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3月27日星期一

谢选骏:不黑不行。黑的不够也不行!

 《亚裔小伙扮非裔拿到优秀医学院offer 退学后怒揭歧视》(北美快报 2023-03-26)报道: 

亚裔小伙 Vijay Chokalingam 来自一个富裕的印度家庭,他一直在美国读书,姐姐是印度著名的喜剧演员Mindy Kaling。


彼时,他是芝加哥大学大三的学生,他希望能继续去医学院深造,但一直成绩平平。尤其在看到他更优秀的亚裔朋友被医学院拒绝后,他意识到他能申请成功的机会几乎为零。


怎么办呢?Vijay想了个招儿。


他精心策划了一场恶作剧,他之前的申请简历上的内容仍然没有变,但是他剃了光头以隐藏自己的直发,修剪了“长长的印度睫毛”,并开始使用他的中间名Jojo,再重新照了一张申请照片,把亚裔的身份隐藏了起来,假装非裔学生进行申请。


3.1的GPA, 31MCAT分数,这样的成绩怎么看都跟医学院不沾边,但没想到,在这份假申请发送后,奇迹发生了。


他向总共 22 所学校发送了 AMCAS (美国医学院申请),居然得到了11所顶尖高校的面试机会,甚至还进了几所高校的候补名单,最终他选择了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


之后在2016年,Vijay把这段荒诞的经历写成了书,名为《Almost Black》。一经出版,瞬间引起了全美的轰动。


他写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抗议和揭露整个美国教育体系里平权法案的歧视。


什么是平权法案?为什么学校使用它


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又称优惠性差别待遇、积极平权等,是指防止对“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出身”等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歧视的一种手段,将这些群体给予优待来消除歧视,从而达到平等。


自 1960 年代以来,为了克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族隔离和不入学平等等遗留问题,许多美国学院和大学开始优先考虑少数族裔的申请者,以积极实现校园多元化。


除了纠正历史上的不公正之外,学校表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和谐的氛围。


多少高校在招生中使用平权法案


根据 Ballotpedia 的一份报告,大约 20% 的四年制公立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仍然考虑种族问题。其中许多机构表示,他们一直在评估种族中立的替代方案,但它们在促进校园多样性方面的效果大大降低。


据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称,自 1996 年以来,包括加利福尼亚、密歇根和佛罗里达在内的 10 个州已经禁止在公立大学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了。


包括哈佛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都表示,将种族作为对申请人进行整体评估的一个因素,是建设多元化校园不可或缺的工具。


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自 1976 年以来,非裔、美洲原住民、西班牙裔和亚裔美国学生的入学人数激增。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有色人种学生在全美校园中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在书籍出版后,美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Vijay在谈到写书的初衷时表示:“我作为一个非裔申请医学院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平权法案里,所谓合法种族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不公正。”


“这个制度摧毁了数百万印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白人申请就业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它还对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专业人士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造成了负面刻板印象,他们不需要特殊帮助即可与其他少数群体竞争。”


“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历告诉我,根本无需平权法案的存在。”


在成功申请进入了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后,Vijay 在就读两年后退学。


之后,他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几年,获得了CFA证书,同时申请并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分校的offer。


这一次,他没有再假装是非裔,因为这所大学是美国少数几所不在招生中实施平权法案的顶尖商学院之一(因为加州 209 号提案)。


“我在加州大学的经历告诉我,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不诉诸平权法案的情况下拥有多元化和合格的学生群体是可行的。我很自豪地说,我和一群不同的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西班牙裔、白人和国际学生一起上了商学院,他们都是根据成绩获得进入这里的。”


Vijay的经历引起了轰动,但随之招来了不少质疑声。


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Vijay 并没有用他的真实姓名和种族提交任何申请,所以永远不知道用他真实的身份申请,是否会被拒绝。


另外,Vijay 假扮成非裔不仅改变了招生人员对他肤色的看法,还改变了他们对他的成长经历和背景的看法,而这些也会影响最后的录取结果。


换句话说,他不再是那个以 3.1 平均绩点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自称“party animal”的印裔美国兄弟会男孩,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非裔青年,克服了美国社会所有非裔青年面临的劣势,以合格的成绩和考试成绩获得了名校的学位的励志学生。


针对这些批评,Vijay 强调说,他并没有向招生人员隐瞒他的家庭财富,除了他的种族。


另外,他在申请前收集了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与他考试成绩相同的印度裔或亚裔美国人申请者不太可能进入医学院,而具有相同分数的非裔美国人在统计上更有可能进。


1996 年 SLU SOM 入学学生的平均 GPA 为 3.70。资料来源:美国和加拿大医学院入学要求 1998-1999


1997 年 SLU SOM 入学学生的平均 GPA 为 3.67。资料来源:美国和加拿大医学院入学要求 1999-2000


而他当年申请(1998-1999)时的 GPA 是 3.1……


“即使在今天(2015-2016)的录取情况下,有我的 GPA(3.1)和我的 MCAT 分数(31)的申请人,如果他是非裔,录取率为 74.3%,如果他是西班牙裔,则录取率为 49.1%;然而,如果他是白人,则为 29.0%,如果他是亚裔,则为 17.1%……


因此,如果我在 2013-2015 年间以非裔而不是亚裔的身份申请医学院,我的录取机会将增加近 60%。”


“平权法案的本质,种族主义并不是答案,而是它让人们觉得他们需要特殊待遇,从而助长了人们对美国少数族裔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


在热度过后,Vijay的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他把这样的经历分享出来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明星姐姐甚至强烈反对他的书,甚至说,“这本书会给我们的家庭带来耻辱。” 他的其他家人也不同意他出版这本书。


其次,假扮非裔的两年也让他深刻地体验了一把在美国的非裔生活是什么样的。“警察骚扰我。店员指责我入店行窃。女人们要么害怕我,要么无法把手从我身上移开,”他写道。“最初是为了获得医学院录取而采取的狡猾策略,后来变成了一场扭曲的社会实验。”


从UCLA毕业后,Vijay选择成为了洛杉矶简历服务中心的职业教练、简历撰写者和招生顾问。


他通过帮助客户制作简历、个人陈述、申请论文和面试准备,帮助他们进入顶尖教育机构并获得享有盛誉的工作。


他还是多个作家社区的骨干成员,包括 GrubStreet 创意写作中心、大洛杉矶作家协会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计划等。


不过有意思的是,Vijay 从不建议他的客户在申请中谎报种族。


此外,作为平权法案的坚决反对者,Vijay 经常受邀就种族关系、大学录取和职业问题发表演讲。


2018年他接受了Fox的采访,再次提到了这个假扮事件。


去年年末,美国最高法院开庭,审理两个重大案件的同时正在考虑高校是否可以继续将种族因素作为招生的一个因素,即是否废除平权法案,这可能会减少高等教育中非裔和西班牙裔学生的数量。


10月31日,在最高法院的听证会外,Vijay也来到了现场。


“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集会上说。


至今,他仍在为废除平权法案在努力着。


作为亚裔,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平权法案,到底是让我们亚裔学生的入学变得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纽约时报曾经在2017年撰写过一篇文章,里面罗列了一些数据。


从1980年到2015年,顶尖大学对各个种族学生招生比例的变化,亚裔呈缓慢增长趋势,而白人学生全部下跌。不过近些年,亚裔学生的入学人数放缓了。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在总结了各种数据后得出的结论为:即使在实施了数十年的平权法案之后,与 35 年前相比,非裔和西班牙裔学生在美国顶尖学院中的人数仍然不足。


但是,平权法案之所以被很多人,尤其是亚裔反对,也是有原因的。


除了上述Vijay 的案例外,华裔学生Zhao在2014年的经历也广受关注。


2014 年,这位拥有近乎完美的考试成绩和 4.67 加权 GPA 的华裔美国学生被多所常春藤联盟大学拒绝,尽管他的“学术和课外活动成绩优异”,但没有被美国排名前20的任何一所大学录取。“


随后他的父亲写了一篇关于他的经历的专栏文章,再一次引起了美国教育界对平权法案的争论。


其实该法案在最初出现时,是本着利好少数族裔的目的而设立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感觉它渐渐远离了初衷。


平权法案中最容易形成侵犯的误区即‘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法案本意是为传统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保留一些福利,但这会导致对成功的多数群体的歧视,他们也许比少数群体有更高的资格,但因为是“多数”,反而成了劣势。


另外,对于亚裔学生来说,平权法案的出现似乎使竞争更加激烈了,这也是虽同为少数族裔,但亚裔群体多反感该法案的原因。


不管哪个分数区间,亚裔学生的录取率都是最低的。反对者认为一些大学利用该法案对非裔和西裔优待,恰恰挤压的是亚裔的空间,导致了亚裔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北美君曾给大家报道过一部记录华裔学生在美国升学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几个孩子申请大学的过程,负责高校招生的老师不止一次隐晦的对这些亚裔孩子们表示,招生,也是要看种族的。


点击查看文章:看完这个拍摄华裔孩子在美国考大学的纪录片,心疼得快哭了!


“看看这些常春藤盟校,你有时候发现即使你条件都符合了你也进不去,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和一个叫种族的小问题有关。”


相信在未来,有关平权法案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对于此,你怎么看呢?


网民嚎叫:


彼采荇兮 发表评论于 2023-03-27 06:36:57

不喊才怪。 因为你和白人说不上话吧?白人当着我面就说 黑人玩球球就能上大学,你认为公平么?Some Blacks only know how to play balls and can get into college. Do you think it is fair? 

田丁 发表评论于 2023-03-26 14:22:15优秀大学白人的入学率在降低,人家没有喊叫,就中国人不可吃亏。

彼采荇兮 发表评论于 2023-03-27 06:35:53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属于“种族灭绝”,亚裔不需要 “种族灭绝”,所以需要减分?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2023-03-27 05:14:43

优秀的黑人青年深受平权法案之苦,没有人相信他们的成就来自自身资质和努力,而认为他们靠的是平权法案爬上来的。谁敢去看一位黑人医生,生怕他的医术不精,被怀疑上医学院靠的是平权法案。


谢选骏指出:印度人因为拥有黑人血统,所以可以假装黑人冒领种族主义的优惠。但事实证明,不黑不行,但黑的不够也还是不行的。


《哈里斯非洲行:美国的魅力攻势能吸引非洲吗?》(安妮·索伊(Anne Soy)BBC资深记者 2023年3月27日)报道:

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主持了去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非峰会。


先是美国国务卿去了非洲,现在是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中文名贺锦丽),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美国总统自己也会来。


美国政府高层人物的一连串访问,反映出美国日渐意识到,美国需要深化与非洲大陆的接触。


这一切都是因为,在面对来自其他全球大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周日开始了她对加纳为期9天的访问,在科托卡国际机场受到鼓手和舞者的欢迎。她之后还会去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加纳专注于加强与非洲侨民的联系,并有过几次和平民主权力移交的记录,这为哈里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跳板。


根据一份官方声明,她此行意在“增强”去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非峰会,当时美国总统拜登表示,美国“全力以赴关注非洲的未来”。


但正是这个由年轻、不断增长的人口以及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推动的未来,吸引了许多其他强国争夺影响力。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最近对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尔的访问聚焦于这些国家的安全挑战,而副总统此行会去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国家。


加纳曾经经济繁荣,目前则正在经历几十年来最困难的金融危机。


在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情况下,该国正在寻求债务重组。财政部长阿塔(Ken Ofori-Atta)刚刚在北京领导与中国政府的谈判。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举行了非常积极和令人鼓舞的会议,”这位财政部长在推特上表示,他乐观地认为,将“很快”获得外部担保。


它需要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担保,才能获得财政支持。


目前还不清楚哈里斯能提供什么帮助,但在阿塔访华后,哈里斯将面临压力,表现得像一个愿意合作的伙伴。


“美国是朋友,就像中国和俄罗斯”

加纳大学经济学家、金融教授博平(Godfred Alufar Bokpin)认为,这次访问不会立即带来"红利",帮助缓解加纳的金融困境。


“让中国参与是件复杂的事情,”他说,同时指出,哈里斯的访问对加纳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我们与美国的关系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他告诉BBC,美国对加纳和其债务危机表现出兴趣“是好的”,但他担心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利贸易条款”。


今年2月,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是最近访问过非洲大陆的另一位美国政要。


赞比亚发现自己的处境与加纳类似。这个铜资源丰富的国家成为新冠疫情爆发时首个债务违约的非洲国家。


赞比亚与中国就债务重组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并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财政支持。


