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7月22日星期六

谢选骏:追随白左的华人记者因公殉职却没有得到丝毫补偿

《饶引之 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枪毙的美联社记者》(2019年12月13日 美国之音)报道:


饶引之的儿子在纽约美联社总部举行的仪式上发表讲话。(2019年12月11日)


在70年前的南京,解放军刚刚进城之后,有一名男子每个星期都用打字机打出一些人们看不懂的文字,然后装进信封,送到邮局,寄往香港。就这样,他一直做了一年多。到了1951年,他被当作间谍绑上刑场,枪毙了。


周三,2019年12月11日,他的名字出现在美联社的荣誉墙上:饶引之(Y.C. Jao)。美联社举行仪式,纪念他在中共建政后在南京继续进行新闻报道,为美联社做出的贡献。


时任美联社南京分社社长的西默·托平(Seymour Topping)回忆说,中国共产党1949年占领南京后,美联社的美国记者被禁止在中国工作,纷纷被转派到台湾或香港,于是他将南京分社托付给了饶引之。


饶引之每周写出一篇英文报道,寄到香港的美联社分社。因为这些活动,他在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被抓了起来,罪名是“间谍”和“反革命”。


饶引之的儿子饶健(Jian Rao,音译)被美联社请到美国参加纪念他父亲的仪式。他说,他小时候看过父亲用打字机写报道,所依据的材料都是当时报纸上的公开报道和他自己对社会的观察。


饶引之曾在1950年致信身在香港的前美联社上海分社社长弗雷德·汉普森(Fred Hampson),他在信中说,北京不适合美国记者,“长期、暴力的反美宣传在中国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国记者必须谨慎行事,以免被驱逐出境,为外媒撰稿的中国记者更需要加倍小心”。


几个月后,饶引之被请进教化班(Communist Indoctrination Sessions),并被问及与美联社的关系。


1951年2月,美中关系因朝鲜战争恶化,中共开始了大规模的内部清洗。1951年2月21日,中共颁布了“镇反”政令,民众被发动起来谴责反革命分子。据《解放日报》报道,几座城市于4月27日同时开始搜捕,抓获了数百名反革命分子,饶引之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家人后来才得知,他在1951年4月29日被中共处决。


饶引之的侄子饶吉龙(Jilong Rao,音译)在2018年时曾写信给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加里·普鲁特(Gary Pruitt),请求他们关注饶引之的死。


中国法院在1983年拒绝了饶引之家人为其平反的请求。法院表示,饶引之在美国记者被驱逐后,仍会定期为香港的美联社撰稿,相当于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情报,而稿件中也包含了“谣言、诽谤和反革命言论”。


68年后,2019年12月11日,美联社将他的名字列在了“荣誉墙”上,以此纪念他的牺牲。他的两个孩子特地从中国前来参加纪念仪式。饶健说,父亲为了美联社的工作献出了生命,美联社的纪念仪式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美联社的执行主编萨莉·布兹比(Sally Buzbee)说,他的名字早该被加到荣誉墙上,“饶引之是在中国动荡时期被杀的,但这不能抹杀他为独立新闻事业而死的事实。我们向他的勇气致敬,向他付出生命,为美联社全球观众所做的关于中国的报道致敬。”


谢选骏指出:华人记者为美联社而死,起码是因公殉职,却没有得到丝毫补偿。六十八年之后,也仅仅得到荣誉奖励,就像共产党的劳模一样可怜。


《美联社纪念1951年被中共处死的华裔记者饶引之,将其列入荣誉墙》(13/12/2019 旧金山特约记者王山)报道:


美联社近日把1951年被中共处死的该社华裔记者饶引之(Y.C. Jao)的名字列入“荣誉墙”,以纪念这位为新闻理念牺牲生命的记者。饶引之的两名子女从中国前来参加纪念仪式,长子饶建(Rao Jian)说,美联社此举足以告慰乃父在天之灵。


