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谢选骏:北京殃视最上镜学者



《怎么评价余秋雨?》(知乎书籍)报道:


在接触过余秋雨的人眼里,他确实呈现了某种分裂,才华和弱点同样醒目,前者把他带到了最好的地方,后者把他扔进了最糟的境遇。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


文|张月/编辑|刘斌


前一晚没睡好,余秋雨发了点起床气,说好的拍照不乐意去了。


「我照片拍的太多了,当时在凤凰卫视每次出去半年,天天拍无数的照片,到处都拍,永远在拍照,不想拍了!」


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把老头儿哄到了摄影棚。摆了几个pose,他高兴了起来,「央视说我是中国最上镜学者。」


亲自删掉了闭眼的、反光的、脖子歪的、看上去有点假的照片之后,他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剩下的照片发给妻子马兰看一下,「让她看看我拍的怎么样。」拍摄结束,他做了总结,「拍照很开心!」


余秋雨今年72岁,放在上海,这是一个可以申领一张老年公交卡的年纪。但他似乎不曾老去,除了头发有些花白,听力有点下降以外。他腰杆依然挺直,服饰一丝不苟,作为一个爱漂亮的上海人,有着严格的自我形象管理。四月的上海飘着小雨,工作人员想用文件夹帮他挡雨,他说别别快拿开,「影响我形象。」


然而,他那么爱惜的自我形象,早在漫长的时光里变得复杂难辨。自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以来,他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影响了几代人的阅读趣味,也在声名的巅峰之上遭遇断崖,急转而下。他在多年后回忆,「余秋雨三个字,当时成了这片土地上什么样的闲夫走卒都能来咬一口、啄几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诀。」


一些人自觉经历了偶像的幻灭,长大后不愿意承认曾受过他影响,一些人依然一本又一本地读着他的书,帮他一次次登上畅销作者的榜单。


在接触过他的人眼里,余秋雨确实呈现了某种分裂,才华和弱点同样醒目,前者把他带到了最好的地方,后者把他扔进了最糟的境遇。


他沉寂了很久。书还是一本一本在出,去年出版了《泥歩修行》后,他说要封笔了,「我写的书已经书架上都放不下了,我再写就不对了。」


他最新的动静是在喜马拉雅FM上开了一门中国文化课,讲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对于这次高调亮相,他说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从远方归来。


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坐在《人物》记者对面的沙发上,他缓缓地说,背后的窗台上,雨声淅沥。


直觉


空空荡荡的录音室里,余秋雨戴着耳机,一个人对着麦克风,手里抱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前一晚熬通宵写的讲稿,装订得仔仔细细。


他讲到老子和孔子的相遇:「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才会产生着了魔一样的精神淬砺。」


在新开的音频课里,他的表达还是精英式的话语,不讲笑话,不跟古人开玩笑,「因为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本身是很严肃的课题,我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滑稽的课题,到处滑稽,到处讲笑话,那是不可以的。」


偶尔他也会停下来,对着空无一人的录音室说:「各位同学会不会觉得我讲的课程有点难,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那我现在就要来宽大家的心了。」


在喜马拉雅FM内容高级制作人顾文豪看来,余秋雨有一种很稀有的想象共情能力,「我们没有想到一个70岁的老爷子这么自如。」


归来再入江湖,他似乎还是站在了潮头。从纸质出版到电视节目,再到音频付费,每一步,余秋雨都踩中了时代的节拍。


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永昶说之所以请余秋雨开课,还在于他的大众影响力很强,拥有丰富的媒体经验,曾经担任《秋雨时分》主持人,又担任青歌赛评委,对于内容和表达都游刃有余。


这种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在余秋雨声名未显的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上世纪90年代,复旦的老师蒋孔阳请余秋雨来讲课,教室里围的水泄不通,听完课的学生们很惊叹,都说没见过这么会讲话的,他能把一些抽象的美学和哲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完全脱稿。


从1999年开始,余秋雨参加了凤凰卫视牵头的千禧之旅,跟随车队,走过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实地考察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坚持每天写一篇专栏。


在此之前,很少有学者与媒体有如此深度的合作。在《文化苦旅》的责任编辑王国伟看来,那是余秋雨全面拥抱大众媒体的开始。「《文化苦旅》刚出的时候,他对于媒体还是拒绝的,后来和媒体越来越接近。我觉得他是个入世的,不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


如果说《文化苦旅》一炮而红的年代,是中国从文革断层走出来之后的纸质出版的高峰时刻,那么到了20世纪末,电视的广泛普及则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而恰恰在这一时刻,余秋雨又开始介入了电视制作,包括千禧之旅、后来的国际大专辩论赛、青歌赛,以及数不清的各种电视专访与对话,他又一次赶上了时代转变与传媒转型的红利。


「他(余秋雨)是一个有传播意识和介质敏锐度的文化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传播中心的,他就会适度地让自己做调整。」顾文豪说。「当然时代大势不是他能去算的,而是说他的直觉很好,敏感性很好。在这些方面他不是一个太保守的人,他有些时候好奇心比较重,有时候他愿意试一试,音频付费也是这样。」


苦旅


当然,余秋雨的口才落到笔下才最令人惊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余秋雨写作出版了包括《艺术创造工程》、《戏剧理论史稿》在内的一系列学术著作。


原《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张英曾多次采访过余秋雨,迄今都还记得看了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后的感受。他告诉《人物》记者:「他写得非常美,你要说哪一个人能够把理论用那么激情洋溢又那么美的文字,把艺术非常枯燥无味的东西解释得那么清楚、形象和感性的话,余秋雨可能算一个。」


这些著作为余秋雨在学术圈赢得了声名,也帮他开启了仕途。他先后出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仕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的生活却在谷底挣扎。当时他住在上海龙华一个简陋的两居室,每逢下雨,家里就漏雨,身体也不太好,常常生病,情绪总是低落。家旁边挨着一个殡仪馆,朋友常开玩笑:「觉得自己不行了,用不着向殡仪馆叫车,自己慢慢走去就是。」


比起病痛,更焦灼的也许是精神的撕裂感。他曾在《家住龙华》一文中写过当时的状态:「已经被书籍和学问铸就了一大半生命,又要分匀出去一大半来应付无穷的烦人事。每件事都是紧迫的,无可奈何的,甚至是堂皇庄严的。」他只能在敲门声和电话铃不会响起的半夜,用凉水抹一把脸,开始看书写作。


当时他读康德,看到一句很触动的话:什么叫自由?自由是一个人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寡。「其他都是假的,就是一个人完全自由地支配时间有多少,对我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我自己能控制多少时间。」


就在那段不甚自由的苦闷时间里,余秋雨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大部分写作。当年时任上海知识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国伟还记得看到《文化苦旅》手稿时的场景:「扔在书房角落里,像一堆废纸,有杂志的复印件,有他手写并修改过的,还有几块内容用糨糊粘贴的,稿子上满是别家出版社各种色笔画画改改的痕迹。」


没人觉得那会是本畅销书。在王国伟之前,余秋雨曾把原稿寄给多个出版社,但都杳无音讯。一位不愿具名的出版社编辑告诉《人物》记者,他还记得副主编看到《文化苦旅》原稿的评价:「散文不是这么写的。」


当时流行的是专栏式的城市散文,更关注情感和日常生活,对于更宏大厚重的表达,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有出版社想把《文化苦旅》做成一本放到旅游地卖的小册子,余秋雨非常不高兴,拒绝了。


王国伟把到处碰壁的《文化苦旅》从角落里捡起,安排一位已经退休的编审,用稿纸誊写清楚,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觉得这本书写历史大事件,把历史事件和自我感受完美结合,很有细节美。


总编辑支持王国伟的判断,但就是有些担心未来市场销售前景。最终,王国伟说服了总编辑,不但出版了精装本,新书首发仪式定在了当时上海最大的新华书店,「一开始我们就给它高定位的登场。」


市场反应超乎寻常的热烈,首印的一万册在三个月内售罄。许多名家给了很高的评价,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白先勇说:「余秋雨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塑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金庸则把他和鲁迅并立,「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王国伟记得,《文化苦旅》最畅销的时候,零售商都得搭配着买其他书,才能抢到出版社的配额。他觉得这本书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人们刚刚走过一个信息短缺的时代,当时又盛行「文化热」,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样的阅读需求。「拿到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话,可能就没多少人会读。」


《文化苦旅》真正从畅销书到长销书,是在进入了上海的中学之后,王国伟注意到,《文化苦旅》有很多铁粉,是上海各个中学的语文老师,还有全国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出版社敏锐地开始把营销重点调整到教育部门和学校,《文化苦旅》的不少篇章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同时进入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从此,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变成了余秋雨书目稳定的购买群体。


王国伟后来约过几位中生代的优秀学者,试着写类似的文化大散文。他们努力了半年,没有写出来。最后大家都表示,「这是属于余秋雨的能力,我们不具备他这个能力。」


风波


参加完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后,余秋雨成为了全中国的文化偶像,进入自己的高光时刻。


上文提到的那位出版社编辑记得,当时和其他几家出版社争夺余秋雨书目版权的战况。接待他们的是余秋雨的助理,对方用半只手跟他握了手,简单说了句:「你们回去写一个出版方案。」


他回去读完了余秋雨所有的书,绞尽脑汁写了好几天,终于如愿拿下几本书的版权,社内一片欢腾。


新书的首发仪式定在上海,「余秋雨当时已经是上海的文化标签,不敢说万人空巷,但也是盛况空前了,年轻人老头儿老太太,来的人特别多。」主编担心地问他:「你准备好了吗?别变成治安事件。」他们还安排了余秋雨的演讲,由于人太多,不得不租两个场地,一部分观众在现场观看,另一部分只能看电视直播。


那是余秋雨如日中天之时,然而好时光短得让人叹息。千禧之旅结束没多久,北大中文系学生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一文,声称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过「石一歌」写作组,写过极左文章,称他是「文革余孽」、「文化流氓」。


之后有人开始调查余秋雨到底在文革中做了什么,有人批判余秋雨的文化考察不过是「文化口红」,有人揭露余秋雨著作中有一百多个文史差错;这种讨论甚至进入了私人领域,余秋雨与马兰三不五时就要「被离婚」一次。


余秋雨回忆,舆论最激烈的时候,有一次他和马兰上街买菜,马兰走外侧,他走里侧,经过报摊的时候,马兰拽着他急急往前走。他觉得不对劲,停下来扫了一眼,看到了惊悚的报刊标题:《余秋雨是文化杀手》、《艺术的敌人余秋雨》、《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剥余秋雨的皮》……他看得脊背发凉,一个曾经视他为宠儿的媒体时代就这样仓促结束了。


和余秋雨相交二十多年的林东记得,余秋雨当时在私下对这些事表现得云淡风轻,别人不问,他也不提,别人问了,他就简单说几句,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愤世嫉俗。


但张英写的《余秋雨片段:1963—1980》发表之后,接到了余秋雨的电话,「他说你们被一些人利用了,我冤深似海,我好比窦娥一样冤,我好比当年阮玲玉一样冤。」


张英的文章被外界认为基本厘清了余秋雨那段历史。他证实余秋雨亲自写的,只有两篇措辞并不算太过头的文章。


然而,对这两篇文章,余秋雨依然否认了。余秋雨说,自己那时候只写过《世界戏剧学》一书。「我面对着重重的灾难,咬着牙齿编出了一本《世界戏剧学》,直到现在还是全国在这个领域唯一的权威教科书。」


在张英看来,余秋雨是个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人生的一点点污点,「这点上他不愿意低头,他觉得低头他就是被判了罪名一样,成为人生的污点。」


外界对余秋雨的攻击还有一件事。上海《咬文嚼字》一位编辑,找出了余秋雨书中的一百多处文史差错,在报纸上刊发后,余秋雨认为是双方理解的不同,并非自己犯了错,再次引发舆论围攻。


王国伟记得,《文化苦旅》出版后,确实有读者写信来指出一些典故的使用错误和个别字的笔误。「其实事情本来不大,如果发个简单声明,欢迎并感谢读者找出书中的错误,如经核实,就在加印时修改。这就是大家风范了。」


他认为,再大牌的作家也是经不起语言学家挑剔的。事实上,反击和辩护的结果,反而让读者忽略了文章本身,让人的感觉却是他拒绝批评的态度。


关于那段舆论最黑暗的时期,余秋雨现在的总结和十几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有十几年时间所有的媒体都在骂你,这个太可笑了。现在要问的不是说余秋雨如何被骂,要问为什么他们要糟践余秋雨,因为他名声大,因为他做的事情太辉煌了。辉煌谈不上的话,至少他做的事情较为重要,那些人就来了。」


张英反思过当时的媒体环境,「客观来说,当时几家市场化媒体报道一边倒,报道倾向性偏向批评者,不够客观中立。这会导致余秋雨进一步的反弹,他反应一过当,双方激化,就没法再回到那个原点了。」


高峰之下


淡出的日子里,他还在出书。诸多争议,似乎并没有影响余秋雨三个字在图书市场上的号召力。


去年三月,余秋雨来北京领了作家出版社颁发的「超级畅销纪念奖杯」,奖杯上镌刻着「4200000」的数字,这是他和作家出版社合作18年的销售总量。


繁荣的数字之外,他的新书似乎有些寂寥:依旧畅销,却不再像早期的书那样引起广泛的讨论。420万册的销量里,卖得最好的是2000年出版的《霜冷长河》和2002年出版的《千年一叹》,分别再版70多次,销售量都达到了120万册以上。


《千年一叹》之后,余秋雨的新书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回忆作品,以《借我一生》、《吾家小史》、《我等不到了》为代表。另一类是对以前作品的改写、增订和结集,以《游走废墟》、新版《文化苦旅》、《寻觅中华》为代表。


2007年出版的《游走废墟》囊括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借我一生》三本书里的精选。2008年出版的《寻觅中华》里,余秋雨对以前的文章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增补了一些关于中华文化基本经络的文章。2014年的新版《文化苦旅》,是对旧版的改写和增订。


有书评人士认为,从2004年出版《借我一生》起,余秋雨的写作流露出越来越多的自我化倾向——在那本书里,他讲述自己的家族历史,以及对那场舆论风暴的回应。


到现在为止,王国伟都觉得,余秋雨写的最好的书依然是《文化苦旅》,因为它是个非功利写作,是余秋雨十几年的积累,「他也没想到以后会成为畅销书,就是把自己的读书和考察写下来,所以他的写作状态非常好。《文化苦旅》畅销了以后,写《山居笔记》总会带有一点对这个书的以后销售上的期待吧。后面的书都写得太快了。」


「读者是有感受力的,他能感受你写作的那个状态。」王国伟说。


在他看来,《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发生了一个写作面向的变化,从精英写作转向了大众写作,「他是为大众阶层写作,不是为学界写作。大众需要煽情,大众很喜欢他的东西,所以他的书每本都能卖得好,那么带来的另外一面,精英就对他就是一片批评声。」


张英也有同感,他买过余秋雨所有的新书,「从学术成就来讲,我觉得他还是在吃老本嘛,后面没有太多新的突破。散文也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是高峰了。」


一位读者从小读余秋雨的书,现在偶尔还是会读旧版的《文化苦旅》,每晚给孩子胎教的读物也是这本书。读完他最新的《泥歩修行》,她的感觉是:「秋雨老了,止步不前,但秋雨的读者在成熟,一直在进步,余秋雨的文字已经难以满足被他带着长大的那一部分读者的需求了。」


余秋雨最稳定的读者群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的写作一直是在一个基点上,煽情啊表达啊可能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惊喜。但在我们这一代人来看,煽情就有点做作。」王国伟说:「一个作家只要有一本书就可以奠定他的地位,他可能后来写了20本、30本,但是都在高峰之下。余秋雨所有的书里,最好的就是两本,《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在《借我一生》、《吾家小史》、《我等不了了》里,余秋雨用了大段的篇幅回应舆论的攻击和批评,王国伟感觉那是一种带着情绪的写作,「如果真是大师,应该平静地面对所有的批评。他太在意外界了,如果他还在意别人对他的批评、去反击别人的时候,他是永远不可能往上走的。」


现在的余秋雨,对于文字的表达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这是我比较倔的地方,我跟出版社明确讲了,不能添字,不能减字,一个标点都不能改。这文章是很复杂的事情,它里边有节奏,有韵律,这是潜伏的东西,责任编辑是搞不清楚的,那怎么可能来改我的文章,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你再大的文章,李白也不能给杜甫改,杜甫也不能给李白改,大人物也不能改。」


「出版社坚持要改怎么办?」


「那就马上换个出版社。」


在王国伟记忆里,曾经的余秋雨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我给他改稿子,有错就改,跟他说什么都肯的。」


在他看来,某种意义上,现在的余秋雨活在一个自我构建的王国里,「他周边接触的这个圈子传递给他的信息已经把他捧得已经不得了了,没一个人真正地能以朋友的方式非常中肯地和他去讨论这些问题。」


茶饮


余秋雨目前没什么写作计划。他现在每天在家里写毛笔字,穿着红短裤,赤着胳膊,伏在案上写《离骚》或者《逍遥游》,几天几夜,茶饭不歇,写错就撕了重来,屋子里到处弥漫着墨的味道。


林东还记得,有一次余秋雨来北京,给她带了一幅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林东当时正要去看望另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有些忐忑地征求余秋雨意见,能不能把这幅作品送给那位朋友,余秋雨愉快地同意了。「之后他再也没送过我字画(笑)。」


余秋雨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累了就睡,醒了就做事,不进行体育锻炼,偶尔使用家里一个30块钱的意尔康健身器材,偏执地认为规律作息和体育锻炼并不能让人长寿。


他没有手机,别人联系他,只能通过助理和马兰。马兰是他生活里最重要的篇章,在三个小时的采访里,他提了75次马兰。结婚几十年,他与马兰互为拐棍,家里没有雇过保姆,一切家庭琐事,清洁、打扫、修理、买菜、煮饭、洗碗,全都自己做。以前是余秋雨换灯泡,现在岁数大了,换成了马兰。


他几十年都没去过理发店,头发都是马兰给剪,三下五下,剪的很快。「剪多剪少的,经常哈哈大笑。」


家里离菜市场有点远,通常是马兰开车,两人去买菜,他对菜市场各类蔬菜价格了如指掌。他练就了做饭的好手艺,典型的上海菜样样来得。有一次他同学请大家吃婚宴,他提早去了,把宴席上的几个菜都尝了一遍,说这几个菜都要重新做过,然后挽起袖子,把桌上的菜都重新调了味。


对现在的余秋雨来说,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花是不是该浇水了,厨房是不是该打扫了,都是生活里很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听起来有点琐碎,但只要依傍着他们,就会觉得双脚落地,很难再被花言巧语拉的太远。」他说。


连抹布的垂挂姿势都很重要。有的时候躺在床上,突然想起来厨房的抹布有一个角没挂好,于是爬起来,重新再挂。


看电视是个不能耽误的固定节目。他认真地看完了《琅琊榜》,觉得第二部没有第一部拍得好。现在最喜欢的歌手是华晨宇,觉得他是一颗超过了周杰伦的新星。


去年,他看到新闻里的一张图片,1937年的小女孩和2017年的小女孩在同一张图里,一边写着「那年乱世如麻」,另一边写着「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他眼眶湿润了。 「搞艺术的人,他的心会比较软,这敏感和他的职业有关。」他说。


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余秋雨,他的周到细致都是大家公认的。


在饭桌上,余秋雨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侬是哪里人?」对方回答之后,他会熟练地说出该地的特产、风俗和文化背景,甚至当地官员的变迁,从而迅速打开话题。「吃过一顿饭,他就记得你是谁。」顾文豪说。


「他待人接物都会显得很体贴,很少有学者会愿意跟采访他的人保持那种体贴的。」张英说。


作家出版社的编审王淑丽和余秋雨合作了近二十年,「我接触过很多的作家,别人有时候不会在乎一些细节上的表达。但余秋雨对你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他会问你的家人好不好,你好不好,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点拨你。」


2003年的时候,王淑丽的父亲得了癌症,又赶上「非典」降临北京,全城戒严。余秋雨和马兰第一时间给她打了电话,问她是否需要紧缺药品和物资,「他们怕我精神上承受的压力太大。」


林东说:「他对朋友的事情特别认真。你要是跟他说有什么事,说我需要帮忙,他会很上心地把这个事给你办好。」


在顾文豪看来,余秋雨骨子里有点老派上海人的腔调,「其实他有些江湖气的,就是他愿意帮忙的。」


余秋雨身边的人,都跟了他很多年。司机曾因为照顾家里的老母亲,经济上捉襟见肘。余秋雨给司机出了两个点子,「一,我给你找上海最好的养老院,二,她晚年所有的钱都我出。」最后他帮司机的母亲找了养老院,承担了全部费用。


林东觉得,余秋雨这些年没什么变化,「岁月催人老」这句话不适用于他,他似乎还是九十年代初自己刚认识他的样子,「这个人完全不脏,你知道吗,很干净。一个干净的人他不会说是被时间或者世俗的这些污垢污染的,我感觉是这样。」


余秋雨写过很多书,多到书架摆不下,也走过很多吉凶难卜的路,回望过去,他说:「我没有后悔自己过去走的路,一点没后悔。我呢,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好我才能离开,就像一个人想走很多山峰一样,你没有跑到这个山的山顶,你很难说来过这座山了,就在山脚下晃晃这是不行的。我对人生没有后悔的。」


关于毁誉参半的大半人生,他不想总结,也不想给自己下定论,「对老年人最残酷的事情有几个,一个就是他明明生命快结束的时候,还要剖开他的肚子,剖开他的心脏挤压,这叫做残酷抢救。另外一个就是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头衔,这都是最残酷的事情。他活着就是生命啊……我的墓碑上最好只有名字和日期,日期都可以不要有。」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希望早晨起来,吃一碗麦片稀饭,然后到湖边走走,不用特别的安排,安静地度过普通的一天。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当然我希望和马兰在一起。」


聊到衰老这件事,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老年时代是诗意的时代,真正的诗意是在老年,因为他一切追求都追求过了,一切目标都已经失去了,剩下的就是像诗歌一般过日子。他拥有长天白云,拥有非常没有实际目的的美好的晚年,他又可以很温和地劝告很多年轻人,能够安静地过日子,这就是诗啊。」记者注意到,旁边的工作人员因为这段话,眼睛有些湿润。


他说:「我现在完全没有目标,因为遇到很多不好的事,也遇到了很好的事,所以就没有目标了,就是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让周围的人能够因为我过得更好一点。」


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采访后,上海的雨依然没有停。窗外车灯明灭,车子里昏暗沉默,余秋雨的脑袋像小鸡啄米一样渐渐垂下,一会儿便传来了均匀的呼吸。不知谁的手机响了一声,他醒来,恍如一场大梦方惊,伸着脖子犹犹豫豫地问前排工作人员,「跟马兰说过了伐?我一会儿就到家了。」(应受访者要求,林东为化名)




文章首发于人物(ID:renwumag1980)


编辑于 2018-04-25 02:36


?388 条评论

九号花匠

1,3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案中不少人在黑。表明一下个人态度:


(一)反对拿模糊的个人经历去黑。比如参加文革小组、诈捐之类。这些事件里,正反两方都举出证据,且不能互相压服,于是都变得有点情绪化。那么,在现阶段,就“疑罪从无”吧,如果将来有新的证据,那会有“历史的判断”。很多人莫名的道德优越感真叫人奇怪,道德评价是最方便,也是最廉价的评价。


这一点不是本答案讨论的重点。


(二)赞同拿个人作品去“黑”,这个“黑”应该是正常的艺术批评或学术批评。


我个人阅读余秋雨的感受是这样的:


1)中学时代。阅读《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等。非常喜欢这种“历史大散文”的感觉,可以说,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观。但到后来,阅读视界打开之后,像很多读者一样,先前觉得清丽动人的文笔,开始感到黏稠滑腻。


我可以举一些对比的例子,比如扎实的历史学术著作,像《天朝的崩溃》、《东晋门阀政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比如较为流行的准学术著作,像《万历十五年》、《潜规则》、《剑桥中国史》等;比如近年流行的历史书籍,像《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个人很喜欢的张宏杰(他也受到余秋雨很大的影响)等。


当然了,拿散文和学术作对比,毕竟不太恰当。但是有了这些阅读经验,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原始的历史典籍后,反观余秋雨,就像成年人不愿意再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样,的确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觉得不够味,硬度也不够。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余秋雨开创了一个时代,对后来的百家杂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时代的意义也在这里,他的文化敏锐性也在这里。


遗憾的是,在今天这种戏谑、调侃、自黑甚至有些漂浮的表达“范式”下,余式抒情似已不合时宜,且不能幸免于调侃。余秋雨或许出于自爱,不自觉陷入到一种与时代风潮的对抗中。年轻人最是无情,他们调戏一番后早已去做自己爱做的事了,余还在喋喋自辩,这就显得有点自矜、自夸。他的文化敏锐性,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似乎也消失了。


2)大学毕业到现在。读了余秋雨所有的学术著作,《世界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世界戏剧史》不作推荐,毕竟太厚了,非专业的人士没有必要去读,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的。后三本,就我目力所及,仍是相关领域最能让人读下去的著作。


阅读这三本书的感觉,跟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感觉类似,就是“从内容到语言的精美”。我怀疑,特别是《中国戏剧史》,是不是受到《美的历程》很大的影响。这几本书,读起来就是一个字:爽。当然,李泽厚的感觉更爽利一点,余秋雨的感觉更深入一些。


必须要说,余前期的学术著作含金量很高,高于后来的那些历史大散文。散文面对的读者更大众一些,学术面对的读者更专业。后者显然不适合抒情,但余氏抒情仍然星星点点地分布其中,这时候的抒情与枯燥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反倒让人觉得很舒服。余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概括和辨析能力,晓畅明白,干净利落,入木三分,绝不拖沓。别人的说理可能枯燥,余氏说理让人有润泽之感。


若是欣赏戏曲、话剧、电影等,看了余秋雨的这几本书,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定会更新自己对戏剧的认识,重构自己的欣赏坐标。在公共空间里,戏曲、话剧、电影是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了。所以,这几本书里能够读到余秋雨从戏剧出发,对心理学、美学的用功之深。


余秋雨个人认为自己对昆曲、书法和普洱茶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个自有行家评价。


最后说结论:


八十年代,学术根底始终是余秋雨最大的知识源泉。在学术时期,余式抒情已经有所体现,但因为学术的性质,并未泛滥,恰恰润泽了学术的枯燥,并使其几本学术著作显得灵动活泼,文采和哲思兼备。九十年代,带着学术的积累,余秋雨走出书斋,将余式抒情与历史感觉贯穿起来,开了一代文风。来到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们阅读口味的变化,余式抒情遭遇讥讽。因为他本人的矜持和不肯自黑,成功赢得了更多“余黑”。如今的余秋雨,醉心于中华文化深层密码的挖掘,这种挖掘他本人极其郑重其事,但却逐渐远离了公众的口味。(完)


············································································································································


好多评论,那我选几个回答一下。


一、网友“顾风”说“从一个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并且还未入世的学生来说,从不觉得他的文章是矫情,而是初心,各位想想自己曾经年轻的时光,会不会觉得矫情呢?我觉得他的文学感受力很强,表达能力更是一流,至于他写的内容可能说是侧重于文学一些,所以观点的确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不过这难道能说明他的水平不高吗?我倒觉得更是性情中人,难道要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自己的文学品味吗?”


