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谢选骏:邓小平絕不可能“以专制结束专制”

“专访戴晴:《邓小平在1989》谜团:邓小平或以专制结束专制?”(2024年9月14日 陈小平)報道:


中国调查记者、著名作家戴晴基于自身亲历、访问和研究撰写的《邓小平在1989》最近在纽约推出修订版。戴晴在媒体上消失多年之后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独家专访, 她认为1989年早春时刻,中国共产党面临可以选择的“两个传统”,即苏联——共产国际传统和中国千年文化经台湾传下来的传统 ,如果继承了台湾这条线的传统,并在中国逐步推行,中国有机会可以走入世界。她说邓小平当时考虑推动政治改革, 但是最终因为镇压六四学生运动戛然而止。


中共改革会向世界靠拢?


戴晴乐观地认为1989年六四之前,邓小平考虑中国“推进实质性改革”,她认为邓小平 “或许得以专制手段结束专制开启新体制的开端”。戴晴的判断是基于汪锋和李锐都透露,邓小平可能将四个坚持从宪法中移除。在《邓小平在1989》中,戴晴指出,“红色中国,曾因执政党的醒悟而逐日向世界靠拢” 。


戴晴说,1989年年初胡耀邦去世前 。当时中共上层的政治结构为邓胡赵体制。只要能够保证社会稳定一点一点往前走,中国还是有希望的。她解释说,在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传统”中,一个是指苏联-共产国际这条线传下来的传统 ,一个是中国千年文化-国民党-北洋-台湾这条线传下来的文化 ,如果继承了台湾这条线的传统,“毫米前进”,也许中国可以走入世界。 不过,结果是中国“走成了今天。”


戴晴在专访中还谈到,邓小平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自由化 ,不让中国转型的还是左倾 。(注,邓小平原话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他临死之前的梦想是让中国逐渐变成香港和台湾。


其他中国研究学者认为戴晴对邓小平改革的评价过于乐观。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89民运史》作者陈小雅批判戴晴对”政治家的宽容和大度近乎溺爱。不停的点‘赞’ ,并不时报以惊叹!”。吴国光教授在为戴晴的《邓小平在1989》写的《序》中,针对戴晴提出的 “毫米前进”策略提出了瓶颈问题。他说 “‘毫米推进’早晚必定触碰到中共底线而无法延续。中国政治学者刘军宁认为中共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经济学家许成钢说,极权共产党国家转型成功的纪录是零。


戴晴解释说,对于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能够逐步改变不能盲目乐观。她举例说,到了十八大的时候还有一批人给习近平写信,希望他能够像他的父亲习仲勋一样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就是盲目乐观。


邓小平是毛泽东的爱徒而非忠仆


赵紫阳在回忆录 《改革历程》说,邓小平心目中的改革”主要的是一种行政改革“ , 曾参与中共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和设计的吴伟曾经说,代表邓小平政治思想最高点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对民主有”深刻的认识“,这是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上的一个讲话。但到了1986年,他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已经不再是解决权力集中问题,实质就是行政改革。


戴晴告诉《纵深视角》,对邓小平改革的误判是在众多邓小平的看似矛盾决策中将其中之一当作他的真实决策。她指出,邓小平是毛泽东的爱徒而非忠仆,这意味他很多东西是从毛泽东学来的,例如,“共产党说了算”这是不能改的, “邓小平最恨的就是分权, 分共产党的权”。


“六四”结束了邓小平改革?


戴晴认为六四是邓小平有限制的改革与陈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方向的恶斗,陈云最终获得胜利,使得邓小平改革结束。此外,她也认为对六四的看法反应了邓小平和他倾力支持的赵紫阳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戴晴用哲学家韦伯的责任伦理和道德伦理来解释。她说邓小平信奉的是责任伦理,他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非常喜欢赵紫阳,是希望赵紫阳在一线执行他的政策。但赵紫阳信奉的是道德伦理。他认为不能只照顾到民众的民生需求,还要肯定自由思想的需要,所以他要让抗议学生把话说出来,反对把正规部队调到城市里来面对普通民众。戴晴说,在道德伦理最深处,邓赵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根源在此。


“六四”经常与“爱国民主运动”相提并论。戴晴在《邓小平在1989》则提出六四并非民主主义运动,而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期间一个最大的悲剧。15年前,戴晴在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这种看法。


在参与“六四”的著名知识分子中,戴晴并不是第一个对”六四“的性质有不同看法的人。作家苏晓康就认为,“六四”是一次失败的民间抗议。


在西方,前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目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赵鼎新在2001年出版的《天安门的力量:国家- 社会的关系和一九八九年学生运动》(Dingxin Zhao. The Power of Tiananme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Chicago)被同行认为是西方学者对六四历史课题研究中最重要、有意义的研究之一。写有《六四:1989年的天安门抗议与北京屠杀》的加拿大社会历史学学者周杰荣(Jeremy Brown)告诉美国之音,赵鼎新“非常好地解释了各方各面的学生运动是怎么开始的,有什么问题。因为学生当然犯了很多错误,它不是一个完善的运动。”


赵鼎新用“八九学运”来指称“六四”,并定义其为“爆发于威权体制内部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学生们通过要求政治改革来挑战国家,可以将此事件看成一起“失败了的革命”。


戴晴认为,“爱国”两字没有争议,但“民主运动”这四个字要商榷。 她认为民主运动应该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在个人、经济体制和文化成熟的土壤上生长。一个民主运动需要有组织和往前推进的纲领, 而1989年的中国只有列宁主义留下的阶级斗争和毛泽东留下的斗争决定一切。她说,胡耀邦下台是终结中共改革的开始,赵紫阳下台则是改革的终点,邓小平有让中国变成香港和台湾的梦,最后以失败告终。后来从江泽民到习近平,中国回到了专制的老路,唯一的差别是既得利益者如何从中获利。


谢选骏指出:我看戴晴老來春夢,竟然夢見“邓小平在1989或以专制结束专制”!她以爲鄧小平乳臭未乾或是青春年少,竟然也會和她一起,夢裏相見春意濃?真是太太太可笑了!其實呢?鄧小平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他的唯一欲望就是踩著別人的尸體往上爬!邓小平可能以专制结束专制嗎?絕不可能。


谢选骏:“祈福党”像不像共产党


《“祈福党”骗案:正在英国华人聚居地出没的诈骗案》(张永贤(Elaine Chong)及埃德·梅因(Ed Main)BBC 2024年10月17日)報道:


目前英国多个华人聚居的社区正出现广东话祈福党诈骗犯罪事件,这些骗徒通过游说华人女性长者,声称她们的亲人正处于危险之中,从而骗走她们的贵重物品。


除了英国之外,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街头亦出现新一波类似的犯罪案件,目前警方正在展开调查,而受害者的家属也在试图寻找罪犯。


被称为“祈福骗局”的诈骗犯罪,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街头犯罪戏码,祈福党通常由三名女性组成,会以广东话向毫无戒心的受害者表演一场经过精心排练的剧本。


“你的儿子会在三天内发生意外并死去”


居住在伦敦的孟妮是一名六十多岁的马来西亚华裔。

孟妮觉得自己之所以被骗,是因为她有精神信仰。


居住在伦敦的孟妮(音译,Mungnee)是一名六十多岁的马来西亚华裔。她记得在准备去参加瑜伽课的路上,在西伦敦的哈罗路(Harrod Road)遇到了一名正在哭泣的女子,这名女子用广东话问她是否认识当地的一位中医,因为这名女子的丈夫病了。


不久之后,另一个讲广东话的陌生人出现,声称自己认识那名中医,并提议可以带她们去见他。孟妮一心想帮助那名情绪激动的女子,于是便跟着她们离开。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第三名女子出现,声称自己是该名中医的亲属,可以去看看他是否能够提供帮忙。


当她从那个中医处回来之后,获得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通过他的神秘力量,那位中医似乎发现孟妮也处于危险之中,他奇迹般地知道了她的婚姻问题,以及她的右腿剧烈疼痛,这些都是孟妮没有透露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预言让孟妮感到震惊,“你的儿子会在三天内发生意外并死去。”


那位女子告诉孟妮,该名中医可以为她的儿子祈福,那些女子告诉她:“你需要拿一把米,然后把金饰和现金放在一个袋子里。”她们会对这些贵重物品进行祈福。

“英国华人中心”警告居民提防“迷魂党”和“祈福党”骗案。

孟妮说,因为她们保证物品会在祈福后归还,故对此感到放心。当时,其中一名女子急忙把孟妮带回家里拿取首饰,然后又带她去银行取出4000英镑的现金存款,后来这些贵重物品都被装在一个胶袋里面。


孟妮认为,这很可能就是胶袋被换掉的时候,“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快速,她的手非常灵敏,我什么都没看见。”


当她回到家打开那个黑色胶袋的时候,发面里面只有一块砖头、一块蛋糕和两瓶水。她说:“那一刻我全身发冷……然后我就告诉了我的儿子,我觉得我被骗了。”


其中一些被偷走的物品,是孟妮母亲流传下来的传家之宝。


整个骗局只花了三个小时

澳大利亚警方的一张海报上,一名戴着戒指和手镯的中国女子双手紧握着她的金色手提包,上面写着“谨防祈福骗局”。


过去一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警方已就“祈福”诈骗发出警告——澳大利亚警方的一张海报上,一名戴着戒指和手镯的中国女子双手紧握着她的金色手提包,上面写着“谨防祈福骗局”。

孟妮的经历是“祈福党”骗局的经典案例。BBC采访了多位受害者,他们的经历如出一辙:从情绪失控的陌生人、到声称有邪灵威胁家人的说辞,甚至在许多案件中,这名虚构的中医名字“高生先”也是一样的。


所有受害者都是在几个小时之内被骗,在孟妮的个案中,整个骗局从头到尾只花了三个小时。


沈安琪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的法律教授,过去曾在中国担任警察。她认为,祈福骗局是长久以来、利用灵性信仰的街头犯罪的最新例证,“华人通常会存放一些贵重的首饰,特别是黄金、银器和玉器等,这些物品都被视为具有保护力量。”沈教授解释道。


她说,对于受害者来说,相信这些物品在被祝福后能提供更强的保护是合乎逻辑的。


社交媒体上一个提高认识“祈福”骗局的活动海报,海报上有一个白发女性长者。


黄雪文(音译,Tuyet van Huynh)在她母亲于今年五月被骗走数万英镑后,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个提高认识祈福骗局的活动。


她的母亲在东伦敦的厄普顿(Upton)购物时,有三名女性扮演相同的角色,说服其母亲有邪灵在威胁她的儿子。


过去一年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警方都发出了有关祈福骗局的警告。


在英国,孟妮和黄雪文的母亲向伦敦警察厅报告了她们的案件,警方也透露,他们正在调查伦敦伊斯灵顿地区(Islington)的多宗案件。


黄雪文也收到了一些来自路易斯罕(Lewisham)、罗姆福德(Romford)、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其他地区的举报。


她开始收集她母亲被接触时的闭路电视画面,尝试调查事情经过。黄雪文说,那些画面显示她的母亲“完全遵从指示,就像一个僵尸一样”。


一张闭路电视上的模糊画面,显示她的母亲正将装有贵重物品的塑胶袋交给骗子。


黄雪文事后收集她母亲被接触时的闭路电视画面。这个闭路电视上的模糊画面,显示她的母亲正将装有贵重物品的塑胶袋交给骗子。

黄雪文的母亲无法解释骗徒如何利用这个中医的故事说服她,因为她坚持自己既不迷信也不信灵性事物。


黄雪文怀疑当中可能渗合了其他因素。她开始研究是否有一种药物可以让她的母亲受到他人控制,但同时又能够保持足够清醒,能够从家里的隐蔽处把贵重物品取出。


她有一个猜测:“有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魔鬼气息’迷药。”


