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象之争》报道:
驴象之争(Donkey vs Elephant),又称“驴象赛跑”,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通常代指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争。“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两党分别以驴和象作为自己的象征,源于德裔美国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的讽刺漫画。
漫画起源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哈泼斯周刊》上,曾先后出现了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的两幅画,分别以长耳朵的驴和长鼻子的象比拟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纳斯特又在一幅画中同时画进了象和驴,比喻当时的两党竞选。画中,两只动物分别坐在以白宫为支点的跷跷板的两端,忽上忽下,极富讽刺意味。不料漫画问世后,两党出人意料地都欣然接受了这两种动物:民主党人认为驴子其实是既聪明又有勇气的动物;而在共和党人的心目中,大象却代表了尊严、力量和智能。自此,驴和象就逐渐成为美国两大党的象征,两党也分别以驴、象作为党徽的标记。每到选举季节,海报和报纸铺天盖地是驴和象的“光辉形象”,竞选的会场上也时常出现充气塑料做的驴和象。
后来,人们干脆就用“驴象之争”来形容美国的两党政治。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这位漫画家出生在德国,他的绘画作品为现代的山姆大叔(Uncle Sam)和圣诞老人形象奠定了基础。纳斯特在6岁时随家人搬到纽约市,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艺术天分。由于他生长在繁华的纽约,因此常常会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理解。
背后故事
想要弄清驴子是怎样成为民主党的象征的,您首先要对托马斯·纳斯特所处时代的政治情况有所了解。尤其要指出的是,纳斯特很鄙视在南北战争中同情南方的北方民主党人(Copperhead Democrats),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内战。纳斯特认为他们是反对统一的种族主义者,而且他们在北方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纳斯特于 1870年发表了第一幅关于驴子的漫画,画中是一头驴子在踢一只死去的狮子。他在驴子和狮子身上分别写上了“Copperhead Press(意为在南北战争中同情南方的北方人所操纵的媒体)”和“Edwin M. Stanton(埃德温·M.斯坦顿,林肯的战争部长)”,埃德温·M·斯坦顿在漫画发表时刚刚过世。这幅漫画是对民主党媒体的直接回应,在纳斯特看来,这些媒体一直抱有反战思想,对斯坦顿很不尊重。
1874年,为了回应民主党人对共和党总统尤利西斯·S.格兰特(Ulysses S. Grant)的不满,纳斯特在他的漫画中再次使用了驴子。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格兰特想第二次连任总统,甚至有的民主党人还把他比作凯撒大帝,说他是个试图掌握皇权的贪婪独裁者,而纳斯特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于1874年11月7日发表了题为“第三个任期的惊慌(Third Term Panic)”的漫画,影射民主党的媒体,尤其是《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是一头披着狮子皮的驴子。画中驴子身上写着“Caesarism(意为专制统治)”,它把其他动物吓得四散而逃。从这幅漫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纳斯特看来,民主党的媒体不过是在制造恐惧——表面上看来它们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实际上却是一群处于惊慌之中的愚蠢无害的动物。
尽管这一次纳斯特针对的仍然只是民主党的某些媒体,而不是整个民主党,但驴子最终还是成为民主党人的同义词。接下来,这位漫画家又多次在漫画中使用了该标志。在 1879年的一幅漫画中,他画了在大选中领先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紧紧抓着一只驴子的尾巴,驴子身上写着“民主党”。候选人正试图阻止驴子飞奔向写着“财政危机”的大坑。这则漫画其实是对美国1880年大选前夕的金本位和通货膨胀现象的暗讽。到19世纪80年代,纳斯特在漫画中对驴子的描绘已经使它成了民主党的全国性标志,不过民主党并未接受这个符号。
就在纳斯特那幅候选人拉着驴子尾巴的漫画中,还出现了另一个经纳斯特之手而出名的政治符号——共和党大象。它躺在地上,身上带有伤口,看上去很呆滞。虽然在纳斯特的眼中民主党驴子只是个傻瓜政党的标志,但共和党大象是另一回事。它代表着一个背离了其植根的社会自由主义的政党,而纳斯特始终支持着社会自由主义。
您可能会感到疑惑:既然托马斯·纳斯特偏爱社会自由主义,他又为何会是共和党党员呢?这是因为,纳斯特是在两党转变各自宗旨之前加入共和党的。那么,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两党的历史都很复杂,转变是逐渐发生的,而民主党人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当选为总统是转变过程中的转折点。在罗斯福提出新政(New Deal)自由主义政策后,很多共和党人转而加入民主党。同时,该政策也引发了很多南方保守派开始为共和党投票。
