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2月23日星期三

谢选骏:只有牺牲国家,才能进行独裁



《无论如何,普京都已经输了》(2022-02-23 商业周刊)报道:


俄罗斯影响力创史上新高!俄乌危机还没落幕,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却已经在全球撒下不安的种子,大大推升俄国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任何风吹草动,都为紧张局势增添变数。


观察家认为,普京不用发射一颗子弹,就让自己成为全球焦点,再次证明俄罗斯在国际间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东欧情势带来巨变。


虽然北约(NATO)尚未就停战让步,但普京已让世界清楚知道,乌克兰的未来,就是他的家务事;在国内,普京则不断凸显其治国才能,极力摆脱经济困境,同时镇压俄国反对派领袖纳瓦尼(Alexei Navalny)等异议声浪。


这位俄罗斯狂人看似赢足了面子,然而《经济学人》认为长期来看,不管俄军最终有无入侵乌克兰,普京的计谋反而已经伤害了俄罗斯的里子,削弱该国国力。为什么?


团结西方,促使“脑死”的北约复活


就国内外情势来看,普京其实把自己逼到了牆角。


虽然全球目光都集中在普京身上,却也刺激到他原本沉睡的对手。以美国总统为首的西方世界,同意要祭出比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还严重的制裁方案,曾经被法国总统马克宏批评为“脑死”的北约,终于找到了机会重新团结,协力对抗俄国威胁。


甚至,瑞士、芬兰等未加入北约的欧洲国家,由于不满俄罗斯的蛮横挑衅,因此公开宣布随时保有加入北约的选择权。至于德国仰赖北溪二号(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线,即使立场进退两难,但不否认来自俄国的天然气,是德国需要面对的责任。俄国若犯乌,该工程项目恐怕会被强制中断。


《路透社》报导,面对俄军疑似在乌东边境持续集结的状况,北约持续加强东翼防线,目前在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增派军队,并且正在拟定中欧和东南部的新作战计画。


在这场衝突中,主角之一的乌克兰备受威胁,不过也更加确立了该国民心普遍嚮往西方。近年来,总被国际忽略的乌克兰,现在可以享有西方在外交与军事上的大力支持,足以改写全球地缘政治板块。《经济学人》认为,就算俄国撤军,在患难中建立的这份连结,将会继续存在。这绝对是普京不乐见的。


“俄国的军事胁迫反而适得其反,只会促使西方在抵御欧洲的必要行动上团结一心。这强化了北约联盟。”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俄罗斯问题专家吉尔斯(Keir Giles)说。


俄罗斯恐丢经济前景,逼走菁英分子


对普京来说,更大的损失来自俄罗斯国内。因为西方可能施加的集体制裁、承受的军事损失,打击原本就脆弱的俄国经济,损害普京的国内政治地位。


普京试图建立堡垒经济,不只增加国内准备金,同时降低美元资产,减少企业对国外资本的依赖,在芯片、应用程式、数据网路上,竭力打造自己的技术堆叠(technology stack,指做产品时选择的开发工具与程式语言)。此外,为了找到出口大宗能源的替代买家,俄国积极与中国交好。


种种行动降低了西方经济制裁的潜在衝击,但不代表能就此根除。对欧盟出口佔俄罗斯出口总额仍达27%,中国却仅有约14%。输往中国的天然气管线“西伯利亚力量”,预计将在2025年完工,但天然气流量却只有输往欧洲的5分之1。


若俄乌衝突进一步升级,来自关乎金融交易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或对俄国银行施加的制裁,将切断该国金融体系;华为式的进口制裁,亦成俄国科技业的恶梦。普京可以屈服于这种低等国际关係,或向中国伸手求助。但如此一来,无法免于成为中国小老弟的命运,却非普京所能忍受。


此外,独裁联手,恐怕促使普京更仰赖“情治帮”(Siloviki,指俄政府由国安和情报背景政客组成的政治利益集团),进而逼走国家樑柱,如科技菁英与自由资本家。结果,将导致经济停滞与民怨四起,形成抗争、镇压的恶性循环。


换言之,俄罗斯若攻打乌克兰,短期内需面对严峻经济制裁,长期则受到封闭经济与独裁镇压的伤害。但,就算普京现在宣布撤军,自尊既高又骄傲的他,代表还会有下次衝突,未来这一切,只会不断重複上演。


《经济学人》总结,不管如何,可以确定的是,普京都在自找麻烦,并把自己推入窘境了!


谢选骏指出:《商业周刊》只懂商业,不懂政治,因为它说“无论如何,普京都已经输了”,而实际上呢?是“无论如何,俄罗斯都已经输了”——普京只有牺牲俄罗斯国家,才能进行他个人的独裁。这就像希特勒,虽然打败了二战,让德国万劫不复了,但他个人却因此进入世界征服者的行列,而永垂不朽了。只有那些狗都不如的德国人民,上千万人的白白送死,成全了元首的神话,而让自己变成了肥田的粉末。日本军阀和日本人民的关系,也是如此——靖国神社的鬼魂,是腐臭的肉泥堆砌起来的。“只有牺牲国家,才能进行独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毛泽东也是这么干的,所以他死后,中国大陆一穷二白,只剩一地鸡毛了。

谢选骏:欧美为何绥靖饿罗斯侵入乌克兰长达八年



《乌克兰危机:西方制裁俄罗斯有哪些牌 代价又是什么》(2021年2月23日 BBC)报道:


在俄罗斯宣布承认乌克兰两个分离主义地区是独立国家后,美国、英国和欧盟都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


“我们已经切断了俄罗斯政府从西方获得资金,”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说。


西方国家大多认为这一行动是更广泛入侵的借口。北京时间周二(2月22日),普京命令士兵以“维和”名义进入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Donetsk)和卢甘斯克(Luhansk)地区,西方等国批评其是“无稽之谈”。


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举动暂未触发西方国家准备的全面制裁。


俄罗斯目前受到哪些制裁?


欧盟的27个成员国都同意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制裁27个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其中包括多家银行。制裁还限制俄罗斯进入欧盟资本市场,这旨在切断莫斯科从欧盟银行获得资金的能力。


该措施还包括禁止欧盟与两个叛军控制地区之间的贸易。此外,俄罗斯国家杜马的约351名议员也受到制裁,他们被指投票赞成承认分离地区。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周二(2月22日)在巴黎会议后表示,欧盟各国外长选择不制裁总统普京。


博雷利指出,俄罗斯正式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分离地区独立,对乌克兰主权构成不可接受的侵犯。


“成员国一致批准的这套制裁措施将伤害俄罗斯,杀伤力很强,”博雷利在记者会上称。


华盛顿在周二(2月22日)也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其主要目标是削弱俄罗斯为其军事行动提供资金的能力。


制裁目标包括两家国有银行,美国称其对俄罗斯国防行业至关重要。它们将不再能够在美国开展业务或进入美国金融系统。


美国表示,它还将制裁五名俄罗斯的关键精英人士,并对涉及俄罗斯国债的美国交易增加限制。


在俄罗斯承认叛军控制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后,美国人被禁止在那里经商。很少有美国公司在相关地区活跃,但白宫表示,“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入侵乌克兰”,美国可能会实施更广泛的制裁。


德国已暂停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投入运营。


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宣布对五家俄罗斯银行和三名高净值人士实施制裁。“这是第一部分……我们随时准备采取进一步的制裁行动,”约翰逊说。


然而,一些议员呼吁,政府应该更加强硬,包括对更多银行和寡头采取措施。


德国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已暂停认证从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2号(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道项目。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宣布了一些制裁措施。


俄罗斯可能还面临哪些其他制裁?


西方国家此前威胁称,如果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该国将遭到严厉制裁。


将俄罗斯移出Swift


其中一项措施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国际快速支付系统Swift之外。该服务被全球数千家金融机构使用。这将使俄罗斯银行很难在海外开展业务。


然而,这将使得美国和德国等国付出经济代价,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与俄罗斯关系密切。


白宫表示,该措施不太可能作为对入侵的立即回应。


多家俄罗斯银行受到英国制裁。


禁止俄罗斯使用美元


美国可以禁止俄罗斯进行涉及美元的金融交易。任何允许俄罗斯机构以美元交易的西方公司都将面临处罚。


这可能会对俄罗斯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其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销售都以美元结算。这可能会削弱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对外贸易。


然而,这将意味着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将大幅下滑,这将影响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国家。


封锁银行


美国可以将俄罗斯银行列入黑名单,使其几乎不可能进行国际交易。莫斯科将不得不救助银行,并尽其所能避免通胀上升和收入下降。


然而,这将伤害在这些银行有业务的西方投资者。


此外,俄罗斯在其中央银行拥有超过6300亿美元(4640亿英镑)的储备,以防范此类经济冲击。


2月22日,俄罗斯罗斯托夫地区的装甲车


西方可能会限制向俄罗斯出口核心的高科技商品。


例如,美国可以禁止企业对俄销售半导体微芯片等,它们被广泛用于从汽车到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种产品。


这不仅会影响俄罗斯的国防和航空航天部门,还对整个经济领域造成影响。


而这么做的代价是,这可能会损害出口该技术的公司的业务。


能源限制


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天然气和石油的海外销售,西方国家可能会拒绝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或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等大型俄能源巨头那里购买石油和天然气。


俄罗斯资金在英国银行和房地产领域的规模相当之大。


但同样,对欧洲来说,这可能推高天然气价格并导致燃料短缺。例如,德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依赖于俄罗斯。


限制俄罗斯资金进入伦敦金融机构


俄罗斯资金在英国银行和房地产领域的规模相当之大,以至于伦敦有“伦敦格勒”(Londongrad)的外号。


英国政府声称其正通过“不明来源财富令”(Unexplained Wealth Order)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强制要求人们披露财产来源,未能交代的人可能会被没收资产。


但这些命令中只有少数被使用过。


西方的困境


如果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西方国家已经协调了严厉的制裁计划。但是,如果莫斯科只采取小步骤行动呢?


