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2月12日星期日

谢选骏:害怕下台而不是害怕混乱



《习近平的致命失误》(2023-01-04 索娜编译)报道:


周末,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除夕夜向中国人民发表讲话,内容出人意料地承认中国目前正经历著世界上最大的新冠病毒爆发,又指在新冠问题上国内人民抱持的意见不一,他呼吁民众要团结一致。过去,习近平一直将自己的执政合法性押注在他所主张的清零政治上。 去年 10 月,习在二十大上争取其第三任期时,他坚持认为他提出的清零政策已“最大程度地”平衡了经济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係,这也成为他的主要政绩之一。“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习近平在周六的预录讲话中说。 这可能是大众听到习最接近承认错误的发言了。


据《新闻周刊》报道,在习近平打破常规第三度连任党总书记的几周内,中国的年轻人发起了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目的是为了反对政府过度的严苛的防疫政策,以及中共严格的网络审查制度。


明显地,习近平在当时陷入了困境:到底应该继续维护自己主张的清零政策,抑或听取诉求,放宽疫情限制,让病毒在社会肆虐。他最终选择了后者。没有人预料到他竟然会如此快速地废除了其标志性防疫政策,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预兆。结果国内一二线城市出现的悲剧惨象表明,中共根本未为重新开放做好充分准备,染疫的病人挤满了不堪重负的医院,殡仪馆全天候火化尸体。 


早在去年春天,当官员们在上海实施习近平的严厉清零政策时,政府在毫无预告次下突然封锁 2500 万民众在家。当时世卫组织曾警告该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但北京却驳回了世卫的警告。 在此期间的几个月里,国内不少企业面临倒闭,更令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境。


去年全年,中共投入了数千亿美元以坚持实际清零政策,包括用于几乎每天进行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集中检疫设施的建设。公共卫生专家表示,这些资金本应转用于新的疫苗接种,提高 ICU 激增能力和储存治疗药物。


习近平的致命失误


网上和官方媒体的报道表明,习近平的致命误判对中国的老年人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打击。在取消清零政策之前,政府还更改了死亡人数的定义,将死于基础疾病的人排除在外,此举可能导致严重低估因新冠而死亡的个案数。


英国健康数据研究公司Airfinity 估计,截至 1 月 4 日,中国每天有 14,700 人死于该病毒,自 12 月 1 日以来累计死亡人数为 176,500 人。以此数据为基础,Airfinity 预测到 4 月底,中国将有 170 万人死于新冠病毒。


“北京目前正在努力提出一个连贯的解释,说明为什麽中国坚持清零政策这麽久,以及为什麽突然结束它,”澳大利亚国民议会的政治学家宋文笛( Wen-ti Sung) 说。 


不过宋文笛认为,虽然公众对中共政府的信任度可能有所下降,但习近平在党内的权威不会减弱。


“在政治上,习近平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无可置疑的核心领导人的地位,”宋说。 在中共高层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每位成员都被要求公开承认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缺失。 “这表明习近平的权威仍然不容挑战,即使他一直努力主张清零政策,”宋说。


习近平的致命失误


对一些人来说,习近平的错误不是坚持实行清零政策,也不是在清零政策无法遏制病毒时突然结束它,而是习近平未能为退出而作好准备。 


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曾锐生认为: “清零政策和放宽防疫限制是同一政策的两个阶段。中国人被告知习近平和中共会保护他们免于染疫,人民相信了。而清零政策正正就是旨在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它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目标”。


“人民期望当政策需要作出改变时,习和党会作好准备,仍然可以保护他们。然而习和党没有做到,只为他们带来了死亡和痛苦,并阻止他们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曾说。


随著世界进入大流行的第四个年头,中共未能提供实时数据也使到其他国家感到恐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本周猛烈抨击美国等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实施限制,并认为要求中国乘客进行阴性 PCR 检测是“无法接受的”。


欧洲联盟表示,愿免费提供中国COVID-19疫苗,以协助中国控制在清零政策结束后的疫情大爆发现象。但中共拒绝了西方的援助,称中国的疫苗“供应充足”。


据中共政府称,尽管中国 14 亿人口中有超过 90% 的人已经接种了至少一针有效疫苗。中估计仍有 3700 万 60 岁以上的人仍然未接种疫苗,截至11月下旬的统计数据,该年龄组中有 2800 万人尚未接种第一剂疫苗 。


习近平的致命失误


总部位于上海的行业谘询公司 Health Insights 周三在其报告中指出,“有的疫苗接种工作人员染疫了,有的被转移到其他地方提供医疗救助,导致不少疫苗接种点关闭。有些地方因后勤人员不足,使到疫苗运送延迟。”。


华盛顿特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马克沃森说:“作为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目前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自古以来,所有中国的统治者最害怕的是一件事:混乱。”


沃森认为习近平可能会选择牺牲部分高级官员来表现出问责制。 “习近平如此孜孜不倦地创造个人崇拜,这意味著他实际上被视为国家和党的化身,因此任何失败都必然不会落在他身上。”


曾锐生说:“中国很多人都感到愤怒和不安。他们现在不再相信党和习近平的承诺。但他们能做什麽呢?根本不可能追究任何一方的责任,更不用说惩罚他们了。”


“虽然习和党的信誉和合法性都受到了损害,但这不会导致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垮台,”曾说。 “习近平和共产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权力,中国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们没有改变的馀地,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


网民嚎叫:


foxnews 2023年01月06日 12:58

错误!错误!!错误!!!甚至是犯罪!怎么让你们轻描淡写成了失误了呢?

Johnny Walker 2023年01月05日 09:55

习近平不存在什么“失误”:你找不出来他做对过哪件事情。他如果哪天做对了什么事情,那一定是“失准”了。

LBSD 2023年01月05日 04:59

一尊你大胆的往前走,别害怕,莫回头!

acdocy 2023年01月05日 04:50

只能说这个民族非常非常的愚蠢

kshdjj 2023年01月04日 23:20

中国几年内快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Covid-19 死亡人数比例最低,你说哪个国家比他高的更好。

中国在领到台湾等财团基金的法轮功的媒体上,好的坏的都说是坏极或马上奔溃,有失公允。

破棉袄 2023年01月04日 21:01

习总干得很好,正在沿着人们预想的道路奋勇前进。


谢选骏指出:“华盛顿特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马克沃森说:‘作为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目前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自古以来,所有中国的统治者最害怕的是一件事:混乱。’”——显然,这个人在不懂装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统治者从来都是害怕下台而不是害怕混乱……为了掌权,它们甚至不惜制造混乱以便乱中夺权。那么这个马克沃森为何胡说八道呢?因为他也是统治者的走狗嘛。

谢选骏:葬礼取代检测成了瘟疫感染的加速器

 


《最悲伤的是,葬礼成了感染加速器》(风声 2023-01-04佘宗明)报道:


春节将至,在“非必要不××”式限制卸除后,人们终于可以想回家就回家了。


只不过,疫情防控的严防死守模式结束了,不代表疫情消失了。在“春节前后全国或达到感染高峰”的形势下,今年春节,人们恐怕依旧无法像往年那样,去拥抱因窜动和聚集而来的热闹。


春节返乡,很多人返的都是小地方,特别是农村老家。可就在这些天,蔓延至农村的感染潮,借由那些零碎的个体叙述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在许多农村地区,因疫返乡的务工者和提早放假的学生,叠加农村年关附近频繁的红白事酒席,大大加速了感染。


专家预测,春节前后才会发生的感染潮已提前来到。前不久,“农村发热人群扎堆输液”一度冲上热搜。而农村的医药资源、医疗条件和医学知识匮乏情况,决定了农村易感染人群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


当此之时,“如何削减交叉感染风险对脆弱人群的冲击”,是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的思考,确实该指向医疗服务与保障供给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引导人情风俗层面的暂时克制——虽然“少串门、不聚集”的提醒,极易让人产生耳部疲劳,甚至激起逆反情绪,但在大面积感染会导致危、急、重病人数短期内急剧增加的现实中,避免某些人情裹挟下的风俗习惯成为疫情扩散的“加速器”,很有必要。


三年了,终于可以回家过年


毋庸讳言,春节是游子们“倦鸟归巢”的时刻。回家过年,承载着人们的恋家情结与乡愁情愫,也构成了人们如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过去三年,不论是就地过年的“倡导”、非必要不聚集的要求,还是项飚所说的“电子流动性基础设施”(e-mobility infrastructure)重新分配社会流动的阻滞效应,都让许多人不得不搁置归心,抑或是减少走动。


如今严控封印解除,人们返乡已不存在“硬隔离”之类的阻碍,压抑了三年的回家过年念头集中喷发,进而出现“报复性返乡”的场景,本再正常不过。尽管说返乡潮必然会助推感染潮,但在防控措施调整将人们被接管的流动权利重新归还后,谁也不应轻易再给返乡者设置有形或无形的关卡。


