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谢选骏:演什么就像什么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65岁“张飞”病重 三次脑出血后肾衰竭 仍不知“关羽”去世》(盖饭娱乐 2022-11-05)报道:


11月4日深夜,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张飞”李靖飞的近况,称他至今仍不知道“关羽”陆树铭去世的消息,此事引起热议。


李靖飞曾在《三国演义》中饰演重情重义、性格豪爽的张飞,当时他的体型看起来比较魁梧,身材比剧中另外两个兄弟都要胖一些。


然而,如今65岁的李靖飞却因病重暴瘦,模样和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根本认不出来。李靖飞之前似乎剃了光头,长出来的全是白发,满脸的皱纹如沟壑一般,脸颊凹陷没有一点多余的赘肉。


据悉,李靖飞早年中风后就拄拐了,后来经历了三次脑出血,现在他又因肾衰竭在做透析,情况非常不乐观。


晚年疾病缠身,也难怪李靖飞现在骨瘦如柴、瘫痪在床了。


当年,李靖飞生病的消息,被“关羽”陆树铭知道了,对方立马将他接到自己办的养老院里悉心照料,四处走穴捞金为其治疗。两人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这份情谊令人动容。


这些年有很多人不理解陆树铭,觉得他直播带货、四处商演只是为了赚钱,却不知道他是在筹钱为“三弟”治病。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透露,前几天陆树铭去世后,他们至今都不敢告诉李靖飞,一直瞒着他,希望老爷子病情稳定。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大家都不知道能瞒多久。


从视频中来看,李靖飞的确不知道陆树铭去世的消息,他仍然在开心地看着电视,嘴角始终有一丝笑意。养老院的环境也比较好,大病房里只住了李靖飞一人。


网友们看到李靖飞的近况后,都觉得很难过。当年在电视剧中,他们三人桃园结义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如今他们年过六旬便有人去世、有人病重,实在是太心酸。


还有人提醒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千万不能让李靖飞知道陆树铭去世的消息,怕他受不了打击,病情恶化。


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中,是关羽先离世的,张飞知道噩耗后,跪地磕头、仰天大哭,可谓是肝肠寸断。关羽死了一年后,张飞也不幸去世。


现实里,陆树铭也走在了李靖飞、孙彦军(刘备饰演者)前面,不免让人担心李靖飞的状况。希望他能积极配合治疗,缓解病痛,平安地活下去。


网民嚎叫:


人_天涯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5:07:15

演员和本人,李鬼和李逵

MacGyver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4:41:00

无聊!

pandali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3:50:41

干嘛消费人家演员,给人留一点体面、隐私和尊重不行吗?

wenxuecity18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3:38:35

历史上的兄弟幸亏都死得早。。。否则,也要被架出去了。。。

我爱_ladybug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3:06:00

怎么看怎么感觉这个来源不地道:吃人血馒头啊。有劲嘛,人家病重的病重,去世的去世。作为媒体这样利用别人的不幸炒作博点击是非常不道德的

US_Lion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2:32:02

戏里演英雄人物的演员都早亡早折或死于非命,煞气大。几个演毛泽东的演员都排着队死于非命,如今的习主席千万不能入戏成真啊。

漂亮姑娘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2:26:51

媒体不应该把别人最后的病容拍出来公布!!太缺德了!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2:25:00

碰上个大夫叫马忠?

pinenut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2:06:21

哇,巧合吗?

Dalidali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1:28:29

哎!把演义当历史!

中mei2001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1:21:00

才65岁就病成这样!

silver545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1:13:36

没毛病,电视剧也这样演的

竞选 发表评论于 2022-11-05 11:06:17

刘关张桃源三结义——

这一拜 春风得意遇知音 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 报国安邦志慷慨 建功立业展雄才展雄才

这一拜 忠肝义胆 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 生死不改 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长矛在手噢呵 刀剑生辉呦呵

看我弟兄噢呵 迎著烽烟大步来


谢选骏指出:“几个演毛泽东的演员都排着队死于非命”,演什么就像什么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不仅对于戏子是这样的,对于常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就会变得像是什么社会角色,然后就会获得那个社会角色的命运了……这就所谓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演什么就像什么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装什么就像什么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说,选择角色是一大学问,一旦走错了,就无法一路走好了。

谢选骏:《老子》是《孙子》的儿子



《由老子到孙子》(老子他说  2008-11-27)报道: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复国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爵,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所以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笑话,尽管是游戏之言,也非凭空虚构。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黄老的内涵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周所着《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现代人对道家的观念,是汉、唐以后的人所持的观念。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而这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中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国文化作系统的分类,以便于后来的学者们学习,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就因为他倚此一态度而为学,自然地读书非常多,了解得亦较他人深刻而正确,他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但是,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都变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阴阳、风水、看相、算命、医药、武功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


拨乱反正的趣谈


《老子》这本只有五千字的书,从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容易读懂,如果也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眼光去读,那就够我们去探讨,去阐述了。

也有人说,提到我们的历史文化,所谓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正是《易经》、《老子》、《庄子》“三玄”之学最流行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一个变动不安、非常混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衰败的两百多年。可是在哲学思想方面,由于知识分子的高谈阔论,也提升到极点,于是有人说,“三玄”之学,是衰乱之书,因为每到一个衰乱的时代,“三玄”之学就会特别受人欢迎。这是在动乱不安中,人们的精神失去寄托,便希望从这方面,找到一条出路。他们更进一步回过来说,目前这个世纪中,这三样东西,很受欢迎,可见这个时代,当然的是衰乱的时代。

其实,并不一定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恰如其分。

次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

数十年前,国内流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风气,其实研究断代史,以明史最难研究,如果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中心,那就要注意一般编史书的人不大采用、而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几篇文章,的确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在这几篇文章中指出,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几个道人。实际上,他们都是表面上装疯卖傻的道家人物。其中一个是周颠,江西建昌人,人们只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市街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曾多次试验他,一次把他放在蒸笼里,再罩上一口大缸,用热水蒸了半天,朱元璋认为该已经蒸熟了,移缸揭开蒸笼观察,不料他竟在里面作蒸汽浴,和现在流行的三温暖或土耳其浴一样,满身大汗,对朱元璋说:“你好!你的事业可以完成了。好舒服啊!”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助一臂之力。像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路去,朱元璋心想,这疯子出现就会遇上麻烦,这次去打陈友谅,本来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争,他又来了,可真讨厌,于是想把周颠沉到江里去。朱元璋带兵到了南昌,他还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果然,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他又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这些人物,因为太神话化了,而编写正史的,多为儒家人物,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对于这许多史实,都不收罗进去。事实上,朱元璋本人的著作中,所描写的这类史料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太上老君与李老子


现在再循历史时代回溯上去。例如最著名的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景帝父子相继,为汉朝鼎盛的尖峰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乃至于唐玄宗——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夜半与杨贵妃窃窃私语,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明皇,他们年轻时代,初期开创基业所用的都是道家学术——也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汉、唐这两个时代,亦就是整个历史上,算来是最可观的时代。

由此可以证明,道家学术在“拨乱反正”的机运上,具有最重要的价值,我们不能不知。

再看近代的史实,清军入关,统治了当时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成立大清帝国。所用的方略,领导政治的最高哲学思想,就是《老子》的学术,他所用的兵法也不讲究《孙子》,也不用其他兵书,就干脆研究《三国演义》。

研究《老子》的学术,用之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等方面;尤其与开国创业时期的关系,就要把康熙以来历朝事物,研究得清楚,那大概可以知道老庄哲学的运用了。

清康熙在十二岁的幼年,就登位当皇帝了。当时中国的版图,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受他统治,外面有四个强有力的藩镇、诸侯,内有掌握了大权的权臣,他的帝位还在摇摇欲坠。可是他在以后的几年中,能够把内在的障碍排除,外在的势力削平,进一步,奠定大清二百余年的基础。由于他六十余年的努力,打好了升平治世的根基,这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可以说有清一代的成就,上比汉、唐两朝更兴隆,更鼎盛。

回顾历史的陈迹,展望未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动乱的时代,大概不会再延续太久了,照历史法则的推演,应该是丁卯年一九八七年以后,我们的民族气运与国运,正好开始回转走向康熙、乾隆那样的盛世,而且可以持续两三百年之久,希望现代青年,好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就更要懂老子的思想学说。

现代一般人对《老子》一书,名之为《道德经》或《老子道德经》,因为这部书,前面部分论“道”,后半部谈“德”,所以又有此别名,而且远自汉、唐,就有此分法。据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年)易州龙兴观建立的《道德经碑》,内容即是《老子》这部书,碑的正面刻的是《道经》三十七章,背面刻的《德经》四十四章。另外在《弘明集》所载牟子《理惑论》中,有“所理正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的话,而单子为汉代人。由此可知,远在汉代,已有人将《老子》一书分作道、德二经了。不过以《道德经》三字统称《老子》一书的,可能自沿用唐代开始的习惯。

这些属于考据上的事情,暂不去深究。

在唐朝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从这故事中,更可看到人性的另一面。

英明如唐太宗,他当皇帝以后,因为自己的姓氏——“李”的来由,在传说中非常稀奇古怪。照古老神话的传说,李姓的第一代始祖就是老子,远在尧舜时代的人,因为在李树下出生,所以就姓李。更传说他母亲怀胎了八十一年之久,因此生下来时,须发皆白,立刻就成为太上老君,这是关于老子诞生和姓氏来源的传说。

唐太宗之姓李的来由,研究起中国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来,又有各种说法。可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一定要把家族祖先的血统追溯得更光辉一些。正如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在人群社会中有了事功上的成就,一定要找根,而且一定要使那根整饰、塑造得光辉一点。这是人性必然的道理。同样地,唐太宗也要找根,也要找一个光辉的根。追溯历史,李姓人物,以老子最好,在学术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所以他设法说成是老子的后代。但是老子只是在学说上有成就,还要把他再捧高一点,后来李唐子孙便把他捧为教主,变成“太上老君”,封为道教的教主。道教实际上也成为唐朝正式的国教,只是当时没有“国教”的名称,而事实上唐朝历代的帝王、皇后、嫔妃都要像佛教的受戒一样,去受符箓。如唐玄宗、杨贵妃这些人,都曾受符箓。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同样的想法,而他选择了朱熹,所以大捧朱熹。本来,他想把祖宗和朱熹扯上关系,可是自己毕竟是一代帝王,这种事不能太过分勉强。只有像张献忠这样的人,在到处流窜为害时,一天打到张飞庙,问得庙中供奉的神像是张飞,于是一时兴起,居然懂得姓氏宗族的人伦道理,要到庙里祭拜,下令部下作祭文。可是那些被胁在帐下的穷酸文人作的祭文,引经据典,他自己看不懂,大为不满,一连杀了几个文人,最后还是自己动手写道:“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俩连宗吧!”就这样连起宗来了,成为千秋的笑柄。

可是,朱元璋打算把朱熹拉进自己祖先行列的时候,有一天碰到一个理发的也姓朱,就问理发匠是不是朱熹的后代,这理发匠说:“我不是朱的后代,朱熹绝对不是我的祖先。”朱元璋说:“朱熹是前辈大学问家,你就认了吧!”理发匠说:“绝对不是。”这一来,朱元璋“攀亲”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他转念之下,觉得一个平民中的理发匠,尚且不肯乱认祖宗,而自己当了皇帝,又何必认朱熹为祖先,因为打消了原有的念头。可是对于朱熹,还是极力地捧起来。例如,在明朝应试求功名,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后来演变到清朝,承袭明代故事,便以朱注“四书”为考试制度中评判高下、决定取舍的标准本。


汉文帝善用老子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自唐代开始,加上由皇帝的提倡,因此更被重视,而流行,而风行,而盛行。但《道德经》的“道”与“德”二字的正确含义是什么?等讨论到原文时再申述。

现在来看一个历史故事,以了解黄老之学在中国历史上所以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使研究黄老的人,掌握到研究的正确方向,然后,再由黄老之学的应用方面,进入到形而上的个人自己修养的“养生之道”,以及与孔孟学说的汇流。

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在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创业之初,所用建立功业最大的人才,便是张良、陈平这些人,而他们都是学道家的人物。

在历史上标榜汉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汉文与汉景父子两代的思想领导,都是用“黄老”的道家学说。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和母教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母亲,都喜欢研究《老子》,而受其影响很大。在如此的家庭教育和时代潮流中,在周围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政治哲学的最高领导学说,表现得最深刻的便是汉文帝。

大汉一代的开基皇帝高祖刘邦,在位不过几年就死了,政权则落到他妻子吕雉的手中,天下最诱惑人的权势,极少有人摆脱得开,因此吕后便想因势乘便,要把帝位转给娘家的人。但是,当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袍泽情深,都不以为然,所以等吕后一死,便起来削清吕家的权力。在这一段时间中,政治、经济、社会等等,都非常混乱。

吕家的权力虽然削平,大臣们就要找出刘邦的儿子来接皇帝位,可是刘邦的儿子已被吕后杀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个小儿子刘恒,被分封在西北边塞为代王,毗邻匈奴——内蒙的荒漠贫瘠地带。因为他母亲薄氏,喜欢走道家“清净无为”的路线,近似现代只敲敲木鱼、念念佛的人,防意如城,无欲无争,吕后没有把她放在眼里,才保全了性命。这时大臣们商议,就找到了这位远在边塞、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把他迎请到首都长安来,继承汉祚,他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研究这段历史,在黄老之学方面的运用,是很有意思的。

刘恒,顶了一个代王的头衔,被冷落在边塞,突然传说长安有人来,请他回中央当皇帝,真是福从天降,人世间没有更好的事了。可是,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去请示母亲,该不该应邀。这时刘恒的两个重要干部,一个是郎中令——相近现代的秘书长——张武,一个是中尉——类似现代的参谋长——宋昌。张武认为,此时正是中央政府最混乱的时候,而且朝中的一班大臣,都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物,是刘恒的父执辈,很难驾御,所以不能去,必须打听清楚。而宋昌则反对此说,他分析情势,认为可以去。他说,自秦始皇暴虐以来,天下大乱,各地英雄纷起抗暴,而最后统一天下的,是你的父亲刘邦。天下的老百姓都认为天下是你刘家的,虽然有吕后这一次夺权,但为时很短,天下人心仍然归刘。现在大臣们把政权动乱的局面安定下来以后,如果不是看清楚民心归趋所在,也不会到遥远的边塞来迎请你回去当皇帝。既然天下归心,那么大势已在掌握,为什么不去?两人的意见恰恰相反,很难下一决定,最后请示母亲时,这位深通《老子》的老太太,运用了无为之道、用而不用的原理说:“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去看看吧!”意思是先派一位大使前往观察一下形势,收集些情报资料。这位大使舅爷自长安回来,报告情况说,可以去接位,于是刘恒才带领张武、宋昌等一些干部,前往长安,准备承接皇位。

这时刘恒的身份,还是代王,不算是皇帝,不过是刘邦几个儿子中的一个,连太子的名分也很勉强,最多只能说他同等于一位太子而已。在另一方面,这时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早已掌握在周勃一人手中。当刘恒从边塞来到了首都长安城外的渭桥地方,周勃早率领了文武百官,跪下来接驾,刘恒也立即跪下来还礼。这就是刘恒之成为汉文帝,他深知此时的局势非常微妙,进退应对之间很难处理,何况自己还没有即位,所以立即下跪回拜,这也就是老子的精神——“谦德”。《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件法宝。汉文帝的一生,就实践了老子这三件法宝。

可是在刘恒左右的张武和宋昌,也是了不起的重要干部,都曾深习黄老之学。在渭桥行过礼后,周勃向刘恒说:“代王!我和你退一步,单独说几句话。”这时宋昌就出来说:“不可以。请问周相公,你要向代王报告的,是公事?还是私事?如果是私话,则今日无私。如果是公事,则请你当众说,何必退一步说?”宋昌确实是一位好参谋长,这也是老子之道无私的反面运用。

周勃被他说得没办法,就说:“没有别的,只是公事。”宋昌说:“什么事?”周勃说:“是皇帝的玉玺在此,特别送上。”于是将玉玺送给代王。刘恒接过玉玺,照常情,他就是皇帝了,他却说:“这不可以,今天我初到,还不了解情形,天下之事,不一定由我来当皇帝,可以当皇帝的人很多,我现只是先代为把玉玺保管起来,过些时日再说。”这就是黄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谦虚是谦虚,该要的还是要。

他收下玉玺以后,还是没有立刻即皇帝位,住在宾馆九个月,没有办事,等一切都观察清楚了,才宣布即位当皇帝,这时年纪还很轻,政事还是很难为。第一,他的同宗兄弟中,还有年纪比他大的,还有一些远房伯伯叔叔的孩子,亦算是刘家的宗室。第二,以前曾跟刘邦一同起来创业、掌有兵权的老将军们,分在四面八方,人数很多。内在的政治基础不够稳固,外面的实力空虚,自己手上没有一个兵,只是手里拿到一颗玉石刻的大印,能印得了什么?

