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12月10日星期四

谢选骏:二十八个半都是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



网文《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报道:


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指——


王明 孟庆树 博古 张闻天 王稼祥 杨尚昆 陈昌浩 张琴秋 沈泽民 王盛荣 凯丰 何子述 宋潘民 陈原道 殷鉴 李竹声 盛忠亮 袁家镛 王云程 孙济民 夏曦 朱阿根 汪盛荻 李元杰 王保礼 朱自舜 杜作祥 萧特甫 徐以新


这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的一个群体。


概述

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照例进行一次学期总结大会,中心议题是“大学支部局的路线是否正确”。大会争议激烈,开了十天,史称“十天大会”。最后只好就中大支部局的报告举手表决。有28人投票拥护支部局,一人既年龄小又观点“摇摆不定”,“二十八个半”便由此而来。实际上王明几个月之前就被共产国际派回了中国,并没有出席“十天大会”。没参加的还有张闻天、王稼祥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专用名词是在‘十天大会’上产生出来的,但其具体人物则不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的。在大会上投赞成票的,未必就是“二十八个半”之一;没有参加那次会并投赞成票的,也未必就不是“二十八个半”之一。杨尚昆也加以澄清说:大会上拥护支部局有90票,仍属少数。


“二十八个半”由于持相近的理念得名。自称是共产国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当时中国共产党瞿秋白路线的坚决反对者。“二十八个半”中的半个指徐以新,也是唯一确定身份的。“有一个人,有时与支部局一致,有时又不一致,观点比较动摇。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共青团员,所以称为‘半个’。”


1927年夏初,年仅23岁的王明向时任中大副校长的米夫建议,趁“教务派”和“支部派”之争,对反对这两派的“第三势力”加以拉拢。王明之后联络了一批看法接近的人,在反托派、反瞿秋白和瞿领导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反其它各种派别如“江浙同乡会”、共青团“光泽派”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王明为核心的“二十八个半”,支持以苏联的方式进行中国革命。


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年仅27岁的王明成为领导人,派遣陈昌浩、沈泽民等前往鄂豫皖苏区,夏曦等前往湘鄂西苏区,担任中央代表;任命博古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王明返回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代表。


由于团体成员人们的政治主张随后发展不同,随着遵义会议后,着眼于国情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实力发展,此团体结束;但对其思想的批评,一直延续到此后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次政治事件中。1945年延安整风结束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以王明为首的国际派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逐渐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文化大革命中,康生说:“‘二十八个半’没有一个好人。”文化大革命时还在中国大陆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多受到冲击或迫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1981年8月,中共中央委托冯文彬主持召开熟悉当时情况的老同志座谈会,杨尚昆、伍修权、孔原、孙冶方、徐以新等十六人参会。与会同志建议,党内不再使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专有名词。


成员

他们的成员说法不一,有报道称,成员涉及52人。


谢选骏指出:二十八个半彼此之间可能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都是“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至于他们的对手毛泽东集团,也是半斤八两,都是苏联用来祸乱中国的工具。


网文《远去的历史:“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最终归宿》(2020年01月01日 孟话历史)报道:


中共党史上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指的是以下29个人:


王明、秦邦宪(博古)、 张闻天 (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 (凯丰)、 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王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 朱自舜、孙济民、杜作祥、宋潘民、陈原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 袁家镛、徐以新。


1929年夏,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大会,听取并讨论学校支部局的报告,由于分歧很大,会议最后只好进行投票表决,结果大多数学生反对这个报告,只有29个人支持,其中的徐以新因为年纪小、个子低、态度也不坚定,还只是个团员,被称为半个。据参加过这次大会的毛齐华(曾任浙江省政协主席)回忆,"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提法是中大学生余笃三(曾任红四军政委,1933年被张国焘杀害)为了挖苦这些人而叫出来的。以后的王明宗派集团就是从这29个人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没有记录,29个人的名单并不确定,后来流行的29人名单中的有些人(比如王明)并未参加那次大会。不过,王明宗派集团的主要成员基本上都包括在这个名单里了。


"28个半布尔什维克"有4名女性,即孟庆树、张琴秋、朱自舜、杜作祥。


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存在着特殊关系,如 :沈泽民和张琴秋当时已是夫妻;孟庆树当时是王明追求的对象,回国后也成了夫妻;朱自舜是孟庆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最好的朋友。


"28个半布尔什维克"回国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其个人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后, 坚定不移地支持毛泽东担任红军领导工作,在遵义会议和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闻天也站在正确路线一边,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秦邦宪在"七大"上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在领导 《解放日报》、新华社以及同国民党谈判的斗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杨尚昆、张琴秋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党做了很多工作;何克全(凯丰)在遵义会议时仍坚持不改,但最终纠正了错误;夏曦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殷鉴则在唐山煤矿时被捕牺牲;李竹声、王云程、孙济民、盛忠亮、汪盛荻、朱阿根等人回国后,脱离了革命队伍,成了中国革命的叛徒;还有一些人,回国后表现平平淡淡,如王保礼、李元杰、肖特甫等人,远不如当年那样"领风气之先";而教条宗派头头王明与其妻孟庆树,对自己的错误始终不思悔改,一错到底。


这29个人都走完了各自的人生之路,其归宿各不相同,大致分为四类,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类 开国元勋


●杨尚昆(1907—1998),28个半中的很多人虽然曾经一度辉煌过,但后来的结局都不大美妙,只有杨尚昆是个异数。除了文革期间一段外,他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直至最后成为国家主席。究其原因,大概是杨的性格比较平和之故。他回国没多久就担任中宣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高级职务,其时正是王明路线猖獗之际,但他并没象其他人那样满口教条、满脑宗派、骄横跋扈。遵义会议后投向毛泽东,任三军团政委时甘当彭德怀配角。抗战时当北方局书记,后来当军委秘书长、中办主任,仍旧不事张扬,踏踏实实干自己的事。大概就是这种性格得到了毛邓的赏识而得以重用。1980年代成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之一,是中共八大元老之一。至于晚年形成杨家将势力并最终受挫,主要是乃弟的关系。


●张闻天(1900—1976)曾化名洛甫。洛甫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水平极高。不过,早期的他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理论有些食古不化,思想观念充斥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对毛泽东符合实际的政治军事路线缺乏了解,他一度支持张国焘,批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态度非常激烈,用词也非常尖刻。在遵义会议上出任中共名义上的领袖,会议后虽然与博古分道扬镳,但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观念仍未从思想上真正得到认识,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对四方面军的态度就是新形势下的新表现。一四方面军的分裂张国焘应负主要责任,但洛甫博古等人会师之初的简单粗暴态度也有相当责任。后来要把总书记职务让给张国焘也证明了他的不成熟。不过,从此以后,洛甫基本上是有功无过了。一直担任中共名义领袖直到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庐山会议上的表现更是达到了让人钦敬的高度,明知毛泽东对他心有芥蒂,明知支持彭德怀可能会身败名裂,但为了捍卫真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站出来表明态度,可歌可泣。


●王稼祥(1906—1974)是个典型的书生。终其一生,书生本色不变。他到中央苏区最早,曾以"摇鹅毛扇子"(陈伯钧语)的身份,参与任弼时顾作霖对毛泽东的围剿,但一旦认识到毛泽东路线的正确,就第一个从王明宗派阵营中杀出来,毅然站到毛的一边。这时,任弼时、顾作霖、邓发、项英、刘伯承正在宁都会议上对毛大加挞伐,博古的临时中央也是在一年后才来到苏区。这就是书生本色,只认理不认人。后来,王在遵义会议上把毛推上了领导岗位,自己也被选为中共军事负责人之一,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多年。又在1938年带回共产国际的指示,击败了王明的挑战,对毛来说,可谓功莫大焉。毛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因此一直重用王,长期担任军委副主席,王在七大落选中委后毛专门为他说情,十大时又安排他进中委。王稼祥的性格内向,善思考不善交际,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多年,除军团级的领导认识外,对军师级的干部竟然都不认识,不免给人一种孤傲的印象,七大中委落选,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了解他的性格,在延安曾安排他担任中央国际政策研究室主任,但他对这件工作没兴趣,也不认真抓。毛那句名言"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就是批评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于1974年去世。


●陈昌浩(1906—1967)这个人在28个半中比较另类。首先,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指挥军队的统帅;其次,他的功大过也大。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他功不可没,西路军的毁灭他也罪责难逃。他精明强干、英勇善战,对敌斗争坚决,他冒着风险坐飞机向黄安城里敌人扔手榴弹的故事很一直为四方面军的人津津乐道;但张国焘为了清除异己,残杀红军将领,他又是重要帮凶。28个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宗派思想严重,但表现形式前后不同。早期是从中央到各根据地当钦差大臣夺权,打击当地老干部;后期则是在各自独立的根据地形成新的宗派。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这一点特别明显,洛甫、博古、凯丰等(甚至包括李德)为了维护中央派的利益,对四方面军大加打击;陈昌浩则站在新宗派一边,对中大的一帮老同学充满敌意,关键时刻不顾大局,追随张国焘南下。在这方面,洛也好、陈也好,眼光显然都比毛泽东短浅,不知道大敌当前,联合御侮是第一位的,可惜当时毛泽东还不能完全控制局势,结果酿成了一四方面军分裂的悲剧。西路军受挫后,陈昌浩性格变化极大,晚年胆小怕事,豪气全无,文革时更是选择了自杀之路。这一点和李立三很相似,李立三也是早年大权在握时狂得没了边,饱受挫折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文革初以自杀了断,但陈昌浩人品不如李立三。


●张琴秋(1904—1968,女)——战争是残酷的,对男人如此,对女人尤甚,敢于直颜面对这种残酷的女性都是伟大的,张琴秋就是位伟大的女性。张琴秋不是那种花瓶似的女性,她曾经担任过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师长,还亲自指挥打过仗,这种经历在中共女革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后来没有离开军界,她很可能会成为55将军中唯一的女中将。张琴秋长得漂亮、能歌善舞,但经历坎坷。1904年11月15日生,浙江桐乡人。1924年4月,经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地委负责人徐梅坤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转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张琴秋与沈泽民举行了新式婚礼。1925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5月,张琴秋生下了女儿张玛娅。由于生孩子,张琴秋留级一年,与博古、杨尚昆、李伯钊等成为同学。1931年5月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师长。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张琴秋身为师政治部主任,不得不离开她的丈夫沈泽民,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诀。到川陕后,她和曾中生等人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做斗争,遭到了张国焘的打击报复。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婚,婚后不到一年,又赶上西路军失败,孩子在戈壁滩一出生就死了,然后又被马家军俘获,吃尽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直到抗战爆发才被周恩来营救出来。好不容易回到延安,又受张国焘牵连被粗暴批判一通。不久,陈昌浩赴苏联,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无法回国,第二次婚姻再告结束。后来与老战友、原四方面军总医院院长苏井观结婚。1949年10月任纺织工业部部长。1964年,身为卫生部副部长的苏井观因病去世。不久文革爆发,张琴秋因不堪凌辱,于1968年4月22日跳楼身亡,以死抗争。1979年4月,平反昭雪。


●凯丰(1906—1955)原名何克全。凯丰这个人很有意思,尽管他曾经贵为政治局委员,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中央台曾演《延安颂》,很多人看完后,疑问这个政治局开会时频频露面的凯丰是干什么的?凯丰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他在遵义会议上指责毛泽东"不懂马列、只读过《孙子兵法》"(其实当时毛还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当时,博古下台已定,凯丰依然坚定的支持博古,是很讲义气的行为,不过,这种义气此时并无积极意义,实质是顽固的宗派主义观念,对党和红军是有害的。不久,他改正错误,长征路上在与张国焘路线错误的斗争中,凯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党的七大上,凯丰本是中委候选人,但伍修权发言揭发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并反对他做候选人,结果凯丰被撸了下来,这也说明他并不是多么有代表性的人物。凯丰对敌斗争还是很坚决的,曾被敌人逮捕坐牢,坚贞不屈,不久被营救出狱。长江局时期,凯丰对王明的做法是不满意的。还有,著名的《抗大校歌》就是他写的,他还主持过延安文艺座谈会。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总书记,1955年在中宣部副部长任上病故。


●徐以新(1911—1994)16岁时就追随周恩来参加过南昌起义。从苏联回国后分配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鄂豫皖苏区的外交委员会主任,年仅20岁。到川陕苏区后负责与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与杨签定互不侵犯协议,派武志平建立秘密交通线。后因反张国焘被关押,直至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才被释放。延安时期先后任鲁艺政治部主任、中直机关党委书记兼中央管理局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驻外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文革后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94年逝世后钱其琛曾撰文悼念。


●王盛荣(1907—2006)1907年生,湖北武汉人。1926年5月参加革命,7月参加共青团,任童子团团长,从事青年工人工作,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调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交通员。同年9月到上海。11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文化班学习。1930 年10月回国,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副书记,1931年11月至1933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少先队总队长。当时同在团中央工作的陆定一、张爱萍晚年回顾往事时对王当时的左倾宗派行为都颇有微词。王盛荣曾于1931年当选为中革军委15位成员之一,按说他跟军队没什么关系,这点让人不解。1937年11月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高级参谋。1938年起历任新四军第八团政治委员、中共河南省豫南特别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中共豫南省委委员、中央管理局秘书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底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嫩江省工委委员、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兼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1950年3月至11月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兼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1952年"三反"运动中受迫害,1953年至1957年任中南工程局企业处副处长。1957年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9年彻底平反。2006年9月1日13时50分在家乡武汉去世,终年99岁,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专程前去看望。


第二类 革命烈士


●秦邦宪(1907—1946)原名秦邦宪,王明的挚友,王明去苏联之后的中共领袖。两人的思想观点、作风都很接近,都是严重的教条主义者、宗派主义者,所以王明逃跑时把中共中央放心的交给了只有24岁的博古。两人的区别在于王明更自负,对党、祖国更缺乏责任感。而博古因为到了中央苏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严酷性,自己不懂军事,知道只靠背马列教条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因而缺乏自信,于是先把希望寄托在李德身上,后发现李德不行,压力沉重,湘江失败后曾想自杀,遵义会议中失势(仍是党的领导人),虽不大情愿,但还是把总书记的位置交了出去,说明他还是有一定责任感的。遵义会议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也解散,虽然他的宗派主义思想大大弱化(并未消除,长江局时代又有所表现),但教条主义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延安主持解放日报时,办报方针仍然充斥着党八股。所以毛泽东针对这些教条主义者搞延安整风,整顿党风学风文风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有些人想否定延安整风,是不对的,整风后期康生搞抢救运动、肃反扩大化是错误的,但不能因此抹杀前期思想整风的重大意义。总体而言,博古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低于洛甫王稼祥,而对革命事业的破坏则甚大。1946年在重庆飞往延安的飞机失事中死亡。


