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谢选骏:人类重蹈恐龙覆辙
《水都不能喝了 多国食用水首次验出微塑胶》(2017-9-7明报)报道:
塑胶污染海洋已有研究证实,原来我们每天喝的水也充斥着肉眼看不见的塑胶。美国民间机构委託国际研究首次发现,美洲、欧洲和亚洲多国的食水普遍含有微塑胶(microplastic),其中以美国和黎巴嫩情况最严重。专家坦言现时未能确定食水有微塑胶的原因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敦促尽快加紧研究。
化验逾12国 美国重灾
以往类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如何受微塑胶污染,今次则以食水为对象。
英国《卫报》报道,美国非牟利新闻机构Orb Media请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化验全球超过12国蒐集得到的159份食水样本,结果发现平均有83%的样本含有塑胶物质。
其中,美国污染最严重,94%样本含胶,每500毫升水平均有4.8件微塑胶纤维,国会大楼、环保局总部和纽约特朗普大楼的食水均受污染。
黎巴嫩及印度污染程度紧随其后。欧洲多国包括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样本含胶量虽然最低,仍有多达72%样本验出微塑胶,每500毫升水平均有1.9件微塑胶纤维。
亚洲方面,组织挑选了印度的新德里和印尼的雅加达做测试,结果发现两者分别有82%和76%的食水样本含有微塑胶。就算瓶装水也不能倖免,组织在美国抽取的几个瓶装水样本也有发现微塑胶。
干衣磨损纤维 微塑胶进入大气
微塑胶一般指直径或长度低于5毫米的微型胶粒或碎片,可来自多个途径,包括化妆品和衣物,洁肤用磨砂产品中的"砂",本身就是微塑胶。
报道称,科学家仍然不知道为何食水会有微塑胶,但有可能来自衣物及地毡纤维每天因磨损而进入大气,再落入水中,当中干衣机是元凶之一。
以美国为例,当地就十分常用干衣机。有研究显示,洗衣机每一次洗衣服都会释出70万份纤维。
关注会否吸收干扰分泌化学物
负责化验食水样本的明尼苏达研究员科苏特(Mary Kosuth)表示,今次是首个针对食水塑胶污染的调查,只算初步检示人类利用塑胶的后果,有需要进一步测试。报道称,研究带出多个未知数,专家尤其关注塑胶纤维会否吸收诸如足以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随食水进入人类体内。艾克斯特大学生态毒理学家加洛韦(Tamara Galloway)说:"我们过去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这危机。"
有关研究进一步印证微塑胶污染无处不在。今年6月爱尔兰的研究发现,水喉水和井水中均含有微塑胶。德国早前研究亦发现,全国24种啤酒内都含有人造纤维和碎片。巴黎2015年的研究则显示,每年从天而降的人造微纤维多达3至10吨。香港绿色和平去年发表的研究亦发现,香港市民常吃的乌头和蚝等170种海洋生物,体内均发现微塑胶。
参与早前爱尔兰食水研究的爱尔兰高威理工学院专家马汉(Anne Marie Mahon)称,食水中的纤维极微细,直径一般只有10微米,一般食水过滤系统不大可能将之过滤。
谢选骏指出:上述事实只是冰山一角,西方文明的污染其实无所不在,结果就是“人类重蹈恐龙覆辙”——恐龙由于自己的身体长得过大,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结果走向灭亡。人类由于自己的文明长得过大,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结果走向灭亡。
下面看看恐龙,想想人类自己:
恐龙灭绝,是指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当然,这局限于拉丁文的造词能力。
“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为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
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稀有元素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232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太阳光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如果按单独的事件来定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不能充分说明动植物在体型结构上的共同进化特征。这一共同的进化特征并不局限在任一地域,这就充分说明了共同进化特征只能是来源与地球引力的加重,这才致使与环境重力对于动植物的限制约束。
质疑与解释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65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白垩纪晚期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当然不止这些说法。其余的例如:
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陨石撞击说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一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5万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自地球内部呢?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要人们的进一步探究,但发掘出来了一个恐龙化石,据国外媒体报道,“恐龙时代”在地球上的终结算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种“变革”,有科学家称,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恐龙灭绝,但始终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推测。科学家发现了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龙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据悉,该棕色“恐龙犄角化石”约有45厘米长,为食草恐龙家族所“拥有”,这一家族的恐龙种类还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龙。科学家是在美国蒙大拿东南部名为“地狱小溪地层”的一片荒地上发现该犄角化石的,这里曾经还发现过许多其它的恐龙化石,所以该地也被看成是地质学场所。该恐龙犄角化石最让科学家感到特别的是,它被发现时位于岩石层下的13厘米处,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着恐龙当时死亡的地点,这可充分说明长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第三纪时期或者说是“K-T”大灭绝的边缘。这也充分说明棕色犄角恐龙为最后一批恐龙,直到它所有的同类都消失,它才走到灭绝,但科学家认为,造成恐龙突然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它们慢慢走向灭绝的,而是由于突发而来的行星大碰撞。
科学家推测,在6500万年前,即白垩纪时代的末期,曾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颗彗星与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点处发生过猛烈的碰撞,这也许是造成恐龙大面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怀疑论者却反复指出,这颗在“大冲击”前出现的3百万年恐龙化石的缺乏,足以作为大气现象发生“袭击”时,恐龙早已灭绝的证据。据了解,在“K-T”大灭绝边缘以下时期的岩石层中,十英尺以内的岩石层十分缺乏这种恐龙化石,有人也将此处地域称为“三米空白”。该“三米空白”理论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恐龙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问题争论,有一些人还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只是最后进化成了“鸟的祖先”,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也许是最后慢慢走向灭绝的。
无论如何,这块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这个发现也使科学家们开始重视起关于“毁灭性小行星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同时,来自耶鲁大学的泰勒-莱森(Tyler Lyson)博士还表示,这次恐龙犄角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在大气现象袭击地球之前,恐龙并没有慢慢的走向灭绝。从这块化石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足以说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龙在小行星与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时也说明,在“三米空白”处并没有非鸟类恐龙化石的存在,这就与曾经关于非鸟类恐龙在“K-T”大灭绝边缘时期前就灭绝的理论相矛盾。
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或影响,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恐龙有可能因此灭绝。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左右,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
自相残杀
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疑点:既然是植物灭绝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为什么吃昆虫等的杂食性恐龙亦一同灭绝了,而其他的一些动物却安然无恙呢?)
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2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的探讨。)
气温雌雄说
根据鳄鱼现今情况,鳄鱼的雌雄决定于处于卵期的气温,当气温高时,鳄鱼(卵内)是雄性,当气温低时,鳄鱼(卵内)是雌性,因为鳄鱼保持了恐龙的原始形态,所以卵的雌雄问题很可能与恐龙类似.因为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骤升,导致几乎所有的恐龙卵都成雄性,所以雄性恐龙在无雌性恐龙继承下去的情况下,灭绝了。
物种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6亿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25米,体重达30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可以怀疑。)
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单独成立。
繁殖受挫理论
2013年以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中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的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的说法之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综合原因说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多方面造成的。
恐龙灭绝
但是无论当时发生了什么,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恐龙对所发生的事件无法适应或改变。如果它们能够适应或改变环境,那么,它们还会那么神秘地灭绝吗?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其他猜测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代,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另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流星撞地球说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表明,大规模的流星撞击或是导致恐龙灭亡的罪魁祸首。
该恐龙角是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发现的,这里曾出土很多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地点位于白垩纪-第三纪(K-T)边界的岩石层下13厘米处,该边界是化石记录中恐龙死亡的关键点。科学家相信这些恐龙在一场突发的全球性大灾难后消失的,而非此前所称的缓慢灭绝。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墨西哥海岸,从而杀死所有的恐龙。有些怀疑者指出300万年间并没有恐龙化石的存在,从而致撞击成为所有恐龙一夜消失的新证据。在K-T边界岩石层地下10英尺处明显没有化石的存在,这个地区被俗称为“三米长的缺口”。
“三米长的缺口”理论引起恐龙问题的争议,有人认为它们进化成鸟,而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缓慢死去。然而该恐龙角的发现逐渐填补了这个“缺口”,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毁灭性小行星摧毁了恐龙的观点。
耶鲁大学泰勒·里松博士说道,“这表明至少有些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前还很好。这些表明缺乏非禽类(鸟)恐龙化石的缺口并不存在与之前的假设-非禽类恐龙在K-T边界撞击事件前就已灭绝,并不相符。” 科学家指出撞击后形成的125厘米岩层完全没有化石的存在。
因陨石撞击:地球进入核冬天
恐龙曾经称霸地球,但其消失的原因仍众说纷纭。有说法称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撞击,导致地球进入“核冬天”,恐龙不堪恶劣环境最终灭亡。科学家最近找到实质证据证实这一说法。
科学家指出,6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烟尘遮蔽天空,地球环境进入“核冬天” (nuclear winter),太阳被遮蔽致使气温严寒,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缺乏氧气,让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龙走向衰亡。
该理论源自科学家预测核战造成气候灾难,核武器攻击城市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约6500万年前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被陨石撞击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之后,全球气温陡然下降,海水水面温度降到7℃。
证据隐藏在德州布拉索斯河地区,沉淀物生成的石头经过分析显示,与冲击坑的石头年龄相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科学家魏勒库说,“陨石冲击扰乱原本相对稳定、温暖的气候,可能对地球生命造成很大压力。”
这个冬天据说持续不超过20到30年,可是足以消灭海陆空各种生物,以及许多其他生命形式,科学家如是说。
从电脑对“核冬天”的模拟中可见,冲击后数小时,地球发生地震、海啸与火灾。接下来尘土与硫磺液体在空气中聚集,挡住太阳光。最后照在地球的阳光仅剩下原本正常水准的20%。
恐龙灭绝时大量蜥蜴蛇类灭绝消失
2012年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当6500万年前地球遭受小行星碰撞导致恐龙灭绝时期,大量的蜥蜴和蛇类也灭绝消失。
科学家现在认为,一颗超大质量小行星碰撞在墨西哥海岸,导致物种大范围灭绝,使地球上83%的爬行动物消失。体型较大的物种遭受的苦难更大,当时体型超过0.5公斤的任何物种都难逃灭顶之灾。
美国耶鲁大学的尼古拉斯-隆瑞奇博士说:“通常人们会认为小行星碰撞事件主要导致恐龙灭绝,但是此次碰撞事件对地球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破坏,蜥蜴和蛇类几乎全部灭绝。”
隆瑞奇指出,在恐龙生存末期出现了大量的爬行动物,其中包括体型微小和体长达2米的蜥蜴。当时远古蟒蛇足以吞食恐龙蛋,甚至可以捕杀许多恐龙物种的幼仔。在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碰撞事件中,许多远古爬行动物都相继灭绝消失,但是幸存的物种最终进化形成现今1000多种物种。
启示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件。我们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过程,就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将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原因总结
恐龙绝迹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争议,由数十名专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公布他们就这件事情的研究结果,指出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海岸撞击地球,令地球出现了因撞击引起的地震和火焰风暴,关键是把几百亿吨的物质抛入大气层,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令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当中包括了恐龙。
而研究同时指出,这撞击却同时提供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新物种进化的环境和条件。
一灭一生,真是一个循环,地球的情况来看,是否又是步向另一次重生的阶段?
