题。第一,他申请辞职;第二,他申请让公务员B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他可要求增加两个助手公务员C和D。从人之常情来判断,A只会选择第三个方案。因为他若辞职,以前就白干了,养老金就泡汤了。如果用B来分担他的工作,两人就平起平坐了,上司退休时,A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所以,A会坚持增加C和D当自己的助手(如果只有一个助手,就同用B来分担工作效果—样)。两个或者更多助手之间会相互牵制,而控制权则牢牢掌握在A手里。C也抱怨工作太累,A给他指派两个助手E和F。同时,为了摆平关系,还会给D也委派两名助手G和H。在此,帕金森点出了机构膨胀的第一个动力:官员想要给自己增加助手,而不是对手。
到此,原来一个人的工作现在由七个人来承担。而实际上,A比以前更加累了。一份文件要在每个人的手上转一圈,E接到后认为这事归F管,F便写一个草案给C,C修改一番后向D征询意见,D见G在休假,就叫H处理。H添了几句话后,经D签字,又回到C手里,c据H的意见改动几处后上交给A。而A正思虑重重,有很多烦心事。明年他将要接替w的职位,所以他得在C和D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尽管G不太符合休假条件,但他不得不同意G的休假请求。他有点担心H.应该让H去休假,因为H身体不太好.还有如F的增加工资问题.E的内部调动问题.D的办公室婚外恋问题,G和F的人际关系冲突问题等等。谱如此类的问题总在A的心头萦绕。那份文件传到他的手里,他向来是一丝不苟的,所以尽管忙也得仔细修改文稿。他删除了C和H的废话.修改了几处语法错误,抱怨了一通年轻人办事的不细致,总算完成了文件。等到A下班,已经暮色苍茫。工作的过分辛苦,使他增添了缕缕白发。机关中的人员,总是互相给对方添事,人一多,做同样工作所藉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没有人闲着,都忙得不可开交。由此,帕金森提出了机构膨胀的第二个动力: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
帕金森结合英国政府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定律做了说明。从1914年到1928年,英国海军官员人数,从2000人增加到3569人,以每年5 6%速度递增。而在此期间,由于《华盛顿海军协定》的限制.海军规模在减小,1928年的海军士兵人数是1914年的三分之二,军舰数是1914年的三分之一。从1935年到1954年,这种状况还在发展。这一期间,英国海军部的人员从8118人.上升到33788人,而此段时间英国海军的地位在不断下降。殖民部从372人增加到1661人,而这正是大英帝国殖民地迅速减少的夕阳残照时期。据此,帕金森认为。无论政府工作量是增是减,甚至是消失,雇员数量都受到帕金森定律的支配而增长。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
如何消灭帕金森定律的负作用是共产党中国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建国初期,一个县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几百人,而现在则有上千人乃至几千人。庞大的行政管理开支必然落到每个纳税人身上,过多的行政干预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让下层的人没事找事。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的公社连每株玉米的间距多少厘米都要制订计划,还要层层落实,确实大大地辛苦。然而,由于土壤肥瘠、气候旱涝等诸多因素,谁也不买领导的账。
还有一则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笑话,说上海某厂盖厕所,报告经过层层审批,经费总算批下来了,但只够盖一间的,经过厂领导反复研究拍板,先盖一间男厕所,至于女厕所,只有明年再说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响到了厕所建设,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确该引起重视,应反复讨论研究、制定切实计划加以解决。
帕金森定律的另一种解释
帕金森定律是时间管理中的一个概念。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
(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白帕金森病被收录其中。
疾病简介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的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改变。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左旋多巴制剂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良好的护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虽然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但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年龄老化
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PD发病的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ston等发现一些吸毒者会快速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病样症状,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研究发现,吸毒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嗜神经毒性物质。该物质在脑内转化为高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并选择性的进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促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学者们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也证实了原发性PD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在黑质内有选择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与MPTP相似。随着MPTP的发现,人们意识到环境中一些类似MPTP的化学物质有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在众多暴露于MPTP的吸毒者中仅少数发病,提示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其他
除了年龄老化、遗传因素外,脑外伤、吸烟、饮咖啡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或降低罹患PD的危险性。吸烟与PD的发生呈负相关,这在多项研究中均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咖啡因也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严重的脑外伤则可能增加患PD的风险。
总之,帕金森病可能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理生理
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 body)。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统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统也有明显的受损。如Meynert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元,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脑干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以及大脑皮质、脑干、脊髓、以及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下降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与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典型的表现是频率为4~6Hz的“搓丸样”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一只手经常抖动,越是放着不动越抖得厉害,干活拿东西的时候反倒不抖了。遇到生人或激动的时候也抖得厉害,睡着了就不抖了。”
