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7月6日星期六

谢选骏:劫匪军还像那个百年前八国联军培训的华勇营


《“五眼联盟”警告前战斗机飞行员不要帮助培训解放军》(JULIAN E. BARNES, HELENE COOPER 2024年6月6日)报道:


多年来,美国官员一直指控中国为设计和制造战斗机窃取美国技术。虽然它已学会了如何制造先进战斗机,但中国的飞行员驾驶技巧不佳。

这一情况可能正在开始改变,美国官员说。

美国和盟国的情报官员周三警告,中国政府正在加紧吸引曾在西方国家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为中国做培训。

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五眼”情报共享伙伴关系在一份公告中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试图利用“这些人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空中作战能力。


“为了克服他们的短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积极招募西方军事人才为他们培训飞行员,利用全球各地的私人公司来隐藏他们与解放军的关系,并为招募来的人提供高额薪水,”美国国家反情报与安全中心主任迈克尔·凯西说。

中国一直在加强本国空军和海军的力量,中国领导人警告,他们最终可能会使用武力来统一台湾。要求不具名的美国官员在讨论上述公告时说,毫无疑问,中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水平看来正在提高。

但这种进步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外国飞行员的培训,还是应该归因于中国飞行员参加本土训练项目的飞行时间增加,官员们对此目前持有分歧。

官员们说,中国吸引西方飞行员为解放军做培训的努力已经延续了多年,但近年来有所加强。英国加强了针对培训外国飞行员的法律后,曾在去年9月发出警告。

美国官员说,中国军方已在多个国家设立了一些名义上独立的训练中心,包括在南非、肯尼亚、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他们说,被这些中心招募来的飞行员有机会驾驶各种奇特且先进的飞机,支付给他们的报酬高达数十万美元。

据了解上述调查的官员所说,虽然被招募来的飞行员最初可能不知道他们是在为中国军队做培训,但这一点很快会变得很明显。

虽然官员们不愿透露有多少盟军飞行员参与了为中国军队做培训的工作,但美国官员称,起码有数十人。英国的报道称,至少有30名前英国飞行员为中国军队做过培训。三名加拿大的前飞行员、七名新西兰飞行员,以及德国的一组飞行员也被指控为中国军队做培训。


美国官员称,这些培训除了在中国境外的中心进行外,也在中国境内进行。2022年,一架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在该事件的录像中,地面上的飞行员中有一名讲英语的西方人。

去年9月,时任美国空军司令员、后来出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查尔斯·布朗空军四星上将曾对美国飞行员为中国人提供帮助发出警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想利用你们的知识和技能来填补他们军事能力上的空白,”他在给空军服役人员的备忘录中写道。

向外国人传授先进的作战技能可以很快招致法律诉讼。美国的《武器出口管制法》除了禁止武器销售外,还禁止未经政府许可为外国军队做培训。

美国一直希望将前海军陆战队飞行员丹尼尔·杜根送上法庭,指控他为中国培训飞行员。

政府已在2017年起诉杜根,罪名是他在2010年和2012年为中国培训了飞行员。但直到2022年他在澳大利亚被逮捕时,起诉书才被公开。杜根否认这一指控,并一直在使用法律手段抗拒被引渡回美国。

情报官员说,周三发布公告的目的是防止现役或退役军人参与这类培训。凯西说,这种做法将“让他们在军队的同事受到威胁,侵蚀我们的国家安全”。


美国官员表示,中国不仅试图从退役飞行员那里学习美国和盟国的空中战术。它还加强了运用无人机、气球和其他技术来监视军事演习的努力,这些努力有时引发了在美国军事基地附近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报道。

五角大楼官员已将一些令人费解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归因于相对普通的无人机技术。他们说,使用无人机和气球进行监视是中国政府为更多地了解美国战斗机如何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执行空中任务所进行的努力的一部分。


谢选骏指出:人说——“五眼联盟”警告前战斗机飞行员不要帮助培训解放军;我看——“劫匪军”(解放军的谐音)还像那个百年前八国联军培训的“华勇营”,脱离不了外国的奶瓶,真是低能可耻又悲催。


谢选骏: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基督教,包括敌基督的基督教


《国家社会主义的基督教根源》(kelsos,2007年7月26日 译者:乡下人进城)报道: 


前言/引言

第一部分:救赎者的再来——基督毁灭恶的盛宴

第二部分: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根源

第三部分:阿道夫·希特勒作为救世主

第四部分:穿冲锋队制服的耶稣追随者

第五部分:集中营里的救助士、牧师和主教

第六部分:希特勒篡权前的基督教种族卫生——优生学

第七部分:教会反纳粹斗争的童话和其他传说

第八部分:教会支持反犹太人

第九部分:总结


前言/引言


前言

当今德国社会的基本共识中包括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妖魔化,对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政党和个人的妖魔化。面对反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这么一个并不让人舒服的任务,这种共识提供了一条舒服的出路。当国家社会主义被等同于恶魔的时候,它就已经脱离了分析研究的范畴。这样,与纳粹主义划清界限的态度和避免批评新起的或继承的相应的政策和说教的态度就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样的传统必须打破,必须寻找纳粹意识形态的根源,寻找从属于纳粹意识形态的思维传统和模式的的来源。


国家社会主义是一种现代的反基督教意识形态吗?甚至是欧洲社会中的陌生体吗?这一说教的引诱者和追随者是远离了西方基督教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新异教徒吗?特别需要考察的是,纳粹的反犹主义根源何在?为了看清这些问题,首先要大致了解西方传统。



引言


多数现代基督徒对犹太人都很宽容,如同对自然宗教、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宽容一样。这类基督徒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他们漠视自己的圣经的大部分内容,或者根本就不读圣经。另有一些基督徒坚持认为,圣经所说并非圣经的本意。这样的态度对当今中部欧洲的基督徒、甚至对西方文化的大部分来说都是典型的。但是,类似的态度在基督教历史上通常只存在于边缘团体,这些团体自身通常也是受到官方教会迫害的少数派,比如从17世纪开始主要移民到美国的贵格会(今天的SocietyofFriends,即公谊会),以下所述将不提这些小团体。


基督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迫害过各种各样的群体,经常是把他们斩尽杀绝:异端、原住民、女巫、异教徒、穆斯林以及其他的许许多多。所有这些群体中,有一个民族群体区别于其他被迫害群体,毕竟这个群体从基督教的最早期就开始经受顽固而不断的迫害,从古代一直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犹太人。


基督教的反犹主义以圣经中大量的片断为基础,其中,约翰福音和使徒行传是新约中反犹倾向特别严重的。犹太人几乎总是作为整体被形容为耶稣或其门徒的敌人,比如:“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约翰福音5:16-18),“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约翰福音7:1),“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毁谤”(使徒行传13:45),“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同上50),“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夥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同上,17:5),等等。(乡下人注:以上引文中的“犹太人”,在德文版中都前加定冠词,指整体的犹太人。)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是“这犹太人杀了主耶稣”(帖撒罗尼迦前书2:15),同时,几乎所有读过圣经的人也都知道,这个历史性可疑的耶稣是按照罗马的方式被杀死的,也就是说,他不是被犹太人处死的(有时,不得不问的是,基督徒们为什么不对处死耶稣感恩戴德,因为,耶稣不被处死就不会有基督教这个宗教,也就谈不上什么救赎了)。


事实上,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对耶稣及其门徒丝毫不感兴趣,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不论是塔穆德还是其他古代犹太文献,都没有留下证明耶稣或其追随者在当时的现实中扮演过什么值得一提的角色的证据。塔穆德中个别片断提到了拿撒勒的耶稣,把他叫做

JoshuabenPantera,说他是一个罗马雇佣兵的私生子。但是,这些片断都是在Gemara,而不是在Mishnah中,这就是说,这些文字可能来自公元4-7世纪,不能被看作是历史证据,而更可能是古代史晚期的拉比们对基督教越来越强烈地攻击拉比神学并加强对犹太人的迫害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事实上,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屡遭腐败指控的基督教制度化之前就已经开始,新约中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今人乐于理想化的原始教会,这种迫害就已经开始。


要是相信耶稣或者新约的说法,那么犹太人甚至来自魔鬼(约翰福音8:44),“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提多书1:16;天主教思高本作“他们是可憎恶的,悖逆的,在一切善事上是无用的”),他们“杀了主耶稣和先知,又把我们赶出去。他们不得神的喜悦,且与众人为敌”(帖撒罗尼迦前书2:15;“与众人为敌”德文版作“与所有的人为敌”)。所以,后代基督徒的所作所为就顺理成章了:“愿你们的血归到你们的头上”(使徒行传18:6),“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提多书1:10-11)。


或许我们会想,深信圣经的基督徒读过全本圣经后肯定都是反犹分子。令人惊讶的是,事实并不如此。尽管历史上最著名的反犹分子多数同时也是狂信的基督徒,但是任何时期都有虔诚的基督徒反对迫害犹太人,有时甚至保护犹太人免受基督教主内弟兄的攻击,今天美国的新教内众多的原教旨主义流派可以说具有表范性。他们尽管相信圣经的字字句句都是真理,却反对反犹主义,而且在行动上也如此。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救赎者的再来——基督毁灭恶的盛宴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他们对犹太人有自己的计划。


忠于圣经的基督徒大多相信一个作为救赎者和拯救者的神还要再来,他的再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末日,在善与恶的最后的决战中,体现为人格化的敌基督的所有恶被消灭(顺便提一句,许多信教的犹太人也相信类似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他们所等待的是救世主的第一次出现,而且,他们所等待的当然不是耶稣;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弥赛亚的等待也不那么急迫,如果弥赛亚晚点儿来也无所谓。)


这场世界末日的灾难过后,将会是幸福与和平的千年帝国:天国或上帝的国里没有恶,上帝是其中唯一的主人。基督教中相信末日灾难的流派被称为千禧年主义派。Maranatha(来啊,主!)是基督徒祈祷世界末日快快到来的祈祷词。


这种末日信仰主要以约翰的启示录为基础,而约翰的启示录自己又是集结了旧有的不同的世界末日预言而成的,比如但以理书和以赛亚书中的预言。就此,英国宗教学家Maccoby写道:“关于敌基督的末日神话的最有影响力的形式可以如此简述:这个世界的最后日子里,将会出现一个领导魔鬼的军队向基督的军队开战的人物,而这个敌基督是一个犹太人,他最重要的追随者就是犹太人。他自己将是基督的一个魔鬼般的摹仿者,因为,他的母亲,一个犹太娼妇,直接因撒旦受孕。他在巴比伦出生,将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在那里接受魔术训练。“最终,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将重建耶路撒冷的神殿,统治一个包括全世界的犹太帝国,但是正在他的权力最高峰,基督就重来了。基督率领基督教军队向敌基督开战,战胜敌基督,并将他所有的追随者消灭掉,包括全部的犹太民族。”(HyamMaccoby,TheSacredExecutioner,London:ThamesandHudson1982,172)


基督徒从来就是把自己认为属魔鬼的人解释为敌基督。历史上,基督教社会总是不断出现千禧年运动和教派,这种教派的追随者大多坚信基督马上就要重来,所以世界末日近在眼前。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使得一些这样的教派消失,大多数当然是被天主教当作异端完全消灭,但是有少数一些至今还存在,比如耶和华见证人。


这类末日灾难观念曾经经常导致血腥战争和残暴行为。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敌基督是一个穆斯林就是肯定的了,几百年以后,所谓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当时的教皇身上又看到了敌基督。他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包括至少蹂躏了欧洲一个世纪的宗教战争,其间,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把对方的军队看作敌基督的大军。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欧洲的许多统治者来说,其臣民能够掀起或放弃对某些边缘群体或特定民族的仇恨,是很有利的。末日思维模式在现代的体现的例子包括嚣张的反共产主义宣传,包括美国麦卡锡时代的政治女巫绞杀到直接把苏联称为“魔鬼帝国”的里根时代。尽管如此,根据对新约文字的字面诠释,基督教对恶魔的联想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把犹太人视为恶魔,所以,自从基督徒敢于在罗马帝国公开露面以后,对犹太人的血腥残杀就成了基督教历史的一部分。


就迫害犹太人这一话题,没有任何攻击基督教嫌疑的HansKüng指出:“西欧在前三次东征时宰杀犹太人,消灭巴勒斯坦的犹太人——1548/49年(应该是1348/49?),德意志帝国消灭300个犹太人社区……后来老年的马丁·路德发表煽动仇恨犹太人的丑陋文章——宗教改革后的犹太人迫害,在东欧的犹太人屠杀……要在这里再现犹太民族四个世纪的受难和死亡史,再现直到纳粹时期消灭了犹太民族三分之一的群体狂热的历史,这属于不自量力……纳粹主义的反犹措施中没有新的——通过特殊服装进行标示,禁止从业,禁止通婚,劫掠,驱逐,集中营,屠杀,焚烧——所有这些,基督教的中世纪就已经有过(第四次公教大会,1215年!),在基督教的宗教改革时期也有过,新增加的只是采取这些措施的种族主义理由。(KC195ff)


对这位当代的著名神学家的坦诚,我们只有一点可以补充:对最初几个世纪基督教的迫害犹太人运动,对圣经里已经出现的反犹主义,对古代教父文献中的反犹主义神学根源,教会太乐于隐瞒了。马丁·路德就已经建议:“应该驱逐所有的犹太人,以便与犹太人及其危害隔离,也就是说要把国家变得没有任何犹太痕迹。如果当时的王侯贵族听从了他的建议,那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16世纪就已经作为宗教改革的后果得以实现了。”(GV42)


今天的护教士更乐于使用属于神学范畴的“反犹主义”这一概念,以便与据说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反闪族主义”划清界限。但事实上,现代以种族主义为理由的对犹太人的丑事,只不过是两千年来以神学理由为依据的基督教犹太仇恨的继续,越来越多的基督教神学家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教父们的反犹主义最晚在公元四世纪(Chrysostomos)就已经转变成了反闪族主义,其实际显现是基督教对犹太人的屠杀。(GV9)


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不论是出于种族主义还是神学的原因受到歧视或被谋杀,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外,纳粹对犹太人的定义表面上看起来是种族主义的,比如通过犹太父母或祖父母,但实际上是通过这些先人的宗教来界定犹太人:“1933年4月11日颁发的法律中,非雅利安血统这个概念用于任何一个有犹太人祖父母或祖父母中的一位是犹太人的人,而祖父母信仰犹太教的人就是犹太人。”(HD43f)


把人群分为非犹太人、半犹太人和全犹太人的做法也不是现代的发明;早在纳粹主义之前四个世纪,西班牙的宗教裁判就已经单单以血统为依据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并且已经要求出具血统证明,就是所谓的limpiezadesangre(HP244)以避免可能的迫害。在天主教军队把信仰伊斯兰的Mauren赶出西班牙后,保证天主教信仰的统一和纯洁,是西班牙宗教裁判存在的基础和任务。当时的口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位君王,一种信仰”,其后的数百年间,信仰天主教的统治者还要重提这个口号。(DF)


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有个别的犹太人受到迫害、严刑拷打甚或被杀害,有时甚至是数以千计,但是,犹太人作为受诅咒的非信徒,作为永久的犹太人,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又必须被保留,因为,基督教世界观还需要犹太人在世界末日扮演预定的角色。出于这个原因,消灭所有的犹太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犹太民族只有通过救世主自己的手才能得到彻底消灭,而且是在建立“神的国度”之前,甚至可以说是作为神的国度的前奏(在这方面,犹太人在善与恶的最后决战中作为恶的势力被消灭,与犹太人认基督为主并因此取得进入神的国度的资格,效果是一样的,两者都意味着犹太民族的灭绝。)




第二部分: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根源


基督徒要想最终彻底消灭犹太民族,必须等待救世主的再来,必须等待神的千年帝国到来。谁要是怀疑希特勒被看成了这样的救世主,谁要是怀疑30年代在德国广泛流行的国家社会主义观念来自这种基督教信念,那么他要么是没有勇气、要么是没有机会来研究这一世界观的细节。


从基督教几乎两千年的历史这个背景上看,国家社会主义几乎可以天衣无缝地归入基督教不定期出现的末日运动的行列,尽管它已经远离了它的神学基础,甚至已经难以再用“基督教运动“这个词汇来加以概括。除了基督教的千禧年主义,它也受了其他的影响,比如作为装饰物的一丁点儿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日耳曼神话,但是这些对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影响不大。就此,Maccoby写道:“国家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千禧年主义教条,尽管它是用世俗的概念表达出来的。其核心理念中的‘千年帝国’就直接来自千禧年运动(千禧年的这一概念又来自约翰启示录的20:4-6),纳粹用于形容灭绝犹太人政策的‘最终解决’很难不让人想到末日论的喧嚣,而所谓的最终解决就是指清除人类的种族污染……只有犹太人是注定要被彻底消灭的,另外的‘劣等种族’比如斯拉夫人,虽然应该被剥夺领导层及其文化精英,但随后要作为奴隶服务于主人种族,所以还要保留下来……希特勒作为一位半神的形象,其地位与再来的基督是可以类比的。所以,如同在基督与敌基督最后决战的神话中一样,希特勒这个角色的一个任务,就是让这个世界最终从恶的势力中解放出来,而恶的势力就是犹太人。


纳粹就是以这种方式用种族主义的词汇来描述基督教千禧年主义的精髓——最终克服恶的。他们把斗争的对象定为犹太人,这是基督教多少个世纪说教的直接结果。在这种说教中,犹太人被诬蔑为恶魔的民族,必须占有特殊的地位。”[MS175]


即使在希特勒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发现他的世界观的神学来源的痕迹:

“所以我相信我现在的行为符合全能的造物主的旨意:我抵抗犹太人,就是在为主的业绩奋斗。”

这句话来自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这句话可以多多少少帮助我们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狂想是从什么意义上认为“犹太人”在攫取“世界统治”的。[HM70ff]

(只是顺便提一句:为伽利略平反,天主教会用了四个世纪的时间,但是至今没有开除希特勒的教籍。)


同样,遭受纳粹迫害的族群与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所迫害的族群没有多大区别,这很引人注目,却不是值得诧异的事:首先是犹太人,其次是同性恋者(被指责为“违反自然的淫乱”的人)、异端和哲学家(偏离教义者、批判者和知识分子)以及女巫(帮助流产的女人、女权运动者),从整体上讲是努力改善这个世界的人(民主党人、社会主义者、人权运动者以及死刑和奴隶制的反对者)。


而把恶从世界上清除出去的观念(把恶人在火炉中烧掉)在福音书中也不止一次被提到:


马太

13

13:36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13:37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13:38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13:39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13:40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13:41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13: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在这个比喻里,把对手称为杂草(稗子)并要丢在火炉里烧掉的,是耶稣自己。而对于德国来说,现在又把“基督教价值观”当成抵抗政治极端主义和不宽容的堡垒来加以宣扬,这才是一个特别的丑闻。


福音书与国家社会主义政治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相反,这种关系得到了自认为是真正的基督徒的纳粹分子公开的字面诠释,这一点在他们对犹太人和不服从国家社会主义的基督徒的口诛笔伐中能够得到明确地证明。比如,“冲锋队员”报第37期在1934年9月针对敢于批评纳粹德国的一个基督教反对党的党报写道:

“这类懦弱的牢骚分子必须要加以阻止。他们是国家的害虫,是基督教的害虫。我们健康的民族背离了基督教就是他们的过错,因为,人民所了解的宗教完全不同于这种缩头龟和虚伪的麦墨洛克奴仆所说的宗教。这类从事‘反对派’的假基督徒是德意志民族最糟糕的杂草。应该怎么对付杂草,福音书中说得很明确:要薅出来消灭掉。”[DS37]


许多著名的纳粹口号也来自基督教用于或直接取自福音书,比如“不支持我们的,就是与我们为敌的”,就直接取材于马太福音12:30(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同样,希特勒的许多演讲也是如此。“时候将到”几乎是他演讲时的口头禅。这种表达我们可以作为耶稣的预言在新约里找到:“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神”(约翰福音16:2)、“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的告诉你们”(约翰福音16:25)、“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约翰福音16:32)、“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约翰福音5:25),等等。

希特勒预言道:“时候将到,我定要回击,而且加上利息和利息的利息”(1942年11月8日演讲)、“那时刻将到,那些已经用嘴占领了世界的先生们,必将用武器来坚持”(1940年11月8日演讲)、“我毫不怀疑,最后时候将到,我们将成功地接受考验,时候也将到,全能者必将象很久以前一样重新赐福于我们”(1944年11月12日演讲)、“时候将到,我们必将来到大战阵亡者的墓前,说:战友们,你们并不是白白地阵亡了”(1941年11月8日),等等。[RB66f]


其实,希特勒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再生宣教士(“醒来吧,德国!”),如同社民党报1933年以嘲讽的口气所说,他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战地宣教士”(RB25)。

在纪念纳粹歌手霍斯特·韦塞尔的一次活动中,希特勒庆祝“死亡英雄的复活”,并充满激情地宣告:“战友们,举起旗帜:在这一方石碑下安息的霍斯特·韦塞尔没有死,他的灵每时每刻都与我们在一起,与我们并肩前进。”


耶稣在教训为拉撒路悲伤的门徒时用的是类似的语言:“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我的将生,即使他马上就要死;生而信我的,将永远不会死亡。”(约翰福音11:25-26;根据德文路德版翻译。中文版作:“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吕振中本作:“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有古卷无此语)。信我的人就使死了,也必活过来;凡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


希特勒在一次葬礼上声称:“我们的死者又活了。他们不仅仅是在我们的灵里,而是活生生地与我们一道前进。要让这死者进入我们民族永垂不朽的殉难者的行列,这就是我们在这一时刻的誓言。他的死将为我们的民族带来百万倍的生。”[RB23]


教会声称,古代教会受难者的血造就了教会的种子,希特勒对“党的受难者”的夸耀也类似:“他们所流的血,变成了第三帝国洗礼的圣水。”[RB23]


后来纳粹占领东欧地区进行移民的“东部生存空间”政策也有圣经的背景,清除或奴役“劣等民族”,就成了德意志“主人种族”注定的角色。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旧约里的上帝命令他的“选民”占领迦南、消灭那里“拜偶像”的七族的模式。一直到现代、甚至到当代,对外侵略的都可以自诩为“选民”、自诩为“真正的以色列”,比如塞尔维亚的东正教。


即使是第三帝国令人恐惧的的法官都有基督教宗教裁判的先驱,他们的任务是维护法律,而且是维护唯一正确的信仰的纯洁性、清除偏离“正道”者。为了排除人民对最后胜利和纳粹主义的疑虑,弗莱斯勒手下的纳粹人民法院可以和中世纪的宗教裁判者一样不要起诉的检察官和辩护人,检察官就是法官自己,判决在审判前就已经作出,所以辩护律师也多余。


如果说纳粹只是曲解了圣经才会这样行动,这显然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解释。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如同其他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基督教教诲的欧洲人一样,德国人没有多少能力来抵挡法西斯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即使我们不能准确地说,纳粹分子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的意识形态,也很难说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利用了教会的宗教仪式或新约中的耶稣话语,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基督教衍生出来的东西和圣经道德伦理这么适合做纳粹意识形态的基石?