新成果
距今约6000万到7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生物界“霸主”恐龙突然消失了。恐龙的灭绝之谜一直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已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种之多,如地磁倒转说、蛋壳变厚说、海洋收缩说、太阳耀斑说等等。有人说恐龙可能是得癌症死的,还有人说“凶手”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干旱。目前科学界比较广为接受的“外星撞击说”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在诸多假设中还有不少新奇有趣的说法。“死亡之星”说
美国物理学家里查德·穆勒认为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星体每2600万年就会将一些小游星掷向太阳,其中一些小游星撞击到地球后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穆勒将这颗“死亡之星”称作“复仇女神”,并表示这颗星体分裂出的小游星就是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
种族没落说
中国黑龙江学者于大海最新提出,恐龙生存体制和生命机制的彻底衰败是恐龙遭致自身淘汰的根本原因。他研究发现,任何一种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的存活都有着特定的周期性,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后,就会由于其自身遗传机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自行消亡。而事实证明,在地球上称霸1.6亿年的恐龙家族早在所谓的大灾变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了。性功能衰退说
广东资深地学专家杨超群认为,由于古气候及地质因素的影响,据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恐龙蛋未能受精,导致了恐龙最终灭绝。
他认为,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时期,雌雄恐龙的生殖能力都很强,大量的受精蛋均孵化出了恐龙,因此出现了保存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而未见恐龙蛋化石的情况。到了晚白垩纪,雌性恐龙的生殖功能仍较强,但雄性恐龙却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蛋未能受精,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蛋化石而骨骼化石则相对十分稀少的情况。从晚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地层中的恐龙蛋化石逐渐减少,说明恐龙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恐龙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灭绝。
海底火山爆发说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所致。他认为,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使陆地气候发生变化,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
放屁灭绝说
法国科学家推测,导致恐龙绝种的正是它们自己的屁。恐龙家族种类众多,它们大多体形庞大,部分重达80至100吨,每天要吃130—260公斤食物。而恐龙每天会不断放屁,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甲烷最终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地球生态发生巨变,食物奇缺,以致恐龙绝种。
水星惹祸说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恐龙之死是水星惹的祸。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发生摆动,导致一颗小行星飞向地球,成为恐龙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们使用电脑模型对2.5亿年前的太阳系进行了“还原”。模型表明,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发生摆动,并对太空中的一个小行星带产生影响,很有可能使单个的小行星走上与地球相撞之路,从而导致恐龙的灭顶之灾。
对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至少提出了90多种比较有道理的假说。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恐龙的大规模死亡或灭绝跟地壳运动和地球气候变迁很有关系。中生代末期,地壳上长出很多山来,沼泽被毁灭了。地下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冷热季节的交替。这样一来,像恐龙这样的冷血动物就变得不能适应了,气候变冷体温就跟着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会死亡。它们的呼吸器官只适于对付湿热的空气。却对付不了变得又干又热的空气。由于气候的改变,原来很茂盛的蕨类等裸子植物绝迹了,代之以能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万物凋零,恐龙的食物出现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环境面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经定型的恐龙,只能走上灭绝的道路。而能够进行冬眠的蛇,蜥蜴类,身上长毛能御寒并能躲进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却得以保存下来。
与以上观点相类似的一种学说认为,恐龙的灭绝与大陆漂移有直接关系。恐龙刚刚出现时,就生活在一块古陆地上,那里是恐龙的乐园。可是到了侏罗纪,古陆开始分裂,并且开始漂向不同方向,由于大陆漂移,在白垩纪晚期,恐龙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温逐渐下降,没有御寒装备和生理机能的恐龙只能坐以待毙,全部灭绝了。
科学界里还有一种主张认为,恐龙是因为陨石降落而灭绝的,这种主张被称为陨石说,有的科学家推测,天外某颗小行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陨落到大海里,4秒钟后即出现海底深坑,海水升温的蒸气柱高达40公里,其后5公里高的海浪与陨石气化微尘袭击全球。此时,极地雪融,植物毁灭,恐龙被埋入泥沙土中。当然,这颗陨星也可能落在陆地上,那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更严重的毁灭。这种假设还缺乏证据,如果地球上曾经发生过这种事,应该能在地球表面找到一个极其巨大的陨石坑才对。
还有些科学家推测,坠落到地球上的陨星不是一颗,而是成千上万颗,像聚雨一样。这些陨星虽然小,但每一颗的威力都胜过几颗原子弹,集中到一起就不难造成地球上生物的全面灭绝。
有些天文学家提出了超新星爆炸说。超新星是指那些光耀夺目,并且旋即殒灭的星体。构成它们的星核物质的温度和密度,由于超出了星体本身容许的界限而突然爆炸,并出现了散发强烈的光线,宇宙线和X射线的现象,这就是超新星爆炸。爆炸时放出的X射线产生出相当于高的能量,相当于10个太阳,使地球表面上的气温骤增。因此地表面刮起了大型的台风和强烈的暴风,由暴风从地表卷起的高温空气在高处形成冰云,遮住阳光,已经习惯于热带生活的恐龙不耐严寒,于是就灭绝了。
有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恐龙是因为食物中毒而灭绝的。恐龙吃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都是不会开花的植物,这些植物对恐龙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后来却出现了有花植物,这些有花植物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又是“大肚汉”,吃的非常多,所以就等于恐龙集体“服毒自杀”了。在中国的自贡地区曾发现过大量的恐龙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外国人羡慕地称中国是“恐龙财主”。专家们在用孢粉分析,沉积相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这里的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化石砷含量超过了100PPM。由此他们认为,这些恐龙是因为吃了有毒性食物而暴死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有人认为,由于当时哺乳类大量增加,它们脑子机灵,动作敏捷,使行动迟缓而脑子又不发达的恐龙难以抢夺到食物。同时,它们又把不善于保护后代的恐龙的蛋都当成了美味佳肴。恐龙蛋被它们偷吃光了,恐龙也就灭绝了。
有人认为,当时地球上频繁发生火山爆发,火山灰不仅严重污染了空气,而且长年累月地遮住了阳光,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突变,氧气缺乏,没有降雨,沼泽、山川干涸,植物灭绝,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恐龙便死光了。
法国科学家德迪特不甘落后,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他认为,恐龙这种巨型动物每天要吃掉大量食物且不断放屁,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恐龙太多,生存时间又长,它们放的屁就对臭氧层造成破坏,进而造成毁灭性气候。
国外一个研究小组对恐龙作了20年的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外星人消灭了恐龙。前苏联古人类学家巴罗诺夫说:“6000万年前外星人公开猎取恐龙,并在几千年中消灭了这种动物。恐龙与鸟类有关,而非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与爬虫有关。对外星人来说,它们只是巨大的味道好极了的鸡,每年要猎走好几百吨肉,这种肉在那里成了名贵物品。四年前,北极地区发现的恐龙墓场也证实他的理论。在那里,成千上万的恐龙头骨上,有尖利的,像被激光设施切割后留下的痕迹。有迹象显示,外星人曾将恐龙运到他们的星球作为家畜来饲养,可能那时他们已意识到恐龙濒临绝种了”。世界其他的古人类家,有不少也同意巴罗诺夫的研究报告。一个英国专家说“由于我们在地球上也有同样的行为——过分的狩猎,使许多动物绝种。我认为他的理论也是讲得过的”。古人类学家们决定去北极岛的屠宰场看看。
卵生导致灭绝
来自伦敦动物协会的成员,以及苏黎世大学的Daryl Codron和Marcus Clauss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导致恐龙灭绝的本质原因及灭绝方式。
恐龙妈妈体重可达4吨,是新孵化恐龙的2500倍还重,而大象妈妈的体重却仅是其幼儿的22倍。换句话讲,哺乳动物的幼儿就已经相当大了。而对于恐龙而言,要生育体积较大的恐龙,不仅需要更大更厚的蛋壳,还需要透过蛋壳结构能使胚胎呼吸,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几乎不可能,因此,新孵化恐龙肯定要小得多。另外,新生哺乳动物生存在与其父母相同的生境中:母亲喂养它们以母乳,直到它们能够较独立地生存。大型恐龙却是另一种情况:它们在一生中要适应诸多不同的生境,因为它们的体型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从几千克甚至可以长到3万千克。
Daryl Codron对此解释道,科学界已经达成一项共识,就是特定体型的生物会占据相应的生境,也就是说,恐龙在其一生会经历所有生态域中的大多数,而哺乳动物则只需经历其中的少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小型及中型恐龙由于其生境会被大型恐龙的青年个体占据而拥有极少的个体种类,这种情况在哺乳动物中是不会发生的。对恐龙所有属种(包括其后裔——鸟类)的统计显示,个体体重介于2~60千克时,仅极少种类会与成年个体共同生活。Marcus Clauss通过计算机模拟总结道,首先,小型及中型种类的缺失是恐龙间竞争所导致的,而哺乳动物却没有这样悬殊的差距;其次,由于大型恐龙的存在以及恐龙年轻个体的普遍竞争,哺乳动物并不发育形成大型种类;再次,对于小型恐龙而言,由于来自同类及哺乳动物的竞争,它们的生存压力更大,以至于它们要么走向灭绝的边缘,要么向新的生境发展,而后者保证了它们生存,那就是进化成鸟类占领天空。
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续了1.5亿年,三叠/白垩界线处的大灭绝事件,为恐龙招来了巨大灾难。当时所有重约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在此阈值之下,因此得以躲过此次灾难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恐龙的命运与此相反,因此它们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有机硅缺失论
恐龙的肌肉属于一种有机硅胶,恐龙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的祖先,动物的祖先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恐龙对硅烷的依赖性极强。恐龙以高分子有机硅或硅结构的动物、植物为食,恐龙随着其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减少而逐渐灭绝。
彗星撞击加火山爆发
经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最终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在6500万年前,从有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到地上上面。通过内部震荡理论在彗星撞击的对面点出造成火山爆发。当然,这些都不足以使恐龙灭绝。真正使恐龙灭绝的,是这种火山在爆发之后,携带出了大量的厌氧菌,这种厌氧菌将氧气转化成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气体。经过十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极其稀少。小型哺乳动物能够继续生存。但体型巨大的恐龙却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于是为了继续繁衍,便将身体不断缩小。缩小再缩小。也就逐渐演化成了类似鸟类的其它物种。如今的昆虫之所以变得这么小。也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过少,使得它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来带动庞大的肢体。
谢选骏指出:不论上述解释如何纷纭繁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恐龙自己的身体长得过大,结果导致自己灭亡。因为,与恐龙同期的动物幸存下来的不少,而且有许多正是恐龙的同类,只是它们的身形较小,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谢选骏:中国的法律是看人下菜
《伊朗驳回王夕越等四名美国人上诉》2017年9月5日报道:
伊朗公开证实四名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涉嫌间谍行为的案件上诉被驳回,他们均被判10年刑期。这四人分别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王夕越(Xiyue Wang),伊朗裔美国商人思雅马克·纳玛兹(Siamak Namazi)和他的父亲巴格尔·纳玛兹(Mohammad Bagher Namazi)以及黎巴嫩出生的美国永久居民尼扎尔·扎卡(Nezar Zaka)。他们与人数不详,分别来自英国、家难道、奥地利和法国的外国人被关在伊朗一座监狱。
德黑兰总检察官多拉塔巴迪(Abbas Jafari-Dolatabadi)9月3日公开确认上诉判决。王夕越就读的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上月中旬引述律师与王夕越妻子曲桦披露了有关消息。
现年37岁的王夕越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2016年8月在伊朗被捕,今年7月中旬被裁定“与伊朗有敌对关系的国家进行合作罪”和间谍罪有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普大与美国国务院批评伊朗“捏造”罪状,要求马上放人,总统特朗普更威胁将采取。伊朗媒体曾称何夕越拥有双重国籍,但中国外交部公开表示“他不具有中国国籍”。
王夕越到底是哪里人?
