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8年6月7日星期四

谢选骏:佛教的有神化——从文化民族的虚无主义到原始民族的神秘主义


原始佛教是文化民族的虚无主义、社团宗教,小乘佛教是废垃民族的理性主义、帝国宗教,大乘佛教是原始民族的神秘主义、部落宗教。所以,对大乘佛教的《阿弥陀经》、阿弥陀佛,要从这个区别来观察。
(一)
《“阿弥陀佛”的真相》(2016.06.17 慈悲喜舍):
从历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北传佛教阿弥陀佛从以下七点进行考证。
1.两教内部是否存有争议
佛教两大派系之一的南传佛教不承认《阿弥陀经》是佛经,也不承认有阿弥陀佛;
(1)古印度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前210),由阿育王的儿子率团,开始向斯里兰卡传播佛教,这是南传佛教的开始。
而北传佛教是从公元1世纪后期开始向中国传播的。南传佛教比北传佛教早约300年,且地理上更接近释迦牟尼弘法的地方,但南传佛教经典里却没有《阿弥陀经》,也不承认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神佛。
“大乘非佛说”观点在大乘佛教内部也有部分拥护群体。如:台湾佛学泰斗印顺法师认为《阿弥陀经》源于原始佛法传播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太阳神崇拜思想,演变而来。
日本京都大学佛教教授武内义范,认为大乘非佛说,已是定论。又说净土向外,靠他力,不合原始佛教,是受外来影响。
台湾的圣严法师认为净土思想源于希腊及波斯等地,后由大乘佛教摄取,而成了佛教的东西。(圣严法师所著《世界佛教通史》144–145页)。
原始佛教的沙弭十条戒律中最后一条是“不捉持金银”戒律,南传僧人到现在都在遵守;而北传佛教中所有的方丈、主持和高僧、法师,几乎都是公开接受金钱和鼓励信众捐献金钱的。
经典出现时间
《阿弥陀经》出现于佛陀圆寂后500年-600年间;
(1)一般认为《阿弥陀经》出现于公元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公元1世纪中叶由大月氏五翕侯贵霜翕侯部落建立)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是释迦牟尼涅槃后500多年后出现的。那时亲眼见过释迦牟尼的人都不在人间了。
为什么佛灭后500年才出现大乘经典?大乘佛教徒解释为大乘佛法因为机缘未成熟,众生无法接受,因此密而不传五百年。佛灭500年多后,龙树菩萨入雪山向老比丘求得大乘经等等的传说。
而龙树是生活在佛灭后600-700年间的人物了。
《阿弥陀经》被首次译成汉文是在公元402年,更是佛灭后约900年的事情了。
据公认最接近原始佛教的《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预言:“今正法唯住五百年。”,又在此经中预言佛灭500年后,“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巧合的是,传入中国的大乘佛经绝大多数都出现于佛灭后500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证实公元前有大乘佛经!
初期弘法者身份:
佛灭后约250年,南传佛教由阿育王的儿子率僧团从印度出发向斯里兰卡传播。
佛灭后约550年,北传佛教由两名云游僧人从中亚出发向中国传播。
(1)南传佛教于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10年间,由阿育王的儿子率领僧团,开始向斯里兰卡传播佛教。由官方机构派出。
(2)北传佛教始于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12人出使古印度求佛取经。
公元65年,汉朝使者没有到达古印度,而是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了据称是印度高僧的摄摩腾、竺法兰。
公元67年,二名僧人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返回洛阳。此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洛阳译经。
《高僧传》记载:“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翻译成白话即为:汉朝使臣蔡愔出使其国访寻佛法时,竺法兰正好与摄摩腾一起游化,于是便接受邀请,一起来中国”
从史料中可知:北传佛教是由两名云游僧人开始传播的。
(3)总结:离释迦牟尼时代更近的阿育王儿子所率领的弘法僧团,比300年后向中国弘法的云游僧人显得更正式,更可信。
(1)净土宗,其最重要典藉之一《阿弥陀经》,开篇即把阿难说成是“大阿罗汉”,但是根据更接近原始佛教的《三藏》文献,《经》、《律》记载,阿难尊者在佛陀涅槃前只证得“须陀洹”,佛灭后,五百阿罗汉结集时,阿难陀尊者才证阿罗汉果。
(2)主张大乘非佛说的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池本重臣,因研究《无量寿经》,搜集梵本,吴、汉、魏、唐、宋本,发觉记载各有不同,如有的说二十四愿,有的说三十六愿,有的说四十八愿,也有的说阿弥陀佛已入灭。为何有这些差别?无人能解答(《中外日报》1958年1月12日)
被净土宗奉为至圣的《无量寿经》,译本众多,内容参差不一,记载的阿弥陀佛大愿缺乏统一性。若《无量寿经》不可靠,则以后晚出的《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的可靠性更不必说了。
(3)另外龙树菩萨的众多论著中,没有对阿赖耶识的论说,就足以证明大乘佛教中唯识的许多经典,是在龙树菩萨之后,即大约公元200年之后,佛灭后700年,才开始被编出来的。
(4)北传教典中,提到龙可以成佛,净土宗信众也相信这种说法,而南传不接受这种说法。不少的北传经典都是从龙宫取得,但是南传不承认这些是佛经。
在律部中提到,有只龙变成人形来受比丘戒修行。后来被发现而佛陀叫它离去,虽然它再而三的悲求,佛陀解说龙不能证到什么果位,当它还是龙族的时候贪嗔太重。因为有了这个情况,佛陀设下戒律:谁如果想受比丘戒,必须坦诚他不是非人。这就非常清楚表明龙不能成佛,并且不可听法。
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佛教是专门度人的,大乘佛教则专门为龙和其他动物开了后门。
(5)1阿弥陀佛的父亲有三种说法:
《法华经》认为是:大通智佛;《一向出生菩萨》认为是:持火;《鼓音王经》认为是:月上转轮圣王
2阿弥陀佛出家时的地位有三说:
《法华经》和《一向出生菩萨经》认为是:为王子时出了家;《悲华经》认为:为转轮王时出了家;《无量寿经》认为:弃了王位后出家
3阿弥陀佛学道时拜为老师的佛有五种说法:
《法华经》认为是:大通智佛《无量寿经》认为是:世自在王佛;《一向出生菩萨经》认为是:宝功德威宿劫王佛;《观佛三昧海经》认为是:空王佛;《悲华经》认为是:宝藏如来佛
以上引用的六部佛经,都自称是释迦牟尼佛说,而所属净土宗则只说《无量寿经》的说法。
(6)念佛即可往生西方,与原始佛教根本教义:因果定律,有严重冲突;与坚持自力修行的释迦牟尼思想跑到了相反的方向。
北传佛教演变过于巨大。斯里兰卡大寺派,无论被当政者摧毁多少次但他们还是坚持佛陀的教导,并且不更改任何的戒律以及生活形态。中国佛教因为灭佛行动而改变形态,而律藏记载不能修改戒律。中国佛教界的戒律观已和原始佛教差异太大,不捉金戒律形同虚设,而梁武帝的素食主义也变成后世的戒律。这些是应该的事情吗?