路透社引述一位美国高级官员称,哈里斯“将讨论国际社会解决加纳和赞比亚面临的债务挑战的最佳方式”。


与博平一样,赞比亚分析师西舒瓦(Sishuwa Sishuwa)认为,在债务重组方面,中国的影响力更大。但美国希望被视为更可靠的合作伙伴。


非洲大陆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非洲应该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上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赞比亚看待美国就像看待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朋友,”西舒瓦告诉BBC。


“当一个国家向中国、俄罗斯或美国寻求支持时,不应被视为怠慢了一个或另一个主要大国集团。”


他说,寻求与非洲国家建立排他性关系的意愿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不可持续。


这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Cyril Ramaphosa)去年访问华盛顿时的言论相呼应,当时他说:“我们与谁联系,不应由任何人来指示。”


美国高级官员告诉BBC,他们无意指示非洲国家他们可以和谁做朋友。


但是,美国一直热衷于强调在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注重民主,预计副总统也将在访问期间讨论这一问题。


赞比亚总统希奇勒马(Hakainde Hichilema)将与包括拜登总统在内的其他四位国家元首共同主持一次虚拟民主峰会,随后不久在该国接待哈里斯。


美国政府表示,与人权和良好治理一样,这是支撑美国与非洲关系的价值观之一,并将其与中国和俄罗斯区分开来。


非洲的怀疑


中国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这使得中国与专制领导人的交往更加顺畅。


俄罗斯在最近发生了政变的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存在导致它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尤其是与这两个国家保持密切关系的前殖民大国法国。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无疑增加了西方国家争取更多非洲国家的紧迫感。联合国投票谴责它使非洲国家分裂,在投票中,非洲国家占了一半的弃权票,其中有坦桑尼亚,该国也包括在哈里斯的行程中。


这位美国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总统,她将会见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萨米亚·苏鲁胡·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


近一年前,坦桑尼亚总统萨米亚·苏鲁胡·哈桑在华盛顿首次会见美国副总统哈里斯。


这种作为先锋女性的共同经历在坦桑尼亚引起了讨论。


许多人还将此次访问称为对该国正在取得的进步以及其在全球地图上日益增长的知名度的认可。


不久前,在前总统约翰·马古富力(John Magufuli)的统治下,坦桑尼亚还是一个被排斥的国家,人们认为他有独裁倾向,限制了反对派和独立媒体的活动。


哈里斯是拜登政府中访问非洲的级别最高的美国官员,也是自去年12月美非峰会以来的第五个美国官员。


其他包括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和国务卿布林肯。


但是,随着人们重新对非洲产生兴趣,非洲也要求得到公平对待。


加纳的博平表示,人们对非洲兴趣的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场新的‘瓜分非洲’正在上演。”他指的是19世纪晚期欧洲国家对非洲大陆的瓜分,导致了数十年的殖民主义和剥削。


“这种接触需要强调相互尊重,”他说。


谢选骏指出:哈里斯是个印度黑人和美洲黑人的混种,她访问非洲成效如何?我看还是不行。因为不黑固然不行,但她黑的不够依然不行。半黑的总统奥巴马即使来了也是如此。除非来个纯黑的——不黑不行,黑的不够也不行!

谢选骏:台海两岸的嫖客政权争抢烧鸡



《台宏断交前要24.5亿美元援助 台外长:感觉他们就是要钱》(记者陈熙文2023-03-25)报道:

前邦交国洪都拉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外交部长吴钊燮一早在外交部召开记者会,宣布终止与洪都拉斯的邦交关系。

台湾与友邦洪都拉斯断交成定局,不但洪都拉斯外交部稍早发出声明,台外交部也在美东时间25日晚9时30分举行记者会,正式宣布因沟通无效,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正式停止和洪都拉斯邦交关系。对于有记者提问洪都拉斯要求金援部分,外交部长吴钊燮指宏国在断交前要求24.5亿美元的巨额援助,认为他们是要钱不是要医院。


吴钊燮表示,洪都拉斯对台湾要求的金援都是白纸黑字有证据的,不管他们如何说明,都不会有任何错误。他指出,宏国曾在去年提出援助要求,一为4500万美元盖一座医院、二为3亿元盖一座水坝,以及希望台湾能够帮忙偿还20亿美元的宏国国债。


而这几项要求,吴钊燮表示,在两国断交前夕,洪都拉斯外交部长于3月13日又撰写一封信给他,又针对相关项目做出金额调整,原来4500万美元的医院,提高至9000万美元、3亿元的水坝则提高金额至3.5亿美元,并同样要求希望台湾能够协助偿还20亿美元的国债。


对此,吴钊燮表示,台湾在协助其他国家都是以计划为导向,若友邦有盖医院的需求,台会承诺协助盖医院,或提供相关器材,协助营运,而不是说友邦说要9000万美元要盖医院,就无条件给予金援;至于宏国去年与今年提出截然不同的价格,「感觉他们是要钱不是要医院」。


吴钊燮强调,如果友邦要求我们给钱,而不是运行合作计划,他认为这不应该是台湾要做的事情。


谢选骏指出:台海两岸政权花钱购买外交承认,说明两个冤家都非合法政权——他们的贱卖,就像嫖客在争抢妓女。


《台宏断交 同名男艺人被骂:为什么动不动就勒索台湾》(记者杨德宜 2023-03-26)报道:


洪都拉斯对于台宏断交新闻有感而发,他表示,「我知道了,靠山山会倒,靠树树会老,靠自己尚好,共勉之」。

洪都拉斯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吴钊燮也举行记者会,决定自即日起,终止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外交关系,撤离洪都拉斯大使馆。台湾艺人洪都拉斯对于台宏断交新闻有感而发,他在脸书表示,「知道了,靠山山会倒,靠树树会老,靠自己尚好,共勉之」。


网友留言,「从小看你的表演长大,你怎么能与台湾断交」、「你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勒索台湾几十亿呢」、「怎么会这样」、「一向欣赏您的表演,但如今殷切盼望您改名,谨此,望您斟酌,莫负大众对您的喜爱」、「支持改艺名」、「洪哥要不要顺势改回本名」。


今年56岁的洪都拉斯本名洪胜德,1998年开始正式使用「洪都拉斯」为艺名,取谐音「红到拉屎」(非常走红)之意。


谢选骏指出:台海两岸的嫖客政权争抢烧鸡——令人两岸嫖客争抢的还是一个肠癌晚期的娼鸡——“红到拉屎”不就是肠癌晚期吗?

App 陈元丰接机

台湾 台湾即时

《洪都拉斯宣布与台断交「不再有任何官方接触」》(台湾新闻组2023-03-25)报道:


洪都拉斯外交部发表声明,正式宣布与中华民国断绝外交关系。声明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自即日起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停止与台湾的一切接触和官方联系。


洪都拉斯外交部说,宏国已将断交决定通知台湾,不会再与台湾有任何关系或官方接触。


洪都拉斯总统卡斯楚表明将和中国建交后,洪都拉斯外交部长雷依纳(Eduardo Enrique Reina)日前飞往北京谈判建交,台外交部立即召回中华民国驻洪都拉斯大使张俊菲,表达台方不满。台外交部于美东晚间9时半举行记者会,由外交部长吴钊燮主持。


谢选骏指出:台海两岸的嫖客政权争抢烧鸡,结果花钱不够就被“终止官方关系”——迫使双方变成了一种暗娼交易的“民间关系”。

谢选骏:俄罗斯联邦是杂种蒙古、现代亚述,它必须灭亡!


《山雨欲来:北约30万大军向乌波边境集结》(2023-03-25 历史文化评论)报道:


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的装备在波兰格丁尼亚港卸船。


前言

不抛弃,不放弃!


随着乌战僵局从去年秋天持续至今,双方不断积聚兵力和资源,磨刀霍霍,准备即将到来的决战。


在这个漫长的僵持期间内,双方在巴赫穆特、马林卡一线的战斗,从战局本身而言,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今天在与读者的讨论中,笔者称之为“显示存在的战斗”。即:俄军以囚犯兵的进攻,显示其“优势的存在“。乌军以坚如磐石的防守,显示其“守土决心的存在”。


而这种展示的受众,不仅是对手,同时也向他们自己的国民和部队展示,因为这关系到士气。而更重要的,他们是在向各自的盟友展示——我在战斗!我有能力战斗!不抛弃,不放弃。

显然,在去年2月24日的前后数月内,西方国家对乌战的态度从绥靖到充满希望,完全是由于乌军从总统到士兵的誓死抵抗,以及他们的显著战果。


而正因为如此,在两军进入艰苦的僵持阶段后,出于对时局急剧变化的现实认知,西方国家联盟已经在为战争的扩大做相应准备。


这其中,包括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还有道义和法律上的。本期,笔者就这些问题做一期专题评述。


俄军主力正在漫长的防线上守株待兔,等待乌军的反攻。


一、波兰:如乌军失败波兰将参战!


最近,在乌战的大量战场新闻之外,一条来自邻国波兰的消息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


上周,波兰驻法国大使扬·埃梅里克·罗希谢夫斯基表示,一旦乌克兰军队在乌战中不利,波兰军队就会立即参战。


周二,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前,波兰在全国各地紧急设立大量征兵中心,准备大规模征募志愿兵。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波兰陆军不但将陆续得到100多辆美制M1A2坦克,另有韩制的大批K2主战坦克、K9自行火炮也将加速到货。而波兰陆军现役野战部队将从目前的不到10万人扩充至20万左右。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的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官员的表态决非偶然,结合波兰总理近日对世界局势的言论,可以推测:


一、在北约层面,可能已经定下了大计。即:做好战争扩大化的最坏打算。


二、根据北约的作战计划,波兰作为乌军背后的最前沿,其军队将首先投入对俄作战。


三、以避免战火烧到本土为原则,波兰未来的可能参战方式,将会是首先投入大批韩制装甲火炮,随后大批波军以志愿人员身份整建制全装进入战场。


在苦难深重的波兰历史教育、以及乌克兰国破家亡的现实教育下,波兰几千万老百姓和波兰军队已经对未来的战争作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作为欧洲与俄罗斯两大战略力量之间的地缘缓冲,当前的波兰,已经成为反击俄罗斯欧亚主义狂潮的桥头堡。


18世纪,俄罗斯和普鲁士瓜分了波兰


从民族性上说,波兰人好勇斗狠,打过鞑靼,硬抗过纳粹,跟俄罗斯反复拉锯更不用说,所以,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波兰人明白,一旦乌克兰倒下,下一个就是自己。而且,他们比谁都明白,俄国人没有什么情谊和信用可讲,撕条约是家常便饭。背后捅刀、落井下石更是拿手好戏。


笔者在此仅举两例:


一、1939年,纳粹从西边大举攻入德波边境。而俄国人不但不以唇亡齿寒援救波兰,反而背后一刀,派出数十万大军与德军东西对进,瓜分了这个邻国,这即使是在尔虞我诈的巅峰赛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没有国家干出这等没有下限的事。


二、1938年,西班牙左派政府失败前夕,苏联将西班牙政府的所有国家储备黄金装船运往苏俄“保管”,西班牙政府人员在码头上索要收条,被无情拒绝,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对莫洛托夫哈哈大笑说:西班牙人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黄金了。


至于发生在1941的卡庭森林惨案,和发生在2010年的斯摩棱斯克森林波兰政府专机坠机事件。就更是血海深仇。


所以,从种种迹象表明,波兰人已经下定决心,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支持乌克兰战斗到底,妥协只有死亡。但他们也明白, 波兰绝非一个人在战斗, 他们的背后,就是北约和美军的力量。


欧洲的心脏:波兰


二、美军大批增兵东欧:乌云密布的时刻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上周报道,北约联盟已决定在未来向俄罗斯/北约边境增兵30万,目前,这项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据信,这30万大军中的第一批北约部队,将由波兰、挪威、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组成。当然,波兰陆军是其主力。


另据消息,第二批北约联军已经在德国组建,据笔者推测,在北约的战役想定中,第二批北约部队将是以德、法、美重装集团组成的北约陆军主力集群,其作战任务是待俄罗斯陆军在与东欧军队的交战中丧失战斗力或被严重削弱后,或是在俄军的核武装经过一轮或数轮的核打击丧失反击能力后,这个强大的机动集群将按计划冲向加里宁格勒、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摩尔曼斯克等地,彻底解除俄国的武装。


