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2月1日星期三

谢选骏:《参考消息》的历史作用


《白纸运动:中国"海归派"的爱国情怀遭官方清算》(自由亚洲 2023-01-30)报道:


白纸运动后,北京当局顺应民意解除封控,但运动结束后至今,政府对参与活动的示威者仍默默进行大规模的清算与拘捕。被捕的示威者中,现在传出不少人是留学外国的"海归派"(海外留学归国者),外国一些院校陆续发布声明,呼吁北京当局放人。


北京亮马桥的白纸运动中,曾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就读的年轻人辛赏以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赞颂爱情的诗,来面对当时的执法警察,但辛赏读诗的举动,中国当局都容不下。


根据人道中国创办人周锋锁的消息,辛赏已被中国当局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正式拘捕。


和辛赏同样留学英国、曾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就读的李思琪也因为参与白纸运动被捕。李思琪在英国完成硕士学位后便成为一名自由记者,网上流传的资料显示,她志在用镜头和文字观察社会。


对于李思琪被拘捕,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公开表示:“我们很担心校友因为参与新疆大火的守夜活动而被拘留,我们‘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并呼吁当局释放因为参与守夜活动而被拘留的人们。”

对李思琪被捕的一则相关报道(网上截图)


留学经历萌发壮大追求自由的种子?


外界关注,许多在白纸运动中被捕的示威者都有曾在外国留学的经历,是什麽原因鼓舞了这些留学生,让他们更勇于走上街头对抗威权政府?


在美国华盛顿攻读研究所吴同学告诉本台记者,海外求学的经验,让留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广阔:“在中国就只有一种声音,你就比较难有独立于这种声音的思考,在海外留学能接触不同的声音,你知道更多被中国政府屏蔽的事情,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举措。”


出于人身安全考量,吴同学不愿具全名受访。吴同学还说,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启发与影响是很大的:“在中国的叙事裡面,你会学到‘抗议是很可怕的’、抗议是很快会被抓起来的、人是不可以抗议的、人是不可以聚集在一起表达观点的。而你在中国之外有生活经历的话,你就会发现,表达政治声音是很健康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在这个层面有经验之后,你就会希望你在中国也可以有一样的政治表达,你也会在中国试图做出这样的政治表达,很不幸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最介意的事情。”


比吴同学早几年留美、另外一位白纸运动示威者秦梓奕则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她与李思琪一样都有新闻工作的资历。秦梓奕曾是中国媒体《财新》的记者。


秦梓奕被捕后,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表公开声明,“呼吁北京当局尽速释放秦梓奕”。


另一名被捕者李元婧则曾就读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该校学生和校友日前在澳大利亚的change.org发起联署,呼吁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及校友加入行动,敦促校方发声明声援李元婧,并向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跟进李元婧的近况。至截稿,联署行动已有265人参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未回复本台的置评请求。


澳大利亚的change.org发起联署,呼吁李元婧曾就读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及校友加入行动,敦促校方发声明声援。(change.org截图)


海外大学发声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尽管本台无法独立核实上述示威者被捕的消息,但国外各大学陆续声援白纸运动中被捕的校友,除了能影响其他的“海归”,也将为中国的执法机关施加压力。


现居美国的人权工作者杨占青就告诉记者:“他们(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被暴露在公众下,等于有更多人关注他们的下一个动作。如果他们的学校能够发声的话,我想会影响到他们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会重新回过头来关注白纸运动后继的进展。”


杨占青还说,这些声援对示威者家属及律师也是鼓励:“让他们看到他们的亲人或当事人做的事情是一个合法的事情,也是一个正义的事情,被逮捕是不正常、违法的事情,这些学校有公信力、能公开发声,这有助于他们被释放。”


网民嚎叫: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2:00:13

1973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100%的继续当选中共党魁,国家领袖。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帮,毛泽东的夫人,侄儿被捕,全家被贬,家产全部没收。齐奥塞斯库, 第1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74年3月28日-1989年12月22日(15年269天)。执政期间屠杀无数罗马尼亚人,甚至对所有持有打印机的罗马尼亚进行监视。当然了,比今天的一尊皇帝差多了。1989年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在罗马尼亚南部登博维察县特尔戈维什泰兵营厕所前一块空地上被处决。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倒行逆施者,终将遗臭万年!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1:57:55

