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谢选骏:“鞫谳分司”意味着司法权从行政权的独立



《宋代鞫谳分司制度的动因和功效》(2022-09-13 史坛典故)报道: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宋朝是一个商品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创新都高度繁荣的时代,曾经有学者推算,在1000年时,宋朝的GDP总量占据了当时世界总量的22.7%,足见宋朝经济的繁荣。


其实除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宋朝在司法制度上的创新,也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而在宋朝的司法制度中,鞫谳分司制度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一、什么是鞫谳分司制度?


我们先将这两个生僻字拆开来看:“鞫”字的释义是审问,即案件审理,“谳”则指的是审判定案,即检法议刑,所以,“鞫谳分司”其实指的是一种审判分离的司法制度。


史书记载“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断司是鞫司的另一种说法,而议司又称谳司。


在鞫谳分司制度中,审案由“鞫司”负责,而授法定罪则由“谳司”来完成。二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案件的司法程序工作。


在当时,判案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鞫司”负责的审案,其具体工作是对案发现场进行查验、搜集案件相关的证据、案件的审问,还有审案过程中对人证的传召和犯罪事实的查证。


“鞫司”接到案件之后,首先勘查现场,搜集证据,如有目击者或案件相关人员,则先获取一些口供,作为案件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在公堂上对案件进行审理。


宋朝非常注重司法公正。为了保证犯人的权益,在审理案件结束之后,会要求犯人看一遍供词,在犯人确认过供词无误之后,进行画押。


下一步是结案环节,由“监司”进一步确认案件相关信息,确认完毕之后将犯人和材料都移交给“谳司”,这些材料就作为判决的依据。


而第二个环节就是审判定罪:“谳司”在了解案件的相关事实之后,检索相关的法律条文,找出适合用于此案的条目,然后做出初步的案件判决意见,给上级参考。


由此可见,“谳司”并没有权利直接作出判决结果,但是其援引的法律条文和给出的判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判决结果。


综上所述:“鞫谳分司制度”就是将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分开,“鞫司”负责查明案情和审讯,“谳司”负责量刑和定罪。二者不可互相干涉对方的权利,这样就能互相制衡,可以有效防止司法审批权力的滥用。


二、鞫谳分司制度的动因


1、前代藩镇割据势力过大,给宋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战略,必然会受到前代国家的影响。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再前是唐朝。


唐朝初期,中央政权通过府兵制来招募军队。府兵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们平时是在田地里耕种的农民,只在耕种的间隙训练作战能力。而一旦到了战时,府兵们则需要响应号召,上战场打仗。


府兵制非常依赖土地制度,当你耕种的是国家发放给你的土地,你才有责任给国家当兵作战。如果土地制度无法维系,府兵制自然会大受影响。


而在武周之后,唐朝的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多,这导致府兵制失去了它立足的土壤。后来到了开元和天宝年间,为了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朝廷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这种制度下的士兵不再“农时耕种,战时作战”了,而是依靠当兵谋生,日常训练,战时作战。


为了供养这大批的专职军队,国家先利用了屯田制,后来又把每个驻军地周围一块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当地的军队首领。渐渐地这一个个驻军地就发展成庞大的地方军事体系 —— 军镇,其对应统帅被称作“节度使”。


在军镇之内,所有军队的军饷和补给都来自节度使的供养。军队的所有权名义上是中央的,但实际上更偏向于节度使个人的亲兵。各个军镇也更像是独立的小王国,而不是中央的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唐末,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无法再控制他们,许多藩镇割据一方,到最后朝廷居然受制于藩镇。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被延续下去,甚至变本加厉。


所以到了宋朝,统治者十分警惕,生怕再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宋朝推行“分权制衡”的政策,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鞫谳分司制度,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此。


2、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民心,需要重塑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宋朝成立之前,正好是五代十国,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当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着许多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局势都非常混乱,到处都是战乱和兵变。


形成这种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各地司法制度的混乱。宋朝前的一段时间,司法审判非常严格,提倡“疑罪从有”,百姓被压迫到无法忍受时,就会发动各种兵变和起义。


所以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认为“庶政之中,狱讼为切”,就是说刑事案件的审判相当重要,因为事关“人命”。统治者为了能够安抚民心,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所以对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鞫谳分司制度”这种将审和判分离开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程序的公正。对犯人权力的保护,和对审判机关的分权制衡,对民众做出了很好对表率,稳定了民心。


3、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地方官员采取分权制衡策略,审慎分配司法权。


有了前车之鉴,宋代的统治者对地方势力就比较警惕了,不希望再出现地方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在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者就打算采取“强干弱枝”、“设官分职,分割事权”的策略。


在“鞫谳分司制度”中,负责审案的官员没有参与后续检法断案的权力,负责检法判案的官员也没有干涉审案的权力。


朝廷严禁鞫司和鞫司私下接触、研讨案情。这种“分命它官”的理念,目的是“以尽至公”,防止官员独大专断,草菅人命。


但是鞫司和鞫司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他们虽然不能在公堂之外讨论案情,但是需要互相监督。一方负责的环节出了纰漏,另一个环节的负责人也会被波及。


这样的制度很符合中央的分权制衡策略,让官员无法在司法程序上一手遮天,削弱了地方官的权力,有效达成了统治者中央集权的目的。


三、鞫谳分司制度的功效


至此,我们已经对鞫谳分司制度的由来和流程有了一定了解。“谳司”与“鞫司”的分权协作、互相制衡,有效限制了官员在司法上的专制权力。鞫谳分司制度对宋朝的影响涉及许多个方面。


其一,在司法层面上:降低了发生冤假错案的可能性。“审”和“判”两个部门独立运行,在审判流程中相互配合,但互相不允许干扰对方工作,双方不能商议审判相关事件,大大降低了错案、冤案发生的概率,大大加强了司法制约,维护了宋代的司法公正。


根据鞫谳分司制度,对案件进行判决处理时,不能仅仅根据案件事实来判决,还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中找出和案件相关的条目,并在提交材料和判决时加以援引。


在审判中要求提供法律依据,为案件的审判提供了条理清晰的法律依据,让案件的审理过程有据可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判程序的科学性,使审判结果更加合理。


与此同时,在案件审判的过程中,在检索法律条例的时候,又可以不断发现当朝法律的滞后性和不完善之处,从而促进新的更具有适用性的法律条文出台,使宋朝的法制不断完善。


鞫谳分司制度还促进了司法的职业化和司法官员的专业化。端拱元年,朝廷曾颁发过一道谕旨:“诸道州府,不得以司理参军兼莅他职”,可见对鞫司和谳司的职能划分之彻底。


鞫司中有专门收集案情材料的人,在谳司中更是有专门负责检索法条的官员,使司法审判走向更加职业化的方向。


并且,鞫谳分司制度在选人用人这件事上,可以说得上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最初就挑选司法素质较好的官员,这大大提高了宋朝司法工作者的专业化。另外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司法人员不得兼任。从这条可以看出,宋代非常注重司法官员在专业化上的培养。


其二,在政治层面上,加强了官员之间权力的制衡,有效防止了官员对权力的滥用。其实,在经过鞫司和谳司的二道程序之后,案件还得移交给判决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法官共同参与讨论。


在委员会的全体法官一起讨论之后,如果对判决结果没有意见,就集体签字证明。这种经过集体签字确认的案子,如果将来被揭发为冤假错案,之前签字的所有法官都要为此承担责任。


而如果有个别法官不同意判决结果,也可以签字表明自己不同的意见,这个意见也被称作“议状”,这样若日后该案件被定位冤假错案,留过不同意见的法官,被追究责任的概率会小很多。


即使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后,案件还需要由首席法官来做最后的定判,首席法官在被告面前宣读判词,询问被告是否同意判决结果,若被告并不同意,案件还得重新审理。


这一道道流程下来,案件经过了许多官员的共同审理,就很难存在某个官员一手遮天的情况,有效防止了官员对司法权对滥用,加强了分权制衡。


对地方司法权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该制度有效削弱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势力,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大而导致国家政权被剥夺的局面,强化了中央对司法的绝对控制权。


其三,鞫谳分司制度严格要求案件的证据提交必须完整,在审案过程中充分维护犯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和法治的公平正义,同时也保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大大增强了社会稳定性。


凡事都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鞫谳分司制度的积极影响之中,也必然映射出它的局限性。


由于审判过程的环节比较多,在提高司法严谨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审判过程的繁琐和欠缺灵活性、增加了案件的诉讼成本、削弱了办案效率,影响法律效能的充分发挥。而案件过多的参与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冗官”现象,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随着时代发展,法律的改革创新是必然规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最久的朝代,其对司法变革的态度和对司法公正的要求,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董浩. 宋朝鞫谳分司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22.

邓灵灵. 宋代鞫谳分司制度的动因和功效[D].华南理工大学,2018.

李瑜. 宋代鞫谳分司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7.


谢选骏指出:上文认为“‘鞫谳分司’其实指的是一种审判分离的司法制度”。这是不对的。在我看来,“鞫谳分司”意味着司法权从行政权的独立。因为,“鞫”字的释义是审问,即案件审理,“谳”则指的是审判定案,即检法议刑;所以,“鞫”属于行政警察权力,“谳”属于司法审判权力。那么,上文作者为何只说“‘鞫谳分司’其实指的是一种审判分离的司法制度”,而不说“‘鞫谳分司’意味着司法权从行政权的独立”呢?因为若说“‘鞫谳分司’意味着司法权从行政权的独立”——那就会涉嫌“鼓吹西方三权分立”了。这可是“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大罪,为了避免罹祸,所以必须歪曲历史。


Nihilism@xooxoox17 Replying to @xxj2040:是审理和审判分立成两个部门,然而司法权还是没有彻底真正从行政体系里面独立出来。


谢选骏@xxj2040:司法权和行政权都没有从皇权里面独立出来——皇权就是黄泉了。


Nihilism@xooxoox17 Replying to @xxj2040:就算英国的司法,也是在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之后,才真正意义上的从行政王权系统里面独立出来。


谢选骏@xxj2040:所以宋朝当时领先全球了——中国要恢复宋朝的文明水平,估计要到二十二世纪吧。

谢选骏:蒋介石蒋经国为何不能重用胡琏将军


网文《胡琏》报道:


胡琏(1907年11月13日-1977年6月22日),字伯玉,男,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1],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曾任中华民国驻越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属于蒋介石军事上之嫡系,也属于陈诚土木系。 国民政府统治中国后期著名将领。 胡琏自军校毕业后,历任第十一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各主要官职,参与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国共内战。 与另一陕西籍台军将领史恒丰同为华县乡党,也参与古宁头战役与金门八二三炮战,亦尚有陕西籍刘恩荫。 其生前最后的居住所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安康路一段195巷12号,2019年4月10日被新北市政府以「新店胡琏将军故居」登录为台湾历史建筑。


生平

大陆时期

早年

1907年,胡琏出生于贫寒农家。父亲胡景彦在乡下务农,闲时做雇工,帮人料理农活餬口。 母亲王富女是大明乡王堡子村一个贫农女儿。 胡琏排行老二,上有长兄,下有小妹。 胡琏虽然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在村里读私塾无人能比。 1925年参加关中地区毕业会试,胡琏名列前茅,令人称奇,同学们从此便以「子奇」来称呼这个小同乡。 胡琏老师预言胡琏前途无量,并希望胡家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栽培这个老二。 但胡家无力供养胡琏继续求学。 胡琏母亲最初希望他去做个教书先生,胡琏以「家有五斗粮,不做猴儿王」,把母亲顶了回去; 想让他经商学做生意,胡琏却说自己天生不是做生意的料; 最后,父母想让胡琏投奔有钱人家做个管家,胡琏则不愿做奴仆。 于是胡氏夫妇做主,为胡琏聘一门亲事。 胡琏在父母一手包办下,跟邻村姑娘吴秀娃拜天地。 [1]


