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8月10日星期四

谢选骏:新闻封锁——洪水滔天

《“不要以为暴雨不会再来”,大部分人对洪灾抱侥幸心理》(谷雨实验室 2023-08-04)报道:


台风“杜苏芮”给京津冀地区带来的暴雨和洪水还未消退,网络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图片:洪水在城市蔓延,甚至即将淹没红绿灯。但在百年一遇的暴雨之前,我们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曝晒的6月。地球的夏天正变得愈发古怪,让我们回想一下去年这个时节:广东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热射病和高温成为多地的高频词,四川和重庆的高温干旱导致了持续多日的电力短缺,重庆的山火蔓延,再往前倒退一年,2021年7月20日,郑州连遭暴雨袭击。


我们不是孤例,全球范围内,从欧洲的高温,到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州的山火,纽约的蒙尘,菲律宾的暴雨,使得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极端的气候正在变得愈加频繁。


是时候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帮助我们的城市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灾害?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主管刘岱宗先生推崇“韧性城市”的概念,他曾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工作,也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一直致力于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既然气候变化已成定势,如果一些灾难不可避免,我们需要让城市在灾难发生后恢复得更快,更有韧性——这是“韧性城市”的核心要义之一。


我们请刘岱宗先生介绍了一些优秀又巧妙的“韧性城市”案例,也向他请教,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个人能做什么。他警示我们,不要再抱侥幸心理,以为这一次的暴雨走了,就不会再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一定要有长远的、系统性的规划。”


我们要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谷雨:您能先介绍下什么是韧性城市吗?


刘岱宗: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是不足的。这几年我们总呼吁建立“韧性城市”,韧性(Resilience)城市是指你没有办法阻止城市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但是你能快速地恢复,就跟弹簧一样。


韧性城市的范畴是非常大的,比如跟气候相关的,包括(如何从)高温、低温、干旱、洪水中(快速恢复),新冠也是,城市(居民)的健康被打击了,你要想办法快速恢复,还包括恐怖袭击,比如911之后如何快速恢复,再比如住房危机、社会不平等,等等。如何抵御极端气候是韧性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注:下文中“韧性城市”专指城市从极端气候中恢复的能力。)


谷雨:那在诸多极端气候里,放眼全球范围,海平面上升、风暴和降雨带来的洪水是其中威胁性最高的吗?


刘岱宗:洪水带来的灾难是可视性最强的。如果我们想打造可以从洪水中快速恢复的韧性城市,就应该分两块,一个是短期应对的、战术性的,水来土挡,交给应急减灾部门。还应该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这个是我们缺乏的。这两年你会发现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短期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你的下水系统、你的建筑、你的生活方式,是几乎没有改变的。


谷雨:但像一些大城市,它的下水系统已经建成那么多年了,对它改造也不现实吧?


刘岱宗:你可以看看荷兰,这个国家很大一部分国土面积是在海平面以下的,但洪水对它来说压力并不大。它靠的可不是一年又一年短期地应对洪水。


1953年,荷兰爆发了一次非常大的洪水,把国土很大面积给淹没了,之后它痛定思痛,进行整体的改造,用了四五十年,方方面面、全社会系统性的改造。它用了四十年建了马仕朗防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防风暴大坝,它的大小是埃菲尔铁塔倒下那么大。不仅仅是改造河道,你可能觉得这就是水务的问题,对吧?


