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1984还是2034
《1984》(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共产党叛徒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内容涉及反乌托邦、政治讽喻、社会科幻等等,出版于1949年6月8日,那时,共产党部队正在接管中国大陆。
故事发生在第一空降场(前身为英国),其为世界永久处于战争状态的大洋国的一个省,无所不在的政府监控和公众操控由英国社会主义(新语称为英社)这一政治制度支配,其在特权阶层核心党员(英语:Inner Party)的控制之下,核心党员迫害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如“犯罪思想”。
老大哥(暗指斯大林)是暴政(苏联)的象征,他是政党(共产党)的领导,喜欢强烈的个人崇拜,但他可能根本不存在。党“寻求权力完全是为了权力本身,不关心其他的利益,只对权力感兴趣。”
小说的主角温斯顿•史密斯,是一名外围党员,他在真理部(新语称为真部)工作,真理部是负责宣传和修改历史,他的工作是重新编写过去的报纸,好让历史记录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党的发展路线。真理部的工作者会得到指定的修正说明,如修正误引,且历史记录在人们眼中就像从来没有真的伪造篡改一样。该部的大部分工作者也积极地销毁不包含修订的所有文件;这样一来,就没有证据证明政府在撒谎。史密斯是一个勤劳且精巧的工人,但暗地里憎恨党并且梦想着反叛老大哥。小说中的女主角茱莉亚的特质是基于奥威尔的第二任妻子索尼娅•奥威尔(英语:Sonia Orwell)而设。、
作为政治讽喻和反乌托邦科幻小说,《1984》不论在内容上、情节上和风格上也被视为经典,它的许多用语和概念自1949年出版以来在英语中已普遍使用,例如老大哥、双重思想、犯罪思想、新话、101室、电幕、2+2=5、忘怀洞。《1984》令形容词“奥威尔式的”(Orwellian)普及,它是用于形容官方欺骗、秘密监视并且修改历史的极权主义或独裁状态。在2005年,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2005年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还在1998年被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读者票选:第6位;编辑小组:第13位)。2003年,《1984》在BBC的书籍票选活动大阅读中获得第8位。其还在1956年、1984年改编成电影上映。
奥威尔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过于提前预测了民主社会的危机。实际上,1930年代在苏联发生的事情,并未在1984年的英美出现。
不过,奥威尔也可能没有完全错误,因为1984年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推迟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在2034或2084年的西方出现。
而现在,已经开始了某种苗头。
(二)
2016年9月,有美国移民局代表向美国移民律师协会透露,移民官们已经在尝试把对申请人的社交网络审查作为裁定申请是否能通过的一项依据。并且社交网络审查作为一个试点项目,更有可能成为常规审理流程的一部分并决定审理结果。社交网络审查也将会帮助监管其他必要过程。
2015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年中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已开始审核外国游客等签证申请人的社交媒体内容。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约翰逊也曾表示,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国土安全部已开始在审核移民过程中加入对申请者社交网络账户检查的试点计划。
约翰逊举了12月2日加州圣贝纳迪诺市社区枪击事件的例子,认为当时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嫌疑人在网上发布的支持极端主义的看法,才让她入境。
2015年12月2日,加州圣贝纳迪诺市的社区中心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至少14人死亡,枪手是法鲁克及其妻子马利克。其中女枪手马利克此前生活在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去年持K-1签证(未婚妻签证)入境美国。
尽管核准签证的过程中,美国移民局官员对她进行过三次背景调查,却从未发现她先前早在社交网站上就表达过支持极端主义的看法。调查枪击恐袭案的执法人员最近在追查其电脑及上网记录时才发现到这些信息。
他还指出,国土安全部在审核许多移民申请时,还从情报机构数据库和执法机构数据库获取意见,社交网络信息也同样有用。
就此次将社交网络审查纳入移民审核的情况,专业移民律师张大钦做了如下解答:
一. 移民局的社交网络试点项目是否已经应用到了审理过程?
在移民局和美国律师协会的交流会议上,律师代表询问移民局代表,在审理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申请人的脸书,领英,博客,相亲网站等社交网络账户来确认申请人信息是否属实。答案是肯定的。移民官们已经在测试搜集和使用社交网络信息的可行性,并决定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继续这样做。
二. 审查社交网络是否会成为移民案件的标准流程一部分?
移民局现阶段还没有为如何使用社交网络制定规范准则。这项试点项目只是为了指导移民官更好地平衡申请人个人隐私和信息真实性。但是与此同时,这项试点项目也是在现有的美国国土安全局相关法令下进行的。像移民局所说的一样:“这些法令决定了移民局能够使用社交网络信息的范围和方式。”
三. 申请人是否能为自己的不利信息辩护?
作为申请人,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如果移民局在社交网络上找到不利或与申请材料不符的信息,我们是否能够进行辩护?移民局代表证实,在现有规定下,申请人会收到相关不利信息的通知,并有机会提供材料进行辩护。
四. 之前移民局有过将社交网络信息作为审查的标准流程么?
移民局这次透露的消息是令人震惊且史无前例的。尽管移民局之前有用社交网络信息来调查可疑的移民诈骗和违规,但这次的试点项目的目地完全不同于之前。此次目的是为了将社交网络的信息审查变为标准流程的一部分。
CBP入境检查员以及婚姻绿卡面试官已经很经常地要求查看申请人的社会媒体账号(如微信,脸书,领英等)的信息来核实旅行的真实意图,婚姻的真实性,是否违法工作等。在H1B、L1签证审理中,移民官会查看领英Linked账号来看申请人工作履历的真实性,连贯性和OPT期间是否有超期失业。
总之,现如今保证你的申请信息和社交网络信息一致变得至关重要。近些年,越来越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大量个人信息和照片。他们的亲人朋友,甚至不相干的公众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这些信息。尽管大部分信息都是无害的,但是也要注意移民局可能会用到对你不利或与申请材料有冲突的信息。
(三)
当然,欧美在“反恐”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导向“1984的趋向”。但任何可能性都在历史上存在。民主社会反对极权主义的过程,很可能把自己带入新的极权主义。
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16年9月8日星期四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谢选骏:文革是“红区文化”的顶峰
谢选骏:文革是“红区文化”的顶峰
报道指出:《中国一巨无霸工程彻底失败 后患无穷》——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工程也于2014年完工。可是官方媒体,对南水北调建成的报道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回避难言之词。各方重要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也不见纷纷出来邀功。博文指东线仅有设计指标每年一百亿吨水不到5%。这是彻底失败,此工程后患无穷。德国专家王維洛也曾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决策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依据,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网友认为,“可怕的中共!制造的祸害太多太多!只剩下搞张艺谋的表演影象錞惑人心的小伎俩了!!”
中国大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闸放水”已一年多了。有文章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彻底失败了,并指出此工程后患无穷。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工程于2014年完工。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工程。东线工程是从扬州江都泵站抽长江水利用大运河向天津和沿途各地输水;中线工程是利用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通过人工明渠向北京和沿途各地输水;西线工程是从雅砻江、大渡河向黄河输水,然后顺黄河东下,为沿途送水。最终调水总量为一千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大流域最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巨型调水工程。
劳民伤财后留下的只有废墟
李千里2014年12月31日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后患无穷》的文章认为,这项已耗资2500亿的世界空前的建设工程,按官方说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是官方媒体上,对南水北调建成的报道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回避难言之词。各方重要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也不见纷纷出来邀功。
取一个基准线,设计调水能力每条线一年一百亿吨,如果能达到75%就是七十五亿吨,我就算南水北调工程成功了。根据报道,南水北调东线从2013年11月15日开始第一次正式通水,至12月10日通水结束,历时25天,共调3400万立方米的水。算起来水流量仅每秒15.75立方,一年四季365天连续输水,每天86400秒,算起来也达不到每年五亿吨的输水量,仅有设计指标每年一百亿吨水不到5%。这是彻底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的承包商们使用各种不合法,不诚实的手段,先拿到竞标再说。一旦拿到工程,承包商要赚钱,他的工程造价就一步步加上去了。而在成本费用上就得拼命压缩,偷工减料,能不能达到设计的质量要求,就顾不上那么多了,监管也形同虚设。所有必须先靠投机取巧拿到工程,再通过偷工减料拿到盈利,就是这么回事。全工程几千个承包商都这么干。
泥沙沉积将很快毁掉南水北调工程。这些泥沙会在输水渠道中积累,是水流缓慢,甚至完全停滞下来。泥沙沉淀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南水北调的论证和实施中,根本没有泥沙组的专家参与,因为他们知道泥沙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失败的南水北调工程后患无穷,南水北调渠道若出事,必有突然性,沿途居民,绝难有逃生机会。
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德国工程博士王維洛曾发文表示,在工程即将竣工时,人们发现这个花费了数千亿人民币的南水北调工程缺乏最基础的数据,人们竟然不知道作为水源的汉江到底有多少水可调,不知道北京缺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水源地污染的确切程度,更不知道水污染何时才能得到治理。工程完工后将要上马一大批补救的后续工程。总之,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并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依据,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违反科学民主决策程序、领导拍脑袋做决策的那一套;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反映的还是人定胜天的理念,而不是搞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和缺水问题的表面现象做斗争,而不能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南水北调并非到了非调不可、非调就没有生路的地步。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与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工程一样是钓鱼工程,造价不断攀升,调水规模将不断扩大。工程完工并不意味工程的结束,而是需要更多、更大的工程来弥补工程所造成的问题。
“中共不亡国难不已”
美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普里兹奖得主贾德-戴蒙(Jalea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大崩坏》中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导致污染扩散、江水资源失衡,造成生态浩劫。
网友轰天老炮:“左派都想学奴隶主留下各种人间奇迹,可水平还不如奴隶主。金字塔、长城今天好歹成了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产,而乌托邦左派在劳民伤财后留下的只有一片废墟和殃及后代的环境破坏。”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些灾难的根源就是中共:
“可怕的中共!制造的祸害太多太多!只剩下搞张艺谋的表演影象錞惑人心的小伎俩了!!”
“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计划生育……实际上是社会问题,体制问题……”
……
上述报道栩栩如生,但是结论确实偏颇——因为它把原因都归结为“文革”了。
但实际上,文革只是“红区文化的顶峰”。而“红区文化”,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就开始了,甚至,在苏联建立的过程里就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延伸,是一个“扩大版的红区”,而从来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家”。
报道指出:《中国一巨无霸工程彻底失败 后患无穷》——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工程也于2014年完工。可是官方媒体,对南水北调建成的报道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回避难言之词。各方重要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也不见纷纷出来邀功。博文指东线仅有设计指标每年一百亿吨水不到5%。这是彻底失败,此工程后患无穷。德国专家王維洛也曾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决策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依据,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网友认为,“可怕的中共!制造的祸害太多太多!只剩下搞张艺谋的表演影象錞惑人心的小伎俩了!!”