当前,美国陆军和空降部队已经在波兰完成了新一轮大规模增兵计划。


去年底,根据计划,美军展开了“大西洋决心“部署行动,首先,美陆军司令部下令从欧洲撤回第1步兵师的司令部和保障分队、第1骑兵师第3旅。


随后,下令第4步兵师、第1骑兵师第2旅开往波兰。11月18日,大西洋决心行动正式开始,美军首先使用运输舰将大批装备和人员运送至希腊亚历山德鲁波利斯港、萨洛尼卡港和波兰格丁尼亚港。随后,部队和物资通过陆路南北对进,分别投送至波兰、罗马尼亚境内的各个值勤地点。


在此次部署过程中,美军前所未有地向波兰输送了大量的先进作战装备。包括M1“艾布拉姆斯”坦克、M2“布雷德利”步战车、M113装甲输送车,以及各型军用卡车和特种车辆。


“大西洋决心”行动


美军这一系列调动是数十年来规模最庞大的一次,调动的部队也都是美军的精锐力量。截至今年初,美军已经向欧洲输送了1.6万多名军人、8.4万吨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很显然超过了常规部署的需要,其准备大规模战争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除了陆军,美军去年还将其唯一的空降师——第82空降师部署在波兰。同年10月,二战王牌部队第101空中突击师被从本土调往欧洲南线,目前该师驻扎在距离乌克兰领土仅有几英里远的罗马尼亚东部边界。


当前,随着大的世界格局和小的乌战态势一日千里的变化,北约集团主力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向俄罗斯东部边境开进。隆隆轰鸣的坦克发动机声在铁路编组站昼夜不停地响起。大队军用车辆夜以继日地开往东方的地平线。


正如近日多个政治家所明言,二战结束80年以来,和平的红利已然耗尽。那么,接下来显然不再是和平了。


当然,克里姆林宫对此再清楚不过,这就是大戏的开局。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初自己哭着喊着要开始的赌局进行到这一步,除了倾家荡产,压上身家性命赌到底,再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俄罗斯最大反对派、俄罗斯民族主义政治代言人纳尔瓦尼强烈要求撤出乌克兰,否则俄罗斯国运面临巨大危机。


三、大变局来临:印度、日本的表态站队


在西方盟国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之际,俄国人也没有闲着。继去年宣布扩军30万后,俄罗斯计划进一步征召40万人入伍。而瓦格纳的第二军团据说已经在克里米亚进行组建。


据俄罗斯媒体76.ru报道称,目前俄罗斯已经开始大规模征募志愿人员。新西伯利亚市长办公室向各居民小区的管理部门发出要求,命基层官员“在布告栏、前门和楼梯间”张贴合同样本和军队广告。


据俄罗斯社交网络发布的消息称,官方给出的条件是,志愿人员如果签约到交战地区服役,就可以当场得到29.5万卢布奖金。在服役期间,月薪20万卢布(俄罗斯民众月薪在3万卢布左右),如果战斗,每天则有8000卢布的战斗津贴。


据说,这种在小地方的人看来优渥的条件在各地征兵站吸引了很多人。显然,在浩瀚无垠的俄罗斯荒原上,这是他们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即使代价将会是他们的生命。


那么,这就是赌博了。典型的俄式赌博,和用装着1粒子弹的左轮手枪轮流向自己脑袋扣动扳机一样,和2022年2月24日下令“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一样。


和军事准备相配合,在国际层面,针对俄罗斯的绞索同时正在慢慢收紧。


就传统而言,在南亚次大陆,俄罗斯与印度有着共同利益而绝无矛盾,两国的军事贸易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这么说,印度14亿人口,用的是俄罗斯的能源,印度百万大军,用的是俄罗斯的装备。然而,随着近期国际局势的急转直下,印度人也开始走向了西方的阵营。


3月12日,彭博社发表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印度将确保不违反对俄罗斯石油采购的制裁规定》。


彭博社报道称“印度将确保不违反对俄罗斯石油采购的制裁规定”。文中说,记者从一些 “熟悉事务”的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印度将“不会破坏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包括对从莫斯科购买石油实行的60美元的价格上限。同时,这些“拒绝透露身份”的消息人士称,印度政府已经要求:印度银行和贸易商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总的说来,综合相关报道,结合印度政府日前的公开声明,印度已经确定将跟随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印度版本的对俄制裁内容,主要有四点:


一、印度的所有银行,均不得违反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条款。


二、印度将完全遵守西方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定的上限,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所有石油,均不得高于G7对俄石油限价规定的60美元/桶。


三、印度政府要求,银行和贸易商交易,必须避免使用++币,而应使用美元结算。


四、印度将努力遵守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的其它相关条款。


显然,信奉民族利益至上的印度人,这次已经明白,时代已经将印度送到了大规模突飞猛进的“投资风口”上,历史选择了印度,而莫迪也确然地做到了顺势而为。


除了印度,近日,日本首相也在战后80年来首次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带着大笔巨额援助来到了战争中的乌克兰。援助金额和外交辞令都是次要,最关键的是,这向全世界传递出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日本将开始作为大国参与国际事务、日本将站在西方国家一边、世界将再次面临巨大变局。


印度在关键时刻站到了俄罗斯的对立面


后记

我们一定能胜利


近日,乌克兰社会学团体”Рейтинг”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7%乌克兰人认为,乌克兰将在战争中击败俄罗斯。


在调查中,参与者被问到一个问题:“你相信乌克兰会赢得战争吗?” 


82%人回答:肯定。


15% 人回答:是的。


2%的人表示:很难回答。


1% 人:不相信胜利。


1933年,近代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访日,他目睹日本的全民好战,断言:未来中日必有一战。回国后,他建议积极整军备战。


但是,中日国力差距巨大,取胜之路在何方?


随后,他在著名军事著作《国防论》中提出了对日作战方略:“惟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军拖垮。


在向部队的演讲中,他多次鼓励官兵:“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那个时代的人,在美国参战前,其实没有人知道胜利是否能够到来,但他们知道,国家到此等地步,除了战死,再无其他选择。


埃德加·斯诺曾在华北某地遇到一位姓刘的中国军官。斯诺问他抗战胜利后打算做什么,这位年轻人笑了,告诉斯诺:


“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1944年,全副美械的中国驻印军向驻缅日军摧枯拉朽般地出击,一张照片显示,一名负伤的中国坦克兵站在他的战车前,满脸的绷带,同样遮不住他的笑容:“我们一定能胜利!”

谢选骏指出:上文念念有词,只是不懂,“俄罗斯联邦是杂种蒙古、现代亚述,它必须灭亡!”因为我已经看见了各国联军攻入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的异象!莫斯科就是现代的尼尼微!

2023年3月26日星期日

谢选骏:欧洲年轻一代对“野蛮人统治”持批评态度


《皮尤研究发现,欧洲年轻一代对中美均持批评态度》报道:

黄思琪(Kelly Ng)、费兰·查特吉(Phelan Chatterjee)BBC记者,发自新加坡及伦敦 2023年3月23日


一项研究发现,三个欧洲国家的年轻人对于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持尖锐的批评态度。


总部在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调查发现,这些年轻人对于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以及中国逐渐增强的经济体量感到担忧。


这项研究是以来自英、法、德三国约120名年龄介乎18至29岁的成年人组成的焦点小组为基础。


参与者遍及不同的意识形态光谱。


很多人表示担忧美国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施展其权力,并批评美国在国外的利己行为。


“所有三个国家和四个意识形态组别当中,年轻欧洲人都坚定地认为,美国作为世界警察所作出的行为对世界民众造成损害,”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以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干预为例,他们特别指出, 美国对外的影响力有破坏作用。


还有意见指,美国在不解决国内问题的情况下,在外面谈人权和民主是伪善的。法国一名女性说:“他们在堕胎权问题上就在倒退。”


德国弗兰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Flensburg)的埃曼努尔·多伊施曼(Emanuel Deutschmann)说,欧洲年轻人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度过他们的“成型期”,这会长期破坏他们对美国的印象。


民调:全球多数人对习近平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无信心

在皮尤这项研究当中,对于中国经济统治力的不安,批评主要集中在其国内侵犯人权和在南海的军事行动。


“我们认为他们在商品制造方面了不起,但是在人权方面一塌糊涂,”一名立场偏右的英国女性这样表示,并指出中国当局对待穆斯林少数族裔群体的方式。


人权组织相信,过去几年,中国在一个被国际称作“再教育营”的设施中拘押了超过100万维吾尔人。


中国在香港对言论自由的镇压,以及被指重绘南中国海地图等,同样受到批评。


但是,接受皮尤中心问卷调查的人也承认,要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自己在经济上与中国脱离联系“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Soas China Institute)院长曾锐生(Steve Tsang)指,年轻的欧洲人常常批评自己的国家——而且“一开始不会特别感激和欣赏当权者”。


“美国和中国在不同的方面验证了这一点,”他说,这使得这个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美国曾在伊拉克面临叛乱和内战造成的艰难局面


曾锐生认为,年轻欧洲人的态度和美国人或中国人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关注环境和过好生活方面。


他们不喜欢大国去“指挥别人做什么”。美国人是“比他们自己愿意承认的更帝国主义”,而中国则表现得“相当殖民主义”。


这名伦敦的学者表示,欧洲的年轻人对于美国入侵伊拉克、拜登执政下从阿富汗撤军的“混乱”和中国在新疆和南海的行动等是会分开看的。


他还表示,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恃强凌人,打开了他们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视野。


中国大陆与台湾现状对比快速指南

在参与者提到美国在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战争中所提供的协助时,态度往往较为正面,特别是那些希望对俄强硬的年轻人。


但是有美军直接参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在形成对美国影响力的观感时占更大的比重。


在纽约和华盛顿的9/11袭击事件之后,美国领导的联军于2001年入侵阿富汗并推翻了塔利班政府。


持续20年的战事造成双方数以万计死亡之后,美国作战部队在2021年9月撤离,之后塔利班重夺阿富汗的控制权。


2002年3月,美国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侯塞因(Saddam Hussein)政权,他们指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这种武器,美军在2011年撤出该国,但是直到现在仍然能感受到该次入侵的代价。


死亡的人数估计以十万计,而美军撤离也导致所谓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冒起,给全球安全带来后果。


最近,在涵盖更广泛年龄层的一个皮尤调查中,美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要稍为正面一些。这是在拜登当选总统之后有所提升,后者积极强调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伙伴与联盟关系。


这个涵盖18个国家的皮尤调查显示,人们对美国的观感比对中国要更正面一些。

谢选骏指出:现代的欧洲人,就像古代的希腊人和中原人一样,对“野蛮人统治”持批评态度——古代的野蛮人就是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秦人和楚人;现代的野蛮人就是亚洲人和美洲人。但是,欧洲年轻一代对“野蛮人统治”的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就像希腊人对马其顿人和罗马人、中原人对秦人和楚人的批评是无济于事的——从来都是野蛮人吸收了文明以后就打败了文明人,因为野蛮人的腹地更大,态度更加肆无忌惮,而且更有侵略性。

谢选骏:小说家要儿子为他殉葬

《知名作家老天丧子引热议,他的偏执害死儿子?》(潇湘晨报2023-03-22)报道:


3月22日,《人物》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报道《城堡里的马原》,讲述作家马原老年丧子的经历,引发热议。


马原是一名知名先锋作家,有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马格于2022年6月1日因病死亡,年仅13岁。


这显然是一个关于老年丧子的悲痛故事。然而,不少人了解详情后认为,导致孩子夭折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马原信奉的某种"神秘主义",让他在发现儿子患病后没有第一时间求医。


父亲马原为儿子缔造了一个"理想家园",他在云南西双版纳建了一座山上城堡,马格在城堡中长大,朝夕与自然相处,自小有双亲陪伴。马格的教育也主要来自父亲,尽管马格也曾上学,马原却并不支持他接受主流教育。


马格上一年级时,学校常规体检测出马格心率超过130次/分钟。母亲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马原不同意。他对现代医学持有审慎和怀疑的态度。多年前,他被查出肺部长了一个肿瘤,没有选择去医院,而是选择在自然中"被疗愈"。尽管被妻子和好友三番五次劝说,他始终态度坚定:不能在心脏上动手术。


直到2021年,马原全身浮肿进医院治疗,他对心脏问题治疗的态度才有所松动。可惜的是,仅一年后,13岁的马格猝然离世。


孩子的早逝,并未让马原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他认为孩子寿数到了,他给了孩子灿烂的一生。而在旁人看来,是马原的极度自我、强势和权威,让小马格失去了通过手术延长生命的机会。


