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谢选骏:中国的法律是看人下菜






《伊朗驳回王夕越等四名美国人上诉》201795日报道:



伊朗公开证实四名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涉嫌间谍行为的案件上诉被驳回,他们均被判10年刑期。这四人分别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王夕越(Xiyue Wang),伊朗裔美国商人思雅马克·纳玛兹(Siamak Namazi)和他的父亲巴格尔·纳玛兹(Mohammad Bagher Namazi)以及黎巴嫩出生的美国永久居民尼扎尔·扎卡(Nezar Zaka)。他们与人数不详,分别来自英国、家难道、奥地利和法国的外国人被关在伊朗一座监狱。

德黑兰总检察官多拉塔巴迪(Abbas Jafari-Dolatabadi93日公开确认上诉判决。王夕越就读的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上月中旬引述律师与王夕越妻子曲桦披露了有关消息。

现年37岁的王夕越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20168月在伊朗被捕,今年7月中旬被裁定“与伊朗有敌对关系的国家进行合作罪”和间谍罪有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普大与美国国务院批评伊朗“捏造”罪状,要求马上放人,总统特朗普更威胁将采取。伊朗媒体曾称何夕越拥有双重国籍,但中国外交部公开表示“他不具有中国国籍”。

王夕越到底是哪里人?

据亲友证实,王夕越1980年在北京出生。他被捕的消息是在他被判刑之际首次曝光。当时有伊朗媒体称他具有美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双重国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7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被问到,外交部能否证实王夕越有中国国籍,中国政府是否了解该案,以及是否向王夕越及其家人提供了协助。

陆慷回答:“你应该了解中国政府有关政策,我们不承认双重国籍。你也说了王夕越拥有美国国籍,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据我们了解,他不具有中国国籍。”

普林斯顿大学其后发表的答问集称,王夕越在2009年归化为美国公民。王夕越挚友,艺名文那的北京插画家陈兴兴透过微博表示:“王夕越的美国国籍是因为他妈妈后来改嫁给美国人,他又随他妈妈更改称(成)美国国籍的。”

另一方面,王夕越妻子曲桦在委托普大发表的个人声明中确认,“我和我们的儿子都是中国公民”。

普大指出,美国政府一直透过在伊朗代表美方利益的瑞士大使馆对王夕越进行领事探视。校方还称,此前一直没有公开此事,是因为多名熟悉情况人士劝告校方和家属,高调宣传此事不利于争取王夕越获释。

王夕越是怎样跑到伊朗去的?

普林斯顿大学传讯部在得知上诉失败后专访曲桦。曲桦介绍说,王夕越外祖父是中国外文局一家杂志社的法文编辑,母亲是服装设计师,父亲则从事剧院的舞台设计工作。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王夕越放学后经常在外公的办公室流连,加上邻居中有若干位曾经派驻印度的外交官,耳濡目染下,王夕越开始接触南亚、中亚文化,还有印地语和乌尔都语。

他在19岁之年考得印度政府奖学金到当地学习语言,其间对南亚历史兴趣日趋浓厚。移居美国后,他先后取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透过“普林斯顿在亚洲”计划到香港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期间认识了北京大学毕业的同事曲桦。

在结束香港的工作体验后,王夕越于2010年到阿富汗,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担任翻译官。官方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曾刊登有关王夕越与塔利班伊斯兰武装打交道经历的长篇报道,有关文章目前仍可在ICRC的中文官网上找到。

王夕越于一年后离开ICRC,从阿富汗返回中国。2012年初,王夕越与曲桦结婚。曲桦对普大传讯部说,当时正在思考重返学术界的丈夫尤其希望拜师普大名师斯蒂芬·科特金教授(Prof Stephen Kotkin)。

2013年,王夕越获普大历史系录取修读博士学位,至201410月,曲桦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来到美国团聚。20155月,王夕越考试及格,正式提出其博士论文研究计划,核心课题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欧亚大陆文化与历史,当中涉及到伊朗、俄罗斯和英国。

普大表示,王夕越致函伊朗驻华盛顿代表机构,以及伊朗国内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详细解释了他的研究计划,包括需要查阅伊朗档案文献的范围。

在取得签证后,王夕越在20161月首次造访伊朗,并修习波斯语课程。3月份返回普林斯顿与家人短暂相聚后,于同年51日回到伊朗继续学习语言和研究工作。

家属与校方如何回应伊朗指控?

伊朗司法机关的通讯社称,王夕越原定于8月离境返回普林斯顿,但在出境时被捕。德黑兰检察部门指控他意图为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机构搜集“高度机密文章”。

通讯社报道称:“在他被捕之前,他在严密监视下,还能把国家的4500页文件作数字化存档。”

据挚友陈兴兴转发的声明,普林斯顿的一些华人学者和志愿者组成了“王夕越救援小组”。这份声明说:“王夕越所查阅获得的档案文件均为一百年前的老档案,年代截止到1920年,且均非保密文件。”

按此说法,有关文件属伊朗卡扎尔王朝(恺加王朝)或以前。伊朗现政府是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成立。

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答问集中说:“伊朗政府最近作出宣布称,他(王夕越)是被普林斯顿大学‘派遣’去‘渗透’伊朗,并称他与情报机关有联系。这些指控是完全错误的。普林斯顿大学不会指示学生到哪里做研究。就像我们所有学者一样,王先生自行判断了该为博士论文做什么样的调研、到哪里去调研。他没有跟任何政府或情报机关有联系。”

普大还解释说,历史系为王夕越提供了8500美元的研究经费。同时,普大摩萨瓦—拉玛尼伊朗和波斯湾研究中心(Mossavar-Rahmani Center for Iran and Persian Gulf Studies)也为他提供了不到8800美元研究经费。

“在王先生被捕后,他被伊朗司法部交付1.2万美元押金。”

在另一篇声明中,普大强调王夕越并无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并对其上诉被驳回感到“焦虑不安”。

曲桦也在其声明中说:“伊朗方面指控他与敌国合作,进行对伊朗的间谍活动,是毫无根据的诬陷,继续囚禁他更是极其不公正的行为。”

她强调丈夫是在“获得伊朗政府必要的准许”的情况下前往当地,“是投身学术的热情驱使他前往伊朗,并计划此后到俄罗斯继续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目的”。

曲桦还说:“我和我们的儿子都是中国公民。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已表现出了对伊朗司法体制的尊重,在案件的调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我们都在耐心等待。夕越理应重获自由。我们希望伊朗官员能够立即释放他,让他能够继续学业,也使我们一家得以团聚。”

王夕越算是在美伊交恶中躺枪了吗?