●沈泽民(1902—1933)是茅盾的弟弟,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部下。资格很老,中共还未成立时他就是党员了,是上海小组的成员之一。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虽然天资聪颖,革命热情很高,但他这类人小资情调比较严重,理想主义色彩较浓郁,而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患有严重的左派幼稚病。一旦掌权,必然好心办坏事。他到鄂豫皖后是张国焘排斥异己、打击老干部的重要帮手。张国焘率四方面军西征后,他率25军坚守根据地打游击。刚打个胜仗,形势略有好转,就又忘乎所以,再次左倾盲动,结果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在当地生存,只好北上长征。他也于1933年11月病逝于红安。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革命事业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由于他的表现,中央对他的评价一直没有明确,直到1963年他的遗骨重新安葬,名字后头才加上了"同志"二字。


●夏曦(1901—1936)早年参加新民学会,1921年入党,后到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大革命时期在湖南与郭亮齐名,当过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中共五届中央委员。由于他在1933年到1935年间在湘鄂西苏区三次"肃反"的过程中造成了红二方面军4万人以上死亡(包括洪湖红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段德昌和毛泽东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在长征中落水无人救助而死。因为他是在长征中死的而得以成为"烈士"。他也算个老革命了,其阅历和王明这帮书生完全不同,真搞不懂他怎么会和他们搅到一起。按理说,把夏曦放到革命烈士一类里实在是太抬举他了,因为他对革命事业造成的破坏比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围剿都厉害。要是当初不是把他派到湘鄂西,而是派到中央苏区,有毛泽东这位老大哥镇着他,可能他不至于变得那么疯狂。我怀疑夏曦后来杀人杀得都心理变态了,后来溺水而死算他运气。夏曦的罪恶表现让我们看到,不受监督的权力实在是可怕。


●陈原道(1902—1933)回国后先后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顺直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1933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其妻刘亚雄也是苏联留学生,曾任顺直省委秘书长,解放后任劳动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刘亚雄之父刘少白更是传奇人物,他曾是山西的大地主、省议员,后受女、婿感召,追求进步,遣散家财,参加中共,是和李鼎铭齐名的两大开明士绅,解放后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亚雄的儿子刘纪原是遗腹子,曾任国家航天局长,中共中央委员。纪原的意思就是纪念陈原道。


●宋潘民(1909—1933)又称宋盘民、宋盘铭,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部下。从苏联回国后,分配到湘鄂西根据地工作,曾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红叁军九师政委。地位和鄂豫皖的陈昌浩相同,但命运却大相径庭。他因不满肃反扩大化,被同为28个半的夏曦作为改组派抓了起来,后贺关(贺龙和关向应)趁夏曦不在把宋释放,夏回来后,又把宋抓了起来并于1933年12月公审枪毙。


●殷鉴(1904—1937)1931年任中共顺直省委书记,在华北唐山煤矿进行工运时和薄一波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在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著名的草岚子监狱),为所谓"61人叛徒集团"的成员,在薄一波等人被营救前病逝于狱中。


●何子述(1901—1931)湖北应山人。早年考入武昌高级师范学院,1922年加入中共。曾任中共武昌高级师范学院支部书记,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兼湖北省党务训练班训育主任、代理校长。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组部干事,中共北方局工运负责人。曾与王明博古王稼祥一起反对立三路线,受到李立三处分,被派往天津工作。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1932年被国民党处决。六届四中全会上,因米夫的压力,何子述等四人的处分被撤消。


第三类 可耻叛徒


●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人物,1931年在前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出任中共领袖,就此依助外力爬上中共最高位,从此完全唯苏联人马首是瞻。毛泽东曾评价他是:对别人(苏联)的事考虑得太多,对自己(中国)的事考虑得太少。属于老一代的香蕉。为人专横跋扈,心胸狭窄,又严重缺乏自知之明。写的歪诗不过是顺口溜的水平,却自视甚高,还出版诗集。1931年到1937年在苏联,其间毛泽东取得对中共的领导权,批判王明的路线。王明回中国后与毛泽东展开争论失败。1956年赴苏治病,中苏关系破裂后,站在苏联一边批判中共,与中共为敌,1974年病死于莫斯科。客观的说,王明在建国初期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孟庆树(1911—1983)是安徽寿县人,妇女运动领导人,王明夫人。一个非常霸道的女人,王明也让她三分。1926年3月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女生队,曾任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为中山大学第三期学生。1930年回国,被分配到上海沪东区委,在妇委会做女工工作,11月与王明成婚。1932年王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孟庆树随往。1937年11月回国。1983年病死于莫斯科。


●李竹声(1903—1973)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31年1月回国。1931年9月,被王明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博古(秦邦宪)指定为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书记。1934年6月被中统逮捕,特务向他劝降时辩不过他,后派高级理论特务劝降成功,遂叛变,并供出盛忠亮地址,使其随后被捕。后任中统科长,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骨干。解放后被抓获,1973年病死狱中。


●盛忠亮(1907—2007)又名盛岳。1923——1926年间,曾在北京法政大学读书,从事学生运动,任中共北京地委宣传部秘书。1926年10月,被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被派赴苏俄远东地区工作,1932年8月调回莫斯科,1932年底回中国,曾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6月李竹声被捕后接任上海局书记。1934年10月被李竹声出卖后被捕,由其女友秦曼云(关向应曾经的夫人,也是叛徒)劝说,遂变节,当了中统特务。1937年后参加抗战,1943年任中国国民党驻印远征军特别党部书记长,协助郑洞国转战印缅战场;1945年,留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并出任民国政府驻乌拉圭大使、伊拉克大使;解放前夕逃往海外,之后移居美国。1984年杨尚昆曾以莫斯科中山大学校友身份邀请盛忠亮访问大陆。2007年在美国病死。盛忠亮曾撰写了关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回忆录《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全书共十五章,记述了中山大学从筹办到结束的全过程,以及该校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食宿和业余生活,描写了该校与国民党、共产党和苏共的关系,写了冯玉祥、宋庆龄访苏的情况,还写了中山大学反托派斗争和有关"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问题,以及中共"六大"的有关情况等等。现在最流行的28个半的名单就是出自他的这本书。


●王云程(1905—1969)又名王云成。曾任中山大学支部局组织部副部长。1931年任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2年2月任团中央书记,后兼任上海局常委。1933年被中统逮捕,遂叛变并加入中统,使罗登贤廖承志等被捕。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逮捕法办,长期监禁。1969年11月被处决。新版中央委员大辞典说王云程是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荩仁的别名。


●孙际明又名孙济民,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长,与王云程同时被捕叛变。


●朱阿根又名朱志远,朱琪。上海工人。曾任中山大学支部局组织部副部长。1931年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沪西区委书记,1933年6-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并担任全总上海执行局职工部长。同年冬,赴中央苏区,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执委委员,后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副委员长,1934年7月任委员长。同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奉命和罗明一起留在贵州开展工作,未及开展工作即被黔军犹国才部逮捕,旋因证据不足先于罗明获释。据《罗明回忆录》载:罗明夫妇获释后到上海找党,再次被捕,朱琪已成为叛徒,指证罗明为共产党员。后来当了国民党特务。解放后曾与胡均鹤一起被上海公安局扬帆使用,以特反特。高饶事件后与胡均鹤等一起被捕。


●汪盛荻又名王胜弟、汪辉,从苏联回国后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是江苏省委书记王明的得力助手,后因叛徒出卖而变节。1949年配合程潜为湖南和平解放做了不少工作,1950年被错误处决,1983年平反。


第四类 其他


●杜作祥(1907-1997,女)又名杜绰强,也称杜作强,湖北秭归人,陈昌浩的第一任妻子。1925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共,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与陈昌浩结婚。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妇女部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34年6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入狱,1936年9月获释,被迫脱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杭州公路工程处、浙江医药公司、浙江省税务局工作。1957年被定为"叛党分子",开除党籍。后任杭州工业学校、杭州商业纺织学校、杭州化工学校俄文教员。1965年退休。1982年撤销叛党结论,恢复党籍。1997年2月1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袁家镛(1905—1991)又名袁孟超、宋三。1933年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后任全总党团书记。1934年6月与李竹声等16人被中统逮捕,1934年11月保释出狱,改名严英。后在中统监视下,主编《世界文化》《中苏文化》杂志。1947年8月任上海法学院教授。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工作,参加反蒋活动,营救地下党员。1949年5月,先后在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授兼任马列教研室主任。1958年支边到吉林省长春市,任吉林财贸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室主任、论史教研室主任。因受饶漱石案牵连而被捕,被认定为中统特务。1978年释放后,任吉林财贸学远财经教研室主任、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学会顾问。1986年平反,恢复党籍。1991年逝世。


●朱自舜(1909-1996,女)又名朱自纯、朱子纯,孟庆树的好友。原籍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李敬永妻。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重庆从事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1927年被派往武汉江岸铁路工人区区委工作。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共产国际秘密通信学校学习。1928年六大期间,朱自纯与邓颖超、刘伯承、陈学熙(临海人)、瞿景白、孟庆树、陈绍禹、沈泽民、何叔衡、刘伯坚、徐特立等49人被列为指定参加及旁听代表。又参加共青团"五大"秘书处工作,后又到共产国际东方部做党的机要工作。在莫斯科朱自纯结识了李敬永,二人志同道合,相互钟情。1931年党派二人回国一起作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绝密通信工作,由此结为伉俪。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朱自纯与李敬永一同被捕,乘即将临产之机借包衣服取下作警报用的窗帘布,保护了组织。因叛徒不知其真实身份,又即将临产,遂允其假释就医,意在放长线钓大鱼。不料朱自纯却机智地甩掉特务跟踪,跳车逃脱,当夜离沪到杭州面见夫兄李瑾侯设法营救李敬永,因此早产,落下重病。1937年,同李敬永一起找到党组织,被派往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后再度与党失去联系。虽重病缠身,环境险恶,始终积极找党。新中国成立后,朱自纯在高等教育部等单位从事新中国的教育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当终于对她作出了政治历史清楚的结论,并从新回到了党组织中。(可想而知此前是什么一种状况)评价她"一生热爱党,以党的事业为重,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可说是盖棺论定吧) 1996年,朱自纯在北京病逝,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元杰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附不同声音:


李敬永(1902-1987),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人,李瑾侯之胞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5年3月加入共青团,是临海乙丑读书社首任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市徐家汇区区委委员。1926年受党委派秘密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校中兼任翻译,先后担任过本年级(13个班)的中共宣传委员,全校学生公社教育委员会主席、翻译班党组长等职。1929年,与秦邦宪(博古)、黄文杰等一起考入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1931年,被派到共产国际秘密训练班学习无线电通信和密码,任中国组组长,年底回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秦邦宪的机要员,负责上海中共中央的机要工作,以及党中央、共产国际和中央苏区三者之间的绝密通信联系。与朱自纯结为伉俪。同时兼任中央宣传部干事,以史琪、泗琪、乐思等笔名为党报《红旗》、《斗争》写文章。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叛徒只知李敬永是留苏的中共党员而不知其工作职务,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其间,在党组织和其其亲属的积极艰难和多方营救下,终于保释出狱。(保释就是交保释放,是要履行一定手续的,至少是有人替他画押签字了的)1934年出任临海县海门东山中学代理校长,与该校美术教师、中共党员陈叔亮等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7年,李敬永找到党组织,经组织委派进入国民党空军,任前敌总指挥周至柔俄语翻译,兼任空军上海通信器材修造厂厂长。1948年策动陈芳允等留在上海不去台湾,自往大夏大学任教授。受党组织派遣策动舟山蒋军柳际明起义未成。1950年4月调往北京,历任教育部翻译室主任、中苏友协总干事、高等教育部专家工作室副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室主任等职,1961年反右倾,下放河南百泉农专任教授、教务长,一年后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批斗,1978年后平反昭雪,作出了政治历史清楚的结论以及"该同志热爱党,忠于革命事业"的评价。离休后安排杭州生活,1987年病逝于杭州,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有新的资料出现之前,说这位曾任本年级(13个班)的中共宣传委员,全校学生公社教育委员会主席、翻译班党组长等职,与秦邦宪(博古)、黄文杰等一起考入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的李敬永就是李元杰,应该是李冠李戴。这样,东塍人就可以自豪的说:二十八个半,我们东塍镇就占了一双。


李瑾侯(1898--1991),曾用名拱衡,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人,李敬永之胞兄。1916年12月毕业于省立六中,1923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1926年去广州,出任虎门要塞司令部主任秘书(要塞司令王萼邻村岭根人,与蒋介石保定同学,因为蒋出主意制造中山舰事件而获职)。同年北伐开始,出任北伐军东路军总司令部军法官(东路军指挥何应钦)。1927年至1938年期间分别任金华、建德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福建省会公安局主任秘书等职(局长同村同族人李进德,台州中学同班毕业同学)。1939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回乡与地方缙绅创办战时东塍补习中学,出任校长。1946年至1948年出任江苏省高等法院检察官,审理汉奸案件。1950年11月为临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起为县政协一至七届委员,又由于和周至柔的小学同窗(中学高周二届)好友关系,任县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政协六届常委,三届社会联络组副组长,县归侨联合会副主席。瑾侯先生一生的最大失误是在营救了胞弟李敬永以后,没有设法将其送到苏区。致使胞弟失去了一个成为杨尚昆式大人物的机会而受冷落抱恨终生。


●王保礼又名王宝礼。苏州工人,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花瓶性质)。后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肖特甫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附录: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简介


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1923年以后,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0人, 1927年达到800人。到中山大学1930年关闭止,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广州180,上海、北平、天津共100,湖南、云南、黄埔军校各10人) 。


谢选骏指出:二十八个半的存在,凸显中国在黑暗的谷底所作的挣扎。这种绝境,是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六百年未见之变局。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对叛徒夫妻》


她以同情的口吻问:“这几年来,你受苦了吧?”王鹤寿始终神态自若地靠在沙发上,摇着一柄纸折扇,听到这话,坦然地一笑:“这是我们党内自己的事情,算不了什么!”一句话,说得老太太顿时无言以对。


秦曼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世家,其兄长秦茂轩还是一位可敬的革命烈士,然而,秦曼云自己的道路竟是如此崎岖。


早年在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读书时,秦曼云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省立女中团支部书记。那是一个“红色崇拜”的年代。“去莫斯科”,成了多少革命青年男女的梦想和企盼。


1925年夏至1927年秋,中共党组织先后派秦曼云等人前往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莫斯科的这几所学校,是专门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最高学府。