要知道,人生没有多少个“三年”,人们也无法承受亲人相聚机会的一再错失,动辄将“子欲养而亲不待”困局摆在面前。人们久盼的回归正常生活,就包括回家过年的权利不被阻却。


不要小觑这份权利的重要性。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过:在传统、简单的社会中,社会的整合、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的就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机械团结”。


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中,社会的整合、秩序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有机联系”上。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生活在都市中,跟外界“有机联系”形成的基于业缘的人际关系里,掺杂了诸多名与利的考量;而基于血缘地缘的“机械团结”,则能勾起他们的乡愁,缓释他们的紧张。


因此,春节返乡也是一次回到“传统、简单的社会”缓解现代性危机的尝试。


用作家叶匡政的话说,回家过年就是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实际上,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人们对回家过年的诉求,不该再被压制。


传统习俗是疫情扩散的加速器


但,这不意味着,人们要在拥抱传统习俗中将疫情在加速扩散的真实情形置之不顾。


越是在当下,“群己权界”凸显的责任意识越无法隐身。


当然,现在的形势跟之前有些不一样:自2020年至2022年,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防疫而不见疫。可现在不一样了,疫情就在你我身边。奥密克戎来袭,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熬一熬”就能过去的事,但对以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为主的脆弱人群而言,却可能是难以越过的一座山。


鉴于此,就算我们很难控制住疫情在春节期间的传播,也该尽量避免感染峰值的扎堆——不然的话,很多小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薄弱的医疗卫生体系可能会被击穿,那些脆弱人群面临的情况会很严重。


在现阶段减少礼节性串门和聚集,尽可能延续线上和电话拜年之类的做法,也许是值得采用的选项。


春节期间,无论是走家串户的拜年习俗,还是婚丧嫁娶的大规模聚集情形,都可能让疫情加速扩散。


拜年是个典型的传统过节场景,“序长幼拜尊属戚族,近者往来相贺”是常见礼仪,这跟传统家庭结构中的“长辈中心制”特点不无关系。在该模式下,那些返乡人员经常得登门造访,去给上了年纪的长辈拜年。由返乡人员到留守老人的病毒传播链条,很容易由此形成。


年关还是办喜事的高峰期。平时亲友们在外打拼,未必能回来参加宴席,但放在春节前后办,人多热闹。可人一多了,疫情扩散的风险必然升高。在农村,戴口罩和一米线等防疫守则,在人情即律法的语境和顾面子的心态中,通常也不会被循守。


凡此种种,都可能让那些脆弱人群变得更加脆弱——传统礼仪习俗将他们推到了台前,可跟自我保护对应的要求是,他们应退到台后,尽可能跟风险人群隔开。


考虑到当前很多农村老人都处在保障洼地上,我们有责任不让拜年和办酒宴的伴生风险将他们绊倒。


不能让春节变成脆弱人群的“春劫”


要强调的是,呼吁人们今年过年少串门少聚集,绝不是要用限制性做法让人们重回此前状态,而是着眼于当前农村防疫实际境况的现实倡议。


在不少城市居民都在为布洛芬等退烧药物一粒难求,被医院发烧门诊接待量超负荷所忧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


很多报道都描述到,在不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末梢上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接诊者大多是村医。很多村卫生室和村医此前并不大量接触发热患者,也没备退烧药等,人手严重不足,如今患者排队涌来,他们只能是开些抗生素,有的还只能是让人熬引子水喝。


《财经》报道中提到,在某地农村地区,有受访者称,12月以来,周边村落里放鞭炮、摆白事宴席的活动几乎每天不断,“有不少老人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缺医少药严重,医学常识缺少,都让很多农村老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在这个寒冬格外难过。这时候,若是顺着拜年和婚宴等场景将他们导入“疫情扩散链条”中,只会加剧他们的困境。


所以,今年春节,返乡的人们还是少串门少聚集为宜。其对应的要求就是:让人情与风俗让位于健康和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自防疫政策松动以来,很多人就在说“放开不等于躺平”。而不能躺平的最大理由,就是要保护脆弱人群。保护脆弱人群,除了需要公共服务与保障的就位,也需要人们用行为自觉托起一层防护网络。


由于学生提早放假,很多乡村的人已或多或少地遭遇了感染,甚至有些已基本恢复过来了。但也出现了另一种提醒的现象,那就是阳过的,甚至还未完全康复的人群不再佩戴口罩,暂且不说是否有二次感染的问题,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佩戴口罩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尤其是老弱病残孕及此前有病根的高危群体负责。


作家汉宁·里德说:“人”在人之中。因为“人”在人之中,所以我们会迫不及待想回乡跟家人团聚;也因为“人”在人之中,所以我们在疫情之下需要代入“弱者视角”,解脆弱人群之困,而不是给他们增添风险。不能让春节变成这些脆弱人群的“春劫”。


网民嚎叫:


scbean 发表评论于 2023-01-05 11:25:22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3-01-05 06:13:31

很多人只看到了自己需要自由,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你的自由导致了病毒的百倍千倍的自由,反过来造成了自己更不自由。这是简单的因果报应。中国封区、隔离,造成的是少部分人的不自由,绝大多数人则可以完全自由的生活、工作、旅游。现在是每个人增加了一点点的自由,却使得全体人民都失去了自由甚至生命。

==============

你生活在自由的西方,享受着自由的阳光,自由地胡咧咧,却希望看到中国人被剥夺自由,永远封控。

就这一点来看,境外敌对势力何你的感受一样,也希望中国永远封控下去。干嘛不?

jw2009 发表评论于 2023-01-05 11:12:39

现在的突然开放是决策层的惊慌失措,一种溃败。。

zhige 发表评论于 2023-01-05 08:29:04

作为一个高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负责任“的政府,在病态清零三年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这样无序放开吗,算负责任吗?在疫苗有效率低到地沟里、且接种率低下,发热、止痛、止咳等常备药断供,医护人员健康安全自身难保的状况下,放任国民能阳尽阳,自生自灭,是生命至上吗?你这种人提”自由“二字,是对这两个字的侮辱和亵渎。也难怪,经过渣脑和两只出气的洞看到的”事实“就是你相信的事实,你也只有这点感知了。跟你那”马年生“的兄弟(姐妹?)一样可悲。呜呜呜。。。

=====================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3-01-05 06:13:31

很多人只看到了自己需要自由,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你的自由导致了病毒的百倍千倍的自由,反过来造成了自己更不自由。这是简单的因果报应。

巴拉巴拉。。。。。


谢选骏指出:专制者都热爱自由——他们的出尔反尔就成为社会的浩劫。例如,葬礼已经取代检测,成了瘟疫感染的最大加速器。春节就是春劫!节日就是劫难日!因为葬礼已经成了瘟疫感染的加速器。 

谢选骏:英国王室最后公开的杀人犯

《哈里王子新书称曾杀25名塔利班 英国退役军官指“背弃”军队》(安德烈·罗登-保罗(Andre Rhoden-Paul)& 英国防务记者乔纳森·比尔(Jonathan Beale) BBC新闻 2023年1月7日)报道:


一名退役指挥官指责哈里王子在“破坏了原生家庭”后“背弃”了军队这个曾经支持他的另一个家庭。


萨塞克斯公爵(Duke of Sussex)在回忆录中形容,在阿富汗杀死25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就像是“从棋盘上移除棋子”。


前上校蒂姆·柯林斯(Tim Collins)说,“在军队里不该这样做”。


哈里王子在回忆录《后备人选》(Spare)中详细讲述了他在阿富汗担任直升机飞行员的经历。


这本书在西班牙提前发售,BBC获得了一本。


在书中,哈里王子首次透露,他杀死了25名敌方战士。这完全有可能,因为他曾两次前往阿富汗赫尔曼德(Helmand)。


他写道:“我没有为这个数字感到骄傲,也没有感到羞愧。”


“当我陷入战斗的激烈和混乱时,我没想到那是25个人。如果你把人当人看,就不能杀戮。 ”


“如果你把他们当人看,就伤害不了他们。他们是棋盘上被移除的棋子,坏人在杀死好人之前就被消灭了。 ”


“他们训练我把他们视为‘另类’,训练得很好。”


哈里王子在回忆录《后备人选》(Spare)中详细讲述了他在阿富汗担任直升机飞行员的经历。


塔利班高级领导人阿纳斯·哈卡尼(Anas Haqqani)在推特上回应王子的言论:“哈里先生!你杀死的那些人不是棋子,是人;他们的家人正在等待他们归来…… ”


哈卡尼说:“我不指望(国际刑事法庭)会传唤你,或者人权活动人士会谴责你,因为他们对你又聋又瞎。”


退役指挥官柯林斯(Colonel Collins)上校在接受《部队新闻》(Forces News)采访时谴责这本书,称其为“悲惨的赚钱骗局”。


在提到哈里王子透露他杀死25名敌方战士时,退役上校柯林斯说:“在军队里不应该这样做;这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


