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谢选骏全集第130卷: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



《外星看地球》第30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0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30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30


(另起一页)


内容提要

“网络主权”,就是互联网独立于主权国家的控制,仅仅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主权网络”,就是主权国家控制网络。前者通向自由的整合的网络世界,后者通向奴役的分裂的网络世界。为了适应互联网主权的时代,国际法应该变成全球法,并在全球法的基础上组建全球政府!

Synopsis

"Internet sovereignty" means that the Internet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ntrol of sovereign countries and only obeys the constrai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Sovereign Internet" means that a sovereign state controls the online world. The former leads to a free and integrated online world, and the latter leads to a divided online world of servitud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ra of Internet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law should become a global law, and a global government should b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global law!


(另起一页)


“外星看地球”,就是“超越地球观察地球”——从一个“对等的位置”而非“从属的位置”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现象。


上帝宗教 God Religion《外星看地球》第1卷

宗教战争 Religious Wars《外星看地球》第2卷

天子与人 The Son of Heaven and Human《外星看地球》第3卷

全球策 Global Strategy《外星看地球》第4卷

G2-中美联合体 G2-Chimerica《外星看地球》第5卷

两个世纪的内战 Two Centuries of Civil War《外星看地球》第6卷

病毒瘟疫 Virus Plague《外星看地球》第7卷

从暴民到暴君 From Mob to Tyrant《外星看地球》第8卷

党府论 On the Party Government 《外星看地球》第9卷

废垃论 On Human Waste《外星看地球》第10卷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外星看地球》第11卷

书面人物 Written Characters《外星看地球》第12卷

新闻人物 News People《外星看地球》第13卷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外星看地球》第14卷

政权杀戮 Regime Killing《外星看地球》第15卷

国家妖孽 National Devil《外星看地球》第16卷

科学与文化战 Science and Culture War《外星看地球》第17卷

历史力学 Historical Mechanics《外星看地球》第18卷

六四余波 The Aftermath of June 4th Massacres《外星看地球》第19卷

蒙古后清黄俄黄犹 Yellow Russian Yellow Jewish《外星看地球》第20卷

民主攘扰 Democratic Disturbance《外星看地球》第21卷

民族交汇 Ethnic Intersection《外星看地球》第22卷

难民行为学 Refugee Behavior Science《外星看地球》第23卷

权力碰撞 Power Clash《外星看地球》第24卷

人民主权与种族主义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Racism《外星看地球》第25卷

社会窃取 Social Steal《外星看地球》第26卷

猪义社会 Pig Right Society《外星看地球》第27卷

书评文论 Book Review《外星看地球》第28卷

台湾中国 Taiwan China《外星看地球》第29卷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网络主权还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or sovereign Internet《外星看地球》第30卷

(另起一页)


目录

前言、雅虎死于“丧失信用”

(上篇)网络主权

001、“网路主权”与“主权网络”

002、“道统”之作为思想主权

003、“反异教大全”完全采纳了异教的大全

004、“后人类时代”是思想主权的证据

005、“数码威权主义”能够镇压网络主权吗

006、中国传统中所见的思想主权论

007、“网路主权”与“主权网络”

008、“网络主权”的语义背反

009、“主权网络”偷换冒充“网络主权”

010、《圣经》与思想的主权

011、#Metoo运动不是女权而是网络主权的体现

012、百度比谷歌Google更像杀手

013、柏拉图《理想国》不知思想主权为何物

014、从互联网之战看义利之辩

015、法国的思想亡国

016、孤独是思想的载体

017、后真相时代与思想的主权

——“人是‘人所了解的万物’的尺度”

018、互联网浪淘尽杨振宁

019、互联网世界的两个阵营是美苏两个阵营的延续

020、互联网世界开始形成等级制度

021、历史原是新闻的腹稿

022、立竿见影的互联网主权

023、脸书FACEBOOK可能涉及多重阴谋

024、论“言论主权”

025、美国宇航局所确认的思想主权论

026、纽约时报为何仇恨网络

027、平面媒体哀求社交媒体了

028、屏幕是陷阱还是洞穴?

029、让·博丹不懂“主权来自思想”

030、思想不是生产力而是主权

031、思想主权创造了宇宙

032、思想主权的胜利

033、思想主权的时代已经降临

034、思想主权的颂歌

035、思想主权控制了互联网

036、思想主权与信息主权

037、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思想的主权

038、网络主权并非主权网络——中国大陆退出互联网世界

039、网络主权不该是对思想主权的误解

040、网络主权与信息孤岛

041、未来的世界孕育在我们现在的思想中

042、文字突破时间限制 网络突破空间限制

043、我看见早期互联网的历史

044、一切理论都是某种“主权要求”

045、宇宙的传感器

046、语言是记忆的载体

047、站在霸权上的思考

048、站在互联网上的思想

049、站在巨人的肩上非常危险

050、“替天行道”是思想主权论

051、主权与王权需要仰仗神的力量

052、专政国家也见思想的主权

053、资本是一种思想

054、最早的思想主权论

(下篇)政府主权

055、分裂的互联网是小国时代的恩赐

056、封闭社会能够网络领先吗

057、“好人法”转嫁政府责任

058、“互联网主权”是国家主权对思想主权的侵犯

059、80%的谣言来源于政府

060、100万肺炎死者为北京政府70周年垫背

061、迟到三十一年的忏悔

062、从首富到一无所有全靠“政府”

063、大数据整合导向全球政府的诞生

064、反网络主权的主角是国家主权

065、国家侵犯了网络的主权

066、国家主权蚕食思想主权的最新案例

067、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

068、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案例

069、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恶例

070、国家主权压榨网络主权

071、国家主权与网络主权之间的战争,刚刚揭开序幕

072、黑客才能揭穿政府的黑幕

073、欢迎共产党政府给2017年G20峰会献礼

074、极权政府能够控制每个大脑吗

075、量子霸权之下的全球政府

076、满清政府的继承人还欠我们一颗人头

077、没有中国政府何来治理办法

078、伦敦客配合国家主权扼杀思想主权

079、网络主权必将彻底改造国家主权

——“1984年噩梦”里的反极权主义

080、无产阶级为何无法阻止帝国主义战争

081、谁向“中国政府”特下一语

082、中国政府=私营部门=犯罪团伙

083、中国政府敲骨吸髓、国民生产毛额像火箭

084、中美洲难民入美犹如印第安人北伐

085、中央政府优于联邦政府

086、朱门酒肉臭、地铁病死骨

087、主权国家的办事人员都是趁疫打劫的盗匪

088、主权国家的专业就是甩锅

089、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一定失败

090、主权国家是原罪的突出代表

091、主权国家政府就是地球村里的大小村霸

092、自动化将消灭中产阶层

093、族群分裂是阶级划分的结果

094、祖国就要吃掉人民了

095、最好的人都在集中营里死去了

096、最后的西方殖民者

后记、新的教父时代之展望

(另起一页)

网络主权还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or sovereign Internet


《外星看地球》第30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0



【前言、雅虎死于“丧失信用”】


雅虎死了。死于“丧失信用”。

1999年的时候,我在雅虎“地球村”(GeoCities)建立了自己的网页:

〖谢选骏著作选〗(GB 网络版) 

包括以下内容:

〖空寂的神殿:中国文化之源〗 〖荒漠 . 甘泉:文化本体论〗 〖秦人与楚魂的对话〗 〖神话与民族精神〗 〖中国神话〗 〖向东方〗 〖零点哲学〗 〖联想与印证〗 〖八八八九论集〗 〖被囚禁的思想〗 〖天子,精神形式〗 

 [思想的太极](新) 

 [谢选骏论说文选](新) 

 〖谢选骏著作选繁体版〗(BIG5 网络版) 

可惜好景不长,没有几年,雅虎就单方面地改变游戏规则,最后还背信弃义地关闭了这个网站,使许多作者的心血付诸东流。

他们这是在用“前互联网时代”的规则办事。最后倒霉的是他们自己。新兴的力量很快就超过并取代了他们。

又过了几年,他们把网站内容卖给了别人,于是形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http://www.oocities.com”。

现在,“http://www.oocities.com”还可以查到我将近20年以前的作品:

http://www.oocities.com/xuanjunxie 

但是功能还不如将近20年前的当时。

你说,雅虎这样行事,能不遭受天谴吗?

网文《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说,原本可以成为Google、Facebook的“爸爸”,或者微软的“儿子”,最后却像“孙子”一样被贱卖,沦为互联网浪潮的“弃子”。

最近,卖身之后的雅虎(Yahoo!)宣布,正式改名为“Altaba”,被中国网友戏称为“阿里他爸”。

一颗巨星,就此陨落;一个时代,正式终结。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对“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来说,雅虎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但在70后、80后心中,雅虎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老司机”,只是,好久没有发车了。

从互联网的拓荒者,到现在的拾荒者。

从本可以收购Google、Facebook,到被Verizon收购。

从1000亿美元的市值,到48亿美元卖身。

长江后浪推前浪,雅虎死在沙滩上。

雅虎之败,败在哪里?

01.

互联网“帝国”,等于互联网的一切

1995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个毕业生,“华裔”杨致远和大卫费罗联手创立的雅虎正式上线。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与戴维费罗

最初,雅虎只是对网站站点进行了简单分类的分级目录,让网站资源变得有序,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早期的雅虎页面

随后,雅虎逐步扩张,建立了集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网页广告和网站建站平台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2016年的雅虎页面

1999年,互联网刚刚起步阶段,雅虎就拥有了1.2亿独立用户,其中1亿用户至少在雅虎的某一个频道或特色服务中注册过。

以电子邮箱为例,雅虎邮箱曾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43亿用户,很多中国网民的第一个邮箱即是后缀为@yahoo.com的雅虎邮箱。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曾经的雅虎邮箱

创立仅1年多后,雅虎就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上涨了154%,市值达到8亿美元。2000年1月3日,雅虎的市值一度达到1280亿美元。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雅虎上市

当年的雅虎,到底有多牛?

它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

它开创了互联网免费模式,即内容免费,广告收费。

2000年~2006年,它一直霸居全球互联网排名第一的宝座。

2006年全球互联网公司前20名中,它独霸3席,雅虎、雅虎日本和雅虎中国分别位列第1、第7和第14。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美国的Google、Facebook,中国的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无一不是它的追随者和模仿者。

当年的雅虎“帝国”,几近无敌,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整个互联网。

难怪一些专家不无夸张地说:“Internet有朝一日将改变整个世界,但若没有YAHOO!,恐怕连门还摸不着呢。”

02.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能买却不买,能卖却不卖

Internet摸到门了,正在改变着世界。先驱者雅虎,却迷路了。

①错过Google

1997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学生,搞了一个叫“BackRub(网络爬虫)”的研究项目,想要以100万美元卖给雅虎,这就是Google的雏形。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Google1998年的页面,标识后面也有个惊叹号,可能在模仿Yahoo!

高冷的雅虎却无动于衷,到了2002年,雅虎幡然悔悟,开始认真考虑收购Google,才发现已经买不起了。

今天,Google的市值是5000亿美元。

②错过Facebook

2006年,雅虎报价10亿美元准备收购Facebook。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投资者几乎同意了这个交易。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Facebook早期的页面

当时正值Facebook内忧外困,雅虎便趁火打劫,在最后关头砍价至8.5亿美元,倍感羞辱的扎克伯格,在董事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撕烂雅虎递交的协议书。

过了几个月,雅虎又提出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收购价,被Facebook拒绝。

今天,Facebook的市值是3000亿美元。

③错过微软

2008年2月1日,微软开出450亿美元的高价,溢价60%,向雅虎抛出橄榄枝,希望通过两者的联姻,打破谷歌在搜索和在线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

雅虎却认为报价大大低估了雅虎的市值。

3个月后,微软又将报价提高到了500亿美元,不过依旧被后者拒之门外。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微软洽购雅虎,各方一直看好,最后却不了了之

错失了这次高价卖身的机会,雅虎犹如货架上的打折商品,无奈地等待着讨价还价,煎熬地期待着买家光临。

2016年7月25日,美国通讯巨头Verizon宣布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对于曾经的互联网巨人来说,这个结局更像是一场羞辱。48亿美元的售价还不到巅峰时期千亿估值的一个零头。

03.

老司机,为什么翻车了

与雅虎同年上线的亚马逊,始终保持稳步上升,成为市值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的科技圈第四强。

只比雅虎年轻两岁的谷歌,在走过18年历史之后,依然处于持续上升通道。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雅虎这位互联网“老司机”,为什么就翻车了呢?

①迷失在产业更替中

仅仅错过搜索引擎,并不致命。

致命的是,雅虎在电商、视频、社交网络、游戏、微博等兴起的时代也鲜有建树,导致其地位日益边缘化。

2012年,“硅谷女神”玛丽莎梅耶尔出任雅虎CEO,先后收购了50多家公司,涉及社交网站、轻博客、视频、游戏、电话会议系统等领域。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雅虎收购的部分公司

结果,不少公司在被收购后不久便关停了业务或逐渐消失,雅虎因此被称为“创业公司杀手”。

②大公司病上身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雅虎官僚作风日盛,造成组织资源的大量浪费。

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公司基本都是创始人主导,唯独雅虎是职业经理人主导。

更加奇葩的是,雅虎22年换了7任CEO,最长的任期6年,短的仅4个月就被董事会赶下台。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雅虎却在管理层频繁的变动与更迭中,摩擦内耗、左右摇摆,与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走向衰落。

原本可以成为Google、Facebook的“爸爸”,或者微软的“儿子”,最后却像“孙子”一样被贱卖,沦为互联网浪潮的“弃子”。

雅虎之败,时也,命也?抑或,作也?

雅虎倒下了,我们不用太过悲伤。

毕竟,柯达、诺基亚,也是这样倒下的。

毕竟,时代的新浪潮,总是要踩着几块鹅卵石,继续向前奔涌的。

雅虎之死:从1000亿市值到48亿卖身,如今连名字都没保住

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

雅虎的倒下,之于我们个体的意义,不是少了一个浏览新闻的网站,而是提出了一个命题:企业或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当今之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财富急剧积累……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大变局”的亲历者甚至是推动者——

大江东去,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上,但是,千万不要停止不前!

谢选骏指出:对于上述悼念雅虎的文章,有读者评论说:“雅虎之死的真实原因是,yahoo是被中国毁的。yahoo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国了。而中国却是利用雅虎,帮助自己的互联网企业起步。然后又把雅虎抛弃。”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雅虎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它太贪婪了,反而把自己噎死了。

(另起一页)

(上篇)网络主权



【001、“网路主权”与“主权网络”】


网文《网络主权》报道:

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和Internet sovereignty)是一个具争议性的概念。1996年,网络语言家约翰·佩里·巴罗(John Perry Barlow)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一文,提出“网络主权”(Cyber-Sovereignty)的主张:“你们没有任何道义上的权力来统治网络空间,你们也没有任何使我们惧怕的方法来执行,网络空间不存在于你们的领域之内” 。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首次明确“网络空间主权”概念,规定: “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谢选骏指出:上面出现了两个“网络主权”,第一个意思是“网络自身具有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就像人身一样,不得任意侵犯。第二个意思是“国家主权分割控制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个错误的“网络主权”也就是“国家主权分割控制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不该叫做“网络主权”,而应该叫做“主权网络”,否则就是偷梁换柱了。

这个“主权网络”认为:“网络主权”就是一国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和表现。对内,网络主权指的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监督、管理本国互联网事务;对外,网络主权指的是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和攻击。

背景

《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权最核心的特征是独立,它的含义因时而变,代有损益。在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古今之变中,主权标志着政权对神权的独立,人对神的自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民族国家的形成中,主权标志着一国与他国的并列,族对族的自立;在二战之后围绕着联合国所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中,主权标志着一国内政外交的自主,以及独立承担国际权利义务的资格。而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和对生活世界认识的深化,今天的主权已经从领陆延伸到领海和领空,从政治延伸到文化和经济,不断丰富新的内涵。

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自然也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它是信息自由流动的主脉,意见自由交流的论坛,志趣相投者的社区,事业经营者的阵地,市场腾飞的翅膀,国家繁盛的支点。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继陆、海、空、天之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五疆域。 

理解

网络主权作为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管辖权,指的是主权国家对本国网络加以管理的权力,比如通过设置准入许可限制未被授权的网站接入到网络中,对不服从管理的网站立刻停止服务,对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态加强整顿等等。

二是独立权,就是本国的网络可以独立运行,无须受制于别国。目前,全球绝大多数顶级服务器都在美国境内,理论上,只要美国在根服务器上屏蔽该国家域名,就能让这个国家的顶级域名网站在网络上瞬间“消失”。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制网权,有能力威慑他国的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各国的网络还无法实现独立存在。

三是防卫权,指的是主权国家具有对外来网络攻击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前面提到,全球13台域名根服务器中美国掌握10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针对根域名服务器被攻击、关停等紧急情况作出积极的预判和应对。目前,一些国家自主研制服务器,就是很好的防卫能力建设,一旦根服务器被关停,还能实现本国内部网络联通。此外,针对一国的网络舆论攻势,主权国家也应该做好应对之策,必要时进行自我保护。总之,防卫权要求主权国家要拥有设置网络疆界、隔离境外网络进攻、抵抗和反击的能力。

四是平等权,指的是各国的网络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互联互通,不分高低贵贱。平等权要确保各国对网络系统具有平等的管理权,保证一国对本国互联网的管理不会伤及其他国家。现有的互联网相互依赖过强,互联网强势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往往也会使弱势国家被迫接受。

争论

在国际社会中,网络主权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单个国家所管辖、支配,因而网络主权一说不成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虽然无国界,但是网络基础设施、网民、网络公司等实体都是有国籍的,并且是所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理所应当受到所在国的管辖,而不应该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权的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各国虽然在网络主权的提法上各执己见,但在实践层面却无一例外对本国网络加以严厉管制,防止受到外部干涉。 

深化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的《日内瓦原则宣言》以及2005年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中,都有“网络主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真实而客观的实践”类似表述。

联合国曾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三度成立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持续研究信息安全领域的现存威胁和潜在威胁以及为应对这些威胁可能采取的合作措施,达成了和平利用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原则等重要共识。

2010年6月,中国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应受到尊重和维护。尽管彼时没有提及网络主权或网络空间主权,但所持的价值立场,一目了然。

2013年6月24日,第六次联合国大会发布了A/68/98文件,通过了联合国“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发展政府专家组”所形成的决议。决议第20条内容是:“国家主权和源自主权的国际规范和原则适用于国家进行的信息通讯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管辖权。”在方滨兴院士看来,这一条款的本质就是承认国家的“网络主权”。这说明“网络主权”理念已被联合国所认可和接受,国家主权在网络行为上是行之有效的。 

2014年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国会演讲,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中就表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透明的网络空间。

2015年12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

自我评价

尊重网络主权,不意味着关上大门,闭网锁国;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自娱自乐;也不意味着背弃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尊重国家主权,标注了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也为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明确网络空间的主权原则,既能体现各国政府依法管理网络空间的责任与权利,也有助于推动各国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既要明确网络主权,也应该尊重网络主权;既要尊重网络主权,就应该凝聚共识、扩大共识,在互联网治理上多合作。

谢选骏指出:这个冒充“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的“主权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为何错误?因为按照上述说法,那就不是网络主权了,而是网络奴性了!这样的“主权”,到让我想起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他用回教徒那里贩卖来的亚里士多德,取代了基督教的神圣启示,可谓偷梁换柱,罪莫大焉。既然如此虚妄的路子开了,就会沿着理性主义统治、启蒙运动主宰的途径一直走下去,一直走进黑格尔的死胡同里。在这种意义上,《神学大全》其实也是《联共教程》的原型。这种“主权网络”的“科学模式”是无法整合现代社会的,只能起到分裂作用,最后只能遭到淘汰取代。我想,原生意义的“网路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并不冒充神圣,只是展示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网络有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自由——仅有自由还不能保障自由,网络必须拥有自己的主权!

互联网和全球网络空间的兴起发展,使得传统的绝对化的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网络主权不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互联网的自由化、无边界性,国家独立性、固定边界有着鲜明的不同,国家主权不得不让渡部分主权或自我限制主权,以促成网络主权的基本保障。

网络主权并不建立地域权力中心,也不依赖固定的边界和障碍”——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可成为国际政治角力的战场,网络主权应该独立于国家主权,并且限制国家主权的作恶。

取代了《神学大全》的“主权网路”(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让国家主权来分裂网络!我们要的是“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它能沟通人类、整合世界!

2018年1月29日



【002、“道统”之作为思想主权】


网文《道统》报道:

道统之说最早于孟子,其言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隐然以继承孔子自任。

唐代的韩愈明确提出道统之说,《原道》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天道的传播脉络,起源于黄帝。天道心法古代是依靠心传,历经公元前两千年的心传后,只留心法不见心传,从老子而分支形成了两支中国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只是道教将老子道教化,韩愈的现实主义排除宗教而淡漠了老子。

道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庄子形成道家学派。自庄子起心传尽失。

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 “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朱熹则认为,儒家的道统是以周敦颐、二程(颢、颐)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继周、程为儒家正统。反道学家认为,道统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因而进行猛烈抨击。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宋代的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传人,他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复明,为功大矣。”宋代朱熹进一步将韩愈儒道传授系统的思想概括为“道统”,把伏羲列为首位,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但朱熹把韩愈排除在外,认为是程颢、程颐继承孟子,朱子认为“千百年来无人晓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说得方分明。”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黄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宋史道学传》更充分肯定朱熹继承儒家“道统”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认:“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清鞑康熙有言“朕维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之道统,即万世之道统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清初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民国时代,伪基督徒孙中山曾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伪基督徒蒋中正说:“继承了国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国父之后,嬗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统。”某些新兴宗教,如一贯道,亦受到道统之说的影响。

批判指出:道统之说则受到陆九渊、叶适等人的批判。陆九渊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甚事?”又说:“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为科举之文耳。谁实为真知其道者?口诵孔、孟之言,身蹈杨、墨之行者。盖其高者也。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尚何言哉?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

叶适不承认“曾子、子思、孟子”的继承孔子说法,他说:“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又说“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认为“学有本始,如物始生,无不懋长焉,不可强立也”,“是则敬者,德之成也。学必始于复礼,故治其非礼者而后能复。礼复而后能敬,所敬者寡而悦者众矣,则谓之无事焉可也。未能复礼而遽责以敬,内则不悦于己,外则不悦于人,诚行之则近愚,明行之则近伪;愚与伪杂,则礼散而事益繁,安得谓无!此教之失,非孔氏本旨也。”

陈寅恪指出,韩愈的“道统”说,表面虽受孟子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影响亦大矣哉!”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所谓“道统”,是思想主权的一种表达,一种人文主义的表达,而且,还或多或少被官府化了。显然,孟子所谓“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其中大多是官府首领。孟子又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有人认为他是“隐然以继承孔子自任”,但上述排列方式不免让我觉得孟子具有争权夺利的意识。再加上孟子篡改十伦为五伦,其机心深不可测也。从此推断,孔子周游列国的举动,其实是在发动一场文化战争——孟子也是如此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涉嫌颠覆各国政权,并阴谋篡改和篡夺“道统”这一思想主权。至于后来韩愈、程朱,都是官迷,因此近人陈寅恪不够了解他们的强权意志。陈寅恪认为韩愈的“道统”说,表面虽受孟子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影响亦大矣哉!”——但事实上,禅宗并不求官心切,因此和道统学说形似神异,相去甚远。



【003、“反异教大全”完全采纳了异教的大全】


《作为“真理大全”和“哲学大全”的〈反异教大全〉——〈反异教大全〉汉译者总序》(2017-09-15 段德智)写道:

《反异教大全》是托马斯·阿奎那于1259—1265年间亲自执笔完成的一部全面系统论证其思想体系的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巨著。全书共含4卷463章,其中第1卷“论上帝”含102章,第2卷“论创造”含101章,第3卷“论运筹”含163章,第4卷“论救赎”含97章。整部著作(包括其中第4卷)都是依照从上帝到上帝的运作,从上帝的内在运作到上帝的外在运作(创造和运筹)这样一个逻辑程式展开的。

《罗马书》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①]尽管在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的历史上,先后涌现过奥利金、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爱留根纳和安瑟尔谟这样一些影响深远的重量级人物,尽管他们也写过《第一原则》、《反异教的信条》、《上帝之城》、《自然的区分》和《宣讲》这样一些不朽的著作,但在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问世之前尚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像托马斯这样对于使徒保罗这番话作出过如此真诚和全面的回应,尚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写出过一部能够像《反异教大全》这样依据托马斯所改造和革新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藉着所造之物”将“原显明在人心里”的“人所能知道的”“上帝的事情”如此清楚明白、全面系统再现出来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视为基督宗教思想史上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

我们这个序言的根本目标即在于针对人们对《反异教大全》的种种歧见和纷争,对托马斯的这样一个理论创举给出一个较为扼要的说明。

一、《反异教大全》:一部托马斯“最个人化”的皇皇巨著

《反异教大全》这部“皇皇巨著”是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达”(one of the great expressions),堪称托马斯主义的“一个光辉典范”(a good example):不仅是托马斯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一部堪与其《神学大全》相提并论的著作。[②]尽管人们对《反异教大全》的内容见仁见智,但对其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却几乎众口一词。大多数托马斯的研究者将他的“两全”(即《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规定为他的代表作,即或有人将其他著作列入其中,却没有人在谈托马斯的代表作时不谈及他的“两全”的。例如,约翰·英格利斯曾断言托马斯一生写过三部“伟大著作”:《〈箴言四书〉注》,《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③]《反异教大全》第1卷的英译者安东·C.佩吉斯则声称托马斯有四部“值得特别关注”的著作:《〈箴言四书〉注》,《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和《神学纲要》。[④]

《反异教大全》在托马斯的众多著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被视为其代表作中一部在许多方面都“最个人化”的著作。[⑤]

《反异教大全》之所以能够被视为托马斯代表作中“最个人化”的著作,首先是因为它是一部托马斯“从头至尾”“亲笔书写”的著作。托马斯著作等身,如果将其著作汉译出来,恐怕有两千万字之多。但其写作生涯却并不太长,只不过20年之久。[⑥]他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暂的写作生涯期间取得如此众多的学术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学术秘书的帮助。据说,托马斯一生“亲笔书写的著作”很少,其著作大部分都是由他“口授”,由其秘书“记录”而成的。[⑦]

其次,《反异教大全》之所以能够被视为托马斯代表作中“最个人化”的著作,还因为《反异教大全》是托马斯的一部“完整”的大部头著作。如所周知,《神学大全》虽然是托马斯一部声誉卓著的大部头著作,却又是托马斯的一部未竟著作。该著第三集“教义神学”在写到“论圣事”的第三项圣事即“告解”圣事时,便在“告解”圣事未写完的情况下戛然而止。现今刊行的《神学大全》第三集的其余部分(包括“论圣事”(续)、“论复活”、“论最后之事”和两个附录)均由其秘书依据其早年著作《〈箴言四书〉注》和《反异教大全》的结构、条理和内容补充而成。

最后,《反异教大全》之所以能够被视为托马斯代表作中“最个人化”的著作,还在于《反异教大全》是托马斯代表作中惟一一部从正面来全面系统深入论证其思想体系的大部头著作。《〈箴言四书〉注》是托马斯对彼得·隆巴迪《箴言四书》的一个评注。而《神学大全》则是按照当时大学教材的流行体例编著的。该著不分章节,全部依照问题的形式展开。全书共含611个问题,其中第一集“论上帝”含119个问题,第二集“伦理学”含303个问题,第三集“教义神学”含189个问题。在每个问题下依据不同情况设立数量不等的子问题,而每个子问题又都是按照当时流行的三段论式展开,即先列举“反题”,再列举“正题”,最后再针对反题对正题的内容进行发挥。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推理区分为“证明”和“辩证”两种,并且强调了“证明”对于哲学的特别重要性,断言:“辩证法只是批判,哲学却要求知识。”[⑧]《神学大全》显然主要是依照辩证的方式或驳论的方式展开的。与此相反,《反异教大全》却主要依照“证明”的方式展开。与《神学大全》不同,也与托马斯的绝大多数著作不同,《反异教大全》不是以“问题”展开的,而是以卷和章的形式展开的。其理论之宏伟、论述之系统和结构之严谨,即使在托马斯的著作中也是少见的。[⑨]如果我们想要从正面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理解托马斯的思想体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阅读和理解《反异教大全》开始。

但从历史上出版的情况看,《反异教大全》也有一个致命的硬伤,这就是它的标题的不确定性。就我们所知,现在保存在罗马梵蒂冈图书馆的《反异教大全》的原著残缺不全,不仅只有现在刊行的著作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连一个具体书名也没有。这就是说,托马斯究竟将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叫做什么,至今对于我们依然是一个谜。至今流传下来的《反异教大全》的种种版本不是由出版者和翻译者根据手抄本和印刷本确定下来的,就是由出版者和翻译者根据正文的内容自己确定下来。在一些中世纪的手稿中,其标题为《论天主教信仰真理:驳不信者所造成的错误》。[⑩]但比较流行的则是《反异教大全》。[11]此外,至19世纪,《反异教大全》这部著作还“多次”(several times)以《哲学大全》(Summa philosophica)的书名出版发行,以与《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相比照。[12]当代著名的托马斯专家克雷茨曼根据该著作的内容也极力主张对照《神学大全》给其取名为《哲学大全》(Summa philosophica),断言:这样一个书名虽然也可能误导读者,却能更精确地表达《反异教大全》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第1—3卷的内容。[13]

与此相关,托马斯的研究者对《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和学科性质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学者强调它的护教学或传教的写作动机,将《反异教大全》视为一部护教学著作或专供传教士使用的一本传教手册。其实,早在14世纪初,即在托马斯去世后不久,就有人将《反异教大全》视为一部护教学著作,并且被视为中世纪护教学的惟一一部代表作。1313年出版的《天主教新百科全书》的“护教学”条目在谈到中世纪的护教学时,提到的“惟一”思想家即是托马斯·阿奎那,提到的“惟一”一部著作即是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14]不仅如此,该词条的作者还盛赞托马斯所撰写的《反异教大全》这部“皇皇巨著”“在这一领域内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15]现代学者佩吉斯也将《反异教大全》称作“传教士的护教指南”(a manual of apologetics for missionaries)和“基督宗教护教学(Christian apologetics)的一部创造性的甚至革命性的著作”。[16]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立场,强调《反异教大全》的“教学动机”(the pedagogical motivation)和学术性质。[17]至于《反异教大全》的学科性质,研究者们也见仁见智。一些研究者,如佩吉斯,宣称《反异教大全》是“一部有关基督宗教学说的著作”(a work of Christian teaching)或“一部基督宗教信仰者的著作”(the work of a Christian believer)。[18]另一些研究者,如克雷茨曼,则强调《反异教大全》的哲学性质。1994年,克雷茨曼在牛津大学作关于《反异教大全》的演讲时所用的总题目即为“自上而下的哲学”(Philosophy from the Top Down);[19]后来他在出版其关于《反异教大全》第1卷和第2卷的研究成果时又分别冠以《有神论的形而上学》和《创造的形而上学》的书名。[20]所有这些显然都旨在渲染作为“哲学大全”的《反异教大全》的学科性质。

不难看出,无论是研究者对《反异教大全》书名的歧见,还是研究者在《反异教大全》写作动机和学科性质方面的纷争,所关涉的都并非《反异教大全》中的某个局部问题,而是关涉《反异教大全》的全局和理论深度问题。鉴此,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些歧见和纷争,实在是我们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反异教大全》全书内容的一个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换言之,倘若我们对于这些歧见和纷争没有一种初步的先行了解和认识,我们便很难对该著有一种高屋建瓴和统揽全局的理解和把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依据文本对这些歧见和纷争作出必要的应对,对《反异教大全》的思想体系从宏观的维度给出一个较为精准的理论定位和粗线条的勾勒,规定为我们这个“汉译者总序”的根本目标。

二、“夜间观牛”与“树叶之异”:“哲学家”与“神学家”之辨

不过,从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和学科性质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托马斯的学术身份问题。因为《反异教大全》作为一项学术成果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其作者理论思维和写作活动的直接产物。因此,离开了对作者身份的科学甄别,无论是《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还是其学科性质就都不可能得到比较精准的说明。鉴此,在对《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和学科性质作出比较具体的说明之前,对托马斯的学术身份做一番先行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但当我们探讨托马斯学术身份这样一个话题时,我们又在所难免地遭遇到无尽的历史纷争,甚至遭遇到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学术身份与学科性质的循环论证。布莱恩·戴维斯极其重视托马斯的学术身份问题,曾经相当敏锐地捕捉到了托马斯究竟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神学家的问题。他在阐述托马斯的思想时,讨论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21]但他给出的例证却不够典型,给出的说明也不够中肯和深入。他曾经给出了两个针锋相对的例证,一个是安东尼·肯尼,另一个是罗素。其中安东尼·肯尼强调的是托马斯的哲学家的身份,罗素强调的则是托马斯的神学家的身份。戴维斯所提供的安东尼·肯尼的理据在于他曾经把托马斯视为“西方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22]他所提供的罗素的理据则是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托马斯所说过的一句话:“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23]。他不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那样,始终不懈地追逐着议论。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他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这个真理;这也就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所公布的真理。”[24]

应该说,戴维斯的上述论证是缺乏逻辑力量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关于肯尼的立场只是提供了肯尼的一个论断,并未提供任何进一步的论据和论证,更是因为他关于罗素立场的说明完全不得要领。因为按照戴维斯的说法,罗素强调托马斯是一位神学家而非一位哲学家的基本理据仅仅在于他指控托马斯在其进行哲学思索之前就“早已知道了”天主教的信仰真理。请问,在整个中世纪,有哪一位基督宗教思想家不“早已知道了”天主教的信仰真理呢?倘若罗素的所谓“知道”指的是“服从”,则在整个中世纪,究竟有几个基督宗教思想家不主张和强调哲学思索应当“服从”天主教的信仰真理呢?诚然,广义的中世纪哲学,除拉丁哲学外还包含犹太哲学和阿尔伯哲学。如果说拉丁哲学的通则在于哲学思索服从天主教信仰真理的话,则犹太哲学(如阿维斯布朗和迈蒙尼德的哲学)的通则便显然在于哲学思索服从犹太教的信仰真理,阿尔伯哲学(如阿尔法拉比、阿维森纳的哲学)的通则便显然在于哲学思索服从伊斯兰教的信仰真理。诚然,也许我们可以因阿维洛伊宣布“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最高真理”,强调哲学家高于神学家而将其视为中世纪哲学家中的一个另类,但即使阿维洛伊也明白无误地宣布:“哲学并不包含任何反乎伊斯兰教的东西。”[25]照此推论,我们岂不是要得出整个中世纪根本没有一个哲学家和根本不存在任何哲学的怪论?恩格斯在谈到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时,曾经突出地强调了宗教神学“万流归宗”的支配地位,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26] 如果我们考虑到中世纪哲学的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中世纪意识形态的这种一般特征,我们对于中世纪哲学“知道”和“服从”宗教神学的这样一种精神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时代性时,一方面指出:“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它是精神发展的全部锁链里面的一环,因此它只能满足那适合于它的时代的要求和兴趣”,另一方面又指出:“每一哲学在全部过程里是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它一定的地位,在这地位上有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必须依照这样的规定去认识它的特殊性格,必须承认它的地位,对于它才有正确合理的处理”。[27]这就是说,中世纪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服从和服务宗教神学正乃它的“特殊性格”。事实上,哲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神学处于一种互存互动的关系之中。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不仅从逻辑层面而且还从历史层面对哲学与宗教神学的统一性作出了鲜明的强调。黑格尔一方面指出:哲学与宗教有“一共同的内容”(即都以“完全普遍的对象”为内容),“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另一方面又指出:“哲学涉及宗教,宗教也涉及哲学”乃一个“既成的事实”。[28]也正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才将哲学与宗教一起规定为其“绝对精神”的基本形态。在《宗教哲学》中,针对宗教为非世间事物的认识而哲学乃世间事物的智慧这一割裂哲学与宗教的说法,黑格尔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哲学并非世间的智慧,而是对非世间者的认识”,是“对永恒者、作为上帝者以及与其自然相关联者之认识”。“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29]相比于西方其他历史阶段的哲学,中世纪哲学不过将哲学的这一理论特征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已。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中世纪哲学不仅具有其他历史阶段的哲学所共有的“普遍性格”,而且也具有为其自身所特有且为其他历史阶段的哲学所或缺的“特殊性格”,从而当我们讨论中世纪哲学“知道”和“服从”天主教的信仰真理这一话题时,我们所讨论的并非如一些思想家所说的是哲学的存废或哲学家的有无问题,而是哲学性格的共殊问题。更何况正因为中世纪哲学具有这样一种“特殊性格”,它才在哲学上作出了超越古希腊哲学的特殊贡献。例如,中世纪哲学不仅将作为古希腊哲学最高范畴的“存在”由一个纯粹逻辑概念提升为一个最高实存概念,而且还将其规定为一种“活动”或“创造活动”,这对于希腊哲学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再如,中世纪哲学提出的个体性原则也是绝大多数古希腊哲学家所不可想象的。[30]应该说,所有这些都是后世哲学应当认真借鉴和努力汲取的极为宝贵的哲学资源。[31]

一些思想家由于无视和误读了中世纪哲学的时代背景和“特殊性格”,根本否定中世纪哲学的存在,全然无视中世纪哲学的历史功绩,从而根本丧失了审视和评估中世纪哲学的资质,丧失了审视和评估托马斯及其《反异教大全》的资质。因为倘若将“知道”和“服从”宗教信仰真理作为区分哲学与神学、哲学家和神学家的尺度或标准,那在托马斯与安瑟尔谟和波那文都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在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与安瑟尔谟的《宣讲》和波那文都的《心向上帝的旅程》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在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之间还有什么区别?人类哲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承继性究竟何在?这就势必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立场。当年,黑格尔在批判谢林“绝对的同一”观念或抽象的“绝对”概念时,曾经指出:“无论是把‘在绝对中一切同一’这一知识拿来对抗那种进行区别的、实现了的或正在寻求实现的知识,或是把它的绝对说成黑夜,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切牛在黑夜里都是黑的那个黑夜一样,这两种作法,都是知识空虚的一种幼稚表现。”[32]其实,那种以“知道”和“服从”宗教信仰真理作为中世纪哲学和神学、哲学家和神学家分野的做法也就是在将中世纪哲学的研究带入黑夜,就其思维模式而言,与黑格尔所嘲笑的“夜间观牛,其色皆黑”的“幼稚表现”没有什么两样。[33]

然而,为了应对和消解“夜间观牛,其色皆黑”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必须倡导差异性原则。所谓差异性原则,也就是莱布尼茨所倡导的“无法分辨者的同一性”原则。莱布尼茨非常重视这项原则,将其与他的充足理由原则并称为“两条伟大的原则”,宣称这两项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形而上学的状况”,使之由“空洞的语词”变成了“实在的和推理证明的”形而上学。他强调说:“在可感觉的事物中,人们决找不到两件无法分辨的东西,并且(例如)人们在一个花园中找不到两片树叶、也找不到两滴水是完全一样的。”[34]这就是说,在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中,或者说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中,尽管他们在“知道”和“服从”天主教信仰真理方面几乎毫无二致,但在其他方面却千差万别,无论是否定他们在“知道”和“服从”天主教信仰真理方面的“同”,还是因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的“同”而否认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异”都是不可取的。诚然,他们之间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有差别,这是一个需要经过详细占有材料和艰苦比较研究才能享有发言权的问题。不过,托马斯及其《反异教大全》与安瑟尔谟及其《宣讲》和波那文都及其《心向上帝的旅程》相比较,至少就其对哲学—神学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对哲学应用范围的设定以及对哲学的创新等层面看,其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更像一部哲学著作,托马斯因此也就更像一位哲学家。下面,我们就从写作动机和学科性质等维度对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做一番较为具体的考察。

三、《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传教,护教,抑或教学?

从前面所说的看来,关于《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研究者大体持三种不同的立场,除我们前面提到的“护教”动机和“教学”动机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强调它的“传教”动机。例如,《反异教大全》第1卷的英译者佩吉斯就曾说过《反异教大全》“原本供西班牙基督宗教传教士使用”的话。[35]

其实,《反异教大全》的传教动机是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至今“依然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36]也是一个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说法。在诸多历史依据中,有一个为人们“常常援引”的依据在于《反异教大全》是应西班牙多明我会杰出修士雷蒙德[37]的“请求”写出来的。而这位多明我会修士是怀着“归化”非基督宗教信仰者的“强烈意欲”向托马斯提出这一请求的,而托马斯也不负这位修士的期望,花费了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38]应当指出,这位多明我会修士请求托马斯写出一部供在西班牙摩尔人中进行传教活动的修士阅读的著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自711年以来,西班牙人与摩尔人的冲突实际上就一直是基督宗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向摩尔人传教,使摩尔人归化实际上也就是基督宗教文明使伊斯兰教文明归化,也就是一场另一种类型的“十字军东征”。更何况多明我会[39]本身也就是以归化异教徒为宗旨的修会。托马斯既然在其19岁的时候,就不顾家庭的反对,执意加入多明我会,他之积极回应雷蒙德的请求也是一件相当自然的事情。而且,将《反异教大全》说成是一个传教指南还有一个说得通的地方,这就是这样一种写作动机与《反异教大全》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契合性。我们知道,《反异教大全》倡导的主要是一种自然神学,而非启示神学。这就很适合在根本不承认基督宗教启示神学的异教徒(尤其是在伊斯兰教教徒)中间进行宣讲。[40]正因为这样一些原因或理由,《反异教大全》的传教动机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天主教会及《反异教大全》研究者比较广泛的认可。

不过,从《反异教大全》的实质性内容看,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根本不适合用于向异教徒传教这样一种实践目的。首先,从《反异教大全》的证明方式看,它根本不适合用于传教这样一种目的。《反异教大全》虽然阐述的主要是人们凭借自然理性即可以藉上帝所造之物认识到的最高真理,但它所采取的主要证明方式却并非“权威的证明”,并非来自《圣经》的证明,而是托马斯所谓“推证证明”和“盖然证明”。托马斯在谈到《反异教大全》的“论证”程序时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将致力于阐明那种信仰承认和理性探究的真理。为此,我们将既开展推证的证明,也开展盖然的证明。”[41]可以说,整个《反异教大全》就是一个由极其繁多的推证证明和盖然证明组合而成的普通人很难一眼看到头的证明系统,一个由“由下向上的自然神学”和“由上而下的有神论的形而上学”两个层面组合而成的证明系统。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按照托马斯本人的看法,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藉受造之物通过自然理性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在这种真理中存在有一种深奥性(profunditatem),人类理智只有在经过长期训练之后,才能够通过自然的探究掌握这种真理”。[42]对于绝大多数缺乏学养、志向和毅力的人来说要沿着这样一条哲学路线走到最后是根本不可能的。托马斯在《神学大全》第1集的“引言”中,曾经强调指出:“繁多的证明”根本不适合基督宗教神学“初学者”理解“神圣学问”。[43]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反异教大全》证明的繁多和其所探究的真理的“深奥”同样也不适合于包括伊斯兰教教徒在内的绝大多数异教徒,从而也根本不适合于用作传教这样一种实践目的。

《反异教大全》之所以不适合用于向异教徒传教这样一种实践目的,还在于它的理论取向。诚然,从信仰真理高于理性真理,从无论信仰真理还是理性真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上帝的真理的角度看,《反异教大全》归根到底阐述的是一种上帝的真理。但《反异教大全》所阐述的,至少其中第1—3卷所阐述的,是“那种信仰承认和理性探究的真理”,[44]而这样一种真理显然具有一种“宗教哲学”的和“比较宗教学”的意义。[45]首先,我们不妨拿《反异教大全》与《神学大全》作一个比较。倘若仅仅从标题上看,《神学大全》的第1集与《反异教大全》第1卷并无二致,都被托马斯冠之以《论上帝》,但就其内容而言,则迥然不同。《神学大全》第1集中的上帝是一个特殊的上帝,一个基督宗教信仰的上帝,而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中的上帝则是一个普遍的上帝,一个既可以为基督宗教所认可也可以为伊斯兰教所认可的上帝。这就是为何在《神学大全》第1集中“三位一体”占有显著位置但在《反异教大全》第一卷中托马斯却闭口不谈“三位一体”的原因。诚然,无论是在《神学大全》第1集中还是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中,托马斯都谈“信仰”,但信仰的具体内涵却不同。在《神学大全》第1集中,托马斯谈的是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即基督宗教信仰,但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中,托马斯谈的则是一种普遍的宗教信仰,一种作为宗教信仰的宗教信仰,一种既适合于基督宗教也适合于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在《反异教大全》中有一个概念,叫“信仰者”(Fidelis)。但在这里,所谓“信仰者”是一个与“哲学家”相比照的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和抽象概念,其关涉的是作为信仰者的信仰者,既可以蕴含基督宗教信仰者,也可以蕴含伊斯兰教信仰者。[46]诚然,无论是上帝概念,还是信仰概念或信仰者概念,在托马斯那里最终都是指向具体的宗教信仰的,但指向具体的宗教信仰是一回事,具体的宗教信仰则又是一回事。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曾经中肯地指出:“上帝的存在和其他一些藉自然理性认知的真理, 并不是信条,而只是信条的导论。”[47]托马斯所讲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语境。就《反异教大全》第1—3卷而言,托马斯所讲的关于上帝、信仰和信仰者的理性真理是一种普遍真理,既适合于基督宗教,也适合于伊斯兰教,因为其中“并未包含任何与伊斯兰教相矛盾的东西”。[48]既然如此,《反异教大全》(至少其中第1—3卷)便根本不适合用于劝说伊斯兰教教徒改宗的传教工作。更何况其中所内蕴的思辨的哲学理论或哲学推证除极少数文化素养和哲学素养极高的伊斯兰教教徒能够有所领悟外,对于绝大多数伊斯兰教教徒来说,向他们宣讲这些东西,无异于对牛弹琴。正因为如此,克雷茨曼才断言:《反异教大全》的传教动机虽然是一个为大家“所熟悉”,至今“依然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却又是一个“几乎不可相信的”(hardly believable)说法。[49]

如果说《反异教大全》的传教动机是一个“广泛认可”的说法,则它的护教动机便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说法。早在14世纪初出版的《天主教新百科全书》中,其“护教学”词条的“中世纪部分”只提及一个人,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只提及一部著作,这就是《反异教大全》。[50]即使到了现代,也还有学者持这样一种立场。例如,《反异教大全》第1卷的英译者佩吉斯就明白无误地将《反异教大全》称作“护教指南”或“护教手册”(a manual of apologetics)。[51]把《反异教大全》说成一部护教学著作,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反异教大全》注重借鉴世俗哲学和阐述理性真理,极力避开神学“奥秘”,这正是护教学著作的鲜明特征。在早期基督宗教护教士中,除极端信仰主义者德尔图良外,绝大多数护教士都主张运用世俗哲学来为基督宗教信仰进行辩护。例如,早期希腊护教士查士丁就非常推崇哲学,他不仅提出了“基督宗教哲学”概念,而且还宣布:“哲学是最大的财富,最为高尚,把我们引向上帝并支配着我们。”[52]公元3世纪的基督宗教神学家优西比乌的《教会史》在谈到查士丁时说道:“查士丁在哲学家的外衣下宣扬上帝之道。”[53]既然护教士旨在捍卫某一宗教的信仰的正当性,这就意味着这一宗教的信仰未受到对方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这一宗教的信条本身来进行自我辩护,这就势必达不到护教的目的,因此,护教士只有运用论辩双反都承认的理论作为武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此而言,《反异教大全》显然具有这样的理论品格。其次,护教著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反驳对手。一个宗教的信条之所以需要维护,乃是因为它受到了攻击。因此,反驳对手的种种言论就成了护教著作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例如,早期拉丁护教士德尔图良在其护教著作《反异教信条》中就反对和批驳了诺斯底派、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至少从标题上看与德尔图良的《反异教信条》并无二致,蕴含着一种“反对”(contra)和“论战”的火药味。不过,若从托马斯本人的意图和《反异教大全》的实质性内容看,《反异教大全》这个书名有点名不副实。这一方面是因为《反异教大全》如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的,主要是一部从正面阐述和论证托马斯自然神学和宗教哲学观点的著作,另一方面还因为托马斯本人在《反异教大全》中就明白无误地否定了《反异教大全》的驳论性质。托马斯在专门阐述《反异教大全》“写作意图”的第1卷第2章中,就明白无误地将这一点表述出来了。在这一章里,托马斯承认他之写作《反异教大全》,乃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其“有限能力”的范围之内,承担起两个方面的任务:这就是一方面“弘扬公教信仰(fides Catholica)所肯认的真理”,另一方面“批驳那些与之相对立的种种谬误”。[54]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采取“立论”与“驳论”并重的双管齐下的证明方式,也没有采取“驳论”的证明方式或“破”中有“立”的证明方式,而是采取“立论”的证明方式,一种“立”中有“破”的证明方式。他之所以拒绝采用“驳论”的方式,乃是因为他看到了运用驳论证明的“困难”。这种困难首先在于“驳论”的方式虽然适合于“古代的教会圣师(antiqui doctores)”,却不适合托马斯。古代的教会圣师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运用“驳论”的证明方式,乃是因为“他们本人曾经当过异教徒(gentiles),至少他们曾经在异教徒中间住过,受到过他们学说的训练”,既然如此,“他们就了解这些异教徒所采取的立场”。托马斯坦然承认,他对异教徒的“渎神的言论”“并不十分熟悉”,“从而不可能列举他们的言论作为驳斥他们的谬误的论据”。[55]其次,是因为“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是既不接受《旧约》也不接受《新约》”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鉴此,我们面对他们“必须诉诸于自然理性(naturalem rationem)”。但由于自然理性本身即具有某种“缺陷”,我们的驳论便往往可以遭到对手的反驳,从而很有可能陷入“二律背反”的窘境。[56]但托马斯却并没有因此而对其“立论”的证明方式或“立”中有“破”的证明方式丧失信心。他满怀信心地指出:“然而,当我们探究某个给定的真理时,我们同时也就表明了为其所排除掉的那些错误。而且,我们也就因此而同样表明了那种我们借推证认识到的真理是与基督宗教相一致的。”[57]由此看来,那种将《反异教大全》视为一部护教学著作的说法虽然乍看起来有点道理,但归根到底有违托马斯的初衷。

如果说传教和护教都无法构成托马斯写作《反异教大全》的真正动机,那么,“教学”能否构成托马斯写作《反异教大全》的真正动机呢?我们还是从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本身来寻找答案吧!我们知道,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是从人对智慧的追求起步的。在托马斯看来对智慧的追求是人的所有追求中最完满、最高贵、最有用也最惬意的追求;而智慧追求的最后目标则是对作为万物最高原因、第一作者和第一推动者的上帝的认识和信仰。[58]正因为如此,他给自己规定的基本使命是“教诲人信仰上帝(fidem humanam instruendam de Deo)”。[59]而所谓“教诲”,也就是教育或教导的意思。这就是说,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教师”的角色。但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并不是像此前的基督宗教神学家那样,主要用《圣经》来教诲人信仰上帝,而是独辟蹊径,教导人们首先要“沉思”上帝的工作,亦即“沉思”上帝所造的万物,以便“从万物本身中认识万物”。不过,在托马斯看来,“从万物本身中认识万物”固然重要,但尚不是我们沉思上帝工作的最后目的,我们沉思上帝工作的最后目的则在于“从万物出发”逐步达到对上帝的“认识”,“赞美并反省上帝的智慧”,从“内心”“激发对上帝的敬拜”,“促成人心对上帝之善的爱”以及“赋予人们与上帝之善的某种相似”。[60]托马斯认为,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受造物的方式,一种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一种是神学家的思考方式。神学家遵循的是一种由因到果或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一种从上帝到受造物的思考方式,而哲学家遵循的则是一种由果溯因或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一种从受造物到上帝的思考方式。[61]在《反异教大全》中,这样两种思考方式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而托马斯在其中便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哲学家的角色或哲学教师的角色,另一个是神学家的角色或神学教师的角色。这与他在《神学大全》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我们之所以说托马斯在两个《大全》中扮演的角色相似,乃是因为他在两个《大全》中都扮演了“教师”的角色。我们之所以说他在两个《大全》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异,主要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因为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不仅扮演了神学教师的角色,而且还扮演了哲学教师的角色;其次,是因为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虽然也扮演了神学教师的角色,但他在《神学大全》中扮演的却是一个基督宗教神学教师的角色;最后,是因为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扮演的是在一个基督宗教神学低级研讨班上担任教职的教师的角色,而他在《反异教大全》中扮演的则是一个在宗教哲学高级研讨班上担任教职的教师的角色。因为在《神学大全》中,他的教学对象是基督宗教神学的初学者,而在《反异教大全》中,他的教学对象则是无论对于哲学还是对于神学都有一定水准的理智人士,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养的伊斯兰教界的理智人士。[62]但无论如何,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主要扮演的还是一个教师的角色。从而,我们可以说,相对于“传教动机”和“护教动机”,“教学动机”更接近托马斯写作《反异教大全》的“原始动机”和“基本动机”。

四、作为“真理大全”的《反异教大全》

既然《反异教大全》这个书名因其有比较浓重的“传教”和“护教”色彩而为人诟病,于是有人便试图用“真理大全”作为书名来概括这部著作的内容。其实,早在中世纪,一些书稿就以《天主教信仰真理,反对不信者所造成的错误》(Libre de veritate catholicae fidei contra erroes infidelium)冠名。应该说,相形之下,这个标题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这部著作的“写作意图”和“内容”。[63]

首先,用“真理大全”作为该著的标题比较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弘扬公教信仰所肯认的真理”。托马斯在谈到该著的“写作意图”时,曾经明白无误地写道:“尽管力不从心,我还是以上帝仁慈的名义,满怀信心地肩负一个有智慧的人的责任;我准备在我的有限能力的范围之内,弘扬公教信仰(fides Catholica)所肯认的真理,并批驳那些与之相对立的种种谬误。”[64]值得注意的是,托马斯在这里所说的“弘扬公教信仰所肯认的真理”与“批驳那些与之相对立的种种谬误”并非两项独立的或并列的任务。这是因为,托马斯在说完这段话后为了防止人们的误解而紧接着说道:“然而,要从一个个错误入手进行驳斥,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65]从而是他不可能承担的任务。因此之故,托马斯对他自己这部著作设定的目标不是别的,就是“弘扬公教信仰的真理”。当然,托马斯在这部著作中对于那些与公教信仰真理相对立的“种种谬误”也并非置之不理,但他的工作中心或工作重心却始终放在“弘扬公教信仰的真理”方面。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当我们探究某个给定的真理时,我们同时也就表明了为其所排除掉的那些错误”。[66]由此看来,用“真理大全”或“真理论”作为书名的确是比较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其次,用“真理大全”作为该著的标题还比较精确地概括了该著的内容。既然《反异教大全》旨在“弘扬公教信仰的真理”,那么,公教信仰真理的根本内容又是什么呢?它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呢?在托马斯看来,所谓公教信仰的真理,归根到底,无非是上帝的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又“存在有两种真理的样式”:一种是“信仰承认和理性探究的真理”,一种是“超乎人的理性的整个能力之外”的真理。[67]托马斯将“信仰承认和理性探究的真理”称作关于上帝的“第一种真理”(primae veritatis),将“超乎人的理性的整个能力之外”的真理称作关于上帝的“第二种真理”(secundam veritatem)。[68]整个《反异教大全》所承担的任务便是阐述这样两种真理。他写道:“我们打算以下述程序展开我们的论证。首先,我们将致力于阐明那种信仰承认和理性探究的真理。……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的步骤,我们将着手阐述超乎理性的真理(veritatis rationem excedit)。”[69]依照托马斯的安排,他在《反异教大全》第1—3卷中所阐述的是“第一种真理”,而他在第4卷中所阐述则是“第二种真理”。[70]在托马斯看来,上帝的真理不同,我们对上帝真理的“认识方式(modus)”也不同。既然“第一种真理”是“人的理性所能企及的”,是“人类理性(humanae rationis)自然禀赋的真理”,[71]托马斯则称之为“理性真理”(veritas rationis)。既然“第二种真理”是“人类理性无法探究”的,是“适合于由信仰提供给人”的,[72]托马斯则称之为“信仰真理”(veritati fidei)。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反异教大全》自始至终阐述的就是“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既然上帝的真理如上所述,无非两种:一种是理性真理,一种是信仰真理,既然《反异教大全》对“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的阐述不仅系统,而且全面,则至少从对该著内容概括的角度看,“真理大全”实在是其一个名副其实的再合适不过的标题了。

在作为“真理大全”的《反异教大全》这个话题的阐述和讨论中,存在有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这就是理性与信仰或理性真理与信仰真理的权重问题。有一些研究者虽然也注意从“真理大全”的维度来审视和把握《反异教大全》,[73]但他们却过分渲染和强调信仰真理在《反异教大全》中的权重。他们不仅强调《反异教大全》是“一部基督宗教信仰者的著作”(the work of a Christian beliviever),而且还强调《反异教大全》的秩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有关‘信仰学说’的秩序(the order of“the teaching of faith”)”,整部《反异教大全》的进展是“在信仰之内(within faith)展开的”。[74]这样一些说法虽说事出有因,也可以说是一些实话,但归根到底却都是一些空话和废话。我们之所以说它们也是一些实话,乃是因为有谁能说托马斯不是一个基督宗教信仰者呢?有谁能说《反异教大全》不是托马斯这个基督宗教信仰者的著作呢?又有谁能说《反异教大全》完全不是在“信仰之内”展开其论述的呢?我们之所以说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一些空话和废话,乃是因为无论是奥古斯丁,还是安瑟尔谟和波那文都,究竟有谁不是一个基督宗教信仰者?他们的著作,从《上帝之城》到《心向上帝的旅程》,究竟有那一部著作不是基督宗教信仰者的著作,不是在“信仰之内”展开的呢?即使在托马斯的代表作中,无论是《〈箴言四书〉注》,还是《神学纲要》和《神学大全》,究竟有那一部著作不是在“信仰之内”展开的呢?这样看来,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陷入了黑格尔批评过的“夜间观牛,其色皆黑”的抽象思维方式的泥淖之中。因此,为了阐明《反异教大全》的特殊规定性,正确识别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在《反异教大全》中的权重,我们就不能不回到托马斯倡导和发展两重真理论的初衷。

毋庸讳言,托马斯并非提出两重真理论的第一人。通常认为,在中世纪第一个提出两重真理论的是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洛伊(Averroes,1126—1198)。在中世纪,无论是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基督宗教世界,信仰真理不仅享有至上的地位,而且被视为惟一的真理。为了维护和捍卫理性真理的独立性和尊严,阿维洛伊率先提出了两重真理论。但由于阿维洛伊宣布理性真理高于信仰真理,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最高真理”,[75]不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恐慌和谴责,而且也引起了基督宗教世界的恐慌和谴责。鉴此,托马斯积极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对阿维洛伊的两重真理论作出了重大改革:一方面,托马斯明确肯认信仰真理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并系统阐述了理性真理的独立性、力量和范围,从而使其不仅写出了《反异教大全》这样一部“创造性的甚至革命性的著作”,[76]而且还成为西方哲学史和西方基督宗教神学史上理性神学(自然神学)的开启者和光辉先驱。

首先,托马斯非常推崇亚里士多德,将其称作“哲学家”,这就意味着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理性真理先于且不依赖基督宗教的信仰真理而独立存在。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4世纪人,基督宗教则被公认为是直到公元1世纪才出现的宗教,说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真理依赖于基督宗教的信仰真理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其次,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反复强调理性真理与信仰真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真理,从而具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77]

第三,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反复强调,信仰真理虽然高于或超越理性真理,但却不能反乎理性真理。他指出:“虽然我们讨论的……基督宗教的信仰真理超乎人类理性的能力,可是,人类理性自然禀赋的真理却并不与基督宗教信仰的真理相对立。因为人类理性天赋的那些东西显然也是最真实的,从而我们是不能够设想这样的真理是错误的。……所以,既然只有与真实相对立的东西才是虚假的……,则信仰真理就不可能与人类理性自然认识到的那些原则相对立。……我们藉信仰所持守的由上帝所启示的东西,因此也就不可能是与我们的自然知识相对立的。”[78]托马斯还援引《圣经》的话强调说:“所以,使徒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罗马书》10:8)。但是,由于这超越了理性,就有些人因此而认为这与理性相对立。岂不知这是不可能的。”[79]这就极其坚决地阐述和捍卫了理性真理的尊严。

第四,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直面理性真理在救赎问题上的局限性。他强调说:倘若人类理性执意探究信仰真理,以期获得救赎,那就将面临“令人尴尬的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将一无所获。[80]这样一来,在《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上,托马斯便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抉择:要么他之所以写作《反异教大全》乃是为了阐明信仰真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当明智地放弃《反异教大全》的写作;要么他之写作《反异教大全》原本就不是为了阐明信仰真理,而是为了阐明理性真理,强调理性真理的力量和范围。事实表明,托马斯作出的是后一种选择。因为他不仅在该著前面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理性真理,而且即使在阐述信仰真理的第4卷中,他也尽可能地发挥理性阐明信仰真理的理论功能,不仅使宗教奥秘得到阐明,而且还将之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教义神学和哲学神学。[81]克雷茨曼在谈到《反异教大全》的写作理路时,一方面强调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的第1—3卷中刻意规避“权威证明”而运用推证证明和盖然证明,而且还强调托马斯即使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也尽可能地运用盖然证明。[82]这是颇中肯綮的。许多研究者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犯迷糊,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将托马斯对信仰真理高于理性真理的肯认与《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和根本旨趣混为一谈。其实,一个思想家肯认信仰真理高于理性真理是一回事,他在其某一著作中究竟着重阐述的是理性真理还是信仰真理则必须视他的具体的写作意图和著作内容而定。就托马斯而言,他既可以在肯认信仰真理高于理性真理的前提下,写出旨在着重阐述信仰真理的《神学纲要》和《神学大全》,也同样可以写出旨在着重阐述理性真理的《反异教大全》。

最后,在学界,托马斯被公认为倡导自然神学的第一人。自然神学虽然被奥古斯丁斥之为“异教神学”,[83]但经托马斯及其后世学者的努力,逐步为天主教思想家和一部分新教思想家所接受,一度成为基督宗教思想史上的一个主流观念。毋庸讳言,自然神学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的。随着宗教改革运动[84]的兴起,启示神学抬头,[85]自然神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自然神学通过赫伯特(《真理论》的作者)、洛克(《基督宗教的合理性》的作者)、托兰德(《基督宗教并不神秘》的作者)和丁达尔(《基督宗教与创世一样古老》的作者)等,不仅复兴了而且还发展了托马斯的自然神学,为19—20世纪的自由派新教神学作了理论铺垫。但它同时也受到了以克尔凯郭尔和巴特所代表的“辩证神学”或“新正统神学”的冲击。[86]由此看来,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所系统阐释的自然神学一直是作为启示神学的对立面,即作为理性神学,为历代基督宗教神学家所继承、发展或反对。

由此看来,那种狭隘地从启示神学和信仰学说的角度来审视和诠释《反异教大全》的做法实在是片面的,是有其可检讨之处的。

五、作为“哲学大全”的《反异教大全》

在《反异教大全》的发表或出版史上,不仅有人以《真理大全》为其冠名,而且还有人以《哲学大全》为其冠名。例如,在19世纪,《反异教大全》这部著作就曾以《哲学大全》的名义出版发行过多次。鉴于当时《神学大全》通常不称作Summa theologiae,而是称作Summa theologica,《哲学大全》也相应地被称作Summa philosophica。[87]至当代,也还是有学者主张用“哲学大全”作为《反异教大全》的标题。例如,当代著名的托马斯专家克雷茨曼就曾明确地赞成19世纪学术界和出版界所作出的上述努力,并表示用“哲学大全”( Summa philosophica)作为《反异教大全》的标题虽然有可能误导读者,却显得相当贴切。[88]就他自己而言,他倒是更愿意用“哲学”、“形而上学”、“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自下而上的神学”(theology from the bottom up)、“自上而下的哲学”(philosophy from the top down)和“哲学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这样一些措辞来概括《反异教大全》的哲学意涵。他研究《反异教大全》的两部专著分别以《有神论的形而上学: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中的自然神学》和《关于创造的形而上学: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中的自然神学》冠名,即表明了他的这样一种心迹。[89]其实,克雷茨曼,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在他的这两部著作中反复论证和强调的一个根本话题即是《反异教大全》的哲学性质。在笔者看来,他的这样一个主张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首先,就《反异教大全》的写作动机看,托马斯是有其明确的哲学意向的。按照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章和第2章的解释,他是以一个“有智慧的人”的身份“肩负一个有智慧的人的职责”从事这部著作的写作的。[90]那么,谁能够配得上“有智慧的人”这个称号呢?那就是哲学家。因为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是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来定义“有智慧的人”这个概念的。托马斯指出,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将有智慧的人概括成这样一个概念,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即发号施令者(sapientis est ordinare)。”[91]然而,为要对世界发号施令,就必须认识世界的本质,掌握世界产生变化的“最高原因”。当年,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哲学家作王”的话,[92]亚里士多德想必耳熟能详,更何况亚里士多德自己也亲手培养了一个“哲学王”,这就是马其顿国王和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三世。[93]更何况在希腊人那里,所谓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不是别的,也就是“哲学”或从事哲学思考,所谓爱智慧的人、追求智慧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其实也就是哲学家,也就是掌握“第一哲学”的人。而且,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我们还很容易找到托马斯在明知《反异教大全》对“传教”和“护教”并无多大帮助,对于人的得救也无多大益处的情况下何以肯花费6年多的时间执意写作《反异教大全》的答案,那就是对思辨哲学即智慧的钟爱和追求。因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处理“知德”和“行德”、“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关系时,是将“知德”或“理性智慧”摆在首位的。因为在他看来,理性生活是一种完全自在的生活,是一种以其自身为目的而不以自身之外的任何目的为目的的生活。他曾经强调指出:“理性的沉思的活动好像既有较高的价值,又不以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并且具有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这种愉快增强了活动),而且自足性、优闲自适、持久不倦(在对于人是可能的限度内)和其他被赋予最幸福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显然是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着的——如果是这样,这就是人的最完满的幸福。”[94]这应该被理解为托马斯之所以宁肯花费6年多的时间写作《反异教大全》而不肯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完成其《神学纲要》[95]的深层原因,这也应该被理解为托马斯将“在人的所有的追求之中,对智慧的追求更其完满,更其高贵,更其有用,也更为惬意”作为其写作《反异教大全》真实意图的深层原因。[96]

其次,就具体内容看,《反异教大全》也具有明显的哲学性质。这是因为托马斯在该著中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系统阐释了作为“有神论形而上学”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97]关于他的这种自然神学,我们至少可以扼要地指出下述几点:第一,在《反异教大全》中,上帝不再只是一个宗教信仰对象,甚至其存在都成了一个哲学论证对象。众所周知,在基督宗教哲学史上,上帝的存在历来都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安瑟尔谟所谓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无非是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从上帝的名称、概念或理念逻辑地推演出上帝的存在。[98]但是,事情正如托马斯所指出的:“然而,由于上帝这个名称所指谓的东西是由心灵设想出来的,那就不能够得出结论说,上帝现实地存在着,而只能说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由此看来,那不可设想的比其更伟大的东西也可能并不必然存在,而只能说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99]正因为如此,托马斯才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100]第二,在《反异教大全》中,上帝不再只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对象,而且他还是一个“不被推动的第一推动者”、“第一存在”、“第一动力因”、“至上的存在”、“世界的管理者”、“第一存在者”或“第一必然存在者”,一句话,他还是一个相对于万物而存在的存在者。[101]第三,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运用人的自然理性对上帝的存在和本性、上帝的内在运作(包括上帝的理智、意志和生命)和外在运作(包括上帝的创造和运筹)作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构建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有神论的形而上学系统。[102]最后,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不仅广泛地运用了推证证明和盖然证明,而且还积极借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证了一整套方法论原则。例如,他在论证上帝的存在时,提出并论证了由果溯因的后天演绎论证;在论证上帝的本质时,提出并论证了作为去障之路的排除原则;在论证上帝的属性时,提出并论证了作为卓越之路的类比原则。[103]在《反异教大全》中,他正是借助这样一整套方法论原则,构建了一个体系完备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理论系统,开通了人通过自然理性达到上帝的认识论路径,把哲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延伸到基督宗教神学的核心区域。

第三,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不仅系统阐释了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而且还系统阐释了他的“自上而下的哲学”[104]。如果说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中主要阐释的是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走的是一条“攀升的道路”(qua ascenditur),也就是“从认识最低等级的事物开始,逐渐攀登上去,最后达到关于上帝的知识”,[105]那么他在第2—3卷中,阐释的便主要是他的“自上而下的哲学”,走的是一条“下降的道路”(qua descenditur),也就是从上帝到一般受造物和人的道路。这就是说,托马斯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与他的“自上而下的哲学”的理论要件并无什么不同,都关乎上帝和受造物,其区别仅仅在于致思的路向不同: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所取的是一条从受造物到上帝的致思路向,而他的自上而下的哲学所取的则是一条从上帝到受造物(特别是人)的致思路向,由此便产生了他的自然哲学、人学、心灵哲学、道德哲学乃至宗教哲学。托马斯所谓“攀升的道路与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区别仅仅在于始点和终点不同”,[106]即是谓此。不过,既然无论上帝的创造,还是上帝的运筹,作为上帝的外在运作,本质上都依然是上帝论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托马斯的自上而下的哲学也隶属于他的自然神学或有神论的形而上学。鉴于这些问题相当复杂,没有若干篇论文,甚至一两部专著是很难把它们讲清楚的,故而我们在这里便不予详谈了。

第四,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不仅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和自上而下的哲学,而且还尽可能充分地展现了他的“哲学神学”。毋庸讳言,《反异教大全》第4卷就其所阐释的对象看,无疑是那种“超乎人的理性的整个能力之外”的真理,或者说是那种信仰承认而理性不能探究的真理,但要将这样一种真理阐述清楚,离开人类理性甚至哲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更何况基督宗教神学,作为一种神学,本身就是基督宗教信条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而为要实现这样一种理论化和系统化,不假借人类理性甚至哲学无论如何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神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词theologia,源自theos+lógos。其中,theos乃神的意思,而lógos这个词,不仅有“讨论”、“论述”、“思想”、“对……的研究”和“对……的说明”的意思,而且,还有“理性”、“关于……的科学”、“为什么一件事物是其所是的基本理由”、“用来解释一门特殊学科中的现象的原则和方法”、“那些在一件事物中使它成为对于我们可理解的特征”、“一件事物的基本原理”,“逻辑”或“逻各斯”等含义。[107]因此之故,倘若没有理性,宗教信条就只是宗教信条,它们就永远不可能演绎成一门科学,[108]从而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学。这就足以解释为何在基督宗教神学史上尽管总有一些神学家对哲学采取排拒的立场,但从总体上看,基督宗教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始终与这样那样的哲学结合在一起的根本缘由。[109]事实上,托马斯的哲学神学思想也正是在其对基督宗教信条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他的哲学神学思想至少在下述几个方面有比较充分的体现。首先,在宏观设计上,它沿袭了《反异教大全》第1—3卷中的理论模式。《反异教大全》的第1—3卷,从微观论证层面看,它推行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推证路线(亦即由果溯因、由受造物到上帝的后天演绎推证),但从宏观设计上,它则推行了一条由上至下的理性演绎路线,亦即从上帝论到创造论再到运筹论或从上帝的本质到上帝的运作,从上帝的内在运作到上帝的外在运作的推证路线。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对基督宗教诸多信仰奥秘(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事论、末世论)的安排也同样遵循这样的程序。这样,基督宗教信仰的诸多奥秘便不是像一堆石头那样堆在一起,而是被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一个井然有序且层层递进的逻辑序列之中。其次,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不只是对每个奥秘作出文字上的说明或铺陈,而是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意的哲学阐释。例如,三位一体自撒伯里乌(Sabelius,2—3世纪)时代起,就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后也可能会继续争论下去。但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在阐明三位一体时引进了两个重要哲学范畴,无论如何可以说是别开生面。托马斯引进的第一个哲学范畴是“运行”(processio)。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托马斯不仅区分了上帝的两种运行,即内在运行和外在运行,而且还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子来自父的运行”、“道的运行”和“圣灵的运行”。[110]托马斯引进的第二个哲学范畴是“关系”。他正是藉着“关系”这个范畴,区分了圣子(子父关系)与圣父(父子关系),确定了“圣子”与“圣父”的位格性。他强调说:“在神性中,我们绝不可以因独立存在的本质的统一性言说位格,而是必须藉关系言说多个位格。”[111]最后,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还相当广泛地运用了“类比”手法。如上所述,类比原本是托马斯在其自然神学中,尤其是在其阐述上帝属性中,所运用的一项极其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但一如《反异教大全》第4卷英译者奥尼尔不无公正地指出的:托马斯“对启示出来的东西与奥秘无矛盾的坚持驱使他藉从人类认知活动和人的关系得出的类比来考察奥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尼尔还相当中肯地指出,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以一个形而上学家的也是一个彻底亚里士多德的方式”,一方面极力证明“启示出来的奥秘并不矛盾”,另一方面又力图“在这些奥秘内部设立一种可理解的结构”。而且,正是由于托马斯对这样一些带有形而上学色彩或彻底亚里士多德哲学色彩东西的坚持,使他在《反异教大全》第4卷中不时地用类比方法来考察基督宗教信仰奥秘。奥尼尔还进一步写道:“读者将会发现:即使当圣托马斯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处于他的穿透的、防卫的并且将各种奥秘相互关联在一起的第三个契机之中的时候,他也得到了实在论的理性主义者的帮助。多少有点古怪但却有点趣味的统计可能有助于表明这一点。在这项神学工作的最神学的部件中,除《圣经》外,最通常引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基督宗教的教义神学或启示神学历来都是基督宗教信仰和《圣经》的一统天下,都是权威证明的一统天下,但托马斯竟然给哲学范畴、哲学证明原则和方法论原则开辟了广大的活动空间,相当充分地施展了他的哲学才华。

最后,托马斯,作为西方哲学的革新家,在《反异教大全》中不仅在继承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自上而下的哲学和哲学神学,而且还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使其成为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使西方哲学真正步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托马斯对西方哲学的改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在《反异教大全》中所作的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存在范畴这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所进行的革命性改造。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这就是:“上帝即存在本身”(Deus est ipsum esse)。[112]这意味着什么呢?上帝不仅是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的信仰对象,而且其作为存在本身也是一个哲学范畴,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既是托马斯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其自上而下的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人类思维运动所能达到的顶峰和最幽深之处。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则托马斯除其进一步使哲学神学化又使神学哲学化外便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半步,他就只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充其量是一个稍加改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但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托马斯并未就此止步,他还进而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命题,这就是:“存在即活动”(esse actum quondam nominat)。他强调说:“存在所表示的无非是某种活动(esse actum quondam nominat)。因为一件事物之被说成存在,不是因为它之处于潜在状态,而是因为它之处于活动状态。”[1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托马斯强调认识事物活动的重要性,断言:“除非我们知晓一个物体的运作活动(operatio),我们不可能获得它——无论是什么——的完满知识。”[114]而实际上,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所作的工作集中到一点,也就是全面阐述上帝的各种活动(包括上帝的内在活动和外在活动)。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2卷中用《诗篇》中的“我思想你的一切作为,默念你手的工作”[115]这句话作为卷首语,其用意显然正在于此。托马斯将“存在”界定为“活动”是他对西方哲学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因为正是凭借他的这一努力,希腊的或亚里士多德的作为逻辑范畴的“存在”概念[116]被改造成了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存论概念,并且因此而突破了传统逻辑学中心主义和实体主义的藩篱,对后世的哲学,包括主张“实体即主体”的黑格尔哲学和倡导存在即能在的当代存在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7]吉尔松曾高度评价托马斯的这一巨大历史贡献,说“他对第一原则,即存在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118]威廉·巴雷特在谈到托马斯的这一历史贡献时,也曾因此而将托马斯宣布为现当代存在主义的“理论先驱”。[119]

鉴此,我们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说,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是一部明显具有哲学性质的中世纪著作。但我们的这样一种说法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笔否认它的神学性质或基督宗教神学性质。我们的这样一种说法乍看起来有点悖论,但其实也并不矛盾。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反异教大全》既可以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也可以被视为一部神学著作,一切由我们的理论视角而定。就像一个圆柱体,当我们从圆的截面来审视它时,它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圆形,当我们从长方形的截面审视它时,它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长方形。我国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是谓此。[120]既然“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既然“哲学涉及宗教,宗教也涉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乃一个“既成的事实”,[121]《反异教大全》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的一部代表作,其既具有哲学性质又具有神学性质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有谁能够说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安瑟尔谟的《宣讲》和波那文都的《心向上帝的旅程》不同时兼具哲学性质和神学性质呢?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问题还不在于指出《反异教大全》兼具哲学性质和神学性质,而是在于进一步指出它与《上帝之城》、《宣讲》和《心向上帝的旅程》的区别,指出它与托马斯的《〈箴言四书〉注》、《神学纲要》和《神学大全》的区别,从而发现它的特殊规定性或特殊本质。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曾经指出:“各门不同科学的区分是由其认识方式的不同决定的。”[122]他举例说,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能证明地球是圆的,但天文学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究,而物理学则着眼于对物质的考察,从而分属不同的学科。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哲学和神学分别藉“自然理性之光”和“上帝的启示之光”认识事物,则它们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由此看来,既然《上帝之城》、《宣讲》、《心向上帝的旅程》、《〈箴言四书〉注》、《神学纲要》和《神学大全》主要是藉“上帝的启示之光”来认识事物的,主要强调和阐述的是启示真理或启示神学,则它们便显然具有更加明显的神学性质,而《反异教大全》既然如上所述,主要是藉“自然理性之光”来认识事物,主要强调和阐述的是理性真理,是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和自上而下的哲学,既然他在《反异教大全》中不仅强调了哲学的独立地位,而且还对传统西方哲学作出了根本性的改造,则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说,它主要地是一部哲学著作,如果不是中世纪的惟一一部较为纯粹的大部头哲学著作,也是少数几部较为纯粹的大部头哲学著作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将《反异教大全》冠以“哲学大全”标题的上述主张和作法不仅言之有据,而且值得称道,只要我们并不因此而否认其所具有的神学性质,事情就是如此。

六、悠悠万事,惟信为大

上述各点主要着眼于《反异教大全》的作者和内容,下面我们以译者的身份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扼要谈谈我们翻译这部著作的一些体会。

一谈翻译,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严复,想到他的“译事三难”说。[123]严复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不仅积极呼吁变法,而且还积极翻译和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其译著《天演论》等广受赞誉。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胡适说:“严复实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124]贺麟则对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大加赞赏,认为“他的三个标准,虽少有人办到,但影响却很大。在翻译西籍史上,尤为重大”。[125]足见严复在我国西学译介界的地位。笔者从事西学翻译30多年来,也多多少少受到过他的翻译思想的影响。就《反异教大全》的翻译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原著的精心选择。严复之所以在我国翻译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一个深层的原因在于他审时度势,特别用心选择原著。不难想象,倘若当年他翻译的不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等有关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而是他原本比较熟悉的有关英国海军船政方面的著作,[126]我想,即使他的译著再多,也断然产生不出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时兴的洋务运动普遍倡导的是从器皿层面借鉴西方文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语)。因此,严复选择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不仅内蕴有舍易就难的决断,而且还内蕴有超凡脱俗的决裂,不仅彰显了他对文化层次的洞见,[127]而且还彰显了他对文化层次的抉择。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代都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效仿。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所以推迟霍布斯的《论物体》而决意翻译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时,事实上便有意无意地受了严复翻译思想的影响,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之所以决意翻译托马斯的《反异教大全》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严复翻译思想的影响有关。我明明知道翻译《反异教大全》这样一种著作对于我来说要困难得多,我却还是知难而进,显然是由于我当时已经觉知到《反异教大全》自身所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觉知到它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史上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卓越地位,觉知到翻译《反异教大全》对我国托马斯研究、中世纪经院哲学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就此而言,我的《反异教大全》翻译工作固然需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但严复无疑是我应当致谢的第一人。

其次,是他对待翻译的认真态度。总的来说,严复对待翻译,其态度相当认真。翻译这事在外人看来可能相当轻松,似乎手里拿一本外文字典便可以走遍天下,但其实真正干起来却相当艰辛,没有认真态度无论如何是做不好翻译工作的。“这不仅是因为文本及其文化背景的论域往往是译者难以全方位地进入或涉猎,而且还因为文本与译者之间由于两种文化系统的隔阂而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空间间距和时间间距,甚至存在着诸多不可通约性的因素。”[128]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翻译界长期以来一直在热议外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说一门外语完全不可译固然不可取,但完全否认翻译工作的艰辛也同样不可取。当年严复发出“求其信已大难矣”的感慨绝非无病呻吟。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在给“导言”、“物竞”、“天择”等术语“自具衡量,即义定名”时大费周章,“一名之立,旬月踟蹰”。[129]根据笔者的翻译经验,他如此吐苦水并非夸张其词、哗众取宠,实乃真情泄露。对此,笔者也感同身受。例如,在《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中,用来刻划上帝活动的术语有actus,procession,generation, spiratia,providentia,operatio,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将其依次译作“活动”、“运行”、“生育”、“发出”、“运筹”和“运作”。为此,我们竟前后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现在看来,既然作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一代宗师的严复尚且如此,我等普通译者或“象寄之才”多花费一些时间权衡斟酌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 是他对“达”的强调。一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虽然讲到信、达和雅,但其主要论述的是达,达乃“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130]这样一种说法应该说是基本符合严复的本意的。因为严复本人在“译例言”中就曾明确说过:“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131]严复所谓“达”,“达旨”之意也。而为要“达旨”就必须在动手翻译之前,先行地认真阅读原著,认真体悟和掌握原著的旨趣。严复强调在翻译前,“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132]即是谓此。而严复自己也身体力行。贺麟对此大加赞赏,说严复对所选之书皆进行过精心的研究,心领神会。[133]“旨”乃一著作的灵魂和理论制高点,译者若先行领会了原作的旨趣,翻译起来自然容易得心应手,容易“达旨”了。我的业师陈修斋先生也曾常常用严复的这个思想开导我,使我获益匪浅。我们这些年来在翻译托马斯的著作中一直坚持“在翻译中研究,在研究中翻译”这样一个方针,最根本的也就是如严复所说的“神理”原著,“悟旨”和“达旨”。其实,我们这个“汉译者总序”所表达的基本内容,说到底,也就是我们通过阅读和翻译《反异教大全》所领悟到的《反异教大全》的“旨”。而且,既然我们已经领悟到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中所要表达的“旨”与他的《神学大全》既有所同也有所异,既然它如上所说,在理论底色和理论取向上有别于《神学大全》,则我们在翻译《反异教大全》时就应当千方百计地将《反异教大全》的这一理论旨趣充分地展现出来。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严复所谓的“达”和“达旨”了。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敢说做得非常到位,但我们毕竟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第四,是严复有比较明显的着眼读者、服务读者的意识。严复在《译例言》中一再强调“达”和“雅”,其根本用意正在于服务读者。他之所以说“不达,虽译,犹不译也”,显然旨在强调“达”对于增加译著在读者群中的可接受性的必要性。他在《译例言》中之所以援引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134]显然也是意在强调“雅” 对于增加译著在读者群中的可接受性的必要性。在过去的翻译中,笔者考虑较多的是对作者和原著负责,有时对读者的感受有所忽略。但这次在翻译《反异教大全》的过程中可以说小有改进。例如,译者为方便读者对译作的理解而在正文之外加了不少脚注。譬如,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1节中,托马斯为了说明追求智慧的高贵性而援引了《诗篇》中的上帝“以智慧创造万物”(omnia in sapientia fecit)的话,无论按照拉丁版还是按照英文版,其出处都标为《诗篇》第103篇第24节。但在我国流行的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中,第103篇却只有22节。其真实出处却在第104篇第24节。而天主教《圣经》汉译本(思高本)的情况也大体如此。鉴此,我们便以脚注的形式请求读者参阅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诗篇》第104篇第24节。这就一方面提醒读者当初托马斯所用的《圣经》版本与我国流行的《圣经》汉译本(无论是和合本还是思高本)所依据的《圣经》版本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对照《圣经》汉译本查证和全面理解托马斯引文的上下文。我们的这样一些作法,显然不仅有助于消除读者对原著和译著产生的种种误会,也有利于读者依据手头的《圣经》汉译本加深理解托马斯引文的原意。

最后,严复不仅倡导“达旨”,而且还为此而提出和凝练了一些翻译策略或变译技巧。他的一些变译技巧至今依然值得我们这些西学译者认真借鉴。例如,严复在翻译中非常注重“释”,不时地对原作中的概念作出解释,这显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原作,值得借鉴。[135]此前,在翻译《神学大全》第1集时,我们基本上没有作这方面的工作,但我们在翻译《反异教大全》时却适当地加强了“释”的工作。譬如,在翻译《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章第1节时,我们就对该节中的“sapientes”这个词作了一个比较长的注释。拉丁词sapientes,其对应的英文为a wise man,就字面意义论,将其译作“智者”既简洁又符合汉语习惯。但既然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有过“智者派”这样一个哲学派别,既然在古代希腊,智者这个词曾被特别地用来意指那些懂得文法修辞、善于争辩的人才,而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又将其理解为“诡辩家”,以至于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也不得不声明自己并非“智者”,而是“爱智者”,更何况在《反异教大全》中,托马斯本人就以“sapientes”自居,并且将著述《反异教大全》界定为“肩负一个有智慧的人的职责”(sapientis officium prosequendi),[136]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其译作“智者”,显然有悖《反异教大全》的旨趣。相反,我们将其译作“有智慧的人”,并且对其作一下解释显然既贴近原作,也有利于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再如,严复因英文句法和句子结构不合乎汉语习惯而提出的变译思想和变译技巧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在严复看来,既然“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则我们在翻译西方典籍时,在对“译文取名深义”的前提下,就应当于“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137]相信这既是我们这些西方典籍的译者时常遇到的实情,也是需要我们常常费心处理的事情。不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我们的译作便很难使汉语读者感到流畅。作为初译者,我们往往拘泥于原著的“西文句法”,翻译起来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虽然花费很大功夫,但译文读起来却依然非常别扭,即使反复调整句子,也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严复的这一大开大合的翻译经验和技巧确实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值得我们每个西方典籍翻译者认真体会并努力仿效。本著译者在这方面也作过一些尝试,虽然由于自身功力不足,难免东施效颦之虞,但对于译著文字的流畅想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我们在领会和借鉴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技巧时,深感其中也确实存在有一些重大弊端。严复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他的“取便发挥”。有学者对其译著《天演论》上卷作过一番统计,其中变译使用的频次高达99.14%,而全译使用的频次却只有0.86%。[139]由此看来,《天演论》上卷与其说是赫胥黎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严复的著作,真可谓挂羊头,卖狗肉。傅斯年在谈到严复的译作时,曾批评说:“假使赫胥黎和孟德斯鸠[140]晚死几年,学会了中文,看看他原书的译文,定要在法律上起诉,不然,也要登报辨明。”[141]其实,即使严复本人也承认他的这种译法并非“正法”。他写道:“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142]或许,严复的“达旨术”对于翻译西方文艺类和社会思潮类书籍有一定用处,[143]但对于翻译严肃的西方学术著作,特别是像《反异教大全》这样一类高品位的哲学和神学经典著作显然不太合适,倘若有人不惧风险作这样的尝试,弄出“译述”之类的东西,想必是难操胜算的。

严复之所以在翻译问题上有如此重大的失误,最根本的就在于两个字,这就是轻信。从表面上看,他强调的是信、达和雅,但他从内心里和骨子里强调的则是雅、达和信。贺麟在谈到严复的轻信立场时,颇为肯綮地指出:“他虽然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然而他主要的兴趣和重点却在雅。”[144]贺麟的这个说法看似牵强,其实其所表达的正是《译例言》的原意。这不只是因为《译例言》中明显地内蕴有不达不信和不雅不达的逻辑,[145]而且还因为严复在讲信、达、雅时是从难易程度上讲的,既然在他看来,求其信“大难”,求其达更难,求其雅最难,则雅显然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笔者看来,严复在这里有点本末倒置。翻译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或沟通方式,倘若完全用译者自己的理念和言说方式来诠释原作,这就势必将翻译活动变成了一种独白,从而也就失去了翻译异族文化的意义。因此之故,达和雅固然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们是译者求信的一种手段或技巧。在《译例言》中,严复曾以“刻意求显”为口实为自己执着于“雅”开脱。其中虽然也不无道理,但翻译活动乃译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其间的视界融合在一定程度是存在的,否则便不可能开展翻译工作,但由于双方时空方面的巨大差距,也由于双方对特定问题的认识有高低深浅之分,其视界的完全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译者在动手翻译前“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我们也不敢担保我们的译文即便“取便发挥”,也能“自善互备”,从而以作者的代言人自居。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翻译时还是老实一点好,尽可能多地尊重原作,始终把信放在首位,尽可能地使用直译的方法。因为读者毕竟主要地是通过我们的译文来了解原作和作者的,一旦我们对原作旨趣的理解稍有偏差,那就难免出现严复本人也曾经提及的“毫厘千里”的误导。[146]至少对于严肃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对哲学大家的代表作,我们应当持格外谨慎的态度。就《反异教大全》来说,其作者乃世界文化史上几百年一出的人物,[147]其视野之广阔和思想之深邃,都是需要译者根据其著作认真体味的,我们恐怕很难说我们已经完全穷尽了他的思想,与他的理论视界已经合二而一了。正因为如此,在翻译《反异教大全》时,我们虽然在一些地方也采取了意译的方式,也想到过严复的达和雅,甚至也想到过贺麟先生的“艺术功力”,但在总体上却始终将“信”放在首位,主要坚持直译的方式。就我们目前所具有的哲学功夫和翻译能力,如果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心里比较踏实,有“可信”之感,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严复之所以“轻信”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搞翻译,至少就其翻译《天演论》来看,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学术,毋宁说是实用,与其说是旨在宣传赫胥黎的思想,倒不如说是在假借翻译之名行其宣传“自强保种”、“救治时弊”之实。关于这一点,严复本人也直言不讳。他在《天演论》的《自序》中写道:“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148]对于严复的实用立场,贺麟曾作出过比较中肯的评论。他写道:“他有他的苦衷,他为他的时代和读者所限,然而足见他译述的目的是实用的,有救治当时偏弊的特殊作用的,换言之,不是纯学术的。他所译述的学说,不是他服膺的心得的真理,而是救时的药剂。”[149]当年,孟子曾对“不为者”和“不能者”作出过明确区分。他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50]严复学识和能力过人,他之不对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行正译,着实属于“不为”而非“不能”,这说明他之曲解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完全是由他的“自强保种”的实用目的决定的。诚然,就严复翻译的主观意图和爱国热情而言,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值得称道,但就其蓄意歪曲赫胥黎原作的本意而言,他的做法既有违于他的学术良知,也偏离了翻译正途。况且,他的这样一种做法在翻译通俗社会科学读物或一般社会思潮类读物方面或许也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但终究不可能够产生持久不衰的社会影响。诚然,即使严肃的学术翻译也未必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就我们对托马斯《反异教大全》的翻译来说,至少我们也有推动我国哲学界进一步加强托马斯和中世纪哲学研究乃至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图,但这样一种意图只应当作为一种外在的目的,作为一种副产品,从属于比较严肃的学术翻译这样一种内在的目的。

翻译乃中外文化或中外学术交流、沟通的一架重要桥梁,译者乃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要使者。一个翻译工作者只有始终将“信”放在首位,把译著的学术品位放在首位,方能不辱使命。一如贺麟在谈到译介西学的正确道路时所强调指出的:“离开了认真负责坚实严密的翻译事业,而侈谈移植西洋文化学术,恐怕我们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新学术,西洋的真正文化也永远不会在中国生根。”[151]而贺麟所谓“认真负责坚实严密的翻译”,其实也就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马建忠倡导的“善译”:能使“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至,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得与观原文无异”。[152]墨子说:“言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153]我们不妨将马建忠所说的“善译”作为我们翻译的“仪”。尽管他立的这个仪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译者来说实在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但有一个可望的东西,可以“心向往之”的东西总比没有好。而且,在这样的前提下,严复的许多变译术也都可以批判性地继承使用。例如,我们在翻译《反异教大全》时,就借鉴了严复的“增”这样一个变译术。[154]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3卷第90章第8节曾经引用了《申命记》第30章中的一句话:Considera quod bodie proposuerit in conspectus tuo vitam et bonum, et e contraria mortem et malum。我国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将其译作:“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一般而言,和合本《圣经》的译法也并没有太大的毛病,因为毕竟bonum和malum也确实含有福祸的意涵。但倘若较其真来,bonum和malum虽然具有福祸的意涵,但它们本身所包含的意涵在《反异教大全》中却比福祸深刻得多和广泛得多。这样看来,和合本《圣经》的这样一种译法在事实上便使得bonum和malum的含义有所减,鉴此,我们便对译文做了一定的修改,将这两个词分别译成了善和恶,从而使其含义较之以前而有所增。而且,这样一来,我们对这一句的译文也与托马斯在同一节里所引用的《德训篇》中的译文统一了起来。因为在那段引文中,思高本《圣经》是将bonum和malum译作善和恶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圣经》译文的这样一种处置,虽然较之和合本《圣经》的有关译文来说使得这两个词的意涵有所增,却不是对原作中这两个词的意涵有所增,恰恰相反,我们只不过藉此恢复了原作中这两个词的本来意涵,这与严复意义上的在原作之外的“增”有本质的不同,从而符合马建忠所说的“善译”原则。[155]在我们看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信的原则应当构成我们翻译学术元典的不容置疑的最高原则。学术元典作为各个学术领域中的第一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个学科的根本原理和生存密码,往往具有普世的和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译者在翻译这样的著作时应当多多少少带有几分敬畏感才有可能将其中蕴含的普世的和划时代的意义、价值和意涵较为充分地展现出来;倘若因一时之需或因一部分读者一时不能明白为口实而将有关内容改写成低层次的东西,这样的翻译不仅完全失真,不仅没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是在亵渎学术精神和学术元典。信的原则至少应当成为我们翻译学术元典时必须努力恪守的最高原则。我们所谓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即是谓此。

我们的《反异教大全》的翻译工作是从上个世纪末起步的。十多年来,我们既注意将该著的翻译工作与我们的研究生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又注意将该著的翻译工作同我们的托马斯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推动了我们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又深化了我们的托马斯研究工作。“在翻译中研究,在研究中翻译”既是我们的翻译原则,也是我们的研究原则。正是在《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的翻译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写出了十多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世界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不仅锻炼和提升了我们的学术队伍,而且也不断深化了我们对《反异教大全》文本的理解,为我们的翻译质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证。尽管在翻译《反异教大全》的过程中,我们真可谓殚精竭虑,单是译稿就修改了四五次,但对于这一在西方哲学史和基督宗教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元典的“精理微言”,我们至今也不敢妄言全然“融会于心”,我们的译作只能算是我们领会和理解它的“第一批收获”(弗兰西斯·培根语)。而且,我们还应当如实地告诉读者:对于《反异教大全》这样一部人类思想史上的皇皇巨著,我们永远处于领会、理解、反思和解读的途中……

是为序。

2016年5月25日

于武昌珞珈山南麓

(本文原载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论上帝》,段德智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I-LXIV页)

-------------------------

[①] 《罗马书》1:19—20。

[②]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p.17, 19。

[③] 参阅约翰·英格利斯:《阿奎那》,刘中民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17页。

[④]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17。

[⑤] 佩吉斯称《反异教大全》“在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其学说的种种著作中,在许多方面都堪称是最个人化的(most personal)”。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19。

[⑥]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16。

[⑦] 参阅傅乐安:《托马斯·阿奎那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⑧]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4b 25。

[⑨]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屡屡提及和论及,故而我们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⑩] 《论天主教信仰真理:驳不信者所造成的错误》的对应拉丁文为Liber de veritate catholicae fidei contra erroes infideliium。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1。

[11] 《反异教大全》的对应拉丁文为Summa contra gentiles。关于《论天主教信仰真理:驳不信者所造成的错误》和《反异教大全》这两个题目的权威性,请参阅René Antoine Gauthier, ‘Introduction’, in Saint Thomas d’Aquina: Contra Gentiles, Livre Premier, translated by R. Bernier and M. Corvez, Lyon: P. Lethielleux, 1961, pp. 7-123。

[12] 《哲学大全》的对应拉丁文为Summa philosophica,其对应的英文为the philosophical summa。参阅C. Pera, ‘Introductio’ to the Marietti edition of SCG, vol. 1, 1961, p. 535 n.2。

[13]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1。

[14]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46。

[15] 参阅Sancti Thomae Aquinatis,Opera iussu impensaque Leonis XIII P. M. edita, Romae: ex Typographia Polyglotta, vol.XII,1918, p.VI。

[16] 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21, 19.

[17]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47-51。

[18]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p.37,33。

[19]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vii。

[20] 克雷茨曼的《有神论的形而上学》和《创造的形而上学》由克拉伦登出版社于1997年和1998年出版。

[21] 参阅约翰·马仁邦主编:《中世纪哲学》,孙毅等译,冯俊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269页。

[22] Anthony Kenny (ed.), Aquina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London and Melbourne, 1969, p. 1.

[23] 值得注意的是,托马斯专家吉尔松于1932年出版了一本专著,其题目即为《中世纪哲学精神》(L’esprit de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

[24] 参阅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 1946, pp. 484ff。也请参阅贝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2页。

[25] Arthur Hyman and James J. Walsh ed.,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p. 292.

[26] 参阅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235页。

[2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8页。

[2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8、65页。

[29] 黑格尔:《宗教哲学》,上卷,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30] 参阅段德智:《阿奎那的本质学说对亚里士多德的超越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31] 在笔者看来,托马斯的哲学成就在西方哲学的后来发展中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例如,托马斯的“存在”概念和“个体性原则”,虽然在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以及当代存在主义哲学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但对于整个近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至今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东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尔松断言:“托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学的基本主张依然远远领先于我们自己时代哲学思想中被视为最先进的思潮。就托马斯个人而论,我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他过去曾经正确,而是他现在依然正确。”参阅Etienne Gilson,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St. Thomas Aquina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2, p. viii。

[3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页。

[33] 其实,就罗素本人而言,他之所以否定托马斯的“哲学精神”,除了他无视和误读中世纪哲学的时代背景和“特殊性格”外,还与他的狭隘的否定形而上学的逻辑原子主义立场有关。不过实事求是地讲,罗素也没有像戴维斯所说的那样,完全否认托马斯是一位哲学家。因为罗素在其同一本书中就曾强调托马斯是“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不仅有历史上的重要性,而且还具有当前的影响,正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一样,事实上,还超过后两人。”(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由此看来,戴维斯以罗素作为主张托马斯只是一位神学家的例证有欠考虑,缺乏典型意义。

[34] 莱布尼茨:《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60页。

[35] 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21,17.

[36] 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43.

[37] 圣雷蒙德(St. Raymond of Penafort,约1175—1275),西班牙人,生于巴塞罗那地区。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195年,开始在西班牙教授教会法。1210年,至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任教会法教授。1222年返回西班牙。他热衷于基督宗教对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的的传教活动,尤其是热衷于在西班牙摩尔人中间开展归化活动。据说,1259年,当托马斯从巴黎返回意大利度假时,他曾向托马斯提出请求,要托马斯写一本书,以训练和指导在西班牙摩尔人中间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而托马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动手写作《反异教大全》的。

这里所说的摩尔人指的是在中世纪时期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西非和北非的穆斯林。640年,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在北非迅速扩张。708年,大量当地人(包括摩尔人)把阿拉伯语接受为母语,并皈依伊斯兰教。711年,摩尔人入侵基督宗教的伊比利亚半岛,开始成为北非和西班牙(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1212年以后,基督宗教各王国开始驱逐摩尔人。至1492年,完全征服摩尔人。

[38]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p.20-21。

[39] 多明我会(0rdo Dominicanorum)于1215年为西班牙人多明我(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创立。多明我1204年奉教皇英格森三世之命,去法国朗格多克反对阿尔比派,1215年,在法国图卢兹创立多明我会。1217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得在各主教区设立新修会,在罗马设总会。该会强调布道和传教,尤其注重归化异教徒和反对异端,因此又称作“布道兄弟会”。该会标榜提倡学术,传播经院哲学,注重训练能言善辩的教师与传教士,欧洲许多大学里,都有该会会士任教。

[40]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43。

[41]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9章,第3节。

[42]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4章,第4节。

[43]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1卷,段德智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页。

[44]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9章,第3节。

[45] 克雷茨曼1994年曾以围绕着“比较宗教与自然宗教”(Comparative and Natural Religion)这个题目作过一系列演讲。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vii。

[46]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4章,第2节。其中说道:“哲学家和信仰者(Fidelis)思考受造物的不同方面。”

[47]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1卷,段德智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2页。

[48]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0。克雷茨曼明白无误地写道:“As far as I know, they contain nothing contrary to Islam”。

[49]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43。

[50]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46。

[51] 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21。

[52] 查士丁:《与蒂尔弗的对话》,第2章,载The Ante Nicene Fathers, Vol. 1, Buffolo, 1885, p.195。

[53] 参阅The Ante Nicene Fathers, Vol. 1, Buffolo, 1885, p.194。

[54]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2节。

[55]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3节。

[56]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3节。

[57]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4节。

[58]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1节。

[59]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2章,第1节。

[60]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2章,第2—5节。

[61]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4章,第5节。

[62] 关于《反异教大全》的“教学动机”(the pedagogical motivation),请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47-51。佩吉斯也曾相当中肯地指出:“对于作者(指托马斯——汉译者注)而言,就内在根据论,《反异教大全》所关注的并非基督宗教的读者,而毋宁说是通过基督宗教传教士的教导而达到的理智的阿尔伯读者。……圣托马斯写作这部著作时,对巴黎大学艺学院教师队伍中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发展是有充分认识的。”(参阅Saint 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Book one, translated by Anton C. Pegis, University of Notre Game Press, 1975, p.26。)

[63]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1。

[64]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2节。

[65]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3节。

[66]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4节。

[67]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3章,第2节;第1卷,第9章,第1—2节;第4卷,第1章,第5节。

[68]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9章,第2节。

[69]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9章,第3节。

[70]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9章,第3—4节;第4卷,第1章,第4、5节。

[71]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7章,第1节。

[72]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5章。

[73]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我们这个汉译本所依据的英译本在其外封上出现的标题为《反异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但在其内封上出现的标题则为《论公教信仰真理》(On the Truth of the Catholic Faith)。

[74]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 33, 42, 43。

[75] Cf. Arthur Hyman and James J. Walsh ed.,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p. 200.

[76]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19。

[77]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3章。

[78]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7章,第1—2节。

[79]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7章,第5节。

[80]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4章,第2—6节。

[81] 关于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竭力运用人的理性将基督宗教奥秘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教义神学和哲学神学的努力,我们将在后面予以说明。

[82]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2。

[83]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第7卷就是专门用来批判自然神学(physica theologia)的。该卷的标题即为“批判异教的自然神学”。参阅Saint Augusitine, City of God, translated by Gerald G. Walsh, D.B.Zema, G. Monahan and D.J.Honan, New York: Doubleday, 1958, pp.135-143。

[84] 参阅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城、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1—577页;索利:《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陈修斋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4、150—161页;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卷,何光沪译,赛宁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6页。

[85] 宗教改革领袖路德提出以“因信称义”为中心内容的“十字架神学”,反对“荣耀神学”(理性神学);另一个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倡导神恩独作说,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重预定论”。

[86] 参阅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下卷,何光沪译,赛宁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3—684页。也请参阅Alvin Plantinga,‘Reason and Belief’, in Plantinga and Wollterstorff (eds.), Faith and Rationalit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70-71。

[87]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1。

[88] 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51。

[89] 克雷茨曼(Norman Kretzman,1928—1998),康奈尔大学哲学教授,其主要领域为中世纪哲学史和宗教哲学。曾任《中世纪后期哲学剑桥史》主编(1982年)和《劳特里奇哲学百科全书》编辑,担任康奈尔哲学系主任一职多年。克雷茨曼的这两部著作于1997年和1998年在克拉伦登出版社出版。在写作这两部著作的过程中,曾得到他的学生和“忠实朋友”(克雷茨曼语)斯顿普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爱利奥诺尔·斯顿普(Eleonore Stump)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讲席讲授,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托马斯专家,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中部分会主席,到武汉大学做过多次学术访问,非常关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托马斯·阿奎那著作的翻译和研究,曾将他的老师克雷茨曼的大量图书捐赠给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5年,受聘为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90]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章,第1—3节;第2章,第1—2节。

[91]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章,第1节。

[92] 参阅柏拉图:《国家篇》,437D—E。柏拉图写道:“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

[93] 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公元前356—前323),自13岁起,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哲学。公元前336年(时年20岁),成为马其顿国王。他征服波斯,远征印度,终于于公元前323年缔造了横跨欧非亚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他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大帝和拿破仑)之首。

[9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X,7,1177b18—23。

[95] 《神学纲要》(Compendium theologiae)写于1265年与1267年期间,亦即处于托马斯写作《反异教大全》(1259—1265年)与《神学大全》(1266—1273年)之间。就表达形式而言,该著与《反异教大全》一样,也以章节的方式写成,而不是像《神学大全》那样,以中世纪大学教科书所通行的论辩的方式写成。但就其内容而言,《神学纲要》则与《反异教大全》不同,而与《神学大全》相同,都是一部关于启示神学的著作。不过,其中心内容是关于基督宗教三主德的。这是一部未竟的神学著作。他完成了其中第一部分,即“论信德”,该部分含246章。第二部分“论望德”,只写了短短十章,就搁笔了。至于第三部分“论爱德”,托马斯则根本没有动笔。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29。

[96]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1节。

[97] “有神论形而上学”为克雷茨曼的术语,其对应的英文为“the metaphysics of theism”。“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则借鉴了克雷茨曼的术语“自下而上的神学”,后者对应的英文为“theology from the bottom up”。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p.24, 26。

[98]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在其一本题为Proslogion的著作中系统阐述出来的。我们将其译作《宣讲》,唐逸先生将其译作《论说篇》。不过,安瑟尔谟在《独白》中也曾论及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只是他的后天证明与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的后天证明相比较不够系统而已。关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请参阅唐逸:《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103页;关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请参阅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239页。

[99]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1章,第3节。

[100]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3章。

[101] 请特别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3章,第3、27、34、35、36节;第1卷,第14章,第1节;第1卷,第15章,第5节。

[102] 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1卷里着重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和本性及上帝的内在运作,在第2卷和第3卷里着重论证了上帝的外在运作。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1章,第5节。

[103] 请特别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13、14、34章。也请参阅段德智:《中世纪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109页。

[104] “自上而下的哲学”为克雷茨曼的术语。其对应的英文为philosophy from the top down。参阅Norman Kretzman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Theism: Aquinas’s Natural Theology in Summa contra gentiles I, Clarendon Press, 1997, p. 26。

[105]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4卷,第1章,第1节。

[106]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4卷,第1章,第1节。

[107] 参阅彼得·A.安杰利斯:《哲学辞典》,段德智、尹大贻、金常政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108] 然而,在托马斯看来,基督宗教神学或神圣学问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门除哲学学科外仍然有必要存在的科学。参阅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1卷,段德智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6页。

[109] 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历来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极端理智主义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极端信仰主义的挑战。例如,在后使徒时期和早期教会时期,就既受到诺斯替主义和塞尔修斯的挑战,又受到孟他努主义和德尔图良的挑战。前者旨在将基督宗教信仰转化成知识,后者则旨在将基督宗教信仰转化成灵恩运动,鼓吹“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但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却始终秉持一种中道的理性辩护主义立场,与世俗哲学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的立场。在教父哲学时期,它主要借鉴和利用柏拉图的哲学,至中世纪,它则开始借鉴和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参阅段德智:《中世纪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4—75页。

[110]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4卷,第11章,第17、19节;第15章,第1节;第19章,第12节。而“运作”这个哲学范畴显然是托马斯在《反异教大全》第1—3卷中阐释他的自下而上的自然神学和自上而下的哲学时所运用的一个基本范畴。

[111]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4卷,第14章,第6节。

[112]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7章,第3节;第1卷,第38章,第5节。

[113]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2章,第7节。本句是译者直接根据拉丁版本译出,与我们参照英文版译出的中文小有出入。其中,拉丁词“acumen”既可译作“活动”,也可译作“现实”、“实现”等。

[114]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2卷,第1章,第1节

[115] 参阅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之《诗篇》143:5。

[116] 亚里士多德曾经强调指出:“存在是一切普遍中最普遍的。”参阅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II,4,1001a 21。

[117] 托马斯的存在概念是对西方传统存在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颠覆。请参阅段德智:《中世纪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1—97页。在其中,我曾经指出:托马斯的存在概念“与古希腊哲学中的“普遍存在”(esse universale)或“公共存在”(esse commune)不是一回事:不仅与巴门尼德和柏拉图所说的存在概念迥然有别,而且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之为存在”也大异其趣。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1)公共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表示的是所有事物的共有存在,适用于一切事物,而纯粹存在所表示的只是上帝的独一存在。(2)公共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是多中之一、个别中的普遍,它存在于事物之中,犹如“月映万川”。但纯粹存在却是事物存在的外部原因,超越一切事物。(3)公共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作为理智抽象的产物,不受相关事物数量多寡的影响。但纯粹存在,作为一种纯粹、简单的概念和一切事物存在的全体,其完善性与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息息相关。”

[118] Etienne Gilson, History of Christian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Randorn House, 1955, p. 365.