《阿弥陀经》与原始佛教典藉没有连贯性,在最能代表原始佛教的经典《阿含经》里,没有提及阿弥陀佛;
公元64年,汉明帝(公元28年-75年)亲自派遣使者去古印度求取佛经,迎接印度沙门来中国。
公元65年,汉朝使者没有到达印度,而是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公元68年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150多年时间里,有192部,合计395卷佛经在这里译出。所依经典《阿弥陀经》,此时还没有译出。
净土宗公认善导大师是弥陀转世,但善导大师生前没有说过,也没有承认过。
原始佛教经典诸如阿含经中,没有关于阿弥陀佛的记述,没有阿弥陀佛如何转世人间的预言。
(1)《楞严经》中说如果是佛菩萨转世,生前不要声张,“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即临终的时候可以公开自己的本来身份。
但终善导大师一生,他从没有说过他是弥陀佛转世。
所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的说法,完全是后人臆测,硬加上去的名号。
(2)北传佛教随意的造神运动,从没有停止过。印光法师生前没有承认过他是大势至菩萨转世,但却被中国佛教界公认为是大势至菩萨转世。其根据仅仅来源于一名普普通通叫做杨信芳的女居士,她声称在18岁那年梦到过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
法庭上都不会轻信单独的人证发言,至少要多个人证才可以。如果当时有许多人同时梦到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那么这个传言才稍有一点可信度。
(3)佛教内部像神化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种无凭无据的神化事例有很多,很难保证阿弥陀佛不是后来神化而来的。台湾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中认为,阿弥陀佛可能源于外道的太阳神崇拜。
由以上七点,相信很容易看阿弥陀佛的来由:后人造的。
现代的佛教研究学者,以历史及语言学研究为根据,提出初期佛教、原始佛教的说法,认为大乘佛教是从原始佛教演变而来的,并非一开始就出现在释迦牟尼佛时代。
因为第一次结集时候所形成的经典《阿含经》里没有现那么多大乘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心经》、《华严经》之类的。
日本净土宗龙谷大学,瓜生津降雄教授,在1958年10月15日日本佛教的《中外日报》上写道:“关于阿弥陀佛的思想由来如何,有的学者认为和古波斯人的礼赞光明思想有关。有的学者认为是太阳神话的具体化。(如京都帝国大学松本三郎博士,在他的极乐净土论中,就认为阿弥陀佛是太阳神),至于它的发祥地也有种种意见,或波斯,或阿拉伯,或西藏,或西域,也有人认为是从基督教而来。”
研究一下印度佛教史就会明白,佛教在传入中国,流传至今的千余年,产生大量的流变,也是一个悲哀的事实。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赫赫有名的佛菩萨,皆是佛法流变过程中的造神运动的产物。
净土法门,究竟是根据谁的教导所产生的?是佛陀的教导吗?那为什么最具代表性的杂阿含经里,遍寻不着任何有关弥陀净土的教示呢?
关于大乘佛教来历的另一个观点是这样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推广的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教徒们称佛陀为导师,教主,但从不承认佛陀是无所不能的神人。自从佛陀圆寂后,上座部原始佛教内部出现了内乱,分裂出一个大众部教派,大众部就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前身,大乘教派把佛陀倡导的上座部原始佛教贬低为“小乘教”,大乘教为了满足自己敛财的欲妄,违犯佛规,大破戒律,他们鼓吹“只要用心是善的,就可以违犯任何一条佛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教, 方便他们获取更多人的钱财供养, 还发明了“善巧方便”的理论,主张在传教的时候, 神话佛陀,把佛陀说得越神乎越好。
通过这样大张旗鼓地吹嘘宣染,大乘教的信徒很快就超过了被他们贬为“小乘教”的人数。我们现在看的佛经,除了小乘教的《阿含经》被他们篡改的不太严重之外,其它所谓的佛经,全都是大乘教的作家们随心所欲地编造出来的。
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
大乘还有一种说法,经典结集时没有大乘佛法,主要是佛陀所宣讲的地点不在人间。比如《楞严经》是在龙宫,《法华经》是佛陀在定中说的,《地藏经》在忉利天说的!问题就来了,比如对天人说的法,人该不该受持?同样的道理,对人说的法,畜生能不能受持?比如你对牛弹奏一首歌曲,你能指望牛和你产生共鸣吗?
佛陀在定中说的《法华经》套用大乘的一句话,九地菩萨尚不能窥探佛境一二。谁又能知道佛陀的定呢?