基督教文过饰非的一个特别令人难堪的例子是撒母耳记下12:31的翻译。马丁·路德翻译这一段的时候还无所顾忌:

“将城里的人拉出来,放在锯下、铁耙下、铁斧下,把他们在砖窑里烧掉。大卫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如此。”


这里希伯来文的原文意思不是很清楚,但是路德的翻译与1560年的日内瓦译本以及英语国家直到现在还通行的几种译本一致,其中包括著名的KJV。但是,战后的德语路德圣经里自然就变成了“……让他们在砖窑劳作”。


先不用说希伯来原文是怎么说的,一千多年间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段落有什么不妥,即使现代神学家也还要把这么一个大卫作为榜样推荐(大卫对歌利亚)给信徒,尽管大卫的众多“事迹”即使在道德水平不怎么高的情况下都需要掩饰美化。[BD]





第四部分:穿冲锋队制服的耶稣追随者



早在希特勒攫取政权之前,“德国基督徒”就已经公布以下指导方针,这方针在1933年7月23日的教会选举中以绝大多数赞同票得到接受:


1932年6月6日“德国基督徒”信仰运动的指导方针


1、

指导方针欲向所有信仰的德国人指出建立教会新秩序的途径和目标……

2、

我们为争取“德国新教教会联盟”下属的29个教会和并为帝国新教教会而奋斗,我们进军的口号和目标是:

对外一致,精神强大

基督事业,团结保卫

对内丰富,多种多样

各循呼唤,各有其行

3、


“德国基督徒”不想成为现今意义上的教会政党,而是面向所有德国类的新教基督徒。议会主义的时代过去了,在教会里也过去了。

[……]


6、我们要求更改教会协议(政治条款),反对反宗教和反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各色各等的基督教-社会跟屁虫。教会协议所缺乏的是信靠上帝的勇气和教会的使命。通往神的国的路只能是战斗、十字架和牺牲,而不是虚假的和平。


7、种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是上帝赠与并托付给我们的生活秩序,维护这秩序就是上帝给我们的律法。所以,种族混杂必须得到反对。德国对外传教的经验长期以来就在向德意志民族呼吁:“保持你们的种族纯洁!”并且告诉我们,基督信仰不是摧毁一个种族,而是使这个种族得到深化和圣化。

[……]


9、向犹太人传教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险,是陌生血液进入我们民族躯体的大门,与对外传教相比没有存在的理由。只要犹太人拥有德国国籍,只要种族混淆和杂种化的威胁因此而存在,我们就拒绝面向犹太人的传教。圣经也记载了神怒和不给予的爱。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婚姻尤其要禁止。


10、我们所要的是扎根于民族精神的新教教会,拒绝基督教的世界公民精神。这种精神所萌生的和平主义、国际、共济会等腐败现象,我们要通过信仰上帝所赋予我们的民族使命来加以克服。新教神职人员禁止成为共济会成员。

[KS110f]


1933年10月,新教的“救助会共同体”组建,其成员包括不同的新教救助组织,共有5万女护理人员。1933年11月15日,共同体举行第一次会议。1948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教会国内传教的书介绍救助会共同体时写道:

“他们服务的热情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敌对势力的进攻都是无效的。”

[KS42]


事实上,当时教会自己的《新教救助协会报》在报道这次众多的纳粹头子作为嘉宾出席的会议的时候都是另外的口气:


大柏林区副主任、国务委员G·rlitzer作为戈培尔的代表赞扬救助会成员:“如果能看到救助会共同体支持希特勒,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将会非常高兴。”

女救助会员报:“柏林主教D.Karow向会议致词说:‘……我们已经听到了国家社会主义强有力的话语。请允许我把教会的姐妹们比作冲锋队。’”


纳粹的攻击根本就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次会议已经把自己看作纳粹运动的一部分。会议结束时,Zehlendorf救助协会主席Gro·mann牧师如此评价救助会:“希特勒获取政权时,救助士们轻松地松了口气。能够在新国家尽力,他们为此感谢领袖……如果说冲锋队是帝国的政治士兵,那么我们的姐妹们就是教会的士兵,是她们服务之爱的士兵。”

[KS42]


1933年,(独立教会的)的救助士也在马堡庆祝总部Hebron成立25周年,一同庆祝的还有当地的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和纳粹女青年组织……


德国共同救助协会当时的领导人TheophilKrawielitzki牧师在庆祝活动结束时表示:“灵魂啊,你在基督教经历了开始,经历了皈依和再生了吗?在冲锋队或者党卫军经历开始,这是很美妙的。利用11月5日之前的机会吧,免得你们迟到!今天,与耶稣的后继者一道可以共创开始……”

[KS49]


男性救助士当然不甘落后。


1933年9月13日,德国第9届救助士大会在汉堡举行,4200名救助士的大约1000名代表到会,其中成群成队的代表身穿冲锋队队服。

……

做大会主报告的是东普鲁士牧师、即将上任的国内传教中心主任HorstSchirmacher,报告的题目是“作为进攻的救助”。对他来说,救助士都是斗士……他认为,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救助士,他们在过去几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统治下[指的是魏玛共和国的民主体制]经受了近乎超人的斗争的考验:那些养育院的教育工作者……要是一个坏小子挨了一记耳光——这常常是解救他们痉挛般的心灵状态的唯一办法——看着马克思主义的德国是如何的咆哮!当他们通过老式的军官学校和士官学校的教育方式把雷厉风行的普鲁士军人精神融入自己的教育工作时,他们经受什么样的辱骂!”

Schirmacher接着说:“服务与战斗,这就是新教救助。你们是耶稣基督的冲锋队,教会的党卫军,你们是向困苦、绝望、颓废、罪恶和堕落进攻的勇敢的冲锋队和党卫军。我们欢迎你们到来。”

[KS57]


1934年4月,路德宗国内传教所月报——施特凡修院月报报道: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是新教救助机构的一所公益学校,要把学生培养为真正的国家社会主义者、第三帝国忠实的臣仆、严肃的新教路德宗信徒。令我们欣慰的是,这些目标里不存在不和谐。路德的信仰和希特勒的奋斗体现为,只有当我们在上帝作为恩赐和任务赋予我们的秩序中以反自由化和有机协调的方式行动,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

[KS68]



这也正是天主教这个等级组织的观点,其教义问答手册中写道:


问:什么是自由原则?

答:1789年提出的那些:所谓的民族自决、宗教自由、新闻自由、学术自由以及普世道德等等。


问:自由主义原则的后果是什么?

答:世俗学校、不虔诚并下流的期刊、非教会缔结的婚姻……


问:应该怎么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无政府主义和这类邪教?

答:它们与天主教信仰矛盾,不符合正义和美德……


问:根本就不存在善的自由主义吗?

答:不存在,因为,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死罪,是反基督教的。

[KK166-167]






第五部分:集中营里的救助士、牧师和主教



早在1933年期间,“千年帝国”内就到处建了集中营,开始的时候是利用已有的居民楼、工业楼房、简易平房等,被关押的人大多数属于一直被教会及其神职人员视为斗争对象的人。


1933年9月,汉堡的RauhesHaus[JohannHinrichWichern成立的国内传教机构总部,今天称为救助所]庆祝一百周年,国内传教中心的主任提出要求:“救助所要进劳动营。”(乡下人注: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也包括强制劳动营)北德Segeberg县的Rickling教养院这时候早已先行一步:他们1933年已经有了自己的小集中营。


如同其他所有救助士一样,Rickling救助所的主任CarlBarharn牧师也丝毫不为魏玛共和国被颠覆而悲伤。他于1933年6月写道,新教救助机构在14年间度过了“巴比伦囚虏时期外来精神”的统治,现在终于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他如同获得解放一般地向他的救助士们宣告,议会主义终于终结了。

[KS61]


1933年,天主教的主教们也认为有必要对集中营表态,所以于1933年夏天在Fulda召开主教联席会议。


1933年8月29-31日举行的主教联席会议的会议记录里写道:“集中营领导方面据说不反对在集中营举办礼拜,教会方面必须根据需要提出申请。”这种“灵魂关怀”的态度,主教们在随后几年里也将保持。1935年8月20日,主教们在给希特勒的一封备忘信中也顺便提到了集中营。他们抱怨说:“在集中营,囚犯们已经有大约9个月不允许接受忏悔圣事了。”

……

三年后,Breslau红衣主教AdolfBertram试图为解决这个问题寻求方案。1938年7月22日,他以德国主教团的名义“恳请”秘密警察“做出规定,允许集中营中的天主教囚犯定期参加礼拜,允许神职人员为病人提供精神抚慰、有可能的话接受临终忏悔。”[……]

有一位主教曾获准参观纳粹的集中营:主教Berning博士。

1936年7月26日,Ems报报道(配有照片),Berning博士、主教代理神甫Lange博士(Osnabrück)、主教助理J·ger、埃森的监狱牧师Buchholz、集中营牧师Heidkamp参观了Emsland的集中营。

参观开始于下午2点,晚上在AschendorferMoor的2号营结束。Berning博士在集中营的报告厅主持了弥撒,在向囚犯们讲话时,他宣布,愿上帝祝福民族、祖国和新帝国的建设事业。

Berning在集中营的留言簿上留言,随后在集中营食堂请守卫人员吃晚餐,其间再次讲话。他对集中营长官和“亲爱的冲锋队员们”说:

“我自己就是Emsland人,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才认识到故乡最美好的一面……谢谢诸位向我展示第三帝国所塑造的故乡。长时间以来,Emsland沉睡于玫瑰丛中,直到梦中王子来把它唤醒,这王子就是我们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领袖希特勒的倡议和远见。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故乡和我们的领袖三呼

SiegHeil!”

夜间11点左右,Berning向他亲爱的冲锋队员们告别。

[KS108f]

(乡下人注:近来,这家报纸的报道被说成是纳粹的蓄意捏造:http://www.studiengesellschaft-e.../Texte/Berning.html)


德国高级牧羊人的这些话,如果不是因为与世界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暴行之一相关,恐怕几乎要让人发笑了。


但是,教会与人类历史上另外的许多暴行密切相连,这种传统不也是事实吗?信天主教的独裁者在其他一些国家建立了集中营而不见有任何一个主教抗议过,这不也是事实吗?这些天主教独裁者中包括西班牙的弗朗哥、克罗地亚的独裁者AntePaveli·、二战后南越没有民主授权的天主教总统吴庭艳以及智利的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原新教神职人员PaulSch·fer在智利建立的ColoniaDignidad不仅是德意志帝国传统的延续,而且也是皮诺切特的智利盖世太保DINA的行刑逼供中心)。



第六部分:希特勒篡权前的基督教种族卫生——优生学



现在,以安乐死为名消灭所谓的疯人院以及其他抚养院的住员,是纳粹被控所犯罪行中最著名的一类。不大为人所知的是,早在1933年之前,教会方面就已经在热烈讨论如何对待“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的问题,参与讨论的基督徒根本不需要纳粹给他们补课,毕竟,对教会社会机构中的“遗传病病人”和其他为“民族健康部分”或国家“带来负担的存在”“采取绝育措施、最后加以消灭,这种观念的先导者正是这些基督徒,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纳粹的政治强迫”。


从总体上来看,让“弱智者”住进抚养院,并不一定仅仅是为当事人着想,这可以通过“在许多方面可以被看作纳粹时期新教救助所下属机构的典型”的[SD169]吕贝克Vorwerk教养院表现出来。早在1914年,教养院的院长PaulBurwick在其第一份工作报告中就已经在为让受教养人住进教养院寻找原因:


成年的受教养者特别需要保护,他们为不同方面带来的危险使他们面临最可怕的暴力。他们没有依靠,很容易处于下风。优生学和基督教的爱坚决要求保护这些可怜人,而只有在拥有教育和培训得到保证的工作人员的地方,这种保护才能得到保障。

[SD185]


号称的对民族健康的担忧,其实首先来源于“小市民的身体仇视态度和性的双重道德”[SD185],其理由是牵强附会的遏制卖淫:

女性弱智青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男性更严重的道德威胁,所以,出于优生学的原因,让她们进驻抚养院是必须的。

[SD184]

她们(岁数较大的受养育者)很容易也常常进入卖淫业,我特别指那些女性弱智青年,他们对我们的民族而言是一个严重的种族健康危险。

[SD183]


“卖淫”的“道德威胁”被夸张为对社会的威胁(这里首先是指弱智人员可能的弱智后代,而不是指精神病人!),所以,在十多年后的1932年,Burwick在其年度报告中就可以如此描述受教养人员:

必须不断反复特别强调的是,这类人员对社会和国家来说意味着威胁,劣质、悲惨、甚至犯罪通过他们流传给后代。

[SD186]


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要求采取与纳粹宣传无异的措施。早在1928/29年,该教养院的年度报告就已经要求:

安乐死、优生、拘留法,一系列比迄今为止更为严厉的措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深刻影响我们的民族生活。这是一个民族出于基本的生存利益最严肃地提出的要求。

[SD186]


Burwick所代表的自然不是个别的观点,而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的。


早在1926年,“德国天主教疗养与教养机构灵魂抚慰者协会”的年会上就已经就“避免无生存价值的生存大量上升的预防性灵魂抚慰”进行了讨论,道德神学家

JosephMayer博士作为来宾参加了年会。

……

1927年,Mayer成为《明爱——明爱学与明爱工作杂志》的主笔,同年,就是1927年,他发表《精神病人的法定绝育》一书,其中对病人和智障者的描述属于最严重的那种。我们只需引用其中的三个地方:

“精神病患者、道德(!)疯子和其他劣等存在,没有权力生孩子,如同他们没有权力纵火一样。”

“遗传性的精神病人从其性欲来看,与没有理智的野兽处于同一水平。”

“如果一个人对整体构成了威胁,当整体会因为某一个过失而面临堕落时,那么为了挽救整体利益而把他杀掉,就是值得赞扬的。”

[KS99]


这种非人道的的话与圣经中的某些段落相似,这并非偶然——原始教会在与对手斗争时使用的就是类似的词汇:

彼得后书

2:12

但这些人好像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以备捉拿宰杀的(!)。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正在败坏人的时候,自己必遭遇败坏……


在今天被称为抵抗战士的教会高层领导人中,这样的思维也非常广泛,比如德国至今还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广场的慕尼黑红衣主教Faulhaber:

他在和Muckermann谈话时承认,国家可以采取措施免受遗传病患者的危害,但仅仅是关押相关人员。Muckermann回答说,社民党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花费太大。Faulhaber在1933年底的结论:

“今天不需要再顾及社会民主党。因为国家为拘押犯建立了集中营,这种集中营也同样可以用来通过绝育措施消除民族共同体的害虫。”

[KS101]


1931年4月,德国新教国内传教中心的HansHarmsen召集“第一届安乐死专业会议”,病人、残疾人、需要照料者径直被看作劣等生命或社会不容者……


“安乐死专业会议”——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词汇的意义也在变化——于1931年5月18-20日在黑森Treysa的救助所举行,8位医生和10个救助机构的领导人应邀参加会议,与会者商定对会议内容严格保密[……]。

在讨论“消灭无生存价值的生命”(会议记录原文如此:VernichtunglebensunwertenLebens)时,Harmsen说:“如果有一个委员会决定人的生死,我们能够认可这个委员会吗?我们给了国家消灭人的生命的权利,消灭罪犯、在战争中杀人,为什么要拒绝国家拥有消灭成为负担的生存的权利呢?”会议记录中没有任何迹象显现,十位救助机构领导人认为这种观点是亵渎上帝的……

在Treysa的讨论中,国内传教中心的代表反复表明对国内传教机构的受养育者不利的立场。Harmsen认为,“我们是否必须以巨大的花费使我们机构的住院人员的生存率远远高于自生自灭的外部世界”,这是很可疑的。他补充说:“在我们的机构,死亡率远比在外部世界更有利(!)。”

……

“如果我们拒绝为这些人提供医疗救护,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第二天,1931年5月19日,讨论的议题是绝育,由柏林威廉皇帝人类学研究所的Otmarv.Verschuer博士作主报告。Verschuer最著名的助手是后来在奥斯维辛用孪生子和侏儒做实验的JosefMengele博士……

“我们作为以师傅为榜样的基督徒,要做好为博爱而献出生命的准备。博爱的范围包括已经出生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扩展博爱的范围,要包括未出生的孩子。我认为,完全有理由要求人作出比牺牲生命更小的牺牲,就是出于对生出来以后有病的孩子的爱放弃生育后代。这样,出于基督教的博爱,绝育必须被看作是合理的。”

[KS84-87]


很明显,“消灭无生存价值的生命”早在纳粹攫取政权之前就已经在新教救助机构的神学家中得到了讨论。

首先是牧师们同意对相关人员采取绝育措施。德国最大的养育院主任FriedrichvonBodelschwingh牧师认为(会议记录原文):

“因服务于上帝的王国我们得到了自己的躯体……‘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挖出来丢掉’等等,这说明,上帝所赋予的躯体的功能,必须绝对服从,如果这些功能引诱人走向邪恶、摧毁上帝的王国的这个或那个肢体,那么就有可能或有义务进行消灭。所以,如果绝育措施仅仅是因为不得已才得到认可,这会使我恐惧,我认为,绝育措施是一种义务,是与耶稣的旨意相符的。如果所有的条件都具备、界限也分明,那么,如果有躯体归我负责,我将会有勇气顺从神意将他人的躯体消灭掉。”

[KS88]


专业会议最后虽然拒绝“消灭无生存价值的生命”,但是,当德国养育院和抚养院的病人通过毒针或毒气被大量谋杀的时候,教会代表们不仅不抗议,反而或迟疑或情愿地服务于这种“爱的做功”。


