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铸刑鼎”是不是西方文化的勝利

 



《孔子为什么反对“铸刑鼎”》(2009年08月26日 法制日报)報道:


是否“铸刑书”、“铸刑鼎”,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深层却体现了早期法家与早期儒家关于法律、关于国家治理的不同立场。同时,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峙,政治家伦理与思想家伦理的分野


在中国法律演进史的初期,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且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的“大讨论”:是否需要把法律公之于众。率先提倡法律公开,并把这个理念付诸实践的著名人物是郑国的子产;23年之后,晋国的赵鞅等人又有同样的举动。明确反对子产观点的是晋国的叔向;当晋国人自己准备“铸刑鼎”的时候,孔子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子产、赵鞅要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叔向、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这就是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


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法律公开是一个基本的法治原则。为什么在中国法律史的源头,一个小国的政治实践者(子产)就提出了如此“先进”的法治理念?为什么泽被后世数千年的大思想家(孔子)反而要拒斥这种“先进”的法律措施?有一些教科书把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思想落后、保守,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显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症结,既低估了孔子的人格,也无助于同情地、语境化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倾向。


按照《左传》的记载,子产是那个时代杰出而理智的政治家,在郑国的政治舞台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说,即使在个人生活中,子产也足以为人楷模。譬如,他遵循各种礼仪,过着具有德性的日常生活,因而获得了孔子的高度赞赏。但是,作为政治人物,子产心中还有一个致命的隐忧,那就是郑国的生存危机。在相互倾扎的列国环境里,郑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却地域狭小,实力不足,始终处于强大的邻邦楚国与秦国的威胁之下,危如累卵。身为郑国政界的中流砥柱,子产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郑国的生存权。然而,当时的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处于礼崩乐坏的大潮中:上层的肉食者们相互谋杀,离心离德,冲突不断;下层民众也就像一群无头苍蝇,漫无目标,一片混乱。在这样的国内形势下,郑国的国力日渐衰败,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子产出台了多项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铸刑书”:把法律刻在铜鼎上,让法律向所有人公开。根本的目标就在于以统一的法律来重建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实现由乱而治的转向。


获悉子产推行的这项改革措施之后,晋国政治家叔向很快就派人送来一封信,他在信中指责子产并认为:古代的圣王不制定刑事法典,主要是害怕民众滋生讼争之心;民众若有讼争之心,必然抛弃传统的礼义,纷纷引征刑法文本;为了毫末之利,必将争执不休。这恐怕不是国家长久之征兆。面对叔向的批评,子产在回信中写道:“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这就是说,我的才能很有限,不能为子孙后代考虑,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拯救当下的危局。


没想到在23年之后,晋国的赵鞅等人又要“铸刑鼎”,这就引起了孔子的抗议。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孔子对子产的批评,但在《左传》的“昭公六年”与“昭公二十九年”中,分别记载了叔向对郑国子产“铸刑书”的批评以及孔子对晋国赵鞅等人筹划“铸刑鼎”的批评。把这两个相去不远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关于是否“铸刑鼎”的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子产、赵鞅主张制定并公布法律,叔向、孔子反对制定并公布法律。


为什么孔子反对制定并公布法律?美国汉学家史华兹在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提供了一个颇有新意的分析:按照孔子的逻辑,法典提供的行为模式可以支配民众的行为,而作为伦理先锋队的贵族,也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支配民众的行为;如果将法律公之于众,以之强化法律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就必然会削弱贵族对于民众的支配地位。如此,贵族相对于民众的引领地位、楷模作用、先锋队的功能,又将从何谈起呢?


窃以为,这样的观点不能解释成为孔子的私心:希望维护贵族阶级的私利。更公允的解释应当是:孔子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坚信自己的“职业伦理”的必然结果。仿照韦伯所谓的“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的著名论断,我们也可以说,孔子在恪守“以伦理为业”,这才是孔子的命根子。孔子对于贵族的伦理先锋队的信心,强调“伦理先锋队”对民众的领导,类似于真正的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信心,真正的学者对于学术的信心,真正的宗教信徒对于宗教教义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的角色,类似于一个布道的宗教领袖。与之对立的子产身处庙堂之高,耳闻目睹的尽是礼崩乐坏的现实,对于当时的“贵族先锋队”早已失去了信心;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另辟蹊径,把建立政治秩序的希望寄托在超越于贵族与民众之上的法律。这就是双方各自的长处与局限。


是否“铸刑书”、“铸刑鼎”,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深层却体现了早期法家与早期儒家关于法律、关于国家治理的不同立场。同时,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峙,政治家伦理与思想家伦理的分野。如果说子产的选择,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伦理的思维方式,那么孔子的态度,则体现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伦理的思维方式。


網文《刑鼎》報道:


刑鼎是铸刻法律条文的鼎。“刑”指法律条文。“鼎”指古代三足两耳的炊器或礼器,多用青铜制成。春秋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继郑国子“铸刑书”之后,于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把前执政范宣子制定的成文法全文铸在鼎上公布。史称“刑鼎”。原文已亡佚。《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刑鼎总重量600公斤

敬立日期前536年3月

子产铸刑鼎明明是法制创举,为何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历史背景

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子产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子产执政郑国。郑简公三十年(前536年)3月,子产铸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把鼎放在城中繁华之处向世人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史料记载

《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范)宣子之刑,夷之蒐(注:音、意均同搜)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可见孔子对其做法极不赞成。


《政治史的转折点:子产“铸刑鼎”,从秘密法律到公开法律》(2020-08-05 历史举报)報道:


公元前536年三月,郑国执政的大夫子产,将郑国的刑法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所有人公布。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法律,也没有公布过其他制度文书。子产的这次“铸刑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秘密到公开


“铸刑鼎”后,晋国的大夫叔向写信痛斥子产。郑国因公布法律招致了晋国的批评,而且写信的叔向还是子产的好朋友,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影响有多大。叔向在信中的反对意见,基本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反对公布法律的意见总结。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叔向认为君王治国依靠的是礼法,而不是刑罚。应该道德来约束,而不是依靠力量。意思就是担心老百姓了解法律后滋生争强好胜的心思,忘记了谦和礼让的性情。


叔向接着又说,一旦公布法律让百姓了解之后,就会让很多百姓钻空子来谋取私利。毕竟法律不可能包管一切,不可能是万能的。而最重要的是百姓会利用法律条文来对抗贵族和官员,助长老百姓的侥幸心理、争斗心理,到时候局面就会失控了。反之,如果老百姓不知道法律的内容,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同时,统治者还可以把不公开的法律当作治理百姓的工具。人们知道了法律,就会大作文字游戏;就会为了自己的私利与官府、他人进行争辩,这就会造成种种争端,犯法的人就会多起来。


对于叔向的这一通批评,子产的回复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子产先是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像叔向考虑得那么长远,只是出于“救世”的目的。因为子产和叔向所处的地位不同,叔向是晋国普通的大夫,而子产是郑国的执政。两者身份的不同,所遇到的情况也不同。而且当时的郑国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小国,四周都是大国。而郑国地势又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经常成为大国争霸的战场。作为郑国的执政,子产必须周旋在各个强国之间,摆事实,讲道理,为郑国争取生存环境。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交通发达,商贸往来繁密,是一个社会流动性大,商人等新社会阶层力量强的国家。郑国可以通过吸引商贸、招揽新式人才等方式来提升国力,图强生存。那为了实现这一点,公布成文法,坦诚地吸引各方力量就是子产的目的了。


第二句话是“既不承命,敢忘大惠!”就是说我不能接受您的意见,我还是要公布刑法,这是现实情况决定的,我非常感谢叔向大夫您的来信。


总的来说,子产公布法律就会破坏当时现有的政治格局,侵害了贵族利益。事实上,在子产铸刑鼎事件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统治阶层都认为法律应该保密,不应该公之于众。一旦平民百姓知道法律的确切内容,就可以知道官员审判案件时是否合理合法,这样,就有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着官员的言行。老百姓也就不会俯首听命于贵族和官员的任意摆布,贵族们的权威就受到了极大的侵害,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就受到了极大的冲突。


而且,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人们一旦知道了法律条文,就会现实地专注于法律,只求免于犯罪,不再看重道德,遵守礼仪,这样就会渐渐就失去内心的廉耻,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降低了。叔向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人讲仁爱,家家谈道德,全社会都有超高的道德水平,没有违道德的言行和冲突争斗的情况。在建设这样的理想社会的过程中,道德、礼法、说教等是主要的手段,法律是次要的,刑罚更是不应该公布于世。


道德与法律的争论,也许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子产也承认道德、礼法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德,国家之基也。”在和大国周旋的过程中,子产也多次利用礼法制度来为郑国争取权益。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身份处境,对道德与法律两者的关系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比如,叔向所在的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根本不存在生存压力问题,所以容易倾向于高扬道德的旗帜;而像郑国等挣扎在大国面前的小国而言,道德拯救不了自己,只能依靠务实的态度生存图强。这是子产和叔向两位好朋友意见相左的一个现实背景。后世参与道德与法律争论的很多人,也难免因为所处时代、局势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结语


人们可以因为现实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见,但是不能忽视一些本质的内容。比如,叔向等人可以站在道德立场上反对公开法律,但是不能忽视秘密执法对平民和奴隶阶层的侵害。贵族把法律垄断在自己的手里,维护了司法权威,保障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但广大的平民和奴隶就会成为任由贵族官员宰割的羔羊,他们的权益一点都得不到保障,他们对自己言行的是否得体缺少相应的判断标准,这样如何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也许事实正如叔向说的那样,公布成文法会逐渐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但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这一点绝对是“得大于失”。要知道,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权贵,权贵是置身于平民百姓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只有保障大众权益,才是真正符合道德的。


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年。在他的执政期间,郑国虽然面临南北征战,但周旋在晋楚两个霸权之间,处置得宜,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尊严得到了保障。子产的种种改革还让郑国的国力有所增长,郑国也并没有陷入刑狱遍地、贿赂公行的境地,更没有亡国。讽刺的是,子产“铸刑鼎”后不久,晋国也开始铸造铁鼎,公布刑书。可见,公开法律,让政治公开透明运行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子产的改革,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种种改革的序幕。子产的“铸刑鼎”也开启了诸多政治讨论的序幕。


谢选骏指出:人説“刑鼎”、“铸刑鼎”——我看這十分可能也是“西方文化的勝利”——


網文《汉谟拉比法典》報道: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成文法典,记载了什么?


《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 [1]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形成过程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者,也是早期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约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据说是汉谟拉比执政三十年后下令公布的。

古巴比伦尼亚时代以前,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已形成所谓在国内建立正义的立法传统。拉格什城邦乌鲁卡基那改革(约公元前2378~2371年)铭文提及“他建立先前时代的秩序”。阿卡德王萨尔贡被称为“正义之王,讲正义者”。乌尔王乌尔恩古尔铭文记载,“遵照沙马什(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正义之法律,他使……正义获得胜利”。乌鲁克王辛伽什德是两河流域迄今所知最早规定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植物油和羊毛的最高限价的统治者。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制定了迄今所知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考古学者仅发现其断片),法典序言宣称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自苏美尔城邦时期以来,两河流域社会分化日益严重,奴隶和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日益尖锐,外族(山地部落)不断入侵,苏美尔城邦统治者为使国家不致毁灭,王朝不致被推翻,实施法治以抑制社会的不安,抵御外族入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两河流域各城邦的历代统治者统治经验的总结。

颁布原因

巴比伦时期农村社会分化已很激烈,份地已经可以买卖,抵押,转让和继承,长子的继承份额则为双份。占有村社份地的人必须向国库缴纳实物租税,其数额约占收获量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而且还要服劳役和兵役。根据习惯法,凡三年不纳租税和不服役者,丧失份地的占有权。绝户、逃亡户或三年不纳租税者的份地,都没归公社另行分配。

国王拥有巨大的王室(宫廷)经济,全国各地的神庙经济均从属于王室经济。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数量是可观的,王室经济的基本部分(包括土地、畜群和手工业作坊等)主要集中在苏美尔地区。

但是,古巴比伦时代王室地产的经营方式,已不同于乌尔第三王朝时代的大规模集中经营,而是将土地划分成三公顷至十五公顷不等的份地,分配给王室服务的各类人,如王室商业代理人,军人、手工业者、牧人和中小官吏等等,但主要是分配给所谓“纳贡人”。“纳贡人”从王室领得份地,种籽,耕畜和农具后,自行经营,每年须向王室缴纳相当的收获物。他们不得出卖或抵押份地,但可以世袭占有。

巴比伦国家的稳定并不长久,外族入侵成为很大的威胁。公元前16世纪中叶,古巴比伦被赫梯人所灭,但赫梯人不久便退走了。到公元前16世纪末,从东北方入侵的加喜特人占领了巴比伦。

至古巴比伦尼亚时代(即从伊新·拉尔沙时代至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灭亡),两河流域进入法典编纂的鼎盛时期。这是因这一时期奴隶制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以及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活动空前增长所致。阿摩利人统治下的各城邦在继承苏美尔立法基础上制定了许多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私有制的法典。例如,伊新第五代国王李必特·伊丝达法典和埃什努那国王俾拉拉马法典,而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集以往法典编纂之大成,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此外,据考证,古巴比伦尼亚时代各城邦颁布的减免债务的所谓德政法令多达百次以上。从苏美尔城邦时代至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两河流域的法治传统并未中断其连续性。伊新国王李必特·伊丝达法典序言中说道,“我在苏美尔、阿卡德建立了正义”。汉谟拉比法典序言几乎以同样的形式申明,“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玛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结构内容

结构体系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条文(273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序言部分,汉谟拉比列举和颂扬了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称是“巴比伦的太阳”,宣扬“君权神授”等思想,并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为人民造福”。

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民事、刑事、诉讼等领域,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它典型地体现了古东方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特点。

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基本内容

1.社会结构

体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巴比伦人分为三级:

1. 自由民上层(阿维鲁穆),享有完全的权利;

2. 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钦努),法律地位较阿维鲁穆低,但也享有很多特权;

3. 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确切时间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拟,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结尾三部分。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