再看看大乘自己的演变吧!观音菩萨都可以变成女人?弥勒菩萨更是变成肚子鼓鼓的大胖子!这只是一小部分。佛法上的演变更可怕。(本小段摘自《史念原始佛法》)
原始佛教时期并没有成文的巴利三藏,也没有《阿含经》,这些经典都是佛陀般涅槃后由佛陀的圣弟子们结集、传诵而成的,但它们都是研究原始佛教不可或缺的根本经典。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上座部巴利三藏的经藏唯一能够和北传《大藏经》的经藏相对应的是四部《阿含经》。其中,上座部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大致相当于北传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但在内容和排列顺序上有许多出入之处。而北传《增一阿含经》与上座部《增支部》相当的部分还不到三分之一。
有些学者喜欢将巴利经藏和北传《阿含经》混为一谈,然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没有《阿含经》,也不认同这种做法。北传《阿含经》并不属于巴利三藏,它们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巴利三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唯一圣典,是讫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经典的一套三藏。而《阿含经》分为四部,称为四《阿含经》,皆属于北传佛教声闻乘三藏中的经藏,且分别属于不同的部派:《长阿含经》属于法藏部,《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据信是大众部的传本。由于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部派,所以内容不十分完整,且多有彼此出入者。
2.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在世时所说的语言是马嘎底语,也即是今天的巴利语,所以《巴利三藏》是直接用佛陀的语言保留佛陀教导的经典总集。汉译《阿含经》是从梵语翻译成汉语的,它们应该有更为古老的语言版本。
3. 《巴利三藏》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唯一无可争议的权威经典。但《阿含经》在中国历来被大乘学人视为小乘经典而被束之高阁,直到近世才逐渐受到重视。
4. 《巴利三藏》有一套完整的解释三藏的义注和复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历代上座部长老比库们学习教理和实践禅修的根本依据。对巴利三藏的研究和实践,离不开三藏的义注、复注,以及长老比库们的修学成果。 《阿含经》是在19世纪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据此来探索和研究原始佛教。想要研究《阿含经》和原始佛教,则离不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谢选骏指出:从历史上看,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乃是一种演变,没有优劣可言。因为它们都是人造的,而非天启的。所以佛经极为庞杂,让人莫衷一是。
(二)
《阿弥陀佛的真相》分为以下几节:
1、阿弥陀佛信仰在印度的兴衰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约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去世后,印度佛教教团开始分裂。到了公元第一、二世纪时,印度佛教内部兴起改革,而产生了所谓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徒贬称当时不信大乘的原有佛教,以及自释迦以后的各派佛教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最大的特征是:大乘不单把历史上的人间释迦予以神化,使他变成了「神明」似地受人膜拜求助,大乘更从印度教及别国吸收、摄取了许许多多的鬼神,予以若干改变、佛教化后,而全都变成了佛教的鬼神与菩萨了。例如印度教的死神耶摩(yama),佛教把它变成了阎罗王。印度民间的男性海神 Aa1o-Kitevara,被佛教吸收后变成了观世音菩萨(详见拙著「观世音菩萨真相」)。
波斯(伊朗)及印度等地的太阳崇拜信仰,也被大乘佛教所摄取而成了有名的阿弥陀佛。原有的拜太阳,转化成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崇拜了。
被佛教誉为大乘八宗之祖的印度人龙树(Nagarjuna,一五○——二五○年间人物),在他的「十住毘婆沙论」著作中,已略略提及有关西方净土等信仰。因此,我们能说,大概在龙树前不久的印度大乘佛教徒中,已经有人制造出有关阿弥陀佛的各种神话故事了。
但随着大乘教义的再发展(大乘进而讲空、讲识),以及佛教于第十二世纪在印度的完全灭亡,阿弥陀佛信仰也在印度的民众中消失了。这个在印度已无人知晓的阿弥陀佛,却在中国及其周围若干地区走运。专讲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几已成了佛教中信徒最多的宗派了。
2、阿弥陀佛信仰在中国的发展
自汉代佛教从印度及西域等地传入中国后,随着佛经在中国的大量翻译,阿弥陀佛信仰也陆续地被介绍给了中国人民。最初期的发展情形如何,现已无从知道。但我们可说在笫五世纪以后,阿弥陀佛信仰已在中国逐渐兴盛。首先兴起的代表者,当推东晋的慧远与北魏的昙鸾两人。
慧远(三三四–四一六),山西省人,道安弟子。元兴元年(四○二)为避战乱逃难至南方,与刘遗民、周统元等一百二十三人,在江西卢山东林寺般若台安置阿弥陀佛像,开始念佛,祈求往生西万净土。中国净土宗以慧远为始祖,宋之进士王日休说:「东晋慧远法师首倡修净土……僧慧远雁门人也,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以修净土,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其时,修念佛往生者,倘有法旷、慧虔、僧显、昙监、慧崇、慧通等人。慧远的念佛团体称作白莲社。慧远去世前十五年,阿弥陀经方由罗什在长安译出,慧远也许见过此经,或未见过,因当时无印刷术,流通极慢。慧远殁后数十年,无量寿经才由菩提流支(五○八–五一一)传给昙鸾。因此,慧远时虽已流行阿弥陀佛信仰,但他系根据般舟三味经,以阿弥陀佛为十方现在佛之一佛而念佛的。
约一百五十年后,山西人昙鸾(四七六–五四二)从江南访问道教陶弘景后,在北返途中,于洛阳遇到了北印度人菩提流支(Bodhiruci),从他传授了「无量寿经」,成了净土教徒,并将菩提流支译出的世亲的「往生论」予以批注,着「往生论注」。也许昙鸾直接从印度菩提流支获得了「无量寿经」及注释「往生论」之故,在道统上,似成了正统,所以以后净土宗的五祖,以昙鸾为第一祖。
昙鸾殁后,又有山西人导绰(五六二–六四五),某日于古壁山玄中手中,读了昙鸾的碑文,成了净土教徒。据说导绰日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遍,讲解「观无量寿经」,并制念珠,教人念佛,同当代人大声疾呼,末法时代已到,惟念佛往生纔为惟一法门。以后有净土宗大成者,唐朝的善导(六一三–六八一),于贞观年间曾往访导绰。善导在长安对净土教义努力弘扬,著书讲解,热心非凡。善导门下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人。唐玄宗开元七年(七一九),由印返华的慧日(六八○–七四八)、少康(–八○五)、法照(–八二一)等人,都是净土宗的热心传道者。净土宗以后立有五祖,称为净土五祖:昙鸾、导绰、善导、怀感、少康等五人。
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朝廷在长安命城中诸寺弘扬念佛,巡回诸寺,每寺三日。全国各地念佛风气弥漫,纷纷效法慧远,组织念佛团体:在江苏郡有神皓(七一六–七九○)的西方社,苏州有智瑛(五六四–六三四)僧俗等五百人的念佛结社,四川有知玄(八一○–八八二)的莲社,江西有神奏的菩提香火社等。由慧远首创念佛三百余年后,净土宗在中国便很快立定了脚跟,并深入民间,成了中国人大众化的信仰了。净土宗在中国之兴与佛教末法思想有关,请参阅拙著「佛教学研究」一二八页,「末法思想的展开」一节。
宋朝时,杭州延寿禅师(九○四–九七五)提倡禅净双修:一面参禅,一面念佛,祈求往生阿弥陀佛西方世界;据传他曾日念弥陀十万遍。南怀瑾氏以为延寿系首倡禈净双修者。「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禈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禅海蠡测一八三页)。
宋元后,禈、律、天台、华严各宗都兼修念佛法门,阿弥陀佛信仰实已渗透全中国各宗寺院,除少数仍主张自力修行的禅僧外,大多已彼此不分,以念佛为生,乐此不疲。明朝时,不单各宗走向兼修念佛,且更鼓吹儒释道三教同源思想。佛僧云栖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六),号莲池大师,他主张融合佛教各宗两成立一个混合的佛教,特别以「律」为基础,混合禈与净土,而成禈净双修。袾宏的思想可说是代表当时佛教界的思想趋势。从那时起,中国佛教更携手合作,逐渐走向像今日般的「混合宗」地步了。
明朝的这种思想的变迁与改革,大概是在元朝,佛教受了喇嘛教的打击及异族压迫的结果所致。
