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7月28日星期四

谢选骏:国家元首就是亡命之徒



《国家首脑下台后形形色色的海外流亡之路》(2022年7月28日 BBC)报道:


斯里兰卡爆发经济危机,局势动荡,时任总统拉贾帕克萨2022年7月13日乘军用飞机逃往马尔代夫,稍后再乘飞机前往新加坡,在那里宣布辞职。


新加坡外长声称拉贾帕克萨是持短期私人旅行签证入境的。一个人权组织上书新加坡司法部长,请求以刑事犯罪控罪逮捕拉贾帕克萨,因为他在斯里兰卡内战中扮演的角色涉嫌刑事犯罪。


斯里兰卡内阁发言人又宣布他将不日返国。


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被赶下台、流亡海外的国家首脑并不罕见。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Gotabaya Rajapaksa)是这个名单上最新一员。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艾贝尔·埃斯克利巴-福尔奇弗克(Abel Escriba-Folch)和丹尼尔·克尔玛立克(Daniel Krcmaric)的研究显示,1946年至2012年期间,有 180 多名被赶下台的国家首脑流亡海外。


他们的流亡之路各不相同。


贝娜齐尔·布托 (1984-1986,1999-2007)和纳瓦兹·谢里夫 (1999 - 2007)

有些国家的政治环境可能导致领导人流亡海外的情况比其他国家更多,巴基斯坦就是一个例子。


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的政治生涯仿佛过山车那样跌宕。她曾两次被迫流亡,但在这两次流亡之后(第一次是在英国,然后在阿联酋),她又回到巴基斯坦,再度登上总理之位。


她第一次当选后声望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领导人之一,她的集会总是吸引难以计数的人参加。


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担任首脑的女性,而且先后两次:1988 - 1990,以及1993 - 1996。但在这两次任期中她都因涉嫌腐败而被总统免职。


布托夫人 2013 年在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中丧生。她的父亲和两个兄弟也死于暴力袭击。


纳瓦兹·谢里夫


布托两次担任总理,两次被免职,两次接替她的都是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


但是,1999年,他被军方废黜,和布托一样,被迫流亡,且在前往沙特阿拉伯之前被短暂监禁。


又过了 14 年,谢里夫杀回国内,领导反对派重返政坛,为他赢得第三次总理任期。


但是,2017 年巴拿马文件丑闻曝光,揭出与离岸公司的关联和他家族财富报表上未显示的资产,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裁定他终身不得担任公职。


还有一位巴基斯坦政坛要人,在1999 年迫使布托和谢里夫流亡海外的政变中夺取政权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后来也是在流亡中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费迪南德·马科斯

1986年,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声称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但受到欺诈指控,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事态严峻,一触即发。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建议他放弃在菲律宾的权力争夺,流亡夏威夷。


“菲律宾曾是美国的殖民地,马科斯是重要的反共盟友,他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慷慨经济和军事支持,”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说。


他说,这也可以是一个先例,为即将离任的独裁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流亡目的地,结果可以说是使政权过渡比其他方式更顺利。


马科斯家族统治时期的最大特色包括针对反对者的政治暗杀、泛滥的侵犯人权行为、 腐败和炫耀性挥霍(其妻伊梅尔达·马科斯的鞋子收藏堪称传奇),与此同时,数百万人则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国家的债务不断增加。


2022年5月,马科斯的儿子,绰号“邦邦”(Bongbong)的小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当选总统,被称为政治王朝的惊人卷土重来。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64-1979)和国王巴列维(1979-1980)

鲁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是伊朗宗教领袖。他反对并推翻了国王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Shah Mohammed Reza Pahlavi)的亲西方政权,并创建了今天人们所知的伊斯兰共和国。


事关立国之本和国家前途方向的斗争,两人都面临流放的惩戒。巴列维难以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这对其他考虑消极退出战略的领导人不啻为一个警告。


霍梅尼在1964年因不加掩饰、直言不讳地反抗当局而被流放,先到了土耳其、伊拉克,然后又去了法国。他在那里号召支持者推翻巴列维政权。


不过,巴列维在国内越来越不受欢迎,伊朗各地陆续爆发骚乱、罢工和示威活动。


1979年1月,他的政府被推翻,他和家人逃往海外。


同年 2 月 1 日,霍梅尼凯旋归国,与他一起乘飞机返回伊朗的记者们记得,当时大家都在担心飞机会被击落。BBC的国际事务记者约翰·辛普森当时也在飞机上。


霍梅尼回国后在全民公投中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并被成为伊朗的政治和宗教领袖。


巴列维国王和法拉赫皇后先飞往埃及的阿斯旺。官方报道称国王夫妇出国“度假”和疗病修养。


随后,他曾先后在摩洛哥、巴哈马、墨西哥、美国和巴拿马短暂停留,1980年7月27日在开罗死于癌症。


巴列维作为被废黜的君主在美国接受治疗这件事曾引发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遭武装袭击和人质危机,美国外交人员被拘押了400多天。


阿根廷前总统伊莎贝尔·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


伊莎贝尔·庇隆

阿根廷前总统伊莎贝尔·庇隆(Isabel Peron)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但自1981年以来,她在西班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接任阿根廷总统时,她的丈夫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on, 又译裴隆、贝隆) 于1974年在任上去世。


伊莎贝尔·庇隆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伊娃·庇隆(Evita Peron, 又译艾薇塔·庇隆)在伊莎贝尔嫁给胡安前几年去世。艾薇塔备受公众热爱。


伊莎贝尔·庇隆的总统任期内发生了无数次劳工罢工和数百起政治谋杀事件。


她 1976年 在一次军事政变中被赶下台,软禁数年后移居西班牙。


2007年,阿根廷对她发出了国际逮捕令,指控她与一个右翼准军事组织有联系。


西班牙拒绝了引渡请求。当地法院裁定,对她不利的证据不足。


伊迪·阿明·达达 (1979 - 1993)

伊迪·阿明(Idi Amin)是军人。他 1971 年在乌干达发动兵变,夺取政权。随后的 10 年里实施残酷的铁血独裁统治,最臭名昭著的行动是驱逐国内所有亚裔居民,以及大屠杀。


1979年,当他从权力的神坛跌落,被坦桑尼亚军队和乌干达流亡者追逐时,竟然还能找到一条逃生之路。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解释说:“独裁者更有可能逃往与他们有深厚的历史、政治、军事或经济联系的国家。”


为阿明打开逃生之门的是沙特阿拉伯。


尽管阿明被指责在执政期间目睹了多达40万乌干达人惨死,沙特还是为这位穆斯林领导人提供了庇护。


他在阿拉伯国家度过了奢华舒适的余生,直到2003年去世。


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


“娃娃医生”杜瓦利埃 (1986 - 2011)

海地前总统让-克劳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人称“娃娃医生”(Baby Doc),和父亲一样是一位独裁者。


他从父亲弗朗索瓦(Francois)、“爸爸医生”(Papa Doc)手中接过终身总统头衔时年仅 19 岁。父亲自 1957 年以来一直是海地的统治者。


他像父亲一样,依靠国家安全志愿军对全国实行铁腕控制。这个民兵组织被称作通顿马库特( Tontons Macoutes,意思是背包叔叔)。


据估计,在杜瓦利埃统治期间,有2 - 3万名海地人死于“背包叔叔”和国家安全部队手下。


1986 年海地民众起义,推翻杜瓦利埃政权,他被迫流亡 25 年。


最初,杜瓦利埃逃到法国南部。当时他在瑞士银行账户上约 600 万美元的存款被冻结。


1993年离婚后,他又失去了大部分剩下的财富。流亡生涯的后期,杜瓦利埃依靠追随者的经济支持屈居巴黎一间小公寓。


2011年,杜瓦利埃回到海地。他被指控在当权期间贪污和滥用资金(父子二人被指共贪污了 3 亿美元),但还是被允许在太子港郊区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定居,直到2014 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本·阿里,突尼斯前总统


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在突尼斯执政 23 年,直到 2011 年 1 月在前所未有的街头抗议浪潮中被迫辞职 ;那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取得的第一个成果。


本·阿里最初将示威活动归咎于”极端分子“的煽动,但很快改变策略,对抗议者的死亡表示深切的遗憾,承诺引入新闻自由,并承诺在2014年不会参选。


但他的让步未能平息骚乱。第二天,在大量人群走上突尼斯街头并再次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后,他逃离该国前往沙特阿拉伯。


2019年 9 月 19 日,本·阿里在沙特去世。


作为总统,本·阿里被认为带来了稳定和经济繁荣,但他因压制政治自由而受到广泛批评。


在他被驱逐六个月后,他和他的妻子被突尼斯法院以贪污和滥用公共资金罪缺席判定有罪,并被判处35 年监禁。


2012 年,另一家法院因杀害抗议者而缺席判处他终身监禁。


与突尼斯一样,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现象导致埃及、利比亚和也门政权崩溃 - 并引发了叙利亚十年的内战。


只有突尼斯会出现一个新的民主政府,但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停滞不前,许多突尼斯人对该国的政党失去了信心。


流亡机会来之不易

但是那些找不到落脚之处的人呢?