答:审美是主观的,从自己当下的审美出发,爱我所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审美是有个体差异的;就个体而言,一生中也多有变化。更不用说,人还会被时代的审美所裹卷,身不由己陷入某种“偏见”之中。历史地看,每一种意见都是偏见。


余秋雨爆红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我们整个民族都刚从文化禁锢中走出,还没有走多远,公共空间里的语言表达还保留着很多僵化的东西。历史、文化、美学……这样的大字眼,我们实在是久违了。


这个时候,余秋雨出现了,以他优美的文笔、深沉的哲思为断层的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这种搭建,现在来看是建立在通俗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学术上的搭建,而是在公共空间的搭建。大家很少见到这种文风,所以一下子喜欢上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现在会觉得矫情和腻味呢?很简单,时代又变了。


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孩童很纯真,这是一种自然美;但一个中年男人很纯真,就很吓人了。同样的,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很有魅力,一个早熟的孩童却让人生厌。皱纹在少女的脸上是很丑的,但在老奶奶的脸上就是一种美,沧桑美。


从时代的审美来看,当时的人们喜欢余秋雨,是喜欢他的优美和良好的历史感受力。现在的人们已经接触了太多信息,听过了百家杂谈。如今的人们更喜欢调侃、戏说、自黑、段子,味蕾变得粗糙,不容易花费很长的阅读沉浸于满是形容词的长句中。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现在去看余秋雨,就好像看到一个动不动就喜欢抒情的中年男人……。


当然,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年轻过、青春过,喜欢诗歌和大海,这当然没有错。我也喜欢余秋雨,但是已经很少读他的散文。只不过,我一直的观点是,曾经喜欢过,不管现在的观点如何,谈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敬重和温情。


也许有一天,你也发现自己没那么喜欢年轻时的偶像了,这很正常。但是,真的要感谢他们的陪伴。(完)

[也留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九号花匠(jiuhaohj),撰写日常随感,愿者上钩。]


编辑于 2020-03-01 13:07


李泱儿


非专业,只谈谈自己的感受。


高中的时候从一本二手的《千年一叹》接触,一发不可收拾,看了有五本吧。大学后却再也拿不起余秋雨的文集…


但是,举个例子。


因为他的《莫高窟》《道士塔》,我才开始知道莫高窟有这样屈辱的历史,才知道还有王圆箓这么一个“坏蛋”,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里看见关于莫高窟的书、斯坦因的传记什么的,才会借来看,关于历史和人物的评价慢慢的变完整。也看了网上批评余的文章,知道了更多关于王圆箓不一样的历史。


但是,如果没有最初看《文化苦旅》,对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父母不关心课外阅读的情况下,或许我现在还不知道斯坦因是谁,王圆箓是谁,敦煌经历过什么吧。给我一本《斯坦因传》,肯定看都不看就扔一边了╮(╯▽╰)╭


还有很多。


没有《千年一叹》,所有异域古文明于我而言都只是“历史课本上曾经背过的考点”吧?没有《行者无疆》,我对欧洲的印象也许至今也只是“地理课本上不大会考的章节”吧?怎么会在今天脑壳爆炸地看西方哲学史(メ`[]′)/


有了启蒙式的粗浅,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


至今为止能提供广范围的文化启蒙而又有很强可读性的,能从手机电视电脑中突破重围吸引中学生的,我还没有找到其他人…所以当我姨妈问我,初三的表妹看什么书比较好,我推荐的还是余秋雨。


文化启蒙嘛,首先要有可读性,这一点余秋雨做得很好啊真的。难道让从来不看课外书的她看专业的西方哲学史?搞笑。


我觉得吧,对像我这种单纯读者(曾经的读者QAQ),作者个人人品啊如何跟我有什么关心呢╮(╯▽╰)╭历史错误是可以后期一点点纠正观念的,但是前提是,要有一个观念。



编辑于 2016-08-17 22:13


邓涛


看了这么多回答,无非是集中于作品和人品两块。

先谈作品。


一、学术是本

我完整地看看过余秋雨出版的所有文字,包括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老实说,我更倾心于他的学术作品。《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全为新版书名)。这些作品根据出版时间,大致写就于30岁到40岁之间。对于余秋雨,大学时代赶上了文革,20多岁基本没能接受正常的学院教育,周边的环境给一个人的堕落、沦陷、退化给了太多正当的理由,但是文革结束后的十年,能拿出这几本著作,第一是学术天赋,第二是自我坚持下的自我学习。与那些接受民国教育的学者不同,一个求学于知识废弛年代的人拥有这份自觉和定力真令人佩服。


总的来说,余秋雨40岁前后,其学术已经基本成熟成型并占据高地,此后通过写作一系列通俗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学术观点和判断基本保持了连贯性,写作风格也能看到延续。


说几点我对余秋雨学术作品的印象。


第一,大学者气象。引述资料丰富,涉及人文学科多领域(戏剧、文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精彩观点频出,概括分析能力极强,价值取舍高屋建瓴,大开大合,这一点在多年后讲述中国文脉时还能看到风采。比如,分析黑格尔和元明戏剧创作者的异国同音;对昆曲超越于其他剧种的几点理由;对戏剧背后美学价值的揭示。凡此种种,我觉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风范。大学者之大,不一定是长篇累牍,一个判断、一个勾连分析,就能看出其水平。


第二,严密的逻辑思维。


第三,理性与感性的浑然统一。


第四,艺术本性,诗性灵魂贯穿始终。


二、文学是延伸


再说文学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吧。

1992年,《文化苦旅》。写的不错,放在同代散文家中比的话,我认为算上乘的,缺点是文辞雕饰过多,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过,说那时以40多岁的年纪作为散文新秀,有时用力过猛,不够自然。

然后是《山居笔记》。我对《山居笔记》评价很高,余秋雨在这本书里展现的语言功力可以一见。当然了,很多人诟病(包括龙应台也说过),有的地方煽情造作了,比如《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的句子“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煽情,或者说过度抒情,这是余秋雨一贯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成因,我认为与人品无关,可能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是他的戏剧专业背景,第二个是精神成长史,这里不做展开。

接着是《霜冷长河》。前者不好看,说教意味太重,后者算是历险笔记,由于是现场写作,文笔粗糙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纪念意义,这里不论。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后来,出了《借我一生》,这本书算是重回正常水准,2010年时又出了一本补充本子《我等不到了》,不好看。2007年,《问学余秋雨》,这本书起因是余秋雨和凤凰卫视合作给北大学生讲课录制了视频「秋雨时分」,后将录音整理成书籍,最新版书名。


这两天,余秋雨在喜马拉雅开课,今天早上又恰巧《人物》杂志推送了余秋雨采访稿。讲真,我一直期待《人物》拜访余秋雨,我喜欢这本杂志,我也知道这本杂志的前主编李海鹏瞧不上余秋雨。接到微信公众号推送时正在客户公司尽调,当场就三心二意,一边查账一边翻看,在回公司路上总算看完了。


这篇采访稿来来回回看了五六遍,很喜欢,但也能看出来,面对一个1946年出生的学者、作家、文化名人,记者笔力略微弱了一点。


他真的是老了,72岁了,头发都白了,只是前天看他和黄执中在喜马拉雅直播时,反应还是很快,应答流畅,逻辑清晰,这两年收割了那么多粉丝的黄执中反而像个学生。


面对今天这个世界,余秋雨的精英姿势就像革命后还留着辫子的满清遗老,现在流行的是善于自嘲、不怕自嘲的人,可是我敬重他这点。《人物》引用了一位受访者的话,「他跟我二十年前认识他一样,没变化」。同感。我是2006年在凤凰卫视看的《秋雨时分》,12年过去了,今天看他说话的态度、语气、措辞,还是12年前一般温润流畅。从2006年以来,他的重大问题学术判断、人物臧否、审美倾向基本未发生变化。比如,他从80年代以来即对昆曲有高度评价;对清末到民国的文学创作评价不高,优秀作家太少,认为鲁迅、张爱玲小说写得好,但是作品篇幅和数量太少;认为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不够好,智慧过剩;他对80年代一批作家评价较高,如贾平凹、莫言、张贤亮。


编辑于 2018-06-01 23:58


今生难再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


余秋雨是笔者非常欣赏的现代散文大家。到目前为止已购买他的著作不下十本。对余先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人品和文品。


先说人品。刚故去的李敖先生有句名言笔者非常欣赏:“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关于余先生在人品,尽管余杰(《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肖夏林(《文化中的文化》)、孙光萱(《也谈为文和做人的“规矩”》)、余开伟(《余秋雨是否逃避历史事实》)、古远清(《究竟是谁对余秋雨进行“政治历史大搜身”?》)等各自作文将余秋雨的人品批得不名一文,然而细究其文,却均是雷大雨小,证据不足。我个人向来以最大的善意来揣度人心。阅其文,观其行,余先生温文尔雅,一派君子风范(尽管逃避其散文的“硬伤”实属不该)。


再说文品,我曾经在作文《我喜欢和讨厌余秋雨的三大理由》,专以评论余秋雨作品的文品(仅讨论文学作品,不讨论学术著作):我喜欢和讨厌余秋雨的三大理由——


余秋雨崛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横亘世纪文坛。他的“文化散文”开启一代文风,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相信,即使在几百年后,余秋雨仍然是中国文化天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然而,从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著作《文化苦旅》面世,关于余秋雨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赞誉者誉之“举重若轻,力能扛鼎”,“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诋毁者则把余秋雨的散文喻为“文化口红”、“文化避孕套”。


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每次读余秋雨的作品总是五味杂陈,喜欢有之,厌恶有之,且各占50%,辗转反侧,不能定论。


喜欢的理由之一:三观正。


余秋雨文章的三观与中国传统士大夫一脉相承:忧国忧民,理想主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这根筋,余秋雨的文章就立住了,任由腾挪跌宕,则始终屹立不倒。台湾作家白先勇曾这样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把《古文观止》继续编下去,大概就轮上余秋雨的散文了吧!


例如,《都江堰》中写道: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原因是“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风雨天一阁》中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单刀直入:“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喜欢的理由之二:修辞华美、畅达,逻辑链条清晰。


余秋雨的文章修辞华美是大家公认的,汪洋恣肆,铺陈排比,佳句迭出。即使批评者朱大可喻之为“文化口红”,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余文具有“靓丽的颜色”。现代作家曾少祥认为余文“满目文采,雅气盎然”,原因是“从古文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在余文中读到的四字词语有“飘然孑立、粉墙灰瓦、回廊构架、蓬头垢面、鸿儒高土、雄文劲采、佛号如雷、香烟如雾、低眉垂目、飘荡隐约、才名四播、琴弦俱断、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涛声隐隐、群鸥翱翔”等;二字词语有“磨研、远年、逼仄、裸呈、漫患、涣释、怡和、泳涵、阻遏、雕镂、知闻、疲顿、陋屋、积贮”等。这些词语一方面合乎传统语法,阅之便觉其意;一方面却不是俗语俗话,新鲜感强烈,雅气十足。


在《白发苏州》中写道: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 一系列排比句将苏州城的特点渲染得淋漓尽致,使别人难以动用其他的笔墨。


在《西湖梦》中写道:


“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

——比喻精巧,令人叫绝。


在《夜雨诗意》中写道: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了,谋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尽管《夜雨诗意》即使在余文中也是二流,但上述如潮的排比句颇让人难有招架之力。


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华美隽永,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此外,谈一下余文的另一个特点“逻辑链条清晰”。作为一名写出《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等煌煌巨著的学者,余秋雨文史知识深厚,自不必说,同时多年的学术生涯锻炼了理性精神,让大部分余文在抒情的同时逻辑链条清晰,畅达舒展,避免了中国许多作家文思跳跃和断裂的通病。(注:之所以说大部分余文,可能因为年纪渐长,近年来部分余文矛盾之处甚多。这在之后再说)。


例如《都江堰》中写道:“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这段描写走进都江堰的文字,宛如一台摄像机在前指路,一气呵成,文路畅达,阅之如身临其境。


喜欢的理由之三:意蕴深刻。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人称为“大散文”,主要在于他的散文不再局限于花鸟虫鱼,小情小爱,而主要讨论中国历史、中国文人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人类共通的大命题,大格局。行文厚重,意蕴深刻。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还往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比如,《道士塔》讨论中国古代文化和文物的保存;《柳侯祠》讨论中国古代文人的神秘命运;《风雨天一阁》讨论文明流传的艰辛和藏书家的人格等等,无一不是大命题。单纯的自然景观往往无法触动余秋雨深入文明和文化的内核,如《沙漠隐泉》一文,景观描写流丽,情感抒发苍白。而到了即无人文景观也无宏旨的自然景观的《腊梅》这类描写小情小爱的文章,余秋雨完全失去控制,文笔水平直线下降,也是《文化苦旅》一书中为数不多的败笔。


到了《山居笔记》,余秋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视角更为开阔和广大,比如《天涯故事》写了海南省的发展历史;《抱愧山西》瞄准了晋商;《一个王朝的背影》则深度解析了清朝的文化发展脉络。


到了《霜冷长河》,余秋雨则完全放弃了以往依托历史、景观、群体、地区的惯用思路,直接把目光对准了整个人类共通的大命题,比如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尽管这些文章被认为模糊了散文与论文的界限,却仍可窥见余秋雨视野之广阔。


到了《中国文脉》,余秋雨直接把整个中华文学的脉络从古至今完整地梳理了一遍,并对中国文人进行了等级划分,虽多偏颇,却可谓大手笔、大眼界。


而到了《何谓文化》,余秋雨则把目光对准了文化,可谓究天人之际,直接聚焦了这一人类终极和共同的最大命题。


人无完人,说完优点,谈下余秋雨文章令人生厌的三大缺点。


讨厌的理由之一:频繁的自我夸奖和显示优越


在我所知的余秋雨的书籍中,没有一本不自我夸奖和显示优越的。本来,人自信一点,自我感觉良好,无可厚非。但如此频繁且有夸张之嫌的自我夸奖和显示优越,只会适得其反,让人生厌。


在《秋千架》一文中,余秋雨写道:“去年接到美国靳羽西小姐的电话,说妻子已被评上‘亚洲最美丽的女人’,中国大陆同时被评上的还有其他三位。妻子认为此事千万别传出去,否则人家会倒吸冷气,冻坏牙根。”


余秋雨的爱人,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因饰演86版《西游记》中唐僧的母亲被大家广泛所知。平心而论,马兰确实是大美人,但是否是“亚洲最美丽的女人”见仁见智。余秋雨在马兰本人都“认为此事千万别传出去”的告诫之下,在《霜冷长河》的后记中把这件事不经意地“抖露”出来,可谓司马昭之心。


在《葛藤飘飘》一文中,余秋雨写道:“刚读完,便被聘为香港文学奖评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评委的董桥兄。与董桥兄谈话,每次都离不开书,他问我大陆最近有什么好书,我就推荐了这一套。告别董桥兄后回到旅馆,即接到陈平原先生的电话,原来他也在香港,于是就有了三人聚会。我们戏言,现在文化界争执、批评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销售行世,转眼就藤葛飘飘了,但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自大。”


收录《葛藤飘飘》的《霜冷长河》出版于1999年,此时余秋雨早已誉满华夏,正是文坛争议的热点,拥趸和批评者云集。与之相比,关于董桥与陈平原的争论庶几可忽略不计。余秋雨此时对董桥、陈平原说“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销售行世,转眼就藤葛飘飘了”,接着又假惺惺的表示“但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自大”。估计听完这话,董桥和陈平原只能面面相觑,尴尬一笑了。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的名文,但开头的这几句话却略显尴尬:“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看完全文,我们发现《文化苦旅》在台湾销量如何与正题毫无关系。这样的“闲笔”无非是要炫耀一下而已。


在《何谓文化》的序言中,诸如“新碑的碑文请谁来写?据说好几个地方还进行了民众投票,大家对我表示了很大的信任”、“我应邀书写的名胜题额更多”、“我作为本届'世界文明论坛'邀请的唯一中国演讲者”等等之类自我夸奖的文字比比皆是。


尤其是《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题目用超大字编排,唯恐别人不知道余秋雨是澳科大荣誉博士了!然后余秋雨劈头就喋喋不休起来以往的获奖名单:“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SARS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第一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这样拉大旗作虎皮,与袁隆平、钟南山、杨福家套近乎的语气实在令人不悦。在笔者心中,余秋雨的名气不比袁隆平、钟南山小,根本无需如此。


讨厌的理由之二:矛盾和矫情


前面提到余文的一个优点逻辑链条清晰。但近些年来,余文中矛盾之处颇多,这些矛盾或悖逆有时候甚至出现在同一篇文中,让人尴尬不已。


比如在《历史母本》里,余文写到:“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


其实正如我前文所述,余文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修辞华美,成语和形容词层出不穷,对偶和排比句绵延如海。更何况,就在同一篇文中,诸如:“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等等之类的排比句就出现了多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此前后不一和矛盾悖谬,难怪不少人讽刺余秋雨之“伪”。


再比如在《何谓文化》之三:身上的文化篇中,余秋雨说自己“并不具备财经专业背景,却早在十多年前考察欧洲的时候就判定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四国会是贫困国家,每年必须接受欧盟的援助(见《行者无疆》初版第289页)”;“还判定欧洲很多富裕国家社会福利的实际费用是一个难以控制的无底洞,直接导致赤字增大和通货膨胀(见《行者无疆》初版第326页)”。一副世外高人姿态。


当时看到这段文字,我心中为之一震: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是我早就阅读过的,为何无此感觉呢?难道读书如此之草率。回头抓来《行者无疆》原文一对照,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判定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四国会是贫困国家,每年必须接受欧盟的援助”的原文为:“一路上还看到,欧盟对于已经入盟的贫困国家,援助得非常实在。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每年接受的援助款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像爱尔兰,由于善用这笔款项,近年来发展巨大,国际间刮目相看。”(见《行者无疆》中的《蓝旗与孩子》)。


“还判定欧洲很多富裕国家社会福利的实际费用是一个难以控制的无底洞,直接导致赤字增大和通货膨胀”的原文为:


“大凡平均主义常常掩盖着某种根本性的不公平,例如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一年瑞典国营企业里的高薪阶层曾为抗议政府的平均主义政策而举行了长达六星期的罢工。高福利、高税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降低、大批资金外流则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天天发生。更严重的是,社会福利的实际费用是一个难以控制的无底洞,直接导致了赤字增大和通货膨胀。最后连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奖委员会主席阿·林德贝克先生都叹息了:福利国家的体制带来的是低效率。” (见《行者无疆》中的《两难的实验》)。


读完后,我们会发现两段原文均为“陈述事实”,没有半点“判定”的意思。并且恰恰相反,对于瑞典的高福利政策,余秋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从《两难的实验》后文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慢吞吞、暖洋洋的瑞典模式更值得我们关注”“北欧和德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以人类尊严和社会公平的标准来评价经济关系原则,令人感动”等语句可以证明。


如此悖逆和颠倒,余秋雨将于何为?


再说矫情,方舟子曾经在《何必欺余秋雨太甚?》中写到“至今能够让我有耐性读完的余氏大作屈指可数,实在是因为受不了那股矫情味儿”。可能我本人耐“矫情”能力比较强,对余秋雨最初的几本著作《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均爱不释手。且恰恰相反,《山居笔记》的《伪贵族心态》中的一个“反矫情”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在香港的一次艺术会议中,有位女士一见到余秋雨就用中文表示歉意:“余先生,我中文不好,很抱歉。”席间,艺术家们大谈会议期间观看的香港电影,众人要求该女士谈谈看法,她的回答是:“你们说的是香港演员吧?我没听说过,英国人很傲慢,连好莱坞也不看。”几天后余秋雨和一位妇人说起此事,后者大笑:“她啊,我的老同学,从小受中文教育,英文比我还差,只到英国旅游过一次罢了。成天想认识名流,三年前见了一次巩俐,激动了一个星期。”不久后余秋雨再次遇到那位女士,后者温文尔雅地说:“那天你们谈电影,我想起来了,你们大陆这几年也有进步,有一位小姐,哦,昆利!她叫昆—利。”很显然,对这种“矫情”余秋雨是持嘲讽和批判态度的。但很不幸的是,余秋雨在近作中的“矫情”劲有愈演愈烈之势。


比如,余秋雨的第一部小说《冰河》的开头写到“很多作家常常以强刺激的场面开头,以吸引最粗心的读者,这部小说不这么做,一上来就平铺直叙,如果有些读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应该离开,我鞠躬相送。”在孟河进考场应试的部分,余秋雨说“正是因为精彩,读者就有了想像的动力和空间,那就不必唠叨了”,当孟河的女扮男装被揭穿的时候,余秋雨说“连平庸的作家也会写得高潮迭起,既然有那么现成的惊悚笔墨,本人也就不掺和了”。如此下笔,余秋雨将其称为“反高潮”的叙事手段。不过,相信大多数读者只有一种感觉:“矫情”。


又如,《寻石之路》一文中余秋雨把易中天称为“一个在电视上讲《三国》故事讲得不错的文人”,并称“正托人找他,准备向他提出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在讲历史故事时,不要过多地宣扬‘术’,而忽视了‘道’;二是我发现了他‘文笔远不如口才’的几个主要技术障碍,可以通过训练一步步克服。但是还没有找到他,他的进攻就来了。”平心而论,余秋雨给易中天的建议不可谓不精准。余秋雨与易中天年岁相仿,且均为名家,直呼其名未为不可,称呼易中天为“讲《三国》故事讲得不错的文人”失当,声言“托人找他”则是明显的矫情。如今通讯发达,手机、电话、电邮、微博均可直接相互联系,哪里用得着“托人”?


