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6月30日星期五

谢选骏:泰坦尼克就是希腊的魔鬼


《泰坦尼克号观光潜艇失踪 探险家出发前推文令人担心》(HK01 2023-06-19)报道:


一艘载客到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Titanic)残骸的观光潜艇6月18日早上下潜个多小时后在大西洋北美洲海域失踪。除了一名英国富商,法国潜水器驾驶者Henry Nargeolet,推出观光服务的OceanGate Expeditions的创办人Stockton Rush也在船上。


这艘也名为「泰坦尼克」(Titanic)的潜艇,外界估计它的紧急氧气供应还足以供氧70至96个小时。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岸警卫队正在相关海域加紧搜救。


它的失踪地点距离美国麻省东部鳕鱼角(Cape Cod,又译作科德角)约1448公里,与加拿大东部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海岸相距370公里,潜水深度约4公里。


乘客之一:公司创办人


英国天空新闻20日称,潜艇中有一名驾驶员和4名「任务执行者」(mission operators)。除了英国亿万富翁哈丁(Hamish Harding),另有两人Henry Nargeolet及Stockton Rush都在船上。


Stockton Rush是一个专业机师,他19岁时已成为全球当时最年轻喷气式运输机机师。


乘客之二:潜艇驾驶者


负责驾驶这观光潜艇的Henry Nargeolet曾任指挥官,在法国海军服役25年。在他服役期间,成为海军深潜队队长。


根据Five Deeps Expedition,他离开海军后,他加入法国海洋研究所(IFREMER)。


Five Deeps Expedition是一间汇集科学家、工程师和潜水员执行任务的公司。


Henry Nargeolet已带团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数次,并参与过世界各地的众多科学和技术探险。


乘客之三:富商探险家


59岁的哈丁是著名商人、探险家及机师,在阿联酋定居。他是总部位于杜拜的飞机公司Action Aviation的主席。它是一间进行销售和运营公司,在商务航空行业提供一系列服务。


其家人指他身在潜艇上,其继子一度在facebook上写道,哈丁在潜艇上失踪,呼吁各界为他祈祷。不过,其继子随后删除了帖子,理由是尊重家人的隐私。


哈丁经常参加探险活动,个人拥有3项健力士世界纪录。其中在2019年7月,他驾驶卡塔尔湾流G650ER商务飞机,以46小时39分38秒完成飞越地球南北极41,000公里行程,创下环绕地球两极最快纪录。


2022年6月,美国太空旅游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发射火箭,把6名乘客送上太空,哈丁也是其中一名座上客。


▼相信属于哈丁的Twitter上,也有他参加OceanGate行程的帖子,发出日期为6月17日。


▼其公司翌日也发帖,指哈丁已乘上潜艇,并上载他出海时的照片。他在帖写道,由于加拿大纽芬兰的恶劣天气,这次行程很可能是2023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载人前往泰坦尼克号的任务。


据指出,OceanGate所用的潜艇一般可搭载5人,通常包括1名驾驶员、3名付费乘客及1名解说员。今次是该公司今年来第5次同类观光旅程,由上周开始,预计22日结束,乘客需每人支付25万美元。所得盈利用于泰坦尼克号的研究。


OceanGate是一个非牟利机构,Stockton Rush是管理它的OceanGate基金会受托人董事会,旨在催化新兴海洋科技,以推进海洋科学、历史和考古学的发现。


1912年4月14日深夜至15日凌晨,当时为世界上最大邮轮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修咸顿(Southampton)至美国纽约港首航的第5天,与一座冰山发生擦撞后在北大西洋发生海难。事件中成1,514人死亡,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和平时期船难。


泰坦尼克号沉船位置在海平面以下约3,800米海底,距离加拿大纽芬兰海岸外约600公里处。


网民嚎叫:


一带一路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05:22:00

希望他们没事

brb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05:12:47

Ocean Gate? Sounds familiar...as opposed to Heavens Gate?

暴虐 发表评论于 2023-06-20 04:43:53

散了吧!这是观光服务商的营销策略,全球免费广告。人肯定会没事的,放心。


谢选骏指出:我早说过,泰坦尼克就是希腊的魔鬼巨人,取一个这样的名字,等于向上帝叫板,太不吉利了!如果说一百年前这样做还是出于狂妄无知,一百年后还是重复这样做,就是自取灭亡了……泰坦尼克就是魔鬼巨人,与泰坦尼克在一起,就是与魔鬼巨人在一起了……


《泰坦尼克观光潜艇恐卡在这 美军承认“没能力”》(2023-06-19 中时新闻网)报道:

 

美国一艘参观大西洋海底“铁达尼号”沉船残骸的旅游潜水器18日出发后失联,上头载有英国亿万富豪哈定(Hamish Harding)等人,美国海岸防卫队昨(19)日指出,推测潜水器只剩下70至96小时的氧气可用,可能“卡在”海底的铁达尼号残骸中,如果真是这样,现阶段海岸防卫队“没有能力”到场援救。


美國探訪鐵達尼號殘骸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Titan)18日出發後失聯,船上載有英國億萬富豪哈定(Hamish Harding)等人。


综合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邮报》(Daily Mail)、路透社报道,美国旅游公司“海洋之门”(OceanGate)的潜水器“泰坦号”(Titan),18日清晨4时从加拿大纽芬兰(Newfoundland)省东岸的圣约翰(St. John's)出发,前往圣约翰以南700公里、1万2500英尺(约3800米)深的海床观赏铁达尼号残骸,不过泰坦号出发后不久就失联。


美国海岸巡防队少将毛杰(John Mauger)昨日下午在记者会上表示,泰坦号是在下沉后1小时45分与母舰失联,推测截至当时,舱内仍有70至96小时的氧气可供5人使用。

他说周日下午接获失联通报后就立即从水面、空中展开搜救行动,同时也在水下侦测泰坦号,他坦言搜救任务“非常複杂”,因为潜水器位在非常偏远的海域,“这是非常偏远的海域,在这个区域进行搜救是一项挑战”。


毛杰也坦承泰坦号可能卡在铁达尼号的残骸中,如果真是这样,美国海岸巡防队将没有能力抵达现场。


“我们没有能搜索海底的设备…(残骸)有许多碎片,所以定位会很困难”,他说:“我们现阶段没有能力。”


不只美国海岸巡防队,美国各政府机构、美国海军、加拿大海军及民间深海公司都加入搜救行动。毛杰说,现在的搜救重点是尽可能地深入该区域,全盘了解搜救工具的能力,他说美方的空中设备能进行视觉及雷达搜寻,加拿大军方能下放声纳浮标并监听。


泰坦号一共载有5人,通常有一名驾驶员及一名专家,以及另外三名付费旅客,据天空新闻网(Sky News)报道,目前已知船上包括58岁英国亿万富豪、探险家哈定、法籍潜水器驾驶员纳尔吉奥莱(Paul-Henry Nargeolet),以及海洋之门执行长罗许(Stockton Rush)。


泰坦号长约6.7米,重达1万432公斤,包括下沉及上升,每一次探访铁达尼号的旅程共计8小时,潜水艇上的氧气能供应5人使用96小时。


让救援行动难上加难的另一原因是,泰坦号无法在水下自主航行,主要仰赖母舰发射讯号,指引方向。


去年才搭乘过泰坦号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CBS News)记者波格(David Pogue)表示“显然再也没有回应”,他说泰坦号的门外安装了插销,因此乘客等于是从门外被密封在舱内,就算潜水器浮出水面也“无法逃生”,舱外必须有人员协助,乘客才能出去。


铁达尼号(Titanic)1922年从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发驶往纽约,途中撞上冰山沉没,2200名乘客与船员中有超过1500人丧生。铁达尼号的残骸主要有2大部分,船头及船尾相距2600英呎(约792米),破碎的残骸周遭散落许多碎片。


谢选骏指出:如果说一百年前自称“铁达尼号(Titanic)”还是出于狂妄无知,那么一百年后还是重复这样做,就是自取灭亡了……因为铁达尼号(Titanic,泰坦尼克)就是魔鬼巨人,与泰坦尼克在一起,就是与魔鬼巨人在一起了……

2023年6月29日星期四

谢选骏:美国大学的“种族比例”类似欧洲大学的“民族比例”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违宪》(《纽约时报》2023年6月30日)报道:


最高法院周四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具有种族意识的招生计划违宪。这一由保守派占绝对多数的最高法院做出的最新裁决意味着,寻求增加学生多样性的美国精英大学可能会减少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数量。

法院以六比三的结果做出了裁决。首席大法官小约翰·G·罗伯茨在多数意见书中写道,这两个项目“不可避免地以负面方式运用种族因素”,“涉及种族成见”,违反了宪法。

大学可以考虑种族如何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比如,学生在申请论文中可能写到这一话题——但他警告学校,不要把这种考虑作为基于种族进行选择的一种隐秘手段。“大学不能简单地通过申请论文或其他手段建立我们今天认为不合法的制度,”他写道。

与法院意见不同,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法官总结了她的异议——这是一个罕见的举动,表明法官与最终裁决存在严重分歧。她说这项裁决“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领域的种族不平等”。

“这一决定的破坏性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她写道。

亚裔美国人的招生一直是这场辩论的核心。多年来,申请者一直淡化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亚裔”。本案原告指责哈佛大学多年来通过使用主观标准来衡量个性特征,系统性地歧视亚裔美国人。

许多美国人对最高法院的这一决定表示欢迎,尤其是保守派团体和共和党领导人。最近的几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不支持将种族作为录取的一个因素。

美国最大的保守派团体之一美国保守派联盟主席马特·施拉普表示,法院的这一裁决以及去年终止堕胎权合宪性的裁决“是恢复我们破烂宪法的凯旋号角”。 

拜登总统在裁决下达数小时后的电视讲话中抨击了这一裁决,称国家不能允许这一裁决成为平权行动议题的“最后决定”。

他说,“歧视在美国仍然存在。”他重复了自己的话以示强调。“今天的决定并没有改变这一点。”


《美最高法院推翻大学招生中的平权行动》(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美国之音)报道:


美国最高法院周四(6月29日)以决定性的多数推翻了大学招生采用平权行动的做法,并且裁定考虑学生的种族以帮助决定谁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是违宪的做法。


在这项6票对3票的裁决中,在最高法院占多数的保守派大法官特别推翻了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录取计划。这两所大学分别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和公立大学。


但最高法院的裁决将迫使美国各地的学院和大学寻找新的方法,在不考虑种族的情况下招收多元化的学生,例如更仔细地关注新生家庭的经济背景以及他们成长的社区的性质。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在为法院多数派撰写判决意见时表示,长期以来,大学“错误地得出结论,个人身份的试金石不是克服挑战、技能培养或经验教训,而是他们的肤色。我们的宪法历史容不得这种选择。”