2.国有与有限度的私有并存的土地制度

3.以契约为基础的买卖婚姻制度;实行家内继承制度

4.巴比伦王国债的主要形式是契约

此外还有侵权行为之债。契约有买卖、借贷、租赁、承揽、寄存、合伙、雇佣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秩序,法典对高利贷作了限制。

5.法典规定的刑罚手段极为残酷

6.一些法律条例

.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发者应处死;

.自由民在诉讼案件中提供罪证,而所诉无从证实,倘案关生命问题,应该处死;

倘法官审理案件做出判决后又更改,则应揭发其罪行,并撤消法官席位,终身不再录用。

7.两个原则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和“让买方小心提防”。猛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受辱。“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

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他们以为这决非毫无理由-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法律渊源

汉谟拉比法典一方面是使阿摩利人的习惯法成为文化,另一方面吸收了两河流域固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与伊新·拉尔沙时代城邦立法的成果。不过,它主要还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

法典是建立在苏美尔立法原则基础上的,其中揉和了闪族人的新发明,但他们对什么原则属于苏美尔人,什么原则属于闪族人说法各异,因而我们最好是把它们都简单地归结到最有名的记载“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文献之列。

无奴派观点

无奴派创始人黄现璠教授在《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20世纪学者所撰的第一部论证中国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专著)一书中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奴”的条文逐一深入研究后认为:《汉谟拉比法典》中没有“债奴”一词,可是却被一些中国学者译成了“债奴”,进而理解为“债务奴隶”,再断章取义或捕风捉影地伪造出一个所谓的“债务奴隶制”,以便将古巴比伦的社会性质定性为“奴隶社会”。这是中国主张奴隶社会存在论的学者们为满足时代的意识形态惯用的手法,应该予以揭示和批判。作者经过数万字的详细论证后得出结论:楔形文字中的“奴”词大多指“奴婢”、“奴仆”,而非“奴隶”。

古西亚诸法典中明确指涉“奴”义的词语皆义指“奴婢”、“奴仆”而非“奴隶”。作者认为,古西亚社会存在的少量外族战奴、宫奴形条畜产,几乎没有资格被记入“法典条文”,能被记入“法典条文”受到诸多制限和作为弱势阶层受到法律一定保护的只有作为王宫贵族重要私人财产的“奴婢”或“奴仆”。

发现过程

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石柱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与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汉谟拉比法典不仅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像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一部著名法典。众所周知,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中东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俗称两河流域),大体相当于现今的伊拉克,如果这部法典是“真身”,又怎么跑到苏撒去了呢?原来,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现今伊朗迪兹富尔西南的苏撒盆地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叫埃兰(又译“依兰”),古城苏撒就是埃兰王国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之后,便把刻着汉莫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搬回到了苏撒。埃兰王国后来被波斯灭亡。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上台,又把波斯帝国的首都定在苏撒,这个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在石碑被“验明正身”之后,人们又出现了新的疑惑:发掘出来的圆柱正面7栏的文字怎么被磨光了呢?据史料记载,埃兰国王攻克了巴比伦后,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于是打算在这巨大的圆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丰功伟绩。可是,毁去上面的字迹后并没刻上新字,这就不知为何了。

多亏埃兰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仅有35条被磨损。后来在苏撒、亚述等地发现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断,从而使石碑被磨损的部分几乎全部得以补齐复原。否则“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之美名恐怕要“花落他家”了。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282条)和结语三部分(共3500行)组成。内容从道德说到国家义务,又说到私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包括诬陷、盗窃、窝藏、抢劫、兵役、租地、关于土地的经济纠纷、果园、实物租赁、商贸、托送、人质、债务、寄存保管、婚姻、继承、收养、人身伤害、医疗、理发、建筑、船业、租业、委托放牧、雇工、关于奴隶的纠纷等等,涉及面之广,规定之细,令后人乃至现代人赞叹不已。

法典中部分铭文(法典第66至100条)在古代就被磨损。据考证,埃兰王苏特鲁克纳惛特约于公元前1150年前后入侵巴比伦尼亚,将该法典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苏撒。大概,他为了在石碑上刻记自己的功绩而使人磨损部分原文。但因某种原因(或许因他不久即逝世)而未能重刻。残缺的铭文部分是依据苏撒出土的法典复本断片复原,部分是依据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和两河流域其他城市遗址发现的泥板抄本予以补白。法典石碑石质坚硬,书法精工,属于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献。石碑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博物馆。

摘要与分类

法典摘要

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1.If any one ensnare another, putting a ban upon him, but he can not prove it, then he that ensnared him shall be put to death.

1.若有人诱捕另一个人,将禁令加在他身上,他却不能证明,那诱捕他的将被处死。

2. If any one bring an accusation against a man, and the accused go to the river and leap into theriver, if he sink in the river his accuser shall take possession of his house.But if the river prove that the accused is not guilty, and he escape unhurt,then he who had brought the accusation shall be put to death, while he who leaped into the river shall take possession of the house that had belonged to his accuser.

2.如果有人控告一个人,被告到河边跳进河里,如果他在河里下沉,他的控告者将占有他的房子。但是如果 河流证明被告是无罪的,他毫发无伤,那么带来指控的人将被处死,而跳进河里的人将占有属于原告的房子。

3. If any one bring an accusation of any crime before the elders, and does not prove what he has charged, he shall, if it be a capital offense charged, be put to death.

3.如果有人在长老面前提出任何罪名,但不证明他所指控的罪名,他将被处以死刑。

4. If he satisfy the elders to impose a fine of grain or money, he shall receive the fine that the action produces.

4.若其说服年长者罚之以谷物或金钱,其将获得此因诉讼而生之罚金。

5. If a judge try acase, reach a decision, and present his judgment in writing; if later error shall appear in his decision, and it be through his own fault, then he shall pay twelve times the fine set by him in the case, and he shall be publicly removed from the judge's bench, and never again shall he sit there to render judgement.

5.如果法官试例,作出决定,并提出书面判决书;如果以后误差应出现在他的决定,它是通过他自己的过错,他将付出他所判决的十二倍的罚款,他应被公开去除法官席位,禁止他作出判决。

6. If anyone steal the property of a temple or of the court,he shall be put to death,and also the one who receives the stolen goods from him shall be put to death.

6.任何窃取寺庙或者皇宫的财产的人将被处以死刑,而从他那里收受赃物的人也一并处以死刑。

7. If anyone buy from the son or the slave of another man,without witnesses or a contract,silver or gold,a male or female slave,an ox or a sheep,an ass or anything,or if he take it in charge,he is considered a thief and shall be put to death.

7.任何在没有证人或者合同文书的情况下,向他人的子女或奴隶购买白银、黄金、男女奴隶、斧头或者是羊、驴以及其他任何东西的人,或者为此负责的人,都将被视为盗贼且判处死刑。

8. If anyone steal cattle or sheep,or an ass,or a pig,or a goat,if it belong to a god or to the court,the thief shall pay thirty-fold therefore; if they belonged to a freed man of the king,he shall pay ten-fold; if the thief has nothing with which to pay,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8.如果被盗窃的牛、羊、驴或者是猪属于寺庙或者皇室,盗窃者将偿付三十倍的赔偿;如果它们属于国王的公民,盗窃者将作出十倍赔偿;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

14. If anyone steal the minor son of another,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14.拐带他人幼子之人,将被判处死刑。

15. If anyone take a male or female slave of the court,or a male or female slave of a freed man,outside the city gates,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15.任何将皇宫以及公民的男女奴隶带出城邑的人将被判处死刑。

18. If the slave will not give the name of the master,the finder shall bring him to the palace;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must follow,and the slave shall be returned to his master.

18.如果这个奴隶拒不说出主人的名字,发现者必须把他带到宫殿, 并做进一步的调查,而且这个奴隶将被遣返给他的主人。

19. If he hold the slaves in his house,and they are caught there,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19.窝藏他人奴隶并且被抓获者将被处以死刑。

20. If the slave that he caught run away from him,then shall he swear to the owners of the slave,and he is free of all blame.

20.若被抓获的奴隶逃跑,而抓获者向奴隶所有者起誓承诺(不是有意放走),则将免于处罚。

21. If anyone break a hole into a house (break-in to steal),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before that hole and be buried.

21.如果打破房子的墙壁,强行进入住宅偷窃,偷窃者必须在那个洞前处以死刑和埋葬。

22. If anyone is committing a robbery and is caught,then he shall be put to death.

22.正在实施抢劫的抢劫犯一旦被抓获将被处以死刑。

29. If his son is still young,and cannot take possession,a third of the field and garden shall be given to his mother,and she shall bring him up.

29.若因其子年幼无承担能力,其母将获得三分之一的田地以及庭院,并且抚养幼子成人。

51. If he have no money to repay,then he shall pay in corn or sesame in place of the money as rent for what he received from the merchant,according to the royal tariff.

51.根据皇家税法,如果欠债者无力偿还债务,则必须利用小麦或者芝麻来代替从商人那里得到的租金。

54. If he be not able to replace the corn,then he and his possessions shall be divided among the farmers whose corn he has flooded.

54.如果他不能偿还这些小麦,就将他和他的财产都分发给遭受水灾之苦的其他农民。

55. If anyone open his ditches to water his crop,but is careless,and the water flood the field of his neighbor,then he shall pay his neighbor corn for his loss.

55.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61. If the gardener has not completed the planting of the field,leaving one part unused,this shall be assigned to him as his.

61.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109. If conspirators meet in the house of a tavern-keeper,and these conspirators are not captured and delivered to the court,the tavern-keeper shall be put to death.

109.如果在旅店主发现阴谋者,但却没有将其抓获并移送法办,则店主将被处死。

110. If a "sister of a god" open a tavern,or enter a tavern to drink,then shall this woman be burned to death.

110.如果修女开设酒店,或者进入酒店喝酒,则这个女人将被烧死。

130. If a man violate the wife (betrothed or child-wife) of another man,who has never known a man,and still lives in her father's house,and sleep with her and be surprised,this man shall be put to death,but the wife is blameless.

130.如果一个男人强迫另一个男人的未婚妻(这个女子仍是处女且居住在她父亲的家中)和他发生性关系,被逮捕后,这个男人将被处以死刑。但是,女性可以免责。

135. If a man be taken prisoner in war and there be no sustenance in his house and his wife go to another house and bear children; and if later her husband return and come to his home,then this wife shall return to her husband,but the children follow their father.

135.如果男人在战争中被俘而他的房子中没有食物,而他的妻子改嫁并生下小孩,之后她的原夫回到家中,这个妻子将回到她原来的丈夫身边,但是,孩子们跟随他们(各自)的亲生父亲。

142. If a woman quarrel with her husband,and say: "You are not congenial to me." Therefore reasons for her prejudice must be presented. If she is guiltless,and there is no fault on her part,but he leaves and neglects her,then no guilt attaches to this woman,she shall take her dowry and go back to her father's house.

142.如果一个女人与她的丈夫争吵,并且说:“我们性格不合。”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理由。如果她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则女性免罪,她将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

143. If she is not innocent,but leaves her husband,and ruins her house,neglecting her husband,this woman shall be cast in to the water.

143.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144. If a man take a wife and this woman give her husband a maid-servant,and she bear him children,but this man wishes to take another wife,this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him; he shall not take a second wife.

144.如果男人娶妻,妻子为丈夫带来陪嫁女仆,并为他生养孩子,那么这个男人将不被允许纳娶第二名妻子

145. If a man take a wife,and she bear him no children,and he intend to take another wife: if he take this second wife,and bring her into the house,this second wife shall not be allowed equality with his wife.

145.如果男人娶妻,妻子却无法为丈夫诞下子嗣,他会想娶第二个妻子;如果他另娶妻子,并带她回家,第二个妻子将不被承认与第一个妻子有同等地位。

147. If she have not borne him children,then her mistress may sell her for money.

147.如果陪嫁女仆不能给男主人生孩子,那么女主人可以卖掉她。 [5]

149. If this woman does not wish to remain in her husband's house,then he shall compensate her for the dowry that she brought with her from her father's house,and she may go.

149.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

150. If a man give his wife a field,garden,and house and a deed there for,if then after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the sons raise no claim,then the mother may bequeath all to one of her sons whom she prefers,and need leave nothing to his brothers.

150.在丈夫去世后,如果他的儿子没有异议,那么他生前赠与妻子的田地、庭院以及屋子可以被妻子全部赠与她最喜欢的儿子,而不需要留给其他兄弟。

153. If the wife of one man on account of another man has their mates (her husband and the other man's wife) murdered,both of them shall be impaled.

153.如果一个有夫之妇和一个有妇之夫共谋杀害他们的伴侣(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二人将被刺死。

154. If a man be guilty of incest with his daughter,he shall be driven from the place (exiled).

154.如果一个男人与他的女儿乱伦,他将被驱逐出当地。

155. If a man betroth a girl to his son,and his son have intercourse with her,but he (the father) afterward defile her,and be surprised,then he shall be bound and cast into the water (drowned).

155.如果一个男人为他的儿子订了一门亲事,且他的儿子与女方已有肌肤之亲,后来他(这个父亲)却染指儿媳,他会被捕且被五花大绑扔进水中淹死。

157. If anyone be guilty of incest with his mother after his father,both shall be burned.

157.如果任何人在父亲死后与母亲乱伦,二人将被烧死。

186. If a man adopt a son,and if after he has taken him,he injure his foster father and mother,then this adopted son shall return to his father's house.

186.如果一个人领养了一个儿子,养子却对其养父母造成伤害,则这个养子将回到他的原来的家庭。

192. If a son of a paramour or a prostitute say to his adoptive father or mother: "You are not my father,or my mother." His tongue shall be cut off.

192.如果情妇或者妓女所生子对他养父或者养母说:“你(们)不是我的父亲,或者我的母亲。”将被割掉舌头。

193. If the son of a paramour or a prostitute desire his father's house,and desert his adoptive father and adoptive mother,and goes to his father's house,then shall his eye be put out.

193.如果情妇或者妓女所生子希望回到生父的家庭并抛弃了养父母,将被挖出眼睛。

195. If a son strike his father,his hands shall be hewn off.

195.打自己父亲的人要被砍断双手。

196. If a man put out the eye of another man,his eye shall be put out.

196.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197. If he break another man's bone,his bone shall be broken.