从1942年到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将抚养院的残疾儿童和成年人饿死或毒死的抚养院中包括Allg·u的Irsee县疯人院,这是Kaufbeuren抚养院的分部,现代明爱团体的创始人圣VincentdePaul的慈善组织的女天主教徒在此从事抚养工作。在Irsee,护士们偶尔会给挨饿的病人增加一点儿额外的食物,但是最后还是把受害者移交给马上就要把他们毒死的下一站。个别情况下,修女们还看着受害者被打毒针,有些修女转开头不看或者事先离开房间。嬷嬷Irmengard1948年在一次作证时说:

“G·rtner博士做注射时我在场。”(奥格斯堡检察院Ks.1/49号案,48年5月15日证词)

4月,事先在Grafeneck和Hadamar毒气营参与大屠杀的女护士PaulinaKnei·ler来到Irsee。她直到1934年还是一家新教教会唱诗班的成员、儿童礼拜的帮手,在Irsee的任务是杀害病人。天主教神职人员与她达成一项协议:

“我对Pauline‘姐妹’提出要求……取得一项成果,就是,她通知我哪位病人必须要接受(临终忏悔)。”

[KS185]





第七部分:教会反纳粹斗争的童话和其他传说







今天提起反思纳粹时代,总要纪念反对纳粹犯罪政策的抵抗斗士,纪念许多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这时候,尤其是教会头面人物和虔诚的基督徒总要受到赞誉。事实上,今天所提到的许多人中,只有极少数真正从事了反法西斯的抵抗活动。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承信教会”(国内多译为悔罪教会——乡下人注)只不过是在教会内部的斗争中是“德国基督徒”的反对派,比如在对待新教教会内犹太裔德国人的态度上,也就是说在对待自己人的一部分的问题上。如何对待未受洗的犹太人根本就不是问题。反驳他人指责自己对纳粹德国缺乏忠义的,正是“承信教会”自己。


对新教来说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即使在神学问题上与“德国基督徒”作对的牧师,往往同时也是纳粹党员,比如威廉·尼默勒。他1945年后发表大量的文章介绍“承信教会”的抵抗活动,事实上,他自己从1923年起就是纳粹党员,因为在教会选举时投了“德国基督徒”的反对票,于1933年7月19日以违犯党纪的名义被开除出党,为此,他上诉党法院,并获得成功:1934年9月21日党法院决定撤销开除他出党的决定。


“维斯特伐伦报”报道1933年5月20日的一次包括比勒菲尔德帝国铁路党卫队队旗的开旗仪式:

“然后党内同志尼默勒牧师为三面崭新的万字旗举行开旗仪式……众人举手,宣誓忠于象征统一的万字旗,开旗仪式在霍斯特·威瑟尔之歌中进行。”

[KS113f]


威廉的哥哥马丁·尼默勒一样毫无保留地忠于领袖和帝国。纳粹德国宣布退出国联后,希特勒于10月15日收到声援电报,署名者之一就是马丁·尼默勒:

“在民族和祖国的这一关键时刻,我们向领袖致敬。我们对维护德国荣誉的勇敢行为和明确的话语表示感谢。谨以不属于德国基督徒信仰运动的2500多名新教牧师的名义,宣示忠顺并祈求的挂念。”

[BW4]


随后数年里,承信教会在其正式刊物《年轻教会》多次发表这类声明:


“承信教会对萨尔兰民意表决的态度:……对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对我们的国家的忠诚,是对上帝的话语的顺从。”

1935年,87


纪念希特勒夺权两周年:

“德国新教教会内的承信共同体要求其追随者,为纪念领袖和帝国首相1月30日接管政权两周年,在纪念日前的星期天礼拜时为领袖祈祷,表达对上帝让领袖为民族的福祉在这两年之内所成就的一切的谢意,祈求在上帝的赐福下取得更多的成就。”

1935年,133


1937年祝贺领袖生日:

4月20日,将不会有任何一间新教教会和任何一个新教徒家庭没有为领袖和帝国首相祈祷过。新教徒请求主上帝通过赐福引导领袖的事业……

1937年,354


[BW24f]


今天另一种传播较广的说法是,教会仅仅是在第三帝国初期被“蒙骗”才随了大流,后来才发现纳粹独裁的“真面目”,但是组织有效的抵抗已经太晚了。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教会代表对纳粹措施提出抗议,是在不得不承认希特勒不想履行对教会所作的承诺后的反应。一直到战争最后年月,教会广泛阶层都谈不上拒绝纳粹制度。


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非法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地区。11天之后,1939年3月26日,“德国基督徒国家教会联盟”代表以及不同团体的牧师和平信徒签署“哥德堡声明”。声明中称:“国家社会主义取消教会的政治权利诉求,让所有的人遵循符合德意志民族物种(!)的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这是在世界观-政治方面继续路德的事业,使我们在信仰方面重新获得对基督教信仰的真正理解。”

[KS138f]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袭击波兰,随军主教JustusRarkowski自豪地宣告,天主教的“战争牧师”从一开始就参加了战斗。“帝国境内所有教区的”许多教会与教团神职人员甚至“未经教会上级负责人的允许”报名参加陆军的心灵抚慰工作。

[KS141f]


承信教会也为战争欢欣鼓舞。尽管马丁·尼默勒1939年已经被捕,教会依旧为领袖欢呼。承信教会在会刊《年轻教会》发表此类声明:


“战争祈祷……保护德意志战争力量,为所有属于战争力量的人赋予勇敢气概……赐福并以强壮的臂膀保护我们的领袖免受一切包围他的危险……”

1940年,45


(进攻挪威后)

“我们充满感激地仰望领袖及其再次在正确的时刻排除了危险的军队”

1940年,217


(进攻法国)

“集体祈祷……如同赐福给先祖们勇敢和至死的忠诚,现在赐福我们的民族奋起保卫德意志土地、抵抗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敌人吧。感谢你赠与我们的所有战斗胜利,继续帮助我们吧,忠诚的上帝……”

“意想不到的、伟大的胜利进军……这是前线士兵的时刻……为了最终胜利,民族要求最终的努力!在这一时刻,任何人不许袖手旁观。”

1940年,278


“这是胜利的时刻……德国人民满怀敬仰向领袖和他的士兵欢呼……世界在上帝的律法之下。他的诫律……就是决定世界史进程的伟大律法,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如此……”

1940年,312


(战胜法国)

“……这是德意志民族可以自豪地写进史书的光辉的一页……在这一时刻,德国人民满怀感激和对上帝的谦卑深深地向神鞠躬……”

1940年,341


[BW25f]


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东欧战俘。与英美战俘不同,他们不可能指望得到人道的对待。多数被迫做苦工的战俘们的非人生活,并不是迫使德国高层牧者表态的理由。


富尔达主教联席会议主席、枢机主教AdolfBertram的表态,和在对集中营囚犯问题上的说法一样。1941年1月17日,他写信给帝国教会事务部,说,异常多的波兰人在德意志生存空间在德国人中间走动,是否应该通过有效的心灵抚慰手段——指忏悔——“尽可能强化对他们的道德影响”,还是“让他们因为没有心灵抚慰而陷入道德堕落”,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部门不应该等闲视之。


直到1944年8月5日,他还写信给德国主教团,说波兰劳工中的野婚和私生子数量增加,“其他的不道德情况也出现了”。但是,波兰劳工在德国被当作奴隶使用,他一个字都不提。他感兴趣的,只是这些受害者的道德。

[KS141]


如果考虑到他有可能是字面理解他的圣经,那么他这种态度就顺理成章了:原来德文圣经中的奴隶字样,在现代版本中才改成了不那么惹眼的“仆人”。



第八部分:教会支持反犹太人



纳粹开始采取反犹措施的时候,教会代表不仅顺从,而且积极顺从。纳粹关于雅利安血统的法律规定只适用于国家部门,而老普鲁士联盟的新教总会则通过教会自己的立法来补充纳粹立法。1933年9月5-6日,总会在柏林举行,通过“神职人员与教会公务员法律关系法”:


第一条(1)只有受过规定的训练并毫无保留地维护民族国家和德国新教教会的人才可以成为教会管理机构的神职人员或公务员。(2)不是雅利安血统或与非雅利安血统的人结婚的人不允许成为教会管理机构的神职人员或公务员。与非雅利安血统的人结婚的神职人员或公务员必须解雇。是否是雅利安血统,依帝国法律而定。


“德国基督徒”步调一致化(纳粹德国的专用术语

Gleichschaltung)的疯狂在1933年秋季达到顶峰,柏林牧师马丁·尼默勒被迫呼吁德国牧师成立“受困牧师联盟”,[……]每一位成员通过自己的签字首先承认,“雅利安条款在教会内的运用带来了信条的损害”。


但是,对于从1924年起就不断投票选纳粹的尼默勒和其他“受困牧师联盟”的牧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纳粹帝国采取的反犹措施,甚至连支持新教教会内的“非雅利安”教徒都谈不上。


1933年11月2日,尼默勒发表“教会对雅利安问题的几点看法”:基督教共同体中包含了改教皈依的犹太人,这一事实“要求我们这个深受犹太民族影响的民族高度自我否认”,所以,可以“要求犹太裔的公务员面临普遍的‘软弱’在适当的时刻保持克制,以避免麻烦。如果今天有非雅利安种的牧师占据教会领导层的职务或在人民委员会占居特别突出的地位,这不会带来好处”。

[KS113ff]


随后不久,尼默勒组建的“受困牧师联盟”针对缺乏对领袖的忠诚的指责公开表态。1933年11月13日,联盟发表声明,称:

受困牧师联盟的成员无条件地与民族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站在一起。他们为自己被教会的反对者逼迫站出来发表这种不言而喻的声明而感到耻辱。

[BW23]


1935年,被正式称为“帝国公民法”和“德意志血统和德意志荣誉保护法”的所谓的纽伦堡种族法颁布。帝国公民法中规定,犹太人和其他“陌生种类”的人被取消德国国籍,另一部法律也被称为血统保护法,它禁止犹太人与德国公民或相近种类的人结婚或发生性关系,违者监禁。


1952年,威廉·尼默勒出版“承信教会”一书,为这个教会当时的成员开脱。他写道:

1935年9月15日颁布“德意志血统和德意志荣誉保护法”时,德国基督教毫无准备,不论哪个教派都没有能力团结起来抵抗新的立法。

[KS124]


事实上,德国的基督教并非毫无准备。不仅仅是两大教会的代表人物早就在高谈种族清洁,纳粹的种族法说到底也不过是教会早先在中世纪禁止犹太人与当地人通婚的规定的翻版,只不过是所用的词汇不同而已。比如马堡的神学教授、德国神学自由派最重要的期刊“基督世界”的发行人马丁·拉德在1935年11月1日就“血统保护法”评论道:

“这样,雅利安特征毫无疑问的族系,其种族纯洁得到了保障”。对于“纯犹太人”,国家可以任意而为,但是,受了洗的犹太人有权力受到保护。他对处置“半雅利安人”的建议:“他们唯一得救(!)的办法是移民,最保险的方法是集体移民到其他国家。”


读者稍微仔细一些就能注意到,这里所谓的种族学说白了就是基督教神学的怪胎,要不然,一个受了洗的犹太人怎么能突然一下成了“半雅利安人”呢!


吵得四分五裂的承信教会中的达勒姆派的领导曾在1936年5月28日给希特勒写了一份备忘录,文件在6月4日送达帝国首相府。这份秘密备忘录被称为是教会第二届临时领导和帝国兄弟共议会的手笔,[……]

其中后来变得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是:“如果基督徒在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框架内被强加以仇恨犹太人的反闪族主义,那么基督教的戒命是爱你的邻人。”


纳粹官方部门对这份备忘录未作反应,所以,国外媒体7月印发这份备忘录后,各方更为惊讶。承信教会的“教会第二届临时领导”请盖世太保侦寻泄密人员。


8月23日,承信教会在礼拜时向信众介绍了情况,但是没有提及上面那句教会在1945年后引以自豪的话。


教会临时领导的办公室主任弗里德里希·维斯勒博士被怀疑向外国媒体泄漏了备忘录,9月16日,承信教会令他暂时休职,10月初,他被盖世太保逮捕,10月底,承信教会再次与他划清界限,正式解雇被盖世太保关押的维斯勒。


同年11月18日到19日夜间,维斯勒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死于刑讯后遗症,承信教会没有为这位受洗的犹太人伸出救援之手,甚至没有为自己的第一位牺牲者祈祷。[乡人补注:德国教会直到2005年才在萨克森豪森树立“被他的教会所遗弃”的纪念牌,正式纪念这位受害者——见2005年2月20日柏林明镜日报报道]

[KS125f]


这样,教会不怎么关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或受害者,充其量只是关心涉及到教会仪式和实际工作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只有少数教会代表真正为解救受害者努力,但是正是这些实际伸出救援之手的人却因此被教会抛弃。


1941年夏末,纳粹已经开始做屠杀犹太人的准备。1941年9月1日,“犹太人标志警规”颁布。根据这项规定,所有6岁以上的犹太人必须配戴犹太星(但被禁止佩带勋章)。

柏林主教团下属的救助所(由BernhardLichtenberg领导:乡人注:这是公开反纳粹的少数天主教神职人员之一,1943年死于押送达豪集中营途中)最初是天主教犹太人移民国外的咨询处,1941年夏禁止犹太人移民国外后,成了绝望者的避难所。1941年9月5日,救助所描述道:“法律公布后三天之内,就有天主教和信教的非雅利安人和雅利安人、牧师和平信徒满怀忧虑地询问法律对教会生活带来的影响:1、做礼拜时是否也必须在教堂内戴犹太星?2、犹太人是否可以参加礼拜,尽管他们佩戴犹太星?……”


救助所给柏林主教团的汇报中还写道:“另一方面,他们也准备承受因为到教堂礼拜时面临的非天主教徒的逼迫,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一个时机,用以不顾任何危险和迫害,通过明显的忠于基督真正的教会的象征,为犹太民族对基督所作的一切赎罪。即使头脑冷静的人也能通过犹太标志看出来,一场对犹太人的屠杀正在准备之中……”

一种荒谬却很普遍的观念:把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当作对基督被钉十字架的赎罪!


枢机主教Bertram并不怎么关心“犹太”天主教徒们的绝望。1941年11月17日,他就信天主教的“非雅利安人”写信给慕尼黑的枢机主教Faulhaber,说:“顺便说一句,主教团更应该利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关注其他对教会更重要的事务、尤其是关注怎样有效阻止天主教青年教育中的反基督教和反教会的影响这种越来越紧迫的问题,这种说法让我们担忧。”

[KS143ff]


显然,令主教担忧的不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或部分德国军队在被占领地区的暴行这样的罪恶本身,而是揭露这种暴行的“反基督教和反教会宣传”带来的后果。


1941年12月17日,帝国境内的犹太人正在被送到东欧,萨克森、黑森-拿骚、墨克伦堡、施勒斯维希-霍尔斯泰因、安哈尔特、图林根和吕贝克的教会领导共同声明:对信新教的犹太人也必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他们也必须被“驱逐出的意志地区”,“种族犹太基督徒”在教会里没有“空间和权利”。

[KS148]


不能忘记的是,这种“最严厉的措施”是什么。克拉考警区边防警一位刑警警官关于枪毙犹太人的供词:

“边防警察局的成员除了少数几个例外,都愿意参加枪毙犹太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盛宴!今天他们可以说这说那,当时他们一个都没缺。……我再重申一次:谁要是相信当时的人只是很不情愿地执行了消灭犹太人的任务,那么他对历史不了解。对犹太人的仇恨太大了,那是复仇,是要他们的金钱和细软。”

[KJ78]


一位褐衫军冲锋队长这样讲述1941年8月枪毙大约90个父母已经被谋杀的犹太孩子:

“军队已经挖好一个坑。一辆拖车把孩子们拉来……他们被安排到坑边,然后被枪毙,倒在坑里。被打中什么地方的都有,都掉进了坑里。那场景惨不忍睹。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场景,永远不会感到轻松。特别是一个长着一头金发的小姑娘我不会忘记。她一直都拉着我的手,最后也被枪毙了。”

[KJ145]


在帝国境内,虽然1940年已经有不同的关于屠杀暴行的消息传到高层牧者的耳中,他们不仅仅是对精神病人被谋杀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没有人承认知道这些暴行,别人也不想知道详情。


1943年4月10,枢机主教Bertram送给希特勒的不是对屠杀犹太人的抗议,而是预祝希特勒生日愉快:“您的担心就是我们的担心……我们的担心,只有明白布尔什维克主义会给祖国带来的不幸的人才能明白,只有认识到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天主教之间的深刻区别的人才能理解。”

……

1944年2月2日,弗莱堡大主教Konrad Groeber给教皇PiusXII递交长篇现状报告。这位与主教团其他六位成员自1934年就是党卫军促进会员的主教,甚至可以从曼海姆被轰炸中获取积极的东西。当时数千名曼海姆儿童被疏散到巴登,这位大主教认为,与父母的分离对孩子们来说“常常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些孩子第一次真正进入了温暖的天主教环境,而曼海姆直到现代还是一个危险的共产主义巢穴”。


这位弗莱堡的大主教向教皇介绍他的除夕日“布道词”说:“我阐释到,新的民族观念没有认清基督教的本质。尽管犹太教认为以色列民族是神意和召唤的承受者和中介者,但犹太教并不是。基督与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斗争以及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证明基督当时反对那个时代的犹太教,使徒行传证明,犹太人的仇恨在基督教早期迫害了基督徒……”


在犹太人遭受大屠杀的时候,这位Gr·ber主教在教堂里没有发表反对屠杀犹太人的看法,反倒是宣讲基督徒受到了犹太人的迫害。


直到1944年,这位弗莱堡的大主教还在向教皇汇报纳粹主义的好处:“我们并没有忽视新世界观中好的东西,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其中最好的东西就是基督教的翻版[原文如此!]”

[KS157f]


这一尖锐的说法,或许并不是有意说出来的,但是,其准确性在许多研究纳粹的史学著作中却至今还没有达到。


第九部分:总结


以上不过是现有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些材料已经很明确地显示,与如今反复宣称的并广泛传播的观点不同的是,多数基督徒尤其是其高层牧人根本就谈不上反对希特勒攫取政权、摧毁第一个德国民主政体,纳粹主义也不是什么诱惑德国基督徒的反基督教意识形态,更多地试图阻止希特勒掌权的大多是非基督徒、非教会人物、无神论者、犹太人、共产党人、民主党人、和社会主义者。


而对于多数基督徒来说,希特勒来得正是时候。在他们看来,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体及其长年不断地辩论的议会,太“自由”、太“议会主义”、甚至太“马克思主义”,希特勒把他们从民选代表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对他们来说,希特勒就是救世主,是终于可以重新带来法律和秩序、使祖国摆脱民主、犹太人、共产党人和一切非基督教的和非德意志影响的正确人选,现在一切都会好起来,希特勒也会通过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恢复德国人因一战失败而丢失的民族自豪感,摆脱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


这么一种世界观不是由少数几个稀奇古怪的极端分子建立起来的,多少个世纪的基督教思维、基督教千禧年主义以及基督教对思想自由、民主、言论自由、无神论和自由主义的敌视,为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开拓了肥沃的土壤。


这种基督教思维的“财富”,我们今天还能在基督徒圈子里看到,比如在美国的新教原教旨主义和其他极端分子圈子。最后,我们可以看看美国最著名的电视传教士、美国前总统候选人和原教旨主义组织ChristianCoalition的创始人以及电视节目The700Club的主持人PatRobertson的说法:


“有人说,我们对天主教、长老会、卫理公会等等等等应该和气。废话!对敌基督的灵,我没必要和气。我可以爱那些观点错误的人,但是我没必要对他们和气。”

PatRobertson,The700Club,1991年1月14日


“共产主义是德国犹太知识分子的怪胎。”

PatRobertson,TheNewWorldOrder,1991,

S.17


“酒鬼、毒品贩子、共产党人、无神论者、New-Age追随者、撒旦崇拜者、世俗的人文主义者、压迫人民的独裁者、吝啬的换钱人(=犹太人)、闹革命的杀手、通奸者和同性恋占上风,怎么能有和平呢?”

PatRobertson,"TheNewWorldOrder"1991,

S.227


如同纳粹继承基督教圣经的传统把犹太人称为秕子甚至害虫一样,他对政治上的异见分子也采用类似的污蔑手法:

“白蚁已经接管政权,这是不应该的。来一次神的熏烤的时机已经成熟。”


Pat Robertson,imNewYork Magazine,1986年8月18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特勒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的结果是,他自己现在反倒被常常说成为“敌基督”。

-------------------

引用文献:

[BD]

FranzBuggle,Dennsiewissennicht,wassieglauben[他们所信的,他们不晓得],Reinbek:Rowohlt1992.

