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2月4日星期一

谢选骏:精神鸦片的积极疗效

《满怀希望能给你带来五大意想不到的好处》(2021年5月10日BBC)不懂:


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希望。


记得潘多拉(也称潘朵拉)魔盒的故事吗?根据希腊神话,潘多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擅自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所有邪恶 - 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等等。


在慌乱与害怕中,潘多拉赶紧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 - 希望。


艰难时刻,保持积极心态,并坚持追求改变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时候,人们才最需要希望,是希望给了人面临每日历练和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动力和勇气。


无论你遭遇到怎样的人生:个人得失、健康不佳、工作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不放弃希望。


希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保持镇静、让你开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愈合伤痛。


BBC 梳理希望能带给你的五大隐性好处。


一,希望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大自然总是让人们满怀希望。


希望与乐观主义概念不同。希望是主动的而非被动。它可以激励我们采取积极行动,以取得积极结果。感觉有希望会让我们用成功策略来应对问题与挑战,从而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机会。


《解剖希望》(“The Anatomy of Hope”)一书的作者格鲁普曼指出,“虚假的希望或许会导致人们放纵选择以及做出错误决定。而真正的希望则考虑到了现实中的威胁,并能寻求迂回前进的最佳途径。”


二,希望有助我们把挫败当作改善的良机


春天的花朵总是给人们带来希望。


人生中总会经历失败与挫折。但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把挫折当做成长和改进的机会 - 看到挑战中的良机。


我们会思考:为什么会出错?下次能做什么来增加成功几率?


如果没有希望,第一次失败或是事情进展不顺时会更容易放弃。但是希望有助于我们制定应急计划并向前推进。


希望允许我们让自己脆弱,在失败时不倒下,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三,希望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有日落就有日出,有生命就有希望。


毫无疑问,希望能让人感觉良好。


洛佩兹是《让希望发生》(“Making Hope Happen”)一书的作者。他解释说, 希望可以缓冲我们所受到的压力、焦虑以及生活中各种负面事件的冲击。


他说,“看生活光明的一面”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减少无助感,并可以改善我们的精神健康。


四,希望阻止我们滑向“灾难性”后果


希望的反面是绝望和无望。

没有希望就会有恐惧。虽然希望并不总能改变结果,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艰辛旅程,甚至会乐在其中。


作家布拉德利表示,对旅行者来说,希望之旅比绝望之旅更愉悦,即使两者都通往相同的目的地。


五,希望可以帮助我们疗伤

有充分的文献记载,充满希望可以对我们的身体状况产生积极影响,身心之间的联系是真实和实在的。


格鲁普曼表示,研究人员正在了解改变思维方式如何可以改变神经化学。


他认为,希望甚至可以减轻我们的痛苦感:“希望的关键因素 - 即信念和期待,可以让大脑通过释放内啡肽和脑啡肽模仿吗啡的作用来阻断疼痛”。


格鲁普曼还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希望还会对一些基本的生理过程,例如,呼吸、循环和运动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格鲁普曼的研究显示,在生病期间,希望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产生影响,提升改善和恢复的可能性。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安慰剂效应”,仅靠希望就能带来切实的身体改善。


谢选骏指出:所谓“安慰剂效应”,其实就是“精神鸦片的积极疗效”。因为“安慰剂”不就是“精神鸦片”吗?精神鸦片,总比物质鸦片较为健康。尤其考虑到,人生的基本痛苦其实是无解的。

谢选骏:财富与自由与安全不可兼得——犬儒学派无欲则刚

《年花10亿雇保镖!香港富豪为保命有多舍得》(2023-12-02 香港直通车)报道:


如果说全世界的富人有什么通用的痛点的话,那应该只有这两个:


1、如果维持财富


2、如何保住性命


别看富豪们一个个维持着低调、节俭、物欲低下的人设,但他们在安保上花的钱绝对称得上天价。



比如李嘉诚,李嘉诚戴了三年400美元的西铁城手表,花7亿建了个密不透风的堡垒……

香港富豪在安保上的花销,基本领先内地富豪几个时代。


要说原因当然也不是很光彩——被悍匪吓怕了。


2次刷新赎金记录的香港富豪


香港最知名的绑架案肯定是李泽钜绑架案了,但是要说最传奇、下场最唏嘘的,我觉得还是王德辉绑架案,短短几年时间被绑架两次,每次都刷新了香港绑架赎金记录。


80年代的香港地产大亨王德辉,当年位列十大顶级富豪,香港业界称之为“上海王”。


经常看港圈八卦的小伙伴,可能不知道王德辉,但他老婆“小甜甜”龚如心(当年的亚洲女首富),你一定有所耳闻,对她有所印象。


这对夫妇除了低调,还以“节俭”著称,他们可能是香港最节俭的富豪了,节俭到别说请保镖了,连司机都没有,去哪都是王德辉自己开车。


也许绑匪是看中了王德辉没有保镖,也没有司机,容易动手,于是在1983年对王德辉下手了。


1983年4月12日的早晨,这对夫妻和往常一样,由王德辉开着宾利车,一起离开家去中环上班。


但是这天,王德辉下山的道路被一辆大货车给堵住了,他只得停车等候,而后面一辆面包车紧跟上来,将他堵在了中间。


这时,有几个带着面罩的人,从后面的面包车里出来,用枪指着王德辉。


整个绑架过程一气呵成,绑匪们兵分两路,一伙绑匪把王德辉拖下车,给他戴上眼罩,绑起来,塞入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拆了密封条的冰箱里,开着面包车载着他跑了。


另一伙绑匪开着他们的宾利车,载着龚如心四处兜圈子,并威胁她要想老公平安回来,就给钱,还有不准报警。


几个圈子兜下来后,绑匪在闹市区的路边放下龚如心,开着车子走了。


下了车的龚如心不敢报警,心神难安下就给律师打了通电话,结果律师告知了另一位富豪,那位富豪又联系了一名政府要员。


本不想报警的龚如心,最后兜兜转转还是被报警了。


于是,就像大家经常在警匪片里看到的那样,警方派了两组人分别蹲守在王德辉的家里和办公室里,一旦有电话进入,警方就能根据来电追踪绑匪。


·


不多时,龚如心就在家里接到了绑匪的电话,绑匪要求龚如心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去中环商业区的“拱北行”。


就在女洗手间的第四格里,有一个防水包裹是给她的。看来电视剧里老是演绑匪喜欢把东西放厕所,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龚如心从洗手间里取出了包裹,里面有他们宾利车的钥匙,还有一张王德辉被绑在床上的照片以及一卷录影带,录影带里说话的正是王德辉本人。


看着照片上还算平安的丈夫,龚如心稍稍松了口气。


录影带要求龚如心开一个银行账户,然后把开户的证据刊登在《星岛日报》上,绑匪要求的赎金数目是1100万美元(即7500万港币)。


当时可是1983年,这个赎金数目创下了香港自开埠以来的最高赎金。


很快,龚如心凑齐了赎金,马上就汇到了绑匪指定的账户中。


绑匪拿了钱,也放了人,但还是被警方从汇款账户中抓到蛛丝马迹,最终绑匪全部落网。


但是劫后余生的王德辉见到妻子,却没有夫妻团聚的喜悦,只反过头来指责龚如心,不应该这么轻易就给这么多钱,“你给的这么容易,下次还会被人盯上!”


王德辉生性抠门,自己性命保住了,就开始心疼钱。


这次绑架之后,王德辉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命重要,终于舍得雇保镖了。


但令人无语的是,风平浪静的过了几年,他的侥幸和抠门劲又上来了,觉得自己不会再被绑架一次,就又把保镖都撤了,回到了从前连司机都没有的生活。


就在他还沉浸在省下一笔钱的沾沾自喜中时,很不幸,他遭遇了第二次绑架!