马原有一套完全自洽的、与主流观念迥然不同的体系,并且不遗余力地将这套体系强加给身边人。在城堡中,他缔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完全运行着他的逻辑。孩子生病是否求医,取决于他的意志。同样,他也会在其他选择上,一味向妻子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比如,他希望马格未来做一个茶农,尽管马格抱怨"采茶太累";他希望妻子和他一样住在城堡里,尽管妻子希望下山到城里生活。


逃离城市、选择自然疗法的马原,有权按照自己的理念过他这一生,这是他的自由。但13岁的小马格,甚至没有为自己学习、就医做选择的权利。这些,早已以爱之名被剥夺。


这样的悲剧,注定了儿子的不幸。


原文:城堡里的马原


马格曾经问爸爸,什么是虚构。马原用一只手拿了一个橘子,对马格说,把橘子放到另一只手上,原先的空手里有了橘子,这样的无中生有就是虚构。那一天,马格逝去了,“有”再度变成了“无”。


城堡的主人老了。大部分时间,作家马原只能躺卧。半躺在客厅向外望,他看不到城堡最醒目的那座四层红色圆形砖楼,它就矗立在西双版纳姑娘寨高处,像是旧日土司的碉楼。


这座占地超过2000平方米的城堡中,马原日常起居在一座八角楼里。楼是三层,一楼的70多平方米没有隔断,全做了客厅,大幅玻璃窗一扇扇展开,下正上尖,像童话里的式样。站在室外,西双版纳2月的阳光很温煦,让人觉得这间拥有7扇窗、360度视野的客厅明亮通透。这也是主人的设计初衷。


真正走入是另一份体验。客厅进深太大,光线只能抵达三分之一。出于安全的考量,窗户被设计成一体式,无法打开,只在其中两个三角尖上开了几个小洞通风。一套两长两短的深色木沙发摆在中央,看上去和房间的空气一样沉闷滞重。马原现在经常躺在那里。


如果马原站起来,会比多数人都要高大。年轻时他一米八四,现在据他自己说,大概矮了两厘米,减缩的是岁月的水分。他身材魁梧,有一张宽坦的脸,浅褐色瞳仁常常望向某个遥远的地方,余华曾形容它们“含情脉脉”。


现在,这双眼睛有些暗淡了。它们见证过主人丰富的过往:出生于辽宁锦州,下过乡,当过钳工,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中文系,毕业时主动要求分配到西藏。29岁到36岁,马原在西藏度过7年,留下《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载入当代文学史的小说。回到内地,他做影视剧、搞房地产,称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


2008年,马原查出肺部长了一个6公分多大小的肿瘤——他称为“坏东西”,做穿刺显示“未见癌细胞”。本来还应该做第二次、第三次穿刺,继而可能是手术,如果是恶性则需要化疗,但他决定停止。“如果查出有癌细胞,就意味着进入倒计时。留着这个悬案,充其量我是个肺癌疑似患者。”


马原自己想到的方案是“换水”。他认为水是生命的基础,自己肺上长的“坏东西”也是水带来的。他离开工作地上海,到海南“换水”,“换成好水,或许就能把它带走”。


病情幸运地没有恶化。三年后,马原应朋友之邀到西双版纳南糯山游览。南糯山距离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约30公里,盛产普洱。马原喜欢上这里漫山的树木和温暖的气候,决定移居到此。当年他跑了8趟南糯山,买下地,平整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为建房作准备。第二年,马原带着妻子李小花和3岁的儿子马格,一家三口搬入了尚在修建中的“九路马堡”。


纪录片导演王圣志第一次到九路马堡拍摄《文学的日常》,觉得像“一个人做的梦”。11栋红砖红瓦的房子筑成圆形、多面形,高低错落,墙上垂下大片红色花朵。房屋倚着苍翠的山,清晨有云雾游到园中。两只狗、十数只鸡随地走,清冽的山泉流进鱼塘。有时马原在地上抓到蛤蟆,就顺手扔进鱼塘里。


迁居南糯山后,马原用五六年时间建成了九路马堡。除了马原一家居住的八角楼,其他楼栋的房间门口都挂着木牌,上面写着用主人喜欢的作家命名的屋名:雨果屋、托尔斯泰屋、拉格诺夫屋……主楼门前草地上立着一块大石,上书“湾格花原”,包含着一家人的名字:马原和前妻生的大儿子马大湾、和现任妻子生的小儿子马格、妻子李小花和马原。


王圣志拍下了马原一家和来访的朋友漫步山林的情景:马格看到路旁的香蕉树,说想吃香蕉。做过运动员的李小花便爬上墙,拽住蕉叶,砍下一大把青嫩的果实。朋友惊叹:像高更的画一样。


定居南糯山被马原视为继生病后生活的又一个重要转折。上山时他将近60岁,一甲子,他视为过了一辈子。“现在在过第二个一辈子,这是我人生过得很愉快的一辈子。在自然的环境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归属。”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桃花源的故事:作家归隐山水间,建起自己的城堡,过着贴近自然和诗意的日子。他的身体得以恢复,迎来一生中第二个创作高产期。爱人相伴,孩子在优美的环境里生长。九路马堡,是都市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的标本,也是一位以奇崛、浪漫风格著称的作家的精神外显。媒体纷至沓来,先锋作家马原借抗癌和隐居的双重光环,重回了文学和大众视野。


但事后看来,有些隐隐的不安藏在这浪漫动人的故事背后。2022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天,13岁的马格猝然离世。一周后,马原在自己的朋友圈公布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措辞是:“马格没出任何意外,没有任何痛苦。是上天突然接走他。”


事发后八个月,马原倚靠在客厅中央的长沙发上,神色有种暂时得以安放的疲倦。前天为了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和小花下山住到景洪市郊的别墅里。今天事情一了,他便让小花开车回到南糯山。“这里才是家。”


马原的背有些佝偻了,罩在灰色夹克下更显局促,脚上是一双海滨游客常穿的洞洞鞋。从前在海南,他喜欢的是运动鞋。一年多来,他饱受心衰的困扰。今年年初感染新冠,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马原一度呼吸困难,神智不清,进医院抢救后才脱险。


现在,他的身体仍然容易浮肿,尤其是腿部,需要尽量采取躺卧的姿势,穿洞洞鞋也是为了方便。他慢慢将自己挪到沙发前坐下,抬头正好看见斜对面的供桌,并排摆放着马格的照片和小花供奉的两尊菩萨。


“看,我们马格和菩萨在一起。”马原说。


重生


早上8点,李小花穿着羽绒服在厨房忙碌,准备马原爱吃的西红柿鸡蛋面。南糯山姑娘寨的海拔比景洪市区高1000米,气温大约要低五六度,2月的早晨和晚间只有不到20度。厨房和餐厅一体,是个四面来风的大平台,李小花是海南人,不耐冷。


马原在餐桌旁坐好,拉起衣服,自己注射胰岛素。他有严重的糖尿病,三餐前都要注射胰岛素,每天还要额外加一针长效药剂。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两年多前,在上海的一个饭局上见到马原。十几位文学界的男女围坐在一张大餐桌旁,迟到的马原越过已经开始用餐的众人坐到主位上。他没动筷子,而是撩起衣服露出肚腹,一手掏出针剂给自己注射,一边谈笑说:北京那些高楼的格子里,生活着2000万头两足动物,真可怕。


从前马原不打针、不吃药,也不肯测血糖,直到六七年前,一位老朋友专程从东北来到西双版纳劝说马原,他才养成习惯。


小花盛好面端来给马原,再招呼客人自己盛。身体日渐衰弱,马原越来越依赖妻子的照料。吃饭时汤碗就摆在他面前,他也会将手里的饭碗递给小花:老婆,帮我盛汤。


劳作时的小花看上去轻捷而有力,显出运动员的底子。她身高超过1米7,长发扎成马尾,面颊上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大约是在高原长年日晒的结果。


生长在万宁农村的小花,小时候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位作家的妻子。她从小个子高,上学时全班排队,她永远是女生的队尾,因此被选入体校,后来又进了省队练田径。小花不喜欢训练,“太苦了”,师兄、师姐们退役时都是一身伤病。她自己做主退出省队,回到体校,毕业后到广州、深圳打工,在商场的柜台卖烟酒。


遇到马原时,25岁的小花在海口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售楼部工作。马原去看房,她负责接待。小花觉得这个高大的客人看自己的目光和别人不太一样,两人聊着房子,马原突然问她,你的孩子多大了?小花有些窘迫地回答,自己还没结婚。


后来马原坦承,自己一见到小花就喜欢上了,觉得她“舒服,看着顺眼”。当时他在同济大学当老师,很快得离开海口回上海,于是托了海口当地的一位女性朋友去找小花说合。


小花只知道作家是写书的,没听说过马原,但她觉得这个男人看上去很亲切。至于马原大她29岁,她想,不比自己父母大就行。他们交往很顺利,小花很快去了上海,两个人朝夕相处。马原去学校上课,小花跟着到教室,坐在最后一排听他讲经典小说和电影。她读马原的小说,以为里面的事都是真的。看到写男女关系的部分,她不解地问马原:你这人怎么这样?她也关心马原的日常生活。马原的学生吴尧发现,小花会监督马原穿袜子。此前无论多冷的天气,马原总是光着脚。


相识半年,看过跨年夜上海夜空的烟花,在屋顶花园打过雪仗后,李小花和马原领了结婚证。马原特地装修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新居,迎接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新婚仅半个月,马原的胸背出现大片带状疱疹,溃烂疼痛。去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又发现肺部长了拳头大的肿瘤。“你回海口吧,回去,你还是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姑娘。”马原说。小花却反问,自己的妈妈也有心脏病,难道自己要和她断绝母女关系吗?“我不但不走,还要给你生孩子。”她有信心,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马原就不会有事。


或许因为如此,当马原提出不治疗时,小花最终选择了支持他。在马原看来,如果待在医院,自己的“前景一目了然”:做切除手术、接受放化疗,“头发日渐稀疏,之后牙齿开始松动,一颗又一颗被先后吐出嘴巴……一切皆拜科学(放化疗)所赐”。


搬到空气和环境更好的海口之后,马原严格实施自己的“换水”方案。他每天在椰林树阴下骑行两小时,再泡一小时温泉,喝当地的一种矿泉水。马原信任那种水,因为它是“国宴饮料”。不久,他的带状疱疹结痂脱落,不再疼痛,睡眠和气色也改善了。小花怀孕后期,他还每天陪伴妻子长距离散步。疾病的阴影渐渐远离。


这段有些许传奇色彩的经历,让这位已经20年没有新作的“前著名作家”再度进入公共视线。他后来在书中提到:“一个面对死神的马原被媒体重新发现,几部当教授时的讲稿陆续面世,让我于当年成了年度十大精英之一。”


生病后拒绝痛苦的治疗,迁移到蓝天碧海间,凭借良好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维持健康,在某些意义上,这契合许多人的想象和期许,也让马原得到了一部分认同。而他当时的病况究竟如何,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似乎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2009年2月,马原结婚一年后,小儿子马格出生了。


小马格脸圆圆的,拥有和妈妈一样温柔明亮的眼睛。儿子的出生,加上自己的“重生”,令马原沉浸在欣喜中。刚做母亲的小花则多了一分隐忧。马格出生时,医生说他的心脏“好像没愈合”。小花曾猜测是否因为自己孕期营养摄入不足,马原则说她“都是自己认为的”。小马格并未表现出什么异常。他喜欢玩沙,一家三口经常到海边嬉戏。


马原曾打算长居海滨,却在2011年发现了更符合自己心意的南糯山。或许,相比起海边的平静舒适,高原上的南糯山更能让他想起早年在青藏高原上的时光。小花原本不愿离开家乡,在马原的劝说下,她最终还是决定跟从丈夫。


妥协


“我后悔上这个南糯山住。”十一年之后,李小花说。


清晨她在院落里打扫时,扫帚划过地面的尖利声音,在空寂的院子里听得格外鲜明。两只狗“马加”和“马拉”趴在主宅前发呆,似乎并没有适应失去了玩伴马格这件事。以前马格在的时候,会帮小花扫地、洗碗。现在,只剩她自己操持这个占地超过2000平米的城堡了。