被称为“魔鬼气息”的东莨菪碱(Devil's Breath Scopolamine),通常是用于治疗晕车的症状。据称,在合适的剂量下,它可以使人有高度可暗示性,即暂时削弱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可以在街头不被察觉的情况下给予受害者。


黄雪文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药物被使用在她母亲的案件或其他案件,但这是为数不多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药物之一,它曾在厄瓜多尔、法国和越南的抢劫案件中被使用过,也曾在哥伦比亚的谋杀案和性侵案中被使用。


“她们在骗自己人”


目前尚未清楚这种药物是否涉及英国的祈福骗局,即使涉及也很难确定。


由于这种药物很快就会排出体外,所以当黄雪文第二天试图让她的母亲进行药物检测时,已经太迟了。


慈善机构“受害者支援”(Victim Support)的反欺诈专家丽莎·米尔斯(Lisa Mills)表示,这种骗局之所以如此有效,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整个骗局的设置都是为了快速将受害者骗入圈套。


“你会遇到那些与你相似的人,她们看起来和你一样,都是女性,年龄相仿,说着同样的语言。”她解释道。目前,这些骗子仍逍遥法外,但一些受害者的家属决心要找到她们。


孟妮说:“我告诉警察,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抓住这些人。”


令她更为心痛的是,这些骗子竟然是华人:“她们在骗自己人。”


奥斯汀·兰迪斯(Austin Landis )在哥伦比亚补充报道。


谢选骏指出:人説——过去一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警方已就“祈福”诈骗发出警告……“她们在骗自己人”。我看——這些“祈福党”其實就是“共产党”;而她們的受害者,則是“階級敵人”。具體來看,“祈福党女人”即是“黨媽”——所以雷鋒哀嚎“要把黨來比母親”!這個凶惡的狼外婆,畫出大餅誘惑傻瓜,然後奪取他們的一切。“祈福党”像不像共产党?

谢选骏:徐文立想钱都想疯了

《真要打仗?这一举动太震撼了》(读者网 2024-10-16)報道:


1、回应"祖国论" 民运人士呼吁发放中华民国护照


在台湾总统赖清德于双十国庆提出"祖国论"后,知名海外异议人士徐文立发表了公开信,呼吁台湾政府为75岁以上的中国大陆公民发放"中华民国特别护照",以期解决两岸冲突。该提议在发布后引发了外界对其可行性的讨论。


台湾的总统赖清德日前于双十国庆晚会上提出“祖国论”,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成立75年与中华民国113年的国龄差距为依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绝对不可能成为中华民国人民的祖国,反倒是中华民国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75岁以上民众的祖国”。对此,居住在美国的中国民主运动领袖徐文立近日向赖清德与台湾立法院长韩国瑜发表公开信,呼吁为1949年10月1日前出生且国家认同“中华民国”的中国大陆民众,提供申请办理“中华民国特定护照”的权利。


徐文立就此告诉记者:“台湾问题是难解的地区问题之一,但是,由于赖清德总统有一个非常好的讲话,为发放特定护照机制提供了一个让各方都可能满意的解决方法。”同时,徐文立也表示,这项草案若施行便可以用民主投票解决台湾问题,这将符合美、中、台三方期望“和平解决两岸冲突”的利益。


徐文立在公开信指出,希望发放特定护照的提议能够成为议案,交由中华民国立法院审议通过,待相关规定通过后,他愿意成立“中华民国特定民众护照申请代理公司”,提供护照申请代理服务。


徐文立提出的草案拟定,拥有“特定护照”的民众将享有与中华民国公民相同的“各国免签权”和各项大选的“电子投票权”,同时,持有该护照的民众可以向台湾移民局申请入境台湾,甚至获得定居许可。不过,该民众未必会获得同等的医疗保障,相关规定仍需待台湾当局进一步规划。 


然而,徐文立的提议似乎在法理操作上存在困难。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就此告诉记者:“因为整个中国领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占据了,所以在它领土之内的人民就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除非他在那之前就逃亡到国外去,在两个主权是分立的条件下,回归中华民国籍是行不通的,你是什么国家的人,归咎在你在哪块领土上,土地是优先于人民的。”


台湾汇理国际政策谘询集团董事长谭耀南在接受本台采访时也表示,赖清德的“祖国论”演说偏向政治论述,台北当局短期内不太可能推行相关移民政策:“赖总统提这个主要是政治论述高度,他希望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权代表台湾与台湾人民,……这是在政治层次凝聚台湾的内部共识以及对国际社会发声。”


谭耀南补充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若想转化为中华民国国籍,依据中华民国法律将很难以年龄切割:“‘75岁以上’的切割方法比较是政治认同与国族认同的概念,这是情感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认同能不能落实在法律上?我认为很难用年龄来做为切割线,用年龄为切割的作法在过去也没有发生过。”


2、真要打仗?这一举动太震撼了


台海形势持续紧张,15日本周二,中国各社交平台上关于沿海地区广东一千五百家企业将迁移至四川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及讨论。公众号“木心”发帖称:“近日,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广东一千五百家工厂将搬到四川。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据财联社9月25日报道,国家将引导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在高层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四川成为唯一一个被点名的战略腹地。


公众号“木心”文章写道,惠州的TCL集团、联想集团、小米科技、格力电器、长虹电子、海尔、华为等共计一千五百家企业将开启这场规模宏大的迁移之旅。


不过,中国媒体尚未对这一热门话题作出报道,也未公开否认。一位熟悉“三线建设”的学者邝锦利周三接受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的工厂向内陆迁移是为了协助西南西北地区的制造业,但现在:“形势变了,天变道亦变,哪有前方和后方。他们一直担心万一发生被攻击事件,我们的沿海城市、重要的加工和科技力量受打击,这将是致命的。”


曾参与四川三线建设的邝锦利指出,上世纪在四川建立的所谓大三线已基本荒废:“原来的大三线基本上都废弃了,四川山沟里的那些工厂破房子依然存在,有的改成了夜市,有的荒无人烟。再搞三线建设是劳民伤财,毫无必要。”


根据中国多个公众账号的说法,此次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寻求更低成本发展环境的经济决策,更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复杂形势下的战略考量。为推动迁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应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旨在保障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这些企业。通过腾挪东部地区的资源,广东可以专注于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这次迁移不仅是企业的流动,也为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可能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是一大发展契机,让更多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而不必长途跋涉。


对此,邝锦利回应说:“纸上谈兵,这个方案是对的,铺开地图看也是对的,但现在没有前方后方了。马斯克的火箭可以两根筷子夹住五千吨重的物体,你还在讲前方后方,还钻山洞搞三线建设。如果脑子里还在想着二战时期的算盘,你让韩国人怎么活?”


另一位学者认为,中国产业转移的背后,是在构建全产业链备份的战略布局。正如许多评论指出,这次大迁移不仅是为了解决东南沿海日益高企的成本压力,更是为备战未来可能的国际变局。他表示:“通过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内陆,国家确保在未来发生不确定事件时,国内能够依靠自主的产业链支撑。”


新京报最近似乎有辟谣的意味,报道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然而,“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表述引发了更多关注。产业转移背后的经济因素、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等,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此前,新华社也曾报道为此造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及就业承载力。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并向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倾斜,以促进区域间就业的均衡发展。


3、川普突然给习近平送大礼?


解放军东部战区14日清晨宣布组织战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于台湾海峡、台湾北部及南部、东部展开“联合利剑-2024B演习”,对台海局势造成重大威胁。不过,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川普拒绝承诺派兵协防台湾,只表示只要他当选,就不会有这种事发生,因为“我跟习主席的关係很好”。外界认为,这完全就是一句要出卖台湾给北京的委婉说法,川普此前在任期间,曾拿一块桌面和一个圆珠笔尖来表述大陆和台湾的分量,认为不应该太过重视这个笔尖一样的小地方。有网友说,习近平听到这句话肯定是高兴死了,难怪他马上就去了福建前线视察解放军。


川普10月15日天接受彭博社专访,在谈到外交政策时,川普被问到,他曾说过,台湾应该为美国的保护付费。然而,就在此时,中共正在对台湾执行全面封锁的军事演习,“如果中国入侵台湾,您会派遣美国军队去防卫台湾吗”?


面对会或不会的直球对决问题,川普避开直接的回答,他表示,“北京现在这样做,是因为以后不会这么做,明白吗?”“所以他们现在就这么做了。他们想这么做。”


川普敢这样挂保证的理由是,并不是针对战略分析,而是他认为,他跟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交情很好,“我跟习主席的关係很好”。


川普也提及,他跟发动侵略乌克兰战争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还有独裁者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关係都很好。目前,乌克兰非常担心川普当选,一旦川普再进白宫,乌克兰肯定反攻就没有希望了,现在普京也热切期盼川普重新执政,这样,他的侵乌战争就等于大功告成了。


面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台湾2025年度国防预算高达新台币6470亿元,占GDP比率约为2.45%,创下史上最高纪录。不过,川普先前曾提出,台湾的国防预算应该提高到GDP的10%。


4、台湾亲共艺人疯狂 民间呼吁这样惩处


10月14日,中共央视一发布围台军演的示意图后,台湾艺人欧阳娜娜随即“抢头香”在微博转发并高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只有一个中国!”另外,张韶涵、林瑞阳、张庭夫妇和明道等艺人也转发并分别发文称:“祖国统一,势不可挡”、“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此举激起了岛内人士的愤慨,认为这是完全的吃里扒外,为中共的侵略行为站台。


对于这些艺人的行径,台北雅言出版社负责人颜择雅在脸书发文建议,近日至少5位台湾艺人表态支持中共武力犯台,这样的行为接近教唆杀人,应立法严禁。


她写道:“军演不等于武力犯台,却是刻意制造擦枪走火的风险,当然属于‘非和平手段’。所以,可立法定义一种‘教唆境外敌对势力以非和平手段危害我国主权’的行为,除了罚款,还可注销户籍。”


颜择雅呼吁台湾在野党支持,“因为这种立法可让‘欧阳娜娜们’知道底线在哪里,也可拿来当作抵挡中方施压的挡箭牌。”


许多台湾网民在Facebook表达强烈不满,脸书网民“Mingo Tsai”发文呼吁:“注消这些艺人中华民国国籍吧!”


另一位脸书网民翁毓亭也说:“明星宣传军演,这种应该立法撤销国籍。”


脸书网民纪雯婷呼吁:“请检举她的粉丝专页,煽动仇恨言论者!”


另一位脸书网民蔡善濂质疑:这些艺人们“可以有政治立场,但是这是军事行动欸,支持战争行为侵略家乡的逻辑是?”