BBC国际台中东事务分析员约翰逊(Alan Johnston)指出,这次上诉判决结果是在伊朗和美国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公布。

除了王夕越,德黑兰总检察官多拉塔巴迪还证实另外三名被起诉相同罪名的美国居民同样被驳回上诉,同样被判监10年。

在王夕越于7月被一审判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说,除非所有被“不公正地拘押”的美国公民都获释回国,否则伊朗该准备面对“新的而且严重的后果”。

美国国务院也指控伊朗“骚扰、逮捕和拘押美国公民”,并称德黑兰当局专门针对双重国籍人士,因为美国在这些人被捕时所能采取的外交措施“极其有限”。

伊朗外长扎里夫 Mohammad Javad Zarif)针对特朗普的话反击成,华盛顿利用“不合时宜的违反制裁控罪”来扣押伊朗公民,“为的都是虚假和纯粹政治的理由”。

今年早些时候,德黑兰当局称有达70名美国“间谍”在伊朗首都的监狱服刑,这些人只有极少数的身份被公开。

20161月,美国与伊朗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囚犯交换,一些此前因受制裁牵连而被捕入狱的伊朗人被美国释放。同时,伊朗也释放其囚禁的美国公民。

交换囚犯进行前不久,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已完成了执行防止发展核武计划的部分措施,国际社会继而宣布撤销对伊朗的制裁。

中国国内舆论如何看王夕越案?

挚友陈兴兴把王夕越被判刑的消息转发到微博上时说:“之所以会在中国公开,求助,是来自于他爱人的援请。而在我心中他也只是小时候我们一起在十三陵水库里划船的小伙伴,长大后会用英文教我怎么说白垩纪的好朋友,和国籍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华人学人在白宫请愿网站We the People发起联署,目前约有1200余人签署。

北京电影导演袁卫东也站在王夕越一方,在微博上呼吁加入联署。

不过,像陈兴兴和袁卫东这样的网络呼吁,甚至像上海澎湃新闻对王夕越的详细报道,看来都只属少数。美国网络杂志《外交家》指出,普大与曲桦的最新声明说明他们已经到达绝望的境地,“让事情更糟糕的是,没多少中国网民同情王夕越”。

拥有超过111万微博粉丝的自媒体作家师伟7月曾发文将王夕越与获朝鲜假释回国后逝世的美国大学生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相提并论,称“两人的共同点是都是美国在世界上搞事的牺牲品”。

师伟的文章称:“美英的说法是王夕越保存的文件不是秘密文件或不具有情报价值,王夕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也是这个调调——我觉得这些观点不成立:伊朗依法判决是其主权的体现。同时美英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名声大家也是知道的。”

“总之王夕越是被CIA收买,以中国人相貌和学者身份骗取伊朗信任而从事间谍行为。美国人不承认他的间谍身份其实是想把事搞僵、简单说是牺牲他以获得更多利益。”

“所以王夕越的行为不但让伊朗人不爽、也让中国人不爽,大家巴不得丫被多判几年!”

网民“欢颜居”把这篇文章局部转载到天涯社区后,被其他网民质疑,既然王夕越是美国公民,事情与中国无关。“欢颜居”回应说:“虽然没有中国国籍,但是长着一幅中国面孔,在中国友好国家冒充中国人为美国利益服务,损害的是中国名声和利益,让当地人对中国人不信任,你说和中国没关系吗?”

具美国官方背景的自由亚洲电台(RFA)评论说,在香港铜锣湾书店事件上,被中国警方扣押的李波和桂民海分别有英国国籍和瑞典国籍,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表示根据中国《国籍法》,李波“首先是中国公民”,“暗示即使持有外国护照,中国人的第一身份仍是中国公民”。

RFA的评论说:“至于王夕越,生于北京,如今中国外交部指‘他不具中国籍’。”





谢选骏指出:在《四个死刑处决一人还是处决四人》一文中我曾经写到:一个罪犯怎么会被判四个死刑呢?原来,中华民国使用的《六法全书》,基于现代法律。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废除了《六法全书》以后,进入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运用原始法律和长官意志进行判决。……谢选骏指出:张君的罪恶不比郑捷小,为何只判一个死刑?因为台湾运用的法律追求正义,按照罪行来量刑;大陆的法律追求实际,按照需要来量刑。例如同样的罪行(贩运枪支),竟然因为参与案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量刑,很是匪夷所思。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个死刑和四个死刑是一样的,所以无需判处四个死刑。但是,张君的罪恶又实在“第一”,一个死刑的惩罚太少了,结果呢?就是需要多多判处一些相关人员的死刑。……台湾大陆虽然同文同种,即使不谈政治差异,但法律差别如此巨大,难怪台民恐惧遭受大陆统治。现代南北朝的统一,目前仍是遥遥无期。



就本文来说,共产党想抓人的时候,就说外国国籍的华人是中国人,可以有权进行绑架勒赎;不想抓人的时候就说外国国籍的华人不是中国人,因此拒绝提供保护。——这明显是双重标准,难怪香港的华人现在瑟瑟发抖,半夜都睁着眼睛,等待没顶之灾的到来。即使你有英国国籍也无济于事,因为大英联邦已经残废了。

2017年9月7日星期四

谢选骏:颜元、梁启超、钱穆、毛泽东一脉相承  






谢选骏指出: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所以后世用这个方法考核孔子名下的《论语》,发现他是一位世故的“政客”、“求职者”甚至“混世魔王”。这个结论也许有些片面,但是这个方法在考察实思想家们“到底说的是什么”的时候,还是相当有效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从一个思想家的生平出发去理解其思想,是一个基本的线索。



(一)



《颜元:一位值得纪念、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2016-05-31博野在线)说: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晚明王朝。而缺乏政治素养的农民所建的政权,又很快被清军摧毁。正是这种社会动荡,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颜元、李塨等。明王朝的悲惨结局,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他们提供了思想的动力和思考的内容,而刚刚入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为政权维稳,正千方百计拉拢汉族知识分子,还没来得及对广大知识分子进行全面的思想控制和政治打击,这就为这些思想家思想的产生和传播,留下了相对自由的时空。由于这些人大多不愿意到清朝的官场任职,于是他们就投身教育,一来可以养家糊口,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颜元和他的弟子李塨等一起,创立了一个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基本宗旨、以传承道统康济民命为根本目标的学术流派,史称颜李学派。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博野县北杨村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