据亲友证实,王夕越1980年在北京出生。他被捕的消息是在他被判刑之际首次曝光。当时有伊朗媒体称他具有美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双重国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7月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被问到,外交部能否证实王夕越有中国国籍,中国政府是否了解该案,以及是否向王夕越及其家人提供了协助。
陆慷回答:“你应该了解中国政府有关政策,我们不承认双重国籍。你也说了王夕越拥有美国国籍,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据我们了解,他不具有中国国籍。”
普林斯顿大学其后发表的答问集称,王夕越在2009年归化为美国公民。王夕越挚友,艺名文那的北京插画家陈兴兴透过微博表示:“王夕越的美国国籍是因为他妈妈后来改嫁给美国人,他又随他妈妈更改称(成)美国国籍的。”
另一方面,王夕越妻子曲桦在委托普大发表的个人声明中确认,“我和我们的儿子都是中国公民”。
普大指出,美国政府一直透过在伊朗代表美方利益的瑞士大使馆对王夕越进行领事探视。校方还称,此前一直没有公开此事,是因为多名熟悉情况人士劝告校方和家属,高调宣传此事不利于争取王夕越获释。
王夕越是怎样跑到伊朗去的?
普林斯顿大学传讯部在得知上诉失败后专访曲桦。曲桦介绍说,王夕越外祖父是中国外文局一家杂志社的法文编辑,母亲是服装设计师,父亲则从事剧院的舞台设计工作。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王夕越放学后经常在外公的办公室流连,加上邻居中有若干位曾经派驻印度的外交官,耳濡目染下,王夕越开始接触南亚、中亚文化,还有印地语和乌尔都语。
他在19岁之年考得印度政府奖学金到当地学习语言,其间对南亚历史兴趣日趋浓厚。移居美国后,他先后取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透过“普林斯顿在亚洲”计划到香港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期间认识了北京大学毕业的同事曲桦。
在结束香港的工作体验后,王夕越于2010年到阿富汗,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担任翻译官。官方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曾刊登有关王夕越与塔利班伊斯兰武装打交道经历的长篇报道,有关文章目前仍可在ICRC的中文官网上找到。
王夕越于一年后离开ICRC,从阿富汗返回中国。2012年初,王夕越与曲桦结婚。曲桦对普大传讯部说,当时正在思考重返学术界的丈夫尤其希望拜师普大名师斯蒂芬·科特金教授(Prof Stephen Kotkin)。
2013年,王夕越获普大历史系录取修读博士学位,至2014年10月,曲桦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来到美国团聚。2015年5月,王夕越考试及格,正式提出其博士论文研究计划,核心课题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欧亚大陆文化与历史,当中涉及到伊朗、俄罗斯和英国。
普大表示,王夕越致函伊朗驻华盛顿代表机构,以及伊朗国内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详细解释了他的研究计划,包括需要查阅伊朗档案文献的范围。
在取得签证后,王夕越在2016年1月首次造访伊朗,并修习波斯语课程。3月份返回普林斯顿与家人短暂相聚后,于同年5月1日回到伊朗继续学习语言和研究工作。
家属与校方如何回应伊朗指控?
伊朗司法机关的通讯社称,王夕越原定于8月离境返回普林斯顿,但在出境时被捕。德黑兰检察部门指控他意图为英国和美国的学术机构搜集“高度机密文章”。
通讯社报道称:“在他被捕之前,他在严密监视下,还能把国家的4500页文件作数字化存档。”
据挚友陈兴兴转发的声明,普林斯顿的一些华人学者和志愿者组成了“王夕越救援小组”。这份声明说:“王夕越所查阅获得的档案文件均为一百年前的老档案,年代截止到1920年,且均非保密文件。”
按此说法,有关文件属伊朗卡扎尔王朝(恺加王朝)或以前。伊朗现政府是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成立。
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答问集中说:“伊朗政府最近作出宣布称,他(王夕越)是被普林斯顿大学‘派遣’去‘渗透’伊朗,并称他与情报机关有联系。这些指控是完全错误的。普林斯顿大学不会指示学生到哪里做研究。就像我们所有学者一样,王先生自行判断了该为博士论文做什么样的调研、到哪里去调研。他没有跟任何政府或情报机关有联系。”
普大还解释说,历史系为王夕越提供了8500美元的研究经费。同时,普大摩萨瓦—拉玛尼伊朗和波斯湾研究中心(Mossavar-Rahmani Center for Iran and Persian Gulf Studies)也为他提供了不到8800美元研究经费。
“在王先生被捕后,他被伊朗司法部交付1.2万美元押金。”
在另一篇声明中,普大强调王夕越并无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并对其上诉被驳回感到“焦虑不安”。
曲桦也在其声明中说:“伊朗方面指控他与敌国合作,进行对伊朗的间谍活动,是毫无根据的诬陷,继续囚禁他更是极其不公正的行为。”
她强调丈夫是在“获得伊朗政府必要的准许”的情况下前往当地,“是投身学术的热情驱使他前往伊朗,并计划此后到俄罗斯继续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目的”。
曲桦还说:“我和我们的儿子都是中国公民。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已表现出了对伊朗司法体制的尊重,在案件的调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我们都在耐心等待。夕越理应重获自由。我们希望伊朗官员能够立即释放他,让他能够继续学业,也使我们一家得以团聚。”
王夕越算是在美伊交恶中躺枪了吗?
BBC国际台中东事务分析员约翰逊(Alan Johnston)指出,这次上诉判决结果是在伊朗和美国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公布。
除了王夕越,德黑兰总检察官多拉塔巴迪还证实另外三名被起诉相同罪名的美国居民同样被驳回上诉,同样被判监10年。
在王夕越于7月被一审判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说,除非所有被“不公正地拘押”的美国公民都获释回国,否则伊朗该准备面对“新的而且严重的后果”。
美国国务院也指控伊朗“骚扰、逮捕和拘押美国公民”,并称德黑兰当局专门针对双重国籍人士,因为美国在这些人被捕时所能采取的外交措施“极其有限”。
伊朗外长扎里夫 (Mohammad Javad Zarif)针对特朗普的话反击成,华盛顿利用“不合时宜的违反制裁控罪”来扣押伊朗公民,“为的都是虚假和纯粹政治的理由”。
今年早些时候,德黑兰当局称有达70名美国“间谍”在伊朗首都的监狱服刑,这些人只有极少数的身份被公开。
2016年1月,美国与伊朗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囚犯交换,一些此前因受制裁牵连而被捕入狱的伊朗人被美国释放。同时,伊朗也释放其囚禁的美国公民。
交换囚犯进行前不久,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已完成了执行防止发展核武计划的部分措施,国际社会继而宣布撤销对伊朗的制裁。
中国国内舆论如何看王夕越案?
挚友陈兴兴把王夕越被判刑的消息转发到微博上时说:“之所以会在中国公开,求助,是来自于他爱人的援请。而在我心中他也只是小时候我们一起在十三陵水库里划船的小伙伴,长大后会用英文教我怎么说白垩纪的好朋友,和国籍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华人学人在白宫请愿网站We the People发起联署,目前约有1200余人签署。
北京电影导演袁卫东也站在王夕越一方,在微博上呼吁加入联署。
不过,像陈兴兴和袁卫东这样的网络呼吁,甚至像上海澎湃新闻对王夕越的详细报道,看来都只属少数。美国网络杂志《外交家》指出,普大与曲桦的最新声明说明他们已经到达绝望的境地,“让事情更糟糕的是,没多少中国网民同情王夕越”。
拥有超过111万微博粉丝的自媒体作家师伟7月曾发文将王夕越与获朝鲜假释回国后逝世的美国大学生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相提并论,称“两人的共同点是都是美国在世界上搞事的牺牲品”。
师伟的文章称:“美英的说法是王夕越保存的文件不是秘密文件或不具有情报价值,王夕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也是这个调调——我觉得这些观点不成立:伊朗依法判决是其主权的体现。同时美英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名声大家也是知道的。”
“总之王夕越是被CIA收买,以中国人相貌和学者身份骗取伊朗信任而从事间谍行为。美国人不承认他的间谍身份其实是想把事搞僵、简单说是牺牲他以获得更多利益。”
“所以王夕越的行为不但让伊朗人不爽、也让中国人不爽,大家巴不得丫被多判几年!”
网民“欢颜居”把这篇文章局部转载到天涯社区后,被其他网民质疑,既然王夕越是美国公民,事情与中国无关。“欢颜居”回应说:“虽然没有中国国籍,但是长着一幅中国面孔,在中国友好国家冒充中国人为美国利益服务,损害的是中国名声和利益,让当地人对中国人不信任,你说和中国没关系吗?”