美国和欧洲外交官表示,西方国家在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方面不太团结。


一些与俄罗斯关系较密切的国家——如匈牙利、意大利和奥地利——可能不愿触发重大制裁。


一些乌克兰公民呼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一些制裁之外的准备措施也正在部署。


一位官员表示,美国正在将军队调入靠近俄罗斯的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来自意大利的军事调动涉及大约800名步兵部队、多架F-35战斗机和20架攻击直升机,其中一些将被部署在波兰。


何为制裁?


制裁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实施的惩罚,通常是为了阻止其采取侵略性行动或违反国际法。


制裁通常旨在损伤一个国家的经济或政界领袖等人的个人财产。措施可以包括旅行禁令和武器禁运。


这是除了战争之外,各国可以使用的最严厉的措施之一。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这个饥渴的怪兽被我称为“饿罗斯”——它侵入占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长达八年,却没有收到足够的欧美制裁,结果这一绥靖政策孤立饿罗斯进一步侵入乌克兰东部地区为非作歹,这次可能还要长达八年……


《金融制裁不痛不痒 美拟用这一狠招对付普京》(2022-02-22 世界新闻网)报道:


消息人士透露,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入侵乌克兰,拜登政府可能会加强制裁措施,让俄罗斯无法取得美国和其他外国製的高科技和低科技产品,包括从消费者电子产品、电脑、半导体到飞机零件等。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报导,拜登总统若要限制对俄罗斯取得科技产品,方式是扩大企业需取得美国许可才能出货的货物清单,而拜登政府接著将拒绝核发这些许可。


这些措施是美国准备痛击俄罗斯经济,所规画的初步管制惩罚配套措施一环, 内容瞄准从雷射、电信设备到海事用品等各种货物。


拜登22日宣布的对俄制裁措施大多针对主权债、投资等金融层面,并未包含上述管制出口等措施。不过,一位高层官员表示:“如果普京进一步行动,我们将进一步升级,同时动用金融制裁与出口管制,而出口管制是我们还没公布的”。

这名官员说:“出口管制是很有力的,因为我们说的是俄罗斯要让经济多元化所需要的关键科技进口品。”他说,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入侵,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充分准备好实施这些出口管制措施”。路透说,这套制裁方案上周末还在调整中,内容也可能变化。


白宫与美国商务部并未对此回应。


白宫国安委员会国际经济关係与竞争力资深主任哈洛(Peter Harrell)上月演讲时表示,出口管制措施的目标是降低俄罗斯包括高科技产业等几个关键产业的工业生产能力。


到目前为止,包含在出口管制方案中最全面的措施,将借鑑美国前总统川普对中国电信巨擘华为公司所实施的限制,这会让外国直接产品规定(FDPR)实施范围急遽扩大,要求利用美国工具在海外生产科技产品的企业,在把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前,必须获得美国许可。


届时,美国供应商必须为特定输俄产品取得许可,例如民航机零件。不过,欧洲是否会跟进实施类似措施仍有待观察。日本22日已表明准备好跟进美国和其他G7国家制裁俄罗斯。


根据调整中拟议的出口管制方案,相关许可申请将面临严格的“推定拒绝”审查标准,代表只有极少数案件能够获准。


此外,被列入与俄罗斯军方有关係的“军事端用户”俄罗斯企业,将被纳入贸易黑名单这也会扩大企业出货需取得许可的产品范围。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2020年对俄出口额不到50亿美元,而且已经面临许多限制。但如果动用FDPR规定,将大幅扩大限制措施的影响力。


谢选骏指出:为何西方的制裁都是不痛不痒?欧美为何绥靖饿罗斯侵入乌克兰长达八年之久,以致迎来第二波侵略浪潮?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欧盟尤其是德国贪恋俄罗斯的原油,就像贪恋天安门的鲜血一样。没有天安门屠杀带来的血汗工厂,欧美的富人就喂不饱肚子,没有俄罗斯匪帮带来原油天然气,欧美的富人就对抗不了极端天气……所以,全世界资产者联合了起来!


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后,俄罗斯周三(2月23日)表示,俄国将针对这些制裁措施做出“强烈回应”。


在我看来,这是一出蹩脚的双簧戏——俄罗斯窃喜,欧美没有切断“饿罗斯”的石油输出!否则,俄罗斯的大饥荒就会再度上演了。

谢选骏:川普是个老年痴呆的纳粹分子




《普京侵乌自称维和 川普首度发声》(2022-02-22 世界新闻网)报道:


在西方国家谴责俄罗斯承认乌克兰东部地区两个分离区独立,可能重塑欧洲版图之际,前总统川普22日称普京蚕食乌克兰的手法是“天才”;讲出这句话前几个小时,川普也说,如果还是他担任总统,普京绝对不会侵入乌克兰。


普京侵乌自称维和  川普发话赞赏支持


川普在接受保守派媒体人沙克斯顿(Buck Sexton)访问时表示,他看到电视上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一大块土地“独立”的镜头,称此举“真是天才手法。”


川普指出,普京更绝的一招是,侵入人家的土地还宣称自己的军队是“维和”部队,“多聪明啊!”川普说,美国也可以派维和部队到美国南部边境。

普京承认顿巴斯地区(Donbas)地区两个亲俄分离区“独立”, 马上派兵进驻,立即招致国际谴责。


拜登看出这是俄国入侵乌克兰的前奏,立即宣布一系列制裁措施;拜登说,“如果俄罗斯更进一步侵略乌克兰,我们已准备好更进一步制裁。”


川普称普京“手段高明”之后,进一步表示,“我和他非常熟,非常非常熟,如果我还在位,根本不用想,这绝不会发生。”


他批评拜登没把这次危机处理好,“如果处理得当,绝对没有理由乌克兰的情况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他说,相对于俄国接管一个国家和一大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土地,拜登对俄国的制裁太弱。


川普说,如今油价和天然气价格只会越来越高涨,“普京不但得到他想要的,还会越来越有钱。”他说,在拜登主政下,俄罗斯已经变得很有钱,因为油价涨了三、四倍。


糟糕的很 2022年02月22日 22:27

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谢选骏指出:川普不仅不要脸,而且是个老年痴呆的纳粹分子,已经管不住他那张臭嘴了——因为他这是在自证他的“通俄们”确实有罪啊!


《新冷战!俄中专制vs美欧民主 全球秩序面临重组》(2022-02-22 自由时报)报道: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承认乌克兰东部两个分离共和国并挥军入侵此乌东地区后,也正式宣告全球一场新型冷战开启:俄罗斯—中国的强人专制轴心,对抗美欧英结合印太伙伴的西方民主阵营,而这两大对抗集团并不像先前美苏冷战般,将不会完全切断外交沟通与经贸商业联繫。美欧警戒在中俄形同实质互不侵犯协议下,全球秩序恐正面临重组。


纽约时报报导,中国正企图向美国及其盟邦挥出新的大胆重击,以明确支持俄罗斯的方式涉足欧洲安全问题。例如,在俄罗斯军队入侵乌东前,普京本月初在北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五千字联合声明,称中俄伙伴关係“没有侷限”,中国并首次明确加入俄罗斯反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扩张的行列,两国还谴责美国印太战略及美英澳洲的新三方安全伙伴关係“AUKUS”。


报导说,美国和欧洲官员认为,该声明是中俄关係转折点,明白挑战美欧权力,而中俄宣布将与其他国家合作、以促进“真的民主”及对抗美国领导的意识形态和制度,这种结盟旨在建立一种世界新秩序,在此秩序下专制国家将不受到挑战。


前美国小布什总统国安顾问海德里(Stephen Hadley)直言,中俄联合声明是“他们的全球领导地位宣言”。前美国总统川普国安顾问波顿上周甫撰文指出,中俄伙伴关係“将持续下去”,主因两国利益在可见未来是互补的。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在亚太的俄罗斯”计划主任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表示,中俄边境争端已解决、双方并加强军事合作,这使莫斯科有信心将部署在东部的部队转移至乌克兰附近,为入侵做准备,并将中国和蒙古边境地区的俄国军队规模降至一九二二年以来最低水准;美国决策者应高度关注的是俄罗斯出售武器给中国军方。


纽时指出,中俄实际互不侵犯协议的结盟预示著一场新型冷战,美国将致力建立和强化民主国家联盟,包括新的欧洲和印太战略集团,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先进的军事能力;西方和中俄的衝突加剧,但中国的经贸与美欧等国深度整合,俄罗斯天然气则是欧洲重要的能源来源。


华尔街日报分析,普京终极目标在重塑后冷战时代的欧洲格局,打击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萨罗特(Mary Sarotte)说,就像苏联时期,普京现正寻求在俄罗斯周围建立缓衝区,用强硬手段恢复俄罗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


谢选骏指出:在“全球秩序面临重组”的时候,川普这个老年痴呆的纳粹分子公然站台饿罗斯,明显是个出卖美国的奸贼了——他的“美国再伟”其实就是“苏联复活”——怪不得他当政四年还没结束,美国就天下大乱了。

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

谢选骏:中共国人的价值只有瑞典国人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瑞典婴儿拐卖案:2小时不计成本破案 震撼世界》(2022-02-20 广知世界)报道:

 

这个事情很多同学都和我们说了,希望我们全面写一下,我们瑞典语实在是不行,偏偏类似的报道几乎都是瑞典媒体,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写清楚,不足之处还望包涵。


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写无聊的东西,这个事情的确是非常的震撼!不仅整个北欧震撼了,全世界陆陆续续看到报道也超级震撼了。这个事情本身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震撼就震撼在瑞典政府的态度,完全可以用“不计成本”甚至“疯狂破案”来形容。当地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丢失的婴儿已经被找到》。


对于全程的时间线我们采用警方的官方通报时间线。事情发生在瑞典时间周二,哥德堡,一个二胎妈妈带着自己的6个月大的小宝宝,推着婴儿车去Hisingen地区的Säve幼儿园接大宝。


接大宝的时候按照惯例把小宝宝放在了幼儿园外自己进去了。


注意时间,此时是14点。


别惊讶,别觉得这个妈妈好像不负责任?怎么把那么小的孩子就放在外面,瑞典近十几年来没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历史上是否首次还有待查证),这是人家的正常做法。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操作,因为婴儿车很大,比较占地方。可是当这个妈妈5分钟后从幼儿园出来,却惊恐的发现连小宝宝带婴儿车不翼而飞?幼儿园得知也大吃一惊,马上直接报警,这报警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打110报警哦,只直接对当地负责的警方“直连报警”。


警方接报后倒抽一口冷气,马上通电附近所有能调动的警力。


14:26分已经有超过数十个警察出现在现场,时间仅仅过去十几分钟。


问完情况后警察感觉大事不妙,并且肯定这个拐带的人推着婴儿车不可能走远,立即部署大面积的巡逻。


14:45孩子仍然未找到。


14:50还是没找到,当地决定启用特殊的资源调配权,可以调动一切周边的资源。


这个调动是不计成本的,比如直接给你把可能的道路先封掉再说。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封掉的话当地的交通怎么办?