颜元年轻时,曾服膺陆王心学,继而笃信程朱理学。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他逐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掺杂了释道二家的虚浮思想,已不足以承担社会主流思想的重任。颜元认为,正是其重文轻武不尚实践的思想意识,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教学方法,以及明清实行的八股取士的科举方式等,是使中华民族贫弱沦胥的重要根源。于是,在35岁那年,他著作了《存性编》和《存学编》,开始对程朱理学进行系统性批判,并从而树起了自己的实学旗帜。他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目的是为天地造实绩,为生民谋福祉。其思想具有平民性、务实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四大特征。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初步的官吏选举和地方自治思想;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了垦荒、均田、兴水利的富民思想和正其义以谋其利的全新义利观;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了民皆兵、官皆将的全民皆兵思想;在哲学方面,他提出了性形一体、注重实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他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更使其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新旧教育的一个界碑。



颜元对中国当时学校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全位的。从教育理念,到办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他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在教育理念方面,他提出了「学者,学成其人」(《存学编》卷一。陈山榜、邓子平《颜李学派文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以下凡只标页码的引文均引自此书)的全新理念。他从其性善论出发,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可教的,并且教育并不是要改变人的本质,而是要开发人的潜能。他说:「人心中具有仁义、位育,但得活理养之,则学成具全体大用,否则血肉腐朽而已矣。如鸡卵中具有羽肉冠距,但得暖气养之,则化成而飞鸣走食,否则青黄死水而已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第529页)这种学成其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亦属先进。



关于办学目的,在颜元之间的古代社会,几乎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这在官办学校,本属题中应有之义,不难理解,然而就是一些民间所办学校,其办学目的也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间偶有对民众的教育,也多是教化,即教他们服从统治而已。颜元则一改这种「治人」教育为「民命」教育,即为解决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而办教育。仅此一点,其可贵性与先进性已无与伦比。在这方面,颜元还提出了「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存治编·井田》第97页)的主张,这已远非孔子的先富而后教可比拟。



在培养目标方面,颜元提出了培养「转世人」的思想。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存学编》卷四。第87页)他所说的世转人,就是被社会牵着鼻子走的人,而他所说的转世人,则是遇事有自己的主见,立场改造社会的人。他要培养的是儒者,而不是书生和文人。他认为,那些幼而读书、长而解书、老而著书的人,只是书生,而不是儒者,那些幼而读书、长而学文、老而刻文的人,也只是文人,而不是儒者,只有那些处也惟习行、出也惟经济、准备任君相百职、为生民造命、为气运主机的人,才是真正的儒者。



为培养经济士、干济才,颜元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彻底改革。他认为当时的士子惟业八股,殊失学教本旨。他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88页)于是,他把时文与僧、道、娼一起,并列为社会四秽,直言道:「为治去四秽,其清明矣乎,时文也、僧也、道也、娼也。」(《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第652页)当然,颜元也清楚地知道,八股制艺是当时国家的定制,他虽然反对,但却无权取消,所以,在他所设的学校里,是「愿学八股者听」,也就是说,是允许的。



颜元反对学习八股,那他主张学生学什么呢?他认为,一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要是能提高自身才德、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的,都可以学习。他说,「夫文,不独《诗》《书》六艺,凡威仪、辞说、兵、农、水、火、钱、谷、工、虞,可以藻彩吾身、黼黼乾坤者,皆文也」,「君子无方以学之,则事物洞达,措办有方」,「虽未必德即进于中和,功即臻于位育,亦可以弗畔于道矣」。(《四书正误》卷三。第172173页)他在主教漳南书院时,为学校设计了四主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而将当时国家定制的理学和帖括作为附斋,视为临时科目。也就是说,颜元不仅提出了先进主张,他在自己后半生的教育生涯中,还一直实践着自己的思想。

对于德育,颜元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无德犹可望人之有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84页)而他所提倡的实德,则是智、仁、勇三达德,而其最高的理想境界,则是「成己必兼成物,至中和必期位育」,「万物一体,天地为徒」。他认为,只有具备这种道德的人,才能「撑持气运,砥柱人群」。(《四书正误》卷四。第201页)而实德的形成则是在进业中。「六德是成德事,急难作成,六行是施为处,急难如法,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矣。」(《四书正误》卷三。第176页)



智德而外,颜元对学校开设体育课也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在他的学规中,十天中就有两天习射。而举石、超距、拳术、技击等,都是常课。针对宋儒提倡的静坐读书,他总结道,「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动之圣人也,皆以动造成世道之圣人也。五霸之假,正假其动也,汉、唐袭其动之一二,以造其世也。晋、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无,周、程、朱、邵之静坐,徒事口笔,总之皆不动也。而人才尽矣,圣道亡矣,乾坤降矣。」有鉴于此,颜元断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益自信其考前圣而不廖矣,后圣而不惑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68页)

毛泽东对颜元注重体育的思想特别赞赏,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另外,颜元还公然在学校进行性教育。虽然他的性教育内容并不完全科学,但是,仅此一举,已经具有破天荒的意义了。



在教和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颜元更是多有创新。



首先,他提出了远其志而短其节的思想。他说:「学贵远其志而短其节。志远则不息,节短则易竟而乐。」(《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第529页)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极具远见的教学思想。学贵有志,非志无以成学。远大志向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源动力。而分节授课,则让学生能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易竟而乐」。直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学,无不分章节进行,而颜元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主张,并讲出了其中的道理,可以看到颜元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多么先进!



(谢选骏指出:“短其节”的说法来自《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可以解为“节奏短”。但是,孙子那是作为战术提出的,所以与“势”相对;不像是颜元是作为战略提出的,所以与“志”相对。作为人生战略和终极价值而提出的“节”,更接近“节操”而不是“节奏”。所以,颜元在这里确实有点散布“扬弃节操”的非道德主义嫌疑。这在潜意识里,可能是为他们父子认贼作父的汉奸行为进行开脱。难怪同样小商小贩出身而后同样投靠北方蛮族的毛泽东,对颜元的接受度那么高。)



其次,他提出了科学的因材施教思想。他说:「吾于孟子之论治而悟学矣。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人之质性近夷者,自宜学夷,近惠者,自宜学惠。今变化气质之说,是必平丘陵以为川泽,变川泽以为丘陵也,不亦愚乎!」(《四书正误》卷六。第205页)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他所主张的三原则,更是缺一不可。「就其质性之所近」是因其天赋,就其「心志之所愿」是因其志向,而就其「才力之所能」则是因其现有之知识能力。天赋是「物质」基础,且极难改变,要变人天赋,确实如同变丘陵为川泽、变川泽为丘陵一样难。所以,因材施教,首先是以其天赋为基础。而「心志之所愿」,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所在,是使学生乐之、好之的基础,违背心志之所愿的原则,则将失去学习动力,一旦学生不乐之、好之,甚至不情愿时,教育的效果也将黯然失色。而「才力之所能」,则是学生进步的基础。人的进步,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进步,这已被建构主义所证明。颜元在三百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三原则。都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正确的,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深感惊异。