什么时候中国人饭后茶余能够谈论领导人,谈他们家人腐败,谈他们的子女。什么时候媒体可以报道领导人的特权,领导人的腐败;这样的中国才算真正进入了近代社会,不然只是一个的封建王朝而已。不然只是一个落后的集权社会而已。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已经向这方面发展。在老百姓的饭后茶余中经常能听到邓小平的儿子怎么怎么腐败,经常能听到赵紫阳儿子怎么怎么官倒,经常能听到江泽民的儿子怎么怎么特权,经常能听到温家宝的儿子怎么怎么权商勾结。虽然官方媒体没报道,但至少没有人为此被抓,至少没有人为此被判是不是?这样的社会才是正常的公民社会,这才是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人民当家做主啊!改革开放四十年,共产党的官僚们怎么越活越回去了?怎么越活越没出息了?真是中国的悲哀!

简单一点好 发表评论于 2023-01-31 01:15:00

美国的和平示威是常见的,大大小小多不胜数。常见的大规模的多次多地仍在进行的有: 妇女堕胎;要求控枪;警察执法;黑人维权。还有高法判决异议,环保, 同性恋,俄乌战争等。还有很多常见的地方小规模有:老师要求加薪,反对房地产商过分开发,反对征用自然风景区,保护动物。。。在美国如果不妨碍交通,聚会或游行不需要递交申请; 警察通常不能拒绝以示威游行表达公众诉求的要求。见******aclu.org/know-your-rights/protesters-rights


谢选骏指出:资讯信息,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育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没有留学经历的,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毛泽东还没死的时候,大陆红区就有一份《参考消息》,每天摘编刊载一些来自国外的资讯信息,多属歌颂或是小骂大帮忙之类的,但即使如此,还是透露了许多共产党的报纸所没有的内容,可以从中寻找事实的影子。


网文《参考消息》(新华社主办的报纸)报道:


《参考消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通訊社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報紙,创办于1931年,原为内部刊物,1957年3月1日起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中国大陆外通讯社、报刊、网站的文章,是现时中国大陸发行量最大、全球发行量第五大的报纸,有“国际消息总汇”和“万报之报”之称。


報頭


报头的“參攷消息”四字摘自鲁迅笔迹,“參”是“参”的繁体字,“攷”是“考”的异体字。因为“攷”字与“政”相似,又大致能读通,于是一些人误解成“参政消息”。另外标题字体与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相似,也有人误认为题词出自周恩来手笔。


历史


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红中社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外电、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无线电材料》或《无线电日讯》送党内领导参考,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蜡纸手刻油印32开4-8页,已经可以满足共产党领导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了红中社的文字广播与《红色中华》报、《无线电日讯》的出版。1937年10月《无线电日讯》改名为《参考消息》。1938年12月改名为《今日新闻》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为铅印出版,刊号重新计算,售价4分,八开两版。1941年春,《今日新闻》与《新中华报》合并为大型党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创刊《参考消息》油印内部发行。1942年12月1日,《参考消息》改为铅印重排刊号由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合编出版至今。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据资料显示,延安版《参考消息》目前国内尚无馆藏记录,国家图书馆馆所藏《参考消息》,也仅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学者沈津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其馆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参考消息》,来源是延安新华社英文翻译林迈可。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泽东发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号召,党中央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新华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对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工作重心放在新华社。这次改组中,新华社正式成立电务处,电务人员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编委会讨论办通讯社的会议上,当时任新华社第一副社长的陈克寒谈了新华社担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抄收各国电讯”,也就是当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后,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工作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率领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到晋冀鲁豫的太行区。两支队伍都编辑发行了各自的《参考消息》。范长江的陕北版《参考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发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为铅印,四开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参考消息》在北平由赠阅改为订阅,发行量2947份。参考报道是党中央“耳目”,新华社的文字和口语广播,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喉舌”。