胡琏实际是铁定要投军,刚好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买马,胡琏便跑去参军,在胡景翼 国民二军冯子明部任文书。 不久接到在广州当医生的亲戚来信,劝胡琏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但胡家穷得实在拿不出旅费,胡琏结发妻子吴秀娃卖掉嫁妆,又提前卖了娘家青苗,终于筹足盘缠南下。 胡琏离家前曾向吴氏发誓,将来发达一定要报答她。 [1]


1925年9月,胡琏来到广州,成为黄埔四期学员。 因为黄埔四期以后军校生都未毕业,所以四期实际就是黄埔最后一届[来源请求]。 黄埔军校毕业后,广东革命政府下令东征,东征右翼军由建国粤军军长许崇智指挥,率粤军第二师和由蒋介石校长指挥的校军参战,在国民革命军东征,第一次东征时,校军在淡水大捷和棉湖大捷中表现出色,从此黄埔军校师生正式展开救国救民的伟业,打败陈炯明之后,国民政府成立,誓师北伐胡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 北伐后,胡琏所属部队被遣散,无处安身,当听说陕西老乡兼校友关麟征当了团长,便赶往蚌埠投奔,被任为连长。 后来,关麟征所在的团并入陈诚的第十一师。 其后,胡琏参加与冯玉祥部队交火时,第十一师畏缩败退,关键时刻胡琏拔出手枪,威吓溃兵,他的连队竟然守住阵地,让陈诚 对胡琏刮目相看,并提拔他做营长。 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后,想把胡琏调到第十四师任营长。 胡琏向陈诚痛哭表达自己对第十一师的感情。 陈诚非常感动,觉得胡琏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从此对胡琏更加器重,把他当做自己心腹。 不过胡琏没去第十四师。 1931年至1934年,胡琏曾跟随陈诚参加对中共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 [1]


淞沪会战

1937年初,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胡琏在陈诚任军长的十八军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开赴上海。 在淞沪会战中,胡琏率领的第六十六团奉命担负防守上海北面罗店地区的任务。 罗店位于长江南岸,地处太仓、嘉定和宝山三县中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日军以罗店为突破口,不断派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再以坦克掩护步兵冲锋。 中国主力部队伤亡惨重,很多部队上阵不到一小时就被打残了,战事异常惨烈,18军67师师长李树森身负重伤,201旅少将旅长蔡炳炎壮烈牺牲。 胡琏组织敢死队绑着集束炸弹炸日军坦克,多次和日军进行肉搏,一昼夜打退日军余次进攻,双方皆伤亡惨重。 随着战事的失利,胡琏和第六十六团撤出罗店,离开上海。 淞沪会战后,胡琏升任第六十七师第一九九旅旅长。


石牌保卫战

1943年5月,日本军发动鄂西攻势,意图夺取四川门户石牌要塞、溯江而上、进窥巴蜀,[2]:3摧破抗战根据地,结束对华战争。 胡琏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师长,率领所部扼守石牌要塞核心阵地。 [2]:4胡琏下严厉命令,并亲自督同全体官兵,昼夜不分凿山构工。 [3]:15也请准上级,派若干工兵和石工(民),前来帮助。 [3]:15


由于各线友军失利转进,敌军逐渐逼近石牌,第十一师处于孤军奋战境地,浴血苦战,从5月26日起,一直到打到5月31日。 [2]:4日军尸满山谷,乃于5月31日夜间,曳尾而退。 [2]:4胡琏奉颁青天白日勋章。 [3]:19


南麻战役

胡琏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解放军称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在国共内战中,以整编第十一师(1.1万人)纵横中原战场,刘伯承、陈毅等解放军皆未能占得胡上风。 1946年10月初,在鲁西钜野、金乡、城武、荷泽四县边区,与刘伯承亲率陈锡联、杨勇、韦杰等3个纵队27个团,整整打了10天,解放军伤亡2.1万余人被俘3,000人, 无力续攻,脱离战场而去。 [2]:4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十一师试图救援张灵甫部不成,张灵甫部被解放军全歼。 在山东南麻战役,陈毅华东野战军没有达成作战目标,铩羽而去,此役被中华民国国防部列为24个经典战役之一。 胡琏回忆在沂蒙山区作战时亲眼见到「(解放军)驱使老百姓带两手榴弹来冲锋」等到国军打到手软时方派上正规军[4]。 第十八军新编第二十一旅旅长范任曾说:「他在匪豫鄂边区司令员魏凤楼的老巢中搜集获的文件中,有一份毛泽东亲笔发下的通告:『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 」[5]这份通告是否存在,存在争议。 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华民国方面称徐蚌会战)前,不再与胡琏部正面交手。 11月21日,蒋致胡函指示机宜[6]。


徐蚌會戰

在國共主力決戰前,整編第十一師恢復為第十八軍,再擴編為第十二兵團。之後黃維擔任兵團司令官,胡璉為副司令官。徐蚌會戰爆發前,胡因父喪丁憂,暫離軍職。


1948年12月15日,第十二兵團在雙堆集戰役中被全殲。除胡璉、尹俊、王靖之等少數人外,兵團司令官黃維、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被俘。突圍計劃是第十八軍向雙堆集西北、第十軍向東北、兵團部長官乘戰車隨同第十一師向正西衝出重圍,突圍時間定於黃昏。下午五時多,黃、胡璉二人,同時各自登車。胡璉與戰一團戰二營連長甘義三、副連長周名琴等官兵數人共乘一車(這部戰車為戰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胡璉於開啟砲塔門進入車內之頃,背部中流彈,解放軍追來,槍、砲射擊,手榴彈爆炸,胡璉受重傷。[3]:119直到距離蒙城大約二十多公里路上,已無解放軍蹤跡,才停下來整頓。同車官兵因為地形生疏,戰車夜間越野,顧慮很多,都有躊躇不前之意。胡璉睹狀下車,仰望星斗良久,即對駕駛員說:越野南下,我利用星斗方位,在車上保持方向。此言一出,大家的信心陡增,戰車即駛離公路。


1948年12月16日晨,胡璉到會流集。後遇到第十二兵團未被包圍的第十八軍騎兵團及第十八軍第四十九師,適時前來接應,轉往上海就醫。[3]:119


整訓舊部

1949年1月,在上海虹口天主教醫院施手術,一共取出大小彈片32粒之多,有幾處受傷部位離肺部僅有一紙之隔。[3]:126是月上旬,胡璉在上海住院養傷,奉蔣電召入南京謁見,蒙示「迅速整訓舊部,以備續為國用」。[7]:256當即面報:「戰事演進到長江流域後,山川形勢,將限制大兵團的活動。」[7]:256蔣頷首並予嘉許。[7]:256蔣在局勢艱難,日理萬機之時,召見一個負傷住院之胡璉,且手令其任命,撥發其裝備;厥後又鼓舞胡之鬥志,確定胡之任務,並准許陳誠動用第十二兵團。[7]:277不久,某高級軍事當局告訴胡璉:蔣在引退離開南京前,曾手令國防部「予胡璉以名義,配屬三個軍,並於新到的美援武器中,撥足上述三個軍的裝備。」[7]:256國防部旋即任命胡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轄第十軍、第十八軍及第六十七軍;以後俞濟時隨侍蔣於奉化,在解放軍渡江前,曾屢次致函詢問胡璉軍隊編練情形。[7]:256-257


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某最高長官(白崇禧),親筆函謂將負責為胡璉補充且裝備3個軍,並請任命胡璉為兵團司令,又謂駐地以咸寧、蒲圻為妥;當時劉景蓉在座,當以來函示之,並悠然自語: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7]:279劉問胡璉如何答覆,胡璉撕其函而投諸火,笑着對劉說:「黃埔子弟,豈有朝秦暮楚者耶?」[7]:279不理亦不覆。[7]:279


劉玉章為京滬杭警備當局(湯恩伯)所倚重,胡璉請劉介紹引見;迨談至胡璉願留在前線,「為保衛京滬而盡力……」。[7]:258該當局即大聲說:「你應到後方休息,至少六個月……。」[7]:258適逢胡適來訪,胡璉乃興辭而出。[7]:2582月中,該當局召集若干整補部隊長會議於杭州,且指定胡璉之司令部與衢州綏靖公署(按京滬杭警備當局兼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共處一地;胡璉決定第二訓練司令部所轄第十軍及第十八軍收容地為江山,至月底,共得8,000餘人。[7]:258在上饒附近之第六十七軍,亦有番號而人員不足。[7]:2583月初,胡璉適奉國防部「第二編練司令部應綏靖贛、浙、閩三省邊區,以防共匪潛入滲透」之命;胡璉乃請准衢州綏靖公署,移司令部於江西南城。[7]:258


重建第十二兵团

1949年5月,国防部已由南京移驻广州,命令胡琏部恢复第十二兵团番号缩编为第十军及第十八两军,迅即加入战斗序列,拒止敌解放军于南丰以北; 胡部被服缺乏,械弹无着,新集之兵,尚未训练,逃散回乡,不无可虑。 [7]:261胡乃以第六十七军与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军长刘廉一,辖第十八师师长尹俊,第六十七师师长何世统,第七十五师师长王靖之,另两个独立团; 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辖第十一师师长刘鼎汉(在浙江南部),第十四师师长罗锡畴,第一一八师师长李树兰。 [7]:261胡部裁减1个军; 编入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战斗序列。 [3]:142


是月底,第二编练司令部改为第十二兵团,胡琏奉召晋见蒋于台湾高雄,垂询兵团状况后,面示应肃清闽粤叛变团队,打通后方补给地之潮汕,并准备保卫台湾。 [7]:257胡面报蒋说:「钧座引退,三军无主,人心惶惶,统御为难。」 [7]:257蒋表示:「我绝不放弃对中国革命所负的负任」。 [7]:257胡听后极为欣奋,又对蒋说:「是则本军必可再战再胜。」 [7]:257回部队后,胡迅即以此意遍告官兵,欢声雷动,士气高昂。 [7]:257胡立即前往广州,面报参谋总长顾祝同以所受之任务。 [7]:261-262胡返防后,恰值军官团轮流训练完毕,士兵经一个多月操课,军人仪容亦成; 胡乃从事闽西粤东叛变团队之清剿,逐渐控制潮汕为后方补充通路。 [7]:262不出一个月,胡便平定闽西粤东之叛乱。 [7]:257


1949年6月底,第十二兵团侷促于广昌、石城间,胡琏仅有黄金10条,乃召集军、师长面分之,各得其一,其余3条送眷属到厦门,再转台湾; 各部队每人每日由县府供应铜板5枚,作为菜金,但操课不辍,毫无怨言,亦无他念。 [7]:279


1949年7月,经过半年重整,重建第十二兵团,根据胡琏纵深防御、移动防御原则开始大规模战略转移,从江西分兵两路南下,成功摆脱解放军南下大军围歼第十二兵团战略企图,于7月14日进入广东兴宁,在石马镇稍事休整,接着进入梅县, 7月14日亦是中央军委关于围歼胡密令电报发出第一天。 7月15日正午,胡曾在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故居光裕庐「还我河山」巨幅拓片前誓师并坐镇指挥,后因电话线路多次遭游击队破坏,而匆忙离开石马。 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某最高长官(白)欲到第十二兵团视察部队; 胡当告以「此间干部均悉总统引退,由于内在一种压迫,极感愤慨,深恐约束不住,对长官有不敬事件发生。」 [7]:279时正混乱,该长官遂终止其行。 [7]:279第十二兵团正将从事扫荡叛变时,忽接会昌电报局转来吴奇伟一封电报,谓事不可为,劝胡向解放军投降,并指定电台呼号; 有人向胡招降,此尚属首次,胡乃令僚属覆电给他说:「苍髯老贼,皓首匹夫,降匪媚仇,廉耻何在? 生为国民党党员,死为国民党党魂......」[7]:279按抗日作战时,吴曾仕江防司令,第十八军曾几度归其指挥,此时胡乃忆及1937年1月苏北宿迁剿中国共产党往事,国军第六十九师(师长戴子奇)受攻击,吴在宿迁任指挥所主任,曾数令胡勿救第六十九师,撤回宿迁。 [7]:279盖吴在那时或已通中国共产党卖中华民国,实为当时所始料所不及。 [7]:279-280