[BW]

FriedrichBaumg·rtel,WiderdieKirchenkampf-Legenden[驳斥教会斗争的神话],Neuendettelsau:Freimund1958.

[DF]

Sphinx-GeheimnissederGeschichte(6):Hexenjagd,SendungdesZDF,19.04.1998,19:30.[斯芬克斯——历史的秘密(6):女巫追捕,德国第二电视台,1998年4月14日]

[DS]

DasnationalsozialistischeHetzblattDerStürmer.DeutschesWochenblattzumKampfeumdieWahrheit,herausgegebenvonJuliusStreicher,[纳粹报纸《冲锋队员——为真理而战的德国周报》,出版人JuliusStreicher,Nürnberg1930ff.

[GV]

FriedrichGleiss,VonderGottesmordlügezumV·lkermord-VonderFeindschaftzurVers·hnung[《从杀害神的谎言到种族屠杀——从仇视到和解》],Horb:Geiger1995.

[HD]

RaulHilberg,TheDestructionoftheEuropeanJews[欧洲犹太人的被毁灭],Chicago:Quadrangle1967.

[HM]

AdolfHitler,MeinKampf[我的奋斗],München:Eher1930.

[HP]

HorstHerrmann,PassionderGrausamkeit.2000JahreFolterimNamenGottes[残忍的激情——以上帝的名义所行的2000年的刑讯],München:Bertelsmann1994.

[KC]

HansKüng,Christsein[作基督徒],München1978,zit.n.[BD],231f.HandeltessichbeiderJahresangabe"1548/49"umeinenDruckfehler,undgemeintist"1348/49"·

[KK]

DerKatholischeKatechismusimFaschistischenSpanien[西班牙法西斯时期的天主教教义问答手册],1951,zit.n.:A.Manhattan,CatholicImperialismandWorldFreedom,NewYork:Arno1972.

[KJ]

ErnstKlee,WilliDre·en,VolkerRie·,Sch·neZeiten.JudenmordausderSichtderT·terundGaffer[美好的时光——凶手和围观者看谋杀犹太人],Frankfurt:Fischer1988.

[KS]

ErnstKlee,DieSAJesuChristi.DieKircheimBanneHitlers[基督的冲锋队——希特勒魔力之下的教会],Frankfurt:Fischer1989.

[MF]

JohannMaier,FriedensordnungundKriegsrechtimmittelalterlichenJudentum.DargestelltaufderBasisderSchriftendesMaimonides[从Maimonides书卷看中世纪犹太教的和平秩序与战争法],Barsbüttel:Inst.fürTheologieundFrieden1993.

[MS]

HyamMaccoby,TheSacredExecutioner,London:ThamesandHudson1982.

[RB]

WernerReichelt,DasbrauneEvangelium[褐色福音],Wuppertal:Hammer1990.

[SB]

Zit.nachderStuttgarterSenfkornbibel1935,vgl.auch1.Chronik20:3.

[SD]

TheodorStrohm,J·rgThierfelder(Hg),Diakonieim·DrittenReich·[第三帝国的新教救助协会],Heidelberg:HVA1990.


谢选骏指出:人说“国家社会主义的基督教根源”——我看说这话的人似乎不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基督教,包括敌基督的基督教……你说的是哪一种基督教呢?!


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

 

网文《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思潮批判》报道:

学术思潮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高级形态,是对现代性发展的理论回应。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是主导的社会文化思潮,而理性主义是主导的学术思潮。在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启蒙主义退潮,各种反现代性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兴起。中国当代主要的反现代性学术思潮有二,一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二是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在中国成为新左派的理论主张,是他们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但其影响所及,远远超过新左派的范围,在学界有广大的市场。中国的后殖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偏颇,在实践上存在着弊端,而学界对此则缺乏必要的反思与批判。为此,有必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在西方属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它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批判现代性,反对全球化,解构西方中心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全球化的弊端。但是,作为一种学说,它同样存在着弊端。它把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与殖民主义等同起来;在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否定西方现代文明和人类普遍的价值;在批判现代性的弊病的同时,完全否定了启蒙理性,否定了历史的进步,特别是否定了启蒙理性的普遍价值,把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永久对立起来,从而把东方专制主义合法化。后殖民主义的肇始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认为,东方形象是西方塑造出来的,“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由于“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它可以被制作成——也就是说,被驯化为——‘东方的’。”他明确地说:“我本人相信,将东方学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这正是东方学学术研究所声称的)更有价值。”[[1]]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横移到中国以后,由于时空错位,其弊端更为突出,成为反现代性、反启蒙主义的思想武器。早在1994年,一些学者就提出,中国进行的现代化是“他者化”,历史证明了“‘现代性’伟大寻求的破灭”,并且主张用“中华性”取代“现代性”,而所谓“中华性”就是“用中国的眼睛看世界”。[[2]]现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已经渗透到个个人文学科,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潮流。后殖民主义理论主张反思、批判五四以来包括新时期的启蒙主义,认为启蒙主义是接受西方后殖民主义的产物,国民性批判是转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话语,中国被西方文化他者化了。这种思潮所及,中国的现代史被改写,中国的现代性被颠覆,中国的发展前景出现了危机。

从学理上说,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如下谬误: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中国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性,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胜利,是中国屈从西方文化霸权的结果。这样,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从西方接受现代性,仅仅是片面的被给予——转述后殖民主义的话语,还是文明对话和实践选择的结果?现代性来自西方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选择。鸦片战争以来,对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而是由抵制、反对逐步到接受、引进。中华民族接受“洋鬼子”的文化,批判自己祖宗的文化,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实践,进行了痛苦的探索和思考,才作出的选择。在鸦片战争前,国人视中国为世界文明中心,视西洋人为蛮夷,因此拒绝向世界开放。鸦片战争失败后,才逐渐意识到中国物质文明落后,西方的物质文明优越,遂有学习西方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但此时,中国的洋务派(不要说保守派了)仍然认为中国政治、伦理优越于西方,坚持“西体中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进一步意识到中国政治文明落后,西方政治文明优越,遂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举。而同时,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坚持中国精神文明优越于西方(如当时的孙中山、章太炎等都这样认为)。辛亥革命完成后,民主政治失败,又进一步意识到中国的国民性落后,遂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现代性(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中国人终于意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优长处和自身的短处,并且为了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于是,才有步步深入的争取现代性的运动——从学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五四启蒙运动和新时期启蒙运动。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不是中国消极被动地接受西方现代文明,而是由被动到主动、欲消极到积极地引进现代性的历史。把中国的现代性选择轻易地描述为转述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屈从西方文化霸权,无疑抹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和思想智慧。总之,中国的现代性认同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结果,是主动的历史选择,是文明对话的结果,而不是被“制作”或者“驯化”的产物。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由于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产生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且导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贬低和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的新启蒙运动开展的“国民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我,被“他者化”了。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启蒙运动及其开展的“国民性批判”,究竟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还是被他者化、后殖民?按照文化学的理论,任何民族只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看待他民族文化,必然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因而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一定导致民族偏见。而只有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开放、对话、交流,才有可能克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旧中国闭关锁国,自以为天朝大国、世界中心,它没有世界意识,也没有民族意识;它认为孔孟之道、宗法礼教是万世不移的绝对真理,中国文化是唯一的文明,而“西夷”的文化是野蛮的,科学是“奇技淫巧”,民主是“无父无君”。只是在西方现代文明传入以后,才有了参照物,中国发现了另一种文明,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了反传统的自新、自强运动。五四启蒙运动以及新时期的新启蒙运动从西方引进现代性、批判国民性,正是以西方现代文明为镜,发现了自我。特别是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发现了科学和民主,而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反科学、反民主性质,以及中国人素质的落后性。这就是“国民性批判”的起因。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文明的借鉴,中国就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世界意识,更不可能发生从启蒙到革命的一系列现代化运动,就可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而无由融入世界潮流,无由进入现代社会。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正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偏见和歪曲,才制造了所谓东方专制主义以及中国文化的落后性。这就是说,落后的中国及其文化只是西方话语的建构而非事实。这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东方专制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究竟是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建构,还是事实如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都是话语的建构,而没有什么事实本身的存在。这作为哲学对终极存在的否定,也许有其道理。但社会历史属于形而下的领域,不能以话语代替事实,而要以事实为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正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利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解读中国对现代性的接受,把专制主义、奴隶思想、阿Q精神、愚昧落后、无个体意识等国民的劣根性,说成西方殖民主义的想象和话语的建构,而不是事实如此。这是对历史现实的无知甚至是故意的歪曲。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虽然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甚至领先于世界,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先进性与存在的合理性,其落后的一面愈发突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中国落后性的发现,仍然得益于现代性的传入和接受。西方人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视角,发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落后,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接受了现代性(启蒙理性),发现了这些弱点,从而进行了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以达到先“立人”再“立国”的目的。国民性批判话语源自西方,并不能证明传统文化的缺陷不是事实,也不能证明国民性批判没有正当性。相反,对这种话语的接受(其实,不仅仅是接受,也有选择和改造,如中国启蒙主义者并没有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反而要自立、自强,重新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表明中国获得了世界意识,也获得了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落后,经过了事实的验证。中国人一开始并不接受自己落后的事实,他们的自尊心以及天朝大国意识不允许接受这种事实。但鸦片战争、两次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使中国人意识到中国文明的缺陷,感受到了民族性的落后,从而进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国民性批判。这并不是响应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而是为了摆脱落后,争取进步发展。中国近现代的自立、自强运动,无不是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发生的,无不是在意识到自己落后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历史,是不能任意抹杀的。

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西文明只能对立、冲突,不是中国后殖民化,就是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二者不能对话、融合。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文明是互相融合还是永久对立?当代文化理论中存在着冲突论(代表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和文化趋同论以及文化融通论等,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属于前一种理论。现代文明虽然存在着冲突,但其基本趋势是互相融通而不是互相冲突。如果说古典时代文明的融合还没有大规模展开、世界文化还没有形成,那么现代性开始了这个历程。在文化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冲突,但融合是不可逆转的主导趋势。如果承认这一点,就可以说,后殖民主义的根本观点即所谓文化殖民主义是错误的。严格地说,无所谓文化殖民,文化传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压迫。虽然在历史过程中也曾经存在着政治压迫导致的文化的压迫,如早期殖民主义对非洲、美洲、亚洲民族文化的压迫甚至摧残,但是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政治压迫的消除,这种文化压迫正在被文化交往所取代。文明的融合是双向的选择,各种文明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了异质的要素,从而丰富了自己。特别是东方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融合中获得了现代性。同时,也必须承认,西方现代文明是主导力量,它以现代性的力量整合了异质文明,形成了世界化、全球化的浪潮。必须辨证地看待世界化、全球化。一方面,它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推动世界走向现代化。仅此而言,相对于后发现代性的中国,启蒙主义仍然有合理性、必要性。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有西方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抹杀非西方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但不能把它夸大为文化殖民主义。因为不能通过拒绝现代性、拒绝文化交流来保持民族文化特性,而只能通过文化交流、开放来发展民族文化。仅此而言,后殖民主义理论也有片面的合理性。后殖民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不仅西方把中国他者化,中国也把西方他者化。因此,不仅要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东方主义),也要警惕中国文化中心主义。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新左派犯了与东方主义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他们把西方妖魔化,把他们(无论是传教士、政客还是学者)都描绘成一心歧视中国、诽谤中国、殖民中国的阴谋家。他们甚至主张以“中华性”来对抗现代性,认为必须抵制西方文明,也拒绝启蒙主义,不承认中国(无论是传统的中国还是现在的中国)的落后,也不承认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还是现在的中国文化)的落后方面。在现代性没有完成的今天,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而危险的。

批判文化冲突论并不意味着肯定文化趋同论。文化趋同论虽然看到了全球化中文化的融合趋势,但也抹杀了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从而有抹杀民族文化的弊端。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提出更富有包容性的理论,以解决文化冲突。基于文化间性理论上的文化融通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文化间性理论超越了文化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强调了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存、对话和融通。所谓文化间性,实际上是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各个民族文化看作互相交往的主体,而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存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可以而且应该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而不是互相冲突、一方吞没另一方。文化间性理论可以成为现代世界各个民族文化交往的共同准则,成为建立和谐世界的一种理论。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往的主导趋势是互相沟通、融合,同时也保持和发展各自的特性。

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性的国家,现代性尚未完成,还在为现代性的实现而斗争。在这个时期,以后殖民主义批判现代性,不仅是理论上的偏颇,也带来了实践上的灾难,那就是导致对现代性的毁灭。 “新左派”正是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否定五四以来的启蒙运动,反对改革开放,反对现代化,主张与世界文明隔绝,回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理论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时髦包装,又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特别是对那些不谙历史而又知识基础浅薄的青年人的影响更大。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发展,对此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进行系统的批判。对中国的现在而言,就是既要接受现代性,迎接全球化的浪潮;也要警惕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单一化的危险,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但这绝不意味着狭隘民族主义,抵制向世界开放、拒绝现代性,而是在积极的开放中能动地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在接受现代性中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注释

[[1]]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 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原载于《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05期,录入编辑:莫得里奇》

谢选骏指出:上文认为,“后殖民主义在西方属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它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批判现代性,反对全球化,解构西方中心主义。”——这显然是错误的。例如现代各国殖民者及其后代白人至上主义者都打着保护主义的旗号反对全球化,难道是各国殖民者及其后代白人至上主义者在自掘坟墓,转向了后置民主义吗?实际上,后殖民主义应该清算殖民主义,完成逆向殖民的历史反攻,从而完成全球化的后半场。

据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全球化。


《后殖民主义》报道:

后殖民主义(英語:Postcolonialism),是1970至1980年代产生的一种思潮和学术理论,主要目的是反思殖民主义,特别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内对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因为殖民主义等历史原因,现代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垄断。非西方文化想要被世界接纳、现代化,就必须采用西方的语言、文化、思想,因此依然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

奇努阿·阿切贝的长篇小说《瓦解》,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的文学作品。

学者对于后殖民主义中“后”字的理解,也充满分歧。后殖民主义并不认为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相反,它认为殖民统治正式结束后,殖民权威依然残留。也有观点认为,世界要真正摆脱殖民主义,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实中尚未成功。

历史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西方动荡的60年代,冲击了传统的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法国五月风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美国的反越战运动、美国民权运动等事件,以及反文化、性解放、嬉皮士、摇滚乐、女权主义等现象,导致西方学术界开始进行文化反思。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由此而生。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殖民主义通过翻译和学者介绍,被引入中国,一度引起社会关注和辩论。

概要

后殖民主义主要将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西方内部扩张为全球性研究,如提出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文化上不平等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从边缘、他者的角度,批判、解构西方的现代性,并强调18世纪至20世纪的殖民统治,对世界各地政治、美学、经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现代世界和社会根本上受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就如左翼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剥削不需直接政治或军事统治,后殖民主义者认为欧洲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均带有从属(subordination)思想,与欧洲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压迫切切相关。而被殖民的世界则被其遗忘。后殖民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它认为知识不只是反映经济、政治利益;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它认为学术不无私、也不中立。

因此,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可能会评价《鲁滨逊漂流记》带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于鲁滨逊对遇难的土地的“殖民化”,并对黑人星期五有殖民主义态度。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虽然明显带有的反殖民主义色彩,却依然指出被殖民者的野蛮,并衬托欧洲人的文明。后殖民主义的作家则试图从被殖民人民的角度出发,对抗歌颂探险家、殖民者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如奇努阿·阿切贝的长篇小说《瓦解》,便描述了英国人的征服导致成千上万尼日利亚人死亡和被奴役,并指出殖民政府将西方宗教和经济强加给尼日利亚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包括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在《东方学》中,萨义德采用了福柯的言谈分析技术,并应用于描述中东知识的生产。东方主义一词描述了一套结构化的概念,被用来生产、解释和评价欧洲以外的人。萨义德的分析,造就了后殖民主义学者的研究,使其能解构文学、历史文本,以了解它们如何反映和增进帝国主义。萨义德强调知识(而非仅是经济或政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继福柯之后,萨义德也认为「话语」是一种知识形式。它不是工具性地为权力服务,而是本身就是权力的一种形式。

通过将帝国主义的文化和认识论前景化(foregrounding),萨义德否定了「价值中立的知识」(value-free knowledge)的存在,认为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假设。根据萨义德的思想,「认识东方」本身,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尤其是语文学的东方研究,都是西方支配东方计划一部分。因此,东方主义延伸了对西方认识论的后结构主义批判,扩展了其地理和历史范围。实践中的东方主义,通过构建出「他者」、稳定了欧洲的定义。东方主义创建了对比性,基于二元对立(理性/非理性、心灵/身体、秩序/混乱),稳定了欧洲的焦虑。萨义德强调,组织、分类关于东方知识的过程,也是东方主义保持欧洲权威的手段。

批判

自由主义批判

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批评者指出,萨伊德在哲学认识论上为反本质主义,但对东方学的却持本质主义态度。如果真的没有本质、没有真实、没有真理,对东方学也应该适用,也就不可能将东方学定性,归到西方殖民工具:

如果话语的任何建构,必定伴随着对于客观实在性的扭曲,那么萨伊德的这本书即是对表述的再表述,对扭曲的再扭曲,与东方学和阿拉伯世界的实在性都没有什么干系。 如果东方的实在性纯属子虚乌有,那么东方学又是怎样去遮蔽,去扭曲了东方的实在性?对东方学者的批判又该从何谈起呢?

同时,萨伊德认为西方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上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依据。但萨伊德批判殖民扩张的依据也依然是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如果启蒙话语被彻底解构、被抛弃,那所谓后现代、后殖民的批评,则也无法自立,因此后殖民主义本身的价值是匮乏的。

第三世界批判

后殖民主义的批评者也指出,虽然后殖民主义是在批判西方文化中心论,但仍然基于西方的现代化及其知识体系,并未跨越西方中心论。因此,后殖民主义仍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自我反思的一部分。后殖民主义学者依然立身于西方学术界,多为中产阶级教授;他们立志于批判西方文化,试图用第三世界增强自己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和其他西方学者一样,对非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毫不关心。除了肤色和族裔,他们与第三世界的联系异常薄弱,因此他们对其他学者的批判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马克思主义及其他批判

另有批评认为,后殖民主义将社会问题都归于文化因素,和经济决定论一样,是不可取的极端的一元决定论。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后殖民主义只注重资本主义的叙事,违反了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社会进步等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同时,部分后殖民主义者专注属下阶层,无视了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阶级性。同时,后殖民主义和其他后现代批判理论一样,只是60年代西方的文化与社会革命失败之后,左翼知识分子逃回学术界,创造的学院性理论,充满了政治逃避主义的色彩。

过度的文化批判并不能带来社会、国家的现代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便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批评者认为,后殖民主义在助长发展中国家对本土文化的本质化倾向。发展中国家亦不可因后殖民主义的分析,便盲目拒绝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或将其简单理解为受殖民话语的压迫。后殖民主义还可能激发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反西方主义,反而加强中国政府对人民的控制,无异于文化上的义和拳、反动主义。相反的批评认为,如果后殖民主义瓦解了民族国家的主体认同,实际就是为新自由主义和跨国资本的全球性扩张铺路。

甚至于对殖民一词,也有学者认为其过于概括,模糊了非常不同的领土的历史、统治方式上的不同。有学者认为,中国从未成为殖民地,何来后殖民主义批判?把后殖民主义未加反思便搬入中国,只是再次引进西方思潮、新一波的西化。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新中国”其实就是“苏联的新型殖民地”;马列主义就是殖民主义的锤死阶段。所以共产党的图腾是锤子和镰刀——锤死一切生命之后,用镰刀集体收割!