不管。


车子没法开,行人没法走怎么办?


不管。


社会秩序岂不是会乱?


不管。


什么都不管,直接给你封掉再说。随后除了涉事区域的警察以外,其他区的警察也根据调配资源的要求陆续赶到。


别怀疑这个封路的力度,马路旁边的警车是越来越多。


当地的居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问了之后也非常的震惊,这简直挑战了瑞典居民的底线,很多当地居民纷纷放下手上的工作加入到帮忙搜寻的进程中。


不断的有增援的警察穿上衣服开始工作。


她叫KärrabonLiisaArksund,是当地帮忙寻找的居民之一。事实上后期她也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线索。


警车已经达到几十部的数量。马路上看不到其他车子在开,都是警车在飞驰。这是很难想象的画面。


很多休息的警察也纷纷赶到,穿上制服开始搜寻。


一直到15点都没找到。


等到了15:12,更高规格的调查开始了。


全力搜寻后未果,怎么办?这个时候瑞典媒体出动,很多电视台、互联网统一发布这个消息,随后的几小时内不断的滚动。


各种报道,让大家了解这个大致的事情发展。


瑞典媒体全力出击,开始大面积的报道,很多媒体派了记者前往现场报道。一时间,瑞典全国震动。


连线各类专家进行各种预判和分析,提醒当地的居民注意发现有可疑的人员。


此时不仅仅是媒体动员,更是进一步把封锁范围扩大,不仅仅是当地封锁大面积搜捕,周边的很多高速公路、小马路等封锁。


这个封路就是彻底的封,一部车子都不许过,搜捕街上包括一些商业地区的人和车,因为不确定到底是推着婴儿车走的还是带上车逃的,如果是后者的话就麻烦大了。


这是警察在幼儿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后期甚至采取了监控拼图等方式尝试获取拐带婴儿的人的踪迹。


16点不到的时候,还没找到,此时距离婴儿失踪已经过去将近1个小时了。


此时很多大街小巷都被封锁进行搜捕。


此时全城的警力已经出动了大半,甚至动用了直升飞机进行空中搜寻。


一时间,地面警笛长鸣,空中直升机螺旋桨声音震耳欲聋。


所有的一切,只为把一个失踪的婴儿找出来。


更大规模的搜索开始了,此时全城交通已经受到影响。哥德堡通往境外的港口码头、路运边境实行严格管理。公共交通、所有通往其他城市的高速设关卡严格排查。很多人都无法乘坐交通工作回家,只能走路,不过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主动配合警方工作,更有很多人也主动加入了搜索的队伍。


特警增援当地参与搜捕,防止拐带婴儿的人逃窜到外地。这是参与增援的特警在当地搜寻的画面,随着时间越晚,搜寻的力度越大。此时搜索达到了最高潮。


没有人想得到瑞典竟然会如此不计成本的去搜索一个婴儿。


事实上的确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多外媒在报道的时候也惊呆了,这是闻所未闻的方式。全力搜索可以理解,做到如此极致的确罕见。


但是在当地,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必须的,虽然超过数万人的生活出行受到严重影响,没有人有怨言,都盼望能早日找到这个婴儿。媒体也在全程不间断的报道搜寻情况。


此时距离婴儿失踪已经超过一个半小时。所有人心急如焚。


马路上到处都是设卡的警察身影。


到了16:14,有居民报告好像看到有类似婴儿车在附近,警察随即到达现场,不过没有发现,这个报告直接引发了附近道路加倍的封锁和搜寻。


媒体继续跟进所有的搜索情况。大家都知道,时间拖的越久对搜寻越是不利。


到了16:17,在一家大型超市外面,一个经过停车场的CoopBäckebol餐厅厨师,名字叫Kristoffer Frank,他好像发现这部婴儿车停在一个很偏僻的角落中。马上打电话给经理Jessica Samuelsson。她知道情况后马上通知了购物中心的保安,然后通知了警方,附近的警方10分钟内火速到场。


随即周边更多的警察纷纷赶来。


一时间,包括救护车、警车等十几部车辆迅速包围了超市的周边。


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因为发现的婴儿车和婴儿与失踪的高度相似。


婴儿穿着粉色的连体衣,带着灰色的针织帽,外面还套着一件蓝绿色的开衫,婴儿车还是双人的,品牌是Bugaboo,这些信息早就传遍了全城,这也是老百姓能马上发现的原因。


这是婴儿车所在的Bäckebol购物中心停车场。


这个购物广场距离幼儿园差不多是7.3公里的距离。


不仅停车场附近包围,周围的道路也全部监控。


因为天气很冷,怕婴儿有什么意外,救护车全程待命。


保安TorbjörnForsberg是最早把婴儿车拉回来的人,他接到餐厅经理的报告后不管3721先把婴儿车拉了回来。


这是对他的采访,他说在瑞典那么多年从没听到过类似的案件,感觉就像一把尖刀刺在了心脏上。


而那位当班经理杰西卡在保安把婴儿车拉回来之后,看到婴儿在外面已经有被冷到的情况,马上抱起婴儿和厨师、保安一起到了自己餐厅内靠近炉灶的地方取暖。


杰西卡说不管任何情况我们都会保护婴儿,她们一直守着孩子到警察到来。警察到场后确认了这个就是失踪的孩子。同时更艰巨的任务来了,这个拐带的人还没抓到。


此时,警察进入购物中心开始全面搜索,发誓要把这个人找出来。


这是现场参与搜捕的部分人群。


最后在几十名警察的搜捕下,这名拐带的人终于被抓获。


女性,39岁,有偷盗历史和吸毒史。看图片似乎身材很小?错了,旁边的两名警察身高都接近2米,这个犯罪嫌疑人在女性中身材属于高大的。这是当地的报道:


抓她的男警察都认为她非常高大强壮。此前曾经有和女警察打架动手的记录,可能她会被起诉多项罪名。在瑞典,如果你现在犯了以前曾经犯过的罪是可能被加重处罚的。


这个女人竟然还和男警察搏斗了一会,袭警罪恐怕难逃。


警察在她身上疑似搜到了很多被偷盗的东西,她应该是想去偷点吃的东西后带着婴儿离开,毕竟推着婴儿车逃了整整7.3公里。


最后孩子平安无事,警方的通告在16:43发出,16:17正式确认孩子找到,16:43抓获犯罪嫌疑人。


在整个事件中而瑞典政府也好,媒体也好,没有透露半点关于受害者的信息。而犯罪嫌疑人疑似有精神问题甚至可能听力也有点问题(聋哑人?我们瑞典文水平比较低,看不懂这段话,是听力有障碍还是聋哑人?),不过警方对这点并没有多做回应。


事实上,最痛苦的其实是孩子的家人,即使孩子还没有进入教育体系,但是当地的教育部门已经提前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派了专家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创伤修复工作,这是教育部门对受害者家庭进行心理救助的报道。


整个事情后续还会有刑事犯罪调查,暂时告一段落。这是警方对于这起事件的通报。


通告中也感谢了所有在搜救过程中帮忙的人们。


从婴儿失踪到找到,差不多2个半小时,如此规模和规格,震撼了全球,更震撼了我们,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爱人民?


瑞典人给有些口号喊得山响的国家上了深刻的一堂示范课!!


网民嚎叫:

XWZY99 2022年02月20日 22:43

请问小编,这是不是发生在2019年1月22日的事?

https://www.mirror.co.uk/news/world-news/breaking-gothenburg-kidnap-baby-pram-13892234

g2j2 2022年02月20日 16:35

俺们祖国的警察忙着办大案要案专案,在厉害国妇女儿童失踪小case,瑞典小屁国失踪个婴儿就是几十年的大案,笑死人。

不飞 2022年02月20日 16:00

小编能否敬业一些,标题耸人听闻,应该翻译成婴儿失踪案,而不是拐卖案!!!

爱党妈 2022年02月20日 15:26

政府贩卖婴儿是全产业链。不然怎么会奥运冠军的领养的中国女童。

lary 2022年02月20日 12:39

早年间我党的干部去瑞典参观,得出的结论那才是社会主义。

tony qu 2022年02月20日 12:19

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爱人民?

当今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国家和人民。真棒!

