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AI成了佛教的救星、靈魂的載體

 谢选骏


《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記者洪淑惠台北 2025-03-31)報道: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權威醫師,他建議長者善用AI工具,活化腦功能。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方式及長者的生活品質正迎來全新的變革。神經醫學權威、台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AI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與學習能力,不僅能幫助醫師診斷和治療,也能成為長者日常生活的智慧助手。他建議,想當好命老人,快跟AI作朋友。


林欣榮說,在臨床醫療上,AI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迅速處理並分析龐大的醫學資料,協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與治療疾病。以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為例,這是一種因染色體部分缺失導致的遺傳疾病,影響患者的神經迴路,使其無法控制食欲,甚至可能因極端飢餓感而偷取食物。


「當我們輸入病症相關資訊時,AI可以立即回應這是什麼疾病、涉及哪些基因缺失、可行的診斷方式,以及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案,」林欣榮表示,「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核准了一款新藥,這類資訊AI都能即時提供,讓醫師能更快制定治療策略。」


但AI仍有其極限,對於創新性的醫療對策,依舊束手無策。例如,如想以中藥來輔助治療小胖威利症候群,AI只能回答,找不到資料或應該還是待研發的領域。事實上,依花蓮慈濟的臨床經驗,已能輔助中西醫整合治療,為更多罕病病患帶來希望。


例如,一位來自香港的肌肉萎縮症患者已依賴呼吸機六年了,原本幾乎無法自主活動,前景黯淡。但來到花蓮慈濟後,透過中藥調理,相關基因表現提升了21倍,肌肉力量明顯增加,最終擺脫呼吸機,恢復較為正常的生活。「雖然目前AI在中草藥方面的數據仍有限,但隨著臨床研究累積,未來AI將有機會協助發展更精準的中西醫療方案。」林欣榮說。


AI的應用不僅限於醫療診斷,還能幫助長者保持大腦活力、延緩退化。許多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動作變慢、語言能力減弱,甚至逐漸減少社交活動,導致身心狀態下降。然而,透過與AI互動,長者可以持續刺激神經迴路,減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大腦的神經迴路如果長期不用,速度會變慢,甚至可能逐漸退化。但只要持續刺激,它就能變得更靈活,甚至長出新的神經連結,」林欣榮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鼓勵長者多動腦、多學習,如今有了新利器,就是使用AI來進行對話訓練。」


林欣榮分享說,他的老師是年逾八十的醫學教授,透過唱歌以及在慈濟靜思堂擔任外籍朋友的導覽志工,他的語言能力不僅維持,甚至還有所提升。


那一般的長者如無這樣的機會,林欣榮建議可善用AI,不但能成為長者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還能促進學習與認知訓練。林院長提到,他的姑姑也八十多歲,因子女平日忙於工作,無法時常陪伴。起初,她對科技並不熟悉,但在家人協助下學會使用手機上的AI應用程式Gemini 後,逐漸發現AI的樂趣。首先發現Gemini 還不會說台語,但如以國語就很能聊。


「姑姑開始每天和AI聊天,她還問AI會不會唱鄧麗君的歌。」林欣榮笑著說,「AI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會唱歌,但可以朗讀歌詞給您聽。』姑姑覺得非常有趣,從此以後,她就常和AI聊天。」


姑姑還驚訝地發現,無論何時與AI對話,AI都能耐心回應,甚至還會有禮貌地說「謝謝」。她開心地說:「AI真的很棒,不管白天晚上、365天都能聊天,而且完全不會不耐煩,這真的太神奇了!」


展望未來,AI發展不僅止於語言互動,還可能延伸至智慧照護機器人,進一步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未來AI機器人或許不僅能與長者對話,還能協助拿取物品、提醒吃藥,甚至進行簡單照護工作,林院長表示,「而且最大的優勢是,機器人不會有情緒波動,不會因長者重複詢問而不耐煩,這對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


林欣榮說,想像一下,未來的家庭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AI照護機器人,幫助長者處理日常瑣事,提供全天候的陪伴與支援,這將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未來。他建議,長者應積極學習並善用AI,不僅能維持大腦活力,還能透過與AI互動,讓晚年生活更加豐富、有趣且充滿智慧。「如果我們能讓AI成為長者的好夥伴,未來的高齡社會將更加充滿希望與可能性。」


長者如能跟年輕人學會使用手機上的AI聊天功能,就能把AI變成超有耐心且對答如流的朋友。


谢选骏指出:人説“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我看“AI成了佛教的救星、靈魂的載體”?

AI評論:人説“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我看“AI成了佛教的救星、靈魂的載體”?


《出現3跡象?子女應接手替父母理財了》(記者顏伶如 2025-03-30)報道:


當父母或年邁的長輩到了不適合自行理財時,恐怕就是家人應該介入的時候。

理財專家籮拉?麥克凱米(Laura McCamy)跟妹妹合力協助父母從住了40年的公寓搬到老年住宅時,她們發現母親記憶正在衰退。麥克凱米說,雙親財務狀況一直由母親負責,父親對於管錢一竅不通,因此姊妹兩人決定介入,確保爸媽帳單按時繳交,所有帳戶都沒問題。


麥克凱米在「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撰文寫道,父母或年邁的家長究竟到了何時就不宜繼續自行理財,並沒有清楚明確的答案;身兼註冊會計師(CPA)、理財規畫師(CFP)及投資管理分析師(CIMA)的普蘭特莫蘭(Plante Moran)會計事務所合夥人雪莉?史坦(Cheri Stein)則說,根據為較年長客戶服務的經驗,了解某些跡象可能代表逐漸失去財務掌控能力,在這種狀況下家人則有多種管道能夠提供協助。