龚如心仍然以最快的速度给了绑匪2亿6000万港币的赎金,又一次刷新了香港赎金的记录。


但是这一次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绑匪收了钱,就消失了音讯。


直到后来一部分绑匪被捉拿归案(主犯钟维政至今在逃),他们告诉龚如心,王德辉已经被抛尸大海,但是警方一直没能找到他的尸体。


一年10亿的安保,什么配置?


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李家可不敢在安保上节省一分钱。


据港媒报道,李家每年花在保镖身上的钱,就高达10亿港元。


当然,安保团队组建之初,还不至于花那么多。但看阵容,不得不说,李家惜命的心思被张子强吓上来了!


最初的保镖团队由李君夏一手操办,他高薪挖走香港警队“政要保护组”成员,还雇佣了一批退役的廓尔喀雇佣兵。


所谓“政要保护组成员”,主要出自于香港警察政治部,是与香港飞虎队、机场特警并列的精锐部队。


他们擅长近身肉搏及突发枪战,在执行任务时,大都西装笔挺,配备耳线通讯器。由于成员所保护的人物均举足轻重,警队对他们的家庭背景都经过特别调查。


而廓尔喀雇佣兵一直都是英国重要的雇佣兵来源。


李君夏选择这些雇佣兵,除了看重他们的战斗力,还考虑到他们在香港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语言不通,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威胁,也更容易对雇主产生依赖。


不过,这些僱佣兵可不便宜,每人年薪过百万。


大儿子李泽钜因曾被绑架,身边保镖就有五至六名。


小儿子李泽楷则指定要“隐形保镖”,保镖要在暗处保护,难度可想而知。


但重点还是孙子孙女。据闻李家挑选学校的标准也包括是否允许带保镖上学。


长孙女李思德上幼儿园时,曾带上4名保镖陪护,一度让外界议论纷纷。


除了贴身保镖,李君夏还给李嘉诚改装了香港第一辆防弹汽车“宝马7系”,配备了顶级的防弹玻璃,能够防住AK-47的子弹。


接着又改装了李嘉诚的办公室。长实集团总部有一架私人电梯,只有李嘉诚可以坐,从车库到李嘉诚70楼的办公室,全程都有摄像头无死角监控、录音。


随着科技的进步,李君夏还为李嘉诚的办公室及住宅加装了指纹识别、声音识别和虹膜识别等全球最先进的安保系统。


内地富豪的“玄学安保”


比起香港富豪们的面面俱到,几年前内地富豪们的安保意识还停留在玄学层面,认为积德行善就能护自己一路周全,丝毫没有想到危机可能就潜伏在他们的身边。


“我为什么要雇保镖?我做人清白,并没有得罪人。”一位富豪曾经对媒体这样说道。


2013年9月15日,一条爆料在杭州当地论坛不胫而走:“杭州W集团的60余岁Z总(曾上过中国富豪榜首位)上周五清晨被人砍了,左手断了4个手指的肌腱”。


这个爆料中提到的Z总,就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就在两天前的清晨6点钟,宗庆后走出家门准备晨练,49岁的苏州中年男子杨某持刀袭击了他。“宗庆后见状,应该是下意识用手去推挡了下水果刀,最后才导致手指受伤。”


后来,有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位超级富豪生活朴素、为人低调,身边从不带保镖。


或许就是从那以后,宗庆后打破了不带保镖的习惯。


20年6月,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在广东佛山私宅中遭到挟持,5名歹徒携带爆燃物品进入屋内,何享健54岁的儿子何剑锋从别墅逃出,跳进旁边的河中游到河对面报警,一家人才得以获救。


据说事件发生后,有民警在何家门口的保安亭里查看监控视频。一位邻居吐槽:“何老板的监控视频竟然是黑白的,这样的安保不出事才怪。”


真的是电影都不敢这么拍啊。


顶壕们的安全焦虑


在《亿万富翁的有钱生活》这类记录全球顶尖富豪生活的纪录片里,都多多少少地记录了富豪们对安全的“焦虑”。


前两年疫情期间,盖茨夫妇的“地下室存粮”让大家见识到了富豪们的末日堡垒有多“壕”华。


14层的地下掩体,病菌、地震、海啸都能隔绝在外,自带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用鱼和植物互相供给营养,实现循环系统。


建立沃尔玛超市的沃顿家族,在911事件之后就建立了一个足以容纳巨大家族的堡垒,泳池、影院、种子方舟、医疗设备等等应有尽有,并派遣守卫24小时巡逻。


·


在纪录片中,富豪们提到了自己对“保镖”的期待:擅长格斗、精神抖擞、擅长高明的战术、最新型的技术……


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保守秘密。


富豪们有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保镖恰恰是那个最了解他们弱点的人。


其实,看看各位富豪们的有钱人生,羡慕嫉妒的同时,居然又觉得有点心酸。


住着最大的房子、开着最贵的跑车、掌握着最顶级的资源和最尖端的科技,但是依然无法完全相信眼前任何一个喘着气的同类。


担心被陌生人袭击、被爱人背叛、被同类超越,于是不断地砸钱,为自己建起更加固若金汤的城池。


超级富豪快乐吗?


或许就像《亿万富豪的有钱人生》开场的那句话说得那样:可能比超级穷人快乐吧。


谢选骏指出:财富与自由与安全不可兼得——犬儒学派看破了这一点,所以无欲则刚,直接拒绝了亚历山大的施舍。

2023年12月3日星期日

谢选骏:基辛格是纳粹的遗产——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变戏法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DAVID E. SANGER 2023年11月30日)报道:


根据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声明,亨利·基辛格于周三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学者出身的外交官策划了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是美国从越南撤出的谈判人,在“冷战”最激烈之时,凭借狡黠、野心和智慧重塑了美国与苏联的权力关系,有时不惜为此践踏民主价值。

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

很少有外交官能像基辛格那样毁誉都如此强烈。他被认为是“二战”后权力最大的美国国务卿,时而被赞颂为一个为美国利益重塑外交政策的终极务实者,时而又被谴责在自认为有利于国家时会抛弃美国价值观,特别是在人权问题方面。

从肯尼迪到拜登,他为12任总统——占到美国迄今所有总统的四分之一以上——担任过顾问。凭借对外交历史的深刻理解,加之作为德国犹太裔难民在第二故乡出人头地的动力、内心充满的不安全感,以及有时为其发言平添难解元素的终生难改的巴伐利亚乡音,基辛格改变了几乎一切有他参与的全球关系格局。


在美国历史和外交的一个关键期,他的权力仅次于总统尼克松。他于1969年1月进入尼克松政府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并在1973年被委任国务卿之后罕见地保留了这两个头衔。尼克松辞职后,他继续在总统福特手下任职。

基辛格与当时所谓“红色中国”的秘密谈判为尼克松最著名的外交政策成就奠定了基础。这一“冷战”时期的决定性举措目的是为了孤立苏联,它为全球最复杂的外交关系开辟了道路,到基辛格去世时,美中两国已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经济体,它们在完全交织一处的同时,又在新“冷战”的阴影下龃龉不断。

1972年11月,时值越南战争期间,基辛格在纽约与尼克松总统会面,当时他刚从巴黎返回美国,在那里,他与北越代表黎德寿进行了秘密谈判。

几十年来,在美国应对中国崛起及其带来的经济、军事和技术挑战的问题上,基辛格始终是最重要的声音。他是唯一一位与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每一位中国领导人都打过交道的美国人。今年5月,年逾百岁的他在北京与习近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会面,尽管中美关系已转向敌对,但他仍受到了尊贵礼遇。

他说服苏联加入了后来被称为“缓和政策”的谈判,促成了两国第一项重大核武器限制条约的签署。通过穿梭外交,他让莫斯科在中东失去了主导地位,但还是未能促成该地区更广泛的和平。