具美国官方背景的自由亚洲电台(RFA)评论说,在香港铜锣湾书店事件上,被中国警方扣押的李波和桂民海分别有英国国籍和瑞典国籍,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表示根据中国《国籍法》,李波“首先是中国公民”,“暗示即使持有外国护照,中国人的第一身份仍是中国公民”。
RFA的评论说:“至于王夕越,生于北京,如今中国外交部指‘他不具中国籍’。”
谢选骏指出:在《四个死刑处决一人还是处决四人》一文中我曾经写到:一个罪犯怎么会被判四个死刑呢?原来,中华民国使用的《六法全书》,基于现代法律。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废除了《六法全书》以后,进入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运用原始法律和长官意志进行判决。……谢选骏指出:张君的罪恶不比郑捷小,为何只判一个死刑?因为台湾运用的法律追求正义,按照罪行来量刑;大陆的法律追求实际,按照需要来量刑。例如同样的罪行(贩运枪支),竟然因为参与案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量刑,很是匪夷所思。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个死刑和四个死刑是一样的,所以无需判处四个死刑。但是,张君的罪恶又实在“第一”,一个死刑的惩罚太少了,结果呢?就是需要多多判处一些相关人员的死刑。……台湾大陆虽然同文同种,即使不谈政治差异,但法律差别如此巨大,难怪台民恐惧遭受大陆统治。现代南北朝的统一,目前仍是遥遥无期。
就本文来说,共产党想抓人的时候,就说外国国籍的华人是中国人,可以有权进行绑架勒赎;不想抓人的时候就说外国国籍的华人不是中国人,因此拒绝提供保护。——这明显是双重标准,难怪香港的华人现在瑟瑟发抖,半夜都睁着眼睛,等待没顶之灾的到来。即使你有英国国籍也无济于事,因为大英联邦已经残废了。
谢选骏:颜元、梁启超、钱穆、毛泽东一脉相承
(一)
《颜元:一位值得纪念、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2016-05-31博野在线)说: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晚明王朝。而缺乏政治素养的农民所建的政权,又很快被清军摧毁。正是这种社会动荡,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颜元、李塨等。明王朝的悲惨结局,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他们提供了思想的动力和思考的内容,而刚刚入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为政权维稳,正千方百计拉拢汉族知识分子,还没来得及对广大知识分子进行全面的思想控制和政治打击,这就为这些思想家思想的产生和传播,留下了相对自由的时空。由于这些人大多不愿意到清朝的官场任职,于是他们就投身教育,一来可以养家糊口,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颜元和他的弟子李塨等一起,创立了一个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基本宗旨、以传承道统康济民命为根本目标的学术流派,史称颜李学派。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博野县北杨村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
颜元年轻时,曾服膺陆王心学,继而笃信程朱理学。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他逐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掺杂了释道二家的虚浮思想,已不足以承担社会主流思想的重任。颜元认为,正是其重文轻武不尚实践的思想意识,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教学方法,以及明清实行的八股取士的科举方式等,是使中华民族贫弱沦胥的重要根源。于是,在35岁那年,他著作了《存性编》和《存学编》,开始对程朱理学进行系统性批判,并从而树起了自己的实学旗帜。他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目的是为天地造实绩,为生民谋福祉。其思想具有平民性、务实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四大特征。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初步的官吏选举和地方自治思想;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了垦荒、均田、兴水利的富民思想和正其义以谋其利的全新义利观;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了民皆兵、官皆将的全民皆兵思想;在哲学方面,他提出了性形一体、注重实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他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更使其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新旧教育的一个界碑。
颜元对中国当时学校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全位的。从教育理念,到办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他都提出了自己全新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在教育理念方面,他提出了「学者,学成其人」(《存学编》卷一。陈山榜、邓子平《颜李学派文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以下凡只标页码的引文均引自此书)的全新理念。他从其性善论出发,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可教的,并且教育并不是要改变人的本质,而是要开发人的潜能。他说:「人心中具有仁义、位育,但得活理养之,则学成具全体大用,否则血肉腐朽而已矣。如鸡卵中具有羽肉冠距,但得暖气养之,则化成而飞鸣走食,否则青黄死水而已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第529页)这种学成其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亦属先进。
关于办学目的,在颜元之间的古代社会,几乎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这在官办学校,本属题中应有之义,不难理解,然而就是一些民间所办学校,其办学目的也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间偶有对民众的教育,也多是教化,即教他们服从统治而已。颜元则一改这种「治人」教育为「民命」教育,即为解决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而办教育。仅此一点,其可贵性与先进性已无与伦比。在这方面,颜元还提出了「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存治编·井田》第97页)的主张,这已远非孔子的先富而后教可比拟。
在培养目标方面,颜元提出了培养「转世人」的思想。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存学编》卷四。第87页)他所说的世转人,就是被社会牵着鼻子走的人,而他所说的转世人,则是遇事有自己的主见,立场改造社会的人。他要培养的是儒者,而不是书生和文人。他认为,那些幼而读书、长而解书、老而著书的人,只是书生,而不是儒者,那些幼而读书、长而学文、老而刻文的人,也只是文人,而不是儒者,只有那些处也惟习行、出也惟经济、准备任君相百职、为生民造命、为气运主机的人,才是真正的儒者。
为培养经济士、干济才,颜元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彻底改革。他认为当时的士子惟业八股,殊失学教本旨。他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88页)于是,他把时文与僧、道、娼一起,并列为社会四秽,直言道:「为治去四秽,其清明矣乎,时文也、僧也、道也、娼也。」(《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第652页)当然,颜元也清楚地知道,八股制艺是当时国家的定制,他虽然反对,但却无权取消,所以,在他所设的学校里,是「愿学八股者听」,也就是说,是允许的。
颜元反对学习八股,那他主张学生学什么呢?他认为,一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要是能提高自身才德、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的,都可以学习。他说,「夫文,不独《诗》《书》六艺,凡威仪、辞说、兵、农、水、火、钱、谷、工、虞,可以藻彩吾身、黼黼乾坤者,皆文也」,「君子无方以学之,则事物洞达,措办有方」,「虽未必德即进于中和,功即臻于位育,亦可以弗畔于道矣」。(《四书正误》卷三。第172—173页)他在主教漳南书院时,为学校设计了四主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而将当时国家定制的理学和帖括作为附斋,视为临时科目。也就是说,颜元不仅提出了先进主张,他在自己后半生的教育生涯中,还一直实践着自己的思想。
对于德育,颜元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无德犹可望人之有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84页)而他所提倡的实德,则是智、仁、勇三达德,而其最高的理想境界,则是「成己必兼成物,至中和必期位育」,「万物一体,天地为徒」。他认为,只有具备这种道德的人,才能「撑持气运,砥柱人群」。(《四书正误》卷四。第201页)而实德的形成则是在进业中。「六德是成德事,急难作成,六行是施为处,急难如法,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矣。」(《四书正误》卷三。第176页)
智德而外,颜元对学校开设体育课也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在他的学规中,十天中就有两天习射。而举石、超距、拳术、技击等,都是常课。针对宋儒提倡的静坐读书,他总结道,「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动之圣人也,皆以动造成世道之圣人也。五霸之假,正假其动也,汉、唐袭其动之一二,以造其世也。晋、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无,周、程、朱、邵之静坐,徒事口笔,总之皆不动也。而人才尽矣,圣道亡矣,乾坤降矣。」有鉴于此,颜元断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益自信其考前圣而不廖矣,后圣而不惑矣。」(《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第568页)
毛泽东对颜元注重体育的思想特别赞赏,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另外,颜元还公然在学校进行性教育。虽然他的性教育内容并不完全科学,但是,仅此一举,已经具有破天荒的意义了。
在教和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颜元更是多有创新。
首先,他提出了远其志而短其节的思想。他说:「学贵远其志而短其节。志远则不息,节短则易竟而乐。」(《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第529页)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极具远见的教学思想。学贵有志,非志无以成学。远大志向是激励学生进步的源动力。而分节授课,则让学生能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易竟而乐」。直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学,无不分章节进行,而颜元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主张,并讲出了其中的道理,可以看到颜元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多么先进!
(谢选骏指出:“短其节”的说法来自《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可以解为“节奏短”。但是,孙子那是作为战术提出的,所以与“势”相对;不像是颜元是作为战略提出的,所以与“志”相对。作为人生战略和终极价值而提出的“节”,更接近“节操”而不是“节奏”。所以,颜元在这里确实有点散布“扬弃节操”的非道德主义嫌疑。这在潜意识里,可能是为他们父子认贼作父的汉奸行为进行开脱。难怪同样小商小贩出身而后同样投靠北方蛮族的毛泽东,对颜元的接受度那么高。)
其次,他提出了科学的因材施教思想。他说:「吾于孟子之论治而悟学矣。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人之质性近夷者,自宜学夷,近惠者,自宜学惠。今变化气质之说,是必平丘陵以为川泽,变川泽以为丘陵也,不亦愚乎!」(《四书正误》卷六。第205页)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他所主张的三原则,更是缺一不可。「就其质性之所近」是因其天赋,就其「心志之所愿」是因其志向,而就其「才力之所能」则是因其现有之知识能力。天赋是「物质」基础,且极难改变,要变人天赋,确实如同变丘陵为川泽、变川泽为丘陵一样难。所以,因材施教,首先是以其天赋为基础。而「心志之所愿」,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所在,是使学生乐之、好之的基础,违背心志之所愿的原则,则将失去学习动力,一旦学生不乐之、好之,甚至不情愿时,教育的效果也将黯然失色。而「才力之所能」,则是学生进步的基础。人的进步,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进步,这已被建构主义所证明。颜元在三百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三原则。都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正确的,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深感惊异。
最后,颜元还提出了少讲读而多习行的教、学方法。
少讲读而多习行,是颜元教、学的思想的基点,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最典型的特征。他之所以将自己的学塾改称「习斋」,且以「习斋」自号,就因为他特别专注于这个「习」字。他说:「仆妄谓性命之理不可讲也,虽讲,人亦不能听也,虽听,人亦不能醒也,虽醒,人亦不能行也。所可得而共讲之、共醒之、共行之者,性命之作用,如《诗》《书》六艺而已。即《诗》《书》六艺,亦非徒列坐听讲,要惟一讲即教习,习至难处来问,方再与讲。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于是,他强烈呼吁:「惟愿主盟儒坛者,远溯孔孟之功如彼,近察诸儒之效如此,而垂意于习之一字,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存学编》卷一。第42页)颜元当然是正确的。当时的讲读教学,对于帖括八股而言,或有其效,而如果是培养扶世济民的经济士、干济才,则非习行不为功,因为讲读过程,其实只是一种信息传递,而要想将知识转化为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通过习行是不行的。
颜元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其创新之处,不胜枚举,以上所言,略述而已。
颜李之学,自清末以来,颇为大家所推重。戴望在其《颜氏学记》的《序》中说:「如颜氏者,可谓百世之师己,其余数君子,亦皆豪杰士也。同时越黄氏、吴顾氏,燕、秦间有孙氏、李氏,皆以耆学硕德负天下重望,然于圣人之道,犹或沿流忘原,失其指归,如颜氏之摧陷廓清,比于武事,其功顾不伟哉!」
梁启超每议及颜李,则慨为表彰。他说:
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其为新旧之争。期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其人为谁?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会2003版,第121页)
他们是思想界的大炸弹,于汉以后二千年所有学问一切否认,……总括起来,他们的学说,和现代詹姆士、杜威等所谓之「唯用主义」十二分相像,不过他们所说早二百多年罢了。(《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收《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载《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斋生平学凡四变。少年,尝治道家言。稍进,学陆王。再进,学程朱。皆用淬厉刻苦功夫,有所得。中年以后,乃自创一派,专标唯用主义,排斥冥想讲诵笺释之学,实为二千年来学术界一大革命,(《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收《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一,载《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钱穆每议及习斋,也是慨为表彰。他说:
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行者有年,一旦翻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页)
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王昆绳语,见《居业堂文集》卷八《与婿梁仙来书》)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可以为习斋咏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79页)
陈登原在其《颜习斋哲学思想述》中也感叹道:
习斋以孤军战考核、词章、义理三大派,而卒不为屈,以习、行、实、动训士,匪特合中国此时之所需,亦可传诸百世而不废者。高山景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莫谓秦无人」,以视西来之动的哲学,益叹慰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思想汉奸侯外庐在其《中国思想通史》中,将颜元视为早期启蒙主义者。他评论道:
他是中国十七世纪思想界中的一支异军。他在当时启蒙的人物中,对于理学的批判,比王、顾、黄三个更加彻底,毫无保留……王、顾、黄三人在时代精神上是宋明道学的异端,但都在形式上还对理学抱有保留的态度。王、顾形式上左袒程朱,黄宗曦形式上左袒王守仁。颜元不然,对于宋以来的道学家,一齐推翻,没有一丝形式上的保留态度。(第五卷,人民出版社会1956年版,第324页)
他的「唤迷途」……无异是召唤宗教世界所失掉的「人」魂,所以叫做「存人」。这里含着及其浓厚的近代市民阶级的人文思想,不能仅以形式上的「靖异端」目之。他所召唤来的理想人类,是人文主义的个人觉醒和个性解放。在这一点,他比任何一位清初学者都要极端,都要坚决。(第337页)
文化史家蔡尚思把明清之际视为又一次百家争鸣,并把其内容分为朴学(经学)、史学、哲学、教育学和文学、科学六个系统,而颜元就是教育系统的突出代表。他说:
以颜元为首的行动主义教育学系统,这个学派的思想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等,而偏重的是教育方面。其中心思想是义利合一,道功合一,身心道艺合一(全面发展),教治合一,学、行、政三者合一,文武合一,兵、农、礼乐三者合一;习动不习静,贵实行不贵书本心头,重经邦济世不重笔墨,要有事不要无事等等。此学派的主要代表为颜元、李塨、王源,其次为恽鹤生、程延祚、张鹏举等。此派不大为当时人所闻知,戴望特发愤为作《颜氏学记》大力宣传它。此学派反程朱道学、陆王心学及佛老等派,上承墨学苦行派、宋代功力派,而集其大成。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为人们所大力提倡。这真是源远而流不长的一个思想体系。(《中国文化史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101页)
以上所述,是几位知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颜李学的肯定与表彰。而在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倡议和支持下,颜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那时,他们组建了四存学会,创办了《四存月刊》,创建了四存中学,出版了《颜李丛书》,徐世昌还亲自编撰了《颜李师承记》一书。
颜李学在20世纪初便已走出国民,先是传到日本,20年代传到欧美,后来韩国的相关研究也很热络。尤其是其创始人颜元的思想,广为海外人士所称道。
颜李学派的思想,曾因影响了毛泽东等人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其求真务实的思想,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的战略方针,也应具有不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章在评价颜元时,洋洋洒洒地分析了时代背景,却只字不提其生平,这非常奇怪。因此可以理解为,其中必有缘故——那就是“为尊者讳”。因为他们的生平都有类似的“汉奸”背景,只是投靠的主子,从颜元的满清变成了毛泽东的苏联。
(二)
下面我们来补充上述的不足,来看看颜元的底细。
颜元(1635年—1704年),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保定市博野县)人。对此,民间所谓“保定府的狗腿子”可谓一针见血,不可不察。
颜元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明崇祯八年(1635年),颜元出生。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这一年,颜元才四岁。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崇祯十二年(1639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当时,国事日非。他曾上言:“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食粮。出则抢掠,战则奔逃。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他提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其法是:“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伍兵土著不可逃。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顺治四年(1647年),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不过,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讼案完结,家产日落。由于在城内居住费用较大,便返乡居住。晚年“恬退自牧,不入城市。教其子晃及养孙元耕读,是事不与世局”。
颜元八岁起受启蒙教育,从学于吴洞云。洞云先生善骑射、剑戟,又感慨明季国事日非,曾着有攻战守事宜之书,同时也长于医术和术数。这使颜元从小时起,便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可惜在十二岁时,因遭吴妻怨怒,不能再从先生游。
颜元十四、五岁时,又看寇氏丹法,学运气术,娶妻不近,欲学仙。后来知仙不可学,“乃谐琴瑟,遂耽内,又有比匪之伤,习染轻薄”。十九岁时,又从贾端惠先生学。端惠禁受业弟子结社酣歌、私通馈遗,颜元遵其教,力改前非,习染顿洗。为了科举功名,颜元从十岁起,还学习八股时文。养祖父朱九祚曾想为他贿买一秀才头衔。颜元哭泣不食,说:“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结果,十九岁时,自己考中秀才。
颜元二十岁时,讼后家落,回乡居住后由他担负起全家生活费用。“耕田灌园,劳苦淬砺。初食薯秫如蒺藜,后甘之,体益丰,见者不以为贫也。”为谋生计,开始学医。同时开设家塾,训育子弟。二十一岁时,阅《资治通鉴》,废寝忘食,于是以博古今、晓兴废邪正为己任,并决心废弃举业。后来他虽入文社、应岁试,只是取悦老亲而已,不愿以此误终身。二十三岁时,又见七家兵书,便学兵法,究战守事宜,尝彻夜不眠,技击之术亦常练习。这个时期,颜元还深喜陆九渊及王阳明学说,以为圣人之道在是,曾亲手摘抄要语一册,反复体味。
颜元二十五、六岁时,思想又有较大变化。这时他得《性理大全》读之,此书集宋代理学家思想之大成。他深深地为周、张、程、朱等人的学说所折服,从此屹然以道自任。“农圃忧劳中必日静坐五六次,必读讲《近思录》、《太极图》、《西铭》等书。”他乘间静坐,目的是主敬存诚,但周围的人“有笑为狂者,有鄙为愚者,有斥为妄者,有皆为迂阔、目为古板、指为好异者”,他都不介意。
康熙三年(1664年),颜元听说蠡县北泗村有位王法干,此人恶僧道,斥佛老,焚时文,读五经,居必衣冠,持身以敬,教家以礼,乡人有目为“狂癫”者,颜元却瞿然惊喜,大呼:“士皆如此癫,儒道幸矣!”遂与其纳交。两人每十日一会,每会,相互“规过辨学,声色胥厉,如临子弟。少顷,和敬依然”。同时各立日记,“心之所思,身之所行,俱逐日逐时记之。心自不得一时放,身自不得一时闲。会日彼此交质,功可以勉,过可以惩”。后来,颜元与王法干在对待宋儒的态度上发生歧异。
颜元个人家世虽屡遭不幸,但始终以匡时济世为己任。他目睹明季政治日坏,风俗日降,兵专而弱,士腐而靡,极为痛切。据李塨回忆:“先生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而心血屏营,则无一刻不流注民物。每酒阑灯炧,抵掌天下事,辄浩歌泣下。”颜元二十四岁时,便着有《王道论》,后来更名《存治篇》,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要开万世之太平,必须恢复“唐虞三代”的政治,“井田、封建、学校,皆斟酌复之,则无一民一物之不得其所,是之谓王道”。
康熙七年(1668年),养祖母刘氏病卒。因感祖母恩深,父亲又出走,不能归来殓葬,他哀痛至极。三日不食,朝夕祭奠,鼻血与泪俱下,葬后亦朝夕哭,生了大病。朱氏一老翁见到此情景,十分怜悯他,说:“嘻!尔哀毁,死徒死耳。汝祖母自幼不孕,安有尔父?尔父,乃异姓乞养者。”颜元听后大为惊异,到已改嫁的生母处询问,果得实情,因而哀减。
颜元居养祖母丧,恪守朱子家礼,尺寸不敢违。连病带饿,几乎致死。虽觉得有许多违背性情处,但认为圣人之礼如此,不敢多疑。后来,他校以古礼,竟发现朱子家礼削删、不当之处甚多。“初丧礼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之无算。宋儒家礼删去无算句,致当日居丧,过朝夕不敢食。当朝夕遇哀至,又不能食,几乎杀我。”“乃叹先王制礼,尽人之性。宋人无德无位,不可作也。”由此发端,他对宋儒学说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因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也。静坐读书,乃程朱陆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次年,便着《存性》、《存学》两篇,学术上自成一个体系。思想转变后,更体会到“思不如学,学必以习”,故改“思古斋”为“习斋”。此后教授弟子,也是让其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诸学,并习射、习骑、习歌舞及拳法武艺,力戒静坐空谈。
刘氏死后,朱晃继续唆使朱翁逐赶颜元,他只得移居随东村安身。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翁卒,颜元便回博野县北杨村,归宗姓颜,时年三十九岁。颜元归宗后,日常仍从事农田耕作。有一次客人来访,见他正在扬场,感到十分奇怪。颜元却说:“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已矣!”这时,颜元及门弟子日众,李塨便是于康熙十八年开始来问学的。对于新从游者,颜元必先向其申明自定教条其要点是: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慎威仪、重诗书、敬字纸、习书、作文、习六艺、序出入、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等。特别是对六艺,尤为强调。每逢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他兢兢业业,以阐扬儒家学说中实用实行思想为己任。尝云:“天废吾道也,又何虑焉。天而不废吾道也,人材未集,经术未具,是吾忧也。”因吟诗道:“肩担宝剑倚崆峒,翘首昂昂问太空。天挺英豪中用否,将来何计谢苍生。”
对于自己,颜元仍是持身极严,而且与从学者互相规过。有一年,颜元曾买石氏女为侧室,女痴且癫,知是为媒人所欺。于是,令媒人将女领回并讨回原金。不料,媒人又将该女再度转卖给他人。李塨就此事向先生直谏及规劝,颜元听后,悲泣道:“吾过矣!”于是出原金赎女归其父。李塨极感先生改过之勇,从此立日谱以自考。颜元和李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约定:“对众不便面规者,可互相秘觉也。云:警惰须拍坐,箴骄示以睛,重视禁暴戾,多言作嗽声,吐痰规言失,肃容戒笑轻。”
南北游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颜元五十岁时,只身往关外,寻找父亲下落。原来,颜元的父亲颜昶随清军出关后,到了沈阳,有位镶白旗董千总给了他些本钱,开了个糖店,先后娶过妻王氏及妾刘氏,刘氏生两女,名银孩、金孩。颜昶也曾想返里探亲,因入关被阻未能实现,于康熙十一年病故,葬于沈阳附近的韩英屯。颜元到关外沿途寻父,艰苦备尝。当他在沈阳张贴寻人报贴后,被银孩所知。兄妹相见,面对痛哭。颜元祭奠父茔后,亲自御车,奉先父牌位归博野。
从关外归来后,颜元自叹:“苍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于是在康熙三十年,告别亲友,南游中州。行程二千余里,拜访河南诸儒。在各地,他结交士人,出示所著《存性》、《存学》、《唤迷途》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率直地抨击理学家空谈心性、以著述讲读为务、不问实学实习的倾向。寓居开封时,曾与名士张天章研讨学术。天章叹道:“礼乐亡矣,《存学》诚不容不作!”又研讨水政,天章曰:“先生何不着《礼仪水政书》?”颜元答道:“元之着《存学》也,病后儒之着书也,尤而效之乎?且纸墨功多,恐习行之精力少也。”因此,来问学者日众。在商水,访李木天,与言经济。李见颜元佩一短刀,便离座为他演诸家拳法。颜元笑曰:“如此可与君一试。”两人遂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颜元击中木天手腕。木天大惊曰:“技至此乎!”又与深言经济,木天倾倒下拜。次日,令其子从先生游。
颜元通过此次南游,愈发感到程朱之学为害的严重。他说自己当年从关外归来时,“医术渐行,声气渐通,乃知圣人之道绝传矣。然犹不敢犯宋儒赫赫之势焰,不忍悖少年引我之初步”。但是,“迨辛未游中州,就正于名下士,见人人禅宗,家家训诂,确信宋室诸儒即孔孟,牢不可破,口敝舌罢。去一分程朱,方见一分孔孟。不然终此乾坤,圣道不明,苍生无命矣”[7]。因此,他一方面着《四书正误偶笔》等,辨析朱熹学说的谬误,一方面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友人及门生申明训诂、理学、科学的危害,尝大声疾呼:“仙佛之害,止蔽庸人。程朱之害,遍迷贤知。”“非去帖括制艺与读着主静之道,祸终此乾坤矣。”
晚年逝世
颜元六十二岁时,肥乡郝公函(字文灿)三次礼聘,请他前往主持漳南书院。颜元到肥乡后,准备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亲自拟定各种规章,构想书院规划,并手书“习讲堂”对联云:“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可惜数月之后,该地大雨成灾,漳水泛滥,书院堂舍悉被淹没,他只好告辞归里。后来,因水患益甚,郝公函屡请未往。不久,郝公函来书问安,并附一契纸云:“颜习斋先生生为漳南书院师,没为书院先师。文灿所赠庄一所,田五十亩。生为习斋产,没为习斋遗产。”
从肥乡返回后八年,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九月初二日,颜元病故。逝世前犹谓门人曰:“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死后葬于博野北杨村,门人私谥为“文孝先生”。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主张以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来教育学生。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颜元不仅教育学生“习动”,而且身体力行。他武艺出众,57岁时与商水大侠李子青比武,“数合,中子青腕”,足见他老年时仍保持着矫健的身手。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后书院为水淹,返归故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塨(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人物评价
梁启超:“博野颜元,生于穷乡,育于异姓,饱更忧患,坚苦卓绝。其学有类罗马之‘斯多噶派’。其对于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其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
钱穆: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王昆绳语,见居业堂集卷八与壻梁仙来书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为习斋咏矣。”
“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行者有年,一日幡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
教学主张
颜元极力批判自汉以来二千年的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包括玄学、佛学、道学以及宋明理学。他提倡实学,亦有其历史依据。他认为尧、舜、周、孔就是实学教育的代表者,如孔子之实学注重考习实际活动,其弟子或习礼,或鼓瑟、或学舞、或问仁孝、或谈商兵政事,于己于世皆有益,而宋儒理学教育却相反,主静主敬,手持书本闭目呆坐有如泥塑,在讲堂上侧重于讲解和静坐、读书或顿悟,其害有三:一是“坏人才”。即理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柔弱如妇人女子,无经天纬地之才,他指出,如果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即使读书万卷,也是毫无用处的。这种教育不仅害己,而且害国。二是“灭圣学”。他认为理学家只从章句训诂、注解讲读上用功,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墨世界,国家取士、教师授课、父兄提示、朋友切磋,皆以文字为准,这就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尤其是倡行八股取士后,为害更大。三是“厄世运”。汉儒宋儒之学败坏了学术与社会风气。学术完全成了一种文字游戏,统治者更是利用科举八股把士人囿于文字之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社会道德、经济、人才的腐败与衰竭,皆与此有关。所以他主张以实学代理学。