讨厌的理由之三:有溢美作品人物之嫌,对同时代和部分文人评价偏低


对于出现在书中的正面人物,余秋雨向来不吝赞美之辞,且往往“矫枉过正”,给人一种“完美偶像”的错觉。


比如,在余秋雨的笔下,《柳侯祠》中的柳宗元、《苏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都道德完美无缺,忠君爱国顾家,忧国忧民忧亲,被贬官是由于奸臣陷害或别人嫉妒。


司马迁是“文化君主”、“千古一笔”、“我心中永远的太阳”,《史记》是“中国文学的母本”。(《历史母本》)


苏轼是“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苏东坡突围》)


巴金与“司马迁、曹雪芹、但丁、歌德”等并列放到了同一个名单。(《百年巴金》)


黄宗羲“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学和历史学家”。(《风雨天一阁》)


名妓苏小小被描述为“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西湖梦》)


王元化夫人张可被描述为“是一种什么缘分,让我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遇到了这样一位长者”。(《长者》)


谢晋是“二三十年前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艺术人品无双。(《谢家门孔》)


白先勇是“文化巨匠”,林怀民是国际上最敬重的几个东方艺术家之一。(《仰望云门》)


陈逸飞“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


到此为止吧!罗列这些并不是说上述这些人配不上给他们戴的“帽子”,而是这些人在余秋雨的笔下都好像失去了活力和真实感,变成了一个个理想主义的符号。鲁迅曾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于妖”。借用过来,余秋雨在描述这些正面人物时往往“壮之无暇而近于伪”。比如,一般文学史家都认为“乌台诗案”的主要原因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派利用文字狱打击政治异己(苏轼也坦白承认在诗中有批评新政之辞),而非如余秋雨所说仅仅是因为别人嫉妒他的才华。


再说对同时代和部分文人评价过低。自古文人相轻。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周国平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表态:“莫言获诺奖,真好,诺奖由神话变成了身边故事,中国作家从此可以平常心对诺奖了,得和不得都没什么大不了了。”其中真意,大家可自行揣摩。


余秋雨也不能免俗。在《中国文脉》中,余秋雨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同代文学家的评论,失度”。但很显然,余秋雨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作家,也存有偏见。在《中国文脉》中,余秋雨评论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我必须紧接着说一句伤心话了: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现代既是如此荒瘠”,“没有抵达真正的高格”。(注:《中国文脉》出版于2013年,莫言获诺奖是在2012年。余秋雨对近现代文学的批评,以我的小人之心来看,其实大有深意,包括鲁迅、林语堂等全部近现代作家都成了陪绑。不过,我个人认为余秋雨也有资格获诺奖。)


比如对汉赋,余秋雨也相当不客气,说其“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实在很难在中国文脉中占据太多正面地位”,并且认为“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的因素,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司马迁本人对汉赋,尤其对司马相如颇为欣赏,不仅在《史记》中为其立传,而且全文载录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喻告巴蜀民书》、《难巴蜀父老书》、《谏猎疏》、《哀秦二世文》、《大人赋》、《封禅书》凡8篇。这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相当罕见。这样,形成了一种尴尬局面:余秋雨本人欣赏到极致的司马迁十分欣赏余秋雨十分不欣赏的司马相如。


再比如对诸葛亮,余秋雨认为其生命格局小,其作品仅仅表达“君臣之情”,甚至称不上“文学家”,“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加入了诸葛亮是难于想象的。”


而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余秋雨也颇多批评,认为“他的文章难免有一些说教气”,“韩愈那几篇名文,像《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等,道理盖过了审美,已经模糊了论文和文学的界限。”


其实,从前面所述余秋雨文章的三个优点可知,余秋雨的作品忧国忠君类似诸葛亮(其汶川地震后的《含泪劝告灾民》是其中典型),文辞华美类似汉赋,意蕴深刻则是典型的韩愈的“文以载道”,甚至连对之的文学批评都是一样的,“模糊了论文和文学的界限”。然而,非常神奇的是,余秋雨对与之有关键或重大共通点的三位文学家却颇多龃龉。在《关于嫉妒》一文中,余秋雨认为嫉妒是因为“他们太相像”,“发觉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近距离的遮蔽”,可谓是绝妙的诠释。


至此,本文可以停笔了。金无足赤,也许正因为余秋雨的散文美玉与暇璑并存,落霞与黠鸦齐飞,才显得其文真实,而不至于像其散文中描述的那些正面人物“状其无暇而近于伪”。期待余先生的下一本著作。(完)


谢选骏指出:人说北京央视其实背景殃视,如此说来“北京央视最上镜学者”余秋雨,也就是“背景殃视最上镜学者”了。

谢选骏:英国政府讨好塔利班恐怖集团

《阿富汗反塔利班领导人:“今天阿富汗对世界的威胁远大于2001年”》(BBC波斯语 2022年7月30日)报道:


马苏德肩负着国家和父亲的重担。


“今天阿富汗对世界的威胁远大于2001年。”


这是由著名阿富汗反塔利班抵抗运动领导人之子发出的严厉警告。


艾哈迈德·马苏德(Ahmad Massoud)年仅33岁,他已经在追随父亲的脚步。


而他的父亲就是号称“潘杰希尔之狮”( “lion of Panjshir”)的知名将领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Ahmad Shah Massoud)。潘杰希尔省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部,也就是马苏德家人的故乡。


马苏德在2001年美国9/11袭击的2天前被基地组织所杀害。


那也是上次塔利班统治的最后时期,作为阿富汗激进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允许其他圣战组织在其领土上生活。


现在,马苏德的儿子担心历史会重演。


“恐怖分子的安全避风港”


小马苏德(以下称马苏德)说,阿富汗再次成为10几个恐怖组织的安全避风港,其中包括伊斯兰国( ISIS)和基地组织(al-Qaeda),他们希望向全世界输出其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


2021年8月,在外国军队撤离后,由西方国家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垮台。


塔利班在经过20多年的抗争后重新夺回了政权。


马苏德在接受BBC专访时警告世界不要忽略阿富汗,他说阿富汗需要紧急关注和政治稳定。他还说,恐怖主义团体将会利用这一动荡来袭击外国利益。


马苏德(Ahmad Massoud)在一个秘密地点接受了BBC的采访。


他已故的父亲沙阿·马苏德在9/11前数天也曾发出类似的警告。


马苏德说,他父亲的警告没有受到重视,世界自那之后一直为此承受着后果。他形容阿富汗的局势要比他父亲时代糟糕得多。他说,“我确实希望世界,尤其是欧洲明白来自阿富汗威胁的严重性,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帮助在阿富汗建立一个负责任和合法的政府。”


“被迫作战”


马苏德曾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the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接受过1年的训练,这是英国培养军官的地方。他然后在伦敦国王学院完成了战争研究学位。


这位年轻的领导人表示,阿富汗的危机必须通过政治协商而不是战争来解决。


然而,他说塔利班让他别无选择,不得不奋起反抗,抗争他所称的塔利班所犯下的“反人类罪”。


去年8月塔利班重新掌权后,马苏德撤退到他的家乡潘杰希尔省,并组建了全国抵抗阵线(也译民族抵抗阵线,the National Resistance Front)。


目前,马苏德指挥3千多名武装战士。在过去11个月,他的部队一直在与塔利班作战,主要是在潘杰希尔的谷地和山区,以及临近省份巴格兰的安达拉布战略地区。


2021年8月在潘杰希尔的反塔利班战士。


他们对塔利班声称为阿富汗全国带来安全的说法提出了挑战,但与他父亲在90年代末武装反对塔利班斗争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公开支持马苏德反对塔利班的武装抵抗运动。


今年6月份,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说“他们不支持任何人,包括阿富汗国民,在阿富汗寻求通过暴力,或任何以政治目的而煽动暴力的活动以实现政治变革。”


塔利班对英国的立场表示欢迎。


但马苏德说,这应受到“道义上的质疑”。他质问一些全球大国如何能说现在反对塔利班的斗争是不可接受的,而西方国家曾长达几十年支持反对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他还说,阿富汗人民有权为正义和自由而战。“从道义上说,这是一个值得支持的事业,”他说。


缺乏资金与武器


这位全国抵抗阵线的领导人承认,他部队的资源要比塔利班少得多。但他说,高昂的士气和积极性是推动抵抗运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我们已经到了2022年。新年轻一代想要一个人们可以决定他们未来的新阿富汗,”他说。


马苏德敦促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大国,与阿富汗人民站在一道,增加对塔利班的压力,让他们接受政治解决方案。


塔利班现在统治阿富汗,但仍未获得国际认可。


自从塔利班在喀布尔掌权以来已经接近一年过去了,还没有国家承认塔利班政府。但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几个区域国家和大国已经表示,他们愿意与塔利班政府建立正常关系。


马苏德警告不要承认塔利班。他说,任何决定这样做的国家都将应对塔利班的暴政和暴行负责。


他指责塔利班在潘杰希尔、安达拉布以及其他地区开展大规模非法拘捕、酷刑和杀害平民活动。联合国也强调过这些杀戮行为。


马苏德表示,塔利班逮捕的97%的人与他的民族抵抗阵线没有任何关系。他说,塔利班这样做就是要给他们施加心理压力。马苏德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并说由于资源有限,他无法帮助他们。


呼吁对话


马苏德说,政治对话是解决危机的唯一途径。马苏德曾与塔利班领导人有过几次接触,其中包括6个月前与塔利班外交部长阿米尔·汗·穆塔基(Amir Khan Mottaqi)面对面的会谈。


但马苏德说,会谈并不顺利。他责备塔利班,并说他们还没有走到可以达成政治解决方案的地步。


然而,马苏德说,有迹象显示塔利班底层更希望一个更开放和包容的进程。他希望这种想法将能传达到上层领导人那里。


前塔利班时代潘杰希尔山谷的一面横幅显示艾哈迈德·马苏德和他的父亲但他知道,他面临的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战斗。“世界抛弃了阿富汗人民。它让我们独自抗击全球恐怖主义,”他说。


谢选骏指出:不过你说错了,世界并没有抛弃你们,抛弃你们的只是英国政府和他们一类的人渣。当然我也无法让你懂得,“我自己就是世界”这个道理,因为你信的不是耶和华上帝。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 “做女性仿佛是在犯罪”》(林琳(Lara Owen)BBC记者 2022年5月13日)报道:


索拉雅(Soraya)这周像往常一样去喀布尔西部的商店,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目前阿富汗执政的塔利班有代表在店里,监督店员卖什么,以及量身定做的服装长度是否合适。


“我很害怕。”索拉雅说。


5月7日,女性的脸进入塔利班最新限制规定,塔利班宣布女性在公共场合必须戴覆盖全身的面纱,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塔利班官员称戴面纱的法令是"建议",但对不遵守的人提出了一系列逐步升级的具体措施。


小企业主索拉雅从来没有想过她会被要求穿罩袍,就像塔利班在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执政时强制穿的那样。


“街上的人走近我,让我把脸遮起来,这让我很伤心,”她这样描述购物时发生的事情。“就连我拜访的裁缝都让我在跟他们说话前,把脸遮起来。”


塔利班实施了掌权来最严格的限制措施


塔利班2021年8月重新掌权以来,发布了各种限制妇女自由的法令:禁止她们在没有男性监护人的情况下从事政府工作、接受中等教育,以及旅行超过45英里(72公里)。


一些阿富汗妇女表示,有关使用面纱的法令是对她们人权的最新打压。


“在阿富汗,当女人就像是犯罪。”莎娜(Sana)说。她因为塔利班接管失去了工作,现在经济困难。“他们给我选什么衣服并不重要,反正我不会离开我的家,这种情况是没有希望的。”


男性监护人


大多数阿富汗妇女已经穿着某种形式的希贾布,但新的限制要求妇女要么穿罩袍,要么穿完整的尼卡布,即遮住脸但不遮住眼睛。


她们的男监护人,通常是她们的男性近亲,必须监督她们的着装,否则他们可能会面临惩罚。他们可能会被传唤去会见部级官员,甚至可能被监禁三天或被送上法庭。


感受到了新规定的冲击,一些女性冒着安全风险发声。


本周,喀布尔的一个组织穿着传统的阿富汗服装,抗议新的着装规定。


“在过去的8个月里,塔利班除了检查我们的衣服外什么都没做,政治和经济不稳定,塔利班没有首先解决这些问题,”抗议者玛丽亚姆(Maryam)说。


一些抗议者告诉BBC,周二他们试图走上街头抗议时被塔利班官员拦住。“他们让我在同一个地方站了两个小时,他们拿走了我的手机,威胁要把我们带到警察局,”哈吉拉(Hajira)说。


BBC阿富汗组联系塔利班就该事件发表评论,但没有收到回复。


街上的反抗


阿努沙(Anoushah)是喀布尔的一名女权活动家,她说她也决定表明自己的立场。“颁布法令的第一天,我特意带着12岁的儿子穿着平常的衣服去了城里所有的地方,露出了我的脸。我想要遇到塔利班成员,挑战他们。”


谢赫巴(Sheikba)自称是无神论者,她誓要与任何要求她改变着装方式的势力作斗争,尽管她最近与当局发生了冲突。在去大学的路上,她被一名塔利班官员拦下,因为她没有穿被视为正确的服装。


“我试着跟他理论,天气太热了,但他坚持要我把自己遮起来。”她说。


谢赫巴说,阿富汗社会中,在着装方面她一直感到要顺从的压力,包括来自家庭男性成员的压力。“不同的是,我现在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与家人和与塔利班官员,”她说。“我很害怕,但我别无选择,只能反抗。”


旅行限制


这并不是她面临的唯一限制。谢赫巴最近因为没有男性陪同而被禁止登机去伊朗,尽管她获得了去伊朗学习的奖学金。


今年3月,塔利班出台了限制措施,禁止女性在没有男性陪同下, 登上国内和国际航班。他们还表示,只能为有男性亲属陪同得女性提供长途公路旅行的交通工具。“我试图向塔利班解释,我不能带任何人与我去伊朗,但他们不听。”


和她一样,费雷什特(Fereshtah)也担心自己的未来。她的父亲在她一岁时就去世了,现在家里没有男性监护人可能会限制她的行动。为了获得外出工作的权利,她与家人斗争了很长时间。有一段时间,她有一份社工的工作,和姐姐一起参加会议。“我曾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出国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但现在我不抱希望了。”


大学的通知


本周,费雷什特收到了教授的通知,要求她和她的女同学遵守塔利班关于着装的新规定。她说:“我会多穿点衣服,因为我担心如果他们来我家,但不会像塔利班希望的穿那样多。”


谢选骏指出:阿富汗抵抗力量已对狼狈逃窜的特朗普及其后继者不抱任何希望了,因此连提都不提了,否则就会觉得晦气?塔利班恐怖集团也被战争打怕了,所以2021年卷土重来之后,没有1990年代那么放肆嚣张了。但是,他们贼心不死,正在小心翼翼地伸出龟头,试探性地摸索前进,就像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偷东西一样——现在正好遇上英国政府一类的人渣讨好他们,塔利班恐怖集团就慢慢地放下心来,开始步步紧逼了。

谢选骏:人类都是毒虫焉知祸福



《有毒鸡尾酒:查一查你身体内有多少化学物质》(安娜·图恩斯 Anna Turns 2022年7月31日)报道:


2022年3月,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在接受测试的22个人中,有80%的人体内发现这些微小物质——这些人都是匿名的普通人。样本量很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微塑料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任何直接伤害,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会了解更多。


微塑料随处可见。无论我们去哪里,都能见到他们。然而,还有其他一些不那么明显的污染物应该被关注,它们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中存在了几十年。


化学污染已经波及全球,就像气候变化和动植物栖息地丧失一样,威胁着环境系统。来自瑞典、英国、加拿大、丹麦和瑞士的科学家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强调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紧迫性。许多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有毒化学物质不容易降解。它们可以在自然界和我们体内逗留多年——主要是在我们的血液和脂肪组织中。


我很好奇自己的血液中是否有这些化学物质,当我为我的书《去毒: 减少化学污染的简单和可持续的方法》(Go Toxic Free: Easy and Sustainable Ways to Reduce Chemical Pollution)做研究时,我联系了一位挪威的环境化学教授,他叫伯特·范·巴维尔(Bert van Bavel)。他的研究重点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人体内存在长达20-30年,甚至50年,他分析了人群接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程度与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关系。


巴维尔为“安全星球”(Safe Planet)计划开发了一套血液检测方案,该计划是由联合国环境署(U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建立的一项全球运动,监测全球人口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水平。


安全星球计划着重阻燃剂和农药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所造成的危害,其中许多化学品已被禁用。巴维尔设计了一种测量“身体负担”的测试,即检测在体内积累的这些持久性合成化学污染物的数量。自2010年以来,这种测试已经在欧洲、北美和南美、非洲和南亚等地对10多万人进行了测试。


现在,轮到我了。我预约了全科医生,抽了血,小心翼翼地把试管包装好,送到挪威的一家专业实验室——他们花了六周时间分析我血液中大约100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我最终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结果时,感到非常不安。这份长达八页的检测报告详细列出了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每一种化学物质都有一个拗口的名字。我需要查资料来理解它们意味着什么,并弄清楚需要担心的问题,或者有些数据是否低到可以不去管它。


我因此打电话给巴维尔,他解释说,报告上的大部分化学物质都是我们体内“有毒鸡尾酒”的组成部分。


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有许多(但不是全部)受到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公约》(Stockholm Convention)的监管。该公约是一项全球条约,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有毒合成化学品,如杀虫剂、阻燃剂、多氯联苯(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这些化学品在1981年之前在英国一直是机械和电子产品冷却液中的成分。


他解释说,“在你的血液样本中,我们研究了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已经受到监管,并且已经在市场上消失,所以已经很多年没有被使用了。”我的结果显示了微量的DDE,一种农药DDT的代谢物,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以及低水平的多氯联苯。“有点可怕的是,如果你之前接触过这些化学物质,就很难彻底清除它们。”尽管已经很罕见,这些化学物质仍然存在你身体里,因为不容易降解。


他惊讶地发现我体内有一种叫做氧化氯丹(oxychlordane)的化学物质含量相对较高,这种物质通常比DDT要罕见,而且在美国和亚洲更常见,英国较少。1981年,我出生一年后,氯丹(chlordane)杀虫剂在英国被禁止使用。氯丹一旦进入体内,就会代谢成氧化氯丹。我的血液中氧化氯丹水平,只有80年代出生人群平均含量的5%。但这种化学物质的“半衰期”——也就是它在我血液中的浓度减半所需的时间——约为30年。所以,它不仅可能是通过母亲子宫传给我的,而且我也会把这种有毒遗产传给我自己的两个孩子。


一些最危险化学物质的影响已经延续了几代,氯丹至今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氯丹本来是有毒的——它可以杀死昆虫,但也会伤害蚯蚓、鱼类和鸟类。对人类来说,它可以破坏肝功能、大脑发育和免疫系统,而且它是一种人类致癌物。巴维尔对我血液中目前的氧氯丹浓度并不感到震惊,但他强调了禁止有毒化学物质的重要性,以免它们在全球流行并在人类体内积累。


巴维尔最担心的化学物质实际上来自一种更新的类别,称为含氟表面活性剂(PFAS)。数千种不同的PFAS化学物质被用于日常产品中,以防止污垢和水。防水服装、抗污纺织品、不粘炊具都使用PFAS,又被称为“永久化学物质”,因为它们非常持久。


我应该担心吗?


“你血液中的PFAS水平没有那么高,但还是要小心。你血液样本中还发现了PFOS(全氟辛烷磺酸)、PFNA(全氟壬酸)以及较低水平的PFOA(全氟辛酸)。测试发现,都处于‘合理水平’,不必担忧,但关于这些物质的监管都尚不健全。”巴维尔评论道。


“我们都接触过这些类型的化学物质。它们不应出现在我们身体里,却在那里积聚。从人类健康的角度来看,你体内化学物质的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水平会上升,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对人体的伤害。当然,这些化学物质需要受到监管……更多使用替代品,所以我们需要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它们。”


这种“令人遗憾的替代”,就是用另一种类似的有毒化学品替代违禁化学品的现象,这令人担忧,尤其是PFAS等新出现的化学污染物,巴维尔解释说,“我们没有时间等对每一种化学品的研究结果,所以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根据巴维尔的说法,就身体而言,没有多少办法降低血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水平。“可悲的是,我们很难应对——我们都非常希望管理这些化合物,因为它们无处不在。要完全隔绝这些绝不应该出现身体里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支持立法和联合国公约来消除这些化合物。”


“有毒鸡尾酒”


氯丹(杀虫剂)——英国、美国和欧盟禁止使用

DDT(杀虫剂)——在全球被禁止

多氯联苯(阻燃剂,涂料,冷却液)——全球禁用

全氟辛烷磺酸(消防泡沫,不粘涂层和防污剂)——限制但不禁止

全氟壬酸(与全氟辛烷磺酸相同)——尚未禁止

全氟辛酸(与全氟辛烷磺酸相同)——于2019年禁用

预防胜于治疗

环保非政府组织“化学安全”(ChemSec)的高级毒理学家安娜·伦奎斯特(Anna Lennquist)一直在争取更好的立法。总部设在瑞典的ChemSec旨在通过影响决策者和鼓励企业逐步淘汰这些化学品并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来减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伦奎斯特也认为,“我们可以减少风险,但不可能消除风险。”根据ChemSec的数据,在欧盟使用的化学品中,有62%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这就是为什么监管如此重要,应该保护正常人不被污染——但我们还没到那一步。”


伦奎斯特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它们,它们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我们从出生起就接触它们,现在我们所有人的血液中都有数百种[合成]化学物质。”


有毒化学物质会影响从大脑发育到荷尔蒙系统的方方面面。有些可能致癌。“化学物质在人体内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有些有延迟效应,例如与激素系统相互作用。如果你在子宫里或青春期就暴露于有毒化学物质中,就会受影响,症状可能会在多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出现,可能会导致乳腺癌或各种的代谢紊乱。”


因此,结果不仅取决于接触化学物质的类型和水平,还取决于在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否有接触。伦奎斯特解释说,因为我们不太可能一次只接触一种化学物质,这种“有毒鸡尾酒”效应可能很复杂。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强其他化学物质的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会相互作用。


伦奎斯特说,“这种低水平的化学混合物会影响激素反应和基因效应,混合物的源头分布更加广泛,很难确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研究,试图找出原因。”伦奎斯特仍然保持乐观。


(消防员暴露在高水平的PFAS中,因为它仍被用于阻燃剂。)


欧洲环境局(European Environmental Bureau)提出禁止约1.2万种化学物质的欧盟新限制措施,称其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有毒化学品禁令”,但监管执行可能极其缓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了新的欧盟化学战略和欧洲绿色协议,我们希望情况能有很大改善。即使那样,恐怕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在人群血液中看到效果。”


成分标签可以让消费者在不了解一切的情况下做出有意识的选择。


这就是作为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公民的权利。伦奎斯特补充说,“我们都可以通过要求更高的透明度、更清晰的成分标签和更严格的监管来发出我们的声音。在消费者和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的压力下,化工制造业的转变可能会更快。减少有毒化学污染不仅有利于产业,也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和子孙后代。”


血液问题


作为一个经常献血的人,我想知道英国国家保健署(NHS)的献血服务是否会检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出所料,他们筛查的只是肝炎等疾病,而不是合成化学物质。当然,如果你需要输血,化学污染物可能不是你会考虑的事情,但我却在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对共享血液和传播遗留污染物更加谨慎?或者献血是一种排毒的方式——因为受污染的血液流出来,身体就会产生新鲜的、未受污染的血液?


