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知府眼中的议会民主



《“教父”麦卡锡和操控他的共和党“五大家族”》(江宁知府 2023年05月21日)报道:


近日美国财政部发出预警,美国的债务上限可能会在6月1日到期。如果届时国会和白宫不能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将存在债务违约的风险,不仅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危机。

为了解决债务问题,拜登多次邀请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前往白宫进行会晤。然而事实上,在麦卡锡和拜登讨价还价之际,麦卡锡还必须调和共和党内部尖锐的矛盾,使得他与拜登达成的方案能够在众议院获得通过。


这一届国会共和党民主党席位比是222:213,共和党只领先9席,跑票的容错空间最多只有4票。

事实上,从年初的选议长风波,到如今的债务争端,共和党内部的分歧愈演愈烈,山头林立。参考电影《教父》中纽约黑手党的五大家族,共和党内部也存在五大家族,牢牢把持了华盛顿政治生态的半壁江山。

今天就带领大家窥探共和党的“五大家族”,以及他们背后的领导人物和政策主张。


教父世界里的五大家族

所谓五大家族,指的是共和党内按照意识形态划分的五个党团,从中立温和到极端保守排列,分别是:

问题解决者党团Problem Solvers Caucus(29人);共和党治理集团Republican Governance Group(42人);共和党主街党团Republican Main Street Caucus(67人);共和党研究委员会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173人)和众议院自由党团House Freedom Caucus(33人)。


这五大家族意识形态差别是惊人的,最温和的家族愿意和民主党合作,而最极端保守的家族近乎原教旨主义,愿意与除了川普以外的任何人死扛。


绝大多数的共和党众议员都归属于这五大家族,有些议员甚至脚踩多条船。只有14位共和党众议员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家族,比如著名的特立独行者Matt Gaetz。


麦卡锡选议长时Matt Gaetz表现十分“抢眼”

作为共和党掌门人,麦卡锡力争做到公平听取每个家族的意见,尤其是对他威胁最大的自由党团。今年年初的国会领导层选举中,为了换取自由党团对于他当议长的支持,麦卡锡做出妥协让步,同意只要有一个议员不满意就可以发起对议长的不信任罢免投票。这让麦卡锡的议长位子如坐针毡,生怕惹恼哪怕一个共和党议员,自己议长就有可能下台。(传送门:麦卡锡15轮投票终于当选议长,详解美国国会百年来最大起大落的一周)


为了更好地协调五大家族事务,麦卡锡选择了自己信任的议员Garret Graves作为当选领导委员会the Elected Leadership Committee(ELC)主席,负责收集五大家族的意见。


同时麦卡锡每周都会在议长办公室召集五大家族首领会议,力争在近期的重要议题上五大家族能够达成共识。


01、Problem Solvers Caucus


LOGO就体现了两党跨党派合作

Problem Solvers Caucus是众议院里唯一由两党议员对等共同组成的党团,拥有跨党派的意识形态,所以也是五大家族里最温和的派系,是当下难得的两党合作沟通的管道。

Problem Solvers Caucus成立于2017年,基本严格执行新成员必须两党成对加入,即如果一个共和党人要加入党团,必须拉着一个民主党人同时加入(反之亦然)。党团发出的任何决议都必须获得超过75%成员的同意,以求达成最大化跨党派共识目的。

Problem Solvers Caucus目前有63名成员,成员代表的大多数是摇摆选区,由联合主席共和党人Brian Fitzpatrick和民主党人Josh Gottheimer共同领导。


近期的美国债务上限危机中,Problem Solvers Caucus发挥了调和共和党众议院和拜登政府之间矛盾的重要作用。


Fitzpatrick(左)和Gottheimer(右)两人最近一直在为解决债务上限问题奔波


02、Republican Governance Group


Republican Governance Group(共和党内部简称RG2)成立于1994年,过去曾叫做“星期二集团”(Tuesday Group),因为其党团例会是在周二。

诞生之初RG2是个偏保守的家族,但随着美国政治两极化发展,核心价值观相对没变的Republican Governance Group现在反倒是个中右偏温和的党团,对和民主党合作也抱持开放态度。

RG2在财经上奉行保守主义,但在社会议题上立场较温和,比如去年的保护同性婚姻的《尊重婚姻法案》(Respect for Marriage Act),大部分RG2成员都投了赞成票。

在美国政治极端化的今天,RG2这种“不左不右模棱两可”的党团,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但依旧尽可能去保护自己席位不稳的议员,避免将两难选择抛给他们。党团主席David Joyce明确告诉麦卡锡,RG2是坚定支持麦卡锡的盟友,但是麦卡锡决不允许为了讨好党内死硬保守派而牺牲RG2的利益。


同样为了解决债务上限危机,RG2和民主党中左派的New Democrat Coalition开展了对话会议。两大中间派团体总人数占全体众议院的近1/3,影响力也大于上面提到做出努力的Problem Solvers Caucus。


民主党的Annie Kuster与共和党的Dave Joyce的会面

New Democrat Coalition的主席Annie Kuster就提到了他们的联盟与Problem Solvers Caucus的不同。

她认为Problem Solvers Caucus虽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到了投票的时候还是按照党派站队。但是New Democrat Coalition与RG2的联合不一样,当他们达成一致后会返回各自党派去劝说其他党员同意他们的建议。


03、Republican Main Street Caucus


Republican Main Street Caucus在五大家族中意识形态的中间值,但其成员构成也是十分多元,内部政治光谱分别也很大,选区从狂热铁红到淡紫摇摆都有。

把这些人攒在一起的是一种大局观,即他们认同共和党的行事底线——为了实现共和党政治目标和维护党派利益,他们愿意做出一定的妥协让步。显然这种大局观是针对最极端的死硬派的。

2018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失利丢掉众议院控制,旧的Main Street Caucus分崩离析。随后共和党议员Don Bacon、Pete Stauber和Mike Bost重建了Republican Main Street Caucus。


这届国会中执掌党团的是主席Dusty Johnson和联合主席Stephanie I. Bice。(Stephanie I. Bice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展望2020大选:共和党女性参选人的春天还是严冬?)


其他几大家族例会通常是在午餐时,但Main Street Caucus的周例会是在早上8点,高出勤率体现出了党团成员的热情投入。Johnson认为他们是一群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只会抱怨的群体。


04、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共和党研究委员会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RSC)有超过50年的历史,是党内第一大势力,超过一半的共和党众议员都加入了这一党团,成员超过170人,代表了最主流正统的共和党保守主义立场。


RSC的多位历任主席都获得了高升机会,比如现任共和党众议院领袖Steve Scalise和川普的副总统Pence。

川普任内的RSC主席Jim Banks选择紧贴川普主义路线,将RSC向右猛推了一把,非常活跃地参与了很多热门法案的立法和推进,扩大了RSC的政治影响力。


而这一届新任主席Kevin Hern似乎希望对RSC路线进行修正,回归到稳健立场。


05、House Freedom Caucus


终于说到最具话题性,最吸人眼球的自由党团了House Freedom Caucus。

自由党团成立于2015年,是原先RSC内部最极端保守和反建制的一支人马脱离创建的。

这些年来一直与共和党建制派议长对着干:Boehner是被他们逼宫下台退休的,Paul Ryan也被他们反对当议长,麦卡锡更是在他们的阻挠下历尽艰险15轮投票才当上议长。


金里奇之后的三位共和党议长都在自由党团面前吃尽了苦头

自由党团是最坚定忠实的川普主义信仰者与卫道士,战斗力极强,聚集了党内最知名的一群“刺头”,目前有大约35名成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在共和党众议院只有4票容错的局面下,每一张共和党议员的投票都至关重要,自由党团的破坏力和胁迫力就凸显出来了。


反对麦卡锡当议长的20位共和党议员中有18位出自于自由党团

但在近期的美国提高债务上限避免债务违约危机中,自由党团自己内部就分裂成了两派。

一部分自由党团成员认为无论如何底线都是美国不能债务违约,所以对谈判沟通持开放态度。(代表人物:Bob Good、Warren Davidson、Clay Higgins)

另一部分自由党团成员则坚定追随川普的号召,不惜以美国债务违约为代价,坚持如果不削减开支预算就不同意提高债务上限。(代表人物:Byron Donalds、Ralph Norman)


川普要求美国必须削减开支,他形容美国花钱就像喝醉的水手一样

作为现任五大家族的“教父”,麦卡锡面临着整合五大家族的巨大挑战。


而民主党方面看热闹不嫌事大,就搬着板凳看共和党五大家族内斗。

电影里五大家族的结局是血腥屠杀,不知现实里共和党的五大家族是否真的能和平共处,还是坠入你死我活的内斗宿命中。


谢选骏指出:以上就是“知府眼中的议会民主”——我不是说议会民主没有问题,而是说知府眼中的议会民主显然是个河伯望洋、坐井观天了——因为知府这个狗官怎么可能懂得议会民主?因为知府眼中只有家族而没有国族,何况是全球民族。

2023年5月29日星期一

谢选骏:核聚变的副作用

《不是AI!科技亿万富豪押注这技术 可能赚一千倍》(经济日报 2023-04-24)报道:


OpenAI执行长奥特曼(Sam Altman)投资核聚变新创公司Helion Energy。


OpenAI执行长奥特曼(Sam Altman)今年因为ChatGPT一炮而红,但把职涯中最大的一笔押注放在更有未来感的公司:他已投资3.75亿美元在核聚变新创公司Helion Energy。



华尔街日报报导,除奥特曼外,贝佐斯、盖兹和班纽夫等亿万富豪和科技公司创办人,也想运用为太阳和恆星提供动能的核聚变反应,来提供几乎是无上限的能量。 他们押注,数十年来建置核聚变反应炉的目标再过几年就能成真。


获利可能达千倍


担任Salesforce执行长的班纽夫形容核聚变是“圣杯”,“神话裡的独角兽”。他投资旨在创建小型发电厂、自麻省理工学院分拆出来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盖兹也是投资人。


核聚变一直被视为清洁能源替代品,可取代燃烧化石燃料并释放温室气体的能源。去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LLNL)的科学家取得突破,首度在核聚变反应达到“能量淨增益”目标。


班纽夫说他被私人核聚变早期投资人、Sun Microsystems共同创办人科斯拉所说服。科斯拉也投资衍生自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Realta Fusion。作为一位投资人,科斯拉觉得,“要么损失你的钱,要么赚上一千倍”。


处于技术转折点


工业公司、大型石油公司、主权财富基金,与美国国防部一起支持这项工作,后者希望卫星推进动力系统能做到只有烤麵包机的大小。


前美国能源部长莫尼兹说:“这十年内,至少有一或两家公司可能拥有核聚变的条件。”


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核聚变产业协会(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已追踪50多亿美元的私人资金,有7家公司筹到至少2亿美元。而75%的核聚变筹资发生在这两年。


推特和Uber的早期风险投资人Chris Sacca成立了一家叫做Lowercarbon Capital的公司,推出一支核聚变基金,投资人包括企业、校产基金和家族办公室。创始合伙人杜马斯表示,Lowercarbon Capital相信核聚变正处于转折点。


找寻获利之路


Lowercarbon Capital的投资包括Avalanche Energy,后者的执行长Robin Langtry表示,该公司专注于小型系统,可用商用设备快速构建和测试,包括eBay上买得到的超高真空腔。


Avalanche Energy客户之一的五角大厦国防创新部门(DIU)旗下一名物理学家兼试飞员、空军少校威德表示,20年前测试这种设计可能要5,000万美元,现在大部分工作能以最低成本在电脑上运行。DIU想在五年内开发出一种核动力源,从微波波炉或麵包机大小的设备提供电力。


核聚变难度很高,受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支持的加拿大业者General Fusion在内的公司在测试机器时也会开发其他产品。知识财产权的价值独立于核聚变之外。


前雪佛龙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裁伯格说,技术不能仅仅追求科学突破,最终需要找出一条获利之路,因为在有收入之前,业务都不算数。


谢选骏指出:获利千倍的核聚变,有没有副作用?