“他是个特别有礼貌的孩子。”蒋燕回忆,吃饭时别人给马格夹菜,他总会说谢谢。


蒋燕是作家洪峰的妻子,在云南曲靖经营网店,距离西双版纳大约1000公里。洪峰与马原是多年好友,两家时有往来。2018年,马原和小花曾把9岁的马格送到洪峰家,请擅长中医的蒋燕为马格调理身体。


搬到南糯山后,小花发现马格不时会心跳得很快,“站在旁边都能听到他心跳”。马格上一年级时,学校请医生为学生们进行常规体检,测出马格的心率超过130次/分钟。小花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马原不同意。


当时应媒体之邀接受一位友人的访谈时,马原说起自己对马格身体异状的态度:“我觉得我们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找蒋燕为马格调理,是他因为不想让小花担心所做的让步。“她(小花)觉得再坚持一下我可能还会让步,又跟我说,要不就去医院找一个认识的医生。我就跟她说,人生别走回头路……之所以选择不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干嘛要费那些神呢。”


“治不好”,是因为马原觉得心脏不能动。


“我说不过他。”5年后,孩子已经离去,小花回忆在马格的事情上与丈夫的分歧。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掌握过话语权。中医调理,是双方达成的妥协。


调理了几个月,没有什么效果,马格又回到南糯山家里。不久,马大湾在南京拍电影,马格去找哥哥玩。马大湾发现了弟弟的异样,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需要做微创手术。


或许是对待肺部肿瘤的经验给了马原信心,他再一次反对带马格去检查、手术。小花和朋友们轮番劝说,马原的态度始终很坚定:心脏怎么能动?不能动的除了心脏,还有脑。


带着隐疾,马格在南糯山一天天长大。这不是马原第一次做父亲,却是他首次从头陪伴孩子成长。大儿子马大湾小时候,马原在外漂流,大湾是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大的,上初中才到马原身边。初中毕业后学了一年德语,大湾就远赴德国留学,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并不长。现在,马原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


马格拥有爸爸为自己安设的蹦床,马原常陪他面对面站立,来回踢足球。马格被妈妈误会不肯好好干家务挨了训,爸爸会专门开家庭会议替他解释。


被马原唤作“徒弟”的吴尧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仍和马原一家往来密切,实际上更像这个家庭的大女儿,马大湾和马格都叫她“老大”。在吴尧的记忆里,马格很黏爸爸,六七岁还总在马原身上打滚。父子俩经常搂抱、贴脸,甚至曾令幼时没有和父亲这样亲昵过的马大湾感到过些许失落。


八角楼二层是个敞开式的平台,马原和马格常在这里读书。父亲占着沙发,儿子在一旁的吊床上晃悠。有段时间,每天午后他们都会独处一小时,马原给马格朗读为他写的童话《湾格花原》和《砖红色屋顶》。马格是童话的主角,城堡和南糯山风物也被马原搬进了故事。马格在其中和羊驼交朋友,骑着蜘蛛飞翔,对着扫兴的成年人恨恨地吐舌头:呸,大人!


马原爱给马格讲“树、草、竹鼠、蛤蟆”,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喜爱自然。一次去邻居家玩,马格拿着棍子追打公鸡,被马原罚站,教训他要善待动物。


和相熟的亲友在一起,马格喜欢说,“我爸爸最厉害”“爸爸是教授,什么都知道”。他写过一篇《我的爸爸叫马原》,说到不管问什么,爸爸都能答上来。他举例子:问立陶宛的首都,爸爸马上准确地回答:维尔纽斯;烧火的时候,爸爸会用细竹棍挑开叶子,让空气进到叶子里,使竹叶着火。


马原对马格的教育有不寻常的理念。起初,南糯山没有学校,四年级前,马格在景洪市区上学。小花希望他正常读书,和同龄人相处,将来能上大学,有足够的智识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马原则认为,上学没有用,“见识重要”,不愿为陪马格上学而离开他喜爱的南糯山,迁到市区。小花只好请自己的父亲从海南过来,住到市区照顾马格,自己在山上陪伴马原。“他(马原)的性格是要以他为中心的。”小花拗不过丈夫。


这是除了看病外,马原和小花在马格身上的另一个重大分歧。父母拉锯,自己身体不好,加上有时要陪马原外出等原因,马格的学一直上得断断续续。到他四年级时,南糯山脚下开办了学校,离九路马堡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小花给儿子转了学,每天开车接送。上了半年后,马原身体不好,要到上海看病,又让马格停了学。


“马格以后就在这里做一个茶农多好,为什么要去当律师、当医生、当记者?我觉得这些职业都不好。”在城堡中,马原喝着杯中的茶,说起他当时对马格未来的规划。“我有个预感,马格以后也许就像他爸爸一样写作,因为他从小就有非常高的语言天赋。以后他写作,弄弄茶,能养活自己,能有乐趣,还不够吗?”


小花却记得,马格并不想做茶农。马原在后山租了一片30多亩的林地,有几千株茶树,家里喝的茶都来自那里。采茶并不轻松,得一直弯着腰,忍受日晒。一次马格帮小花采春茶,采完后说,妈妈,我这辈子都不想当茶农,“太辛苦了”。


有变成了无


大部分时候,马格看上去是个正常健康的孩子。但周围的人注意到,随着年龄增长,他出现不适症状的频率越来越高。


同在姑娘寨定居的老李和萍姐夫妇在沈阳时就和马原认识,搬到西双版纳为邻后几乎天天往来。老李夫妇回忆,后期马格常常运动一会儿就心慌气短,脸色发青,胸骨的凸起也日益明显。这是心脏问题的典型症状。然而在马原强硬的态度下,没有人敢于再劝说他。亲如家人的吴尧,也只能劝马原在马格成年后告诉他病情,让他自己选择手术与否。


不上学后,马格读爸爸指定的书——多半是童话,按爸爸的要求每天练习写作500字,帮妈妈拔草、洗碗,追着家里养的鹅和狗玩,抓住了,放走,再追。小花去林地,马格会跟着去保护妈妈。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也喜欢玩游戏,比如英雄联盟和狼人杀。


山居寂静,有客人来访的时候,马格总是很高兴。吴尧每年都会到九路马堡住一段时间,马格总喜欢拉着她说这说那。老大,你知道最大的鲸鱼有多大吗?有30多米,叫蓝鲸。然后让吴尧不动,自己走出去60步,看30米大约有多长。他还喜欢跳舞,吴尧放上音乐说来一段,马格就“四肢乱甩”地跳起来。


马格10岁时,王圣志到九路马堡拍纪录片,马格不停地问工作人员,摄影师是干什么的?这个机器怎么用?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马格问马原的好友、画家吴啸海,夜空那么暗,怎么能把星星拍清楚?小花给大家烤饵块,让马格看着火。他尽责地看着,最后饵块却烤焦了。小花责问马格,马格不解地说,你只让我看着火,没让我给饵块翻面啊。


吴啸海的儿子和马格同龄。他觉得,自己的儿子身上已经有了社会化的痕迹,会遵守社交规则,喜欢谈论时兴的话题。而马格“憨憨的,更纯朴”,看上去比实际更年幼一些,“像个小小孩”。


这大概是马原追求的效果。王圣志的镜头前,马原笑着说,造城堡,首先是为马格造的。“对我来说,没有比给他营造一个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更重要的事情。”


或许在马原看来,“最理想的家园”不仅指物理环境,还包括不让马格走主流教育路径的做法。他对吴尧说,马格应该无忧无虑地成长。“马格平时听我们聊天,接触的都是书,都是艺术,他能不好吗?”


而王圣志发现,马格很多时候在发呆,无所事事地“等太阳落山”。父母为他上学的事争执时,马格对小花表达过,自己想上学,上学有玩伴。马原也记得,马格经常抱着篮球在家门口拦一辆路过的车,坐到山脚下的学校找同学打球。


吴尧多次劝说马原,学校可能教不了马原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但可以给马格带来玩伴。有段时间,马原的态度有所松动,考虑过等马格再大些后送去国际学校,还去杭州考察过校舍,后来却又变了,仍坚持不再让马格上学。


拉锯中,马原的身体先出了问题。2021年上半年,马原全身浮肿,他不愿看医生,说是“没病找病”。后来浮肿一直不消退,基本生理机能也出现问题,他才进了医院,诊断为严重心衰。


这次住院治疗,马原看到心脏手术的普遍,对马格心脏问题的看法有了改变,不再反对让马格接受治疗。


当年下半年,小花带马格到上海检查,诊断是马凡综合征(一种罕见病,可导致心血管发生病变),几家医院对于治疗建议说法不一,为马格做手术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2022年,马格升上六年级。虽然已许久不去上课,老师还是建议他参加6月份的期末考,保留上初中的资格。5月31日晚上,马格复习完功课,跟正在包粽子的舅妈说明天一早要吃两个粽子。吃不完怎么办?马格欢快地说,吃不完有妈妈呢,妈妈是我的后盾。端午节快到了,他期待着过两天去市区玩一趟,打桌球,游泳。


第二天一早,马格起床后照例和爸爸贴了贴脸,然后去了洗手间,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小花进去看,发现自己的儿子倒在地上。


马格没有等到自己的期末考试。他曾经问爸爸,什么是虚构。马原用一只手拿了一个橘子,对马格说,把橘子放到另一只手上,原先的空手里有了橘子,这样的无中生有就是虚构。那一天,“有”再度变成了“无”。


提纯的诗意


马格离世大约3个月后,吴尧接到马原的电话,说想在湾格花原为马格造一尊雕像。此前,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马原联系,“很生气”。失去亲弟弟一样的马格,吴尧需要消化自己的悲伤与无力。


她并非不理解马原。当年马原告诉她,自己长了肿瘤,并且不准备治疗,吴尧很快就接受了。“他是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人,有一套自洽的逻辑。”


那套逻辑是怎样形成的,很难条分缕析地说清,它可能起源于马原的少年时期。


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马原的父辈虽然已经进了城,他也出生、成长在城市里,却对自然格外敏感。“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自然)觉得亲切,愿意想风是怎么来的,一辈子都在想风、雨、云、雾。”自然的博大神奇令马原惊叹,进而引申出一个困扰他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神?


大学毕业,马原一心想去离家乡最远的地方,“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体验”。他在地图上选中了西藏。当时,西藏还远不是后来被包装成的荡涤灵魂的圣地,除了遥远,马原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到西藏那天他去打篮球,发现自己喘不上气,才知道“高原反应”这回事。


马原很快融入这片雪域。他结识了一帮文友,在拉萨城内外呼啸往来。他们深夜登上布达拉宫旁边的药王山,在寺庙的废墟里高声朗诵马原的诗《牧歌走向牧歌》——


许多人都是听了你的话


因而受了蛊惑才来的


说是北面一块


起伏不大的五千里高地


永远是零度


诗中的“你”是画家高更,他因为厌倦现代文明而隐居塔希提岛。在那个“寻根”时代,传奇的高更是文学青年们的图腾。


朋友们常去拉萨河畔玩斗鸡:将一条腿抱起来,单脚跳着去撞对方。跳累了,就看藏族姑娘们洗衣服。浅滩上薄薄的一层水,藏族女孩提起长袍下摆,脚踩铺在鹅卵石上的衣服,身体摇摆间天然带着舞蹈的韵律感。40年后,马原还清晰地记得:“3650米海拔的阳光那么强烈,她们那么柔软,踩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简直太美了。”回头看,布达拉宫的金顶嵌进深阔的蓝天。


在西藏,马原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诗意的、文学化的生活”,以此为精神原料写下的小说《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喜马拉雅古歌》震动文坛。他和余华、苏童等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到大学演讲,连窗台上都挤满听众。


那片天地有另一套理解世界的方式。藏民相信神灵和来世,转经筒,磕长头。他们修筑的寺庙“气象万千”,令马原震撼。“这个震撼背后有什么力量?就是神的力量。”


西藏的原始、瑰丽和雄奇,或许还要加上它带给马原的文学上的神秘加持,让马原确立了自己的信念。“我少年时期面对的又抽象又宏大的命题,突然就全都具体化。”


“我相信有神。自然界这么有秩序,一定是一种更高的智慧造就的。”他称自己一生的兴奋点都没有变过,就是诗意、崇高、形而上。


1989年,马原因为家庭的缘故回到辽宁。写作的能力和西藏一起离开了他。他勉强写了几篇,发现往常最自然不过的写作变得无比困难。“尝试了多个回合,写不下去。”他喜欢用“回合”这个词,似乎生活是一场场对峙。最后一次发表小说是在1991年,“心里有失重的感觉,不知道怎么面对”。


