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

谢选骏:“中共国起”之后的死猫落地


《七波重创:10年来中国经济如何走到这步田地?》(财经数据库 2023-06-19)报道:


1、2013年,银行表外资产(理解为银行规避监管放出去的高利贷就行了)猛烈扩张,到六月份已经达到了失控状态,表外资产总额58万亿,而当时银行业总资产也只不过150万亿而已。六月底央行忍无可忍,开始清理银行的表外业务,结果引发钱荒,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利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为了回收资金,银行大量向中小微企业抽贷,这是近十年经济遭遇的第一波重创。


2、2014年下半年,政府开始强行推涨股市。银行不限量的借钱给券商,并放纵券商给股民配资加杠杆炒股。民间资金闻风而动,纷纷参与配资炒股的大业吸引进股市的杠杆资金无法精准统计,以数十万亿计。到2015年六月,这场人为的杠杆狂欢戛然而止,杠杆轰然断裂,日日千股跌停,一直持续到2016年初,跌掉了期间的全部涨幅。数十万亿资金,灰飞烟灭。这是第二波重创。


3、2015年底,开始自上而下推行“地产去库存”,2016年推行到了全国。在购房人这边银行敞开了向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不做任何限制,各金融机构还趁势推出了“首付贷”、“装修贷”等产品,购房者一分钱不用出就可以买房。在开发商那边,资金宽松到甚至连拍地保证金都可以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借,买地完全不用花自有资金。如此宽裕的资金环境,引发地价与房价齐飞,房地产泡沫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城镇居民收支结余的九成都用于买房,银行50%的贷款都是房地产抵押贷款,政府40%的收入都源于地产,只算地方政府的话占比超过五成。


2022年,地产泡沫终于轰然破灭,百强地产地产商在一年内有40多家债务实质性违约。连锁反应到2023年迅速向外蔓延。


这是经济的第三波重创。


4、2016-17年,欧美各国就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不力的情况(44条关键承诺仅履行22条),多次向中国提出严肃抗议。中国方面不予理睬。2017年底川普访华,提出中国增加自美进口的请求,并列出了详细清单。中国方面当时全部应允,此后不予理睬。


2018年3月底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双方互加关税。至2020年1月中旬,双方终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同意增加自美进口两千亿美元。签约后中国未履行。


欧美日韩台自此达成共识:重建“去中国化”的国际贸易新协定,现在该新协定已经初具雏形。这是经济的第四波重创。


5、2020初,为了应对新冠管控带来的地方财政压力,放松了地方债的发行管控,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暴增六成。尤其是相对不规范的城投债,已经处于全面爆雷状态。这是经济的第五波重创。


老实说,中国经济到现在还能维持运转,这已经是中国人民具备极强承受力,经济具备极强韧性的表现了。可惜,第六波的城农商行危机、第七波的就业危机,都已经在路上了。中国人到底还能承受多少波啊。


网民嚎叫: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02:30:41

共产主义是不会在发达国家成功的,它只会在半封建,半愚昧的国家成功,比如俄罗斯,比如中国。因为共产主义实际就是封建社会的变种,崇拜独裁,崇拜领袖,这些根本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只能使国家衰败。尤其是终身制,这是共产主义最大的短板。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也永远不会成功。马列主义当年也有很大的欺骗性,几乎席卷的半个地球。可是最后咋样?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这种以斗争为主流的教派实际就是祸害。如果说不同国家没法比较,那么南北朝鲜,东西德国,还有改革前的大陆台湾,不能证明共产主义是祸害吗?现在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独裁复辟,只能是共产主义的最后挣扎罢了。虽然俄罗斯没叫共产党,但它奉行的完全是当年苏联的政策。而中国就更明显啦。那个复辟的封建垃圾明确的告诉世界,他就是要复辟共产主义的初心。共产主义会成功吗?

Idado 发表评论于 2023-06-19 18:11:00

美国起源于安格鲁萨克森移民,美国建国后,最恨的就是英国,痛骂了英国100多年,莫非他们忘了自己是英国移民?

exds 发表评论于 2023-06-19 18:09:32

天朝出口新三驾马车:电动车,光伏,锂电池;劳动密集性行业外迁,失业率上升,那是不得不来的流产阵痛。

照妖镜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6-19 17:30:55

日韩出口从顺差便逆差,日本出口第一的汽车也被中国“超越”了,呵呵。


谢选骏指出:“10年来中国经济如何走到这步田地?”仅仅因为“七波重创”?大错特错了。事实则是“四个坚持使得40年来中国经济必然走到这步死田地”。因为“中国崛起”并非自然成长的市场经济所推动的,而是人为爆炸的战场经济所促成的——在那之后出现的“死猫落地”一点也不奇怪,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了。


《处理经济烂帐 习家军没这本事》(2023-06-19 自由时报)报道:

 

习近平大国崛起正全面崩盘,英媒称,北京抢了台湾邦交国宏都拉斯,希望在国际社会孤立台湾,然而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中国实施数据安全法,西方科技公司却成群结队撤出中国,微软已经顶级AI团队从中国转移至加拿大,西方投行也削减对中风险曝险,“去中”浪潮更危及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面对出口低迷、房地产烂尾、青年失业创新高,习近平几乎没有能力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挑战世界新秩序的梦想正在一点一滴消逝。


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汉德森(Matthew Henderson)指出,中国利用西方的幻想,迅速全球化其经济影响力,藉著被WTO接纳,外界以为中国会根据 WTO 规则和规范从事贸易。但从一开始,中国就拒绝外资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其国内市场,并利用大量国家补贴,为自己的产品和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佔据市场主导地位。


为此,从 2018 年开始,美国主导了一场美中贸易战,再加上中国侵犯人权、政治干预、网络间谍和盗取智慧财产权劣行,以及疫情大流行对中国的不信任和采购中断,随后又与俄罗斯结盟,还有不断威吓台湾,导致地缘政治和经济紧张局势逐渐恶化。

中国自作孽,导致西方主要公司加速从中国迁往东南亚、印度和孟加拉等更可靠的地区。汉德森说,中国工厂低成本的劳动力,曾经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现在已经不再适用,华南地区的工资现在是南亚地区的3倍左右。


如今,中国面临出口低迷,房地产烂尾,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科技行业仍因习近平在 2021 年出于政治动机的镇压而受到创伤,工作机会大幅缩减,造成青年失业衝高。


汉德森认为,习近平一方面高喊双循环提振经济,一方面囤积黄金、确保能源供应,并增强中国军事能力,尤其是用来威胁台湾的军事能力。其实他几乎没有能力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这将让他想挑战世界新秩序的梦想崩盘。


汉德森说,最近有很多关于中国去风险化的讨论,这是一个双向过程,需要新的、协调一致的经济施压,包括加强对一个已经比俄罗斯更具全球威胁政权的制裁方案。


谢选骏指出:爆炸的烟花很耀眼,但是过后一地纸屑。

谢选骏:大部分中国小孩为何无能



《数学家丘成桐:大部分中国小孩少有解决问题的狂热》(精英说 2023-06-25)报道:


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很少愿意把全部精力放进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非要解决它不可。大部分中国小孩子很少有这个狂热,他们考虑的是要出国要赚钱。


本文为燕京书评对丘成桐的访谈,文章有删减。


在数学领域,丘成桐攻克了多个数学难题,并获得菲尔茨奖等多个世界级的数学大奖,其学术成就在世界上更得到了公认。在美国,他不仅提携中国的学术后辈,而且培养了多名杰出学生。