可是他考察了九个月以后,发现最难对付的,是长江以南的地方势力,包括了缘湘、赣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乃至云南、贵州等地,其中的南越王赵佗,在吕后乱政的时候,他听说在故乡的兄弟被诛,祖坟被挖,对汉朝非常怨恨。吕后死后,他见汉朝中央主政无人,便自称皇帝,而且兴兵到湖南长沙的边境,准备向北进攻。

赵佗原来是河北人,是与汉高祖同时起来,反抗暴秦的英雄好汉之一,秦始皇被打垮以后,他未能在北方发展,就到南方在广东当县尉令,任上县令死时,把县政交给了他,他便自称南越王。那时五岭以南地区,尚未开发,为边远的蛮荒烟瘴之地,汉高祖亦奈何他不得,派了一位亦道亦儒的能员陆贾当大使,干脆承认了南越王的地位。后来因为吕后对不起他,所以在吕后死后,他也自认为有资格即皇帝位,窥伺汉室。


半壁江山一纸书


像这样一个局面,该怎么办呢?如果说出兵与赵佗一战,这一主战思想,将使问题更见严重,决策不能稍有疏失,内战结果,胜败不可知,天下属于谁家,就很难说了!因此只有另作他图,汉文帝有鉴于此,所以他在就皇帝职位后,除了修明内政以外,便只有用黄老之道了。

在历史的记载上,有关汉文帝处理这个大难题的有两封信,其中一封是汉文帝给赵佗的,一封是赵佗答复汉文帝的,这样两封往来的信件,消弭一场大战于无形,亦拯救了无数生灵。

当然,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汉文帝在写这封信之外,还有内政上的措施,军事上的部署等等,并且遴选了一位老谋深算的特使,便是赵佗的老朋友陆贾。各方面都有了妥善的安排,摆好了一个有利的形势,增加了这封信的力量,于是收到宏大的预期效果。

从这两封信上,我们不难窥见黄、老之道的精神与内涵。现在,我们先在这里介绍两信的原文,然后再作一概略的分析。


《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谆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家。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地。朕不能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土,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


蛮夷大长老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伦玺,以为南越王,孝惠皇帝义不忍绝,所赐老夫者甚厚。

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越金铁、田器、马牛羊。老夫僻处,马牛羊齿日长,自己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凡三辈上书谢过,终不反。

又风闻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有害天下也。高皇帝闻之大怒,削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发兵以代其边。

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现在,且分析一下这两封信。

汉文帝给南越王赵佗的这封信,用文学的眼光,从文字上看它的写作技巧,可以判断,也许不是出于秘书长这一类的人物所写,而是由汉文帝自己动手写的亲笔信,这也就表示了出于他的诚恳。

再仔细研究它的文字:从“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不得不立,今即位。”这一段,一开头“甚苦心劳意”这一句,就是带刺的,他向南越王问候说:“你用心良苦,太辛苦了。”又说他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我父亲刘邦——汉高祖小太太的儿子,素来被人家看不起,送到北方的边塞,路途遥远,交通更不方便,“壅蔽朴愚”,那时知识不够又愚蠢,所以很抱歉,平常没有写信向你问候。就这样一句话,把赵佗笼络住了。假定写成现代白话信,就是说:“赵伯伯,你好,你很辛苦哦!很伤脑筋吧?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他们硬要叫我坐上这个位子当皇帝,弄得我不能不当,现在我已经即位了。以前很少向你送礼,现在寄一只火腿,专程叫一个人代表我去看看你。”这样一个大意。

再看他第二和第三段,从“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朕不忍为也”这两段的主旨。

他先说:我现在当了皇帝,知道你曾经给隆虑侯将军写过一封信,因为你与先父一起革命而离开家乡的,如今你不知道留在北方故乡家属以及同宗兄弟们的情形,所以写信给他,为你联络,并且希望中央政府,把湖南长沙方面的两位边防司令,给予免职的处分。隆虑侯将军已向我报告了你的来信,我已经准许了你的要求,调动了你所要求撤换两位将军中的一位,你在北方的家属和同宗兄弟,我也已经派兵保护得好好的,并且派人修过了你祖先的坟墓。

这一小段话,表面上看来,是一番温语,诚恳的安抚。实际上也等于说:“你不要乱动;否则,我可以把你的家人族众都灭绝了,连你的祖坟也挖了。”先来一个下马威。这些话虽然没有明白写出来,而字里行间,隐然可见,赵佗是感受得到的。

然后又晓以利害,在第三段说,你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南方边界上长沙一带的人,被你扰得痛苦极了,就是在东南一带,你的心腹之地如广东、广西等地的百姓,可不也因你发动战争而痛苦极了吗?战争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只是“多杀土卒,伤良将吏”,一个战役下来,损失许多你自己多方培养而成的优良军事干部,兵员的死亡,更不计其数。于是许多人,丈夫死了,太太守寡;父亲死了,孩子成孤儿;儿子死了,父母无依成独夫。最后可能你的国土也完了,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在我则是不忍心去做的。

第四段,他更进一步,借“吏曰”的话,就自己的利害立场,表达了自己的宽宏大度,而且在无责备的言语中,责备了赵佗的擅自称帝与不仁。因此说,我本来要整理内政,将边界上与你犬牙相错的领土,重新勘定规划,我问管内政的大臣,他们报告说,高祖在位时,就分封了湖南以南的土地,归你管理。这是老太爷留下来的制度,不能随便变更。依据他们的意见,中国本来是我刘家的,纵然把你现在所管理的土地归并过来,在我也并没有增加多少,因此,这湘、赣以南的地区,我还是要委托你去统治。不过你也自称皇帝,使一个国家有两个元首,是你有意造反嘛!这就不对了。你只晓得讲斗争,谁又不懂斗争呢?你却不懂“仁而谦让”的更高政治哲学。希望你放弃过去的意见,好好听中央的指挥,从今天起,恢复以前的政治关系,治理好你的地区。

汉文帝亦很会用人,他所派送这封信的大使,选择了陆贾,这位老先生是汉高祖以来专门作特使的人,而且每次都能完成任务,第一次说服赵佗的就是他。汉文帝因此在信上最后说:我叫你的老朋友陆贾转达我的意思,希望你立刻接受,不要造反。另外送给你在中原最贵重的礼物,愿意你“听乐娱忧,存问邻国”这八个字的结语,在作文的文法上,正和开始的“甚苦心劳意”五个字,遥遥相应,首尾相接,妙到毫巅。而其内容含意,更见深厚,就是说:你也年纪大了,不要野心勃勃,想当什么皇帝。年纪大的人,每天玩玩,听听音乐,喝喝咖啡,或者打太极拳,游山玩水,下盘棋乃至打八圈卫生麻将也无妨,再不然去邻国访问,做些睦邻工作也好,这样安安分分多好,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啦!

综读全文,真是好厉害的一封信,字字谦和,可字字锋利如刃。南越王赵佗读了,自然心里有他的盘算:如今刘邦有了一位如此厉害的小儿子即位,自己万万不如他,看来这天下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只有赶快见风转舵,退步,撤兵。

赵佗比汉文帝大几十岁,已经自称皇帝。这一来又自己取消了皇帝的名号,回一封信给汉文帝,可也是用的道家手段,试看赵佗回信的原文就知道。

他一开始,就对于汉文帝自称只是刘邦侧室所生小儿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谦辞,说道:“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蛮子里的一个头目,而且是一个年纪大了的糟老头子,我该死,对不起你,向你再拜叩。不是我造反,而是你的那位大妈——吕后,如何如何不对,才逼我做的。”

看这赵佗,好伶俐的口齿,这么轻轻一拨,把一件诛灭九族的叛逆弥天大罪,推到一个已死的老太婆身上,而且这个老太婆,亦是汉文帝心目中深恶痛绝的人,赵佗所说的也是事实。

接着他说:“老夫处越四十九年”,暗示我是与你父亲刘邦同时起来革命的人,现在统治两广四十九年了,“今抱孙焉”,我孙子都很大了。可是,我这大把年纪,还要训练部队,准备作战,“夙兴夜寐”,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实在太辛苦了,这都是你大妈做的那些事情,使我没有办法报效中央,不得已才如此做的,并不是我想造反。现在你大皇帝如此之好,又怜悯我这老人,送了这许多珍贵的东西,恢复我的王位,这样我就放心了,相信死了以后,也不会被挫骨扬灰,我当然听话,绝不自称皇帝。

就这样往来的两封信,消弭了一场可怕的大战,这就是黄老之道。所以深懂得黄老之道的人,其运用之妙,能兵不血刃而使天下太平。

实际上,赵佗行文到中央时,绝对不称王,只称老夫是“蛮子的头目”,在他自己的领域内,还是当他的皇帝,自称不误。汉文帝也不是不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大家过得去,就暂时算了。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左右的战乱结果,全国民穷财尽,不但是财富光了,人才也没有了,这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国家的元气。但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所以对赵佗在南方的闭关自守,暂不过问。

此后,没有几年,北方的匈奴作乱,汉文帝也是写了一封比给赵佗还更简短的信,只对匈奴的领袖说了几句话,就把一场战争化解了。所以,从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他儿子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一直到他孙子武帝——刘彻初期的一共五六十年间,国家民族安定,成就了汉代辉煌的文化,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

汉文帝个人的道德修养,当然是学老子,行黄老之道。例如:他即皇帝位后,所穿的一件袍子,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了又补,就没有换一件新的,这不是矫揉造作,完全出于道德修养,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一的奉行。然后,又尽量减轻刑罚,更改法律与社会制度,财经上减轻税赋,种种改变,宽大到极点。历史的记载,汉文帝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这是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象。


老子吃瘪


当然,历史上运用道家思想,以拨乱反正的,不止是汉文帝这一幕,在其他朝代也非常多,这是有关经国大势的作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运用黄老之道立身处世,有一个大原则,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从这里又要想起道家的另一个大原则,但这另一原则,如果讲起理论来,或者作一学术性的文字报告,那就太多了,不是这里所能尽述的,现在只好举出一个人的故事来作说明。

前面曾经说过,老子的著作只有五千字,而后世研究老子的著作,可能有几千万字,倘使老子今日犹在,看了这些后辈们洋洋洒洒的大作,说不定他老人家一生下地来就白了的胡须,要笑得变黑了。当然包括现在我的《他说》。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严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现在又讲说关于老子的书,不必问,也知道是绝对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乱吹。“言者不如知者默”这话意是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耳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白居易的一生,学问好,名气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后世,没有人能够和他比的,而他常想从政治舞台上退出来,悠游林下,不像苏东坡,曾经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辈子福,临老还享福,就因为他学道,这从他一首读《老子》后的七律可以知道。原诗是: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地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说,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吉凶祸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烦恼,不需要忧愁。

项联两句,引用了庄子“覆虚舟”的典故,他说,我们只看到世上富贵人家多财润饰华丽的房屋,仍会被大火烧毁。却从未见到空船在水上被风浪吞没的,装了东西的船,遇到风浪才会沉没,而且装得愈重,沉没的危险愈大。虚舟本来就是空的,纵会翻覆,亦仍浮在水面,这是说人的修养,应该无所求,无所得,愈空虚愈好。孟子说:“富润屋,德润身。”

腹联两句更指出,人世间“名”与“利”两件事不宜贪求以免招灾祸。可是现代青年,都在那里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名”是社会的公器,孟子亦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气。仔细研究起来,不管任何一种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实际,对于此人的人生与福祉,就会发生非常大的障碍,如“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名字叫刘邦,而著名的汉代“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叫刘恒,汉景帝叫刘启,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见“名”也者,也只是一时的空事而已。

说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为人所求的,当然是钱,人人都想发财,钱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时,宁可减少自己的财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续,可是当生命救回来了,寿命可以延长了,却又会贪财舍命,所谓“人为财死”。白居易说“利是身灾”。人的钱多了,烦恼更大,钱与烦恼,如形之与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学者赵翼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他所指的“美人”不一定指女性,世间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钱后,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有钱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饱,穿得暖,锦衣玉食;可是,旁边就有千户人家,歪着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于愤恨,这是人类的习性。犹记得几十年前,汽车刚传入中国不久,在泥路上疾驰,坐车的人颇为得意,可是弄得路上尘土飞扬,雨天更是泥浆四溅,靠近的行人被溅得满身污泥。这一来连在旁看见的人,都侧目而视,心里则诅咒着最脏、最恶毒的话。

所以,白居易这首诗的结尾语说:“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界上谁不好名贪利?佛教劝人们绝对放弃名利,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点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说,名利像匏一样,实在好吃,叫人绝对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后,很有可能会拉肚子的。深懂了黄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过分了,这就是老子之道在个人修养上的基本原则。

要研究老子之道的这一原则,最好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

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王的最大亦最佳的权谋。庄子在《应帝王篇》上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的人,对于帝王领导术,帝王谋略学,那在他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已。换言之,一个学道的人,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懂得帝王谋略,那是下等的。

他又在《让王篇》中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就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大原则。懂了老庄之道的人,就知道富贵是舒服的事,但因而得意,就会是短命的事,太得意了,则缩短寿命,比流行性感冒更厉害,简直无药可救。所以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赚钱,可也不能过分的贪求,所谓“人为财死”,过分的贪求,过分的劳累,同样地会损害身体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这是老庄的基本原则,先要了解这项基本原则,才可能深入地研究老庄之道。


曾国藩与屠羊说


在这里,可作一个小段落,下一小结论。

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这些精神以后,欲懂得老庄的运用之道,在“用”上发挥老庄的哲学,那必须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且举历史上一个人物的行径来说明,也许比理论上的阐述,让大家体会得更深切。

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上一位大政治家,不必多介绍他的身世功业了。后世的人,说他建功立业,一共有十三套本领,但是其中有十一套大的谋略之学,都未曾流传下来,只留了两套本领给后世的人。其中一套,是着了一部《冰鉴》,把相人之术——这是他老师教给他的——传给后世的人。自他以后,有许多政治的、军事的乃至经济等方面的领导人,运用他这部《冰鉴》所述的相人术选才用人,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

另一套本领,就是他的日记和家书。或者说: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怎样整理菜园,表示很快要回家种田等等,这些琐碎小事,老农老圃也懂,算得什么大本领,值得留传给后人?

