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6月9日星期五

谢选骏:100多年的“中国革命”,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元首”人头落地,所以革命始终无法成功,历史的伤口无从愈合!


《谁更支持“武统”台湾?一份针对中国大陆受访者的民调说了些什么?》(BBC 2023年5月30日)报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批评美国称美方“费尽心机”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玩弄文字游戏。他抨击美国违背在台湾问题上之承诺“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明里暗里怂恿支持“台独”分裂活动。”。

今年五月,知名英文期刊《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发表了一份有关近1800多位中国公民针对“武统”台湾的相关民调结果。研究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表示支持北京“武统”台湾者仅有55%,而且有33%的受访者不同意动用武力统一台湾,表态希望立即对台湾发动战争者则仅有1%,民调结果引发舆论讨论。


事实上,有关中国民众对于两岸议题的看法,因为议题敏感一直不多见。因此,近年来发表的几分相关学术民调研究,都引发持续关注。此次发表最新研究的两位作者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刘遥(Adam Y. Liu)助理教授及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副教授李晓隽。


民调报告作者之一的刘遥告诉BBC中文说,“最重要的发现是大陆民众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有比较大的包容性,并不是像预期的一样多数都倾向武统。换言之,研究结果显示,武统并没有在受访者间获得压倒性的支持。


在两岸局势紧张及美中关系不睦的当下,相关调研引发各方关注。两位作者在论文最后也提到研究结果或可让美国决策者认识到,对多数中国受访者来说,并没有一个立即出兵武统台湾的时钟正在倒数,美国无须施行强硬的对华政策。


“自干五”,指的是志愿发帖的爱国博主在互联网兴起。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自干五”群体的崛起与中国近年的民族主义浪潮密切相关。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在分析该民调结果时对BBC中文表示,这篇文章的结论之一是较高教育程度的中国公民更支持武统,事实上与过去其他学者的研究相同,亦即在社会阶层越顶端的中国民众,越会在民调上跟官方宣传口径一致。


长期从事政治民意调查及研究的王宏恩补充说,“但这也有一些隐忧,毕竟55%仍是过半数字,代表就算中国忽然民主化,台湾还是可能处在威胁之下”。


刘遥也对其他媒体强调,该调查对北京中南海传达了“武力统一”并非多数受访者认为的唯一选择,北京也许无须认为对台湾需要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因为对多数受访者而言,更温和的两岸政策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武统”民调


此次刘遥二人的研究调查是透过线上选择加入(online opt-in panel)形式进行。抽样受访者遍及中国大陆各地,从不同年龄、收入及性别的受访者都有,调查是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进行,一共回收2000多份问卷,再筛选过滤1824份有效问卷后再进行分析。受访者不包含居住在海外的中国公民。


但是,如同所有的政治民调一样,因为样本数、问题导向或分析方法等,皆会影响最后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一般来说,小规模的抽样研究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是需做到精确统计及分析,从样本中提供准确的数字给外界参考。


譬如,刘遥向BBC中文解释,问卷问题特别强调台湾没有宣布“台独”,“在不发生重大‘台独’事变的情况下”,受访者并不认为“武统”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即使选择保持现状也并不见得会失分。”


“我们并没有在问卷中设计一些特殊的情境,如台湾当局触碰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他补充。


针对问卷结果为何“只有”55%的人支持“武统”,王宏恩对BBC中文表示,这可能跟该问卷设计上的问法有关。他说,因为该调查问卷问的是,“是否要在2024年武统台湾”,而发问卷的时间点是2021年新冠肺炎肆虐之际,“当时很多中国民众可能觉得没空、或觉得2024年太近了。我认为假如问的是——是否永远放弃武力攻打台湾,数字可能会有不同。”


这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五种不同的“统一台湾”手段,包含武力攻台或经济胁迫等方式。结果显示,只有55%的受访者支持对台湾发动全面战争,但只有1%的最极端选项,亦即直接开战。其他选项,包括“在台湾外围发动有限度的军事行动”有58%的支持率;“对台湾实施经济制裁”则有57%的支持率。“维持现状,以强化经济与军事实力,直至统一”则有57%。


中美就台湾问题剑拔弩张 北京和台北民众怎么看?


此外,针对“两岸可以各自为政,不一定非要统一”的问题,有22%的受访者表示“接受”,71%表示“不接受”,7%表示“不确定”。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指出,针对在中国属于高度敏感的台海议题,竟然有22%的受访者表示“两岸不一定要统一”,令人感到意外。


教育程度越高越支持“武统”?


刘遥也告诉BBC中文,此份调查同时发现,大龄、男性及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较支持中南海使用激烈手段处理台湾问题,包含“武统”。


该调查推估出来的其中一个解释是,或许是年纪较大的中国人耐心逐渐流失,而他们冀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台湾问题以某种方式解决,而非持续地等下去。但是,无论如何,研究者认为,调查结果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北京官方的主流论述,即“收复台湾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集体意志。”


王宏恩告诉BBC中文,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国研究前沿期刊《当代中国》,不同学者发表的“武统民意”研究具有相似的研究结果。


譬如,2022年,由中国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群组,在2019年透过手机访问1729位沿海城市的中国公民有关“武统台湾”的意见发现,有58%的受访者支持武力攻打台湾,而且男性、收入和教育程度较高、跟台湾人有接触、认为中国经济比台湾好的受访者,更支持“武统台湾”。


王宏恩认为,该研究也显示了北京掌握武统台湾的民意,有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显现在教育程度上:“而战狼外交也是呼应了中国比较具有资源的群体人士的看法。”


台湾有2300万人口。


此外,2017年三位台湾学者发表了与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的研究显示,有51.6%的受访中国民众支持“越快统一越好”,28.8%的受访者接受可以“慢慢来谈”统一。但仅有6%的受访者选择“武统”,82.1%则支持协商。


该研究又称,受访者中越认为自己住的城市比台北先进、或越觉得台北市落后的群组就越想尽快统一以及对台动武。


该研究是在2013年收取样本,以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在包含北京、重庆、哈尔滨、深圳、上海等10个城市,抽样手机号码访问了2000名年满18岁的中国城市居民。


王宏恩教授说,该调查样本虽然并无法代表全体中国民众,但已是少数能做到跨省份且是大型的民意调查,受访者背景多元。


谢选骏指出:中囶社会崇拜野心家,从未将他们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所以效颦者不绝如缕……这就是“人民的选择”,因为中囶人民个个都想意外发财,所以流行赌博,希望天上掉馅饼。为何多数“陆胞支持“武统”?因为直到现在,华人社会解决家庭纠纷的常规方式还是暴力相向,而不是司法解决。暴力可分为冷暴力、语言暴力、肢体暴力以及更高的段数。君不见,连平息街头抗议都是出动坦克解决问题!而且(1989年)三十四年来,拒绝道歉! 所以说,“不是武统非好汉”的思想,深入人心,不仅入心入脑,入肺入肚,入器入卵直到入了四肢麻木——所以汉语骂人的话就是“没有卵蛋”!不是武统非好汉!不是武统不爷儿们!不是武统就被人看扁了!最最重要的,不是武统非正统——不拿下台湾,“中华民国”就没有消亡;“中国人民共和国”就还是叛乱集团,尽管得到了美国及其联合国的外交承认。但是,不要忘记——100多年的“中国革命”,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元首”人头落地,所以革命始终无法成功,历史的伤口永远无法愈合!


谢选骏:越南是一个“吸精盘”

《从第二大民族跌落至第九,越南华人为何越来越少?》(中越plus  2023-06-08)报道:


华人是全球最大的海外移民族群,截至2022年总规模达到6000万左右。气候温润,与中国山海相接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与中国联系紧密。从汉代至唐代的一千年间,越南北部作为中国王朝的领土,大批华人官吏、驻军来到这里。10世纪越南独立后,华人移民越南的浪潮并未停止。


华人移民族群深刻影响了越南的历史走向和经济发展。到20世纪初,越南华人凭借庞大的族群规模成为越南第二大民族,对越南经济发挥着重要影响。


二战后,越南剧烈的局势变动致使当地的华人群体规模产生波动。1975年,越南华人规模突破120万,达到历史最高点。


此后因地缘局势变化,越南华人数量日益缩减,至2020年已不足80万,在人口继续繁衍的情况下,不到50年间就萎缩了约30%,跌落至越南第九大少数民族。


华人群体曾在越南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为何短短半个世纪,越南华人规模就断崖式下跌?


一、下安南


古代越南的历史与中国紧密相连,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逐步将越南北部地区纳入版图,生活在当地的骆越人在汉化后,发展成今日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初,越南北部始终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领土。特别是唐朝时期,大批来自北方的官吏、驻军、流放的刑徒来到越南。


他们一些人后来选择落户当地,形成越南华人较早的一个群体——唐人(越南语:Ng??i ???ng)。较著名的有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姜公辅,他出身爱州(今越南清化),祖先来自中国甘肃。


10世纪初,大唐帝国在藩镇割据的乱局中灭亡,越南北部趁机脱离了中国的统治。公元970年,越南向中国的北宋进贡称臣。


此时的北宋已控制中原但尚未统一中国,对于地处偏远的越南,北宋承认越南独立并与其建立宗藩关系。自此开始,生活在越南境内的汉人成为了海外华人的一支。


公元10至13世纪,中国经历了辽金宋的先后并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1279年正式统一中国。


频仍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流民,特别是元灭南宋的战争中,大量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的南方汉人选择迁居海外,地理相邻的越南成为这批华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1273年,越南官方史籍中首次出现了华人大规模移民越南的记录“宋人来附……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引赴京,安置于街媾坊。”


越南独立后在经济上与中国依然联系紧密,华商在中越之间往来不断。12至15世纪,越南的云屯、万宁、会潮等商港就成为重要的华人聚居地。


受地理和实力限制,越南独立后只能向南方扩张,即今日越南南部地区。随着越南南进并不断蚕食占城等国领土,部分华人移民也随之南下,成为越南开发新领土的主力之一。


中国元明易代后不久,公元1400年,统治越南的陈氏王朝被权臣胡季犛架空并夺权。明朝作为越南宗主国,决定出兵越南控制当地局势。


明军很快征服了当时越南全境(今越南中北部),时隔400余年再度将越南纳入版图。一度有超过50万的明朝官吏、驻军及其家属来到越南,占当时越南总人口的6%~10%。




▲明军进入越南


明朝的统治激起了越南的反抗,越南地方豪族黎利领导的蓝山起义让明朝的财政、军事负担沉重。1427年,明朝宣布承认越南独立,黎利建立后黎朝。


明朝退出越南后,超过10万被俘明军及家属就此留居越南,成为越南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世纪中叶,中国正处在明末动荡时期。特别是满清政权的崛起与南下,大批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明朝遗民、不愿或因海禁不能回国的商人、谋求生计的农民、小手工业者等接续而来越南定居。