几十年来,数百所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平权行动项目,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地方提高少数族裔的入学率。美国企业和政府机构也采用了平权行动项目,不过周四的裁决只涉及大学录取问题。


最高法院的自由派大法官之一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表示反对,称这一决定“使得数十年的先例和重大进展出现倒退”。最高法院第一位黑人女法官凯坦吉·布朗·杰克逊(Ketanji Brown Jackson)另外撰写了异议,她称这一决定“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说:“我强烈、强烈地不同意最高法院的裁决。我相信,我们的大学具有种族多样化时会更加强大。”


就像一年前推翻全国范围堕胎权的决定一样,最高法院推翻了之前的裁决。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最高法院曾两次支持考虑到种族的大学招生计划,包括最近在2016年。


但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任命了三名保守派大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使最高法院出现了对平权行动政策不利的倾斜。


下级法院支持了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平权行动项目,驳回了关于学校歧视白人和亚裔美国申请者的说法。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却推翻了下级法院的裁决。最高法院的决定并不出乎意料。所有六位保守派大法官在去年10月的辩论中都对招生过程中的平权行动做法表示担忧。


特朗普是2024年大选前领先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称这一决定是“美国伟大的一天”。随后,拜登总统就此案发表了声明。


拜登总统在白宫发表的简短讲话中说:“我们不能让这一决定成为最终的断言”,他还补充说:“歧视在美国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遵守这项裁决的情况下,拜登呼吁今后大学更多地考虑申请人背景的其他方面,包括学生或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学生成长和上高中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歧视——包括种族歧视——的个人经历。


许多学校已经预计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多数会阻止使用平权行动,他们表示,他们已经在做出录取决定时,除了考虑考试成绩、高中平均分数和申请文章之外,还会更加重视拜登建议的考虑因素。


其他人对最高法院裁决的反应沿着可预见的意识形态路线而泾渭分明,民主党议员们谴责这一决定,而共和党人则表示赞赏。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民主党人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说:“最高法院的裁决为我们国家向种族正义迈进设置了一个巨大障碍。”


他补充说:“这项决定的后果将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感受到,因为少数族裔学生明年面临的录取周期,与其父母和哥哥姐姐相比,进入同一所学院和大学的机会变得更少了。这些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几代人,因为排斥和歧视在教育和社会中的历史危害已经加剧了。”


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将这一裁决描述为“朝着确保法律平等保护迈出的姗姗来迟的一步。几十年来,高等教育优先考虑的是非法社会工程,而不是择优录取,而法院对此视而不见。”


他说,这一决定“清楚地表明,大学可能不能继续根据肤色歧视聪明和有雄心的学生。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种族歧视不应该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发挥作用。现在法院重申了这一常识性的立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在大学校园和美国梦中获得公平的机会。”


《美国最高法院实质禁止平权法案,取消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对少数族裔的扶持政策》(2023-06-29 综合)报道:


最高法院周四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种族扶持招生计划是非法的,从而限制了全国各地学院和大学的平权行动,而这项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支柱,据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报道。


投票结果是6比3,法院的自由派法官持反对意见。


周四裁决将迫使整个美国高等教育重新制定招生标准,几十年来,追求多样性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信仰。大学官员坚持认为,不存在任何可以替代种族偏好的东西,可以扶持少数族裔申请者。


现在,招生办公室不再能给这些申请者自动提高录取机会,而是必须把种族多样性和学习成绩、体育等课外活动的成绩,以及对校友和捐助者的偏好等优先事项中一起排名。


最高法审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的招生做法: 常春藤联盟的巨人哈佛学院,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一个公共旗舰,为本州居民提供由纳税人补贴的精英教育。


这两个案例并不完全相同。作为一所公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受到宪法平等保护条款和1964 年民权法案第六章的约束,禁止接受联邦资金的机构进行种族歧视。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机构,仅受法规的约束。


在北卡罗来纳州案件中,原告表示,大学歧视白人和亚裔申请人,优先考虑黑人、西班牙裔和美国原住民。大学回应称,招生政策促进了教育多样性,并且根据最高法院的长期判例是合法的。


针对哈佛大学的案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指控哈佛大学歧视亚裔美国学生,使用主观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可爱、勇气和善良等特质,并实际上为他们的录取设定了上限。亚裔是平权法案明显的受惠者,但是近年来一些华人开始抱怨他们的孩子在招生中受到了压制。


这两所学校都说,根据最高法院几十年的先例,少数民族申请人的种族可以作为一个未列举的额外因素,提高录取机会。


哈佛大学的律师表示,挑战者依据的是有缺陷的统计分析,并否认歧视亚裔美国申请者,他们认为有种族意识的录取政策是合法的。


下级法院支持学校的意见,驳回了爱德华·布卢姆组织的诉讼,布卢姆是一名前股票经纪人,曾在投票和教育等领域,对基于种族或族裔进行区分的法律和政策提起过许多诉讼。


第14条修正案确保个人从包括公立大学在内的国家机构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标准也适用于大多数接受联邦资助的私立学院。一般来说,法院只允许种族优先权补救具体的非法歧视行为,而不是补偿据说源于历史惯例的普遍社会不公。


45年来,最高法院承认大学招生的这一规则有一个有限的例外,一个基于学校支持教育使命的学术自由。法院认为,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利益,哈佛大学和类似学校实施的有种族意识的录取是狭义的,可以避免对其他申请人造成不必要的不利。


前总统特朗普任命的三名官员加强了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多数,一直准备重新审视保守派认为明显错误的先例,颠覆几十年来的判例,并在堕胎、枪支和现在的种族等有争议的问题上,重新定义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法院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打破了49年的判例法,停止在全美保护妇女在胎儿存活前结束意外怀孕的宪法权利。


一切都发生在一年的时间里。


最高法院此前认可考虑种族因素以促进教育多样性


2016年,最高法院维持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项招生计划,认为那里的官员可以继续将种族视为确保学生群体多元化的一个因素,投票结果为 4 比 3,驳回了布卢姆早先发起的反对平权行动的案件。


但在10月的口头辩论中,几位法官质疑种族偏好是否是维持多样性的必要条件,或者多样性是否对维持完全重要。


克拉伦斯·托马斯法官当时说:"我听过'多样性'这个词,很多次,但我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在1978年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克案中,刘易斯·鲍威尔法官的控制性意见推翻了一项政策,即为申请加州戴维斯的公立医学院的少数民族,留出至少16个位置。


但在是否禁止种族配额的同时,这个意见允许将种族作为学生可能带给校园环境的几个特征之一加以考虑。鲍威尔的理由是,根据第一修正案,大学的学术自由 "对教育作出自己的判断,包括对学生群体的选择"。


作为一个例子,鲍威尔提到了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当在学术上合格的学生中进行选择时,"申请人的种族可能会使天平向他倾斜,就像地理起源或在农场度过的生活,可能会使天平向其他候选人倾斜一样。"


这个大学当时说,"一个黑人学生通常可以带来白人无法提供的东西。"


鲍威尔的意见是一种妥协的立场;其他八位大法官意见不一,其中四位保守派认为没有理由进行种族考虑,四位自由派则认为为少数种族留出席位是可以允许的。


高等教育和大部分美国公司都接受了多元化的理由,但保守派认为平权行动是一种社会工程,将群体身份提升到个人成就之上。即使在有可能受益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公众舆论对种族偏好政策也争议很大。


到了20世纪90年代,活动家们在多个领域挑战平权行动,在大学董事会,通过选民倡议和法庭上的测试案例。转折点似乎出现在1996年,当时加州选民通过了一项投票倡议,结束了州立大学和机构的平权行动,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德克萨斯大学的种族扶持因素。


但是,当这个问题在2003年再次进入最高法院时,大法官们在涉及密歇根大学的一对案件中肯定了鲍威尔的意见。大法官们否定了本科生录取公式,这个公式在150分的录取标准中自动给少数民族申请者增加了20分,但维持了法学院的政策,允许以 "灵活、非机械的方式 "考虑种族因素。


大法官奥康纳的多数意见引用了大公司和退役军官的简报,证明了美国机构领导层中多样性的重要性。


她当时写道:"为了培养一批在公民眼中具有合法性的领导人,有必要将通往领导层的道路,明显地开放给每个种族和民族的有才能和有资格的人。我们多元社会的所有成员,必须对提供这种培训的教育机构的开放性和完整性有信心。"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引用了奥康纳的这一声明,说他的学校和它的同行们,将寻求在法律现在允许的范围内保持多样性。


"我们的国家需要对人才明显开放的途径。我们知道这一切,"艾斯格鲁伯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于这些原因,我们将继续推动多样性。"


但在口头辩论中,几位大法官将注意力集中在奥康纳2003年意见中的另一段话上,她指出,在巴克案之后的25年里,少数民族的入学率有所提高。


她写道:"我们预计25年后,将不再需要使用种族扶持政策"。


卡瓦诺法官对联合国大学的律师说,"在一代人之前的那个案件,即格拉特诉博林格案中,多数人的意见并没有说扶持策可以继续下去",等到 "你认为已经实现了多样性或类似的模糊之处","那里说了25年。"


索托马约尔法官在哈佛大学案的反对意见中说,最高法院背弃了45年来的旨在促进更具包容性和平等的学校的法理学。她写道:"今天,这个法院挡住了去路,使几十年的先例和重大进展倒退……在一个种族一直很重要并继续重要的地方,将一个肤浅的色盲规则固化为宪法原则",并 "通过进一步巩固教育中的种族不平等,颠覆了宪法对平等保护的保障,而这正是我们民主政府和多元社会的基础。"


索托马约尔法官还写道:"这一决定的破坏性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大多数人对种族中立的看法将巩固高等教育中的种族隔离,因为只要种族不平等被忽视,就会持续存在。"


在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后的几分钟内,美国全国公民协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在一个仍然被种族差异的伤口所伤的社会中,最高法院表现出对我们的现实的故意无视。"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开始发表意见,对最高法院结束平权行动的决定大加赞扬。前副总统彭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在美国没有基于种族的歧视,我很高兴最高法院结束了这种在招生过程中对公民和宪法权利的恶劣侵犯,这只会使种族主义永久化。"


谢选骏指出:我发现,欧洲中世纪晚期大学里的“民族比例”,很像美国现在大学里的“种族比例”——


《大学的民族化:大学新的地理分布》报道:


在14和15世纪这两个世纪的进程里,大学也丧失了它的国际性特点。这里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新大学的建立,它们越来越注重从本民族招生,甚至从本地区招生。

从13世纪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由于西班牙重新从伊斯兰教徒的占领下收复而带来的进步,由于伊比利亚王朝统治的巩固,出现了教学机构。它们之中虽然有些是从以前就存在的学校发展而来的,但它们不再是自发的和像波伦亚、巴黎、牛津各大学那样逐步形成的。它们大多是在封建王侯和教皇的参与之下创建的真正公共性质的学校。

