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 感恩节国际10件大事值得庆幸》(编译汤淑君/综合2023-11-23)报道:
美国总统拜登20日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中赦免两只火鸡。今年十件值得庆幸的国际事件发展,让众人得享欢乐的感恩节。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又来临,回首2023年,至少有十件美国及国际事件发展值得感恩,若不是这些发展,全球局势可能更糟糕。
一、经济衰退尚未袭击美国
彭博资讯专栏作家欧瑟士说,值得感恩的第一件事,是美国经济尚未变得死气沈沈,年初投资人担心联准会(Fed)一连串猛烈升息可能把经济推入衰退深渊,但这梦魇至今尚未成真。原因不一而足,从消费者仗着疫情期间的储蓄支出不辍、Fed决策者谨慎行事、到雇主避免裁员,都有助延缓景气下沉。
一些经济学家和许多华尔街人士认为,美国应可避免衰退,但认为景气沉沦恐怕已经展开的也大有人在。华尔街著名大空头、法兴全球策略师Albert Edwards就警告,卡车货运等物流业今年聘雇人数陡降,以及服务业临时雇员人数也明显滑落,是指向2024年经济衰退的两个领先指针。
无论如何,至少目前为止衰退还没影,是值得感恩的惊喜。
二、央行升息停止,降息的比升息的多
全球央行因应严重程度不一的通膨,货币政策趋于分歧,但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再度趋于一致,而这一回的利率走向是往下走。德意志银行分析世界各地81个央行的利率行动发现,今年10月降息的央行数目超越升息的央行,是2021年来首见。
德银策略师莱德写道:「降息动能慢慢增强,但大主题是全球央行(利率)行动大幅降低。现在的问题是,今后会是『更高、更久』,还是会见到一波大规模的全球宽松循环?我的看法是,除非美国遭遇衰退,否则难以见到短期出现一波大幅宽松循环。」
彭博经济学家指出,通膨缓和而衰退风险升高,美、欧、英央行的升息循环可能已结束。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土耳其和阿根廷央行仍在费力压制极高的物价上涨压力。但整体而言,全球正进入新阶段:通膨已大致受控,未来一年,降息的央行仍可望多过升息的央行。
三、美元不再劲升
Fed展现「鹰」姿和美国公债殖利率窜升,使追踪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走势的美元指数(DXY)今年意外劲扬。其他国家可能因此遭殃,因为美元融资成本更贵,金融情势也缩紧了。所幸,最近美国财政部宣布小幅缩减美国长期公债的发行量、引导美元回软,令人松一口气,美元指数如今跌破200日移动均线,日圆兑美元汇率也回升到150:1价位以上。中国人民币走势也转强。这是许多人乐见的发展。
四、美国政府未关门
新任众院议长强生化解了联邦政府关门恐将抑制成长并重创美国债信评等的疑虑,美国总统拜登已签署临时支出法案,让政府到2024年初都有经费正常运作,尽管政府1月局部关门的风险仍高,至少未来几周投资人可放心。2024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政坛局势可能诡谲多变;但就眼前而论,局势大致平静,协助安抚美国公债市场。
五、梅洛尼掌舵的意大利未翻船
政治光谱属极右派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妮上台,起初令金融市场止安。意大利经济成长迟缓,长久以来老是抵触欧元区财政赤字规定,又有背负巨债和银行体系羸弱的问题,因此欧洲其他国家对梅洛尼执政恐带领「意大利脱欧」的展望忧心忡忡。
但目前为止,最糟情境并未发生。自从她掌权以来,意大利10年期公债(BTP)殖利率与德国10年期公债的利差——衡量国家风险的重要指针——已大幅下降。信评机构穆迪日前表示,不会调降意大利债信评等。
六、减重药真的有效!