《後現代主義》报道:

後現代主義(英語:Postmodernism),是一個以「難以下定論」為特點的主義,主要發生在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前期,後現代主義的追隨者有意識的跳脫出約定俗成的框架之外,熱衷於把自己的作品塑造為一種前所未聞的新形式。在後現代主義之後,世界各地的哲學、藝術、建築、文學就分裂成各種流派,再無一個統一的風潮。

定義

因為後現代主義作品存在的本身就是在迴避「定義」,其後續作品會非常勇敢的去反對前代的理念,導致各個時間段之間傳承極度不明顯,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學。所以,想對後現代主義進行一個界限精確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依據現有的資料,這股藝術風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1960~1990年代[1],隨後就在在多項領域中百花齊放,例如: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其中每個領域都對後現代主義有一套自己的論述,甚至很多論述都是互相矛盾的;可以得知的是,後現代主義是由多個更小的、完全不同的藝術流派集合而成的大分類。

歷史

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最原始的後現代主義可追溯至1940年代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等藝術家的作品中[2],在還未發明出「後現代主義」這個名稱的時候就這個風格已經出現。具備後現代主義明顯特徵的東西是出現於1950年代末,並從那時起開始與現代主義的思潮進行對抗,因為冷戰、越戰、核危機成當時美國的常態,強勁的經濟和對標新立異文化的推崇也讓美國順勢成為了後現代主義的中心,但以城市來說是分散至紐約市、華盛頓、洛杉磯、三藩市、費城、奧蘭多等,歐美文化界的中心從歐洲脫離,這對歐陸哲學引發了強烈的爭議。

最終在1960年代,後現代主義完全壓過了現代主義的思潮[3]。當中領先其他範疇的就是建築行業,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國際風格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排斥「整體」的觀念,強調異質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不同於文學批評家,較嚴肅的哲學家可能不喜歡使用後現代主義這個術語,因為這個術語過於模糊,後現代主義可能指女性主義、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中的一個或幾種。

1980年代後,後現代主義又在歐洲和日本重新出現,隨着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快速崛起,東京、大阪、柏林、慕尼黑和法蘭克福也成為後現代主義的聚集地,這些城市的外觀設計、建築形式都非常符合其特徵。與此同時後現代主義出現了分裂,包括對樣式、引文和敘事水平的諷刺性的戲弄[4][5],對西方文化的宏大敘事的形而上學懷疑主義或是虛無主義[6],或是不惜犧牲真實追求虛在性(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真實」構成的根本質疑)[7]。解構主義的思想根源有現象學、海德格爾和東方哲學,其中海德格爾晚期哲學亦深具東方(莊子)色彩。對東方哲學有理解的,應不難在解構主義找到東方哲學的脈絡。

哲學

哲學論述是後現代主義熱鬧的場境,各參加論述的有: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歷史和哲學終結[8]

尼采的上帝之死和超人

海德格爾的「後現代主義宣言」

傅柯的人之死

雅克·德希達的解構主義

讓-弗朗索瓦·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與元話語的終結

讓·鮑德里亞的超仿真

詹明信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現代主義永不完成論」

德勒茲/加塔利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保羅·費耶阿本德的知識無政府主義

理查·羅蒂的啟迪/教化哲學

特里·伊格爾頓的文藝理論

安東尼·紀登斯關於全球化和後現代社會的討論

維特根斯坦的沉默

哲學的非指向性期待

總的來看,後現代思維在哲學上抱持一種對於邏輯性觀念與結構性闡釋的「不輕信/懷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其本身對於思想、事物以及外在感覺的願望缺失,因為在後現代者看來,他們的思考無從依靠,他們既不肯定歷史的經驗,也不相信意義的本源及其真實性,對未來更無所希冀。除了懷疑之外,他們的思想在理性思維者看來幾乎是凝滯的,他們只能寄生在現代啟蒙理性之上作個永遠的搗蛋鬼。因此大部分學者(在他們的頭腦中現代理性佔有絕對的比重)都慣於使用啟蒙的眼光和理性的詞彙,把後現代當作一個對立面來闡釋,於是一大批具有明確指向性(反抗性)的詞語(如:顛覆、反叛、否定、拒絕、抵制、反政府、非政府或無政府等)在後現代的定義中大行其道。一時間,後現代在哲學上的破壞/叛逆者身份深入人心。而實際上,像德希達(1967, Of Grammatology)所提醒的那樣,我們正中了語言的圈套,忽視了在(邏各斯)中心主義及二元對立體系指導下的語言構成力量,想當然地把無辜的後現代想像成了一個具有明確目的性的抗體。當我們把後現代看作是零散化與叛逆性的代表時,我們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思維的平衡性,站在了理性的對立面,以整體性的二元對立(的視角)去看待後現代現象。這種行為本身造成了一種對後現代理解的偏激和錯位。可悲的是,我們即使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公正,卻無力改變這個現實,因為我們的語言無論在歷時的傳統上還是在共時的平面中都具有無法逾越的局限性。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以個性自由的心緒和非在場的懷疑態度去平和地參與後現代的一切,即所謂的非指向性心態。

對啟蒙理性的懷疑之路

自啟蒙主義開始,理性就被現代哲學尊為至上的權威,而後現代把對理性的懷疑態度作為其最重要的標識。但當代哲學對理性的責難卻並非後現代的發端。在啟蒙誕生階段,經驗論者就與理性論者有過激烈的爭論;後來康德雖然構造了一套完整的理性認知體系,他卻首先對啟蒙思想的知行觀(即理性認知經驗主導一切的說法)進行批判,提到人的先天認知能力的局限性[9];接着,黑格爾對認知的歷史局限性的思考和對知識的異化問題(知識對人的控制與奴役)的初步探索都成為使「現代性」產生動搖的關鍵(ibid);到了19世紀末,尼采提出非理性主義,對現代理性發動總攻,其後激盪出了以徹底反傳統、反理性、反整體性為標誌的後現代主義思潮[10]。

在隨後的一個世紀裏,這個種子發展成一個百家爭鳴的態勢。從對黑格爾的繼承來說,先有法蘭克福學派對知識異化的進一步闡釋,繼而導致馬爾庫塞將矛頭直接指向工業化社會與科技進步的左派激進革命和福科將矛頭指向話語權利的新保守主義的一部分(右翼);後有伽達默爾在新詮釋學中對歷史和語言中的真理經驗的重新詮釋;再有哈貝馬斯走折衷路線的新理性回歸與李歐塔的徹底反擊。從對尼采的非理性主義的繼承來說,一方面是德勒茲、福科的新尼采主義,另一面是德里達的解構主義。(而旨在限制右翼疾進的學說,除了哈貝馬斯之外,還有新歷史主義與伊格爾頓的批判等眾多理論)。

面對異化

20世紀4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率先指出,在啟蒙時代初期,理性就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幫助人們擺脫蒙昧與恐懼的價值理性;另一類是幫助人們了解自然規範生產的工具理性。二者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是和諧統一的。然而隨着19世紀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科技理性逐漸代替了工具理性的角色並在與人文理性的共存中佔了上風,人文理性中的自由與人權漸漸被科技理性所主導的標準化、統一性、整體性所侵蝕,這樣人所創造出的科學技術反過來控制了人的思想行為與文化生活,人們不得不以內在的精神沉淪去換取外在物質利益的豐厚,人異化了。面對這個問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衍生出了兩種思潮,一個是馬爾庫塞所倡導的,矛頭指向工業文化與科技進步的左翼激進革命(甚至包括中國的文革),它以徹底地破壞工業生產和科技進步為主旨進而逼迫資本主義露出殘暴的嘴臉;另一個是傅柯等的後結構主義思潮,這實際上是右翼新保守主義的開端,它倡導一種溫和的範式轉換並改變文化中的語言結構以抵消霸權與壟斷。這股右翼思潮被普遍認作是後現代哲學期待的源初設想。在電影中,它被賦予至少三個使命:一是反映人的異化,即工業文明對人的自由精神的蠶食;二是諷刺左派激進行為的浪漫與不實際並引導觀眾進行反思(如反映文革的電影);三是以拒絕整體性、同一性為前提,對電影的傳統模式、規範、語言和結構進行轉換性嘗試來離散電影的中心話語權利,使觀眾的主觀精神重獲自由。

新詮釋學的真理觀

在新詮釋學中,伽達默爾尋求的是超越科技理性與科學方法控制範圍的真理經驗。他把對真理的認識分為審美、歷史和語言等三個領域來展開[11],在這裏(哲學範疇內)我們只對其後兩者進行評述,而把真理的審美領域放到第3部分(審美範疇)去探討。在歷史領域中,伽達默爾強調了認識真理的兩個關鍵概念:一個是「偏見」,即我們對世界敞開的傾向性,他強調我們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是我們的一部分,由於時間空間與記憶的相互作用,我們總對存在的傳統(歷史性)產生着偏見,偏見構成了我們全部的體驗。而理解活動是把自身置於傳統的進程中並使過去和現在不斷融合,因此理解不僅以偏見為基礎,它還會不斷產生新的偏見,所以不僅歷史決定我們,我們(的理解)也決定歷史。另一個關鍵概念是「視界融合」,伽達默爾指出蘊涵於文本中的作者的「原初視界」與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接受者的「現今視界」之間存在着各種差距,這些由時間間距和歷史情景的更迭所引起的差異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理解的過程一定是將兩種視界交融在一起,達到「視界融合」。這個過程是敞開的,是一種歷史的參與和對自己的視界的超越。

伽達默爾由此認為歷史不是絕對主觀的也不是絕對客觀的,而是其自身與它者的統一,是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包括了歷史的真實與歷史理解的真實。這樣來說,歷史的真實性在後現代電影中應該首先注重觀眾的情感與客觀歷史的交流,具體的說,一方面以小人物和微觀敘事來拉近普通觀眾與歷史事件的距離並努力引導觀眾對歷史經驗進行多維的、開放式的歷史思考,而非蓋棺定論式的敘事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懷舊成分來勾起觀眾對過去的主觀性記憶,以倡導一種對待歷史(與真理)的主觀與客觀的「視界融合」,鼓勵人們在認識客觀歷史的過程中大膽地運用主觀能動性,使歷史產生更多的微觀現實意義。其次,表現偏見的「不可避免」與對歷史真實性和客觀性的懷疑也是後現代電影的一部分(像影片Zelig或阿甘正傳那樣,後現代影片總是一次次把我們帶入近乎真實的歷史環境中,卻又一次次引導我們去懷疑其來源的真實性,繼而質疑歷史真實的絕對客觀存在,使得歷史的距離感和單一的意思固守蕩然無存。)

更深層次的,在語言領域裏新詮釋學對海德格爾所謂:我們「不只在語言中思考,而且沿着語言的方向思考」深為贊同。[12]伽達默爾指出,語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理解從本質上說是語言的,語言是一切詮釋的結構因素,因此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語言的世界,世界在語言中呈現自己,所以我們掌握語言的同時也為語言所掌握,這個掌握的維度就是理解的界限,同時也是語言的界限。[11]而後現代要想超越這個由理性、整體性、中心二元性、結構性等組成的理解的固化框架,就必須在語言上尋求一種突破與創新。而電影作為各類語言的綜合體(包括:視覺語言、聽覺語言、敘事語言、電影本體語言、對白語言等等)顯然在後現代背景下抱有複雜的語言突破傾向。這些傾向的一個最重要的闡釋點就是維特根斯坦與伽達默爾先後提到的「語言遊戲」,雖然在伽達默爾那裏,語言被看得更本體化一些,但兩人的觀點還是近似的。他們指出語言——無論是對話、本文還是敘事,都如同遊戲一樣:沒有主體、沒有終極目的,言說者只是沉浸在語言的交流過程里,娛樂其中。這實際上要求後現代電影在敘事語言上淡薄中心而注重外在的敘述技巧和開放式結尾;在敘述過程上體現一種過於邏輯化的陳詞濫調來反襯理性話語的乏力,以使觀眾從絕對理性的真理束縛中擺脫出來,還原語言的本體地位。

新詮釋學的「參與性」審美觀

伽達默爾在新詮釋學的審美領域主張一種改造性的審美態度,這逐漸發展成為後現代審美思維的一部分。它並不要求(苛求)作品的原意與審美表達在受眾那裏得到絕對的復原,因為作品的存在應超越任何歷史限制,其所散發出的審美意義應屬於永恆的現在。因此,後現代電影傾向於鼓勵和啟發接受者在理解活動中產生新的、個性的、現實的審美認識,重視觀眾的參與性,強調他們的現實心態與作品的「視界融合」與互動,並力圖打破封閉的敘事系統,為多元消解、拼貼、戲仿提供可行性,最終為觀眾創造更廣泛的審美參與空間。

德希達的解構主義

不過,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希達的解構主義論說,往往被論者認為是對現代性的問題,提供了最激進最有效的反動,全面解構(並非否定)由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其中由語言學入手,批評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論為基礎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現代主義論述亦即時成為被解構的案例之一。德希達的解構主義不單止為批評現代主義所謂的方法論(這表達方式是德希達獨創使用,表示在行文間既要使用這概念,但同時亦解構其內涵,原本的表達方式,應以交差號,但標點以此取代)基礎,更以解構主義的放射性閱讀,重新解讀西方多本主要的哲學論著。找出當中自我解構的基因。

另一個主流是由德國最有名的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現代主義永不完成論為基礎,認為現代主義為人類提供動力,永恆為改進自己境況而努力的思想方式,故此,哈貝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所強調對於固有意識反動的提法,根本就是現代主義的核心精神,也是人類可以不斷創新的推動力。後現代主義只是繼承現代主義方案的一種表現。

目前也有不少論者認同後現代主義等同現代主義晚期邏輯的說法,其中尤其是新馬克思主義者如詹明信、泰瑞·伊格頓等持這一說法,當中亦結合了馬克思對於晚期工業社會的批評,形成一體。

文學批評及文化理論

在文學批評上,後現代主義對於西方整體文字論述結構,進行排山倒海的解讀,事實上後現代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主要是在各著名大學的外語學系(尤其法國文學或比較文學系內),其間外語學系人才輩出,最有名的有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四人幫,以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對應歐美文學作品,進行解讀:

保羅·德曼

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

傑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 Hartmann)

哈羅德·布魯姆

社會批評

一種知識上的運動,屏棄傳統上所謂「絕對和普遍真理」的觀念,尤其是注意弱勢力量、環保、全球化、政府行為和談判、雙果原則、伊斯蘭教邊緣化、恐怖主義等問題。

文化人類學

1960年代以降,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想的衝擊,人類學的領域出現了反思人類學(reflective anthropology)、實驗民族誌(experimental ethnography)、新民族誌(New ethnography)等思潮。此類思潮強調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應主動積極的反省知識的建構和書寫論述的過程,並藉由民族誌的寫作方式,讓讀者有適當的理解與批評。也有學者稱為「後現代主義人類學」。

藝術創作及人文思潮

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是1960年代以來的文化、思想界的後現代主義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當代藝術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造成的繪畫性復興,寫實主義手法的再次受到重視。

在人文思潮方面,論者指出現代的後期,是一種對現代表達方式甚至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顛覆和反叛。所謂現代表達方式甚至思維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緒,或者有既定論述規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隨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確定性原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出現,人類漸漸明白到科學也有其不確定性,且認為科學並非可以用以解決任何問題。現代主義的動搖,也就引起後現代主義漸漸的崛起。

在文藝創作風格上,後現代主義並不是一個具體、單一的風格,也不因為作品的時代而界定為「後現代主義」。而且很難以後現代主義的哲學理論來強行規範藝術創作,目前對於先有後現代主義理論,還是先有後現代主義藝術品,也沒有定論。

另一個特點是跨學科和跨創作媒體,建築、文學、繪畫、設計、家具均有設計師,在各自的藝術場境內進行後現代式的表述。不過,由於後現代主義是對於創作主題和創作形式都有顛覆性的新思維,令風格很難一致,要表述各創作領域的後現代境況並不容易。

建築

更多資訊:後現代主義建築

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大樓,在四方的工業建築中融入了像外星人一樣的幾何圖形。

建築學的現代主義體現在所謂國際主義的設計風格上,以美國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築為代表,其中特點是功能性和擴大建築物可用空間為首要理想,對於環境、人文境觀、美學的考慮只是次要的。到六十年代歐美普遍出現一批年青建築師,開始一些具人文思考、強烈裝飾性(甚至可稱「後巴洛克式」)及有深入空間思維的建築景觀出現。建築師尤其喜愛透過建築景觀,表達對舊文明、自然界,以致夢幻的追想。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了一套與現在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與主張,他拋棄了現代主義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強調人們的不同需求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之一的傾向更加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泛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的較廣。到8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作品在西方建築界引起關注時,它更多的描述一種樂於吸收各種歷史建築元素、並運用諷喻手法的折衷風格,因此,他後來也被稱作「後現代古典主義(Postmodern-classicism)」,或稱作「後現代形式主義(Postmodern-formalism)」。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與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讚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着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主要是從諸歷史風格中兼容並蓄。他們視一切傳統都同等重要,因此隨意將其組合,只是在將它們組合加工的過程中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模仿。同時在素材來源上具有高度選擇性,不過主要局限於古典主義各流派(主要有帕拉迪奧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的一些異國風格流派。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經歷了歷史主義和新折衷主義的設計傾向過程,並且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幾幢大型公共建築建成後快速繁榮起來。概括後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徵及歷史淵源我們可以說它是除了反對現代主義的建築形式語言外,其他所有的風格特徵都可以借鑑和吸收。文丘里在打響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戰役中,倡導歷史主義傾向和學習當時盛行的波普藝術,具有強烈的復古懷舊願望,但是復古卻並非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對未來的展望使此時的建築符號成為歷史要素的變形。

隨着多元化思想的發展,「將建築的文脈,建築的不同功能,使用者的特殊口味」這三者作為混合設計的目標,因此查爾斯·詹克斯把後現代主義概括為:歷史主義、直接復古主義、新民間風格、特定性+都市規劃專家=有文理的、隱喻和玄學、後現代空間的「激進的折衷主義」,這主要還是對後現代主義的混合現象進行概述。而美國另一位建築師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也將後現代主義概括為文脈主義、隱喻主義和裝飾主義三個特徵。

但同時亦有另外一批年青建築師如諾曼·福斯特、弗蘭克·格里等都喜愛利用科技化的建築技術,來突顯建築對都市空間的隱喻性對談metaphoric dialogue。諾曼·福斯特對摩天大廈的高科技考驗、對香港滙豐銀行的隱喻,以至倫敦市中的30 St Mary Axe,都對都市境觀造成顛覆性影響。而弗蘭克·蓋里對於非直線設計的應用和結合電腦高端技術的做法,都影響了當下的設計風格。[13]

藝術

為了挑戰現代主義的極限,藝術與設計家於是以後現代主義來統稱當代各種主義,如: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解構主義、時間元素、媒體應用、物質主義等。這些觀點強調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單一的、絕對的答案或標準,作者與完成品的情感脫離,且作者、觀眾、策展人(或展場)與環境(或現象)都是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如此一來,藝術創作與鑑賞都變得非常多樣。

文學

在此羅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國的唐納德·巴塞爾姆、托馬斯·品欽。

電影

堂皇語境的終結與多元化

由於前文中所述「知識的異化」問題不斷激化,自啟蒙主義以來,原本並列而生的兩大科學體系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逐漸拉大,呈現出人文科學容忍退讓,自然科學步步擴張的態勢。這在李歐塔那裏被看作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全部歷史」。(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他指出自然科學在排斥了人文敘事之後,其單一的邏輯話語僅僅具有指涉性與實證性,卻難以完成對文化意識的替代,更不具備人文科學的多種價值關懷。因此那種以科技理性為基礎的,以單一的標準去裁定所以差異進而統一所有話語的「元敘事」在後現代語境下勢必被瓦解,而電影在這個瓦解過程中大致表現出兩個傾向。一個是元敘事的合法性由於其基礎——堂皇話語環境——的終結而遭質疑。傳統的元敘事電影遵循的是以英雄為中心的堂而皇之的敘述模式,而後現代電影傾向於將堂皇敘事的社會的語境(如聖賢英雄、解放拯救、光輝的勝利、壯麗的遠景等)散如敘事語言的迷霧中,使觀眾對堂而皇之的歷史言論,或歷史上的偉大「推動者」和偉大的「主題」產生懷疑,並以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題、平凡而瑣碎的故事取而代之或利用堂皇敘事與平凡話語間的雜揉、拼貼和交替衍生來反襯、嘲弄元敘事的理性偏激。另一個是後現代電影並不把元敘事所追求的共時(即通過同一性的中心維繫作用實現整體思想的一致,如電影「夢幻般完美的故事」、「邏輯縝密的對白」、「封閉的結構」以及「完滿的結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終極目的。按照李歐塔的設想,後現代作品更傾向於打破求同的穩定模式,而強調差異的不穩定模式,或者說提倡語言遊戲的異質多重本質,即多元式的話語異質。具體地說,就是從影片的「文本敘事」、「話語傳達」到「受眾接受」的各個層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強求故事、結構與電影文本內在表達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鳴,轉而更寬容地面對影片各層面的斷裂、局限、矛盾與不穩定性。

