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6月29日星期四

黄仁宇是大历史的变色虫,余英时是半瓶子醋的育婴师

佚名网文《黄仁宇》报道:


黄仁宇(英语: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家。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长官,后赴美国求学并取得密西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以身为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及倡导“大历史观”而为人所知。毕生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作品。


生平

早年

黄仁宇于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宁乡,[1]其父黄震白出身于地主家庭,后来家道中落,到处游历,入读福建的省立军校,受校长许崇智招揽,担任其下属,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基本成员,认识戴愧生等人,后期淡出。一家与杨开慧、向钧等为远房亲戚。父亲因熟悉革命,对民初政局相当失望,并不希望儿女参与政治。弟弟是黄竞存,妹妹是黄粹存。黄仁宇早年在湖南家乡生活,1936年考入位于天津的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当时该已被改编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就读一年后,因为抗日战争爆发,黄仁宇希望参军,因而辍学[2]。父亲担心战争可能很快结束,故要求他等待至1938年中再作决定。


黄竞存后来同样出走美国,于史丹佛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从戎时期

进入军校

辍学后,黄仁宇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负责编辑、采访等工作,期间认识田汉、范长江、廖沫沙等人[3]。后来《抗战日报》停刊,黄仁宇进入了国民政府成都中央军校,成为第16期步兵科的一名学生,受训两年,同学中有作家田汉之子田海男和政治家居正之子居浩然。在田汉的协助下,田海男与黄仁宇同样被分发到14师及驻印军。


抗日战争

毕业后获分发至陆军步兵第14师,成为少尉排长、中尉代理连长。于1941年驻守云南边界,于艰苦的物资条件中生活。同年,父亲过世,黄仁宇获准回湖南治丧,并脱离前线,改为于司令部从事文书工作。黄仁宇深感无聊,当新一军设立时,他便自愿加入。


到达印度后,担任新编第一军上尉参谋,跟随郑洞国将军。驻印军的物资由美军管理,较为充裕。黄仁宇亦借此机会学习驾驶汽车等技术,并成为前线观察员。同时,他也向《大公报》投书,讲述他在前线的生活经验。其间曾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右大腿受伤。抗战胜利后随郑洞国改调为汤恩伯属下,先到上海接受日军投降,并监督第61师团维修沪杭公路的工程,1946年2月跟随郑洞国再赴东北。1946年考取赴美留学资格,赴美国李文渥斯堡的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学习九个月,1947年夏天,学成回国后任国防部第五厅科员,负责将美军文件译为中文。1948年底,改调往国防部第二厅(军事情报),1949年5月调为中华民国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将军的副官。1950年朱世明因涉嫌与中共来往而遭到解职,黄仁宇随之退出军政界,远赴美国。前后参军共十二年。


学术生涯,美国时期

凭在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所修的学分,于1952年9月获密西根大学的录取,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其间半工读,当过售货员、电梯操作员、洗碗工、绘图员等。由于言语上的局限,黄仁宇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先由惠特尼霍尔指导,后成为学者余英时于密歇根所指导的唯一博士生。1956年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但没有成为公民。由于他国民党员的身份,美国人普遍视他为流亡者,对他并不太友善。他毕业后先在南伊利诺大学当助理教授,并在此遇到未来的妻子盖儿。在余英时介绍下转往纽约州立大学任副教授,任教“亚洲文明导读”等中国史相关科目及带领教育学的研究生。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70年)。在这段时间,由于他需要向学生讲课,介绍中国历史,他养成以大历史介绍人物和事件的技巧。他逐渐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失败,源于中国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组织,这点无法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


1972年,他们一家搬到剑桥,参与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其间与李约瑟意趣相投,合著数篇论文,日后二人仍有合作。他亦在此期间决定归化为美国公民,1973年搬回美国,1974年正式入籍。1970年时亦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明代财政部分的写作。然而,编写明代财政史时,他与提供研究经费的哈佛大学发生冲突,于是改为联络剑桥大学的崔瑞德教授,最后于1974年底出版,题为“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然而,另一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则因被出版社拒稿而无法出版。


1979年,由于纽约州立大学经费缩减,他被迫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万历十五年》原稿由于并非以传统学术论文格式写成,曾遭美国的出版社多次退稿。他于是自行将书稿译成中文,由中华书局出版,大受欢迎。其后出版《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因之他后来经常到台湾的大学演讲作学术交流,并曾在《亚洲周刊》、《中国时报》撰写专栏。


2000年1月8日,在前往一场电影开场前因心脏病发,病逝纽约。


婚姻家庭

黄仁宇在1966年与盖儿·贝茨(Gayle Bates)结婚,并育有一子黄培乐(Jefferson Huang)。有两名继子马克和穆瑞(Mark and Murray)。


学术建树

黄仁宇提出“历史上长期合理性(long-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数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等概念,强调技术,以实证主义从技术角度谈论历史,避免产生基于意识形态的争执。这种观念被称为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与英美常用的微观剖析历史方法不同,强调不通过对历史人物生涯探究和单一历史事件分析来研究历史,而是通过对当时历史社会整体面貌分析和把握进行历史研究,掌握历史社会结构特点。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主张不探究历史人物之善恶忠奸,不应该批判历史之善恶,尽管其本身难免流于翻案文章,他与李约瑟将这一主张称为技术辩证;黄仁宇把他们放到整个明代社会框架中研究,强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政治文化构架。