由于这一时期的华人移民规模较大,为分化华人势力,越南将为逃避清朝统治而来的明朝遗民称为明乡人。




▲19世纪的明乡人


当时统治越南的后黎朝已经衰落,郑阮两家权臣分别控制着越南南北,即越南历史上的“郑阮纷争”。


郑主占据着富庶的红河平原,通过控制后黎朝君主来把持朝政。而阮主辖境(今越南中部)相对贫瘠,也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对抗郑主,阮主在彻底吞并占城国后,继续向柬埔寨控制的湄公河三角洲扩张。




▲郑阮纷争


华人移民在政治才能、财力和劳动技术上都能量强劲。阮主为拉拢华人帮其扩张,允许其辖境内的华人保留民族文化,赋予其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并许以华人经商特权和一定的免税权利,华人某种程度上成为享受阮氏特殊优待政策的族群。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阮主在18世纪初从柬埔寨手中割占这里,为尽快消化新领土,就必须改变湄公河三角洲的民族构成,降低高棉等原住民的人口比重。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


大批华人前来,如明朝遗臣陈上川、杨彦迪率众三千帮助阮主垦殖美荻、边和。后又建设堤岸,使堤岸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大米市场。


17世纪后半叶,越南铺宪、会安等地就已成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例如阮主控制的会安大唐街长三四里。1768年,仅会安一地就有华侨6000人,他们都是重要的商贩,从中国运送茶、生丝、瓷器等入越。


华人通过不懈努力在如今的胡志明市周围初步形成了一个华人网络,为后来华商在此地聚集打下了基础。


明朝难民莫玖被阮主安置于河仙,将河仙开发成为当时越南著名的贸易港口,吸引了大批越南人以及外商到河仙经商,阮主甚至允许莫氏子孙在河仙地区开矿、铸钱。他们将原本的荒地变成良田, 使越南农业有了巨大发展。


北方的郑主与清朝接壤,一直担心清军南下介入越南局势,因而对其辖境内的华人有很强防范心理,规定侨居的华商只能在指定地区定居经商,最后干脆要求凡寓居者皆命入籍,纳入当地越民的户籍管理体系。


越南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一直试图在中南半岛建立山寨版的朝贡体系。越南不仅在官方层面自称“中国”。而长期占据越南人口80%京族在古代也会自称“汉人”,而越南将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蛮夷。


综合来看,古代越南华人群体的形成,与中国的朝代更迭、越南的扩张及开发紧密相连。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华人迁入越南,他们有的逐步融入越南的京族之中,绝大部分则继续保持华人的语言及民族特色。


二、“特殊民族”


1802年,阮主后裔阮福映统一越南,建立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此时的阮氏家族不再是避居僻壤的割据政权,但阮朝延续了早先阮主政权的政策,继续接纳华人移民,并借此获得劳动力和经济利益。


明朝末年迁入越南的明乡人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仍保留华人语言、习俗等,但在思想认同上已切断了自身与中国的联系,逐步融入越南社会。


清朝时期的中国依旧与越南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而留着辫子的清朝移民被越南称为清人或北客。


1802~1839年间,华人垄断了越南的矿业,例如阮朝时期的几个主要矿场:太原送新银厂 (年产银锭高达200万两) 、宣化银矿、嘉定边和铁丘铁矿、越北金矿、承天明浪铜矿、鸿基煤矿等均被华人掌控。


除此之外,越南南部的边和、美萩、河仙、堤岸四大主要贸易中心都被华商控制,华人在越南的手工业、票号、造船、粮米等行业都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不断涌入中国,以闽粤两地为主的破产农民开始大量涌入东南亚寻找工作和生机,进而形成了下南洋的风潮,这也是明末清初后,华人移民越南的第二次高潮。


与此同时,1859年后法国不断入侵越南。先后控制了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红河平原。1885年法国在中法战争中击败清朝,清廷被迫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


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的经济龙头,从18世纪阮主控制此地后,华人就成为开发此地的急先锋。法国人到来后,华人依旧在当地保有强大经济影响力,完全控制着当地的大米经销、造船、渔业、运输及日用商贸。


1904年,全越经济总投资额为2.24亿法郎,其中法国资本1.26亿法郎、约占56%,华人资本9600万法郎,约占43%”


法国人一方面想利用华人谋取经济利益,利用华人继续开发越南南部等地;同时也忌惮华人的经济影响力,随着殖民的深入,法国人对越南华人的商业发展进行了多重限制,逐渐使华侨失去了原有经济优势。


法国在越南大力推广用拉丁文表计越南语的“国语字”,以此取代汉字在越南的影响,试图削弱中国对越南的文化影响。


法属时期,华人的公司、企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只有少部分从事食品加工。工矿业、运输业等行业逐步被法国资本控制。


法国在二战中遭受严重损失,二战后越南等法国殖民地掀起了大规模独立斗争,在军事压制失败后,法国于1954年撤出越南。


法国撤退时,越南也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一分为二。两国总人口约2800万,华人占3%左右,约90万。其中较为集中的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约35万,占当地总人口7%。


1954年,华人在越南的投资约8000万美元,约占当时越南外国投资总额的21%,由此可见,在经过法国接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后,华人群体在越南仍保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影响力。


三、难民之波


越南分裂后,南越加入西方阵营。南越吴庭艳政府推行越南化政策,目的是强化民族国家构建,同时剪除华人传统特权。越南其他少数民族未遭受同样待遇,一方面,南越境内除华人外,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相对减少,在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上,其他少数民族与越南华人也不可同日而语。




▲吴庭艳访美


南越的同化政策导致华人怨声四起,数百年间,华人在越南具有独特的政治地位,甚至看不起京族人。如今华人却要被强制服兵役,讲越语,这让具有独立民族意识的华人难以接受。


数万华人选择二次移民,主要流向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同时期的北越由于同新中国有相同的社会制度,且接受了大量中国援助,因而在华人政策上较为宽松。北越不强迫华人入籍,只是提倡“华人爱越南是为了爱中国”、“在越南与中国之间做出选择是不必要的”。


1975年,南越政权被北越及其指挥的游击队消灭。战争影响下,大批南越民众蜂蛹逃离故土。除了少部分搭乘美国军舰撤离,绝大多数只能乘坐简陋船只离开南越。这就是著名的越南船民。


1975年至1995年之间,离开越南并安全到达另一个国家的船民数量总计近80万。船民中大多数为京族,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越南华人。他们将东南亚其他国家、中国香港等作为目的地。更远的则去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统一后的越南不仅改变了中南半岛原有的政治格局,越南境内的华人也面临着新的考验。生活在越南南方的华人本控制着当地纺织、钢铁等重要工业部门,但越南统一后,大量华人企业被越南政府国有化。


1976年,越南华人总规模突破120万,达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峰。华人占当时越南总人口的2.6%,是越南第二大民族。越南试图称霸中南半岛,将与其地理相邻的中国视为地缘对手。


与中国交恶的苏联与越南越走越近,在苏联支持下,越南不仅悍然出兵入侵柬埔寨,还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蚕食领土。


中越两国关系日趋破裂,在越华人这种模糊的或双重的认同不能再被越南政府接受。从1976年起,越南开始要求华人加入越南国籍,对于居住在越南北部,尤其是中越边境的华人,越南政府分批次将他们迁入越南南方。


1976年下半年,越南政府调整政策,以“肃清边界地区”的名义开始有计划的驱逐在越华人。至1976年底,超过4万华人被驱赶到中国境内。


随着两国关系恶化,越南更是在不做通知的情况下,单方面驱逐越南华人。进入1977年,越南的驱赶力度不断加大。数十万本来在越南安居乐业的华人瞬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酿成了震惊国际的越南难民危机。


在越南的驱赶下,小部分难民进入中国香港,绝大部分难民走陆路,向北涌入中国内地。仅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云南河口、广西东兴及友谊关口岸涌入的越南难民就超过26万人。


这些人中,具有中国血统的为222713人,保有中国国籍的华侨6989人,越南京族人仅20322人。


面对不断涌入的难民,中国方面积极应对,就近在滇桂粤等省份对难民进行初步安置。


1979年2月,因越南的挑衅行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中越关系降至冰点,在越华人被扣上“间谍”的帽子,不由分说的被越南人逐出家园。


越南境内,特别是其北部与中国街上的地区,一些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因为华人被驱逐,显得十分荒芜。如越南北部的广宁省姑苏县,1978年人口约7000人。因占县内人口9成的华人被驱逐,1979年该县仅剩600余人。


至1980年,总计约29万越南华人涌入中国。与之相对的,越南无偿没收了华人们近4亿美元的财产。而难民进入中国后,除了华人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再无实际依靠。


自1978年5月起,中国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地设立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1979年8月4日,中国成立“国务院接待安置印支难民领导小组”。同年11月,中国和联合国难民署签订该署援助在华印支难民的项目协议,联合国难民署自1979年10月起在华设立任务代表处。


按国际惯例,难民一般采取专设难民营方式,待时机成熟时将他们遣返原籍国。中国政府没有设难民营,而是实行社会融合安置,一部分人安置在6省区的农林场和农村生活劳动,一部分人在机关、学校、医院、商业部门工作,这使得难民与当地居民在经济、生活上融为一体。


1978年,难民安置工作的第一批拨款为6000万人民币,农场中每安置一个难民,需下拨相应的安置费2020元。在当时中国人均月工资仅为三四十元的年代,这笔费用无异于巨额资金。


1980~1994年间,中国先后接受联合国难民署等部门提供的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不断提高难民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


至1989年,越南华人规模从1976年的120万缩减至96万。在越南的人口占比从2.6%下降到1.5%。仍然保有相当规模的原因是越南驱逐的华人主要来自越南北部,而越南北部的华人数量本就少于南方。越南南方的华人在越南统一前,就大都被要求入籍越南,因而人口变化不大。


1990年后,中越关系开始缓和,但越南因入侵柬埔寨造成国内经济困顿,华人减少的势头仍未停止。1999年,越南华人规模下降到86万,人口占比约1.1%。


在华越南难民中99%为华人,分布在闽粤滇赣桂琼六省区的196个安置点中。从人口分布上来看,以广西(12万)、广东(10万)、云南(4万)为主。分布最少的江西,难民人数不到4000人。


对于难民集中的地区,中国通过建设新城镇,帮助难民融入中国,著名的有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等。2007年,中国政府开始起草立法,授予居住在其境内的印度支那难民完整的中国公民身份。如今95%以上的难民家庭已实现经济自足。


截至2020年,越南境内华人规模缩减至74万左右,约占越南人口的0.78%,从巅峰时期的越南第二大民族下跌到第九大民族。


现时的越南华人集中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1986年越南经济革新开放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以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为例,如今华人在当地人口占比约6%,但控制着该市30%的经济产能。这也是华人帮助越南开发湄公河三角洲的历史延续。