197.打断别人骨头的人也要被打断骨头。

199. If he put out the eye of a man's slave,or break the bone of a man's slave,he shall pay one-half of its value.

199.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

200. If a man knock out the teeth of his equal,his teeth shall be knocked out.

200.打掉同等地位者牙齿的人将会被敲掉牙齿。

218. If a physician makes a large incision with the operating knife,and kill him,or open a tumor with the operating knife,and cut out the eye,his hands shall be cut off.

218.如果在给人做手术的过程中致其死亡,或是用手术刀挖去人的眼睛,医生将被剁手。

219. If a physician makes a large incision in the slave of a freed man,and kill him,he shall replace the slave with another slave.

219.如果医生在自由人的奴隶的身体里做大型手术,致奴隶死亡,他将必须将另一个奴隶作为补偿。

220. If he had opened a tumor with the operating knife,and put out his eye,he shall pay half his value.

220.如果用手术刀医治肿瘤的医生将奴隶的眼睛挖出,必须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

244. If anyone hire an ox or an ass,and a lion kill it in the field,the loss is upon its owner.

244.如果一个人租借公牛或者驴子,然而狮子却在田野中杀死它们,它们的所有者自担损失。

245. If anyone hire oxen,and kill them by bad treatment or blows,he shall compensate the owner,oxen for oxen.

245.租用他人的牛却将牛虐待或殴打致死者必须赔偿一头牛。

246. If a man hire an ox,and he break its leg or cut the ligament of its neck,he shall compensate the owner with ox for ox.

246.若租借公牛却弄断牛腿或者脖子韧带的人,要赔偿一只牛。

247. If anyone hire an ox,and put out its eyes,he shall pay the owner one-half of its value.

247.租借公牛却挖出其眼睛者将赔付牛价的一半。

249. If anyone hire an ox,and God strike it that it die,the man who hired it shall swear by God and be considered guiltless.

249.若有人租用公牛,该牛却因非人为原因死亡,租借者向神灵起誓自己没有过错以后可以被免罪。

282. If a slave say to his master: "You are not my master." If they convict him his master shall cut off his ear.

282.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

条文分类

一、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1至5条):

其中第二条规定十分有趣,在法庭上,当一方控告另一方犯有某种罪行,然而提不出证据,被告一方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时,法官便会宣布把被告一方扔进幼发拉底河中,如果沉溺了,证明被告一方有罪。没收其全部家产归原告一方;假如不被淹死,则证明无罪。那就处死原告一方,同时把原告一方的财产没收归被告一方所有。这叫做交河神审判。

二、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6至126条):

其中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的人处以死刑;欠债到期不还的人,责令其妻子和儿子两人到债主家里充当奴隶三年,第四年恢复自由。

三、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127至195条)。

四、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196至214条):

其中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打瞎奴隶的眼睛同打瞎耕牛的眼睛一样处理,杀死奴隶同杀死耕牛一样不偿命,只赔偿经济损失。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房屋倒塌,若压死了屋主,把建筑师处死,若压死的是房主的妻子或儿子,就把建筑师的妻子或儿子处死。

五、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215至241条)。

六、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242至;277条)。

七、关于奴隶的规定(278至282条):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 的范畴,不是权利主体。

法典评价

进步性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东方法从习惯法阶段进入成文法阶段的体现。它独立于宗教之外,以强制性规范确立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有效调整古东方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社会关系。其法律特征之鲜明、条文规定之缜密、文字表述之准确,都是人类其他早期法所不能比拟的。

局限性

《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刑法的残忍与严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平等精神是不同的。其前言内容“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看似表达出了该部法典的公正公平,人人平等。但通过其内容可以发现该法典是实则是在保护皇权贵族和奴隶主本身。其内容中:“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种种不公平的条款其实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歧视、奴隶制度而不是公平的法律。

历史意义

维系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使其发展到完善地步。它公开确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古巴比伦王国时灌溉系统进一步发展,改善了扬水工具。耕犁有所改进,附设有播种漏斗。青铜工具普遍使用,手工业生产提高。制砖、缝纫、宝石匠、冶金、刻印工、皮革工、木匠、造船工和建筑工等,可见手工业的分工已经相当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内外的商业贸易也有了发展。

巴比伦、西帕尔等城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王室经济的商业代理人垄断着国内外的大宗贸易,经理国家税收,并进行高利贷活动和土地经营。此外还有许多奴隶主私人经营商业。

泽被后世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东方文明的灿烂明珠,代表了古东方文明的伟大成就。其确立的一些原则,特别是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如关于盗窃他人财产必须受惩罚,损毁他人财产要进行赔偿的法律原则以及诬告和伪证反坐的刑罚原则,法官枉法重处的原则等,均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便渊源于该法典。

判刑举例

事例一

事例:[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

定刑:[死刑]

事例二

事例:[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

定刑:[无罪]

事例三

事例:[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

定刑:[割除双耳]

事例四

事例:[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

定刑:[砍去双手]

事例五

事例:[贵族打死贵族]

定刑:[赔款]


谢选骏指出:人説“《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便渊源于该法典。”——我看《汉谟拉比法典》既然能夠西傳歐洲,爲何不能東傳中國,促成“铸刑鼎”的反傳統革命呢?如此看來,“铸刑鼎”也就是“西方文化的勝利”了!


《考古证据揭示秦始皇并不伟大,他的制度或是抄袭波斯帝国的大流士》(2020-05-10 举报)報道:


公元前246年,嬴政元年,这年嬴政13岁,继承王位;


公元前235年,这年嬴政24岁,嬴政完全掌权,接着就是兼并天下的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前221年,秦灭齐。


终于秦并天下,嬴政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大业成后的嬴政又忙着构建秦帝国。


建立官僚制度,三公九卿,行政分工,开郡县,废分封。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车同轨,修阿房宫、秦始皇陵。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筑万里长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焚书坑儒,统一思想。“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


巡视天下,君临天下。最后死在最后一次出行途中,留下了“沙丘政变”。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一生不断的奋斗,完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尤其是他那大一统的制度构建,这个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奠定了他的伟大。问题是,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秦始皇到底是如何构建他的大一统制度呢?


针对于此,学术界存在诸多的辩论,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大一统制度来源于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并且还给出了具体的人证和物证。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考古学证据或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团。


首先,秦始皇相关墓里发掘出了波斯人的骸骨。


当年在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除了出土大量文物外,还发现了大量白骨。后来考古工作人员通过与部分现代人线粒体DNA数据进行对比参照时,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具2200年前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种遗骸,死者是比较典型的波斯人。


其次,秦始皇后宫嫔妃中还发现了疑似来自波斯的女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意思是父亲秦始皇的后宫嫔妃,没有生育的都不准离开皇宫,并将她们全部处死给秦始皇殉葬。


2012年,在秦始皇陵内城的西北部,考古工作人员一共挖出99座墓葬,所有墓主都是年轻女性。学者认为这些墓主极有可能都是当年被胡亥处死的秦始后宫皇妃。


后来中国西北大学的专家们运用最新技术,将其中一具地位较高的遗骸成功复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专家发现复原之后的秦始皇妃与中亚或欧洲白人相貌较为相似。专家继续推测这名女性可能具有“西方”血统——很可能来自波斯。


通过在秦始皇墓葬发现的波斯劳工和后宫嫔妃中的波斯女人,这些考古发掘似乎均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或是学习波斯帝国的大流士改革。


秦始皇所做的修建驰道和驿站、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比秦始皇还早200年的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都做过。


考古发掘的具有“西方”血统的皇妃极有可能为秦始皇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嫁妆。如果这些考古证据和推断真的成立,那么,历史显然要被颠覆,秦朝与秦始皇的伟大,或许就要大打折扣。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波斯帝国和大流士。


波斯帝国和大流士


大流士一世出生于公元前521年,这比出生于公元前259年的秦始皇早了200多年。


他出身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父亲是帕提亚的总督,他们家族属于皇室家族的分支。长大后大流士跟随冈比西斯二世去远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


冈比西斯征服埃及之后,波斯内部爆发了高墨达暴动,冈比西斯在返国平叛的途中暴死。大流士趁机夺得了皇位,是为大流士一世。


得到权力的大流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了18次大战役,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将庞大的波斯帝国重归一统。


跟后来的秦始皇一样,大流士在完成国内一统江山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的中央集权官僚行政制度。


在占领区普遍设置行省,派总督管辖,总督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全国分全国为五大军区,军区下辖若干行省,各行省驻军不受行省总督节制,由军区的军事长官统一指挥。这种军区将领与行省总督互不统属、相互监督和互相牵制的措施,便于权力集中于中央。


同时,为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和传递情报,大力修筑道路并形成驿道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统一货币和计量制度;实行思想统一,将祆教或说拜火教奉为国教。


他的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大流士改革”无非是:设立行省、编纂法典、修建驰道和驿站、开通运河、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冠以至高尊号、大兴土木。他的改革措施和观念真的很像秦始皇的。


那么,秦始皇大一统制度到底是不是出自大流士?


有人说像。证据如下: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记载:“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意思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有12个身长五丈、相当于四层楼高的巨人突然出现在秦长城的最西端——临洮。他们都身着夷狄的服装,一副番邦人的打扮。


是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威加四海。于是他想起了那十二个巨人,认为是天佑大秦的征兆。因此“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制作十二金人来表彰他们。


这个故事历史真相似乎在说正是这十二个人,告诉了秦始皇大流士改革的内容,秦始皇大喜,并被付诸实践,作为大一统的改革内容。


除此之外,有专家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无论是形态特征,还是服饰风格都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响。


秦始皇陵封土中的高台建筑是受到波斯帝国时期的居鲁士六层台阶石陵墓和莫索拉斯总督陵墓上层二十四级台阶的影响。


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极可能是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车马文物跟公元前353年莫拉索斯总督陵墓中发现的铜车马,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理念上,基本上相同。


众所周知,秦始皇很喜欢刻石,光现存的秦始皇刻石就有7处,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fú)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而刻石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没有出现过。


但埃及、希腊和西亚等地区有着刻石的悠久历史传统。所以,专家推测,秦始皇刻石很可能受到了外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考古学证据,还是秦始皇的各种制度设计,或者是文献记载,似乎都显示秦始皇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波斯帝国大流士的影响。


如此说来,秦始皇的伟大似乎要大打折扣,他的大一统制度抄袭大流士改革,真的算不上什么伟大。


秦始皇真的不伟大了吗?


虽然秦始皇和大流士两位帝王在巩固统一、实行专制的政策和措施有着诸多的相似,但要注意的是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秦朝的郡县制和波斯帝国的军政分权的行省制有着很大不同。


波斯帝国的行省更具独立性,更类似于现在的美国的州,有的行省保留了自己的法律、文字、度量衡等。


相比而言,秦朝的郡县制更为严密,对地方控制更加牢固。秦朝郡县的大小官员均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政令一统,权力悉归皇帝。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自然发展,很难说是受到波斯的影响。


其次,秦始皇统一文严格,大流士的文化政策宽容。


虽然大流士规定将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但 波斯帝国境内波斯楔形文字、埃兰楔形文字、阿卡德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阿拉米亚文字、希腊文字等都有使用,并未完全统一。


这与秦始皇东巡刻石以标准的小篆铭刻并不相同。


最后,秦朝并未统一的国教。大流士将波斯拜火教作为国教,致力于神权的整合与统一。但秦始皇并没有这么做,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并说将所有思想都消灭。


所以说,虽然秦始皇的大一统制度跟波斯帝国的大流士改革有着相似性,但缺乏更具实质性的证据。更何况,为何现存文献中很少史料说秦始皇大量学习“西方”经验,按道理,一种全面的学习肯定会留下蛛丝马迹,但事实上没有。


其实,春秋战国以来,中西的确有互动,多有异宝西来。比如春秋战国墓葬中发掘出的银盘、蜻蜓眼玻璃珠、蚀花肉红石髓珠、有翼神兽雕像等,都是带有浓郁波斯色彩的奢侈品。


但根据现存的史料,我们发现大流士似乎并不知道中国的存在,睥睨天下的秦始皇也似乎不了解在他西边还有更庞大的帝国。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塞人、吐火罗、羌戎等接力传递。说秦始皇受到大流士的影响、兵马俑是外国艺术风潮的产物,尚难以得到更多实质性的证据。


目前,只能等待更多的证据发掘,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秦始皇依然是伟大的。


谢选骏指出:人說“秦始皇偉大”,我看秦始皇還不如“铸刑鼎”的偉大,因爲畢竟,秦始皇的成就,是建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之上的,而是商鞅變法又是成文法的時代產物,是西方文化的勝利所帶來的。

谢选骏:百歲還不算春暖花開?