表面上看,马原面对失重的方式是彻底背离过往,投入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1993年,40岁生日那天,马原在沈阳和几个朋友喝酒,醉后大哭了一场。他说,自己想走,去海南。


到了海南,马原一头扎进“海”里。做影视,搞房地产,赚钱买下多套房子。作家马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海南街头一个穿着夹趾拖鞋、戴着玉镯到处晃悠的普通中年男人。“大街小巷里没事转,挺开心的。”


然而,对马原来说,精神失重的分量,或许并不是富足和悠闲能够完全平衡的。况且外界还始终在提醒着他,他是“大师”。


或许为平衡失重,马原开始倍加肯定早年的喜好——自然、诗意、神性,继而是对科学、逻辑的否定。他回忆,40岁左右,他认识到“不要试图用逻辑去分析、论证、求索,都是徒劳的、可笑的”,他要“一辈子与逻辑作战”。


2000年,大儿子马大湾13岁,到了该上中学的年龄。马原远在德国的前妻提出,大湾不能总跟着祖父母,希望马原安定下来,把儿子接到身边。马原同意了。在余秋雨的引荐下,他进入同济大学任教,讲小说、电影和写作。


像一只孤狼闯进瓷器店,上海精细考究的城市气质,与马原习惯的自在、自然相去甚远。总有人问他为什么留络腮胡,解释得烦了,他干脆剃掉留了多年的胡子。


作为最亲近的学生,吴尧那时常去马原家。马原家客厅的窗户在角落里,主人经常坐在窗前,望着外面花圃里的一丛杜鹃,抱怨楼上支出的晾衣架遮挡了阳光。吴尧坐到他身边,分一根烟给他,师徒俩默然喝茶。


“他不喜欢上海,觉得上海也不喜欢他。”吴尧深知老师的孤独。马原离婚已近10年,马大湾平时在学校寄宿,周末才回家。虽然不乏朋友和访客,但“找不到知己”。昔日在沈阳一起踢球的莫言、余华、刘震云和史铁生仍是一线作家,马原却早已远离文坛和时代的中心。


直至到了南糯山,造九路马堡,边地、自然、当地哈尼族的奇异传说,各种要素齐备,马原建立起了最贴近自己想象的城池。


愉悦的生活让马原“回到充满灵感的那个世界里”。他重拾写作,一连出版了好几部小说,其中包括跟哈尼族传说有关的主题。尽管外界评价不算太高,但马原很看重自己小说家身份的“回归”。


亲手设计的城堡里的一切,对马原而言都是理想的,尤其是“到处都有”的诗意。最多的时候,九路马堡养过上百只鸡。那些散养的鸡腿部肌肉结实,翎尾长而有力,会飞到树上睡觉。小花每天在城堡的小路上喂鸡,一边撒食物一边“咯咯咯”地招呼。城堡有坡度,散在各处的鸡听到声音,上方的鸡往下飞,下方的鸡往上飞,都簇拥到小花身边。马原觉得那是“最美的景象”。鸡下的蛋常常被松鼠偷走,一个画国画的朋友来访时曾以此入诗:园中花看鸟,松鼠偷鸡蛋。马原一直津津乐道。


马格不上学后,马原着重培养他的见识,方式是“把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告诉他”。例如,看星星的时候他告诉马格,我们看到的星星都是幻想,太阳也不是物质,火星是不存在的。


对于城堡主人的理论,吴尧觉得“他可以说火星不存在,别人也可以说火星存在,都有一套能自洽的逻辑,都是好故事”,“我只在乎它精不精彩”。更多外界的来访者,则更多流连于城堡的美丽,对马原的这些观念语焉不详,视为某种独特的浪漫情怀。


王圣志曾在结束拍摄后感到某种异样。以马原的城堡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片被他命名为《云上》,受到很多观众的赞许,他自己却并不很喜欢。事后重新审视,他觉得城堡里“那种经过提纯的诗意,过于纯洁,过于完美”。


王圣志说,如果再回头拍摄,他会触及更实际的问题。“我会问马原,盖房子的钱怎么赚来的;不让马格正常上学,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但在当时,他“被催眠了”。


裂缝


小花一直后悔的事,是没有坚持让马格在山下住。


去年年初,她提出带马格去海拔较低的景洪市区住,那样孩子的心脏可能会舒服些。当时马原忙于在城堡里建造一堵木墙,没有同意。


小花觉得,如果住在市区,120救护车也会到得快一些,不会像马格病发时那样过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那可能结果就不一样”。


马格的书桌上,出事那晚写作业用的课本还在原处,小花不让人动。每天早晨,她到马格的房间把窗帘拉开,晚上再拉上,就像儿子还在。


“我现在不能想象马格到我这个年龄是什么情形,不用去考虑。”晚餐结束回到客厅,再次半躺到沙发上,马原提起马格的语气似乎有一种平静,却低沉了下去。


“马格14岁是什么样子我都不用去考虑了。”马原重复地说,身体在沙发上滑下去,从半坐半躺变成躺倒。眼睛望着天花板,里面有一闪一闪的东西。


城堡里11栋楼,只有八角楼里亮着灯。空间太大,一盏吊灯的光线不够用,显得有些惨淡。窗外,山林的黑暗笼罩下来,世界寂然无声。


“他的人生就是爸爸妈妈,天地,世界,这些美丽的地方,让人愉快的回忆,真的再美好没有了。我跟你说这些的时候,你能看到我脸上带着笑意,因为我在说我深爱的儿子,他的生命是灿烂的。”马原的声音重新响起来,有些飘忽和遥远。“他连被女孩骗都没经历过。不经历被女孩骗,被朋友骗,被别人欺负,他的生命里没有丝毫这些东西。你说多美好啊。”


马格刚离去那些日子,小花反复听着马原对她说类似的话。她无法释然:“我儿子没活够。”


老李和萍姐记得,刚失去孩子时,小花吃到什么东西,常会说,马格还没吃过呢。那天晚饭桌上有一条红烧鱼,是一位来访友人的手艺。吃着吃着,李小花突然说,我儿子最喜欢红烧口味,以前在市郊住时,每次小区食堂卖红烧里脊,都得买两份。“要是我儿子在,(看到红烧鱼)该要喊了。”


有时小花会穿上马格的衣服,马格生前已经长到一米八五,他的衣服妈妈能穿上。原本打算买新车,小花也坚持不买。萍姐觉得,小花应该是想着:“马格在的时候没买,他走了我买好车,那不行。”


去年八九月份,小花陪马原到上海复诊,她找上海的朋友打听,想要出家。“我就是一个普通女人,儿子没有了,我活得像行尸走肉似的。”


朋友对小花说,寺庙里也未必清净,建议她念佛经。小花此前按习俗拜佛多年,但没怎么读过佛经。她去读了《地藏经》《金刚经》,一开始读不懂,就每天读。读完,把经书放到供桌上马格的照片前。下午四五点时,一束暖黄的阳光会笼住经书,还有照片上男孩开心的笑脸。


小花慢慢试着去接受佛家的说法:这是命,是劫。“什么都是虚的,不是实的。”有时她觉得这像自我欺骗,但如果不这样,她“没办法支撑下去。太痛苦了”。


马原也时常回忆父子相处的情形。大儿子叫他“爸”,而马格叫“爸爸”,更亲昵;前两年他出去看病时坐轮椅,常常是马格推着他;马格写过爸爸在他眼里是个工程师,会设计房子,也写自己撒谎时被爸爸罚面壁。


他看上去不像小花那样哀伤。不知是否因为像吴啸海说的那样:“他是作家,无数次想象过生死,有这个消化能力。”


“有时候看到马格的遗物,我也会掉眼泪,但我难过的是那么好的孩子以后不能陪我了,仅仅是这件事。他去了没有烦恼,没有苦恼的地方,不在我们这个充满不幸的世界里。他走了我不难过,我难过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我小心翼翼提起马格的心脏问题,马原把目光从远处收回来看着我,打断我的话:“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为什么一定要归结到是心脏病?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不聊这些,没有意义。”


客厅里安静下来。马原虚茫的目光再次投向天花板。看起来,长久的自我说服耗尽了他的心力。


从前坚固的城堡墙上显出了裂缝,主人也正在变得脆弱、柔和。


马原不再抗拒进医院,承认自己“三次病危都是西医治的”。下午我和小花交谈时,他过来跟妻子说,这两天总是头晕。小花说测测血压和血糖吧,马原顺从地测了。这在马格去世前是不可想象的。


“神秘主义有时会带来创作上的审美愉悦,但它不可以成为固执主义。”得知马格离世的消息后,王圣志感慨。


马原的固执在渐渐瓦解。这两天,他和一位朋友商量,将城堡里除起居楼外的部分出租给对方运营,包括那座高耸的碉楼。原先小花断断续续地用那些房子做过民宿,多半是招待朋友,没有认真经营。“马格一走,我们对赚钱更没有兴趣了”,所以考虑租出去。


少了一个孩子的城堡很冷清,安静下来时,似乎会听到回声。八角起居楼以外的房间,多数空置蒙尘,李小花没有心力打扫。马格生前喜欢逗弄的三只鹅也不在了,先后被狗咬死,院子里少了“嘎嘎”的清亮叫声。“也好,下去陪马格了”,小花说着扭过头,像是无法承受话里的重量。


与马原不一样,小花不愿再在这个失去孩子的地方住下去。事实上,她一直不喜欢城堡里的生活。刚上山那几年,马原忙着建房、写作、招待一拨接一拨的朋友,生病后他需要照顾,大部分家务一直压在小花身上。马原喜欢的鸡飞争食的美景,背后是需要她打扫的遍地鸡粪,鱼塘上的落叶要她清理,马原日常喝的茶叶,需要她找人除草、自己爬山采摘后制作。来访朋友多的时候,她每周都得开着皮卡下山采购食物和日用品。


“他喜欢的那些东西,都是别人做出来给他喜欢的。欣赏和美都是要代价的。”长久付出代价的小花觉得太累了。她想下山到市区,过城市生活,但马原一直不同意。


“我太爱这个家,希望这是我的终老之地。”马原说。除了精心打造的城堡,后山那片林地也是他的寄托。林地里合抱的古树就有20几棵,青翠葱郁。以前马原一有空就爬上去,在林地里转悠,沐浴绿荫,“感受树的智慧”,还设想死后把骨灰放在树里。即使现在,病体已经不容许他爬上去,提到这片林子,马原的眼睛依旧会放光,像回到了余华描述的“含情脉脉”的样子。


但儿子去世之后,马原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如果小花坚持要下山,“我不愿她不开心。”他说。


为马格造塑像的心愿,马原托给了吴啸海。吴啸海本想一口回绝,他无法接受为一个熟识的、夭亡的孩子建塑像。“塑像是一个有形的墓碑,它提示着死亡。”最终他应了下来,却一直迁延着。


“我想等再过几年,马格成了一个18岁的小伙子,再来做这件事。”吴啸海说,“我们在心里让他成长。”


元宵节这天一早,李小花开车带马原下山。马格葬在山下墓地里,李小花想要和儿子一同过节。车子驶出城堡大门,铁门缓缓关闭,回头望时,赭色的碉楼耸立在围墙之上。


谢选骏指出:我看来看去,这个小说家其实就是要他的小儿子为他殉葬,最后终于合法地如愿以偿了,而且还可以像某些出卖女儿的死亡故事的家伙一样,拿来予以标榜。小说家其实都是无中生有的能手,类似古代的巫师——有的玩弄白巫术娱乐人,有的玩弄黑巫术害死人……只要玩的好,都是可以获奖的。

谢选骏:近代的“日本梦”就是成为“脱亚入欧”的龟奴


佚名网文《脫亞論》》(針對日本治國理念和國之根本的短文)报道:

脫亞論(日語:脱亜論〔脫亞論〕/だつあろん/ダツアロン Datsuaron,直譯為「逃離(或擺脫)亞洲理論」)是於1885年3月16日(明治十八年)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發表的著名不署名短文。現在普遍認為是福澤諭吉所作。在東亞批判知識份子討論東亞論述的可能性時,常以此文與岡倉天心的《東洋的理想》、孫文的「大亞細亞主義」,竹內好的《亞細亞主義》、宮崎市定的《大東亞史概說》,來互相比較對照來討論脫亞、興亞,以致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轉折。以至延伸出日本現時的《脫亞入歐論》與《脫亞入美論》。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脱亜論