中国大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闸放水”已一年多了。有文章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彻底失败了,并指出此工程后患无穷。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工程于2014年完工。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工程。东线工程是从扬州江都泵站抽长江水利用大运河向天津和沿途各地输水;中线工程是利用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通过人工明渠向北京和沿途各地输水;西线工程是从雅砻江、大渡河向黄河输水,然后顺黄河东下,为沿途送水。最终调水总量为一千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大流域最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巨型调水工程。
劳民伤财后留下的只有废墟
李千里2014年12月31日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后患无穷》的文章认为,这项已耗资2500亿的世界空前的建设工程,按官方说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是官方媒体上,对南水北调建成的报道着墨不多,似乎是有意回避难言之词。各方重要决策者、指挥者、建设者也不见纷纷出来邀功。
取一个基准线,设计调水能力每条线一年一百亿吨,如果能达到75%就是七十五亿吨,我就算南水北调工程成功了。根据报道,南水北调东线从2013年11月15日开始第一次正式通水,至12月10日通水结束,历时25天,共调3400万立方米的水。算起来水流量仅每秒15.75立方,一年四季365天连续输水,每天86400秒,算起来也达不到每年五亿吨的输水量,仅有设计指标每年一百亿吨水不到5%。这是彻底失败。
南水北调工程的承包商们使用各种不合法,不诚实的手段,先拿到竞标再说。一旦拿到工程,承包商要赚钱,他的工程造价就一步步加上去了。而在成本费用上就得拼命压缩,偷工减料,能不能达到设计的质量要求,就顾不上那么多了,监管也形同虚设。所有必须先靠投机取巧拿到工程,再通过偷工减料拿到盈利,就是这么回事。全工程几千个承包商都这么干。
泥沙沉积将很快毁掉南水北调工程。这些泥沙会在输水渠道中积累,是水流缓慢,甚至完全停滞下来。泥沙沉淀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南水北调的论证和实施中,根本没有泥沙组的专家参与,因为他们知道泥沙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失败的南水北调工程后患无穷,南水北调渠道若出事,必有突然性,沿途居民,绝难有逃生机会。
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德国工程博士王維洛曾发文表示,在工程即将竣工时,人们发现这个花费了数千亿人民币的南水北调工程缺乏最基础的数据,人们竟然不知道作为水源的汉江到底有多少水可调,不知道北京缺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水源地污染的确切程度,更不知道水污染何时才能得到治理。工程完工后将要上马一大批补救的后续工程。总之,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并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依据,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
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搞的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违反科学民主决策程序、领导拍脑袋做决策的那一套;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反映的还是人定胜天的理念,而不是搞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和缺水问题的表面现象做斗争,而不能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南水北调并非到了非调不可、非调就没有生路的地步。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与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工程一样是钓鱼工程,造价不断攀升,调水规模将不断扩大。工程完工并不意味工程的结束,而是需要更多、更大的工程来弥补工程所造成的问题。
“中共不亡国难不已”
美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普里兹奖得主贾德-戴蒙(Jalea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大崩坏》中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导致污染扩散、江水资源失衡,造成生态浩劫。
网友轰天老炮:“左派都想学奴隶主留下各种人间奇迹,可水平还不如奴隶主。金字塔、长城今天好歹成了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产,而乌托邦左派在劳民伤财后留下的只有一片废墟和殃及后代的环境破坏。”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些灾难的根源就是中共:
“可怕的中共!制造的祸害太多太多!只剩下搞张艺谋的表演影象錞惑人心的小伎俩了!!”
“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计划生育……实际上是社会问题,体制问题……”
……
上述报道栩栩如生,但是结论确实偏颇——因为它把原因都归结为“文革”了。
但实际上,文革只是“红区文化的顶峰”。而“红区文化”,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就开始了,甚至,在苏联建立的过程里就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延伸,是一个“扩大版的红区”,而从来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家”。
谢选骏:另类的游击战争
谢选骏:另类的游击战争
有个报道称:《用自拍累死FBI: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说的是:
2002年至今,Hasan Elahi 拍摄并上载了逾8万张“自拍照”,平均每天约20张。
Elahi 不是自恋狂,每张照片里都没有他的样子,只有他以第一身视角看见的事物,例如他在中餐馆吃着的那碟炒饭、准备使用的浴室马桶、机场候机大楼的询问处、商场一角等等。
多年来,不少人浏览 Elahi 的自拍照网站,但大概很快被那些重复而沉闷的照片赶走,只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探员日复一日地检查照片,以追踪 Elahi 的一举一动。
Hasan Elahi自从被 FBI 误认为是恐怖分子后,他拍了大量的自拍及生活照来告诉FBI自己在干什么,他称自拍是反恐战争时代的艺术。Hasan Elahi个人网站截图。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美国社会陷入恐慌,政府加强反恐监控,FBI宁枉勿踪,将不少人都列入监控名单,其中包括身家清白的 Hasan Elahi。
FBI 探员很快就发现,指证 Elahi 涉及恐怖主义活动的情报并不正确,于是还他清白,将他自监控名单上除名。不过,由于 Elahi 的名字曾被写入数据库,要除名需要经过一连串繁复的官僚程序,而且不是每位探员都会随时更新资料。结果此后数年,仍有探员认定 Elahi 就是恐怖份子;于是,Elahi 不断被监控、追捕、扣留、审问、释放,永劫回归。
最终,Elahi 决定“自动献身”,每天拍下大量自拍照向 FBI 通报行踪,主动地“被监控”。 Elahi 每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都会拍照,无论是离境外游,还是从家中到附近的加油站,甚至只是从睡床走到浴室。
我知道他们(指 FBI 探员)有检查我的照片,我能从我的服务器找到他们的登入记录。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年代,他们疯狂地检查,在奥巴马上任后则较少。
无端增加了每日检查大量自拍照的沉闷差事,FBI 探员也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他们招惹的 Elahi并非泛泛之辈。Elahi 是孟加拉国裔美国学者兼多媒体艺术家,专研科技、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最感兴趣的范畴,恰好包括“监控”与“反监控”的权力互动。
“不要再将‘监控’看成用来对付我们的工具,而应将它视为创造‘反监控’的条件: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Hasan Elahi 解释:“这是‘监控’与‘反监控’之间的范式转移。今天,重获隐私的最佳办法就是彻底放弃隐私,拥抱‘监控’,过着一种绝对透明、公开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在资讯年代,已经没可能维护过去那种老旧定义的“隐私”,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只能反击。
Hasan Elahi自从被 FBI 误认为是恐怖分子后,他拍了大量的自拍及生活照来告诉FBI自己在干什么,他称自拍是反恐战争时代的艺术。其中充斥了“Hasan Elahi 拍摄的马桶”。因此,Elahi 的自拍照网站经过“精心设计”——其实就是完全没有设计,大量的自拍照杂乱无章上载在一起,没有清晰的时间、地点标注,也不按拍摄的先后次序编排,网站没有便利浏览者的分页,令检查照片的人必须消耗极多时间、精神才能找到特定照片。
他说,网站的布局,其实是资讯爆炸时代数据库的缩影。庞大且持续高速增量的数据库,反而令搜寻、分析以取得有用资讯变得极其艰难。这就如 Elahi 的大量自拍照,模糊了政府、FBI 探员等监控者的视线;这些自拍照似乎曝光了 Elahi 的一切隐私,但事实上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他的有用资讯。
如今,人们公开地生活以维护他们的隐私。
2014年,Elahi 与非牟利组织“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合作,将大量自拍照组成装置艺术作品“Thousand Little Brothers(编译:千个小兄弟)”,于美国纽约展览。作品名称对照的,自然是英国作家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里经常出现的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
Elahi 指,历史上每当出现重大冲突,都会催生新的艺术思潮,例如一战时的达达主义(Dadaism)、二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越战时的普普艺术(pop art)等等,他认为“自拍主义”(selfism)在“后911监控年代”中兴起和普及绝非偶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Elahi 还戏言,相信FBI 的探员已经看过展览中的所有自拍照,但还是希望他们能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再去观赏一遍。
另外,Hasan Elahi 忆述他上载自拍照之初,朋友看见那些炒饭、马桶的照片都感到惊奇,但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所有人都在做类似的事,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行为不再让人感到奇怪。今天,所有人都随时随地发布关于自己的讯息,在 Twitter 发文、在特定地点‘打卡’(check in)、在 Facebook 发布照片甚至直播短片等等。”Elahi 说:“如今,假如有人说他要以‘不被连线’的方式生活,别人才真的会感到惊讶。”
110 万人:
美国当局的监控名单分多个类别。据《华盛顿邮报》引述 FBI 资料,在2001年“911恐袭”前,其中一份“禁飞名单”(no-fly list)上只有16个可疑人物,但至2014年名单急增至约64,000人。而在2014年,被当局列入“综合恐怖分子名单”(consolidated terrorist watchlist)的约有80万人,列入“已知或怀疑恐怖分子名单”(known or suspected terrorists)的更多达约110万人。
大规模监控:
Mass surveillance,也称为大规模监视或大规模监听。是一种针对全体人口或大多数人口的复杂监控,其目的是监控民众的行为。大规模监控通常是由政府或是政府所属的情报机构进行的,此时可强调为“大规模政府监控”;但除了政府,大型企业集团也可能自主进行,或是受到政府支持而进行这样的监控。因为各国的法律和司法系统不同,大规模监控的合法性与需要的法律授权也有很大的不同。大规模监控常以打击恐怖主义、避免社会动乱、保护国家安全、打击儿童色情以及保护儿童等理由被提出,提出者认为这是达到上述目的必要手段。相反的,大规模监视也经常因为侵犯隐私权、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违反法律或宪法而被批评。目前的担忧认为,大规模监控可能会带领国家走向“监控国家”和“电子警察国家”……不但公民自由受到侵犯,而且政治异见者可能会被棱镜之类的计划暗算,这种国家也可称之为极权国家。
……
在我看来,如果“监控国家”和“电子警察国家”就可以被叫做“极权国家”,那么“极权”就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了。因为许多民主典范也会被归入这个范畴了。
而这样一来,“用自拍累死FBI: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岂不等于成了“另类的游击战争”?