自从我的书出版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新研究也陆续发表。众所周知,消防泡沫中含有大量的PFAS,所以消防员更有可能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在一年的时间里测试了285名澳大利亚消防员血液中的PFAS。有些人献血,有些人不献血。研究人员发现,献血者血液中的PFAS水平显著降低。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献血者的身体确实卸下了被PFAS污染的血液,并造出未被污染的血液取而代之。


虽然这项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作为一种长期、可扩展的解决方案,献血的可行性仍然存在疑问,正如伦奎斯特解释说,“对于被污染的高危人群而言,如消防员,这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法,空出被污染的血液,让你的身体产生新的血液。但这要求你不能再接触污染物。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接触污染物的机会是相当恒定的,我不认为这可能是普通人群的解决方案。但它明确指出了对PFAS采取禁令的紧迫性。”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清除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肯定是关闭污染源,首先防止PFAS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身体。


谢选骏指出:圣经说了,“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这是否意味着“凡使用人造化工产品的必死于人造化工产品之下”?因为如此一来,人人都是毒虫了。毒虫的命运就是死。不过好在,古人没有化工产品,活得也不比现代人更好。人类都是毒虫,焉知祸福。

谢选骏:俄罗斯是食人族的联邦


《俄军美工刀“阉割”乌克兰战俘 极度变态影片网络疯传》(东森新闻 2022-07-29)报道:


▲俄军阉割乌克兰战俘的变态影片,正在网络上疯传。(图/翻摄自reddit)

 

俄军一段自拍影片在网络上疯传,是一群身穿制式迷彩服,还画上Z字符号的男子,在没有麻醉、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就在户外阉割一名乌军战俘,影片内容极其变态恶心。俄军的所做的暴行,现在都在网络上疯传。


根据英国媒体《每日星报》报导,这短影片最初在亲俄人士的Telegram之间流传,画面中被俘的乌军双手被反绑,其中一人在画面中,使用美工刀直接切开裤子与内裤,对这名乌军进行阉割。


目前尚不清楚这段影片确切拍摄时间和地点,但出现在其中的一些俄罗斯士兵是6月份在顿巴斯前线拍摄的。


乌克兰国会议员索夫桑(Inna Sovsun)在推特上转发这段影片表示,“俄罗斯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给乌克兰需要的武器,一劳永逸地阻止这场噩梦,世界不能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


据《泰晤士报》报导,调查性新闻组织 Bellingcat 的研究员托勒(Aric Toler)表示,“这段影片很可能是真实的。”

网民嚎叫:


Louis_NY9898 发表评论于 2022-07-30 06:04:00

乌克兰棋子战俘“被虐待”事件反复炒作,纳粹美国枪击案行刑式开枪年死五万余人,精神病持刀随机捅人,教堂猥亵男童,虐婴杀婴,侵犯女性人权禁止堕胎,入侵伊拉克,随意轰炸叙利亚,屠杀阿富汗和黎巴嫩的无辜妇女儿童,血洗科索沃,颠覆南联盟,非法暗杀多名伊朗政要,践踏利比亚主权,全球设置秘密监狱随意关押中东伊斯兰人,对黑人暴力执法致死, 疫情一年死上百万人无人问津

yaohua 发表评论于 2022-07-30 05:23:59

看看乌克兰对事件的态度:希望调查!

不由想起中国对病毒起源调查的态度,说明什么?

yaohua 发表评论于 2022-07-30 05:21:48

今天 上午 7:17

乌克兰希望调查杀害50多名战俘的情况——50多名乌克兰战俘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的Olenivka村的一所监狱袭击中丧生。现在,乌克兰呼吁联合国和红十字会调查这次袭击事件。英国媒体BBC写到。红十字会表示,它正试图进入监狱疏散和治疗伤员。乌克兰和俄罗斯相互指责对方是这次袭击的幕后黑手。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他们应该是战俘,是乌克兰亚速营的一部分,该营在南部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的一家钢铁厂保卫了几个星期后,于5月向俄罗斯人投降。