明末清初有慧云古韾、三昧寂光等人中兴净土宗。清末民初有印光法师努力弘扬阿弥陀佛,并斥责禅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印光遗有「印光文钞」等书,民国二十八年时,他已年达七十九岁,(见文钞续编卷上自序),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八十岁时去世。印光生前曾于苏州灵岩山主持念佛道场,颇具规模,参与者甚众,死后遗言由妙贞和尚接替。至于目前港台及南洋各地佛教中,似无像印光那样的净土「大师」,但大家注重念佛。念佛往生净土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主体了。

3、阿弥陀佛的身世神话荒诞无稽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一人确曾出现于印度社会,有其生平历史。除他以外,其它任何佛及菩萨都无在地球上的丝毫历史可查,不过都是大乘佛教徒的某种幻想所成而已。关于阿弥陀佛的情形亦是如此,由于阿弥陀佛没有一点点在地球上做过人的历史,因此大乘佛经作者把阿弥陀佛的来历编了一些故事,但这些记载却内容各异,杂乱无章。在佛经中至少有六处,分别记载阿弥陀佛的身世及其所谓出家成佛的原因。如看这些原典,较能明白真义,但有几处的佛经甚长,自首至尾多至数千字,如全部照抄,祇是徒增篇幅,对读者亦无多大益处。为节省阅读时间及篇幅起见,特抄录南宋沙门宗晓所编「乐邦文类」中所载已经编辑缩短之佛经。本人曾经与原经仔细对照,觉其内容均同,倘无不合之处,故照引如下:(原载大藏经诸宗部四)
一、阿弥陀佛原为「大通智佛」王子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尔时彼佛说是经已,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知佛入室、各升法座,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十六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十六沙弥今于十方现在说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尔时所化众生,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若如来自知涅盘时到,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台宗明法华本迹……弥陀尔时乃为第九王子。」
二、阿弥陀佛原为「无诤念王」,其长子为观世音说。悲华经:「往昔过恒河沙阿僧只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光一寻生时,有百千诸天,来共供养,因为作字,号曰宝藏。其后出家,剃除须发成菩提道,还号宝藏。如来广为圣王说于正法,王请如来及诸圣三月供养。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诸不及。尔时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等。王白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求五浊恶。王言,我今真实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净佛土。我已先于十岁之中,端坐思惟,庄严清净佛土。我今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有臭秽,所有宫殿,种种庄严,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圣法等。
轮王发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僧只?,入第二恒河沙阿僧只?,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等(龚按:无量寿如来即阿弥陀佛)。尔时宝藏如来寻为第一不日旬太子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尽寿佛般涅盘已,彼土转右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号偏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三、阿弥陀佛原为一国王,出家成「法藏」比丘说。无量寿经:「过去久远锭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弃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佛说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有人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何愿不得,佛因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剎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鹿妙。
法藏闻说,皆悉睹见,发起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重白佛言,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有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法藏说四十八愿已,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法藏诚谛不虚,超出世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教化安立无教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其国七宝奇丽,超十方界。无有须弥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无四恶趣,亦无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其诸冠生功德善力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四、阿弥陀佛原名「不思议胜功德」,又名「持火」说。一向出生菩萨经:「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王,彼佛将入涅盘,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佛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说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剃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住不退地。尔时不思议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
五、阿弥陀佛原为「月上转轮圣王」之子说。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佛在瞻波大城,法会说西方安乐世界阿弥陀佛。看人能持名号,临欲终时,彼佛大众,住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欢悦,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其国号清泰圣王,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剎利之种。
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能弟子,名曰揽光,神足精进,名曰大化。魔主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若人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敬礼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见彼佛,并见十方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所不能睹」。
六、阿弥陀佛原为第三比丘,在「空王佛」所学道成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第九:「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习学三世诸佛正法。……得三昧已诸佛现前授我记别,东方有国,国名妙喜,彼土有佛,号曰阿赊,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国名曰欢喜,佛号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国名极乐,佛号无量寿,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国名莲华庄严,佛号微妙声,第四比丘是(大藏经集部二、六八八页)。
综观以上诸佛经,我们对阿弥陀佛身世能作以下结论:
一、阿弥陀佛有三父:(1)大通智佛(法华经);(2)持火(一向出生菩萨);(3)月上转轮圣王(鼓音王经)。一人有三父,岂不希奇?阿弥陀佛究属谁子?
二、阿弥陀佛自己的名字有三个:(1)名无诤念;(2)名不思议胜功德;(3)原名不详,但为第三比丘;(4)原名不详,但出家后名法藏。阿弥陀佛究竟称何名字?
三、阿弥陀佛出家时的地位有三说:(1)为王子时出了家(法华经,一向出生菩萨经);(2)为转轮王时出了家(悲华经);(3)弃了王位后纔出家(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究竟在未登王位时?正做王时?或退了王位后纔出家?