1949年4月,中共军队攻进南京时,饶引之是美联社南京分社记者,1951年4月,他被共产党以间谍罪、反革命罪两项罪名枪决。


饶引之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美联社说饶引之从来没有当过间谍,他是正派的新闻人,却因此遭到不幸。


美联社表示,饶引之的故事本来几乎被遗忘,2018年他的侄儿饶季龙(Jilong Rao)写信给美联社社长暨执行长普瑞特(Gary Pruitt),请他帮忙回顾,因为中国的法院1983年拒绝平反根本没做过间谍的饶引之。


普瑞特有意帮忙,但苦于缺少档案与证据,幸好当时南京分社主任塔平(Seymour Topping)98高龄还健在,帮美联社回顾也见证了饶引之的贡献。


中共军队进城后,美国记者不是转到台湾就是转到香港,塔平离开南京的时候,把分社钥匙交给饶引之。饶的儿子说,当时父亲不觉得自己有何危险,还以为可以当作美联社和中共之间的桥梁。


塔平也在自己的著作《冷战的前线》(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Cold War)中,说饶引之一开始也以为中国“解放”了,充满乐观情绪,可是入夏以后,共产党开始严控社会,饶变得谨言慎行,他已经不信任共产党。


饶曾上北京,请中共发给塔平签证,让美联社恢复中国报导,还把经过写信向上海分社主任韩普森(Fred Hampson)报告,信中透露内心对时局的不安。


绕在1950年的信上说,他得老实讲,北京不适合美国特派员生存,长期以来的反美宣传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发酵、生效。


随后,饶引之被中共抓捕送到劳改营,要他交代和美联社的关系。1951年,美中关系随韩战恶化,4月29日饶引之被处死。


谢选骏指出:这位华人记者以为“中国解放”了,相信自己是共产党的同路人,可见他是一位追随美国白左的华人记者。他的因公殉职没有得到丝毫补偿,可见这在白左心目中一钱不值。


《在一片对于原美联社记者饶引之的哀悼声中,仍不明就里。从网上找到一段,或可解惑。还真不好找。》(技术员 2019-12-15)报道:


《中共中央关于通令与我尚无外交关系国家的记者停止以记者身份活动给华东局的批复》(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


华东局、上海市委、南京市委:

(一)沪市委未敬电、宁市委申陷电、汉年申陷电均悉。

(二)请上海市军管会即日通令与我尚无外交关系之各外国在沪记者与各该外国的通讯社之中国记者,自即日起一律停止以记者身份活动,包括停止拍发新闻电。

(三)对于各外国记者的政治态度,请作详细调查,以待其所属国家与我建立外交关系后处理他们的问题时之依据。

(四)同意南京市委申陷电对张国兴、饶引之的各项办法。


中央

酉江

 

《饶后来被杀的原因,并没有涉及。》(萧岚  2019-12-15)报道:


回答: 在一片对于原美联社记者饶引之的哀悼声中,仍不明就里。从网上找到一段,或可解惑。还真不好找。 由 技术员 于 2019-12-15 08:59:24


中央的电文只回复了南京市委和上海市委的请示,不许外国记者在中国拍发新闻电讯稿。下面最后的原始资料,有详细电文。有历史学博士以此做专门论文。


但饶后来被杀,仍不知原因和罪状。因为继续寄信联系发稿被杀?