经过在巴黎的多年会谈,他促成了美国结束介入越南战争的和平协议,并因此同获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称之为“光荣的和平”,但事实证明战争远未到终结之时,批评人士认为,他本可早几年达成同样的协议,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北越就吞并了美国支持的南越。这是令美国蒙羞的结果,而基辛格从一开始就曾对美国能否赢得这场冲突提出了质疑。

在他的批评者看来,共产党的胜利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的必然结果,该政策的目的是在美国从越南撤军后创造一些缓冲的空间,让局势不至于立刻急转。事实上,基辛格1971年秘密访华时曾在笔记空白处草草写道,“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间歇期”,暗示他的目的不过是推迟西贡的陷落。

等到间歇期结束,美国人已经放弃了越南计划,不再相信美国的战略利益与越南的命运挂钩。

正如越南发生的一切所揭示的那样,历史对基辛格“冷战”现实主义的评价比当时他得到的普遍描绘要更为严苛。由于着眼于大国竞争,他经常倾向于粗暴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特别是在与小国打交道时,他总将这些国家视为更宏大斗争中的棋子。

他是尼克松政府推翻智利社会主义者、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主谋。

他被指控违反国际法,下令在1969年至1970年对柬埔寨秘密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这是对一个表面中立国家的不宣而战。

他的目的是铲除在柬埔寨边境的基地活动的越共军队,但轰炸本身是无差别攻击:基辛格告诉军方要打击“一切能飞能动的东西”。至少有5万平民被杀。


1971年,当美国支持的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国)发动种族灭绝战争时,基辛格和尼克松不仅无视了美国驻东巴基斯坦领事馆停止屠杀的请求,还批准向巴基斯坦运送武器,其中包括转交约旦的10架战斗轰炸机这一显然违法的举动。

基辛格和尼克松另有优先事项:支持巴基斯坦总统,让其成为基辛格当时向中国秘密示好的中间人。而这同样造成惨重伤亡:东巴基斯坦至少有30万人丧生,还有1000万难民被赶到印度。

1975年,基辛格和福特总统秘密批准让美国支持的印尼军队入侵前葡萄牙殖民地东帝汶。在输掉越战后,美国担心东帝汶的左派政府也将由共产党控制。

根据福特总统图书馆的解密文件,基辛格曾向印尼总统表示,行动必须迅速取得成功,并且“在我们回国之后进行会更好”。超过10万东帝汶人被杀或饿死。

基辛格对这些举措遭致的批评进行了反驳,称批评者并不像他那样需要面对无数糟糕选择。但他试图用嘲讽段子平息批评的努力适得其反。

“做违法的事我们不假思索,”他不止一次打趣道。“做违宪的事要稍微考虑一下。”


基辛格至少在一项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上扭转了原有的立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一名年轻的哈佛大学教授的时候,他就提出了有限核战争的概念,即可以限制在特定区域的核交火。他在任职期间就核威慑问题投入了大量努力,例如让对手相信发动核打击必将付出不可接受的高昂代价。

但他后来承认,阻止有限核战争的升级或许是不可能任务。晚年的他有保留地接受了一项逐步消除所有核武器的新努力,在95岁那年,他又开始对人工智能武器崛起所引发的动荡发出警告。

“在人生所剩无几的时间里,我能做的就是提出这些问题,”他在2018年说,“我不假装自己知道答案。”

直到生命的最后,基辛格仍然保持了深远的影响力。在那些曾经追随他的国家安全助手的白宫西翼办公室书架上,仍能找到他关于应对中国崛起的最新著作,整整600页掺杂着自夸轶事的历史大作《论中国》(On China,2011年)。


举足轻重的九旬老人


在进入尼克松政府任职的50年后,共和党候选人仍在寻求基辛格的支持,总统们也都争取他的认可。哪怕是特朗普也会在痛斥共和党建制派之后,于2016年竞选期间拜访他,期盼仅凭征询基辛格建议的姿态就能彰显自己是个正经人物。(这让《纽约客》创作了一幅漫画,画中基辛格头上的台词框里写着:“我想念尼克松”。)

当《纽约时报》记者提及特朗普说不出他从此次会面汲取的任何新想法或举措时,基辛格对此一笑。“他不是第一个听不懂或不想听懂我在说什么的建议对象,”他说。尽管如此,特朗普在任内仍将基辛格视为与中国领导层接触的秘密渠道。


奥巴马总统则没那么倚仗他,基辛格进入白宫任职时奥巴马年仅8岁。奥巴马在即将卸任总统时指出,他任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致力于修复基辛格留下的世界。他将基辛格的失败视作一种警示。

“我们在柬埔寨和老挝投下的炮弹比欧洲在‘二战’经历的炮火还要多,”奥巴马在2016年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时说,“但到最后,尼克松撤军了,基辛格去了巴黎,留给世界的只有混乱、屠杀和随着时间推移终于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专制政府。”

奥巴马说,他在总统任内仍需努力帮助各国“拆除仍在炸断小孩双腿的炸弹”。

“这种战略怎么可能促进我国的利益呢?”他说。

美国现代史上很少有人物能像基辛格这样,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年近百岁的他仍在演讲和写作,并对向他咨询地缘政治分析的客户收取天价费用。

虽然出现在他演讲现场的抗议者减少了,但只要他的名字出现,就可能引发激烈争论。在仰慕者看来,他是“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的杰出设计师,是愿意颠覆棋局并为美国外交注入某种不可预测性的运筹高手。

对他的批评者,甚至还有一些友人和前雇员来说,他虚荣、阴险、傲慢且暴躁,能在赞美某位高级助手不可或缺的同时,反手就命令联邦调查局非法窃听此人的住宅电话,看他是否向媒体泄露了信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代记者都知道,如果他们想要寻找泄密者——通常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泄密——基辛格这位泄密艺术的大师正是一个现成的来源。“如果本届政府中有人泄密,那就是我,”他说。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且泄密非常多。

基辛格在1957年写了一本充满赞美之词的书,分析了奥地利亲王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在后拿破仑时代领导奥地利帝国所创造的世界秩序,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自我描述,尤其是在谈到一位领导人让各国服从自己意志的能力时。

“他擅长操纵,而不是构建,”基辛格这样评价梅特涅。“比起正面攻击,他更喜欢巧妙的策略。”

这种风格在尼克松时代的水门事件中得到了体现。日益孤立无援的尼克松经常向基辛格——这位他政府中永不褪色的明星——寻求安慰,并让他讲述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基辛格乐于效劳。水门事件录音带显示,基辛格好几个小时聆听总统的长篇大论,其中包括后者对这位犹太国务卿发表的反犹言论,这让基辛格感到丢脸。基辛格经常以奉承回应总统的话,然而回到办公室后,他向最亲密的同事讲述尼克松的奇怪行为时会翻白眼。

泄密和偏执

基辛格没有卷入水门事件。然而,白宫窃贼闯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以及政府试图掩盖罪行的行为,都源于一种怀疑和保密的文化,许多人认为,基辛格在这种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作用。

1969年春,上任后不久,他对时报一篇关于柬埔寨轰炸行动报道背后的泄密事件感到非常愤怒,下令联邦调查局窃听十几名白宫助手的电话,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工作人员。录音中没有发现元凶。

1971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公布了五角大楼文件,这同样让他感到愤怒。这些机密文件记录了政府在越南的战争政策和计划,在他看来,泄露这些文件危及了他那些面对面的秘密外交。他的不满促使白宫组建了私闯小组,也就是后来进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的那个负责封堵泄密消息的“管道工”小组。


1974年8月,正在接受弹劾和辞职之间举棋不定的尼克松把基辛格拉进了白宫历史上最戏剧化的时刻之一。在告诉基辛格他打算辞职后,心急如焚的尼克松要求他的国务卿和他一起跪在林肯会客厅外默祷。

