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4月9日星期六

谢选骏:王阳明心学就是“心机之学”——马屁拍在马腿上



《王阳明如何用心学平乱》(八字路口 2020年3月11日)报道:


王阳明创造的“心学",不仅是一种学说,也包含一种战无不胜的法则。王阳明曾利用“心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平叛,创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阳明利用“心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乱”。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王阳明被称为圣人,其实就是因为他提出了 “心学”思想。


“心学”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学派,主要强调内心的修炼,他曾说“心即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良知,而良知可以让人了解天理,也就是事物运行的最高法则。既然天理在我心中,那么,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实践去验证内心的天理。


可是,由于内心经常受到个人私欲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良知经常被遮蔽。那么,人就必须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了解人类内心的运行机制,从而发现天理,这其实就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学”思想。


不过,我们要注意,“心学”虽然不等于“心理学”,但是“心理学”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与前代学者,比如“心学”开创者宋代陆九渊最不同的一点,就是王阳明更强调要琢磨自己和对方的心理运行机制。


正是因为王阳明强调“心理学”,所以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政治家和军事家。比如,中国的曾国藩、蒋介石,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等。东乡平八郎的座右铭就是“一生伏首拜阳明”。


那么,王阳明“心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究竟有多厉害?我们就通过王阳明平定藩王的叛乱,来看看“心学”的威力。


在讲述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朱宸濠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第一,朱宸濠的祖先曾被明成祖朱棣欺骗,这让朱宸濠内心不平衡。


朱宸濠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五世孙,朱权的后裔。当年,还是藩王的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想要了解靖难之役的过程,请穿越到1402年13月18日的北京)


朱棣为了获得更多兵马,他请求英勇善战的朱权帮助。朱棣对朱权许诺,如果能获得天下,将分一半土地给朱权。


可等朱棣获得了天下,却不提这个承诺了。朱权想退而求其次,去繁华的杭州做王爷,可就连这个请求朱棣都拒绝了。最后,朱棣只给了他当时还非常贫穷的南昌作为封地。


朱权的后代,对此非常不满,但是由于实力悬殊,他们只好忍辱吞声。直到朱宸濠当了宁王之后,他才觉得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呢?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道。这也是朱宸濠决定发动叛乱的第二个原因。


正德皇帝将朝政全部交给宦官刘瑾管理,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与后宫嫔妃厮混。《明史》上就记载,说从正德皇帝开始,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宦官刘瑾借着皇帝的名义飞扬跋扈,掠夺百姓的钱财,梃杖对他有意见的大臣,大明朝逐渐丧失了人心。这让朱宸濠觉得只要振臂一呼,人们就会拥戴他。


话说朱宸濠暗中积蓄力量,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经过十年时间,朱宸濠训练了七万士兵,还招徕了众多亡命徒。


1519年,朱宸濠觉得,羽翼已经丰满,他杀掉了江西巡抚和按察使,正式宣布起兵造反。


朱宸濠起兵的时候,王阳明在干什么呢?他正路过江西,前往福建出差。


当王阳明听说叛乱的消息,立即召集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其中三分之二是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民兵,可以说,双方的实力十分悬殊。


可就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之下,王阳明却仅用了43天,就消灭了这支筹备十年的叛军。他用了什么方法呢?


主要就是以“心学”中的的“心理学”思想。


王阳明分析了敌人的战略。王阳明认为,朱宸濠无外乎有三个计策,上策,是率军直捣北京;中策,则是攻击明朝的陪都南京;下策是让军队留在南昌,在这里建立大本营。如果朱宸濠实行前两个策略,不但叛军数量会不断壮大,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


于是,王阳明决定,就让朱宸濠留在南昌。


他派人四处散布假消息,说有几十万大军正赶赴江西。他故意让人带着调兵的假公文去南昌,让假公文落到朱宸濠的手里。


有人问,朱宸濠会相信这些假消息么?王阳明回答,不需要他相信,至少他会生起迟疑的心,只要他一迟疑,他就大势已去了。


果然,朱宸濠疑神疑鬼,最终决定留在南昌,为应战大军做准备。这为王阳明集结部队,留下了时间。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最后决战。


这已经是明军在鄱阳湖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一百多年前,朱元璋以少胜多,用2万人大败陈友谅6万人,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王阳明开始对士兵们使用心理战,他命官兵放出十万免死木牌。此时的叛军士兵,也已预感到朱宸濠的反叛不大可能获得胜利。大家拼了命去抢免死牌,希望未来能够以此保命。


顿时,朱宸濠的大部队就溃散了。


第二天,朱宸濠收拾残部,组建了一直敢死队,打算做最后一搏。就在双方打得热闹的时候,王阳明命人竖起了一面大旗,上面写:“宁王已擒”。敢死队看领袖都被擒了,纷纷投降。


