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谢选骏: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借用了莫扎特的安魂曲


《彻底震碎三观!贝多芬也抄袭?他的九大交响曲来自明朝九和曲?》(简读视觉2024-05-24)報道:


你敢想象吗?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也抄袭!


有人发现他的九大交响曲的旋律和风格竟然跟我国明朝九和曲出奇的相似。


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耳聋的大师果然经不起推敲


5月13日,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饱受耳聋的病痛折磨,其原因竟是他头发中的铅含量很高。


该研究结果一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众所周知,贝多芬20多岁时就已经开始饱受耳疾的折磨,而他的音乐作品也大多都是在患有耳疾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可是音乐家需要耳朵来听旋律,才能创作出好听的曲子。


但贝多芬却并没有完全依靠耳朵的帮助,却创作出了最动听的音乐作品。


以至于后来的很多文学作品,都针对这点大肆宣扬贝多芬是如何的伟大和厉害。


然而,实际上这个反差本身就让人很惊讶,甚至我们有理由怀疑:


一个不具备正常听力的人,真的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吗?


还是说,有人帮他,或者他是按照别人的想法来创作的呢?


而这样的怀疑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贝多芬曾经是共济会的一员,而共济会这个组织就更耐人寻味了。


共济会下的罪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大量的中国音乐文献和曲谱被带到欧洲。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济会才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壮大。


他们不仅资助了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而且通过这些传教士,获取了大量的中国音乐典籍,其中就包括珍贵的《古乐经传》。


他们认为这些东方音乐威严庄重且雄浑大气,同时又充满了神圣的气息。


于是他们开始模仿华夏的典礼祭祀仪式,改编各种华夏乐谱。


他们通过翻译、抄袭和改编,将这些东方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方音乐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横空出世。


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共济会就是利用自己从东方获取的资源,将贝多芬等音乐家打造成了高不可攀的音乐大神。


哪怕贝多芬患有耳疾,但只要努力包装,塑造出身残志坚的形象,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他们欧洲才是文艺的起源之地。


更加巧合的是,这些共济会成员的作品都有着很大的相似度,这也更加加深了“共济会伪造音乐大神”这样的怀疑。


相似的旋律


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为例,那流畅而梦幻的旋律,与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运用了缓慢的节奏和抒情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聆听着从钢琴中流淌出的月光。


不仅如此,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主题部分激昂的旋律,与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的某些部分也不谋而合。


这种相似性,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受到了当时音乐风格的影响,以及对于表达深沉情感的共同追求。


然而这种高度的相似是否也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抄袭的嫌疑。


更何况莫扎特同样是共济会的成员,而他的作品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抄袭问题。


比如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它的主旋律与克莱门蒂的钢琴奏鸣曲如出一辙。


这就像是两首歌曲用了相同的节奏和旋律,但由不同的歌手演绎。


除此之外,巴赫的“为四台钢琴”所做的协奏曲,与维瓦尔第“为四把小提琴”所做的协奏曲,除了乐器不同,旋律从头到尾都几乎一模一样。


这就像是两位音乐制作人用相同的音乐样本制作了两首不同风格的舞曲,只是换了不同的乐器来演奏。


前面我们说过共济会本就是从东方音乐中进行改编再创作的,那这种相似或许就不难理解了。


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贝多芬的作品存在抄袭也就变得更加合理了。


录音曝光太晚


然而,更加让人生疑的是,直到20世纪40年代,贝多芬九首交响乐的完整录音才首次呈现于世。


可是早在这之前爱迪生就发明了留声机,而且当时德国已经有了留声机的工厂,照理来说如此热爱贝多芬音乐的西方,应该会大量录制贝多芬的音乐。


可是人们至今都没有发现1940年之前录制的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这个时间点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历史的巧合,或是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秘密?


有人推测,有极大的可能是西方为了树立文明发源于欧洲的形象,有意虚构了贝多芬这样的人物和故事。


也就是说贝多芬本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创作了这些作品。


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确凿的证据,却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甚至还有人发现贝多芬交响曲与中国的军乐曲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抄袭中国军乐曲目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九首交响乐,而明朝所用的祭祀礼乐也为九首。


《永乐大典》详细的记载了大量当时的祭祀仪式和军乐曲目,其中我国朝廷对于军队出征、战场上生死未卜以及凯旋而归后的情形都有不同的军乐曲目。


而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三部交响曲的主题,似乎也对应着"出征"、"战场"、"凯旋"这几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在主题意境上的确存在某种相似之处。