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学教育,这是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着特征,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
1、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
颜元指出,传统教育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脱离实际,把读书求学误以为是训诂,或是清谈,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学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脱离实际更为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既不能担荷圣道,又不能济世救民。所以他认为,这种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家国则害家国”。他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这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2、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
传统教育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把“义”和“利”、“理”和“欲”对立起来。颜元针对这种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 “利”和“义”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其中,“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同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颜元的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抨击八股取士
颜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于学校教育的危害,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那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时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实学,不仅不能选拔真才,反而会引学者入歧途,贻误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反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态度,跃然纸上。
诚然,颜元是打着古人的旗号批判传统教育的,即所谓“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当时“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的社会条件下,他无惧“身命之虞”,而敢于猛烈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把抨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这在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动。梁启超说颜元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若联系任公本人之主张与当世之情形可知任公之推崇习斋亦是欲借此广变革之学,破理学之流弊。并非欲以习斋之说全废程朱王陆诸贤之说。)
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把人才视为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天下”的方针中,把“举人才”列为首位。他说:“如天不废予,则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在他看来,“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所以,从人才的角度来分析,颜元的上述见解确有道理,它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当前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不无意义。
颜元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具体主张。他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可见,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得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颜元的这种主张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即他说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能够“佐王治,以辅扶天地”,这是颜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他提出的“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谢选骏指出:颜元的“进步意义”,在毛泽东的“关闭大学”、“五七干校”的野蛮化措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最新最活的马列主义”。而由颜元所得到的好评,可以得知毛泽东的文革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梁启超、钱穆等人的鼓吹一脉相承的。
附录
网文《颜元》报道: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河北安国县东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创始者。
颜元的父亲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为养子。颜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为蠡县人,后其父颜昶因与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颜元四岁时,随清兵逃往关外。其母王氏因夫去杳无音讯,于颜元12岁时改嫁。颜元便同其养祖父母一起生活。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这使得颜元逐渐产生反理学的思想。
颜元青年时曾从事“耕田灌园”,晚年在肥乡县漳南书院任教。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创立颜李学派,提倡并实用主义。颜元创立的学派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不同,主张读书的目的应该是“经世致用”,而非一味“格物致知”,自寻自证“天理”。五十七岁时候,南游河南,发现“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两途”。他说:“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觉”,朱子的学术不过是“禅宗、训诂、文字、乡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千百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也!”。
著作
着有《存学编》四卷,《存性编》二卷,《存治编》一卷,《存人编》四卷,《朱子语类评》一卷,《礼文手钞》五卷,《四书正误》六卷,《习斋记余》十卷等。
影响
民国时期的四存学会
1920年,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北京成立“四存学会”,研究与弘扬颜习斋的学术思想。所谓“四存”乃是以颜习斋四部书,即存性、存人、存学、存治而得名。1921年在北京府右街建立了一所“四存中学”,并在颜习斋的故里河北省博野县杨村建立一所“四存小学”,1929年由失意政客张荫梧任校长,后改造为四存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荫梧以该中学为核心组织河北民间抗日武装,自称河北民军,后被八路军兼并。抗战胜利后,张荫梧在北平经营“习斋学会”。1949年1月共军进入北平,认为张荫梧有组织暴动的嫌疑,于2月15日将其秘密逮捕,5月27日病死于清河囚犯集训队。
谢选骏指出: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所以后世用这个方法考核孔子名下的《论语》,发现他是一位世故的“政客”、“求职者”甚至“混世魔王”。这个结论也许有些片面,但是这个方法在考察实思想家们“到底说的是什么”的时候,还是相当有效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从一个思想家的生平出发去理解其思想,是一个基本的线索。
谢选骏:习近平是蒋介石的信徒吗
《共产党正在重新定义中华文化》(2017-8-19 BBC)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复兴",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
8月18日(周五)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一篇关于中国文化政策的文章,题为"共产党正在重新定义身为中国人的意义,同时掩盖自己破坏中华文化的历史"。文章说,在中共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共产党都希望摧毁中国文化,而不是赞颂中国文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积极"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许多寺庙、大宅和墓碑等都被破坏。
但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早已失去吸引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急速变化,中国人普遍忧虑道德下滑,渴望传统价值的复兴。
中国政府利用了这种情绪,开始打着恢复传统的旗号来宣传政府支持的价值观。
现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教授传统文化的暑期学校,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书法和中国乐器等。
"忠实继承者"
文章说,自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当局强化了促进"文化自信"的举措。
共产党违背了自己一贯反传统的作风,把自己说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经济学人》认为,中共试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宣扬一种经政府过滤并认可的"中华文化",其目的是要强化共产党的统治能力。
文章说,习近平扮演一个传统文化捍卫者的角色,是为了利用社会中的保守力量。中国出现现在这样的"精神真空",共产党难辞其咎,因此习也在通过宣扬传统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另外,传统价值对共产党还有其他用处。为了宣扬爱国主义,中国多年来一直煽动反日情绪,但反日游行经常演变成骚乱。但是,用宣扬文化传统来培养爱国主义,对政府来说要安全得多。
文章指出,共产党从传统文化中挑出对其自身有利的成分,尤其是等级制度以及对命令和秩序的遵守。
而共产党认为对自己不利的成分,比如宗教,就不会被宣扬。共产党从自身的历史中汲取这样一个教训:任何社会运动,不管是革命、宗教还是民主运动,都有可能会难以控制。
谢选骏指出:看来,习近平在“第三个三十年”里想干的事情,不是回到毛泽东,而是回到蒋介石——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华民国台湾政府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十分矛盾地号召“维护传统中华文化”同时又“发扬革命精神”。而完全没有反省大陆的沦陷和赤祸,完全是国民党“联俄容共”的革命一手造成的。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张狗皮膏药,制造出来为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分庭抗礼,以显示南朝中华民国为正统中华文化之代表。1966年11月,孙科、王云五、陈立夫、陈启天、孔德成、张知本等1,500人联名给行政院写信,建议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要求规定每年11月12日国父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1967年7月28日,台湾各界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现名为中华文化总会)发起大会,总统蒋中正任会长,运动即在台湾和海外推行。
由于北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野蛮化运动中,在“破旧立新”口号下,第二期中国文明的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北朝中国文化知识界受到凌辱和摧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又一次创举,南朝中国“中华民国在台湾”趁机揭起复兴中国文化之旗帜,希望树立为中国文化文化承继者和捍卫者之形象。
运动宗旨与目标
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其最具体的行为表征,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其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仁”字。
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有全国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华民国宪法。使政治举措有常轨。要国会能自由行使其职权,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归于民治,树立法治。
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其终极目的,在于养民。养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乐六项,故特以此六项科学化之建设,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张本。
运动行则与成果
以教育来促进国民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推进人民顺利的适应生活环境,改善生活。
教育方面,号召以德、智、体、群四育并重;重视生活教育,改订国小与国中学生生活教育课本,将伦理道德贯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加大学生的科技教育,除在国民中学内实施试探性的职业陶冶,而在高中则侧重于职业学校的发展,以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及生产工作的需要;中华文化复兴会并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发明奖,奖助社会普通人士对科技的研究发明。
体育方面,推委会注重全民体育的倡导与推行,团队的合作与运用,改进学校与社会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组织及团队的训练与活动,并经常举办国际体育活动与联系。并大力发展体育学术研究,提高全民体育技能。
从学术整理为文化复兴开路
蒋中正号召“以心物群己关系的和谐,造成新中国三民主义伦理、民主、科学的社会蓝图,是导致文化的整合。”