台湾时期

接防金门

1949年9月初,胡琏撤往潮汕。 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守备长汀、连城、瑞金、会昌,第十一师由闽东经台北到普宁、揭阳,第一一八师亦集结汕头附近; 第十军则在梅县、兴宁间。 [7]:264


9月中旬,福建、江西前線形勢大變;胡璉原在南豐前線之兩個獨立團,亦被迫南撤。[7]:2649月底,第十二兵團司令部與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部保安團,會合於梅縣、潮州間;為強化陣容,嚴整隊伍,因方天之授權,胡乃從事部隊之再編組。[7]:264同時由南豐及南平方面南犯之解放軍,亦止於會昌及長汀。[7]:264


第十二兵團再度整編: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轄第十一師師長劉鼎漢、第四十三師師長鮑步超、第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第十九軍軍長劉雲瀚,轄第十三師師長吳垂昆、第十四師師長羅錫疇、第十八師師長尹俊;第六十七軍軍長劉廉一,轄第五十六師師長沈莊宇、第六十七師師長何世統、第七十五師師長汪光堯[7]:265。


此時第十二兵團名義上隸屬於薛岳之右翼方天總指揮之統轄,但實際上已處於十分機動之狀況中;9月底,羅卓英啣陳誠之命,來調軍隊。[7]:265胡璉幾經籌思,終以「第十二兵團在國防部的補給名單上,僅兩個軍,今我實有三個軍,以其中之一軍,調防金門,似無問題」為定論。[7]:266羅卓英又問將調何軍?胡璉說:「當然十八軍!」羅卓英大喜。[7]:266胡璉回台不久,船到汕頭,時正10月初旬,高魁元率其第十八軍迅赴金門;此在當時之金、廈,實乃一件大事。[7]:266胡璉曾以第十八軍轄下之一師,遊行街頭,鼓舞守軍士氣,兼以安定民心。[7]:266


1949年10月,在台灣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正式明令第十二兵團歸胡璉指揮,並即向舟山群島增援,胡璉於此遂解除任務遂行之困擾;第六十七軍劉廉一部為第一船團,即向舟山航行,第十二兵團部將率第十九軍劉雲瀚部為第二船團,繼續發航,為時當在10月18日以後。[7]:267胡璉逕去台灣,面請指示;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對舟山群島已有重新部署,郭懺受命為前進指揮所主任,統轄原駐舟山之第七十五軍、第八十七軍及第十二兵團。[7]:267


1949年10月18日,胡璉在台北,上午晉謁東南軍政副長官林蔚於其辦公室,林蔚正與廈門電信局長通話,胡璉在側,得悉該局長云:「『匪』軍已進入市區,我軍終止抵抗,爾後已無機會與副長官聯絡,謹此叩別……。」[7]:268林蔚乃一忠誠沉毅之長官,此時之面色表情,令胡璉不勝對其敬仰與同情之忱。[7]:268不二日,陳誠面示胡璉:軍事及人事部署已有變更,令胡璉以第十二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政府主席名義率領所部第十八軍、第十九軍,接任金門防務,湯恩伯及李良榮兩將軍調回台灣。[7]:268正在海峽中行進之第二船團,已令駛赴金門。[7]:268並派東南軍政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同去防地,佈達命令,監督交接。[7]:26810月24日夜,胡由基隆登上運送軍品之民裕輪,前往金門,擔任新任務。[7]:268第一船團之劉廉一軍,則照原定目標,增援舟山。[7]:268第十二兵團遂在古寧頭戰役中,發揮重大成效。


古寧頭戰役

1949年10月25日黃昏,民裕輪抵達金門南之料羅灣,第十二兵團部派員接胡璉等上岸。[7]:268


1949年10月26日上午十時,胡璉到達大、小金門間之水頭。[7]:268上午十一時,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偕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抵水頭村,晤湯恩伯後,旋即赴湖南高地,將部署略為調整。[3]:177到湯恩伯指揮所,午餐在棹,胡璉立即電話正在前線指揮作戰之高魁元,詢問目前狀況,並先向他道賀:「恭喜大捷,是否已清掃戰場完畢?」[7]:268高以低沉聲音答說:[7]:268「戰事仍在激烈進行中,形勢相當嚴重,即派車迎司令官來。」[7]:269胡璉聽此話,突覺千鈞在肩,湯恩伯、羅卓英所談何事,竟無所聞。[7]:269車到即行,不消20分鐘已到湖南高地前線,急問狀況,始知國軍克復安岐,正向林厝進迫中。[7]:269當以責任所在,並未顧慮形式上之交接,迅即實施指揮權,告訴高、劉兩軍長,通電前後,前方士氣大振。[7]:269尤以裝甲旅之戰車營為甚,紛紛要求與胡璉通話。[7]:269黃昏入暮,各團合圍,解放軍遁入古寧頭村內。[7]:269此際胡璉始回顧,但見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第二十五軍軍長沈向奎、湯恩伯日本籍顧問根本博等,都在此處。[7]:269


胡璉部下高魁元指揮第十八軍,成功擊敗登陸之解放軍。


戰後在陽明山官邸,蔣對胡璉之成就,面賜嘉勉說:「你能如此,我殊欣慰!」[7]:277


1949年12月1日,第十二兵團就地改組為金門防衛司令部,胡璉任司令。12月4日,代總統李宗仁任命胡璉為福建省政府委員兼主席[8]。


金門八二三砲戰

1952年10月,胡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54年6月,來臺任陸軍第一集團軍司令,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由劉玉章接任。


1953年,胡璉興辦九龍江酒廠,任命經營私人高粱酒廠的葉華成為該酒廠的技術員,九龍江酒廠即今日金門酒廠之前身[9]。


1957年7月,胡璉回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第二次到金門主持防務。[3]:190胡璉認為金門孤懸海上,蕞爾小島,一場大戰,必然是硬碰硬之死力拚鬥。[3]:191


1958年金門砲戰,胡璉險些殞命。


陸軍副總司令

砲戰後青光眼發病,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由副司令劉鼎漢少將暫代,胡璉赴德國醫病治癒,層峰提供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次長、陸軍副總司令二職讓胡挑選。


1958年10月31日,胡璉接任陸軍副總司令。11月16日,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由劉安祺接任。時金門駐軍達歷年最高紀錄超越13萬兵


福建省政主席

胡璉為人不喜逢迎,據記載在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福建省政府主席任內,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蔣經國曾前來視察,胡未到機場迎接。蔣經國曾寫親筆信給胡璉:


「伯玉吾兄大鑒:金門握別忽已一週,無時不在想念之中。昨日在中央常會報告金門之近況,弟曾提及


兄之鎮定與堅強領導精神,必能克服艱危爭得光榮之勝利。家父對


兄最近之來信至為重視,與美太平洋總司令談話時引證


兄在信中所提供之重要意見以作參考至於


兄在來書中所提供之重要意見以作參考


兄在來書中所提有關供應問題恉已由家父分交各單位從速辦理矣


……望能再有機會前來與


兄面談一切中秋在即遙賀佳節敬祝


健康勝利


弟經國敬手上 九月廿四日」[10]


1961年,劉安祺接任陸軍總司令。1965年8月,高魁元接任陸軍總司令。除胡璉以外,前後上下的人都當上總司令。


駐越南共和國大使

1964年,美军开始进入越南,越南战争面临重要转折点[3]:243。 政府为肆应亚太地区情势演变,亟谋加强中越邦交,从而在全盘外交上有所策进。 [3]:243国府权衡至当,特任胡琏为驻越南全权大使,赋予他无比重大之使命[3]:243。 11月,胡琏到达西贡,1972年12月因病辞职,驻越共达8年之久。 [3]:243中华民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馆位于西贡咸宜大道(Hàm Nghi Boulevard)与巴斯德街(Pasteur Street)路口。


1967年5月19日上午10时30分,有2名匪徒混入使馆,他们将爆裂物安放于胡琏二楼办公室下面,一时轰然巨响,大使馆楼板全部震塌[3]:250。 大使馆建筑物一楼全毁,胡琏幸免于难[11]。 大使馆也因而由荣工处另建新馆于征女王街。


1972年秋天,胡因公回国,患病留医,不久辞职,未返任所。 [3]:253


晋升一级上将

1972年12月调中华民国总统府战略顾问,终于晋升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1974年,在立法院第五十四会期开议时,蒋经国所作施政报告口头补充说明,文中曾说:「金门古宁头战役,我们把共匪登陆的部队都消灭了的那一日,经国从金门到台北,报告总统说:『金门古宁头大捷了,这一次我们全胜了!』 总统说:'这是我们革命转败为胜的开始,是我们第一次把共匪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 」[7]:256


1975年2月11日,蒋经国到金门旧地重游,「深怀伯玉」[12]:15。


自出使越南任满回国以后,即致力于研读典籍,且对往事深切省察。 [7]:255用冀增益学养,洞悉得失。 [7]:255辄拟撰述各事始末与所悉经纬,作为研究现代史资料。 [7]:255胡素喜读史,脱下军服后,于1974年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系研究所旁听,结识史学家李守孔,成为晚年好友。


逝世

1977年6月22日,胡因心脏病突发于台北逝世,享寿七十岁。 逝世后,家属亲友遵从其遗嘱,将遗体火化,海葬于大、小金门间水头湾海水域中。7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褒扬状称:「本党中央委员胡琏...... 保卫金门古宁头...... 战绩彪炳......」9月21日,总统严家淦颁发褒扬令:「陆军一级上将胡琏...... 督战古宁头,一举歼灭来犯......」[3]:167蒋经国巡视金门时,裁定建立一座「伯玉亭」于金城镇,以为永久纪念。 [3]:8-91978年6月22日,俞大维撰、黄杰写「胡伯玉将军纪念碑记」竖立于「伯玉亭」。 [3]:167


家庭

元配吴秀娃:1925年嫁给18岁的胡,婚后当年,吴秀娃鼎力资助胡报考黄埔军校。之后,吴秀娃未见于史料[13]。

续娶曾广瑜:曾广瑜是江西赣南米商地大千金[14],婚后生下3子1女。

侧室曾广仙(据传):相传后来胡又与曾广瑜堂妹曾广仙结合生下4女[15]。共有3子5女。

儿子:胡之光(即孙子胡敏越父亲)、胡之辉、胡之耀

女儿:胡之冰、胡之玉、胡之洁、胡之玲、胡之清

著作

《泛述古宁头之战》

《金门忆旧》

《出使越南记》

轶事

金门县莒光楼展示的胡琏将军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摄于2011年10月22日

金门县莒光楼展示的胡琏将军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摄于2011年10月22日


莒光楼勋章遭窃事件

所获青天白日勋章于2012年5月4日自金门莒光楼展示时被盗,经调阅监视器及X光机影像后锁定中国黑龙江省乔姓观光客。 中国北京公安在7日于厦门往哈尔滨火车上逮捕,后于31日交由中华民国刑事局带回[16]。


金门九龙酒厂

1961年胡琏在金防部任内,令建九龙酒厂,并嘱咐金门人广植高粱,酒厂予以收购,酿成名酿金门高粱行销于世。


参考资料

 刘立军. 杨勇评胡琏:宁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文史精华》. 凤凰网. 2011-08-08[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王禹廷著:《胡璉評傳》前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王禹廷著:《胡璉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何家驊. 《明報月刊》1989年第11期 (香港: 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王禹廷. 范任著:〈我曾任十八軍新編第二十一旅旅長〉. 《胡璉評傳》.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7-06-15: 85.

 秦孝儀 (編).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七 別錄. 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4年. 伯玉軍長吾弟勛鑒:……今後剿匪只有以攻為守,並須求輕求速,乃可制匪,而方不為匪所制,切盼弟部所有重武器,全部移置於鄭州或開封,勿再在前方拖攜妨礙,今後之進剿,以重武器在現階段之剿匪戰術原則,完全背反,有大害而無一利也。甚望接此函時立下決心,速將所有重裝備即速移置後方,勿稍猶移,並以此為對統帥之信仰與是否服從命令之測驗也。茲抄錄致邱軍長一函,以供參考,蓋函中所言者,亦皆類為弟言之也,希切實研究為要。接閱此函後,望即覆電,對於函中所言各節,如有不便之點,或可辦之點,皆須詳告,以慰懸念。順頌戎祉。

 胡璉著、王禹廷校:〈泛述古寧頭之戰〉,原載《傳記文學》第三十一卷第五、六期,刊王禹廷著:《胡璉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6月15日

 總統府第五局 (編). 《總統府公報》第貳肆伍號. 1949-12-31.