和驴子一样,大象也是通过托马斯·纳斯特的政治漫画出名的。但是纳斯特对大象的感情和驴子不一样,大象代表着他一直崇拜的政党。在他的绘画背后有着深刻的共和党理念。可是,纳斯特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对共和党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认为该党已经偏离了社会自由主义。这种失望,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共和党大象形象的基础。
在“第三个任期的惊慌”这幅漫画中,纳斯特第一次使用大象来表示共和党。漫画中,一头驴子披着狮子的外皮(中部)在恐吓其他动物,其中包括了大象(左上方),它代表了共和党选票。
在成为政党标志之前,大象在漫画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1864年林肯的竞选文献中,另一次是在1872年的《哈勃周刊》中。纳斯特在1874年的“第三个任期的惊慌”这幅漫画中首次描绘了大象,在这幅漫画中,一头伪装成雄狮的驴子在追逐被吓坏了的动物们;一只身上写着“Republican Vote(共和党选票)”的大象笨拙地跳向一个写着“Inflation(通货膨胀)”和“Chaos(混乱)”的大坑。大象代表着在南北战争中同情南方的北方民主党人的恐吓战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纳斯特认为已经感到恐慌的共和党选民和媒体。
有很多人误解了“第三个任期的惊慌”这幅漫画,他们认为它是在影射《纽约先驱报》1874年11月发表的一则关于从中央公园动物园(Central Park Zoo)逃出来的动物的假新闻。很多人认为漫画中四处逃散的动物正是纳斯特对这条假新闻的回应。不过,纳斯特很可能在这条新闻刊登之前就已经画了这幅漫画,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事先知道这则新闻。
在发表了“第三个任期的惊慌”这幅漫画之后,纳斯特接着使用大象代表共和党人。他于1876年发表了题为“政治局势(The Political Situation)”的漫画,画中是困惑的山姆大叔,他的身上写着“The Vote of the People(人民的投票)”,他的下面是一只被迫要在“民主路”和“共和路”之间做出选择的双头象。另一则漫画发表于1876年总统大选之前不久,表现的是笨重的共和党大象踩踏在民主党老虎的身上。
纳斯特首次用大象来代表整个共和党是在1877年3月,当时极有争议的总统大选刚刚结束,他就画了一幅受伤憔悴的大象蜷缩在民主党墓碑前的漫画。纳斯特是想借这只虚弱的大象表明,尽管共和党的拉塞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在失去了民选投票后仍然赢得胜利,但是这个胜利是痛苦且具有破坏性的。1884年,纳斯特甚至将一则漫画命名为“神圣的大象(The Sacred Elephant)”,也就是他曾经仰慕的政党的怀旧符号。和民主党不同的是,共和党最终采用了大象作为其官方标志。
纳斯特成功地使美国人接受了驴子和大象这两个政治符号,但是没人能清楚地解释它们为什么在近140年后仍然如此受欢迎。也许对此最好的解答是纳斯特本人的影响力。他是罕见的政治漫画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这一点可以从那个时代的名人口中得到证实。林肯称呼纳斯特是他1864年大选中“最好的征兵军士”;在1868年的选举中,格兰特也对“纳斯特的那支笔”赞不绝口。马克·吐温说纳斯特已经“为格兰特总统赢得了大选,更具体地说,是在文明进步方面打了个打胜仗。
两党宗旨
两党政治主张无实质区别。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总统选举中,由两党最高组织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本党总统候选人和总统竞选纲领。两党以在国会大选中获席位多少区分多数党和少数党。两党党员人数不定,视投票情况而定。但是两党历史和具体主张有所不同。
民主党
民主党党徽
民主党党徽
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总统获胜并连任四届总统,民主党因而连续执政20年。民主党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
共和党
共和党党徽
共和党党徽
成立于1854年,由反对奴隶制的东北部工商业主及中西部开发各州的农业企业家代表组成。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开始执政,并在南北战争中击败南方奴隶主势力平息了内战。1860年至1933年70多年中,除20年(4任总统,5届任期)外,美国均由共和党执政。该党群众基础主要是郊区和南方的白领工人及年轻人。二战后中产阶级为其新的支持力量。
党徽变更编辑 播报
民主党旧党徽
民主党旧党徽
美国民主党在2010年11月2日中期选举前推出新党徽,取代沿用逾百年的驴子党徽。新党徽是一个简单的大写英文字母“D”,代表民主党,外面加上一个圆圈,颜色仍是沿用多年的蓝色,下面分别以蓝色写着民主党人(Democrats)字样、以红色写着“需要的改变”(Change That Matters)的口号。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凯恩形容:“这是民主党的新身份,紧密团结我们的精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巧妙地用新党徽作比喻,指“驾车前进时,要把排挡放在D上;若放在R(意指共和党)上,就会后退!” [3]
总统选举编辑 播报
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驴象之争”
民主党候选人
届次
共和党候选人