《叶嘉莹的最后岁月:诗词人生的遗憾与遗产》(2024年12月19日 南方周末)报道:


在晚年,叶嘉莹依旧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6点半起床继续工作。她将半生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自己住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每天的伙食固定而简单。被问到“您惧怕过衰老,惧怕过死吗?”她回答道,“我是‘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叶嘉莹的嫡系弟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曾在2024年4月和7月看望过叶嘉莹。4月那次,叶嘉莹非常平静地对钟锦说:“我没有春暖花开的日子了。”


2024年11月24日下午,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


《诗刊》主编李少君曾在2024年春节拜访过叶嘉莹。当时她已住进医院,李少君不愿过多打扰。“本来(她)躺在病床上,但一旦说起诗词她就来劲了,就坐起来了。”李少君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李少君感叹叶嘉莹对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的执著。“(她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那种精神和使命感。”李少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五四以后,新诗成为主流,近体诗遭到了整体性的忽略,直到叶嘉莹刚回国时,近体诗还是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后来才逐渐重回大众视野。


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在研究、教书、诗词创作三项事业中,排在首位的永远是教书。在她七十余载的教书生涯中,白先勇、陈映真、席慕容、宇文所安、戴锦华都曾坐在她的教室里。90岁大寿时,她许下生日愿望:来生还要做教师,还要教古典诗词。


“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在口述传记《红蕖留梦》中,叶嘉莹这样写道。叶嘉莹十几岁时,在战乱中与父亲失联,母亲则因忧思成疾病逝。二十多岁时她离开故土,辗转来到北美,再次回到祖国时已经五十岁。两年后,她的大女儿女婿在车祸中丧生……

在苦痛的时间里,叶嘉莹写诗词,其中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具身性。因为出生在农历六月“荷月”,叶嘉莹的小名为“小荷子”,她的诗词中常常出现莲花这一带有佛学意味的意象。1940年,16岁的她写下《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61年后,在南开校园的马蹄湖旁,她写就一阕《浣溪沙》,词中写道,“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生命如同莲花会凋零,但总有一粒莲子会留下来。


1979年,叶嘉莹开始回国讲学授课。在《红蕖留梦》中,她回忆道:“我发现我还可以回国教我喜欢的诗词,我还可以把我继承下来的一些传统回报给自己的国家。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从悲苦中走出来的一个心理过程。”


在钟锦看来,叶嘉莹从诗词研究转向诗词科普,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认为叶嘉莹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通过王国维回溯到旧词学,并从中归纳出词如何生发感动读者的一系列论述,包括提出“双重性别”“双重语境”的理论概念,论述常州词派如何将唐五代的词上升到道德高度;把词的发展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以及提出广为人知的“弱德之美”的概念。


叶嘉莹曾对钟锦说,词的美感特质她在大的方面都研究过了,但是诗的美感特质比较复杂,她一直还没顾得上。“如果她把精力放在诗学上,我觉得她一定还会写出更启发学术的东西。”钟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是叶嘉莹的助手、嫡系学生。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2003年与叶嘉莹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当时她肺部感染了,白天输了液,晚上演讲手上还贴着医用胶条。这种情况下,她还是站着讲了两三个小时。”后来,张静在叶嘉莹身边工作二十余年,参与整理叶嘉莹的年谱、讲课笔记录音,参与编写《给孩子的古诗词》《诗词大先生》等多部作品,是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学术顾问。


在叶嘉莹的论著丛书《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出版之际,南方周末记者对张静进行了采访。


先生那些课


南方周末:叶先生给你们教学的风格是什么样的?


张静:上叶先生的课就像沙龙。相比我们今天拍摄的场地,叶先生的家里没有这么宽敞,但是小板凳很多,因为每次上课的时候除了自己在读的学生,还有很多是社会的群众或者是追随先生的粉丝。先生坐出租车的时候,有个出租车司机说,你是叶先生,给我签个名吧,我能去听你的课吗?也有从1979年叶先生回到南开教学就一直跟着叶先生上课,已经跟了好几十年的老学生。


上课的时候,比如讲辛弃疾的词,每个人都会讲这周读了什么。叶先生鼓励你能有自己的兴发感动,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我跟大家解读一下前人都怎么评论过,事实是什么,有什么考证的线索。


有一次我讲了李商隐的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两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我当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我自己的爱人,他当时还在英国读书,在他的宿舍窗前有一棵枫树,我当时在想,也许他这一年四季走过的时候,可能也是望着窗前的这株枫树想念我。叶先生最后点评说,今天张静讲得最好。先生当然是为了鼓励我,那次对我特别大的触动,以后我再遇到诗词解读的时候,都会想一想,这首诗能够唤起我真正的共鸣在哪里。


我留校工作以后,叶先生只要上课,就像是我们的一个party,大家都很兴奋,我们晚上可能7点半就上课了,有时候聊得兴致高就会聊到晚上11点半、12点才下课。聊着聊着下雪了,我们就下去打雪仗,先生就在阳台上看我们打雪仗,玩一阵子我们再上来。前人有这样的比喻,大学其实就是大鱼在前面游,小鱼在后面尾随,游着游着,慢慢这个小鱼也就长大了。我觉得是比较难得的一种师生之间相得的人生之乐。


我有一门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慕课,叫《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这学期我们邀请到欧阳江河老师做一次直播互动。当时欧阳老师讲,有的人在读诗的那一刻他是诗人,有的人在写诗的那一刻是诗人,叶先生她无时无刻不是个诗人。


2012年到2015年,我每年都陪同叶先生去温哥华几个月。叶先生的卧室和我住的卧室只有一墙之隔,所以我会听到叶先生她在洗漱,自己就会吟诗。她并不是面对镜头才会给你背诗,也并不是说教学生才给你说几首诗。她开着车,看见花落了,就给你马上背两首李义山的诗,王维的诗。她如果到了海边看到夕阳落日,马上就有诗句涌现出来,诗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南方周末:除了你描述的类似于私塾一样的夜沙龙,她讲大课又是怎么样的情景?


张静:大课叶先生基本上没有讲稿,但是她让我特别敬佩的一点是,她始终认为讲课这件事情是非常神圣的。有时候我跟着叶先生去各地演讲,即使讲的内容她已经非常熟悉了,只要她第二天有讲座,先生头一天晚上一定在认真备课,而且她在讲课前绝不应酬。最简单的就是准备两块面包,在再高档的宾馆住也是两块面包送到房间,她要认真准备。


因为她近乎虔诚地对待讲座,所以她讲的时候,她会随着当时的情境自然感发。我们现在整理叶先生很多录音录像的时候,会发现她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讲的同一个主题,整理出来的文字不一样。即使讲同一首词,因为她感发的点不一样,就像秘响旁通,她去展开的联想是不一样的,她驰骋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她不断地跟自己较劲”


南方周末:“迦陵书系”是先生出的书里面最漂亮的一套,也有很多精华。先生很多讲课是“跑野马”的,整理的时候是特别较劲的过程吧?


张静:叶先生她不在意的东西,她都无所谓,但是对文字确实非常关注,尤其是我们帮先生整理的稿子,哪怕出版社说已经排印了,先生觉得这个地方要加个“的”,还是要撤稿。先生也曾经讲过,如果有谁整理我的稿子,最后我没有改出一个毛病,我就重赏他。有的其实也不是硬伤,但是先生还是觉得要有一些变化。比如她写过关于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的一首诗,她说“事往如流水”。要是说往事,都已经说得很俗了,但是你一说“事往”,就有了一种陌生感,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我们整理叶先生的讲座录音,尽量去恢复叶先生讲课的那种生动性。但是如果要说到文采、逻辑的缜密,还得是她早年手写的论文,确实是环环相扣。她写不同的研究对象,文风也都会有一些变化。她确实是活得非常精致的一个人,包括在生活的细节上,特别是在文字的处理上,她非常地讲究。


我在整理先生手稿的时候问她,稿子上的这些横线是标注的重点,这些竖线是怎么回事。先生就笑了,说:“我在加拿大得用英文教本科生,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讲的生词都得查好了,翻到两三点,再去给人家上课。背着背着,一打盹划了一道竖线,醒了接着再背,一会又一打盹撑不住,又划了一道竖线。”叶先生非常严于律己,在生命的困苦之中,她不断地跟自己较劲,也不是挑战自我,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但是这些困难来临的时候她就去面对,她就去应战。这种精神我觉得特别难能可贵,是常人不具备的。


叶先生在2018年的时候得了一次带状疱疹,就是俗话说的缠腰龙,那个疼痛是撕心裂肺的,而且先生是起在肋骨间,即使不动,只要呼吸,就会疼痛。当时张伯礼院士让叶先生卧床静养,不要再下床了。但是先生必须得自己起床。有一次张院士正好要去先生家,先生正好在起床,张院士悄悄观察她怎么起床。先生就在床上,一直在找一个使劲的点,然后她盘旋着,啊——这样叫着坐起来。当时张院士热泪盈眶,他说:“叶嘉莹是我从医几十年来见到的唯一一个靠着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执著,能够战胜病痛的例子。”当时叶先生95岁了,六七十岁的人得这个病都是闯关。先生一生都是在跟自己较劲。


南方周末:叶先生是一个生命力特别强大的人,前半生受的那些苦难一般人难以承受,她自己也承认诗词给了她非常大的支撑力。


张静:对,先生自己讲,“诗词不仅仅是我创作的一种诗歌文体,诗词也不仅仅是我教学研究的对象,诗词是支撑我走过苦难的力量。”叶先生在她一个个重要的生命关口,困难的境遇中,确实都是靠诗词的支撑走过来的。因为她自己这样走过来了,所以她坚信诗词有这样一种力量。


我以前问到先生一个问题,我说读到史铁生老师的《命若琴弦》,那部短篇小说给我很大的冲击,我就在想我们这种师徒之间的“道”,到底是为了鼓励下一代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说的,还是真的有这个道?


叶先生说,“我的生命经验告诉我,是真有这个道的存在。”有人问她,如果孩子只看到了光明美好的一面,他们走向社会要被残酷的现实打击了怎么办?先生的回答非常妙,她说人来到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的灵命更加纯粹,这就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追求;而不是财富、地位,那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带给这些孩子真善美的阅读,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人性中的美好,其实是有益的。


我后来就明白了,我们来到世上都必须得去面对自己应该接受的考验。你经受住了考验,那我们的灵命就更加晶莹。反之如果我们堕落了,没有抵挡住诱惑,那我们的灵命可能就会污浊一些。每一个人看着好像身份地位、地域空间不同,但其实我们都是在完成这件事情。


为孩子们换诗


南方周末:先生讲课确实是用“诗教”这个名分,好像用在别人身上都不大贴切。现在也有很多文化学者在讲古典文化,功力也非常深厚,但是那种讲述方法确实跟先生不同,没有通体带着自己生命的感悟。先生对小孩的重视我觉得很有意思,包括她说你们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不能放感伤的诗词。


张静:先生确实是一个大教育家,她时时刻刻都会想着接引不同的人。比如你是一个学者,她跟你聊天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对谈的内容。来了一个小朋友,先生一看见小朋友就两眼放光,她对谈的时候就会首先从小朋友关注的话题入手。


有一次我从学校下了晚课回来,还是骑电动车,在北方特别冷,回到家里手非常凉。我的儿子一握我的手说,妈妈的手好凉,今晚睡前讲一个天冷的故事吧。那时候他才3岁多,我给他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即使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对3岁的孩子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强的冲击。因为他哪儿也没去过,他觉得可能天下的所有孩子都跟他一样,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围绕着他的,大家都生活在有暖气的房间。他听了这个故事沉默了很久,猛地抬起头说,妈妈,长大了我想找到一个大棚子,让天下没有家的小朋友都可以住进去。


第二天,我跟叶先生顺带汇报了这个事情。先生说当时你就应该给孩子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长,我能给他讲明白吗。先生说你讲不讲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自己的理想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有过,而这位诗人他写在了诗里,今天的我们都还在读。


我配合叶先生一起编《给孩子的古诗词》,我先初选一部分,她在此基础上增删。后来我大概选了不到300首给到叶先生,叶先生主要是删的工夫。


其中有一首李商隐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我觉得这首诗比较短,而且叶先生几次讲到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我就把它放进去了。叶先生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把这首诗摘出来了。她说,这首诗是一首好诗,但是我们不能够跟刚入门的小朋友讲,因为它写得太悲慨了。我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还是要通过诗词让他们的身心茁壮成长,让他们在诗词里获得更多前进的力量。等到他们的根都已经长得比较扎实了,他对于人世间也都有自己成熟的看法了,这个时候诗词的深刻性、丰富性可以在这些人生阶段再经历。


后来我们就换上了王安石的一首《题何氏宅园亭》,“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你是花是叶不重要,你究竟在高处开还是在水上也不重要。参差、次第,都是先后有序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长的节奏,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就像古人所讲的,“梅先菊后何须较,好似人生各有时”。但什么是重要的呢?“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愿意去投注的目标。如果找到了,你就不会再慨叹四季的流转,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你的生命意义已经彰显了。这首诗确实特别适合跟孩子聊。


“月明帘下转身难”


南方周末:先生最后一两年都在医院,是吗?


张静:对,在疫情之后去了医院。在医院里,她还是喜欢跟诗词在一起,我们也在整理叶先生积存数十年讲课的录音带,在《草地周刊》隔周连载。刊登出来之后,也都会打成大字版,送到医院去,由保姆和护工给先生读。保姆和护工不是科班出身的,诗词的断句难免会有点磕绊,先生就会和他们讲,然后就开始给他们上课。保姆也觉得先生跟大家在讲诗词的时候,精神状态是最好的。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她想到住的是医院,那时候的情绪就没有在学生面前那么昂扬。


先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的时候,当时白岩松老师亲自到现场主持,叶先生也到现场去。先生说,我不讲了,请白老师讲就行,我到现场就是感谢一下白老师。结果先生一到现场,看到大礼堂那么多人,又讲了一二十分钟。白老师在后台跟我们讲,这就是真正的老师,看到学生是最激动的时候,她一看到学生,自己的职业身份马上回来了。


南方周末:就自动激活了?


张静:是的。2023年10月15日,南开大学举办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给叶先生的百岁庆生,当时来自海内外的很多弟子都回来了。医院和学校讨论觉得,叶先生毕竟百岁了,提前录一段视频,现场放一下就好。但等到前一天傍晚,先生连着给我打了5个电话,“张静,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坚持,因为海内外这么多朋友客人嘉宾回来了,我不到现场去很失礼的,你们如果担心我的身体,我就到现场跟大家感谢一下,马上就撤退,好不好,我不讲话。”


当她真的出现在现场的时候,全体起立,很多人都自发地泪流满面。先生说:“我现在年岁大了,未来诗教的传承就靠诸位了,谢谢大家。”她那一刻的精神状态,完全和一个正常人没有区别,那个时候可能激活了她全身最好的一面。


寒山大师有一个偈语,他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在荆棘丛中肯定会划伤,但只要你能够有定力,面对打击的时候咬着牙,站稳了脚跟,这是相对容易的。难的是“月明帘下转身难”,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美好的境界,可以在帘下看月亮了,你还能转身吗,还能不忘初心吗?很多人可能就躺平了。


叶先生在90岁华诞的庆祝会上讲,“我这么多朋友喜欢古典诗词,我还要努力工作,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教师。”叶先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鲜花和掌声之后,她的选择是捐设了迦陵基金。先生很平静,她跟学校专门有交代,不想做宣传。


叶先生说:“现在的社会大家还是太功利了,只看到叶嘉莹捐出了一笔钱(编者按,1993年,叶嘉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为研究所捐出了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所得的一半退休金1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一百万元),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2018年6月,叶嘉莹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全部捐赠给了南开大学,同时还把版税稿酬一并捐赠,用于设立‘迦陵基金’;2019年5月,叶嘉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用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我是1979年就回国教书的,那个时候我决之奉献的是我剩下的一切,包括我的时间、精力、才华乃至生命,我的一切都想要捐出来。我在温哥华的家,上世纪70年代初抽水马桶、24小时热水都有了。但在1979年的国内,不要说天津的生活条件,就是我在北京自己的老家,上厕所还得走两条胡同上土厕所,这种条件下我都决定要回来了。和我现在比,把我生活用不着的一笔钱捐出来,我更看重的是1979年回国的那个选择。”


南方周末:社会上有一个误会,在先生过世之后说先生学问不行,只有教学。但是我觉得先生生前对自己的总括非常清晰,她说,“我没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更好的诗人,因为我没有把很多时间用在那些方面,但是我确实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给了教学。”


张静:对,因为前两者都是为己的更多,只有做教师的身份是她最为看重的,因为它是为人的。先生在世的时候对于不同的学术争论,也都是一笑了之。叶先生有一个自选集,叫《多面折射的光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叶先生最后组合成的那个叶先生才是立体的。诗里也讲“一月千江水”,同一轮明月它映照在不同的江河湖海中就会有不同的倒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南方周末:有时候我们谈论一个人往往只是谈一个名字,没有谈论他背后的一个完整的人。先生自己有两本自传,一本是手写的《世事人生》,还有一本是口述的,那本叫什么?


