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胡思杜——“胡”乱“适”应的“结果”

《单纯的胡思杜》(2023年6月29日 徐敏)报道:


1948年12月,寒风呼呼,万物萧瑟。北平被数十万大军围困,岌岌可危。南京来的专机已经等候在机场,随时可以起飞。


按照事前的安排,登上这架飞机的,有胡适全家。但令胡适夫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小儿子胡思杜,决定留在北平。无论父母怎样劝说,他都不为所动。


胡思杜说:“我是普通 平民,不担任任何官职。再说我从来没有得罪过共产党,他们不会拿我怎样的。”


儿大不由人。无奈之下,胡适夫妻只好给他留下部分财物,叮嘱他好自为之,就匆匆带上一些书籍离开了北平,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片故土。


不久,胡思杜被组织安排到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当年,能进革大学习是一种荣耀,是受到组织器重的表现。


动身赴革大学习时,胡思杜把父母留下的钱财存放在了堂舅家。等到将近一年的学习期满,胡思杜回到北大,堂舅找到他退还钱财时,胡思杜却拿去捐给了组织。


没过几天,胡思杜还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标题是《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


胡思杜在文章中说,自己受到党的教育后,学会了正确认识历史,才明白父亲是反动阶级的忠臣,是人民的敌人。


为使文章更像匕首投枪,胡思杜大义灭亲,毫不留情地列举了胡适的种种罪状,诸如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巩固国民党政权等,可谓句句诛心。


这篇反父宣言一经刊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身在美国的胡适夫妇,没想到儿子会作出如此举动。就在十多天前,江冬秀还接到过儿子来信,谈他的学习情况,并特意问候了父亲的身体。


1957年全国开展整风运动,各级组织摆出虚心诚恳的姿态,欢迎党内外群众大鸣大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帮助党整顿作风。胡思杜受此激励,认为对党作出新贡献的机会来了,于是积极响应号召,一马当先地给所在学校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怎么也没想到这是引蛇出洞的“阳谋”,满腔热忱提出的意见,竟然遭到铺天盖地的强烈批判。


195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本报讯,报道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主任孙竹生及教师胡思杜“使用卑鄙手段,妄图夺取学校的领导权”,文中特别注明某部分内容是“胡适的儿子胡思杜所说的”。这让胡思杜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宣布和父亲划清了界线,为何此时又把自己与这位“人民公敌”的父亲捆绑在了一起?随着运动的深入,胡思杜一次次被拉出来批斗,直至给他扣上一顶右派帽子。在一系列的不解与恐惧中,胡思杜不甘受辱,于1957年9月21日晚,愤然自尽,上吊身亡,年仅36岁。


胡思杜死前留下过一封遗书,遗书不是写给父母的,而是写给远房的堂兄胡思孟的。胡思孟是个没文化的工人,因而不怕牵连。其他亲戚都和胡思杜保持距离,不相往来,只有胡思孟敢于和他交往。


胡思杜在遗书中写道:“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他把自己的600多元存款、200多公债券和一个手表,全部留给了胡思孟。


胡思孟看到遗书,没有片刻停留,急忙赶到唐山铁道学院。等待他的却是一具冰凉的尸体。周围的院墙上,贴满了批判胡适和胡思杜父子二人的大字报和大幅标语。看到这样的场景,胡思孟明白胡思杜为何要了断自己的生命了。对于宁为玉碎的堂弟,他所能做的,就是替他在郊外找了个空地,立个木牌,让胡思杜入土为安。


胡思杜死后,被认定为畏罪自杀,自绝于人民。就如同死了一只普通的狗,没有任何媒体发布哪怕是一句话的消息。


他消失得如同一片落叶,无声无息。


1980年,胡思杜获得平反昭雪。翻开他的档案一看,哪有什么问题,整个就是一个透明的人,一个单纯的人。就因为太过单纯,才死于单纯。


谢选骏指出:人说“单纯的胡思杜”——我看这不是单纯,而是“胡”乱“适”应的“结果”——


网文《胡思杜》报道: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1957年9月21日),胡适先生幼子。他生性好玩,喜交朋友。因不好读书,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

1948年回国后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

1950年9月22日,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

1957年9月21日“反右运动”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杀身亡。

人物关系

父亲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彊,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母亲

江冬秀(1890—1975),女,安徽旌德县江村人,著名学者与文学大师胡适之妻。江家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冬秀的外祖父曾位至翰林,其舅母是胡适的姑婆。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未征得胡适的同意,就由两家老太太所定。


姐姐

胡素斐(1920.8.16—1925.5),现代著名学者胡适之女,生于1920年,于1925年不幸夭折。


人物履历


早年经历

胡思杜出生于1921年12月17日。这天是阴历10月17日,正好是胡适的生日,给孩子取此名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因在孩子中排行第三,故此儿小名叫小三。