在中国,他成立了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在“不拿一分钱”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大大提高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水平。


另一方面,丘成桐个性鲜明,他曾经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自己的学生田刚以及北大数学系,在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对于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学术评价机制,丘成桐都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想法。


大学问来自于


生命深处爆发出的精力


现在很多学生家里还算小康,他们没有什么道理念不好书,一些同学却往往抱怨念书困难。我出生于一个穷人家庭,在数学上也算是有所贡献,希望学生知道读书遇到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们在学业上也可以出人头地。


对于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不仅仅要考试考得好,还要对学问有兴趣才行——我一辈子都对学问有兴趣,所以不怕困难,就算是有困难也能够克服。


很多学生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时拿到好的分数,而一般的学者的目标则是赶快去拿个头衔,然后去追求更高的名誉,这些都不是做学问的主要目标。中国有不少学者的学问还是不错的,但跟世界上有名的大师还是有一段距离,大概是因为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小名小利,所以终究不能成大器。


多读几部科学家传记、数学科普书,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比参加奥赛训练更重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点很重要。你受到启发,会花很多功夫,去思考,去用功。


如果对学问没有兴趣,勉勉强强懂一点点基本知识就以为够了,不会用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精力去研究学问,很难成就大学问。有人很有钱,他还是喜欢冒险,爬很高的山,因为他觉得爬山挺有挑战感,就是要爬。


美国一些有钱人喜欢去太空冒险,自己花钱去做太空船,赚不赚钱他不见得在乎;他觉得去太空够刺激,他有兴趣;假如没有兴趣,他不会去做这些事。很多大学问,都是因为研究者有兴趣做出来的。


二十世纪最出名的生物学大师沃森写了一本书,叙述他和他的同伴怎么发现DNA的过程。开宗明义就说他当时很年轻,不到22岁就想去解决生物学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了解生命的基本结构。他认为他可以找到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他非要将它做出来不可,就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研究这个问题上面去了。


他找了他的朋友一起做,花了很多功夫,终于在几年内做出来了。当时,和他竞争的对手是诺贝尔奖得主珀伦,他也不怕, 他和他的朋友抢先完成了这一研究。


沃森虽然只是很年轻的刚毕业的学生,但敢于闯敢于做大事,因为他觉得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揭示生命的结构,他认为这个问题的解答会让他青史留名。我想他做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拿诺贝尔奖,而是很狂热的投入,非要将最重要的结果做出来不可。


我坦白讲,在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很少愿意把全部精力放进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非要解决它不可。大部分中国小孩子很少有这个狂热,他们考虑的是要出国要赚钱。


人文学能够形成


科学研究的感觉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科学家都会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但是,每个学者开始做学问时,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学好大大小小的基本功夫。先要走一段打好基础的路,再走一段其他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们在走没有人走过的路时,往往要做一些决策,这个决策受到人文科学很大的影响。在三岔路时,要选择走哪条路才比较丰富,得出更好的成果?人文科学带给你的修养,往往给你一个很重要的支持。


我们爬山爬到半路,遇到困难时,我们会不会放弃?这是个很重要的决定。做学问时,往往要走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我们走到半路时会不会不放心?这个决策是很重要的。


爬过一座座山后,你是不是继续走这条路或是走另一条路,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决定,因为有可能走下去,会到尽头了,要知所进退。但有时候,你晓得路径是对的,走过去还会有很丰富的前景,后边尽管有风险,你还是要往前走。


做重要的决策不见得是科学的,往往由一种感觉来决定——你对学问的感觉或是你对大自然的感觉,对你的研究极为重要。你的感觉对不对,能不能带给你好处,对前沿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这个感觉往往是从小训练出来的,是我们和大自然交流得出来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诗词也是我们心灵跟大自然交流的一个渠道,假如和大自然交流得好,对科学就有感觉。


做决断的时候,一个好的科学家跟第二流的科学家往往不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和科学家受到哲学的培养,对学问的了解都有关系,不是完全孤立的。假如没有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就做不好,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决定。怎么往前走,和人文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在历史上或者文学上,都有很多人类宝贵的经验记录下来,比如霍去病跨越沙漠去打匈奴,他决定要向前冲,去攻打匈奴单于,为什么他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些人会怕,因为从来没有人在大漠上奔驰千里去攻打匈奴,但霍去病决定要做,结果打了胜仗,但不是会打胜仗。


他开始时不见得清楚,得要靠他自己的直觉,他要知彼知己,也要晓得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种种经验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随便得到的。


有些小孩子志气大得很,他说我要解决大问题,否则我就不算伟大。话很动听,但他有这个能力吗?他可能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夸口可就没有意思了。假如他要爬珠穆朗玛峰,赤手空拳就准备去爬,这不可能的事。对吧?总要拿一大堆工具。


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所以人文的修养辅助上科学的修养。归根到底,最重要还是要学习基本的工具,不懂加减乘除就不可能懂得微积分,就像你爬山的时候没有好的鞋子好的手套,你想爬上珠穆朗玛峰是不可能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


我父亲是有学问的学者,他重视的是教导我一个学者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个商人。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商人,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赚钱,不在乎孩子学习到什么新的学问,也不在乎孩子对大自然有什么了解,也不在乎孩子在学术上有什么贡献,而是希望小孩子以后一辈子无忧无虑,能够过着好的生活,无灾无难到公卿!


很多小孩子都会迎合家长的要求,他们明明对某些学问有很大的兴趣,但他往往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慢慢地也不会把这些兴趣看得重要。毕竟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还没有稳定下来,会受到大人的影响。


大人往往劝导你感兴趣的这些东西念了也对你以后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你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赶快去念金融,研究投资,以后可以开公司,小孩子听多了就很容易改变态度。


现在媒体常常描述,某一个商业成功者怎么赚到第一桶金,怎么成功创业,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天天讲这些事情,所以小孩子就不会觉得念书本身有价值,对学问的兴趣也少了很多,因为他不认为做学问是一个高尚、高雅的活动。


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想法,每一个团体也有不同的想法。假如你在唐朝的时候,你会觉得写诗写得好,是件很风雅的事,现在我们的社会认为做生意重要,所以有不同的风气。可幸我父亲跟我母亲从来没有认为念书是为了赚钱的,就算我家里最艰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说我以后要赚大钱,甚至没有要求我赚钱来维持家计,他们觉得我好好地念书就一定有前途,不用管其他的事。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小孩很多,他工作很辛苦。当时,我父亲一年的薪水才2000块港币,一个月的房租是100块钱,剩下的钱就很少了,但他还是维持下去,坚持我们要念书,他觉得念书很重要。同时,我父亲搞哲学,他常常会把学生召集到我们家里来讨论学问,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跟风气对我影响很大。


我母亲在我父亲去世以后,希望我很快成长。因为生活很艰苦。但是,就算在生活艰苦的时候,我母亲也没有要求我去念电子工程或者金融,她觉得我念数学也没什么不好,只要我喜欢,只要成才,懂得这门学问,她就觉得很满足。


这对我很重要,让我有胆量去念一般人家认为不重要的科目。我中学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想念电机工程,我就对数学有兴趣,这是我父母对我的最大最重要的教育,放任我去念我喜欢的东西,使我一生受益。


中国的小学教育,从前经费是不够的,现在比较好了。中学教育也开始大改变了,不是从前的光景了。20年前中国的中学教育实际上是不行的,但现在有很多很不错的中学,比从前好多了。