张静:《红蕖留梦》。


南方周末:加上你这本《诗词大先生》,包括陈传兴导演拍的《掬水月在手》。


张静:对,陈导演曾经留法10年,在传播诗词文化的时候他能够中西合璧,非常难能可贵。比如说这个题目叫《掬水月在手》,就很有诗意。但是翻译成英文,没有直接地翻译。他选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也就是染匠之手:在什么样的染料里浸润,自然就会带有附着这个染料的颜色。叶先生用她的百岁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浸润久了,生命会被赋予什么样的色彩。


南方周末:无论我们读诗词或者了解一个人,在根本意义上都是我们去接触一个生命,而那个生命的力量能够返回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张静: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有些是有形的,比如书、音视频资料,有些是无形的。就像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海宁王先生之碑铭》写的一样,“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也许她的著述不可能一下子都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也许别人对叶先生的学问有不同意见,这些都很正常。但是叶先生四海弘文一灯传道的精神会激励我们后人,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谢选骏指出:人説“我没有春暖花开的日子了”——我看這個百歲人瑞似乎忘了自己已經百歲,好像不懂“百歲吃盡了春暖花開。

人説——“我没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更好的诗人,因为我没有把很多时间用在那些方面,但是我确实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给了教学。”我看這人似乎不懂——世上的学者或者诗人較少,而堂上堂下的教師卻是過剩。


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谢选骏:西方文明的根基正在連根拔除


《不止中国,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南风窗 2024-12-28)報道: 


不止中国,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


哈佛大三学生安吉丽娜发现,自己选修的一门秋季研讨课从课表中消失了,她本以为是教学网站出现了技术性问题,直到她发现了,并不只有她遇上了这个问题。


在今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无一例外,这些大多是文科专业,消息一出,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热议,但只有少数学院负责人对此作出了回应,理由无非是教师请假、离职或者转入其他项目。


2024年9月,哈佛大学校报《深红》发布消息,本科学院取消了至少20多个系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文科专业是重灾区。


但在安吉丽娜看来,这只是一种托辞。她告诉南风窗,她猜测,这一决定可能与艺术与人文学院之前要求学生提前一个学期注册课程的新政策有关。也许在当时,学院就想通过提前确定课程注册人数,进行某种优化。


在众多文科专业中,历史与文学的研讨课受到影响最大,被取消的课程包括“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历史”。对于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几乎难以在课表中翻出替代品。


即便是哈佛大学,也不得不面对所谓“文科衰败”后的世界。在2022年,哈佛只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像研讨课这类本就是旨在运用小班化特质,拓展互动深度的课程,也因为过于小众面临被腰斩的境地。


文科消亡,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不少国家就面临着人文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下降的问题。当新冠疫情的爆发、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时,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包括中国,都在这场文科取消潮中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颠簸。


2024年3月,英国肯特大学宣布逐步淘汰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健康与社会关怀、新闻学、音乐与音频技术、哲学和宗教研究


很显然,“过度乐观、拥抱文科热潮的千禧一代”已正式成为过去式。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评价体系,都在敦促Z世代降低期待,选择更务实的方向。在现在,攻读理工科被视为一个“正确且明智”的选择。


01、新尝试


哈佛决定取消至少30门秋季课程并非突然之举。


从去年计划合并小语种专业开始,哈佛便已有意识地调整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


去年9月,哈佛校报《深红》获取了一份内部文件,其中详细列出了哈佛艺术与人文学院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就包括将现有的三个语言专业和一个辅修领域整合为全新的“语言、文学与文化(LLC)”。


提议引发了反弹。哈佛一些语言学教授提出了强烈反对,计划暂时搁置。这些教授表示,之所以拿这些专业开刀,是因为本科生人数较少,而成立LLC的真正目的是将来进一步合并,甚至是给废除这些“小部门”铺路。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过去十年间,哈佛大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从15.5%下降到12.5%。与此同时,该校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学生比例却从15.2%上升到22.1%。在20世纪70年代,这所学校就读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接近30%。


从15年前到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哈佛大学英文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约四分之三——在2020年,这所7000多人的大学里,只有不到60人在学英文专业。


2010年以来,美国文科生比例大幅下降


这与美国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美国文理科学院人文指标项目的联合主任罗伯特·汤森表示,过去十年,美国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总体下降了17%。


与此同时,尽管新冠疫情冲击了全球经济,但在疫情后,哈佛占地50539平方米,耗资10亿美元,设有多个STEM学科的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的奥尔斯顿科学与工程综合楼仍准时全面投入使用,这几乎又是一次明确信号的释放。


哈佛这样“财大气粗”的学校,尚有余力折腾如何革新人文社科部门,但对于大多数资金不足,或是体量不大的高校来说,疫情后大规模削减人文社科项目,几乎成了一种最具效率的解决方式。


其中最激进的,要数西弗吉尼亚大学。去年9月,该校削减28个专业(约占总数的8%)和裁撤143个教职(约占总数的5%),以应对4500万美元的预算缺口。这一调整几乎波及教育系三分之一的教职岗位,同时完全撤销了世界语言系的教职岗位。


一时间,学生和教职工群情激愤,纷纷站出来抗议。教职工代表大会还以797:100对校长投下了不信任票。历史系研究生克里斯蒂安·罗威(Christian Rowe)批评说:“这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家企业,这些提案剥夺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机会,只会削弱这所学校。”


但这并没有改变既定的现实,削减方案几乎没有修改就得到了董事会的通过。


02、文科还有什么价值?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五分之四的成员国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


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202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玛丽蒙特大学董事会就一致投票取消10个专业,其中大部分是人文学科专业。在此之外,它还取消了英语与人文科学的硕士学位项目。


这一决定引发了师生的强烈抗议,尤其是考虑到玛丽蒙特大学还是一所以文科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天主教大学。然而,董事会对此解释称,这一决定并非出于财务原因,而是为了重组资源,将更多投资倾向能够为学校带来竞争优势的领域。


不可否认,对于不是依仗杰出校友捐款,就是依靠政府拨款的高校来说,能带来更高回报率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STEM学科,并期待着能培养出几个在人工智能或是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所作为的杰出青年。


这也不能怪一些综合性大学守不住初心。毕竟,大力发展STEM学科,并将学科价值进一步量化,也是国家层面的共识。


2024年初,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市场统计报告》显示,薪资靠前的普遍为STEM学科。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政府推出教育改革,针对接受联邦资助的本国学生,大幅提高人文学科学费,同时下调“就业导向”学科的学费,旨在引导学生选择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以促进经济复苏。


具体而言,科学、卫生、农业、数学等学科的学费下降20%至62%,商科和法律学费上涨28%,而人文学科直接上涨113%。这意味着,如果本地学生就读“适合就业”的专业,每年仅需支付3700—7700澳元,而如若选择完成一个人文学位,则可能需花费约4.5万澳元。


这在短期内,这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但当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时,这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基准线,也让人文学科的价值变得更加模糊。


文科还有何意义?这几乎是全世界都在反思的问题。


上个月底,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在X平台上分享她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却意外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艾莉·卢克斯和她的学位论文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也有人直接嘲讽道:“姐们儿真的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解释为什么讨厌别人有体味是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耶。”


这一帖子目前已达到1.2亿的浏览量。


可以说,在一个快速数字化的社会,人文学科不仅变得越发边缘化,而是陷入了一种难以自证意义何在的尴尬境地。


03、乌托邦的终结


早在2010年,俄裔美国学者彼得·图尔钦就曾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左右经历一波政治不稳定的局面。他指出,“就业市场无法吸纳的大量高学历人群”,特别是人文领域的博士,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他将这一现象总结为——“精英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工作岗位变得稀缺,当然,另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大学里花多年时间阅读人文经典、过着知识分子生活、渴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年轻人,也在毕业后发现他们曾经仰望的职业,早已失去公众信任,并走向衰落的难堪处境。


但即便如此,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教授和从业者,依然执着于某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少教授对人文学科需要更好地向学生推销自己的观点嗤之以鼻。


去年,美国专栏作家内森·海勒发表了《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英文专业的终结》),引发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讨论。海勒好奇的是,过去几年里,全美范围内的大学人文学科入学人数直线下降,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森·海勒发表《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


一方面,教育成本的涨幅,总体上超过了通货膨胀。同时,中产阶级的处境,正变得日益不稳定,这迫使他们转向技术型专业。培养社会批判性思维的文科专业式微,取而代之的,是AI、大数据、基因工程等新专业,带来了激动人心的革命性力量。


学界一种批评声认为,对文科的边缘化,忽略了它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就像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散文集《没有国家的男人》说的那样——“艺术不是谋生的方式,它是让生活变得更加可承受的一种非常人性的方式……都是让你的灵魂成长的方式”。


“灵魂成长的方式”,听上去多么悦耳,但对于很多年轻的学生来说,这套“过于浪漫化”的说辞,已经让人感到厌倦和悲哀。当这层瑰丽的保护膜被撕开后,人文学科还能凭借什么吸引年轻人?


2024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多是文科专业


这也许是许多人文学科的学者试图回答的问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文系教授安德鲁·纽曼曾撰文反驳过《英文专业的终结》,但在最近与南风窗的交流中,他坦承,自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教师们确实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与职业发展建立联系。在他看来,这是他们“欠学生的”。


纽曼还向南风窗推荐了一个名为“Humanities Works”(人文学科行得通)的网站。这个网站通过事实数据对比,试图打破外界对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刻板印象,让人看到人文学科在就业市场上并非一无是处。


然而,眼下的大环境已经迫使Z世代变得更加务实。他们的需求简单而直接:寻求稳定和回报。


尽管STEM学科依旧炙手可热,但当科技行业开始大规模裁员时,许多美国年轻人迅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根据《金融时报》今年6月的报道,约27%的Z世代学生(1997年后出生)正在考虑攻读金融硕士学位,而这一比例在千禧一代(1981至1996年出生)中仅为13%。


这种务实的倾向,也渗透进了Z世代更广泛的生活选择中。在美国和欧洲,多代同堂的现象日益普遍。年轻人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也在情感上寻找依靠。在财务上,他们更偏好储蓄,追求稳健的经济目标,远比父母和祖辈更为谨慎。在亲密关系上,他们倾向于推迟结婚或建立正式的伴侣关系,甚至对性生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开设更多的信贷额度,并且与千禧一代相比,债务水平和拖欠率更高。


美国学生贷款债务逐年上升


如果说千禧一代仍在不可持续的职业路径和低存款的焦虑中挣扎,饱受通货膨胀压力与疫情后经济冲击的Z世代则是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博德发现,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18至25岁的年轻人是感到抑郁、焦虑和孤独最严重的群体。这个数据也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盖洛普民意调查的数据基本相符。


怀斯博德指出,这些刚成年没多久的Z世代所承受的焦虑和抑郁,不仅与他们过去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


“年轻人不抱希望,”他这样说道。


谢选骏指出:人説“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我看這是“西方文明的根基正在連根拔除“。畢竟,科技理數是全球通用的工具,不是某個文明的根基。而西方文明的根基,正是所謂的“文科”,馬列主義也是類似……它們都在連根拔除的過程之中——所以黃俄驚呼:“不止中国,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


谢选骏:两只狗的友谊


《川普“群发”了s给马斯克的私信》(MAKER 2024-12-27)報道:


埃隆·马斯克和唐纳德·川普的友谊,究竟始于何时,外界很难确切地知道,只是知道他们在过去的几个月好得形影不离,进而也引发了很多的议论和争议。


就在不久前,现年53岁的世界首富对共和党提出的一项支出协议提出了批评,从而破坏了该协议,进而引发了众议院的强烈抗议,并几乎导致政府停摆。民主党随即揶揄川普,称马斯克才是“真正的总统”。


此后马斯克和川普就没有同框的画面出现了,不过当地时间12月27日,川普却也通过一封“群发的私信”表明,自己和马斯克仍然很亲密……


现年78岁的川普在他自己创立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你在哪里?你什么时候会来到‘宇宙的中心’海湖庄园啊?比尔·盖茨在今晚要来哦。我们很想念你和X娃!新年前夜将会非常棒!DJT”


很容易感觉出,这是川普发给马斯克的私信,很多人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年迈的准总统不小心把私信群发出去了,但进一步思考又会觉得,这是川普的有意而为,目的就是想要告诉外界,虽然可能对一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自己和马斯克的友谊仍然坚固。


特朗普“群发”了给马斯克的私信!想念你和X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川普的这段“私信”发出去之前,身为三家大公司所有者的马斯克在关键移民问题上,与川普的一些“狂热的支持者”发生了冲突。


在马斯克看来,移民不能一概拒之门外,他强烈支持将“高技能”外国工人引入美国,而这和川普本人支持的“更严格的移民政策”相违背。


“在美国,超级有才华且超级有上进心的工程师数量实在是太少了,”马斯克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这样写道,“优秀的工程人才一直短缺。这是硅谷发展的根本限制因素。”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数十年前他是通过H1-B签证,即引进外国技术熟练工人的签证,来到美国的。不过在马斯克的批评者看来,一些美国公司滥用了这种签证,他们只是引进了外国工人,却不是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工人。