然而,随着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陷得更深,基辛格获得了他的继任者很少能匹敌的全球声望。

助手们形容他的洞察力过人,脾气暴躁。他们讲述基辛格盛怒之下把书从办公室一头扔过来的故事,还有他的控制欲,这甚至导致他最忠实的同事也不信任他。

沃尔特·艾萨克森在1992年出版的传记《基辛格》(Kissinger)中写道,“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会通过操纵他们的敌对情绪来建立联盟和阴谋关系。”


“他的对手对他有一种强迫性的吸引力,他会通过奉承、哄骗和挑拨对手来获得他们的认可,”艾萨克森观察到。“他特别擅长与有权势的人打交道,因为他可以调动这些人的思想。作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后代和研究拿破仑时代治国方略的学者,他深知伟人和强大的力量才是塑造世界的关键,他也知道,人格和政策永远不可能完全分离。他很自然地把秘密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他对权力关系和平衡有着本能的感觉,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地缘战略上的。”

到了晚年,当他强硬的棱角已被磨平,旧日的竞争已经消退,或与他昔日的对手一起被埋葬,基辛格有时会谈论他所塑造的全球秩序的相对危险性,以及他的继任者面临的一个更加混乱的世界。

他所驾驭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简单的,虽然非常可怕;他从来没有处理过基地组织或伊斯兰国这样的恐怖组织,也没有处理过各国利用社交媒体操纵公众舆论、利用网络攻击破坏电网和通信的世界。

“冷战更加危险,”2016年,基辛格在纽约历史学会露面时说。“双方都不惜发动一场全面核战争。”但是,他补充说,“今天的情况更加复杂。”

与他试图策划的冷和平相比,大国冲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再关乎意识形态,而是纯粹关乎权力。他说,最让他担心的是与“崛起的大国”中国发生冲突的前景,因为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实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是“一个衰落的国家”,不再“有能力统治世界”,2016年他在康涅狄格州肯特接受时报采访时说。他在那里拥有第二个居所。

然而,他警告不要低估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他在谈及希特勒那部自传式宣言时说:“要想理解普京,人们必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我的奋斗》。他认为俄罗斯被骗了,而我们一直在占俄罗斯的便宜。”

俄罗斯的威胁减小,对基辛格来说会有些成就感。毕竟,是他与莫斯科签署了第一份战略武器协议,并引导美国接受了1975年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这是一份关于欧洲安全的协议,为苏联集团的异见人士获得了一些表达权利。回想起来,这是一颗水滴,众多这样的水滴汇聚起来,成为冲垮苏联共产主义的江河。


谢选骏指出:人说“助手们形容他的洞察力过人,脾气暴躁。他们讲述基辛格盛怒之下把书从办公室一头扔过来的故事,还有他的控制欲,这甚至导致他最忠实的同事也不信任他。沃尔特·艾萨克森在1992年出版的传记《基辛格》(Kissinger)中写道,“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会通过操纵他们的敌对情绪来建立联盟和阴谋关系。”——我看这就是犹太人体现出来的“典型的纳粹遗产”。而纽约时报却对基佬辛格先抑后扬说——“这位学者出身的外交官策划了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是美国从越南撤出的谈判人,在“冷战”最激烈之时,凭借狡黠、野心和智慧重塑了美国与苏联的权力关系,有时不惜为此践踏民主价值。……俄罗斯的威胁减小,对基辛格来说会有些成就感。毕竟,是他与莫斯科签署了第一份战略武器协议,并引导美国接受了1975年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这是一份关于欧洲安全的协议,为苏联集团的异见人士获得了一些表达权利。回想起来,这是一颗水滴,众多这样的水滴汇聚起来,成为冲垮苏联共产主义的江河。”——我看这是出于双重的“犹太人的狡猾”(纽约时报与基辛格),就像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变戏法一样——纽约时报与基辛格,则分别扮演“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就像有些犹太人扮演“反对轰炸加萨”的戏码。

谢选骏:铤而走险的2023年



《谢天谢地 感恩节国际10件大事值得庆幸》(编译汤淑君/综合2023-11-23)报道:



美国总统拜登20日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中赦免两只火鸡。今年十件值得庆幸的国际事件发展,让众人得享欢乐的感恩节。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又来临,回首2023年,至少有十件美国及国际事件发展值得感恩,若不是这些发展,全球局势可能更糟糕。


一、经济衰退尚未袭击美国

彭博资讯专栏作家欧瑟士说,值得感恩的第一件事,是美国经济尚未变得死气沈沈,年初投资人担心联准会(Fed)一连串猛烈升息可能把经济推入衰退深渊,但这梦魇至今尚未成真。原因不一而足,从消费者仗着疫情期间的储蓄支出不辍、Fed决策者谨慎行事、到雇主避免裁员,都有助延缓景气下沉。


一些经济学家和许多华尔街人士认为,美国应可避免衰退,但认为景气沉沦恐怕已经展开的也大有人在。华尔街著名大空头、法兴全球策略师Albert Edwards就警告,卡车货运等物流业今年聘雇人数陡降,以及服务业临时雇员人数也明显滑落,是指向2024年经济衰退的两个领先指针。


无论如何,至少目前为止衰退还没影,是值得感恩的惊喜。


二、央行升息停止,降息的比升息的多

全球央行因应严重程度不一的通膨,货币政策趋于分歧,但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再度趋于一致,而这一回的利率走向是往下走。德意志银行分析世界各地81个央行的利率行动发现,今年10月降息的央行数目超越升息的央行,是2021年来首见。


德银策略师莱德写道:「降息动能慢慢增强,但大主题是全球央行(利率)行动大幅降低。现在的问题是,今后会是『更高、更久』,还是会见到一波大规模的全球宽松循环?我的看法是,除非美国遭遇衰退,否则难以见到短期出现一波大幅宽松循环。」


彭博经济学家指出,通膨缓和而衰退风险升高,美、欧、英央行的升息循环可能已结束。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土耳其和阿根廷央行仍在费力压制极高的物价上涨压力。但整体而言,全球正进入新阶段:通膨已大致受控,未来一年,降息的央行仍可望多过升息的央行。


三、美元不再劲升

Fed展现「鹰」姿和美国公债殖利率窜升,使追踪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走势的美元指数(DXY)今年意外劲扬。其他国家可能因此遭殃,因为美元融资成本更贵,金融情势也缩紧了。所幸,最近美国财政部宣布小幅缩减美国长期公债的发行量、引导美元回软,令人松一口气,美元指数如今跌破200日移动均线,日圆兑美元汇率也回升到150:1价位以上。中国人民币走势也转强。这是许多人乐见的发展。


四、美国政府未关门

新任众院议长强生化解了联邦政府关门恐将抑制成长并重创美国债信评等的疑虑,美国总统拜登已签署临时支出法案,让政府到2024年初都有经费正常运作,尽管政府1月局部关门的风险仍高,至少未来几周投资人可放心。2024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政坛局势可能诡谲多变;但就眼前而论,局势大致平静,协助安抚美国公债市场。


五、梅洛尼掌舵的意大利未翻船

政治光谱属极右派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妮上台,起初令金融市场止安。意大利经济成长迟缓,长久以来老是抵触欧元区财政赤字规定,又有背负巨债和银行体系羸弱的问题,因此欧洲其他国家对梅洛尼执政恐带领「意大利脱欧」的展望忧心忡忡。


但目前为止,最糟情境并未发生。自从她掌权以来,意大利10年期公债(BTP)殖利率与德国10年期公债的利差——衡量国家风险的重要指针——已大幅下降。信评机构穆迪日前表示,不会调降意大利债信评等。


六、减重药真的有效!