假名

だつあろん

平文式羅馬字

Datsuaron

日語舊字體

脫亞論

目次

寫作背景


福澤諭吉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積極提倡在當時正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應該放棄中國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方文明。寫作當年,他所支持的朝鮮人嘗試在朝鮮籌組改革黨派,但沒有成功。他曾邀請一些韓國的年輕貴族到他的學校,但他們只是嫖飲揮霍、浪費光陰,福澤便減少他們的旅費,於是他們就去偷錢,使他決定不再支持這些貴族,然後寫作《脫亞論》。

長期以來日本學者坂野潤治主張的「脫亞論」為福澤諭吉對朝鮮現代化的「敗北宣言」一說成為日本學界主流說法。但也有研究表明,「脫亞論」的背景不僅是福澤對朝鮮現代化的失望,還有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中日兩國就朝鮮善後事宜談判進展緩慢的焦慮感,以及面向正在關注中日兩國談判的歐美國家塑造親日輿論等因素。


內容


《脫亞論》開篇說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風東漸,所到之處,無不風靡於一草一木。」福澤又寫道:「文明猶如麻疹之流行,……我輩斷乎不具(治癒)其術。有害無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擋其勢,何況利害相伴且常以利為主之文明乎!」他認為西洋的文明必將征服世界,東洋各國對它絕對沒有抵抗能力,就像東京人無法抵禦從長崎傳來的麻疹;既然無法避免,因此明智的做法應當是「助其蔓延」,使人民「早浴其風氣」。福澤在日本也正是這樣做的。


基於福澤對日本現代化的看法,他很支持甲午戰爭。一如不少日本政府的官員,福澤深信要實行亞洲的現代化,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他認為清朝的弊病在於其制度陳腐且一成不變。清軍和日本軍隊交戰時,清朝仍有纏足的陋習;酷刑在日本早已被廢除,但仍在大清帝國內盛行;鴉片大量出口到大清帝國內,令國人精神萎靡。清朝的政治制度未能防範外國侵凌:朝廷被迫出賣鐵路、採礦等權利,以償還國債。當時的日本,同樣要承受不平等條約的委屈。對福澤而言,戰爭不但可以給日本一個翻身的機會,還可以藉此令它強大,讓其他亞洲國家早日「警醒」,變革圖強。但是,日本尚未完全承認戰爭對它們的傷害。


福澤曾寫道:「依吾之見,以西方文明猛擊東方之勢,此兩國(大清帝國與朝鮮國)誠不能存活矣……此如一城以愚昧、法斁、暴橫與無情而惡名昭彰,一義者居於此,其德鮮有人知,此為鄉人醜行之所蔽也。」


對於東亞的鄰國,由於福澤諭吉基於優勝劣汰的思想,認定東方文明必定失敗,因此他呼籲與東亞鄰國絕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視為與鄰國同樣的「野蠻」之地。他對當時的東亞其他國家採取蔑視的態度,比如將中日甲午戰爭描述為一場「文野之戰」;認為朝鮮王朝、清朝是「惡友」。故而《脫亞論》又被認為是日本思想界對亞洲的「絕交書」。在主張與東亞鄰國「絕交」之外,福澤還主張「東洋連帶論」。他認為東亞各國只有進行改革舊體制的革命,才有可能擺脫被西洋國家殖民的宿命。因此,福澤主張對鄰國的革新派給予實際支持,幫助西洋文明在東洋的「蔓延」。福澤曾支援朝鮮的金玉均等人,並將自己的財產投入到朝鮮首份以朝鮮文字出版的報紙《漢城旬報》的創辦上。


福澤諭吉對於西洋文明並非沒有取捨。可以說在其自由主義的表象之下,始終貫徹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此後,也有人批評福澤是一位肯定侵略行為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根據平山洋的《福澤諭吉的真實》(文春新書)的文字,其實這應該歸因於《福澤諭吉傳》的作者、《時事新報》的主筆、《福澤全集》的主編石河干明。根據平山的論點,雖然福澤批評了中國和朝鮮的政府,但是並不是貶低其民族本身。至於將清朝的士兵稱為「豬玀」等侮辱性說法,其實是石河將自己的觀點偽造成福澤的說法寫入全集的。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仍有不少人表示質疑。


2006年發現的一則新史料,似乎表明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出於擔憂中國的威脅。1885年4月28日,中日《天津條約》簽訂後福澤給田中不二麿(收信人田中不二麿和福澤之間關係匪淺,所謂的「文部卿在三田」形容的便是田中擔任文部省最高負責人時候的事)的信中福澤表示:去年(1884年)十一月天長節,在京城公使館的宴會席上,中國的領事辱罵日本人是無骨的海參一事。這可能是在宴會上的公開演說。……此次之事最終以和平告終,難以遮蔽我國體面。我胡亂地訴諸開戰是不對的。尤其是《時事新報》一個勁地高唱開戰。新報的報道和實情完全不同,迫切為了掩蓋我國的不利,因此不言及對我不利之處。堂堂正正地提出開戰來了局,是想讓中國人永遠立於被告之地位而已。


影響


此文自昭和26年(1951年)以後才在日本民間廣泛流傳,在此之前似乎並未對日本文化及明治維新的現代化帶來巨大影響。但上述說法並非完全正確,《朝野新聞》在脫亞論一文發表後,針鋒相對地發表了社論,希望中日兩國能平等合作,批評了當時《時事新報》為代表的對清開戰論。只是《朝野新聞》對「脫亞論」的反駁在當時很快便湮沒在了蔑視中國、主張開戰的強硬輿論聲音之中。


參見

東洋盟主論

參考文獻


坂野潤治 「解説」『脫亜論 他』 富田正文編、岩波書店〈福沢諭吉選集 第7巻〉、1981年3月。

丸山真男『福沢諭吉の哲學 他六篇』岩波書店、2001年。

平山洋『福沢諭吉の真実』文藝春秋、2004年。

尤一唯「初期『時事新報』の清國論説の一分析」『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第58號、2018年6月。

 坂野潤治 「解説」『脫亜論 他』 富田正文編、岩波書店〈福沢諭吉選集 第7巻〉、1981年3月、317-338頁

 尤一唯「初期『時事新報』の清國論説の一分析」『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論文集』第58號、2018年,p.147。

 尤一唯」兩個「福澤諭吉」的相似和迥然 黒木彬文:「甲申政変と『朝野新聞』」,徳本正彥編:《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動態―日本とアジア》,福岡:九州大學出版會,1994年,第67-68頁。

佚名网文《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报道:


脱亚入欧,是日本近代化以来,明治维新开始后产生的社会文化符号,即倡导“全面西化”。公元7-8世纪,日本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全国掀起了自上而下全面学习当时世界强国中国的风潮。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全盘西化,学习欧美先进制度的“脱亚入欧”之路。

无论从文化教育、国家制度、企业发展、科技研究,乃至个人装束,日本全面学习欧美先进国家。教育方面,日本陆续设立了以东京大学为首的西制高等学府,大力派遣赴欧美的留学生。但维新中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糟粕思想。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道路,给亚洲各国和其自己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一系列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强烈民族荣誉感的事物应运而生。


人物生平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他一方面介绍先进国家情形,以促进“文明开化”;另一方面又鼓励日本人发扬独立精神,以保持在列强环伺下的日本民族的独立。著名的口号“脱亚入欧”,即是福泽谕吉首先呼喊出。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汉学家。受父亲影响,福泽谕吉熟知孔孟等儒家名著和中国历史,青年时代在长崎学习荷兰文。曾在大阪师从著名兰学家绪方洪庵,并成为优秀的兰学学生。福泽谕吉在26—34岁的时候,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并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写成《西洋事情》、《西洋导游》和《西洋衣食住》等书。这三本书轰动一时,影响甚大。福泽谕吉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福泽谕吉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还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他还呼吁说:“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福泽谕吉为日本选择的振兴之路,就是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进而使日本成为欧洲型的民族国家。在日本完成"脱亚入欧”的历史进程后,曾经用支那歧视中国。因此,他也成为歧视中国的第一人。

明治维新

19世纪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推动和促成了“明治维新”,也奠定了日本实行一个多世纪的脱亚入欧国策的思想理论基础。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时间、变法取向、主导思想上都非常相像。“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初叶,“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叶,其先导运动“洋务运动”则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初叶。“明治维新”的那些改革措施,如废藩置县,摧毁封建制度,成立新的常备军,实行全民教育,统一货币等等,其实远不如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的制度设计周密。中国光绪皇帝虽然也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图新,但最终慈禧太后政变后发布训政谕旨,变法流产,前后只持续了103天。

人物影响

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就是倡导“全面西化”。但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好比在废墟上另起高楼,相对容易,但要把已经建好的楼房推倒重来,谈何容易。所以中国骨子里也想全盘西化的戊戌维新领袖,实际上为了操作的可能性,与“洋务派”一样,也是“中体西用”。中国当时主流的“中体西用”话语和实践与日本维新派“脱亚入欧”的“西体中用”,其实不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而是思想观念背后的那个制度基础和利益格局的差异。

日本是一个孤悬于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在世界新航路开辟以前,日本与远在亚欧大陆西面的西方文明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联系。在历史上,日本也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且比中国的“锁国令”早颁行10多年。1633年,德川幕府由于害怕西方枪炮,同时也担心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天主教涌入会威胁和动摇其封建统治,颁布了以“禁止日本人与西方人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锁国令”。但日本的“锁国令”有一个例外的保留,即特许日本人与中国、荷兰人在九州长崎附近的种子岛通商,并允许荷兰人在种子岛长期生活居住。几代日本人从荷兰人那里获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即所谓“兰学”,为日本在19世纪的“明治维新”播下了种子,长崎因此成为日本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培养通晓时代先进科学知识和社会制度人才的摇篮。

脱亚入欧论编辑 播报

背景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内容

《脱亚论》开篇说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东渐,所到之处,无不风靡于一草一木。”福泽又写道:“文明犹如麻疹之流行,……我辈断乎不具(治愈)其术。有害无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挡其势,何况利害相伴且常以利为主之文明乎!”他认为西洋的文明必将征服世界,东洋各国对它绝对没有抵抗能力,就像东京人无法抵御从长崎传来的麻疹;既然无法避免,因此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助其蔓延”,使人民“早浴其风气”。福泽在日本也正是这样做的。

基于福泽对日本现代化的看法,他很支持甲午战争。一如不少日本政府的官员,福泽深信要实行亚洲的现代化,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他认为清国的弊病在于其制度陈腐且一成不变。鸦片大量出口到清国,令国人精神萎靡。清朝的政治制度未能防范外国侵凌:朝廷被迫出卖铁路、采矿等权利,以偿还国债。当时的日本,同样要承受不平等条约的委屈。对福泽而言,战争不但可以给日本一个翻身的机会,还可以借此令她强大,让其他亚洲国家早日“警醒”,变革图强。但是,日本尚未完全承认战争对她们的伤害。

福泽曾写道:“依吾之见,以西方文明猛击东方之势,此两国(清国与朝鲜)诚不能存活矣……此如一城以愚昧、法斁、暴横与无情而恶名昭彰,一义者居于此,其德鲜有人知,此为乡人丑行之所蔽也。”

对于东亚的邻国,由于福泽谕吉基于优胜劣汰的思想,认定东方文明必定失败,因此他呼吁与东亚邻国绝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视为与邻国同样的“野蛮”之地。他对当时的东亚其他国家采取蔑视的态度,比如将甲午战争描述为一场“文野之战”;认为朝鲜王朝、清朝是“恶友”。故而《脱亚论》又被认为是日本思想界对亚洲的“绝交书”。在主张与东亚邻国“绝交”之外,福泽还主张“东洋连带论”。他认为东亚各国只有进行改革旧体制的革命,才有可能摆脱被西洋国家殖民的宿命。因此,福泽主张对邻国的革新派给予实际支持,帮助西洋文明在东洋的“蔓延”。福泽曾支援朝鲜的金玉均等人,并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朝鲜首份以朝鲜文字出版的报纸《汉城旬报》的创办上。