 顔忠誠、董群廉. 《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第1卷. 台灣: 國史館. 2003-06-01. ISBN 9789570141207 (中文(臺灣)).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3月31日,ISBN 9578506674

 高智陽. 被遺忘的越戰創傷──1967年台灣西貢使館被炸始末. 全球防衛誌 265 期.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蔣經國:《難忘的一年》,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陕西华县[[赤水镇]] 吴秀娃. [201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https://www.mocsr.com/news-view.php?ID=11

 胡璉長女驗DNA 繼承生母遺產. [201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胡璉青天白日勳章 明帶回. [201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谢选骏指出:据说这个胡琏将军被毛泽东称为狐狸,是他唯一忌惮的国民党将领,但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却先后都不能重用他。这是为何?因为蒋介石蒋经国贼嫉贤妒吗?如果这样,蒋介石蒋经国确属二贼——连战连败,丧权辱国。在毛蒋二贼的比较中,我看毛泽东是卸磨杀驴,蒋介石父子却是尚未卸磨就要杀驴,所以难免一败再败,先丢大陆,再丢台湾,真是一对烂泥扶不上墙的活宝。当然话说回来,胡琏将军也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对待原配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人说“妻子吴秀娃也很支持胡琏,甚至卖掉了自己嫁妆给丈夫凑路费。不过后来胡琏在国民党军中飞黄腾达后就把原配吴秀娃丢在陕西老家不闻不问,从这一点说,胡琏真是一个标准的渣男。”——他个人的背信弃义也成为他政治上不被信任的一个因素吧。还好他没有像德国的沙漠之狐那样遭到秘密处决。


谢选骏:把律师连同其家人一起关进笼子里


《中国律师大抓捕, “709”事件重演?》(2020年1月7日 BBC)报道:


中国知名政治活动家许志永说,自己因为担心被捕,已逃亡,警方对此询问过他的家人。


从2019年末开始,中国公安(警方)多地拘留或传讯了十几名律师和公民运动人士,包括著名律师丁家喜、曾任大学老师的张忠顺、戴振亚等。另一名人权行动者,法学博士许志永因担心被捕,已躲藏起来, 警方也已就其下落询问过家人。


此次抓捕是四年前“709”事件之后对公民运动最大规模的打压。2015年7月起,当局在中国20多个省份抓捕了上百名律师及维权人士,被称为“709”事件。多位被检控的律师曾经处理过政治敏感案件。


导火索——“厦门会议”


12月26日起,中国公安陆续在福建、山东、北京、河北、四川、浙江等地展开抓捕行动。这次行动据猜测与12月中多位律师和公民运动人士在福建厦门参加的一次聚会有关,但此次聚会的公开信息甚少。


丁家喜于12月26日在北京一位朋友家中被警察带走,警方还没收了他所有的个人物品,包括手机、电脑等。他在美国的妻子罗胜春向BBC确认,山东烟台警方周一(1月6日)口头通知丁家喜的家人,让他的律师直接和警方联系,但没有给出任何官方传讯或拘留文书,以及涉嫌罪名。


丁家喜的朋友、人在美国的华泽称,张忠顺和戴振亚在12月26日分别在烟台和厦门被山东公安带走,分别涉嫌“颠覆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现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丁家喜的朋友、人在美国的华泽称,张忠顺和戴振亚在12月26日分别在烟台和厦门被山东公安带走,分别涉嫌“颠覆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现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根据一份由烟台市公安局对张忠顺发出的《扣押决定书》,该侦查涉及“12.13项目”。文书显示,公安扣押张忠顺的2台计算机,5台手机、20多本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


张忠顺的女儿1月3日在Twitter上发帖称,公安在搜查其父母住所时,说找到了245发子弹。“我妈告诉我这根本不是我家的东西,这是天大的栽赃,”她写道。


除此之外,35岁的公民运动人士、工人李英俊于12月26日被山东公安从福建漳州带走,所涉罪名不详。另外,黄志强、刘书庆、卢庭阁、庄道鹤、卢思位等多位律师在12月29日至1月4日期间以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或“寻衅滋事”罪被传讯。黄志强于1月4日取保候审,其他律师现已释放。


担忧“709”酷刑重演


今年53岁的丁家喜曾是航空工程师,后来转任律师,曾与许志永等人发起“新公民运动”。他于2013年4月因参与要求官员公示财产和移民工人子女教育平权,被刑事拘留,后来法院以“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定罪,判刑三年半。


其妻罗胜春说,自己“非常担忧”丈夫这次的处境。因为对比2013年,丁家喜被捕后,家属允许聘请律师,获知开庭日期,并允许会见。但这次,距离丁家喜被带走已过去10天之久,得知消息甚少,她对此“特别难以接受,难以理解”。


“我希望整个程序公开、透明。不许施加酷刑、不许刑讯逼供、不许灌药、不许栽赃诬陷,不许让对‘709’所做的恶劣事情重演”,罗胜春说。她强调,丁家喜温和、理性,不会做任何违法事情。


根据在美国的非政府团体人权捍卫者 (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记录,未参加“厦门会议”的人也被传讯,据分析,他们曾在其他场合与参加者聚会过。


华泽告诉BBC中文,多位被抓捕人士遭受逼供,长时间审讯、不允许吃饭等经历,并被警方要求以证人身份互相揭发。


在逃许志永回应


中国知名政治活动家许志永说,自己因为担心被捕,已逃亡,警方对此询问过他的家人。在一份转交给BBC中文的自拍视频中,许志永称,“当此危难时刻,我想我有责任站出来,向全世界讲述真相。”


许志永是“公盟”和“新公民运动”主要创始人,是推动中国公民运动的领军人,倡导非暴力运动。他于2014年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判4年刑期,出狱后基本被全天候监控。


许志永说,这次大范围抓捕不是偶然,而是蓄谋已久的。他说,“过去七年来,几乎所有独立存在的社会组织、群体都被打压,公民群体一直承受着压力。因为他们(当局)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做臣民,而我们执着地想唤醒国民,做一名公民。”


他称所谓的“厦门会议”是“公民群体的一次线下见面”,聚会者讨论时政和中国未来,分享推动公民社会建设的经验。


“可你很难以想象,在专制的中国,这居然成为我们的罪状”,许志永说。


许志永说,出狱后多半时间在写一本书,描绘心中美好中国的道路,并继续推动公民运动。他说,“过去七年以来,中国的人权、法治状况大幅倒退。公民社会言论自由、网络自由空间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严格的社会管控正导致经济萎缩,维稳体制正在不断耗竭国家财富。我们非常担心中国的经济、民生,我们将要结束30多年的繁荣增长,进入衰退、滞涨,贫困。”


对于被捕人士将面临的境况,许志永说,“监视居住”其实就是单独关押,通常意味着刑讯逼供,很多“709”律师都经历过。他担心被抓捕的人正在遭受残酷的刑讯逼供,呼吁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许志永说自己一旦被抓捕,可能面临残酷的刑讯逼供及漫长的刑期。


不过他说,“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们只是忠于良心,可是我们要为这个国家付出代价。有时候我在想: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换来中国宪政文明?爱中国,所以努力要让她更美好,如果上天要我为这个国家奉献出一切,我相信天命——我愿意。”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发誓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但是由谁来执行这一本来属于上帝的使命呢?换言之,难道共产党的权力不是权力吗?如果不是权力,那是什么呢?


《高智晟失踪五年 BBC专访耿和:“我被迫在丈夫和孩子之间做选择”》(2022年11月19日 白麦克(Micheal Bristow)BBC记者)报道:


2012年2月14日耿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抗议中国政府的示威活动。


耿和多年来积极活动,希望让外界更多关注高智晟的遭遇。


耿和,本是生活在中国的一个普通女性,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她,却遭受了迫害、监视和骨肉分离。在习近平刚刚连任中共最高领导人开始第三个任期之际,她这些年的遭遇揭示了中国的黑暗面。


耿和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意识到国家政权的强大是在哪个地方。那一天,她带女儿去北京的一个理发馆理发。


突然间,几十个人闯了进来,让她们跟他们走。那些都是秘密警察。


起初,耿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她问是否可以理完头发再走。回答是:不可以,必须马上走。


她走到外面一看街上有更多警察;回到住处楼道口下,还有警察在等着他们。


她说:“我抬头一看,一楼二楼整个密密麻麻的,都满了。”


他们住的公寓被搜查,她被告知丈夫高智晟在他姐姐山东的家里被捕了。


那是2006年,从那以后他们一家人的平静生活就走到了尽头。


维权律师


耿和的丈夫高智晟是一名律师。他曾经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律师之一,但后来他开始为那些当局不希望保护的人维权。


他帮助维权的对象包括被取缔的法轮功成员、地下教会的基督徒和反对强行征地的上访者。


在高智晟被捕后的几年里,他先是被控煽动颠覆罪判刑入狱,刑满之后仍然受到软禁。


至于软禁,警察在高智晟耿和夫妇公寓楼下特别盖起了房子,派人入住其中方便全天24小时监控他们。


耿和回忆说:“我有时候会打开窗帘看看有多少警车在下面,是什么情况,我是有点害怕和恐惧,我就老担心明天又有更大的事情出现,我就会问丈夫今天晚上有多少警车在楼下。”


“他说你看他们干什么,你为什么要给他们脸子。”


这种监视居住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他们甚至很难找到一所愿意接受女儿上学的学校。


耿和不得已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16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逃离中国,把丈夫留下。


说到这里耿和哽咽流泪:“我一直很纠结,因为我必须在丈夫和孩子之间做出选择,而我选择了孩子。”


2009年,在人权活动人士的帮助下,她和两个孩子逃离了中国。耿和和高智晟虽然早就商量好他们应该离开,但出走的那天非常匆忙,事先都没能告诉他。


她不愿透露他们离开中国投奔自由的细节。她解释说:“其他人可能还需要使用同样的路线。” 但是,这包括他们曾躲在公交车的行李舱中度过的一段时间。


最终,他们被偷渡出中国到了泰国,在那里美国同意给他们提供庇护。


在美国的生活最初非常艰难。面对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耿和疲于应对,现在也仍在挣扎。她总是担心孩子们。


可以想象,没有父亲的他们日子很难过。高智晟和耿和的女儿耿格曾经因为精神健康问题在医院接受治疗。


13年过去了,孩子们已经接受了他们的过去,并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现年28岁的耿格刚刚结婚。


儿子耿天宇今年19岁,已经被大学录取学医。耿和为孩子感到骄傲,她说:“他很乐观,每天都很开心。他专心学习,还打一份工。一切都很有希望。”


失踪


但高智晟在家人逃往美国后境况更加恶劣。


他说自己在监狱内外都受到酷刑折磨。2014年他刑满出狱时,身心健康都严重受损,很多牙齿都非常松动,可以随手拔出来。


美国有位中国法律专家把这种情况称为“非释放型释放”。


耿和有时还能打电话给高智晟,问问他的情况。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五年前她与他的一次通话,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


耿和回忆说:“我不记得我们到底谈了什么,因为我就像往常一样打电话给他,问他怎么样了。他的情绪不错,说他很好。他就是那种人,总是积极向上。”


可是几天之后,当她再打电话时,却没有人接听。此后,她再也没有听到丈夫的消息,甚至不知道他是否仍在人世。


耿和想到了最坏的结果。“我最害怕的是,共产党会以新冠病毒为借口,让他永远消失。”


她担心中国当局会说高智晟死于新冠病毒,这样正好能免除政府的责任。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拒绝回答BBC记者就高智晟情况提出的询问。