《若可控核聚变研究成功,电费会多少钱一度?几分钱还是不要钱了?》(2022-10-06 搜狐)报道:


世界上正在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以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受到科学界的青睐。


如果研究成功,电费会多少钱一度?价格低到几分钱?或者一毛钱都不要了?


核聚变有害?


在核研究进程深入的当今时代,人们往往是“谈核色变”,以苏联为例,切尔诺贝利事件直接性地危及到了几十万人,导致了当地人的癌症患有率居高不下。


进入到21世纪之后,日本又出现了核电站泄漏事件,大片的海洋遭到核废水污染。


”核“之一字至今让人谈之色变


几十年间,核工业逐渐变为了人们诟病的对象,如今又出现了所谓的核聚变技术,自然不得人心。


实际上,以前的核工业泄漏事件都是核裂变技术引发的后果,与核聚变没有关系。


相反,核聚变是一种完全清洁且无害的能源。


核聚变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较轻的核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会爆发出强大的能量。


比如,两个氘原子聚合的中子,在于氦-3的融合反应过程当中,就产生了核聚变。


核聚变反应原理


核聚变虽然能够爆发出强大的能量,但是本身的聚变反应稳定,物质的半衰期短,即便是发生核泄漏之后,造成的危害也比核裂变要小很多。


在理论上,核聚变发生泄漏之后,最多只需要撤离泄漏中心一公里的范围。


要知道,当初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之后,苏联官方将周围30公里的地方都封锁了起来。


可怕的核阴影


对比之下,核聚变要比核裂变清洁太多了,而且如果不维持对核聚变的约束,反应便会停止,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持续的危害。


很多人不相信,带有一个核字的能源会如此清洁。


但事实就是如此,比如宇宙当中光热的主要来源——恒星,就是通过内部的核聚变方式产生的热辐射。


恒星结构


人们在地球上天天吸收太阳的核聚变辐射,也不见得有事儿,要是几天不见太阳,人们反而会觉得心里不舒畅。


既然将核聚变吹得神乎其神,那么,如果可控核聚变研制成功电费会降价吗?


核聚变与电费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核聚变在发电方面的能力有多强,自然就知道电费能不能降了。


核聚变反应原理


每30毫克的氘元素,通过核聚变能够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全部燃烧的总量。


在地球当中,海水的氘元素含量最为丰富,一升海水就含有30克的氘,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通过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石油产生的总量。


石油仍是工业血液


并且,根据科学家的初步估算,海水当中氘元素的含量在45万亿吨以上。


单凭这45万亿吨的氘,就可以供给人类使用几百亿年的时间,而太阳的寿命也不过100亿年。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核聚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等到几亿年之后,人类早已经开发出了更新更好用的能源。


核反应堆


这个时候,人类究竟是否还在地球,都很难说得清楚。


从核聚变的各种优点来看,人类在未来能源领域似乎并不用担心,而且电价甚至还有可能免费。


但实际上,哪有如此好的事情,可控核聚变用于发电的原材料成本固然不高,但是对技术的要求却很苛刻,过程当中产生的成本也不菲。


核聚变发电


如今人类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利用磁力约束,促使可控核聚变的发生。


第一种方式需要建造一个强大的环形磁场装置,早在1950年的时候,苏联就建造出了一个环形磁场装置,但是装置的运行需要稳定的能量增益因子,来控制不稳定的磁场装置。


此后的17年内,苏联对能量因子的研究都未能取得成效。


1993年的时候,美国改进了能量增益因子在控制磁场上的稳定性,使人类向着可控核聚变又迈进了一步。


核聚变发电原理


目前人类研究的稳定环形磁场装置在实验室当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从未有过实践。


专家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推测,人类想要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形磁场装置,至少需要几千亿美元的建造费用。


这还只是初步估计,实际过程当中产生的费用可能更高,有可能达到几万亿甚至是10万亿人民币。


核聚变反应堆


如此昂贵的造价,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轻易拿得出这笔钱,更何况没有成功的前例,失败反而风险也很高。


第二种可控核聚变需要超高温度的着火点,来促进原子聚变反应。


如今激光技术能产生的最高温度不过千万摄氏度,而着火点的温度起码要几十亿摄氏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旦制造成功之后,为了能够收回成本,电费的价格可能不会降低,反而会增长,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当中都不会降低。


高压电塔输电


拿三峡水电站举例,建造成功之后,每年的发电量达到了1000亿千瓦时,缓解我国用电紧张的局面,但是大家看到电费在降吗?随着物价的增长,电费反而在增加。


但是,在收回成本之后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资本主义国家就很难说了,毕竟资本家们都是以赚钱为目的。


不过,再怎么降电费,也不可能降到几分钱,运营可控的核聚变反应,以及输送电力的过程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至于,免费,那就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了。


其实生活在中国,大家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中国的水电的价格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比较低的。


三峡水电站大量产电拉低电价


2022年德国的电费达到了0.543欧元每度(折合人民币3.76元),法国电价次之只有2.86元人民币每度。


再看拥有众多核电站的日本,日本电力价格实行的是阶梯电价,折算后的初始电力价格为每度1元人民币,120度以上就要每度1.33人民币,300度以上更是要每度1.5元。


此外日本还有个起步电价:14元人民币,就算人家一个月没用电,也得缴纳这14元。


再看我国,我国的平均电价在0.8人民币每度,在一些经济较差的城市,阶梯电价的起步价是0.5人民币每度。


比起欧洲国家,我国的电力价格真的算是相当的便宜了。


其实便宜的背后是国家财政在帮助民众,尽量压低电力价格,减少生活支出,在生活用水方面也是如此。


所以,电力不可能降到几分钱,大家也应当理解和包容。


可控核聚变的意义


可控核聚变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清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绝大部分的新能源,比如风能、水能等具有不可控因素。


风能需要依靠太阳对大气的受热情况,而水能更是有枯竭的时候。


我国的许多河流都是依靠冰山融雪补给,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山的融化速度超过冻结速度,冰雪储存量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水源也会越来越少,河流的水能价值将会大大减小。


太阳能自然就不必多说了,完全是看太阳公公的脸色发电。


而可控核聚变是一项真正能够让人类自主掌握无尽能源的技术,被人们称之为“人造太阳”。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上领先世界,EAST反应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相信EAST反应堆对带领我国能源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谢选骏指出:从技术上看,核聚变似乎很少副作用;但根据历史力学的原理,技术上的利多,就是社会上的利空——“没有污染的核聚变”,即将因为“失去社会限制”而导致社会的畸变!这就是可以预期的“核聚变的副作用”。相形之下,危险的核裂变,反而因为带来了“世界和平”(只有局部战争),而富于建设性了。——这就是人性的原罪所造成的“相反相成”。

谢选骏:《中国哲学起源于国家治理》很有创意


《中国哲学起源于国家治理》(谢遐龄)报道:


摘要:“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表达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遵奉天道。这一论断的义涵既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更是宗教的。孔子关于天道的论述,最为经典当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相当多的哲学家同意“哲学出自宗教”之说。在古代中国,宗教与国家是一个存在体,因而“出自宗教”即“源于国家治理”。从“国家与宗教一体=国家即宗教、宗教即国家”的演绎,国家起源当从宗教演变中判定。天道论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论。中国哲学从天道论展开。

关键词:王道(国家治理);天道;国家起源


西方哲学史认为,第一个哲学家是米利都的泰勒斯。这种看法或许与亚里士多德讲学传统相关。讲学要有根据,考证限于资料。中国哲学始于哪位思想家?西方哲人往往从孔子和老子中选一位。黑格尔看不上孔子,肆意贬低《论语》,认为孔子只是讲些道德常识。看来他没有把自己高度赞赏的《周易》与孔子关联在一起。《论语》是用来培训国家治理人才的教材,地位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以思辨程度衡量,是不恰当的。《论语》里有一句话——“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指出国家治理必须依据天道。这个论断既是政治的,也是宗教的,又是哲学的。其重要性、权威性,丝毫不低于《约翰福音》的“太初有道”。


一、王教:国家治理的宗教内涵和哲学维度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这句话指出,天高于一切、包涵一切。天不是神,却是所有神的统领。时贤有称天为中国宗教“至上神”的。天确实是“至上”的,但不是神。把天归入神的行列,看小了。董仲舒深得孔子思想,讲得最确切:“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孔子要求知天命、畏天命。不知天命就不配君子称号,也即不得涉足国家治理。人们认为,《论语》似乎明确传达孔子极少论及天道。然而,《论语》有孔子论天道的记录: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句论天道的话阐述了两个要点。一是天不说话;二是天显象于人,要从春夏秋冬运行、万物生长发育领悟天道、天意。

这个思想在《周易·系辞》中表述为“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依照黑格尔思辨性的要求,这句话似乎缺少哲学意味;然而依照现象学直观方法的要求,这一命题的哲学意味不仅相当明显,而且揭示了孔子未明说的意思——唯有圣人才有这样的观象悟意的直觉能力。这层意思,董仲舒讲得最透彻。他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国家治理根本思路在遵循天道。为什么要加上“法古”?法古意即法先王。为什么要遵奉先王之道?先王在此指圣王,即达到圣人境界的前代君王。之所以是圣王,是因为他们能够领悟天道。贤王不能直接领悟天道,就研习领悟圣王。“圣者法天,贤者法圣”就是主要规律。

怎样领悟天道,怎样解说天道,其中就含有哲学问题。(了解天道包含许多领域。例如,卜筮也是了解天意的方法、途径。)

或许会有人质疑:四时运行、万物生育,不全属自然规律吗?怎么成了天道?天道不是应该很“高大上”,很“神”吗?

答曰:“四时行、百物生”不仅是天道,而且还是“天之神道”。所谓“神道设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这种“自然规律”设教。质疑者之所以会有上述误解,是接受了西方思想影响的当代话语而把自然界和神看作两个事物。中国古代未曾把天分裂、对峙为神与自然界两个事物。天是浑然一体的,既是自然界,又是大神。而确切地说,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天是形而上者,意思是形质未分者。形质既分,才有自然界(物质)和纯然神(耶教的上帝)之区分。西方思想把自然界与神的对峙当作默认的前提和基础。依中国古代思想看,属于形而下的。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ka依形质既分为前提去分析万物,其书译为《形而上学》是个错译。这个沿袭一个多世纪的错误引发诸多思想混乱,亟待纠正。

观象与思考推动哲学发展。《周易·系辞》解说“象”曰:“见乃谓之象。”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地四时日月都是象。天垂象,天是垂象之天;天又是所垂之象。这样岂非矛盾?天、天道是核心槪念,是最重要的槪念,必须说清楚。去说,就是哲学要做的事。解释活动产生哲学。垂象之天与所垂之天必须分开为二事。

苍苍之天不是垂象之天。董仲舒有一说,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天有两层意义。一是总括义,也即垂象之天;二是十端之一,“法象莫大乎天地”之天,苍苍之天是也。这一学说为解决困难提供了可能性。前几年我对朱子判阴阳二气为形而下者心存疑虑。据董子天有十端之说,朱子说自是根据坚实。只是有诸多细节还须斟酌;是否垂象之天为形上、所垂之象为形下,尚待进一步切磋。盼同好者不吝赐教。(五行亦有形上、形下之疑待定。依董子说,五行既称端,见质,当属形下。然而既称行,意即运行。运行,道也,不得以端视之,似形而上者。)

四时是天道的重要垂象。孔子语“四时行焉”,《系辞》语“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语承“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阴阳、乾坤,对应天地;四象,对应四时,也关联四方。论者每谓吾国乃农业文明。此论不能说没道理,但无疑是不够全面的。由四时槪念看,中华民族生存条件,四季分明、均衡的温带气候,极其重要。因而说中华民族属于温带文明,似乎更确切、更完全些。卦、爻各表示某种物象,应合某种生存状况;其推演透显天道、天意。因而“吉凶”“大业”,讲的是国家治理。