史蒂芬·A·道格拉斯(北方)
约翰·C·布雷肯里奇(南方)
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
亚伯拉罕·林肯
乔治·B·麦克莱伦
1864年美国总统选举
亚伯拉罕·林肯
霍拉肖·西摩
1868年美国总统选举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塞缪尔·蒂尔顿
1876年美国总统选举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1880年美国总统选举
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
格罗弗·克利夫兰
1884年美国总统选举
詹姆斯·G·布莱恩
格罗弗·克利夫兰
1888年美国总统选举
本杰明·哈里森
格罗弗·克利夫兰
1892年美国总统选举
本杰明·哈里森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1896年美国总统选举
威廉·麦金莱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1900年美国总统选举
威廉·麦金莱
奥尔顿·帕克
1904年美国总统选举
西奥多·罗斯福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1908年美国总统选举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伍德罗·威尔逊
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伍德罗·威尔逊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
詹姆斯·M·考克斯
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
沃伦·G·哈定
约翰·威廉·戴维斯
1924年美国总统选举
卡尔文·柯立芝
阿尔·史密斯
1928年美国总统选举
赫伯特·胡佛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32年美国总统选举
赫伯特·胡佛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
阿尔夫·兰登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
温德尔·威尔基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1944年美国总统选举
托马斯·杜威
哈里·杜鲁门
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
托马斯·杜威
阿德莱·史蒂文森
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阿德莱·史蒂文森
1956年美国总统选举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约翰·肯尼迪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
理查德·尼克松
林登·约翰逊
1964年美国总统选举
巴里·戈德华特
休伯特·汉弗莱
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
理查德·尼克松
乔治·麦戈文
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
理查德·尼克松
吉米·卡特
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
杰拉尔德·福特
吉米·卡特
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
罗纳德·里根
沃尔特·蒙代尔
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
罗纳德·里根
迈克尔·杜卡基斯
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
乔治·H·W·布什
比尔·克林顿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乔治·H·W·布什
比尔·克林顿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
鲍勃·多尔
阿尔·戈尔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
乔治·沃克·布什
约翰·克里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
乔治·沃克·布什
贝拉克·奥巴马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约翰·麦凯恩
贝拉克·奥巴马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
米特·罗姆尼
希拉里·克林顿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
唐纳德·特朗普
约瑟夫·拜登
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
唐纳德·特朗普
谢选骏指出:如果把政治斗争比作一场赌博,那么显然,两党政治就是一场轮盘赌博了——非红即黑或曰非红即蓝,不是共和党就是民主党了。
《听众信箱:美国为什么只有两大党?》(2010年2月4日
美国之音 王南)报道:
驴对象说:你失我得(历史漫画 Clifford K Berryman)。
听友任先生发来电子邮件,问了一系列和美国政治有关的问题,包括:美国为什么只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还有其它政党吗?美国人是如何加入民主党或共和党的?