对于台湾艺人力挺中共军演的表态,颜择雅以书面回复美国媒体表示,民主国家的言论自由不是毫无上限,如德国的“犹太大屠杀否认论”、法国的官员藐视罪等都是各国依其不同脉络的设限。


她说,两岸紧张局势恐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台湾处境的特殊性,已足以构成限制言论的条件。


不过,台湾民进党立法委员沈伯洋对法理的解读不同。他说,选择去中国发展的台湾艺人自愿性表态属于言论自由,且他们是一般人,非公职人员。沈伯洋说,他已提出修法草案,针对台湾政治人物、政党代表、公务员或退休军人等发表支持中共犯台等言论者处以罚则;另外,这些公职或民选政治人物若犯台湾刑法外患罪的“通敌”条款,像是跟中共签约,接受中共指示,意图使台湾国土隶属于他国国土等要件都应受法律规范。


台湾国安局长蔡明彦10月16日在台湾立法院备询时也说,中共对台的认知作战样态多元,包括找知名人物响应中共对台政策,或找艺人、政治人物、现退役军人签署效忠同意书等手法。他说,目前台湾法律工具对遏制这些行径仍有局限性,他乐见台湾立法院未来针对外患罪、反渗透法等法律条文进行修正。


在南台湾的高雄大学政治法律系教授杨钧池直言,亲中艺人表态得越多,对台湾人认知作战的边际效应将渐降,也会引发台湾社会的反感,其实效果并不好。


5、真厉害!中国这项记录连续九年“第一”


自由之家公布最新网络自由报告 中国连续九年倒数第一


10月16日,美国民主研究机构“自由之家”发布的最新网络自由度报告“争取网络信任”显示,全球互联网自由度连续14年下降,除了缅甸首度与中国齐名,被列为最不自由的国家外,中国的评比分数连续第10年垫底,从2015年的12下滑至2024年的9。网友感叹:真是个厉害国!


该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自由度位居全球之末的情况已长达十多年。中共政府持续将国内互联网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限制部分政府网站的国际流量,对使用VPN翻墙的民众处以高额罚款,并系统性地打压异议声音。不论是民众分享新闻报道,还是谈论宗教信仰,乃至与家人、海外人士交流,都会受到严厉控制。


根据自由之家的报告,北京当局还对科技产业拥有巨大的权力,能通过监管和删除言论强化政府的叙事立场。 2023 年 7 月,中共政府规定,拥有 50 万以上粉丝的自媒体账户,包括独立作家、博主和网红等进行实名注册,促使当中一些人关闭了帐户。


去年11月,前媒体人孙林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抗议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帖子后遭警方殴打,送医后不治死亡。白纸运动一周年之际,影视制作人陈品霖在网上发布相关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后,遭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面临最高五年监禁。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中国网络专家雷凯瑞告诉媒体,自由之家的报告不令人意外,只要习近平认为网络自由威胁到中共意识形态与合法性,那么民众获取可能挑战党言论的外部信息就会不断被切断。


不过,雷凯瑞表示,经过十年来的技术进步,中共当局对于互联网的审查和监控越来越容易及有效。此外,习近平政府还建立了新的官僚机构以强化对互联网的控制:“中国在市级和省级也设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监控网络”。


他说,近来中国教师护照被迫上交的现象,也反映出中共政府亟于控制对外国信息的获取,“而教师显然是因为在教育学生什么是党的路线方针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周三面对法新社记者的相关提问时,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照例指责,自由之家长期在涉华问题上发表不实言论,所谓报告别有用心。


自由之家评估全球72个国家的网络自由度,这些地区的网络用户占全球大约8成;该报告还特别关注,一些国家在选举期间出现虚假、误导或分裂性信息等问题。例如,在台湾,时尚和化妆网红在2024 年 1 月总统大选前发布有关选举舞弊的虚假指控,这类指控反映出中共意图阻挠、干扰台湾民众投票的大外宣活动。


报告作者之一、自由之家技术与民主研究主任芬克周三在发布会上表示,台湾采取公开透明和鼓励公共参与的应对措施,值得他国借镜。


自由之家依据网络使用是否遭遇设施、经济和政治障碍,内容是否受到审查、限制,以及用户的法律安全及保障等三项原则,对全球网络进行自由度评比。2024年的报告显示,中国与缅甸分数最低,冰岛仍是全球网络最自由的国家,台湾以79分名列全球第7,为亚洲最佳;美国分数则为76。


6、天津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 结果明显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天津市16日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制性措施。消息一出,中国地产类股闻讯大涨。


综合媒体报道,天津市住建委网站今稍早发出通知,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决策部署,天津市将全面取消执行8年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即新规上路后,无论是否具有天津户籍的人,都可在当地买房,也无须提供社保证明,天津市政府也不再对新建商品房实施限价。


对此,有专家认为,天津市取消限购符合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宏观趋势,料将对市场供需关系、交易活跃度、市场预期等产生积极影响。


受上述消息激励,中国地产类股闻讯大涨,包括万科A大涨8.7%、渝开发上涨9.96%、光大嘉宝涨9.94%、万业企业涨10%、金地集团涨10.06%。


7、为争选票,川普给他自己戴了这顶“桂冠”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对妇女的有关言论一直被受批评。现在他也在千方百计争取女性选民的支持,16日在全场观众都是女性的Fox News节目上,川普自称为“体外人工受精之父”,试图争取女性选票。


法新社及美国CNN报道,川普在摇摆州乔治亚州举行的福克斯新闻频道节目上表示:“我想要谈论体外人工受精。我是体外人工受精之父。”


川普指出:“我们确实是支持体外人工受精的政党”、“而且一直在努力,民主党试图在这方面攻击我们,而我们对体外人工受精的支持甚至比他们还多。”


自保守派大法官占多数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22年废止对堕胎权的保障后,生殖权议题一直是川普的主要弱点之一。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曾在造势场合上指控,川普若当选,会将全国堕胎禁令签署成法。这令川普的形象在女性选民中受到很大影响。


網民嚎叫:


无理

这个徐某是地下党吧,弄一大帮持特定护照的所谓国民就直接占领台湾了, 兵不血刃啊,呵呵。2024-10-17 04:45

奥维尔

指点一下TDS 小三粉们:川普爆炸性發言:任內中國若侵台 我會轟炸北京——胡萝卜的背后必须有大棒。软弱无能的白左是不敢的。2024-10-17 02:15

mwzqjw

我早就说过,川武大郎上台一定会出卖台湾!包括美国的所有盟友!因为他只认钱!谁给钱他帮谁,美国最终会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2024-10-16 22:45


谢选骏指出:人説“这个徐某是地下党吧,弄一大帮持特定护照的所谓国民就直接占领台湾了,兵不血刃啊”——我看這個徐文立,想钱都想疯了。他在美國大做難民生意,食髓知味,還想建立“中华民国特定民众护照申请代理公司”,“提供护照申请代理服务”……這不是想要推行行業壟斷的黑金政治嗎。徐文立想钱都想疯了!


谢选骏:加沙战争是中国百年命运的缩影——中國若不能夠征服英國,絕對算不上“崛起”了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一周年:当地人的生活改变——受伤、成为孤儿、精神创伤》(BBC 2024年10月6日)報道:


巴特舍瓦(Batsheva)不知道丈夫是死是活,阿卜杜拉(Abdullah)成为孤儿,克里斯蒂娜(Christina)和阿卜杜勒拉赫曼(Abdulrahman)只是希望能够再次行走。


他们来自以色列、加沙、黎巴嫩和约旦河西岸,他们向BBC讲述了去年10月7日袭击事件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哈马斯袭击者袭击以色列已有一年,造成约1,200人死亡,251人被扣为人质。


据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称,作为回应,以色列在加沙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行动,造成41,000多人死亡。


“最痛苦的是不知道”


10月7日的前一天,奥哈德·亚哈罗米(Ohad Yahalomi)和他10岁的女儿耶拉(Yael)去附近的田地里寻找动物。她12岁的哥哥埃坦(Eitan)和朋友们一起踢足球。奥哈德的妻子巴特舍瓦和他们最小的女儿待在家里,当时她还不到两岁。


这是尼尔奥兹基布兹(Nir Oz kibbutz)的典型生活,这是一个位于以色列南部、人口不到400人的社区,距离加沙边境约一英里。


“我们热爱那里的生活,我们太天真了。对我们来说,那里就像天堂一样,”45 岁的巴特舍瓦说。


第二天早上,全家被火箭警报声吵醒,这是一个熟悉的警告,表明加沙武装团体的袭击即将到来。


但几分钟后,有迹象表明这不仅仅是一次火箭袭击,外面传来喊叫声、“真主至大”的口号和枪声。


一家人在他们的安全室里惊恐地等待了几个小时。但是,由于枪手包围了房子试图闯入,奥哈德觉得他必须离开安全室,以阻止袭击者找到他的家人。


在TikTok与X上蔓延的以色列—加沙冲突


“他每隔几分钟就告诉我们,他爱我们,”巴特舍瓦说。他写信给朋友说:“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袭击者手持卡拉什尼科夫(AK)步枪和穿上手榴弹背心,闯入并枪击了奥哈德,然后找到并进入了安全室。“他们用步枪指着我们,用英语说‘来加沙’。我立刻明白了他们想要什么,”她回忆道。


巴特舍瓦和她的女儿被放在一辆摩托车上,埃坦和一名外国工人被放在另一辆摩托车上,目的地是加沙。巴特舍瓦和她的女儿们趁着摩托车被卡住的时候逃脱。但埃坦和他的父亲被俘虏了。


埃坦在加沙被哈马斯关押了 52 天。巴特舍瓦说,哈马斯强迫他观看10月7日拍摄的视频。“他看到他们如何非常残忍地杀害人、婴儿和妇女,”她说。埃坦于11月在冲突中唯一的人质释放协议中获释。


巴勒斯坦武装派系于1月发布了一段奥哈德的视频,视频中他受伤但还活着。他们后来表示,奥哈德死于以色列的袭击。以色列军方告诉巴特舍瓦,无法证实这些说法,也无法更新奥哈德的状况。


尼尔奥兹是10月7日受灾最严重的社区之一。数十名居民被杀或被绑架。那里至今仍是废弃的、被烧毁的房屋,提醒着人们所发生的事情。


巴特舍瓦说,她的孩子们做噩梦,近一年来一直和她睡在同一张床上。他们不断询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埃坦的头发正在脱落。


“最难过的是不知道他(奥哈德)发生了什么事——他是否还活着。我们真的无法继续生活。”


“如果我被杀了就更好了”

哈马斯于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时,阿卜杜拉(Abdullah)才13岁左右。在此之前,他在加沙北部塔瓦姆(Al-Tawam)社区的生活,一直围绕是学校、与朋友踢足球、去海滩旅行,以及与父母、兄弟和两个姐妹一起玩耍。


在他生日的前一天,传单飘落到该地区,命令居民向南逃亡。


阿卜杜拉的手臂、腹部和脸部被弹片炸伤

图像加注文字,阿卜杜拉的手臂、腹部和脸部被弹片炸伤

一家人迅速收拾好必需品,沿着萨拉赫丁路( Salah al-Din Road)出发,这条路被以色列军方指定为安全撤离路线。


但当他们沿着道路加速行驶时,他说,以色列空袭击中了他们的车辆。


“我和我兄弟艾哈迈德(Ahmad)被抛到空中,从车里掉出来,”阿卜杜拉回忆道。


艾哈迈德当时16岁。他的一条腿不得不截肢,另一条腿现在用金属板固定在一起。


炸弹碎片割伤了阿卜杜拉的手臂、头部、背部和嘴巴。他掀起衣服,露出腹部的两道长疤痕。


他的亲戚后来告诉BBC,阿哈迈德的父亲、母亲和叔叔的烧焦和残缺不全的尸体后来被发现。


阿卜杜拉、他的家人和几名目击者告诉BBC,一枚导弹是从无人机发射的。


以色列军方否认当天袭击平民车队的说法,称这些是“虚假指控”。


一位发言人告诉 BBC:“经过彻底检查,没有证据表明以色列国防军在该地点进行了袭击。”


阿卜杜拉记得医院工作人员回避他关于父母的问题。当他的表弟和祖母最终透露这个消息时,他说这证实了他内心深处已经知道的事情。


“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他说。


“如果我被杀害,那会比现在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好,”他补充道。


“我觉得我的手臂已经被截肢了,”阿卜杜拉低头看着左臂上伤痕累累的凹陷说道,并表示自己一直在痛苦中生活。“他们试图让它恢复,但一切都是徒劳的。”


阿卜杜拉现在和他的祖母住在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Khan Younis),还有他的两个姊妹,18岁的米娜(Minna)和11岁的哈拉(Hala)。父母被杀那天,这两个女孩还在加沙北部,因为车里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她们。艾哈迈德在卡塔尔接受持续治疗。


以色列军队攻入加沙,地面战的目标和危机是什么?