yaohua 发表评论于 2022-07-30 05:12:23

内务府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9:09:31

諸位高明的读者:大家认为城里某些专业洗地党,真信他们自己说的吗?或者真是只为了几毛钱吗?有没有觉得,他们是非常专业的人士,专门挖坑赚流量?

~~~~~~

说的对!如老炮,西岸影,长剑等!

马年生 发表评论于 2022-07-30 04:35:18

明显是乌克兰的宣传伎俩。

小矛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3:45:00

小红粉看了表示大快人心。

Redcliff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3:29:55

大家都能看到楼下几个五毛的嘴脸了吧:duty,相信事实, Leah_Lee。

lxd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3:28:07

看了视频,用普通裁纸刀一下下割,乌克兰称俄罗斯士兵是半兽人,我觉得他们就是完全的禽兽。蛾子俄孙们小心俄爹哪天不爽拿你们撒气把你们给阉了。

zhuniang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2:59:52

要和平,不要战争!!!!!!已经快要崩溃了!今天路上听广播又有五十多乌克兰战俘被炸死,俄乌互相指责是对方干的。

ArrowOne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1:44:52

俄雜污蟊豿们真是下贱无底线,又一次刷新纪录了

dmaster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1:37:11

俄罗斯反人类没有下限,俄粉道德也没有下限,这些人是要下地狱的。

内务府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1:34:16

》十年梦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9:54:00 以前也出现过乌克兰士兵阉割大毛的兵=====出处?链接?

duty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1:16:19

真假难辨,白头盔也有可能。

劳动者武装起义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1:04:00

俄国出让部分中西亚利益,让中国一带一路工程顺利进行,中国就可以无条件支持俄国占领乌克兰。

Wuweixiao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0:15:00

说这影片可能是真的,言下之意可能是假的

cpsc333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20:15:00

侵略者凭什么跟被侵略的国家扯平?!

十年梦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9:54:00

以前也出现过乌克兰士兵阉割大毛的兵,得,现在扯平了,事实证明大毛二毛没一个好东西!

内务府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9:27:48

》Yusuke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9:16:31=====有道理

小毛er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4:41:48

俄国人真的很渣。非常变态的很多。

ArrowOne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4:39:36

污蟊豿俄雜又会说是造谣,它们会不会觉得毛子在东北烧杀淫掠也是造谣?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4:30:24

十千卡可能真的是天然金发,不是染的。

至少床铺信了

stevecanada 发表评论于 2022-07-29 14:26:12

俄毛变态残忍众所周知,只不过开始还表现得克制些,现在急眼了,本性大爆发。


《俄军阉割战俘画面曝光 乌克兰指控俄国虐待狂》(中央社 2022-07-30)报道:


“纽约邮报”报导,一段“邪恶令人发指”的影片在Telegram等平台上疯传,一名被捆绑并堵住嘴巴的乌克兰战俘遭俄军阉割,随后遭枪杀,并被用绳子拖行游街。


“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指出,这支残忍的影片今天获乌克兰政治人士和记者证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名乌克兰战俘双手遭反绑并被压制在地,穿着迷彩服的俄国士兵踢打他的头部。


这名受折磨的乌国战俘嘴巴被堵住,绝望地呻吟著,俄军扒下他的裤子,当场用美工刀把他的生殖器整个割下来,带头的俄国士兵名叫阿罗沙诺夫(Vitaly Aroshanov)。


据报导,战争新闻网站Ukraine Watch今天表示:“他(战俘)遭虐待之后被枪杀,被绳索捆绑的尸体在街上拖行。”这个新闻网站“出于道德原因”,拒绝分享第2段影片。


“基辅邮报”(Kyiv Post)报导,这支影片最初是于昨天出现在几个俄罗斯Telegram频道上,用意是警告乌克兰的母亲们,不要送自己的儿子上战场。在影片中,士兵们说着俄语,站在一辆代表俄军的Z字标记汽车附近。


乌克兰国防部在推特发文谴责:“正如我们多次声明的,入侵乌克兰的俄罗斯军队实际上是杀人犯、抢劫犯和强奸犯。这支影片就是证据,再次提醒全世界他们也是虐待狂和疯子。”


乌克兰总统府顾问波多利雅科(Mikhailo Podolyak)等当地官员今天证实这支影片的真实性,并誓言要查明并找到每一位入侵的刽子手身份。


波多利雅科说,世界必须知道俄罗斯是一个享受虐待和谋杀的食人族国家。


谢选骏指出:乌克兰人说“俄罗斯是食人族国家”,这可不准确——因为“俄罗斯是食人族的联邦”,以前乌克兰也属于这个联邦——这个联邦还包括了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东亚国家以及古巴,号称“社会主义大家庭”。为了避嫌,乌克兰人诡称“俄罗斯是食人族国”;他们忘了,现在自己的困境就是由于以前加入了“俄罗斯食人族联邦”造成的。

谢选骏:扒衣见君节为何值得纪念



《“扒衣见君节” 民众调侃解放军腐败无战斗力》(2012-08-02 大妓院 2012年08月02日)讯:


大纪元记者李晓宇综合报导:8月1日是中共的建军节,大陆民众抓住良机盘点部队腐败透顶的现状,质疑解放军已经毫无战斗力。并且形象的将解放军的腐化堕落囊括在一个谐音词–“扒衣见君节”之中,同时配以漫画,在网络上走红。


“扒衣见君节” 幽默盘点军队腐败堕落


1927年8月1日,“南昌暴动”这一天被中共定为“八一建军节”。


1927年8月1日,当总指挥白崇禧指挥的北伐国军主力跟10万人众的北洋军阀孙传芳敌军对决长江北岸,准备保卫南京国民政府时,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人在江西南昌乘虚而入,策动部分北伐国军共2万余人进行武装叛乱暴动。图为中共关于“南昌暴动”的宣传油画。(网络图片)


大陆民众似乎对这个节日甚为鄙视,开心网8月1日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今天是扒衣见君节,瞬间心动不如“扒衣”行动!并说:今天是2012年8月1日,有灵感没?常听周围朋友说,传统节日听起来硬邦邦的很无趣。今天八一建军节,依旧很死板很无聊?那换种娱乐方法一起开心下。今天是扒衣见君节,想“扒”谁就@TA吧!瞬间心动不如“扒衣行动”,一起开心下吧!


还有人这样总结解放军:“井冈山下抢过粮,抗战摩擦大后方。南泥湾里种大烟,长春城外站过岗。北京街头开过枪,天上人间嫖过娼。铁血统治控四方,贪污腐败捞钱忙。庆祝扒衣节.”


有人盘点解放军种种腐败劣迹,再翻出以前的图片,如部队特供“战备茅台”、“军中茅台王”、军车运送“五粮液”,装有茅台酒的深绿色行军壶,壶身正面印有“战备茅台”、“壹公斤”及“二○○五总后勤部生产管理局监制”等字样,壶盖上还装有“指北针”。


还有人说,看看各地违章豪华军车,以及停放在夜总会、五星级酒店的军牌车,哪辆不是将军校官的座驾?地方官场贪腐横行,问题往往出在前三排,根子却在主席台,而且反腐口号喊得最大声者,往往就是贪腐最严重者。军队何尝不是如此?真正有条件贪污腐败的非将军校官莫属。


如果将中美两国的将军照片作一个对比,不难发现美国将军身材挺拔,健壮有力,中国将军则水桶腰猪囊肚,不要说带兵冲锋打仗,恐怕连走几步路都要气喘吁吁。真要拉出去打仗,还能不能战都是个问题。


法媒:解放军是纸老虎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七月号发表文章“中国:一只纸老虎?”分析认为,中共投入巨资,军费21年来保持了年增长两位数的水平,籍此不断增加最尖端装备。但解放军在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最贪腐、最缺乏纪律和最缺乏战斗经验的军队。


文章援引一名外国外交官不无讥讽的话说:“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像中国军队一样拥有如此多的保时捷、宾利、4×4等豪华跑车,尤其是它们大多都为个人私用。”但这远远并非问题严重之处,据一名出生于军人家庭的记者透露,最为严重的是军内买官卖官现象。报导说,根据地区不同,一个下士士官的位置价格从1万至2万美元不等,将军级别的甚至到要几十万元。文章感慨说,难以想像这样的将军面对战时将会做何应对!


这种军职任命商业化现象带来的首要影响是降低了人员质量,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才难以获得升迁,而更为严重的是它败坏了风气,使得维利是图现象成普遍连锁之势。那些拥有人士任命权的党政部门从中获益。


军队贪腐由来已久 触目惊心


中共军队的腐败由来已久,当年轰动国际的厦门远华案,就牵扯到军队走私的问题。今年年初被撤职查办的总后勤部前副部长谷俊山,长期担任基建营房部部长,倒买倒卖军用土地而大发横财,连出差都享用专机,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此类军头腐败,涉及金额动辄亿万。


军方自己对于腐败问题也供认不讳。6月12日,大陆各大网站都以题《解放军承认最大敌人是腐败正严重影响战斗力》转载了《解放军报》的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引起极大反响。文章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腐败是腐蚀军队最大毒素、是影响部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最大因素。有民众跟帖说,“终于讲到点子上了,现在转士官、提干,有几个不用花钱的,再不整顿真的会出问题!”“我们这现在当个兵要托关系走后门,还要花个3、5万才能穿上军装。真不知道这样的兵是什么性质! ”


党指挥枪是军队腐败的根源


法媒的文章分析导致中共军队腐败周而复始难以消除的根源在于体制。文章援引一位政治学者的话说:“中共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其领导地位,因而解放军的存在价值是控制其国内而非抵御外侵。中国这种党指挥军队,而不是军队为国家服务的关系非常特殊,也是非常有害的。因而造成军队没有社会公民正义的意识,同样他们似乎也不需要在战略组织、协调作战和指挥等军事专业方面追求最好,而只要对任何抗议和不满起到威慑就行——就像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军队的所为一样。”


军工专家:中国军力几何?


一位退休的军工专家爆料说,中共的空中力量和海洋力量都是五六十年前的技术,中共的海上力量跟美国比简直就是笑话,比起日本自卫队来也不行,只能从数量上比,性能相去甚远。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说,和日本人海上相遇,我们靠的是不怕死,这是实话,中国的武器靠不住,只能靠玩命。


与此同时,欧洲的军事专家也质疑中国军队缺乏实战检验,中国军队自1979的对越战争后就没有打过大仗,而当年的战争失败令军方感到耻辱。“当政者很清楚其军队的状况,因而尽量避免任何规模的冲突,同时,又不断增加军队投资,希望以最尖端的装备来弥补其结构性不足。”其结果是大笔资金打了水漂不说,还滋养了更多的腐败。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1970年在台湾阳明山中山楼的演讲: 中华文化无人可以毁灭,中共兽性不相容。)


(视频:捍卫中华 战神白崇禧—— 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北平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代表中国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北平十万余民众与美、苏、英、法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历史的血迹: 抗战期间,国军坚持敌后游击战,毛泽东和中共表面上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抗日,背地里对日军游而不击,破坏抗日,乘民族危难发展壮大中共实力。 )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道表面上挖苦“八一建军节”为“扒衣见君节”,其实是在护短——因为这个“扒衣见君节”其实并非来自“民众调侃”,而是来自毛泽东的“军民鱼水情”。所谓鱼水情,就是来自鱼水之欢,就是来自两性交易。所以说,“解放军腐败无战斗力”是生来如此的,不是民众调侃出来的——因此我说,“扒衣见君节”因此值得纪念。


谢选骏:胡锡进对着婆罗茜又打飞机又尿夜壶



《胡锡进发文“若拦阻无效可击落佩洛西座机”,推特要求删除》(2022-07-30 观察者网 上海)报道:


当地时间7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启程访问亚洲,她是否会窜访台湾仍未确定,此事也在中美两国的媒体间被反复讨论。


29日晚,《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针对此事发布推文称,如果解放军战机拦阻无效,可击落佩洛西座机。此推文一经发出,引发巨大关注,30日,胡锡进透露,这条推文已被平台方屏蔽,其个人推特账号也被锁住,只有自行手动删除这条推文才可解锁账号,而这也意味着“他承认自己违反了推特的规则”。


路透社在报道此事时表示,虽然佩洛西没有明确表示她的“亚洲之行”行程中包含台湾,但有关她将前往台湾的各类猜测性消息连日来愈演愈烈,加剧了台海以及以外地区的紧张局势。


7月30日,胡锡进在微博上发文叙述了这一事件的经过,他于前一天晚上发出如下推文:“如果美军战机护送佩洛西访台,就是侵略,解放军有权强制驱离佩洛西座机和美军战机,包括发射各种警告弹,做阻碍性飞行动作。如果驱离无效,就可以击落它们。”


胡锡进表示,因为自己警告美军不要护航佩洛西访台,其推特账号被锁住,该条推文也被屏蔽,别人看不到了,除非删除那条推文,否则不能继续使用这个推特账号。


“我必须走自己动手删除的程序,并且提示我,点击‘删除’意味着我承认自己违反了推特的规则。”胡锡进表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只好点击删除,给自己的推特账号解锁。他还表示,美国的“言论自由”看来真是有边界,类似遭遇已非他在推特上第一次遇到了。


最后,胡锡进在微博上再度重申这样的观点:“如果美军派战机为佩洛西窜访台湾护航,就是此访恶劣性质的进一步升级,构成侵略。那种情况下,我军战机应使出全部阻拦手段,如果依然无效,我认为击落佩洛西座机可也。”


对于胡锡进的这一说法,推特方面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发出的置评请求。


据彭博社消息,当地时间7月29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启程访问亚洲。而在当天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临行前的佩洛西自称很“兴奋”,仍以“安全问题”为由拒绝透露访问计划,并称自己会在“途中”让人知晓具体行程。


同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试图“划清界限”,称佩洛西的访问计划并不需要白宫的批准或认可,有权乘坐军机出访。但若佩洛西执意访台,白宫又呼吁不希望中美之间“爆发冲突”,“因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发生改变”。


7月28日,平潭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7月30日8时至21时 ,福建平潭一岐屿附近水域执行实弹射击训练任务,禁止一切船舶进入。对此,台湾《联合报》7月29日晚间评论称,佩洛西启程访问亚洲之际,是否窜访台湾成为了焦点话题,解放军突然宣布7月30日将于福建平潭附近水域实弹射击,“警告意味浓厚”。


台湾“中央社”则援引公开资料称,平潭距离台湾的新竹最近处只有68海里,相当于126公里,这也是台湾海峡的最窄处。同时,台湾“中央社”援引港媒统计称,解放军近日在南海、台海以及东海海域有至少5场军事演习,专家认为此举就是在“警告美国”。


7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中方近期已经多次向美方表明坚决反对佩洛西众议长访台的严重关切和严正立场。如果美方挑战中方底线,必将遭到坚决反制,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完全由美方承担。


佩洛西访台“暂定”,避免座机被击落,美航母来了


随着台海局势的紧张,鉴于军事升级的可能性,佩洛西是否访台成为了多方密切关注的焦点。在拜登、五角大楼劝阻“不是个好主意”之后,迟迟不表态的佩洛西终于宣布了亚洲行行程。


佩洛西宣布将在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停留,但是否会前往台湾地区,依旧悬而未决,这场针对中国大陆的闹剧仍旧在发酵。


多重博弈


就在佩洛西出发前,中美两国元首对近日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坦率沟通和交流。那这时候佩洛西还想窜访台湾,可行吗?


一方面中国发出了史无前例的强硬态度,“三严”之中更提到了“严阵以待”,佩洛西敢去后果严重;而另一方面,美国军方五角大楼对行程持担忧态度,国防部长奥斯汀更是向佩洛西做了相关的行程安全分析评估,所以佩洛西不是不知道后果。


但佩洛西前往台湾,是为了提振现在民主党低迷的支持率,急需展示一种强硬的态度或是赢得一场胜利为中期选举注入一剂强心针,但现在的情况让她骑虎难下。


佩洛西邀请同行的人中,众议院外事委员会副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她的“亲密盟友”民主党众议员安娜·埃苏公开表示不能出行,共和党人却在一边看笑话,甚至拱火局势。


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喊话佩洛西,如果因此取消,“等于给中国送上胜利”,而25年前访台的美国前国会众议长金里奇鼓噪“佩洛西应该访台”,称“要让中方明白,美国不是纸老虎”。


佩洛西寻求的是一己政治私利,而美国政府则是想要世界霸权以及和中国谈判的筹码,可以看到近来美国动作频频,大打“台湾牌”,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寸步不让的底线。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就强调,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国军队绝不会坐视不管,必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的图谋。中国人说到做到。


美国的困局在于反华与寻求解决美国国内困难二者不可兼得,有求于中国,又不肯让步,只好选择了制造问题获取筹码的下下策,错看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决心。


所以去还是不去?佩洛西来则面临军事冲突风险、不来则美国霸权受损,都是输。这场交织着中美博弈,美国两党博弈的多重博弈,佩洛西把自己架在了火上烤,


悬而未定


目前,佩洛西台湾行程被列为暂定,但最终靴子落地前谁不敢确保佩洛西如何选择?


就在这敏感关头,美海军“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刚结束对新加坡的访问,就紧急进入到南海。被猜测是为了避免“佩洛西乘坐的飞机被击落”,或航空母舰加战机护送佩洛西窜台。毕竟,佩洛西是美国总统第二顺位继承人,而有人提议敢窜台,全程伴飞。


但佩洛西是否窜台“暂定”以及美军派出航母,这样的挑衅意味更浓,或让形势一触即发。美方如果真的将这些行动付诸于事实,解放军“决不会坐视不管”——实际上,针对可能的台海危机,解放军已经做过无数次训练,台海或是让美国最终现出“纸老虎”原形的地方——山东舰在南海部署就位,开启了战斗巡航。


谢选骏指出:佩罗西都八十多岁了,可以当胡锡进的妈了,胡锡进还有兴趣对着婆罗茜打飞机!估计是被北京的大大封城给憋坏了。


《胡锡进:对解放军实施的反制行动,民进党当局必须忍着,不得对抗》(2022-07-31 陆火Media 四川)报道:


佩洛西已经在前往亚洲的途中,她是否会坚持窜访台湾仍不确定,台湾当局的沉默与佩洛西既不确认也不否认访台计划形成默契。如果佩洛西最终飞台,民进党当局同样罪责难逃。


民进党当局很清楚此事是在踩大陆的红线,而他们是有用拒绝接待佩洛西来终止这场危机的主动权的。他们如果纵容、配合佩洛西窜访,就是共谋,他们也一定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解放军已经明确表示绝不会对佩洛西窜访台湾坐视不管,这意味着大陆方面的反制行动肯定会发生,而台当局注定首当其冲。因为事情发生在台海,这个地区已经处于大陆军事能力的全面掌控中,解放军早已做过充分演练,惩罚台当局的手段有很多可供选择,非常方便,也很有把握。


台当局热衷于谋求“国际支持”,但他们必须清楚,他们的命运早已真正攥在大陆手中。大陆能做到瞬间将他们操弄政治游戏的局盘推平,所以他们必须将“悠着点”当座右铭,不制造、不参与可能导致台海地区地动山摇的赌博。


一旦佩洛西窜访台湾,大陆军事反制,肯定意味着台海地区紧张局势的陡峭升级,台湾方向必将是大陆军事行动的主要展开地区,台湾当局将成为打击和施压对象。通过佩洛西的这次访问强化美国对台全面支持将被证明是台当局的幻想,而台湾的损失将是立刻的,实实在在的。


民主党输掉今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几成定局,佩洛西将失去众议长位置,她的年龄决定了她将在政坛边缘化。她的访台计划在美国国内也有很大争议,加上此访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其结局一定会被定义成一场失败。台湾给行将退出政治舞台的佩洛西做廉价“告别秀场”,民进党当局终将发现他们“尿错了壶”。


最后要警告民进党当局,无论解放军实施什么反制行动,他们都必须忍着,不得采取对抗行动。否则的话他们必将面临开启军事冲突、并遭解放军沉重打击的不可承受后果。一旦冲突导致台海全面战争爆发,台当局和台军最恶毒的头头脑脑们都将被消灭。


谢选骏指出:胡锡进对着老婆罗茜打了飞机还不过瘾,还想教唆民进党跟着犯罪——把美国女议长当作尿壶使劲用。其实这表达的只是胡锡进自己的私欲——胡锡进家里的人都没了吗?逼得胡锡进他上厕所的机会都没有了。


《行程公布,未提台湾地区:佩洛西8月1日到访新加坡》(参考消息 2022年07月31日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办公室官网发布新闻稿,公布其亚洲之行的行程,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并未提及外界关注的台湾地区。


“今天,国会代表团前往印太地区,重申美国对我们在该地区的盟友和伙伴的坚定和不可动摇的承诺,”佩洛西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我们的代表团将举行高级别会议,讨论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当地时间7月29日,佩洛西启程前往亚洲,此行是否访问台湾地区引发全球关注。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贴出了佩洛西出访航班的实时飞行路线图,追踪佩洛西飞行路线的网友一度达到10万人,这架飞机最终降落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随后该航班的行踪不再实时显示。


北京时间31日凌晨,沉寂了18个小时的佩洛西连续发布4条推特,但内容均为美国医疗问题,未提及亚洲行或台湾地区。


据CNN报道,一位熟悉佩洛西计划的人士表示,她的亚洲访问行程将包括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但她是否会在台湾停留仍不确定。


在中方警告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美国国内及国际社会对佩洛西窜访台湾的反对声音愈加强烈。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佩洛西可能访台一事称,她最不应该搅和的就是中国事务,“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还指出,佩洛西介入台湾问题的目的,只是为了“制造问题并捞钱”。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30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佩洛西此行是“危险的军事政治冒险主义行为”。


对于佩洛西拟窜访台湾一事,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国台办接连发表声明,表达了反对佩洛西访台的严正立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国军队绝不会坐视不管,必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的图谋。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28日表示,对于“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解放军绝不姑息,坚决反制。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有关方面要学会适应,学会反思,更重要的是学会悬崖勒马。


与此同时,中国平潭海事局28日发布航行警告,7月30日8时至21时 ,福建平潭一岐屿附近水域执行实弹射击训练任务,禁止一切船舶进入。


7月31日上午,空军发言人申进科大校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捍卫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人民空军的神圣使命。空军多型战机绕飞祖国宝岛,锤炼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空军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媒:佩洛西开启亚洲之行 8月1日到访新加坡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1日报道,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率领代表团展开亚洲之行,她将到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


新加坡外交部说,佩洛西率领的美国议会代表团将在8月1日至2日到访新加坡,与哈莉玛总统和李显龙总理会面,代表团也将和多位内阁部长交流。报道称,佩洛西办公室发布的新闻稿中,没有将台湾地区列入行程。


谢选骏指出:胡锡进对着婆罗茜又打飞机又尿夜壶,太搞笑了——但就是这样搞笑的动作,竟然把八十多岁的佩罗西吓住了!毕竟她太太太老了一点,没有当年进入天安门广场悼念先烈们的勇气了——她或是取消了访问台湾,或是偷偷地访问台湾,也就变成了共产党所说的“窜访”了。看来打飞机和尿夜壶,对老女人还是管点用的——这会不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式武器?

2022年7月30日星期六

谢选骏:王朔控诉自己的父母都是坏人



《王朔:坏人最大的坏,就是教你学好,然后由着自己使坏》(一键登录 2021/06/03)报道: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对面的那个人,正满面笑容地看着你,但你或许很难想到,在这笑容的背后,他正用什么表情看着你。就像坏人从不会将“坏人”二字写在脸上。


在这个社会,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鸡汤,他们告诉你要做一个好人,要包容,要容忍。当然也会告诉你要乐观,要坚持。


或许你真的有一刻被这鸡汤文安慰到了,鼓励到了。但是这其中也不乏很多”毒鸡汤“。就人去关注了某些话的背后。他叫王朔,他说:“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


王朔是谁?或许你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你一定看过或者知道《甲方乙方》《非诚勿扰2》《私人定制》,王朔是这些电影的编剧之一。


作为一个作家,王朔身上极其突出一种文人气质,文笔犀利,他的文字往往能直击人的内心。他有自己独特的傲骨,性格也古怪,这让他的搭档兼好友的冯小刚都时常谦让他。


独特的性格


1958年王朔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但他的祖籍是辽宁省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区,是满族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王朔是个作家,同时他也是个行为艺术家,他的很多做法、很多做事原则在很多人看来都很怪异,他作品中语言的犀利、狂妄暂且不说,他拒绝买房子,还拒绝去参加女儿的婚礼,这些行为都让人很难理解。


这或许也是他能说出“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这种话的原因,他的脑回路向来清奇,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王朔说他不记得爱过他的父母。


王朔的父亲在1945年加入解放军,又参与了解放战争,他的母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军医,两人的爱情从战火中走来,王朔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2007年,王朔和母亲参加一个访谈节目,在节目中,王朔问母亲“如果我是杀人犯,你还爱我吗?”她的母亲回答“我会举报你。”


母亲的选择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王朔想要的答案,他想要的是一份无条件,无理由的偏爱,很明显,母亲的回答让他失望了。


在后来的访谈中,王朔一直在和母亲作对,让节目一度陷入尴尬。


后来心理学家让王朔在孙悟空、匹诺曹和哪吒三个动漫人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而王朔选择了哪吒,原因很简单,因为哪吒被父亲逼死了。哪吒对他父亲说“你不就是生了我吗?我现在把命还给你。”王朔说,他喜欢这一段,也喜欢哪吒的性格。


我们并不清楚王朔和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王朔的性格是因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造成的,还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了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不一般,总之,以王朔和父母的关系印证了王朔不一样的性格特征。


犀利的文风


王朔在他那一篇文章的后半部分还写道:坏人的猖狂是因为好人的沉默,他认为纵容坏人作恶就像纵容自己的病情一样,开始不在乎,就会造成病情不断加重,最终让自己追悔莫及。


而事实表明,这个世界就真的如同王朔说的一样。如今“扶不扶”成为社会问题,碰瓷等事件更冷了人心,在此情况下人们信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再举个生动的例子。我们从一开始接触学习历史就会学习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你还能记起来几个?即使一场战争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有一个原因让我们记忆深刻,那就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德军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英法等国因为害怕炮火殃及本国,并没有出手阻止。所以后来德国才敢变本加厉的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进一步占领苏德台地区……


等到慕尼黑阴谋之时,英法等国就已经如同王朔文中那样病入膏肓。所以后来当德国将目光转移向全世界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而英法等国也不能幸免。当病情不断加重,症状越来越多,多到你已经控制不住的时候,你已追悔莫及。


人生的哲理


所以说,王朔活的是通透的。


王朔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去信奉那些所谓的“鸡汤”,同时他的其他著作里还告诉我们:人生最恐惧的,就是白活……诸如此类,王朔将自己的人生哲学都写在了他的著作里。


王咪是王朔的独生女,自然从小是备受宠爱,王朔与妻子离婚后,更加觉得对不起女儿,在王朔的著作《致女儿书》中有这样一句“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拜托那些表面的相似……”


这是他送给心爱的女儿的话,同样也与我们共勉,王朔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且他能贯彻到底。他活的洒脱,任性而为。


而无论是王朔的著作或者是剧本中,都透露出了王朔超出世俗的生死观,好像无时无刻他都在思考着死亡,无论那时男女主是幸福还是不幸,她们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或许这也是王朔处世的人生哲学,他将自己生活的每一天过好,率性而为,每一个决定都不违反自己的内心,当真的有一天他面临了生死抉择,同样也能处之泰然,一笑而过。


小结: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害怕“笑面虎”一样的人,他们面容和善,也很容音引人去亲近,但是他们内心却异常的阴毒狠辣,说不定你的一个稍不留神,就成为了他们的爪下亡魂。


而我们在远离那些像笑面虎一样的人的同时,也要谨慎“笑面虎”一般的话,当我们轻易地将某些人的话奉为圭臬的时候,自己已经在那人手心中,就会像王朔的剧本《橡皮人》一样,任人拿捏。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判断,方能不被坏人教好,不被坏人陷害。


谢选骏指出:王朔控诉自己的父母都是坏人——第一,他她们都是满族人;第二,他她们都是共产党;第三,他她们证明了“黄俄”和“后清”都是确实存在的坏东西。

谢选骏: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夫妇都被天安门的鲜血噎死了



《佩洛西反中往事:1991年曾私访天安门广场展示抗议横幅》(BBC新闻2022年7月30日)报道:


佩洛西是副总统贺锦丽之后的第二顺位总统继承者——


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星期五(7月29日)开启她的亚洲之行。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她表示,基于安全理由,不会透露行程内容。


此前,关于她访问台湾的传闻激怒了中国,这在外交上让白宫头疼不已。其实在批评中国这件事上,佩洛西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


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1991年。那是中国镇压北京大规模抗议活动两年后,她访问天安门广场,并展示一面旗帜,以纪念身亡的示威者。