抑制食欲的新一代减重药物大受欢迎,连亿万富豪马斯克也表示,断食和减肥药Wegovy助他铲肉。这类药品包括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的Ozempic和Wegovy,以及礼来药厂(Eli Lilly)的Mounjaro和Zepbound。


诺和诺德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今年来涨幅超过50%,礼来年初迄今股价涨幅逾60%。投资人乐观预期,到2030年,减重药市场规模可望冲上1,000亿美元。


七、中国避开明斯基时刻

中国经济成长不如以往,疫后重启的复苏步调令人失望。然而,即使不动产开发商债务危机连环爆,中国消费者照样买东西,金融体系也照常运作。从2021年9月大型恒大集团(Evergrande)陷入麻烦以来,担心中国即将遭遇「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债台高筑得难以为继终致崩垮,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中国当局决定,避免资产市场崩溃比成长最大化更重要。


八、通膨重返日本

过去30年来,日本陷入通货紧缩泥淖无法自拔,即使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十年前射出「安倍经济学」三箭,也未能力挽狂澜。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促成安倍达不到的事:内核通膨率回升到40年来最高水准。


通常,通膨不是令人感谢之事;但在日本,这意味终结长年的负利率,日本银行(央行)也就无需再干预债市,终于能把日银货币政策逐渐导回常轨。


九、汽油价格回落

近来油价下跌,在大型产油国致力减产、两场战争(俄乌战争和加萨战争)可能扰乱油市之际,这市况显得怪异。汽油价格随之回落,根据Bespoke投资集团的数据,今年从9月劳工节到感恩节,美国汽油价格跌了13.5%,跌幅明显大于平均值。


在许多国家,汽油价格下跌对需要购油的人来说相当于减税。


十、新冠变种「Pi」未现迹

两年前的此时,震撼全球的大新闻是南非发现新冠肺炎新变异株,称为「Omicron」,后来掀起又一波染疫潮,并且让大半个中国的经济活动停摆。按惯例,新变种病毒是按顺序以希腊字母命名,「Omicron」之后的下一个字母轮到「Pi」,但至今还没必要以此命名新的变种。这当然是值得全世界感恩的事,但愿就到「Omicron」为止。


谢选骏指出:一只火鸡被赦免,千百万鸡头落地!同样,感恩节国际10件大事值得庆幸,突出了铤而走险的2023年——


《拒绝宣誓效忠“基本法”,香港535名政府雇员离职》(Newtalk 2023-11-21)报道:


香港政府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要求按非公务员聘用条款聘用的政府雇员签署声明,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等。港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 20 日表示,有 535 名非公务员合约全职和建制雇员不理会、拒签或拒绝交回宣誓声明,所有相关雇员已离开港府。


据《香港新闻网》引述杨何蓓茵指出,有 149 名非公务合约全职雇员及 386 名非公务员合约兼职雇员,拒绝签署宣誓声明,所有相关人员已全部离开政府,部分人的合约接近届满、辞职或遭政府终止聘用。


报导又指,有关数据与去年 6 月时任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曾国卫披露的数据一致,当时曾国卫曾表示,所有人在 2021年 8 月或之前已悉数离开政府。文件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底,港府共聘用 9,468 名全职非公务员合约雇员。


网民嚎叫: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2:05:50

這些人連包子都不怕,看來他們能扛的起兩百斤。

cityex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07:28:36

挺好。

liugang_20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01:09:25

有骨气,赞!


谢选骏指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香港僵尸,公务员去职。


《中国经济的通缩指标:凛冬已至》(黑噪音 2023-11-21)报道:


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是7月以来再次出现下降。


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再次发生争议。


什么是通货紧缩?是指一个国家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即物价普遍下跌,同时发生的还有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不足、失业率增高等情况。


通缩在经济学上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至今世界上尚未有哪个国家成功战胜过通缩,都是被通缩搞得非常惨。


最典型的通缩,就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


大萧条有多惨?饿肚子的人都不在少数,无数人的资产一夜间变成负债,普通人基本找不到任何工作。美国后来是重新富强了,但大萧条那些年普通民众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日本在90年代被通缩这个魔咒控制之后,经济30年基本没有增长,虽然今年重回增长趋势,但是否能说走出通缩,还不一定。


试想一下中国接下来30年不增长会怎样?


跟日本可没法比。日本当年陷入通缩的时候,人均GDP可是超过美国的,所以现在日本30年不增长但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前列,真正体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中国2022年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产业质量也远不如日本当年,如果这时候陷入通缩,后果肯定是不敢想象的。


对一些大病来说,在早期就会有很小的征兆,但有时候这些迹象被忽略了,有时候会讳疾忌医,有时候是给的早期干预手段不对,最后成了真正的大病,要么得大动干戈治疗,要么就真死了。


通缩的判定标准,按照主流看法其实简单,经济学家一般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现连续的下跌,即标志着通货紧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中国经济就已经通缩了。这是单一要素的通缩判定标准。


另外还有一种全要素判定标准:通货紧缩不光出现物价下跌,还会伴随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会出现经济萧条。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也可以被认为进入了通缩前期状态。


不过中国经济因为巨大的体量,确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再加上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很强,而经济理论一般都是针对纯市场经济环境,所以硬套通缩这个概念,也未必可取。


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想,既然上面已经说了这几个中国经济的特殊性,那就从特殊性出发,会比较切合实际。


再来看看PPI。统计数据显示,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在连续三个月收窄后,同比下滑2.6%,降幅较9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是PPI连续第13个月下降。


这就很有讨论的价值了,为什么消费者这头的价格下降,还伴随着生产那头的产品价格下降呢?如果说物价下降还能解释为主要是猪肉降价造成,那“双降”现象,就能说明问题没那么简单了。


双降,显然是因为经济的“老毛病”未除,就是产能过剩。就是说生产的太多了,但有效需求还是太弱。


根据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但同期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约293.6GWh,同比增长36.8%。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两倍,就是说产量明显高于市场需求。


这就是一个关于产能过剩的现实例子。


综上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再看看GDP的增长是怎样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第四季度也普遍预计将会超过5%。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GDP数字如此美好,物价和出厂价格却是下跌的?这GDP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按常理说,GDP和物价指数应该有一个非常良性的同步增长才对。


这时再结合我刚才说的产能过剩,就该有答案了:GDP其实还是生产过剩和政府投资带来的,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复苏。那些生产过剩的电池之类,就是GDP的主要推动力。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还在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生病的中国经济今年根本就没吃对药,多年来的产能过剩、过度投资积弊还在扛着GDP这面大旗前行,但背后的有效需求“后备军”不仅没有及时跟上,甚至还被落下更远了。用扩大产能和政府投资来“饮鸩止渴”维持GDP高增长的现象还在继续。


这时候争论通缩没通缩,还重要么?