四时各有特性。董仲舒曰:“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似乎在阐明“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时还有情感:“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与情感相关的是功能、效能:“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以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天之志”,意思是天意。功能、效用显示天意。国家治理则贯彻四时示象的天道:“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在此要提醒:在孔子、董仲舒的观念中,上天没有人格性。不可把上天理解为具有人格性的神。

春夏秋冬具备的生养收藏功能,内含人伦道理:“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这是说,人伦秩序源于天道。董仲舒接着论述国家治理原则:“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对策书中讲得更明确:“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根据天地阴阳之“大象”透显的天意,确定“恩德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思路。

此处正是判定儒家与道家分途的关节点。上引文中的“德”字,切勿依今日话语解读为道德规范之类。引文明白地有“德主生”,“阳为德,以生育养长为事”等语。所以,“德”应理解为恩德。

施民以恩德即为仁政。孔子确立的根本原理“为政以德”,并非伦理学教条,而是宗教、政治、哲学之大命题。还是董仲舒深刻领会了孔子思想——“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论断天意为仁极其重要。这是根本。道家对天道性质的论断恰恰相反。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见“无为而治”的治理思路包含着放任政商大鳄盘剥细民的态度。董仲舒断言天之根本性质是仁,盛赞天意“无穷极之仁”,虽然有针对时弊的现实性,显然是政治性的,但在理论上看,则是宗教的,而其重辨析和论证的作风,又是哲学的。确切地说,政治、宗教、哲学乃是一体的。今日话语起因于今日事实。今日事实,政治、宗教、哲学各为一事物。古代则仅仅存在一个事物。说中国古代无哲学,可以成立。董仲舒的学问是《春秋》学,属于经学。经学不等于哲学。但是,从经学中剥离出若干内容命之曰哲学,却是可能的。经学从形态上看是研究五经的学问。五经是古代关于国家治理的记录及思想、理论。古代制度称作王制。教化体制,称作王教。实际上礼制即宗教体制;教化即宗教维度。因而古代的政治、军事、宗教一体的国家,可以看作国家宗教。或许有质疑者问:何以国家称作国家宗教?答曰:今日话语称作国家的,基本上是单从政治功能看。而古代国家是政治、军事、宗教一体。既然可以把这样的三位一体称作国家,那么也可以称之为宗教。之所以加上国家二字,称作国家宗教,意在凸显政治、宗教之一体性。所以,王教之称恰好用于这种宗教体制。

孔子说自己“志在《春秋》”。司马迁解读为,《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长于治人”,所阐发乃“王道之大者也”。这样看来,《春秋》学,王道学也。推开说,经学可理解为王道学。王道学,国家治理之学问。关于天道的学说、理论是其中重要部分。相关学问,既是宗教的,又是哲学的。


二、宗教维度:国家起源之判据所在


论及国家治理,不得不问: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怎么就出现了国家?换言之,国家是怎样起源的?

从组织形态和功能两个维度看,国家是个有结构的存在体,有着处置内部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功能。国家必有的要素是权力。其实权力不外功能。人们聚居形成群体,就会有内部关系、对外关系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有需要就产生功能需求:人物或机构。内部关系中,有些问题会自然解决,有些须有人干预才会解决,于是需要调解者。有的调解者是“自带”的,如家族长辈;超出家族范围,促成领袖出现。如果每事处置得当,众望所归,就无须暴力。如果有分歧且调解无果,才会有使用暴力的需要。由此可见,暴力并非必要因素;却是必备要素。对外关系情况不同,武力不可少。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群体的领导中心。它的权力未必大,服务功能则相当明显。分配食物要公平,预测天气、节令不能出错过多,对外争斗不能失败。特别在面临干旱需要求雨时,领袖要充当献祭的牺牲。

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群体的构成中必定有宗教因素。虽然说不清确切的发生时间,埋葬逝去亲人,并在坟墓中放置食器、谷物,明显已有灵魂观念,起始时间相当早。说宗教自始就伴随人类社会,或许略嫌夸张;而认定构成宗教的主要成分始终伴随人类,当能成立。人类学、考古学论著甚多,在此无须赘述,仅仅讨论宗教与国家起源的关系。

前述人类群体发展出权力中心,因而问题聚焦为这个权力在怎样的条件下成为国家。或许可以把它的功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外用武(军事);二是内部事务,如分配食物、裁断纠纷、颁布历法,或许还有婚配等(行政);三是宗教(赶鬼驱邪,祭祀,占卜等)。产生国家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体要足够大,也即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而行政机构成为必要。然而这并非本质所在。军政权力结构升级并未构成概念突破——权力中心在概念上被认知为国家。权力中心原本就有宗教维度。因而概念提升须考察宗教维度之可能性。原有的宗教已经成型,称作巫,或称萨满教。观察后来的宗教状况,与巫本质不同,也就是说,在宗教维度上看,有过重大变更。因此,国家很可能起源于宗教变革;在这个维度上探寻,是可行思路。

宗教变革前,称作巫;变革之后,称作国家宗教,即人们熟知的夏商周国家形态。当时的国家是军、政、教一体的存在体。也就是说,国家宗教即国家。国家宗教是宗教学界使用的名称。这个术语易生歧义。它一般用来指全国范围内、全民(大多数或绝大多数人)奉行的主流宗教,如西方国家的基督教,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这样的语境中,国家宗教与国家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个存在体。而夏商周时代的国家宗教,宗教与国家是一个存在体。人们称其为国家宗教,意在指出其一体性。

依照上面提出的思路,莫非国家起源就在巫转化为国家宗教的过程中?已经有学者提出“从巫到史”、“由巫到礼”的论断,也有从巫到儒家的详尽论述,所叙述的事情,大都属于巫向国家宗教转化的现象。这就是说,事实清楚,虽然各家注重的角度及解释各异。礼制就是国家的体制,教、政、军三者一体的制度。从巫到史也好,从巫到礼也好,其实就是从巫到国家宗教。笔者断为国家宗教,还与一个情况相关,那就是国家宗教(王教)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可以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王教(国家宗教)五千年。

宗教与军政权力为一体。宗教当其出现时就是国家宗教。宗教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宗教;宗教出现就是国家产生。换句话说,当宗教从巫中出现时,或者,宗教脱离巫术产生时,就是国家出现时。

要从这个转化中寻找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似乎舍颛顼“绝地天通”别无他选。

《尚书·吕刑》中载有“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古人有此事的记载,可见是很大的事件。将此作为宗教产生的标志,有着足够的历史地位。战国时代的文献有较详细的叙述,抄录在此: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宜、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祇、氏姓之所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这段史料讲述了古代宗教史,展示古代治理与宗教融和一体的状况。按其所述,

在绝地天通之前,有三个阶段。(1)有觋有巫,当是萨满时期(或称“原始宗教”)。(2)设祝时期,设祝当是行政作为。觋、巫似是自发,是民众中的能力特异者;其存在方式以祛邪驱鬼之肢体行为。祝则须任命。祝须具备全面的历史、地理知识,精通伦理、礼仪。祝不仅要在祭祀时担当重要角色,还掌管宗教知识及其传承,也就是说,祝之存在与行动内含着思想、伦理准则。祝与巫觋在本质上不同。祝之存在表明,古代宗教有了新的因素。(3)五官之设,当是又一阶段,或称时代。五官之设,属于封神举措。《左传·昭二十九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官为杰出氏族首领之祠,任命掌管部类神职,或有庙宇。这些杰出人物的家族已经提升为贵族;任祠官者从其子孙中挑选,选拔条件颇为严苛。由这些叙述可以看到,在国家出现之前,宗教体制已经颇具规模,礼仪要求相当严整。祭祀祖先的,祭祀土地、五谷等神的,职责分化、明确。通晓“氏姓之所出”,想必与婚姻管理相关,也就是说,宗教与民事浑然一体。或许并非管理机构,仅仅备咨询;咨询内容有权威影响而已。社会秩序无须权力强制,由宗教确定的习俗足够维护。

颛顼任命重黎,背景是“九黎乱德”,意思是:两个宗教不同的部族整合,滥用暴力,社会秩序混乱。吾臆:或许“乱德”的原因在于“九黎”有巫,无祝、五官;缺少对伦理原则的思考。颛顼的作为不仅仅是祭祀制度的整顿,还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强制举措。(这段史实记载在讨论减轻刑罚的文献《吕刑》中,可见一斑。)“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一句意味深长,不只是“使复旧常”。设置专门机构、任命专职官员掌管祭天事务,全然创举。此举剥夺民众祭天的权利;其后形成唯有天子可以祭天的传统,是国家宗教的重要教条。所以,视“绝地天通”为国家宗教之始,可以成立。既然视为国家宗教之始,则同为国家之始。

观射父向楚昭王讲的故事隐含着一个宗教史、思想史事实:祭天已经相当流行、上天观念已经极其重要。若非如此,则没有“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之必要。“乃命重黎”遂为“君命天授”奠定了基础。虽然仍然说不清上天观念何时兴起,然而颛顼“绝地天通”决定了上天观念的崇高宗教地位则无可置疑。“惟天为大”才有可能。国家起源与上天概念捆绑在一起。


三、天道: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


宗教与巫的根本区别在于:巫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处理实际问题;宗教不仅有仪式,还须对仪式、信仰讲出理由。既然必须阐释,就产生了学说和理论,其中就有哲学。既然“惟天为大”、奉天法古,天就有常道。阐明天道,是宗教要求,是国家治理的实践需要,也是哲学的起源。

古籍中关于天道的讨论纷繁杂陈、浩如烟海。可以说,天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有人说,整个中国哲学都是围绕天道展开的。在此只能选几种讨论。


大一统的宗教意义:一为源头、万绪归一


“大一统”出自《春秋公羊传》。《春秋》“隐公”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传文“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休解诂文:“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曰政教之始。”君主受天命上位,确定正月以统领天下,不仅“自公侯至于庶人”,而且“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彰显着宗教性。“元年春”,意思是上位第一年,本是常词。何休传却在“元”字上大做文章:“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所论乃天道。

细味上文,大一统,意思是张大以“一”统括万事万物的思路。可见中国哲学最初始的槪念是一、元。思想出“一”是世界的起始、衍生为整个世界,并且用一横划书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时刻。不仅是哲学的开始,也是文字、书画艺术的开端。(西方思想也有一与多,但是文字不同,因而书法艺术性小;绘画走上与中国画迥然不同的道路。)这样看来,如果要确定第一个中国哲学家,那么就只能在伏羲、神农、黄帝、少皞、颛顼这些人中寻找。伏羲画卦,是第一个哲学家?

