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9月22日星期四

谢选骏:人死了才可能客观中立


《理客中真正让人厌恶的是 “中立”》(2022-02-28 学术星球 拙棘原创)报道:


理性、客观、中立,这三个词每一个都是千头万绪,有无数种哲学立场可对它们作出规定乃至解构。事实上,一些反对理客中的文章就借用了大量哲学资源,试图釜底抽薪地对理性、客观、中立这几个概念作出解构,而非满足于一种经验性的批评。后者意味着,不怀疑理性、客观、中立本身能够成立,而仅仅对特定情境中的理客中话语特别是中立立场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批评。


读哲学容易让人养成一种糟糕的习惯,即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特定概念分析一下。而所谓概念分析,往往就是脱离语境,展开相关语词的语义可能性。但事实上,真正重要的是在进行这类分析之前好好领会日常言说所传达的真正含义,而非不管对方实际想表达的意思,单把某些个语词拎出来,然后像捏橡皮泥一样把它捏成各种形状,再依次进行攻击。


这并不是说,日常言说和哲学分析是完全隔绝的,而只是说,既然你试图分析的论点是在日常言说层面而非特定学术脉络中提出来的,那么为了理解这一论点,你也必须先停留于日常言说层面,才能把握它的实际意思。


我们所说的理客中是一个流行于公共讨论中的日常概念,而非学术概念。作为日常概念,理性、客观、中立都足够清晰,或者说,模糊得恰到好处,我们能够很好地领会和使用这些概念。


理性和非理性相对。我们一般都认为,遵循逻辑规则是理性的;模仿自然科学的求证方法是理性的;相信科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判断是理性的。理性还和情绪化相对,理性意味着一种冷静、不易头脑发热的思考习惯。


客观和主观相对。所谓客观,就是不预设立场,不被情绪、偏见裹挟,愿意接受相关事实,根据事实形塑自己的观点,而非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挑选、裁剪事实。


粗略来说,理性强调的是“能力”,客观强调的是“意愿”,理性客观就是一种愿意接受(自己也许并不喜欢的)真相,也有能力判断什么是真相的求索品质。


在哲学层面解构理性和客观算不上多新鲜,这类解构工作也不见得多有说服力,而且常常还会使解构者自身的立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试图否定理性、客观的人大概并不多,理客中真正让人厌恶的是“中立”。不少人指出,所谓的中立,其实是犬儒,是虚伪,表面上的两不相帮其实是在放任一方欺负另一方。


面对公共事件,我们可以在两个阶段采取中立立场。


首先是在对事件进行了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和“客观”意思差不多,就是不预设立场,先以开放的态度收集信息,根据信息评估各种立场、各种说法的合理性。在这一阶段恪守中立立场显然是非常合理的。


在了解完事件,根据相关信息形成了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后,我们就要选择立场了,此时逻辑上有三种选项:支持、反对、中立。支持者和反对者都直接“下战场”了,中立者则置身事外。但他并非彻底置身事外,因为中立立场依然有着显而易见的实践影响:使某一方少了可能的掣肘,使另一方少了可能的支援。


因此,中立绝非一种能够免于批评的立场。中立是否合理,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时候,中立确实是合理的。比如在一个司法大体公正的国家,没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保持中立姿态,不积极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不给法官施加舆论压力,让法官安心根据职业逻辑进行判决,这显然是一种合理的中立立场。


相反,有时候中立只是明哲保身的手段,是缺乏勇气和责任感的表现。比如在一个非常邪恶的国家,发生了一件根据常识就能判断出来的冤案,你却不去声援当事人,选择中立,这显然不对。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时候,你认为善与恶、对与错已经明明白白,保持中立、不站出来声援一方、批判另一方就意味着虚伪、懦弱,意味着陷入了消极不作为的不正义,但对方并不觉得自己选择中立有什么问题。他和你对社会的整体判断、对某一事件的具体判断都很不一样,他认为事情很复杂,自己不好判断(他并非没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说大致的猜测,而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猜测不怎么靠谱),不如保持中立,让了解事情、实际负责的人去处理,他相信那些人能比较公正合理地把事情处理好。


我理解很多反对理客中的文章仅仅是想表达一个比较具体的、语境化的反对意见:在某些事件中,谁对谁错明明白白,因此选择中立仅仅意味着纵容迫害。这种批评有时候很合理,但它是一种非常具体、不那么抽象的经验性批评,因此首先,相关文章完全没必要对理客中立场作彻底否定,没必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次,反对理客中不能成为一种普遍性姿态,而必须是针对特定事件的。


།唯色Woeser@degewa:“客观中立”?正好可以引述泽伦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那些说中立的人意味着别的东西。他们假装保护某人,但实际上他们只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谢选骏指出:上面的文章和议论都在绕圈子,容我直接说一句吧——人死了才可能客观中立。只要人活着,他她们首先要顾及自己的呼吸温度饮食男女,从哪里来的客观中立呢?


暗夜寻灯 seeking light in dark night@winstonywu Replying to @xxj2040:科学就是不断地对盲人摸象的结果进行总结和验证最后达到整体的效果。这个整体叫做理论!