1927年初,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秦曼云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翌年6月与关向应结为夫妻。关向应是中国革命第一代的著名领袖人物。


1929年春,关、秦两人奉命回国。秦曼云先在团中央女工部工作,是年冬天,又随关向应赴中央军委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一职。1930年8月,两人奉命由上海赴武汉,秦曼云在长江局秘书处工作,后因机关被敌人破坏而撤回上海,随即在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机关从事机要工作。


关向应则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这一期间,关向应在上海曾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狱中他坚贞不屈,因为没有暴露身份(化名“李世珍”),加上周恩来指示中央特科陈赓实施积极营救,租界当局最终以证据不足拒绝向国民党当局引渡,关向应有惊无险地被释放。出狱后,关于1932年初奉命前往湘鄂西苏区,开始与贺龙共同战斗,从此带领红军转战南北,长达十数年。


而秦曼云则由于自己的工作无人接替,未能与关向应随行。也是这一别,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1929年关向应与夫人秦曼云在上海

被捕变节


秦曼云从事革命事业的巅峰,是在1928年6月至7月的莫斯科中共六大会议上。当时她的代号是“74号”,其间她参与了大会组织委员会、苏维埃委员会和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大会秘书处文书科的工作,并承担办壁报的任务。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党的中央机关一直安置在租界中。国民党不断加强清洗和围剿,中共在上海的机关屡遭摧残和破坏。此时,秦曼云担任共产国际代表联络处主任兼上海中央执行局总会计,可谓重任在身。


1934年6月26日晚,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声在办公处被特务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办公处工作人员秦曼云、仇爱贞等,中共江苏省机关随即被破获,书记赵立人等也遭逮捕。


秦曼云被捕后随即成为叛徒,李竹声亦在被捕后叛变,供出了中共在上海和苏区的许多机密,如中央红军的兵力和作战计划,以及上海中央局的电台位置等,接着他又供出了中共另一重要领导人盛忠亮的住址,盛随即在法租界被捕并叛变。这种中央领导相继被捕和叛变的现象不时发生,如总书记向忠发、特科“打狗队”队长顾顺章等,说明当时中共党组织成分严重不纯。


李竹声、盛忠亮的相继被捕和叛变,给中共中央造成重大损失,党在上海的组织网络几乎瘫痪,中共与苏联的联系也因此中断。此前中共在上海的机关与莫斯科之间有地下电台联络,邓颖超在奉命去江西前曾与秦曼云商定用专门编制的密码进行通信。


后来,黄文杰出任上海中央局书记,不幸又于1935年2月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中央局组织部长何成湘、宣传部长朱镜我、文委书记阳翰笙等三十余人。至此,中共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基本被摧毁,中央机关被迫撤至苏区。



盛忠亮与秦曼云

盛忠亮与秦曼云


盛忠亮,后易名盛岳,湖南人,1907年出生,北京国立法政大学学生,大革命中参加革命,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秘书、全国学联中共支部书记。1926年盛忠亮因受到北洋政府通缉,被中共北京市委选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于1932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李竹声被捕和叛变后,盛忠亮曾短暂接任中共中央局书记一职。而当时他的爱人,正是秦曼云。


据说盛忠亮被捕后曾在受审时一言不发,大有坚贞不屈的架势。国民党特务向叛徒顾顺章求教,顾献上妙计:盛忠亮对女友秦曼云言听计从,可从秦处下手。国民党特务立即将秦曼云从南京解往上海,经过秦曼云的苦口劝说,盛忠亮随即折节叛变。


李竹声和盛忠亮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二期学生,也都是王明宗派主义小团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核心人物。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新任校长米夫与王明等拉帮结派,最终形成一个宗派阵营。


盛忠亮是学生出身,热衷于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学习成绩优异,自视颇高。王明等人为了争取盛忠亮,不惜采取卑劣做法,即:“最可耻的是,竟用李竹声的老婆方俊如施美人计把盛忠亮拉过去。”盛忠亮入伙后果然了得,他被米夫等重用为中山大学支部局秘书,全盘负责文字和会议的翻译工作,参与机密,炙手可热。据说盛后来还是苏联进行“大清洗”时“别格乌”(“契卡”前身)的助手,曾参与对中国被捕同学的逼供。


曾经“最革命的”、“左得出奇”的盛忠亮,被捕后竟相当“爽快”地投降叛变,成为国民党特务。这一教训不为不大,不为不深。


秦曼云在说服爱人叛变之后,又奉命出庭指证黄文杰等人。不过,黄文杰、朱镜我、杜国庠、田汉、阳翰笙等被捕同志却终止了这一时期党内“被捕即叛变”的恶性循环,他们在狱中大义凛然,表现出真正共产党人的风范。


1943年,盛忠亮在民族抗争的热潮中天良发现,离妻别子,奔赴战场,任中国驻印远征军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其间协同郑洞国将军转战印缅战场达三年之久,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区的胜利做了一些工作。抗战胜利后,盛忠亮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曾任欧洲司司长,曾出任驻乌拉圭和伊拉克的大使。解放前夕,盛、秦夫妇转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1937年,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在延安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在热门的党史参考研究资料中,《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是其中之一。而这本著名的“黑皮书”的作者正是盛忠亮。


此书的最大亮点,是由亲历者讲述了中共党史上那个被人猜测过无数次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故事。在书中,盛忠亮专门讲述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和毛泽东争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等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是他真实而又不乏见解的忏悔录。


盛忠亮写道:“在中共六大时,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形成”,“只是到后来,中山大学的一群学生,我是其中一员,才慢慢被人叫成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


原来,在当时苏共内部激烈斗争的背景下,围绕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教务派”和“支部派”,中国学生也展开了同样激烈的斗争。王明等人和校长米夫站在了一起,打压“教务派”和中共代表团(瞿秋白、张国焘等),又炮制了“江浙同乡会”等冤案,“并由此而最后形成有名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


盛忠亮回忆:当时,“米夫年轻,经验不足,并且普遍地不得人心。在他当校长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不喜欢他,因为他很少同他们打成一片,他只和一小撮俄语流畅的人保持接触,这些人后来以‘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著称”。他还说:“随着1925年后中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形势对共产国际当然也就越来越重要。米夫担任的中山大学校长的职位也就随之成了为人所共羡的美差。再者,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权力斗争,给了他进一步改善其地位的机会。”


在米夫的支持下,在莫斯科中国学生的争论中,“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以胜利的姿态问世”,并且“为他们后来夺取整个中共的领导权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于是,当这些喝过莫斯科洋墨水的优秀学生回国后,这批“斗争干部”先是反对李立三的路线,接着反对瞿秋白、周恩来的“调和主义错误”,又反对何孟雄、罗章龙等的争夺,最终米夫跟着来到中国,“用把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拉进中共中央的办法,来对中共中央加以改组,从而加速实现中共‘布尔什维克化’”。


对此,盛忠亮在书中客观地指出:“所谓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是俄国人精心培养的。俄国人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控制中共,把它改造成一个无限忠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政党……他们在1931年1月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大获全胜。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他们一直牢牢控制中央。”这也就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严重失败,以及“十年内战”期间中国的持续动乱和国势颓败。



王明

盛忠亮还出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具体名单:


陈绍禹(王明)、孟庆树(王明之妻)、秦邦宪(博古)、张闻天(洛甫)、王稼祥、杨尚昆、陈昌浩、杜作祥(陈的妻子)、沈泽民、张琴秋(沈的妻子)、陈原道、殷鉴、朱阿根、何克全(凯丰)、夏曦、李竹声、盛忠亮、孙济民、王保礼、汪盛荻、王云程、袁家镛、王盛荣、朱子纯(女,即朱自舜)、何子述、李元杰、宋潘民、肖特甫。(至于那个“半”,当是徐以新,即徐一新,后为外交部驻外大使。)


盛忠亮分析这份名单:其中的成员都是来自于长江流域的党员或团员(湖北最多),有4位女性,出身工人的有5个,其余全是知识分子,约二十人受过高等教育,且多为中共要员。这些人后来的命运,4人去世,3人为烈士(陈原道、何子述等),还有11人“被国民党抓捕后脱离了共产党,其中三人在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后被捕和处决”—这最后的一群人之中,当然就有盛忠亮自己了。


至于“二十八个半”的产生,是由于1929年夏天莫斯科中山大学有一个“十天大会”,在此次会议上,有28个人投票赞成党支部局的意见,还有一个“摇摆不定的人”,忽而赞成,忽而不赞成,于是遂有“二十八个半”之称。另据李一凡的回忆,之所以称为“二十八个半”,是“由于王明一伙一贯自吹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而在这二十九人当中还有一个远未成年的人。


事实上,“二十八个半”的来历并不重要,究其本意,应该是后来的人们借助这一称号,讥讽和嘲笑当时以“百分之百正确的布尔什维克”自居的王明及其追随者。不过,“二十八个半”只是特定时空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他们学成归国之后,随着实践经验以及中国革命的成熟,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比如个中的人物,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就有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何克全等,杨尚昆更是第二代领导人中职任共和国主席的人物,其他许多人也先后认识和改正了错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功勋。


“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中的叛徒,除盛忠亮外,还有李竹声(解放后被抓获,1973年病死狱中)、袁家镛(1934年与李竹声一起被捕叛变,后在“中统”工作,改名严英)、王云程(团中央书记,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叛变)、孙济民(团中央组织部长,解放后被逮捕法办)。此外还有一些未能查明的人,如朱阿根(回国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汪盛荻(回国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解放后在湖南被处决)、李元杰、王保礼(曾“荣登”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之位,回国后叛变)。也有一些人后来退出革命,如朱自舜、杜作祥、肖特甫。


除了“二十八个半”中的叛徒,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生之中,后来堕落为中国革命叛徒的,还有任卓宣(叶青)、蒋先启、费侠、费克勤等人。



盛忠亮

海外归来的“阔太太”


有人曾问:“盛岳、秦曼云这一对叛徒夫妻,后来为何没有遭到中共‘特科’的‘清算’,最后也没有像张国焘和顾顺章那样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排挤和抛弃,反而结局挺好?”


也许是由于他们叛变后隐蔽得较深,中共“特科”后来也受到重大挫折,无力“迅速出击”,使他们得以苟活;而且,他们没有像张国焘和顾顺章那样张扬,当然也没有像张和顾那样的“资格”来让国民党特务“较劲”。所谓叛徒,聪明者,会选择低调以苟且偷生,时间一长,也就不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了。一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盛忠亮全然不谈自己和秦曼云叛变后的经历和生活,可能是难以启齿吧。


盛忠亮晚年身居海外,仍关心祖国状况,并情系家乡教育。从2000年起,他在故乡湖南石门设立了一项“盛氏女儿文教基金会”,资助石门的贫困女子完成学业。至于秦曼云,更多次回国观光,还作为“爱国华侨”应邀参加过国庆观礼。1986年秋,秦曼云回国探亲时专程去延安参观了关向应的故居,并瞻仰了关向应的陵墓—此时此地,不知她作何感想?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曾在一篇《我与干爸爸王鹤寿》的回忆文章中提及一件事,实际上说的就是秦曼云。她说:


大概是1981年,干爸让我陪他去北京饭店探望一位美籍华人。据我所知,中纪委的工作与外国人素不相干。这是位什么样的外籍客人,竟要中纪委的领导同志亲自去探望?我很纳闷。


干爸告诉我,这位美国女士,一度曾是关向应同志的爱人,也是他1926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学,并一起出席过党的六大。回国后,干爸和这位女士先后被捕入狱。这位女士很快叛变了革命,释放后与一位男叛徒一起投奔了国民党,解放前夕逃到台湾。1964年夫妇二人迁居美国经商,买卖兴隆,生活富裕。此次回国观光,这位女士多次向有关部门请求,想见见当年莫斯科的老同学。组织上安排干爸前往探望,但他不想一个人面对有如此复杂历史的人,所以就拉上了我。


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会见。房门打开后,我眼前出现的俨然是一位阔太太。虽然已70高龄,依然化着浓妆,上着鲜艳绸衫,下穿绿喇叭裤,尖尖的高跟鞋、佩带着项链和耳环。老太太首先打听当年东方大学同学们的下落、境况,干爸简短的回答平静的叙述分外感人肺腑。那些东大的共产党人,离开人世的,个个是鬼雄;尚存人间的,亦皆为人杰。


老太太面带愧色,神情很不自然。她吞吐地向这位共产党的中纪委副主任陈述了1927年被捕的经过,极力为自己的变节行为开脱;她从侧面,却又不无真诚地询问了关向应同志死难的经过;她还表示,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愿意为共产党尽力效劳。最后,她以同情的口吻问:“这几年来,你受苦了吧?”干爸始终神态自若地靠在沙发上,摇着一柄纸折扇,听到这话,坦然地一笑:“这是我们党内自己的事情,算不了什么!”一句话,说得老太太顿时无言以对。


2001年,秦曼云去世。


谢选骏指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对叛徒夫妻”这个说法不妥,因为这二十八个半其实都是中国的叛徒,都是苏联所豢养的癞皮狗。


谢选骏:中共还没有能力和美国对抗



《美国宣布制裁14名中国副国级领导人》(BBC 2020年12月7日)报道:


美国财政部周一(7日)宣布制裁14名中国官员,指他们涉嫌参与取消4名香港立法会反对派议员的资格。这一轮中受制裁官员皆为第二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并未涵盖最高级别的中国官员。分析人士称,这显示华盛顿并不希望严重打击两国关系。


有哪些中国官员受制裁?登上制裁名单的14名中国官员包括:蔡达峰、曹建明、陈竺、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艾力更·依明巴海、吉炳轩、沈跃跃、万鄂湘、王晨、王东明、武维华、张春贤。他们都是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大常委委员会上月发布决议,对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格增加“爱国”规定,港府随即宣布四名泛民主派议员即时被撤职,反对派议员随后总辞。


新一批受制裁的中国官员与此前已在制裁名单上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属副国级官员,是中国公务员体系中第二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副国级与正国级官员合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然而,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排名第三的常委栗战书并不在新一轮制裁名单之列。中国观察家、新闻信“Sinocism”的创办人利明璋(Bill Bishop)在推特上表示,这显示美方并不打算让事态过度升温。


中方作何反应?