亚里士 2022年02月20日 11:26

西朝鲜的对手是正常的人类文明社会。

好人64 2022年02月20日 10:25

有人说,中国的对手只是美国,其他都不值一提。真是井底之蛙。

jinpingxi 2022年02月20日 10:11

看了这个事件,在看看徐州,这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不要再牛逼哄哄的说什么东升西降了,不要再天天意淫自嗨了,一个连基本人性都没有的国度,即使高楼大厦遍地都是,也掩盖不了那丑陋和肮脏的灵魂!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文字大惊小怪,前提是“中共国人的价值等同瑞典国人”。但却不知实际上,“中共国人的价值只有瑞典国人的一百五十分之一”——因为中共国人口十四亿多,而瑞典国人人口不足一千万……这一百五十倍的差距,如何解决呢?货币多发了会贬值,人口多了也会贬值。

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谢选骏:黄俄不如主子聪明

《为什么北京不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报道:


因为北京方面对莫斯科支持的力度越大,普京就更无需担忧俄罗斯一旦入侵乌克兰,西方国家可能会对俄罗斯展开的制裁。不过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北京也正在释放一些与莫斯科态度不一致的信号。


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必将对中俄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考验。


路透社报道指出,专家们认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外交,同时也可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不过中国高层并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做出这一军事动作,而且也不会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因为一旦乌克兰局势升温,本已紧张的中欧关系就会再进一步恶化。


危机谈判依旧无果 澳总理呼吁中国为乌克兰发声


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面对集结在乌克兰边境的俄罗斯部队,美欧最高层正在进行外交努力。不过,与普京的电话会谈并没有带来多少进展。德国总理肖尔茨即将启程前往乌克兰和俄罗斯,进行新一轮的面谈。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则呼吁中国不要对乌克兰危机保持静默、为基辅发声。


明面上,中国和俄罗斯保持同一立场,中国外交部已经多次指责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散布假信息,美国最好听从俄罗斯所要求的安全保证。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上周末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西方国家应该思考一下,北约继续东扩是否可以带来更多安全。”


普京为加强俄中两国双边关系也贡献不少。虽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并未结束,普京还是前往北京出席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以此传递出俄中团结的信号。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中俄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前来到访的普京时说了:“面对深刻复杂演变的国际形势,中俄矢志不渝深化背靠背战略协作,肩并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俄之间还达成多项石油和天然气交易,这也使得俄罗斯再度减少对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依赖性。


北京无意看到乌克兰局势升级


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必将对中俄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考验。中国对外一直宣称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上周末,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时表示,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因为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的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也是中方一贯秉持的原则立场,对乌克兰也不例外。


王毅的这番表述不可谓不直接。


专家们认为,在乌克兰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假设之下,中国大概率不会采取军事干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时殷弘说:“中俄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务实婚姻’,结成了一种准联盟。”但他也强调说,两国关系还远不是一种正式的结盟,还没有到一国受到威胁,盟国便出兵相助的程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中国问题专家李明江说:“正如中国不会期待台海战争如果爆发,俄罗斯会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俄罗斯也不期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给与军事援助,而且俄罗斯也不需要这样的援助。”


外交和经济上支持


中国向俄罗斯证明它是一个可信赖的朋友的方式是不参与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谴责。中国是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安理会与俄罗斯一起投票反对讨论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增兵的国家。 2014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不承认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决议投了弃权票。 


专家们还指出,中国可能会扩大同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这样也会抵消一部分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遭入侵的情况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带来的负面效应。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内的中国数家国有银行均向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国家银行提供了贷款。


北京不想看到的战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时殷弘说:“中国更希望俄罗斯的军队不会进入乌克兰。因为如果这一幕发生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就会把俄罗斯连同中国一块孤立起来。”


今年2月初,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就曾公开表示过,如果中国企业试图绕过针对俄罗斯的出口管制,那么中国企业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北京方面可不想为俄罗斯的入侵行为承担经济后果,更不要说今年还是习近平谋求三度连任的关键年。俄罗斯的入侵也将显示出,中国一再呼吁的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只被普京当作耳旁风。时殷弘说,这恐怕会让人对习近平的影响力产生怀疑。


谢选骏指出:如果上述为真,则显然“黄俄不如主子聪明”。因为当年斯大林唆使毛泽东闯入朝鲜半岛,和联合国军作战,结果导致中共积弱二十多年。而现在,中国应该索取历史的回报,唆使俄国入侵乌克兰,然后遭到西方封锁二三十年——这样中国才有机会减轻自己的压力。


《博雷利:當俄羅斯和中國試圖重新定義術語時該怎麼辦》(2/21/2022 小山)报道: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 )周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演講,關注語言的政治影響。博雷利當天演講的主題是“當俄羅斯和中國試圖重新定義術語時該怎麼辦?”


博雷利在演講中向參會者表示,我確信我們將討論各種緊迫性以及歐洲可以做些什麼:關於烏克蘭、薩赫勒、波斯尼亞或伊朗核談判。與國防部長們同在的這個小組,我相信我們還將討論(歐盟)“戰略指南針”、歐盟-北約關係等。但是,在我們開始討論這些具體問題之前,讓我先縮小一下。並分享我對我們面臨的重大意識形態挑戰的看法。冷戰結束三十年後,我們正面臨著重新定義多邊秩序核心原則的堅定努力。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決定以聯合國、國際法和普遍權利為核心的戰後多邊“成果”能否存續。或者,這是否會被以權力為基礎的多極秩序、影響區域和相對主義的人權方法所取代。


據博雷利說,這些天來,每個人都在談論敘事之戰。兩年前,當我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開始時使用這個詞時,我受到了批評——不僅是北京。一場關於哪種模式最適合抗擊疫情的鬥爭,後來演變成一場關於國際秩序本質的鬥爭。


據博雷利說,2月4日的俄中聯合聲明是一場長期運動的高潮。是對抗的宣言,很明顯也是修正主義宣言,檢討世界秩序的宣言。值得仔細閱讀。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指出,“俄羅斯和中國反對外部勢力破壞兩國共同周邊地區安全和穩定。”


《聯合國憲章》以“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開頭,第1條定義了“人民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但對俄羅斯和中國來說,國家是主權者,而不是人民。因此,他們堅稱“反對外部勢力以任何借口乾涉主權國家內政,反對‘顏色革命’。”


重新定義民主是他們修正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談論“真正的民主”。添加限定形容詞讓我們想起蘇聯時代,當時共產主義政權在佛朗哥的西班牙談論“人民民主”或“有機民主”。他們說,民主應該“因地制宜”實施。有人告訴我們,“中俄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有着深厚的民主傳統,植根於數千年的發展經驗”。俄羅斯聲稱擁有數千年發展民主的經驗。


博雷利說,去年12月,拜登總統組織民主峰會時,中國發布了一份白皮書,標題很鮮明:“中國:民主行之有效”。它認為評判民主的最終標準是“是否產生結果”。因此,這不是基於人民在自由選舉中表達的同意,而是基於他們提供的結果。


博雷利稱,我認為這不是語義討論,而是政治討論。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多邊組織中如何為人權的普遍性而爭論不休。威權國家——不僅僅是俄羅斯和中國——試圖將個人權利的概念相對化,使其受到當地和文化決定的限制。


另一個前線是在聯合國和其他論壇制定的關於數據或監控軟件等新技術的標準之爭。這些標準繼續反映普世價值至關重要。毫不誇張地說,誰制定規則,誰就統治世界。


博雷利說,對於喜歡談論“布魯塞爾效應”的歐洲人,我說如果我們今天不成為開發技術的領導者,我們明天就不會成為制定技術標準的領導者。我們必須意識到不要失去這種領導地位。


備受討論的俄羅斯試圖重新定義歐洲安全秩序是這場戰鬥的另一條戰線。這是我們面臨的嚴重前線。


據博雷利指出,真正的問題是在他們面前做什麼?我看到三個軌道:


1.我們必須為長遠做好準備,並準備好看到“技術和法律就是政治”。因此,當我們說我們要捍衛聯合國系統、歐安組織的法律和人權的普遍性時,我們必須明白,這一切都始於定義術語並維護其含義。


2.我們必須認識到,主要目標不是西方政府或公眾,而是那些處於“搖擺州際”的人:即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和中東的政府和公眾。


這不是關於“保衛西方”,而是維護共同安全和促進集體目標的共同原則。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模式將讓這些“搖擺國家”遵循,今天他們在遵循民主制度即我們的制度,還是更專制的制度之間猶豫不決。因為他們得到承諾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民主的信息是在全球引起共鳴的信息。看看非洲晴雨表顯示,絕大多數人(70%)想要多黨民主,而且——不,尤其是——在威權統治的國家。我們需要利用對民主的廣泛支持,並與他們合作。


3.我們需要避免看起來防守或向後看。


事實上,俄羅斯和中國想要回到19世紀的帝國之戰。俄羅斯和中國變得越來越自信,願意恢復他們過去的舊帝國。我們在21世紀向前邁進——並帶着我們在20世紀吸取的教訓。這是我們在安全和防務方面戰鬥的真實視角。


博雷利說,總而言之,聯合國和更廣泛的多邊體系有兩條腿:國家的基本平等加上對其主權的承認,以及在承認所有人的權利的情況下追求共同目標。如果你拿走第二條腿,而只看第一條腿,那麼你就只剩下國家主權了。這將意味着剝奪我們在過去75年中取得的進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抵制這種重新定義術語的俄羅斯與中國的修正主義運動。


谢选骏指出:欧盟十分狡猾,利用咒骂黄俄来污蔑中国——欧盟指中国之桑骂黄俄之槐,这是十分明显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但是话说回来,毕竟是黄俄提供了口实,让欧洲的坏人可以借题发挥。

谢选骏:光复西伯利亚的历史时刻已经临到



《欧美是否承诺过北约不东扩?来自亲历者的佐证》(观察者网 2022-01-12 冯绍雷)报道:


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叶利钦在风雨飘摇中的俄罗斯登台执政。当时的美俄关系一度非常密切,叶利钦受邀到美国国会发表演说。1993年4月和1994年1月,叶利钦和克林顿两位总统签署《温哥华宣言》和《莫斯科宣言》,宣称美俄关系已成为“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但没过多久,官方用语就不那么乐观了,“成熟的”一词消失了,“战略性”也渐渐被“实用性”的新提法所取代。美国承诺的援助越来越少,合作的调门越唱越低,俄罗斯人的情绪也越来越大。叶利钦在1994年西方七国首脑峰会前夕,愤懑地表示:这一次再也不会为援助而去乞讨了。


