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9日星期三

谢选骏:全球疫情揭开中国的“新时代”



据我2012年写作的《中共会在日本“购岛”行动前临阵退缩》所言——

1、太平天国(1850——1864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战败的结果;

2、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战败的结果;

3、戊戌变法(1898年)是甲午战争(1894——1895年)战败的结果;

4、辛亥革命(1911年)是八国联军征服北京(1900年)的结果;

5、北伐战争(1927——192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失利的结果(1914——1918年);

6、共产党夺取中国政权(194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中国受损的结果;

7、文化大革命(1966——1969年)是中国大饥荒、中共和苏共交恶(1959——1962年)的结果;

8、改革开放是中苏军事冲突、中美被迫缓和的结果(1971——1979年);

9、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全面接纳中国作为和国际社会一员的结果(1979——2001年)。

显然,中国未来的走向也与国际事务息息相关,不可能脱节与孤立。因为从我的分析可以知道:即使“封建回潮的文化革命”也不是基于“闭关锁国”的,而是对于国际孤立处境的激烈反应。

正是因为我所说的“对外战争失败推动中国改革”,现在中国有许多人积极鼓动对日作战,其目的不是“抗日爱国”,而是像中共1930年代的“北上抗日”一样,是想通过外人之手,消灭本国的反动政府。

许多中国人预期,中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根本经不起真正的战争,而在美日同盟面前一触即溃。这样,中国人民就会获得第二次解放。而中共也知道自己的纸老虎本质,所以一定会在日本“购买钓鱼岛”的行动计划前临阵退缩。


我们会发现:“对外关系失败推动中国改革”。


《观察:从鸦片战争到中美贸易持久战》(BBC 2018年5月24日)报道:


中美贸易战暂告一段落,但并未解决美国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如同鸦片战争一样,贸易战虽然告一段落,但中美的经济摩擦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中美贸易战暂告一段落,但并未解决美国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如同鸦片战争一样,贸易战虽然告一段落,但中美的经济摩擦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长期的贸易摩擦是否会演变为持久的贸易战?贸易战变成持久战是否会影响到中美国家间其它方面的关系?


回顾一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世界发生了不平衡的巨变,新崛起的大英帝国不断扩张其全球影响,和当时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但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走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后人更多是从地缘政治、体制、道德、民族、技术差异和矛盾等比较直观的方面来解释近两百年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深层经济原因的研究似乎仍有不足。特别是,历史学者对鸦片战争前后为何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与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大帝国在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反思。


两大帝国爆发冲突的原因之一,在于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精英对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和经济方方面面都缺乏基本认识,在语言、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隔阂下,1793年大英帝国马戛尔尼出使大清帝国洽谈贸易的使命以失败告终。马戛尔尼给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包括美国)带回一个从中国学到的新词,加入了牛津英语大辞典:磕头。


对中英两国来说,马戛尔尼的这趟外交使命不仅失败,而且为后来历史的灾难性发展留下根源。大清帝国的外交当时看似成功:迫使马戛尔尼在乾隆帝面前跪下了,皇帝对英国"蛮夷"那些"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但实质上更为失败:这一跪为后来长达百年的炮声隆隆与山河破碎留下祸根。使团中很多人回到英国后,写出对中国印象非常不利的报告,给英国执政精英和公众对中国不少错误印象,特别是:对中国外交无法平等进行。


所以,美国对清史研究颇深的历史学家何伟亚(James L.Hevia)曾说过,英国人用文字和笔把中国消灭了。


这一东西方失败的外交沟通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磕头"一词仍在西方常常使用,被指向北京低头接受屈辱和不平等的待遇,见诸于西方媒体上讨论对华政经关系的文章中。


鸦片战争就是后来中英关系灾难性发展的标志性产物,其实质是两国从贸易开始的经济摩擦,走向社会制度和军事的冲突。大英帝国当年的这场贸易战可谓速战、速决、速胜。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完后,十多年里又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已经和鸦片贸易关系不大。中国开放鸦片贸易后,几十年里崛起为世界最大鸦片生产国,同时也促发其国内民族主义觉醒和战乱。


鸦片贸易战的长远影响


众多历史经济学者已经从经济结构角度来看中英鸦片战争。当年流亡在伦敦的马克思是一位先驱者,他当年犀利地分析了这一贸易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的经济原因,看看马克思当年的《鸦片贸易史》,可以从西方角度来观察其经济和政治原因:"在1767年以前,由印度输出的鸦片数量不超过200箱,……中国法律许可鸦片作为药品输入,……1800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已经达到2000箱。"


马克思指出了在国际关系中这种贸易和战争的本质:"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禁止外国人输入和本国人吸食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片和向中国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蹋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十三行是西方国家对大清帝国贸易仅有的渠道。