柯林斯表示,“他让人非常失望。我们不会在枪托上刻痕。从来不会。”


这位前上校曾因在伊拉克战场前夕对军队演讲而闻名于世,他说:“哈里背弃了另一个家庭——军队这个曾经支持他的家庭,也破坏了他的原生家庭。”


他指责哈里王子选择了一条“歧途”,“追求他不需要的财富”。


“最后,我看到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他追求的是他不需要的财富,拒绝他急需的家庭和战友之爱。”


坎普上校表示,这种言论可能会“给敌人做宣传”,并激起人们采取报复行动。


前陆军军官理查德·坎普(Richard Kemp)上校于2003年被派往喀布尔指挥驻阿富汗部队,他告诉BBC,这很不寻常,但他对哈里王子透露自己的杀敌数字没有意见。


他说,士兵们确实会在私下谈论他们杀死或打伤的人,有时是“一段战斗后减压的方式”。


在将被击毙的塔利班叛乱分子称为“棋子”时,坎普上校表示,这种言论可能会“给敌人做宣传”。


他还说,这些言论可能会损害哈里王子的安全,并激起人们采取报复行动。


他说:“他们总是想让人们变得激进,招募新人,我们已经看到塔利班是如何利用这一点的。”


在第二次长时间飞行中,哈里王子在驾驶阿帕奇直升机之前曾短暂地担任地面前线空中管制员,指挥空袭。


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于2001年10月入侵阿富汗,以驱逐塔利班,他们称塔利班窝藏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和其他与9·11袭击有关的基地组织(al-Qaeda)人物。


本·麦克比恩(Ben McBean)在阿富汗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时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哈里王子曾在几次活动中见过他,称他为英雄,说王室需要“闭嘴”。


他在推特上写道:“爱你#哈里王子,但你得闭嘴!不禁让人怀疑在他身边的是些什么人。”


“如果是好人,现在就会有人告诉他停下来了。”


另一名仍在服役的军人告诉BBC,哈里的言论“非常不像军人所为”。


英国国防部拒绝就哈里王子的说法发表评论。


和许多军事人员一样,他说自己没有兴趣统计数字。那些写书的人似乎对统计杀戮数据更感兴趣,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作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哈里王子在驾驶舱内可以通过传感器和屏幕近距离观察个人,比大多数人的视野要好。


他还能看到大炮和地狱火导弹的冲击力——尽管清晰度很快就会被灰尘掩盖——他还能查看驾驶舱的录像。但并不总是能够数清地上的尸体,或区分受伤或死亡的人。


英国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表示,他不会评论王子杀死25人的说法是否恰当,但他说,他“非常感谢我们的武装部队”。


当被问及王子杀死的人数时,英国国防部发言人说:“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评论行动细节。”


谢选骏指出:英国军方的恼怒,在于这个愚蠢的私生子哈里,揭露了英国军队的龌龊历史。英国军队一贯习于杀害平民,一百年前在中国就是这么干的。但是他们很会保密,就像狗崽子卡尔·马克思一样,和女仆私生了孩子,还要狼狈为奸的狗搭档恩格斯替他顶包。英国王室成员都要当兵服役,不过还是但愿,哈里王子是英国王室最后一个公开杀人的罪犯。

谢选骏:东北倒爷变成俄罗斯文化人

 



《90年代到俄罗斯挣钱,奋斗二十多年成难民回国》(2023-01-08 自PAI)报道:


我叫长治,辽阳人,60后。我爷爷当年为了养活全家闯关东,我则为谋生“走西口”,而且走得更远。1995年,我去俄罗斯,2022年,我回国,出国前我是东北下岗工人,回国时我是乌克兰难民,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不算凯旋。


我用尽全力融入异国,想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27年后却全部落空。开始我以为,只要口中有食,我就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后来我以为,身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制造更多问题的,偏偏是身份。疫情和战争,两样都叫我赶上了。到头来,求财、求婚、求学变成求生,光活着就已经够惊险的了。


这是2022年9月,作为留守在乌克兰顿巴斯战区的唯一华人,我接受电视台专访。直播时,我背后不断响起炮声。


我生在黑龙江,在辽宁长大。我家是工人家庭,我有俩姐一个妹。上中学时,我信奉“读书无用论”,没心思读书,只想当大老板。1984年我18岁时,听说有个哈尔滨大哥往佳木斯寄烟,一包烟挣五毛钱。当时统购统购,南方人不抽的烟,北方好卖,送礼都送“大重九”和“良友”。我到了海南岛,往家邮了五百盒烟。


可倒烟不是长久之计,1986年,我去仪表厂上班,月薪50块钱。没上半年班,工厂就放假。我就纳闷,这刚上班不长时间就放假,那你招我们干嘛?后来知道,这在西方叫裁员,在中国叫下岗。我只能去摆烟摊,两年赚了10万块钱。

1993年,我到哈尔滨看烟的行情,还去了绥芬河,绥芬河对岸是俄罗斯。旅店里有一位北京记者正在采访绥芬河市长。那市长说,苏联人手里有钱,每家都有小汽车,汽车很便宜。苏联朋友请他吃饭时,问他能不能卖给他们酱油?我心想,市长谈这事,肯定不是假的。这东西还能挣钱?中国酱油不有的是吗?出口给他们就是了。


对岸那个国家令我好奇。正好有个表姐在绥芬河,我去问她,绥芬河这小地方怎么到处是飞机坦克大炮?她说,这是俄罗斯人当废品卖的,收这东西比练摊来钱快。我追问她有没有路子,她先说她有个朋友带货跑旅游团,一天能挣一万块钱。下句是,这人回不来了,可能失踪了。我问为啥,她说,你要是生意做成功了,那下一步就是倒霉了。我说,这是乱世啊,没有安全,挣钱有什么意思?


我先学厨师、学开车、学电脑,等时机。两年后,我心急了,听说有个朋友常跑俄罗斯,我让他帮我办旅游护照,从这开始,我上了贼船。1995年8月,我跟他飞到伊尔库茨克。我拿出全部身家,带了1万2千块钱,就看在国外能不能找到谋生之道。


我先在集市给人代卖鞋。人家问价,我听不懂,我和人家比划。有一伙吉普赛人,前面和我比划,后面就开始偷东西,我回头一看,丢两件货。有个朝鲜族老兄就教我,摆鞋不能摆一双,只能摆一只。我又开始学说数字,过俩星期,能挣个吃喝钱。我开始扣货,扣货就是整包货按批发价买下。在伊尔库茨克的上海市场,我的生意刚上道,警察就来了,跟我要税票。我都是从旅游团接的货,哪有税票啊?没税票就交钱,不交钱,就送警察局,关铁笼子里,进去我就挨了一拳。


八个月,我挣两万块钱回国。回到家,我就闭门不出。我看到一篇文章讲,18世纪中国人去旧金山淘金,很多病死他乡。有中国人回家时,就拿一个文明棍儿,戴一个弹筒高帽子,就像卓别林。明明行李不多,偏雇两个工人搬。给谁看呢?给他家乡人看。证明自己成功了,发财了。他那个九死一生都不提。我就不想显摆,图什么?你那些坎坷,怎么和人说?你挣着钱了,谁爱听?可我老妈是个话匣子,逢人就说我挣了几千美金。


1997年,朋友说,你哪也别去了,炒股票吧。香港要回归,股票会大涨。我炒两年股票,赔了几千块钱。又听说2000年地球要毁灭,那我就等着,哪也不去了。2000年到了,地球没毁灭,可也没生意做,我把房子租出去,拿着2000块钱去了海参崴,还是远东。


我开始摆摊卖水果。批发水果像拆盲盒,要是倒霉,半盒是烂的,就白干。想赚钱就得宰秤,我干不了这个。我去饭店找活儿,他们那儿有等级制度,大师傅欺负小师傅,小师傅欺负帮厨,帮厨欺负新来的,我在那里地位最低。脏活累活都找我,我忍了几天,也没挣到什么钱。


正愁要往哪个方向去。我老妈在电话那头说,她有个老同事,在莫斯科开服装厂。我就去莫斯科投奔他。这大哥借钱开的厂,他很小气,对自己都不好,只吃最便宜的东西。我代卖他的货,我得自己租摊位,丢了4件皮夹克,还倒赔钱。他说,你去卖报纸吧,一天能挣10多个美金。


在莫斯科的“一只蚂蚁”市场卖报纸,我才开始挣钱,挣到钱马上换美金。那市场有几万商户,一份报纸进价5卢布,我卖10卢布。一天卖1百份,挣10美金。卖电话卡,又挣10美金,一个月能挣600美金。后来,开工厂的那大哥说,你真卖报纸了?不怕人笑话呀?我说对啊,咱哈腰就能捡着钱。


有个黑毛子瞧不起卖报纸的。我在市场不小心撞了他一下,立马说对不起,这小子过来就给我一拳。咱也练过太极拳,咱不欺负人,咱也不怕人。我把报纸扔下,也给他一拳。他反过来给我三拳。我也来个一步三拳。保安过来拉开我们。旁边中国人说,哥们儿你挺勇啊,那小子眼睛都青了!