这只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而已。如果进一步去分析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

曾国藩兄弟,经过了九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国打垮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满清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到达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功高震主”的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体会不到,试以创办一家公司为比喻。一位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很能干的干部,由于这位干部精明能干,而且很努力,于是因其良好的功劳业绩,由一名小小的业务员,逐步上升,而股长,而主任,而经理,一直升到总经理。到了这个阶段,公司的一切业务,许多事情,他比老板还更了解更熟练,同下面的人缘又好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老板的就会担起心来。这就“功高震主”了,地位就危险了。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愈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清朝以特务手段驾驭大臣和各级官吏,雍正皇帝是用得最著名而收效的,雍正以后的清朝帝王,均未放弃这一手法。慈禧太后以一女人而专政,就用得更多更厉害,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期在无形中消除老板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首领而已。

再从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也可很明显地看到他深切的了解老庄思想,灵活运用老庄之道。这首诗说: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在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本来是楚昭王时,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大家都叫他屠羊说,事实上是一位隐士。“说”是古字,古音通悦字。当时,因为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昭王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便跟着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许多问题,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这样便等于恢复了我固有的爵禄,还要什么赏赐呢?昭王再下命令,一定要他接受,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

他这话是多少带刺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你当国王失败了,才弄得逃亡。现在你把国家救回来了,也是你的努力和福气。所以楚昭王从大臣那里听到他这样的话,知道这个摆羊肉摊子的,并不是普通人物,于是叫大臣召他来见面。不料屠羊说更乖巧,他回答说:依照我们楚国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有很大的功劳,受过重赏的人,才可以面对面见到国王。现在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没有保存国家的知识学问,在武的方面,也没有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勇气。当吴国的军队打进我们首都来的时候,我只因为怕死,而急急慌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国王一路逃的,现在国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子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位更高级的大臣,官司马,名子綦——相近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吩咐子綦说,这个羊肉摊的老板,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所说的道理非常高明,现在由你去请他来,说我要请他做国家的三公高位。想想看,由一位全国的三军统帅出面来请,这中间有些什么意味。可是屠羊说还是不吃这一套,他说我知道三公的地位,比我一个羊肉摊老板不知要高贵多少倍,这个位置上的薪水,万钟之禄,恐怕我卖一辈子羊肉也赚不了那么多。可是,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而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我还是不能够这样做的,请你把我的羊肉摊子还给我吧!

当然事实上,楚昭王能复国,许多主意并非都是由这位羊肉摊老板提出来的。后来他再三再四地不肯作官,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正是最有学问的人。


王阳明与曾国藩


曾国藩写这首诗,引用屠羊说的典故,是对他的弟弟曾国荃下警告。他知道,这时的客观环境,对他的危险性非常大。不但上面那位老太太——慈禧太后,非常厉害,难侍候之至,自己不能不居高思危。而外面议论他,批评他,讲他坏话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曾国荃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国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这时曾国藩兄弟也很难过。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还有一些重要干部,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国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进兵到北京,把天下拿过来,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国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打发那人走了,将字条吞到肚中,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

同时,他训练出来的子弟兵,也已经变成骄兵悍将。打下太平天国以后,个个都有功劳,都有得意自满的心理,很容易骄横,所以又教他的学生李鸿章,赶快训练淮军,来接他的手,冲淡湘军的自满骄横。

事实上,如果曾国荃与湘军一冲动,半个中国已经是他的,似乎进一步就可以把大好河山拿下来。但真的拿不拿得下来呢?亦自有拿不下来的道理。我们现在来仔细研究当时的情况,的确有拿不下来的理由。到底还是曾国藩了不起,宁可不做这件事,所以写了这样一首诗,要曾国荃“低头一拜屠羊说”。他说:尽管左面挂满了中央政府——朝廷的褒奖状,可是要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必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们的文件,这也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生气,“人间到处有乘除”,人世间本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澄清湛蓝的。

在近代史上,明朝平宸濠之乱的王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都是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但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作风,如果硬把他们打入儒家,认为他们只知道在那里讲讲理学,打打坐而已,这种看法,不是欺人,便是自欺,否则,便真的要“悔读南华庄子文”了!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先懂了这一史实的道理以后,再来研究《老子》,就更容易了解到《老子》哲学思想,在用的方面——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的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之道,乃至于由平日的为人,进一步升华到形而上修养之道了。


阴柔不是阴谋


现代学术界,研究《老子》的趋向,归纳起来,大概可分为三个路线:

第一类:纯粹走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作这方向研究的人,各有各的心得,各有自己的见解。乃至有人以西方哲学来批评《老子》,或者以西方文化来与《老子》比较。这是学术性的一类。

第二类:就是把《老子》,单纯地归到个人修养,做工夫,所谓修神仙的丹道上去。这一类自几千年前,直到现在,自成一个系统。

第三类:是把《老子》归到谋略学的主流,而且习惯上,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观念:认为老子的谋略学是阴谋,是阴谋之术。于是,一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一说到谋略,就联想到老子学说是很阴险的学问,是搞阴谋的。

这种观念,错误得很严重。

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的。阴与阳,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因此亦可以说,他是用顺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例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阴”的“顺道”。因此后世的人,误以为老庄的阴柔之学,就是阴谋之学;学老庄的人,用老庄之学的人都是阴谋家。

从历史上看,大家都熟悉的汉史,如道家出身的人物——陈平,他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基业,汉高祖刘邦有六次关系到成败的决策,都是采用陈平的主意而获致成功的。但是历史记载,陈平自己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足见道家是最忌讳阴谋的。因此,他断定自己将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富贵不会久,后来果然如此,据汉代史书记载,陈平的后人,到他孙子这一代,所谓功名富贵,一切而斩,就此断了,后来他的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要求续封而不可得。

从此一史实可以说明,道家并不专主阴谋,误会道家是阴谋家,尤其是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是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这是今日研究老庄,必先了解的。


老子还他老样子


《老子》一书的章节划分,各章的句法排列,每句的句读,是千古以来被人怀疑的问题,而且很难下一个确切不移的答案。因为秦汉以前的书籍,到秦汉以后,都重新整理过。秦汉以前,纸、墨、笔、砚还未流行,当时的书籍,连牛皮、羊皮写字也没有,更谈不上线装书,大多数都是刻在竹片上的所谓“竹简”,放置时,东一堆,西一堆,很不方便。如果因为搬动、毁坏等等事件,后来加以整理,就难免章节上的前后倒置,文字上的讹误遗漏,希望整理得和原来一样,丝毫不变,实在相当困难,而且年代久远,难于考证。不过,这本《老子》,已经整理得很好了,并且已经流传了好几干年,现在若再整理,移动章节,不但困难,亦徒然增加研究者的困扰。试观现在大家通用的《老子》,它每一章节,都衔接得很紧凑,都能贯串起来,中间并没有松弛或断裂之处,第二章就是第一章的申述,第三章又紧接着第二章的后面继续发挥。如是一章接着一章地连续下去,内容上脉络分明,气势上绵延不辍。

对全书,始作一整体分类,前面七、八章,由形而上的道体,谈到人事与物理的现象与必定的法则。使我们知道如何做事、处世,如何在人世间作一辈子的人,在物理世界的自处之道。最后告诉我们如何修道——修道是后世的观念,老子的本意,是使我们的人生,自然与天然法则相吻合。这是《老子》一书的体系。


老子五千文过关


研究老子写这本书的动机。前面曾介绍白居易那首幽默老子的诗,说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他自己写了五千字,究竟老子是愚笨,还是有智慧?这首诗读来真是耐人寻味,不禁发会心之微笑。

另一方面,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有关老子的记载说,《老子》这本书,是被逼写出来的。

说到这里,有一段可叙的插曲。

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晚年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的资料上,只说他西度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他离开中国时,有没有领到关牒——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和出入境证,也不知道。

但是,历史上提到一个人物——关吏尹喜,大概像现在机场、码头海关的联检处长,知道这位过关老人是修道之士。据《神仙传》上记载:有一天,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国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气东来,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国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圣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

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踱到函谷关来了。关员向他索取关碟,他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关吏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碟,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规矩”。好在这位关吏,对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子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

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而他的这部著作,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成国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就有一个进土,也是五代时的宰相,名叫杜光庭的,依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有一说,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即由此而来。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教方面,这些扯来扯去,有趣的无稽之谈,古往今来,不可胜数。

关于老子本身的这些说法,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但有一事实,他的生死是“不知所终”,查不出结果的。倘使根据《神仙传》上古神话来说,那么,老子的寿命就更长到不死的境地了!

那些神仙故事,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的这部著作,则确实是被徒弟所逼,一定要得到他的道,因此只好留下这部著作来。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连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

最近,有些上古的东西出土,如帛书《老子》等等。由这些文献资料中,更显示了老子学说思想的体系,是继承了殷商以上的文化系统,亦证明了古人所说的话没有撒谎,是真实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虽叫《由老子到孙子》,却毫不及义,甚至胡说“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显然,作者不学无术,没有研究过我二十年前(1988年)发表的《道与术:哲学的两系统——孙子论稿》,因而不知“老子是孙子的儿子”——产生于战国时代的《老子》正是发挥了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孙子》,从“术”产生了“道”。《老子》是《孙子》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子》是基于《孙子》的战略思考,而非《孙子》是道家的门徒。因为春秋《孙子》出现的时候,还没有战国道家的鼻祖呢。

谢选骏:儒家法家蛇鼠一窝



《从“名法”到“名教”——论董仲舒对名法之学的批判与改造》(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 黄若舜)报道:


摘要:秦汉“名法”之治存在着过分依赖法令制度的弊端,董仲舒通过批判、改造“名法”之治的哲学根基“黄老刑名”学说,探寻一种足以激发民众道德自觉的软性治理手段。借助《春秋》公羊学说,他以《春秋》“以义正名”的理论法则改造了“以形检名”的“黄老刑名”学原理,以变革过度制度化的治理体系,其政治哲学有效地促成了汉代治理实践从“名法”到“名教”转变。


深稽汉代政治思想演变,可把握到一条由“名法”之治转进为“名教”之治的演化轨迹,这种转变得益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1]作为“名教”伦理的精神父执,董仲舒奠基“名教”的过程中主要吸纳了两种政治哲学资源,即盛行于战国秦汉的黄老刑名学说与《春秋》公羊学。他借助《春秋》学“以义正名”的哲理法则,提摄出一套“名顺于天”的政治伦理学说,从而扬弃、改造了以“以形检名”为基本原则的“名法”治理体系,由此开启了汉代治道更张与礼法建设的新思路。本文即试图梳理董仲舒对于名法之学的批判与改造,揭示大汉政治思想的重要转折与时代创获。


一、诛名而不察实:董仲舒对秦政名法之治的批判


要疏通由“名法”到“名教”的转向,便先要理解汉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亡秦教训”是汉人反思政治的起点。在他们看来,三代长治久安一变而为暴秦二世而亡是极为震撼的历史教训。生前幻想着“后敬奉法”便能“常治无极”[2]的秦始皇,绝想不到自己的帝国只维持到二世便灭亡了;而汉人“过秦”多将矛头指向其法治路线,如陆贾、贾谊、司马迁等“过秦”之论皆集矢于此,但他们的批判仍限于治理的实践层面,唯有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批判触动了秦政的哲学根基。他在第一策中诋秦政为“自恣苟简之治”,认为秦承周衰文敝之后,不思补偏救敝、敦行教化,反而以乱济乱,“欲尽灭先王之道”,败坏民心以至“习俗薄恶”,且“遗毒余烈,至今未灭”。故其政治思想的根本指向,便是对于“遭秦之敝”的“更化”,意在扭转周衰秦敝以来“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情况。[3]所谓“自恣苟简之治”直指秦帝国的统治哲学“黄老刑名”学,第二策中论述更为详尽: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空言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故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4]


“自恣苟简之治”与此处“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均指名法之治。仲舒认为秦政一断于法,常造成“诛名而不察实”的苛政冤狱,类似于今人所谓只关注“程序正义”而不重“事实正义”。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苛求名实,又过分倚赖法令强制之力,严重败坏了政教的自然正义与民众的性情。缘此,秦汉名法治理体系便面临着“法令极而民风衰”的根本考验:越是依赖法令,民风反而越颓败。这正应了孔子的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董仲舒最根本的问题意识,便是在“汉承秦制”的大背景下寻找较名法更为柔软的手段以培养民众的道德自觉,使人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从而降低治理成本,实现长治久安。值得注意的是,对“名”、“实”关系的掌控,即“循名责实”是黄老刑名学运用于政治治理过程的关键,而董仲舒所说的“诛名而不察实”正意在批判“刑名”学这一理论法则。是故,我们当沿此考察源出黄老道术的刑名之学,方能理解董仲舒称其为“自恣苟简之治”的原因。


二、任刑名为政本:秦汉时期的刑名法术及其原理


薛道衡《高祖文皇帝颂》有云:“秦居闰位,任刑名为政本;汉执灵图,杂霸道而为业。”[6]整体看来,秦汉政教皆可说是以“名法”为制度之本。秦始皇死后,李斯曾上书胡亥敦励其“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 [7],“督责之术”便是循名责实的刑名学,其作为一种高效集权的统治策略,早已渗透于秦帝国的治理细节之中。而“汉家制度”以“霸王道杂之”[8],杂糅三代文教的“王道”与秦政名法的“霸道”,故刑名法术同样是贯穿汉代治理实践的中心词。不难发现汉家统治者皆好黄老刑名。《史记•儒林列传》云:“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9]文景之治实际上是黄老刑名学大盛的时期,这点已为内藤湖南所指出。[10]汉文帝令皇舅薄昭责淮南厉王刘长书便是运用刑名督责之术的典型案例。[11]冯唐曾因文帝持刑名绳下之术过深、赏罚严酷少恩,而为魏尚及其士卒抱不平[12],刑名家张欧、晁错等亦皆在文景时期得到重用。此一政治路线直到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3]之后,方才真正转向;但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后来者武帝、宣帝对于名法的倚赖,比之先祖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帝放任公孙弘、张汤以名法绳下,宣帝更好观《申子•君臣》篇,径以刑名为“汉家制度”的内核。昭帝时期贤良文学曾批评时政“废仁义之术,而任刑名之徒”[14],足见刑名法术在汉帝国的政治运转中举足轻重。


明确了秦汉帝国“任刑名为政本”的治理实情,便当进一步检讨名法之学的原理。“刑名”,又作“形名”,本是先秦时期主张审核名实的学说,这一概念或出于古代道家典籍。《庄子•天道》云:“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疏云:“《书》者,道家之书。”[15]“形”指事物的形象、形态,“名”则指名称。正如老子所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16],无形无名的“道”作为现实世界的母体本难以把握;不过人们却可以从有形有名的万物中去体会和运用大道。《老子》河上公注“始制有名”便云:“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17]万物得“道”而各具形质,人们便为之命名,是为《管子•心术》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18],形名相应正是微妙玄通的“道”发用于现实世界的实际功效。在黄老道家和刑名家看来,只要牢牢掌握“形”与“名”之间的对应关系,核查二者是否相“应”、相“称”,便掌握了“道”,即一种高效治理事物的帝王之术。


循名责实之术大盛于稷下黄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残酷竞争,刑名学作为最简洁高效的治理术正是这个务实功利的大争之世所亟需的。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聚集了一批宗师黄老的学士,如宋人宋钘,齐人尹文,赵人慎到,齐人田骈、接子,楚人环渊等,其中多有主形名者。如尹文,刘向《别录》称“其书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以名为根,以法为柄”[19];田骈,《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称其“学本黄、老,大归名法”[20];而慎到,冯友兰认为其正是稷下学者将道家精气养生之法改造为“道法家”刑名治国理论的关键人物。[21]


稷下黄老学者认为“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的两方面的应用”[22],君主治国若事无巨细地插手技术性事物,必劳而少功,陷国家于混乱;而好的统治者应具备“道心”,以王者“心术”宰摄全局而非徒事俗务,《慎子•民杂》云“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23],正描述了帝王“劳天下而自逸”的治理效果。这种“心术”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虚静”。关于这点,马王堆《黄帝书》,《管子》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水地》诸篇,以及《慎子》、《邓析子》、《尹文子》等文献作了大量阐发,概括而言便是认为君主应始终保持心灵不受主观偏见所干扰的“虚静”状态,只要灵台澄澈,静观“形”、“名”是否相应,便能得“道心”而顺治万端,《管子·心术》将这种心灵状态描述为“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 [24]。


吕思勉论名、法家之别曰:“察其名实是否相符,是为名家之学。持是术也,用诸政治,以综核名实,则为法家之学。”[25]可以说,循名责实之术正是在法家手上衍化为经纶纲纪的利器。在他们看来,“‘形’是指臣下所担任的职务,‘名’是指关于这些职务的规定和职权的范围……有了名,他(统治者)就要求担任这种职务的臣下的行动必需合乎这个名”[26],故而,“名”可谓“天地之纲,圣人之符”,执此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 [27]。如韩非便认为君主不必自己制订与臣下职务相关的内容,只需澄心静观,因之任之,臣下自会依规举事,“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28]。