四、阿弥陀佛学道时的佛共有五位:(1)大通智佛(法华经);(2)世自在王佛(无量寿经);(3)宝功德威宿劫王佛(一向出生菩萨经);(4)空王佛(观佛三昧海经);(5)宝藏如来佛(悲华经)。各经作者都祇举了一佛,阿弥陀佛向他学道,但现在竟多至五佛,阿弥陀佛到底向谁学的道而纔成佛的?以上诸问题,佛教徒绝对无法解答的。
再者,如佛教徒相信阿弥陀佛曾为王出家成佛的这套神话故事,我们便要问:(1)他的国土曾位于地球上的何处?(2)他的国家与人民生存于历史上的那个时期?(3)他的国土的情形如何?以上的诸问题,我敢百分之百的说,没有任何佛教徒能答复出来。因为阿弥陀佛的所谓「做王,出家,成佛」等的故事,原是一套神话。由大乘佛经作者幻想编造出来的「空中楼阁」罢了,那有甚么阿弥陀佛的存在呢?根据佛教教义,任何人必须经过修行悟道的阶段,然后纔能所谓成佛(因果)。据说,没有人生来便就是佛的,因此,对于阿弥陀佛也必须为他编出一个出家修道,然后纔成佛的故事不可。结果,弄巧成拙,故事矛盾百出,杂乱无章,竟把他描写成有三个亲生的父亲,这笔烂帐不知从何算起?但可怜的是中国一般佛教徙,他们祇知道阿弥陀佛「曾为法藏比丘」的这个故事,其它的都不知道。因为佛教祇规定了专讲此故事的「无量寿经」为净土宗所尊奉的经典,其它不提,信徒因此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今日。
以上引用的六部佛经,都称是释迦牟尼佛说,但为何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只有两个可能:一、说经的释迦本人头脑欠清,思想紊乱,东扯西拉,胡说一阵。但这点,似难成立,因尚未发现释迦的头脑有疾病之处。二、大乘佛经原由许多无名作者,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代,凭自己思想及传说,参考佛教教义,伪称佛说,写下了经典的。以上所引六经作者亦都在相同情形下,以神话资料、传说、幻想等为基础写下了他们各自的作品。并加上「佛说」的帽子。因此,互相说法不同,各论各的,彼此冲突矛盾,这就是「大乘非佛说」的原因及滑稽的结果。这些经典如仅读一本尚能勉强看得过去,(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如把它们放在一起仔细阅读比较研究,阿弥陀佛的身世便成为荒诞无稽,莫名其妙的了。
4、阿弥陀佛一名的中译错误
中文的「阿弥陀佛」,在梵文有两个不同的名字:第一个是 Amitabha,第二个是 Amitayus;亦即阿弥陀佛有两种相异的称呼。第一个 Amitabha,意为「无限的光明」(boundless light);第二个 Amitayus,意为「无限的生命」︵boundless life(age))。
两个梵文名字的第一个字,都是 Amita,然后各再加上 bha 或 yus 而成一个完整的梵文佛名。现在要请大家注意的是,梵文 Amita 祇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无限的或无量的。在它后面再加上 bha(光明)而成「无限的光明」:如加上 yus(生命)而成「无限的生命」。
现在极清楚看出,中文的「阿弥陀」,祇音译了梵文的「Amita」,而这个梵字祇是一个形容词而已,意为无限的或无量的。如形容词后面不接名词,则断不能作为一佛的佛名的。如祇译 Amita,也绝对不能代表此佛的梵文全部原义的。
中文「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所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被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被中国佛教界誉为大译经家的西域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于第五世纪在长安译出了讲阿弥陀佛的「阿弥陀经」,但他却把梵文佛名完全译错了。他祇译了一个形容词 Amita,而胡乱地自作聪明,而称其为「阿弥陀佛」。
直到今日,中国佛教的僧尼及信徒仍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一大错译,而仍盲目迷信于阿弥陀佛信仰崇拜,真是可怜极了!鸠摩罗什也把梵文Avalo-kitesvara 错译为「观世音」,害了中国佛教!(详见拙著「观世音菩萨真相」)
兹将阿弥陀佛约两个不同梵名列下以供参考:
(Amitabha);(Amitayus)
两个印度佛教梵字取自木神亮三郎博士着的「梵语学」。本人在日本佛教大学做学生研究佛教时,也学了梵文,是必修课。在此顺便一提,罗什译的所谓「极乐」,也是译错了。梵文 Sukhavati,意仅「快乐」或「幸福」,但并无「极」的意义在内。中文的「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是一种错译了。
南无阿弥陀佛中的「南无」,梵名 Namas,巴利文名 Namo,同为「皈依」或「皈命」的意义。中文「南无阿弥陀佛(Namo-Amita Buddha)是说不通的,因为不能皈依「无量的佛」的。因为 Amita 祇是「无量的」或「无限的」的意义而已。中国佛教僧尼及信徒,天天狂热于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迷信有助于「往生」净土,但却都成了在错误的佛名上「瞎念」罢了。
5、阿弥陀佛是太阳崇拜的佛教化
有许多迹象显示,阿弥陀佛信仰与太阳崇拜发生密切关系,亦即阿弥陀佛便是太阳崇拜的佛教化,阿弥陀佛本身便是太阳。
阿弥陀佛的梵名 Amitabha 便是「无限的光明」,它又是无量的生命(Amitayus)。印度雅利安人自古趄便敬拜圣火,并视太阳为神,Mitra 便是太阳神名。印度人处于烈日之下以为太阳威力强大,其「光」是无限的(Amitabha),也是永不停息的(Amitayus)。印度酷热,四月至九月间,气温高至华氏一百五十度。对太阳威力的这两个称呼,后被多神崇拜的大乘佛教摄取而成了一个佛名——阿弥陀佛了。
对此,中国「高僧」印顺法师亦说:「在梵语 Amiti(写错了,应为 Amita 龚注)的后面,附加 bha,译义即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佛的一名,仔细研究起来,阿弥陀佛与太阳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太阳神名弥陀罗(Mitar,应为 Mitra 才对,龚注)。佛法虽本无此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此句常是佛教徒作为借口,掩饰大乘佛教采取他教的原因。「采取吸收」纔是真意,「普应众机」是掩饰,借口而已。龚注),太阳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摄到「阿弥陀」中(净土新论一七页)。
古代波斯国(今之伊朗)拜火教有太阳神名 Mithra,他显出天上一切光明,见一切、知一切。Mithra 神在古时广受印度、中东、非洲一带人民信仰。印度的 Mitra 与波斯的 Mithra 实系一神,因这两地人民祖先原出于一系,Max Muller 氏对此比较研究,有许多文字发表。
日本净土系龙谷大学教授瓜生津隆雄说:「关于阿弥陀佛的思想由来如何,有的学者以为这和古代波斯人的礼赞光明思想有关,……阿弥陀佛是从神话中发达而来的看法几已一致。由神话发达的阿弥陀佛故事,其形式和本生谭(即前生事迹︶亦是多种多样的。(一九五八‧十‧十五,日本佛教中外日报)。」台湾的圣严法师也以为净土思想源于希拉及波斯等地,后由大乘佛教摄取,而成了佛教的东西。(圣严着世界佛教通史一四四–五页)。
再根据中英佛学辞典「阿弥陀」项下,亦以为阿弥陀佛信仰可能出自波斯,并主张此佛在原始佛教无人知道。请详读所引英文,恕不中译了。An imaginary being unknown to ancient Buddhism, possibly of Persian or Iranian origin, who has eclipsed the historical Buddhiain becoming the most popular divinity in the Mahayana pantheon.