中国政府则毫不掩饰对佩洛西的蔑视,曾给她贴上“充满谎言和虚假信息”的标签。


中国认为台湾是其一部分,尽管台湾事实上自治,但北京认为它只是一个被分裂出去的省份,并且不排除使用武力来统一台湾。中国施加巨大的压力,以防止其他国家承认台湾的独立地位。


中国警告说,如果佩洛西真的访问台湾,会有严重后果。


她是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之后的第二顺位总统继承者,如果成行,她将是自己前任纽特·金里奇在1997年访问台湾以来最高级的美国政治家。


据报道,佩洛西计划在8月初访问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日本,但目前仍不清楚她是否会在台湾停留。


据报道,随着美中关系持续紧张,白宫官员甚至也试图劝说她不要这样做。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告诉记者,“军方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这并不是佩洛西第一次激怒中国当局。


1991年天安门广场之访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抗议者被中共军队镇压两年后,这位当时来自加州的众议员,访问了中国首都。


她与其他两名国会议员从官方陪同人员身边溜走,在没有得到中国官方允许的情况下来到天安门广场。


在那里,他们展开一个小小的黑色横幅,上面手写着,“献给那些为中国民主而牺牲的人”。


警察迅速围上来,粗暴对待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并将这些议员们赶出广场。


中国外交部后来谴责这一事件是一场“有预谋的闹剧”。


一些人批评佩洛西在1991年访问期间的行为。CNN北京分社前社长迈克·奇诺伊(Mike Chinoy)在《外交政策》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因为佩洛西的行为,使“他”当场被捕。


奇诺伊说,他不知道佩洛西打算在广场上做什么,由于警方无法针对一位来访的外国政要,导致他被拘留了几个小时。


他写道,“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佩洛西为了自己的高姿态,戳了中国共产党统治者的眼睛而不计后果。”


佩洛西还帮助领导了一项谴责中国1989年行为的决议,多年来,她一直对 “屠杀”示威者的行为发表看法。


下面是2019年“六四”三十周年时她在推特上对当年该事件记录。


最近,她在今年的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33周年之际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示威活动是“最具政治勇气的行为之一”,并抨击了共产党的“压迫性政权”。


给胡锦涛的信


在2002年与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会晤中,佩洛西试图向他转交四封信,对中国和西藏的活动人士被拘留和监禁表示关注,并呼吁释放他们。


胡锦涛拒绝接受这些信件。


据报道,七年后,佩洛西女士向已成为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手递交了另一封信,呼吁释放包括著名异见人士刘晓波在内的政治犯。


刘晓波被提名为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但不被允许前往挪威领奖。他于2017年死于癌症,当时仍被中国关押。


中美就台湾问题剑拔弩张 北京和台北民众怎么看


反对中国办奥运


早在1993年,佩洛西就反对中国申办奥运会,理由是北京涉嫌侵犯人权。


她和其他议员一起敦促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抵制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但未获成功。


今年,这位众议院议长再次带头呼吁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原因是中国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受到的待遇。


她表示:“当中国正在进行种族灭绝的情况下,国家总统前往中国,当你坐在那里时,真的让人怀疑,你有什么道德权威再去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权问题发声?”


作为回应,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一位发言人说,美国政治家没有资格对中国进行“肆意的无端批评”。


多年来,佩洛西还推动将中国的贸易地位与其人权记录挂钩,并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附加条件。


该政策一直存在争议。布什数次否决了与此相关的立法,而前总统克林顿最初支持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政策,并表示更广泛的美国战略利益证明了他改变主意的合理性。


谢选骏指出: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夫妇都被天安门的鲜血噎死了——所以他们后来还想继续篡国,也都一一失败了。因为“被天安门的鲜血噎死了”的,不仅是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夫妇,还有被他们篡夺了领导权的美国——川普现在哀嚎美国已经沦为一个垃圾桶了,其实他本人就是一块最大的垃圾……这都是因为,天安门的鲜血噎死了一切食人族。这个该死的“BBC 中文”也是,因为它竟说“佩洛西反中往事:1991年曾私访天安门广场展示抗议横幅”——1,它把“共产党”藏了起来,2,它用“私访”来描述公开抗议。难怪共产党公开打脸英国鬼子,悍然撕毁了“五十年不变的协议”——这都是英国鬼子自取其辱也。

2022年7月29日星期五

谢选骏:英美一手催肥了苏联和中共



《乌克兰战争:西方现代武器压制了俄军在顿巴斯的火力》(安德鲁·哈丁(Andrew Harding)BBC记者 发自乌克兰顿巴斯 2022年7月28日)报道:


乌克兰东部前线的士兵表示,先进的西方武器阻止了俄罗斯的猛烈轰炸。但这仅是短暂的平静,还是战争的动向正在转变的迹象?


在巴赫穆特(Bakhmut)北部的山坡上,五股浓烟穿过清澈的蓝天。巴赫穆特是一个几乎空寂无人的农业城镇,数周以来一直被俄罗斯持续轰炸。


“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没有地方是安全的。我真希望我的生命结束了,”86岁的安娜·伊万诺娃(Anna Ivanova)说。她在一根拐杖的帮助下弯下腰,从她的花园里拔草,两架乌克兰战机在空中呼啸而过。


十分钟后,五声或更多的轰鸣声不断地从灿烂的黄色向日葵地向西传来。


数周以来,巴赫穆特一直受到俄罗斯的持续攻击


从北部被摧毁的斯洛夫扬斯克市,到南部顿涅茨克附近被遗弃的村庄,任何一个开车接近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蜿蜒前线的人都能感觉到,俄罗斯似乎无休止的随意的猛烈轰炸仍像以往一样疯狂。但是,在顿涅茨克外小麦田地的角落,乌克兰炮兵部队的指挥官德米特罗(Dmitro)称,他对此坚定不移。他说:“他们不经常开火。(俄罗斯部队的)火炮射速下降了一半。也许更多,下降了三分之二。”他拍了拍他旁边一辆绿色大汽车的侧面。


这辆车是一门自行驱动的火炮,巨大的炮管指向南方俄罗斯控制的领土。这是法国制造的“凯撒”,现在可以在顿巴斯的乡间小路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的西方武器之一。德米特罗和这里的许多人认为,他们正在帮助扭转对抗俄罗斯的局面。


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凯撒”向27公里外的俄罗斯步兵部队和几门火炮发射了三发炮弹中的第一发。“我们现在更准确了。我们还可以打到更远的地方,”他笑着说。在一分钟内,炮兵队又发射了两枚炮弹,在俄罗斯炮兵部队有机会跟踪其位置并进行还击之前,这辆车已经迅速离开了。


最近几周,乌克兰平民和士兵看到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无人机视频和其他视频似乎显示,在俄罗斯控制的领土上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爆炸,他们常常兴高采烈。


据广泛报道,这些是大型弹药库,远离前线,但现在新抵达的西方武器可以触及,包括美国的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Himars)和波兰的“克莱博”(Krab)自行榴弹炮。“听听那沉默,”留着胡子的52岁的尤里·贝雷扎(Yuri Bereza)说,他指挥着一支负责保卫斯拉夫扬斯克的志愿部队。最近的一个早上,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到访城东的防御堑壕网络,听不到任何爆炸声。


“这都是因为你们给我们的火炮,因为它的准确性,”贝雷扎说,“以前,俄罗斯的枪管数量是我们的50倍。现在更像是五比一。他们的优势现在微不足道了。你可以称之为相同。”但贝雷扎和德米特罗一样强调,乌克兰需要更多的西方武器,才能发起有效的反攻。


尤里·贝雷扎表示,西方武器几乎让乌克兰军队的火力堪比俄罗斯——“他们打不过我们,我们也打不过他们。我们需要更多的装备,尤其是装甲,坦克,飞机。没有这些东西,将会有大量的生命损失。这就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方式。他们抛弃生命。”贝雷扎说。


“理想情况下,我们想要的(西方武器)是他们已经送来的三倍,而且要快,”德米特罗证实。但是,缺乏武器并不是唯一可能阻碍乌克兰解放被占领领土决心的因素。尽管俄罗斯的轰炸有所减少,但俄罗斯部队继续向战略重镇巴赫穆特推进,这引发了乌克兰军队对人力和训练不足的担忧。


“有个简单的把戏,”一个魁梧的身影喊道。他躺在一条土路上,瞄准步枪,四十个细心的乌克兰士兵围着他。“把你的腿像这样抬起来,”这名男子说。他曾是一名英国伞兵,是一个私人组织的成员,该组织为最近抵达前线增援的一个乌克兰旅提供支持。


乌克兰人都是志愿者,只接受过几个月的基础训练。他们的指挥官与西方教官达成了一项为期五天训练的非正式协议。“当然,这很可怕。我以前从未见过战争,”该部队22岁的指挥官说。他是一名律师,要求我们不要透露他的姓名。“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缺乏西方国家的基本作战技能,”另一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罗伯(Rob)说。


包括莫扎特集团在内的私人组织在乌克兰东部独立运作


就目前而言,西方政府拒绝派遣官员或承包商进入乌克兰,帮助招募和训练。一些私人组织在这里独立运作。“这只是沧海一粟。但这在小范围内产生了影响,”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安迪·米尔本(Andy Milburn)在观看训练课时表示。


他强调,他的莫扎特团队与美国政府“零”接触,也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但他批评西方国家拒绝更直接地接触是“神经脆弱”和“短视的”。“这是荒谬的。但是这些人失去了太多的人,他们没有(足够的乌克兰教官),”他说,“西方国家现在需要为此做出计划。”


谢选骏指出:一个小小的乌克兰(与苏联和中共相比),在西方世界半心半意的支持之下,就取得了抗衡俄罗斯的能力。可以看出,二战的时候,正是英美对苏联全力以赴的支援,显然一手催肥了苏联,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与其同时,美国给予中华民国的短暂支持,却不足以抵抗中共在苏联全力支持下的进攻,结果导致“神州陆沉”。“毛泽东的烂尾工程”改革开放以后,英美反动政府又帮忙擦干了天安门的血迹,联手通过香港和台湾一手催肥了中共,现在终于恶有恶报了——香港陆沉,台湾也岌岌可危了。圣经上说的好啊,“你们若不悔改,都要这样灭亡!”


就在那时候,有几个在那里的人,把加利利人的事告诉耶稣,就是彼拉多把他们的血和他们的祭物搀在一起的事。 他回答:“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才这样受害吗?不是的,我告诉你们,你们若不悔改,都要这样灭亡。你们以为从前西罗亚楼倒塌的时候,压死的那十八个人,比一切在耶路撒冷的居民更有罪吗?不是的,我告诉你们,你们若不悔改,都要这样灭亡。”


路加福音13章——这是主的福音,感谢上帝。

2022年7月28日星期四

谢选骏:独裁者就是白骨精



《毛泽东、斯大林、希特勒等独裁者“不再风光”的最后一程》(BBC 2021年9月9日)报道:


有学人盘点人类历史上的暴君,发现这些曾经手握万千民众生杀大权的人寿终正寝的极少,生命最后一程并不风光。


香港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曾撰写多部有关当代中国专著的历史学家冯克(Frank Dikotter)说,不像民选产生、功成名就的领袖人物,独裁者死后,除了为数不多的极端群体,鲜有为其悲恸凭吊之人。


冯克曾为BBC 历史网站分析过20世纪给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的几位极权政客的结局:


l极权强人中,鲜有临终可以安详躺在家中,有亲朋陪伴在身边。即使是像毛泽东、斯大林等自然死亡的人,最后一程也都是“孤家寡人”,且深陷偏执、疑神疑鬼,特别是临终前的那段时间。


历史分析显示,通过暴力夺取权力的暴君类统治者往往总是不得不继续通过更多的暴力来维持抢夺来的权力,这反过来又给自己进一步树下了更多必须消灭的敌人。独裁者可以夺权,其他人也可以。对手总是会有的,而且通常同样无情,伺机上位。既然对手也可能是身边人,独裁者必须不断清洗随从;如果能在和敌人交手前先从朋友圈中清除异己,可能会有帮助。


暴君的恐惧文化


很多情况下,暴君陷入偏执 ,感觉身边到处都是真实的或假想的敌人。作为苏共总书记,斯大林发出指令,仅在1934年到1939年间就有150万人被秘密警察逮捕、审讯、折磨,很多被处决。斯大林仍然感觉阴谋无处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又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处决、送入劳改营。


但是,斯大林一手创造的恐惧文化也影响了他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1953年3月1日,斯大林被人发现瘫在地上,浸在尿液中。他脑血管破裂,但没人敢去卧室打扰他。医护来晚了,因为随从胆颤,谁也不敢擅作决定。 3月5日,斯大林死亡。


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也有类似偏执。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毛疑心更重,为了夺回绝对权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挑动群众斗群众,迫使无数人被迫谴责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以此来证明对毛、而且仅对毛一人的忠心。这场被中共自己后来定性为“十年浩劫”的运动摧毁了数千万普通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


曾有史料记载,当毛的“亲密战友”周恩来被诊断患有癌症时,毛拒绝批准治疗,直到为时已晚。周于1976年1月去世,八个月后的9月9日,毛去世。


毛泽东和斯大林死于自然原因,但并非所有的独裁者都能活到这一天。


1943年盟军入侵西西里岛,意大利“法西斯大议会”决定倒戈,反墨索里尼。7 月,意大利伊曼纽三世国王下令军队逮捕墨索里尼。尽管曾发誓要誓死保卫他们的领袖,但党员中竟无一人反抗。墨索里尼被囚禁在蓬扎岛。


但是,墨索里尼至少还有一个朋友,亲密朋友的悲惨下场等于警示:强人也可能被赶下台。希特勒调遣精锐小分队营救成功,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新的法西斯政权。


残喘两年后墨索里尼走到终点。他和几个追随者在科莫湖附近被反法西斯力量抓获。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枪决,尸体装进面包车送入米兰,倒挂在大梁上。


墨索里尼那位朋友的下场也是暴力死亡,但却不是出自敌人之手。二战最后几个月,希特勒撤回了建在柏林新总理府下的掩体。这是“他逃离现实的最后一站”,希特勒最喜欢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曾这样形容。


希特勒认为德国根本不配拥有他,执意给这个国家带来更多的死亡和毁灭,下令继续战斗。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56岁生日那天,敌方的第一颗炮弹击中柏林。几天后,希特勒掩体周围只剩下冒烟的残砖碎瓦。


希特勒知道墨索里尼死后尸体被辱,因此留言将他的尸体焚化。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开枪自杀,尸体和情妇爱娃的尸体一起都被拖出地堡,浇上汽油点燃。


20世纪末的独裁者


1961年,距离希特勒掩体只有100米之遥的地方建起一堵水泥屏障——柏林墙。冷战最冷的年代,东德这样做是为了阻止国人逃亡潮。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难以计数的独裁者雕像被推翻。


整个东欧,人们拆毀列宁的雕像,用锤子砸、给他斩首,列宁的追随者也不再风光。剧变之巨令许多观察家颇感震慑。原来有种说法,独裁者是不可动摇的。他们俘获了臣民的灵魂,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对他们施加了魔咒。但是,魔咒其实从不存在,只有恐惧。恐惧不再的时候,独裁者的王国分崩离析。


说起1965年至1989年铁腕掌控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他跌下权坛的时刻几乎可以被定格在几分钟。1989年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出现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共产党总部的阳台上,向聚集的人群讲话。四天前的12月17 日,齐奥塞斯库命令安全部队向蒂米什瓦拉的反政府示威者开火。虽然秘密警察几十年来严格控制言论自由和媒体,但是民间对共产党政权的不满仍在升温。


齐奥塞斯库开始讲话几分钟,人群后面开始有人吹口哨、起哄。齐奥塞斯库举起手要求安静,并反复敲打麦克风,但骚动仍在持续。齐奥塞斯库面露不解之色。他的妻子埃琳娜倾身向前、对人群大喊:“安静! 你们要干什么?”齐奥塞斯库决定继续讲话。他声音嘶哑、虚弱,试图通过提出提高最低工资来安抚人心。但这时很明显,他已经被撼动。伴随着恐惧的消失,集会变成骚乱,迫使齐奥塞斯库和妻子乘直升机逃离。几天后他们被追捕,接受象征性审判。


死刑宣判后,齐氏夫妇被带到一个冰冷小院的厕所边。齐奥塞斯库大唱《国际歌》,埃琳娜可没有那么镇静。有记载说,行刑队开枪时埃琳娜尖声骂粗口。


“秋后算账”


独裁者有时能把被算总账的日子推到死后。例如西班牙的佛朗哥。最初他被安葬在烈士谷,这是一座按照佛朗哥遗嘱建造的巨大纪念碑,以纪念西班牙内战中的死难者。佛朗哥显然不在意修建中曾用政治犯作奴工。但到了2019年9月,佛朗哥的棺木被挖出,重葬在更低调的家族墓地。斯大林的尸体最初经过防腐处理后藏在列宁旁边。八年后赫鲁晓夫下令,将斯大林搬出红场。


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抗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一波是阿拉伯之春:2011年先后有几个政权被推翻、或遭到重击。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是最臭名昭彰的独裁者之一,执政40多年后惨死于2011年。据称,面临追捕,卡扎菲爬进地洞藏身,被发现后乞求饶他一命。反叛士兵殴打他,剥光他的衣服,虐凌他的身体,然后对他开枪。


在少数情况下,暴君能够扶持后代继位,间接延长他们的统治。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担任海地总统长达14年,俗称“医生爸爸”,曾宣称自己是“终身总统”。他于1971年4月去世,先被葬在国家公墓,后来转移到由继任总统、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为他建造的宏大陵墓。但是,1986年“小医生”下台后,愤怒的人群拆毁了“老医生”最后的安息地。


朝鲜无疑是家族王朝最成功的例子,金正恩仍在严守着祖父“伟大领袖”和父亲“敬爱领袖”的水晶棺。在全国各地,被称为“永生塔”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朝鲜人,金日成和金正日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史为鉴,金家“遗产”或许最终也将遭遇不测。


冯克,香港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曾撰写多部有关当代中国的专著,包括《毛的大饥荒》、《如何作独裁者:20世纪的个人崇拜》。本文根据他为BBC History Extra撰写的文章整理。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能看到“毛泽东、斯大林、希特勒等独裁者不再风光的最后一程”,却无法看到独裁者本来就是白骨精——他们的使命就是“给下地狱的人们发放通行证”……在消灭了多余的人口之后,他们自己也就消失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地狱里来的白骨精。

谢选骏:国家元首就是亡命之徒



《国家首脑下台后形形色色的海外流亡之路》(2022年7月28日 BBC)报道:


斯里兰卡爆发经济危机,局势动荡,时任总统拉贾帕克萨2022年7月13日乘军用飞机逃往马尔代夫,稍后再乘飞机前往新加坡,在那里宣布辞职。


新加坡外长声称拉贾帕克萨是持短期私人旅行签证入境的。一个人权组织上书新加坡司法部长,请求以刑事犯罪控罪逮捕拉贾帕克萨,因为他在斯里兰卡内战中扮演的角色涉嫌刑事犯罪。


斯里兰卡内阁发言人又宣布他将不日返国。


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被赶下台、流亡海外的国家首脑并不罕见。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Gotabaya Rajapaksa)是这个名单上最新一员。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艾贝尔·埃斯克利巴-福尔奇弗克(Abel Escriba-Folch)和丹尼尔·克尔玛立克(Daniel Krcmaric)的研究显示,1946年至2012年期间,有 180 多名被赶下台的国家首脑流亡海外。


他们的流亡之路各不相同。


贝娜齐尔·布托 (1984-1986,1999-2007)和纳瓦兹·谢里夫 (1999 - 2007)

有些国家的政治环境可能导致领导人流亡海外的情况比其他国家更多,巴基斯坦就是一个例子。


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的政治生涯仿佛过山车那样跌宕。她曾两次被迫流亡,但在这两次流亡之后(第一次是在英国,然后在阿联酋),她又回到巴基斯坦,再度登上总理之位。


她第一次当选后声望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领导人之一,她的集会总是吸引难以计数的人参加。


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担任首脑的女性,而且先后两次:1988 - 1990,以及1993 - 1996。但在这两次任期中她都因涉嫌腐败而被总统免职。


布托夫人 2013 年在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中丧生。她的父亲和两个兄弟也死于暴力袭击。


纳瓦兹·谢里夫


布托两次担任总理,两次被免职,两次接替她的都是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


但是,1999年,他被军方废黜,和布托一样,被迫流亡,且在前往沙特阿拉伯之前被短暂监禁。


又过了 14 年,谢里夫杀回国内,领导反对派重返政坛,为他赢得第三次总理任期。


但是,2017 年巴拿马文件丑闻曝光,揭出与离岸公司的关联和他家族财富报表上未显示的资产,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裁定他终身不得担任公职。


还有一位巴基斯坦政坛要人,在1999 年迫使布托和谢里夫流亡海外的政变中夺取政权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后来也是在流亡中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费迪南德·马科斯

1986年,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声称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但受到欺诈指控,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事态严峻,一触即发。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建议他放弃在菲律宾的权力争夺,流亡夏威夷。


“菲律宾曾是美国的殖民地,马科斯是重要的反共盟友,他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慷慨经济和军事支持,”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说。


他说,这也可以是一个先例,为即将离任的独裁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流亡目的地,结果可以说是使政权过渡比其他方式更顺利。


马科斯家族统治时期的最大特色包括针对反对者的政治暗杀、泛滥的侵犯人权行为、 腐败和炫耀性挥霍(其妻伊梅尔达·马科斯的鞋子收藏堪称传奇),与此同时,数百万人则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国家的债务不断增加。


2022年5月,马科斯的儿子,绰号“邦邦”(Bongbong)的小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当选总统,被称为政治王朝的惊人卷土重来。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64-1979)和国王巴列维(1979-1980)

鲁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是伊朗宗教领袖。他反对并推翻了国王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Shah Mohammed Reza Pahlavi)的亲西方政权,并创建了今天人们所知的伊斯兰共和国。


事关立国之本和国家前途方向的斗争,两人都面临流放的惩戒。巴列维难以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这对其他考虑消极退出战略的领导人不啻为一个警告。


霍梅尼在1964年因不加掩饰、直言不讳地反抗当局而被流放,先到了土耳其、伊拉克,然后又去了法国。他在那里号召支持者推翻巴列维政权。


不过,巴列维在国内越来越不受欢迎,伊朗各地陆续爆发骚乱、罢工和示威活动。


1979年1月,他的政府被推翻,他和家人逃往海外。


同年 2 月 1 日,霍梅尼凯旋归国,与他一起乘飞机返回伊朗的记者们记得,当时大家都在担心飞机会被击落。BBC的国际事务记者约翰·辛普森当时也在飞机上。


霍梅尼回国后在全民公投中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并被成为伊朗的政治和宗教领袖。


巴列维国王和法拉赫皇后先飞往埃及的阿斯旺。官方报道称国王夫妇出国“度假”和疗病修养。


随后,他曾先后在摩洛哥、巴哈马、墨西哥、美国和巴拿马短暂停留,1980年7月27日在开罗死于癌症。


巴列维作为被废黜的君主在美国接受治疗这件事曾引发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遭武装袭击和人质危机,美国外交人员被拘押了400多天。


阿根廷前总统伊莎贝尔·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


伊莎贝尔·庇隆

阿根廷前总统伊莎贝尔·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但自1981年以来,她在西班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接任阿根廷总统时,她的丈夫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on, 又译裴隆、贝隆) 于1974年在任上去世。


伊莎贝尔·庇隆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伊娃·庇隆(Evita Peron, 又译艾薇塔·庇隆)在伊莎贝尔嫁给胡安前几年去世。艾薇塔备受公众热爱。


伊莎贝尔·庇隆的总统任期内发生了无数次劳工罢工和数百起政治谋杀事件。


她 1976年 在一次军事政变中被赶下台,软禁数年后移居西班牙。


2007年,阿根廷对她发出了国际逮捕令,指控她与一个右翼准军事组织有联系。


西班牙拒绝了引渡请求。当地法院裁定,对她不利的证据不足。


伊迪·阿明·达达 (1979 - 1993)

伊迪·阿明(Idi Amin)是军人。他 1971 年在乌干达发动兵变,夺取政权。随后的 10 年里实施残酷的铁血独裁统治,最臭名昭著的行动是驱逐国内所有亚裔居民,以及大屠杀。


1979年,当他从权力的神坛跌落,被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流亡者追逐时,竟然还能找到一条逃生之路。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解释说:“独裁者更有可能逃往与他们有深厚的历史、政治、军事或经济联系的国家。”


为阿明打开逃生之门的是沙特阿拉伯。


尽管阿明被指责在执政期间目睹了多达40万乌干达人惨死,沙特还是为这位穆斯林领导人提供了庇护。


他在阿拉伯国家度过了奢华舒适的余生,直到2003年去世。


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


“娃娃医生”杜瓦利埃 (1986 - 2011)

海地前总统让-克劳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人称“娃娃医生”(Baby Doc),和父亲一样是一位独裁者。


他从父亲弗朗索瓦(Francois)、“爸爸医生”(Papa Doc)手中接过终身总统头衔时年仅 19 岁。父亲自 1957 年以来一直是海地的统治者。


他像父亲一样,依靠国家安全志愿军对全国实行铁腕控制。这个民兵组织被称作通顿马库特( Tontons Macoutes,意思是背包叔叔)。


据估计,在杜瓦利埃统治期间,有2 - 3万名海地人死于“背包叔叔”和国家安全部队手下。


1986 年海地民众起义,推翻杜瓦利埃政权,他被迫流亡 25 年。


最初,杜瓦利埃逃到法国南部。当时他在瑞士银行账户上约 600 万美元的存款被冻结。


1993年离婚后,他又失去了大部分剩下的财富。流亡生涯的后期,杜瓦利埃依靠追随者的经济支持屈居巴黎一间小公寓。


2011年,杜瓦利埃回到海地。他被指控在当权期间贪污和滥用资金(父子二人被指共贪污了 3 亿美元),但还是被允许在太子港郊区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定居,直到2014 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本·阿里,突尼斯前总统


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在突尼斯执政 23 年,直到 2011 年 1 月在前所未有的街头抗议浪潮中被迫辞职 ;那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取得的第一个成果。


本·阿里最初将示威活动归咎于”极端分子“的煽动,但很快改变策略,对抗议者的死亡表示深切的遗憾,承诺引入新闻自由,并承诺在2014年不会参选。


但他的让步未能平息骚乱。第二天,在大量人群走上突尼斯街头并再次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后,他逃离该国前往沙特阿拉伯。


2019年 9 月 19 日,本·阿里在沙特去世。


作为总统,本·阿里被认为带来了稳定和经济繁荣,但他因压制政治自由而受到广泛批评。


在他被驱逐六个月后,他和他的妻子被突尼斯法院以贪污和滥用公共资金罪缺席判定有罪,并被判处35 年监禁。


2012 年,另一家法院因杀害抗议者而缺席判处他终身监禁。


与突尼斯一样,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现象导致埃及、利比亚和也门政权崩溃 - 并引发了叙利亚十年的内战。


只有突尼斯会出现一个新的民主政府,但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停滞不前,许多突尼斯人对该国的政党失去了信心。


流亡机会来之不易

但是那些找不到落脚之处的人呢?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警告说,那些努力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对保护的流亡目的地的人,很可能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抓住权力”。


以利比亚前总统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Gaddafi)为例:在2011 年利比亚内战期间,的黎波里沦陷后,国际社会各部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卡扎菲流亡,以此作为停止敌对行动的一种方式。


他拒绝了,到处躲藏了几个月,最终在家乡苏尔特被一群暴徒杀害。


西北大学 2017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写道:“他选择拼死不息,而不是流亡,一些人推测,这一决定是基于无法找到一个愿意并能够给予他长期保护的国家。”


谢选骏指出:国家元首本来穷鬼,后来转念穷则思变,横下心思赌命一博,成王败寇无本生意,输了也就贱命一条,还原成为亡命之徒。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被骚扰被跟踪就可以冲高流量


《女生被陌生人网络骚扰6年后 对方定位出现在楼下》(澎湃新闻 2022-07-27)报道:


长达6年的网络骚扰突然变为发同城定位,江羽(化名)不愿再沉默了。


24岁的江羽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算法架构师,业余是一名原创音乐的歌手。在微博上,她有几万关注者。


从2016年起,她不断收到一名陌生人发送的骚扰私信。今年六月初,这名陌生人开始向她发送具体定位、邀约:“三点半见可以吗?”“你在哪里,我一会儿开车来接你。”6月7日下午,她打开手机,看见对方发送的定位就在自己所在的办公楼下。江羽当即决定报警。


最初,警方并没有受理案件。事发第5天,江羽在微博发布了一条曝光骚扰者行径的长帖。在第8天夜里,警方来电通知她可以受理,而第15天,她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印件,骚扰者已被处以拘留。


江羽收到的受案回执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当事人未能意识到或出于耻感等原因,网络性骚扰求助率可能较低。


李莹解释,我国现行法律中,对“网络骚扰”或“网络性骚扰”没有专门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以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条例或选择民事诉讼。然而,如果证据不足,且没有造成实际伤害,警方也较难处理。


由于江羽没有拉黑对方,原始的私信记录得以留存,被作为关键性证据提交给警方。“截图是可以伪造的,证明效力比较低。”李莹建议,一定要留有证据原件,如果实在不想保留,可以先通过公证将证据固定,再删除痕迹或拉黑对方。


收到处理结果后,江羽和朋友用18天共同制作了一个视频,讲述这个反制骚扰的故事。她说,希望从自己“反抗且成功”的经历开始,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反抗,“该报警的报警,该公开的公开,不要害怕正面对峙”。


以下是她的自述:


“以为改个IP地址,就可以把他从深圳引走”