与具有强制力量的赏罚律令相配才能发挥效力。《尸子•发蒙》论“名”与“法”曰:“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则有赏,非则有罚,人君之所独断也。”[30]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整合“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的申子之术与“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的商鞅之法[31],认为君王从循名责实到施以赏罚的过程中须保持公正、绝无偏私,如此便能达到“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效果。


在治理过程中,名、法的结合还有一重要功用,即审定名分、区别等级。所谓“贵贱有恒位”[32],稷下黄老学及其所发展而来的名法家都认为“等级是天经地义的,名分是必须遵守的”[33],故极重“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34]。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号刑名。刑名者,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35]“尊君卑臣,崇上抑下”这八个字便道出“循名责实”的用意所在。如商鞅便认为严明法令、督责刑名皆服务于确立尊卑秩序,所谓“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36]。


综括而言,名法之学源出稷下黄老,颖脱于争夺奔竞的战国之世,其简易高效的治理策略深得战国秦汉统治者的青睐。秦汉帝王持此心术,虚静应物、控名责实,同时“严而少恩”地“正君臣上下之分”[37],冷酷公正、臂指如意地治理着帝国。然而正如董仲舒所批判的,名法终究“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易流为“诛名而不察实”的“自恣苟简之治”,造成“法令极而民风衰”的深重“文敝”。然既有见于此,他又如何对名法之治加以扬弃?这便先要将名法学中以“名——形”关系为核心的正名思想,与儒家尤其是《春秋》学所强调的“名——义”关系为核心的正名思想加以比对,深察其中异同。


三、“以义正名”与“以形检名”:《春秋》正名论与黄老刑名学的异同


《文史通义•诗教》云:“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38]章学诚从诸子源出王官的学术源流出发,将申韩名法与《春秋》名教加以关联;而笔者关注的则是董仲舒哲学中所展现的汉代政治思想转向。在董仲舒将“名法”改造为“名教”的过程中,运用《春秋》正名思想是其中至为关键的环节,故而有必要就“名法”与“名教”背后的理论法则作一对比,以揭示二者最根本的异同。


先秦诸子中名法家与儒家皆有强烈的“正名以正政”倾向,二家均痛感战国政治秩序混乱所带来的诸多恶果,无意于在言语逻辑方面多作纠缠,而是试图借由正名重塑秩序。儒家一直视“正名”为拨乱反正、整饬纲纪的利器,孔子那段著名的“名正言顺”之说,本就是针对卫国内乱、卫出公据国拒父一事而发的。在这点上名法家看似也并无不同,所谓“其名正,则天下治……其名倚,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39]可见,强烈的正名倾向、对名分的极端重视是儒、法两家的共通之处。


然而二者“正名”的理论法则却有着根本不同。简而言之,名法家的正名论以“名——形”关系为核心,儒家尤其是《春秋》正名思想则以“名——义”关系为核心,其间微妙之别不可不察。名法家的刑名论描述的是一种权责关系,“形”指的是“名”所规定的职责范围,形名相应则赏,不应则罚,统治者在循名责实的过程中必须极为公正、精确,不能容许丝毫的越权行事,亦即在名法家看来“制度”高于“正义”。试以《韩非子•二柄》所举一例略作说明:


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40]


韩昭侯处罚典衣因其失职,处罚典冠则因其越职,根据刑名学原理,不论是典衣还是典冠都没能做到以“形”应“名”,因此“失职”与“越职”本质上并无不同,后者甚而更有“侵官之害”。从此例即可见出名法家对于“形名相应”之精确性的重视,其威德赏罚一断于法,乃严酷公正之“政治理性”。董仲舒所谓“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正是检讨刑名学冷酷无情、苛察名法而不问是非的弊端。


相较而言,儒家尤其是《春秋》学的正名思想虽也常为后世所诟病,认为其中暗含儒法相渐、以理杀人的因素;但循其本然,其中可谓别有仁心。原因就在于有别於名法家的正名论,儒家正名思想并非冰冷的权责论,而是试图从伦常大义出发来落实名分,其理论法则的真正归宿在于“正义”本身。用《左传•桓公二年》师服所言来概括儒家正名思想,那便是“名以制义”[41]。冯友兰论孔子“正名主义”时说道:“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如‘君’之名之定义之所指,即君之所以为君者……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义,皆尽其道,则‘天下有道’矣。”[42]温公颐也有类似的见解:“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各自有它的道德范畴,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之类。孔子即用君臣父子等道德范畴的本质……纠正实际上的君臣父子之实,使实符合于名。”[43]冯友兰“此物之要素”与温公颐“道德范畴的本质”其实便是古人所说的“义”,不“仁”之君不可当“君”名,不“忠”之臣不可当“臣”名,依此类推。可见儒家所谓“正名”乃是“以义正名”,这与名法家之“以形检名”判然有别。


《庄子•天下》云:“《春秋》以道名分。”[44]与名法家类似,《春秋》学的法理指向同样在于正定名分,确立等级秩序,如欧阳修所云:“孔子何为而修《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45]但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春秋》学、尤其是公羊学的理论法则,恰可视为儒家对秦政苛法的某种回应;董仲舒标举公羊学,其意也正在于以《春秋》之法取替秦政名法,其实质便是用“以义正名”的儒家正名思想改造“以形检名”的黄老刑名学。


不难发现,《春秋》作为一部“名教之书”[46],其正名的原则全然决于“义法”。《史记•孔子世家》便描述了《春秋》以义正名的特征:“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47]而只要存心忠厚,《春秋》又允许有所“权变”。细读《春秋》经文和《公羊传》,各种必为刑名家痛加诛戮的越权行事之举层出不穷;但仅因越权者心存正义而又合乎时宜,尽管在名分有所僭越,《春秋》经文往往表面上故作深责,以示义法威权中,实则私赦这种行为。从这种名实参错的精微书法中,便可窥见《春秋》之“以义正名”与名法之“以形检名”异趋。


以《公羊》学中著名的“实与而文不与”为例略作说明。宣公十一年经文载“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公羊传》云: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也。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也,虽内讨亦不与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弑君,子弑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48]


此为董仲舒讨论过的经典案例。以“文”而论,楚庄王僭越天子“专讨”之权,有损名教,《春秋》必须贬称“楚人”,以免后来者僭越名分、独断专行;但以“实”而论,庄王贤君而徵舒有弑杀陈灵公之重罪,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时代“以贤君讨重罪”又情有可原。这便是所谓“实与而文不与”。由此可见,《春秋》立法的精神乃基于一种世道人心的终极正义,其格局更高于名法家所苛求的等级制度之绝对威严,而这种理论法则本身已隐然有种将“政教本然”从严苛制度中解放出来的立意。


总之,比较黄老刑名学与儒家《春秋》学的“正名”思想,不难归纳二者的异同。自“同”而论,二者均视“正名以正政”为导乱致治的根本策略。自“异”而论,则名法“以形检名”,苛求制度公正;《春秋》“以义正名”,追寻事实正义,两者理论法则的指向上有着微妙的分歧。可以说,董仲舒正是在融摄公羊学正名原则的基础上,扬弃名法之弊,并深化为带有宗教色彩的名教伦理。


四、名顺于天:董仲舒“名教”思想对黄老刑名学的扬弃与改造


不难注意到,董仲舒的思想既“斥韩非之说”,又“颇参韩非之旨”[49],唯因改造名法正是其学说的重大立意。[50]故而黄老刑名学与《春秋》公羊学共同构成了名教伦理的思想基石。董生有取于名法者,在其简洁高效、“自然致力”,司马迁谓之“议卑而易行”[51]。与之相较,儒家确实“劳而少功”。但儒家政治思想的格局并不仅限于政治秩序,还意在世道人心,这便是《春秋》学于立意上高过刑名学之处。可以说董仲舒“名教”思想正是从《春秋》“以义正名”法则发展而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著,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而效也。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52]


《深察名号》篇的许多论述看似近於刑名家言,然细察之下,董生察名却全然服膺于《春秋》正名法则。篇中多以“声训”、“形训”之法察名知“义” [53],如以“士”为“事”,以“民”为“瞑”等。如此则义理规正名号,“君”有“元”义,则须明“正本”之理;有“群”义,就要团结民众,大义由此而有“名教”之功。梁启超解说儒家正名论时指出,“名教”意在使人“顾名思义” [54],所言甚是。董仲舒所谓的深察名号,察知的便是名号背后的义理,这与《春秋》正名法则一致。


而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说不但涉及“以义正名”的问题,更进而关联圣人所布达的“天命”。《深察名号》云“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55] ,这一“名顺于天”的体系才是其名教思想的根基。在他看来,要透达是非正义,必须理解名号的“逆顺”,如天子、诸侯、大夫、士、民各得其命而各具其义,受命秩序象征着一种源于自然的伦常大义和等级秩序,决不可逆改。《顺命》篇云:“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但凡对这种秩序稍有违佞者,《春秋》都会以经文诛贬之,如“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等等,此类正名诛贬正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56]。


以公子庆父之例觇见名教威严。《春秋》闵公元年经文曰:“冬,齐仲孙来。”《公羊传》云:


冬,齐仲孙来。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 [57]


庆父本鲁人,此处却独书以“齐仲孙”,仲舒释曰“公子庆父,罪亦不当系于国,以亲之故为之讳,而谓之齐仲孙,去其公子之亲也,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皆弃其天伦”[58]。不难见出,仲舒将“名教”理解为一种基于天命、自然正当的“天伦”,缘此,君臣父子“名顺于天”,便真正具备了自然本源之义。而名教伦理之所以能在西汉中后期这一政教转型时代得以确立,既得益于董仲舒对黄老刑名学理的洞察、吸纳与改造,更源于他对《春秋》微言大义的深厚浸润。


五、结论


本文试图疏通、还原董仲舒基于《春秋》学理论法则、以儒家“名教”思想改造黄老学“名法”原理的整个思辨路径。就汉代的政治现实而言,儒者思欲“通经致用”,势必要对简洁高效的名法之治及其统治哲学黄老刑名有所借鉴。而仲舒则洞悉名法苟简之治“诛名而不察实”的灾难性后果,并痛感于“法令极而民风衰”的帝国政教文敝,着力寻求一种基于教化、足以启导民众道德自觉的治理手段。借助《春秋》学理论法则,他力图以“以义正名”替换“以形检名”,并以“名教”关联天命,以此为当时过度制度化的治理体系“松绑”,其用心深邃而仁厚。董仲舒艰辛的政治哲学思考在后世日益显现出价值,并深刻影响了大汉政治文化的构建。明末顾亭林敏锐地观察到,自周末风俗浸坏,“至东京,而其风俗稍复乎古,吾是以知光武、明、章果有变齐至鲁之功”。他进而将这种“变齐至鲁之功”归因于“名教”。[59]而在笔者看来,名教伦理或许正是董学最大的思想遗产。


注释


[1] 陈苏镇《东汉义学与名教》一文考察了董仲舒公羊学思想影响下东汉名教伦理,这对本文的写作有直接启发。见《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17-337页。


[2]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2页。


[3] 《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04页。


[4] 《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0页。


[5] 程树德:《论语集释》卷3,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页。


[6] 《隋书》卷57《薛道衡傳》,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8页。


[7] 《史记》卷87《李斯列傳》,第2556页。


[8] 《汉书》卷9《元帝纪》,第277页。


[9]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3117页。


[10] 内藤湖南认为:“文景是黄老之学加名家、法家,而武帝则非常喜好儒学。”见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11] 《汉书》卷44《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2139页。


[12] 《汉书》卷50《张冯汲郑传》,第2314页。


[13]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3118页。


[14]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10《刑德》,中华书局1992年,第568页。


[15]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5,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3页。


[16]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3《同异》,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5页。


[17]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2《圣德》,第131页。


[18] 黎翔凤:《管子校注》卷13,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4页。


[19] 《文心雕龙•诸子》黄叔琳注引,见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1页。


[20] 王先谦:《荀子集解》卷3,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3页。


[2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8页。


[2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18页。


[23] 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33页。


[24] 黎凤翔:《管子校注》卷13,第770-771页。


[25]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82-83页。


[2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20页。


[27]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4《全上古三代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a页(总第33页)。


[28]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7页。


[29]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第82-83页。


[30] 汪继培:《尸子》卷上《发蒙》,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21册影印清嘉庆十七年 [1812] 刻《尸子》、《尹文子》合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b-14a页(总第282页)。


[31]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17《定法》,第906页。


[32]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5页。


[33] 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2页。


[34]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91页。


[35] 《汉书》卷9《元帝纪》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第277页。


[36]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卷5《定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6页。


[37]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89页。


[38]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1《诗教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39]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4《全上古三代文》引《申子•大体》,第7a页(总第33页)。


[40]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2,第126页。


[41] 郑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5《桓公二年》,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85页。


[4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43] 温公颐:《先秦逻辑史》,第172页。


[44]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10,第1067页。


[45] 欧阳修:《春秋论中》,见《欧阳修全集》卷18,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7页。


[46] 范仲淹:《近名论》,见《范文正公文集》卷5,《四部丛刊初编》第135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0页。


[47]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1943页。


[48] 何休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6,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02页。


[49]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6苏舆论《保位权》篇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2页。


[50] 据日本学者关村博道介绍,中江丑吉《公羊传及ひ公羊学に就いて》一书中根据苏舆的看法认为《春秋繁露》涉及名法之学的四篇为伪作,重泽俊郎《周汉思想研究》一书则反对这一看法,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尚无坚实的文献依据。见关村博道《日本学者关于〈春秋繁露〉的论争评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期,第238-246页。


[51] 《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686页。


[5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10,第284-285页。


[53] 参见贡华南:《从形名、声名到味名:中国古典思想“名”之演变脉络》,《哲学研究》2019年第4期,第52-61页。


[54]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77页。


[5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10《深察名号》,第160页。


[56]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15《顺命》,第410-412页。


[57]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9,第192-193页。


[58] 按:据《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明以齐仲孙湫与公子庆父为二人。《公羊》、《谷梁》二传以齐仲孙为庆父说从史实上不那么可信,但却有其义理价值。


[59]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周末风俗”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60页。


谢选骏指出:韩非子很狡猾,他一方面教授“观行”的法术给君主,一方面又用“观行”来控制君主——从而把自己变成了终身的判官。他的这种鬼蜮伎俩,百年之后在汉朝的董仲舒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尽管后者打的是儒家的旗号,但同样谋求宫廷的权力。董仲舒一方面给皇帝这个窃国大盗以天子的名号,一方面又企图用天命来约束皇帝的行为。但是韩非和董仲舒都无法约束君主权力,反而只能助纣为虐。


网文《刑名》报道:


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基本释义

刑罚的名称。

刑律。

引申为刑事案件。

即刑名师爷。古代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僚。俗称刑名师爷,亦称“刑席”。

古时指刑律刑名之学

刑罚的名称,如死刑、徒刑等。

清代主管刑事的刑名师爷

引证详解

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明赏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明 王錡 《寓圃杂记》:“江阴有周歧凤者,聪敏绝人,百工技艺,异端刑名之学,无不习而能之。”《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有公子非者,善于刑名法律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上书于韩王安,韩王不能用。”

刑罚的名称。《荀子·正名》:“刑名从商。”《隋书·刑法志》:“其刑名有五。”

刑律。《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圣临国,始定刑名。”《元典章·刑部五·检验》:“刑名之重,莫严於杀人;狱情之初,必先於检验。”

引申为刑事案件。《明史·刑法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清史稿·刑法志三》:“外省刑名,遂总汇於按察使司,而督抚受成焉。”

即刑名师爷。《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这畿尉品级虽卑,却是个刑名官儿。”《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向 知府听见摘印官来,忙将刑名、钱谷相公请到跟前。”