肌强直(rigidity)
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 (cogwheel rigidity)。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的患侧肢体肌张力会增加。
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的运动幅度会减少,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在多个方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称为面具脸(masked face)。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micrographia)。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常曳行,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常常将运动迟缓误认为是无力,且常因一侧肢体的酸胀无力而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因此,当患者缓慢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时应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早期患者的典型主诉为:“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
姿势步态障碍
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患者典型的主诉为 “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姿势反射可通过后拉试验来检测。检查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嘱患者做好准备后牵拉其双肩。正常人能在后退一步之内恢复正常直立。而姿势反射消失的患者往往要后退三步以上或是需人搀扶才能直立。PD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festinating gait)。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冻结现象常见于开始行走时(始动困难),转身,接近目标时,或担心不能越过已知的障碍物时,如穿过旋转门。患者典型的主诉为:“起身刚要走路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
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好几天一次;情绪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慢。”
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根据隐袭起病、逐渐进展的特点,单侧受累进而发展至对侧,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和行动迟缓,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病样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则更加支持诊断。常规血、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头CT、MRI也无特征性改变。嗅觉检查多可发现PD患者存在嗅觉减退。以18F-多巴作为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可显示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以125I-β-CIT、99mTc-TRODAT-1作为示踪剂行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可显示DAT数量减少,在疾病早期甚至亚临床期即可显示降低,可支持诊断。但此项检查费用较贵,尚未常规开展。
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见表1。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一般可采用H&Y(Hoehn & Yahr)分级来评估(见表2)。
表1 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第一步:诊断帕金森综合征
运动减少:随意运动在始动时缓慢,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逐渐降低
同时至少具有以下一个症状:
A 肌肉强直
B.静止性震颤(4-6Hz)
C.直立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功能,小脑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造成)
第二步:帕金森病排除标准
反复的脑卒中病史,伴阶梯式进展的帕金森症状
反复的脑损伤史
确切的脑炎病史
动眼危象
在症状出现时,正在接受神经安定剂治疗
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病情持续性缓解
发病三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核上性凝视麻痹
小脑征
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
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语言和行为障碍
锥体束征阳性(Babinski征+)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MPTP接触史一种阿片类镇痛剂的衍生物
第三步:帕金森病的支持诊断标准。具有三个或以上者可确诊帕金森病
单侧起病
存在静止性震颤
疾病逐渐进展
症状持续的不对称,首发侧较重
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非常好(70-100%)
应用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异动症
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以上(含5年)
临床病程10年以上(含10年)
符合第一步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若不具备第二步中的任何一项,同时满足第三步中三项及以上者即可临床确诊为帕金森病。
表2 帕金森病H&Y分级
0=无体征
1.0=单侧患病
1.5=单侧患病,并影响到中轴的肌肉
2.0=双侧患病,未损害平衡
2.5=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
3.0=双侧患病,有姿势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
4.0=严重的残疾,但是能自己站立或行走
5.0=不能起床,或生活在轮椅上
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主要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症相鉴别。帕金森综合症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症、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和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症。症状体征不对称、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敏感多提示原发性帕金森病。
帕金森叠加综合症
帕金森叠加综合症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等。在疾病早期即出现突出的语言和步态障碍,姿势不稳,中轴肌张力明显高于四肢,无静止性震颤,突出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或疗效不持续均提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可能。尽管上述线索有助于判定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诊断,但要明确具体的亚型则较困难。一般来说,存在突出的体位性低血压或伴随有小脑体征者多提示多系统萎缩。垂直注视麻痹,尤其是下视困难,颈部过伸,早期跌倒多提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肌张力增高,肌阵挛,失用,异己肢现象多提示皮质基底节变性。