在巴伦西亚建立一所大学的计划失败以后,在1220至1230年间,由于莱昂的阿尔封索九世的努力,出现了萨拉曼卡大学。它的存在,通过1254年阿尔封索十世的诏令——阿尔封索十世号称“贤明者”,他自己也是著名的学者——和1255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的允准教谕,最终得到了认可。接着先后成立了里斯本和科英布拉大学(1290年),莱里达大学(1300年),佩尔尼昂大学(1350年),韦斯卡大学(1354年),巴塞罗那大学(1450年),萨拉戈萨大学(1470年),帕尔马·德·马略卡大学(1483年),西奎恩礼大学(1489年),阿尔卡拉大学(1499年)和巴伦西亚大学(1500年)。从14世纪起,这一创办大学的浪潮遍及中欧、东欧和北欧。

1347年,根据皇帝查理四世的意旨,布拉格大学作为第一所罗马帝国的大学,由教皇克莱门六世建立。查理四世想借此首先来促进他的波希米亚王国的发展。随后出现的大学还有:1365年由鲁道尔夫四世和乌尔班五世创立,1383年由阿尔贝特三世重建的维也纳大学;爱尔福特大学,虽然它由两位教皇克莱门七世和乌尔班六世先后在1379年和1384年发表教谕宣布成立,它的真正问世是在1392年;海德堡大学(1385年);科隆大学(1388年);1409年由于布拉格大学的危机而成立的莱比锡大学;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特里尔大学,它在1454年就宣布成立,但真正存在是从1473年开始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6年);布莱斯高的弗赖堡大学(1455-1456年);巴塞尔大学(1459年);因戈尔施塔特大学,它虽在1459年就获得教皇庇护二世教谕的批准,但从1472年起才开始正常运作;此外还有美因茨大学(1476年)和蒂宾根大学(1476-1477年)。在同一时期,于1425年创办的卢汉大学吸引了勃艮第地区的学生。1364年由卡西米尔大帝建立的克拉科夫大学,1397至1400年间,在符拉第斯拉夫二世雅吉罗在教皇博尼法佐九世的支持下重新修建。在佩奇,1367年起就开始讲授教会法;于1389年建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在1410年有过一段短时间的繁荣,1465至1467年间成立了普雷斯堡大学。瑞典于1477年成立第一所大学——乌普萨拉大学,丹麦是在1478年建立第一所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当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统治着英国的学界时,英格兰的国王们相继建立三所大学:圣安德鲁大学(1413年),格拉斯哥大学(1450-1451年)和阿伯丁大学(1494年)。

在意大利,往往是因为教师和大学生脱离波伦亚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时在摩德纳、雷齐奥-艾米利亚、维琴察、阿雷佐、韦尔切利、锡耶纳和特雷维索部出现了大学。由腓特烈二世作为反教皇的工具而建立起来的那不勒斯大学,只繁荣于腓特烈二世统治时。其他各所大学,只有当获得意大利各王公的支持时才有重要性,他们想把大学当作自己公国的装饰品。这些大学中最重要的是1222年建立的帕多瓦大学,它从1404年起成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大学。早在1244年,英诺森四世就在教皇宫廷建立了一所大学,14世纪和15世纪的教皇们试图使它富有生气,一如他们要巩固他们在教皇国的统治权一样。锡耶纳从1246年起原有一所大学,由于1357年皇帝查理四世的诏令,和1408年教皇格雷高里十二世赐予的特权,它重新进行修建。在1248年徒有其名地建立的皮亚琴察大学,1398年乔万尼-伽里·维斯康提予以复兴,使其名实俱全,成为米兰共和国的知识中心。对建立于1361年的帕维亚大学,也在1412年得到维斯康提这方面的推动。在1349至1472年之间,佛罗伦萨大学作为最早的人文主义中心,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这一时期,洛伦佐大公更喜欢把1343年诞生的比萨大学作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学所在地。1430年埃斯特家族使1391年在费拉拉建立的一个大学获得了新生。从1405年起,皮蒙公国拥有一所命途多变的大学——都灵大学。阿拉贡与西西里的国王,豪华者阿尔封索,也于1444年,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在卡塔尼亚建立了一所大学。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法国大学地区分布。除了在12世纪就已成为重要学校中心的巴黎、蒙彼利埃和奥尔良的大学之外,除了其历史至今尚不清楚的昂热大学之外,前文已谈到,还在1229年为着同阿尔比教派的异端邪说作斗争而成立了图卢兹大学。

其他地区,大部分由于与军事有关的原因,只出现一些短期存在的或不知名的大学。

博尼法佐八世在1303年就已建立的阿维尼翁大学,只在教皇住在该地期间,有过一段相应的繁荣期。1332年成立的卡欧尔大学只在一个短时期开过课。由王位继承人昂贝尔二世建立的格勒诺布尔大学在1339年以后只是勉强维持着;皇帝建立的奥朗日大学在1365至1475年间谈不上有更大成就。从1407年起,普罗旺斯的路易二世——照蒙彼利埃各民族的用语——把勃艮第人、普罗旺斯人和加泰隆人吸引到了艾克斯。由勃艮第公爵“善心人”腓力在教皇马丁五世的支持下成立的多尔大学,在1481年关了门。王位继承人即以后的路易十一在瓦朗斯创办了一所大学,从1452年起授课,课程限于法学。路易十一作为国王,还在1464年,在他的家乡布尔日建立了一所大学,与此同时布列塔尼公爵又于1460年在南特创办了一所大学,该大学在1489年由查理八世重新使其恢复生机。

法国在由英国人和查理七世分治时,出现了三所大学,它们以后将相当繁荣。

英国人方面是卡昂大学(1432年)和波尔多大学(1441年),法国人方面是普瓦捷大学(1431年)。除了蒙彼利埃大学是医学专业知名的学府外,巴黎大学继续是法国各地或法国影响范围内国家的重要知识中心。

然而,大学数量的增加,如果不是废除了,也是削弱了那些最重要大学在国际范围内的招生,无论如何它是破坏了到那时为止一直很重要的大学多民族体系,这个多民族体系常常是大学结构中的主要特点。普厄尔·基勃勒曾对14和15世纪大学中多民族现象的消失作了研究。

(摘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谢选骏指出:大学的民族化——大学成为民族主义的瘟床。大学从教会事业,堕落为国家事业;从精英集团变成了民族集团……按照这个路子,美国大学未来的方向,就应该是各个种族分立以自己为主的大学了。这样就无须“叫花子打架”,“大家争抢一个篮球”了。

谢选骏:共产党没有修道会所以迅速腐败


《共产党是基督教的剽窃版》(简书 7月 9, 2014)报道:

我不喜欢去基督教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堂的宣传方式太接近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方式。

教堂有定期的聚会,共产党有定期的组织生活。教堂有牧师,共产党有书记。教堂祷告感谢救主,共产党要大家感谢党带来的幸福生活。

教堂唱赞美歌,共产党员唱红歌。教会里有各种彼此交流和忏悔的活动,共产党也有各种交心活动。共产党喜欢站起来宣誓,教堂也老是喜欢让人站着。共产党有入党仪式,教会有受洗仪式。

教会有各种小组,共产党有党小组。教会建在基层,共产党组织也建在基层。基督教有异端裁判所,共产党也有路线斗争和肃反。

基督教传教士喜欢问问题:你知道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世界如此美妙,你想过它是如何而来的?这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罪恶,你觉得最后的正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基督教关心人民生活,办医院,办学校,搞慈善,处处让人感受主的恩典。而他们一个个谦卑善良,把荣耀归于主。

以前的共产党去传教,派一个思想素质好的共产党员,到一个没有共产党的地方去点燃星星之火。这个共产党传教士会问大家一些问题:为什么穷人累死累活还是受苦?为什么地主可以吃香喝辣?难道这就是你们要的生活么?这世界如此不公,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然后,共产党传道人会到处关心群众的生活,问寒问暖,以身作则,处处显示一个优秀先锋阶层对人民大众的关爱。这些,都来源于基督教的传教手段。

这些问题让那些本来不怎么喜欢思考的人开始思考他们的人生,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没有思考的准备,他们刚刚接触到的新思想,也就是传教士的教义,正好可以解释这些疑问。然后他们就很容易被传教。然后传教士就开始在基层发展信徒,最终发展为一个组织——而这个组织不是全新的,而是有标准的、行之有效的模板可以拷贝的。

如果从党建的角度去对比,你会觉得共产党完全是一个剽窃犯,它的宣传、建党,都是剽窃基督教的。

基督教的圣经只有一部,不管怎么解释,都是在圣经里找思想,全世界的基督徒聚在一起交流,基本教义的差距其实是很小的。但是共产党的教义就太离谱了,今天的先知会被打成明天的撒旦,昨天的神谕会成为今天的异端。

一群自称是无神论的共产党人,拿着基督教的传教和党建手段当宝贝。如果放弃意识形态的分歧,仅仅从工具的角度来说,基督教所创造的这种传播文化是非常了不起的。其本身也并不使普通人感到反感,[某些极端个人主义的人例外]。

到了共产党后期时代,这种传播术变味了,一群贪污受贿的人在电视台跟人讲廉洁,一群鱼肉百姓的人说热爱人民,一边扫黄一边情人成群,以至于如此优秀的传播术成了一个笑话,正如让一群满身污秽的丑人去做巴黎时装的模特。而这套源于基督徒、后来被共产党剽窃的洗脑传播术,也因此声誉受损。

所幸的是,基督徒还没有跟共产党党员群体一样无耻,基督教会也没有共产党政府一样腐败。共产党官员下基层,即使是习近平三申五令反腐败的时代,也几乎是每顿饭到豪华场所吃,他们所说的廉政,不过是把每年近万亿的公款消费降低一半而已。其实说公款消费也是不对的,因为并不是共产党员缴纳党费的开支,而是用政府税收的钱。只要是用纳税人的钱,他们即使每顿饭只吃五元钱的快餐,也是贪污[而不是公款消费]。

而基督徒,还是保持当年的传统,教会上门服务分文不收,一些清教徒甚至只喝一杯清水,连茶叶都免了。

这些年,有很多共产党员被转化为基督徒。因为共产党员受过共产党的训练,他们对基督教的传教方式其实是非常适应的。而当他们内心的某种宗教情怀被激发,某种正义之心被触动,成为基督徒就不是什么神奇的事儿。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唱红歌长大的少先队员成为基督徒,基督徒在中国大陆、蒙古、越南、朝鲜这些国家的增长速度会超越其他宗教。我这么预测的主要理由,就是因为共产党统治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播术,为基督教的传播铺平了道路。从唱红歌到唱赞美歌其实毫无距离,只要把党换成救主,把党的恩典换成耶稣的恩典。