川普和他的副手JD·万斯也都曾提出要改变H1-B签证,以便优先考虑美国工人。


除了信中所透露出的友谊和亲密之外,比尔·盖茨这个名字也格外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微软创始人在过去一直批评着川普,他的前妻梅琳达更是如此,而且还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之所以要支持拜登,就是不想看到川普当选。


但很容易发现,虽然盖茨曾公开表示给民主党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赞助费”了,但他在川普当选后立即表达了祝贺之情,并且表示希望能够合作。


谢选骏指出:有人説到,川普“群发”了给马斯克的私信……這樣的手法顯示了兩人之間的裂痕;我看這一點也不奇怪,“两只狗的友谊”是無法天長地久的。


“《狗的友谊》全文|赏析|读后感”(2019-06-20 手机版)報道:


伊凡·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14年)是俄罗斯19世纪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像雕刻家一样雕刻着寓言形象的时候,人家对他的创造却投以轻蔑的目光,所以果戈理说他在一条“最不引人注目的狭窄小路上,追赶过了所有其他的人,就像一棵雄伟的大橡树长得超过了它的整个丛林一般”。克雷洛夫从1809年出版第一本《寓言》起,30余年间创作了寓言诗200多首,成为世界三大寓言作家之一。


克雷洛夫的寓言开辟了“一条通向人民性的道路”(别林斯基语)。他的寓言从民间童话、谚语和俗语中汲取民众的智慧(后来他自己的寓言也成了民间谚语)。克雷洛夫从不拿自己的寓言去适应文学沙龙小圈子的口味,始终坚持面向广大有民主主义要求的读者。曾有人问他为什么只写短小的寓言,对此他回答得很明确: “因为寓言每个人都能读懂,连仆役和孩子都在读它们。” 由于他的寓言表现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道德思想,所以他的寓言在他本人健在时就传播甚广,到他逝世时已被译成十种外国文字出版,其中巴黎出版的俄、法、意三种文字合排本,参加翻译的有57位法国诗人和30位意大利诗人。现在,克雷洛夫寓言已被译成60来种文字,流传于世界每个角落。


《狗的友谊》写一对决心“做这时代的友谊楷模”的狗,刚刚相互握完爪子,就为从厨房里扔出来的 一根肉骨头而厮咬得狗毛满天飞。经不住一根肉骨头考验的友谊是不足取的。认识到友谊的必要和重要,即使到了握爪称贺的程度,离真正的友谊也还很远。


《狗的友谊》(·韦苇·翻譯)報道:


波尔康和巴尔勃斯是两只看家狗,它们歪倚在厨房窗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本来,要躺到院门口去,牢牢看住大门,那才算得上是克尽职守。然而今天它们已经食足肚饱,再加上看家狗白天本不用见人就汪汪个不休,这样懂得礼仪的狗才显得有教养。狗儿俩正闲来无事,就没边没际地聊起来,谈它们职责范围的事,谈它们干得出色的,谈它们的失误,最后扯到狗的友谊问题。说起友谊,狗儿俩的话就多了。


“你要想日子过得舒心、痛快,那就得朋友之间心贴心,彼此关心,相互提供帮助,要做到没有朋友就吃不香,睡不甜;要是有谁冒犯它的朋友,它就应该站出来,像山一样卫护它的朋友,使它的朋友连一根毫毛都不受损伤; 最后,朋友间要相互体贴,要千方百计使朋友感到幸福,而归根到底,朋友的幸福也就是自己最大的安乐! 要是咱们俩建立了这等友谊,我就敢斗胆说,往后咱们的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飞逝,三秋如一日。”


巴尔勃斯接上说:


“有这样的交情?那可真值得羡慕!我的好波尔康,咱们俩是同住一个院落的狗,可没有一天不打架,对这种日子,我早已痛心疾首了。可都为什么?托主人的福,你我都吃得饱,住得宽! 说起来也真是难为情。不是吗,自古以来狗对人的情谊是堪称典范的,可在狗和狗之间,也同人和人之间一样,只有勾心斗角,没有真挚友情。”


“那咱们俩就来为他们做个表率吧!” 波尔康开心地大叫起来,“伸过爪子吧!”


“好吧,让咱们紧紧握手!”


于是这对新结交的朋友又是拥抱,又是亲吻,那份高兴劲儿,简直达到了友谊的最高峰。


“友谊万岁!”


“友谊万岁!”


什么打架斗殴,什么妒火中烧,什么旧恨新仇,全都见鬼去吧!


可是不巧,也就在这时候,厨师从厨房里扔出一块骨头来。


两个新朋友同时飞扑过去,“友谊万岁” 言犹在耳,却已相互厮咬得狗毛乱飞,一撮撮一绺绺地从空中落到地上。


最后是一盆冷水,才把咬成一团的两只狗拆了开来。


谢选骏指出:人説狗的友谊;我看狗的友谊經不起一個骨頭的離間。


《美财长耶伦警告:美国或在1月中旬触及债务上限》(新闻 2024-12-28)報道:


12月27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致信国会领导人表示,财政部预计美国最早将在2025年1月14日至23日期间触及债务上限,并可能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以避免联邦政府陷入债务违约。她敦促国会尽快行动,以维护美国的信用和财政稳定。


耶伦所提的“特别措施”是指财政部的一种临时会计操作,用于在国会未能及时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的情况下,确保政府继续运转。如果“特别措施”耗尽而国会还没能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财政部将无力偿还,并使得政府陷入债务违约。


耶伦指出,尽管2023年通过的《财政责任法案》已将债务上限暂停至2025年1月1日,但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借贷成本因疫情后的通胀压力而大幅上升,预计2025年的债务利息支出将超过国防预算。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当前这一数额为31.4万亿美元。


由于美国政府长期收不抵支,需要不断举债来维持政府运转,提高债务上限成了“常规操作”。自美国国会在1939年首次设定450亿美元的债务上限后,美方已将这一上限提高了一百多次。


2023年6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暂缓债务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暂时避免了美国政府陷入债务违约。该法案同时对美国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开支进行了限制。


谢选骏指出:人説“美财长耶伦警告:美国或在1月中旬触及债务上限”——我看狗粮挥霍殆尽了,两只狗的友谊何以爲繼?有狗粮不行,沒有狗粮也不行——因爲狗的品行不行。


《马斯克放话要清除共和党内的顽固种族主义者》(网易新闻 2024-12-28)報道:


特斯拉与SpaceX的领军人物埃隆·马斯克近日公开表示,随着共和党内部关于H-1B签证的争论日益白热化,必须坚决地将那些“心怀仇恨且不知悔改的种族主义者”从共和党中清除出去。


马斯克强调:“若不对他们进行罢免,他们必将拖垮共和党。”这场关于H-1B签证的争议已经在共和党内引发了深刻分歧,一方是马斯克与维韦克·拉马斯瓦米等支持高效政府运作的成员,另一方则是劳拉·卢默等坚守“美国优先”议程的盟友。在周五的夜晚,马斯克更是升级了这场争论,他呼吁共和党内部应坚决驱除那些“令人不齿的顽固分子”。


马斯克的此番言论,是对美国总统乔·拜登的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尼拉·坦登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的回应。坦登写道:“作为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印度裔美国人,我深切感受到民主党将我视为美国人,而共和党的许多基层成员却并不这么认为。我希望在下一次选举中,印度裔美国人能铭记这一刻。他们永远不会将你视为自家人。”她进一步指出:“你以为他们只是排斥其他移民,但事实证明,你也不例外。正如我们一直告诉你的那样。”


知名连环漫画《呆伯特》的创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也插话道,如今的MAGA共和党人“正在向民主党学习如何在自我陶醉中输掉选举”。对此,许多X车主纷纷表示赞同,并留言称:“没错,那些顽固不化的种族主义者必须从共和党中彻底清除。”


马斯克在后续的发帖中澄清,他所说的“令人不齿的顽固分子”,指的就是“共和党内部那些顽固且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补充说:“如果他们不被清除出党,必将导致共和党的衰败。”


特朗普的“挚友”马斯克将这场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他与拉马斯瓦米共同为科技行业对移民工人的需求辩护,而卢默则猛烈抨击了H-1B签证计划,转而全力支持“美国优先”议程。卢默在X上写道:“特朗普承诺废除H-1B签证计划,我全力支持他的政策。”她还指责马斯克删除了她在X平台上的蓝色认证标记。


尽管马斯克曾倡导过其他反移民和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此次他却坚决谴责了共和党内部的种族主义者。然而,他的过往言论也曾引发过争议。去年,《呆伯特》的创作者亚当斯将美国黑人描述为“仇恨群体”,并敦促美国白人“远离”他们时,马斯克却为亚当斯进行了辩护。此外,他还曾支持德国的极右翼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并声称“只有德国另类选择党才能拯救德国”。马斯克还分享了英国极右翼活动家汤米·罗宾逊的帖子,后者因对叙利亚难民重复虚假指控而被判入狱。


更令人瞩目的是,马斯克还曾推动过“大替代”阴谋论,该理论声称美国白人正在被少数群体和移民所取代。此次他对于共和党内部种族主义者的坚决态度,能否为共和党带来一股清流,我们拭目以待。



人説“马斯克放话要清除共和党内的顽固种族主义者……他对于共和党内部种族主义者的坚决态度,能否为共和党带来一股清流,我们拭目以待。”——我看你不懂,“两只狗的友谊”破裂,是爲了一個骨頭,不是爲了清流!

谢选骏:私生子女社会的来临


《全球非婚生育比例持续上升,这些国家“私生子”比率最高》(格隆汇2023年8月14日)報道:


近年来生育与婚姻解绑的话题不断受到关注。有数据显示,从全世界范围看,非婚生育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其中,智利“私生子”比率最高,达到75.1%,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也都超过了70%。法国是62.2%,英国是49.0%,美国虽然总比例为40.5%,低于欧盟(41.9%)和经合组织(40.74%)的平均值,但其国内的黑人新生儿中,非婚生比例高达72%,西班牙裔则为54%。在东亚国家,由于社会对于非婚生子的接受度还较低——日本、韩国都只有2%多一点,中国则更低,只有1.2%。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四川、广东等地已经取消了对生育登记的结婚限制。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政策提供婚姻关系之外的选项,并给予婚姻关系的同等权益,可能会促使非婚姻生育增长。


谢选骏指出:人説——全球非婚生育比例持续上升,这些国家“私生子”比率最高……我看其中美國并不名列前茅;但是美国单亲家庭儿童比例接近1/4,卻是全球最高——


《美国单亲家庭儿童比例接近1/4,全球最高》(2019-12-15 网讯)報道:


近几十年来,美国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同时结婚率下降、婚外生育率上升。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1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美国是全球单亲家庭儿童比例最高的国家。


当地时间12月12日,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成果称,数据显示,在美国,18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近四分之一(23%)是单亲家庭,是全球单亲家庭儿童比例(7%)的三倍多。


相比之下,中国为3%,尼日利亚为4%,印度为5%。邻国加拿大这一比例为15%。


单亲家庭与宗教信仰无关


据介绍,这项研究本想分析人们因信仰宗教不同而对生活安排有何不一样,结果发现在美国,来自基督教家庭和不信教家庭的孩子均可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此次研究对单亲家庭的定义是该类家庭中只有一名成年人,以及至少有一名18岁以下的子女、继子女或寄养儿童。


观察者网注意到,早在两年前,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罗伯特·帕特南便已注意到该国单亲家庭数量激增的情况,并指出切勿将工人阶级家庭(白人的抑或有色人种的)的崩溃归因为有组织宗教或任何政治意识形态的衰落。


他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写道,非婚生育和单亲家庭在美国各地都广泛存在,并非为世俗化地区或“蓝色”州所特有……在共和党统治的东南地区,社会保守者心中的圣经地带,离婚和单亲家庭反而尤其普遍。


这位学者指出,在美国,单亲家庭比例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社会流动最缓慢无力的地区。家庭的破碎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经济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家庭结构可以被视为只是一种中介变量。


“事实上是上一代人的贫穷造成了家庭的解体,而家庭解体又造成了下一代人的贫穷。但无论如何,家庭都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因素。单亲父母越多,也就意味着社会流动性越低,这其中的相关性虽然不是绝对无例外的,但也是非常坚实的。”


在单亲家庭儿童比例提高的同时,皮尤中心也指出,目前,美国的孩子在大家庭中生活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要小得多:有8%的儿童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而全球这一比例为38%。


该中心认为,经济福祉是影响家庭规模的一个因素。从全球来看,在大家庭生活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联系:财政资源进一步扩大,几个住在一起的成年人分担照顾孩子等家务事更容易完成。


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和北亚国家一样,美国家庭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美国平均每个住所居住3.4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9人),但略高于欧洲平均水平(3.1人)。


同时,在美国,基督徒家庭、不信教家庭(unaffiliated)和犹太教家庭平均人数大致相同,分别为3.4人、3.2人和3.0人。


成年初期,两成美国人与父母同住


与此同时,皮尤研究显示,家庭规模也因年龄而异。美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平均家庭人数4.6人,而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成年人只与另一人同住。


据了解,成年初期,美国年轻人会继续与父母同住。年龄在18到34岁之间的美国人中,这一家庭比例占20%。在这方面,美国的年轻人与加拿大的年轻人相似。在北美,居住在这种情况下的年轻人比例高于其他任何地区。


而60岁以后,人们选择生活在较小的家庭中,通常与国家经济繁荣程度和预期寿命有关。在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中,老年人更有可能选择独居或与伴侣生活。而在寿命较短的国家,年龄在60岁以上的成年人倾向于与其他家庭成员住在一起。


而在政府提供较少退休金或保障的国家中,家庭往往需承担更大的责任来抚养年迈的亲属。此外,文化习俗也起着重要作用。


谢选骏指出:人説——“私生子”比率最高……我看——私生子女的比率一旦超過50%,那就意味著“私生子女社会的来临”!