=====

史料解读的技艺

——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为例


[受现场影响,原讨论内容较为分散,因此本篇整理稿以主持人介绍-主讲人解读-提问-回答的形式整理,顺序略有调换,内容不变,敬请谅解。]


主讲人:徐进(华东师范大学)

主持人:刘诗古(香港中文大学)

整理:黎心竹(南京大学)

时间:2016年9月10日周六19:30-21:00


主持人介绍


刘诗古(香港中文大学):徐进(博士),现为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政治史、社会史。200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奎松教授。先后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开放时代》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很快将有专著出版。近期有一篇关于徐进兄的笔谈,通过笔谈大家对徐进兄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


主讲人解读


徐进(华东师范大学):今天的史料解读课其实是在刘诗古兄的推动下开始的,一直以来,当代史研究中都有一个问题——对史料的处理还太过平面。我指的平面就是说大家在用这个史料写文章或做分析的时候,读法很粗糙,往往只是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不做细读,也不会深挖。


那么,大家今天就通过阅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则前4篇史料,首先明白怎样才是深入的分析史料;其次,明白如何把史料当做线索来找到研究的问题。我主要偏重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尤其是建国以后乡村的粮食问题,这个史料对我而言也是陌生的,那么我们今天晚上的史料课要做的就是阅读一个陌生的史料。对于一个新材料,我们如何开始分析和寻找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刘诗古总结)。


大家阅读了前四则史料,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就文献本身,先来理解每一句史料的意思,再去探讨,我们可以深挖哪些问题。比如杨芳同学说的,“上海市委、南京市委和潘汉年等就外国记者新闻报道问题上报中共中央。中央同意南京市委和潘汉年的请示(不允许外国记者的报道活动)。就中央回复上海市委的请示可看出中央的态度强硬些,无论是谁都要停止拍发新闻;在时间上,上海市委发的请示是8月24日,后两则则是9月30日,中共中央在10月3日批复。可见,对国外记者的限制越来越严。是否与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有关呢。”这些都属于字面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先就字面含义进行理解。


再比如,我想到的几个问题,第一,后几则基本都在讲的“新闻优待”,那所谓的“新闻优待”是什么意思?第二,南京和上海市委处理国际新闻电的问题,他们具体的禁止的时间和举措,两地好像也有差异?第三,为什么到1949年,按照这个史料,是什么事或什么原因促使上海市委8月24日停止国际新闻电优待?这些当然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


那在这些基础上,杨芳还提到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为什么上海8月24日的请示为什么中央一直到10月3日才予以回复?


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但我们必须先从文本本身的意思开始。


同样是从文本来推演,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种推演方式:其一,字面-理解-提取方向各异的线索-时间,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可能会有多条线索,不一定要拘泥于你最开始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从史料中发现线索,找到研究对象;其二,字面-解读(带入时间)-线索提取,这是交错的分析方式。


[方式一]


第一,新闻优待的问题,优待是指什么?一个优待是价格的问题,另一个优待是排序问题。那我们现在提出的新闻优待问题是我们对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南京和上海的差异,解读史料要注意到差异。我原来的理解是,南京上海都能发,但因为南京已经先停了,所以他们从南京请示能不能去上海发,但是根据诗古兄的信息,只有一个上海国际电台,南京连了线,那么根据这个信息就可以理解史料中的一句话,第三页附二“彼等是否仍可进行采访及自宁寄稿至沪拍发”,这一句有两种理解:南京不允许了,所以他们去上海,我们仅就这个文本可以这么理解;那根据诗古兄的信息,我们在理解是又多了一层意思,就是说,并不是南京不能发了,而是南京能发,但所有的电报都要到上海去发,这里面,包括连线的问题,都还要再考察,可以看到,从这个问题里,其实我们找到了一个研究的线索,这条线索也许能和文本字面的意思——停发新闻电、新闻优待联系起来,也许能独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找线索。


(蒋渊:1949年,4月23日,从国际电台南京支台电路上传来了南京解放的喜讯。广大职工奔走相告,整个报房直至全台都沸腾起来了。广大职工纷纷提出,推派代表与行政当局谈判,要求发放应变费。[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上海邮电工运史料征集小组编,上海电信系统职工运动史料第二辑1945.9-1949.5,,1987.02,第116页])蒋渊的资料很好。