抑制食欲的新一代减重药物大受欢迎,连亿万富豪马斯克也表示,断食和减肥药Wegovy助他铲肉。这类药品包括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的Ozempic和Wegovy,以及礼来药厂(Eli Lilly)的Mounjaro和Zepbound。
诺和诺德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今年来涨幅超过50%,礼来年初迄今股价涨幅逾60%。投资人乐观预期,到2030年,减重药市场规模可望冲上1,000亿美元。
七、中国避开明斯基时刻
中国经济成长不如以往,疫后重启的复苏步调令人失望。然而,即使不动产开发商债务危机连环爆,中国消费者照样买东西,金融体系也照常运作。从2021年9月大型恒大集团(Evergrande)陷入麻烦以来,担心中国即将遭遇「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债台高筑得难以为继终致崩垮,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中国当局决定,避免资产市场崩溃比成长最大化更重要。
八、通膨重返日本
过去30年来,日本陷入通货紧缩泥淖无法自拔,即使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十年前射出「安倍经济学」三箭,也未能力挽狂澜。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促成安倍达不到的事:内核通膨率回升到40年来最高水准。
通常,通膨不是令人感谢之事;但在日本,这意味终结长年的负利率,日本银行(央行)也就无需再干预债市,终于能把日银货币政策逐渐导回常轨。
九、汽油价格回落
近来油价下跌,在大型产油国致力减产、两场战争(俄乌战争和加萨战争)可能扰乱油市之际,这市况显得怪异。汽油价格随之回落,根据Bespoke投资集团的数据,今年从9月劳工节到感恩节,美国汽油价格跌了13.5%,跌幅明显大于平均值。
在许多国家,汽油价格下跌对需要购油的人来说相当于减税。
十、新冠变种「Pi」未现迹
两年前的此时,震撼全球的大新闻是南非发现新冠肺炎新变异株,称为「Omicron」,后来掀起又一波染疫潮,并且让大半个中国的经济活动停摆。按惯例,新变种病毒是按顺序以希腊字母命名,「Omicron」之后的下一个字母轮到「Pi」,但至今还没必要以此命名新的变种。这当然是值得全世界感恩的事,但愿就到「Omicron」为止。
谢选骏指出:一只火鸡被赦免,千百万鸡头落地!同样,感恩节国际10件大事值得庆幸,突出了铤而走险的2023年——
《拒绝宣誓效忠“基本法”,香港535名政府雇员离职》(Newtalk 2023-11-21)报道:
香港政府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要求按非公务员聘用条款聘用的政府雇员签署声明,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等。港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 20 日表示,有 535 名非公务员合约全职和建制雇员不理会、拒签或拒绝交回宣誓声明,所有相关雇员已离开港府。
据《香港新闻网》引述杨何蓓茵指出,有 149 名非公务合约全职雇员及 386 名非公务员合约兼职雇员,拒绝签署宣誓声明,所有相关人员已全部离开政府,部分人的合约接近届满、辞职或遭政府终止聘用。
报导又指,有关数据与去年 6 月时任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曾国卫披露的数据一致,当时曾国卫曾表示,所有人在 2021年 8 月或之前已悉数离开政府。文件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底,港府共聘用 9,468 名全职非公务员合约雇员。
网民嚎叫:
一条小路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2:05:50
這些人連包子都不怕,看來他們能扛的起兩百斤。
cityex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07:28:36
挺好。
liugang_20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01:09:25
有骨气,赞!
谢选骏指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香港僵尸,公务员去职。
《中国经济的通缩指标:凛冬已至》(黑噪音 2023-11-21)报道:
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是7月以来再次出现下降。
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再次发生争议。
什么是通货紧缩?是指一个国家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即物价普遍下跌,同时发生的还有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不足、失业率增高等情况。
通缩在经济学上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至今世界上尚未有哪个国家成功战胜过通缩,都是被通缩搞得非常惨。
最典型的通缩,就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
大萧条有多惨?饿肚子的人都不在少数,无数人的资产一夜间变成负债,普通人基本找不到任何工作。美国后来是重新富强了,但大萧条那些年普通民众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日本在90年代被通缩这个魔咒控制之后,经济30年基本没有增长,虽然今年重回增长趋势,但是否能说走出通缩,还不一定。
试想一下中国接下来30年不增长会怎样?