确实的,现在的政府,也许已经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然,这个战争运用的武器不是火器,而是电器,是摄像机,是“摄像机镜头出政权”。
有个报道称:《用自拍累死FBI: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说的是:
2002年至今,Hasan Elahi 拍摄并上载了逾8万张“自拍照”,平均每天约20张。
Elahi 不是自恋狂,每张照片里都没有他的样子,只有他以第一身视角看见的事物,例如他在中餐馆吃着的那碟炒饭、准备使用的浴室马桶、机场候机大楼的询问处、商场一角等等。
多年来,不少人浏览 Elahi 的自拍照网站,但大概很快被那些重复而沉闷的照片赶走,只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探员日复一日地检查照片,以追踪 Elahi 的一举一动。
Hasan Elahi自从被 FBI 误认为是恐怖分子后,他拍了大量的自拍及生活照来告诉FBI自己在干什么,他称自拍是反恐战争时代的艺术。Hasan Elahi个人网站截图。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美国社会陷入恐慌,政府加强反恐监控,FBI宁枉勿踪,将不少人都列入监控名单,其中包括身家清白的 Hasan Elahi。
FBI 探员很快就发现,指证 Elahi 涉及恐怖主义活动的情报并不正确,于是还他清白,将他自监控名单上除名。不过,由于 Elahi 的名字曾被写入数据库,要除名需要经过一连串繁复的官僚程序,而且不是每位探员都会随时更新资料。结果此后数年,仍有探员认定 Elahi 就是恐怖份子;于是,Elahi 不断被监控、追捕、扣留、审问、释放,永劫回归。
最终,Elahi 决定“自动献身”,每天拍下大量自拍照向 FBI 通报行踪,主动地“被监控”。 Elahi 每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都会拍照,无论是离境外游,还是从家中到附近的加油站,甚至只是从睡床走到浴室。
我知道他们(指 FBI 探员)有检查我的照片,我能从我的服务器找到他们的登入记录。在小布什(George W. Bush)年代,他们疯狂地检查,在奥巴马上任后则较少。
无端增加了每日检查大量自拍照的沉闷差事,FBI 探员也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他们招惹的 Elahi并非泛泛之辈。Elahi 是孟加拉国裔美国学者兼多媒体艺术家,专研科技、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最感兴趣的范畴,恰好包括“监控”与“反监控”的权力互动。
“不要再将‘监控’看成用来对付我们的工具,而应将它视为创造‘反监控’的条件: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Hasan Elahi 解释:“这是‘监控’与‘反监控’之间的范式转移。今天,重获隐私的最佳办法就是彻底放弃隐私,拥抱‘监控’,过着一种绝对透明、公开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在资讯年代,已经没可能维护过去那种老旧定义的“隐私”,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只能反击。
Hasan Elahi自从被 FBI 误认为是恐怖分子后,他拍了大量的自拍及生活照来告诉FBI自己在干什么,他称自拍是反恐战争时代的艺术。其中充斥了“Hasan Elahi 拍摄的马桶”。因此,Elahi 的自拍照网站经过“精心设计”——其实就是完全没有设计,大量的自拍照杂乱无章上载在一起,没有清晰的时间、地点标注,也不按拍摄的先后次序编排,网站没有便利浏览者的分页,令检查照片的人必须消耗极多时间、精神才能找到特定照片。
他说,网站的布局,其实是资讯爆炸时代数据库的缩影。庞大且持续高速增量的数据库,反而令搜寻、分析以取得有用资讯变得极其艰难。这就如 Elahi 的大量自拍照,模糊了政府、FBI 探员等监控者的视线;这些自拍照似乎曝光了 Elahi 的一切隐私,但事实上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他的有用资讯。
如今,人们公开地生活以维护他们的隐私。
2014年,Elahi 与非牟利组织“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合作,将大量自拍照组成装置艺术作品“Thousand Little Brothers(编译:千个小兄弟)”,于美国纽约展览。作品名称对照的,自然是英国作家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里经常出现的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
Elahi 指,历史上每当出现重大冲突,都会催生新的艺术思潮,例如一战时的达达主义(Dadaism)、二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越战时的普普艺术(pop art)等等,他认为“自拍主义”(selfism)在“后911监控年代”中兴起和普及绝非偶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Elahi 还戏言,相信FBI 的探员已经看过展览中的所有自拍照,但还是希望他们能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再去观赏一遍。
另外,Hasan Elahi 忆述他上载自拍照之初,朋友看见那些炒饭、马桶的照片都感到惊奇,但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所有人都在做类似的事,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行为不再让人感到奇怪。今天,所有人都随时随地发布关于自己的讯息,在 Twitter 发文、在特定地点‘打卡’(check in)、在 Facebook 发布照片甚至直播短片等等。”Elahi 说:“如今,假如有人说他要以‘不被连线’的方式生活,别人才真的会感到惊讶。”
110 万人:
美国当局的监控名单分多个类别。据《华盛顿邮报》引述 FBI 资料,在2001年“911恐袭”前,其中一份“禁飞名单”(no-fly list)上只有16个可疑人物,但至2014年名单急增至约64,000人。而在2014年,被当局列入“综合恐怖分子名单”(consolidated terrorist watchlist)的约有80万人,列入“已知或怀疑恐怖分子名单”(known or suspected terrorists)的更多达约110万人。
大规模监控:
Mass surveillance,也称为大规模监视或大规模监听。是一种针对全体人口或大多数人口的复杂监控,其目的是监控民众的行为。大规模监控通常是由政府或是政府所属的情报机构进行的,此时可强调为“大规模政府监控”;但除了政府,大型企业集团也可能自主进行,或是受到政府支持而进行这样的监控。因为各国的法律和司法系统不同,大规模监控的合法性与需要的法律授权也有很大的不同。大规模监控常以打击恐怖主义、避免社会动乱、保护国家安全、打击儿童色情以及保护儿童等理由被提出,提出者认为这是达到上述目的必要手段。相反的,大规模监视也经常因为侵犯隐私权、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违反法律或宪法而被批评。目前的担忧认为,大规模监控可能会带领国家走向“监控国家”和“电子警察国家”……不但公民自由受到侵犯,而且政治异见者可能会被棱镜之类的计划暗算,这种国家也可称之为极权国家。
……
在我看来,如果“监控国家”和“电子警察国家”就可以被叫做“极权国家”,那么“极权”就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了。因为许多民主典范也会被归入这个范畴了。
而这样一来,“用自拍累死FBI:监控那个监控你的人”,岂不等于成了“另类的游击战争”?
确实的,现在的政府,也许已经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然,这个战争运用的武器不是火器,而是电器,是摄像机,是“摄像机镜头出政权”。
谢选骏:赵本山的尔虞我诈
谢选骏:赵本山的尔虞我诈
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一共八部304集,于2006年至2015年拍摄,赵本山主演。全剧目前共8部。包括第一部《乡村爱情》、第二部《乡村爱情2》、第三部《乡村爱情故事》、第四部《乡村爱情交响曲》、第五部《乡村爱情小夜曲》 、第六部《乡村爱情变奏曲》、第七部《乡村爱情圆舞曲》、第八部《乡村爱情浪漫曲》。
导 演
孟令宇、孙博
编 剧
张继
主 演
王小利,赵本山,毕畅,小沈阳
制片人
刘辉
广告介绍说:
第一部
2006年上映,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农村青春片。全剧以大学生谢永强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青年形象,通过几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创业故事,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画卷,轻松中带着喜庆与幽默、曲折中满含希望和力量。
第二部
2008年上映,本部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情节,通过象牙山村女青年王小蒙、回乡大学生谢永强等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及村主任王长贵积极招商引资,与本溪王氏集团联袂开发乡村的崭新面貌,反映了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爱情、婚姻、事业和生活,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生活气息和东北乡土风情的轻喜剧。
第三部
2010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象牙山村女青年王小蒙和她的丈夫谢永强各自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以及象牙山村与王氏集团联袂开发温泉度假山庄后,山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反映了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爱情、婚姻、事业和生活,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生活气息和东北乡土风情的轻喜剧。
第四部
2011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谢兰和皮长生喜得贵子,美坏了外公谢广坤,整天抱着孩子招摇过市,这便急煞了刘能和赵四。为早日实现传宗接代的大业,赵四将玉田和刘英关在屋里,一门心思造人;广坤得意的同时,又给永强和小蒙施加压力,逼他们早日要孩子,结果是纷争连连,也让相爱的两人心生离析;长贵事业一帆风顺,升任水利站站长,由此变得有些飘飘然,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大拍齐镇长马屁,反而弄巧成拙。
此外,王天来、王大拿、刘大脑袋、刘一水……各自有着各自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第五部
2012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山村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脑,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服装和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村民们更潮了;大脚超市规模扩大,俨然正“做大做强”。孔就在红火生活的另一边,人们的烦恼又徒然增多。谢大脚和长贵因苏玉红的存在矛盾不断,婚姻走向破裂;谢广坤看着刘能即将抱上外孙心急火燎,于是试图拆散小蒙和永强的婚姻;王大拿本好心帮大脚夫妇结尾,谁曾想惹来杨晓燕猜忌;刘能则和赵四为了外孙展开连番较量。
新的喜悦,新的烦恼,穿插在象牙山村可爱的村民之间……
第六部
2013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村百姓们平凡而有趣的故事如期上演。饱受家庭、事业危机困扰的长贵否极泰来,因见义勇为重新获得了村民的尊敬和领导的信任,一时间有点飘飘然;山庄上,刘大脑袋欲擒故纵,成功从王大拿手中得权,并好好整治了好高骛远的王天来;不小心流产的王小蒙,得到蒙在鼓里的谢广坤无微不至的照顾,心中充满不安的她与永强的关系似乎也悄悄发生变化;徐会计扶正支书职务,赵玉田也勉为其难担任村主任,胸怀大志的一群人外出考察,却将骗子带回象牙村。
第七部
2014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山村悲欢离合的故事继续上演。长贵为救小梁溺水身亡,愧疚满怀的小梁执意要认大脚当干妈。大脚悲伤挠头之余,还不得不一次次张罗给青莲介绍对象的事。谢广坤一直为孙子大业发愁,眼瞅着小蒙生育无望,他想出抱养的点子。抱了外孙女的刘能趾高气昂,时不时调侃老四和广坤,还为竞选理事会长大费周章。山庄那里也不闲着,保安队长晓峰自信心膨胀,令刘大脑袋和王大拿焦头烂额,而久未露面的王木生突然回归,又使得山庄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内务波谲云诡……
所有人的命运都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生活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第八部
王小蒙生了龙凤胎,谢广坤力争要办一次大大的庆典;赵四当了刘一水厂里的副总,整日官派十足,气得刘能生了怪病;山庄里效益不好,刘大脑袋要裁员,宋晓峰想出了要跟宋清莲分手博取同情的怪招;谢大脚作为香秀的后妈,一直在关心着她的婚后生活,不愿意让她和大国离婚;王大拿家迎来了杨晓燕的“哥哥”,王木生又要开发房地产;还有王天来和李秋歌的破裂、苏玉红和小梁的复合、皮校长的官迷路、刘一水的生意经。
……
但电视展示的事实却和广告词汇大相径庭。因为电视里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尔虞我诈的能手。因此我把这个电视系列片叫做“赵本山的尔虞我诈”。尽管,赵本山在里面扮演了一个相对最不尔虞我诈的角色,和新闻中的他,更是大相径庭的。这就叫做“真亦假来假亦真”。
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一共八部304集,于2006年至2015年拍摄,赵本山主演。全剧目前共8部。包括第一部《乡村爱情》、第二部《乡村爱情2》、第三部《乡村爱情故事》、第四部《乡村爱情交响曲》、第五部《乡村爱情小夜曲》 、第六部《乡村爱情变奏曲》、第七部《乡村爱情圆舞曲》、第八部《乡村爱情浪漫曲》。
导 演
孟令宇、孙博
编 剧
张继
主 演
王小利,赵本山,毕畅,小沈阳
制片人
刘辉
广告介绍说:
第一部
2006年上映,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农村青春片。全剧以大学生谢永强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青年形象,通过几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创业故事,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画卷,轻松中带着喜庆与幽默、曲折中满含希望和力量。
第二部
2008年上映,本部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情节,通过象牙山村女青年王小蒙、回乡大学生谢永强等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及村主任王长贵积极招商引资,与本溪王氏集团联袂开发乡村的崭新面貌,反映了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爱情、婚姻、事业和生活,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生活气息和东北乡土风情的轻喜剧。
第三部
2010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象牙山村女青年王小蒙和她的丈夫谢永强各自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以及象牙山村与王氏集团联袂开发温泉度假山庄后,山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反映了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爱情、婚姻、事业和生活,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生活气息和东北乡土风情的轻喜剧。
第四部
2011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谢兰和皮长生喜得贵子,美坏了外公谢广坤,整天抱着孩子招摇过市,这便急煞了刘能和赵四。为早日实现传宗接代的大业,赵四将玉田和刘英关在屋里,一门心思造人;广坤得意的同时,又给永强和小蒙施加压力,逼他们早日要孩子,结果是纷争连连,也让相爱的两人心生离析;长贵事业一帆风顺,升任水利站站长,由此变得有些飘飘然,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大拍齐镇长马屁,反而弄巧成拙。
此外,王天来、王大拿、刘大脑袋、刘一水……各自有着各自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第五部
2012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山村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脑,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服装和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村民们更潮了;大脚超市规模扩大,俨然正“做大做强”。孔就在红火生活的另一边,人们的烦恼又徒然增多。谢大脚和长贵因苏玉红的存在矛盾不断,婚姻走向破裂;谢广坤看着刘能即将抱上外孙心急火燎,于是试图拆散小蒙和永强的婚姻;王大拿本好心帮大脚夫妇结尾,谁曾想惹来杨晓燕猜忌;刘能则和赵四为了外孙展开连番较量。
新的喜悦,新的烦恼,穿插在象牙山村可爱的村民之间……
第六部
2013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村百姓们平凡而有趣的故事如期上演。饱受家庭、事业危机困扰的长贵否极泰来,因见义勇为重新获得了村民的尊敬和领导的信任,一时间有点飘飘然;山庄上,刘大脑袋欲擒故纵,成功从王大拿手中得权,并好好整治了好高骛远的王天来;不小心流产的王小蒙,得到蒙在鼓里的谢广坤无微不至的照顾,心中充满不安的她与永强的关系似乎也悄悄发生变化;徐会计扶正支书职务,赵玉田也勉为其难担任村主任,胸怀大志的一群人外出考察,却将骗子带回象牙村。
第七部
2014年上映,本部主要讲述新的一年,象牙山村悲欢离合的故事继续上演。长贵为救小梁溺水身亡,愧疚满怀的小梁执意要认大脚当干妈。大脚悲伤挠头之余,还不得不一次次张罗给青莲介绍对象的事。谢广坤一直为孙子大业发愁,眼瞅着小蒙生育无望,他想出抱养的点子。抱了外孙女的刘能趾高气昂,时不时调侃老四和广坤,还为竞选理事会长大费周章。山庄那里也不闲着,保安队长晓峰自信心膨胀,令刘大脑袋和王大拿焦头烂额,而久未露面的王木生突然回归,又使得山庄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内务波谲云诡……
所有人的命运都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生活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第八部
王小蒙生了龙凤胎,谢广坤力争要办一次大大的庆典;赵四当了刘一水厂里的副总,整日官派十足,气得刘能生了怪病;山庄里效益不好,刘大脑袋要裁员,宋晓峰想出了要跟宋清莲分手博取同情的怪招;谢大脚作为香秀的后妈,一直在关心着她的婚后生活,不愿意让她和大国离婚;王大拿家迎来了杨晓燕的“哥哥”,王木生又要开发房地产;还有王天来和李秋歌的破裂、苏玉红和小梁的复合、皮校长的官迷路、刘一水的生意经。
……
但电视展示的事实却和广告词汇大相径庭。因为电视里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尔虞我诈的能手。因此我把这个电视系列片叫做“赵本山的尔虞我诈”。尽管,赵本山在里面扮演了一个相对最不尔虞我诈的角色,和新闻中的他,更是大相径庭的。这就叫做“真亦假来假亦真”。
谢选骏: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
谢选骏: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
2016年9月6日,FT中文网说:美国大选令人不安 希拉里接手烂摊子——
卢斯:民主党重新控制参众两院的希望渺茫。无论希拉里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还是仅仅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烂摊子。
选举的好处在于最终会分出胜负。分歧仍然存在。但就目前而言,由谁执政的问题已经解决。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成为一个例外。即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选举人团投票中以巨大优势胜出,这也将是历史上最勉强的压倒性多数。
很多美国人会接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说法:大选结果受到操纵。支持希拉里的很多选民只会不情愿地支持她,因为什么都比特朗普当选总统强。她将不享有“蜜月期”。她几乎一上任就要面临她只会当一任总统的猜测。
任何质疑这点的人应记住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命运。如今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的奥巴马,在过去6年一直未能说服对他有敌意的国会采取行动。从年度预算到早教立法,他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毫无结果。他最重要的遗产(医疗改革和华尔街监管)都是在他任期的头两年实现的,当时民主党占国会多数席位。尽管这两件事已订立为法律,共和党人仍发誓一有机会就会废除这两部法律。今年,奥巴马甚至无法促使国会同意对寨卡病毒(Zika)肆虐的地区实施紧急援助或是在一系列屠杀事件后略微收紧枪支安全管制。这还是在不面临竞选连任压力的情况下。希拉里能有多大机会呢?