埃斯克利巴-福尔奇教授警告说,那些努力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对保护的流亡目的地的人,很可能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抓住权力”。


以利比亚前总统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Gaddafi)为例:在2011 年利比亚内战期间,的黎波里沦陷后,国际社会各部门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卡扎菲流亡,以此作为停止敌对行动的一种方式。


他拒绝了,到处躲藏了几个月,最终在家乡苏尔特被一群暴徒杀害。


西北大学 2017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写道:“他选择拼死不息,而不是流亡,一些人推测,这一决定是基于无法找到一个愿意并能够给予他长期保护的国家。”


谢选骏指出:国家元首本来穷鬼,后来转念穷则思变,横下心思赌命一博,成王败寇无本生意,输了也就贱命一条,还原成为亡命之徒。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被骚扰被跟踪就可以冲高流量


《女生被陌生人网络骚扰6年后 对方定位出现在楼下》(澎湃新闻 2022-07-27)报道:


长达6年的网络骚扰突然变为发同城定位,江羽(化名)不愿再沉默了。


24岁的江羽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算法架构师,业余是一名原创音乐的歌手。在微博上,她有几万关注者。


从2016年起,她不断收到一名陌生人发送的骚扰私信。今年六月初,这名陌生人开始向她发送具体定位、邀约:“三点半见可以吗?”“你在哪里,我一会儿开车来接你。”6月7日下午,她打开手机,看见对方发送的定位就在自己所在的办公楼下。江羽当即决定报警。


最初,警方并没有受理案件。事发第5天,江羽在微博发布了一条曝光骚扰者行径的长帖。在第8天夜里,警方来电通知她可以受理,而第15天,她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印件,骚扰者已被处以拘留。


江羽收到的受案回执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当事人未能意识到或出于耻感等原因,网络性骚扰求助率可能较低。


李莹解释,我国现行法律中,对“网络骚扰”或“网络性骚扰”没有专门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以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条例或选择民事诉讼。然而,如果证据不足,且没有造成实际伤害,警方也较难处理。


由于江羽没有拉黑对方,原始的私信记录得以留存,被作为关键性证据提交给警方。“截图是可以伪造的,证明效力比较低。”李莹建议,一定要留有证据原件,如果实在不想保留,可以先通过公证将证据固定,再删除痕迹或拉黑对方。


收到处理结果后,江羽和朋友用18天共同制作了一个视频,讲述这个反制骚扰的故事。她说,希望从自己“反抗且成功”的经历开始,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反抗,“该报警的报警,该公开的公开,不要害怕正面对峙”。


以下是她的自述:


“以为改个IP地址,就可以把他从深圳引走”


收到办公楼下的定位的时候,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那一刻,我两只手抖得连水龙头都拧不开。挺意外的,我比自己想象中更害怕一点。


第一次收到这个人的骚扰信息,是在2016年,那时我刚开始在美国上学。他是在微博上发的,低频期一两个星期乃至一两个月发一条,高频期每天发两三条。


他发的内容属于那种臆想狂式的倾诉。比如他非常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并且,在跟我的私信当中,他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点评我这些朋友,哪些值得交,哪些不值得交,我非常生气。


其实网上会把陌生人当做树洞的人还挺多的,我也会给我喜欢的明星发一些臆想狂式的倾诉,所以我没有当回事。不过他后来越来越朝着性骚扰的方向走了,会让我觉得有一些不适,但他对我的生活影响非常微小。


从今年六月初,他把私信平台从微博换到网易云,开始发送带定位的骚扰信息。那些定位确实在我的周围。我比这种骚扰行为只发生在线上的时候,要警觉了一些。


我这才去看了一眼这人的账号。说实话,对方看起来还蛮正常的。他发的内容有一点生活感悟,有一点自以为是地对别人的评头论足。


我把IP地址改到北京,在他后续的骚扰中,他说他也跟着去了北京,但实际上他没有去北京。


第二次笔录,警察告诉我,这个人还在深圳待着。这就相当于,在我第一次报警,还有网上曝光,整个过程当中,我跟这个人还都在深圳。我撒谎说我去了其他地方,他也撒谎说跟着我去了其他地方,但是其实我们都在深圳,这不是蛮恐怖的吗?很像《死亡笔记》。


对方在私信中谎称去了北京


第二次笔录(知道)的时候,我有点小后怕。我以为改个IP地址,就可以把他从深圳引走。这一整个过程当中,我的精神内耗挺大的。


收到那条楼下的定位后,我立刻跟老板请了假,说我要去报警。报案之前,我把那些聊天记录都截了个图,自己在脑袋里大概复盘了这件事的时间线。


陪我去派出所报案的朋友,是一位学法律的女大学生。她是我粉丝超话的主持人。其实我们本来不认识,还是通过这件事情认识的。


我在超话里面,用文字讲了一下这件事,说我最近有点困扰。她比较敏感地问我,要不要帮助,她也在深圳。我就说,你陪我去报警吧。


从决定报案到两个人一起出发,花了二十来分钟。我们打车去,路上,她具体地问了我,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一下聊天记录。她的反应比我大多了,觉得怎么会这样子,很激动。然后她表示,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帮我一起处理。


在路上,多少感觉有点不真实,我没想到会被网络上的骚扰狂搞到要去派出所报案的程度。到警局以后,我跟民警做一个笔录,把整个过程尽量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是下午四五点钟到的警局,晚上八点半才出来。


做笔录的警察跟我确认了四五次,到底有没有回复过(骚扰者)。并且问,“如果你没有回复过他,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就说,因为他是臆想狂。他又问我,“你为什么在网上发东西,你是不是个网红?你是主播吗?”


我当时感到了一丝倦怠,想赶紧把这个流程走完,我就可以拿着我的报警回执走了。


江羽拿到的报警回执


因为这个人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对我造成真实的影响,也没有找到我,警方并没有受理案件。警方建议我,平时注意一下自身的安全,如果这个人还有新的举动,就立刻把证据汇报给警察局,他们会动态评估是否受理。


“反击之后,变成了一个主动方”


听到没有办法受理,我就觉得,好吧,那我自己想想办法。


在微博上曝光骚扰者就是反击的第一步,相当于“宣战”。


我和橘莉娜是高中的时候认识的,我们是大学同学。她是一个非常聪明、谨慎、有自制力的人。我第一次报警之前,才跟她说了一下这件事。她非常震惊,立刻就收拾东西过来了。


写曝光的微博,我和橘莉娜一共花了四十分钟左右。我燃起了熊熊的斗志,写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兴奋过头了,甚至会觉得自己心理是不是不太健康。


我写了个初稿,她替我改了一下,删掉了很多显得“恶狠狠”的地方。比如,我最原先的一版,说“你要是再骚扰,我会找人把你的小腿一节一节地打断”。橘莉娜就说,你不要这样,把我那段删了。再比如说,我说“这个人在跟踪和蹲点我”,橘莉娜就把这个改成了“疑似跟踪、蹲点”,给很多叙述留了后路。


截至目前,(曝光帖阅读量)是2200万,比我预想的要多。我估计是6000转发左右,没想到有2万转发。


有很多人都提到,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我其实挺惊讶的,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们有的人是一直在线上,被人换着号骚扰,有的人是被别人偷窥账号,然后进行了跟踪。


评论我一条一条地看,每一条都看过。大部分人是共情,支持、鼓励、共情远大于质疑。第一条微博下面什么建议都有,什么“不要再发微博了”“赶紧换城市”“赶紧搬家”“赶紧出国”。


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还是想要继续上网,我想要正常地工作、游玩,不想要被一个变态惊扰得连夜逃跑。


我自己评估了一下,我觉得这个人真正伤害到我人身安全的概率不是很大,所以我不会去盲目地扩大小概率的后果。


我也评估了一下我有没有力量保护自己,我的答案是有。如果我选择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话,我会做得很极致。我可以远程办公,可以修改自己的IP地址,我有很多方法保护自己。


关于拉黑的问题,提出质疑的人是最多的。在线上骚扰阶段,相比冷处理,拉黑反而是一种互动和刺激,这人重新注册微博账号的成本很低。我拉黑过他的一两个账号,这个人又换头像、换号发,我就觉得,你想发就发,我不看就完了。如果他一来发,我就给他拉黑,反而我自己的心情受到的影响更严重。


在这个问题上,我发现曾遭遇过跟踪的人和从来没遇到过的人,在理解我的处境上存在巨大的分裂。连我父母两个人对待这件事的理解都截然不同,我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也被跟踪过,所以她立刻明白要防身,要躲避,不要和这个人产生任何交流,否则他只会变本加厉。我父亲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居然会建议我去和这个人聊聊他的动机。


我反击之后,变成了一个主动方。而且这人明显急了,怕了。在我微博曝光以后,他又来私信我,假装道歉,其实是在胁迫我删微博。


平常我一般九点左右醒,那段报警、发视频的时间里,八点左右我会自然醒。不是在网上跟网友吵架,就是在跟律师和警察沟通,长时间处于一个总是被刺激的状态。


50页证据,“都是他单方面给我发私信的记录”


我报警后,过了一个星期,也是我发那条微博的三天后,警察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可以受理案件。


受理的原因是这个人(骚扰者)真的跑去自首了。我不敢相信,很震惊,怎么会有这种人?