现在再叠加债务问题、房地产问题,就算启动财政政策开始“放水”,也未必能让水流到该去的地方,而多半是填补了债坑。这样一来,能用的刺激手段其实就更少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判断是否通缩,而是怎样防止掉进深渊一般的萧条寒冬。


美国是怎样走出这三年的“经济底”?可以看看美国的老百姓是怎么说的——都在使劲儿花政府发的救济金。


我在网上甚至看到不少人说陆续发了几万美元,都没花完。美股也在这三年继续走出牛市,让股民赚到了钱。给老百姓钱,让老百姓可劲儿花钱,强行让经济循环起来——这就是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


中国的消费特点虽然不一样,但发一发大规模的无限制消费券总是可以的。如果还把精力放在等待海外需求复苏,用来辩解没有通缩,而不是赶紧“治病”,等到真正发病的时候,恐怕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危机。


“扩大内需”喊了20多年了,现在,是必须实践的时候了。


网民嚎叫: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4:09:00

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有特殊原因,经济下行时政府紧缩开支。08年金融海啸和20年疫情,如果没有量化宽松,已经两次大萧条。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1:11:37

美国输出不了通胀到中国,不能割中国人的韭菜,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0:31:41

最近两周在国内闲逛,感觉很多地方与几年前相比都非常萧条,与美国日本社会的正常状况比起来差得更远。


谢选骏指出:铤而走险的2023年——这是共产党百年(1921-2021年)之后的两年。

谢选骏:毛泽东僵尸流毒以巴冲突

《以巴冲突:加沙停火为何戛然而止?》(奥利弗·斯洛(Oliver Slow)BBC新闻 2023年12月3日)报道:


2023年12月1日,从以色列斯德罗特看到,以色列对加沙北部拜特哈嫩进行空袭后浓烟滚滚。

周五(12月1日)上午,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停火协议七天后嘎然而止,战火重燃。双方释放人质和囚犯工作及加沙地带所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也遭停。


以下是围绕最新事态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以巴冲突:休战结束后,下一阶段战争为何将是决定性

以色列加沙战争爆发四周后的五个新现实


停火为何终止?


在当地时间 07:00(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5:00),停火结束前一小时,以色列国防军(IDF)报告称,靠近加沙地带附近的社区拉响了警报,随后以色列国防军称拦截了一枚来自加沙的火箭弹。


一小时后,以色列军方称,战斗已经恢复,并指责哈马斯违反了协议条款。


以色列国防军随后表示,其战斗机正在袭击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目标。


不久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说,哈马斯“没有履行今天释放所有女性人质的义务,并向以色列公民发射了火箭弹”。


然而,哈马斯将战火重燃归咎于以色列,称其拒绝“接受释放其他人质的所有提议”。


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占领国事先决定恢复罪恶的侵略”,并指责美国总统拜登 “继续在加沙地带实施犹太复国主义战争罪行”,“为以色列开了绿灯”。


在长达一周的停火期间,内塔尼亚胡一直受到压力,特别是来自其政府中右翼分子的压力,要求他重启战争。以色列不断明确表示,一旦协议结束,它就会重启战争。


尽管如此,达成新协议的希望仍然存在。迄今为止,卡塔尔在停火谈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国周五证实,会谈仍在继续,“目的是恢复停火”。


加沙的情况如何?


在战火重燃的七个小时内,隶属哈马斯的加沙卫生部称,已有60多人丧生,而在停火前已有近1.5万名巴勒斯坦人丧生。


轰炸开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詹姆斯·埃尔德(James Elder)在加沙南部一家医院接受了BBC的采访,他形容当时的情况 “非常可怕”。


他说,“对人们来说太可怕了,你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恐惧。” 他还说,他所在的医院附近遭到了一次袭击。


他形容停火的结束是“每个人实在害怕的噩梦。”


停火前,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是针对对哈马斯 在10月7日发动的的致命袭击进行了报复,加沙地带遭到了大规模破坏。


以色列声称使用了超过 1万枚炸弹和导弹,BBC 的分析发现,加沙近 9.8万栋建筑可能遭到破坏,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


袭击还导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援助机构得以利用战斗暂停的时间运送重要援助物资,但据报道,他们到达的许多地区都遭到了破坏。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尽管谈判仍在继续,希望能达成新的协议,但目前战争显然已经重启。


在加沙地带北部,尤其是加沙城周围,在激战数周之后,以色列军方现在似乎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南部,据报道,对那里的空袭又开始了。


以色列国防军还绘制了一张加沙地图,将加沙分为 2000 多个区域,并称该地图将用于帮助加沙人民躲避未来的战斗。以色列国防军说,将地图划分为不同区域是为了让人们“在必要时从特定地点安全撤离”。


战火重燃的同时,以色列战机在加沙南部最大城市汗尤尼斯以东和以北地区投放了传单与地图链接。传单没有提到任何有编号的街区,但有一条阿拉伯语信息告诉四个有名字但没有编号的地区的居民“立即撤离,前往拉法的避难所”。


在战火重燃之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见了以色列官员,他坚称下一阶段的战争必须确保平民受到保护。


他说,他已告诉以色列政府,必须避免巴勒斯坦人进一步大规模流离失所,避免对医院、发电站和供水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停火期间发生了什么?

在七天停火期间,哈马斯同意从加沙释放 110 人,其中包括 78 名以色列妇女和儿童。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以色列监狱也释放了 240 名巴勒斯坦人。他们被指控犯有一系列罪行,包括投掷石块、煽动、谋杀未遂等。


许多获释的巴勒斯坦人并未被判定有罪,而是在候审期间被还押候审。一些人说,他们在 10 月 7 日袭击事件后受到虐待和集体惩罚。以色列说,所有囚犯都是依法拘留的。


据估计,约有 140 名以色列人质仍被关押在加沙。


谢选骏指出:以巴冲突的加沙停火为何戛然而止?因为毛泽东“假谈判真进攻”的诡计已经流毒进入了以巴冲突。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追杀哈马斯领导层计划曝光》(红星新闻 2023-12-02)报道: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一项计划1日被披露,称此计划是根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命令,旨在追捕并杀掉居住在全世界各地的哈马斯领导层,这项计划范围涉及黎巴嫩、土耳其、卡塔尔等国。


据悉,内塔尼亚胡在11月22日的全国讲话中公开表示:“我已经指示摩萨德对全球各地的哈马斯领导人采取行动。”以色列官员们则表示,以色列领导人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要试图杀死全球其他地方的哈马斯领导人”,而是“在哪里以及用什么方式杀死他们”。


内塔尼亚胡直白命令令人震惊


以色列官员表示,以色列准备在加沙地带冲突结束之后,杀死在全球各地的哈马斯领导人。报道还提到,以色列希望将低级别的哈马斯成员驱逐出加沙地带,以缩短战斗时长。


报道称,这项计划实际上在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后不久就已经在制定中,对象包括现居卡塔尔的哈立德·梅沙尔在内的哈马斯高层。由于考虑到在土耳其或卡塔尔的领土上实施暗杀,可能导致相关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紧张,影响到人质交换谈判,这一计划暂时被推迟。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当时担任总理的内塔尼亚胡就曾下令让摩萨德暗杀在约旦的梅沙尔,不过行动以失败告终,而以色列与约旦的关系也一度变得紧张。


报道指出,暗杀行动对以色列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根据以色列媒体人伯格曼在其所著书籍中所说,自二战以来,以色列已经实施了2700多次暗杀行动。甚至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前,这片土地上的犹太武装分子就曾暗杀过欧洲外交官。


据报道,此次针对哈马斯官员的暗杀计划只不过是以色列数十年来秘密暗杀计划的延展。按理说,以色列通常会对类似计划保密。但令人惊讶的是,内塔尼亚胡竟然在公开场明确表示了这一计划。据悉,内塔尼亚胡在11月22日的全国讲话中公开表示:“我已经指示摩萨德对全球各地的哈马斯领导人采取行动。”


以色列官员们则表示,以色列领导人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要试图杀死全球其他地方的哈马斯领导人”,而是“在哪里以及用什么方式杀死他们”。


不过报道指出,在他国领土暗杀哈马斯领导人可能会违反国际法。除此之外,这还可能影响以色列和第三方国家的关系。


内塔尼亚胡欲第二次刺杀梅沙尔?