哈马斯发动突袭后,以军战机空袭加沙,以色列称“这是我们的9/11”

战地加沙实录:“当死亡从天而降,你能躲去哪儿?”

BBC核查:从各种证据拆解加沙医院爆炸案

“现在我们失去了母亲、父亲和叔叔,欢笑和美好时光都消失了,”阿卜杜拉说。“他们是全家幸福的源泉。”


“没有他们,我们真的活不下去。”


“我们过去常常上学,玩耍和欢笑,”他说。“加沙曾经很美,但一切都消失了。”


他说他已经和一些朋友失去了联系,而其他人则在战争中丧生。


“这句话是对以色列说的:这就是你对我、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你夺走了我的父母,你剥夺了我的教育,你夺走了我的一切。”


“我过去常常介绍自己是一名摄影记者。今天,我说我是一名战争罪下的幸存者,”克里斯蒂娜·阿西(Christina Assi)说。


她抓住机会回到祖国黎巴嫩,以国际新闻机构法新社AFP的摄影记者身份报道南部边境的战事。


10月7日袭击发生后,黎巴嫩武装组织真主党开始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引发跨境交火,并升级为大规模冲突。


去年10月13日,克里斯蒂娜和一群记者前往黎巴嫩南部的一个村庄,该村庄距离以色列边境约1公里,那里发生了冲突。


29岁的克里斯蒂娜说,她的团队穿着记者外套和头盔,他们的车引擎盖上贴着黄色胶带,上面写着“TV”(电视)。她说他们以为会很安全。


突然,枪声响起。克里斯蒂娜记得的下一件事是,她试图逃离旁边一辆着火的汽车。沉重的防弹背心和相机压得她寸步难行。“我看到我的腿流了很多血,我站不起来,”她回忆道。


十二天之后,克里斯蒂娜在医院醒来。“当我发现自己只失去了一条腿,而不是两条腿时,我感到一种奇怪的轻松。”


这次袭击夺去了37岁的路透社记者伊萨姆·阿卜杜拉(Issam Abdallah)的生命,并造成6人受伤。“当一名护士问我谁被杀时,我疯狂地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新闻,”她说。


这是克里斯蒂娜受伤前的照片,她说希望有一天她可以重返工作岗位,做她喜欢的事情,"那时我就胜利了"图像来源,HANDOUT

图像加注文字,这是克里斯蒂娜受伤前的照片,她说希望有一天她可以重返工作岗位,做她喜欢的事情,“那时我就胜利了”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一项调查称,以色列向这群“身份明显的记者”发射了两枚120毫米炮弹,违反了国际法。人权组织表示,这次袭击应该作为可能的战争罪进行调查。


以色列军方告诉BBC,其士兵当时怀疑有“恐怖分子渗透”以色列领土,因此使用坦克和炮火阻止了这种情况。它补充说,该事件正在调查中。


现在,一年过去了,克里斯蒂娜仍在适应她的新现实。


她说,她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对国际社会和法律,我曾经相信这些法律会保护作为一名记者的我。”


克里斯蒂娜继续接受治疗,但仍然无法行走。


7月,她和法新社的同事一起坐在轮椅上传递奥运圣火,向世界各地受伤和遇难的记者致敬。


尽管10月13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她还是希望重返战场。


“当我能够站起来、走路、拿着相机,重新回到我的工作和我热爱的事物中时,我就会胜利,”她说。


“我大喊,但他没有回应”


当时是晚上。阿卜杜勒拉赫曼·阿什卡尔(Abdulrahman Al Ashqar)说,他和朋友莱斯·沙瓦尼(Laith Shawahneh)正在街上走着,他们当时已经当街卖了一整天玉米,很累,在抽烟。


“突然之间,我们就被轰炸了,就这样,”18岁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回忆起9月1日的夜晚。


以色列飞机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村庄西拉·哈里蒂亚(Silat al-Harithiya)袭击了这两名青少年。


阿卜杜勒拉赫曼记得听到了火箭的声音,但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我只迈出了一步,”他说。“我开始向莱斯大喊,但他没有回应。”


16岁的莱斯当场死亡,而阿卜杜勒拉赫曼受了重伤,他的双腿膝盖以下需要截肢。


阿卜杜勒拉赫曼说,他在袭击发生10天后醒来,并得知期间他的心脏曾三次停止跳动。


他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伤势严重。他的一只手被装上了金属板,两根手指严重受伤,腹部需要多次手术。


他说,身体上的疼痛阵阵袭来。


自10月7日以来,约旦河西岸的暴力事件激增。数百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袭击中丧生,以色列称这些袭击旨在阻止那里和以色列境内的致命袭击。


阿卜杜勒拉赫曼现在需要兄弟帮忙他过日常生活图像来源,FAMILY PHOTO

图像加注文字,阿卜杜勒拉赫曼现在需要兄弟帮忙他过日常生活

在袭击之前,阿卜杜勒拉赫曼过着简单的生活。早上祈祷后,他会和朋友一起吃早餐,然后帮父亲办事和卖玉米。


他现在依靠兄弟帮助他完成上厕所等基本任务,吃饭得靠母亲帮忙喂食。


BBC已就此联系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国防军表示,这场袭击发生时,一架飞机击中了“一个恐怖分子团伙,此前不久,有人看到该团伙向在杰宁地区(Jenin area)活动的梅纳什旅部队投掷爆炸装置”。


阿卜杜勒拉赫曼被问及遇袭时是否携带武器时,他回答说:“怎么携带武器?我刚出门,正常在路上走,穿着白色衣服。我刚出门。”


他曾经梦想过拿到驾照,拥有一辆汽车。“如果说我今天有什么愿望,那就是能走路,”他说。


谢选骏指出:人説“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一周年:当地人的生活改变——受伤、成为孤儿、精神创伤”;我看“加沙战争是中国百年命运的缩影”!加沙战争一年死了一萬多人,中国長期戰爭至今爲止死了何止一億人口?連帶扼殺的胎兒,總數可能超過了五億!但是世人健忘,一切向錢看(詭稱“向前看”)。BBC 對此假裝不知,因爲正是英國人在中國開的第一槍!中國若不能夠征服英國,絕對算不上“崛起”了。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

谢选骏:红区洪水洪水红区


《贺锦丽电话佛州州长谈救灾却遭拒 被疑有“政治目的”》(美国中文网 2024-10-07)報道:


据NBC新闻周一报道,佛州州长德桑蒂斯在飓风“海伦”袭击佛州后,拒绝了副总统贺锦丽打来的有关灾后恢复事宜的电话。德桑蒂斯一名助手透露,州长之所以回避贺锦丽的电话,是因为他认为这些通话“可能夹杂政治目的”。


当被问及德桑蒂斯是否与总统拜登有过直接交流时,这位助手表示,“据我所知没有”。上周,拜登曾致电德桑蒂斯,但当时德桑蒂斯正在飞机上,因此未能接到电话。


拜登本人上周亲自视察了佛州北部受灾地区,但由于德桑蒂斯当时正在该州其他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两人并未见面。知情人士称,拜登团队曾邀请德桑蒂斯参加视察活动,但后者未出席。


德桑蒂斯一直通过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局长克里斯韦尔(Deanne Criswell)与联邦政府保持联系。飓风“海伦”于9月27日登陆佛州,至今已造成200多人死亡,部分地区仍在应对严重洪水灾害和废墟清理。


在海伦登陆并造成大面积破坏后,德桑蒂斯表示:“我们已做好充分应对,联邦政府应该更关注北卡罗来纳州的情况。”


此外,在德桑蒂斯发起的“蓝岭行动(Operation Blue Ridge)”中,佛州派遣了国民警卫队和多个州政府部门官员前往北卡州支援灾后恢复。


然而,德桑蒂斯表示,由于飓风“米尔顿”即将于本周登陆佛州,这些支援力量已于上周末开始撤回佛州。


另据德桑蒂斯办公室两名官员透露,截至目前,拜登尚未就即将来袭的“米尔顿”与德桑蒂斯进行联系。


其实,前总统川普也频频谈及飓风“海伦”,并将其政治化。他曾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虚假信息,指责贺锦丽的飓风简报照片为“摆拍”。


“海伦”登陆后,川普于上周五访问了乔治亚州,并与该州州长坎普共同出席活动,还发起了筹款活动,为当地救援组织筹集资金。


網民嚎叫:


ahhhh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23:44:02

德桑蒂斯一名助手透露?你确定?

玻璃坊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22:20:05

明明就是共和党把抗灾政治化么,LOL!

iask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21:59:57

贺锦丽电话佛州州长谈救灾: “我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 我小时候..."

州长助理:“谢谢副总统,您别来添乱,就是帮大忙了”

正人伪君子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9:25:00

global warming 说不通了,改叫气候变化了。气候不是一直在变化吗?大陆分合,冰川聚融,火山喷歇,地球45亿年了,人类历史才多久?有相关性不等于就是原因。科学也是在被质疑中发展。科学连男女都不能分辨,对气候就分析的这么透彻?这就是民主党推崇的科学,简直是对科学的污辱。

LRushBall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6:01:36

还是川普牛,飓风来了坐在白宫用笔在地图上一画,飓风马上偏离几百英里。从此川粉歌颂 有一位老人在美国东南不画了一个圈。

蓝靛厂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5:19:18

俩小心眼儿聚一块了。小德子彻底没戏了以后选总统。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4:28:42

她打电话是有政治意图,不接电话又何尝不是?

木杉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4:19:00

确实,除非总统任命哈里斯负责救灾,佛州州长是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搭理她。她要来个灾区自由行,州长也没必要理她。州长那里应和联邦处理危机的负责人保持联系即可。猪粉主流媒体全天候24/7新闻误导。

jiuzhoubeige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4:09:35

据NBC新闻报道。哈哈。

Says it all.

那哪里是什么新闻,是左派的攻击性宣传。与斧头帮的“黑暗的旧社会“宣传如出一辙。

紐約雙子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4:08:00

这是疯婆子MTG说的真对红州的气象武器吗?

shanghai70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3:54:00

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比如石油开采使用,确实是hoax。由此实施的政策比如大力发展电车,不顾电力的生产成本,环境污染,和电池的污染,等等就是hoax!对于核能的开发利用这些环境专家也同样在hoax,以至于生活成本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低,而气候仍在变暖。杞人忧天的政策措施而已

van1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3:45:00

川普说气候变化是hoax,希望这个飓风能吹跨他的家,让他被hoax教育一把!

天上星星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3:38:00

要看英文网站! 中文网站的翻译不可信!

nobear 发表评论于 2024-10-07 13:34:03

右派的神逻辑: 不去, 就骂不及时救灾. 去, 就是有政治目的. 不让去.

要把秀留给川普.


谢选骏指出:红区政治挂帥,沒有時間救災!