给我打电话的警察语气很好。他在电话里明确告诉我说,可以受理案件,希望我打印证据去重做笔录。他特地跟我说,他把叫我去做笔录和传唤骚扰者的时间错开了,叫我不要担心。


证据大概打印了50页,都是他(骚扰者)单方面给我发私信的记录。


一开始真没有想着收集证据。后来,无论是警察还是律师都建议要保留证据。因为没有拉黑,证据上反而有利,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歪打正着”。


没有拉黑对方利于江羽取证。如果只是截图,证明效力会降低。


第二次去做笔录的时候,负责做笔录的警察很客观,他没有对我有过多的质疑,不会就同一个问题反复问我四五遍。


我跟派出所所长,还有负责笔录的警察都强调了,我不可能接受调解。我说,反正我也不会留在深圳了,你们调解的话,也找不到我的。他们的态度是,当然当然,理解理解。


做完笔录出来,我特别高兴,手舞足蹈。


(6月)16号晚上,民警打电话告诉我对骚扰者(行政处罚)的处理结果。当时我很高兴,因为我完全没有想过,警察真的会处理这个人。


不过,我觉得整体来说,国内在这方面还是量刑不足。这种情况如果在西方国家的话,第一次会被下限制令,第二次会面对真正的犯罪类型的处罚。


但是,在国内对于此类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是个胜利。


反击成功的过程其实是比较巧合的。如果他(骚扰者)没有去自首的话,可能警察找到他、去传唤他,还蛮困难的。


如果我的那条微博没有传播那么远的话,警方可能不会受理案件。大部分人遇到跟踪,没有办法远程办公,也没有力气去跟他周旋,可能请假报警都难。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拆解的。不要去制造一些虚无的困难的概念来吓退自己,然后不去采取任何反抗的行动。


就直接拿个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情(举例),我的一个音乐人朋友,她在杭州的滴滴车上看我的案例的时候,司机突然脱了裤子开始手淫。她也立刻去报案了,警察第一次笔录也没有受理。她也发了微博,但是那条微博没有像我的那样转发那么多。但是在她发了以后,警方也把她叫回去做第二次笔录,然后受理了,司机也被拘留了。


我觉得,逃避和恐惧已经变成了女性的第一反应了。诚然,在烧烤店突然被打,你是打不过别人的。但是一个骚扰者在你办公室的楼下,你还是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的。


“待过5个公司,遭遇4次性骚扰”


我一直都是胆子比较大的人,爱憎分明。初高中我遭遇了校园暴力,加上我高中比较叛逆,有两次差点被退学。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总是在跟别人正面对峙,总是在跟别人刚,所以我会比一般的人更加拥抱冲突。很高兴我保留了一些棱角,而不是过早地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去收敛自己的锋利。


我不是那种纯粹的猛劲,还是会权衡一下,或者说是有计谋地去面对一些冲突。


我实习加全职,总共待过5个公司,在其中四家经历过职场性骚扰。


第一次被职场性骚扰,是我大三暑假的实习。因为那份工作我非常想要,我不想要生事,所以就没有举报。我什么都没有做,那个人也没有受到惩罚,最后也没有留用我。我非常后悔,再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把他举报了。


第二次我选择了举报,因为当时那个公司,无论有没有性骚扰,横竖我是不想待了。我就先试着给HR举报一下,想看一下大概会有个什么样的流程。没有等到完全解决完,我就离职了,但我后来听说被我举报的人也离职了。我大概更熟悉流程了。


第三次的时候,我想要的是我不离开这个公司,但是我要让这个人收敛他的性骚扰行为。我就采取了一个上到下、下到上的方法。我先去举报给HR,看HR帮不帮我处理,不帮我处理的话我直接举报给管理层。如果举报到管理层,管理层不管,我再想办法。后来管理层很严肃地警告了那个性骚扰的人。


另外一个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个人性骚扰我,他不可能只性骚扰我一个女生。所以,但凡有新的女员工入职,我们都会先去私下交流一下,表示欢迎,同时不经意地告诉她:公司里面有这么一位性骚扰惯犯,他要是夜里找你,或者找你聊骚,你千万不要害怕,可以跟我们讲,也可以举报。我们都举报过他,我们都知道他是惯犯,你不要害怕。


骚扰者一方面受到了管理层的警告,另一方面他不停地自讨没趣。后来,我们公司又来了一个女实习生,这个男的要求女实习生换座位,换到他旁边。因为被我们提醒过,女实习生就打死不换。她说,我就算离职,我也不会换到你旁边,搞得那个人特别没有面子,所以他慢慢地也就不干这事了。


每一次处理,我都是在做一个尝试,每次都会累积一些经验。第一次大家肯定都处理不好。反击的状态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练成的,一开始总是会用力过猛或者是情感宣泄过多,计谋太少,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多的情绪负担。经验多了,处理起来,分寸就会拿捏得比较好。


我从一开始不知所措,后来变成了很熟练地去举报给管理层,在公司内部制造舆论去对抗这种性骚扰的人。每一步,社会都在正面反馈我的勇敢和冲突,所以遇到事情,比起逃避,我会更倾向于去面对。


“我的生活肯定不一样了,翻篇了”


警方的处理结果下来以后,我和橘莉娜都觉得,这件事的正面意义很大。有很多受到骚扰的人,可能真的会因为害怕而逃避,而不是去正面反抗。所以我们就决定,把它做成一个视频。


视频是7月5号发的,从收到这个人被拘留的通知开始,我们一直在做这个视频。


视频的标题是引用我在第一条曝光微博下面给其他网友的评论。有网友说,有很多变态,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骚扰你,而是他们很享受女性的恐惧。我觉得网友说得特别对,我就回复,“我不是来求助的,我是来反击的。”这句话比较短,配合封面比较铿锵有力,且有爽点。


我们隐掉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去凸显这个案例的正面意义。我是希望大家把我的案例当做反抗且成功的案例,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反抗。首先心要强大起来,该报警的报警,该公开的公开,不要害怕正面对峙。


第一条微博下面有人说,“这么丑,有什么值得跟踪的?”这些发言真的很没有常识,长得好不好看,跟被不被跟踪骚扰,真的是不挂钩的。


但是我也知道,在舆论场当中,“绝对正确”是不被大部分人认可的。总的来说,大家在遭遇到骚扰或者侵害的时候,还是把自己往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方向打造。我认为这种倾向是比较可悲、又不得不采取的一个措施。


视频里,我的朋友橘莉娜在最后也特地探讨了完美受害者的问题,比如我们不得不去扮演一个乖巧的角色,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很可悲的。我觉得去把这种观点传达出来,来反对完美受害者或者受害者有罪论,也是比较稳妥的一步。


我跟橘莉娜录视频的时候,我没有遮掉脖子上的纹身。我也并没有因为发曝光的微博,就把我之前的泳装照删掉,我之前微博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视频发出来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女性网友的评论,她们说看完之后觉得很高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更勇敢地去反抗。我们觉得发这个视频的目的达到了。


目前,骚扰者没有再对我进一步骚扰。他改了个名,改了个头像,把自己的微博删光,没有任何动态了。


整个报警阶段,我只是假装离开了深圳,但是在他放出来以后,我真的离开了深圳。在他放出来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我的生活肯定不一样了,翻篇了。


这件事情会变成一个很有趣的经历。以后大家玩喝酒游戏,每个人说一件自己干过的出格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把骚扰我的人送去拘留了。


网民嚎叫:


xiaoyixiao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7:06:20

这种不能block 住吗? 应该是一开始发生时几天后就开始block 吧?不能吗?

lsjr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55:32

很简单,被患钟情妄想的精神病人纠缠上了。

三州之麋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38:00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此女骨子里喜欢此人对她的称谓和网络信息,若真的见到了此女,肯定见光死,不是什么贤妻良母的货色。国内媒体文学倾向走两个极端,要么把男女之事搞得特别龌龊或恐惧,要么把徐志摩那样的描写孜孜以求、高尚无比。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6:30:16

不错,有头脑

60MPH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41:59

二十四岁做算法架构师?吹牛不上税,知道什么是架构师吗?