其实还包括城市的适应性改造。比如荷兰有好多的建筑物是可以漂浮的,它沿着河会修一些建筑,底下有根杆戳到河床底下,当洪水来的时候,你摇杆子那个房子就会慢慢给升起来,洪水走了,房子又可以回归原处。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提高城市的水储存能力,荷兰城市里的很多建筑都是可以帮你储水的。一个公园可能平时是篮球场,但被设计成雨水天气可以储存雨水,来防止周围的街道被淹没。再比如鹿特丹的“1平方公里可持续屋顶景观城市中心”行动,鼓励居民改造绿色屋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还能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看看荷兰,你就知道“逢雨必涝”是可以打破的。


日本也是,很容易受到台风影响,但东京极少出现内涝的局面。你看《唐人街探案3》里那个巨大的地下宫殿,是1992年到2006年间,日本政府投资20亿建的排水系统,用来蓄水和排洪的。平时游客还可以花点钱去参观。它的核心是暴雨来的时候就往那里面储水,然后通过底下的排水隧道和筒仓再把水往城市外围排,整个系统每秒泄洪可以达到7000立方英尺,只需要不到3秒就可以排空一个标准游泳池里的水。


这些都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谷雨:这里面有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修建一些公园的同时,把它作为储水的地方。我看您朋友圈也分享了泰国建筑师Kotchakorn Voraakhom在曼谷设计城市公园的案例。


她认为“混凝土抗洪”的方法已经落伍了,她在曼谷设计的城市公园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娱乐,也是在帮城市处理水。她把整个公园设计成倾斜的,这样地心引力就会把雨水带到低的那一端储存起来。旱季的时候,平时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浇灌公园一个月。她还设计了很多水上自行车让人们去蹬,蹬的同时又可以净化储存起来的水。她说,“当生活给了你洪水,你在水里玩得很开心”,真是很巧妙的设计。


刘岱宗:所以韧性城市是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不止是水利部门,它干不过来的。市政交通、建筑师都要参与进来。


其实科技公司也可以做许多事,谷歌就做了洪水的地图,叫Global Flood Mapping,通过一些大的数据分析来看哪里比较容易积水。比如洪水来了,救援队都没办法找路进去,大家也不知道水的深浅,只能空投物资,人出不来。如果有一个洪水的地图对救援是很有利的。


当然我觉得要设计很好的市场机制,到底谁来花钱?我举一个简单例子,纽约洪水脆弱性地图上线后,对房地产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的房子立刻就贬值。郑州暴雨后山上的房子也涨价。对个人资产有影响的话,很多人可能就愿意花钱。


谷雨:如果一些上游城市提高了储水能力,下游城市的风险会降低?


刘岱宗:打造韧性城市是需要跨区域协同的,洪水来了它可不管行政区域(划分)。我们在一个长三角的沿海城市做韧性城市的项目,它要在自己行政边界内修一个很大的泄洪区,你说沿海城市土地价值多高,与其花这么多钱,不如把钱投资到上游,多修点坝,把河道整治一下,对吧?可能性价比更高,也更有效。


但是它没有这种跨境投资的机制,也没有回补的机制,所以就没办法。随着这两年洪水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需要政府想明白,大家同心协力,按照流域来做整体的治理,做整体的规划,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


谷雨:您刚才说洪水是我们面临的气候灾害中可视性最强的,其实这两年高温也很多发。


刘岱宗:欧洲的高温问题比较明显,每年死于高温的人远多于死于洪水的人,因为它会把很多高温引发的心脏病等都计入进去。


针对高温也有很多韧性城市的举措,比如法国有个凉岛规划,它要保证任何一个人步行7分钟,能找到一个降温的地方。有可能是公园,有可能是有顶棚的公交车站,或者是图书馆、喷泉。巴黎重修了很多喷泉,加了喷雾功能,就是帮助降温的。政府部门还专门做了一个APP,你可以快速在上面找到降温点。这也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至少你别在公共场所热晕了。


纽约有一个叫清凉屋顶的项目,特别便宜,就是在最容易受热的社区安装反光屋顶或者在侧面涂反光涂层,它把太阳光就返回到天空里去,经评估,夏天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最高可以降低30%左右,节约10%-30%的空调开支。这都是一些很有趣味的解决方案。


城市河流的改造也很重要,芝加哥有个“野生一英里”项目,是把一个功能性的工业河流改造得具有生态性,从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北京的亮马河也是如此,可以帮助沿岸降温。