“一只蚂蚁”有几万人,都知道有一个中国人,背个小喇叭喊,卖报纸、卖电话卡,还敢和黑毛子、老毛子、保安、警察打架,我一下子就出了名。我认识市场管理者,和练摊的更熟,我啥都干:卖俄语小册子、办驾照、印名片、发广告、当猎头、卖机票。人家都奇怪,卖报纸的还能卖机票?那时候我就开玩笑,我卖报吧,上能通天,下能入地。这时已是2003年了。 


有一天,我见市场招工区站了很多女人,我说你们是不是找工作啊?呼啦一下子围过来好几人,我就拿小喇叭在市场喊:介绍服务员了!有人说,哎呀,你给我介绍一个漂亮的大个儿!我说你是让她卖货呀,还是让她搁家当媳妇儿啊?他乐了:我什么都不要,我瞧着她好看就行。


没成想,我给自己找来个媳妇儿。她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卢甘斯克来,叫秀莎,模样俊俏。听说她是护士,我提议,咱俩一起做陪诊吧。中国人在俄罗斯看病都摸不着路子,你门儿清呀。她同意了,我就在报纸上打一广告,又买了台二手日本车,俩苦命人抱团取暖,干脆一起过了。


我不卖报纸了,白天干陪诊,晚上开出租。两年后,她怀孕,做不了陪诊了。我只能做更多:当快递员、修电脑、安宽带,装卫星天线和监控系统。一次装天线时,从梯子掉下来,我腿摔断。后来智能手机出来了,宽带没落了,电脑也没落了,我从每个行业兴起,一直干到它没落。


2006年春天,她生孩子。孩子一出来,小医生吓一跳。她问医生,这孩子怎么有点奇怪呢?医生过去一看,那黑头发,那眼睛,和她们不一样。医生问秀莎,孩子爸爸是谁?秀莎说,是个中国人。隔着窗户我看见秀莎怀里的孩子,小不点儿,像我们家孩子,我小时候也瘦。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是父亲了,我一定要给这孩子培养成才,我的责任感马上就出现了。


我老妈着急看儿媳妇和孩子,2009年,我带老婆孩子回国。快到家时,秀莎慌了,怎么看不见高楼大厦呢?其实我家在郊区,我有个三居室,我妈早拾掇好房子了。秀莎进门一看,和她家那破房子比,简直是天地之别啊。


我妈每天早上去买吃的,饺子、包子、花卷、麻花油条,天天换着来。中国小吃就征服了我老婆。除夕夜的烟花,更让她惊叫,中国怎么这么有意思呢。我妈张罗给咱俩办婚礼,摆了六桌,放了鞭炮。


回到莫斯科,市场越来越凶险。我有一回送快递,包裹里被人暗藏枪管,结果挨罚的是我。警察查护照更紧了,华人见警察,就像小偷一样。身份不合法,没商量,立马被遣送。


我在俄罗斯只求个温饱,年年都为合法居留花不少钱,伤很多脑筋。2012年,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去读大学。读大学能给我学生身份,读多久,就能待多久。我算了一笔细帐:一年学费3000多美金,办工作签证居留卡也3000美金。住学校宿舍,每月10多美金,在外租房子,每月500美金。


入学我还能学俄语,下午课可以请假,不影响我做电脑服务和当导游。我读了书,挣了钱,还省了6000美金房租,非常值。


我马上上网查学校,去外事办拿到邀请函,就近去乌克兰搞定学生签证,我成功申请到莫斯科管理大学。46岁,我开始了在国外的求学生涯。


一入学就赶上校园有选美活动,年轻人真好。我觉得,我要过这种学生生活。俄罗斯学生一开始还奇怪我什么来路,他们慢慢地也不介意了。预科只学简单俄语,两年后,我顺利毕业。


为了继续保留学生身份,2014年,我又申请到列宁师范大学读本科,可以续4年学生身份。我选了便宜的专业,社会学,学费17万块人民币,系里就我一个中国人。他们俄罗斯人都搞不懂专业术语,我更云里雾里了。我就在课上录音,课下反复听。至于一些社会学知识,我原本就感兴趣,什么“休克疗法”啦,“解冻时期”啦,我早就自己研究过。


那四年学到的东西,让我明白了许多年轻时想不明白的事,比如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读本科期间,我家里出了两件大事。一是2015年,我老婆患乳腺癌,她要回乌克兰治病,女儿要上学,她俩只好回乌克兰。


二是2017年,我老爸走了。我看到老爸时,老爸已经在殡仪馆了,四面都是花圈。他们都在哭,但是没有用,我是哭不出来的,我内心比谁都悲伤。一奔完丧,我就回莫斯科赶考。那天早上九点,我进考场,老婆进手术室,我们俩同时做最关键的事,我们都挺过去了。


2018年,本科毕业典礼那天,念到我名字时,同学起哄,可能因为我岁数最大吧。他们越起哄我越要拿我的毕业证。


读书读上瘾了,我一路读到硕士。莎莎上小学,我读本科,她上高中,我硕士毕业,身份又续两年。这次我读的学校更牛,是戈尔巴乔夫的母校——莫斯科国立大学,有250年历史。


2018年,我和老婆说,咱俩登记结婚吧。以前谁也不在乎领不领证,现在不一样了,女儿12岁,老婆得癌3年了。我想给她俩一个名分,以此表明,我不会不要她们。


民政局大姐查我文件,说我名字差一个字母,必须得改回去。老婆因为做化疗,头发掉光了。我突然掀开老婆的纱巾,我说大姐,你看她这现在这情况,我再开一次文件,说不上得多长时间,我只想给她一个名分啊。大姐说,可以给你登记。


领证那天,我叫女儿一起去做见证。所有文件都齐了,自动打印机把结婚证打出来,我签字,她签字。从这一刻起,在法律层面上,这母女俩的命运和我息息相关。


2020年夏天,我硕士毕业。到这个时候,我在俄罗斯完成了三个事情,求学、求财、求婚。求学呢,我在中国是个普通工人,在俄罗斯我把硕士读完了。这算不算文化人?求财呢,最多的时候我也赚过几十万,但全都花完了,这算不算发财了?求婚呢,我也找到了乌克兰太太,这算不算成功?我经常想,我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在俄罗斯度过了。


当年带我出国的朋友在2020年得新冠死了,以前他常说一句话,该你井里死,河里死不了,这真是宿命。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宿命是,躲过了疫情,赶上了战争。回乌克兰老婆家过边防时,人家告诉我,别过来,过来你就回不去俄罗斯了。我不听,我非要回家看我老婆和女儿。这条路,差点成了不归路。


打从我认识秀莎,就风花雪月少,鸡飞狗跳多。来到这,我又摊上个战斗家庭。她妈86岁了,是战争孤儿。天天吵着要回家,人家问,这不是你家吗?秀莎她妈说这不是我家,我要回家。她妈家在利沃夫,原先属于波兰,希特勒进攻了那。爸爸当兵阵亡,妈妈难产而死,她妈三岁成孤儿,四处流浪。十八岁来卢甘斯克就下井采煤,遇到秀莎他爸。秀莎她爸蹲过四年监狱,50多岁就得癌死了。老太太命苦,我老婆也命苦,小时候经常被她打,现在老婆也打女儿,她家都是棍棒教育。


我来老婆家是个错误。在卢甘斯克,就我一个中国人,这是不毛之地,挣不到钱。往西走,过不去,边防军把守,端枪架炮的,还埋地雷。


这儿有集体农庄,我想找农活干,但得村民开会一致同意才行。去扫大街也行啊,老婆却说,你别给我丢人了,你要是缺钱,我养活你。她肯定和人吹牛了,说她的中国男人在莫斯科又能修电脑又能安宽带,还在莫大读过硕士。


我说,那硕士有什么用,它只是用来浪费的。老婆说给我找个工作。她同事亲戚开商店,每天都要卸车,有个老头爱喝酒,干活不利索,要把他刷掉,用我。我说拉倒吧,你把他刷掉了,人家喝酒都没钱了,咱再穷也不能撬人家工作。后来我不得不做自媒体。


2022年2月22号,我做个噩梦,一个大蛇立起来,灰色的,要吃我。我找一个棍打它,它立更高,我吓醒了。果不其然,早上四点钟就开始打炮。24号正式开打,我们家离战区很近,能看见部队集结上千士兵。开打一礼拜前,已经开始撤人了,我们家讨论撤不撤,结论是,没法撤。老太太瘫痪在床4年,体重还很重,我们仨都抬不动。