如今的华人是越南人口54个构成民族之一。除了华人,越南的艾族(约2000人)、山由族(约14万人)也是从中国迁入的客家人、黎族等与越南当地民族的混血后裔,但已不被计算入华人人口。


另有明乡人等早期迁入越南的华人,已经逐步融入京族之中。


如今的越南华人大都保持着族群认同及华人文化习俗,但是华语水平已严重倒退。大多数已无法流利使用中文。虽然中越两国在南海等问题上仍存在矛盾,但越南华人群体因不断融入越南,故而未受太多影响。


纵观越南华人的形成史,从汉唐时期初步形成,到17世纪与19世纪两次移民大潮。越南华人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在越南南进扩张领土、推动越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后,越南华人的命运在法国殖民统治、越南分裂的局势中起起伏伏。越南统一后,居住在越南长达数个世纪的华人沦为越南地区霸权追求的牺牲品,被逐出了世代生活的家园。


如今的越南华人基本集中在越南南部,虽然族群规模不断缩小,但凭借着历史积累,仍在越南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民嚎叫:


yefenghaiyun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11:55:09

没想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经济实力这么强。中国早期开放确实很多海外华人回来投资建厂。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11:24:47

没有国家喜欢自己国内的某个族裔勾结外国推翻本国政府,只能抑制驱逐这个族裔。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7:37:14

所谓汉人是文化概念,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中文之下都是汉人,文化可以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至少语言,风俗也明显与汉人文化不同,比如藏族。其实中国人种血统上差异很大,中国人种大致三支来源,北方是西伯利亚人,如今俗称蒙古种,也是美国印第安人的祖先。中国北方沿海平原一带,山东河北河南蚩尤什么的,是他们。南方长江以南是马来种,是从非洲延印度洋沿岸逐渐到中南半岛,再北上的,其中在冰川期南下的构成澳洲土人。黄土高原的所谓中华正宗,黄帝尧舜什么的,是直接经西亚中亚从地中海过来的,如今的基因测定已经可以分辨。大家都出自非洲,但如今基因测定只追溯到地中海地区。因为历史上客家人的因素,北方人种进入南方,所谓男人北像,老毛周润发什么的,指的就是客家人。汉人是文化概念,中国人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所谓中华文明是国家文明,就是说明这个特点。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6:48:01

以百家的观点,长江以北的人都不是汉人华人。呵呵。基本上现在的汉人都不是汉朝人的后裔,而是杀光汉朝人的人的后裔。如果南宋人是北宋人南逃的后裔,北宋人是谁?鲜卑人沙陀人的后裔。平灭了钱国人/百越人政权。或者更早南逃的东晋人。然后呢蒙人满人又灭了南明人。长江以北不知道被清空轮换了多少次。百家的祖先也不知道是哪一波的南逃的后裔,算哪一波的汉人华人。呵呵。反而长江以南的人口清空不那么彻底。毕竟南逃的人是精英阶层。人数少(穷人跑不起),武力一般(否则不必逃),士大夫读书人多一些。因此可以哄骗归化土著百越人,却难以进行种族清洗。所以南方人是移植了大一统文化脑袋的百越人种主体。所以华人汉人的概念不是血缘上的(那就是一个大杂烩)而是制度上的。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6:05:38

我有个学生,有一天来上课的时候,很气愤的样子。同学问他,你怎么了,有啥不开心的事情?他大声地说,我今天刚刚知道,我的祖先是苏格兰人,当时没饭吃,卖身为奴,被英格兰人作为奴隶带到美国来的!没想到,我的祖先也是奴隶!这让我无法接受!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59:24

如果你稍加留意,美国的地名,其实就带有很强烈的民族性,告诉你这里是哪国移民聚居的地区。我们这里,有不少德国镇,取名就是明显的德国地名英语化,而不是常见的英国地名。如果你与当地居民交流,他们已经移民至少四代了,依然能够搞清,自己的祖先是从德国哪里过来的。相反,从英国移民过来的,反而记不清的不少。这说明什么?有人关注过,了解过吗?

土拨鼠拨土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58:34

春风春雨88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2:05:54华人这概念本身就不准确. 大陆的东北人/西北人和广东/广西/福建人根本就不能算同一民族.如果不是有一个中央政府, 它们就是不同国家的人!和大陆中国人比较,越南华人和越南京人更接近吧.美国这么多族裔怎么办?

土拨鼠拨土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51:30

Yummy2000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31:03中国人到哪里,最终都不受待见。 人到哪个地方,就应该入乡随俗,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

美国现在喊的diversity 就是个口号了?犹太人历史上一直被无感打压也是被你赞同的了?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46:35

讲个德国人移民美国的例子,楼下那个叫yummy2000的见解就会显得无知透顶。在美国白人中,比例最大的是德国移民,而不是英国移民!那么,德语,德国文化为何没有成为主体语言?反而是人口少的英语成为主体语言呢?

有谁思考过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德国节,挂德国国旗,游行和大型聚会。还有希腊节呢。这都过去一百年了,德国和希腊后裔,依然尽力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和习俗。

其实,移民,只要聚居,就都会有这种现象,并不是华人独有!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45:07

@大号蚂蚁 你的观点就像美国是印第安人种一样可笑。广东的历代移民潮,超过美国移民很多。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36:35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2:04:48

南洋华人包括越南华人,人种上讲基本上上百越人种,或者说是东南亚人种。楚汉或者说长江以南的土著人种都是东南亚人种。从人种上讲,南洋华人不算是正统华人,而是正统的越南人泰国人。现在的正统华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人,或者俗称的北方人包括绵延出来的东北人,但并不包括蒙疆满回人。实际上北方人是偏草原人种混合了部分百越人种。

-------------------

别不懂装懂。可以说,中国南方人才是最正宗的华人。因为中国历次朝代动荡和更换,意味着大量的有势力的宗族南迁。因为南方是最安全的地方。以前的那一点百越人,早就被稀释到看不到影子。我的祖先就是在南宋末年到广东。宋朝皇帝的后代就在广东新会三江周围。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35:38

政治,经济影响力足够大就可以啦。混不混血,应该是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喜欢,需要,有的人不想混。这事也要强迫?!从这段中越关系的历史变迁中,很清晰地告诉人们:当中国强盛的时候,海外华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就会水涨船高,反之亦然!

其实,盎格鲁英国海外移民的结局不也是如此吗?

Yummy2000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31:03

中国人到哪里,最终都不受待见。人到哪个地方,就应该入乡随俗,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中国人的顽固思想: 叶落归根,人到哪个地方,都要问问“籍贯哪里”?不要忘记你的祖国,到了美国也要反美国,爱中国。尽量偷美国的东西,往娘家送。否则就是卖国贼,背叛老祖宗。

老朽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4:09:21

把宋朝版图拿出来看看,也是自古以来!

groogle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3:27:00

这文章保留 将来拿出来作为证据 越南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哈哈哈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3:33:50

如果过分强调种族以及各种族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很危险!应该从二战中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90年代比利时人离开后的卢旺达种族屠杀中吸取教训!混血是唯一的,也是最自然的矛盾解决之道,天道!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3:29:47

东南亚原住民智力上不行,没有北方华人南下,这些地区很难发展。华人做得还可以,至少没有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搞一个什么种姓制度,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消除种族歧视,阶级矛盾矛盾的根本办法是继续,并且加速混血,而不是靠什么政治手段。硬件兼容性不解决,光靠软件打补丁不行!

春风春雨88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2:05:54

华人这概念本身就不准确. 大陆的东北人/西北人和广东/广西/福建人根本就不能算同一民族, 如果不是有一个中央政府, 它们就是不同国家的人!!!!! 和大陆中国人比较,越南华人和越南京人更接近吧.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23-06-08 22:04:48

南洋华人包括越南华人,人种上讲基本上上百越人种,或者说是东南亚人种。楚汉或者说长江以南的土著人种都是东南亚人种。从人种上讲,南洋华人不算是正统华人,而是正统的越南人泰国人。现在的正统华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人,或者俗称的北方人包括绵延出来的东北人,但并不包括蒙疆满回人。实际上北方人是偏草原人种混合了部分百越人种。

其次正统的,或者说文化上最正统的华人是长江流域的人,尤其是中下游的人。这些人是偏百越人种混合了部分草原人种。俗称南方人。但并不包括闽粤桂黔滇人,更不包括这些人延伸出去的南洋“华人”。

所以华人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种族概念,而是接受了大一统编户齐民社会模式的人的统称。类似于某种宗教(汉宋儒教)的信徒。

好比菲律宾的天主教徒和法国的天主教徒完全不是一个人种,印尼的穆斯林和沙特的穆斯林也是两种人。越南的华人和陕西的华人其实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种,语言(文字相近),风俗等等。


谢选骏指出:为何越南华人为何越来越少?因为越南是一个“吸精盘”,像白骨精一样吸取了中国漏下的精华以后自称国家。越南里面越来越少的华人,就是被越南吸收消化下来的华人,不仅从第二大民族跌落至第九,而且还会继续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越南人里面的华人血统却会越来越高。因为越南是一个“吸精盘”,就像盘丝洞里的蜘蛛精一样。

谢选骏:“国家”可以不讲道理

 

《香港“反送中”运动四周年:禁书、禁语、自我审查与香港人被“再教育”》(李澄欣BBC中文记者2023年6月9日早上6点59分)报道:


2019年香港政府宣布修订《逃犯条例》引发席卷全港的“反送中”示威浪潮,官方将其定性为“颜色革命”并铁腕镇压。2020年北京绕过香港立法会颁布《香港国安法》,标志着香港“二次回归”。BBC中文采访教育、传媒、公务员等多个界别的前线人员,他们都称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指官方正从文化上改造香港。


“现在教书不能讲中国、大陆,要讲国家。我一开始很不习惯,但现在已经自动改口了。”在九龙一所中学任教的欧老师(化名)对BBC中文说。“教育局会随机来视学,抓到你讲错,你会被视为不专业。”


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大量教师被“笃灰”(举报),“白色恐怖”持续至今,她说现在上课仍非常小心,尤其她任教被视为“高危科目”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社科)。


该学科前身是“通识教育科”,课程具有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时事及多角度思考,但“反送中”运动后来被亲北京建制派指是青年参与抗争的“元凶”,2020年政府一声令下宣布改革课程,变为以国情教育主导,同时根据《香港国安法》要求在中小学推行“国安教育”。


欧老师目前要兼顾校内的相关统筹工作,她说教育局去年到校巡查前,她事先召集中文科、历史科老师一起检视校内图书馆藏书,把看似敏感的书籍下架。


“我们连吕大乐教授讲香港文化、一点都不政治化的书都收走了,以为万无一失,但他们(教育局)还是找到所谓的禁书,是一些关於中国历史的英文书。他们当然没交代下架原因,但大家猜是因为里面提到‘六四’。”



视频加注文字,

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运动开始后,大量年轻人因相关抗议被捕入狱。BBC中文採访了两位出狱的“反修例”运动示威者,以及帮助因社运案件入狱人士的支援网络。


今年5月,香港公共图书馆以“清理违法或国安”书籍为名下架超过200本敏感书,大部分是民主派人士的著作,此举引起社会哗然。但事实上,这种政治审查早已深入中小学校园。


“我们学校的英国文学科,多年来都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做读本,英文科同事会问,现在还可以教吗?”另一位在传统名校任教的公社科主任徐老师(化名)说。


她在2019年后也被安排负责校内的国安教育工作,她说同事面对模糊不清的标准感到不安。“局方从来没有公布禁书清单,也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不能讲,只会出一些课程目标和指引,要你自己猜什么不能讲。”


她说根据校内人手编排,其他学科的老师须兼教初中公民科,当局已扬言会大幅修改有关课程,但本学年课本仍维持原有版本,当中涉及香港政制和民主价值。“我们已经采用最保守的做法,这部分让老师照本宣科就算了,但同事们还是非常紧张,不断问我,这些东西是可以教的吗?”