“大历史观”指出,时代之宏观走向及发展状况,是由无数社会和物质上各种因素共同堆积起来,历史舞台上某一“关键角色”往往只是一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为众人所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舞台,坐上历史早准备好的空缺“角色”席,历史人物的作为也无法超出地理、科技、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性”条件。在《中国大历史》中,这一观点尤为鲜明,例如谓中国版图架构形成,“当中无可避免有其地理历史因素在,有二千哩容易被人侵犯的地方,中国不得不构成一体……”。


政治方面,他主张中美开展贸易,以促进互相了解,但贸易不应成为刻意影响对方的工具。他相信,全球化的力量不可阻挡,随着中国完成对下层村镇社会的改造,中国将可融入国际体系。他亦支持国共和解,放下意识形态的歧见。


自传

黄仁宇于1980年开始写作《黄河青山》作为自传,唯向编者林载爵交代,必须于他死后才能出版。他依从遗愿,于2001年出版此书。


著作

《缅北之战》,上海:大东书局,1945.3;台北:联经,2006.4,195页,ISBN 957-08-3001-8

《缅北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6.5,208 页,ISBN 9789570830019

The Grand Cana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密歇根大学博士论文,1964年)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中译本: 《明代的漕运》,张皓、张升译,北京:新星,2005.4,270页,ISBN 7-80148-767-2;台北:联经,2006

《明代的漕运1368-164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13.02,248 页, ISBN 9789570830033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4. 385 pp. ISBN 0-521-20283-3

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台北:联经,2001.1,410 页,ISBN 957-08-2192-2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81. 278 pp. ISBN 0-300-02518-1

《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5,250页;台北:食货,1985.6(食货出版,联经总经销,1994),289 页,ISBN 957-8876-01-7

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7. 274 pp. ISBN 0-7656-0348-95

《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1988.7,294 页,ISBN 957-0329-01-7;"新世纪增订版",台北:允晨,1999.10,380 页,ISBN 957-0329-01-7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1989.10,324 页,ISBN 957-13-0046-2

宋碧云译,《长沙白茉莉》(White Jasmin of Changsha)(小说,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台北:时报,1 9 9 0,3 9 2 页,ISBN 9-5-7-1 3-0 0 9 7-7;台北:商务,1998,308 页,ISBN 957-05-1501-5

《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1991,316 页,ISBN 957-13-0352-6

《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台北:联经,1991.11,529 页,ISBN 957-08-0713-X, 957-08-0714-8

《现代中国的历程》(与劳思光、金耀基、戴国煇、高希均等合著),台北:华视,1 9 9 2,2 2 2页,ISBN 957-572-030-X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87332-452-8

《中国大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1993,368 页, ISBN 957-08-1068-8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台北:时报,1993,447 页,ISBN 957-13-0962-1

《近代中国的出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1995.4,167 页,ISBN 957-08-1355-5

《汴京残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说,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台北:联经,1997,239 页,ISBN 957-08-1749-6

《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台北:商务,1998,100 页,ISBN 957-05-1434-5

《关系千万重》,台北:时报,1998,284 页,ISBN 957-13-2751-4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1.1,432 页,ISBN 9789570821925

张逸安译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台北:联经,2001.1,615 页,ISBN 957-08-2193-0

《大历史不会萎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04.9,474 页,ISBN 957-08-2763-7

《黄仁宇书信集》,北京:新星,2006

China is not a Mystery 《中国并不神秘》,1974(没有出版)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华书局,2015,ISBN 9787101108422, ISBN 7101108423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黄仁宇一百周年诞辰,首次结集生前未出版专论纪念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联经,2019.01,336 页,ISBN 9789570852332

评价

他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峡两岸颇受欢迎,亦受到学者评价或批判其观点,中文的著作主要包括:江政宽撰写的《历史、虚构与叙事论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录于卢建荣主编的《文化与权力─台湾新文化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一书中)孟祥瑞的著作《到“西方”写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的微观经验与他的中国学社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倪端的《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2012年)及王忆城著、撒利伟编辑的《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2013年)。


参见

唐德刚

引用

 船山石. 宁乡四中的三个名人. 北京. 2003年11月21日 [2020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王春敏.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耿立群. 史學界的暢銷作家–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全国新书资讯月刊. [202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当时纽约州立大学的校长William J. Haggerty 强制要求所有学生接触非西方文化,故学校聘用不少外籍教师。后来校长换人,本项政策被废除,亚洲相关学科选读人数过低,亦是黄仁宇被裁的原因。


谢选骏指出:黄仁宇竟然比他的老师余英时(Yu Ying-shih,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还小了十二岁!因为黄仁宇是个半路出家的历史学家——就像余英时是个半瓶子醋的历史学家。但是往往,半瓶子醋才摇得响,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才更吓人。黄仁宇丢了号称“孩子王”的大学工作,才成为“大历史的学家”,真有塞翁失马的好福气——只因他吹拉弹唱“一国两制”,换得了在中国大陆“匪区”红得发紫的待遇。这就是国民党的变色虫,和余英时这个“普林斯顿大学的育婴师”,简直不分仲伯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