株连


高智晟受到如此打压的同时,针对他的行动也波及到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他第一次被捕是在姐姐家中,从那以后他姐姐总是为他担惊受怕。她忧郁成疾,两年前自尽身亡。


耿和的姐夫也有类似的遭遇。他有重病,但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因为警察拿走了高智晟亲属的身份证。 他也自杀了。


所有这些发生在亲人身上的事情可想而知让耿和绷紧神经保持高度警惕。


几年前,在她旧金山附近的住所院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她在明处对方在暗处所以很难看清楚,但她担心这可能是与中国当局有关的人,于是拿起放在屋里的手枪,开了一枪警告。这起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个陌生人逃走了。


寻找高智晟


但耿和并没有被压垮。随着孩子逐渐安顿下来,最近几年,她把注意力转移回到丈夫身上,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智晟所受的磨难已经逐渐在中国内外为人们淡忘。


耿和现在专心寻找丈夫的下落,并四处奔走活动希望高智晟的名字不会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今年8月,为了纪念高智晟失踪五周年,她将高智晟的脸部图像投射到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的外墙上。


9月,她揭幕了一个用7000多个空弹壳做成的高智晟头像雕塑。


她还在北京聘请了律师,为她继续寻找高智晟的下落,但没有人愿意告诉他们任何事情。


北美各地大约有几十个像耿和这样的异议人士的家属,他们都在努力解救仍然还在中国的亲人。


但要知道中国到底监禁了多少异议人士非常困难,因为中国政府根本就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犯。


耿和坦承,在她到美国定居之前,她从未真正了解过她丈夫工作的危险性。现在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而且可能一辈子都将如此分离,但她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离他更近了。她说:“我现在觉得,我就像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事。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面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权,耿和为寻找救助高智晟所做的各种努力显得非常无力,难以成功。但她还是决心继续下去。


回顾过去的一切,她说:“我自己的小家庭遭受了太多的痛苦,但我觉得我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家庭。”“我遇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努力想让中国变得更好。他们都特别善良。”


对耿和来说,将高智晟留在未知命运中的那种内疚感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有孩子们的成功、有新朋友、有对未来更加美好的信念,希望应该也是有的。


谢选骏指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变成了“把律师关进笼子里”——因为律师的权力也是一种权力。共产党中国既然不允许司法独立,那么律师就像政府一样,必须服从共产党,必须同意“把律师关进笼子里”,如果不服,就会连同律师的家人一起被关进笼子里。如果家人竟敢逃亡,那么即使律师本人自愿放弃了权力,律师也没有可能从笼子里出来了。

谢选骏:蒋介石毛泽东只是豪强首领

 



《民国绝顶高手李书文:曾保护溥仪、蒋介石、毛泽东》(2013年01月11日 深圳晚报)报道:


到了民国时期,一代宗师们陷入两种迷茫。


首先,清朝推翻了,帝制推翻了。与此同时,国际豪强们忙于一次大战,无暇顾及中国,于是,外患暂时也不是那么迫切了。那么,所谓的民族大义,所谓高尚理想统统无处安放;


其次,热兵器全面使用,拳脚刀枪在战场上已经失去了作用,甚至连护镖的能力都丧失了。


那么,武林宗师就算身怀绝技,可是何处施展?舞台在哪里?


没有。


对于整个武林来说,看不到前途。


这一点,就像春秋末期的“士”一样,他们突然之间失去了国家的供养,于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这一点,与日本当年废除武士制度一样,一夜之间失去饭碗的武士们就像被主人抛弃的看家狗,完全看不到未来。


他们需要生活下去,宗师也需要养家糊口。


“士为知己者死。”听起来似乎很高尚,其实很悲摧,观其背景,正是在春秋末期是这个阶层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只要有人能赏识自己能给自己一碗饭吃,宁愿为之去死。


现在,一代宗师们都面临这样的处境。


大宗师孙禄堂


为什么要说孙禄堂是“大”宗师?因为近现代中国武林,孙禄堂如果称第二,那么无人敢称第一。


孙禄堂,河北望都人,在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孙禄堂生于1860年,按理应该算清末宗师,然而观其事迹,还要算进民国宗师。孙禄堂集形意、八卦、太极三技于一身,独创孙氏太极,无功之高令人高深难测,登峰造极。当时武林公认他是中国三百年来无人能及的真正高手,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可惜的是,一代大宗师生不逢时。孙禄堂年轻的时候四处找人切磋武功,结果错过了拳打洋人大力士的扬名立万流芳千古的时机。到后来,清朝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请他出任幕僚,实际上就是贴身保安队长。再到后来,民国来了,徐世昌成了大总统,孙禄堂则成了总统府武宣官,实际上,还是保安队长。再到后来,徐世昌被辫子军赶去了天津租界,从此失去政治前途。没办法,一代大宗师孙禄堂又要自谋生路了。


直到晚年,一代大宗师孙禄堂才捞到一点历史资本,什么资本?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


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生。


一代武林总宗师,千年难遇的武林天才,就这样生不逢时,碌碌一生。混到现在,连个电视剧也没混上,一生只有故事,没有传奇。


一代总宗师,生得伟大,死得淡然。


外家绝顶高手李书文


那一年去台湾,才知道台湾最流行的功夫是什么门派:八极拳。实际上,在大陆,八极拳几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所以,八极拳的一代宗师李书文别说成为传说,连故事都没有。事实上,李书文比那些有传说的人更有故事。


李书文,河北沧州人,擅长八极拳、劈挂拳、六合大枪,人称“六合神枪”李书文,是中国武术史上记载最靠谱的外家绝顶高手。


李书文一生喜欢找人过招,战无不胜但是出手狠辣,武林人士对他又怕又不喜欢,因此名声不是太好。没办法,一辈子靠着教徒弟过活。不过,李书文教的徒弟可不简单,民国大总统冯国璋就曾经请他去手下当武术教练,此后他就在北洋军阀的部队中当教头,等于是豹子头林冲这样的角色。


一位宗师是真正的宗师还是仅仅是个传说,不仅要看他的故事,还要看他的徒弟。能够在军队里当教练,靠吹是不行的,那都是玩命的买卖。而要给权势者当保镖,那就更加不能靠传奇了。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因为总是欺负日本人而被开除。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蒋介石侍卫队教官和警卫,也是国民党著名的暗杀高手,最后将八极拳带到了台湾并且发扬光大。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毛泽东的警卫。《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角色“一线天”原型可能就是刘云樵和李健吾的混合体。


溥仪、冯国璋、蒋介石、毛泽东,李书文师徒给这四个人当保镖,李书文的武功之高之实用还用说吗?


一代宗师,落得籍籍无名。


生得伟大,死得无声。


抗日双刀尚云祥李尧臣


尚云祥,山东人,人称“铁脚佛”,擅长形意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师》里四大拳派里刚柔并济的形意拳就是他这一门派的。


尚云祥没有当过大内侍卫,但是当过大内总管的侍卫,为大太监护院十年,后在其师李存义设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抗日战争,尚云祥受二十九路军军长宋哲元之邀,以形意五行刀技教练士兵,喜峰口之战,中国军队手持大刀痛杀日寇。


喜峰口之战是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场胜仗,不过中国军队的大刀并不仅仅都是尚云祥的刀法,还有李尧臣的无极刀法。


“宫猴子”宫宝田


宫宝田,山东乳山人。大内高手,真正的大内高手。


宫宝田被召入宫,任护卫首领,加封四品带刀侍卫,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侍卫,清廷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华,宫由于护驾得力,获钦赐黄马褂。电影上,他这样的大内侍卫总管通常不是什么好人,凶残愚蠢死于非命。然而,这里说的是故事。


宫宝田小时候经常往王府送米,得以认识正在王府护院的董海川(清廷大内总管、八卦游身连环掌始祖)得意弟子尹福。尹福经多次观察考究,认定宝田是习练八卦掌的难得之才,遂领宝田去拜见老师董海川。这是宫宝田第一次拜见师祖董海川,董海川握住他的手上下端详,连声说:“难得,难得!”再三叮嘱尹福着意培养。从此,宫宝田便辞去米行差事,行了拜师礼,做了尹福的徒弟。五年之后,董海川亲自教授八卦秘宗和八卦拳谱,宫宝田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第二代传人。就这样,23岁那年,宝田便已登堂入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特别是轻功,堪称精妙,人称“宫猴子”。


身为大内总管,宫保田看透了朝廷的腐败,无法承受严重的心理扭曲,于是毅然辞官回家。后来清朝灭亡,张作霖请他出山,委任他为东三省巡阅使兼奉军总教练。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宫宝田十分悲痛,告老还乡。


《一代宗师》中的宫二,其父亲就是宫保田。当然,也是传说。


玩枪炮的李景林


李景林,河北人,号称“武当剑仙”。李景林可不是一般的武林宗师,而是文化人。他在保定军校毕业,曾经是张作霖手下头号战将,奉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后因直奉战争引咎辞职,定居沪上。从那之后,重拾武术旧业,当上了武林宗师。蒋介石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请李景林建立“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


李景林要举办一个“全国打擂比赛”,苦于没有资金,于是请来上海滩大佬黄金荣和杜月笙喝茶,李景林表示要请他们帮忙举办“全国打擂比赛”,并请他们每人资助五万大洋,黄杜两人面带难色,李景林拔出手枪放在台上,对他们说:“你们是有名的‘大流氓’,这次我恢复本色,当回‘大土匪’,要劫持下你们两位流氓。”说完哈哈大笑,大流氓遇上大土匪,只得乖乖掏钱。


一代宗师,要推广武术,还要靠土匪本色。关于他真实的武功,坊间说法纷纭。总结来说,他确有推动国术的首功,单这点来论,他就足以名列青史。


为什么我没提叶问


写完一系列的“一代宗师”,不禁感慨万千。每一位宗师,都有自己的一段传奇,或者准确地说是一段故事。而这些传奇和故事在民国之后就已经失去了再次发生的土壤,大刀王五的刀进了炉子,尚云祥的嫡传弟子成了看门老头,孙禄堂的后人则专心于养生健身,于是宗师从此绝迹。


至于为什么没有提到咏春拳的叶问,倒不是对于叶问或者咏春拳的不敬,而是放眼过去的历史长河,叶问尚不足以与以上宗师分庭抗礼。如果没有李小龙,则有几人知道叶问和咏春?


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华武术枝叶繁茂,却只有咏春拳在李小龙带动下威震四方,那么咏春拳和叶问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篇章,他代表的不是民国,而是民国之后。即便在《一代宗师》之中,王家卫恐怕也很难为叶问和咏春拳找到恰当的定位。换句话说,如果王家卫下次要拍《宗师1970》,则李小龙和咏春拳理所当然排在第一。


再换一个角度说,中华武术历经千年发展至民国已经是登峰造极,无论太极八卦八极形意,料来都不是徒有虚名,却为何惟有居于一隅的小门派咏春拳大放异彩,是咏春果然如此出类拔萃,还是各大门派后继无人?