美国是有结社自由的国家,全国各地大小民间组织林立,包括众多的政治团体。那么,为什么人们常用“两党制”来形容美国呢?这是因为:实际主控美国政治的是彼此竞争的共和党与民主党这两大政党,不过这并不是说美国没有其它政党。
*两党政争 历史久远*
美国政治史上的两党竞争,可以说从独立建国不久后就开始了。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手下的两大要员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相争不下。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加强法治,强化联邦政府,并设立国家银行,而国务卿(国务部长)托马斯.杰斐逊则力主捍卫个人权利,不能让政府的权力之手伸得太长,而且要尊重各州权利。两位开国先贤身后都聚集着拥护者,两大阵营的争议构成了美国两党政争之始,而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实际上正是这两种观念的互动和妥协。
美国历史上,两大党名称有所变化,但是两党制衡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1792年,杰斐逊为了推动人权法案和反对汉密尔顿的联邦党人成立了民主党,这被如今的民主党追溯为本党的前身。共和党的正式成立是在1854年。民主党的象征是一头驴,共和党的象征是一头大象。
目前,在政治光谱上,相对而言,民主党靠左,共和党靠右,不过两党内部都有中间派,而一些民主党人可能会被称为极端自由派,一些共和党人可能会被称为极端保守派。
*党门大开 来去自由*
两大党都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和机构,不过都不像某些国家的政党那样有列宁主义式的严格“党纪”,大家入党退党自由,也没有什么手续,也不用交党费---当然,政党和候选人总是在恳请支持者捐款。
民众在选民登记时,标明自己是什么党,也许就算“入党”了,不标明党派,照样有选举资格。在有些州,只有事先注明是某党成员的选民才有资格参加该党初选,而在有些州,平时以某党自居的选民,临时跳槽去参加另一党的初选,也没人阻拦。
在大选时,以某党自居的选民投票支持另一党的候选人,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即使是民选的政治领袖,比如国会参议员,他(她)可以在任上突然宣布脱离原来的政党,成为独立人士甚至倒戈加入另一党。
当然,对政治人物来说,脱党和跳槽要考虑到政治后果。要想赢得选举和推行主张,必须充足的人力财力,这时候,政治人物往往需要政党的集体力量。
*赢者通吃 不利小党*
那么,为什么美国只有两大政党呢?这和美国的选举制度有关。美国总统选举是实行按州计算的选举人票制度,在绝大多数州实行“赢者通吃”制度,也就是说,某位候选人如果在某州得票最多,那么不管他(她)的优势多大多小,全州的选举人票都纳入其名下。在这种制度下,要想在全国范围取胜,必须依靠大党。
同样,美国的国会选举制度也不利于第三党形成势力。一些民主国家的议会选举实行比例制或者部分比例制,某些能够拿下一定比例选票的小党,在议会多少也有一席之地。而美国参议员每州两个席位,众议员每个选区设单一席位,选举时“赢者通吃”,得票第一者全胜,第二名哪怕只差一票,也与议席无缘,更不用说第三名了。
美国各地从极左到极右的形形色色大小政党为数不少,但是,在这种选举制度下,难以形成问鼎白宫和进军国会的声势。许许多多利益和理念不尽相同的人,为求最大公约数,或者加入民主党,或者投身共和党,而同时,两大党内部也远不是铁板一块。
*第三党人 偶露头角*
其实,第三党也不是全然悄无声息。目前,国会参议院有两名议员属于“独立党派”或者无党籍人士。他们都来自小州。约瑟夫.利博曼参议员来自康涅狄格州,他原本是中间派民主党人,在州民主党推出另外的候选人后,他以独立党派身份脱党竞选,获胜连任。来自佛蒙特州的伯尼.桑德斯参议员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自居。当然,地方政府中的小党成员就更多了。
明尼苏达州曾选出改革党州长
在总统选战中,第三党候选人虽然屡战屡败,但不时也引起公众和媒体注意,有时据信还起了“搅局”作用。1992年,以独立党派候选人资格竞选总统的罗斯.佩罗赢得了超过18%的普选票。他的支持者成立的改革党推出的候选人杰西.文图拉曾在1998年赢得明尼苏达州州长职位。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绿党候选人拉夫.纳德虽然只获得2.7%的普选票,但是很多民主党支持者都大骂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挖走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的关键选票。
有人批评说,美国的选举制度扼杀小党出头机会,让民众没有充分选择,但是也有人说,这样可以避免党派林立政坛混乱的局面。
谢选骏指出:美国具有世上最为典型的两党政治,严重程度甚至超过英国——这可能由于美国赌客性急简单,不喜过于复杂博彩方式。
网文《两党制》报道:
两党制,也称为双党制(英语:Two-party system),是指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能够胜选,可以组成政府;其他政党没有获得足够选票及议席支持组织政府的实力。也有学者将两党制视作多党制的一个特例。两党制典型案例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不少随英国奉行西敏制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也有不少是倾向两党制。通常两党制国家的两党意识型态分属左派与右派,分别是倾向市场经济与严格保障私有财产权的右派、保守派,和主张国家介入市场经济并强调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左派、自由派。一般而言,两党制是政党经过不停合并而成,亦是受选举制度影响的结果,例如简单多数制,在所在国宪法中一般没有明文规定。