而共产党对宗教的限制,为基督教的传播减少了竞争对手。党的洗脑术,实际上并非在培养合格的无神论,而是通过削弱哲学思辨和宗教、迷信的接触,让孩子们从小成为对传教没有抵抗力的人。

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基督教会成为中国信徒增加最快的宗教。

谢选骏指出:上文看到了“基督徒还没有跟共产党党员群体一样无耻,基督教会也没有共产党政府一样腐败”;但却不知其所以然。在我看来,这就是正邪之分,圣灵与邪灵的不同果子——基督教政教分离,所以不腐;基督教还有修道制度,所以不败。

佚名网文《修道会》报道:

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

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他们都不是神父(虽然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不施行圣事,但辅助神父进行其他工作。他们都宣发神贫、服从、贞洁的三个圣愿。

起源

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另有说法认为修道院制度来自于叙利亚,两地的修道士们虽然都支持苦修的生活,但是叙利亚的修道士比起埃及的却更加热衷及更显外在行为的怪异。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他们都不是神父(虽然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不施行圣事,但辅助神父进行其他工作。他们都宣发神贫、服从、贞洁的三个圣愿。

类别

为不同目的和精神而设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这是因应不同的时代及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团体。天主教中著名的修会有本笃会、方济各会(面向贫穷人)、多明我会(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稣会(从事学术)和慈幼会 (面向青少年)。

发展

一些修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成为教皇控制欧洲世俗权力的重要工具,例如多明我会曾主持异端裁判所,耶稣会积极参与对新教徒的迫害。也有一些时期,一部分势力庞大的修会也会受到天主教会内部的打击,例如耶稣会曾经被教皇克莱孟十四世解散,停止在传统天主教地区活动达半个世纪。

十九世纪末开始,有许多由华人创立的修会陆续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人误将修会说成教会,这是一种误解。修会有属于国际性的团体,也有隶属教区的团体会(教区修会,如一些修女会)。在世界各国有不同形式的修会团体,但都是属于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雅克·勒高夫)《修道士与在俗教士之间的冲突》报道:

一个在13世纪和14世纪初震动了各大学的严重危机,揭开了知识分子处境的两重性,以及他们中间大多数人的不满。这涉及持修会修士和世俗化教士的斗争,涉及世俗化教士对来自新的托钵修会的教师在大学里占有越来越多席位的强烈抵抗。实际上,多米尼克修会的教士从一开始,就试图打入大学;修会创始人的本来宗旨——布道和同异端邪说进行斗争——促使他们努力从知识上扎扎实实地武装自己。弗朗切斯各修会的教士们很快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规模不差上下的是修会内部也有一些人影响日益增长,使修会至少在某些方面脱离弗朗切斯各的立场。圣弗朗切斯各是以反对科学出名的,他认为科学与知识是守贫、禁欲和与穷人的兄弟情谊的障碍。起先教团的修士们受到热烈欢迎。1220年,教皇贺诺琉斯三世称赞了巴黎的大学,因为它吸收多米尼克修会教士参加到它的教学工作中来。然后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巴黎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1252-129O年间,尤其在1252-1259年间,1265-1271年间和1282-1290年间。牛津大学受同样问题的侵扰要稍晚一点,在1303-1320年间和1350-1360年间。

这方面最尖锐和最典型的冲突,1252-1259年间发生在巴黎。在圣亚茂的威廉的事仲中,冲突达到了顶峰。尽管事情错综复杂,却颇有启发意义。有五个方面的人参与了这一事件:托钵修会和它属下的巴黎的大学教师们,大学的大部分世俗化教师,罗马教廷,法国国王,和大学生们。

在斗争的高潮阶段,非僧侣教师、圣亚茂的威廉,在一本题为《新时代的危险》的小册子里,公开对教团兄弟们展开猛烈抨击。他受到教皇谴责,尽管有一部分大学人员强烈反对,他还是被判处流放。

哪些责难是世俗化教师用来攻击托钵修士的呢?

在第一阶段,从1252年到1254年间,事情差不多纯然只是对大学社团组织方面的责难。世俗化的教师指责托钵修士破坏大学的规章。这些后来者过去并没有取得人文学科的硕士学位,就获得了教师头衔,并讲授神学。1250年他们争取到教皇的恩准,除在神学院之外,从圣母修道院的总管那里得到在大学授课的“准许证”。在大学规章制度只允许向他们提供四个教席中的一个的情况下,他们要求并实际上占有了两个教席。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大学罢课的情况下还继续授课的做法,这破坏了大学的团结。1229年至1231年间,他们这样做了,1253年罢课时又一次这样做,而罢课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和章程中规定的权利。此外世俗化的教师还指责教团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大学成员,他们与大学进行不正当的竞争:他们扣留学生,把许多人押去过修士生活;由于他们靠布施生活,他们不要求学生为上课付钱,并不感到真正受大学成员物质需求的约束。

这些就是世俗化教士真实的责难。它们意义深远。它们很说明问题。大学成员很快已意识到这种双重附属的不可协调性:一方面附属于某一教团,尽管它带有新的作风;另一方面又附属于某一社团组织,尽管它带有很多教权主义色彩和自己的独特性。

托钵修士是缺少人文学科基础教育的知识分子,物质生活的费用对他们不成问题,罢课的权利对他们毫无意义,这种人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这种人也不是科学劳动者,因为他们不靠教学来维持生活。

教皇英诺森四世至少部分地参与了上述论争。他对托钵修士破坏了大学的规章感到震惊,在1254年7月4日责令他们要遵守大学规章然后于同年11月20日,他在教谕《暂行法》(Etsianimarum)中限制了两个教团在大学里的特权。

但英诺森四世的继承人,曾经是弗朗切斯各修会护卫枢机主教的亚历山大四世,就在同年12月22日,颁发了教谕《反隔离》(Necinsolitum),以取代他前任的诏书,并于1255年4月14日在新的教谕《新的光明之源》(Quasilignumvitae)中确定了托钵修士对大学成员的彻底胜利。

斗争重新爆发,变得更加激烈,并转移到另一个层次:这已不再是社团斗争,而成了教义斗争。世俗化教师圣亚茂的威廉站在最前列,还有像吕特勃夫(以他反映时事的诗歌)和约翰·德·墨恩(以他的小说《玫瑰传奇》)等作家,从攻击教团的存在和其理想的基础入手。

人们指责托钵修士非法行使教士的职能,其中有非法主持忏悔和葬礼。他们伪装虔诚,实际上追求享受、财富和权势。《玫瑰传奇》里出名的福克斯-桑勃朗这个人物,就是弗朗切斯各修会的修士。最后人们指责他们宣传异端邪说:他们的福音新教的贫穷的理想同基督的学说是对立的,并且给教会造成了衰颓的威胁。论据是挑衅性的:作为证据,世俗化的教士们举出了部分弗朗切斯各修会修士十分信奉的弗洛拉的约西姆的预言。他预言,1260年将是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中,一个新的建立在贫苦法则上的教会将取代现有的教会。弗朗切斯各修会修士、博各桑东尼诺的格哈特,于1254年发表《永恒福音绪论》,进一步发挥了约西姆的思想,这给世俗化的教士们提供了新的炸药。

世俗化的教士们无疑做过头了。说什么诽谤啦,阴谋啦,原本只是着眼于败坏教团声誉,却损害了他们自己的事。圣彼纳梵杜拉,甚至人们很难指责他对大学抱有敌意的圣托马斯·阿奎纳都驳回了他们的基本论点。

事情还有它本身的为难方面。大多数教皇太幸运了,可以依靠裁决来满足忠于他们的教团的要求,同时又可更牢固地控制住大学;他们战胜了世俗化教士的反抗。

法兰西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完全站在弗朗切斯各修会修士一边,他没有采取任何一点措施来反对托钵修士。吕特勒夫因而愤怒地指责他是托钵修士手心里的玩物,不捍卫对法兰西王国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学的权利。大学生们显得动摇不定,许多人欣赏托钵修士所讲课程的长处,并进而为他们人格的光辉和他们学说的各种不同新观点产生了好感。这些复杂矛盾的情况使冲突更加混乱,从而使这场冲突在历史学家眼中也模糊不清。

新的精神在这场两个派别的争斗中摇摆不定,一方面托钵修士与知识分子运动的基础——社团集体的观点格格不入,他们从社会和经济的基础上破坏了一个新的知识劳动者阶级的希望。但他们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新的阶级中间,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后者在知识上和精神上的要求。除了托钵修士的某些成员,像把经院哲学推向高峰的多米尼克修会修士圣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找不出更出色的代表。

英诺森四世本来可以在他执掌教权的末期,通过互相让步的方式,把托钵修士的酵素限制在大学组织里,这样大学组织本身可以决定他们的未来。他的继任者也没能胜任这项使命。

但这一斗争以新的形式,显示了大学精神同一部分修士理想的全部对立,后者被托钵修会重新接受,并获得生机,但也被推到了极端。

贫穷问题事实上是在双方都引起争论的中心问题。贫穷的信条起源于禁欲,禁欲是对现世的否定,是面对人类和自然的悲观主义。由于这个原因,它已同大多数大学成员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乐观主义产生了冲突。而且更主要的,由于提倡贫穷,结果在多米尼克修会修士和弗朗切斯各修会修士那里造成了行乞的风气。对于这点知识分子是坚决反对的。他们认为,人只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在这点上他们代表那时所有劳动者的态度,不管人们对此作何评论,这些劳动者的大多数反对新的教团的行乞行为。圣弗朗切斯各和圣多米尼克宣讲的福音因此变得一文不值。很难把一种使人联想起贫困的状况当作理想提出来,何况全体劳动者正试图把自己从贫困中解救出来。约翰·德·墨恩说道:“我敢担保,没有任何一部法规,至少在没有哪一部我们的法规中,会说基督及其信徒四处流浪时,有时像乞丐一样乞讨面包:他们不愿意行乞(巴黎的神学家当时却这样教人)。

“……一个健康人,如果没有生计,就必须用双手劳动养活自己,即使他是个教徒或甘愿服侍上帝……圣保罗要求使徒们靠劳动来挣得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用以下的话禁止他们进行乞讨:‘靠你们的双手劳动为生,绝不要向别人讨东西。’”

在这方面,全体世俗化教士和持修会修士间的争执进一步发展成为斗争。大学的问题被挤到次要位置。尽管如此,巴黎的教师经过斗争中的多次失利,虽然并非始终能以正确的武器进行斗争,至少一直在努力确保自己特殊地位,但他们不得不在1290年的巴黎宗教会议上,聆听教皇特使、后来任教皇博尼法佐八世、枢机大主教贝诺瓦·坎塔尼下列措辞强硬的训词:

“我希望在这里的所有巴黎教师能看清楚,他们在这个城市里干了蠢事。他们愚蠢放肆,胆大妄为,滥用他们的权利解释上述特权。难道他们真的认为,罗马教廷会不加思索地就拱手让出这样重要的特权?难道他们不知道,罗马教廷并非像泥足巨人那样虚弱,而是像铅足巨人一样坚强?所有这些教师都自以为,他们作为学者在我们这里享有巨大声誉;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他们是愚蠢至极的笨蛋,他们用他们学说的毒素毒化了他们自己和整个世界……决不允许教师们通过咬文嚼字来破坏罗马教廷的任何特权。

“巴黎的教师们,你们已把你们的全部科学与学识弄得荒谬可笑,你们还在继续这样做……由于我们担负着基督世界的责任,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虑什么能使你们这些教士心里喜欢,相反,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是对整个宇宙有益的。你们或许以为,你们在我们这里享有崇高的声望,但我们把你们的虚名视作愚昧无知和过眼烟云……为此我们依照服从的义务原则,以取消一切官职和采邑作为警告,禁止所有教师今后公开地或私下地对神职人员的特权进行布道宣讲、讨论或作出规定……罗马教廷与其宣布特权无效,宁可砸烂巴黎大学。上帝委任我们,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掌握科学或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而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由于教团的兄弟们的举止与学说拯救了无数灵魂,他们将一直拥有应得的特权。”

大学成员难道未曾拯救过任何灵魂?他们的教学难道该受到这样的毁谤?日后的博尼法佐八世将会知道是怎样为自己树敌的。

谢选骏指出:持修会修士和世俗化教士的关系,类似于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有了持修会修士的存在,可以抑制世俗化教士的腐败程度。相比之下,共产党就没有“持修会修士”这一结构,所以共产党组织迅速腐化,不到百年就瓦解了。而“共产党没有修道会”,是由其马列主义神学决定的。所以可说“神学决定了教会”。至于共产党能否通过“教会决定神学”的方式改造共产党呢?看来可能不大。因为经过改造的共产党就无法进行专政,而只能走向开放了,那就不是共产党,而成为社会民主党了。


谢选骏:百姓就是百牲


佚名网文《百姓》报道:


百姓,汉语词语,拼音是bǎi xìng。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对平民的通称。《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官族姓也。”现今指平民、国民、普通人。也称“老百姓”。


出处

《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

《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

《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孔颖达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

唐 刘禹锡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高启《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假如有一等做官的,误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高官厚禄,难道不是大盗。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我和你们众百姓在此痛饮一天,也是缘法。

杨朔《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辨析

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黎民相似。《尚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15年版辞海的解释;

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按孔郑辞有详略,其义略同,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语观射父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鉴其是官,是为百姓”,郑说所本也。蔡传:“百姓,几内民庶也”,按阎氏若璩释地又云:“百姓义二;有指百官言者,书“百姓”与“黎民”对,礼大传“百姓”与“庶民”对是也;有指小民言者,不必夏代,亦始自唐虞之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是也。今普通称人民曰百姓。


如何分辨清朝男子知否是官?


我们平常看人首先是从穿着看起,看对方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就能猜测到这个人家境怎么样,清朝时期分辨眼前这个人是不是官,从一个小细节就能知道。只要注意看对方穿的什么鞋子,官员一般会穿官靴,民间普通百姓都是穿尖头靴,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对方是不是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为什么宋朝对百姓如此苛刻?


宋朝的经济发达,这是一个共识。但是,说实话宋朝的百姓生活的可以说是水深火热。百姓生活的不好,国库也不富裕。连年征战,使得国家疲敝。大量的军费开支,导致国库时常见底。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并没有对百姓的安抚政策,所以,宋朝时期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那么,为什么宋朝对百姓如此苛刻?


参考资料

1  “百姓”一词最初指代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冷趣网[引用日期2019-01-20]

2  百姓.百度汉语[引用日期2020-01-21]

3  百姓.有道[引用日期2023-06-18]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在专制暴政之下,百姓就是百牲——找个理由就可以宰杀。


《杀牲祭天,‘庶无罪悔’——历史学者辨析中国古代的祭天仪式跟旧约中以色列人的祭祀之异同》(胡吉勋|2023年6月21日)报道:


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的天坛——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参观,你可能会对占地广阔的天坛里完全没有佛教、道教等中国宗教的偶像印象深刻。天坛的设计反映了古代中国“祭天”传统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看上去跟旧约圣经摩西五经中记载的敬拜上帝的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皇城南郊,明中叶嘉靖朝建起了祭天的圜丘坛。明清两朝的皇帝曾多次在这里举行重大的祭天活动。1585年,万历皇帝带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从皇宫步行到天坛,进行了一场特别的祈雨仪式。皇帝在仪式举行前三天进行斋戒。到达天坛后,皇帝在圆丘最下层的石阶上跪下,向“皇天上帝”祈祷、上香、叩头。文武百官则列队站立在南墙之外,跪拜如仪。


这样的祭天仪式,展现了中国人观念中上天和世人之间的互动的情形。皇帝认为,之所以有干旱,是因为君臣失德,贪官污吏克剥小民,导致上干天和,以致天降亢旱。为了上格天心,也就是体会上天的意旨,皇帝通过严谨而庄重的祭天典礼,向上天表达对自身德行不足的反省,同时要求贪官污吏改过自新。


比这次更早,在1538年,嘉靖皇帝也举行了一次特别的祭天典礼,就是在那一次的祭祀中,他把对“天”的尊号由沿袭了几千年的“昊天上帝”改为“皇天上帝”。在这一年祭祀过程中,行礼官吟唱了十一首赞颂上帝之词,其中第一首“迎帝神”的原文为:“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 神皇出御兮,始判浊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在太初洪荒之时,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混沌。那時候五行(金木水火土)尚未运转,两个大光(日月)也还没有显出光芒。在这样的太虛混蒙中,伟大的上帝(神皇)出现了。上帝出声命令,分开了黑暗与光明。上帝创造了天、地、人,并让天地万物从此生生不息。


与古代以色列祭祀的相似


这一段对宇宙起源的描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世界起源的记述。在儒家经典《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了关于祭祀“上帝”的缘起。其中提到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直译为:“后稷(传说中周民族的祖先,大约生活于2600年前)开始这样祭祀上帝以后,众百姓不必再为罪悔恨,直到如今。”


可以说,从西周开始就举行的祭祀上帝的仪式,到了秦汉帝国以及明清王朝,沿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1年清帝国的终结。(1914年,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在天坛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这次祭祀,被认为是一次僭越,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正式的祭天仪式。)


从“后稷肇祀”的记载可见,周民族祭祀上帝的缘起乃是让参与献祭的人“庶无罪悔”,表达对神明的敬意、祈求上帝保佑国家安宁、风调雨顺。这一点与《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的诸般祭祀确实颇多相似。


古代以色列的燔祭、赎罪祭和平安祭,都是要宰杀动物的祭祀。例如,燔祭是将无瑕疵的公牛、羊或鸽子献给耶和华,表示对耶和华的敬畏和顺从。燔祭的动物被献上时需全然焚烧,象征着信徒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上帝;赎罪祭用于赎回信徒的罪过,主要通过献祭动物的血来实现。祭司将动物的血洒在祭坛上,象征着借着祭品的血,信徒的罪得以洗净。平安祭是为了感谢耶和华的恩典、祈求平安与祝福。信徒将无瑕疵的牛、羊或山羊献给耶和华,部分祭品被焚烧,部分则供祭司和信徒共享。


古代中国的祭天仪式环节中,同样包含对牛羊的宰杀(例见《大明会典》中的律例)。从汉字"犧牲"(祭祀的动物)的繁体写法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祭天仪式中的牺牲也跟旧约圣经种以色列人的祭祀一样,主要是牛和羊。


按照明代官方规定,一年一度的祭天典礼被视作大祀。祭祀前五日,皇帝要亲往牺牲所(饲养用作祭祀牛羊之处)视察,查看牲畜的外貌、身体状况等,以确保牲畜无瑕疵和残疾。随后,皇帝要在斋戒所斋戒。而在祭祀时焚烧盛装于容器中的祭物,也是希望香气上达于上帝,以降下福祉——如《诗经·生民》记载:“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意思是说,祭祀的香气升起,上帝被香气围绕,这香气是多么的美好!


与圣经中的献祭的不同


在这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背后,中国古代的祭天仪式跟旧约中以色列人的祭祀有着意义上的微妙的不同。古代以色列人的献祭仪式,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祷告和赎罪的仪式来寻求上帝的宽恕和赦免。而中国古代祭祀礼仪创立时期的“庶无罪悔”的原意却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不被强调和重视。


尽管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树立起一个礼教系统,但孔子同时也强调人的道德观念,以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来规范人伦,以化成天下,甚至政治权威的判定也渐渐由天意(君权神授)转为德运理论为基础。在后来,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宋明时期发展的“天理”概念变成了一套规范社会的形而上学的根基。


然而,儒家的伦理体系和包括祭天在内的一整套儒家的礼制体系,如何相融互动?天意和人的德行之间又是如何彼此作用?《孟子·離娄下》說:“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无论是斋戒沐浴,或者是杀牛杀羊,燔柴祭天,有一种可以永远解决人类罪恶之道吗?


新约中的希伯来书是一部论证旧约中的祭祀仪式与基督钉十字架之间关联的书。希伯来书9:8说“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大祭司到至圣所的献祭,都只不过是一个影子和预表,并不能真正完全地除去人的罪孽。真正地除罪,需要等待一个时刻到来——那唯一的一只真正有效的献祭羔羊,就是耶稣基督。


基督不是通过人造的圣所,而是通过更美好、更完美的天上圣所为信徒们取得了永恒的救赎。基督用自己的血,而不是动物的血,完成了救赎工作。因此,基督的献祭能够真正洗净人内心的罪恶,使他们能够真正敬拜上帝。


从中国历史来看,基督信仰虽然在唐代就通过景教传到中国,然而一直未被社会主流所认知。清朝末年,新教、特别是内地会将基督信仰带到中国各地后,在天坛杀牛杀羊以祭祀上帝的仪式,也随着清国的终结而失去了合法性。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需要再杀牛杀羊来祭天,更不需要一个人间帝王替我们主持献祭。


中国传统中的礼义文化的根源在于宰杀牛羊以祭祀上帝——繁体的“禮”字左邊的“示”表示祭坛,右边的“豐”,下面的“豆”表示容器,上面表示祭品。《说文解字》称“礼“是“事神以致福”;繁体的“義”字上半部為”羊”,下半部为“手执戈(以杀羊)”。


这种祭祀文化喻表的意义已经在基督身上启示出來: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士兵手执长矛刺入肋骨而流血。他正是为万民而牺牲的替罪羔羊。只要我们相信耶稣基督作为替罪羔羊所流出的血,相信耶稣为我们做出的真实的献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耶稣的献祭进到至圣所,找到天人相通之道,并获得由此带来的永恒的救赎。按照基督教信仰,今天的中国人其实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的“真命天子”——那就是耶稣基督。


谢选骏指出:在原始宗教的毒害之下,百姓就是百牲;所以中国大陆杀伐不断,血沃中原。只有废除了唯物主义的宗教,百姓才能摆脱畜道,从百牲还原为百姓!