所以,教育的发展跟经济还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现在政府也愿意投资教育。同时,政府对中学教育的管制也慢慢放松不少。当年香港政府对培正中学管得不多,主要是学校自己管理,比较自由。薪资高了,老师也愿意多花功夫去教学生;如果薪资不够,学校请不到第一流的老师,素质就不大行。


为兴趣而做学问的学者在中国并不多见


数学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有一定的资产,否则就不能维持生计,这是一个基本的衣食问题。


我那个朋友、石溪大学数学系主任吉姆·西蒙斯赚了几百亿美金,但他是个很出色的数学家。他和我相当熟悉,他一辈子喜欢数学。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对数学的兴趣,但他也喜欢钱。


他今年84岁了,但他还在研究数学。坦白讲,他现在这个年纪做数学,就算花很多时间,也不见得能够得到第一流的前沿结果。但是,他就是喜欢数学,他还在花很多功夫去研究数学。


我去年暑假时做过一个演讲,他很感兴趣,就给我写封信说,这个问题我有兴趣,很想跟你谈谈。我吓了一跳,因为他80多岁了,不要说是做生意的人,一般的老人到了80岁的时候,应当不大做数学研究了。我没有想到,他有很好的想法——不是普通的想法。


我很佩服他,他是真的为学问而做学问,其实他现在做研究无论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他的生活都无关紧要,他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也做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所以,他不再需要额外的功名利禄,但他愿意花时间在数学上。


做数学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离开时间太久,中间有很多重要的工具不一定能够记得住。数学确实有非常实用的一面,任何有规律的东西都需要数学,赌博也好,工程也好,物理也好,都要用到数学。


做数学研究,问题就是你心里有多大的好奇心,有多大的决断力,有没有畏难,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得有计划有信心的要去做。做学问,常常会发现我们需要有计划去找有意义的问题,找的时候我不晓得是走哪条路才对,这是最困难的时候。


网民嚎叫: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25 07:23:02

譬如说,大学教授,中国原籍的,为什么热衷于和中国院校搞合作,热衷于在中国大学挂名当教授?根本原因不就是囊中羞涩嘛!为了补贴家用,利用3个月飞回中国,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什么这些美国教授不敢说真话呢?羞耻于露穷,在中国卖不出好身价?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25 07:12:14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曾经流行,买茶叶蛋的比做导弹的钱多。所谓脑体倒挂,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做学问的怎么能比大字不识一箩的赚得少呢,这一定不合理。。但在美国,脑体倒挂,一直存在,而且美国人不认为是个事儿,好吧,美国文化和咱们不一样,人家不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大事。我奇怪的是中国人,譬如这位丘成桐,或者千千万万在美国教育系统工作的,他们就没发现脑体倒挂现象吗?!好像只有我一人,在说真话!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3-06-25 07:05:04

曾经的美国制度和现在有何区别?从教育来讲,美国依然是公立教育为主体,不论义务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公立是主流!什么是公立?能拿到政府补贴的大学,中小学。但美国教育系统,如果没有外国人才的进入,靠本地教育资源,会下降得更快!原因很简单,薪资低于市场价,吸引不到本地优秀人才,目前还能吸引外国人才(要拿工作签证,教育系统是最快捷的),长久就不好说了。毕竟薪资低于市场一大截呢!


谢选骏指出:数学家似乎不懂这个道理——中国大陆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大多数人除了“活着”以外没有别得兴趣。数学家不懂这个,因为数学是一个封闭系统,自说自话,没有问题。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2023-06-19 施一公)报道: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01、


如今我们的 GDP 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 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 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其次,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


02、


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和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 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 LDL 受体,获得 1985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


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


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


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正是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项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他给我举了前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 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第二个,今天你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03、我们缺什么?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62次,血压 130/80 。 但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


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


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2012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在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


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更多的反而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


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04、


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


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和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等等……


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说: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为啥?没钱!


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的上课时间。


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


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和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和乡亲们,尽一点义务。


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网民嚎叫:


北朝廉洁 2023年06月19日 20:29

尼玛,施一公你不是也搞了几个上市公司,捞了十几个亿吗?还有脸劝别人,骗子。

编程随心 2023年06月19日 19:14

说到最后,都是制度的问题。所有信息来源通畅、能独立思考的人,最后都会变成“反贼”:有中共在,中国人就不会有好日子。

fangbin 2023年06月19日 15:31

施一公呀,1987年你父亲死于见死不救,无钱不救,几十年过去了,你也回到中国报效祖国了。你说的通过你的努力改变社会,“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改变了吗?你改的动吗?现在还是无钱不救。这样的悲剧每一天仍然在中国发生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而是美国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永远是先救人,后缴费。


谢选骏指出:施一公只能装傻充愣、闷声发大财;否则的话,谁真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知道自己被抓进监狱里去。为什么解决问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废垃社会不能折腾,破衣服越补越烂,新酒不能装在旧瓶里。

2023年6月27日星期二

谢选骏:华裔律师李进进因为叛党而死

 

《涉杀李进进26岁女嫌张晓宁精神正常 检方量刑25年》(纽约点点资讯 2023-06-20)报道:


据世界新闻网报道,涉嫌杀害华裔律师李进进的26岁女嫌犯张晓宁最近出庭于皇后区高等法院。检方要求判处她25年监禁。张晓宁此次换了一名新律师,新律师表示需要与她进行讨论后才能确定下一步的进展。下次开庭日期定于7月12日。


在上次5月31日的开庭中,法官表示张晓宁的精神鉴定报告显示她的精神状态正常,能够协助律师进行案件处理。由于之前的律师坚持要以精神问题为辩护理由,导致张晓宁对他不满,要求更换律师,因此这次有了新的辩护律师出庭。


在庭前的等候区,新律师多次与张晓宁交谈,直到下午1时庭审开始前,翻译和新律师再次与张晓宁进行了交谈。据翻译透露,张晓宁非常冷静,头脑清晰,完全听得懂她和律师的交谈内容。


法官表示,检方要求判处张晓宁25年监禁,这是最初大陪审团建议刑期范围中最轻的刑罚。去年,大陪审团以二级谋杀和两项四级非法持有武器等六项罪名起诉她,建议刑期为25年至终身监禁。


新律师表示需要与张晓宁进行视频会议并进一步讨论后,才能确定下一步的策略。


网民嚎叫:


夏日的雨后 发表评论于 2023-06-21 09:30:32

一个要求政治庇护的中共坚定支持者,这个确实是精神分裂啊,跟城里这些五毛差不多 +100

花和尚团 发表评论于 2023-06-21 00:27:00

骗炮有风险

一骑绝沉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20:10:00

应该是一级谋杀


谢选骏指出:华裔律师李进进因为叛党而死——这个杀他的女匪就是派来执行党的纪律的。


《纽约前警长涉“猎狐行动” 充当中国特工及跟踪罪成》(香港01 2023-06-20)报道:


美国纽约市前警长被指非法充当中国特工,负责恐吓一名旅居美国的中国逃犯,要求对方返国接受起诉。检方表示,这属于中国执法部门名为“猎狐行动”的全球遣返行动。陪审团6月20日判其跟踪及非法充当中国特工罪成,但合谋充当外国代理人的罪名不成立。同案另有2名中国公民被起诉,均有罪名成立。