His name indicated an idealization rather than a historic personality the idea of eternal light and life. The date of the concept are unknown,, but he has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West.
阿弥陀佛共有十二个称号,都与「光」(太阳)有关。兹引净土宗的「无量寿经」卷上所载,其下英译系根据中英佛学辞典。经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Buddha of Boundless Light),无边光佛(B. of Unlimited Light),无对光佛(B. of Incomparable Life),炎王光佛(B. of Yama or FlameKing Light),清净光佛(B. of Pure Light),欢善光佛(B. of Joyous Light),智能光佛(B. of WiSdOm Light),不断光佛(B. Of Unending Light),难思光佛(B. Of InCOnCeivab1e Light),无称光佛(B. Of Indescribable Light),超日月光佛(B. Of Light Surpassing that of Sun and Moon)。
以上诸名号实是对太阳光的多种歌颂赞美,称太阳光为无量光、无边光、无对光、炎王光……无称光,都把它们放在阿弥陀头上了。至于「超日月光」一称号,也是指太阳而言,但非指肉眼能见的那物质体的太阳,是指潜于太阳中的神灵而言,意即这位太阳神实超过能见的太阳与月亮之光。除了最原始的原始民直接以太阳本身为神外,以后人智进步,虽拜太阳,但非拜那能见的太阳,系拜那不能见的太阳神灵。人拜树木、岩石,亦均同样情形,系敬拜潜在于那些东西中的神灵。前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松本文三郎博士在他所着的「极乐净土论」中说:「阿弥陀佛乃太阳也,这是由于在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上卷中讲说十二光佛……。」在阿弥陀经中也说:「彼佛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之国无有障碍之故」。
在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中也含有太阳崇拜思想,释迦劝韦提希夫人要对西方净土作十六种观想,第一观想的目标竟是太阳。「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太阳每日没于印度西方,欲没入地平线时,其景光辉灿烂夺目,印度人遂起崇拜敬仰之心,幻想西方处定有乐园无疑。本来,所谓阿弥陀佛在西方作佛应与「日欲没」无关,信徒亦无理由必须先作日想观不可。但由于阿弥陀佛实为太阳崇拜神话所成,故「见日欲没,状如悬鼓」,名义上虽祇观想「日没」,实是崇拜太阳亦即阿弥陀佛。对此,在台湾被部份佛教徒尊为「长老」的印顺法师亦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太阳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摄到阿弥陀中。」这是从那里知道的呢?一、观无量寿佛经,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这即是以落日为根本曼荼罗,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依太阳而生起显现……。二、无量寿经(即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所以,阿弥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别重视西方的落日。说得明白些,这实在就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净土新论一七页)。印顺法师已替我们极清楚地加了批注,说明阿弥陀佛信仰是太阳崇拜。如有佛教徒要诬我在毁谤阿弥陀佛,我想,印顺法师也应在内了。望月信亨氏说:「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佛,特别地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了日想观,再将此附会上太阳神话,遂将日没之处成为阿弥陀佛的所在了。」(望月佛教大辞典)
6、阿弥陀佛的净土为何要在西方?
在佛教神话中有许多佛的净土,除西方有阿弥陀佛外,较有名的尚有东方阿赊佛亦曾发过愿,在东方妙喜世界说法云云。后汉支娄迦忏曾译出了阿赊佛本愿经二卷。但此东方有佛有净土思想,始终未受中国佛教徒注意,只接受了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也许中国人以为东方是日本,不足为奇,北方是北狄,南方是南蛮,都抵不过中华大国,何来净土?西方虽称西戎,但佛教到底是从中国的西方印度传入,在一种「圣地崇拜」的心理上(即朝圣思想,如回教徒朝麦加),中国人遂选择了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我敢说,如佛教最初来自东方日本,阿赊佛一定吃香了。据日本佛教大学千贺真顺教授说:「阿弥陀经的成立是参考了阿赊佛本愿而来的。」(净土宗学概论二,十五页)。
但,印度人为何要特别信仰西方有净土呢?一、印度人定方向时以东方为始;前为东,后为西,前乃过去,后乃未来。过去即东方,末来即西方;梵文 Paceha 既有「未来」亦有西方之意。快乐世界既属众生来世应在之处,故西方之说逐渐成立(望月佛教大辞典)。二、净土宗不在东方建立净土,而祇立在西方,这是以日没时之寂静和美丽来象微之故(佛教大学坪井俊映教授,净土三部经讲读)。三、以阎浮提云日出处为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慧接众生(导绰,安乐集卷下)。导绰的解释与第一解释及死有关连。
但笔者个人以为印度气候酷热,烈日当空,人民遂不时憧憬西方日没后之凉爽境界,与太阳崇拜信仰混合后,遂成立了阿弥陀佛在西方的信仰。这也能从佛经思想中看出来而获证明。在观无量寿经中第二观便是「水想」:「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在第五观又是「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另又有「宝树观」,「华座观」等。经中所提的水,冰,宝树,莲华,日欲没等对于苦于酷热,缺乏水源的印度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最好的凉身凉心剂。太阳既没在西方,幻想其地又有丰富清凉的水与冰,真是神仙世界,西方净土之恋遂由此而生了。住在冬天阿拉斯加及在南极的探险者,长期与冰雪为伍,需生火取暖,他们便不易再作甚么水想冰想了。祇有缺少这些东西地方的人,纔会视作珍宝呢!印度全年平均降雨量仅一○–四○吋(inches)左右,因此各地常有饥馑与旱灾。
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原由印度西方中央亚细亚黑海附近一带,经伊朗侵入印度的。移民们的最初定居地便是印度西北的五河地方,亦是婆罗门教的发源地。希腊文化亦曾予印度不少影响,希腊又在印度之西,当时印度人的地理智识也祇大多限于印度西方,印度人怀念祖先老家及受希腊文化影响,西方一地遂被想成是天国乐园了。伊朗的太阳神 Mithra 与印度的太阳神 Mitra 原为一神,伊朗国既在印度西方,由太阳崇拜转成的阿弥陀佛净土当然也在西方了。日本人也是拜太阳的,太阳女神 Amatelasu O Mikami(天照大御神)是创造日本的最高神明。Amate 与 Amita 都由 Am 起苜,Mate 与 Mitra,Mithra 等在语源上到底有无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上面虽举出不少净土为何设在西方的可能性与意见,但「西方」在印度人的脑中成了乐园,是长时期经过各种思想、观念熏陶而纔成立的。其中给予影响力最大最深的,当推太阳崇拜与它的「落入西方」了。已说过,观落日是与印度的炎热气候、地理有密切关系。如住在挪威北部极寒地的人民,每天大家还都舍不得太阳立刻落入西方而去呢!