[119] 参阅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段德智译,陈修斋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120] 人们之所以对《反异教大全》的学科性质见仁见智,很可能与其理论视角有关,就像在泰勒斯看来,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是水,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是火一样。

[121] 参阅黑格尔:《宗教哲学》,上卷,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5页。

[122]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1卷,段德智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页。

[123] 严复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见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124] 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论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125] 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1925年第22期。

[126] 严复早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又至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返国后又长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127] 庞朴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曾提出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断言中国和世界的文化结构都是由“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组合而成的,整个中国近代史所经历的就是一个从器物层面改革的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变革的戊戌变法再到文化心理层面反思的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换言之,是一个从文化结构的外层(器物层面)发展到其中层(制度层面)再发展到其深层(文化心理层面)的历史。参阅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128] 参阅段德智:《〈中庸〉洞见》“后记”,载杜维明:《〈中庸〉洞见》,段德智译,林同奇校,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129] 参阅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130] 参阅黄忠廉:《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131]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132]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133] 参阅代发君:《贺麟“严复译介思想研究”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134] 此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35] 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康的译著《巴门尼德斯篇译注》中,注释远多于正文。我的业师陈修斋先生在世时不时对我们谈起此事。

[136] 参阅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第1卷,第2章,第2节。

[137]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138] 至少在“汉以前字法句法”方面,我们与严复先生不可同日而语。

[139] 参阅黄忠廉:《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140] 因为严复除翻译过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取名为《天演论》)外,还翻译过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取名为《法意》)。

[141] 傅斯年;《译书感言》,载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论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142]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143] 我国近代文学家林纾(1852—1924)虽然不懂外文,却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译著,并在当时学界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144] 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1925年第22期。

[145] 因为在《译例言》中,不仅有“不达,虽译,犹不译也”的说法,而且还有“雅则为达易”的说法。

[146] 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言,其与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出入,不仅与后者的进化论思想不尽相同,而且与后者的伦理学思想更是大相径庭。赫胥黎讲进化论,是将其作为生物界的规律讲的,讲伦理学是将其作为“人类社会”的事情讲的,旨在反对人们对进化论的“误读”(如社会进化论)。严复《天演论》的根本努力则在于发挥赫胥黎所反对的误读,发挥赫胥黎所反对的社会进化论。因为赫胥黎明确指出:“正如我已极力主张的,践行道德上最好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善或美德——涉及一个行为过程,即在各个方面,反对那些有助于在宇宙生存斗争中取得成功的东西。它要求自我约束力,而不是冷酷地自行其是;它要求个体应当尊重而且帮助他的同伴,而不是踢开或者蹂躏其竞争者;它的目的,与其说在于使最适者生存,不如说在于使尽可能多的人适于生存。它反对决斗式的生存理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宋启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47]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办了人类第二个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托马斯力压霍金、康德、笛卡尔、麦克斯韦尔和尼采,以排名第五的身份跻身于“千年十大思想家”之列。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但教皇利奥十三却在其《永恒之父通谕》中宣布:“托马斯·阿奎那,作为所有经院博士的大师和帝王,高高地矗立在他们所有人之上。”参阅利奥十三:《永恒之父通谕》,段德智译,载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1集,第7卷,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59页。

[148]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载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宋启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149] 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150] 《孟子·梁惠王上》。

[151] 参阅贺麟:《谈谈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52] 参阅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第4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214页。

[153] 《墨子·非命上》。

[154] 有学者将严复的变译术归纳为“增”、“减”、“编”、“述”、“缩”、“并”和“改”七种,称之为变译的“七大策略”。参阅黄忠廉:《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

[155] 在《反异教大全》的译文中,对大多数《圣经》引文,我们依据我国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译出(主要考虑到其多数专有名词与我国学术界用语比较接轨),但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我们则选用了我国天主教《圣经》汉译本(思高本)的译文:一是基督教《圣经》汉译本(和合本)中没有的卷,如《智慧篇》和《德训篇》等,一是我们觉得思高本《圣经》的译文更贴近托马斯的引文原义。不过,在个别情况下,如果我们觉得无论是和合本《圣经》还是思高本《圣经》都与托马斯的引文有一定出入,我们便依据托马斯的引文自行译出。所有这些情况,凡我们觉得有必要注明的,我们都在脚注中注出。敬请读者留意。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说“反异教大全”完全采纳了异教的大全?因为这本书竟敢“论上帝”,不仅流于狂妄,而且必然悖谬。这种写法,完全采纳了异教的哲学大全的写法,从开天辟地讲到百姓日用。托马斯·阿奎那真是太幼稚啦。他的著作和所谓的经院哲学,充其量不过是西欧文明在接触阿拉伯刺激时所产生的习作。这虽然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生长,但却是基督教思想的没落——是幼稚的新文明所需要的确定论和绝对主义。相比之下,奥古斯丁等教父学则可以说是代表了希腊文明的没落和基督教思想的生长。

论者有曰:经院哲学有一种精致的美,看完了之后觉得自己“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然而,最大的问题是,经院哲学是知道结果凑过程,所以难免看起来恶心。经院哲学的主要目的:证明上帝的存在。康德哲学:人类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也即存在先于证明。所以我觉得经院哲学是通往康德哲学的背景知识。它也是人们最开始学习哲学时,会想到的问题。

“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就是有效的完整的表达了“神——人”关系的思想。但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把这种活泼的表达模式,转变成“理论世界”的抽象表达,把立体的三元维度模式,变成了只在哲学概念中的一个维度的模式,线性的模式,一种“神是什么理念”的模式,把“神作为逻辑”人可以理解描述的世界。人可以说清楚神是什么,隐含着人比神处在更高的位置,以致“前世界的东西”比如祭祀礼仪,祭祀音乐,祭祀绘画,祭祀雕塑等等都是低等级的模糊不清的东西,这就是启蒙思想产生的逻辑起点。经院哲学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繁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早期中世纪思想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到11世纪,受伊斯兰影响,在欧洲大陆遗失已久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重回欧洲大陆,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经院哲学家们利用这种方法阐述各自的观点,围绕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争论。11世纪辩证方法的流行使一些哲学家开始运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标准去判断概念,包括基督教教义中的概念。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最伟大的人物就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所代表的理性主义的胜利使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这种胜利对于经院哲学来说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就此而论,正是托马斯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基督教自中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教学基础,是必读的古典书籍。它是把神学的知识加以论证和系统化的书籍。共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论述了上帝。第2部分论述了人的行为,第3部分论述了基督。此书以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从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上帝、灵魂、道德、法和国家——预示了此后几百年西欧文明的大致走向,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主义们都在其中有了萌芽。所以说,阿奎那的“反异教大全”完全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和阿拉伯人的异教大全,而且开启了西欧此后的“异教大全”。甚至,尼采的上帝已死神学,也在上帝可证的神学里,获得了变态的展示。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那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写作,使得《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那答道:“我写不下去了……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芥。”这倒可能是真的。过了三个多月他就死了——在1274年1月,额我略十世指派阿奎那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且研究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那在前往会议的旅程中停留于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那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1274年3月7日去世。后来有人称阿奎那在祈祷时听到了来自十字架的声音,称赞他的写作。我想这可能是为了行销他的书而编造的谎言。还有修道士宣称曾看到他凌空飘起,但是具体意涵为何,不得而知。

阿奎那自己的悔悟如此深刻,而有的译者为了行销,竟把他的著作和圣经相提并论,真是亵渎神圣,但愿上帝不要因此降罪给阿奎那本人。



【004、“后人类时代”是思想主权的证据】


《思想主权论最后一条》—— “后人类时代”的出现:

在电影《非我》(Self/Less)中,本 金斯利(Ben Kingsley)饰演了一位身患癌症、濒临死亡的富豪戴米恩,他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了一名身体健康的青年男子身上,以期延续自己的生命。虽然该技术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是专家们认为长生不老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遥不可及。

200年内人类或可实现长生不老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研究人员Wolfgang Fink指出:“从生物学领域入手,如果能够阻止细胞死亡或者延长细胞生命,或许可以实现长生不老。”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研究人员Michael Bonaguidi说道:“未来长生不老会成为现实,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有所突破。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最终我们会取得更大的跨越。”

Michael Bonaguidi称要想实现长生不老,首先在一些科技上要取得突破,他和同事们正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减缓衰老。“比如说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你的身体循环是怎样产生和适应新生细胞的?这个问题是将来理解整个大脑移植的基石。”但他警告说:“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长生不老可能引起社会分化。开始时可能只有富人才有能力支付该科技所需费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本的下降,最终每个人都可能实现长生不老。”

希伯莱大学(Hebrew University)教授Yuval Noah Harari预测,在今后两百年间富人将会变成如同神一般的“生化人”。通过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富人将变成一种新的神明——拥有对生和死完全掌控的不朽之躯。

Harari教授在威尔士干草文学节发表演讲称:“人类天生就不满足于现状,即使得到快乐和成就,我们还想要得到更多。”

Harari认为,凭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的突破,200年以后富人将像神仙一样能长生不老,这是生命出现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进化。以前人们将神明当作信仰,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由宗教、财富、人权等一些编造出来的东西支撑着。如今人类渐渐地强大起来,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神而是科技。

世界正迈向后人类时代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Martin Rees认为,人类将迎来“无机后人类时代”(inorganic post-human era),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逐渐将人类推向灭亡的边缘。他猜测,在未来25年内,机器人将开始实现智能化并与人类不相上下。很久以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大自然,而如今却是人类自己带来的恐惧,尤其是人工智能。

他还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强大到最终能替人类思考问题。作为人类,大脑的大小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受到新陈代谢的限制,而且人类可能已经接近了这种极限,但计算机却不会面临这样的困扰。

谢选骏指出:“长生不老”之后,更为艰难的是“殖民宇宙”——但即使这两条都做到了,也还是无法解决“人本”问题,无法与神看齐。因为这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无缘进入神秘领域。



【005、“数码威权主义”能够镇压网络主权吗】


《全球网络自由再倒退 中国“数码威权主义”遭多国仿效》(2018年11月1日 综合新闻)报道:

网络自由度调查评定中国为「最不自由」国家。

总部在美国的国际人权组织「自由之家」11月1日发表最新的网络自由报告,显示全球的网络自由度连续8年下跌,该报告指愈来愈多国家仿效中国,利用控制互联网打压异见,巩固政府权力;美国的网络自由度也下跌。报告同时批评网上散布虚假资讯及肆意收集用户个人资料,愈来愈「荼毒」数码空间。中国被列网络最不自由国家。

据东网报道,国际人权组织自由之家认为,全球网络自由度再下跌。自由之家1日发表名为《数码威权主义的崛起》的报告,调查了65个国家从去年6月至今年5月期间的网络自由度,当中评定中国为「不自由」国家,以88分包尾;伊朗及敍利亚则以85及83分位列尾二、尾三。自由之家主席阿布拉莫维茨(Michael Abramowitx)表示,民主国家在数码时代挣扎,而中国正向外国输出其网络监控模式,以及控制国内外的资讯,形容此举危害网络开放及全球的民主前景。

该报告又指,中国在36个国家举行有关新媒体及资讯管理的训练及讲座,是「用数码威权主义训练世界」,同时提到中国要求企业停止传播受封锁资讯,更指部分维吾尔族人因非暴力的网络活动而被拘留,同时直言华为等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兴建通讯网,令有关国家的情报有外泄机会。报道指该报告发现过去一年,至少17国以打击假新闻为由,批准或提议立法规管网媒;18个国家则以加强监控等方法,获得不受限的数据访问权。

谢选骏指出:“数码威权主义”能够镇压网络主权吗?显然不能。因为,“数码威权主义”自身,也是“网络主权”的一个派生。表面上看,网络主权就是技术力量所致;实际上,网络主权是思想主权的分支。



【006、中国传统中所见的思想主权论】


2013年4月25日

“钦明文,思安安,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协和万邦。”

《尧帝功德满天下》报道:

[原文]

曰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让(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克明俊德(7),以亲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变时雍(10)。

[注释]

(1)曰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考察。古 :这里指古时传说。(2)钦:恭谨严肃。(3)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4)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5)格:到达。(7)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别。章:使明显。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众。于:随着。使:友善。雍:和睦。

[译文]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的友善和睦起来了。

[读解]

尧使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开国元勋”。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史官责无旁贷的职守,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名垂千古。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谢选骏指出:我可以写一本《中国传统中所见的思想主权论》,从《十三经》到诸子百家,从诗词曲赋到二十四史,从中钩沉,但不包括佛道。例如:“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屈原:《哀郢》)——这是说,上天不是按照人类的想法来行事的;所以在诗人看来,就成了“天道不专而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

“兵马俑应为郎官俑、铜车马坑应为祭祀坑、铜车马应是秦人献给皇天上帝的礼品。”——这应该是无中生有的说法,因为秦始皇是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化身的,流风所及,帝国时代(秦至于清)就把国君与皇天上帝等同起来的,并且简称为“皇上”。——但是,这完全违背了“替天行道”的思想主权论。


【007、“网路主权”与“主权网络”】


网文《网络主权》报道:

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和Internet sovereignty)是一个具争议性的概念。1996年,网络语言家约翰·佩里·巴罗(John Perry Barlow)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一文,提出“网络主权”(Cyber-Sovereignty)的主张:“你们没有任何道义上的权力来统治网络空间,你们也没有任何使我们惧怕的方法来执行,网络空间不存在于你们的领域之内” 。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首次明确“网络空间主权”概念,规定: “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谢选骏指出:上面出现了两个“网络主权”,第一个意思是“网络自身具有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就像人身一样,不得任意侵犯。第二个意思是“国家主权分割控制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个错误的“网络主权”也就是“国家主权分割控制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不该叫做“网络主权”,而应该叫做“主权网络”,否则就是偷梁换柱了。

这个“主权网络”认为:“网络主权”就是一国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和表现。对内,网络主权指的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监督、管理本国互联网事务;对外,网络主权指的是防止本国互联网受到外部入侵和攻击。

背景

《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权最核心的特征是独立,它的含义因时而变,代有损益。在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古今之变中,主权标志着政权对神权的独立,人对神的自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民族国家的形成中,主权标志着一国与他国的并列,族对族的自立;在二战之后围绕着联合国所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中,主权标志着一国内政外交的自主,以及独立承担国际权利义务的资格。而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和对生活世界认识的深化,今天的主权已经从领陆延伸到领海和领空,从政治延伸到文化和经济,不断丰富新的内涵。

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自然也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它是信息自由流动的主脉,意见自由交流的论坛,志趣相投者的社区,事业经营者的阵地,市场腾飞的翅膀,国家繁盛的支点。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继陆、海、空、天之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五疆域。 

理解

网络主权作为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管辖权,指的是主权国家对本国网络加以管理的权力,比如通过设置准入许可限制未被授权的网站接入到网络中,对不服从管理的网站立刻停止服务,对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态加强整顿等等。

二是独立权,就是本国的网络可以独立运行,无须受制于别国。目前,全球绝大多数顶级服务器都在美国境内,理论上,只要美国在根服务器上屏蔽该国家域名,就能让这个国家的顶级域名网站在网络上瞬间“消失”。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制网权,有能力威慑他国的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各国的网络还无法实现独立存在。

三是防卫权,指的是主权国家具有对外来网络攻击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前面提到,全球13台域名根服务器中美国掌握10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针对根域名服务器被攻击、关停等紧急情况作出积极的预判和应对。目前,一些国家自主研制服务器,就是很好的防卫能力建设,一旦根服务器被关停,还能实现本国内部网络联通。此外,针对一国的网络舆论攻势,主权国家也应该做好应对之策,必要时进行自我保护。总之,防卫权要求主权国家要拥有设置网络疆界、隔离境外网络进攻、抵抗和反击的能力。

四是平等权,指的是各国的网络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互联互通,不分高低贵贱。平等权要确保各国对网络系统具有平等的管理权,保证一国对本国互联网的管理不会伤及其他国家。现有的互联网相互依赖过强,互联网强势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往往也会使弱势国家被迫接受。

争论

在国际社会中,网络主权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单个国家所管辖、支配,因而网络主权一说不成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虽然无国界,但是网络基础设施、网民、网络公司等实体都是有国籍的,并且是所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理所应当受到所在国的管辖,而不应该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权的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各国虽然在网络主权的提法上各执己见,但在实践层面却无一例外对本国网络加以严厉管制,防止受到外部干涉。 

深化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的《日内瓦原则宣言》以及2005年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中,都有“网络主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真实而客观的实践”类似表述。

联合国曾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三度成立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持续研究信息安全领域的现存威胁和潜在威胁以及为应对这些威胁可能采取的合作措施,达成了和平利用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原则等重要共识。

2010年6月,中国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应受到尊重和维护。尽管彼时没有提及网络主权或网络空间主权,但所持的价值立场,一目了然。

2013年6月24日,第六次联合国大会发布了A/68/98文件,通过了联合国“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发展政府专家组”所形成的决议。决议第20条内容是:“国家主权和源自主权的国际规范和原则适用于国家进行的信息通讯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管辖权。”在方滨兴院士看来,这一条款的本质就是承认国家的“网络主权”。这说明“网络主权”理念已被联合国所认可和接受,国家主权在网络行为上是行之有效的。 

2014年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国会演讲,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中就表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透明的网络空间。

2015年12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

自我评价

尊重网络主权,不意味着关上大门,闭网锁国;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自娱自乐;也不意味着背弃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尊重国家主权,标注了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也为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明确网络空间的主权原则,既能体现各国政府依法管理网络空间的责任与权利,也有助于推动各国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既要明确网络主权,也应该尊重网络主权;既要尊重网络主权,就应该凝聚共识、扩大共识,在互联网治理上多合作。

谢选骏指出:这个冒充“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的“主权网络”(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为何错误?因为按照上述说法,那就不是网络主权了,而是网络奴性了!这样的“主权”,到让我想起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他用回教徒那里贩卖来的亚里士多德,取代了基督教的神圣启示,可谓偷梁换柱,罪莫大焉。既然如此虚妄的路子开了,就会沿着理性主义统治、启蒙运动主宰的途径一直走下去,一直走进黑格尔的死胡同里。在这种意义上,《神学大全》其实也是《联共教程》的原型。这种“主权网络”的“科学模式”是无法整合现代社会的,只能起到分裂作用,最后只能遭到淘汰取代。我想,原生意义的“网路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并不冒充神圣,只是展示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网络有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自由——仅有自由还不能保障自由,网络必须拥有自己的主权!

互联网和全球网络空间的兴起发展,使得传统的绝对化的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网络主权不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互联网的自由化、无边界性,国家独立性、固定边界有着鲜明的不同,国家主权不得不让渡部分主权或自我限制主权,以促成网络主权的基本保障。

网络主权并不建立地域权力中心,也不依赖固定的边界和障碍”——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可成为国际政治角力的战场,网络主权应该独立于国家主权,并且限制国家主权的作恶。

取代了《神学大全》的“主权网路”(英文:Internet sovereignty),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让国家主权来分裂网络!我们要的是“网络主权”(英文:cyber sovereignty),它能沟通人类、整合世界!

2018年1月29日



【008、“网络主权”的语义背反】


网路主权是一种认为在虚拟的国际网路上实际存在领土主权与国家法治的观点与主张,因而主张“一个国家的网路系统,政府有管理的权利、也应该被政府所管控,不容外国干涉与入侵”,与全球资讯网的观念相对,也是反全球化的体现之一。联合国专家组则是持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有管辖权的间接立场认定此一概念。

“网路主权”或“网路空间主权”原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有词汇,它试图将其逐步推广至世界各地。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已经有类似的概念存在,但自此才正式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明确界定,包含网路商业安全、确保不遭受网路攻击、网路法律等国家层次的主权概念,并将中国的防火长城、网路安全部队等政策加以长期化、体系化、合法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认为,世界网际网路发展蓬勃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单个国家所管辖、支配,而网路主权概念是对于此一不成文观念的一种反驳,其认为网路不是凭空生成的自然产物,而是建立于大量人为设施之上的产物,这些设施必须投资经费建设并长期供应维护费用。联合国宪章确立主权平等原则,并有排他性,网路线路设施有不少是本国政府出资建筑,线路本身、交换机房、伺服机房等是建筑占用在本国领土之上,因此政府对于这些设施当然有法律管辖权;甚至出资部分有所有权,所以进入一国国界之内的网路讯息必须受到该国法律的管辖不得有违法行为,虚拟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或无主权之地,当网路讯号进入一国领土上政府铺设的实体线路瞬间开始就受一国法律管辖。例如一国的报纸没得到另一国允许执照,不得在当地设立分社办报或是进口,一国的电视台没得到另一国允许执照,不得在当地设立分台播送,这在国际上是普遍接受的主权原则,所以网路讯息也一体适用。最早在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的《日内瓦原则宣言》以及2005年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中提到了类似概念。

2015年底,120国参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演讲上提出“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全球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必须由全球所有国家一起参与制定,并以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观为前提,世界网路要如何运作与管理不能由某一国说了算或是某几国私下说了算。”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国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大步骤为主,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中国为改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而做出的伟大贡献。其中以官方提到了网络主权概念。

大赦国际在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前紧急呼吁世界网络技术企业不要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可能的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

谢选骏指出:现行的“网络主权”的说法,显然是一个张冠李戴的结果。为何这样说?因为按照“国家主权就是不受外来干预的权力”的观念,“网络主权”也应是“不受外来干预的权力”,也就是说——正如国家主权不受网络的限制,网络主权也不受国家限制。如此说来,“网路主权”的性质,应该就是“独立的自决的至高无上的”。可是现在不好了,“网络没有主权”、“网络主权必须接受国家主权的控制”,结局就是“网络必须丧失自身的主权”。

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如此颠三倒四的“网络主权”,还不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直截了当: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网站不与国际互联网连接,但它却有自己的国家局域网“光明网”。朝鲜官方称是为了避免国内民众受到外国部分“不良网站”所提供的“不良资讯”的“精神污染”。它被认为是国家控制网络的极端案例。

共产党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网络,正在朝向这个“朝鲜”方向努力。

这就是“语义背反的网络主权”,一种“剥夺了网络主权的网络主权”。

而按照“思想主权”的原则,正确的“网络主权”原本是“不受任何干预的网络权力”。

但是,如果按照“语义背反的网络主权”延伸下去,“思想主权”岂不变成了“国家主权要控制一切思想”?那岂不是倒退回了秦始皇时代?事实证明,这是死路一条。



【009、“主权网络”偷换冒充“网络主权”】


《俄鬼政府拟加强网络控制建国内网 活动人士抗议网络“主权议案”》(2019年3月12日 综合新闻)报道:

俄罗斯活动人士2019年3月10日在莫斯科就一项名为“主权互联网” 的新议案开始举行抗议活动。

俄罗斯活动人士星期天(3月10日)就一项名为“主权互联网”(Sovereign Internet) 的新议案开始举行一系列抗议活动。批评人士说,这个议案是普京政府力图加大国家对互联网的控制,以及助长审查。该议案提出建立一个国家网络系统,在遭到外部断网时,保证俄罗斯国内网路稳定运行。支持这项议案的人说,该议案是为了确保国外服务器被切断时的因特网运作。俄罗斯联邦下议院(即国家杜马) 2月12日已经通过一读,在送交上议院审查前,还要在下议院再经过两次投票。

根据该草案,俄罗斯所有网络数据都将在本国网络中传输。任何离开俄罗斯的数据都将从政府登记的互联网交换中心(registered exchange points)流出,这些交换中心受制于国家通信监管机构Roskomnadzor(俄罗斯联邦通讯、信息技术和媒体监管局)的监管。

由于俄罗斯同西方交恶,一些俄罗斯高级官员越来越担心会被(西方)切断网络连接。俄总统普京的互联网顾问基里门科(German Klimenko)去年曾表示,西方国家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将俄罗斯与全球互联网断开。2014年时,普京曾称互联网是一个“CIA的项目”。

几十名活动人士聚集在东部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抗议拟议的这项立法。活动人士稍后将在莫斯科的萨哈罗夫大道进行第二次集会。示威行动还要在西部的沃罗涅日,以及其他俄罗斯城市举行。

根据这个草案,俄罗斯所有网络数据都将在本国网络中传输。任何离开俄罗斯的数据都将从政府登记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流出,而这些交换中心受到国家通信监管机构的监管。

俄罗斯反审查的非政府组织“Roskomsvoboda 通信自由运动” 成员亚历山大·伊萨宁接受美国之音俄罗斯语组采访时说,俄罗斯注意到互联网被用来自由交换信息的事实,包括反对派的使用,因此非常希望控制互联网。

俄罗斯反对派领导人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 的助手亚斯金(Nikolai Lyaskin) 认为,“主权法案”是当局加紧钳制互联网自由的另一手段,他敦促俄罗斯人集会抗议“这种疯狂做法”。

“主权法案”反应了俄罗斯与西方持续不断的紧张关系。西方政府指控俄罗斯利用网路袭击和社交媒体行动,在海外散播不和谐的气氛,并且加大俄罗斯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卫报”上个月在一篇报道中说,其实很多观察者认为,俄罗斯建立局域网(intranet) 是复制中国防火墙的又一做法,目的是限制互联网用户访问被当局视为有害的内容。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政府真不愧为一个鬼子政权,竟能发明如此歹毒的愚民之术——他们用“主权网络”也就是“国家主权强奸网络”偷换了“网络主权”也就是“思想主权创造网络”,试图蒙蔽世人、实现独裁。



【010、《圣经》与思想的主权】


(一)

第一款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Gen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Gen 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Gen 1:29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Gen 1:30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圣经创世记》第一章26—30节)

人既然分享了神性,就拥有了思想的主权;思想的主权先于国家的主权。严格说来,国家的主权也是思想所创造的。

第二款

Gen 10:1 挪亚的儿子闪,含,雅弗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他们都生了儿子。

Gen 10:2 雅弗的儿子是歌篾,玛各,玛代,雅完,土巴,米设,提拉。

Gen 10:3 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利法,陀迦玛。

Gen 10:4 雅完的儿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单。

Gen 10:5 这些人的后裔,将各国的地土,海岛,分开居住,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

这个时候,只有国族的现实,却无主权的意识。

这是自然的国家。

第三款

Gen 12:1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Gen 12:2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Gen 12:3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这是应许的国家。

第四款

1Sa 8:4 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

1Sa 8:5 对他说,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1Sa 8:6 撒母耳不喜悦他们说立一个王治理我们,他就祷告耶和华。

1Sa 8:7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

1Sa 8:8 自从我领他们出埃及到如今,他们常常离弃我,事奉别神。现在他们向你所行的,是照他们素来所行的。

1Sa 8:9 故此你要依从他们的话,只是当警戒他们,告诉他们将来那王怎样管辖他们。

1Sa 8:10 撒母耳将耶和华的话都传给求他立王的百姓,说,

1Sa 8:11 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

1Sa 8:12 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

1Sa 8:13 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作饭烤饼。

1Sa 8:14 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

1Sa 8:15 你们的粮食和葡萄园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给他的太监和臣仆。

1Sa 8:16 又必取你们的仆人婢女,健壮的少年人和你们的驴,供他的差役。

1Sa 8:17 你们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们也必作他的仆人。

1Sa 8:18 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

1Sa 8:19 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说,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

1Sa 8:20 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

1Sa 8:21 撒母耳听见百姓这一切话,就将这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

1Sa 8:22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你只管依从他们的话,为他们立王。撒母耳对以色列人说,你们各归各城去吧。

这就是国家主权的性质。

(二)

1、思想的轨道合乎天意

2、思想的律动合乎四季

1、国家的主权是人为的领域

2、思想的主权是自然的领域

1、在思想的主权中,有神性,也有魔性;有人性,也有国家。

2、神性创造自然,人性合乎自然;魔性创造人为,国家合乎魔性。

在思想的主权看来,自己虽然不受国家主权的支配,但思想不可能是真理,真理只来自于上帝。

(三)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个纲领:

人类的发展,仅仅拥有国家主权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思想的主权:惟有思想的主权地位,才能更新国家的主权状态,使之避免食言而肥的腐败堕落。

仅仅拥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不够的;我们还须明确思想的主权。

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分享了神性;国家是人造的,因此只有人性而没有神性。在根本意义上,思想的主权盖于国家的主权。

(四)

可以和“国家主权”相对立的,是“思想的主权”:思想的主权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至高权力,思想的主权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能脱离国家的压迫,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至高权力——在此之前,思想的主权虽然创造了一切国家主权,但却反过来遭到国家主权的绑架,不能实现自身的独立。

思想虽然不可能是真理也不可能产生真理,但却可能是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世间万有惟有“思想着的人”分享了神的本性。真理来自于上帝,世间万有惟有“思想着的人”能够分享神秘的真理。

由于这一分享过程,一切文明都是从思想开始的,一切精神都是思想主权的外延。



【011、#Metoo运动不是女权而是网络主权的体现】


网文《#Metoo运动》报道:

有人把“#Metoo”定义为“反性骚扰运动”,显然是在封网国家里坐井观天的结果,因为,#Metoo运动是网络主权的体现,所以,网络主权还有其他多种思想和运动的体现。

#Metoo(我也是),是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2017年10月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的运动,呼吁所有曾遭受性侵犯女性挺身而出说出惨痛经历,并在社交媒体贴文附上标签,藉此唤起社会关注。

经过

哈维·温斯坦的丑闻曝光后,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一个服务弱势女性的纽约社区组织者,提出了#metoo——“我也是(受害者)”口号。

2017年10月15日,塔拉纳·伯克的朋友,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转发,并附上文字:“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Too)来回复这条推文。”

随后,Twitter、Facebook以及Instagram上频频出现见证消息。成千上百的人回复了这条消息。有些人只写了“我也是”,更多的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性侵犯或性骚扰经历。作家、诗人那吉娃·依比安(Najwa Zebian)写道:“被指责的是我。人们让我不要谈论这件事,人们对我说这没有多糟糕,人们对我说我应该看淡它。”

其他参与的明星包括安娜·帕奎因(Anna Paquin)、黛博拉·梅辛(Debra Messing)、劳拉·德雷福斯(Laura Dreyfuss)、嘎嘎小姐(Lady Gaga)和埃文·蕾切尔·伍德(Evan Rachel Wood)。

男性也表达了支持。喜剧演员、活动家尼克·杰克·派帕斯(Nick Jack Pappas)写道:“男人们,不要说你有妈妈、姐妹、女儿,要说你有一个可以做得更好的父亲、兄弟和儿子。我们都可以。”

自10月5日《纽约时报》发布的调查报告详细记述了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收到的长达数十年的性骚扰指控后,社交媒体为妇女讨论自身经历提供了一个鼓励性的平台。

Twitter通过在旗下策划故事的平台时刻(Moments)上的推广,支持了#MeToo这一话题。

该公司指向其上周发表的声明,称它“为能够帮助并支持我们的平台上的声音,特别是那些面对权势说出真相的声音而自豪。”声明同时指出,其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已经发布了有关该公司为处理网站上的虐待现象所做的努力的推文。

影响

除好莱坞之外,“#MeToo”宣言还引发了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内与性骚扰、性侵犯事件相关的广泛讨论。

2017年11月12日,数百人在好莱坞参与了“还我职场游行”(Take Back The Workplace March)与“#Me Too幸存者游行”(#Me Too Survivors March),以抗议性侵犯行为。

越来越多人借由这场运动发声反抗,成为了勇敢的“打破沉默者”,而“#MeToo”则是所有人团结一致的标签。TA们发动了这场拒绝强权、拒绝性别暴力的社会革命,并且每天都在积聚起更大的力量。

“打破沉默者”开启了一场拒绝革命,每天都在积蓄力量。仅在2017年12月之前的两个月,她们共同的怒火就已经促成了直接且令人震惊的结果:几乎每天都有首席执行官被解雇、大佬应声倒下、偶像声名扫地。在一些案件中,还有人被起诉。

2017年12月,在全美范围内引发了对性骚扰的愤慨的“打破沉默者”当选《时代》杂志2017年“年度人物”。

背景

据联合国妇女署官方微信,在哈维·温斯坦事件发酵后,很多女性感到:我们的经历并非偶然的个别事件,我们也不应该再继续自责。在七天内,已有100万的用户在推特上使用#metoo的推文。发过#metoo的100万用户里,69.9%是女性,30.1%是男性。

很多人会认为女性受到性骚扰是她自己的错——她不应该先勾引,她不应该穿成那样,她不应该……可是这是错误的理解。无论一个女生的衣着和打扮怎么样,都不是被性骚扰的理由。每一个女性(和男性)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享有尊严。男性针对女性的性骚扰反映的是男性认为女性是自己的所有物的观点,觉得只要自己愿意,在女性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也能对女性随心所欲。性骚扰与女方行为无关,与穿着更无关。

性骚扰是对人权的侵害,不仅给受害人带来身体上的,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尤其在性骚扰或性暴力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更加不应该去责备受害者, 而是应该给予支持,聆听受害者的感受并且鼓励她把事情发生经过说出来,并依其意愿, 进一步更将侵犯者绳之以法。

性骚扰的发生率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性骚扰普遍发生的一个场所就是在职场中。英国职工大会2016年做的调查显示,52% 的女性受到性骚扰,性骚扰的形式包括非礼,黄色笑话,强加于女性的性交易。将近20%受到上司的性骚扰。5个女性中有4个说她们没有把性骚扰经历通报给雇主,因为认为她们不会被认真对待。

美国《华盛顿邮报》还有ABC新闻在#metoo运动出现后做了一个调查,发现54%的美国女性曾受到过性骚扰,30%是在职场中受到性骚扰,25%受到上司的性骚扰。但是,95%受性骚扰的女性说骚扰她们的男性没有得到任何的惩罚。

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16年第一次做了关于性骚扰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日本全职和兼职女性在职场中受到过性骚扰,全职女员工中有35%受到过性骚扰。而24.1%的性骚扰案例涉及女员工的领导。63%女员工说她们选择默默忍受性骚扰。

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努卡在推特上说:在网络上发声是重要的,这样大家才能看清那些被我们因为社会习惯而忽略和默认的错误行为。骚扰女童和妇女而不受到惩罚是个残酷的特权,只有当男性也加入,支持这个运动并有所行动,才有越来越多人敢于发声。

我们不应该等到受性骚扰对象说#metoo时,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继续忽视这个问题,不能再说“这没什么”。加入这个运动的男性还远远不够。女性和男性必须一起改变他们对性侵害的反应,团结起来让性侵害不再被接受,不再隐蔽。男人别做沉默的围观者。我们需要赋权于所有女性, 让她们发声,让她们的权益和她们的身体受到尊重,将犯罪的人绳之以法,得到应有的惩罚。

努卡建议:为了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让女性的权益受到尊重,女性必须自由和充分地参与到社会、政治和职场中。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机构的领导,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改变拥有掌控权的男性欺凌女性的现象,改变性骚扰者免责现象。职场中以及家庭内外的性骚扰和任何其他形式的骚扰都不可以被接受,不可以被忽略。“我们向那些为妇女和女童权益而奋斗的女性致敬,也号召大家重新投入到消除一切针对女性的暴力的奋斗中。”

相关运动

#MeToo运动不是通过社交媒体来强调虐待女性现象的首例。2014年,一名男子以憎恶女性为理由在南加州杀人,随后,社交媒体上的#YesAllWomen(是的,所有女人)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12年,活动家劳拉·贝茨(Laura Bates)发起了#EverydaySexism(日常性别歧视)活动,以记录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骚扰和侵犯。

谢选骏指出:上述情况充分说明,#Metoo运动是互联网络的结果之一;换言之,没有互联网络的直击,就不会产生当代的群众运动。所以,当代以及未来的思想和运动,一概离不开互联网络。这一关联,充分体现了网络主权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运动的后续,并不见得有利于女权主义。有人已经指出——“目前觉得,欧美这项运动发展到现在不仅不会对女性就业有积极影响,反而会有消极影响。试想,你是一个男上司,有两个差不多才智的人来应聘,其中的女生可以毫不费力的把你的前途毁掉,而男生却不会。拥有如此大能量的女下属谁敢用?谁能保证女下属不会因为工作上的矛盾通过诬告性侵来把上司的前途毁掉?招聘女下属,男上司还要天天担心我的饭碗会不会因为这个女下属而丢掉,那最简单也是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女下属,只招男性。”所以我说,#Metoo运动不是女权而是网络主权的体现!



【012、百度比谷歌Google更像杀手】


我早就指出:“Google 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因为我早就发现Google的搜索内容经常会发生不可理喻的变化,对某一词条的搜索内容,会突然从十几万,减低到几万,相差好几倍!

而且,很多在搜狐和百度上可以查到的内容,竟然被Google给屏蔽了。在这种意义上,Google不是一个公平的搜索平台,而是一个带有搜索引擎功能以外的“特殊任务的平台”。

但即使如此,下面的消息还是让人心惊肉跳的:

《李彦宏宣战:百度最终要进欧美 挑战谷歌》(2016-07-01 腾讯)报道:

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报道称,中国搜索引擎公司CEO李彦宏周五表示,该公司在无人驾驶和金融等新领域寻找发展机遇的同时,最终会把业务扩张到美国和欧洲。

李彦宏是在法国巴黎举行的Viva Technology大会上发表上述言论的。李彦宏表示,这种扩张肯定是可能发生的。

李彦宏登台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我们最终将进入欧洲、美国以及大量其他市场。”

李彦宏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些国家,但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战场。搜索正趋于成熟,移动与桌面有很大区别。我们需要找到进入这种新市场的新方法。”百度在中国运营移动和桌面搜索业务,并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其营收的九成以上来自广告。

截至目前,百度的国际性扩张还集中在新兴市场。这些市场目前移动增长处于爆发式阶段,而互联网连接正在缓慢地提升。百度已经进入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百度同时还在移动市场较为先进的日本开展业务。

在每个市场,百度专注于推出其搜索引擎的当地语言版本。与此同时,百度还希望将业务扩展其他领域。在印尼,百度有自己的Android应用商城MoboMarket。

不过,欧洲和美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其由占据主导地位。鉴于谷歌目前的影响力以及其Android操作系统在欧美移动市场的主导地位,百度想要在欧美占据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此外,百度还要同各国监管机构打交道,而中国公司经常遭到刁难,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突出。

目前尚不清楚百度可能应用到欧美市场的战略。截至目前,百度已经对美国的打车应用Uber等公司进行投资,这可能帮助其在部分市场获得抓手。

其他中国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向欧美进军。中国电商巨头已经在去年在意大利和英国招募了经理人。该公司还与欧洲公司就其支付服务支付宝进行合作,方便中国游客在当地通过其应用进行购买活动。阿里巴巴还专注于让中国消费者在境外使用其服务,或帮助外国人将产品销往中国。这些方面可能是百度可以借鉴的。

百度旗下的地图服务目前主要用于帮助中国游客寻找当地的酒店和餐厅。李彦宏表示,地图服务是该公司可以借力的。

李彦宏说:“我们将从地图开始,并逐渐扩张至其他领域。”“搜索是否还具有意义?”李彦宏还谈到了更为广义的搜索市场,质疑在面临等公司的挑战时,搜索是否还具有意义。李彦宏说:“我们面临新问题。搜索是否还具有意义?未来人们可以直接进入微信或Facebook等大量其他应用。他们是否还需要搜索?我们需要担忧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应对新的用户习惯,我们需要保持创新,我们需要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Facebook近期向研发者开放了Messenger平台以创建聊天机器人,这一服务内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任何事,从订单到回答消费者的服务问题。用户甚至可以获得新闻或天气资讯,以及他们通常去搜索引擎获得的信息。

中国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服务微信在其平台上也有很多机器人程序。随着非传统的威胁悄悄地逼近,李彦宏表示,百度一直在专注其他领域。就如同谷歌,百度也在测试无人驾驶技术。此外,百度还在试图进入金融领域,李彦宏称,百度可能未来向人们提供贷款。李彦宏说:“还有大量的新机遇。我认为人们还是会依靠搜索做很多事情,例如寻找信息。不过,我们能做的事情真的还很多。”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李彦宏宣战:百度最终要进欧美挑战谷歌”的消息,会让人心惊肉跳的?因为谷歌Google再坏,毕竟不是美国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而百度之类的中国公司却是中国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政府向来都是自由的天敌。在西方,三权分立和信息自由,限制了政府的作恶能力。现在,百度声称要进入欧美,而且还用了一种“宣战”的方式,这还不让大家心惊肉跳?因为百度比谷歌Google更像是杀害信息自由的杀手。西方的自由,会不会因为“百度”之类的蚕食而日益萎缩?



【013、柏拉图《理想国》不知思想主权为何物】


柏拉图《理想国》的中文译者引言说: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39年)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年)的老师。但据《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大学版》第2版,柏拉图生卒年及苏格拉底生年均不准确。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

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柏拉图《书札》第七、第八大致可靠,其余未可尽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

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人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

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到柏拉图所痛心的是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这使他猛醒过来,重新考虑他的政治立场。柏拉图出身贵族,他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多事务。政治活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道德责任。领导与群众分工合作的政治结构与政治体制应当是这个样子:领导阶层尽其全力来治理国家,捍卫国家。他们受工农商的供养,回过来给工农商办好教育、治安和国防。事实上丧失过信誉的贵族政治,在雅典很难成功,但这并不证明贵族政治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应当好好培植下一代的年轻人,他自己决意钻研数学、天文学及纯粹哲学,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

公元前339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说,毒害青年,法庭判以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身魂梦以之,不能忘怀。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

《理想国》成于壮年,如日中天,影响深远。除最晚出的《法律篇》之外,其余二十四篇均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另有对话六篇经后人考证乃系伪作。

柏拉图书札第七、第八大致可靠。

第一、第十二不能尽信,其余诸札,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而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有大量著作留传下来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去世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他对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霸主戴奥尼素印象恶劣,觉得他是不讲道德,荒淫玩乐之徒,不可能有智慧,不可能治国安民。

但柏拉图在这里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欢喜非常。

在柏拉图看来,迪恩酷好哲学,又是一个实行家;苏格拉底之后,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便是迪恩了。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是年(纪元前387年)雅典签订丧权辱国的安太尔西达和约,将所有小亚细亚地区,割让给波斯。雅典斯巴达继续交恶,不得统一,整个希腊世界,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柏拉图下定决心,于雅典城外创建学园。当时有名学者登门造访,质疑问难,不仅成为雅典的最高学府,而且蔚为全希腊的学术中心。不少学生都是希腊城邦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女!

柏拉图放弃政治,讲学著书,孜孜忘倦,先后共二十载。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已年近六十,戴奥尼素霸主逝世,其子戴奥尼素二世继位,由迪恩摄政,邀请柏拉图重游叙拉古城,为二世师。柏拉图政治生涯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第二阶段困心衡虑,久而弥坚,相信哲学家确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第三阶段柏拉图垂垂老矣。

事与愿违,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乃撰《法律篇》。愈至晚年愈求实际,其苦心孤诣,千载下如获见之!

柏拉图《理想国》对话,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确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取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

《理想国》一书,震古铄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则可称为分科性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致分为九种:①逻辑学、②物理学、③心理学、④生物学、⑤形而上学、⑥伦理学、⑦政治学、⑧修辞学、⑨诗学。古希腊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希腊语哲学一词(φισφ′α)原义爱知,a b c科学一词(‘πισ′μη)原义知识,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d e f二而一,初无区别。现代所用science一词,出自拉丁;knowledge一词,出自古英语;原义均为知识。知识代表真理,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amicus plato, sedmagisveritas)。古希腊人所谓知识,代表真理全部,不是局部。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我们有研究的必要。

谢选骏指出:柏拉图看到民主政治的罪恶,但不知道还有比民主政治更为罪恶的,于是他想创立一种贤人政治——哲学家治国。于是,他的《理想国》诞生了。但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显示,柏拉图不知思想主权为何物,不知思想主权无法取代国家主权,进行直接统治——正如国家主权无法取代思想主权。只有耶稣基督所启示的“二元论”——上帝的东西归上帝,凯撒的东西归凯撒,才是对的。思想主权虽然创造了国家主权正如上帝虽然创造了凯撒,但是却不越俎代庖。所以,上帝可以限制凯撒、思想主权可以改造国家主权;但是不能指望用上帝去复制凯撒,也不能指望用思想主权去复制国家主权。否则就会陷入“乌托邦失败”的陷阱里了。



【014、从互联网之战看义利之辩】


《美国不该对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姑息讨好》(吴修铭 2019年2月12日)报道:

随着中国和美国就可能的贸易协议展开高层谈判,谈判桌上的遗漏话题令人费解: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中国屏蔽或阻拦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外国互联网竞争对手,包括谷歌、Facebook、维基百科中文版、Pinterest、Line(日本主要的即时通讯公司)、Reddit和《纽约时报》。甚至连英国卡通角色小猪佩奇(Peppa Pig)和在网上引起轰动的相关影片也断断续续遭到审查;共产党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曾一度在社论中警告,她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童年”。

中国长期以政治问题为由维护它的审查制度,称其为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认为的“有害信息”(包括“传播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内容)侵害的合法尝试。但你无需是一名贸易理论家便可认识到,这种审查也是国际贸易中极其有效的壁垒。全球互联网经济至少规模达8万亿美元,并且在不断增长中,而特朗普政府却首要关注了制造、技术转让和农业,似乎没有在该议题上迫使对方让步。

由于不受美国、日本和欧洲竞争的影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过去10年来已取得巨大增长。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企业中,中国占据9席。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工程师的技能和创新力、充满活力的创业文化,以及中国企业服务本国口味方面的成功。但很难相信这背后没有审查制度的功劳。

此外,阻止外国竞争的壁垒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影响。没有了更好的选择,中国的用户被迫忍受腾讯(它拥有私人即时消息应用微信)和在线支付公司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隐私侵犯行为比起Facebook和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更加让人不安。美国对中国审查制度的容忍,会鼓励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做法。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同意进行广泛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包括数据处理和电信服务。中国的互联网政策只能说违背了这些承诺。中国大概会辩称,其互联网政策为“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护公共秩序所必需”,并援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例外原则。但尽管这种例外或许能合理说明对赌博网站甚至对小猪佩奇的封杀,就中国互联网的大多数壁垒而言,其真正目的似乎在于保护本土商业利益。

为何美国没有要求中国进行改变呢?我们并不像是缺乏手段。诸如腾讯和在线零售商京东等中国公司已经在美国大举拓展业务,寻求利用我们开放的互联网和开放的市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2016年曾把中国的互联网屏蔽行为列为贸易壁垒。如果一个国家不允许我们在它那里做生意,为什么要允许它在我们这里做生意?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你们降低你们的壁垒,我们就降低我们的。在互联网经济方面,美国单方面解除武装,是在被中国愚弄。

尤为令人困惑的,是美国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态度。作为中国互联网贸易政策的受害者,它们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姑息讨好。由于担心审查制度和工业间谍活动,谷歌的确于2010年退出了中国市场,也对中国的阻挠抱怨了一段时间。而在去年,我们了解到,谷歌实际上放弃了抗争:为中国市场开发审查版搜索引擎,乞求进入中国市场。

同样令人失望的,是Facebook的做法。尽管Facebook已被中国封杀多年,但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为奉迎中国主席习近平,做出令人尴尬的努力。(一度有八卦新闻称,扎克伯格曾请求习为他未出生的孩子起个中文名做纪念,但没能成功;扎克伯格对此予以否认。)

姑息讨好无法成为有效的外交政策或贸易政策。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拥有最重要互联网行业的国家,美国应当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谈判。如果特朗普政府想要在贸易上对中国强硬,那么它应当要求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有意义准入,否则就拒绝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贸易谈判向来都是如这般进行的,互联网也不应成为例外。否则,我们就会冒赢得昨日之战、却放弃明日之战的风险。

谢选骏指出:从互联网看义利之辩,其结论就是——没有义就没有利,丧失了义就丧失了利,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利的前卫和延申。川普先生不懂这个,如何可以治国呢。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而在为学之方上与朱熹有严重分歧的陆九渊也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可见,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人类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极为重要的,而义利观就是人们义利范畴、义利关系以及义利取向等的认识和态度。

诸侯纷争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代又就义利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谢选骏指出,由此观之,川普的水平还不及儒家,他怎么可能是一个基督徒呢。



【015、法国的思想亡国】


《法国哲学家翁福雷宣称西方文明终结》(2017-01-06 法广)报道:

颇具争议的法国哲学家米歇·翁福雷在下周上市的新著《衰落》中宣称:西方文明的时日屈指可数。

这位常常以挑动语气谈论著述的无神论哲学家米歇·翁福雷(Michel Onfray)在新书中称,“欧洲犹太-基督教文明进入终结期”。法新社指出,作者故意挑唆性的把新书起名为《衰落——从耶稣到九一一,西方的生与死》。在这部长达650页的新书中,作者希望讲述犹太基督教文明的缘起直到今日,有时冒着随意缩减历史的风险。比如,作者毫无保留地宣称,“基督徒反犹差不多两千年,直到发生了恐怖的犹太大屠杀”。该书是作者《一部概述性的全球百科全书》的第三卷,书中大量引用神学和哲学参照。

米歇·翁福雷毫不掩饰他对美国学者亨廷顿1996年出版的《西方文明冲突》一书的欣赏,他认为亨廷顿书中的观点已被“现实证实”,“尽管当初在法国出版时遭到巴黎精英们的轻视”。

如果犹太-基督教文明最早已由尼采宣布同“上帝之死”一起开始终结,米歇·翁福雷则认为西方文明终结于伊朗政权对英国作家拉什迪下达“逐杀令”之日。他在书中谴责:“2016年2月23日,伊朗把追杀拉什迪的奖金提高到60万美元。西方做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做,西方能做什么?什么都没有”。不过与此同时,米歇·翁福雷谴责法国、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马里等并不构成威胁的穆斯林国家“发动攻击”。

米歇·翁福雷揭露西方在消费中度日。但是,“伊斯兰很强大,有一支遍及全球的数不清的为其宗教、为真主、为先知献身的信徒组成的军队”。

这位无政府主义哲学家痛批“自由主义经济”,按照他的说法,自由主义经济让富人更富,大部分时间,让穷人变得更穷。他在书中警告:“犹太-基督教文明在欧洲崩溃,欧洲人口出生率衰减,加之伊斯兰教发展,其信奉者出生率大增,见证着伊斯兰教在欧洲体现着一种新的精神,具备构成新文明的力量”。

米歇·翁福雷认为,“后基督徒的法律让性解放,使其与生殖、与爱情、与家庭分离,造成人口崩溃”。米歇·翁福雷称,犹太-基督教文明主宰了差不多两千年,对一个文明而言已相当可贵可敬。取代这一文明的将会被更新的文明取代。一切都是时间问题,船沉了:留给我们的是沉没时保持优雅的姿态”。

……

谢选骏指出:人说法国是欧洲的思想王国,我看法国现在是思想亡国了——例如这个法国人,就会追随人渣亨廷顿。法国在二战的时候战败亡国,还不如中国的“惨胜”。战后虽然出了几个思想家,比德国略胜一筹,但实际上这些思想家都是其亡国经历的回声。现在这位米歇翁福雷,不过是又一个思想亡国或亡国思想的传声筒。法国和德国这些欧洲中等国家,正在走上古代希腊城邦的式微之途,等待现代马其顿、迦太基、罗马的接管了。正是在这种绝境下,欧洲的亡国思想家们竟把美国学者亨廷顿商业性的、为吸引眼球故意耸人听闻的“文明冲突”,又进行一番夸大处理,当作自己好逸恶劳、逃避现实、引入伊斯兰廉价劳动力的借口。其实我早就指出了:全球已经一体化了,只有一个文明了,哪里还有什么文明之间的冲突。现在世界上所进行的,只是一个文明也就是像现代文明内部的资源争夺战。这些欧洲懒鬼喜欢假装人道,好像是因为可怜弱者才引进难民的。就像美国的非法移民,其实都是当地人急切需要掠夺的廉价劳动力。至于基督教,早就在欧洲开始死亡了,从文艺复兴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终结的西方文明,是一种敌基督的异教文明!现在灭亡的法国思想,是一种无神论思想!而且已经没有创新能力了,只有从美国人这里拾人牙慧了!



【016、孤独是思想的载体】


《斯坦福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2020-10-09 搜狐)报道:

孤独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无奈?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Andrea Courtney和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学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 孤独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即大脑神经自我表征(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会在孤独感侵蚀的时候发生改变。该项实验成果于2020年7月15日发表于JNeurosci期刊上。

实验结论:大脑发生改变的位置

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区域会根据人们社交圈中的亲疏远近程度构建一个结构化地图(a structured map)。体会到孤独感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鸿沟。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发现:与没有孤独感的人相比,孤独的人在mPFC的活动模式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实验方法: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人类的大脑

Courtney和Meyer招募了43名志愿者参与实验,实验中,Courtney和Meyer引导志愿者分别想象和自己相处时的情景,以及想象5位朋友圈成员(包括亲密朋友和熟人)、5位社会名人的画面,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志愿者们分别在这3种不同情境下的大脑活动模式。

实验分析: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明显地区分了自我和他人

没有孤独感的人:“爱你等于爱自己”

对比了不同孤独感的大脑活动后,Courtney和Meyer惊奇地发现,孤独者大脑中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有所不同:孤 独者在思考自我及他人的相关活动时,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而没有孤独感的人在思考他人时,关系越亲密,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就越接近于思考自己时的模式。

mPFC活动模式在三种情景下的与自我活动的相似度对比

如上图所示,Courtney和Meyer通过测试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来对比人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相似度来区分孤独者。因此, 孤独的人对其社交关系具有“孤独”的神经反应。

孤独者:自我在自己的心目中比他人更重要

也就是说,在mPFC中,孤独者对自我和对他人反应的表征相似性降低相关。

孤独者的mPFC区域活动模式和没有孤独感的人有明显差异;孤独者清晰地区分出自我和他人,他人哪怕是密友,也无法完全和自我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平分秋色,所以孤独者和他人保持着距离感;而没有孤独感的人对待密友时亲密感更强,对待密友时“掏心掏肺”的程度甚至达到了类似于对待自己的状态。而这些差异,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在人们大脑中的mPFC区域清晰地区分出来。

学术意义:孤独者为什么孤独/揭示了依恋感在大脑中的反应

社交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但是大脑如何反映我们对他人的依恋仍然未知,因此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设计了该实验,对孤独者产生孤独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剖析。

该项研究成果强调了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在人们依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维护着有关广泛的社交类别以及与自我的亲密关系信息。

长期孤独导致慢性社会脱节

该研究揭示了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更明显地区分开了他人(哪怕是密友)和自己的距离。这样的感受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同样影响着大脑反应的改变。

由于mPFC活动模式的改变,是“孤独感”神经自我表征所反映,孤独感加重,与他人的距离感越明显,可能将导致慢性社会脱节,因此产生“people are around me but not with me”的深度孤独感。

写在最后:孤独可能是一种别无选择

开篇提到,孤独到底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无奈,分析完这篇文献后不难发现,孤独可能是一种别无选择。不知从何时起,孤独感侵蚀大脑,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或许,孤独是与自己更好地独处,也可能是追求自我的一种实现。

无论孤独还是热闹,都是生活。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孤独是思想的载体”!因为它说,“无论孤独还是热闹,都是生活。”显然,它只从肉体层面的生存去考虑孤独现象,却没有从思想层面的生存去考虑孤独现象。如果不从思想层面考虑孤独,孤独感会造成社会疏离;但从思想层面考虑孤独,孤独感就是思想的载体——这时候,人自身就是作为“思想的器皿”而存在的了。所以说,孤独是思想的载体。

《BBC实验发现的孤独真相—五个让人吃惊的结果》(BBC 2018年10月21日)报道:

关于这项调查结果:本文中的发现是基于名为“BBC孤独实验”的在线调查,共计有5.5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参与。该实验由英国三所大学的学者和英国惠康博物馆共同设计。

1.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孤独

一说到孤独的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独居老人,无人问津。在BBC孤独实验中也确实如此,75岁以上的人中有27%说他们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这个比例比其他一些调查高,因为这是在线调查,受访者都是自愿参加,可能孤独人士更多。不同年龄段孤独感差别很大。其中最强烈的是16到24岁的人,有40%说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为何有这么多年轻人感到孤独?也许是他们更愿意承认孤独,年长些的可能觉得需要表现得很独立。但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到在人生哪个阶段感到孤独时,即便是年长者,回忆起来答得最多的还是青壮年时期。所以,让年轻人更感孤独的可能不是现代生活,而是年轻本身。我们也许认为16到24岁正是自由自在享受人生的阶段,刚离开学校,更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但这也是个过渡时期——离开家、上大学、开始新工作,都会离开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同时年轻人也在努力弄清楚自己是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此外,年轻人还没有习惯孤独的感觉,还不知道它终将过去,或者还没有应对办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或找寻陪伴。

2. 41%的人认为孤独有积极作用

这一发现与已故神经学家卡乔波(John Cacioppo)等人的观点一致,他们认为孤独是人类进化的产物,虽不愉快,但可能有用。人类通过团队合作才存活下来,如果感到遭到了团队的排斥,孤独感可能会驱使他们与人联系,找寻新朋友或重拾旧情谊。问题是孤独感可能变成长期的,会严重影响个人幸福,甚至健康。下面这则动画是我们在实验开始时发布的,会有更详尽的解释:如果长期感到孤独,一年后会增加抑郁风险。虽然参与者中有41%的人认为孤独能有积极作用,但在经常感到孤独的人中仅有31%支持这一说法。孤独也会非常痛苦难受,如果持续时间很长,也就没什么好处了。

3. 孤独的人社交技能并不差

有时我们认为孤独的人是因为交友困难,提升社交技能会有所帮助。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社交的要素之一就是体会别人的感受,并随之调整自己的反应,也许对方有所担忧或者你不经意间冒犯了他们。要想知道对他人情绪的感受程度如何,一个衡量方法是通过看人脸,或者只看双眼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经常感到孤独的人和其他人在感受他人情绪方面的平均得分差不多,但神经敏感程度不同。孤独的人可能不是社交技能差,而是难以应对社交场合中的焦虑。

4. 冬天不比其他季节孤独

快到圣诞节时,慈善机构的助老活动经常会用孤寡老人的图片。圣诞节就是要和爱的人聚在一起庆祝,因此许多人害怕一个人过。英国喜剧演员米利肯(Sarah Millican)圣诞节那天在推特上成功举办了一场“加入”活动,让孤独的人可以一起聊天。如果你生活在北半球,圣诞节正好是在冬季,白天最短,人们在室内待得更多,如果孤独就会觉得更加孤单。人们一年四季都会感到孤独,不只是在冬天。但我们发现,对许多孤独的人来说,冬天并没有更严重。我们询问了人们在一年和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最孤独,超过三分之二的都说冬天并不比其他季节严重。少数人说他们的确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更孤独,有些人说是冬天,甚至还有人说是夏天。圣诞节时,很多人大费周章,保证照顾到每个人,邀请可能会孤独的朋友。但在夏天,如果人人都去度假了,你就可能感到被落下。所以我们一年四季都该想想别人是不是孤独,而不仅仅是圣诞节的时候。

5. 常感孤独的人更有同理心

调查包括了两种同理心。一种是对生理疼痛,譬如别人不小心被门夹到了手,被热锅烫到或被蜜蜂蜇伤等。另一种是社会疼痛,包括在学校遭到霸凌,没被邀请参加派对或被分手了等等。无论孤独感多强,人们对生理疼痛的同理心并没有差别。但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的人总体上对社会疼痛的同理心更强,可能是因为他们亲身体会过被屏蔽在外的感觉,对相同处境的人更有同理心。

谢选骏指出:当人感觉孤独的时候,思想的主权就同在了。



【017、后真相时代与思想的主权——“人是‘人所了解的万物’的尺度”】


网文《「后事实」与「后真相」的时代来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2016/12/23)报道:

英国《牛津辞典》选出2016年年度英语代表字为「post-truth」-「后真相」;而德语协会(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则是选出他们的2016年德文年度字:「后事实」(postfaktisch)。

后真相,或者是后真实,它们的意思并非代表这件事情没有真实或是真相,而是人们不再重视事件的真实性。每个人都指称他人说谎,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却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论点前后矛盾、或者完全不愿意接受和自己立场相反的人所提出的理论与意见。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随着时间不断加剧,最后甚至导致2016年发生一件又一件震惊国际社会的新闻呢?

当我们的思考被情绪和不理性带着走,后果是什么?所以2016年的政坛和国际社会上,才会发生那么多让众人跌破眼镜的新闻发生。菲律宾总统选举、紧接着英国公投脱欧、年底的美国总统大选由川普获胜,事前深信不会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而且是发生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或是角落,无一幸免。

「真相次之」是这个新时代的最佳代表词,因为人们只关心自己相信、只阅读不会让自己认知失调的文字与论述。一旦你开始跟他说道理、尝试着去推翻对方自己为是「正确」的资讯时,对方却是转头就走人。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倾听让自己身心失衡的话语,只愿接受自己一辈子的信仰且从来不进行「质疑」。对自己所信仰的一切毫不怀疑、对喜欢的人物无条件接受他所有行为、对支持的政党盲目追随,这些所谓的「忠实」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对事实的无视。所以,当前几个月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当你对着川普的忠实粉丝拿出明确的数据与证据跟他解释,究竟什么是正确消息、什么是错误资讯,或者尝试告诉他川普所诉说的一些事件都是谎言时,他却依然故我继续支持川普。这样的情况代表什么?代表没有人在乎理性分析、没有人在乎也不想看你提供的数据与资料,他拒绝接受同温层外的一切事物。觉得这种情况很荒唐吗?千万别光嘲笑美国人,在台湾、甚至全世界都一样,我们都生活在充满社群媒体、资讯爆炸的年代,各种假新闻与资讯充斥版面。如何能培养足够的能力拥有独立思考与思辨的能力,那就必须看个人造化了!多读点书、放下手机、放弃什么事情都要询问Google的习惯,或许我们的世界依然有机会提供说「实话」的人一个展现的舞台。

「后事实」的时代虽然来临,但是改变的权力却是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未来的我们是要选择继续让情绪操控我们的思想、随着无知的大众左右摇摆,还是诚实面对理性与事实真相?

谢选骏指出:“后真相”、“后事实”,不仅在观念层面,而且在现象层面也并非新东西。每当社会危机来临,人们总是分为对立的派别,不仅观点对立,而且对于实施的陈述也完全两样……只是在当代通讯媒介如此发达无孔不入的情况下,这一现象被凸现了出来。

(一)

网文《“后真相政治”》报道:

“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一词首次出现在1992年塞尔维亚裔美国人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发表在《国家杂志》(The Nation)的文章,但是在谢选骏看来,这个词汇其实出自1989年发生在中国北京的天安门屠杀——那时,北京流行的对联是:

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是“不服不行”

[谢选骏指出:这个对联才是后真相时代的宣言。这也是八九民运对于人类历史的贡献之一。——这个血写的对联出现以后三年,才被《国家杂志》(The Nation)总结为“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也就是说,“后真相政治”其实是对共产党专政的总结。]

有人认为,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以及2016年英国去留欧盟公投事件期间变得普遍。所谓「后真相」,是指忽视真相、不顾事实的委婉说法。后真相政治是「事实胜于雄辩」的相反,即是「雄辩胜于事实」,意见重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人们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证据、事实和真相沦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政治人物说谎,不再是为了瞒骗,而是巩固目标群众的偏见,换取共鸣与支持。

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成为年度词汇,这个词的使用率比在2015年增长了2000%。这时八九民运和六四屠杀已经过去二十七年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我多次发现:一个思想的初步传播,在现代条件下往往需要十年左右,而其流行往往需要一代人时间。这里又多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

一张内容不实的英国脱欧组织「投票脱离」(The Vote Leave)的海报,被视为是后真相政治的例子。

后现实政治的一个定义特征,是一些论点会不断地提出,即使这些论点经由媒体或者独立专家发现其存在不实。例如在英国欧盟公民竞选活动期间,支持脱欧的组织「投票脱离」(The Vote Leave)重复地使用「欧盟成员国每周花费3.5亿英镑」的说法,然而因由这个数字忽视了英国退税和其他因素,而使英国统计局(UK Statistics Authority)称之为「潜在的误导」,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则批评其「不明智」,一些如第四台新闻及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的媒体也弃之不用。尽管如此,「投票脱离」依然继续使用这些数据,导致英国保守党党员莎拉·沃拉斯顿(Sarah Wollaston)等原本的组织支持者离去,抗议该组织的「后真理政治」。

2016年8月15日,美国前纽约市市长、唐纳德·川普的支持者鲁迪·朱利安尼在一场演讲中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八年前「没有一单成功的伊斯兰恐怖袭击」在美国发生。然而2001年9月11日的九一一袭击事件正是发生在朱利安尼任职纽约市长期间,德国报章时代周报“Die Zeit”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出看出他(朱利安尼)在说谎,就算是为他拍掌的人也知道那只是一个谎言,但是他们对此并不在乎。」显然朱利亚尼和他的听众并不重视事实真相,而他的听众明显会「感到一切事情包括恐怖事件自奥巴马上任以来都变得更糟糕了」。

美国杂志《新共和》发表了一篇关于川普是不是一个骗子的文章,并且得出结论认为特朗普是个胡扯者(Bullshitter)而不是骗子(Liar)。该文作者提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哈利·法兰克福对骗子和胡扯者定义,法兰克福在他的著作《On Bullshit》中指出,胡扯者会完全无视真理,而骗子却相反且仍然活在一个「谎言和真相之间的区分会起作用」的宇宙中。任何人撒谎都一定会知道真相,然而川普则想引领人们进入一个主体感知就是一切、只是他说的话才是现实的世界——“后真相世界”(Post-truth World)。

德国另类选择党委员会成员之一格奥尔格·帕茨德斯基(Georg Pazderski)在面对「为何他的党派从来没有提及98%的赴德新移民都能和平生活」的疑问时,他问答说:「这不单是纯粹的统计数据,这跟市民感受到的也有关系,也就是说:人们的感觉同样属于一种现实。」

谢选骏指出:从“思想主权论”的角度看,“后真相”、“后事实”的出现,其实就是思想在发挥其主权作用。“观察决定事实”——不仅政治如此,甚至科学也是这样。因为,古希腊人早就说过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当然,古希腊人不懂基督教,所以他们不懂话应这样说:“人是‘人所了解的万物’的尺度。”



【018、互联网浪淘尽杨振宁】


《杨振宁投稿被拒 原因匪夷所思》(2017-9-19多维)报道: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一段投稿被拒的往事曝光,拒稿原因竟然是被认为是冒名者。

2009前,杨振宁曾向他熟悉的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转投《中国物理快报》发表。 近日,这一往事随着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一篇《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文章而再次为人提起。 在2013年出版的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杨振宁首次提及了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烦恼(funny and troubling)”的事。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一些是相当重要和着名的工作。彼时,《物理评论快报》的编辑方针和实践是妥当和高效的。但到了如今互联网时代,有了pdf、tex等工具,却反而大不如前了。” 杨振宁在书中写道,并附上了自己和《物理评论快报》编辑的两轮邮件往来。

2009年6月,时年87岁的杨振宁向《物理评论快报》投稿,论文由他一人完成。因为多年没有联系过《物理评论快报》,他在投稿时做了简单的说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维δ函数作用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我带着这篇新论文重回这个领域。”杨振宁在信中写道。

但杨振宁这一新作没有被《物理评论快报》接收。一个多月后返回的一位同行评议者认为,新作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同名者(即杨振宁)”在196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好笑还是被冒犯,”杨振宁写道,他认为这位同行评议者没有认真阅读他新作的标题、摘要和内容。

两天后,另一位同行评议者的反馈传来。反馈的开头是对杨振宁过去工作的肯定,赞扬其分析能力是“传奇般的”。对于新作,同行评议者表示,据他/她所看,结论都是正确的,但认为这并不合适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原因是“缺乏广泛兴趣”和“缺少新的物理”。

随之,杨振宁向期刊回复,对所收到的两封评议内容感到“非常非常奇怪”。杨振宁认为,第一位评议者没有认真看他的新作,以致于没有发现新作是全然不同于1967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对于第二位评议者的反馈,杨振宁建议再阅读新作中的开头背景介绍与末尾结论,并对评议者的大量称赞内容表示困惑。

对于杨振宁的回复,《物理评论快报》则表示需要更详细的反驳。“显然,这是一封傲慢的、官僚主义的统一格式信。”杨振宁写道。 转而,杨振宁将该文章投给《中国物理快报》,并顺利发表。 朱邦芬写道:“之后,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学会所属的《中国物理快报》上,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杨先生的价值观念: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并不等价于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

谢选骏指出:上文来自网络,但是上文的作者却好像是来自“前互联网时代”,并且讲述了一个“前互联网时代的权威老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落伍遭遇”。作者和她的故事人物都不能理解,互联网是依据一些全新的规则行事的,这些规则必然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并塑造不同的行为反应、思想过程。互联网大浪淘沙,浪淘尽不能无法呼吸互联网的故人遗迹。



【019、互联网世界的两个阵营是美苏两个阵营的延续】


网文《华尔街的坏》(2019-05-14)报道:

美国有一股势力很坏,对中国人民特别坏。为了一份人血馒头,完全不管中国人民的死活。它就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势力。它们反对特朗普提出的结构性改革要求,反对拆除把中国与世界割离开来的防火墙。

传有美人发表文章,披露了华尔街给特朗普的压力。对冲基金者们称,与北京签署购买2万亿美元大豆的协议,不要管什么结构性改革、强制技术转让、国家补贴工业等。又据某旅美学者撰稿称,前白宫首席策略师班农说,美方把任何谈及防火墙的话题都撤出了,从信息上、从数据上,防火墙都不在贸易谈判之中。

华尔街和班农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显而易见。因为,只有让中国政治维持现状,让防火墙继续高高耸立,才能让中国人永远被奴役,才最方便它们从人血蛋糕中分得巨大的一块。班农公开道歉了,可以前嫌不计。但华尔街的坏,值得中国人民警惕和牢记!

谢选骏指出:美国主流社会吃了三十年人血馒头,今年有点悔悟了——不是由于良心发现,而是由于分赃不匀!因为主流发现,他们分到的人血馒头比中共分到的人血馒头少了许多。所以经过三十年搜刮,口惠而实不至的中共经济规模膨胀了将近三十倍(1989年总值3477.68亿美元,人均三百出头;2018年总值134572.67亿美元,人均将近九千美元)。而美国呢,1989年全年总值5.66万亿美元,人均两万多;2018年总值20.51万亿美元,人均六万多——纸面上增长虽然将近三倍,但扣除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其实所剩无几。而按照黄金计算,三十年来的美国经济几乎是负增长,而人均收入则是绝对下降了——因为1989年黄金350美元一盎司,现在则是1200美元一盎司。这一进一出的结果呢,中国的经济总量从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变成了百分之六十多,力量对比增强了十倍!这种“分配不均”,能不让美国焦虑吗。于是,分道扬镳就是必然的了。

网文《互联网世界的两个阵营》(2018-05-31)报道:

在女皇眼中,世界互联网只有两个阵营:中国和美国 

日前,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按照惯例公开发布了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这份长达294页的报告涵盖了从移动到电子商务乃至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她对于世界互联网格局的理解颇引人关注。

在“互联网领导力”这一篇章中,女皇对当前世界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按市值进行了排名,其中颇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具体看下图。

第一、世界互联网排名前20的企业均来自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其中,美国上榜的包括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Netflix、eBay、Uber、Airbnb等11家,而中国上榜的则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百度、小米、滴滴、京东、美团、今日头条等9家。在女皇眼中,世界互联网格局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玩家,其他包括欧洲、日韩都被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美国11家企业的总市值为4.32万亿美元,中国9家企业的总市值为1.47万亿美元,重量级对比接近3:1。美国上榜企业平均市值是3900亿美元,中国上榜企业平均市值是1600亿美元,双方对比接近5:2。美国市值最高的是苹果,为9240亿美元,而中国市值最高的是阿里巴巴,为5090亿美元。

第三、女皇对中国当前几家正处于风口中的独角兽企业的估值进行了预判,如,对蚂蚁金服给出了1500亿美元的估值预计,对小米给出了750亿美元的估值预计,对滴滴出行给出了560亿美元的估值预计,对美团点评给出了300亿美元的估值预计,对今日头条给出了300亿美元的估值预计。这些判断基本上符合当前业界对这几家企业估值的预判,只有小米的750亿美元的估值,距离雷帮主心中的1000亿美元的心理价位有较大的出入。

谢选骏指出:互联网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是美苏武装对峙的两个阵营的冷战的延续,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的扩大,我们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中国防火墙长城高高耸立,美国互联网铁幕徐徐降下》(多维  2019-05-28)报道:

当华为接连被谷歌、ARM抛弃,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北京竖起那道众所周知的“互联网防火墙”二十年之后,特朗普又在太平洋中间拉下了一面数字铁幕,双方各自从自己的一边关闭了交流想法和做生意的大门。

“蜻蜓计划”,一项由谷歌公司(Google Inc.)主导的,希望借此重返中国市场的计划,在2019年初宣布暂停。

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世界上最大的社交软件Facebook的创始人,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频繁地前往中国,他不仅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见面,甚至被当时中国宣传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刘云山接见,刘云山称赞了Facebook的科技实力,但也强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战开启,扎克伯格再也没有到访中国。

以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为节点,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封闭状态”,谷歌、YOUTUBE、Facebook等国际互联网公司再也未能进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如同生物进化史上的澳大利亚,相对封闭的中国市场诞生出了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截然不同的“互联网生态”。百度、优酷、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替代产品出现,2017年之后甚至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攻城略地。

但是,今天的中美贸易战中,“互联网领域开放”这个话题却没有像大豆进口、5G技术一样被广泛关注,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个议题才有可能是中美之间难以突破的关隘。

北京拒绝硅谷 硅谷抵制北京

为什么中国政府对于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如此“抵制”?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哪里?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并非“拒绝”谷歌或Facebook重返中国,而是要求他们必须接受中国政府的条件才能进入中国的市场。据报道,国际互联网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至少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是把在中国境内的用户资料存储在中国的服务器上;二是与一家中国公司合资营运;三是封锁所有中国法律和政府部门禁止连上的网站和账号。

在这其中,“服务器位于中国”是最关键的条件,也是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的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将之称之为“网络主权”,是习近平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政策。尤其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国《网络安全法》中,更是将“网络主权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如今中美关系的一大变量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大大超乎美国人的意料,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动摇美国制造业的几座皇冠——航空、半导体和汽车工业。与此同时,对美国制造业衰落最不以为然的硅谷,也被互联网主权论挡在门外。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像谷歌、Facebook这样可以收录大量私人数据的企业,如果不能得到政府的监管,很容易对于中国民众的私人信息造成影响。所以中国《网络安全法》规定,收集私人数据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保护数据安全,所有企业将数据带出国门之前,必须经过安全审查,关键基础设施企业必须将中国境内收集的个人信息和其他重要数据储存在中国境内,此法是中国保护数据免遭外国政府窥探的举措之一。毕竟斯诺登(EdwardSnowden)之前曝光的资料显示美国正在监听跨国公司的通信。

对于西方企业而言,互联网先天所具有的“自由”特质(尤其如谷歌等公司宣扬所谓“不作恶”的文化,在他们眼中,中共政权并非一个“善良”的政府),无论是企业还是西方个人,都很难接受资料接受中国政府的管辖。这也是为什么当谷歌希望凭借“蜻蜓计划”重返中国的时候,谷歌内有大量的员工进行反对。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信息的自由,中国的防火墙政策显然是干涉到这种自由,而西方互联网公司不应该配合中国政府进行监管。这与中国担心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对中国公民信息进行监控的理由,完全不在一个讨论轨道之上。

自由与安全,东西方在互联网领域的价值观再度冲撞。

白宫:中国互联网政策是贸易壁垒一部分

2019年年初,中国网络上曾经有过传闻,中国同意美国的要求,将逐步、分阶段放开部分网络管制。

2月22日下午,大陆已经可以登录NBC、CNBC、USTODAY等网站,但是事后证明这只是一个假消息。互联网问题,究竟是不是中美贸易谈判的一部分呢?

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被视为一个节点,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大门开始向世界关闭。

2016年,当扎克伯格前往中国见到刘云山之后,人们对于Facebook进入中国充满想象。

当华为被谷歌抛弃,意味着不仅中国的长城高耸,美国的铁幕也徐徐落下。

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大,2016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年度报告首次把中国通过“防火长城”屏蔽国际互联网网站的政策列为贸易壁垒;中国官方则回应认为,要求尊重各国网络管制的权利。

据路透社援引美国官方的话说,屏蔽这些全球各地人们当作日常工具的网站,削弱了包括美国公司在内国际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能力;此外,中国屏蔽的还包括绝大多数全球大型新闻网站。报告还以一家网站被中国屏蔽的美国普通家具企业为例指出,这家与政治毫不相关,也没有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的家具公司都要遭到屏蔽,实际证明中国的互联网屏蔽政策对国际公司已经构成贸易壁垒。

早在2011年,美国贸易办公室称,中国的网络过滤机制属于商业壁垒,损害美国企业利益。美国当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给中国一些正式问题。美国互联网巨头和大型外贸团体长期开展游说活动,想让美国把中国的审查当作贸易问题来对待。例如在2008年,谷歌的副总法律顾问出席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宣称美国政府应该将此事纳入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

如果结合今天硅谷在美国议会的游说团体大幅度增长,相比老牌的石油、汽车产业、新兴的硅谷力量——Facebook、Google 和Amazon 用于游说方面的花费居高不下。Facebook 公开披露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 Facebook 共花费 285万美元用于游说联邦政府,同比增长41%,其中部分资金花在了国会及白宫官员的身上,并将游说的重点放在“在线广告、内容及平台的透明度”两个方面。再加上互联网又是罕见的中国市场完全没有开放的领域,谁敢保证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硅谷没有扮演那个“关键先生”?

为什么说中美之间在互联网领域开放的议题上难以妥协

“互联网领域的开放”是中美贸易战谈判中不容回避,又难以彼此妥协的命题。

如果说西方互联网企业是因为“市场”希望进入中国,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它想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是“政治”。

有人说中美贸易问题是经济问题,有人说中美贸易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是修昔底德陷阱,是新兴力量对老大力量的挑战。这些解读都没错,但是夹在“经济”和“结构”中间,还有一个“政治”。

在克林顿(BillClinton)主掌白宫的时期,哪怕美国对华政策中最保守、意识形态最僵化的那一派,也乐于听到一个贸易可以渐进地推动中国改革的故事。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无论是朱镕基,还是他曾经的副手王岐山,都提供一个这样版本的故事。美国人也坚信,中国的经济开放能够带来政治上的开放,互联网世界的自由能够给中国人民“政治上的自由”。但是,在今天,这种“故事”美国人已经听不进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将“攻击中国”视为政治正确。美国人曾经相信,互联网将带来世界人民的“民主”,中国也不例外;今天美国人则认为,互联网让中共更加强大,中国更不“民主”。

而对于中共而言,难道能够接受美国的这套“互联网倒逼政治”的故事吗?尽管习近平曾经说,中国互联网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开放,但是他更多次提及的则是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无法长期执政。

中国愿意打开互联网的大门,前提在于美国人不要借此倒逼中共政权,毕竟“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中共整个党的共识。再推进一步探讨,如果今天美国希望中国开放的目的,是将中国置于它霸权之下,这对于曾经受过百年侵略耻辱的中国人而言,是更加难以接受的。

无论最终中美贸易战的结果谈判如何,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大门”,将很难完全向美国人打开。

互联网长城高耸,互联网铁幕降下。

谢选骏指出:互联网世界的两个阵营已经展开较量了!那就是最有希望整合全球的中美两国所代表的极端相反的“治国理政模式”的生死搏斗——未来世界也许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但一定是这两种之间的某种综合。



【020、互联网世界开始形成等级制度】


《川普下手了 开放互联网要终结了?》报道——2017年2月美国现任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宣布暂停实施新的隐私政策,保护大公司利益。奥巴马任总统时期,订立了一系列限制运营商获取个人隐私数据的政策现在暂停实施。现在,特朗普任命的、新上任的美国FCC主席Ajit Pai认为保护美国消费者在线权益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简历一个统一的可以被理解的监护框架,而不是一味的加强对大公司的限制。特朗普主持下的美国,互联网的开放还能继续吗?

美国FCC主管汤姆惠勒在公开讲话中警告,如果特朗普及其团队削弱网络中立管制政策,将会伤害网络消费者,扼杀互联网创新。

毕竟,今天许多尖端科技,都依赖于互联网连接,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AR、无人驾驶汽车等。

惠勒如此表态,源于特朗普本人是位强烈反对网络中立原则的人,而其任命的FCC过渡团队成员,Jeff Eisenach 和 Mark Jamison,同样也是网络中立原则的激烈反对者。此外,还有掌握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也早已表示,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削弱该政策。

网络中立原则在美国国内争议由来已久。直到2015年,在奥巴马这位“互联网总统”的强力支持下,才以微弱的优势通过“网络中立”管制政策。目的就是禁止网络运营商提供付费优先服务,或者说“快速通道”之类的服务。

什么是网络中立原则?

“网络中立”原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在2002年撰写的文章《Network Neutrality, Broadband Discrimination》中提出的术语,核心理念是“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自由和开放”。简单来说,就是网络运营商(ICP)对于网络服务商(ISP),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付费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质量。整个网络中不该存在有限制用户访问的东西存在。

在中国,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就是网络运营商;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以及众多的App提供者就是网络服务商。

上述原则,打个比方来说,假如你是联通的用户,你平常会通过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看视频。如果腾讯视频与联通签署了某种协议,为腾讯视频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而爱奇艺没有。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你打开腾讯看视频,很快就加载好,而爱奇艺则一直要转圈,或者时不时卡壳。那么,久而久之,你是更倾向于通过腾讯看视频,还是爱奇艺呢?其实结果不言自明,人都是有耐心的。

基本上多数的科技企业都是倾向于“网络中立”的。原因很简单,假如网络运营商可以根据付费的多少来决定不同企业获得的网络服务质量不同,这意味着网络运营商可以决定科技企业的命运,改变科技产品的发展模式,甚至建立起绝对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这样数据流量爆发的时代,控制着流量的通道,等于捏住了你的软肋。正像几年前俄罗斯对付欧盟惯用的手法一样,以关闭天然气管道为手段,胁迫欧盟国家在某些政治议题上让步。

特朗普上台,开放互联网终结?所以,特朗普一旦上台,推翻了奥巴马的政策,那么可能将意味着开放互联网时代的终结。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就像是我们日常喝的水,用的电一样重要。如果网络运营商可以最终决定用户访问哪些网站、互联网产品更快,甚至哪些不能访问,其威胁性、破坏性,显然是巨大的。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放与否,是否只是由网络中立性决定?

我们常常会听到互联网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自由、开放、共享等等。但是,在现实中,有没有人去刻意说,互联网产品要怎样做,才是具有互联网精神。没有,因为在设计IP协议时,这些就已经被写进去了——接受了这种精神下制定的游戏规则,才有资格加入互联网的游戏。在互联网时代是这样,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呢?

美国苹果公司创造的应用商店,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互联网互连互通的本质,在App的世界里,信息和内容其实是相互割裂的,封闭的,形成一座座的信息孤岛。如果信息之间要进行连接,则要通过借助API接口实现。

在最初的时候,很多企业,包括Facebook、微信等还是比较开放的,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封闭起来了。举个例子,比如微信和支付宝或淘宝,最初信息是可以彼此分享的,后面都封闭了。微信不允许淘宝的链接在朋友圈里转发分享,而支付宝同样禁止来自微信的信息。

为何互联网生态越来越封闭

为什么,生态利益呗。看看现在的微信,大家其实已经渐渐觉得,微信越来越像个系统了,独立的系统了。不久前小程序出来时,有人就PS了一张手机截屏,上面只有一个App,就是微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就那么多,用户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种彼此独立的信息体系与多用户账号,决定了用户最终的习惯是越来越多的停留在少数某些App上。而这将意味着商业利益。

再比如,我们现在常常说到大数据。而大数据的背后,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数据。以前的PC互联网时代,好像数据是无关紧要的,所以搜索引擎的爬虫也四处搜集信息数据,但现在不一样,比如Facebook就建立了信息屏障,拒绝谷歌外部搜索引擎的抓取。大众点评同样设置了类似的障碍,阻止其它网站对其信息的抓取。

类似的例子,还有无人驾驶汽车。虽然谷歌和苹果正通过联合传统汽车制造商打造无人驾驶汽车,但汽车厂商仍在继续强化它们对用户在汽车中行为的控制,尤其是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上运行的应用。为什么,还是数据。失去数据就意味着失去金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互联网是否还具有开放的精神,本身就已经是个疑问了。而这甚至并不取决于特朗普或某些政府官员的意志与个人立场。而是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就已经在发生某种质变。

当然,或许这只是个过渡时期。PC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中心化,而随着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区块链技术成熟,未来的网络世界,将再一次去中心化。谁知道。

网民评论说:

g2j2 31分钟前

别提微信了,微信几乎行遍全球了,川普的推特中国能看到吗?这是哪门子的斜面上的平等合作?

不必当假 48分钟前

这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坚持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难怪奥巴马那么喜欢。想要好的服务就得付多的代价,天经地义。竞争之下,优胜劣败,淘汰经营差的公司,鼓励好公司好上加好。运营商也会有积极性更新网络。互联网会更加繁荣。

……

谢选骏指出:早在1975年,我就意识到未来世界将是一个由等级制度来构建的全球社会,所以开始撰写《黄金时代的重来——论“礼制的天下统治”》(The Return of the golden age──On the universal rule of rites):

1975年—2004年

2016年第一版

谢选骏全集第五十九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LIX

内容简介

本书是谢选骏先生构思的第一本著作,起草于1975年,书里的许多思想起源于反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本书无法在中国出版,到2004年,整合到《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之中。

Synopsi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book conceived by Mr. Xie Xuanjun and was drafted in 1975. Many of the ideas in the book originated from the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book can not be published in China, to 2004, integrated into the "On Global Government──Glob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Central Kingdom Civilizationglobal government".

黄金时代的重来、礼制的天下统治,难道真的可以缺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真的无须必要的斧钺以为支持?

人类学家们认为,我本人也同意: 地球无时无刻不面临各种毁灭性灾难,包括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的爆发等等,但科学家们还认为,人类最大的危险可能将由人类自己引发,譬如核恐怖、生化武器失控等。由于高科技武器的发展和主权国家的暴虐无度,人类遭遇毁灭性灾难的发生概率,已从科学家们一百年前估计的20%上升到了目前的50%。

现在情况已经十分清楚:主权国家的争霸、道德防线的崩溃、科学技术的扩张、大规模杀伤型武器的研制和交易,已经使得人类及其文明“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灭绝边缘。如果人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扭转历史发展的方向,滚滚向前的欧洲文明的火车头,就会带领全球社会的列车,一直开下世界毁灭的末日悬崖。

而我们的希望是:中国文明的智慧将扭转现代历史的发展方向,阻止至少缓解这一末日毁灭的到来。也就是说,不要让人为的灾变主导下一个周期的地球文明。

目录

第一章 宗教的战略 

Chapter One The Religious Strategy 

一,历史上的各类宗教之作为战略 

1. Strategy of various religions in human history

二,巴比伦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2. Religious strategy of Babylon 

三,埃及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3. Religious strategy of Ancient Egypt

四,印度东方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4. Religious strategy of Eastern India

五,欧洲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5. Religious strategy of Europe

六,回教的宗教之作为战略 

6. Religious strategy of Islam

七,战略是“生命的适应能力”

7. Strategy is "adaptability of life"

八,战略的原则

8. Strategic principles 

第二章 哲学王者

Chapter Two The Philosopher King

一,天人三策 

1. Convers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二,过河拆桥的哲学 

2. The philosophy of burning the bridge after crossing

三,真理就是生命与道路 

3. Truth is life and the way

四,哲学之轮 

4. The wheel of philosophy

五,阿育王、汉武帝、君士坦丁一世

5.Asoka,Emperor Hanwu,and Constantine I

六,秩序与仁爱

6. Order and compassion

七,暴君具有异族背景

7. Tyrants with alien ethnic background

八,文明教化能够缓解颓废性

8. Civilizational instruction can relieve spiritual decadence

第三章 天子  

Chapter Three Son of Heaven

一,现代文明的整合者  

1. The one who integrates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二,秘而不宣的“第三十七计” 

2. The secret of the 37th tactics 

三,天子〔整合者〕的四个面相 

3. Four faces of the son of heaven 

四,天子的义务与权力  

4. The obligation and power of the son of heaven

五,整合就是未来世界的方向 

5. Integration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六,人是不可两全的怪物 

6. Humans are monsters who cannot have it both ways

七,心性修炼的至境 

7. The ultimate state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八,创造者足下的废墟

8. The ruins left behind by the creator 

第四章 礼的精神 

Chapter Four Spirit of Etiquette

一,礼的本原,秩序精神 

1. Origin of Etiquette:spirit of order

二,二十世纪是礼崩乐坏的谷底 

2. 20th century was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of global disorder

三,圣人是礼的人格化 

3. Sage is the personification of etiquette

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4. The righteous conquest by the son of heaven

五,“礼表法里”的两道分离 

5. The dualism of etiquette without and legality within

六,秩序与理性互为表里 

6. Order and rationality a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七,礼与控制论  

7. Etiquette and cybernetics

八,黄金时代 

8. The golden age

第五章 礼的形式

Chapter Five The Form of Etiquette

一,礼制的原始意义 

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二,中国礼制的起点 

2.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in China

三,中国礼制的特点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in

China

四,印度礼制的特点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in

India

五,礼制是权力中枢的辐射 

5. Etiquette system as radiation from the power center

六,礼制不同造成征服的效果 

6. Different systems of etiquette resulting in

conquest

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7. Legal penalty not applied to officials,etiquette

not applied to commoners

八,礼制不同于极权主义 

8. The etiquette system differs from tyranny

totalitarianism

第六章 历史教的医治功能  

Chapter Six Healing Power of Historicism

一,病菌伴随着文明

1. Germs that come with civilization

二,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2.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三,历史教可以医治人类

3. How does historicism heal humanity

四,危机创造了历史文明

4. Historical civilizations as product of crisis

五,历史教与听众的悟性

5. Historicism and the resptivity of the audience

六,逃避神权政治的最后机会

6. The last chance to escape from theocracy

七,“教化哲学”向历史教的移动

7. The mutation of instructive philosophy toward historicism

八,史官文明超越种族本位

8. Historiographic civilization transcends racial divide 

第七章 礼教的纪年

Chapter Seven The Chronology of Etiquette

一,割礼的梦魇如何结束?

1. When would the nightmare of circumcision come to an end·

二,种族三特性同归一路

2. Three racial characteristics converging into one

三,以法代礼是文明的危机

3. Replacement of rites with law is a crisis of civilization

四,全球融合集团的整合功能

4. The integral function of the global integrating groups

五,科举与全球文官制度

5.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global system of civil servants

六,书院与全球大学制度

6. Academy of classic leaning and glob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七,“存祀主义”

7. “Kinship Protectionism”

八,“全球民族”

8. “Global race”

天子:礼制的天下典范

The Son of Heaven: The universal model of rites

谢选骏指出:1975年,虽然没有互联网,但类似的控制工具已经出现——遍布全国的高音喇叭支配着人们的言行,无孔不入的“小脚侦缉队”(居民委员会的耳目)监视一切……

互联网络,表面上是新东西,其实是很多旧有元素的组合: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不过电脑和互联网是双向的。互联网,表面上是一种交流工具,其实也是一种控制工具,甚至可以引蛇出洞、钓鱼执法……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空前强大的等级制度甚至警察帝国……在那里,自由就是生意,民主就是供销,人权就是金币。



【021、历史原是新闻的腹稿】


2015年2月25日

有句俗话说:“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一样,以超然独立为贵。回归前夕,不少论者常常杯弓蛇影,担心香港的传播媒体和文人作家顺应形势,自律自审。我不这样悲观。深切明白媒体功能和操守的新闻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既不会因为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放弃持平的原则,一味偏颇,一味描黑;也不会苟且偷安,埋没良知,在当权者还没有开价之前自己先减价。

传媒工作和著书立说必定是寂寞而孤独的工作,容不得贩夫走卒甚至皇帝总统越俎代庖。《世说新语》里说:东晋元帝生子,大赐群臣。殷羡谢道:“皇子降生,普天同庆。臣无功勋也受奖,於心有愧。”元帝笑道:“此事岂可使卿有功勋乎?”元帝当然不肯戴绿头巾让殷羡代劳立功。道理原是这么简单。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几个月前我写《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觉得题目甚好,不妨用为这本《英华沉浮录》第六卷的书名。

(董桥,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六日)

时钟到了二十一世纪,事实证明,上面援引的董桥言论,其乐观是一厢情愿的,因此终于落空了。

“回归前夕,不少论者常常杯弓蛇影,担心香港的传播媒体和文人作家顺应形势,自律自审。”这样让董桥们不以为然的悲观,终于成为香港的现实。

“传播媒体和文人作家顺应形势,自律自审。”——这不仅成为香港的现实,而且成为台湾和欧美多数华文媒体的现实。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董桥只知其一(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不知其二(历史原是新闻的腹稿)。

要知道,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闻不过是老调重弹,于是呢,在“新闻就是历史的初稿”的同时,历史也是新闻的腹稿——人们都是按照既有的历史观念来看待事情、发掘新闻的。

虽说“新闻记者只要记住‘記’而不‘议’的原则”,但其实所有的记忆,都是有选择的,所有的观察都是取决于观点的。

历史原是新闻的腹稿,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读读历史。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发掘新闻。

不然的话,就会像董桥那样终于失算的。



【022、立竿见影的互联网主权】


《 “微信大屠杀” 或与影射习文章疯传有关》(RFI 2019-06-07)报道:

最近中国社交网络肃杀异常,六月四日许多微信群及个人账户突然被销号,网民形容为“微信大屠杀”,朋友圈被砍伐得七零八落,有的干脆连根拔除。情形这么严重,仅仅因为六四30周年吗?

几位被微信封杀的人士根据他们的经验表示,今年以来,对微信、微博等的过滤屏蔽的确比以往更严重,但最近的现象比较异常,如果仅仅跟六四30周年有关,似乎也太有点草木皆兵。六四30年,全球罕有的纪念,国际媒体连日大幅报道,的确看到国际社会相当重视,有分析人士指这与西方对中共政权曾抱有的改革希望幻灭有关。但北京网络防护的像铁桶一般,网络警察直接驻站,外边的消息更不容易进去,当局何必如此紧张?不过,在遭封杀的几位人士看来,当局大动干戈,动手术,连根拔,可能跟网友群传送的一些影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文章有关。

比如有一篇署名解滨的题为《全国最大的小学生,该下课了》社交网络传得很厉害。文章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不仅仅是中美关系倒退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去年就创下了多年来的低值,今年还会创新低。中国的民企已经全面萎缩。中国的就业危机已经到了无法忽略的程度。

“内外交困”,作者质问这些都是谁的责任?“无论你如何指责美国,都没法让中国的官员和人民相信这全部都是美帝的错。曾几何时,中国有个人也说过他将对此负责。现在到了该他负责的时候了,他人呢?中国确实有一个人必须对所有这些负全部责任,他躲都躲不掉! 这个人名叫‘一尊’,‘定于一尊’的‘尊’,既然定下来了,那么‘一尊’就要负责”。

作者称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一尊不过就是个小学生,中国最大的小学生。”作者认为“如今的中国,就是被这样一个小学生,一个白字大王”统治着。作者认为,白字大王无力应付复杂局面和严峻的挑战,他在位一天,中国就走下坡路一天,他在位的时间越长,问题就越多。“一尊是所有问题中最大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本来并非无解,深化改革开放就是一条路,但一尊已经葬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但‘一尊’还是可以做一件事历史留名,令后人称颂的,这就是隐退、辞职!”“自己下台,总比被人家赶下台要好,也比把国家彻底搞砸后被逼下台要好。”

还有一篇题为《他的认知障碍和中国的大革命风险》的文章开门见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言行感到困惑。许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他究竟想干什么?他要把中国和世界带到哪里去?”

作者的看法是,“他最大的问题不是他想要做什么,而是他存在非常严重的认知障碍。由于他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由于中国存在着全面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再加上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他的认知障碍,正在急剧地增加中国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大革命危险。”

作者警告,最高领导人发生严重的认知障碍,后果往往会很严重。文革那样的 “荒唐政治”再现。问题还在于,“如果他彻底摧毁了中国上层社会和精英阶层的抵抗意志,又全面动摇了本来十分脆弱的专业主义信任机制,那他就只能依靠一支完全信奉奴才主义的官僚和管理队伍。这样的队伍或许可以支撑一个类似北朝鲜那样的管制经济,却不可能维系一个建立了复杂分工体系,并且与世界经济高度整合的大型市场经济”。结论:“随着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去中国化,中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必然爆发,……一个基层社会不能自治,上层社会无力自主的中国,不会有苏联解体那样的平静,唯一可能发生的,就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破坏性极大的大革命”。

这其实是一篇旧评,作者是时评人士梁京,文章发表于2015年12月1日自由亚洲。文章原题《习近平的认知障碍和中国的大革命风险》。网上流传的几乎未改一字,只是把习近平换成了“他”,作者变成无名氏,这篇旧文为什么几年以后又突然改头换面在社交网络风行,值得深思。

去年习近平通过修宪废除国家主席任期制以来,形象日趋黯淡,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爆发,被指与他一再误判有重大关系,加之国内经济形势不断走下坡路,对几乎兼任中央所有领导小组组长于一身的习近平的批评也日益尖锐起来,他掌握了所有的大权,所有的问题自然而然也要从他身上寻找原因。

造成网络大封杀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各种因素,也许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网络疯传的批评当局的文章也不止这些,此处不过仅举两例。问题是,当局仅仅通过封杀帐号能够完全堵死一些批评领袖的文章流传吗?很值得怀疑,前面提到的几位人士被封网后,又重新起名,次日建立了新的帐号,老朋友群在新名号下又集聚了起来。他们说,“你再封,我再建,除非把微信整个给废了!”

谢选骏指出:我一再宣说,互联网仿佛具有生命,具有一种不受国家主权控制的网络主权。其表现的形态,就是“你再封,我再建,除非把互联网整个给废了”!其实,废掉互联网也无法消灭网络的主权,因为网络主权是思想主权的延伸!网络主权的“立竿见影”证明了自身的确实存在,由此可见它明显脱离了国家主权的控制,因为国家主权也无法立竿见影地扼杀互联网主权的表现。相反,扼杀行动反而使得影响弥漫开来了,其效果犹如播种一般。



【023、脸书FACEBOOK可能涉及多重阴谋】


(一)

《扎克伯格“失踪”脸书已到生死关头?》(2018-03-20 国搜家居-家居)报道:

近日一则“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sis)”丑闻,引发全球数据泄露风波。身处“原爆点”的Facebook(脸书),不仅要吞下“百亿市值蒸发”的苦水,还要面对用户逐年流失的事实。再加上外界需其重新审核的数据管理机制,恰恰与Facebook的盈利模式息息相关。

风暴之中,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却又玩起“失踪”,不但至今未公开回复此事,甚至也不会主持即将就此事举办的全体员工大会。

尽管目前脸书的反应可谓淡定,依然坚称“除了涉事人最后将数据转手给第三方(剑桥分析公司)的行为,其他都合理合法。” 但在早就对其不满的部分媒体眼中,脸书已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了。

四年来最大跌幅:市值蒸发360亿

受丑闻影响,华尔街日报19日称,一夜间,Twitter、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Snapchat等社交媒体公司,股票大跌。但跌相最惨的是Facebook,其股票深跌近7%,市值蒸发360亿美元。

此前,在声讨社交媒体巨头涉嫌雇用“假账户”、“俄罗斯水军”,投放“竞选广告”等问题时,Facebook的市值就多次用“跳水”来回应。唯独这一次,被“实锤打脸”的Facebook遭遇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

事情起因于17日的媒体曝光——Facebook上5000万名用户个人信息数据遭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的泄露,背后还牵扯到更为吊诡的政治密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英国“退欧“事件。

这个消息让年初还宣誓要改善Facebook的扎克伯格无地自容。1月4日,扎克伯格在个人页面上给2018年许下新年愿望,称“现在执行的政策与防止滥用的手段有太多错误”,并表示今年就对此进行改善。

纽约时报当时分析,这是扎克伯格在解决“俄罗斯网络渗透”一事上给自己下挑战书,争取在今年彻底与“通俄门”一事撇清关系。不料才第三个月,扎克伯格就被自己打脸。但显然,Facebook的管理团队中,是有人对先前的用户信息数据管理存疑的。

这个人就是Facebook首席安全官斯塔莫斯(Alex Stamos),他提倡“数据隐私保护事宜透明公开化”,但Facebook的其他高管似乎并不同意。

在管理层成为一匹“孤狼”,纽约时报透露,斯塔莫斯早在去年12月就从公司的各项事务中“隐退”。借助这次“剑桥分析”风波,斯塔莫斯本人在社交媒体上承认“工作重心的确已经转移”,但并没有像外界所述那般“无心工作”。

然而,他并没有公开否认,自己将在今年8月份离职的消息。

美国国会、欧洲议会压力纷至沓来

Facebook内部似乎乱作一团,美国国会向其从外部施压。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内部正商讨是否要请扎克伯格来“坐一坐”;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已经确认,要向扎克伯格发送听证令;而参议员怀登(Ron Wyden)已经等不及,直接写亲笔信质问Facebook“数据泄露”的严重性。

美国以外,欧洲议会议长塔亚尼(Antonio Tajani)在推特上点名Facebook,称欧洲议会将对此事彻底调查;更有甚者,欧洲司法委员会主席乔洛瓦(Věra Jourová)表示会将此事放在下周访美的行程之中,并计划和美国同行商讨。

办公桌上需要回的信越来越多,关键时刻,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却玩起“失踪”——事件发酵后,他至今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对用户数据的收割转卖,早已写入Facebook的DNA”

扎克伯格的确有更多需要顾虑的事。比起“到底有没有被俄罗斯占便宜”,Facebook首席执行官更要在乎的,是在这场声讨后,“公司还能不能继续靠卖用户数据来赚钱”。毕竟,这是Facebook立足之本。

美国有线卫视新闻网CNN称,对用户的数据“挖掘”,已经写入Facebook 的DNA。换句话说,其目前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割”用户的数据,再向软件开发商、广告商转卖获利。

更要命的是,这看似“与法律、道德违背”的操作,在Facebook眼中,是符合规范的。

就拿这次“剑桥分析”的主谋来说。剑桥大学心理学系高级研究员科根(Aleksandr Kogan)设计的那款“学术研究”APP,虽只有27万Facebook用户下载,却套得5000万个人信息数据(包括下载用户的好友)。此外,媒体调查甚至又指向了几年来的西方的头号大敌俄罗斯。卫报调查显示,科根与俄罗斯有很深的关系,甚至他的研究经费都是俄罗斯出的。

面对如此多的槽点,Facebook的回答却令人意外:“除了科根最后将数据转手给第三方(剑桥分析公司)的行为,其他都合理合法,符合规范。”

这种被卫报和纽约时报形容为“高度不负责”的态度,在另一件事上尽显无疑:据CNN透露,2015年就得知有“千万级数据外泄”的Facebook,刚开始的回应是“逃避”——删数据;直到今年危机爆发,Facebook才坦言,“是当时没删干净”。

虽然近年来Facebook对用户信息保护政策进行了完善,但到底离不开“利益驱使”的经营逻辑——根据广告数据追踪公司Borrell 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从宏观角度来看,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时,数字广告仅占政治选举广告投入的不到1%,到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2%,总额高达19亿美元。

CNN援引分析人士称,就这点来看,要让Facebook停止将用户数据转让,这几乎不可能。

摇钱树正在枯萎,Facebook是下一个MySpace?