全国都是广告商

花和尚团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38:00

戏精自嗨

nzder7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4:10:00

有个感觉,作者被骚扰的机会多得出奇……

高山流水更长 发表评论于 2022-07-27 03:32:00

啰里八嗦


谢选骏指出:网民不懂“被骚扰被跟踪就可以冲高流量”,不仅如此,还可以推销党报的营业额,这个“24岁的女孩+算法架构师”真能一举两得。被骚扰被跟踪,现在也是一门生意了,而且还能受档保护,万无一失,不会亏损。难怪“算法架构师”。

谢选骏:红利就是人血馒头


《佩洛西访台 很可能就在这几天》2022年7月27日报道:


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关键时刻,而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计划8月初访问台湾,则使形势更为紧张,彭博26日报道,佩洛西的幕僚及安全官员目前并未排除其访台计划的可能性。彭博并引述1名熟悉相关详情的的人士报道,针对佩洛西8月的亚洲行,尚未做出途中是否短暂访台的最后决定。不过,若她果真访台,时间将是在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后的几天内。


该报道提到,除了贸易,以及北京被控在新疆地区实施强制劳动和“种族灭绝”、中共不愿就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施压莫斯科,台湾已成为使美中关係恶化的头号议题之一。


此外,一批批美国官员近年来访台,包括国会议员与前美国总统川普任内的至少两名内阁部长: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及前国务卿蓬佩奥。但由于佩洛西乃仅次于现任正、副总统拜登和贺锦丽的“第3号人物”,在美国总统因故从缺时,联邦众院议长係仅次于副总统的第2顺位继任人选,故佩洛西若访台,将更激怒北京、在北京引起轩然大波。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表示,由于再过几个月,中共就将召开20大,届时习近平可望获得其第3个中共总书记任期,在其动态“清零”政策遭死灰复燃的疫情反扑下,他也正面临经济挑战及中国主要城市大规模检测行动。这可能促使他下令解放军空军飞入台湾的防空识别区,藉此显示他对一名美国高官访台的强烈反弹。故何瑞恩认为,从时机的观点来看,佩洛西于8月初访台,将引发中共做出一个“最大反应”。


尽管拜登与习近平有一连串两人看法分歧的议题,从贸易到人权,惟台湾很可能係其中最棘手的一项。美国智库“外交关係协会”会长哈斯25日接受彭博电视节目访问时说,他不知道是否将有危机,但他认为,这是一个何时、而非是否的问题,美中会发现,双方处于一个以台湾为中心的危机中。


不过,美国国内支持佩洛西访问的高官和议员声音也很强烈,就是美国议长的出访不能听从北京的安排。


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预定要在本月底通话,在拜、习两人通话之前,中共外交部对外信心喊话。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记者提问的中美关系问题。


在7月26 日中共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近日表述中对美关系的看法,外交部对此有何看法?赵立坚表示,中方赞赏有关表态,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只能搞好关系,不能把关系搞坏。


基辛格作为中共在华盛顿的政治掮客,近日对媒体表达对中美关系看法,他认为,不要与中共进行“无休止的对抗”,应适当的克制行为,多进行互利的合作。


赵立坚敦促美方客观看待中美关系,将拜登总统的“四不一无意”承诺以及布林肯国务卿作出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与中方相向而行,找到新形势下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


中媒口中所说的“四不一无意”,是指拜登说美国不寻求与中共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共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共、不支持台独,且无意与中共发生冲突。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退休教授文贯中认为,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中国。


文贯中认为,中共和美国及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利用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的全面开放这个所谓的‘百年未遇的机会’,通过占领世界市场,快速超过西方各国。”


有评论认为,赵立坚表面看似教训美国,其实向美国摇白旗,不过却要装作居高临下的样子,来为中共挣点面子。


中共的扩军备战,并没有使自己更安全,而是让周边形势变得更严峻了。近日,日本防卫省公布2022年度的《防卫白皮书》,在涉及台海议题的内容上,页数比去年的版本多出一倍。专家认为,俄乌战争让日本感到中国侵台对日本造成的威胁急遽上升,即使今年的中日建交50周年活动也很难软化双方的态度。


日本防卫省2022年度的《防卫白皮书》7月22日经内阁会议通过公布。防卫大臣岸信夫在前言中即指出,中共对印太地区秩序、对台湾安全均造成严重挑战。


同时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之英文版与中文版摘要首先聚焦日本面临的防卫课题,一开始便提及中共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加强促进军民融合与军事智慧化。此外,在“今后的印太地区安全保障环境预测”中强调,“中共在尖阁诸岛周边,以力量为后盾,继续执意地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 而且中共也在南中国海加剧单方面改变现状和制造既成事实的行动。”


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助理教授伊藤隆太表示,日本逐渐将中共视为主要威胁,这种倾向尤其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更加突显,这可以从安全意识调查和领导者的话语中发现一些变化。他以 “慕尼黑安全委员会” 6月21日公布的一项针对七国集团总共7000名国民的安全意识调查为例,指出依照调查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共视为威胁,而非合作伙伴。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共并未明确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国际上对中共的认知急速恶化。


伊藤隆太说:“调查结果显示,G7中每个国家都有超过 50% 的人对于中共侵略台湾的野心感到更加警戒。岸田首相已经对国内外表达了‘今天的乌克兰可能就是明天的东亚’这样的危机感。”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对于日本向来就是北方的假想敌,今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之后,日本已经将中共、俄罗斯、朝鲜三国的威胁视为一体,近十年内,在这三个国家当中,中共对于日本造成的威胁上升幅度最大。


他说:“其实中共威胁论在日本存在已久。从2012年开始,日本的国防预算逐年增加,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如果往前推断,从2010年日本民主党执政时,中共与日本渔船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发生冲突事件开始,中共威胁论在日本已经完全定造化了。”


新版白皮书对台湾安全部分的记述多达十页,为去年版的双倍,是防卫白皮书关于台海问题记述最多的一次,其中内容反映出日本提高了对“台湾有事”的危机感。


去年版的《防卫白皮书》首次明记“台湾情势的稳定对日本安全保障和国际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今年加入“透过武力改变现状是世界共同的问题,日本将与同盟国美国、友好国家和国际社会合作,进一步密切关注相关趋势。”


防卫相岸信夫在前言中表示,中共在台湾问题上,也展现出不惜动武达成统一的态势,造成地区紧张局势加剧。这是岸信夫首次在前言提到台湾。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表示,日本在两岸关系的处置上逐渐往台湾倾斜已经是近年来的趋势,最近更将聚焦于安保的合作。


陈永峰指出,日本将国防预算增额到GDP2%以上应该是既定方针,等于是增加现有的一倍以上,明显是为了应对中共侵台的威胁,所以增加的产能可能会有台湾参与的机会。


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认为,岸田文雄是务实派,将比理念派的安倍晋三对于中共的对抗态度更加强硬,由岸田决定对安倍晋三实施国葬,把安倍的历史定位拉抬到最高层级,以巩固安倍的右派势力。而且他说:“而且岸田选定9月27日为安倍办理国葬,也就代表9月29日中日建交50周年没什么戏可以唱了。”



谢选骏指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退休教授文贯中认为,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中国。文贯中认为,中共和美国及西方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利用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的全面开放这个所谓的‘百年未遇的机会’,通过占领世界市场,快速超过西方各国。”——在我看来,这人虽然退了休,还是需要坚持一面之词,就怕丢了工作。实际上,美中之间冲突的根源不不仅在于“中共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家垄断性,继续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也在于“欧美日为代表的整个西方”贪吃天安门屠杀的人血馒头,结果冤魂不散郁结成为有毒的苹果——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全面开放出这个“百年未遇的经济泡沫”。这个泡沫来自于人血馒头,其中的红利就是人血——屠杀的血流和血汗工厂的红利,汇合一起,发酵成为全球肿胀。

谢选骏:土耳其当了英国首相然后二马分尸了


《约翰逊:从记者到首相 “打破一切规则”的英国政治人物》(BBC 2022年7月7日)报道:


鲍里斯·约翰逊堪称一位特色鲜明的英国资深政治人物。他被称为打破所有政治规则的首相,在工党影响强大的伦敦两次当选市长,并领导英国退出了欧盟,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他赢得部分对其他政客不屑一顾的选民的支持。


新冠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前,约翰逊带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出任首相,然后带领英国完成了脱欧长跑。


新冠疫情在英国爆发后,他感染病毒且因症状严重而住院治疗。英国的抗疫政策曾招致批评,引发争议;约翰逊本人也曾卷入“派对门”丑闻。


BBC政治记者布莱恩·维勒(Brian Wheeler)说,公共健康危机对任何国家领导人而言都是重大考验,但最终导致约翰逊下台的不是首相及其内阁的政策决定,而是他自身的性格和行为招致质疑和批评,发酵成政治丑闻。


约翰逊35年的公共生涯中不止一次遭遇丑闻危机,在足以压垮其他政客的丑闻缠身之际往往可以脱险反弹,但这一次他的运气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儿时的志向——当“世界之王”


鲍里斯·约翰逊1964年6月19日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都是英国人,兄弟姐妹六人。他一头金发遗传自土耳其裔的曾祖父,阿里·科玛尔。


科玛尔曾是一位无畏的记者,还曾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前担任过内政大臣。20世纪初科马尔举家定居英国后将姓氏改为约翰逊。


鲍里斯的童年有一部分时间是在英格兰埃克斯穆尔自家农场的田园风光中度过的。他的兄弟姐妹们在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互不相让。