谷雨:听起来是不同国家各有各的优点。


刘岱宗:反正就是大家互相学习,你总能够学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国内在抵御洪水这块,长三角地区跟珠三角地区是做得还不错的,深圳、广州、宁波、上海、苏州,这些地区又有钱,又在下游靠海。


有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浙江境内的瓯江下游航道建的防撞墩,就是桥的主墩前面还有一个墩子,用来阻挡上游漂下来的房子、船什么的,防止把桥墩给弄坏了。就是防撞墩可能没那么好看(笑)。上海松江的洞泾镇也修了保护桥墩的“护膝”,要好看一点,但是不如前一个经撞。


我们的很多基础设施是缺乏对洪水的韧性的。尤其要提高出行交通体系的韧性,对抗洪水的冲击能力,淤泥、坡度、排水,都要考虑。铁路、机场以后的修建,都要考虑越来越多变的气候。


谷雨:而且北方城市也该提高警惕了。


刘岱宗:其实这些东西每到夏天就会有人来找我聊,郑州暴雨过后也是,我们也在公众号推了很多韧性城市的案例,然后一过了夏天,大家就忘了,老有下一个气候灾害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等下个夏天来了,还是那些应急的措施,没有长期的战略。


现在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其实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


我们打造韧性城市的速度还跟得上气候恶化的速度吗?


谷雨:您一直以来提倡的绿色出行,其实是另外一个层面,是从根本上缓解气候问题的。


刘岱宗:对,气候它分两个,长期叫气候问题,短期叫气象问题,现在气象问题越来越频繁,肯定是因为根基变化了,也就是长期的气候发生变化了。根本之道还是解决气候问题,而交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仅次于能源系统。所以绿色出行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


谷雨:除了韧性城市,这两年还总谈一个词语叫,“气候适应性社区”?


刘岱宗:气候,一方面是减缓,大家都知道,减排二氧化碳就能减缓升温。另外一个叫适应,我举个例子,如果把所有排碳的都转移到东南亚,转移到非洲,我们就碳中和了对吧?


但是你会发现地球仍然会变暖,海平面仍然会上升。“气候减缓”是你做好自己的工作,“气候适应”是你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可能别人做的慢了或者不如你了,仍然提高了气候恶化的风险,你要做好适应,要做好防御。


欧洲好多城市很接近碳中和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投入很大资金来做适应,因为它知道自己做得再好没用,你还是要提升你城市适应气候变糟的能力。


谷雨:打造气候适应性社区,其实也就是韧性城市中抵抗气候变化的部分,这和节能减排,哪个更重要?


刘岱宗:“气候减缓”必须要做,而且它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是最大的排放国,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气候减缓解决掉,而“气候适应”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我们归零了,人家使劲排,所以“气候适应”是防御性的。一个主动性一个被动性,你说哪个重要,我觉得都挺重要的。“气候减缓”是要国际一起努力的,“气候适应”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别的国家来帮你做适应。


谷雨: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


刘岱宗:普通人能做好多呢,比如你衣服尽量减少购买,或者每件衣服尽量能穿的时间更长一点,然后你的出行是用绿色出行,尽量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未来我们要鼓励大家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说把各种电器的使用都放在风能或者光伏比较高峰的时候,比如说在风电比较充裕的时候,你用微波炉热东西,然后再保温就好了。


谷雨: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风电能源比较丰富?


刘岱宗:所以欧洲就推出了一个智能电表,它走字是按照碳排放走,比如光伏多的时候,它就3毛钱,火电的时候,它可能就贵,5毛钱,它利用价格来引导你的消费行为。以后人工智能也可以介入,你电饭煲接上,给它设定碳费便宜的时候自动启动,帮你把饭做了。手表、汽车充电都是一样。


我们也可以主动拥抱不同的消费行为,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各种碳标签,比如我买了一双鞋子,“碳标签”显示从制造到运输到我手上,一共耗了230克碳,买另一双鞋子是260克碳,那我就买230克的鞋子,对吧?