布鲁克林(Brooklyn)的联邦检察官皮斯(Breon Peace)表示,麦克马洪(Michael McMahon)从警队退休后成为私家侦探,然后受僱监视恐吓新泽西州居民徐进( Xu Jin,音译)。麦克马洪拒绝认罪,辩称不知道自己正为中国工作。


陪审团最终判麦克马洪跟踪及非法充当中国特工罪成,但合谋充当外国代理人的罪名不成立。至于被指聘请麦克马洪担任该职务、同案被告朱勇(Zhu Yong,音译),被判非法充当中国代理人、跨州跟踪罪名成立。第三名被告郑聪颖(Zheng Congying)被指2018年在徐进家门张贴威胁性字条,被判跟踪罪名成立,但充当中国代理人罪名不成立。


检方表示,这是涉及中国“猎狐行动”的几宗案件中,首宗在美国受审的案件。


中国公安部在2014年7月宣布“猎狐行动”计划,以追捕和遣返其认为是逃犯的海外中国公民,但美方指华中国实为针对异议人士。徐进在中国被指控贪污,曾任职于武汉市市政开发处,2010年到美国,中国政府其后对他发出国际逮捕通告。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表示,3名被告都不是中国执法人员,美方的指控属诽谤和谣言,且遣返贪污逃犯和追回非法所得,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项正义事业。


网民嚎叫 :


桃花潭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19:18:15

美国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SeSeYiYi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19:04:00

贪官污吏又可以得意了。他们应该由衷感谢美国。

猫二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18:04:00

跨国执法且没有与当地警方合作是正义的吗?“遣返贪污逃犯和追回非法所得,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项正义事业。”


谢选骏指出:这几个罪犯都是采取了“文斗”的方式,所以刑罚不重;至于杀害华裔律师李进进的红色娘子军,把武斗发挥到了极致,估计要在牢里呆上半生了。

谢选骏:废垃也能销骨蚀魂


佚名网文《回国印象综述:销骨蚀魂的中国生活》2023-06-08报道:


中国到底好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好的,看灯红酒绿花团似锦;有的说不好的,说亿万韭菜万劫不复,等等。其实,这两个观点一点也不矛盾,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互为因果,并行不悖,相生相克。


我回国转了转,见了些亲戚朋友,可以说同时看到这两面,还是很有些意思。一方面是这二十年房价暴涨的得益者,尤其那些买了多套房子的。在中国当今的大城市,如果手上有4、5套房子,那按照市值计算怎么也是好几千万,换成美元也要好几百万啊。这些人感觉特别好,是那种做梦都要笑醒的,对未来特有信心。比如子女的未来啊,最差就是把房子卖了放银行吃利息,一年也好几十万啊,等等,有的人就这样想。还有想让孩子来国外读书的,说到外国昂贵的学费,眉毛一扬,卖掉一套房子就可以了,四年五年完全没问题。


另一面就是另一副模样。一些海归朋友,说到国内房价都觉得乍舌不能问津。可是国内房价也没有个下跌的意思。比如上海浦东某个高科技园区附近,19年我那朋友归的时候8万一个平方;现在4年过去,16万一个平方了,四年里翻了一番。那么19年海归夫妻俩兜里银子不够,4年下来有点积蓄了,反而更不够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都很坚挺。这两年经济哪怕不行,价格也不跌,不过就是有价无市,交易量下去一点。北京一个出租车司机和我说,北京房价如果开跌,全国经济得跌成什么样啊?


在一个大城市里住旅馆。每天打扫房间的小姑娘,身高不到150公分,操有口音的普通话。多半是来自四川穷苦地方的妹子们。他们天天辛勤工作,为那个大城市的顺利运行贡献自己的汗水泪水。他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梦想,要在大城市留下来,有朝一日买个几十平方的小房子,做一个“新上海人“、”新北京人“啥的。这样的梦想,哪一天能实现?连一年拿几十万上百万的海归都买不起房。希望他们都能让自己梦想实现吧!祝福他们所有人。


回到微观层面。我是中年人,在美国生活多年,就会注意这里关心的内容。比如和朋友们见面,大家合影,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大家的笑容。国内人普遍牙齿保养差,牙齿错落参差,颜色黑暗无光。所以无论他们的衣着如何光鲜亮丽,笑容一律是抿嘴微笑。我就不同了,一口大好白牙,如同show off一般亮开大笑,在合影里给人很大压力。


有个朋友,面容消瘦。聊了一会儿,说正在化疗,去年刚刚做了胃癌手术,切掉了整个的胃。本来单位的体检就比较糊鬼,疫情期间无法保证质量,没有能够及时监测到。去年医生让伊拍片子一看,已经是中晚期了,必须全部切除,而且继之以化疗。六个疗程,无比痛苦。希望这个朋友经此一劫,从此能平安无事。


中年朋友里有胃病的比比皆是。一方面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另一方面很多上班族常年中午吃盒饭,外卖盒饭的质量总是参差不齐的,难以保证卫生和营养。我一个朋友本来约好了来聚会,结果当天正好看医生做胃镜,还要在胃上小小地切一刀,那天聚会可以想象他完全是强颜欢笑。


另外,红肉问题。国内宣传对胆固醇真是深恶痛绝,一个后果是中老年人怕吃红肉,尤其是牛羊肉。到了中老年,普遍有两个问题同时出现:缺钙和贫血。贫血是红肉里的铁吸收不够;缺钙是红肉里的钙没有吸收。不要以为喝喝牛奶就可以补钙,牛奶是给小牛吃的,人喝牛奶不见得能吸收其中营养。红肉里的钙其实更容易吸收。结果很多中国老人骨质疏松,中年人50岁一过就身材开始萎缩,中老年人运动能力普遍低下,生活质量差。我回国的时候腰杆绷直,很多亲戚朋友说我长高了。嗯,我和儿子们一起运动,所以长高了。我在国内吃各种酒席,高中低档,发现里面很少牛羊肉,很多淡水鱼、虾、鸡鸭。虽然很美味,但是长期这样吃,缺钙和贫血是当然的后果。中国美食虽美,销骨没商量。


讲到海归,国内这个体系完全是个绞肉机。国内一些著名大学是出了名的爱割韭菜,什么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等等。中山大学的做法是,弄100个博士来,给他们6年,能达标的2、3个留下,其他走人。有的大学比如南大把外国的tenure “非升即走”泛化,不光从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如此,从副教授升正教授也这样,升不上,就走人(国外只在助理升副教授时候比较烦)。甚至有的学校还能把正教授的位子给撸掉的。有的专业全国博士生的总人数上万人,这么大的体量在那里,不怕没人冒险来捧这个烫手山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韭菜。有的海归叹息,这个体系里个人完全没有尊严可言。那是啊,什么海归?千万不要自己捧着个臭架子。在人家眼里,和四川出来打工的穷妹子本质一样,都是临时工,考核的时候一样要被人评头品足,不行都要走人。不过是海归的薪水高些,工作风光一点而已。复旦那位姜博士,愤而抄刀,割喉党委书记,一定是平日里受辱太深,强力反弹。中国的钱不好拿,要出卖灵魂,要牺牲尊严,要付出不同寻常的代价。