答案取决于两点。首先是民主党能否在今年11月重新获得国会控制权。他们有很大的机会重新在参议院赢得微弱多数——大概是51席(民主党)对49席的局面。但拿下众议院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民主党重新攻下两院(这是在当前情况下执政的必备条件)的机会颇为渺茫。
其次是共和党人如何解读特朗普的失败。他们会不会承认将该党变成一个“人口大帐篷”(big tent)的时刻已终于来临?如果是这样的话,希拉里或许能够找到足够多的中间地带推行大规模改革,例如税收改革和移民改革。抑或以特德·克鲁兹(Ted Cruz,这位德克萨斯州参议员在共和党初选中是特朗普的劲敌)为首的强硬保守派会不会看到复活茶党(Tea Party)时代国会边缘政策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的议程将很难有见光的机会。
我赌会是后一种情况。当然,特朗普的惨败将鼓励务实的共和党人就该党在加州的命运发出警告,在这个非白人占人口大多数的州,共和党现在已成为永久性少数党派。
加州的现在就是美国的未来。那里出现的情况可能预示着共和党在整个美国的衰落。但是,这是改革派在2012年共和党上一次失败后提出的观点——当时改革派敦促共和党停止针对同性恋以及女性生育自由的偏狭言论,并向拉丁裔美国人伸出橄榄枝。共和党基层显然对这一剖析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提名了特朗普。
目前很难看出共和党的务实主义者会如何说服特朗普愤怒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希拉里在大选中作弊——放弃其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克鲁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政客,他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特朗普落选会大大增加克鲁兹2020年赢得共和党党魁的机会。对于所有厌恶美国大选周而复始的人,我有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大选确实是永不停息的。下一轮选战已经开始。打响选战第一枪的地方是特朗普在克利夫兰举行的共和党代表大会,克鲁兹在会上拒绝为这位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背书。相反,他敦促选民在11月“本着良知投票”,这几乎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嘘声。
克鲁兹不为特朗普背书是一出戏剧性的政治秀。等特朗普败选后,人们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会认为此举颇具先见之明、甚至颇具勇气——正如克鲁兹所愿。相比最大的潜在对手——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Paul Ryan),克鲁兹占得先机。瑞安在与民主党人的立法妥协上谨小慎微的尝试,使得他在保守派中间失去了光环。
克鲁兹相比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也拥有优势,后者能否在11月获得连任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不管怎样,竞赛正在进行。善待希拉里的人会被认为应该出局。阻止她的各项计划将被视为可堪重任的凭据。大多数共和党选民称希拉里不诚实——少数民主党选民也这样认为。
一切政治趋势都有完结的时候。对于希拉里来说遗憾的是,美国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共和党的分裂——还在继续。特朗普获得提名很可能延长了这一痛苦的过程。因为他采取了非正统的立场(包括支持当前的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出),保守派可以说:“我告诉过你们:提名一个不道德的纽约大富豪让我们偏离了自己的原则。
这将是克鲁兹的说辞,也将令希拉里头疼。无论她大胜还是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两败俱伤的烂摊子。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爱德华·卢斯,译者/何黎)
……
这篇文章给人传达的信息似乎是:“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因为只有两个候选人,这就意味着其中一个必然“胜选”。
2016年9月6日,FT中文网说:美国大选令人不安 希拉里接手烂摊子——
卢斯:民主党重新控制参众两院的希望渺茫。无论希拉里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还是仅仅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烂摊子。
选举的好处在于最终会分出胜负。分歧仍然存在。但就目前而言,由谁执政的问题已经解决。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成为一个例外。即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选举人团投票中以巨大优势胜出,这也将是历史上最勉强的压倒性多数。
很多美国人会接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说法:大选结果受到操纵。支持希拉里的很多选民只会不情愿地支持她,因为什么都比特朗普当选总统强。她将不享有“蜜月期”。她几乎一上任就要面临她只会当一任总统的猜测。
任何质疑这点的人应记住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命运。如今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的奥巴马,在过去6年一直未能说服对他有敌意的国会采取行动。从年度预算到早教立法,他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毫无结果。他最重要的遗产(医疗改革和华尔街监管)都是在他任期的头两年实现的,当时民主党占国会多数席位。尽管这两件事已订立为法律,共和党人仍发誓一有机会就会废除这两部法律。今年,奥巴马甚至无法促使国会同意对寨卡病毒(Zika)肆虐的地区实施紧急援助或是在一系列屠杀事件后略微收紧枪支安全管制。这还是在不面临竞选连任压力的情况下。希拉里能有多大机会呢?
答案取决于两点。首先是民主党能否在今年11月重新获得国会控制权。他们有很大的机会重新在参议院赢得微弱多数——大概是51席(民主党)对49席的局面。但拿下众议院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民主党重新攻下两院(这是在当前情况下执政的必备条件)的机会颇为渺茫。
其次是共和党人如何解读特朗普的失败。他们会不会承认将该党变成一个“人口大帐篷”(big tent)的时刻已终于来临?如果是这样的话,希拉里或许能够找到足够多的中间地带推行大规模改革,例如税收改革和移民改革。抑或以特德·克鲁兹(Ted Cruz,这位德克萨斯州参议员在共和党初选中是特朗普的劲敌)为首的强硬保守派会不会看到复活茶党(Tea Party)时代国会边缘政策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的议程将很难有见光的机会。
我赌会是后一种情况。当然,特朗普的惨败将鼓励务实的共和党人就该党在加州的命运发出警告,在这个非白人占人口大多数的州,共和党现在已成为永久性少数党派。
加州的现在就是美国的未来。那里出现的情况可能预示着共和党在整个美国的衰落。但是,这是改革派在2012年共和党上一次失败后提出的观点——当时改革派敦促共和党停止针对同性恋以及女性生育自由的偏狭言论,并向拉丁裔美国人伸出橄榄枝。共和党基层显然对这一剖析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提名了特朗普。
目前很难看出共和党的务实主义者会如何说服特朗普愤怒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希拉里在大选中作弊——放弃其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克鲁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政客,他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特朗普落选会大大增加克鲁兹2020年赢得共和党党魁的机会。对于所有厌恶美国大选周而复始的人,我有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大选确实是永不停息的。下一轮选战已经开始。打响选战第一枪的地方是特朗普在克利夫兰举行的共和党代表大会,克鲁兹在会上拒绝为这位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背书。相反,他敦促选民在11月“本着良知投票”,这几乎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嘘声。
克鲁兹不为特朗普背书是一出戏剧性的政治秀。等特朗普败选后,人们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会认为此举颇具先见之明、甚至颇具勇气——正如克鲁兹所愿。相比最大的潜在对手——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Paul Ryan),克鲁兹占得先机。瑞安在与民主党人的立法妥协上谨小慎微的尝试,使得他在保守派中间失去了光环。
克鲁兹相比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也拥有优势,后者能否在11月获得连任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不管怎样,竞赛正在进行。善待希拉里的人会被认为应该出局。阻止她的各项计划将被视为可堪重任的凭据。大多数共和党选民称希拉里不诚实——少数民主党选民也这样认为。
一切政治趋势都有完结的时候。对于希拉里来说遗憾的是,美国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共和党的分裂——还在继续。特朗普获得提名很可能延长了这一痛苦的过程。因为他采取了非正统的立场(包括支持当前的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和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支出),保守派可以说:“我告诉过你们:提名一个不道德的纽约大富豪让我们偏离了自己的原则。
这将是克鲁兹的说辞,也将令希拉里头疼。无论她大胜还是险胜,她都将接手一个两败俱伤的烂摊子。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爱德华·卢斯,译者/何黎)
……
这篇文章给人传达的信息似乎是:“民主的含义就是选出倒数第二的领导人。”因为只有两个候选人,这就意味着其中一个必然“胜选”。
谢选骏:一窍不通的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谢选骏:一窍不通的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这是2016年9月5日,不是2006年9月5日,但是,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还是写下了如此愚蠢的文章:(书评)《韩寒:后天安门时代的中国态度领袖》——
韩寒是个了不得的家伙。他的首部小说《三重门》于2000年问世,销量达数百万册,当时他年仅17岁。后来,他又写了几本小说,主题大多与女孩和赛车有关。他如今还是成功的职业赛车手、导演、杂文与博客作者,在网络上有几千万的关注者。
韩寒是后天安门一代当中的花衣魔笛手。他留着少男明星的蓬乱发型,拥有知识分子朋克摇滚歌手的那股子酷酷的迷人劲,享受着偶像地位,在社交媒体上游刃有余,被人拿来与中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讽刺作家鲁迅相提并论。
他的成功毋庸置疑。然而,从这本文集收录的文章来看,把他比作鲁迅这位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风格大师,未免荒谬。韩寒并非出色的作家,也谈不上深刻的思考者。如果说他有什么哲学观念的话,可以总结为他在2012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写下的一个句子:“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所以,他不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不过,这也许并非全是坏事。因为韩寒提供给众人的不是原创思想,或者真正的好文章,而是一种态度,与博客文章、微博帖子及其他各种社交即时通讯形式完美契合的态度。在一个充斥着伪善之辞与恶意谩骂的博客圈子里,他的态度往往散发着吸引力,甚至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社交媒体在中国的重要作用,韩寒的说法很有意思。在他看来,我们获得的小小自由与空间,实际上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没有科技,他相信我们仍然困在交替上演限制与放松的年代。互联网上的文字可以遭到删除,但不会那么及时。情况往往是,等到一篇尖锐的博客文章被强制停止传播的时候,已经被成千上万的人看过。
在通常会让中国年轻人陷入无名怒火的一些话题上,比如日本,韩寒极为理性。为了日本在50多年前给中国带来的苦难,或是为了微不足道的领土争端,而去打砸日本商品,在他看来并无意义。他犀利而明理地指出,“我要将我的处女游行郑重献给欺负我侵犯我的权利最多次的地方。”
对腐败官员与不应得到的特权所带来的愉悦,韩寒也进行了有趣而敏锐的描述。他写到了有一次与朋友出行的故事。朋友花钱弄来了警方的牌子与警灯警报,让他可以飞扬跋扈地不管其他车辆:“是的,面对特权,我们厌恶,但享用到一点假特权,心中又有窃喜。”
此类自我反省的笔触是韩寒最大的优点之一。这让他免于洋洋自得。对于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媒体巨星而言,这就很了不起了。
这部文集的副标题提到了“制造麻烦”。不过,韩寒实际上一直谨慎地避开麻烦。他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那批异见人士截然不同。那些人当中,有不少因为自身的行动主义信念而蒙受了多年的牢狱之灾,备受摧残。他的作品,也缺乏1989年走上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那种对民主的真心沉醉。
韩寒认为中国人还没做好投票选出高层领导人的准备。“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他说。他还有意避免直接批评共产党,或就藏独和台独等“敏感”话题发表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态度便是倾向于把政治话题转换成文化话题。
他对生活在“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的国家里感到厌恶。这是他在2012年写于台湾行之后的一篇文章,里面还感谢了香港和台湾,感谢“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
但显然,这句评论其实根本不是指向文化的。香港和台湾的华人之所以能够给文明而相对自由的文化以庇护,其原因是政治上的。中国大陆官员之所以贪婪和腐败,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道德或没教养,而是因为一党专政易于催生裙带关系式的腐败。如果说有谁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那肯定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
韩寒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以任何中国人都懂的方式做了暗示。
虽说完全的民主目前在中国难以企及,甚至于不那么吸引人,但韩寒依然认为民众应该有权投票选出市长之类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他写道:“社会之稳固,不应该靠中宣部,而应该靠往前迈几步。”此外:“如果一个地方充满着不被限制的权力,那么谁都不会安全,包括掌权者自己。”
当然了,他说的一点儿都没错。但在中国显得很酷很时髦的说法,在其他地方可能就颇为平淡无奇。我能够理解韩寒在自己的祖国为何拥有大群拥趸。但我不太确定,他对英文读者有多少好说的。
……
这个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1951年12月28日生)是一位英荷混血统的作者,他妈妈是犹太教徒,他爸爸是新教牧师,他自己却什么也不信,混迹于纽约,是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他的大部分作品涉及了亚洲文化,但是他对亚洲却一窍不通。
看看他写的韩寒就知道了,他对于发生在韩寒身上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就敢于写书评。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无知者无畏也!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真是一个无畏无知的作者,一个一窍不通的中国通。
————————————————————————
附录之一
谢选骏:韩寒杀父还是父杀韩寒?