附近玻璃被炮击碎了,别墅打烂了,房盖击穿了。道上不知埋了多少地雷。有个女的正在种地就被打死了。我国内有套房子,赶紧转给妹妹。哪天流弹给我炸了,我咯嘣一下就走了,这都没准儿。战争没有赢家,只会摧毁更多家庭,出现更多寡妇和孤儿。


战争后,物价飞涨。女儿要去州里上学,我不工作就没钱养家。终于有朋友介绍我在伊尔库茨克炭厂当翻译。


5月4号,我要去伊尔库茨克。我没有俄罗斯签证,基辅在打仗,俄罗斯大使馆关门了。在卢甘斯克出境时,他们说,你两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你的定居护照7月4号到期,必须马上换新的。入境俄罗斯时,他们问,你要去哪?我借口说要回中国,得从俄罗斯过境。他说,对不起,你15天之内必须走人。我说,那我去避难。他说,可以,你只能去收容所待着,待一年都没问题。


过关后,我马上去莫斯科收容所办难民手续。到那里一看,心就凉半截,那里都是酒鬼、残疾人和要饭的。我一分钟也不想待。他们很惊讶,哎呀,中国人怎么也来了?我说我来办手续,我不住这儿。


接着我坐3天火车去伊尔库茨克,干了20天,炭厂缺原料,停工了,我又返回莫斯科,莫斯科工作也难找。


老婆在电话里说,我家阳台被打一个窟窿,拳头那么大,我赶紧回到家。


半夜“嚓”一下就打一个炮弹,我女儿立马躲了,她会听声音,她能听出来有多远。有一种带超声波的炮弹,那炮弹有亮光,就像一个灯笼似的,能看着它的亮点到你跟前,有划破空气的呼呼声。有的是像一股气似的吹过去,“轰”地响一下子。老婆连躲都不躲,有一天炸死一个小女孩,她还上旁窗户旁边瞅去,我说你别探头。她本来就在医院工作,她见惯生死,她不怕。而且这地方的人已经麻木了,打炮就像放个礼炮。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


举世皆知,他们斯拉夫人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别的生活。我一个中国平头百姓,招谁惹谁了,倒霉透了。从广义上讲,我来自乌克兰战区,去哪我都可以“享受”乌克兰难民身份。从狭义上讲,我这身份很特殊,因为我来自乌东。乌东自己宣布独立了,可是没用。这事除了俄罗斯承认,全世界都不认。这倒霉的身份,注定叫我四处碰壁。


死守在这里,我就得续定居护照。上交旧的,才能续新的。不交就不给办。交了就出不了境,我不想续了。后来他们又打电话说,你来办吧,不收旧护照。


一个月后,我终于拿到新定居护照。我一点儿不兴奋,这些破证件坑苦了我。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苦读8年,拿到硕士学位证时,我老了。我千辛万苦拿到卢甘斯克定居护照,这地方又让我待不下去。现在卢甘斯克要归俄罗斯了,我可以拿俄罗斯护照了!可这个我也不想拿了。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的。


捱到最后,终于有个朋友帮我家三口申请了加拿大难民签证。申请时用的是秀莎的名字,因为她是名副其实的乌克兰难民,她是主要难民,我是借光难民。结果签证批下来,只等她去压指纹。可她不去,她要守着她妈,她不去,女儿就去不了,那次申请只能作废。


朋友帮我第二次申请,我可以去压指纹了。有的朋友说,你怎么把老婆孩子扔下了?我说不是我扔下了,我是去给她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只能帮到这一步。


最终,女儿先去州里了,那边安全一些。老婆留在家守她老妈,继续硬扛。我决定回中国等签证。11月12号,在同胞的帮助下,我终于活着回到中国的家。我老妈病得很重,已经不能说话了。回国后,我和老婆女儿也因为战争一度失去联系。


回想这些年的人生,每次看老婆、孩子的照片,我的心里会平衡些,在俄罗斯我只做对两件事: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我没能守护她们,我可以做探路者。2022年12月27日,我到了温哥华。等这条路我探明白了,她们就能奔我来,能活着就算赢了。

 

网民嚎叫:


习大海 今天 09:13

到加拿大可以考虑重操旧业倒货卖,去餐馆打工也肯定比俄罗斯容易挣钱,不懂英语法语可能暂时有些问题,不过这货能拼能学,安定生活下来肯定没问题,去开Uber也能糊口。

下雨 今天 08:48

64年的老兄,我在温哥华等你23年了!

到处一悠 今天 08:47

作孽啊,为啥活下去那么难。

jjkk 今天 08:28

苦难的一辈子。不过也满值得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经历。

斗邪恶 今天 08:14

从作者的整个经历看,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一定会转运,努力吧!加拿大很好,起码平安。等稳定下来把孩子老婆接来,记住:平安就是福!不要奢求发财。

花蜜蜂 今天 07:02

这老兄的故事很感动人。一辈子找生活的地方,这次才对了!

Siewkim 今天 05:22

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踏上北美洲,苦难已过。祝福

野诗人 今天 02:45

吉人自有天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祝福你和家人,今后的生活充足,安全。

lary 2023年01月06日 18:49

跟习主席报告去,是不是要中国人都走这条道?


谢选骏指出:这个自述“东北倒爷变成俄罗斯文化人”,最后还是润到北美做了难民——所以我早说过,“中国人的根在美国”。因为中国已亡,而美国却是新世界,可以再造一个新的中央之国。

谢选骏:一碗川粉的绝望

 



网文《川普“诚实报税”毁了2024“王者归来”》(2023-01-01)报道:


2022年岁末十二月卅日,美国会公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川普前总统的个人税务资料,详细类容各大新闻均有解读不加赘述,结果不出所料:


1. 作为全美顶尖的富豪之一,有时川普一年的纳税会超过大多数美国家庭一生的纳税总额——意料之中


2. 作为精明的企业家,川普企业的合理避税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值得商榷


3. 作为普通的纳税人,川普家庭绝对依法诚实申报税额,不会存在税务欺诈行为——义务而已


4. 作为国家领袖,川普家族的税表锱铢必较与普通市民无异——市侩味十足,贵族范不够


以上要点,川普的政治对手必然早在2015年以前就了然于心,以致穷追猛打近十年,非要将其公之于众而后快。何以至此就要从税表在个人信用中起到的作用谈起了。


美国国家税务局《1040 个人收入退税表》通常简称Tax Return或1040表,是美国人主张和证明个人及家庭财产合法性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它不但表明了申报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也全面反映了与申报人相关的家庭和社会的经济活动状况,因而它成为定义个人及家庭信用的重要指标和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政治和社会关系法律凭证,税务欺诈是必被严惩的重罪,诚实报税对每一个美国公民和移民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来分析川普的个人信用指标是如何毁于其诚实报税的:


第一,川普对企业合理避税的定义和实践打击了美国现有税收政策


古今中外“南辕北辙现象”是随处可见的生活经验,尤其在要求有高度前瞻性的立法工作领域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的案例之一当属公平雇佣法案中的Ban The Box 条例:为保障较有高犯罪率非裔获得公平雇佣机会而禁止雇主的求职表中出现询问犯罪记录选项,然而法案的实施结果是因招聘官无法得知犯罪记录直接选择雇佣白人从而导致非裔的实际受雇率下降。饱受华裔诟病的平权法案亦当如此。就美国的税收法律而言,经历了200多年从人丁——财产——所得税以及流转——增值——累进税率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一个糟糕透顶但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又最不坏的制度体系,不仅适度照顾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也避免了美国陷入北欧一样的福利国家陷阱,经济得以长久保持活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是普罗大众并不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巨富的破产意味成千上万普通家庭直接丧失纳税主体资格,累进税率看似公平却实际打击和降低了富裕阶层的再投资意愿,从长远看大规模消灭了应税主体,因而当局必须以开办费用摊销和折旧,运营成本抵扣和再投资税收减免等多重手段保障资本回流市场并可持续产生就业和应税主体,以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状态保持微妙平衡。


因此,川普税表中多年的低税额,零甚至是负税率,绝非如他在2016年大选辩论时所宣称的因为他聪明或他的财务顾问团队专业,而是完全得益于美国现有的税务优惠政策。他这样不知感恩地吹嘘自己的智商实际是侮辱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贡献和诱导普罗大众对现行税务制度的质疑,不但损害保守盘坚持的经济政策,也为AOC,桑德斯等靠煽动下层不满情绪上位的极左政客提供口实。如果仅此老实做个商人也就算了,可是您非要成为政敌,并且连故意羞辱政敌首脑的“黄金雨”这样的事件还要全额报销,冲抵成本的话,那真是“屎可忍,尿不可忍”,哪怕这是一个危险的双行道,对方一定会拿税表做文章死磕到底的,不论输赢至少还可为极左盘增加胜算。