《对关键选民缺乏吸引力 贺锦丽在宾州和密歇根悬了?》(美国中文网 2024-10-07)報道:


据《国会山》报道,副总统贺锦丽在工会蓝领工人中缺乏吸引力,这已成为她赢得密歇根州和宾州等关键州的最大挑战之一。民调显示,她在工会工人中的支持率明显落后于拜登在2020年的表现。


近期,卡车司机工会和国际消防队员协会打破几十年传统,决定不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反映了贺锦丽与劳工组织之间的脆弱关系。尤其让民主党人担心的是,贺锦丽在工会成员中的支持率甚至不如希拉里在2016年的表现。


CNN统计的民调数据显示,八年前,希拉里在劳工选民中的支持率领先川普12个百分点,而贺锦丽现在只领先川普9个百分点。


根据票站调查,在2016年选举日,希拉里最终在工会家庭中的支持率为51%,而川普的支持率为42%。


值得注意的是,希拉里最终在密歇根州和宾州落败,这两个州的工会代表了当地超过14%的劳动力。这两个州失利加上威斯康星州,最终让川普入主白宫。


四年后的票站调查显示,拜登在工会选民中的支持率比希拉里要高得多。他赢得了56%的工会家庭的支持,而川普只有40%.与希拉里不同的是,拜登赢得了密歇根州和宾州,尽管优势微弱。


民主党战略家和进步派人士称,有几个因素导致贺锦丽在工会选民中的支持率相对较低。


其中最大因素是许多工会成员不像了解拜登那样了解贺锦丽。拜登在参议院任职36年,所代表的特拉华州靠近费城、新泽西和纽约等劳动力中心。在1988年和2008年竞选总统失败时,他也有充分机会向工会选民介绍自己。


此外,民主党战略家说,工会选民对拜登的偏爱可能归结于他的风格和个性,贺锦丽的竞选团队很难通过政策声明或动员投票集会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承认,文化上更保守的工会成员不太愿意投票给身为女性的贺锦丽,使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进步派活动人士博罗萨奇 (Bob Borosage)坦言,贺锦丽在工会选民中相对较小的民调领先优势足以引发人们的担忧,两位总统候选人在密歇根州和宾州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而工会选民在这些摇摆州至关重要。


民主党和进步派的战略家说,贺锦丽需要强调许多工会选民最关心的基本经济问题,比如让制造业回到美国,反对美国就业机会的外包,以及对抗通货膨胀。


他们承认,前总统川普承诺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60%的关税,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以及他承诺打击越过美墨边境的移民,这些都吸引了许多普通工会成员。


为川普工作的共和党民意调查员麦克劳克林(Jim McLaughlin)表示,最近对卡车司机工会普通会员的民调发现,其中58% 人支持川普,而只有31%的人支持贺锦丽。


谢选骏指出:人説“副总统贺锦丽在工会蓝领工人中缺乏吸引力”——我看這哪裏像是左派呢?倒是洪水淹沒的红区,倒像是左派控制的共和黨。


谢选骏:以色列介入美国大选謀私利最終害死自己


《美国敦促以色列30天内增对加沙援助,否则面临军事援助被削减风险》(汤姆·贝特曼(Tom Bateman) & 大卫·格里顿(David Gritten)BBC记者 发自华盛顿和伦敦 2024年10月16日)報道:


美国已致函以色列,要求以色列在30天内增加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否则将面临美国部分军事援助被削减的风险。


这封信于周日发出,是美国对其盟友发出的最强烈的书面警告,而以色列此时正在加沙北部发动新一轮攻势,据报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信中称,美国对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深感担忧,并补充说,上个月以色列拒绝或者阻碍了加沙南部和北部近90%的人道主义行动。


据报道,以色列官员称以色列正在审查这封信,并补充说,以色列“严肃对待此事”,并打算与美国同行“解决所提出的担忧”。


以色列此前曾表示,其目标是北部的哈马斯分子,但不会阻止人道主义援助进入。


负责管理加沙过境点的以色列军事机构“领土内政府活动协调局”(COGAT)在周一表示,30辆载有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物资的卡车已通过埃雷兹过境点进入加沙北部。


联合国表示,为期两周的封锁结束了这一情况。在此期间,北部地区没有获得任何粮食援助,当地40万巴勒斯坦人生存所需的物资即将耗尽。


一名联合国官员表示,加沙正处于“持续高峰的紧急状态”。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负责人安托万·雷纳德(Antoine Renard)告诉法新社,该领土北部的人们“完全依赖援助”,除了联合国提供的食物外,几乎无法获得新鲜食物。


美国是迄今为止以色列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过去一年,以色列军方严重依赖美国所提供的飞机、制导炸弹、导弹和炮弹来对抗加沙的哈马斯。


美国致以色列政府的信函(其内容现已得到美国国务院的确认)最先由Axios网站报道。该信函由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签署。


“我们现在写信强调美国政府对加沙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局势的深切关注,并寻求贵国政府本月采取紧急和持续的行动,扭转这一趋势,”信中写道。


信中指出,以色列的撤离命令迫使170万人进入狭窄的沿海马瓦西(al-Mawasi)地区,由于过度拥挤,他们面临“致命传染病的高风险”。人道主义组织报告称,他们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我们特别担心以色列政府最近的行动——包括停止商业进口、拒绝或阻碍9月份加沙北部和南部之间近90%的人道主义流动、继续实施繁重和过度的双重用途限制、对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和货物实施新的审查和繁重的责任和海关要求——以及日益严重的违法和抢劫——正在加速加沙局势的恶化,”信中补充道。


信函说,以色列“必须从现在开始在30天内”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增加援助物资,并补充说,如果失败,可能会“对美国的政策产生影响”。


该信函引用了美国法律,这些法律可以禁止向阻碍美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信函说,以色列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增加加沙所有形式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每天允许至少350辆卡车通过所有四个主要过境点和一个新的第五个过境点进入加沙,并允许马瓦西的人们向内陆迁移。


该信函还呼吁以色列结束“对加沙北部的孤立”,重申“以色列政府不会采取从北向南强制疏散平民的政策”。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周二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这封信是“我们无意公开的私人外交通讯”。


“国务卿布林肯和奥斯汀部长认为,有必要向以色列政府明确表示,他们需要再次做出改变,才能让进入加沙的援助水平恢复正常,”他说。


米勒拒绝猜测如果以色列不增加人道主义援助的准入,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但他指出:“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国家不会任意拒绝或阻碍美国人道主义援助的提供。这是法律,我们当然会遵守法律。但我们希望以色列能做出我们所概述的改变。”


他还表示,30天的期限与11月5日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无关,并表示“给他们时间解决不同问题是适当的”。


自以色列军队10天前在贾巴利亚发动新的地面攻势以来,该地一直遭到猛烈轰炸图像来源,AFP

图像加注文字,自以色列军队10天前在贾巴利亚发动新的地面攻势以来,该地一直遭到猛烈轰炸。

以色列此前曾坚称,进入和穿越加沙的援助或人道主义援助的数量没有限制,并指责联合国机构未能分发物资。它还指责哈马斯窃取援助,但哈马斯对此予以否认。


今年5月,在以色列对加沙南部城市拉法发动地面攻势之前,美国总统乔·拜登首次暂停运送一批2,000枚和500磅炸弹,以阻止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


但这个行动立即遭到了华盛顿共和党人和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强烈反对,后者似乎将其比作“武器禁运”。暂停令于7月部分解除,此后再未重复。


周二早些时候,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ICRC) 警告说,由于以色列10天前开始的攻势,加沙北部的家庭“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恐惧、失去亲人、混乱和疲惫”。


以色列军方表示,已第三次派遣坦克和部队进入贾巴利亚镇及其城市难民营,以铲除重新集结在那里的哈马斯战士。


它已命令贾巴利亚以及邻近的贝特拉希亚和贝特哈嫩的居民撤离到马瓦西人道主义区。


联合国表示,约有50,000人逃往加沙市和北部其他地区。但对许多人来说,离开家是不安全的,或者他们因为生病或残疾而无法离开。


贾巴利亚的居民哈立德 (Khalid) 讲述了过去一年的经历,他的叙述被收录在一部新的BBC纪录片中,他在语音备忘录中说,他和家人已经生活在恐惧中一个星期了。


“我们被告知要去南方,但我们无法去,因为以色列军队已经包围了该地区,要么用泥土路障,要么使用四轴飞行器无人机。我们无法移动,这太困难了。”


“与此同时,由于密集的轰炸,我们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我的女儿生病了,发烧了。她整个身体都因为轰炸的声音而颤抖,我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她。我甚至不能带她去医院,”他补充道。


加沙哈马斯民防机构表示,其第一批救援人员已在周二在贾巴利亚和邻近地区找到 42 名在以色列空袭和炮击中丧生的人员的尸体。


据报道,其中包括同一家庭的11名成员,几乎全部是妇女和儿童,他们的家在夜间的空袭中被摧毁。


以色列军方周二表示,其部队前一天在贾巴利亚地区杀死了“数十名恐怖分子”。


周一,以色列人权组织警告称,他们所谓的“令人震惊的迹象表明,以色列军方正开始悄悄实施将军计划”,这与巴勒斯坦人的普遍担忧相呼应。


这项有争议的计划要求强行转移北部所有平民,随后围攻留在那里的哈马斯战士,迫使他们投降并释放以色列人质。


以色列军方否认正在实施该计划,称其只是“让平民脱离危险”。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袭击,造成约1,200人死亡,251人被劫持为人质。以色列发起了一场摧毁哈马斯的运动,以回应该组织。


据哈马斯管理的加沙卫生部称,自那时以来,加沙已有42,340多人丧生。


谢选骏指出:人説“美国敦促以色列30天内增对加沙援助,否则面临军事援助被削减风险”——我看以色列一再擴大戰爭,其實是在介入美国大选謀私利;現在美國政府快崩潰了,只能捨車保帥救選情,做出這個“敦促以色列30天内增对加沙援助,否则面临军事援助被削减风险”的姿態,是爲了拉攏一些穆斯林選票,僅此而已玩虛的!