这时露出水面的,是俄罗斯与欧美关于冷战后北约前途的争议。


1995年10月23日,叶利钦与克林顿在纽约相谈甚欢,克林顿开心地流出了泪。


北约东扩的缘起


从一开始,美国对于北约本身的去留都有点犹豫,更谈不上北约东扩。1992年总统大选,赢得了冷战的老布什,反而被克林顿所取代。这说明美国的兴奋点已经从对外战略,转入国内经济。有两个数据可以为证:一是,美国驻欧军队从1990年的40万,下降到1998年的12万;二是,从1985年到1995年美国军费比欧洲国家军费下降要快。这表明:美国对于北约以及欧洲的关注度降低了。


冷战结束,欧共体提升为欧盟后,不光推出欧元作为统一货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协议曾宣布:安全与共同防务,也将是欧盟关注的重点。但是,不久后在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波黑冲突表明,在这一场非常残酷的地区冲突中,欧盟并没能真正担当大任。“欧洲主要国家对其目的感到迷惑,它们自己就产生了分歧”。最终还是美国出马,强行压服各方,签下了“代顿协议”,才解决这场波黑冲突。(1)


波黑冲突使得欧洲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尽管讨厌美国,但不得不依赖美国帮助,维护欧洲安全。德国总理科尔断言:北约应该扩大,才能使德国不再成为东西方前沿阵地,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并在其东部形成一大片缓冲区。冷战终结给德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除了德国本身又一次形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和独立大市场,而且近在咫尺的中东欧国家出现了一个诱人前景,那就是,这里非常有可能成为德国未来的潜在市场和重要合作伙伴。德国经济要想再一次称雄世界,唯有与近邻紧密合作,才能实现。


相比之下,法国作为在欧洲战略与政治领域具有传统领导地位的国家,面临着德国崛起的冲击,既想通过欧洲一体化的方式,限制并消化统一后德国的影响力,但又对自己曾一再疏离的北约东扩有所顾虑。更主要的是,在冷战终结时刻,法国并没有得到像德国统一这样的历史机遇的刺激,激发起外向的热情。此时的法国已无回天之力去抗拒北约的拓展。


再来看东欧。早在1991年捷克总统哈维尔和波兰、匈牙利等国领导已相当明确地表示,希望加入北约。当时,东欧不光畏惧俄罗斯的实力,也担心未来德国崛起的巨大压力,希望借助北约与美国这样的外部力量,来摆脱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的中东欧地区受到东西两强直接压制的困境。波黑危机暴露出欧盟防务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东欧要求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的愿望。


1995年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三国在美国签订了《波黑和平框架协议》,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代顿波黑和平协议”


波黑冲突的解决,很快使美国干预欧洲的信心膨胀起来。似乎唯有美国才能带领西方联盟前进。相对于欧洲经济的困境,美国经济则靠冷战红利,走向景气。政治经济学家D.卡莱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迪安·艾奇逊讲座教授、荣誉大学教授、欧洲系主任,知名美欧问题专家——笔者注)认为:一旦,美国对北约扩大感兴趣,西方任何人要反对,就很困难了。(2)笔者在90年代中后期曾几次参加在外交与战略界颇有名气的英国威尔顿公园国际会议,亲见当时美国官方代表曾多次明确表示:冷战结束后,美国本不想在欧洲地区冲突中承担过多责任,但由于欧洲各国无意挑大梁,最后也就只能是美国一马当先了。(威尔顿庄园会议(Wilton Park Conference)是一个历史悠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别国际事务论坛。虽隶属于英国外交部,但主张交流各方学术观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有幸多次受邀参加这一国际会议。——笔者注)


经过北约国家内部的密切沟通,1994年1月10日,北约首脑峰会正式宣布,将对东欧新成员“敞开大门”。多年之后,2001年4月17日,我拜访了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鉴于他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一直持相当积极的态度,我问道,冷战才刚刚结束不久,就推进北约东扩,美国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布热津斯基表示:首先这是欧洲——主要是中东欧国家、而不是美国提出的动议,同时美国也应该担当责任。(2001年,笔者作为美国J.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院(SAIS)欧洲系的访问学者,在华盛顿D.C.工作一年,曾有多次机会向Z.布热津斯基、D.卡莱欧等美国资深学者请教。——笔者注)总体而言,波黑冲突的表现,以及美国在冷战终结后“和平红利”的获得,导致其决定推动北约东扩:美国既可压住俄国,又可看住德国,还可留在欧洲,可以说是,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对于当时美国的考量,布热津斯基曾有过分析:“利害关系最大的是美国在欧洲的长期作用。一个新欧洲尚在形成之中,倘若这个新欧洲仍将是‘欧洲——大西洋’空间的一部分,则北约的扩大就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在北约扩展中停滞或徘徊不前,“美国便不可能有什么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全面政策。这种失败将使美国的领导地位信誉扫地,将使‘欧洲正在扩大’的观念被打得粉碎,将使中欧人灰心丧气,也还可能唤起俄罗斯现已休眠或行将泯灭的对中欧的地缘政治企盼。对西方而言,这将是一种自伤自残,是未来任何一种欧亚安全结构中形成真正的欧洲支柱的前景受到致命损害;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性的失败,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失败”。可见,当年,布热津斯基积极地奔走于大西洋两岸,推动北约东扩,是有着上述这样长远构想的。


俄罗斯的反弹与无奈


对于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事实上,俄罗斯起先也没有表现出多大异议。1993年夏天,叶利钦本人还表示,波兰可以就自己是否加入北约问题做出选择。但是,随着国内本土意识的崛起,俄罗斯开始转变对北约东扩的立场。1994年1月,叶利钦明确表态,反对东欧三国加入北约。对此,布热津斯基佐证道:“可以说1993年是失掉历史机遇的一年”,因为当时“叶利钦在8月间公开赞同波兰加入北约的意向并称这与‘俄国的利益’相一致之后,正是美国那样做的大好时机。但克林顿政府当时仍奉行‘俄国第一’的政策(意思是克林顿还比较顾及俄罗斯国内的反弹——笔者注),于是又折腾了两年多。——到1996年,美国决定把扩大北约作为建立更大、更安全的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政策中心目标时,俄国人对此已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了”。(4)


面对俄罗斯的强硬表示,整个北约东扩的过程显得一波三折。1994年1月,北约提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允许东欧国家最终加入北约,但不提出具体的时间表;提出北约只和东欧进行有限合作,不对“伙伴”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不过分刺激俄罗斯,甚至提出,俄罗斯也可以加入北约。当时,俄罗斯的确非常犹豫:抵制东扩,会与北约闹僵;接受东扩,显然安全环境会承受巨大压力。


1994年3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但实际上一直主张在东扩中顾及俄罗斯利益与感受的威廉·佩里访问莫斯科,与俄方谈定,俄罗斯以大国身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与北约合作。但是,一个月之后,北约没有通知俄罗斯,便在美国主导下对波黑塞族进行空袭。叶利钦感到北约在与俄罗斯利益攸关的问题上,并不打算尊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与意愿。于是,俄方取消前往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也拒不参加1995年10月“和平关系伙伴”范围内与北约、东欧一起的联合军演。


1995年9月20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战略的第一阶段计划。叶利钦针锋相对表示:俄罗斯准备建立像华约那样的新军事政治集团,如果北约扩大到俄罗斯边界,可能导致恢复“两个军事集团”。1995年底,鉴于俄方的强硬态度,北约态度又有软化,从东扩的“快步走”变为“慢慢来”,强调“透明度”“渐进性”,大体上意味着20世纪末之前不大可能接受东欧入盟。同时,北约强调与俄罗斯特殊关系。俄方的反馈是,其一,东欧只能享有类似于法国对于北约的松散地位;其二,北约不能在东欧部署军事力量;其三,北约需确保俄罗斯的领土主权完整,包括在欧洲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同时,俄方也承诺保证不增加在西部边界的驻军,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


1996年,俄罗斯国内围绕总统大选形势激化,叶利钦差点大选落败。美国担心俄共上台,于是减轻了就北约东扩对叶利钦的外部压力。但是,俄总统大选一结束,叶利钦患病住院,北约东扩马上升温。1996年10月,克林顿宣布,三年之后,将有三个东欧国家加入北约。


当年叶利钦的总统顾问萨塔罗夫承认:俄罗斯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叶利钦健康状况的恶化,俄外交应对已经乏力。(5)虽然,当时俄罗斯还曾经在内部讨论中就如何应对北约东扩绞尽脑汁,但显然已力不从心。在叶利钦受邀参加1995年6月15-17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之前三天,他曾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和外交官一起商讨有关北约东扩的问题。此次会议的记录稿中有关内容,原文如下:


“A.米格拉尼扬(自戈尔巴乔夫时期起,米格拉尼扬就担任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老资格政治学家,自90年代至今,一直是威权主义理论的支持者。——笔者注):我想谈几个中心问题,即波斯尼亚问题,总的来说也就是巴尔干问题,还有北约问题。说实在的,我们的立场在哪儿,我们在哪儿有分歧,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明确坚持自己的立场。应该说,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济列夫(1991年12月26日至1996年1月6日,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长,为苏联解体后俄首任外交部长——笔者注)在场,这很好。我想借此机会说几句,据我看,我们加入‘和平伙伴关系’太不是时候了。我一开始就反对,因为我觉得,它将会变成北约扩张的‘绿色通道’。我们还有另一种方针,即如果我们加入该计划,这将消除北约扩张的可能性。


已经通过了北约扩张的决定,那我们为何还要加入这样的计划呢?我觉得,我们自己没有经过考虑,或者说考虑得不充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一方面说反对北约东扩,而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对北约事实上的扩张却视而不见——北约建立了快速反应部队,而且已经把一部分部署到克罗地亚,实际上安理会并未授权。北约实际上把安理会踩在了脚下。我们没有与我们商量,就动用了武力——因此,当科济列夫在伦敦说‘俄罗斯士兵可能参加(北约)驻南斯拉夫快速反应部队’时,我感到惊讶。