“惟初太极,道立于一。”太极通常被理解为元,气也。这样的思想似乎是全人类共有的。古希腊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出自一种“元质”,无限而永恒,元质、万物之转化由命运规定。“命运规定”或许可解读为有一定之规,但说不清楚。颇似“天之神道”的意思。元为气,氤氲,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设想暗合,令人惊奇。

太极,元气氤氲,如何衍生天地?于是有学说: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而复变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由太极衍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学说虽然显得芜杂,却也包含诸多发展可能。例如,依此顺序,置太始于太素之前,意思是形先于质,日后的学者就有许多话可说。物理学家可以把新生粒子归为质,产生粒子的物理规律归为形,说成有规律才有粒子的演化。

原本简明的太极,现在剖分为四层。原本太极即气,现在有未现气的太易、始现气的太初;连同太始之形、太素之质,可以解释为都属“意思”(意念微动:几,或机),尚未出现,更非现成。

这段理论区分形上、形下明确。有形的天地,应归入形而下者。

毋庸置疑,《易纬乾凿度》所述乃宗教思想。与《圣经·旧约》所述上帝创造天地做个对比,上帝与上天之差异清晰明确。《旧约》中天地为上帝所造;《易纬乾凿度》中天地从无之中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来。无即太极,元气,氤氲。原本太极即一,现在“易变而为一”,太易生出一;与《老子》“道生一”合。遂称《易纬乾凿度》为道家思想则不可。当属各派思想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太极元气,形而上者也。故而,道即气,气即道。道就其运行而言,气就其存在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太极生一,再生天地。天地生人,与人为三,故而有“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意味着不仅天地生万物,人也参与生万物。不仅天地不是上帝所造,万物也不由上帝造。

或许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国思想的人文性质。不用上帝造物就是人文吗?这恰恰是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我们称之为天道学。天道学所述的“自然而然”,即“天之神道”,或王船山所说“天之神化”。《旧约》所述乃神学,吾华则为天学,都是宗教思想;宗教不同而已。吾华的宗教思想“很哲学”,不像神学;是未分化、未分裂,不要误解为人文性。


从天道引出王道(国家治理理论)


以“元”论天道的理论既是宗教思想,又是哲学,同时也是建立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

“元”之宗教意义在“元年”“元旦”等用语中凸显。董仲舒说:“谓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轻。是故治国之端在正名。名之正,兴五世,五传之外,美恶乃形,可谓得其真矣。”把“一”改称为“元”,意在强调开端之重要。须懂得使用“元年”的意义和价值。国家治理的开端是确定正确的思路。“正名”在此内涵较为丰富,当代话语与之近似的是“思想路线、基本理论”。“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重元正始即国家治理的基本思路。重元内涵丰富,其中之一是抓源头治理。出一大堆问题再治理,乃是末端治理。想要从根本处去除出问题的因素,就须找到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属于“正名”。

天有十端。有十端的天,即元,也即气。气即道、道即气。十端可分三组——天地人为一组,阴阳为一组,五行为一组。阴阳衍出“德主刑辅”的仁政思想,前文已述。天地人又称三才。《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各有其道。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意思是:王道,是贯通天道、人道、地道的大道。天道含于王道之中。三道贯通。三,又写作叁。叁,参也。国家治理依四时阴阳施行,也即参天道而行。国家治理讲究仁义,可以归之于人道。国家宗教即王教,天子须精王道。可见国家宗教概念包含着国家治理。不过,有时人们以王道称国家治理。这样用词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国家治理看作国家宗教,也即天地人三道贯通的全方位治理;一是把国家治理看作行政管理的一个维度,也即把王道解读为人道。类似的情况表现在天道一词的使用上。有时天道指元气之道,也即形而上的道。此时天指总含十端的天。有时天道指十端之一的天之道。董仲舒虽然有十端之说,但在他的著作中区分不是很清楚。不仅董仲舒,汉朝及后来学者似乎也未区分得明确。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题目。


从《周易》看国家治理之宗教内涵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系辞》:“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对应阴阳。又:“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可见《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全部由阴阳衍出。所演全属三道贯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天;乾道运行刚强健劲,君子行事当如是。君子心心念念天意、天道,言行象天——表达的是宗教情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样满怀宗教意味——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宽博厚韧(比如:既容纳好的事务,也容忍不那么好的事物)。其口吻像基督徒说“效法基督”。君子效法天地。其意蕴孔子“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一言尽之。

《周易》的宗教性明显。基督教要求向神超越。其前提是神与自然界分裂对峙;世俗生活与神圣性为二事。吾华古代无分“人文”“神文”;神、自然界未分化。《周易·文言》明确地要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关键词是“合”,不是“超越”。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天之神道,也即天道。大人,担当国家治理的君子。对他们的宗教要求是“与天道合”。这就是国家治理必须达到的宗教境界。(有人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解说为《周易》的人文主义。谬甚。人文主义是源于西方的术语,建基于神与自然界分裂对峙。然而,吾华古代并没有神与自然界的分化,可参看《史记·天官书》。该书论天文,既有今日作为自然科学天文学的内容,又有各天象之宗教意义的内容,是古代天道学之一端。同样,《周易》所谓人文,涉及天道、人道、地道之一的“人道”,也充满宗教内涵,绝非“人文主义”。例如,礼制属于人文。礼制包括现代国家的制度、体制等。礼制体现着国家与宗教之一体性。)

对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依首卦之卦辞“乾,元、亨、利、贞。”的解释。《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君子行此四德者”的意思是,按照元、亨、利、贞治理才配称君子。元、亨、利、贞表象仁、礼、义、信,应合春夏秋冬,也即应合天道。

《周易》以数的形态推衍出一个完备的体系,全面铺叙天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每卦六爻,这个数字表达《易》囊括天、人、地一切原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依今日科学视角看,这是价值预设。然而古人当属源于直观的“明证”。天在上,地在下,联系到尊卑之设定,自然而然地就天尊地卑。故此为明证。以高低比贵贱,同样是直观。因而国家治理预设了等级划分,看作天道。《系辞》又有:“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阐述的国家治理指导思想简明扼要,因而能得“天下之理”,天下事“各得顺其位分”。又极言《易》的全方位运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表述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特点。而所谓“天地之道”,包含着“人文”。《周易》的数理体系组织、囊括了各种各样的治理体验,凝练为道理,提供具体的指导。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其解说为:“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是治理者必须具备的态度。“修辞立其诚”实则后来王阳明“知行合一”所表达的意思。说的就是要做的,心口一致;想到了立即付诸行动、立即兑现。内含着“与天地合其德……”的宗教要求。《同人》卦,离在下乾在上,离之象为火、乾之象为天。象辞“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要求选择君子担任治理者。《解》卦六三之爻辞:“负且乘,致寇至。”讲的是选官不当的严重后果:

《系辞》:“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讲述了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如《艮》卦。艮之象为山。艮卦两山相迭,其象辞为“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提供的价值导向是恪守本职、勿侵入其他部门领域,称得上“稳重”。又如论法制的《噬嗑》卦,其《初九》爻辞“履校灭趾,无咎”,《上九》爻辞“何校灭耳”在《系辞》中发挥出一番大道理: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小惩大诫”意思是,轻度惩罚是教育。今时有说云“教育为主”,实乃谬论。教育包括合适的惩罚,“教育为主”,何者为辅?讲明道理、规则,明示奖惩尺度,是教育;实施奖惩,也是教育。《噬嗑》卦现实意义何其重大。

又,哲学味儿十足的“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召开家长会,父亲来了是家长,母亲来了也是家长。可见,一个三口之家,有两个家长,这就成了“二君而一民”格局。【现时不仅中小学经常找家长,大学也要找家长。近年来,研究生管理时不时遇到需要找家长的案例。可见,家长是治理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角色。今时家庭无明确成文的伦理法则,无家庭内部关系的规则,不存在家长。五四运动以来百年缺失。缺少礼义,要达成社会稳定就须更多依靠暴力,造成社会张力增大。】辛亥革命取缔了旧制度,也即废除了国家宗教。新结构的家庭生活,无论理论还是规则都在摸索中,远未完善,产生的社会张力和众多社会问题,诸如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等,亟待研究解决,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周易》包罗万事,不胜枚举。总括而言,大理论皆与国家治理相关。因此,我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国家治理。

(责任编辑:周小玲)


谢选骏指出:《中国哲学起源于国家治理》这篇文章很有创意,我在网上搜寻,没有见到类似的概念出现过。这是就其新颖而言。就其深度,我认为也是把握到了中国思想的命门。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写中国的哲学史,就不会像马列主义作家那样从“认识论”开始,而是会先从“伦理学”开始了。这样,才合乎中国的“礼仪之邦”的历史身份。

谢选骏:导演就是鸡鸭的班主任

《这一次 章子怡的"势利眼"被扒得“底裤”都不剩了》(不八卦会死星人 2023-04-24)报道:


近日,北京国际电影节让网友们再次看到了明星们在“名利场”上的一场大戏。


凭借《狂飙》一夜成为“顶流”的张颂文,先是让张艺谋导演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可以跟他合作。接着陈凯歌导演也主动热情和他握手,还因此冷落了身边的章子怡。


不过也有网友注意到,作为国际影后,一向在娱乐圈地位斐然的章子怡似乎对张颂文并不“卖帐”。


在陈凯歌和张颂文互动的过程中,旁边的章子怡并没有主动加入,只是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后来合照的时候,张颂文想让章子怡站在C位,但陈凯歌把章子怡推到了左手边的位置,章子怡的表情明显看起来有点冷了。


最后在大合照的时候,朱一龙谦让地让张颂文站到了靠中间的位置,而张颂文旁边刚好就站着章子怡,但章子怡并没有和张颂文互动,合照中表情依然是冷冷的。


而在晚会之后,章子怡主动晒出了和吴京的合照。


有网友扒出章子怡早前和吴京,沈腾以及徐峥四个人在台上互动的视频。章子怡十分活泼,配合着和其他三人摆各种动作拍照,发出爽朗的笑声,完全没有昔日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章子怡在张颂文和吴京面前“两副脸孔”的对比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议。有网友觉得,可能是因为章子怡和吴京沈腾比较熟,和张颂文没有合作过不熟,但其实,章子怡和张颂文在《我就是演员》的综艺节目上曾经合作过。


说到底,张颂文虽然是新“顶流”,但毕竟只是一位演员,而章子怡在演员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顶级位置,相比之下,像吴京这样的导演人物显得更入她的眼。


其实,章子怡的“势利眼”早在苏芒身上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芒是前《时尚芭莎》主编,也是娱乐圈名利场叱咤多年的名人,章子怡作为多年芭莎晚会的“主心骨”,私下和苏芒的关系一度很好,两人私下经常一起去玩,章子怡也会晒出和苏芒的合照。


但后来在一个秀场上,章子怡,刘嘉玲,章泽天,苏芒和刘雨昕等女星都参加了。当天章子怡晒出了和章泽天,刘嘉玲,刘雨昕的几张合照,但唯独没有发苏芒的照片,而那个时候的苏芒,已经辞职了《时尚芭莎》主编的职位了。


其实苏芒当晚就坐在和章子怡同排的位置,和章子怡之间仅仅隔了一个刘雨昕。但对于老朋友的苏芒,章子怡选择了“忽视”。


娱乐圈名利场的“拜高踩低”似乎永不过时,不但是发生在章子怡身上,苏芒被章子怡移除了“交友圈”,其实苏芒在她还是《时尚芭莎》主编的时候,也试过发了一张大合照,把洪晃和其他一位女性裁掉的事情,只不过这次轮到了她自己。


和章子怡交好多年的刘嘉玲,曾经被杨颖曝料,杨颖说有一次她想联系刘嘉玲,但发现自己不是对方的好友。


后来刘嘉玲发文解释,自己换了社交账号,忘记添加杨颖了,她只通知平时经常联系的好友,那些很久没聊天的就没有通知了。但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杨颖不算是她重视的“好友”。


刘嘉玲虽然是女明星,但她的交友圈中大部分都是豪门名媛,或者是名气咖位比较大的明星,比如何超琼,林青霞,章子怡等人。


但一向“高高在上”的章子怡也遭受过别人的“冷落”,在前段时间的巴黎时装周上,章子怡作为国内参加秀场中咖位最高的女星,却要和其他人一样在场外排队入场,自费住酒店。


而且看秀上坐在相对偏角落的位置,主办方的高层没有一个坐在她的旁边。


另一位韩国女星金智秀却受到了和章子怡截然不同的对待,不但有主办方安排的豪车接送到秀场门口,有高层亲自迎接,看秀的位置也是绝对的中心位置。


在娱乐圈的名利场上,每个人的位置有时候不是永远不会变的,也正是因为一个人的位置会有变化,才能看出周围人的“势利眼”,就像黄渤说是,当你不红的时候,身边的人充满了小心机,当你红了,身边都是好人。


网民嚎叫:


人间不值得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4-25 17:53:00

从来不喜欢章 也不讨厌章,还是黄渤说了一句真谛: 人红的时候 周围都是好人;不红全是小人;所以每一个人都别说别人如何如何,这文章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正常,你们难道不是一个德行?有用主义罢了。

xyz18 发表评论于 2023-04-25 08:25:55

她在沙滩照片上就没穿底裤,这是她一向的作为

yefenghaiyun 发表评论于 2023-04-25 07:45:43

毛病,活着是为了取悦所有人?你都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做你自己。


谢选骏指出:导演就是鸡鸭班主,或曰“导演就是鸡鸭的班主任”,而摆平鸡鸭的办法也是简单粗暴的“权钱交易”。

谢选骏:表达的深刻并非思想的深刻

《中文的底子没有打好,一个人的思想不会深刻》(2020-07-19 资中筠)报道:


要点| 一分钟速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汉语自成体系,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


★每个人本能地都用母语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


★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话,这个人的思想不会深刻,洋文再流利,毕竟还是中国人。外文以后可以补,中文错过了就补不回来了。


01、中文是一种基本底蕴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应该首先学好中文》。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打开电视,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


与此同时,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文章。


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不赞成那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不过,我的确坚持中国人首先要学好中文,是作为一种基本文化底蕴的养成。


02、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汉语自成体系,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一个欧洲知识分子往往精通几国西方语言,都可以运用自如,可以有双母语甚至三种母语。


但是,不论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人,同时精通汉语与一门西方语言而都达到母语的程度的,是极少数。这是指真正的“精通”,运用自如,而不是一般的“流畅”。


比起上一代的人——我的老师、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与下一代相比,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就是我的同代人,情况也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随便聊天,有人说到了一件糗事,我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是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这个词是《诗经》里的话:“墙有茨,不可扫也”。


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这是很寻常的比喻,我少时就听大人说过。而在那位比我年轻的教授看来,这种典故只有他那样的古典文学专家才懂。说明我这代读书人一般常用典故,到这一代人就成为专业知识。这还不是年龄的“代”,而是学校的教育和文化氛围的变化。


中文的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每个人本能地都用母语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当然语言也是有发展、变化的,时下的许多新的网络语言,老一代的人就跟不上了。不过要成为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待时间的淘洗。


03、个人学中文的经历和体会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我只是个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其一,家庭。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这首诗,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


我中学有一位国文老师是河北人,他在课堂上教那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用河北调来吟的。所以我现在想起这个诗的时候,就出现那个调,与湖州调完全不同。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跟唱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但是用普通话是很难吟的,连有的韵脚都不对。


那时候天津也有外国学校,类似现在的国际学校,所有一切课程除了中文都用英文教学。有段时间,学校里英文让位于日文,英文程度下降。我父亲有些我们看来比较“洋派”的朋友就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主要为了学好外文。


父亲对此略有动心,可是我母亲坚决反对,她认为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话,这个人的思想不会深刻,洋文再流利,毕竟还是中国人。外文以后可以补,中文错过了就补不回来了。所以我继续留在原来的学校。我很感谢她这个决定,也认同她的看法。


其二,学校。我在天津上的学校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完整的学校。那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其他方面不讲,这里只讲中文教学。


中文和数学是最主要的主课,一星期至少五堂。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另外加一点文言文选读。我最初读的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琅琅上口,很快就会背。


中学六年的课本大约文言白话各半,文言的课文好像是基本按年代排,例如初中一主要是先秦文章,初二秦汉文……高三是晚明和清朝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的都是文言文,他觉得白话文用不着太教,挑几篇做一点提醒,自学就行。所以我印象深的都是古文。


我们那个学校很特别,中学六年基本上作文都做文言文,国文老师的理论是,文言文做好了,不怕白话文做不好,以后有的是机会写白话文。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我后来当然主要都是写大白话,完全没有困难,但是文言文的底子无形中对文风通顺、简练,和遣词造句的推敲是有帮助的。


这样说起来洋洋大观,好像读了一大堆古文,四书五经,其实我们只读了三书二经,还只是少量选读,不可能像前人那样从头到尾每一本都读。但是这样浅尝辄止跟没有接触过是非常不一样的,选读的多是比较精彩、有用的,我们对成语、典故的出处了解许多,而且对于汉文的美有了鉴赏力,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觉得特别好玩。


古代士人的境界、他们的幽默感、他们的表达方式,都使我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非常深的感情。是很有趣、很美丽的,这么一种感觉,而不是非常苦的、非常枯燥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感觉应该归功于老师,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碰到的,那些老师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模范教师,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对教的内容自己非常投入,特别欣赏。他(或她)给讲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就先摇头摆尾击节赞赏,甚至自己感动得都要落泪的地步,你就跟着她一块欣赏,一块儿感动。而不是为了将来要准备考试而使劲记。


其三,课外看书。我学生时代自己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远远超过课堂教的。商务印书馆出的幼儿文库、少儿文库、中学生文库,是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其中有讲成语、谚语故事的,非常有趣而且有用。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读物。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宽松,放学后家庭作业比较少,所以有许多闲暇看闲书。母亲虽然对我管教比较严,但只要成绩单使她满意,对我看书从不加干涉。我主要是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包括买东西包的报纸,都要看一看。有时竟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


所有这一切对我主要是起文化熏陶的作用,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后来不论怎样从事西学,周游列国,这种熏陶形成的底色是很难改变的。过去是不自觉的,到了晚年日益精神“返祖”,才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底蕴”。


04、我从古文体验到的思想情怀


读文章、诗词,不是读字典,必然包含着思想、情怀,或者至少表达某种意境吧?那么我从这些古文中受到什么感染和影响呢?有一些传统道德是自然而然贯穿在家教和学校教育中,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什么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等,这不是从书本里头学来的。今天回头来看,读的那些中国书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患意识


我所成长的时代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内忧、外患。我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是抗日战争,所以文天祥、岳飞、辛弃疾、陆游等的作品必然特别往心里去。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之是痛感国土沦丧,总是想着要恢复国土。班超投笔从戎,祖荻闻鸡起舞,还有杜甫写离乱的诗等。


2、渴望和平


中国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从来战乱不断。所以文学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动人。


我小学六年级最早读到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就有特别感动。还有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作者曹松不太有名,全诗也很少人记得,但是这句话流传千古,因为太写实,太深刻了。


很久以后,我见到一本加拿大作者写的小书,题目直译是《将军们死在床上(Generals Die in Bed)》,意思就是在战争中战死沙场的大量是普通士兵,而将军们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得以死在病床上。有人问我,对这个题目有没有恰当的译法,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还有两句名句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年程砚秋曾经排过一出戏,就叫《春闺梦》,用的就是这首诗的意境,一位少妇思念远征的夫君,梦里相逢,其实他已经战死了。


最使我动心,对战争的残酷表述得最深刻,反战最彻底的是《吊古战场文》,那也是我在中学时期读到的。一开头就气势非凡:“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篇文章对一切征伐否定得非常彻底。


3、民间疾苦


民间疾苦其实和战乱分不开。古时候,老百姓除了赋税之外,还有一项沉重负担是服徭役,就是征兵,或者劳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教科书经常选的。


我想着重提的是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有好几十首,每一首诗都是讲一种劳动人的疾苦,主要是手工艺者或者农民,覆盖面极广。


比如,《卖炭翁》,这篇好像课本里头常选的,不过我还忍不住想提一句是我每每为之心酸的,就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设想一下,那个老头儿,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还希望天冷一点,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最后这个希望也落空,他那一车炭全被有权的人抢走了,只扔给他两段绸子。


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几乎都是这样子的。有人批评白居易的诗像顺口溜,太浅了,不能登大雅之堂。本来他写的这些诗不是为在士大夫中间酬酢唱和的,就是有意让乡下老太婆都听得懂的。我觉得一首诗不论深浅,主要是给你以美感。他的诗都非常美,像“天上取样人间织”这样的词,谁想得出来?


4、隐逸情怀


这更加避不开陶渊明,他绝对是这种情怀和这种文学的代表人物。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是通俗典故。无论哪个时代,大概中文课没有不读《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的,还有《五柳先生传》。


我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文中说过,中国古代有个性有才华的人一般难以长久在官场得意,所以留下来的优秀传世之作,大多数是失意时候的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和某种傲气。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坚守独立的人格,都想退居林下,但是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这方面的感情居多。


05、今人不可不读古文,但也不能多读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举例也是挂一漏万,免不了片面性。我不是提倡现在的小学生花很多时间大量学古文,我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人打一点中文基础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熏陶,不是作为实用的工具。


有这个熏陶和没这个熏陶,跟人的思想深度、审美品味、待人接物的教养是不一样的。然后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的品味也是会不一样的。而且中国文字、文学有那么丰富美好的东西,生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欣赏,该多可惜!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要学我学过那一点点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只能浅尝辄止。


如同到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种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有力量把它全买过来,但是你看见过,以后想起来的时候知道还存在这样的精品。如果你只进过卖粗糙、劣等货的商店,以为那个就是好东西,那见识、品味就是另一回事。进过精品店,有了这个见识,就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小孩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例如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电子玩意儿我都玩不过十岁的孩子,所以学古典文学占多大的比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怎么选、怎么教、怎么给学生以美感、为他们培育文化底蕴,为以后进一步登堂入室打下基础,这就在于课本的编撰和老师的教学的见解和艺术。


谢选骏指出:上文把“表达的深刻”与“思想的深刻”混为一谈,显然不了解“思想先行”、“思想比语言更加深刻”的事实。实际上,表达的深刻并非思想的深刻;根据我自己的经历,经常是先有一个“无法表达的想法”出现,然后才想尽办法把它表达出来,而且往往还是表达得并不满意,而且也永远无法满意。所以我说,表达的深刻并非思想的深刻,因为思想的深度远远不是表达能及,甚至不是任何语言所能及的。

谢选骏:思想比语言更加深刻


《科学家找到方法“解码”人类思想》(2023-05-01 美国之音)报道:


科学家周一(5月1日)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使用脑部扫描和人工智能建模,来翻译记录人们正在思考的“要点”,这被描述为迈向读心术的一步。


资料照片:2019年1月9日,在法国西部布雷斯特地区和大学医院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扫仪拍摄的人脑图片。(法新社照片)


虽然语言解码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那些失去沟通能力的人,但美国科学家承认,这项技术引发了关于“精神隐私”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种恐惧,他们进行了测试,表明他们的解码器不能用于任何不允许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内长时间训练大脑活动的人。


先前的研究表明,大脑植入物可以使不能说话或打字的人拼写单词甚至句子。


这些“脑机接口”集中在大脑试图形成单词时控制嘴巴的部分。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神经科学家亚历山大·胡斯(Alexander Huth),是一项新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说,他的团队的语言解码器“在一个非常不同的层面上工作”。

“我们的系统确实在思想、语义和意义等层面上工作,”胡斯在在线新闻发布会上说。


根据《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的研究,这是第一个能够在没有侵入性大脑植入物的情况下重建连续语言的系统,


“比语言更深刻”


在这项研究中,三个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机器”内总共花了16个小时听口语叙事故事,主要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现代爱情”等播客。


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出单词、短语和含义是如何在已知处理语言的大脑区域中引起反应的。


他们将这些数据输入到使用GPT-1的神经网络语言模型中,GPT-1是后来应用在非常流行的ChatGPT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前身。


该模型经过训练,可以预测每个人的大脑对感知到的语音的反应,然后缩小选项范围,直到找到最接近的反应。


为了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每个参与者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机器”中聆听一个新故事。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杰里·唐(Jerry Tang)表示,解码器可以“恢复用户听到的内容的要点”。


例如,当参与者听到“我还没有驾照”这句话时,模型得到的是:“她甚至还没有开始学习开车。”


研究人员承认,解码器在“我”或“她”等人称代词上很费力。


但是他们说,即使参与者想出了自己的故事——或者观看了无声电影——解码器仍然能够掌握其中的“要点”。


这表明“我们正在解码比语言更深刻的东西,然后将其转换为语言,”胡斯说。


由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机器”扫描得太慢,无法捕获单个的单词,因此它会收集一个“大杂烩,即几秒钟内的信息聚集,”胡斯说。“所以,即使确切的单词丢失了,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个想法是如何演变的。”