韩非刑名

概述

名学是以名为研究对象的文化思潮。名就是在与实对应的意义上,对各个领域中事物名称的概括。实是自然、社会等领域内的事物。先秦名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名实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有关名称问题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从内容上讲,名学主要包括:名的意义、名的生成基础、名的类型、标准、名的谬误、名言关系等。辩学以言谈论辩为对象的理论。谈,即言谈;辩指论辩。辩学讨论了涉及言谈与论辩的诸多内容:语言的本质与功用,语言的特征与组成,言义关系,语义与语用;论辩的界说、性质与功用,论辩的认知基础,论辩的诸种原则与要求,论辩中立辞的根据与组成,论辩的诸种方法与谬误等。通常我们把名学与辩学合称为名辩学。

韩非把名辩学与法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使名辩学成为他建立和论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的工具。我们把韩非的名辩学思想称为刑名学说、韩非的刑名学说主要包括他的“综核名实”的刑名思想和矛盾学说等。

形、名是中国名辩学的基本概念。名一般指名称,也可以指语词或概念;形一般指事实,古代形和刑通用,也就是与名对应的实。值得提出的是,韩非的刑名思想中的“名”有时指自然事物的名称,更多的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名分、法律条文中的名称等。与此相应,韩非用“刑”代替实,有时指自然事物,更多的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实际官位、法律事件等。

“综合名实”

首先,在一般名实关系的问题上,韩非提出“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扬权》)、这说明他主张实为第一性,名为第二性,名的正或倚取决于物的定或徙。

其次,韩非认为制定正确的名是治国的首要之事。“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可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也。”(《诡使》)“用一之道,名为首”(《扬权》)。再次,韩非提出了参验原则:“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这里,韩非明确指出,应当根据名和实是否一致,来判定一个人的言论是非;需要通过比较和验证,来判定一个人的言论是否正确。

最后,韩非对有名无实、不合参验、不当名等“名不称实”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避免或纠正“名不称实”现象的办法和途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的矛盾学说在先秦名辩学中非常独特,“……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日:‘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难一)这是说楚国有位卖矛与盾的商人,一面吹嘘自己的盾之坚实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戳穿的,一面又吹嘘自己的矛之锋利是没有东西不能戳穿的。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位楚国人无言以对了。韩非在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矛盾”一词,并提出了矛盾之说。韩非的矛盾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名辩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韩非认为,物莫能陷之盾与物无不陷之矛是相反并互相冲突的。进而认为,物莫能陷之盾与物无不陷之矛作为相反而又互相冲突的论断来说,是不能同时都能成立的。这里,韩非明确地认识到,这两种冲突的情况不能并存,这两个冲突的命题不能同时是真的。这说明韩非准确地揭示了相当于传统逻辑的矛盾律的内容。传统逻辑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社会功能

韩非的刑名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韩非的刑名学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韩非刑名思想的法治功能

韩非刑名学说的功能主要是从法治意义上明贵贱、定职分。韩非在谈到其刑名学说的社会功能时提出,“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扬权》)这说明,韩非认为,他的刑名逻辑思想中的正名是多种治国方略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只要有了正确的名(名称、法令),事情就确定了;而如果名有了偏差,事情也就会走样。在此基础上,韩非提出的“循名而责实”、“刑名参同”的刑名思想要求事、功与名、言完全相符,这直接服务于君主的统治术,不仅言大功小要受罚,而且言小功大也要受罚。例如,韩昭侯喝醉了酒睡觉,“典冠”怕他受凉,替他盖上衣服、韩昭侯睡醒后知道是“典冠”给他盖上的衣服,就既处罚了“典衣”——因为他失职,又处罚了“典冠”——因为他越职、不难看出,韩非“循名责实”的刑名之术,体现了他的刑名逻辑和法治思想的紧密结合。他的刑名思想同时也是他推行法治的工具,这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刑名学说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

其二、韩非矛盾学说的论证功能

韩非矛盾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提出了两个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真,而且,他还利用这个思想丰富了中国名辩学的类推内容,具体表现为利用矛盾学说来设譬。韩非利用矛盾学说所设的都是同譬,即用与所论对象相类的事物设譬并进行推论、前文所引的“楚人有鬻楯与矛者”就是韩非在利用他的矛盾之说论证“尧舜不可两誉”。韩非在《难势》篇中也谈到:“……人有誓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循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以为不可陷之循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夫贤之为势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势与无不禁之道,此矛循之说也、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在此,韩非利用他的矛盾之说论证了“贤势不相容”的论题、由此,推而广之,以后人们认识到任意两个不能并立的思想都可以归于“自相矛盾”、这体现了韩非矛盾学说的论证功能。


谢选骏指出:韩非的刑名之学很有创意——把名学和法学结合起来,把道家和法家结合起来。但是,这也在无形之中把他自己,从一个哲理辩士变成了一个公安酷吏,从而为自己的覆灭开挖了一个完美的陷阱。

2022年11月30日星期三

谢选骏:江泽民死后还被暴尸——说他得了白血病!


《中共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去世,享年96岁》(储百亮, MICHAEL WINES 2022年11月30日)报道:


1998年,江泽民在香港。作为中国的领导人,江泽民所积累的影响力在他正式退休后仍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他在挑选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时有很大发言权。

上海帮共产党大佬江泽民周三逝世,享年96岁。江泽民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被选拔为中国领导人,他在任的10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增长。

中国官方媒体发布的一份共产党公告称,他因白血病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上海逝世。

他的逝世及即将举办的追悼会恰逢中国一个微妙的时刻,目前执政的共产党正在面对一波针对疫情封控措施的广泛抗议,全国各地政治反对意见激增,这是自江泽民时代的天安门运动以来从未有过的。

江泽民自1993年起担任国家主席。在许多外国政治人物的眼中,他风趣健谈,容易使人放下戒心,那种风格在历届不苟言笑、僵硬划一的中国领导人中是个例外。他是那种会引用林肯名言,承认喜爱好莱坞电影,会即兴唱起猫王的《温柔地爱我》的共产党人。

对他好感和兴趣较少的中国人叫他“花瓶”,把他比作一件华而不实的装饰品,嘲笑他的烦文虚饰。晚年的江泽民被青年拥趸戏称为“蛤蛤”。但是,江泽民意料之外的上位和他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其他人低估了他。在作为中共总书记的13年内,他成长为一名老谋深算的政客,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

江泽民领导了邓小平时代开启的资本主义转型,这可以说是他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他还积聚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正式退休之后很多年,其影响力仍然不减。在选拔现任领导人习近平的过程中,他在幕后有极大的发言权。

“有种观念认为他就是一个小丑,这种想法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对他这个人的描述,”1991到1995年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芮效俭(J. Stapleton Roy)说。“我始终觉得很荒唐。他很清楚如何在中国高层的政治丛林中穿行,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2013年7月会晤美国前国务卿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时,江泽民称习近平是个“能干”的领导人。然而,在骤然跻身中共权力顶峰之后最初的几年,江泽民本人始终无法摆脱犹疑不决和易被攻击的困扰。

起初,他试图安抚崛起的保守派,这一派反对中国试探性地转向市场经济。但最终,他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即使在邓小平健康状况和权力都开始衰落之后,也坚持了这个方向。

江泽民时期,中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也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对手。

他执政期间,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大起大落,特别是在最初几年,1989年的天安门屠杀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但回头来看,江泽民可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不像他的几位前任,他似乎认定,中国若与美国为敌,将不能长久繁荣。

“他始终优先考虑与美国的关系,我认为他在推动两国关系中还冒过一些风险,”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中国问题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克里斯多夫·K·约翰逊说。“他知道怎样根据需要随时打开或关上反美的开关。”江泽民执政时期,约翰逊是一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

1999年,南斯拉夫解体期间,美国导弹袭击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致三名中国记者死亡。克林顿政府解释那是误炸,江泽民拒绝接受那个说法。

2001年,中美再次对抗。他要求美国为中国战机与美国螺旋桨式侦察机相撞一事承担全部责任。那次碰撞导致一名中国飞行员死亡,美国飞机在海南迫降,飞行员被捕。

但江泽民执政时期也是中国拥抱全球化的黄金时期,这并非偶然。经过数年艰苦谈判(主要是中美之间),中国在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且,他还改造了中共的理念,让一个植根于工农阶级的政治运动现代化,使其变得欢迎和吸收知识分子与新兴商业精英。

中国和外界的批评者说,这些做法不过是政治上的见风使舵。不错,江泽民倾向市场的态度与他对异见的不容忍是相融为一的。1999年4月,法轮功成员在中南海聚众抗议,江泽民下令大规模抓人,为后来的多次政治迫害开出了先例,也成为日后一个更为强大的安保国家的开端。

“法轮功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根据罗伯特·劳伦斯·库恩2005年出版的江泽民传记,他曾大声质问:“我们的公安部门在哪里?我们的安全部门在哪里?”

从混乱中崛起

江泽民首先被人们记住的,永远会是1989年被党内大佬从默默无闻中提拔起来的那段经历。当时,中共做好了准备,将派军队镇压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运动。他的地位迅速提升至中共权力顶峰,这让很多人相信,他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可能也不会长久,不会有什么出众之处。就连江泽民本人也这么想。

2000年在《60分钟》节目上,他告诉麦克·华莱士:“我完全无意领导整个国家。我曾希望一个更有能力的候选人会担任这份工作。”

邓小平和其他几位中共元老打破党的既有规则,罢黜了总书记赵紫阳。赵曾反对下令军队镇压学生,他的余生在软禁中度过,2005年逝世。

邓小平在上海物色接替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在那里控制住了学生示威活动,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据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回忆,1989年5月的一次会上,邓小平说:“江泽民这个人有想法,有能力,也有魅力。”

江泽民(他的名字有惠泽人民的意思)于1926年8月17日出生在扬州。那是一座长江边的古城,位于上海的西北面。

他的父亲江世俊曾是一家电气公司的会计,后来成为一个渡轮公司的经理。他的母亲吴月清出身农民家庭。他的两位叔父参加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共产主义运动,1939年其中一位叔父遇袭身亡后,年幼的江泽民被过继到他家成为嗣子。

江泽民于194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那里读电气工程专业,并学了英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由美国人投资创办的公司作技术员,公司的产品包括美女牌棒冰及其他一些冷饮。1949年中共掌权后,工厂在江泽民的协助下被共产党接管,并将产品更名为“光明牌”。这项成绩引起了党内人物汪道涵的注意,此人后来一直是江泽民的支持者。

江泽民一直到晚年都喜欢唱英文歌,缅怀自己放眼世界的青春岁月,其中包括出自1936年好莱坞电影《丛林公主》(The Jungle Princess)的《月光与影子》(Moonlight and Shadows)。

1951年,江泽民与同为扬州人的王冶坪结婚,两人育有二子:江绵恒和江绵康,前者后来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企业高管和科技大学校长;后者也是从工程师转行的商人和政府官员。

江泽民在工业系统内逐步升迁,1950年代曾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汽车厂工作,还作为外交人员在罗马尼亚待过一年,他在那里学会了一些日后会唱给来访宾客听的民谣。

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江泽民被提拔到一个外国投资和贸易委员会,参与创建广东和福建的经济特区。这段经历让他初次领略市场改革会遇到的政治和官僚障碍。他在1985年被任命为上海市长,让他在沿海地区刚刚出现的商业繁荣之中获得了人脉。

江泽民于1987年被提拔为上海市委书记,继而进入中共领导机构政治局。两年后学生抗议活动震动全国之时,上海成功地避免了流血。

学者杜林(Bruce Gilley)在1998年出版的江泽民传记《悬崖上的老虎》(Tiger on the Brink)中说,江泽民的忠诚,加之与北京的暴力局面保持了一定距离,让他占据了很大优势。然而他的地位在一开始并不明朗,有人觉得在确定正式的领导人选之前,他只是一个临时的角色。

倾向资本主义

缺乏政治后台的江在1989年后偏向了保守派。他对异见人士采取强硬立场,认为稳定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甚至可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相提并论。他支持加强党对经济生活的控制。

“江泽民刚上台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势力,需要倚仗老同志,”著有一部改革年代中国政治史的北京史学家杨继绳说。“老同志也是分两派的,江泽民两边都想讨好,但最后得罪了邓小平。”

年事已高但仍掌握着权力的邓小平越来越担心,自己的经济自由化成就会毁于一场意识形态运动,他在1992年前往南方沿海的经济改革发源地巡视,公开表达了对江的不满,认为中国的改革步伐太过缓慢。

江泽民“曾说过,1992年是他人生最艰难的一年”,他的传记作者库恩在一次采访中说。

江泽民听懂了老领导那里传来的需要做出改变的呼声,开始全面拥抱国家资本主义。朱熔基是他之后的上海市长,也是一位经济领域的改革家,那之前几个月被调到北京以辅助江泽民。在先后担任副总理和总理的过程中,朱镕基成了邓小平的市场自由化运动先锋。

江泽民向外国投资者示好,在其领导人居住地中南海接待了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他鼓励建立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从而帮助将中国变成了制药、电脑、汽车等领域的全球主要生产基地。他向中国东海岸城市做出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巨额国家投资,特别是他的政治权力基地上海,创造了一个第一世界大都会,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权力变得越来越巩固,他试图用一种无羁无束的方式推销中国的制度,以及他自己,而他的继任者们对此相当反感 。当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访华时,江主席放弃了一贯的谨慎小心,在中国电视上直播了联合新闻发布会。两国领导人当时就人权和西藏问题展开舌战。

1998年,天安门广场一场欢迎仪式上的克林顿总统与江泽民。

“你可以看到,他不想被认为是一个陈腐的列宁主义领导人,谨慎地去照本宣科,”当年曾和克林顿总统同行的记者奥维尔·谢尔(Orville Schell)说。“他希望中国从封闭孤立中走出来。”谢尔现在是纽约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的主任。

江泽民和朱镕基克服了党内强硬派激烈的反对意见,让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从而拓宽了该国进入全球市场的道路,并在原则上确保外国企业能够更顺畅地走进中国市场。这或许是中国奋力走上国际舞台的漫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此后,中国的经济起飞,该国产生了第一批百万富豪,然后是亿万富豪。朱镕基拥有江泽民所缺少的经济嗅觉,正是他浇灭了九十年代经济无理性发展的大火。

“他乐于让朱镕基做那些费力麻烦的工作,但他也向朱镕基提供了支持,”前任大使罗伊说。

对共产党来说,繁荣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在日益提升的财富和不平等之间找到新的意识形态立足点。江泽民对此的回应是他最重要的政治成就之一,即“三个代表”理论。

这一思想理论呼吁,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也代表曾被视为压迫者的阶级:富有的企业家和资产阶级。主要的共产党理论家认为,江泽民的计划是一个冒险的尝试,旨在消除新兴阶级对一党统治的潜在反对,这一阶级拥有催生政治不稳定的金钱和力量。

“将民营企业家纳入党的决定是一件大事,他为此承受了巨大非议,”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约翰逊说,“江泽民认为,他们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阶层,可以把他们请到帐篷里,也可以看着他们在帐篷外闹事。”

江泽民和朱镕基所倡导的那种野性资本主义在让无数人摆脱贫困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培养了官僚腐败和裙带主义的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那种腐败也是可以接受的态度的肇始,习近平现在要打击的就是这个,”波士顿大学教授、研究中国领导政治的傅士卓(Joseph Fewsmith)说。

发挥影响力

到江泽民2002年从党的领导层卸任、2003年卸任国家主席时,他的影响力和自我已经大幅膨胀,以至于不愿离开政治舞台。(他的继任者胡锦涛早已被邓小平指定。)

江泽民继续担任中央军委主席,负责领导解放军,直到2004年,此后还不断在升迁事宜中扮演后台角色。党内人士表示,江泽民动用影响力,帮助塑造了习近平2012年11月成为党的领导人时继承的领导阵容。

2015年8月,党的旗舰报刊“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异常直白的警告,称退休后的领导人应该远离政治,就像在客人离开之后“人走茶凉”。这一说法挑起了人们对于习近平不满江泽民在幕后活动的传言,但二人在此后不久便在一次阅兵活动中与前主席胡锦涛一起出现在台上。

但在过去几年,江泽民和他那个有时被称为“上海帮“的小圈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上个月的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任命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这七位拥有中国最高权力的男性全部是忠于他的人,与前任江泽民以及胡锦涛关系密切的官员都未能留任。

“江泽民下台后继续施加影响,但是这一点也损害了他的声誉。”北京历史学家杨继绳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习惯于运用权力,也因为在他周围,有一圈人依靠他,吹捧他,让他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但风烛残年的江泽民出乎意料地被中国年轻一代奉为网络民间英雄。他们嘲笑他的言谈举止,称他长得像一只蛤蟆,同时也在俏皮地称赞他相比继任者要宽容一些。他们回忆起2000年他用英语斥责香港记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ve.(太简单,有时太天真。)”

2000年接受电视节目《60分钟》采访时,江泽民自信地微笑着,眼睛被巨大的方形眼镜遮住,背诵了葛底斯堡演说的开篇部分,那是他在学生时代学习过的。华莱士问他,有些人说他“绵里藏针”,是一个内在强硬的男人,江泽民表示否认,不过也稍稍卖弄了一下。

“人们曾对邓小平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 “我不敢和他相比。”

不过他补充说:“我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比较果断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显然不懂,江泽民死后还被暴尸——说他得了白血病!这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中,算是一种十足的侮辱。而我本人对江泽民的最深印象,是在1989年六四屠杀之后举行的国际记者招待会上,以为法新社的记者问江泽民询问,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亦为中国的女大学生在拘留的监狱里被共产党的干部轮奸了,作为总书记,江泽民将如何处理?江泽民竟然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她罪有应得!”可是西方新闻界对此好像患有集体失忆症,从此没有人提起了!而所有的《江泽民传记》,都缺失了类似的记载,因而变得残破不堪的了。


《江泽民是不是被疫苗打出白血病才死的?》(2022-11-30 品葱讨论)报道:


就我在医院所见,老年人白血病很罕见的,是最少出现的年龄段。值得注意的是,像这么直接了当点名病因的,貌似没有吧?都是「因病以医治无效」于xx年x月去世。


你觉得它会打疫苗?