收到办公楼下的定位的时候,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那一刻,我两只手抖得连水龙头都拧不开。挺意外的,我比自己想象中更害怕一点。


第一次收到这个人的骚扰信息,是在2016年,那时我刚开始在美国上学。他是在微博上发的,低频期一两个星期乃至一两个月发一条,高频期每天发两三条。


他发的内容属于那种臆想狂式的倾诉。比如他非常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并且,在跟我的私信当中,他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点评我这些朋友,哪些值得交,哪些不值得交,我非常生气。


其实网上会把陌生人当做树洞的人还挺多的,我也会给我喜欢的明星发一些臆想狂式的倾诉,所以我没有当回事。不过他后来越来越朝着性骚扰的方向走了,会让我觉得有一些不适,但他对我的生活影响非常微小。


从今年六月初,他把私信平台从微博换到网易云,开始发送带定位的骚扰信息。那些定位确实在我的周围。我比这种骚扰行为只发生在线上的时候,要警觉了一些。


我这才去看了一眼这人的账号。说实话,对方看起来还蛮正常的。他发的内容有一点生活感悟,有一点自以为是地对别人的评头论足。


我把IP地址改到北京,在他后续的骚扰中,他说他也跟着去了北京,但实际上他没有去北京。


第二次笔录,警察告诉我,这个人还在深圳待着。这就相当于,在我第一次报警,还有网上曝光,整个过程当中,我跟这个人还都在深圳。我撒谎说我去了其他地方,他也撒谎说跟着我去了其他地方,但是其实我们都在深圳,这不是蛮恐怖的吗?很像《死亡笔记》。


对方在私信中谎称去了北京


第二次笔录(知道)的时候,我有点小后怕。我以为改个IP地址,就可以把他从深圳引走。这一整个过程当中,我的精神内耗挺大的。


收到那条楼下的定位后,我立刻跟老板请了假,说我要去报警。报案之前,我把那些聊天记录都截了个图,自己在脑袋里大概复盘了这件事的时间线。


陪我去派出所报案的朋友,是一位学法律的女大学生。她是我粉丝超话的主持人。其实我们本来不认识,还是通过这件事情认识的。


我在超话里面,用文字讲了一下这件事,说我最近有点困扰。她比较敏感地问我,要不要帮助,她也在深圳。我就说,你陪我去报警吧。


从决定报案到两个人一起出发,花了二十来分钟。我们打车去,路上,她具体地问了我,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一下聊天记录。她的反应比我大多了,觉得怎么会这样子,很激动。然后她表示,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帮我一起处理。


在路上,多少感觉有点不真实,我没想到会被网络上的骚扰狂搞到要去派出所报案的程度。到警局以后,我跟民警做一个笔录,把整个过程尽量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是下午四五点钟到的警局,晚上八点半才出来。


做笔录的警察跟我确认了四五次,到底有没有回复过(骚扰者)。并且问,“如果你没有回复过他,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就说,因为他是臆想狂。他又问我,“你为什么在网上发东西,你是不是个网红?你是主播吗?”


我当时感到了一丝倦怠,想赶紧把这个流程走完,我就可以拿着我的报警回执走了。


江羽拿到的报警回执


因为这个人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对我造成真实的影响,也没有找到我,警方并没有受理案件。警方建议我,平时注意一下自身的安全,如果这个人还有新的举动,就立刻把证据汇报给警察局,他们会动态评估是否受理。


“反击之后,变成了一个主动方”


听到没有办法受理,我就觉得,好吧,那我自己想想办法。


在微博上曝光骚扰者就是反击的第一步,相当于“宣战”。


我和橘莉娜是高中的时候认识的,我们是大学同学。她是一个非常聪明、谨慎、有自制力的人。我第一次报警之前,才跟她说了一下这件事。她非常震惊,立刻就收拾东西过来了。


写曝光的微博,我和橘莉娜一共花了四十分钟左右。我燃起了熊熊的斗志,写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兴奋过头了,甚至会觉得自己心理是不是不太健康。


我写了个初稿,她替我改了一下,删掉了很多显得“恶狠狠”的地方。比如,我最原先的一版,说“你要是再骚扰,我会找人把你的小腿一节一节地打断”。橘莉娜就说,你不要这样,把我那段删了。再比如说,我说“这个人在跟踪和蹲点我”,橘莉娜就把这个改成了“疑似跟踪、蹲点”,给很多叙述留了后路。


截至目前,(曝光帖阅读量)是2200万,比我预想的要多。我估计是6000转发左右,没想到有2万转发。


有很多人都提到,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我其实挺惊讶的,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们有的人是一直在线上,被人换着号骚扰,有的人是被别人偷窥账号,然后进行了跟踪。


评论我一条一条地看,每一条都看过。大部分人是共情,支持、鼓励、共情远大于质疑。第一条微博下面什么建议都有,什么“不要再发微博了”“赶紧换城市”“赶紧搬家”“赶紧出国”。


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还是想要继续上网,我想要正常地工作、游玩,不想要被一个变态惊扰得连夜逃跑。


我自己评估了一下,我觉得这个人真正伤害到我人身安全的概率不是很大,所以我不会去盲目地扩大小概率的后果。


我也评估了一下我有没有力量保护自己,我的答案是有。如果我选择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话,我会做得很极致。我可以远程办公,可以修改自己的IP地址,我有很多方法保护自己。


关于拉黑的问题,提出质疑的人是最多的。在线上骚扰阶段,相比冷处理,拉黑反而是一种互动和刺激,这人重新注册微博账号的成本很低。我拉黑过他的一两个账号,这个人又换头像、换号发,我就觉得,你想发就发,我不看就完了。如果他一来发,我就给他拉黑,反而我自己的心情受到的影响更严重。


在这个问题上,我发现曾遭遇过跟踪的人和从来没遇到过的人,在理解我的处境上存在巨大的分裂。连我父母两个人对待这件事的理解都截然不同,我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也被跟踪过,所以她立刻明白要防身,要躲避,不要和这个人产生任何交流,否则他只会变本加厉。我父亲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居然会建议我去和这个人聊聊他的动机。


我反击之后,变成了一个主动方。而且这人明显急了,怕了。在我微博曝光以后,他又来私信我,假装道歉,其实是在胁迫我删微博。


平常我一般九点左右醒,那段报警、发视频的时间里,八点左右我会自然醒。不是在网上跟网友吵架,就是在跟律师和警察沟通,长时间处于一个总是被刺激的状态。


50页证据,“都是他单方面给我发私信的记录”


我报警后,过了一个星期,也是我发那条微博的三天后,警察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可以受理案件。


受理的原因是这个人(骚扰者)真的跑去自首了。我不敢相信,很震惊,怎么会有这种人?


给我打电话的警察语气很好。他在电话里明确告诉我说,可以受理案件,希望我打印证据去重做笔录。他特地跟我说,他把叫我去做笔录和传唤骚扰者的时间错开了,叫我不要担心。


证据大概打印了50页,都是他(骚扰者)单方面给我发私信的记录。


一开始真没有想着收集证据。后来,无论是警察还是律师都建议要保留证据。因为没有拉黑,证据上反而有利,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歪打正着”。


没有拉黑对方利于江羽取证。如果只是截图,证明效力会降低。


第二次去做笔录的时候,负责做笔录的警察很客观,他没有对我有过多的质疑,不会就同一个问题反复问我四五遍。


我跟派出所所长,还有负责笔录的警察都强调了,我不可能接受调解。我说,反正我也不会留在深圳了,你们调解的话,也找不到我的。他们的态度是,当然当然,理解理解。


做完笔录出来,我特别高兴,手舞足蹈。


(6月)16号晚上,民警打电话告诉我对骚扰者(行政处罚)的处理结果。当时我很高兴,因为我完全没有想过,警察真的会处理这个人。


不过,我觉得整体来说,国内在这方面还是量刑不足。这种情况如果在西方国家的话,第一次会被下限制令,第二次会面对真正的犯罪类型的处罚。


但是,在国内对于此类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是个胜利。


反击成功的过程其实是比较巧合的。如果他(骚扰者)没有去自首的话,可能警察找到他、去传唤他,还蛮困难的。


如果我的那条微博没有传播那么远的话,警方可能不会受理案件。大部分人遇到跟踪,没有办法远程办公,也没有力气去跟他周旋,可能请假报警都难。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拆解的。不要去制造一些虚无的困难的概念来吓退自己,然后不去采取任何反抗的行动。


就直接拿个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情(举例),我的一个音乐人朋友,她在杭州的滴滴车上看我的案例的时候,司机突然脱了裤子开始手淫。她也立刻去报案了,警察第一次笔录也没有受理。她也发了微博,但是那条微博没有像我的那样转发那么多。但是在她发了以后,警方也把她叫回去做第二次笔录,然后受理了,司机也被拘留了。


我觉得,逃避和恐惧已经变成了女性的第一反应了。诚然,在烧烤店突然被打,你是打不过别人的。但是一个骚扰者在你办公室的楼下,你还是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的。


“待过5个公司,遭遇4次性骚扰”


我一直都是胆子比较大的人,爱憎分明。初高中我遭遇了校园暴力,加上我高中比较叛逆,有两次差点被退学。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总是在跟别人正面对峙,总是在跟别人刚,所以我会比一般的人更加拥抱冲突。很高兴我保留了一些棱角,而不是过早地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去收敛自己的锋利。


我不是那种纯粹的猛劲,还是会权衡一下,或者说是有计谋地去面对一些冲突。


我实习加全职,总共待过5个公司,在其中四家经历过职场性骚扰。


第一次被职场性骚扰,是我大三暑假的实习。因为那份工作我非常想要,我不想要生事,所以就没有举报。我什么都没有做,那个人也没有受到惩罚,最后也没有留用我。我非常后悔,再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把他举报了。


第二次我选择了举报,因为当时那个公司,无论有没有性骚扰,横竖我是不想待了。我就先试着给HR举报一下,想看一下大概会有个什么样的流程。没有等到完全解决完,我就离职了,但我后来听说被我举报的人也离职了。我大概更熟悉流程了。


第三次的时候,我想要的是我不离开这个公司,但是我要让这个人收敛他的性骚扰行为。我就采取了一个上到下、下到上的方法。我先去举报给HR,看HR帮不帮我处理,不帮我处理的话我直接举报给管理层。如果举报到管理层,管理层不管,我再想办法。后来管理层很严肃地警告了那个性骚扰的人。


另外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个人性骚扰我,他不可能只性骚扰我一个女生。所以,但凡有新的女员工入职,我们都会先去私下交流一下,表示欢迎,同时不经意地告诉她:公司里面有这么一位性骚扰惯犯,他要是夜里找你,或者找你聊骚,你千万不要害怕,可以跟我们讲,也可以举报。我们都举报过他,我们都知道他是惯犯,你不要害怕。


骚扰者一方面受到了管理层的警告,另一方面他不停地自讨没趣。后来,我们公司又来了一个女实习生,这个男的要求女实习生换座位,换到他旁边。因为被我们提醒过,女实习生就打死不换。她说,我就算离职,我也不会换到你旁边,搞得那个人特别没有面子,所以他慢慢地也就不干这事了。


每一次处理,我都是在做一个尝试,每次都会累积一些经验。第一次大家肯定都处理不好。反击的状态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练成的,一开始总是会用力过猛或者是情感宣泄过多,计谋太少,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多的情绪负担。经验多了,处理起来,分寸就会拿捏得比较好。


我从一开始不知所措,后来变成了很熟练地去举报给管理层,在公司内部制造舆论去对抗这种性骚扰的人。每一步,社会都在正面反馈我的勇敢和冲突,所以遇到事情,比起逃避,我会更倾向于去面对。


“我的生活肯定不一样了,翻篇了”


警方的处理结果下来以后,我和橘莉娜都觉得,这件事的正面意义很大。有很多受到骚扰的人,可能真的会因为害怕而逃避,而不是去正面反抗。所以我们就决定,把它做成一个视频。


视频是7月5号发的,从收到这个人被拘留的通知开始,我们一直在做这个视频。


视频的标题是引用我在第一条曝光微博下面给其他网友的评论。有网友说,有很多变态,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骚扰你,而是他们很享受女性的恐惧。我觉得网友说得特别对,我就回复,“我不是来求助的,我是来反击的。”这句话比较短,配合封面比较铿锵有力,且有爽点。


我们隐掉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去凸显这个案例的正面意义。我是希望大家把我的案例当做反抗且成功的案例,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反抗。首先心要强大起来,该报警的报警,该公开的公开,不要害怕正面对峙。


第一条微博下面有人说,“这么丑,有什么值得跟踪的?”这些发言真的很没有常识,长得好不好看,跟被不被跟踪骚扰,真的是不挂钩的。


但是我也知道,在舆论场当中,“绝对正确”是不被大部分人认可的。总的来说,大家在遭遇到骚扰或者侵害的时候,还是把自己往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方向打造。我认为这种倾向是比较可悲、又不得不采取的一个措施。


视频里,我的朋友橘莉娜在最后也特地探讨了完美受害者的问题,比如我们不得不去扮演一个乖巧的角色,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很可悲的。我觉得去把这种观点传达出来,来反对完美受害者或者受害者有罪论,也是比较稳妥的一步。


我跟橘莉娜录视频的时候,我没有遮掉脖子上的纹身。我也并没有因为发曝光的微博,就把我之前的泳装照删掉,我之前微博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视频发出来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女性网友的评论,她们说看完之后觉得很高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更勇敢地去反抗。我们觉得发这个视频的目的达到了。


目前,骚扰者没有再对我进一步骚扰。他改了个名,改了个头像,把自己的微博删光,没有任何动态了。


整个报警阶段,我只是假装离开了深圳,但是在他放出来以后,我真的离开了深圳。在他放出来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我的生活肯定不一样了,翻篇了。


这件事情会变成一个很有趣的经历。以后大家玩喝酒游戏,每个人说一件自己干过的出格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把骚扰我的人送去拘留了。


网民嚎叫:


xiaoyixiao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7:06:20

这种不能block 住吗? 应该是一开始发生时几天后就开始block 吧?不能吗?

lsjr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55:32

很简单,被患钟情妄想的精神病人纠缠上了。

三州之麋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38:00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此女骨子里喜欢此人对她的称谓和网络信息,若真的见到了此女,肯定见光死,不是什么贤妻良母的货色。国内媒体文学倾向走两个极端,要么把男女之事搞得特别龌龊或恐惧,要么把徐志摩那样的描写孜孜以求、高尚无比。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30:16

不错,有头脑

60MPH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41:59

二十四岁做算法架构师?吹牛不上税,知道什么是架构师吗?

全国都是广告商

花和尚团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38:00

戏精自嗨

nzder7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10:00

有个感觉,作者被骚扰的机会多得出奇……

高山流水更长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3:32:00

啰里八嗦


谢选骏指出:网民不懂“被骚扰被跟踪就可以冲高流量”,不仅如此,还可以推销党报的营业额,这个“24岁的女孩+算法架构师”真能一举两得。被骚扰被跟踪,现在也是一门生意了,而且还能受档保护,万无一失,不会亏损。难怪“算法架构师”。

谢选骏:红利就是人血馒头


《佩洛西访台 很可能就在这几天》2022年7月27日报道:


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关键时刻,而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计划8月初访问台湾,则使形势更为紧张,彭博26日报道,佩洛西的幕僚及安全官员目前并未排除其访台计划的可能性。彭博并引述1名熟悉相关详情的的人士报道,针对佩洛西8月的亚洲行,尚未做出途中是否短暂访台的最后决定。不过,若她果真访台,时间将是在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后的几天内。


该报道提到,除了贸易,以及北京被控在新疆地区实施强制劳动和“种族灭绝”、中共不愿就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施压莫斯科,台湾已成为使美中关係恶化的头号议题之一。


此外,一批批美国官员近年来访台,包括国会议员与前美国总统川普任内的至少两名内阁部长: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及前国务卿蓬佩奥。但由于佩洛西乃仅次于现任正、副总统拜登和贺锦丽的“第3号人物”,在美国总统因故从缺时,联邦众院议长係仅次于副总统的第2顺位继任人选,故佩洛西若访台,将更激怒北京、在北京引起轩然大波。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表示,由于再过几个月,中共就将召开20大,届时习近平可望获得其第3个中共总书记任期,在其动态“清零”政策遭死灰复燃的疫情反扑下,他也正面临经济挑战及中国主要城市大规模检测行动。这可能促使他下令解放军空军飞入台湾的防空识别区,藉此显示他对一名美国高官访台的强烈反弹。故何瑞恩认为,从时机的观点来看,佩洛西于8月初访台,将引发中共做出一个“最大反应”。


尽管拜登与习近平有一连串两人看法分歧的议题,从贸易到人权,惟台湾很可能係其中最棘手的一项。美国智库“外交关係协会”会长哈斯25日接受彭博电视节目访问时说,他不知道是否将有危机,但他认为,这是一个何时、而非是否的问题,美中会发现,双方处于一个以台湾为中心的危机中。


不过,美国国内支持佩洛西访问的高官和议员声音也很强烈,就是美国议长的出访不能听从北京的安排。


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预定要在本月底通话,在拜、习两人通话之前,中共外交部对外信心喊话。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记者提问的中美关系问题。


在7月26 日中共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近日表述中对美关系的看法,外交部对此有何看法?赵立坚表示,中方赞赏有关表态,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只能搞好关系,不能把关系搞坏。


基辛格作为中共在华盛顿的政治掮客,近日对媒体表达对中美关系看法,他认为,不要与中共进行“无休止的对抗”,应适当的克制行为,多进行互利的合作。


赵立坚敦促美方客观看待中美关系,将拜登总统的“四不一无意”承诺以及布林肯国务卿作出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与中方相向而行,找到新形势下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


中媒口中所说的“四不一无意”,是指拜登说美国不寻求与中共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共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共、不支持台独,且无意与中共发生冲突。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退休教授文贯中认为,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中国。


文贯中认为,中共和美国及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利用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的全面开放这个所谓的‘百年未遇的机会’,通过占领世界市场,快速超过西方各国。”


有评论认为,赵立坚表面看似教训美国,其实向美国摇白旗,不过却要装作居高临下的样子,来为中共挣点面子。


中共的扩军备战,并没有使自己更安全,而是让周边形势变得更严峻了。近日,日本防卫省公布2022年度的《防卫白皮书》,在涉及台海议题的内容上,页数比去年的版本多出一倍。专家认为,俄乌战争让日本感到中国侵台对日本造成的威胁急遽上升,即使今年的中日建交50周年活动也很难软化双方的态度。


日本防卫省2022年度的《防卫白皮书》7月22日经内阁会议通过公布。防卫大臣岸信夫在前言中即指出,中共对印太地区秩序、对台湾安全均造成严重挑战。


同时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之英文版与中文版摘要首先聚焦日本面临的防卫课题,一开始便提及中共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加强促进军民融合与军事智慧化。此外,在“今后的印太地区安全保障环境预测”中强调,“中共在尖阁诸岛周边,以力量为后盾,继续执意地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 而且中共也在南中国海加剧单方面改变现状和制造既成事实的行动。”


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助理教授伊藤隆太表示,日本逐渐将中共视为主要威胁,这种倾向尤其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更加突显,这可以从安全意识调查和领导者的话语中发现一些变化。他以 “慕尼黑安全委员会” 6月21日公布的一项针对七国集团总共7000名国民的安全意识调查为例,指出依照调查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共视为威胁,而非合作伙伴。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共并未明确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国际上对中共的认知急速恶化。


伊藤隆太说:“调查结果显示,G7中每个国家都有超过 50% 的人对于中共侵略台湾的野心感到更加警戒。岸田首相已经对国内外表达了‘今天的乌克兰可能就是明天的东亚’这样的危机感。”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对于日本向来就是北方的假想敌,今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之后,日本已经将中共、俄罗斯、朝鲜三国的威胁视为一体,近十年内,在这三个国家当中,中共对于日本造成的威胁上升幅度最大。


他说:“其实中共威胁论在日本存在已久。从2012年开始,日本的国防预算逐年增加,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如果往前推断,从2010年日本民主党执政时,中共与日本渔船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发生冲突事件开始,中共威胁论在日本已经完全定造化了。”


新版白皮书对台湾安全部分的记述多达十页,为去年版的双倍,是防卫白皮书关于台海问题记述最多的一次,其中内容反映出日本提高了对“台湾有事”的危机感。


去年版的《防卫白皮书》首次明记“台湾情势的稳定对日本安全保障和国际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今年加入“透过武力改变现状是世界共同的问题,日本将与同盟国美国、友好国家和国际社会合作,进一步密切关注相关趋势。”


防卫相岸信夫在前言中表示,中共在台湾问题上,也展现出不惜动武达成统一的态势,造成地区紧张局势加剧。这是岸信夫首次在前言提到台湾。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表示,日本在两岸关系的处置上逐渐往台湾倾斜已经是近年来的趋势,最近更将聚焦于安保的合作。


陈永峰指出,日本将国防预算增额到GDP2%以上应该是既定方针,等于是增加现有的一倍以上,明显是为了应对中共侵台的威胁,所以增加的产能可能会有台湾参与的机会。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认为,岸田文雄是务实派,将比理念派的安倍晋三对于中共的对抗态度更加强硬,由岸田决定对安倍晋三实施国葬,把安倍的历史定位拉抬到最高层级,以巩固安倍的右派势力。而且他说:“而且岸田选定9月27日为安倍办理国葬,也就代表9月29日中日建交50周年没什么戏可以唱了。”



谢选骏指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退休教授文贯中认为,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中国。文贯中认为,中共和美国及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利用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的全面开放这个所谓的‘百年未遇的机会’,通过占领世界市场,快速超过西方各国。”——在我看来,这人虽然退了休,还是需要坚持一面之词,就怕丢了工作。实际上,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不仅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也在于“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贪吃天安门屠杀的人血馒头,结果冤魂不散郁结成为有毒的苹果——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全面开放出这个“百年未遇的经济泡沫”。这个泡沫来自于人血馒头,其中的红利就是人血——屠杀的血流和血汗工厂的红利,汇合一起,发酵成为全球肿胀。

谢选骏:土耳其当了英国首相然后二马分尸了


《约翰逊:从记者到首相 “打破一切规则”的英国政治人物》(BBC 2022年7月7日)报道:


鲍里斯·约翰逊堪称一位特色鲜明的英国资深政治人物。他被称为打破所有政治规则的首相,在工党影响强大的伦敦两次当选市长,并领导英国退出了欧盟,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他赢得部分对其他政客不屑一顾的选民的支持。


新冠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前,约翰逊带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出任首相,然后带领英国完成了脱欧长跑。


新冠疫情在英国爆发后,他感染病毒且因症状严重而住院治疗。英国的抗疫政策曾招致批评,引发争议;约翰逊本人也曾卷入“派对门”丑闻。


BBC政治记者布莱恩·维勒(Brian Wheeler)说,公共健康危机对任何国家领导人而言都是重大考验,但最终导致约翰逊下台的不是首相及其内阁的政策决定,而是他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招致质疑和批评,发酵成政治丑闻。


约翰逊35年的公共生涯中不止一次遭遇丑闻危机,在足以压垮其他政客的丑闻缠身之际往往可以脱险反弹,但这一次他的运气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儿时的志向——当“世界之王”


鲍里斯·约翰逊1964年6月19日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都是英国人,兄弟姐妹六人。他一头金发遗传自土耳其裔的曾祖父,阿里·科玛尔。


科玛尔曾是一位无畏的记者,还曾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前担任过内政大臣。20世纪初科马尔举家定居英国后将姓氏改为约翰逊。


鲍里斯的童年有一部分时间是在英格兰埃克斯穆尔自家农场的田园风光中度过的。他的兄弟姐妹们在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互不相让。


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Stanley Johnson)是英国保守党资深成员。七十年代早期成为首批欧共体专员,负责污染控制,因此举家迁往布鲁塞尔。鲍里斯在那里结识了未来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娜·惠勒(Marina Wheeler)。


不过,父母的离异让他不得不回到了英国的寄宿学校。


后来,他得到了著名的伊顿公学奖学金,不仅成了两位英国王子的学长,他的校长也曾是前首相布莱尔的舍监。


约翰逊很早就宣称,他的人生志向是成为“世界之王”。


约翰逊1983年进入牛津大学,曾任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主席,该辩论社1823年成立,有英国政治家的摇篮之称。图为1986年6月应邀在辩论社演讲的时任希腊文化部长莫丽娜·梅库利( Melina Mercouri)


从伊顿到牛津


在伊顿公学参加戏剧表演时,约翰逊因为经常忘记台词而成为同学的笑柄。他经常迟到,深信自己与众不同,未来前程无限,校规舍规对他不适用。


当年的舍监说,尽管约翰逊平时不拘小节,有各种瑕疵,他不是真的叛逆,在重要关节点从不越雷池。


1983年,约翰逊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化,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凭借个人魅力赢得众人欢笑、欢呼、拥戴,当上了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主席。跟他争夺过保守党党魁位置的麦克尔·戈夫也担任过这个精英组织的主席。


不过,这个职位是以偏离保守党传统,支持当时流行的社会民主主义换来的。


《纽约客》文章指出,约翰逊在竞选牛津辩论社主席职位时,先是表示支持当时很热门的社会民主党 ,当选后改变立场,转而支持保守党。曾有人提醒他这样出尔反尔会有后果,但历史似乎表明没什么人在意这种事。


他在牛津娶了据称是牛津校花的姑娘。可能因为婚礼上错穿了别人的裤子,也可能因为结婚戒指戴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失踪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


“妙笔生花”的记者


从牛津毕业后,约翰逊的事业起步并不顺利,第一份管理咨询的见习工作只做了一个星期。


1987年开始担任《泰晤士报》记者,但因编造了一句引语被解雇。该报当时的主编是他的教父,但还是决定炒他鱿鱼。


后来,《每日电讯报》看中了他,委以重任,1989年派他到布鲁塞尔担任驻欧共同体记者,1994年回伦敦总部担任助理总编、专栏作者,1999年出任右翼杂志《观察家》(The Spectator )主编,一直到 2005年。


这期间,约翰逊屡次得罪特定读者群。他曾用贬义词形容非洲人;曾说单亲妈妈的孩子“缺乏教养,愚昧,粗野,私生”。


BBC政治事务副主编皮纳(John Pienaar)形容,约翰逊的新闻报道“把事实与欧洲怀疑论者的想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约翰逊当年执笔的一篇报道宣称,布鲁塞尔聘用专业嗅探“确保欧盟粪肥味道一致”。


皮纳说,约翰逊还报道过“香蕉太弯不合法、避孕套尺寸不达标”等等。


但是,在约翰逊掌门期间,《观察家》发行量大增。


约翰逊的新闻生涯蒸蒸日上,开始成功涉足电视。涉猎范畴从汽车专栏到小说、电视纪录片,无所不包,他的专栏文集也成了畅销书。


他不修边幅,口无遮拦,不拘小节,但很会讨公众欢喜。伴随着新闻生涯的蒸蒸日上,约翰逊涉足电视,主持BBC热门秀《新闻问答》。该栏目本周一集,主持人和嘉宾一边解读新闻时事,一边斗机智、抖包袱。


许多观察人士认为,约翰逊的“口无遮拦”的言论、观点或许给他惹火烧身,但同时也为他积攒了人气。


这为他今后在政坛走红搭好了台。他的政治生涯中不乏大大小小的风波、危机,也曾因传出绯闻而丢了影子部长职务。


在入职《观察家》时,他已经和童年在布鲁塞尔的朋友、当时已是大律师的玛丽娜·惠勒再结连理,两人生育了四个孩子。


2012年伦敦奥运会把约翰逊推到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约翰逊承认同时有记者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不容易。他说:”我认为自己成功地同时骑两匹马有一段时间了,但两匹马之间的距离有些时候拉得非常大。“


他加入了当时的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的影子内阁,但因隐瞒婚外情被解雇。一年后,他又进入保守党新领导人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的影子内阁。


他们二人曾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同窗,卡梅伦比他年轻。


2001年,约翰逊当选保守党议员,代表距离牛津不远的亨利(Henley)选区。2008年约翰逊当选伦敦市长。


2012年伦敦主办奥运会。尽管组织工作与市府无关,但是,时任市长的约翰逊成了无头衔的奥运形象大使。一场体育盛事让世界认识了约翰逊。


约翰逊主管伦敦期间出台诸多抓眼球的政策,其中之一是2010年7月推出的“鲍里斯单车”。


伦敦共享单车计划用市长大人的“小名”命名,充分体现约翰逊既是政客、又是明星人气高到了什么程度。


约翰逊本人经常亲自做宣传,还曾和好莱坞明星“终结者”施瓦辛格一起骑着鲍里斯单车上街。


不过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共享单车根本不是约翰逊的构思,那是前任伦敦市长宣布的计划。


脱欧团队领头人


约翰逊的某些政策也曾受到广泛批评。比如,修建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花园桥,纪念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花了7000万英镑之后,这个宏大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这时候,约翰逊已经重返议会——他在2015年大选中再次当选议员。


2016年公投前,约翰逊在脱欧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相当不明确。他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主张英国必须脱离欧盟,但同时又草拟了另外一篇称英国必须留在欧盟。


关键时刻,约翰逊选择支持脱欧,这就意味着他站在了时任首相卡梅伦的对立面。


脱欧派赢得公投后卡梅伦辞职,约翰逊参选保守党领袖。不过那一次,特雷莎·梅胜出——所有其他候选人都在投票前退出竞选。不过,为了“表彰”约翰逊作为脱欧派领头人作出的贡献,梅政府任命他为外交大臣。


约翰逊和其他脱欧派在公投拉票时作出不实宣称:英国全民保健系统将每周拿到额外的4亿6千万美元


脱欧公投拉票期间,约翰逊的名字和一个不实口号挂上了钩:脱离欧盟,英国每星期将省出3亿5千万英镑投入全民保健系统。


不过,这并没有破坏他在脱欧支持者眼中的形象。后来约翰逊退出梅内阁,他说,梅首相和布鲁塞尔谈判应该更“大胆”。


出任保守党领袖/英国首相之后,约翰逊从来没有排除英国不会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