最后,颜元还提出了少讲读而多习行的教、学方法。



少讲读而多习行,是颜元教、学的思想的基点,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最典型的特征。他之所以将自己的学塾改称「习斋」,且以「习斋」自号,就因为他特别专注于这个「习」字。他说:「仆妄谓性命之理不可讲也,虽讲,人亦不能听也,虽听,人亦不能醒也,虽醒,人亦不能行也。所可得而共讲之、共醒之、共行之者,性命之作用,如《诗》《书》六艺而已。即《诗》《书》六艺,亦非徒列坐听讲,要惟一讲即教习,习至难处来问,方再与讲。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于是,他强烈呼吁:「惟愿主盟儒坛者,远溯孔孟之功如彼,近察诸儒之效如此,而垂意于习之一字,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存学编》卷一。第42页)颜元当然是正确的。当时的讲读教学,对于帖括八股而言,或有其效,而如果是培养扶世济民的经济士、干济才,则非习行不为功,因为讲读过程,其实只是一种信息传递,而要想将知识转化为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通过习行是不行的。

颜元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其创新之处,不胜枚举,以上所言,略述而已。

颜李之学,自清末以来,颇为大家所推重。戴望在其《颜氏学记》的《序》中说:「如颜氏者,可谓百世之师己,其余数君子,亦皆豪杰士也。同时越黄氏、吴顾氏,燕、秦间有孙氏、李氏,皆以耆学硕德负天下重望,然于圣人之道,犹或沿流忘原,失其指归,如颜氏之摧陷廓清,比于武事,其功顾不伟哉!」

梁启超每议及颜李,则慨为表彰。他说:

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其为新旧之争。期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其人为谁?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会2003版,第121页)

他们是思想界的大炸弹,于汉以后二千年所有学问一切否认,……总括起来,他们的学说,和现代詹姆士、杜威等所谓之「唯用主义」十二分相像,不过他们所说早二百多年罢了。(《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收《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载《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斋生平学凡四变。少年,尝治道家言。稍进,学陆王。再进,学程朱。皆用淬厉刻苦功夫,有所得。中年以后,乃自创一派,专标唯用主义,排斥冥想讲诵笺释之学,实为二千年来学术界一大革命,(《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收《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载《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钱穆每议及习斋,也是慨为表彰。他说:

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行者有年,一旦翻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页)

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王昆绳语,见《居业堂文集》卷八《与婿梁仙来书》)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可以为习斋咏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79页)

陈登原在其《颜习斋哲学思想述》中也感叹道:

习斋以孤军战考核、词章、义理三大派,而卒不为屈,以习、行、实、动训士,匪特合中国此时之所需,亦可传诸百世而不废者。高山景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莫谓秦无人」,以视西来之动的哲学,益叹慰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思想汉奸侯外庐在其《中国思想通史》中,将颜元视为早期启蒙主义者。他评论道:

他是中国十七世纪思想界中的一支异军。他在当时启蒙的人物中,对于理学的批判,比王、顾、黄三个更加彻底,毫无保留……王、顾、黄三人在时代精神上是宋明道学的异端,但都在形式上还对理学抱有保留的态度。王、顾形式上左袒程朱,黄宗曦形式上左袒王守仁。颜元不然,对于宋以来的道学家,一齐推翻,没有一丝形式上的保留态度。(第五卷,人民出版社会1956年版,第324页)

他的「唤迷途」……无异是召唤宗教世界所失掉的「人」魂,所以叫做「存人」。这里含着及其浓厚的近代市民阶级的人文思想,不能仅以形式上的「靖异端」目之。他所召唤来的理想人类,是人文主义的个人觉醒和个性解放。在这一点,他比任何一位清初学者都要极端,都要坚决。(第337页)

文化史家蔡尚思把明清之际视为又一次百家争鸣,并把其内容分为朴学(经学)、史学、哲学、教育学和文学、科学六个系统,而颜元就是教育系统的突出代表。他说:

以颜元为首的行动主义教育学系统,这个学派的思想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等,而偏重的是教育方面。其中心思想是义利合一,道功合一,身心道艺合一(全面发展),教治合一,学、行、政三者合一,文武合一,兵、农、礼乐三者合一;习动不习静,贵实行不贵书本心头,重经邦济世不重笔墨,要有事不要无事等等。此学派的主要代表为颜元、李塨、王源,其次为恽鹤生、程延祚、张鹏举等。此派不大为当时人所闻知,戴望特发愤为作《颜氏学记》大力宣传它。此学派反程朱道学、陆王心学及佛老等派,上承墨学苦行派、宋代功力派,而集其大成。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为人们所大力提倡。这真是源远而流不长的一个思想体系。(《中国文化史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101页)

以上所述,是几位知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颜李学的肯定与表彰。而在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倡议和支持下,颜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那时,他们组建了四存学会,创办了《四存月刊》,创建了四存中学,出版了《颜李丛书》,徐世昌还亲自编撰了《颜李师承记》一书。

颜李学在20世纪初便已走出国民,先是传到日本,20年代传到欧美,后来韩国的相关研究也很热络。尤其是其创始人颜元的思想,广为海外人士所称道。

颜李学派的思想,曾因影响了毛泽东等人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其求真务实的思想,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的战略方针,也应具有不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章在评价颜元时,洋洋洒洒地分析了时代背景,却只字不提其生平,这非常奇怪。因此可以理解为,其中必有缘故——那就是“为尊者讳”。因为他们的生平都有类似的“汉奸”背景,只是投靠的主子,从颜元的满清变成了毛泽东的苏联。



(二)



下面我们来补充上述的不足,来看看颜元的底细。



颜元(1635年—1704年),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保定市博野县)人。对此,民间所谓“保定府的狗腿子”可谓一针见血,不可不察。



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明崇祯八年(1635年),颜元出生。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这一年,颜元才四岁。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崇祯十二年(1639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当时,国事日非。他曾上言:“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食粮。出则抢掠,战则奔逃。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他提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其法是:“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伍兵土著不可逃。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顺治四年(1647年),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不过,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讼案完结,家产日落。由于在城内居住费用较大,便返乡居住。晚年“恬退自牧,不入城市。教其子晃及养孙元耕读,是事不与世局”。



颜元八岁起受启蒙教育,从学于吴洞云。洞云先生善骑射、剑戟,又感慨明季国事日非,曾着有攻战守事宜之书,同时也长于医术和术数。这使颜元从小时起,便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可惜在十二岁时,因遭吴妻怨怒,不能再从先生游。