伦理警示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Granada University)生物伦理学教授大卫·罗德里格斯-阿里亚斯·韦尔亨(David Rodriguez-Arias Vailhen)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说这超出了以前的脑机接口所取得的成就。


他说,这使我们更加接近机器“能够阅读心灵和翻译记录思想”的未来,他还警告说,这可能会违背人们的意愿,例如当人们在睡觉的时候。


研究人员预料到了这种担忧。


他们进行了测试,表明如果解码器尚未接受过自己特定大脑活动的训练,则解码器对人不起作用。


三名参与者能够轻松地挫败了解码器。


在收听其中一个播客时,用户被要求数七的倍数,说出或想象一些动物,或在脑海中讲述不同的故事。研究人员说,所有这些策略都“破坏”了解码器。


接下来,该团队希望加快这一过程,以便他们可以实时解码大脑扫描。


他们还呼吁制定保护精神隐私的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思想一直是我们隐私的守护者,”罗德里格斯-阿里亚斯说。“这一发现可能是未来威胁这种自由的第一步。”


谢选骏指出:思想比语言更加深刻,所以思想比语言先行。


《你的語言如何影響了你的「思考」?》(FacebookLinePocket)报道:


你在咖啡廳享受著咖啡,聽見隔壁座的兩人談及語言對思考方式的影響。


一位說:「你說的語言決定了你的思考,人思考的時候難免會在心裡自我對話一番,而這種自我對話就是一種以語言為訊息媒介的思考,所以如果你語言中的詞彙越全面,你就能做出越全面的思考,而語言若有缺陷,思考就會有缺陷!」


另一位則反駁說:「錯了,語言和思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明之前就已經懂得思考了,而且像愛因斯坦和特斯拉等等的著名科學家,都聲稱自己在進行創造、發明的時候並未用上語言。這意味著無論有沒有語言人類都可以思考,因此不能說語言的缺陷會導致思考有缺陷!」


你認為誰是對的呢?


先說答案吧:兩位都有錯誤,因為事實比他們提出的論點還要複雜一些。


語言是人類的本能,與智力無關


要搞清楚語言和思考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認知科學家兼語言學家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他的《語言本能》一書是怎麼說的:


語言是人類大腦組織中的一個獨特構件。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就能掌握語言這門複雜精專的技能,不用刻意學習,也無須正規教導。人們可以自如地運用語言,而不必瞭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原理,而且每個人的水準都大致相當,沒有質的區別,這顯然有別於其他一些常見的資訊處理或智慧操作的能力。


正因如此,一些認知科學家將語言描述為一種「心理官能」(psychological faculty),但我更喜歡這個古樸的字眼:「本能」(instinct)。它所傳達的意思是:人類懂得如何說話,如同蜘蛛懂得如何結網。


蜘蛛懂得拉絲結網,並不是某位無名的天才蜘蛛的發明創造,也不是悉心傳授的結果或者源於某種建築方面的才能。事實上,蜘蛛之所以結網,是因為它們所擁有的大腦賦予了它們結網的衝動與能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精密複雜的語言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生物屬性,它並非源于父母的教導或學校的培養,正如王爾德所言:「教育是令人羡慕的東西,但要時刻記住:凡是值得知道的,沒有一個是能夠被教會的。」


一名學齡前兒童所具備的隱性語法知識遠比最為厚實的寫作指南或最為先進的電腦語言系統複雜得多(當時是1994年)。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人類語言高達7000種,其中有許多種語言源自於不同的種族部落,這些部落與世隔絕,彼此之間也沒有交流,但每一個種族卻都不約而同的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


換言之,語言更可能是人類本能性「發展」出來的工具,而不是人類有意識的「發明」出來的工具。


而這意味著,語言很可能與人類的智力沒有太大的關係,語言本能是獨立於智力之外的,平克用證據指出,語言和智力的確是不屬於同一範疇之內的:


研究發現,那些擁有「特定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指的是無法把句子和語法表達清楚的障礙)的患者,在非語言的智商測試上獲得的成績屬於正常人的範圍。事實上,只要是與語言無關的任務,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般輕鬆完成。


另外一項研究則顯示,智力嚴重缺陷、無法完成日常任務的「威廉綜合症」(Williams syndrome)患者,則能像一般人那樣說出語法正確的句子,儘管他們連系鞋帶都覺得困難。


這兩項結果都暗示著,至少在大腦或基因的層面上,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本能,獨立於思考與智力之外,語言能力的缺陷並不等於智力缺陷,更不會讓思考缺陷,所以語言並不「決定」思考。


事實上,我們熟知的圖像思考(想像)就是一種無需語言的思考方式,愛因斯坦和特斯拉等著名科學都聲稱,自己的創造力大部分來自於圖像思考,而非語言思考。


但請注意我上面的用詞,語言並不「決定」著思考,但這並不意味著語言無法「影響」思考,事實上,有許多證據表明,語言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和決策的。


語言如何影響了思考與決策?


行為經濟學家 Keith Chen 在 TED 裡的一場演講中,論證了不同的語言如何影響了人們的儲蓄行為,其結論非常有趣,這裡我簡略一下他的結論,有時間的朋友們可以抽十分鐘觀看視頻:


人的儲蓄習慣,會因為其母語(你用來思考的語言)的不同而導致差異。


一個民族的母語如果能夠描述未來(例如有明天、後天、明年等詞),整體民族擁有的儲蓄比例就越低。


相反,一個民族的母語如果只能很模糊,甚至無法描述未來(例如沒有明天、後天、明年等詞),該民族的儲蓄比例則反而會更高,而且更不容易染上惡習如抽煙和過度飲食,甚至連使用避孕套的概率也比較高。


為什麼?


我的理解是——語言若能把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語言的使用者就能準確的把現在和未來看作是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於是他們會明確的感受到未來還很遙遠,這讓他們更難以儲蓄。


相反,語言若無法區分現在和未來,使用者就會把現在和未來看作是同一個時間點,或是很接近的時間點,於是他們就會覺得未來就是現在,這讓他們更容易儲蓄。


但能夠清楚的描述未來的語言,不是應該能讓人更好的規劃未來,從而儲蓄更多嗎?


你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假設了人是理性的,但人們通常是非理性的,請看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讓你選擇,現在給你100美元,還是明年給你150美元,你會選擇哪一個?


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現在就獲得100美元,因為能夠「即時享受眼前的東西」這一點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理性的選擇應該是選擇明年獲得150美元,亦即「延遲滿足」。我們進一步用這個點來進行推導的話,就能得出以下這個結果:


一個人的母語越是能夠清晰的描述未來,其對未來的感覺就越是遙遠,「即時享受」的衝動就會越高,儲蓄比例自然就會下降。


一個人的母語若無法描述未來,其對未來的感覺就越靠近,「延遲滿足」的難度就會下降,儲蓄比例自然就會上升。


但事情還沒完,還有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也說明了語言能夠影響思考,科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討論了這一個問題(推薦一讀),以下為部分摘要:


在澳洲北部約克角的西海岸,有個叫朋布羅(Pormpuraaw)的小型原住民部落;我站在一名五歲小女孩旁邊,請她指出北方,她毫不猶豫地指出精確方位。羅盤告訴我,她完全正確。回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演講廳,我向聽眾中的傑出學者提出相同要求,有些人來此聆聽演講已超過40年。


我請他們閉上眼睛(這樣才不能作弊)並指出北方,結果很多人做不到,他們不曉得答案;有些人則思考許久後,胡亂指出一個方向。我在哈佛和普林斯頓,還有莫斯科、倫敦和北京做過同樣的測試,結果都相同。


在某個文化中成長的五歲女孩可以輕易做到的事,另一些文化中的科學家卻很難做到。這種認知能力的差異該如何解釋?答案或許藏在「語言」之中。


朋布羅人使用庫克薩優里語(Kuuk Thaayorre),和英語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左」和「右」這類相對的空間詞彙,他們用的是絕對的基本方向(東、西、南、北等)。


英語當然也有絕對的基本方向詞彙,但只用在描述大空間尺度,例如我們不會說:「他們把前菜叉擺在主餐叉的東南邊,真是沒教養!」然而在庫克薩優里語中,絕對的基本方向用在各種尺度,他們會說「杯子在盤子的東南邊」、「站在瑪莉南邊的男孩是我哥哥」。在朋布羅,每個人必須隨時知道自己的方位,如此才能正確地表達。


此外,過去20年來,德國馬克士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列文森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哈維蘭做過一些開創性的研究,顯示仰賴絕對方向的語言使用者很擅長標定自己的方位,即使在陌生的野外或室內亦然。


他們的方向感明顯勝過生活在相同環境但不使用這類語言的人,事實上,他們的表現超過了科學家對人類的預期。這些語言上的需求,能夠強化、鍛鍊相關的認知本領。


還有另一項實驗指出,不同的語言甚至會讓你對事物有不同的觀感。該實驗問法語和西班牙語的使用者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卡通叉子會像人一樣說話的話,它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結果,法語被試更傾向於認為叉子有「女性化的聲音」,而西班牙語被試則傾向於認為叉子有「男性化的聲音」。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認知謬誤裡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語言中的用詞若不一樣,那就算說的是同一個東西,也可以導致一個人朝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我在這篇文章有提到過,以下為粘帖:


阿莫斯·特維斯基 (Amos Tversky)和哈佛醫學院的同事做了一個實驗,該實驗顯示,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字眼呈現,就足以讓人做出不一樣的決策與反應,而原因就在於人們會受字眼所聯接的情緒影響:


實驗者告知被試(醫生)兩個治療肺癌的新方法(開刀和鐳射)的統計結果,開刀雖有五年的存活率,但短期來說,開刀是比鐳射危險的。接著,實驗者把被試分成兩組,並向兩組展示兩種不同框架的開刀統計結果:


a.開刀後第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

b.開刀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


首先必須留意的是,以上是將同一個統計結果以不同框架呈現,a用的字眼是「存活率90%」,b用的字眼則是「死亡率10%」,這兩者在邏輯上是相同的。


但結果卻顯示,看了a的醫生組中,有高達84%的醫生選擇了開刀,而看了b的醫生組中,則只有50%的醫生選擇了開刀。


這意味著,醫生受到了框架效應的影響,「存活」是一個好的字眼,醫生看到「存活率90%」會覺得這還不錯,這個框架產生了正面的情緒,而看到「死亡率10%」當然不會覺得不錯,這個框架產生了負面情緒。


綜合以上所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儘管思考不需要通過語言,但語言能夠影響思考。


思考和語言是能相互影響的(有相關性),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語言,他還是可以思考,但如果這人擁有語言,那語言可以很間接的影響這個人的思考。


了解這一切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利用語言來讓自己思考得更好?


語言,作為一種增進思考的工具

結合我能夠找到的資料和我自己的思考,用語言增進思考的方法主要分成兩種:


a)成為平衡雙語者


多年以來,主流對雙語學習的看法主要持批評的態度,他們認為讓孩子學習雙語會造成一系列惡性後果,甚至可能會讓孩子變笨。


但艾倫·比亞韋斯托克(Ellen Bialystok) 的一項研究指出,擁有平衡雙語能力(即母語和第二種語言一樣流暢,而且在日常中經常轉換使用)的人發展出了更好的認知能力。


例如,雙語者在測試中被證實擁有更好的「執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這意味著他們更能抵抗誘惑、抑制衝動、屏蔽不必要的信息(不易被打擾),切換任務的能力也更強(亦即從「專注在任務A」切換到「專注在任務B」的所需時間縮短)。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在這一篇文章討論過的「稀缺」帶來的惡性後果之一,就是「執行控制力」的下降。)


但為什麼雙語者的認知能力會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呢?