回到国内,当然能享受一点腐败,沾一点灯红酒绿的荤腥。可是就好像电影Life of Pi一样,那个男孩最后在一个食人岛上休息,白天是淡水可饮,晚上就是酸液销骨蚀魂,非常可怕。中国的生活也完全一样,能让你享受的美好,背后都是无数人辛苦付出,拿出好多痛苦换得的。头脑清醒一些,不要把自己轻易地投进这个巨大绞肉机里,如何保证自己有朝一日能从这个大绞肉机里全须全尾地全身而退呢?当然,那些天赋异禀的除外,全中国也不会超出5000人。


网民嚎叫:


作者:墨明 留言时间:2023-06-13 23:43:23

这篇文章里,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个党的不字。因为我以为,中国的问题远远不完全是党造成的,比党的根子深得多。这种人吃人的内卷,这种灵魂的侵蚀,没有党,一样发生。有朝一日党不在了,中国人除了迷茫无措之外,还会继续人吃人,也许还要更厉害。这是深深植根在民族基因里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地讲。谢谢大家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

很认同你这段话,说到点子上面,而且很深刻。给你点个赞!中式问题归根结底是其文化传统问题,而不是什么政党的问题。同样是一个政党,欧州人用过,不好,丢了,前苏联也用过,也觉得不好,不要了,但是,唯独中式人倍加钟爱,紧紧抱在怀里呵护喂养着,这是为什么呢?中式人从来不会深度思考的,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外来,从不反思自己。就好像万维谋BB,天天写什么八卦之类的政治文章,弄得自己好像很懂得世界政治一样,而且很奇怪的是,很多傻叉像个跳梁小丑一样围着他转,然后呢,把万维弄得像他家里开的一样张扬显摆,有时候在想,更奇怪的是万维还把这种当宠物一样奉着,真的不可思议啊!可悲的又是谁呢?其实嘛,只要是华人,其基因都是一样的“小聪明”把戏,没有契约精神,没有存在、秩序和法律的观念,海外的万维不就是国内一个真实的“缩影”吗?再做什比方吧,就像同样是人,同样患感冒了,正常的话别人吃药一周就好了,然而,中式人却不同,无论吃 什么药,怎么休息,就是不见好,这是什么问题呢,这不是自身体质的问题吗?


谢选骏指出:本来人说废垃没有灵魂,但是现在废垃也说能销骨蚀魂——我看演化论还是有点道理的,说不定石头里也能能变出个孙悟空来。

谢选骏:李鸿章不三不四,子孙女人五人六


《晚清四大名臣之李鸿章 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2023-06-17 彩虹文史 )报道:


谈及晚清重臣李鸿章大家可能会联想“卖国贼”这样的评价,甚至有人说他是大贪官,贪污指数高过清朝第一贪官和珅,这样的评价似乎对李鸿章来说不太公平,要知道卖国与不卖国并不是他能够决定的,李鸿章只不过替大清政府背负卖国贼的罪名罢了。


李鸿章不但不是大贪官,他反而在政坛上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和作为的大臣。那么李鸿章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李鸿章忧国忧民,抱憾而终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启蒙比较晚,快40岁了才考取进士,所以李文安的政治生涯比较平淡。李鸿章可不甘于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要追求功名利禄,为此李鸿章从小艰苦学习,加上他少年聪慧,21岁考中举人,拜曾国藩为师,24岁高中进士,进翰林院工作,但是李鸿章可不想一辈子呆在翰林院舞文弄墨。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国家的军队不堪一击,都是靠着曾国藩的湘军平息叛乱,李鸿章也想有一番作为,他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回到老家安徽创办淮军,为国家效力,结果李鸿章训练的淮军远远不如湘军生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淮军屡战屡败,李鸿章也差点丢掉性命。

李鸿章接连吃败仗以后,没脸再回朝廷,于是到湖南投靠自己的老师曾国藩,跟随老师学习为官、治军之道,李鸿章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学了一身本事。


1860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李鸿章向师叔曾国荃借了一些精兵,再到自己的老家召集一万多人重建淮军,这次李鸿章用自己新组建的淮军在上海击退太平军,并与曾国荃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自此李鸿章威名大震,他创办的淮军名扬四海。


后来李鸿章先后担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47岁调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51岁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之所以被人称为卖国贼,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但其实这完全是他的无奈之举,此时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内政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作战,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只有停止战争才能争取时间修内政。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修对外伐战必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与外部抗衡。


所以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他想通过洋务运动振兴中华,让民族富强起来,可惜的是到他死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1901年11月李鸿章在北京走完他78年的历程。


如果李鸿章生在盛世王朝,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代贤臣。


李鸿章之子


李鸿章生前有两位正室夫人,分别是在咸丰年间病逝的发妻周氏和继室赵小莲。赵小莲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的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年间的状元,而且赵家四代都有人中进士,李鸿章把赵小莲看得比原配夫人重要,临死前要求与赵小莲合葬。


李鸿章生前非常注重儿媳妇的家庭背景,他想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1.长子李经方


李经方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娶四川总督之女,是李鸿章的养子,因为李鸿章一把年纪了还没有儿子,因此收养了他小弟弟的儿子。李经方27岁考中举人,成为地方候补官员,协助父亲李鸿章处理一些外交事务,后来担任参赞,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前往英国。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李经方奉命与日方谈判,不久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后来李鸿章与列强的外交活动,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经方几乎都有参与其中。


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方先后担任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职务。民国元年,李经方加入反清帝退位组织,并为组织出谋划策。民国六年,李经方支持溥仪复辟,复辟失败以后,李经方隐居大连,避不出门,民国二十三年,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2.次子李经述


李经述实际上是李鸿章亲生的长子,生母赵夫人,娶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21岁考中举人,后担任参赞,跟随父亲出使欧美国家。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述世袭父亲的一等侯爵。李经述是非常著名的大孝子,在李鸿章去世三个月后,李经述悲痛而死,年仅38岁,相传李经述因为父亲的死伤心过度,吞金自杀。


3.三子李经迈


李经迈出生光绪二年(1876年),年轻有为,29岁就担任外交官。后来因为生母病重回国,担任江浙地区按察使。李鸿章去世以后,李经迈陪同领导到日本、欧美国家考察军事。


民国元年跟随大哥李经方加入反清帝退位组织,后来又参与溥仪复辟活动,复辟失败以后,李经迈隐居上海,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走完他63年的历程。


李鸿章之孙李国杰


李国杰是李鸿章的长孙,李经述的长子,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李经述随父西去以后,李国杰世袭了李鸿章的爵位。李国杰29岁出使比利时,把自家的房子卖给了首富盛宣怀,等他回国时,清朝已经灭亡。


民国建立以后,李国杰被任命为参政院参政,后来还担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43岁回到上海,49岁出任轮船招商局董事长。


李国杰运气不好,在他担任董事长的前一年招商局年亏损多达160多万,为了拓展业务,李国杰四处贷款、借钱,欠下一屁股债,后来因无力偿还贷款,被迫将招商局码头卖给美商中国营业公司。


为此他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1933年,上海地方法院判处李国杰八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权五年。1939年,李国杰在上海被军统特工刺杀身亡。


李鸿章后裔现状如何?