事实上,这并不是内塔尼亚胡首次下令暗杀梅沙尔。早在1997年,当时担任总理的内塔尼亚胡便下令毒杀在约旦的哈马斯创始人、高层领导人梅沙尔,但以失败告终。据悉,当时十名摩萨德特工冒充游客进入约旦,并在约旦首都安曼的街头对梅沙尔发起袭击。其中一名特工向梅沙尔的耳朵中喷射了一种毒药,该特工在撤退时被发现,并与另一名特工一起被约旦当局抓捕。


报道称,当时梅沙尔并没有死亡,只是陷入了昏迷,但约旦威胁要终止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当时的约旦国王要求内塔尼亚胡交出解药,却遭到拒绝。这起暗杀事件还牵扯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他出面干预敦促内塔尼亚胡尽快结束危机,并要求摩萨德领导人将解药带到安曼。此后,为确保以特工将来在约旦的行动自由,以色列还同意释放了当时被关押的另一位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另外70名巴勒斯坦囚犯。


在2010年于阿联酋迪拜刺杀哈马斯另一位高层、负责武器采购的马布胡赫时,以色列特工取得了成功,当时哈马斯将矛头指向了摩萨德,而以色列与阿联酋之间的关系则用了数年时间才修复。据悉,当时11名以特工持欧洲多国的假护照入境迪拜,而马布胡赫在进入迪拜机场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特工的监视。特工尾随他进入了酒店房间,让其窒息而死,随后离开阿联酋。


按照迪拜警方当时的话说,整个行动过程只花了19个小时。在这19个小时里,这些特工们不断变换身份、服装并有佩戴假发、眼镜等,并使用“特殊通信设备”来转发加密消息。报道称,起初大家认为马布胡赫只是自然死亡,但迪拜警方随即确认了其是被暗杀,并指责以色列方面实施了暗杀计划。


而以色列特工也制造了“杀错人”的悲剧。据悉,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枪手劫持了多名以色列教练和运动员作为人质。德国警方解救人质失败,最终11名人质全部遇难。作为报复,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秘令以色列特工追捕并杀死所有与这项绑架有关的巴勒斯坦人,这项行动被命名为“上帝之怒”。


报道称,为了完成这项行动,以色列特工在法国使用隐藏在手机里的遥控炸弹,在意大利街头使用消音枪杀死目标。然而在1973年,以色列特工在挪威将一名摩洛哥服务员误认为参与了绑架行动的巴勒斯坦人,并将其错杀。最终,有6人因此被捕,5人因参与谋杀而被判刑。


网民嚎叫:


lue96500 发表评论于 2023-12-02 20:01:06

估计印度人心里会很不平衡

wyc2020 发表评论于 2023-12-02 17:40:00

支持以色列,消灭哈马斯。

加国红枫 发表评论于 2023-12-02 16:51:54

坚决支持以色列


谢选骏指出:为何“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坚决支持以色列就是传播了毛泽东僵尸的病毒,反过来支持巴勒斯坦也是一样——因为以巴双方都已中毒。所以“红星新闻”对此如获至宝,大肆宣传报道——这是毛泽东僵尸流毒的尾大升力……无休无止的以巴冲突……以巴冲突直到世界末日……


谢选骏:小丧尸们抢购湖南毛王堆共墓出土文物


《阅读信息轰动!爆发毛选大军,这是为何?》(昆仑策研究院 2023-02-27)报道:

 

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了一种新风潮,让中年父辈们直呼看不懂,那就是,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毛选》。


书在手,读着走。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作多年的公司职员、也有自由职业者。


在地铁里、在公交车里,在其他公共场合,他们手捧一本《毛选》,汲取一天的能量。


他们或者阅读电子书,更多的是阅读纸质书,并认真做了标注。


在电商平台,《毛选》旧书也已悄然成为热销商品。一向追新的年轻人,对这些封面陈旧纸张泛黄,甚至别人读过的《毛选》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喜欢这种岁月的气息”,“读着上个主人标注过的书,我能感觉到他曾经热过的心”。甚至,1977年版的毛选第5卷,很多店家卖到脱销。


据某出版社统计数据,自2015年起,5年间《毛选》销量逐年递增,2020年销量更比去年翻了一倍。 


拥有一套8成新的《毛选》,是一件能让朋友圈称羡的事。也有人晒出了自己辛苦搜集、由三个版本拼起来的《毛选》。


在这件事上,还有人“求人不如求老”。有网友晒出来姥爷的毛选,在姥爷当年的勾划总结里,时隔40多年,他看到那个曾经的年轻人对《毛选》的热爱。


甚至一向喜欢自嘲为“学渣”的他们,开始借用工具或者手画《毛选》的思维导图,来加深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


他们也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引用《毛选》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来为自己打气。


年轻人们甚至为《毛选》制作了表情包,“正告”身边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少冲塔,多读书”。


在微博上,#毛选共读小组#、#重读毛选#已经有100多万的参与度,有的人每天坚持分享毛选心得,有的人在阅读中,对“教员”的文字开始感同身受。


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B站上,朗读毛选的视频上过推荐首页。有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而更让网友惊喜的是,这样的视频,弹幕没有关,评论没有关。听毛选,刷弹幕,成为他们读毛选的新姿势。


在朗读开始前的国际歌声中,满屏弹幕随之刷起。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年轻人,在这样的“集体”氛围里,聆听“教员”的教诲。


“教员”,是年轻人们对毛泽东的亲切代称。一方面源于青年毛泽东确实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工作,另一方面源于年轻人自觉在他面前,是一个小学生。在网络,一声“教员”,就把那个身居高堂、正襟危坐的形象,变得像身边谆谆教诲的老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起了毛选?


年轻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归根结底,是他们开始认真了。有人直言,“因为他是对的。他当年说的很多话,在近二三十年里,我们很多人都淡忘了,甚至怀疑了。如今回想他的话,发现又是正确的。他早就给人民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更多的人是在这个年纪,面对纷繁的社会变化,陷入迷茫,这种迷茫进而带来无力感。而毛选,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逐渐被他们发现,被他们视为宝藏,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标尺,和思想武器。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国家陷于危难,除了众志成城艰难抗疫,还要面对国外泼来的污水。一直关注疫情动态的小刘坦承,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灰暗的、悲观的。他说,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教员”的一段讲话,让他的心一下定了下来。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是在那时,他产生了读毛选的想法。他说,他要让《毛选》里的思想,成为自己的思想。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毛选》的普适性一直被年轻人们津津乐道,诸如: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曾带着5本《毛泽东选集》进入丛林发动群众,5年后建立新政权就任总统;刚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曾引用教员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英国财政大臣引用《毛主席语录》反驳对方观点;法国总统马克龙自称“我是毛主义者”…… 


有趣的是,被多元文化浸染的他们读了《毛选》之后,有人读出了“奋斗”,有人读出了“团结”,还有人读出了“佛系解决方案”。 


“我不买房,不消费,不借贷,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给他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他还怎么剥削?我就是要从我这一代,葬送资本主义的未来。”(当然,不推荐这么做)曾经,物欲横流,风口飞猪。这些即将进入社会,或者已经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马列书里一天劳作15小时的无产者,在现代已经变成了焦虑的程序员,变成了奔波的业务员,变成了坐出腰椎病的编辑,变成了被公知轮番洗脑的受众,变成被灌输“996”福报论却不敢辞职的打工者。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清醒过来,并重新读起毛选,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自己思考。


在《知乎》,有一个拥有18854730 浏览量。在这个回答下打开心扉,自省自己: 


“年少时,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句其他人的评价,便自以为是事。那时的自己,总以为喜欢他的人,都是可笑的,被洗脑的。然而随着自己慢慢踏入社会,慢慢被社会毒打,慢慢看了更多的历史资料。才发现,那个可笑又愚蠢的人,是自己。”在诸多自责幼稚、深情缅怀教员的回答里,有一个2.6万赞的回答,贴了教员各个时期的照片,最后一段话让很多人情绪失控,瞬间泪奔。


几十年前,他曾经饱含期望地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


几十年前,他对年轻人充满信心与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几十年后,万千青年重读毛选,追怀教员音容,人潮之中有一个声音响起,代他回应,引发网络上山呼海啸般的转发分享。 


“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年轻人们说,他走了很久,可他终究要回家。


年轻人们说,他一直记得我们,正如我们记得他。


谢选骏指出:这个“昆仑策研究院”,是个低级红、高级黑,打着“昆仑”的名号,干着汉奸的勾当、宣传腐臭的毛泽东僵尸——这是在张罗小丧尸们抢购湖南毛王堆共墓的出土文物?