国外专门有那种带碳标签的超市。未来可能就像粮票一样,你去超市,我给你两公斤碳票,在这个范围内你买东西免费,超出了,你就额外付钱。


谷雨:我们打造韧性城市的速度还跟得上气候恶化的速度吗?


刘岱宗:《巴黎协定》达成共识,长期目标是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把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现在大概已经升了1.2度-1.3度,很多科学家已经不太乐观,认为1.5度是保不住的。


但1.5度有个好处,就是你哪怕突破了,大家努力还是能把它拉回来。但两度或者三度就很难了,它就会继续升温下去。


我本来是不太乐观的,但自打2021年我们设立了“3060目标”,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还是抱有积极心态的。“3060目标”肯定将在我们生活方式转型上面起到引领作用,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机遇。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现在就搞得不错,也差不多搞了十五六年了,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做事。


网民嚎叫:


X723 发表评论于 2023-08-04 12:46:16

習皇上老早就要你們學習他的治水寶鑑了,所以你們被淹就是對它的不忠!


老寓公 发表评论于 2023-08-04 08:00:52

今后涿州雄安还会在水深火热之中。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3-08-04 07:55:22

水多是好事,就算带来灾难,总好过缺水。看看西北的人烟荒芜,就是因为没有水。广东年年总有几次台风,但不影响广东的发展。没有水资源,就没有一切。现在的气候变化,中国西北的降雨量必然增加。




谢选骏指出:诺亚当初为何得救?因为上帝预先通风报信,由此可见“信息决定命运”。


《河北洪水已致多人遇难 通讯中断、救援十分艰难》(极目新闻 2023-08-03)报道:


沿途的景象让怀策(化名)感到揪心。山塌了,路断了,房屋也被掩埋。他的家在河北保定涞水县赵各庄镇汤家庄村西塌,一个山区村庄。


涞水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北部,拒马河穿过境内的野三坡景区。据人民日报消息,7月29日至8月1日,涞水县遭遇强降雨,同时受周边降雨影响,拒马河、南拒马河、易水河、小西河等河流水位陡长,山区特别是野三坡景区遭重创。


在怀策的村庄,大多青壮年在外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怀策出村在县城生活20来年了,这次暴雨之后,他和村庄里的亲人失去了联络。


洪水合并泥石流,山区救援十分艰难。2日,怀策不顾劝阻,决定和村人一道返乡救人。


同样冒险返乡的还有汤家庄村西坡根的村民张强(化名),但是被水淹没的道路阻断了他的归程,情况比他想象的要严重。


怀策的父亲告诉他,老家有人遇难,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怀策这两天急得吃不下饭,他也犯愁被困的村人食物不足。


涞水的山区,在暴雨中通讯中断,“呼救”的声音似乎难以传出。暴雨过后,他们在等待救援和救灾。


“遇难的人里,有我大娘二娘他们两家的”


讲述者:怀策(化名) 涞水县赵各庄镇汤家庄村西塌村民


8月2号下午1点多,我们一行人从紧挨着涞水县的易县绕行返乡,路过三坡镇松树口,这是我老婆娘家的村子,道路冲毁得比较厉害,我贴着村路的边,上了张涿高速,从那里回到西塌。


一路上我看到的情况太惨了,山塌方了,有的房子被掩埋了,河道也不像原来那样了,沟沟岔岔都是水。房屋没了可以再建,人要没了要怎么办?


