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2月11日星期日

谢选骏:社会性死亡是中国公议社会的人民公审




《被围观被人肉被网暴,如何拯救“社会性死亡”?》(这场论坛支招 2022-05-30)报道:


当我们谈论网络暴力,我们在谈论什么?


或许会好奇,为何网暴事件频发?仅2022年以来,就有“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上海女子打赏骑手200元被网暴坠楼”“大学生捐巧克力被网暴”等案例,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热议。


或许也会关心,如果不幸遭遇网暴,可以向谁求助以实现自我保护?平台会处理那群躲在账号后面的施暴者吗?依据现有法律,如何打赢反网暴的官司?


或许还会思考,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既可能是网暴的实施者,也可能是受害者,那么如何构筑反网暴的“防护网”?


以上种种问题,这场论坛将精准答疑。5月31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将举办第八期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主题聚焦“网络暴力的预防和治理”。


4月24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就加强网络暴力治理进行专门部署。近期多地网信办也发布通知,将重点打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传播谣言等行为。


在此背景下,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将在论坛上重磅发布《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与防治机制观察报告》,其中盘点了过去两年关注度较高的十起网暴典型案例,并尝试梳理网暴的规制路径。


报告还与多位网暴受害者进行对话,了解网络暴力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为帮助个人应对网暴危机,报告深入访谈3位心理学专家,请她们分享走出网暴情绪深渊、增强心理耐受力的方法。


在平台治理方面,报告实测了新浪微博、抖音、B站、豆瓣等8个平台,从防护功能设置、不文明用语拦截、客服处理反馈等方面,深入了解平台当前的反网暴机制。同时与多家平台相关负责人就网暴问题展开对话,以梳理行业治理难点问题。


在司法判例篇,报告梳理了30份判例并结合公开资料,尝试厘清网暴的法律规制路径、案件争议焦点和司法判决情况。结合受害者访谈、心理疏导、平台治理、司法判例等发现的问题,报告尝试提出防治网络暴力的建议。


此外,这场论坛的嘉宾也颇受关注,既请到了热点网暴事件的当事人,也有来自高校、法院、律所、平台企业的代表作分享。他们将从不同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多元剖析网暴问题。


南都记者获悉,论坛邀请了因反诈宣传走红,辞去警察身份仍受网暴困扰的陈国平,以及上海捐巧克力给校友被网暴的当事人陈真真,他们将在现场分享自己的经历,并告诉受害者如何走出网暴阴影。


聚焦法律层面,网暴在性质上属于侵权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程啸将作题为《网络暴力行为的民法规制》的演讲,从民法典对人格权的规定出发,分析网暴的法律规制。


在理论研讨之外,论坛还将听到来自一线实践的声音。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袁玥将结合审理过的案件,详细梳理网络侵权纠纷的疑难问题。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代理律师郑晶晶则以《诽谤类刑事自诉案件的问题浅析》为题,分享对网络暴力的思考。


网暴行为是个成因复杂的社会现象,治理的方向并非单一。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将谈及应当引起重视的三个网暴问题。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大型平台企业的代表也将加入其中,谈谈平台的治理工作与难点。


想知道这些重磅嘉宾分享了哪些精彩观点,想获悉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敬请锁定5月31日下午2点举办的南都数据治理论坛。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人肉”网暴频发, 平台岂能无责?》(2022年01月14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高源)报道:


近日,某网红记者的粉丝在一论坛中发帖,“人肉”出其各种私人信息,随即引发大规模网暴。虽然散布内容未知真假,但如此疯狂的泄露隐私、人身攻击行为,再次震惊舆论场。


这些年,网络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给了每个人更多发声渠道,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负面效应,隐私泄露与网暴泛滥尤为突出。不只明星艺人的健康宝照片、航班信息及身份证号等被明码标价售卖,一些新冠患者的流调轨迹也被“人肉”,连反虐猫志愿者的家人都能被锁定并遭到威胁……隐私泄露的范围早已超越公众人物范畴,任何普通人的私人信息都可能被恶意曝光、公之于众,随即恶言恶语飞短流长扑面而来。


毫无疑问,“人肉”曝光他人信息既缺德也涉嫌违法,而在太多狗血事件背后,同样不能忽略的角色还有网络平台。毕竟,“人肉”隐私也好、泼污骂战也罢,都是借助这样那样的“平台”对外发布的。在一次又一次隐私泄露事件中,平台事前对于信息发布缺乏审核,往往坐视舆情四起才删帖回应;被主管部门约谈,每回都表态反省整改,可改来改去效果依然不彰。如此这般,守土之责何在?


如今,公众隐私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肉”网暴、造谣毁谤之乱象也到了必须整改的时候。越是大平台,越是责无旁贷。加强治理力度、规范用户发言,一方面要将治理关口前移,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内容审核,力争通过动态管控“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事后追责,建立“由号到人”的惩戒手段,形成震慑效果。当然,仅靠平台自查自纠恐怕不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有所行动,倒逼平台守好用户信息“安全阀”。


互联网确实是有记忆的,但作为这一工具的使用人,我们有权也应该选择让个人隐私在公共平台“被遗忘”。这需要监管发力、平台尽责,也需要所有人尽一分力:既然谁都不愿意在互联网时代“裸奔”,那么不去围观议论他人隐私,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谢选骏指出:人们只知“社会性死亡”的可怕,却不知社会性死亡正是中国公议社会的人民公审结果。这个公审结果不一定公正,但却是一种社会制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