扎克伯格若要继续安心收割,必须维持好一定体量的用户。但恐怕在这个点上,Facebook也遇到了危机。

在Facebook于今年1月底公布的财务报表上,其2017年第4季度在北美地区的活跃用户数,首次下降——从上一季度的1.85亿将至1.84亿。

不要小看这1百万的用户流失。彭博社分析指出,每个活跃用户对Facebook来说就是26.76美元的收入;而且随着上述电子广告投入的力度增加,每位用户的“价格”总的来说都在逐年上涨。这26.76美元,就比2016年同比增长了35%之多。

不巧的是,北美市场还占了占Facebook第四季度收入75%。

还有一些数据印证了摇钱树正在逐渐枯萎。比如,Facebook去年失去了280万25岁以下的用户,有分析称今年还要再丢200万;上个季度,用户每天上线Facebook的总时间同比减少了5000万小时。

这些都是不好的征兆,路透社甚至用MySpace来对比Facebook,称曾经的如日中天已经不复存在。在用户量减少、广告市场饱和的前提下,即便是Facebook的“立足之本”,也会给其带来更少的收入。另外,这场数据外泄风波,很可能提前给Facebook宣判死刑。

个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

同样的问题在国内也不乏讨论。相信很多读者都遇到过,消费者在登录一些网站时,经常会被问道,是否同意将个人信息用于第三方,但并未告知具体将消费者信息给了哪个第三方。

对此,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霸王条款,算是侵权。因为《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不仅规定了经营者应采用显着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还规定了,对于信息收集,要求经营者需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否则,这就是侵权行为。也就是说,经营者到底将收集到的信息给了哪个第三方,适用什么范围、要去做什么,这都需要跟消费者讲明白。而且,消费者理当有充分的选择权。”

同时,网络上也存在某些“对个人信息的多度获取”,比如一个手电筒App,需要读取通讯录、定位地址等内容。

对此,杨立新表示:“无权获取而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是侵权行为;有权获取他人个人信息,但是超出合法的范围而收集与交易不相关的个人信息,同样也是侵权行为,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对此的防范方法,就是只要你不同意,你就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要轻易点击。”

另一方面,黑客攻击窃取个人信息呈增长趋势。

从事网络安全保护业务的一位技术人员曾向新华社表示,“从对政府机构、大型国企、高校、电商、交通等重点客户遭遇互联网黑客攻击的实时监测数据看,网络黑客入侵重点网站窃取信息有增无减,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而大量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一些机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对不断出现的网络安全漏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很容易被黑客攻陷,造成大规模信息泄露。”

(二)

《丑闻曝光前2周扎克伯格抛114万股股票》(2018-03-20 凤凰网)报道:

据CNBC3月21日报道,作为一项股票出售计划的一部分,在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曝光前两周内,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抛售了114万股股票。

据市场研究公司Argus Research称,这创下了过去3个月上市公司高管抛售股票的记录。

扎克伯格和Facebook另外一名高管的股票卖出价格比当地时间周二交易价格高出了约20美元。

分析师并非认为扎克伯格股票出售行为存在黑幕,但是,抛售如此大量的股票,无异于在公司股票需要支持时反而推了它一把。

星期一——数据泄露丑闻曝光后的第一个交易日,Facebook股价大跌6.77%。星期二下午,Facebook股价一度跌至近163美元,跌幅达到5.3%。星期二Facebook股价报收于168.15美元,跌幅为2.56%,盘后交易中一度跌至166.46美元。

过去3个月内部人士出售股票最多的10家公司

市场研究公司InsiderScore研究总监本·西沃尔曼(Ben Silverman)表示,“企业内部人士利用Rule 10b5-1定期出售股票,他们按计划出售股票。我不认为扎克伯格等出售股票与过去数天的丑闻存在关联。”

尽管如此,根据公司高管买卖股票活动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仍然相当重视企业高管出售股票的计划。

西沃尔曼说,“他们随时可以中止出售股票的计划,很显然,我们会根据高管的行为推测企业的情况,了解高管近期出售的股票数量是否减少。”

企业通常会向高管提供股票薪酬,高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出售这些股票,或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Rule 10b5-1制定的计划出售股票。除Facebook外,过去3个月高管抛售股票数量最多的是RealPage、Oritani Financial和Vonage,高管抛售的股票数量都超过50万股。

扎克伯格抛售的股票是最多的,远超过其他公司高管。去年9月,扎克伯格公布了将在未来18个月出售3500万至7500万股股票,资助慈善事业的计划。

Vickers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周,扎克伯格在3月8日、9日各出售了22.84万股股票,3月12、13日各出售了22万股股票,3月14日出售了24.54万股股票。

这意味着过去两周扎克伯格出售了逾114万股股票,平均售价为每股183.81美元,套现2.1亿美元。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星期三,扎克伯格仍然持有近3.931亿股Facebook股票,持股比例为13.53%。

根据彭博社和福布斯的资料,截至上周五股市收盘,扎克伯格个人财富由750亿美元缩水至约660亿美元。

Vickers的数据还显示,Facebook首席技术官迈克尔·托德·斯科罗普夫(Michael Todd Schroepfer)3月13日出售了38024股股票,平均售价为183.2美元,套现约697万美元。

西沃尔曼表示,斯科罗普夫可能也是在按计划出售股票。

Facebook没有就公司高管出售股票和股价下跌发表评论。

(三)

谢选骏指出:脸书FACEBOOK为了赚钱,可谓不择手段,但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自身涉及到了多重阴谋。为了继续,就得制造新的阴谋来弥补旧的,如此循环,越陷越深。可悲。可能之一就是带领现代文明继续沉沦……



【024、论“言论主权”】


仅有“言论自由”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需要“言论主权”!

《思想主权论》(*)指出:

(一)

(012)

一个没有思想自由的人,丧失了人的权利,甚至连动物都不如;一个没有思想自由的民族,放弃了民族的权利,只能充当亡国奴。

《寻找动物意识》(马里安·斯坦普·道金斯)一书通过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出了动物也存在意识。我们知道,意识已经是比较高级的思想形态了。这就是说,动物也有思想!那么,动物的思想来自何处呢?显然不是来自“进化末端”的人类,而是来自更为根本

的“存在”或“非存在”。那就是神,就是思想的主权。

(34)

言论自由,是与贸易自由一同兴起的;因为在本质上,言论是一种商品,是用来“售与他人”,与思想的“自己消费”具有不同的本质。“出卖言论”的人,因此必须“隐藏思想”。

(35)

稿费是专门用来歪曲思想的,稿费越高,歪曲得越厉害。版权是僵尸的墓志铭,版权越久,僵化得越彻底。

(36)

国家主权可以控制言论流通,就像控制商品流通,国家主权还可以控制思想发展,但是却消灭不了思想自由,因为思想的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生物机能,不是任何社会文明可以消灭得了的。

(088)

思想的自由,只是思想主权的表层形态;思想自由的权利,只是思想主权的“消极的表层权力”——思想主权的“积极形态”,有时反而会体现为“思想限制”甚至“思想压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089)

“不是人类发明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人类。”——这“不是颠覆了‘思想’一词的本来意义,而是揭示了‘思想’原先的运行轨迹”。“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这“不是颠覆了‘生命’一词的本来意义,而是揭示了‘生命’原先的运行轨迹”。

(090)

人并不能掌握思想的主权,而只能被思想的主权所掌握——区别只在被拖着走还是被领着走——这并非结构主义的问题,而是发生学的问题;是由人的先天限制所注定了的。

说“个体本身等同于宇宙本身”——这固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张力与狂醉,妄念之美与自我中心;但也增加了生存的压力与死亡的恐惧:把“个体本身等同于宇宙本身”,就是把人的思想等同于思想的主权,自己扮演神明角色……但问题是,当人自己需要救助时,那该去找谁呢?

(135)

独立于国家主权的中国史官,敢于批判国王,他们其实也遵从着某种宗教精神;独立于国家主权的中国史官,可以被认为是思想主权的载体。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保的言论自由权,是思想主权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延伸;中国《尚书·泰誓》声明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是如此。

(136)

把国家说成是“社会契约”,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欺骗,是思想主权对国家主权的另一种形式的俯首称臣。实际上,国家起源于“掠夺和保护”的双重性,起源于黑社会。把国家当作一个护身的偶像来敬拜,这本身就是一个遭到了身体侵犯和思想奴役的结果。国家也许是一个“必要的恶”,却不是一个“必须的善”;用国家来压制思想,其实是一种杀父淫母的行为——这种弗洛伊德式的行为,必将使得文明随之断子绝孙。

(138)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绝对的国家主权的控制下,其最终作用是“一刀切”;所以在国家主权的法律之下,只有苗圃园林,没有自然之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47)

“言论自由”仅仅是一种资本面前的跪拜?还是思想主权向国家主权的摇尾乞怜?“言论自由”说到底还是一种初级的甚至低下的奴隶要求——“言论自由”只在“伸张思想主权”的初级阶段。

资本的力量会让言论自由者“自觉地屈从”,例如许多自由主义者敢于反抗专制,却不敢抵抗金钱的诱惑。但思想主权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思想主权给人自由意志、选择权利;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 

(585)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政权一堆作家”——不同的朝代豢养了不同的智囊、不同的文人、不同的思潮——“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不需要“独立思考”,而是需要“假装独立思考”,以便为政权赢得“宽容”和“保护言论自由”的美名。

(1067)

枪杆子可以建立暴政,也可以保障自由,甚至确保言论自由、抵制国家的侵权行为: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持枪权,紧随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权,不是没有逻辑的——枪杆子里面出了自由……但思想的主权却不是枪杆子的产物,而是天然的,在人生下来以前就注定了的。

(1898)

全球宗教的需要具有现实基础:如果大家都“生活在中国式的大家庭里”,就无需组成教会了,思想的萌芽反会窒息掉……教会应该是促进思想自由而不是遏制思想自由的,所以耶稣说:“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2021)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个纲领:人类的发展,仅仅拥有国家主权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思想的主权:惟有思想的主权地位,才能更新国家的主权状态,使之避免食言而肥的腐败堕落。

(2022)

仅仅拥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不够的;我们还须明确“思想主权”的存在。“思想的主权和主权的思想”。The  Sovereignty of thought,The Thought of Sovereignty.

(2023)

“互联网不仅提供思考的素材,也塑造了思考过程。”谢选骏指出: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思想的结果。互联网塑造思考过程,其实也是思想塑造了思考过程。

(2099)

仅有思想自由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获得思想主权,思想自由迟早是会失去的。否则,多问几个“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一切答案和意义就都突然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这就是“有思想自由而无思想主权”的终极结果。

(2100)

人只不过是“一只大一些的蚂蚁”。人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蛛丝马迹。人们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和电影无异。人,浮光掠影而已。除非,他能拥抱思想主权,并且“与之合一”。

(二)

“政府管理下的媒体权力虚化”,这代表“国家主权对思想主权的反扑和限制”。

退一步而言,即使许多媒体和记者没有被市场利润蒙住双眼,仍有独立监督政府的意识,但官员们会想方设法把他们置于欲做不能的困境。

媒体要发挥监督政府的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独立且有法律保障。前者是前提,后者是条件。西方国家以法律形式肯定媒体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又被另一些法律条文所虚化。美国政府常以“诽谤罪”、“保密权”、战时安全等法治名义威胁新闻界,欧洲国家也常以公共秩序、国家安全为借口干预记者采访,法律保障的新闻监督权往往被法律所注销。这是一种法律“自尽”的规则。

此外,政府手中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媒介不得不按照政府意图行事。在今天,记者通过非正式程序,有更多机会了解公共事务,但进入政府规定的敏感领域是有代价的。记者必须对官员加以说服,尽可能和他们合作,否则就无法运作。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只有官方才有资格界定事情的大小,新闻官员更有发现新闻的机会,优先安排符合政府目的的话题向记者提供。白宫官员如果不透过新闻媒体让他们喜欢的故事流出去,这个政府根本无法治理。

美国在历次战争中都实施新闻检查,法律授予政府这一权力抵消媒体的新闻自由权,成为“第四权力”自行滑落的不容忽视的因素。看上去,政府并没有压制新闻界,一切限制都有法律依据,这是政府管理新闻的奥妙。法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存在“法律打架”的问题,“第四权力”的滑落成为法律冲突的牺牲品。在政府的威胁和检控下,媒体为了生存必须和官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主动控制自己的新闻内容。

媒体与政府就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媒体虽然不直接受控于政府,但两者的人员互通和彼此进进出出,构成被美国人称作的“旋转门”的现象。一方面在政党纠纷和其他次要问题上媒体扮演政治角色,监督和制约政府。另一方面,媒体又与政府采取合作态度,成为政治肌体附属物。媒体确实可以成为第四权力,但它的监督极限就是对官员内部的奖清惩浊、以贤代庸,而对政府的许多错误举措常常倍加赞扬。这样,西方媒体与政府以对立为支流,以合作为主流,不惜牺牲“客观性”来附和政府。今天尽管在西方依然无人否认第四权力说,但在重大问题上只留下一道影子,似乎已经虚无缥缈得无法辨认。

至于专制国家,根本就不容三级会议的存在,哪里还有第四等级的活动空间?

至于专制政权,根本就不容三权分立,哪有第四权力的容身之地?

但我相信,专制也是建立在思想主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总有一天会被思想主权所颠覆。

(三)

《物理学家发现推动电子的新途径》指出,关于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物理学家们有新的发现。

下面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一篇报道:当电子在电场中的导电材料里运动时,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电场的方向——走。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现,当石墨烯片放在一块氮化硼二维材料上面时,电子垂直于电场移动,而不是顺着电埸方向运动。他们发现,当石墨烯片——二维纯碳的阵列——置于另一个氮化硼二维材料上面时,电子会垂直于电场运动,而不是沿着电场方向。即使没有磁场——感应电流的唯一已知方法——的影响,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麻省理工学院的Leonid Levitov教授说,更重要的是,两个独立的电子流在相反的方向流动,都垂直于电场,电荷互相抵消,形成“中性的不带电的电流”。Levitov说,这个电流相对于电场的角度可以精确地控制。他把它比作垂直尽风向航行的帆船,它的运动角度,可以通过调整帆的位置来控制。Levitov和他的合作者Andre Geim说, “人们普遍认为,对于未来的硬件,用新的、非常规的方法来处理信息是关键。”“这个信念一直是推动着近来的重要进展,尤其是自旋电子学”——这时,是电子的自旋携带信息,而不是他们的电荷。Levitov说,麻省理工学院和曼彻斯特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用这种新材料做成的简单晶体管。

“这个效应相当有趣,它击中我们在理解复杂的所谓拓扑材料方面情有独钟的地方。” Geim说。“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它把材料科学,粒子物理,相对论和拓扑结构联接起来。”Levitov,Geim和他们的同事在实验中,把一块石墨烯置于一层氮化硼上面,形成一个六边形晶格结构,如同石墨。两种材料在一起形成超晶格,它相当于半导体。这个超晶格使电子获得意想不到的扭曲——Levitov把它描述为“一个内置的涡旋”,它们改变运动方向,犹如一个球自旋时的运动呈曲线轨迹。

研究人员说,石墨烯中,电子表现得像无质量的相对论粒子。但是,观察到的效应,在粒子物理学中没有已知的同类现象,它加深了我们对宇宙如何运作的了解。这个效应是否可以用来减少电脑芯片消耗的能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早期发现。很清楚的是,有机会局部地减少能量变成热量造成的损耗,同时,这种系统的其他部分可以抵消这些收益。”Levitov说,“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有趣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这个发现会带来什么呢?

当年杰克·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时,人们对这项发明的影响的认识,只不过是把当时用分立元件做的各种数字电路做成集成电路,不曾想到今天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可以整合那么多的功能,不曾想到会造就一个规模巨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没有想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竟然如此之大。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人类预测未来的能力其实是很低的。将来会有什么科学发现,会做出什么技术发明,是无法预先知道的,也无法计划。所谓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科学技术落后国家做的事,不过是罗列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做过的事。对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制定这种规划无疑是必要的。不过,需要创新的社会更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能够让人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个,是可以规划的。

关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们的这项发现的意义和影响,不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得清楚的。至于在技术层面上它会带来什么,现在能想到的,只不过是能耗更小的新型晶体管和微芯片。一项科学发现,或者一项技术发明,对产业将产生什么影响,对国民经济将有什么影响,现在是看不清楚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动脑子、广开思路,提出更多原创性的点子,落实到行动中,再产生更多新点子,再落实到行动中,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人类社会,不就是这样从远古走过来的吗?

……

事实正是如此,人类的发展不过是误打误撞出来的,文明的前进往往也是盲目的,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的人命运拖着走。人的思想之是思想主权的延伸产物。

科学是思想主权的产物:仅仅有思想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思想主权!仅仅有言论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言论主权!

(四)

《思想主权——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Sovereignty of Thoughts——A Concept that Terminates Western Thinking Since Descartes,2012年—2013年,2014年电子版、2015年印刷版)一书,提出了“言论主权”的概念、

那么, 什么是言论主权呢?

要了解什么是言论主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言论自由与言论主权的区别。

言论自由是一种消极的权利,言论主权则是一种积极的权利。

传统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一项典型的消极权利,国家不需要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就可以立即实现。美国宪法第1 条修正案的表述方式很好地表达了上述思想(注:1791年11月3日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因此,人们通常把言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而“言论主权”则是谢选骏提出的概念,是“基于思想主权的积极权利”。这个权利不是臆想出来的、捏造出来的,而是每人每天事实上都在遵循的。

证据之一:为什么会有日常生活的沟通困难?

因为每人每天都在通过自己的言论主权,用语言的涵盖掩盖具体的动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

证据之二:为什么会有哲学表达的聚讼纷纭?

因为抽象的言谈者一有机会就会利用自己的言论主权,用语言的歧义进行引申,掌握话语权、获得制高点、靠拢思想的主权。

要理解“日常生活的沟通困难”和“哲学表达的聚讼纷纭”之所以存在,就必须知道“言论主权”的存在。

在今日的宪法学领域,根据英国的哲学家Berlin对自由类型的分法,广泛出现了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之分。其中的消极权利乃指个人要求国家权力做出相应不作为的权利,自由权即属于这一类型。而积极权利则指个人要求国家权力作出相应作为的权利,参政权和社会权即然。

在这种意义上,言论自由只是要求国家不要因为言论而迫害个人,但是,言论主权却是要求国家要因为言论而改变国家自己。因为任何国家主权,都只是思想主权的产物。

因此,仅仅把“言论自由”列为公民权利是过于消极了,远远不够——“言论主权”也应列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

(*)

《思想主权》是谢选骏先生2012至2014年间的著作。其核心观点认为:仅仅承认思想的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承认“思想主权”的存在。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主权,“思想主权”不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国家主权,而且还创造了各种科学和艺术,各种道德和宗教。“思想主权”甚至创造了人自身,这不仅体现为“上帝造人”,也体现为“人的进化”。“思想主权”的存在,保证了人和宇宙的互通,使得人可以认识宇宙,使得宇宙也能塑造人。同时,作者还用“你答故我在”取代了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因为你我他同在思想主权之下。“思想主权论”的提出,是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A Synopsis of  the Book

"The Sovereignty of Thoughts" is Mr. Xie Xuanjun's book written between 2012 and 2013. The view points at the core of the book are: just to recognize the freedom of thinking is not enough. One has to recognize the validity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inking has its sovereignty, which gives rise to cultures of various form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irths of science, art, ethics and religion.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man himself, which not only confirms the idea of the creation of man by God but also the idea of the evolution of man. The existence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an and the universe, enabling man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universe, and enabling the universe to help create man. Mr. Xie Xuanjun attempts to replace Descartes'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I think" with his own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of your response", for you and I both live with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of thoughts" is a termina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since Descartes.



【025、美国宇航局所确认的思想主权论】


《思想主权论》是谢选骏的一本书。谢选骏本人把《思想主权论》这本书,比喻成为自己全部著作的一个塔尖。

那么,美国宇航局怎样确认了《思想主权论》呢?

原来,NASA验证了曲速引擎,使得超光速宇航科幻或许成真。

世界上最快的是什么?

不是光。

而是思想。

甚至,连光都是思想的产物。

因为圣经上说了: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可见,光是上帝的思想创造出来的。

现在,2015年5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说曲速引擎可行,科幻中的超光速星际旅行将变为现实。这证明了光不是终极之物。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公布“不可能”的曲速引擎(warp drive也称EM Drive)可行,科幻中的超光速星际旅行可能在不久将来变为现实。

宇宙飞船如果利用曲速引擎,到达月球仅需4个小时,如此一来,人类前往4光年之外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约需100年就够了。

据此可以推测,将来有望实现超光速旅行。

曲速引擎的非常规动力原理引起热议。

曲速引擎可以不用常规的火箭燃料。这种非常规的动力机制,引起星际旅行爱好者、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热议。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研网站nasaspaceflight.com上,《曲速引擎的研发及其在宇航器中的应用》留言帖子自2014年12月发布以来,被点击阅读次数约达74万。

据techtimes.com 2015年5月2日报导,美国航空航天局鹰工厂(NASA Eagleworks)的工程师鲍尔.马尔希(Paul March)在 nasaspaceFlight.com的论坛上说,已经在约翰逊太空中心( Johnson Space Center)的高度真空中成功检验曲速引擎。

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表示,以前没有对曲速引擎的可行性作结论,是因为未在真空下检验。科学家相信,曲速引擎可以通过同行的评议以及重复试验的检验,届时空间站等太空研究将有很多受益,比如可以减少向空间站运送燃料的任务。

曲速引擎利用封闭容器中的微波作为动力,而不需要燃料。其原理相对简单,即光能(如利用太阳光)电池产生电能,之后生成微波,继而微波在闭合容器的空间内产生动力。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在论坛贴出关于曲速引擎试验的图片。

马尔希在留言帖中描述了试验的信息及其背景。4月2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罗斯.罗达(José Rodal)博士等人在评估曲速引擎的文章中说,目前为止,论坛讨论中尚未找出曲速引擎的漏洞成分,而且马尔希认为,曲速引擎尚需50年的时间才能具有实用价值。

曲速引擎动力打破物理学基本原理:

另据inquisitr.com 近日报导,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曲速引擎项目让每个人都为之兴奋,因为这种引擎制造的飞船可以实现70天内飞抵遥远的火星。

报导说,2015年3月,航空航天局认为该装置不可行,现在却验证成功。而且让这些科学家不解的是,曲速引擎能产生动力的原理不符合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动量守恒,不是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甚至推测能获得的超光速不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不变假设。

英国《每日邮报》在2015年5月1日的报导中说,2014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奎杜.菲达(Guido Fetta)发表论文,阐述据相同原理研制的Cannae引擎可以产生30微牛顿-50微牛顿(micronewtons)的极小推进力。不过,该实验未在真空中进行,因为科学家根据量子真空理论推测,该引擎无法产生电离动力。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却在论坛贴出图片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曲速引擎可以将超光速科幻变为现实。

现在航空航天局在高度真空中验证该引擎可行,即电磁驱动装置是可行的,这是全球第一个曲速引擎的成功案例。而且科学家称,从前许多被认为是荒谬的理论,近年来陆续成为现实,不久的将来曲速引擎也有望获得更多进展。

又据科技信息网站cnet在2015年4月29日的报导,如果未来的飞船使用这种技术,那么人类会在太阳系内外实现更快的、更廉价的及更有效的太空飞行,甚至可以达到超光速飞行。

航空航天局官方没有对这项实验作以评价。但是,参与曲速引擎研究的约翰逊空间研究中心(JSC)工程师马尔希在论坛中写道:“在检测曲速引擎的实验室‘鹰工厂’,我的工作内容是继续研究阻碍阿波罗登月计划载人宇宙飞船的基本问题,以及破除火箭方程枷锁而开发强大有效的能源和推进技术的可行性。”

曲速引擎是2000年伦敦科学家罗杰.索耶(Roger Sawyer)设想的一种不使用燃料而进行太空飞行的新动力装置。因其原理不遵守目前的物理定律,而受到科技界的大量批评,但是无人能证明曲速引擎在理论上不可能。有趣的是,曲速引擎却成为科幻影片《星际旅行》中最常见的超光速推进系统。

有人依据物理学的时空弯曲理论,分析利用曲速引擎的宇宙飞船能达到超光速不是幻想。科技信息网站iflscience.com在2015年4月27日的一篇文章《NASA真的发明了曲速引擎吗?》中论述,这个实验证伪了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的光速不可超越的认识。证明了爱因斯坦是个科技骗子。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在曲速引擎的谐振空腔照射激光后,产生了一些超光速的光束,这说明可以制造时空泡等改变时空的东西,因此能在未来成为驱动宇宙飞船的动力。这种造出来的时空泡会在飞船前压缩时空,裹住整艘飞船,然后在飞船末端恢复原状。

确切的说,曲速引擎改变了飞船周围的时空,使时空超越了光速。飞船在引擎制造出来的比光速更快的时空中,当然飞船具备了超光速的能力。因此,可以实现科幻中的超光速飞行。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300年前,物理学的奠基者、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牛顿曾预言,人类会在某一日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旅游。但是,牛顿的想法在那个时代受到嘲笑。他提出力学三大基本定律,其中包括曲速引擎所不符合的动量守恒定律。现在,是从更高的角度嘲笑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时候了。

“美国宇航局(NASA)造了颠覆时空定律的机器,震惊全世界”:超光速旅行已经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如果说之前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那么这回超光速飞船的建造已经进入了工程阶段,这对百年星舰、戴达罗斯等科幻级的计划是个好消息。美国宇航局的“不可能”再生引擎试验成功,打破了物理定律,电磁驱动再生引擎可以使宇宙飞船在10周内到达火星,让微波在封闭空间内反射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科学家们仍然不确定这是如何发生的,因为它颠覆了物理定律,美国宇航局已经使用一种改进的实验过程进行更多的测试。

这种电磁驱动通过微波在密闭空间内的反射生成强大的推动力,仅仅利用太阳能,该想法第一次被提出时人们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物理定律——然而后续的测试表明这个想法可以彻底改变太空探索现状。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测试结果显示,这种引擎在现实中的确可以工作。德克萨斯约翰逊航天中心电磁驱动推进器工程实验室的工程师保罗·马奇称NASA在早期的测试中已经成功减少一些误差但仍然发现一些原因不明的推力的存在。

在之前的实验中测试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因而无法反映出太空中的条件,最近美国宇航局测试似乎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洛伦兹力的力是一个磁场施加于一个移动的电荷,但仍然可以发现不明推力工程师仍然不能解释是什么产生了它。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就是“思想主权论”的魅力。



【026、纽约时报为何仇恨网络】


《网络和特朗普几乎扼杀了民主,欧洲能救我们吗?》(

托马斯·弗里德曼2021年2月10日)报道:

由于试图推翻我们上一次大选的结果,唐纳德·特朗普已经遭到了弹劾。但无论他的审判情况如何,对于他所使用的武器依然能随意为他人所用这件事,我们都不应该心存侥幸。那是一个名为“网络空间”的地带,在其中我们彼此相连,却没有人主持大局。和以往的领导人不同,特朗普利用了这一地带,散播了一个弥天大谎,破坏了人们对我们的选举体制的信赖,并且引发一场对我们国会大厦的袭击。我们急需一个解决网络空间问题的方案。

中国已经搞明白应该如何将其专制体制和共产主义价值观投射到网络空间,以加强其增长和稳定,比我们将民主价值观投射到网络空间方面做得好得多。而这东西还是我们发明的呢!

如果我们不赶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将在经济上落后于中国,因为大流行已经大大加快了一切事物的数字化,让网络空间比以往规模都更大、更重要。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网络空间由所有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总和构成,当它首次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时,似乎是个良性产物。当时发生在上面最糟糕的事情,是一个叫贝佐斯(Bezos)的人在某个以巴西一条河命名的网站上卖书——有时候连州销售税都不收。但一批新的博主和网站迅速出现,完全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上面还有赌博、色情片和娱乐——还有基本上你能在一个数字版的蛮荒西部酒吧找到的一切。

快进到今天。网络空间开始变得像一个主权民族国家,但它没有边界,也不存在治理。它有自己的各种加密通信系统,例如Telegram,它们在实体政府的听力范围之外。还有自己的全球新闻收集和分享平台,比如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它甚至有自己的货币——比特币等等,它们并非由任何主权国家发行。

近年来,所有这些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可以让以前闻所未闻的重要声音为更多人听见。但是,它们也可以让一个相信犹太人的太空激光器引发森林大火的人获得足够多的拥趸,把她送进国会。它们可以点燃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权益的群众运动,也能煽起民众反对新冠病毒疫苗,或者打断一个国家神圣的和平权力交接。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学问题是,要如何从这个网络领域获得有利的一面,同时减轻不利的一面?中国、美国和欧洲有着各不相同的策略。我支持欧洲的做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网络空间开始成为一个人们相互联系的无政府之地,中共认为,这对它的权力垄断,以及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秩序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于是,在2014年,中国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来协调政府对网络的所有监管,确保北京能够把网络当成天安门广场一样来管理。

现在,正如你不能在《人民日报》上匿名发表对习近平主席的批评一样,在新浪微博上你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新浪微博类似中国版的Facebook加上Twitter,所有用户都必须使用真实身份注册。Facebook、谷歌、Telegram、Twitter和《纽约时报》在中国都被防火长城屏蔽了(尽管可以用一些非法的办法绕过它)。

我相信,中国会为屏蔽它们而付出代价,哪怕是最小的媒介——比如最近新出现的音频开放式应用程序Clubhouse,它们提供了民众发泄情绪或者讨论重要问题的渠道,比如正在蔓延的流行病,但该政权并不这么认为。

“每个国家都可以选择如何将旧的实体治理体系和价值观运用到新的网络世界中,而中国表示,它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主义,”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解释说。“我们则只是没有做出选择。”

的确,随着亚马逊、Facebook、Twitter和谷歌等美国大型网络公司的出现,它们认为,无为是网络空间的最好治理方式。它们的商业模式将掌控一切,而且它们会变得更大、发展更快。

它们能够成长得更快,要归功于美国的一项法律——制定的时候马克·扎克伯格才11岁时,距离他在2004年创办Facebook还有很多年——1996年《通讯传播正当行为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230节。该法规定,互联网/网络空间企业(当时基本都是帮人们查找食谱和电影评论的简陋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无需像《纽约时报》或CBS那样,对用户在其平台上发布的诽谤或虚假内容承担责任。这些企业被视为印刷机构,而非新闻机构。这确实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后来被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利用,让他们得以免去必须大量编辑其发布内容的麻烦。

而这些平台企业靠其主要功能——联系朋友、搜索和分享猫片——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将所有流量和免费服务变现的方法:广告。

他们吸引的广告越多,就越要努力留住用户,这要靠了解每个用户喜欢或讨厌什么,并向他们推送更多内容,以便建立每个用户的心理模型,这样平台才能告诉广告主每个人都喜欢哪种牙膏。

政客很快意识到,他们能像牙膏公司一样从数据中受益。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首次总统竞选中就利用数据在网上筹集资金,后来唐纳德·特朗普在2016年也利用数据团结他在中西部关键摇摆州的支持者,并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在同样的摇摆州压制黑人选民给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投票。没用多久,从缅甸的屠杀到美国的弥天大谎,各方势力就学会了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各种邪恶活动。

肖沙纳·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把这种商业模式称为“监视资本主义”,在一年前发表于时报的专栏中,她详细描述了这些网站如何从“公告栏”摇身一变成为“超高速的全球脉动,任何人都可能引入危险的病毒,却没有疫苗”。唉,我们的议员要么太过僵化,要么全被收买,要么太想将这些平台为自己所用,因此无法制定严格的立法。平台都说,“别怪我们——来规范我们吧。”然而他们也都在利用巨大的游说力量来抵制此种规范。

结果呢?“在中国人设计和部署数字科技以加强其威权统治体系的时候,西方仍处于妥协和矛盾之中,”祖博夫在上个月发表于本报的文章中写道。“这样的失败给民主体系留下了一片空白,其危险后果就是,20年来我们逐渐向民主治理约束之外的私人监控和行为控制体系倾斜。”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希望,已经对这些美国大企业的巨大权力保持警惕的欧盟,已经强迫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允许欧盟公民从搜索中删除对他们不利或不准确的网络资料、并对边缘政党的危险更加敏感的欧盟,能够利用其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集团的影响力,向我们展示如何以民主的方式将我们的价值观投射到网络空间。

几周前,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发表了一封毫无保留的公开信。她指出,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愤怒的暴民冲击美国国会大厦。这些画面让我深感不安。……当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对民主构成威胁时,就会招致这样的后果。”她指出,去年12月,欧盟领导层向欧洲议会提出了数字服务法案和数字市场法案,以确保“未来模拟世界中非法的东西在网络上也是非法的……我们也希望平台在其算法如何工作方面提供透明度。……我们还希望对互联网企业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为自己发布、推广和删除内容的方式承担责任,”并减轻他们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硅谷之外》(Beyond the Valley)的作者拉梅什·斯里尼瓦桑(Ramesh Srinivasan)告诉我,美国亟需效仿欧盟,制定数字权利法案,以“在言论自由和让仇恨言论及不知名来源的明显虚假信息大肆传播的算法之间建立正确的平衡”。

中国政府如何让年轻人变得爱国

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民主价值观像中国那样有效地投射到网络空间,而且我们得尽快做到这一点。拜托了,欧洲,给我们指条路吧!

谢选骏指出:看这样子,“纽约时报仇恨网络”是板上钉钉的了!但是,纽约时报为何仇恨网络呢?大约因为“抢生意”的缘故,因为网络打破了报纸的垄断地位,社会媒体让传统媒体濒于破产了。这是比“杀父之仇”更为可恨的“剥夺财产”!以至于纽约时报要乞灵马克思主义的深渊——欧洲了。欧洲能够救美国?那两次世界大战岂不是白打了。



【027、平面媒体哀求社交媒体了】


《纽约邮报宣传拜登丑闻遭推特封锁 不删文就不解封》(newtalk 2020-10-19)报道:

脸书和推特限制拜登父子丑闻相关贴文。

美国《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日前踢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丑闻,揭露拜登父子与中国企业往来密切,拜登儿子杭特甚至在拜登任职副总统时,利用父亲的副总统职权施压乌克兰政府,从中获取私利;然而这样的劲爆新闻却被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刻意阻挡,纽约邮报的推特帐号甚至直接被封锁,还被告知除非删除拜登丑闻的文章,否则拒绝解除封锁。

根据《福斯财经网(Fox Business Network)》报导,推特表示,纽约邮报的推文违反骇客入侵媒体的规定,并称其推文「毫无根据」;推特在周五(16日)更新了相关规定,表示将改为对违规推文加注标籤,而不是直接删除,但是以前违规的推文还是要全数删除才能解除对帐号的封锁。

推特在给《纽约邮报》的一份声明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更新了相关规定,但不会溯及既往,您仍然需要删除推文,才能重新获得对您帐户的访问权限。」

脸书和推特对新闻的「审查」已引起众人不满,共和党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葛瑞姆(Lindsey Graham)和霍利(Josh Hawley)已提出要传唤推特和脸书的负责人到国会。

克鲁兹批评脸书和推特:「这是对选举的干扰,距选举只剩19天,这在民主史上史无前例,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麽事。」

谢选骏指出:平面媒体卷入大选争斗,却要哀求社交媒体为自己撑腰,真是可怜了。这凸显了网络时代的时移势易——平面媒体为了生存,不惜苟活,值得出卖自己的版面,来博取“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就是出卖自己言论的自由。

《拜登重蹈希拉里败选覆辙?美媒分析:两者大不同…》(香港10 2020-10-19)报道:

美国大选2020会在11月3日举行,与4年前此际相同,目前也是民主党候选人民调大幅领先、一些共和党的州看似鬆动、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大力巩固基本盘,让民主党会否重蹈覆辙的话题不断。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指出,儘管诸多与2016年相似的情况不容忽视,但若细看民调数字仍可看出今年一些重大差异,重要性甚至超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与高失业率。

● 拜登领先的内涵不同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华尔街日报(NBC News/Wall Street Journal)9到12日所做的民调,显示民主党候选人拜登(Joe Biden)在已登记选民的支持度领先特朗普11个百分点,与2016年差不多时间一份民调显示前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领先特朗普10个百分点的情况雷同。

全国广播公司指出,这回拜登不仅领先,支持度还是53%,这会比当时希拉里只有47%,变数少很多。这代表即便特朗普能囊括所有拜登拿不到的票,顶多也是47%;上回希拉里最终得票是48%,特朗普是46%,凸显4年前10月中的民调领先态势充满变数。

●这回执政的是特朗普

最新民调显示62%受访美国民众不满国家走向,与4年前此际有65%的人不满差不多,但最大差别是4年前有执政包袱的是民主党,特朗普是被认为能带来改变者,这回却角色对调,换特朗普成了有包袱的执政者。

● 拜登不若希拉里惹人嫌

两位民主党候选人给选民的观感不同,拜登给选民较正面的观感,希拉里则否。已登记选民中对拜登有好感者43%、恶感者42%,相抵销后是正1;反观当年希拉里的好感度40%、恶感度50%,一来一往成了负10。特朗普目前的好感度是42%、恶感度53%,一来一往是负11。

● 在三大族群表现远胜希拉里

在独立选民、65岁以上选民、白人选民这几个领域,拜登对特朗普的表现都较上回希拉里好。拜登目前在独立选民的支持度上比特朗普多7个百分点,4年前是特朗普在独立选民裡比希拉里好1个百分点;此外,独立选民这回早早「心有所属」,85%已有定见,不像4年前此时做出决定的独立选民仅62%。

65岁以上选民中,拜登目前以54%对44%领先特朗普10个百分点,上回则是特朗普46%比45%领先希拉里。尤其重要的是,年者长投票意愿高,在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等几个关键决战州份中,年长选民的人口比例都较多。

白人选民中,目前拜登也仅以46%对50%小输特朗普4个百分点,上回希拉里在白人选民输特朗普9个百分点。全国广播公司认为,诸多数字凸显这次选情与4年前有显著差异。

● 共和党内有人已悲观

英国《卫报》指出,明尼苏达大学政治与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Governance)主任雅各布斯(Larry Jacobs)说:「特朗普已打出美国现代史上最烂的总统选战,拜登取得的领先已超过误差范围,我认为这些数字都是真的。」

「特朗普没有什麽能扭转选情的东西,他需要有氢弹等级的议题,选举看似已拍板定案。只要你们去看民调平均数字、到各州走一走,情况都很一致,没什麽大的变化。对我而言,这场选举差不多结束了。」今年角逐共和党内总统提名失利的前国会议员沃尔什(Joe Walsh)说:「特朗普会被打爆。我想到选举之夜就能看到他落败,共和党也会丢掉参议院多数。这回很可能会是百年来美国投票率最高的一次,共和党会被血洗(bloodbath)。」

谢选骏指出:这些所谓的“美媒”,与其说是在进行分析,不如说是在进行推销,以便获得执政的红利。这也妖怪川普自己,谁让他不脱媒体人的本色,不好好当自己的总统,却要通过咒骂同行来博取大众的眼球呢?川普骂完了平面媒体,现在连社交媒体也拒绝帮他的忙了。

《特朗普参加内华达竞选活动 演讲后扭了起来…》(综合新闻 2020-10-19)报道:

刚刚,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了在内华达州举行的最新一场竞选活动。根据福克斯新闻等美国媒体视频直播报道,特朗普演讲结束后,集会现场放起歌曲《Y.M.C.A》,而特朗普在舞台上不时用表情以及动作与支持者互动,还随着音乐扭动身体。特朗普当天也并未佩戴口罩。

美国《纽约时报》称,特朗普18日在大选“关键战场”内华达州举行竞选活动,而该州已于周末开始提前投票。据美国《国会山报》早前报道,当地时间12日,佛罗里达州桑福德举行的竞选集会上也出现了这样一幕:演讲结束后,伴随音乐响起,特朗普朝着观众“舞动”起来。当时的音乐同样是《Y.M.C.A》。

谢选骏指出:自绝于平面媒体和社交媒体之后,跛脚总统已经走投无路了。

《有第2台笔电?拜登父子身陷”电邮门”丑闻持续延烧》(LTN 于 2020-10-19)报道:

美国总统大选将于11月3日举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Joe Biden)及其次子杭特拜登(Hunter Biden)身陷”电邮门”风波,1台属于杭特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内据称含”毒品”、”未成年癖好”与”权势交易”等电子邮件与影像证据;今天又有乌克兰国会议员加码爆料,声称还有”第2台笔电”,内有拜登家族”国际贪腐计划”证据,且这”绝非最后一台”。

根据《每日野兽》(Daily beast)报导,乌克兰议员德尔卡奇(Andrii Derkach)在脸书转贴《纽约邮报》关于拜登父子”电邮门”的报导,提及他们涉及乌克兰天然气”Burisma”公司的贪腐事件,德尔卡奇在贴文中明确表示”还有第2台笔电”,该部笔电是属于该天然气企业创办人兹洛切夫斯基(Mykola Zlochevsky)的2名职员。

德尔卡奇说,目前乌克兰执法部门已经掌握”第2台笔电”,使用笔电的职员现在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已经准备好针对拜登父子的”国际贪腐计划”出庭作证。

德尔卡奇认识美国总统特朗普私人律师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美方情报部门去年曾指出,德尔卡奇是俄国派来,努力在美国大选中传播拜登父子海外贪腐,不过,朱利安尼认为”德尔卡奇成为俄罗斯间谍的机会不超过50%”,认为其言论有可信度。

《美国前国务卿:美国民主不能毁于特朗普之手》(FT中文网 2020-10-18)报道:

奥尔布赖特:现任总统出身富贵之家,却满嘴谎言,损害了美国民主。此次大选将取决于美国公民现在如何看待国家的使命和角色。

本文作者是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著有《Hell and Other Destinations: a 21st Century Memoir》。

11岁时,我以难民身份抵达纽约,很快成为一个骄傲而且感恩的美国人。后来,作为美国外交官,我经常把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令人尊敬的选举程序视为典范。外国友人认可这种评价。当人们望向美国时,他们通常喜欢他们所见到的。

本月,那些美好的回忆感觉很遥远。现任总统出身富贵之家,却满嘴谎言,由于这种滑稽的事实,美国民主活生生遭到破坏。看过最近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与他的民主党竞争对手乔·拜登(Joe Biden)的辩论后,我感觉自己正与一只嚎叫的狗一起被困在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中。一位声称代表法律和秩序的总统拒绝遵守他自己的竞选团队已经接受的辩论规则。他还拒绝谴责种族偏见势力,也拒绝承诺遵守选举结果。从他过往作为来看,这一切都不足为奇。

不久之后,特朗普和几名与他关系密切的人新冠检测呈阳性。考虑到本届政府对新冠疫情的轻率傲慢态度,这一点也不让人意外。接着,白宫官员非常拙劣地试图把他们的这位老板描述为一个“击败”新冠病毒的人,尽管借助了精英医疗团队和实验性药物。特朗普发出信息:人们不必害怕这种病毒——但100万逝者的骨灰驳斥了这点。

美国人现在正为未来四年选择一位领导人。没有比这更大的民主盛事了,但今年也可能出现灾难性结果。原因包括疫情下安全投票的挑战,处理大量缺席选票(absentee ballot)的后勤压力,国外和国内代理人可能会通过散布谎言试图影响选举过程,还有特朗普自己厚颜无耻地想要削弱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通过声称此次大选将受到对他不利的操纵,特朗普在故意播下混乱的种子,包括在选举日可能发生暴力对抗以及之后可能出现大量诉讼。如果选举结果双方票数接近,可能需要数周才有定论,而且可能会被任一方斥为欺诈而不被接受。没有一场选举是完美无缺的,围绕选票的争执司空见惯,但这一次,特朗普会把微小的出入扯成是大阴谋。极端左派人士中也有一些人会这样认为。最终,争议可能会由最高法院解决,对于拜登的支持者而言,这确实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况。

当然,投票结果可能会一边倒,使得党派抱怨变得无关紧要。我希望如此。但我们应该做最坏的打算,要记住三个事实。

首先,投票程序经过多年发展,且受益于无党派专家的指导:广泛欺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较容易发现。其次,一些小瑕疵不可避免,但可以补救,无损于整个过程。第三,无论计票工作多么诚实和高效,舞弊指控肯定会出现在社交媒体和具有党派倾向的媒体上。不管有没有真正起火,都会出现大量烟雾。负责任的两党领导人以及法律、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应该出面帮助民众从夸张言论和谎言中厘清事实。我们对迷惑他人的做法准备得越充分,我们就越能妥善应对这些企图。

经常有人问我,修复本届美国政府对美国全球地位的损害需要多长时间?确实,美国无法抹去特朗普所代表的经历。就像象群所经之处会留下痕迹一样,特朗普团队也会。

如果拜登当选,他将接手一个因为前任在所有错误的地方追求“伟大”而遭到削弱的国家。这位新总统的任务艰巨:安抚盟友;再次承担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卫生领域的领导角色;缔结有效联盟,以遏制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野心;再次确立美国作为民主捍卫者的身份。

拜登和他的团队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在那些仍希望美国安好的人的帮助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他们是否有这个机会?这取决于美国公民现在如何看待这个国家的使命和角色。他们的愿景是否与在1948年欢迎我们一家抵达的那个自信且外向的国家相似?或者,时间是否让公众观点变得狭隘,并破坏我们去伪存真的能力,以至于我曾热爱的美国成为历史。不管怎样,我们很快就会知晓答案。

谢选骏指出:很多人投票支持支持拜登,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特朗普总统可能是东欧共产党嵌入美国的一只特洛伊木马。对此,东欧难民出身的人大概最能感同身受而且最有发言权了。



【028、屏幕是陷阱还是洞穴?】


网文《人不可貌相,网站却可貌相?我们都掉入了聪明的“屏幕陷阱”》报道:

我们都以为,我们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但《屏幕陷阱》指出,屏幕上的“热点”或“冷点”位置、色彩的明暗,都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最终选择。 

念给你听——你肯定是透过计算机或手机屏幕看到这篇文章的,这是还需要提到的废话吗?

时至今日,我们透过屏幕获取的知识或消息,已经远超过印在纸张的书本、报章、杂志,过去有些人也是如此,并不是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盛行后才如此,只不过他们透过的是完全无法互动的电视,但今天谁还看电视呢?

计算机和手机的应用,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愈来愈便利,现在有些年轻人,几乎手机不离身,连洗澡时都不例外,几乎是人机合体,机在人在——过去在黑莓机的时代,只有少数商务人士在飞机一碰到跑道,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但现在有谁飞机一停稳,手机还没拿出来,反而是引人侧目的淡定人士。

网络和手机已经普及到近乎基本人权了,已经是不少人所有讯息的所有来源,然而我们或甚至是靠网站混饭吃的人,清楚屏幕人生对我们的生活或决策有什么样的改变吗?有本书《网络让我们变笨?:数字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与阅读行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就悲观地认为,网络会让我们变得肤浅。

《屏幕陷阱:行为经济学家揭开笔电、平板、手机上的消费冲动与商业机会》(The Smarter Screen: Surprising Ways to Influence and Improve Online Behavior)是本能够让你了解在用计算机或手机上网时,我们究竟和过去使用其它工具时,有什么样的不同。《屏幕陷阱》的作者肯定是个天才,因为这本书不仅内容很有趣,整本书的写作方式和编排,就是以身作则地适应网络生活,所以读起来很轻松愉快,我是一口气就把这本书读完。

现在有谁出去玩,不是在网络上订房订票的?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只能透过旅行社订票,现在除了老一辈,谁还跟旅行社打交道啊?当作者索罗摩.班纳齐(Shlomo Benartzi)得知订房网站的佣金高达两三成,而非过去人力订房时代的一成或更少时,也感到惊讶。但当了解到订房网站买卖的不是旅馆房间,而是你有限的注意力时,就变得很合理。如果不是订房网站,有谁可能从茫茫网海中比较各家旅馆的信息来找到最适合的?

我们每天已经从手机里被无穷无尽的讯息轰炸,于是很多朋友都注意到,要能够一段时间保持专注,已是件不容易的事。《屏幕陷阱》一再引用了《匮乏经济学:为什么老是在赶deadline?为什么老是觉得时间和金钱不够用?》(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指出,在这个信息太多、注意力太少的时代,稀缺而有价值的,有时候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空气很重要,几分钟没呼吸就会死,可是空气不需要钱,除了雾霾严重的对岸城市,但没拥有不会死人的钻石贵到爆,关键就在稀缺性。当注意力成了稀缺商品,就成了最有价码的资源,谁能够捉到网友的注意力,谁在网络上就能称王。

我们以为在网络上的经济行为不像乡民一样,而是理性且受控的,可是《屏幕陷阱》却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常常不知不觉更容易受到各种暗示,例如以下例子:“利用手机买东西的人常常高估商品的价值!”“透过网络订购披萨,更容易选择热量高的!”“下单的商品,可能只因为它位在屏幕上的热点位置,尽管旁边就有更好的选择!”

光是发现信箱里有一封未读邮件就会让人分心,影响程度大约等于智商测验少10分!一段文字如果用比较不容易阅读的字型呈现,我们反而更容易记住!

英文有句谚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就是“书不可皮相”。但班纳齐却指出,在网络时代网站是可以貌相的。网站的色彩丰富度、呈现的方式等等都影响了使用者的行为,这个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也有别,像台湾岛的各大网站往往都想和槟榔摊比美。

《屏幕陷阱》透露出,如果一个网站在视觉上较舒服,人们也会觉得它比较可靠。他甚至主张未来我们将能够客制化网站呈现的样貌,只要用对工具,善用字型、色彩、热点位置、淘汰分类,可能有助我们在网络世界更理性思考。

我们都以为,我们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但《屏幕陷阱》指出,屏幕上的“热点”或“冷点”位置、色彩的明暗,都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最终选择!一般上我们都有中央倾向,也有左上角倾向,让我们错失其它选择,如果只是消费行为那还好,但如何是寻找病灶的医师或搜寻恐怖组织的情报人员,那就可能错失重要讯息。另外,信息呈现的方式,例如直排或横排,也会影响选择,因为我们眼睛习惯横向水平搜寻。 

和过去的笨重的CRT屏幕相比,现在的屏幕简直就是铁器时代和石器时代相比,我的手机、平板、笔电、桌机全都是retina的,也就是画素都接近或超过300 dpi,比精美的杂志印刷还好。所以我几乎完全用平板或笔电来读学术论文,以及电子书等等。然而,许多研究却一向显示,用屏幕阅读在理解程度上也好,记忆也好都比纸本的差,是因为屏幕还不够好吗?

《屏幕陷阱》提出,恰好相反,可能是因为屏幕阅读太轻松了!书中举了一些实验显示,当讯息的阅读不流畅,例如用不常见的字型,或者字体颜色较淡等等,反而是重要的心理讯号,让我们放慢速度、提高注意力。所以当我们要别人特别注意一些重要讯息时,可能要做的不是用更常见的字型等等,而是稍微增加阅读不流畅度,让读者心智运作慢下来。

错误的分类,比没有分类还糟——《屏幕陷阱》指出快餐店的低卡路里分类,只会让人直接跳过。我们有限的心智能力,只会用在跟自己最相关的事物上,提供个人化的分类,才能开启面对众多选择时的心智运作快捷方式!选项不是愈多愈好,当什么都重要,那就什么都不重要,当什么都能选,那就什么都不想选。如果能够在消费者做出选择后,盖掉其它选项而利用“选择终止”,反而令人更满意,就是我得不到的,也不想看到别人得到。

《屏幕陷阱》也响应《推力:决定你的健康、财富与快乐》(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这本书的主张(请参见〈决定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推力(Nudge)〉),认为了解了人们的屏幕行为,应该好好利用来推动有助公共利益的政策,利用网站的设计等,促成人们在众多繁杂的选择中,更聪明地思考以做出对自己和社会更有利的决策。(“但矛盾的是,如果大家的设计都变好了,等于都没有变好,也就是说,无助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谢选骏指出。)

不管喜欢也好,讨厌也好,我们对屏幕的依赖只会更加俱,不太可能走回头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用工具。 

《屏幕陷阱》对靠网站吃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必读?即使不靠网站吃饭,我们天天在网络上购物、订房、订票、订餐、租屋、投资、选择保险等等进行大量的经济行为,了解我们是否会因为屏幕人生而有不同的行为,也是身为网络公民必修的重要学分吧? 

谢选骏指出:与其说“屏幕是陷阱”还不如说“屏幕是洞穴”。确实,在网络时代,屏幕已经获得了类似于中古家屋或是远古洞穴那样的庇护功能。“我们都以为,我们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但《屏幕陷阱》指出,屏幕上的“热点”或“冷点”位置、色彩的明暗,都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最终选择!”——这说明,现代人正像中古人使用家屋或远古人使用洞穴那样,在用极为原始的方法使用网络屏幕。

“许多研究却一向显示,用屏幕阅读在理解程度上也好,记忆也好都比纸本的差,是因为屏幕还不够好吗?《屏幕陷阱》提出,恰好相反,可能是因为屏幕阅读太轻松了!”——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据我体会,屏幕阅读之所以在记忆和理解方面比不上纸本,不是由于其“轻松”,而是由于其抖动!由于电波的不稳定,干扰了人的视觉,从而使人焦虑,无法心平气和、凝神屏气、深入思考。这只要用摄影拍一下屏幕,就一目了然了。屏幕的照片,远远不是清晰的,远远赶不上纸质的稳定。但是,它却可以给人“常新”的感觉,不觉得时光的留痕——这就是其魅力所在了。所以我认为,与其说“屏幕是陷阱”,还不如说“屏幕是洞穴”。



【029、让·博丹不懂“主权来自思想”】


国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主权”(La souveraineté) ,而这一概念的创造者,被认为是“法国思想家”让·博丹 (Jean Bodin) 。但是,让·博丹却只知“主权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主权来自思想”。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让·博丹只是创造了一个词汇,并没有完成这一概念的创造。主权概念的完成,要到“中国思想家”谢选骏的“思想主权论”。 

网文《法国思想长廊:博丹的主权观》说:

与拉波哀西同年诞生的让·博丹 (Jean Bodin) 是国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概念“主权”(La souveraineté) 的创造者。在拉波哀西向暴政、暴君发起攻击时,他却提出君王是国家主权的代表。这个主权是不可让度,不受一般法律约束的。从表面上看,他是君权的维护者,专制制度的鼓吹者,但他对政治哲学却有极重要的影响。*

问:主权这个词是我们现在最常听到的词,国家主权、人民主权,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博丹所提出的,请你给听友们介绍一下吧。

 答:好。先说说博丹这个人。他和拉波哀西同年出生在卢瓦河下游的昂热,他研习法律出身,却对历史极有兴趣,认为只有读史,认识历史上人的善恶,才能在现实中认识善恶。他的名言是“研究历史是了解政治的开始”。博丹博学多才,熟悉多种文字,他的第一部著作是《历史易知论》。和拉波哀西不同,他考察政治不是从古典理想和理论出发,而是从他身处的时代去观察和判断,提出他的理论。博丹和亨利三世的宫廷过从甚密,他曾被亨利三世选为第三等级加入布鲁瓦议会的代表。1562年法国宗教战争开始,拉波哀西在此时已经逝世,他没有看到法国宗教分裂、王室衰微引起的大混乱。博丹却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残酷的宗教战争。特别是经历了圣·巴特罗缪大屠杀。法国在30年的时间里,新教(胡格诺教)与天主教共进行了八次激战,国家几乎被宗教分裂毁掉,连国王都几次遭劫持。那时法国真是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以最典型得圣·巴特罗缪大屠杀为例,新教首领克里尼海军大元帅来巴黎参加纳瓦尔国王亨利,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四世与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的婚礼。有人试图暗杀他。在追逐凶手的过程中,天主教首领吉斯公爵借口新教徒要暴动,要挟查理九世下屠杀令。1572年8月23日夜间,卢浮宫对面的奥克塞尔教堂敲起钟声,天主教徒开始对全城的新教徒大开杀戒,乱杀一气,巴黎街巷尸骨成堆,血流成河。后来屠杀向全国蔓延,全法国被杀害的新教徒有3-5万之多,大仲马的名著《玛歌皇后》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问: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法国的思想界一定会有反思吧?

 答:确实如此,博丹的《国家六书》(Six livres de la Republique) 出版于1576年,是在圣巴特罗缪大屠杀四年之后。威尔杜兰说他的书是沾着血写的。Republique 现在通译共和国,但博丹的书不仅讨论共和国,而且讨论其他国家类型。所以称它为《国家六书》较为准确。我们知道,柏拉图的名著《Republique》通常译为《理想国》。其实他是在讨论希腊的政制。现在有人干脆就把他译为《王制》。正是在这部书中,博丹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观念“主权”。所谓主权,就是一种排他性的、不可分割让度的、不受一般法律仲裁的绝对权利。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主权实体,但是国家主权属于谁,由谁行使,是区分不同国体的标志。博丹心目中的主权者,就是君王。他甚至公开主张,君王无论做什么,臣民也不得抗拒,更不能推翻和诛杀。这显然是他受到新教徒所主张的反抗暴君,甚至诛杀暴君都是合理的这一信条的刺激。因为宗教战争期间,王权软弱,无法控制和调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从而引发全国混乱,造成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损害。这种混乱促使博丹寻求解决之道,他选择了君王做主权者,由君王掌控主权,行使立法权。这样他只需从国家安定的角度立法,而不必考虑民众的认可。所以以君王的自由意志来立法,是主权的第一特性。由此,才引出主权§§的其他权项,如对外宣战与媾和的权力,对内赋予某一社会集团以特权的权力,终审与赦免的权力。但是君王凭什么拥有主权呢?博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君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上帝并不直接统治人间,而由君王代他来行使权力。所以从表面上看,博丹是一位君权神授论者。

问:博丹的思想和拉波哀西的《自愿奴役论》真是完全相反。

 答: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两人的论证和所得出的结论确实像是两种思想体系,一为自由主义,一为专制主义的。但他们考虑的问题是一样的,也就是如何让人民的财产、安全和尊严受到保护。拉波哀西面对的是已经存在的暴君,现实的暴政,他要让人民以自己的行动来推翻暴政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尊严。博丹却是从历史上,从可能性上来考虑主权者,所以在他那里君王可能是明君,能够保护人民。他花很多篇幅来论证君王行使主权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回到希腊哲人所认定的,一个好的统治者,就是能够使一个民族向善,去追求幸福。苏格拉底曾经斥责雅典的统治者,说他们只知道用船舶拉来的货物填满城池,却不知美德为何物。他这是把伦理上的目标当作了一个城邦最重要的目标。那么一个君王作为主权者,他要干什么呢?博丹以为,主权是用来维护正义的。他分析了主权的至高无上,甚至提出主权者立法,却不受其法制约。这岂不是可以无法无天了吗?但请听友们记住,博丹对主权者是有一个大限制的。他说:“如果说主权是不受一切法律限制的权力,那你就找不出一个拥有主权的君主。因为所有君主都要受自然法制约”。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博丹以为,在现实社会的运作中,为求民族统一、国家安定、人民受到保护,将主权授予君王是个好办法。但是在现实立法中,凭借自由意志的君王,最后还要受一个法外之法、法上之法的限制,这就是我曾向听友们介绍过的自然法的观念。现在我们可以再多说几句。在人类心灵的追求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正义观念。听友们可以想一想,你可能不懂法律,甚至你可能连字儿都不识,但你碰到了一件事儿,你会下个判断,这事儿公正不公正,你从哪儿来的这个观念呢?西方的自然法学派认为,这个正义观是人类的权威(主权者)所应该表现出来的。但它却不是由人类权威(主权者)所造就的。用哲学术语来说,正义是存在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所造成的东西。这种正义出自更高或终极的法律,出自宇宙之本性。因此法高于立法,立法者在法之下,服从于法。博丹正是因为相信自然法的存在,才敢于将君王视为主权者。但这个主权者,必须服从最高的正义和至善。其实大家常说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就是这个意思。天在看,就是说,有永恒和至高无上的正义在审视、监察、奖惩人类的行为,主权这个观念后来有很大的变化,到卢梭提出人民主权后,这个概念成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这些是后话,我们会慢慢谈到它。 

……

谢选骏《思想主权论》明确指出:

(1226)

让·博丹(Jean Bodin, 1530─1596年),是法国的律师、国会议员和法学教授,因他的主权(sovereignty)理论而被视为西欧政治科学之父。博丹认为主权是“在臣民之上,不受法律节制的最高权力”。主权拥有者,除了上帝的旨意和自然法之外,任何人的法律都可不必遵守,因为法律是由主权所创造的。主权拥有者不必然是君主,也可能是国会。主权包含了有设立官署和规定其职务的权力;立法和废法的权力;宣战与媾和的权力;接受请愿的权力;生杀之权力等。

(1227)

“伴随着国家权力的增长,人们对政治的想法也改变了,他们逐渐把国家主权视为理所当然;博丹在1576年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思想:主权界定国家,它有制定法律、实施公正的唯一权力,主权不可分割,没有一点可以分给教会、其他利益集团或任何外来势力。”谢选骏指出:从其历史观之,“理所当然的国家主权”,其实只是一种思想的产物;而写作《主权论》的博丹,其实是“小了一号的马基雅维利”,正如《主权论》反倒是“大了一号的《君主论》”。

(1228)

后来居上的国家主权从《君主论》、《主权论》里,“借用了两种重要的因子:1、现实政治的教条,即国家只为自己服务,并不从属于道德法则;2、认为结果证明手段,允许使用极端手段来确保国家的生存、公共的安全。”谢选骏指出:其逻辑发展就是人民主权论、列宁主义及其塑造的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文化大革命运动、伊斯兰革命。

(1229)

“一个不是根据理智而是根据情欲来行使职权的人,实际上与禽兽毫无分别……所以人们逃避暴君,像逃避凶恶的野兽一样。”谢选骏指出:说这句话的托马斯·阿奎那终生独身,当然无法了解多数人的情欲心思,因为世界上的统治者本来就与禽兽无异,否则他们是无法统治一群禽兽的。

(1230)

“传道者也劝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政权,他说,‘疏远有权杀你的人。’在这种政权下,死亡不是为了正义的需要,而是由于放纵的情欲,不自然地来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安全,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谢选骏指出:这好像是在预言二十世纪的革命政权,推而广之,看来古今中外的革命政权或其他政权,都摆脱不了这一“有权杀人——放纵情欲”的宿命。

谢选骏《我为什么终结了西方思想》(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1月14日)指出:   

 ——“思想主权论”是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一)

现在,科学与技术的主从关系需要调整了:在人类思想的发展上,我明明看见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革命,而不是象一般人们误解的那样,由科学带动了技术。所以“科学技术”的提法,有一种错误的暗示性。现在,应该将两者的关系摆正为“技术——科学”;“科技”一词应该由“技科”取而代之。

(二)

正如我在《爱因斯坦与瞎猫赌徒》里指出过的,技术的发展都不是由任何理论推导出来的,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技术的发展,都是碰出来的巧合,是多次试错的结果,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可以说是上帝的恩赐,也无法说是天才的创造。

(三)

技术手段的扩张,扩大了科学的视野,从而让人可以推翻以往的科学模式,进行新的理论解释。例如,是望远镜破除了古代天文学的理论模型。从爱因斯坦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天文视野和物理技术不知提高了多少,如果说他的理论还没有崩溃,那就说明现代思想界太愚蠢了。

(四)

新的科学理论的构造,诞生于新的技术条件之下,而绝不是相反。社会学理论也是如此。从马克思到现在,两百年过去了,新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不知积累了多少,如果说他的理论还没有崩溃,那就说明现代理论界太愚蠢了。

(五)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说,任何“科学公理”实际上都是一个“死穴”,因为它既然自设为“公理”,就注定是荒谬的了。“科学公理”变成了宗教教条,科学变成了科学主义,就成为注定要被后人搬走的梯子,因为它的长度永远不够。修修补补、人为接长的梯子,绝不可能牢靠,因此只有重起炉灶,重新打造一把崭新的梯子(科学模式),才能攀登新的理论高度、才能深入新的认识层面。

(六)

“科学公理必错”——这是因为,任何公理都是人的总结,而不是别的。基于人类有限的感官机能,而总结出来的科学公理,先天不足、后天有误,永远无法企及宇宙的真相。

(七)

科学可以有革命,而无法有革新,因为在新的技术所提供的新的视野之下,以往的科学模式就像一把长度不够的梯子,只能换掉,不能接续。但是技术却可以有革新,因为任何技术进展都是依赖人类的经验一点一点通过“试错方法”摸索积累起来的。然后科学掳掠了技术的成果,把它们据为己有,最后提出一套“理想的模型”,其实那不过是科学家自己的假设罢了。

(八)

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却是低级感应器材。人的感官误差极大,甚至不如刚刚诞生不久的电脑来得精准,如此低劣的素质,怎么可能发现宇宙的真理?除非,是把这些发现仅仅当作一种探索性质的游戏,仅仅当作自己的思想。

在认识能力上,人的错误是绝对的,人的正确只能是相对的。这种谦逊态度,才是相对主义高于绝对主义的地方。

(九)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世界。但是,西方思想界对此却一片死寂、毫无反应。

西方的思想界在互联网世界面前的麻痹状态说明:西方思想已经终结了。因此可以说,不是我终结了笛卡儿以来的西方思想,而是“思想主权”总结了笛卡儿以来的西方思想,也终结了这个已经丧失了思想能力的西方思想传统。

(十)

“这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我推断它后面有一个主权。”——谢选骏

思想主权——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Sovereignty of Thoughts——A Concept that Terminates Western Thinking Since Descartes

谢选骏

2012年—2013年

2014年电子版

2015年印刷版

内容简介

《思想主权》是谢选骏先生2012至2013年间的著作。其核心观点认为:仅仅承认思想的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承认“思想主权”的存在。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主权,“思想主权”不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国家主权,而且还创造了各种科学和艺术,各种道德和宗教。“思想主权”甚至创造了人自身,这不仅体现为“上帝造人”,也体现为“人的进化”。“思想主权”的存在,保证了人和宇宙的互通,使得人可以认识宇宙,使得宇宙也能塑造人。同时,作者还用“你答故我在”取代了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因为你我他同在思想主权之下。“思想主权论”的提出,是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A Synopsis of the Book

The Sovereignty of Thoughts(左为斜体字) is Mr. Xie Xuanjun's book written between 2012 and 2013. The view points at the core of the book are: just to recognize the freedom of thinking is not enough. One has to recognize the validity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inking has its sovereignty, which gives rise to cultures of various form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irths of science, art, ethics and religion.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man himself, which not only confirms the idea of the creation of man by God but also the idea of the evolution of man. The existence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an and the universe, enabling man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universe, and enabling the universe to help create man. Mr. Xie Xuanjun attempts to replace Descartes'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I think" with his own assertion that "I exist because of your response", for you and I both live with the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The pro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of thoughts" is a termination of Western thoughts since Descartes.

《思想主权》导论

第一章 人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他自己3

第二章 思想主权不能重蹈国家主权的覆辙5

第三章 “向前的思想”才会迷人7

《思想主权》第一部上

“本体·内篇”

思想与思想的主权·上

第一章 比光还快的东西11

第二章 思想的超越性质12

第三章 死亡是一种思想观念15

第四章 思想主权的统一17

第五章 是思想创造了人类19

第六章 科学与宗教的分野21

第七章 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到24

第八章 好的信念超越感官26

第九章 上帝与人类基因组工程28

第十章 现在超越国家主权本身30

第十一章 灵魂与灵的内驻32

第十二章 情感是思想的重要领域34

第十三章 人权是思想主权产物36

第十四章 社会契约是一种思想欺骗38

第十五章 语言促进思想但不创造思想40

第十六章 新的文明合乎自然生态42

第十七章 思潮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45

第十八章 生产力也是一种思想的产物46

第十九章 人们本身也是思想的产物49

第二十章 财富——制币权——经济政策51

第二十一章 个人精神和宇宙秩序的对话53

第二十二章 “空”不是虚无,“空”是过程54

第二十三章 人的使命,只在他自己身上56

第二十四章 人的思想无法企及上帝的思想57

《思想主权》第一部下

“本体·外篇”

思想与思想的主权·下

第一章 一切主权都是受到限制的63

第二章 虚幻的比真实的更重要65

第三章 运转的东西无法升级66

第四章 原则上并不存在独一无二68

第五章 人类是自己的最大敌人70

第六章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权力还伟大72

第七章 “智人”就是“思想者”74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宗教感情76

第九章 客观世界只是对我们有用的世界78

第十章 奴隶制度存在于监狱和军队80

第十一章 战争和掠夺、欺诈和盗窃,算不算劳动83

第十二章 如果达尔文“神父”说得对86

第十三章 科学企图理解感觉和经验88

第十四章 时间只是空间的一个隐喻90

第十五章 大思想创造了一切存在93

第十六章 不要脑袋的人才能解放自己的头脑95

第十七章 扼杀思想的国家是在执行自杀政策97

第十八章 人生就是把思想付诸行动98

第十九章 思想永远不在一个地方滞留太久100

第二十章 生命的起源不是适应的结果102

《思想主权》第二部上

“学科·内篇”

思想主权的历史认识·上

第一章 “看破经典”犹如“看破红尘”107

第二章 达尔文就是“牛顿+加尔文”109

第三章 “解题实体”与“属灵生命”111

第四章 “时间崇拜者”是“魔鬼崇拜者”113

第五章 几种文明的分野、对比、交流115(据此改一下正文,加上“分野、”)

第六章 两极化正是文明爆发的导火索117

第七章 我在樱花树下菩提树下想121

第八章 我喜欢耶稣的私人谈话123

第九章 “国家看护者的利益”不是“国家利益”125

第十章 在“世界宗教”的表象之下128

第十一章 踢出巨人的脑浆、创造新型的文明129

第十二章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134

第十三章 阶级斗争和种族斗争的鼻祖137

第十四章 英国人是德国灭绝营的先行者139

第十五章 思想的力量在操纵事实142

第十六章 权力中心·文化优越·思想果实144

第十七章 考古学家和盗墓贼的区别147

第十八章 佛像就是吸毒者的忘我形象149

第十九章 我的著作充满“错误”151

《思想主权》第二部下

“学科·外篇”

思想主权的历史认识·下

第一章 上帝的基因与上帝的思想155

第二章 人活着不是为了“认识世界”158

第三章 不同的种族只能彼此灭绝161

第四章 天子是种族与文明的“原生细胞”165

第五章 文化方案的基因限制169

第六章 动物和人都是思想的产物172

第七章 “天子万年”的科学依据176

第八章 人的思想远比上帝的思想来得贫乏180

第九章 印度、中国、希腊,原创哲学184

第十章 无意义的世界为何存在187(据此改一下正文,加上“无”)

第十一章 文明除了自身没有其他目的193

第十二章 时间的恐惧与时间的膜拜196

第十三章 刘邦这个淮夷后代的遗风201

第十四章 革命的千年至福学说203

第十五章 慈善可以让人健康长寿205

第十六章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扑灭一支蜡烛的光辉208

第十七章 不能触发思想的地理起点,毫无意义211

第十八章 利玛窦没有完成信仰核心的完整移植213

第十九章 一枕黄粱、南柯一梦,也是一种人生215

第二十章 牛顿的宗教观点影响了他的科学研究219

第二十一章 生命活着的时候才会觉得悲苦221

第二十二章 “自然的客观”也是“人类的建构”224

第二十三章 黑人的天主教与众不同226

第二十四章 革命豁免杀人纵火的法律制裁229

第二十五章 种族灭绝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232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革命”迫使极权放下屠刀235

第二十七章 打动感情,只用幼稚的推理239

第二十八章 电影的首尾与人生的首尾242

第二十九章 人的创造和神的创造246

第三十章 思想的魔力、劳动的福音251

第三十一章 “文明没落”演化“种族危机”254

第三十二章 测不准还是测得准256

第三十三章 越大的城市,越为强烈的独立精神260

第三十四章 自由主义与市场垄断262

第三十五章 “猎巫狂热”与“阶级斗争”265

第三十六章 “向前逃跑”与“历史的原创”267

第三十七章 人生和量子都是思想的产物271

第三十八章 华尔街的名言吸引受害人上当274

第三十九章 搁置判断与接受信仰278

《思想主权》第三部上

“社会·内篇”

国家主权的罪恶·上

第一章 思想主权创造国家主权283

第二章 扑灭一种思想的最快方法285

第三章 汉朝开始中国人喜欢伪造东西287

第四章 满洲人是怎样糟蹋儒教的290

第五章 教廷“外行领导内行”292

第六章 巩固奴隶社会,必先制造饥荒294

第七章 国家把头与思想摇钱树296

第八章 没有心肝的浪漫主义299

第九章 领袖要假装为人民服务301

第十章 美国的路霸公司启发我们303

第十一章 种族歧视的双面性306

第十二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08

第十三章 “皇太极”与“日本天皇”311

第十四章 “军阀建国”不限于现代中国313

第十五章 奥斯卡金像的高度315

第十六章 专制社会的首要祸害318

第十七章 湖南农民的盲流与逆流319

第十八章 暴君的晚年陷入疯狂321

第十九章 中国幼儿园不给小孩喝水323

第二十章 中文的珍珠埋在美洲的荒原325

《思想主权》第三部下

“社会·外篇”

国家主权的罪恶·下

第一章 战争与国家329

第二章 思想的借口,权力的需要331

第三章 贪婪永远是人类行为的第一动机333

第四章 战略家不过是历史命运的工具336(据此改一下正文,加上“战”)

第五章 理性的判断通常不会受到蒙蔽338

第六章 思想有其自我设限的瓶颈作用340

第七章 世界上什么奇谈怪论都有343

第八章 误解创造价值,是创新之母345

第九章 宗教与国家之间的缠斗347

第十章 脑满肠肥的神职人员349

第十一章 上帝之城的幻象351

第十二章 皇权与教权的斗争及其延续353

第十三章 野蛮民族也会被思想所开化356

第十四章 信仰扩充了野蛮民族的势力358

第十五章 宗教和语言、民族的关系密切361

第十六章 独立思考与独立空间363

第十七章 “历史的终结”三百年前开始366

第十八章 弥赛亚的保护者斩首示众368

第十九章 阿訇醉心学问和国家财富372

第二十章 日本文化是种民族主义的体现374

第二十一章 困境激发思想,思想突围困境376

第二十二章 “万恶的思想”并非人类的发明379

第二十三章 妥善地使用残暴手段382

第二十四章 帝国没落,人口与税收减少385

第二十五章 官二代的自肥导致政权没落387

第二十六章 达尔文主义的伪真理390

第二十七章 达尔文主义的禽兽393

第二十八章 科学逻辑不让其他种族活下去395

第二十九章 无私的人很容易绝种398

第三十章 纽伦堡审判临时杜撰的法则400

第三十一章 苏联把政治犯当精神病镇压403

第三十二章 没有选举权的中国店小二405

第三十三章 中国农村户口仿佛意大利德国中世纪407

第三十四章 西方的真理祸乱中国410

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名字让人感到羞耻413

第三十六章 革命、战争、生态失衡415

第三十七章 来自草原的“人民解放军”417

第三十八章 古代南北朝与现代南北朝421

第三十九章 中国需要消灭方言壁垒423

第四十章 西伯利亚重见天日,为期不远425

第四十一章 华人满足于赚钱,极少问鼎政权427

第四十二章 类似于先秦礼制的民族习惯法430

第四十三章 儒教、佛教、道教缺乏牺牲精神433

第四十四章 宁做上帝的奴仆,不做君主的宰相437

第四十五章 所有生命都遵从“思想主权”439

第四十六章 思想主权可以带来幸福感442

第四十七章 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444

第四十八章 天堂、极乐,在此思想中447

第四十九章 再论战争与国家449

《思想主权》第四部上

“人性·内篇”

思想主权的解毒·上

第一章 接触得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虚无455

第二章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是指控上帝457

第三章 批量烧名画,诞生新艺术459

第四章 任何角落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461

第五章 中国和美国,两个极端的会合463

第六章 生产和财富的奢侈造成生态灾难465

第七章 “经济基础”不过是思想的排泄物467

第八章 穷得剩下上帝,才看见了真相469

第九章 思想救人的最高形式就是福音470

(以下仿宋)

《思想主权》第四部下

“人性·外篇”

思想主权的解毒·下

第一章 “自然的选择”与“上帝的拣选”475

第二章 我们的思想割裂万物、分别彼此477

第三章 国家女神屠杀人类作为祭献479

第四章 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481

第五章 科学主义和传统宗教484

第六章 科学无法提出终极的答案486

第七章 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488

第八章 只要动念,就可能落入陷阱490

第九章 人类成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493

第十章 社会混乱是思想混合的结果495

第十一章 一胎化思想消灭“过剩人口”497

第十二章 贫困令人变蠢,智商下降十三点499

第十三章 多重的价值是人性的一部分503

第十四章 在社会荒漠中创造一个社会结构505

第十五章 理想是水中流动的思想507

第十六章 神权政治的基础是地下水源510

第十七章 人类基因组序列这本书由DNA语言写成512

第十八章 地球能养活1570亿人,是思想并非事实513

第十九章 战争与和平都起源于人之思想516

第二十章 全球化进程政治上失控519

第二十一章 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521

第二十二章 第三期中国文明吸收基督教文明的元素524

《思想主权》第五部

“途径篇”

思想主权的发现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纲领531

第二章 国家主权的来源532

第三章 国家主权制造爱国主义537

第四章 各种国家主权的冲突540

第五章 国家主权的野蛮性542

第六章 上帝的主权与国际法546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语言主权549

第八章 谎言、个人主义、与之合一553

第九章 如何确认“思想主权”的存在555

第十章 思想主权的人形典范557

第十一章 思想主权的体现就是正义560

第十二章 人间没有终极对错,只有思想565

第十三章 上帝的思想与不朽的原罪566

第十四章 一念之差创造了不同的制度567

第十五章 思想家和梦幻家都是被动的569

第十六章 科学是语言而不是客观事实571

第十七章 “三个世界”的文字游戏572

第十八章 真正的美景仅存于内心578

第十九章 感动自己,震动世界579

第二十章 人的贫穷或富足取决于自己581

第二十一章 习惯成自然的人与禽兽582

第二十二章 如何可以不让悲剧降临呢583

第二十三章 划时代人物的生命代价584

第二十四章 没有历史的人最为富足586

第二十五章 苦行就是“被鞭打快乐”589

《思想主权》第六部

“钩沉篇”

思想主权的由来

第一章 全球文明的纪念碑593

第二章 国家与器官595

第三章 天性构成的囚牢598

第四章 艺术是信仰的最后防线601

第五章 中国思想主权的觉醒604

第六章 思想与国家互相为敌606

第七章 幻想的人与生活的人608

第八章 超越中国的“中国文明”611

第九章 国家主权背叛思想主权614

第十章 现代思想的屠龙命运617

第十一章 天命人心的圆周启示619

第十二章 双重的“作对”622

第十三章 黑暗时代的自由真谛624

第十四章 四季天子的过程哲学625

后记627

附录之一

2015年发表的思想主权十三论

一、最早的思想主权论630

二、文化多元论与思想主权论632

三、思想的主权与媒体的灾难633

四、思想主权与网络殖民主义635

五、科学是思想主权的产物639

六、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人的思想641

七、宇宙是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垃圾642

八、再好的国家主权都是国家主权647

九、思想主权颠覆国家政权654

十、太一、无极、宇宙终结、思想主权658

十一、《圣经》与思想的主权668

十二、互联网是思想主权的恩典!673

十三、我为什么终结了西方思想682

http://www.lulu.com/shop/xuanjun-xie/the-sovereignty-of-thought-%E6%80%9D%E6%83%B3%E4%B8%BB%E6%9D%83/hardcover/product-22441560.html

附录之二

主权

附录之三

博丹

附录之四

本书援引的主要著作



【030、思想不是生产力而是主权】


《航亿苇:思想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只能排第三》(2018年5月03日 转载人生茶馆)报道: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理念,是1980年代确立的。老航也曾一度非常认同。可现在想来,并不是很准确。

诚然,如果倾举国之力,致力投资于某一两项或数项科技项目上,带来的生产力、影响力、威慑力及效益可以十分惊人。比如曾经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两弹一星”,我们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出来的高铁技术、航天技术(嫦娥工程)、超级计算机技术等,也十分明显,我们的大飞机、航母等大玩艺,也似模似样地给整出来了。

但是,美国疯狂科技运营企业家、“钢铁侠”马斯克的成功模式,却深深教育了我,原来举一企之力,完全可以比举国之力更有成效。埃隆·马斯克从特斯拉电动汽车改变世界汽车传统格局以来,更惊人的成就是他的Space X公司仅用8年时间就取得地球上许多国家做梦都难达到的成就,2010年12月8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将“龙飞船”(太空舱)发射到地球轨道,2012年5月31日,“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目前,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回收技术的只有四个: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埃隆·马斯克。2016年4月9日凌晨4时52分,SpaceX公司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猎鹰9号一级火箭,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火箭回收壮举。

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超级高铁(Hyperloop)概念,构想的时速达到1280公里,比目前的飞机速度还快,该项技术首次于2017年7月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测试,被证明技术确实可行。规划中的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到芬兰的赫尔辛基超级高铁线,全长500公里,设计运行时长却只有28分钟,造价每公里3800万欧元,比原规划的加州高铁每公里7000万欧元,便宜近一半。

马斯克还在光伏发电(太阳能屋顶)、储能墙、三轴无人机、“半机械人”方面着力探索与研究,搞出一个又一个“黑科技”产品。他的超级隧道项目,用于完全解决高密度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将隧道挖到地下30层甚至更多。而他的盾构机,随随便便就造出来了。盾构机,中国花了十多年时间,有N多家机构进行研制,但至今关键部件,仍不能完全实现自主生产。

在美国,如此超牛的科技牛人,不止马斯克一人,除了已经去世的乔布斯外,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佐斯、拉里·埃里森等,都在实施和组织令人讶异的现代科技计划。这些人在科技本身,并不具特别强的专业能力,但他们项目判断能力与组织研发的领导力,十分强大。微软的比尔·盖茨虽然不当CEO了,但在盖茨甩手专门当慈善家后,微软虽然比老对手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时代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将他们的扛鼎“黑科技”拿出来亮相了。Surface Studio一体电脑、VR头盔、Microsoft Band手环、Hololens全息设备等,令人眼花缭乱。

这里面究竟包含什么意义?是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吗?看样子是的,实质并非如此。科技只是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原初动因。首先得有思想,有基本的方向,其次得有制度与体系配合。产生力的基础来源,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是思想决定的,又由制度来作为保证。没有创造性,美国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疯狂的科技型企业家。请注意,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科技背景,但他们还不是科学家,具体的科技研发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打一开始可能是进行具体科技研究的,但在某个事项获得商业成功后,他们即转为科技项目的组织者,而不是具体的科技研究者。具体的产品技术问题,可以由他们聘用的科学家、研究员来解决。而且,那些科学家、研究员,也可能在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科技项目的组织者。

生产力因素,还包括金融(资本)运营、销售和制造等。根据老航的个人判断,是以下排序:

思想是第一生产力;

制度是第二生产力;

科技是第三生产力;

资本是第四生产力;

营销是第五生产力;

制造是第六生产力。

你必须有心念,有想法,有方向。这是第一步,必须具有创造性与可行性。第二步是制度保障,没有适应创造的制度体系,那你有好的想法也干不成。第三步是真有料,你的科技真能够出彩。然后你必须有资本支持,没有资金支持,一切免谈。美国“天使资金”,有企业界也有政府方面的资助,能够忍受重大投资失败,这很关键。但“天使资金”投资一旦成功,收益也可观,可能是当初投资的几百倍甚至上万倍。然后,你要有营销能力。在社会对你的新产品不了解的时候,你更要善于讲故事,引导消费。生产力的最后关键因素,才是制造。制造很重要,但新产品发明方可以较随意地安排设立工厂,工人、管理人员可以满世界招聘。现在的新制造特点是可以配置大量机械手、机械人,建立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一家工厂,过去在传统制造时代,可能要上万名工人,现在则可能只需要一两百名看管、维护、检验人员就能保证24小时全马力制造。

若再深想一想,又发现生产力需要文化与教育来辅助。文化是境界。只有在良好的文化体系中,你的思想的创造力才能迸发。制度、科技、资本、营销等,也需要文化来滋润。教育是人成为人才的重要一环。没有好的教育,那就没有好的思想与文化,就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而思想、文化、制度又直接影响教育品质的提升。

如此,我们再回过头去检视历史,便更能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只看到科技产品带来的可怕效能,不想在思想与制度上有什么实质性改变,那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一切又归于零。“五四”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简化成“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但民主与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先后顺序,并没有认真想清楚。“五四”的民主包含思想、制度问题,但简单化的思维,变成主义的激烈之争,又转化为救亡运动与革命、反革命的激烈斗争,最终,科学也在那些争讼中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虽然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革,但将科技视作第一生产力,实际还是患有“五四”简单化思维之病,没有认真在思想与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变,我们现在资本、营销、制造都不缺,但科技整体水平还是远远落在美欧后面。

我们曾经气愤“8亿条裤子(衬衫)换欧美一架飞机”,苹果智能手机中只能到1~2%的微利,中国产品长期在外国超市只能作廉价品,档次上不去,但是,你的技不如人,当真有资格抱怨吗?百度与Google差不多同时创建,到了15年左右后的2016年,人们发现百度陷入了“魏则西事件”、多项贴吧及过度营销危机中,而Google公司却在机器人、人工智能(AlphaGo)、手机安卓系统、高速互联网接入、智能城市等方面,有了诸多杰出或有前景的上佳表现。阿里巴巴当年成功在中国市场击败eBay,导致eBay于2006年底关闭了在中国的主站,是阿里巴巴一直津津乐道的成功故事。但10年后,阿里巴巴还是电商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体,在科技创新方面没有什么作为,并因淘宝假“货集中营”名声有些狼狈,而eBay除了电商,还在机器翻译、电脑图像、引流“黑科技”及各种eBay独有的新奇科技新产品(如无绳真空吸尘器等)。

常说一国的科技实力是长期的积累,但韩国1990年代前,虽然表现还不错,却也平平,远远落在台湾后面。但1990年代以来,韩国的汽车、智能手机、液晶面板、存储卡、造船等就在国际市场十分抢眼。韩国只是5100多万人的国家,而我们有近14亿人。一些中国人非常鄙视韩国,但“韩流”的市场不仅是中国。韩国的国家故事表明,在科技的前面,有其他东西存在。韩国最明显的变化,是1990年代以卢泰愚政权终于放弃了军政体制与强权治国的思路,国家在思想、制度上有了新的面貌,那科技生产力也很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对思想与制度的纠缠,很多国家和我们一样,陷入了某些历史误区之中。个人认为,主要是没有表现对创造力的尊重。而创造力的前提,是解放每一个人,给予每一个人充分的平等与自由。在16世纪,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就因自己的入狱前后的对比发现,人只有身心愉悦,才能到达最好的工作状态。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拥有自由的空气,由自由精神哺育。我们要让科技生产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有对人真正的理解与尊重,就要通过良好的法治社会,保护好每一个人应有的权益。我们总是在左右两极的圈套中出不来,被一些理念与主义框住了手脚,或者保守,或者冒进,反而忘记了善恶、是非、曲直的基本价值观判断,那就必然造成资源与人才的巨大浪费。虽能有举国之力办成一些大事,但整个社会的活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激发,那我们在某些方面,就只能眼高手低了。

谢选骏指出:作为工具(生产力)来说的“思想”和制度、科技、资本、营销、制造这些“生产力”一样,都会过期的,都会作废的。再好的食品和药物,过期了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当思想被看作一种工具(生产力)的时候,这种意义的思想其价值是极为有限的。只有当思想被看作一种主权的时候,这种意义的思想其价值才有了近乎无限的可能。这种作为主权的思想,只有圣经才对其有过真正的启示。同样,在历史上,也只有圣经才赋予了思想以创造世界的绝对主权。



【031、思想主权创造了宇宙】


有报道指出:人死后生命没结束,而是永远活下去……其理论曰:来自美国的再生医学领域的科学家罗伯特曾经出过一本著作叫《生物中心论》,他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人死后生命没有结束,而是永远活下去——此书一出立马引起了民众的热议。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是意识创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创造了意识。

当然,这种观点并无新意并且缺乏深度,因为实际上不是意识创造了宇宙,而不是思想主权创造了宇宙,然后才是宇宙创造了意识。

这就是《生物中心论》的陈腐和浅陋之处。

《生物中心论》仅仅从人体学,物理学,天体学的角度去分析,而没有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感悟。

仅仅从《生物中心论》来看,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因此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比作成乌龟的壳,《生物中心论》还把自己比作那只乌龟,乌龟走到哪壳也就跟到哪,“人类”走到哪时空就跟到哪,当龟壳脱落后乌龟还在,所以时空消失后,我们人类依旧还在。

《生物中心论》的作者似乎没有养过乌龟,所以不懂:当龟壳脱落后乌龟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时空消失后,我们人类也就无法还在。尽管,那个创造了我们的思想主权,依然存在……

《生物中心论》认为:

1、不论在什么维度的时空里,活着时空消失,人类的意识会一直存在并不会消亡,即使是人去世以后,意识并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就像量子物体都是非局部性的物质。

2、当一个人去世后,其他宇宙会“吸”走你的意识,到另一个宇宙中继续“活”着。多重宇宙、平行宇宙等相关理论,也支持这个说法。

3、我们的灵魂就像一份量子资料,人类死亡时离开身体飘向宇宙,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意识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有了,我们身体就像一个信号接收器,接收并放大意识。

4、死亡过程只是我们看到的幻象,身体死亡不意味着意识的死亡。

谢选骏指出:我很愿意相信上述说法,但其基础必须是《思想主权论》,而非《生物中心论》。而来自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位在德国慕尼黑马克思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等著名机构的许多有名物理研究人员都宣称量子力学预见了一些死后世界的情况,他们断言人类拥有身体灵魂二元性,是次原子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延伸。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波粒二象性”认为基本粒子(如:光子或电子)同时拥有粒子性与波动性。这些物理学家宣称此概念可以延伸到身体灵魂二分法理论。如果不论是生或死,所有东西都有量子编码,那么在逻辑上就会存在死后世界(以纯物理的角度来看)。

前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学研究所负责人Hans-Peter Dürr博士认为,正如粒子的资料储存在波的形态上一样,大脑是有形的“磁盘片”可以储存我们的资料,这些资料会再“上传”到精神量子领域。这样类推下去,当人类的身体(或称“物理硬盘”)消失,人类的意识(或称“电脑里的资料”)仍然存在。

Dürr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这里和现在,都只是可理解的物质层面而已,在这已知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无穷的真实世界。这表示我们现在存在的世界,早已被死后的世界所涵盖包围着。就算身体死了,灵魂仍存在于精神量子领域,因此,我们是不朽的。”

位于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Christian Hellwig博士发现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位编码(一种可以同时进行多数据编码的方式)。他说“我们的想法、意志、意识以及感觉是精神层面的特质,无法侦测其与自然科学(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间的直接交互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也表示这些精神层面拥有将物质世界与令人费解的奇妙量子世界区隔开的特质。”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教授Robert Jahn的结论是,如果意识可以在两个领域间双向交换资讯,那么意识就与物理物质一样具有“分子结合潜力”,也会遵循量子物理世界的原则。量子物理学家David Bohm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说:“现代自然科学只有在我们假设内在均一超然的现实都是以外部的数据与事实为基础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具有深度的人类意识就是其中一种。”

虽然这个理论没有明确具体的证据,不过,如果这些聪明的量子力学物理学家都认为这理论符合现代科学的一般模式与趋势,也许我们也该正视这个理论。若能证明这个理论,将会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如果人类真的可以“下载”意识到迄今都不可观测的领域,那么就可以证明思想主权的存在。



【032、思想主权的胜利】


“AlphaGo大战之后,人工智能将带来人类价值观革命!……”

《财富》杂志中文网(FORTUNEChina_com)2016年03月13日发表文章惊叹:如果人类不刻意去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十年内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巨变,这种变化堪比蒸汽机、火药、电脑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或者这么说还有点低估了。

作者指出:“李世石与AlphaGo之间的围棋人机大战,给围棋界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带来了绝大震撼。在第二盘进程中,我突然有很大的冲动想写下这篇文章,但一直拖到第三盘结束后再落笔。好在这期间已经有很多细致的技术普及贴和精彩评论文章。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比赛细节,而是集中讨论我最想说的主题。笔者有围棋业余五段证书,但在段位掺水严重的当下并不算业余高手。我同时也是一个从事了二十年金融证券行业的‘经济人’。因此,我自信更能理解这场胜利带来的震撼,也更清楚人工智能对证券精算等数据依赖型工作的影响。”

围棋虽然玄乎,但毕竟大多数人可以理解所有的棋类游戏都是一门自然科学。AlphaGo只是在遵守围棋规则的前提下,无限接近于19*19路棋盘上的真理。因此,它还不是人类之神,宇宙之神,而大体上是靠高效率的、海量的学习、计算,来获得成功的。有人简单称之为“暴力数学”的成功。

如果这种暴力数学破解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接下来人类会不会有什么人文科学领域被AlphaGo的兄弟们攻破呢?

作者怀疑,下一个倒霉蛋是音乐和绘画,甚至文学、戏剧和电影制作也垂垂危矣。音乐本来就是数学属性很强的,这点容易理解。而文学,目前要电脑编出一个含有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完整句子,应该是非常初级的任务了。然后要把许多个句子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那难度就提升了好几个量级。但从AlphaGo的案例看,这个难题很快将被攻克。

至于商业、金融、证券等领域里,人工智能的打击肯定是摧毁性的。尤其是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保险精算等等,目前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类在工作,真是奇迹。股票投机暂时被电脑取代还有点远,因为这是个充满了人类的欲望、阴谋的游戏场,而且规则经常会被修改,这是淳朴忠厚、脑子一根筋的电脑们吃不消的。

而现下的大热话题自动驾驶,比起围棋、文艺创作、金融投机这些事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不值一提。其实飞机啥的早就自动驾驶了,但一来航线比较简单,二来成本高、应用的交通工具绝对数量少。但是不久的将来,如果地球上一半的汽车是自动驾驶的,那道路设计、交通规则等,都会发生巨变。

如果汽车能大面积低成本利用人工智能控制,立即可以想到一个更可怕的事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常规武器,比如飞机、大炮、火箭弹,甚至机枪、步枪、手榴弹,也可以装上人工智能。这和少数核导弹被装上智能定位系统,严重性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事件,因为核导弹这种大杀器损人不利己,轻易不会被使用,而智能化的常规武器在局部地区先用起来并不需要决策者特殊的勇气。个别大国如果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给大量常规武器安装人工智能,大多数国家将臣服于他。这就像拿着热武器的西班牙人来到了南美洲,几百个人就可以打败几万个土著人。

比战争技术的革新更可怕的是,战争的伦理也将被颠覆。比如本来派出地面部队大量人类战士进行占领行动,侵略方和防守方都要有大量伤亡。那如果以后侵略方可以派出全部是人工智能的装甲车、坦克、飞机开战,是不是国内舆情压力就小很多?如果防守方也不孬,也派出人工智能军团一决胜负呢?这样战争会不会在人道主义角度显得不那么残酷?战争的频率会不会大大上升,成为常规的国与国之间政治争端解决手段?当然从美好一点的角度想,以后战争就好像两个国家间的电子竞技游戏比赛,谁输谁就服软满足对方条件,不会死多少人。

AI狂想曲,到这里并没完,还有更劲爆的、可能对人类社会更深入骨髓的影响。技术革新只是让人类的四肢变长、变得有力,但价值观颠覆,却会改造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就像发明瓦特发明蒸汽机,只是让机车跑的比马快,但引发的工业革命却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阶级的重新划分和国家制度的全新模式。

回到围棋。以前的围棋因为太复杂,所以无法完全当做数学题去找最优解。于是曾有很多人号称围棋有文化属性,可以靠境界、美学感悟、甚至道德和个人修养去超越对手,赢得胜利。但是在暴力数学的碾压下,这些无法量化的、感性的判断都变成了渣滓和垃圾。AlphaGo可以义正辞严地宣布:围棋盘上,不存在境界、美学、修养这类问题,只剩下数学!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伦理、道德、信仰、感情支撑的决策。但如果这些决策都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呢?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如果完全不承认宗教,那终究全部可以用数学、物理、化学(根本上是数学)去解释的。进而,人的幸福感、痛苦感,也是用数学可以度量的。如果是这样,电脑会不会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会不会电脑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我们平时的习惯经验完全不同?

最简单的案例还是智能驾驶。古钩在设计智能驾驶系统时,如果碰到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悖论:如果车上搭载了十名乘客,正在高速行驶,迎面突然窜出来一个小孩,如果车子突然打方向盘,很可能会侧翻导致车上十个人的伤亡,而不转向,车上人命全部保住但小孩肯定被撞死。这种难题叫人工智能来做决定,是毫无纠结的,只是它会事先让你输入你认可的终极价值观:决策的目的,是要存活人数最大化,还是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或者五个成人的重度残疾和一个儿童的死亡是否是等价的?

这个难题推而广之,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只要你提前明白告诉人工智能系统你的治国终极目的,这些目的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几种,说明白权重就行):

未来N年里人口最大化

领土最大化

人均经济生活质量最大化

人均寿命最长

贫富、健康等方差最小

……

人工智能做这个决策运算,也许难度不会比围棋高多少。于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干脆利落的,但也许也会使你目瞪口呆的。如果Alpha元首系统建议美国采用奴隶制取代现有社会制度,更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达到最优解的目标,你说美国人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这就像AlphaGo下出一步公认的大俗手,就算它胜率极高,职业围棋棋手真的会颠覆自己从小学的棋理,去模仿它吗?

又比如超级大国的核武器按钮,其实掌握在人工智能手里,显然要比放在个别总统首相大人的提包里更让人放心。领袖再怎么伟大,终究会生理疲倦,会衰老退化,而且多少有些熬夜、酗酒、抽烟的小毛病,弄不好夫妻吵架斗嘴也会影响决策的英明。

除了国家大事,个人私生活也可以被人工智能理性干预。比如找老婆这事,如果你输入价值观目标,比如你希望白头到老、还是一年内幸福感最强?你希望靠婚姻满足周围亲人期盼,还是让自己的满足度最高?这些变量设置好以后,至于经济条件、容貌、身材这些客观可度量数据,只是小菜一碟。电脑马上会在一个城市的适龄男女中,给你找到最优解,同时很可能也是这个城市里所有男女的最优集体解决方案。

就算我们不把未来交给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如果去重新评估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对政治家和教育者们很够呛的一件事了。就像围棋界流传的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妙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耳赤的一手”之类的围棋故事),现在我们可以把那个局面输入AlphaGo系统,问问它当时最好的一步棋是不是历史人物下出的那步所谓妙手?测试的结果大概率是颠覆绝大部分的棋书上的定论。

类似的,我们把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时的局势输入电脑,同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告诉电脑我们的价值观,比如哪种决策对英国人民有利,哪种决策对美国全体人民有利,哪种决策又让英美两国最多的人受益,或者对人类历史进程最有利。电脑运行一阵子后,会不会告诉我们独立战争中英国是正义的一方?南北战争中,林肯其实早点被暗杀对大家更好?

就这样,许多人文科学领域的感性认识和结论,将被量化手段逐一证实或证伪。这种改造人类自我认知的变革,要比人类创造劳动工具,改造大自然,更加惊心动魄!

如果人类不刻意去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十年内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巨变,这种变化堪比蒸汽机、火药、电脑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或者这么说还有点低估了。

有人强烈相信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坏处。AlphaGo肯定会摧毁高冷有神秘感的围棋运动,但这个代价相比其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微小了。同样,人工智能肯定会导致很多人失业,但同时也可以让很多人增加娱乐闲暇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摄入,减少能源消耗,甚至生育率下降的危害也不那么严重了。人工智能的大跃进发展,长远来说,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在地球上存在时间更长、在宇宙中的种族延续更广,都是巨大利好消息。

这些人也不认为人工智能自己会有价值观,会有欲望,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和人类发生冲突。这就像AlphaGo,棋力再强,也不会去改变围棋的竞赛规则。所以有些人担心AlphaGo会进化成杀死人类的智能机器人,这是杞人忧天。电脑围棋的价值观就是在19*19=361个点上抢最多的点。价值观被局限了,技术手段再先进也干不成大事。AlphaGo永远想不到下到一半去偷一个棋子耍赖皮,更不会拿起一枚围棋子塞到对手的气管里进行谋杀。

但最近很有人在担心AlphaGo们不仅在帮助人类重塑价值观,而且它们自己也会被培养出存在感和企图心。其实当一个机器不仅有了神一般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进步能力,居然还有了价值观和欲望,那真的就是个神了。有了神的世界并不是太坏,毕竟地球上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比纯粹的无神论者更多的。

如果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中最高级的智慧体,这种感觉并不美好——就像你人到中年成为一家之主的时候,幸福感和安全感很可能不如你是婴幼儿的阶段。所以在作者看来,虽然还想不到人类被AI之神统治的情景,但很欣慰很殷切的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

谢选骏指出:上面的文章代表了现在的主流,包括流行的肤浅。例如,作者的浅薄在于,此人不解“思想”的主观性质,所以才会说出类似《财富》这样的蠢话:“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如果完全不承认宗教,那终究全部可以用数学、物理、化学(根本上是数学)去解释的。进而,人的幸福感、痛苦感,也是用数学可以度量的。如果是这样,电脑会不会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会不会电脑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我们平时的习惯经验完全不同?”