第二,家族作坊式财经理念损害政治妥协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和其个人信用


个人认为,川普的税表是诚实的,不存在税务欺诈的理由,多年不缴或少缴税一定是财务团队投其所好精心调配财务指标的结果,充分表现在片面追求当年利润最大化,毫不掩饰地任其利润指标大起大落,对财务指标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不闻不问。试想如果川普企业是上市公司,您会投资它的股票吗?上市公司最起码要求财务指标延续性,追求企业市值最大化,要求上市公司股票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并非经营者的自我认可。换言之,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尚不能管好,如何指望其管好国家?2024您敢选他吗?我是川粉,我承认川普管理一个家族集团比绝大多数人优秀成功,但是在一个纯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最优秀的精英去打工,执掌大到不能倒的企业集团,如花街、大厂的CEO。次优秀的人才可以去做老板,当然其中不乏因神佑而占据福布斯榜首的多人。就个人才干而言,掌管市值4000亿美元的埃克森石油的董事长兼CEO雷克斯·蒂勒森比起您20多亿美元资产、除去负债也许净值为零的私人作坊老板川普不知要强多少指数级倍数,人家屈就来辅佐您,就算他有千般不是,也不可以把白宫当作自家的私企一样将其向狗一样的踢走,其恶劣程度绝不亚于中共20大中众目睽睽之下80岁老头被轰出会场。士可杀不可辱,2020年人家一定是动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您上位的。更别提白宫那数百号动辄被川普炒鱿鱼的行政人员,那可全都是拖家带口忍辱负重指望退休后享受政府福利的普通工薪阶层,一言不合就被摧毁了其全家一生几十年的指望,您这样大规模地培养仇人损害自个儿社会认同度和个人信用难道是为助胜选么?这就难怪川普作为执政党候选人被在野党玩儿猫腻而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每个人都希望其失败,他真的就只能管好几十亿而已。


第三, 锱铢必较的市侩风格缺乏领袖担当


CNN等左翼媒体强调川普没有按照承诺捐赠,有损作为国家领袖的个人信用,就市侩商人的身份而言未必不妥。需要指出的是税表的捐赠部分既可以按规定抵扣税额,也可以充分表现出家庭与个人对社区,他人和各类慈善组织的关爱和密切程度,完全体现了纳税人的价值取向和个人信用。《箴言》19:17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第四,川普诚实报税的税表值得普通美国家庭和新移民借鉴


美国政府为了从经济上引导治国理念的实施,促进家庭乃至社会稳定,家庭联合报税比个人分别报税有更大的减免抵扣优惠,为鼓励生育,每个未成年子女都可以享受较高额度的应税额减免并且教育生养费用直接抵扣收入。在现有美国福利制度下,纳税人绝对不用担心孩子生养困难。并且作为家庭成员,每人都可以赢得较高的个人信用。可以如是说:离婚和堕胎,在经济上是愚蠢的,税收和代价是高昂的,在现实中是不幸的,在基督眼中是罪恶的,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就国家和社会而言是不负责任的,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悲惨而百弊无利的。


综上,公开的税表是对川普作为2024竞选人个人信用的重大打击,不吝如此,自由派左翼的疯狂行为既有害于了现行税收政策,又阻止了其它企业精英问鼎白宫之路。川普2024必败,我们投他也枉然。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出了一个川粉的绝望——我之所以称之为“一碗川粉的绝望”,是因为它的代表性,不是一个,而是一碗。当然作者可能还不知道,川普为首的家族,已经被纽约起诉判决税务欺诈。如此一来,绝望会不会变成决裂?


谢选骏:实存与虚空都是虚空

 


《论虚空——人类如何战胜虚空》(唯论极具收藏价值  2022-01-22)报道:


众则智则明,众明则无敌;全则慧则悟,全悟则不畏死。


虚空就是一切皆可存在,但不可为存在之任一。


虚空不是存在。当虚空不是存在时,虚空是存在的;当虚空是一种存在在时,虚空是一种“不存在”。


包含一切“不存在”的存在,就是虚空。


在虚空中,一切可能的存在都是等概率发生的。所以,一切可能存在中的任一存在,在虚空中常变不止,如同“不存在”,如同比人眼反应速度快的多的“闪光”,虽有而人眼不见,虽有而人手无觉。


虚空允许一切存在经过它,因为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存在。存在经过虚空,等效于虚空在那一刻闪现为存在。但经过虚空的存在,必定伴随变化。


可见,虚空既有包含一切的大肚量,又有改变一切的残忍。


在(单次发生的)虚空中的一个“等概率发生”周期内,已发生的事,已出现的存在,将不再发生和存在。于是变化产生了不可回头的时间之箭,射碎一切在虚空中出现的存在,直到这些存在也化为虚空。


所以,虚空不仅可指允许一切存在出现和通过的空间,也可指正处于虚空中的一切存在。


一切存在唯一可以对抗虚空之变的方法,只有内在恒定不变的有规律运行——理性。而一切存在的外在,则在虚空之变中只会逐渐面目全非,故人不识故人。


我们所在的世界,正是一个外在虚空,内在理性的世界。两种完全相反的时空属性出现在当前世界中的任一存在身上,一外,一内。这竟然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


我们的外在终究会在虚空中成为虚空,但我们的内在却在理性中常存。


我们研究虚空,却无法在外面战胜虚空。所以,外在的我们,都是绝望的。


我们研究虚空,却只能在内在战胜虚空。所以,我们无法正面战胜虚空,只能隔离和逃脱虚空。


只注重外在的人,得到的必定是绝望。内在和外在一同重视的,总有胜利的曙光。


所以,我们不要佩服外在强大的人,而要佩服内在和外在一样强大的人。有原则,不放弃责任的人,百年过后,我们的精神将与他们共存。


请处于虚空之中的所有人,假设我们都是有原则,不放弃责任的人吧。不然,绝望和虚空一同到来。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懂虚空,却不懂实存与虚空其实都是虚空——实存如果不是虚空,怎么都会消失的呢?不论是万事万物,还是宇宙自身……最终都是虚空。

谢选骏:放开与封闭为何都是不对的

 


《防中国疫情扩散多国设边境管制 央视开骂了》(2023-01-02 中央社)报道:

 

忧中国疫情随防疫鬆绑而扩散,不少国家针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设入境管制措施。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也疾呼“2020年春天的事情不该再发生”。央视发布评论称是政治表演,想把疫情的锅甩给中国。


据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于当地时间1日发布的报道,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受访时提及,中国放弃严格的疫情管制措施后,病毒可能会在全球迅速蔓延。“我们没有理由允许中国人再次这样做,将中国感染者送到世界各地,并在已知情况下,令全球各地的人被感染。”


蓬佩奥并敦促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应该阻止这种情形发生。“在2020年的春天,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让已知染疫的人前往世界各地。如今他又在做相同的事,感染更多的人,我们不应该让这种事情发生。”


对于世界多国再次对中国建立入境管制屏障,中国官媒央视今天藉由“国际锐评”发布评论,称“以美国为代表的那些嚷嚷著要中国放开的国家,现在又开始搞事情了”


评论形容近期针对中国的边境管制措施是“一次集体政治表演,又一次想把疫情的锅甩给中国,以遏制和孤立中国”,并批评在某些欧美人的政治逻辑里,无论中国“放开”或是“不放开”,怎么做都不对。“拙劣的政治表演妄图制造新一轮的分裂和对抗,将对全球早日走出疫情阴霾造成重大阻碍。”


评论并称,从合理情形看来,Omicron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疫情形势出现新变化。世界各国调整防疫政策时都会经历适应期,中国防疫政策“换挡”也不例外,“某些国家为何只将中国作为重点防范对象?”


文中也不忘批评,“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宣扬中国疫情威胁他国防疫,并发布违背事实、违背科学的入境限制政策,“这种双标做法何其虚伪。”


据统计,中国决定放宽严格的“清零”政策后,确诊病例随即激增。目前包含台湾、美国、日本、韩国、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全球已有10馀个国家决定针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新防疫规定。


网民嚎叫:


Fredshen 今天 10:06

厉害了,一窝王八蛋!

流氓就得有个流氓样!

foxnews 今天 09:07

厉害祸

刁近平 今天 07:18

呵呵 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两年前怎么做的? 现在大多数国家要求你做个核酸而已,不看看自己当初是怎么对别国乃至自己在海外要回国的居民的?叽歪你大爷的

g2j2 今天 05:12

一定要骂!武汉肺炎是制毒泄毒,是厉害国的错。奥密克戎不一样,是舶来品,最多算送一返十,而且你们有二价疫苗有解药,欠骂!

Jehoshaphat 今天 01:59

骂得好

森林木十八 今天 00:29

那还用甩吗?本来就是。

百年未有之大骗局 今天 00:09

这个流氓国家,祸害宇宙一次,还要祸害第二次。别人阻止你,你还开骂。


谢选骏指出:这个“遭殃电视台”,只会骂人,不会思考——为何“在某些欧美人的政治逻辑里,无论中国‘放开’或是‘不放开’,怎么做都不对”呢?原来,无论北京的“放开”或是“封闭”,都显示了一种偏执到了失控程度的“猛干”——关就要关死,放开就要彻底!这是对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层层加码所致!你以前把水龙头关死了,大家都没水喝了;你后来又把水龙头完全放开了,能不水漫金山甚至水淹七军吗?