(三)
谢选骏指出:
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详细了描述一种病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较少见——后人将这个病用这位医生的名字命名。叫做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本来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发现者的姓氏正好巧合——但是在我的直觉里,从一开始,它们两者就有关联!那是什么呢?那就是“老化”!!帕金森定律与帕金森症都是“老化的结果”。这一巧合恐怕就是一种我所看到的命运吧。

谢选骏:彼得原理不知自己来自福音书的启示

谢选骏:彼得原理不知自己来自福音书的启示
彼得原理本是来自福音书的启示——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彼得,但是彼得却是一个渔夫,他如何具有掌握天国钥匙的能力呢?这是彼得原理正确的一面。至于彼得原理错误的一面,那就是作者企图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懂得上帝的能力,可以叫最无能的,成为最有能力的。这是福音书的启示,也是“君权神授”的来历,当然,也是圣彼得权柄的来源。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的概述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彼得反转原理
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得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彼得原理的发展
诺斯古德·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编写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骛。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辨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一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
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因为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的主管职位并无关联,而其它很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彼得原理》这一书籍。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 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正确无误的。
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本世纪以来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爬不完的晋升梯子
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来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人们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
层级组织通常被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和层级组织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梯子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年龄越高,危险越大。
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政府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不称职。
称职的科学家当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以上各类晋升,之所骈生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所不需要的新能力。
一个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然后,他或许还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他努力工作,如果层级组织的其它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
这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可以勉强完成工作。
由于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领导者的威望,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最大不称职状态。
作为一名总经理,他的主要责任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给他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某些人很理智地观察到了这种事实,就可能会决定退出这种剧烈竞争,开始一种全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活。
今天,许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这种“爬不完的梯子”的游戏。他们把老一辈人视为彼得原理的受害者,他们不再热衷于建立层级组织,而试着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乐此不疲。
位子越高越好吗
人们总是以为爬得越高就代表越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这种盲目往上爬的牺牲者比比皆是。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员工分成三级:胜任、适度胜任以及不胜任。
奥克曼是莱姆汽修公司的杰出技师,他对目前的职位相当满意,因为不需要做太多方案工作。因此,当公司有意调升他做行政工作时,他很想予以回绝。
奥克曼的太太艾玛,是当地妇女协进会的活跃会员,她鼓励先生接受升迁机会。如果奥克曼升官,全家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也会各晋一级。如此一来她就可以出马竞选妇女协进会的主席,也有能力换部新车、添购新装,还可以为儿子买辆迷你摩托车了。
奥克曼并不情愿用目前的工作,去换办公室里枯燥乏味的工作。但在老婆的劝服与唠叨之下,他终于屈服了。升任六个月之后,奥克曼得了胃溃疡,医生告诫他必须滴酒不沾。老婆也开始指责奥克曼和新来的秘书有染,并且把失去主席头衔的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奥克曼的工作时间冗长不堪,但却毫无成就感,因此下班回家后就脾气暴躁。由于彼此不停的指责和争吵,奥克曼夫妇的婚姻彻底失败了。
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是这样的——哈里斯是奥克曼的同事,他也是莱姆公司的优秀技师,而且老板也打算提升他。哈里斯的太太利莎非常了解先生很喜欢目前的工作,他一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坐办公室,负更多责任。利莎没有强迫哈里斯去做一个他不喜欢的工作。因此,哈里斯继续当一名技师,将胃溃疡留给奥克曼独享。哈里斯一直保持开朗的个性,在社区里是个广受欢迎的人物,工作之余,他还担任社区里青年团体的领袖。邻居的车如果需要修理,一定都送到莱姆公司,以回报哈里斯平时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哈里斯的老板知道他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所以为他提供了优厚的红利、稳定的工作和一切制度内允许的薪水加级。于是,哈里斯买了一辆新车,为莉莎添购新装,也为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和棒球手套。哈里斯一家过着舒适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夫妇幸福的婚姻令亲朋好友非常羡慕。他们在邻里间享有的美誉,而这正是奥克曼太太梦寐以求的理想。
