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谢选骏:西方文明的大部分时间还不如中国文明重视科学


《1434:伪知识还是对正统的挑战?》(2009年01月02日 BBC)报道:


开卷有益。《中国丛谈》谈新书系列逐一介绍八本2008年出版的关于中国的非小说类英文书。第八集介绍《1434:雄壮的中国舰队在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1434: 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


1434的写作和出版耗资巨大——

退役的英国海军潜艇艇长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新著,《1434:雄壮的中国舰队在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可以说是他上一本关于明朝郑和船队在哥伦布之前已经到过北美的书,《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的续集。


《1421》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正反两面的反映都很激烈。不过,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他的提法嗤之以鼻。


孟席斯在《1434》的引言里第一句话就说,许多历史学家对1421反应冷淡,令他大为不解。他最喜欢的论据是:你怎么可能去发现一个已经被人绘制了地图的地方?这还需要争论吗?


点火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要继续跟踪这些古代航海者的足迹。对他来说,《1421》留下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船队有没有传播知识和技术?传播了些什么?


在《1434》中,孟席斯提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跟古希腊罗马文明共同组成了欧洲文明的基础。

1434年,明朝船队中的一支,经埃及抵达意大利,大明皇帝的使节觐见罗马天主教皇,赠送了大批礼物,包括孟席斯声称后来被哥伦布获得的世界地图,还带去了天文、数学、艺术、印刷、建筑、冶炼、测量、制图等等知识。


他认为正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艺术成就和知识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文艺复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如果说《1421》提出中国人在欧洲航海家之前到过美洲引起极大反响,《1434》这个更耸人听闻的观点,似乎应该轰动效应更强。


但这次似乎批评声都淡薄了不少。


伦敦亚非学院考古学教授汪涛认为,《1421》提出的是一个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全新的学说。而《1434》这本书基本上是根据已有的史料,得出作者自己的结论。


他认为,《1434》的副标题更多是为了耸人听闻而达到促销目的。但说到底,这是一本为普通老百姓写的书,不是写给学者看的,不应该把它跟学术著作相提并论来评价。它只能算普及读物。


“伪知识”


有一种批评意见指孟席斯的书提供的是伪知识,而伪知识跟知识具备同样的威力。


汪涛认为,《1434》不能称为伪知识。书里很多史实是已经被证明的,不是新知识。比如中国在十五世纪前就发明了很多东西,如印刷术、交通工具、机械原理等等,欧洲是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运用这些知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他说:“这里没什么新的知识,但也决不是胡编乱造的。不过里面确实带了一些作者本人的臆想的成分。”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它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有独特的观点,不管是偏见还是主见。


这本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详细陈述了明朝出海航行的故事。后半部分着重讲中国文明传播到欧洲的知识转让过程。不少读者感到这部分的论证显得简单,甚至有点牵强。


知识传播


比如,书里第21章的标题是,中国对文艺复兴的贡献,主要论证知识的传播。但这一个对于证明中国文明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的关键章节,却显得很简单。伦敦亚非学院考古学教授汪涛说:


“这本书里,作者对历史没有太多解读。只是把已知的中国的史实跟欧洲的情况作了个对比。他可能是利用1421成功后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书的宗旨没有太多变化,但在历史取材方面比郑和航海要弱。”


如果要论证中国的发明和知识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就应该证明发生了知识传播,而知识传播所需要的史学家的认真研究,在这本书里并没有体现。


不过,汪涛补充说,"知识传播这个命题很笼统,要把它具体化,把每一件事具体化,目前还没有很令人信服的研究。"


许多历史学者对1434评价很低,认为没有学术价值,不值得一评。孟席斯自己也承认,他的方法跟传统的做学问的规矩相去甚远。但是,这正是他的目的。


挑战传统


“写历史书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你可以写一本很枯燥的历史书,通篇用很多'如果','但是'这样的词汇,最后谁也无法批评你,因为你给自己留了很多的退路。是有一些很好的历史书,但很多历史书非常枯燥,完全是写给其他历史学家看的。


“我有意识地避免把这本书写成给其他历史学家看的书,我是写给普通公众看的,所以必须找到一种使这本书有可读性的方法。我自己不太擅长写作,但我的出版商在可读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如果这种方法成功了,公众感兴趣了,他们去买这本书看了,他们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不是学者,不特别聪敏,我15岁就辍学了,但是,我非常清楚,普罗大众非常聪明。我认为公众的智力和知识被大大低估了。


“我们在做的是通过互联网发掘和利用这个巨大的知识库。每个月1421网站从120个国家收到邮件,批评、建议、赞扬,或者提供信息。”