一種解釋是,無論雙語者在當下使用何種語言思考,他/她的大腦依然會下意識的同時處理兩種語言,然後決定使用哪一種語言,屏蔽哪一種語言。這意味著,雙語者必須用上比單語者更多的「認知資源」來處理日常思考,這讓他們在無形中多出了大量鍛鍊認知能力的機會。


除此之外,雙語者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也稱短期記憶)也得到了加強。


「工作記憶」是什麼?


簡單來說,工作記憶就是「大腦可以同時處理多少資訊」的指標,其很大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在思考時能處理的複雜度,如果「工作記憶」超載,亦即個體需要處理的資訊太多時,大腦會因為資訊超載而無法思考,用一個不恰當的形容詞,即大腦「當機」了。


要感受到大腦「當機」的感覺很簡單,嘗試不用紙筆,用心計算以下數學題:


84 x 48 x 748 x 4 x 786= ?


就算你明知道這數學題只不過是簡單的乘法,但你還是很難給出答案(除非你的數學功底深厚),那是因為這道題的資訊超過了你「工作記憶」的負荷,導致你無法處理太複雜的資訊。


所以,如果說雙語者的工作記憶得到了擴充,這似乎暗示著,雙語者比單語者更容易想得深。


最後,還有一項實驗顯示,雙語者甚至發展出了比單語者更好的「理解他人在想什麼的能力」,亦即更好的洞悉他人心理的能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單純的學一門外語或許不會有以上的好處(以上實驗的對象多數都是針對從小就是雙語者,而且母語和第二種語言一樣流暢的人),但如果你能夠把外語學得足夠流暢,並且能在日常生活與思考中來回轉換語言,那麼你應該還是可以獲得以上的認知能力提升的。


就算未能獲得以上的認知能力提升,學習一門外語還有其他許多好處的,例如:用外語思考能讓你的決策更理性,以下摘自網易探索的報導:


根據刊登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做出更合理的決定。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選取了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情境,而後讓學生分別用母語和外語思考,最後做出決定。研究發現用外語思考能夠讓人進行更理性地分析,進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在研究中選取的其中一個情境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席捲全國,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將有60萬人走向死亡。


你必須在兩種藥物——藥物A和藥物B——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擇藥物A,能夠拯救20萬人;如果選擇藥物B,拯救60萬人的幾率為三分之一,徹底失敗的幾率為三分之二。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藥物A,即風險較小的一種選擇,原因在於:選擇的結果被描述為「拯救生命」,我們不願意拿生命冒險。


同樣的情境,同樣的問題,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結果又大不一樣。這種改變結果的表達方式是:如果選擇藥物A,將有40萬人死亡;如果選擇藥物B,拯救60萬人的幾率為三分之一,徹底失敗的幾率為三分之二。


雖然「將有40萬人死亡」和「拯救20萬人」表達的是相同的結果,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藥物B。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描述選擇藥物A的結果時使用了「死亡」這樣的詞語,促使更多的人選擇冒險。


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3組學生在藥物A和藥物B之間做出選擇。一組是學習日語的美國學生,一組是學習英語的韓國學生,最後一組是學習法語的美國學生。實驗結果表明,如果用外語進行思考,不管面對的是怎樣的表達方式,絕大多數參與者都做出更合理的選擇。


是的,這一項實驗所使用的問題,其效果就是我在上面提到過的「框架效應」,用不同的詞來描述同一道問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而當你用外語思考時,「框架效應」對你的影響竟然就下降了。


還有另一項實驗則證實了,用外語思考能降低「損失厭惡」所帶來的非理性經濟決策,例如這個問題:


你正在和朋友吃飯,他忽然邀你玩一個拋銅板的賭局。


假如是反面,你輸100美元;假如正面,你贏150美元。


這個賭局吸引你嗎?你會接受嗎?


這個問題曾出現在我的一篇《一張提升理性的清單》裡,而理性的答案當然是選擇接受,但「損失厭惡」(過度規避風險)會讓一般人拒絕這一個賭局。


不過,如果你用外語來思考上面這個問題,你則會更傾向於接受而非拒絕,換言之,你會更理性的決策。


這對已經是雙語者的人,或者正在學習外語的人來說當然是個天大的好事。


但說真的,這些知識對一個完全不打算學外語的人來說是毫無用處的,雖然學習外語利大於弊,但畢竟學習外語的時間成本比較高,對部分人來說實踐的可能性不大。


還有其他方法嗎?


b)重新思考你的詞彙


嘗試問你身邊的人,你明白「智慧」的意思嗎?怎麼定義「聰明」?「知識」是什麼?「見識」又是什麼?


我敢肯定,如果你問別人這些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會一時語塞,會嘗試解釋,因為感覺上這些詞彙基本到不行,可偏偏就是這麼基本的問題,卻又可以讓人們答得含含糊糊,不知所云,如以下這般:


智慧就是那些老者才有的、聰明就是成績很好智商很高的人、知識就是工作要用的工具、見識就是看過世面。


這些定義作為一般生活上的溝通用語已經算是足夠,但實在說不上是深刻的定義。


但這不能怪誰,因為語言本身就是具有模糊性的,舉個例子:


現在我告訴你我有一隻牛,你知道了我有一隻牛。但我所說的「牛」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你不知道這牛是乳牛還是公牛,是大牛還是小牛,是本地牛還是外國牛,是剛出世還是已經5歲,性格是溫和或者是貪吃。


而我在通常的情況下,我不會鉅細靡遺的告訴你:「我有一頭紐西蘭進口的,貪吃又溫柔的五歲大乳牛。」


這就是我們每一天所面對的情況,我們以為我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們以為對方瞭解我們說什麼,但其實我們不是真懂,因為我們對不同詞彙的有各自不同的定義。


又比如,當你和朋友聊到「世界」這一詞時,你會自動自發的想到自己所認知的「世界」,但你想起的僅僅是你自己認識的「世界」,你會以為對方所說的和你想的一樣,但事實上對方所說的「世界」卻很可能與你有著很大的差別。


當物理學家談到「世界」時,他說的是由物質、反物質和暗物質組成的無限宇宙;當神學家談到「世界」時,他說的是神明所開創的大地、天空、宇宙、宇宙之外;當哲學家談到「世界」時,他會告訴你一切感知中的世界,都是我們的感官在空間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們的感官限制,我們其實看不見真實世界的真正樣貌。


每一個人對「世界」的定義都不一樣,這意味著,哪怕你和你的朋友、家人、同事都用著同樣的語言,但你們所表達的思想卻很可能是不一樣的。


這除了會造成溝通出現理解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另一點——


每個人透過語言思考所處理的訊息量是不平等的。


舉個例子,「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地」這一句話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沒有多大的意思,但對知識量更大的一位經濟學家來說,這句話實在太有意思了,裡面所隱含的訊息量太豐富了,裡面所涵蓋的智慧太多了,但這句話在思考過程中,所佔據的「工作記憶」卻是有限的。


假設每個人的「工作記憶」都能同時處理三句話,如「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地,所以就算一個人有十分的理性,他也無法完全預知掌控未來的走向」,而這三句話對每個人來說,所隱含的訊息量是不同的,在經濟學家的腦中這三句話概括的訊息量用數字表示可能是100,而對普通人來說其訊息量則可能只有30。


用白話來說,就是經濟學家用盡全力來思考時,他所處理的訊息量肯定大於同樣用盡全力思考的普通人,換言之,經濟學家能對那三句話思考得更深,推導出更深刻的知識。


這一結論啟發我想出了一種另類的學習/思考策略——「詞彙解碼」。


有看過我的舊作的人應該會對這一個思維技巧有印象,「詞彙解碼」指的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詞彙,進行多角度的意義分析、思考和深入研究(不是漢字研究),搜集更多與該詞彙相關的知識,以增加單個詞彙所隱含的訊息量。


這樣做的意義是,當單個詞彙所隱含的訊息量足夠豐富時,我們自然能做出更合理、深刻的行為與決策。請看一則故事:


小楊是個保險銷售員,他比其他同行更勤勞,但業績卻差強人意,因為他有一個致命傷——他說話總是一板一眼的,給人的感覺木訥,沒人情味,而這非常不利於他的銷售成功率。


儘管小楊的業績總是不達標,但小楊的上司小張見他是個勤勞的人,或許給些機會與時間打磨一下,會成為一個出色的銷售能手,於是小張把小楊叫來辦公室輔導輔導。


「小楊,你說話太一板一眼了,這給人的感覺是你這人不懂得婉轉,客戶會覺得很難和你相處啊,你嘗試說話親切溫柔一些,畢竟賣保險其實就是賣服務的,讓客戶感覺良好是必須啊!」當小楊正想為自己辯護時,小張又繼續苦口婆心的說道:「總之一定要有親切感!」


於是,小楊牢牢記著親切感這一詞,嘗試讓自己散發出這一特點,當他面對客戶的時候,他會先寒暄問好,把準備的禮物送上,給予顧客最真誠的微笑,儘量把話說得婉轉些,不再直白的說出「要是你死了你家人會很可憐你要負上責任」這種話,並擔保答應顧客的要求必定做到,全程含情脈脈的詢問顧客的要求。


最後,小楊還是一樣達不到業績,過度的親切感讓人感覺到無形而反感的壓力,顧客反而被他的過度熱情嚇跑了。小楊的業績不升反降,回到公司還被小張數落了一番。


小楊痛定思痛,他決定研修銷售技巧,打磨人性的圓滑,報名上課,廣交同業好友,彼此互相交換讀書心得、互相學習。


在這過程中,小楊發現到「親切感」的真切意義為何,幾時該放,幾時該收,對誰要親切,對誰則保持距離。他還學習了產生親切感背後的心理機制,他學會了利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和語氣讓人感覺親切。


他也明白到親切感不是單純的一味熱情奉承,適度的展露出應有的原則,才會讓人感覺可靠。


而這一切,都是在他深入思考學習「親切感」這一詞彙的含義後,才得到的領悟。


今天你的知心好友給予你人生的建議,你同事給予你工作上的建議,當他們說「你要變得更自信一些」、「更大方一些」,還是「學會配合一些」都好,你千萬別立刻把這些建議搬到自己的身上,因為對你來說這些詞彙所隱含的訊息量太低了。


訊息量低的詞彙十分不利於你,正如小楊的故事一樣,訊息量低的詞彙無法讓你做出適當的行為與決策。而人們其實很習慣訊息量低、模糊不清的的詞彙。


請容我再舉一個例子,以說明訊息量低的詞彙所造成的影響:


人們之所以會買下彩券,就是因為他們相信一夜暴富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可能發生」是個籠統模糊的說詞,這個詞所帶給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當你問不同的人「可能發生」意味著多少概率發生的時候,他們會給出1%到99%不等,但實質上,一張彩券的中獎機率只有 1/175,223,510。也就是非常逼近不可能的意思。


相比「可能發生」, 1/175,223,510的概率給人的感覺就不怎麼好了,如果每個彩券公司都在門口標明中獎的概率只有 1/175,223,510,我想,買彩券的人會大幅減少。


當詞彙所表現的意義不夠具體,訊息量不夠大,就會衍生出「不怎麼正確」的行為決策。


而「詞彙解碼」的學習策略就是針對這一結論的反向操作——針對某個特定的詞彙進行訊息補充,透過多角度的意義分析、思考和深入研究,搜集更多與該詞彙相關的知識,以增加單個詞彙所隱含的訊息量。


例如,這一篇文章就可以說是我進行的一次詞彙解碼的嘗試,裡面就分析了「正確思考」這一詞的具體意義,這讓我對什麼是「正確思考」有了一個相對完整、高訊息量的認識。


當然,世界上有這麼多個詞彙,你不可能對每一個詞彙都進行詞彙解碼,我們必須有策略的選擇詞彙——假設你想要提升你事業中的行為與決策的品質,那你就應該找到與你事業有關的關鍵詞,然後針對那些最為關鍵、出現頻率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關鍵詞彙,然後針對其進行「詞彙解碼」。


這樣,你就能夠很好的縮小學習範圍,在知識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的錨,著手於那些更緊要的詞彙,並期望能獲得行為、決策和思考上的質量提升。


最後,再說一點。


對大多數人來說,學習語言當然是為了溝通,但人們或許沒想到的是,重新思考語言和詞彙所隱含的意思,能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深刻。


在日常生活之中,人們會很在意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有沒有準確的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但有沒有想過,你這輩子和誰溝通最多呢?