每个层级系统都由不同的层级或类别组成,系统中的个体则分别隶属于各个级。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他就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下面的贡献,杰出的表现又获得升迁的机会,这样他就会从原来胜任的层级晋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层级。
世界上每一种工作,都会碰到无法胜任的人。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与升迁机会,这个能力不足的人终究会被调到一个不胜任的职务上,他会在这个位子上原地踏步,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他的表现不仅会打击同事的士气,而且严重妨害整个组织的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南郭先生”们自己也会掉进一个自寻烦恼的陷阱,而且无法自拔,如同上述的奥克曼一样。
排队木偶与体系萧条
我们把目光从个人移到组织,就会发现,每一个新兴的层级体系,刚开始都颇有一番作为,但是最后却不免变成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
每个机构在步入穷途未路之前,都曾经有一段黄金岁月。邮政与电报机构、铁路局、电信事业、航空公司、天然气公司、电力公司等机构的开始起步和发展阶段,都曾经辉煌一时。
在一个新兴体系中,因为成长迅速、朝气蓬勃、创意不断,所以会表现出高度的效率,新兴机构的机动灵活性使员工的才智也得以动用到适当的地方。
在这期间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会对各自职位的业绩有所贡献。如果一名员工的能力一直很强,那么他的业绩也会持续成长。如果体系中大部分职位均保持良好的业绩,那么整个体系的业绩也会随着升高。这就是大多数机构早期的发展状况。
当体系趋渐成熟时,彼得原理提到的症状便陆续出现。官僚污染限制了优秀员工的表现,却保证了无能员工登上更高一级的职位。每一名无能员工都会对工作带来坏影响,一群无能员工便会使工作呈紊乱状态。过不了多久,整个体系会步入萧条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体系萧条”。
适应环境、发挥才智及选择的自由,都是人性的特点,但“体系萧条”却使人性越来越难以彰显。
人类行为深受所属层级体系的限制与操纵。人类不像毛毛虫,却比较像木偶。木偶的外形酷似人类,而其行动则完全受外力控制。
“体系萧条”下的可怜人类,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过生存、打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今天,“排队木偶”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社会势力。他们包括普通人、沉默的大众、多数人、一般人或是消费者。
“排队木偶”是功能性的人,他对工作的内涵漠不关心,却对发明更新、更好的官僚程序极度热衷。他致力于研究行使职务的方法,而非发挥职务的实质内涵。
“排队木偶”非常注重个人归属感。从较广的层面来看,他会对自己的国籍、宗教或隶属于大多数人团体而骄傲不已。
从中级管理阶层来看,他可能属于庞大的机构、商业俱乐部和兄弟会社团。从高级管理阶层来看,他特别愿加入私人俱乐部或成为高级机构的会员。 如果“排队木偶”地位获得提升,他就必须被迫面对一个痛苦的抉择──是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木偶还是做一个不胜任的可怜虫。
“排队木偶”当权时,会用本身有限的理解力诠释社会现象。他常说:“我们可以做得到,所以让我们放手去做”他从事太空探险,因为所有必要的科技一应俱全;他发明了能消灭世界人口的几百次的核武器;他制造了上百罐的细菌,每罐都具有消灭10亿人的威力,而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全世界人口也不过60亿而已。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因为他受到精神压抑的煎熬,从而导致感情的匮泛。尽管他深受其害,却不会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任何对策都会牵涉到责任和人道价值。
他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在枪或奶油之间作选择,也不是决定是否要修建造福百万市民的快运系统,或者斥资三十亿元发展登陆月球的计划,而是他走不出层级组织的困境,他被无意的人们推动着盲目向前。
庸人们的天堂
许多人变成“排队木偶”后,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继续沉溺于排队的行为模式。教育界、法律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都在崇尚平庸,个人贡献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行时尚,并进而成为典范作风。由平庸人领导的“平庸社会”都由“排队木偶”全权管理。
可是有些忧心忡忡的人,却因为他们的觉醒而倍感痛苦。这些不适应环境的人大声疾呼,倡导变革,可是沉默的大众都已成为无可救药的“跟从癖”。
“跟从癖”是一没有个性特征的标准单位,他是大众口味的典型代表,他是大众文化、大众风尚、大众道德的一个组成部份。
技术创造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准社会,免除了跟从癖的责任,使他们不再需要作决策,也使他们觉得只要保持他们的跟随行为,就可以安然无赖地接受教育、法律、产品和政府的平庸。
跟从癖对技术的巨大进步深信不疑。他被汽车、冰箱或其它用品上的电镀装饰迷信了。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认为自己是进步的促成者之一。他参与重大事件,而且以登陆太空计划之类的成功而自豪,虽然他与这些成功没有一点关系,对它们也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不加限制,跟从癖的泛滥最终将腐蚀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与跟从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典型是“人道主义者”(Humanite),他的本质是培养精神生活、仁爱与自我实现。这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创意、自信、才干中获得满足。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人道主义者,我们不但可以把自己从不称职中解救出来,而且还可以扭转正在逐步升级的体系萧条现象。
平庸至上的社会
理想的“排队木偶”被有系统地剥夺了想象力、创造力、天赋、梦想和个人特色。
自从进入公立学校开始,他就被灌输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处理生活问题。从这种教育制度出来的人,都将成为平庸社会中机械化的角色。 当他一旦进入“平庸社会”之后,便被排山倒海般的势力压迫着,内心残存的真实感情无法忠实地表达。剥夺个性的机械化工作方式,会使他进一步丧失自我。最后,他只有公式化地扮演好“排队木偶”的角色,才能得到满足感。
在平庸至上的社会中,一切崇尚大众化、通俗化,这个风气使整个社会口味低落,产品品质也不再精良。
在平庸至上的社会中,行政组织内的各个部门,都有自我膨胀、敷衍了事的趋势,组织内的法则、规定和条例不但钳制了个人行动,也严重侵犯了个人生活。
于是,员工们开始感染一种病态心理,他的安全感越来越依赖法则、规定、惯例和有关他职务的纪录。渐渐地,他便显露出无知、刻板甚至恶毒的组织偏执狂。他极度重视组织内部的结构、程序与形式,对工作表现或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反而漠不关心。
“平庸社会”对官员施压,要求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小心谨慎的态度,维护组织中的筥各种惯例。于是他一味墨守僵化的官场作风,而且对既定程序不知变通,只是盲目服从。
由于他将全副精力投注于服从规定之上,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工作成绩,更别说为大众提供服务了。
在层级组织中窜起的官僚,往往得力于他们的负面物质。所谓的“能干”是指不打破常规、不兴风作浪。拖延(Sluggish)、隐秘(secretive)、多疑(suspicious)是官僚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三S”诡计。