颜元十四、五岁时,又看寇氏丹法,学运气术,娶妻不近,欲学仙。后来知仙不可学,“乃谐琴瑟,遂耽内,又有比匪之伤,习染轻薄”。十九岁时,又从贾端惠先生学。端惠禁受业弟子结社酣歌、私通馈遗,颜元遵其教,力改前非,习染顿洗。为了科举功名,颜元从十岁起,还学习八股时文。养祖父朱九祚曾想为他贿买一秀才头衔。颜元哭泣不食,说:“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结果,十九岁时,自己考中秀才。



颜元二十岁时,讼后家落,回乡居住后由他担负起全家生活费用。“耕田灌园,劳苦淬砺。初食薯秫如蒺藜,后甘之,体益丰,见者不以为贫也。”为谋生计,开始学医。同时开设家塾,训育子弟。二十一岁时,阅《资治通鉴》,废寝忘食,于是以博古今、晓兴废邪正为己任,并决心废弃举业。后来他虽入文社、应岁试,只是取悦老亲而已,不愿以此误终身。二十三岁时,又见七家兵书,便学兵法,究战守事宜,尝彻夜不眠,技击之术亦常练习。这个时期,颜元还深喜陆九渊及王阳明学说,以为圣人之道在是,曾亲手摘抄要语一册,反复体味。



颜元二十五、六岁时,思想又有较大变化。这时他得《性理大全》读之,此书集宋代理学家思想之大成。他深深地为周、张、程、朱等人的学说所折服,从此屹然以道自任。“农圃忧劳中必日静坐五六次,必读讲《近思录》、《太极图》、《西铭》等书。”他乘间静坐,目的是主敬存诚,但周围的人“有笑为狂者,有鄙为愚者,有斥为妄者,有皆为迂阔、目为古板、指为好异者”,他都不介意。



康熙三年(1664年),颜元听说蠡县北泗村有位王法干,此人恶僧道,斥佛老,焚时文,读五经,居必衣冠,持身以敬,教家以礼,乡人有目为“狂癫”者,颜元却瞿然惊喜,大呼:“士皆如此癫,儒道幸矣!”遂与其纳交。两人每十日一会,每会,相互“规过辨学,声色胥厉,如临子弟。少顷,和敬依然”。同时各立日记,“心之所思,身之所行,俱逐日逐时记之。心自不得一时放,身自不得一时闲。会日彼此交质,功可以勉,过可以惩”。后来,颜元与王法干在对待宋儒的态度上发生歧异。



颜元个人家世虽屡遭不幸,但始终以匡时济世为己任。他目睹明季政治日坏,风俗日降,兵专而弱,士腐而靡,极为痛切。据李塨回忆:“先生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而心血屏营,则无一刻不流注民物。每酒阑灯炧,抵掌天下事,辄浩歌泣下。”颜元二十四岁时,便着有《王道论》,后来更名《存治篇》,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要开万世之太平,必须恢复“唐虞三代”的政治,“井田、封建、学校,皆斟酌复之,则无一民一物之不得其所,是之谓王道”。



康熙七年(1668年),养祖母刘氏病卒。因感祖母恩深,父亲又出走,不能归来殓葬,他哀痛至极。三日不食,朝夕祭奠,鼻血与泪俱下,葬后亦朝夕哭,生了大病。朱氏一老翁见到此情景,十分怜悯他,说:“嘻!尔哀毁,死徒死耳。汝祖母自幼不孕,安有尔父?尔父,乃异姓乞养者。”颜元听后大为惊异,到已改嫁的生母处询问,果得实情,因而哀减。



颜元居养祖母丧,恪守朱子家礼,尺寸不敢违。连病带饿,几乎致死。虽觉得有许多违背性情处,但认为圣人之礼如此,不敢多疑。后来,他校以古礼,竟发现朱子家礼削删、不当之处甚多。“初丧礼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之无算。宋儒家礼删去无算句,致当日居丧,过朝夕不敢食。当朝夕遇哀至,又不能食,几乎杀我。”“乃叹先王制礼,尽人之性。宋人无德无位,不可作也。”由此发端,他对宋儒学说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因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也。静坐读书,乃程朱陆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次年,便着《存性》、《存学》两篇,学术上自成一个体系。思想转变后,更体会到“思不如学,学必以习”,故改“思古斋”为“习斋”。此后教授弟子,也是让其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诸学,并习射、习骑、习歌舞及拳法武艺,力戒静坐空谈。



刘氏死后,朱晃继续唆使朱翁逐赶颜元,他只得移居随东村安身。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翁卒,颜元便回博野县北杨村,归宗姓颜,时年三十九岁。颜元归宗后,日常仍从事农田耕作。有一次客人来访,见他正在扬场,感到十分奇怪。颜元却说:“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已矣!”这时,颜元及门弟子日众,李塨便是于康熙十八年开始来问学的。对于新从游者,颜元必先向其申明自定教条其要点是: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慎威仪、重诗书、敬字纸、习书、作文、习六艺、序出入、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等。特别是对六艺,尤为强调。每逢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他兢兢业业,以阐扬儒家学说中实用实行思想为己任。尝云:“天废吾道也,又何虑焉。天而不废吾道也,人材未集,经术未具,是吾忧也。”因吟诗道:“肩担宝剑倚崆峒,翘首昂昂问太空。天挺英豪中用否,将来何计谢苍生。”

对于自己,颜元仍是持身极严,而且与从学者互相规过。有一年,颜元曾买石氏女为侧室,女痴且癫,知是为媒人所欺。于是,令媒人将女领回并讨回原金。不料,媒人又将该女再度转卖给他人。李塨就此事向先生直谏及规劝,颜元听后,悲泣道:“吾过矣!”于是出原金赎女归其父。李塨极感先生改过之勇,从此立日谱以自考。颜元和李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约定:“对众不便面规者,可互相秘觉也。云:警惰须拍坐,箴骄示以睛,重视禁暴戾,多言作嗽声,吐痰规言失,肃容戒笑轻。”

南北游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颜元五十岁时,只身往关外,寻找父亲下落。原来,颜元的父亲颜昶随清军出关后,到了沈阳,有位镶白旗董千总给了他些本钱,开了个糖店,先后娶过妻王氏及妾刘氏,刘氏生两女,名银孩、金孩。颜昶也曾想返里探亲,因入关被阻未能实现,于康熙十一年病故,葬于沈阳附近的韩英屯。颜元到关外沿途寻父,艰苦备尝。当他在沈阳张贴寻人报贴后,被银孩所知。兄妹相见,面对痛哭。颜元祭奠父茔后,亲自御车,奉先父牌位归博野。