没有更多了。


5个回复:


白羽小學雞 五千年的性壓抑啊藏了多少夢~

我反正覺得死因講得這麼詳細很反常。一般對這個級別人物的健康狀況都諱莫如深,不光中共,英女王死亡紙上面寫的死因是「年老」。這次公布了不必要的額外信息,必然是有所企圖,就是不知道背後是習還是黨內反對派。

2022-11-30 0 4


neverdie

吾蛤活着

包子:不是我抗疫你蛤早死了!

吾蛤死了

包子:你蛤能续这3年都是我清零的功劳!万寿吾江都死了!看看多么严重!必须坚持动态清零!

2022-11-30 0 6


我日你先人

有这可能,因为有质疑疫情大规模爆发 就是因为体内的疫苗复活了,假阳性变真阳性,这个是怎么防都防不住的!加上科兴又出了很多事 ,可能想引进国外的疫苗

2022-11-30 1 0


rool

蛤蟆不可能打疫苗,就算打也不会用国产的,至于得白血病,感觉应该有好多年了吧,以他的医疗条件不可能两三年内翻车

2022-11-30 0 5


希望未来更好

白血病分好多种,我一个亲戚八十多也得了白血病,就靠着药物输血维持

2022-11-30 0 0


相关主题

如果江澤民真的掛掉了,再加上胡溫沒什麼勢力,是否代表中國將迎來習近平開超級大倒車的新時代?

如果江泽民和川普相遇,会擦出什么火花?

江泽民死了,为什么App还没有变灰色?

为什么老江夫婦的生日照片裡眼神不自然?

如何评价2020-02-18法轮功媒体《大纪元》将武汉肺炎爆发的责任归咎于江泽民,为习近平挡枪?

胡锦涛最大的政治负资产是什么?

江泽民去世了吗?

江蛤蟆跟宋祖英这个军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假设包帝有能力使用智能手机冲浪,他会看到什么样的精准消息推送?

现在看回去2019“国庆”阅兵,胡江的一副死妈表情是否一种强烈的政治表态?


谢选骏指出:江泽民死后还被暴尸——说他得了白血病!显然,这样的侮辱也算一种“盖棺论定”——中国网民比西方媒体更加了解中国内情。

谢选骏:白纸革命——中共百年的送葬出殡

(一)


《点燃白纸的“共感之痛”:中国防疫乱象事件簿》(转角国际 2022-11-29)报道:


“不要忘了贵州隔离大巴,不要忘了西安孕妇,不要忘了那些上海无法就医的人……”中国“白纸革命”自上周延烧至今,抗争在全国范围遍地开花;由于中国出现各地响应抗争极为罕见,“白纸革命”取代卡达世界杯,登上全球主流媒体的头版。这场席卷中国的抗争,起因于3年封控政策,普遍因此受拘、承受社会生活与经济苦果的中国民众,对于因防疫而起的多起人命悲剧,不断被激发与积累的共感与愤怒。


中国国务院在11月29日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仍表示“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指出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以及持续整治层层加码等;国家疾控局则表示民众反映的问题“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对此指出已在各地成立工作专班来解决问题。


来自中央的回应,并无中国民众期待的解封、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微博上充斥不满的声音,中国网民纷纷留言“我们需要正常的生活”,也有人批评:“没有一点有用的信息”、“别再说一堆根本执行没了的套话了”。


从2022年以降,各国逐渐解封,在全球主要国家中,仅中国仍动辄将人民封锁、隔离;“动态清零”依然是中共政府的政策主轴,因之而起的痛苦全由民众承受,终至不满情绪爆发。


在中国各地的白纸抗争影片中,抗议者高喊口号,像是“勿忘贵州隔离大巴车祸中的丧生者、勿忘自由”、“缅怀…死去的西安孕妇,那些在上海无法就医的人”、“不要核酸检测,我们要食物!”等等,一一列数了2022年以来中国各地的防疫乱象与悲剧。


因“动态清零”政策、因强迫隔离而导致的多起人命悲剧,这些悲剧发生在上海、在西安、在贵州、在兰州、在北京、在呼和浩特等等,一次又一次消磨民众对中共政府的耐心与信任,一次又一次引起中国民众对死者物伤其类的共感。


▌西安孕妇事件



2022年1月,陕西西安封城期间,一名怀有8个月身孕的孕妇因腹痛送医,却被院方以“核酸检测过期4小时”为由拒绝入内;直到这位孕妇在医院门外大量出血,医院才紧急接诊安置,然而为时已晚,胎儿最终胎死腹中。


此事旋即引发中国舆论愤怒,尽管医院院方相关人等事后被惩处,但当局严格的核酸检测要求和随之而来的医院拒收情形,已让西安居民深感惶恐与愤怒。


▌上海封城的“4月之声”


上海从2022年3月宣布“封闭管控”,期间不断爆出被迫隔离在家的居民缺乏粮食物资导致挨饿、医疗资源匮乏以致病人无法就医、被送到方舱医院的病人因没有病床,只能抱病睡地板、婴幼儿与父母分开隔离、疾控人员把被隔离主人的宠物柯基犬活活打死等等事件,相关录音被微信公众号“永远的草莓园”剪辑成一部叫做《四月之声》的6分钟短片,影片内的音讯是上海市民的哭嚎、影像则是繁华的上海市景,两相对比,让中国网民深感愤怒与无奈。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因此也在疫情爆发、遭遇封城时,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上海的封城悲剧能够被展露在世人眼前,而其他中国的城市,可能有同样情况、却无法如上海一样出声。在此次因乌鲁木齐大火而起的“白纸革命”中,以上海的抗争最为激烈,或许原因同样来自封城的痛苦记忆。


▌贵州隔离大巴27死事件


2022年9月18日,一辆凌晨0时许从贵州省省会贵阳出发的大巴,于凌晨2时40分在高速公路上翻覆,车上载运的是要送往外地隔离的45名贵阳居民,翻车事件造成车上27人罹难;一开始,中国媒体对事件的报导中,只字未提乘客身分和行程目的,直至过多的事件疑点引起民众猜疑、加上巴士司机身穿防护衣驾车的画面流出,贵阳市副市长林刚才18日晚间的疫情记者会上,承认事故巴士是“抗疫转运征用车辆”,载运45名贵阳云岩区“涉疫”居民。


翻车事件再度掀起中国舆论对中央的“社会面清零”政策不满,网民怒指这起车祸是为一味追求清零的“过度防疫”所致的人祸,更有人讽刺表示防疫政策的致死率,要高于疫情。对许多中国民众来说,贵州隔离大巴事件,直接道明了自身在“清零政策”下的处境:“你我什至不能拒绝登上那辆凌晨发车的转运大巴……其实我们都在上面,只是翻下山坡的,暂时不是自己坐的那一辆而已。”


▌北京四通桥“罢免国贼习近平”


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前的10月13日,北京海淀区四通桥上突然出现巨幅抗议标语,以白底红字写着多句抗争标语:


“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


“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


“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


抗议者随即被捕,相关的照片、影片也迅速在社群上被扫荡删除,然而中国网路上大量的网民写下:“我看到了”,并记住了抗争者的勇气,也记住了心中对3年的防疫禁锢、以及习近平开启第三任期、权力更加巩固的不满与惶恐。网传这名抗争者的Twitter帐号是“彭载舟”,本名“彭立发”;在他被中国警方押走之后,至今下落不明。


在“白纸革命”引爆后,群众也不断高呼着“不要核酸要自由”,遥相呼应着四通桥抗议标语。


▌郑州富士康“徒步返乡潮”


中国河南省会郑州的富士康厂区,从10月传出感染,大批工人被“闭环式管理”封禁在宿舍房间,而依据工人拍摄的影片和证词,在隔离期间厂区内配发的餐食不稳定、感染者没有得到妥善安排治疗等,让厂内人心惶惶,工人担忧变成“封控等死”的困境,导致了大量工人选择出逃,不惜徒步走上3、40公里的路途返乡。


其后,富士康为了维护产能,稍微软化疫情封控措施,并祭出津贴利多,以及招工补充人力,然而工人对封控措施的余怒未消,厂区又仍未妥善安置确诊者,加上承诺给予工人的薪资和津贴无故延后发放,种种积怨,使得郑州厂区在11月又爆出工人与身穿防护衣的“大白”出现暴力冲突。


▌兰州3岁男童死亡事件


2022年11月1日中午12时左右,甘肃省会兰州一名3岁男童,在家中不慎一氧化碳中毒,但救护车在父母通报后迟迟不来,设置铁皮路障、禁止居民出入的小区又因疫情防控原因,不肯放行父亲带着昏迷的男童求医。最后这名父亲翻越栏杆,带着孩子到了医院,此时已超过下午2时40分,最终男童抢救无效身亡。


这起防疫阻碍就医的悲剧,再次引起中国舆论的悲伤与愤怒,中国网民悲叹着男童的“3岁人生”、写下:“疫情三年,男孩一生”。


▌呼和浩特坠楼母亲


内蒙古呼和浩特11月发生一名55岁的妇人从12楼跳楼身亡事件,妇人跳楼后,其同住女儿急忙要到一楼查看,却被“焊死的铁皮门”挡住无法外出,只能透过手机的微信群组向其他住户求救,凄厉的哭喊哀求让住户们也纷纷出声要求小区看守人员开门,然而等到警方和救护车抵达现场时,妇人已无生命迹象,终于能够下楼的女儿只能蹲坐在遗体旁崩溃痛哭。


这一幕,又一次掀起中国舆论公愤,尽管地方政府试图修正封控措施,来软化激愤的民情,但小区人员竟有权将大门焊死、形同拘禁居民的作法,凸显出官方执行防疫时权责不清、层层加码等结构性问题。


▌郑州女婴延误送医死亡


11月14日,河南郑州一名4个月大女婴在方舱医院隔离时,出现严重上吐下泻症状,然而在其父亲呼叫救护车后,救护车不但延迟1个半小时才抵达,到场后还率先为父女两人做抗原检测,结果是父亲阳性、女婴阴性,医护竟因此拒绝接诊。


其后女婴父亲又叫了救护车,另一辆救护车在8小时之后才出现,又选择把女婴带往100多公里外的医院,而非就近安置;等到女婴展开救治时,已经离出现症状时,相距12个小时,女婴因救治不及身亡,此事再次点燃舆论怒火。


▌“他的软肋是儿子”


11月下旬,中国网路上流传一段影片,影片文字中标注拍摄地点是: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南街道第二居委会,画面中也拍到桌上的宣传册印有“昌平区志愿服务站”、“天通苑”等文字。办公室内,二男二女的疑似社区居委会人员在讨论某一事件,影片所录到的对话中,居委会人员提到“就得唱红脸把他关几天”、“然后中间有的人他就不敢上”、“不要影响你儿子,你要不要你儿子的未来”、“他软肋是他儿子”等语。


影片内容随即让中国网民震惊又愤怒,尤以“他软肋是他儿子”这句似乎饱含威胁意涵的话语,更让民众不寒而栗、而这句话,在“白纸革命”中,同样被抗争者所提起。


▌重庆超人哥


11月24日,重庆一处小区门口出现一名背着超人图案背包的男子,他高声批评“动态清零”政策引发的乱象,一句一句炮轰食材物价高涨、政府政策错误等等,并喊出“不自由毋宁死”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它叫不自由和穷,我们现在全占了”等语,引发周围旁人叫好。


“超人哥”还当场询问一旁的家庭主妇“一斤胡萝卜多少钱?”,得到“2块多(人民币)”的回应后,以手机查询“美团外卖”,查出16.9元人民币的标价,他将超过16倍的价差称之为“保供价”,并直指中国“70%的人月收仅3000元”,凸显防疫管控下,民众极其沉重的生活负担。


员警到场之后,以勒脖方式想将“超人哥”押上警车,但围观的群众竟纷纷上前阻止,迫使警察只能放手让“超人哥”离开,此景显示出民众的积怨一经反应,已经不再畏惧警察。


▌乌鲁木齐大火


一次又一次“过度防疫”、“防疫致死”的质疑与悲剧,不断掀起、积累中国民众心里的不满,与对中共中央政府的愤怒;尽管中国官方在11月11日的近期,公布“优化防疫20条”,似是给予松绑,其内容包括整治“层层加码”,严禁随意静默管理、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除非出现传播链不清晰等情况,否则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展开全员核酸检测等等,然而仍不足以平息积压3年的民愤。


最终,11月24日乌鲁木齐天山区的吉祥苑小区发生大火,起火住宅因防疫封控,导致救灾人员无法即时进入社区救火,最后酿成10人死亡、9人受伤的悲剧,事后乌鲁木齐官方“辟谣”解释事件,却仍要卸责说是死者“不熟悉安全出口位置”、“自防自救能力太弱”,终至点燃了中国遍布全国范围的哀悼与抗争怒火。


网民嚎叫:


生肖迷宫 发表评论于 2022-11-30 11:23:11

在正常国家,如果有人把你家火灾偷生通道锁死,你可以砍死他,所以在正常国家没人敢封你家的火灾逃生通道。

但是在亿万懦夫国,屁民没有血性,怎么欺负他们,他们都逆来顺受,大不了下跪、跳楼,对付孬种当然可以把逃生通道封死,所以被火烧死也是有原因的。

赞扬一下那个拿刀子闯关给孩子买奶粉的父亲,好样的,正常人。这样的人如果孩子煤气中毒送医院,没有哪个奴才畜生敢阻拦。

xyz18 发表评论于 2022-11-30 06:15:05

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浪迹天下 发表评论于 2022-11-30 05:29:00

加速


(二)


《“白纸革命”不能说的秘密——疫苗效力不足》(马来西亚东方日 2022年11月30日)报道:


中国“白纸革命”蔓延各大城市,不过这两天各地都加派警力戒备,抗议稍微减缓。专家认为,这次反封控抗争,点出中国坚持清零的原因,就是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白宫首席防疫专家佛奇直言,问题出在中国国产疫苗,效力不如西方厂牌。


综合外媒报导,冲破封锁、摇开社区大门,中国人反封控抗争,不只发生在上海北京,武汉人也受不了了。


武汉民众:“看到没有、看到没有,你看他们走哪拆哪,反正是从东山大道那边开始拆,这里全部把他拆了看到没有,又拆,哇。”


群情激愤,看到栅栏铁网就拆,再也不想顺从,少少病例全部人关在家的常态,中共国歌一字一句,充满反抗意味,竟然被当示威歌在唱。


武汉民众唱中共国歌:“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著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白纸抗争,也烧到成都。


成都示威者:“言论自由,言论自由。”


成都人走上望平街,高喊要人权、不要独裁,隔著锦江口号相互呼应。


而周末,上海警方大清场,不只逮了BBC记者,瑞士记者连线到一半,也被带走。


瑞士RTS驻中记者Michael Peuker:“现场真的相当紧张,证据就是我现在被三名警察包围,连线后我就要被带去警局,警方真的非常敏感,现在我要离开去警局了。”


就是这种高压管制,周一(28日)一大早,上海乌鲁木齐中路架了隔离墙,敏感区域整排警车挡著。


可以发现,民众其实知道白纸抗争,但大家都不敢表态,讲话小心翼翼。


周日示威者聚集的亮马桥,和二十大前被贴抗议布条的四通桥,现在只有满满警察守著,没人敢上前,更别说表达意见。


流亡海外“异议人士”艾未未,就大泼冷水,认为这波抗议,无法撼动中共政府。


北京一切似乎回归正常,居民乖乖做核酸,但白纸革命的诉求和矛盾,没有解决。


国产疫苗效力不足


中国研究专家Michael Hirson:“中国其实没准备好开放,疫苗注射还是没到位,ICU病床数也没有达到,能处理病例数上升的程度。”专家分析,习近平坚持清零,透露出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才会一直封下去,而美国防疫专家佛奇,也强调封控不是不行,但一边封,要一边想著怎么解封。而不是只把人关在家。


佛奇:“封城期间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让更多人打疫苗,而且是要打好的疫苗,(但他们没有好疫苗)这就是重点,(这就是我下一个问题),(他们的疫苗不是很有效)。”


中国国产疫苗保护力被质疑,但官方又不愿意替民众打西方疫苗,官媒也只能拚命帮忙背书。


央视报导:“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对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非常显著,而且加强免疫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


不管疫苗有效性如何,白纸抗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似乎更加认清,全面开放的急迫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我们也建议,没有近急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国家卫健委周二最新宣布,加强60岁以上疫苗接种工作,可能就是在为感染扩大、甚至解封开放做准备。


(三)


《美国华人声援中国白纸革命》(法广 2022年11月29日)报道: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留学生在哈佛大学举行声援集会。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美国华人连日集会,声援中国各地爆发的要求“习近平下台”、“中共下台”的反清零“白纸革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和纽约大学附近的华盛顿广场,27日有大批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冒着寒风细雨,像中国大陆同胞那样,手举白纸,高喊北京四通桥英雄彭立发打出的口号:“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集会人士并贴出标语:“支持中国人要求民主法治、表达自由的诉求!”


27日晚,在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的门口,集会的华人手持白纸,或者举着“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自由,毋宁死”等标语,声援中国爆发的“白纸革命”。一位女士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抗议活动,在来之前有很多紧张和不安,但看到中国各地有人冒着被逮捕的风险走上街头抗议,这让她备受鼓舞,也想为中国民主做点什么。一位男士表示:“我们是在中国的政治恐怖中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最渴望变革,我们是最有责任行动的人。”


在旧金山,连日来,当地华人和中国留学生至少举行了9场集会,声援中国的"白纸革命"。27日入夜时分,有百多人聚集在旧金山中国领事馆外,将蜡烛摆成“11.24”,悼念11月24日乌鲁木齐火灾的遇难者。参加集会的前89民运学生、“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方政”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民运人士外,一大半参加者都是素不相识、从北加州各地赶来的民众;集会者喊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就是“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


在旧金山湾区奥克兰华埠,一位商户表示,作为海外华人,看到中国的年轻人手持白纸示威表达诉求,自己整个晚上都无法成眠。他认为,这显示出中国民众有了维权的意识,希望北京当局能理性和宽容地处理。


(四)


《从拦查手机到色情灌水 中国当局打压白纸革命手段升级》(2022年11月11月27日 华盛顿)报道:

 

从当街拦查民众手机到向国外社媒网站灌注色情内容,中国审查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应对不满新冠清零政策引发的沸腾民怨,并企图冲散真实信息的全球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民众也以另类的“刷屏”方式,在夹缝中进行一场网上的“白纸革命”。


警方手动排查外国app、VPN


上周末,因新冠封锁措施导致乌鲁木齐住宅楼大火抢救不力以致10人死亡,在当地引发的抗议迅速引发全国多个城市民众的声援,示威行动在多地举行。中国政府在进行与抗议相关的删帖、删视频的网络审查同时,还在大街小巷和公共交通上直接检查民众手机。


分析认为,当局手动排查公民通讯工具的做法,显示了审查机器在公民运动下巨大舆论传播力量前的力不从心。


在采访时遭中国当局拘捕并以暴力对待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爱德华·劳伦斯(Edward Lawrence)星期一(11月28日)在推特上分享的视频显示,上海警察正在沿街检查民众手机,强制删除有关抗议的图片。


People being forced to delete photos by the police today at the of the last two days of protests #shanghai #china pic.twitter.com/VS1kFSoh3x — Edward Lawrence (@EP_Lawrence) November 28, 2022

另有推特视频显示,上海警察还在地铁车厢排查乘客手机。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警方内部信息表示,上海当局指示“值岗”人员核查路人、农民工、青年、大学生手机是否安装了“国外非法应用程序app”,例如推特(Twitter)、YouTube、抖音海外版TikTok、Telegram和VPN翻墙软件等。


今晚 上海地铁 民警正在挨个查手机 pic.twitter.com/QqiS9uBmoP—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 November 29, 2022

这份通知要求“核查到人”并统一上报政府机关,登记当事人和父母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现场人脸照片手机设备照片,并督促现场删除app以及提交不再安装此类app的承诺书。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说,中国审查当局开始检查手机图片的做法,说明网警此前的工作“没有做好。”


杨大利对美国之音说:“现在可能更多是他们(当局)认识到,信息,尤其是图片、录像的传播,形成了一种气势。”


“现在由于自媒体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记者,虽然记者的数目大幅地减少,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在录像,在转发。”杨大利说:“除非完全断网的话,那很难完全控制……去审查每个人的手机这种(做法),只能让每个人都越来越不满。”


从当街拦查民众手机到向国外社媒网站灌注色情内容,中国审查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应对不满新冠清零政策的沸腾民怨,并企图冲散真实信息的全球影响。专家表示,这也显示了中国审查当局在巨大舆论传播力量下的力不从心。详细内容:https://t.co/um1hFUb96V pic.twitter.com/1Iq5TTfZ7r —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November 30, 2022

民众翻墙 推特中文政治内容暴增


在海内外网民自发的传播下,在墙外的互联网平台,中文政治相关的内容正在成倍地暴增。


曾在新浪微博担任审查员的中国数字时代编辑刘力朋说,中国警方盯上了民众手机的外国应用程序,说明他们意识到有越来越多的网民“翻墙”获取和传播有关抗议的信息。


刘力朋说:“他们在墙内遭受审查,又觉得不得不发东西,就会出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我觉得他们去查手机,查推特,查TikTok、Instagram,都是因为……突然有很多人现在开始翻墙造成的。”


推特账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是本轮中国抗议事件中最受关注信息来源之一。这个账号因汇总中国内外网友“投稿”的图片和视频广受欢迎,让中国国内有关抗议、暴力执法、拘押、关禁的第一手图像在自由平台上得以流传。


该账号11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个账号在最近28天的推文曝光次数达4.31亿次,比此前增长了147%;个人资料浏览次数上涨了346%,超过1亿次。


“中文推特之前很少有点赞上万的推文。但是你可以看像这样顶流的账号转发数、点赞数都非常非常高,十几万,二十几万还有更多的。”刘力朋说。


该账号29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网信办内部已要求相关单位近期“深入整治翻墙工具”,电商平台继续维持“清理”网售翻墙商品和服务的力度,例如翻墙路由器、VPN、VPS、境外苹果帐号等等;网路及手机应用商店下架违规翻墙软件和工具。


上海成“顶级敏感词” 中国网管境外灌黄


中国当局不但在境内封锁各个城市的抗议消息,甚至不遗余力动用传播色情信息手段,在防火长城外的推特上大量灌注成人内容,试图混淆推特上的搜索结果。


在中国多个城市爆发民众示威行动的同时,这些城市的名字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上成为中国当局审查的敏感词。


截至11月29日,在中国新浪微博上,搜索“上海”一词,不但找不到任何有关抗议文字或影音信息,而且搜索结果只显示带有蓝色“V”字的认证账号信息。刘力朋分析指出,让城市地名成为“顶级敏感词”,在审查领域别具分量。他说,封锁这样的城市名,意味着社媒平台主动砍掉巨幅流量,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标志。”刘力朋对美国之音说:“这属于非常顶级的敏感词,因为这涉及的流量非常非常大。每一秒都有好多条。你把它封掉了等于把流量杀得很厉害。对于平台来讲是自残的行为。”


上海是率先响应乌鲁木齐抗议的中国城市之一。此前,上海当地的长时间封控做法已经引发民众不满。


在墙外的推特上,早在上周末之前,许多中国城市名的搜索结果便充斥着包含这些城市名的色情服务内容,“上海”一词曾一度成为推特上的热门词条。研究人员说,传播这些色情信息的账号多数是新建账号和近期“复活”的“僵尸”账号,显示出这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灌水行为。


《华盛顿邮报》援引推特公司员工的话说,以成人信息等不相关内容在社交媒体灌水、降低热点事件的受关注度此前也曾出现,但以前多是与政府相关的网络行为者针对某个人账号或特定群体发动此类攻击。


报道说,推特公司星期日了解到这一情况,正在着手清理。


“好好好”、“对对对”让赵立坚微博评论区翻车


中国民众在街头用举白纸的方式表达对清零政策和审查的不满;在网上,网民用写满“好好好”、“对对对”的刷屏回复方式,让审查机器难以招架。


“抗议的内容太多了,而且太难审了。”刘力朋说。“这一次抗议我们看到之前没有见到过的,就是用白纸去抗议,用‘好好好’、‘对对对’这样的字面上同意你、但是刷屏你、抗议你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异议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新浪微博账户就因这样的刷屏抗议方式“翻车”。与此同时,赵立坚再次诋毁BBC记者“恶意抹黑”中国,网民却对这一言辞提出质疑和讽刺。


“建议把视频放出来让我们评评理。”一名网友在回复中写道。


“为啥BBC记者总去现场呢?那咱们中国记者呢?”另一名网友说:“拍下来,报导出来,让我们看看真实的是啥样”。


刘力朋说:“这样是很难去审的,因为网民都是在腹诽你了……你已经无法去用字面意义去衡量是不是在抗议。”


就连一些获得认证的官方微博账号,也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当局的不满。


发布于上海的一条标明“大V”认证账号(“纽太普同学”)的微博11月27日质疑当局宣扬的“白纸革命系境外势力煽动”的说法。文字里写道:“……认为境外势力可以一夕之间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活动,还花钱雇人举白纸,是不是多少有点看不起咱们国家的天网了?”


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说,推动这场抗议行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清零政策的恶性后果在全体中国民众中产生的共鸣。


“有大量的人,都经历了同样的,清零政策所产生的(后果),有很多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学生也好,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也好,还是有许多人,对在乌鲁木齐被烧死的这些居民,他们感到同情也好,这是一种大规模的产生共情的、同时也产生共振的过程。”他说。


网民嚎叫:

卡卡卡夫卡 今天 02:48

打倒七人帮,结束三年动乱!

dnmgh67 今天 00:12

反共职业人却无职业水平

yspirit007 2022年11月29日 23:54

彩霞基本是菜鸟,根本不了解中国人的心底,她这是一个很差劲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共产党砸了,然后组建什么党,在哪组建,说话不好听一点就是放屁,我们中国经利这样的事少啊。中华民国为什么失败。中国人不会相信她。两个苹果?都不好,就这样。得了癌症没有特效药,但你不照样化疗吗?

g2j2 2022年11月29日 22:51

胡说八道,你以为举白纸的他们能天天举白纸?


(五)


谢选骏指出:大家似乎都要瞎了狗眼……因为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了——这个“白纸革命”——就是在给“中共百年”的送葬仪式,进行隔年的出殡啊!这是灾异吗?不是的,因为灾异是2019年开始的武汉病毒降临世界!白纸革命——中共百年的送葬出殡!那些纷纷扬扬的白纸,岂不就是祭奠亡灵的纸钱……送葬出殡下面即将发生什么?“只有上帝知道。”阿门。

谢选骏:民进党狼心狗肺



《台湾执政党九合一选举惨败后 2024总统大选将提上日程》(2022年11月27日 美国之音)报道:


华盛顿 — 周六,执政的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惨败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2024年的下一届台湾总统选举,总统蔡英文在九合一选战中大打“中国牌”的策略,在选民中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效果。


主要反对党国民党在市、县长选举中轻松获胜,赢得21个竞争席位中的13个,包括富裕和国际化的首都台北,这个结果符合人们选前的预期。


这些当选的县市长都没有对中国大陆政策有直接的发言权。


中国认为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并一直在加强军事活动以维护这个主权,这加剧了全球的担忧,尤其是考虑到台湾作为半导体生产国的重要地位。


传统上,国民党倾向于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但国民党强烈否认亲北京。自2020年总统大选失利以来,国民党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去年12月,国民党支持的四个公投失败,这表明国民党对民进党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失败。


周六晚些时候,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党部对记者表示,国民党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胜。


“台湾人民给我们机会,”他说,“无私无我,让国民党2024才有机会胜选。”


蔡英文在败选后辞去民进党主席一职,这是民进党历史上最糟糕的表现,目前民进党只剩下5个市长或县长职位。


蔡英文在选举中大打“抗中保台”的策略,并没有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与总统大选不一样,在九合一地方选举中,选民更关注的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议题,如污染等。


周六的投票率创历史新低,台湾六个最重要城市(六都)的投票率仅为59%,而2020年的总体投票率约为75%。


中国当局似乎在穷于应对多地发生的大规模疫情,以及连续创新高的感染病例。


台湾外长吴钊燮上周说,在台湾九合一选举前,中国的扰台活动减少,这可能跟中国国内疫情严重,无暇关注台湾的选举,以及中国在努力改善其国际形象有关。


民进党秘书长林锡耀对记者说,民进党将“检讨”这次选举中出了什么问题。他拒绝直接评论民进党把中国问题当作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的策略。


国民党这次选举主打的议题包括新冠病毒大流行等,特别是在今年病例激增之后,以及政府是否更青睐本地疫苗而非进口疫苗。


台湾亲民进党的《自由时报》在周日的一篇社论中说,地方选举比较接近生活日常,“抽象的政治理念难起动员作用”,并警告民进党在决定2024年总统候选人时可能面临分散注意力的分歧。


“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已过半,接班问题可能滋生内部矛盾,有损枪口一致对外的战力。”


被民进党内消息人士认为是 2024 总统大选最有可能的候选人,并在地方选举中担任高调竞选角色的副总统赖清德周六在他的脸书上,为民进党这次九合一选举表现不佳道歉,但没有谈到他的未来打算。


尽管如此,民进党在2018年的地方选举中遭遇了类似的惨败,并在2020年的总统和立法院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在香港发生血腥镇压反政府抗议者之后,民进党成功地将投票给国民党描述为投票给中国。