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Stanley Johnson)是英国保守党资深成员。七十年代早期成为首批欧共体专员,负责污染控制,因此举家迁往布鲁塞尔。鲍里斯在那里结识了未来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娜·惠勒(Marina Wheeler)。


不过,父母的离异让他不得不回到了英国的寄宿学校。


后来,他得到了著名的伊顿公学奖学金,不仅成了两位英国王子的学长,他的校长也曾是前首相布莱尔的舍监。


约翰逊很早就宣称,他的人生志向是成为“世界之王”。


约翰逊1983年进入牛津大学,曾任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主席,该辩论社1823年成立,有英国政治家的摇篮之称。图为1986年6月应邀在辩论社演讲的时任希腊文化部长莫丽娜·梅库利( Melina Mercouri)


从伊顿到牛津


在伊顿公学参加戏剧表演时,约翰逊因为经常忘记台词而成为同学的笑柄。他经常迟到,深信自己与众不同,未来前程无限,校规舍规对他不适用。


当年的舍监说,尽管约翰逊平时不拘小节,有各种瑕疵,他不是真的叛逆,在重要关节点从不越雷池。


1983年,约翰逊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化,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凭借个人魅力赢得众人欢笑、欢呼、拥戴,当上了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主席。跟他争夺过保守党党魁位置的麦克尔·戈夫也担任过这个精英组织的主席。


不过,这个职位是以偏离保守党传统,支持当时流行的社会民主主义换来的。


《纽约客》文章指出,约翰逊在竞选牛津辩论社主席职位时,先是表示支持当时很热门的社会民主党 ,当选后改变立场,转而支持保守党。曾有人提醒他这样出尔反尔会有后果,但历史似乎表明没什么人在意这种事。


他在牛津娶了据称是牛津校花的姑娘。可能因为婚礼上错穿了别人的裤子,也可能因为结婚戒指戴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失踪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


“妙笔生花”的记者


从牛津毕业后,约翰逊的事业起步并不顺利,第一份管理咨询的见习工作只做了一个星期。


1987年开始担任《泰晤士报》记者,但因编造了一句引语被解雇。该报当时的主编是他的教父,但还是决定炒他鱿鱼。


后来,《每日电讯报》看中了他,委以重任,1989年派他到布鲁塞尔担任驻欧共同体记者,1994年回伦敦总部担任助理总编、专栏作者,1999年出任右翼杂志《观察家》(The Spectator )主编,一直到 2005年。


这期间,约翰逊屡次得罪特定读者群。他曾用贬义词形容非洲人;曾说单亲妈妈的孩子“缺乏教养,愚昧,粗野,私生”。


BBC政治事务副主编皮纳(John Pienaar)形容,约翰逊的新闻报道“把事实与欧洲怀疑论者的想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约翰逊当年执笔的一篇报道宣称,布鲁塞尔聘用专业嗅探“确保欧盟粪肥味道一致”。


皮纳说,约翰逊还报道过“香蕉太弯不合法、避孕套尺寸不达标”等等。


但是,在约翰逊掌门期间,《观察家》发行量大增。


约翰逊的新闻生涯蒸蒸日上,开始成功涉足电视。涉猎范畴从汽车专栏到小说、电视纪录片,无所不包,他的专栏文集也成了畅销书。


他不修边幅,口无遮拦,不拘小节,但很会讨公众欢喜。伴随着新闻生涯的蒸蒸日上,约翰逊涉足电视,主持BBC热门秀《新闻问答》。该栏目本周一集,主持人和嘉宾一边解读新闻时事,一边斗机智、抖包袱。


许多观察人士认为,约翰逊的“口无遮拦”的言论、观点或许给他惹火烧身,但同时也为他积攒了人气。


这为他今后在政坛走红搭好了台。他的政治生涯中不乏大大小小的风波、危机,也曾因传出绯闻而丢了影子部长职务。


在入职《观察家》时,他已经和童年在布鲁塞尔的朋友、当时已是大律师的玛丽娜·惠勒再结连理,两人生育了四个孩子。


2012年伦敦奥运会把约翰逊推到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约翰逊承认同时有记者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不容易。他说:”我认为自己成功地同时骑两匹马有一段时间了,但两匹马之间的距离有些时候拉得非常大。“


他加入了当时的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的影子内阁,但因隐瞒婚外情被解雇。一年后,他又进入保守党新领导人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的影子内阁。


他们二人曾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同窗,卡梅伦比他年轻。


2001年,约翰逊当选保守党议员,代表距离牛津不远的亨利(Henley)选区。2008年约翰逊当选伦敦市长。


2012年伦敦主办奥运会。尽管组织工作与市府无关,但是,时任市长的约翰逊成了无头衔的奥运形象大使。一场体育盛事让世界认识了约翰逊。


约翰逊主管伦敦期间出台诸多抓眼球的政策,其中之一是2010年7月推出的“鲍里斯单车”。


伦敦共享单车计划用市长大人的“小名”命名,充分体现约翰逊既是政客、又是明星人气高到了什么程度。


约翰逊本人经常亲自做宣传,还曾和好莱坞明星“终结者”施瓦辛格一起骑着鲍里斯单车上街。


不过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共享单车根本不是约翰逊的构思,那是前任伦敦市长宣布的计划。


脱欧团队领头人


约翰逊的某些政策也曾受到广泛批评。比如,修建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花园桥,纪念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花了7000万英镑之后,这个宏大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这时候,约翰逊已经重返议会——他在2015年大选中再次当选议员。


2016年公投前,约翰逊在脱欧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相当不明确。他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主张英国必须脱离欧盟,但同时又草拟了另外一篇称英国必须留在欧盟。


关键时刻,约翰逊选择支持脱欧,这就意味着他站在了时任首相卡梅伦的对立面。


脱欧派赢得公投后卡梅伦辞职,约翰逊参选保守党领袖。不过那一次,特雷莎·梅胜出——所有其他候选人都在投票前退出竞选。不过,为了“表彰”约翰逊作为脱欧派领头人作出的贡献,梅政府任命他为外交大臣。


约翰逊和其他脱欧派在公投拉票时作出不实宣称:英国全民保健系统将每周拿到额外的4亿6千万美元


脱欧公投拉票期间,约翰逊的名字和一个不实口号挂上了钩:脱离欧盟,英国每星期将省出3亿5千万英镑投入全民保健系统。


不过,这并没有破坏他在脱欧支持者眼中的形象。后来约翰逊退出梅内阁,他说,梅首相和布鲁塞尔谈判应该更“大胆”。


出任保守党领袖/英国首相之后,约翰逊从来没有排除英国不会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


他曾坚称,如果保守党在本届大选中赢得多数,英国一定将在2020年1月31日离开欧盟。


在脱欧路上蹒跚挣扎三年依然无果的英国,观点鲜明、演技高超能成为拉票的强大武器。


约翰逊的职业生涯充分证明,这两项都是他的强项。


不过,历史将评价、后人将记住的可能会是,约翰逊兑现了承诺,带领英国成功跑完了“脱欧马拉松”。


出任首相


英国执政保守党获得2019年大选胜利,鲍里斯·约翰逊将继续担任首相。他形容,选民相等于给政府很大的权力“把脱欧搞定”。


这是戏称“金毛怪咖”的约翰逊“二进宫”。


2019年7月10日,约翰逊作为保守党领袖取代卸任的特雷莎·梅,首次进入唐宁街。当时批评人士抱怨,约翰逊这位首相只是由16万保守党党员投票选出的。


在2019年12月12日大选中,英国选民给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点了赞”,让它取得1987年以来最大的选举胜利。


约翰逊记者出身,后投身政坛。职业生涯自始至今不乏大大小小的风波、危机、绯闻。当初获选保守党党魁时,一众批评人士坚信,他不可能长期掌权。


事实证明,约翰逊首相任期的头几个月是艰难的。保守党在议会下院只有微弱多数,而脱欧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约翰逊与试图阻止他的议员们打游击,其中包括他自己政党的一些要员。


他曾采取了一个大胆且极具争议的行动 —— 要求暂停议会,以确保英国在2019年10月31日退出欧盟,无论是否达成协议。最高法院后来裁定此举非法。


2019年,他通过召集大选和竞选,以”完成英国脱欧“的承诺赌博,最后成功了,约翰逊以自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80年代鼎盛时期以来最大的保守党多数重新掌权。


他的脱欧协议获得批准,英国于1月31日离开欧盟。


新冠疫情爆发


在2020年初,与欧盟谈判贸易协议似乎将是他的政府的关键任务,英国脱欧则似乎是持久战。 但新冠病毒使一切陷入停顿。


几周之内,约翰逊被一场令人筋疲力尽的公共健康危机吞没。


政府似乎对大流行疫情准备不足,医护工作者面临防护装备短缺和新冠病毒重创老年护理机构的挑战。


约翰逊3月27日因新冠病毒测试呈阳性开始自我隔离。过了10天,他的症状仍未缓解,根据医生建议于当地时间周日(4月5日)晚间入住伦敦市中心的圣托马斯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度过了三晚。