《财富》的蠢话其所以愚蠢,就在于流行的肤浅完全不懂: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其它科学不论它们根本上是不是“数学”,都和“宗教”一样,都是“人的思想”,而不是“客观的事实”。尽管那可以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某种指代”,或“人们认为的客观”,即所谓“普遍的主观就是客观”。

如此一来,流行的肤浅也就当然也无法理解“人工智能的胜利”,无非是“思想的胜利”。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一种“比人自身更为纯粹的思想”,因为它可以不吃不喝不拉撒、不娱乐休息、不闹抵触情绪、不搞破坏活动……

当然不论人工智能如何神奇,也还总是人的思想,人工智能和人的思想,都是思想主权的体现;而人们及其创造的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思想主权的产物。人们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人工智能,追根究底不过是思想主权的延伸。



【033、思想主权的时代已经降临】


《〈人类简史〉作者:我们是最后一代智人》(2018-03-07 综合新闻)报道:

导读:我们应该是最后一代智人。再过一两百年,世界将被完全不同的实体统治。它们和我们的差距,也许比我们和黑猩猩的差距还要大。未来几代人会学着改造人体、大脑、思维。这是21世纪经济运作的结果。21世纪经济的产物不是工厂、车辆、武器,而是人体、大脑、思维。

这个星球未来的主人会是什么样呢?这完全取决于今后拥有数据的人。控制数据的人,不仅控制了未来,也控制了生命的未来。因为数据会是未来世界上最宝贵的资产。

在古代,土地是最贵重的资产。因为太多的土地集中在太少数人手中,所以人被分化为平民和贵族。在前几个世纪,机器取代了土地变成了最贵重的资产。太多机器又被集中在太少数人手里,人类又被分化为阶级,于是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TED演讲

现在数据取代了机器,成为了最贵重的资产。如果太多数据又开始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人不会再分化为阶级,而是被分化为不同的物种。

为什么数据会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即将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不仅可以Hack电脑,也可以Hack进活生生的人,以及其他生物。很多人今天在讨论Hack电脑、手机、邮件账户、银行账户,但实际上我们正在获得Hack人的能力。

想要Hack人需要两个东西:一是大量的计算能力,二是大量的数据,特别是生理相关的数据。不是关于你买了什么、去哪儿了的数据,而是关于你的体内、大脑内发生了什么的数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拥有足够的算力和足够的数据来Hack人。即便是苏联的克格勃、西班牙的宗教法庭,跟随你到天涯海角,一天24小时观察你的行为、记录你的言论,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算力,足够的生物学知识,来理解你这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就没法搞明白你感受到什么、思考到什么,以及想要做什么。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现在有两种进化在同时进行:

一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赋予我们足够的计算能力。同时,生物学的进步,尤其是脑科学的进步,又提供给了我们足够的生物学数据。

达尔文之后100多年的生物学研究其实可以总结为三个词:生物即算法。这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不管是病毒、香蕉,还是人类,生物其实都是有机化的算法,而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解析这些算法。

当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一起进化,你就得到了Hack人体的能力。这种趋势最重要的产物或许就是生物传感器,能够把大脑和身体发出的信号转化为电脑可以存储分析的电讯号。

当这样的生理数据足够多,算力足够大,就可以创造出比人本身更了解自己的算法。说实话,我们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真是相当有限。所以说算法在了解人上非常有胜算。

举个例子,我到21岁才发觉自己是个同性恋,之前曾否认了好几年。和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一旦涉及到自身,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想象一下,在10到20年里,算法可以清楚地告诉任何青少年,他或她的性取向到底是什么。算法可以追踪你眼球的移动、你的血压、你大脑的活动,然后告诉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或许你个人不喜欢这样。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去了某个无聊的生日聚会,有人突发奇想,说我找到一个很酷的算法可以测算你的性取向。等所有人都跑过去测试自己,都在评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走开还是躲起来?即便你躲开同学,不正视自己,你也躲不开亚马逊、阿里巴巴,也躲不开秘密警察。

1、最伟大的革命

尤瓦尔·赫拉利表示AI将是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这次革命将在宇宙范围内带来极大影响,权威会从人类身上转移到算法上。固守在地球四十亿年之后,生命将第一次能离开地球并开始在银河和宇宙中散播。但人工智能革命影响最迅速的不仅仅是银河系,还有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人类转向算法,是权威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决策会由计算机和大数据算法做出。尤瓦尔·赫拉利表示“一个拥有足够多的关于我的数据、也有足够算力的算法能理解我的欲望、情绪、想法、决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我、操纵我。”人类慢慢会失去自主决策能力。

人工智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会彻底改变经济,尤其是就业市场,因为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上表现的比人类更为出色。随着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过人类,人类会面临更多的失业,并且我们可能会见证一个新的全球阶级的诞生——无用阶级,无用阶级的人类在所有方面都无法超越人工智能。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人手中的经济、政治力量会转移到少数控制并拥有算法、计算机和网络的精英手中。

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身体,所以不会犯人类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生气等错误,它们只会根据看到的数据做出决策。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越来越的金融决策会由人工智能而非人类来做,而金融市场的竞争由人与人的竞争转变成算法之间的竞争。事实上,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速度要比任何人类都快得多,也高效得多。

2、新的阶级兴起

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这些过程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一个新的阶级兴起——无用阶级。就如同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新阶级——城市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也许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之一将是数亿无用的人该怎么办。

人工智能时代所有车辆驾驶、服装生产、甚至医药或金融领域的工作会消失,新的工作很可能会出现、被创造出来。但现在无法确定将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工作。另外还有两个很大的障碍可能会使这些新工作无法解决无用阶级的问题。

在尤瓦尔·赫拉利看来,即使出现了新的工作,人们也将需具备非常高的技能才能胜任。大多数专家认为流水线作业的工作,如衬衫生产或出租车驾驶将会被机器人或电脑接管。新的工作将要求人们善于创造,心灵手巧,灵活善变。新的工作则可能是软件工程这类的工作。更糟糕的是人工智能革命将不会是孤立的分水岭事件。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将一浪高过一浪。

其次,所以不管什么新的工作出现,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内,这些新工作本身也可能消失,被新版本、新一代的计算机和算法取代。想要拥有能做一辈子的工作或者专业,将变成过去时。

3、生命也会被改造

Hack了有机生物,精英们或许有机会重新改造未来的生命形态。因为一般来说,能Hack就意味着能改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就不只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革命,而是生命诞生40亿年以来最大的革命。

在40多亿年里,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能跳出生命的博弈法则。恐龙、变形虫、西红柿、人,所有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有生物都听从生物化学的法则。

但这一切即将发生变化,自然选择驱动的进化,将被智能设计的进化所取代。这里的智能,并不是“站在云端的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人类设计的,是微软云、IBM云设计的。进化的驱动力就此改变了。

谢选骏指出:上述作者并未意识到,所谓“数据”其实不过是思想的一种体现。新人类由人类创造的数据所缔造,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思想主权的时代已经降临。也就是说,思想主导一切的时代,而非资源主导一切的时代,已经降临了。 



【034、思想主权的颂歌】


网文《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报道:

《纳布科》是威尔第的成名之作。该故事讲述巴比伦国王纳布科率领大军围攻耶路撒冷,但他的女儿费莲娜却在希伯莱人的大祭司撒迦利亚手中做人质。费莲娜私下与耶路撒冷王的侄儿以实玛利相恋。那布科攻进耶路撒冷,下令洗劫圣殿,屠杀希伯莱人。纳布科的养女阿比姬也爱上了以实玛利,但发现自己原来不是纳布科王的女儿,只不过是一个奴隶,愤而策划向费莲娜报复,抢夺王位。这时费莲娜改奉犹太人的信仰。阿比姬夺走了王位,而纳布科似乎神智失了常,任由阿比姬摆布,签署了处决状,处死自己的女儿及所有希伯莱人。当被囚在狱中的纳布科清醒过来时,看见费莲娜被带到刑场。忠心的兵士押德罗来到,两人赶忙前去营救费莲娜。他们及时到达刑场,也救了希伯莱人。阿比姬服毒,死前向希伯莱的神祈求。

《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又称为《希伯莱奴隶之歌》,是威尔第的歌剧《纳布果》第三幕中的一个合唱曲,反映了被俘的犹太人在即将被处决前的心情……苦难深重的犹太人啊,他们在绝望之际,从心灵里发出震撼的呼声,盼望上帝能拯救他们脱离苦难……。

1842年春初,统治了伦巴第30年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在经理、剧院界巨头梅雷利主持下,几经曲折上演了当时尚属藉藉无闻的平民音乐家朱塞佩·威尔第谱曲的四幕歌剧《纳布科》(Nabucco)。天天晚上演出座无虚席,几个月连演五六十场。《纳布科》这部历史剧有多首编织在事件和情节中的气势雄浑的合唱片段,以合唱统领全剧。第三幕“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Va,pen-siero,sul'alidorate)—即犹太囚徒合唱《在巴比伦河上》是其中翘然突出最为有名的一段。这里饱含悲剧气氛、旋律优美好记的曲调有一股奔放不羁的力量,在剧中体现人民的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表现意义。当人们押走因土地被掠而受流放的犹太人(或称希伯来人)去充当奴隶时,囚徒们在巴比伦河边唱起一曲令人热血沸腾的悲怆之歌(采用诗篇的歌词,以齐唱形式唱出):哀叹自身的惨痛命运并渴望冲破牢笼返回家园。由于当时意大利人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多年高压统治下也没有自由,要争取民族统一独立,借助音乐道出自己的心声,对异国压迫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犹太囚徒对纳布科的血泪控诉,好像给他们煽起一把要求摆脱奴役的烈火而产生强大的力量。

在幼发拉底河岸

让思想展翅飞翔

飞向那山脉溪谷

那里有甜蜜芬芳的空气

熟悉的家园永久的故乡

向着彼岸的约旦问候

向着寺庙被毁的以色列人民

啊,我的祖国如此美丽和不幸

啊,回忆令人欢喜和悲痛

高贵的预言家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在柳树下踌躇沉默

对着祖国我们无数次的歌唱

歌唱那过去的好时光

我们痛饮杯中的苦酒

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耶和华赋予我们灵感和勇气

我们将为此忍受到永远

19世纪40年代,意大利正处于民族复兴运动高涨时期,全国各地掀起摆脱奥地利哈不斯堡王朝统治的革命浪潮。因此,《那布科》这段被奴役民族的历史激发了威尔第的创作热情。很快地,歌剧写成,风格雄浑,气势磅礴,充满着同暴政作斗争的英雄气概。希伯莱人被巴比伦人囚禁的情节成为意大利渴望独立的象征。歌剧在1842年3月9日首演时,观众把《那布科》看成是反对奥地利暴政的号召,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第3幕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中,被奴役的希伯莱人怀念故国、思念家园的心情格外引起当时意大利人民的共鸣,歌剧首演后引起强烈反响,被当成革命歌曲迅速传遍全意大利。

比起《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纳布果》可算威尔第最优秀的作品。这曲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因其震撼心灵的优美旋律,及感人肺腑的情感而倍受人们喜爱。1901年威尔第去世,米兰28万人哼着这支悲壮的歌曲为其送葬。也使这首享有盛誉的世界名曲达到了顶峰。

声乐合唱艺术中的瑰宝震撼心灵的世界名曲

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是歌剧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农村小客栈主家庭,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幼时从乡村乐师学音乐,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38年他回到布塞托开始歌剧创作,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1848年应马志尼的委托,写成爱国歌曲《把号角吹响》。作于四十年代的早期歌剧《纳布科》、《伦巴第人》、《欧那尼》等,表现了爱国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精神,对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统一和独立运动起了鼓舞作用。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期歌剧《利哥莱托》(一译《弄臣》),《行吟诗人》、《茶花女》等,以在意大利民歌和民间舞曲基础上提炼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面貌,内容亦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并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同情。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后期歌剧,以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阿依达》、《奥赛罗》为代表,在音乐上常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为一体,管弦乐效果亦较丰富。除歌剧三十余部外,尚作有纪念孟佐尼的《追思曲》以及若干声乐曲。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

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1813年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亲是旅馆老板。激起威尔第早年音乐雄心的是一位布赛托商人巴霍·兹,他不仅提供威尔第全城最佳的音乐教育,当威尔第七岁时又再度出资送他到米兰音乐学院学习。

1832年想进米兰音乐院却被拒绝入学,於是随史卡拉歌剧院的乐师拉威那学习对位法。

1836年与巴霍·兹女儿结婚,婚後两个小孩不幸早夭,妻子也在1840年去世,这给年轻的威尔第相当大的打击。

1842年於米兰史卡拉歌剧院上演的「纳布果」为威尔第赢得了空前的胜利。紧接著「纳布果」後威尔第不断地创作,1847年的「马克白」是他创作风格的转捩点,音乐真正触动到心理的深层表现。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胜利,尤其是他创作生涯的三大歌剧:「弄臣」、「唱游诗人」与「茶花女」,让他成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霸主。

1871年完成阿伊达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尔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谱写歌剧。

1875年被提名为参议员。

1887年在剧作家波义多的鼓吹与合作下完成了「奥塞罗」。

1893年70岁高龄的威尔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剧作品:喜歌剧「法斯塔夫」。

1896年开始为年老的音乐家们建屋,照应他们的晚年。

1897年第二任妻子过世。

1901年1月27日於米兰去世。享年87岁。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民族英雄葬礼,予以国葬悼念。

《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谢选骏指出:“让思想展翅飞翔”似乎是对思想主权的颂扬;因为,那是“耶和华赋予我们灵感和勇气”。



【035、思想主权控制了互联网】


《中美谁将控制下一个互联网时代?》(KARA SWISHER 2018年12月12日纽约时报)报道:

如果你能(其实,你应该)想像一下这种事情:一位美国大型科技企业的高管去北京旅行时,因不明确的指控被拘留。

上周,加拿大应美国的要求逮捕了中国电信企业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之后,许多硅谷高管对我说,这正是他们所担心的问题。

“这令人担忧,因为这种升级是我们不需要的,”一名高管说道,他指的是两国之间已经紧张的贸易谈判。“考虑到目前的紧张局势,谁也拿不准中国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和我聊的人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两边都惹不起,也因为没人知道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但许多人都对一报还一报式的逮捕表示了担忧。

虽然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戏剧性的逮捕事件(孟晚舟是在机场转机时被抓的)以及它对贸易谈判和股价的影响,但依我看,一场有关科技霸权的更重要的战斗正在酝酿之中。具体地说,谁将控制下一个互联网时代?下一代的互联网将按照谁的规则运行?

直到不久以前,答案显然是美国,在美国诞生的互联网把世界连接在一起,并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权力和财富的产生。中国一直有一个强大的科技行业,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个行业的投资、专业技能和创新显著提升。

它们与政府的这种密切关系产生了显著的问题,特朗普政府不再假装中国没有在安全和创新方面构成威胁——这是正确的。

孟晚舟的逮捕,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打击中国企业。今年,中国第二大电信制造商中兴通讯因违反贸易规则被处以10亿美元罚款,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博通(Broadcom)收购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高通(Qualcomm)的交易也受到了阻止。

但是,高调逮捕孟晚舟突显出美国科技行业与中国和特朗普政府本来就已经复杂的关系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安的升级。

美国司法部一直在调查华为涉嫌违反向伊朗出口美国技术的禁令,逮捕孟晚舟看来是这个调查的一部分。华为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设备的巨头,因此,加强审查华为在为谁的利益服务,也就不足为奇了。华为的创始人、孟晚舟的父亲任正非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工程师,他的这个背景长期以来一直让美国情报官员对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敲警钟。

所有这些都让针对孟晚舟的行动看起来特别大胆,也像是在对中国传递一个信息:美国已经出场。

政府有很多要担心的事情。随着关键的第五代(5G)无线网络在全球正式推出,其中许多部分正在由华为来落实。这些是将引领下一个创新时代的网络,中国将主导这个网络的想法令人不安,因为中国差不多就是监控经济的体现。

但我感到困惑的是,当涉及那种让美国在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实际领导力和远见时,特朗普政府表现得一直如此尴尬。

除了对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保持警惕,相对应的最佳做法是政府致力于对未来的投资。然而,我们眼下看到的却是一个响亮却明显空洞的口号——呼吁技术制造产业应该返回美国(它们不会),以及一个软弱无力的承诺——让合格的科技人才在权力中心占有一席之地(一个非常不错的总统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人选今年被提名后,至今未得到国会确认)。

上周,白宫发布了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教育的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分量完全不足以让中国人产生一丁点儿的紧张,认为在培养下一个计算机时代的劳动力方面,我们能跟上他们显然更为积极的努力。

同样是在上周,白宫举行了一场讨论人工智能、5G无线网,以及量子计算等题目的圆桌会议,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甲骨文的萨芙拉·凱芝(Safra Catz),以及高通的史蒂夫·莫伦科普夫(Steve Mollenkopf)等头号技术公司的高管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所谓的“倾听会议”,但据报道,特朗普总统就进来“露了一面”,而此刻,这些问题需要远比“露一面”更持久的高层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纽约时报》的报道没有让人们感到惊讶的原因,时报报道说,尽管逮捕就发生在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共进晚餐、努力达成贸易战休战协定的时候,没有人向特朗普通报逮捕孟晚舟的计划。

在我看来,硅谷的看法似乎是:政府对违反规则的中国企业采取强硬做法是好事,思科(Cisco)和苹果(Apple)等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抱怨中国企业违规。保持警惕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府也能更关注加大对美国创新的投资,而且如果政府的打击行动看上去不是那么没有章法的话,硅谷人会更有信心。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想像一位美国科技行业高管在北京旅行时因不明确的指控被拘留的原因。我们的政府也应该想像一下。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现在已经不是国家主权横行霸道的时代了,因为思想主权已经登场!中美谁将控制下一个互联网时代?中美谁都无法控制下一个互联网时代!因为,思想主权控制了互联网,互联网自己控制下一个互联网时代——这就是我所说的“网络主权”,一种超越于国家控制的思想主权的体现。在当前和未来,网络正在改造国家——网络主权正在渗透国家主权,国家不合网络要求就无法生存了。而这一切背后,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性的;而技术发展的背后则是思想的主权的延申。这是国家无法压制的主宰力量!



【036、思想主权与信息主权】


信息公开,就能推翻政府——这说明“思想主权”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信息主权是在思想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的思想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主权,指的是合法公民对本人的信息传播系统和传播数据内容,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本人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人干涉,自主确立本人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人信息的输出和外人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信息时代没有国民身份的分裂,全球公民的信息主权一视同仁。因为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大融合时代,在地球村中的竞争规则永远是公开、公平和公正,它也不能被任何服务器所垄断控制并且随意更改。

信息主权的完整,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兴亡。因为民族和国家,不过是思想的产物,构筑信息主权的坚固防线,就成为信息时代维护自己主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信息传播的地理界限与国家权威的地理界限并不重合,主权国家对信息的监控状态是其垂死挣扎。因为传播技术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急剧扩散,使得传播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的现实,国家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力日薄西山。尤其是伴随计算机和网络传播的广泛普及,传播主体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组织可以进入全球计算机网络,向世界各地传播信息、观点和图像。反之,分散在不同主权国家内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信息、观点和图像,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同一主体间可以利用传播技术实现即时转换。传播信息的超大容量和传播速度的瞬间完成,造成了国家管控乏力和不可避免的信息漏出。信息传播的全球同步流通,逐渐模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街头集会、抗议演说、官方声明、人道主义灾难等,都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被整个世界即时知晓,国内政治的国际化与国际政治的国内化成为一体两面。来自国际传媒集团的组织压力和资本压力,则迫使主权国家做出部分让步换取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益。换言之,国家意志已经不能完全决定谁来传播、如何传播、何时传播、传播什么以及传播给谁。传播全球化的信息流动所形成的开放秉性与国家的疆界封闭和权威垄断形成了极大张力,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霸道时代,即将结束。

早在1978年,78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了政府间信息局(Intergovernmental Bureau for Informatics)的国际会议,发表报告认为跨边界数据流通“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1979年,加拿大政府的一个委员会认为跨边界数据流通“对加拿大主权而言可能是最大的危险”。(William J. Drake,1993)从传播技术演进的角度讲,短波广播、卫星直播、网络传播为信息跨越国界的规模传播提供了技术动力和实践可能。就媒介信息传播来说,通过通信卫星直接将电视节目输送给外国的家庭,是政治象征的一个突出例证。(Karrle Nordenstreng and Herbert I. Schiller,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9)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CNN电视台连续17个昼夜面向全球直播,全世界约有几十亿人次观看此次媒介景观,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利用电视进行直播的战争。由此,直播战争的传播模式成为冷战之后大规模战争的新闻传播的标准模式,跨越国界的国家间战争与跨越国界的全球直播同步进行,技术演进带来的信息跨界传播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现代网络技术全面整合了通讯、计算机、信息等各种软硬件资源,构成了庞大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构筑的传播空间只是一个虚拟世界,是一个没有领土和疆界概念的无边际世界,挑战了国家主权以领土为物理空间的管辖范围和统治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国界进行信息搜寻工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向世界发出信息。这种数量巨大的信息交换超越了国家的有形疆界,虽然主权国家应用各种技术屏蔽自己不想流入或流出的传播信息,但是已经根本没有办法再如以前一样进行完全的信息控制,彻底的“闭关锁国”越来越成为不可能。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甚至激烈地指出:“当代通讯并不从属于主权;相反,主权似乎从属于通讯——或者准确地说,主权通过通讯系统表现出来。……通讯的非区域化的能力是独特的:它并非通过限定或削弱现代地区性主权而达到要求;它要抨击的正是向一个地区联结一种秩序的可能性。”(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2005:396)

谢选骏指出:这就是“摄像机里面出政权”。

从1975年到2000年,使用公共电话通讯网长途电话的时间——大部分被人们用来交流工作和生活——增加了大约25倍。人们通话的长度每年都在增长——从1975年的40亿分钟增加到了2000年的大约1000亿分钟,甚至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也没有停止。(科林·斯帕克斯,2005)

随着远程传播技术的推进,信息传播具有越来越不受民族国家疆界切割垄断的趋势,传播信息的自由程度在技术方面得到了空前拓展。信息流动速度远远超出了主权国家的信息管控体制的更新速度,信息流动的规模造成主权国家无论如何扩大管控体系(就社会现实而言,国家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信息监控资源),都不可能让它们全部处于监视之下。

思想主权的时代登场了!

当然,正如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所指出的,“信息并不是在真空中流动,而是在早已有所归属的政治空间中流动。信息的跨界流动以及其他交流,都是在国家近四个世纪以来建立的政治结构中进行的。”(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2002:260)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及其引发的社会运动,改变了国家作为最大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组织体的地位。国家主权的终结意味着思想主权的崛起。因为主权本来就是先验存在的,然后随着社会建构而改变其形态,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信息传播的主权取代了国家垄断的主权,从而更新了人类的文明。

例如,如果没有斯诺登的爆料,就无法推翻美国的政治建制派,而让口无遮拦的川普,能够穿越政治正确的壁垒,进入美国总统的白房子。

信息公开,就能推翻政府——例如,如果没有斯诺登的爆料,就无法推翻美国的政治建制派,而让口无遮拦的川普,能够穿越政治正确的壁垒,进入美国总统的白房子。

信息公开,就能推翻政府——这说明“思想主权”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037、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思想的主权】


网文《谈谈网络时代的话语权》(庄晓斌2017-8-26)报道:

人活着需要吃饭,所以解决吃饭的问题是人的头等大事。人又因为各自的职业不同吗,谋生养家糊口的方式也不同。因为活着就得吃饭,所以饭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作家卖文、农民卖菜这都是一样的。别谈什么高尚,写文章赚稿费这就是作家的生存之道。

刚刚来到国外时,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其他特长的区区在下,为了能挣到赖以活命的一口饭,只好给那些有点稿酬的刊物写稿,那时候,就是像龚自珍所写的那句诗“著书只为稻梁谋”那时候,像吴宏达的观察,还有一平为编辑的中国人权双周刊,都是我首选的投稿杂志,那时,编辑们发不发我的稿件,我是很在意的,因为那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所以甘愿把话语权拱手奉献给掌握发稿权的刊物主编们,以求能换来些维持活命的银子,后来给阿海写稿,着实是赚到了点银子,衣食无忧了,对发不发稿就不太在意了。自从有了自媒体,有了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话语权就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既然现在活滋润了,话语权在自己的手里了,就不在看那些掌握发稿权的大编辑的脸色了。

我真很感谢我的老板阿海,也非常怀念阿海,现在郭文贵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而我的老板阿海还被囚禁在大陆,现在还有谁在关注阿海?谁还为阿海抱不平?人们的良知都叫狗吃了么?我之所以借助贵坛的平台,把我为阿海撰写的《王岐山美国追杀郭文贵内幕》这一书稿张贴出来,其实也就是想以这种方式替桂民海老板鸣不平!要说爆中共贪腐集团的猛料,阿海所做的事业乃是和郭文贵先生现在所做的是异曲同工。关注和支持郭文贵先生爆料的吃瓜群众们不妨也关注一下阿海,他的沉冤何日才能昭雪?他何日才能获得自由?我翘首以待!

谢选骏指出:读了上文,我看不出“桂民海老板”和“吴宏达的观察”还有“一平为编辑的中国人权双周刊”有何区别?不都是为了美元而码字奋斗的?这不是“我的奋斗”,而是“嘴的奋斗”。在我看来,“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了“话语本身的权力”,也就是“体现了思想的主权”。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话语本身的权力”就是生物学意义的、先天的语言能力;从神秘主义的角度看,“话语本身的权力”就是上帝造人所赋予的不同于万物的那种权利,也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那种权能——这就是“思想主权”的双重意义。

《和胡平聊聊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丁子2017-8-26)说: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的出现,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独裁的专制统治者像剥夺人民群众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困难了。就像这次郭文贵爆料事件,如果没有互联网,不是在信息化的现代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在计算机刚刚问世不久,就有科学家预言:“计算机将改变世界历史!”此言不虚。所以在信息化时代,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将秉持客观公正,尊重事实的客观立场作为自己生存的唯一宗旨。因为作为新闻媒体的经营者们知道,他们想封锁住一种声音,这是痴心妄想,绝对做不到的,不但一个小小的新闻媒体做不到,就是强大的独裁的专制统治者也做不到。所以新闻媒体的倾向性,政治立场就都隐匿自己手里所掌握的发稿权上了,说什么不偏不倚,说什么客观公正,这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会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发出反共的声音么?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会刊载曹长青、辛灏年的文章么?胡平先生,请您不要再为《北京之春》辩解了,我用事实告诉本坛的网友们,《北京之春》在郭文贵爆料事件上的不偏不倚和客观公正,我在本坛所发的有关郭文贵爆料事件的几个帖子,都用《北京之春》网上投稿系统发给了北春,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天了,有一篇发表出来了吗?为了验证北春的网上投稿系统是否正常,我也将另一篇《哀悼刘晓波》同时发给了北,可是《哀悼刘晓波》很快刊载出来了,而《聊聊郭文贵爆料》。《关于郭文贵爆料的真与假》却没有发出来,同样博讯的韦也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客观公正,我也试探北春的方法把上述稿件发给了博讯,博讯的韦石却一篇也未刊登。然而在博讯早有博客,而博讯的博客有主持人自由发稿的功能,所以我的稿件他们才封锁不了。

郭文贵先生为什么瞧不起某些民运人士,就是很多民运人士太贱了。眼睛就盯上了郭文贵先生的钱,想方设法去讨好郭文贵,其实就是想骗点什么捐赠了,赞助啊,这就是某些民运人士的嘴脸,有言道:“无私才能无畏”,只要不抱有想捞点什么个人好处的卑劣念头,凭着自己的良知,表示自己的观点,不求别的,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谢选骏指出:美元的力量确实巨大,因为它是由美国制币局发行的,代表了美国的主权和霸权,背后有美国的舰队作为后盾,所以可以成为国际通用结算的储备货币。这样的美元,可以造就财富和权力、名望和地位。但是,美元再是通用,却也造就不了思想,因为美元从属于国家,而国家的主权再是巨大,也还是从属于思想的主权。例如,美国就从属于“人民主权论”这一思想的产物。而所谓“良心”,也是思想主权的体现之一。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了思想的主权,虽然它远远不能涵盖思想的主权。



【038、网络主权并非主权网络——中国大陆退出互联网世界】


《中国收紧网控:2年关13000个网站 封1000万账号》2017年12月25日报道:

12月24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的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显示当局进一步收紧对互联网的控制。该报告称,2015年以来,当局下令关闭了13000个网站,一千万个用户账号被封。

这份报告称, 2015年年初以来,中国网信办等部门约谈了2200多家“违法违规”的网站,有关网站关闭了近一千万个用户帐号。

据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12月24日在报告中表示,这些打击措施具有“震慑”作用。报道称,“网络安全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北京近年来提出“网络主权”的概念,以此作为实施网络审查和管制的理由。根据2000年通过的一项法律,中国境内运营的网站必须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并且必须确保公布在其网站上的任何内容“合法”。如果网站内容违法当局规定,则可能被处以罚款甚至关闭。

新华社报道称,根据执法检查组委托有关调查机构进行的民意调查,超过90%的受访者对治理成效给予肯定,其中有63.5%的人认为近年来网络上危害国家安全、宣扬恐怖暴力、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明显减少。

据路透社的报道,习近平在5年前上台后,中国当局已收紧了对网络的管制,尽管此举引起言论自捍卫者的愤怒。

网络自由不及叙利亚

美国智库“自由之家”2015年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群体,但在研究涉及的65个国家中,中国的网络管制措施最为严厉,其自由程度不及伊朗和叙利亚。

包括谷歌、脸书、推特和纽约时报在内的大量外国网站在中国境内均无法正常访问。

仅在今年,中国政府就推出多项网络管制新规,其中包括要求外国科技企业将其用户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内服务器上,颁布新的内容限制规定。此外针对规避网络防火墙的“翻墙”技术手段加大打击力度:要求苹果公司将用于“翻墙”的VPN软件下架,并对贩卖和提供翻墙服务的民众定罪判刑。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在本周初:广西网络工程师吴向洋因为“私自搭建VPN服务器”、“非法经营”,被当局判处五年半监禁。

谢选骏指出:何谓“网络主权”?网络主权就是“网络独立于主权国家”。何谓“主权网络”?主权网络就是“主权国家控制的网络”。共产党中国所说的“网络主权”,其实只是“主权网络”,主权网络就是“主权国家控制的网络”。何谓真正的“网络主权”?真正的网络主权就是“网络独立于主权国家”。“主权网络”的极端形式就是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现在局域网随着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普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局域网。很明显,所谓局域网,那就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局域网在计算机数量配置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少的可以只有两台,多的可达几百台。一般来说在企业局域网中,工作站的数量在几十到两百台次左右。在网络所涉及的地理距离上一般来说可以是几米至10公里以内。局域网一般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寻径问题,不包括网络层的应用。 

这种网络的特点就是: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目前局域网最快的速率要算现今的10G以太网了。IEEE的802标准委员会定义了多种主要的LAN网: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光纤分布式接口网络(FDDI)、异步传输模式网(ATM)以及最新的无线局域网(WLAN)。这些都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这种网络一般来说是在一个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区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在10 ̄100公里,它采用的是IEEE802.6标准。MAN与LAN相比扩展的距离更长,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更多,在地理范围上可以说是LAN网络的延伸。在一个大型城市或都市地区,一个MAN网络通常连接着多个LAN网。如连接政府机构的LAN、医院的LAN、电信的LAN、公司企业的LAN等等。由于光纤连接的引入,使MAN中高速的LAN互连成为可能。 

城域网多采用ATM技术做骨干网。ATM是一个用于数据、语音、视频以及多媒体应用程序的高速网络传输方法。ATM包括一个接口和一个协议,该协议能够在一个常规的传输信道上,在比特率不变及变化的通信量之间进行切换。ATM也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与ATM协议标准一致的介质。ATM提供一个可伸缩的主干基础设施,以便能够适应不同规模、速度以及寻址技术的网络。ATM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高,所以一般在政府城域网中应用,如邮政、银行、医院等。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这种网络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MAN)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 因为距离较远,信息衰减比较严重,所以这种网络一般是要租用专线,通过IMP(接口信息处理)协议和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循径问题。这种城域网因为所连接的用户多,总出口带宽有限,所以用户的终端连接速率一般较低,通常为9.6Kbps ̄45Mbps 如:邮电部的CHINANET,CHINAPAC,和CHINADDN网。 

而完整的互联网(Internet)则不同与上述,它是不能被国家所分割的! 

互联网又因其英文单词“Internet”的谐音,又称为“英特网”。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展的今天,它已是我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一种网络,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它都是最大的一种网络,就是我们常说的“Web”、“WWW”和“万维网”等多种叫法。从地理范围来说,它可以是全球计算机的互联,这种网络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定性,整个网络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随着人们网络的接入在不变的变化。当您连在互联网上的时候,您的计算机可以算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但一旦当您断开互联网的连接时,您的计算机就不属于互联网了。但它的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信息量大,传播广,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联上互联网你就可以对任何可以联网用户发出你的信函和广告。因为这种网络的复杂性,所以这种网络实现的技术也是非常复杂的。 

上面讲了网络的几种分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正遇得最多的还要算是局域网,例如,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国域网”,基本上退出互联网世界了。



【039、网络主权不该是对思想主权的误解】


在流俗之中,“网路主权”是指虚拟的网路上实际存在领土主权与国家管制,因而伸张“一个国家的网路系统,政府有管理的权利、也应该被政府所管控,不容外国干涉与入侵”——这不仅与全球资讯网的观念相对立,也是反全球化的体现之一。“联合国专家组”则是持“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有管辖权”的间接立场认定此一反动概念的。

但是实际上,这是对“网络主权”概念的误解。因为在我看来,网络主权来自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来自思想主权。

思想主权的意思,不是指国家有权控制思想,而是恰恰相反,指出了一切国家主权都是从思想主权派生出来的。

所谓主权,就是自主权。

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的自主权,思想主权就是思想的自主权,文化主权就是文化的自主权,网络主权就是网络的自主权——网络主权不仅不是指国家主权可以任意侵犯网络世界,恰恰相反,网络主权是指网络具有自主权,不受国家主权的管辖!正如文化主权也不受国家主权的管辖。文化世界是自主的,网络世界也是自主的。

正是在谢选骏提出的2012年提出的“思想主权论”的基础上,“网络主权”才被发明了出来。但是这是基于一种南辕北辙的误解。

但是《维基百科》却不懂这个基本道理,还胡说“网路主权原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有词汇”——

中国共产党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上台执政后,试图将其逐步推广至世界各地,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已经有类似的概念存在,但它正式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包含网路商业安全、确保不造受网路攻击、网路法律等国家层次的主权概念,并将中国的防火长城、网路安全部队等政策加以长期化、体系化、合法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世界网际网路发展蓬勃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共领域,不应受任何单个国家所管辖、支配,而网路主权概念是对于此一不成文观念的一种反驳,其认为网路不是凭空生成的自然产物,而是建立于大量人为设施之上的产物,这些设施必须投资经费建筑并长期供应维护费用。联合国宪章确立主权平等原则,并有排他性,网路线路设施有不少是本国政府出资建筑,线路本身、交换机房、伺服机房等是建筑占用在本国领土之上,因此政府对于这些设施当然有法律管辖权;甚至出资部分有所有权,所以进入一国国界之内的网路讯息必须受到该国法律的管辖不得有违法行为,虚拟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或无主权之地,当网路讯号进入一国领土上政府铺设的实体线路瞬间开始就受一国法律管辖。

例如一国的报纸没得到另一国允许执照,不得在当地设立分社办报或是进口,一国的电视台没得到另一国允许执照,不得在当地设立分台播送,这在国际上是普遍接受的主权原则,所以网路讯息也一体适用。最早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的《日内瓦原则宣言》以及2005年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中提到了类似概念。

2015年底120国参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在大会演讲提出“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全球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必须由全球所有国家一起参与制定,并以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观为前提,世界网路要如何运作与管理不能由某一国说了算或是某几国私下说了算。”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国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大步骤为主[2],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中国为改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而做出的伟大贡献。其中以官方提到了网络主权概念。

争议

大赦国际在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前紧急呼吁世界网络技术企业不要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可能的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网站不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但它却有自己的国家局域网“光明网”。朝鲜官方则称是为了避免国内民众受到外国部分“不良网站”所提供的“不良资讯”的“精神污染”。它也被认为是网络主权伸张的极端案例。

谢选骏指出:上述对于“网络主权”的歪曲,其实是“国家主权侵犯网络主权”的省略说法,是我所提出的“网络主权”的反义词。

在流俗之中,“网路主权”是指虚拟的网路上实际存在领土主权与国家管制,因而伸张“一个国家的网路系统,政府有管理的权利、也应该被政府所管控,不容外国干涉与入侵”——这不仅与全球资讯网的观念相对立,也是反全球化的体现之一。“联合国专家组”则是持“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有管辖权”的间接立场认定此一反动概念的。

但是实际上,这是对“网络主权”概念的误解。网络主权来自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来自思想主权。思想主权的意思,不是指国家有权控制思想,而是恰恰相反,指出了一切国家主权都是从思想主权派生出来的。所谓主权,就是自主权。

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的自主权,思想主权就是思想的自主权,文化主权就是文化的自主权,网络主权就是网络的自主权——网络主权不仅不是指国家主权可以任意侵犯网络世界,恰恰相反,网络主权是指网络具有自主权,不受国家主权的管辖!正如文化主权也不受国家主权的管辖。文化世界是自主的,网络世界也是自主的。

正是在谢选骏2012年提出的“思想主权论”的基础上,“网络主权”才被发明了出来。尽管现在,它遭到了南辕北辙盗用和误解。



【040、网络主权与信息孤岛】


网文《信息孤岛》报道:

信息孤岛(英语:information island)又称信息烟囱(英语:information silo),指孤岛式信息系统或者烟囱式信息系统,指的是一种不能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或者说协调工作的信息系统。

一般认为,所谓的“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看到,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的其它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的每一次局部的IT应用都可能与以前的应用不配套,也可能与以后的“更高级”的应用不兼容。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孤岛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从企业的自身原因分析,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长远与统筹规划,不同阶段只考虑各种局部需求,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如其中有上级部门下发推广的,也有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引进的等渠道。由于大多数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数据不能自动传递,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共享,从而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的弊端 

信息孤岛的存在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导致信息的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信息更新的同步性差,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并使企业的信息资源拆乱分散和大量冗余,信息使用和管理效率低下,且失去了统一的、准确的依据。其次是由于缺乏业务功能交互与信息共享,致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脱节,结果造成账账不符、账物不符,不仅难以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而且难以对业务过程及业务标准实施有效监控,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计划失控、库存过量、采购与销售环节的暗箱操作等现象,给企业带来无效劳动、资源浪费和效益流失等严重后果。再次是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以致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只能流于空谈。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孤岛的存在,还将影响信息化的集团化、行业化应用。 

信息孤岛的类型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的信息孤岛。大体可分为数据孤岛、系统孤岛、业务孤岛、管控孤岛四种类型。 

(一)数据孤岛 

数据孤岛是最普遍的形式,存在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之间。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困难。 

(二)系统孤岛 

系统孤岛指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集成的系统之间相互孤立的现象。原先各自为政所实施的局部应用使得各系统之间彼此独立,信息不能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有条件的企业投入资金将以前的系统重新升级、设计,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业务可以跨部门按照流程顺序执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系统要上,又发现这些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不能从现有系统中提取,仍然要从现有系统统计打印出来再输入到新系统中,又出现了信息孤岛。 

(三)业务孤岛 

业务孤岛表现为企业业务不能通过网络系统完整、顺利的执行和处理。在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中,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信息化要求日益迫切,企业的业务需要在统一的环境下,在部门之间进行处理。企业里经常遇到的头痛问题是“产供销严重脱节”、“财务账与实物账不同步”,其实质就是生产流程、供应流程、销售流程和财务流程都是孤立运行,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孤岛的要害就是割断了本来是密切相连的业务流程,不能满足企业业务处理的需要。 

(四)管控孤岛 

管控孤岛指智能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脱离的现象,影响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企业需要向其上级主管部门上报企业的经营情况、接收上级的各种指令和计划,同时管理层也需要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和掌握现有信息做出明确的决断,然而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不能满足信息共享需要。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难于决断。 

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欧美等信息化启动比较早的国家来看,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化有一个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从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而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而导致信息孤岛不断产生。 

(二)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机构把现代化建设看作是拥有大量计算机设备即可,经费投资方向自然而然地偏向于计算机基础设备,而忽略信息资源的建设,造成购置的信息基础设施闲置、资源浪费、信息化建设进入重硬轻软的认识误区,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现象。 

(三)需求不到位 

信息资源是为了服务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支持普通员工的业务操作。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方面缺乏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员工还没有形成主动的信息需求意识,缺乏将自身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的动力。即使提出较明确信息需求,但由于信息共享度差,信息价值低,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缺乏信息需求动力是信息孤岛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四)标准不统一 

信息化起步早的企业,10年前甚至20年前就开始实施面向业务操作层面的部门业务计算机应用,这些企业的部门主要从部门内部的业务出发,开发满足部门业务操作的管理系统,每建立一个应用系统就单独建立一个数据库,这样不同的应用就拥有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商、不同版本,各个数据库自成体系,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也不统一。 

(五)管理体制问题 

若从深层原因看,是管理的条条框框阻碍了信息的畅通。企业的职能部门分管了企业的各项业务,无意中也分隔了企业内的原本应该统一的信息数据。因为管理信息化需求的不同,提交者关心的重点缺乏全局观,企业统一的业务流也未能反映到全部的信息系统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孤岛也是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上的“孤岛”的映射。 

信息孤岛解决对策分析 

(一)理顺企业的数据流 

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严密的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是以各业务环节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为基础的。理顺企业的数据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的手段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融人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在这个过程中将最终实现对财务、物流、业务流程、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 

因此要明确部门间哪些数据需要共享,哪些数据要上报企业领导,哪些部门需要获取外部的知识或信息,企业的哪些数据需要对外发布和宣传,哪些数据需要保密,子公司要与总公司交换哪些数据等等。当数据流理顺后,相应的业务管理流程也就一目了然,管理流程也就理J颐了。 

(二)统一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建立信息资源建设统筹协调机构,对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及统一部署,建立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改变各机构各部门自行其事现象。机构内部的各种资源的配置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资金、设备、技术、人员、信息等要素的投入要达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可持续使用。这样有助于解决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开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有助于管理者通过对系统内外界环境的分析,从全局上把握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及目标,采用有效手段配置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合理,通过制定信息战略目标、重点和策略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使之形成合力,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及长远目标规划。 

(三)通过集成平台实现系统应用的集成 

集成平台是可以适应于不同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通用工具,就是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公共数据、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在不同企业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当在多个企业系统之间进行商务交易的时候,集成平台也可以为不同企业之间实现系统集成。当前随着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的发展,由系统集成观带动信息集成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集成范围由企业内部逐步扩展到企业外部。信息系统一般通过分类、归并和汇总等操作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深度集成,数据仓库的数据深度集成技术还包括切片(slice)、钻取(dril1)和旋转(rotate)等,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系列模式分析等都是信息深度集成的高级应用技术。信息的深度集成目的是为了得到对企业管理者和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集成广度一般可以从集成的时间、地区、职能部门等多个侧面进行描述。对信息适度范围的集成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信息孤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对现存的信息孤岛采用集成的方式,对个别无法集成的旧系统采用替换升级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必要时从规划开始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改造。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和来源的唯一性,在满足目前信息化需求的同时为将来实施新的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实施新系统时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谢选骏指出:上述仅指“小孤岛”而言。如果一个国家变成了一个信息孤岛,那就会形成“大孤岛”,就像现在的中国,情况极其危险。

“网络主权”不是“国家控制网络”,而是“网路独立于国家”,正如“文化主权”不是“国家控制文化”,而是“文化独立于国家”,“思想主权”不是“国家控制思想”,而是“思想独立于国家”,“科学主权”不是“国家控制科学”,而是“科学独立于国家”,“艺术主权”不是“国家控制艺术”,而是“艺术独立于国家”……

那么,如果反过来呢?

如果“网络主权就是国家控制网络”呢?

显然,那就会自我封闭了,后果就是造成“信息孤岛”,并把自己困在岛上,坐困愁城,日益萎缩。

根据地缘政治学说,世界分成几大板块,谁控制更大的板块,谁就最终获胜。中国虽大,毕竟不及世界其余部分的总和;如果中国变成了信息孤岛,就无论怎样也抵不过世界的其余部分了——因为人家是连成一体的,日益走向全球化,中国自外于世界,怎么行呢?

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教训:明朝和清朝,“国家控制文化”、“国家控制思想”、“国家控制科学”、“国家控制艺术”……结果呢?日益僵化衰败,最后不堪一击。

而唐宋就不是这样,“国家控制不了文化”、“国家控制不了思想”、“国家控制不了科学”、“国家控制不了艺术”……结果呢?这样,文明就会日益发达,可以创造历史的辉煌。



【041、未来的世界孕育在我们现在的思想中】


未来的世界孕育在我们现在的思想中。

堕落的人们把小脚、辫子、八股、伪善及一切繁文缛节称作“中国文化”;寻常的人们则把庙宇、宫殿、服饰、仪节、以至诗文、书法、图画、生活用具,小摆设、花苑台榭……称作“中国文化”;而最有教养的人们也只是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文物典章、各类国粹,等同于“中国文化”。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中国文化的外延和皮毛血肉而已,并不等于全部的“中国文化”,尤其不等于“中国文化的内核”。例如,它们都是“对天子深切的信念和永恒的期待”的副产品。所谓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信念并表达了这一虔诚的期待而已。这切都是天子的注脚与天子的见证……其余的说法不是“科学的胡言”,就是“理性的亵读”!至于“文物典章”及“汉官威仪”…………

如果失去了文化的内核,任何文化都将沦为是“病”的象征。因为文化本来就是缘“病”而起并为治病而发展。任何文化的先天不洁、后天罪孽与过程毒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进──终于发作并恶性循环:一种毒素引起的新病,又会诱发另一种毒素的泛滥。整个人类历史都因失去文化内核而蒙上了阴影……

“解放之方”在哪儿?谁来解放我们免于毒害?谁来消解“文化毒素”或至少将之“中和”一下?而怎能消解或怎样中和──这就是文明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思想所面对的任务。

索居的灵魂不会幻想奇迹突然显现,更不迷信自己认定的天命,作为一个试图理解自身的哲学家,应在内心恬淡并且坚忍:在“现实里”求得“现实的超越”,在“不现实中”求得“最大的现实”也就是“显示的最大可能性”!

1980年3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042、文字突破时间限制 网络突破空间限制】


《[原创]请问汪洋书记:何为“网络自治”?》(幽壹 [凯迪网络])报道:

请问汪洋书记:何为“网络自治”?

记得汪洋书记在4。17会网友的时候,给广大网友提出了“自律”、“自治”的几点要求,对于“自律”,比较好理解,我也十分赞同,因为网络上确实有不少弊端,例如“谩骂成风”、“网络盲从主义”盛行等,这些不好的方面,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更需要网友“自律”。然而对于“网络自治”,我这个没读过几年书的耕田老哥却不是很理解,因此不免想多问几句。

幽壹想问一下汪洋书记:究竟何为“网络自治”?是不是指在一群人之中,找一些比较听话的去管另一些相对不怎么听话的?

另外,在“网络自治”的情况下,网民们能自行成立相应的组织吗?如果可以,那这种组织是什么性质?如果是政府旗下的外围组织,整天跟在政府后面摇旗呐喊,似乎就没什么成立的必要了,还不如直接成立“官管组织”,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直接管理网民。如果是民间组织,那么它的权力来源在哪里?它可以有什么样的权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组织会长或主席及其它管理人员将如何产生,是官方指定呢,还是实行真正的网络选拨?(如果是网络选取拨,如何保障它的公正公平公开?)

“网络自治”将以何种形式实行?对基于“网络自治”搞出来的“网友自治组织”,如果有网友不买帐怎么办?或如果有网友违返了该组织制定的相关规程怎么办?有没有制裁的机制与手段?如果没有制约手段,那自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有制裁手段,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手段?如何贯彻执行?是采用封ID或IP呢,还是采用网络道德审判?

“网络自治”看起来很美,但实行起来似乎就不是那回事了。我觉得,在谈“网络自治”之前,首先还是要尽早落实“网络民主”。两者的关系就如同果树与果实,如果果树都没栽下,又谈何摘取果实呢?没有“网络民主”,又谈何“网络自治”呢?有的只是“网络它治”或“网络官治”。

因此,我觉得如果真要搞什么“网络自治”,首先得尽快落实汪洋书记在会上提到的“网络民主”。只有“网络民主”得到践行之后,才能再谈什么“网络自治”。那究竟何时才能实现“网络民主”呢?(QQ:33079930)

幽壹

2008年4月28日晨于深圳

《美废“网络中立” 中国得利》(北京时间2017年12月25日 转载)报道:

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日前通过废除“网络中立性”的规定,不再明文禁止网络服务供应商优待来自特定网站的流量,引来批评。有评论指出,这将提供机会让中国等外国影响美国互联网的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在美国废除“网络中立性”的规定后,中国可以要求美国网络服务供应商利用这些影响力,限制美国用户能否看到某些对中国不利的资讯,以换取供应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权利。 

分析人士担心,取消了“网络中立性”的规定,网络供应商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允许或禁止用户到访特定网站(如竞争者或批评公司的网站),也可以加快或减慢用户访问这些网站的速度,控制用户看到什么内容,损害言论自由。

他们认为,这也会令小的公司无法与大公司竞争。因为大企业可向网络供应商付钱,取得较快的流量,小公司无法这样做,最终令消费者无法跟他们下单,因而结业。

苹果公司早前将数十个中国地区的VPN应用下架,被批评向中国网络审查低头。耶鲁大学学者傅楠(Nick Frisch)说,中国可以要求美国网络服务公司行使它们的影响力,遏止对中国不利的消息在美国网站传播,换取进入中国市场的权利。

他说:“中国当局曾多次提及‘网络主权’,他们从不对管理中国互联网的手法感到抱歉。”他说,中国改变它在海外的形象对自己十分有利,而且许多美国企业都十分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两者加起来,美国公司有很可能被说服,配合中方的要求。“这将不单影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这会影响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发展”。

谢选骏指出:文字突破时间限制,文字的普及造就了轴心时代,网络突破空间限制,网络的普及会造成什么结果?融会时间空间,贯通人类文明,其引起的连锁反应,将超过文字的发明运用所带来的效应的与后果。这就是我对“文字突破时间限制、网络突破空间限制”的思考。



【043、我看见早期互联网的历史】


我是1992年的时候在日本开始上网的。那时,网上仅有一些著名的新闻报道可看。中文的东西几乎没有。1993年,我看见了《华夏文摘》,一份简陋的报刊文摘。但是大家趋之若鹜。

1995年,全球人口中只有不到1%的人使用互联网。那时互联网还是令人新奇的新兴事物,而且大多数上网者在西方。一晃20年过去了,现在全球有超过35亿网民,几乎是全球人口的一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秒十个人的速度增长。

《早期互联网历史存档内容为何如此之少?》(BBC 2019年6月12日)报道:

2005年,还是学生的亚历克斯·图(Alex Tew)想出了一个赚100万美元的点子。

时年20岁的他正在天马行空地想怎么才能支付一个商科学位迫在眉睫的3年学费。亚历克斯·图担心自己的透支金额会迅速增加。于是他在便笺簿上潦草地写道:“如何成为百万富翁。”

20分钟后,他找到了自认为的答案。

亚历克斯·图创建了一个名为“百万美元主页”(Million Dollar Homepage)的网站。该网站的模式极其简单:上面是100万像素的广告位,以10×10像素为基本单位销售,每个像素售价1美元。你一旦购买,它们就永远属于你。售出第100万个像素时,亚历克斯·图就会成为百万富翁。至少,计划是这样的。

百万格子网站的科技创业之路

在亚历克斯·图花了50欧元注册域名并设定主页后,百万美元主页网站于2005年8月26日开通。广告商购买页面上的像素,并提供链接、小图案和少量文字信息,鼠标停留在广告商的图案上时文字就会显示,点击后就可进入链接的网站。

由于口耳相传和媒体关注度不断提高,刚一个月多一点,亚历克斯·图的主页广告销售就超过25万美元(14万英镑)。2006年1月,最后1000个像素在拍卖会上以38100美元(21500英镑)的价格售出。亚历克斯·图真的赚了100万美元。

创建近15年后,这个百万美元主页还在网上。很多客户,包括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旅游服务网站Cheapflights.com、在线门户网站雅虎(Yahoo!)和双人摇滚组合Tenacious D等在完成了一次性付费后已经打了15年的广告。该网站每天仍有几千名访客,这可能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现在,百万美元主页上的很多链接指向的网站都已不复存在——亚历克斯·图真的成了百万富翁。他现在运营着冥想和正念应用程式Calm。但他创建的那个主页也变成了另一种东西:一个记录早期互联网时代的活的博物馆。15年看上去可能并不长,但就互联网而言,就像是一个地质年代。在百万像素主页上,现在大约40%的链接指向的网站已经不复存在,其他链接中很多指向全新的域名,因為原来的URL已卖给了新的所有者。

百万美元主页表明,互联网早期的衰变几乎是无迹可寻。在现实世界中,比如,一家地方报纸的倒闭往往会被广泛报道。但在线网站的消亡通常都悄无声息,只有当点击的链接指向一个空白页面时,你才知道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大约10年前,我花了两年的功夫维持一个摇滚音乐博客和现在属于美国电话公司Verizon旗下的大型互联网先驱美国在线(AOL)的音乐频道。我编辑或撰写了数百篇现场评论、音乐新闻报道、音乐人采访和清单体文章。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吸引了海量用户,智能手机连接了我们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网络,上网成了一项不分昼夜的活动。

你完全有理由认为,如果需要证明花在那上面的时间,我只要用谷歌(Google)搜索一下就可以了。但你错了。2013年4月,美国在线突然关闭旗下所有音乐网站,以及数十位编辑和数百位撰稿人共同努力多年的成果。除了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保存的少量文章外,其余所剩无几。互联网档案馆是一个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盈利基金会,由计算机工程师布鲁斯特·卡尔(Brewster Kahle)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创办。

全球有一系列机构试图在人类互联网出现头十年最后的痕迹完全消失之前挽救出其中的一部分,互联网档案馆是其中最有名的。

南安普敦大学网络科学研究所(Web Science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常务所长达姆·温迪·霍尔(Dame Wendy Hall)明白无误地肯定互联网档案馆的贡献。她说,互联网早期的内容“如果不是这个档案馆,就一点不剩了。如果布鲁斯特·卡尔不创办互联网档案并开始保存,没有等任何人的许可,我们现在什么也没有。”

2013年,美国在线关闭旗下多个音乐网站,删除了多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报道——达姆·温迪说,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有保存书籍、报纸和期刊的经验,因为印刷品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互联网的诞生,以及它成为大众交流和表达方式的速度之快,可能让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出乎意外。从那之后,在很多领域,对互联网进行存档的尝试一直在尽力追赶。她说:“出版的所有地方报纸,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都不得不保存一份。”随着报纸从纸媒走向网络,存档工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网站和之前的报纸一样,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吗?

报纸存档也非常重要。报纸停刊或与其他刊物合并时,报纸也容易丢失。她说:“大部分报纸,我想都会有某种分类或存档。但如果不妥善存档保管,这些信息也可能丢失。”

试图对互联网进行存档有一个主要问题是,它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每一分每一秒,网上的照片、博客文章、视频、新闻报道和评论都会增加。尽管数字存储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对所有这些内容存档依然要花经费。“谁来出钱?”达姆·温迪问。“我们产生的东西比过去多得太多了。”

在英国,数字保存的工作部分落到了大英图书馆肩上。该图书馆有一个英国网络档案馆(UK Web Archive),从2004年开始获准收集网站信息。该档案馆的项目经理韦伯(Jason Webber)说,这个问题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大得多。

互联网初期,也就是留言板和网吧时代保留下来的内容非常少——他说:“不仅是早期的内容,互联网的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保存。”

“互联网档案馆是从1996年开始保存各网站的网页。那时距离第一批网页创建已经过去了5年。那个曾经从网络复制过来的时代已荡然无存。”就连1991年创建的全球首个网页也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在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上看到的页面是一年后制作的副本。

在互联网诞生后的最初5年里,很多时候在英国发布的很多内容都以.ac.uk的指定代码域名结尾,表示是学者撰写的学术文章。直到1996年,随着商业网站的数量开始超过学术网站数,互联网上才开始出现更多的综合性网站。

大英图书馆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网站领域系统搜寻”,以保存在英国发表的任何信息。“我们努力把所有内容都存下来,可我们一年只能做一次。但大量网站的储存量上限被设置为500MB,这可以涵盖很多小网站,但是你只能存几个视频,很快就会达到上限。”然而,像BBC新闻这样的新闻网站确实会获得较多次数的系统搜寻。韦伯说,大英图书馆尝试尽可能全面地保存英国脱欧、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一战100周年纪念等事件的信息。

韦伯说:“我觉得我们对一切都会失去的认知非常低。数字世界短暂无常,我们看着手机,其实还没有思考,手机上的东西就变了。不过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很多东西。”

但韦伯说,像大英图书馆这样的机构只有权收集可公开浏览的内容,数量更大的重要历史和和文化数据存储在人们自己的档案中,比如硬盘。但我们很少有人把这些留给后代。

“大英图书馆保存了大量个人之间的信件。有政客之间的往来信件,也有情书,这些东西对一些人来说真的很重要。”

档案馆知道保存报纸的重要性,但对网络内容的出现却反应迟钝——我们以为自己发表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会永远存在,只需要敲一下键盘就能看到。但最近,具有开创性的社交网站MySpace(曾经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网站)最近丢失了大约12年的音乐和照片。这表明,即使是存储在最大网站上的内容,可能也不安全。

即便是搜索巨头谷歌的服务也不能幸免。谷歌试图与Facebook抗衡的社交网络Google+于4月2日关闭。但是否所有用户都备份了发表在Google+上的照片和记忆?

韦伯说:“把照片放在Facebook上并不是存档,因为有一天Facebook也会不复存在。”如果对网络的暂时性有任何怀疑,花几分钟浏览一下百万美元主页。它证明了我们的网络历史会消失得有多快。

数据丢失还有另外一面。达姆·温迪指出,不把新闻网站上的报道存档可能会造成片面的历史观,比如,新政府选择不保存有关自己的负面报道或档案。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数字人文学科教授温特斯(Jane Winters)说:“一旦政府换届或半官方机构重组,网站就会被关闭。或者看看竞选网站,其本质上就是临时性的。”

有时候,网站消失是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发生的,比如国家本身的诞生和灭亡。她说:“南斯拉夫(Yugoslavia)就是这样。yu曾是代表南斯拉夫的域名,但南斯拉夫解体后,这种情况随之结束。一位研究人员正在尝试恢复南斯拉夫解体前的内容。”“政治常常与技术紧密相连。”

也许有一线希望。“我是研究历史的,我们一向要克服历史记录中的空白,这些空白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根本不知道。”达姆·温迪·霍尔认为与物质世界也有相似之处。60年代末,15岁的她作为观众参与了BBC的音乐节目《流行之巅》(Top of the Pops)的录制。节目在圣诞节那天播出。“电视开着,我母亲说‘你在那儿!’但我错过了。后来我去了BBC,想得到一份拷贝。他们把它录下来了。可我从来没看到过。”

谢选骏指出:我是1992年的时候在日本开始上网的。那时,网上仅有一些著名的新闻报道可看。中文的东西几乎没有。1993年,我看见了《华夏文摘》,一份简陋的报刊文摘。但是大家趋之若鹜。1995年底“视窗95”开始售卖,使得电脑操作相对容易,于是我也开始上网,那时候网上的资源不多,但是错误却多,虽然如此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深入改造了人与社会。我发现许多论坛兴灭无常,于是我保存了自己上网的多数记录,但在此基础上开始写作《谢选骏全集》。——1、我把自己已经发表过的著作扫描,变成电脑文字,然后张贴上网。2、我花钱请人把自己的手稿打字成为电脑文本,然后结集出版。3、我用电脑进行新的写作,用“义工”的概念在网上张贴。4、事实上,我的这些工作全是无偿的。因为我在1996年信了耶稣,决心像他那样对待生活。由此,我不仅看见了早期互联网的历史,而且深深参与了早期互联网的历史。



【044、一切理论都是某种“主权要求”】


谢选骏《思想主权——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Sovereignty of Thoughts——A Concept that Terminates Western Thinking Since Descartes)写道:

中国对世界主要贡献是其“连续政治传统”(万国时代加帝国时代)及其“完整的历史记载”(先秦史记加二十四史),其余的五大发明(四大发明加科举制度)和文学历史,不过是政治历史的附加产品,而且主要是在帝国时代完成的(正如先秦的主要成就是诸子百家)。现代中国思想的绝境就在于:只有外来思想,没有本土权能,更无自己的主权要求;没有本土权能就没有科学,没有主权要求就没有宗教……于是连流行中国的外来思想也流于“空疏”,流于“虚伪”,流于“理论脱离实际”。

仅仅承认思想的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承认“思想主权”的存在。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主权,“思想主权”不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国家主权,而且还创造了各种科学和艺术,各种道德和宗教。“思想主权”甚至创造了人自身,这不仅体现为“上帝造人”,也体现为“人的进化”。“思想主权”的存在,保证了人和宇宙的互通,使得人可以认识宇宙,使得宇宙也能塑造人。同时,作者还用“你答故我在”取代了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因为你我他同在思想主权之下。“思想主权论”的提出,是对笛卡儿以来西方思想的终结。

(061)

“选择生命的道路”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但为什么人们选择的道路最后却如此不同呢?这是由于思想主权的不同分化所致,还是由于人们对思想的不同反应所致?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伪”是人心的思想,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判断;“证伪”就是人的上述思想与判断,也就是说,“证伪”其实就是“证实质疑”——质疑在先,证实在后;观察理论先于观察、思想先于行为。

(064)

政治哲学,也可以叫做“用政治术语表达出来的哲学”;而用“用哲学术语表达出来的政治”,其实就是“主权论”。

理论是意志的面具,而意志则是处境的机能;因此在本质上,理论也属于生存处境的奴隶。

(065)

“主权”是政治概念,“本体”是哲学概念,“神灵”是宗教概念——它们分别是“近代”(“主权”)、“中古”(“本体”)、“上古”的思想主流,其中当然不排除“复古”、“反动”、“逆流”的方向和运动……因为文明是具有周期性的生命现象;但是“思想主权”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思想主权”具有全新的功能,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整合者:主权国家论、哲学治国论、神学政治论、科学技术决定论——共同发现了“思想的主权”;思想的主权的直接先驱是1987年发表的“文化本体论”。

(066)

思想的主权兼容信仰与科学,其途径是把信仰与科学都看作“思想的有机成分”,为建立一个精神融合的世界搭建平台——传统上对于上帝的理解可以与科学融合起来,不仅与过去的科学融合起来,也可以与未来的科学融合起来:既然传统宗教本身就有那么众多的歧异,又如何要求科学与它们完全一致呢?重要的是,开出一条道路,让这些思想获得融合的可能。这路,就是思想的主权。

井底之蛙没有见过“世界”,只是由于生命的短促;理性记忆没有见过“奇迹”,只是由于时空的限制。如果忽略了“内在的光”,生活就是如此贫乏。

(109)

每一种“哲学”,其实就是一门“语言”;理解它的难度,不下于理解一门外语——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所产生的理论或概念,完全是自在的,是自说自话的,就像一门语言的所指那样约定俗成、但却充满了能指的霸气。

哲学不是思想,但它伪装成为思想;哲学仅仅是“说思想”,但却冒充自己“是思想”(“主观唯心主义”)甚至“是世界”(唯物主义)、“是上帝”(“客观唯心主义”)……

(110)

理性的分析,经常是一种文饰,甚至是文过饰非,对于了解真相、解决实际问题,似乎毫无助益。

“理性主义”就是“用语言把思想描述出来”;“直觉主义”就是“承认语言无法表达思想”,于是就被称作“反理性主义”——但是,“反理性”是不可能构成“主义”的,因为真正的“反理性”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理性主义是“商人的思想”,直觉主义是“英雄的思想”——但英雄也会做生意,否则就无法功成名就;商人也会铤而走险,否则就无法满载而归——理性与直觉,其实是互相渗透的;它们都服从思想“意图获得主权”的那种需要。

(251)

“宇宙膨胀理论认为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宇宙是由比原子还要小的‘种子’在转瞬之间爆炸、膨胀而成的;‘宇宙是由来自一个世界的黑洞孕育产生的’这一个观点’,自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说’以来,科学又一次来到了革命性巨变的边缘。”谢选骏指出:由此可知,科学只是人类的思想,而不是什么客观的真理。

(252)

思想决定事实:“在分析文明形成的过程时会发现,正是那些不可思议的、传奇般的事件构筑了整个文明史;历史中,凡是表象、虚幻的一面总是比真实的一面起到的作用更重要。”这是因为,“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只受各种形象的影响,只有形象会使他们感到害怕或受到吸引,从而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所以脚夫班的头子大声喧哗说:“奴隶创造历史”、“傻瓜干成大事”、“愚公能够移山”、“卑贱者最聪明”、“读书越多越反动”。

“不同傻子争辩,否则就搞不清谁是傻子了。”

谢选骏指出:最后的结果就是傻子们占领了全部的舆论阵地。因为,“一切理论都是某种‘主权要求’”!



【045、宇宙的传感器】


《传感器入侵数字宇宙》(PRESS RELEASE April 09, 2014)报道:

第七份年度研究揭示,到2020年数字宇宙将增长10倍;带传感器功能的“物件”产生的数据占10%。

“充满机会的数字宇宙:丰富的数据和物联网不断增长的价值”,通过IDC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无线技术、智能产品和软件定义企业的出现,是如何在全世界急剧增长的数据中扮演核心作用的。相应地,由于物联网,数字宇宙每两年翻一番,2013年到2020年数据量将增长10倍,从4.4万亿GB到44万亿GB。 

视角:

数据宇宙的信息量会填满一堆* iPad Air平板电脑,它们连接起来的长度超过2/3月球距离(157,674英里/253,704公里)。到2020年,数据总量将填满6.6个这样的堆栈。

现在,平均每个普通家庭每年产生的数据量足以装满65部iPhone手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318部。

今天,假设一字节的数据是一加仑水的话,仅十秒钟就会有足够的数据填满一个普通房子。到2020年,这一过程将仅花费两秒钟时间。

物联网包含数十亿日常物件,它们配有独特的标识符,具有自动记录、报告并接收数据的能力。例如,鞋中的传感器可追踪你跑步的速度,或者一个跟踪交通模式的桥梁。根据IDC的数据,现在可联网设备或物件的数量正接近2000亿,其中7%(140亿)已经能够连接并通过互联网通信。这些连接设备的数据量占据今天世界数据总量的2%。IDC现在预测,到2020年,连接设备的数量将增长到320亿部,占据世界数据总量的10%。

物联网还将影响数字宇宙中的大量“有用数据”——那些可以被分析的数据。

2013年,数字宇宙中仅22%的信息被视为有用数据,但实际上仅有不到5%的有用数据得到了分析,在数字宇宙中留下像黑暗物质一样被丢掉的大量数据。到2020年,由于物联网带来的数据增长,所有数据中35%的数据将被视为有用数据,但是否利用这种数据将取决于企业。

这一现象将带来与客户互动的崭新方式,简化业务周期,减少运营成本,刺激并为企业带来数万亿美元的业务机会。反过来,它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因为企业寻求管理、存储并保护这种体量庞大并且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例如,IDC估计,数字宇宙中40%的数据需要一定水平的保护,从提高的隐私措施到完全加密的数据。尽管如此,这些数据中仅有一半(20%)实际上受到了保护。

其他重要发现:

新兴市场产生更多数据:目前,数字宇宙中60%的数据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等成熟市场。但是,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会翻转,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在内的新兴市场将占大部分比例。

数据增速超过存储:全世界所有媒介类型的可用存储容量(未使用字节)的增长速度比数字宇宙增速要慢。在2013年,可用的存储容量可以容纳数字宇宙的33%。到2020年,能容纳的数据量不足15%。幸运的是,世界上大部分的数据是暂时性的(如Netflix公司或Hulu Stream, Xbox ONE游戏互动,数字电视),无需存储。

与云有关的数据将翻倍:2013年, 数字宇宙中只有不到20%的数据与云相关。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翻倍至40%。 

消费者产生数据,但企业对此负责:数字宇宙中三分之二的数据由消费者和员工产生或捕获,但企业对数字宇宙中85%的数据负责。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社交和移动化趋势,数字宇宙增长有巨大潜力,企业有更多机会对新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并从已经拥有的数据中获取更多价值。简单地说,所有类型的公司都将转型成软件定义企业。这一转型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艰巨的。 IT部门必须围绕现有基础设施按下重启按钮进行创新,同时做好自身的定位,潜入第三平台计算的未来。”

“数字宇宙和物联网发展齐头并进。随着传感器连入互联网,它们生成的数据对业务的各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动着原有产业的转型。传统存储服务将升级到新的水平,更具弹性和包容性,以更好地支持数字宇宙,这只能在软件定义的环境中得到保证。”

……

谢选骏指出:这些传感功能其实都是人的思想延伸。因为人是宇宙的传感器。所以作为宇宙的传感器,人只是思想或思想主权的载体——而人也就并非“客观地认识世界”,人只是“感受世界并思考世界”。



【046、语言是记忆的载体】


《只要40秒就能改善记忆的方法》(BBC 2015年11月17日)报道: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看到或听到了自己心仪的内容(包括电影的桥段、搞怪的笑话或动听歌曲),但没过多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你无法清晰地回忆起这些内容,脑海中只留下了碎片化的图片和断断续续的句子,有的人甚至干脆忘得一干二净。即使是亲眼见到电影明星这样令人难忘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很快彻底忘却。

其实,可以通过一种很简单的办法来巩固这些记忆。根据萨塞克斯大学的克里斯·博德(Chris Bird)的一项研究,只需要花上几秒钟的时间,然后再增加一些想象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博德最近让一些学生躺在脑扫描仪下观看一系列YouTube短片(包括邻居之间相互开玩笑的内容)。在播放完一部分视频后,他给这些学生40秒钟的时间,让他们在脑海中回放这些场景,并自己描述一遍刚刚的内容。而另外一些视频播放完毕后则会直接跳到新的视频。

只要自己描述一遍事情经过,等到一个星期或更久之后,人们对细节的记忆能力便可提升一倍。结果发现,只需要自己描述一遍事情经过,即可在一个星期或之后的更长时间内大幅提升记住此事的几率:平均而言,他们记住的细节会增加一倍。

另外,大脑扫描也显示了记忆强度:当他们在描述视频时的大脑活动与其观看视频本身时的大脑活动非常接近时,学生似乎就为之后的回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或许说明他们在描述这些场景时努力想象了很多细节。学生们有可能将这些事件与其他的记忆联系起来;例如,一个学生将短片里的一个角色比作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这便瞬间提高了他的记忆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记住某件事情,只要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并且有意识地选出其中最生动的细节即可。博德认为,这一发现或许对法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需要精确回忆事发经过时,这一发现或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击事故或犯罪现场。”他说,“如果目击者在事发后尽快回忆整个过程,他们的记忆就会得到极大的巩固。”但如果你想要记住那些值得回忆的时刻,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起到帮助。

谢选骏指出:常人都知道“语言是文明的载体”,却不懂“语言是记忆的载体”——换言之,语言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载体”,语言也是个人记忆的载体。这是因为,“描述”是基于“理解”,而“理解”有助于“记忆”——记忆实际上是把现象放进了语言的容器。因此,通过描述来加强记忆,其实也包含了一种危险,那就是在描述的过程中把记忆扭曲了,扭曲成自己所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在“目击者证词”中,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没有两个目击者的证词是完全一致的!

附录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谈一谈汉语是什么样的语言》(人文历史 2018-6-19)报道: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

语言的特性就是文明的特性。

汉语,是唯一的原生语言,是全方位高出西方语言一个维度的语言,是最先进最美丽的语言,没有之一。(最先进是因为维度更高,最美丽是因为维度高所带来的承载力高,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首先,汉语不难。中国人都熟练运用这个语言数千年了,难么?西方人也有不少熟练掌握汉语的,难么?

汉语难,不是傲慢和懒惰的西方人浅尝辄止激流勇退后给自己找的华丽的借口,就是中国人沾沾自喜以掌握世界最难语言为傲下自卑的外衣。

汉语是只要想学只要热爱华夏文化就可以学会的语言。

英语简单,一样有多少人考试不及格?一个道理,在人,不在语言。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汉语是现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一直发展到现在数千年了。这是进化啊。是在大历史大国土和大人口体量下,大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下的进化,是进化。可能越进化越繁杂晦涩难掌握?

人是有惰性的,总会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选择更省力和效率更高的方式,数千年大人口下的无数个筛选。不可能专门选择效率最低最吃力的选项吧。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那么,汉语为什么先进。

声音、书写、稳定性等等,全方面的高一维度。

是全方位的高一个维度。

是维度差异。

不是几十和几百甚至几万的量的差异,是质的差异,是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是莫尔斯码和水墨画的差异。

我认为汉语是二维的,英语是一维的。

[声音]

汉语音域广。元音辅音再加上声调,极大的扩展了音域。就是说“合法声音”汉语更多。英语不过是20元音20辅音四百个声音,日语五十音图清浊音百十来个。汉语23声母35韵母加上四声。3000多个声音。这就可以选择了,选择其中更优质一部分,舍弃一部分难发音的。那么合法声音也有一两千个。而合法的多,可选择的多。所以汉字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

那么声音多有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读的速度快。一个汉字电脑里是两个字节,如果用电脑合法的01表示就是十六位的数字,得读十六下才能抵得过一个汉字发音的时间。

日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日语保留了部分汉字,以汉字做词语的区分,但读音还是平假名,所以一个汉字的读法大多都是两三个平假名组合成的发音。就是因为他们声音少。

尤其是在常用字和数字上面。越常用的字,越要单音节,越要容易发音,那么日常过程中才越方便。而英语,可选择的单音节就少,那么分配的就不那么完善。

比如数字,肥唔、瑟克斯、哎特,依莱温。多费劲。而九九乘法表读的就很顺口。

单音节带来的就是发音速度快,读的快有什么好处,那就是传递信息速度快,更是思考的速度快,因为思考就是自我的对话。你读的越快那么你思考的越快,那么单位时间内,同样的一生中你阅读的知识越多。

而群体内传递单位个体的思考速度都快,加上人口体量由远高于其他国家。那这个群体里的知识和思想的进化速度是爆炸式的。

当然,这个咱们逾期寿命貌似比他们还高。

所以中国古代发明辉煌,很正常的事情。

而声音少,必然复合音的词多,所以重复性大,所以“罗嗦”。所以你看西方人包括不限于英语国家的人,那说话连珠炮似的,快赶上相声的贯口了,不累吗?

而声音多的另一方面就是。可选择的多,这里不光是单音节的选择,更是效率的选择。可以选择出发音时更省力的声音,舌头、嘴唇、口腔组合起来更省力的声音。

所以一些需要张大嘴使劲费力的声音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舍弃掉了。

例如,“谁”(shui)(shei)。第二种明显是第一中发音的惰化版本。这还是现在进行时的声音惰性的演变。历史上很多声音都是经过筛选进化后,选择那肌肉最省力的声音留了下来。因为可选择的多啊。

还有一点就是,你可以回想一下声母韵母表,不是所有的声母韵母的组合都是“合法声音”。很多组合发音效率低更费力就没有了。

所以,初学英文的时候,老师怎么说的,张大嘴张大嘴,使劲,舌头要怎么怎么动。说汉语有这么费劲吗?

总结一下,咱们多了四个声调的维度,极大的扩展了声音的选项数量。

[书写]

老有人说,看人家英文多简单,几个字母一下午就学会了,你看看汉字多难。有几千个字。

汉字、英文。不是这么对应的。

对应英文字母的不是汉字,是笔画。

对应英文单词的才是汉字和汉语词汇。

汉语是八个笔画横纵二维度组合出来的承载意义的汉字,然后由汉字横向一维度组合出来的词汇。英语是26个字母横向一维度组合成的承载意义的英语单词和单词与单词再组合成的复合词。

是的,对应26字母的不是数千汉字,而是八个基本笔画。你会数千汉字就基本掌握汉语了,你会26字母你读得懂英文?

汉字的书写是二维的,是纸面的最大维度。

书写上的多出的这一个维度,带来就是词汇量的极大扩充。这是汉语承载力的体现。

众多的复合词(汉语词汇)让汉字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汉字确切的说只是一个个“词根”一个个独立的基础含义。而更深层的含义扩展可以交给词汇来完成。

这就减少了记忆量。是的,汉语比英语记忆量低太多了。汉字2500基本足够一生所用,足够科技文章科技研究了。英语单词有多少?80W?300W?不知道。

字数少的好处是什么?记忆量低,更是重复率高。重复次数多代表着复习次数多。什么东西都是越使用越熟练的,字也是。用的越多你越熟练越不容易忘记。

这是记忆方面,还有就是阅读方面。

和发音一样,用的字越少,加上汉字都是单音节的,而英语单词只能追加是多音节单词的。所以同样一个内容的文章,汉语版本的字数肯定比英文版本的要少得多。再加上每一个汉字和单词之间音节的差距。导致汉语版本字数最少,音节最少,阅读最快。再再加上汉字字根字根的扩展性,和历史厚重的文化。所以承载的内容是庞大的。很短几个声音的几个汉字所承载的可能是一大篇幅的英文故事,而这个在汉语中很常见。这是类似于编程里封装方法的方式,而华夏的历史文化传承则是一个“公共方法库”,在华夏系统下人们日常交流活动中随时随地的调用方法库,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方法名而已而对方则清楚知道了你的内容,这样再再再一次极大的提高了汉语的效率。

组词方面,汉语的字词之间的关系就好似生物里的“门纲目科种属”。一层层的往细分的修饰和扩展。

“门”:门框、门板、门把手。木门、铁门、双开门。

同时这也代表着逻辑更清晰。

猪、肉、猪肉。

pig、meat、pork。

明显汉语逻辑更清晰。那么这样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呢?

外国专家牛X哄哄。因为普通老百姓连他们专业基本的词汇都不会读不认识。一些行业的专业单词都是一本本字典。

而中国专家,老百姓什么字没见过,连在一起不懂也会读啊,而且蒙的也能蒙个差不离。

英语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太长了。只能减少复合词,常用的方面只能创造新词来避免过长,那么增加了的是记忆量和熟练度降低等。

或者大量的使用缩写,而这几个词首字母拼在一起,让猜谁也猜不到。这个辨析度,这个记忆量。

这其实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知识垄断。

以两千多常用字为基础的汉语环境来获取新的知识是快速的,门槛低的,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以中小学的汉语基础网上找视频找资料一样能学习入门。

但是英语环境呢?海量的字典般厚度的专业词汇,数量多单词也非常长,这一串单词放在你面前没人告诉啥意思你就是不懂,哪怕懂也不如汉语这般有逻辑性,更清晰直观。

这就让英语环境下获取跨专业的知识的门槛提高了,甚至让很多人没有进入其它专业领域的机会,或者让“专业知识”无法更快速有效的扩散甚至根本就无法扩散出去。

而提高了进入门槛,提高了专业人员的培养成本和培养周期也无形中提高了社会整体的人力成本。所以为啥中国人力成本更便宜,更具有竞争力以及短短几十年崛起这样快速?汉语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中文环境下获取新的信息的速度太快了。

对了,逻辑方面吐槽一下。

有的朋友说,看人家英语多准确,一个个单词的定义都是最精确的,什么拉丁文是最严谨的语言。棒棒哒什么的。

记得某一年,中国羊年春节,老外就沸腾了,他们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个“羊”字,山羊?绵羊?大尾巴羊?

还就是一个uncle(拉丁语avunculus)代表什么?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这玩意叫做“严谨”?

打那边来一个grandpa和一个grandma,打这边来了一个uncle和一个aunt还领着一个brother和一个sister……这几个单词就囊括了各种亲戚了吧。

中国这翻译还没说“表”和“堂”的关系呢。全算下来,加上古代的各种称谓。一页A4纸打的完么?

不同维度下谈“最严谨”没啥意义。汉语的承载力和地位不是拉丁文和英语能比的。

汉语是严谨的,同时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在发“喉”“牙”“舌”“齿”“唇”这五个字的时候,你的发音位置在哪里?

英语是指向性语言,就是先做一个含义,然后创造一个编码去指向那个含义,了解电脑或编程的可能会了解这个指针的概念。

而汉语的汉字本身就是有含义的。他是含义描述含义。自然承载力就强了。

当然这种逻辑关系不光体现在汉字与汉字的组词上面。也有部首组成汉字的过程中。

例如“月”,古代书写的过程中“月”“肉”不分,所以现在月字旁的汉字大多有肉的含义,就好似:胖、肥、膀、腿等。

(书写过程中“肉”字旁变形成和“月”字旁一样,但右侧的“月”字旁还表示“月亮”,例如朝、潮、阴等。)

或者元素表金字旁、石字旁、气字头等汉字对应元素的形态等等。

总结一下,汉语的书写比英语高一个维度,从而带来了组词的时候也多了一个维度。这一步极大了增加了汉语的承载能力、扩展能力和逻辑能力。

[阅读]

汉字的书写二维的,是一个方块,特征更明显。看到轮廓大脑就足够“猜”到是哪一个字了。而英文是一维度的,只能追加,不考虑记忆量和熟练度的影响的阅读反应速度的情况下。一长串单词的分辨效率上是低于汉语的。

声音上也是这样。汉语音域广,筛选中会选择声音之间特征区分明显的保留下来。所以现在人工智能的对语音分辨上,对汉语的分辨是更容易的。而英语等声音少重复性高的,特征相对于汉语是模糊的。

这也是抗噪性,就是嘈杂的环境下你大喊出来,另一个远方的人更容易区分汉语而好于英语。

除了抗噪性,还有一方面是抗损坏性。就是说一个汉字写纸上,你撕去一角,不影响你辨析出这个字是什么。甚至撕去一半你也有可能猜出是啥字。只要不是某一个部首完完全全的丢失掉,斜着撕,都保留一部分那完全可以猜测到是什么字。当然英语单词丢失一半字母……丢失两三个字母也是不可想象的影响了吧。

另外,汉语虽然是表意文字,但也有很多表音成分,汉语九成的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英语虽然是表音文字但是也有表意的成分在,有词根有演化规律有历史传承。当然表音上也有无数的“特例”让你不看音标都不敢读。

语法方面,汉语有语法吗?有,自然有的,各种使用上的习惯都是语法,但时态、语态、什么阴阳、单双、人称的变形则是没有了。

汉语以前也是有各种时态语态的,但现在我印象里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了”表示完成时。

汉语以高承载力,清晰的逻辑,并不需要各种变化变形来达到降低记忆量同时扩展承载力的目的。尤其是造纸术之后,极大的解放了汉语的书写,让“惜字如金”“一字一意”变得不那么紧迫和必要了。

而英语等一维语言,它们逻辑不清晰,承载力低下,让它们需要各种变形来不断地表明时态、语态、主语的群体数量等等。

总结一下,汉语的读音和书写更容易辨析,更适合未来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交互。

[稳定性]

稳定性就是决定性重要的了。

是华夏得以是华夏的基石。

天下合久必分但分久必合。就需要一个粘合剂。我第一句话就说了,语言是文明的载体,语言不断那么文明的交流就不断,那么总会有一天是可以再一次统一的。

而如果语言断了,那么交流中断,就是两个独立的文明发展了,就是两个历史乃至两个国家的发展了,那么两个文明之间能有什么关系?吞并与被吞并。

世界是很残酷的,文明更是,就是丛林法则,就是打压与毁灭,就是融合(吞并)其他文明和被其他文明融合(吞并)的关系。被吞并的结局是什么?就是死了。消失不见。历史上消失的小文明数不胜数,什么也没留下。像七擒孟获好歹还是有记载的,孟获那早亡国灭种没历史断文明了。更多的就是消失了。

为什么汉语是稳定的。是因为以汉语为基础为模板你造不出一个新的语言。是因为汉语足够的先进也足够的精致。(好吧,有朋友提过个西夏语,这个算奇葩吧 = =!)

而以类似英语为模板的是很容易造出语言的。无非是几个字母呗,多一个少一个的,单词上替换几个字母或写法,久而久之就是一个全新的语言了。

一方面是他们和发音挂钩更多,一方面是他们那种指向性的“密码”语言和含义的关系结合度太松了。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古代交通不发达交流不发达,一个个聚居地是很容易发音变形的,直接导致书写变形。然后就是交流中断。

而领地的领主是乐意看到这个现象的,交流中断可以让领主更好的控制领地子民,增强对领地的掌控,因为他们(领地子民们)出不去了,出去就是文盲就是聋子哑巴。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众多小国,而且相互碾压,战争不断,就是没有怎么统一过。天下分久必合在华夏这里是常态,在其他地方就是很特例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人很自信,尤其对学语言很自信。一说就掌握好几国语言。其实本质上同宗同源,只是书写读音不一样。性质和使用习惯是相近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相当于你会了好几个省市甚至隔壁乡村的方言一样。

这里秦始皇赞一下,秦始皇是伟大的。

那么有人说了,咱们出了一个秦始皇,而西方也出一个“秦始皇”不就统一了?

但随着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变形和割裂,他们的国土早晚还会分裂,除非隔三差五的来一个“秦始皇”。

这里插一句题外内容。

西方各个小国相互碾压,文明的之间相互融合和割裂,联姻和战争,领地之间的交换等等。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从血统上到语言和历史上,他们各个小国的差异不大。

我说过,任何一个文明或者国家都要有一个“界”,只有排他的,才能确定自身在哪,才能自身才稳定,但前提是怎么区分你我。

就好似你有一个院子,没有院墙,那你院子在哪里?只有有了院墙,你才可以选择是排除对自身不利的因素和有选择的吸收其他文明好的营养来补充自己壮大自己。

他们差异不大,而且西方渔猎文明,注重个体主义,不管是从生产结构社会结构还是语言等,也都是发散和不稳定的。

他们的“界”在哪里?

宗教。他们有一个稳定的一神的宗教。甚至教权凌驾于皇权。

或者说,他们各自渔猎远航等,生存风险大,现世生活不稳定,那么精神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基石。

而咱们这里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血统区分,也有“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当然这是古代外族入侵华夏来找的合法性借口,但也侧面翻译了语言和文化的一个界限)。

所以,咱们自古宗教就没怎么起来过,稍微起来的几次也都被皇权给灭下去了。因为咱们不不需要呀。

稳定的文字代表稳定的文明稳定的民族。所以不需要精神世界里也搞出来个什么稳定的神,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解放了精神世界,可以更开放的看待世界,更开放的思想。

可以琢磨琢磨中国古代的那些著作那些哲学,与西方比呢。

通俗点的就是,同样是打仗,咱不说参与的人的规模多少,咱们这出了多少兵书,从战术写到战略写到军事哲学。

我个人想到一个思考方向,就是说汉字是二维的,就好似中国的绘画也都讲究“留白”,包括太极生两仪开始的中庸平衡之道。咱们这是有两极中间的部分的。

而西方,语言是一维度的密码语言,非左即右,是不是也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的非黑即白或者零和游戏的思想等呢。

总结一下,汉语的稳定性让华夏得以是华夏,可以传承数千年。

我认为汉语是二维的,英语是一维的。是 *.jpg的图片和010110文件源码的差别。

纸上一条线就是一维,而线外边的世界,那条线就懵逼了。

或者类比三维二维。

就是说高维度可以轻易描述低维度的东西,而低维度永远无法描述高维度。

类比三维二维就是。

一张桌子上放一张纸,就是二维。

但一张纸描述一张桌子。别画示意图,或者什么透视图,桌子后面呢?永远无法做到。

高维度描述低维度是可行的,甚至美化。

英语版本的诗歌,有网友恶搞的给翻译了数个不同形式的中国古诗的版本,准确而优美。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网友恶搞了普通翻译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五言诗版、七言绝句版、七言压轴版等)

而汉语的随便拿出一段歌词。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怎么个翻译?意思解释清楚得多少句子?几句话能翻译过来?

还记得以前有一个电影的截图,英语版一个女的一直骂一个“bitch”。然后汉化组给字幕写了十几个不重样的翻译。

这里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看外国原声电影,盯着中文字幕看外语电影,基本没压力。而反之则不同。

这就是因为汉语的包容性(字更少),辨析度高(方块字),音域广(发音短读得快)。

反之汉语版英语字幕要想做到恰当舒适的读字幕效果(更加的减少字)那失真的更大。

就这样压缩失真,咱们几个字他们也能给翻译出两行来。

最后给英语正正名,文明的特性是基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他们是群岛是渔猎是个人主义是主张分羹的权利。因为他们人口少而且不固定居所,渔猎贸易海盗等等,遇到陌生人需要极快速的建立起沟通。所以,他们不可能用中文这样的文字。虽然我一直说中文不难,因为一系列的优越性而变得很容易,但是不可否认初见面就建立起沟通中文确是不如英语更有效。你说“A”我说“A”,你说“甲”我说“甲”。明显汉语门槛更高一些。我不否认汉语的全面的维度压制,但在全球村在地球各个文明碰撞交融之前,对于每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不同的文明来说,相对于他们各自的“小世界”来说,他们的语言就是最适合他们文明和他们生活方式的语言,就是最优秀最棒的语言。

补充解释下:

1、解释下为什么西方人认为汉语难。

除了懒惰和傲慢的主观因素之外。维度差异是更主要的原因,这里是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基于生活方式的思维习惯的差异,也是历史的厚重。

如果一个日本人学习中文,肯定比一个德国人学习中文感觉更容易。

同理一个德国人学习英语也肯定比一个中国人或日本人学习英语更容易。

这是和自己母语相近程度的感觉,起点位置不一样,你去你家门口小卖铺肯定比你去隔壁村子的小卖铺更近。

但,我的“中文不难,甚至是更容易”的观点是刨除一切思维方式和文明历史差异后的判断。汉语的容易是基于汉语的维度更高、汉语的原生语言、汉语更先进来说的。

是两张白纸下的比较,而不是一个日本人学英语和一个德国人学英语之间的主观感知的比较。

2、解释下什么叫做原生语言。

这是个我看天涯某小姐姐(何惜雪媚莲花)的帖子了解到的观点。在不断的完善这段小文的情况下,将这一句加到了最前面。

这个观点是。原生语言是相对于次生语言的。

原生语言是基于统一的绘图形成的统一的图文字,然后再有统一的发音。

而次生语言是一开始存在文字,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文字泯灭,是基于统一的发音来创造一套记录发音的文字,音文字。

这个过程,其实是降维了(文字承载含义到仅承载声音)。所以我将“汉语,是唯一的原生语言”这一句话加了进来。

这一句话的原帖转自: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1113820-1.shtml(《中文——地球文明的唯一代表》第一章:字母文字是断裂的文明的伤痕)小姐姐详细的阐述了字母是如何产生的。

3、解释下为什么我说是“唯一”的原生语言。

仅仅是我个人对埃及、玛雅、苏美尔等存在的怀疑态度。“未解之谜”“外星人创造”太多了,等解开了,等解释通了再说吧。

4、解释下“语言”和“文字”。

我的理解,没有文字的语言与野兽间的吼叫何异?没有文字的语言根本不是语言。抛开文字说语言有数万年之久,树上的猴子也有示警的吼叫,这算语言?算的话到底是数万还是数十万年之久?这有意义么?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本质上是“文字”是承载文明的“主要”载体,只不过语言包括文字,当然也包括其它。

文字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你爷爷会捕鱼,你爷爷教会你爸爸,你爸爸也会捕鱼了,但是你爸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没了。那你就不会捕鱼。

而如果有文字,你爷爷会捕鱼,你爷爷写本书将捕鱼技法记录下来,那你爸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没了你也可以通过学习文字记载的知识学会捕鱼。

人是脆弱的、生命是脆弱的,口口相传的知识是不稳定的。只有通过用文字在一些载体上记录下来,那知识才能更稳定的传承。这就是文明的“载体”。

而文字载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知识记录和分项的难易程度。

石刻能刻几个字?竹简是用车拉的真真的又贵又重,绢帛老百姓谁能用的起。

所以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对人类的意义才是伟大的。他让知识可以更廉价、更稳定的记录和分享。

当然,由于一脉相承,中国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书写习惯就是竹简的使用习惯。右手写字,左手展开竹简,那只能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书写,哪怕时隔数千年,哪怕现在大部分改成更方便的自左而右的横写,春联、牌匾等也还是数千年前的使用习惯,这,就是历史的厚重。

5、解释下数学语言、物理语言、化学语言、计算机语言和英语。

前几者是用的英文字母做符号来组成的公式。但也仅仅是借用了符号而已。这个符号改成韩文符号、日文符号、阿拉伯文字的符号,只要还放在那一个位置,并赋予相同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的含义。那么就仍然没问题。甚至直接用各种语言描述其逻辑关系不借用任何符号,一样可行。

这是不受影响的,它们的内在逻辑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的逻辑,它们不具备人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已经和那个日常交流的英语语言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不必要看到它们都是英语字母的,所以就是英语的了。你会英语不见得会数学公式,同理你会数学公式不见得要会英语,更同理你不用英语字母表示数学公式也不见得你就不会数学。

嗯,就写到这里。B站也有几年了,才注意到可以分享些小文。那,发出去吧。

[赏析]

网上看到了一些不错的小文字,分享一下。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Sun,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

--《暮光之城》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

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

卿为朝朝暮暮。

浮世万千,挚爱有三:

喷薄朝阳,皓婉皎月,

不及汝尔,沧海桑田。

余世间有三爱,

昼之日,夜之月,

汝之永恒。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普通版二〉: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吴语版〉:

弄刚欢喜落雨,落雨了搞布洋塞;

欢喜塔漾么又谱捏色;

欢喜西剥风么又要丫起来;

弄刚欢喜唔么,搓色唔霉头。

〈女汉子版〉:

你有本事爱雨天,

你有本事别打伞啊;

你有本事爱阳光,

你有本事别乘凉啊;

你有本事爱吹风,

你有本事别关窗啊;

你有本事说爱我,

你有本事捡肥皂啊!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言绝句版二〉:

微茫烟雨伞轻移,喜日偏来树底栖。

一任风吹窗紧掩,付君心事总犹疑。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Thinking of the Man Far Away in the Moonlight

Zhang Jiuling

The moon rising above the sea,

we share, far, far away

as you may find yourself.

Sad, sleepless, in the long night,

in separation, I think of you.

The moon so touchingly bright,

I extinguish the candle and step out,

my clothes wet by dew.

Alas, I cannot hold the moonlight

in my slender hand. 

I go back into the room, 

perhaps to dream again of reunion.

据哈佛大学官方新闻网站《哈佛公报》(Harvard Gazette)4月11日的报道,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经历八年埋头耕耘,终于出版了杜甫诗歌的英语全译本《杜甫诗集》(The Poetry of Du Fu),这部有3000页,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头是学界关于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译。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Gazing on the Peak

And what then is Daizong like? 

over Qi and Lu, green unending.

Creation compacted spirit splendors here,

Dark and Light, riving dusk and dawn.

Exhilirating the breast, it produces layers of cloud;

splitting eye-pupils, it has homing birds entering.

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View in Spring

The state broken,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

the city turns spring, deep with plants and trees.

Stirred by the time, flowers, sprinkling tears,

hating parting, birds, alarm the heart.

Beacon fires stretch through three months,

a letter from family worth ten thousand in silver.

I’ve scratched my white hair even shorter,

pretty much to the point where it won’t hold a hatpin.

谢选骏指出:语言是记忆的载体,所以不会说话的人,记忆力通常较差。



【047、站在霸权上的思考】


环顾一下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不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和科学,都是“站在霸权上的思考”。这或是由于霸权造成了思考的视野和能量,或是霸权造成了思想的传播和名望。但无论如何,任何霸权都需要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保护人的创造性,并且兼顾自身的自由和安全,这样才能培育思想并传播思想。

《美国人一片欢呼:我们终于又甩开了中国》(2018-02-07 参考消息)报道:  

北京时间2月7日凌晨,美国SpaceX公司旗下的新型火箭,也是现役运力最强火箭“猎鹰重型”发射成功。

这枚火箭有多厉害?有媒体评价说,它可以帮助人类奔向火星、重返月球。

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只美国“鹰”就蹿升成为全球最热的一大新闻。

在中国,“猎鹰重型”同时引发的还有反思和讨论:“为什么不是中国?”“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赶超美国?”

更有人说,作为一家美国民营公司,SpaceX在把人类与宇宙关系更推进一步的同时,也给所有中国人上了一课……

“最强火箭”轰动世界,美国网友欢呼:甩开中国

“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

——打开SpaceX公司的官网,这样一行大字赫然入目。今天看来,这是“重型猎鹰”当之无愧的称号。

美国时间2月6日,这枚号称土星5号以来运力最强的火箭成功发射,立即给全球媒体投下一枚“重磅弹”。

美国宇航局官网(NASA)6日报道说,当地时间下午3时45分,“猎鹰重型”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

升空时,火箭上搭载着SpaceX公司旗下一辆特斯拉红色敞篷跑车Roadster和一个坐在驾驶座上的假人模型。伴随着戴维·鲍伊的经典歌曲《太空怪人》,这辆跑车将在太空中漂浮“数十亿年”。

据悉,“猎鹰重型”火箭共有3枚一级火箭和27个引擎,发射时可产生约227万公斤的推力。

英国BBC网站形容说,“猎鹰重型”的有效载荷,相当于将五辆伦敦双层巴士“安装”在太空中。

在报道中,许多外媒同时回忆了这枚火箭的起点:7年前,在华盛顿的一个会议室里,“猎鹰重型”的模型首次公开,当时只有一些记者,还有几张空椅子见证了这一刻。

如今,它的发射成为了现实——尽管三枚火箭芯中的一枚没有按照计划被成功回收,但这毫不折损“猎鹰重型”带给人类的强烈冲击。

《华盛顿邮报》报道,SpaceX公司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后来对记者说:“我曾想象过火箭在天空中爆炸的场面,但幸运的是,事情并没有发生。”

“一手创立了特斯拉和SpaceX的、富有远见的人”,在法新社的描述中,46岁的马斯克用自己的火箭,将自己的一辆特斯拉电动车送上了太空,“且有一天可能向月球甚至火星运载物资”。

《日本时报》网站则关注了“猎鹰重型”在商业航天领域带来的革新:“猎鹰重型”已经震撼了火箭发射市场,它的发射价格为每次9000万美元,不到美国宇航局空间发射重型火箭进宇宙探险的估计成本的十分之一。SpaceX说,他们将继续研制更大的火箭,最终目标是在火星上建造城市。

据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报道,“猎鹰重型”的成功发射对美国国家安全部署也有重要意义,可将美国大型安全卫星送入轨道。

就在全球媒体关注“猎鹰重型”给人类航天带来的革命时,美国网友则开始了另一场“狂欢”。

在社交媒体上,有美国网友掩饰不住兴奋地庆祝:有了“猎鹰重型”,美国终于可以“打败”中国。

美国前白宫与NASA联络人格里格·奥特利则在接受美国彭博社采访时称:“‘猎鹰重型’让美国远远超过了中国和俄罗斯。”

“猎鹰”太强大,中国落后至少10年?

“猎鹰重型”的首秀带给美国人巨大喜悦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一些思考。

有中国媒体这样感慨:我国目前不仅没有这种量级的火箭,且距离实现这一技术还需10年,甚至更久……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1年多前中国发射了目前国内最强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但相比之下,“长征5号”的运载能力连“猎鹰重型”的一半都达不到,这意味着,美国现在就可以凭借“猎鹰重型”实现的载人登月,中国则要等到12年后的长征9号超级火箭才能实现。

那么,中国与“猎鹰重型”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对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号总体设计师秦瞳在接受小锐采访时指出,“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确实与我们传统上定义的“重型运载火箭”有一定差别:它的近地运载能力达到63.8吨,已经比现役世界上主流运载火箭翻了一倍还多。

“‘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之所以发展的那么快,是跟美国庞大的航天基础分不开的。”秦瞳说。

据他介绍,美国的航天工业走的是“从大到小”的发展路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展了“阿波罗”和“土星5号”的研制工作。这次“猎鹰重型”火箭所在的发射工位就是当年“土星5号”发射的工位,其成功也得益于当时留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

“主流运载火箭是根据国家需求来决定的,跟国家发展战略有关系,不像SpaceX公司可以根据马斯克的个人意志或构想就能够实施。”秦瞳说。而根据美国《大西洋》杂志网站报道,NASA目前正在制造自己的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它的载荷性能将大大超越“猎鹰重型”。

“无需妄自菲薄,相信未来不久中国会赶超”

在国内,“重型猎鹰”也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纷纷为其“点赞”。

而更多网友将目光落在中国与之的差距上,并直言“中国还需努力。”

在秦瞳看来,网友们从自我要求的角度看到差距,这种反思非常必要。而“猎鹰重型”的发射,也给中国乃至全球航天界带来启发。

“最直接的启发在于‘猎鹰重型’使用的动力冗余及助推捆绑冷分离等技术。其次在短短七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从概念论证到首飞的过程,也提醒我们论证过程当中要及时、及早地开展研制,缩短研制周期,尽量的把论证的成果转化为真实的实验飞行。”秦瞳说。

但他同时也强调,中国作为前期技术积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中国没有诞生‘猎鹰重型’有着多方面原因,最重要一点在于,我国的航天工业发展走的是‘从小到大’的路径,一步一步的发展,需要的技术积累时间比较长。而这种渐进式、系列化的发展也是国家规划,与国家需求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秦瞳说。

他介绍,从中国国家层面,包括2016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未来30年航天路线图,以及十九大关于航天强国发展的论述中,都提到了重型火箭的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是航天强国的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深化论证工作,为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秦瞳强调,民营航天技术公司在国内也有,这些商业公司主要面向客户执行商业任务,同时也有自己的规划。

“广大网友也不要着急,重型运载火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已经制定了逐步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规划,我相信未来不久,中国的重型运载火箭也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瞳如是说。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加油打气:

当前新闻共有9条评论 分享到: 

咱老百姓 16分钟前

劳资是反对开发太空的。在这个领域所有的国家都是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肿国的低效火箭尤甚。

闲汉凡人 19分钟前

都是五毛的小家子气的文章!

闲汉凡人 21分钟前

美国人没有那么小气短视!百年来的科学进步从来不是为了赌气,特别不为和中国赌气。

无云夜空 23分钟前

大小而已,有什么难的。美国早就有达火箭。中国把大小看得太重,国家规划有些问题。

Sans2000 47分钟前

“美国人一片欢呼”——这是真的。

“我们终于又甩开了中国”——美国人不会说这句五毛话。

wliao 今天 19:49

感觉还是要慎重,因为地球的运行轨道跟它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如果把大量物质从地球搬运到火星,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去的话,地球,火星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轨道都会受影响。试想有一天,地球、月亮都改变了现状将会是什么样子?看不见日月穿梭,也没有了寒暑易节。当然人类可能在这之前就灭绝了。哈哈。

sxymboy 今天 19:47

笑话,只是和他大哥金正恩有一拼罢了.

yala 今天 19:40

特斯拉送汽车进太空完全就是哗众取宠。汽车的轮子到了太空怎么行走?汽车四轮驱动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行走也没有摩擦。太空行走工具靠四个轮子???那汽车进了太空整个就是一块太空垃圾在漫无边际的飘动没有任何的价值。

wxm_001 今天 19:33

美国赤佬与阿三怎么这么像,以后就称作阿四好了。

谢选骏指出:环顾一下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不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和科学,都是“站在霸权上的思考”。这或是由于霸权造成了思考的视野和能量,或是霸权造成了思想的传播和名望。但是,并非所有的把全都能促进思想的进步——只有伟大的霸权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保护人的创造性,并且兼顾自身的自由和安全……这样的霸权不仅刺激了思想、培育了思想,并且传播了思想、巩固了思想。



【048、站在互联网上的思想】


网文《为什么被人遗忘的苏联互联网从开始就注定失败》指出,对12岁的奥列格·吉马奥特迪诺夫(Oleg Guimaoutdinov)来说,在苏俄学计算机编程就意味着埋头书本。枯燥的理论很快让他的许多同学放弃了编程。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不想放弃——他被计算机迷住了,“渴求”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他说。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四处求人。

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终端都在大学和公司里,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而大多数经理并不喜欢有小孩进出。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几个好心的经理,他们获准在这些公司的计算机上练习编程。当时,很多计算机都是美国计算机的仿制品。

当时他们或许尚未意识到,这些他们成天盯着的显示器和笨重的键盘代表了某种特别事物的开端——有可能加速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的本土互联网的雏形。

数十年来,一些研究者一直在催促政府官员批准他们建立计算机网络,把苏联的数千台机器连接到一起。这一网络本有可能匹敌美国和西欧当时正处萌芽状态的网络。后者发展为今日的互联网。

“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互联网1.0.版,”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的研究员、《如何阻碍一国建立网络:让人唏嘘的苏联互联网的历史》(How Not to Network a Nation: The Uneasy History of the Soviet Internet)一书的作者本·彼得斯(Ben Peters)说,“一个管理计划经济体内所有信息的流动的实时的、分布式、有等级的计算机网络。”但是苏联的这个名为OGAS的计划一直未能完成。下面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苏联互联网最初是维克多·格卢什科夫(Viktor Glushkov)的创想,他也是控制论的鼻祖之一。但是他的部分灵感来自比他更早的网络爱好者阿纳托利·基托夫(Anatoly Kitov)的工作。早在1959年,基托夫就设想用网络把苏联联系起来。网上可以找到一部名为《互联网上校》的关于基托夫的俄罗斯纪录片,开头比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的电影还精彩。

但是,自从基托夫写信给当时的苏联领袖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rushchev),陈述自己的提议,人们就发现要想启动这一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问题只是挑战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当时就有计算机网络——不过都是军用网络,”彼得斯说。但是可能影响经济的民用计算机网络就是另一回事了。

格卢什科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OGAS计划的工作。理论上,每个在苏联工作的人都有理由连接网络,所以首先要收集苏联工作人群的数据和生产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所有数据。到1970年,格卢什科夫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并提交至苏联高层领导。

当共产党领导人开始讨论这一话题时,财政部部长站起来发言,表示完全反对这一想法。他称,机器已经可以控制鸡舍的照明。没有必要为机器建立一个全国网络。有谣言称,财政部长实际上是担心OGAS可能会影响到财政部与中央统计局(CSA)之间的权力平衡。

格卢什科夫的提案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但是最终仍被否决。但是他的想法并未就此终止——实际上,在接下来的12年他继续为此奋斗。

(苏联的互联网计划遭到政府官员的反对,原因是他们担心这会影响到政府各部之间的权力平衡。) 

一些城市建立了小规模的局域网。数年后,当吉马奥特迪诺夫在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的一所大学时,他发现一台直接与3000公里外的莫斯科联网的计算机。“网线是实心金属的,很重,”他说。彼得斯说,但这只是网络的雏形,而不是真正的网络。

根据乌克兰维克多·格卢什科夫控制论学院的柏瑞思·马利诺夫斯基(Boris Malinovsky)的说法,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制运行网络所需的计算机。他著有多部关于苏联计算机产业的书籍,其中一部是用英语写的。然而,制造并不总是能够保证效率,无法按期完成。

这也导致人们开始担心完全实施OGAS所需要的巨额成本。一些人估计需要付出200亿卢布,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元。还可能需要30万人为此进行工作。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苏联的互联网最终没能建成。

阿纳托利·基托夫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基托夫(Vladimir Kitov)非常了解苏联时代网络技术工作的一些情况。弗拉基米尔现在在莫斯科的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Plekhanov Russi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工作。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为军方编写程序,用于辅助管理庞大的坦克制造厂。他认为OGAS正如它早期的支持者所希望的那样,本可以对苏联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

吉马奥特迪诺夫记得一些讲座称颂网络将带来的益处。“听起来让人兴奋,就好像日常运算在减少人力的情况下,还能变得更为精确,大幅提高效率,”他说。数据的优化和简便的分享方式有可能帮助苏联政府官员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

但是苏联的体制非常僵化,弗拉基米尔说。“虽然有计划,但是你不能超越计划做任何事,” 吉马奥特迪诺夫说,“他们生产棕色鞋子和黑色鞋子,没人喜欢这些颜色,但是所有的商店到处都是这种鞋。”

与此同时,各部门和各地方常常陷入争论——弗拉基米尔说,各方都担心失去自己的优势。

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迫切需要变化。最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解决了苏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OGAS没被列入计划。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格卢什科夫过早去世。他是苏联互联网的总设计师,在争取建立互联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格卢什科夫于1982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就好像航海时失去了舵手。”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公共媒体和学校里开始讨论OGAS计划。吉马奥特迪诺夫正是在此时详细了解了这一计划。在一段时间里,其他人接过了格卢什科夫未完成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国际象棋大师、计算机科学家米哈伊尔·博特温尼克(Mikhail Botvinnik)。他对早期国际象棋程序进行了实验,并试图开发出模拟国际象棋大师的大脑的软件。他的算法被用来辅助规划苏联发电站的维修日程。

根据彼得斯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时,八十多岁的博特温尼克试图引起叶利钦对通过计算机网络拯救经济的兴趣。但是就同格卢什科夫、阿纳托利·基托夫和很多前辈一样,博特温尼克也未能取得进展。就在数年后,从美国开发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出来的互联网成为全球热点。

苏联互联网的故事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苏联的本身的历史。它也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幻想——我们现在早已超越了那些技术,但在当时这样的技术只存在于想象中。

彼得斯提到在格卢什科夫手下工作的充满激情的控制论科学家。他们拿“网络乌托邦”开玩笑,为自己制作假护照。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现在都使用的社交网络的初级版本。

“世界第一个民用计算机网络诞生于通力合作的资本主义者中,而不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者中。”彼得斯在他的书中写道,“当社会主义者的做法像资本主义一样时,资本主义者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做事。”

苏联本土的互联网从未成为民用领域的游乐场。它也没能有机会在苏联最黑暗的日子里帮助经济复苏。它是一个从未实现的宏大计划。

现在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发现OGAS计划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阿纳托利·基托夫、格卢什科夫、博特温尼克这些人知道未来将围绕互联网展开。

苏联可能在互联网的竞赛中输了,但是他们绝对还是这场游戏的玩家。

……

谢选骏指出:苏联发展互联网就像纳粹发展核武器的结局一样。这是体制作祟还是民族性搞鬼?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帝的安排?靠我们的头脑也许想不明白。但是,别说苏联,就连日本在这个问题上都败给了美国。1990年代的时候,全世界的电话费奇贵,即使德国和日本这样的精密国家也敲诈勒索公众的口袋。是美国首先打破了垄断,结果从日本和欧洲回拨美国,比直接打美国还要便宜。这样就迫使世界各国(除了中国迄今为止)不得不降低话费。这种趋势经过二十一世纪是多年的发展,已经到国际电话基本免费的地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美国不是指美国政府或美国公司,而是指美国社会的整个环境,包括涌入美国的各国力量。美国正是依靠源源不断涌入美国的国际力量,得以创造了今日世界。

那么,美国为何能够吸引国际力量,并听凭他们在美发展,翻转改变全球社会?

这不得不归结为美国形成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如此强大,远远不是用“制度”二字可以概括的。所以,即使加拿大、澳洲这些英语国家,也不具备美国的条件。至于“民主”、“法治”这些词汇,在描述美国状态时就更为苍白无力了。“制度”、“民主”、“法治”这些要素确实在美国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野性”、“开拓”、“冒险”这些相反的要素,也在美国起了很大作用。

这些要素,苏联没有,德国和日本也没有,甚至英国也不具备。所以像原子弹和互联网(以及电、汽车、飞机……)这些东西,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但只能成功于美国。因为只有美国这个巨大的吸盘,可以充分容纳这些能量,并给予这些能量以最大的扩张空间。

这不是因为美国具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美国具有前述的种种条件,无人能及,因此即使美国想要推却这些成功,都不可能。所以,即使美国自己,也无法维持自己的孤立主义政策。



【049、站在巨人的肩上非常危险】


《旅美学者:芯片不是靠一群穷人做出来》(2018-04-29 深圳客)报道: 

中国高科技龙头企业之一的中兴通信,因为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遭到了美国的定点打击。这是中美贸易战的一个小回合,但是,中兴居然没有还手之力,公司突然全线陷入了溃败边缘。原因是,中兴依然“缺芯少魂”,核心技术,依然依赖美国。

单芯片Transceiver方案提升了基站芯片的门槛,使得国产厂商更加难以切入。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0,成为了中兴通讯本次禁运事件里最为棘手的问题。

美国可谓是一剑封喉。

去年12月,在广州一个论坛上,我有幸见到中兴某位高层,他展示了一个漂亮的PPT,列举中兴的AI优势,并雄心勃勃地讲述“智能城市”规划。多说一句,此人表现强势,没有顾及其他嘉宾的感受,自说自话地炫耀。

也是在这个论坛上,有学者断定,中国人工智能水平可以媲美美国。

现在看来,有些话说早了。

虽然早就知道高科技领域中美的差距,但真的没想到,落败得如此之快。

在中美贸易战开战半个月以来,我经历了三次难忘的谈话。三个谈话对象,分别是一位曾经在腾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我叫他A。一位是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我叫他B。第三位是一位美国科学家,他曾效力于NASA,负责间谍卫星的开发,我就叫他C。他是我在美国的房东的朋友。我并不想公开他们的身份,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可以在google学术或知网中找到。

为什么我重点勾勒这三次谈话,因为它涉及了“中兴事件”三个重要的层面:

第一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在世界上,到底处于怎么样的水平?