谢选骏:美國政治的邪教化


《绝没料到 美国青年能“跨宗教约会 但不可跨党派联姻”》(文化纵横 2024-12-28)報道:


近日,26岁的常春藤大学毕业生,因射杀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的CEO,受到美国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狂热追捧。就在今年7月,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到一名20岁男性枪击。更有相关统计显示,针对美国公职人员的暴力活动:2020年的密歇根州州长遭绑架案;2022年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遭谋杀(未遂)案、美国前众议院议长的丈夫遭锤子袭击案,凶手均为Z世代与千禧一代。有分析指出,美国社会的政治暴力日益严重且趋于年轻化,青年的政治卷入度甚至发展到,“年轻人可以跨宗教约会,也可以跨种族交友,但绝不可跨党派联姻”。那么,美国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为何走向如此极端的境地?


本文指出,美国青年的政治宗派主义日益浓重,然而,他们并非出于政治理念的认同而团结一致,也并非出于政策的分歧而彼此对立,相反,他们因敌视反对派而抱团取暖。“出于极度厌恶与反感而坚决反对”,成为驱动当代美国年轻人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动因。政治宗派主义的核心要旨是:另类化,将反对派视为与自己有本质区别的异类;厌恶感,对反对派不喜欢不信任;道德化,将反对派视为不义者。


政治宗派主义如此强大,甚至分裂了宗教本身。曾经,美国人依据信仰选择政治归属,现在,他们依据政治考虑信仰归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禧一代的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J. D.万斯,2019年他从一名无神论者变身为一名天主教徒。当下,美国青年信奉社会正义作为新宗教,但其更接近一种直觉正义,或许可化约为“分配正义+程序正义=直觉正义”的公式。例如,美国年轻人对资本主义的吊诡姿态:当美国年轻人反对资本主义的时候,绝不意味着他们拥抱社会主义,那只是他们的一种信仰“痉挛症”罢了——“你的不愉快,首先应归咎于现代资本主义”。


本文指出,青年政治宗派主义的崛起有宏观和微观背景,但最重要的原因或许要归咎于美国进步主义的行动教育,学生受之影响,认为要“打破一切不平等的边界”“尊重一切平等权利”,应通过直接的政治行动来获得公民知识。在今天的美国,传统政治光谱与政治极化的概念或许已无法充分解释年轻世代的政治倾向。在这群将“社会正义”奉为唯一正义信条的青年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跨议题、跨群体、非连续性的“思潮缝合怪”。他们试图将“社会正义”作为对抗社会“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力量,最终却落了个自由“取消”,不平等加剧的结果,激发起更多社会怨恨。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4年12月刊,原题为《当政治成为美国青年的“精神鸦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当政治成为美国青年的“精神鸦片”


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挥舞长枪,在人群中高喊:“忏悔吧……下地狱……XX必遭诅咒……XX必胜!”这是在伊朗或阿富汗?不,这是2016年总统大选前夕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某次政治集会上。4年后,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Z世代”(95后)投票率飙升至53%,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总统大选投票率最高、政治参与最活跃的青年人群。值得注意的是,65%的“Z世代”投票者选择了民主党,不是因为认同拜登,而是因为厌恶特朗普。2022年中期选举,“Z世代浪潮”汹涌而至,再度遏止了“红色浪潮”的出现。“出于极度厌恶与反感而坚决反对”,成为驱动当代美国年轻人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动因。


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年轻人的宗派主义色彩何以如此浓重?美国的有组织宗教在新世纪之后迅速衰落,信徒比例已从1999年的70%下降到2020年的不足50%,千禧一代(80后)和Z世代信徒比例仅占世代人口的三成。因此,这种宗派主义并不来自宗教本身,而是来自政治。政治取代了过去宗教在美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意义。党派政治被祭上神坛,“讲政治”成为一切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年轻人可以跨宗教约会,也可以跨种族交友,但绝不可跨党派联姻。政治冲突的发生也与政策分歧越来越不相干。年轻人甚至会调整政策偏好,来配合自己的党派身份。如果说,宗教是精神鸦片,那么政治就是美国年轻一代的安非他命。对反对派的厌恶与仇恨所激发出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对本派的热爱与认同。


▍什么是政治宗派主义


“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NES)的“情感温度表”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美国人对本派的情感相对稳定,约在70~75度之间(0度最冷,100 度最温暖),对反对派的情感则从之前的48度降为目前的20度。这一急速的“情感降级”也体现在美国年轻人的政治生活中:为打击敌手,以高调姿态投身选举,组建各类党派性社会组织,因政治导致的网络暴力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仇恨犯罪与暗杀活动不断。观察者发现,美国年轻人并非出于政治理念的认同而团结一致,也并非出于政策的分歧而彼此对立,相反,他们因敌视反对派而抱团取暖。这种新表现被称为“政治宗派主义”(Political Sectarianism)。


政治宗派主义不同于“政治极化”,它将美国深刻的政治分歧视为心理上的厌恶与敌对,而非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政治宗派主义不同于“情感极化”,它将对方视为非我族类与道德上的“恶人”,而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不喜欢或不信任;政治宗派主义也不同于“部落主义”,它坚持信仰和道德上的正确性与优越性,而非亲属关系及家庭纽带。政治宗派主义的核心要旨是:一、另类化,将反对派视为与自己有本质区别的异类;二、厌恶感,对反对派不喜欢不信任;三、道德化,将反对派视为不义者。对立派别双方达成的唯一共识,即政治上的损失/失败或将威胁个人生存,因此,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必须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因政治宗派主义而分立的美国青年大多处于政治光谱的两端。事实或许要复杂得多。皮尤研究中心的观察发现,分立的青年世代更多处于政治光谱的中间。在政治光谱自左而右的分布中,民主派青年主要集中于左偏中的“局外者左派”与极左的“进步左翼”;保守派青年则集中于右偏中的“暧昧右翼”;中间派中青年群体亦占半壁江山。研究者认为,貌似最不两极化的中间派/局外者左派/暧昧右翼青年或许并不是最温和的群体,相反,他们恰恰是对两派立场最不满意、最不认同,也是最不支持民主政体的群体。政治宗派主义中的政治身份可以与党派身份相符,也可以是无党派。


(一)政治宗派主义的表现


政治宗派主义按照政治身份重新划分了整个生活世界。无论是在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甚至是宗教生活中,政治宗派主义都收获了大量“信众”。


例如在政治生活中,青年群体以反对对手为由参与各级各类选举活动,2010年以来青年政治组织更是在全美遍地开花。被视为左翼版“茶党”的“正义民主派”组织起了一个庞大的进步青年网络,涵盖“进步数据”投票组织、“新共识”智库、“日出运动”气候行动组织、“我们共同的梦想”移民权益组织、“动力”进步团体孵化组织等。“正义民主派”还培育出了最受美国青年网民欢迎的千禧一代女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OC)与Z世代议员麦克斯韦·弗罗斯特(Maxwell Frost),并积极推动左翼民粹主义立法。而在保守派一边,除以激进著称的“骄傲男孩”“布加洛男孩”“爱国者阵线”“爱国者祈祷”之外,更有“美国转折点”等受传统保守势力支持的青年组织致力于新人的发展与培育工作。这些青年组织正是“为对抗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联合起来”的最为生动的现实形态,基于政治身份的“敌我划分”观念成为美国青年交往行为的“新常态”。


如果说上述政治宗派化尚且遵循了民主程序,那么针对公职人员的暴力活动则是赤裸裸的反民主表现。2020年的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遭绑架案件;2022年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Brett Kavanaugh)遭谋杀(未遂)案件、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的丈夫遭锤子袭击案件,凶手均为Z世代与千禧一代。此外,还有千禧一代激进右翼政治家所罗门·佩纳(Solomon Pena)在众议院竞选中败落后,直接雇用枪手刺杀当选民主党官员的案件。2024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政治集会中遭到一名20岁男性枪击,更是轰动全球,被视为美国民主的反讽。可悲的是,政治宗派化的当局者,为防止对方获得控制权,往往对本派的反民主行为视而不见。2020年大选前,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为了推进本派的政治目标,使用暴力是合理的。美国人越来越坚信,“邪恶的”反对派是“国家威胁”,为了阻止对方获胜,某些公然的暴力以及对政治对手的伤害是合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政治宗派化也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2020年,一名Z世代建筑工人因政治观点不和刺死了支持特朗普的老板;2023年,一名Z世代的特朗普支持者因怀疑邻居加入民主党而将其射杀。相对于暴力活动,生活情感中政治宗派化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在过去,相同的宗教信仰是促成恋爱结婚的关键性因素,在今天,相同的政治身份才是婚姻成功的前提。党派混合型家庭不仅充斥着矛盾,还对个人投票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年轻人的友谊关系也受到严重侵蚀。美国企业研究所(AEI)数据显示,因政治观点冲突而中止友谊关系的极端自由派青年占到45%,为保守派的两倍之多。


不仅如此,政治宗派化还上升为某种具有高度仪式感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休闲活动、消费、审美趣味和个人道德紧密捆绑在一起。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拿铁自由主义”与“猎鸟保守主义”,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游戏、音乐和世界。以极右翼青年群体为例,虽然意识形态水火不容,但他们可通过内部文化(包括阴谋论),以向壁虚造的方式发明出惊人的凝聚力。他们构建起一个松散的多媒体网络,有自己的大学——“普拉格大学”(Prager University),以规避实体大学的左倾思潮;有自己的游戏——“黑命飞溅”(Black Lives Splatter) ,鼓励玩家驾驶车辆冲入虚拟的“黑命贵”游行示威者人群;有自己的语言——自称为Kek(以一种宗教戏仿的方式表示对佩佩蛙的崇拜),而称对手为SJW (字面含义为“社会正义战士”,实为讽刺);有自己的理论——“匿名者Q”(QAnon),相信世界被邪教所统治,民主党就是一群崇拜撒旦的恋童癖者。即便内容与逻辑并不连贯,但其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破坏性力量依然吸引着年轻追随者。这些并非右翼所独有。美国自由派的“觉醒运动”(Woke)同样充斥着强烈的宗派色彩。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称该运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宗教”:由学术界“神职人员”如千禧一代的伊布拉姆·肯迪(Ibram Kendi),以及政界“神职人员”共同组成的“牧师阶层”带领着一大批“上帝选民”,致力于根除生活中的各类不公不义。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派不惜牺牲言论的自由与批判性对待种族理论的自由。自由派以更加激进的姿态,变得和他们的对手一样心灵脆弱、锱铢必较。


(二)政治宗派主义的特征


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治宗派主义的特征。


特征一,政治作为身份认同的核心。在传统的宗派主义中,政治身份是次要的,但在今天的美国政治宗派主义中,政治身份恰恰是最首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家莉莉安娜·梅森(Lilliana Mason)认为,意识形态、宗教、种族身份等被整合并重构为某种“巨型身份”,这一身份几乎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名词所完全垄断。她将这种现象称为“基于政治身份的两极分化”。这种政治性的分裂使得孤立的交战双方对于不断变化的处境或真正的国家问题反应迟钝。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政治宗派主义甚至分裂了宗教本身。对于今天的福音派教徒而言,敌人不再是世俗的美国,而是他们的基督徒同胞。他们宗教信仰一致,但信念不同。曾经,他们在信仰的背景下选择政治归属,现在,他们在政治的背景下考虑信仰归属。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教比例严重下滑的情况下,白人福音派教徒的数量仍逆势增长——因为越来越多的特朗普支持者开始自认为是福音派教徒,无论他们是否去过教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因政治身份而改变自己宗教、阶级甚至性取向的情况不在少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千禧一代的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J. D.万斯,2019年他从一名无神论者变身为一名天主教徒。哪怕曾经不共戴天,但因为政治身份原因,同样可以荣辱与共。例如,自由派内部伯尼·桑德斯的饭圈“伯尼兄弟”(Bernie Bros)与哈里斯的饭圈“KHIVE”,前者多为“厌女的种族主义者”,后者多为“女权的反种族主义者”,双方曾在2020年民主党初选中水火不容。但如今他们携起手来,共同支持哈里斯——“特朗普当选总统?这完全违反了直觉!我们想赢!”


特征二,敌对的道德化。社会心理学认为,存在两种敌对的方式。一是基于认知的敌对,二是基于情绪的敌对。前者持续的时间更久长,烈度较低;后者持续的时间较短,烈度更高。当前美国政治宗派主义更接近于某种认知僵化之后的情绪敌对。它不涉及具体的政治理念或政策目标,也不涉及党派忠诚。研究者发现,当自由派与保守派观看了同一个政治示威的短视频后,他们竟站在同一立场上谴责抗议者过于暴力。原因在于:自由派将视频理解为某次保守派反堕胎大游行,而保守派将视频理解为某次自由派性少数群体大游行。政治宗派双方均高估了对手和自己的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两派的相似之处。事实上,耻辱感与认知傲慢构成了其敌对情绪的一体两面。自由派青年的耻辱感源于传统价值观颠覆与新价值观重塑过程中的落差,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基于智识之上的认知傲慢来应对自己的软弱,以批判式政治参与的方式来赢得社会承认;而保守派青年的耻辱感则源于被社会发展“甩出去”的无能为力,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基于反智情绪的认知傲慢,强调以政治效忠的方式重振旗鼓。


如果仅停留在情绪与认知敌对阶段,并不一定会激发行动主义或引发暴力。政治宗派主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敌对被道德化了。道德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对手非人化。2021年,超过50%的民主派和65%的保守派认为对方是“彻头彻尾的恶魔”。约20% 的保守派和16% 的民主派认为反对派“不是人”,其行为“就像动物一样”。二是愿意承担风险和损失,为自身行为“道德赋能”。敌我双方被化约为不义者与正义者、叛国者与爱国者,2024年大选被化约为 “检察官和重罪犯”之间的较量。在将敌对“道德化”的过程中,人自身则完成了“去道德化”的过程——将对手屏蔽在共情圈之外,毫无负担地以某种不道德的方式伤害对方,认为伤害对手合情合理,支持以公开暴力的方式伤害对方,认为对手死有余辜。