《3位海外华人的亲历:新冠早已不是话题的中心》(一条  2023-01-02)报道:


随着国内全面放开,第一次直面新冠病毒的冲击,我们多少措手不及。


一条采访了3位海外华人,请他们分享走向放开与后疫情的生活经验,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在新加坡,“每一步都走得不突兀”,从清零政策到疫苗科普,建设好国民的身心,才最终转向与病毒共存;在美国,严重的医疗挤兑几度发生,第一轮风暴曾让老人院沦陷,疫苗普及是关键转折,而今疫情已无人谈论;在德国,放开会根据季节、疫苗覆盖率来调整,疫情正在经历自然衰减的过程,去年,甚至出现一波结婚潮、生育潮……不论是教科书般的有序开放,还是被迫躺平,有一个共同点是:新冠早已不是话题的中心,大家都已经move on了。


如今同样跨出了这一步的我们,或许也到了重启生活的时候。


1、陈毓灵 坐标:新加坡


我是江苏人,2019年本科毕业后,就留在新加坡一家银行工作了。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决定转变防疫思路,转向和新冠病毒共存。


我周围的人几乎都感染了一遍,每天可能都有7、8千人感染,一两个月之后就到达了高峰。


今年8月份,我也感染了。政府每家每户都送了5-10个快筛的试剂盒,我自己捅了自己一下,看到是阳性之后,赶紧发了邮件给同事们:不好意思我阳了,请你们也注意好身体,如有不适也尽快去测一下。


2022年8月,新加坡政府发的快筛盒物资


接下来就准备好退烧药、止咳药,开始了七八天的自我隔离的一个状态。这一系列操作在新加坡已经是常态了。


我觉得跟国内目前最大的不同,是药物储备。新加坡每个地铁站附近都有连锁药店,哪怕是感染高峰期,大家都能买到药。但这两周,大家都想买药寄给国内的亲戚朋友,可能货架会空一会,但一两个小时后就会补货。


如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疑惑,大家也会线上问诊,医生会根据情况开病假单,或是把药寄到家里来。


可能因为新加坡疫苗接种率比较高,重症率相对来说会低一些。也没有医疗挤兑的情况,因为新加坡有一个分诊的流程。当地大概分布有1、2千个社区诊所,这项公共卫生防备门诊体系,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起到初级响应,充当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建立起来的,接受新加坡卫生部门的统一指挥。


很多轻症的人会直接在诊所拿药;症状比较重的人,诊所会帮他们转到医院治疗。相当于一个过滤机制,防止大家都去医院,造成医疗挤兑。


疫情这3年,身在新加坡,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新加坡的措施很细化,好像每一步都走得不突兀。


2020年3、4月,新加坡疫情严重,货架常常被抢购一空


疫情严重的时候,商场和餐厅空空无人。我自己的体会,政府的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0年初开始,尤其到了3、4月份,新加坡疫情开始严重,政府宣布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那会儿马路上甚至有检查小组,让大家保持严格的1米社交距离,如果不戴口罩会被警告。有一个人因为连续多次不戴,就被告上法庭,还判坐牢16周。


从2021年初,进入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推广疫苗。到2021年10月放开时,全民疫苗接种率已经85%以上,大家的身心建设也都做得差不多了。


当初为了让大家建立起对疫苗的信任,关于疫苗的宣传铺天盖而来。新闻、发布会、手机短信上都是关于疫苗的宣传,政府官员、医生会带头打疫苗,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自己接种疫苗的画面,也会做科普。


疫情这几年,公众手机上随时都能收到新加坡政府的短信,包括疫苗接种信息、当前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出入境信息等等。新加坡算未雨绸缪,很早就开始从世界范围购买疫苗,包括国内的灭活疫苗科兴、欧美的莫德纳、辉瑞等等。只要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在新加坡都承认,我们打疫苗的选择是很多的。


老年人是优先需要打疫苗的群体。先从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然后是60、70岁年龄层的,以此类推。医生或者政府工作人员也去养老院宣传,甚至上门给老人打针。


当时网上也有很多谣言,有一阵子大家都在传使用mRNA的疫苗会改变人的基因。政府就会发专门的短信,用具体的数据,告诉大家这不是真的。


还有一件事非常鼓励大家打疫苗。感染新冠后,如果接种过疫苗,并且过去14天没有海外旅行史,政府会报销医药费。如果没打,则需要自费。所以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就慢慢上去了。


我们每个人手机上也随时会收到提醒,比如,你上次接种已经过去6个月,可以打下一针了。我现在已经打了5针了。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在新加坡的人,大家对疫苗的信任度和接受度都非常高了。所以到了第三阶段,彻底放开之后,大家的心态非常好。


后来也经历过两次高峰,2021年底经历过一波德尔塔病毒的感染高峰,今年七八月,经历了一次奥密克戎的高峰。之后感染数字慢慢下降,现在稳定在每天1000人左右。


如今,我和朋友们在一起,也不聊新冠的事情,更多还是谈论工作和生活。


今年还宣布,室内也不再戴口罩了。现在新闻每天就播报重症率、ICU的使用率,还有疫苗的接种率,但不会聚焦在确诊病例数量。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嘉尔,都已经在新加坡开了演唱会,而且场场爆满,大家都不戴口罩的那种。我在银行的工作,也在一步步恢复正常。


从最初2020年封锁的时候,我们线上办公。2021年,采取轮流制——这周这50%的人去上班,下周是另外50%。再后来可能疫情平稳了,就是75%的人可以线下上班,其余人线上。大家若感染了,就发个邮件给其他同事,目前大家都很轻松看待这件事了。


到现在,大家都可以回办公室了。除了公共交通需要戴口罩,其他地方都不需要了。


总之,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整个过程都是一步一步来的。


2021年,逐渐恢复生活秩序的新加坡街头


今年我已经去新加坡之外的地方旅行了3、4趟了,感觉和之前的生活基本无异。


特别遗憾的是,3年疫情,因为需要隔离、航班熔断,我3年都没回国了,中间还错过了长辈的葬礼。


前两天,国内发布了回国不需要隔离的通知,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开始看机票。


今年,我也打算回家过年。


2、Judy 坐标:美国波士顿


疫情三年,我都在美国,和父母生活在波士顿。


我妈妈82岁,是肺癌晚期,一直需要吃靶向药。因为和两个老年人一起生活,每次从外面买东西回来,我都会用消毒纸巾擦一遍,近乎于偏执的小心,去餐厅也尽量选开阔的空间,所以目前我还没有感染过新冠。


我妈妈是今年7月感染的新冠,和家庭医生电话沟通后,给她开了辉瑞口服药,去处方药店领回来,连续吃了5天,第一天低烧,第二天嗓子有点疼,基本第四天就康复了。


今年秋天,Judy妈妈新冠康复后,她带父母去加州度假


感染期间使用的药物


我觉得国外的饮食结构很值得借鉴,大家会吃大量高蛋白的食物,牛奶、鸡蛋、蛋白粉、维生素C等等,这对感染后的康复非常重要。


治疗咳嗽,我也有一点经验可以分享,我妈妈被感染时,我每天早上、晚上,给她蒸两个橙子,上面撒上毛毛盐,效果很好,所以她没有受咳嗽之苦。


我个人是漱口水涮口,吞一点点盐,头一天觉得嗓子有点痛,这样吞了第二天就好了。


三年时间太长了,不知从何谈起,我只能讲一些在国外的整体感受。在美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疫苗是关键。此外,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指令引导和公民的自我管理也很重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爆发时,中国疫情很严重,但防控确实做得很好,主要是民众配合,自我隔离做得好。稍后几个月,美国也开始第一轮爆发,我记得4月份开始,有两三个月,美国的餐厅、商场都是关门的,去医院也有严格的限制。有一段时间,一直缺口罩,其他物资基本不缺。


那一年,其实是非常非常恐怖的。最初,川普政府做得很不好,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也没有口罩令,传播和爆发就特别厉害。


我在波士顿还好,大城市如纽约,是大规模的死亡、医疗挤兑。没有疫苗是硬伤,大家都是裸奔。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觉得美国是比较崇尚自由,注重自我管理的社会。但一旦危及到公共领域,还是会有所动作。其中,CDC对民众的指导非常关键,最初是要求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再不情愿也戴。


疫苗出来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CDC特别注重对疫苗的宣传,你打疫苗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照家里的长者,是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疫苗责任论”,很多明星也出来免费宣传疫苗。