《顶尖人才沉默离开!55万以色列人为何一去不回?》(红星新闻 2024-10-11)報道: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起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袭击,以军方随后做出强硬回应。就此,新一轮巴以冲突陡然升级。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从巴勒斯坦到黎巴嫩,再到伊朗,中东战火仍在不断燃烧蔓延。


在多条战线的冲突中,以色列国内的动荡也愈演愈烈。其中,该国正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即顶尖人才的加速外流,已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有报道指出,一些以色列人在战火爆发期间可能只是暂时的逃离。然而现在,“离开以色列”已变为一种“永恒的趋势”,或者说一场永久的离别。


▲8月1日,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出发口排队的乘客


今年7月,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约有12300名以色列人离开以色列,直到2024年6月仍未返回。相比之下,2022年同期“永久离开”的只有3200人。另有以色列人口与移民局的消息称,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的前6个月里,已有超过55万以色列人离开,且再也没有回来。


——1——大量高精尖人才正沉默离开以色列


今年夏天,以色列诺贝尔奖得主亚伦·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与一群该国知名人士聚集在一处废墟上,公开呼吁以色列政府尽快达成停火协议,避免给这个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报道指出,并非所有犹太人都支持以色列“开战”,而那些真正促进以色列进步的人则正在离开。


77岁的切哈诺沃表示,以色列的医生及其他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正在加速外流。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因为精英人士们已经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国家没有未来。若没有这些精英人才,以色列或许也不会有未来。


切哈诺沃指出,人才外流的实际速度可能比以色列官方统计或显露出来的更快,因为要通过在另一个国家定居所需的考试,找工作、住房和学校,都需要时间,而很多人在此期间并不会对外透露自己的打算。“我们称之为‘沉默的离开’,他们不会让任何人知道,直到登机前的那一刻。”切哈诺沃说道。


▲3月23日,以色列民众民众示威游行,敦促政府尽快达成停火协议 据央视新闻


据10月6日发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持续不断的战火中,四分之一的以色列人考虑过离开这个国家。


有报道指出,切哈诺沃一直是内塔尼亚胡的批评者,但对这一趋势的担忧并不仅限于反对内塔尼亚胡的群体之中。今年早些时候,以色列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尤金·坎德尔等人也曾联合发出警告,称以色列面临着生存威胁。


在一份呼吁新的政治解决方案的文件中,他们指出,如果一切照旧,“以色列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无法继续以一个犹太人的主权国家存在”,其中一大威胁正是高科技产业、教育、医学人才的外流。


“以色列增长的火车头是创新。”文件中写道,“而创新是由这个国家中数万人构成的小群体推动的。尽管在人口比例中占比很小,但他们离开这个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2——新一轮巴以冲突并非主因


但事实上,有分析指出,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并非以色列人才外流的主因,这一趋势早已开始萌芽。


2022年,内塔尼亚胡为了再次当选,与极右翼的宗教锡安主义党、极端正统犹太教党派合作,并在2023年上台后推动司法改革,引发了该国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在此过程中,因为人口和政治的转变促使一些世俗的、自由的以色列人开始怀疑他们在这个国家的未来。


数据显示,在2023年7月至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期间,永久离开以色列的以色列人约有34500人,几乎是2022年同期的两倍。


以色列企业家诺姆表示,他本来以为自己40多岁可以开启“少工作、多享受”的时光。但如今,他每晚都在与妻子仔细研究欧洲国家的学校选择,考虑去哪里开始新生活。这是一个在长期担忧中作出的决定,但随着战火的持续蔓延,“做功课”的紧迫性开始与日俱增。


▲10月10日,以色列国防部外的抗议人群 据视觉中国


“我们离开的主因是想为(3个)孩子寻找更美好的未来,就算明天就恢复和平,我们(在以色列)仍然看不到一个我们希望参与其中的未来。人口统计数据不言自明。”诺姆说。


诺姆指出,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他们不学习数学、科学,也不会说英语,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这将阻碍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发展方面,宗教保守派的崛起会让世俗派犹太人的生活变得艰难。“即使没有我们(在中东地区)周围的敌人,这也是任何爱孩子的父母让孩子远离伤害的充分理由。”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乌里·拉姆指出,以色列的世俗派犹太人口比例正在缩小。2015年,自认是世俗派的犹太人只占45%,到了2023年,该国小学一年级新生只有40%来自世俗派家庭。


拉姆表示,如果军事冲突风险不降低,该国人口趋势仍旧,那么以色列人才流失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上阶层都会把下一代送到国外。犹太人在国外的学术界和专业市场有着良好的人脉网,家庭和工作关系将有助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融入(他们认为)更理想的社会。”


——3——暂时的逃离,变为永久的离别


分析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爆发无疑加速了以色列人离开的进程。


诺姆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他孩子所在学校就有至少五六个家庭让孩子退学出国,在经历了一年的动荡不安后,他现在只想让孩子们回到一个“正常”的童年。


据报道,自新一轮冲突爆发后,一些以色列人感觉到了“社会契约的破裂”,普通民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兵牺牲,但成千上万极端正统派的人却可以免除兵役。直到今年6月,以色列最高法院才裁定,极端正统派也必须服兵役,但这一规定至今仍未真正得以落实。


“所有年长的人,我所珍视的人都说‘去吧,离开(这里)吧’。”诺姆表示,这些人曾为国战斗过,他们为建设这个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如今,“他们告诉我们的另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把你的孩子送去军队’,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今年夏天,40岁的因巴尔·格林和37岁的丈夫什罗米·格林带着4岁的女儿莱利,还有家中的一猫一狗,永远离开了特拉维夫的郊外,搬到了泰国定居。格林表示,自从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他们感到太不安全而不敢留下来。


格林一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但突如其来的战火,促使他们选择了离开。“问题是我们想在家里拥有安全感。”什罗米说,“我们不愿意在这一点上妥协。”


▲7月11日,准备离开的格林夫妇在特拉维夫郊区的家中打包


2023年10月7日清晨,在听到响彻特拉维夫上空的警笛后,一家三口迅速躲进了安全屋。因巴尔回忆道,随着大量消息的涌入,他们越来越担心袭击可能会进一步蔓延以色列,而特拉维夫距离加沙地带仅40英里。于是,一家人火速带上一些必需品便前往机场,登上了当天中午飞往塞浦路斯的最后一班航班。“我们感觉像是在逃离。”什罗米说道,“只想感谢我们及时离开了。”


两个月后,因一些必要原因,格林一家不得不回到以色列。但在那时,因巴尔说,永远离开以色列已经成为他们一家的共同目标。从事软件开发的什罗米开始在世界各地申请工作,并在泰国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做了一些调查后,格林一家认为,他们在泰国可以拥有平静、舒适的生活。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仍然很难评估以色列人口外移的规模。但随着中东局势愈演愈烈,想要离开的企业和人口或正在激增。帮助以色列企业将员工安置到美国的以色列律师利亚姆·施瓦茨表示,过去几个月他的工作量至少增加了40%。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来没有这么忙过,这远远超出了预期。”施瓦茨说。他表示,一些以色列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正在将整个团队迁往美国。还有一些以色列员工甚至不断向公司施压,要求公司担保他们获得美国的工作签证,因为他们在以色列不再感到安全或舒适。“公司不想流失(顶尖)人才,所以很多公司只能同意了。”


不过,也有人选择了在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回国,例如卫星导航平台Waze的前CEO诺姆·巴尔丁。据报道,在2023年10月8日,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巴尔丁便飞回了以色列。而他显然也察觉到了该国人口外流的趋势,并警告称,如果没有这些人才,以色列近年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或瞬间瓦解。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巴尔丁指出,以色列的科技公司推动了该国经济的发展,但雇佣的员工仅占以色列劳动力的10%。“这大约只有40万人,其中5万人是‘顶梁支柱’,包括工程师、基金高管等等,全世界都抢着要(的人才)。如果这些人离开以色列,我们会变成(下一个)阿根廷。”


網民嚎叫:


贝尔维 发表评论于 2024-10-11 20:42:06

内塔尼亚胡的儿子没有参战的话,普通以色列人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上战场?现在不走,以后想走都来不及了,如乌克兰已经限制男性出境,四处强制征兵

Headwater 发表评论于 2024-10-11 15:02:36

以色列只是美英插在中东的一枚钉子,借了犹太的名头,钉子还是钉子,谁要为钉子去死?


谢选骏指出:人問——“顶尖人才沉默离开!55万以色列人为何一去不回?”

我看——猶太人機關算盡,玩死別人的同時也玩死了自己!


谢选骏:纽约能刮三十年“中国风”不容易


《纽约书店“中国风”》(2006-11-27 纯属个人视角)報道:


一个华人到了海外,一辈子不进书店照样活得很好,尤其在超市餐馆林立年代;但是一个人如果进了书店,或许这一辈子还能活出更多的趣味来,尤其是那些远离母国飘零异乡的游子。以此而言,纽约的中文书店,其人文价值远超越其商业价值,尽管它首先必须以商业经营的形式生存。 “如果开书店很赚钱,那么法拉盛就不会有那么多超市而应该到处是书店了”,这是“中国风”书店负责人冯倩的话。“文化是一种积累”,这是另外一句,你可以将此当作是一个书店经营者对顾客购买力的怂恿和长期性挽留,也可将此解读成一个爱书者的肺腑之言。


1 有一种奢侈叫阅读


90年代初,法拉盛还没有成规模的、主要卖大陆出版物的中文书店。94年底,有一家名为“大陆文化书店”的中文书店出现在缅街。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或许是为了提示“中国大陆出版物”的文化背景吧,因为之前的书店主要销售台、港出版的中文书籍。2002年2月,书店所在地“黄金商场”被一温州籍老板以千万之巨买断改成超市和小商品市场,因此迁至更东边的缅街43-12号,皇后区植物园的边上。书店的英文名字还叫“China Books & Publication,Inc”但中文名字改成了“中国风”,店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题的字。


94年,“大陆文化书店”刚开张的时候,来过位“直言不讳”的顾客,对正在店里把书一本本摞上架的冯倩说:“书店刚开呀?等关门收摊的时侯记得通知我一声,连书带书架我全收了。”2003年10月13日,经营书店近十年的冯倩仍然对当年的事儿记忆犹新:“对一家刚开张的书店讲这样的话,你说是不是让人生气?”后来知道他是当年写手抄本《九级浪》的毕先生。现在我见到他提到这件事情,他还说:“其实我说的是实话,是说在纽约开中文书店,十有八、九要赔钱的。”


“大陆文化书店”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艰难之后,凭借经营者对于出版物判断与挑选的专业眼光和书店特有的“人文”气质,不仅生存下来,还在华人社区、特别是对文、史、哲感兴趣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群里,建立了极佳的口碑。现改名为“中国风”的店主对其经营之道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看法与判断:


“开书店的目的,首先当然就是生存。所为一种生存手段,开书店本质上和开超市开餐馆是一样的,都是商业经营,但书店除了产品本身有其精神文化层面的特点之外,就是如果经营得当,生存是可以的;而发财呢,就几乎没有开餐馆那么大的可能。因此,‘中国风’要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国内最好的书引到海外来,以此建立自己的客户群。”


店主对美国中文书店的顾客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使得这里一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与中国文化割舍不断的共存关系。因此即使在美国这样以英文做为社会交流的环境下,还是想了解中国的状况并保持了中国文字的习惯。


“你知道么,在英文世界里,看中文书可以算是一种‘奢侈’了”,店主说:“为什么说是奢侈呢,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买书要花钱,再一个就是读书要花时间。象美国这样的商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到美国创业的移民,房子、车子、孩子,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方面不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呢,每周休息,还不出去玩玩,人都到美国了,人文风光都值得一看那,所以说忙里偷闲读中文书,真算得上是奢侈的精神富有者了。正因为这样,作为书店的经营者,我们就千方百计帮顾客选好书、精选书。不让他们浪费,无论金钱还是时间。”


也许正是这样的精跳细选吧,来书店的顾客都觉得实惠和有收获。通常,去过“中国风”书店的客人会一直保持定期去看看的习惯。


“我知道这家书店是看到他们原来的店要搬家在打折,很多书都卖五折。以前常去中国城的,‘东方’和‘世界’,但发现了这个地方之后,一比价格和内容,就改成定期来这里了。他们一搬家,我也跟来了这里。”家住布鲁仑的陈先生隔一段时间就来这里一次,选个三、五本书:从我住的地方到这里,要一个半小时,连看书带路上时间,每次都要花四、五个小时。这边最大的特点我感觉是对大陆出版的书反应特别快。这些年大陆变化也特别大,出版界的变化也特别大,看书么,总想读到一些新的东西,特别是自己国家发生的一些事情,历史啊,文化啊,社会潮流啊,这里比别的书店反应快,而且比较知道读者的口味”。陈先生,94年自广州来美,出国前曾做过12年的教师。“能看繁体字,但‘世界书局’大陆的图书很少,港台的书,包装排版印刷设计质量都很不错,但内容不多。有时侯,大陆出版的一本书,他们出版就变成了上、下两册,价格就明显贵很多。”