宗师可以没有,断子绝孙就不应该了。


谢选骏指出:溥仪算个沐猴而冠的满洲末代皇帝,但是蒋介石毛泽东只能算是豪强首领了。别说这两个贼人没能统一中国,就算统一了,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不上不下,不高不低,说官员不像官员,说君主不像君主,又不是民选的……说他们像是什么呢?最多只是个豪强首领罢了。比窃国大盗袁世凯都不如。

谢选骏:八十亿人口需要一场烹饪革命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正式宣布全球人口突破80亿。 


《每周20美元的美味佳肴:谢九星谈改变烹饪方式》(Sam Wolfson,周五 18 十一月 2022)报道:


Budget Eats背后的纽约厨师是厨房即兴创作的大师——她带卫报购买食物。


谢九星上三年级时,老师宣布他们要编一本课堂食谱,每个学生都带上一份家庭食谱。这让谢的胃沉了下去。


“这是美国的传统,写下确切数量的食谱,”谢在她位于皇后区伍德赛德的公寓的客厅里说。“我和华裔移民父母一起长大:家庭烹饪就是把蔬菜切碎,扔进一个加油的炒锅里,用盐和某种香料调味,然后和米饭一起食用。整整七分钟没有炒洋葱。当它完成时,它就完成了。


尽管如此,她和妈妈还是尽力了。她们七岁时从北京搬到纽约,所以她们都在学习英语。她们试图写下他们经常做的东西的食谱(“可能是西红柿和鸡蛋”,她记得),然后尽可能地把它翻译成英文。老师不为所动。“她说她不能使用这个食谱,因为不仅英语不够清晰,而且所有的数量都以克和公斤为单位——她想要杯子和盎司。基本上一切都错了。我只记得哭了。


随时不参考指示就能做饭的能力可能对谢在学校没有帮助,但这让她成为纽约最伟大的食物资源之一,也许是这个城市最后一个能找到不到一美元就能吃到美味食物的人。她是一名爵士乐厨师,即兴创作食材,不断将昨天的晚餐实验变成明天的早餐——但她想出的许多饭菜都是餐厅品质的,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风味组合和新鲜农产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可以将一袋1美元的蔬菜变成可以整周使用的美味食材。


她在一个名为Budget Eats的YouTube系列节目中展示了这些技能:在这个节目中,她在世界上最昂贵的杂货城市之一以难以想象的小额零花钱购物。


谢九星在皇后区的一家杂货店外伸手去拿农产品。


谢九星是《经济吃》的制片人,在皇后区买菜。她的第一条建议是去商店,睁大眼睛看打折的任何东西。


这个节目感觉就像一种炼金术。没有明亮的灯光,流畅的编辑或计划的食谱可循。剧集持续多久,往往超过一个小时,谢燕益暴露了她的灵魂和她的烹饪技巧。


Budget Eats已经运行了两年,拥有数百万观众。与其他食品内容不同的是,节省的费用不是来自优惠券或黑客,而是来自采用不同的心态。


“很多人写信给我说:'你改变了我做饭的方式。我认为食品媒体具有让人们感到不足的效果,它实际上会吓倒他们远离烹饪。人们震惊地发现,你可以替代事物,世界不会结束。每一种成分都可以以各种方式处理,如果你对实验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你可以混合芹菜,你可以混合米饭,你可以混合小麦,你可以混合鸡蛋。没有最好的办法。


伍德赛德、皇后区、美元和UP水果和蔬菜市场的中国茄子和意大利葡萄。


但当谢九星第一次在食谱和食品网站Delish向她的雇主推销Budget Eats时,他们并不那么感兴趣。谢的工作是为在花哨的测试厨房拍摄的专业风格的食品视频开发食谱。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关于尽可能少花钱的节目,一袋袋半腐烂的蔬菜,制作味道不错但可能看起来很丑的食物:他们认为这并不符合品牌的价值观。


但后来大流行来袭,所有其他生产都停止了,他们告诉她试一试。她在谷歌Pixel手机上拍摄了第一集,“我在纽约市靠每天5美元的预算生活了一个星期”。真人秀节目(谢喂她的狗汤姆,并在厨房里大声思考)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廉价烹饪(每周 35 美元,她设法制作黎巴嫩 mujaddara、红薯面疙瘩、切豌豆汤配糙米饼干、辣土豆和米煎饼以及大量其他餐点),它迅速成为 Delish 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 所以她继续赚更多。


浪费的食物,饥饿的美国人——捐赠剩余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吗?


“当我为那些早期剧集寻找灵感时,我能找到的唯一关于省钱烹饪的YouTube视频是去沃尔玛的妈妈们,我当时想,他们以87美分的价格购买一加仑牛奶。但这在纽约是没有意义的,在那里你可以很容易地花4美元买一加仑最悲伤的牛奶。所以我知道我必须找到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让事情顺利进行。我不能这么规定——即使你的商店确实有销售,销售每周都会变化。燕麦片一周可以4美元,下一周6美元。


因为《卫报》是一个国际机构,关于纽约市食品价格的一点说明:它们很多。如果你从密尔沃基来到这里,你会感到震惊。如果你来自斯肯索普,你会感到震惊。目前,在以价格合理而闻名的大型在线超市FreshDirect上,一盒普通的家乐氏玉米片售价7美元,5包百吉饼售价8美元,12个有机鸡蛋售价8美元,一盒1升燕麦售价4.79美元,一个脐橙售价2美元。那是在你开始外出就餐之前:Pret 的火腿和奶酪法式长棍面包是 12.50 美元。


但谢九星在一揽子裁决中发现了纽约昂贵的小漏洞,并利用它们来发挥它们的价值。


她说,预算烹饪的第一条规则始终是寻找销售。“只要睁大眼睛看看任何正在打折的东西,并尽可能多地购买。您会找到使用这些销售物品的方法,如果您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您将学习。这一切都只是食物,而且是可以互换的。


红火龙果和中国苦瓜


红火龙果和中国苦瓜是Dollar & Up水果和蔬菜市场出售的众多选择之一。


“这也是小事,”她说,指着她的厨房。“人们犯错的一件事就是总是买同样的东西。如果你知道大米、土豆和豆类总是很便宜,你可能会继续买到它们。但你可以筋疲力尽。我会邀请你购买相同价格范围内的不同成分,然后尝试一下。


例如,在《Budget Eats》的一集中,谢九星在她当地的商店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谷物。“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它看起来有点像法罗——你知道我用它做了米饭布丁,我用它做了炒谷物,我把一些混合到面粉里,用它做了意大利面——这很有趣!我认为这就是诀窍。


但是,她说,对我来说,学习如何在预算内购买的最简单方法是让她向我展示。因此,我们走出公寓,前往皇后区,在她最喜欢的杂货店之一:HF Dollar & Up Fruit and Vegetable购物。这是一个农产品的天堂,外面排着大箱子和红毛丹,一袋袋的花生、榴莲和新鲜的肉堆在里面,然后,对于谢,节目的明星:1美元的袋子。


“如果你去中国的杂货店,他们总是会有这样的折扣箱。价值一美元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开始腐烂了。我妈妈总是讨厌我爸爸买那些包,但我喜欢和爸爸一起买那些包。


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便宜一些,所以有更多的实验自由。和谢九星去买菜就像和威利旺卡一起去工厂——我们停在一堆意大利葡萄上,我从来没有尝试过。“哦,你得的,他们太好了。”我装满了一个袋子,另一个是红毛丹。在谢的推荐下,我还得到了一些清叶猪肉,一种干猪肉,一些甜玉米味的薯片和一些含糖甜的虾干。


当我们走过杰克逊高地时,我吃掉了整袋意大利葡萄。它们味道浓郁,酒香浓郁,我的整个包只有 1.35 美元。我舀了一块猪肉糖在我的手指上,它在我的嘴里融化了,一个新的味道和质地的世界冲击着我的舌头。


谢九星走过杂货店的过道,凝视着零食。


谢九星在Dollar & Up的小吃过道上购物。


谢九星毫不掩饰这样一个事实,即寻找廉价食材并从头开始烹饪所有东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制作预算饮食很累,”她说。“试图为一家必须打磨的大型媒体公司录制视频,了解家庭生活、自我展示、身份、透明度之间的界限。第一年太费力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整整一周的计划,购物和聚会——然后是另一周的拍摄,每天12到16个小时。


她也不确定该放弃多少自己——这几周往往很累,情绪激动,在她的视频中诚实地谈到了母亲去世、疫情的孤立以及她自己对金钱的担忧对她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如此重视隐私的想法这一事实让我着迷。我只是放下我所有的私人事物,作为摆脱商品的一种方式。这是在剥夺我自己的权利。这是解放。然后,我可以自由地只是存在,而不是策展。如果我不整理自己的个性,没有人可以骂我是假的。


谢九星透过黑白橙帘子偷看她的头。

谢九星透过隔开卧室与公寓走廊和厨房的窗帘偷看。

谢九星让食物味道鲜美和赚钱的额外技巧更进一步:始终将面粉存放在冰箱中,尤其是在这个城市。到处都是虫子,它们在夏季很快就会变质。坚果也是——它们充满了脂肪,所以如果你把它们放在室温下,它们会开始闻起来像烧焦的汽油。

更贵并不总是更好。如果这是你马上品尝的东西——比如吐司上的黄油和果酱——那么值得在黄油上多花一点钱。但是,如果您要购买黄油烘烤成饼干,那么它只是一种成分;你可以得到最便宜的。

Trader Joe的鲜味调味料被低估了。最好的孜然种子来自粗麻布和桶,而来自50赫兹的四川花椒是你在美国能买到的最好的。

如果我看不到一种成分,我不会考虑它的味道,然后我就不会使用它。所以把一切都拿出来。甚至堆在地板上。如果它被藏起来,那么我不会想,“哦,也许椰子和孜然一起去。

当我和朋友外出就餐时,如果我的预算有限,我会向他们明确说明。我今天不能花超过20美元,那么我们能去哪里呢?它避免了拆分账单的尴尬,并使其变得有趣。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2/nov/17/budget-cooking-new-york-june-xie-interview


地球的未来悬而未决,随着COP27气候峰会在埃及举行,有意义的变革机会很小,但确实存在。由于事关重大,这是同类峰会中最重要的一次。全球领导人会浪费这一时刻,还是最终走到一起动员起来?


在《卫报》,我们致力于将气候危机放在我们新闻业的前沿和中心,揭露不作为,报道最新科学,并让强者信守承诺。我们将不停地给予这个问题它所要求的紧迫性和关注。


我们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全球气候作家团队,最近还任命了一名极端天气记者。我们的编辑独立性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撰写和出版优先考虑危机的新闻。


我们没有股东,也没有亿万富翁所有者,只有提供高影响力全球报道的决心和热情,不受商业或政治影响。


我们免费提供所有这些,供所有人阅读。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信息平等。更多的人可以跟踪塑造我们世界的全球事件,了解它们对人们和社区的影响,并受到启发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数百万人可以从开放获取高质量、真实的新闻中受益,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支付。


无论您是捐赠一点还是很多,您的资金都将为我们未来几年的报告提供动力。支持卫报只需 1 美元——只需一分钟。如果可以,请考虑每月定期为我们提供支持。谢谢。


谢选骏指出: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正式宣布全球人口突破80亿!这是一个“并不平等的地球”——八十亿人口需要一场烹饪革命!

谢选骏:拜登是个双性恋



《G20场外:拜登盛赞俄摄影师身材 甚至上手抚摸》(2022-11-17 温哥华港湾Lynn综合)报道:


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已于当地时间16日落幕。


在印尼G20峰会场外,一个涉及美国总统拜登的小插曲引发关注。


美国媒体人蒂莫西·伯克(Timothy Burke)16日在推特上分享了一则视频。视频中,美国总统拜登大赞一位摄影师的身材。他当着其他一些国家领导人的面猛夸说:“你们看,真棒,这家伙的二头肌让我害怕!它们比我的脑袋还大,我们称这种手臂为‘枪’!”