而且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形式上可以看出一些与中国古典音乐的某些共通之处。


比如采用了前奏、经、急节等结构,这与九和曲"引子、正曲、过门"的形式颇为相似。


比如用五声音阶、使用旋律性的单音重复等。


但这些特征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很难说就是完全借鉴自中国。


只不过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时法国传教士钱德明曾经将自己收集整理的54首中国古代乐谱以及北堂音乐资料寄回了法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古今音乐考》中,专门论述了中国音乐"调式理论",并附录了三节中国祭祀仪式中的赞颂祖先荣耀的《先祖颂》歌曲的五线谱乐谱。


有趣的是,贝多芬后来谱写的《欢乐颂》与我国的《先祖颂》在形制上极其相似。


其实贝多芬的《欢乐颂》是根据德国诗人席勒1785年所作的诗篇"欢乐颂"为词而谱曲的。


与我国的作品中祭祀的目的完全不同。


但这部作品在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却与我国的存在着很多相似。


先不论贝多芬是否真的抄袭了我国的作品,就单拿我国声乐作品流入国外来说,可以看出那时欧洲很可能正处于学习我国的阶段。


而且根据当年的一些图片,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人向大清官员汇报工作时完全是一副附庸国的样子。


这足以说明当时欧洲当时的发达程度甚至很可能并不如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完全独立创作出这样沁人心脾的作品本就值得深思。


欧洲=文明起源?


在17世纪末,莱布尼茨曾编撰了一本影响颇巨的西方丛书,可是书中竟然将我国称呼为"大秦国"。


这也说明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还非常有限,甚至对中国的历史更迭情况并不了解。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中的计数方式也并不清晰,甚至书中还有一些丑化中国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莱布尼茨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曾经跟牛顿争夺过微积分的发明权。


而反观当时的我国在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宋明时期就已经有了四大发明,这些成就在当时的世界都是非常先进的。


这些似乎都暗示着欧洲很可能会做出为了自身形象而编造一个大的谎言的事情,而贝多芬这类的音乐家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诞生的。


西学东渐


其实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贝多芬“这一伟大音乐家”的人是李叔同,也就是那位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这首送别诗的人。


在1870年代,李叔同借鉴了日本学者石原小三郎的《西洋音乐史》一书中关于贝多芬的内容,创作了题为《乐圣比独芬传》的文章。


书中生动讲述了贝多芬出生成长、音乐创作生涯的种种细节,尤其是他凭借顽强意志战胜聋哑、创作出不朽乐章的感人故事。


同时,李叔同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乐圣比独芬像"的炭笔人物肖像画。


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创造性地将"乐圣"这一尊称首次专门赋予了贝多芬。


19世纪末,贝多芬的音乐在上海租界响起。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多芬在汉语中的译名并未统一。


著名作家鲁迅曾将其译为"培得诃芬",也有人称他为"裴德芬"、"悲多汶",甚至出现过"白堤火粉"这种译名。


直到1946年,当时享有盛名的翻译家傅雷,翻译出版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著作《贝多芬传》,才使"贝多芬"这一译名在中国被广为接受和固定下来。


而这位耳聋的音乐大师的形象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今人可能并不能完全洞悉,但相信真相不会冤枉一位好人。


呼吁


作为源远流长的音乐文明古国,中国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灿烂的篇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未能被完整地保存和记录下来,甚至有些已经失传。


我们应该珍惜并坚持去发掘那些已被历史掩埋的音乐文物,努力还原华夏音乐的本来面目。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窥见华夏音乐的源头活水,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恢复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之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最新研究显示贝多芬生前铅中毒.2024-05-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945851169963576&wfr=spider&for=pc


2、光明网: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李叔同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08-06/04/nw.D110000gmrb_20080604_1-12.htm


3、音乐小谈:贝多芬“抄袭”莫扎特的两例 .2012-04-05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w19.html


4、人民音乐出版社:张洪岛.欧洲音乐史.1983(147-169)


谢选骏指出:人説“彻底震碎三观!贝多芬也抄袭?他的九大交响曲来自明朝九和曲?”——我看這些道聽途説的人可能沒有聽過上述樂曲,如果聽過,可能就會發現,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更像是借用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而不是什麽明朝九和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隋煬帝杨广是个鲜卑杂种

《隋文帝上午刚死,36岁太子杨广下午就给27岁庶母宣华夫人送同心结》(烟花谈历史 2024-12-28)報道: 公元604年,隋文帝逝世不久,太子杨广派人送去一小金盒给宣华夫人。宣华夫人接过后吓得哭了起来,颤抖着打开盒子。然而,她却看到了一叠同心结,顿时脸红得发烫。 宣华夫人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