最后,朱宸濠束手就擒,被带到北京斩首。有战报显示,王阳明平叛,斩首4459人,烧毁敌船746艘,而自己的士兵只阵亡了68名。


后来,有人问王阳明,你到底用了什么兵法、谋略啊。


王阳明说,哪里有什么用兵之术啊。我的秘诀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内心平和,做到比对手更冷静。敌人非常聪明,所以他们一遇到变化,就会患得患失。


但是,我却可以舍弃外在环境对我的影响,从朱宸濠个人的需求出发,分析他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


王阳明对宁王的胜利,其实是“心学”中“心理学”的胜利。


从王阳明用“心学”平定“宸濠之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的时候,我们做事太想获得成功,所以往往就自乱阵脚。因此,我们要学会“冷静”,让自己的想法更加客观。


历代评价


1、“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张岱《石匮书·王守仁传》


2、赞曰: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张廷玉等《明史·王守仁传》


网民嚎叫: 


220v电饭锅

2019-12-06 01:02:34

但从这篇文章看,说白了,还是因为朱宸濠太弱,而不是王阳明多厉害——第一点轻信假消息,放假消息在历代战争都有出现过,但是完全中计的还真不多,显然当时不可能真来几十万大军……即使真有的话也是绕开或者转移,而选择七万对几十万来防守就呵呵了,更不用说造反前不去收集敌军到底有多少军队、驻扎在哪里等情报就干造反……第二三点则是朱的部队士气意志太差 别人是宁死不降 这是只是预感会败还没打呢便纷纷投降 当然历代反叛往往会面临士兵投降意愿高的状况 要是郭松龄那样突然反叛的咋就不追究了 但你战前都准备好十几年了就不能坚定一下意志?还有高组织的战争中即使最高指挥真被抓住了还有各级指挥呢,像这样敌人说你们最高统帅被抓了就立马投降了只能说朱的军队还是素质太差 加上经过前两个中计已是强弓之末 总结 王阳明的计策都是军事中常用的、简单的计策,是比心学早好多年的,而这些计策之所以能成功还是朱的问题 把朱宸濠换成拿破仑韩信什么的从十年前备战开始 估计王阳明这几个计策一个也成功不了

2020年1月30号

2020-02-07 13:23:16

我怎么觉得正德皇帝确实不值得辅佐

武安宣威

2019-12-14 21:08:42

王阳明在平定叛乱时最出色的一点不在于成功,而在于造成危害小、战损比例小、实力差距大三点上,从这一点来说,他立功之言不错。

另:心理学。。稍微不是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行合一

AH808858913

2020-02-23 17:45:58

说王阳明不厉害,你怕是不了解他吧,他本来就不是带兵打仗的,他相当于哲学家,阳明心学影响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到你这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啧啧啧啧。。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可是这个王阳明拍起马屁来,真比太监还着急——他自以为聪明可以逢迎拍马得到头功,没有得到命令就去参与皇族内部的争斗,结果就犯了大忌,只要他活着就再也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了。这就是“心学的败笔”。只有等他死了,人们才放下心来,可以给他戴上高帽子,因为王阳明的“心机之学”再也害不了别人了。


人说湛若水是与王守仁共倡“圣学”的好朋友,他在谈到王守仁学术思想的转变时说:守仁“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正德元年)始归于圣贤之学”。王守仁的门生黄绾认为:正德九年以后,其师“始专以良知训学者”。


我看所谓的王阳明心学不是什么心理学,而是典型的就是“心机学”——他把历代传承的“权术”集了大成,创造性地发展出极深的“心机”,不过到头来害人害己,马屁拍在马腿上,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直到最后,王学的扩大风靡更是流毒天下,害得明朝亡了国。王守仁的哪里懂得,这个“心机学”是千万不能说破的,一旦说破,“斗心眼儿”就将成为社会的常态,一切规范都将瓦解了!——“守仁”这个名字真不吉利,因为那结果就是守着一个昏君过了一辈子了……

2 条评论:

  1. 守仁 二字一看不就是拍马屁,韭菜学的创始人祖师爷就是王阳明。

    回复删除
  2. 丛林社会怎么会有公民思想、文明思想呢?除非变态。中华文人因为变态而自淫不能醒。

    回复删除

谢选骏:歐洲殖民者後裔不敢面對祖先的罪惡

《印第安人的千年之“病”》(2002-12-23 朱步冲)報道: “在那些日子里一切都好,我们百病全无,而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的贫穷开始了,战乱开始了,受苦受难开始了。”这段由17世纪初玛雅人写下的诗句,被频繁引用,作为欧洲对美洲灾难性征服的有力佐证。 墨西哥印第安人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