B.叶利钦:那就只有在哈利法克斯否定他们的声明。在我的讲演中我要说,我们反对强权压力,我们在阿波斯尼亚问题上的立场与以前一样。


A.科济列夫:我们先进行分析,现在不做任何评论。


A.米格拉尼扬:我们不能同意北约在没有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我们应有的一条主线,一条基本路线。”(6)


三个月之后,在1995年9月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叶利钦明确公开表态:“我反对北约东扩——北约不应该是一个武装集团。包括俄罗斯在内,欧洲应该有统一的武装力量,由各方轮流指挥,像当前由欧共体,以后再由另一方指挥。欧洲永远能够自己保卫自己并回击任何敌人。当然,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这点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科济列夫到1996年初才辞职,但在此之前叶利钦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不信任这位外交部长。叶利钦在两件事上批评科济列夫:一是北约东扩,二是在南斯拉夫问题的处理上“缺乏明确性”。萨塔罗夫认为,叶利钦的诊断正确,但为时已晚。(7)


1997年3月,克林顿和大病刚愈的叶利钦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两天会谈。会谈结果,美国再次开出一系列支票;保持俄美特殊关系,承认俄罗斯拥有不同于德、日、中等国的特殊地位,把北约东扩的军事后果缩到最小,保持俄罗斯核力量稳定,解决对俄贸易歧视,满足俄在世贸组织、巴黎俱乐部等机构的合法地位等等。


事后,西方专家的评论认为:尽管有不少好话、空话,但第一,在美俄力量对比的反差之下,叶利钦挡不住东扩的进程;第二,俄罗斯也没有能力迫使西方签署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确认俄罗斯的安全保障问题。


欧美是否承诺过北约不会东扩?


在迄今为止所公布的档案中,对于北约是否承诺不会东扩一事,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被公布,可以证明,在1989-1990年的这段时间中,美国和德国官方代表曾经公开表示过北约不再东扩的意见,以换取俄罗斯为“德国统一”开绿灯。而当时美欧官方的这一表态,显然换取到了苏联对于德国统一进程的支持。


1990年1月31日,西德外交部长汉斯·根舍宣称:“北约必须做的是,无条件声明不论华约发生什么,北约领域都不会向东扩大,也就是说更接近苏联的边界。”(8)


根据曾在俄罗斯工作多年、后又成为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的M.麦克福尔在其专著《权力与意图》中记载:此后不久,根舍与美国国务卿J.贝克在华盛顿的一次会面后重申:“我要说的是,不打算将北约领域扩大到东方。”


紧接着,贝克在与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会谈后再次重复这一立场。贝克告诉戈尔巴乔夫:“北约不会将北约武装力量的管辖权向东方扩大一英寸。”戈尔巴乔夫随后对此确认:“任何北约范围的扩大均不可接受”,贝克回复说:“我同意。”(9)


这里存在的关键问题,诚如麦克福尔所指出:“德国统一的故事并未在1990年2月结束,苏联人在那个时候如果愿意达成协议,或许会收到这一书面保证。”(10)也即,苏联人并没有在美国与德国领导人口头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获得“北约不会东扩”的法律文书保证。1990年9月签署的德国统一的最终协议,并没有包含同年早些时候西方领导人的口头承诺。




1990年,根舍与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莫斯科签署德国统一协议。图片来源见水印


从德国方面的权威历史档案文献中也可以进一步看到,苏联与西方1990年谈判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根据时任德国联邦政府德美合作协调员、现为慕尼黑大学教授的维尔纳·魏登费尔德的记载:


“自1990年2月这一主题(指的是德国统一)成为现实之后,莫斯科对统一后的德国作为西方联盟毫无保留的成员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替代性建议。不过,这些建议不仅遭到了西方的坚决拒绝,而且从未具体地拟定,也从未用一个声音令人信服地做过陈述。”“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始终公开反对统一后德国成为北约成员,而在内部他们的亲密顾问则比较灵活。例如,在5月初波恩第一次‘2+4’外长会晤之前,(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切尔纳耶夫就认为德国肯定将留在北约。”(11)


看来,面对着本来可以争取到的重要历史机会,苏联方面一是对谈判过程缺乏精密和有力的组织;二是内部意见不一、并透露给了对手;三是当时戈尔巴乔夫最关切的核心问题是能否从西方获得大笔援助,以解救苏联最后时刻国内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老练的西方谈判对手早就嗅出了对手的弱点所在,不光在心理上,也在实际谈判的精密部署中击败了对手,终于获得了让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的胜券。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眼下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北约、欧盟、欧洲安全组织将先后在1月10日-13日与俄罗斯举行高级别会谈之际,国际舆论又一次聚焦于当年的这一段公案:


北约东扩究竟是否违背欧美当年的承诺?《华尔街日报》2022年1月9日刊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教授M.E.萨洛特的文章,文中提到,普京说过西方背叛了统一后德国“一寸也不”向东扩张的承诺。但这位萨洛特教授认为,此说遗漏了1990年9月12日苏联与欧美所签订《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在他看来,该文件确认统一后德国可以“自由选择联盟”。这意味着:包括东德在内的统一后德国可以加入北约。


然而,就这一协议而言,当事各方同意仅适用于德国。但萨洛特认为:问题在于各方并未就“仅适用于德国意味着什么”而达成一致,“在北约成员国看来,这意味着该条约允许北约在德国东部地区活动。…而苏联则将该条约理解为禁止北约在德国东部扩张。…因为,该条约只明确规定允许北约在德国东部地区活动,而不涉及德国东部地区之外。”(The Betrayal Myth Behind Putin’s Brinkmanship To justify his aggression against Ukraine, the Russian president says that NATO once promised not to expand eastward beyond Germany. The historical record shows otherwise. By M.E. Sarotte,Wallstreet Journal, January9,2022——笔者注)


历史事实表明:普京所说西方的“背叛”有其根据,贝克为了诱导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言之灼灼“一寸都不”东扩,这已为西方高官本身的白纸黑字的记载所证实。但是,可悲的是,这一承诺并未在最终条约中得以落实;而且,是以种种含混不清的表述掩盖了事关重大原则的退让妥协。


德国统一问题被打开缺口后,北约向东欧扩展的的进程就难以被阻挡了。到90年代中期以后,1997年马德里峰会邀请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加入北约。1999年三国正式入盟。马德里峰会声明,北约扩张的进程还只是刚刚开始。1999年7月11日那一天,曾在冷战起始时担任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和大使、美国著名外交家、政治学家、也被视为西方对苏遏制政策的创始人乔治·凯南在其日记里这样写道:


“新闻上公布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马德里举行了会议,会议正式决定批准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成为该组织成员国,这个消息让我极度沮丧——我要公开表达我对北约批准这一举措的不同观点。”


该年年初,1月4日,凯南还这样在日记中写道:


“对于北约东扩到自己的国界线边上,俄罗斯不可能有理智和温和的反应。——俄罗斯领导层会做出如下努力:(a)说服独联体国家成员改变与俄罗斯的关系,建立一种军事同盟;(b)与其东面临国、特别是印度和中国,进一步密切关系,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西方军事集团制衡制约北约谋求世界领导权的行为。——这将发展成为东西方之间全面的、甚至完全没有必要的灾难性决裂,实际上等于重新进入冷战状态”。(12)


作为老资格的苏俄问题专家和历史与战略专家,乔治·凯南曾痛惜于自己当年对苏遏制的政策设计,不幸演化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整体对抗性冷战。(13)出于这样的历史感怀,他的预见虽未必句句变为现实,但大体上描绘出了俄罗斯的反应,以及北约东扩带来的深重影响。


北约持续东扩下的批评与反思


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共七国加入北约,完全打破了俄罗斯方面所设想的前苏联国家不能入盟的“红线”。2008年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再次加入,北约成员国达到28个。北约虽大步走上“东扩”轨道,但争议却持续延烧。


以下,笔者仅选择若干来自双方最权威的当事人或见证人的评述。


首先来看俄罗斯。北约东扩关键时刻曾任俄罗斯总理、上世纪70年代后又作为苏俄时期最有威望的国际问题专家之一——普里马科夫院士这样分析:第一,通过东扩,吸收一批比欧洲老成员远更听话的新成员,这将大大方便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过去老成员中唯有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才接受美国驻军;但是东扩之后,在欧洲各国驻军的前景大大地简单化了。


第二,通过东扩吸收一批远超出原来西欧范围内的国家,其中包括中东欧、东南欧、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未来可能的乌克兰和格鲁吉亚、阿富汗、甚至以色列,使得北约不光是一个地区性组织,而且成为一个“全球性角色”。


第三,北约转化成为全球性角色后,就可以越出唯一有权授权进行军事干预的联合国安理会的范围,自行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行动,“北约已经有了绕过联合国使用武力的先例,如轰炸南斯拉夫。”


第四,在俄罗斯意识到无法阻止北约东扩的前提下,曾力图将北约对俄罗斯的威胁减到最低,双方达成了禁止在新成员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甚至达成协议不准新成员领土上大规模部署武装力量;但是不久,北约就宣布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部署5000名美国军人。


第五,虽然,基辛格曾经撰文:“既然北约原则上同意接纳乌克兰具有其成员国资格,那么就没有必要急于加速这方面的实际步骤”(14),但是这一建议未付实施。普里马科夫责问道:“北约与美国是否做好了准备,坚决站在基辅一方反对莫斯科,冒着把俄罗斯推向与西方对抗时期的风险呢?”(15)