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生效,此后港府在每年4月15日推行“全民国家安全日”活动。


据香港警务处资料,由2019年6月9日至2022年12月31日,警方在示威活动中拘捕了10279人,当中4010人為学生。而自2020年6月30日《国安法》生效后,至今超过250人涉犯该法被捕,年龄介乎15至90岁。


已移居英国的香港社会政策及公共行政学者钟剑华向BBC中文分析指,香港已进入威权时代,威权管治是建立于权势,而非有形的条文和法例。


“其实没有标准,很视乎当时的管治班子,《国安法》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大陆就是长期用这种方式,法律任由官方诠释,有时候放松,有时候收紧,当大部分人无法得知客观标准时,唯有靠自己猜,他也希望你猜,你就自然不敢触碰敏感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威权政治特色。”


香港教师如履薄冰,学生也学会自我设限。徐老师说今年教中一课程的香港历史,她在堂上讲到1966、67年的“九龙骚乱”和“六七暴动”,港英政府出动军警武力镇压。“有学生问,老师你觉得警察做得对吗?也有学生乘势追问,你觉得2019年香港警察做得对吗?我本来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带起理性讨论,但我还未回应,就有其他学生大声说,嘘,这些不要讲啦!”


“撇除敏感的警权不谈,另一节我教香港多元文化和种族,引述《基本法》说所有人不论肤色都有平等权利,包括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等。此时有学生起哄说,香港有言论自由的吗?其他学生就急不及待制止。”


徐老师坦言,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由下而上的自我审查非常严重。“2019年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示威的好处和坏处,很理性地思辨,三年过后,就算我想展开讨论学生也不太想参与,学术气氛非常差。政府的‘再教育’很成功,大家都不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陈家洛对BBC中文指出,过去三年官方透过不断打压和拘捕,制造涟漪效应。“什么都是国家安全,这种无限上纲、无远弗届扣帽子的气氛,令市民自己作出调整,什么都避讳。”


他表示,历史上纳粹德国和苏联时期的人民也曾经历这种生活模式,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失败后,开明政府倒台,时任副总理胡萨克在国内推动“正常化”(normalization)计划,发动政治清洗并高压管治,关押异见分子和用秘密警察监视民众,人们因为恐惧而自我噤声,社会逐步恢复“正常”。


已故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当时曾描述那是“后极权社会”(post-totalitarianism),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红线,植根和内化了政治权威,变相成为监控系统的一部分。陈家洛说:“现今香港也一样,根本不用官方出手,民众内心那条线已经比官方画的虚线更低。”


被削弱的第四权


2020年8月10日,警方国安处派出200多名警员搜查《苹果日报》总部,并拘捕多名媒体高层。



这种社会气氛让“港漂”记者Andy(安迪)感到似曾相识,他说身边的“港漂”朋友都是自由派,偶尔会讨论时政,但大家都很警惕。“总是聊到一半就有人慌张地问,电话会不会录音,会不会被举报,大家都已经离开中国境内,但还是处于惊恐的状态。以前只有和大陆人一起才会这样,现在和香港朋友聊天也一样了,他们会说,不要再讲了,小心被国安抓。”


安迪在2018年移居香港并加入英文媒体,2019年在前线采访“反送中”运动,亲身体会到近年新闻界的巨变。


他说运动初期遇到警察拉起“橙带”封锁线,阻止在场记者拍摄。“我先到达,看到橙带就想转身离开,随后一大群香港记者赶到,他们看到橙带全部一起破口大骂,骂警方妨碍新闻自由,警员自知理亏很快就解封让传媒进去。那一瞬间我才醒觉,原来是我有问题,我以前在大陆跑新闻经常被扣留问话,对警察非常恐惧,本能反应是逃,就算搬到香港也像一头习惯了被牵着绳的狗,但香港记者很清楚自己的权利。”


惟“反送中”运动期间警权扩大,数月后他采访时遇到同类事件,记者已变得敢怒不敢言,“只剩下一两位资深行家还会跟警察理论”。到2020年7月1日、《国安法》生效翌日有市民上街抗议,现场记者更是看到警方防线就主动回避,这个转变让他不胜唏嘘。“我当初奔着新闻自由来香港工作,怎知道短短几个月内,香港记者已经变得和我这些大陆记者一样了,整个环境都变了。”


2019年后,传媒作为第四权、公众监督机构(public watchdog)的角色已大幅削弱,《苹果日报》、《立场新闻》、《众新闻》等多间传媒机构被迫停运,大批新闻工作者被控煽动,据无国界记者的年度新闻自由指数,香港从2019年的第73位,急跌至2023年的第140位。


除了有形的打压,也有无形的改造。香港电台、有线新闻、Now新闻相继人事大地震,空降没有广播经验的政务官和亲中人士任高层,在很多新闻的处理上闹出争议。


在电视台任职的资深记者Maple(化名)形容现时“立场为重、专业为副”,劣币驱逐良币,随着“开台元老”的采访主任和资深同事相继离开,她一年前也意兴阑珊请辞。“以前大台(TVB)新闻被指很‘河蟹’(“和谐”的谐音),也经历过这种人事变动,但那是历时十年的过程。现在我们是两年内就完成,转变来得极之急速和巨大,我们辛苦累积多年的公信力一下子就没了。”


传媒专业水平下降,客观效果就是官方话语权增加。Maple说新闻编辑室剩下年资较浅的记者,他们缺乏实战经验,上级也无法提供帮助,“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追访官员的片段,没有记者追问和质疑,竟然是全盘接受政府的讲法,这就让官方可以垄断整个论述。”


她补充指,电视台多个王牌政论节目遭改动,淘汰了本来的主持,改为邀请官员和立法会议员推销政策,加上《国安法》下公民团体骨牌式解散,“47人案”后民主派代表人物几乎全被扣押,更加没有人上节目发出反对声音。“不谈政治好了,就算是交通、医疗等民生议题,以前如果政府做错一定被骂到体无完肤,但现在没人发声,什么都轻轻放过。”


当局改革香港各级选举制度,大幅消减民主成分和直选议席,宣称是“完善"了制度。


2019年后香港爆发移民潮,其中申请BNO签证——即英国国民(海外)签证——移居英国的就有15万人。香港总商会今年4月的调查显示,74%企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离职雇员有七成是因为移民。


但民众一边用脚投票,官方就一边宣传《国安法》已为香港“拨乱反正”,选举制度也“完善”了并落实“爱国者治港”,香港已经进入“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特区政府也启动“你好香港”、“开心香港”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对外“说好香港故事”。


已移居英国的学者钟剑华表示,这些政治口号就如奥威尔在政治寓言小说《一九八四》里的“新语”(Newspeak),“老大哥”扭曲语义,通过语言驯化人民服从于极权统治。“这是威权政府惯用的文字魔杖,所谓‘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是由他定义的,所谓‘完善选举制度’,实质上是排除异己、民主倒退,但他用中性、正面、美丽的词语去包装,从而改变大家的认知。”


他说这套语言手法在中国大陆非常成功,民众长期浸淫并受污染,慢慢会被这套逻辑主导。“这就是‘小粉红’现象出现的原因,香港人经历过文明阶段,加上仍有网络自由,抗疫力相比中国民众会高一些,但长远来说,能否与政权长期的洗脑抗衡,这是值得担心的。”


他续指,官方正利用语言手法操控叙事,为政治事件定调。“定了调就不能再讨论,‘反送中’运动的源头是香港市民担心修订《逃犯条例》违反法治保障,但官员无法用辩证过程说服你,就用斗争语言贴你标签,说你是‘颜色革命’,讲一些结论性(conclusive)的口号,把整件事情的性质套入他的框框里,就不用辩论。”


2019年8月,中国国务院港澳办官员首次公开表示反修例示威是“颜色革命”,其后官方多次指是“黑暴”、“外国势力”。2023年4月,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访问香港时也指,修例风波这场港版“颜色革命”虽然没能得逞,但这是香港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像是悬在头上的警钟,要时刻警惕街头暴力卷土重来、“软对抗”暗中作乱和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


随后,港府官员紧跟夏宝龙的论调,在近期的器官捐赠争议中,特首李家超强调要警惕国安风险,慎防“软对抗”。香港警方本周拘捕四名涉嫌盗取他人资料并将其用于企图取消器官捐赠登记的人士,李家超回应称“有个别无耻之徒制造大量取消登记的假象,所用手法与‘2019年黑暴、港版颜色革命’类似,假借各种理由挑拨矛盾,制造不符现实假象制造破坏”。


学者陈家洛说:“任何民生事件都可以提升到‘颜色革命’的层次,要是你稍有不满,他也帮你想好了,那叫做‘软对抗’。”


这种新的政治语境,公务员也要重新适应。在港府贸易部门任职中层的静恩(化名)对BBC中文透露,一些惯用字眼变得敏感,例如“独立关税区”要改为“单独关税区”,“加油”也不能出现在政府标语及文案,以免让人联想到示威标语“香港人加油”。


她又说,近年几乎每份文件上呈后都被改到面目全非,上层官员会加入中国大陆的政治术语和口号,并把香港政策置于国家政策的框架之下。“‘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现在什么文件都要加这些字进去,政治正确先行。一些明明很迫切的项目分不到资源,跟这些‘国家’政策有关的项目却可以很优厚。”


她也留意到,国内官场用词开始渗透公务员体系。“我那天打开电邮,我们的邮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但附件居然写着什么‘老大难问题’,一看就不是香港人用惯的字,大家看到都反白眼。”


“正常化”下的“双面人”


2019年“反送中”运动后,当局要求公务员宣誓拥护《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区,甚至在《公务员守则》删除“政治中立”,公务员也被要求完成更多“政治任务”。2022年12月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逝世,港府罕有地要求全体公务员收看追悼大会及默哀三分钟。