我们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去的,走的那个路,旁边就是悬崖,和我一起回去的还有两位妈妈,小孩放暑假了留在老家。她们说,如果孩子没了,我们也不活了。


生产队那个年代,我们汤家庄村分成八个队,每个队之间相隔有几里地。我在西塌队长到十四五岁,其他很多队都还没有去过,但同一个队里,村民都是同族同姓的亲属。


我回去后,看到那情况,真心难受:这么热的天,我们出门穿衣服都出汗,从7月31号发水到现在都三四天了,他们的遗体就用一块塑料布、雨布给裹着蒙起来,都腐烂了,掀开盖着的帘子,根本认不出谁是谁。


暴雨过后的西塌,村民站在被破坏的村庄。


和我一起返程的大概有8个年轻人,还能行动的,但老年人还困在里面。今天(3号)我又回去了一趟,这时候有救援队了,就走在我们后面,我们又救出来几个人,回来后大家都累瘫了。


但也就是这天下午,我爸打电话给我——他在涞水县城,还算安全。他说西塌确认了部分人的死亡,这里面有我大娘二娘他们两家(的人)。


汤家庄村在山区,和涿州的市区内涝不同,这里还有山洪泥石流。


我们住在半山腰,河在山谷里,但谁知道这次是洪涝加上泥石流。救援难度太大了,最实用的工具,可能就是用来探测和空投的无人机,甚至越野摩托车、直升机,用来修路的铲车等等。


路边的动物尸体,羊牛猪狗也都腐烂变质了,就那么暴露在空气里,急需一些消杀的药水。


暴雨过后的房屋。


我们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我也出村20来年了,也是因此,这次洪灾来临时,身在外地的我们得以平安,但我们这次都自发组织在一起返回家救援。


我哥哥嫂子在2号晚上也回去了,到了3号晚上才联系上,之前一直是失联状态。我已经两天两宿没睡觉了,饭也吃不下,就喝了点水。村里被困的人吃的也不够,只能喝雨水。


这几天,村子的微信群里,很多人都在出谋划策,想要打市民热线、消防队或者救援队的电话求救。让我们感到希望的是,临近村子的张家口市可能会跨市救援,我们这边之前着过山火,张家口市涿鹿县的消防曾非常给力地救援。


“我们带了一盘绳子,回村救人”


讲述者:张强(化名) 涞水县赵各庄镇汤家庄村西坡根村民


这趟回来才知道,(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是汤家庄村西坡根的村民,和我们同村的6个人组成了一支队伍,在2号下午6点多一起出发回村。


在回村必经的蓬头村,我们遇到了当地的村干部,他跟我们说,已经捞出四五具尸体了,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村冲下来的,我们村在蓬头村上游。


这趟出行前,政府建议我们等一两天后的消息,不要自行过去,但我们很焦急。


从涞水县出发,我们只带了一盘绳子,开车到蓬头村后,把车停下,开始徒步上山,但根本走不回去,水把路都淹没了,除非用攀岩的方法。我们从很远的一个山绕上去,后来夜也深了,拿着手电也看不太远,只能返回,等第二天白天再上山。


我们村子在山沟里,是山和山中间的凹陷地带,但现在,这个山到那个山都已经是河道了。


3号凌晨1点多,我们返回了涞水县,准备凌晨4点再出发,想要尽可能从更远的山上绕过去,找到父母之后,再想办法出来。


暴雨过后的西坡根。


“对我们的项目是毁灭性打击”


讲述者:郭纲(化名) 涞水县三坡镇旅游项目运营者


我在三坡镇都衙村,比较有名的一个景点云溪谷旁边。我不在那边生活,但是在那驻扎了将近三个月,因为我们项目在那边。


野三坡从很多年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以百里峡为主的环线旅游的镇,整个环线上大大小小的景点,知名的也好,所谓私营的也好,大几百个肯定是有的。云溪谷是其中的一个私营景点,它是在疫情之前都非常有名了,每天接待的客流量能在2万人左右,正常的大型节假日可能就在3万到4万,还有可能更多。


我们是去年开始搞的一个新的旅游项目,属于微度假,里面包含露营,餐饮,亲子儿童以及水上项目。


因为在拒马河边的河滩荒地上,洪水对于我们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对整个环线上的景区多少都有影响。


野三坡漂流地被洪水冲击。


(一)