拜登甚至还上手去摸,并继续夸赞说:“真是个爷们儿,我希望我们是同一边的。”


这时,现场有人提醒他,这是一位俄罗斯人。但拜登并不以为意,还表示,“我不在乎他是谁。他的肱二头肌真厉害。这家伙胳膊真有力。”


拜登夸奖完毕,一旁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开心附和说:“练得不错!”综合蒂莫西·伯克发布的视频及《今日俄罗斯》报道,这名摄影师名叫尤里·肖尔莫夫(Yuri Sholmov),隶属于俄罗斯第一频道(Channel One Russia)。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沙卡洛娃(Maria Zakharova)讽刺表示,“站在旁边的马克龙是多么欣喜若狂啊!如果他允许俄国媒体进入爱丽舍宫(法国总统官邸),我们的人将向他展示更多。”


俄罗斯《消息报》17日则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在记者会上,对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夸俄罗斯第一频道摄影师尤里·绍尔莫夫的肱二头肌一事作出回应。


佩斯科夫当天说,“这是很好的画面,也是很好的一段插曲”。他还称,想必这一事件对第一频道的摄影师、第一频道、俄罗斯和拜登都起到了正面作用。报道指出,尤里·肖尔莫夫现年41岁,在俄罗斯第一频道担任摄影15年。因采访工作,他走南闯北,见过各式人物,包括国家领导人,见拜登也不止一次。但美国总统触碰他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地时间15日,美国总统拜登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印尼总统佐科、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等领导人一同参与一场户外活动。


尤里解释说:“当时是在G20峰会间隙,花园里,首脑们在进行非正式交流。通常这时媒体都会被隔得较远。让我吃惊的是,我可以从容地靠近拜登总统。罗马也曾举办过G20峰会,我们当时是从20米处拍摄的。


印尼安保人员工作非常有礼貌,也很谨慎。我看到了美国总统,他略微有些落在后面。一位美国女记者在拍他,我就想,既然她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呢?我就朝他走去,开始录他与马克龙的对话。”


尤里常年坚持健身,最近7年尤其勤奋,每周健身4至5次。尤里起先没意识到拜登在向他走来,“他出现后慢慢地靠近了我,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开始往后退。”


这则视频在推特上引发热议,如今已经累计超过100万次播放。


不少网民对此发出各种调侃。当然也有很多人都觉得这种互动并没什么错。


“今日俄罗斯”称,拜登本周末将迎来80岁生日,他近期的身体状况经常受到关注。


拜登在上高中和大学期间曾经是运动员,在2019年还挑战前总统川普参加俯卧撑比赛,并称如果他们一起上高中,他会“击败川普”。


不过如今,拜登正常上下“空军一号”舷梯都有些艰难,引发了民众对其健康状况的担忧。有报道称,登此前曾因为不当触碰女性而受到过批评。他也曾因为不恰当地评价男性而受到争议。


据《纽约邮报》今年2月报道,拜登在纽约市接见一位名叫布莱恩特(Shyism Bryant)的反暴力活动人士时,也两次抓了抓他的肌肉发达的手臂,称赞他有着很棒的,像“枪”一样的肱二头肌。


谢选骏指出:看来拜登总统是个双性恋,不仅对女性动手动脚,对男性也不放过——他的社会地位,给他的浑水摸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可以掩护他安全撤退,就像川普总统一再犯罪也没有受到一点惩罚。

谢选骏:历史的观念与思想的主权


网文《历史的观念》(罗宾·乔治·柯林武德创作历史哲学著作)报道:


《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是英国哲学家罗宾·乔治·柯林武德(1889-1943,Robin George Collingwood)遗留的一本历史哲学书籍。实际上,这是一本他生前写过的有关历史哲学的文集,是他死后3年由他的友人诺克斯(T.M.Knox)于1946年编辑出版的。

《历史的观念》分为导论和五编,第一编为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第二编为基督教的影响,第三编为科学历史学的滥觞,第四编为科学的历史学,分为叙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历史学四节,第五编为后论。其中导论和后论为作者对他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的阐述,而从第一编到第四编则主要是从古希腊的历史观念到近代历史观念演变的叙述。[1] 该书论述历史观念的发展过程和作者的历史哲学观点。

该书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历史的观念》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西方史学史,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历史学家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2] 


内容简介

柯林武德在导论中开明宗义提出:“本书是历史哲学的一种尝试。”“我在这里所努力做的就是对历史学的性质做一番哲学的探讨。”为此,他对历史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历史学的定义是: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历史学的对象是人类“活动每迹”,即弄明白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历史学家是通过对征据的解释而进行研究的;历史学的作用是“为发”人类的自我认识,其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人是什么。今天存在的那种历史学是4000年来形成的。那么,它是怎样发生的,经过哪几个阶段,该书第一至四编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编:希腊一罗马的历史编纂学。柯林武德指出,发源于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近东、北非海岸地区的历史学是一种准历史学,因为这些陈述并不是对问题的答案,而仅是作者已知的东西,它所记载的不是人类的活动,而是神明的活动,因此可称之为神权历史学。准历史学的两种形式(神权历史学和神话)统治整个近东直至希腊兴起为止。

“与此相比,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著作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史学不是传统,而是研究,不是神权主义的,而是人文主义的。“历史学”是一个希腊名词,原意只是调查和探究。希罗多德采用它作书的标题,从而标志着一场文学革命,使希氏本人成为历史学之父。这种转变是与希腊人生活的特定条件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又不可能把历史学当作科学,而仅当作知识的集台,因而存在历史目光短浅、题材局限等缺陷。希罗多德风格是平易、流畅而有说服力的,而修昔底德的风格是粗硬、造作而令人反感的。因而后者不是前者史学的继承人,而是一个把前者的历史思想掩盖并窒息在反历史的动机之下的人。在希腊化时期,斯多葛派把世界作为一个单一的历史单位,则是其典型特征,它创造了普世历史观念的希腊主义。到了波里比乌斯时代,新型历史观成熟了。“他使用了历史学这个词,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这是第一个主张为这门学科本身进行普遍研究的鼓吹者。”

波里比乌斯的史学思想传入罗马。李维所述的罗马史,在罗马人心目中就不是“许多种可能的特殊历史中的一种,而是普通的历史了,是唯一真正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即普遍历史”。“而作为一个历史史献的贡献者,塔西佗就是一个巨人,但他是否是个史学家值得怀疑。因为他刻画有物人损于真实。”

希睹和罗马历史编纂学的特点:一是人文主义的,是人类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二是实质主义的,这是它的主要缺点。因为它建立在一种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上。

第二编:基督教的影响。柯林武德认为,公元0~5世纪是欧洲历史编纂学的第二次转折。这一时期。基督教扬弃了希腊—罗马史学的两个主导观念。基督教的历史学认为历史的过程并不是人类的目的,而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因而历史过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具有同样性质。“根据基督教的原理撰写的任何历史,必然是普遍的、神意的、天启的和划分时期的”。

专门致力研究这种观念的中世纪历史编纂学的“伟大任务”就是要发现和阐这种客观的或神的计划这一任务,历史学应依照上帝的启示,向人们解答上帝过去的,未来的所作所为。可见,“神意在历史中的作用得到了承认。但它却是以一种再没有任何留给人类去做的方式被承认的”。历史学家们陷入了自以为能预示未来的错误之中,“倾向于在历史本身之外去寻求历史的本质,办法就是使目光脱离人类的行为以便窥测上帝的计划”。

“中世纪结束时,欧洲思想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历史研究进行一番崭新的定向。”“于是随着文艺复兴,人们就又回到一种基于古人看法的人文主义历史观上面来。”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放在它的画面上的中心地位。历史变成了人类激情的历史,被看作是人性的、种必的一种必然体现。这场运动的积极成果,首先见之大举清除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中一切幻想的和毫无根据的东西。17世纪初,培根就提出“记忆主宰着历史学”,也就是说历史学的主要工作是以其具体事实追忆和记录过去。而笛卡尔根本不相信历史是知识的一个分支。他的怀疑主义导致17世纪下半叶笛卡尔派历史编纂学的出现。这个新学派是以系统的怀疑主义和彻底承认抵制原则为基础的。

笛卡尔学派的反历史倾向,恰恰导致了它的跨台。强大的反笛卡尔运动于18世纪初兴起。第一次进攻是由维科发起的。他根据Verum—factum(真理一事实)的原则,提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和他们的制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在某些时期具有普遍性质,它的周期性运动并不是周而复始的一种单纯的循环,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螺旋。“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完全近代的观念。”

“第二次——而且就其历史影响的所及而言,对笛卡尔主义是远为更加有效的攻击——是洛克学派所发动的攻击,它在休谟的身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派对哲学朝向历史学重新定向作出了贡献:一是否定天赋观念而坚持知识来自经验,二是否定了有意沟通所谓的观念和事物之间的鸿沟的任何论证,三是否定抽象观念并坚持一切观念都是具体的。

这两次进攻为启蒙运动中“人类普遍的历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编:科学历史学的滥觞。柯林武德认为,科学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历史学的视野必须放得开阔,二是人性作为某种一致的和不变的东西这一概念,必须加以抨击。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及其后继者赫德尔提出的种族差异论认为。不同的人种所遗传下来的心理特征亦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种族的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正源于上述心理差别。而康德的自然规律和自然计划“二者平行论”把历史描绘成人类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康德的两位学生席勒和费希特亦未能跳出他们的先生所设下的臼巢。

“由赫德尔于1784年所开始的历史学运动,到黑格尔而达到了高峰。……任何只读过他这部《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独创性的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熟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他提出了一种新历史学,叫做历史哲学。”但是历史哲学对他来说并不是对历史的一种哲学反思,“而是把历史本身认为一种更高的势力并使之变为哲学的而不是单纯经验的东西”。“这种哲学性的历史将是一一部人类的普遍的历史”,“而且将显示从原始时代到今天的文明的进步”。

“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并没有放弃黑格尔的这一信念:历史是有理性的.……。”他的弟子之一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头脚倒置过来”,把“黑格尔已往宣布从自然科学的管辖之下解放出来了的历史学,又一次隶属自然科学的管辖之下”。然而“历史学的实践在十九世纪里变得愈来愈加怀疑所有的历史哲学都是些毫无根据的臆测。这一点和那个世纪之普遍倾向于实证主义有关”。实证主义认为研究自然和历史包括两件事:首先是确定事实,其次是构成规律。

在第四编:“科学历史学”中,柯林武德分别考察了英、德、法、意等国科学历史发展的概况。在英国,布莱德雷于1874年写成的《批判历史学的前提》一书,揭开了考据历史学的序幕。他的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实在所包括的既不是孤立的特殊,也不是抽象的一般,而是分别的事实,这些个别事实的存在乃是历史性的。”布莱德雷的思想造就了威尔逊和牛津的实在主义及罗素和剑桥的实在主义,导致19世纪晚期历史研究中普遍出现的蔑视历史哲学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与上述倾向格格不入的史学家伯里。在其前期研究中遵循了“历史就是有关个体的知识”这一准则,但在后期则陷入了“历史是偶然性”的组合的泥沼。“代表着历史学思想通过从内部来对它的原则进行哲学批评而由实证主义阶段转变到理想主义的阶段。”与奥克肖特氏相对照,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重申”了实证主义。汤因比认为历史的主题是人类某些单元,研究对象是各种文明。一个文明的衰落也是另一种文明的兴起,“只是历史学家个人缺乏知识或同情心。才阻碍了他看到无论任何历史过程都有这一双重特征,即它同时既是创造性的而又是破坏性的”。

在德国,“到19世纪末,人们对历史理论而特别是历史学与科学之间区别的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此后目益增长”。著名的哲学史家义德尔班认为,“科学以总结普遍规律为其目的,而历史则以描述个别事实为其目的”。这样,历史学就以全盘被驱逐出知识的领域而告结束。哲学家齐美尔看到,自然的事实与历史的事实并不是同一意义的事实,后者不能被感知或实验,“历史学家面前所有的一切只是文献和遗迹,他必须想方设法从其中重新构造出事实来”,“历史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一种人的个性的东西……” 可见,齐美尔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20世纪初。近代德国杰出的史学家迈耶在他的论文《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中,彻底地批评实证主义的倾向,“把历史设想为一种从外部所看到的纯粹景象,而不是一种过程,——即历史学家本人既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它的自我意识。历史学家与他的题材之间的密切无间的全部关系就消失了,历史重要性的概念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此,柯林武德一针见血地指出:“迈耶的有赖于选择重要事件的历吏学方法的原则,也就消逝于一缕轻烟”。

可以说。“法国这个实证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实证主义受到最坚强和最出色的批制的国家”。现代法国哲学家拉希利埃的中心思想是知识本身就是自由的一种功能这一观念,“而柏格森对意识的分析就为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贡献”,近代法国历史编纂学沿着他的著名法则,“立足于运动”而前进,于利昂的《高卢史》、艾利·阿累维的《英国人民史》便是明证。

就意大利而言,19世纪涌现出以罗齐为代表的杰出史学家。1893年他27岁就写出使他一举成稆的论文《纳入艺术慨念之下的历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在他心目中,“真正的历史对纯属或然的、或者纯属可能的东西是不留余地的;它允许历史学家所肯定的,就只是他面前的证据所责成他去肯定的东西”。