第三,时间性的问题,我们把问题集中在8月24日的请示为什么到10月3日才回复。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忙所以回复慢,但我们要根据其他史料来判断这一段时间是长了还是短了,(王立桩: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问题不成立,那当然可以被推翻。但根据我看到的史料,这段时间确实很长,这个问题是可以成立的。(黎心竹:7月31日,上海已经先提出取消发新闻电优待的请求,8月1日周恩来批示,时间很短。史料:《对上海市委关于外国记者发电优待问题电报的批语》,《建国以来的周恩来文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3页。)黎的信息提示两点,第一点常规回复会很快,周马上回电可证。因此一个月的回复时间是因中央有所考虑,不是一个常规的回电时间。(刘诗古:周的回复是很有意思的,他提到了要考虑国际公约,说明他们考虑的还不是很清楚。)


时间的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深究。8月24日出现新闻电,字面上的意思是对中国做了歪曲报道,但是如果我们放到时间性上考虑,如果我们把事件纳入到时间的脉络去考察,其实新闻电问题的最早提出不是在8月24日,4月30日前后,南京就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黎心竹:“我们认为南京、上海两处暂时均不要停止外国记者发新闻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493页。],材料的时间是4月30日,这时南京已经出现擅自停发新闻电的情况了。)因此,时间性的考察对解读史料而言非常重要,通过这样我们可能就更能理解停发新闻电和外交问题之间的关联。


[方式二]


再反过来推,即使我们盯着文本,可能也能找到线索,第一篇资料“请上海市军管会即日通令与我尚无外交关系之各外国在沪记者与各该外国的通讯社之中国记者”,“以待其所属国家与我建立外交关系后处理他们的问题时之依据”。如果稍微细心点,把时间带入进行解读,这则文件内容看起来常见,但其实提示给我们的信息是10月3日这个时段,中共可能在考虑什么人能承认他们,什么人能建立外交关系。


再考虑到当时的背景信息,49年以后,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没走,还在中国,中国在6月发表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始讲一边倒,但中国和美国这个时候还是一直在谈,关于这些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参考牛军老师等人的研究。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信息能够支持我的推断,10月3日时候,中苏建交了,10月3日中苏建交也是这则批示发出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简单的推断,49年10月、8月前后,中共在考虑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和停发新闻电这个事件有没有关联?是否是因为这个关联导致了回复的延迟?如果我们注意到这可能有关联,那就为我们解读这个时间差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线索。


刘诗古: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对待一份材料就要这样认真去解读。概括徐进兄总结,史料解读:1、史料的时间性,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2、去理解史料中任何你不理解的字,以及尽可能搜集到的外围文献,帮助我们去理解一则单一的史料;3、关注史料中反常的现象或逻辑,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入手,像侦探一样去发现历史。我想这些方法或原则,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感觉,但是在真正的研究中,大家还是太轻易放过了一则史料,没有去深入解读和分析,就错过了。于是造就了非常多流于叙事的简单表述,而没有去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和其紧张感。我觉得徐老师一直强调的史料解读,对我们大家做当代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比照古代史的研究,因为史料相对稀缺,一个字都要认真的反复解读和讨论。当代史这一方面显然远远不够,拿到资料就写个故事,结果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讲了一个同样的东西,还不跟别人讨论。徐进兄今天这个解读,都是提醒大家碰到任何的材料都要有这样的习惯,去理解和把握。一个陌生的史料,也要想到这些问题,形成一种学术本能。


徐进:再提到讲故事的问题,在我看来,应该首先注重优先史料分析,然后才是讲故事。


刘诗古:深入解读和讲故事不冲突,反而应该很好的结合起来。我们要写好的论文,有深度的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阅读大量的原始资料,更要大量阅读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解史料是第一个重要基础,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讲出有意义的故事。


李坤睿:当然讲故事的前提是对历史的脉络和复杂性有很好的把握。掌握不够深入的话,还是不宜模仿西村学派的大牛讲故事。


徐进:我们一定要以今天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文章,史料分析的深入程度决定了我们的文章有多大的价值。今天我所列的资料是黎心竹同学所查,这方面的研究权优先归于她。大家注意这里受到的启发,一定在研究中注明。