对于卖台或不致力于民主的指责,国民党很愤怒,指责民进党为了政治利益故意炒作与北京的对抗。


民进党对此予以否认,蔡英文多次提出与中国大陆举行会谈,但遭到拒绝,因为北京认为她是台独分子。


“国民党的压倒性胜利,并不意味着台湾正在形成亲北京的政治氛围。国民党也不是亲北京的政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国民党前副秘书长黄奎博表示。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谢选骏指出:民进党惨败意料中事!因为这些台湾土狗狼心狗肺——2020年,她们依靠香港的时代革命反败为胜,结果呢?她妈的却拒绝庇护香港难民!天道好还,果然报应。她们得陇望蜀海象4年再骗一次,只有依靠那些瞎眼的选民了。民进党狼心狗肺,台湾人何去何从。

谢选骏:共和制就是豪强制



《董郁玉:共和为何成为历史大势》(《炎黄春秋》2012年第11期》)报道:


共和之实


中国人不知道"共和"一词的人不多。从1949年以后,对每个大陆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大陆中国人来说,镶嵌在国名中的"共和"一词,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时常要出现的最重要词汇之一。


中国人知道"共和"一词含义的人也同样不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即使是对那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共和"一词,虽是他们在念读国名的全称时经常会触碰到的词汇,但却是他们可能从未细究、也从未明了的词汇。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用"共和"来修饰自己的国名,为什么要以"共和国"的名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当然是因为"共和"在千百年来的人类历史上所具有的无人能拗的正当性;当然是因为早在60多年前,"共和"其实就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违的历史潮流。用"共和"来修饰国名的举措说明,不论具有多么强大控制力的政党,不论具有多么强大统摄能力的统治者,都不愿意以与"共和"相对立的"独裁"来概括自己的国体和政体。


自从"共和"这个词汇诞生以后,除了以"帝国"自称的国家外,古今中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以"独裁"来自称或修饰自己的国名。"共和",作为政治概念、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政治思想,在人类政治的演进中不断获得和加强着自身的正当性。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共和制的历史并不长。从古代共和制国家的昙花一现,到近代意义共和制国家的建立及其在数量上的扩张,以"共和"为框架的政治理想和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商品贸易和信息传播在地域上的扩展,几乎可以在国情各异的世界任何国家寻找到载体,并生长出愿意为之落地生根而行动的力量。


毫无疑问,在政治制度方面,"共和"所代表的制度,在所有社会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排序中高高在上。这种正当性所具有的超越价值,是人类思想成果和制度成果中最具生命力的价值。这种超越价值的生命力就表现在:不论在任何地域和任何时间,只要"共和"的理想为人们所知,那么,"共和"的价值,就会成为大众判别社会革命和政治变革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的不易更变的恒久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至迟约一个世纪前,"共和"的历史大势就已然在世界确立。这个历史事实,实则让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说"成了历史的"马后炮"。


保守的共和,自由的共和


"共和"是英文"Republic"一词的翻译词汇,其对应的中文词"共和",一般认为取词于《史记·周本纪》中的周厉王出奔,"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当然,既是翻译词汇,其所代表的概念及其所指,都根自于原文。


英文"Republic(共和)"一词,源自拉丁文"respublica",其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从公元前500多年建立的罗马共和国,演进到近代世界中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个共和国英国,发展至"第三波"民主过后,其当下所指就是由公众参与的民主制度。


当然,这里所谓"民主制度",是广义的民主,是容纳、包含和整合了共和制度的民主制度。历史地看,无论在思想源流上还是在制度源流上,共和与民主存在着共同点,但区别也是明显的。民主的原则,就是多数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共和的原则,就是公平的原则,即所有公民都有在公共事务上的平等权利。显然,在共和原则与民主原则之间存在着冲突:由共和原则,无论多数还是少数,其权利是平等的,如果少数服从了多数,那么,少数人的平等权利便可能不复存在;由民主原则,除了小概率的"一致同意"以外,少数服从多数是形成有关公共事务决策的"技术性的硬限制"和最低门槛,没有少数人的服从,公共决策就形成不了,公共事务就无以处理,民主就毫无意义。


因此,在当代,共和制与民主制发展合流为宪政民主制度。宪政民主制度,就是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保护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从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安排和落实少数人的权利,从而保证少数人不因多数人的决定而丧失权利,不因多数人决定的执行而被实际剥夺权利。不仅如此,宪政民主制度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限制由多数人投票赞同而组成的政府的权力,确保个人的自由权利永远高于政府的政治权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宪政就是"限政"--限制政府的权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人们所谓的"共和"也好,"民主"也罢,从制度的角度讲,大都是指宪政民主制度。


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一般而言,共和的原则趋向保守。这种保守的趋向,就是在保有个人权利至上方面的几至冥顽的不妥协,以及限制政府权力所根基的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其对应在国家制度上,就是近代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自由为主旨的宪法及其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在这样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下,每个人、多数人、政府都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这种制度下的规则,之所以能够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不被剥夺,就在于这种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规则并不能随意改变,并且即使改变规则的意愿发自多数人也仍是如此。


由此可见,共和所具有的保守主义倾向,"保"的是个人自由权利,"守"的是个人自由空间。而共和之所以要"保"、要"守",也就在于多数人和政府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巨大威胁,在于个体自由在多数人和政府权力面前的"易碎性"。所以,保守主义趋向,是共和制的巨大内在力量所在,是共和制在诸多制度的竞争中成为历史潮流的关键所在,是共和制在个人权利、多数人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划界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根据所在,也是政府权力所具有的蛮力常常要不得不俯首于共和所具有的正当性的原因所在。


在宪政民主制度中,共和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之间不是排斥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说到底,宪政民主制度是安排和落实公民自由的制度,是因保护自由的原因而划定自由边界的一套程序。实际上,宪政民主制度的产生,正是基于人的自由本性的需要,正是基于人们落实自己自由权利的需要。因此,人的自由度的大小,人们自由权利落实程度几何,是检验宪政民主制度是否到位、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尺。也因此,没有自由的共和是假共和,没有自由权利的民主是假民主。


共和制--有自由、"最不坏"之治在当代,宪政民主制度几乎成为地球上所有国家公民的不二选择。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绝对。但是,除去已经实现和正在巩固宪政民主制度的国家不论,只要看看那些尚没有实现宪政民主制度国家的当政者所极力防止、阻挡、压制和消灭的本国民众对国家制度的自由选择,就可以反证所谓"不二选择"之说,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


近代以来,在国家制度的竞争和选择上,其他制度形态渐失其势,而宪政民主制度成为"终结历史"的选择而独领风骚,这其实正是人性之胜和人性之选。没有人愿意受他人或政府的奴役和驱使,没有人喜欢无条件地让他人或政府代表和代办。习惯于奴役的"坐稳了的奴隶",和憎恶自由的异化了的人性固然有,但是,这只是人类中极特殊的个例,这些个例并不能改变人类自由的天性。


当然,也正如人的自由本性并不能保证人的所有选择都正确无误、所有行为都产生正面效果一样,作为保障人的自由权利的程序性规则,宪政民主制度中那些看似繁冗甚至多余的规定,只是为人的自由选择的正确性增加了可能,而并不保证这种选择的百分之百正确。


不过,选择的错误,其实也是自由的一部分,是自由的必付代价,是自由对应责任和义务的必然结果。人类自由度的扩大,正是在自由基础上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宪政民主制度正是为人们在公共政策的选择上提供了讨论、协商、妥协和交易的系列规则,从而通过落实人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方式,来尽量避免错误决策的产生,把选择错误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政民主制度是有缺陷的"最不坏"制度,而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当然,在这个"最不坏"的制度以外,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在"最不坏"方面可以和宪政民主制度比肩而立,因为十全十美的制度根本就不存在。


在宪政民主制度所能提供的自由、安全、秩序、效率等诸多价值中,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价值。同时,在这一制度之下,公民所拥有的广泛的自由,也是宪政民主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关键所在。


宪政民主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可能会给人们提供暂时的安全,也可能会在国家强制力的高压之下形成秩序,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效率。但是,宪政民主制度所提供的安全、秩序和效率,建基于自由之上,由此可以构造充满活力的社会。而在其他制度之下,由于价值排序的不同,自由只是在安全、秩序和效率基础上的自由。因此,宪政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度,与其他制度下的自由度相比,一个是空中之鸟,而另一个则是笼中之鸟。


保障自由,符合人性,是宪政民主制度"最不坏"的根基,是共和制、宪政民主制的自洽性和正当性的根基,是人们把共和之选、宪政民主制度之选送上制度竞争和制度选择之巅的根基。


经济之争,人性之争


在现实世界中,宪政民主制度的正当性,在制度竞争和选择中的优势,除了来自其符合人性的逻辑基础和制度设计以外,更多地来自实行宪政民主制度国家的制度实践。这种制度实践的示范效应,是引发民主潮流、形成荡及世界的三个民主波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也正是宪政民主制度在解决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有效性示范,也使得宪政民主制度在庇护和扩展人类自由方面的功能,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缩略为在促进经济绩效和提升物质富裕度方面的功用。


毫无疑问,宪政民主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程度。但是,正如上述,宪政民主制度只是为人们自由权利的行使提供了制度化的保护,规定了一套制度化的程序。至于人们选择内容的"正确"与否,选择结果的正负效应,却并非这种制度所能决定。宪政民主制度下的经济绩效和物质富裕度的提高,只是人们自由行使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结果之一,但并非是人们行使自由权利的全部结果。


不过,提高经济绩效和物质富裕度,却并非只是宪政民主制度的结果之一。实际上,从近代以来,在其他与宪政民主制度相竞争的制度形态中,有的制度形态在特定时限里,在提高经济绩效和物质富裕度方面,甚至还显现出了远非宪政民主制度可比的高效率。当然,这种高效率也从未被"浪费",总是不失时机地被用来证明宪政民主制度的低效和"注定被取代"。


然而,在人类对制度进行选择的历史过程中,制度的竞争是一个长时段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短跑",不能靠以耗竭后代发展资源为代价的"冲刺"而取胜。因为这样毕几代人可用资源于短时间内的"冲刺",其实不是这种制度形态的高效和优势所在,而恰恰是其不顾代际公平、竭泽而渔式发展的"癌性"痼疾。这种效率,不是自由的效率,而是专制的效率;不是创造的效率,而是贪婪的效率。


实际上,此种发展的效率,并非什么发展的奇迹。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有限历史中,这种奇迹--如果有的话,既不唯一,也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在任何一个因专制高压而形成社会有序性,而为专制所戕害的社会普遍道德水准又不足以降低攫取财富的疯狂冲动的社会里,几乎都可以实现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所谓"高效"发展。此种"高效"发展及其最终结果,希特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崛起和灭亡可谓一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崛起以及分崩离析可谓又一例。


曾几何时,希特勒德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都是在短时间内的发展效率远高于宪政民主制度国家的样板。如果把现代化作为目标,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希特勒德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现了其各自制度形态的优越性。但是,制度的竞争,毕竟不只是经济绩效和现代化指标之争,而是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所及的所有方面的竞争。因此,希特勒德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失败宿命,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其压抑和扭曲人性的制度设计。


在压抑和扭曲人性方面,希特勒德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设计之精巧,都超乎了普通人的想象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希特勒德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实行宪政民主制度国家间的竞争,其实就是自由和不断扩展自由的人性,与受压抑和扭曲、且越来越压抑扭曲人性的竞争。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这种竞争的胜负早有定数。


制度之选,还是模式之选


把制度的功用简化为发展经济,又把某段经济发展的冲刺路径命名为"模式",进而以一个时间段内的"短跑"成绩,来类比较长时间段内进行的制度竞争的"长跑"成绩,这就是把制度之选替换成模式之选的"路径"。


就在20多年前,"苏联模式"还曾是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可选路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直至在其轰然崩溃之前,都是可以与世界头号国家--实行宪政民主制度的美国并肩而立的超级大国。不过,如果用中国的一句话来形容"苏联模式",那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于是,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诸多加盟共和国,大都四散独立,回到了共和制的起点,开始了其宪政民主制度的实践。


苏联的历史昭示人们,专制的高压的确能产生高于宪政民主制度的效率,的确能在某个路段创造出令人眩目的冲刺速度。但是,这种速度之所以不能长久,并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反而会拖累社会进步的总体进程,就是因为这种速度的产生,是以专制制度下方才可能有的不计(资源)代价、压制无数社会成员的其他方面的愿望为基础的。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制制度下的政府的豪言和计划,其实是对专制制度缺乏自信和长久预期的体现。而在宪政民主制度下,人们对制度的信心,体现在其对制度的稳定预期上。由宪政民主制度下的一整套规则限制,以消耗后代人的资源、"超额"损毁后代人还将"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为代价,以求在短时间内高速冲刺的"短跑"方案,几无被通过的可能。


专制的高速和"高效",较少产生社会进步的长期效应。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举凡人们现在生活当中已经须臾不可或缺的科技产品,如个人电脑、手机、小型电子产品、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车载导航设备……都是冷战时期的军工科技向民用科技转移的成果,都是冷战结束的"红利"之一部分。但是,这些产品中,有哪一个是与美国军事工业难分伯仲的苏联军事工业贡献给消费者的呢?


因此,在此意义上,模式之选,永远取代不了制度之选;制度产生的长久效益,并非把模式产生的短期效益相加可得;再有效益的模式,也遮盖不了制度选择的根本问题。


在中国,从上世纪初清王朝派五大臣考察日、欧、美等国的政治制度始,制度的选择在朝野政治势力中,已然存有对共和制的制度认同。但是,由于清廷对制度建设的拖宕与延误,致使清廷对制度建设的创立进程丧失了操控权。而这完全是因为清廷在制度选择上畏首畏尾、犹豫踯躅的政治结果。当冥顽不灵的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等不及了的枪杆子时,他们"钦定"的制度选择也只能"靠边站"。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选择问题是迟早都要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制度选择的问题不解决,一个国家无论在什么模式下、走得多远,最终都不得不来到"共和制"的起点,重新出发。


谢选骏指出:共和为何成为历史大势?那是因为军阀割据、豪强当道,结果导致党阀专政、豪强坐庄。在我看来,共和制就是豪强制——所以英国共和革命出了个克伦威尔,法国的共和革命出了个罗伯斯比尔和拿破仑,中国的共和革命出了个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的连体,德国的共和革命出了个希特勒,俄国的共和革命出了个列宁和斯大林……


秋山謙信(非理法權天)@418881556:差不多就是这样。有句话叫过犹不及,共和主义推翻君主制之后,同时也要排除教会在社会中的作用,原本教会可以成为穷人的保护伞,而共和政府往往把民众当成贱民去看。君主制被推翻之后,共和政府又让老百姓承担过多本不该他们承担的义务。共和有利于权贵,不利于民众。美国初期追求的是有资产、无负债、清教徒男性的范围的全民政治。古典共和是奴隶主范围的全民政治。一部分人追求的是全体民众的全民政治,但是无论哪一个,最后都没有实现它一开始所说的理想。而且共和政治家更是把普通人看成贱民,出问题又要怪一般人不参政议政。我认为共和过于强调无神论跟拜科学教,以及从一开始就是追求有钱人专制,不如君主制的好。如果说是民主政治的话,君主立宪制更好。目前各国的共和经验就是拙劣模仿美国,而中俄两大国家在拙劣模仿后无一例外变成了共产极权。俄罗斯帝国早已君主立宪,中国不搞共和的话,推翻满清的建立新的立宪王朝。


谢选骏指出:共和为何成为历史大势?由于中国已被满清殖民了两三百年,缺乏传统延续的合法王朝,很难直接建立新的立宪王朝。虽说多头豪强比一头君主更加残暴无良,中国费拉也只能凑活苦熬了——百年内战,无尽地狱。


谢选骏:美国的真孤立配合了中国的假开放

《美国“孤立主义”与中国“单边开放”: 表象之下的政治现实》(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12月2日)報道: 特朗普的当选,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激起两圈相互矛盾的涟漪:中文社交媒体上,有众多特朗普的拥趸者,他们欢呼这个特立独行者的强势归来;另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们恐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