静恩忆述,当时每个部门都腾空了会议室,所有同事都要放下工作进去默哀,除非当日请假才可“幸免”。“很多余,是上面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每个部门做完要拍照上传到脸书专页交功课。这些让大家反白眼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没办法,你也不敢不做,大家心照不宣的无奈。”


在国安法下,教育界也多了“门面功夫”要做,当局规定中小学每周须举行升旗仪式,并要参加内地考察团。任教公社科的欧老师就说:“明知是政治任务,但我带学生去内地考察,也会想让他们学到东西,毕竟认识国情也不是坏事。怎知道教育局安排的团,即日来回去佛山,11小时里的7小时就花在交通和吃饭,行程差也没有教育意义,只是为做而做。”


当局也规定,每个科目都要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元素,连术科也不例外。“我们的体育科老师想了很久才想到怎样硬加些国安元素,例如讲解球类时说,正如市民要守法,球员也要遵守球例。其实根本乱来,非常荒谬。”


陈家洛教授表示,2019年后香港“二次回归”,新时代、新常态下的新作风是模仿(mimicking)。“大家都要很造作,鬥红、鬥左、鬥烂,我们当然看得很尴尬,但当权者非常乐见。这是维稳手段的一部分,规管大家表面那一层,你要在社会向上爬就必须表现忠诚。”


他引述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在其代表作《无权势者的权力》(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中提及的“正常化”时期卖菜大叔故事,大叔在蔬果店橱窗挂起“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海报,该标语并非其真实想法,他只是为免自招麻烦而顺从政权。


“香港也形成表里不一的文化,和中国大陆越来越接近。政权不在乎你是否真心,只在乎你是否顺从和配合。当大厦外墙广告、报章都是铺天盖地的表忠,对他来说就好像有啦啦队,证明自己有多么深得人心。比起天天出警察、出枪,这是低成本的维稳不二法门。”


留下来的人“有多乖”?


政治学者都指出,在目前体制及政治气氛下,香港能保存多少昔日的价值,将取决于民众的配合程度。


学者钟剑华引述哈维尔的主张指,在后极权时代要“活得真诚磊落”(living in truth),“香港已经没有空间,现在就靠海外港人继续发声,讲真话”。陈家洛教授则认为,不离开本身的岗位也是一种坚持,“关键在于,留下来的人大家有多乖,以及有多认真地乖”。


中学教师欧老师说,当局规定的校内爱国活动她尽量“少做一点”,譬如每周的升旗仪式理应有“国旗下的讲话”,她并没有全力执行。“我在大陆有很多亲戚朋友,有的是老师,他们说大陆的学校也不会这样每个礼拜‘国旗下的讲话’。大陆人很聪明,收到命令、拿了经费就算,不用认真实施,现在香港是太疯狂、太上脑、太傻。”


徐老师也指,现时教公社科避重就轻,在“违背良心”的议题上轻描淡写。“你逼我讲2019年是‘颜色革命’,我真的讲不出,那就叫学生回去自己看笔记吧,反正这科已经被阉割,我又何必那么认真帮官方做‘政治宣传’?或者要讲解‘完善选举制度’和‘爱国者治港’时,就当成半个笑话地说——如果用幽默的角度去看,现在的香港是挺好笑的。”


她说由于公社科在大学入学试被改为只有“达标”和“不达标”两级,而达标难度很低,学生上课的态度也变得敷衍,不到一成人会专心听课。“他们要么是不配合、喧哗反叛,要么就是不理你、自己做其他科目的练习。香港的教育制度本来就很功利,现在连通识科都没有了,学生更加只顾自己,不用关心社会,冷漠和犬儒的氛围很强,将来孕育出一班很聪明但没有道德的精英,会很可怕。”


徐老师坦言,目前制度下难以在教学上启发学生,她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课外活动,为有心的学生举办考察团和工作坊,在有限空间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精神。“社会上还有很多议题值得关心,例如房屋、贫穷、环保问题,带学生了解这些,起码让他们懂得关怀别人。”


中层公务员静恩就说,2019年后愿意表忠的人上位得很快,但并非所有公务员都要争上位,更多人是安分守己、默默耕耘。


“可以理解上面的人要献媚,但我们不会盲从,交上去的建议一定还是会依照专业判断去写。如果真的要加政治口号,就用折衷方法,加在不显眼的地方,找了条数(应付要求)就算。我不知道可以坚持多久,但至少要心安理得,不要太恶心。”


谢选骏指出:“现在教书不能讲中国、大陆,要讲‘国家’。”——这是因为,“国家”可以不讲道理;打着“国家”的旗号,就可以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所有各个主权国家的禽兽,都是照此办理,升国旗、唱国歌、公民教育就是奴化教育。因为“国家”可以不讲道理,“领导”可以巧取豪夺,可以随意性侵、杀人放火、到大街上开枪不受法律制裁,因为法院都是它们这些禽兽家开的!“国家”当然可以不讲道理。

谢选骏:耶稣基督是突破性技术的根源

 《为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知乎问答 2023-06-06)报道:


CDT编者按:有知乎网友发起提问“为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评论区不少用户发表了内涵评论。


问:为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


近的如 chatgpt,远的如 iPhone 、移动互联网技术,就连华为的5G技术突破也并非发生在中国大陆本土。这些革命性技术为什么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呢?


以下为CDT摘自知乎网友的评论:


XXXXCT:举全国之力种苹果树,都在树下候着,一定能把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出来。别笑,咱们很多时候做事,很多人的逻辑就是这样。 // 龙眼:旁边的孟德尔观察苹果树,提出了遗传定律。被领导一巴掌删飞,不务正业,这是报过的课题吗? // 

小小草儿:哈哈,苹果树苗只能从我这买。 // 汤姆猫喵喵喵:不,还是发个文,要求牛马们必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才能评上副高,再打上一套非升即走的组合拳,坚决打赢牛顿三大定律攻坚战!

绝处逢生2:不适合科学家生存呗,例如霍金也得起来敬酒,霍金会敬酒的话就发明不了新科技了。

ChrisLex工业设计:不懂人情世故,都不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法外之地。

苏落佩:赵德馨教授是我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史近60年,著作颇丰。老先生的一百多篇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传播,不仅没拿到稿费,自己下载自己的文章还需要付费,这到哪说理去!老先生很气愤:“为什么我创作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于是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他把知网运营方告了,经过一年多的维权,终于胜诉,获的70多万赔偿。100多篇论文,70多万,每篇也就7000左右,这是行业泰斗级人物著作的价格,不仅没周公子、鲶鱼的一顿饭贵,还要漫长的诉讼才能拿到。另据报道,2015年知网产值和净资产就都超过10亿,2018年因为侵权首次被判赔1万!技术突破的成果得不到保障,谁还有动力去搞原创的东西。

小庄: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的弹幕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什么在里面活不过一集之类的,热衷于权谋诡计,连颁布个行政条文都像猜迷题,谈个鸡毛创新,还是好好的继续摸石头过河吧。

David:投资圈有一个默认原则:要投的项目在西方有没有成功案例,有就考虑投;没有就拜拜。Google到Baidu,Uber到滴滴,ICQ到腾讯QQ,Twitter到微博,Tesla到蔚来小鹏等。

食莵之鹰:在西方质疑权威,提出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思维,而在东方管这叫大逆不道以下犯上危害稳定,故而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鲁迅语),连搬个桌都不能,又何谈技术创新?

匿名用户:说句zz不正确的话,强调个体自由追求个性鼓励多样性的文化才是人类之光,会经常在各个出其不意的方向爆出新科技。他们不会过多地内耗在人情世故上,你看他们大都眼睛清澈,轻松自然得多,即使zz人物也是直言快语。不是他们不会玩心机,是他们大多时候不需要太玩心机。

踏莎行:突破就会改变,年迈的大一统王朝最怕的就是改变。

知乎用户:拿来主义多好,微创新挺好,自己搞科技研发太累人。多少单位活生生把有才能的人通过压榨,低薪资,低待遇,裙带关系大于一切,这些人才大多被赶走了,咱们自己看不上的人才,还能怪西方?


三亩疆-董太余:忍不住要提供一些强有力的证据来反驳。其实,很多突破性技术不单最先发生在神州大地上,而且世界其他国家倾尽全力也完全无法学到。只是题主没有足够重视这些突破性技术而已。不信,你看下图。图中,“科研人员”正在非常专注认真的搞技术攻关,研究一种叫做“鎼矶钯锗藤”的DUV(Deep Ultraviolet)光刻机技术。图中的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着一身的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工作服、护目镜等),非常专业。而且他们非常无私,这些PPE都是以非常低廉的价格通过公开透明的竞标采购的,绝不乱花纳税人的一分钱。绝不会出现4500块一套工作服的荒谬情况。科研人员正非常专注的操纵着光刻机,发出一道令人着迷的深紫外光源,对晶圆进行蚀刻。然后又异常精准的将Celtuce,Cauliflower,Broccoli,Cucumber等离子注入晶圆,完美的定义了硅晶圆上的几何图案。这些“科研人员”对于"精准”的把控和严谨态度,即使让工业强国日本,德国,美国,荷兰的工匠们也感到汗顏,自叹弗如,跪倒在他们面前,三跪九叩,一拜再拜。

再看上图,一众科研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波长更短,技术更加先进的10纳米及以下的EUV(Extreme Ultraviolet, 极紫外光刻)光刻机技术的攻关。这项技术的代号是“氙德弹藤”,属于绝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图中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光束矫正器”。很多人都知道,光刻决定了半导体的精度。得到高的光刻分辨率,必须保证光源频率稳定,能量均匀,平行度高,有了光束矫正器,就可以帮助实现目的。图中的科研人员刻苦攻关,无私奉献,践行996模式,提出“ 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的口号,终于发明了这种新的光束矫正器。简言之,他们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将一种叫做“H-TWO-O”的分子束缚起来,构成矫正器。紫外光束通过这些层层“串联”的矫正器以后, 反复修正,就变得非常稳定、平行,能量均匀。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可靠,实验现场有一名“老院士”模样的科研人员,正双手插兜,反复巡视,紧盯年轻科研人员的操作,以防发生错误。另有一名“大师兄”模样的科研人员,威严的站在实验室大门处,注视着实验室的一切。在实验室左侧墙边,还有三名资格较老的科研人员,热烈的讨论着下一步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他们可太忙了,丝毫也没有浪费纳税人的科研经费。这些科学技术人才,大国工匠们,即使到了欧洲、北美、日本的科学院,以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极度严谨,求真,无私奉献,也得轻松斩获院士头衔。否则他们的人民绝不答应。这些科研人员的技术突破,将令光刻机巨头ASML也感到惊讶和颤抖。你要是不信,以下还有更多强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证据让你感到“厉害”,让你时刻意识到,这就是一种自信。