黄仁宇是大历史的变色虫,余英时是半瓶子醋的育婴师

佚名网文《黄仁宇》报道:


黄仁宇(英语: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家。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长官,后赴美国求学并取得密西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以身为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及倡导“大历史观”而为人所知。毕生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作品。


生平

早年

黄仁宇于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宁乡,[1]其父黄震白出身于地主家庭,后来家道中落,到处游历,入读福建的省立军校,受校长许崇智招揽,担任其下属,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基本成员,认识戴愧生等人,后期淡出。一家与杨开慧、向钧等为远房亲戚。父亲因熟悉革命,对民初政局相当失望,并不希望儿女参与政治。弟弟是黄竞存,妹妹是黄粹存。黄仁宇早年在湖南家乡生活,1936年考入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当时该已被改编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就读一年后,因为抗日战争爆发,黄仁宇希望参军,因而辍学[2]。父亲担心战争可能很快结束,故要求他等待至1938年中再作决定。


黄竞存后来同样出走美国,于史丹佛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从戎时期

进入军校

辍学后,黄仁宇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负责编辑、采访等工作,期间认识田汉、范长江、廖沫沙等人[3]。后来《抗战日报》停刊,黄仁宇进入了国民政府成都中央军校,成为第16期步兵科的一名学生,受训两年,同学中有作家田汉之子田海男和政治家居正之子居浩然。在田汉的协助下,田海男与黄仁宇同样被分发到14师及驻印军。


抗日战争

毕业后获分发至陆军步兵第14师,成为少尉排长、中尉代理连长。于1941年驻守云南边界,于艰苦的物资条件中生活。同年,父亲过世,黄仁宇获准回湖南治丧,并脱离前线,改为于司令部从事文书工作。黄仁宇深感无聊,当新一军设立时,他便自愿加入。


到达印度后,担任新编第一军上尉参谋,跟随郑洞国将军。驻印军的物资由美军管理,较为充裕。黄仁宇亦借此机会学习驾驶汽车等技术,并成为前线观察员。同时,他也向《大公报》投书,讲述他在前线的生活经验。其间曾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右大腿受伤。抗战胜利后随郑洞国改调为汤恩伯属下,先到上海接受日军投降,并监督第61师团维修沪杭公路的工程,1946年2月跟随郑洞国再赴东北。1946年考取赴美留学资格,赴美国李文渥斯堡的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学习九个月,1947年夏天,学成回国后任国防部第五厅科员,负责将美军文件译为中文。1948年底,改调往国防部第二厅(军事情报),1949年5月调为中华民国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将军的副官。1950年朱世明因涉嫌与中共来往而遭到解职,黄仁宇随之退出军政界,远赴美国。前后参军共十二年。


学术生涯,美国时期

凭在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所修的学分,于1952年9月获密西根大学的录取,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间半工读,当过售货员、电梯操作员、洗碗工、绘图员等。由于言语上的局限,黄仁宇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先由惠特尼霍尔指导,后成为学者余英时于密歇根所指导的唯一博士生。1956年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但没有成为公民。由于他国民党员的身份,美国人普遍视他为流亡者,对他并不太友善。他毕业后先在南伊利诺大学当助理教授,并在此遇到未来的妻子盖儿。在余英时介绍下转往纽约州立大学任副教授,任教“亚洲文明导读”等中国史相关科目及带领教育学的研究生。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70年)。在这段时间,由于他需要向学生讲课,介绍中国历史,他养成以大历史介绍人物和事件的技巧。他逐渐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失败,源于中国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组织,这点无法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


1972年,他们一家搬到剑桥,参与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其间与李约瑟意趣相投,合著数篇论文,日后二人仍有合作。他亦在此期间决定归化为美国公民,1973年搬回美国,1974年正式入籍。1970年时亦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明代财政部分的写作。然而,编写明代财政史时,他与提供研究经费的哈佛大学发生冲突,于是改为联络剑桥大学的崔瑞德教授,最后于1974年底出版,题为“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然而,另一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则因被出版社拒稿而无法出版。


1979年,由于纽约州立大学经费缩减,他被迫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万历十五年》原稿由于并非以传统学术论文格式写成,曾遭美国的出版社多次退稿。他于是自行将书稿译成中文,由中华书局出版,大受欢迎。其后出版《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因之他后来经常到台湾的大学演讲作学术交流,并曾在《亚洲周刊》、《中国时报》撰写专栏。


2000年1月8日,在前往一场电影开场前因心脏病发,病逝纽约。


婚姻家庭

黄仁宇在1966年与盖儿·贝茨(Gayle Bates)结婚,并育有一子黄培乐(Jefferson Huang)。有两名继子马克和穆瑞(Mark and Murray)。


学术建树

黄仁宇提出“历史上长期合理性(long-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数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等概念,强调技术,以实证主义从技术角度谈论历史,避免产生基于意识形态的争执。这种观念被称为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与英美常用的微观剖析历史方法不同,强调不通过对历史人物生涯探究和单一历史事件分析来研究历史,而是通过对当时历史社会整体面貌分析和把握进行历史研究,掌握历史社会结构特点。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主张不探究历史人物之善恶忠奸,不应该批判历史之善恶,尽管其本身难免流于翻案文章,他与李约瑟将这一主张称为技术辩证;黄仁宇把他们放到整个明代社会框架中研究,强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政治文化构架。


“大历史观”指出,时代之宏观走向及发展状况,是由无数社会和物质上各种因素共同堆积起来,历史舞台上某一“关键角色”往往只是一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为众人所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舞台,坐上历史早准备好的空缺“角色”席,历史人物的作为也无法超出地理、科技、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性”条件。在《中国大历史》中,这一观点尤为鲜明,例如谓中国版图架构形成,“当中无可避免有其地理历史因素在,有二千哩容易被人侵犯的地方,中国不得不构成一体……”。


政治方面,他主张中美开展贸易,以促进互相了解,但贸易不应成为刻意影响对方的工具。他相信,全球化的力量不可阻挡,随着中国完成对下层村镇社会的改造,中国将可融入国际体系。他亦支持国共和解,放下意识形态的歧见。


自传

黄仁宇于1980年开始写作《黄河青山》作为自传,唯向编者林载爵交代,必须于他死后才能出版。他依从遗愿,于2001年出版此书。


著作

《缅北之战》,上海:大东书局,1945.3;台北:联经,2006.4,195页,ISBN 957-08-3001-8

《缅北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6.5,208 页,ISBN 9789570830019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密歇根大学博士论文,1964年)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中译本: 《明代的漕运》,张皓、张升译,北京:新星,2005.4,270页,ISBN 7-80148-767-2;台北:联经,2006

《明代的漕运1368-164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13.02,248 页, ISBN 9789570830033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4. 385 pp. ISBN 0-521-20283-3

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台北:联经,2001.1,410 页,ISBN 957-08-2192-2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81. 278 pp. ISBN 0-300-02518-1

《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5,250页;台北:食货,1985.6(食货出版,联经总经销,1994),289 页,ISBN 957-8876-01-7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7. 274 pp. ISBN 0-7656-0348-95

《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1988.7,294 页,ISBN 957-0329-01-7;"新世纪增订版",台北:允晨,1999.10,380 页,ISBN 957-0329-01-7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1989.10,324 页,ISBN 957-13-0046-2

宋碧云译,《长沙白茉莉》(White Jasmin of Changsha)(小说,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台北:时报,1 9 9 0,3 9 2 页,ISBN 9-5-7-1 3-0 0 9 7-7;台北:商务,1998,308 页,ISBN 957-05-1501-5

《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1991,316 页,ISBN 957-13-0352-6

《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台北:联经,1991.11,529 页,ISBN 957-08-0713-X, 957-08-0714-8

《现代中国的历程》(与劳思光、金耀基、戴国煇、高希均等合著),台北:华视,1 9 9 2,2 2 2页,ISBN 957-572-030-X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87332-452-8

《中国大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1993,368 页, ISBN 957-08-1068-8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台北:时报,1993,447 页,ISBN 957-13-0962-1

《近代中国的出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1995.4,167 页,ISBN 957-08-1355-5

《汴京残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说,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台北:联经,1997,239 页,ISBN 957-08-1749-6

《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台北:商务,1998,100 页,ISBN 957-05-1434-5

《关系千万重》,台北:时报,1998,284 页,ISBN 957-13-2751-4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1.1,432 页,ISBN 9789570821925

张逸安译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台北:联经,2001.1,615 页,ISBN 957-08-2193-0

《大历史不会萎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4.9,474 页,ISBN 957-08-2763-7

《黄仁宇书信集》,北京:新星,2006

China is not a Mystery 《中国并不神秘》,1974(没有出版)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华书局,2015,ISBN 9787101108422, ISBN 7101108423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黄仁宇一百周年诞辰,首次结集生前未出版专论纪念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19.01,336 页,ISBN 9789570852332

评价

他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峡两岸颇受欢迎,亦受到学者评价或批判其观点,中文的著作主要包括:江政宽撰写的《历史、虚构与叙事论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录于卢建荣主编的《文化与权力─台湾新文化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一书中)孟祥瑞的著作《到“西方”写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的微观经验与他的中国学社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倪端的《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2012年)及王忆城著、撒利伟编辑的《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2013年)。


参见

唐德刚

引用

 船山石. 宁乡四中的三个名人. 北京. 2003年11月21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王春敏.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耿立群. 史學界的暢銷作家–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全国新书资讯月刊. [202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当时纽约州立大学的校长William J. Haggerty 强制要求所有学生接触非西方文化,故学校聘用不少外籍教师。后来校长换人,本项政策被废除,亚洲相关学科选读人数过低,亦是黄仁宇被裁的原因。


谢选骏指出:黄仁宇竟然比他的老师余英时(Yu Ying-shih,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还小了十二岁!因为黄仁宇是个半路出家的历史学家——就像余英时是个半瓶子醋的历史学家。但是往往,半瓶子醋才摇得响,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才更吓人。黄仁宇丢了号称“孩子王”的大学工作,才成为“大历史的学家”,真有塞翁失马的好福气——只因他吹拉弹唱“一国两制”,换得了在中国大陆“匪区”红得发紫的待遇。这就是国民党的变色虫,和余英时这个“普林斯顿大学的育婴师”,简直不分仲伯了!