美洲
北美国家与欧洲国家不同之处是,北美没有如同欧洲一般悠久的阶级对立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传统,因此两党制中的左派,并非具社会主义背景的工人阶级政党,也非欧洲的传统自由主义政党。
两党的不同
北美的自由派政党,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提供较多社会福利,实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宽松和包容的态度解释个人自由,例如倾向同情少数族裔,支持妇女堕胎和同性恋权利,医疗上的克隆(基因复制技术等等)的自由派政党。美国民主党与加拿大自由党及新民主党是其代表。
与自由派相反,这些国家的保守派政党,一方面强调经济自由,反对经济干预,主张减税,也就是个人处分私有财产的自由,反对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传统社会道德和宗教价值,反对妇女脱离家庭(即反对离婚及向单亲家庭提供更多补贴),反对同性婚姻。北美两党制当中的保守派政党美国共和党和加拿大保守党与基督新教中的福音派有密切关系。
美国
民主党和共和党所形成的两党制强度大于本条目所指的其他例子。因为这两党不但包揽了的所有参众两院席次之外,也包揽了99.53%的州下院席次及99.49%的州上院席次。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自1980年代民主化以来,由于和北美同属总统制国家,故在政党上,特别是总统选举中,可以呈现左右两派最大政党的竞争,倾向两党制,或由两大政党所领导的政治联盟,像是左派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与多个右派政党组成的联盟构成对立竞争关系。在拉美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现在分成两大政党联盟或集团,总统选举形成两党制,以简单多数制和两轮投票制为主,但在国会选举因比例代表制形成多党制。
这种特殊性的一些最初表现形式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他们经常在拉丁美洲争夺权力,导致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第一个两党制通常导致内战,如哥伦比亚、厄瓜多、墨西哥、委内瑞拉、中美洲共和国和秘鲁,战争的目的是反对或捍卫天主教和克里奥人贵族的特权。
然而,与其他地区一样,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更关注经济差异而非文化和宗教差异。而拉美的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很多是偏向左派,如智利的基督教民主党。其他主要政党包括巴拉圭红党与巴拉圭自由党、乌拉圭红党与乌拉圭民族党、哥斯达黎加的民族解放党与基督教社会团结党、阿根廷的正义党与激进公民联盟、哥伦比亚自由党与哥伦比亚保守党、巴拿马民主革命党与巴拿马主义党、宏都拉斯自由党与宏都拉斯国民党。
90年代中美洲危机结束之后,中美洲民主化后的前左翼游击队和前右翼专制政党参与选举,形成类似的两党制,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和尼加拉瓜自由党及萨尔瓦多的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和全国共和党联盟。传统的两党制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打破,特别是在21世纪初; 由其他小型政党赢得选举,打破了长期两党制的传统,包括于1993年委内瑞拉大选胜出的拉斐尔·卡尔德拉·罗德里格斯(国家融合党籍)、2002年哥伦比亚大选中胜出的阿尔瓦罗·乌里韦(哥伦比亚第一党籍)、2004年乌拉圭大选中胜出的塔瓦雷·巴斯克斯(广泛阵线党籍)、2009年于巴拿马大选中胜出的里卡多·马蒂内利(民主变革党籍)和2014年哥斯大黎加大选中胜出的路易斯·吉列尔莫·索利斯(公民行动党籍),这些例子都来自第三党。
英国
英国是欧洲的两党制代表。1922年前英国的两党制代表是自由党和保守党。1922年后,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英国的议会制奉行单选区制,即使两大政党最多能各获约40%选票,但却获得下议院绝大部分的席位。自由党此后一直是第三大党,其实力也一直未能与工党和保守党竞争。自由党在1988年与从工党分裂派系组成的社会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后,实力有所增强。2010年英国大选后,自由民主党和保守党组成联合政府。近年主张脱离欧盟的英国独立党的崛起,使英国将来可能走向多党制。自由民主党在2015年英国大选受到重创,议席及得票率皆大减,独立党虽获得逾13%,却只有一席。保守党和工党作为两大政党及占议席逾九成,得票率合共仅67%,使英国可能或是走向多党制。但在2017年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工党作为两大政党,占议席逾九成,保守党虽失去议会多数,但两党均得票上升,保守党得票43%,工党得票40%,得票率合共83%,英国实际上重回两党制。