如此,每个排队木偶就逐渐养成“只扫个人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他会岌岌营营地做好分内工作,却对所属部门、公司、社会、国家和萧条与腐化袖手旁观,不闻不问。
彼得处方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五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爬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凈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
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职位的压力和报酬。
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
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第一步。
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
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
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
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
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
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
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
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兴趣缺乏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
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
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非混淆观念。
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
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
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兼容。
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定位法──从需求而非形式角度理解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彼得实用性──订立可行的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一:彼得目标表达法──将目标诉诸言语和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二:彼得参与法──让他人参与建立阶段性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三十三:彼得精确法──用明确、看得见或测得到的方式表达目标的具体内涵。
彼得处方三十四:彼得和平原则──和善地待人处事。
彼得处方三十五:彼得处理法──决策过程中运用理性。
彼得处方三十六:彼得时效法──当机立断、及时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七:彼得平衡法──要在恐惧与急躁中取得平衡。
彼得处方三十八:彼得精简法──以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彼得处方三十九:彼得分离法──将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彼得处方四十:彼得承诺原理──当心作出一个没有人赞同的决定。
彼得处方四十一:彼得效力法──勇于行动。
彼得处方四十二:彼得或然率──科学方法与预言的天赋都只能概略描绘出来事物的轮廓。
彼得处方四十三:彼得明确法──在选择或提升每名人选之前,先认清工作性质。
彼得处方四十四:彼得证明法──购买前先试用。
彼得处方四十五:彼得预演法──暗中进行考验。
彼得处方四十六:彼得戏剧法──仿真未来状况。
彼得处方四十七:彼得请愿法──尝试临时实验性升职。
彼得处方四十八:彼得宣导法──培养新的胜任人选。
彼得处方四十九:彼得理解法──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彼得处方五十:彼得教学法──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
彼得处方五十一:彼得配对法──将有效的强化因子和预期产生的强化因子配对出现。
彼得处方五十二:彼得薪资法──只要表现优异就能获得薪资。
彼得处方五十三:彼得升迁法──当升迁人选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升迁视为一种报酬。
彼得处方五十四:彼得地位法──有系统地提高优秀员工所在职务的地位,以资鼓励。
彼得处方五十五:彼得效率法──鼓励员工椇效率为报酬之依据。
彼得处方五十六:彼得赏罚法──依表现优劣,赏罚分明。
彼得处方五十七:彼得利润法──让所有员工共同分享利润,使员工成为和谐一致的团队。
彼得处方五十八:彼得保护法──福利应该能为员工提供实质的安全感及有意义的享受。
彼得处方五十九:彼得美食铺──让每名员工有权选择他或她想得到的报酬。
彼得处方六十:彼得目的法──若想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表现,就明确地告诉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足以回报他们贡献的奖励机制。
彼得处方六十一:彼得参与法──奖励团体表现。
彼得处方六十二:彼得授权法──为有能力者提供发挥创意的机会。
彼得处方六十三:彼得赞美法──传达你对员工杰出表现的赞赏。
彼得处方六十四:彼得声望法──和各阶层的优秀员工沟通。
彼得处方六十五:彼得趋近法──透过强化的手段,不断使一个趋近理想的目标,可以改造一个人的行为。
彼得原理的案例
与帕金森定理类似,彼得原理描述了组织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可笑事情。大刘在一家IT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由于他工作努力,肯钻研,为人和气又乐于助人,深受上司赏识和同事好评。大刘的性格非常适合他的岗位:可以试验各种创新,以工作为乐,与世无争。他在不久前被公司提拔为项目主管。大刘非常感激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以更好的业绩来回报上司。他更加埋头苦干,想更多的点子,下属有什么难处他总是一揽子全包了。但上任不久,大刘却发现自己困难重重:一是自己在从事技术工作之余,必须要以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好这个项目小组,琐碎的事情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更多技术的事。二是工作进程很不顺利,经常要加班到很晚还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同事怨言很大。三是小组中资历比自己老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气,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上司、同事、自己都很不满意,大刘从优秀的技术专家变成了不称职的项目主管。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岗位适应的问题,都会受到彼得原理的困扰。比如现在各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是清一色的两院院士,可他们真都懂得管理吗?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懂得管理,那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对他们的本职工作——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又有多大呢?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必须要由这些学术金字塔尖上的人来担任吗?料理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和专攻尖端科学研究对国家来说孰轻孰重,作为院士,心里能不清楚吗?