7月31号的上午5点50分左右,我们这开始涨水,大概一个小时就吞噬了我们项目的一半,中午11点多左右,整个项目就没有了。


在这两天以前,政府就陆续通知各大景点暂停售票,暂停营业,然后转移游客,把这些物资该清理的清理。但是大概在这次洪水之前有过两次预警,洪水都没有来。所以很多运营方就没有完全把物品抢救回来。


这次洪水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我们整个一楼都(淹)没有了,二楼低的那些位置也都没有了。


郭纲的项目地遭遇洪水。


两次预警是官方通知的,最后一次是签了个告知函,告知把帐篷收起来,不能住人。


我们是30号签的,但是从29号开始一直到31号,都在狂风暴雨,想抢回一些物资是没有能力的,项目上就那么几个人,设备需要用到工程车(运送)。


因为前面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31号中午之前,就决定以我为主,先出去探水情。如果能走的话,我需要迅速转移人。


我们的项目地到野三坡高速路口大约三五分钟路程,当时看到沿途山体滑坡比较严重,路上是浑浊的积水,主干大桥下边有一个桥,本来高度应该是在7米左右,我走的时候,桥体可能还剩不到3米露出,已经没了一半了。


我车上拉着自己的员工,还有和我们合作的商家,等我到了高速口再给留在村里的同事打电话,基本上就联系不上了。


我们的公司在雄安,从野三坡上高速过去可能就一个小时。大概当天下午四五点多,突然又有信号了,我和项目地的同事取得了联系,没什么大问题,所以当天就没有再通话。


但到了31号晚上9点到10点左右再联系就打不通了,一直到8月2号下午6点左右我们才取得联系。


今天(3号)我把他们接回来了,开车过去不安全,也是冒着一点风险去的。目前水位下降了,从最高峰时在基础水位上涨8到10米的高度,到现在涨了一两米。


但是里边被困的人还比较多。因为野三坡的高速口就两个,野三坡和百里峡。下高速后中途的桥梁和道路有塌方,车辆可能过不去,没办法第一时间救援。


郭纲项目地附近的道路被洪水冲断。


郭纲路过倾倒的车辆。


我这个项目离高速口近,所以比较方便。但从我们项目往前走,大概一二百米,主路还有桥梁就断了。


我那边一共是5个工人,跟着我一起回来了3个,困在那里的2位员工,中间经历断水断电断网,吃喝不足,身上长了潮气的那种红疹,现在状态非常不好。


项目地有储备食物,但也是基于正常的生活保障,没有想到洪水,更没有想到能够淹掉我们一层的办公室,还有宿舍一层的办公室。我们住的是上下铺,现在一楼上铺的位置全是淤泥,一双拖鞋都找不到了。


这两三天通讯中断,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所以说这边消息出来的也比较少,更多是涿州的消息。


(二)


我们的员工是7月31号晚上被转移到山上边的一个民宿的。也是村干部组织往上转移的,可能才没有更大的人员伤亡,毕竟当地有过2012年还有2021年两次发洪水的经历。


今天我回去看,那里就跟“地震”后一样,甚至还要严重。部分区域可能有恶臭,包括有一些腐烂的鱼、猪鸭气味,然后临时清淤腾出来的救援通道,基本只能过一辆车。


沿街的门脸稍微高一点的,一层完全被淹没掉了,玻璃窗户一楼地面的淤泥能达到30厘米以上,低一点的民宿是把房顶都没了,整个没法住人了。


洪水来袭时。


我还心有余悸。刚才和朋友们在说,直到2号跟我们员工取得联系后,才真正睡了一宿觉,物资财产都无所谓了,主要是人身安全。


31号那天联系不上我们同事后,我就联系了村民、村书记还有当地政府的一些人,都联系不上。


当天晚上,我在抖音发了一个求救的视频,可能就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阅读量已经达到了43万。


第二天我就开始给野三坡、涞水县的政府部门,包括河北的12345热线都打电话,他们的反馈都是已经有人过去救援了,但是过去的人都没有信号,所以说是等待,暂时没有(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8月1号中午我又通过一些群,获取到了村里的卫星电话,但是也一直是在通话中或是暂时无法接通。