不像中国的家庭式养老,美国老年人,都是住老年公寓或养老院,政府特别注重在这些地方普及疫苗。


2021年,在麻州体育馆接种第一针疫苗,现场秩序井然


但不同州之间,也存在分裂。一些很红(支持共和党)的州,对疫苗持反对态度,比如我的邻居,因为反对麻州(蓝州)的疫苗政策,卖了房子,举家搬去了德州。多数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地方,比如东海岸、西海岸,疫苗接种率都比较高。去年冬天,德尔塔虽然来势汹汹,但也显示出疫苗的优越性。


我是一个疫苗相信者,目前打了四针莫德纳,尽管打一针疫苗,我得躺两天才能缓过来,浑身都痛。


其实你可以看到,在美国,所谓“放开”,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策,是一步一步达成的。比如先是选择性解除口罩,坐飞机也是根据感染情况,逐步取消核酸证明,各个州的规定和要求不尽相同。去年夏天,我在纽约时,会要求看一下疫苗证,我在波士顿并没有遇到过。


2022年,街头参加反战集会的人们


口罩令的解除,算是一个放开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说,你就不用戴口罩了。有些室内场所,入口处会规定戴口罩。在大多数场合,戴口罩是一种选择。


我们特别喜欢去山里徒步,在2020年期间,即使在山里,如果有人迎面走过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口罩戴上,是很自觉地为别人考虑。


CDC也会根据现状,做出指令调整和引导。比如去年冬天,德尔塔很厉害,CDC会要求大家重新戴上N95口罩,家庭聚会前最好做核酸检测。


每年11月开始,是美国的holiday season(节日季节),大家开始旅行,大量的聚会,寒冷的天气,通常会有大范围的感染。


2020、2021年,每逢这个时候坐飞机,航空公司会重新要求核酸检测,在波士顿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停车场有很多人排队做核酸。但今年已经不再如此,核酸点在今年春天就撤销了。


去年冬天,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当你和一个新冠感染者挨得比较近的时候,你的手机上会收到一则短信提醒,告诉你周围有感染的人,但出于隐私考虑,你并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离你具体有多远。但也是给你提示,请做好高度防护,戴好口罩。


有些城市,比如我住的波士顿,还会通过废水的含病毒量,来检测城市里病毒的传播程度。


在室内看梵高沉浸展,大家都会戴好口罩


今年到现在,奥密克戎流行时,我身边其实有很多人感染,但大家有个自主性,一旦感染了,会主动待在家里面隔离。


关于国内很多人关心的二次感染的比例,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很多人不会随便说。


在美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得任何病都是巨大的隐私。除非你约一个朋友聚会,他说“我不能去,我得了新冠”,你才知道他感染了。


就我身边人的经验,很多人也有二次感染的情况,他知道身体肯定是不舒服,但不会再去测了,就在家待着。除非是工作需要,才会去测一下抗原。


停办两年的社区派对,今年重新举办


总的来说,已经没有人谈论这件事情了。在国外,很早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今年冬天,美国正在遭遇“三重流行病”:新冠、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


今年冬天CDC也发出预警,提醒大家戴上N95口罩,号召大家打第四针加强针。除此之外,最好再去接种一剂流感疫苗。


两周前,我回到国内看望家人。看到国内的现状,让我想起美国第一轮风暴,也是让老人院沦陷,那时还没有疫苗。


圣诞节的早上,打了一圈电话给亲戚朋友,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心里并不轻松,感觉很是揪心。


3、孙未 坐标:德国汉诺威&萨尔布吕肯


我是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2019年11月左右 ,我到德国, 参与格林童话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还没结束, 国内突然疫情爆发,我很担心亲朋好友 ,加上英语研究资料不会造成的压力,我因为高血压住院了。


那时候,德国和国内的防疫政策比较一致。但凡遇到一个病例,周围所有密接者都会被观察起来,追踪行程等等。


2020年3月,欧洲陆续因疫情闭关。已出版二十余部小说的孙未,常去欧洲参加国际文学交流项目。


2020年秋天,欧洲防疫“优等生”的德国也不行了,记得在一场大型嘉年华活动后,完全爆发开来。


2020年冬天,大家防得很严。经历了大规模的宵禁、严格的聚会人数,在规定场合,不戴口罩也会被罚款。


疫情封闭,欧洲的冬天又昼短夜长,少见阳光,我觉得心态上当然也会出问题。


在德国这边看心理医生不要钱,据我的了解,疫情期间,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资源也很紧张。大家都想找心理医生聊聊纾解,心理医生都被约爆了。


但也是经过了那个冬天,大家觉得防不住了,不少人开始“认命”。2020年的冬天,疫苗也陆续来了,算是个转折。


刚开始疫苗少,打疫苗需要申请、等待,但还是老者、弱者优先。疫苗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当然,也有好多人顶着不打,但不打疫苗的人无法进入公众场合。


2020年圣诞前,德国每日因新冠病亡人数居高不下


刚刚放开的时候特别严重,就像国内现在经历的第一波一样,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发烧躺倒了,一般发烧两天;也有轻症状,就是流鼻涕。


我有高血压和哮喘,到现在总共打了4针疫苗,每5个月会加强一次,目前还没有感染过一次新冠。


因为疫情以及各种不可抗的原因,我一直被“困”在德国,但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在作协领导的鼓励下,我决定从零开始学习学术德语,在德国考博士。


2021年春天,我申请到了德国萨尔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资格,夏季,从汉诺威搬到了萨尔布吕肯。


跟国内一样,德国大学也经历了一长段时间的“网课”。2021年底至2022年春节的冬季学期,大学里还在上网课,德国的网络不稳定,常常有学生为了确保音频稳定而关闭摄像头,因此教授们称这是“看不见的一代”。


2021年冬天,除了在乘坐公共交通时需要戴口罩,课堂里也要求戴口罩。若要进入食堂,都要出示疫苗证书:最长6个月内,要求补打一次疫苗加强针。


德国疫情期间使用的行程记录软件,中间为大学专用


大学里使用名为staysio的app,恢复线下教学后,进入教室前要刷二维码,记录轨迹,如果密接,就只能回家上网课。


这边放开的动作,会按照季节差异等因素而波动,夏天放得开一些,秋冬季再看看苗头,看加强一些什么措施 ,这些综合的政策会考虑气候、症状轻重程度、疫苗覆盖率等等,其实是个反反复复的阶段。


从2021年入春逐步取消限制措施后,我觉得身边有一股生育潮。


此前已经有了结婚潮,那时候是个小规模的放宽,允许大家自由接触、自由交流,也允许线下上班了。


2021年,一对新人在德国教堂举办婚礼(摄影:DY表哥)


我家边上的教堂,每周末都在办婚礼。到今年,和我同一届的博士生大概十几人,已经有2位怀胎六月了。妇产科似乎比以前热闹。


到2022年3月的寒假,生活似乎都回到了正轨。我借假期的机会,去了一趟巴黎,过去跨国的旅行要看码的,通过一个叫做CovPass的APP,这次巴黎已经取消了所有政策,码也不看了。


国内大家看得多的,可能是欧洲人不顾疫情也要度假的景象,我也问过他们:不怕死吗?


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有很多小心活着的人。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讲课的一个半小时里,全程戴着厚厚的口罩,她希望家里的2个孩子不要感染。这都是个人选择,但他们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我来说,疫情、被困激发了一种绝境中的力量。我们的学术研究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我只能飞快地学习;在国内依然保持以前的出版节奏,其中,2021年春天出版的《卡斯塔里漫游史》就记录了在德国疫情期间的经历,以及德国人面对疫情的态度……这3年来,我做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的事情。


孙未拍摄的花朵,她说,疫情下人会受限,但草木如常


现在离我打上一针新冠疫苗,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家庭医生建议我打流感疫苗,因为今年欧洲的流感非常严重。


我觉得自己所了解的新冠,正在经历自然衰减的过程,一波比一波弱。当然,身边还是有新“阳”的朋友。


现在国内放开了,我已经在计划放暑假的时候,回上海和家人、朋友、同事们重聚。


网民嚎叫:


人间不值得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1-03 15:48:00

底楼和中间 二大五毛白痴的评论笑死幼稚园。

生肖迷宫 发表评论于 2023-01-03 14:30:18

外国人真坏,不把应对病毒变化调整管控的方法告诉习主席,造成中国疫情失控,大量国人死亡。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1-03 13:20:17

中共政府赶快抄作业,那么多现成作业,抄都不会抄吗?


谢选骏指出:网民自然不懂,这个作业是不能随便抄的——否则专政制度的神秘感和权力感就会荡然无存了。白纸运动,仅仅撕开了一道裂缝,不就一切就都开始变味了吗?

谢选骏:两个美联储主席匹配“两个美国”的分裂過程

  《明年精彩了,或有两个美联储主席 ,市场听谁的?》(华尔街见闻 2024-11-23)報道: 为了介入美联储政策决策,特朗普想到了“影子主席”这招。 据媒体最新消息,黑马候选人凯文·沃什(Kevin Warsh)有望赢下美国财长一职,并且还可能在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任期于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