彼得原理说明提拔职员或干部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提升的理由,而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能力。
彼得原理的影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得原理的评价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国有关干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正如彼得原理所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
由于企业实行的也是层级制度,也存在同样的隐患。
由此可以解释:政府为什么效率不高?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体事情的不是领导;国有企业为什么办不好?企业套用政府现在的行政级别制度;为什么官僚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等等。
如果简单地将企业的人分成两类,那么将存在两类人。第1类: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但基本已“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第2类:不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有的职位。
由此可见,企业的用人之道可简单地概括为:发现并培养第2种人。由此推导的结论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有效运作,发现(包括招聘和在企业内部发展)并培养企业每一职位的接班人,在人力资源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提升是将一名员工从前任职位调到需要负责更多职能、担负更大责任的职位上去。一般,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工资。提升的动因可能是对过去工作表现突出的报偿,也可能是企业为了更好地使用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根据《彼得原理》一书的见解,管理人员有时会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层次。特别是有这样的情况,管理人员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从而使他提升到较高的职位,但这一职位所需要的才能却常常是他所不具备的。这样的提升会使该管理人员无法胜任工作。这种现象在由销售、财务、生产等部门经理中选拔总经理时表现得最为突出。
由于表现出色的员工被从原岗位上不断地提升,直到他们不能胜任为止,但这个过程往往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很少被提升者会回到原来他所胜任的岗位上去。因此,这样的“提升”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中绝大部分职位都由不胜任的人担任。这个推断听来似乎有些可笑,但决非危言耸听,甚至不少企业中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这样的现象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后遗症,就是不胜任的领导可能反而会阻塞了可能的胜任者提升的途径,其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尽管我们必须重视管理人员成长可能性并通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等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但彼得原理可以作为一种告诫:不要轻易地进行选拔和提拔。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有三个:第一,提升的标准更需要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绩效。应当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为标准,而非仅仅在现在岗位上是否出色。第二,能上能下决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在企业中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机制。一个不胜任经理的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主管,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找到每个人最胜任的角色,挖掘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企业才能“人尽其才”。第三,为了慎重地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更高的职位,最好采用临时性和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来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以尽量避免降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设立经理助理的职位,在委员会或项目小组这类组织中赋予更大的职责,特殊情况下先让他担任代理职位等等。
成功企业的用人之道包括:1、适当引进外来人才,好处就是用现成的人才,避开“彼得原理”所涉及的后果;2、在企业内部逐步提升,重视潜力,重要的职位大多数由所能胜任的人。

谢选骏指出:彼得处方六十五条,繁杂混乱,甚至不知所云了——这就说明作者自己也陷入了彼得原理,从事了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其实,这六十五条都是从一条引申出来的,那就是“回到耶稣基督面前静心祈祷”——这样,圣灵自然会引导我们的,我们就能超越圣彼得单靠自己也不能超越并且要从主的面前逃跑的困局!
彼得原理本是来自福音书的启示——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彼得,但是彼得却是一个渔夫,他如何具有掌握天国钥匙的能力呢?这是彼得原理正确的一面。至于彼得原理错误的一面,那就是作者企图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懂得上帝的能力,可以叫最无能的,成为最有能力的。这是福音书的启示,也是“君权神授”的来历,当然,也是圣彼得权柄的来源。

谢选骏:墨菲定律全是胡扯

谢选骏:墨菲定律全是胡扯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又译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定律来源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参加美国空军进行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定律内容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成立条件:
1、事件有大于零的概率;
2、样本足够大(比如时间足够长,人数足够多等)
在科学和算法方面,它与英文所谓的“worst-case scenario(最劣情形)”同义,数学上用大O符号来表示。例如,对插入排序来说,最劣情形即是要排序的阵列完全倒置,必须进行 n*(n-1) 次的置换才能完成排序。在实验上,证明了最劣情形不会发生,并不代表比它轻微的情形就不可能,除非能够很有信心的推论事件的概率分布是线型的。
理论发展
换种说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不小心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
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墨菲法则在技术界不胫而走,因为它道出了一个铁的事实: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
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理”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经过多年,这一“定理”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理”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中多次提到墨菲定律,并且得到了验证。很多人都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知道这个名词。
另类表达
西方的“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在文化方面,它代表一种近似反讽的幽默,当作对日常生活中不满的排解。 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
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墨菲定律简单地说就是: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
条例
墨菲定律的原句已经派生出以下的版本: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20、计划没有变化快。
21、欠账总是要还的。
22、做恶总是要遭报应的,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