2023年12月2日星期六

谢选骏:女人都做了老子,老子该做什么


《为什么我不喜欢学术圈子?》(刘瑜)报道:


昨天给以前一个老师打电话,给以后回国教书探路。谈话期间,老师不断蹦出这样的词汇:“每年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量”、“教学量”、“基本工资”、“外出讲课工资”、“评职称规则”、“项目申请”、“五年考核”……


我突然两眼一抹黑:这就是我要过的生活么?一层层的套子,不断地往里钻?总有一种冲动:老子去做自由撰稿人算逑了。


那天某电视台重放老片、Jack Nickson演的《飞越疯人院》。我看得津津有味,并想象福柯同学就坐在我身边,不断讲解日趋理性化的文明如何摧毁人类自由的天性。我觉得导演没准就是读了福柯的《疯狂与文明》,于是决定拍一部电影给它做注脚。今天我突然觉得,那个电影不但是给福柯的书做注脚,也是给我的生活做注脚。


我不喜欢学术圈子,就是个“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而已,这一点美国中国都差不多。跟智不智慧没啥关系,重要的是标准化。拿美国所谓搞“中国研究”的学者来说,无非就是几道“工序”:


第一,到中国某市或某县或某乡去收集一点在中国是个人就知道但是却能引起美国学术圈子啧啧称奇的“经验材料”,比如中国现在有很多土地纠纷耶,退休工厂闹示威耶,官员很腐败耶,农民闹上访耶,乡镇企业不行了耶……


第二,把这些材料整理整理、字码齐,行分对,历史弄一章,现状弄两章,前景弄一章;


第三,加点“理论”的“佐料”,“与那谁谁谁说的……不同,这些材料说明了……”反正文科的理论没有定论,大家转着圈说原话就是了,前年A说社会信任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去年B说社会信任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用处,今年C又说社会信任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后年D又说社会信任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用处……有用……没用……有用……没用……有用……没用……得,几百个人就靠这个吃饭了。如果是搞比较文学之类的,这个工序上又必须弄些故弄玄虚的词汇。什么“此在”啊,“现代性”啊,“逻格斯中心主义”啊,等等等等。


第四,弄出一个常识性的、跟我外婆认识水平相当的、甚至有时候还不如我外婆认识水平的结论,然后拿着这个结论到处开会,发paper,出书,评职称,当专家。


比如前几天我去听一个讲座,该教授在美国在世的“中国研究”专家中,大约能排前5名了。伊研究安源大罢工,我听半天,感觉其基本的结论就是:安源大罢工的领导人顺序本来是L、L、M,但是后来因为ZZ原因,修正成了M、L、L。这似乎也没错,但是犯得着为了这个结论花个几年时间,研究基金n万,弄出一本书n个论文吗?


每次听这样的讲座、看这样的书,到最后我总有一个感觉,就是:So――?


在我眼里,美国的所谓“中国研究”基本就是一系列的深度新闻报道。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还要求语言简洁明了,还要求有时效性和“新鲜感”,而且一个记者还不能指望靠一、两次采访吃五年饭。


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地平庸。(相比之下,中国社科学问到目前还大部分停留在“不精致地平庸”这个水平上)。美国这个体系不太关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非常关心你是否精致。以前一个经济学朋友跟我说:只要我用数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我的结论是“人渴了就想喝水”这样的废话,也会有很多杂志愿意发我的文章。


以我的经验来看,“哥大的政治学博士”这个词汇本身,正如“哈佛文学博士”,“斯坦福社会学博士”,“耶鲁历史学博士”等等,(理工科不敢说,不懂),对于说明一个的智力水平、敏感性、洞察力、才华,其实几乎没有任何信息量。


网民嚎叫:


左手墨迹@Pandazhq: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也认识大量对社会现象洞察力非凡的非文科博士。“名校文科博士”这个名号,大约可以说明一个人英语水平不太烂(总得把GRE考过而且成绩靠谱吧),它还可以说明一个人比较坚强(考了这么多年的各种变态试仍然没有跨掉),以及懒得不离谱(好歹得码完各种作业以及毕业论文才让毕业),仅此而已了。

当然,你也不能太笨,你不能说1加1等于3――不对,其实你也可以很笨,只要你有汪晖那种故弄玄虚堆砌辞藻把人绕晕的本领,你就是说1+1=10也没事。

显然这个体系里也有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人,但是在这个体系里存活,并不要求你非常聪明和出色。你比较“乖”,比较顺从流水线的生产规则,对于生存才是更重要的。 甚至有时候“灵气”有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因为有灵气的人容易产生反抗“标准化”的冲动。

我之所以最近老在想这个“飞越流水线”的问题,主要其实还不是因为“叛逆心理”,而是因为比较吝啬。

我琢磨着,假设五年是制造一本“学术产品”的周期,五年、五年地把时间花在把平庸给雕刻得精致起来,是不是一种人才的极大浪费呢?还有开各种鸟会、讨好各种牛人牛编辑、承担各种令人头疼的行政工作、写各种项目的proposal、出考试题改作业……这些“琐事”,对我这种只愿意面对自己的心灵生活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折磨。

有的人可以甚至乐于寄生于这种体制,是因为他本来就无所谓心灵不心灵,这就是一个饭碗而已,正如编程序是programmer的饭碗,分析数据是analyst的饭碗,打扫卫生是钟点工的饭碗。但是俺这个死不悔改的理想主义愤青,当年投身于火热的思想工作,可真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的呀。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些蹲监狱蹲得年数太长的人,到最后,宁愿选择继续蹲监狱也不愿出狱,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离开监狱如何生活了。俺是不是也有点那个倾向了呢?心里痒痒地想“飞越流水线”,但是又恐惧“流水线”之外的万丈深渊。说是说“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我还说“海阔任鱼呛,天空任鸟摔”呢。


回歸民國@100TakedownCCP:


每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打破他人設定的圈套而為他人設定另一個圈套,格式化、標準化、統一國土、貨幣、度量衡、語言、文化等無一例外。欣賞你的勇氣與智慧和行動力,成為一個靈魂獨立的個體。請再接再厲、盼望更多佳作。


Yi Xue@ArtyExeter:


这是刘瑜十几年前在她哥大政治学博士毕业前写在新浪长博客上的(当时还没有微博)一系列文章之一。然后她去哈佛做了半年博士后,之后拿到牛津大学的终生教职,然后没多久她就悄无声息地跑去清华过她曾经最不能接受的生活去了,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旅行的鲑鱼🇺🇦@9000yearsold:

可是她还是回去了并且进去了啊。


李寻欢@MrIronDom:

就是要用一层层的套子筛选出最听话的人,分配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资源。


zhang3@idzhang3:


這不是劉副教授十幾年前寫的嗎?寫完就去過這樣的生活了,過到今天,也完全沒聽説有不過的打算。


谢选骏指出:这个刘瑜,好像是个女的吧?但是她却自称“老子”,这是变了性吗?——假如真的,女人都做了老子,那老子该做什么?辞职在家带孩子吗?


谢选骏:歐洲殖民者後裔不敢面對祖先的罪惡

《印第安人的千年之“病”》(2002-12-23 朱步冲)報道: “在那些日子里一切都好,我们百病全无,而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的贫穷开始了,战乱开始了,受苦受难开始了。”这段由17世纪初玛雅人写下的诗句,被频繁引用,作为欧洲对美洲灾难性征服的有力佐证。 墨西哥印第安人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