跟日本可没法比。日本当年陷入通缩的时候,人均GDP可是超过美国的,所以现在日本30年不增长但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前列,真正体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中国2022年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产业质量也远不如日本当年,如果这时候陷入通缩,后果肯定是不敢想象的。
对一些大病来说,在早期就会有很小的征兆,但有时候这些迹象被忽略了,有时候会讳疾忌医,有时候是给的早期干预手段不对,最后成了真正的大病,要么得大动干戈治疗,要么就真死了。
通缩的判定标准,按照主流看法其实简单,经济学家一般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现连续的下跌,即标志着通货紧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中国经济就已经通缩了。这是单一要素的通缩判定标准。
另外还有一种全要素判定标准:通货紧缩不光出现物价下跌,还会伴随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会出现经济萧条。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也可以被认为进入了通缩前期状态。
不过中国经济因为巨大的体量,确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再加上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很强,而经济理论一般都是针对纯市场经济环境,所以硬套通缩这个概念,也未必可取。
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想,既然上面已经说了这几个中国经济的特殊性,那就从特殊性出发,会比较切合实际。
再来看看PPI。统计数据显示,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在连续三个月收窄后,同比下滑2.6%,降幅较9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是PPI连续第13个月下降。
这就很有讨论的价值了,为什么消费者这头的价格下降,还伴随着生产那头的产品价格下降呢?如果说物价下降还能解释为主要是猪肉降价造成,那“双降”现象,就能说明问题没那么简单了。
双降,显然是因为经济的“老毛病”未除,就是产能过剩。就是说生产的太多了,但有效需求还是太弱。
根据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但同期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约293.6GWh,同比增长36.8%。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两倍,就是说产量明显高于市场需求。
这就是一个关于产能过剩的现实例子。
综上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再看看GDP的增长是怎样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第四季度也普遍预计将会超过5%。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GDP数字如此美好,物价和出厂价格却是下跌的?这GDP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按常理说,GDP和物价指数应该有一个非常良性的同步增长才对。
这时再结合我刚才说的产能过剩,就该有答案了:GDP其实还是生产过剩和政府投资带来的,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复苏。那些生产过剩的电池之类,就是GDP的主要推动力。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还在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生病的中国经济今年根本就没吃对药,多年来的产能过剩、过度投资积弊还在扛着GDP这面大旗前行,但背后的有效需求“后备军”不仅没有及时跟上,甚至还被落下更远了。用扩大产能和政府投资来“饮鸩止渴”维持GDP高增长的现象还在继续。
这时候争论通缩没通缩,还重要么?
现在再叠加债务问题、房地产问题,就算启动财政政策开始“放水”,也未必能让水流到该去的地方,而多半是填补了债坑。这样一来,能用的刺激手段其实就更少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判断是否通缩,而是怎样防止掉进深渊一般的萧条寒冬。
美国是怎样走出这三年的“经济底”?可以看看美国的老百姓是怎么说的——都在使劲儿花政府发的救济金。
我在网上甚至看到不少人说陆续发了几万美元,都没花完。美股也在这三年继续走出牛市,让股民赚到了钱。给老百姓钱,让老百姓可劲儿花钱,强行让经济循环起来——这就是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
中国的消费特点虽然不一样,但发一发大规模的无限制消费券总是可以的。如果还把精力放在等待海外需求复苏,用来辩解没有通缩,而不是赶紧“治病”,等到真正发病的时候,恐怕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危机。
“扩大内需”喊了20多年了,现在,是必须实践的时候了。
网民嚎叫: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4:09:00
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有特殊原因,经济下行时政府紧缩开支。08年金融海啸和20年疫情,如果没有量化宽松,已经两次大萧条。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1:11:37
美国输出不了通胀到中国,不能割中国人的韭菜,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2023-11-22 10:31:41
最近两周在国内闲逛,感觉很多地方与几年前相比都非常萧条,与美国日本社会的正常状况比起来差得更远。
谢选骏指出:铤而走险的2023年——这是共产党百年(1921-2021年)之后的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