从关外归来后,颜元自叹:“苍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于是在康熙三十年,告别亲友,南游中州。行程二千余里,拜访河南诸儒。在各地,他结交士人,出示所著《存性》、《存学》、《唤迷途》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率直地抨击理学家空谈心性、以著述讲读为务、不问实学实习的倾向。寓居开封时,曾与名士张天章研讨学术。天章叹道:“礼乐亡矣,《存学》诚不容不作!”又研讨水政,天章曰:“先生何不着《礼仪水政书》?”颜元答道:“元之着《存学》也,病后儒之着书也,尤而效之乎?且纸墨功多,恐习行之精力少也。”因此,来问学者日众。在商水,访李木天,与言经济。李见颜元佩一短刀,便离座为他演诸家拳法。颜元笑曰:“如此可与君一试。”两人遂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颜元击中木天手腕。木天大惊曰:“技至此乎!”又与深言经济,木天倾倒下拜。次日,令其子从先生游。

颜元通过此次南游,愈发感到程朱之学为害的严重。他说自己当年从关外归来时,“医术渐行,声气渐通,乃知圣人之道绝传矣。然犹不敢犯宋儒赫赫之势焰,不忍悖少年引我之初步”。但是,“迨辛未游中州,就正于名下士,见人人禅宗,家家训诂,确信宋室诸儒即孔孟,牢不可破,口敝舌罢。去一分程朱,方见一分孔孟。不然终此乾坤,圣道不明,苍生无命矣”[7]。因此,他一方面着《四书正误偶笔》等,辨析朱熹学说的谬误,一方面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友人及门生申明训诂、理学、科学的危害,尝大声疾呼:“仙佛之害,止蔽庸人。程朱之害,遍迷贤知。”“非去帖括制艺与读着主静之道,祸终此乾坤矣。”

晚年逝世

颜元六十二岁时,肥乡郝公函(字文灿)三次礼聘,请他前往主持漳南书院。颜元到肥乡后,准备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亲自拟定各种规章,构想书院规划,并手书“习讲堂”对联云:“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可惜数月之后,该地大雨成灾,漳水泛滥,书院堂舍悉被淹没,他只好告辞归里。后来,因水患益甚,郝公函屡请未往。不久,郝公函来书问安,并附一契纸云:“颜习斋先生生为漳南书院师,没为书院先师。文灿所赠庄一所,田五十亩。生为习斋产,没为习斋遗产。”

从肥乡返回后八年,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九月初二日,颜元病故。逝世前犹谓门人曰:“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死后葬于博野北杨村,门人私谥为“文孝先生”。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主张以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来教育学生。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颜元不仅教育学生“习动”,而且身体力行。他武艺出众,57岁时与商水大侠李子青比武,“数合,中子青腕”,足见他老年时仍保持着矫健的身手。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后书院为水淹,返归故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塨(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人物评价



梁启超:“博野颜元,生于穷乡,育于异姓,饱更忧患,坚苦卓绝。其学有类罗马之‘斯多噶派’。其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其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

钱穆: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王昆绳语,见居业堂集卷八与壻梁仙来书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为习斋咏矣。”

“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行者有年,一日幡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



教学主张



颜元极力批判自汉以来二千年的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包括玄学、佛学、道学以及宋明理学。他提倡实学,亦有其历史依据。他认为尧、舜、周、孔就是实学教育的代表者,如孔子之实学注重考习实际活动,其弟子或习礼,或鼓瑟、或学舞、或问仁孝、或谈商兵政事,于己于世皆有益,而宋儒理学教育却相反,主静主敬,手持书本闭目呆坐有如泥塑,在讲堂上侧重于讲解和静坐、读书或顿悟,其害有三:一是“坏人才”。即理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柔弱如妇人女子,无经天纬地之才,他指出,如果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即使读书万卷,也是毫无用处的。这种教育不仅害己,而且害国。二是“灭圣学”。他认为理学家只从章句训诂、注解讲读上用功,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墨世界,国家取士、教师授课、父兄提示、朋友切磋,皆以文字为准,这就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尤其是倡行八股取士后,为害更大。三是“厄世运”。汉儒宋儒之学败坏了学术与社会风气。学术完全成了一种文字游戏,统治者更是利用科举八股把士人囿于文字之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腐败与衰竭,皆与此有关。所以他主张以实学代理学。



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着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

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 “利”和“义”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抨击八股取士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诚然,颜元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的,即所谓“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当时“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社会条件下,他无惧“身命之虞”,而敢于猛烈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把抨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这在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若联系任公本人之主张与当世之情形可知任公之推崇习斋亦是欲借此广变革之学,破理学之流弊。并非欲以习斋之说全废程朱王陆诸贤之说。)

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把人才视为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天下”的方针中,把“举人才”列为首位。他说:“如天不废予,则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所以,从人才的角度来分析,颜元的上述见解确有道理,它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当前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无意义。

颜元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具体主张。他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可见,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得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颜元的这种主张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他说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能够“佐王治,以辅扶天地”,这是颜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他提出的“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谢选骏指出:颜元的“进步意义”,在毛泽东的“关闭大学”、“五七干校”的野蛮化措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最新最活的马列主义”。而由颜元所得到的好评,可以得知毛泽东的文革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梁启超、钱穆等人的鼓吹一脉相承的。







附录



颜元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河北安国县东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创始者。



颜元的父亲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为养子。颜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为蠡县人,后其父颜昶因与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颜元四岁时,随清兵逃往关外。其母王氏因夫去杳无音讯,于颜元12岁时改嫁。颜元便同其养祖父母一起生活。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这使得颜元逐渐产生反理学的思想。

颜元青年时曾从事“耕田灌园”,晚年在肥乡县漳南书院任教。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创立颜李学派,提倡并实用主义。颜元创立的学派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不同,主张读书的目的应该是“经世致用”,而非一味“格物致知”,自寻自证“天理”。五十七岁时候,南游河南,发现“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两途”。他说:“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觉”,朱子的学术不过是“禅宗、训诂、文字、乡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千百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也!”。

著作

着有《存学编》四卷,《存性编》二卷,《存治编》一卷,《存人编》四卷,《朱子语类评》一卷,《礼文手钞》五卷,《四书正误》六卷,《习斋记余》十卷等。

影响

民国时期的四存学会

1920年,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北京成立“四存学会”,研究与弘扬颜习斋的学术思想。所谓“四存”乃是以颜习斋四部书,即存性、存人、存学、存治而得名。1921年在北京府右街建立了一所“四存中学”,并在颜习斋的故里河北省博野县杨村建立一所“四存小学”,1929年由失意政客张荫梧任校长,后改造为四存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荫梧以该中学为核心组织河北民间抗日武装,自称河北民军,后被八路军兼并。抗战胜利后,张荫梧在北平经营“习斋学会”。19491月共军进入北平,认为张荫梧有组织暴动的嫌疑,于215将其秘密逮捕,527病死于清河囚犯集训队。