解構主義的啟示

解構一詞是指對恆定意義的分離,它作為後現代對「結構」(主義)的在場、秩序和中心整體性反擊的一部分,其某些具體策略對西方電影的後現代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節就結合德希達的解構策略與建議對電影的後現代思路進行梳理。

德希達首先提倡在文本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建立非必然的聯繫,其目的在於突顯能指與所指搭配的任意性和他們之間的差異性,使所指脫離即定能指的依附從而擾亂固化的結構思想。反映於電影中,這個策略有利於打破現代主義電影的兩個符號學對意義的深層次指涉。像拉康所謂「滑動的所指」那樣,使幾個所指同時漂浮於電影本體的能指符號之上,可以擾亂觀眾心中固有的「能所」對應模式,導致意義反射的不確定性,繼而反映一種去中心、去深度的平面思維形態。

其次德希達鼓勵策反文本結構中的個體,拆解它們對結構中心的絕對服從,這主要是針對現代哲學的同一性、中心性與整體性而言的。具體到電影中,非線性敘事得到廣泛的應用,使得影片零散的局部意義得到重視,也利用開放式的結構來突破影片中心結構的自我封閉,繼而促成各本文結構的差異性交流與參照,即不同文本間的差異互通,如並置、拼貼、雜揉、互涉等等,並隨着對外來差異的引入與參照對原本文的結構中心形成拆解態勢。

解構哲學也反對本文結構的先驗性與意義透支。由於結構具有固定性和確定性,相反的結構往往產生類似的意義,久而久之,人的頭腦會由於局部結構的刺激而映射出大致全部的意義。對於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傳統電影往往只放映了一半,全片的意義歸宿就已瞭然於胸了。這些被意義透支所籠罩的形而上學的先驗結構被解構主義斥為乏善可陳的守舊根源。因此在後現代電影中經常可以捕捉到一個看似熟悉的結構,然而很快這個感覺會被逆預見而行或獨立於結構之外的意義所打亂,這類出乎意料或出其不意的元素有助於消解觀眾對結構的期待,打破結構主義的整體同一性,也有助於培養受眾的懷疑(不確定)精神與多元心態。

另外打破觀眾對「在場」的信念與憧憬也是解構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德希達看來,結構主義的中心性與整體性是建立在「在場的形而上學」基礎之上的。結構主義相信電影作為各種語言的綜合體可以給觀眾呈現親臨其境的實體性存在,即不需要媒介參與的「現實世界」。這個「現實世界」就來自於人們的理性傳統對「在場」的信念,憑藉這種信念,人們總是幻想着在他們自己所能看到和接觸到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個整體的現實世界。因此我們會為主流電影的夢幻經典故事而動情。但作為對立面,解構主義並不走向唯心,它只是對電影作為媒介來偽裝世界的真實性(在場)的作法頗有微詞並對媒介還原真實在場的可能性表示懷疑。為此,後現代電影傾向於將觀眾從夢幻的故事裏拽出來或阻止他們進入故事的夢境中去,使他們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看電影的)第三者而非主人公,並使他們對「在場」的幻覺與憧憬變為泡影。同時,對在場的拆解與對真實性還原的懷疑也給後現代文化視角中讓·鮑德里亞所謂的「虛擬現實」埋下了伏筆。

社會文化領域的更迭態勢

後現代主義畫作

它主要研究後現代狀態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轉型給電影帶來的問題與啟發。後現代不只是一個主義,它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希爾(1998,P98)也強調後現代主義一詞可以被用來形容一個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新秩序。對於電影來說,以這個新秩序為基礎的後現代社會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剖析。一個是研究傳統的工業秩序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另一個是討論科技革新對後現代社會文化的影響。

後工業社會的現實

希爾在《牛津電影研究導讀》一書中總結了後工業社會的經濟轉型特徵如下:第一,社會的經濟重心由產品製造業轉向服務行業,剩餘價值的來源從一、二產業轉向各經濟服務領域,如商業、銀行業、信息業等等;第二,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模式被「後福特」生產模式(post-fordist)所取代,靈活而個性的消費需求成為生產的風向標,即消費主導生產,主動權在買方市場,賣方不再單純追求產量而是傾力打造品牌並提升產品的品位(這導致廣告的興旺與大眾對時尚生活的嚮往。後工業時代不僅生產產品,也生產「渴望」和「需求」——Harvey,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第三,從事服務業的白領階層成為社會的主導階層,他們的意志代替了少數精英分子的高端幻想而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生活的主流形態——既大眾文化;最後,(受時尚消費觀念的影響)後現代社會中的個體傾向於具有靈活多變的(不確定的)身份認同特徵,人在浮華的社會表層更傾向於在諸如性別、宗教與性取向、理性判斷等問題上表現出異質的、不穩定的身份與性格特徵。

於是作為後現代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一方面自覺地、無從逃避地反映着後工業社會的現實,另一方面也傾向於對後現代社會生活表現出或焦慮或諷刺的意味,而不管是焦慮的對象還是諷刺的矛頭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這個消費日益主導一切的社會,從而反映物質對人的異化。

技術層面對文化的影響

科斯洛夫斯基[德][14]提到「不是藝術應適應技術,而是技術的發展應適應文化及人文情境,這是當今所要求的」——這充分說明,後現代社會實際上在科技與人文的立場上採取了折衷的態度併力求在文化中尋求二者的平衡點,注重技術的精神含量。因此以「後工業為基礎的」後現代社會的研究(包括電影研究)有必要向文化研究視角轉移。

首先技術的進步在現代社會導致了功能主義的繁榮,這體現在現代建築的簡約風格與批量的廉價上,按科斯洛夫斯基的說法[15],現代功能主義建築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尚能有廣泛影響的美學風格,由於其力圖擺脫歷史主義的桎梏,是歷史的東西(建築的歷史文脈)正在危險的喪失,今天不僅成為平庸之作,而且愈益失誤」;另一方面,現代的建築環境「使人們囿於一個技術的、遠離自然的、城市化的世界中」(如香港的水泥森林),這導致人與自然的隔膜,也使科技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受到破壞,即「人自身必須不斷去適應技術,否則將在技術中感到自己完全是多餘的」。面對科技與功能主義對人文環境的異化,後現代電影或選取歷史、懷舊的場景來喚起觀眾對歷史感的審美興趣以承接社會文化的歷史血脈,或(刻意地)着力突顯影片建築與背景環境的非人文性特徵以襯出科技理性的冷漠與作者的焦慮。[在這個意義上說,後現代電影與後現代建築是殊途同歸的。雖然後現代建築傾向於在功能、審美與歷史地域文脈之間追求一個平衡點以表現建築發展的折衷,但後現代電影並不傾向於直接將這種折衷的思想映現其中,它與反襯的效果相比要單薄得多。]

另外信息與傳媒技術的革新和發展也在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希爾指出,新的媒體科技至少在兩方面對人的社會經驗與主觀認識的重塑產生決定性效果。一方面,媒介信息與圖像通過先進的跨區域傳播平台(如互聯網、衛星通信)的過剩散佈正在逐步導致時空概念的空前壓縮與紊亂,並致使區域文化與個體身份認同的建構趨向於淡化其原本明顯的空間地域性特徵(如民族特色文化)。這個趨勢很容易被聯繫到「全球化」概念的文化領域,並由此出現了後現代電影對待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國主義)的三重態度:首先,後現代電影傾向於揭示(反對)理性的商品作為消費文化的符號對人性本真的抹殺;其次,對文化全球化採取保守(容忍)的態度,通過電影中的雜揉、並置、空間重疊等手段,打着多元文化的幌子追求帝國主義文化的全球均質,把全球文化統置於西方的文化意識形態之下,有多元之形而無共榮之實,這雖有利於文化(後)殖民主義的推衍,卻也是揭露文化殖民本質的最佳映襯;第三個態度就是面對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第三世界電影所採取的去同而求和的方針,同的反義詞是和,不是異,對於全球化與民族化來說,雙贏的結局不是同,而是和,也就是同中有異,異中求和。

新媒介與新技術的另一方面效果體現在人對社會文化、現實觀念的轉變上。按照鮑德里亞的闡述,我們正越發地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中,在這裏,以信息複製和圖像傳播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秩序正逐漸代替以勞動力和物質生產為基礎的舊工業秩序。圖像和信息符號正在成為我們了解現實的主要來源。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被複製和仿造了的世界中。我們無時無刻地被廣告、影視、信息爆炸所籠罩着並置身於「超現實」之中(1975)。對真實的證明顯得那麼不可能,因為我們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複製品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對於複製的概念有着廣泛的理解和體現,小到對經典段落的模仿(或戲仿,以突出其互文性的消解意義),大到對整個影片的時代背景的舊貌還原與歷史追溯,甚至是誇張地再現場景與話語環境……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引導我們對現實、歷史以及自身認識層面的再生產的真實性抱着一種懷疑的心態。

審美意識的新趨向

英國後現代雕塑作品

受哲學思潮與社會文化生活趨勢的帶動,後現代主義在審美意向的傳達上也有着新的追求,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對後現代主義審美在電影中的趨向作細分論述。

對現代主義審美觀的改造

在審美領域,後現代主義特徵傾向於解決現代主義審美的某些問題。按John Hill(1998,P99)的歸納,現代主義審美的表達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敗;另一方面,由於過度宣揚高雅藝術並缺乏與少數精英以外的公眾進行溝通,現代主義審美表達正逐漸失去大眾市場的關注與支持。面對這些問題,電影的審美表達在後現代那裏顯現出三個變化性特徵:其一,對大眾欣賞口味與俗文化表現出熱衷的態度並淡化高端品位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藝術的偽善;其二,在熱衷的基礎上顯露出折衷主義的痕跡,不拒絕(甚至鼓勵)不同風格的類型、藝術手法之間的混合以形成文體的雜揉或強調並置、拼貼和挪用的策略;其三,應對現代主義的文化枯竭,電影的後現代表達傾向於淡化對文藝原創性的強調,轉而為戲仿、拼貼創造機會以尋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抗擊理性

與理性的鬥爭是後現代審美體驗的核心問題,而具體的抗爭行為又體現在不同的層面內。首先,為了對抗理性的束縛,後現代審美傾向於沉湎在某種形式的「前理性的自發性當中」(貝爾,王岳川P137),於是色情、毒品與暴力——這些「人」作為生物體的本真衝動,成為後現代電影審美體驗的一部分。這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內在衝動的觀感對於現代理性生活經驗的衝擊作用是絕佳的。當然這其中也包含着對電影人物的自我映射與反省,這種本我的宣泄有助於突破理性思維的障礙,引導觀眾還原自我的真實性。其次,後現代審美是反釋義的(桑塔格,王P137)認為釋義是智力對藝術的報復,貝爾也認為後現代審美觀應該對「批評」加以質疑,並使批評陷入無以為「評」的難堪的處境。因此開放式的文本結構與晦澀的審美表達經常貫穿於後現代電影之中以拒絕觀眾的理性思辨傾向、引導他們的個性審美體驗活動。最後,後現代美學被強調為一種回歸視覺的美學觀。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後現代哲學反對現代文本的理性與結構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新興的媒介技術所導致的圖象泛濫有關。回歸「視覺」意味着整個社會重新回到了一種感性的審美意識中,生活變得更加平面化,理性的深邃與結構的規範漸漸淡出人們的意識層面。電影在後現代社會中「更注重視覺的衝擊力與眩暈力」(王岳川,P136)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影片的背景視覺觀感也更加精緻、奇異或具有對比性。

參考文獻

 ([//web.archive.org/web/20120205092428/http://www.spokenoak.com/genre/pomo.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

 見Barth, John: "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 The Atlantic Monthly, 1967-08, pp. 29-34.

 Cf., for example, Huyssen, Andreas: After the Great Divide. Modernism, Mass Culture, Postmodern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188.

 See Hutcheon, Linda: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pp. 3-21

 See McHale, Brian: Postmodern Fiction, London: Methuen, 1987.

 See Lyotard, Jean-Fran?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 1984

 See 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In: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66-184.

 Ontological "Difference" and the Neo-Liberal War on the Social: Deconstruc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EarthLink. 2009-10-27 [2023-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6-11) (英語). 參數|title=值左起第6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Habermas, 1971, Knowledge & Human Interests, p4-14

 王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P151

 Gadamer, 1975, Truth and Method

 Heidegger, 1962, Being and Time

 Frank Gehry曾經於2004年為香港太古集團就西九龍提出一個另類方案

 《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P143

 《後現代文化——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P142

擴展閱讀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2001年,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宣揚《後現代論》2002年同濟大學出版社。

沈清松. 〈從現代到後現代〉 (PDF). 《哲學雜誌》 (台北: 哲學雜誌社). 1993, (第四期): 頁4–25 [2013-03-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12) (中文(臺灣)).

George Ritzer, The Theories of Postmodernism, 2003,華夏出版社。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一個批判性的探討》(北京:三聯書店,2008)。

谢选骏指出:人说“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思潮批判”——我看“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这并非白左的市场,恰恰相反,这是马裂猪意的死亡。因为马列主义本质上还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殖民主义思想。共产国际就是殖民主义的垂死一跳。

《谢选骏全集309卷    硅基时代第九卷》

Silicon-based Era Volume 9

【殖民主义流毒】

The Poison of Colonialism


内容提要

人说“阿拉伯国家联盟”,我看“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虽用同一种语言,其团结程度还不如那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印度联邦。“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把不同的种族与文明,纳入了一个拼盘。

人说“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思潮批判”——我看“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这并非白左的市场,恰恰相反,这是马裂猪意的死亡。因为马列主义本质上还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殖民主义思想。共产国际就是殖民主义的垂死一跳。

Executive summary

People say "League of Arab States", I think "League of Arab States is like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Although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their unity is not as good as that of the Indian Federation which uses a different language. "League of Arab States" is like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both are products of colonialism, which put different races and civilizations into one platter.

People say "modernity and criticism of postcolonialism" - I think "postmodernism is postcolonialism". This is not a market for white leftists,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death of Marxist ideas. Because Marxism-Leninism is essentially a Eurocentric colonialist ideology.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s the dying leap of colonialism.


【目录】


01、“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

02、“中国殖民日本列岛史”的证据

03、1%占比的犹太人可以任何宰割阿拉伯和穆斯林

04、阿拉伯的基督徒早于伊斯兰异端

05、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征服者威廉都是狗娘养的

06、阿拉伯人大流散成为犹太人第二

07、阿拉伯以色列联手谋杀地球环境

08、阿拉伯殖民者遭到反噬 

09、白左是殖民罪恶的忏悔

10、北美殖民者是暴龙的后代

11、穿透美国内心的毒箭是欧洲殖民者杀害的原住民亡灵

12、大阪民宿近藤早紀被害事件表明日本还是美国的新殖民地

13、德国穷鬼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为双方卖命

14、东南亚的王权政治是一种殖民统治

15、二月河、刘晓波齐颂三百年殖民地

16、海归废物不堪殖民重任

17、韩国,蒙古,越南,新加坡——都不是国家而是殖民地

18、好莱坞是法国殖民美国的毒瘤

19、华人酋长 殖民扩张

20、柬埔寨是共产党殖民地还是难民地

21、鲁迅为何不说欧洲殖民者也吃人

22、马来群岛的穆斯林是阿拉伯殖民者的俘虏

23、美国大学吸毒上瘾落入逆向鸦片战争的汪洋大海

24、从反殖胜地到毒品胜地

25、莫斯科的羔羊为殖民者而死

26、欧洲殖民者变成了鸦片鬼 

27、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

28、欧洲殖民者冒充“本土人口”和原住民

29、欧洲殖民者踢到了亚洲的软蛋

30、枪支弹药就是殖民者的奶水

31、侨民就是殖民者,华侨却是国际难民

32、穷凶极恶的欧洲殖民者

33、穷凶极恶的欧洲殖民者毁灭了美洲

34、沙特阿拉伯喜欢吃人肉的暴君

35、十字军东征摧毁阿拉伯帝国

36、输出毒品可以成就霸业

37、特兰西瓦尼亚是三国殖民地

38、六四屠杀之前六年的“八三大屠杀”——新的反右运动

39、香港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大陆还是苏联的殖民地

40、香港大学展现的最后殖民战争

41、香港人逆向殖民英国的经验值得推广

42、鸦片战争的最新回合在台湾

43、鸦片战争还算汉人的解放战争

44、鸦片战争两百周年摧毁英国

45、以色列毒气属于纳粹的力学还是纳粹的美学

46、以色列和阿拉伯都是殖民者

47、以色列需要彻底殖民加沙地区

48、印第安复国与拉美人偷渡

49、英国鬼子在美国都不肯实行民主,迫使美洲殖民地发动革命

50、英国免费赠烟毒害中国、输出马克思主义毒害全球

51、英国是小亚细亚人的殖民地——巨石阵的祖先在小亚细亚

52、英国是第一个全球帝国

53、犹太人的“再殖民战争”漫长而艰难

54、犹太人和穆斯林都是殖民侵略者

55、犹太人抛弃了犹太教——以色列离开了“复国”路线,变成彻底的“殖民”

56、约旦河西岸也是以色列的殖民地

57、殖民者的伪善和失败

58、殖民主义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

59、殖民主义前后的欧洲艺术截然不同

60、殖民主义寿终正寝

61、殖民主义也算一种逃避和叛逆

62、殖民主义者的后代已经活腻味了

63、中国是一个殖民收缩的社会

64、中美角力能够真正激活阿拉伯魔鬼吗

65、宗教改革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66、北美印第安人和征服西伯利亚——在阿拉斯加完成了殖民主义的合围

67、知识的差距形成殖民主义

68、二战惨胜之后法国就陷入了神经症状——法国人和中国人谁更可悲

69、刘亚洲对“思想主权”的错误认识遭致天谴

70、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

附录一、西安事变是日本苏联角力的一个产物

附录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阻碍了“中共抗日”

附录三、基布兹是马克思主义的怪胎

附录四、苏联就是纳粹


香港大学展现的最后殖民战争


《香港大学:愈演愈烈的管理层“权斗”风波,截至目前我们知道什么?》(赵雅珊

BBC中文特约撰稿人2024年6月24日)报道:


港大校委会和校长张翔之间的矛盾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走向公开化。

近期香港大学最高管治机构校委会和校长张翔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特首李家超宣布成立特别小组调查相关问题。特首介入后,双方未再“隔空交火”,但人事任命等争议仍悬而未决。


有评论认为港大风波代表了本地精英和外来精英之间的冲突,也有人认为此事不涉政治,只是和个人风格有关。

BBC中文通过采访评论人士和港大学生,梳理港大校委会和校长的核心矛盾,其暴露的问题由来和对香港高校的可能影响。

5月底港大校委会审议通过一份九人副校长名单,名单包括6名暂任副校长人选。此事再次点燃校长和校委会之间的争斗。

港大校委会和校长张翔之间的矛盾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走向公开化,最新的争议焦点是副校长的人事任命权。

2023年9月,港大校委会收到针对校长张翔的匿名投诉邮件。邮件称校长张翔不当处理奖学金捐款、选拔港大医学院院长时用人唯亲,以及张翔更换用车,豁免招标程序等引争议。张翔对这些指控都逐一回应,称其“造谣”和断章取义。


收到匿名投诉邮件后,校委会主席王沛诗责成专责小组对针对校长张翔的指控展开调查。半年后,今年4月,调查结论指对校长指控不足以确立。张翔随即发声明称“终于还我清白”。


公众原以为港大争端就此告一段落。但一个月后,港大校委会和校长就副校长的人事任命权问题“隔空交火”并一度走向升级。


5月底港大校委会审议通过一份九人副校长名单,名单包括6名暂任副校长人选。


6月5日,校长张翔首次因相关事宜向港大全校师生发送邮件做出回应。港大在读学生转发给BBC记者的邮件显示,张翔指港大过去一年“内部纷争不断”,指责上月底校委会未经通知下,审议多名副校长人选“违反既定程序”,事前未咨询其意见,又指大学管理层对此一无所知。“这样的行为动摇香港大学学术自主的百年基石,不利香港大学和香港的稳定与发展,更谈不上吸引全球人才。”


校长和校委会的矛盾升级和白热化,双方并无休战之意。


港大校委会6月10日向港大师生校友发电邮,反驳张翔对暂任副校不知情之说,并逐一列举出张翔管治下“不符程序、不合常规现象”。校委会在电邮中强调上月底的委任是基于港大利益的集体决定,否认涉及“私人恩怨”。张翔本人则于6月11日晚再发声明还击,指王沛诗从来没有就委任事宜向他征询过任何意见,并指“有人不断恶意生事”。


外界如何看待港大之争?