他曾坚称,如果保守党在本届大选中赢得多数,英国一定将在2020年1月31日离开欧盟。


在脱欧路上蹒跚挣扎三年依然无果的英国,观点鲜明、演技高超能成为拉票的强大武器。


约翰逊的职业生涯充分证明,这两项都是他的强项。


不过,历史将评价、后人将记住的可能会是,约翰逊兑现了承诺,带领英国成功跑完了“脱欧马拉松”。


出任首相


英国执政保守党获得2019年大选胜利,鲍里斯·约翰逊将继续担任首相。他形容,选民相等于给政府很大的权力“把脱欧搞定”。


这是戏称“金毛怪咖”的约翰逊“二进宫”。


2019年7月10日,约翰逊作为保守党领袖取代卸任的特雷莎·梅,首次进入唐宁街。当时批评人士抱怨,约翰逊这位首相只是由16万保守党党员投票选出的。


在2019年12月12日大选中,英国选民给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点了赞”,让它取得1987年以来最大的选举胜利。


约翰逊记者出身,后投身政坛。职业生涯自始至今不乏大大小小的风波、危机、绯闻。当初获选保守党党魁时,一众批评人士坚信,他不可能长期掌权。


事实证明,约翰逊首相任期的头几个月是艰难的。保守党在议会下院只有微弱多数,而脱欧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约翰逊与试图阻止他的议员们打游击,其中包括他自己政党的一些要员。


他曾采取了一个大胆且极具争议的行动 —— 要求暂停议会,以确保英国在2019年10月31日退出欧盟,无论是否达成协议。最高法院后来裁定此举非法。


2019年,他通过召集大选和竞选,以”完成英国脱欧“的承诺赌博,最后成功了,约翰逊以自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80年代鼎盛时期以来最大的保守党多数重新掌权。


他的脱欧协议获得批准,英国于1月31日离开欧盟。


新冠疫情爆发


在2020年初,与欧盟谈判贸易协议似乎将是他的政府的关键任务,英国脱欧则似乎是持久战。 但新冠病毒使一切陷入停顿。


几周之内,约翰逊被一场令人筋疲力尽的公共健康危机吞没。


政府似乎对大流行疫情准备不足,医护工作者面临防护装备短缺和新冠病毒重创老年护理机构的挑战。


约翰逊3月27日因新冠病毒测试呈阳性开始自我隔离。过了10天,他的症状仍未缓解,根据医生建议于当地时间周日(4月5日)晚间入住伦敦市中心的圣托马斯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度过了三晚。


不到三周后,他的未婚妻凯莉·西蒙兹(Carrie Symonds)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名叫威尔弗雷德(Wilfred)。这对夫妇于2020年5月底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秘密策划的仪式上结婚。


约翰逊一直不愿意谈论他的个人生活,但众所周知他有七个孩子——与西蒙兹的二个孩子,与惠勒四个孩子,以及与艺术顾问海伦·麦金泰(Helen Macintyre)的一个孩子。


在约翰逊夫妇的孩子出生之间的20个月里,与其他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英国的新冠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在疫苗的开发和接种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逐渐宽松的防疫政策表象之下,潜藏着各种问题。


英国新冠疫情开始恶化时,约翰逊和主持内阁紧急会议,制定了“四步抗疫”计划,3月12日宣布抗疫进入第二阶段,“延缓”阶段,建议民众尽量居家禁足,但没有像意大利那样实行严格封城锁国、取消大型公共活动、禁止公共场所聚集等防疫措施。


这种策略背后的各种考量之一,群体免疫理论,引发激烈争议。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赌博,弊远大于利,赞成者认为这有助于实现疫情“错峰”、避免“隔离疲乏”、避免医疗资源受挤兑,不堪负荷而奔溃。


另外一种批评指英国政府抗疫不力,延误战机,浪费了备战时间。


约翰逊曾经高度依赖的顾问多米尼克·康明斯(Dominic Cummings)2021年5月在一个特别委员会面前爆料,称约翰逊推迟了防疫封锁并无视科学建议,导致成千上万人不必要地死亡。


约翰逊首相个性鲜明,经常做出令人大感意外的事,被称为“打破一切规则的英国首相”


约翰逊还因唐宁街公寓的昂贵设计师改造而受到调查;唐宁街公寓是他与家人住在一起的,最初由保守党捐助者支付。


首相的道德事务顾问盖特勋爵(Lord Geidt)最终为约翰逊洗脱了指控,但他表示约翰逊对自己承担的角色“不够”尊重。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对首相行为不端、任人唯亲、傲慢、无视规则的批评。


约翰逊为了帮助因违反游说规定面临停职的盟友,议员欧文·帕特森(Owen Paterson),试图重写议员的纪律守则,似乎加深了这种印象。约翰逊后来承认那是一个“完全的错误”。


更糟糕的是,2021年11月,“唐宁街派对”被小报《每日镜报》首次曝光。一个多星期后,2021年的一段视频曝光,显示唐宁街工作人员不顾“不得在室内聚集、防止疫情扩散”的规定,开玩笑说要举行圣诞派对。


时任唐宁街10号发言人阿莱格拉·斯特拉顿(Allegra Stratton)曾在视频中开玩笑说“这不是一个派对,而是奶酪和葡萄酒”,她辞去了政府顾问的职务,泪流满面,抱憾不已。


约翰逊告诉国会议员,他对这段视频感到“愤怒”,并下令进行调查。但负责此事的西蒙·凯斯(Simon Case)在办公室主持了一次聚会后被迫辞职。


约翰逊被迫承认,在第一次防疫封锁期间,他曾在唐宁街花园参加“自带酒水”派对,但坚持认为那是工作。


当《每日电讯报》透露唐宁街的工作人员在爱丁堡公爵葬礼的前一天晚上开派对,以酒为燃料助兴,他感到了压力,为自己属下的行为向女王道歉。当时女王恪守社交隔离规定,在丈夫的葬礼上孤身独坐。


一份关于自2020年以来在唐宁街举行的16场派对的报告中,资深公务员苏·格雷(Sue Gray)说,有些事情本来不应该发生。她补充说,这些事件表明政府“领导失败”。


与此同时,工党在民意调查中大幅度领先,这是约翰逊成为首相以来的第一次。


然后是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对唐宁街和白厅违反封锁令开派对立案调查。警方对大流行期间发生的 12 起事件展开调查,83人交了126 笔罚款,其中收到定额罚款通知的人中有首相夫妇。


苏·格雷(Sue Gray)对事件的完整报告随后发布,揭示了全国民众居家隔离防疫的时候唐宁街10号的醉酒派对文化照旧的更多细节。


这份文件,以及随后泄露给媒体的照片展示了更多约翰逊在活动中与工作人员喝酒的令人尴尬的照片。


约翰逊首相的Covid政策和疫苗接种推广计划招致许多批评。


黯然辞职


面对选民日益增长的愤怒,保守党内反叛议员们决定将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推动对本党领袖的不信任投票。


那一次较量约翰逊获胜,但很快又卷入了人事任命风波,他任命的保守党副党鞭、国会议员克里斯·平彻(Chris Pincher)多次被控性侵犯之后受到调查。 党鞭是负责党纪的议员,他们的工作是努力确保所有议员在议会中投票支持党的路线。


7月6日,约翰逊为任命平彻道歉,承认自己 2019 年已经被告知对平彻的有关投诉,由于没有采取行动而犯了一个“糟糕的错误”。


此事引发了一连串的辞职,包括财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和卫生大臣萨吉德·贾维德(Sajid Javid)辞职,一天后又有几十人辞职。


至此,约翰逊终于承认失败,于7月7日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魁职务,这就意味着他最终也将离开唐宁街。


这位曾乐于打破规则、绝地重生的政治人物从权力顶端跌落,但不少人仍在揣测,他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谢选骏指出:约翰逊为何能在英国“打破一切规则”?因为他是个土耳其人!他的姓都是假货——这个“肮脏的土耳其人”的出身,让他即使当了英国首相,也不免二马分尸的命运。尽管他自鸣得意说自己是“从记者到首相”,但是“记者X首相”其实是两匹马,不在一条跑道上,迟早会弄得身败名裂——就像川普“肮脏的德国人妓院老板”的出身,不也被“花花公子X总统大人”的二马给分了尸了吗。这就是“祖荫”的副作用!

谢选骏:日本自卫队内鬼刺杀了不肯裸退的前首相——日本即将急剧转型的一个信号弹


《安倍中弹/枪手是前自卫队队员 听演说时还一起拍手》(编译张君尧2022-07-08)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8日上午于奈良市演说中突遭到枪击,嫌犯山上彻也随后遭到逮捕,更多现场画面也陆续曝光,包括凶嫌是如何从安倍背后悄悄靠近的片段。


根据推特上曝光的影片,当安倍开始演说时不时向民众鞠躬挥手致意,这段从安倍正前方拍摄的影片可以清晰见到42岁的山上彻也身穿灰色短袖上衣、戴着口罩站在安倍右后方,他不时环顾四周、还不时跟着现场民众一起拍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时机靠近安倍。


先前报导指出,安倍是在演讲到约1分52秒时从背后遭开2枪、击中左胸。奈良警方最初表示山上彻也使用的是霰弹枪,但后来已更改为手枪。目击者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声枪响后安倍并未停止讲演,直到第二声枪响他才倒地」。


另一名目击者透露山上彻也开火后将枪枝放在原地、面对警方上前压制时也毫无抵抗。


日媒FNN引述多位政府消息人士说法指出,当场被捕的41岁嫌犯山上彻也为海上自卫队的前自卫官,也住在奈良市的大宫町,现已被移送到奈良西警察署。


NHK报导,根据警方说法,山上彻也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对前首相安倍不满,因此打算杀死他」。


根据报导,山下彻也为前海上自卫队员,他于2002年以「任期付自卫官」入队并服役3年,最终于2005年左右退役。


谢选骏指出:从凶手冷静的作案过程及其被捕后的程式型坦白,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项自主行动,而是身为退伍军人,仍在执行组织布置的任务。


《安倍晋三遇袭后,妻子急离寓所,门前一片混乱》(2022-07-07 东网)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周五(8日)遇袭后,其妻子安倍昭惠在当地时间中午约12时半,乘车离开东京都涉谷区的寓所。大宅外有3至4名警员戒备,亦有大批采访安倍中枪事件的记者聚集,现场一片混乱。

另一边厢,位于永田町的安倍晋三事务所门外,也有超过10名以上记者等候消息,事务所关系人士向传媒表示,目前甚么也不知道。前内阁官房官员荒井广幸步离事务所时,指暴力事件令人发指,会冷静应对。

案发时获安倍站台的自民党奈良县联盟,同日下午1时将见记者,称安倍的讲话是在前一日晚上决定,此前没有想过会有威胁,并称对疑犯并没有印象。


谢选骏指出:遇刺的安倍的讲话活动是“在前一日晚上决定,此前没有想过会有威胁,并称对疑犯并没有印象。”——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把这个临时决定迅速透露给了嫌犯?显然,这里面有“内鬼”。


《细节曝光!安倍不治身亡 凶嫌今春开始密谋》(2022-07-08 新闻)报道: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今(8)日上午于奈良市为参议院候选人站台演说,遭一名男子从背后枪击,当场倒地失去意识,送医抢救后院方表示因出血过多仍不治身亡,享寿 67 岁。此外,日本媒体指出,该名凶嫌从今年春季就开始密谋犯案。


当地时间上午 11 时 29 分左右,安倍晋三在街头为同党参议员候选人站台,演说刚开始不久却遭 41 岁男子山上彻也从背后开枪,颈部及左胸分别中枪,当场血流不止,送医后仍宣告不治身亡。

当地时间 18 时左右,奈良县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召开记者会,院长及一同抢救的人员指出,医疗直升机于 12 时 50 分左右将安倍送达医院,然而安倍当时已处于心肺停止状态。


医院稍早召开说明会指出,安倍于12时20分到院,共出动20多人进行抢救后不治,颈部前侧有2处枪伤,伤口延伸至胸部,深达心脏大血管,抢救过程中心跳未恢复。此前,日媒报导枪手从安倍身后开枪,如今证实他颈后并无伤口。


安倍于当地时间17时03分身亡 凶嫌今春开始密谋


根据日媒《デイリースポーツ》报导,从现场影片来看,安倍晋三似乎是从背后遭到枪击,但根据主治医师福岛英贤表示,安倍颈部后侧并没有受伤。他也补充,安倍前颈的2处伤口相距仅5公分,而直升机抵达医院时,安倍的心肺已呈停止状态,此后进行了手术,试图找到出血的部位以止血,同时也大量输血,但由于他有多处出血,最终未能完全止血,心跳也没有恢复。


此外,根据日本媒体报导,凶嫌山上彻也曾製作多样类似手枪的凶器,推测从今年春季就开始准备袭击安倍晋三。


谢选骏指出:如果“凶嫌真在“今春开始密谋”,他怎会预知安倍会来奈良这个小小县城的?又怎么预知安倍在街头出现而且毫无警卫人员的?这怎么看都是一个预先由内鬼安排妥当的刺杀现场——目的就是要说服舆论相信“凶手是独狼作案”。由此可见,这个阴谋相当细致,因为阴谋家集团连新闻报道的工作都安排好了……未来的清查工作越是不了了之,就说明它涉及的层面越高——就像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详情,连五十多年后上台的大嘴巴总统川普,看了档案以后都吓得不敢吐露一字。所以我相信,很可能是日本自卫队的内鬼下令刺杀了不肯裸退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这是日本即将急剧转型的一个信号弹!


《疑凶透露刺杀动机 原计划自制炸弹引爆》(2022-07-08 香港01)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早上在奈良街头演说时遇刺,下午不治身亡,终年67岁。据日媒引述调查人员报道,41岁疑凶山上彻也供称他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抱有怨恨,因而对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不满。也有日媒报道,山上彻也称原计划制造炸弹引爆,而不是用枪。


日媒TBS报道,居于奈良县、曾任3年海上自卫队成员的山上彻也向警方供称,自己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有怨恨,因而“瞄准”了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又指在知道安倍前往奈良后决定犯案。目前未知山上彻也所指的是哪个宗教团体,他否认因不满安倍的政治信念而犯案。他直接承认是自己行凶,“这肯定是我做的。”


日媒也报道,疑犯供称自己本来是打算製作炸弹引爆,而不是用枪,但实验后发现自製的炸弹未能成功,所以开始製作枪械,并称“今年春天左右就做好了”。


日本警方8日下午已前往疑凶山上彻也位于奈良市的住所搜查,发现了数个可能的爆炸品,正展开确认,并指疑凶至目前为止已制造了多支手枪和炸药。这次事件是发生在日本时间7月8日早上11时25分左右,安倍晋三最终不幸身亡,据医院称,他在当地时间下午5时3分离世,死因是失血过多,院方指安倍的伤口深,触及心脏。安倍原本计划在结束奈良市内的街头演说后,便会前往京都市内为自民党拉票,傍晚还计划去埼玉市继续拉票活动。


谢选骏指出:这个职业杀手身手敏捷、一击毙命,但是智商太低、掩饰不力——什么“自己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有怨恨,因而‘瞄准’了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又指在知道安倍前往奈良后决定犯案。”——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目前未知山上彻也所指的是哪个宗教团体,他否认因不满安倍的政治信念而犯案。”——这明显的大外宣在作案。至于“他直接承认是自己行凶,‘这肯定是我做的’”,一副大包大揽的舍我其谁,明显在掩护指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家伙很可能在狱中就会遭遇“意外”了。

谢选骏:里根总统枪击案自作自受



《枪支暴力如何改变了我的父亲罗纳德·里根?》(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07-06)报道:


41年前,在华盛顿一个小雨淅沥的寒冷日子里,一个年轻人用藏在夹克里的枪击中了四个人。那是很久以前,大规模枪击事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半自动武器也没有变得司空见惯。那天有很多“持枪的好人”,但这无济于事。几秒钟的功夫,四个男人中枪。其中一个人是我的父亲罗纳德·里根,他差点进了鬼门关,因为约翰·欣克利装进枪里的子弹是击中后会裂成碎片的破坏性子弹,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杀人。詹姆斯·布雷迪的头部被其中一颗子弹炸破,人生从此被改变。


枪手使用的是罗姆RG-14左轮手枪,可以方便地放在夹克口袋中。从那天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生活在对枪支的恐惧之中,尤其是隐蔽的枪支。现在,这种恐惧已经扩大,杀手可以全身披挂战术装备,携带AR-15式步枪袭击杂货店、学校、教堂、剧院——实际上是任何地方——并在几分钟内杀死数十人。许多美国人和我一样都感受到了这种恐惧,但这并没有为我带来安慰。事实上,这增加了另一个层面。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被恐惧所笼罩的国家:它削弱了我们,侵蚀了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更加脆弱,而不是坚定。


当最高法院最近裁定美国人有权在公共场合隐蔽携带手枪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让人担心的不再只是那些鬼鬼祟祟背着包、让警铃大作的人,或者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一件宽大夹克的人。也可能是那个几乎没有引起注意的人,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枪。像约翰·欣克利这样的人,他混进人群中,直到突然现身。


多年前,有人向我引用了他们认为是——这一点未经证实——罗马尼亚独裁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说过的话,说“如果你让人们足够害怕,你就可以为所欲为”。美国有些人很清楚这一点,并依此行事。当一个国家里,人人担心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合法携带着枪支的人,那意味着这个国家已被削弱,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恐惧是专制的温床,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崩溃的民主都是在恐惧的气氛中瓦解的。


但恐惧不是单一层面的。我们在合理的恐惧中学会了谨慎;我们学会了对什么事情要远离。


是我父亲教我对枪支保持合理的恐惧。我是在1950年代长大的,当时的电视节目主要是西部片,比如电视剧《荒野大镖客》(Gunsmoke)和《怀亚特·厄普的人生传奇》(The Life and Legend of Wyatt Earp)。剧中人都有枪,总有人中枪,他们会捂着伤口继续战斗。我的父亲决定让我们了解某些事实,它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不同。每次,他都会说这样的话:如果那个人真的在那个范围内被击中肩膀,他的一半手臂就会被炸掉。或者:他的大腿刚刚中弹。他是不会一瘸一拐向前走的。他会失血过多。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股动脉是什么。


在我出生之前,我父亲获得了隐蔽持枪证。那是1947年;他是美国演员工会的主席,那是一个反共狂热和劳资纠纷激烈的时代。他受到威胁说他的脸上会被泼硫酸。有一次他的轮胎被割破了。他说他把枪装在肩挂式枪套里,那是他生命中一段可怕的时光。他说,这样做很有必要,但并没有真正让他感到更安全。这不断提醒人们生活会如何急转直下,他不喜欢生活在恐惧中。他知道恐惧对生活的侵蚀。


我父亲差点被约翰·欣克利杀死,后来在他出院的那天,我和母亲护送他出来。世界看到他自信、无所畏惧。你们没有看到的是,特勤局在病房里给他穿了一件防弹背心,小心翼翼地把它绑在他胸口长长的切口上。那天晚上晚餐时,我问他现在是否会支持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立法。我父亲很顽固,他回答说不,更严格的法律也无法避免这样的事情。到1991年,他改变了主意,支持《布雷迪法案》,并为《纽约时报》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称“这种暴力必须被制止”。


尽管我父亲勇敢直视他的恐惧,他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他很少参加教堂礼拜。他说他害怕他会把其他人置于危险之中。几十年后的2017年,在我的几篇报道文章发表后收到死亡威胁后,我想到了他的话,我决定停止运营我的支持小组“超越阿尔茨海默氏症”。我每周举办两次活动,持续了六年,时间表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而我越来越担心我可能会将其他人置于危险之中。其中一次威胁很可能成为现实,以至于我联系了联邦调查局。我记得在“脉冲”夜店枪击案后,我坐在支持小组中,胃部痉挛,无法摆脱我们所有人都身在险境的想法。


枪支暴力触及你的生活后,你就再也回不去了。从那些失去孩子、亲人、朋友的人最深的伤口——最近的事件发生在尤瓦尔迪和布法罗——到幸存者,例如帕克兰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已经永远改变了,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再次发生;你总有一部分在警惕,总是怀疑陌生人。当有人把手伸进背包时,你会感到紧张。由于枪击事件在美国越来越普遍,几乎所有人都带着这种恐惧,即使他们自己的生活(目前)尚未受到枪支暴力的影响。


当国家令其公民感到无所畏惧,当他们对自己的自由和政府充满信心时,民主就会蓬勃发展,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民主会在恐惧的黑暗水域中消亡,而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为我们的生存而游泳,不知为什么咄咄逼人的一小群人想让我们淹死。


网民嚎叫:


二刀流 发表评论于 2022-07-07 07:12:37

楼下一个反枪的忘了一个事实,凶手在教室滥杀的时候带枪的家长们试图进入学校救人。反而是被警察铐走了,教室里替学生挡枪的教师并没有携带武器。但凡教师有枪起到作用比警察大。

notatwork 发表评论于 2022-07-06 22:07:43

“持枪法已经两百多年历史了”…为啥反对枪的左棍一上台就发生那么多枪击案件?

这事搞不明白还谈啥禁枪… 扯蛋!

notatwork 发表评论于 2022-07-06 22:04:35

里根好像没生儿子吧?


谢选骏指出:里根总统身为共和党人,喜欢舞枪弄棒却遭到枪击,生动诠释了“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他不用去教会了,他已经教会别人圣经的真理了。而那些号称清教徒的殖民者在利用枪支优势滥杀原住民、抢劫他们土地的时候,显然选择性地遗忘了圣经的教导——如果按照“血偿”法则来看,每年几万人的死亡远远不够,按照这样的速度,起码还不得维持个上百年?

谢选骏:假政府保护假货物



《政府为了打假做出了什么努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淘宝假货 2021-08-12)报道:


假冒伪劣——好像大部分措施针对的都是食品、药物之类的打假,但假冒名牌对品牌及国际影响恶劣,却没有有效措施控制?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分别来细说一下解答。


第一个问题政府打假。不知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带着怎样的疑问,是完全没有看到政府的努力还是说市场上假货太多以至于你误以为国家未采取任何有效行动?无论是哪一种都不重要了,接下来我就说说政府打假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食品专项打假。国家加大了食品安全整治力度,重点查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粮油、蔬菜、水果、调味料等,严厉查处“三无”食品和滥用添加剂劣质有害的食物,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小餐馆、杂铺店的整治和监管。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听见XXX店铺用了地沟油被处罚,这不就是政府做出的努力吗?


(二)药品、保健食品专项打假。国家对制售假冒伪劣的商品和保健食品的打击还是比较严厉的,对于各种疫苗、西药、减肥药、化妆品的监管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卷烟专项打假。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烟的营利却很高,所以有些人就背地里走私贩卖烟草以此牟利,我国也查获过不少假冒伪劣卷烟的案件。


(四)文化商品专项打假。从源头查清盗版出版物,假冒商标和外观包装的产品,严查商标、专利的侵权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在各个方面打假都是做出过努力的,但是我们会往往发现国家对食品一类容易造成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打击力度比较大,而一些文化商品的打假效果却不太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群众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对于前面那类食品危害到消费者健康的,群众自然不喜,有谁会傻到花钱买伤害呢?所以前面那些食品打击消费者都是百分百支持的,但是假冒商品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就不是特别大,买不起名牌包包的人谁还没有几个山寨包呢?正是人们有需求,才会造成假货横行,这也就解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假货?中国14亿人口,你没办法让所有的人都不去买假货,正品不否认它品质好但同时价格也很高,对于那些需求没那么高又没什么钱的消费者来说,假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至于第三个问题国家还能做什么?其实国家该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或许他们还应该提升一下对销售假冒产品的处罚力度,完善一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制度,至于其他的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比如大家尽量提升一下自己的意识,尽己所能不要去买假货,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侵权商家就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生存,权利人也应该积极打击各种侵权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公司进行维权,不仅让侵权者付出了代价,也让自己的损失得到弥补。


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公司,拥有专业的法律团队,采用的是全风险代理,承担所有(律师费、公证费、交通费)费用,通过法院起诉,侵权索赔金额分成的合作模式,极大方便了知识产权所有人实现零成本维权。


网民嚎叫之一:


做啥了啊???你知不知道打假靠的是市场局。但是市场局自从不收管理费会费之后执法强制力直线下降。他们根本管不了那么多假货。只是口号喊得响而已。


问题的表述就出现了一点“想当然”的逻辑错误。


问题的逻辑是,“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完全消失”


然而现实社会并不存在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有着166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复杂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因此“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完全消失”这个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只能说


网民嚎叫之二:


“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因政府的努力而消失了一部分。


对于政府对打假做出了何种努力,这个网站包含了这几十年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领域所做出来的种种努力和现状,需要了解的话,每年的出的白皮书看就足够啦,只怕你没有耐心看而已。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公安部继续推进与国外执法机构的执法合作。组织地方公安机关与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开展代号为 “蓝色计划”的联合行动,成功破获钱某等特大跨国制售假冒箱包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8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7个,缴获假冒名牌箱包1.3万余个,制假原料2.7万平方米,价值1.07亿元,彻底铲除一个涉及中国、美国、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犯罪网络。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国驻华使领馆以及80余家境外企业和行业协会以各种形式对公安机关严打犯罪、有力保护知识产权表示感谢。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获得全球反假冒机构颁发的 “2012年度全球反假冒执法部门最高贡献奖”。

《深圳市2018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

2018年,深圳市公安机关“春雷”“云鹊”“云端”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战果显著,“云端”行动打击成效全省第一,共受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595件,其中立案560件,同比增长42.13%,破案447件,刑事拘留840人,提请逮捕610人,移送审查起诉633人。深圳市检察机关审查逮捕阶段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438件,同比增长21.3%,批准逮捕639人;审查起诉阶段受理案件439件,同比增长22.6%,决定起诉611人,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件比重过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韦某华侵犯著作权案入选2017年度广东省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深圳市各级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28296件,同比小幅增长,其中新收民事一审案件22781件,新收民事二审案件4479件,刑事案件962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8071件。

而至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制度的不够完善、司法效率过低、行政效能不足、以及民众的消费习惯、经济收入来分析,可以复杂到一篇五千字的论文。


第二个问题的很虚的回答,国家所能做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完善立法、司法、执法等等。


但是确实有更直接的回答,“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是因为大多数国人都买不起真货,因为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真货”的所有权国家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简单说,绝大多数的国人都很穷。


“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其实最直接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买得起真货。


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网民嚎叫之三:


对于一个一搞就有可能变成“法不责众”的问题,怎么可能大力推进?就像马云说有人在淘宝上买几十块的劳力士,还怪淘宝假货泛滥一样,没人贪小便宜,何来假货横行?有需求才会有供应好吧。而且政府也不是没干活,每年被打掉的假货商家还是很多的,但架不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商家啊…要知道中国十四亿人口哎…


花无数精力去干一些永远无法改变的事情,还不如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公民的素质,有钱买真货谁去贪小便宜?正经做事就能赚钱谁还顶风作案?政府本来就是对市场经济起调节引导作用,过度的干预和打压只会磨灭市场的活性。


要是所有的大品牌都只有国企才能做,不就完事了吗?只要不是国企出的就是假货,造假的都搞掉,剩下的都是真货,管理也方便快捷,哪来那么多假货?问题是能这么干吗?这不就是垄断吗?这不就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吗?


为什么一直说当年决定改革开放是关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腾飞成就举世瞩目?那是顶着无数压力无数风险无数问题做下的决定。市场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国企垄断行业自然管理上毫无压力,可是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了啊…既然选择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当然就要承担各种不明真相的质疑和诋毁。历经磨难的洗礼,才能创造出奇迹般的企业,诸如华为、阿里等,他们能在同行的挤兑中脱颖而出,国家也相信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一样能披荆斩棘。


很多人会说,什么阿里百度,不都是外资赚大头?也不想想,几十年前的中国,哪里有众所周知的大企业?


你说假货横行我不否认,但老干妈的辣酱、绝味的鸭脖、三只松鼠的坚果等,这些应该都属于很多人能模仿甚至造假的产品吧?可是他们都一路向前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这就证明,这条路可行,需要做的就是调控,引导企业自醒,不要让企业走上歪路,不断涌现的优秀企业会引发行业改革,产业转型,不够好的产品或是企业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人们收入和素质的提高也会逐渐排挤假货市场,自然而然就没了假货。


国家还需要做什么?静观其变,任其发展,审时度势,雷霆出击,最后就是合理规范,违法必究,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会给你一个答案。


谢选骏指出:上述作者都没搞懂一个道理——依靠“假政府”是无法进行“打假”活动的。山寨大国什么都假,关键因为政府是假的——假政府不仅保护假货物,还要制造一批假人来支持这个保护假货的假国假政府。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