23、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24、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25、你越是害怕的事物,就越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26、往往等公车太久没来,就走了的人,刚走公车就来了。
27、关键时刻掉链子。
28、越想要什么就越不能得到什么。
29、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30、怕什么,来什么。
31、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2、你上班经常带的一样东西(U盘、银行卡、会员卡等等),当有一天你觉得反正天天带都用不上,不带了。而实际可能就在你没带它的那一天,你真的就需要它了。
产生影响
根据“墨菲定理”,我们可以知道: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理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的钥匙。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墨菲定理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
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经搅得世界人心神不宁,它提醒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理”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理”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墨菲定律”忠告人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的灾难和损失。归根到底,“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墨菲定律的内容并不复杂,道理也不深奥,关键在于它揭示了在安全管理中人们为什么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的科学道理;揭示了安全管理必须发挥警示职能,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对于人们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怕什么来什么,好的状态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中式推论
下面罗列一些墨菲定理在中国的推论:
1. 欠债难还
借债给人又没有办该办的手续对方当然一定要赖账,不赖白不赖;借债给人又办了该办的手续对方一般不会赖账,但也没有钱还你,反正要钱没有要命就一条;借债给人又办了该办的手续对方也有偿还能力,但人家也一定会不高兴还,有本事你告去;告了并且告赢了也一定执行不了,钱还是回不来;咽不下这口气找黑社会出面去讨债,事情失控了,据墨菲定理推论如果你可能有牢狱之灾那你就一定会有,谁让你勾结黑社会呐。
2. 散户会输
散户买的股票在牛市总是按兵不动,熊市则领跌;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只是解套的时候股票一定已经出手了;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解套的时候也沉的住气,准备出手获利的那一天股票一定会被停牌,因为丑闻爆发了;散户买到会涨的股票,解套的时候也沉的住气,出手的那一天也没有丑闻,只是股票已被人抛掉了钱也被人提走了,证券商很震惊;告了并且告赢了证券商也赔了,只是证券商赔的是股票而不是现钱,股价一定已经回落了,散户又被套牢了。告了并且告输了因为是老婆干的,老婆失踪了,某个好朋友也一定会同时失踪。
应用事例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墨菲定理后来也被人们扩展到了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以外的领域。因为人们发现墨菲定理在其他地方也同样起作用。某人出于侥幸偶尔有一次没有使用安全套,墨菲定理会使他收到一份结果为阳性的化验报告,化验报告倒不是说被验人怀孕了,因为被验人是男性并且报告也不是妇科医师开具的,此外墨菲定理更偏爱其他的可能性。国家疾病防治中心沉痛地宣告被验人被证实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人的妻子和他们夫妇各自的朋友也会相继被证实携带了艾滋病病毒。不过有时候墨菲定理也会无能为力,本来应该出现的不愉快场面反倒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谁再会去在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奸情了。
案例一:从墨菲定律看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一、正确认识墨菲定律 对待这个定律,安全管理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认为既然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事故迟早会发生,那么,管理者就难有作为;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认为差错虽不可避免,事故迟早要发生的,那么安全管理者就不能有丝毫放松的思想,要时刻提高警觉,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安全。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后者。根据墨菲定律可得到如下两点启示:
认识之一: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人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譬如,中国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均在0.9999以上,即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可是在1996、1997两年中却频繁地出现发射失败,虽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不能不说明小概率事件也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纵观无数的大小事故原因,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是导致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根本原因。墨菲定律正是从强调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的角度明确指出:虽然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仍可能发生,因此,不能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认识之二:墨菲定律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长鸣警钟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的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的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从我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方法、手段和措施,消除人们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二、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是指在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有关活动之前将危及安全的危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找出来,告诫有关人员注意并引起操作人员的重视,从而确保其活动处于安全状态的一种管理活动。由墨菲定律揭示的两点启示可以看出,它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安全管理中,警示职能将发挥如下作用:
1)警示职能是安全管理中预防控制职能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
任何管理,都具有控制职能。由于不安全状态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使安全管理不得不在人们活动之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防止事故发生。这说明安全管理控制职能的实质内核是预防,坚持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墨菲定律指出:只要客观上存在危险,那么危险迟早会变成为不安全的现实状态。所以,预防和控制的前提是要预知人们活动领域里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并告诫人们预防什么,并如何去控制。