第二是,中国在战略层面上,是否存在着误判,这几年的暴发户心态,到底是怎么起来的?

第三是,从一个外国科学家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国家,其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芯片不是由一群穷人发明的”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到底处于世界什么水平?由A来回答。

他的答案很明确。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快,非常了不起。在世界上,处于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之间,在某些领域,比如光纤、航空航天、无人机、超级计算机等,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而且据凤凰网财经频道报道:在世界PCT国际专利申请上,美国大约占据了23%的份额,而中国和日本则分别占据约20%的份额,美国、中国、日本三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三大主力军。

从总的成绩单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从一个差等生,跃居为全班前十。详情请看“胡不归”整理的吹捧材料,我就不展开了。(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 袁岚峰)

但是,与真学霸美国比,中国的水准还差得很远。

造个芯片,突击一下,中国人不是没试过,2001年4月的方舟一号,就成功过。梁宁的那篇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就记录过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但是,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决不能一蹴而就。除了芯片,还需要一个操作系统,需要一个生态。

梁宁在文章中表示,“我们这才发现,Intel不是做出了CPU,而是培育了一个基于CPU的开发生态系统。”

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第三棒,也就是商品化包装、做品牌、做销售、做客户服务。而第一棒(核心元件)和第二棒(公版、产品等),国产商家都是绕过去的。方舟一号团队当时勇往直前,一路研发到底,最后的结果是一败涂地。

其实说什么都没意义了,看梁宁自己的分析:

效果不好。

除了文档格式,其他的软件体验,用户各种不爽,那就太多了,大家用脚趾头想一下就好了。用户普遍怨声载道,要求换回Wintel。

就这样,我们失败了。

后来,方舟CPU停止开发。永中破产清算。那几万台政府为了扶持一个产业,而买单的NC,估计早就卖了废铁。

败在用户体验上。哪怕行政给你力量,给你政策,甚至强行驱逐微软,装上方舟,这套系统也活不过来。

在制造中国芯的过程中,并不缺乏英雄。很多科学家努力了,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也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这不怪他们。成功绝非理所当然的。

做芯片其实很难。中国努力了40年,发展到今天已经不错了。而美国,则是长达百年的积累,还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才有今日的优势地位。

没有脚踏实地的研发、投入、试错,凭什么想着能弯道超车?

A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芯片不是由一群穷人发明的。因为做芯片,短期内出不了成果。甚至一辈子出不了成果。而穷人,则急着要赚钱。他们可以清贫几年,但谁也不可能清贫一辈子。中国这一代研发者,谁不是穷孩子?谁不是有一家人要养?”

“造假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体系

人穷,容易志短,有人以开发芯片的名义赚钱。弄虚作假,以伪造的成果,骗取国家巨额经费。

2003年2月发布的“汉芯”,据称,每秒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数据上接近国际最先进水平。媒体大肆报道,成为政府院校的掌上明珠。它出自同济大学一位长江学者之手,名字叫陈进。汉芯为陈进带来了数千万的研究经费。详情可看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

这个汉芯,后来被证明是一个丑闻。直到3年后,科学界有人向媒体举报,汉芯的神话才正式破产。

能看不能用,不能实现人机对话。据说,这个汉芯最大的功能就是播放MP3,播来播去就一首歌《沧海一声笑》。连陈进都没法给换首新歌。

但最后的处理,也不了了之。

有人质疑:

“这不是一个人在造假,有可能是一个体系在造假。

一个国家重大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最后专家委员会评估,都有一个严格的过程,都是在这个行业浸淫几十年的专家、院士,造不造假,一眼就看得出来,为什么没有拆穿?”

“本来呢,大家把持着国家的科研资金走向,互相帮衬,钱先搞到手,在最后评估的时候再做做手脚,就过去了。”

“本来嘛,低调点,申请点经费,小日子过得滋润。可是,这次篓子捅大了,放卫星。到最后糊不上了。”

可见,中国芯的研发,很快就触到了瓶颈。而这个瓶颈,并不能轻易地迈过。有死磕者,如方舟一号的团队,也有投机者,如陈进等人,但更多则是拿来主义,直接在现有芯片的基础上接第三棒。

汉芯一号是比较极端的案例,它的问题是,卫星放得过大,糊不上。但是,放小卫星的,数不胜数。包括中国多个自主创新,都有可能是卫星。

中国人太渴望突破了。从政府,到媒体,到公众,都希望每个领域都能实现自主创新。

于是,这成了一个魔障。

“中美博弈是结构性的,谁上台都一样”

B教授跟我说,15年前,陈进放卫星,有可能被发现。因为当时媒体敢说话,“有人愿意较真。”大家都知道,且不论爱不爱国,弄虚作假就是不行。

但今天,似乎大家都在装傻,喜欢动不动喊“厉害了我的国”。

新一轮的吹捧之风正在出现。关于中国的技术神话、军事神话、互联网神话,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在出现。这与60年前的“亩产上万斤”并没有本质不同。

其实,所有行业都有造假的冲动。没有监督机制,造假就绵绵不绝。如果造假还获得了甜头,那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造假有攀比之嫌,一方造假如果没有得到严惩,那其他人也会跟着造假。最后的结果,就是全民造假。

一个陈进倒下去,千万个陈进站起来。

早在2015年,他就在一个学者群中发现了端倪。他发现一群人,开始大肆吹捧中国的工业水准,甚至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

B教授说,“我就纳闷了,我们买奶粉还要去香港(专题),怎么一下子就天下无敌了?”

那一年,美国的总统还是奥巴马,中美两国在南海(专题)问题上产生了严重摩擦。当时,国内就有一群所谓的“鹰派”在那里摩拳擦掌,觉得是时候亮剑了。

“韬光养晦”这个词,在当时已经被抛诸脑后了。

感谢外交部门的智慧和努力,中美在那一年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冲突,算是安然度过了一个小危机。然而,心态并未纠正过来,还愈发狂傲。在贸易战之前,高呼超越美国的人还大有人在。

当国内有一些理性的学者试图降温的时候,这些意淫的人甚至喊出了口号:“外御美帝,内惩公知”。国内的气氛变得诡异。

越是执着于大国崛起,越是容易心态失衡。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导致心态失衡,导致浮夸盛行、造假不断。

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就是两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接近,国际秩序从原来的单极格局逐渐过渡为中美两极格局。美国2017年的GDP是195558.74亿美元,中国的GDP是131735.85亿美元,从总量来看,真的是接近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甚至在博鳌(专题)亚洲论坛上公开表示:2017年是中美关系的质变期。因为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

两极格局一到来,中美关系就得变。不管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执政,都绕不过去。

“事实上,美国无论谁任本届总统,都会对中国进行这样的贸易战。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利益、霸权和它所控制的世界秩序。20年前在安理会总投弃权票的中国,近年来突然频频投起了否决票,这让美国很不适应!”

唯一的变数就是时间:什么时候。

多年来,中国一直韬光养晦,打着太极,不显山露水。再加上,在过去的十年,美国一直把心思放在中东事务上,又是本·拉登,又是萨达姆,让美国操了不少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最近几年,我们太不克制,狂躁之情,在CCTV的春晚上都一览无余。

到了中美贸易战的这一天,我们才发现,一些吹得神乎其神的科技神话、工业神话,真的是神话。

特朗普是一个需要敌人的人。特朗普最擅长的是怼人,可谓是威力无比,大开大合。

在大选中,他走的是反建制派路线。他的特长就是摧毁一切神话。民主党精心建构的东西,比如普世价值、比如政治正确,他有力量将其一一粉碎,证明你们说的都是鬼话。

但他有一个显著弱点,就是没法建设新的东西。他只能造反,不会画蓝图。当他成为了总统后,他很容易找不到北。减税、医改、外交、基建,他没几件事能做好。

所以特朗普尤其渴望“敌人”的出现,这样才能掩饰他在建设上的无能。

如果中国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副要大展拳脚的样子,那就很容易成为特朗普收拾的对象。

把中国崛起扼杀在摇篮中,这何乐而不为。

总有人强调特朗普是商人,唯利是图,没有价值观,容易去收买。也有人说,特朗普比希拉里好打交道得多。但千万别真把特朗普当傻子。反复无常的他打响这次贸易战,真的是没啥征兆的。

2010年,在雅加达东盟秘书处论坛上,有外国记者提问时,把中国与美国合称为G2。戴秉国马上反驳,千万不是,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外媒扔过来的圈套,中国是看得准的,该装孙子就装孙子。当时,中国的口号还是“与国际接轨”。这也就是中国能崛起的秘籍:低调,务实。

“中国AI超越美国?美国人没兴趣而已”

美国的媒体,无论是BBC还是today USA,都没怎么重点报道中美贸易战,反而长篇累牍地报道特朗普的家长里短,比如FBI调查他的律师啊,哪里发生枪击案啊等等。

问美国的市民,知道中美贸易战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吃惊地表态,REALLY?这似乎是一个信号,美国人对贸易战没有感觉。

如果一场战争,甲国家如临大敌,痛失大好时局,乙国家不痛不痒,还不知道战事已开,那其实,胜负已定。

C,美国一个科学家,讲了一下他了解的中国。当然,好话居多,包括中国人很聪明,很勤奋,很优秀。我试探地问他,美国的人工智能水平怎么样?跟中国相比呢?

他的回答是,我们不想发明一个不被控制的计算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在人工智能上发力的原因。我们做一些事情,当然也不做一些事情。

换句话说,中国以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美国,那是假象。

他最后说,美利坚是个伟大的国家。她不仅有一流的公民,还有一流的制度。

最后那句话,说得很重。

我想起了A所说的,为什么汉芯到了最后,变成了造假大赛,而且是集体造假?

当死磕没有结果的时候,造假便成为直接的变现方式。

中国人太多,太苦,难免急功近利,难免铤而走险。但是在西方,有足够健全的科研保障制度,容许你失败,容许你试错。但在中国,如果你没有成果,注定庸庸碌碌。同时,纠错机制又不健全,对诚信也不看重,一切都是结果导向。

梁宁说,在方舟一号功亏一篑后,他做的工作是两类:一类是“我代理了个产品,你帮我在中国建设一下渠道”,或者“做了个产品,你帮我跑跑政府关系”。他感慨,其实获得世俗的成功,很简单。

最后,做个总结:

1、自主研发芯片是件很漫长,也是一件回报率很低的事。它需要好几代中国人,怀着科学理想,前赴后继,奋斗几十年。

2、对脱贫没几年的中国人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搞研发如果没有回报率,真的是耗不起。中国人自主研发能力,算强,但投机的能力,同样也很强。

3、相比而言,造假、骗经费,则是成本更低的变现方式。领导的急功近利,给学术卫星巨大的机会。再说,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的就是“世俗的成功”。

4、吹牛吹大了,自己也信了。不被美国制裁一次,真的不知自己在裸奔。

5、特朗普不靠谱,但美国的实力,尤其是制度实力,还是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的。与美为敌没问题,但切勿与常识为敌、与理性为敌。

(作者肖小帮,系旅美学者,研究方向是比较政治学。)

谢选骏指出:上文仅仅知道“与美为敌没问题,但切勿与常识为敌、与理性为敌。”——这是不够的!还需要牢牢记住——“站在巨人的肩上”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处境。尤其,当你想与这个巨人为敌的时候,或者,是当这个巨人不高兴和没头脑的时候。比较聪明和持久的办法是另起炉灶,真正打牢仅仅属于自己的基础,然后才能进入与那巨人的对垒和博弈。日本人比汉奸党懂得这个道理,作为中国文明的先锋部队,他们的膏药旗上有着中国式的古训:“武运长久”。

武运(ぶうん buunn),汉语词汇,后被日本采用。是指战斗中胜负的命运,同时也是武者、军人的命运,多指武官的官途。

详细释义:

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如南齐谢眺《酬德赋》:“惟敦牧之旅岁,实兴齐之二六,奉武运之方昌,睹休风之未淑,龙楼俨而洞开,梁邸焕其重复。”

武运昌隆一直是汉语词汇,后来日本大量引用,代指武士的命运。

日本战国时期,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相信每个人都有武运,武运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战场上是生存还是战死。如果活了下来说明其武运还在,如果战死则说明其武运不佳或者武运已经尽了。(日本武士在评价自己所尊敬的敌人时经常用一句,只可惜其武运不佳。)

当武士出征的时候其亲戚不能表现出依依不舍,因为这样可能会使武士分心而在战场上丢了性命,所以武士的亲戚在送其上战场时都会说一句祝您武运长久。

后来这句话就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并且一直被保留下来,即使西南战争结束后武士阶级被彻底废除这句话依然和日本军人联系在一起 。

示例:

公元1582年,若狭武田末代家督武田元明在自刃前将这样一份遗书交给了家臣熊谷平右卫门,曰:“如今传到我这一代,武田家悉数灭亡。武田家的武运或许尽于此了。事到如今,我也只有在这里自杀。希望让年纪还小的源太彦次郎好好隐藏,等成长之后,把系图交给他,千万不要让武田的姓氏断绝。设若稚儿不幸而亡,那武田家的武运诚然尽焉……”

谢选骏指出:即使战争,也要经过长期准备;不可像投机成风然后望风而降的汉奸那样随随便便地借势借力。

中国人说的“膏药旗”日本名称是“日章旗”或“日之丸”。1889年10月7日最初采用;1954年6月30日重新启用。海上自卫队所使用的旭日旗;白底,红日偏左,16条光线由红日放射至旗帜边缘。二战期间日军出征前的签名旗,写有“武运长久”字样。

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日语: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日语:日の丸,ひのまる,Hinomaru)称之。

神话中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公元8世纪时这面旗帜就开始为天皇使用,当时称作“天皇旗”。在欧洲列强前往亚洲殖民以前,日本处在江户幕府的锁国时期,贸易往来较少,国家意识淡薄,因此与中国、朝鲜同样未有制定国旗。直到幕末时期,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舰前往日本列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需要国旗进行识别,但是日本无旗可挂。1854年3月,《神奈川条约》签署;同年7月,江户幕府以老中阿部正弘之名发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纪中叶开始,日章旗逐渐成为代表日本的旗帜,所有日本船只悬挂着的就是这面旗帜。1870年,日章旗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

二战后50多年来,是否重新立法确立“日之丸”、“君之代”的国旗、国歌地位,在日本国内争议很大。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通过《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别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

谢选骏指出:战败后的日本,小小心翼翼地站在美国的肩膀上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一技之长。

战败后的日本,小小心翼翼地站在美国的肩膀上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一技之长。

“站在巨人的肩上”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处境。尤其,当你想与这个巨人为敌的时候,或者,是当这个巨人不高兴和没头脑的时候。比较聪明和持久的办法是另起炉灶,真正打牢仅仅属于自己的基础,然后才能进入与那巨人的对垒和博弈。日本人比汉奸党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先锋部队,他们的膏药旗上有着中国式的古训:“武运长久”。



【050、“替天行道”是思想主权论】


2013年4月25日

“钦明文,思安安,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协和万邦。”

《尧帝功德满天下》报道:

[原文]

曰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让(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克明俊德(7),以亲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变时雍(10)。

[注释]

(1)曰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考察。古 :这里指古时传说。(2)钦:恭谨严肃。(3)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4)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5)格:到达。(7)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别。章:使明显。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众。于:随着。使:友善。雍:和睦。

[译文]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的友善和睦起来了。

[读解]

尧使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开国元勋”。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史官责无旁贷的职守,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名垂千古。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谢选骏指出:我可以写一本《中国传统中所见的思想主权论》,从《十三经》到诸子百家,从诗词曲赋到二十四史,从中钩沉,但不包括佛道。例如:“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屈原:《哀郢》)——这是说,上天不是按照人类的想法来行事的;所以在诗人看来,就成了“天道不专而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

“兵马俑应为郎官俑、铜车马坑应为祭祀坑、铜车马应是秦人献给皇天上帝的礼品。”——这应该是无中生有的说法,因为秦始皇是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化身的,流风所及,帝国时代(秦至于清)就把国君与皇天上帝等同起来的,并且简称为“皇上”。——但是,这完全违背了“替天行道”的思想主权论。



【051、主权与王权需要仰仗神的力量】


网文《主权不全等于王权》2010-1-25 说:

学者吕新华比较了高衙内和小旋风柴进,得出结论,“柴进和高衙内,其实可以说是……一色货”。理由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容忍什么人来持续地、公开或者是隐蔽地亵渎其尊严”!

这话貌似有理,但屁股是坐在“王权”上的。通常我们讲“国家主权”,不讲国家王权,为什么呢?主字,在王字上面加了一点,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这一点,小不点,但很重要。

周总理在汉字简化方案里提意见不多,但对国字在初步方案里简化为囯,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囗(国界)里边就剩一个王,老百姓连一点都没有?专家们最后才把那个王,改成玉,多少算有一点,象征象征吧。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所以“国家主权”其实包含国家王权和国家民权两个部分。小旋风柴进亵渎了王权,扩大了民权,高衙内同样亵渎了王权,但同时是在压迫民权。所以老百姓喜欢小旋风,不喜欢高衙内,并不像学者吕新华想象的那么傻,不知道二者都是在亵渎王权。

网文《王权、人权、豁免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丁林)说:

马悲鸣兄远行归来,就皮诺切特遭遇的一帖,提到了豁免权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广泛的政治学理论和各国法律,非我能说清。我来涂一帖凑热闹,只能说我略知一二的美国的豁免权,最多带到一点美国体制的娘家,英国。 

这儿的豁免权(Immunity)指政府官员的一种特权。美国联邦政府采用分权结构,即立法分支、行政分支和司法分支,所以豁免权也有立法豁免权、行政豁免权和司法豁免权的讲究。但是,究其来源,它们都来自于主权豁免权(Sovereign Immunity),或者说统治权豁免权。 

所谓主权豁免权就是说,统治者,即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具有免于民众司法控告的特权。比如说,国家对外战争,“可汗大点兵”,战死沙场的士兵的家属是不能控告发动战争的政府的。美国的各州有一定主权,1795年通过的联邦宪法第11修正案禁止公民到联邦法庭去控告州政府。同样,在历史上,没有国会的同意,美国联邦法庭不接受公民控告联邦政府。 

这个主权豁免权是打哪儿来的呢?它来源于早期英国共同法体系,这种豁免权原来是王权的一种特权。Sovereign Immunity这玩意儿,在英国应该叫王权豁免权,它的意思是,国王(或女王)是不受被统治者控告的,道理很简单,统治权,包括法庭本身,都是国王或女王设立的,他或她当然不受自己设立的法庭的审判。 

这儿顺便就要提一提“主权”(Sovereignty)这个概念。在英语里,在这个西方政治学概念发源地之一的英国,主权和王权(或君权)根本就是一个词。在英国,主权和王权至今还是一回事。道理也很简单,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一切在名义上都是王室的。布莱尔是女王的首相,议会是女王的议会,诸如此类,连下议院里反对党的“影子内阁”也是女王陛下的影子内阁。 

英国至迟从13世纪就开始了贵族向王室争权的过程。1215年的大宪章是一个里程碑。这个持续了800年的过程,总的趋势就是权力的分割和下降,王室权力渐渐削弱,国会权力渐渐强大。权力转移的时候,豁免权也随之转移。这就是国会议员豁免权的来历。 

国会议员豁免权有着现实的功能。国会是立法的地方,是社会利益平衡和妥协的地方,所以辩论是必不可免的。国会议员豁免权的核心是,议员在议会里面说什么都不受法律的制裁。诸位要是有机会在电视里看到英国下院的辩论,那是很有意思的。 

这种议员豁免权从道理上说,还是国王或女王出让的一种特权。理论上讲,议会是女王的,虽然她一般是不会来的,但是在议长旁边有着代表女王的权杖。只有议长将这权杖收起来的时候,议员们看不到权杖,表示“女王陛下不在场”,才可以放肆辩论,胡说八道也不要紧了。 

美国立国的时候,实现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费城制宪会议确定不搞君主制,也没有贵族,但是主权豁免权和官员的豁免权却基本上从英国体制上继承了过来,对于官员来说,主要是国会议员的豁免权。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六款规定,国会议员除了犯下“叛国、刑事重罪、破坏和平”以外,在任何其他情况下,在国会开会期间以及在来去国会的路途上,都不受逮捕,而且,他们在国会的言论和辩论,在其他地方都不受质问。 

可是,事实上,这一豁免权已经过时,名存实亡。根据宪法条文,犯下刑事重罪,国会议员一样要遭逮捕,受审判,被定罪。当年立宪的时候,这一条最常用的是针对民事诉讼,那时候欠债是要坐牢的,而国会议员在有债务诉讼的时候,可以得到不受逮捕之特权的保护。现在这种特权已经没有用了。而在国会议论和辩论不受问罪的特权,现在你我如果想要,在大街上也一样可以享受到。 

根据宪法,国会议员的豁免权仍然是一种合法的特权,但是它不是绝对的。国会议员接受贿赂是要受到制裁的。国会议员将国会辩论时的机密资料泄漏到国会外面,是违法的。即使是在国会内部,过于放肆的胡作非为的言论,尽管不受法律制裁,也会受国会同道的谴责。著名的参议员麦卡锡就是受到参议院谴责而身败名裂的。 

不过,像我国人大和政协在三峡工程审议过程中,主张谨慎的政协委员下届就当不上委员的事情,在美国是不会发生的。 

另外,就是美国总统的“行政豁免权”。美国宪法仅仅给了立法分支的议员以豁免权,总统并没有宪法明文规定的豁免权。但是,众所周知总统具有赦免任何人的特权,那么,要是在他遭到刑事或民事控告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一个赦免呢?理论上,没有任何地方说过不可以。宪法只规定了,国会发动的弹劾总统的程序,总统是逃不了的。所以,司法界有一种说法是,美国总统只有在被弹劾剥夺了总统职位以后,才能被刑事审判,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被联邦大陪审团认定是“不受起诉的同谋者”,就是这个道理。 

克林顿总统这八年,又是刑事,又是民事,又是弹劾,一会儿被大陪审团询问,一会儿在苏珊·马克杜哥一案中作为证人接受诘问,几乎每一次都要打出行政特权的保护,有关特权的争议好几次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两百年前定下的特殊的权力分配制度,解释宪法权归最高法院,现在起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作用。这场连续剧实在是精彩。 

现在,让我们假设,美国总统派出坦克,在大街上杀了一百个美国公民,其中没有一个外国人。结果会怎样呢?他有杀人的豁免权吗?我们陪着克林顿总统过了这几年,大概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了。 

最后,司法豁免权是指什么呢?司法豁免权是指法官不因他们的职务行为而受民事赔偿的诉讼。这种特权至迟在16世纪初就已经在共同法体系里确立了。司法豁免权是司法秩序和司法权威的前提,没有这一豁免权的保护,法官自己就会陷在民事官司里,司法就要解体了。不过,这种豁免权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宪法,法官行为不轨,将遭到国会的弹劾。1984年,在Pulliam 诉Allen一案中,有人因遭到法官规定不合理的取保候审金额而对法官提出民事诉讼,并且成功地在联邦法庭胜诉,得到了几千美元的赔偿。 

综上所说,所谓豁免权,来源于主权豁免权,植根于历史上的王权。官员的豁免权,有现实操作上的意义,但是,必须看到,无论是王权也罢,主权也罢,豁免权也罢,都在随着历史的变动而消长。当今世界,王权式微,统治官员的豁免权也在悄悄地消退。即使是政府的主权豁免权,现在也在逐渐地退让之中。民众受到政府的不公对待和伤害,一样可以在法庭控告政府。二战中被政府隔离的日本裔美国人控告联邦政府并得到赔偿,就是其中一例。在式微的王权(主权)和官员特权的对面,是人权,是每个人,不论贵贱,天生就有的自然权利。人,生来就有思想言论、新闻出版、宗教信仰、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等权利,有得到法庭公正审判和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有上诉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五百年前,你要是问,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答案是,那时候只有王权,没有人权。 

如今,你再问,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历史对皮诺切特的审判已经回答,还将继续回答这个问题:王权压倒一切的时代,将要过去了。 

这,是我从皮诺切特事件中得到的启示。

附录:

《皮诺切特的启示》(马悲鸣)报道:

皮诺切特是智利前左派总统阿连德亲自委任的国家军队首脑。而这位皮诺切特将军却率军发动军事政变,武力攻占了总统府,击毙阿连德,制止住了造成全国大恐慌、资本家企业主们罢工上街示威的“国有化”进程,稳定住了智利局势,并使智利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摆脱了穷国地位。 

皮诺切特连任智利总统十七年后,由于年老力衰,将政权交给文官,退而任智利终身议员,并享有议会正式通过的终身豁免权。 

一般正常法治民主国家的议员也都享有很大豁免权。因为国家法典是议员们表决通过生效的。而西方国家的表决肯定不会有中国式的“三千比零”那样的表决结果。一般只要满足简单多数(五十一比四十九),或压倒多数(二比一),至多绝对多数(三比一),就可生效。一旦生效,那么占少数的百分之四十九、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投反对票的议员岂不都成了非法?更何况在一项法案的讨论生成的过程中,议员必须设想出该法律一旦通过生效所可能产生的所有副作用,因此他们的发言不可能有任何忌讳,也因此难免违反某些法律规定的言论限制。 

举例来说,凡进入美国者都会被要求填写一张表格,问进入者是否共产党员或纳粹分子。如果填写“是”的话,应在被拒绝入境之列。共产党在美国是合法的,但纳粹非法。在讨论是否准许确认的纳粹分子入境的法案时,最后也要经过投票表决。那些投反对票的议员岂非违背了美国的反纳粹法?因此议员都是有刑事豁免权的。 

皮诺切特是终身议员,所以享有终身豁免权。最近被判死刑的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若在西方法治国家就不会被判死刑。他是议会的副议长,当然享有刑事豁免权。对他最大的处罚不过是吐出全部受贿金额,削职为民。以后如有再犯,因已不再是具有豁免权的议员,才可进行刑事追究。 

1998年,皮诺切特赴他素所喜爱的英国治病,不料英国司法当局应西班牙法官的要求,扣押了皮诺切特。这里的法理依据是英国和西班牙之间有引渡协议。西班牙的引渡要求英国必须遵守执行,以交换英国提出的引渡要求,西班牙也必须遵守执行。 

皮诺切特当政时期遭到镇压处决的数以千计的左派激进分子里有一百名左右的西班牙籍公民。西班牙政府提出引渡要求的法理依据是皮诺切特杀了西班牙公民。 

智利人口主要来自西班牙移民。两国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正式语言。智利人与西班牙人的区别是且仅是两者的国籍不同,也即双方所持护照不同。智利这些被皮诺切特秘密处决的左派激进分子里的西班牙公民,若非认真查看护照,实难分辨。 

遥想佛郎哥当年,西班牙右派法西斯以其四个纵队和马德里城内的“第五纵队”的进攻,击败了西班牙左派政府和铁托、霍查、谢胡、奥威尔(《一九八四年》作者)等人参加的国际纵队守御的马德里。其故事与皮诺切特1973年的流血政变正可类比。而现在西班牙恢复君宪制的卡洛斯政权正是佛郎哥政权的继承者。 

从立场上讲,皮诺切特处决的这一百名左右的西班牙籍激进分子,正是为当年的佛郎哥代劳。孰料二十五年之后,竟然是佛郎哥的继任人要求引渡皮诺切特。这不但大出皮诺切特之所料,而且大出我的意料! 

皮诺切特被软禁在英国达五百零三天,将近十七个月之后,才以年龄过高,不适于接受审判为名将其释放回国。 

纵观皮诺切特之所为,错就错在杀了这一百名上下的西班牙籍公民。若无此事,则西班牙无由向英国提出引渡邀请。那另外被处决的千名左右的激进分子,都属智利公民。皮诺切特有终身豁免权保护,自然无由追诉。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杀了外国公民。 

吕留良曾著书,明言“夷夏之辩”才是孔子学说的儒家精义。中国人原来看洋人都是“番鬼”,杀之无罪的。“番鬼”是鬼不是人,自然没有人权。《老残游记》里的酷吏玉贤“玉大人”的原型,后任山西巡抚的著名清官毓贤,就曾将全山西省的外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统通集合起来杀得一个不剩。后来“八国联军”打进来,点名要求清政府将其处决。中国人眼里的“鬼子”大概连美国白人眼里的黑奴都不如。 

中国一再割地赔款,大都错在这个“杀外国人”上。自家政府滥杀自家百姓,外人至多抗议制裁,无由出兵干预。但若杀了外国人,那可不是闹□玩的。八国联军给了中国人一大教训:轻易不要招惹外国人。 

胡耀邦曾回忆绑架过外国神父当人质,要挟地方政府。但红军对待被绑架的外国人还是非常客气的,最后达到目的,将其安全释放。 

在国共最后的大决战中,“革命的两手”也罢,“反革命的两手”也罢,中共严守一条戒律,就是绝对不能碰外国人。中共尽管大骂外国(主要是美国)政府以武器装备和金钱资助国民党,但绝不敢象土改杀地主那样效法毓贤“毓大人”,真动外国人,绝不与外国军队交手。中共的“理由”很充份:我们是打内战,你们外国人别插手。 

这一招终于逼住美国人无法动手,中共才成功地打败了国民革命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共军仅在渡江战役时曾与英国的“紫石英”号军舰对峙过。双方互有杀伤。中共最高军事当局知道以后,立刻公开下令撤了各级所有与事者的军职。虽然这些被撤职者几乎立刻又调至其他部队原职,甚至提级任用,但这公开的惩罚却明确表示了绝对不与外国人开战的初衷。 

英舰“紫石英”号后来藏身在一艘长江货轮的侧舷外,驶出长江入海。 

中共打败了国民党政府,一旁金日成看眼热,也想效法,便在宣传攻势上将一切责任推给南韩以后,突然全线突破三八线,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端的釜山。而金日成虽然学会了宣传攻势和军事突击,却没学会中共“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坚决不动外国人,绝对避免与外军开战的大忌,而在釜山全力围打联合国部队所属的英美第八军。 

外国人岂是好打的?! 

其结果就是让联军得到了个大口实,立刻来了个“仁川登陆”,几乎把朝鲜人民军悉数歼灭在南韩境内。设使金日成能意会到中共绝对不惹外国人的军事大忌,详细侦察好联合国军驻防地点,突破“三八线”以后专打南韩军,而绕过外军不打。等到围住釜山以后,以外交照会的形式强烈要求英美第八军撤走,而绝不放一枪的话,没准金日成的“祖国解放战争”真就得手了。 

中共从庚子之乱中学会了绝对不惹外国人,结果拿下了天下,便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参加朝鲜战争。善打运动战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是真懂这条禁忌的,所以他拒绝挂帅出征。善打阵地战的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没记住这条禁忌,挂帅出征,才实地尝了一回外军的厉害。 

志愿军以数师兵力围打法军一个团,一夜而不能下。天亮敌方飞机临头,只好撤走。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最多只能打掉敌方一个营的建制。而敌方却曾围歼过志愿军郑廷贵任师长的一八零师一个整师。 

整个朝鲜战争,美军阵亡三到五万人,中国军队阵亡三十九万余人。其中十四万余人埋葬在朝鲜境内。十五万人运回国内安葬。 

林彪的平型关之战确实比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打得漂亮。但彭德怀经朝鲜战争一役,率先提出了军队正规化的建议。 

中共“不惹外国人”的禁忌至今如是。「六四」武装驱逐时曾当场抓住个别在现场不走的外国记者。该记者被抓获时的叫喊当即通过卫星发往国外,并被国外传媒广播。国外正等着这位记者受刑的消息呢。谁料不旋踵该记者就被释放了事。 

台湾的柏杨先生在评价“六四”时曾指责“精英”们“恨不得外国为他们开枪开炮”,并进一步指出:“一位流亡的作家说,‘六四’运动使世界对中国人尊敬,塑造出中国人的新的形像。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六四’恰巧暴露中国人的丑陋面——封建、落后、说谎、野蛮,以及不可理喻,所谓的‘六四’英雄是出产在这种国土上的。如果形势倒转过来,我们有能力可以帮助其他国家,为其他国家排解纠纷,这英雄才是真英雄,否则,一群引起别人同情的流亡客而已。‘六四’只会使中国人面上无光。” 

中共严守着“不惹外国人”的大忌,没有犯皮诺切特的错误,所以外国人无由为“六四精英”们“开枪开炮”。“精英”们真是不懂。他们以为迫使中共开了枪就可以激起“全民武装起义”了呢。却没想到应该迫使中国政府开枪杀了外国人,激起外国人为他们开枪开炮。他们才能有所胜算。 

中国政府至今仍牢记“不惹外国人”的忌讳。最近回国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留洋的老兄入了美国籍后回到北京闲住,仍旧是穿□件白色圆领短袖丁字衫,脚蹬懒汉鞋,骑了辆旧车出门。不料在自行车道上被一辆开进来的汽车撞了一下。他当即指责汽车司机违犯交通规则。而我们知道,中国人是从来不认错的,所以那司机也不认错。 

警察过来一看,不说司机,却破口大骂这位骑车的。瞧那骑车的样子,大概不过一平头百姓或下岗职工。而那开车者即使不是权贵,至少也是权贵的司机,谁人惹得起!? 

这位骑车的饶□挨了撞,还挨了顿臭骂,实在气不过,便要找那警察的上司。警察反问,你有什么资格找我的上司?那骑车的说:我是美国人!不信我给你看看我的美国护照。 

警察一看护照,二话不说,回过头就去大骂那违规的司机。 

外国护照还真管用! 

我劝所有拿到绿卡的国人,还是入了外国籍为妙。至少回国能少受警察的气。 

回到此文开头。佛郎哥的西班牙和皮诺切特的智利都已经进入了民主化。看来右派流血的军事政变和进攻得手,再和平地进入自由民主是可行的。反倒是左派武装夺取的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今没有一个能如西班牙和智利那样和平地进入自由民主。团结工会的波兰也遭到过雅鲁泽尔斯基的镇压。苏联也有“八一九”武装政变。 

但通过右派流血政变再达到和平进入自由民主的西班牙和智利的问题又出来了。如果西班牙不要求引渡皮诺切特,则政府无法向西班牙选民交代。不管这些被处决者是否左派激进分子,甚至明确的刑事罪犯,只要西班牙司法当局不出面要求引渡皮诺切特,就属于保护本国公民不力,必然要受到选民的质疑,而使现任司法当局面临被赶下台的危险。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西班牙要求引渡皮诺切特接受审判,并非一定能给皮诺切特定罪。因为在民主国家,任何罪犯都有充份的自我辩护余地。只要皮诺切特能证明这些被处决的西班牙籍激进分子犯了智利的死罪,而且西班牙在智利不享有“治外法权”的话,皮诺切特就能获得无罪释放或免于起诉。但已经八十多岁的皮诺切特,体力难以支持长时间的审问,所以最后被英国的大法官们投票表决释放宁家。 

由此引发智利法庭最近要开庭审判是否褫夺皮诺切特的终身豁免权。一旦皮诺切特没了终身豁免,则难免不遭到被处决的本国激进分子遗属的追诉。 

当年秦始皇不但侵略成性,打平六国,而且杀人无算,还有“焚书坑儒”,并大量役使人民,老百姓惨死沟壑,最终逼出了大泽乡的揭竿而起。但就因其首创“统一大业”,书同文,车同轨,就被中国的政府传媒赞扬并传诵至今。细说起来,皮诺切特终止阿连德没收私人财产的“国有化”进程,平定国内暴乱,恢复秩序和安定团结局面,促成智利经济发展,摆脱穷国地位,其功劳甚大,远胜秦始皇。 

中共指责英国政府软禁皮诺切特是干涉智利主权,却绝口不言皮诺切特擅杀西班牙籍的激进分子更是对西班牙主权的严重侵犯。与西班牙有引渡协议的英国当然有权扣押皮诺切特。 

民运分子则幸灾乐祸,要求国际间效法英国扣押皮诺切特那样扣押到访的“六四”戒严令发布者李鹏,却不知“六四”期间一名外国人也没被打死;连打伤的都没有。故外国人不但无由为“六四精英”们“开枪开炮”,甚至将来共产党真的倒台后,连扣押李鹏,以便将其引渡回国受审的权利都没有。 

中国“民”“共”双方在缺乏常识这一点上来说,实属一丘之貉。 

俄罗斯前总统叶尔钦下台后也在国家杜马通过,获得了终生豁免权。而其实叶尔钦炮轰议会大厦与纵容亲属贪污之罪远比皮诺切特处决激进分子更见不得人。更何况俄罗斯经济并没有在他的任内得到显著改善。但在俄国却无法褫夺叶尔钦的豁免权以审判其任内罪行。 

若能以终身豁免权来交换前共产党官僚叶尔钦交出总统职位给全民再度公决,对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来说还是划算的。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下台后也丧失了总统豁免权。李敖便去起诉李登辉,以考验台湾是否真民主,真象西方国家一样的尊重法制。结果被拒绝受理。 

从前苏联专制政权蜕变出来的俄罗斯和从前国民党“白色恐怖”专制政权蜕变出来的台湾民选政权还是无法与原民主国家智利比肩。

谢选骏指出:论者有说——“主权这词,要查对英文、德文原文。黑格尔的,现译王权。原义似为最高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指国家权力。”

不过在我看来,主权的原义虽为君权神授,而且后来分化为人民主权、议会主权、国家权力等等;但是正如我在《思想主权》里指出的,任何国家权力都是来自思想的主权,意思就是“思想决定权力”,此外,欧洲王权与中国皇权似乎不同,王本身不具宗教职能,所以祭司的权力不低于国王,而中国的皇帝,本身就是最高祭司,所以政教合一的中国无法实现权力的制衡了。所以把Sovereignty译为王权,就像把White House译为白宫一样——这是“中文翻译中的帝王意识”使然也,因为西方的王权之上还有神权呢。马悲鸣哪里懂得,正因为“外国人”的主权和王权之上还有神权,所以他们的世俗力量反而到达到了最高,是“中国”的主权和皇权无法比拟的了。所以说,谦卑才能给人真正的力量,因为那是来自神的力量——主权与王权需要仰仗神的力量。



【052、专政国家也见思想的主权】


《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思想的主权》(谢选骏)写道:

我看不出“桂民海老板”和“吴宏达的观察”还有“一平为编辑的中国人权双周刊”有何区别?不都是为了美元而码字奋斗的?这不是“我的奋斗”,而是“嘴的奋斗”。在我看来,“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了“话语本身的权力”,也“体现了思想的主权”。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话语本身的权力”就是生物学意义的、先天的语言能力;从神秘主义的角度看,“话语本身的权力”就是上帝造人所赋予的不同于万物的那种权利,也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那种权能——这就是“思想主权”的双重意义。

……

美元的力量确实巨大,因为它是由美国制币局发行的,代表了美国的主权和霸权,背后有美国的舰队作为后盾,所以可以成为国际通用结算的储备货币。这样的美元,可以造就财富和权力、名望和地位。但是,美元再是通用,却也造就不了思想,因为美元从属于国家,而国家的主权再是巨大,也还是从属于思想的主权。例如,美国就从属于“人民主权论”这一思想的产物。而所谓“良心”,也是思想主权的体现之一。网络时代的话语权体现了思想的主权,虽然它远远不能涵盖思想的主权。

《网络时代,是谁在失去话语权?》(原题:《有些事,无法假装看不见》,作者:曹林《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4日2版)报道:

经常发生一种怪现象,有些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微博有图有细节,有当事人诉说有旁观者描述,可传统媒体竟不见半句报道,纸媒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这种很奇特的话语失衡怪象完全违背了新闻传播规律。当然,这种被传统媒体遮蔽的事,往往不是什么好事。

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微博,与某些时候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假装看不见的某些传统媒体,完全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场。身处其中,有时会感觉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

如今,常有人抱怨传统媒体被新兴网络媒体抢了风头,昔日党报官媒大报大刊日益被边缘化为非主流;而一度被视为边缘的网络论坛,却日益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主流媒体,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主要信源。主流媒体和边缘媒体的角色对换,并非由于新媒体多么强大、微博多么万能,而是昔日的主流媒体在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将话语权和主导权拱手相让了。

一件事情发生后,当很多人无法借助传统媒体来了解真相,却要借助于外媒报道,借助于微博上的碎片化信息去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事实时,传统媒体很难不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当网上很多所谓传言一再被证实为并非捕风捉影,而传统媒体却看不到半点事实端倪时,网络在公众心中很难不跃升为主流。

媒体的主流与边缘,权威与野鸡,很多时候与自身行政级别、名号大小没有太大关系,而在于信息的供给。在公众需要信息作为判断依据时,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一事当前,人们求索真相时,媒体提供了多少对事实的报道。媒体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产品是新闻信息,媒体的地位,要以对新闻规律的遵守去判断。

每每看到一些传统媒体在热点新闻上的话语缺席,作为纸媒从业者都感到无比痛心,这完全是将话语权轻易拱手相让,这边舆论场的沉默,是在将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让给另一个舆论场。事情一旦发生了,是无法假装看不见的,毕竟当下的信息渠道是如此多元!

今年全国两会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接见海南省代表团全体代表时,有一段精彩论述,他说:随着网络微博等的迅速发展,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通讯社”,这对宣传部门是新的挑战。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现在发生问题的,大量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第一时间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造成一次次的冲击波,越弄越被动。李长春同志希望大家转变思想观念,公开透明地应对。

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在接受采访时,也批评过一些政府部门对负面新闻往往采取“捂住”而不让媒体公开报道的做法。他说,在信息传播还受到比较大局限的时候,瞒报还是可能的,但现在要想“捂住”新闻是越来越难了。“互联网传递信息,那是以秒计算的,而且上面可以图文并茂,包括声音、活动画面都没问题。另外还有手机短信,可以打电话,手机还可以传画面,有了这个以后,你还想把它捂住,我觉得这是比较天真的一种愿望了。”

假装看不见,并不会真让公众看不见,仅仅只是将传播权和主导权白白出让了。纸媒不关注,网媒会关注。假装看不见的结果,只会将问题越捂越大,甚至导致问题失控。比如,网络传播虽然很自由,但可能并没有“有人把关的传统媒体”那么规范,将一两句话断章取义地提出来做成标题,将片面的图像经剪裁贴出来,将事实扭曲,混乱和碎片化的传播中,事实会被越描越黑。而且,传统媒体的沉默,会使受到压制的舆论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态。这种遮掩,向舆论传递的是一种此事“必有黑幕”的暗示。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解读,无阳光,无公信,无论此后政府作多少补救,公布何种“真相”,民众都难以相信。

媒体的监督,记者的追访,媒体无障碍地报道,并不是官方的敌人,恰恰是在塑造官方的公信力。传统媒体不见新闻,表面上看是传统媒体失去话语权,其实,真正失去话语权的是政府部门。

不要指责“不明真相”的民众过度依赖网络和微博。有事上微博,而不是看传统媒体,这不是媒体的悲哀,其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大问题。假装看不见,欺骗的只是自己的耳朵,牺牲的是自己的嘴。 

谢选骏指出:“话语权”其实就是“话语自身呈现自己的权利”,就是“不受金钱和权力双重操纵的自说自话”,而不是“受到金钱和权力双重操纵的伪造话语”——是“说出国王没有新衣”而不是“宣传国王穿着新衣”的权利。从上文不难看到,早在几年之前,专政国家也已知道了,在网络时代,“假装看不见”,只会导致“失去话语权”。这说明,专政国家也已见到了思想的主权确实存在,既然如此,为何几年之后,在民主国家,许多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答案是:由于钱权的诱惑。而思想的主权,就是“不受金钱和权力双重操纵的那种话语权”,例如在《圣经》中,那是通过先知的言辞、基督的宝血,体现出来的。专政国家也已见到思想的主权,说明上帝的救赎已经不远了。



【053、资本是一种思想】


资本(Capital)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东西,因此只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物件”。

(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然而今天我们来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而作为投资活动的沉淀或者累计结果,资本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资产=资本+其他积累+负债 

即:资本+其他积累-资产-负债=资本权益 

资本分类 

1、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政治思想等变革来实现; 

2、人力资本; 

3、物力资本,包括自然赋予的和人类创造的两种。 

资本、资产和资金

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资产,是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为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企业的所谓法人财产权,就是指企业对其控制的资本拥有的所有权。 

资本,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它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产不拥有所有权。 

资金,广义上讲,与“资产”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它有缩小范围的概念,如特指货币资金,或是特指营运资金。 

公司的注册资本的公司的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额,也叫法定资本。注册资金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企业法人自有财产的数额体现。注册资本与注册资金的概念有很大差异。注册资金所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权;注册资本则反映的是公司法人财产权,所有的股东投入的资本一律不得抽回,由公司行使财产权。注册资金是企业实有资产的总和,注册资本是出资人实缴的出资额的总和。注册资金随实有资金的增减而增减,即当企业实有资金比注册资金增加或减少20%以上时,要进行变更登记。而注册资本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增减。 

资本作为经济要素,是任何形态社会都不能缺少的经济要素。从逻辑学上,属于普遍概念。资本主义,从词面上表达的直接含义,是资本的普遍性。用资本定义一种社会制度,应该在资本前面增加应该定语,成为单独概念。而资本主义前面没有定语,不如《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家所有制”表达得清晰。所以,用资本主义定义一种社会制度,有逻辑错误之嫌。 

(二)

在经济学,资本(Capital),是一种生产要素,为用于生产的耐久财,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用来生产其他商品或产生收入的累积物力与财务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简单而言,资本可以分为三类:

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政治思想等变革来实现;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包括自然赋予的和人类创造的两种。

《国富论》认为,资本因节俭而增加,因浪费和错误运用而减少。因此资本具有储备的特质,如果因为错置而用来维持非生产性的项目(如豪奢的暴饮暴食、过度的军费开支),那么将资本引入歧途的结果,便是全国的生产价值遭到减损。亚当·斯密也认为,“大国不会因为私人的奢华和误用资本而陷于贫穷,反而是政府的浪费和措施失当,时常会导致这种后果。”

狭义和广义的资本

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资本是生产要素中的一项,此外的生产要素还包括土地及劳动。在古典经济学中,所有其他的资本均称为无形资产,包括组织、企业家精神、知识、信誉及管理等,有些经济学则将其分类为才能、社会资本或教学资本等。

具有以下特性的商品即为资本:

在制造其他商品时会使用到(因此是生产要素中的一项)。

不会变为其他商品中的一部份(和原料或半成品不同),在制造过程中也不会将此商品耗尽(不过资本会有折旧.也是企业支出的一部份)。

需要经过生产制造流程才能得到(和生产要素中的“土地”不同,后者是指自然存在的资产,例如矿产)。

也有一种用存量及流量定义资本的方式,资本是存量,可以估计任何特定时间点下的数值和金额。投资是要加到资本存量中的金额,会用一段时间(例如“每年”)中发生的数值来表示.因此是一种流量。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可以分为以下的形式:

不变资本,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被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成本会依照工资而变动,而且只有在雇主和劳工的雇用关系存在时才需支付。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这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

虚拟资本,是指无形资产或是像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等可交易的账面财富。

早期会将资本视为是有实体的物品,例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用到或所需的工具、车辆及建筑物。不过196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注意更广义的资本。例如在技术提升或教育上的投资会视为是提升人力资本或是知识资本,在智慧财产上的投资则视为提升智慧资本,不过这些更广义的资本也带来了一些疑问或是争议。

现代资本的分类

许多理论及实务上都会将资本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金融资本,像股票、债券等,会以资本资产的形式出现,可以在金融市场中交易。其市场价值不是以其累计的投资金额为准,而是以其市场对于未来盈馀及风险的预期值为准。

自然资本,是指固有的自然生态,提供生活所需及其他资源,例如河流可以提供农田水源。

社会资本,在私人企业中常会视为是商誉或品牌价值,不过社会资本是一较广的概念.是指为实现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过社会网路来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的总和。

教学资本,一开始在学术上定义是指有关教学及将知识转移到原来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个体,像知识资本及智慧资本也是描述类似的概念.但是其定义和上述学术定义不完全相同,在会计处理上也还没有一定的共识。

人力资本,泛指社会资本、教学资本及个人才能的总和。在技术经济学(technical economic)中会用人力资本来定义平衡成长,也就是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同步提升。

与资产的关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的开端,对资本和资产有所描述。他认为,属于某人的财物,就是这个人的资产。出让使用权,以获取利润收益的资产,就是资本。资本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买进原料后加工,将制成品卖出去获利,或者是买进商品后转售获利,这样的资本被称作流动资本。第二种是买进土地、机器设备等,这些不通过转手就能获利的资本,叫固定资本。

资本禀赋

禀赋(Endowment)是某一事务在处理前的自然状态,生产制造过程让禀赋变成为资本。资本可以区分为自然资本及其他,禀赋也可以区分为自然禀赋或是人口禀赋。

(三)

谢选骏指出:卡尔马克思不懂“资本是一种思想”,而以为资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十九世纪的科学更加不可能让他理解,所谓的客观存在其实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认定。所以,他想寻求的客观真理,只能是一种虚妄。不论把这种基于误解的思想叫做“资本”还是“资本主义”还是“资本家所有制”,都是他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客观事实。因为根据我的思想主权论,资本(Capital)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东西,因此只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物件”。



【054、最早的思想主权论】


“国家”的本质,决不像马基雅维利以来的欧洲人所设想的,仅仅是个“主权”、“统治权”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国家本质”的最高理解和最后解释──统统凝聚在“天命”一辞之中。在中国人看来:承受天命者必能承受地土;丧失天命者必将丧失地土。可见:统治权和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先是体现着天命、而后获取了统治权的崇高象征和铁腕人物身上──既闪现着新宗教、新理想、新观念、甚至新学说的耀眼光辉〔当然有其时间性〕;又预示着新国家的精神威力和心理倾向。

天子,往往以青年的面貌出现在人民面前。天子代表着未来,所以他毕竟不会是耆耄者。国家和文化是真命天子的可爱孪生子。它们是互相依存的。马基雅维里矫枉过正──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历史表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历史表明:二十一世纪已经是“纠正”这个历史性错误的是时候了。

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叛乱势力和割剧势力──尽管手持强大的统治权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甚至延续了十几年之久并占用广袤的领地:却难以被承认为“国家”。人们只能用“政权”〔“共产党政权”即一例〕一词来称呼它们。可见,“统治权”只是“国家”的一个基础;并非“国家”的“本质特征”。

舆论与天命──在大多情况下是誓不两立地对峙着。舆论总力图抹杀天命的存在;天命则要驱迫舆论向它投降,为它效命。在历史中──有时舆论抑制了天命,有时天命奴役着舆论。前者是繁荣的和平时代;后者则为混乱的革命和战争时代……支配前者的是习惯;鼓舞后者的往往是一种图腾的崇拜。这里无所谓优劣;只有季节而已。当时则行,过时则易──岂有它哉。

中国要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必须在基本的价值观念方面入手。这种基本价值观念,既非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或专政主义,亦非传统中国式的家长制;而是根据现代中国在国际间的处境,切实制定出来的一项战略。 用最简单化的表述,可以这样说:以一元化之名,行多元化之实;以中国复兴之名,行现代化之实;以乌托邦之名,行伸张国势之实。

在这种意义下回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由伦理社会转向技术社会的关键。思想上的排斥异已从来没有这么激烈与彻底,中国历史来看。比如,使毛泽东“伟大”的,不是他在1949年以前的暴力夺权;而是1949年疯狂改造。1949年以前的“理智时期”,他不过是一个精明的土寇与流贼而已;1949年以以后,他才成长起来,成为中国野蛮化的旗帜、颠乱纲常的始作俑。虽然在许多事情上,他的残暴性和迫害规模相对说来还比不上隋扬圣人。所谓相对说来──显然是指现代中国的人口比隋代已有十倍之巨……杀人利器和“软刀子”〔颠倒黑白的宣传技术和红白喜事的鼓动吹手们〕也高妙许多了……不论这些创新活动的价值到底如何──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尤其对历史而言。须知:社会意义上的价值与历史意义上的价值根本不同,往往甚至是互相对立着。它们彼此都渴望着能吞噬对方。把对方从后代的心目中抹到。在这一点上说──成功的往往是“历史价值”;因为“社会价值”的寿命往往超不过一代人〔三十年;至多一个甲子:六十年〕。除了历史视野过于狭窄的西方记者、失败政客外,谁不同意上述说法?

而二十世纪的僭主们之所以敢于玩弄舆论、践踏社会价值──这正是他的伟大与不同凡响的唯一实在基础。至于说到他曾经统治过大部分中国──那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尤其就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漫长、兴衰无定、充满来去匆匆的野心家与争霸者;并经常因为无原则、无新价值标准的争权夺利而搞得精疲力竭、举国残破的国家”──而言。

就全球而论,中国居民在这种状态中陷得最深。不但是信息系统的严重紊乱,以至于文化建筑的全部崩解与堕落──而且连语言系统亦由于一系列社会地震而分崩离析、面目全非,人群中没有共同的语言,只有各自为政式的孤立门阀──这些门阀间多是声息不通的,流行的语言不但鄙俗,而且词不达意、足以酿成混乱。

由于信息系统的全面紊乱和崩解,整个区域实际上已陷于分裂状态,整个区域显然疲弱不堪,这种分裂不是那种积极的、竟争性激烈的分裂,而是被动的、不足以维持自身统一、向心的那种分裂……我们时代中国的一切灾难,都可归结到“信息系统遭到人为屏蔽以致全面紊乱”,这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癌症”。这一癌症难以治愈,还会长期扩散,把社会系统的扰乱活动进行到底、扩张到极限,然后才可逆转、消退。

〔摘自《新王国:我在第三期中国文明(立宪时代──中国可否君主立宪?)》〕

(另起一页)

(下篇)政府主权



【055、分裂的互联网是小国时代的恩赐】


《分裂的互联网:Facebook和政府的权力之争》(孟宝勒, MARK SCOTT, MIKE ISAAC 2017年9月18日)报道:

如今,超过20亿人每个月要使用Facebook。互联网用户(不包括中国)每上网五分钟,就有一分钟是花在Facebook的世界里。扎克伯格希望这种统治地位继续增长。

但是,一个闷热的暮春夜晚,正在越南河内的家中睡觉的范俊(Tuan Pham,音)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惊醒。

他们把他带进警察局,要求他交出自己的Facebook密码。范俊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前不久在这个社交网络上发表了一首诗,名为《母亲的摇篮曲》,诗中批判了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运作方式。

其中一行写道:“一个世纪已经过去,我们依然饥饿贫穷,你可曾问过为什么?”

与此大致同时,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北京跑步,好在这次雾霾天的户外活动在网上受到了嘲笑。

在2015年的一场白宫晚宴上,扎克伯格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能否给他即将降生的第一个孩子取中文名——这通常是年长亲属或算命师才享有的特权。扎克伯格到处卖弄其奸商的狡黠。

范俊被捕前几周,Facebook刚刚做出向越南政府示好的重大举措。Facebook全球政策管理负责人莫妮卡·比克特(Monika Bickert)在四月会见了一位越南高级官员,承诺从该社交网络上删除违反该国法律的信息。

与此同时,Facebook表示,它在越南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各国政府向Facebook举报违法内容的流程是一致的,但越南政府还是有特殊之处。他们称,Facebook已经同意协助创立一个新渠道,同越南政府之间进行沟通,以便优先考虑河内的要求,删除政权认为涉及其高级领导人的不准确内容。

Facebook希望在越南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公司发展下一个十亿用户——并加强公司的广告业务。越南政府曾呼吁本地公司不要在Facebook这样的外国网站上做广告,虽然该社交媒体巨头仍然是许多越南公司的主要营销渠道,Facebook对越南的承诺令它得以同政府取得和解。

对于Facebook来说,在越南展开的这种外交游戏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互联网正在日益分裂为不同的敌对阵营,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科技公司不得不派遣使节到处奔走,事实上是为了控制这种分裂所造成的损害,使其不致威胁到它们的野心。

长久以来,互联网一直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著称,只有少数国家试图驯服它——尤其是中国。但是近年来,随着“阿拉伯之春”、法国选举以及印度尼西亚总统的宗教信仰在本国引发动荡等各种事件的发生,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它们已经在自己的地盘上失去了对网络言论、商业与政治的一部分控制权。

即使在美国,几大科技巨头也面临政府的密切关注。特别检察官罗伯特·S·穆勒三世(Robert S. Mueller III)正在调查俄罗斯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干预,Facebook最近与他手下的调查人员展开了合作。最近几周以来,左翼与右翼的政治家都在谈论美国几家最大的科技公司拥有过多的权力。

随着各国试图在网上夺回权力,各国政府与公司之间正酝酿着一场冲突。互联网世界一度是无政府状态的,如今,几家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企业——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都发现他们需要按照一套全新的规则在网上行事。

这不仅仅是一套新规则而已。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过去五年来,有50多个国家通过了法律,以便对其人民使用网络的方式进行更多控制。

“最终,这是一场巨大的权力斗争,”互联网早期先驱及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前教授戴维·里德(David Reed)说。“政府任何形式的传播权力一旦开始遭到公司的大举侵蚀,它就开始清醒过来。”

Facebook身上集中体现了互联网之所以开始分裂的原因,并且可以愈来愈清晰地看到这种分裂引发的后果。

该公司的影响已经如此深远,研究公司comScore称,如今,超过20亿人每个月要使用Facebook——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互联网用户(不包括中国)每上网五分钟,就有一分钟是花在Facebook的世界里。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希望这种统治地位继续增长。

但是政治家们发起了反击。中国于2009年封锁了Facebook,此后一直在抵制扎克伯格重返该国的种种努力。在欧洲,Facebook试图从其讯息应用和第三方网站收集数据,但种种尝试都遭到官员们的拒绝。

硅谷巨头与日益分化的互联网之间的搏斗目前呈现升级态势。除了中国,几乎所有能以任何形式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接触到Facebook。该公司要想吸引最后的用户——包括越南这样的亚洲国家,以及肯尼亚这样的非洲国家——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政府障碍。

“我们的理想并不能成为所有人的想法,我们明白并且接受这一点,”。Facebook负责媒体和公共政策的副总裁埃利奥特·施拉格(Elliot Schrage)表示。“但是,如果你查看数据,并且真正听取世界各地依赖我们服务的人们的声音,就会发现我们显然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在他们当中制造分化。”

和中国交朋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Facebook为打入它而展开的持续一年的努力,到2016年中期似乎已经走向尾声。

扎克伯格曾经设酒宴款待中国政界人士,公开展示他新学会的中文——这个瞬间在互联网上招致议论纷纷。知情人说,他还同一位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交流,希望能将Facebook推向中国市场,由于讨论是保密的,该消息提供者不愿具名。

在2015年的白宫晚宴上,扎克伯格甚至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即将出生的第一个孩子起中文名字——这通常是年长亲属或算命师才享有的特权。据一位出席该活动的人士说,习近平拒绝了。

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果,Facebook试图打入互联网上最孤立的区域之一的努力终以失败告终。

2009年中期,中国西部地区爆发了一场民族骚乱,此后中国政府就一直对Facebook和Twitter实施屏蔽。近年来,谷歌的各种服务以及其他应用程序(如Line和Instagram)也遇到了类似的障碍。

即使Facebook现在能够找到办法进入中国,也不能保证获得财务上的成功。如今,多数中国人使用奇虎360和新浪微博等本地网络服务。市场研究公司SAMPi表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50个网络应用服务中,没有一个是由美国开发的。

中国科技官员表示,政府中许多人并不反对Facebook在中国发布产品,但来自该国最高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人对此有意见。

2016年,据时报报道,Facebook犹豫不决地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接受中国的审查政策。那年夏天,Facebook开发了一款工具,可以屏蔽某些特定地理区域的帖子。他们觉得这个工具能帮助Facebook或当地合作伙伴根据北京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审查,这将有助于公司进入中国。这一工具并未获得启用。

去年扎克伯格又努力了一次,他来北京参加一次会议,这是同中国政府建立关系的标准做法。他利用自己特有的外交方式——Facebook状态更新——发布了一张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跑步的照片,当天是个危险的雾霾天。照片在Twitter上引起了嘲笑,中国人纷纷对扎克伯格的健康表示担忧。

尽管有这么多的讨好行为,事情从未取得进展。

“试探的双方都有兴趣,所以某种产品可能会被引入中国,”前谷歌中国负责人、目前在北京经营风险投资公司的李开复说。“但Facebook想要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们能得到的东西可能不会有什么意义。”

今年春天,Facebook尝试了另一种策略: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在中国试水。公司授权在中国发布一个不冠以Facebook之名的照片共享应用,并将其连接到一个名叫微信的中国社交网络进行实验。

Facebook香港办事处的广告业务非常活跃,这可能也是推动扎克伯格的原因之一。在香港,Facebook帮助中国公司——还有中国政府的宣传机构——在网上传播信息。事实上,中国政府大量使用Facebook进行海外通联,这显然表明北京了解Facebook在引导舆论方面的力量。

中国国有媒体采用购买广告的方式大肆宣传重要的外交活动。它的枯燥乏味的国有电视台与党的喉舌报纸在Facebook上获得的“赞”,远远超过CNN和福克斯新闻(Fox News)这样的西方新闻品牌,这可能是大举购买水军的结果。

一位知情人士说,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支出,Facebook设立了一个页面,向中国的国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展示如何在该平台上推广自己。这个关于习近平出访情况的页面,至今仍由中央电视台定期更新,目前获得了270万个“赞”。2015年,习近平访美期间(就是同扎克伯格会面那一次),央视利用这个渠道传播正能量故事,刊登了一篇题为“习近平联合国演讲获得热烈掌声”的文章。

扎克伯格的热情和中国的不情不愿都可以在Facebook上相应地追踪到。

在2015年习近平的美国之行期间,扎克伯格发贴称,这让他第一次有了机会同一位世界领袖说外语。这个帖子获得了超过五十万个赞,点赞者包括中国的国有媒体(尽管Facebook在中国被禁止)。但是,在习近平的宣传页面上,扎克伯格只被提到一次——同许多与中国国家主席会面的科技公司高管并列在一起。

欧洲的隐私阻力

去年夏天,Facebook全球政策团队的成员频繁互发邮件。他们是在最终确定一个已经酝酿了两年的计划,让WhatsApp开始与新母公司分享自己十亿用户的数据——WhatsApp是Facebook于2014年收购的讯息应用。该公司计划用这些数据为Facebook的其他服务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同时遏制WhatsApp上的垃圾信息。

一个大问题是:如何赢得世界各地警惕的监管机构的信任。

尽管做了很多计划,Facebook仍遭到了强烈抵制。2016年8月,仅在新的数据分享协议达成一个月后,德国隐私保护官员命令WhatsApp停止将3600万当地用户的数据发送给Facebook,并称人们在自己的数据会被如何使用方面没有获得足够的发言权。英国隐私监管机构很快效仿了这个做法。

在去年10月底之前,欧洲国家数据保护当局的28个成员国联合呼吁Facebook停止这种做法。Facebook悄悄中止了在欧洲的计划,但继续在其他地区收集用户信息,包括在美国。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用户数据正在被美国大公司控制,”法国隐私监管官员伊莎贝尔·法尔克-皮埃罗丹(Isabelle Falque-Pierrotin)说。“这些大公司现在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Facebook的撤退表明欧洲在有效执行自己的监管规定,包括严格的隐私规定,以控制互联网的某些部分的运转方式。

官员们表示,欧洲监管机构的目标是让用户对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帖子以及在线搜索和购买的数据拥有更大的控制权——Facebook等科技巨头依靠这些数据监视我们在网上的习惯。

作为科技公司,Facebook的广告业务要求它收集数字信息,但它往往低估了欧洲官员和公民对收集此类细节的强烈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可以追溯到冷战时代,当时很多欧洲人经常被秘密警察监视。

现在,从哥伦比亚到日本的监管机构经常效仿欧洲在数字隐私方面的立场。“欧洲的监管机构站在前沿是很自然的,”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说。“这反映出他们对隐私计划的看重。”

Facebook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自己草率处理用户的网上信息,声称不管它在哪里运营,都遵守当地的规定。它认为欧洲的立场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没有效果,因为该地区目前在所有与数码技术有关的事情上都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不过,该公司表示它尊重欧洲在数据保护方面的立场,尤其是在德国,很多公民对遭到政府监视的过去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德国政府的立场在欧洲具有强大的影响力,”Facebook的欧洲公共政策主管理查德·艾伦(Richard Allan)说。“我们认为他们的直率很有帮助。”

欧洲在全球隐私保护上发号施令是有法律支持的。Facebook的非北美用户大约有18亿,主要受到爱尔兰隐私监管机构的监管,因为该公司将国际总部设在了都柏林——这主要是出于税收考虑。2012年,爱尔兰的数据保护监管机构在审查该公司的运营时发现了问题,因此,该公司被迫修改了自己的全球隐私设定,包括在美国的设定。

三年后,欧洲最高法院否决了欧洲和美国之间长达15年的数据分享协议,因为Facebook被指控在向大西洋彼岸传送欧洲人的数据时,没有进行充分保护。该公司否认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

9月12日,西班牙隐私监管机构指Facebook在从第三方网站收集数据时,没有给予用户足够的控制权,因此对其处以120万欧元罚款。德国和荷兰等地的监管机构也在进行类似的调查。Facebook正在对西班牙的裁决进行上诉。

“Facebook不能在世界各地推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奥地利律师马克斯·施雷姆斯(Max Schrems)说。他提起了这项诉讼,最终推翻了长达15年的数据协议,而后他成为Facebook的批评者。

更令Facebook担忧的可能是欧洲的隐私观点正在向国外传播。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国也将欧洲的许多严格的隐私保护规定纳入自己的法律体系,而这些国家对Facebook的增长十分关键。

“我们认为欧洲的监管指令是最好的做法,”南非数据保护机构信息监管局(Information Regulator)局长潘茜·塔库拉(Pansy Tlakula)说。南非甚至几乎完全照抄了欧洲监管法律的那几个部分。

押注肯尼亚

由于在中国遭禁,在欧洲遭到监管机构责难,Facebook正在努力成为非洲的“互联网”。它帮助人们上网,补贴互联网接入费用,尝试发射卫星为它觊觎的市场提供信号,已经成为这个快速跨入互联网时代的大陆的一股主导力量。

但这也让有些非洲人感到不舒服。

有些国家封锁了Facebook;外部人士抱怨Facebook打压其他网络服务竞争者的计划。它与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竞争让人想起了久远的殖民主义时代。

在肯尼亚的内罗毕,33岁的创业者菲尔·切罗普(Phyl Cherop)表示,她的网上生活已经被该社交媒体网络主导。2015年,她放弃了自己位于内罗毕中产阶级区域的实体店,转而在Facebook和WhatsApp上销售。

“我放弃是因为人们不再来了,”切罗普说。她销售名牌连衣裙和教科书等物品。她还说,单独的网站接触不到这么多用户。“我更喜欢通过Facebook销售,因为我的客户在那里。人们购买智能手机后的第一件事是开设一个Facebook账户。”

Facebook在寻找新用户时,将期望转向了肯尼亚等新兴经济体。在非洲,只有不到50%的人能上网,所以那里往往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网络监管。

Facebook约十年前进入非洲,现在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技术平台。根据Facebook的数据,约有1.7亿人使用该平台,占从南非到塞内加尔的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个数字比2015年提高了40%。

该公司与当地运营商合作,免费提供基本互联网服务,主要是Facebook提供的服务。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一个简化的社交网络版本,以便在当地常见的那些廉价但性能不高的手机上运行。

Facebook还投资上亿美元,与电信运营者合作,在乌干达农村地区修建500英里的光纤网络。它正与约30个地方政府合作开发数字项目。

“我们想让全世界连接起来,”Facebook的工程副总裁杰伊·帕里克(Jay Parikh)说。他负责该公司利用无人机和卫星等技术连接发展中国家的计划。

在21世纪的“非洲争夺战”中,Facebook正与谷歌以及中国的腾讯等竞争对手争夺有利位置。谷歌在乌干达和加纳建立了光纤互联网。腾讯在南非发布了自己的热门即时通讯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微信。

Facebook在非洲的努力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乍得在选举或政治抗议期间封锁了Facebook等网站。乌干达还向爱尔兰法庭提起诉讼,要求该社交网络提供一名对政府很重要的匿名博主的名字。那些努力都失败了。

Facebook在肯尼亚遭到的挫折较少。肯尼亚是非洲使用互联网最普遍的国家之一。

2014年,Facebook加大了自己在这个拥有4800万人口的国家的投入。它与手机运营商Airtel Africa合作,推出了Facebook的Free Basics版,它是该社交网络的免费版,提供当地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的某些新闻、卫生项目和招聘等服务。在肯尼亚,人均每天的互联网消费只有30美分。

现在,肯尼亚人可以通过Free Basics免费使用Facebook以及它的即时消息服务,还能阅读一份肯尼亚报纸上的新闻,浏览有关公共卫生项目的信息。肯尼亚的技术部长乔·穆切鲁(Joe Mucheru)表示,它至少能让农村地区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互联网。

不过,Facebook的计划并非总能成功。很多肯尼亚人只把Free Basics作为备用,在自己现有的智能手机额度用完之后才用它。

“Free Basics?我不常用,”27岁的维克多·奥廷加(Victor Odinga)说。他是内罗毕市中心的一名会计。“没人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没钱上网。”

谢选骏指出:我拒绝使用脸书Facebook,因为我不想受到老大哥的监控。脸书Facebook虽然不属于政府机构,却是属于“控制互联网的三大黑恶势力之一(政府、大型IT公司和互联网提供商),在和互联网使用者的关系方面,三大势力本质上同一。

《提供私人翻墙服务 软件开发者被拘》(2017年9月19日)报道:

中国官方媒体9月18日报道说,有关当局拘押了一名软件开发人。此人销售用于可供网民“翻墙”的软件VPN。

中国媒体报道说,因小规模销售私人翻墙软件,沿海省份江苏的一名软件开发者上月底曾被拘留3天。VPN翻墙软件可在私人电脑之间联立联系,并使用户绕开官方过滤器,浏览屏蔽网页。

《法制日报》报道了此事。据悉,用户月付10元人民币(约值1.5美元),可享受此人提供的翻墙服务。当局没收了当事人的这一非法收入,共1080元(约值165美元)。

据美联社报道,另有一些互联网经商人受到远为严厉的惩罚:今年年初,毗邻香港的东莞一名26岁生意人因提供VPN服务,获刑6个月。

今年年初以来,北京展开行动,取缔非法使用VPN。美联社评述说,这是今年10月中共19大召开前当局加强信息监控的大规模打击行动的一部分。中国当局限制有许可证的VPN如何被使用,但未披露具体细节。

VPN是不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球互联网综指(GlobalWebIndex)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4%的中国网民每天使用VPN服务。中国有数亿常规网民。根据该项调查,约有8.8%的中国网民使用VPN浏览在国内被屏蔽的内容,包括像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内容。同时,这部分网民也依赖VPN来接触在国内看不到的新闻以及与中国政府不同的声音。

中国对VPN的控制不但影响个人用户,对中国科研人员、学者以及外国在华公司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谢选骏指出:在美国和其他自由社会,互联网使用者虽然无需自己翻墙,却是遭到“政府、大型IT公司和互联网提供商”翻墙侵入自己的领地,时刻遭到信息窃取。好在这是一个分裂的小国时代,大国无法垄断一切,所以小有小的好处,政府无法控制一切,分裂也有分裂的益处——分裂的互联网是小国时代的恩赐,分裂的互联网才是人类自由的依托。



【056、封闭社会能够网络领先吗】


《10连跌市值蒸发1.73万亿 腾讯梦想还在》(2018-10-14 上游新闻)报道:

继上一次因为《腾讯没有梦想》成为社会舆论焦点后,时隔5个月,腾讯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

这一次却因腾讯的股价创纪录的10连跌、从最高点持续跌去了40%多、市值蒸发1.7万亿而再遭市场质疑,连有没有梦想也被重新审视。

惨遭暴跌:市值蒸发1.73万亿,跌出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

2018年对于腾讯来说,并不顺利。

先是3月份腾讯第一大股东Naspers大举抛售腾讯控股股份,重要的是,这是大股东自2001年投资腾讯以来首次抛售。其次,腾讯半年报业绩不达预期,上半年实现营收1472.03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411.57亿元,同比增长26%。低于彭博一致预期。

再是腾讯二季度净利13年来首次下滑,其中手游增速显著放缓,移动游戏收入环比下滑19%。

多项利空之下,外加港股市场整体走弱,腾讯股价年内连续下挫,股价由最高点475.72港元跌落至最低265港元,跌幅超40%,市值更是蒸发了1.73万亿港元。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腾讯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跻身全球前五大市值公司,而如今腾讯市值跌剩24664.01亿元,已然跌出了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

护盘杀手锏:

创纪录24日回购 组织构架大重组

面对股价下跌,腾讯使出杀手锏护盘,一方面,自腾讯9月7日开启“买买买”模式,截至10月12日,腾讯已经连续24个交易日回购股份,长达一个多月时间,这也是腾讯史上最长的不间断回购。数据显示,腾讯合计回购242.4万股,金额达7.6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79亿元。

与此同时,面对投资者纷纷质疑其游戏、云计算等业务成长性,腾讯开始直面问题,着手调整内部架构。

9月30日,腾讯在成立 20 周年之际,发文表示将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伴随战略升级,腾讯公司的组织架构在时隔 6 年后迎来新一轮的优化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为新六大事业群。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又突出聚焦融合效应,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即 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Group),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 LBS 等行业解决方案。

此次组织架构是腾讯时隔6年后的优化调整,据券商中国报道,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我们不只是要专注眼前的业务,更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升级的同时,腾讯将继续加强前沿科技的研发。

证券时报援引马化腾的话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腾讯将在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面向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腾讯将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态。

对于这次业务调整,安信证券发布报告指出,每一次调整都是腾讯对IT产业的方向和价值判断,此次架构调整彰显腾讯对未来的 B 端云计算的价值认可。花旗则发表报告称,转型展示腾讯将加强面对企业客户的业务,预计腾讯将在云端服务方面加大资源,并为传统工业提供科技资源。不过,花旗认为,腾讯新战略重点在企业客户和工业互联网升级,或致中短期盈利增长较慢。

腾讯到底有无失去梦想?

5月5日,一篇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引起广泛热议。文章指出,腾讯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以投行思维主导科技公司发展,强项也成为投资财技。

这篇文章称,2011年3Q大战后,腾讯走上了开放投资道路,大举对外投资。但与此同时,腾讯失去了内部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在搜索、微博、电商、信息流、短视频、云等核心战场不断溃败。以短视频为例,2013年腾讯即推出App微视,但该产品在2015年成为弃子,2017年3月关闭。但微视错过的日子里,快手、抖音异军突起,成为现象级App。

腾讯到底有无失去梦想?在另一方看来,腾讯并未失去梦想,或者说这个梦想最好是“得未曾有”。腾讯在搜索、电商领域的溃败并非不上心,而是一贯如此。腾讯的nature(本质)是社交公司和游戏公司,在社交和游戏上,腾讯从未松懈。

据第一财经报道,“文章归纳了很多其他的文章,所以中间有不少不真实的情节。另外,标题和结论都因为为了抓眼球而导致失真。但是还是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可以作为参考和督促。”

但无论如何,腾讯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并不使人满意。股价创纪录的10连跌、从最高点持续跌去了40%多,市值蒸发1.7万亿。

“游戏新政”导致腾讯游戏业务触及天花板?

其实,腾讯股价近几个月的大跌早有征兆,在5月16日腾讯公司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前10天,一篇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引起广泛热议。“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然而,这个警示却未能引起腾讯和大多数投资腾讯的股东们的关注。腾讯投资合伙管理人之一的李朝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否认了腾讯是投行一说,其表示“腾讯不是一家投行,我们如何评估一家公司,如何建立和获得信任,这里面需要我们很多对产品的理解,对文化的认同……我们的思路比较清晰,只投和腾讯业务相关的,主要是消费互联网。”

警示的余温还未淡去,5月份股东大会之后的几个月内,腾讯股价竟然跌到了265港元,累计跌幅超过40%。

或许是轻视了政府的强硬态度,这让腾讯的应对有些滞后,直接影响了游戏产业占据自身业务收成重要位置的腾讯营收,而曾寄予厚望的几款热门游戏因拿不到正式版号而无法进行商业化变现的问题也让腾讯很头痛。根据腾讯发布的中报数据来看,腾讯游戏业务第二季度营收252.02亿元,同比增长6%,环比下降12.4%,其中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19%及环比下降19%至176亿元人民币。

如果有关游戏的严监管政策不终止,腾讯又该如何绕过“围墙”去巩固自己在游戏领域的优势呢?

针对这个问题,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指出,在互联网价值研究者尹生看来,“游戏新政”导致腾讯游戏业务的天花板比预想当中更快地被触及,而在小视频、直播和资讯信息流等领域,抢占用户时长的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开始下,这些新的变化使市场对腾讯有了一个重估的过程,“今年以来,腾讯股价的下跌幅度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各种可能的负面因素都叠加到了一起。”

财经投资人钟杨认为,从供应端看,目前游戏产业正面临类似地产、白酒过去的情况,监管新政无疑会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事实上游戏行业在2017年版号审批共9400款,而国内TOP50游戏流水占总流水90%以上,而且龙头企业一年也只有50款左右,过去是快鱼吃慢鱼,现在到了大鱼吃小鱼的行业周期阶段。这种严监管情况的出现,反而有利于巩固腾讯这样龙头公司的市场地位。

对于腾讯来说,其业绩增速出现下滑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游戏受制方面,其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能力之一的“流量”也在此前与今日头条大战中,暴露出用户停留时长减少的问题。据Questmobile统计,2018年6月,腾讯系App总使用时长占比为47.7%,相比上年减少了6.6个百分点,同期头条系恰恰又增长了6.2个百分点。

对于腾讯来说,如果头条系产品向前一步开始进攻社交的地盘,则腾讯赖以为流量池的微信、QQ将会受到威胁,而这恰恰是腾讯不愿看到的结果。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着手设立了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除微信、游戏外的所有“流量+内容”资源全部集合到这个事业部,这从经营的角度看,是有利于内容的“生产+分发”逻辑的。

投资逻辑:

“连接一切”生态演变,既有内生也有投资驱动

年初至今,腾讯的股价从最高点持续跌去了40%多。市场对腾讯质疑声一片,连有没有梦想也被重新审视。

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称,腾讯一定是有梦想的。因为马化腾在今年4月的一次公开活动上讲过一个故事。去年底,重庆山区的一名养鸡人到离家几小时车程的税务办理大厅开发票,可他少带了材料。税务人员请他注册“电子税务局”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认证办理。养鸡人最初有些抗拒,最后接受。而在第一次使用后,养鸡人便一直使用在线服务了。

腾讯和养鸡人的联系应归类在互联网+政务领域,其他还有+交通、教育、旅游、生活消费、医疗和农业等等,领域几乎覆盖所有社会人群。从这个角度来说,腾讯“连接一切”的口号是实打实的。

市场把腾讯股价的下跌更多归咎于其游戏业务增速下滑。但更应该看到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云计算业务的营收占比却在提升,今年二季度这两项业务的营收相比2016年一季度增长3倍。要知道,腾讯微信平台为了平衡客户的体验度,在商业化方面谨小慎微、极为克制,即便如此依然掩不住其成长的爆发力。

市场也关心腾讯几千亿量级的投资业务。可腾讯投资的管理层公开表示的是,投资没有行业边界,但必须坚持和腾讯的主业相关、战略方向相关或者具备社会效益。因此,腾讯的投资业务不可能是纯投行行为模式,而是服从于腾讯的总体战略。

可见,腾讯基于“连接一切”的生态演变,既有内生也有投资驱动,这这也正是腾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逻辑。

(上游新闻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证券市场红周刊、第一财经等综合)

谢选骏指出:腾讯是一家网络巨兽,一度有望获取全球牛耳;但是它却是封闭社会的产物,它的迅速溃败因此启人疑窦——封闭社会能够网络领先吗?



【057、“好人法”转嫁政府责任】


《中国推行“好人法”鼓励民众伸手助人 可行性成关键》(2017年10月1日)报道:

中国10月1日开始推行“好人法”,以保障民众在帮助他人后毋须承担民事责任,从而鼓励见义勇为。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星期六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的第184条经3次修订,最终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此条例被俗称为“好人法”。11年前,南京市民彭宇因为帮助摔倒的老人反被告上法庭,最终需赔偿4万多元人民币给予受伤的对方,这一事件令中国民众变得不敢再伸援手。对于此次国家实施“好人法”,有公民认为法例可以保障救助者、鼓励伸出援手,但亦有人质疑该法的可行性。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山东的驴子学马叫”,中国的驴子也要学马叫(西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叫唤)。维持社会秩序,本是政府责任,否则,政府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否则,祝福就没有必要收税了。但是这类的“好人法”,却转嫁政府责任给普通纳税人,却不把政府权力转移给普通纳税人,这样的政府太损人利己了。

好撒马利亚人法

《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在美国和加拿大是给自愿向伤者、病人救助的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使见义勇为者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该法律的名称来源于《圣经》中耶稣所做的好撒马利亚人的著名比喻。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意大利、日本、法国、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好撒马利亚人法要求公民有义务帮助遭遇困难的人(如联络有关部门),除非这样做会伤害到自身。德国有法例规定“无视提供协助的责任”是违法的,在必要情况下,公民有义务提供急救,如果善意救助造成损害,则提供救助者可以免责。在德国,必须有紧急救助知识,才能获取证明文件。

英国戴安娜王妃发生死亡车祸后,当时跟踪她的记者被调查是否违反了《好撒马利亚人法》。

来源

它来源于《圣经·路加福音》十章25至37节耶稣基督讲的寓言:

“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曾经有犹太人的祭司和利未人路过,但不闻不问。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不顾隔阂,动了慈心照应他,在需要离开时自己出金钱把犹太人送进旅店的故事。所以被称为好撒马利亚人。”

美国

虽然好撒马利亚人法的法律细节在联邦和各州有各种各样的司法变化,不过一些特点是共同的:

总则

除非“照应提供”关系(譬如父母孩子或医生患者关系)在病症或伤害事前存在,或“好撒马利亚人”对病症或伤害负有责任,否则任何一个人不被要求提供受害者任何援助。

任何急救的提供,不能用以交换任何奖励或财政报偿,作为结果。医疗专家当执行急救是由于与他们的就业相联时,是不受好撒马利亚人法保护的法律典型。

如果援助开始,援助者不能离开现场,直到: 

召唤需要的医疗协助是必须的。

与援助者相等或更高的训练到达接管。

继续提供援助是不安全的(例如在未有足够的装备下接触潜在的疾病)。援助者永远不应使自己处于危险中帮助其它人。

援助者只要在同样的训练水平、于同样情况下作合理的反应,法律上不需对受害者的伤残、死亡或毁形负责。

同意

作出回应的人,不应该在未经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帮助而使人受伤害。

默许同意

当病人陷入昏迷状态、受错觉影响或中毒──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是这样──的情况下,则可视为病人已默许回应者的帮助。在法律拟制下,人遇上危难时会愿意接受其他人援助("peril invites rescue"),故法庭宣判时常会较宽容,若病人不被视为成年人(无论病人声称如何),当未能联络上病人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也可视为病人已默许。

父母同意

若受害人不是成年人(请注意:有多个定义),必须先得到病人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同意。但是,若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不在场、陷入昏迷状态、受错觉影响或中毒时(如前述情况),也可视为默许同意。但若有虐待儿童的嫌疑,特别的情况也可出现。

只保护急救员

在一些司法管辖区,好撒马利亚人法只会保护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安全及健康所(American Safety and Health Institute)或其他健康组织接受基本急救训练和取得证明的人。在其他司法管辖区,只要回应者的行动合理,都受到此法保障。

加拿大

在加拿大,好撒马利亚人法是属于省司法权,例如:

安大略 - 好撒马利亚人法案

艾伯塔 - 紧急医疗救助法案

不列颠哥伦比亚 - 好撒马利亚人法案

新斯科舍 - 志愿服务法案

安大略 – 好撒马利亚人法案给出典型的加拿大法律的例子:

第二部分:保护免受责任:自愿和没有报偿或奖励的期望提供服务不对因于人的疏忽(行动或不行动)的损伤负责, 除非损伤由人的重大过失造成。(2001 年)

同美国相似,大多数省规定公民没有义务对紧急伤病者提供援助。

但魁北克有例外,“义务法案”规定公民有义务对紧急伤病者提供援助,违者有法律责任。魁北克并且是唯一的省会补偿一位好撒马利亚人遭受的伤害或其它损失。

欧洲

义务协助处于危险中的人是近年来起源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趋向。并扩展到高度均一的欧洲法律之中。根据欧洲大多数国家民法,不协助在紧急状态的个体是一个刑事罪。有趣的是,根据古罗马法典,它却未必要求人对陌生人提供紧急援助。

欧洲好撒马利亚人法要求每个司机当遇到事故或事件时,并基于安全的情况下,停车和提供援助。

中国

目前尚无全国性法律。部分地区定有相关规定,如2015年7月27日北京市14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条例(草案)”给予救助者相关保障,2013年8月1日正式生效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以及2015年11月3日杭州市人大常委审议通过的《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2017年10月1日,中国的“好人法”以中国民法总则第184条形式颁布实施。

台湾

台湾目前有类似的法规(刑法、民法、紧急医疗救护法),自民国102年《紧急医疗救护法》修法后,已鲜少有非义务下进行救命急救反遭起诉赔偿之案例,但仍受法学者及医疗工作者认为其免责定义不够明确,质疑在司法判决中法官有过多的空间,应可更加完善。

《紧急医疗救护法》第十四条之二:“救护人员以外之人,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险,使用紧急救护设备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适用《民法》、《刑法》紧急避难免责之规定。救护人员于非值勤期间,前项规定亦适用之。”

《民法》第一百五十条:“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体、自由或财产上急迫之危险所为之行为,不负损害赔偿之责。但以避免危险所必要,并未逾越危险所能致之损害程度者为限。”

《刑法》第二十四条:“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体、自由、财产之紧急危难而出于不得已之行为,不罚。但避难行为过当者,得减轻或免除其刑。”

谢选骏指出:好人法不仅转嫁政府责任,还盗窃了耶稣基督的名义强词夺理,殊不知,耶稣基督提出的是一个良心问题,批判了犹太人的缺德,但是并没有授权政府推行这样的法律。



【058、“互联网主权”是国家主权对思想主权的侵犯】


(一)

网文《互联网主权的沉浮》认为 中国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权是一个逐步扩大的概念,从最初的领土到领海、领空,在信息时代应该强调信息主权。“防火墙之父”方滨兴认为,网络主权管辖的范围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中国境内支撑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其二是在中国境内基于网络物理设施所形成的空间,也就是上网的网民和由此形成的网络社区的“拟制领土”。 

其背景是这样的:2010年6月8日,中国大陆政府公布了第一份关于互联网的白皮书,在其中特别强调了“互联网主权”。这份题为《中国互联网状况》的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应受到尊重和维护。”这份白皮书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对当年早些时候它与谷歌之间不快遭遇的最详细的回应,它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享有使用互联网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自觉维护互联网安全。”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首次明确“网络空间主权”概念,规定“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权是一个逐步扩大的概念,从最初的领土到领海、领空,在信息时代应该强调信息主权。“防火墙之父”方滨兴认为,网络主权管辖的范围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中国境内支撑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其二是在中国境内基于网络物理设施所形成的空间,也就是上网的网民和由此形成的网络社区的“拟制领土”。

对于物理基础设施,方滨兴认为,由于根域名解析体制,各国的网络不能独立存在,仍受限于美国。而2013年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事件,则更进一步使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美国推行互联网霸权的野心,以及其对本国利益的潜在风险。

相较于物理基础设施,由网民组成的网络社区的“拟制领土”的主权观念受到了更多的争议。一般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自由主义者坚信,互联网从其诞生之初就刻有去中心化的特质。但反对者则认为开放并不意味着平等。由于技术手段和国家、组织间政治、经济地位差异,互联网使用主体间存在传播能力上的确实差距。

具体而言,方滨兴概括了网络主权的四个方面:维护本国网络独立运营,无需受制其他国家的独立权;网络之上各主体互联互通、互相尊重的平等权;保护本国网络免于攻击和打压的防卫权;以及主权者对网络的维护管理权。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所下的定义同“互联网主权”的原意恰好背道而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美国学者提出,既然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拥有自身的规则与居民(有人专门发明了netizen一词),它应该享有某种程度的“主权”。

“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生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世界——一个崭新的心灵家园。作为未来的代言人,我代表未来,要求过去的你们别管我们。在我们这里,你们并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这段激动人心的话来自约翰·巴娄1996年发表的《互联网独立宣言》,它是当年互联网上的理想主义者们对“互联网主权”的诠释。

当我们说某个空间是有主权的,就意味着它只服从自己的规则,而不会服从其他国家的规则。中国的互联网白皮书显然主张,互联网并不能构成一块自治的领土。其实,在世界上不单单中国这样想。眼下,大多数国家都这样认定,网络公司或内容供应商必须遵守该国法律,至少是当它们在其境内产生了影响力或网站服务器实际存在于其境内的情况下。所以,吴修铭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论,虽然说法难听些,但“就是国际私法中一句如实的典型论述”。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即便都不承认网络空间的主权,但它们对网络作为一种言论自由的平台还是抱着一定的尊敬态度;他认为:中国的态度与观点是,网络空间主权高于言论自由权。

吊诡的是,这种说法的正当性竟然被美国人给证实了。在斯诺登事件之后,世界上掀起了一片对赛博空间重新予以国家化的呼声。在此情况下,重新打造“互联网公地”成为关乎人类自由、交往和利益的关键挑战。

(二)

网文《中国力推“互联网主权”,维护网络管控合理性》多少呼应了上述说法:

过去六个月里,联合国(United Nations)的外交官们一直在开展谈判,讨论一份旨在规定未来互联网治理的政策和框架的文件的内容。当定稿文件星期三在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上公布时,其中会包含了一个民间社会团体、企业和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反对的词:多边(multilateral)。

“多边”是由各个国家制定规则的代名词。参与谈判的人员称,这个词的列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推动的。中国一直努力在文件中认可国家对互联网的控制。根据参与者所述,以及记录哪些国家提出了何种修改意见的草案文本,中国代表在讨论中一再要求将这个词加入文件中。

联合国本周的一场会议公布的成果文件显示出,中国正更积极地寻求对互联网治理方式施加影响力。

“中国在谈判中一直非常积极地主张,让政府对人们如何上网、谁有权访问数据进行更多管控,”彼得·米采克(Peter Micek)说道。他是总部设在纽约的数字权利组织Access Now的全球政策和法律顾问,该组织也参与了谈判。

这份成果文件将在联合国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十年审查进程高级别会议上公布。文件文本体现出,中国在怎样努力施展自身对互联网治理方式的影响力。虽然该文件对成员国不具约束力,但它提出了政策纲要并授权联合国机构执行,其中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及其他中国有显著影响的组织。该文件还提供了一个国际先例,使各国政府可以借此宣称,其议程具有合法性。

并非中国提出的所有添加和删除意见,都成功纳入了文件。在某些部分,中国官员试图删除诸如“言论自由”和“民主”等措辞,而其他国家则希望将这些措辞加入文件中,以保障人权和在线隐私。文件的最终版本保留了这些字句。

“值得表扬的是,谈判人员竭力否决了最糟糕的建议,并且承认我们的人权,包括隐私权和言论自由,以及使用信息和数字安全工具的权利,仍在受到威胁,”米采克说。

不过中国似乎对文件感到满意,因为文本中认可了政府在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安全问题上,具有“领导作用”——这是中国的首要目标之一。文件还援引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中承认国家主权及联合国不干涉国家内政等原则。

“我们认为这些原则适用于互联网通信技术,”一位中国谈判人员说道,由于没有公开发言的权限,他不愿透露姓名。“我们认为这份成果文件符合中国的利益。”

这份文件获得正式通过之时,中国正在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这场星期三开幕的会议是中国全球游说活动的一部分,意在推动所谓“互联网主权”的概念,主张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来规范其领土上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活动,包括审查和限制境内的信息和进出边境的信息。

在浙江省举行的这场会议为期三天。在去年的会议上,官员曾敦促与会者签署一份承诺书,接受中国宣称的互联网主权。几位熟悉与会者的人士透露,由于担心会分发新的文件,今年参加此次大会的西方企业和外交人员较去年有所减少。为避免中国官方的报复,这些知情者要求匿名。

对于全球互联网,乃至更广泛的科技领域该如何监管,中国一直试图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北京方面促使其国有电信运营商投入大量资金,对蜂窝通信标准的制定取得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官员也努力在全球互联网监管机构中获得升迁,例如国际电联的秘书长就是中国公民。该机构越来越多地承担网络安全管理职责,而这是中国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2005年第一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成果文件的结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三在中国的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对互联网主权表示了支持。中国“互联网沙皇”鲁炜在热门社交消息应用微信上的别名,可以理解为“我正注视着你”。他因赴外国访问,意图游说外界接受中国对互联网管理方式的看法,于是提升了国际知名度。这包括9月份西雅图举行的一场重要的中美技术论坛,硅谷企业如苹果公司(Apple)和Facebook的高管都参加了。

中国使用复杂的管控手段,监视着超过6.4亿名互联网用户,并使用一套被称作“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的系统,屏蔽数以千计的外国网站,从而限制中国用户在网络上看到的内容和做出的行动。在中国看来,互联网主权为这些做法提供了正当性。

首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公布的成果文件中,设定了以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等议题为主的议程和进程。但社交媒体的崛起及过去十年的黑客攻击,促使中国等国家在去年提出,就之前的网络治理协议进行重新谈判。这些协议将所有的非政府利益攸关方都排除在外。

参与谈判的人员透露,甚至在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有关当前成果文件的谈判,很快也变成了一场针对措辞的激烈争吵。措辞的争议点在于网络安全,以及政府在数字边境内管控互联网的权利。这场从今年夏季开始的谈判涉及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

最终版本的文件支持了美国、欧盟,以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包容性更强的“多利益攸关方”(multi-stakeholder)网络治理方式。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倡导一种民间社会团体、企业、学术机构、工程师和政府之间,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管理体系。

谈判参与者表示,中国在谈判中为试图增强其影响力,时常与俄罗斯、古巴,以及发展中国家组织“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结成联盟,后者实际上有134个成员国。

中国及其盟友上个月试图添加措辞,将涉及互联网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描述为“国家主权”。但美国、加拿大及其他国家表示,如果文件中包含这一表述,就会终止谈判。与会者透露,西方阵营谈判了两天时间,对方才撤回了提议。

虽然互联网主权一词没有出现在最终文件中,但很多外交官及民间社会团体表示,他们仍对中国的“多边”意图持谨慎态度。

“中国人是非常棒的谈判者,”美国国务院前国际通信及信息政策协调员戴维·A·格罗斯(David A. Gross)说。格罗斯曾带领美国代表团参加首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今年代表美国电信及媒体产业组织互联网治理联盟(Internet Governance Coalition)参加了联大的会议。他说,“他们一步一步来,以推进他们的利益,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立马赢得一切。”

(三)

上述两种说法,都是“笔杆子”的摇唇鼓舌,其作者都是“国家主权的代言人”,其实质都是国家主权在“发起对于思想主权的进攻”。这是一种弑父行为,不仅极为缺德,而且自掘坟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想主权能够创造国家主权,思想主权亦能颠覆国家主权、更新国家主权。

这就是“改朝换代”的必然宿命。



【059、80%的谣言来源于政府】


印度总理莫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评为世界最佳总统,亦或者维基解密(电视剧)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认为莫迪是无法被腐化的等等。——这是印度的真理。然而是印度政府散布的谣言。

《微信成谣言温床 已致印度数十人死亡》2017年6月25日报道说:

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毫无疑问是微信,在印度,最流行的软件则是被脸书(Facebook)收购的Whatsapp,一款可以说是微信弱化版的社交软件,可以聊天、视频但是没有微信的很多其他功能。

和微信一样,在印度,Whatsapp也已经深入到了农村。只不过随着用户的扩大,一种叫“谣言”的副作用如影随行。并且,“印度式谣言”已经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

据《纽约时报》近日报道,从上个月开始,印度贾坎德邦(Jharkhand)Whatsapp用户流行着一则谣言,一群穿着黑衣服的男性徘徊在村庄之间,绑架小孩子。

这则谣言的传播区域是印度非常穷困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地区。村民们几乎无条件相信Whatsapp上传播的信息,当然也包括上述的那则谣言。很快的,谣言升级成了恐慌,当地人开始怀疑所有的外来人口,并且谣言所导致的群体愤怒也到了爆发边缘。

5月17日,来自东布姆区(East Singhbhum)的商人哈利姆(Sheikh Haleem)前往当地一个名叫Shobhapur的小村庄去看他的妹夫。他和三位同伴开着一辆塔塔汽车(Tata Indica Car)。在途中,他们经过了一处谣言的“重灾区”。村民们在路上设立了检查点,试图抓捕谣言中的绑架者。

排在哈利姆之前的一辆车直接冲过了检查点,哈利姆本人的汽车也紧随其后。这几乎是捅了马蜂窝,愤怒的村民向他们投掷石块,随后拿出了手机,用Whatsapp通知附近的村庄,绑架者开着塔塔汽车,前往Shobhapur。

第二天早上,数以百计的村民包围了哈利姆妹夫的屋子,随后,已经化身为暴徒的村民放火烧了汽车,并且发出了威胁,如果哈利姆和他的同伙不投降,那么就烧了整栋屋子。

到了早上6:30的时候,暴徒人数已经上升到了1000人,一小群警察试图安抚濒临爆发的人群,但是无济于事。随后,闻讯而来的哈利姆的兄弟发现,哈利姆本人被暴徒围在了中间,浑身是血,跪在地上不停的哀求饶命。直到施暴结束之后,警方才有机会把哈利姆送到附近的医院,但是太迟了,他最终死在了那儿。哈利姆同伴的尸体不久以后也在附近的村庄被人发现。

在这场悲剧中,作为催化剂的毫无疑问是Whatsapp。在印度,这款社交软件在印度1.8亿的城市网民中有66%的普及率,而在农村网民中的普及率高达85%。印度的手机用户已经高达3亿人,其中很多人使用的都是中国产的廉价手机。

在这3亿人中,大约有2亿人使用Whatsapp,是印度毫无疑问的“国民软件”。在2017年新年期间,Whatsapp用户发送了超过140亿条信息。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Whatsapp的信息是加密的,外人很难追查。

因为用户广泛和信息加密,Whatsapp往往成为了印度谣言的“源头”。比如,有人在印度很流行的芒果汁中混入了艾滋病毒,印度总理莫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评为世界最佳总统,亦或者维基解密(电视剧)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认为莫迪是无法被腐化的等等。

看到了上面谣言的例子,大概也能猜的出来,印度Whatsapp的用户很多都是民族主义的支持者。很多民族主义的激烈话语和狭隘言论完全占据了印度Whatsapp的主流话语权。今年印度Whatsapp上最流行的假新闻是,在印度国歌的伴奏下,巴基斯坦士兵用锯子和匕首把两位印度俘虏斩首。

一位负责印度网络“打假”的人士发现,这段影片实际上是墨西哥毒贩内战,和印度毫无关系。他说:“80%的谣言都来自于右翼组织,但是如同野火一样疯狂传播。”他们毫无办法。

纽约时报说,在莫迪执政的三年中,“多数人的暴政”(Majoritarian politics)在印度上升,同时,随之而来的偏见和暴力也开始针对少数派和反对者。而Whatsapp成为了首要的传声筒,不仅只是传播偏见,而且为社会中的仇恨火上浇油。

目前,Whatsapp传播的谣言还没有造成严重的犯罪风潮。但是数个大型“事件”已经在印度国内造成了严重后果。2013年,一段在Whatsapp上传播的假新闻造成了印度穆扎法尔讷格尔(Muzaffarnagar)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重大冲突,超过40人死亡,数名穆斯林妇女被强奸,40000万名穆斯林逃离家园,被迫住进了难民营,直到今天。

另外一件针对穆斯林事件发生在2014年6月4日,距离穆迪上台不到一个礼拜。印度浦那市(Pune)的一位IT工程师被三位极端印度教徒在公寓内谋杀,原因是Whatsapp上传播了一段视频,侮辱了印度民主主义偶像,南印度马拉塔帝国(Maharaj)创始人希瓦吉(Shivaji),和印度当今着名民族主义政党,湿婆神军党前党首巴尔·萨克雷(Bal Thackeray)。

很显然,印度民族主义者认为是穆斯林干的,受害者并不是视频的制作人,但是他的大胡子暴露了自己穆斯林的身份,结果被犯罪分子随机杀害。

2015年,Whatsapp传播了一位印度穆斯林偷偷宰杀和吃牛肉的照片(印度教徒认为牛是圣物)。结果,受害者的邻居把他拖到街道上直接打死。

究竟是什么原因把普通的村民变成了暴徒呢?印度着名社会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说,少数派往往在多数人面前是虚弱的,但是群体的愤怒经常使得多数人感觉自己变成了受到欺压少数派,从而扭曲了事实。对于变成暴徒的村民来说,通过Whatsapp,他们执行了“多数人的暴政”。

谢选骏指出:在印度,右翼是亲政府的。就像在共产党中国,左翼是亲政府的。可见印度的谣言,80%来源于政府。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左派和政府是谣言的大本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官样文章的标题说明,中国政府可能要对微信下手了——这就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060、100万肺炎死者为北京政府70周年垫背】


《川普对习近平“非常生气” 美驻华大使爆内情》(2020-10-01 唐人)报道:

近日,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川普对习近平生气的真正原因。

一直称习近平为好友的美国川普总统,在疫情爆发后多次批评中共隐瞒疫情,并且明确表示他对习近平“非常生气”。近日,刚刚辞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布兰斯塔德,透露了川普对习生气的真正原因。

据美联社消息,9月29日,习近平的好友、担任美国驻华大使3年的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接受采访时,再次批评中共隐瞒疫情,美中关系也因病毒大流行遭到破坏。他透露,疫情之初,习近平曾向川普保证,疫情实际上已得到控制,但事实并非如此。“显然,我认为,总统对中国(北京)的感情跟这些事情有密切关系。”

9月21日,川普总统接受“福克斯与朋友”专访时,被问及有关新冠病毒疫情的调查报告问题。他说:每次一提到病毒大流行,“我对他(习近平)感到生气。”川普表示:北京并没有阻止病毒走向世界其他地区,确切地说,它们并没有阻止病毒来到欧洲和全世界188个国家。各国都被摧毁了。

截止10月1日早7点,全球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经高达3200多万例,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例。美国病例超过680万,死亡人数突破20万。(注:因中共隐瞒疫情数据,真实数据比统计的要高)。川普总统多次批评中共隐瞒疫情真相酿成全球危机,这次疫情是美国遭受的最严重袭击,严重程度超过日本偷袭珍珠港,911恐怖攻击事件和越南战争。

早在4月30日,川普总统在白宫公开表示,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他对习近平的看法,并强调必须对中共隐瞒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川普说,一月中旬美中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解决了美中贸易长期以来的逆差问题,突然之间,新冠病毒疫情来了,而且发生了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共瞒报疫情。川普强调,他与习近平当时达成的贸易协议,相对于中共如何应对这个病毒的方式,已经是次要的了。

川普5月13日又发推文表示,和中共打交道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就算签一百个贸易协议,也不能弥补所有失去的无辜生命和损失。川普说,中共瞒报疫情这件事,极大地改变了他对习近平的看法,因为整件事已迥然不同了。

6月17日,川普总统接受美媒专访时直言,中共散播疫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背后可能有经济因素,因为过去一年半,美国的经济让中共望尘莫及,关键原因就是关税。川普说,中共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试图掩盖疫情,“它们试图扑灭大火,但是没有扑灭”。川普甚至怀疑中共故意让疫情在世界散播。他表示,中共当局阻止中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旅行,但是没有阻止中国人到美国及全球各国。人们不能从武汉飞去北京或中国的任何地方……但是可以从武汉飞去世界各地。

8月18日,川普对媒体透露,他已经很久没有与习近平交谈了,而且也没有兴趣这样做。川普还表示,他叫停了美中双方原定于8月15日举行的高层级贸易谈判,他说现在没有兴趣与中方对话。

9月9日,川普总统首次称“中国(共)释放(released)了他们不该释放的某种东西”,它来自武汉,传播到世界,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9月15日晚,川普在一场电视对话会上,谈到他跟习近平交恶的过程,他说,疫情刚刚出现时,习近平告诉他疫情控制住了,但是事实上没有,习骗了他,他对此非常生气。

9月22日,川普总统在联合国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再次抨击中共是病毒疫情罪魁祸首,并要求联合国追究“将这场瘟疫带给全世界的国家”。川普也表示将在第二个任期对中共全面追责,并使用“中国(共)释放(released)”一词,美国已认定病毒是中共刻意为之,重手反击行动很快到来。

目前已经讨论的行动包括,允许受害者起诉中共政府、签署国会可能通过的《外国主权豁免法》,要求中共偿还1.6万亿美元特别国债等。

谢选骏指出:全球100万肺炎死者,才使得“川普对习近平非常生气”,这个代价也太高了!不过,从“为北京政府70周年垫背”的角度看,全球一百万死者这个数字并不高,只是中国一国因为共产党革命而死亡的人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061、迟到三十一年的忏悔】


《“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 一致应对中共挑战》(法广 2020/06/06)报道:

一场全球化的大瘟疫,使得西方世界在地缘政治考量之外,意识形态层面的普世价值观也日益得到回升,成为各民主体制国家抵抗来自共产党中国压力的重要动因。本周五,致力于维护全球和平的跨国议会联盟又有了新的使命,美、英、澳、加、德、日等多国议员组成一个“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以共同应对中共在世界范围的挑战。这一新趋势也许将弥补民主体制国家在中国政策上的某些短板。

“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The 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简称IPAC)由英国前保守党党魁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发起成立,6月5日以影片发布成立讯息。目前有8个民主国家及欧洲议会的19名议员加入,期望推动各国政府集体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关注包括新疆、香港等问题。虽然该联盟强调并不主张反华,但认为中共统治下的中国,为全球带来一个将会定义整个世纪的挑战,将会影响所有的人以及跨代政权的政府,不同党派无一幸免。

多位参与联盟的国会议员在影片中表示,“我们曾经对中国崛起有美好期望,而如今都已经幻灭,曾以为中国会逐渐变得开放开明,却并没有实现。事实上,今天中国对内专权独裁,对外更是野心勃勃,延伸爪牙。各国民主自由和安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曾经有规有矩的国际秩序废弛崩溃。”该联盟强调,“一些国家挺身捍卫人权及价值观却往往独力支撑,有的甚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这重担不应由任何国家独自肩负,维持国际秩序,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虽然世界仍然重视并需要拥有传统、文化和产业的中国,但是联盟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应当肆意践踏普世价值和人权。因此,组成跨国议会的对华政策联盟,期望能团结一致应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挑战,从5个方面带来改变:包括中国必须遵守国际法律秩序标准,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须适当展现出普世人权,中国也需要遵守公平贸易原则,并要保障国家诚信。