香港资深传媒人陈景祥对BBC中文表示,根据香港传媒的报道,张翔在校委会属于少数派,校委会很多成员在港大多年,他得不到很大支持。医学院新院长任命一事上,张翔希望用美国背景的人,跟现有的在香港或者在英式制度培养很多年的医学院的教授就很明显有些冲突。


陈景祥认为:“张翔本身(上任前)跟港大没有特别联系。他代表新加入者,是美国式的方法跟旧有的、在香港大学根深蒂固的英式文化和人事制度之间的冲突。”


《亚洲周刊》在2023年10月一篇名为《港大破旧立新张翔网罗诺贝尔精英颠覆体制》的文章中称,港大过往作为殖民地精英的大学,被称培训“小英国人”,重视程序主义。而张翔作为科学家,致力建造吸引顶级科研人才的环境,不惜颠覆体制。


香港资深媒体人纪硕鸣则在此前张翔被匿名投诉、校委会开展调查的节点发表评论称,“港大风波”不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建制中本地精英排斥外来精英,尤其是有内地背景的精英不受本地精英欢迎的状况。他将此形容为文化上的冲突、“香港转型期的必然”。


陈景祥则指出:“港大事件不涉及政治因素。起码我自己看不到有触犯《国安法》,其次也未看到有英美外国势力借这次事件破坏香港大学和香港高等教育声誉。”他进一步解释称,大家觉得双方都不是在政治上(中国)内地或现在中央政府不能接受的人。


对于副校长的任命冲突,陈景祥称:“校长实际上是打理大学校务的CEO,其实副手主要帮校长做,所以选人时,校长作为主要决定人是合理些。 但校委会主席很事事亲为(hands-on), 就会有冲突。 这跟个人风格有一定关系。”


王沛诗是香港的执业大律师,是建制派召集人、“班长”廖长江之妻,于2021年被林郑政府委任为独立监察警方处理投诉委员会(监警会)主席,身兼多个公职。


也在同一年的2021年,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委任其为港大校委会主席,任期三年,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履职,将于今年12月31日届满。


张翔为美国籍,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物理、超材料和纳米光子学。


张翔于2018年7月接替提前离任的前港大校长、英籍肾脏科学家马斐森(Peter Mathieson)。2018年正式上任前,张翔曾因缺乏足够的学校行政经验以及对香港和香港大学的了解不深以及自身与大陆的关系密切而受到诟病。最终,张翔在质疑声中,以遴选委员会7票对4票的结果获推荐担任校长。2021年,香港大学校委会决定提前续约,将其聘期延长5年至2028年。


这也意味着,王沛诗正式上任前,张翔被提前续约,王沛诗无法处理港大校长的续任。有不愿具名的资深港大校友对《Yahoo 新闻》表示,张翔被提早续约,可能埋下了两人争斗的伏线。


香港反修例运动期间,港大学生曾称校长张翔为“失踪校长”,有师生校友批评其未保护学生。


2023年年末开始,张翔捐出自己七百多万港币年薪的一半给学校的"师友计划",资助困难学生。


目前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中,除港大校长张翔外,另有两位校长属于有中国内地背景的“海归派”学者,即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和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


管理层争斗对港大影响几何?

BBC中文向港大校委会的四位全职教授和其他多位科系老师发去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港大内部对此话题的谨慎程度。


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港大学生将收到的邮件分享在该平台,并抱以“看戏”心态。一位在读港大学生对BBC中文表示,自己和同学都不太关心此次校政风波,也不清楚来龙去脉,他们的主要精力用于学习。


另一位在读港大学生对BBC记者表示:“我对这场争斗(的来龙去脉)不太了解,但我认为毫无意义。”


陈景祥表示:“长远来看,港大声誉积累超过百年,一两人不会轻易打垮它,也不会对港大有重大打击。但短期内起码大家会觉得全校最高层的两个人在斗,管治(问题)对老师会否有影响,对校内管理层士气有无影响?短期内一定会有,长期内未必。”


李家超也于6月18日表示,初步了解有副校长岗位悬空期间,在4年内换了5个人出任,指“不可能不影响行政工作”。

谢选骏指出:人问——香港大学:愈演愈烈的管理层“权斗”风波,截至目前我们知道什么?我看——这是香港大学展现的最后殖民战争!

《谢选骏全集309卷  硅基时代第九卷》

Silicon-based Era Volume 9

【殖民主义流毒】

The Poison of Colonialism


内容提要

人说“阿拉伯国家联盟”,我看“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虽用同一种语言,其团结程度还不如那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印度联邦。“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把不同的种族与文明,纳入了一个拼盘。

人说“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思潮批判”——我看“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这并非白左的市场,恰恰相反,这是马裂猪意的死亡。因为马列主义本质上还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殖民主义思想。共产国际就是殖民主义的垂死一跳。

Executive summary

People say "League of Arab States", I think "League of Arab States is like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Although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their unity is not as good as that of the Indian Federation which uses a different language. "League of Arab States" is like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both are products of colonialism, which put different races and civilizations into one platter.

People say "modernity and criticism of postcolonialism" - I think "postmodernism is postcolonialism". This is not a market for white leftists,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death of Marxist ideas. Because Marxism-Leninism is essentially a Eurocentric colonialist ideology.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s the dying leap of colonialism.


【目录】


01、“阿拉伯国家联盟”犹如英联邦

02、“中国殖民日本列岛史”的证据

03、1%占比的犹太人可以任何宰割阿拉伯和穆斯林

04、阿拉伯的基督徒早于伊斯兰异端

05、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征服者威廉都是狗娘养的

06、阿拉伯人大流散成为犹太人第二

07、阿拉伯以色列联手谋杀地球环境

08、阿拉伯殖民者遭到反噬 

09、白左是殖民罪恶的忏悔

10、北美殖民者是暴龙的后代

11、穿透美国内心的毒箭是欧洲殖民者杀害的原住民亡灵

12、大阪民宿近藤早紀被害事件表明日本还是美国的新殖民地

13、德国穷鬼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为双方卖命

14、东南亚的王权政治是一种殖民统治

15、二月河、刘晓波齐颂三百年殖民地

16、海归废物不堪殖民重任

17、韩国,蒙古,越南,新加坡——都不是国家而是殖民地

18、好莱坞是法国殖民美国的毒瘤

19、华人酋长 殖民扩张

20、柬埔寨是共产党殖民地还是难民地

21、鲁迅为何不说欧洲殖民者也吃人

22、马来群岛的穆斯林是阿拉伯殖民者的俘虏

23、美国大学吸毒上瘾落入逆向鸦片战争的汪洋大海

24、从反殖胜地到毒品胜地

25、莫斯科的羔羊为殖民者而死

26、欧洲殖民者变成了鸦片鬼 

27、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

28、欧洲殖民者冒充“本土人口”和原住民

29、欧洲殖民者踢到了亚洲的软蛋

30、枪支弹药就是殖民者的奶水

31、侨民就是殖民者,华侨却是国际难民

32、穷凶极恶的欧洲殖民者

33、穷凶极恶的欧洲殖民者毁灭了美洲

34、沙特阿拉伯喜欢吃人肉的暴君

35、十字军东征摧毁阿拉伯帝国

36、输出毒品可以成就霸业

37、特兰西瓦尼亚是三国殖民地

38、六四屠杀之前六年的“八三大屠杀”——新的反右运动

39、香港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大陆还是苏联的殖民地

40、香港大学展现的最后殖民战争

41、香港人逆向殖民英国的经验值得推广

42、鸦片战争的最新回合在台湾

43、鸦片战争还算汉人的解放战争

44、鸦片战争两百周年摧毁英国

45、以色列毒气属于纳粹的力学还是纳粹的美学

46、以色列和阿拉伯都是殖民者

47、以色列需要彻底殖民加沙地区

48、印第安复国与拉美人偷渡

49、英国鬼子在美国都不肯实行民主,迫使美洲殖民地发动革命

50、英国免费赠烟毒害中国、输出马克思主义毒害全球

51、英国是小亚细亚人的殖民地——巨石阵的祖先在小亚细亚

52、英国是第一个全球帝国

53、犹太人的“再殖民战争”漫长而艰难

54、犹太人和穆斯林都是殖民侵略者

55、犹太人抛弃了犹太教——以色列离开了“复国”路线,变成彻底的“殖民”

56、约旦河西岸也是以色列的殖民地

57、殖民者的伪善和失败

58、殖民主义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

59、殖民主义前后的欧洲艺术截然不同

60、殖民主义寿终正寝

61、殖民主义也算一种逃避和叛逆

62、殖民主义者的后代已经活腻味了

63、中国是一个殖民收缩的社会

64、中美角力能够真正激活阿拉伯魔鬼吗

65、宗教改革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66、北美印第安人和征服西伯利亚——在阿拉斯加完成了殖民主义的合围

67、知识的差距形成殖民主义

68、二战惨胜之后法国就陷入了神经症状——法国人和中国人谁更可悲

69、刘亚洲对“思想主权”的错误认识遭致天谴

70、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

附录一、西安事变是日本苏联角力的一个产物

附录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阻碍了“中共抗日”

附录三、基布兹是马克思主义的怪胎

附录四、苏联就是纳粹


2024年7月5日星期五

谢选骏:北漂不知大屠杀


《只有在这个地方,北漂们才能吃了睡,睡了吃》(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4-06-18|阿琳的记事簿)报道:


每一个对北京过分熟悉的人,可能都曾试图在周末逃离过北京。


大家的路线通常是先去阿那亚模拟一下小资生活,再去天津接受一下松弛教育。等到哪天身体十分疲乏时,就去沈阳好好感受一下洗浴文化。


环京360度,凡是车程在1小时之内的城市,都可能会被北漂们占领,爆改成自家的后花园。而如今最火的地带,当属河北保定。


北漂平时周末出游,出发前就在盘算,到了目的地要如何制霸朋友圈。唯独保定是个例外——大家去之前,就已经看穿此地的朴实无华。


“有关天津沈阳阿那亚的攻略,全是五花八门网红景点打卡,提到保定,却只有千篇一律的在地美食推荐,且种类也较为有限,除了驴肉火烧就是鱼香肉丝。唯一的亮点就是肉多和便宜,让人深刻感受到保定的气质是十分实诚,八分无聊。”


可保定越是看似平庸,北漂们偏偏越上头。理由是“周末到别处,你难免会因为好奇而折腾自己,变成旅行特种兵,而保定的平淡则能为你省心。”


“来这里,你不需要做攻略也能玩明白,因为通常活动只有睡和吃。以及保定遍地都是200多的四星级酒店,吃饭人均不过几十元,你就算闭着眼睛消费也不会亏。”


|小仙女们都爱逛


保定名义上是二线城市,城市建设的规格却不低。一些北漂去保定时,甚至会以为它就是河北的省会,甚至可能间接引发石家庄人的强烈不满。


“保定万博中心一带,全都是高楼大厦,并且写字楼外围,还像东方明珠一样有灯光秀,西大街的热闹程度,也不亚于北京的前门大街。市区内不管走到哪,都不缺公交车,街道整洁,下雨天也不积水,它的消费是二线城市水平,体验感却不输一些新一线城市。”


|溪洹潇湛


从保定来北京,动车最快只要40分钟,比一些北漂地铁通勤的时间还要短。


大家的共识,是北漂来保定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没来之前,你有一百种理由推拒,觉得这里不够有吸引力。体验过保定有多便宜和舒服后,就会把它当作自己在九环外的老家。平时没什么存在感,但随时可以过去休养避世,不用提前准备,也无需任何理由。”


北漂几年,才能玩明白保定


北漂们刚到保定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保定的发展逻辑是在看齐北京。


“比如北京有欢乐谷,保定就有绿溪谷游乐园,古城附近的中勘双创园,有人说是对标798艺术园区建的,或是去西大街闲逛时,也常常会产生一种在逛北京前门的错觉。”


|正迪欢乐世界


只有深度游玩一番后大家才会意识到,保定虽然紧邻北京,本质却是两个平行宇宙,许多在保定寻常的东西,在北京都无法复刻。


比如北漂两年的小布来保定前,压根没把特产驴肉火烧当回事,“寻思这不就是个肉夹馍吗,自己在北京也吃过,去保定再吃一次应该也不会有惊喜。”


结果去了保定,他才惊觉自己在北京吃的火烧居然都是盗版货,“保定用的都是太行驴,比起其它品种的驴肉质更细腻,并且都是现杀现煮,口感极为多汁软嫩。北京的火烧吃起来,品质根本是云泥之别。”


|猫七五四一


乃至北漂们深度游过保定后,反而会觉得比起北京,保定别有妙处。


北漂两年的小李上周根据某猎奇旅游博主的推荐,去了趟保定的爱保野生动物园,感慨“北京的野生动物园,看似高大上,实则缺乏想象力,游览时只能远远和动物们打个招呼。”


“但在保定,你却能直接摸到小老虎,一次性见到整整四只大熊猫,网红水豚也出来一起接客了,场面之精彩堪比花果山在开庙会。”


|亿亿


北漂去保定时,能查到的攻略有限,所以在保定无所事事时,反而能解锁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无意间就能玩到一些开眼的东西。


“比如保定的满城汉墓,如今就被开发成了一个巨大的市民大公园,大家散步的地方不是塑胶跑道而是石市墓道,进去后像是在玩《盗墓笔记》的剧本杀。


甚至出口处还有一个小型游乐园,供你从墓穴探险后,可以骑一骑旋转木马来缓解情绪,真是魔幻又贴心,保证你一个人来玩也不会害怕。”


|望希


北漂们来保定前,往往以为它乏味,但只要来过,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没有预期的期待——不知道来了后会发生什么,所以会反复来好几次保定,体验周末生活开盲盒的感觉。


有人来了保定后,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保定的松弛,鼓励你格局打开,出行时不再拘泥于旅行攻略,而用一种更有创造性的视角看世界。”


多少北漂


把保定当成了真正的家


没人知道,北漂是何时开始流行去保定过周末的。“因为大家去了后,统一动作都是先去酒店入住,然后开始吃了睡,睡了吃,毫无目的地挥霍时间。


这种状态在保定是入乡随俗,但发朋友圈展示给北京朋友看,就容易遭人非议。”


有人说,是大学生们先带火了保定,“他们介绍保定的方法很简单粗暴,关键词永远是两天一夜只要150元。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预算刚刚好,对于打工人而言,则是四舍五入堪称不要钱。很多人来保定玩,一开始的心态都是为了薅羊毛。”


|小田爱吃锅包肉


乃至因为北京去保定的高铁票只要30元,还没有北漂从二环打车到四环贵,所以许多人都会把去保定当成和兜风一样轻松的事情,“心情好了就住一晚,有啥事当天往返也不会觉得折腾”。


有人为了假装不在北京,平时周末会专门住两天酒店,如今找到了性价比更高的解法,就是把保定当作一个巨大的钟点房来享受。


|张如意


北漂两年的飞飞,把保定当作自己的职场安全屋。每次在北京遇到周末要加班的情况时,他都会申请居家办公,然后去保定找个地方呆着。


“在办公室里干活,心里会很烦躁,但如果带着电脑去保定随地大小班,心境就会从被迫上钟,变成偷偷庆幸。假装去外地出差时,还可以忙里偷闲吃顿驴肉火烧。”


| S书声食记S


打工人们平时在北京过周末,不花点钱心里总是不舒服,“感觉没有好好犒劳自己,周一上班时就会闹小脾气。”而保定总能在少花钱的基础上,为北漂们建构出一个又一个舒适的的襁褓。


比如小卡每次来保定时,都会把去洗浴中心当成保底的消遣项目,“保定的洗浴文化,没有东北那么超前,但架不住是真便宜。有的地方洗5次的门票才50,一天能管三顿自助+饮料水果不限量的高端场,门票也只要100一天,在北京起码300起步。”


|momo


有人平时出游,必须要有搭子陪着才安心,但去保定,一个人敢说走就走。“因为保定最大的杀手锏,是物价便宜,当北漂消费自由时,就不会再感到无聊,也不会纠结自己是否孤独了。”


小布每次来保定不知道该干啥时,就会开始狂吃模式,“保定有均价2元的面包店、3元的馄饨、6元的火烧、8元的板面、10元的鸡排……不夸张地说,兜里装100,够你在保定美食街炫一整天自助了。”


保定的好


北漂总是后知后觉


有北漂好奇,保定这么好,可为什么一直没变成网红城市?保定人给出的解答是:“河北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努力,但因为性格过于务实,所以努力的方向可能会有点小众。”


“看看保定文旅的日常就知道,他们过去每天都狂更十条宣传,问题是更新的内容,十条里有八条都是在吃驴肉火烧。即便他们吆喝得很卖力,旁人也只会心疼他们,但不会被打动。直到最近保定火了,地方文旅才慢慢开窍,在本地办起了音乐演出来吸引客流。”


|momo


有人分析保定没有大火的原因之一,也和保定人外冷内热的性格有关。


“保定一直以来,发展主要都靠干实业,所以就算北漂们觉得保定成了热门景点,保定人也不会觉得这里是个旅游城市。保定老板没有吃游客红利的意识,所以才会在周末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依旧到点就关店下班,让外界以为保定人不热情。”


“实际上,保定人就是因为热情,才不愿意糊弄游客。比如驴肉火烧必须现煮才好吃,所以保定老板宁愿等下午三四点,新鲜肉到了再开张,也不会为了赚钱强行营业。以及保定很多景点,比如古动物博物馆还有保定教堂这样的网红打卡地,通通也都不要门票。”


|寇丽贝尔


北漂小可是保定人,过去她从没有把保定当作过自己的退路,“保定是一个舒适圈,但不适合年轻人,在老家呆久了,就会离搞钱越来越远。”


如今,当她知道保定火了后,内心的感受颇为复杂,“平时不会和别人说,自己是保定人。现在保定火了后,听别人提到它,内心还是会很高兴,却有一丝遗憾。”


有人说,去保定的感觉就像是周末回到了爷爷奶奶家,“这里没有北上广那么繁华、精致,但却能给人一种被默默体贴的感觉。”


“去餐馆吃个饭,老板还会让你记得给个好评,但来保定过周末,你可以不花什么钱,就能吃好住好玩好,保定人却不会要求你夸他们,只愿你能下次再来做客。”


“他们临行前会叮嘱你:‘那么近,那么美,下回再来保定过周末啊。’”

网民嚎叫:

Biao9919 发表评论于 2024-06-18 19:56:56

其实就是降级消费,去小地方穷地方吃喝玩乐,少花很多钱

一方水土一疯人 发表评论于 2024-06-18 08:36:27

切,在我们这地方,五毛们吃完了发帖,发帖完了被捅,被捅完了才能睡觉,发帖不够数量不能嘘嘘

hombre 发表评论于 2024-06-18 06:47:39

提着枪上茅房。打一地名。

charley3 发表评论于 2024-06-18 06:39:17

河北省也就是石家庄称得上二线城市。

还是老李 发表评论于 2024-06-18 03:51:01

“保定名义上是二线城市”

==============

保定都成二线了?这也注水?