7、阿弥陀佛的地位高过释迦牟尼佛吗?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成佛教教主,尽人皆知。以后佛教徒把他神化,把他尊为宇宙的「真理」,像上帝般地崇拜他,亦是人之常情。但自大乘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信仰在佛教中占得优势后,阿弥陀佛居然喧宾夺主,连佛教教主的宝座也抢过来了。凡净土教徒都对释迦不屑一顾,祇是日以继夜高颂赞美阿弥陀佛了。更进一步,甚至主张在「救赎」方面,释迦的那一套道理还不如阿弥陀佛云云。照净土教徒说,连释迦本人还是靠信阿弥陀佛,念他的名号而纔「成佛」的呢!
在阿弥陀经末页,据说是释迦说:「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句话内容含糊不清,既可解释成释迦曾念佛(行此难事),而纔成佛的,但也可驳说,释迦并非指念佛,而是指自身在世修道而言。但净土宗人即采用前解释说:「我在这样五浊污秽的世界上,做这样信愿念佛的难事情,得成功了佛道,……。行此难事一句,就是佛说,我从前也是修这个用信心、愿心,专门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方法的」(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鉴定者印光大师,编著者黄庆澜居士)。我们真为佛教教主叹息悲哀,他的那一套四圣谛,人正道,十二因缘等的道理已都被抹煞,而现在居然被降低到变成一个阿弥陀佛的弟子,且是专门弘扬念佛法门的「净土宗」传道师了!阿弥陀佛岂非远高过释迦牟尼?但我们从原始佛教思想中还找不出阿弥陀佛的踪迹。说得粗一点,这是后来净土教徒的「胡闹」!释迦到底曾否念佛,死无对证。但在这句经文的解释上,祇有让净土教徒随心所欲了。
据说释迦牟尼是从阿弥陀佛学道而成佛的,而阿弥陀又是从甚么世自在王佛、大通智佛……等五佛学道而成佛的。但世自在王佛等又是向谁求道而成佛的呢?这些被求道的佛又是向那一佛学道而成佛的呢?我们可以一代代的追问上去,请佛教徒答复。因为佛教极注重「求道,开悟,成佛」等的这一过程,对历史人物释迦还能说得过去,但对幻想出来的甚么阿弥陀佛、世自在王佛等的这一求道过程,便难自圆其说,无法清楚交代了。
佛教有名的天台宗创立者,隋代智者大师居然也贬斥释迦教主,他说:「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三界生死业缚」(净土十疑论)。宋代王日休特别引用这些话,当作一种权威解释:「智者又云,有见释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无不得道,则释迦佛与阿弥陀佛,其愿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放大慈菩萨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念其名号,消一切罪,遂生净土,宜哉」(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由上文看来,所谓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威神,远超释迦以上了。「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回向文三,「居家念佛法」摘要)。
据法华经化城喻品的神话故事所记,大通智佛有十六王子,阿弥陀为第九王子,释迦为最小的第十六王子。阿弥陀是释迦兄长,又高他一级。再据「悲华经载,往昔因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释迦佛为大臣,同于宝藏佛所发弘誓愿」(净土十要七七五页。详细请阅悲华经)。阿弥陀是君,释迦是臣,阿弥陀又贵于释迦。从以上看来,释迦牟尼在阿弥陀佛前是永远位卑职轻,永远抬不起头来了。但事情决非如此简单,抱不平的佛教徒大有人在,请看下节便知他们对阿弥陀佛何等气愤填胸,视如毒蛇猛兽呢!
8、阿弥陀佛受到禅宗的贬斥
自有净土宗后,禅宗徒便对其大声斥责,斥其违背佛教教理,徒仗他力,念佛一声,需要漱口三日纔能洗清。大致说来,禅宗较接近原始佛教思想。禅宗主张自修、自力,净土宗却主张依靠阿弥陀佛他力,于是双方变成仇敌,水火不兼容了。后来虽兴起了禈净双修的「妙法」,为一般贪图走快捷方式去西方的禅僧来个皆大欢喜,但禅宗中仍不乏卫道之士。从下引文中便可看出禅宗对净土宗所取的攻击态度了:
一、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着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二、禈净二门分祖各帜,几同敌国也(莲宗宝鉴序)。三、述曰,世有两般人于净土法门心不能入,禅宗执悟门,矜自力,视念佛不啻依草附木,摇尾乞怜……(西方合论序,蕅益大师)。四、主禅宗者,谓净土为愚见,徒仗他力,冀得往生,终为未了。法体同体,自性成佛,藉他力而往生,非为究竟(南怀谨,禅海蠡测)。
有一位禅僧曾访净土宗印光法师,印光即赠以弥陀要解一册,不意对方竟怒称此书「真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不意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着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俾举世缁素,守一法以弃万行,取蹄涔以舍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欲报佛恩者,当即毁灭令尽,又何堪着钞,以助其流通耶」。印光称对方「愤心厉气,若对雠仇」。印光按着说:「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不愿,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我们以为禅僧骂得对,而印光也答得对,一切过错当在释迦、弥陀及以后传扬净土宗的佛僧身上。但如果说得更清楚具体点,释迦、弥陀……等人没错,责任当在杜撰净土三部经及诸大乘经的无名作者。如他们不是自造佛说,开口阿弥陀,闭口阿弥陀,佛教中便不会发生这种不幸的内讧了(原始写经者对阿弥陀佛是有一些各地神话资料为基础的,但都把它们称作是佛说)。这位禅僧还接问印光:「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诸祖诚言,断可依凭(指禅宗诸祖。龚注),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若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见同书)