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召见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傅德恩。中国外交部官网刊登消息的称,郑泽光说,针对美方制裁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恶劣行径”,中方将作出“对等反制”。美国前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今年10月初离任之后,美国驻华大使的位置一直空缺,目前由傅国恩担任临时代办。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7日的记者会上说,中方一直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美方借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对中方人员进行“所谓制裁”。她指责,美方持“双重标准”,并称公职人员宣誓效忠国家制度是国际惯例,美国国会议员也必须效忠美国宪法。


包括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内的多名被制裁官员曾表示,被美国施加“不公平”的制裁倍感“光荣”。美方在去年与今年7月宣布针对新疆官员的两波制裁, 8月对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多名香港高官进行制裁。11月,华盛顿再对涉港安全机构中的另外四名中港官员实施制裁。当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就曾警告,不排除进一步对参与损害香港自由的人员施加制裁。


中方曾在8月出台反制措施,制裁美国国会参议员卢比奥 、克鲁兹、霍利、科顿、图米、众议员史密斯以及多家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上述议员都是美国国会中的对华强硬派。


美方制裁有何效果?


美国的制裁意味着,被制裁人及其直系亲属亦被禁止入境美国。被制裁人直接或间接在美国持有的房产和权益,都会被冻结封锁,并需要上报至财政部的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除非得到特别批准,被制裁人与美国人或在美国境内的交易,都会遭到禁止,即无法买卖任何涉美基金、货品与服务。包括银行在内的商业及金融机构无法与其进行重大商业往来。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制裁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实际打击效果有限。在美方制裁名单上的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此前受访时表示,“根本没有兴趣去美国,在美国也没有一分一厘的资产”。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在国际金融行业发达的香港,美国制裁的主要威力在于断绝银行服务。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因美国制裁家藏现金 中资银行为何“爱莫能助”。据报,由于无法使用银行账户,林郑月娥以现金支薪,将现钞放在家中。香港警务处处长邓炳强此前受访时承认被局部暂停银行服务,但指“影响微不足道”。香港媒体“香港01”报道,多名被美国制裁的香港官员在制裁公布当日,选择一笔支付还请房贷。


特朗普、拜登的香港政策有何异同?


尽管处于即将离任的“跛脚鸭”阶段,特朗普政府预期将在任期的最后几周内,持续对北京施压,意图留下对华强硬的政治遗产。预期特朗普政府在卸任前,将对更多中国企业、政府部门及官员施加制裁,而香港与新疆的人权议题更是首当其冲。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及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孔诰烽预期,拜登政府不会对香港政策作大调整,将主张制裁个别官员,反对系统性制裁香港。孔诰烽此前对BBC表示,由于《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香港自治法》等已成功立法,这意味着以后“无论谁做国务卿都有义务继续遵守”。


美国白宫与国务院日前分别发表声明谴责民主派议员被取消资格,而已成立过渡团队的拜登阵营则对此保持沉默,引发香港民主派的焦虑。


《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幕后推手、香港民主委员会总监朱牧民则表示,总统当选人通常不在过渡期高调评论外交事务。“这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总统,”他早前对BBC表示,“期望拜登当选之后就开始就香港发表言论,并不现实。”


民主运动人士罗冠聪、周永康近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观点文章,敦促拜登继续就香港问题施压。“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不仅要继续批评中共政权,还要有勇气促进一种将人权置于其他利益之上的新对华政策,”他们写道。


谢选骏指出:BBC嘲笑美国只敢碰碰中共“第二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并未涵盖最高级别的中国官员”。但是相形之下,中共的胆子就更小了,“中方暂未公布最新一波的制裁名单,其中较大影响,是美方外交人员可能更难到港澳地区。”


《中国对美国实施反制制裁措施,取消美外交人员访港澳免签待遇》(BBC 2020年12月10日)报道:


美国周一(12月7日)以香港问题为由,宣布制裁14名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周四(12月10日)宣布采取反制措施,决定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负有主要责任的美国行政部门官员、国会人员、非政府组织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实施对等制裁”。同时,中方决定取消美方持外交护照人员临时访问香港和澳门的免签待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周四表示,美方利用涉港问题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方核心利益,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不要在错误和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方面暂时没有回应。


中美涉港问题的角力

美国星期一公布的制裁名单包括14名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蔡达峰、曹建明、陈竺、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艾力更·依明巴海、吉炳轩、沈跃跃、万鄂湘、王晨、王东明、武维华和张春贤。中国人大常委委员会上月发布决议,对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格增加“爱国”规定,港府随即宣布四名泛民主派议员即时被撤职,反对派议员随后总辞。


然而,中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排名第三的常委栗战书并不在新一轮制裁名单之列,一些分析认为,这显示美方并不打算让事态过度升温。美方在去年与今年7月宣布针对新疆官员的两波制裁, 8月对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多名香港高官进行制裁。11月,华盛顿再对涉港安全机构中的另外四名中港官员实施制裁。


中方曾在8月出台反制措施,制裁美国国会参议员卢比奥 、克鲁兹、霍利、科顿、图米、众议员史密斯以及多家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上述议员都是美国国会中的对华强硬派。


中方暂未公布最新一波的制裁名单,其中较大影响,是美方外交人员可能更难到港澳地区。


中国制裁和美国制裁是对等吗?

分析相信,双方的制裁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制裁意味了他们及其家属被禁止入境相关国家,其所在当地的财产也会被冻结。在美方制裁名单上的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此前受访时表示,“根本没有兴趣去美国,在美国也没有一分一厘的资产”。而亦有评论人士认为,中国及香港官员的家属到美国读书工作的机会,比起美国官员政客家属到中国读书工作的机会较大。例如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儿子,原本在美国读书攻读博士学位,外界猜测她儿子因而受到影响,但林郑月娥拒绝评论,只称家人全力支持他。


而美国制裁较为有力的一点是令被制裁的人难以使用银行服务,例如林郑月娥公开表示,自己要以现金支薪,将现钞放在家中,香港警务处处长邓炳强此前受访时承认被局部暂停银行服务,但指“影响微不足道”。林郑月娥、陈全国等多名被制裁官员曾表示,被美国施加“不公平”的制裁倍感“光荣”。


谢选骏指出:对于中共的软弱无力,美国之音做出了下述挖苦——


《反制美国制裁中国人大高官 北京宣布“对等制裁”措施》(美国之音2020年12月10日)报道:

 

中共政权宣布对美国稍早前因香港问题制裁全国人大多位高级官员采取报复措施。


中国外交部星期四(2020年12月10日)宣布取消美国持外交护照的人员临时访问香港和澳门免签待遇,同时决定对所谓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负有主要责任的美国行政部门官员、国会人员、非政府组织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实施对等制裁。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12月7日)指名道姓地宣布对中共操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14名副委员长进行制裁,以回应他们早前在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剥夺香港立法会4位民主派议员的资格所起的作用。国务卿蓬佩奥发布的声明说,这些被制裁者及其家人将不得前来美国,他们受美国司法管辖或由美国人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将被阻拦(blocked),美国人将被禁止与他们有任何交易。


此前,美国针对北京当局和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强制实施国家安全法采取了两轮制裁,被指名道姓实施制裁的官员包括香港特首和中共政权主管香港事务的官员。


据信,许多中国官员因担心在国内的安全而将财产转移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少官员的子女在美国的大学付费读书,这些活动显然会因为美国对相关中国官员作出的制裁措施而受到影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星期四在宣布对美方实施反制措施时没有提及中方制裁的美方人员的具体身份和具体制裁措施,也没有说明对等制裁措施的具体内容。她宣布相关措施时说,美方应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自从国安法今年6月30日开始实施以来,北京当局和香港特区政府对民主人士的打压迅速升级,并因此受到西方国家的一致谴责。


谢选骏指出:从上述的“不对称战争”,来看中共和美国的对抗,可以看出,“中共还没有能力和美国对抗”的可悲处境。共产党只有本事欺侮自己手里的十几亿俘虏。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

谢选骏:日本空军是袭击平民的懦夫


《“我们被诱骗去自杀”:一名原日本神风特攻队员的自述》(纽约时报 2020年12月4日)报道:


大馆和夫在自己的东京家中。他把在日本海军当飞行员的经历写成了《神风特攻队回忆录》一书。

大馆和夫在自己的东京家中。他把在日本海军当飞行员的经历写成了《神风特攻队回忆录》一书。 NORIKO HAYA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东京——60多年来,大馆和夫(Kazuo Odachi)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他17岁时当上了神风飞行员,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的最后挣扎中,被派去执行自杀式任务的成千上万名日本年轻人之一。

随着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在东京的警察职业生涯,他几乎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个秘密,就连他的妻子也不例外,只知道他曾是一名日本海军飞行员。他觉得,很难向社会解释那段经历,因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将神风特攻队员视为自愿做出一种不可思议牺牲的粗暴狂热分子。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与“二战”的复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大馆和夫渐渐开始把他的故事讲给一小群朋友听。2016年,他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讲述了他怎样在每晚入睡时都在想,明天是否会轮到他去为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送死。这本回忆录的英文版在二战结束75周年的时候,于今年9月出版。

现年93岁的大馆和夫是从未打算活下来的一群人中的最后幸存者之一。他说,他希望纪念那些年轻的飞行员,他们的英勇和爱国精神被利用了。“我不想让人们忘记,日本今天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是建立在他们死亡的基础之上的,”他最近在家中接受采访时说。

订阅“简报”和“每日精选”新闻电邮

请输入电子邮件地址

同意接收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产品和服务推广邮件

查看往期电邮 隐私权声明


神风特攻队是“二战”中的日本最强有力的象征,是狂热民族主义和军事狂热主义危险的生动例子。但随着经历过“二战”的那代人逐渐消逝,日本政治的对立各方正在如何向一个仍对这场战争的遗产存在分歧的公众重新解释“神风特攻队”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在右翼眼里,神风特攻队是传统美德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他们认为现代日本可悲地缺乏这种精神。在左翼眼里,神风特攻队是被日本军国主义毁掉的那代人的一部分,是对维持日本战后和平主义重要性的有力提醒。

“神风特攻队作为一个历史事实,作为一个象征,有非常大的潜力被争论的双方利用,”静冈大学(Shizuoka University)教授M·G·谢夫塔奥(M.G. Sheftall)说,他著有《风中的花朵》(Blossom in the Wind)一书,该书收集了对神风飞行员的采访。

大馆和夫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这些日子里,他在自己位于东京郊区的家中欢迎访客时,喜欢生动地再现旧时的战斗场景,用力地踩着想像中的飞机油门,使劲地拉着假装的飞行操纵杆。

他的故事无法用日本保守派和自由派经常使用的简单刻板印象来解释。

他自愿报名参加了一场他认为他的国家不会赢的战争。他准备好了为保护他所爱之人而死,但并不想白白放弃自己的生命。


如今,他坚定地反对战争,认为维持日本的和平宪法是最好的选择,但他依然坚定地倡导日本的自卫权利。他对自己的入伍决定一点儿也不后悔,并为安慰死于“二战”朋友的亡灵,每年几次去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参拜,那里供奉着日本世世代代的阵亡将士,以及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战犯。

大馆和夫在一个空军基地附近的村子里长大,一直对飞机着迷,他在“二战”开始时做出决定,有朝一日要当飞行员。1943年,他报名参加了日本军队,并加入了“予科练”,这是一个将一群精英青少年训练成海军飞行员的项目。

穿着飞行员制服的18岁的大馆和夫。

穿着飞行员制服的18岁的大馆和夫。 NORIKO HAYA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大馆和夫指出,予科练与其他神风特攻队不同,后者由那些从学校征来的、几乎没有准备或经过训练就被派去送死的学生组成。尽管如此,大馆和夫及其所在项目的年轻人,在日本绝望地转向自杀式行动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在空战中牺牲的准备。

学员们被赞为樱花,樱花的短暂饱绽更让其生动美丽显得突出。樱花的图案甚至印在他们制服的钮扣上,作为对他们时刻可能在战场上死亡的提醒。

“我们都知道,‘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是一个不太可能的结局,”大馆和夫在他的《神风特攻队员回忆录》(Memoirs of a Kamikaze)中写道。“我们本来注定活不长。”

1944年8月,他被派往日本占领下的台湾时,“二战”已进入尾声。


日本军队已快被美国的技术优势和美国战争机器压倒性的生产能力压垮了。盟军的胜利似乎越来越不可避免,而日本的战术则开始要求更多人做出牺牲。

飞行员在空战中接到的指令是“以用自己的螺旋桨打掉敌人为目标”,大馆和夫写道。“当然,如果这样做,那会必死无疑,但至少我们能拉上敌人做垫背。”

这种战术基于一个信念,即日本飞行员比敌人更愿意去送死。

这个信念的力量在1944年10月受到了检验。当时,日本海军决定,在后来被称为莱特湾战役(Battle of Leyte Gulf)的行动中,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美国对日本驻菲律宾部队发起的攻击。

日本军官向大馆和夫及其同伴们解释了使用自杀行动的计划,并让他们自愿报名。军官们得到的是震惊的沉默。

大馆和夫写道,只是在军官开始对他们大声训话时,才有了几名默默地自告奋勇的首批飞行员。“我们实际上是被诱骗去自杀的,”他回忆道。

10月25日,大馆和夫亲眼看着成功执行出击任务的首批自杀式战机从菲律宾被炸毁的跑道上起飞。而他和战友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被困在了这个岛国,因为美国的轰炸机摧毁了他所在中队剩余的多架战机。

大馆和夫在“二战”中执行任务时戴的丝巾。它是用降落伞布做的,上面绣着他所在部队的象征:樱花和蓝锚。

大馆和夫在“二战”中执行任务时戴的丝巾。它是用降落伞布做的,上面绣着他所在部队的象征:樱花和蓝锚。 NORIKO HAYA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几个月后,他和其他人一起从菲律宾逃到了台湾。1945年4月4日,他接到命令,去执行他当上自杀式飞行员10个月以来的首次任务。

大馆和夫驾驶的零式战斗机是曾在“二战”初期主宰太平洋空域的行动灵活的日本飞机,但在这次任务中装载了一枚500公斤的炸弹,机身变得重到让他不可能灵活地应对敌机。当他的飞机被美国战机发现后,他把炸弹丢弃到海里,才得以脱身。


下次出击时,他的机组没有找到目标。接下来的六次任务也都以失败告终。

每次任务之后,他会等上好几周才接到新的命令。每个夜晚,军官会宣布谁将在第二天执行战斗任务。“感觉像是被判处了死刑,让人胃里有一种翻腾的感觉,”他写道。

但后来,他说,“我们变得对生死漠不关心。我们唯一关心的是在最后的时刻成功。”

但是,那个时刻始终没有到来。在去执行他的最后一次任务的飞机正准备起飞时,一名地勤人员跑上跑道,大喊着挥手让飞行队停下来。大馆和夫得知,天皇刚刚宣布了日本投降。他要回家了。

在回家途中,他乘坐的火车从广岛被炸毁的废墟中穿过,让他真正感受到战争已经结束。回到东京的家中后,他把作为神风特攻队身份纪念的礼仪短配剑扔进了炉火里,熔化成了一个钢块。

他从“二战”带回来的为数不多的纪念品包括几张照片,以及他在台湾遇到的一名年轻女子送给他的礼物:一条用降落伞布做成的丝巾,上面绣着予科练的象征:樱花和蓝锚。

相关报道

为何日本保守派不愿承认慰安妇问题

2019年9月19日


为何日本保守派不愿承认慰安妇问题

日本二战以来将首次拥有航母

2018年12月12日


日本二战以来将首次拥有航母

日本天皇为二战忏悔

2015年11月17日


日本天皇为二战忏悔

盘点历届日本首相的二战道歉语录

2015年8月14日


盘点历届日本首相的二战道歉语录

日本青年南太平洋搜寻二战日军遗骨

2014年12月2日


日本青年南太平洋搜寻二战日军遗骨


大馆和夫从未把这名女子的身份告诉过任何人。这是他仍拒绝谈论的为数不多的有关“二战”的事情之一。

他说,人们经常谈论神风特攻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他的回忆录不仅提醒人们那场冲突的代价,也提醒人们那些为冲突牺牲了生命的年轻人的人性。

“我们当时就和今天的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差不多年纪,”他说。“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会自己决定去死。”


读者评论:


foxnews 2020年12月06日 05:56

他自愿报名参加了一场他认为他的国家不会赢的战争。他准备好了为保护他所爱之人而死,但并不想白白放弃自己的生命。如今,他坚定地反对战争,认为维持日本的和平宪法是最好的选择,但他依然坚定地倡导日本的自卫权利。他对自己的入伍决定一点儿也不后悔,并为安慰死于“二战”朋友的亡灵,每年几次去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参拜,那里供奉着日本世世代代的阵亡将士,以及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战犯。这个人绝对不是被诱骗去做牺牲的,他就是个坚定的“零分”,就是一分钱不拿,也要去参战的狂热分子!现在他知道瞒不下去了,就用另一套说辞,一方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去,另一方面,改头换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欺世盗名,其心可诛!