山里有的村庄人比较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他们最多用的也就是老人机,迫切的情况反映不出来的。我忘了是哪个村了,可能有这么30来户的人,有30来米或20来米出村的桥,但桥已经冲烂了,然后主路也冲烂了,完全是和外界失联的一个状态,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往高的地方,去山上转移。


包括到现在也有失联的,我看群里边很多人也在找一些联系方式。今天有救援进去了,我看在百里峡方向,有用无人机去投放一些物资。政府昨天也发了一些面包和方便面,饮用水就是大桶的水。


我们这个项目有形投资在1,700万左右,无形的投资没法统计。我们还算是中上的体量,比我们投资大的,损失大的可能多了。


“村里的路被冲毁了,我翻山涉水出来的”


讲述者:林琳(化名) 涞水县九龙镇黑水寺村民


我是7月30号从学校回的家,当时就在下雨了。到了31号,雨变得特别大。我们村在山里,为了蓄水浇地,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建了一个水库。


31日早上村里开始积水,但水还没有那么大,只是从山沟里下来的水,到了下午4点多,水库里的水也下来了。


发水的时候,我爸妈在另一个村子的姥姥家里吃饭,我和妹妹想在家学习,就没有一起去,于是被困在了家里。当时,家里还有爷爷和两个叔叔,以及六七个来避难的村民。


水先是涨到了我们家下面的一片地,没多久路都被吞了,无法出门,也联系不上外面。那时,这几个村民正好在我们家附近,回不了自己家,就先住了进来。我之前不认识他们。


因为不知道水会有多大,我们就一起往山上跑,也看到其他村民往山上跑。不过我家在比较上游的地方,因此水只是流了一点进屋,后来又顺着干流流下去了。


在山上半小时后,感觉情况没有那么严重,我和家人就下山了,回到家里边,把家里的水引流出去——我们不敢在山上过夜,首先怕冷、怕黑,也怕发生泥石流,其次也担心水突然特别大,我们会困在山上下不来。回到家里,至少会有一些吃的。


但我们的物资也不多。最缺的是水,停电了,没有办法烧水喝,之前提前接到桶里的水也支撑不了多久。我们家还有一点煤气,可以做饭吃,但食物在炎热的天气下储存不了多久,如果一顿吃不完,就坏了。冰箱里也还有一点余粮,可以支撑一两天,但同样因为停电,很快也会坏掉,吃不了几天。


村里的其他人家,如果平常习惯用电做饭,这时就不能做饭吃了。我也不清楚其他人家的物资储备状况。


当天晚上,我特别害怕。我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洪水,怕水再涨起来,我也不敢睡觉。家里的大人们轮番值守,看着水的动向。我一直听见外面的水冲击石头的声音,跟打雷一样。


后来我们也一直没有再上山,就待在家里等待。


第二天(8月1号),雨稍微小了一点,水也慢慢退下去了。家里这时候已经完全没有水了,只是村口地势低的地方还不能走。这一天,那几个村民也离开了我家。


我觉得自己还是特别幸运的,除了庄稼被淹,家里没有其他损失。有的人家紧挨山路,可能会被直接冲击到。下游也有很多村民,可能会被冲得比较厉害。


下着雨时,村子里的人没办法通行和互相联络,只能自己管着自己。后来雨小了,可以四处串门。这时,上游的一些村民就会跑到下游,帮忙一起抢救一些物品、排水什么的。我叔叔去帮忙的时候,说看到有的人家车子甚至房子的某一部分都被冲走了。


昨天(2号),先是放晴了一会儿,之后一直是阴天。我爸妈从姥姥家回来了,有点吃惊,说之前完全没听说村里的情况。下午,爸爸留在家里,我和妈妈一起出了村,妈妈要去镇上上班,我则是想赶回我们大学里。