从美国方面而言,作为主要当事人之一、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佩里在二十年后不无遗憾地回忆道:首先,“东欧国家的加盟兴趣——可以理解和鼓舞人心的——是不成熟的,这是一种具有某些远期风险的雄心壮志,除非用聪明的外交管理和调节加盟的节奏。俄罗斯对地区稳定的传统观念及它在历史上对东欧的影响力需要得到考虑。东欧国家蜂拥加入北约会导致失去与俄罗斯合作降低核威胁的机会。”


佩里在他的《回忆录》还特别提到他和同事们如何精心设计“和平伙伴计划”,通过一系列联合培训、演习、联合军事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敌视和防范,增加互信,以至于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当时愿意授权最训练有素的空降旅之一参加北约维和部队。佩里感慨地回忆道:“为什么俄罗斯政府会把它的精英旅之一交给一位美国将军指挥?这是一件值得记载的事情(我无法想象今天还能重复发生这样的事情)。”(16)但是很快,这样的合作气氛就烟消云散了。


相当值得玩味的是,佩里所回忆的有关当时决定北约东扩的一段情节:“当助理国务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在1996年建议把PEP(和平伙伴计划)的一些成员,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及巴尔干国家纳入北约时,我极力反对他的建议。我的具体想法是:要把这个提议推迟2-3年,俄罗斯在那时将适应他们在西方安全圈内的地位,不会因北约东扩而感觉安全受到威胁。”


佩里还回忆称:“霍尔布鲁克不折不饶地推动他的建议。我和克林顿总统解释了我的担心,并请求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会上佩里做了解释后——“令我惊讶的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安东尼·莱克都不发言,而副总统戈尔提出反面意见,他强力主张立即扩大北约成员国。他的论据比我的论据更有说服力,总统同意立即赋予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北约成员国的地位,但是推迟波罗的海国家加入的时间”。佩里当时考虑辞职。他说:“回顾这个关键的决策,让我遗憾的是,我未能更有效地为推迟北约扩张的决策而战”。(17)在佩里看来,不能把此后美俄关系恶化的所有责任都归于北约,但是他相当肯定地说:“北约的扩张是第一步”。(18)


直到威廉·佩里2018年访问北京与上海,作为既是当年北约东扩的见证者、也是决策者之一的他,在与笔者交流中依然重申自己在回忆录中所表达的上述观点。


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佩里


在美国两党决策层内部,实际上与佩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共和党人士、老布什时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B.斯考克罗夫特认为:“在同意北约东扩之前,克林顿政府本来应当首先与俄罗斯进行对话才是”。(19)


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两次担任美国总统俄罗斯问题顾问、也是笔者在瓦尔代论坛多年的伙伴安琪拉·斯坦因教授指出:当时设置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委员会(PJC)让俄罗斯在与北约进行磋商时拥有了发言权(但并非否决权),“而且令俄罗斯懊恼的是,就在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委员会项目落实数周之后,北约便宣布将在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正式成员国。俄罗斯政府官员指出,北约做出这一决定之前,并未与他们进行协商。”安琪拉·斯坦因意识到,不光普里马科夫已经明白“在北约扩张这个问题上,他们决意不去理会我们的想法”,而且俄军方也表明“美国本来拥有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来将俄罗斯纳入欧洲安全体系中去,可美国却让北约扩张,丧失了这一机会。”(20)


除了北约东扩所引发的美俄间深刻对立,还值得关注欧洲对这一事态的反应。一位并非从事国家问题研究、而是作为欧洲最多产的著名思想家之一佩里·安德森,曾非常严肃地批评北约东扩。他这样说道:


“北约向苏联边界的扩展,完全对冷战结束时向戈尔巴乔夫所做的承诺置之不理,这是克林顿政府所为。”但问题在于,究竟“欧盟独立于美国之外到何种程度?答案令人颇感到痛苦。——也许自1950年以来,欧盟在诸多方面从来没有如此依赖美国。东扩是欧盟的主要成就——可能有人说,延伸了自由的边界,或者有人进入到帝国行列,或者是两方面兼而有之——东扩的历史就是一个标志。东扩由华盛顿引导:每一次,苏联卫星国加入欧盟之前就已经在美国的指挥下并入北约。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在1999年就已加入北约,5年后加入欧盟。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2004年加入北约,3年后加入欧盟,甚至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也莫名其妙地在加入北约一个月后加入欧盟——只是为了重复那个象征意义的要点吗?克罗地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随后也将经历同样的加入程序。”(21)


在一般想象中,北约与欧盟作为西方自由世界在冷战后扩展的同步进程,完全可以在一个相互平行而融洽的节奏中推进;但是,安德森所提到的这一段,则凸显出这是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在先,而欧盟东扩则跟随其后,颇类似于在帝国霸权的严格等级制序列下的一场政治仪式。


权力与合法性的失衡——基辛格的警告和预言


如果从学理和战略相互结合来进一步探讨东扩问题,也许还有必要回到当时有过设想、后来却半途而废的“和平伙伴计划”。


从基辛格几十年来一再强调的一个原则性立场出发,“和平伙伴计划”有可能较多地体现了国际秩序转型中的“权力与合法性的均衡”这一构想,而北约东扩则明显违背了他所说的这一“均衡”。


1994年,时值北约东扩在各国决策层面面临敏感争议之际,基辛格曾在当时出版的《大外交》中指出:美国决策阶层在还未接受北约东扩主张之前,曾有过不主张东扩的更为谨慎明智的考量。这一想法的核心是指:仅仅是建立与北约成员国无关的、以“集体安全”为基础、并包容俄罗斯在内的“和平伙伴计划”,而不推进排他性军事联盟的扩容。他说:


“美国之所以反对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成为北约组织成员国,是基于原则问题。回溯到威尔逊历来对同盟关系之反对——因为同盟是以预期有冲突对峙为基础 ——克林顿总统利用1994年1月北约组织高峰会议的场合,提出另一个替代性的观点。他在说明美国为何反对上述四国加入北约组织时,声称大西洋同盟经受不了‘在东、西方之间划一条新界线,制造出自然导致未来冲突的预言。我要敬告在欧洲与美国主张我们更往欧洲东部推进,旨在划下一条新界线的全体人士,我们不应该堵塞欧洲最佳前途的可能性,那就是四处都是民主、四处都是市场经济、四处的人民都为共同安全而合作’。”(22)


在克林顿当时洋洋洒洒地以“四处出现”的民主前景,来否定北约东扩的当下决策之时,基辛格则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他始终认为:北约东扩问题上,“集体安全”与“军事联盟”是两回事。前者基于道德原则,反对一般意义上的军事侵略;而后者,则是基于共同利益所组成的反对有具体目标指向的军事行动,但不反对一般的战争(比如1814-1815年维也纳同盟发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基辛格特别强调:“美国领导人经常把集体安全与联盟混为一谈”。(23)在他看来:1994年克林顿强调坚持集体安全原则,而不再另组针对俄罗斯的军事同盟,道理就在于通过“和平伙伴计划”,发展出一个仅在一般意义上反对战争、而不过多针对具体“侵略者”从而承担保卫同盟者义务的、具有更大伸缩范围的集体安全框架。这比立即把北约变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矛头直指俄罗斯的军事同盟,要来得更加明智。


基辛格之所以能得出如此结论,是以他多年研究欧洲外交与安全问题的判断为基础的。首先,他委婉地告诫:“不可能在同一套方案下解决东欧的安全以及把俄罗斯融入国际社会的孪生问题”(也即,指既要向东欧提供安全保障,又要与俄罗斯建立安全合作的这样同时包含有两个目的方案——笔者注)。同时他又警告:“和平计划的风险是,被有可能受侵略之害的国家认为无足轻重,抑或是危险的,可是,在亚洲国家当中又会被认为是针对中国和日本而召集的种族俱乐部。”(24)


颇有意思的是,早在三十年前,基辛格就入木三分地对将近三十年后欧洲可能出现的景象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他这样说道:“在未来,所有传统的大西洋关系将会变化。欧洲将不再觉得像过去那样需要美国的保护,会更加积极地追求经济上的自我利益;美国将不会再愿意为欧洲安全承诺大的牺牲,会受到各种各样孤立主义的诱惑;到某一地步,德国将坚持具有和其军事、经济力量相称的政治影响力,在情感上也将不再那么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以及法国的政治支持”。(25)


无论就欧洲、还是亚洲的发展前景而言,在1994年当年的微妙局势之下,基辛格基于其“权力与合法性相均衡”的构想原则,对北约东扩所提出的种种警告,依然值得当今战略家们三思。


虽然无可奈何的是,现实还是选择走向了北约东扩。用基辛格的话来说:“在胜利的狂喜之下,传统均势问题被当作‘老式外交’丢到了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共同理想的传播。有人公开声称,北约应该更关心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而不是安全问题。北约一直扩展至俄罗斯边界——甚至也许包括俄罗斯边界——现在被当做一个严肃的可能性提了出来。建议把军事联盟扩展到距离莫斯科仅几百英里、历史上始终存在争议的领土,主要不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是被视为‘锁定’民主成果的合理方式。”在老资格战略家颇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中,基辛格的批评已经溢于言表了。(26)


大概,很难说是时间上的巧合:1996年,俄罗斯迈出了与中国建立新型关系的步伐。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第一次是1994年——笔者注)。本来,在叶利钦启程之前,中俄双方已经基本商定了联合声明的基本内容。4月23日晚,俄罗斯驻华使馆官员向中方紧急通报,说专机起飞不久之后,叶利钦在飞机上认真阅读了双方商定的文本,认为文件还不能反映两国关系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高度,他建议将两国关系表述为“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方人员当即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江泽民主席。就在叶利钦还在来华飞机上的时候,中俄两国实际上已经就这个重大协议进行了磋商。多年以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中俄关系的一个主要基石,这是叶利钦的首议。从俄罗斯方面来看,显然不能排除这是因为当时俄罗斯正在受到北约东扩的巨大压力。


对于像北约本身、以及北约东扩那样有着巨大规模的、欧洲历史上罕见的多国军事同盟的扩张,也许欧洲历史上仅有十字军东征和法国大革命后的反拿破仑战争,可与之比拟。但是,北约东扩却不似后两者,冷战的终结发生在大体和平的背景之下。


