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9月18日星期一

主观唯心主义是硬道理


A《主观唯心主义》报道:


主观唯心主义(英语:Subjective idealism)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与客观唯心主义对称。


主观观念论或称主观唯心主义,指把个人的主观意识看作是世界本源的哲学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另一为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等所谓的心学里也有所表现。


代表人物

中国

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陆九渊(1139年-1193年)

王守仁(1472年-1528年)

英国

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

费希特(1762年-1814年)


B《主观唯心主义》报道:


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或主观唯心论是一个哲学理论。认为认识是人们心灵的自由创造,是头脑里固有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神的启示”、“天赋观念”。

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代表人物门格尔、帕累托等。

涵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代表人物

中国

陆九渊(1139—1192)

西方

门格尔、帕累托、希克斯

门格尔认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在门格尔等人思想的基础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无差异曲线。

门格尔、希克斯等人实际上认为,2件棉衣加上3个面包,同1件棉衣加上5个面包可以“无差异”。也即物理、化学等客观状态不一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是一样的。进一步而言,人的主观感觉可以脱离物理、化学状态而独立存在,并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源。门格尔、希克斯等人改变了效用的概念。在一些观点中效用是用于描述商品满足人某种需要的能力,希克斯等人认为,效用是人的主观感觉,并不是客观世界物质的绝对性质。也就是说,在希格斯等人眼中,商品最终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主观需要而并非其本身产生对人类的效用。

在此基础上希格斯等人又建立了序数效用函数论。效用是无法精确度量的,因为人们对商品的偏好是难以用明确的数学来表示。在希格斯等人眼里,一组商品比另一组商品可以带给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更多的效用是能确定的(这个假设虽然看似合理,在近几十年也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试验与理论所反对),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字关系,而且强行确定某种严格的数学关系最后也往往不能很好地自圆其说,故序数效用论连同他的主观效用观点被此后的西方经济学广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在这种理论,以及该理论的各种修改版本下的效用函数一般都是模糊不定,因人因时而异的,经济学家也一般只会确定这些效用函数的一些特性(比如增减性、凹凸性、极值等)进行研究而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某一确定形态的效用函数,微观经济学理论大多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马歇尔:唯物主义

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指出商品价格是供求均衡的结果。

实际上,马歇尔综合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把唯物主义结合在了一起,他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经济学者。他不喜欢像李嘉图那样的主观主义,李嘉图的主观主义显然不符合事实,他也不喜欢门格尔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因为现实中有许多现象需要客观一些的解释。他最后选择了一种辩证综合,它是经济学的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经济学的一次重要转折。

中国的唯心主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这句话在古代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述中是很出名的。它道出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世间皆由心生。心学大家陆九渊也讲过“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选骏指出:人说“贝克莱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可能思考或认识经验过的对象之外的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闭上眼世界就不存在了吗?”我看确实如此,谁闭上了眼睛,谁的世界就不存在了。别人的世界继续存在,可是与闭了眼的人还有什么关系?人类也是如此,人类灭亡以后,地球和宇宙,还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人类的宇宙和地球,当然也是就此灭亡了。


《今天来讲一讲哲学家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报道


可能有些朋友没听说过贝克莱,他和洛克、休谟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三大代表人物,就是相信知识来自于人的经验。与之相反的是唯理论,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的理性。


先放总论:贝克莱自认为是一个反对形而上学而维护常识的人,同时他也主张基督教、反对无神论,所以他想把这些观点调和起来,也就是说,把常识和基督教信仰调和起来。反映到哲学主张上就是说物质并不存在,上帝通过我们的知觉,直接与我们沟通。所以哲学上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idealist),主张这个世界物质不存在。


那存在什么呢?存在的是被我们的精神所感知到的观念。这个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精神和观念,而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上帝。所以,上帝存在,物质不存在。


接下来讲一讲“存在就是被感知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到底是什么意思~


贝克莱认为无论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还是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以外都没有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它们为人心所知觉、所认识。因此如果它们不为人所知觉,不存在于一切其他被造物的精神中,那它们就完全不存在。


当人们说某物存在时,他们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曾经看见它、听过它、嗅过它、意识到它等等。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说一样东西能够离开精神的感知而存在,那就根本不可理解。


举个栗子,如果一位作家写出了一本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他没有拿去发表,也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写了这本书,没有人知道这部作品。过了几年之后,连他自己都忘了自己写过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真的存在吗?


你能设想一个感知不到,但是仍然存在的东西吗?


如果你想到了,那么贝克莱认为,即使能设想出那个东西,你实际上仍然是在感知那个东西的。


说某物存在着,就是说它被心灵掌握了。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上帝为什么存在?


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反驳啦,事物的存在怎么可能是被感知才存在呢?


如果我和我妈聊天,这时妈妈存在,但我一旦转身离去后,岂不是说妈妈不存在了?如果我回头再看妈妈的背影,她又再次存在,又岂不是说她在世界上短暂消失了一段时间吗?看起来好扯啊。


当然贝克莱会认为妈妈仍然存在,因为即使她离开了我的视线,离开了我的感知,而且就算全世界都没有人感知她,她还是依然存在。


因为他认为,事物离开人们的感知仍然存在,是因为它们被更高级的心灵所感知,而那个更高级的心灵在贝克莱看来,就是上帝。


而且我们之所以能够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外部世界如此有规律和秩序,我们的观念千姿百态又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一个更高级的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保证了事物存在,这个实体无非就是上帝。


上帝在贝克莱这里的作用,相当于康德的物自体,上帝是所有知觉的不被知觉的原因。他是我们的感觉印象的原因,他本身又感知着所有的感觉印象。


到这里贝克莱就完成了引入上帝的论证。


谢选骏指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硬道理?”我认为,主观唯心主义的硬道理,在于解释了碳基生物的存在特点!斯宾诺莎还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伦理学》通篇谈论“上帝”,因其荒谬绝伦而引起了举世声讨。这都是因为斯宾诺莎他用错了词汇,他的“上帝”应该是指“碳基生物”,他所谓的“世界是上帝的属性”,意思应该是“碳基生物所认识的世界就是碳基生物的属性”……那就对了。看哪!只要简单更换一个词汇,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了!至于贝克莱认为,“事物离开人们的感知仍然存在,是因为它们被更高级的心灵所感知,而那个更高级的心灵在贝克莱看来,就是上帝。”——这显然是基于“罗马的天主教信仰”,而不是“英国的经验论实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