问题一:中国国际新闻电的历史


郭志东:我感兴趣的是,国民党时期如何进行新闻管制,尤其是涉外新闻管制。中共建国后,是延续了既有政策,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改弦更张。


刘诗古:原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电信局是国内重要通信枢纽局,主要经营国内电报、长途电话和在租界外的市内电话等电信业务,有员工2382人。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发接财字第578号命令,对原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电信局实行军事接管。[《上海电信史》编委会编:《上海电信简史1871-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3页。]


问题二:张国兴、绕引之的问题


刘诗古:张国兴、饶引之是美国通讯社的中国工作人员。


徐进:张国兴的材料有很多,所以光这篇材料,就可以做一篇论文出来。


刘诗古:但是奇怪的是,从公开资料来看,饶引之的资料是非常少的,与张国兴的资料数形成对比。


常利兵:还有记者身份的问题。


刘诗古:现在出来的两个通讯社都是美国的,合众社和美联社[UPI(United PressInter national)(美国)合众国际社,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通讯社。由著名报人斯克里普斯创立于1902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势头强劲。1958年,与赫斯特创办的国际社会并组成了合众国际社。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外文简称UPI。1958年5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总社在华盛顿。合众社创办于1907年,国际新闻社成立于190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社均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两社合并后,受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业集团控制。70年代以后,由于管理不善,经济上长期亏损,所有权几度易主。1982年6月,该社转归新闻传播公司。1985年5月申请破产,11月出售给墨西哥报业主M.V.拉纳。1987年全社有记者、编辑1200人,其中在国外200人。用英文、西班牙文发稿。全世界有订户约5000家。1988年2月该社被世界新闻电信集团公司接管。1991年8月再度申请破产,并大量削减雇员和关闭部分分社。1992年6月被设在伦敦的中东广播中心公司买下。


徐进:张饶是左倾还是?


刘诗古:所以我们现在要回到这两个人来考虑,他们要求发电,到最后没让他们发,合众社原来和毛、和中央关系都是很好的。


李坤睿:史料“一九四九年时局急转直下,共军已逼近南京,国民政府当局不准合众社发稿,国兴仍继续报道战情。解放后不能工作,他负责遣散员工,员工要求每人补偿三年遣散费,他从中斡旋,饱受批评,被指为美帝走狗。幸得有关方面出面调解,每人得六个月遣散费,国兴与纽约合众总社商量汇款得以解决。不久,国兴与宏孝一家申请来香港,当时申请出境约需时两个月及两名铺保,共产党政府对他知之甚详,只三天便给予出境路条。当时内部消息传说:张国兴一篇文章,逼令蒋介石下野。负责签发路条的是—位老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给张国兴说:我读过你的文章,非常佩服,以为你是—位长者,谁知竟这么年轻,你对国家是有过贡献的。”[贺宝善:《思齐阁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48页]


徐进:张国兴什么时候出境的?


李坤睿:两个信息:(1)张12月到达香港。(2)张的报道不受国民党欢迎。所以有可能是共产党潜在的统战对象。


问题三:新闻电优待与禁止发电问题


刘诗古:新闻电优待和禁止发电,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李坤睿:在附件一里面,上海市委询问的是是否能优待发电的问题,那优待问题是怎么发展到是否允许发电问题?


崔龙浩:周年谱8月1号还在讨论发电优待问题,为什么8月24日上海市委好像已经禁止外籍记者发电了?