谢选骏指出:纽约时报文过饰非,为他们今天的盟友日本披上了一件七十多年前的遮羞布——把那些“为天蝗献身”的日本神风特攻队员描写成了“被诱骗去自杀”的白痴!按照这种不负责任的理论,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可以说他们是被诱骗的了。但是,按照我的父母在1940年代的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亲身经历,日本空军飞行员一边在飞机上追逐扫射平民,一边开心地哈哈大笑——由此可见,日本空军是袭击平民的懦夫,而这名原日本神风特攻队员在七十多年后的回忆自述,显然有违史实。纽约时报2020年12月4日的报道,绝对不能被人相信。

谢选骏: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



《朱元璋诏书出土 完好无缺 足以颠覆<明史>》(2020-12-06 武品文史)报道:


考古发掘以及文物征缴是证实历史真相最有利的证据,也确实是如此,其实许多的史书并非都是当朝编写,大多都是后世编写,比如著名的《史记》,虽然在撰写的时候已经做到严谨,但司马迁毕竟没有亲身体会,所记载的内容多少都会存在一些误差,这个时候考古研究就可以弥补这种误差。


比如我们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根据《史记》记载,起义原因是由于连降暴雨而导致陈胜吴广无法按时服徭役,但是迟到就是杀头的死罪,所以被逼无奈之下选择的造反。但湖北秦朝古墓发掘出的《睡地虎秦墓竹简》中,就包含了秦朝当时的法律法规,其中对徭役迟到也有明确的说明,只需罚一些钱财而已,如果是天气等不可抗拒的情况迟到还可以免除责罚。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考古研究是对史书记载最好的印证,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一份出土的明朝洪武年间的诏书,而这份诏书也证实了《明史》中,对于开国元勋孙兴祖的记载是错误的,其中错误的时间更是横跨了整整20年,下面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这段历史。


说起这份诏书之前,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明史》中的记载。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身边有许多立下卓著功勋的大臣,他们个个文韬武略,帮助朱元璋东征西讨,所以在明朝创立之后就对这些大臣进行封赏,而开国元勋也是多达21位之多,并且兴建“功臣庙”,让这些功臣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在这些功臣列位中,燕山候孙兴祖排在最后一位。


孙兴祖为人非常低调,所以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其实非常勇猛且鲜有对手,为朱元璋立下的功劳也不少,比如毗陵攻城战、宣城攻城战以及攻克元朝大都的战役等。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开国之后,把他列为了开国元勋的行列。


然而天妒英才,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孙兴祖在和北元作战时不幸阵亡,时年35岁,朱元璋得此消息非常的伤心,为表彰他的功绩,又追封他为燕山候。这就是《明史》中对于孙兴祖这段历史的记载。


然而河北省,发现一份洪武二十七年的诏书,这份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三年,燕山侯兴祖征以都宁夏回还。九月,老疾而终。


根据这段描述可以判断,孙兴祖并非战死而是病死,时间也相差整整20年,因为这是一份带有明朝玉玺的诏书,并非伪造,那么也就足以推翻《明史》对于孙兴祖的死因记载。


回到原点,历史的许多著作虽然有着不少的漏洞和错误,但绝大部分还是能够做到真实严谨,特别是像《史记》之类的历史典籍,创造了高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叙述方式,其中传记体结构的创新,也是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研究价值。


现如今的考古研究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许多历史真相和谜底也慢慢被揭开,在结合对应的史书进行研究,才会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真实的历史。


谢选骏指出:关于《史记》与《秦简》的歧义,还有更加详细的说明——


网文《把工作带进坟墓,云梦睡虎地秦简》(苏家酒窖)报道:


酿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品回味悠长千百人间情。


一卷秦简,一名小吏,挑战司马迁的《史记》,挑战你的历史常识。


丧葬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殉葬自然也是丧葬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除去最为人所熟知的“活人陪葬”“陶俑陪葬”和现代发掘的古墓中较为常见的“金银珠宝陪葬”之外,古代人也经常会把自己生前朝夕相伴的一些物品,例如文献书籍之类,代入墓穴当中一起埋葬。


陪葬的竹简书卷——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出土他的墓穴埋葬的是一个名叫“喜”的秦朝基层官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把大批生前工作所用的书简一起带入了墓穴当中。这些书简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一共1155枚,其中80枚为残片,其余保存较为完好,上面记载了大约四万余文字。1975年12月,随着墓穴的开掘,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跨过了千年的历程,来和今人见面。


云梦睡虎地竹简上的文字都是用墨笔书写的秦朝隶书,是战国晚期到秦朝初年被写就的,上面的文字展现了秦朝传篆书向隶书逐渐转变的情况。对于研究先秦时期汉字形态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汉字书法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


竹简上面的内容涉及广泛,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这些内容包括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占卜等重要内容。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都提供了十分详实可靠地资料。在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这里我们仅仅举几个和法律相关的珍贵之处,为大家当做例证。


1.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面有着全世界最早的法医记录,竹简上面上记载了缢死、流产、外伤检验等且还规定了检验缢死者的方法。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法医记录。是后世了解秦朝社会法治状况的重要依据。


2.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是世界上最早的刑事侦查书籍。《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共25节,3000余字,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以文书格式出现,具体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


3.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田律》部分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田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保护环境的条款,规定:早春二月,不许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到夏季七月,不许烧草以及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许捕捉幼鸟幼兽,不能毒杀水生动物,也不能用陷阱或网捕捉野生动物及鸟类。


除了这些可以提现秦朝社会法制化的先进条文,竹简上面有关于法律的记载还给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研究当中堪称第一信史,然而这部史学著作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却都是采用的二手的研究资料,即很多内容都是司马公查找前人记载和传说总结得出的,古代的条件使得此书撰写过程当中缺少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因此出现诸如“项羽火烧阿房宫”之类的勘误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司马迁自身本来就是汉朝人,难免也会有一些主观观点影响《史记》一书的真实性,而一手研究资料《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记载的真实的秦朝法律,揭示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处错误。


《史记 陈涉世家》一文记载了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反抗秦朝保证的历史事件,在《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当中,大泽乡民工因为暴雨延误工期,按照严苛的秦律,应当处斩,所以陈胜吴广才揭竿而起,起义造反。但是在秦朝文物《睡虎地秦律竹简》中,却对相关的法律有着如下的详实记载:“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朝廷征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而延误行程的罚二副铠甲,晚到3-5天的应受斥责,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但是若是下雨、大雪等自然原因的是不受到惩罚。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来看,陈胜吴广路遇大雨,延误期限完全是可以免除处罚的。可见秦朝法律并没有太史公所认为的那样严苛,不近人情。


作为屯长,陈胜不可能不知道秦律中关于该事件的相关内容。不过,他仍然撒谎,用杀头鼓动农民起义。这段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谋纷争,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无论如何,《睡虎地秦律竹简》的记载确实是推翻了《史记》中的部分内容,足以显现这部竹简对于考察历史事实方面的重要作用。


出土《睡虎地秦律竹简》的墓穴的主人“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职业生涯恰好处于秦始皇攻伐六国,统一天下的几十年间,正是因为他平凡而认真的工作,我们才得以对这个千年以前的庞大帝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见证了那个年代风起云涌帝国崛起的历史的一部分。


“喜”是大秦帝国时代潮流中的一颗小棋子,直到他去世,秦王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治下有这样一位官吏。但正因无数个喜的兢兢业业,坚持律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争潜力,为秦国吞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繁荣璀璨的中华文化。始皇帝象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而“喜”这样的小吏则是支撑这种步伐的地面,这样的小人物坚挺的为历史的发展打下基础,积蓄力量。又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记录历史走过的步态,让后人们可以对前世的兴衰有所了解。


《睡虎地秦律竹简》所体现的难以置信的和谐的文明的更迭,全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一家所拥有,这件文物无愧于难以置信之名。


谢选骏指出:我觉得上文作者是个书呆子,不了解“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这两个“革命朝代”都是口是心非、“说一套做另外一套”最后到了“指鹿为马”的辨证法行家。相信“秦律”,犹如相信“中共宪法”,是书呆子;依据秦律研究历史犹如依据中共文献研究历史,可能堕入五里雾中矣!


网民哀嚎:


1、hardlyconfused 2020年12月07日 04:34

将《明史》和《史记》相提并论是缺乏史学常识的。《史记》是司马迁拼了命写的泣血之作。到《明史》的作者们早没有了这种气节。为解释朱棣造反,连朱棣的妈都改了。所以《明史》不那么可靠。

如果出土的毛时代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是终身制的

如果出土的邓江胡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不是终身制的

如果出土的习的红朝法律,国家主席又是终身制的

如果一百年后回头看,反而更清楚——司马迁也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约100年写的,当时他有的史料应该相当多,如果写错,同行也会指出,比现在出土的东西应该更值得相信。


2、睡虎地秦简和史记陈涉世家有矛盾吗?感觉普遍忽视了秦朝民众识字率的问题,现在法盲尚且大有人在,想要让秦朝的民众都能通晓法律,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民众所了解到的秦法,都出自于官吏的解释,或者都没人和你解释,所以在民众对官吏和法律的信任度下降到冰点时,什么样的恶意推测都不为过。


3、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十几年前就被锤烂的《睡虎地秦简》时至今日仍被知乎秦粉当做圣经?对于陈胜吴广阴谋论这些不太了解。但对于睡虎地秦简有两处记载,显示迟到并不是斩。一:秦简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貲一盾;过旬,貲一甲。水雨,除兴。” 即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水雨,则免除,不受任何处罚。有说这是徭役的规定不适合兵役。二:但《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相关兵役的规定,记载显示也只是打板子而不是砍头。《秦简法律答问》原文:“不会,治(笞);未盈卒岁得,以将阳有(又)行治(笞)。今士五(伍)甲不会,治(笞)五十;未卒岁而得,治(笞)当驾(加)不当?当。 ” 翻译文:“不报到,处治是笞打;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因游荡罪应再笞打。今士卒甲不报到,处治是笞打五十;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应否加打?应当。意思很明确:总的规定是“不报到,处治是打竹板。兵卒不报到,处治是打竹板50;如果兵卒逃跑未满一年被捕获回来,处治是多打板子。可以看出,当时遇雨迟到这种情况是打板子或罚,并不是砍头。因为记载很明确,征的兵役不报到处治也是打板子,并不是砍头。从秦简记载看,陈胜吴广他们遇雨迟到这种情况应该不是砍头。


4、共产主义接班人:首先,单靠睡虎地秦简肯定是不足以确认陈胜吴广有没有撒谎。其次,“失期,法皆斩”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具体可参考朱锦程先生的《秦制新探》。最后,我对陈胜吴广反秦没什么意见。且从反秦势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入咸阳周边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没有陈胜吴广,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掀起反秦的旗帜。当时的秦廷对关东的掌控力简直低到令人发指。我是祖龙粉,戍律和徭律我还是分的清的。秦法确有其严苛不近人情之处,秦也确有其丰功伟绩,二者不矛盾。这样的秦是配有粉丝的。而我也认可秦的治理有其失当之处,这也并不妨碍我继续爱秦爱祖龙。至于你说到的那种秦粉,自然也是存在的,粉丝滤镜撒,只看到想看到的,有了利于“爱豆”的史料,也就和着自己心意解读,鲜有人能脱离这个局限,尤其对于普通的,业余的,没有系统学习过史学方法论的,代表大多数人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而我也是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其中一员。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赞同您提到的部分秦粉的做法(在理智上),既然热爱一样东西,还是要尽己所能地去求真务实;但在情感上,我理解他们。而且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或许还没有走完),我也曾经因为睡虎地,赵正书等新材料激动不已,觉得终于可以给我大秦稍微洗一洗了。但是现在我正在学习着,尽量去全面客观辩证地研读各种或互相抵晤,或互为补充的资料。算起来,粉祖龙粉秦也有十年了。然而,对于历史,我仍是个业余的。正因为如此,我不敢轻易批评某个观点,或持有某个观点的一类人。更加不敢鄙夷和嘲讽,那样做的话,自我感觉未免太好了些,与你嘲讽和鄙夷的对象,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又比谁更专业多少?谁的认知不是循序渐进的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而一类人这个概念,往往是非常主观的,也容易以偏概全,没有一个或一些秦粉可以代表所有秦粉。只是一些行为出现多次,便不自觉地将他们划归为一个群体,群体就是个宾语,有了宾语,批评才有了对象。这就好比刷剧时弹幕上时常被骂的“你们”。你们是谁呀?你们何其无辜。知乎秦粉罪不至此。扯得远了。回归正题。总结起来原因很简单,一来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人也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全面的,这就不免让认知更有限些;二来嘛,语文课本告诉我们,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滤镜也大抵是人之常情。如果对象是身边人,那还怪可爱的~只是放在历史粉这件事上,就格外扎眼些,毕竟历史是求真的。


5、至于你说的睡虎地秦简,更是一种插科打诨的说法。在法学界有一种很常见的司法解释方法——当然解释,通俗点说就是举轻以明重。没错,这批竹简里边是没有考证到戍役失期会有什么后果,但是对比秦法关于徭役的具体、详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戍役又怎么可能会是“失期,法皆斩”?而且更关键是,不少人肯定了睡虎地秦简那段是仅限于规定徭役之后,就想当然的以为只要是戍役就肯定是失期法皆斩了……其实要想考证秦法的优劣并不难,因为在变法之初,强烈阻挠破坏变法的是贵族,底层百姓倒是翘首以盼。所以秦末混乱的局面并不是遵秦法的问题,反而恰恰是不遵秦法、破坏秦法所导致的。陈胜吴广是服兵役,有带队的军官和士兵,下大雨,路途遥远,带队的军官迟到肯定会被处罚,然后被上司认为无能,他必然想办法赶路。他为了赶路,想办法让大家同心协力快点走,这必然不可能,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吓唬他们,不想死就快点走。我想大多数文盲是不懂这些的,他们会认为长官说的对,被陈胜吴广一忽悠就信了,反了。造反的时候,哪怕军官说,我是骗你们的,迟到不会杀头,下面的人也不信,已经晚了。你没从这个角度想过?