在整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推委会目标“对传统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芜存菁。同时选择西洋文化的精华,吸取采用,合中西文化融于一炉,而造成一种更新的能造福人类的中和文化”。在蒋督导下,推委会创建众多专门机构和委员会,如学术出版促进委员会负责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轻一代普及学术精华,前后出版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像《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孟子今注今译》、《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等。
整理大量古籍,使文字显明易懂化,让普通民众能读得懂。中国古代典籍大量影印出版,对保存中国文明成果有所贡献。
编印中华文化概述,出版中国历代思想家(一百位),介绍其生平思想行谊及其著作的影响作用,使国人对中国学术思想之演变,有较深入之认识。编印中国历代忠孝人物故事(一百位)及忠孝文选,以发扬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宏伟风范。重新英译四书,并向海外发行,以加强国际学者对中国文化之了解与景崇。
译介西方名著,有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各方面者,已有多种出版。翻译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编印“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国史学论文选集”、“中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史丛书”、“中国近代法制研究”、“中国文献西译书目”、“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专辑、“中华文化总论书目”、“中华文化复兴论丛”、“研订标准行书模板”等书,均已出版。
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以加强国家现代化的行程。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俾收文化整合之帮助。这些学术上的整理工作,是光大中华文化所必循的途径,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所必采的方法。
从文艺研究为文化复兴发皇
从民族文化人文主义所掀起文艺思潮:第一是宏扬伦理道德的具体行为,以表现国民的忠孝仁爱精神。第二是倡导反共产反奴役反迫害的民主意识,以稳固民主思想与制度。第三是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具体方案如下:
设立国家文艺基金会。
拟定文化政策。
国剧推行委员会对国剧的进行改进与推行,如国剧的定期演出,剧本的整理与创作,场面人员的训练,国剧课程的设计与课本的改进,举办各大专青年暑期国剧研习会等。
设立由中央到地方各文化中心机构,联合全国文艺界举行文艺座谈,举办各种文艺季,奖励文艺创作,设立文艺研究班,辅导各种文艺活动,如书画展览、戏剧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各种文艺创作比赛,改进与弘扬传统艺术。
办理国际文艺交流,研习国际文艺创作技巧。
编印中华文艺史,纠正部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破坏。
制作大量配合大众传播的文艺节目,发扬文艺工作的多彩多姿。
精印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专辑。
从国民生活辅导为文化复兴扎根
推委会提出,文化是生活的表征,修明伦理,发扬道德应从辅导国民的生活做起,使国民了解立身处世、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应把伦理道德的真义涵咏于国民日常生活行为中。订立相应规范与准则使人与人相处的交互关系,有一定的标准尺度和适当的依据,才不致逾越常轨,有所歧扰。
推委会还颁布推行《国民生活须知》,订立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之九十九条具体规则,作为国民生活准则。[6]国民生活辅导委员会负责伦理道德发扬工作,发起“复兴中华文化青年实践运动”,制定《国民生活须知》,对人们提出衣食住行诸多生活基本要求,以期弘扬礼仪之邦文明。《国民礼仪范例》经过修订,1970年正式颁行,扩展培养青年为全社会生活理想。
从融合中西文化达成文化创新的目的
为光大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持续创新发展,推委会拟订“中华文化与现代西方学术思想融合发展推行计划”,并复拟订“中华文化丛书编印实施计划”来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复兴民族文化,阐扬国父遗教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精义,并宣扬三民主义建设成绩,贯彻反共复国国策。
运动过程
1966年11月12日,孙中山一百周年诞辰。他的联俄容共终于导致文化革命的野蛮爆发。但是在台北阳明山新建之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仪式上,蒋中正却发表《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纪念文》,继续宣扬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相揉合之文化宗旨,宣称“三民主义思想,不惟为中华文化之汇归,而三民主义之国民革命,乃益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保卫者”。其中充满腐朽的陈词滥调曰:“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当时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全体人士,遂联合签名吁请政府明定每年11月12日作为国父诞辰纪念日,同时为中华文化复兴节。
1966年12月25日:蒋中正主持南朝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宪政研究会”开会。在会上宣布将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实行三民主义,凭借传统人本精神与伦理观念,唤醒理性良知。12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九届四中全会在台湾省台北市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方案》。
1967年2月14日,南朝行政院长严家淦向立法院提出推行文化复兴运动的施政方针。4月9日,蒋中正就孔孟学会召开年会致函会议,称发扬孔孟学说有助三民主义的实行,革新国民生活,实现文化复兴。7月28日,在阳明山中山楼举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发起大会”。会议通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纲领和章程,推选组织机构。中华民国行政院成立“中华复兴运动委员会”,蒋中正任委员长,孙科、王云五、钱穆、于斌、左舜生、林语堂、王世宪、钱思亮、谢东闵组成主席团。
1967年7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颁布《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办法》,提出加强学术研究、推动社会生活、举办文艺活动、教育配合、倡导大众传播、加强妇女工作。并颁布措施,加强三民主义教育、坚定战斗意志、弘扬传统文化。
1967年8月24日,孙科、王云五、陈立夫为"中华文化复兴推动委员会"副委员长。谷凤翔任秘书长。
1967年8月28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为推动九年国民教育发布十点指示:
推动文化复兴运动。
国民学校制定长期规划。
学校按教育部规定,安排教学时数。
学校不准买卖未经审核的补习材料。
教师尽心教育,不得做有收入之辅导。
制定学生作业指导方法,低年级学生课外作业不高于半小时,高年级学生不高于1小时。
加强艺能教育,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中发挥教师专长,实施分科教学。
学校中成立各种教学研究会。
国民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967年11月21日,中国国民党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人格独立、尊重民主自由、实行耕者有其田、推动社会福利、保障择业自由、维持家庭伦理关系、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平等、维护国际和平。
1968年3月29日,蒋中正就青年节发表《告青年书》,提出“以科学报国,发展民族文化之精义。伦理、民主、科学一脉相联,民主不兴、科学与伦理便不兴。国家建设以发展科学为第一要务,要以做一个中国人为荣,对民族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
1968年4月30日,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颁布《国民生活须知》。10月15日,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制定几项工作重点:推行国民生活须知、加强体育运动、订定国民生活礼仪、贯彻教育改革、设定标准文艺活动中心、建立大规模国民社会教育馆、整理国剧国乐、编译今译今注古籍作为国民读本、翻译介绍世界名著。
1968年11月12日,蒋中正就孙中山诞辰和中华文化复兴节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复兴中华文化,造成三民主义新时代,发扬伦理、科学、民主精神,明礼义、知廉耻;贯彻三民主义宪政,从推广廉能政治开始,民生建设的要务在于发展科学;一齐抢救国家,同胞,文化”。
1969年4月8日,中国国民党十届全会大会通过《现阶段社会建设纲领》明示“社会建设目标:发扬科学功能,培养企业精神。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社会福利措施,建立社会安全,谋求社会发展,平衡社会建设,均衡财富,建设安和乐利社会。养成国民守法,守秩序的精神,推广地方自治,发展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明礼尚义,重廉知耻”。
1969年12月25日,蒋中正就行宪纪念日致函国大代表:“努力弘扬民主宪政,阐扬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观念,培养道德与精神力量,促进人类健全发展。掌握中华文化仁本精神,消弭世界物本主义流毒”。
1970年7月2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爱国建国教育纲领》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倡民族自尊,鼓励教师进修,发展职业与技术教育,改进大专教育,鼓励学人回台任教等。
1971年7月26日,蒋中正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守经知常,创新应变,温故而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进一步推动运动发展。
1972年6月13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提出:“从大处着眼,从实际重点着手,发展团队精神,树立爱民、便民风气;一切施政以发扬民族大义,奋发民族精神为要,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团结海内外人士”。
1973年4月22日,中华民国孔孟学会开会,蒋中正提出:“国人应明礼守法,践行仁义,三民主义以孔孟为源”。12月17日,蒋中正告中华民国同胞扩大好人好事运动,称发扬人性是最佳武器,中华民国以人本主义从事精神战、文化战、主义战,攻人之心、夺人之魄。
1975年3月28日,蒋经国发表文章《为国献身,为民献心》,纪念青年节。提出“发扬民族道德、文化、传统与智能,中国的命运应由青年人掌握”。
1976年9月16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强调“教育之道在于巩固国本,行政之本在于为民服务,共同努力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
可是等到毛泽东一死,反毛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也就烟消云散了,可见这一运动并无自身的内的生命。毕竟第二期中国文明已经逝去,第三期中国文明尚未生长起来,依然属于草创阶段。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其实只是“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回光返照”。
谢选骏:路易十四以腐化治国
网文《路易十四》报道:
路易十四(Louis XIV),法国国王,在位时间1643年5月14日–1715年9月1日,他加冕在1654年6月7日,他的前任路易十三,他的摄政是奥地利的安妮(1643—1651年)。
他出生在1638年9月5日,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城堡,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号。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从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则于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胥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他亲政期间(1661-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战争和两次小冲突让他建立霸权,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至高无上的欧洲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也使国库日渐空虚,使法国国力在他死后日渐下滑。
路易登基初期,全欧洲处于混乱与废墟中。当时因为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不合,造成全面的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1636年-1637年西班牙进攻法国,法军获胜。1648年三十年战争平息,民穷财尽、濒临崩溃的双方: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但是法国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乱(巴黎为首的投石党,1648年-1653年),它主要是针对首相马萨林的政策。因为年幼的路易在暴乱中两次逃出巴黎,很可能对小路易造成深远的影响。他决定永不允许这样的暴乱重现,并对巴黎留下沉重的负面印象,开始计划在未来定居凡尔赛宫。
1648年投石党爆发之时,因为法国仍与西班牙作战(1635-1659年),所以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当中。法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并导致它原本称霸在即的事业,被硬生生中断;而且叛乱之后,法国的国力短时间仍难以恢复,国际地位暂时下降至二流国家。可以说叛乱不但造成社会的大混乱,政府还因为税收大减,军力从十五万衰退到五万多。
法西战争的过程就像现代历史学者保罗·甘乃迪所形容:「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的法、西11年战争中,两个对手就像被打得昏头昏脑的拳击手一样,在几乎耗尽体力的情况下,互相紧紧地抓住对方,而不能将另一方打倒。双方都遭受国内叛乱、普遍贫困化和厌战情绪的折磨,也都处于财政崩溃的边缘。」一直到1659年,法国才彻底击败西班牙,签订庇里牛斯条约确认胜利,西班牙将阿图瓦和鲁西永割让给法国,并承诺在隔年将王室公主玛丽亚·特雷莎嫁给路易十四,但玛丽亚公主不得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重新朝称霸欧洲的方向,大步迈进(埋下1667-1668年“遗产战争”的伏笔)。
亲政与绝对王权
1672年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领军渡过莱茵河的图像。路易藉由此战重创荷兰、名震全欧,不但造成荷兰的「灾难年」,更打响「太阳王」的名号,受到国内外的景仰。
1661年马萨林病逝,死前密瞩路易十四要亲自掌权、不再任命宰相;于是24岁的青年国王,宣布亲政,并把自认为是马萨林继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凯给解职(理由是贪赃收贿)。他一天工作八小时以上,以无比的热诚与精神治理国家,很快就成为全欧洲最优秀的英明君王,创立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绝对君主制。藉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积极宣传君权神授与绝对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彻底驯服法国贵族与教会主教,并重用有非凡才干的中产阶级(布尔乔亚),为他打理分工越趋精细的国家事务,当中最优秀的天才就是柯尔贝尔(见后述);而能干的皮埃尔·塞吉埃(1588-1672年)则是负责外交与法院事务,对法国早期的外交成就贡献卓著。