谢选骏指出:颜元的粉丝的张荫梧,死于颜元的粉丝毛泽东之手,真够反讽的。颜元的粉丝死于颜元的粉丝之手,这也给颜元所鼓吹的东西,加注了一条生动的注解。

谢选骏:习近平是蒋介石的信徒






《共产党正在重新定义中华文化》(2017-8-19BBC)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复兴",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

818(周五)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一篇关于中国文化政策的文章,题为"共产党正在重新定义身为中国人的意义,同时掩盖自己破坏中华文化的历史"



文章说,在中共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共产党都希望摧毁中国文化,而不是赞颂中国文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积极"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许多寺庙、大宅和墓碑等都被破坏。

但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早已失去吸引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急速变化,中国人普遍忧虑道德下滑,渴望传统价值的复兴。

中国政府利用了这种情绪,开始打着恢复传统的旗号来宣传政府支持的价值观。

现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教授传统文化的暑期学校,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书法和中国乐器等。



"忠实继承者"

文章说,自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当局强化了促进"文化自信"的举措。

共产党违背了自己一贯反传统的作风,把自己说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经济学人》认为,中共试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宣扬一种经政府过滤并认可的"中华文化",其目的是要强化共产党的统治能力。

文章说,习近平扮演一个传统文化捍卫者的角色,是为了利用社会中的保守力量。中国出现现在这样的"精神真空",共产党难辞其咎,因此习也在通过宣扬传统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另外,传统价值对共产党还有其他用处。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中国多年来一直煽动反日情绪,但反日游行经常演变成骚乱。但是,用宣扬文化传统来培养爱国主义,对政府来说要安全得多。

文章指出,共产党从传统文化中挑出对其自身有利的成分,尤其是等级制度以及对命令和秩序的遵守。

而共产党认为对自己不利的成分,比如宗教,就不会被宣扬。共产党从自身的历史中汲取这样一个教训:任何社会运动,不管是革命、宗教还是民主运动,都有可能会难以控制。



谢选骏指出:看来,习近平在“第三个三十年”里想干的事情,不是回到毛泽东,而是回到蒋介石——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华民国台湾政府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十分矛盾地号召“维护传统中华文化”同时又“发扬革命精神”。而完全没有反省大陆的沦陷和赤祸,完全是国民党“联俄容共”的革命一手造成的。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张狗皮膏药,制造出来为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分庭抗礼,以显示南朝中华民国为正统中华文化之代表。196611月,孙科、王云五、陈立夫、陈启天、孔德成、张知本等1,500人联名给行政院写信,建议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要求规定每年1112日国父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1967728,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现名为中华文化总会)发起大会,总统蒋中正任会长,运动即在台湾和海外推行。



由于北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野蛮化运动中,在“破旧立新”口号下,第二期中国文明的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北朝中国文化知识界受到凌辱和摧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又一次创举,南朝中国“中华民国在台湾”趁机揭起复兴中国文化之旗帜,希望树立为中国文化文化承继者和捍卫者之形象。



运动宗旨与目标



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其最具体的行为表征,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其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仁”字。



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有全国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华民国宪法。使政治举措有常轨。要国会能自由行使其职权,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归于民治,树立法治。



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其终极目的,在于养民。养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乐六项,故特以此六项科学化之建设,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张本。



运动行则与成果



以教育来促进国民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推进人民顺利的适应生活环境,改善生活。



教育方面,号召以德、智、体、群四育并重;重视生活教育,改订国小与国中学生生活教育课本,将伦理道德贯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加大学生的科技教育,除在国民中学内实施试探性的职业陶冶,而在高中则侧重于职业学校的发展,以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及生产工作的需要;中华文化复兴会并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发明奖,奖助社会普通人士对科技的研究发明。



体育方面,推委会注重全民体育的倡导与推行,团队的合作与运用,改进学校与社会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组织及团队的训练与活动,并经常举办国际体育活动与联系。并大力发展体育学术研究,提高全民体育技能。



从学术整理为文化复兴开路



蒋中正号召“以心物群己关系的和谐,造成新中国三民主义伦理、民主、科学的社会蓝图,是导致文化的整合。”



在整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推委会目标“对传统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芜存菁。同时选择西洋文化的精华,吸取采用,合中西文化融于一炉,而造成一种更新的能造福人类的中和文化”。在蒋督导下,推委会创建众多专门机构和委员会,如学术出版促进委员会负责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轻一代普及学术精华,前后出版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像《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孟子今注今译》、《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等。



整理大量古籍,使文字显明易懂化,让普通民众能读得懂。中国古代典籍大量影印出版,对保存中国文明成果有所贡献。



编印中华文化概述,出版中国历代思想家(一百位),介绍其生平思想行谊及其著作的影响作用,使国人对中国学术思想之演变,有较深入之认识。编印中国历代忠孝人物故事(一百位)及忠孝文选,以发扬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宏伟风范。重新英译四书,并向海外发行,以加强国际学者对中国文化之了解与景崇。

译介西方名著,有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各方面者,已有多种出版。翻译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编印“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国史学论文选集”、“中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史丛书”、“中国近代法制研究”、“中国文献西译书目”、“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专辑、“中华文化总论书目”、“中华文化复兴论丛”、“研订标准行书模板”等书,均已出版。



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以加强国家现代化的行程。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俾收文化整合之帮助。这些学术上的整理工作,是光大中华文化所必循的途径,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所必采的方法。



从文艺研究为文化复兴发皇



从民族文化人文主义所掀起文艺思潮:第一是宏扬伦理道德的具体行为,以表现国民的忠孝仁爱精神。第二是倡导反共产反奴役反迫害的民主意识,以稳固民主思想与制度。第三是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具体方案如下:



设立国家文艺基金会。

拟定文化政策。

国剧推行委员会对国剧的进行改进与推行,如国剧的定期演出,剧本的整理与创作,场面人员的训练,国剧课程的设计与课本的改进,举办各大专青年暑期国剧研习会等。

设立由中央到地方各文化中心机构,联合全国文艺界举行文艺座谈,举办各种文艺季,奖励文艺创作,设立文艺研究班,辅导各种文艺活动,如书画展览、戏剧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各种文艺创作比赛,改进与弘扬传统艺术。