法国
法国的两大政党直至2017年是社会党和共和党(戴高乐派)。法国两党制形成自1958年第五共和时期,由比例代表制改行两轮选举制多数决,使法国走向两党制,俾政府不容易倒阁及解散重选。但在2017年的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之后,两大党都受到重创,共和党虽保第二大党地位,议席及得票率皆下降,社会党更近乎被灭党,得票更较共产党及梅朗雄的左派政党小。总统大选中,社会党排在第五位出局,第二轮两位候选人都不是来自两大党。现时法国执政党为中间派亲欧盟自由主义共和前进!其未清楚将来法国会否走向新的两党制或是走向多党制。或为中间偏左与中间偏右轮替但不属固定两党轮替的左右交替制。
亚洲
亚洲近年来各国政治形态演变,各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不一定以左派、右派区分,有不少地域主义的因素。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自2000年首度政党轮替以来开始走向稳定两党制,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在在大多数的选举中均获得超过40%以上选票,成为稳定的两大政党。值得注意的是,两大政党非以左派、右派区分,而是以国家认同作为区分。在经济政策上,两党皆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并支持与美国及日本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差别在于国民党倾向经济自由主义,加强与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合作关系,主张一中各表;而民进党倾向社会自由主义,加强与南向国家及美国的交流发展,部分主张华独,部分主张台湾独立。台湾政坛有些因为亲中与相对反中的来区分。或者有些是地域主义的因素,过去的选举长期出现南绿北蓝的格局。
南韩
大韩民国自朝鲜战争以来,大部分时间均为两党制,1980年代后期民主化以来,也逐渐有多党制的竞合,1997年首度政党轮替。现时主要由两大政治阵营组成,保守阵营(右派,以国民力量为首),自由或进步阵营(中间偏左,以共同民主党为首)。自由派支持主要来自全罗道及光州,而保守派支持主要来自江原道、庆尚道、釜山等地区。在首尔首都圈、忠清道等,两大阵营维持竞争的关系。
其他
日本在战后出现五五年体制,长达三十八年维持作为执政党的自由民主党一党独大,和第一大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政治格局,直至1993年。社会党的最大反对党地位先后被新进党及民主党取代。2009年大选实现政权更迭,但2012年大选,民主党遭到毁灭性的惨败,自民党连同公明党和支持修宪的右翼小政党掌握三分之二的参众两院绝对多数席次,日本重新回到自民党一党独大的状态。民主党此后改组为民进党,但之后再分裂为偏左的立宪民主党和偏右的国民民主党,直至2020年合并成为新的“立宪民主党”。
不丹的选举法规定,国民议会的选举实行两轮选举制,首轮选举先由全国选民选出得票最多的两个政党,然后进入次轮选举的两个政党各自在全国所有选区派出候选人,以单议席单票制决定胜负,再由取得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政府,因此国民议会总是只有一个执政党和一个反对党,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党制。
大洋洲
澳大利亚的两大政党分别是澳大利亚工党和保守派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众议员选举制度采取排序复选制,因此形成两党制,而参议院则是每州产生6席,连同2地区各2席,每三年改选一半议席,因同时应选,故形成有利小党的名单比例代表制。
新西兰过去的选举制度是单一选区制,因此形成两党制,分别是新西兰工党和新西兰国家党。自1996年改行名单比例代表制以来,两党均难以单独取得过半数议席,需要与小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但因只有工党与国家党能够筹组政府,因此也是多党合作的两党制。
两线制
两线制指政党体系虽然由多个政党组成,然而政党之间会结盟,因而仍会发展成两大政治联盟,而政治联盟以外的政党,只有极有限的政治影响力。马来西亚及香港皆有两线制的现象。
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两党制”并不(按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种制度;没有任何法律或规定,要求一个国家“实行两党制”。“两党制”仅仅是一种在许多国家发生的现象。
谢选骏指出:除了美国之外,其他的两党政治都是极不稳定的。因为这些国家都不喜欢豪赌,所以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无法进入“一锤定音”、天翻地覆的狂喜状态。更加重要的是,两党制所体现的性急简单的国民性,也会投射到外交领域,所以美国人喜欢简化复杂的国际政治,非红即蓝,非红即黑——结果说,和美国交友的都发财了,和美国交恶的都贫困了。法国人最懂这一点,所以他们从来没和美国交战,结果直到现在还有机会和美国叫唤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