孟席斯说,用来自这样一个知识库的素材写书,通过书吸引更多人,扩大知识库范围,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对孟席斯的批评很激烈,对他的指控各式各样。有说他那份地图是伪造的,说他拿中国政府的钱替中国唱赞歌,还有说他是想靠耸人听闻来赚钱,等等。


商业考虑


孟席斯承认,这两本书出版的时机的确不错。中国的崛起使全世界对中国兴趣大增。但是,至于他是否出于某些个人原因或目的被中国收买了,因为他写的东西显然对中国有利,孟席斯回答:


“我从来没有拿过中国政府、中国机构或中国人的一分钱。所有的研究都是我自己做的,所有的开支都是我自己出的。至于说我是否算计好了在这个时候出这本书,那一点都没错,的确如此。


“我对这本书的商业成功非常非常关注。我是在挑战现有权威和习俗,是在提出全新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只有获得公众的接受和支持,我才能成功;只有读者购买数百万册1421和1434,只有读者要求把这两本书列入学校阅读书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能赢。”


孟席斯透露说,写作和出版1434这本书花了超过两百万美元,用完了第一本书的版税还要再加上他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所以他一定要使这两本书的影响最大化,对此没有任何歉疚。


孟席斯1937年出生,二战前曾在中国生活过两年。1953年加入皇家海军,59年上潜艇服役,1968-70年担任指挥官。


据媒体披露,1970年,孟席斯向英国外交部建议政府跟南非当局交涉,要求南非政府对英国潜艇上的有色人种船员跟白人船员一视同仁,但外交部不但拒绝了他的这个要求,还取消了他那艘潜艇访问南非的计划。孟席斯为此退役,离开海军。


有批评者认为,这段经历可能也是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挑战欧洲自我中心的历史学的原因之一。


孟席斯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但他承认自己在挑战传统,挑战权威。


谢选骏指出:人说“传统总是要求人们注意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我看“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似乎在于“科学”。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西方文明迄今为止一千五百年(公元500年前后到2000年前后)的历史上,科学的显赫地位或曰主导作用,其实仅仅是在最近五百年间(公元1500前后到2000年前后)才确立起来的。换言之,在此前的一千年之中,科学传统在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分量,甚至还不及它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分量呢。所以说BBC怀疑的“1434伪知识”并非空穴来风的。


《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玺运空间)报道:


作者简介:


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937年生于伦敦,几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英国。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1957年在“钻石”号驱逐舰上服役于地中海海域;1959年,在“纽芬兰”号上担任航海指挥官,服役于远东海域;1960年,调到“决心”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任作战官;1968年,担任“鳁鲸”号潜艇艇长,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执行全球航行访问任务。在皇家海军的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迪亚斯、卡布拉尔和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之后,他曾多次走访中国与亚洲各国,专注于研究郑和率领的中国舰队先于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传奇旅程。


内容简介:


2002年,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大陆,还可能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进行了环球航行。1421—1423年间,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世界。有人说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定峰。


这一观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连中国学术界也有些意外。


6年后,孟席斯在这本《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扔出了更大的爆炸性观点。这次,他宣布文艺复兴也是中国人引发的。


孟席斯爬梳了大量中国史料,在每个细节上都力图严谨。本书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通过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孟席斯这一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再次激起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声浪。而孟席斯却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在这段煽动性、可读性强的历史中,加文·孟席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即中国是点燃文艺复兴的火花。根据多年的研究,这段神奇的历史表明,1434年,皇帝的官方使节——中国舰队抵达托斯卡纳,并在佛罗伦萨会见了教皇尤金尼四世。代表团向教皇展示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丰富知识:地理学(包括作者认为传给哥伦布的世界地图)、天文学、数学、艺术、印刷术、建筑学、钢铁制造、土木工程、军事武器、测量学、制图学、遗传学等等。这种知识天赋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发明创造,包括达芬奇的机械发明、哥白尼的革命、伽利略的发现等等。


从1434年起,欧洲人接受了中国的思想、发现和发明,这些就像希腊哲学和罗马法一样,构成了欧洲文明的基础。《1434》这本书博学多才,推理精深,一定会成为头条新闻,并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历史和世界的方式。


网民嚎叫:


只要是赞美中国古代比西方强,就是伪作。只要西方好,就是真实历史。

2021-09-05


可太真实了,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对明朝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真的有那么了解吗?可是很多人连这个都不清楚,我是抱着怀疑态度。

2022-06-26

我一开始以为这个英国人是卖书的,但看了很多资料后,好像是这么回事。

2021-07-18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国内的历史学家怎么不研究研究


谢选骏指出:西方文明的大部分时间还不如中国文明重视科学,但是毕竟西方文明后来居上了。现在中国文明经过了两百年的战败、混乱、窒息、解体,正在死灰复燃,试图重新组织起来,有无可能在下个世纪展开第三期中国文明的雄图大略,与西方文明的残余势力一决雌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