不到三周后,他的未婚妻凯莉·西蒙兹(Carrie Symonds)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名叫威尔弗雷德(Wilfred)。这对夫妇于2020年5月底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秘密策划的仪式上结婚。


约翰逊一直不愿意谈论他的个人生活,但众所周知他有七个孩子——与西蒙兹的二个孩子,与惠勒四个孩子,以及与艺术顾问海伦·麦金泰(Helen Macintyre)的一个孩子。


在约翰逊夫妇的孩子出生之间的20个月里,与其他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英国的新冠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在疫苗的开发和接种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逐渐宽松的防疫政策表象之下,潜藏着各种问题。


英国新冠疫情开始恶化时,约翰逊和主持内阁紧急会议,制定了“四步抗疫”计划,3月12日宣布抗疫进入第二阶段,“延缓”阶段,建议民众尽量居家禁足,但没有像意大利那样实行严格封城锁国、取消大型公共活动、禁止公共场所聚集等防疫措施。


这种策略背后的各种考量之一,群体免疫理论,引发激烈争议。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赌博,弊远大于利,赞成者认为这有助于实现疫情“错峰”、避免“隔离疲乏”、避免医疗资源受挤兑,不堪负荷而奔溃。


另外一种批评指英国政府抗疫不力,延误战机,浪费了备战时间。


约翰逊曾经高度依赖的顾问多米尼克·康明斯(Dominic Cummings)2021年5月在一个特别委员会面前爆料,称约翰逊推迟了防疫封锁并无视科学建议,导致成千上万人不必要地死亡。


约翰逊首相个性鲜明,经常做出令人大感意外的事,被称为“打破一切规则的英国首相”


约翰逊还因唐宁街公寓的昂贵设计师改造而受到调查;唐宁街公寓是他与家人住在一起的,最初由保守党捐助者支付。


首相的道德事务顾问盖特勋爵(Lord Geidt)最终为约翰逊洗脱了指控,但他表示约翰逊对自己承担的角色“不够”尊重。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对首相行为不端、任人唯亲、傲慢、无视规则的批评。


约翰逊为了帮助因违反游说规定面临停职的盟友,议员欧文·帕特森(Owen Paterson),试图重写议员的纪律守则,似乎加深了这种印象。约翰逊后来承认那是一个“完全的错误”。


更糟糕的是,2021年11月,“唐宁街派对”被小报《每日镜报》首次曝光。一个多星期后,2021年的一段视频曝光,显示唐宁街工作人员不顾“不得在室内聚集、防止疫情扩散”的规定,开玩笑说要举行圣诞派对。


时任唐宁街10号发言人阿莱格拉·斯特拉顿(Allegra Stratton)曾在视频中开玩笑说“这不是一个派对,而是奶酪和葡萄酒”,她辞去了政府顾问的职务,泪流满面,抱憾不已。


约翰逊告诉国会议员,他对这段视频感到“愤怒”,并下令进行调查。但负责此事的西蒙·凯斯(Simon Case)在办公室主持了一次聚会后被迫辞职。


约翰逊被迫承认,在第一次防疫封锁期间,他曾在唐宁街花园参加“自带酒水”派对,但坚持认为那是工作。


当《每日电讯报》透露唐宁街的工作人员在爱丁堡公爵葬礼的前一天晚上开派对,以酒为燃料助兴,他感到了压力,为自己属下的行为向女王道歉。当时女王恪守社交隔离规定,在丈夫的葬礼上孤身独坐。


一份关于自2020年以来在唐宁街举行的16场派对的报告中,资深公务员苏·格雷(Sue Gray)说,有些事情本来不应该发生。她补充说,这些事件表明政府“领导失败”。


与此同时,工党在民意调查中大幅度领先,这是约翰逊成为首相以来的第一次。


然后是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对唐宁街和白厅违反封锁令开派对立案调查。警方对大流行期间发生的 12 起事件展开调查,83人交了126 笔罚款,其中收到定额罚款通知的人中有首相夫妇。


苏·格雷(Sue Gray)对事件的完整报告随后发布,揭示了全国民众居家隔离防疫的时候唐宁街10号的醉酒派对文化照旧的更多细节。


这份文件,以及随后泄露给媒体的照片展示了更多约翰逊在活动中与工作人员喝酒的令人尴尬的照片。


约翰逊首相的Covid政策和疫苗接种推广计划招致许多批评。


黯然辞职


面对选民日益增长的愤怒,保守党内反叛议员们决定将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推动对本党领袖的不信任投票。


那一次较量约翰逊获胜,但很快又卷入了人事任命风波,他任命的保守党副党鞭、国会议员克里斯·平彻(Chris Pincher)多次被控性侵犯之后受到调查。 党鞭是负责党纪的议员,他们的工作是努力确保所有议员在议会中投票支持党的路线。


7月6日,约翰逊为任命平彻道歉,承认自己 2019 年已经被告知对平彻的有关投诉,由于没有采取行动而犯了一个“糟糕的错误”。


此事引发了一连串的辞职,包括财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和卫生大臣萨吉德·贾维德(Sajid Javid)辞职,一天后又有几十人辞职。


至此,约翰逊终于承认失败,于7月7日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魁职务,这就意味着他最终也将离开唐宁街。


这位曾乐于打破规则、绝地重生的政治人物从权力顶端跌落,但不少人仍在揣测,他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谢选骏指出:约翰逊为何能在英国“打破一切规则”?因为他是个土耳其人!他的姓都是假货——这个“肮脏的土耳其人”的出身,让他即使当了英国首相,也不免二马分尸的命运。尽管他自鸣得意说自己是“从记者到首相”,但是“记者X首相”其实是两匹马,不在一条跑道上,迟早会弄得身败名裂——就像川普“肮脏的德国人妓院老板”的出身,不也被“花花公子X总统大人”的二马给分了尸了吗。这就是“祖荫”的副作用!

谢选骏:日本自卫队内鬼刺杀了不肯裸退的前首相——日本即将急剧转型的一个信号弹


《安倍中弹/枪手是前自卫队队员 听演说时还一起拍手》(编译张君尧2022-07-08)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8日上午于奈良市演说中突遭到枪击,嫌犯山上彻也随后遭到逮捕,更多现场画面也陆续曝光,包括凶嫌是如何从安倍背后悄悄靠近的片段。


根据推特上曝光的影片,当安倍开始演说时不时向民众鞠躬挥手致意,这段从安倍正前方拍摄的影片可以清晰见到42岁的山上彻也身穿灰色短袖上衣、戴着口罩站在安倍右后方,他不时环顾四周、还不时跟着现场民众一起拍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时机靠近安倍。


先前报导指出,安倍是在演讲到约1分52秒时从背后遭开2枪、击中左胸。奈良警方最初表示山上彻也使用的是霰弹枪,但后来已更改为手枪。目击者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声枪响后安倍并未停止讲演,直到第二声枪响他才倒地」。


另一名目击者透露山上彻也开火后将枪枝放在原地、面对警方上前压制时也毫无抵抗。


日媒FNN引述多位政府消息人士说法指出,当场被捕的41岁嫌犯山上彻也为海上自卫队的前自卫官,也住在奈良市的大宫町,现已被移送到奈良西警察署。


NHK报导,根据警方说法,山上彻也在调查中表示「自己对前首相安倍不满,因此打算杀死他」。


根据报导,山下彻也为前海上自卫队员,他于2002年以「任期付自卫官」入队并服役3年,最终于2005年左右退役。


谢选骏指出:从凶手冷静的作案过程及其被捕后的程式型坦白,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项自主行动,而是身为退伍军人,仍在执行组织布置的任务。


《安倍晋三遇袭后,妻子急离寓所,门前一片混乱》(2022-07-07 东网)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周五(8日)遇袭后,其妻子安倍昭惠在当地时间中午约12时半,乘车离开东京都涉谷区的寓所。大宅外有3至4名警员戒备,亦有大批采访安倍中枪事件的记者聚集,现场一片混乱。

另一边厢,位于永田町的安倍晋三事务所门外,也有超过10名以上记者等候消息,事务所关系人士向传媒表示,目前甚么也不知道。前内阁官房官员荒井广幸步离事务所时,指暴力事件令人发指,会冷静应对。

案发时获安倍站台的自民党奈良县联盟,同日下午1时将见记者,称安倍的讲话是在前一日晚上决定,此前没有想过会有威胁,并称对疑犯并没有印象。


谢选骏指出:遇刺的安倍的讲话活动是“在前一日晚上决定,此前没有想过会有威胁,并称对疑犯并没有印象。”——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把这个临时决定迅速透露给了嫌犯?显然,这里面有“内鬼”。


《细节曝光!安倍不治身亡 凶嫌今春开始密谋》(2022-07-08 新闻)报道: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今(8)日上午于奈良市为参议院候选人站台演说,遭一名男子从背后枪击,当场倒地失去意识,送医抢救后院方表示因出血过多仍不治身亡,享寿 67 岁。此外,日本媒体指出,该名凶嫌从今年春季就开始密谋犯案。