换言之,从冷战向后冷战的世界秩序的过渡,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而是在一个非常难得的和平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几千年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的历史机遇。遗憾的是,北约东扩却未能明智地利用这一和平条件,相反,使得冷战后东西方关系大大倒退。在此后的若干年中,东扩将会激起何等规模的波澜激荡,这已并不是北约的决策者们当时所考虑的了,更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事情了。


(*本文完整版已收录于作者新书《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谢选骏指出:上文没有涉及北约东扩对于“光复西伯利亚”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作者主要还是以一个“黄俄”的身份在思考并发言的。但是黄俄们哪里知道,苏联的解体就是俄罗斯的非殖民化进程,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俄罗斯联邦这个殖民帝国的残渣余孽将进一步瓦解……光复西伯利亚的历史时刻已经临到——仅仅为了这一点,中国人也应该支持北约东扩。


谢选骏: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



《尼克松访华50周年: 中美关系能否再“破冰”》(林祖伟

BBC中文2022年2月21日)报道:


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同中国改善关系奠定了尼克松的历史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实现历史性上首次访华,期间与领导人毛泽东会面,结束两国多年彼此孤立和敌对局面,亦为之后两国建交以及中国加入国际外交舞台奠下基础。


近日, 中美两国举办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希望“回顾历史,展望将来”。


但在中美关系因贸易、新冠疫情、人权等问题恶化之际,当年破冰会晤又对今天转冷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启发和借鉴之处?


历史的地缘政治


尼克松的中国破冰之旅最大诱因来自地缘政治。美国和苏联当时处于冷战,美国在进行多年的越战中处于弱势,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要做到从越南体面撤兵,以及向苏联施压,中国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在1950、60年代开始,因共产主义路线以及军事威胁等因素关系转差, 中国担心苏联的军事威胁,苏联不满中国的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


1969年,两国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双方军队在黑龙江流域发生武装冲突。


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接受BBC中文採访时表示,中美当时就像一对互相有好感的男女,但由于彼此没有可信赖的渠道,有着相互不信任的巨大障碍,都担心自己是否一厢情愿但。 同时, 两国领导人均野心勃勃地想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最终促成这场中美大和解。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周仁华博士则对BBC中文表示,当时身陷“文革”当中的中国面临国际孤立,高层也对中国应该如何面向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周恩来希望寻求中国对世界开放,而林彪则倾向效仿莫斯科模式,这次与美国总统见面的决定,意味毛泽东认同周恩来的想法。


结果,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和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促成了这次外访, 也出乎各界预期。 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更被指“改变世界的一周”。


众多历史学者的分析都认为,那段时期中美致力改善关系,均达成了双方的目标: 苏联不敢为所欲为,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兵;因为外交上的突破, 尼克松获得更多国民支持, 以压倒性姿态成功连任。 因此,他和基辛格一起被称赞为外交高手。而中方则透过此次访华,让美国透过《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


徐教授说:“尼克松访华是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重大一步,此后北京取代台湾在联合国代表地位; 中美对抗苏联、正式建交,以至后来中国全面崛起。 乒乓外交和之后中美领导人互访,无疑都是中国内政外交重要转折点,如果没有发生,则没有之后的发展。”


周仁华博士则认为,美国好像在谈判过程中放弃的更多,例如基辛格曾向周恩来承诺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让北京得到联合国代表地位以及讨论美国从越南撤兵与中方分享有关苏联的情报。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者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中美两国在当年实现双赢,中国能够利用低成本生产,实现以出口带动的增长,增加工人收入和减少贫穷; 美国也在初期受惠, 收入受压的美国消费者可以买较便宜的产品。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对受困于长期预算和国内储蓄双赤字的美国提供资金很重要,而中国也逐步成为美国出口的一大市场。


罗奇说:“尼克松访华首次出现在美国电视上,让神秘的中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普通人的客厅里。随着社会主义的死敌尼克松前往中国,美国人突然开始关注现代中国的希望和梦想。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以及不断深化的商业联系,为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与中国交往的机会。”


台湾是最大输家吗?


如果在尼克松访华后的十数年谈论各方得失,台湾会被视为一个输家,中华民国失去了联合国合法地位。 在该次访华行程中,美中两国发布了《上海公报》,其中,美方承认(acknowledge,部分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译作“认知” )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都坚持“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美国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并随着地区紧张局势缓和逐步减少驻台美军。


之后,美方逐渐减少驻台军队,并在197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周仁华说,美台关系没有因为这份公报而告终,虽然两边只能以非官方式维持联络,但美国国会透过《台湾关系法》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承诺,长期以来,以“战略模糊” 的方式处理台湾问题。


但50年时间过去,台湾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台海之间仍然存在外界担心擦枪走火的可能,例如近期解放军机“扰台” ,引发广泛关注。


罗奇说,“模糊” 路线已经逐步被强硬路线所取代,中国在东海、南海展示强硬外交政策对美国是一大忧虑, 美方的亚太战略,例如现在的AUKUS,也同样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因台湾问题而引发交火的风险与日俱增。


不过美国著名中国学者蓝普顿(David Lampton)则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美改善关系,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地区环境,台湾可以繁荣发展走向民主化,如果当年两岸关係持续转差,台湾或没有今天得来的成果。


美国政界如何解读尼克松访华


在中美关系因为贸易、人权、科技等问题上对抗愈演愈烈之际,美国政界将尼克松访华在改善对华关系上作出不一样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昔日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2020年,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到访尼克松总统图书博物馆时,一边承认尼克松改善美中关系的贡献,一边认为他当年的理想达不到。


蓬佩奥引用尼克松在1967年的文章指出, 尼克松认为就世界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国不该被孤立,他的目标是引导中国改变(induce change)。但蓬佩奥认为,尼克松展开与中国交流的策略,在当时可能是最好,他是想要更自由、更安全的世界。 但时过境迁,美方所期望中国的改变并没有发生,而美国曾给予中共及其政权特别经济待遇,换来的是中国拒绝西方国家进入,以及对人权的漠视。


202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将两国冲突上升至文明冲突。


但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崛起并非当时的领导人能够预测,中国的经济和人权,均不是尼克松政府的考量范围。


周仁华说,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属于外交政策务实主义者,对别国政治制度及政府如何对待其公民都没有兴趣,而当时美国并不会觉得中国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是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后,一些外国观察人士才开始认为,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和经济增长可以对中国产生某种形式的政治自由。


不过,这种看法已受挑战。 周仁华说:“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受益匪浅,尽管中国从自由世界秩序的规则和制度中受益,但它选择挑战这种秩序,同时也变得不那么自由和开放。这是对现实的简单化描述, 不过却是现在华盛顿盛行的观点,尤其是在共和党人中。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并没有改变这些观点。”


罗奇则说:“我认为美国政客和所谓美国对华专家的广泛共识,未能领会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中独特的中国特色。 相反,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中国最终会趋同于西方和美国的规范。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强化了这种印象,大多数美国领导人错误地、天真地认为该协议会将中国锁定在以规则为基础的西方贸易体系中,导致中国变得更像我们。”


新“乒乓外交”的可能性


罗奇说,当年美中领导人改善关系,可以形容是“权宜婚姻”,但如今这场婚姻已经破裂,贸易和科技战令双赢走向双输,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苏联,今天的中国强大得多,而美国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也大得多。


“尼克松访华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它把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摆上了台面。今天,我们几乎忘记了那些重要的教训。当前的美中冲突反映了两国政府之间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感。也没有太多证据表明两国有兴趣在解决全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共同利益方面开展合作,”他说。 “如今,这种关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贸易战迅速演变为科技战,现在又呈现出另一场冷战的态势。美中两国都需要深入研究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教训,以免为时已晚。”


周仁华则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前的中美冲突将继续存在。 他说:“很难想像每一个棘手的双边问题,贸易、地区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竞争、人权等,都可以解决,尽管它们或许可以管控。也许时机到来时,两国领导人会看到机会之窗,并会像50年前尼克松和基辛格那样采取行动。”


在如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似乎与俄罗斯联手抗美。 港大的徐国琦教授认为,如果从民间互动的态势来看,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比与俄罗斯的关系更为密切。


但他说:“中俄之间有历史、现实和战略问题,中国人和俄国人是不是友好,是一个大问号; 然而, 中美之间,某种程度上,两国人民还是比较友好,美国帮助了中国发展,对外人文交流、国际化都跟美国分不开。”


徐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并非处于新冷战状态,也不是此前美苏冷战的零和游戏,中美之间虽然有口角,但仍保持外交关系,经贸各方面也非常密切,有利益上的交汇。 而中美贸易问题的严重性,也比不上1980年代的美日贸易磨擦,中美双方仍有化敌为友的可能。


“对政客来说,如果他们找出一种新的‘乒乓外交’模式,对中美两国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为什么今天我们做不到?不仅有可能,也是有理由,甚至是必须做到。 如果分道扬镳,则会是不归路,摧毁国际化,中美都是失败者,世界和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他说。


尼克松在1972年2月访问中国八天,民主美国与红色中国的关系从此改写。


谢选骏指出:上文非常无知,因而回避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通过勾结尼克松,毛泽东自己在事实上否定了文革,所以他临死的时候才会害怕大家一起公开否定文革。但是上有好之者,下必甚焉——毛泽东叛卖在前,华国锋、邓小平跟着叛变,出卖了“无产阶级政权”。从文革的角度看,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在毛狗的带领之下,“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谢选骏:四大自由来源于四大家族

《“罗斯福家族”风云300年,1人连当4届总统,2人跑中国猎杀大熊猫》(2018-11-15 子屠龙)报道: 17世纪初,当英国在北美开拓殖民地的时候,罗斯福家族就漂洋过海来扎根。 这个在新大陆超过300年历史的家族,最终发展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族,尤其是诞生2位美国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