谢选骏指出:这就叫做“理论脱离实际”——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不脱离实际”的,尽管它们因此创造了历史。


《理性中立客观是很贵的评论品质》(2020-07-16 青年记者曹林)报道:


摘要:在商业主义变现欲望主导的舆论场中,需要有人打破“相似声音的回音室”而让人看到一个开阔的世界。


为什么说“理性中立客观”是很贵的评论品质呢?因为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坚持这种品质,需要放弃很多有着巨大诱惑力的东西,比如抵制极化观点的流量诱惑,放弃可以变现为真金白银的刷屏爆款,这样做不仅不讨巧还容易被两边人骂。极化观点才有商业价值,理性中立客观只有不能变现的“公共价值”,这就是贵的原因。


传统评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其社会属性相对应的“理性中立客观”,没有哪家传统媒体不以这种价值作为自身评论的金规则,没有哪个传统评论员不将此作为自身从业的“策略仪式”和观点正当性基础。构思每一篇评论的时候脑子里可能都会游荡着“要理性、要中立、要客观”的幽灵。但这种传统的精英姿态在后真相时代受到了嘲讽,就像英国人在脱欧中说“英国人已经受够了专家”一样,后真相时代拥有了麦克风的网民们带着十足的嘲讽说,我们已经受够了传统评论员的理性、中立和客观了。


后真相语境中的信息茧房和极化环境,使受众的观点审美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理性中立客观”变成了“相似想法的回音室”。这种变化可以从“理性中立客观”被缩略为“理中客”并贬义化的过程看出——在舆论场上,“理中客”是一种十足的贬损。一事当前,事实很不清楚,只有一方的声音,人们急躁地需要有人用雄辩而富有激情的声音给出确定性的答案。无数自媒体和营销号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用量身订造的“观点奶嘴”满足这种情绪需求。


理性、中立、客观之类被评论前辈视作职业圭臬的规范,在当下舆论场中被很多自媒体人当成了自己追逐10万+的“写作负担”,是评论的囚笼,他们需要摆脱这些“让人讨厌”的条条框框,让评论成为不受制约的爽文。倒是“反理性、反中立、反客观”,成为很多脸上写着变现欲望的自媒体人的信条:如果你用中性客观的态度做自媒体,那么你只会收获争吵不休的评论以及同时而来的鄙视。但是你如果用两个对立的观点做两个自媒体,那么你就会收获两个百万级大号和无数打赏。一些自媒体大V甚至玩起了这样的操作,开多个号迎合不同群体的观点需求,用对立的观点“喂养”不同人群。


极化观点当道,理性、中立、客观的声音在这种流量逻辑中被边缘化和淹没,与受众“失联”。比如引起舆论讨论的中北大学学生作弊被抓后跳楼坠亡事件,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评论就呈现出鲜明的任性特征:同情抓作弊的老师,建议对相关老师进行心理疏导,指责学生心理太脆弱,支持学校坚持原则,认为家属没有任何理由向学校提什么诉求。这些“鲜明地站在一方”的声音会得到高赞,就像游客违规进入动物园被老虎咬死后在网上会被骂“死得活该”,这些评论因其“片面、朴素的正义感”而有着很高的流量和点赞量。


而信奉理性、客观、冷静、全面、平衡、人道的传统评论是不敢、不能也不会这么写的,“编前会-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的把关流程,也会过滤掉评论中的情绪、主观和片面,而努力在中道上引领理性的思考,不可能做到对一个人的死亡无动于衷、毫无悲悯。但显然,这种背负着理性使命、尝试照顾各方的传统评论,没有自媒体那种“活该”“好心疼那个老师”的声音“更过瘾”、更能满足某种情绪。但是,这正是理性、中立、客观的价值,在商业主义变现欲望主导的舆论场中,需要捍卫公共性,需要传统价值去遏制无价值观的“10万+”荷尔蒙,需要有人为“没有新闻价值的一方”说话,写那些没有流量价值的选题,重复那些没有轰动性却对社会至关重要的常识,打破“相似声音的回音室”而让人看到一个开阔的世界——连世界都见不到,何以会有世界观?


什么是价值?社会学家西美尔对价值的定义独树一帜,他说:所有的价值,说它们是有价值的,这是在“只有通过抛弃其他的价值”而获得这些价值的意义上而言的,正是“获得某些东西的迂回曲折”,才是人们把它们“看成是有价值的原因”。也就是说,正是那些在通向对价值的占有的道路上需要越过的障碍,即“为之努力奋斗的紧张状态”,使得价值是有价值的。这不正是“理性、中立、客观”的价值吗?通过放弃流量、变现、过瘾、刺激、爆款,体现了专业的高贵。我知道爆款怎么写,我也知道什么样的态度能赢得更多打赏和流量,但我就不那么写。理性是很贵的。


谢选骏指出:“很贵的评论品质”一语,道破了“理性中立客观”其实是一种用来叫卖的东西!人死了才可能客观中立,因为她他们不再需要吃喝拉撒等动物过程了。但实际上,人死了也无法客观中立,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活人还要继续利用死人,尽量不让它客观中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