特征三,社会正义作为新宗教。美国青年积极投身社会正义运动。在他们的理解中,社会正义更接近一种直觉正义,约略可以用“分配正义+程序正义=直觉正义”的公式来表达。任意一场有关社会正义的新运动,都唤起了年轻人清晰的直觉——他们确信有人未得到他所应得的(分配不正义),或者有人成为不公正过程的受害者(程序不正义)。社会正义成为青年世代的“最大公约数”。这种正义观的一致性不仅出现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之间,也出现在政治宗派分立的青年群体中。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保守派青年世代在气候变化、支持大政府、黑人遭歧视等问题上的立场与老一辈保守派截然不同,更接近于自由派的立场。例如,“青年福音派气候行动组织”(Young Evangelicals for Climate Action)致力于动员全美青年福音派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J. D.万斯自我标榜为“后自由主义右派”,希望政府能发挥更大作用,协助建立一个以社会保守基督教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这与老一辈保守派强调小政府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正义似乎成为政治宗派双方共同信奉的“新宗教”。这一新宗教不仅借用宗教的概念和形式,还继续挖掘和生发新的词汇和意象。除了前述自由派觉醒运动中充斥的各类宗教原教旨主义因素外,社会正义还要求青年人摆脱一切具有压迫性的东西。首先是语言的压迫。为消除日常用语对部分群体的“暴力压迫及伤害”,布兰迪斯大学发布“压迫性语言清单”;马萨诸塞州以法律形式取消“母亲”“父亲”的表述,代之以“分娩者”“另一位家长”。无论是保守派青年所说的“人们太容易被别人的话冒犯”,还是自由派青年所说的“人们的言论冒犯了他人”,“言语的冒犯”均为“七宗罪”之首。其次是资本主义的压迫。在阿甘本看来,现代人以宗教方式投身到了资本主义信仰当中,由“大祭司”银行负责管理唯一的圣礼——信贷。因此,当美国年轻人反对资本主义的时候,绝不意味着他们拥抱社会主义,那只是他们的一种信仰“痉挛症”罢了——“你的不愉快,首先应归咎于现代资本主义。这就是当代互联网的流行模板”。面对美国新自由主义秩序的土崩瓦解,年轻一代的政治宗派主义者正抓紧社会正义的新十字架,努力确保旧秩序不被对方的进步民粹主义或者右翼法西斯主义所取代。


▍政治宗派主义崛起的原因


宏观而言,青年政治宗派主义的崛起,受到下述因素的影响: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意识形态两极分化导致的民主政府功能失调、代际大更替引发的政治力量洗牌等。微观而言,当前政治精英越来越喜欢用带有道德色彩的个人化语言攻击对手,公众所理解的党派意识形态分歧往往比实际差异严重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成为青年一代政治宗派主义的导火索。比如,以节制著称的拜登也开始使用宗教化的道德语言捍卫美国政治制度。在费城独立大厅发表的演讲中,拜登罕见地连续三次使用宗教语词——“神圣土地”、“神圣火焰”和“神圣命题”——以激起民众的爱国情感及对反对派的愤怒之情。伴随着国内政治威胁与政治暴力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世代,对这类“你死我活”的背景噪音已全无反感与抗拒之意,反而因时而进、因势谋动。这类政治话语经由社交媒体的放大,政治宗派的暴力色彩将愈发浓重。


但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进步主义的行动教育。进步主义根植于美国的自由主义原则,在建国初联邦派思想中已显露端倪。在进步主义看来,“边界”是一切不平等的原因。当自由主义以经济全球化方式向外发力,消除国家的“边界”时,进步主义也试图借助科学技术与社会运动方式向内发力,消除自然的“边界”。进步主义优先关注国内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尤其是建立在肤色和性别基础上的不平等,强调劳动者权益与社会正义,拥护社会改革与大政府,致力于改善不利者的落后地位。其最新规划之一,就是以医学手段打破男女的自然边界,使之符合自己的身份认同,进一步扩展自由的边界。同时,借助社会正义运动的方式将这种进步主义扩张合理化、合法化。虽然社会各界对其评价不一——罗伯特·帕特南将进步主义视为一种基于社群主义的“道德觉醒”;帕特里克·德宁(Patrick Deneen)则呼吁“秩序党”从“进步党”手中夺取政治和文化控制权——但他们都相信,进步主义是当代青年社会正义运动背后的重要推手。


进步主义将“尊重一切平等权利”发展成为青年世代唯一的正义信条,通过支持K-12教育体系中的“批判种族理论”(CRT)与“行动公民运动”(Action Civics),进步主义与美国青年世代建立起了紧密关系。“批判种族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种族主义深植于社会和制度之中”,受该理论影响的学生很容易认可“白人都是压迫者,黑人都是受压迫者,对此我们不应该宽容”这样的看法:学生们会很喜欢音乐剧《汉密尔顿》中波多黎各人扮演的汉密尔顿和黑人扮演的杰斐逊;非裔小美人鱼与拉丁裔白雪公主也是“很棒的尝试”;学生们为自己的开国总统不是黑人而感到耻辱,推倒奴隶主华盛顿的雕像成了合理的诉求。观察者认为,这一进步环境中充斥着自我审查、对公开羞辱的恐惧,以及对异见的不容忍,“带有17世纪异端迫害的味道”。孩子们过早陷入某种“由反思得来的痛苦”中,为气候变化与生物灭绝而痛苦,为自己是白人而痛苦,因自己能力有限而痛苦。这种痛苦与耻辱的感受恰恰是令社会正义运动沦为“道德激情竞技场”最根本的心理驱动力。


尤其当“行动公民运动”成为美国学生公民教育课的“平替”之后,青年一代参与社会正义运动的热情更加高涨,激进化势头愈演愈烈。“行动公民运动”主张,学生应通过直接的政治行动来获得公民知识,例如:让小学生通过抗议来支持枪支管制、让中学生通过游说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学生行动无可非议,但他们在行动中一味追求“结果平等”,将任何偏离群体基准的结果视为体制性偏见的证据,甚至把同道中人也当作敌人来反对。这样的行动不但很难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反而可能让世界变得更糟糕。研究者将该运动评估为“很行动,但并不公民”,很是贴切。行动主义教育也让美国K-12 教育体系过早陷入了政治化的泥潭:2020年特朗普政府发布“批判种族理论”禁令,2021年拜登就任总统第一天即推翻该项禁令;2021年以来,18个州对学校教授种族与性别内容进行相关法律限制,得克萨斯州甚至以法律形式禁止学生与民选官员互动。“为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样的国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领域的国家发展之争给青年世代政治宗派化埋下隐患。


在今天的美国,传统政治光谱与政治极化的概念或许已无法充分解释年轻世代的政治倾向。在这群将“社会正义”奉为唯一正义信条的青年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跨议题、跨群体、非连续性的“思潮缝合怪”。他们试图挖掘一切隐蔽的公正诉求,拥抱“分配正义”“程序正义”,最终却陷在“结果平等”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他们试图将“社会正义”作为对抗社会“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力量,最终却落了个自由“取消”,不平等加剧的结果,激发起更多社会怨恨。年轻人不因相同的意识形态或政策偏好而团结一致,却因同仇敌忾而彼此抱团取暖。当青年政治宗派的一方将另一方视为对自己价值观与生存的威胁,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战斗到底;哪怕破坏民主程序,也一定要阻挠反对派获得权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规避法治、缩减公民自由或权利皆为正当。可以想见,作为美国人口规模最大的两个世代,千禧一代与Z世代或将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参与政治,并在不久的将来,带领美国奔赴一个未知的后自由主义时代。


谢选骏指出:人説——绝没料到 美国青年能“跨宗教约会 但不可跨党派联姻”;我看這是“美國政治的邪教化”——大家都把對方看到邪惡的化身——正好匹配“美國走向三百年壽終的末日發癡”!


2025年1月6日星期一

谢选骏:2021年1月6日指引美国未来的方向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1月6日从未结束》(《纽约时报》2025-01-05)報道:


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暴力的人来说,2021年1月6日可能感觉已经成为过去——但对我而言并非如此。我一直在重温那个寒冷的星期三下午发生的可怕五小时,当时我试图保护国会大厦内的民选官员(不分政治理念)及其工作人员——所有这一切我都没有开枪。


作为一名尽忠职守的国会警察警官,我被暴怒的暴徒用各种武器殴打,全身上下挨打,直到被自己的鲜血所覆盖。我的手、脚和肩膀都受了伤。我以为自己要死了,再也见不到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了。


在过去的四年里,听到唐纳德·特朗普一再重申,一旦重返白宫,就会在第一天赦免叛乱分子,这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赦免和平抗议者,或者用我经常说的话来说,赦免人质,将是我的莫大荣幸,"他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但所有亲历者和任何在电视上观看的人都知道,那些冲击国会大厦的人绝非和平抗议者。赦免他们将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错误,这可能意味着大约800名被定罪的罪犯将重返街头。


这也可能将我置于危险之中,因为我一直在法庭上作证,并在针对数十名袭击我和我的同事的暴徒的案件中提供受害者陈述。


那天我是幸运者之一;有9人最终因这场暴行而丧生。两名抗议者死于致命的医疗事件,一名暴徒在骚乱中吸毒过量,另一名在强行闯入众议院会议厅时被警察开枪打死。我的一位同事,42岁的布赖恩·西克尼克警官(Brian Sicknick),在与多名向他喷洒化学刺激物的抗议者搏斗后,遭受了两次中风。他没能幸存。四名在骚乱中受伤的华盛顿特区警察后来自杀身亡。


我的朋友哈里·邓恩(Harry Dunn)是第一个公开谴责这场肆无忌惮的叛乱的执法人员,他作证说,我们徒手对抗临时武器,如旗杆、金属自行车架和投掷物,警察们流血、失明,被辣椒水呛得直咳嗽。哈里遭到种族歧视的辱骂,此后脱下了蓝色制服。我的同事迈克尔·法农(Michael Fanone)遭到殴打、烧伤和电击。他心脏病发作,脑震荡,创伤性脑损伤,这也导致他离开了大都会警察局的职位。在身体恢复的同时,他一直是特朗普支持者持续骚扰的目标,一直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时任国会警察局长的史蒂文·桑德(Steven Sund)成了替罪羊,在压力下辞职。


我经历了多次手术,多年的康复和治疗,以应对在军队中被诊断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复发。当特朗普和他的一些共和党同僚将骚乱称为"爱的一天"和"和平抗议",称参与者为"勇士"、"爱国者"、"政治犯"和"遭受虐待的人质"时,我被诽谤为"叛徒"。


尽管我离开了国会警察部队,但我仍然被那一天所困扰。现在,特朗普承诺的行动可能会抹去我们为之冒着一切风险的正义。


我从来不想成为告密者或麻烦制造者。我在多米尼加共和国贫困地长大,12岁时合法来到这个国家,成为家里第一个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的人。我住在布鲁克林,离特朗普在皇后区长大的地方只有几英里,但我们之间的比喻距离却很大。我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只能给我100美元来帮助支付大学学费。特朗普的父亲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多年来给了他至少4.13亿美元的遗产。特朗普以骨刺为由获得医疗豁免而逃避了越战征兵,从未在军队服役,而我在参军并在中东服役后,在 G.I. 法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我在国会大厦抵御暴徒的经历比我在伊拉克看到的战斗还要糟糕。


帮助我的是见证真相。自骚乱发生以来的四年里,大约有1561名被告因1月6日的罪行而受到联邦指控,其中许多是严重的重罪,从非法携带武器进入限制区到煽动叛乱。大约590名被告被指控袭击联邦官员,169人被指控犯下涉及对警察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的罪行,包括使用致命或危险武器进行袭击;这些武器包括剑、斧头、刀具、类似泰瑟枪的装置、棒球棒、曲棍球杆和加固的指节手套。300多人认罪重罪,200多人在审判中被判有罪。


免除那些袭击我们的人的罪责将是对正义的亵渎。如果特朗普想要弥合我们分裂的国家,他应该让他们的定罪成立。


虽然我不怪所有支持特朗普的人——我自己的一些亲戚也支持他——但我确实憎恨1月6日 MAGA 极端主义对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事。我对右翼政客持续美化残暴行径和集体失忆感到愤慨,他们不愿追究特朗普的责任。我无法忍受听到共和党人自称是"法律与秩序"的政党。


特朗普将以78岁的高龄重返总统宝座,而我却因为在履行职责时受伤,不得不在42岁时离开了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有时会想,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民选官员免受特朗普煽动的暴徒伤害,却眼睁睁看着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地重新掌权。看到一个富有的白人因叛国行为而得到奖赏,而我却因尽忠职守而受到惩罚,这很难接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做正确的事情——因为这很难,而且会受伤。


当特朗普最近宣称众议院1月6日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入狱时,众议员杰米·拉斯金(Jamie Raskin)回应说:"在美国,我们只会因犯下刑事罪行并被陪审团一致裁定有罪而入狱。我们不会因为人们尽忠职守、恪守宪法誓言而将他们关进监狱。"


当拉斯金进一步提醒所有人,特朗普因在煽动针对宪法的暴力叛乱中扮演的角色而被弹劾时,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钦佩像利兹·切尼(Liz Cheney)和亚当·金辛格(Adam Kinzinger)这样的共和党人,尽管因在委员会的工作而受到谴责和威胁,但他们还是把公平置于党派之上。


至少我能听到儿子称我为他的英雄,因为我们铭记那些为捍卫我们的民主而不惜一切,并继续讲述1月6日真相的人。


作者:阿基利诺·戈内尔 (Aquilino Gonell)戈内尔先生曾是国会警察的一名警官,也是《美国盾牌:捍卫民主的移民警官》(American Shield: The Immigrant Sergeant Who Defended Democracy)一书的作者,该书由苏珊·沙皮罗(Susan Shapiro)协助完成。


谢选骏指出:人説“对我们许多人来说1月6日从未结束”——我看“2021年1月6日指引美国未来的方向”!因爲畢竟,特朗普在2020年的四年之後取得了勝利——不論這是通過馬斯克的賄選,還是通過兩次暗殺的支撐。

2021年1月6日,指引美国未来的方向!

谢选骏: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借用了莫扎特的安魂曲

《彻底震碎三观!贝多芬也抄袭?他的九大交响曲来自明朝九和曲?》(简读视觉2024-05-24)報道: 你敢想象吗?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也抄袭! 有人发现他的九大交响曲的旋律和风格竟然跟我国明朝九和曲出奇的相似。 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耳聋的大师果然经不起推敲 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