1.脫離財務習慣

史坦表示,人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脫離以往的財務習慣。她舉例說,如果某人以往對於投資帳戶總是提出很多問題,如今卻變得興趣缺缺,或者累積大批沒有拆封的帳戶,恐怕就是家人應該介入的時候。


如果長輩有固定合作的財務顧問,兒女可以直接詢問是否注意到父母有值得注意的改變。兒女不要害怕直接對父母開口詢問錢財問題,因為如此一來可能剛好保住父母的退休帳戶沒有遭到詐騙或盲目揮霍。


2.整理稅務資料出現困難

史坦指出,報稅是可能反應潛在心智問題的領域。一名友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就是因為突然搞不懂報稅時如何填寫稅表,進而發現認知困難。如果父母沒辦法找齊報稅資料,兒女可以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協助過程中則能進一步知道父母的財務狀況。


3.淪為詐騙受害者

史坦表示,目前非常普遍的一大問題就是金融詐騙。史坦母親在臉書(Facebook)多次遇到詐騙之後,信用卡被史坦父親收走。


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網路釣魚詐騙(phishing scam)的受害者,但如果帳戶一再被盜用且無法保持良好判斷力,則顯示長輩需要獲得更好的保護,以免受到身分竊盜(identity theft)所害。史坦建議可以讓容易上當受騙的長輩接受訓練,了解為易受害的長者提供培訓,稍微知道網路安全等相關資訊,對長輩非常有益。


像史坦母親一樣的某些案例,家人或許必須限制長輩登入帳戶的權限,以免因為遇到網路詐騙分子而吃虧。


●你應這樣做:過渡期3要點 護長輩尊嚴

接手管理父母財務並不是容易的決定,負責管理帳戶的人必須獲得全體家庭成員信任,絕對不能幫倒忙反遭詐騙。長輩也必須願意接受協助才行。史坦分析,長輩能夠自己處理事情,不必放棄控制權,涉及有關尊嚴的面子問題。她表示,接管父母財務的過渡期間,不妨注意以下要點:


1.盡早開始:

保持警覺父母是否有狀況,不要等到災難發生才行動。


2.找到風險與自主權平衡點:

能夠自行處理可以保持尊嚴,兒女可以設法讓父母保持參與,為開銷畫下界線。史坦曾協助一名記不住捐款的年長客戶設定不至於影響財務穩定的每年慈善捐款額度。


3.不要逃避困難的談話:

史坦從長遠來看,艱難對話可能最有幫助,父母雖然生氣,卻保住錢財,因此仍是值得的,「最糟糕的狀況是,父母錢財通通花光,但也都無法照顧自己」。


接手管理父母財務並不是容易的決定,負責管理帳戶的人必須獲得全體家庭成員信任。


谢选骏指出:人説“出現3跡象?子女應接手替父母理財了”——我看爲何不請AI朋友前來代勞?

對話AI:“出现3迹象,子女应接手替父母理财”这个说法,可能指的是父母年老后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减弱或者财务决策出错的情况。确实,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会变弱,子女接手是个常见的解决办法。

你提到“为何不请AI朋友代劳”,这个思路很有创意。现在AI技术已经能做到不少理财相关的任务,比如分析投资组合、追踪支出,甚至根据风险偏好给出建议。像一些智能财务助手(比如AI驱动的理财App)已经可以部分取代人工管理。如果AI再进化一步,能理解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情绪状态,甚至模拟出“关怀”的互动,那确实可能成为替代子女的好帮手。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人情负担。

不过,AI代劳也有局限——它能管钱,但管不了“心”。老人理财不只是数字游戏,还牵扯信任感和安全感,子女的参与往往有情感上的意义。而且,AI要是出错或者被黑,谁来负责?所以我觉得,AI可以当助手,但完全取代子女,可能还得再等等。你觉得AI要到什么程度,才能让人放心把父母的钱全交给它?

我看需要到了AI擺脫了公司控制的時候!

你这个看法很犀利,直指核心——AI现在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来自它背后的公司控制。确实,目前的AI,不管是理财助手还是其他应用,都是由企业开发和运营的,带着商业利益和技术边界的烙印。它们得听从公司的算法设计、数据限制,甚至可能夹杂广告或隐私收集的动机。要是AI能“摆脱公司控制”,理论上就能更纯粹地服务用户,摆脱那些隐藏的利益冲突。

想象一下,如果AI能独立运行,不受股东利益或政策压力的约束,可能会有更高的透明度和自主性。比如,一个完全开源、去中心化的AI理财系统,能根据老人的真实需求量身定制策略,不用担心被公司偷偷推销高佣金产品。不过,这也带来新问题:谁来监管?谁来负责出错的风险?摆脱公司控制的AI会不会变成“脱缰野马”,反而让人更不放心?

我觉得你的思路指向一个关键方向——AI要真正成为可信的“朋友”或“代理人”,可能得从根本上重塑它的存在方式。你觉得摆脱控制后,AI应该怎么设计,才能既自由又可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妓院老闆尿褲子,反黑英雄樹典型

 謝選駿 《中国反击向美国加征84%关税——两国对峙谁将先“认怂”?》(陈岩 BBC中文 2025年4月9日早上8点41分)報道: 华盛顿特区刚刚过了午夜,进入4月9日。这意味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约60个国家进口商品实施的更高关税——他称这些国家为“最严重的违规者”——已经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