李鸿章的直系后代中出名的不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二女。


不过李鸿章的旁系后裔出色的人比较多,比如李鸿章四弟李鹤章的第五世孙李道增,他曾经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除此之外还有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第四世孙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居住在海外,个个都是亿万富翁,被称为“三艘航空母舰 ”。李氏家族子孙后代遍布国内外,形成庞大的李氏望族。


谢选骏指出:李鸿章不三不四,说出“三千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蠢话还遗臭至今;他的子孙女人五人六,还能雇人写出翻案文章——人说是“光宗耀祖”,我看是“吃祖宗饭”。

2023年6月26日星期一

谢选骏:一切强权都是被眼泪推翻的

《“清零”证明了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但治理是另一回事》(袁莉 2022年12月27日)报道:


自中国政府放弃“清零”政策以来,中国各地无处不在的检测点基本上空了。


在一心实施“清零”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仿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用无限的资源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来控制国家。在几乎耗尽资源和公众的善意之后,在许多中国人感染这种病毒而出现重症或因此而死亡时,政府却消失了。

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深圳当工程师的杨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他家附近政府设立的40多个检测站中的一个进行核酸检测。每错过一次,他都会收到他所在区的短信提醒。在买了止痛药后,他接到了三个不同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因为国家对这种非处方药的销售有严格的规定。

自中国领导层几周前突然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以来,杨先生很少听到来自政府的消息。

“现在没人管了,”杨先生说。出于安全考虑,他要求只透露自己的姓。他女儿的学校上周仍在上课,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呆在家里,要么是因为生病了,要么是因为担心生病。国家不再强制戴口罩。有轻微症状的人会出现在工作场所,因为再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了。药品短缺,所以杨先生把药品分给朋友们。他的家里有四份快速检测试剂盒,是留到关键时刻的。

自“清零”政策被放弃以来,感染病例上升,但尚不清楚确切的上升数字。


对于一个喜欢吹嘘对国家的掌控,并出版了最高领导人四卷本讲话和文章汇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强大政府来说,在危机时刻没有方向,使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它还突显了领导力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并不总是很明显的区别。


“管控能力不等于社会治理能力,”企业家陈天庸上周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以探索中国官僚政治复杂运作的小说而闻名的畅销书作家许开祯在他的认证微博账户上写道,这种突然的变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府究竟会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爱干什么不会干什么不愿干什么。”

如果说善治意味着透明、负责、问责和对人民需求的回应,那么中国政府几乎没有践行这一点,无论是在严厉的“清零”政策中,还是在杂乱无章的重新开放中。

它本可以把资源花在提高老年人的疫苗覆盖率和增加重症监护室床位上。然而,它把钱花在了大规模的新冠检测和建造巨大的方舱上。

它本可以传达关于奥密克戎变种的症状和死亡率的科学事实。然而,它煽动人们对新冠的恐惧。

它本可以储备退烧药,并向公众提供最好的疫苗。然而,它让人们很难买到退烧药,并且没有批准公众使用国外的mRNA疫苗,这些疫苗已经被证明在预防重症方面比中国的疫苗更有效。


周二,北京一家药店的货架几乎空无一物。人们在微信上分享富余的发烧药物和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与许多政府在重新开放前采取措施压平感染曲线不同,中国政府突然取消了几乎所有的限制,很可能是为了让一个庞大的国家迅速实现群体免疫,而这会把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置于危险境地。

它对公众的主要建议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今年早些时候重新开放以来,官方媒体和地方政府一直在宣传和重复这一口号。


但这场大流行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而这种危机正是政府存在的原因之一。

以倡导小政府而闻名的中国顶级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表示,疫情控制策略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它“必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前记者覃里雯在她的微信上写道:“只有政府把该做的做好了,人民才能自己负责自己。”

地方政府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许多官员可能在等待上级的指示。“清零”可以量化,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在共产党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下,当上级没有设定目标时,下属往往会不知所措。

几周来,习近平对结束中国的“清零”政策只字未提,该政策被认为是他的标志性运动。周一,在他对取消“清零”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含糊其辞,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他敦促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的讲话既没有提到高感染率,也没有提到死亡人数。

官员们等待他的指示是明智之举。但公众不能等待。


群情激愤,因为每天都有数百万人被感染,药店货架空空如也,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停尸房堆满尸体。

“病毒并没有被清零,”最近一条微博评论说。“是政府的可信度被清零。”

12月的北京街景。几乎所有新冠限制措施突然结束,令公众感到不安。


微信上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推测,发烧药物的短缺反映了政府对放松管制缺乏准备。文章认为,如果政府表现出跟实施“清零”同样的政治意愿,本可以确保这种药物的充足供应。文章说,“对老百姓不管不顾,任由自生自灭,甚至抱着看笑话的心理放任自流。”文章敦促官员出现在公众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以赢回信任。

对政府没有信心迫使人们自助和互相帮助。在本地微信群中,人们与邻居分享退烧药和快速检测试剂盒。

社交媒体巨头腾讯也建立了一个微信项目,帮助人们向有富余药物的陌生人寻求帮助。要求并不高:六片对乙酰氨基酚;四片布洛芬;两套快速检测试剂盒;一个温度计。


他们向陌生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无法从政府那里得到帮助。

笔名“笑蜀”的前记者陈敏在微信上写道:“对利维坦就不要有任何指望了。呼吁也没有意义。”利维坦指的是中央政府。“归根结底还是靠自救。”他还说,只有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横向联系,“才能在至暗时刻编织出真正的社会安全网,打造出真正的诺亚方舟,拯救无数生灵。”

这正是习近平曾经警告过的一种共产党的治理危机。

“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次讲话中说。“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北京一个几乎空无一人的购物区,显示新冠预防规则的大屏幕。尽管放松了新冠限制,许多人仍呆在家里。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清零”所证明的,并非“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而是一个“永远遭到军管的不幸‘中国’”!


《大戏开演 房地产摇摇欲坠波及一线城市》(2023-06-19 子龙)报道:


2023年即将过去一半,中共所宣扬的经济反弹至今没见动静,用百业凋敝形容大陆经济一点也不过分;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寒风依旧,中共原本认为今年第二季度房市可以转好,现实是该季度房地产销售量创下新低。


用数据说话,223年5月,大陆10个重要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环比下降,成交量为73187套,环比下降了13.83%,这意味着解封后的房屋销售还不如疫情封城的光景,交易量上不去,二手房挂牌量却继续上涨,涨幅为3.62%。


房子卖不动直接影响到土地财政,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武汉市2023年全市税收收入预算为1388亿元,全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算为1220亿元,结果截至5月30日,武汉土地成交金额为32.19亿元。要知道,预算1220亿,结果半年卖地收入仅30多亿,只完成了预算的2.6%。疫情最为严重的2021年第一季度,武汉卖地都进账200亿。


2023年1-5月,大陆300城各类用地出让金达8659.13亿元,同比下降12.5%。武汉和昆明的下降幅度最惊人,2018年武汉卖地收入为1830亿,如今32.19亿,这意味着这座人口上千万的城市随时会破产。


武汉、昆明是最糟的,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去,无锡2022年土地出让金达1036亿,目前仅114亿;郑州2022年土地出让金达448亿,目前仅80亿;济南去年453亿,目前仅40亿。


再看看房贷情况,据大陆六大银行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了4724.58亿,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66%;2018年同期,个人住房贷款为2.53万亿元,房贷下滑了10倍不止直接说明房地产行业的疲软。


分析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各种拗口的指数不如直接看卖地数据和挂牌量,结论是大陆的房地产依旧处于恶化状态,即便当局出台行业利好举措,真正起到的效果还是微乎其微。


数据太惨烈,中共嘴上说房住不炒,身体却早已按捺不住,中共国务院被迫考虑降低主要城市一些非核心区域的首付比例,同时降低交易中介佣金,并打算进一步放宽购房限制,新一轮的救市可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大陆的支柱产业,更是中共的命根子,如今房地产这个中共的七寸恶化速度之快简直超乎想象。一面是中共紧急商讨对策计划救市,一面是房屋挂牌量激增。