谢选骏指出:商女不知亡国恨,北漂不知大屠杀。


谢选骏:没有狐臭的中原人反而不受狐臭的爱戴


《热浪袭人 为什么逾80%东亚裔几乎没有体味?专家这样说》(记者胡玉立/综合2024-06-22)报道:


许多族裔在夏天流汗时体味很重,但东亚裔因为基因突变,流汗时体味却很少。

这几天热浪袭人,社群媒体则是在热议一件事:为什么80%到95%的东亚裔,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体味?专家解释道,这一切都归结于基因突变。

多项研究显示,80%至95%东亚血统者的ABCCII基因存在功能障碍,ABCCII基因与腋下臭味、也就是体味有关。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暴露在高温下和出汗时,身体不会释放出其他族裔常有的酸性气味。

德州皮肤科医生寇梅尔(Heather Kornmehl)6月初在 Instagram发出一则短片解释「基因决定了腋窝臭的可能性」,结果影片在网络疯传,观看次数逾400万次。

另一位东亚裔皮肤科医生菅井(Daniel Sugai)20日分享的TikTok影片,则是拿东亚裔缺乏去除体味的人生经验开玩笑说:「问问你的东亚朋友,他们最喜欢哪种除臭剂?」

俄勒冈州皮肤科医生马达琳.阮(Madalyn Nguyen)也有东亚血统;她表示,人的体味主要与腋窝和腹股沟区域的顶浆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s)有关。

对于没有ABCC11基因突变的人来说,这些汗腺中的蛋白质,会协助将脂肪化合物或脂质从细胞运送到汗水中;皮肤上的细菌则会分解油腻浓稠汗水中的脂质,从而产生体味。但对于那些有基因突变的人来说,这种蛋白质就不会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

阮医生说:「那个发送器不起作用,我们就没有同样的脂质进入耳垢和汗液;闻起来就不那么刺鼻,味道也传不远。所以我们可以走得久一点,也不需要掩盖自己的体味。」


根据2010年发表在「皮肤病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的研究,绝大多数东亚人都有这种基因突变,欧洲和非洲族群中只有3%存在这种突变。东亚人中,韩裔突变率最高,华人、越南裔也很常见。


谢选骏指出:人说“热浪袭人 为什么逾80%东亚裔几乎没有体味?专家这样说……”——我看没有骚味的中原人反而不受骚臭的爱戴。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有狐臭是正常的 没狐臭才是“变态”》(2015-05-28 观察者网)报道:


有狐臭是“正常”,没狐臭才是“变态”。被这结论吓到了?先等等。“在东亚,韩国人跟中国人差不多幸运。但日本人当中只有84%没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你想想是什么情景。这还不是最惨的,不在东亚,那就更惨!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歪果仁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这下彻底颠覆了有木有,身份政治又会找到新素材了么?原来有狐臭的你是大众的!


惊呆了有木有


知乎网友@lee Sean 在某回答中揭穿了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我伙呆啊。各位读者一定跟小编有同感:我读书少,这不是在骗我吧?来,一起看看@Lee Sean 详解原因。


1、狐臭产生的原因


人体的汗腺分为两种,一种小汗腺大概占9成,排汗较稀,一般是没有味道的。另一种大汗腺(又称顶浆腺),只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里,排出的汗里还含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这才与狐臭相关。(大汗腺委屈地哭晕在厕所:“我分泌的东东不臭!”) 嗯,确实如此。大汗腺分泌物本来不臭,是分泌物被体表的细菌分解以后,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才有了臭味。直接凶手是细菌,但是人的体表怎么可能没有细菌呢?所以大汗腺你再怎么委屈,还是逃不脱牵连,谁让你提供了凶器的原材料!


2、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都有细菌啊,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有狐臭?


其实不是少数人。本来人人都是有狐臭的。话说2000代以前,我们曾曾曾...(此处省略600字)曾祖辈走出热带非洲,进入亚洲温带的过程中,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减少分泌。所以,我们没有狐臭的统统都是变种人(有没有感觉自己像X-men一样吊?)这个突变基因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当中占了95%左右,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占了99%以上。因此在中国,X-men才是多数,狐臭反而成了极少数。中国人逃脱了终日生活在狐臭当中的命运,你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小概率的事情。


其他地区的人口就没有中国人这么幸运了。在东亚,韩国人跟中国人差不多幸运。但日本人当中只有84%没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你想想是什么情景。这还不是最惨的,不在东亚,那就更惨!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歪果仁几乎人人都有狐臭!还有个很有趣的事情,狐臭还可以用来跟踪人种迁徙。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没有狐臭,说明他们是从亚洲“偷渡”过来的。日本人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占主体的大和民族,说明二者的不同起源。


在动物中,体味有很大作用,是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狐臭基因才在长期演化中保留下来,成为人人都有的东西。所以才说,有狐臭才是人的常态。(有狐臭的同学们是不是感觉胸中出了一口恶气:原来你们都是变态!)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那是体味(body odor),不是狐臭。骚年,很骚瑞地告诉你,体味就是狐臭,狐臭就是体味。包括中国古诗说女子“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也是狐臭。一香一臭,看似相反,其实机理完全相同。少了淡了就香,多了浓了就臭,香奈儿5号打翻了瓶子也是要熏死人的。所以只有“薄衫凉”的才是香汗女,要是热天捂多了衣服,就是“狐臭厚袄热,热袄厚臭狐”了。


3、如何消除狐臭?机理是什么?


歪果仁人人有狐臭,天哪!歪果仁到底怎么在一片狐臭味中活到今天的?


其实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水深火热,外国并不是到处都是狐臭。至少在发达国家不是。狐臭既然是这么普遍,那么肯定有非常普及而且有效的应对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用deodorant(查了一下,中文叫做体香剂?至少我没听过。除臭剂?去味剂?拜托!那是喷厕所的!更新:评论区有人告诉我,叫做香体露,全部改过来)


既然造成狐臭的原因是1出汗、2细菌,那么香体露抑制狐臭的机理就从这两方面入手,香体露中常见成分和作用如下:


1) 铝盐,作用是止汗剂(anti-perspirant)。铝盐遇到酸性的汗液,凝结成凝胶状堵住大汗腺,阻止分泌。而洗澡时,肥皂液是碱性的,凝胶溶解,疏通汗腺口,排出分泌物,不至于堵出痱子来。所以止汗露每次洗完澡后要重涂。


2) 酒精:作用是杀菌。


3) 硫酸铵铝:持续抑制细菌生长。


4) 香精:作用就是掩盖气味。


不同品牌的香体露的成分可能不同,有的只有香精,有的只有杀菌剂没有止汗剂,有的只是单纯止汗剂,这是因为不同人的狐臭程度不同,皮肤敏感度也不同,要根据自己体质来选择。


另外,剃腋毛也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只是作用有限。当然,大汗腺分泌也受体内激素影响,所以饮食、情绪、青春期,姨妈期等也能影响狐臭,但是有了简单有效的香体露,那些难以控制的饮食方法之类就没必要提了吧。最后也可以手术去除腋下大汗腺,那个就是绝杀大招。


说个真事笑话:我一个美国朋友到上海出差,香体露用完了,去超市买竟然找来找去找不到。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那感受大概就像中国人到了国外发现饭店竟然没筷子,旅馆竟然没拖鞋一样!对美国人来说,一个人不用香体露就好像一个人从来不刷牙一样。那个朋友惊天动地连夜打国际长途来向我咨询。我告诉他:不是中国人不讲卫生,而是我们X-men都天生有自动除臭超能力!


美国的体香剂确实很普遍,随便一家日用超市都有至少一整个货柜的各种品牌香体露,有喷的,有涂的,有膏状的,有粉状的,有晶体状的。我虽然没用过,至少没觉得美国到处是狐臭,说明香体露对付狐臭效果还是很好的。所以有狐臭的同学不必烦恼,这么多选择呢,如果国内买不到可以试试看代购(更新:评论区说国内屈臣氏或大超市也有)。


至于不发达国家,那就不一定了。大家经常说印度人吃咖喱吃多了身上都是咖喱味。咖喱委屈地哭晕在大汗腺肩头,咖喱的本意就是混合香料,我们的五香粉也算是咖喱的一种,哪儿有那么难闻?其实所谓“咖喱味”就是和白人黑人一样的狐臭,只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印度没有普遍使用香体露的习惯,才给人造成不同的印象。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国人比歪果仁更进化啊?其实不一定。


4、有狐臭的人身上还有什么其他特点?


大家注意到没有,大汗腺不仅仅分布在腋下胯下,还分布在外耳道和乳晕。去除狐臭的基因突变还附带了什么结果呢?


再说一个笑话: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美国的超市里有个奇怪现象,一定有棉签!而且放在最显眼处!而且是超大包!动则300支、600支、1000支装。按我的经验,棉签就是医用的,跌破了皮的时候用来涂药水的。家里也可能备一些棉签,20支一小包也就够用好几年了。美国人买1000支是要用几辈子啊?后来又发现,美国人的卫生间洗漱台上,除了杯具洗具之外,家家户户必备一桶棉签。我猜大概是美国人的卫生间瓷砖太滑,天天上厕所跌破皮?


这一疑团在心中纠结多年以后,最后向一美国朋友询问。朋友差点笑翻在地跌破皮:棉签是用来掏耳朵的!


原来中国人的耳垢和歪果仁也是不一样的!歪果仁耳道内大汗腺的强烈分泌能力,造成耳垢油性高,是蜡状的,所以他们管耳垢叫做耳蜡(ear wax),即油性耳垢(我们X-men的则是干性耳垢),这种耳朵叫油耳。是同一个基因控制的,所以狐臭和油耳往往同时出现,有狐臭也常伴有油耳。在中国,人们经常误认为油耳是一种病,在外国,人人都是油耳!


其实只有油性耳垢才算是真正的耳垢,干性耳垢只不过是死皮脱落而已,油耳的耳垢生成速度和生成量,是X-men干性耳垢不能比的,有时候还会堵起来!所以歪果仁天天洗完澡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香体露擦胳肢窝,第二件事就是拿起棉签掏耳朵!早上俩,晚上俩,爱爱完洗澡再用俩,1000支一包原来撑不到半年啊!


其实医生是不建议掏耳朵的,油耳也不需要掏(平时张嘴闭嘴的动作会自动把耳垢排出来),掏耳朵容易不小心捅穿耳膜。最讽刺的是Q-tips棉签包装上都写着“不要用棉签掏耳朵”,这个大概就跟香烟包装上写“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是史上最没存在感的警告。


外国超市里面的大量香体露和大包棉签,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种商品,竟然是同一个基因导致的,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我们中国X-men不需要天天掏耳朵,也是一种好处啊。是不是还是比歪果仁更进化啊?其实还是不一定!


聪明的你一定注意到大汗腺的分布还有个地方我还没说呢。嗯!乳腺也是大汗腺的一种!(嘿嘿,你是不是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啊!难道中国女生的飞机场也是变种X-men的超能力之一?嗯,这个倒不是,乳房大小主要还是靠脂肪组织,和乳腺关系不大。乳房大小和泌乳能力也无必然联系。


但是乳腺和泌乳能力直接相关啊,中国产妇奶水不足的发生率,显著大于西方妇女,这也是去除狐臭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所以,基因突变是无所谓进化或者退化的,它就是瞎变而已,至于能不能遗传下来就看造化了。把evolution翻译成进化是一种误导,现在都已经改称为演化。


其实本文真正要告诉你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想要将来孩子壮,老婆奶水足,一定要娶狐臭的女生!


谢选骏指出:果不其然,没有骚味的中原人不仅反而不受骚臭的爱戴,而且也不被黄俄汉奸所爱戴。

谢选骏:只需一人努力就能让一个废垃国家进入原始社会


《只需一人努力 就能让一个国家进入原始社会》(2024-06-25 西楼饮月)报道:


原来一个国家,真的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努力快速进入原始社会。


这个国家,曾经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备受瞩目,这里的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百姓生活非常富裕。然而,在其历史长河中,却有一段被一位“好人总统”玩坏的黑暗时期,给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位所谓的“好人总统”就是赤道几内亚的前总统弗朗西斯科·马西埃·恩圭马·姆巴索戈。



在政治上,马西埃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际上,马西埃本人对于独立运动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但他又极为害怕这些参与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抢夺自己的政治果实。于是,这个疯子便先下手为强,火速下令抓捕并且杀害了那些真正的独立运动领导者,他打击政敌,迫害异见人士,不惜以杀人灭口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和残忍的手段,将赤道几内亚推向了深渊。


另一边,为了证明自己才是驱逐走西班牙人的领袖,他又再次发动了一场所谓的民族独立活动。


那么这个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残害这些还留在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人,抢夺他们的财富,占领他们的耕地,掠夺他们的生命。


这个疯子一般的总统大肆鼓励国民对这些西班牙残余势力进行清算。


而当时在赤道几内亚的西班牙人大多都是教师、技工、商人、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赤道几内亚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这些人的清算造成了赤道几内亚社会的极大动乱。并且随着清算西班牙残余势力的浪潮愈发高涨,这一命令也逐渐演变为将所有外籍人物统统抓捕。


马西埃的外交官员劝说他停止这一荒唐行为,而马西埃只要一听到有反对自己的声音便立刻坐不住了,他很快就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让这些声音消失:枪决所有反对者。


待到将这些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官员统统枪决以后,马西埃便取而代之,集万千权力于一身,成为兼任国防部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司法部长等等职务的总统。


而此时的赤道几内亚由于丧失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发电厂被荒废,这个国家也因此变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电力的国家。


由于大量种植园主的逃离,且赤道几内亚的当地人没有管理种植的经验,导致大量种植园荒芜,农作物产量下降了四分之三,农作物大量不足,使得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为了活命不得不逃离这个国家。


根据统计,到七十年代末期的时候,马西埃手下的亡魂将近六万,其中便包括了他昔日的支持者们。


此外,不堪重负逃离赤道几内亚的人将近十六万……


只需一人努力 就能让一个国家进入原始社会


马西埃资料照片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独裁统治与荒唐行径。


1970年的时候马西埃解除了赤道几内亚国内的其余政党,并且将所有的反对者统统处死。


有记载在1976年时,有114名政府官员联名上书,改善国家的情况。


马西埃自然是收到信了,但是他又怎么会去思考怎么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呢?


他的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几周后,这些官员都不约而同地“人间蒸发”了。为了进一步维持统治的稳固,马西埃将自己的家人分配到国家的各个重要岗位中,使得赤道几内亚真正沦为了他的家族财产。


1972年的时候,他将自己任命为终身总统,以此实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永久统治。


此外,马西埃还擅长于对国民的“精神控制”。


利用国内文化普及率低的特点,马西埃对国民疯狂吹嘘自己是“赤道几内亚的唯一奇迹”,宣传自己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拥有无可匹敌的巫术。


更为离谱的是绝大多数国民都相信他们的总统拥有着无上的“神力”,他们将马西埃的画像悬挂在教会中膜拜。


从这一点上看,马西埃倒是不显得愚笨,充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此外,为了防止报刊杂志的舆论宣传,马西埃将这些报社、出版社一一关闭,并且可能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马西埃还致力于烧毁书籍、屠杀知识分子。


1974年,马西埃关闭了所有的学校,禁止孩子们识字,甚至禁止任何人谈到“知识”。


他的行为似乎要彻底地将赤道几内亚变回一个史前的社会。


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一切的束缚,赤道几内亚彻底变成了马西埃的后花园,他更加肆意妄为,荒淫无道。


马西埃十分好色,他拥有着数不清的情人,无论他看上哪一个女人,他都要将她得到,如果这个女人是有妇之夫,那么马西埃就枪杀他的丈夫,让这个女人变成寡妇。


在赤道几内亚,无论马西埃走到哪里,只要盯上了女性,就不免要进行一番杀戮。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马西埃这么嚣张,国内难道就没有反抗吗?


反抗自然是反抗,但是相比于马西埃的绝对暴政,这些反抗又显得十分的微不足道了。


在马西埃的统治下,政府实际上真正有在运行的部门就只有三个,军队、警察以及监狱,并且这三个部门都是由他的侄子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负责的。


国库里的钱基本上都是用于这三个部门的开销,别的不说,对于国内的反抗暴动,马西埃政府的镇压速度那可是一流的。


可以说,当时的赤道几内亚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更过分的是,由于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活动继续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了,马西埃就开创出一种独特的产业:劫持外国人质。


实在难以想象这个小国是怎么出现这样一个人才的,由于长期国库内没有进账,马西埃就盯上了国内的外国人。


他大肆搜捕身处在赤道几内亚的外国人,甚至是路过赤道几内亚的外国人,将这些人明码标价,然后让各国政府自行花钱赎回。有记录,一个德国妇女被贩卖了五万七千美元,一个西班牙教授被贩卖了四万美元。


此外对于交好的苏联人,马西埃也照搬不误,只不过比较便宜,只要是苏联人,一律只需要六千美元,十分的实惠……


各国对于这样的疯子流氓无赖也不是没想过发动军队制裁他的想法,只不过赤道几内亚这个弹丸之地,本就已经没什么产业发展了,攻打它一趟可能还不够油钱的,各国也只能作罢。


可以说,在马西埃的独裁治理下,赤道几内亚成功后退了三百年也不为过。马西埃这样的统治能维持十年左右的时间是让人没有想到的,但是马西埃被自己的亲侄子推翻也是让人颇感意外的。


在马西埃统治的晚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愈发地残暴了起来,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感到胆战心惊。


在马西埃每次出国访问前,他都要挑选一批人进行屠杀,甚至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亲信,也就是说对于自己人,他同样是不会手软的。


在他的住所里收藏了大量人的头盖骨,令人触目惊心。


也许是造孽太多,马西埃十分多疑,他无时不刻不在怀疑周围的人想要报复他,甚至自己的家人他也要怀疑。


就这样,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化了起来。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成为了他的侄子奥比昂推翻他统治的导火索。1979年的时候,由于马西埃长期荒淫无度,国库也变得空空如也,以至于,为他卖命的国家警卫队的工资他也发不起了。


8月,六名国家警卫队的军官向马西埃要钱,但是马西埃的性子又怎么会给呢,这六名军官很快全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其中就包括马西埃的亲侄子,小侄子奥比昂的哥哥。


哥哥被杀,奥比昂也惶恐起来,他感到马西埃的暴政已经到了威胁到自己生命的地步,如果再不终结他的统治,恐怕自己也要有危险了。


由于奥比昂是马西埃一手扶植起来的国民警卫队司令、人民武装力量副部长,因此,他在军中拥有着很高的声望。经过一番准备下,奥比昂在1979年的8月3日发动了军事政变。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政变进行得异常顺利,这倒也不奇怪,“天下苦马西埃久矣”,有人站出来制裁这个暴君,恐怕民众夹道欢迎还来不及。


马西埃被推翻以后,奥比昂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总统的位置。


新官上任,奥比昂自然要展现出和自己叔叔不一样的一面。


马西埃执政期间不讲法律滥杀无辜,奥比昂自然就要让这个叔叔进行法律的审判。


可事实上在马西埃执政期间,法律法典统统都被烧毁的一干二净。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没办法,奥比昂只得找到之前的殖民国西班牙,请求使用西班牙法律来审判马西埃。


西班牙法官团来到赤道几内亚,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最后竟然只判处了马西埃无期徒刑的罪名。


原来,法官团对马西埃进行精神方面的医学调查以后,发现马西埃长期患有精神病,可以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因此,对于精神病人他们是无法做出死刑的判决的。


难以想象这个有着数十万人民的国家,竟然真实地被一个疯子统治了十年的时间。但奥比昂又怎么会甘心呢,叔叔一天不死,他这个总统的位置坐的一日难安。于是,奥比昂也顾不得讲什么法理了,他绕过了法官直接判处了马西埃死刑,且立即执行。


死刑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行刑的赤道几内亚人认为马西埃真的有神力不敢下手,在最后无奈下,奥比昂请来了摩洛哥的皇家卫队来执行了马西埃的死刑判决……


马西埃这个非洲历史上让人称奇的疯子总统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是,赤道几内亚人民所受灾难却是无法补救的。

 

网民嚎叫:


lary 2024年06月26日 12:13

欢呼习总加油再加油。

摩诃笨蛋 2024年06月26日 07:50

這麼明顯指桑罵槐,呵呵

integrity001 2024年06月26日 07:15

小编含沙射影吧?比举白纸更加‘’恶意‘’。哈哈

doitgo 2024年06月26日 06:10

原始社会好,更公平。

runqun 2024年06月26日 04:54

与文革作法相同,而太祖冇被审判。

随便溜溜过路人 2024年06月26日 04:26

估计中国的很多人都在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百年未有之大骗局 2024年06月26日 03:24

变着法子讽刺包帝,不怕犬决?三胖的丰三犬能把老虎干翻。

FANRENINUS 2024年06月26日 03:17

暗示中国的马西埃,辱包。

g2j2 2024年06月26日 01:01

国家太大,不好管。


谢选骏指出:人说“只需一人努力就能让一个国家进入原始社会”——我看此文指桑骂槐,因此所言不确。因而改为“只需一人努力就能让一个废垃国家进入原始社会”,就比较中肯了。


谢选骏:以色列木马屠城讓世界倒退百年

《纽时:以色列是如何布局2年 策划"现代版木马屠城"的…》(自由时报  2024-09-19)報道: 黎巴嫩真主党成员十九日在首都贝鲁特南郊参加十八日因手持装置爆炸而丧命的两名战士葬礼。 黎巴嫩十七、十八日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至少卅七死、近三千人伤。纽约时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