2)发挥警示职能,有利于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具有警示、警告之意,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发生频率高、危险性大的危险事件,而且要重视小概率事件;在思想上不仅要消除麻痹大意思想,而且要克服侥幸心理,使有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这正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发挥警示职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是被动的安全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不断变化,新的危险不断出现,发生事故的诱因增多,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当前情况。为此,要求人们不仅要重视已有的危险,还要主动地去识别新的危险,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与事后管理相结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4)发挥警示职能,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
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各类人员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更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
根据心理学原理,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的途径通常有两条:
①激励:即调动积极性的正诱因,如奖励、改善工作环境等正面刺激;
②形成压力:即调动积极性的负诱因,如惩罚、警告等负面刺激。
对于安全问题,负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这是因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则被认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不安全比安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墨菲定律正是从此意义上揭示了在安全问题上要时刻提高警惕,人人都必须关注安全问题的科学道理。这对于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二:哥伦比亚事件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案例三:马航失联事件
自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发生以来,时间流逝,而搜救行动却一无进展,所有心系马航MH370的人们都经历了最初的深感意外,到反应过来之后的焦虑和迷惑。日前,很多媒体都在分析马航事件,但智通财经网播出的金融技术视频《马航失联事件终极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中,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用墨菲定理分析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1、墨菲定理第一条“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马航客机失联后,众说纷坛,马来西亚当局隐瞒信息,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认为事件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
2、墨菲定理第二条“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智通财经网外国主持人斯蒂芬讲到了各国搜寻工作,还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马航客机截至今日已失联达十几个月,比很多人预计的时间还长的多。
3、墨菲定理第三条“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在智通财经网《马航失联事件终极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的视频中,斯蒂芬描述了在2012年8月9日,MH370航班所用的这架波音777-200型客机发生过一次意外。当时它在上海浦东机场与东方航空的MU583航班(机型为A340-600)在右道口发生剐蹭,并在这次事故中被蹭断了右机翼。虽然马航当时对受伤的机翼进行了维修,但这难保这架受过伤的飞机在今后的飞行中不再出事,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就一定会发生。
按照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某空管人士的说法,这次事件也有可能是由2012年那次事故的后遗症引发的。“波音777-200型客机如果维修不当、旧伤复发,可能导致转弯时一部分机翼解体。这也可以解释它为什么最后一次数据联络会报出下降200米加近360度大角度转弯,飞机如果解体,求救信号也发不出来。”
4、墨菲定理第四条“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智通财经网用视频形象地报道了2013年7月6日,一架韩国亚洲航空公司波音777-200型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燃起大火。事故造成2名中国学生死亡,百余人受伤。而失联飞机与韩亚空难机型一样,都是老式旧款的波音客机,很多人担心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尽管就公布的各种数据而言,也有人说马航失联客机是劫机事件,但马航客机载油量正常最多可飞8小时,至今还没有搜查到降落的场地,极可能是机身故障坠毁。据智通财经引用一名美国高官13日对美国CNN所说,飞机已经坠入印度洋底的可能性非常大。
 
墨菲定律与企业
1. 核心理念: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2. 应用要诀:正确对待错误,不要害怕失败,在纠错中成长,从失败中找到成功方法。
3. 应用领域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后可以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如下问题:
⑴质量管理问题
⑵危机管理问题
⑶风险控制问题
⑷犯错问题
⑸对待失败问题
⑹纠错问题
⑺止损问题
墨菲定理与股市
1. 墨菲股市理论
为什么股市里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在输钱,包括技术派高手,大家都说股票很不好做,其实是因为不懂股市内在的规律所致。真正会炒股的股民永远是占少数,这就是一条规律。与股市永远是少数人赢钱的第一定理相互应证。只有那些少数懂得股市运行规律的,懂得股市内在本质的,懂得克服人性弱点的少数实力派,才能对股市的运行规律了如指掌。
股市既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实它的运行和发展是很有规律的,而且绝大多数股市的规律和看盘的学问,都蕴含在股市以外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里。有一个钟表定理,好像真的是有威力的,世上的知识和规律是学无止境的,高手们用技术解盘预测大盘,只是表象,活用内在本质和规律才是保持解盘准确性的实质。谁如果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其他领域证明有效的规律,那怕只要一点皮毛运用到了股市,他就可能成为股市里的高人。
6124点以后,我们的股市要发生什么?大家都知道,大小非全流通与成熟股市接轨呗!一谈到接轨,大家都接受,我是一路唱空,大家是一路反对。更不肯相信接轨的事情会发生。墨菲定理是说:不管你认为接轨的可能性有多小,“坏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只是对于套牢的股民而言是坏事情)只要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结果大家都看见了,6124到2695点,90%的股民亏损。多数还是严重亏损。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在股市的威力。
假如一周五个交易日,前三天涨,涨,涨,你没注意;后二天,跌。瞧:墨菲法则起作用了!庄家断头也是很多人没想过的事。把股票押给银行,就不能不想到它有朝一日会跳票。既然有可能性,就有实现的机会。庄家们舒服了几年了,我们也没注意,有一天跳水了,瞧:墨菲定理又起作用了。所以说:这也是一种概率。每天都有好、坏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好的结果,没人注意。一旦出现坏的结果,只不过因结果太强烈,给人印象太深刻,就造成了一种必然的结论。在流动的市场中,坏的地方就是你下结论的地方,也就是所谓墨菲定理起作用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墨菲定律说了半天,就是一句老话——“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话对不对呢?全错!因为我们天天想要吃饭,天天都吃到了饭,怎么能说“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呼吸,每分每秒都成功了,怎么能说“人生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由此可见,所谓的墨菲定律,全是胡扯,绕来绕去,只是一个语言陷阱。

谢选骏:复旦大学专杀好人

《说“俄罗斯必败”的冯玉军,不再是复旦的了》(风慢慢 2024-04-21)报道: 前几天,《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冯玉军的文章《俄罗斯在乌克兰必败无疑》。 冯玉军认为,因为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国际社会的支持、俄罗斯工业力量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体系的老旧、普京执政时间太长陷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