北京去年的二手房挂牌量是5.5万套,现在是9.3万套;杭州,去年6.5万套,现在超过12万套了;重庆,4.8万套,如今已经超过16万套,这种增长算不算是抛售,大家自己脑补。


前不久,上海网友发布了一段2分钟视频称,永康路(靠近复兴路)的老外走光了,房租暴跌,没有新近补充的客源,房子只能降价出租,客源又补充不进来只能在恶性循环之中。


疫情期间,中共当局为了维持财政,通过收紧贷款逼迫老百姓买新房,在二手房购买上层层设限,其目的是帮助开发商清库存。现在的情况是刚需不敢买,怕掏空六个钱包最后血本无归;改善型民众原来是卖旧买新,现在更多的是卖掉多余房子回笼资金。对于购置新房,人们明显更为谨慎。


大陆房地产繁荣是建立在前所未有的泡沫之上,很多人由此跨入富裕阶层,毫不夸张的说房地产繁荣让人们迷失于中共所描绘的虚假盛世内,房地产更是与中共的执政合法性挂钩,只要房子一直涨,共产党就有花不完的钱与喝不完的茅台,问题是这种循环出了问题,且直接威胁到中共的统治根基。


毕竟房地产行业贡献了大陆GDP约四分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柱,也是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中共想房地产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塌方的又何止是房产市场,


泡沫总有破的一天,中共编织的盛世梦也有醒来的一天,在这十数载,多少人为房发狂,中共则是这场游戏的最大赢家,天下从来没有不破的泡沫,只是缺少一根捅破泡沫的竹竿而已。


房地产市场越强势越涨,越涨越强,反之越跌越抛,越抛越跌。这个角斗场参与其中的不单单是资本,遍地是权贵,曾狂言房子不涨就算跌的砖家,今年恐怕要真心体会一下什么是过山车。


房地产泡沫之后,中共将不得不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真正的大戏即将开演。


谢选骏指出:韭菜的一生,就要在永远的军管下度过。但是且慢,不要忘记中国历史的铁律——一切强权,都是被人民的眼泪推翻的。


谢选骏:美元正在加速崩溃

《历史高位便是下一站:黄金2023年的“天空”已无限高?》报道:


股市投资者年内常说:2023年最大的“风口”是人工智能。不过,在跨市场的宏观大类中,有一类资产似乎除了没能沾上ChatGPT的边,能把几乎所有其他市场热点都网罗为自身利多。你知道是哪类资产吗?


或许已经有不少读者第一时间想到了答案:没错,那就是黄金!


在3月欧美银行业风暴发生后,这场危机事件最大的受益资产之一就是避险资产黄金;


而紧随其后高涨的美联储降息预期,也令黄金马不停蹄地赶上了又一轮的“风口”;


甚至于近几周浮现的去美元化浪潮中,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受益资产里,也有着黄金的身影……


这一切,都直接助推了黄金价格在过去几周里,如火箭般一路向上直线飙升。


行情数据显示,交投最活跃的期货6月合约在本周四已升至了每盎司2055.30美元,现货黄金价格也来到了2040美元关口上方。目前,现货金价距离2020年夏天创下的历史高点只有了一步之遥,当时金价曾达到创纪录的2075美元。


市场避险环境下的“宠儿”


今年迄今,黄金价格已经累计上涨了13%,而如果我们仔细拆解年内黄金价格走势的具体演变,不难发现的是,金价真正意义的“起势”,其实就发生在美国硅谷银行爆雷(3月8日)之后。


在今年前两个月,黄金价格的走势其实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尤其是在2月时,随着市场一度预期美联储可能重新开启一口气加息50个基点的大门,金价甚至一度出现了明显的承压。然而,这一切随着3月硅谷银行在短时间内的“轰然倒塌”而彻底发生了改变。


迅速席卷欧美金融市场的银行业风暴,唤起了众多华尔街交易员对15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恐惧回忆。而在浓烈的市场避险范围下,作为传统避险资产之一的黄金,这一次似乎显得格外“游刃有余”,因为投资者们突然发现——当前能和黄金一较高下的避险资产,似乎并不多……


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和瑞郎这两大传统避险货币,本身就被笼罩在了银行业危机的阴霾下,尤其是以往远离危机旋涡中心的瑞郎,这一次因为瑞信的“失火”,也正变得不像以往那么靠谱。


而在债券市场上,美债固然仍然是投资者的一个主要避险选项,但其本身面临的流动性匮乏、波动率加剧的局面,也令其魅力自然而然地折损了三分……


毫无疑问,避险光环成为了过去一个多月支撑金价走高的关键推手之一。高盛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就表示,黄金仍然是最好的避险资产,该行还将黄金的目标价格从每盎司1950美元提高到2050美元。该机构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通胀压力的增加,黄金将保持其吸引力。


目前,尽管欧美银行业的动荡已逐渐消退,但人们依然发现——他们根本戒不了黄金。在欧美银行风波的影响下,信贷紧缩的风险已经开始展露狰狞,而有关经济衰退的报道,在投行和业内人士铺天盖地的预测和宣传,也迅速占据了财经媒体的头条版面。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本周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中,已经将今年全球经济成长预期下调了整整一个百分点至2.8%。事实上,就连美联储的工作人员在本周最新发布的3月会议纪要中也已承认,美国经济在年底存在“温和衰退”的风险。


而除了经济放缓/衰退,其他潜在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僵局、银行业信贷紧缩下的“暗雷”、俄乌等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企业盈利增速放缓等。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中,这些都让黄金成为投资者避险的不二之选。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如果我们上述提到的经济衰退风险真的发生,那么在衰退期前买黄金就是股市投资者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如下图所示,在历次美国经济衰退期中,与黄金的比值在多数情况下都呈现出下降的状况。


降息大潮下的必然之选?


谈到黄金走势,人们除了第一时间联想到市场避险情绪外,另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无疑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而眼下,对全球加息周期濒临尾声的强烈预期,无疑也正成为黄金价格飙升的重要引擎。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就指出,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过去三次美联储的加息转向降息周期的过度阶段(2000、2006、2018 年),都成为了黄金牛市的开端!