2 知识很深文化很浅


“我们开书店,就是因为感觉到从90年代开始,就移民角度讲,开始出现大陆读者市场了。随着留学生和移民人树的迅速增长,大陆出版的中文书一定有它的市场,毕竟很多人在出国前都读过大量的中文书。对于母国文化的依恋和对于祖国的关注,使得即使是纽约这样一个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有些老移民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了,还有读中文书的愿望。中国文化就是有如此强大而神秘的内聚力。”


86年就爱在波士顿中文书店找书看的刘先生是“中国风”的老客人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自从发现了这家书店,其他书店基本不去了,光在这里买的书就堆了小半间屋子。问他为什么喜欢这里,回答是这里的书好,对脾气。“这里关于大陆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书都有,我们这代人,对政治军事肯定更感兴趣啦。港台的书籍人文方面比较薄弱,都是些怎么交朋友啊,怎么驭夫啊,或者是怎么穿衣服怎么做菜的多,要不就是言情小说,这些我不太爱看。”刘先生属于革命后代,做学生时去过新疆和越南要想解放全人类,后来到陕北插队,对文学、特别是诗歌非常入迷。老刘来美观快20年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书痴心不改。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你非得沉进去才能有所体会。现在很多留学生,读书是块好料,在专业领域里也很有成就,但兴趣面很窄。有些人知识(专业)很深,也许文化很浅。有些人除了专业书,基本不看书,不管中文还是英文,最多看看黄色画报或者上互联网瞄几眼。其实这是一种遗憾和缺失。现在的博士里面,能通顺写封中文信已经不容易了,甭说别的,光是错别字儿就让人受不了。”


老刘说的现象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读书对于人生是一种良好的修养是不争的事实:“我的确看到有些人,念了博士、毕业找了很好的工作的留学生,早已买下几十万的大房子,但家里没有书,连书橱都见不到。有的家里倒是有书橱,但架子上摆着的,基本上都属于用来装门面的书。”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大陆某日报编辑高先生感慨道。


“其实,80年代初开始到美国求学的留学生,20年后基本上都工作稳定生活安定了,过去的穷学生变成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完成这种身份转化的力量是什么?绝大多数靠的是在大陆奠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大陆的留学生能如此迅速地适应美国社会,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位而顺利进入美国社会?因为中华文化给了你知识的同时,也给了你生存智慧,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方法论,正是凭借这种无形的力量,让人迅速适应了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换。”“中国风‘的经理认真地说:“我想表达的意思并非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我是想说,如果我们不放弃中文世界,包括阅读中文书籍,中华文化仍然能给你很多活力性因素,包括能帮助你创造财富的智慧和能力。这也是我拼命想把中国的好书选出来,推荐给读者的一个原因。”


3 选书、读书、爱书


纽约的中文书店,其实是伴随着中国移民的人流潮涨潮落的。六、七十年代的港台留学生,形成了最早的中文媒体市场,其中当属联合报系的“世界书局”为代表,主要经营台港出版的书籍。“世界日报和世界书局对法拉盛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中成为‘第二个华埠’起了重要的作用”,法拉盛华人工商促进理事长傅鹤鸣对此感触尤深:“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就象中国人的胃有自己的吸收习惯而更适应中餐一样,中文报纸的兴起,中文书店的出现,满足了中国移民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刚到美国、英文又不行的新移民,读中文抱看中文书是他们愿意留在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八、九十年代大陆留学生的蜂拥而至,使老牌如中国城伊丽萨白街的“东方文化事业公司”的业务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也使一些带有明显大陆特色与背景的书店如“大陆文化书店”、“现代书店”应运而生。


“单纯从商业经营的技术性角度、资金规模来讲,‘中国风’书店似乎弱于其它书店;但是,从选书的精凖来看,中国风’书店有非常强的优势。而近十年来大陆的出版业变化和发展都非常大,从出书量上也使传到海外的大陆中文图书更加丰富。我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大陆出版业的变化。94年中国大陆的年出版物大概在10万到12万左右,但2002年底的统计数字显示已经有17万中之多了。就算是一年365天不间断地看书,平均每天也要读465种书。”书店经理侃侃而谈。


的确,如何从这么大量的出版物里面甄选出适合纽约华人的精品,就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既要有经营头脑,又要具备出版专业知识,还要大量地阅读、要目光敏锐、要搭得准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脉搏。


“有一家书店的经理到我这里进大陆的书,对我介绍的一大堆书感到意外,他吃惊地问我:这么多书你说得头头是道,你自己亲自读过这些书么?我说是啊我都看过。结果这位王经理连声说:我不行、我不行。”


“中国风”书店的经理,大学中文背景,且具出版社工作经验,因此挑起书来得心应手。中文书店在海外华人世界中仍起着重要的精神维系作用,尤其是对一些知识分字而言,这里是与大陆的知识界、学术界保持同步性的桥梁,也是华人华侨与中国社会最新的发展变化、生活环境保持间接接触的重要界面。


“我们书店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眼光,向关心母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提供一个能够代表某些潮流和风向性的东西。中国的文化创造力实在太强了,强到连我们这些专门研究出版、经营书店的人都吃惊,每次回国进书我都会有这种感觉。图书出版能够从文字的方面记载和反映时代风云。”


从经营角度讲,当然也要顺应读者的需求,特别是中港台三地读者各种不同的阅读习惯。例如大陆移民买政治历史文化类的书较多,买休闲类的书少;台湾客人里面学生和主妇较多,对言情小说着迷,有时侯一买就是一、二十本,显得既有钱又有闲;香港读者对风水命理、旅游饮食兴趣较浓。


经理举例说:同样是大陆来的移民,福建人的读书热情似乎比广东人要高。“福建的教育质量其实在全国是名列前矛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现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的托尼插言道:“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以前最有权威性的高考复习资料都是福建出的。”


“福建人爱读书,也爱买书,在东百老汇大道上有一家书店,价格要比其他地方高,但生意照样很火,顾客大多数是福州移民。你看象架子上的‘兵器知识’、‘舰船知识’’,福建顾客来买的很多。”


随着新移民的大量涌入,愈来愈多的中国人渴望在美国的土地上也能感受到自己熟悉的文化气息。“中国风”书店顺应这一特定时代潮流,把一批批中文图书和杂志引入美国的移民社区:《读者》、《收获》、《十月》等等都是国内销量很大的杂志,《大众电影》、《人民文学》这些当年流传甚广的刊物也都可以买到,而且价格几乎和人民币没有太大的差距。一些现在大陆风行的读书和历史类杂志如《万象》、《炎黄春秋》、《百年潮》、《新华文摘》以及香港出版的《21世纪》都是“中国风”代理或经销的出版物。


“我们每年都会选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政治文化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把它们推荐给读者。象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等书,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再比如二月河的书,我们推荐的时间比国内《雍正王朝》引起的轰动效应整整早了一年。”


“如果开书店很赚钱,那么法拉盛就不会有那么多超市而应该到处是书店了”,这是“中国风”冯倩的话。“文化是一种积累”,这是另外一句,你可以将此当作是一个书店经营者对顾客购买力的怂恿和长期性挽留,也可将此解读成一个爱书者的肺腑之言。


《杂感:中文 书 文化》


中国人自称唐人、全世界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唐人街,这与“唐”这个朝代当时的强盛不无关系;进一步说,与唐朝的威仪:人口、版图、财富、文化上的优越有关。当我们置身美利坚,惊叹其强大与活力的时候,无法否认着个历史短暂的新国家在文化上的开放态度和容纳百川的胸怀。有学者曾比较说:在中国历史上,惟有“唐朝”这么开放。


暂且不讨论强大与开放的关系,只说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既有文化本身的内力,也有人为的努力,因此形成一种合力。作为表现与表达的载体,中国文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文字最重要的记录和出版形式就是书了。秦始皇修长城未必修得过朱元璋,其牢固程度连孟姜女都敢质疑,但尽管他干过“焚书坑儒”这等惨烈之事,秦王赢政毕竟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华文化倒因此有了稳固的、记录语言和思想的形式。


中国文化通过中文书籍得以纯净的延续和发展;中国文字对于中国的文化具备超越地域、语言、意识形态的功能。无论来自哪里、说怎样的方言、代表什么党派或者集团,只要进入中文的世界,都“大一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中文媒体如书店、报社、电视台,不管传播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都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功效,只要“唐人”自身有足够的耐心与胸襟。


因此在海外,中文媒体与文化事业的兴起,是一件好事,这预示着一个以华人移民为主的社区在商业文化方面成熟繁荣的开始。那些中文报纸、电视、书籍其实都兼具传播中国文化的功效。


“文化对人有‘安身立命’的功能;个人想寻求精神的归宿仍舍文化莫属”(余英时语)。移民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本土,但在精神上仍然拥有原有的丰富文化资源,“他们凭借这些文化资源才能在新土重建基业”,而中文,正是担当了把中国文化资源发扬光大、让移民在精神层面有亲切感、归属感的重任。正是有了中文媒体的参与和推波助澜,华人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并因此而有了精神上的“舒适感”和“认同感”。


然而从问题的另一个方向看,中国文化是否也具有包容世界文明特别是美国文化的胸怀呢?就象在美国的唐人街到处都可以看到美国人对于中文的默认与容忍,而华人怎样以中国文化赋予的智慧,走出传统“唐人街”因封闭而引起的不安与偏执呢?更进一步说,在海外华人一代一代逐步融入美国社会却暂时未能完全被美国文化认同的过渡期,人们怎样既能保留和继承中国文化、在中文世界找到安身立命的寄托,而不是以将英文书和英文书店隔绝在社区之外呢?


无墨 发表评论于 2006-12-15 05:53:34

这是博主的文章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呵呵!

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跟我说:“我想,我的女朋友一定是在书店里认识的,~~~~~”

糖芋头 发表评论于 2006-11-30 11:29:55

书是心灵的对话.阅读要有舒适感. 网上的东东让人心生倦怠.