6、我是秦粉,“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听着就提气,但我也从来没认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阴谋论。你说得那些人,不是“粉”,是“脑残粉”。脑残者无药可医也,何必在意?作为你口中的秦粉,我一直坚持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同时,我也坚持秦王朝并不是残暴的,我的祖先秦始皇不是残暴的,秦朝的律法是公平公正的。《睡地虎秦简》记载的是正确的,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失期当斩也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了呢?作为秦粉,我对秦王朝也算是有民科类的研究,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吧。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550年漫长的战乱,让天下的百姓过上了和平稳定安康没有战乱的日子,在秦始皇当政的十几年里,六国的百姓没有一次起义,没有一次暴乱,唯有张良的博浪沙而已。哪个百姓不希望和平呢?哪怕再苦再累,只要还能活下去,总不会作乱的。秦始皇北逐匈奴,南平百越,通直道,修长城,作阿房宫,巡游天下,只要是在公平公正的《睡地虎秦简》记载的律法之下,老百姓还是有盼头的,至少每个人都有上升的机会。秦始皇死后,继位的胡亥任用赵高,在一帮儒生的建议下,变更了秦朝的律法(变更后的制度如同春秋奴隶制时期的礼制,可以参照西汉后期的王莽改革),毫无公平公正可言,天下的百姓基本都没有了希望,短短一年之内,逼得天下皆反。陈胜吴广虽为六国遗民,但早已适应了秦法,胡亥不教而诛,变更秦法,诛杀了他的兄弟,铲除秦始皇时期的大臣,杀戮秦国高级官员的嫡系子嗣,天下又要回到春秋时期的那种儒家所向往的礼制时代,黔首百姓焉能不反?不反就是要成为奴隶啊。


7、如何评价伴随睡虎地秦简的无限粉秦风?(阿喀琉斯):自从睡虎地秦简发掘出来以后,一堆无脑粉可是找着主心骨了,秦律严谨,比现在都科学,陈胜吴广是法盲因为写了误期怎么罚。我就想问第一,按秦律,胡亥该继位吗?第二,赵高该摄政吗?走程序了吗?第三,按律应该好几年好几年的找几十万劳动力修非经济性工程吗?雄才大略,蚂蚁看乞丐也是雄才大略,你们深入分析问题了吗? 刚占领六国,应该直接把秦律强加在他们几千年的规则之上吗?光秦一地百万民好管,七国数百万民呢?有这么管的吗?作为征服者,你能指望秦兵对六国平等看待吗?你是包工头,上头催的紧,小工迟到,你会按规定只扣几百块钱还是加揍一顿以后还使绊子穿小鞋?别强调秦律怎么怎么样参见上边。 你是小工,此去做工九死一生,现在搞建筑还有伤亡指标当时得啥样?隋修大运河民工多惨,你,你家,会不会掏钱送礼?然后全都下雨下雪,干不干了?不杀一儆百? 一个个有个秦简可是找着主心骨了,那解释解释为什么它被淘汰了?上过大学吗老师教没教旧事物为什么被新事物取代?秦始皇死早了?六国无知?天妒英朝?多大人了信这些历史虚无主义。事没办好,不找自己原因,逮着两个看着爽的地方就开吹?刚打完仗,四境未定,直接照搬法律就算了,不休养生息,还穷兵黩武,还大兴土木,都是要命的事,秦律先进,怎么不说来个国家政策审核机制?一个封建王朝,不管是以法为主还是以德为主,通通是为皇帝一人服务,这就证明了它不可能具有先进性也不可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完全依法治国,一个个还在这吹。


网文《来自2000年前的“罗翔法考”?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它背后的故事》(西夏Wayne@bigfun社区)报道:


来自2000年前的“罗翔法考”——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它背后的故事——1975年12月,湖北孝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几位农民在下地干活的时候,竟挖掘出大量陶土碎片。这样的场景,对于孕育了古老荆楚文明的当地人来说并不算稀奇,所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里也许将会发现震惊世界的秘密。


在迅速上报文物部分之后,当地政府很快将这里保护起来,并调拨经验最丰富的考古工作队。随后事实证明,农民们的预感非常正确,12座秦代古墓相继被发现,超过1100枚秦代竹简得以重见天日,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尤其是M11号秦墓,其墓主人虽是一位名为“喜”的秦代小吏,终其一生都籍籍无名,然而他的陪葬品却在2000多年后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1155枚竹简和80片残片,收录了包括《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钞》《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在内共计十篇文献资料。毫不夸张地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被发现之前,世人还从未有机会如此直观地揭开秦代法律的面纱。而且更令人惊讶地是,在对云梦睡虎地秦简进行翻译和解读之后,学术界才意识到近2000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对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或许有着太多的误解。


一切的变化,始于商鞅——不过,虽然今天的主角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但我们的时间线却还要从“喜”的时代再向前推将近100多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来自魏国的商鞅两度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推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的变法,以求国家富强。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让“法”成为推进一切的核心力量。为此,他事无巨细地制定了大量法律,大到设立县制奖励军功,小到事关民生的度量衡——而为了能让民众对法律信服,商鞅上演了立木为信、黥公子虔师公孙贾等戏码,自此秦国上下无不对新法信服。


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成功将秦国打造为一架高度集权的战争机器,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为其服务,给统一六国的战争提供了大量资源。所以,变法带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秦国在短短数十年年的时间里,从战国西狄之地的小国,迅速成长为七雄当中最可怕的存在,直至嬴政时代结束战国乱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自此一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14年后子婴就自贬帝号向刘邦投降,不可一世的秦帝国自此灭亡。


在后世的历史评论家眼中,秦之所以如此“短命”,其根源便在于商鞅所设立的众多严苛法律,而这种观点甚至延续到20世纪——直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颠覆性的秦律。


秦律,全面而又先进——有关于秦律的认识,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自于《史记·陈涉世家》。除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外,还有司马迁在文中记下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皆斩,这个无比严苛的结局,似乎成为促使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但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资料却显示,秦朝法律条文其实写得非常明白:“水雨,除兴。”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如果徭役期间遇到降雨,可以免除这次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徭律》也同时规定,徭役最高迟到10天以上,也不过是处罚上交一具盔甲。仅此而已。


换言之,如果按照正常情况,陈胜、吴广因大雨迟到,大概率是直接免除刑罚,最多也不过是上交一套盔甲,完全不可能出现“失期,法皆斩”。


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考虑到刘邦建立汉朝时也有过“秦苛法酷刑,以暴虐为天下始”的反思——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秦二世和赵高上台之后的一通“刑上加刑”的骚操作,最终导致了秦朝苦心经营100多年的法制崩坏。但在二世之前,由商鞅奠基的秦朝法律,确实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秦国规定身高不足六尺可以免除刑罚。我知道屏幕前的各位在想些什么,但秦六尺换算到今天不过1.3米-1.4米之间,小孩子的身高而已。


这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可能比黄金还重要的古代,秦朝希望通过保护未成年人,来确保国家在未来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虽然用身高作为判断未成年人的标准可能有失偏颇,但这确实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大进步,而且直到秦朝灭亡2000多年后的1991年,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才颁布。


不仅如此,2000多年前的秦人,还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譬如在《田律》当中就规定,不得伤害幼鸟幼兽,不得使用毒物或陷阱捕杀动物。甚至法律还细化规定,早春二月不得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夏季不得采摘刚发芽的植物,而今天看来都是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知法懂法,对我们的启示——法律既然颁布,可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知晓呢?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普法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今天,我们有“张三狂魔罗翔老师”和“北大还行撒贝宁”,以及一大批一线法律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普法工作,而回首2000多年前的秦朝,则是无数类似“喜”这样的小吏向民众推行法律。


从M11号墓出土的《编年纪》显示,喜于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3年)担任县吏,终期一生都在与秦律打交道——要知道,古人对于陪葬物可谓是非常重视,而喜选择用十种法律相关的竹简陪葬,足可见其对于秦律的热忱。因为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法律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这个意义,对于2000多年前的古人如此,对于当下的我们亦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中央积极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不断推进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想真正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要让大众明白我们有什么法,如何通过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严格来说,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历程,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做的。


我想,这种跨越2000多年的法治精神,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之一吧。


谢选骏指出:上文哪里懂得,如果从“人民共和国”的名目看,中共政权可能非常民主;而从中共宪法推论,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是事实正好相反。所以我说,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如果从这些逐渐去推论,秦始皇大概就是世界上最仁慈的君主了。


网文《睡虎地秦简》报道:


《效律》部分条文,现藏于南通中国审计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为1975年12月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经整理的竹简内容,被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此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是“喜”,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参与过“治狱”,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

内文

睡虎地秦墓竹简计1155枚,残片80枚,现将其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与《日书》乙种。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秦律十八种》

计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

《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

《厩苑律》: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

《仓律》: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

《金布律》: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

《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

《工律》: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均工》: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

《工人程》: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

《徭律》:徭役征发的法律。

《司空(律)》: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

《军爵律》:军功爵的法律。

《置吏律》: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

《效(律)》: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

《传食律》: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

《行书》:公文传递的法律。

《内史杂》: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

《尉杂》:廷尉职责的法律。

《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

《效律》

计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帐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

《秦律杂抄》

计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

《法律答问》

计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

《封诊式》

计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含:《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叶书》计53简,位于墓主头下,简长23.2厘米,宽0.6厘米。简文分上、下两栏书写,逐年记载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灭六国之战大事及墓主的生平经历等。


《语书》计14简,位于墓主腹下部,简长27.8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


《为吏之道》计51简,位于墓主腹下,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内容主要是关于处世做官的规矩,供官吏学习。


《日书》甲种《日书》计166简,位于墓主头部的右侧,简长25厘米,宽0.5厘米,两面书字。乙种《日书》计257简,位于墓主的足部,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最后一简简背有“日书”标题。甲种《日书》载有秦、楚纪月对照。


谢选骏指出:睡虎地《秦简》堪比共产党《宪法》——难怪有人抱怨,“时至今日,秦粉仍喜欢拿《睡虎地秦简》来否定陈胜吴广起义的正义性,将陈胜吴广描绘成欺骗老百姓的野心家,而把秦王朝塑造成为百姓累死累活却惨遭百姓背叛的悲情政权。”在我看来,这些秦粉其实就是毛粉,他们既然能把汉奸当作救星,也就能把暴君当作菩萨了。这些家伙,果然把毛泽东画成了观音菩萨的样子。真是太太太可笑了。

谢选骏:文明无法突破种族限制



《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更长寿》(BBC 2018年10月31日)报道:


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享年75岁——这进一步反应了人类祖先平均预期寿命与实际寿命的落差之大。


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显著增长。1960年联合国第一次统计人口预期寿命,彼时全球人均寿命为52.5岁。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72岁。而在英国这个统计预期寿命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家,增长率更为惊人:1841年,女性平均寿命为42年,男性为40年。到了2016年,女性平均寿命有望达到83岁;而男性则大约是79岁。


不难推断,人们的寿命增加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奇迹,以及出色的卫生保健措施——甚至有人说,我们可能用尽了所有能够延长寿命的手段。2018年9月,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国民寿命已经停止增长。而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寿命增长也在放缓。


人类平均寿命已经达到顶峰——这一观点甚至能从神话里找到细节佐证:例如古希腊罗马时代,五六十岁的人出街可能会引得路人侧目连连。医学的进步确实使得医疗保健在诸多方面得以改善,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人类寿命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内急剧增加。


上述报告中提到的总体预期寿命其实并没有增加太多。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数据的增长,不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活得久了,而是能活得久的人变多了。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谢德尔(Walter Scheidel)是古罗马人口学的领军人物,他说:“预期寿命和实际寿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预期寿命是一种统计学概念,实际人口寿命与之不同,实际上也没增加多少。”


预期寿命反应的是人口的平均值。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刚出生就不幸夭折,另一个孩子活到了70岁,那么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就是35岁。


站在数学角度说,这个数据是对的——我们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分析这对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但只看数据毕竟是管中窥豹。尤其在婴儿死亡率高的时期和地区,这个数据就变得十分不可靠了。历史上人类曾饱受婴儿早夭之苦,而不少国家至今仍没解决这个问题。


单看平均值,人们很容易就会认为古希腊罗马人只能活到30或35岁。但平均值真的能证明,逃过夭折、幸存下来的人只要活过35个年头,就能被归为“长者”了吗?假如人过三十就已到了风烛残年,那么古代的作家和政治家一定是有豁免权了。公元前7世纪初期,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写道,一个男人的结婚时间“应当在30岁,不多不少”。再者,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官晋升体系“荣耀之路(cursus honorum)”规定,年满30岁者才能够成为财务官,也就是体系内的第一个正式职位。(按照奥古斯都皇帝的规定,后来降到了25岁;奥古斯都享年75岁。) 如果要担任体系内的领事一职,则必须要熬到43岁——比竞选美国总统的最低年龄要求整整多了8岁。


公元1世纪,普林尼(Pliny)在写《自然历史》(The Natural History)一书时,用了整整一章描述了当时的寿星。领事科维努斯(M Valerius Corvinos)享年100岁,西塞罗(Cicero)的妻子特伦西娅(Terentia)享年103岁,克罗地亚(Clodia)享年115岁,有15个孩子;而女演员卢卡西亚(Lucceia)到了期颐之年还登台表演。


各种墓碑铭文和隽语也能够作证这一点。例如,这块墓碑下面埋葬的女人死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港。她的铭文上刻着“她年过八旬,但能用最尖的梭子编织出最细的纱”,读起来十分让人钦佩。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即使老去,依旧能够行动自若。普林尼曾说过:“万物朝生暮死,而上天让人长寿,并不算庇佑。有时人还活着,但知觉已经迟钝,四肢早已麻木,视线、听觉模糊,腿、牙齿、消化器官,都已经早早进入坟墓……”能够安享晚年的,他只认识一个人,那人是个音乐家,活到105岁寿终正寝。(普林尼死于56岁,只活到了别人一半的岁数。有学者认为,他死于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喷射出的火山气体)。因此,古代人能活到今天现代人的岁数并不是难事。但是,能活到这个岁数的到底有多少人?