适逢“六四”31周年,全球五十多个团体于6月3日晚间联合举行纪念天安门大屠杀31周年全球网络会议。北美多位政治人物共同发声谴责中国共产专政,曾经历中共政权迫害的人也呼吁六四不能被遗忘,希望与正义的火苗永不熄灭。

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主席、共和党籍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在会议中表示,从1989年的北京坦克镇压到如今的箝制香港民主,都在证实中共政权没有把人民心声和利益摆第一位。  “自由世界的国家不能容忍中国共产政权残害自己人民,又输出霸权意识到海外,此时此刻我们要站出来反对中国政权的剥削,以捍卫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

加拿大前主管亚太事务的国务部长乔高(David Kilgour)说,31年前的6月4日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天。“希望天安门的勇士亡魂们继续带领着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中国31年后只是利用庞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进一步压迫自己的人民和全世界,这是不能忍受的,正义的道路上需要有更多人参与。”

欧洲民主国家的中国政策短板——对民主国家的议会来说,强调普世人权等基本价值观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但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环境中的实体国家,就相对困难,特别是对欧盟这样的包括27个国家的庞大机构体系。中国总是能够较轻易地以经济利益对欧盟实施分化。

去年3月,欧盟曾经发布《欧盟-中国:战略展望》(EU-China Strategic Outlook)的报告,将中国定位为促进替代性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systemic rival)、经济竞争者以及与欧盟有着紧密和共同目标的伙伴。体现欧盟与中国的复杂关系。

今年5月16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尔(Josep Borrell)刊文讨论以上概念说,“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这没有什么新意。我所说的是,我们不仅必须将其视为系统性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应将其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贸易伙伴……我们的关系很复杂。”博雷尔指控中国试图利用欧盟27个成员国中不同的观点为其所用,并在国际上促进中国式的“多边主义”。博雷尔强调指出:欧盟和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普遍性和维护和平方面,中国并没有像欧洲一样,尊重人权、网路安全与海洋法。

博雷尔还指出,自武汉肺炎疫情爆发后,中欧关系的变化加速了。在疫情中尽管双方都曾向对方及世界的其他地方提供过医疗支持,但中国却大张旗鼓的宣传,确保让其对外援助的形象世人皆知,欧盟却相对保持低调,欧盟因此被控为欧洲人做得太少。博雷尔反击中国的做法,表示在当前的疫情危机中,应该避免将医疗紧急援助政治化,并敦促欧盟会员国不要太过天真。博雷尔的评论文章写道:制定欧盟对抗超级强权的联合方针,绝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中国的关系也同样如此,而且,中国分化欧盟绝对不会手软。对欧洲人来说,可以肯定的是,必须维持必要的集体纪律。他强调,欧盟各会员国必须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真实评估与欧盟的共同利益,携手向前迈进。欧盟如何维持必要的集体纪律?底线在哪里?如果坚持民主人权的价值观,这一难题也许将得到化解。

谢选骏指出:这是一个“迟到了三十一年的忏悔”,而且还是由于武汉病毒的攻城略地所逼迫而成的。

《携手应对中国挑战 跨国议会联盟成立》(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0年6月5日)报道:

美、德、英、日等多国议员代表宣布成立“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以共同协调应对来自中国的巨大挑战。中方随即做出回应。该联盟则预计久将有更多国家的议员加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 (Marco Rubio)是联席主席之一。由多国议员组成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 (The 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简称IPAC)周五(6月5日)宣布成立。来自八个民主国家以及欧洲议会的议员通过视频阐述了成立该联盟的原因和目的。该联盟在推特上发布相关视频,一天之内已收获超过41万次的点击量。视频配有三语字幕,分别是英语、繁体中文和日语。

参与该联盟的议员在视频开头表示:"中共统治下的中国,为全球带来挑战,一个将会定义整个世纪的挑战,这挑战将会影响我们所有的人以及跨代政权政府,不同党派亦无一幸免。"该联盟宣布成立的消息发出后,立陶宛的议员代表也即刻表示加入其中。因此,目前参与该联盟的议员联席主席数量已有成立前的18名上升为20名,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议会、德国、英国、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和立陶宛。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 (Marco Rubio)、英国保守党前党魁邓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和德国基民盟议员米夏埃尔·布朗德(Michael Brand)等人均在其列。据该联盟介绍,他们预计不久将会有更多国家的议员加入联盟。

中方回应——"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在其官网列出五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 维护国际规则秩序、尊重和维护人权、促进贸易公平、加强安全战略、保护国家主权和完整。针对该联盟的成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周五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回应表示:"我们敦促少数政客尊重事实、尊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停止利用各种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停止为一己私利搞政治操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多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还表示,"我们曾经对中国崛起有美好期望,而如今都已经幻灭,曾以为中国会逐渐变得开放开明,却并没有实现。事实上,今天中国对内专权独裁,对外更是野心勃勃,延伸爪牙。各国民主自由和安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曾经有规有矩的国际秩序废弛崩溃。"该联盟强调,"一些国家挺身捍卫人权及价值观却往往独力支撑,有的甚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这重担不应由任何国家独自肩负,维持国际秩序乃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该联盟也指出:"世界仍然心系并需要中国,一个拥悠久传统、文化和产业精神的国度。"但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肆意践踏及普世价值和人权"。

除了设有议员担任的联席主席以外,该联盟目前还包括12名顾问及5名中央秘书处成员。旅美中国异议人士魏京生、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署理外务副会长邵岚、曾因"间谍罪"被中国政府判刑并驱逐出境的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李少民等人出现在顾问名单上。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人大大方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因此和他们合作的华人要特别小心,免得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吴三桂、孙中山、毛泽东一类的“勾结清兵入关”、“勾结苏联赤化中国”的汉奸。

《香港〈国安法〉:八国议员组建跨国“反中共”联盟》(2020年6月5日 BBC)报道:

美欧英日澳等8个国家的18名议员近日组建了一个专门应对中共政权的“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IPAC),并宣布将通过集体战略“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促成各国议员出面组建这个国际联盟的主要导火索是最近北京在香港实施《国安法》的决定,以及各国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对中国政府“缺乏透明度”的指称。

上述18位各国议员中包括美国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梅内德斯(Robert Menendez)和英国保守党前党魁邓肯·史密斯(Iain Duncun Smith)。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周五(5日)表示,中共统治下的中国,为全球带来挑战,一个将会定义整个世纪的挑战,这挑战将会影响我们所有的人以及跨代政权政府,不同党派无一幸免。

英国保守党前党魁邓肯·史密斯(Iain Duncun Smith)

该组织发起人邓肯·史密斯表示,来自北美、亚太和欧洲等国家的议员对IPAC的积极回应令他备受鼓舞。他认为中共的作为“真的引起许多人士感到担忧”。刚刚成立的“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是由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会议员组成,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议会、德国、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及美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这一消息做出反应表示,“我们敦促少数政客尊重事实、尊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停止利用各种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停止为一己私利搞政治操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多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美国“鹰派”参议员鲁比奥表示,“我们如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共重塑全球(秩序)的努力,是我们时代最具决定性的外交政策议题”。他还说,中共对世界的挑战“比任何国家、政府或政党都要大得多”。

鲁比奥和梅嫩德斯都是美国国会长期关注中国人权问题的知名“鹰派”。他们近年来在推动美国诸如《维吾尔人权法案》、《西藏人权法案》和《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等立法方面都属于积极推动派。

去年,他们在美国国会提出立法,要求对参与关押百万维吾尔人的中国官员实施制裁。最近,这一版本的立法已经获得参众两院通过,等待总统特朗普的签署生效。他们两人也是在2019年重新推出《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的美国参议员小组的成员;这一立法要求美国对北京是否尊重香港的自治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鲁比奥还担任美国国会中国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委,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委员会在美国政界很有影响力,旨在就中国人权和法治问题向国会和政府提供咨询。

国际“反中共”联盟——在诸多各国议员中,另外的重量级人物还包括代表德国议会的默克尔总理所领导的执政基民盟的人权发言人布兰德(Michael Brand),和德国中间右翼执政联盟绿党前党魁,现任欧洲议会议员布提科费尔(Reinhard Bütikofer)。布兰德曾多次在德国公开反对政府对中国“磕头”。布体科费尔也表示,各国应该推动立法,在北京对待少数民族问题和香港自治权等问题上与中共对抗。

在谈到中国领导人时,布提科费尔说:“习近平的中国将国内制度性侵犯人权的行为与按照其霸权野心重塑国际秩序的努力结合起来。过去10年告诉我们的一件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捍卫国际秩序的完整性”。"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IPAC)发表联合声明说: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这个跨国议会联盟表示,今后将重点关注与中国相关的5个领域的决策问题: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维护人权,促进贸易公平,发展补缺型安全战略,保护国家主权和完整。

这些代表各国立法机构的IPAC成员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除美德两国之外,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和瑞典的各国议员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据这个组织介绍,他们预计不久将会有更多国家的议员加入联盟。

北京方面对因香港国安法而引发的国际批评予以了反驳,认为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并表示国安发不会破坏香港的一国两制。

谢选骏指出:如果西方国家仅仅因为香港问题而组成了上述联盟,那就不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是为了维持甚至扩大他们自己的在华利益。如此说来,说上述动作是“迟到三十一年的忏悔”都算是抬举了他们——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良心的发现,而是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062、从首富到一无所有全靠“政府”】


《从186亿中国首富到一无所有 眼看他楼塌了》(2016-09-28 看商界)报道:

人傻、钱多、政策偏,这是一个迷惑而又矛盾的时代。比如,市场上73%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一年利润却买不起深圳一套房,是因为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还是房价确实太高?而比房子还贵的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估值,一家400万年收入的公司,竟能估值到1亿美金,互联网创业泡沫又有多大?现在的互联网和房地产,和当年的光伏产业何其相似。那个10年时间成就三任中国首富,最后又因为产能过剩、技术薄弱而迅速衰落的造富行业。

近日,尚德集团创始人,当年光伏泡沫的当事者,淡出公众视野三年的施正荣亮相央视某栏目,他在节目中首度表示自己从没想过当老大和首富。从白手起家,到问鼎首富,再到分文不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财富的定义不是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时间来衡量。

从“施博士”到施总——科学家施正荣,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施博士”。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名师出高徒,施正荣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

施正荣不想一辈子都在实验室和写字间里度过,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1999年,他带着光伏项目计划书和笔记本电脑,来到上海技术交易所,台上的他悉悉索索地讲,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人都没听懂。当时施正荣性格内敛,一次他在朋友家吃饭,席间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这位“洋博士”唱首歌,他却唱得磕磕巴巴,十分腼腆,像极了一本正经的学术派。第二年,施正荣认识了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一个让自己成为企业家的贵人。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借助李延人在无锡市政府与企业方面的人脉关系,施正荣的光伏梦想开始落地生根。

身份的前后转变,让木讷的他变得口若悬河。几年之后,面对各种高级论坛与学术会议,施正荣皆能应付自如,甚至还有板有眼地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唱锡剧。他一度被视为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成功范例,他的战略和管理风格:偏执、随意性强以及带有个人学术研究情结。

“从今以后我只花钱”——财富给了施正荣自信,更放大了他的个性。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经常去生产车间,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得的四分之一。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价暴涨的施正荣开始变得好高骛远。他做了两件事情:在上海成立“施氏家族慈善基金”,高调做公益;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其中的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同行都感慨:“去了尚德才觉得自己是乡镇企业。”施正荣希望尚德是一个3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不仅会赚钱,还要高大英俊,为行业做出表率。施正荣也成了一个好面子的人。只要有一个老外在场,便要求高管们必须说英文,他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跨国公司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

那时候,钱对于施正荣而言,只是简单的数字。他曾经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与英国查尔斯王子谈合作,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见不同人时会开不同的车。了解他的人说,他留给自己的那一面没有变,变的是给别人看的那一面。2005年底,尚德上市当天,施正荣对友人说过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成就行业,还是被行业成就——只用了五年时间,施正荣击败一众互联网、房地产和快消品老板,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首富光环,众星拱月,“就像成功人士说什么都是对的一样”,施正荣被捧为财富神话。2007年,他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尚德的成功,也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更被视为海归科学家、开明地方政府和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各地纷纷借鉴尚德模式,引入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而这一切,让施正荣慢慢变得居功自傲。2008年底,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这是施正荣以行业带头人的口气和心态在维护行业秩序,他甚至一有问题就给“大领导”发短信,领导们都被他的“恣意妄为”搞得很烦,但碍于情面又不好直接否定。

时至今日,施正荣仍然觉得是自己成就了这个行业。“以前每年国外的杂志排名,前十名的制造商都是外国的,2007年我们当了世界老大,从此以后的老大全部都是中国人。一个企业的成败不说明什么,你成就了一个行业比什么都最要。”

眼见他楼塌了——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到了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而施正荣也从186亿身家迅速归零。

1、成也政府,败也政府——尚德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当年尚德创立,是无锡市政府牵线当地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合伙。后来同样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国有股在尚德上市之前选择退出。当时的政绩观是:高投入就能创造高GDP。打着新能源旗号的光伏行业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香饽饽。

地方政府不光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还做了大量信贷担保。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而尚德的失败,更是离不开政府。因为政府的鼓励机制,导致光伏产业天生畸形,靠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根本就不是市场化产物。过度投资和非理性生产,更是付出了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环境代价。眼见失控的光伏产业,同银行绑架在一辆高速列车上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行政干预。救了一个企业,却毁掉了整个行业。

2、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只靠一条腿,再宽敞的路也容易绊倒。在尚德带领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虽然成绩斐然,却不得不面对“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的现实,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的利润。

施正荣不想被人扼住咽喉,也想攀上利益链的上游,再加上当时同行“排着队购买”的恶性竞争环境。他软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CEO通电话,才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但后来由于过剩,多晶硅价格暴跌,导致签长单的企业不是破产就是债台高筑,尚德在2011年赔付了2.12亿美元取消协议。

3、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扩大规模——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寒冬来临最重要的原因。据悉,当时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像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中国光伏行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下滑到20%。

2011年,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应用市场,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而美国的惩罚性进口关税,更是让尚德等企业利润急剧缩水。

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之后,过剩的产能又无法通过国内市场进行消化。当时正在高速路上飞驰的施正荣并未刹车,他清楚光伏产业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近几年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竞争拼的主要是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尚德一度进行自杀性销售,赔本的同时又扩大产能。可扩大规模又无异饮鸩止渴,这恰恰是产业还不成熟的标志。

是牺牲者还是骗子——有人说,施正荣和尚德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牺牲者。作为行业前辈,尚德具有教科书般的教育意义。而施正荣也是虽败犹荣,尽管尚德破产重组,但他在业内的口碑甚好,更被尊称为光伏教父,他的开创精神鼓舞着行业的后来者们。也有人说,施正荣是大骗子。他早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拥有中国绿卡,这个不务正业的“洋博士”,用光伏这个假概念骗中国政府的钱。

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政府撑你,你自己要拿出一个目标和态度来。”施正荣不是没钱,有媒体爆料,他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财富转移到自己名下。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但施正荣的态度却是袖手旁观,他知道企业快速做大拥有了一种绑架政府的能力,“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于是这位“拯救地球50人”的男人拒绝了该方案。

再加上5.6亿欧元的GSF反担保造假事件,有人认为,施正荣的企业家信用已经彻底破产,在他有生之年,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做成一单生意。

结语——给人温暖的光伏行业死在了寒冬,它的阶段性倒塌,源于财富效应迅速吹胀的泡沫破灭。如今,昔日的中国首富施正荣复出,说不上野心不野心,也谈不上悲剧不悲剧,只是如今他的名片上印着: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排在最后的才是尚德电力创始人。十几年间风云转变,他仍然愿意和人谈论天气,仍然是在社交场合中略有拘谨的科学家,只是所有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亿万黄粱梦。

谢选骏指出:看完上述自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首富到一无所有,全靠“政府”——这是官商勾结的必然过程和必然结局。实际上,盘点三十年来的“中国首富”,不在监狱里,就是破产了——因为他们都是漂浮在政海的傀儡、吸足了鲜血的红顶商人。



【063、大数据整合导向全球政府的诞生】


《上帝视角还原:特朗普全天行踪 引全美热论》(2019-12-28 新智元)报道:

[导读]近日,《纽约时报》旗下的一个专栏Time Opinion发布了一个关于隐私的重磅调查,通过手机记录的数据,研究人员成功还原了总统特朗普一天的行踪,白宫、五角大楼、FBI等政府机构人员的行踪也不在话下。这一事件引发全民讨论。

近日,《纽约时报》旗下的一个专栏Time Opinion发布了一个关于隐私的重磅调查引发全民热议。通过手机记录的数据,研究人员成功还原了总统特朗普一天的行踪。甚至,他们还可以追踪白宫、五角大楼、联邦调查局、国会大厦、最高法院等几乎每个政府大楼中的智能手机,从而确定被追踪者的真实身份,是不是细思极恐?

1200万部手机、500亿个实时位置,几分钟追踪到总统特朗普的下落——新智元美国总统行踪被轻易追踪,网友怒斥Email都不懂还想立法保护隐私?

在这次调查中,Time Opinion从美国超过 1200 万人的手机中,获得了超过 500 亿个实时位置的数据集。这些数据是 2016 年和 2017 年的随机样本,但公开信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对位置数据进行匿名处理并跟踪到了总统特朗普的下落。

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推理(比如给特勤局外勤办公室和民选官员活动打了12次电话),研究人员判断追踪的这位是总统的随行人员,这样一来相当于追踪到了特朗普。

根据Time Opinion发布的总统特朗普行踪轨迹,可以清晰看到: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07:10 首先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绿点,代表特朗普总统的某位随行人员的确切位置,他徘徊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总统住所的Mar-a-Lago俱乐部周围,待了大约一小时。

随后绿点在地图上开始移动,到达了酒店以北30分钟车程的特朗普国家高尔夫俱乐部。

09:24 绿点在俱乐部外出现,表明特朗普总统在那里,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高尔夫球。

绿点至少待到了13:12,然后移动到西棕榈滩的特朗普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世界各国领导人在那里享用了私人午餐。

17:08 手机的位置又回到了 Mar-a-Lago。特朗普总统当晚与安倍先生共进了工作晚餐。

美国总统的行踪居然可以如此轻易被追踪,比每年谷歌追踪圣诞老人的行踪还要容易,简直堪比好莱坞大片。

白宫、五角大楼、FBI,政府机构人流、热力分布一清二楚

如果连特朗普总统随行人员的手机都能追踪到,还有谁的能幸免于难?研究人员更进一步,通过位置数据分析了美国安全机构和政府机构的人流情况,甚至把这些政府高官和安全人员的行踪也绘制出来,大家感受下。

下图是白宫、FBI周边一个月的人流热图。

再来看看五角大楼的24小时人流追踪情况(下图)。

下面两张分别是:佛罗里达州核电站、以及CIA人流追踪图。

数据来自哪里?并非政府部门,私营公司匿名获取!

《纽约时报》从超过1200万人的电话记录中获得了超过500亿个位置的数据集。数据采自2016年和2017年的随机样本,但借助公开信息,仅用了几分钟就对位置信息数据完成了反匿名处理,并获得了特朗普总统的行踪记录。

像所有数据一样,体量巨大位置信息文件非常容易被黑客攻击,泄漏或贩卖。我们审查的数据是由匿名人士提供给Times Opinion的,他们要求匿名,因为他们无权分享这些资料,这样做可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些数据并不是来自电信公司或大型科技公司,也不是来自政府情报部门。它最初来自一个位置数据公司,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可能都有十几个App在悄悄收集这些信息。大部分公司你可能根本没听说过,但是对于任何有数据访问权的人来说,你的生活就是完全公开的。无论你是去诊所,约心理医生,还是去按摩室,这些人都能看到你去了哪里,和哪些人见了面、在哪里过夜等等,一览无余。

Reddit热议:连E-Mail都不懂的人,还想立法保护隐私?

连总统的信息安全都不能保证,更何况普通百姓?此事引发Reddit上一片吐槽。

现在这帮当权的老头们根本不懂技术,怎么立法监管?

就应该选一些真正懂得如何监管技术的人上来。现在这帮老家伙们连E-Mail的原理都不懂,你指望他们能立法监管技术?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家伙”,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年家伙”,感谢你还愿意上贴吧来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从未感觉到年龄鸿沟是如此之好。

信息安全问题已成美帝“体制问题”——隐私信息泄露问题都快成了体制问题了。希拉里邮件门事件,刨除两方为了打选战互相攻击之外,其实暴露了我们ZF的信息系统安全性是很脆弱的,无论是白宫、国务院还是其他部门都是如此,现在从这件事情上看,这个问题不仅没解决,还更加严重了。

有人拿着钱却办不好事!为什么CIA、NSA、FBI没有发现并警告“邮件门”中存在巨大的潜在安全漏洞?为什么没有人认真对待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信息安全?难道不应该有人专门拿钱做这些事情吗?

靠50年前的老思维,很难解决今天的新问题了——问题是,现在大多数负责美国国家安全的人无法接受当今世界与50年前的世界有着根本的不同。电脑在50年前并不是什么大事,因此他们认为今天的电脑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来保护数字信息。

尽管听起来很疯狂,但50多年前还只是70年代。当时有真正的“台式”计算机,而不仅仅是连接到主机的终端设备。

是不是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谢选骏指出:这哪里“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里呈现的“大数据整合”,明明导向了我在2004年《全球政府——中国文明整合世界》所说的未来秩序的诞生!在在现实都显示——大数据整合,必然冲破主权国家牢笼,导向全球政府的诞生!无论这是好是坏,都是无法避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果”。谁不适应这一局势,就将被无情地淘汰!



【064、反网络主权的主角是国家主权】


《防火墙封600万外国网站厉害了 俄罗斯紧随仿效》(2018年4月27日 转载法广RFI 小山)报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的用户,有效控制公民在网上获取的信息 特别是政治信息 成了威权国家的政府努力的方向。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网络审查系统,中国的严控网络成功的经验也给其他威权国家提供了借鉴。俄罗斯希望学中国的办法也严控国内网络。

据美国之音报道,日前,俄罗斯封锁了一直被克里姆林宫视为眼中钉的即时通讯软件Telegram。这也是2012年俄罗斯通过了网络“黑名单”法案以来第一个被封锁的即时通讯软件。黑名单法案授权政府封锁“不符合俄法律”的网络内容。此前,这项法律通常被用于打击反对派领袖的网站和论坛等。

不过,相比于中国网络审查实时过滤、定点屏蔽的强大技术手段,俄罗斯虽然名义上封禁了Telegram,但大部分用户并未受到影响。

据曾供职于多家俄罗斯独立媒体的记者娜塔莉亚·康德拉索娃(Natalia Kondrashova)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的网络封锁手段在受到俄罗斯的模仿,但俄罗斯很难超越中国。

中国早在2002年前后就开始使用技术手段封锁一些境外的网站,现在防火墙已经将超过600万个网站挡在了门外,其中包括谷歌(及旗下各类服务)、脸书、推特、YouTube、Instagram等。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出了自己的产品来替代国外网站的服务。这些公司与政府的紧密关系使得内容审查变得更容易。

俄罗斯显然对中国的互联网封锁手段感兴趣。2016年,中国和俄罗斯主管互联网的官员曾在俄国共同出席互联网发展和安全论坛,活动在俄官媒“今日俄罗斯”的集团总部举行。

有中国“互联网沙皇”之称的时任中国网信办主任鲁炜和中国“防火墙之父”方滨兴都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鲁炜在会上表示,中俄都是互联网大国,合作前景广阔。

报道说,不过俄罗斯并没有像阿里巴巴、腾讯一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而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在俄罗斯已经非常深入人心。直到2011年底爆发大规模反普京抗议之后,克林姆林宫才加大了对社交媒体的管控力度。

去年,俄罗斯一家法院裁定提供职场社交服务的领英(LinkedIn)公司没有把俄罗斯用户的数据储存在俄国内,违反了当地法律。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对谷歌和脸书等公司的警告。

但是相比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政府的监管下自己主动进行内容审查的做法,俄罗斯的管理方式仍然显得不够“简单粗暴”。封锁的效果却不尽如克里姆林宫的期待。

虽然俄政府在去年7月宣布禁用VPN,但是仍然有许多俄罗斯人继续使用VPN、shadowsocks等网络代理服务。

也因为VPN的广泛使用,俄罗斯封锁Telegram的禁令并没有显著效果。Telegram的创始人帕维尔·杜洛夫(Pavel Durov)表示:“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用户活动量有任何显著下降,原因可能是俄罗斯用户使用了VPN 和代理服务器来绕过封锁。此外我们也一直有依靠第三方云服务来维持我们的服务对这些地方的用户部分可用。”

康德拉索娃认为:“俄罗斯在试图模仿中国的审查模式,但很难真的做到。”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在试图模仿中国的审查模式”——这不是“网络主权的体现”,相反,这是“反网络主权的体现”。在网络时代,反网络主权是很难贯彻的,因为在技术上剥夺网络的主权“很难真的做到”。所以,反网络主权的主角就成了国家主权。



【065、国家侵犯了网络的主权】


《习近平最害怕的东西出现了》(2019-05-06 林孟编译)报道:

美国《真实清晰的世界》网站发表冰岛大学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科学及国际事务中心前研究员塞耶(Bradley A. Thayer)和“公民力量”副主席、哈德逊研究所访问学者韩连潮的文章说,美国和中国的贸易谈判,为促进中国的人权提供了机会。谈判的关键策略,是开放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但不幸目前的贸易谈判,缺少这一重要部分。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基于公平的互惠原则,美国互联网公司必须有平等进入中国市场的权利,但现在却被中国当局拒之门外。有三个理由必须要求中共当局开放互联网市场:

第一,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和娱乐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和彼此联系的方式。资讯自由流通能够促进中国的民主转型。中国共产党深知这是对其权力的威胁。正如习近平今年1月在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所说,没有互联网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迅速传播到所有媒体,对公众舆论有很大影响。如果运用得当,这种影响力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反之则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他希望中共必须绝对控制互联网,以便赢得“没有枪炮的战场”上无形的战争。美国不应当让他得逞。

中共领导层认为,压制互联网自由,是维持中共对中国人民永久极权主义统治的关键。所以中共利用庞大的国家机器,审查、封锁、限制中国公民获取、分享资讯和意见的能力。根据非政府组织GreatFire网站估计,中国目前已封锁了10,000个互联网域名和80,000个网址,防止用户从中国国内访问被禁的网站。中国庞大的审查机构还使用新技术清除被禁内容、句子和敏感词。中共强有力的宣传机器利用假新闻散播谎言,煽动极端民主主义和对美国的敌视。

中共并不满足于控制自己国境内的资讯。根据中共的“网络主权”政策,北京已经利用技术审查非中文网站的的内容,包括攻击许多她所不喜欢的美国网站。中共还输出其数字极权主义,正在摧毁我们认识的民主和自由。

第二,中共政权在严控互联网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保护其互联网市场,封锁美国竞争者的公司。北京对美国互联网公司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阻止他们进入中国市场。这些美国公司包括谷歌、脸书、优酷、中文维基百科、移动维基百科、彭博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推特、必应、博客站、Instagram、 Vimeo、微博客等一大批。

有些美国互联网公司获准有限度地进入中国市场,但前提是必须屈从中国政府的要求,允许当局进入其技术后门。中国拒绝美国公司进入互联网市场,使美国的广告商、银行家、制造商、农民、服务业者付出数以万亿美元计的代价。

第三,虽然中国阻止美国公司进入其市场,但中国互联网公司却在利用自由的美国市场的巨大优势。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大企业,都充分地、毫无限制地进入包括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美国市场。2018年,33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筹集资金超过90亿美元。这些公司大部分是互联网技术公司。中国拒绝在互联网领域给予美国任何真正的互惠。这种不公平、有害的贸易手法,应当成为目前与中国贸易谈判中的优先事项。

确保互联网自由和讯息自由流通,必须成为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核心。华盛顿必须利用所拥有的手段,促进中国互联网市场成为真正开放的政治空间。这必然会逐渐削弱习近平的统治。中共领导层明白这个道理,美国是时候行动了。

谢选骏指出:上文所说的“网络主权”,其实是“国家剥夺了网络的主权”。现在作者建议,用另外一个国家去剥夺这个国家的剥夺网络主权的权力。但是这样一来,结果还是国家主权高于了网络主权。而这个被授权剥夺他国限制网络主权的权力的国家,自己也有限制网络主权的行为……那么,怎么办呢?如何伸张并充分实现网络主权呢?我认为,首先应该端正一种态度,那就是,国家没有权利把网络作为一种巩固自己权力的工具来使用,而应该明确——网络主权是思想主权的延伸,就像天赋人权一样!网络主权正如天赋人权一样,这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尊严,而不是工具。正如国家没有权力剥夺天赋人权一样,国家也没有权力剥夺了网络的主权!网络不仅仅是“讯息自由流通”的渠道,网络还是具有生命的,也因此分享了上帝的创造。网络主权,是思想主权的延伸;思想主权,是上帝主权的延伸;至于国家主权,也只是思想主权的延伸——于是现在,就是网络主权战胜并且改造国家主权的时代了。



【066、国家主权蚕食思想主权的最新案例】


《互联网15年后面临分裂 三大力量跑马圈地》(Sep 6, 2010)报道: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报道,互联网在创立之初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全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访问和沟通。但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大型IT公司和互联网提供商开始介入,试图控制和建立自己的领地,设置各自的规则。这三股力量可能会使互联网分裂,被分割成不同的数字领域。

互联网发展曾预示网络天堂到来

15年前出现的第一次互联网发展高潮类似于一种宗教性的运动。无所不在的网络高手预示着一个网络天堂的到来。在这个天堂里,不仅可以不受限制的开展商业并高速发展,而且会产生直接的民主,单一民族国家将不再存在。美国人约翰-佩里-巴罗甚至写了一本叫做《网络空间独立宣言》的书。

即使这一切听起来有些理想化,但却非常准确的反映了网络的现实情形。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和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第一次可以通过电子方式与全球伙伴进行沟通。每一个人可以创建网站或者在线商店,而全球居民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政府对信息、意见和商业的控制已经成为过去。巴罗说:“你无权统治我们聚会的场所。”

互联网进入第二阶段 三种力量介入或使互联网分裂

但在首次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统一网络15年以后,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互联网似乎正在被三种类型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力量分割。

第一种是政府。它们正在逐步重新主张自己的统治权。外界力量对互联网的分割更多沿着地理上的边界展开。因为对于政府而言,互联网太过重要,无法忽视。各国政府逐渐寻找方式在数字领域中执行法律。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建立防火墙阻拦带有儿童性虐待以及其它犯罪活动或者攻击性内容的信息。“开放网络促进会”称,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因政治、社会和安全原因阻挡互联网信息。

除此以外,数个国家最近要求本国执法机构获得查看黑莓智能手机所发邮件的权力。印度政府曾经威胁将在八月底切断黑莓服务。虽然印度本周又给了黑莓智能手机的提供商RIM公司两个月的时间,但印度还称,将关注其它通讯服务提供商,例如谷歌和Skype。

第二种是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它们正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领域。这些企业在数字领域中设置规则,控制或者限制自身领域与其它互联网板块的连接。许多媒体公司利用互联网IP地址系统阻拦不属于特定国家的用户访问本公司信息。例如,如果欧洲网民试图访问一家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视频网站Hulu,网站会弹出信息称:“很抱歉,我们的视频库只能在美国范围内被浏览。”与之类似的是,美国网民也无法访问欧洲流媒体服务提供商Spotify提供的信息。

还有互联网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这家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超过5亿。但Facebook也拥有自己的规则,包括决定哪种第三方服务可以运行或者如何处理个人信息。苹果公司甚至创建了一个更为孤立的世界。大部分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的用户不是通过传统的浏览器获得在线服务,而是通过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中特定的程序。虽然这家商店拥有大约25万个应用程序,但苹果公司控制着何种程序可以进入数字平台。苹果公司利用自身权力阻挡不喜欢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色情或者干扰自身业务的信息,例如谷歌公司推出的手机服务。

第三种是网络拥有者。它们愿意对不同的网络流量进行区别对待,在互联网上创建快车道和慢车道。

虽然现在说互联网已经被分成不同的网络还为时尚早,但它可能将沿着地理边界和商业边界分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合作协会绘制了一幅图片,直观显示网络中属于不同国籍的流量分布情况。其中,美国用粉红色表示,英国用深蓝色显示,意大利用浅蓝色,瑞典用绿色,其它未知的国家用白色。就像人们无法预料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网络一样,我们也无法确定互联网是否会保持现状。

迪拜警察局长Dhahi Khalfan Tamim日前表示,因为担心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间谍计划,阿联酋决定限制RIM黑莓的部分服务。阿联酋计划从10月11日开始屏蔽黑莓的Email、信息和Web服务,除非当局能获得访问加密数据的权利。

Tamim在接受采访时还指出,提出黑莓限令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用来控制谣言和由于缺乏监督而造成对公众人物的毁谤。”据悉,阿联酋目前正在与黑莓厂商RIM进行协商。不过,Tamim的言论让人十分怀疑两者之间是否能达成一致。

上周,印度向RIM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RIM在60天内提出授权监控黑莓流量的方案,否则就要在国内封杀黑莓。此外,印度尼西亚和黎巴嫩等国家也出于安全问题考虑对黑莓服务进行限制。

谢选骏指出:上述言论并非杞人忧天,但是更非“15年之后”,而是仅仅六年就已经迫在眉睫了。

《华盛顿:中国或致使全球互联网分裂》(2016年5月18日美国之音)报道:

中国当局收紧互联网控制引发国内外担心。

美国政府发出警告说,在互联网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发展机会之际,中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域名登记新规则假如付诸实施,可能导致全球互联网不再互联,并给各方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对中国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和收受什么信息实行种种限制。今年3月底,中国政府推出最新的限法性规征求意见稿,首次规定域名持有者必须实名验证,在中国的所有域名必须通过设在中国的由政府认可的服务商登记,并要求不得为境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管理的域名提供境内网络接入服务。

所谓的域名持有者必须实名验证,就是规定所有的域名持有者必须亲自向中国政府挂号登记。

中国当局新推出的这种限制性和排外性互联网政策引起美国和欧洲国家工商业界和政府的担忧。

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斯特里克林和国务院大使塞普尔韦达联名在美国商务部网站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这种做法违反中国先前所申明的对全球互联网管理程序的承诺,以及违反中国所宣称的经济改革的目标。

这两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写道:“(中国)有关的规定看来是制造一种互联网接入障碍,并强迫实行数据当地化以及强迫在中国国内登记域名。无论是出于加强对中国国内互联网内容控制的动机,还是出于增加在中国登记的域名的愿望,这种法规将违反包括中国在内的互联网所有利益相关方在全球层面上已经建立起来的政策。”

他们警告说: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法规已经被有些人解释为表示“所有在中国之外登记域名的网站将被屏蔽,从而将中国的互联网跟世界互联网切割开来,”“中国在域名管理上自行其是,另立一套规则,将使互联网分裂,从而限制互联网作为人类通讯、经商和创造的全球平台所能发挥的作用”

谢选骏指出:从我的“思想主权论”的角度看上述“互联网分裂的三大力量,即第一政府、第二大型IT公司、第三互联网提供商”,其实都是“国家主权”的分支,就像三权分立中的行政、司法、立法,都是政府的分支。大型IT公司和互联网提供商,表面上都是商业机构,其实都是在司法和立法机构的保护下从事着分裂互联网的罪恶活动的,本质上都属黑恶势力,他们的活动轨迹,也都提供了国家主权蚕食思想主权的最新案例。



【067、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


《年终报道:中国互联网的繁荣与窒息》(2017年12月17日 转载VOA)报道: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谷歌展台(2017年4月28日)。谷歌的搜索引擎等服务在中国大陆被禁。

今年在中国乌镇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致辞似乎点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题:网络主权、治理、经济繁荣。

网络产品与服务:国货占大壁江山

中国官方媒体今年不断给本国创新产业叫好。《人民日报》今年十月说,电子商务、移动金融和共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外界认为,中国一方面限制屏蔽外国互联网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扶植本国企业,给国内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选择。

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不但是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同时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方面领先其西方同行。

美国《财富》杂志说,大手笔的风险投资拉动了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中国在供应、物流和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也支持了众多科技公司的发展。结果是,中国本土的互联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虚拟现实(VR)、无人驾驶汽车、三维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I)领域,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都居世界前列。

《财富》杂志援引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谷歌中国前CEO李开复的话说,中国“山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网络监管法律框架迅速完成

而就在乌镇,数十名外国科技公司、商界组织代表和其他人士在互联网大会的闭门会议上向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局局长赵泽良表示,他们对中国2017年六月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感到担忧。

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为国家安全机关的互联网管控工作进一步提供了法律基础。新法施行以来,中国政府仍在制定实施细则。

中国在短时间在网络治理方面迅速建立法律框架、制定政策让一些西方科技业界人士感到措手不及。新美国基金会研究员约翰·科斯特洛(John Costello)说,中国的互联网管控是“一种集技术和法律于一身的体系”。他说:“这些法律手段和规定希望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科技上的愿望,希望在技术层面保证这些技术不会失控,或者说,一旦失控,当局可以立即察觉和识别问题。”

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只是中国管控网络空间和保护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全方面努力的冰山一角。

中共十九大再次强调信息通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的威胁。

美国科技公司担心,中国有关网络设备安全检查的规定可能导致专有源代码泄漏,危及公司的商业机密。

中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而《国家情报法》(草案)规定,只要“经过批准,经出示相应证件”,情报部门便可以进行审讯和搜查,却没有说明要经过什么部门的批准。

网络服务被纳入关键基础设施范围

《网络安全法》将网络服务纳入关键基础设施的范围,被归入这一项下的业务要经受最为严格的安全审查。外国商业组织表示,这个定义模糊不清而且过于宽泛。这可能在网络空间进一步缩小外国产品的空间。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部分公司已经在推进执行相关规定。苹果公司表示,为遵守新规定,将把中国客户的所有云数据都存储到一家政府所有的公司。

2017年,众多虚拟专用网络(VPN)应用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其他手机程序商店下架。Skype个人版也从苹果中国区商店下架。中国今年还封锁了社交应用程序WhatsApp和微软公司旗下的职场交际网站“领英”(LinkedIn)。

尽管限制越来越多,庞大的中国市场仍然吸引着外国科技公司。

美国商会今年对外国在华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公司认为中国的增长前景好于其它市场﹐48%的公司正在中国扩张﹐只有8%的公司表示在收缩业务。

苹果执行总裁蒂姆·库克在今年八月说:“我们当然不希望下架这些(VPN)应用程序,但是和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样,在哪做生意,我们就遵守哪的法律。我们坚信,参与市场,为客户带来好处,符合当地人的最佳利益。”

他12月在广州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说:“当你进入一个国家,参与这里的市场,你就会被要求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你不能引进你希望这里应该存在的法规。”

网络自由不进反退

习近平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但人权活动组织认为,中国的网络自由度不进反退。

自由之家今年的一份报道将中国与叙利亚和埃塞俄比亚同列侵犯网络自由最严重的国家。报告说,中国政府常年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地区进行手机通讯限制,招募“网军”,以《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公司采取实名制、协助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要求外国公司将用户数据在本土储存。

就连中国公司都无法随时应对严格的审查要求。今年九月,百度、新浪和腾讯被中国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原因是这三家大型网络运营商对所谓“虚假新闻、色情、危害国家安全等违禁信息“管理不力。

中国还在今年八月出台《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因网上发表“反动”言论而获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许多普通人因为在微信、微博上发表私人言论或转发敏感文章而被公安部门拘留。

谢选骏指出:中国互联网在繁荣之后,不是自己窒息的,而是遭到了国家主权的扼杀。中国互联网的窒息厄运,是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的典型事例。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的目的,是要剥夺互联网的灵魂,把它变成国家主权的奴仆和工具。国家主权已经剥夺思想主权在中国的活力,现在还要进一步剥夺网络主权的活力。



【068、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案例】


《美国大学生朝鲜之旅 从玩雪球走向陷阱》2017年6月18日说:

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2015年底到朝鲜旅行,和同伴快乐地丢雪球,当时他绝对想不到,几天后在搭机离朝时被抓、3个月后被判劳教15年。被关押17个月后终于返家时,他已变成昏迷一年多的植物人,无法向家人亲述他在平壤的非人遭遇。

奥托2015年12月29日抵达朝鲜,预计2016年1月2日离开。几天前,奥托的弟弟奥斯汀(Austin Warmbier)对外公开一段奥托在朝鲜游玩的视频。片中奥托和其他旅行同伴,兴奋地对着镜头一起丢雪球,并且开怀大笑。奥斯汀说:“这才是我所认识及敬爱的奥托、我的哥哥。”

两个月后,奥托再次出现在一段视频中,却是人事皆非的场景。当时21岁的他,被朝鲜武警架著从一个门中走出来,在镜头前鞠躬并宣读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供词”,解释他为什么会被捕,以及“乞求宽恕”。奥托表示,他被抓的原因是“窃取在酒店内的一个朝鲜宣传标语”,说到最后,他声泪俱下地说:“我已经做出了一生中最糟糕的决定,但我只是个普通人。”

2016年3月朝鲜对奥托判劳教15年重刑,在被朝鲜金氏政权囚禁17个月后,周二(6月13日),奥托终于踏上归乡之路,但已昏迷不醒一年多,被人用担架抬着下飞机。他目前在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住院治疗,医生说,奥托“丧失了大量脑组织”,处于无反应的虚弱状态。

奥托为何会昏迷仍是未知数,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学重症监护室主任坎特(Daniel Kanter)说,奥托的状况似乎符合心肺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它可以造成脑部缺血及脑损害。朝鲜声称,奥托是在2016年3月被判刑后不久感染了肉毒杆菌,服用安眠药后昏迷。奥托的家人不相信朝鲜的片面之词,他的父亲说:“任何文明国家都没有借口这么长时间对他的状况保密,并且拒绝给他一流的治疗。”

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意想不到的非人遭遇,奥托现在可能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投资银行专家,但他却被羁押在一个贱民国家,最后在昏迷状态中返回家园。

奥托学业运动样样行 前途无量

BBC新闻报导,奥托的家人住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怀俄明镇的小郊区,他的父亲在当地拥有一家小公司。奥托就读俄亥俄州最好的高中,以第二名优异成绩毕业,而且是个天生的足球运动好手。高中毕业后,奥托到弗吉尼亚大学学习经济和商业,今年5月的毕业典礼,他缺席了。他的同学说,奥托对自己的未来早有规划,立志成为一名投资银行专家。

奥托于2015年前往伦敦,在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完成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他对学习和旅游的兴趣把他带到亚洲,奥托原本预计在2016年1月到香港的一所大学研习,并决定先到朝鲜旅游。他通过中国的青年先锋旅行社(Young Pioneer Tours)的安排前往朝鲜旅行,这家旅行社是少数被授权组织朝鲜旅行的中国公司之一,它招揽生意的宣传是“花一点钱, 就能去你妈妈不让你去的地方”。

奥托的父亲抨击中国青年先锋旅行社,指责其把美国人诓骗到朝鲜旅游,而美国人有可能会被扣为人质。

朝鲜行室友:奥托在错误的时机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丹尼.格拉顿(Danny Gratton),在四天三夜的朝鲜旅行中和奥托是室友,旅行团中只有他们两人是单独旅行。丹尼告诉BBC新闻,他和奥托一见如故,“他非常阳光、聪明和可爱”。

奥托被指在旅行的第二个晚上,即2015年除夕,尝试从Yanggakdo酒店的员工专属区,拿走有朝鲜宣传标语的横幅。丹尼怀疑奥托是被陷害的,他说,旅行团的行程主要是参观朝韩边界及平壤广场,过程中没有发生粗暴行为,“我们遵守被告诫的规定”,“没有迹象显示,奥托拿走酒店内的宣传标语,他也没有提到这件事”。朝鲜政府发布一个视频片段,显示一个人拿走标语,但是从视频中无法辩识那个人的脸。

奥托2016年1月2日在平壤国际机场要搭机离开朝鲜时,被朝鲜保安带走。

丹尼说:“我和奥托是最后两名通过护照检查的人,我们交出了护照,那个检查护照的人指著奥托,又指著门,两名保安人员过来,把他架走。”“当时我开了个嘲讽的玩笑:‘我们再也看不到你了’,奥托对我笑了,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奥托。”“他们(朝鲜)决定抓一个美国人,奥托只是刚好碰上这个时间点,他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奥托被抓到获释 恐永远是个谜

BBC新闻说,旅行团一名成员告诉《华盛顿邮报》,当整团成员抵达北京后,其中一名导游打电话给奥托,他告诉导游:“有严重的头痛,想要去医院。”

朝鲜到了2016年1月22日才证实奥托被捕,并安排他在当年2月下旬发表电视讲话,随后在3月对他判处15年劳教。观察家表示,对外国人来说,这个重刑异乎寻常,有可能与当时美国与朝鲜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关。

目前外界仍不清楚奥托去年3月被判刑后,到今年6月14日获释之间,到底在朝鲜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亲说,奥托在被判刑后第二天即陷入昏迷,并指控朝鲜贱民政权对奥托施以“残酷和恐吓”的手段。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韩国太平洋计划主任斯蒂芬.哈格德(Stephan Haggard)告诉法新社,朝鲜情报机构有可能出于害怕,隐瞒奥托的健康状况,并在某个阶段,了解到“如果奥托死在朝鲜,可能会发生最糟糕的情况,还不如通过外交管道让他离开”。

谢选骏指出:“丧失了大量脑组织”,这就是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案例。真正的思想必然会导致行动,所以国家就通过暴力手段,割掉思想者的脑组织,国家希望这样杀一儆百,恐吓并且消灭思想的人。但是,思想的主权是消灭不了的,因为那在上帝手里——甚至,国家主权消灭思想、对抗思想主权的冲动本身,也是思想主权的延伸,也是基于某种思想。

《美国愤怒了 瓦姆比尔成了植物人》同一天说:

被朝鲜扣留了17个月的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22岁)在昏迷状态下回国后,美国愤怒了。《华盛顿邮报》14日发表评论说:“必须对朝鲜加害美国公民一事进行惩罚”,“需要着手迅速的对朝制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当天出席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时说:“正在讨论禁止美国人赴朝旅游的措施。”现在朝鲜成了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旅游警告(warning)”国家。

为了协调韩美首脑会谈等而访韩的美国国务院政务副部长托马斯·香农,15日接受采访时就瓦姆比尔在昏迷状态下回国一事说:“朝鲜的行为是不负责任和离谱的(outrageous)”,“被朝鲜扣留的其他(3名)美国人也应该立即被释放。”相反,朝中社当天称:“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送回了瓦姆比尔。”

离开美国时很健康的瓦姆比尔,本月13日晚被剃了光头,鼻子上插着管子,躺在担架上抵达了美国机场。现在,他处于无意识状态,偶尔对音乐有反应或流泪。瓦姆比尔接受治疗的俄亥俄医院发言人对美联社说:“瓦姆比尔遭受了严重的神经损伤。”外交消息人士说他“其实处于植物人状态”。瓦姆比尔的父亲在当天CNN播出的采访中表示:“儿子在朝鲜被当做战犯对待”,“朝鲜很残忍,是和恐怖分子一样的集团。”他的家人说,一周前还完全不知道瓦姆比尔处于昏迷状态的事。

瓦姆比尔去年1月赴平壤旅游,因涉嫌想偷走酒店的政治宣传品被捕后,被处以15年劳教(涉嫌颠覆体制)。美国媒体报道称,瓦姆比尔在被判刑后的去年3月陷入昏迷,但朝鲜在一年多时间里隐瞒了他的昏迷。国际人权团体人权观察组织(HRW)亚洲主管副局长菲尔·罗伯森说:“不过是大学生开玩笑的行为,没有被罚款,而是被处以15年劳教,这是想(把瓦姆比尔)用作政治工具”,“必须查明朝鲜对瓦姆比尔做了什么行为,追究其责任。”

谢选骏指出:国家主权之间虽有对抗,但那不是为了保护思想,因此他们之间从来不会因为保护思想的人而发生战争。



【069、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恶例】


《美国大学生朝鲜之旅 从玩雪球走向陷阱》2017年6月18日报道说:

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2015年底到朝鲜旅行,和同伴快乐地丢雪球,当时他绝对想不到,几天后在搭机离朝时被抓、3个月后被判劳教15年。被关押17个月后终于返家时,他已变成昏迷一年多的植物人,无法向家人亲述他在平壤的非人遭遇。

奥托2015年12月29日抵达朝鲜,预计2016年1月2日离开。几天前,奥托的弟弟奥斯汀(Austin Warmbier)对外公开一段奥托在朝鲜游玩的视频。片中奥托和其他旅行同伴,兴奋地对着镜头一起丢雪球,并且开怀大笑。奥斯汀说:“这才是我所认识及敬爱的奥托、我的哥哥。”

两个月后,奥托再次出现在一段视频中,却是人事皆非的场景。当时21岁的他,被朝鲜武警架著从一个门中走出来,在镜头前鞠躬并宣读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供词”,解释他为什么会被捕,以及“乞求宽恕”。奥托表示,他被抓的原因是“窃取在酒店内的一个朝鲜宣传标语”,说到最后,他声泪俱下地说:“我已经做出了一生中最糟糕的决定,但我只是个普通人。”

2016年3月朝鲜对奥托判劳教15年重刑,在被朝鲜金氏政权囚禁17个月后,周二(6月13日),奥托终于踏上归乡之路,但已昏迷不醒一年多,被人用担架抬着下飞机。他目前在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住院治疗,医生说,奥托“丧失了大量脑组织”,处于无反应的虚弱状态。

奥托为何会昏迷仍是未知数,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学重症监护室主任坎特(Daniel Kanter)说,奥托的状况似乎符合心肺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它可以造成脑部缺血及脑损害。朝鲜声称,奥托是在2016年3月被判刑后不久感染了肉毒杆菌,服用安眠药后昏迷。奥托的家人不相信朝鲜的片面之词,他的父亲说:“任何文明国家都没有借口这么长时间对他的状况保密,并且拒绝给他一流的治疗。”

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意想不到的非人遭遇,奥托现在可能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投资银行专家,但他却被羁押在一个贱民国家,最后在昏迷状态中返回家园。

奥托学业运动样样行 前途无量

BBC新闻报导,奥托的家人住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怀俄明镇的小郊区,他的父亲在当地拥有一家小公司。奥托就读俄亥俄州最好的高中,以第二名优异成绩毕业,而且是个天生的足球运动好手。高中毕业后,奥托到弗吉尼亚大学学习经济和商业,今年5月的毕业典礼,他缺席了。他的同学说,奥托对自己的未来早有规划,立志成为一名投资银行专家。

奥托于2015年前往伦敦,在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完成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他对学习和旅游的兴趣把他带到亚洲,奥托原本预计在2016年1月到香港的一所大学研习,并决定先到朝鲜旅游。他通过中国的青年先锋旅行社(Young Pioneer Tours)的安排前往朝鲜旅行,这家旅行社是少数被授权组织朝鲜旅行的中国公司之一,它招揽生意的宣传是“花一点钱, 就能去你妈妈不让你去的地方”。

奥托的父亲抨击中国青年先锋旅行社,指责其把美国人诓骗到朝鲜旅游,而美国人有可能会被扣为人质。

朝鲜行室友:奥托在错误的时机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丹尼.格拉顿(Danny Gratton),在四天三夜的朝鲜旅行中和奥托是室友,旅行团中只有他们两人是单独旅行。丹尼告诉BBC新闻,他和奥托一见如故,“他非常阳光、聪明和可爱”。

奥托被指在旅行的第二个晚上,即2015年除夕,尝试从Yanggakdo酒店的员工专属区,拿走有朝鲜宣传标语的横幅。丹尼怀疑奥托是被陷害的,他说,旅行团的行程主要是参观朝韩边界及平壤广场,过程中没有发生粗暴行为,“我们遵守被告诫的规定”,“没有迹象显示,奥托拿走酒店内的宣传标语,他也没有提到这件事”。朝鲜政府发布一个视频片段,显示一个人拿走标语,但是从视频中无法辩识那个人的脸。

奥托2016年1月2日在平壤国际机场要搭机离开朝鲜时,被朝鲜保安带走。丹尼说:“我和奥托是最后两名通过护照检查的人,我们交出了护照,那个检查护照的人指著奥托,又指著门,两名保安人员过来,把他架走。”“当时我开了个嘲讽的玩笑:‘我们再也看不到你了’,奥托对我笑了,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奥托。”“他们(朝鲜)决定抓一个美国人,奥托只是刚好碰上这个时间点,他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奥托被抓到获释 恐永远是个谜

BBC新闻说,旅行团一名成员告诉《华盛顿邮报》,当整团成员抵达北京后,其中一名导游打电话给奥托,他告诉导游:“有严重的头痛,想要去医院。”

朝鲜到了2016年1月22日才证实奥托被捕,并安排他在当年2月下旬发表电视讲话,随后在3月对他判处15年劳教。观察家表示,对外国人来说,这个重刑异乎寻常,有可能与当时美国与朝鲜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关。

目前外界仍不清楚奥托去年3月被判刑后,到今年6月14日获释之间,到底在朝鲜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亲说,奥托在被判刑后第二天即陷入昏迷,并指控朝鲜贱民政权对奥托施以“残酷和恐吓”的手段。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韩国太平洋计划主任斯蒂芬.哈格德(Stephan Haggard)告诉法新社,朝鲜情报机构有可能出于害怕,隐瞒奥托的健康状况,并在某个阶段,了解到“如果奥托死在朝鲜,可能会发生最糟糕的情况,还不如通过外交管道让他离开”。

谢选骏指出:“丧失了大量脑组织”,这就是国家主权控制思想主权的典型案例。真正的思想必然会导致行动,所以国家就通过暴力手段,割掉思想者的脑组织,国家希望这样杀一儆百,恐吓并且消灭思想中的人。但是,思想的主权是消灭不了的,因为那在上帝手里——甚至,国家主权消灭思想、对抗思想主权的野蛮冲动本身,也是思想主权的延伸,也就是说,“是基于某种思想”。

《美国愤怒了 瓦姆比尔成了植物人》同一天报道说:

被朝鲜扣留了17个月的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22岁)在昏迷状态下回国后,美国愤怒了。《华盛顿邮报》14日发表评论说:“必须对朝鲜加害美国公民一事进行惩罚”,“需要着手迅速的对朝制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当天出席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时说:“正在讨论禁止美国人赴朝旅游的措施。”现在朝鲜成了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旅游警告(warning)”国家。

为了协调韩美首脑会谈等而访韩的美国国务院政务副部长托马斯·香农,15日接受采访时就瓦姆比尔在昏迷状态下回国一事说:“朝鲜的行为是不负责任和离谱的(outrageous)”,“被朝鲜扣留的其他(3名)美国人也应该立即被释放。”相反,朝中社当天称:“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送回了瓦姆比尔。”

离开美国时很健康的瓦姆比尔,本月13日晚被剃了光头,鼻子上插着管子,躺在担架上抵达了美国机场。现在,他处于无意识状态,偶尔对音乐有反应或流泪。瓦姆比尔接受治疗的俄亥俄医院发言人对美联社说:“瓦姆比尔遭受了严重的神经损伤。”外交消息人士说他“其实处于植物人状态”。瓦姆比尔的父亲在当天CNN播出的采访中表示:“儿子在朝鲜被当做战犯对待”,“朝鲜很残忍,是和恐怖分子一样的集团。”他的家人说,一周前还完全不知道瓦姆比尔处于昏迷状态的事。

瓦姆比尔去年1月赴平壤旅游,因涉嫌想偷走酒店的政治宣传品被捕后,被处以15年劳教(涉嫌颠覆体制)。美国媒体报道称,瓦姆比尔在被判刑后的去年3月陷入昏迷,但朝鲜在一年多时间里隐瞒了他的昏迷。国际人权团体人权观察组织(HRW)亚洲主管副局长菲尔·罗伯森说:“不过是大学生开玩笑的行为,没有被罚款,而是被处以15年劳教,这是想(把瓦姆比尔)用作政治工具”,“必须查明朝鲜对瓦姆比尔做了什么行为,追究其责任。”

谢选骏指出:国家主权之间虽有对抗,但那不是为了保护思想,那不管或是为了保护财产或是保护选票(在民主体制下,财产体现为选票)或是保护奴隶(在专制暴政下,财产体现为奴隶)——因此,国家的当权派们之间从来不会因为保护“思想中的人”而发生争执,更不用说发动战争了。



【070、国家主权压榨网络主权】


国家主权压榨网络主权,不仅有共产党的防火墙,还有民主国的断头税。

《全球互联网巨头害怕的数字税 就要来了?》(国是直通车 2019-11-23)报道:

目前,全球互联网巨头最关心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数字税了。大型科技公司通常利用在爱尔兰、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国家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避税,这一做法恐怕很难再行得通。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8日,捷克政府批准了一项7%的数字税提案,旨在通过对谷歌和Facebook等全球互联网巨头的广告服务征税来增加国库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年中,法国、英国、意大利以及土耳其等国家已相继宣布各自的“数字税”征收方案,税率从2%到7.5%不等,主要征税对象是全球互联网巨头。其中,法国已率先行动,今年开始对全球数字业务年营业收入超过7.5亿欧元且其中至少2500万欧元来自法国的企业征收数字税,税率为营业收入的3%。

截至目前,各国还没有就数字税问题达成共识,随着各国单方面采取行动,全球经济治理权的博弈慢慢展开。

为何征收数字税?

就欧洲而言,各国的税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主体所在国的盈利。企业主体所在国是根据企业在某个国家是否有员工、工厂、设备、场地有形资产等而定。在此背景下,网络公司倾向选择在税制宽松、税率偏低的国家落脚,交纳大部分税收,比如爱尔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不公的现象出现。

以亚马逊为例,2017年,亚马逊英国业务的收入较上一年增长3倍,至19.8亿英镑,而缴纳的公司税却从2016年的740万英镑下降至456万英镑,降幅近40%。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欧盟传统行业企业需要缴纳的有效税率达23%,而大型科技企业平均只有9.5%。2018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立法提案,拟对大型互联网公司征收3%的数字税。根据立法提案,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均可对发生在其境内的互联网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征税。

然而,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如爱尔兰、芬兰以及捷克等对数字税持反对意见。对于如何定义科技公司营收中的“数字服务”内容,各个成员国也无法达成一致。欧盟的数字税提案被搁置后,法国决定先行一步。法国指责互联网巨头们在法国赚大钱,然后运用巧妙的运作,把盈利转移到了爱尔兰等低税率国家。

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部长布鲁诺·勒梅尔直言,科技巨头交的税这么少,“我们在教育、医疗、环保方面的开支从哪里来呢?”除了法国,其他一些国家也蠢蠢欲动。

英国计划在2020年4月推出针对科技巨头的数字服务税,税率为2%;意大利已宣布计划在其新的预算草案中引入数字税,并于2020年生效;当初反对征收数字税的捷克,也效仿其他欧洲国家推出了数字税提案……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南翔指出,互联网企业公平缴税是全球性的议题,但法国、英国等国试图以单边行动对互联网企业开征数字税,意图改变全球数字经济的税收规则。

为何难以达成共识?

当多国推出自己的数字税计划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数字税。尽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致力于在2020年推动达成数字税的全球协定。然而,由于国际税收规则协调的进程缓慢,OECD仍面临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以及税基分配分歧的问题。

本周,在巴黎举行的201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OECD秘书长安吉尔·古里亚表示,经合组织希望在明年1月之前出台“对数字公司征税”的新规定。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蔡昌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数字税实际上是对当前全球利益分割格局的反映,各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不同,导致在经济上存在利益的纷争。尽管OECD给出了自己最后的期限,但是部分国家仍然选择推出数字税计划。

不久前,土耳其公布了一项引入数字服务税的法律草案,并将其提交土耳其议会批准。数字服务税的税率是7.5%,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提议税率。该法律草案称:“技术的发展允许国际数字服务公司在一个没有实体存在的国家开展商业运营。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做法,该草案旨在对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收入征税。”

有分析指出,土耳其的例子很有可能会被其他新兴国家的政府效仿,长期以来,多边体系对他们对不公平全球化后果的担忧无动于衷,土耳其的征税提议重新引发了关于全球化公平性和国际治理作用的辩论。经合组织负责税收政策的帕斯卡尔·圣阿曼斯说:“现行制度正面临压力,如果我们不消除紧张态势的话,现行制度就无法维系了。”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数字税的威胁,代表谷歌、脸书等科技公司的华盛顿游说团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警告称,数字税可能导致双重征税,“对所有行业的公司构成切实而重大的威胁”。在Google的书面证词中,该公司的贸易政策顾问Nicholas Bramble表示,法国的数字税有可能破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

Facebook在声明中说:“我们继续支持像经合组织那样采取的多边方法。我们欢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认真研究有歧视美国公司并可能扼杀创新的单方面措施的方法。”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也对此表达了关切,并敦促外国同行在OECD框架内制定全球计划。BDO国际税务服务集团的全国业务主管Monika Loving表示,如果各国对数字税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就会对单边措施感到担忧,“我们可能会看到时间线可能超出已经声明的期限”。

蔡昌也表示,世界的多极化导致各国对数字税观点不一,OECD达成统一协议的难度比较大,可能等国际税收规则形成之后,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谢选骏指出:互联网络是超越国界的,但是裂地为王的主权国家却要拦路抢劫、横刀抽头……这真可笑,活活凸显了现代主权国家的“封建性质”。同时,也凸显了国家主权压榨网络主权的基本状态。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没有国家主权的干预,网络主权将如何运作呢?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国家主权的干预,网络主权将自行其是,直到从中形成一个新的权力中心——那就是全球政府的雏形了。



【071、国家主权与网络主权之间的战争,刚刚揭开序幕】


《年终报道:中国互联网的繁荣与窒息》(2017年12月17日 转载VOA)报道: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谷歌展台(2017年4月28日)。谷歌的搜索引擎等服务在中国大陆被禁。

今年在中国乌镇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致辞似乎点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题:网络主权、治理、经济繁荣。

网络产品与服务:国货占大壁江山

中国官方媒体今年不断给本国创新产业叫好。《人民日报》今年十月说,电子商务、移动金融和共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外界认为,中国一方面限制屏蔽外国互联网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扶植本国企业,给国内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选择。

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不但是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同时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方面领先其西方同行。

美国《财富》杂志说,大手笔的风险投资拉动了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中国在供应、物流和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也支持了众多科技公司的发展。结果是,中国本土的互联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虚拟现实(VR)、无人驾驶汽车、三维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AI)领域,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都居世界前列。

《财富》杂志援引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谷歌中国前CEO李开复的话说,中国“山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网络监管法律框架迅速完成

而就在乌镇,数十名外国科技公司、商界组织代表和其他人士在互联网大会的闭门会议上向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局局长赵泽良表示,他们对中国2017年六月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感到担忧。

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为国家安全机关的互联网管控工作进一步提供了法律基础。新法施行以来,中国政府仍在制定实施细则。

中国在短时间在网络治理方面迅速建立法律框架、制定政策让一些西方科技业界人士感到措手不及。新美国基金会研究员约翰·科斯特洛(John Costello)说,中国的互联网管控是“一种集技术和法律于一身的体系”。他说:“这些法律手段和规定希望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科技上的愿望,希望在技术层面保证这些技术不会失控,或者说,一旦失控,当局可以立即察觉和识别问题。”

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只是中国管控网络空间和保护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全方面努力的冰山一角。

中共十九大再次强调信息通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的威胁。

美国科技公司担心,中国有关网络设备安全检查的规定可能导致专有源代码泄漏,危及公司的商业机密。

中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而《国家情报法》(草案)规定,只要“经过批准,经出示相应证件”,情报部门便可以进行审讯和搜查,却没有说明要经过什么部门的批准。

网络服务被纳入关键基础设施范围

《网络安全法》将网络服务纳入关键基础设施的范围,被归入这一项下的业务要经受最为严格的安全审查。外国商业组织表示,这个定义模糊不清而且过于宽泛。这可能在网络空间进一步缩小外国产品的空间。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部分公司已经在推进执行相关规定。苹果公司表示,为遵守新规定,将把中国客户的所有云数据都存储到一家政府所有的公司。

2017年,众多虚拟专用网络(VPN)应用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其他手机程序商店下架。Skype个人版也从苹果中国区商店下架。中国今年还封锁了社交应用程序WhatsApp和微软公司旗下的职场交际网站“领英”(LinkedIn)。

尽管限制越来越多,庞大的中国市场仍然吸引着外国科技公司。

美国商会今年对外国在华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公司认为中国的增长前景好于其它市场﹐48%的公司正在中国扩张﹐只有8%的公司表示在收缩业务。

苹果执行总裁蒂姆·库克在今年八月说:“我们当然不希望下架这些(VPN)应用程序,但是和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样,在哪做生意,我们就遵守哪的法律。我们坚信,参与市场,为客户带来好处,符合当地人的最佳利益。”

他12月在广州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说:“当你进入一个国家,参与这里的市场,你就会被要求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你不能引进你希望这里应该存在的法规。”

网络自由不进反退

习近平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但人权活动组织认为,中国的网络自由度不进反退。

自由之家今年的一份报道将中国与叙利亚和埃塞俄比亚同列侵犯网络自由最严重的国家。报告说,中国政府常年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地区进行手机通讯限制,招募“网军”,以《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公司采取实名制、协助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要求外国公司将用户数据在本土储存。

就连中国公司都无法随时应对严格的审查要求。今年九月,百度、新浪和腾讯被中国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原因是这三家大型网络运营商对所谓“虚假新闻、色情、危害国家安全等违禁信息“管理不力。

中国还在今年八月出台《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因网上发表“反动”言论而获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许多普通人因为在微信、微博上发表私人言论或转发敏感文章而被公安部门拘留。

谢选骏指出:中国互联网在繁荣之后,不是自己窒息的,而是遭到了国家主权的扼杀。中国互联网的窒息厄运,是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的典型事例。国家主权扼杀网络主权的目的,是要剥夺互联网的灵魂,把它变成国家主权的奴仆和工具。国家主权已经剥夺思想主权在中国的活力,现在还要进一步剥夺网络主权的活力。

但是既然是主权,往往具有某些不可言传神秘的力量,网络主权也是如此。

南京邮电大学报道:中国网络监控专家早死 ,年仅42岁!

数据挖掘领域著名学者,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涛教授于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2月13日18时1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逝世,享年42岁。

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12月14日发布讣告,悼念李涛教授:

李涛教授还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数据挖掘与应用专委会(筹)主任, “江苏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大数据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盐城市产业发展经济顾问,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数据挖掘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IEEE TKDE)、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 (ACM TKDD)、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KAIS)副主编。

李涛教授生于1975年10月,1991-1995年在中国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1998-2000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数学系,攻读理论数学硕士学位。2000-2004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Rochester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由于李涛教授在数据挖掘及应用领域成效显著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其中包括200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教授奖(NSF CAREER Award),2010年IBM大规模数据分析创新奖(Scalable Data Analytics Innovation Award),2009年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最高学术研究奖,2011-2014年施乐公司学院研究奖,2011年、2014年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工程学院杰出导师奖。此外,入选2016年度中国大数据创新百人榜(中国大数据学术创新奖),获得中国大数据应用与技术联盟2015-2016年度大数据优秀个人突出贡献奖。在学术成果方面,发表国际著名会议及期刊论文302篇文章,出版专著5本,参与编写专著6本。

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李涛教授的引用指标H-index=57,总引用次数超过12440次。在2012 年4 月, 李涛教授被Kdnuggets.com(数据挖掘领域的权威网站)评为过去五年里数据挖掘领域中的全球前1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李涛教授从教10年来,已毕业博士后1名、已毕业博士16名、国内联合培养的博士7名、指导国内的访问学者20名,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美国研究型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Virginia和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及在工业界(Microsoft, LinkedIn,Google,Facebook等)担任研发人员。

有学者代表国际数据挖掘大会(ICDM)发起了以李涛教授名字命名的奖项,以缅怀这位著名学者,目前筹款正在进行中,详细地址:https://www.gofundme.com/funds-to-establish-tao-li-awar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南京邮电大学讣告中写道,“李涛教授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逝世不仅是我院的重大损失,也是南京邮电大学和我国教育界与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全院师生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祭奠网址:http://faculty.cs.njupt.edu.cn/~taoli/public/

*李涛教授个人简介来自南京邮电大学官方网站。

谢选骏指出:看来,国家主权与网络主权之间的战争,刚刚揭开序幕。



【072、黑客才能揭穿政府的黑幕】


《黑客攻入武汉病毒所 发现惊人疑点》(综合新闻 2020-04-22)报道:

当美国各部门忙着控制疫情的时候,一份资安报告提出警告,来自中国的网络间谍行动也在全世界展开。

[黑客攻入武汉P4和世卫 获得投毒新证?]4月2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导了这样一则消息,有匿名黑客,攻入了武汉病毒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还有盖茨基金会等等多个机构。而这次黑客的目标,或许是针对当前新冠病毒的相关信息,进行追寻。这一轮黑客行动后,约有近2.5万份电子信箱、密码以及文件被泄露,泄露的内容最先被公布在知名的英文暗网“4chan”。 

这篇报导,引据了监视网络活动的赛德情报集团的消息,集团的英文原名是SITE,本身就是网站的意思。那这家情报机构说,被骇的内容公布时间是4月19日和4月20日。同时,遭泄露最多的机构是美国卫生研究院,涉及9938宗文件,美国疾控有6857宗,世卫有2732宗。但赛德情报集团说,他们无法核实被泄露的电子邮件或密码的真实性。

不过,《华盛顿邮报》也采访了澳大利亚internet2.0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obert Potter,他说可以核实其中有关世卫的电邮和密码是真的。例如,他使用公开的电邮地址和密码,登录世界卫生组织的计算机系统,是可以进入的,他对世卫组织一些人设置密码的随意性感到震惊,例如,他发现有48个人,密码直接用的就是英文password这个单词,也有人直接用自己的名字当密码。

企业家Mike Coudrey在自己的推特上高调讲出这一次泄露事件。他在推文中说:突发!盖茨基金会、世卫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全都被骇,成千上万的电邮、密码和文件被泄露,在网上公开。紧接着,他说,在推特上搜索“gates hacked”,可以知道确实发生了这一事件,很多相关的文件、电邮的截屏图片,已经被贴出来。

记者循着他所说的“gates hacked”,在推特上做了一个搜索,果然发现了很多信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这样一则消息:2019年10月19日,石正丽从武汉工程大学,乘坐巴士前往P4实验室,车程差不多16英里。但是她在中途停了一下,打开了自己的随身包裹,拿出了一块已经被污染的干冰,放到了一间鱼市的通风口。之所以选择这间市场,是因为在同一幢大楼里,存在着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而且这里也是她日常通勤的必经之处。这件事被监控录像拍到。

这条并不完整的外泄信息,还有几处疑点需要搞清楚。第一,这块被污染的干冰,是不是被当前的病毒所污染;第二,干冰被放置的通风口,是不是在华南海鲜市场;第三,说事情被监控录像拍到,但截至发稿,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的录像。而且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个卖海鲜的“鱼市”,就是华南海鲜市场的话,那反而在帮助中共宣传,就好像华南海鲜市场又成了这场瘟疫的源头一样。而实际上过去两个多月,有太多的证据表明,华南海鲜市场几乎不可能是病毒最早出现的地方。因此啊,这条曝光出来的,有关某人是不是去什么地方放毒,这个信息暂时还不是让人觉得非常信服。

大陆《澎湃》新闻3月14日就有一篇报导,说华南海鲜市场1月1日休市之后,一共有29人还生活在里面,其中18名是工作人员,另外11名是其他人员。其中20到30岁,5人;30到40岁,6人;40到50岁,10人;50到60岁,4人。

其中一个人告诉记者说,1月1日后他在市场里面还是每天工作12小时,1月23日武汉封城后一个星期,才开始戴口罩。直到3月3日,当局对海鲜市场开始大规模消毒杀菌行动,在里面人的情况才广泛为外界所知,而截至3月14日对他们这29人的检测发现,没有一个人感染。因此,在里面住着的人,有的对媒体表示,自己不相信海鲜市场是瘟疫的最早源头。

目前,有消息说,被黑客获取并公开的上万份文件,分析解密的工作,可能要持续月余的时间,所以我们继续拭目以待,看有没有什么最新的信息,可以被挖掘出来。不过,先不管这些黑客文件,当前世界其它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对病毒来源进行调查。

[多方指病毒实验室泄露 武汉P4党委书记再“辟谣”]4月19日,英国已经决定加入美国的调查团队,对病毒的来源进行调查。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4月20日对媒体表示,中共对病毒起源越透明,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更好从中吸取教训。言外之意,就是说中共对病毒起源,遮遮掩掩。之前的报道中,我们已经引述美国福克斯新闻援引的美国军方消息,认为病毒是从武汉实验室泄露,首先传染的是其内部的研究人员,而其内部的研究人员,又传染给武汉更多的人群。但是美军的消息暂时是说,病毒是天然病毒,他们还在继续调查。因为最近外界把病毒起源的重点又锁定到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因此武汉病毒所党委书记袁志明又出来辟谣,他说“不相信人类现在有智慧合成这样一个病毒”。

当然,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很多人会觉得是狡辩。不过仍然需要求证的问题是,美军暂时的研究,也是说病毒是天然的。也许这才叫“天灭中共”吧,居然形成了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病毒。但是美国军方消息可也说了,病毒很可能是武汉实验室泄露,这一点也被袁志明否定。但这一点却不仅是美国军方这样认为,一些专家也质疑病毒是实验室泄露。其实很简单,不要用嘴来辟谣,真有底气,就让外国专家去实验室独立调查。但是就怕之前的痕迹都被销毁。

[美国2018年开始调查武汉P4 发现安全漏洞]不过呢,其实美国驻北京大使馆,自从2018年1月开始,就多次派人去武汉病毒所调研,发现了很多令人担心的问题,包括管理弱点,他们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对这些担忧提出警告,这个事情《华盛顿邮报》做了报导。可见,武汉病毒所至少存在一些管理漏洞,是之前就被证实的。同时,4月21日,美国总统川普在白宫疫情通气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自己已经知道了病毒的来源,可能会就此作很多的讨论,并称自己比任何人对中共都强硬。希望川普能早日公布他所知道的“病毒来源”是什么。

谢选骏指出:不要指望川普会公布任何真相了!因为他连肯尼迪总统半个多世纪被刺的内幕都不敢公布。看来,只有黑客才能揭穿政府的黑幕了。

《越南黑客传找病毒解药 攻入中国政府电邮系统》(法广  2020年4月23日)报道: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美国网络安全公司近日发现,相信由越南政府支持的黑客试图入侵中国政府的电邮系统,目的是寻找武肺病毒资讯。此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一位高级网络安全官员称,有外国政府黑客进攻研究新冠肺炎疗法的公司。 

据苹果日报今天引述消息,指越南黑客攻击中国政府电邮系统,寻找应对病毒资讯。该报道引述路透社消息,火眼(FireEye)网络安全公司22日称,涉事的黑客组织“海莲花”(Ocean Lotus)或称APT32曾尝试入侵中国应急管理部和武汉市政府职员的个人和办公电邮账户,发送带有MATALJACK病毒的附件,只要用户打开电邮的连结,电脑就会中毒。APT32早于今年1月初、中国爆发武肺疫情期间,已开始搜集武肺疫情资讯。报道认为,黑客组织近期活动频繁,也证明许多获国家支持的黑客企图破坏政府、企业和卫生机构,以寻找武肺资讯,并尝试应对这个疾病。

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络安全专家西格尔(Adam Segal)认为,黑客攻击活动表明,越南河内在网络上采取迅速行动,“这既显示出对中国政府通报的不信任,也显示外界有着中国打喷嚏,邻国就感冒的感觉。”该报道说,火眼旗下的Mandiant威胁情报部门分析高级主管霍尔特奎斯特(John Hultquist)指,目前尚不清楚入侵行动是否成功,但攻击事件显示,从网络罪犯到国家支持的间谍不得不迅速重组操作模式,以应对武肺疫情。

截至4月23日下午6时,越南没有新增武汉肺炎确诊个案。从4月17日至今,越南连续7天没有新增个案,患者数量仍保持在268宗的水平。路透社稍早也报道,新冠肺炎解药用偷的比较快!外国政府黑客攻入相关医疗企业。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一位高级网络安全官员周四称,有外国政府黑客攻入研究新冠肺炎疗法的公司。FBI副助理主管Tonya Ugoretz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主办的网络小组讨论中向与会者表示,FBI最近发现一些有国家支持的黑客在刺探一系列医疗和研究机构。

据Tonya Ugoretz说,“我们的确发现有侦察活动,一些攻入那些机构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公开表示自己在研究新冠肺炎的机构,” Ugoretz称,研究潜在疗法或疫苗的机构公开宣传自己在做这件事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她指出,“不好的一面是,这会让他们成为其他有兴趣搜集研究细节的国家的目标,这些国家甚至可能会窃取这些机构的知识产权信息。”

据Ugoretz表示,这些有国家支持的黑客通常以生物制药行业为目标,“当前危机期间,这种情况肯定更加严重。”但她没有点明是哪些国家,也没有说哪些机构成为目标。路透社说,FBI对此不予置评。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没有立即置评。

谢选骏指出:依靠政府豢养的黑客是无法解开真正的内幕的,尤其像越南共产党组成的反动政府,只能把水越搅越混了。只有独立的黑客,才能胜任“揭穿政府黑幕”的历史任务!



【073、欢迎共产党政府给2017年G20峰会献礼】


(一)

《刘晓波获美德专家会诊 陆避谈能否出国》2017年7月5日报道说: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罹癌,院方今天公布决定邀美、德等国专家会诊。至于刘晓波能否出国治疗,中国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耿爽重弹旧调说,希望他国“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午在官网公布,“应刘晓波家属请求,并根据医疗小组专家意见”,院方近日决定邀请来自美国、德国等国的“国际最权威肝癌治疗专家”到中国大陆,与陆方医疗小组一同会诊刘晓波。

中国大陆外交部下午举行例行记者会。耿爽回应提问时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在网站上发布相关消息,“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消息”,不掌握治疗具体情况,建议提问的记者向“有关部门”询问。

至于陆方邀国外专家会诊是否意味中国大陆不会让刘晓波出国治疗,耿爽重弹旧调说:“中国是法治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声称:“中国司法机关依法保障服刑人员的各项权利,同时我们希望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

据外媒报导,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4日起访问德国,声援刘晓波的人士把握机会向习近平表达抗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呼吁中国大陆,允许刘晓波及其妻子刘霞出境。

耿爽回应提问时回避多方人士声援刘晓波的议题,坚称习近平对德国进行国是访问“受到德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德友好和互利合作”。被问到德国总理梅克尔(Angela Merkel)与习近平晤谈时是否提及刘晓波,耿爽仅重申:“我们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不要利用所谓的个案来干涉中国的内政。” 

谢选骏指出:这可能是共产党中国给两天之后即将在德国汉堡举行的“2017年G20峰会”所能进行的重要献礼,应该受到热烈欢迎。

(二)

《2017年G20峰会将在德国汉堡举行》(新华社 柏林6月10日电)报道:

据德国政府官网公布的消息,德国将于2017年7月7日至8日在北部港口城市汉堡举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届时,来自G20成员的领导人及国际组织高层代表将会齐聚汉堡展览中心。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有近180万居民,是周边城市群的中心。汉堡还是德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每年可接待600万游客。G20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其始创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19个国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

G20成立初期,其运行机制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升格为领导人会议。从2011年法国戛纳峰会起,G20每年举行一次峰会,标志G20峰会机制化。今年的G20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

这个2017年7月7日至8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主要议题就是全球经济稳定,主要口号主题是塑造一个相互连通的世界,将围绕确保经济稳定性、改善可持续性、负责任地发展,展开。德国政府表示,德国希望利用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德国政府承诺将致力于通过提高共享全球化和世界互联互通的广度和深度,应对当前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重现的趋势。

作为每届G20主席国工作的重头戏,德国将承办一系列二十国集团财政与金融领域高官会议。12月1日当天,G20国家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们将在柏林举行第一次会议。

值得关注的是,在难民潮高峰已逐渐消退,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显露的背景下,德国特意将“尤其要承担对非洲的责任”作为G20的一项重点议程。德国政府表示,希望增强G20作为“责任共同体”的角色,为此将在明年6月于柏林举行一次“对非洲的伙伴关系”会议。

谢选骏指出:现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能否得救,就看德国方面的了——因为,2017年,二十国集团的领导人大聚会从中国搬到了德国——德国成为2017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

(三)

《美国与德国的“暗战” G20公报有三句话被删了》(2017-03-16 凤凰国际iMarkets)报道:

2016年中国赶上了G20最后的黄金期,2017年德国只能面对一堆烂摊子。

2017年,二十国集团的领导人大聚会从中国搬到了德国。德国成为2017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一系列G20会议都将在德国召开,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于3月17日至18日在德国巴登小镇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和7月在德国汉堡召开的领导人峰会。

以温泉和美景著名的巴登巴登小镇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然而本周末即将举行的G20财长会或是一场恶仗。温泉与美景也无法缓解会议剑拔弩张的气氛。本次会议或将重点讨论风口浪尖上的“汇率战”、货币贬值等问题。

从中国到德国:三句话被删了

G20杭州峰会与本周末的德国财长会相隔不过4个月,然而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地缘局势空前紧张。之前在杭州峰会上达成的公报协议,或将被大量删减。

2016年,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在天府之国成都,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二十国领导人、财长、央行行长见面数次,发布了《上海公报》、《成都公报》、《杭州公报》。三个公报中都提到一个关键词:“竞争性贬值”,意指二十国集团成员不能为了出口优势故意让本国货币贬值。

从特朗普竞选之初到登上总统宝座,他多次提出让美元走弱,增加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减少贸易逆差。特朗普主张通过美元的“竞争性贬值”,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而正是2016年G20峰会明确反对的。

特朗普不仅主张美元走弱,还多次攻击过二十国集团中的盟友,矛头指向中国、日本、德国,声称这些国家通过让本国货币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特朗普“炮轰”的这三个国家都是G20的核心成员,德国更是今年G20会议的东道主。

面对特朗普的强硬态度,今年的G20会议或美国做出一些妥协。会议召开前夕,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本次G20会议的公报中已经删除了关于竞争性贬值、贸易保护主义的关键三句话。

第一句话:抵制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

2016年G20杭州公报中提到:“抵制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这句话在最新的草案中被删除了。十多年来,“抵制保护主义”都是G20公报中的保留节目,这是数十年来第一次撤下这句话。

有国外专家分析称,拿去这句话或许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态度。特朗普明确提出“美国优先”、“用美国货,雇美国人”,要求汽车企业留在美国。美国新财长将在G20会议上代表特朗普政府态度。去掉“抵制保护主义”或是满足美国政府的需求,也是其他国家对美国做出的妥协。

第二句话:避免竞争性贬值

2016年在上海和成都举行的两次G20财长会中都提到了“货币战”、“汇率战”,上海公报、成都公报中都提到要二十国集团要“避免竞争性贬值”。不能只顾自己国家的汇率需求,一味贬值本币利好出口。

在今年的公报草案中,“竞争性贬值”被删减,只保留比较空泛的“建立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我们重申以前的汇率承诺”等语言。

第三句话:我们将在汇率市场上密切磋商

2016年的G20公报还有一句话:“过度的汇率波动可能对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将在汇率市场上进行密切磋商”。现在这句话也消失了。

特朗普会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商讨汇率政策?有可能,但特朗普式的“商讨”或是隔空吵架,口诛笔伐。一如他此前攻击中国、日本、德国操纵汇率,引起激烈反响。

还会有更多的删减吗?不到谈判的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来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个国家大佬”会达成哪些共识,做出哪些妥协的。其他外媒记者也透露,由于各国之间分歧巨大,预计最终公报前还将多次改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门前主管,现在是康奈尔大学的贸易和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接受采访时说:“20国集团正面临着新任美国政府的敌对态度,他们正在努力试图坚持以往的政策声明。”然而这种坚持是否有用,还要取决美国政府的态度。

美国与德国的“暗战”

特朗普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让G20公报中几句关键内容消失。而美国与德国的复杂关系更让2017年的G20会议扑朔迷离,前途未卜。

3月初,特朗普的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表示,今年担任G20主席国的德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赤字为6500亿美元(约合856亿美元),是“最困难的”贸易问题之一。

作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亲身上阵”炮轰德国,指责德国利用弱势欧元获得贸易优势,让德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对于特朗普的指责,德国强烈回应,拒绝指责,称欧元汇率是市场决定的,是市场对欧央行货币政策的自然反应。

除了汇率问题,特朗普还“威胁”德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他大力宣传的边境税,或将对德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征收35%关税,这将对德国车在美国的销量产生巨大影响。

谢选骏指出:现在,就看共产党的了——西方国家希望共产党中国继续献礼,做个顺手人情,让“来华会诊”的这些外国医疗专家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带回到他们的本国继续治疗,不要拂了G20国家众多领导人的面子。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真的圆满了。



【074、极权政府能够控制每个大脑吗】


《新型生物识别技术之脑波密码》(2018-11-03 煎蛋网)报道:

你的大脑里有取之不尽的安全密码——但你无需强迫自己去记住那一长串字符。由字母和数字构成的密码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被盗取且难于记忆通常并不安全。生物识别技术正在取而代之,即使在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的常规登录方式中,指纹、面部识别和视网膜扫描也早已屡见不鲜。

它们更安全,因为它们更难被伪造,但生物识别技术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两个视网膜和10个指纹。它们作为密码,一旦被黑客利用某种方式复制出来,你将无法重置密码。

与用户名和密码一样,生物识别凭证也容易受到数据泄露的影响。例如,2015年,包含560万美国联邦雇员指纹的数据库遭到攻击。为了安全起见,这些人以后不应该使用指纹密码,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下一次,黑客可能就会去窃取面部照片或视网膜扫描数据——这些生物识别技术将无法保证安全。

内心深处的反应

当一个人看到一张图片或听到一段旋律时,她的大脑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被研究人员或医疗专业人员用放在头皮上的电子传感器测量出来。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都不相同,所以即使两个人看到同一张照片,他们大脑活动的读数也会有所不同。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人类无法控制大脑的神经活动。一个人每次看到某位特定名人的照片时,他大脑会出现相同的反应——尽管与其他人的不同。因此,“大脑密码”这项独特的技术拥有了一个能够被实现的机会。脑部反应不仅仅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如指纹或视网膜中的血管图案——它还是是人类独特的大脑生物结构与自身非自愿记忆的混合体。

制作大脑密码

当某人查看一组特定图像时,测量他脑部活动的消息,就能生成生物识别凭证。正如我们所知的,如果传统密码包含不同类型的字符——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就会更加安全;与之类似,如果大脑密码包含对不同类型图片做出反应的脑波读数,则更安全。

要设置密码,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例如使用护照或其他身份标识,或者根据现有记录扫描指纹或面部。然后,需要穿上柔软舒适的帽子或带有电子传感器的软垫头盔。例如,一台显示器里出现一张猪、丹泽尔华盛顿的脸和“给我打电话”这一文本,这是Herman Meville经典的“Moby-Dick”的开头句。

传感器会记录人的脑电波。就像为iPhone的Touch ID注册指纹一样,收集完整的初始记录需要重复读数。研究已经证实,像这样的图片组合会唤起每个人独有的脑波读数,并且只要图片一样,那每次的测量结果就是一致的。

为了完成登录,我们需要戴上帽子并观看图像序列。计算机系统会将当时的脑电波与最初存储的脑电波进行比对,并根据结果授予访问权限或拒绝访问。全部过程大约需要五秒钟。

遭遇黑客之后

大脑密码的真正优势体现在数据库被黑客窃取之后。如果黑客闯入存储生物识别模板的系统或使用电子设备伪造某人的大脑信号,那么密码将失去安全性。一个人不能改变他们的脸或指纹——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他们的大脑密码。

重置密码很简单,只要换一组登录图像——也许这次是一张狗、乔治·华盛顿的图像,外加甘地的名言。因为它们与唤起初始密码反应的图像不同,所以脑波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种大脑密码可以无限重置,因为有无数的图片组合。

谢选骏指出:技术的发展在政治上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增进了个人自由并激发了创新能力,一方面又给予政府更大的横征暴敛的极权势力,在历史力学看来,这两方面的角力,最终结果是导致一个不可挽回的生态灾难。除非有第二个地球、第三个、第一百个地球给人类挥霍,否则现代文明的末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极权政府能够控制每个大脑吗?完全有可能。但是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地球生态都没有了,控制论还有什么意义吗。所以,一切反乌托邦,也都瞎操心了。极权政府能够控制每个大脑吗?显然不能。因为连极权政府也是被大脑所控制的!



【075、量子霸权之下的全球政府】


《向由:颠覆想象的量子霸权,可能是你钱包的致命威胁》(南风窗 SouthReviews 2019年11月03日)报道:

“如果你在新闻中看到有人成功制造出了量子计算机的话,你最好立刻冻结自己的信用卡。”今年4月,中科院物理所发表的一篇文章如此写道。因为,在量子计算机之下,起到保护作用的加密技术将能被轻易破解。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9月23日,NASA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谷歌实现了“量子霸权”。一个月后的10月24日,《自然》重新发表修订后的论文,名为《使用可编程超导处理器达到的量子霸权》,正式揭开了谷歌的“量子霸权”。

《自然》上77 位作者合作的重磅论文《使用可编程超导处理器达到的量子霸权》,为我们揭开了谷歌 “量子霸权” 实验的全貌

它有多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利用谷歌开发出超导量子芯片“Sycamore”,对一个53比特、20深度的电路随机采样一百万次,只需要200秒。而目前最强的经典超级计算机Summit要得到类似的结果,则需要一万年。

识别模式是量子计算机的强项。对它而言,我们现在的加密技术,只是一层薄如蝉翼的“窗户纸”,能够在几秒之内成功破解。可以说,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将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构成威胁。

所幸的是,谷歌表示,他们只是在某个特定的计算任务上实现了量子霸权,且该问题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我们暂时还不必去“冻结”信用卡。但毫无疑问,量子技术的实用化正式登场,它将颠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为什么这么强?

有人用一个很精巧的比喻说:量子计算机现在所处的阶段,就如同经典计算机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发展阶段。

的确如此,甚至细节上都有对应。计算机的发明人之一冯·诺伊曼,他在验证一台早期计算机的普适性时,第一次认真地写出了一个程序,但他不是为了应用于数字处理,而是给数字进行了有效的分类。以当时的眼光看,那也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

但在今天,没人怀疑计算机是一项伟大发明。“量子计算机”同样如此,无论在量子力学理论上,还是在工程实现技术上,它都有很多难关要闯,但却被科研者们寄予了超越经典计算机的希望。

量子计算机潜在的压倒性优势,在于量子本身的特殊性质。我们知道,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下的一个基础学科,最小的信息单元叫“比特”。在传统计算机中,所依赖的是设置为0或1的“位”信息,对应的值不是0就是1。

量子比特的“位”却有“叠加态”,即同一个“位”的信息,可以是1,也可以是0,还可以是1与0的任意组合。

简单说,量子位是一个双态量子系统(例如光子偏振态或者电子自旋态),它能处于一种用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奇妙状态:“0与1的叠加”——

简单回顾一下大学物理,从1900年普朗克创立量子学说,到1925年薛定谔总结出波动力学,对物理学科是一次颠覆性的冲击。它是被实验给“逼”出来的,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发现,微观世界的“量子存在”,完全悖于我们的现实经验。

比如一团自旋中的电子,它们有各自的运动方向、偏转角度,在理论上可以通过一个足够小的“孔洞”,筛选出一定偏振的电子。但实验发现,筛选过后的电子束,同样具备它们原先的运动方向、偏转角度。其“存在的状态”并不一定,而是叠加起来的。

量子存在的状态叠加,最经典的模型是薛定谔猫。假设那是一只量子状态中的猫,那么它既可以是活的,也可以是死的。常识上,一只既死又活、不死不活的猫难以被人接受,但那就是量子存在的实情。

量子位具备的叠加态,也就意味着每个量子位的数据存储能力能够翻倍。一台64量子位的计算机可以存储18 quintillion的数字,其中1 quintillion等于10的20次方。

量子位继续增加时,系统存储的信息量就会呈指数方式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量子纠缠,我们能够实现光速操作。对一个量子位的控制,会影响到被纠缠的量子位,也就实现了对量子位处理能力的并行控制。

打个比喻说,在执行指令时,量子计算机就像实现了“影分身之术”,每个量子位都能够并列执行,导致了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例如,一台10量子位量子计算机可以一次处理最多的1024个可能的输入,而不是一次分析一个输入。

不难看出,能够操纵的量子位越多,意味着“分身”越多,量子计算机就越强大。科学理论界的估计是,在能够操纵的量子位超过50个时,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远远超过经典计算机。

尽管难关重重,但诱惑很大。2011年,理论物理学家John Preskill提出了“量子霸权”的概念,根据定义,量子计算设备可以超越经典计算设备,解决后者无法解决的计算任务。在这条探索道路上,谷歌开发的“Sycamore”成为了一个里程碑事件。

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还在起步阶段,它的前途未可限量。在经典计算机时代,仙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在1965年预言说,每过18个月,集成电路的价格降低一半而性能增加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应验了“摩尔定律”。对今天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的最新型电脑,往往会比几年前的电脑有质的超越。

对于量子计算机,谷歌的态度非常乐观。论文表明,他们认为量子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或许会遵从“量子摩尔定律”,意即“指数级别的、加强版本的摩尔定律”,计算能力每几年就翻一倍,或许距离有实用价值的应用只差一个创造性的算法了。

论证量子霸权的过程

但是,差的这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如前文所述,量子学说是被实验给“逼”出来的,用来解释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它是以可观测量为依据,从而创建的学科,表明了科学界在面对微观世界的原理时,无从下力的窘境。

因此,量子学说还有很多“疑难杂症”,它远远没被人类认识和掌握。创始人之一玻尔就说过:“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理论的匮乏,导致两大工程难题:一是,量子计算机指数级别的计算能力以外,它也有指数级别的出错率,如何实现它自身的纠错能力?

二是,量子对外界极为敏感,轻微的外部环境改变,也会导致它的“退化”,失去了它的叠加态,出色的计算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它们必须完全绝缘,目前的做法是用超低温来放慢原子的移动速度,相当不经济。

谷歌的量子至尊低温恒温器内含“Sycamore”,利用超低温来放慢原子的移动速度。

因为有理论实现和工程实现的两大困境,即便是最乐观的观点,也认为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至少还有5-10年。最悲观的人,则认为它遥遥无期。

只是,量子学说的困境中,也可以看到好的一面。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量子计算真正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于,根据已有的物理理论,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最根本的层面上遵循量子法则,因此早期的量子计算应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工作方式”。

也就是说,量子学说与它的应用可以相互促进,帮助我们洞悉微观世界的奥秘,乃至于理解宇宙、理解生命。

因此,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也即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被看作量子计算机的优势之一。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谈到,生命的来源和运作,在根本上是服从量子力学的。这涉及到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知道,生命最重要的两个基础物质是氨基酸和DNA,它们都是生物大分子。薛定谔表明,对一个系统来说,n表示它的微粒数量,1/√n即表示它的出错率。显然n越大时,系统越能精确运转而不出错。正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微粒数量(n)足够大,它才能够稳定,表现为概率最大的“此时此地此身”。当然,这也导致我们不能从经验中体验到量子世界。

对于生物大分子来说,薛定谔表明,它的运作是服从量子力学的,我们可以从能级跃迁、量子纠缠等理论,重新梳理化学中的“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概念。所以,对生命物质和过程的模拟,量子计算机显然有着先天优势。

又一个“潘多拉魔盒”?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新的技术并不一定带来时代的进步,至少不是它的创始者们所设想的进步。相反,它往往伴随着新的危险。

比如互联网技术,初心是为了让世界去中心化、扁平化,但如今在它之上树立起了高不可攀的寡头。又比如说区块链技术,据称是要建立起信用机制,但在目前最成功的应用场景“数字货币”,却成为了圈钱工具。

量子计算机虽未成熟,但对它可能发挥的益处,人们已经浮想联翩。同时它所潜在的威胁,也无不令人担忧。如前文所说,我们或将不得不去“冻结”信用卡。

何况,事实已经证明,我们对未来技术的想象是很匮乏的。当它成熟时,谁有能力、有权力运行它?它会不会成为拥有者实行“降维打击”的武器呢?

接受采访时,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说,开发新技术所伴随的风险断然是高的,但对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或许能通过采用“正确的发展道路”来避免。他提到,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效果的途径,就是“全球管理统一化和详尽的道德协议”。

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当前对“量子霸权”的解读,其实有夸大嫌疑。他们认为,更正确的翻译应是“量子优势”,即量子计算机只在一些特定场景上胜过经典计算机,但在将来,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所以人们不必过分忧惧。

IBM认为谷歌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量子霸权,也未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的存储能力。

但是,目前已经证明,量子计算机拥有超大的存储能力和超强的运算能力,不会因为现有的场景限制,就断送它的无限可能。同样,它也不会因为无法量产、拥有者少,就从“霸权”降级为所谓“优势”。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防。

早在去年12月,量子计算领域还在竞逐之际,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一份报告就表示,随着量子计算机逐渐成为可能,政府应该优先考虑潜在的后果,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做好准备。报告认为,鉴于代码破解机器的潜在威胁,应该立即开始准备量子安全加密方法的工作。

从19世纪起,科技成为了改造世界的一双“翻云覆雨手”。在将来,或许我们能够安全落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但也不排除如核威胁那样的昨日重现的可能。人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有如对待“恋人”: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能看到量子霸权之下的自己钱包,却无法想象量子霸权之下的全球政府!而我却看到,在量子技术的霸权之下,全球政府的出现不再是难事。全球政府的出现不仅不是量子时代的难事,而且还将成为量子时代不可避免之事。



【076、满清政府的继承人还欠我们一颗人头】


《谭嗣同被杀时,旁边的老人悲切的说:这哪是砍头,分明是锯头》(2018-10-23  零点上线)报道:

晚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5000年来没有过的最黑暗的时期。毕竟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受过这样大的屈辱,自己的土地被别人肆意瓜分,在土地上站着的朝廷,却如同别人的狗一样,与外来的洋人一起瓜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土地,一起来压榨中国人民。

遥想清朝之前的几个朝代,距离他最近的明朝不用说,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的民族,明朝确实异常的富有骨气,他不像传统的帝制下的中国人民一样,比较有奴性,毕竟奴性是栽种在人们的心中。或许还会随着血脉的流传而一直传承下去。但是明向我们展示了汉民族的硬气,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和亲,我只知道如果有人想要侵犯属于我们国家的女性,那么就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而在明朝之前的元朝,虽然说是蒙古族主导的政权,但是汉人的地位并没有衰落,虽然不如之前北魏孝文帝时期大肆地学习汉文化,甚至于说是已经快要抛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来学习汉文化了,但是元朝对于汉民族的重视程度并不低。而元朝也向我们展示了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勇猛一点不在明朝之下,那个时代是属于成吉思汗的天下。

可是到了晚清时候,可以说是中国历来没有过的最黑暗的时候。而在这最黑暗的时候自然需要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来点亮新时代的曙光,也就在中华民族已经要走投无路的时候,无数的革命烈士们揭竿而起,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时代的命运。虽然说最后成功的人并不多,但是在这条路上,曾经为民族,为人民,为土地奋战过的人们,都值得我们来铭记。而当时主持了百日维新的康有为当知道危险来临的时候,就已经早早的跑路了,但是这种做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够说他错,因为毕竟革命也失败了,再不走的话不过是被杀而已。

而最后被杀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戊戌六君子。其中代表的就是谭嗣同,也是因为没有抓到康有为和梁启超,而剩下的人中,慈禧最为痛恨的就是谭嗣同了,而当时砍头时的情景也是用来专门折磨他的,当时砍头的刀是一把没有刃的大刀。其他的五位君子也足足用了五六刀才杀死,而杀谭嗣同的时候,却足足用了30多刀。而谭嗣同本人其实当时是能够离开的,但是他不愿意离开,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属于中华人民的意志,希望能够用鲜血来警醒人们,为他们展现变法的必要性,这种精神是大无畏的,是值得我们崇敬并且佩服的!

谢选骏指出:谭嗣同悲壮牺牲,但却没有一人为他的死亡负责!满清倒台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审判,所以各种继承人继续胡作非为,流毒至今四海横溢。反而倒是谭嗣同的后人活在阴影之下!

《谭翤同后代:自豪但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2015年03月12日 中新网 颜开云)报道:

核心提示:他说,自己两个女儿,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一个正在长沙理工大学念书。“她们读书时,上历史课看到谭嗣同的内容,都觉得特别自豪,可和我们一样,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谭嗣同不仅是谭氏家族的谭嗣同,也是长沙、湖南乃至中国的谭嗣同。”150年前的3月10日,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血性悲壮一笔的谭嗣同出生。昨日,其后人从各地赶来浏阳,与社会各界一道深切缅怀其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事迹。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玄孙谭士恺说,谭嗣同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是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继承祖辈注重教育的家风

其实,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他与妻子李闰曾在兰州生下一子,字兰生,但不到一年即病殇,此后未再生育。后谭嗣同在他们结婚十五周年之际北上“变法”时,特地赋诗“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赠李闰,诗中满是珍重与托付之意。

原来,谭嗣同的父亲、时任湖北巡抚的谭继洵提议将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过继,就是‘一子二祧’,因为谭嗣襄家也只有一个儿子。”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说,不过因为谭嗣同遇难后,谭传炜几乎是谭嗣同夫人李闰带大的,所以视同嫡出。

今年57岁的谭士恺如今居住在岳阳,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程师,10多年前下海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其父亲谭志浩原来也是一位工程师,2009年去世。“我祖母刘氏原来是李闰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通国学,会英文,经常跟我们讲谭嗣同的事情。”谭士恺说,从父亲、他以及下一代,都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注重教育的家风。

谭士恺表示,父亲手上收藏了谭嗣同用过的砚台、墨盒和印泥盒三件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谭嗣同留在大陆后代中的惟一遗物。”作为谭嗣同的后人,谭志浩十分低调,谭士恺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他说,自己两个女儿,一个从海外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一个正在长沙理工大学念书。“她们读书时,上历史课看到谭嗣同的内容,都觉得特别自豪,可和我们一样,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曾侄孙成立基金会扶助贫困学子

今年65岁的谭志宏仍然担任株洲海联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另一个身份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会长。他是谭嗣同的曾侄孙,其曾祖父谭嗣贻,为谭嗣同的大哥。

据他介绍,谭嗣同小时候和大哥谭嗣贻、母亲还有二姐生活在北京。后来四人都不幸感染了一种叫“白喉”的传染病,母亲、大哥和二姐均因病去世。谭嗣同也在昏迷三天后醒来,这也是他的字“复生”的由来。

谭嗣贻的儿子叫谭传赞,即谭志宏祖父,他很有文采,谭继洵很喜欢他,后来他编写了谭嗣同文集。谭恒辉是谭传赞的小儿子,也是谭志宏的父亲,他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后来回到浏阳办学。

“谭嗣同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浏阳、长沙、湖南的谭嗣同,更是全国的谭嗣同。他为追求真理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谭志宏表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谭嗣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对谭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他在2013年牵头成立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

“‘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继承的宝贵品质。”谭志宏说,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关爱扶助,对社会爱国公益事业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谭嗣同爱国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谢选骏指出:谭嗣同的后人为何低调?因为谭嗣同的血海深仇至今未报!满清政府的继承人还欠我们一颗人头!此头不取,正义不申!



【077、没有中国政府何来治理办法】


《[纪念六四]林光雄:“8964” 孕育了隐性大灾难》(2019年06月12日 舟巷)报道:

 

“改革开放” 为二三十年生活在政治压抑下的民众带来无限美好的期望,初期出现贪腐倪端,十分正常,民众上街和平请愿,诉求当局纠错,只盼“改革开放” 健康发展,并没人要推翻政府!却出动野战军甚至坦克镇压,一次难得的历史性纠错机会,活生生地酿成惊世大血案!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未能通过“反右”“文革”的学历考试,那么“8964”的面试血历应可以顺利“毕业”了。

“8964”以后可谓贪官污吏的春天,一切向钱看,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有人再提不同意见。追求“GDP”—–升官发财的基础,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大肆开发矿山包括后来的“稀土”,大炼粗钢出口(特钢技术不过关),将污染留在国内,更兴高采烈地引进大量污染外企,美其名曰“筑巢引凤”,甚至直接进口“洋垃圾”,真善于自我“调戏”……。

中国的知识分子缄口无语,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只要有可能出国一走了之……。

几十年来,自我陶醉在年年上升的“GDP”中,今日揉揉眼睛始发现山已不青水也不绿,终呼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恐只恐一切晚矣,相对而言“青山绿水”容易得,清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就,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取决于污染的程度与治理的投入。

中国的耕地重金属污染占比近20%,主要以镉,砷,铬为主,镉是基因突变的首号魔鬼,既诱导基因突变又阻碍细胞自我修复,双重地保证了基因突变的成功。这一过程完全是隐性地进行,因为摄入重金属污染的食物不会上吐下泻,不头疼不发烧,表观一时无任何异常感觉。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将慢慢地看得到一些倪端,诸如“自然流产”增加,新生儿先天性疾患增加,老年病年轻化以及疑难怪症新病种出现……,医院人满为患,住院一床难求。

土壤乃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食物链的起始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灾害各级领导心知肚明,所以争相着吃“特供”,意欲保证“红色基因”不突变。

如果中国不能有效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不能保证提供所有国民而不是仅仅各级领导没有重金属污染的食物,群体性的基因突变在所难免,民族国家的未来堪忧,事物发展到如此境地,后续的发展将顺应自然科学的规律与“爱党爱国”与否毫无相关。

几十年一错再错,“平反”不断,此次祸及大自然,“釜底抽薪”—–子孙后代艰难!

希望中国政府重视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办法。(06,09,2019)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知,“没有中国政府,何来治理办法?”此话怎讲?因为“中国政府”顾名思义是对中国负责的政府;可是现在的“中国政府”只对共产党负责,所以只是共产党政权,所以不是中国政府了——既然没有中国政府,何来治理中国社会的办法?换言之,中国没有政府,何来治理办法?殊不知中国的一切问题的症结,都是由于没有一个“中国政府”造成的!