办理国际文艺交流,研习国际文艺创作技巧。

编印中华文艺史,纠正部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破坏。

制作大量配合大众传播的文艺节目,发扬文艺工作的多彩多姿。

精印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专辑。



从国民生活辅导为文化复兴扎根



推委会提出,文化是生活的表征,修明伦理,发扬道德应从辅导国民的生活做起,使国民了解立身处世、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应把伦理道德的真义涵咏于国民日常生活行为中。订立相应规范与准则使人与人相处的交互关系,有一定的标准尺度和适当的依据,才不致逾越常轨,有所歧扰。



推委会还颁布推行《国民生活须知》,订立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之九十九条具体规则,作为国民生活准则。[6]国民生活辅导委员会负责伦理道德发扬工作,发起“复兴中华文化青年实践运动”,制定《国民生活须知》,对人们提出衣食住行诸多生活基本要求,以期弘扬礼仪之邦文明。《国民礼仪范例》经过修订,1970年正式颁行,扩展培养青年为全社会生活理想。



从融合中西文化达成文化创新的目的



为光大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持续创新发展,推委会拟订“中华文化与现代西方学术思想融合发展推行计划”,并复拟订“中华文化丛书编印实施计划”来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复兴民族文化,阐扬国父遗教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精义,并宣扬三民主义建设成绩,贯彻反共复国国策。



运动过程



19661112,孙中山一百周年诞辰。他的联俄容共终于导致文化革命的野蛮爆发。但是在台北阳明山新建之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仪式上,蒋中正却发表《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纪念文》,继续宣扬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相揉合之文化宗旨,宣称“三民主义思想,不惟为中华文化之汇归,而三民主义之国民革命,乃益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保卫者”。其中充满腐朽的陈词滥调曰:“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当时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全体人士,遂联合签名吁请政府明定每年1112日作为国父诞辰纪念日,同时为中华文化复兴节。



19661225:蒋中正主持南朝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宪政研究会”开会。在会上宣布将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实行三民主义,凭借传统人本精神与伦理观念,唤醒理性良知。122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九届四中全会在台湾省台北市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方案》。



1967214,南朝行政院长严家淦向立法院提出推行文化复兴运动的施政方针。49,蒋中正就孔孟学会召开年会致函会议,称发扬孔孟学说有助三民主义的实行,革新国民生活,实现文化复兴。728,在阳明山中山楼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起大会”。会议通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纲领和章程,推选组织机构。中华民国行政院成立“中华复兴运动委员会”,蒋中正任委员长,孙科、王云五、钱穆、于斌、左舜生、林语堂、王世宪、钱思亮、谢东闵组成主席团。



1967730,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颁布《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办法》,提出加强学术研究、推动社会生活、举办文艺活动、教育配合、倡导大众传播、加强妇女工作。并颁布措施,加强三民主义教育、坚定战斗意志、弘扬传统文化。



1967824,孙科、王云五、陈立夫为"中华文化复兴推动委员会"副委员长。谷凤翔任秘书长。



1967828,中华民国教育部为推动九年国民教育发布十点指示:

推动文化复兴运动。

国民学校制定长期规划。

学校按教育部规定,安排教学时数。

学校不准买卖未经审核的补习材料。

教师尽心教育,不得做有收入之辅导。

制定学生作业指导方法,低年级学生课外作业不高于半小时,高年级学生不高于1小时。

加强艺能教育,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中发挥教师专长,实施分科教学。

学校中成立各种教学研究会。

国民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9671121,中国国民党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人格独立、尊重民主自由、实行耕者有其田、推动社会福利、保障择业自由、维持家庭伦理关系、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平等、维护国际和平。



1968329,蒋中正就青年节发表《告青年书》,提出“以科学报国,发展民族文化之精义。伦理、民主、科学一脉相联,民主不兴、科学与伦理便不兴。国家建设以发展科学为第一要务,要以做一个中国人为荣,对民族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



1968430,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颁布《国民生活须知》。1015,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制定几项工作重点:推行国民生活须知、加强体育运动、订定国民生活礼仪、贯彻教育改革、设定标准文艺活动中心、建立大规模国民社会教育馆、整理国剧国乐、编译今译今注古籍作为国民读本、翻译介绍世界名著。



19681112,蒋中正就孙中山诞辰和中华文化复兴节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复兴中华文化,造成三民主义新时代,发扬伦理、科学、民主精神,明礼义、知廉耻;贯彻三民主义宪政,从推广廉能政治开始,民生建设的要务在于发展科学;一齐抢救国家,同胞,文化”。



196948,中国国民党十届全会大会通过《现阶段社会建设纲领》明示“社会建设目标:发扬科学功能,培养企业精神。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社会福利措施,建立社会安全,谋求社会发展,平衡社会建设,均衡财富,建设安和乐利社会。养成国民守法,守秩序的精神,推广地方自治,发展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明礼尚义,重廉知耻”。



19691225,蒋中正就行宪纪念日致函国大代表:“努力弘扬民主宪政,阐扬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观念,培养道德与精神力量,促进人类健全发展。掌握中华文化仁本精神,消弭世界物本主义流毒”。



1970729,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爱国建国教育纲领》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倡民族自尊,鼓励教师进修,发展职业与技术教育,改进大专教育,鼓励学人回台任教等。



1971726,蒋中正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守经知常,创新应变,温故而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进一步推动运动发展。



1972613,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提出:“从大处着眼,从实际重点着手,发展团队精神,树立爱民、便民风气;一切施政以发扬民族大义,奋发民族精神为要,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团结海内外人士”。



1973422,中华民国孔孟学会开会,蒋中正提出:“国人应明礼守法,践行仁义,三民主义以孔孟为源”。1217,蒋中正告中华民国同胞扩大好人好事运动,称发扬人性是最佳武器,中华民国以人本主义从事精神战、文化战、主义战,攻人之心、夺人之魄。



1975328,蒋经国发表文章《为国献身,为民献心》,纪念青年节。提出“发扬民族道德、文化、传统与智能,中国的命运应由青年人掌握”。



1976916,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强调“教育之道在于巩固国本,行政之本在于为民服务,共同努力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



可是等到毛泽东一死,反毛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也就烟消云散了,可见这一运动并无自身的内的生命。毕竟第二期中国文明已经逝去,第三期中国文明尚未生长起来,依然属于草创阶段。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其实只是“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回光返照”。

谢选骏:《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之异同

(一) “你知道《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本质区别吗?”(网文 2017-03-15)报道: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太有名了!要说两者的共同点,大家一定能够轻易想到:这两部书的规模都极其庞大!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汇集古今典籍7000种以上,分为1109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