谢选骏:有钱不用过期作废

《“全职儿女”: 中国严峻就业形势下,年轻人的重整旗鼓之举还是“自我麻醉”?》(常思颖 BBC中文 2023年6月20日)报道:


陈都都过去几个月里做全职女儿。


29岁的朱莉在北京一家企业做游戏策划,多年来的频繁加班渐渐让她吃不消。今年4月,在和退休的父母商量后,她决定辞职回家陪二老,同时也为下一段人生好好做下规划。


除了有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家里其实也不需要她帮太多忙。不过她说,作为独生子女,以前从来不做家务的自己现在开始收拾房间。朱莉说,日常生活开销主要由父母承担,妈妈还提出每月给她2000元的生活费,但她没有收。


父母对她的要求似乎并不高,只希望她“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不要睡太晚,不要过于放纵自己 ”。


像朱莉这样的“全职儿女”生活方式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引起网上热议和学界的关注。他们大多是在职场初期受挫或职业进入瓶颈期,决定回到家里与父母同住,通过陪伴父母或承担一些家务来获得认可。


有人甚至与父母签订了一份简易的劳务契约,上边列出付出与报酬——做一份家务多少钱,陪伴父母一小时多少钱。


“全职儿女”的背后是中国高企的失业率。中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16至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升至20.8%,连续两个月创2018年有统计以来新高。其中大学毕业生的情况更糟糕,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贤估算,大学生失业率是青年整体失业率的1.4倍,是青年失业人口的主要群体。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说:“全职儿女是社会失业大潮下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背后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严重下滑、萎缩的现状。”


202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中国年轻人“挤爆”寺庙祈求工作


中国高校毕业生首超千万 “今年才是真难”


“内卷”与“躺平”之间挣扎的中国年轻人

职场焦虑

……


朱莉说,工作五、六年来,加班是家常便饭。辞职前的几个月,公司更强制要求加班。她经常早上9点离家,晚上1点多才回来,“活得像个行尸走肉。”


“晚上不吃安眠药睡不着,做梦都是在公司里,梦的内容也跟工作有关。然后早上醒来马上又去工作,感觉24小时都在工作。”


在中国,996的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相当常见,尤其是在科技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初创企业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追求速度和强度,因此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并且通常不会支付相应的报酬。


朱莉说,公司里如果有同事离职,人力资源部门会很快收到几百封简历,招聘新人从来不是问题,这也助长了企业的加班风气。“加班了三个月之后,我发现团队的同事差不多有一半我都不认识了。”


父母接受她回家做“全职女儿”,因为他们觉得,女儿这么大年龄还找不到对象,很大原因是跟加班有关。于是对她的辞职表示理解,希望她能找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


在重庆从事房地产相关的工作的陈都都,今年年初辞职,回到家乡云南的一个小县城,也成为一名“全职女儿”。


新冠疫情期间,她所在的行业尤其低迷。公司以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计算工资,近一两年收入锐减。扣除日常开支包括每月2000元的房租,基本所剩无几。


“考核越来越严格,业绩最好的时候都达不到目标,”27岁的陈都都说。加上疫情期间许多地方长期封控带来的压抑,让她觉得“突然看不到希望了。”


“去年那段时间让我觉得,为什么打工人这么悲哀,每天都要早起,碌碌无为地去工作,每天做重复的工作,就拿那么一点工资,我觉得太可悲了,为什么人会这样活着?”


间隔年?啃老?


有人将“全职儿女”与国外大学毕业生中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相比较。许多毕业生用这段过渡时间到社会上历练自己,或者为下一步转行或提升职场竞争力做打算。


但有学者指出,“全职儿女” 有啃老之嫌,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


学者陆曦说,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一般有着非常明确的打算,最常见的是在职场间隙出去修读硕士学历,或是参加其他的职业培训,哪怕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出门旅游,也是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强烈的预期和信心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而中国的“全职儿女”大部分是被迫待在家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家里待着也不能积累社会实践。而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考公、考研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即便考上了,也将面临未来失业市场更大的挤压,未必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据报道,今年中国将有创纪录的1158万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与去年相比增加了7.6%。与此同时,研究生毕业人数也在增长。2020年,教育部宣布增加近19万个研究生招生名额,扩张速度远高于之前的比例。而这批学生也将在今年毕业进入就业市场。


陆曦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做全职儿女其实是“自我价值没有办法得到社会肯定和接纳时的一种自我麻醉”。


同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引用“全职儿女”这样的新名词,或者鼓励网络上讨论“全职儿女”的现象,主要是为了避免使用“高失业率”这样的字眼,以此来减低社会矛盾,他说。


但归根到底,“全职儿女的本质就是失业,” 陆曦直截了当地说。


“考虑到劳动参与率,以及考研、考公的比例,中国青年人的失业率将远远超过20%,所以未来中国的全职儿女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群体。”


中国年轻人找工作


有学者认为,归根到底全职儿女的本质就是失业。


陆曦表示,全职儿女将使父母一代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尤其是当父母支付一定的报酬给子女时,最终导致整个家庭的消费降级。


对父母来说,这些钱原本可以流动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或服务。对于儿女,从父母手中拿钱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同时由于创造出的新的财富减少,本身的消费也会下降。


“全职儿女越多,社会的消费降级越快,”陆曦说。


从个体角度来说,他建议年轻人可以选择自我创业,或者把目光转移到国外市场,比如到经济比较蓬勃的东南亚国家寻找机会。他同时告诫,这需要靠个人的机遇和性格来完成,并非适合每一个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社会学助理教授周韵将“全职儿女”与“全职母亲”做类比。她说,二十多年前,美国社会曾出现一场“全职”潮流——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母亲“自主退出”职场,回归家庭做全职母亲。当时女性在“理想员工”与“理想母亲”的合力规训与期待下,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些母亲与其说是‘自主退出’,不如说是‘被挤出’ 。”


类似地,在当今中国,“不乐观的就业形势,职场对于996‘理想雇员’的要求,疫情之后人如何想象未来,想象自己与社会、国家的联结”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导致一些年轻人不得不去做全职儿女,她说。


就业难


朱莉说,自己的父母已经退休,每人每月领着几千元的退休金,对于她来说,做 “全职儿女”只能是权宜之计。


过去半个月,她已向中介公司和招聘单位投出了40多份简历,但大多石沉大海,只有两个收到面试通知。


“我在辞职前就感觉工作不好找,但真正辞职之后,发现工作更不好找了,”朱莉说。


她在国外读的大学,2017年毕业后回到北京工作。当年中国的GDP全年增速达到了近7%,实现七年来首度回升。她很快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着力整顿互联网、游戏、教培等行业,许多公司在冲击下爆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加上疫情期间严格封控,商业活动停滞,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出现学历贬值、工作起薪低、加班盛行等问题,令许多年轻人难以就业。


朱莉说,自己惊讶地发现,身边越来越多新来的同事要么是从中国重点大学毕业,要么是海外名校留学回来。她说,游戏策划本身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这些高材生之所以进来竞争,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更好的岗位上找不到工作,人才向下屈就,挤占了像她这样非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她最近刚收到的两个面试,最终也是败给了名校毕业的学生。她后悔当初急于回国就业的决定,“后悔没有在国外继续读个研究生。”


重振旗鼓?


有人说,虽然全职儿女们的生活很惬意,但“躺平”只是表象,焦虑才是他们的常态。


“没有(焦虑)是不可能的,”云南的陈都都说。她的心里有两个声音在对垒:“一个是很任性的我,觉得难得有这种时间,还没有想好以后的规划,那就要享受当下;另一个我在提醒,给你三、四个月时间,你要开始想下一步怎么办,不能再那样下去。”


父母虽然嘴上没说,但他们心里也有忧虑。爸妈偶尔会问她,接下来怎么打算。


“这样一问其实就能听出来了,他们有点担心,”陈都都说,“我也不知道以后的规划,但我又不能跟他们说不知道,我就会说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回顾过去几个月里做全职女儿的经历,陈都都感慨道:“父母都是很努力很勤奋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我每天在家睡到10点,而他们七八点就起床去上班了,50多岁了还那么努力,但我却在家躺平。”


“我觉得如果长期下去,我确实是会啃老,”她说。


她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从当初职场受挫后“想要躺平”,过渡到了“该卷就得卷”。 她目前已经有了新的目标。逼自己一把,索性把行程定了,结束了安逸的全职女儿的生活。她已离开房地产行业,回到大城市开始创业。


北京的朱莉说,她会尽量控制一下焦虑的情绪,“毕竟当初辞职是为了保持精神健康,如果因为找不到工作继续焦虑的话,那相当于白辞了。”


为了避免“啃老”,朱莉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界限,“吃喝住行以外的消费,不能用父母的钱。”


她把自己的旧书和年少时攒起来的明星定制产品卖了,攒一些零花钱。她还把以前工作的积蓄做成理财产品,“行情好的话,一天能挣个50到100块钱。”


除了开源,她还努力节流。以往“618”打折期间她会囤不少东西,现在什么也不买了。在北京这样高消费的地方,她尽量把支出控制在每月1000块钱。


找了快一个月工作,面试依然寥寥无几,朱莉决定转行。借助做全职儿女给她的生活便利——不需要支付房租,时间也相对宽松——她开始写网文为生,给自己定下了一天5000字的目标。


谢选骏指出:这些韭菜真不明白,有钱不用过期作废——所谓的创业,无异于跳楼;所谓的上班,太浪费生命;所谓的躺平,才是真自由。


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

谢选骏:深海比太空更危险


《“泰坦”潜水器失联: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要冒多大的风险?》(理查德·格雷(Richard Gray)BBC Future 2023年6月22日)报道:


前往泰坦尼克号(TMS Titanic,铁达尼号)残骸的付费载客观光潜水器在周日(6月18日)出发后不久失踪,搜救行动进入关键时刻——据估算,潜水器内的氧气量将于周四用尽;美国海岸警卫队则声称两次侦测到水下的敲击声,但是潜水器的踪迹至目前仍未有线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下,沉没100多年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周边的海域,到底有多危险。


1911年秋天的某个时候,格陵兰岛西南部的广阔冰川上一个巨大的冰块破裂脱落。之后的几个月里,它缓慢地向南漂流,在洋流和风的带动下逐渐融化。


然后,在1912年4月14日那个看不见月光的寒冷夜晚,一块125米长的冰山——就是一年前从格陵兰峡湾脱离出来的500米冰块余下的部分——撞上了从南安普敦去往美国纽约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这艘处女航途中的轮船沉没了,超过1500名乘客和船组人员丧生。船的残骸现在位于纽芬兰海岸东南约640公里的海面近3.8公里深的水下。


到现在,冰山仍然是对船运构成威胁的事物——2019年,有1515座冰山在3月至8月间向南漂浮到跨大西洋的船运航线上。但是泰坦尼克号最终的安息地,本身也存在着危险,这使得拜访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失事船只残骸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随着一架载着付费乘客的五人潜水器在前往泰坦尼克残骸途中失踪,BBC也探讨了这片海底区域的状况。