目前,业内人士已普遍预计,美联储最多只会在下月再最后加息一次,随后就将正式结束本轮加息周期。利率市场的定价显示,美联储甚至有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进行差不多3次25个基点的降息。


本周公布的一系列通胀数据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此的预期。美国3月PPI环比出现将近三年来最大降幅,CPI同比涨幅也回落了整整一个百分点至5%,已经落在了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之内。虽然核心CPI指标依然居高不下,但已经难以抵挡住人们对通胀回落的强烈预期。


就关联市场而言,黄金与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在多数时间里往往会呈现反向的关联性,这一幕在过去几周正持续发生。在黄金走强的同时,美元指数正从去年四季度的高位大幅回落,有着“全球资产定价之锚之称”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已跌至了3.5%关口下方。


BullionVault研究主任Adrian Ash表示,黄金对通胀数据的反应显示,目前黄金价格的高涨是受到黄金衍生品杠杆押注的推动,市场对美联储将降息的预期心理加深。


Heraeus贵金属交易员Alexander Zumpfe也指出,“本周的这些经济数据,强化这波加息周期即将告终的市场猜测,这也升高了黄金这类不生息资产的魅力。”


道明证券大宗商品策略主管Bart Melek则表示,“人们预计,美联储可能不会兑现他们一直在谈论的鹰派言论。市场有点像在说,‘嗯,这很好,但我们认为你会更快地投降。’”


各领域黄金需求开始集中涌现


在金融市场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其实是长期影响价格变动的一个关键心理因素。而如今,随着上述一系列黄金的消息面利好不断涌现,人们对这一重要贵金属价格的关注度越来越多,各领域的黄金需求也正开始集中涌现。


今年第一季度,投资者已经向全球最大的实物 SPDR Gold Shares净投入了6.53亿美元。根据市场的数据,这是自2022年第一季度流入72.9亿美元以来最大的季度资金流入规模。该基金同期上涨8%,为截至2022年12月的三个月以来的最大百分比涨幅。


GoldSeek.com总裁Peter Spina指出,金价近期的走势让许多人措手不及,甚至持怀疑态度的黄金投资者也有点不相信,这反而可能真的会成为推动金价创下历史新高的原因。”


他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黄金下一轮牛市周期的初始阶段,这最初是一场隐秘的牛市走势,目前参与的西方投资者还很少,但随着最近的价格走势一路狂飙,它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过去几周,除了黄金ETF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外,买入黄金股也成为了投资者的一个替代选择。


不少专业投资者近期已普遍看好黄金的长期表现,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知名投资者雷·达利奥(Ray Dalio)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增持了SPDR Gold Trust和 Gold Trust两只黄金ETF的份额。而美国亿万富翁保罗·图德·琼斯(Paul Tudor Jones)也曾表示,他将5%的投资组合配置在黄金上。


除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外,眼下不容忽视的另一股黄金多头力量则来自于央行。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全球央行在2022年总计净购入黄金超过1100吨,创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新兴市场国家贡献最大,其中中国、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最近几年尤其活跃。而2023年该趋势也仍在延续。


世界黄金协会2022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研结果显示,“危机时期的表现”、“对冲通胀”、“长期保值资产”等是央行持有黄金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颇为凑巧的是,近期这些理由中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去美元化”,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近来正兴起以本币相互结算贸易的浪潮,而在远离美元的同时,黄金正成为填补外汇储备空白的一类关键资产。


近期,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在“去西方化”的同时,已经上调了其黄金投资上限至40%。截至三月底,中国央行也已连续五个月增持黄金,2023年一季度共增储58吨。


黄金的下一步方向?


随着黄金价格在逾越2000美元关口后,近来依旧升势不懈。目前黄金多头们的目标,其实也将剩下了一个——越过2020年疫情后创下的历史高点。


Telemus首席投资官Matt Dmytryszyn表示,“最近黄金的走势非常强劲。”


他预计,未来6至12个月,金价将在1900美元至2100美元之间交易。他计划利用金价上涨的机会,出售他持有的部分黄金ETF。


City Index高级分析师Matthew Simpson则表示,“黄金在日线图上仍处于既定的上升趋势内。它已经突破了一个对称三角形,该三角形预测的目标略高于2075美元附近的历史高点,我们怀疑它是否会简单地突破历史新高,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一些人可能希望在关键里程碑附近获利。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美元疲软和收益率上升最终可能会看到金价达到2100美元甚至更高。”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本月已将今年年底及明年3月末的金价预测值,从原来的2050及2100美元分别调高至了2100及2200美元。该机构表示,“我们偏好直接买进黄金为投资组合进行对冲,全球战略也青睐黄金。”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呼吁投资者保持相对理性。对于金价而言,目前最大的一个风险其实仍是对美联储的降息押注会否落空。要知道,当前尽管市场预期美联储下半年将大幅降息,但美联储官方却还从未承认过这一次,3月的利率点阵图也预计年底利率将维持在5.1%的高位附近。


贝莱德iShares部门欧洲中东非洲投资策略主管Karim Chedid表示,对黄金ETP的需求回升可能意味着投资者为经济放缓做准备,但也可能是基于降息预期的长期交易,这将降低持有非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


不过他担心,鉴于贝莱德对美联准降息幅度的内部看法不如市场整体乐观,一些投资者最终可能会自讨苦吃。“市场预期美联准将在年底前多次降息。我们认为这不会发生。我们可能已经接近周期的峰值,但还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程度。”


《过去50年黄金价格走势图与大事记》(中国经济网)报道: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在战后第二次贬值;1968年3月17日,“黄金总汇”解体。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


1972年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原油飙涨达一桶30美元,金价涨到244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10月,美国通胀率冲破12%。


1980年元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美国财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715美元,元月21日创850美元新高。美国总统卡特不得不出来打压金市,表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天收盘时金价下跌了50美元。


1980年2月22日,金价重挫145美元。当代首次黄金大牛市宣告结束,时间长达12年。金价从1968年的35美元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间,每年有30%的获利率。


1981年,金价每盎司的盘势峰顶是599美元。到了1985年,盘势降到 300美元左右。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黄金价格触及486美元的峰顶后便一路下滑。


1989年2月1日:金价从1980年1月20日的历史高位850美元计,到 1988年年底,美元金价已跌去52%。在这十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升幅共达90%,以低通胀率见称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


1989年11月15日:金价从9月中旬的350美元回升至11月14日的391.5美元收市,两个月升幅达11%。


1989年12月9日:金价在11月27日见427美元之后,市上传出苏联大量抛售黄金的消息,令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1990年5月24日:市场出现18.7吨(每吨为二万七千盎司)黄金的沽盘,是美国清盘官将最近申请破产的储贷银行及财务公司所持黄金集中推出套现,金价大跌,推低至360美元。


1990年9月5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金价从370美元反弹至417美元,又往下打回383美元。


1996年2月5:金价一度升至418.5美元,打破了1993年创出的前期高点409美元。


从2005年底起,黄金价格出现历史性大幅上涨,从原来的400-500美元/盎司的水平一路飙升到1923.20的历史最高点,随后开始逐渐回落。


1、2009年金价上涨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原先买入黄金以求避险的机构不得不大量抛售黄金来获得流动资金,黄金价格八九月份出现暴跌。不过随着各国紧急救援措施的出台,黄金价格开始随后在08年年底至09年开始明显上涨。虽然黄金通常被视作避险工具,但当危机发酵到一定程度时,黄金也会成为被抛售的资产之一。


2、2012年金价上涨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不得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因此连续几年贬值,黄金走强,2012年金价创下1920.8美元/盎司的纪录高位。


3、2016年金价上涨


2016年受英国脱欧、美元指数和全球股市走弱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避险情绪明显升温,黄金的避险功能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买入黄金,黄金价格猛涨近25%,2016年可以说是黄金白银的小牛市。


谢选骏指出:1972年2912年,四十年间,美元已经贬值五十倍;而后从两千美元一盎司回升,十年之后再度跌穿两千大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死猫跳”、回光返照——接下来如果再刹不住车,美元即将加速崩溃。

谢选骏:社交媒體正在加速一人一票的大衆民主的末日儘快到來

《英国大选:“卧底”调查TikTok推送给年轻人的AI视频、假信息和毁谤式评论》(玛丽安娜·斯普灵(Marianna Spring)BBC虚假信息与社交媒体事务记者2024年6月3日)報道: 关于工党和保守党两位领袖的虚假信息已被推送给了英国的TikTok年轻用户。 BBC记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