帝国时代

1994年,有人专门开展了一项研究,把《牛津古代词典》中提到的古希腊罗马人,以及《钱伯斯传记词典》里近代人的平均寿命做了一个对比。两本词典中一共涉及的人数为397人,其中99人死于谋杀、自杀或战争。在剩余的298人里,出生于公元前100年的人,平均年龄达到了72岁;而近代人的平均年龄则只有66岁。(研究者推测,铅工业的盛行可能导致寿命明显缩短。)


1850年至1949年间,寿命的中位数是71岁,比公元前100年出生的人还要少一岁。当然,数据样本存在明显的问题。 第一,样本里只有男性;第二,记录在案的人都妇孺皆知。 所以研究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在名留青史的王公贵族中,只要是自然死亡,其古今平均年龄几乎没有变化。


谢尔德并没有全盘推翻这一研究结果。他说:“我们能够推测,一定存在比知名人士更长寿的普通人,人数也更多。”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Tiberius)在77岁时去世,有记载说是被人谋杀。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加扎尼加(Valentina Gazzaniga)任教于罗马第一大学,是一位医学历史学家。她说:“古代罗马,穷人和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差异。生活环境、医疗条件、甚至卫生状况——一定是精英阶层的更好。”


2016年,加扎尼加在研究2000多具古罗马人的遗骨后,发表了一项科研结果。这些骨架都出土于寻常坟地,主人们生前都属于工人阶级。研究显示,这些人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0岁,不仅如此,大量遗骨的骨龄都在30岁前后。大量遗骨上有劳动创伤的痕迹,还有如关节炎等现代人会得的“老年病”。


男性劳工的伤病大多源于生前的劳役或参军。但值得注意的是,遗骨的分析显示,女性也没能幸免,她们也需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如在田间做农活等。纵观历史,由于生产时卫生条件过差,产妇还面临着特殊风险。 而怀孕本身也曾一度威胁女性性命。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汉弗里斯(Jane Humphries)说:“我们知道,怀孕的过程基本上是在肚子里养活另外一个人,因此妊娠期的免疫能力会大打折扣,这就加大了产妇的患病风险。因此,肺结核等疾病极大威胁了产妇的健康,患肺结核的女性死亡率远超男性。”


公元14年,罗马贵族朱莉娅长老去世,享年54岁。多处记载,她的死因与流放和监禁脱不了干系。产妇生命安危也受其他因素的威胁。加扎尼加说,“女性的胃口通常更小。”而营养不良会导致盆骨结构发育不全,从而增加了分娩的困难和风险。加扎尼加说:“生育率下降后,罗马妇女的平均寿命增加了。女性越是多子,预期寿命就越低。”


消失的平民

由于缺乏数据,无论是古代还是史前的平民百姓,我们都无法得知其寿命。人类学家要确定古罗马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往往要用到罗马帝国下埃及行省的人口普查数据。埃及人把数据写在莎草纸上,用以征税,因此经常出现漏报男丁的情况,大量妇女儿童也不在普查范围内。罗马人拥有成千上万的墓志铭,给获取数据提供了另外一个的途径。但问题是,很少有人给夭折的孩子立碑,穷人则没这个钱,甚至还有全家死于瘟疫,无人收尸的情况。


除此之外,依靠墓志铭统计数据还有另一个问题。谢德尔说:“活在世上,我们需要各种身份文件,这样才能证实一个人的年纪。但过去还没有这种材料。所以,就算当时有人真的活到111岁,那个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



奥古斯都的皇后利维娅,享年86/87岁。因此,我们对古代罗马人预期寿命的了解,大部分都源于贵族阶级的寿命数据。数据显示,一岁前夭折的新生儿大约占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孩子半数活不过十岁。但十年之后的幸存者,只要活到了60岁,再多活10年基本上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罗马人的寿命和现代人可能没什么差距。谢德尔说,可能就是稍微短了一点儿。“因为罗马人没有续命药丸,在油尽灯枯的时候帮上点小忙。我们也可以说罗马人平均寿命很短,因为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夭折率确实没法回避。但同时,有的罗马人也能够活到八、九十岁。只是由于大批人没熬过去,活到这个年纪的人没现在多。”


熬不过去也是人之常情。2018年的婴儿、育龄妇女和工人,生存条件要比2000年前要好的多得多。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多,并不意味着人类在生命极限上有了突破。


登记在案的百姓

后来,政府开始登记公民(首先肯定是贵族)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状况。数据收集难度也就大大下降了。记录中显示的儿童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对于一个当时年满21岁的男子来说,只要不出意外(事故致死、暴力致死或被毒杀),那他的寿命几乎和现代人一样:1200年到1745年,活过21岁的人基本上寿命在62到70岁之间——14世纪是一个例外,当时黑死病肆虐,寿命预期一度缩减至45岁。


有钱有权就能延年益寿吗?也不尽然。有研究分析了11.5万名欧洲贵族的情况,结果发现,国王的平均寿命竟比骑士和贵族少六年。而人口历史学家在查看县教区登记册后发现,在17世纪的英格兰,普通村民的预期寿命甚至比贵族长。研究中写道:“尽管英国的贵族家庭物质条件优渥,又有专人服侍,但他们的寿命预期一直落后于人口平均水平。这个情况一直到十八世纪才得以改变。”这可能是因为王公贵族更倾向于生活在城市里,而城市里疾病肆虐,因此患病的风险更高。


有趣的是,率先享受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革命成果的,往往是精英阶层。17世纪末,英国贵族与平民的平均寿命相差25岁之多——即使贵族往往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城市里。


在狄更斯那个时代,烟灰雾霾笼罩了全英国。那么当时是否所有人都疾病缠身、寿命短暂呢?也不尽然。美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员罗博瑟姆(Judith Rowbotham)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克莱顿(Paul Clayton)在研究中写道:“一旦度过了危险的童年时代……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如今没有明显差距”。五岁过后,女孩预计能活到73岁;男孩则为75岁。


数据显示,当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不仅能与今日一较高下,甚至可能略胜一筹。如今,工薪阶层的(这样对比更加精确)男性平均寿命约为72岁,女性约为76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于1901年去世,享年81岁。其统治期间,女子平均寿命约为73岁,男子则为75岁左右。


罗博瑟姆和克莱顿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的寿命并没有增加,这个结果着实令人吃惊。特别是考虑到维多利亚中期的医学水平:显然,当时没有发展起现代药学,疾病排查和外科手术也难以实现。”他们说,人们之所以认为寿命有所延长,可能是只把数据追溯到了20世纪——这一时代人们的营养水平下降,又有很多人开始吸烟,数据极具误导性。


史前人物

那么假如换个角度来看——史前时代的人寿命如何呢?在数据收集上显然有巨大的难度,但人类学家从现存的狩猎-采集部落里找到了切入点,收集了巴拉圭阿切人(Ache)和坦桑尼亚哈扎人(Hadza)的数据作为替代。他们发现,虽然存活至15岁的新生儿比例有所不同(哈扎男子为55%,阿切男子则为71%),但只要熬过这个年纪,两个部落的人都能活到51至58岁。当代部落原住民(modern-day forager)过着远离现代食品药品的生活,在对他们进行研究后,古尔文(Michael Gurven)和戈麦斯(Cristina Gomes)表示:“若以出生日期为基准,这些人的平均寿命为30至37岁;若考虑活到45岁的女性,平均寿命则增加了22至22岁。”也就是说,能活到65至67岁。


最近,澳洲国立大学的考古学家卡芙(Christine Cave)和奥克斯纳姆(Marc Oxenham)也有类似的发现。通过研究1500年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牙齿磨损,他们发现,这174具骨架,大多来自于65岁以下的人;65岁到74岁之间的有16人;超过75岁死亡的则有9人。


人类寿命的极限可能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根本没变。这么说,并不是否定了近几十年来医学的卓越进步,它在帮助我们过上健康生活之余,也让许多人达到了最高寿命。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被问到想穿越去哪个年代时,牛津的汉弗莱斯(Humphries)不假思索地说道:“我哪也不会去的,当下的生活最好。因为就算侥幸能熬到老死,我也讨厌过粗暴野蛮的生活。”


谢选骏指出:正如“种族相异三特性模式”〔three─way pattern of race differences〕所揭示的,文明无法克服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限制因素;同样,文明也无法突破人类共通的种族限制——因此现代文明也不能让人的寿命限制真的有所突破。一百多岁也就到头了。如此来看,”彭祖八百岁“之类的说法,应该是缺乏在生物学支持的了。因为,文明既然无法突破种族限制,野蛮大概也是不能的了。

谢选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政府的羞答答的初级阶段



网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百度百科)报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其用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国际形势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提出时间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背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发展历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名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这场演讲,被称为突破了双边关系的范畴,“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早在2013年3月,他在访问坦桑尼亚时谈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7年12月9日,“汉语盘点2017”活动年度候选字词正式出炉,“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围;12月21日,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词。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2018年7月26日,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金砖会晤上畅想金砖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宏阔蓝图:“共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8年10月25日,在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2018年12月3日,“命运共同体”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十大流行语。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时指出:“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着眼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向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内涵/国际权力观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可持续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被称为《地球宪章》。2002年,联合国又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2012年,各国首脑再次聚会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峰会,重申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探讨在此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

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里约峰会上指出,中国过去3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中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过去6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约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对38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些数据说明,可持续发展不仅已经从理念变成了中国政府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而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全球治理观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二十国集团,协调各国应对危机,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境地。国际上各种协调磋商机制非常活跃,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尽管全球治理仍存争议,比如怎样处理全球治理与主权独立的关系等。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可以推动全球治理朝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方向发展,可以利用全球治理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中国国内改革,中国也可以从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和平发展机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又形成了有力的“正能量”。中国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建设性参与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十八大报告总结的外交工作新成就中,就包括了“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积极参加多边事务,并特别提到要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与全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政治多极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经济均衡的内涵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共同发展,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解决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文化多样的内涵是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更多答案。安全互信的内涵是,安全是共同的,只有别人安全,自己才有安全,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不是冷战式的同盟加威慑,而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环境可续意味着各国必须携手合作,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如果各国政治家能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一个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是可以建成的。

各方观点

全球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谢选骏指出:谢选骏1975年开始写作《礼制的天下统治》2004年发表《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才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间相隔了八年时间!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全球政府的羞答答的初级阶段”。若从现实层面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到“全球政府”的落实,可能需要百年以上。

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

谢选骏:关键的战争是文化战而不是军事战



《他来当美防长? 媒体:他可与“疯狗”马蒂斯媲美》(澎湃新闻 2020-12-08)报道:


谁会成为拜登政府的国防部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悬而未决且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据美国媒体报道,拜登在星期天邀请劳埃德奥斯汀担任他的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当天接受了拜登的邀请。


这位已经退役的非裔美国四星上将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让他能够力压那位叫嚣“美军须有能力在72小时内消灭南海中国舰队”的弗卢努瓦?


有不少中国网友认为,如果奥斯汀担任美国防长,或许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不那么咄咄逼人。


不过,在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民主党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有不少民主党议员认为:奥斯汀不是应对中国挑战的最佳人选,弗卢努瓦才是。


如果报道属实,且最后通过国会那道关,今年67岁的奥斯汀将成为第一位领导五角大楼的非洲裔美国人。


能超越此前呼声很高的,奥巴马政府时期五角大楼前国防政策制定负责人米歇尔弗卢努瓦和前国土安全部部长杰赫约翰逊,成为拜登“精挑细选”最终选定的国防部长人选,可见奥斯汀有其过人之处。


作为一名有着41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奥斯汀可以说经验丰富、军功累累。他多年来在美军中一直是受人尊敬且令人敬畏的人物,尤其是在非洲裔美国军官和士兵中。


在高级职员几乎都是白人的军队文化中,奥斯汀是为数不多打破了“天花板”的黑人将军。他不仅是第一个在战斗中指挥一个陆军师的黑人将军,也是第一个监督整个战区作战的黑人将军。


197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以后,奥斯汀就进入军队服役。不过他的职业生涯真正迎来高峰是在伊拉克战争以后。


2003年3月,他作为先锋部队的一员被派往伊拉克。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奥斯汀担任第10山地师师长,并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中,担任180联合特遣队司令。


在2008年-2012年期间,他曾先后担任驻伊拉克多国部队司令、驻伊美军司令和第33任陆军副参谋长,指挥15.2万人的联军部队在伊拉克行动。


2013年,他开始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负责美国在中东的所有军事行动。并于2014年接管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片领土上监督针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直到他2016年退役。


关于他在伊拉克的任职,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评价:“奥斯汀将军在伊拉克任职期间,我们的军事转型正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指挥我军部队和装备逐步撤离,同时确保来之不易的安全成果得以保存,也使伊拉克人能够担起保护和管理自己的责任。”


也是在这个时期,奥斯汀与当时主要负责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副总统拜登,在美国缩编计划上有很多的讨论和共识。作为老相识,两个人相处起来很舒服。在拜登及其团队看来,奥斯汀“知道五角大楼的内在和外在”,并且将是“在新冠疫苗分发上进行后勤管理的出色人选”。


但是,提名奥斯汀作为国防部长,在美国内部也不是没有争议。


首先,奥斯汀被认为缺乏像马蒂斯或者其他四星级军官所拥有的“明星能力”。在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奥斯汀非常低调,避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很少参加新闻发布会或智囊团讨论等公共活动。所以,对他的政策规划思想和能力,有一些质疑。