深海潜行


观光潜水器前往参观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途中失踪。


海洋深处很黑暗。阳光很快被水吸收,在水面以下约1000米之后,就很难再穿透多远。在此之下,海洋就是一片永久的黑暗。泰坦尼克号安息的区域被称作“午夜区”,也正是这个原因。


过去对于这个沉船残骸的探索中也有讲述过,在完全的黑暗中连续下降超过两个小时,然后海床就忽然在潜水器的灯光下出现。


视线仅限于卡车大小的潜水器上灯光所能照到的几米远,在这个深度上潜行是一项很有难度的任务,以至于在海床上很容易迷失方向。


然而,经过数十年高精度扫描组合而成的泰坦尼克残骸地图,可以在有物体进入视线时提供参照点。声呐也令船员能够侦测到潜水器照明所及的小范围以外的地形和物体。


潜水器驾驶员也要依靠一种叫做惯性导航的技术,使用一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在已知的起点和速度上判定它们的位置和方向。海洋之门公司(OceanGate)的泰坦(Titan)潜水器配备最先进的自包含惯性导航系统,它与一种被称为多普勒测速仪的声学传感器相结合,来估算潜水器与海床之间的相对深度和速度。


即便如此,过去参加海洋之门公司泰坦尼克号之旅的乘客们仍然有提到,在抵达海底之后,要找到方向是有多困难。迈克·莱斯(Mike Reiss)是一名电视喜剧编剧,去年参加了海洋之门的泰坦尼克号旅行。他向BBC表示:“当你到达海底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确切在哪里。我们不得不在海底瞎闯,只知道泰坦尼克号就在附近一带,但是那里漆黑一片,沉在海底的最大物体就在500码开外,而我们花了90分钟来找它。”


深海高压


一个物体在海底潜得越深,其周围的水压也会越大。在水下3800米的海底,泰坦尼克号及其周围的一切都承受着约40兆帕的压力,这是地面上压力的390倍。


“换个角度讲,就是大约汽车轮胎内气压的200倍,”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斯德哥尔摩复原力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海洋研究员罗伯特·布拉西亚克(Robert Blasiak)接受BBC第四电台(Radio 4)《今日》(Today)栏目采访时说,“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一个外壁非常厚的潜水器。”


泰坦潜水器的碳纤维和钛合金外壁设计,使它的最大操作深度达到4000米。


潜水器的特厚外壁,能够在超强水压下保护舱内人员。


海底洋流


我们可能比较熟悉是能够将船只和游泳者带偏的强大海面洋流,但是在深海里也存在激烈的水下洋流。虽然通常不像海面上的洋流那样强,但是仍然是大量的水在流动。它们可能是由海面上的风带动下方水层,可能是深海潮汐或者由温度和盐度造成的水密度差异形成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urrent)。被称为“海底风暴”的罕见现象——通常与海面漩涡有关——也可能造成强大的间歇性水流,将海床上的物质扫走。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首和船尾断裂,形成两个主要部分。对于它周边水流的已知信息是来自于对海床纹理和残骸周围乌贼游动方式的研究。


泰坦尼克号的一部分残骸所处的地方,据称是靠近一个受到所谓西边界洋流的冷南向流影响的海底区域。该“海底洋流”的流动在海床的泥土上形成了迁移的沙丘、涟漪和丝带形状的图案。这令科学家得以了解洋流的强度。他们在海床上观察到的大多数形成物,都与相对较弱至中等水流有关。


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东侧形成的沙波纹——船沉后散布开来的物品、配件、固定件、煤和船本身的部件——表明有一种由东向西的底部洋流,而在主残骸的所在地,科学家说水流趋向于从西北到西南,这可能是由于残骸的较大部分改变了水流方向。


在船首部分的南面周围,水流似乎格外多变,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南都有。


许多专家预计,这些水流带来的沉淀最终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掩埋在沉积物下。


深海考研学家格哈德·赛弗特(Gerhard Seiffert)最近领导了一次航行,对泰坦尼克残骸进行高精度扫描。他告诉BBC,他不相信该区域的水流会强到对潜水器造成威胁——只要潜水器有电。


“我不知道有水流会足以在泰坦尼克号残骸现场对任何运作正常的深海载具形成威胁,”他说,“水流……在我们做制图项目时,会给绘图精度增加难度,但不会威胁安全。”


残骸本身


由于海底水压、沉积物移动以及以铁为食的微生物侵蚀其结构,泰坦尼克号其实正在缓慢地解体。


沉在海底100多年后,泰坦尼克号已经逐渐降解。船体两个主要部分在最初与海底碰撞时造成的冲击,使得大片残骸扭曲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铁为食的微生物形成了冰柱状的“锈柱”,加速了残骸的消蚀。事实上,科学家估计,船尾上更高的细菌活动——主要由于它遭受的损伤更大——导致它的消蚀速度比船头部分快40年。


“残骸在不断坍塌,主要是由于腐蚀,”赛弗特说,“每年都有一点点。但只要你保持安全距离——没有直接接触,没有从开口穿入——就不会有任何破坏。”


漂流的沉积物


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极低,但是海床上沉积物的忽然涌动,过去已经被证实是会损坏甚至冲走海底的人造物体。


最大的同类事件——比如1929年在纽芬兰海岸附近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被冲断的事件——是由地震之类的强震动引发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现象的风险,只不过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泰坦潜水器的失踪与这一类情形有关。


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迹象,泰坦尼克号沉船所在的周边海床在很久以前曾遭受过巨大的水下山体滑坡冲击。巨量的沉积物似乎是沿纽芬兰的大陆坡滑下,形成了科学家所称的“不稳固走廊”。他们估计,上次这类“解构性”事件发生在数万年前,形成了厚达100米(328英尺)的沉积物层。但是,多年研究泰坦尼克号周边海床的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海洋地质科学家大卫·派珀(David Piper)说,这样的事件也是极其罕见的。他将这类事件比作维苏威火山或富士山的爆发,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万年到几十万年一次。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浊积流(turbidity current)的现象 ——海水携带大量沉积物沿着大陆坡流动——这种事件会较为常见一些,且可以由风暴引发。“我们有大约500年一遇的重复间隔,”派珀说。但是,该地区海床的地形很可能会将任何沉积物流引向一个被称作“泰坦尼克山谷”,意味着它根本不会到达沉船残骸。


塞弗特和派珀均表示,这一类事件不太可能是泰坦潜水器失踪的因素。


沉船残骸周围还有其他地形尚待探索。在海洋之门公司和泰坦潜水器此前的远征中,有法国前海军潜水员兼潜水器驾驶员保罗-亨利·纳尔乔莱特(Paul-Henry Nargeolet)曾在1996年探测到一个神秘的声纳讯号。最终发现那是一个被海洋生物覆盖的岩礁。在最近的出征中,他曾希望到达另一个离泰坦尼克号沉船不远的讯号。


虽然寻找失踪潜水器的行动仍在继续,但是对于泰坦及其船员到底遭遇了什么,目前仍茫无头绪。在如此艰难和恶劣的环境下,考虑前往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风险,在今天仍然和1986年第一批人抵达深海看到沉船的时候一样。


谢选骏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深海比太空更危险,因为深海黑暗,而太空却有光亮。难怪人类1961年就进入了太空,而1986年才是“第一批人抵达深海看到沉船的时候”。因为深海比太空更危险。


《宿命?失踪潜艇上CEO妻是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后裔》(极目新闻 2023-06-22)报道:


当地时间6月18日,美国一艘名为“泰坦”的小型潜艇,在深海参观“泰坦尼克号”残骸时失踪,预计深度为12500英尺(3810米)。令人不安的是,这艘潜艇供氧在北京时间今晚7时就要耗完,如果搜救人员没有在这之前找到潜艇救出乘客,那这将是一起巨大的悲剧。


据《纽约邮报》6月21日报道,“泰坦”是美国海底勘探公司海洋之门为旅游观光所设计的,其CEO斯托克顿·拉什也在失踪的“泰坦”上。不知是宿命还是巧合,斯托克顿的妻子温迪,正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出事时一对富豪夫妇的后裔。


据报道,一份档案记录显示,梅西百货公司联合创始人伊萨多和艾达·斯特劳斯在“泰坦尼克号”上遇难。他们是“泰坦尼克号”航行中最富有的人之一。


温迪是这对夫妇的玄孙女。


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后沉没,这场灾难夺去了1500多人的生命,施特劳斯夫妇因动人的爱情也被人们铭记。“泰坦尼克号”事故的幸存者说,他们当初看到艾达拒绝登上救生艇,为了船上其他的女性和儿童可以获救。后来,伊萨多也决定和妻子留在船上。当“泰坦尼克号”沉入冰冷的海水时,这对夫妇被发现手挽着手站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


卡梅隆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表现了这一场景,电影中有一幕是一对老年夫妇在床上拥抱,海水在他们周围上涨。


如今,悲剧也许会再次重演。


在过去的三年里,温迪与丈夫斯托克顿一起进行了三次泰坦尼克号沉船探险。探险经验丰富的斯托克顿还在18日的潜艇之旅中担任副手,却没想到发生意外。


据美国海岸警卫队官员称,救援人员一直在搜寻失踪船只的迹象,21日晚上,该船的氧气剩余时间不足12小时。北京时间22日晚7点,如果依然没有找到潜艇和乘客,生还几率渺茫。


不过,每隔30分钟事发海域就会检测到海底传来的“撞击声”,这让一些专家乐观地认为船员还活着。


网民嚎叫:


advertisement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6-22 09:56:34

都是人祸,泰坦尼克轮船和潜艇都有缺陷,该潜艇没有经过认证

寂寞远行客 发表评论于 2023-06-22 09:06:31

按照声波找不到?来自三四千米远的海底的声波,由于海底地形复杂,声波会夹杂各种噪音,反射和散射,非常难确定声音源的准确位置。举个例子,你家房子南面有工地,那里有很多建筑噪音。如果你关上其它方向的窗子,只开北面的窗子,房子中的你会感觉噪音来自北方。

hombre 发表评论于 2023-06-22 07:03:21

为什么要救这些人?

谢选骏指出:事后证明,潜艇失联后不久美国海军就侦测到了水下爆炸的声音;海岸防卫队正是据此数据,搜索到了潜艇的碎片——如此看来,每隔三十分钟就发出一次的敲击声响,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亡灵发出的!深海果然比太空更危险——那里布满了无数的冤魂。

谢选骏:绿色技术下面隐藏着血红的机密

《中国加快开采绿色技术所需金属 但在多国引发焦虑》(BBC 2024年4月30日早上8点46分)报道: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锂三角区”,是锂的重要产地。 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个夜晚,在位于阿根廷北部的宿舍里熟睡的艾清突然被屋外愤怒的口号声惊醒。 她向窗外望去,看到阿根廷工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