2012-02-23 09:59:12 来源: 网易读书 有47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0(0)一、“韩寒后悔当作家”露出马脚
2012年一月底,“打假斗士”方舟子与“80后作家”韩寒为了“人造韩寒”、“韩寒作品造假”的争执,越演越烈,韩寒更在1月29日发布消息称将正式起诉方舟子“诽谤”。2月1日,有记者联系韩寒方面,得知韩寒仍未完成证据公证的过程,诉状并未正式提交。
“韩寒夫人”金丽华说:“还没有正式起诉诉讼,因为一直到昨天为止韩寒由于手稿的量比较大一直都还在做影印和那个公证的工作,应该就会在这一两天结束。因为我们还没有提交,因为可能一直要到今天或者明天才能提交。”
而2月1日韩寒本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因为此次事件,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自己将不会选择当作家,如此激烈的反应也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
对此,韩寒的妻子金丽华:“我觉得肯定是(因为方舟子)啊,甚至是一些作家,同样身为作家的人,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很多人的反应是让人很心寒的,我觉得韩寒看到这件事情以后他真的是非常失望,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韩寒后悔当作家!这说明,韩寒可能真的不是一个作家。
这个道理很是简单明白的:因为很少有一位作家会后悔自己当过作家的。即使他因为写作而遭到冷冻、流放、逮捕、监禁甚至处决。即使他因为写作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失去祖国。
韩寒后悔当作家一事,说明,韩寒的作品可能真的出自他人之手,由于韩寒不是“自己作品”的亲生父亲,所以,“领养的孩子不心疼”,韩寒就可以轻松弃养他人代笔的“韩寒作品”于不要之地了!这个事实说明:韩寒不是一个作家。
二、韩寒和方舟子的狗血闹剧
对此,有人评论说:韩寒和方舟子的跨年口水战如今俨然已经成了一部狗血闹剧,从原本对韩寒的质疑,到现在全民找茬的状态让韩寒彻底坐不住了。
昨天下午5点,这位备受质疑的80后作家出现在东方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娱乐星天地》中。向来只接受短信和邮件采访的韩少,在口水战后首次站在了摄像机前为自己喊冤。就冲这点,很多网友和观众都候在了电视机前,期待韩寒能透露点新消息。
镜头前的韩寒难掩无奈的表情,刚接过话筒就用“在地窖里头中枪”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甚至打趣让导播在自己头上加上“一滴汗”的表情。相比博客中文字的犀利,韩寒在电视上的表现内敛得多,但是嘴巴依然不饶人。原本以为这次的专访,韩少会亲自出马爆出更多猛料,但是结果却让人有些失望。长达十多分钟的节目中,韩寒基本上就把自己在博客中阐述的观点重新又说了一遍,采访结束时,韩寒带着一丝挑衅的口吻说了句“(祝方舟子)早日康复”。
舌战另一方主角方舟子昨天也出现在了这档节目中,他的态度被网友评价为“一根筋”到底,咬着韩寒的文章有人代笔,韩寒的证人证物不能作数。回应韩寒的起诉时,方斗士更是一副不屑的表情:“我这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司法途径没法解决。”
三、韩寒的杀父情结
韩寒后悔当作家,不仅露出其作品的代笔马脚,也展现其明确的杀父情结。
何谓也?
因为韩寒之作为作家,本来是其父韩仁均一手打造的。现在韩寒后悔当作家,不仅全面否定其父的一片心血,同时也展现其对其父的明确敌意,是其杀父情结展现。【案:小时候被父亲追着打;成名后,在央视还说从不跟父亲交流感情。】
这不是韩寒杀父情结的初次体现,实际上,韩寒的杀父情结其来有自。
早在2011年底“韩寒给未来女儿提忠告”里,韩寒就“语出惊人地彻底颠覆了父爱”。
据《现代快报》2011年11月3日报道:近日,中国首部私密文学主题书《私》创刊号在业界及读者口碑中产生了不俗的反响。
这部由青春畅销作家九夜茴主编,并携手韩寒、桐华、辛夷坞、孙睿、春树、苏小懒、明前雨后等“80后先锋作家”共同华丽打造,也成为2011年度最具重量级的收官之作。他们借《私》的写作平台,将潜藏心底最深处的私密话题和私人故事与读者们分享。
该主题书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各个写作者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想法。在首期文章里,韩寒提及送给未来十八岁女儿的一句话“套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则彻底颠覆了世界上所有父亲对女儿的忠告和爱护。【案:最近拿女儿赌咒】
对此父爱的颠覆,读书界一片愕然。有读者评论“韩寒爸爸和老贼易中天的阴险而无耻”说:
“我相信韩寒不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因为他的经历、见识和阅历,都不可能让他成为一个城府深厚的人,但是,韩寒爸爸、易中天们却完全能够心机叵测,阴险无耻。”
这位读者接着说:
“谈革命”一文是韩寒的滑铁卢,是一种弄巧成拙的上海似聪明,是一种上杆子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是韩寒出道以来最大的败笔,也许,韩寒有什么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因此表现出大失水准,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很乌龙、很狗血的事情,竟然被韩寒爸爸说成是这是一次预谋和有意而为,是为了“让人可以开始敢于谈论这些以前不太敢触碰的词语”,这是多么漂亮的神来之笔,就好像说拉大便是为了更好的吃东西,这种神来之笔跟贵党的错误就是功绩简直是绝代双骄。这样的危机公关,简直他妈的太牛逼了,牛到把大家都当成了你们韩家的应声虫和没有脑子的傻。感情,便宜和乖都被你们韩家给卖了,你们家底裤脱落露出来的不是阳具,而是一个可以吸引太阳大放光芒的高尚东西。这种阴险和无耻,我不相信出自韩寒的心机,但是韩寒爸爸的心机,却足以让我们对这个叫做韩寒的不是孩子的孩子嗤之以鼻,却足以让我们颠覆过去对韩寒的所有好印象和由衷赞美!
易中天这个老匹夫也非常自愿地跳到前台替韩寒做辩解,不是律师的易中天非要做出律师的样子巧舌如簧,其文章的偷换概念、逻辑混乱,就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比这个名满天下的老匹夫有修养和涵养。表面上看,老贼易中天的矛头指向是向所谓“走台文人”开火,用这样的方法来替韩寒解围真是指东打西、围魏救赵,老贼的道行要比韩寒爸爸高出许多。而实际上,中国最近几年和当下最风光无限的“走台文人”正是老贼易中天这个自以为是的浅薄文人自己,而不是“为民请命”和“含泪劝告”的那些杂碎们。易中天们说着似是而非、貌似公允的话,偷天换日,欺世盗名,这次借着“革命门”,让我们看清楚一个事实,这一老一小的两个公知分子,其实质则是另类谄媚的一丘之貉,其区别不过是易中天更老道、更阴险和更无耻而已。城头还没有变换大王旗,而易中天、韩寒们已经穿上了新衣,只是这种近乎透视装的新衣,让老贼和小鬼显露出来的不是漂亮肌骨,而是松垮的老皮和外强中干的细皮嫩肉,笑死人了!
韩寒对其女儿的态度,其实是他父亲对他态度的一个拷贝。这对于所有的过来人都是一目了然的。
四、从记者“问韩寒父子”看其微妙关系
记者问韩寒:你喜欢你父亲赋予你的名字吗?是否想过改名?
韩寒:我很中意,好记好读,关键在新华字典上还是挨着的。韩是一个很难取名字的姓氏,如果我爸爸叫韩寒,我叫韩仁均,那我还挺妒忌羡慕恨的。
记者问韩寒:你觉得身上的哪些优点是从父亲身上继承而来?
韩寒: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阅读摄影书法写作完全是继承和发扬了我父亲,但他开车实在很一般。
记者问韩寒:缺点呢?
韩寒:运动稍微差些,以前开车总是会撞到不可思议的地方。
记者问韩寒: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感觉到父亲老了?
韩寒:他其实一直很年轻,至少现在没有什么瞬间觉得他老,唯独我小时候他能跑赢并打我屁股,后来初一的时候就跑不过我了。
记者问韩寒:成人之后,你们之间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或冲突是因为什么?
韩寒:成人之后我们没有什么冲突,可能因为我们分开住而且我也自立了,和妈妈有时候会有小冲突,因为我妈妈太爱干净了,她一天醒着的百分之八十时间都在收拾屋子,而我喜欢乱放。
记者问韩寒:由于父亲在那张休学申请书上签了字,导致你至今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你对此是否遗憾?
韩寒:这个完全是他的错,他应该劝我好好读书,考一个好的大学,有像样的文凭,最后考取公务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栽培下努力成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把握机会,不断领会,自我提高。
记者问韩寒:你父亲最让您感到失望的一次?