1956年,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只限党内外高级干部看的《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县委以上干部。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1970年夏,毛泽东指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基层党支部。在其后的近30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


1960年代,周恩来成了《参考消息》实际上的总编辑。《参考消息》上几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国评论员分析国际关系、形势的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周恩来亲自从《参考资料》中选出并指示《参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个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报喜不报忧,不登敌人骂我们的一些东西,人们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况。不要“怕”字当头,不要怕群众造你们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来说:毛主席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9月2日,周恩来说:“《参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广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改革开放初期,专辑工作的改革是:换了招牌,从《参考资料专辑》改成《参考消息专辑》;发行对象也从随其他内部刊物订户免费发送改为面向社会。《参考消息专辑》的内容仍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选材:保卫世界和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


1985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参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国大陸人民都可以订阅。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只是供中高层领导人看的,是《参考资料》的一个“摘要版”,经过改革开放的演变,两者渐行渐远,已经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版本,《参考资料》成为《参考消息》的一个“补充版”。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但是随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參考資料》(俗称“大参考”)取代。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形象地说,《参考消息》是《参考资料》的“摘要版”,《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是《参考资料》的深加工工作。


2011年1月《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7元涨至0.8元。2014年《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8元涨至1元。


2021年1月1日,《参考消息》随新华社重点报刊及网站、客户端同步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报道结构到版式呈现都进行优化与提升。


《参考消息》与《参考资料》


新华社原有在一定范围内发行的《参考消息》,刊载外国新闻报道,又称“小参考”。发展到1954年时,“小参考”已成为50多页的刊物,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周恩来于1955年年初指示新华社另行出版《参考资料》;后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建议将《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分开出版,得到同意。1955年3月1日,《参考资料》创刊,此后俗称“大参考”。


原参考材料编辑部领导人张辛民提到,从前读者从《参考消息》所能知道的信息,须局限于中央已经知道的信息(即《参考资料》)范围内,超前知道是不允许的。《参考消息》刊登《参考资料》以外的材料,在粉碎四人帮以前只有极少数几次。直到1983年,这种做法才在社党组会上被确认。张兼管《参考消息》后,对它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调整版面(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一版要闻、反美斗争,二版苏美矛盾,三版其他重要新闻,四版对中国反应的版面分配是1971年周恩来下达的指示),但对于版面调整的做法和尺度参编部内部有分歧。


读者覆盖


《参考消息》报社现在可以翻译30多种主要语言,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记者。

性别结构:以男性为主。男性读者占71.3%,女性读者占28.7%。

年龄结构:25-34岁的人最多,约占1/3;35-44岁读者比例也达到22%。两部分约占读者总体的60%。15-24岁15.5%,25-34岁37.1%,35-44岁22%,45-54岁14.8%,55-64岁10.6%。

教育程度:高学历读者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超过50%。大学或以上27.8%,大专22.3%,中专/技校8.5%,高中27.2%,初中13.4%。

收入水平:读者平均个人月收入1673元,高出总体水平30-40%。1000-1999元39.4%,2000-2999元11.1%,3000-3999元6.9%,4000-4999元1.5%,5000元以上2.1%。

职位构成: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制造业/生产性企业一般职工10%;企业/公司一般管理人员8.1%,中层管理人员6.6%,高层管理人员2.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一般干部9.2%,领导干部3.4%。

阅读习惯:浏览主要内容38.3%,浏览主要标题13.1%,随意翻阅3.5%,全部细读11%,细读主要内容34.2%。

报纸来源:单位订购40%,报摊购买33.7%,家庭订购19.9%,赠阅1.1%,其它5.3%。


谢选骏指出:在共产党中国,《参考消息》是体制内的唯一可以获得国内外真实信息的资讯来源。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略的,这也是后来的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实施的历史条件之一。除了《参考消息》,要想获得国内外的真实资讯,只能冒险“收听敌台”了——就像现在的“翻过防火墙”一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