九年前,还有一位署名「震天」的禅僧在佛教权威杂志「觉生」上怒责净土宗。他说:「净宗人虽多,成功的却很少,禅宗人少而得益颇多呢!据我出家三十多年所知(此人如仍在世,目下当在七十岁以上,龚注),金山融老,高旻法首座,扬州来果老和尚,广东虚云老和尚等,都是了不起的人。而净土宗只出印光法师一人,何以故?因彼众厌离娑婆苦,贪求西方的乐,乃为死后的希望。生无主宰,何况死后么?从前有位天衣禅师室中问学人,生西方靠得住否?学人无语。他自己答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震天按着批评印光文钞说:「现在念佛人有许多是由看了印光法师文钞始信净土,但虚云老和尚对我说过:「印光文钞不可久传予后世,若有明眼人出世,就禁止它流行,因书中赞净土太高,谤他宗的极多」(觉生,一九五七,六,一日)。印光在禅宗眼中已成了佛教大罪人了,「文钞」已被视作洪水猛兽,害人不浅了。
闻名世界的日本禅学大家铃木大拙博士亦是痛恨念佛,他说:「一日中如念佛三万遍,至少要十个小时,如每日只在嘴上南无阿弥陀,南无阿弥陀,念三万遍,肉体也要十分疲劳了,同时也不能再行特殊的善事或恶事了,这是念佛的机械,所谓一心的「心」根本没有余地可入了,这样,就算是志愿往生净土吗?何况连净土究竟在何处还是不知道。」(铃木大拙选集第一卷一五六页)
禅净二宗同为佛教,同称自己都是正法,各不相让,但在佛教中谁是谁非,永也得不到结论的。但我们站在教外人的研究佛教立场来看,阿弥陀佛信仰实是佛教中的一支「旁门」,一生主张自力苦修的释迦,决不可能会又推翻己说来提倡甚么阿弥陀佛他力信仰的。后来的提倡者,只不过是假借「佛说」之名罢了。从研究的立场来说,我们倒十分同情禅宗卫道者所取的严正态度,至于那些「禅净双修」的僧尼,可说是一群没主见、脚踏两头船,妄想可以「失彼得此,失此仍得彼」的游离份子。后句意即如失彼(禅)仍可得此(净),万一失此(净)仍能得彼(禈)。自力修行失败了,照样仍可去西方成佛。但万一念佛法门靠不住,那么靠自力仍能有希望。所以两面都搞,这就是主张禅净双修者的投机心理状态。但话得说回来,由于自力修行佛教永远使行者做不到,在心灵上永难获得满足安慰,于是,净土教一兴起来后,佛教中的自力信徒便都趋之若骛,纷纷倒戈投向阿弥陀佛的怀抱去了。试想,如果释迦原有的那一套理论能使人心满足,阿弥陀佛还能傲视佛教吗?净土教还会有今天的优势吗?在中国,几成了净土宗的天下,在日本,也是净土宗的信徒最多,由此可证明这点了。
9、阿弥陀佛受人崇拜的原因及其缺点
现在我们只用较短的篇幅,扼要地为全文做个结论。
一、受人崇拜原因:(1)原始佛教系无神论,自力苦修主义。这些不能满足佛教徒,于是西方有佛——阿弥陀佛(成了有神论,虽佛教不用这种说法,但事实却是),能够救人度人,人只需念他名号,无需再用自力苦修的信仰兴起,给了苦修的佛教徒们一个天大「福音」。因此,大多数的佛教徒都改走这条路线了。(2)印度气候炎热,太阳崇拜思想与佛教结上关系后,印度佛教徒可不必再拜太阳而能堂而皇之的拜阿弥陀佛了。其实,骨子里是在拜太阳。(3)印度各地缺水,旱荒频繁,但西方净土都大量供给洗澡水及饮用水,人民遂特别喜爱阿弥陀佛了。「有诸浴池……八功德水」。(4)印度人民生活穷困,缺衣乏食,但阿弥陀佛却能大量供给他们,「衣服宝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等物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所以大家愿作阿弥陀信徒了。(5)净土气候「不寒不热」,印度人民求之不得。(6)印度人民贫苦无依,但阿弥陀佛的西方即是金银、珊瑚……等合成为地,浴池亦为黄金,沙为白银,至于住处都是宫殿楼阁。这些东西都是世人终年欲求不得,所以大家惟望夫西方过快乐生活了。要言之,人民日日祈望的最高级衣食住行享受生活,在阿弥陀国中都是「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无量寿经)。以上可以作两点结论:第一,阿弥陀佛信仰比较自力苦修,真是轻而易得,何乐而不为。第二,阿弥陀国中「物质」丰富,应有尽有。前者能使人在现世宗教修行上满足易行,后者使人于死后在贪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心理上获得最大满足,既然两者俱备,人就都愿信阿弥陀佛了。中国信净土宗的人也大多离不开这两点主要贪求。印顺法师说得好:「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这在弥陀净土的思想中,显见是过于庸俗了」(净土新论一九页)。印顺法师也在念佛,也许他系贪求第一点的「易行」方面?总言之,凡修净土者,一定都逃不出或贪求第一点或第二点所举的「易行」与「享受」。
二、缺点:(1)在原始佛教思想中无此阿弥陀佛信仰,在佛教教义上得不到支持。(2)佛教通常强调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及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根本教义都与阿弥陀佛思想无关。(3)阿弥陀佛信仰在印度似曾兴盛于某一地域及某一时期,但以后即衰,不复闻说印度人信阿弥陀佛之事。如非中国人愿意接受,此信仰早已销声匿迹了。(4)阿弥陀佛不受自己人——禅宗接受,反迭遭贬斥,可见此信仰确有问题。(5)阿弥陀佛无历史记载,不足为信,连仅有的「本生谭」也是记载各异,杂乱无章,足证说法来源不统一。(6)阿弥陀佛的西方有九种阶级,这是由印度的四姓阶级观念而来的。(关于西方净土中的各种缺点,请阅拙著「笞妙贞十问」。)

谢选骏指出:上文大为释迦牟尼抱不平,其实,释迦牟尼既然是人而非神,那么自然要遵循“后来者居上”的世界法则,这也是佛教的有神化过程不得不把释迦牟尼逐渐淘汰的原因所在。当然,在大乘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后来又在中国经历了从原始民族(五胡)的神秘主义、部落宗教(佛像崇拜),到文化民族(唐宋)的虚无主义、社团宗教(禅宗),废垃民族(元明清)的理性主义、帝国宗教(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