平时没有洪水的时候,出村的路很好走。现在路上有冲下来的渣滓和石头得避开。我从上游的家往下走,经过野三坡,地势越低、水也越多,我先顺着水流比较小的地方走,之后实在走不了了,就沿着山脚处的一块山坡往下走,来到村口。


村口地势更低,大部分已经被淹了。我顺着村口的人家往外走,走到旁边的马路上,马路有几段都被冲断了,后来是涉水和翻山过去的,总共花了半个小时左右,才走出村子。之前没有洪水的时候,开车出村只需要大约5分钟。


本来,我们村通往外面可以走三条路,现在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另外两条路上的桥都被冲断了。我走的这条路其实也断了一部分,但还有山可以走。


我知道有救援队在尝试进来,但是进村的高速塌方了。现在村里面还有好多老人、孩子,也不知道能不能走出来。我害怕水变得更大,引发泥石流,这样这条山路也走不了了,蹚水也容易被冲走。


我现在在学校里,不太清楚村子里之后的状况,也联络不上家人。妈妈上班的地方旁边有信号塔,大家可以去那里报平安。也因为这个,偶尔我能联系上妈妈,但今天我没有打通她的电话。


网民嚎叫:


争争日上 发表评论于 2023-08-04 07:05:29

习的管理能力确实太差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3-08-04 06:45:30

1949年后,中国很多所谓天灾背后,其实都是人祸导致的。2005年才解密,震惊世界的河南“75·8”水库溃坝事件,被美国的探索频道评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第一名,甚至超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溃坝事件。中共建国后在水利建设方面完全照抄苏联,不顾国情实际,用大修水库的方式来治理洪涝灾害。在溃坝悲剧发生的河南驻马店,仅在1957-1959年间就修建了100多座水库。这些中小型水库工程品质低劣、偷工减料,更要命的是,它的设计思路有重大的缺陷,无一例外的都是重视蓄水、轻视防洪,有些水库的泄洪口长期都是堵塞的。导致这些水库在暴雨情况下的泄洪能力极差。当时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看出了问题严重性,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在平原地区修这么多水库,而且重蓄轻排,不仅解决不了洪涝灾害,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次生灾害。但不幸的是,中共是容不下说真话说实话的人的,陈惺的意见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在反右中又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发配河南信阳劳改。这种情况下,天灾变成人祸就不可避免了。1975年8月4日至8日,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降水量超过超过中国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的正式记录,这个时候才想起开闸泄洪已经来不及了,本来各个水库的泄洪能力就很差,在连续的大暴雨下,包括板桥水库在内的62座水库泄洪不畅,相继溃坝。由于根本没有人通知群众转移,结果无处可逃的下游地区村镇,一夜之间,全部被巨浪淹没,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叫做道文城公社,全村死绝,227户人家没一个活口。然后洪水又掠过毫无准备的遂平县、上蔡县,新蔡县,汝南县,平舆县,几天之内,淹死的人数就多达85600人,受灾的人数高达1100万。这个数据是来自河南官方上报的数据。其实按照中共一贯欺上瞒下的传统,真实的数据可能更为惊人。


由于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救灾不力,洪灾过后的尸体之类的根本得不到及时处理,结果很快又引发疫情,在随后的一个月中又有14.5万人因为传染病和饥荒而死。整个水灾保守估计总共死亡的人数超过22万,美国的探索频道认为实际人数超过24万。不管那个数据,都是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美国探索频道把它排在世人震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前面,位列“世界十大技术灾难”首位。但这场堪比唐山大地震的人祸惨剧,一直被中共官方掩盖,30年后才欲说还休的解密。以至于很多河南人都不知道这个并不遥远的悲剧。


谢选骏指出:信息决定命运,信息不够就命运不济。最为可悲的还不是“没有知识”,而是遭到了“新闻封锁”,结果蒙在鼓里,束手待毙。由此可见,“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新闻封锁——导致洪水滔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