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点名三个产业“过剩”威胁美国 强调并非出于反华情绪》(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4月9日)报道:
在美国政府内部,耶伦支持废除对华关税,以抵御通胀,提振经济。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4日下午抵达中国广州,开启六天访华行程,距离她上一次访华过去九个月,会见的人员也大致相似——
5日、6日,耶伦在广州出席中国美国商会的活动,随后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展开两天的双边会谈,这是她此行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项安排;
7日耶伦北上至北京,与总理李强会面,下午则到北京大学与学生教授交流,晚上与中国财长蓝佛安会面;
8日,耶伦会见了中国前副总理刘鹤,以及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
值得一提的是,耶伦再次会见退休后的刘鹤。有媒体报道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中国要在一些领域与美国合作,另一些领域则要反击,而刘鹤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与耶伦主要会谈的副总理何立峰在中共“二十大”上进入政治局委员行列,现年68岁的他在2014年成为负责规划中国经济运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副主任,2017年升任主任。
中国新能源汽车13年补贴退场 崛起的雄心与未来的挑战
习近平的新词“新质生产力”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方向
谈了什么
九个月前,耶伦访华主要传达反对中美“脱钩”的信息,建立和深化与中国新经济团队的联系,减少误解的风险。
九个月后,耶伦再访华的信息更聚焦——“美国将不会接受新兴产业如同10年前美国钢铁领域那样,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进口产品大批摧毁。”
在本周一(4月8日)的记者会上,她表示,此行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沟通,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她也解释了背后的逻辑,对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支持,产能大幅攀升,而中国国内需求疲弱,因此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商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当这些产品出口到欧美,当地企业的生存将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国钢铁席卷全球市场一样。而且,“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太大了,中国主体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国际价格,可能让美国和其他国家公司的生存成为问题。”
耶伦进一步强调,“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并非出于反华情绪或脱钩的愿望”,相反是出于防止全球经济失调、与中国建立健康经济关系的愿望。同时耶伦也未威胁对“产能过剩”的行业施加新的关税。
耶伦已与何立峰进行了三次面对面会谈。
此外,两次访华,耶伦都警告中国企业应避免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援助或协助,否则将面临美国制裁。
在耶伦的记者会当天,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抵达北京,开启两天访华行程。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同长拉夫罗夫举行了会谈。
中国回应
耶伦在访华前就定调于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的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也举行媒体会,称中方对产能问题高度重视,在与耶伦财长的各层级会见会谈中均对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应。具体而言,他给出三点回应:
一、“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二、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不过,中方将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做好统筹引导。
与此同时,在巴黎主持召开“在欧中资电动汽车企业圆桌会”的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隔空喊话”,美欧等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毫无依据。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不是依靠补贴取得竞争优势。
事实上,2009年中国政府就决定要扶持这个行业,并从2010年开始提供购车补贴,直至2022年12月31日终止。期间根据中国媒体测算,政府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了约1500亿元。
“过剩”还是不足?
对于被耶伦点名的电动车等行业,是否“过剩”,各方存在争议,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接受美媒采访时说,质疑中国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并说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
廖岷则在媒体会上引用国际能源署的测算数据说明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不足——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
同时,2024年的春节,中国各大新能源车企销量骤降,1月卖出66.8万辆,环比下降近四成,一些知名大品牌,包括比亚迪、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环比下滑甚至超过40%。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分析认为,春节前原本是首购群体购车的黄金期,但由于楼市、股市不旺,居民消费心态相对保守,入门级燃油车市场表现偏弱,春节前消费意愿尤其不强。
更进一步而言,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耶伦所提的几个行业都是被中国政府寄予厚望,用以提升经济质量的重点行业。
穆迪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李秀军表示,中国正加紧关注新的增长动力,包括电动汽车、技术和清洁能源,因为中国面临着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增长减速等中期结构性障碍。而“中国之前的增长动力,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效益的顶峰,并助长了公共和私营实体债务的过度积累。”
耶伦也表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和产业策略,因此不是一个下午、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解决。” 她强调,与何立峰的会谈将提供结构化的方式,让中美可以继续倾听双方意见,看是否能找到一条避免冲突的前进道路。
谢选骏指出:美中博弈,双方都想打蛇七寸,寻找机会,一击毙命。
《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 经济学人:从根本上就错了!》(Newtalk 2024-04-07)报道:
经济学人4日发表标题为“习近平摆脱经济停滞的错误计划”文章提到,习近平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来提振经济,是回避了以刺激消费的传统方法来救经济。习近平希望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创造大量高效益职位,令中国能自给自足及确保免受美国侵略。
报导指称,在这政策下,中国不再大举生产钢铁或兴建大楼,而是大量生产电动车、电池,发展生物制造及无人机的“低空经济”。这计划所需的资源惊人,估计中国政府对“新质生产力”的年度投资已达1.6兆美元,占所有投资的1/5,以名目价值计算是5年前的2倍,也相等于美国2023年所有投资的43%。
报导分析,中国提倡新质生产力下,部分工业的产能可于2023年前增加逾75%,部分会由善于创造价值的世界一流公司所创造,但更多来自政府补贴及国家指导。习近平最终目的是扭转全球经济的权力平衡,不但令中国摆脱对西方科技的依赖,更能控制新产业中的重要知识产权,甚至直接收取租金,但计划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会让中国人民失望及惹怒世界。
报导指出,其中一个原因是忽略了消费者,中国消费者支出只占GDP的37%,低于全球标准,要在房市低迷之际提振消费需要刺激消费政策。要消费者减少储蓄来增加消费,便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及医疗,及向所有城镇的新移民开放所有公共服务,但厌恶向投机性房企纾困及向民众发放救济的习近平拒绝这样做,他去年曾说年轻人应少些被宠坏、多些吃苦头。
报导续指,另一原因是中国内需疲弱,部分新产能需要出口,但美国肯定会阻止从中国或中国公司进口先进产品,欧洲也担心电动车市场受到中国冲击。虽然中国官员表示,可以向全球南方出口,但这些新兴国家的工业发展也受到新的中国冲击,同样会对从中国进口变得警惕。报导反问,中国已占全球制造业31%,在目前保护主义时代下,还可以增加多少?
文章强调,最后一个原因是习近平对企业的不切实际看法。很多企业家投诉习近平不可预测的政策,恐怕会遭到清洗甚至逮捕。目前中国股市市值是25年来最低,外资态度谨慎,资产流出中国。除非企业家能摆脱束缚,否则创新产业会受到影响,并会浪费资源。在这情况下中国可能像1990年代的日本,步入通缩及资产崩溃。
文章警告,中国的不平衡成长模式可能会破坏国际贸易令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如果中国陷入停滞和不满可能会比繁荣时更加好战。既然新质生产力有这么多不好处,为什么中国不改变这政策?就是因为习近平不听人意见。在中央集权下中国的经济专家被边缘化,当权者接收到的意见变得阿谀奉承。另一原因是习近平治下,国家安全较经济繁荣优先。
谢选骏指出:脆弱的专政国家,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