当地时间上午 11 时 29 分左右,安倍晋三在街头为同党参议员候选人站台,演说刚开始不久却遭 41 岁男子山上彻也从背后开枪,颈部及左胸分别中枪,当场血流不止,送医后仍宣告不治身亡。

当地时间 18 时左右,奈良县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召开记者会,院长及一同抢救的人员指出,医疗直升机于 12 时 50 分左右将安倍送达医院,然而安倍当时已处于心肺停止状态。


医院稍早召开说明会指出,安倍于12时20分到院,共出动20多人进行抢救后不治,颈部前侧有2处枪伤,伤口延伸至胸部,深达心脏大血管,抢救过程中心跳未恢复。此前,日媒报导枪手从安倍身后开枪,如今证实他颈后并无伤口。


安倍于当地时间17时03分身亡 凶嫌今春开始密谋


根据日媒《デイリースポーツ》报导,从现场影片来看,安倍晋三似乎是从背后遭到枪击,但根据主治医师福岛英贤表示,安倍颈部后侧并没有受伤。他也补充,安倍前颈的2处伤口相距仅5公分,而直升机抵达医院时,安倍的心肺已呈停止状态,此后进行了手术,试图找到出血的部位以止血,同时也大量输血,但由于他有多处出血,最终未能完全止血,心跳也没有恢复。


此外,根据日本媒体报导,凶嫌山上彻也曾製作多样类似手枪的凶器,推测从今年春季就开始准备袭击安倍晋三。


谢选骏指出:如果“凶嫌真在“今春开始密谋”,他怎会预知安倍会来奈良这个小小县城的?又怎么预知安倍在街头出现而且毫无警卫人员的?这怎么看都是一个预先由内鬼安排妥当的刺杀现场——目的就是要说服舆论相信“凶手是独狼作案”。由此可见,这个阴谋相当细致,因为阴谋家集团连新闻报道的工作都安排好了……未来的清查工作越是不了了之,就说明它涉及的层面越高——就像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详情,连五十多年后上台的大嘴巴总统川普,看了档案以后都吓得不敢吐露一字。所以我相信,很可能是日本自卫队的内鬼下令刺杀了不肯裸退的前首相安倍晋三——这是日本即将急剧转型的一个信号弹!


《疑凶透露刺杀动机 原计划自制炸弹引爆》(2022-07-08 香港01)报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早上在奈良街头演说时遇刺,下午不治身亡,终年67岁。据日媒引述调查人员报道,41岁疑凶山上彻也供称他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抱有怨恨,因而对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不满。也有日媒报道,山上彻也称原计划制造炸弹引爆,而不是用枪。


日媒TBS报道,居于奈良县、曾任3年海上自卫队成员的山上彻也向警方供称,自己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有怨恨,因而“瞄准”了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又指在知道安倍前往奈良后决定犯案。目前未知山上彻也所指的是哪个宗教团体,他否认因不满安倍的政治信念而犯案。他直接承认是自己行凶,“这肯定是我做的。”


日媒也报道,疑犯供称自己本来是打算製作炸弹引爆,而不是用枪,但实验后发现自製的炸弹未能成功,所以开始製作枪械,并称“今年春天左右就做好了”。


日本警方8日下午已前往疑凶山上彻也位于奈良市的住所搜查,发现了数个可能的爆炸品,正展开确认,并指疑凶至目前为止已制造了多支手枪和炸药。这次事件是发生在日本时间7月8日早上11时25分左右,安倍晋三最终不幸身亡,据医院称,他在当地时间下午5时3分离世,死因是失血过多,院方指安倍的伤口深,触及心脏。安倍原本计划在结束奈良市内的街头演说后,便会前往京都市内为自民党拉票,傍晚还计划去埼玉市继续拉票活动。


谢选骏指出:这个职业杀手身手敏捷、一击毙命,但是智商太低、掩饰不力——什么“自己对某特定的宗教团体有怨恨,因而‘瞄准’了与该宗教团体有关係的安倍晋三,又指在知道安倍前往奈良后决定犯案。”——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目前未知山上彻也所指的是哪个宗教团体,他否认因不满安倍的政治信念而犯案。”——这明显的大外宣在作案。至于“他直接承认是自己行凶,‘这肯定是我做的’”,一副大包大揽的舍我其谁,明显在掩护指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家伙很可能在狱中就会遭遇“意外”了。

谢选骏:里根总统枪击案自作自受



《枪支暴力如何改变了我的父亲罗纳德·里根?》(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07-06)报道:


41年前,在华盛顿一个小雨淅沥的寒冷日子里,一个年轻人用藏在夹克里的枪击中了四个人。那是很久以前,大规模枪击事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半自动武器也没有变得司空见惯。那天有很多“持枪的好人”,但这无济于事。几秒钟的功夫,四个男人中枪。其中一个人是我的父亲罗纳德·里根,他差点进了鬼门关,因为约翰·欣克利装进枪里的子弹是击中后会裂成碎片的破坏性子弹,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杀人。詹姆斯·布雷迪的头部被其中一颗子弹炸破,人生从此被改变。


枪手使用的是罗姆RG-14左轮手枪,可以方便地放在夹克口袋中。从那天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生活在对枪支的恐惧之中,尤其是隐蔽的枪支。现在,这种恐惧已经扩大,杀手可以全身披挂战术装备,携带AR-15式步枪袭击杂货店、学校、教堂、剧院——实际上是任何地方——并在几分钟内杀死数十人。许多美国人和我一样都感受到了这种恐惧,但这并没有为我带来安慰。事实上,这增加了另一个层面。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被恐惧所笼罩的国家:它削弱了我们,侵蚀了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更加脆弱,而不是坚定。


当最高法院最近裁定美国人有权在公共场合隐蔽携带手枪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让人担心的不再只是那些鬼鬼祟祟背着包、让警铃大作的人,或者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一件宽大夹克的人。也可能是那个几乎没有引起注意的人,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枪。像约翰·欣克利这样的人,他混进人群中,直到突然现身。


多年前,有人向我引用了他们认为是——这一点未经证实——罗马尼亚独裁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说过的话,说“如果你让人们足够害怕,你就可以为所欲为”。美国有些人很清楚这一点,并依此行事。当一个国家里,人人担心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合法携带着枪支的人,那意味着这个国家已被削弱,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恐惧是专制的温床,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崩溃的民主都是在恐惧的气氛中瓦解的。


但恐惧不是单一层面的。我们在合理的恐惧中学会了谨慎;我们学会了对什么事情要远离。


是我父亲教我对枪支保持合理的恐惧。我是在1950年代长大的,当时的电视节目主要是西部片,比如电视剧《荒野大镖客》(Gunsmoke)和《怀亚特·厄普的人生传奇》(The Life and Legend of Wyatt Earp)。剧中人都有枪,总有人中枪,他们会捂着伤口继续战斗。我的父亲决定让我们了解某些事实,它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不同。每次,他都会说这样的话:如果那个人真的在那个范围内被击中肩膀,他的一半手臂就会被炸掉。或者:他的大腿刚刚中弹。他是不会一瘸一拐向前走的。他会失血过多。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股动脉是什么。


在我出生之前,我父亲获得了隐蔽持枪证。那是1947年;他是美国演员工会的主席,那是一个反共狂热和劳资纠纷激烈的时代。他受到威胁说他的脸上会被泼硫酸。有一次他的轮胎被割破了。他说他把枪装在肩挂式枪套里,那是他生命中一段可怕的时光。他说,这样做很有必要,但并没有真正让他感到更安全。这不断提醒人们生活会如何急转直下,他不喜欢生活在恐惧中。他知道恐惧对生活的侵蚀。


我父亲差点被约翰·欣克利杀死,后来在他出院的那天,我和母亲护送他出来。世界看到他自信、无所畏惧。你们没有看到的是,特勤局在病房里给他穿了一件防弹背心,小心翼翼地把它绑在他胸口长长的切口上。那天晚上晚餐时,我问他现在是否会支持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立法。我父亲很顽固,他回答说不,更严格的法律也无法避免这样的事情。到1991年,他改变了主意,支持《布雷迪法案》,并为《纽约时报》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称“这种暴力必须被制止”。


尽管我父亲勇敢直视他的恐惧,他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他很少参加教堂礼拜。他说他害怕他会把其他人置于危险之中。几十年后的2017年,在我的几篇报道文章发表后收到死亡威胁后,我想到了他的话,我决定停止运营我的支持小组“超越阿尔茨海默氏症”。我每周举办两次活动,持续了六年,时间表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而我越来越担心我可能会将其他人置于危险之中。其中一次威胁很可能成为现实,以至于我联系了联邦调查局。我记得在“脉冲”夜店枪击案后,我坐在支持小组中,胃部痉挛,无法摆脱我们所有人都身在险境的想法。


枪支暴力触及你的生活后,你就再也回不去了。从那些失去孩子、亲人、朋友的人最深的伤口——最近的事件发生在尤瓦尔迪和布法罗——到幸存者,例如帕克兰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已经永远改变了,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再次发生;你总有一部分在警惕,总是怀疑陌生人。当有人把手伸进背包时,你会感到紧张。由于枪击事件在美国越来越普遍,几乎所有人都带着这种恐惧,即使他们自己的生活(目前)尚未受到枪支暴力的影响。


当国家令其公民感到无所畏惧,当他们对自己的自由和政府充满信心时,民主就会蓬勃发展,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民主会在恐惧的黑暗水域中消亡,而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为我们的生存而游泳,不知为什么咄咄逼人的一小群人想让我们淹死。


网民嚎叫:


二刀流 发表评论于 2022-07-07 07:12:37

楼下一个反枪的忘了一个事实,凶手在教室滥杀的时候带枪的家长们试图进入学校救人。反而是被警察铐走了,教室里替学生挡枪的教师并没有携带武器。但凡教师有枪起到作用比警察大。

notatwork 发表评论于 2022-07-06 22:07:43

“持枪法已经两百多年历史了”…为啥反对枪的左棍一上台就发生那么多枪击案件?