韩寒:他倒车居然把车头给撞了……
问:你的成功有多少百分比来自于父亲?
韩寒:百分之八十二。
问:你最想对父亲说但却从未说过(最想说但是说过的也行)的一句话是?
韩寒:我早就起床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为什么给自己起的笔名叫做“韩寒”?然后又把它强硬地安在儿子的身上,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太不民主?
韩仁均:因为我爸没有给我起名韩寒。不过现在看来如果我用韩寒这个名字的话就是天大的浪费了。其实子女的名字都是父母强安的,没有父母会先跟没出生的子女或者刚出生还不会说话的子女征求意见的,不然这世界上也不会有叫韩仁均的人或者有这么多叫阿猫阿狗的人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因为韩寒初中时没交作业而在教室外对他拳打脚踢,是否为此感到后悔?你最后一次打韩寒是因为什么?
韩仁均:如果现在处理这些事说不定会有别的方法。最后一次打韩寒是因为有蚊子叮他。
记者问韩仁均:韩寒身上的哪些优点是从你身上继承而来?
韩仁均:所有。呵呵。
问:缺点呢?
韩仁均:部分。
问:他更像你还是他母亲?
韩仁均:最关键的地方像我。
问:除了年龄之外,现在的韩寒有哪些方面还没有超过你?
韩仁均:我用五笔打字,他用拼音打字,准确率没我高。
记者问韩仁均:什么时候你感觉韩寒已经成人了?
韩仁均:现在感觉他好多时候还是个孩子。
记者问韩仁均:成人之后,你们之间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或冲突是因为什么?
韩仁均:他离开学校后就没有称得上激烈的争吵或者冲突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们父子之间第一次男人VS男人那样的谈话是在什么时候?讨论的是什么事情?
韩仁均:他是男孩,所以从他出生后,我们所有的交流应该就是男人之间的交流了。比如最早的时候我拍拍手说爸爸抱,他手舞足蹈地说:@^$^%$&^*%^(&(&$#……
记者问韩仁均:你更喜欢赛车手韩寒还是作家韩寒?
韩仁均:没有标签的韩寒。
记者问韩仁均:在你的书《儿子韩寒》中披露了许多韩寒成长过程中的细节,难道你有一本类似于《成长的烦恼》那样的日记?
韩仁均:其实漏掉的说不定更多。写《儿子韩寒》的时候,我和他母亲对他小时候的事一起做过认真回忆。孩子的事,你虽然不会时时记在脑子里,但只要一说到这件事,或者一有由头,你就会觉得那些事都在眼前。至于新概念作文比赛以后的事,网上都查得到,有歪曲和误传的地方只要纠正就行了。
记者问韩仁均:由于你在那张休学申请书上签了字,导致韩寒至今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你对此是否遗憾?
韩仁均:没有。我还庆幸省了不少供他读书的费用和他读好书后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成不了家的烦恼呢。
记者问韩仁均:你感觉韩寒的文学水平什么时候就已经超过了你?
韩仁均:那天突然看见他放在家里书桌上的文章《求医》的时候。后来除《儿子韩寒》外,我再没写过东西。(这是因为他代笔了所有的韩寒作品?)
记者问韩仁均:你认为现在的韩寒是否已经圆了你的文学梦?
韩仁均:那岂不盗梦空间了。
记者问韩仁均:韩寒最让你感到骄傲的瞬间?
韩仁均:《三重门》刚拿到手的时候。(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作品?)
问:最让你感到失望的一次?
韩仁均:他在学校里时我经常失望,他离开学校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失望的事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打算给韩寒看女儿吗?
韩仁均:我想韩寒妈妈更合适做这工作。
从上述回答不难看出:韩寒的父亲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韩寒看作一个人,而是看作自己的宠物。这是一种“人格谋杀”!
五、《儿子韩寒》引读者质疑
早在2008年,韩寒在其父韩仁均出版旧作《儿子韩寒》时,就说他早年对其父出书的行为早年曾有不满,只是事隔多年,韩寒才老大不愿地为其父写了一个序,整篇序从头至尾也就220字。
8月17日,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其实父亲的新书旧书的再版,且书名也没有改变。这本书早在2000年就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正是《三重门》最火的时候,这书也跟着卖了10万本。韩寒说,那时候他对父亲出书的行为不太满意,因为他向来不喜欢人一出名就出传记书,“我不想出这书,是因为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毕竟写书的是自己老爸,韩寒虽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还是夸赞了老爸的文笔,“爸爸写得比其他的人要好”。当记者问他是否会为老爸的书吆喝时,韩寒很明确地表示不会,“我自己的书都有四五年没做过正儿八经的宣传了。而且,当年这书就没做过任何宣传”。
此次旧作新出,最让出版社得意的,还是请韩寒出山为父亲写了一篇序,弥补了当年出版时的一大遗憾。韩寒在序言中表示,“我爸爸这本书其实已经出版了很多年,这个序应该是第一版的时候就写,但当时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写。在国内看来,父亲出一本书写自己的儿子,无论写得多好都是不好的。当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父亲写这么一本书,我父亲一直很喜欢写作,写得也很好,可以说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事隔多年以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写这个序。”
韩寒称:“在几年前的一天里,我仔细地翻看这本书,觉得可以为大家写下这个序。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自有公道的评价。”韩寒为父亲写序,从头至尾只有220字,是文字吝啬到了极点?还是他本来就不会写作?
六、是韩寒杀父不是父杀韩寒
到底是父杀韩寒还是韩寒杀父,现在看来,是韩寒杀父而不是父杀韩寒。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2012年1月8前后,韩寒突然大异其趣,连续发表了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了一系列语无伦次的文章:《我的2011》、《小破文章一篇》、《超常文章一篇》。
这些文章惊现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风格,而且充满破口大骂的流氓习气,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章一再涂改却又极为幼稚可笑,完全不像是一个“作家”的手笔。
由此可以推断假设:这些文章的第一稿,才是韩寒本人的手笔!是韩寒“造反”的结果!是“韩寒杀父”的结果!韩寒终于冲破其父的囚禁,杀出了自己的路!
但是其父很快又开始插手了,不断地修改韩寒这些极为幼稚可笑的文章。
正因为如此反复的拉锯和角力,韩寒的博客才呈现出了一片混乱。
但是,这仅仅是韩寒杀父吗?
非也。
韩寒杀父,是因为其父先杀了韩寒:迫使一个赛车手伪装成为一个少年作家!
这不是一种很残酷的谋杀吗?
这比莫扎特的父亲从小牵着他巡回演出,要恶劣得多。而莫扎特的父亲显然要对莫扎特的早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见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韩寒杀父还是父杀韩寒?互杀也!
现在,韩寒觉得丢丑,最终怪罪父亲的包装,积怨到一定程度,可能爆发弑父的现实举动。
(注:谢选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研究员、青年文化学者、神话学者。)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
附录之二
谢选骏:方舟子和韩寒一样的无知(《三重门》入错门)
“议礼、制度、考文”出自《中庸》,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韩寒和方舟子等名人竟然把“议礼、制度、考文”说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结果全中国十三亿人口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此中错失,可见中国文明的衰落之深。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2-14 讯】
作者:谢选骏
方舟子在《“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一文中,指出了韩寒背景中的一个漏洞:
“当时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这位文史之神却说‘忘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礼记·中庸》。对此韩寒回应说: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
方舟子说:“我们姑且不去管《礼记》和《周礼》谁先出的争议,《周礼》只有一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个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重’不仅意思不一样,连读音也不一样,韩寒怎么能够把它们追究在一起呢?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方舟子是花了点功夫去故纸堆里考证了的。
不过,方舟子却没有发现韩寒博客还搞错了“三重”这一名称的内容——“议礼、制度、考文”被错误地写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
一字之差,说明韩寒和方舟子都入错了门:在“三重门”里迷失了基本字义。
《礼记·中庸》二十八章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礼,谓人所服行也。”朱熹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议礼,制度,考文,这是天子的三个特权。
《礼记·中庸》二十九章又说:“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也。是以治礼作乐。非德位兼全之人不敢作焉。故天子内修圣功。外施王道。内圣之功者。圣德也。圣德足而推外王于天下。首须议礼。制度。考文三事。用以化万民以觉群性也。然欲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必具下文之三重。曰何三重。善德。征验。尊位是也。无善德。征验。尊位之三重。则不敢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也。有善德。征验。尊位之三重后。而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则其寡过矣。”
“议礼、制度、考文”出自《中庸》,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韩寒和方舟子等名人竟然把“议礼、制度、考文”说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结果全中国十三亿人口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此中错失,可见中国文明的衰落之深。
2012年2月9日
(现在时隔四年,我发表此文,是因为观察了四年,还是无人能及,悲哉中国!悲哉世界!)
这是2016年9月5日,不是2006年9月5日,但是,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还是写下了如此愚蠢的文章:(书评)《韩寒:后天安门时代的中国态度领袖》——
韩寒是个了不得的家伙。他的首部小说《三重门》于2000年问世,销量达数百万册,当时他年仅17岁。后来,他又写了几本小说,主题大多与女孩和赛车有关。他如今还是成功的职业赛车手、导演、杂文与博客作者,在网络上有几千万的关注者。
韩寒是后天安门一代当中的花衣魔笛手。他留着少男明星的蓬乱发型,拥有知识分子朋克摇滚歌手的那股子酷酷的迷人劲,享受着偶像地位,在社交媒体上游刃有余,被人拿来与中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讽刺作家鲁迅相提并论。
他的成功毋庸置疑。然而,从这本文集收录的文章来看,把他比作鲁迅这位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风格大师,未免荒谬。韩寒并非出色的作家,也谈不上深刻的思考者。如果说他有什么哲学观念的话,可以总结为他在2012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写下的一个句子:“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所以,他不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不过,这也许并非全是坏事。因为韩寒提供给众人的不是原创思想,或者真正的好文章,而是一种态度,与博客文章、微博帖子及其他各种社交即时通讯形式完美契合的态度。在一个充斥着伪善之辞与恶意谩骂的博客圈子里,他的态度往往散发着吸引力,甚至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社交媒体在中国的重要作用,韩寒的说法很有意思。在他看来,我们获得的小小自由与空间,实际上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没有科技,他相信我们仍然困在交替上演限制与放松的年代。互联网上的文字可以遭到删除,但不会那么及时。情况往往是,等到一篇尖锐的博客文章被强制停止传播的时候,已经被成千上万的人看过。
在通常会让中国年轻人陷入无名怒火的一些话题上,比如日本,韩寒极为理性。为了日本在50多年前给中国带来的苦难,或是为了微不足道的领土争端,而去打砸日本商品,在他看来并无意义。他犀利而明理地指出,“我要将我的处女游行郑重献给欺负我侵犯我的权利最多次的地方。”
对腐败官员与不应得到的特权所带来的愉悦,韩寒也进行了有趣而敏锐的描述。他写到了有一次与朋友出行的故事。朋友花钱弄来了警方的牌子与警灯警报,让他可以飞扬跋扈地不管其他车辆:“是的,面对特权,我们厌恶,但享用到一点假特权,心中又有窃喜。”
此类自我反省的笔触是韩寒最大的优点之一。这让他免于洋洋自得。对于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媒体巨星而言,这就很了不起了。
这部文集的副标题提到了“制造麻烦”。不过,韩寒实际上一直谨慎地避开麻烦。他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那批异见人士截然不同。那些人当中,有不少因为自身的行动主义信念而蒙受了多年的牢狱之灾,备受摧残。他的作品,也缺乏1989年走上天安门广场的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那种对民主的真心沉醉。
韩寒认为中国人还没做好投票选出高层领导人的准备。“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他说。他还有意避免直接批评共产党,或就藏独和台独等“敏感”话题发表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态度便是倾向于把政治话题转换成文化话题。
他对生活在“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的国家里感到厌恶。这是他在2012年写于台湾行之后的一篇文章,里面还感谢了香港和台湾,感谢“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
但显然,这句评论其实根本不是指向文化的。香港和台湾的华人之所以能够给文明而相对自由的文化以庇护,其原因是政治上的。中国大陆官员之所以贪婪和腐败,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道德或没教养,而是因为一党专政易于催生裙带关系式的腐败。如果说有谁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那肯定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
韩寒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以任何中国人都懂的方式做了暗示。
虽说完全的民主目前在中国难以企及,甚至于不那么吸引人,但韩寒依然认为民众应该有权投票选出市长之类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他写道:“社会之稳固,不应该靠中宣部,而应该靠往前迈几步。”此外:“如果一个地方充满着不被限制的权力,那么谁都不会安全,包括掌权者自己。”
当然了,他说的一点儿都没错。但在中国显得很酷很时髦的说法,在其他地方可能就颇为平淡无奇。我能够理解韩寒在自己的祖国为何拥有大群拥趸。但我不太确定,他对英文读者有多少好说的。
……
这个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1951年12月28日生)是一位英荷混血统的作者,他妈妈是犹太教徒,他爸爸是新教牧师,他自己却什么也不信,混迹于纽约,是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他的大部分作品涉及了亚洲文化,但是他对亚洲却一窍不通。
看看他写的韩寒就知道了,他对于发生在韩寒身上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就敢于写书评。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无知者无畏也!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真是一个无畏无知的作者,一个一窍不通的中国通。
————————————————————————
附录之一
谢选骏:韩寒杀父还是父杀韩寒?