马克思在1858年发表的此文结尾通过经济推理预见到鸦片战争的结局:"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种植罂粟,英印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灾难。"


果然,中国开放了鸦片贸易的几十年后,一度成为世界鸦片种植最大国家。1882年鸦片不仅自给自足还出口创汇。历史学者调查称,1906年前后,四川一个省的鸦片产量,就占了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这时候,外国输入中国的鸦片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早已大跌。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的短期利益构成了大英帝国国际矛盾的长远代价。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贸易,但核心是中英两国的贸易不平衡。当年中英两国在经济领域里的冲突未能通过经济和外交渠道解决,演变上升为一个试图凭借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的大英帝国以炮舰政策推行全球贸易,欺辱一个闭关自守、现代生产力低下的大清国,并打开后者的市场的历史。


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炮舰政策已经不为觉醒的、更文明的世界接受。贸易战却没有消失,反而因为全球化,在国家关系中反复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有剧烈的贸易战伴随其中。


美国贸易战史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经历过无数次贸易战。最早从其作为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开战走向独立,南北战争,到后来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冲突,不少都含有贸易纠纷导致战争的因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出现持续的、不断加剧的贸易逆差问题。这些是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就出现了。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对其国内产业结构实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逐步外移,在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格局。


对外,美国为了保护本国消费业、农业与制造业和日本与欧洲发生过多次重大的贸易战争。比如70年代末和80年代对日本的汽车与摩托车贸易战,60年代到本世纪初对欧盟的鸡肉、香蕉和钢铁贸易战。


但是,这些贸易战的硝烟过后,即使是日本和欧盟都做出了让步,贸易逆差状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的经济学者们指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财政货币政策,即美元与黄金脱钩后,货币供应增加、金融自由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对美国国内推动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支撑了美国消费急剧增加,大众普遍超前消费,国内需求大于供给,必然导致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产品。


对外美国又不断利用美元的国际"硬通货"地位弥补其国内生产不足,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超出自身生产能力消费水平。由此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而美国需要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保护本国产业、争夺全球资本之际,就会威胁树立贸易壁垒发动贸易战。


"论持久战"


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多少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在全球化时代下,国家之间通常已经难以再以炮舰政策解决贸易和经济分歧。贸易战不时成为一种常态。为了避免贸易战,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争议。


二战后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差异巨大。意识形态的斗争被用来表现这些差异,所谓的民主与独裁、自由与专制等等。究其核心实质,还是离不开经济斗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为全球化的经济分工,导致了各国各地区在全球经济贸易链中不同的作用和位置。中国顺应全球化趋势,通过艰苦努力,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追美国在国际上的政经地位。从国家间竞争的角度说,美国感受到中国经济崛起的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中国的崛起让美国担心失去其主导地位。他说:"经验告诉我们,抱怨永远不会结束。大约10年前,有人抱怨中国经常账户盈余、汇率过低以及外汇储备太多。如今这些情况都已发生改变……中国国际贸易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已降至1.4%。但现在人们依然不满意,他们开始将矛头转向双边贸易失衡、强制性技术转移、产能过剩以及中国不断增长对外直接投资。今天的中国已经变了,变得更加成功、更加强大。外人抱怨中国的内容也变了,而唯一不变的是抱怨本身。"


沃尔夫认为中国应当制定长远的策略以应对美国日益高涨的敌意。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一长远的策略也是在论持久战?


中国和美国的互相认知与关系


中国和美国相隔太平洋,但相互了解程度远远超过当年鸦片战争时期互不认识的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中美两百年交往历史中有过侵略、战争,今天进入了互利互惠的和平交往时期。


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中美关系和平发展,天下相对太平。反之,全球动荡。


迅速崛起的中国认识到美国在当今世界上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希望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避免走过去大国崛起受到旧的大国遏制打压、最终全面军事冲突的悲剧道路。


贸易战如果开打,可能严重损害中国半导体业发展,但同时也会让美国半导体行业利益受损。


中国认识到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坚持将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希望中美相互尊重彼此重大利益,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和处理分歧。


在全球化形势下,贸易战已经变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即使是主张"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双方的分歧并不一定就非是零和游戏,双方仍有很大合作空间。美国方面靠挥舞贸易战的双刃剑是不可能取得国家间竞争的速胜的。这是为什么中美双方目前避免了贸易战的爆发。


但中美两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文化和其它方面的种种分歧自然不是经过一次贸易摩擦就能够解决,而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显露,提醒着人们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持久战尚未结束。


谢选骏指出:如果说中英鸦片战争开辟了中国近代历史,那么中美贸易战是否也在开辟中国的“新时代”呢?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天公抖擞”的全球疫情,总该揭开一个新的格局了吧。


《中国是时候改变“零容忍”防疫政策了》(黄严忠2021年9月8日)报道:


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上个月在微信里说:“生在中国,我真是太幸运了。”他很自豪:国内最严重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之后,中国已将每天的新增病例数减少到几十个。

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日均病例却超过13万,与之相比,中国的病例数字本身可能并不令人担忧。但它们表明,中国的零感染政策已不再像设计的那样奏效。在疫情暴发之初,这一政策成功地减少了病例——并且被其他国家采用——但德尔塔变种改变了局面,它表明这一策略不再适用。现在是中国改变策略的时候了,因为这种高传染性的新变种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成本现在已经超过了收益。如果不进行改变,中国及其人民将遭受损失。

在其他国家疫情仍在肆虐的情况下,中国在2020年4月初已经成功地在其境内控制了病毒。它实施了零感染政策,在该政策下,即使在当地发现一个新冠病例,也会触发严厉的措施,以将当地病例重置为零。为了防止输入病例,中国实施了一些世界上最严格的国际旅行限制。

中国不是唯一一个对新冠疫情采取零容忍措施的国家。其他国家,比如新西兰,现在也没那么成功了。但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中国威权政府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资源,几乎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能力迅速消除新的病例,让该战略发挥作用。因此,该政策没有按预期奏效的事实,对中国和任何其他希望以同样方式完全消灭病毒的国家来说都是坏消息。

一年多来,这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范围和零星的疫情通常在疫情蔓延到其他地区之前就被平息了。当地官员依靠极端措施守则:他们启动了大规模新冠检测,使用二维码追踪和控制人们的活动,还围住整个社区进行强制隔离。

然后德尔塔变种出现了。7月20日,始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南京的疫情迅速蔓延到至少17个省份,这造成了自武汉以来最严重的疫情。目前,南京首例确诊病例已过去一个多月,而中国政府仍未能完全打破国内的传播链。根据政府的分类系统,截至上周日,全国仍有三个新冠中风险地区。在江苏的新冠疫情中心扬州,居民被禁止离家一个月,并接受了至少12轮强制性核酸检测。

这些高调和强有力的措施未能迅速结束这场疫情,凸显出零容忍做法的收益递减。

也有迹象表明,这种做法正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扬州大约10%的病例感染源锁定在一个进行新冠检测的站点。

还有令人担忧的长期副作用。旷工率上升、员工生产率下降和供应链中断威胁着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德尔塔变种疫情期间的严格封锁措施导致中国经济放缓,非制造业活动自2020年2月以来首次进入收缩范围。

一些中国卫生专家已经开始质疑这种零容忍策略,尽管政府对此不以为然。江西省一名教师在8月被拘留15天,原因是他建议扬州尝试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控制疫情。被称为中国的安东尼·S·福奇(Anthony S. Fauci)的张文宏曾说中国应该学会与病毒共存,尽管后来他又改口了。

维持现有方法的一个理由是,为中国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争取时间。德尔塔变种使这个论点变得无关紧要。公共卫生高级顾问钟南山表示,中国可以通过大约80%的疫苗接种率实现群体免疫。但他似乎对中国疫苗有效率有着高到不切实际的估计。根据我的计算,在中国现有的疫苗方案下,达到群体免疫是不可能的。尽管疫苗接种仍然可以预防该疾病最严重的影响,但仍有可能继续出现一些病例。因此,难怪中国疾控中心的一名高级官员承认,即使在达到80%的疫苗接种率之后,中国仍可能继续暴发疫情。

而坚持当前的做法将把中国变成一个封闭国家,这可能是危险的。如果自然免疫水平较低,且疫苗对新变种病毒的保护效果较差,那么随着中国的开放,实现零感染将是不可能的。

中国承担不起永远关闭边境的代价。疫情还没有结束。鉴于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覆盖率仍然较低和不均衡,以及德尔塔变种的猖獗传播,此次大流行可能还会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

其他国家政府已经转向旨在“共存”而不是根除新冠病毒的政策。新加坡转而采取大规模疫苗支持下的分阶段和临时性重新开放的策略。就连澳大利亚这个可以说最热衷于追求零容忍战略的自由民主国家,现在也提出了重新开放的路线图。中国明智的做法是注意到这一点并做出调整。专注于预防重症和死亡并接种高效疫苗的战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黄严忠(Yanzhong Huang)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著有《有毒政治:中国的环境健康危机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一书。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谢选骏指出:上文认为,“中国承担不起永远关闭边境的代价”,但是他不懂,“中国更加承担不起开放边境的代价”。这就像鸦片战争前夕的局势一样——“中国承担不起永远关闭边境的代价”,所以招惹来了英国远征军;但是“中国更加承担不起开放边境的代价”,因为西方的病毒从此源源不断地进来了,带来一个全面瓦解的新时代。


(摘自:谢选骏全集第179卷《对外战败导致改革开放·导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