这事搞不明白还谈啥禁枪… 扯蛋!

notatwork 发表评论于 2022-07-06 22:04:35

里根好像没生儿子吧?


谢选骏指出:里根总统身为共和党人,喜欢舞枪弄棒却遭到枪击,生动诠释了“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他不用去教会了,他已经教会别人圣经的真理了。而那些号称清教徒的殖民者在利用枪支优势滥杀原住民、抢劫他们土地的时候,显然选择性地遗忘了圣经的教导——如果按照“血偿”法则来看,每年几万人的死亡远远不够,按照这样的速度,起码还不得维持个上百年?

谢选骏:假政府保护假货物



《政府为了打假做出了什么努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淘宝假货 2021-08-12)报道:


假冒伪劣——好像大部分措施针对的都是食品、药物之类的打假,但假冒名牌对品牌及国际影响恶劣,却没有有效措施控制?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分别来细说一下解答。


第一个问题政府打假。不知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带着怎样的疑问,是完全没有看到政府的努力还是说市场上假货太多以至于你误以为国家未采取任何有效行动?无论是哪一种都不重要了,接下来我就说说政府打假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食品专项打假。国家加大了食品安全整治力度,重点查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粮油、蔬菜、水果、调味料等,严厉查处“三无”食品和滥用添加剂劣质有害的食物,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小餐馆、杂铺店的整治和监管。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听见XXX店铺用了地沟油被处罚,这不就是政府做出的努力吗?


(二)药品、保健食品专项打假。国家对制售假冒伪劣的商品和保健食品的打击还是比较严厉的,对于各种疫苗、西药、减肥药、化妆品的监管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卷烟专项打假。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烟的营利却很高,所以有些人就背地里走私贩卖烟草以此牟利,我国也查获过不少假冒伪劣卷烟的案件。


(四)文化商品专项打假。从源头查清盗版出版物,假冒商标和外观包装的产品,严查商标、专利的侵权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在各个方面打假都是做出过努力的,但是我们会往往发现国家对食品一类容易造成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打击力度比较大,而一些文化商品的打假效果却不太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群众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对于前面那类食品危害到消费者健康的,群众自然不喜,有谁会傻到花钱买伤害呢?所以前面那些食品打击消费者都是百分百支持的,但是假冒商品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就不是特别大,买不起名牌包包的人谁还没有几个山寨包呢?正是人们有需求,才会造成假货横行,这也就解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假货?中国14亿人口,你没办法让所有的人都不去买假货,正品不否认它品质好但同时价格也很高,对于那些需求没那么高又没什么钱的消费者来说,假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至于第三个问题国家还能做什么?其实国家该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或许他们还应该提升一下对销售假冒产品的处罚力度,完善一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制度,至于其他的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比如大家尽量提升一下自己的意识,尽己所能不要去买假货,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侵权商家就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生存,权利人也应该积极打击各种侵权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公司进行维权,不仅让侵权者付出了代价,也让自己的损失得到弥补。


知识产权商业维权公司,拥有专业的法律团队,采用的是全风险代理,承担所有(律师费、公证费、交通费)费用,通过法院起诉,侵权索赔金额分成的合作模式,极大方便了知识产权所有人实现零成本维权。


网民嚎叫之一:


做啥了啊???你知不知道打假靠的是市场局。但是市场局自从不收管理费会费之后执法强制力直线下降。他们根本管不了那么多假货。只是口号喊得响而已。


问题的表述就出现了一点“想当然”的逻辑错误。


问题的逻辑是,“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完全消失”


然而现实社会并不存在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有着166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复杂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因此“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完全消失”这个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只能说


网民嚎叫之二:


“政府为打假做出了努力”=假货因政府的努力而消失了一部分。


对于政府对打假做出了何种努力,这个网站包含了这几十年来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领域所做出来的种种努力和现状,需要了解的话,每年的出的白皮书看就足够啦,只怕你没有耐心看而已。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公安部继续推进与国外执法机构的执法合作。组织地方公安机关与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开展代号为 “蓝色计划”的联合行动,成功破获钱某等特大跨国制售假冒箱包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8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7个,缴获假冒名牌箱包1.3万余个,制假原料2.7万平方米,价值1.07亿元,彻底铲除一个涉及中国、美国、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犯罪网络。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国驻华使领馆以及80余家境外企业和行业协会以各种形式对公安机关严打犯罪、有力保护知识产权表示感谢。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获得全球反假冒机构颁发的 “2012年度全球反假冒执法部门最高贡献奖”。

《深圳市2018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

2018年,深圳市公安机关“春雷”“云鹊”“云端”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战果显著,“云端”行动打击成效全省第一,共受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595件,其中立案560件,同比增长42.13%,破案447件,刑事拘留840人,提请逮捕610人,移送审查起诉633人。深圳市检察机关审查逮捕阶段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438件,同比增长21.3%,批准逮捕639人;审查起诉阶段受理案件439件,同比增长22.6%,决定起诉611人,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件比重过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韦某华侵犯著作权案入选2017年度广东省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深圳市各级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28296件,同比小幅增长,其中新收民事一审案件22781件,新收民事二审案件4479件,刑事案件962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8071件。

而至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制度的不够完善、司法效率过低、行政效能不足、以及民众的消费习惯、经济收入来分析,可以复杂到一篇五千字的论文。


第二个问题的很虚的回答,国家所能做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完善立法、司法、执法等等。


但是确实有更直接的回答,“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假货?”:是因为大多数国人都买不起真货,因为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真货”的所有权国家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简单说,绝大多数的国人都很穷。


“国家还有什么能做的?”其实最直接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买得起真货。


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网民嚎叫之三:


对于一个一搞就有可能变成“法不责众”的问题,怎么可能大力推进?就像马云说有人在淘宝上买几十块的劳力士,还怪淘宝假货泛滥一样,没人贪小便宜,何来假货横行?有需求才会有供应好吧。而且政府也不是没干活,每年被打掉的假货商家还是很多的,但架不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商家啊…要知道中国十四亿人口哎…


花无数精力去干一些永远无法改变的事情,还不如想办法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公民的素质,有钱买真货谁去贪小便宜?正经做事就能赚钱谁还顶风作案?政府本来就是对市场经济起调节引导作用,过度的干预和打压只会磨灭市场的活性。


要是所有的大品牌都只有国企才能做,不就完事了吗?只要不是国企出的就是假货,造假的都搞掉,剩下的都是真货,管理也方便快捷,哪来那么多假货?问题是能这么干吗?这不就是垄断吗?这不就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吗?


为什么一直说当年决定改革开放是关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腾飞成就举世瞩目?那是顶着无数压力无数风险无数问题做下的决定。市场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国企垄断行业自然管理上毫无压力,可是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了啊…既然选择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当然就要承担各种不明真相的质疑和诋毁。历经磨难的洗礼,才能创造出奇迹般的企业,诸如华为、阿里等,他们能在同行的挤兑中脱颖而出,国家也相信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一样能披荆斩棘。


很多人会说,什么阿里百度,不都是外资赚大头?也不想想,几十年前的中国,哪里有众所周知的大企业?


你说假货横行我不否认,但老干妈的辣酱、绝味的鸭脖、三只松鼠的坚果等,这些应该都属于很多人能模仿甚至造假的产品吧?可是他们都一路向前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这就证明,这条路可行,需要做的就是调控,引导企业自醒,不要让企业走上歪路,不断涌现的优秀企业会引发行业改革,产业转型,不够好的产品或是企业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人们收入和素质的提高也会逐渐排挤假货市场,自然而然就没了假货。


国家还需要做什么?静观其变,任其发展,审时度势,雷霆出击,最后就是合理规范,违法必究,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会给你一个答案。


谢选骏指出:上述作者都没搞懂一个道理——依靠“假政府”是无法进行“打假”活动的。山寨大国什么都假,关键因为政府是假的——假政府不仅保护假货物,还要制造一批假人来支持这个保护假货的假国假政府。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