其次,政治敏感性受质疑。在2015年的一次国会质询会议上,他在被逼问的情况下承认,国防部耗资5亿美元来筹建一支叙利亚战斗部队的计划,结果却一事无成。一度让国防部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再次,他退役刚刚四年,这一身份被认为不适宜出任通常由文职人员担任的国防部长一职。尽管奥斯丁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任命另一位已退休的将军担任国防部长(最近的例子是马蒂斯)将无助五角大楼在后特朗普时代恢复正常。


此外,他在退休后加入雷神公司董事会,并且是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纽柯(Nucor)以及医疗保健公司特内(Tenet)的董事会成员,还在弗吉尼亚州大瀑布市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Austin Strategy Group,这些与工业界复杂的关系也让一些人表示担忧。


在拜登政府国防部长一职上,之前呼声最高的是弗卢努瓦。与奥斯汀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低调作风不同,这位“明星候选人”显然高调许多。


弗卢努瓦一旦被提名,将成为美国首位女性国防部部长。(刀哥之前也有写文章专门介绍过这位女性候选人:“72小时内击沉所有中国船只!”说这狠话的人将成美国新防长?)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位女性有印象,是源于她5个月前在一篇文章中语出惊人,称:“美国要在南海恢复主导权,美军须有能力在72小时内消灭南海中国舰队”。


除此之外,她此后多次接受《防务新闻》等美媒采访时,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建议。比如:美国政府必须增加投入,研发无人操作系统等新型军事技术;装备更多远程导弹;增加在南海的军事力量部署;她还建议,华盛顿应加大与印太地区盟友合作对华施压。


不过,在拜登带领其外交与安全团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时,这位明星候选人却意外缺席,让人猜测她是否已从“国防部长候选名单”上出局。


事实上,在可能的人选名单公布后,弗卢努瓦因其与国防承包商和战略咨询公司的关系,一直受到美国进步主义者和左翼激进主义者的频繁批评。


被提名为国务卿的布林肯,其实与弗卢努瓦都来自一家名为WestExec的战略咨询公司,公职人员在政府机构和私营组织之间旋转任职,不得不令外界担心如果弗卢努瓦主管五角大楼,会受到有关利益团体影响。


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弗卢努瓦被任命为负责国防政策的副部长。2012年离开政坛后,她再次担任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与布林肯一道创办WestExec。


根据美国媒体爆料,新美国安全中心这个智库严重依赖美国军工企业资助,2014年至2019年从美国政府和军工企业获得894.6万美元资助,仅次于兰德公司。


而且,拜登和弗卢努瓦的关系也不像拜登与布林肯的关系那样深厚,弗卢努瓦曾经在增派驻阿富汗部队的有关问题上与拜登存在分歧。


另外,上周末加州众议员卡伦·巴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国防部部长应当由非洲裔美国人来担任。


也就是说,拜登在国内面临着内阁成员必须多元化的压力,在副总统和财政部长都已是女性的前提下,国防部长这一职位再由女性担任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而另一位呼声较高的部长候选人杰赫·约翰逊,他与奥斯汀一样,是一个非洲裔。此前他曾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国土安全部部长。


然而,约翰逊是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会成员,这方面引起的争议一点不比弗卢努瓦少。


很显然,通过资料的介绍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奥斯汀身上有三个标签:


第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军人,也是一个成功的陆战部队指挥者;


第二,他是军队中黑人或少数族裔的杰出代表,是一位退役的四星上将;


第三,他在政治外交上的立场与性格,并不突出,至少与弗卢努瓦相比,他的对华态度并不那么强硬,没有那种咄咄逼人。


从这三个标签,我们也可以对奥斯汀真的成为下任防长后,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做一些分析。


其实,从奥斯汀的经历和职业背景来看,与特朗普任期的首任防长马蒂斯非常像。


马蒂斯曾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参加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007年10月,詹姆斯·马蒂斯出任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兼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司令。2010年,出任中央司令部司令,总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大战场战事。


跟马蒂斯相同,奥斯汀也当过中央司令部司令,也在伊拉克战场摸爬滚打,最后作为美国驻伊拉克军队的最后一任指挥官。这都显示出奥斯汀与马蒂斯一样,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职业军人。但是,不同的是被称为“疯狗”的马蒂斯更有性格上的色彩,而奥斯汀更加低调。马蒂斯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对华虽然有一些强硬的话语,但也十分好地掌握着分寸。因此,奥斯汀不太像是会对中国发出恶性言论的人。因此,有不少中国网友认为,选择奥斯汀出任拜登政府的国防部长是好消息。


有专家对刀哥表示,拜登如果最后真的选择了奥斯汀来担任国防部长,那表明拜登并不想在军事上与中国走向激烈的对抗与战争风险。


之前呼声最高的弗卢努瓦的确对于在五角大楼担任领导职务,拥有更多的经验和阅历。但是,弗卢努瓦身上的军事冒险主义色彩更强,对中国持十分强硬的态度。而这在民主党内部引发了一些争议。因此,属于合作型角色的奥斯汀显然更适合拜登团队的需要。奥斯汀不仅与拜登有过良好的合作,而且曾经在军队有着良好的“带兵指挥”经历,这让他可以在拜登团队里扮演与军队联系和纽带的角色。


另外,奥斯汀的肤色也许也是一个原因。在当前的美国军队中,非裔美国人越来越多。奥斯汀如果担任防长,一是能够令拜登兑现选举时让更多少数族裔人士进入内阁的承诺,弥补美国国内族群的撕裂,二是让军队里的非裔士兵更具有向心力。


当然,奥斯汀是否能在国会通过还有不确定性。因为如果共和党仍然控制着参议院的多数,那么奥斯汀的能否顺利过关就不好说,他们认为奥斯汀不够强硬。包括民主党的一些议员也认为,“奥斯汀不是应对中国挑战最佳人选”。因为,弗卢努瓦无论是在五角大楼任职时,还是在新美国安全中心工作时,经常就“如何应对中国带来的安全挑战”在美国国会作证,在各种讨论上发言。国会共和党人、众议院军委会成员迈克尔·华尔兹说:“她在中国问题上目光敏锐。”


民主党的众议院军委会主席亚当·史密斯也表示,他当天与拜登团队的人表达过自己的意见,认为弗卢努瓦是国防部长的最合适人选。据信,参议院军委会的民主党领导人也认为弗卢努瓦是未来四年领导国防部应对各项挑战的最佳人选。


一位美国前国防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奥斯汀只是不会把你的袜子踢掉。我不认为他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所以,对于谁能最后成为拜登政府的国防部长,我们还要保持观望。


此前报道:72小时内击沉所有中国船只!”说这狠话的人将成美国新防长?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5个月前刊发的一篇文章,最近几天突然“翻红”。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如何阻止在亚洲爆发战争”。作者是一位智库女学者,米歇尔·弗卢努瓦。她在文中语出惊人,扬言“美军须有能力在72小时内消灭南海中国海军”。言辞虽然出格,但当时并没引起太大波澜。过去四年美方对华极端强硬,类似声音并不罕见。但美国大选投票后这十多天,这篇文章忽又引起各大美媒的转载和解读:因为这个弗卢努瓦,突然成了拜登政府国防部长最热人选。


弗卢努瓦引发的关注,只是美媒对于拜登政府中国政策猜测的一个缩影。


经贸、外交、国家安全等各个职位的可能人选,都成为外界预测下届政府对华政策的依据。


就连前总统奥巴马,也在为这场猜测增添意外的素材。


美媒说,弗卢努瓦早已具备主政五角大楼的资历。


1960年12月,弗卢努瓦出生在加州洛杉矶市。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她就进入了美国防部,担任负责战略方面的防长助理。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弗卢努瓦出任国防部副部长,主管国家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制定,被认为是当时五角大楼“三号人物”。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2012年,弗卢努瓦却以“陪伴孩子”为由辞职,随后将更多精力投入保守派智库“新美国国家安全中心”。她是这家智库的联合创办人,并曾担任主管。


有人认为,就是在投身智库这些年,她的对华立场日趋强硬。


即便淡出政界,弗卢努瓦也至少有两次“险些”成为美国防长。


一次是在2014年11月。美国时任防长哈格尔宣布辞职,当时盛传弗卢努瓦将会接任。但弗卢努瓦主动拒绝,再次以“家庭原因”为由要求奥巴马放弃提名她出任国防部长。


接着就是2016年。美媒披露,如果那年希拉里赢得大选,弗卢努瓦就将成为她的防长。


2016年6月20日,弗卢努瓦领导的“新美国国家安全中心”主办活动,邀请副总统拜登发表演讲。刚一上台,两人相互寒暄,拜登突然笑着称呼弗卢努瓦为“部长女士”。


他还对着满场观众透露“秘密”:“你们知道吗,我正在为她写推荐信。”


在宣布拜登当选后,美国媒体又争相流传着这个场景。当年的“希拉里政府”从未成为现实。但四年过去了,拜登自己成了“候任总统”。不用给别人推荐,他自己就能兑现对“部长女士”的承诺了。


弗卢努瓦,也确实很早就出现在拜登内阁热门人选名单上了。


紧接着,这位潜在美国女防长有关防务和安全问题的看法,尤其围绕中美关系的立场,立刻引起关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弗卢努瓦今年6月18日发表在美国《外交杂志》的文章再度“翻红”。


文章的正标题“如何阻止在亚洲爆发战争”,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副标题和正文一开头,就开始释放浓浓的对华强硬立场,声称美中战争风险陡增,而“美国威慑力减弱增加了中国误判风险”。


有鉴于此,弗卢努瓦抛出了那段被大量转载的话:


“如果美军能够发出可信威慑,在72小时内击沉南海上中国所有的军舰、潜艇以及商船”,那么中方在封锁或进攻台湾之前就会三思而行。


为使美军具备这种可信威慑,她在文中以及过去几个月接受《防务新闻》等美媒采访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比如美国政府必须增加投入,研发无人操作系统等新型军事技术;装备更多远程导弹;增加在南海的军事力量部署……她还建议,华盛顿应加大与印太地区盟友合作对华施压。


弗卢努瓦展现的对华鹰派立场引来不少质疑。


美国媒体Consortium News发文,说如果选择弗卢努瓦领导五角大楼,将是一个悲剧开始的预兆。这样的选择证明拜登将挥霍美国的明天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军备竞赛。


而这“将是徒劳和灾难性的,是为恢复美国日益衰落的帝国权力做无用功”。


不仅如此,弗卢努瓦这些建议是否可行也被画上问号。


南华早报援引一位美国问题专家的话分析:


其一,新冠疫情重创美国经济并给未来美国国防预算投下阴影,弗卢努瓦一些新的计划恐难获得足够资金支持。


其二,就算得到实施,也难产生她所期待的威慑效果。如果真要武力攻台,“北京早就将美方直接干预的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了”。


当然,弗卢努瓦虽被视为未来拜登政府最热防长人选,但她最后是否能够获任还不确定。


美媒说,下届防长考虑名单上还有多位有竞争力的人物。比如奥巴马时期的国土安全部长杰·达克沃斯,国会参院军事委员会成员杰克·里德等等。


另外,仅以一篇文章和今年以来的几次访谈,就确定弗卢努瓦是一个“死硬对华鹰派”,也还为时尚早。


2012年辞职前的弗卢努瓦,曾被称为五角大楼中的“冷静声音”。


作为时任美国防部副部长,她一直代表美方与中方共同主持两国国防部副部长级磋商,并曾明确表态“美中冲突不可避免”的说法完全错误,寄望两国建立一种积极、合作、有成效的关系。


即便今年以来多次对华示强,弗卢努瓦也表达了对华合作意愿。她批评说,本届美国政府处理对华关系时“目光短浅”,没为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话题预留合作空间:


两国“面临诸多共同威胁,从预防下次大流行病,到应对气候变化,再到处理朝核问题,无论是否喜欢,我们都不得不与中国合作,否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弗卢努瓦还认为,美国必须重启与中国中断的高层战略对话,以便“就利益和意图进行明确沟通”。


接下来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就变成了:如果真能执掌五角大楼,这个曾经奉行务实和冷静外交哲学,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还多有批评的弗卢努瓦,会变成又一个极端反华鹰派吗?


弗卢努瓦引起热议,背后是舆论对拜登政府关键内阁人选的强烈关注。


据说,美国多家媒体已从“知情人士”那里获得一份“可能名单”。


前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副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布林肯等奥巴马时期重臣,将会占据拜登政府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等一系列外交、安全和经济部门要职。


英媒《经济学人》11月刊一篇文章的标题直截了当:“奥巴马时代的旧将们将塑造拜登的对华政策”。文章还说,这些深受奥巴马信任的中国政策顾问一旦“获得二次机会”,大都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对华“抱有幻想”。虽然出身与特朗普政府中国政策团队大不相同,政策倾向却可能趋同。


不过,奥巴马政府当年对中国实际抱有什么态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束缚,我本可能在中国贸易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做法”。在3天前刚刚上市的回忆录《应许之地》中,奥巴马这样谈到中国,让人闻到一丝特朗普政府的味道:“2009年或2010年,我不可能发动贸易战。那时我需要中国、欧洲以及其他所有潜在增长引擎的合作,以便重启全球经济。”


也就是说,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实为形势所迫。更关键的,奥巴马还说,他原本计划等到经济环境不再脆弱,再逐渐对中国加大施压。


在奥巴马袒露有关中国的“真实态度”后,美媒对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又多出了几分猜测:


做了奥巴马8年副总统的拜登,多大程度上认同甚至继承这些看法?当时的一众对华政策顾问,会把当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的“加大对华施压”,在拜登政府一一付诸实践吗?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过去几年我们处理对美关系的态度已经非常清楚,一方面从不放弃在平等基础上修复两国关系,同时也时刻准备着,对美方的任何蛮横打压进行“对等反制”。


有了这种底气和底线思维,就没必要像美媒那样猜来猜去了。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中国好像并不畏惧美国的将军。何以至此?就拿朝鲜战争来说,美国将军麦克阿瑟最后是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撤职了事。美国未能取胜的原因在于文化,而不在于军事。越南战争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让美国趴下了,而不是越共击败了美国。九一一以来的中东战争,美国没有占到便宜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文化的失败——所以呢,再是嚎叫“文明的冲突”也是无用的。从人类历史来看,“关键的战争是文化战而不是军事战”似乎也是一个基本的法则,所以能够“将军”是没用的,还是要能够“将将”,能够将将的,归根结底还是文化。

谢选骏:美国的真孤立配合了中国的假开放

《美国“孤立主义”与中国“单边开放”: 表象之下的政治现实》(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12月2日)報道: 特朗普的当选,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激起两圈相互矛盾的涟漪:中文社交媒体上,有众多特朗普的拥趸者,他们欢呼这个特立独行者的强势归来;另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们恐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