上图:精度必须达到1 纳米。

有这些如此务实的科学家在神州大地无私奉献,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了。


网民嚎叫: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6-07 12:03:53

动机问题,对美国来说,科技是杀人技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07 06:29:11 

恕我直言,这里的网友,知识层次比较低,研究生以上的都应该学过这门课—发明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北美,绝不会让一个研究生去老人院倒马桶。你真的没有资格评判这里人的知识层次。事实上就算是国内的大学生素质,特别是扩招以后的素质整体不咋样。这是大家的共识。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06-07 08:56:14

 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并不是没有解释。这事情上其实有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即这种技术发展对人类是否有意义?人类文明发展到终极必然毁灭人类,这个概念没人否认,因此,中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通过降低竞争从而降低消耗,实现可循环的模式,与西方文化刺激竞争,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地球承担不起的模式,是人类的一个选择。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言论都不懂得,“耶稣基督是突破性技术的根源”——耶稣说“凯撒的东西归凯撒,上帝的东西归上帝。这就确保了各种事物的独立自由,技术和科学因此得以不受干扰地发展了起来。中国缺乏基督教化,因此官府可以肆无忌惮地害人,科学技术人员的性命和财产难保,技术资料更加失传,遑论发展、突破、升级。所以我说,耶稣基督是突破性技术的根源,中国要想创造文明,基督教化需要先行。

谢选骏:躺在担架上长征真是爽呆了



《两中国人为救一女自己贴钱 解构珠峰这盘大生意》(HK01 2023-06-08)报道:


珠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不同面。


登珠峰从来都不是单纯比拼体力和专业,而是需要大量金钱支撑。在海拔8300米处,湖南省登山队领队范江涛救下一名女子。


为此,他和队友谢如祥承诺夏尔巴向导,只要将这名女子送回C4营地,就给1万美元的奖励,无论生死。幸运的是,女子转危为安,可她却只愿承担救援费中的4000美元。


此事一出,引发各方热议。


在珠峰救人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一方面,因为环境极其恶劣,一不小心就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登珠峰实质上是一场金钱游戏,一次至少四、五十万,救人意味着所有投入付诸东流。范江涛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人性闪光的一面,也让我们窥见登珠峰背后的成本和代价。


冒着生命危险救人


「8000米以上无救援」,是登山界的惯例。这个高度又被称为「死亡区」,空气极为稀薄、气温极低且地形险恶,冰崩和雪崩随时可能发生。遇见这名女子时,范江涛的夏尔巴向导劝他不要施救,可他在走出20米后,依旧选择折返回去救人。因为出发不久,他的体力还很足,氧气和水也消耗不多,于是为女子更换了氧气、补充了糖和水分。


救援时,范江涛甚至哭起来。此前,他为登顶投入的近50万元金钱和大量精力,都白费了,任谁也难以割舍。何况,今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颇有纪念意义。不过,善良战胜了一切,「都是湖南人,我作为领队和指挥,陈学斌(贵州登山者,今年5月18日在珠峰遇难)的事我也比较清楚。当时看到是中国人,下意识地还是要了解一下情况。」


可事情的走向,却出乎他的意料。最终,是他和队友谢如祥承担了费用。 「救了人,放弃了几十万元,放弃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最后还是我自己出钱。但是我不好多说什么,但我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登珠峰为何这么贵?


范江涛曾透露,为了攀登珠峰,每名队员要花费约50万元人民币,其中自身装备费、向导服务和氧气费占据大头。登珠峰的费用,为何如此高昂呢?钱主要花在了这4个地方。


登山向导(8000+美元)


尼泊尔政府规定,所有的外国登山者,都需要配备一个夏尔巴向导,他们的工资超过8000美元。多年来,雪巴人数一直生活在海拔3000米到4600米之间的地带,在高海拔地区的表现比普通人更好。他们会判断什么时候该攻顶、什么时候该下撤,尽量保证游客在山上的安全。历史上第一个登顶的两人小队里,就有一个是雪巴人。这是一份拿命换钱的工作,很多雪巴人死在登山的过程中,留给他们家人的只有可怕的回忆。


2014年,16名雪巴人的生命在昆布冰川被夺走,他们一度拒绝继续登山,整个商业登山季都因此取消。


装备物资(15000+美元)


攀登装备是最能拉开差距的项目,丰俭由人。食物、高山靴、8000米羽绒服、手套、睡袋、背包等是刚需,一个好的高山靴、羽绒服,价格都在五位数以上。氧气也是大头,一瓶氧气550美元,起码要5-6瓶才够用,这次范江涛就给每个队员配备6个氧气瓶。除此以外,还需要一个450美元的氧气面罩和一个450美元的调节器。有数据统计,97%以上的登山者要在氧气上花近4000美元。


攀登许可(16000-21500美元)


目前,珠峰主要有两条商业攀登路线,一条是从日喀则出发,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另一条是从尼泊尔卢克拉地区出发的南坡路线。因为北坡需要在岩石上攀爬,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从南坡攀登。


尼泊尔政府会向每位国外攀登者收取1.1万美元的许可证费用,还有2500美元申请费、3000美元联络费、4000美元垃圾押金、1000美元保险。光这些加起来,就已经21500美元了。虽然申请费和联络费可以和团队成员AA,可依旧不是笔小数目。


今年3-5月,尼泊尔获得580万美元的许可费,珠峰收入达到500万美元。


交通费用(1500美元左右)


从国内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交通很方便,成都、昆明、西安、广州等城市都有直达航班,价格从一千多到几千不等。以上海为例,直达加德满都的机票在2000元左右,来回总计约4000元。抵达加德满都后,还需要转机到距离珠峰大本营最近的机场卢卡拉,往返机票300到500美元。卢卡拉距离大本营的这段距离,只能徒步。在路上一周时间,沿途食宿预计500美元。毕竟离珠峰愈近,物价愈高。这些费用都是无法节省的,还有些其他零星费用。比如移动网络,大本营只能用通讯公司的Wifi,10G流量200美元。在去之前,还要进行体能训练等,也需要金钱支撑。也因此,登珠峰的大多数人,都有极强的「钞能力」。


在《第三极》一书中,就提到了这一现象:以前登珠峰的人,是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的专业登山者,现在则增加了不少40-60岁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庞大的开销。无独有偶,有位叫特蕾莎.库巴卡的数据科学家,专门研究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她发现登珠峰的人数之所以剧增,是受到50多岁男性人口的推动,男性人数是女性的4倍。因为人数激增,去珠峰的费用每年都在水涨船高。


刺激与危险并存 300多人永远被留在珠峰


这两年,登珠峰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这项原本属于冒险家的游戏,每年吸引着近10万名游客「扎堆」前往。攀登世界之巅,真的变得容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刚刚过去的春季登山季,有上千人尝试冲顶珠峰,创下历史新高。然而根据最新数字,有12人死亡、5人失踪,尼泊尔旅游局形容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登山季之一」。


因为疫情,前些年很多人的登顶计划被搁置,今年终于成行,但沿途危机丛生。从人类攀登珠峰至今,超过300人在这里遇难,大部份尸体还在失事地点。因为在珠峰处理尸体,实在太难、太花钱了。直升机无法降落,也无法运转,只能依靠人力。保守估计,把遗体从珠峰搬运下来,至少需要14万美元,很多家庭无力承担。因此,一些逝者直接暴露在路边,成为「彩色路标」。1996年遇难的「绿靴子」遗体,一直是东北山脊上的著名地标,遇到他就代表你已经身处8500米。还有一名「睡美人」,是第一位没有借助氧气成功登顶的美国女性,在下山途中因为低温和缺氧丧命。有的尸体无法辨认,只能靠穿着命名,比如一具被称为「牛仔裤」的女子,死于1979年,距今44年了。登珠峰如此花钱,又如此危险,人们为何依旧乐此不疲地前去呢?


登山家托马斯·霍恩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那些伴随人成长的异想天开的梦想中,攀登珠峰便是其中之一。我敢保证,珠峰梦绝非我所独有。它是世界的最高点,难以逾越,是许多男孩和男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人类可以为梦想付出很多,但还是要衡量自身情况,理性攀登。


网民嚎叫:


jinzhengping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7:03:52

潜规则是不救 不依规则 闹出丑闻 就加强了规则 哈 是好事还是坏事???

TexasPeter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6:16:12

为啥不敢曝光女子的名字呢?但要是报道不属实,不敢曝光名字才说得过去。

土拨鼠拨土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31:19

这个女子认为自己只值4000刀。

kdgirl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5:26:00

这些人太闲了

木杉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4:27:00

那女子不是某大银行的红人,完全不差钱的?为何如此不堪?

挺没劲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1:53:00

这女的会家后被当地高调宣传,结果被人对上号了。一个着急的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1:29:00

这些人真讨厌,干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污染珠峰!

幸福的老山羊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0:23:00

都是自己愿意的,无怨无悔

蓝靛厂 发表评论于 2023-06-09 00:14:46

那个娘们儿怎么想的,一万块钱舍不得出。


谢选骏指出:这些所谓的“登山者”,用金钱铺路,靠土人带路、扛包、甚至背负,到雪山上周游一圈——这让我想起了揣着抢劫来的金银财宝、躺在担架上“长征”的毛匪,还让女匪贺子珍产下几个毛孩子。躺在担架上长征,这种土豪出游还刺激了兽性,兽性大发的毛泽东等匪类,还吟诗作词,七拼八凑了“著名篇章”,真是爽呆了。

2023年6月8日星期四

谢选骏:天暗门三十年的血泡终于破裂


《中国正在进入失去的十年吗?》(中国经济2023-06-07)报道: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在巴伦周刊的评论中,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能已经到头了。


中国的经济繁荣也就这样了。


去年,中国结束了使经济陷入瘫痪的动态清零政策。人们普遍预期随后会出现一波增长高潮。在结束社会封锁的五个月后,中国的经济复苏并没有蓬勃发展,而是出现了断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巨大的住房和信贷市场泡沫的破裂。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会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和信贷市场泡沫破灭后那样,经历一个失去的经济十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可能快过去了。


今年年初,在通胀严重的美国和欧洲经济前景黯淡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许多市场分析家预计,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将为全球经济提供急需的支持。在消费者支出预期大幅反弹的带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去年3%的数十年低点回升到今年的5.2%。


可惜的是,这似乎并没有发生。


最近一系列令人失望的中国经济数据,包括零售销售、工厂订单和进口,都表明中国政府将难以实现其5%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有迹象表明,中国一些主要的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履行债务义务,中国青年的失业率已经上升到令人担忧的20.4%。


对于那些一直关注中国房地产和信贷市场泡沫破灭的人来说,中国经济在结束社会封锁后显然无法恢复其过去的快速经济增长路径,应该并不奇怪。尤其是考虑到这些泡沫的规模,超过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失去的经济十年之前,以及美国在2007-2009年的经济衰退之前的泡沫。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中国非公共部门的信贷增长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00%,令人震惊。同时,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住房价格与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伦敦和纽约的水平。