问题四:史料研读的“反”问题


谢敏:时间脉络的问题,史料牵引的问题,反常和反逻辑的问题目,确实是当代史及非当代史都会遇到的问题。真的很受用。


黄文治:反逻辑这个词本身非常不符合逻辑,其实讲的意思,无非就是挑战史料所要呈现给你逻辑。


王才友:反常识。(得到赞同)


刘诗古:常识是什么?或许大家还不太理解。


王才友:常识是目前既有的认识,我们思考肯定是尽量反常识,但有些常识可能是无法反的,也许就应该放弃或换角度思考了。


徐进:别人已经有好的研究了,有时就不好反。


刘诗古:黄老师讲的,是史料有一个自身的结构,如意识形态及利益关系,我们要去破掉这层原有的史料结构。


问题五: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


石再一:我是有个问题想请教各位老师和同学,怎样的研究才能谈得上好的研究?


徐进:好的论文应该是有发现,对史料也有深入的解读。


刘诗古:虽然不同的人对好的论文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些准则或元素是公认的。现在不好的趋势是,不看别人的研究,或者不认真看。


问题六:问题意识是什么?


杨荷:所谓的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


徐进:要注意现在,我们的问题意识往往是强加过来的,接着切割史料信息,不是从史料中衍生,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讨论的原始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通令与我尚无外交关系国家的记者停止以记者身份活动给华东局的批复》(一九四九年十月三日)



华东局、上海市委、南京市委:

(一)沪市委未敬电、宁市委申陷电、汉年申陷电均悉。

(二)请上海市军管会即日通令与我尚无外交关系之各外国在沪记者与各该外国的通讯社之中国记者,自即日起一律停止以记者身份活动,包括停止拍发新闻电。

(三)对于各外国记者的政治态度,请作详细调查,以待其所属国家与我建立外交关系后处理他们的问题时之依据。

(四)同意南京市委申陷电对张国兴、饶引之的各项办法。


中央

酉江


《上海市委关于国际新闻电问题的请示》(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中央:

关于国际新闻电问题,按一九三八年《开罗公约》,新闻电举办与否,乃各国之自由。将来如举办此业务,则电费在欧洲系统为私人电之一半,在其他各地,则有两国间双边协定,不得超过一半。中国过去与各国订有不同之协定,百分之十二至二十之间。收报人付费办法:一国随时表示不同意,相互间即应废止。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拟由沪国际电台宣布,国民党时期所发记者发电证一律无效。同时由文管会考虑,介绍香港华商、大公、文汇等报导,沪记者由国际电台继续准予拍发新闻电,将来可就外籍记者中之一贯有进步表现者,择一二人报中央批准后,由文教会及外事处介绍,由国际电台准予临时拍发新闻电。如此则一方面可停止帝国主义坏分子之活动,另方面可保全支援海外进步报纸之新闻电。同时在原则上不用新闻电业务之下,可以主动予进步外籍记者以报导之机,并使随时可与对我友善之国家建立新闻关系。当否请示。国际电讯公约已抄就一份,当托便人带上。


沪市委

未敬


《南京市委关于取消张国兴、饶引之采访新闻问题的请示》(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央并华东局:

现留宁之外通讯社记者所有合众社张国兴及美联社饶引之二人皆为华人,我于申敬通知电讯局取消彼等发新闻电之优待公布,张于申感俭两次来外事处询问,停止发电优待办法后,彼等是否仍可进行采访及自宁寄稿至沪拍发,我告以彼未经南京市政府登记核准,故不承认其记者身份及记者活动,彼并送来电讯一件,叙述我停止其发电的经过,要求审阅及准予发出,我均拒绝,特报。当否请示。

南京市委

 

《潘汉年关于外籍记者新闻活动问题的请示》(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曰) 


中央:关于停止外籍记者新闻电优待问题,曾有未敬电请示,迄未得复。宁外事处已于申迥执行停止电费优待及一切搜集新闻之活动,故应照未敬电所拟办法执行。或中央另有指示,请速复示。


潘汉年


申陷


根据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刊印。


谢选骏指出:追随白左的华人记者之死,不是偶然的事故,而是系统的镇压。共产党不给他平反、美联社不给他补偿,都是“强权战胜公理”的血淋淋记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