【078、伦敦客配合国家主权扼杀思想主权】


网文《伦敦客:刘晓波可能被“国家主权论”屠刀“杀死”在国内》2017/07/11说:

晓波绝症是中共慢性谋杀结果。对此,我写了《刘晓波绝症觉醒》,对他出国就医“死也要死在西方”之誓言所动容。自1993年美国返回至2009年判刑16年间的晓波,多次表示愿在国内搞民主、死也不出国的强硬立场;即使刘辩护律师过去曾为刘提出保外就医时 ,也未觉刘有半点出国意愿。故外界所有关注者唯有一个认同:晓波将来出狱也不会出国搞民主,他死也要死在中国土地上。

然中共不仅不对一手造成晓波绝症罢休、悔改并承担责任,却又故意拖延美德医疗专家对刘会诊,意以转运不便之由,巧闭出国就医大门,最终让刘惨死国内。在此千钧一发救命时刻,众多海外媒体必然问及是否允许刘出国就医,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强调出国就医没有先例也不是外交问题,重申中共一贯鼓吹的所谓“国家主权论”,即“希望相关国家尊重中国主权,不要利用个案干涉中国内政”的24字立场。让国际社会和海外民众一片哗然。

当逮捕魏京生、王炳章等人;关押王丹、王军涛等人;迫害高智晟、胡佳等人;阻挡方励之、陈光诚等人出国、害死李旺阳、彭明等人;活摘法轮功者器官等恶行遭到国际社会反对时,中共就拿“国家主权论”和他们是“个案”的所谓理由来拒绝世界舆论对中共剥夺公民权利、践踏人权的批评和谴责。

本来“国家主权”定义,简释为“一国领土不被他国侵略、国民不被他国殖民奴役的权利”。但中共打着振兴民族主义旗号,实为维护一党专制、永控国家权利而拒多党议会、民主制度所需,任意篡改或延伸“国家主权”定义,将它曲解成: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可以不惜牺牲公民利益、侵犯个人权利、践踏普世人权来确保一党政权巩固及党国体制维稳。一旦“国家主权论”沦为践踏人权借口,真实的国家主权内容就荡然无存,连空壳也殆尽。

刘晓波绝症是人人皆知的“人命观天、救人第一”之公理,不管民主还是非民主国家,都以实施抢救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其他事放第二位的做法,来履行“人权高于主权”的普世价值。

81年前,希特勒基于舆论压力,居然释放囚禁的诺和平奖得主、病人奥西茨基,让柏林医院为他治疗肺结核。这表明人类公敌也有把人权或抢救人生命当作大事来做的先例,更何况已经81年后的文明进步,岂能让中共无人性、无人道、无人权的慢性谋杀刘的行为及当下种种故意抢救不利行为畅行无阻?

值得全球警觉是,中共“国家主权论”几十年肆意泛滥,早已不是一种借口那样简单荒诞,而变成一面显眼旗帜飘向世界。它正指挥或左右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政要之行动。

据最新报道,2017年G20首脑峰会,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习近平访德的五天里,没有对习提及“刘晓波“三字,更未就此向习施压。法广说,G20 与会的各国首脑们,似乎给足了习面子,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竟然没有一人当面向习询问有关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病情。20国首脑没能换回刘晓波自由,从这一层面而言,2017年的地狱汉堡,上演了,也无疑更是史上最失败的一届G20峰会。

笔者认为,曾身居前东德、深受东德共产党影响的默克尔是个从淤泥里快步走向自由价值的人,她在2005年大选中成为继一千年前罗马帝国狄奥凡诺皇后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的德国联邦总理。她的“自由的秘密是勇气”、“自由才是我们致力追求的善举”、“不会因为对华贸易关系而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等格言让她成为首次会见达赖喇嘛和批评中共践踏人权而宣布不出席2008年北京奥运的第一位大国领袖。

但这次G20峰会,让笔者和关注者对她为140架空客订单而放弃向习提出晓波出国就医问题而大跌眼镜。今日默克尔已不是12年前捍卫人权、坚守普世价值的默克尔,而是为德国国家利益而抛弃在人权等原则问题上不妥协、不让步立场而客观变为帮助中共不允许或拖延允许刘出国就医的推手和支持者。

默克尔轻信中共“国家主权论”并在此黑旗下俯首帖耳听从中共指挥,是西方民主国家耻辱,是给自由世界蒙羞!默克尔对出国就医、抢救晓波生命的不作为给西方民主国家开了坏先河,是笔者,更是晓波本人做梦未想到的“人权噩耗”。默克尔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从自由价值者堕落成共产制度的帮凶或走狗。默的举措已让从绝症中觉醒的晓波更加10倍地觉醒懂得:自由来自非自由;自由在与妥协的不断斗争中才能发展。

当海外国际组织、众多媒体、社团、华人华侨强烈呼吁中共党魁习近平允许刘出国就医声浪中,法广7月7日发表旅居德国的独立笔会会长廖天琪的题为《放行刘晓波是习近平晋身世界级领袖的契机》的采访录。

笔者几遍阅后,首先对廖盼望习晋身世界级领袖感到惊讶,标题在误导读者让世界最大专制政党独裁主习近平充当世界级领袖,那世界还是民主、自由、普世价值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吗?对文中其他例如“中国政府现在对自己有自信”、“全世界注目——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习近平政权——要在世界的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等观点不予苟同。

这篇名为请求习放行刘出国就医、实为热捧并盼望共产党领袖做世界领袖的荒唐言论,竟出自堂堂独立中文笔会会长之口,除了惊奇,乃是笔会莫大耻辱及可笑!此时躺在病床的晓波若见此文,也不会认可与他工作一起的同仁打着救他名义而热捧、赞美谋杀他的最高决策人习近平。

笔者阅过刘不少专论共产政权及国家主权文章,不少人一不小心会把国家主权延伸放大为“主子的权力”,廖文章也许沾染了这里的灵气而有感而发。这也许正是晓波厌恶或唾弃的脏东西。

众所周知,中国监狱是践踏人权载体。故外界无法知晓狱中侵犯犯人人权之恶行;也无法知晓侵犯良心犯人权之恶行。晓波狱中是否曾改变初衷,要求一旦保外就医就想出国就医之愿,外界更无法知晓。

若不是中共慢性谋杀导致肝癌晚期,刘被病魔折磨痛苦万分;若其妻刘霞不被长年24小时软禁导致严重抑郁症;若不是剥夺刘霞探望丈夫权利或相隔长时期才准有限次探监的发生;若不是狱中恶劣生活条件每天煎熬等因素,晓波绝不会说出“死也要死在西方”那句无奈、痛心、绝望之话的。

世上没有一个朋友会对一个没有敌人者做出延误治疗良机而导致其肝癌晚期的卑劣行为;更不会犯慢性谋杀良心犯之罪行。唯有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高层会制造出这样的“人权丑闻”。

显然,导致刘绝症是中共第一步;以病危无法转运出国就医为由继续延误最后一刻宝贵抢救时间,表面让美德医疗专家会诊实为走过场,骨子里企图让晓波早死在医院或家中,这是第二步;一旦刘死,就将失去揭露狱中瞒其病情、延误检查及治疗的第一证人;迫害晓波以至慢性谋杀的真相将会永久雪藏;将让尴尬、被动、背负谋杀恶名的中共政权合法化、正义化。这是第三步。

这样的三部曲让中共“国家主权论”恶变成一把“杀人”的屠刀。

中共制造这把屠刀蓄谋已久。尤其实施第二步更是精心设计。对美德两位医疗专家声明,刘病情可转运出国就医,两国均有良好治疗条件和医术,应尽快允许之意见,中共视若罔闻,均不采纳,拒刘出国就医。

G20峰会期间,传说默克尔几次谈到刘出国就医问题,得到习回答是:“回国后再研究决定”,显然是习向国际社会和所有关注刘的人撒谎。中共外交官网显示无此消息。现被多方证实是假消息。故拒刘出国就医铁定是中国对外最大力度显示其坚持并捍卫“国家主权论”的毫不动摇的决心和立场。

从7月上旬起,抢救刘的中医大一附院对外发布刘病情恶化通报,故意在为阻拦刘出国就医制造舆论。7月11日又发布“腹腔感染、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再证刘病情继续恶化阻拦刘出国就医。然德英美7月10日再次呼吁中共尽快放刘出国就医。刘的美国律师甘瑟同日表示,一旦中国允许,美国一个医疗队随时准备出发到中国接走刘。

眼前这场刘坚决出国就医“死也要死在西方”誓言和美德英等多国呼吁并愿意接收刘治疗之声明、所有关注抢救刘生命良知者每时每刻期待刘病情好转及期待获准出国就医佳音的现况与中共以病情恶化无法转运出国为由企图故意让刘死在国内的博弈已呈白日化程度。

世人除了对晓波自由民主理念赞赏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他“死也要死在西方”的那句誓言赋予默默认同。如果刘坐牢坐出绝症是中共慢性谋杀;那眼前拒刘出国就医就是“公开枪毙”!

晓波“死也要死在西方”誓言直接挑战中共让其死在国内之企图,是积八年牢狱苦水的强烈倾吐;是彻底颠覆过去自己的“无敌说”;也彻底颠覆过去自己的“监狱柔性化管理说”;更是面对中共“公开枪毙”的视死如归!坐牢坐出绝症是晓波不愿意看到的恶果,但恶果是个大警钟,让晓波幡然醒悟。八年不是刑日消失,而是慢性谋杀开始、发展到兑现的全过程。这种可怕阴谋终究让晓波看清。

现分秒必争取刘出国就医与反对或拖延刘出国就医已变成举世瞩目的人权焦点。这样关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生命之况已经80年未发生而于2017的今天发生。这种刘“死在哪?”的聚焦,准确说是晓波“死在中国”与“死在西”的激辩即搏斗。

这是刘觉悟对中共愚弄、刘正义对中共邪恶、刘自由对中共专制、刘誓言抗争中共垂死挣扎的两军对决!故晓波“死在哪”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变成觉悟对糊涂、正义对邪恶、民主对独裁、自由对专制的抗争主题,即成中共未亡前的“永恒”主题。

尽管国际社会、西方国家、人权组织、华人华侨等强烈呼吁中共放行刘出国就医,但鉴于中共为维护自身政权之巩固或稳定,是绝不会主动放下“国家主权论”这把屠刀的。只要这把屠刀一天不放下,晓波生命被屠刀“杀害”的惨果只是时间问题。笔者不祥预兆仅对谴责中共而言,但愿上帝佐佑刘晓波先生幸免于难! E-mail: lundunke8@gmail.com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个不知其谁的、带着面具说话的“伦敦客”,听其言靓丽,观其行丑陋,配合国家主权在“博讯新闻网”封杀了谢选骏的思想主权。就像他的先行伦敦客卡尔马克思一样可悲!大家可要小心这个“伦敦客”的专用信箱,一旦踩了进去那可能是一个万劫不复的特务陷阱。看看他,多么熟悉“国家主权论的屠刀在国内”。而他呢,就在鸦片贩子的故乡,代表他的组织负责扼杀海外的思想主权的呼吸。可见互联网上的匿名者们多么两面三刀,变幻莫测。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中心意思就是拿刘晓波“死也要死在西方”的临终遗言不得实现,对比国际主流社会对他的冷漠,烘托出共产党中国的强大。



【079、网络主权必将彻底改造国家主权——“1984年噩梦”里的反极权主义】


《手机APP滥用隐私权限普遍:上网几乎等同于“裸奔”》(2017年12月19日 转载北京晨报):

网上约车、购物、叫外卖、导航……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手机App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你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信息、QQ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祼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而这些隐私信息,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下载安装App时“同意授权”的。北京晨报记者下载了30多个App,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App要求获取定位权限。专家称,App滥用隐私权限的现象非常普遍,建议用户在安装前仔细看授权协议,安装后也可选择关闭部分授权。

案例:朋友欠钱?自己收到催款短信

日前,市民李女士莫名收到以借贷宝App为名发来的催收短信,称其朋友贷款,而短信中不但公布了其朋友的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还带有大量恐吓咒骂字眼。记者从短信中看到,内有李女士朋友,也就是借款人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发短信的人自称是“借款公司的”,称借款人在借贷宝借钱时由李女士担保,并咒骂称如果借款人不还款,李女士及家人将遭遇厄运。

随后北京晨报记者联系到借款人,对方承认确实从借贷宝平台上的机构借了钱。但他并没有将李女士填为担保人,而是“手机软件会调取通讯录,向有过通话记录的联系人催收短信。”

北京晨报记者随后也在借贷宝使用过程中发现,软件会向用户申请读取手机通讯录的权限,在其《隐私条款》和《用户注册协议》中,也有内容称如逾期未偿还本息,借贷宝可能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等。

无独有偶,市民郭先生近日也收到不少催收公司发来的信息,因自己的一个初中同学在借款平台上借了钱未按时偿还,催收方就通过同学手机通讯录找到了他这里。不仅收到催款短信,郭先生还接到了许多讨债电话,甚至传说中的“呼死你”也用上了,“响了十几个小时,未接电话得有好几千,但由于号码不同,地域不同,想拦截都拦不住。”

现象:很多人下载应用并不看条款

北京晨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手机App应用在下载安装时,都需要同意应用的《隐私条款》。比如,记者下载高德地图App后,要点击“进入”地图,就跳出来了高德地图的隐私条款。仔细阅读发现,这款App上可能会收集的个人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位置信息、上传的图片以及IP地址、设备信息、浏览器类型等,在注册高德账号时,会收集账号名称、昵称、密码、密码保护问题、手机号码等,还有电子邮件地址、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微信、QQ、车辆品牌、车牌号码、车辆识别代码、发动机号、机动车驾驶证、住宿信息、行程信息、支付信息等。更关键的是,高德地图还会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并授权高德地图间接向第三方获取相关信息。

但很多“手机控”在下载安装App时不会注意看授权权限条款,便直接同意安装。北京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位市民,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在下载App时会详细看“授权条款”。“字太小了,而且都是一长篇,所以基本不看。”市民李女士说。?

但就是点击“同意”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用户的隐私就这么交出去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只要你的手机里安装了导航软件,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能很快通过手机里App提供的数据找到你。”在他看来,“有的App应用本来跟位置并没有太多关系,可是App会强行搜索你的位置信息,而你的位置信息根本屏蔽不了。”

数据:四成应用会申请获取位置信息

今年9月份,江苏省消协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在手机下载的100多个App中,79个App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App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点开“电话与联系人”一项,有14个App甚至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结果非常惊人。在所获取的个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读取通讯录和短信”是最容易被读取。

据相关人员介绍,大多数App都有获取精确位置的权限,由GPS定位可精确到10米。各个开发企业给出的理由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社交模块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社交功能,只需获取大致位置权限即可,根本无需GPS精确定位。

对于“读取通讯录和软件”信息,大部分开发企业表示,App需要通过验证码避免用户重复注册,同时起到推荐作用。这使得用户的通讯信息完全暴露在软件公司面前。另据央视财经频道此前报道,除了偷录声音、获取定位外,误下载到一些“山寨”App时,机主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则可能受到威胁。

专家支招:下载后应用前关闭部分权限

对此,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手机App滥用权限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安卓系统更严重一些。

李铁军介绍,造成手机App滥用权限的情况分几种,一种是大量正常App在开发过程中,给未来留有发展空间,“这个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户群越来越大的时候,功能也会无限拓展,就需要更多的权限。比如说,原来没有要求定位的,当它现在有一个社交功能后需要用到定位,或者发展O2O之类的都需要定位。”所以很多开发者就未来规划的目标会需要事先“占个坑”,先把权限申请下来。而还有一种情况是,消费者可以看到的手机权限设置,并不是全部授权。相当一部分程序在消费者没有操作任何权限设置,软件就已经自动安装完毕了。

不过,李铁军也表示,避免用户隐私泄露还是有一些办法来解决,比如安卓系统在6.0的时候,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会提供机主对一个具体App来管理它的使用权限,用户如果发现有些程序申请的某些权限觉得“越权”,就可以在权限管理当中,把相应的权限关掉。

律师说法: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并盈利将获刑

北京市诺恒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林悟江认为,一些手机APP要求取得与自身业务没有任何关联性的用户信息的授权,属于恶意取得授权,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比如立法禁止经营主体取得与自身业务没有关联性的信息授权、一事一授权、授权用途必须明确具体等。

就目前而言,如果手机APP的经营主体恶意取得授权、滥用授权,并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即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记者手记:告别“透明人”需多方努力

不可否认,App广泛应用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享受信息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但App在为手机用户提供上网便利的同时,也的确让手机用户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透明人”——我们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个人隐私已经越来越少。

上网几乎等同于“裸奔”,这对任何手机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每一个新的行业的兴起就必然会出现某些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存在,监管部门的“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漏洞呢?因此,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有关部门作出更加权威的分析、评估和研判,也需要在技术和法律层面予以完善。安全厂商与制造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应用开发企业等渠道加强合作,确保各平台及管道是安全的,从源头去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可能会更加现实。

谢选骏指出:英国共产党的叛党作家乔治奥威尔写了本《1984》,还有《动物庄园》等。其实,他本来是政治活动人士,没有什么创见,他的反乌托邦思想,大多是从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年)、小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等小说学来的。但是因为他的共产党背景,受到了追捧。相反,那些“资产阶级作家”反而由于连同资本主义一起批判,而受到了冷落。

有评论指出:

《奇妙的新世界》成书早于《一九八四》,赫胥黎还是奥威尔在伊顿公学的老师。在赫胥黎给奥威尔的信中,他阐述道,《一九八四》所写的乃是发生在《新世界》之前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九八四”只是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新世界”才具有终极的意义。而如今的现状也似乎正在印证着赫胥黎的预言。一个老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出了比年轻人在十多年之后更久远的预言,不得不赞叹赫胥黎的真知灼见。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却殊途同归,都走向了极权主义的末路。两个世界都是极权社会,统治者构建它们的原因却不同。“一九八四”中的极权是源于对权力的贪恋。核心党员为了永远保有权力,故意保持着低下的生产效率,并且通过战争消耗着多余的资源,以便让平民们永远处在极低的生活水平上,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接受教育、去觉醒、去造反。奥威尔在书中借用奥勃良之口赤裸裸地揭露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党要当权完全是为了自己。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感兴趣。……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护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而“美丽新世界”产生的原因却是因为对效率的盲目崇拜。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人工繁育和睡眠教育,以保证让不同等级的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足;“嗦吗”迷幻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重新回到愉悦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发人类最大的生产力。“人们只顾追求着高效,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却荡然无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九八四”中,我们还能看到善恶斗争,而在“美丽新世界”中这种斗争却已无从谈起,因为“一九八四”中人尚且为人,人的本性尚且存在,只不过是被统治者所蒙蔽和压制;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只不过是科技的产物,效率的奴仆。我一直都觉得“美丽新世界”是“一九八四”矫枉过正的产物,人们惧怕“一九八四”中自己因为生活资料匮乏而造成的无知与被压迫,于是开始拼命地发展经济,却陷入了另一个怪圈——效率高于一切。人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一九八四”的恐惧造就了“美丽新世界”。极权原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者极权手段的不同。“一九八四”的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简单粗暴却见效快,他们依赖着棍棒、酷刑和集中营给庶民带来的痛苦与恐惧保护着自己的权力。“美丽新世界”中的统治者却不屑于这种效率低下且充满危险的方式,他们依赖科技带来的快感以让人们自愿服从,而这恰恰是另一种集中营,一种没有痛苦的集中营。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精辟地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精神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座是赫胥黎式的——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奥威尔预言的世界比赫胥黎预言的世界更容易辨认,也更有理由去反对。正如文章开篇所举的事例,我们可以找到一千种理由不去上政治课,却找不出一种理由拒绝电脑游戏的诱惑。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能让我们认识到,在监狱大门关闭的时候我们要奋起反抗,但是对于一个因为纵欲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明,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有人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这话我信;但如果有人说,多一个人读赫胥黎,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这话我却深表怀疑。对抗奥威尔的世界,我们只需要激发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即可,对饱暖、性爱和自由的欲望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激发;而对抗赫胥黎的世界,却需要我们用深刻的理性去对抗浅薄的本性,这比前者要痛苦和困难得多。我们有什么理由阻止人们及时行乐呢?赫胥黎在写完《新世界》后反思道,“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多数时间花在其他的地方——只关心无关紧要的运动和肥皂剧——那么这个社会很难抵御操控着的入侵。”“一九八四”的时代在人们的抗争中即将过去,“新世界”的时代却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正在悄然而至,也许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就是野心家的帮凶。我们不能做什么,除了保持警惕,警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衰减;警惕权力对自由的剥夺,哪怕是追求痛苦和不幸的自由。

谢选骏指出:我要说的是,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看,极权主义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因为极权主义太太太单调了!而人类,哪怕是独裁者自己,也是渴望自由与新奇的。所以,堡垒都是从他们内部给攻破了的。这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原罪之强大,不是极权主义可以轻易扼杀得了的!看看中国手机市场的混乱就可以知道,“封网行动”,必然失败。网络主权必将彻底改造国家主权。如此看来,奥威尔等“前网络时代”的恐龙们,可以安息了。因为网络改变了他们那个前网络时代的“单向灌输”模式,而变成了“交互撞击”,这是前所未有的条件,必将凸显“思想的主权”。其中的乐趣,我想,连独裁者也不愿意割爱的。因为即使连他,也只是一个体。



【080、无产阶级为何无法阻止帝国主义战争】


网文《无产阶级》报道: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the proletariat)一词指不拥有生产资料,单纯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收入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无产阶级划分为普通无产阶级和下层无产阶级。在实际使用的含义中,近似的等同于近代以来出现的,主要受雇于资本家,依靠雇佣工资生活的工人群体。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无产阶级是被资产阶级透过剥削其生产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剩馀价值)以获得利润的对象,因此,其大多在生存水平线上挣扎,教育相对低落,直到难以生存时,便容易铤而走险,当人数够多时,便会起来革命,尝试推翻现有政府及资本家。 

近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手工业和农村经济破产,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贫穷人口涌向城市,他们除了向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收入以外,便无法生存下去。由于机器的改良,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因而工人间为了工作机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资本家通过压低工资、使用女工和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和减少劳动保护条件来降低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所以工人的生存状况降低到人道的底线以下。很多工人失业时候被迫以乞讨、卖淫为生;而有工作时,则被迫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才能勉强糊口。 

在二十世纪晚期起,这个无产阶级的词语,有人使用草根阶层取代指更广义的各业基层人员。 

无产阶级专政 (英文: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又称“工人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的,以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必然过渡阶段。 

基本理论

无产阶级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工人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无产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个人财产(生活资料等)。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联。

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在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

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1852年3月5日,在致魏德迈的信中进一步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结论。随后在1875年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面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局面,列宁曾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使用革命暴力,使用铁的手腕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但是,列宁并没有因此把无产阶级专政仅仅归结为镇压,而是在强调镇压反革命破坏的同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列宁着眼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即国体,指的是这个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仍然非常重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任务:“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主要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的形式,依据各国的情况、历史特点和革命发展过程而有所不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以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

历史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的反抗、破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无产阶级专政将随着自己的历史任务的完成而逐渐消亡。

考氏言论

考茨基引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接着考茨基写道:

“可惜,马克思没有更详细地指出他是怎样设想这个专政的。”

“他在这里说的不是一种政体,而是指在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的地方都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

“但是这个专政并不同时就是废除民主,而是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最广泛地应用民主。这个政府的权力应该服从普选制。”

“马克思在这本书(《法兰西内战》)里一再谈到全体人民的普遍选举权,而不谈一个特殊的特权阶级的选举权。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在无产阶级占压倒多数的情况下从纯粹民主中必然产生出来的一种状态。”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必须防止把这种作为状态的专政同那种作为政体的专政两者混淆起来。只有后者的倾向才是我们队伍中的争论的问题。作为政体的专政,同剥夺反对派权利的含义相同。反对派被剥夺了选举权、新闻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问题在于:胜利的无产阶级是否需要这些措施,社会主义是否借助于这些措施才能最好地实现,或者甚至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实现。”

(摘自《考茨基言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1966年5月内部发行。)

发展延伸

基于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祖国统一的现实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中国已将原先的无产阶级专政表述修改为更加求真务实的“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使得除了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外,广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谢选骏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其实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就破产了,因为所谓的无产阶级完全无法阻止帝国主义战争。那么,无产阶级完全无法阻止帝国主义战争呢?在我看来,无产阶级其实就是一群羡慕资产阶级但却没有能力变成资产阶级的乌合之众——无产阶级不仅完全无法阻止帝国主义战争,而且各个都希望通过帝国主义战争大发横财,挤入富裕阶层甚至上流社会!原来,无产阶级就是一群下流的、贫贱的、愚昧的资产阶级的后备队(而不是什么先锋队),无产阶级因此比资产阶级更加穷凶极恶,一旦上台掌权,注定文明倒退百年,而根本无助于社会公正。后来的百年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那么,既然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其实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就破产了,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反而是在那以后建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列宁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实不是出于理论的逻辑,而是出于权力的需要——是为了建立政权而寻找的强盗借口,所以其中掌握实际权力的,并非无产阶级,而是地痞流氓。这些地痞流氓,可能来自无产阶级,但也可能来自资产阶级,还可能来自军官士兵、知识分子、富裕农民、城市游民——后来的毛泽东总结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些地痞流氓的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夺取权力,趁火打劫,抢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081、谁向“中国政府”特下一语】


《临潼突降暴雨 放6000个兵马俑展厅被淹》(2017-07-18  华商报):

昨日临潼突降暴雨,雨水从秦始皇陵博物院1号展厅一出口飘进流到游客走廊,幸报未对兵马俑造成损坏——

昨日,一场暴雨让许多人为兵马俑的安全担心,雨水从1号展厅一出口飘进,并顺着台阶流至游客走廊。因及时采取了排水等措施,并未对兵马俑造成损坏。

1号展厅突然进水

昨日下午3时许,临潼突降暴雨,正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参观的游客被困展厅。这时,有人发现雨水从一出口流进1号展厅。

水顺着台阶流下来,很快就流到了游客走廊里。吴先生说,当时他正带着几位游客在1号展厅参观,一开始还不清楚水是从哪流进来的,看着哗哗流淌的水流,很担心水会流进旁边的1号坑内。

吴先生当时在1号展厅的西南侧,他逆水寻找,发现水是从该侧出口进来的。出口地势高,水顺着台阶流下来。吴先生沿着台阶来到出口处时,从门外不断飘进的雨水,借着风势,几乎打得他站不住。

华商报记者看到现场拍的一段视频:哗啦啦的水顺着台阶流进来,游客挤成一堆,都站在没过脚背的积水里,还有人喊:看,1号坑快被水淹了。

积水很快被排干

未损坏到文物

暴雨从下午3时许一直下到将近4时,据当时在秦始皇陵博物院参观的游客介绍,地面上很快就起了水,有些地方积水已能淹到小腿。

我当时就很担心,雨这样下下去,1号坑内的兵马俑会不会被淹了?吴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当时他想让工作人员关上出口的门,但不断有游客要出去,门只能半开着,仍有稠密的雨滴不断被风刮进来。

秦始皇陵博物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雨势刚一减小,他们就赶到1号展厅,发现该展厅西侧的游客走廊里已有积水,工作人员拿来面盆将积水向外排,一直往里飘雨的出口的门也被工作人员关上。

以前还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雨水像小河一样就流进来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记者,虽然积水很快被排干,也未损坏到坑内的文物,但大家还是虚惊了一场。过道和1号坑只隔了一道隔挡,像这样的雨再下一会儿,真担心会淹到坑里的兵马俑。

及时补救展厅已恢复正常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位于秦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已发现3个俑坑,坑内埋藏有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此次进水的1号展厅里,就是3个兵马俑坑中最大的1号坑,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秦陶俑,现已清理展示的有1000多个。

事情发生后,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助理郭向东接受采访时表示,因突降大雨,一部分雨水通过展厅侧门飘进了1号展厅内,但雨水只流到游客走廊上,在展厅西南角形成了一些积水,距文物区还有一些距离,展厅内的文物包括兵马俑都安然无恙。在此过程中,博物院当即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及时排干了流进展厅的雨水,目前展厅内已恢复正常。

谢选骏指出:秦始皇兵马俑是“征服世界的象征”,当此中印边界紧张局势升高之际突然大量进水,实为上天预警:中印之争万万不可开战也!否则可能凶多吉少。此外,陕西又是当今的故乡,实为“龙脉之地”,当此中印边界紧张局势升高之际突然大量进水,实为上天预警:中印之争万万不可开战也!否则可能凶多吉少。天下兴亡,据说匹夫有责,不忍见到苍生涂炭,甚至文明进程不幸中断,特此相告。

网文《秦始皇兵马俑》报道: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阳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军士俑

一般战车上有二十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刀、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多,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下级军吏在兵阵中,以口令指挥阵势。

骑兵俑

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主要与独立战车相配合。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即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高级军吏俑

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马俑

与真马一般大小,双耳挺直、双眼圆睁,精神焕发。

兵俑和所配武器

历史学家推测当时的武器是由上千甚至是万名工匠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但有八种常用脸型再做细部修改,并以装配线方式组装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异,体态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等。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着色烧制。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各道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有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另存在一种观点,即兵马俑的仪仗性质多于实战,不具有代表性。但兵俑的确完美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了解。由于陶俑的原形来源于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诸多兵器上铸有“相邦吕不韦造”字样也定死了兵马俑制造年代,从而属于秦始皇的陵墓构成部分再无疑义。

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

秦军兵俑不戴头盔。有专家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有专家说是因为当时“刀”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当时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杀武器”,如戟、剑。步兵作战,长距离用“戟”,近战用剑。因这些兵器大多用青铜制成,韧性差,砍杀时易折故多制成刺杀兵器。使用这些“刺杀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为作战时头部被“劈砍”的概率较小,普通秦军士兵是不戴头盔的。综合汉朝军队的情况来看,不戴头盔可能不是个别现象。汉朝步兵普遍不着头盔和护膊,头戴武冠。

另有一说兵马俑不配戴头盔,肇因于会遮盖士兵的面容,这与不选择大量制造相同人俑而选择真人面相的制作理念相违,故兵马俑之士兵不穿戴头盔应极其合理。

兵俑彩绘

实际上兵马俑原漆有紫黑红绿等十种颜色,但常出土与空气接触不到五分钟即氧化剥落。2009年采用中德合作的彩绘保护技术成功将出土兵俑颜色留存下来;在2015年日本NHK特集节目里,经处理的残留颜色兵俑,已可暴露于空气中展示。当中尤其以“汉紫”(Han Purple)最受瞩目,1950年代合成紫色出现前,人们是用颜色调合方式配出紫色,然“汉紫”却是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钡颜料(BaCuSi2O6)。

争议发现者

2015年6月1日,据中国之声报道,秦始皇兵马俑景点内售卖的由秦俑发现人签名的纪念书籍的签名颇受争议,每次所签出的签名都不一样,有学者认为此举误导游客。另外,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人也一直有争议,先后出现过“三人说”、“七人说”、“九人说”,但各方说法不一。从考古意义上来说,秦俑的真正发现人是原临潼博物馆馆长赵康民。

希腊影响假说

主持过秦始皇陵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段清波教授,与英国卢卡斯·尼可(Lukas Nickel)博士皆认为兵马俑可能受到古希腊雕像文化影响。盖因出土距兵马俑前100年内的秦墓兵俑并不像兵马俑如此巨大写实,往后80年汉皇帝墓俑亦小巫见大巫。不光兵马俑、青铜马车等精细作法,秦始皇巡狩天下所留之刻石,也是以往中国没有的。秦国位七国最西之处,既然可接纳东方六国技术、文化、人材,同理吸收西方来的文化应无隔阂才是。

卢卡斯·尼可(Lukas Nickel)认为依据主要有四点,包括:

在新疆地区发现了欧洲人BC 300年前的人体线粒体遗传基因,表明早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有欧洲人在中国活动。

于秦始皇以前,大陆并没有制作过真人大小的雕像,此想法很可能来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进运动。

新翻译的古代资料中说明,秦始皇建造兵马俑的灵感来是来自西方12尊真人大小的雕像。

秦皇陵附近出土的舞女及马戏杂耍雕塑,都明确地表现出运动中的骨骼、肌肉和肌腱结构,于逼真程度上能与希腊大师的作品媲美。

近代西方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一直希望找寻世界各地艺术和建筑作品上的希腊文化印记,这种做法是源于“希腊中心主义”,该主义否定一切非希腊文明的历史价值,然而兵马俑之艺术体现并没有妨碍到其作为该地区独立发展的合理性。

针对卢卡斯的论述,反对者提出下列观点:

两者在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上的巨大差异。希腊雕像多是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秦兵马俑则是以陶瓷制成,是一件陶艺作品。

兵马俑的制造动机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因素。在兵马俑这类人俑之前,中国有人殉习俗,秦国并不鼓励这类当时被视作陋习的习俗,讲求传统而革新出全身像人俑应属合理且独立的演变。

在新疆地区的人群中的人体线粒体遗传基因虽然与生活在欧洲的某族群相类似,但并不一定就是希腊人,而事实上一些希腊人独有的遗传基因并没有能够在新疆地区的人群中找到。卢卡斯·尼可只留意到两者的相同之处,而没有办法看到他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

兵马俑之艺术体现并没有妨碍到其作为该地区独立发展的合理性。

中国以往古代文献对兵马俑并无记载及描述,因此卢卡斯所指之翻译资料有伪造之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于兵马俑坑原址之上,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于1979年10月1日开放。首先开放一号坑,至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9月,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出的方式向外界开放。

谢选骏指出:我来调和一下上述两种观点曰——如果秦始皇兵马俑确系希腊人所造,那么秦始皇就不仅是远东世界的征服者了,他还征服了希腊殖民者的后代。



【082、中国政府=私营部门=犯罪团伙】


《中兴封杀令后 美情报官员撂下了这句话》(2018-04-18 美国之音)报道:

美国本星期针对中国通讯设备企业发布两项禁令后,美国情报部门官员星期三表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暗示美国政府正在加强与私营企业沟通,限制中国企业获取美国科技资源。

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反间谍与安全中心(NCSC)主任威廉·伊万尼纳(William Evanina)星期三在华盛顿阿斯彭研究所谈到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时说:“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经济安全就是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在许多方面的全球领导者能力确保了我们必须拥有的这种优势。”

伊万尼纳警告说:“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的优势每年都受到一点侵蚀,这样继续下去,15年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有大量统计表明,我们的对手在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和国内投入都如日中天,但我们在美国却没有跟上步伐。”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星期二全票通过一项决定,禁止那些接受联邦政府补贴的美国移动通讯运营商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电信设备,这一决定直接针对中国华为和中兴通讯。

在此之前,美国商务部星期一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企业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产品、软件和技术,理由是中兴没有遵守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等国的制裁要求。

中兴通讯4月17日在香港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停。而那些中兴采购量较大的美国科技设备制造商的股价也受到了波及。

中兴是中国5G通讯技术的主推设备制造商之一,分析人士说,如果美国对中兴的禁令持续执行下去,这将重创中兴的供应链,尤其是在芯片组方面。

伊万尼纳星期三在接受美国之音提问时说,“(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之间)没有界限,两者必须合一。”

伊万尼纳承认,在中国企业大举收购美国企业的经济诱惑下,美国政府干涉私营企业决定困难重重。他说,有大量中国投资者有意以高价买下硅谷创业者的技术,这里存在“美国梦”和国家安全的对立。

伊万尼纳说,美国决策者需要时刻意识到中国政企不分的特点。他说:“美国人成长的环境有这样的一个预设:政府、私营部门和犯罪团伙是三个分开的部分……这也是我们认识出现偏差的基础,因为在我们的对手国家,情况不是这样。在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他们没有这样的分别。”

他说:“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这将是非常困难的讨论。”

他说:“如果美国的私营部门要与中国做生意,你必须把你的源代码交给他们;但中国在美国做生意不是这样,没有这样的相互要求。”

伊万尼纳透露,美国情报部门与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合作正在加强,暗示美国政府将愈加警惕中国企业在通讯技术竞争中超赶美国。

谢选骏指出:伊万尼纳婉转地说,“政府、私营部门和犯罪团伙是三个分开的部分……但在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他们没有这样的分别。”他的意思就是说,中国的政府=私营部门=犯罪团伙。那么,为何美国的政府≠私营部门≠犯罪团伙呢?不是因为美国政府官员不想,而是因为美国法律禁止——美国的最后防线就是司法独立。看看川普总统遇到的麻烦,就知道了,美国的司法独立多么顽强,有力地阻止了“政府=私营部门=犯罪团伙”。而司法独立又是来自于圣经传统具有宗教性质,那是任何歹徒集团都难以摧毁的上帝堡垒。



【083、中国政府敲骨吸髓、国民生产毛额像火箭】


《24万的进口车为何国内要卖90万?》(2018-05-26  中新经纬)报道:

除了进口汽车需要缴纳的三种税,经销商也挣不少。

5月2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从今年7月1日起相当幅度降低我国汽车进口关税。

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举了一个例子:

以在我国市场指导价约90万元的进口汽车为例,该车进口到岸价24万元人民币,关税税率25%时,关税税额为6万元。关税税额占厂商在我国市场指导价的7%。此次降税后,关税税率由25%降为15%,这款进口车将征收关税3.6万元,相比降税前减少2.4万元。受降低关税影响,汽车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也将相应降低。

资料图来源:中新网

这个例子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24万元的到岸价,为何最后市场指导价却要到90万元?

先看税费方面的影响,按照我国现行规定,进口汽车需要缴纳三种税: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且这三种税的计算有先后顺序:

进口关税以到岸价格为完税价格; 

消费税的计税价格是到岸价加关税; 

增值税的计税价格则为到岸价格加上关税和消费税。

这其中,进口关税此次下调前为25%。

消费税要按车的排气量和车种来征收,根据相关条例规定,消费税的征收标准如下:

进口货物的增值税则在2018年5月1日进行了下调,由17%降为16%。

由于关税和增值税的税率固定,消费税中关于排量的限定就显得颇为关键。因为24万与90万悬殊较大,我们选取最大值来进行计算。

假定这辆到岸价24万的进口车为中规进口车(原厂授权,4S店销售),排气量为4.0以上,且到岸时间为5月1日前,套入相关计算公式,则其所要缴纳税费为:

关税:24万×25% =6万 

消费税:(24万+6万)÷(1-40%)×40% =20万 

增值税:(24万+6万+20万)×17% =8.5万

税费合计34.5万,加上24万的到岸价,总共58.5万,即这辆进口汽车的抵岸价。

常规而言,这个价格与90万指导价间的31.5万价差,即为运输等成本费用和国内经销商的利润。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22日的答记者问时也指出:

汽车价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进口关税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从汽车售价看,厂商确定的市场指导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最终售价,关税与厂商市场指导价之间有一定联系,降低关税是降价的因素,但汽车是否降价以及降幅多少都是市场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前述的计算可以看出,“24万的进口车,指导价定到90万”的情况较特殊,因为4.0以上的大排量汽车并非国内大众市场消费主流。

如果要看增值税、关税接连下调后,未来买进口车到底便宜了多少,以普通民众多使用的2.0排量汽车计算或许更有代表性。

还是以这辆24万到岸价的进口车为例,如果其排量为2.0,则套入前述公式可算出,本次关税下调前(增值税已调降为16%)税费合计约为12.63万,下调后则约为9.69万。

这样来看,进口车在税费方面将降价约8%,至于各家经销商会据此对车辆的售价下调多少,还需观察。

谢选骏指出:24万的进口车,国内要卖90万,其中巧立名目盘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但是确实,“中国的GDP”一下子就此翻了几番!共产党真可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中国政府“真有本事”,一手硬一手软,不仅转手一下就敲骨了吸髓了人民的几倍国民收入与自己的私囊之中,而且就此还使得国民生产毛额像火箭一样卫星升空——这就是“新时代两弹一星的附带作用”,形成了繁荣娼盛的“盛世奇观”。



【084、中美洲难民入美犹如印第安人北伐】


《援助突銳減 中美洲移民大軍在墨西哥陷困境》(世界新聞網2019年4月21日)报道:

中美洲想逃離貧窮與虐政的移民大軍,因為各方支援突然銳減,在墨西哥陷入困境,其一就是22歲的門多扎(Madison Mendoza),兩周前誤信姑姑,帶著兩歲的兒子加入篷車大隊,如今雙腿痠痛、炙陽烤曬,拿不出什麼餵小孩。

她哭著告訴美聯社記者,姑姑「騙」她說離開宏都拉斯沒關係,一路上墨西哥人會好心幫忙,一如去年10月的「盛況。」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去年潮水般湧入幫助蓬車大隊移民的各項支援如今幾乎枯竭,5000到8000名擬北上到美墨邊境的中美洲移民,如今困在墨西哥南部的奇亞帕斯州。門多扎說,最讓她傷心的是孩子哭著討吃的,她卻好幾天都拿不出吃的給孩子。

她身上又沒錢,因為倉皇出走,怕孩子的爸找麻煩。「我還以為有小孩在身邊,會有人幫助我。」

去年篷車大隊沿路有地方政府、教會和路人提供食物和一席過夜之地,卡車司機會停下來幫他們趕一程路,現在連設法給他們臨時工機會的地方政府,都處處刁難,開車族誰敢給他們方便,就可能被開罰單。

同是天涯淪落人,移民沿路採到的芒果等水果,會和同路人分享,就這樣,門多扎和兒子荷西(Jose)20日終於來到奇州馬帕斯特裴克鎮,和數千困在當地的移民,一起祈禱地方政府會給他們臨時打工許可,再設法繼續北上。

地方傳教士瓦斯喀茲(Heyman Vasquez)說,沿路居民聽到這些中美洲移民大隊涉嫌犯罪、擾亂治安後,就不再伸出歡迎的雙手了。

「這都是社群媒體和主流媒體利用奇亞帕斯州治安問題,炒作歧視移民和仇外心理的結果。」瓦斯喀茲說。

在沿路小鎮屋拉帕(Ulapa)賣煮熟的豬肉的裴瑞茲(Oscar Perez)說,本地人不再熱情看待北上移民,因為「聽說」有些移民變得很「侵略性」,但是他自己倒沒聽過有誰被移民施暴過。

谢选骏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中美洲难民的背后,显然有某种组织迹象——这不是孤立的,而是印第安人的历史性的北伐运动,这种“无意识的反攻”,意在填补北美印第安人的消灭所留下的种族真空。难怪川普总统惊恐地大叫,“不要再来了,这里已经满员了!”

网文《中美洲难民》(陈吉)报道:

中国是大国,且有辉煌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遗产使现代中国人看世界习惯从大处着眼,讨论国际问题离不开中国美国,再加上法德英俄这些强国,小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形,往往倾向于忽略不计,不在大国国民的视野范围之中。

有一次一个亲戚问我墨西哥是美国的近邻,为什么墨西哥的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准那么低?我是学文科的,对于这个问题竟然一下子想不出个头绪来回答。当然这个问题的内涵不小,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不过难于回答主要在于我的中南美洲的历史知识是一锅酱,只有一些笼统的一知半解,比如美国的门罗主义,炮舰政策和后来的金元外交,还听说有个大胡子叫卡斯特罗,另外南美洲还有一种解放神学运动,马克思主义和天主教都搞到一起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最近看了一些历史资料,很受触动。原来就在离我们居住的美国不远的地方,竟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和不义,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也许对于历尽风霜的中国人讲几千几万人死亡不是多大的数字,但是对于中美洲那些人口本来就不多的小国家,这是占一个社会很大比例的人口数量。中美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我们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面对的种种难题;现代世界是分不开的;国际政治牵涉很多问题。就拿美国来说,这个国家的国际政策历史沿革也很复杂。美国有理想主义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损害他国的时候。对历史的了解,实在是很重要,因为我们想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求得理解。

中美洲是指墨西哥以南,南美洲以北那段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弯弯狭长的陆地,位于墨西哥湾的西南。据说墨西哥湾是数千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大坑。如果真是那样,那中美洲各国就位于这个大坑的西南边沿。

中美洲的南部,靠近南美的那一段地区,在15世纪末欧洲人到西半球之前,居住着不多的印第安人,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从那里往北,到墨西哥南部和今天的危地马拉却曾经有过辉煌的阿兹台克和玛雅文明;有过繁华的城市和宏伟的金字塔。西班牙人到来之后,轻易地打败了中美洲印第安人。这些欧洲人是货真价实的征服者,满脑子想的是美洲的金子,到处烧杀抢掠,给中美洲土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残酷罄竹难书。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个地区三分之二的印第安人口被灭绝了。西班牙人控制了中美洲,建立行省,维持了三百年的统治。18世纪早期,西班牙的经济开始衰落,不再拥有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能量。

1821年,在美国革命的鼓舞下,墨西哥和中美洲取得了独立。西班牙已经虚弱到没有力量来干涉了。中美洲居民有印第安人,以前的非洲奴隶和西班牙人和这三种人的混血后代。独立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中美洲人无法在采取什么政治体制上取得一致。富有的大地主害怕失掉财产,希望建立各自为政的小国。混乱和暴力开始蔓延,到1838年,中美洲分裂成为五个不同的国家: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科斯达黎加。后来又加上巴拿马和百利兹。

西班牙的殖民时期结束之后,其他大国,特别是英国在这个地区扩张它的影响。美国近水楼台,在墨西哥和中美地区独立之时,着手建立势力范围,逐渐成为这个地区的主导性大国。

美国最先渗透香蕉和咖啡种植园经济。1906年,美国开始从危地马拉进口香蕉。为了讨好美国公司,危地马拉政府不顾本国人民的利益,无偿赠送给来投资的美国公司大片土地修筑铁路。

出于各种理由,美国干预了中美洲所有国家的事务。其中卷入最深的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这三个国家内战频繁,逃往美国和加拿大的难民最多。

独立之后,中美洲各国都经历过短暂的民主试验,然后跟着来的是长期的大地主和军人勾结在一起的军阀独裁。多半是美国在背后支持这些国家的军事强人政权。

1936年,美国帮助尼加拉瓜国民自卫队司令索摩查夺得政权。尽管遭到国内普遍的反对,索摩查家族靠着美国的支持维系了四十多年的铁腕统治。1979年,一场民众运动,桑度尼斯塔,推翻了索摩查家族统治。在索摩查统治的时候,大量尼加拉瓜人逃亡,新的革命政府成立之后,也有不少人逃离尼加拉瓜。

危地马拉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1931年,军事强人,科斯塔耶拉夺得政权,统治危地马拉14年。由于美国大公司在危地马拉有很大的影响,1945年新成立的改革政府计划从美国香蕉公司收回一些没有使用的土地分给危地马拉穷苦的无地农民,惹得美国大公司和这些公司在美国政府里的代言人不高兴。1954年,美国中情局策划了一场推翻危地马拉政府的政变。第二年,美国支持卡斯蒂洛阿玛斯推翻了当时的政府。阿玛斯抓捕农民和学生的领袖,杀害了约2万名被指控为政治活动分子的危地马拉人。就连美国也对阿玛斯政权的残暴感到震惊,在1977年停止了给危地马拉的军援。

从1978年到1985年早期,约有75,000名危地马拉人在政治动乱中被杀,443个村庄被完全烧毁,成千上万的人逃离这个国家。现在危地马拉大约有10万个孤儿。1986年成立的新政府是基督教民主党,选出来的总统塞雷索无力控制军人,军队制造的恐怖逼使更多的危地马拉人逃亡。

萨尔瓦多的历史也不比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少一点血腥。1930年代,马蒂诺斯掌权之后,实行了长达五十年的暴力统治。1970年,两位著名的人道主义神父被杀,其中有一位是萨尔瓦多的大主教,他们都是站出来公开反对独裁被杀害的。这是两个最有名的案子。成千成万的普通民众被从家里拉出去杀害,是常见的事情。萨尔瓦多的安全机构八十年代以来杀害了70,000人以上。残酷的屠杀造成大量民众逃难,奔向美国和加拿大。

19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的中美洲学生,专业人士和工人来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出现难民潮,逃离战乱和迫害的土地。很难准确估计美国现在有多少中美洲难民,一般认为有一百多万。洛杉矶是圣萨尔瓦多城之外居住由最多的萨尔瓦多人的城市。那里还有十万以上的危地马拉人,占该国在美人数的一半以上,另外还有15,000多名洪都拉斯人。

为保命而逃难,这三个国家的难民向北方逃亡的旅途充满危险和艰苦。他们多半是先逃到墨西哥和洪都拉斯之间的边界小城藏匿,然后再找机会偷越美墨边境。这些难民身上只带有简单的行李,住在极其简陋的棚子里,没有足够的饮水和食物,一路上还要小心警察和抢匪。

在美国,有一些充满正义感的人对这些苦难的中美洲人伸出了援手。亚历桑那州的一个退休警官詹姆士科别克发起了一个避难所运动,专门救援这些中美洲难民。科别克到监狱里探望萨尔瓦多的难民,发现监狱里还有很多其他中美洲难民。他想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来帮助这些受尽苦难的人,就发起了避难所运动。这个运动的目标是出于人道主义帮助中美洲难民进入美国,其运作方法类似于内战前夕美国北方的人帮助南方黑奴逃亡到北方和加拿大的被称为地下铁路的组织。避难所运动的志愿者用汽车一个一个将难民从一所房子接到另外一所房子,以接力运输的方式将他们偷运进美国。

避难所运动帮助了很多中美洲难民进入美国,他们的行动引起了移民局的注意。1985年1月,移民局在亚历桑那州逮捕了16名避难所运动的成员,紧接着逮捕了58名得到他们帮助进入美国的难民。移民局的策略是用这些难民作为直接证人来给避难所运动成员定罪。

1986年,移民局修改移民政策采用对公司罚款的方法使无证件的人更难找到工作。无身份的人就连在农场采摘蔬果的低薪劳力工作也不容易找到。但是中美洲的人为了生存逃亡,即使严苛的移民政策也不能减缓他们逃亡的速度。这些人面临的选择常常是要么死亡,要么逃亡。他们选择了后者。

害怕被美国政府发现他们的住处将他们遣送回国,中美洲难民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到学校念书。1982年最高法院裁决非法移民的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当局无权报告他们的住处。这个决定对非法移民的前途有重大的影响。他们开始将小孩送到了学校读书。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中美洲来的儿童很少受过连贯的学校教育,一般是到学校读两年书,然后辍学帮助家庭做几年工,之后又在难民营里待上几年。美国的学校是根据年龄分级的。这些小小年纪就扛着自动步枪跟着游击队打仗或者是长年挣钱养家的孩子到美国的学校念书,由于没有基础,要理解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各门学科是件很困难的事。

尽管在美国生活的困难重重,中美洲的难民仍然觉得美国有机会,他们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家人被抓走就再也见不到的记忆。美国至少给了他们一个让他们将长期压抑的痛苦和悲伤发泄出来的机会。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他们在美国的命运取决于美国政府是否会给以他们永久合法的身份,否则他们的未来难于预料。

对中南美各国的历史增加了了解之后,我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任何遭受过深重苦难而又坚强地生活过来的人都值得尊敬。比起这些死里逃生的人,我们有时候为一些人生痛苦而抱怨,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在美国这个注重物质成功的社会里生活,眼睛多半往上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更有钱,生活更好?我怎样才能提高我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准?对那些经济地位偏低下的,英文讲得不好的中南美洲人不大加以注意。其实我们每天享用的蔬菜水果,多半是他们栽种收获装箱整整齐齐放到货架上的;没有他们的辛苦,我们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那几百万所谓的非法移民,其中有些是中美洲人用繁重的劳动支撑起了美国的经济,美国的舒适。

(寄自美国 刊登在 2003 华夏文摘 cm0311b.)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北美与拉美的差异缘何而来,大概也不懂日本和支那的差异缘何而起——此等人在,中国之所以大而弱,日本之所以小而强也。



【085、中央政府优于联邦政府】


简单说来,中央政府可以命令地方政府做点什么,联邦政府却不能命令地方政府做点什么。而下文作者并不懂得,美国联邦与州国地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非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盟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州国地方决定联邦政府的关系”。例如,州国选举出来的参议院和地方选举出来的众议院,组成并决定了联邦政府的运作。

《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之十一》(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2015年6月18日)报道: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1835)《论美国的民主》

前面文章谈到,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复合共和制基础上的多元和重叠治理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建国两百多年以来,美国在发展过程中遭受了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考验,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困难,包括种族问题、党派斗争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等,至今上述问题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美国。但总体来看,中央与地方(或者联邦与州)关系算不上是困扰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美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相关理念和制度是比较成功的,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尽管美国也经历了南北战争的洗礼,但这更多是因为奴隶制所导致的国家分裂和内战,且内战后通过修订宪法使得美国相关制度安排更为稳固和合理,为以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联邦与州的各项制度安排,在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真正较好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为美国的稳定和强大提供了切实基础

美国能够较好地处理联邦和州的关系,与其深思熟虑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在美国联邦和州的制度安排中,最为巧妙的就是不同层级治理主体直接与民众打交道,这种复合共和制下多元和重叠的治理模式,一方面保障了真正拥有一个强大稳定的联邦政府,另一方面又切实保护了地方的自由与活力。

联邦制是人们最经常用来称呼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形式,美国的地方自治程度、分权程度以及多元化程度确实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也符合一般人心目中联邦制的形象。然而通常容易被人忽视的是,美国的复合共和体制不仅具有自治程度很高的地方政府,更有一个极其强大的联邦政府。美国联邦政府集权的程度和效果、所拥有的能力和执行力,远远超过当今绝大多数号称相当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从这个角度说,美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架构,并非能用“邦联制”、“联邦制”或“单一制”来简单概括,而是完全的单一制因素和完全的邦联制因素的共存(参见刘海波[2007]“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第55页),某种程度上它比“联邦制”更为多元和自治,却又比“单一制”更为集权和有力。

美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安排之所以能拥有上述优点,离不开其复合共和体制的建立。早在制宪期间,先贤们就已经充分注意到原有邦联体制的缺陷,从而强调建立一个直接作用于公民个人的联邦政府的迫切需要。汉密尔顿论述道:“现存邦联构造上的主要和根本缺陷就是,立法只能规范各州或者各州政府,只能规范它们的团体或者集体的地位,而无法规范到各州的个人身上。如果我们依然拥护那种建立一个全国性政府的方案,那么,我们就必须使联盟的权威延伸到公民个人的身上,因为个人才是政府固有的最好对象”(汉密尔顿等(2011)《联邦党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5~76页)。

在复合共和制下,不同层级治理主体直接与民众打交道,由此明确区分了不同范围的政治领域,联邦政府管全国的事、州政府管地方的事。全国事务是全国政治、地方事务是地方政治,两者之间界限明确,不能随意混淆;在不同领域内,不同治理主体都有相应的权力、责任和执行能力,互不依赖、各自独立。正因为如此,联邦政府并不依靠地方政府来行使权力,而是一竿子到底。在美国的市场经济中,极其突出的特点是地方保护主义如此之少;遍及全美且占据全国市场相当份额的各类企业又如此之多,这些显然与拥有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复合共和体制下的多元重叠治理和司法调节模式,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既能秉持原则又能顺应变化,较好地适应了美国经济社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另一个经常为人所称道的优点是其较为成熟的宪政和司法调节体系,人们津津乐道于美国宪法历经二百多年而未删改一字(只是增加了若干修正案),宪法中有关联邦与各州权限划分的条款为相对完善的联邦与州关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的宪法能历经几百年而不改,除了制宪先贤们的远见卓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宪法条文更多是体现了一些重要原则、具体规定了一些根本方法,至于这些原则和方法如何在具体的现实中应用,则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依靠持续的司法实践去不断充实和调整的。所以美国宪法中固定的条文保证了稳定性、而具体的司法实践又保证了灵活性,这点在调节联邦和州权限范围的“州际贸易条款”作用的历史演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复合共和制下美国的政府层级非常复杂,不同层级间治理主体的大量矛盾冲突主要依靠司法体系裁决,协调成本和运行成本高昂

尽管美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上构思精巧、制度完备、运行有效,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数目繁多、相关制度构建极其复杂。复合共和制下各级治理主体都直接与个人打交道,个人和团体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地方学校建设管理、地下水使用管理等),可以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组织特定功能的地方政府(特别区),例如学区特别区政府或者流域特别区政府。这样的体制所带来的结果是政府数量极其庞大、种类名目繁多。美国目前拥有87849个地方政府,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地方政府中,县政府为16506个,市政府13522个,镇政府3034个,学校特别区政府19431个,其他特别区政府35356个(美国调查局,2003年)。仅芝加哥都市地区就有大约1000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在辖区上互有重叠的地方政府单位(参见奥斯特罗姆等(2004)《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页)。可供对比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的数量,2012年拥有333个市、2852个县和40446个乡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表1-1:全国行政区划)。

尽管美国的许多特别区政府,实质上只是一种公民自治组织,它的功能明确、构建运行都较为简单,与中国意义上的地方政府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无论如何,这样交错重叠、数量巨大的地方政府格局,不免带来混乱低效、资源浪费和较高的运行成本。二是治理主体层级复杂,联邦和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主要依赖联邦司法系统的裁决,从而造成很高的协调成本。由于复合共和制下的治理层级如此繁复,因此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极其复杂,而这个任务又主要是依靠打官司来解决的。因此从好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这造就了美国极为成熟、发达和完善的司法体系;但从不好的方面来看,也不得不看到整个美国社会的有效运转太过依赖于法律诉讼,由此造成极高的社会运行成本。尽管复合共和制下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在许多场合下也呈现出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特征。哈耶克强调:“这种秩序产生于作为社会要素的个人间的相互调适、以及他们对那些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件的回应的过程之中。这就是博兰尼(M.Polanyi)所谓的自生自发形成的多元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哈耶克(1997)《自由秩序原理》(上册),三联书店,第200页),因此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自发秩序”不同于“依靠上级权威有权对下级个体的行为进行强制性指挥的人为秩序”,能够明显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然而理论的逻辑推演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复杂的现实社会,客观上过于繁复的治理层级和事事依赖司法调节的模式必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成本,尤其是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社会里易造成过于沉重的负担。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儒家传统中孔子为什么在普遍百姓中要强调道德教化和止诉息讼:“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复杂系统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为支撑,包括法治的环境、政府与公民的素质、秉持的信仰和理念、以及各种历史机缘等,较难被其他国家所成功借鉴——如上所述,维持美国这一套复杂精巧制度的运行,不仅需要较高的社会成本,而且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条件和历史契机。由于解决不同治理层级间权限纠纷的重担都基本压在司法系统上,尤其是联邦最高法院的责任重大,其司法裁决对于联邦与州的关系调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美国的司法系统和司法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托克维尔曾经论述美国最高法院的重要性:“联邦的安定、繁荣和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机构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保守派依靠他们去抵制民主派的放纵,民主派则依靠他们去抵制保守派的顽固。

尽管历史证明最高法院的卓越表现已经为美国宪政实践做出了不朽贡献,但最高法院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如此崇高的地位,也不是最高法院从来就没有过错误甚至恶劣的判决(例如在1857年“斯科特案”中“黑人不是美国公民”的判决,成为引发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1896年“普莱西案”中裁决种族隔离合法并确定“隔离但平等”原则;1944年“是松案”认可联邦政府无理拘留日裔美国人等,参见任东来等(2004)《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第4页)。就像美国宪法的神圣性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赋予和加强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也不仅仅来自宪法中的规定,也是在历史过程中通过一件又一件的案件积累,从而逐步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在此,人民对于宪政、法治的信仰和对最高法院的信任,对维持美国体制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就像托克维尔指出的:“只要人民同意服从法律,他们(即最高法院)就力大无穷;而如果人民忽视法律,他们就无能为力”。

与成熟的法治传统类似,联邦与州的复合共和制也建立在美国悠久和良好的自治传统之上,如前所述它们基于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共识,由此才能真正形成前面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的多中心治理秩序。没有较高民主素质的个人和公民团队、没有良好运行的地方自治,美国复合共和制的运行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托克维尔所强调地方自治对于美国体制的重要性:“在小事情上都没有学会使用民主的老百姓怎么能在大事情上运用民主呢?在每个人都软弱无权且未被任何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的国家里怎么能抵抗暴政呢?因此,害怕人民造反的人和恐惧政府专制的人,都应当同样希望能逐步发展地方的自由”(参见托克维尔(1997)《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第107页)。所以,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安排,有其理念清晰、运转良好、成熟稳定的一面,但也有过于精巧复杂和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对整个社会司法环境和个体民主素质、地方的自治传统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国家想学习美国的经验和做法,有的甚至照搬照抄美国的宪法,却鲜见成功的原因,例如墨西哥几乎全部照抄美国的联邦宪法,却无法同时把给予美国宪法以生命的精神移植过来,从而导致“完全相同的宪法条文在两个国家却有着差别极大的作用”。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并不懂得,美国联邦与州国地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非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盟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州国地方决定联邦政府的关系”。根据我的研究,在多国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单一制的中央政府要优于复合制的联邦政府!

网文《单一制国家》报道:

单一制(unitary government type)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和复合制相对。单一制国家划分为各个地方行政区划,其划分是国家根据统治需要,按一定原则进行区域划分的结果,国家主权先于各个行政区划存在,地方行政区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具有任何主权特征。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各地方政权一般没有单独退出该国的权利。

在当代国家结构中,单一制与联邦制(复合制的一种)是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制国家,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都采用单一制,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韩国、西班牙、朝鲜等都是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它的主要特点是: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从国家机构组成看,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中央政府有权撤销。

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在外交上不具有独立性。

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单一制形式,如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瑞典、挪威,匈牙利,波兰,蒙古等。

地方分权型国家也称非中央集权型国家。主要代表是实行地方自治的意大利、英国、瑞典、挪威、日本等。其共同特点主要有:

(1)在确立为单一制国家的同时,明确规定实行地方自治。如意大利宪法规定,意大利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承认并奖励地方自治。又如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英国的地方政府被公认为富有自治精神的传统。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实行自治的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威尔士王国和北爱尔兰联合而成,英国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成文宪法,有关政府结构、权力及运行原则的规则散见于各种法律文件中。

(2)地方政府一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地方自治机关,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又是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地方政权机构,执行中央政府委托的职能。

(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人有较为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手段。以英国为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手段,即拨款控制、借款控制和帐目审查。第二,行政手段。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方政权机构,中央可以剥夺或转移或暂停地方机构的权力,其理由往往是地方机构官员没有履行中央委托给他们的责任。第三,立法手段,即对地方立法的控制。第四,司法手段。地方政府的职责都由法律、命令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中央可以剥夺或转移或暂停地方政府的权力。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是指单一制国家结构下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的一种类型。这种国家在当代分布较广。如法国、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变革前的一些东欧国家等。其主要特征有:

(1)法律上不规定实行地方自治,或者虽然在法律上规定地方自治,但因各种限制而致使地方自治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直到1982年《权力下放法案》通过,才扩大了地方的自治权,改变了过去中央主要通过委派官员(省长)对地方进行直接控制,改为中央主要对地方行为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来控制地方。改革前,省长是地方行政长官,由总理和内政部长提名,部长会议讨论通过,总统任命。他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在地方上集行政、治安大权于一身,对地方议会、行政和财政实行监督。他有权召开和参加省、市、镇议会会议,审批和否决地方议会讨论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法令和他们签订的协定,有权向地方议会发布指令,他还直接控制和监督财政。改革后,省长改称“共和国专员”,仍然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管辖警察和中央派驻机构,但不再兼任地方行政首脑,不再直接插手地方事务,对地方议会、行政和财政只实行监督。如发现问题,他必须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不得直接采取行政干预。

(2)中央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如在法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监督和控制:

立法监督:共和国专员如认为地方的某项行政规章不合法,不能象改革前那样直接宣布其无效,而是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在法院审查期间,专员可要求暂停实施该项规章。

行政监督:共和国专员作为中央代表管理警察和中央派驻地方的机构,负责从行政上监督地方,有权为维护地方治安、安全、公共保险和卫生采取相应措施。

财政监督:中央政府通过大区审计庭对地方行政单位、公立公益机构的财政开支进行监督,如其违反预算条例,大审计庭有权进行干预。中央政府还通过发放贷金和补助金来控制地方财政,由于地方财政对此依赖很大,中央政府得以严格控制和监督地方政府对贷金和补助金的使用。 

英国和法国单一制的不同风格——

1)两国单一制的共同特点:从地方政府的权限看,地方政府的权限来自于中央;从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看,地方在总体上从属于中央,是中央的创造物,但地方在个别事项上有独立性,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治;从财政角度看,地方有部分自主,但需接受中央的大量补助;从地方官员的选择方式看,均是选举与任命相结合。

2)两国单一制的主要区别:

(1)法国主要采用行政途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而英国则主要靠政党组织。法国被称为“垂直式行政统制”,通过委派共和国专员下达中央的指令,监督地方行政。而英国由于政党的组织很严密,由于特有的政党组织结构和议会内阁制度,执政党中央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地方的组织机构,影响地方行政。地方议员可以通过提高党内地位,上升为国家级的政治家。因此,英国的单一制被有人称为“垂直的政党统制”。

(2)在法国,兼职在维持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起着很独特的作用。吉斯卡尔·德斯坦既是总统,又是圣玛利亚市的地方议员,据统计1980年法国参议员中54%同时是市长,57%是省议会议员,这样有利于上下沟通。英国没有这种现象,英国靠制度化和手续化来调节国家权力,其制度大多制定得非常细,非常专门化。

(3)法国的市长权力较大“(常兼任中央的国会议员),而英国的地方政府中,重要的是具有立法和行政双重职能的市议会,市长是虚位,没有多大实权。

(4)从地方政府的数量上看,英国较少(400多个),法国较多(3万多个)从规模上看,英国的地方政府较大,而法国的较小。

(5)英国的地方自制程度比法国高。法国传统上是中央集权国家。尽管1982年的改革扩大了地方的自治程度,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仍很严密。

总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英国走的是一条通过政党组织来联络上下的政治途径,而法国走的是一条以中央代表为轴心的行政途径,这是两国单一制的最重要的差异。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由若干个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从法律体系看,我国只有一部宪法;从国家机构的组成看,全国只有一个制定法律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从公民的国籍来看,公民只有一种国籍;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划分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对外关系看,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的不对,因为至少,英国和中共国都不是真正的单一制国家——英国是一个“联合王国”,中共国则有几个“自治区”和一大堆“自治州”、“自治县”,类似于以前的土司。这些明显不是单一制。此外,中共国还有所谓的“一国两制”,更是直接否定了它的“单一性幻想”。因此,英国一直面对苏格兰独立和北爱尔兰独立的挑战;中共国则面对台湾独立、香港独立、新疆独立、西藏独立、内蒙独立的挑战。这些都显示,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单一制优于复合制,单一制的中央政府优于复合制的联邦政府。简单说来,中央政府可以命令地方政府做点什么,联邦政府却不能命令地方政府做点什么。而下文作者并不懂得,美国联邦与州国地方之间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非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盟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州国地方决定联邦政府的关系”。例如,州国选举出来的参议院和地方选举出来的众议院,组成并决定了联邦政府的运作。



【086、朱门酒肉臭、地铁病死骨】


在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可以相安无事的;但在全球化时代,“朱门酒肉臭、地铁病死骨”却无法相安无事了——因为朱门和地铁竟然可以相通,病毒可以沿着病死骨的道路直抵朱门了!所以,不顾民生的达官贵人也纷纷卧倒甚至卧槽,甚至冲决了各个国家的边界,演出全球一体的大戏。

《为何还要每天挤地铁?病毒与失业哪个更可怕?(纽约时报 2020-4-6)报道:

当美国政府一再要求美国人呆在家里不要出门的时候,为什么纽约地铁还会有那么多人呢,他们真的不怕病毒,还是病毒是他们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纽约时报》这篇特写,用3000字,写尽了美国的繁华背后那些普通人的辛酸苦辣。

地铁不再是平等的象征——当冠状病毒大流行几乎使纽约陷入瘫痪的时候,它的地铁,一个城市拥挤的象征,已经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在危机爆发之前,每天有超过500万人挤进这个系统。如今,它的载客量不足100万,比1904年高铁开通第一个周末的载客量还低。尽管纽约的官员们在用尽手段不让人们聚集,甚至拆除篮球场上的篮筐,并派出警察驱散大批人群,但在城市地铁站那些相比贫穷的角落里,仍然熙熙攘攘,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纽约时报》的一项分析发现,在布朗克斯区,客流量下降相对较低的两个车站,服务的社区是纽约市贫困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大学高地社区的第170街站和伊甸园山地区的伯恩赛德站,被拉美和非洲移民(专题)社区环绕,这些社区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2.2万美元(约合15万人民币),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这是纽约州家庭收入中位数的三分之一。

对纽约地铁这个一向对所有人都很平等的庞大系统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因为长期以来,纽约小时工可以和金融高管可以在地铁上并肩而坐。如今,地铁更接近于成为这座城市不平等的象征,它扩大了那些有能力在家中安全避难的人和那些必须继续勇敢乘坐公共交通以维持其微薄生计的人之间的差距。许多居民别无选择,只能和陌生人挤在地铁上,不得不让自己暴露在病毒之下。

更糟糕的是,为应对急剧下降的客流量而减少的服务,有时会导致更拥挤的环境,使公共卫生专家建议的保持社交距离变得不可能。

客流量下降幅度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这种病毒非常危险。我不想生病,我不想让我的家人生病,但我仍然需要上班,在曼哈顿下城工作的家庭健康助理约兰达安西安说。当她在第170街站等火车时,安西安把一个医用口罩戴在脸上,双手戴上乳胶手套。

在地铁里接触到冠状病毒的可能性,只是她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焦虑的一部分。她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非常想在外面见到他们的朋友,但她只允许他们每天一次和姨妈一起离开家出去散步。安西安的丈夫曾在一所私立学校当看门人,后来因为学校停课而被解雇,她的家庭收入因此减少了一半。她说,他们有足够的积蓄支付这个月的房租,但仅此而已。下个月我们怎么付款?我想都不敢想,我会发疯的。她说。据运营地铁和公交车的大都会运输署称,最近的一个工作日,地铁的客流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90%,安西安是这条线路上为数不多的乘客之一。但《纽约时报》对数据的分析显示,地铁服务的四个区中,每个区的客流量下降幅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过去两周,曼哈顿的客流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约75%,这里的家庭年收入中值为8万美元(约合56万人民币),是纽约市五个行政区中最高的。而布朗克斯区的客流量只下降了约55%。布朗克斯区的贫困率在所有行政区中最高,年收入中值最低,为3.8万美元(约25万人民币)。

伯恩赛德大道和第170街的车站,为一些最容易受到经济和公共健康威胁影响的人提供服务。在车站周边地区,大约一半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中,40%的人口出生在美国以外,四分之一的人没有高中文凭。在第170街站,每天清晨仍有成千上万的乘客如波浪般涌来。男乘客大多是第一批到达的,他们在黎明前就匆匆进站,穿着溅满油漆的牛仔裤,戴着破旧的安全帽,搭火车前往城市各处的建筑工地。两小时后,许多妇女慢慢走上站台,大多数是护士和家庭健康助理,在当前的危机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其他人则是富人的家庭厨师和保姆,希望在当地经济崩溃时尽可能长时间地保住自己的工作。

坐地铁是我一天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40岁的苏蕾利亚诺坐在第170街站的木凳上,开始了她去皇后区的通勤之旅。作为一名个人护理助理(相当于中国的家政保姆),她在上班前一天收到了老板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里面用粗体字、红色字体指示她和同事,他们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上班。一方面,利亚诺庆幸自己还有收入,她的丈夫在危机前曾在一家餐馆帮忙送外卖,还在厨房里做过零工,现在已经被解雇了。但利亚诺也对自己每天在封闭的地铁车厢里与陌生人挤在一起的两个半小时感到焦虑。当她走进地铁车厢时,她扫视每一根柱子、每一个座位、每一个人,仿佛在寻找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手该放在哪里,抑制住了想要修复掉下的一缕头发,或擦去眼睑上游离的睫毛的冲动。她知道,接触受感染的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眼睛,很可能是危险的。我真的很担心,利亚诺说。自从惊慌失措的顾客把口罩从商店的货架上一扫而空后,她就一直找不到口罩,这里还有很多人,我不认识他们,我不知道如果他们生病了,他们会采取什么预防措施。坐地铁是我一天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她补充道。

大都会运输署一直试图保护仍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它已经部署了清洁人员,每三天用医院和养老院使用的消毒剂,给所有的火车车厢和公共汽车消毒。但是上周,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人生病,客流量直线下降,导致票价收入锐减,该机构决定削减25%的地铁服务。官员们说,截至周一(3月30 日),共有七名大都会运输署人员死于这种冠状病毒,另有至少152名工作人员检测呈阳性,1181人被隔离。大都会运输署的主席福耶检测结果呈阳性。

在第170街站外,街上几乎空无一人。大多数商店已经关闭,他们的金属安全门也关闭了。只有两家药店开门营业,生意很好,顾客们排着队从前门出去。每天早晨,乘客们仍源源不断地涌向它的户外月台,月台随着每一列火车的到来而隆隆作响。

辛迪加西亚是曼哈顿一家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的社工,在等车时,她把双手深深地插在口袋里。她的消毒工作非常细致,客户接触的每一支笔,她抓的每一个门把手和坐的每一把椅子,她都会用来苏水(甲酚皂溶液,一种消毒剂)擦干净。当她会见客户时,他们坐在房间的两端。但在列车上,加西亚对这种距离的控制没有任何幻想。她可以蒙住双手,她可以戴上口罩,但不可能保持两米的距离。看看这些地铁车厢,还是很拥挤,她说。4号线是服务减少的线路之一,卫生官员警告说,这一政策可能会导致列车拥挤,增加必要工作人员的健康风险,包括需要乘坐的医护人员。

如果我死了,那就死了吧——尽管如此,对站台上的一些乘客来说,感染冠状病毒的可能性仍是他们最不担心的。43岁的达乌达巴是来自塞内加尔的移民,他在伯恩赛德大道站等车时,双手夹在膝盖之间。他住在附近的一个避难所,他说,那里有50多名男子共用三间浴室。给门把手消毒,甚至使用洗手液的想法都是可笑的。他说,光是在水槽边腾出时间洗手就已经够难的了。我已经被困在避难所一个拥挤的箱子里了,我不能为我的健康做任何事情,他看着站在附近的其他人说,我唯一担心的是经济问题。

12月底,巴先生被一家观光巴士旅游公司解雇了。他的老板说,他们将在3月底之前重新聘用他,但随着疫情的蔓延,他的就业前景一如既往地飘忽。最近的一个早上,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提供了一份薪水不多的活,有人要搬出他们的公寓,需要帮个手。巴先生坐着等火车把他带去布鲁克林,小雨敲打着金属雨篷。如果我死了,那就死了吧,他说。

谢选骏指出:“如果我死了,那就死了吧!”——这样的哀嚎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如果我死了,那就死了吧!”——它说明“死了比活着更好!“如果我死了,那就死了吧!”——它的背景就是纽约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地铁病死骨”!而所谓“政府的救援”在哪里呢?在朱门!不在地铁!

《老人疑因疫情封锁政策绝望自尽 临死前杀死妻子》(综合新闻 2020-04-05)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4日报道称,一名71岁的退休老人因对政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采取的封锁政策感到绝望,最终选择自杀并在临死前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文章称,3 月 25 日,居住在英国剑桥艾伦 · 史密斯被发现死在家中的床上,在他旁边的是他妻子埃尔西的尸体。报道称,由于封锁政策,这对夫妇担心买不到食物,史密斯先生还忧虑买不到药物控制他的疾病。

史密斯夫妇的一位邻居乔安妮·托马斯称:“最近没怎么见到他们,听到他们死在房子里的消息有点让人担心,但警方一直告诉我们,没有其他人牵涉其中。”史密斯夫妇的另一个邻居,76岁的丹尼斯·金斯利表示:“他们是一对人很好的夫妇,在这里住了很久了。上周一他们去商店的时候我看到他们了,我跟他们打了声招呼,但是我没看到他们回来。我听说他们担心在商店里买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东西都卖光了。他们从来没有被送过食物,所以他们不得不出去买他们需要的东西,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我知道他病了,新冠病毒产生的影响很容易就能把他逼到崩溃的边缘。”

剑桥郡警方在上周宣布,他们将这对夫妇的死亡视为 “一个孤立的事件,不会寻找或调查相关的任何人。”在进行尸检后,警方表示史密斯夫人的死因是源自头部和颈部的刺伤,但仍需等待进一步的神经病理学测试,而史密斯先生的死亡原因目前仍未确定。报道称,除了史密斯夫妇外,英国在封锁期间还发生了几起相似的事件。

谢选骏指出:警察说这是 “一个孤立的事件”,显然不是人话。而警犬们如此推卸责任,凸显了政府的严重失职。这不仅是由于黑心首相约翰逊一手导致的,因为他已经恶有恶报地“优先入院治疗”了——这是由于政府的救援,在朱门!不在地铁!



【087、主权国家的办事人员都是趁疫打劫的盗匪】


《欧盟首席科学家炮轰欧盟之后 递交了辞呈》(2020-04-08 金融时报)报道:

在未能说服欧盟建立一个大规模科学项目来对抗新冠肺炎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费拉里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递交辞呈。欧盟(EU)最高科学家、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主席在未能说服布鲁塞尔方面建立一个大规模科学项目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之后辞职。

周二下午,毛罗·费拉里(Mauro Ferrari)教授向欧盟委员会(EU Commission)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递交辞呈。费拉里于今年1月1日成为这家欧洲最重要科研机构的领导人,原定任期四年。他在发给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份声明中写道:“欧洲对COVID-19的应对令我极其失望。我加入欧洲研究委员会时是欧盟的狂热支持者,(但)COVID-19危机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尽管我依然会热情支持国际合作的理想。”

欧洲研究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旨在资助欧洲最优秀的科学家,如今它已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资助机构之一,每年的预算约为20亿欧元。费拉里教授有意大利和美国双重国籍,是纳米医学的先驱。他表示他与欧盟委员会的分歧始于3月初,“当时已经很明显,这场大流行病可能会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灾难”。

费拉里说他当时提议建立一个欧洲研究委员会特别计划来对抗新冠肺炎。他说:“我认为在这种时候,应该给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们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以对抗这场大流行病,用新药、新疫苗、新诊断工具、基于科学的新的行为动态方法来取代政治领导人往往即兴发挥的直觉。”费拉里说,但其管理机构欧洲研究委员会科学理事会(ERC Scientific Council)一致反对这一想法,理由是其职权范围只允许它资助科学家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而不是由欧盟领导人设定目标的、规模更大的“自上而下”的项目。

费拉里教授说:“我当时主张,这不是科学管理过度担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研究之间细微差别的时候。”他以美国知名癌症研究者的身份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说,当冯德莱恩就如何应对这场大流行征询他的看法时,他得到了第二次机会。他随之制定了一项计划,“她对该计划作出了大量指示”。他说:“我直接与她共事这件事在内部制造了一场政治风暴。当时该提议被递交欧盟委员会各级管理层,我认为计划在此处受到压力后告吹。”

欧盟委员会证实费拉里教授已辞职,但没有回应进一步置评的请求。费拉里教授对欧盟“成员国之间完全没有协调的医疗政策、屡次反对采取统一财政支援措施、普遍单方面关闭边境”感到悲痛。这场大流行病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紧张局势,并招致批评:一些欧盟国家没有与那些受新冠病毒打击最严重的国家合作或表现出团结一心。

欧盟危机管理专员亚内兹·莱纳尔契奇(Janez Lenarcic)周二表示,当意大利死亡人数飙升时,欧盟成员国在开始时没有提供意大利所需的帮助。“意大利请求欧盟其他成员国提供援助,但没有得到足够回应。”周二他在布鲁塞尔向记者表示,“但现在情况变了。”同时他宣布了一项计划,将调集罗马尼亚和挪威的医生和护士派往意大利。

在欧盟委员会的同意下,费拉里教授担任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后仍兼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药学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Pharmacy)礼任教授(affiliate professor)。他现在计划在美国建立一个国际研究项目来对抗新冠肺炎。

谢选骏指出:主权国家的办事人员都是趁疫打劫的盗匪,不论他们直属主权国家还是直属主权国家的联盟。

《疫情延烧 全球爆发防疫用品抢购大战》(2020-04-08 金融时报)报道:

欧盟危机管理专员莱纳尔契奇称,“很难安排一次有序的采购”。近日多国宣称它们订购的口罩、呼吸机中途被转运美国。一位欧盟高级官员警告称,围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医疗装备,一轮“全球争抢”已经爆发。连日来,一些国家愤怒地声称,货物突然被转运往美国。

欧盟危机管理专员亚内兹·莱纳尔契奇(Janez Lenarcic)表示,现在“很难安排一次有序的采购”来确保最需要的人获得口罩和呼吸机等应对疫情大流行的关键设备。他发出上述警告的背景是,欧洲和美洲的买家纷纷指控称,从中国向他们发运的抗疫物资在最后一刻被运往美国。尽管华盛顿方面否认与这种事有关联,但从对其他国家官员和中国制造商的采访中可以看出,为争夺稀缺资源的激烈竞购战已使市场陷入混乱。“现在出现了全球争抢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类型医疗设备的现象,”莱纳尔奇周二在布鲁塞尔对记者们表示,“这种病毒蔓延的速度和范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导致了供应短缺和需求急剧增加。”

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上周的做法让局势更加紧张,他援引一项朝鲜战争时期制定的法律,命令美国领先医疗设备制造商3M优先向美国政府销售产品。本周,白宫与该公司达成协议,3M将从海外向美国发运1.665亿只N95口罩,这样它可以继续向加拿大和拉美销售在美国制造的N95口罩。

中国口罩生产商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如今生产成本飙升,买家之间竞争激烈。安徽天乐进出口有限公司(Anhui Tianle International)负责人许雪琼表示,价格“涨了十几到三十倍,涨多少就看你的采购量”。该公司是一家塑料袋和包装材料生产商,于今年2月转产口罩。“但我们没有压榨买家,因为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大幅上涨了,”她表示,“我们要求发货前付全款,谁的钱先到就先向谁发货。”

由于争抢医疗用品,国际上不断出现关于货物丢失或发错地方的控诉和反驳。上周,柏林市当局指控美国将该市为警察部门订购的一批口罩从曼谷转运至美国。柏林市内政部发言人马丁·帕尔根(Martin Pallgen)表示,警方向一家专门从事医疗用品贸易的德国公司订购了这批口罩。但他表示,“由于美国的一项命令”,这一订单被取消,“装载这批货物的货机没有飞往德国,而是改道飞往美国”。他表示,柏林市政府正与警方和这家贸易公司合作,以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从什么时候订购口罩,到“泰国机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华盛顿方面否认官方参与了这起事件。德国最初的报道称,这些口罩来自3M。但该公司反驳了这种说法,称其“没有柏林警方从中国订购口罩的任何订单记录”。

在法国,两个疫情最严重地区的官员表示,他们看到他们地区订购的物资被送往美国。身为一名医生的法国大东部大区(Grand Est region)主席让·罗特纳(Jean Rottner)表示,美国人“在(机场)停机坪拿出现金,花三四倍的价钱拿走了我们订购的物资”。法兰西岛大区(le-de-France)(也称为巴黎大区——译者注)主席瓦莱丽·佩克雷斯(Valerie Pecresse)表示,有一批货物被“美国人”抢走了——尽管美国否认购买了本来计划从中国发往法国的口罩。佩克雷斯手下的一位官员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买家之间的竞争非常、非常激烈”,法国多个地区遭遇毁约,被别的买家以更高的价格抢走了物资,因为相关财政规定不允许他们在发货前提前支付货款。“卖家承诺出售,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这名官员在谈到这批引发争论的货物时表示。

另一个事件发生在美洲。巴西东北部几个贫困州从一家未具名的中国供应商购买了600台呼吸机,但是上周后半周在迈阿密经停期间这批货突然没了下文。巴伊亚州(Bahia)卫生部长法比奥·维拉斯-博阿斯(Fabio Vilas-Boas)对当地电视台表示,发生了设备被美国“劫持”的事件,而马拉尼昂州(Maranho)州长、共产党人弗拉维奥·迪诺(Flávio Dino)则声称,这些呼吸机“没有运抵巴西,是因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扣押”。

美国政府表示“没有购买或阻挠任何从中国发往巴西的医疗物资或设备”。巴伊亚州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不是美国当局“拦截”,是“中国供应商单方面取消订单”。“说穿了,就是有人付了更多的钱,”这名官员表示。

谢选骏指出:主权国家的办事人员都是趁疫打劫的盗匪,不论他们的商标归属于哪个国籍。

《母亲感染去世 纽约审计长炮轰川普:他双手沾血》(2020-04-08 野兽日报)报道:

“川普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双手沾满了我母亲的鲜血。”当地时间4月6日,美国纽约市审计长斯科特·斯特林格接受采访时如此“控诉”美国总统川普。斯特林格的母亲最近因新冠肺炎去世,他将这归咎于川普在疫情问题上行动迟缓。

据美国《野兽日报》报道,上周五(3日),斯特林格发文悼念母亲:“我亲爱的母亲今早死于新冠病毒的并发症。这对我、我的妻子和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令人心碎的时刻。”

当地时间6日下午,斯特林格接受CNN采访,介绍了一些母亲的情况。斯特林格称母亲是“纽约原住民”。在成为纽约市议员之前,她曾是一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斯特林格表示,虽然母亲的离世对他的家人来说“极其悲痛”,但这个故事正在全美各地上演。“在纽约市,很多家庭都在上演这一幕……唐纳德·川普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双手沾满了我母亲的鲜血。”斯特林格说。

接下来,斯特林格抨击了川普派来支援纽约的海军医院船“安慰号”。报道称,抵达纽约市港口后,“安慰号”上仅接收少数几名患者。“没有人能住进那家医院。”斯特林格称,“这是一件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与此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很难为其举行哀悼仪式。”

“你对此很生气吗?”CNN主播向斯特林格提问称。“我想我们都是,”斯特林格回答。“政府应该保护我们的民众,而我们应该像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保护我们那样得去保护他们,但我们做不到这一点。”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7日13时23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368376例,死亡病例增至10989例。报道称,纽约州是美国的疫情中心,截至发稿前,该州死亡人数已经接近5000例,纽约市死亡人数也已超过3000例。 

谢选骏指出:主权国家的办事人员都是趁疫打劫的盗匪,不论他们的头衔是什么东西。



【088、主权国家的专业就是甩锅】


《纽约真正的方舱医院是在纽约客的家中》(中时电子报  2020-04-07)报道:

美国纽约州新冠病毒疫情持续恶化,州长安德鲁古莫(Andrew Cuomo)因为不断跃上媒体版面,成了扬名海外的当红人物。他的弟弟克里斯古莫(Chris Cuomo)在CNN当主播,3月31日确定感染新冠病毒,一开始克里斯还在家中播新闻,现在则是从自宅地下室向外界报告他的病情。而他的家,就是他的「方舱医院」。

当纽约市决定请联邦政府出动国民兵将贾维兹商展中心(Jacob Javits Center)改成临时医院时,台湾出现了各种评论,佔多数的就是:「你看,美国在学大陆盖方舱!」但事实不尽如此。

大陆方舱是专收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统一集中管理;但在纽约,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只要上纽约市官网看看新冠处理守则就知道。

大致的重点如下:

如果生病了,请待在家裡——如果您病了,请全部时间都待在家裡。如果您在3-4天内感觉不见好转,请谘询您的医疗照护提供者。打电话、送简讯、使用远程医疗或透过您的患者平台与医生联繫。如果您的病情不十分严重,请不要去急诊室或其他医疗场所求医。待在家裡,把医疗照护资源留给其他重病患者。

自我监测与接受测试——在家时,所有纽约市民都应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自我监测意味着要检查自己是否发烧,以及对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和咽喉痛等COVID-19症状保持警觉。如果您认为自己感染了COVID-19而病情较轻,则无需就医,而且您也不会得到测试。接受了测试也不会改变医生给您提供的医嘱。他们会告诉您待在家裡,以免传染他人。除非您已经住院,而且确诊与否会影响您的治疗,否则您不会得到测试。限制接受测试人数将保护医护人员,并节省短缺的必要医疗用品,例如口罩和手套。

何时谘询医疗照护提供者——如果您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或其他感冒或流感类似症状,并且3-4天后仍不觉好转,则应该联繫您的医疗照护提供者。透过电话或在线方式与您的医护人员取得联繫,而不是直接上门求诊。

最后一句让人有些雾裡看花,比较直接的讲法就是:除非检验结果会影响到你被治疗的方式,否则你不会得到筛检。说穿了,就是除非你确定自己已经严重到要住院,否则不要到医院浪费资源。

贾维兹商展中心的临时医院一开始根本不接受新冠肺炎患者,而是收治非新冠肺炎病人;停在哈德逊河畔九十号码头的军舰舒适号(USNS Comfort)也是同样的概念。它们原本设立目的是吸纳被新冠肺炎排挤的一般患者,后来发现这类的病人不多,所以州长古莫才向川普总统申请把贾维兹改成新冠医院。但是收不收轻症者?除非检疫规定更改,目前仍以重症者为优先。

至于在纽约中央公园搭建的十四个医疗帐篷,的确是为了新冠感染者而专门盖的野战医院。但是加起来只有六十八张病床,其中只有十张配备了呼吸器,是具有急救功能的紧急中心,为的也是舒缓在附近西奈山医院已近崩溃的医疗压力。所以纽约到底有没有方舱医院?有!但在广大市民的家中。

主要是因为先前佈署的宝贵空窗期早已过去了,美国现在光是应付重症者都来不及,只好把众多轻症者视为「可能会」自行痊癒,要轻症者自行管理、自我治疗,直到撑不下再说。

大陆的方舱医院则相反,是主动把那些出现症状,像是咳嗽、发烧的居民集中起来,安置在同一场所集中照料,避免社区传播。

大陆的强制集中,一方面是不相信市民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但是同时也是公共资源充沛。纽约的放任自主,固然是要求市民自我管理,但是同时也是公共资源已近枯竭。

问题是,大陆做法现在回头看是成功了。但是纽约呢?新冠病毒正在挑战这个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

谢选骏指出:台湾人写的上文认为,纽约的问题是由于个人主义,这其实完全不对。新冠病毒所挑战的,是纽约的公共资源已近枯竭。那么,纽约的公共资源为何已近枯竭呢?因为政府的失职、官员的贪污、职员的低效。美国的商业机构是很有效率的,但是政府机构既没效率也没信誉。而且联邦、州府、市府三重机构更是叠床架屋,除了浪费纳税人的血汗,就是给自己多发红包了。“血汗和红包”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情。主权国家的专业就是甩锅,政府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社会,“小政府”就是为卸责发明的理论——否则,小政府所报销的资金为何惊人地大?并且让美国欠下了几十万亿美国的“国债”!这里面有多少是回扣?没有人知道。但结果却很清楚——美国政府透支花掉了每个人的十万美元!

《美国调查:史上最高政府经济援助为何难落实?》(综合新闻 2020-04-07)报道:

为了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的重创,美国政府近日推出有史以来最大的2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然而据纽约时报、美联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美国多家媒体报道,虽然救助申请已经正式展开,但在哪些企业应该拿、何时能拿、甚至是否敢拿等关键问题上,无论美国的大小企业,都正面临着困难的抉择。

贷款何时发放?银行:“完全不清楚”——美国政府计划拿出2万亿救助中的3500亿美元贷给美国小型企业。据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的调查显示,当计划推出的第二天,各银行收到的贷款申请就已经满天飞。而此时负责给各银行拨款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却因“技术故障”而无法及时处理申请。

△美国媒体报道:万千申请零受理:特朗普小企业贷款计划开局即失利△美国媒体报道:万千申请零受理:特朗普小企业贷款计划开局即失利。该文章指出,管理局通常一年处理的贷款数量在6万左右,然而“成千上万”的申请在计划实行的第一天就已经涌入,截至上周六,管理局处理了2.8万通过银行发来的小企业贷款申请。但超负荷的运转导致技术故障,很多银行表示无法正常在网上递交申请。

定义过于“宽泛”,真正小企业恐“被挤出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文章指出,美国小型企业雇佣了私有市场一半的劳动力,若没有资金注入,一半小企业恐不能撑过两个星期。然而,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企业能真正从3500亿救济中分到一杯羹,目前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美联社报道报道显示,救济计划过于“广义”的小企业定义实际上为很多中大型企业提供了申请便利,而真正困难的微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在这场申请中竞争,很可能会被“挤出局”。因为根据规定,只要是在每个营业分支拥有不超过500名员工,针对小企业发放的3500亿贷款也可以拨给美国各大连锁餐厅、酒店、健身房、甚至是国际快餐和酒店巨头,并且“不考虑企业营业额、是否所属大型母公司企业”。

△美国媒体报道:所谓“小型企业”刺激款项将会给到大型连锁企业△美国媒体报道:所谓“小型企业”刺激款项将会给到大型连锁企业——美国Applepie Capital首席开发官罗恩·费尔德曼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是个很难承认的事实,但这笔救济一共只有3500亿美元,每个大饭店和连锁酒店都将盯着这笔钱,这不会够用的。”报道还指出,在小型企业最底端的自雇人士、独立承包人目前还不被允许开始申请。他们必须要等到4月10日以后才可行动,然而那时候,银行将早已“不堪重负”。

大企业恐将“大刀阔斧”裁员——除了拨给小企业的贷款救助,美国政府还承诺将拨给涉及国家安全的大型公司总共170亿美元的贷款。然而《纽约时报》指出,至于大公司是否敢拿,目前“不好说”。报道指出,很多大型公司对贷款条款颇有微词,甚至感到“气愤”。报道援引波音首席执行官戴维·卡尔洪的话表示,该航空公司如果认为政府条款过于强硬,也有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在条款中,最令大型企业表示担忧的一条显示,财政部可以要求“受助公司用股票来换取政府支持”。

△美国媒体报道:拿政府救助?企业表示“不好说”△美国媒体报道:拿政府救助?企业表示“不好说”——此前,代表美国几家主要航空公司的工会已经敦促财政部,“不要行使权力,获取航空公司的股权”。该声明指出,如果政府执意如此,那么公司高管很有可能拒绝接受贷款,而“由此导致更多裁员”。

《纽约时报》援引穆迪上周的报告指出,如果没有贷款援助,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和美联航这三大公司只能维持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就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员计划。

谢选骏指出: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相同的地方,就是卸责、推诿、自肥;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不同的地方,就是迫于选举的压力,不得不推出一些根本就不会执行的“救援方案”。因为“主权国家的专业就是甩锅”,至于区别,就在于主权国家的甩锅方式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共同的罪性根据不同的国情设计了不同的甩锅方式。



【089、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一定失败】


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不是所谓的网络主权,相反,摆脱了主权国家控制的互联网,才体现了网络的主权。

《为什么被人遗忘的苏联互联网从开始就注定失败》(BBC 2016年11月18日)报道:

对12岁的奥列格·吉马奥特迪诺夫(Oleg Guimaoutdinov)来说,在苏俄学计算机编程就意味着埋头书本。枯燥的理论很快让他的许多同学放弃了编程。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不想放弃——他被计算机迷住了,“渴求”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他说。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四处求人。

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终端都在大学和公司里,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而大多数经理并不喜欢有小孩进出。但是吉马奥特迪诺夫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几个好心的经理,他们获准在这些公司的计算机上练习编程。当时,很多计算机都是美国计算机的仿制品。

当时他们或许尚未意识到,这些他们成天盯着的显示器和笨重的键盘代表了某种特别事物的开端——有可能加速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的本土互联网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急于试验自己写代码技巧的苏联小孩会去公司办公室和大学里寻找计算机。

数十年来,一些研究者一直在催促政府官员批准他们建立计算机网络,把苏联的数千台机器连接到一起。这一网络本有可能匹敌美国和西欧当时正处萌芽状态的网络。后者发展为今日的互联网。

“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互联网1.0.版,”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的研究员、《如何阻碍一国建立网络:让人唏嘘的苏联互联网的历史》(How Not to Network a Nation: The Uneasy History of the Soviet Internet)一书的作者本·彼得斯(Ben Peters)说,“一个管理计划经济体内所有信息的流动的实时的、分布式、有等级的计算机网络。”但是苏联的这个名为OGAS的计划一直未能完成。下面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苏联互联网最初是维克多·格卢什科夫(Viktor Glushkov)的创想,他也是控制论的鼻祖之一。但是他的部分灵感来自比他更早的网络爱好者阿纳托利·基托夫(Anatoly Kitov)的工作。早在1959年,基托夫就设想用网络把苏联联系起来。网上可以找到一部名为《互联网上校》的关于基托夫的俄罗斯纪录片,开头比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的电影还精彩。

但是,自从基托夫写信给当时的苏联领袖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rushchev),陈述自己的提议,人们就发现要想启动这一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问题只是挑战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当时就有计算机网络——不过都是军用网络,”彼得斯说。但是可能影响经济的民用计算机网络就是另一回事了。

格卢什科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OGAS计划的工作。理论上,每个在苏联工作的人都有理由连接网络,所以首先要收集苏联工作人群的数据和生产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所有数据。到1970年,格卢什科夫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并提交至苏联高层领导。

当共产党领导人开始讨论这一话题时,财政部部长站起来发言,表示完全反对这一想法。他称,机器已经可以控制鸡舍的照明。没有必要为机器建立一个全国网络。有谣言称,财政部长实际上是担心OGAS可能会影响到财政部与中央统计局(CSA)之间的权力平衡。

格卢什科夫的提案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但是最终仍被否决。但是他的想法并未就此终止——实际上,在接下来的12年他继续为此奋斗。

(苏联的互联网计划遭到政府官员的反对,原因是他们担心这会影响到政府各部之间的权力平衡。) 

一些城市建立了小规模的局域网。数年后,当吉马奥特迪诺夫在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的一所大学时,他发现一台直接与3000公里外的莫斯科联网的计算机。“网线是实心金属的,很重,”他说。彼得斯说,但这只是网络的雏形,而不是真正的网络。

根据乌克兰维克多·格卢什科夫控制论学院的柏瑞思·马利诺夫斯基(Boris Malinovsky)的说法,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制运行网络所需的计算机。他著有多部关于苏联计算机产业的书籍,其中一部是用英语写的。然而,制造并不总是能够保证效率,无法按期完成。

这也导致人们开始担心完全实施OGAS所需要的巨额成本。一些人估计需要付出200亿卢布,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元。还可能需要30万人为此进行工作。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苏联的互联网最终没能建成。

阿纳托利·基托夫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基托夫(Vladimir Kitov)非常了解苏联时代网络技术工作的一些情况。弗拉基米尔现在在莫斯科的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Plekhanov Russi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工作。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为军方编写程序,用于辅助管理庞大的坦克制造厂。他认为OGAS正如它早期的支持者所希望的那样,本可以对苏联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

吉马奥特迪诺夫记得一些讲座称颂网络将带来的益处。“听起来让人兴奋,就好像日常运算在减少人力的情况下,还能变得更为精确,大幅提高效率,”他说。数据的优化和简便的分享方式有可能帮助苏联政府官员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

但是苏联的体制非常僵化,弗拉基米尔说。“虽然有计划,但是你不能超越计划做任何事,” 吉马奥特迪诺夫说,“他们生产棕色鞋子和黑色鞋子,没人喜欢这些颜色,但是所有的商店到处都是这种鞋。”

与此同时,各部门和各地方常常陷入争论——弗拉基米尔说,各方都担心失去自己的优势。

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迫切需要变化。最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解决了苏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OGAS没被列入计划。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格卢什科夫过早去世。他是苏联互联网的总设计师,在争取建立互联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格卢什科夫于1982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就好像航海时失去了舵手。”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公共媒体和学校里开始讨论OGAS计划。吉马奥特迪诺夫正是在此时详细了解了这一计划。在一段时间里,其他人接过了格卢什科夫未完成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国际象棋大师、计算机科学家米哈伊尔·博特温尼克(Mikhail Botvinnik)。他对早期国际象棋程序进行了实验,并试图开发出模拟国际象棋大师的大脑的软件。他的算法被用来辅助规划苏联发电站的维修日程。

根据彼得斯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时,八十多岁的博特温尼克试图引起叶利钦对通过计算机网络拯救经济的兴趣。但是就同格卢什科夫、阿纳托利·基托夫和很多前辈一样,博特温尼克也未能取得进展。就在数年后,从美国开发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出来的互联网成为全球热点。

苏联互联网的故事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苏联的本身的历史。它也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幻想——我们现在早已超越了那些技术,但在当时这样的技术只存在于想象中。

彼得斯提到在格卢什科夫手下工作的充满激情的控制论科学家。他们拿“网络乌托邦”开玩笑,为自己制作假护照。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现在都使用的社交网络的初级版本。

“世界第一个民用计算机网络诞生于通力合作的资本主义者中,而不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者中。”彼得斯在他的书中写道,“当社会主义者的做法像资本主义一样时,资本主义者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做事。”

苏联本土的互联网从未成为民用领域的游乐场。它也没能有机会在苏联最黑暗的日子里帮助经济复苏。它是一个从未实现的宏大计划。

现在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发现OGAS计划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阿纳托利·基托夫、格卢什科夫、博特温尼克这些人知道未来将围绕互联网展开。

苏联可能在互联网的竞赛中输了,但是他们绝对还是这场游戏的玩家。

谢选骏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鬼扯淡,真正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基于法律规范的自由和基于自由选举的法律”!苏联的互联网是所以失败,就是“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的失败”——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不仅过去失败了,现在也失败了,将来也会失败。主权国家控制互联网,不是所谓的网络主权,相反,摆脱了主权国家控制的互联网,才是网络的主权。



【090、主权国家是原罪的突出代表】


《研究:大流行疫情席卷全球 人类咎由自取》(2020年4月9日 法广)报道:

一项大型研究今天显示,人类活动破坏自然栖地迫使会传播疾病的野生动物与人类更加接近,类似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疫情将会愈来愈常见。

非法盗猎、机械化耕种以及益趋市化生活方式,近几10年来全都导致生物多样性大量消失,毁灭大量野生动物,驯化牲畜也愈来愈多。约70%的人类病原体属人畜共通,意味在某些时点,这些病原体会像2019冠状病毒疾病般,从动物跳到人类身上。

美国的研究人员检视了已知会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逾140种病毒,并和国际自然保育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交叉比对。他们发现,驯化动物、灵长类、蝙蝠与老鼠携带高达75%的人畜共通病毒。但他们也做出结论指出,当物种面临过度消费与栖地流失威胁时,病毒从动物溢出传给人类的风险最高。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加州大学兽医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 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的强生(Christine Johnson)说,剥削野生动物、特别是破坏自然栖地,是疾病外溢的深层原因,置人类于新兴传染病风险中。

去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专家小组警告,高达100万物种由于人类活动而面临灭绝。那项里程碑式评估显示,地球上75%的陆地与40%的海洋已遭到人类严重破坏。特别是森林砍伐,让野生哺乳动物面临日增压力,它们在栖地日益减少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当人类活动进一步侵犯它们的领域,野生动物将被迫增加与人类接触,升高再次爆发另一场宛如COVID-19疫情的风险。强生说:「我们透过砍伐森林、土地转种农作物或饲养牲畜或建立社区,改变了地貌景观。这也增加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频率与强度,为病毒跳到人类身上创造了绝佳条件。」强生表示,一旦当前这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落幕,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专注于防备大流行病以及防范人畜共通疾病风险,尤其是在拟定环境、土地管理与动物资源政策上。

谢选骏指出:对于自然环境的穷凶极恶地“开发”,是从欧洲的主权国家开始的——他们为了互相争霸而超出需要地掠夺自然资源,结果毁灭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由此可见,主权国家是万恶之源,也是原罪的突出代表。

《环境恶劣拥挤不堪 海地监狱犹如疫情定时炸弹》(2020年4月9日 综合新闻)报道:

加勒比海国家海地已通报25起2019冠状病毒疾病确诊病例,1人不治。境内拥挤不堪,环境恶劣的监狱,令社运人士与官员担心,从抗疫角度来看,监狱系统犹如疫情的定时炸弹。海地监狱污秽不堪,有些牢房原本设计容纳20人,却会塞进多达80人,有的甚至没有窗户,受刑人连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都不可得。

这个美洲最贫穷国家的监狱系统一团混乱,从2016年新建的女子监狱,到随着时间演变成为长期拘留处而非短期关押地的省级监狱都有,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过度拥挤。海地有1万1300人身陷囹圄,其中大部分都还在等待审判,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年,在人权人士眼中,他们所处的环境跟折磨没有两样。

全国人权捍卫网络(National Human Rights Defense Network, RNDDH)的奥古斯特(Marie Rosy Auguste Ducena)表示:「如果你用每名受刑人4.5平方公尺的规定来看,海地监狱牢房每个房间容纳10到20 人。」奥古斯特表示:「但这些牢房却关押多达80人,你就能想像人们必须忍受的过度拥挤程度。」「牢房照明也非常差,通风不良,所以囚犯们都变得非常虚弱。」现在,随着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席卷全球,甚至连富裕如美国都苦于难让囚犯安全,海地现在得和时间赛跑,在疫情大举来袭、在这个加勒比海国家蔓延之前,先减少监狱人口。

谢选骏指出:这个监狱,其实正是地球的缩影——人类破坏环境、群聚狂欢的恶行,促成并且加剧了瘟疫的流行。

《美国拖累了抗疫,也黯淡了世界前景》(2020-04-09 环球日报)报道:

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然而在当下全球抗疫最吃紧的时候,华盛顿却不断就“责任”问题挑起纷争,开辟全球对抗新冠病毒之外的“第二政治战场”。如果非要现在就评价一下各国的抗疫表现,美国毫无疑问是最差的之一。

首先,美国的国力最强,公共卫生条件是全球最好的,但它眼看着疫情在国内暴发,而且成为全球新的疫情震中。美国迄今为止已经有了43万多确诊病例,每天新增3万左右,而且每天的新增死亡人数快速攀升到2000左右,都是世界最多的。

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的各种优势全都被疫情吞没了,成为病毒对人类的血腥屠戮场,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危险的感染源之一,向澳大利亚等它的盟友输出大量病例。美国抗疫的严重挫折肯定会拖累世界制服新冠病毒的进程。

美国本来应该在当前全人类的危难关头发挥其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对外开展大规模抗疫援助。但疫情搞得它自顾不暇,它无力向盟国和疫情最严重的其他国家提供最急需的医疗物资,反而与那些国家争抢物资,这一切令国际社会非常失望。二战中的美国除了直接参战,还向抵抗法西斯的国家和力量提供大量援助,这一次美国援助的严重缺位对全球抗疫同样是打击。

美国陷入困境而自保,但它把破坏作用留在了世界上。在全人类最需要团结的时候,美国政府挑头开启了甩锅推卸责任的意识形态大战,把国际社会推向了分裂。华盛顿的政治自私十分充分地释放出来,在全球抗疫中拉出一条很刺眼的冲突线。

美方先是攻击中国,接着又把世卫组织当成了靶子,这一切严重冲击了人们对世界团结抗疫的期待和信心,也让人们对疫情可能造成更加广泛的破坏充满了担心。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失去秩序并将加剧动荡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这样的悲观。

凶恶的病毒、美国的政治极化以及愈发深刻的国际分歧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中,一个混乱、不负责任且冲动愤怒的美国极大强化了世界面对的风险。

糟糕的是,美国并没有因为它目前的严重陷落而形成国家意义上的反思,对政府行动不力的批评被朝着政党斗争的方向解读了,其抗疫力量大为弱化。舆论中的仇华因素在执政团队和一些政客的推动下不断发酵,严重侵蚀了美国的自我纠错能力。

再可怕的病毒,它对人类社会的伤害也是物理层面的,但是叠加美国在政治层面的破坏性却可能将这场危机全面放大,危及全球治理的发展进程。抗疫胜利已经很不容易,即使控制住疫情,人类也可能面对疫后的全面动荡,这样的双重不确定性超出了很多人基于过去几十年经验的想象力。

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够控制住民粹主义政治脱缰野马般的发作吗?我们不知道。对中国人来说,在保持稳健和克制的同时,强化底线思维,加速对国家关键能力的全面恢复和进一步的紧急构建,做好最坏的准备,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绑架寄生了中国,并扮演中国在活动;就像病毒绑架寄生了细胞,并扮演细胞在活动。

《美国最新研究:纽约的疫情主要是欧洲输入》(纽约时报 2020-04-09)报道:

纽约时报8日报道,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早在2月中旬就开始在纽约地区传播,也就是第一个确诊病例出现之前的几周,主要是来自欧洲的旅行者带来了这种病毒,而不是来自亚洲。研究人员通过成千上万患者身上获得的病毒遗传物质寻找线索,揭示了疫情爆发的过程。

“大多数显然是来自欧洲,”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遗传学家哈姆·范·巴克尔(Harm van Bakel)说,他共同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正在等待同行的评审。尽管研究了不同的病例,但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些研究人员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两个团队都从3月中旬开始分析从纽约人身上获取的新冠病毒的基因组。

研究发现,如果早就积极开展检测,病毒隐蔽的传播可能已经被发现了。直到2月下旬,意大利才开始封锁城镇。3月11日,特朗普才表示将禁止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旅行者入境。但是纽约人早已经带着这种病毒回家了。

谢选骏指出:武汉病毒只要是通过欧洲输入美国的,正如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欧洲输入中国的。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却是野生自然的朋友——由此可见,人类已经成为自然的敌人,也就是成为“天”的敌人了。这都是由于毛匪“人定胜天”邪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中邪中毒了。不改变“人定胜天”的人文主义和科学崇拜,人类就无法摆脱瘟疫的天涯追捕。



【091、主权国家政府就是地球村里的大小村霸】


网文《原创:地球村的故事,本来只想写中印不丹,结果好像写多了》(草蚂蚱 2017-08-31)报道:

地球村里住了200多户人家,以前是欧罗巴家族实力大,近些年学霸美国后来居上,靠着有脑子有肌肉,当了村里的村霸。中国早年间祖上也风光过,也是村东一恶霸,但是后来不好好学习,慢慢落魄了,被邻居小日本打进家门糊一脸血,多亏小日本同时还撩拨了村西美国,美国锤小日本一顿,顺便解了中国的破门之祸。

虽然中国打这一架,血也残了魔也没了,但是中国家大业大,人多势众,所以一直是村霸美国的眼中钉,生怕那天中国有钱了就顶了自己的村霸位子。

印度祖上也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但是因为脾气好,给欧罗巴家族抗了很多年长工,后来欧罗巴家族衰败了,印度终于翻身了,就开始跟着美国当小弟。

印度,不丹,中国,三家是邻居,印度和中国之间夹着小姑娘不丹家,印度因为和不丹家祖上有亲戚,所以走的很近,已经是谈婚论嫁了,给钱给吃的给物资,不丹家房是印度给盖的,路是印度给修的,保安都是印度家派过来的,而且印度不少好东西也就放在不丹家了,村里大部分人也默认了印度要娶不丹姑娘的意思。

中国以前因为很穷,和不丹姑娘以前没啥来往,不丹小姑娘也看不上中国,虽然就隔一堵墙,但是连基本交情都没有,也是被印度管的严,不丹小姑娘基本和村里其他人家都没来往,属于村里少有的不和中国来往的人家。

后来中国做生意发财了,要在村东头搞一个风情一条街,要先投资把村东头到西头这条老街上各家门口都修修,风情街搞起来,大家一起赚钱,这好事街上的邻居都喜欢啊,有人又给钱又给生意,一时间对中国这个暴发户青睐有加,嘴里纷纷赞着中国的仗义,心里纷纷打着中国主意。

不过中国在村南头填池塘造地的事上,一直信誉不好,池塘周边住家都找村霸美国反应情况,美国也派保安过来转悠,中国嘴里说我不填池塘造地了,但是手头可没停,一直早起晚睡的继续填地,因为村南头的池塘本来也没明确的说是谁家的,周围几家又都没有中国家业大人口多,有几家祖上还是给中国当过小弟的,所以雷声大雨点小,这事也就一直僵持着。

现在中国的风情街项目轰轰烈烈上马了,印度和不丹也是这条街上的,印度说我是跟美国混的,虽然我住在村东头,但是我骨子里流的是村西的血,你们这些用左手拿食物的异端不要来呱噪我。

不丹本来立志要当印度好媳妇的,更是连话都不敢说,有啥事就是找印度去。

中国的风情街花了不少钱,不能因为印度卡中间就虎头蛇尾了啊,所以开始找突破点,打算先从鲜嫩的不丹小姑娘身上做文章。

先是开始慢慢和不丹姑娘在大街上眉来眼去,一开始印度还忍着,毕竟是公共场合。后来中国给不丹姑娘今天刷个火箭,明天给张购物卡,后天又送QQ点卡,印度也忍了,但是这不丹姑娘也就慢慢有了自己的心思,不再天天关起门来过日子,也经常扒门口看看风情街的建设进度。

某天印度突然发现中国在自己和不丹姑娘家的墙头上开始架梯子了,而且眼看着梯子就架好了,印度觉得不能忍了,这不光是不给面子,还要给头上添点绿啊,急眼了,过来一脚把梯子踹了,然后蹲墙边上,一副你要还敢架梯子我就一头撞死在你家墙上的架势,你说中国要是这时候上去对印度拳打脚踢一顿,村里人是向着印度还是想着中国?