任何怀疑中国住房和信贷市场泡沫已经破灭的人,只需要回忆一下,去年恒大和其他20家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一起,出现了债务违约。他们还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的住房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每年都在下降,而且由于土地销售急剧停滞,一些主要的地方政府现在在偿还债务方面遇到了困难。


这并不是说,中国可能会经历一场由住房和信贷市场崩溃导致的美国式萧条。而是说,中国政府为支撑住房市场和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所做的努力,将使经济中最具生产性的部门几乎没有可用的信贷。


这反过来又有可能使中国经济迎来一个失去的十年,就像1990年代的日本一样。


中国经济十年可能消失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我们不再需要担心中国会吃掉我们的经济午餐。就像之前日本在1980年代的所谓经济奇迹一样,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深陷泥潭。


中国经济长期放缓的另一个好处是,美国可能会以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和中国出口价格降低的形式,获得急需的通胀缓解支持。这可能会让美联储放松对新发现的货币政策的信仰。


关于作者: 德斯蒙德·拉赫曼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制定和审查部的副主任,以及所罗门美邦的首席新兴市场经济战略家。


《IMF前官員: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失去的十年」》(2023-06-08 FX168編輯)报道:


摘要: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一位前官員說,中國經濟可能會進入所謂的「失去的十年」,類似于30年前日本遭遇的衰退。自去年防疫措施結束以來,中國經濟在今年年初出現強勁反彈,但最近的指标顯示增長放緩。

FX168财經報社(北美)訊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戴斯蒙德·拉赫曼(Desmond Lachman )周三(6月7日)在巴倫周刊上發了一篇以「中國可能走向失去的十年」爲題的評論文章。拉赫曼曾擔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政策發展與評估部副主任,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首席新興市場經濟策略師。


以下爲文章原文譯文:


中國的經濟繁榮到此爲止。去年,中國結束了使其經濟陷入癱瘓的災難性動态清零防疫政策。人們普遍預計,随之而來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新冠防疫措施結束五個月後,中國的經濟複蘇非但沒有蓬勃發展,反而出現了放緩。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其超大規模的房地産和信貸市場泡沫的破裂。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會像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産和信貸市場泡沫破裂後所經曆的那樣,經曆「失去的經濟十年」。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作爲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引擎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主要推手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


今年年初,在受通脹困擾的歐美經濟前景黯淡的背景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和許多市場分析人士預計,中國經濟的重啓将爲全球經濟提供急需的支持。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将從去年的幾十年低點3%回升至今年的5.2%。


可惜的是,這似乎并沒有發生。最近一係列令人失望的中國經濟數據,包括零售額和進口額,都表明中國政府将難以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标。還有迹象表明,中國一些主要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償還債務,中國青年失業率已升至創紀錄的20.4%,這令人擔憂。


對于那些一直關注中國房地産和信貸市場泡沫破裂的人來說,在防疫措施結束後,中國經濟顯然未能恢複過去的快速增長路徑,這應該不足爲奇。考慮到這些泡沫的規模超過了日本上世紀90年代「失去的十年」之前和美國2007-2009年衰退之前的泡沫規模,這一點尤其明顯。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非公共部門信貸與國内生産總值(GDP)之比的增幅超過了100%,令人震驚。與此同時,哈佛大學(Harvard)的羅格夫(Kenneth Rogoff)發現,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的房價與收入之比已經超過了倫敦和紐約。


任何懷疑中國房地産和信貸市場泡沫已經破裂的人,隻需要回想一下,去年恒大和其他20家中國房地産開發商都出現了債務違約。他們或許還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房價在過去12個月裏每個月都在下跌,随着土地出讓戛然停止,一些主要地方政府目前在償還債務方面遇到了困難。


這并不是說,中國可能會經曆由房地産和信貸市場崩潰引發的美國式泡沫破裂。而是說,中國政府爲支撐房地産市場和境況不佳的地方政府所做的努力,将使中國經濟中生産率更高的部門獲得的信貸所剩無幾。這反過來有可能導緻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失去的十年」,就像日本上世紀90年代那樣。


在中國經濟可能失去的十年中,一線希望是我們不再需要擔心中國會吃掉我們的經濟午餐。正如上世紀80年代所謂的日本經濟奇迹一樣,我們将發現,中國經濟也深陷泥沼。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另一個好處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中國出口價格下降可能會緩解我們急需的通脹。這可能會讓美聯儲放松其新發現的貨币政策信仰。


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另一個好處是,美國可能會以國際商品價格下降和中國出口價格降低的形式,獲得急需的通脹緩解支持。這可能會讓美聯儲放松對新發現的貨币政策的信仰。


《中國經濟步日本後塵墜入「失落十年」?美坐等揀便宜》(編譯季晶晶/綜合 2023-06-07)报道: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拉赫曼(Desmond Lachman)為巴隆周刊(Barron's)撰文,懷疑中國可能正墜入「失落十年」。他說,中國結束癱瘓經濟的災難性新冠清零政策後,外界期待的經濟迅猛成長並未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房市和信貸市場大泡沫破裂。


中國會不會步日本後塵、墜入失落的十年呢?拉赫曼的看法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成長引擎和大宗商品價格主要驅動力的時期可能進入尾聲。


今年初,當美國通膨居高不下而歐洲經濟前景黯淡,國際貨幣基金(IMF)和許多市場分析家預期,中國經濟重新開放能為全球提供支撐,今年成長率估計會回升到5.2%,遠高於去年還在數十年低點的3%。


但最近包括零售銷售、工廠訂單和進口在內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令人失望,北京可能難以實現5%的成長目標。跡象顯示,部分地方政府為為償債而苦苦掙扎,青年失業率飆高到令人憂心的20.4%。


一直關注中國房市和信貸市場泡沫破裂的人,對於它的經濟顯難重拾老路快速成長,不會感到意外。尤其是考慮到其泡沫規模大於日本1990年代陷入失落十年和美國2007-2009年經濟衰退之前的泡沫。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自2008年來,中國非公共部門的信貸增加超過整個GDP。與此同時,哈佛大學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研究發現,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高於倫敦和紐約。


不相信中國住房和信貸市場泡沫已經破滅的人,只需要回想一下,去年恆大與其他20家房地產開發商一起出現債務違約。他們可能也注意到,過去12個月,中國房價每月下滑,而且因為土地標售急凍,一些主要的地方政府現在償債有困難。


這並不是說,房市和信貸市場崩潰可能引領中國出現美國式的蕭條。而是北京為支撐房市和地方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幾乎沒有可用的信貸留給經濟裡更有生產力的部門。這可能使中國經濟迎來失落十年。


中國遭遇日本式長期的經濟低迷對美國來說有好的一面:首先是發現中國經濟有致命弱點,不必擔心他們「吃掉美國的午餐」,也就是搶生意擊敗美國;其次是,透過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陸製產品出口降價的形式,美國通膨可能獲得急需的緩解,聯準會可能放鬆抱緊緊的緊縮貨幣政策。


谢选骏指出:商人只知盈亏,不知1989年天暗门六四屠杀万人的三十年血泡(1989-2019年),终于被武汉病毒一举刺破了。这就是圣经启示的“七十年周期”的展现:1949-2019年。

谢选骏:碳基生物——毁灭的必然VS.生存的偶然

 

《加拿大野火烟霾蔓延,美东多地天色昏黄宛如“末日”》DAN BILEFSKY, LIAM STACK, VJOSA ISAI 2023月6月8日)报道:


上周在新斯科舍省巴灵顿湖,飞机投下一种水和阻燃剂的混合物来扑灭野火。


周三,加拿大正在努力扑灭在全国各地爆发的一场反常的野火,滚滚浓烟越过边境,迫使数以百万计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待在室内,两国很大部分地区变得暗无天日。

今年,加拿大发生了400多起火灾,大火已经烧毁了大约3.9万公顷的森林——官员们说,这是去年同期被烧毁森林面积的10倍以上——美国东海岸浓烟滚滚,从纽约经过华盛顿特区,一直向西到明尼苏达州。

在以风景如画和秩序井然著称的加拿大,失控的野火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焦虑。 在一个庞大而分散的国家,消防工作由省级管理,野火令消防资源紧张,并在全球变暖加剧野火季的情况下,使协调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周三,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浓浓的雾霾笼罩在议会山和加拿大议会大楼高耸的哥特复兴式建筑上空,令人感觉整个国家已被重重包围。


加拿大野火还波及到了美国。 周三,烟雾笼罩了纽约市的天际线,将摩天大楼的轮廓变成了幽灵般的剪影。

气候研究表明,加拿大出现越来越多更大、更猛的火灾主要是因为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高温和干旱。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 该国许多地区最近都经历了干旱和高温,可能使树木更容易起火,并使枯草、松针和森林地面底部的任何其他物质更干燥,它们在火灾席卷森林时会起到引火作用。

野火专家从干燥、酷热和更长的火季中看到了气候变化的迹象,这使得这些火灾更加极端。

在北美的大片地区,随着阳光被烟雾所遮挡,通勤者戴着口罩走在街上,学校取消了野外教学项目,一些学校关闭了,航班被取消,官员们敦促数以百万计的人待在室内。

在加拿大,野火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包括令数万人流离失所。大火造成的不可预测性非常高,因此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负责管理野火的有关部门警告当地居民准备好应急行李,并制定撤离计划。


周三,渥太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数以百万加拿大人醒来发现,他们所在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烟雾中。 野火蔓延到一些此前被认为基本不会受到大火影响的偏远省份。

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表示,已经在全国各地部署了数百名士兵协助灭火工作。 “不幸的是,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在增加,对加拿大人的影响也在增加,给家庭、各省和联邦预算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加,”特鲁多说。

周三全天,美国东北部城市笼罩在深浅不一的微黄色阴霾中,如同末日一般,引发了纽约百姓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纽约州州长凯西·霍格尔和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发出了健康警告。

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城市,包括纽约州北部的布法罗和宾厄姆顿,厚厚的橙色云层使该地区出现反常的低温,整个东北地区的情况也在恶化。纽约市和华盛顿的学校取消了当天的户外活动,纽约的动物园为保护动物提前关闭,费城警告居民留在室内。

烟雾和糟糕的空气质量还导致各种文化表演和体育赛事被取消,包括在布朗克斯的洋基队和费城的费城人队的比赛。随着烟雾渗入纽约市的剧院,观众和表演者都感到恐慌,百老汇的《汉密尔顿》和“公园里的免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取消了演出。

“人们不敢冒着浓烟出来,”40岁的布朗克斯居民、为Uber Eats和DoorDash送外卖的雷米·埃尔南德斯说。 “我觉得就像是世界末日。”