就是你自己啊。


谢选骏指出:思想比语言更加深刻,但是思考却比语言滞后,这是为何?这是因为,“思考”不是思想的原创,而是思想的琢磨。


谢选骏:攻克最高法院才显示了上帝的荣耀

《對5件最高法院操守疑慮 參院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記者顏伶如/2023-05-02)报道: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2日將針對最高法院發生五件道德操守疑慮舉行聽證會,其中三例與保守派大法官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有關。委員會邀請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出席作證,但遭羅伯茲拒絕。


兩黨國會議員支持下,旨在要求最高法院為大法官訂定操守規範的跨黨派提案已於上周推出。近來連續傳出大法官涉嫌操守問題,曝露了最高法院現行申報機制不彰,是否遵循規定通常只能憑藉大法官自行決定。


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伊利諾斯州聯邦參議員德賓(Dick Durbin)在發給羅伯茲的邀請函中寫道,一連串消息曝光顯示,大法官並未其他聯邦法官一樣遵循相同的操守標準。


新聞周刊(Newsweek)2日報導,參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針對的五件最高法院道德操守疑慮包括:


*湯瑪斯接受招待參加豪華旅遊


非營利新聞調查組織ProPublica今年4月初公布調查報導指出,湯瑪斯長期以來幾乎每年固定接受共和黨超級金主克羅(Harlan Crow)招待參加豪華旅遊,但在財務申報紀錄上卻沒有申報。湯瑪斯發表聲明回應說,最高法院並未規定必須申報這些旅遊。


*湯瑪斯的10萬元房地產交易


ProPublica調查報導公布,克羅購買了湯瑪斯與湯瑪斯家人持有的房地產,交易金額超過10萬元,但湯瑪斯也從來不曾申報。


*湯瑪斯並未迴避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的訴訟


湯瑪斯的妻子維吉妮亞?湯瑪斯(Virginia "Ginni" Thomas)遭控向白宮官員、國會議員施壓要求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但後來引發的相關訴訟,湯瑪斯卻沒有迴避。


*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的房地產交易


Politico新聞網站上周報導,戈薩奇獲得前總統川普提名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事案在參院通過的9天之後,由戈薩奇與另外兩人共同持有的土地,賣給全美規模最大律師事務所之一、經常處理最高法院訴訟的格林伯格·特勞里格律師事務所(Greenberg Traurig)執行長達菲(Brian Duffy)。


*羅伯茲妻子珍?羅伯茲(Jane Roberts)


今年稍早,媒體報導傳出珍?羅伯茲為律師事務所仲介人力而收受數百萬元酬勞,某些律師事務所處理與最高法院有關的案件。


谢选骏指出:这是历史性的“攻克最高法院”之役!最高法院不是梵蒂冈,不能逃避法律的约束!


《美国党争蔓延到最高法院 法官被曝丑闻 贪了20多年?》(2023-04-09 3号观察室)报道:


如今的美国,真是没有一件事,可以逃脱党派争议。连拜登上台大半年后,一手制定的阿富汗撤军计划失败,也能怪到特朗普头上。美国党争蔓延到最高法院 法官被曝丑闻 贪了20多年?


懂王成了“背锅王”


白宫最近发了一份声明,说阿富汗撤军一败涂地,是因为特朗普留下了太多隐患,拜登曾问过军方需不需要额外的支援,但被军方拒绝。拜登是想说,他本人一点错也没有,错的都是别人。这就是“美式党争”的基础逻辑。我们都知道在美国,一个政治人物要走到高处,不可能一点“黑料”都没有。


美政坛充斥着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只是这些东西,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比如前几天,在曼哈顿法院起诉特朗普的检察官埃尔文-布拉格,就接受过民主党金主,乔治-索罗斯100万美元的捐赠。这些钱名义上是通过竞选委员会,给布拉格助选的,但稍微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拿了民主党的钱,自然要替民主党说话。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索罗斯本人曾说,这些年,他确实花费了很大精力帮助美国各州法官参加竞选,公开资料显示,他至少“投资”了4000万美元,资助了近百名检察官,布拉格只是其中一个。共和党显然不会坐视民主党在法律界“攻城略地”,他们直接跳过州司法系统,把手伸向了最高法院。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被爆出贪腐丑闻。这老哥常年自诩出身贫寒、生活简朴,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过去20多年,他一直在私下接受共和党金主,房地产大亨哈兰-克罗的资助。


拉伦斯-托马斯只是美国党争的缩影


托马斯没有直接拿钱,美国法律不允许,但他曾多次乘坐克罗的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艇在全球各地游玩,一次旅行的费用就高达50万美元。托马斯辩解说,两家人过去20多年都是好朋友,这是私人招待,曾被告知不用上报,克罗夫妇也说,从来没有在任何法律或者政治问题上影响过托马斯。


但自从托马斯1991年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后,他一直坚定站共和党,或者说保守派的立场,去年最高法院推翻事关美国女性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托马斯也是保守派阵营的中坚力量。这些事情背后,很难说托马斯有没有受克罗的影响,可这件事本身,已经极大损害了美国最高法院的中立性。


美国两党之争又称“驴象之争”


美国这些大法官都是终生制的,他们不受法律约束,行为准则基本是自行决定,并自行监督。当年美国搞出这套制度,是想让司法系统超然世外,保持绝对中立,可随着美国从政坛到民间的撕裂越来越严重,大法官也是人,也有立场,自然会被拖到漩涡之中。


那现在,托马斯被爆出丑闻,会不会下台呢?大概率不会,这就好像拜登清算前任,先例一开,美国最高法院的神圣性将不复存在。


而这也是美国人最头疼的问题,连最高法院都不值得相信,他们还能相信什么?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无法理解正义的存在,所以把“攻克最高法院”看作美国的党争,而不懂天主教会都可以成为犯罪组织,何况一个最高法院,怎么可能逃避人类的原罪呢?攻克最高法院,才谢选骏:攻克最高法院


《對5件最高法院操守疑慮 參院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記者顏伶如/2023-05-02)报道: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2日將針對最高法院發生五件道德操守疑慮舉行聽證會,其中三例與保守派大法官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有關。委員會邀請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出席作證,但遭羅伯茲拒絕。


兩黨國會議員支持下,旨在要求最高法院為大法官訂定操守規範的跨黨派提案已於上周推出。近來連續傳出大法官涉嫌操守問題,曝露了最高法院現行申報機制不彰,是否遵循規定通常只能憑藉大法官自行決定。


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伊利諾斯州聯邦參議員德賓(Dick Durbin)在發給羅伯茲的邀請函中寫道,一連串消息曝光顯示,大法官並未其他聯邦法官一樣遵循相同的操守標準。


新聞周刊(Newsweek)2日報導,參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針對的五件最高法院道德操守疑慮包括:


*湯瑪斯接受招待參加豪華旅遊


非營利新聞調查組織ProPublica今年4月初公布調查報導指出,湯瑪斯長期以來幾乎每年固定接受共和黨超級金主克羅(Harlan Crow)招待參加豪華旅遊,但在財務申報紀錄上卻沒有申報。湯瑪斯發表聲明回應說,最高法院並未規定必須申報這些旅遊。


*湯瑪斯的10萬元房地產交易


ProPublica調查報導公布,克羅購買了湯瑪斯與湯瑪斯家人持有的房地產,交易金額超過10萬元,但湯瑪斯也從來不曾申報。


*湯瑪斯並未迴避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的訴訟


湯瑪斯的妻子維吉妮亞?湯瑪斯(Virginia "Ginni" Thomas)遭控向白宮官員、國會議員施壓要求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但後來引發的相關訴訟,湯瑪斯卻沒有迴避。


*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的房地產交易


Politico新聞網站上周報導,戈薩奇獲得前總統川普提名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人事案在參院通過的9天之後,由戈薩奇與另外兩人共同持有的土地,賣給全美規模最大律師事務所之一、經常處理最高法院訴訟的格林伯格·特勞里格律師事務所(Greenberg Traurig)執行長達菲(Brian Duffy)。


*羅伯茲妻子珍?羅伯茲(Jane Roberts)


今年稍早,媒體報導傳出珍?羅伯茲為律師事務所仲介人力而收受數百萬元酬勞,某些律師事務所處理與最高法院有關的案件。


谢选骏指出:这是历史性的“攻克最高法院”之役!最高法院不是梵蒂冈,不能逃避法律的约束!


《美国党争蔓延到最高法院 法官被曝丑闻 贪了20多年?》(2023-04-09 3号观察室)报道:


如今的美国,真是没有一件事,可以逃脱党派争议。连拜登上台大半年后,一手制定的阿富汗撤军计划失败,也能怪到特朗普头上。美国党争蔓延到最高法院 法官被曝丑闻 贪了20多年?


懂王成了“背锅王”


白宫最近发了一份声明,说阿富汗撤军一败涂地,是因为特朗普留下了太多隐患,拜登曾问过军方需不需要额外的支援,但被军方拒绝。拜登是想说,他本人一点错也没有,错的都是别人。这就是“美式党争”的基础逻辑。我们都知道在美国,一个政治人物要走到高处,不可能一点“黑料”都没有。


美政坛充斥着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只是这些东西,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比如前几天,在曼哈顿法院起诉特朗普的检察官埃尔文-布拉格,就接受过民主党金主,乔治-索罗斯100万美元的捐赠。这些钱名义上是通过竞选委员会,给布拉格助选的,但稍微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拿了民主党的钱,自然要替民主党说话。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索罗斯本人曾说,这些年,他确实花费了很大精力帮助美国各州法官参加竞选,公开资料显示,他至少“投资”了4000万美元,资助了近百名检察官,布拉格只是其中一个。共和党显然不会坐视民主党在法律界“攻城略地”,他们直接跳过州司法系统,把手伸向了最高法院。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被爆出贪腐丑闻。这老哥常年自诩出身贫寒、生活简朴,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过去20多年,他一直在私下接受共和党金主,房地产大亨哈兰-克罗的资助。


拉伦斯-托马斯只是美国党争的缩影


托马斯没有直接拿钱,美国法律不允许,但他曾多次乘坐克罗的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艇在全球各地游玩,一次旅行的费用就高达50万美元。托马斯辩解说,两家人过去20多年都是好朋友,这是私人招待,曾被告知不用上报,克罗夫妇也说,从来没有在任何法律或者政治问题上影响过托马斯。


但自从托马斯1991年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后,他一直坚定站共和党,或者说保守派的立场,去年最高法院推翻事关美国女性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托马斯也是保守派阵营的中坚力量。这些事情背后,很难说托马斯有没有受克罗的影响,可这件事本身,已经极大损害了美国最高法院的中立性。


美国两党之争又称“驴象之争”


美国这些大法官都是终生制的,他们不受法律约束,行为准则基本是自行决定,并自行监督。当年美国搞出这套制度,是想让司法系统超然世外,保持绝对中立,可随着美国从政坛到民间的撕裂越来越严重,大法官也是人,也有立场,自然会被拖到漩涡之中。


那现在,托马斯被爆出丑闻,会不会下台呢?大概率不会,这就好像拜登清算前任,先例一开,美国最高法院的神圣性将不复存在。


而这也是美国人最头疼的问题,连最高法院都不值得相信,他们还能相信什么?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无法理解正义的存在,所以把“攻克最高法院”看作美国的党争,而不懂天主教会都可以成为犯罪组织,何况一个最高法院,怎么可能逃避人类的原罪呢?攻克最高法院这个堡垒,显示唯一上帝的不朽荣耀!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