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陷落:罗马帝国灭亡》(2020年6月1日 全历史)报道:
1453年5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首领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进入拜占庭(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灭亡。
从这一天起,罗马帝国的统治彻底画下句号,奥斯曼帝国崛起,欧洲历史由中世纪迈向近代。这场战争也直接影响到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等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下面,我们看看号称铜墙铁壁,遭遇过至少25次围攻的君士坦丁堡,这一次为何彻底陷落?
这和拜占庭的衰弱有关。
拜占庭帝国到了晚期有多弱?我们从领土、经济和军事力量三个方面来看。
15世纪拜占庭疆域缩小至君士坦丁堡城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摩利亚。
先说领土。鼎盛时期的拜占庭,一度把地中海变回自己的内湖,但这张辽阔的帝国版图在查士丁尼逝世后迅速四分五裂。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拜占庭帝国既要应对西边的蛮族,又要堤防东部的波斯人和突厥人,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领土已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拜占庭皇帝掌控的只有君士坦丁堡而已,有人戏称这位末代君主是“市长皇帝”。
再来说经济实力。有个小例子可以说明拜占庭的君主一度有多落魄:1347年,约翰六世在加冕礼上所戴皇冠上的宝石居然是用玻璃代替的,而在此之前被他推翻的约翰五世,曾因拖欠威尼斯人的债务被关押了2年之久。
为什么会这么穷?
一是接连不断的内外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元气;二是随着领土不断沦丧,帝国的税收和岁供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元11世纪之后,小亚细亚半岛被土耳其人鲸吞,帝国失去了重要的粮仓和兵源地,财政更加拮据;三是过度依赖雇佣兵,对于没能力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又经常陷入东西双线战斗的帝国来说,雇佣兵用着方便、随叫随到,但代价高昂,除了现金,甚至有时要以领土和商业特权为筹码。
最后来看军事实力。刚才说过,拜占庭自己的常备军极其精简,主要依靠雇佣军。遭围城之困时,拜占庭慌忙之下召集起来的军队,据记载仅有7000-8000人,对手却筹谋已久、有备而来,总兵力在10万到20万之间,看对比就知道,这几乎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仗。
那么,兵力差距如此悬殊,战争怎么还从4月初僵持到5月末,对峙了近两个月呢?
这就要归功于君士坦丁堡的地理和布防优势了。
为跨越铁索防线,穆罕默德二世让舰船队“走”陆路进入金角湾
君士坦丁堡是巴尔干半岛东部突入大海的一块海岬,三面临水。东临斯普鲁斯海峡,南面马尔马拉海,北面金角湾。其中,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带,海岸线短而曲折,地势陡峭,难于攀登;南面的马尔马拉海,水流湍急,风急浪大,船只都极难停稳,更不要说登陆了;只有北面的金角湾是天然良港,适宜船只停泊和军队登陆,但拜入口处横跨海面的铁链所赐,奥斯曼帝国舰队根本进不去。唯一与陆地连接的西面,有绵延数十公里的防御城墙,外墙最高处可达20米,内墙与外墙之间又有宽20米的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堵墙就是无法逾越的屏障,这也是君士坦丁堡屡遭围攻而不破的关键所在。
那穆罕默德二世做了什么才拿下了君士坦丁堡呢?
君士坦丁堡是靠穆罕默德二世“死磕”拿下的。这个人集三种身份特质于一身:不知疲倦的工人,凶悍勇猛的战士和厚颜无耻的外交家。
来看看他是怎么死磕的。
穆罕默德二世先是造了一枚巨型火炮。
乌尔班火炮
他请火炮设计师乌尔班专门打造了一门炮身长近6米、重17吨的青铜巨炮,其炮弹由花岗岩制成,每枚重600余公斤,威力可想而知。
这门需要近千名士兵护送的巨炮确是攻城利器,配合稍小型的火炮,炮弹砸落之处城墙立刻破损塌陷。但它有个致命缺点——更换炮弹的时间过长,一整天下来只能发射六到七枚,而换炮弹的间隙已经足够守军把破损之处修补好,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二十多天。
为打破僵局,穆罕默德二世又生一计:让船走旱路进入金角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他命人在隔金角湾,与君士坦丁堡相望的陆路铺设一条木头船槽,在船底和船槽上涂抹厚厚的油脂,再借用人力和畜力拉动船前进,趁着夜色把70艘船只运进了金角湾。第二天清晨,这些“从天而降”的船只满载着士兵驶向君士坦丁堡北岸,城内指挥官只好调动一部分兵力去防守侧翼,而正面防守的兵力遭到削弱。
这一举措也为最后总攻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影响深远。
第一、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和地理大发现。
君士坦丁堡扼守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欧洲通往亚洲的唯一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占据,迫使欧洲人开始向西寻找新的航路。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半个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率先支持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此开始连成一片。
第二、推动了文艺复兴、参与塑造了之后欧洲文明的形态。
拜占庭号称整个欧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它保存了大量希腊文化,罗马人不仅以希腊语为通用语言,而且几乎都以希腊人自居,拜占庭皇帝也经常被称为“希腊人的皇帝”。
当君士坦丁堡失陷后,大量拜占庭知识分子涌入西欧,带去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推动了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人对希腊文明的崇拜也从此埋下种子,19世纪后期直到现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仍经常借助对希腊文明的追溯完成。比如,尼采通过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研究反对科学理性的统治地位;列奥·施特劳斯通过对柏拉图时代政治思想的研究反思当代民主制度的危机等等。
第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中世纪高墙厚壁防御技术的末路,火药与加农炮的组合宣告着新战争模式的到来。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标志着罗马政权的彻底终结,但另一方面,蓬勃向上、包罗万象的罗马精神通过思想路径得以延续下去,或许这就是一个帝国最好的结局。
历代评价:
1、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吟诵,自己辉煌的里程碑作品,因此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来到了这一个圣城拜占庭。——爱尔兰诗人叶芝《驶向拜占庭》
2、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在帝国统治的连续性和范围方面,能够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辉煌历史相媲美。——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谢选骏指出:从中国出发的火药,随着蒙古人的西征,摧毁了罗马帝国的残余拜占庭;而后一路向西航海,几百年后攻克了满鞑子冰封的中国文明——全球化的时代由此揭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