纽约州环境保护部部长巴兹尔·塞戈斯表示,纽约的雾霾状况可能会在周四和周五持续,并可能持续到周末。周三,他告诉记者,清理天空需要上帝的行动。他说:“我们将祈祷北方下雨,祈求风向转变。”

纽约州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空气质量健康预警状态,该警报将持续到周三晚上。

截至周三下午,纽约市整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超过了400,这是美国环境保护局自1999年开始记录空气质量数据以来的最差水平。

这样的读数表明,空气对所有人都是不健康的,而不仅仅是弱势群体。这在雅加达或新德里等雾霾大城市是很典型的情况,但对纽约市来说是不寻常的,几十年来,纽约的州和联邦法律一直在促进减少排放和净化空气,尤其是在中上层社区。

加拿大野火的范围和规模凸显了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扑灭火灾的挑战。 野火应急管理应由加拿大的十个省和三个地区各自负责,但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大火已经使当地资源捉襟见肘,令人们再次呼吁建立国家消防服务。

“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同时看到这么多的野火是很罕见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野火服务机构的执行董事罗布·施韦策说。“在过去,各省能够共享资源,但现在,考虑到大火的数量,这种共享面临压力。”


新民主党议员理查德·坎宁斯说,野火频发之下,应尽快建立国家装备储备,包括筹建一支灭火飞机队,可以随时部署到灾区。

周三接受记者采访时,特鲁多没有就建立国家消防部门的呼吁做出回应,但是他说,他的政府在考虑成立一个联邦灾害反应机构。“我们需要继续确保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尽一切可能保障加拿大人民的安全,同时也要确保尽一切可能在此类灾害发生前做出预判、保护和反应。”

来自美国、南非、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消防员以及加拿大武装部队人员正在支援不堪重负的地方消防队。

过去几周里,从西海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到东部的新斯科舍,加拿大野火已经席卷了将近4700公里,令举国震动,人们担心因此失去生计、房产被毁乃至危及身体健康。

卫生部门警告,烟雾可能导致从眼部刺痛、流泪到咳嗽、眩晕、胸痛和心悸等许多症状。 一些卫生官员建议居民佩戴保护性口罩,从而激起大流行时代的痛苦回忆。

纽约州的霍格尔称,州府将从储备中拿出100万只N-95口罩,在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发放。


气象学家估计,由于风势影响,目前吞没了加拿大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多伦多的烟雾到周四还会恶化,加拿大环境部提醒居民为更糟糕的空气做好准备。

在渥太华,该市的全加足联球队渥太华红黑队已经改在室内训练。 在多伦多,蓝鸟队宣布周三晚对阵休斯顿太空人队的比赛期间将关闭球场顶棚。

野火还在造成商业损失,许多矿业公司停止了在魁北克的运营。


几周来,野火让石油天然气大省不列颠哥伦比亚和艾伯塔陷入不安。 艾伯塔疏散了大约2.9万人,到周三降到了3900人。 在加拿大东海岸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上月底的一场野火迫使超过1.6万人撤离。

周三在渥太华,72岁的热狗摊主博格丹·沃兹尼亚克忧心忡忡地说,他的生意向来很受天气的影响,但那跟野火带来的挑战一比就不算什么了。 “烟雾要来,没什么可准备的,”他说。 “顶多也就是戴个口罩。”

“今天能回本就很不错了,”他接着说。


谢选骏:碳基生物——毁灭的必然VS.生存的偶然。只是在“灾难”面前,这一点格外突出罢了。

《从加州野火到纽约洪水:极端天气暴露美国潜在危机》(CHRISTOPHER FLAVELLE, ANNE BARNARD, BRAD PLUMER, MICHAEL KIMMELMA 2021年9月3日)报道:


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由于飓风摧毁电线,近100万人缺乏电力和饮用水。在加州,大火威胁着塔霍湖,迫使数万人逃离。在田纳西州,山洪造成至少20人死亡;西北地区数以百计的人死于热浪。在纽约市,周三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下了七英寸的雨,导致地下室中的人溺亡。

今年夏天席卷美国的灾难暴露了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对由于地球变暖而变得频繁的极端天气,美国还没有准备好。

“这些事件告诉我们,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奥巴马政府时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负责气候风险规划的爱丽丝·希尔(Alice Hill)说。“我们是按照已经不复存在的气候建设我们的城市和社区。”

在周四的讲话中,拜登总统承认了未来的挑战。

“对全国来说,过去几天来的飓风“艾达”(Hurricane Ida)、西部的野火,以及纽约和新泽西前所未有的洪水都再次提醒我们,这些极端风暴和气候危机近在咫尺,”拜登说。他指出,国会正在审议的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法案中包括一些用于帮助社区抵御灾害的资金。“我们需要更好的准备。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气候和抗灾专家表示,美国面临着两个独立但相互交织的问题。

首先,政府没有花费足够时间和金钱来应对长期以来早已预测到的气候冲击:从维护和加固电线和雨水系统,到清除森林中的灌木丛以减少野火的凶猛程度。

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资深气候科学家克里斯汀娜·达尔(Kristina Dahl)说,“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延期维护的所有影响。”

但还有另一个更为发人深省的教训:美国和世界能够适应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各国不采取更多措施来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达到抗灾能力的边缘。

“如果我们已经无法应对目前的状况,那么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改善的希望就微乎其微了,”达尔说。

淹没美国最大城市的倾盆大雨进一步凸显了这个国家面对极端天气有多么脆弱。自2012年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以来,纽约市已经在风暴防护方面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这些投资似乎无助于减弱洪水的影响。

大雨倾盆而下,把地铁系统变成了水槽。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中央公园当天的降雨量为7.19英寸(约18.26厘米),几乎是1927年同期记录的两倍。该局发布了纽约市有史以来首次洪水紧急警报。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市政府和州政府官员启动了准备计划:清理排水沟,在地铁和其他敏感地区竖起防洪屏障,警告公众。但是,这次降雨带来的水量和速度都超过了该市在其新的暴雨规划中为“极端”洪水事件所订立的标准。


破坏的模式反映了气候暴露和种族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低收入的有色人种社区所受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由来已久的不平等,这些社区更容易遭受洪水冲击,得到城市服务的维护更少,常有住房法规执行不严的问题。

在纽约市,大部分遇难者是在洪水冲进地下公寓时被淹死的。许多这样的公寓不符合安全要求,却成为穷人和非法移民可负担的住房,从而数量激增,这些人可能不敢向当局投诉住处违反安全规定。

在一个事例中,43岁的塔拉·拉姆斯克里特(Tara Ramskriet)和她22岁的儿子尼克(Nick)在皇后区霍利斯区的地下室公寓里溺亡,当时水很快就涌了进来,家人无法把他们拉出来,一堵墙倒塌了,他们被困在里面。

邻居们非常愤怒,他们说,只有在发生了死亡事件后,城市调查员才赶到现场。

“这种事经常发生,”33岁的詹妮弗·穆克拉尔(Jennifer Mooklal)说。她住在拉姆斯克里特一家的街对面。“就算只是下雨,我们的地下室也会被水淹没。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在向市政府提要求,但没有人听我们的。”

随着地球变暖,极端天气造成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只会增加。科学家发现,全球气温每升高1.8华氏度(1摄氏度),大气中的湿度就会增加约7%。这意味着当暴风雨发生时,降雨量会更大。


根据联邦政府的《国家气候评估报告》(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在美国大陆,最强的暴雨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在最猛烈的风暴中,东北地区在最严重的暴风雨期间的降雨量增加了50%。

纽约市尤其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这座城市的四分之三被沥青等不透水表面覆盖,这意味着径流会流入街道和下水道,而不是被地面吸收。


而且,该市有百年历史的地铁系统也不是为气候变暖而设计的。即使在干燥的日子里,一个水泵网络也会从隧道和车站排出1400万加仑(约合5300万升)的水。暴雨可能淹没整个系统,就像周三那样。

自从2012年飓风“桑迪”淹没纽约市地铁以来,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已经在抗灾项目上投资了26亿美元以抵御洪水,包括加固3500个地铁通风口、楼梯和电梯井。不过,本周的洪水暴发表明,该系统仍然很脆弱。

致力于气候抗灾能力的非营利组织重建设计(Rebuild by Design)总干事艾米·切斯特(Amy Chester)说,一个原因是,城市和联邦官员把重点放在了防范飓风“桑迪”造成的那种沿海风暴潮上。

但在飓风“艾达”来袭时,主要的威胁是沿山势而下的雨水,而不是来自海岸的风暴潮。从曼哈顿华盛顿高地的丘陵地带到皇后区牙买加的内陆平地,大量雨水淹没了暴雨排水沟,溢出河岸,流入地下室。

切斯特说,防范风暴潮的投资与防范极端降雨是不一样的。

应对强降雨意味着要有更多地方可以吸收和蓄水,无论是公园等所谓绿色解决方案,还是地下蓄水池等传统建筑。这也意味着增加下水道系统的容量来处理更多的水。


由于纽约大多数时候不会发生周三那种强降雨,官员们没有把它作为优先事项。

其他国家也注意到了气候科学家的警告并采取了行动。

在大部分地区都低于海平面的荷兰,政府加强了洪水设计标准,并在2007年创建了一个名为“河流空间”(Room for the River)的项目,该项目的本质是授权对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城市周围数十个脆弱的分水岭进行大规模重新设计和重建,目的是为万年一遇的洪水做好准备,荷兰科学家警告说,这种洪水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

在该国,政府水务管理委员会掌握着土地的最终使用权。如果他们确定哪个地区需要防洪,该地区的居民必须迁移。

专门的税收被用于水务管理。荷兰没有针对洪水地区居民的全国性洪水保险计划,因为荷兰人认为政府的工作是保护人们免受洪水侵袭,而不是帮助易受破坏地区的房主重建家园。

除此之外,“河流空间”还建造了几十个新公园,对服务不足的社区做了改善,将生活在洪水泛滥地区的人们安置到远离危险的新家园,并在此过程中为国家经济提供了支撑。


美国的情况则不同,令美国城市适应严重风暴和海平面上升并减轻其影响的努力一直在缓慢进行。原因有很多:政府不愿强制处理私有财产;种族和经济不公平的遗留问题;以及治理和监管体系的运行速度往往远远慢于越来越快的气候变化。


谢选骏指出:这个世界不是为人类设计的,人类必须适应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不是为碳基生物诞生的,毁灭的必然VS.生存的偶然,这是无法逃避的宿命。

谢选骏:唯利是圖的特朗普内閣

《特朗普新内阁集结对华鹰派,他本人会强硬到底吗?》(黄安伟, ANA SWANSON 2024年11月21日)報道: 中国许多高层官员认为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超级大国。 他们是枪口对准中国的新一班冷战斗士。 这些被候任总统特朗普选择为内阁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的人强调称,有必要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