中国开始在村里大喇叭上嚷嚷印度欺负人,跑我家来还踹我梯子,但村里人不傻啊,谈朋友总有先来后到吧,自然都装哑巴,中国嚷嚷两个月,看看村里人大概都是两不相帮的态度,村霸美国更是装聋作哑,中国就开始往墙边上派保安了,今天加俩人,明天加仨人,一边加人一边看村里人动静

印度本来是因为要带绿帽子了,凭着一股悍勇之气一时冲动就跑过来闹事,觉得自己有理有据,而且之前村霸美国一直暗示印度,你要能教训一下中国,我给你买猪头肉,结果这时候,美国在村东头拆阿富汗家院里的违建,拆一半觉得不划算,就找印度来拉赞助。印度一看,我和人家要打架时你没站出来给我拔横,搞的中国现在一副死了爹要报仇的样子,现在你要拆人房子还找我要钱,枉我平时老跟你混,还拿你当老大,太不仗义了,小爷不干了!想当初先祖湿婆大神,也是撸一管能射出一条恒河的主,老子能被你给骗了?

结果印度借着要和中国谈生意的机会,把人撤走了,撤人之前站墙头上大骂了几句,类似于 你再敢架梯子到我女朋友家,我就割你小JJ 之类的豪言壮语,中国本来也不想打架,做生意的,打架赔钱啊,所以也就呵呵两声,嘴里说着再看吧,再看吧。

美国本来想让印度和中国因为不丹姑娘争风吃醋这事打一架,自己好彻底解决村南池塘的事情,但是美国的当家话事人新换了个做生意的,为了几个小钱斤斤计较,把印度这个小弟寒了心了,自家村南池塘派去巡逻的城管又撞墙自残了几个,一时间人手不够,只好另寻他法对付中国。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谢选骏指出:上述“地球村的故事”还没有看到“村霸”,不久之后,村霸开始主持村里的日常业务了。

网文《地球村的村霸》(天下不公 2019-08-27)报道:

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出现,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信息空间距离的缩小和国际分工合作的格局形成使全球产业链形成了一种“互联互通的高效新格局”。大约20多年前,我到访过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附近,当时使我感到很新奇的一件事就是“村头一声喊,村尾送货来”的现象。一个在乡村生产童车的企业周围居然有一个“称心如意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规模当然与如今人们所看到的产业链不同,不仅是规模小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复杂的财务关系:一声吆喝就是“订单”,一张纸条就是财务“账目”。没有拖欠,也没有赊账,所谓计划,不过是晚间饭后甩扑克牌闲聊时就搞定了的东西。大年过节串个门或是上街耍个龙舞,全年的“大政方针”也就搞定了。运费?好像只是整车出厂发货才会有邻村的拖拉机来拉货时收取,从没听说过赖账的事。村里的零配件流转大都是用箩筐,难得有几个纸箱那也是油渍麻花的不知道使用了多少回,所以没鲜有收废品的到村里。大概这得算微缩版的“分工合作。”农村买不起BB机,更买不起“苹果电脑”(如今的玩具电脑配置也比这高),况且也压根不晓得“数据库”是个啥玩意儿。于是童车“产业”就这么发展起来了。消费者绝想不到漂亮时髦的童车会出自这样的乡村里。大概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会想到这种“不规范”也会有想不到的效益。

如今全球产业链是大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热门的的话题:“国际分工”、“高度专业化”、“产业集群”或“组合发展”、“供给侧发力”、“需求侧改革”、“全要素和新结构”、再加上“新动能和内生动力”等等话题就像“创口贴”一样,搞的“实体经济”满身都贴满了“国际分工合作”这贴“膏药”。当然理论家都是善良的人,都想“经世济民”,但这仅仅是良好的愿望。理论家们其实都不过是读书人,只想良心上的事却很少想到地球村里的恶霸会如何造次。没有想到如今这个世界或者说“地球村”实际上是个不太平的“村落”。

民间都知道有“村霸”一说,这村霸不是动手打人的无赖就是“‘强奸民女’”的流氓之辈,反在正村民眼里此类都不是个东西。其实“地球村”和坊间所看到的村落大多有这么几个“孬人”。当然“孬人”的定义有很多,成色也有所不同。比如村里好耍无赖,喜欢嚼舌头的“破皮村妇”,也属孬人之列。在地球村里可真有这样的主耶。

如今的美国“气壮如牛”,又总有点小心眼,还有点妒忌心,总喜欢吵吵别人家的事。犹如泼皮。还有点匪气——一言不合就尥蹶子“杀杀杀”。即便自个吃饱了牛排喝足了人家的葡萄酒,还觉得自己受了委屈。邻家有了点丰收就认定是自个被偷了谷子。于是“你在屋里,他就在门口看着你。你关上门,它就从窗户外窥视你,你打电话它就从电话线上偷听你,你打开电脑,他就从网络钻进来,你说病了,他就去偷看你的病例,你发了工资,他就想到‘一定是拿了我钱包里的钱’,你帮邻家干点活,他就去嚼舌头:这家伙一定没安好心”。如果邻居们都不理他,他就会躺在地上喊:‘我的娘诶,这洪洞县里怎会有好人’。他觉得能打过你,他就会来个‘骑马蹲’,然后捡起石头前后滑步威胁你。一旦村里有了点收入,他立马大喊:‘美国优先’!你要跟他讲理,他就会理直气壮地说:‘跟你们在一起,我亏大发了’”。

其实,美国这厮,也不是没有怕的事:一是唯恐天下大乱,二是唯恐天下不乱。前者是说——美国的四邻不能是卧榻之患;后者是说邻居之间越乱越好。对于前者,君不见:美国很怕加拿“不听话”,特烦墨西哥的移民惊了自己的黄粱梦。对于后者,城里人都知道:从伊拉克到叙利亚和伊朗,美国大兵一路走来不搅得天翻地覆决不收兵。古巴治不了就用”经济篱笆“围起来。格林纳达和巴拿马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起兵占领。委内瑞拉不听话——那就让”黑客蠕虫“这个国家的电网。令美国更气愤的是:斯诺登这小子接了美国的老底,谁收留他美国就跟他过不去!

关税关税+++,制裁制裁+++,禁运禁运+++,萨德萨德+++,谁不听话杀杀杀!谈判算个球,条约算个屁;只要不高兴,翻脸毁约任我行。美国脸皮厚的很:联大只算村里人。民主权当遮羞布,自由钻进老鼠洞。美国真是很伟大:光着屁股算文明。别看拄着文明棍,鸡鸣狗盗当本分。村霸泼妇一肩挑,从来就是一小人。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地球村的村霸”并非美国一家——各个主权国家政府其实都是地球村的村霸!一个地球,被两百多个村霸分割,横行霸道。“小国时代”就是“村霸时代”!大的村霸霸占几十户人家,小的村霸霸占几户人家也好,但都是占山为王的家伙。

《为什么我们不是“地球村”的人,而是“中国人”?》(知乎 2019-11-24)报道:

地球村是能保卫你的生命和财产还是能给你发社保津贴?

首先要明确“地球村”的人的含义。

如果是指地球人,那么它和“中国人”不发生冲突,就好像吉林人和东北人只是地理范围更精确一些,含义并不矛盾冲突。

如果此处的“地球村”的人指的是“世界公民”,那么你要知道什么是国家,明白“世界公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就明白这个世界公民和国家的区别了。

关于“世界公民”的概念含义网上很多,也比较美化,事实上它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对应国家产生的。强调“包容、平等、责任”等理念。但实际影响很难说,就好像“人权”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但到了美国人手里,一切都它喵的变味了,好像除了投票其他啥都不重要,而且你投的票不符合美国人心意,也是不民主没人权。

知道谁最喜欢做“世界公民”吗?资本家。他们可以享受在世界各地享有各种好处,但又不承担对任何国家和生活群体的责任。他们无所谓国家不国家,哪里有钱赚就以哪里为爹娘,至于生活之处是水深还是火热,则与他们毫无关系。

世界公民是一种奢侈的梦想,是那种坐着私人飞机,早上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醒来,下午在巴黎的街头喂鸽子,晚上便到纽约的第五大道上吃米其林餐厅的生活方式。对自诩有着左翼世界革命理想的人来说,则是那种带着自己伴侣去上午去奥尔良街头为黑人权利呼喊、下午到伦敦诺丁山去参加文化多样性嘉年华游行、晚上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军包,夜宿机场,为了赶第二天的早班机去坦桑尼亚保护动物顺便还能看看乞力马扎罗山上的云彩。他们是一群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群人民的特殊阶级。

明白了吗?

对了,“如果你幻想自己是世界公民,那你就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你不理解‘世界公民’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这是特蕾莎·梅说的。

你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治安保护和司法保障是谁给的,你就是谁的人。

谢选骏:上文矛盾,竟然不懂特蕾莎·梅作为英国首相,本身就是“资本家”——

特雷莎·玛丽·梅(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1956年10月1日生于英国伊斯特本,曾任第76任英国首相及保守党领袖,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1977年,特雷莎·梅从牛津大学圣休学院毕业,进入银行界工作。1986年,当选伦敦市议员,从此步入政界。1997年,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2002年,成为保守党首位女主席。2010年开始,在卡梅伦政府内阁中担任内政大臣。2016年7月13日,接替卡梅伦就任英国首相,于2017年6月连任。2019年6月7日,辞去执政党保守党领导人一职;同年7月24日,鲍里斯·约翰逊接任特蕾莎·梅,成为英国首相 。

特雷莎·梅执政期间,政绩乏善可陈,英国经济每况愈下。为了让英国“脱欧”谈判更加顺畅,她提前举行大选,导致改组内阁。她在两次不信任投票险胜,而亲自参与的三份脱欧方案都被否决。

1956年10月1日,特雷莎·梅出生于英格兰伊斯特本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3岁时举家搬到牛津郡的乡下。她最初受教于牛津郡的海斯洛普小学,中学时在柏格布洛克的天主教圣茱丽雅女修院学校读书,13岁获得奖学金进入惠特利的霍尔顿园女子文法学校读书,入学两年后该校改为公立普通中学。

高中毕业后,特雷莎·梅进入牛津大学圣休学院,起先主修的是地理,后来改为文学。大学期间,特雷莎热衷于参加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辩论社等社团活动。1977年,她获得了文学士二等学位。毕业后,她又获得该校颁授的文学硕士。

大学毕业后,特雷莎·梅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专业,选择投身银行界。1977至1983年,在英格兰银行工作。1985年起,在支付清算服务协会工作。

1986年,特雷莎·梅代表保守党参选大伦敦市默顿区议员并成功当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

1992年,特雷莎竞选英国议会议员,未获成功。1994年,她参加议员补选,再次失利。

1997年,特雷莎·梅终于当选英国梅登黑德(Maidenhead)选区的下议院议员。当选下院议员后,她得到威廉·黑格以降4位保守党领袖的重用。

1999年,为改变保守党“老男人扎堆”的形象,时任党魁黑格提拔特雷莎·梅任影子内阁的教育及就业大臣。

2001年,党魁伊恩·邓肯·史密斯安排梅在影子内阁中任交通大臣,后改任地方政府及地区事务大臣。2002年7月,特雷莎·梅出任保守党主席,是该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

2003年,迈克尔·霍华德接任党魁,特雷莎·梅任影子内阁家庭事务大臣。2005年,改任文化、媒体与体育大臣。2005年,卡梅伦当选党魁,梅出任影子内阁下院领袖。2009年1月,改任就业与养老金事务大臣。

2010年5月,卡梅伦带领保守党赢得大选,任命梅为内政大臣兼妇女与平等国务大臣。

2015年5月,卡梅伦连任首相后宣布特雷莎·梅留任内政大臣。内政大臣负责治安、警察、反恐、移民等事务。梅在此位置上连干6年,是英国1951年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内政大臣。

2016年7月13日,卡梅伦辞职,特雷莎·梅接替他担任英国首相,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2017年6月,英国举行提前大选,特雷莎·梅率领的保守党得以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未能获得半数以上议席。6月9月,获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权,将保守党将与来自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共同组阁。

2018年12月12日,英国保守党宣布启动针对党首特雷莎·梅的不信任投票,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内部的不信任投票中过关,留任保守党党领袖及英国首相。

2019年1月16日,又反对党工党领导人科尔宾提出的对政府不信任动议开始投票,最终,特雷莎·梅和她所领导的政府以微弱优势的325票反对、306票赞成过关;2019年6月7日,特雷莎·梅辞去执政党保守党领导人一职;7月24日,鲍里斯·约翰逊接任特雷莎·梅,成为英国首相;12月13日,特雷莎·梅连任梅登黑德选区下议院议员。

特雷莎·梅上任首相后的其中一项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英国脱欧的工作。上任后不久,她在一个月内访问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强调英国将来即使脱离欧盟,仍会十分重视与欧盟的关系。她还先后到访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向三个地方政府重申英国在“脱欧”谈判中将尽力维护地方利益。

2017年2月1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3月28日,特雷莎·梅正式签署了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启动脱欧程序的信函。

2018年11月13日,欧盟与英国就英国脱欧协议草案达成一致,将脱欧日期定于2019年3月29日。根据草案,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将不设“硬边界”,并且专门为应对“硬脱欧”的特殊情况预设了“保障条款”。此举遭到“硬脱欧”派议员的反对,并引发特蕾莎·梅政府多位内阁大臣接连辞职。

2019年1月15日,特雷莎·梅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英国脱欧协议草案被英国议会下院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结果否决。3月12日,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草案被英国议会下院以391票反对、242票支持的结果再度否决。3月29日,英国下议院以344票反对、286票同意的结果第三次否决了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

2017年10月,特雷莎·梅在保守党秋季年会指出,建设“全球化英国” 将脱欧化危为机。“全球化英国”的内涵是在经贸、外交、安全等领域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在经贸领域,英国摆脱欧盟对其与他国谈判和签署自贸协定的束缚,延续并扩大英国维护自由贸易的传统,向世界展示脱欧后的英国依旧保持开放和自信的心态。

2018年3月14日,针对俄总参情报总局前上校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在索尔兹伯里中毒案,特雷莎·梅决定驱逐23名俄罗斯外交官,并暂停与俄罗斯的一切双边接触。她试图说服欧洲盟友效仿英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特雷莎·梅表示俄罗斯“不是战略伙伴”,该国对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国家安全都构成长期威胁。2018年3月27日,已有23国效仿英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共驱逐130人以上。

特雷莎·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于2018年1月底访问中国,3月会见到访的沙特王储,8月底访问非洲三国,致力于推进英国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

特雷莎·梅多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自称与特朗普就磋商“雄心勃勃”的英美贸易协议达成一致意见。实际上,特朗普一直对英国转向“软脱欧”耿耿于怀,甚至称“退出协议对欧盟有利”,不利于英美贸易协议。对于美国提高对欧盟钢铝产品关税、退出伊核协议等有损英国利益的做法,梅表示“失望”,但避免与美直接冲突,更多是由法、德出面与美抗争。

2018年,苏格兰民族党党魁斯特金声称要搞第二次“独立公投”。特雷莎·梅,数次与斯特金会谈,恩威并施,请其不要播撒“分裂的种子”。

梅的政治盟友、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党魁福斯特不愿看到将北爱与欧盟深度捆绑的条款,屡屡以撤销对保守党的支持相威胁。特雷莎·梅只能好言相劝,一再表示不会同意将北爱与英国其它地区“区别对待”。

特雷莎·梅主张以政府力量推动英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国家宏观计划上,特雷莎·梅延续了卡梅伦提出推动英国北部发展的《北方经济引擎》,提出了《英国工业战略》,扭转英国制造业在经济产值和就业方面贡献不断降低的状况。

《英国工业战略》提出的措施包括:鼓励科技创新、更新工业基础设施、政府采购扶植中小企业。产业层面,扶植飞机和汽车等高端制造业,至2020年前投资6亿英镑投资电动车及装备电动公交车行业,提振英国电动车制造业并在 2050 年实现汽车零排放,加大力度支持生命科学等高科技行业及北海的油气开采,巩固英国的既有优势。

特雷莎·梅一定程度摒弃了金融危机以来英国政府财政紧缩的政策方向,减税和新提的公共建设投资计划均将拉升财政赤字比。在税收上,特雷莎·梅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税率作为提振竞争力的切入点,英国企业税率至 2020年将企业税降至17%,同时承诺不会提高增值税并提升个人所得税的免税额。

财政支出上,英国将在交通、电信、住房上增加投资,从2020年起把GDP1-1.2%用于投资经济基础设施。同时推动占财政支出 30.5%的社会保障和养老福利改革,节约开支。在收入分配领域,保守党提出至2020年将最低工资提高60%,立法要求企业公布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比并提出相应解释,对西方国家广泛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加以应对。

特雷莎·梅政策主线是管控移民及照顾弱势群体利益。推行更为严苛的移民政策,实现移民的总量控制,保守党的竞选纲领中甚至直言“进入英国的移民太多”。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英国公民家庭成员移民英国所投靠对象的收入要求,提高学生签证的门槛,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必须离开英国;借英国脱欧制定严格限制欧盟国家移民的政策。

对其他社会问题,如族群对立、性别、种族或心理或身体缺陷的歧视、无家可归等,保守党提出要关注并加强立法,如修订《家暴与虐待法》应对。福利领域,特雷莎·梅和保守党以牺牲退休者为代价保障工作人群权益。英国养老金于2020年后终止2.5%、通胀率及平均收入增长率三者取最高标准增长的“三重保障”政策;将政府承担老年人聘请社工照料的资产标准从不包含房产的个人资产低于2.35万英镑改为包含房产总计10万英镑,并提出无力承担者可以房产抵押,去世后进行清算。

谢选骏指出:特雷莎·梅这个老鸡婆,作为主权国家的政府首脑,她本身就是地球村的村霸之一,现在由她来谈论“全球化英国”,那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一群鸡婆如何选举村委会?鸡婆村委会如何选举村长?所谓的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区别,仅仅是国内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在国际政治上,他们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的买卖就是割据一方、欺行霸市、裂土为王。至于说到“你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治安保护和司法保障是谁给的,你就是谁的人”——这显然是一副奴隶的口吻,或是恶霸的主权国家所雇佣的文痞网虫。



【092、自动化将消灭中产阶层】


《重磅!谷歌公布这个信息 百度、滴滴懵了》(2018-02-10 财闻汇)报道:

去年,无人驾驶搞得如火如荼,全球市值第二高的科技巨头谷歌却未有大动作,直到今天,一切揭晓时,大家才知道,原来,谷歌一直在闷声大发财,悄悄地在背后不吭声地发力!

刚刚,谷歌正式宣布:将在今年(2018年)商业化其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怎么个商业化?谷歌说得很明白:2018年再次生产数千辆自动驾驶汽车,投入到出租车运营中去。

这个数千究竟是几千,谷歌也没有说清楚。但按常规推算,起码3000辆以上。

去年11月,谷歌投入的试运营车辆是500辆,不到三个月时间,又增加了数倍;按照这个速度,一旦这3000辆试运营的效果OK,将很快增加到“上万辆”、“数万辆”!

一石激起千层浪!谷歌公布的这个信息,透露出了无限玄机:

谷歌已经突破了技术屏障。谷歌能够有那么多无人驾驶车上路,说明已达谷歌无人驾驶,已经到了实际运用阶段了。而这密密麻麻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也将给谷歌提供大量的数据反馈,让其技术迅速改进。

谷歌很快也将突破法律屏障。人类司机大约每行驶1—2亿英里的概率里会撞死一个人,因此,业界认为自动驾驶系统测试里程需要到2亿英里,才能证明其安全性。现在,谷歌这个数量级的车队上路,要通过这种“人肉测试”,将是分分钟的事。

这也就是说,谷歌在今年商业化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的确不是它在吹法螺;大批量商用的谷歌自动驾驶出租车,真的是很快要来了。

无独有偶,据网易科技报道,近日,硅谷机器人技术公司Nuro宣布发布Level 4全自动无人配送车。

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踏板和档杆,以及驾驶员的座位,这样的一辆小车从城市仓驶出,穿过城市,到了楼下,给你发一条含密码的App通知,你下楼看见了这辆外观类似四座小轿车的“配送员”,用密码打开其中一个车门,顺利取到快递,它又不急不忙地跑去下一家。

这就是硅谷自动驾驶创业公司Nuro日前发布L4级无人驾驶配送车。

未来,你将看到无人配送车即将满街跑,能躲路人,能看红绿灯……数以万计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将被无人配送车取代。

虽然只装货不拉人,Nuro也还面临着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的都会有的公开行驶的挑战。其已经获得了自动驾驶圣地——加州的机动车辆管理局执照,准备今年下半年上公共道路测试。另外,还需要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部的同意,才能在禁止完全无人驾驶的州运行。

当科技积蓄了足够力量,新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避免,“无人”时代要来了:

京东的无人快递

6月18号,京东的无人快递车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首单送货。

它可以识别障碍物并进行躲避,可以自行规划最佳路线,可以辨别红路灯,当到达指定位置后,它会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户前来取货;用户通过输入提货码来取件。

就在2月5日,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向京东集团授牌,京东正式成为“陕西省无人机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创新试点”企业,而这一授权,也让京东成为了首个以省域为范围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国家级试点企业。

这也就意味着陕西省将是全球第一个无人机货运试点城市!

刘强东曾表示:两到三年,京东将建设上万个无人机的机场!中国将呈现出一个世界领先的无人机网络,所有的商品都能在24小时之内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马云的无人超市和无人物流

没有导购,没有收银,即买即走,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一经亮相就赚足了眼球。要进入这个超市,首先打开支付宝扫一扫,离店的时候经过两道“结算门”,第一道门感应离店信息,第二道门进行商品结算。

仓储服务也在往“无人化”方向改革,菜鸟网络无人仓从收订单到包裹出库,均实现“无人自动化”。

百度的无人驾驶

7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总裁陆奇和掌门人李彦宏来了一段现场视频连线。

视频中,李彦宏坐在汽车副驾驶上,汽车正运行无人驾驶模式(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经理顾维灏坐在驾驶座上,但是双手没有触碰方向盘),从北京五环缓缓驶向国家会议中心。

顺丰的无人机快递

7月11日,一段顺丰的大型无人机水上起飞视频在网上霸屏,引来一大波“吃瓜群众”围观。据悉,这次意外亮相的顺丰水陆两栖大型无人机,放眼国际领域似乎都不多见。虽然此无人机现阶段还属于试飞测试阶段,但据悉一年左右就可拿到牌照正式商用。

顺丰水陆两栖大型无人机

有人或许会说,无人驾驶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

无人驾驶是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风口。之所以这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将把人类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占领未来汽车这个“大手机”的最重要武器。

这里的“联网”不仅仅是连接网络,而是一整套智能系统。未来,今后,我们坐车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将不会寂寞、不会开车开到吐血,因为汽车已经变成有温度、有智慧的钢铁侠。

而无人驾驶技术,将是智能汽车的底层操作系统,就像安卓是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一样。谁掌握了无人驾驶技术并率先将之商用,谁就将占领整个汽车产业和出行产业的制高点,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苹果公司!

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布一个指令,大概只用7.5秒,便有一款产品下线;无需押金,无须登记身份证,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无人酒店便会自动开启;通过手机查看空位,锁定导航,自动付款,停车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的设想已经遍及百姓的日常生活。

近日,国务院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今天,最焦虑的,当数百度、华为和滴滴了。

对于百度、华为这两家能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堪与谷歌PK的中国公司来说,他们估计得经历一段“苦难行军”了。无人驾驶领域,将是一个“头部通吃”的领域。他们必须走得更快,干得更拼命,才能抢在谷歌之前,占据有利地形,组织有效反攻。

今夜,滴滴或也将彻夜难眠,他们即将迎来生死时速。拥有无人驾驶技术的谷歌,将在打车、分时租赁、租赁等各个维度强势进入。想想吧,有了不知疲惫、无限供应机器人司机,滴滴这些公司,还怎么玩?

这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随着技术和新产品更新迭代的几块,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企业,都是面临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没有谁可以一劳永逸地活下去,没有谁离死亡不是一步之遥而已。

如果说以前时代里的企业竞争,只是平面二维的、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这个时代的企业竞争,则是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跨界竞争。

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黄昏,关键处行差还是走对,靠的,就是中国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把握。

谢选骏指出:自动化将消灭中产阶层,留下的只是“企业家——资产阶级”。那时候,全世界资产阶级的大联合,就实现了。自动化将消灭中产阶层,因为中产阶层本来就是机器人。


【093、族群分裂是阶级划分的结果】


网文《当今中国最大隐患:族群分裂无处不在》说,在一个正常的国家,极端的思想(无论左右)在社会中永远都只占少数,大多数人,都会有彼此认同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政治普遍都会有一种共识。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争议永远都有,分裂随时存在。但因为是极少数人,所以他们间的分裂无碍大局,加上有制度保障,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安定。

华人社会(无论海内外华人)正面临着严重的族群分裂。这种分裂,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觉到。打开网络,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各种文章、微博、微信,都展现出这种分裂。左右两种思潮(姑且言之左右吧)截然相反,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就是朋友间、亲戚间,甚至兄弟姐妹夫妻父子间,只要谈及社会政治,谈及意识形态,就有可能出现分裂,互掐起来。有些朋友、同学因此断交,兄弟、父子因此反目,夫妻因此离异。

更有些人为此诉诸武力,大打出手。如广为人知的,北航教授韩德强殴打不同观点老翁事件;一些左派极端人士冲击围攻袁腾飞事件,等等。至于各种恫吓、谩骂、威胁,则无时无日无之,种种最肮脏最下流的语言都被用来攻击对方。如果以此比作"文革",则文革早就开始了。

这种分裂的根子是因没有共同信仰(这种现状就不可能有共同信仰)。这种分裂就是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分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裂又源于对历史事实的不同认知,源于对一些基本事实缺乏起码的共识。争议或者分裂的焦点,是对文革的看法,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而是对社会制度(宪政)的看法,对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的看法,对美国和西方的看法,等等。持相反观点的两个群体比例如何,很难作出统计。从网络、微博、微信对掐的情况看,约为一半对一半。但不同社会阶层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按概率论,则这种分裂在党内、军内,甚至在高层都可能存在。只是因为他们处境不同,这种分裂不会轻易暴露出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分裂。世界上恐怕也没有任何种族出现这样的思想分裂。举例说,就是像俄罗斯这样民主政治还不那么成熟稳定、具有争议的国家,他们都存在共同的价值观。东正教仍然是俄罗斯民族共同信奉的宗教(他们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俄罗斯无论朝野,包括最高领导者和普通民众,对前苏联的专制历史都有深刻认识,并因此作出全面反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历史写进教科书,让世世代代记住这些历史教训。

当然,一个社会存在不同思想观点是正常现象。但在一个正常的国家,极端的思想(无论左右)在社会中永远都只占少数,大多数人(或者按我们的说法95%以上的人),都会有彼此认同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政治普遍都会有一种共识。这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争议永远都有,分裂随时存在。但因为是极少数人,所以他们间的分裂无碍大局,加上有制度保障,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安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民间有三亿枪支,而不会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人能说服谁,没有人会理性地听对方的话。纵然不乏资讯,但人们都只是选择性的参阅资讯,形成越来越顽固的立场观念。这种族群分裂显然充满潜在危机。中国社会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种分裂就会迅速发酵,就会失控,产生巨大灾难。其后果只能比国共内战、比文革更加恐怖更加惨烈。这也是中国政治改革、走向民主进步的最主要障碍。

造成这种分裂的原因,是长期对历史事实真相的掩盖、封锁,是对自由讨论的干预。在1980年代,社会比较开明,思想讨论相对活跃,已慢慢接近这些历史真相。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当局为了现实的利益(统治的需要),搞历史虚无主义,将讨论历史真相列为禁忌,又将一些虚假信息列入教材,利用国家宣传机器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举例来说,电视节目常常根据需要,随意删除镜头中的某些历史人物;出现在电影《开罗宣言》海报上的是毛泽东头像,而真实历史是毛泽东与"开罗宣言"没有关系。又如,一幅油画《开国大典》,因政治的需要反反复复涂了又改。

但在现代资讯时代,封锁这些信息显然不容易做到。许多人还是知道了部分真相并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掌握了不同资讯、持不同观点的人们之间就形成对立,形成今天这样的分裂局面。

其实,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如果能有个公正的公共平台,如果不受任何限制,让人们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事情总是能说清楚的。许多证人还在,证据还在。事实就是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否定不了。真相出来了,是非也就明白了。真理也就明确了。

事情也许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归纳起来,只要能弄清楚如下几个事实,也就离真相不远了:

一、共产党在建政前是否极力主张、争取民主自由,主张建立宪政;是否主张军队国家化;是否强烈反对一党专政?如果是,为何现在就不准说了?

二、国民党军队是否抗日战争的主力?如果是,为何不承认?蒋介石是否躲在峨眉山上不抗日,抗战胜利后就下山摘桃子?

三、土改、三反五反将地主杀死,将地主资本家财产没收,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的,为何现在资本家更多、更富,他们还可以入党;土地、房屋也都可以出租,而且公开承认私人财产是合法的?

四、反右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的,为何几乎所有右派都平反?如果是错的,为何不准讨论?

五、三年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原因是什么?如果是真的饿死数千万人,为何不承认?连杨继绳研究大饥荒的书也禁?如果是假的,为何不让专家自由研讨?为何不将真相公布(如,这三年的气象资料、苏修逼债的资料等)?

六、彭德怀冤案真相是什么?彭德怀如果证实是蒙冤被害,那么责任人该当何罪?

七、朝鲜战争的真相是什么?这场战争是谁发动的?应如何评价?越南战争的真相是什么?是谁先发动的?

八、如何评价文革和毛泽东?文革到底死了多少人?如果文革是错的,为何研究文革却成为禁区?作为文革执行者的从犯江青被判死缓,那么主谋该当何罪?该如何评判?(举个简单例子,抓住一个犯罪团伙,如果从犯判处死缓,主犯该判什么罪,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逻辑)。

九、真的信仰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吗?如果是,它的本质、核心是什么?中国现在实行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吗?

好了,就举这么几条,如果能讨论清楚,事情就七七八八了。当然,造成这些思想混乱的原因还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如教育、医疗改革的失败,等等,都会让一些人转而怀念过去,错以为回到左的道路会更好。这些问题都互有关联,错综复杂,关系到政治改革。这是另外的大题目。本文暂不讨论。

话说回来,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这种族群思想分裂已积重难返。人类的观念形成于婴幼儿时期。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就灌输的信息,已经在人脑子里深深刻下印迹。人的脑子一旦装进什么,就很难改变它,很难再磨去。这些人成长后思想已经固化,不愿或很难接受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他们会拒绝承认事实,所以还是比较悲观的。

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国家政权。只有通过国家行政立法,从小学教科书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们知道历史真相,避免接受虚假的东西,从小听真话,讲真话,真诚做人。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只有让少年都知道真相,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当然,知易行难。这与重建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体系是一体的系统大工程。任重道远。

谢选骏指出:上文大致不错,但没有说到族群分裂是阶级划分的结果……在中国,从来都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从来都是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经济社会基础的。中国社会的这一现实,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批驳。



【094、祖国就要吃掉人民了】


《特鲁多急了:加拿大可能要封国!意大利1天368死》(读者网 2020-03-15)报道:

1. 341例!特鲁多急了:加拿大可能要封国!恐怖意大利:1天368人惨死

新冠疫情急剧蔓延,加拿大几乎要沦陷了!刚刚,正在隔离中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罕见放出狠话:为了控制疫情在加拿大继续蔓延,联邦政府可能再出狠招:其中不排除将关闭边境,禁止任何国际旅行者入境;与此同时,还可能推出强制性的自我隔离政策。最近这几天,加拿大的感染人数大幅飙升。有网友直观地表示,从1月25日的第1例到100例用了1个半月,从100例破200例用了3天,200例破300例则只用了1天半的时间。就在今天,加拿大确诊病例已经增加了84例,目前累计确诊已高达341例,除了北方极寒的三个特区外,加拿大已十省沦陷,传说中的大爆发期,感觉就近在眼前。

今天,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也发出警告:新冠病毒对所有的加拿大人构成非常巨大的威胁!目前,降低这种风险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就在今天,安省确诊人数一天激增42例。成为新冠疫情开始以来,该省新增病例最多的1天。截至目前,安省的累计确诊个案已达到145宗。安省今天的新增病例中多伦多最多,新增14例,首都渥太华也增加了5例。值得注意的是,安省汉密尔顿今天新增的3例中,竟然有一个是刚刚3个月大的婴儿。安省卫生部门并未公布上述个案的详细信息,仅表示这些确诊患者目前均在家中自我隔离。魁北克卫生部门今天也宣布,该省新增15个病例,令累计病例达到39例。曼省今天新增3例确诊,包括一名70多岁男子和分别为50多岁和70多岁的女子,他们都有国际旅行经历,目前该省确诊病例上升到7例。

今天,新斯科舍省(novascotia)宣告沦陷,而且首次就同时出现了3个病例。形势逼人,联邦内阁罕见地在今天举行了一次周末会议,而讨论关闭边境和对旅行者实行强制自我隔离措施正是会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关于限制或完全限制边境,包括机场,港口和陆路边境口岸的讨论,已经在内阁会议上持续了好几天。特鲁多说,虽然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我们需要这样做。但是,鉴于人们的担忧和“美国态势的转变”,联邦政府“需要考虑更多事情”。特鲁多强调,“可以说在现阶段,我们不排除任何选项。”另一个热点问题是,是不是要推行强制隔离14天(的政策。

目前为止,各省政府已经建议,从海外返回加拿大的加拿大人最好自我隔离14天,并进行自我监测。特鲁多表示,联邦政府正考虑在全国实施新的政策规定,要求所有从海外回加拿大的人必须强制隔离14天。一向喜欢大开国门的特鲁多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也是被形势所逼。毕竟邻国美国已进入紧急状态,而在欧洲,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多个国家,疫情仍在急剧升温……

就在刚刚,意大利紧急民防部部长宣布,仅在过去一天,意大利就有368人死于新冠肺炎,创下疫情爆发以来的单日死亡新高。数据显示,仅昨天一天意大利确诊人数就大增3590例,累计已达24747例,累计死亡人数更高达1809人。以米兰为首府的伦巴底大区依然是疫情重灾区,官方数据指出当地共有1218起死亡病例,占全国死亡总数的67%。另外,当地媒体稍早报导,贝加莫省(Bergamo)切内市(Cene)70岁的市长瓦洛蒂3月13日因感染新冠病毒以身殉职,成为意大利首位死于新冠肺炎的市长。乔治在3月7日开始住院并检测出阳性,12日病情开始恶化后医治无效去世。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在推特放上两人合照悼念:“感谢乔治·瓦洛蒂,为这座城市奉献了一生。”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进一步在全球蔓延,今天,各国都采取了越来越严厉的防疫措施,封城、宵禁和限制出行,试图减缓疫情的恶化。在菲律宾,当局采取了最严厉的措施之一,由军人和警察将人口密度极大的首都马尼拉封城,禁止多数人通过海陆空方式进出。大型聚会被禁止,学校关闭,政府暂时关门,此举类似几个小时前西班牙采取的对全国4600万人全面封城的措施。法国命令关闭几乎全球旅游者都喜欢的景点,包括艾佛尔铁塔、卢浮宫、咖啡店和餐馆等等。政府采取越来越极端的措施来阻止民众密切接触以遏制病毒传播。丹麦关闭了边境,停止旅客进出,除非能证明有合法理由入境,比如是公民或居民。波兰计划午夜开始关闭边境,禁止所有外国旅客进入,除非此前曾居住在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也采取了类似措施,立陶宛将在与波兰和拉脱维亚的边境设立关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宣布所有入境旅客毫无例外地进行14天的隔离。美国总统川普几天前宣布的欧洲旅行禁令被扩大到英国和爱尔兰。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限制超过几百人的聚会,新泽西的一个城市甚至宣布宵禁。世界卫生组织几天前宣布,新冠病毒疫情的中心已经从中国转移到欧洲。

2. 重磅:华人回国今起要自费、集中隔离14天!这些人治疗费也得自掏腰包!撒谎瞒报要被立案

随着中国以外的新冠肺炎确诊不断飙升,一小部分海外华人尤其是小留学生们都有了回国避难的想法。这两天,根据官方的数据,中国境外输入病例的新增确诊人数已经超过境内。3月15日,北京、上海均已明确了境外回国人员输入病例医疗费用的支付政策。此外,北京、安徽等地还做出明确要求,所有入境人员均需集中隔离。

最近,一张浦东机场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身穿防护服的海关检疫人员、警察、机场工作人员站在舷梯前,严阵以待,他们的身后是密密麻麻十几辆救护车,场面壮观堪称大片。中国国家卫健委15日通报,14日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0例,其中武汉4例,境外输入16例(北京5例,浙江4例,上海3例,甘肃3例,广东1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下降之际,境外输入病例持续上升。截至3月14日24时,中国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11例。据北京日报报道,3月15日下午,在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境外输入已成为北京疫情防控重点,从3月16日零时起,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原则上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集中观察。集中观察点将配置专业医护和工作人员,如有特殊情况的,经严格评估,可进行居家观察。原则上集中观察期间,费用自理。据中新网报道,3月15日,安徽省也发布来入境来皖(回皖)人员提示,所有来皖(回皖)人员,无论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一视同仁,无差别地执行相关防控措施。对所有入境人员一律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初筛。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3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介绍,截至3月15日12时,上海市已累计发现确诊病例353例。确诊病例中,境外输入人员15例,其中4例有伊朗居住史,8例有意大利居住史,1例有美国居住史,1例有法国居住史,1例有西班牙居住史。就境外回国人员新冠肺炎输入病例医疗费用支付问题,郑锦表示,境外回国人员输入病例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部分财政给予补助。境外回国人员输入病例中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医疗费用原则上由患者个人负担。参加了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员,由商业保险公司按合同支付。对境外回国人员输入病例中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人员,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医疗救助。

此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也介绍了相关政策:对于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报销以后再实施财政的补助,个人不需要负担相关费用。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医疗费用原则上由患者个人负担。参加了商业保险的人员,可以按照商业保险的合同规定支付相应的费用。陈蓓表示,经认定的困难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据首都机场官方微博,15日起,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地区进港航班,均停靠首都机场处置专区。旅客经由海关进行测温等检疫排查,边检办理入境手续,非中转旅客在专属休息区等候摆渡车前往新国展旅客接驳区;中转旅客在办理完中转手续后,再前往专属休息区候机。3月10日,首都机场已启用T3D为处置专区。据不完全统计,近日,中国已有12名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分别因涉嫌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3月11日,郑州出现首例境外输入病例,患者为郭某某。本来已经连续13日无新增的郑州市,不少市民因为这件事又恐慌了起来。郭某某故意隐瞒事实,他为了看一场球赛,从郑州出发,到达北京然后一路飞到阿布扎比,米兰、巴黎,又一路返回北京,最后乘公交,地铁,回到河南郑州自己的家里。最让大家可恨的是郭某某回到郑州以后,还多次出入单位的食堂,超市,市场等等这些公共场所。因为这件事,郭某某被人们称为“河南毒王”,近日郑州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涉嫌故意隐瞒出境史、不如实申报、多次出入公众场所的郭某某立案侦查。

3月4日,一对意大利回京的姐弟俩,在登机前使用药物退烧降温,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已被警方立案侦查。3月10日,浙江丽水6名华侨从意大利返回后,相继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入境时未按规定如实申报健康状况,涉嫌违反刑法及传染病防治法,被立案调查。再次提醒最近想要回国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如实向海关进行健康申报,不如实申报、不配合开展卫生检疫工作的,将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因为撒谎、瞒报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或者有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严重危险的,更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谢选骏指出:人们常说“祖国人民”如何如何,好像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其实不然,祖国是祖国,人民是人民,——而在关键时刻,祖国要吃掉人民了。只有吃掉人民,祖国才能强大——因为祖国就是怪兽利维坦,不论和她带着民主的面具,还是专制的面具——在“关键时刻”都是大同小异的!



【095、最好的人都在集中营里死去了】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故事:看透邪恶、痛苦和人性》(2021-01-27 BBC中文)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结束,那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比克瑙纳粹死亡集中营,解救了幸存的犹太囚徒。

2005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每年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

自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都会组织各种纪念活动,悼念遇难者,重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6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一位著名的死亡营幸存者的回忆录—— 意大利化学家莱维对自己在集中营九死一生的磨难在他2019年出版的自传中有详细记载。“蒸馏过程很美。第一,这个过程徐缓而安静,而且充满了哲理。你在忙于蒸馏工作之时,还能从容思考他事他物,犹如人骑自行车于路途之时。第二,蒸馏是液体转为气体,又变为液体的过程。经双重来回的转化,物质得以提纯。这也是一种模糊而又迷人的状态,起源自化学,却又远远超越了化学。”

很少有作家能有代表其精神的名言,莱维(Primo Levi)是个例外。他的自传《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中,就有不少这样的金句。

莱维是一个化学家。他的化学精神,不仅体现于他自传选择的书名,也渗透到他精心打磨一丝不苟的散文风格之中。他还是意大利犹太人,24岁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经历过生死。莱维的写作风格也恰似“蒸馏”,他的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而纯粹。

莱维从都灵(Turin)被押解去奥斯维辛,然后得以返回家乡都灵,在他出生的那间公寓里度过了余生,他的一生也犹如被蒸馏了一个轮回。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洗净了狂妄和虚荣,也使得他能目光锐利而头脑清晰。

2019年为莱维的一百年诞辰,也是重温他大屠杀回忆录三部曲的好时刻。战后他回到故乡,立刻提笔开《如果这是一个人》(If This is a Man)的创作,回忆他在集中营的故事。十年后出版的《终战》(The Truce),描述了他离开奥斯维辛返回故乡都灵途中艰苦跋涉的过程。又过了30年,莱维在弥留之际著成了《被淹没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这本书是他一生关于犹太人遭遇纳粹大屠杀这个题目的思考总结。

毁灭一个人

莱维写道:“我很幸运,是在1944年才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二战已经接近尾声,纳粹为了延长有奴役价值的犹太劳工的生存时间,停止了肆意杀害,使得莱维活下来的机率增大。尽管如此,和莱维被押上同一列火车送进奥斯维辛的650个意大利人中,活下来的只有区区20人。

莱维是过了好一些时候才终於明白集中营是什么。对于犹太人来说,这里不是灭绝营,也不是劳教所。集中营的设计,就是为了“毁灭人”。到达集中营后,新来者就被分成了两组人,一组有用,一组无用。虽然莱维的块头不大,还是成功被归到了第一组的队列之中。然后,所有人被扒得一丝不挂,剔除了全身的毛发后,还被迫纹上了囚犯编号:莱维成了第174517号囚犯。莱维在这本书开篇时那种充满了英雄气概、愤慨和恐惧的文字,到此变成了一般现在时叙述。

从此时起,莱维的记载,既无对自身经历做哲学的思考,也不做历史的论述。该书未探究纳粹的缘起,也没有对人类的邪恶本性做刨根究底。他只是详尽地描写了集中营里的生活。他总是自嘲说,自己的文风像极了化学实验报告。他的讲述是如此的实事求是,甚至滑稽场面的叙述也是干巴巴的,但绝大多数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不过也绝无耸人听闻的夸大言辞。

集中营寒冷和饥饿的日子,几乎榨干了囚犯的生命。囚徒只得听命令苦干,给什么就吃什么,鲜少有人能撑过三个月。一天早上在劳动时,莱维看了一眼手边的活,便知道“[自己]半小时内必然会疲劳致死。”很快他便感受到自己“拼了命干,以至于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几乎失明。”他紧紧咬住嘴唇,一心想着“再加些痛苦在身上,就能调动身上最后一丝力气。”犹太人监工也知道这个规律。有的监工会“用尽非人的暴力”毒打囚犯,但也有监工在打人时“亲切温和,一边打人,一边劝告,像极了赶车的马夫鞭打马匹一样。”

晚上,囚徒两人合睡一个铺位。所有人做的梦,无非就是两种噩梦。一个是他们将自己的遭遇讲给亲朋好友听,却无人会理会他们;另一个是梦见食物。“很多人会在梦里舔舔嘴唇,做出咀嚼的动作,这是他们在梦中吃东西。”不论做什么梦都会令人希望从此一梦不醒。但天一亮,奥斯维辛集中营就会响起一声“Wstawàch”(起床)的命令,鞭子一般将每个人从梦中抽打醒来。

莱维承认,即或他写下了这些噩梦般场景,但人类今天的语言仍无法描述出纳粹种族灭绝之残酷。他使用了这样的词句去描述,但没有经历过集中营苦难的读者,按照他们对这些词汇的通常理解是无法真切感受他文字传达的含义。“我们都会使用饥饿、疲惫、恐惧、痛苦、严冬这些词汇。对于不同人而言,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这些词都是自由使用的词汇,创造和使用这些词汇的是自由人,是在家无病呻吟的人。要是集中营再晚点解放,可能会诞生出一种新的严苛的语言。”

使用新的语言描绘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实验,也是一种生物实验。莱维从不停止观察,他说自己“有博物学家般的好奇心,发现自己被置身于一种非人的环境之中,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怖的新世界。”正是在奥斯维辛,莱维发现了人性之局限和法则。集中营将囚徒逼至绝境,类似于一种心理学,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压力测试。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一个人会如何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能如何改变人类的感知?本书的标题看似逻辑演绎推理:“如果这是一个人,那么……”莱维在书中说,在集中营“人最好不去思考”。他观察并记录了那段时间里还能被称之为人的种种形态。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莱维在奥斯维辛待了11个月。第二年的严冬,苏联士兵解放了集中营,他们也为所目睹的事情羞愤不已。莱维的第二部回忆录《终战》中记录了他返乡途中的行程。他没有从奥斯维辛向西南方径直返回家乡都灵,而是一路向东,来到了苏联,几乎到了北边的明斯克。然后,兜了一大圈后南下到了罗马尼亚。此后才开始往西踏上回乡归程:从匈牙利到捷克斯洛伐克,再到奥地利、德国,最后才回到意大利。这一路走来,像极了荷马史诗的英雄奥德修斯的艰难回乡之旅。冬天已经过去,阳光又重回人间。《终战》的第一章,就叫做解冻。就像瘦如枯骨的身体有了肌肉和脂肪,莱维的人性也渐渐复苏。

莱维最终回到了家乡,他在集中营里朝思暮想的梦终于得以实现。房子、家人、食物,他都有了。但是他还想倾诉自己的故事,但是唯恐无法讲好这段历史。他于是又回去当他的化学家,一生都在同一家油漆厂上班。只有到了周日,他才埋头写作。

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莱维深受困扰。为什么他得以幸存?在奥斯维辛怎么样才能活下来?对莱维来说,身体健康,能说德语,是他能活下去的关键。当然,运气也很重要。莱维的幸运源自两个事情:第一,他认识了一个意大利人,此人偷偷送食物给他六个月;第二,苏联红军解放波兰前夕,奥斯维辛展开最后的大屠杀时,他恰好生病逃过了这一劫。然而对于这样的天意,莱维嗤之以鼻。“活下来的,都是最坏的人、最自私、最残暴、最麻木不仁的人,他们是‘灰色地带’的配合者,是奸细。这么说当然不全正确……但是既定的规则如此……最好的人都已经在集中营死去了。”

莱维用“灰色地带”一词,来形容介于纳粹和“溺亡者”(死于不挣扎不妥协的受害者)之间的人的道德处境。也就是像他这样,为了活命屈服于邪恶的这群人。有时候这样的配合很渺小,不过是为了挣得额外的口粮或许给纳粹擦擦鞋而已。但有的则是助纣为虐。集中营里有少数囚徒帮助纳粹顺利管理集中营。这两个极端间存在着许多共犯关系和强迫约制,使得我们难以分辨正邪和判断无辜者和罪人。

犹太人遭受的大屠杀彻底改变了莱维对人类的看法,但他绝不相信这场屠杀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的本质。“我们不相信这个最为浅显、最为简单的推理:看到文明的制度被剥离,就说人类的本质残暴自大,愚蠢之极……我们相信,唯一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迫于强烈的需求(如食物)而自身又残障无能,这时我们许多本来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本能就只能泯灭于沉默。”

那纳粹又如何?“是刻意犯下恶行,还是理智的泯灭?人类行为中,两者时常兼而有之。”纳粹的种族灭绝屠杀是无法为之合理化的,按任何一种文明标准都是天理难容。但莱维也强调说,这种暴行也不是不能理解。至少从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有可辨认的人性动机。有的纳粹分子是狂热分子,有的是投机者,有的是懦夫。但作为群体,人类是可能犯下反人类的罪行。

1961年,也就是《如果这是一个人》首次出版的14年后,这本书被译成了德语。给德文版本写前言时,莱维苦恼不已。他内心很矛盾,他想发泄一通自己的愤怒、责难和绝望,但也心有抵触。因此,他写下了这样字斟句酌,不无蔑视的文字:“我还活着。因为我要评判你们,所以我才会去了解你们。”

谢选骏指出:“最好的人都已经在集中营死去了。”——那么活下来的呢?显然,都是人渣。难怪世界越变越坏了!可怕的是,这些人渣还要美化自己,所以有了那么多的影视作品!



【096、最后的西方殖民者】


《恐怖!英国家族禁锢18人 奴役26年》2017年8月14日报道:

英国朗尼家族迫使受害人为他们进行“义务劳动”。

英国林肯郡一个家族涉非法禁锢18个人,包括无家者及有学习障碍者等弱势族群,将他们禁锢于肮脏不堪的居住环境并劳役他们,其中一人受害长达26年。11名嫌犯被裁定诈骗、奴役、伤人、盗窃等多项罪名成立,下月宣判。

英国卫报报导,涉案的朗尼家族(Rooney)共11人,专向弱势族群下手,包括毒瘾、酒瘾、无家者及有学习障碍者。他们以提供工作机会和住宿为诱饵,成功诱骗后,禁锢这些人在一辆破旧的大蓬车,车上没有暖气、水、厕所,环境恶劣不堪。

据报导,朗尼家族以毒品及酒精控制18人,并掌握受害人的银行户口威胁服从,要求他们参与维修屋宇、铺设道路等。有受害人尝试逃走,但被追查后再次被禁锢。

有受害人忆述自己因睡过头,被其中一名嫌犯以泥耙虐打及击碎他的牙齿,又强迫他签署终身工作合约,否则威胁「杀死并埋葬他」。

朗尼家族把从中得来的金钱,花费于到加勒比海岛屿国家巴贝多(Barbados)旅游、整容及在曼联足球学校受训。

谢选骏指出:英国和葡萄牙、西班牙一样,是最为典型的“西方殖民者”,因为他们都位于欧亚大陆的最西端。但是现在,他们的海外扩张早已结束,所以只有进行“内部殖民统治”,胁迫若是受害人为他们的绅士生活提供服务。

《驾车撞人群凶嫌 高中就同情纳粹崇拜希特勒》2017年8月14日报道:

在维吉尼亚州夏洛兹维尔市驾车冲撞人群的20岁费尔兹(James Alex Fields Jr.),在事发前数小时,曾出现在白人至上主义者的集会现场,身上戴着白人至上主义组织的标志。曾教过费尔兹的肯塔基州一名历史老师13日指出,费尔兹在高中时期就同情纳粹,崇拜希特勒。

社媒的照片显示,在白人至上主义者的集会前,费尔兹和六名男子出现,都身着美国先锋组织的制服,背景为邦联李将军的骑马雕像。

但集会组织者要画清界线,他们13日否认与费尔兹有任何关联,费尔兹不是美国先锋组织的成员,他佩戴标志并不表明他是成员身分,标志是免费发给出席集会的任何人。组织者还说,汽车撞人事件发生后,美国先锋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被安全疏散,没有一个人被控和被捕。

美国先锋组织的网站宣布,他们还将组织更多集会,规模比夏洛兹维尔市的集会还大,活动开始后就不会停止,要在全国举行大规模集会。

另外,肯塔基州的历史课老师维莫(Derek Weimer)说,至少从高中时期开始,费尔兹就同情纳粹,同情纳粹言论。

维莫表示,他在肯塔基州的库珀(Randall Cooper)高中曾教过费尔兹,一次在上美国现代战争课时,费尔兹交了一篇经过深入研究而完成作业,是关于纳粹在二战时期的军力,显得他痴迷纳粹和崇拜希特勒。

维莫说,费尔兹关于纳粹军力的论文写得不错,显示他是德国军队和党卫军的信奉者。维莫认为,费尔兹深信白人至上主义的观点。

谢选骏指出:这位凶嫌是“最后的西方殖民者”在美国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采取了不同于英国的方式,反而喜欢英国的敌人纳粹,这是因为,纳粹就是英法等西方殖民主义理念的升级版。



【后记、新的教父时代之展望】


教父(英语:Church Fathers,或英语: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译为基督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早期基督教会历史上的宗教作家及宣教师的统称,他们的著作被认定具备权威,可以作为教会的教义指引与先例。在他们之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教会神学家、主教、与护教者,但是不一定是教会认定的圣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会判定为异端。

定义

教父(拉丁语:pater)的原义为父亲,或父老,早期基督教会以此头衔来称呼教会长老。研究教父们著作的学问,也因此被称为教父学(Patristics)。这些教父生活的年代,约介于新约时代末期,或使徒年代(Apostolic Age,约西元一世纪)末期,一直到451年的迦克墩公会议,或八世纪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之间。

他们共同的主要特征有:

年代古远(Antiquitas Ecclesiae)

正统教义(Doctrina Orthodoxa)

圣洁生活(Sanctitas Vitae)

教会嘉许(Approbatio Ecclesiae)

历史及影响

教父们的著作大都对后世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有很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基督教历史和神学思想史的重要依据。尤其在传统的基督教中,教父们的著作是教会信仰的基石,但其主张与现代的基督教教义仍有不能协调之处。教父们主张不协调的原因与教父的时代、文化和社会不同,因而对《圣经》和神学上的思想也随之不同。

教父们的著作在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体系的发展中是历史的重要阶段。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信仰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便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在早期基督教(公元2-5世纪)时期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教父的神学思想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此阶段的神学思想一般称为“教父神学”。

在早期教会,使徒以后以初代至二代的教会作家们被称为使徒教父。以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即公元325年)为界,分别称为“尼西亚前教父”和“尼西亚后教父”。

用拉丁文写作的教父被称为“拉丁教父”,而使用希腊文的被称为“希腊教父”。

教父列表

此等译名部分依中华信义神学院对古教父选集的译名,如有更普遍或历任教宗列表中有相对名称者则相应更改。

亚历山太的亚历山大

加帕多家的亚历山大

安波罗修

亚纳多留斯

安特鲁斯

亚弗拉哈特

亚基老

亚挪比乌

亚历山太的亚他那修

雅典那哥拉

奥古斯丁

巴拿巴书的作者

该撒利亚的巴西流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

该犹

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亚历山太的革利免

罗马的革利免

柯模典

居普良

耶路撒冷的区利罗

罗马的狄尼修

叙利亚的以法莲

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教宗法比安

马赛的根拿丢

教宗额我略一世

拿先素斯的贵格利

女撒的贵格利

神行者额我略

波提亚的希拉流

希坡律陀

安提阿的依格那修

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里昂的爱任纽

耶柔米

大马士革的约翰

圣金口若望(屈梭多模)

儒略·亚非利加努

殉道者游斯丁

拉克单丢

教宗良一世

梅笃丢斯

米努修·菲利克斯

伪教宗诺范

俄利根

旁非罗

帕皮亚

亚历山太的彼得

斐雷亚

教宗庇护四世

坡旅甲

朋田努

鲁非诺

尼斯福鲁斯·卡利克斯特·桑卓普洛斯

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

所左门努

他提安

特土良

狄奥多勒

亚历山太的提阿非罗

教宗乌尔巴诺一世

勒宁的文森

萨费林努斯

   

希腊教父时代 (100-300 AD)   

所谓的「教父」(Church Fathers)乃是初期教会的一些领袖,他们有些是思想家,有的是「护教者」,其中有多人也成为殉道者。这个时期,不仅是基督教的快速成长期,也是基督教「征服」罗马帝国的时期。其中又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米兰诏谕」(公元313年),下令停止对基督教的迫害,为这个时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基督教不断受到无情的逼迫。初期教父们的作品大多是用希腊文写的,因此称为「希腊教父时期」。但在君士坦丁归信基督教之后,基督教却摇身一变,成为受政府保护且拥有特权的宗教。而且在这个后期的教父作品,大多以拉丁文为主,因此被称为「拉丁教父时期」。

I. 时代背景

1.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1) 主后70 年以前: 

 在基督教刚开始的时期,仍被视为犹太教中一个派别─「拿撒勒党」(徒 24:5),因此固然基督徒与主要的犹太教派系(如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之间常有冲突,但在外人及罗马政府看来,基督教仍是犹太教中的一支(徒18:14-16),所以基督徒也享有犹太人不敬拜偶像的特权。

 同时,基督徒在此阶段仍被容许在犹太会堂中聚会,甚至宣讲。保罗就常利用这个机会,宣扬基督的福音(徒13:14-43; 14:1; 17:1-4,10-14; 18:4; 19:8)。因此使徒时代的第一批信徒,大多来自于会堂的成员。而作为「外邦人使徒」的保罗,他固然因着犹太人的抗拒而转向外邦人(徒18:5-6; 28:25-29),但是他传福音的策略却一直是「先向犹太人,也向外邦人」。

(2) 主后66-70年及130-132年的两次犹太战争之后

 在主后66-70年及132年,先后发生过两次惨烈的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战争。犹太人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大多数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浪迹天涯,远离家园。在战争之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也进入一个新的状况。

 首先,由于文化及种族的认同问题,基督教开始与犹太教分道扬镳。犹太人指责犹太裔基督徒的懦弱,未曾积极支持犹太抗暴运动。基督徒却不愿意采取暴力行动,而选择置身事外。他们也将主后70年圣殿之毁灭,视为耶稣预言之应验。双方的裂痕日益加深,渐行渐远。

 因此,到了第二世纪以后,犹太拉比已明令犹太会堂不再接纳基督徒在他们当中聚会。而且此时的教会,是以非犹太人的外邦人为主,信徒传福音的对象,也不再以犹太人为优先了。

2. 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

 自主后64 年开始,罗马帝国就对基督徒由宽容转变为局部性的迫害。但是自第二世纪开始,就更由局部性的迫害,逐渐转为全面性的迫害。然而,虽然基督教遭受到血腥的迫害,教会仍快速地成长。

 初期教会原以中下阶层人民为主,但是逐渐地,在罗马中上层人士中,同情或归信基督教的人数也日渐增加[1]。到第四世纪初,他们已成为教会的中坚份子[2]。他们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讥称的「人类中的渣滓」。相反地,他们大多洁身自爱,奉公守法,是帝国内的模范公民。

 在这两百多年间,基督教成长极为迅速,但是分布并不平均。依据统计,在主后250年,罗马帝国人口中,只有2%左右是基督徒。但是到主后300 年时,安提阿城人口中,已有将近一半是基督徒[3]。在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基督徒也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在罗马本土(意大利)及以西的高卢(今日的法国及德国),则基督徒较少,只有5%左右[4]。这是因为,相对而言,西方在这两百多年间,比东方战乱少,希腊罗马文化的根基也较牢固,基督教较不易渗入。

3. 罗马帝国的宗教及希腊哲学

(1) 罗马帝国的宗教:

 在当时,罗马帝国的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道德崩溃的危机。因为罗马人原本朴实、勤勉的民族性,已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变得奢侈、淫逸、自大。罗马帝国的原始宗教,是属于「精灵崇拜」(Animism)。但是在接触到希腊文化后,罗马人就将希腊众神吸收到与它们相似的罗马诸神中。然而这种希腊罗马宗教也只有少数罗马公民及自由人才会信奉,对大多数的奴隶阶层而言,反而是来自东方(中亚一带)和埃及的神秘宗教及占星术,最为流行[5]。这些宗教大多是功利主义式的「非道德性宗教」,无法提供高尚的道德准则。因此罗马帝国的道德不是靠宗教,而是靠哲学思想来维系。

(2) 希腊哲学派别

 在哲学方面,这时期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罗马帝国境内流行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新柏拉图派、以彼古罗派、斯多亚派及犬儒主义等几种。

 A. 新柏拉图派(Neo-Platonism)的思想强调灵肉二元论,认为灵魂是善的,肉体是恶的。并且要认识神袛,必须依靠神秘经验。

 B. 以彼古罗派(Epicureanism, 或译为「伊璧鸠鲁派」) 则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创立的。其宇宙观与近代的物质主义者及科学主义者相似,基本上他们否定永生,肯定今生;追求实时行乐,以致于后来倾向于纵欲主义。

 C. 斯多亚派(Stoicism)则强调理性与自我节制,其道德水平颇高,与基督教伦理有颇多相容之处。类似中国儒家的思想。

 D. 犬儒主义(Cynicism)则主张以无欲为最高的德行,他们自甘过穷困的生活,是极端的禁欲主义者。

 所以在罗马帝国之内,对于伦理道德的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社会上所充斥的,往往是在道德上近乎真空的各种异教,或是道德败坏的纵欲派,要不就是严酷的禁欲派等。相对的,基督教却不分种族和阶级,强调平等、博爱、节制和谦卑等美德,因此基督教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新兴宗教。即便在压迫及威胁之下,基督教的发展仍然极为迅速。

II. 基督教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在这个时期,教会正面临内忧及外患。若不是神的恩典,教会是很难存活下来的,更谈不上成长了。教会外面所遭受到的,主要是政府无情的打压及迫害。但是同时,教会内部也有许多的异端兴起,造成信徒信仰上的混淆。

1. 外在的逼迫与攻击

 教会之所以受到外人污蔑与攻击的理由,主要来自误解与毁谤。首先,许多民众因为信徒不拜偶像,而称他们为「无神论者」。对大多数多神论者或泛神论者的背景来看,基督徒敬拜一位无形无相的造物之主,是匪夷所思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基督徒是迷信的神秘宗教信徒。

 其次,信徒彼此相爱的生活,也被毁谤为「淫乱与乱伦」。由于信徒彼此互称「弟兄姊妹」,甚至夫妻间也是如此,因此有人误以为他们真的是兄妹通婚。另外,信徒之间的「亲嘴问安」,也被误解为乱搞男女关系。还有,由于在圣餐时,主礼的人在拿起饼和杯时,会说:『这是主耶稣的身体,我们要以恭敬的心来吃;这是主耶稣的宝血,我们要以恭敬的心来喝这立约的血。』,因此他们谣传基督徒的圣餐是在「吃人肉」。诸如此类穿凿附会的谣言很多,因此许多基督教的「护教者」就为此提出答辩。

 但是最严重的指控,则是基督徒对罗马政府的忠诚问题。由于基督徒拒绝向罗马皇帝的雕像敬拜,鲜少参加公众集会(因为这些集会往往有令基督徒难以苟同的暴力或色情行为),甚至还有些信徒拒绝当兵(事实上有些教会拒绝接纳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吏的加入)。凡此种种,都给那些反对者很好的攻击把柄。因此,每当有天灾人祸,或是政治上有任何风吹草动,基督徒总是成为替罪羔羊,会遭到无情的逼迫。

2. 内有异端及极端兴起

 另一方面,从第二世纪开始,基督教内部就开始出现许多在信仰上有偏差的「异端」,或在生活或作法上较偏激的「极端」团体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下列四个:

 (1) 诺斯底派(Gnosticism):他们受希腊哲学「灵肉二元论」的思想影响,强调所谓「隐藏的知识」(希腊文的「知识」一字即gnosis)或「奥秘」,并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主张肉体是败坏的,因此倾向于禁欲主义。他们在教会中引起的纷争最多,也是初期教会领袖们最主要辩驳的对象。诺斯底派的余毒今日仍然影响着基督教,特别是在那些特别强调属灵追求,及高举独到的「属灵亮光」的信徒中间。

 (2) 孟他努派(Montanism):这是一个倾向禁欲的灵恩派,是由孟他努(Montanus)于主后172年在小亚细亚开始的。他们高举先知的恩赐(特别是女先知),并强调末世的信息。他们并非异端,但是也的确造成了教会的分裂。到第五世纪之后,他们才逐渐消失。孟他努派是历代灵恩运动及二十世纪「五旬节运动」的前驱,其功过得失也仍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3) 马吉安派(Marcionism):主后140年马吉安(Macion)在罗马,开始宣扬他自己的一套反犹太教的教义,吸引了不少跟随者。他深受诺斯底派的影响,认定物质世界本质上是邪恶的。他还主张耶稣是受造的「次级的神」。所以他及他的跟随者否定旧约的教训,将耶和华与耶稣对立起来,高举保罗的教训。因此马吉安所接受的新约圣经,就只有删减过的《路加福音》,和保罗的十封书信。其它的经卷都因有倾向犹太读者的嫌疑,被他摒弃了。马吉安派又禁止嫁娶,因此在活跃了数十年后,就逐渐式微了。

 (4) 摩尼教(Manichaeans):这是由波斯人摩尼(Mani)于在主后第三世纪中开始建立的。他的教义接近诺斯底主义,又参杂了波斯祆教(拜火教)的色彩,强调光明与黑暗两个国度的争战。当他于主后276年被杀后,他的信徒大批地由米所波大米亚进入北非,影响很大。摩尼教是一种混合式宗教 (Syncretism),与今日流行于伊朗及欧美的「巴哈教」(Ba’hai)极为神似。奥古斯丁本人在信主前,就曾经是个摩尼教徒。摩尼教在中亚、西域一带十分活跃,曾在唐朝时期与「景教」(就是基督教中的「涅斯多流派」)先后传入中国。当唐武宗在835年展开「灭佛运动」时,景教教士都被逐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摩尼教的教士却中途逃亡,因此在中国苟延残喘地留下来了。后来摩尼教又与佛教的一支「弥勒教」结合,产生了白莲教(今称「一贯道」或「天道」)。

III. 主要领导人物

1. 教会领袖:

 这个时期的教会领袖,如安提阿的伊格那修(Ignatius)、示每拿的波旅甲(Polycarp)、爱任纽(Irenaeus)、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居普良(Cyprian)等人。他们有些是第一代使徒们的学生(例如波旅甲是使徒约翰的学生),而且大多先后为主殉道。他们除了牧养教会之外,通常也扮演护教者的角色。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帮助我们了解初期教会的光景。

2. 护教者(Apologists): 

 这个时期的教父,更主要的贡献,乃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以希腊哲学的逻辑推理方式,将之系统化。特别值得注意的,乃是一些被称为「护教者」的人士,例如爱任纽、殉道者游斯丁(Justin)、特土良(Tertullian)、俄利根(Origen)、亚他那修(Athanasius)等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也都有精深的希腊文化造诣。他们的心志乃是一方面要与反对基督教的人士为真理而辩,另一方面又要驳斥基督教内的异端份子。他们最主要的影响,乃是在基督教的教义方面。由于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因此许多最重要的神学问题,诸如有关耶稣的神性、三位一体的观念等,都是在这段期间被确立下来的。

 特土良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他是这个时期少数用拉丁文写作的护教者之一。他的杰作是《护教辞》(Apology),和《反马吉安论》。但是他自己极端严谨的道德观,却使他晚年加入了孟他努派。

IV. 主要的成就

 在这基督教创立的头三百年之中,有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6],就是:

(1)确立了新约正典;

(2)确立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

(3)建立教会组织。

1. 新约正典逐渐形成

 新约「正典」(Canon)是指被众教会共同认可的新约圣经书目。自基督教开始传播以来,虽已有许多教会领袖(尤其是使徒们)的著作在教会中流传,但是其真伪和价值仍需鉴定。虽然新约正典是在希波会议(公元393年)和迦太基会议(公元397年)才追认确立的,但在此之前,教会及众信徒间的共识早已形成了。除了少数几卷书(如希伯来书、雅各布书、彼得后书等)因争议性较大,共识建立较慢外,大部分的书卷,在主后250年已经广受接纳了。这在视圣经为「神的启示」之基督教而言,确立圣经的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事。

2. 基本教义逐渐确立

 为了面对来自异端的挑战,教会必须把正确的信仰,清楚地表明出来。因此,异端的挑战,反而促成了基督教正统信仰观念的成形。《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和《尼西亚信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到第四世纪被众教会所接纳而产生的。其实《使徒信经》并非使徒们亲自写的文献,而是后来的教会领袖们,综合了使徒们的教导,以精确的文字,勾勒出基督教信仰的纲要来,成为历代信徒的共同信念。

3. 教会结构逐渐定型

 至于教会的组织,也是逐渐发展的。最初的教会组织是很松散的,各地方性的教会只有长老和执事两种职份。后来由于教会人数日增,其中一位长老便成为长老团的主席,称为「主教」(Bishop)。到了第四世纪,大城市的主教也再进一步成为整个区域的「区主教」。这些教会的大教区,往往是与罗马帝国的「省」平行的。这种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的教会结构,是受到罗马政治文化的启发。到了第五世纪中,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这种教会的结构,也在取代地方政府来从事抚恤、关怀、教育民众等功能时,发挥过极大的作用。

V. 主要宣教策略

1. 以希腊哲学为桥梁,向知识分子传播基督福音。

 这个时期的希腊教父们,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及俄利根等人,对希腊哲学的态度是十分友善的,他们认为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的「先驱」或「启蒙师父」[7]。这是他们采取「调适主义」的基础。所以,他们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例如柏拉图的永恒概念、实体与表相的区分,都曾被俄利根借用来解说基督教的思想;而斯多亚派的道德观念,也被视为与基督教伦理相互辉映。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也认为,『神将哲学给予希腊人作为「启蒙师父」,以将他们引向基督,正如律法对希伯来人一样。因此哲学是一个预备阶段,铺了一条路,借着基督将人带到完全的地步。』[8]

许多流传至今的希腊教父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苦心及技巧。例如殉道者游斯丁就曾说,神把「理性的种子」,洒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不仅以色列的先知,各国的哲学家们,也都拥有神所赐的洞识(insights)。所以他将许多希腊哲学家,例如苏格拉底等人,与亚伯拉罕、摩西、伊莱贾并列。然而他也强调,这些哲学家们所得的启示仍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完整的。只有当那位「道成肉身」的基督来到,那完全的启示才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2. 以爱心及美德的生活见证,吸引世人接受基督。

 当时大部份基督徒都过着有规律而且勤勉的生活,并以金钱资助穷困的教会[9]。在道德方面,基督徒的道德生活大体上很好[10]。他们禁止堕胎、杀婴,而且收容许多弃婴,抚养他们长大。在家庭方面则儿女孝顺,夫妻互敬互信。甚至当时奉命捉捕基督徒的官员普林尼(Pliny),也向罗马皇帝报告说,基督徒实在可算是「模范公民」[11]。另一位异教徒格林(Galen)也曾如此形容基督徒:『他们如此不断地自律自制,他们如此强烈地渴望达到道德上最完美的境界,以至于他们几乎不亚于一个真正的哲学家。』[12]

因此,基督教在主后三百年之前,所以能遍传各地,主要必须归功于一般信徒的见证。他们的福音策略,类似今日所谓的「友谊式布道法」(Friendship Evangelism)。他们能够极为成功地将福音的种子,洒遍在他们所生活的小区中,而且结实累累。

 但是为了确保信徒们的信仰是真诚的,初级教会有极其严格的「认信」(catechetical)过程。这过程相当于今天教会的「受洗班」,但是时间长得多。一般而言,通常由慕道至受洗,可能需要三年,有的甚至要六年。依据一份主后217年的文献显示,在认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信仰真理,而且要考核慕道者的生活见证,以及他们信主的动机[13]。而推荐他们归主的信徒,也需要证明这些慕道者能够而且愿意聆听真道。

 这种严谨的认信过程,在教会正在大遭逼迫时,是绝对必要的。同时,这种严谨的程序,也比较能对信徒们有个有效的「质量管理」过程,免得滥竽充数,破坏基督徒美好的见证。这是初期教会能持久不衰,保持纯正信仰的秘诀。今天许多教会草率地大量吸收信徒的作法,是值得再思的。

3. 以殉道者的血,培育福音的种子。

 自第二世纪开始,基督教受到越来越严酷的逼迫。分析其原因,则有好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罗马帝国在经历将近两百年的太平盛世之后,开始遭遇到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基督教就成了替罪羔羊。罗马皇帝及官员认为,是因基督徒拒拜偶像,致遭天谴。当然这是推卸责任的话,但在无知的群众里,也的确发挥了转移注意力的效果。

 第二,基督徒拒绝对罗马神祇献祭,也不肯在皇帝雕像前烧香,这在罗马人看来,是拒绝对罗马帝国效忠的表现。在内战外患频仍,民众忠诚度大为降低的时代,「对国家不忠」是极重的罪名。但是事实上,在基督教受尽逼迫的两百多年中,基督徒很少反抗。而犹太人在公元66、132及156年,就引发了至少三次反抗罗马的革命战争,每次都死亡枕籍。

 第三,基督徒对世俗生活采取「隔离」的态度,教会领袖劝基督徒避免去竞技场观看残酷的决斗,或去戏院看猥亵的表演,特土良甚至要基督徒不要从军。凡此种种,都曾被指责为搞分裂的行动。

 因此,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许多的基督徒被火烧死、被野兽撕裂、被斩首、被监禁或被鞭打,然而正如特土良所说的:『殉道者的血,好似一粒粒的种子。好像草被割下来时,它会像「春风吹又生」一般地,更加繁茂。』[14] 虽然有少数基督徒变节,但绝大多数的信徒都坚持到底。殉道者对信仰的忠贞,激励了许多信心动摇的信徒,并且在后来,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些基督徒不屈不挠地忍受试炼,默默地加添人数,以言词对抗武力,以盼望对抗残暴,最后击败了这个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出戏。[15]

 4. 以一般信徒,作为主要传福音的使者。

 在第四世纪前,虽然那些学识渊博的「护教者」,在思想及信仰上贡献卓著,但是对福音广传居功最大的,仍是一般的信徒。大多数的慕道者,是透过他们的见证而信主的。而地方性教会的长老及执事,则负责牧养他们。

 然而,第二世纪开始,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巡回布道者」(itinerant evangelists)。这些巡回布道者,效法早期使徒们的榜样,将福音带到「未得之民」当中,建立教会,按立长老、执事,然后再奔前程。

 可是这些巡回布道者大多是一般信徒,并非正式经由会众选举出来的,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感动及呼召。因此教会不会在经济上支持他们。然而他们立志过清苦的日子,随走随传。每到一处,当地的信徒及教会就接待他们(当时没有今日的旅店)。因此他们的脚踪遍及各地,成为非正式(未受差派)的「宣教士」。至于正式由教会差派的拓荒宣教士,是到第四世纪以后才有的。

 当然,为了避免少数滥竽充数的巡回布道者,到处骗吃骗喝,在初期教会留下的文献中曾规定,所有的巡回布道者,教会只能接待一至二天。超过三天者,及向信徒索取金钱者,都将被视为「假先知」。[16]

 5. 以信徒的家庭为主要聚会地点。

 在教会屡遭逼迫时,信徒大多在家中聚会。直到第三世纪,才开始在少数地区有教堂建筑物。目前考古学发现的最早教堂,可能是在幼发拉底河上的一座建筑,大约是主后232年左右建成的。但是这乃是在罗马帝国版图之外的地区。在逼迫最严重时,许多罗马城内的教会,甚至是在地下洞穴中的。这是名符其实的「地下教会」。直到君士坦丁皇帝在313年发布宽容基督教的「米兰召谕」后,教堂建筑才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

 正因如此,早期的教会都是「家庭教会」。这是情势所逼,并非因为家庭教会一定是最好的教会模式。因此,今日的教会,要从早期家庭教会的优点中去学习,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运用在今天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切忌生吞活剥式地套用,否则将未见其利,但见其弊。

 家庭教会每个聚会点人数不会太多,但是机动性很强,彼此的联系很密切,向心力也够。所以早期教会虽然没有后期那种组织严密的结构,但是却满有活力,信徒的参与感很深。在这样的光景中,教会欣欣向荣,逐渐征服了整个罗马帝国。

 参注:

1 威尔杜兰(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台北幼狮书店,1973,239页。

2 R. Grant, Early Christianity and Society. Harper & Row, 1977, p.88.

 3 同上,p.11.

 4 《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249页。

5 滕慕理:《新约综览》,香港宣道书局,1976年,67页。

6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22页。

7 David J. Bosch,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Maryknoll, NY: Orbis, 1991. P.193.

 8 引述自Aylward Shorter, Toward A Theology Of Inculturation, Orbis, 1994, p.139.

 9 同上,239页。

10 同上,242页。

11 同上,243页。

12 同上,243页。

13 海天书楼:《基督教二千年史》,1997年,117页。

14 《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319页。

15 同上,320页。

16 Michael Green, Evangelism in the Early Church, Eerdmans, 1970, p.168.

拉丁教父时代 (300-500 AD)   

君士坦丁归信基督教,不但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为戏剧性的过程。依据历史家优西比乌(Eusebius)的记载[1],在公元312年一场争夺王位的决战前夕,君士坦丁看见天空有十字架,并有文字写着:「靠这记号,就必得胜。」翌日,君士坦丁的军队,就拿着有基督记号的盾牌,高举有十字架与X和P两个字母(这是希腊文「基督」的头两个字母)的旗帜,与对手决一死战。结果君士坦丁的军队大获全胜。过了一年,君士坦丁就在米兰下了一道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赋予基督徒在法律前与众人平等的地位。

 同时也在此时,拉丁文已逐渐取代了希腊文,成为帝国内通行的主要语文。当时的「教父们」,也都是以拉丁文来写下他们的主要神学作品,因此这个时期称为「拉丁教父时期」。

I. 时代背景

1.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1) 自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谕」后,皇帝就由基督教的逼迫者转变为保护者了。

 君士坦丁的行动究竟是出于宗教信仰或是一种圆滑的政治手腕?很多历史家认为是后者[2]。因为一方面,他的军队中以基督徒为主,支持基督教对鼓舞士气、团结人心有益。另一方面,基督徒的品格及对执政者的顺服,也有助于巩固君主专政的政权。何况这个新的宗教,或许还可以净化罗马的道德,并强化婚姻与家庭关系。

 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他对基督教的支持,似乎是与日俱增的。他赋予主教在教区内有审判的权利,豁免教会的不动产税,圣职人员又可免除某些公民义务。他自己还捐赠给教会大笔金钱;在君士坦丁堡及耶路撒冷兴建宏伟的教堂;并定星期日为圣日,使百姓可以不作工,而去教堂作礼拜。这一切措施,都让当时的基督徒欢欣不已,向神感恩赞美。

 但是君士坦丁并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这是到七、八十年后,才逐渐演变的现象。然而,大多数的罗马皇帝,都以基督教的捍卫者自居,因此打击异端及异教徒绝不手软。教会领袖也往往请求皇帝将背叛为异端者,处以监禁或流放的惩戒。

(2) 罗马皇帝介入基督教的内争越来越深、越来越多。

 由于基督教内部的纷争,最后往往找皇帝仲裁,使得罗马皇帝的介入越来越深。首先发生冲突的是有关「多纳徒派」(Donatist)的纷争。「多纳徒派」是一个严谨自律的教派,强调圣洁及与世界分别的生活。他们请求皇帝废除一位曾在大逼迫中放弃信仰的人为主教。结果皇帝所授权的主教会议,却维持原议。后来这些「多纳徒派」的领袖说:『皇帝与教会有什么相干?』因此受到打压。

 另外一个例子是有关「亚流派」(Arian)的异端问题。为了协调这个争议,君士坦丁在325年于尼西亚召亲自主持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在会议中一方面确定「亚流派」为异端,另一方面也制订了「尼西亚信经」,作为正统教义的宣告。但是君士坦丁却一直想包容「亚流派」,甚至将坚决反对「亚流派」的亚他那修予以放逐。这是教会与皇帝之间微妙关系的例子。

 因此,君士坦丁与他之后的罗马皇帝们,一向认为自己不但是教会的保护者,也是教会争论最后的仲裁者。在东罗马帝国治下的东方教会(即后来的「东正教」),似乎默认了这个事实。然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方教会,却一直用各种方式来抗拒这个观点,虽然最后往往有时还是只有屈服。但到了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时,情势就完全改观了。

(3) 罗马主教的地位日益高升,在第六世纪左右逐渐在西方独霸一方,最后形成「教皇」。

 在初期教会时期,耶路撒冷及安提阿两个教会有独特的地位。然后随着信徒人数的增加及分散,埃及的亚历山大和罗马的教会的影响力,也逐渐提升。到了君士坦丁皇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之后,无形之中,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了。所以在第五世纪初,基本上这五个教会的主教的地位应该是平起平坐的。虽然罗马主教屡次以「彼得继承人」自居,期望取得优越地位,但是却未被其它地区教会所接受。然而第五世纪后半情势的发展,却使罗马的主教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教皇」。

 首先,当罗马皇帝无法保护罗马城时,却是罗马的主教利奥一世(Leo I, 446-61)救了她。因为那些先后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蛮族,有许多原先已经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像东、西哥德人,在第四世纪初,就已经接受了基督教,且有了哥德文的圣经,只是他们是属于被列为异端的亚流派[3]。还有同属日耳曼族的汪达尔人及布根地人,也是亚流派的基督徒。因此这些蛮族对罗马的主教都还很尊重,才能略有节制,免得生灵涂炭。所以,教会在西罗马帝国烽烟四起、群龙无首的关键时刻,却仍然能屹立不动,成为乱世的中流砥柱。而罗马的主教的角色与地位,更是无可替代了。

 另一方面,回教在第七世纪中崛起,迅速地席卷中东、小亚细亚及北非。因此五大教区失去了三个,仅剩君士坦丁教会可以与罗马教会分庭抗礼。因此自第八世纪开始,罗马的主教就被尊称为「教皇」(Pope),领导西方世界的教会。

2. 罗马帝国的政治情况

(1) 北方及西方蛮族日益猖獗,迭次入侵。

 然而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罗马帝国从第四世纪开始,已经日暮途穷了。在罗马帝国的外围有许多蛮族,其中最主要的是日耳曼裔的哥德人。公元376年,西哥德人因受匈奴人的压迫,而越过多瑙河入侵罗马帝国。这些哥德人虽然最后被逐出东罗马帝国,但是他们又联合了其它的日耳曼部族攻打帝国的西方。

 在第五世纪开始,西罗马帝国就多次遭到蛮族的入侵,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下列几次:

 410年 西哥德(Goth)国王阿拉利(Alaric)攻占罗马城

 452年 匈奴王阿提拉(Attila)进攻意大利

 455年 日耳曼人汪达尔族(Vandals)劫掠罗马十四天

 476年 罗马军队的蛮族将领叛变,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10年,阿拉利率领西哥德人攻占罗马城,六天六夜之久,蛮族洗劫了这个大城。对罗马帝国内的百姓而言,这是令人震惊的事。许多异教徒责怪基督徒背弃了罗马神明,致遭此劫。奥古斯丁为了回应异教徒的控诉,就写了他的不朽名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他强调地上的国度或教会,并不等同于上帝的国度,只有真信徒才是上帝之城的子民。

 然而,西罗马帝国并没有因罗马的沦陷立刻灭亡,还苟延孱喘了六十多年之久。公元452年,匈奴王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准备进攻罗马,后来因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的交涉才撤兵。公元455年,另一支日耳曼裔的汪达尔人继侵占西班牙和北非之后,渡过地中海进攻罗马。这次又是因着教皇利奥一世的求情,才使罗马在经过十四天的揉躏之后,还幸得保存。到了公元476年,罗马军队的蛮族将领叛变,自立为王,强迫罗马皇帝退位,西罗马帝国至此正式灭亡。但是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则还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直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才沦陷于土耳其人手中。

(2) 帝国国势日衰:人口锐减、道德败坏、阶级斗争、赋税烦重、战争频乃

 罗马帝国为何衰亡?这是历史上的热门话题。吉朋(Edward Gibbon)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兴衰史》中断言,是基督教毁了罗马帝国[4]。他说基督教不但对古典文化宣战,又使人们从积极的现实生活转变为消极地准备世界末日的来临。正当罗马帝国号召人去作战时,基督教却散布和平与不抵抗的观念,并鼓励人拒服兵役。因此,基督教的胜利,就是罗马帝国的灭亡。

 上述这些评语,的确有部份属实。但是正如名历史家威尔杜兰的看法,基督教的成长,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颓的「原因」,勿宁说是罗马帝国衰颓后所造成的「结果」[5]。因为在基督教开始传播之前,罗马帝国的宗教与道德已经瓦解,所以基督教才能快速地发展。公平地来说,基督教对罗马帝国伦理道德的重整,颇有裨益,但是并不能力挽狂澜。实际上,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由于外力的摧毁,而是由于内部的腐蚀所造成的。

 罗马帝国倾覆的基本原因,是在于她的人口锐减、道德风气败坏、阶级间的斗争、赋税繁重、战争频仍[6]。人口减少是因为中上阶级的节育、堕胎,加上瘟疫与战争,使帝国西部人口锐减。到第四世纪左右,大部份的罗马军队都是日耳曼人或其它外族的雇佣兵。罗马人原有的纯朴、刚健的性格,也在耀眼的财富中消失殆尽。同时,为了上层人士的奢侈享受,国民税负极重,民不聊生,阶级间的矛盾日增。加上内战频频,耗损极大。所以,罗马帝国的败亡,内部的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3. 语言

 到第四世纪开始,拉丁文以取代希腊文的地位,成为罗马帝国最通用的文字。这种情况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十七世纪,所有欧洲各国的法律、外交、学术文件,都是用拉丁文。举例而言,所有牛顿的科学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写的。因为拉丁文是当时的唯一国际语言。

 因此这个时期教父们的著作主要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古斯丁和翻译拉丁文圣经的耶柔米。而且从四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教会中的崇拜,也都改用拉丁文来进行。可是以君士坦丁堡主教为主的东方教会,仍然保持以希腊文进行崇拜及著述。这语言上的差异,后来造成东西方教会的误解及裂痕,最终在1054年东西方教会完全决裂。

 然而采用拉丁文的结果,也使西方教会中很少人再花心血去研究希腊文及希伯来文,即便是神职人员及圣经学者,也都完全依赖拉丁文圣经来教导会众。这种情形直到十三、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开始改观。

II. 基督教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1. 异端的分争—亚流派(Arianism):

 这是在318年由亚历山大长老亚流所创的异端,影响极大。他主张只有圣父是真神,基督只是受造物,但是他比一切受造物为早。可是他坚持基督并不与神同等。亚流的思想在教会中流传甚广,争议性也很大。为此君士坦丁召开了第一个尼西亚大公会议,来专门处理此争端。

 尼西亚会议的结果,判定亚流派为异端,并订立了「尼西亚信经」,明确提出「三位一体」的神学观,以对抗亚流主义。但是直到今天,亚流主义的异端仍然在基督教圈子中借尸还魂,最明显的就是「耶和华见证人会」及「摩门教」。这两个异端都否定耶稣的神性,认为祂只是天使长,是受造之物。我们必须防止亚流主义的异端再现。

 亚流本人虽被流放,但是他的影响力并未消失。相反地,特别在东方教会及亚美尼亚一带,亚流主义往往是主流派思想。同时罗马皇帝中,不乏亚流主义的支持者或同情者。因此亚流主义一直在罗马帝国中阴魂不散。而且到了第五世纪,许多在罗马帝国版图外围的蛮族,如西哥德人归信了亚流派的异端,以后更使大多数日耳曼人都成为亚流派的信徒。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这些亚流派的蛮族,却在罗马主教的感化下,渐渐转到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亚流派的异端在欧洲才慢慢消失。

2. 异教的混杂(Syncretism)

对基督教的发展来说,君士坦丁的「米兰诏谕」是利弊互见的。由于作基督徒突然成为一种殊荣,而且有各种物质的、政治上的好处,因此成千上万的人涌进了教会。但是「量」的增长却同时带来「质」的降低[7],教会领袖们开始有争权夺利的事情,信徒们也有世俗化的倾向。同时,因为大批的异教徒涌进教会,许多异教之风也带入了教会。

(1) 节日和庆典

 君士坦丁在归信基督教以前,极为崇拜太阳神。因此他在许多地方似乎将基督与太阳神视为一体。例如他在321年把每星期的第一天定为假日,称之为「崇敬太阳日」(星期日,Sunday)。大约在336年前后,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太阳神生日也被改为「圣诞节」[8]。同时,原来罗马人在十二月下旬庆祝农神节的习俗,如送礼、点蜡烛、花饰等,也都变成圣诞节的习俗之一了[9]。

(2) 圣母及圣徒膜拜

 譬如说受异教多神信仰的影响,教会在第四世纪末开始敬拜圣徒、殉道者和圣母马利亚[10]。崇敬马利亚可能脱胎于希腊与罗马神中的黛安娜(Diana)女神或亚底米(Artemis)女神。但也有人认为是出自被称为「伟大童女」及「上帝之母」的埃及女神伊西斯(Isis)。

 而对圣徒及殉道者遗物(诸如骨头、头发、衣服碎片等)的迷信,也逐渐流行起来[11]。虽然教会从来没有教导信徒去敬拜圣徒,但是有些人却说这些圣徒有特殊地位,能听取信徒的祈祷,并把祈求直接呈给上帝,如同宫廷中的大臣一般。这种观念误导了许多信徒,甚至直到如今,仍有许多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信徒根深蒂固地持守此观念。

III. 主要领导人物

 这段期间,最出名的教会领袖乃是亚他那修、耶柔米和奥古斯丁三位「拉丁教父」。有人说希腊教父使基督教比较神学化、形而上学化及神秘化;而拉丁教父则使得基督教较为伦理化、法律化和实用化[12]。

1. 亚他那修(Athanasius, 300-373):「三位一体论」的捍卫者

 亚他那修是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参与者,及尼西亚信经的起草者。他为信仰的纯正而努力不懈,曾五次为坚持真理而被放逐。他大部分的著作都是以反亚流主义为目标,其中最著名的是《道成肉身》。

2.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提出「原罪论」及「预定论」的神学家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学家如马丁路德等人,都从他的思想得到启发。他出生于北非,在罗马信主,原为摩尼教徒。后来他被派到北非的希波担任主教。他最主要的作品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他为了辩驳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的偏差,所提出的「原罪」及「预定论」的观念,是基督教最主要的教义之一。

 但是他为了解决多纳徒派的争议,所提出有关「教会论」的教义,却引起争议[13]。他坚持有形的、有组织的教会,与救恩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观点呼应第三世纪的居普良(Cyprian)的名言:『教会之外,没有救恩』。这种观点迄今仍是天主教的基本观点,也是天主教宣教神学的立场。

3. 耶柔米(Jerome, 345-420):翻译拉丁文圣经

 耶柔米晚年定居于伯利恒,过着隐居的修道生活,并同时向犹太拉比学习希伯来文。因此他几乎是西方教会唯一懂得希伯来文的人。他最伟大的贡献,乃是以二十三年的努力翻译了拉丁文圣经,称为「武加大译本」(Vulgate)。其中旧约部分,他没有采用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而是直接由希伯来文翻译过来。迄今,这个「武加大译本」仍是被天主教视为最具权威的拉丁文译本。

IV. 此时期主要的里程碑:「大公会议」

 在这期间,教会召开四次重要的国际性「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381年)、以弗所会议(公元431年)和迦西墩会议(公元451年)。这些会议都是为了教会内的教义之争而开的,大会结束时所制订的「信经」,至今仍为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大部份的基督教(新教)所共同接受。直到这个时候,基督教内部的教义之争,才算大致平息。

 1. 尼西亚会议 (325):

 这是第一次的大公会议,而且是由君士坦丁亲自主持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处理亚流派的异端。会议最后通过「尼西亚信经」,确认基督具有神性,并且宣布亚流派为异端。这是第一份写成为文字的信经,有划时代的意义。

 2. 君士坦丁堡会议 (381):

 虽然尼西亚会议已经定亚流派为异端,但是争论并未平息。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第二次的大公会议。会议中除了再度确认「尼西亚信经」之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至此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才完全确立。而亚流派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在这次会议中才正式被清除。

 3. 以弗所会议 (431):

 这次大公会议,主要是要处理因教会派系权力斗争,而引发的涅斯多留派教义之争。涅斯多留(Nestorius)是安提阿学派的传道人,在看待基督的神人二性时,强调基督有完全的人性,这与亚历山大学派以寓意法解经,偏重基督的神性大异其趣。但是到了涅斯多留在428年被指派为君士坦丁堡主教时,就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为了解决此争议,才召开了这次大公会议。在以弗所大公会议上,亚历山大主教以卑鄙手法将涅斯多留及支持他的叙利亚主教们,都列为异端,革除教籍。这次大公会议争议性很大,引起后患无穷。但是由于安提阿教区的主要势力在罗马帝国之东,及波斯帝国之内,因此涅斯多留派的影响力并未消失,只是迫使他们东移,大举迁入波斯帝国境内。但是他们日后却成为向亚洲传福音的主要力量。

 4. 迦克墩(Chalcedon)会议 (451):

 这次会议仍是要处理基督的神人二性问题。在这次会议中,通过了以罗马教皇利奥一世观点为主的「迦克墩信条」。这信条较平衡地地表达了正统的教义,肯定基督具有完全的人性,也具有完全的神性,但是只有一个「位格」。「尼西亚信经」和「迦克墩信条」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条,为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及大部分的基督教派所共同接受。甚至后来波斯教会(即涅斯多留派)也原则上接受此信条。但是涅斯多留本人及涅斯多留派并未被平反,所以教会也仍处于分裂状态。

V. 主要宣教途径

1. 透过教区发展乡村教会

(1) 以城市教堂为中心,发展外围乡村教会。

 直到第四世纪初,基督教才开始发展乡村教会。在此之前,教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由于罗马皇帝对基督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大批信徒涌入教会,教会人数暴增。到了第四世纪中,整个罗马帝国的基督徒比例急速增加。因此乡村教会的建立,似乎是水到渠成,没有太大的阻力。以现代的名词来说,这可以说是一种「群体归主」(Mass Conversion)的运动。

 然而也因为如此,信徒们的质量及对真理的理解程度,也大为降低。无论在都市或乡村,第五世纪之后,成年人的洗礼逐渐减少,而被婴儿洗礼取代了。因此,教会固然建立了,根基却不扎实。到了第七世纪中,当回教帝国席卷大半罗马帝国的版图时,大部分的教会也就像摧枯拉朽般消失无踪了。这是值得警惕的。

(2) 以主教或圣职人员为主力,取代平信徒的巡回布道者。

 也是在第四世纪开始,平信徒自发性的传福音工作也就渐渐停止了。因为教会合法化之后,以圣职人员为主的「圣品阶级」就逐渐形成了,教会的主要事奉都由圣职人原来承担,平信徒的参与越来越少。所以乡村教会的建立,多半是由于主教外出旅行布道的结果。而乡村的圣职人员都是由城市的主教们指派和控制。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区制度也就慢慢成形了。

 但是后来渐渐增多的「修道士」,却在某些程度上取代了早期的平信徒巡回布道者,成为向蛮荒地区宣教的主力。

(3) 大型教堂在城市纷纷建起,教会并在乡村拥有土地。

 当教区逐渐形成之后,城市中主教的权势也就越来越大,大型教堂也就纷纷建立起来。在第四世纪初期,有些教堂是接收异教的庙宇后改建的,但是后来君士坦丁捐献了许多宫殿给罗马教会,历代君王也斥资修建了不少宏伟的教堂,例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St. Sophia)大教堂,就是由东罗马帝国皇帝于537年建成的。当然大多数的教堂仍是由教会自己建造的,而且相当简朴。

 同时,除了信徒的奉献之外,君王的捐赠及政府的补贴,也成为教会主要的财源。教会财源大量增加后,也开始在乡间购置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耕种,俨然变成地主阶级了。这对后来教会的腐化,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2. 修道士团体逐渐兴起

(1) 苦修的隐士(Hermit)取代殉道者,成为民间信徒景仰的对象。

 到基督教被接纳为国教之后,为了抗拒世俗化的潮流,「修道主义」(Monasticism)开始兴起,而且很快地传到罗马帝国各地,尤其是东方。而这些自愿脱离尘世,立志过圣洁生活的修道士,便代替了早期的殉道者,成为信徒敬重、崇拜的对象。最早的修道士可能是埃及的安东尼,他在公元270年开始过「隐士」般离群索居的日子。后来逐渐有修道士群居的情形,这是后来修道院的滥觞。

 早期的隐士多数是平信徒,大多是独居在沙漠或旷野中,偶尔会在一起领圣餐。大部分的时间是独自默想、读经及祷告。但是后来有些隐士们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逐渐形成修道士团体。

(2) 有些修道士团体逐渐发展成修道院(Monastery)的型态。

 团体的苦修主义是由帕科缪(Pachomius)在320年创立的[14]。他给后来的修道院建立了基本架构。但是对东方教会的修道主义贡献最大的乃是大巴西流(Basil the Great, 330-79)。他曾修道多年,但是后来被任命为主教。他将教会与修道团体的关系连接起来,使修道院正式成为教会体制内的一部份。

 西方教会的修道院开始较晚,但是也很快发展开来。但是东方修道院比较注重个人灵修,西方的修道院则更强调群体生活及组织。东方修道院相当依赖国家的支持,西方的修道院则相当独立,比较不受政府甚至教皇的节制。同时,西方修道院纪律严谨,生活圣洁,成为培养主教的温床。奥古斯丁及耶柔米都曾在年轻时参加过类似的修道团体。

(3) 有些修道士团体兼有传福音的功能。

 在高卢(今日的法国)建立修道院的都尔的马丁(Martin of Tours),是西方修道主义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所建立的修道院,不仅是修道士静修之处,间接地,也成为他们向大多数未信主之法国农村传福音的基地。

 但是最著名的修道团体却是塞尔特人(Celts)所建立的修道院。由于第五世纪罗马帝国的战乱,许多杰出的圣经学者来到偏远的爱尔兰避难,因此建立了欧洲最好的修道院。这些在爱尔兰的修道院,培育出极多优秀的修道士。在第五世纪后,他们的脚踪遍及欧洲每一个角落,建立修道院,向未开化的蛮族传福音。所以他们在欧洲「基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另外帕提克(St. Patrick, 389-461)的故事,也是极戏剧化的例子[15]。他曾在年幼时被俘虏到爱尔兰为奴,后来回到故乡英格兰。但是由于神的呼召,又回到爱尔兰担任主教,将基督教传至爱尔兰人当中。他极为看重布道工作,并且全力推动修道主义,培育出许多人才。

3. 「异端份子」反而成为积极向罗马帝国之外宣教的主力

 当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正忙于处理教会内部的纷争,或在争权夺利,以致于无暇向外传福音的时候,却是两个所谓的「异端团体」,承当起向外传福音的责任。

(1) 亚流派将基督教传给哥德人,后来传至欧洲各地。

 由于亚流派在尼西亚会议中被定为异端,他们在罗马帝国境内的活动空间大为紧缩,因此他们大量外移,与帝国外围的蛮族有了接触。他们积极传福音的结果,大批的哥德人归主。主教乌斐拉(Ulfilas)更以拉丁字母,为哥德人创立文字,并为他们翻译了哥德文的圣经。后来当这些哥德人攻陷罗马城时,由于他们已经归主,才对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礼让三分,否则罗马更将生灵涂炭了。

 因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其周围的蛮族大多数是亚流派的信徒,但是他们的文明则刚刚起步而已。亚流派的宣教成果,是令正统教会汗颜的。后来由于亚流派的热潮渐渐消退,而且在正统基督教的领袖们的努力之下,才使这些蛮族后来都改回正统信仰。

(2) 涅斯多留派信徒将基督教传至波斯、中东、北非,锡兰、甚至中国。

 涅斯多留派的信徒,是以安提阿教会为中心。自使徒时代以来,他们传福音的脚踪就遍及印度、中亚、波斯一带。当涅斯多留派在以弗所会议被不公正地定为异端时,他们以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伊得撒(Edessa)为中心,建立了新的基地。后来又进一步被迫迁往波斯,成立了波斯教会。

 这些涅斯多留派的信徒,极有宣教的热诚,他们在亚洲的宣教成果斐然,足为后世学习。至于其细节,将另在第五章详述,在此就不赘言了。

 参注:

1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28页。

2 威尔杜兰(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台北幼狮书店,1973,324页。

3 《历史的轨迹》,61页。

4 Edward Gibbon,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nd 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 in Issue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1 (edited by Leon Apt. Boston: Holbrook Press, 1974), p.219-232. 原文系取自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Vol 2, p.1-2, 54-70.

 5 《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340页。

6 同上,338-340页。

7 《历史的轨迹》,31页。

8 《基督教两千年史》,海天书楼,155页。

9 同上,141页。

10 同上。

11《历史的轨迹》,52-53页。

12《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263页。

13 约翰·甘乃迪:《见证的火炬——二千年教会的属灵历史》,刘志雄译,1996。120-121

页。

14《基督教两千年史》,214页。

15 同上,337页。

谢选骏指出:所谓“教父”,其实乃是后世的追认——在教父他们的当时,他们其实都是另类的怪物。而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冲决一切传统藩篱的互联网络,其实正在培育新时代的思想怪物,乃至于培育新世代的主权怪物。新的教父,正在网络主权中孕育诞生——这就是我对这个时代之展望。


(另起一页)

书名

网络主权不是主权网络

Internet sovereignty not a sovereign Internet


《外星看地球》第30卷

"Alien Seeing Earth" Volume 30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地址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最低


2021年4月第一版

April 2021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130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13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专栏作家是个危险的职业

[《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董郁玉因“间谍罪”被判刑七年](王月眉 2024年11月29日)報道: 2017年,董郁玉在哈佛大学。他在中国政府鼓励与外国人交往的时代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种交往受到了极大的怀疑。 周五,中国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一家主要党报的高级编辑和专栏作家七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