胡思杜少年时候,患有肺病,时读时辍,所以胡适专门请家教对其进行辅导。其中有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胡适的高足,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罗尔纲一直教了胡思杜5年,所以他对胡思杜比较了解,在罗尔纲先生的眼里,胡思杜幼时虽很顽皮,但却是个十分可爱的优秀少年。罗尔纲先生在其晚年所著的《胡适琐记》中说,胡思杜从小思想活跃且进步,比较爱国。罗先生写道:“他对老保姆杨妈、在他家做杂役的小二,亲如家人”,一点也没有阔少的架子;天资聪慧,两天能看完《水浒传》,又唱得一口好京戏。罗先生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他不是生在胡适家,说不定京戏舞台上会多一个艺术家。罗先生还回忆起胡思杜曾告诉过他一件人们并不知道的故事:胡思杜非常热爱、尊崇鲁迅。那是1932年冬天,鲁迅返北平探母,曾往胡宅访问。胡家向来不绝高朋贵客,但少年胡思杜从来也没有给哪位客人接大衣之类的恭敬,这回他却“赶着去帮鲁迅接大衣”了。

胡思杜在成年后却不怎么好读书,喜欢玩乐,好交朋友,什么朋友都交。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在西南联大学习航空机械专业的胡祖望去美国留学,进入其父胡适曾就读过的名校———康乃尔大学。胡思杜则随母亲江冬秀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在此之前,胡适每次在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总要不时提醒她少打牌,“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脾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无奈,江冬秀整日一门心思沉湎在牌桌上,无时间也无精力去管教儿子,加之胡适又长期不在身边,这样就使得无拘无束的胡思杜在上海这个“大染缸”里免不了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

留学美国

胡适在1941年5月托人将胡思杜带去美国。胡思杜在国内学的文科,曾先后在上海大学、东吴大学读社会科学。到美国后,胡适将他送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历史。

胡思杜在美国连续上了两个大学,但均未毕业,只得于1948年夏随胡适的一个朋友回到了北平,来到早已归国的父亲胡适身边。

留在大陆

胡思杜回国后,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纷纷请他到他们的大学任教,其中山东大学历史系最为积极,但胡适皆以“思杜学业未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的邀请。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1948年12月,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平津形势危急。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催促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飞来南京。胡思杜不愿随父母南行。

学习改造

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二班七组学习。胡思杜急切地想要融入新社会,为了做一个脱胎换骨的为新政权所需要的干部,他主动上交了父母留下的一箱财物,各方面表现得均很积极和进步,并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他还将胡适留下的书籍装进108个大木箱献给新中国,这些书成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近代史研究所的“镇库宝物”。学习期间,在组织的启发下,他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写了一份《思想汇报》:《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他这种迫切要求进步的举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使他得以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作为副教授,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又名马列部)教历史。

1957年,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欢迎大家“鸣”、“放”,以帮助党整风。胡思杜认为对党作出新贡献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响应号召,一马当先的积极主动地给他所在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是“引蛇出洞”的“阳谋”。所提的意见,立即遭到反右积极分子们的迎头痛击。

愤然自尽

195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高等学校教授针对教育领导工作提出批评》为题,发表“本报讯”,报道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主任孙竹生及教师胡思杜“使用卑鄙手段,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文中特别注明某部分内容是“胡适儿子胡思杜所说的”。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胡思杜则在劫难逃,多次被拉出来接受革命群众批斗,未久便被学院定为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突遭重创的胡思杜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宣布和父亲划清了界线,为何此时又把自己与这位“人民公敌”的父亲捆绑在一起而公开示众且口诛笔伐。在一系列不解与恐惧中,胡思杜精神彻底崩溃了,于1957年9月21日晚上上吊自杀身亡,年仅36岁。

1980年11月,胡思杜才被组织上重新审查,平反昭雪。 

人物纪念

在胡适夫妇墓地的东南侧,有一块胡祖望为其弟弟胡思杜而置的约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 胞兄胡祖望泐石。”


胡适次子胡思杜:曾刊文与父亲断绝关系,自杀时留下一封遗书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然而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中,也不过短短几句话。历史已然消弭,但教训仍在。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希望随着制度的完善,言论的自由以及权利的平等,不会再有这样的悲剧。

趣观历史百家号金牌导师,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参考资料

1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0-12-14]

2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2.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0-12-14]

3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3.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0-12-14]

谢选骏指出:胡思杜与其说是“单纯”,不如说是“会玩”——就像胡适一样,胡乱适应,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投靠共产党!共产党也投桃报李,把胡思杜从一个“毛泽东的起点”北大图书管理员,提拔为作为副教授,分配到马列主义教研室(又名马列部)教历史。可见胡思杜,秉承了胡适“胡”乱“适”应的投机性,但胡思杜“胡”乱“适”应的能力却比胡适递减了(大概率是被他妈的打牌打掉了,或者根本就是遗传了他妈的打牌基因),结果昏头昏脑地自杀了。可见“胡乱适应”这种乱世行为犹如赌博,有赢就有输,胡适赌赢了,胡思杜却赌输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