福泽谕吉对于西洋文明并非没有取舍。可以说在其自由主义的表象之下,始终贯彻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据平山洋的《福泽谕吉的真实》(文春新书)的文字,其实这应该归因于《福泽谕吉传》的作者、《时事新报》的主笔、《福泽全集》的主编石河干明。根据平山的论点,虽然福泽批评了中国和朝鲜的政府,但是并不是贬低其民族本身。至于将清朝的士兵称为“猪猡”等国籍歧视的说法,其实是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评价的。

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参考资料

1  日本一直要脱亚入欧,为何没有废除汉字改用英语呢?百度[引用日期2019-04-16]

2  徐志民:近代日本海军与侵华战争.社科院[引用日期2019-04-17]

3  为何日本海军能在数十年内迅速崛起?   .百度[引用日期2019-04-17]

4  一 帝国大学の発足と拡充.帝国大学令の公布[引用日期2019-04-16]

5  脱亚入欧论 ——读《脱亚论》  


谢选骏指出:倭人缺乏主体性格,因此没有自己的骨头——不是亚就是欧,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格国格。简而言之,脱亚入欧论使得沐猴而冠的自称“大和民族”的倭人原形毕露了!“和”不就是“倭”的转译吗?由此可见,倭人自称华族、日本、天皇、京都、东京甚至“中国”,都是模仿中国文明的做秀而已。——近代的“日本梦”就是“脱亚入欧”,就像古代的日本梦就是变身为神州中国——为此,岛国必须篡改也就是优化自己作为古代中国文明边区的倭人历史——这不过是为了夺取东亚大陆的统治权。可是最后功败垂成,反倒沦为美军的龟奴。

谢选骏:硅谷AI是不是生意——真正伟大的想法都不是生意

《对话8名CEO 深度揭秘硅谷AI狂潮背后的事》(2023年3月21日 综合新闻)报道:


划重点:


1过去二十年里,硅谷缺乏真正意义的技术突破。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问世、90年代互联网普及以及世纪之交智能手机的出现都带给了用户无限的惊喜。但从那以后,科技界一直在等待下一个重大发明。

2Web3.0、增强现实、虚拟现实都曾是这股浪潮中一股力量。如今,随着ChatGPT的推出,许多人看到了新的希望。生成式AI比其他技术趋势更容易理解。只需要打开一个网页来输入一些词。

3但经历过加密货币的兴衰,元宇宙的宏伟计划,人们不禁疑问,生成式AI的热潮又是一场炒作吗?这或许对当下旧金山所掀起的初创公司AI热潮具有警示意义。


近期,TheInformation记者通过走访旧金山的一些AI初创公司,同时参与一些AI非正式会议,对近期由ChatGPT掀起的初创公司AI热潮进行了深入挖掘。


据这名记者称,虽然硅谷正在面临一场银行业危机,但是这里的初创公司AI热潮并未受到此事的影响。AI初创公司正迫切地在其中证明自己在AI领域的地位。


一、硅谷寒冬没有让AI热潮降温


一家名为Maverick的风险投资公司为其合作伙伴的AI项目的工作人员举办了一场聚会。当这名记者走到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办公室时,记者发现,这里的三个会议室中至少有200人,正在兴奋地等待着开发者们展示最新的作品。除了现场观看,还有许多人通过Zoom来远程观看这次演示。由于展示的前1天,OpenAI推出了GPT-4,所以办公室里面,这些AI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在讨论生成式AI。


据悉,这家名为Maverick风险投资公司一直专注于AI投资。其CEO JessicaLeo称,硅谷银行倒闭并没有引发这些AI初创公司的大范围恐慌,这些AI初创公司的工作也没有放缓。


去年,科技行业的亮点是加密货币和web3.0,当时,风险投资流向有关区块链(blockchain)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是在ChatGPT-3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彼时,迈阿密(Miami)和奥斯汀(Austin)等城市吸引了大批年轻的企业家。


在过去三个月里,这名记者参加了位于旧金山关于AI的10余场活动,包括AI黑客马拉松(hackathons)、非正式AI聚会、AI社区,全面了解了旧金山目前的创业场景。据这名记者描述,在这些地方,AI初创公司正迫切地在其中证明自己在AI领域的地位,“我们正处于AI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每个人都想在化石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一场名为LangChain的活动中,一位名叫JeremyFisher的软件工程师展示了他制作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Dungeons and DragonsInfinity)”,用户可以在网上与一位虚拟人物一起玩这个游戏。这名软件工程师称,他正在找一份工作,希望一家AI公司雇佣他。


二、“鬼城”逢春,AI初创公司重返旧金山,急寻合作伙伴


“就在几个月前,旧金山给人感觉像是‘完全死了’一样”,一家AI照片编辑初创公司CEO SofiiaShvets称,2020年,她将公司从乌克兰搬到这座城市,并希望融入这里的创业生态系统。但当她到达这里的时候,她发现,旧金山变成了一座被隔离的鬼城,科技人员逃亡纽约、奥斯汀和迈阿密。直至2022年底,情况发生了变化。Shvets听说在Alamo广场的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府邸举行了AI黑客周(AIHack Week)。


Dave Fontenot是BackendCapital合伙人,他最近租下了上述所说的府邸,并计划将这里作为其创业公司所在地。Fontenot此前曾在迈阿密以外的地方运营该项目,但受到总部位于旧金山的OpenAI的影响,他认为,目前旧金山仍是最好的AI创业公司所在地。


AI黑客周上,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个计算机视觉程序,可以准确地标记显微镜下的石棉样品;另一个小组从一张照片中制造出栩栩如生的录像化身(videoavatars)。


事实上,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这些AI爱好者们在Twitter上做广告并分享到Google列表中。像TheCommons一样的开放式社区经常举办黑客马拉松。Bloomberg Beta的投资人AmberYang称,这里每晚都会有很多次活动。


几个月来,Twitter上充斥着AI初创公司创始人寻找新合作伙伴的信息,IzuElechi去年成立了一个AI智能写作初创公司。当他开始在与瑞士企业家MatthewMirman私聊前,他一直在Twwiter上发布自己公司的消息。Mirman称,当他从苏黎世搬到旧金山的时候,就联系了Elechi。


Elechi和Mirman起初在Alamo广场中散步讨论AI,但这很快就变成了一个20人的小组,他们在一起谈论AI。这些人非常喜欢“公园里的AI”。后来由于公园温度降低,Elechi和Mirman又在Twitter上邀请小组成员来住所参加讨论。“当这天到来时,有100多人到场,我们不得不把一些人赶走,因为这个房间人间已经达到最大的容量。”Elechi称,目前这种AI活动每月举办一次。


Elechi和Mirman在公园组织了第一次人工智能会议


Elechi称,几年前,AI还像一个利基领域(nichefield),这个领域主要由计算机博士组成,但目前,GPT-4和GPT-3等大型语言模型的采用使得传统没有开发背景的人也能更容易地制造出AI产品。


三、谁是下一个“ChatGPT之父”?


Grey Partners公司前合伙人Sarah Guo称,她最近筹集到1.01亿美元,创建了自己的公司ConvictionCapital,旨在为早期AI初创公司提供资金。今年1月,SarahGuo在举办了一个以AI为主题的聚会,她希望这个聚会可以让这些AI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关系更加密切。


这名记者指出,在她到达这个聚会时,这个参与者们正在互相做自我介绍。一名机器学习工程师称,这种聚会可以同时提供工作机会和生活乐趣,因为人们很有可能在聚会中就遇到合适的投资人。


在聚会的自助餐区,这名记者遇到了刚刚搬回旧金山的BobanLou,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座城市。去年秋天,他曾到纽约生活。但是,当他得到一家早期AI初创公司的工作邀请时,他又回到了旧金山。


当记者问及,为何BobanLou不在纽约参加远程工作时,他指出,AI公司需要亲临现场,这导致人才集中在一起,他希望向活动现场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


就在这时,SarahGuo带领这些参与者来到一个安装在酒吧中间的便携式投影仪屏幕。当时,房间里已经装满了人,这名记者认出了许多参加其他AI活动的人,包括一名来自苹果机器学习的工程师。这名工程师称,他正准备离开大型科技公司,创办自己的AI公司。


这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开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聊天界面整理多年的Spotify收听历史,或者使用AI浏览器集成订购DoorDash。


这些参与者都在一眼盯着演示区,一眼盯着周围的人。这名记者评论称,这个房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这个时代的BrianChesky(Airbnb联合创始人之一)、Anne Wojcicki(基因技术公司23andM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或者SamAltman(ChatGPT之父)。


四、重新包装ChatGPT,AI初创公司注定命不久矣?


随着记者走访的深入,他发现,目前旧金山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AI创业的想法,每个人都在筹集资金。一家名为NFX的风险投资公司推出了市场地图(marketmap),面向在创成式AI运营领域的公司,这个市场地图包括560多家公司。在过去10左右的时间里,这些公司共筹集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


NFX的合伙人JamesCurrier预测,这些初创公司中的大多数都不会持久,因为这些初创公司在重复同样的想法。他称,这些公司不过在重新包装GPT-3和GPT-4,将其变成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在过去两个月里,我面试了100多家AI公司”,Currier称,目前他没有投资任何一家,因为像“Uber利用GPS技术来开展打车业务”一样真正伟大的想法还没出现。


Currier认为,我们正处于AI发展的关键时刻。他称,当他看到GPT-2的时候,就认为这将开启AI时代。正如网络和应用程序改变了用户对于软件的体验一样,生成式AI也正在改变人类创建内容、完成工作和彼此互动的方式。


今年2月,Currier在NFX办公室启动了一个名为“AI俱乐部”的聚会。他称,他希望这些AI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可以在聚会上分享信息。


在聚会上,这名记者还认识了一位用户体验研究员,这名研究员从芝加哥来到旧金山。这名研究员称,在参加多次AI活动后,她被旧金山这座城市所激励。她说:“此前加密货币兴起的时候,我以为旧金山会掀起更多的炒作,并患上‘加密狂热症(Cryptomania)’。”但当她参与到AI活动后,她开始决定在这里遇见她希望合作的对象。


除此之外,这名记者还参与了一场AI黑客马拉松,Decibel公司的合伙人AlessioFanelli称,他以为这次活动没活动只会有10到15个人参与,但当消息发出的3天后,就有130多人报名参与了这次活动。


黑客马拉松联合组织者AlessioFanelli在黑客马拉松演示日上·观看演出


GloriaFelicia被选为黑客马拉松的一员,当时她参加了旧金山附近的一些AI聚会。“我在活动中超级活跃”,她称,她是参加活动中唯一的女性,“如果当下人们正在打造AI的未来,那么女性在哪里?”


在AI黑客马拉松当天,Felicia的团队最终赢得了比赛。这个名为Menu Bites的项目使用AI为餐厅生成更好的菜单图像。


Felicia在旧金山租了一套房子,她希望可以接待其他在AI领域工作的女性。最近,她开放了这所房子的居住申请,目前收到很多来自洛杉矶、西雅图、纽约的女性的申请。


对于Felica来说,尽早加入AI社区的好处是,可以深入参与到AI潮流中,并有机会设计AI的未来,从而有机会纠正硅谷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结语:避免生成式AI热潮沦为炒作


过去二十年里,硅谷缺乏真正意义的技术突破。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问世;还是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抑或是世纪之交智能手机的出现,都带给了用户无限的惊喜。但从那以后,科技界一直在等待下一个重大发明。


Web3.0、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都曾是这股浪潮中一股力量。如今,随着ChatGPT的推出,许多人看到了新的希望。生成式AI比其他技术趋势更容易理解。相较于概念化非常强的区块链或元宇宙,人们不需要购买VR头显或加密货币来了解生成式AI的功能,只需要打开一个网页来输入一些词。但经历过加密货币的兴衰,元宇宙的宏伟计划,人们不禁疑问,生成式AI的热潮又是一场炒作吗?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警告科技公司“不要过度承诺你的算法或基于AI的工具可以提供什么。”这篇文章是对最近AI热潮的批评,即许多公司只是简单地将“AI”附加到他们正在做的事上,进行炒作。


这或许对当下旧金山所掀起的初创公司AI热潮具有警示意义,就像Currier所说的,他目前不会投资任何一家AI初创公司,因为真正伟大的想法还没出现。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了半天“硅谷AI”,我想问问“硅谷AI是不是生意”?如何硅谷AI不是生意,那才可怕;如果硅谷AI是个生意,那就不可怕了。因为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想法,都不是生意。尽管上文胡说“像Uber利用GPS技术来开展打车业务”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想法”——“Uber的打车业务”,不就是一个电召车吗?还要外加一个电召女郎的服务?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