2012-02-23 09:59:12 来源: 网易读书 有47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0(0)一、“韩寒后悔当作家”露出马脚
2012年一月底,“打假斗士”方舟子与“80后作家”韩寒为了“人造韩寒”、“韩寒作品造假”的争执,越演越烈,韩寒更在1月29日发布消息称将正式起诉方舟子“诽谤”。2月1日,有记者联系韩寒方面,得知韩寒仍未完成证据公证的过程,诉状并未正式提交。
“韩寒夫人”金丽华说:“还没有正式起诉诉讼,因为一直到昨天为止韩寒由于手稿的量比较大一直都还在做影印和那个公证的工作,应该就会在这一两天结束。因为我们还没有提交,因为可能一直要到今天或者明天才能提交。”
而2月1日韩寒本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因为此次事件,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自己将不会选择当作家,如此激烈的反应也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
对此,韩寒的妻子金丽华:“我觉得肯定是(因为方舟子)啊,甚至是一些作家,同样身为作家的人,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很多人的反应是让人很心寒的,我觉得韩寒看到这件事情以后他真的是非常失望,所以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韩寒后悔当作家!这说明,韩寒可能真的不是一个作家。
这个道理很是简单明白的:因为很少有一位作家会后悔自己当过作家的。即使他因为写作而遭到冷冻、流放、逮捕、监禁甚至处决。即使他因为写作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失去祖国。
韩寒后悔当作家一事,说明,韩寒的作品可能真的出自他人之手,由于韩寒不是“自己作品”的亲生父亲,所以,“领养的孩子不心疼”,韩寒就可以轻松弃养他人代笔的“韩寒作品”于不要之地了!这个事实说明:韩寒不是一个作家。
二、韩寒和方舟子的狗血闹剧
对此,有人评论说:韩寒和方舟子的跨年口水战如今俨然已经成了一部狗血闹剧,从原本对韩寒的质疑,到现在全民找茬的状态让韩寒彻底坐不住了。
昨天下午5点,这位备受质疑的80后作家出现在东方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娱乐星天地》中。向来只接受短信和邮件采访的韩少,在口水战后首次站在了摄像机前为自己喊冤。就冲这点,很多网友和观众都候在了电视机前,期待韩寒能透露点新消息。
镜头前的韩寒难掩无奈的表情,刚接过话筒就用“在地窖里头中枪”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甚至打趣让导播在自己头上加上“一滴汗”的表情。相比博客中文字的犀利,韩寒在电视上的表现内敛得多,但是嘴巴依然不饶人。原本以为这次的专访,韩少会亲自出马爆出更多猛料,但是结果却让人有些失望。长达十多分钟的节目中,韩寒基本上就把自己在博客中阐述的观点重新又说了一遍,采访结束时,韩寒带着一丝挑衅的口吻说了句“(祝方舟子)早日康复”。
舌战另一方主角方舟子昨天也出现在了这档节目中,他的态度被网友评价为“一根筋”到底,咬着韩寒的文章有人代笔,韩寒的证人证物不能作数。回应韩寒的起诉时,方斗士更是一副不屑的表情:“我这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司法途径没法解决。”
三、韩寒的杀父情结
韩寒后悔当作家,不仅露出其作品的代笔马脚,也展现其明确的杀父情结。
何谓也?
因为韩寒之作为作家,本来是其父韩仁均一手打造的。现在韩寒后悔当作家,不仅全面否定其父的一片心血,同时也展现其对其父的明确敌意,是其杀父情结展现。【案:小时候被父亲追着打;成名后,在央视还说从不跟父亲交流感情。】
这不是韩寒杀父情结的初次体现,实际上,韩寒的杀父情结其来有自。
早在2011年底“韩寒给未来女儿提忠告”里,韩寒就“语出惊人地彻底颠覆了父爱”。
据《现代快报》2011年11月3日报道:近日,中国首部私密文学主题书《私》创刊号在业界及读者口碑中产生了不俗的反响。
这部由青春畅销作家九夜茴主编,并携手韩寒、桐华、辛夷坞、孙睿、春树、苏小懒、明前雨后等“80后先锋作家”共同华丽打造,也成为2011年度最具重量级的收官之作。他们借《私》的写作平台,将潜藏心底最深处的私密话题和私人故事与读者们分享。
该主题书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各个写作者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想法。在首期文章里,韩寒提及送给未来十八岁女儿的一句话“套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则彻底颠覆了世界上所有父亲对女儿的忠告和爱护。【案:最近拿女儿赌咒】
对此父爱的颠覆,读书界一片愕然。有读者评论“韩寒爸爸和老贼易中天的阴险而无耻”说:
“我相信韩寒不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因为他的经历、见识和阅历,都不可能让他成为一个城府深厚的人,但是,韩寒爸爸、易中天们却完全能够心机叵测,阴险无耻。”
这位读者接着说:
“谈革命”一文是韩寒的滑铁卢,是一种弄巧成拙的上海似聪明,是一种上杆子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是韩寒出道以来最大的败笔,也许,韩寒有什么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因此表现出大失水准,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很乌龙、很狗血的事情,竟然被韩寒爸爸说成是这是一次预谋和有意而为,是为了“让人可以开始敢于谈论这些以前不太敢触碰的词语”,这是多么漂亮的神来之笔,就好像说拉大便是为了更好的吃东西,这种神来之笔跟贵党的错误就是功绩简直是绝代双骄。这样的危机公关,简直他妈的太牛逼了,牛到把大家都当成了你们韩家的应声虫和没有脑子的傻。感情,便宜和乖都被你们韩家给卖了,你们家底裤脱落露出来的不是阳具,而是一个可以吸引太阳大放光芒的高尚东西。这种阴险和无耻,我不相信出自韩寒的心机,但是韩寒爸爸的心机,却足以让我们对这个叫做韩寒的不是孩子的孩子嗤之以鼻,却足以让我们颠覆过去对韩寒的所有好印象和由衷赞美!
易中天这个老匹夫也非常自愿地跳到前台替韩寒做辩解,不是律师的易中天非要做出律师的样子巧舌如簧,其文章的偷换概念、逻辑混乱,就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比这个名满天下的老匹夫有修养和涵养。表面上看,老贼易中天的矛头指向是向所谓“走台文人”开火,用这样的方法来替韩寒解围真是指东打西、围魏救赵,老贼的道行要比韩寒爸爸高出许多。而实际上,中国最近几年和当下最风光无限的“走台文人”正是老贼易中天这个自以为是的浅薄文人自己,而不是“为民请命”和“含泪劝告”的那些杂碎们。易中天们说着似是而非、貌似公允的话,偷天换日,欺世盗名,这次借着“革命门”,让我们看清楚一个事实,这一老一小的两个公知分子,其实质则是另类谄媚的一丘之貉,其区别不过是易中天更老道、更阴险和更无耻而已。城头还没有变换大王旗,而易中天、韩寒们已经穿上了新衣,只是这种近乎透视装的新衣,让老贼和小鬼显露出来的不是漂亮肌骨,而是松垮的老皮和外强中干的细皮嫩肉,笑死人了!
韩寒对其女儿的态度,其实是他父亲对他态度的一个拷贝。这对于所有的过来人都是一目了然的。
四、从记者“问韩寒父子”看其微妙关系
记者问韩寒:你喜欢你父亲赋予你的名字吗?是否想过改名?
韩寒:我很中意,好记好读,关键在新华字典上还是挨着的。韩是一个很难取名字的姓氏,如果我爸爸叫韩寒,我叫韩仁均,那我还挺妒忌羡慕恨的。
记者问韩寒:你觉得身上的哪些优点是从父亲身上继承而来?
韩寒: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阅读摄影书法写作完全是继承和发扬了我父亲,但他开车实在很一般。
记者问韩寒:缺点呢?
韩寒:运动稍微差些,以前开车总是会撞到不可思议的地方。
记者问韩寒: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感觉到父亲老了?
韩寒:他其实一直很年轻,至少现在没有什么瞬间觉得他老,唯独我小时候他能跑赢并打我屁股,后来初一的时候就跑不过我了。
记者问韩寒:成人之后,你们之间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或冲突是因为什么?
韩寒:成人之后我们没有什么冲突,可能因为我们分开住而且我也自立了,和妈妈有时候会有小冲突,因为我妈妈太爱干净了,她一天醒着的百分之八十时间都在收拾屋子,而我喜欢乱放。
记者问韩寒:由于父亲在那张休学申请书上签了字,导致你至今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你对此是否遗憾?
韩寒:这个完全是他的错,他应该劝我好好读书,考一个好的大学,有像样的文凭,最后考取公务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栽培下努力成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把握机会,不断领会,自我提高。
记者问韩寒:你父亲最让您感到失望的一次?
韩寒:他倒车居然把车头给撞了……
问:你的成功有多少百分比来自于父亲?
韩寒:百分之八十二。
问:你最想对父亲说但却从未说过(最想说但是说过的也行)的一句话是?
韩寒:我早就起床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为什么给自己起的笔名叫做“韩寒”?然后又把它强硬地安在儿子的身上,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太不民主?
韩仁均:因为我爸没有给我起名韩寒。不过现在看来如果我用韩寒这个名字的话就是天大的浪费了。其实子女的名字都是父母强安的,没有父母会先跟没出生的子女或者刚出生还不会说话的子女征求意见的,不然这世界上也不会有叫韩仁均的人或者有这么多叫阿猫阿狗的人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因为韩寒初中时没交作业而在教室外对他拳打脚踢,是否为此感到后悔?你最后一次打韩寒是因为什么?
韩仁均:如果现在处理这些事说不定会有别的方法。最后一次打韩寒是因为有蚊子叮他。
记者问韩仁均:韩寒身上的哪些优点是从你身上继承而来?
韩仁均:所有。呵呵。
问:缺点呢?
韩仁均:部分。
问:他更像你还是他母亲?
韩仁均:最关键的地方像我。
问:除了年龄之外,现在的韩寒有哪些方面还没有超过你?
韩仁均:我用五笔打字,他用拼音打字,准确率没我高。
记者问韩仁均:什么时候你感觉韩寒已经成人了?
韩仁均:现在感觉他好多时候还是个孩子。
记者问韩仁均:成人之后,你们之间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或冲突是因为什么?
韩仁均:他离开学校后就没有称得上激烈的争吵或者冲突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们父子之间第一次男人VS男人那样的谈话是在什么时候?讨论的是什么事情?