第五编“后论”实质上是柯林武德本人的历史观的反映。在这里,柯林武德对历史学的本质、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的社会作用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因而这篇“后论”是把握作者思想的关键。

作者坚持这一论题,“研究自然的正确道路是靠那些叫做科学的方法,而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要靠历史学的方法……。历史学就是人性科学所自命的东西”。因而,一切人类的行动都是历史学的题材,当然历史学家并不关心人们的吃、睡等自然过程,而关注人们的思想及其创造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历史学是“作为心灵的知识”。另一方面,历史学既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抽象,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第三种东西”,它最本质的东西是记忆和权威,由此构成”一种想象的网”。这张“网”的特征是:(1)它必须在空间和时间;(2)一切历史都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3)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叫做证据的某种东西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

那么,这种历史的证据有哪些,柯林武德罗列了推论(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证词、“剪刀加浆糊”等类型。并指出,依赖上述证据的历史学都不是真正的、科学的历史学。历史学的真谛是:“历史学家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因而。“只有能够在历史学家的心灵里加以重演的东西才是历史知识”。它包括两点,一是经验,二是思想。离开了这两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历史。这就决定了历史思维的特征是反思。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获得自我认识,求得人类的进步。 [3] 


作品目录

导论

第一编 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第一节 历史哲学

第一节 神权历史学和神话

第二节 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第二节 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学

第三节第一编 至第四编的问题

第三节 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


第四节 希腊人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和价值的概念


第五节 希腊的历史学方法及其局限性


第六节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第七节 希腊化时期


第八节 波里比乌斯


第九节 李维和塔西佗


第十节 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第二编 基督教的影晌

第三编 科学历史学的滥觞

第一节 基督教思想的潜移默化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第二节 赫德尔

第三节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

第三节 康德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

第四节 席勒

第五节 笛卡儿

第五节 费希特

第六节 笛卡儿派的历史编纂学

第六节 谢林

第七节 反笛卡儿主义:(一)维柯

第七节 黑格尔

第八节 反笛卡儿主义:(二)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第八节 黑格尔和马克思

第九节 启蒙运动

第九节 实证主义

第十节人性的科学


第四编 科学历史学

第五编 后论

第一节 英国

第一节 人性和人类历史

第二节 德国

第二节 历史的想象

第三节 法国

第三节 历史的证据

第四节 意大利

第四节 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


第五节 历史学的题材


第六节 历史和自由


第七节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4] 


成书过程

该书是作者死后,由其所写讲稿、演说等编辑而成。 [1]  柯林武德想过要写一本书来说明历史这个概念的发展,书名就叫做《历史的观念》。但是1943年1月,柯林武德英年早逝,这令他无法完成《历史的观念》。《历史的观念》是由他的学生诺克斯根据他遗留下来的手稿整理编辑出版的。

《历史的观念》主要源于两部分手稿,一部分是一组题为“历史哲学讲稿”的演讲稿,这是柯林武德在1936年前两个学期写作和讲授的。1940年,柯林武德对讲稿进行了修订,并以“历史的观念”为名又讲授了一次。

第二部分手稿即《史学原理》,其性质就不一样了。柯林武德原想将它当做一本单独的书。但是柯林武德终未完成,后被诺克斯收入《历史的观念》一书中。 [4] 


作品思想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表述了一种唯心主义史学理论观点。尽管在解决传统史学困境的有效性方面,其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却体现了其一贯的现代主义立场。两相比较,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呈现的学术逻辑是:问题意识鲜明,过程意识缺乏;将历史本体置于形而上的“物自体”地位,使其对历史写作与构思层面的制约力缺乏;重视文本与语言在历史写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研究者可以无限释读的对象,史学研究应有的学术敬畏之心缺乏。 [5] 

一、关于柯林武德中心论点

柯林伍德在西方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被介绍到国内开始,他的思想便给人以强调主观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的印象,《历史的观念》告诉读者柯林武德的中心论点:“哲学是反思的”。因为它的任务不仅是要思维某种客体,而且要思维这一思维着某种客体的思维。因此哲学所关怀的就并非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对客体的关系,它既关怀着客体,又关怀着思想。历史学家的思想固然会对历史认识产生巨大影响,但绝不能因此说历史完全是历史学家主观杜撰出来的东西,无论历史学家是否去撰写历史,历史都是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能否符合客观的历史真实既取决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又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历史观是否正确。

二、关于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

在论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之前,柯林武德首先批判了以往的历史学方法,并把它们归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所谓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自身的需要,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建立的历史学。柯林武德认为它根本就不是历史,因为它并没有满足科学的必要条件,只是单纯的摘抄和编排前人的东西,缺乏主动的思维。如果一旦权威的证词相互抵悟,历史学家就无所适从,这种史学从古典时代一直延续至今,19世纪的“批判历史学”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把它修补的更加精致和完善。柯林武德号召要在历史学领域里进行一场“培根式”的革命,来清理这两类研究方法给历史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一自然科学家必须要“质问大自然“一开启了自然科学的新时代,培根认为,科学家必须采取主动,为自己决定他想要知道什么,并在他自己的心灵中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这一点:而且还要找到迫使自然做出答案的手段。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学。但柯林武德认为,这种方法完全是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建立的,首先收集历史事实,然后寻找规律,进而建立理论,也就是在已经收集到的事实里外推出可以分辨的模式来,最后把这些模式外推成为一种有关普遍历史的理论。这只是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学的垂死阶段,因为它们无法告诉读者除权威的证词之外的东西,只不过是把现成的情报从一个心灵转运到另一个心灵里,毫无创造性。因此这两种历史学都会被一种新的历史学所取代,这种历史学就是柯林武德所提到的人性的科学,而这一切,又是以他的核心命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为切入点的。

三、关于人性科学

柯林武德所谓的人性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学科。他认为历史学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是心灵科学,精神科学,也是一种人性科学。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认识,那么人们关于其他的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各种知识所建立起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但这种自我认识并不是关于人身体的性质,也不是关于他心灵知识。而是关于他的认识能力与理解力,或是他的思想,或是他的理性的知识。关于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自洛克到柯林武德所处时代的哲学家们都有过不同的尝试,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柯林武德认为,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人性科学”的研究方法被自然科学的类比所歪曲,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进,因此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每一种问题上在当时看来都是正确的。长期以来史学研究方法都是在自然科学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史学对自然科学的模仿,使得专业史学家有意无意之间强烈地倾向于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史,乃至史学有向自然科学看齐的趋势。但事实上,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二者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学者要正确的区分自然科学与人性科学。

四、关于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因而都基于事实,但作为两者对象的事实,性质却大不相同。他说:“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是基于由观察和实验所肯定的自然事实;历史科学则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他认为,同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自然并没有历史.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时,没有必要研究自然是在怎么想的,但是历史学家决不会只关心这两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把另一个排除在外,他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人的行动不光包括它的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它还包括有行动者的思想和动机。柯林武德说:“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有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因此历史学的对象就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而是“历程”。历史事件有始有终,但历程却无始无末,它只存在着形式的转化。“历程P1转化为P2,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界线标志着P1的结束和P2的开始,P1并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式称为P2,P2也并没有开始,它以前就以P1的形式存在着了。因此,P1的遗迹不是P1的死掉的残骸,而是仍然是活生生起作用的P1本身,只不过是被纳入了另一种形式P2而已……这就是柯林武德所谓的活着的过去。而这种P的存在,正是思想的载体。”历史与自然科学二者所适用的因果律也有差异,这也是历史难以把握的原因所在,柯林武德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权威在叙述某个过程或思想时,因为某种原因必然会在这个过程或思想的内部各环节留一些空白没有加以描述,但这些空白是包含在权威们关于这个过程和思想的描述之中的,历史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运用自己的方法准则和他自己对于相关性的信条来填补这段空白。当然史家的发挥是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添补,此书中柯林武德称之为“构造”。 [6] 

同时,他的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首先,他的理论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够明晰,有的缺乏科学规定,这就往往导致某些理论的混乱、诸如他所谓的“理解”、“重演”等等,究竟作何解释,并没有阐明。这是他理论的薄弱性所在。其次,他截然划分并割裂科学方法与史学方法有绝对的倾向,甚至不承认历史本身也有像自然规律那样的客观规律。应当说,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影响、利用并促进着。再次,柯林武德试图建立一种与传统史学相对立的、无所不包的、无所不能的史学,却仅仅局限于对史学进行方法和知识论的考察,远远没有对历史规律本身作出任何结论,从这一意议上说,柯林武德对史学史上的古往今来“评头品足”,却拿不出博采众长的建设新型史学的“图纸”。 [3] 


作品影响

《历史的观念》自问世以来,成为史学理论家们所关注的重要著作之一。沃尔什、鲁宾诺夫、戈尔登斯坦、杜森等西方史学家都曾担文评述。这也足见该书影响之深广。 [3]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对以往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界定,在历史认识论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标志着历史哲学的研究方向从历史本体论转为历史认识论上来。 [6] 


出版信息

《历史的观念》现有两个编本。一个是诺克斯在1946年编辑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的主体内容是,柯林武德1936年所作的历史哲学演讲,演讲主题是从古希腊到其所处时代的史学史。还有《史学原理》手稿中的部分内容,以及他当时已经发表的论文《历史学想象》(1935年)和《人性与人类历史》(1936年)。另一个是杜森于1994年编辑出版的版本。杜森编辑的版本,仍以诺克斯版本的内容为主体,另外增补了三篇文献,分别是《历史哲学讲稿》(1926年),《绪论:某某哲学、特别是历史哲学的观念》(1927年)和《历史哲学纲要》(1928年)。这三篇文献表明了早期柯林武德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有利于读者认识其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 [5] 


作者简介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1889年2月22日于英国兰开郡。他13岁以前受其父亲,画家兼考古学家w·G·柯林武德(1819~1900)的家庭教育,1908年入牛津大学,1912年被选为牛津大学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从事战时工作,战后重返牛津彭布鲁克学院,任研究员,1934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1943年退休。他的著述,除《历史的观念》外,还有《形而上学论》、《艺术原理》、《自传》等。作为一位当代英国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多少代表着西方史学界对历史科学的新认识。 [3] 


20世纪历史哲学的必读书


★本书是科伦伍德死后由其学生根据其讲稿、演说整理而成,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观的发展和他本人的历史哲学观,阐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 (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第830页

2  林骧华主编.外国学术名著精华辞典 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07月第1版:第454页

3  陈显泗主编.中外历史名著经典:大连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804-812页

4  【英】柯林武德著 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历史的观念(增补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5  张作成.后现代视野之下的柯林武德——重读《历史的观念》[J]-黑河学刊.2015(5)

6  马小艳。略谈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历史哲学思想[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2(2)


谢选骏指出:上文胡扯“唯心主义”,可见中了马列之毒。而在我看来,柯林武德仅仅知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历史的观念乃是思想的主权之体现”。而上文的胡扯乃是基于柯林武德的自相矛盾——一方面,柯林武德承认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另方面他又纠结“历史学家们陷入了自以为能预示未来的错误之中,倾向于在历史本身之外去寻求历史的本质,办法就是使目光脱离人类的行为以便窥测上帝的计划’。”难道他竟然愚蠢到了这样的地步——真的认为神学家可能窥探上帝的计划?如果神学家都不能窥探上帝的旨意,那么历史学家当然就更不可能了——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可能并不是一种错误,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神学家一样,都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既然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那就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了,正如柯林伍德自己的“历史观念”一样。在我看来,人们的历史观念,只是人们力图把握住思想主权的一种努力;无论结果如何,都比没有的好。历史的观念与思想的主权密不可分,而且前者正是后者的产物——人们力图把握历史记忆,并力图理解之。


ChatGPT确实「又壞又蠢」

 謝選駿 《川普關稅公式「像ChatGPT給的」 諾獎得主克魯曼批「又壞又蠢」》(編譯盧思綸/2025-04-06 )報道: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3日在內容創作平台Substack發文,以「惡意愚蠢會扼殺世界經濟嗎?」(Will M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