倒 发表评论于 2006-11-28 18:11:35

偶也很热爱读书, 因为读书多了会有比较纯的气质


(二)


《飘在北美的中文书香》(陈蓬《中华读书报》2012年08月08日)報道:


纽约附近一家电脑公司做事的邹先生,每月都要到市内华人集中的法拉盛逛一逛。邹先生通常办三件事:在大排档吃一顿地道的西安酿皮,在茶叶店买一桶新茶和到书店选几本中文图书。


另一位在俄亥俄州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王先生,来美国已经近12年了。从上学、工作到定居一路下来,逐渐习惯了一些北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过,对书店显眼处摆放的名人畅销书还是有“距离”,鲜有国内书店里看见崔永元、白岩松面孔的感觉,因此不时在网上买些中文书。


像这两位爱读书的华人在北美为数不少。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9年统计,全美5岁以上居民在家使用中文的人数为260万,足以构成规模不小的读者群。在华人比较集中的网站,都有自发组织的读书社区,所讨论的内容既有古诗词也有《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当代小说以及热门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今,华人获取中文图书的途径已越来越多,中文图书已构成北美华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机构藏书:立足研究与服务社区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中文图书最大的收藏者。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目前共有47家机构会员,其中包括美国国会图书、哈佛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这些机构中文图书总藏达974万册,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109万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馆藏为77万册,位居前两位。每年,这两家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采购数都达两万多册。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是美国中文图书馆馆藏的另一重镇。该馆的前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与哥大中文系一起,成立于1902年,也是北美首家正式以“中文图书馆”命名的机构。该馆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博士告诉笔者,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目前馆藏有42万多册中文图书,还有几十万册的电子文本。哥大每年购进的中文图书达1万多册,平均每天就有300多本。哥大的收藏与其他重要的东亚馆一样,主要集中在人文和社科领域,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和法律等方面,其中,珍稀图书文献资料不少。哥大藏书的原则是强调研究、多元和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研究和选修与中国有关的学生也大增。最近几年,在东亚系所选修中文和中国研究课程的本科生和硕、博士的学生每学期平均有一千二百人。王博士说,国内图书品种日益丰富,与哥大联系供货的机构也多样化并出现良性竞争,这都对海外图书馆及时选购好图书提供了方便。另外,他还注意到国内优良图书越来越多,图书装帧质量普遍提高,有的特别图书也开始用适合图书馆长久保存的纸张。


王成志主任还介绍,除了特别设有东亚图书部门的大学,北美其他大学图书馆里都会散见些中文图书。当然,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主要为师生和学者教学和研究服务。普通读者可以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乃至公立大学图书馆借到中文图书。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层次的读者,可通过简单手续而到私立大学哥大免费借用图书,这一开始不久的创举,很受读者欢迎。


在一些华人集中的城市,公立图书馆都有中文图书借阅。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地区,有近五千华人工作和生活。在奥尔巴尼市公共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读者会发现专门提供有馆藏的中文图书和影视目录。在该馆工作近10年的李晓非女士介绍,当初到这上班时,看到华人社区在奥尔巴尼已初具雏形,就向馆里申请专款用于中文图书的采购。那时美国经济还不错,图书馆购书的拨款比较充裕,每年都能拿到几千美元用于中文图书和影像制品。工作中,她又分析了读者群,发现经常借阅的华人很多都在州政府、大学和公司工作,阅读兴趣相对“雅”些。于是有针对性的采购图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尽管每年会处理些旧书,但积累下来的中文书也有上千册。这些中文图书也构成了该馆除英文、西班牙文外的第三大语种藏书,更重要的是,中文藏书也成了本地华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实体书店:夕阳业中的亮色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台湾地区在北美的移民增多,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兼售中文图书的小店。1980年,纽约及新泽西地区的华人已近16万人,由此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第一家成规模的中文书店。1984年,台湾联合报系在纽约曼哈顿中国城开设了“世界书局”,此后“世界书局”的匾额相继出现在费城、芝加哥等地,并形成连锁经营直到现今。


有机构做过统计,1990年左右,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多伦多五大城市有中文书店大约132家。不过,很多店经营并不景气。一则读者有限;二则流通速度缓慢,旧书积压,结果又影响新书的购进。因此,只有40多家出售的图书比较多,其余除图书外还兼做其他业务,而且主要以经营港台出版的图书为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从国内移民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纽约华人聚居的地区出现经营国内出版书籍的书店。“大陆文化书店”便是其中一家。书店1994年在法拉盛开业,后来改名为“中国风”。一晃近20年过去了。回想当初开书店的情况,负责人高先生说,其实和中国超市、饭店和药店一样,有了需求后,自然会有人来经营书店。只是卖的东西不同,挑选的眼光不同。高先生认为,在北美读中文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是书价,二是时间。人们在这里除了为工作家庭忙碌,闲暇时间可选择的活动很多,而阅读中文图书在短期内似乎并不能带来很直接的“效益”,所以,购书读书的人选择性很强,再加上长途运输,库房有限,都要求经营者选书要非常精心。得益于以前在国内教育和做出版的背景,多年来,书店经营者一直把握国内知识界、学术界的走向,慢慢吸引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


到了本世纪,国内出版机构也开始直接将门市设在了海外华人“家门口”。2008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当地华人联手,在法拉盛开设了新华书店的首家分店。之所以选择法拉盛,是因为在这个居住30万人的区域中,有一半是华人。在位于缅街的这家书店,笔者见到书店营业面积近500平方米,图书品种有上万种,此外还有杂志、音像和文化用品等。据书店人员介绍,由于国内合作伙伴的支持,书店进货很快,与国内图书市场在品种和上市时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据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的资料,该集团先后还在圣地亚哥、新泽西、布鲁克林、曼哈顿开办了四家新华书店。


在网络和电子图书冲击下,全球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这显得北美的中文书店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例外”。维系这个“例外”的是来自对母国文化和图书的钟爱,“中国风”的高先生说:“法拉盛各种商店林立,但逛一小时商场和逛一小时书店,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乐于让书店开门迎客。”


网络书店:摸索中崛起


对于在北美中部广大“玉米地”地区的华人来说,逛中文书店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通过国内和北美的电子商务网站,爱书的朋友已经可以轻松购到各种图书。国内的当当、亚马逊都提供图书的海外邮购业务。在美国也有多家主要经营中文图书的网站,比如“时代图书网”、“红螺”和“希言”等等,但网上书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本世纪初,总部位于西安的“虎酷网”曾在北美非常成功。“虎酷”用了大约五年时间,将销售网遍布美国48个州和加拿大,积累了上百万个用户信息,其中包括个人、图书馆、中文学校、中国超市、餐馆等等。可惜,2006年,由于版权方面的官司败诉,“虎酷”域名被没收,提供的服务也随之而去。看着书架上当时一美元一本买来的图书,笔者仍想念当年“虎酷”风光时候的服务——品种全、价格低、速度快。


“虎酷”的“瞬间蒸发”说明在北美经营电子商务的残酷,但丝毫没有阻止后来者进入市场。如今已颇具规模的“时代图书网”负责人谢向东先生,曾公派在美国进出口公司工作,切身感受到华人对中文阅读的渴求。2001年回国后即与新泽西州的几位朋友做起了图书贸易。当时还主要通过书展在美东地区进行销售,每两到三个月就在华人聚居的地区,如马里兰、底特律、波士顿、费城、纽约等地举办书展。其时正值网络书店发展初期,他们意识到网络售书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便在2004年创立了“时代图书网”。谢先生说,与实体书店相比,电子商务的经营除要求有选书的眼光外,还面临经营方式的探索和学习。“虎酷”出问题后,对当时刚刚成立的“时代”震动很大,以前我们都是将“虎酷”作为经营的参考。现在这个样板没了,只能自己开始摸索。


他说,网络书店一建立就面临与国际“接轨”。书店的顾客都已经习惯北美其他网站的优质服务,比如浏览、挑选、付款、确认以及发货后的跟踪等等。一个环节不能满足要求,顾客就可能“丢掉”。可是像海上运输、海关和邮局等环节都是书店不可控的。比如,遇到邮件寄失的情况,书店只能退款或再寄一次。再如,网上书店强调网站更新速度,有时候网站上显示有货,但实际刚刚被另一位读者选购。这些情况,实体书店是不会遇到的,“时代”也是在“应付”这种问题中积累经验。


而要对读者阅读兴趣“号脉”更困难。实体书店可以有各自的特色,吸引不同兴趣的读者。网络书店则是完全开放的,读者订购的图书可谓“千奇百怪”,我们都得想办法满足。从北美地区华人阅读兴趣来说,总的情况是养生保健和儿童教育的图书最畅销。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读者中还有许多购买中文版的英文书籍,比如有位大学工作的老师,订购了一批有关美国大学教育方面的翻译图书,后来我们了解,华人用母语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节省时间。


2009年,得益于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时代图书网”得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投资,将“时代图书网”更名为“时代图书——新华书店北美网”,首次将“新华书店”这个优质品牌通过网络延伸到北美地区。在扩充图书品种的同时,也增加海运次数,以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


尽管网络书店让图书走到了更偏远的地区,包括美国本土外的夏威夷,但流动书展的形式还是被保留下来,毕竟一些不习惯上网的老人家更钟情于到现场挑选喜爱的产品,因此每次书展都是当地华人社区的一件“盛事”。谢先生说:“现在人们阅读手段越来越多元,比如网络、iPad、亚马逊电子书等等,但每次书展,总是很受欢迎,其中的原因正如一位旅美学者所说:华人在外手捧一本中文书,有如‘心灵还乡’”。


(三)


“细说《纽约风情》 华文作家协会出新书”(新唐人2018年05月10日)報道:


在纽约这座城市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一群华文作家用笔墨写出了他们的感想,一起看看。


《纽约风情》是第一本由纽约华文作家协会,全体会员的集体结晶,甚至封面设计都是他们自己的创作。


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周匀之写的故事是,牛老头两次失忆的故事,希望呼吁民众要注意健康。


《纽约风情》主编 周匀之:“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见到自己的儿子说,你是哪一位啊?你找谁啊?这是实际上生活中碰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我把它写出来。”


现年86岁的著名作家赵淑侠,曾旅居瑞士40年,她写了来纽约后的生活点滴。


著名作家 赵淑侠:“我在里面就写的,我到纽约来之后,开始新生活,我在法拉盛的淡素生活,我在这里反璞归真了,生活变得很简单。”


接下来,纽约华文作家协会将于5月12日(周六),下午两点,在法拉盛图书馆举办新书发表会。


《纽约风情》编辑 李秀臻:“当我看到印刷厂传给我,600多本书的照片时候,我非常激动,我激动到赶快把照片转发给其他的编委看,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小孩出生了。”


《纽约风情》将在纽约法拉盛的“中国风书店”发售。


新唐人记者柯婷婷、韩瑞纽约报导


(四)


《中国风书店年终销售酬宾12/1-12/31 图书类人民币定价乘以0.2》(世界日報 纽约讯 2023-11-25)報道:


“中国风”书店对于大陆出版品,在种类、内容及品质上做了精心选择,以满足海外侨胞的需求。此外,该店应各界文人雅士要求,增设文房四宝专柜(毛笔、墨、纸、砚),以优惠价销售,欢迎前往选购。

位于纽约法拉盛的中国风书店一年一度的年终酬宾销售活动,将于下周六12月1日起至12月31日结束,特价书一本$1;其他图书人民币定价乘以0.2,先到先选,敬请把握一年一次的难得机会。


开业已20多年的中国风书店,在美东地区的中文书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首先,书店对于大陆年出版量达20多万种的图书,在种类、内容及品质上做了精心选择,以满足海外侨胞对于母国文化最新发展的了解需求;其次,从专业的层面上确保选择图书的学术水准及在其领域中的领先性质。因此,该书店曾获赠由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书写的「中国风」亲笔题词。


从20世纪开始至今,就国别史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各国动荡、变化最大的国家,拥有最古老的文明、漫长的苦难历史、急剧变化动荡的现代与不确定的未来。正因为这样,才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出版的多样性、复杂性与丰富性。


该店各类丛书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分门别类地排列整齐展示,举凡工具书、英语教材、当代大陆政治、经济、文化、文学、中国历史、民俗、中国医药、大陆电脑书籍、养生食谱、实用儿童书籍和CD等,每月都有最新的大陆书籍运到,欢迎侨胞前往参观选购。


中国风书店地址:43-12 Main St., 1st FL., Flushing, NY 11355(近植物园),电话:718-961-7107,营业时间: 10AM-6PM。


谢选骏指出:人説——纽约书店“中国风”……我看——纽约能刮三十年“中国风”,而且還能擺平三教九流……真不容易!

谢选骏:邓小平絕不可能“以专制结束专制”

“专访戴晴:《邓小平在1989》谜团:邓小平或以专制结束专制?”(2024年9月14日 陈小平)報道: 中国调查记者、著名作家戴晴基于自身亲历、访问和研究撰写的《邓小平在1989》最近在纽约推出修订版。戴晴在媒体上消失多年之后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独家专访, 她认为1989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