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甘地主義(和平理性非暴力)爲何無法用於中國


甘地的非暴力哲学(Gandhism),在不同的社會土壤里具有不同的适用性。甘地主义核心是“非暴力”(Ahimsa)和“真理抗争”(Satyagraha),靠道德感化、群众抗争解决问题。咱们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几个角度看看,为何这套在中国行不通。

1. 历史背景:中国没有“甘地时刻”

甘地的非暴力在印度管用,跟历史时机有关:

印度的对手:英国殖民者(1947年前)是议会制国家,有舆论压力。甘地1930年盐路长征(Salt March)、1942年“退出印度”,用非暴力让英国丢脸,国际社会也盯着,逼英妥协。

中国的对手:中国20世纪面对的是军阀混战(1916-1928)、日本侵略(1931-1945)和国共内战(1945-1949)。这些对手——军阀、日本军国主义、国民党/共产党——都是硬茬,靠武力说话,没道德底线。1937年南京大屠杀30万人,日本不吃“非暴力”这套。

甘地靠道德感化英国,中国没这条件——对手不讲理,非暴力等于送死。

2. 政治环境:集权VS分散

甘地主义需要一定政治空间,中国环境不给:

印度松散:英国殖民统治靠地方精英间接管理,甘地能搞群众运动,1930年盐税抗争动员几十万,英国没法全压。国大党也是松散联盟,甘地有操作余地。

中国集权:中国从帝制到现代,集权传统深。清末(1911年前)皇帝说了算,民国军阀割据,共产党1949年后更是一党专政。群众运动要么被镇压(1927年上海工人起义被屠),要么被收编(毛用农民武装革命)。非暴力抗争没土壤,1989年天安门试了,坦克碾过去,死了几百几千直到數萬,具体数字大家争议。

甘地靠群众压力翻盘,中国集权下这招被掐死。

3. 文化差异:儒家VS印度教

甘地主义扎根印度教,中国文化不搭:

印度教根基:甘地的“非暴力”从耆那教和印度教来,强调忍耐、牺牲。《薄伽梵歌》讲“无私行动”,甘地1930年说:“非暴力是灵魂的力量。”印度人有宗教传统,吃苦耐劳跟着他走。

儒家实用:中国文化受儒家影响,重“治国平天下”,讲实际效果。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论语》),意思是敌人不讲道德,你得硬刚。道家也讲“无为而治”,但不推非暴力抗争。1949年前後毛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内斗哲学。

甘地的“道德感化”在印度有群众基础,中国人更信“以暴制暴”。

4. 现实条件:生存压力太大

中国近代的生存环境让非暴力没戏:

战乱频发: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共建政,中国打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内战、外敌入侵。1931-1945年日本占了半壁江山,死了2000多万(官方数据)。甘地1947年禁食求印巴和平,中国没这奢侈,抗战得靠枪。

贫穷急迫:1949年中国GDP人均才50美元(Maddison数据),印度好歹有英国留下的铁路和工业基础(1947年人均GDP 60美元)。中国要翻身,靠的是工业化(1950年代大跃进)和军事化,非暴力太慢。

对手无情:甘地对付英国,英国还讲点“绅士风度”。中国面对日本(南京大屠杀)、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清党杀共产主义者几万)、共產黨(政治運動大饑荒犧牲幾千萬人),都是下死手。非暴力在这儿是“请君入瓮”。

甘地的慢节奏抗争,中国等不起也用不上。

5. 尝试与失败:中国试过吗?

中国近代有人想学甘地,但都翻车:

胡适的幻想:1930年代,胡适写文章赞甘地,说中国该学非暴力。但1937年日本打进来,他改口:“现在只能武装抗日。”(《胡适文集》)

天安门1989:学生搞静坐、绝食,像甘地禁食抗争,结果6月4日坦克清场,死伤惨重(BBC估算数百至千余人,英美外交電文説是幾萬人)。共产党不吃道德压力这套。

民间抗争:2000年代拆迁维权、环保游行,偶尔有非暴力影子,但政府一抓一关,没后续。2025年看,X上有中国网友说:“甘地在中国活不过三天。”

结论:甘地主义为啥不行?

甘地主义在中国没用,因为:  

历史:对手太狠,没感化空间。  

政治:集权掐死群众运动。  

文化:中国人信实力不信忍耐。  

现实:生存危机逼着用暴力翻身。

甘地在印度靠非暴力赢了英国,中国近代靠战争赢了独立和尊严。甘地主义像个“温室花朵”,中国这块硬地长不出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AI成了佛教的救星、靈魂的載體

 谢选骏 《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記者洪淑惠台北 2025-03-31)報道: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權威醫師,他建議長者善用AI工具,活化腦功能。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方式及長者的生活品質正迎來全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