韩仁均:他是男孩,所以从他出生后,我们所有的交流应该就是男人之间的交流了。比如最早的时候我拍拍手说爸爸抱,他手舞足蹈地说:@^$^%$&^*%^(&(&$#……
记者问韩仁均:你更喜欢赛车手韩寒还是作家韩寒?
韩仁均:没有标签的韩寒。
记者问韩仁均:在你的书《儿子韩寒》中披露了许多韩寒成长过程中的细节,难道你有一本类似于《成长的烦恼》那样的日记?
韩仁均:其实漏掉的说不定更多。写《儿子韩寒》的时候,我和他母亲对他小时候的事一起做过认真回忆。孩子的事,你虽然不会时时记在脑子里,但只要一说到这件事,或者一有由头,你就会觉得那些事都在眼前。至于新概念作文比赛以后的事,网上都查得到,有歪曲和误传的地方只要纠正就行了。
记者问韩仁均:由于你在那张休学申请书上签了字,导致韩寒至今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你对此是否遗憾?
韩仁均:没有。我还庆幸省了不少供他读书的费用和他读好书后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成不了家的烦恼呢。
记者问韩仁均:你感觉韩寒的文学水平什么时候就已经超过了你?
韩仁均:那天突然看见他放在家里书桌上的文章《求医》的时候。后来除《儿子韩寒》外,我再没写过东西。(这是因为他代笔了所有的韩寒作品?)
记者问韩仁均:你认为现在的韩寒是否已经圆了你的文学梦?
韩仁均:那岂不盗梦空间了。
记者问韩仁均:韩寒最让你感到骄傲的瞬间?
韩仁均:《三重门》刚拿到手的时候。(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作品?)
问:最让你感到失望的一次?
韩仁均:他在学校里时我经常失望,他离开学校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失望的事了。
记者问韩仁均:你打算给韩寒看女儿吗?
韩仁均:我想韩寒妈妈更合适做这工作。
从上述回答不难看出:韩寒的父亲在内心深处,并没有把韩寒看作一个人,而是看作自己的宠物。这是一种“人格谋杀”!
五、《儿子韩寒》引读者质疑
早在2008年,韩寒在其父韩仁均出版旧作《儿子韩寒》时,就说他早年对其父出书的行为早年曾有不满,只是事隔多年,韩寒才老大不愿地为其父写了一个序,整篇序从头至尾也就220字。
8月17日,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其实父亲的新书旧书的再版,且书名也没有改变。这本书早在2000年就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正是《三重门》最火的时候,这书也跟着卖了10万本。韩寒说,那时候他对父亲出书的行为不太满意,因为他向来不喜欢人一出名就出传记书,“我不想出这书,是因为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毕竟写书的是自己老爸,韩寒虽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还是夸赞了老爸的文笔,“爸爸写得比其他的人要好”。当记者问他是否会为老爸的书吆喝时,韩寒很明确地表示不会,“我自己的书都有四五年没做过正儿八经的宣传了。而且,当年这书就没做过任何宣传”。
此次旧作新出,最让出版社得意的,还是请韩寒出山为父亲写了一篇序,弥补了当年出版时的一大遗憾。韩寒在序言中表示,“我爸爸这本书其实已经出版了很多年,这个序应该是第一版的时候就写,但当时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写。在国内看来,父亲出一本书写自己的儿子,无论写得多好都是不好的。当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父亲写这么一本书,我父亲一直很喜欢写作,写得也很好,可以说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事隔多年以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写这个序。”
韩寒称:“在几年前的一天里,我仔细地翻看这本书,觉得可以为大家写下这个序。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自有公道的评价。”韩寒为父亲写序,从头至尾只有220字,是文字吝啬到了极点?还是他本来就不会写作?
六、是韩寒杀父不是父杀韩寒
到底是父杀韩寒还是韩寒杀父,现在看来,是韩寒杀父而不是父杀韩寒。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2012年1月8前后,韩寒突然大异其趣,连续发表了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了一系列语无伦次的文章:《我的2011》、《小破文章一篇》、《超常文章一篇》。
这些文章惊现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风格,而且充满破口大骂的流氓习气,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章一再涂改却又极为幼稚可笑,完全不像是一个“作家”的手笔。
由此可以推断假设:这些文章的第一稿,才是韩寒本人的手笔!是韩寒“造反”的结果!是“韩寒杀父”的结果!韩寒终于冲破其父的囚禁,杀出了自己的路!
但是其父很快又开始插手了,不断地修改韩寒这些极为幼稚可笑的文章。
正因为如此反复的拉锯和角力,韩寒的博客才呈现出了一片混乱。
但是,这仅仅是韩寒杀父吗?
非也。
韩寒杀父,是因为其父先杀了韩寒:迫使一个赛车手伪装成为一个少年作家!
这不是一种很残酷的谋杀吗?
这比莫扎特的父亲从小牵着他巡回演出,要恶劣得多。而莫扎特的父亲显然要对莫扎特的早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见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韩寒杀父还是父杀韩寒?互杀也!
现在,韩寒觉得丢丑,最终怪罪父亲的包装,积怨到一定程度,可能爆发弑父的现实举动。
(注:谢选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研究员、青年文化学者、神话学者。)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
附录之二
谢选骏:方舟子和韩寒一样的无知(《三重门》入错门)
“议礼、制度、考文”出自《中庸》,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韩寒和方舟子等名人竟然把“议礼、制度、考文”说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结果全中国十三亿人口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此中错失,可见中国文明的衰落之深。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2-14 讯】
作者:谢选骏
方舟子在《“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一文中,指出了韩寒背景中的一个漏洞:
“当时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这位文史之神却说‘忘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礼记·中庸》。对此韩寒回应说: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
方舟子说:“我们姑且不去管《礼记》和《周礼》谁先出的争议,《周礼》只有一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个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重’不仅意思不一样,连读音也不一样,韩寒怎么能够把它们追究在一起呢?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方舟子是花了点功夫去故纸堆里考证了的。
不过,方舟子却没有发现韩寒博客还搞错了“三重”这一名称的内容——“议礼、制度、考文”被错误地写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
一字之差,说明韩寒和方舟子都入错了门:在“三重门”里迷失了基本字义。
《礼记·中庸》二十八章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礼,谓人所服行也。”朱熹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议礼,制度,考文,这是天子的三个特权。
《礼记·中庸》二十九章又说:“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也。是以治礼作乐。非德位兼全之人不敢作焉。故天子内修圣功。外施王道。内圣之功者。圣德也。圣德足而推外王于天下。首须议礼。制度。考文三事。用以化万民以觉群性也。然欲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必具下文之三重。曰何三重。善德。征验。尊位是也。无善德。征验。尊位之三重。则不敢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也。有善德。征验。尊位之三重后。而作议礼。制度。考文之三重。则其寡过矣。”
“议礼、制度、考文”出自《中庸》,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韩寒和方舟子等名人竟然把“议礼、制度、考文”说成了“礼仪,制度和考文”,结果全中国十三亿人口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此中错失,可见中国文明的衰落之深。
2012年2月9日
(现在时隔四年,我发表此文,是因为观察了四年,还是无人能及,悲哉中国!悲哉世界!)
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谢选骏:埋葬广义相对论
谢选骏:埋葬广义相对论
2016年6月7日的报道指出:美国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约2400颗造父变星和约300颗Ia型超新星的运动进行了测算,最新发现显示,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比预期快出5%至9%。这一研究的论文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如果这一发现获得证实,那么说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不完整。这就挑战了“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他曾因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与他人共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令人吃惊的发现”,将为理解宇宙95%的不发光部分提供重要线索,包括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辐射。
有“量天尺”之称的造父变星是亮度会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恒星,因而可用于测量星系等的距离。Ia型超新星则是一类爆发的恒星,其亮度基本恒定,所以在天文学上也被当作“标准烛光”,用于计算遥远星系的距离。
根据这些测量结果,研究人员计算出目前的宇宙膨胀速度,即所谓哈勃常数,约为73.2公里/(秒·百万秒差距)。每百万秒差距相当于326万光年,因此一个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每增加百万秒差距,其远离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73.2公里。最新数值意味着,在98亿年内,宇宙天体间的距离将扩大一倍。
但问题在于,最新哈勃常数与其他研究得出的数值不吻合,美国航天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和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的测算数值分别比这一数值小5%和9%。
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三种可能性:第一,暗能量推动星系相互分离的力度可能超过此前的认识;第二,早期宇宙包含未知的速度接近光速的亚原子微粒,它们形成的暗辐射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第三,暗物质拥有一些奇异的未知特性。
现有科学理论认为,诸如恒星等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剩下的是占25%的暗物质和占70%的暗能量。研究人员认为,最新发现将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的认识,尤其是与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关的概念,这也可能意味着爱因斯坦已提出100年的广义相对论“已经不完整”。
还是我的那句话:真正的“科学”应该接近“不可知论”,如果有了“科学的结论”,那就接近“科学的末日”了。“广义相对论”就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末日。广义相对论曾是一个科学的末日。埋葬广义相对论,就埋葬了科学的末日,就迎来了科学的复活。
2016年6月7日的报道指出:美国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约2400颗造父变星和约300颗Ia型超新星的运动进行了测算,最新发现显示,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比预期快出5%至9%。这一研究的论文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如果这一发现获得证实,那么说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不完整。这就挑战了“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他曾因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与他人共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令人吃惊的发现”,将为理解宇宙95%的不发光部分提供重要线索,包括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辐射。
有“量天尺”之称的造父变星是亮度会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恒星,因而可用于测量星系等的距离。Ia型超新星则是一类爆发的恒星,其亮度基本恒定,所以在天文学上也被当作“标准烛光”,用于计算遥远星系的距离。
根据这些测量结果,研究人员计算出目前的宇宙膨胀速度,即所谓哈勃常数,约为73.2公里/(秒·百万秒差距)。每百万秒差距相当于326万光年,因此一个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每增加百万秒差距,其远离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73.2公里。最新数值意味着,在98亿年内,宇宙天体间的距离将扩大一倍。
但问题在于,最新哈勃常数与其他研究得出的数值不吻合,美国航天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和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的测算数值分别比这一数值小5%和9%。
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三种可能性:第一,暗能量推动星系相互分离的力度可能超过此前的认识;第二,早期宇宙包含未知的速度接近光速的亚原子微粒,它们形成的暗辐射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第三,暗物质拥有一些奇异的未知特性。
现有科学理论认为,诸如恒星等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剩下的是占25%的暗物质和占70%的暗能量。研究人员认为,最新发现将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的认识,尤其是与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关的概念,这也可能意味着爱因斯坦已提出100年的广义相对论“已经不完整”。
还是我的那句话:真正的“科学”应该接近“不可知论”,如果有了“科学的结论”,那就接近“科学的末日”了。“广义相对论”就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末日。广义相对论曾是一个科学的末日。埋葬广义相对论,就埋葬了科学的末日,就迎来了科学的复活。
订阅:
博文 (Atom)
谢选骏:美国的真孤立配合了中国的假开放
《美国“孤立主义”与中国“单边开放”: 表象之下的政治现实》(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12月2日)報道: 特朗普的当选,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激起两圈相互矛盾的涟漪:中文社交媒体上,有众多特朗普的拥趸者,他们欢呼这个特立独行者的强势归来;另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们恐于贸...
-
《中国官方寻求调停巴以冲突,民间反犹反以情绪高涨》(DAISUKE WAKABAYASHI, TIFFANY MAY, CLAIRE FU 2023年10月30日)报道: 随着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加剧,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中国正加紧努力,将自己定位为中东和平的中立调解人。 中...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
儒教病 (一) 《到底要怪儒教到什么时候?》(韩升勋 2023-03-07)报道: 2016年3月16日上午,“2016年春期释典”在首尔钟路区成均馆路成均馆大成殿举行。“释典”被指定为韩国第85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多年前传奇畅销书《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发行以来,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