因为路易在1666年,任命治军天才卢福瓦侯爵(Louvois,1641-1691年,贵族出身)担任法国的战争部长。严厉能干的卢福瓦,替路易十四大刀阔斧地整顿军备、孜孜不倦地训练将士;在他54年的亲政时期,法国参加了五次重要战争:1667年至1668年的遗产战争,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战争,1683年至1684年的重盟战争,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战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促使贵族服从中央并进化成优秀的军官。前两次战争因为法国战胜,获得丰硕的战果;后两次大战法国一和一胜。
1674年法国政府从一个私人企业手中买下了马提尼克岛。
因为1678年法荷战争的辉煌胜利,1680年路易十四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尊号,获得「路易大帝」的头衔,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但同一时间,他终生的死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也积极的在外交上合纵连横,酝酿打击路易十四的霸权。
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了「黑人法典」(Code Noir)允许在法国贵族所有殖民地雇用黑人帮佣做工。这部法典为柯尔伯所起草,明文禁止贩卖奴隶,禁止拆散夫妻和强行使父母同幼年的子女分离。这部法典有利于法国殖民地的黑人,这些人从来没有享受过人权。
一位义大利的化学家向路易十四兜售细菌生化武器,路易十四拒绝这项计划,并每年付给他薪水为了避免这项武器的外流。
路易十四生前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纪里,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18世纪的俄罗斯上层贵族说法语的比说俄语的多。但随着启蒙运动的推广,法国人的民主意识因为战争与人民越来越多的言论而越来越强。
重商主义
财经天才柯尔贝尔,集重商主义之大成。但未能建立中央银行、完成法国的商业革命,因此最终在财政力量上输给17世纪末的荷兰、英国从1660年代开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贝尔(1661-1683年主持法国财政与经济建设),以消除贪污和整顿官僚机构的方法来提高法国的税收,获得巨大的成效。他让政府介入民间生展,督促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制定细则,使得民间工商业配合国家军事的扩张而蓬勃发展、利润激增。但随着经济在18世纪的持续发展,这些被奉为圭臬的原则,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的经济与民生需求(违背自由放任的原则),这时柯尔贝尔早已在1683年过世了。因此总体来说,柯尔贝尔确实是个天才的财经专家,他推行先进的重商主义,重设法国的东、西印度公司,使法国的殖民与商贸大幅扩展,并让国内的经济飞跃性成长(是17世纪成长速度最快的22年),提供路易十四建立霸业的雄厚根基。
透过大量的战争和宫廷支出,路易十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他统治的晚期(1685-1715年)估计法国税收的一半用在凡尔赛宫的支出中;同时许多钱财消失在官僚机构的贪污中,不复1680年代以前柯尔贝尔主政下的廉洁有效。
当时法国的税收有商业税(aides, douanes)、盐税(gabelle)和土地税(taille)。当时法国的税收制度,规定贵族和教士不必纳税,因此沉重的税务负担就完全落到农民和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市民)身上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富裕的中产阶级,对法国不公平税收制度的发泄。
1683年柯尔贝尔死后,路易十四推翻他所维持的宗教与外交政策,于1685年迫害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使法国的工商业蒙受重大损失、经济成长瞬间迟缓,一口气让柯尔贝尔的心血丧失近半;之后路易又在1688年后,悍然与西欧各强国两度大战(大同盟战争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飙升的战费与海上劫掠使法国的工商业全毁、经济崩溃,导致柯尔贝尔一生的事业尽付东流。
启蒙时代
反对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以及其他经济学者所开创的政治思想。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权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胥留和马萨林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民族国家的努力。他将贵族们变成了他宫廷的成员,解除了他们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利,藉此削弱了贵族的力量,为此他建造了凡尔赛宫。1682年5月6日他搬进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宫殿。宫廷的规矩迫使贵族们为了衣装费用而付出巨款,他们从早到晚都得待在宫殿里参加舞会、宴席和其他庆祝活动。据说路易十四记忆惊人,当他进入大厅后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在场,谁缺席,因此每个希望得宠于国王的贵族都必须每天在场。路易十四让这些贵族们沉溺于博取国王的宠幸,没有时间去管理地方的问题,渐渐地他们就丧失统治地方的权力了。
枫丹白露敕令
路易十四认为,要获得无上的权力,就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即禁止宗教自由。所以他对新教徒施加压力。尤其以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为甚。在热诚的天主教徒——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与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动下,他因此推翻了先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对新教宽容的南特敕令。敕令下达后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新教的学校被关闭,多数胡格诺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路易的这个命令,迫使不愿改宗的二十多万胡格诺教徒移居国外,他们各自移居荷兰、普鲁士、英国、北欧和北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许多这些逃亡者是技巧优秀的手工业者,他们的技巧跟他们一起流亡国外。这些流亡者为他们到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对路易和他虔诚的大主教们来说,一个统一的法国就应该是一个天主教的法国;而且事实上,强迫胡格诺教徒改宗的政策,获得法国多数天主教徒的狂热支持(天主教徒占人口的九成多),大多数法国人认为,打击「异端」的胡格诺派,是上帝给予他们的重要任务。
与中国康熙的交流
路易十四在位及亲政期间,正逢中国康熙帝时期。当时欧洲兴起中国热,而康熙帝也对西洋科学产生兴趣。1686年,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支科学团走海路前往中国。同时也派遣一支传教团,希望借道俄国,前往中国。传教团中有一封路易十四致康熙帝的信。但是由于俄国彼得一世拒绝借道,所以康熙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现在这封信收藏在法国外交部。而走海路的科学团最终于1688年抵达北京,受到康熙帝的接见。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大同盟战争(1688-1697)
对遗产战争中叛变的荷兰心有余悸的路易十四于1672年发动了复仇性的法荷战争。路易藉由此战重创荷兰、名震全欧,不但造成荷兰的「灾难年」,更打响「太阳王」的名号,受到国内外的景仰,路易十四在1678年法荷战争大胜后,推行更大的扩军计画,数年后,其海陆两军冠绝整个欧洲,「太阳王」的金光垄罩全欧。因此1680年代的路易十四,决定继续对外征服,以完成在欧洲彻底称霸的梦想。但路易十四在1685年废除南特诏令、迫害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政策,却激起了欧洲新教国家的广泛敌意,严重破坏其外交成果,譬如原来的盟友普鲁士与瑞典,就疏远了法国并举戈相向。因为1678年法荷战争的辉煌胜利,1680年路易十四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尊号,获得「路易大帝」的头衔,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但同一时间,他终生的死敌——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也积极的在外交上合纵连横,酝酿打击路易十四的霸权。此时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正在与鄂图曼土耳其作战,路易十四决定藉此时机,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其影响力。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察觉到路易的意图,于是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于1686年7月9日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扩张。
开战与战局扩大
可是路易十四却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刚在东面战胜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机,先发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开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战计划,「大同盟战争」正式开启。10月,法军攻占帕拉蒂纳特,并于次年彻底毁灭这个地区。哈布斯堡皇帝只得在东方以部份兵力牵制着土耳其,并分兵西线,勉力对付法国,使法军来回蹂躏德意志西部。
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当上英国国王,并使英国在1689年加入奥格斯堡同盟,升高大同盟战争的等级。这是路易十四继1685年迫害胡格诺教徒之后的另一次外交大挫败(原本英国在1670年后外交上一直相当于法国的附庸),从此路易面对英-荷-奥的三强联盟,注定他最后统一全欧野心消亡的命运。
光荣革命对法国影响更深远的是,英国的反法情绪从此飙高不下,在1689-1815年发生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815年的滑铁卢之役,当拿破仑的军队即将击败英军时,普鲁士军队前来增援,而拿破仑的增援军队失约而被普军打败,英国就把拿破仑终身监禁,于19世纪初被英国夺走欧洲第一强的宝座。(1815年战后,大英帝国正式成为世界顶峰的日不落帝国)
因为大同盟的结成,法国速战取胜的计划遇到阻碍,并且被迫在事前无作持久作战准备的情况下打了一场长达九年的大型战争。在欧洲大陆,这场战争以持久战为主,并且以围攻较多,而重要战役则较少,双方亦未曾发生决定战事局势的大决战。陆战主要战场在低地国家如荷兰,次要战场则在义大利和西班牙。1695年1月,路易十四最重要的将军之一,在法荷战争与这场大同盟战争里战功彪炳的卢森堡元帅去世,使法国开始保不住大同盟战争初期陆战的优势(路易十四从来没有信任过卢森堡,因为卢森堡在投石运动中曾反叛过路易十四。);在1692年的拉和岬海战(battle of la Hogue),扩建后的英荷舰队打败新兴的法国海军,取得制海权的优势,法国只好用海盗行动还击,取得制海权的势力均衡。由于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其自身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战事趋向和解,但法国仍是欧洲最强的霸权。
暂时的和平
当时法国农业在1694年底的大寒灾中受到巨大打击,数十万甚至可能百万人以上冻饿病死;富裕的荷兰也被迫向趁机抬价的德意志诸国购买昂贵的谷物,英国的反战情绪也不断升高,使得反战的托利党被选为新的国会多数派。于是在1697年,厌战的两方签订赖斯韦克和约(Treaty of Ryswick),结束大同盟战争。法国降低对荷兰的关税;法国为讨好西班牙而名义上归还1679年以后占领的多数领土萨伏依、德意志的洛林与卢森堡(但几年后路易十四对西班牙王位的占领实质上已占有整个西班牙);同时路易十四承认威廉三世为合法的英王(取消对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认可他欧洲第二强大的君王地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战争起因
曾经在16世纪时称霸欧洲的西班牙王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渐渐衰落,而欧洲新兴的君主制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均对西班牙的领土虎视眈眈。而战争的起端就在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后绝嗣,而查理二世死前,在群臣力荐和罗马教宗的诱导之下,于遗嘱宣明传位外甥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同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次孙,等于是法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波旁王朝获得广大的西班牙帝国。这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西班牙的王位应该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即后来的皇帝查理六世)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期对法宣战,并夺回西班牙的王位。而英、荷等海上强权震惊于势力均衡被法国破坏,很快在1701年与奥地利签订反法盟约。[10]
这场战争敌对双方各自与友好国家结成同盟,形成了两派阵营。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德意志邦国、萨伏依、葡萄牙组成同盟;而神圣罗马帝国(当时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则与英国、荷兰、布兰登堡、汉诺威以及多数德意志小邦国及大部份义大利城邦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萨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开打。
战争过程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在马尔普拉凯战役中虽未能大获全胜。但敌方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的军队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反法同盟内部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这个木刻板的制作者是R Canton Woodville。
战争刚开始是法国占得绝对的优胜。但在1702年10月23日,法国与西班牙少数舰队在维哥湾海战里被英荷联合的多数舰队歼灭后,战情开始急转直下,出现一波波对法国不利的负面战果。首先,高度依赖海贸的萨伏依、葡萄牙两国,见识到英荷海军的威力后,于1703年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4年,英国海军攻占了西班牙南面的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胁;该年8月13日,大同盟军在欧根亲王和约翰·丘吉尔统率下,集中兵力,在豪什塔特附近攻破法巴联军(布伦汉姆战役),巴伐利亚的防线崩溃,大同盟军占领巴伐利亚全境,使法巴联军退出战争。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描述:「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优良军队不但战败,而且灭亡了,从此,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统一欧洲,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由他挑起的战争」。虽有人说布伦汉姆战役打破1643年路易十四在位以来法军的不败神话,但由于布伦汉姆战役的军力形势数据出现不同的记载,真实情况存疑,而且法巴联军只是退出战争,没有战败或灭亡,所以路易十四不能理解,加上法巴联军不全是法军,而这些战役又不是太阳王亲自上战场主导的。根据存疑的有限记载,布伦汉姆战役的两方士兵都是5.6万人,但英军元帅约翰·丘吉尔俘虏了法军元帅,以致1.4万法军士兵不能参战;最后大同盟联军1.2万伤亡,法巴联军2万伤亡,相差7千多,于是约翰·丘吉尔(马尔博罗公爵)就成了史上最伟大著名的英军元帅、太阳王的最大克星。
因为反法盟军拒绝和解,因此战事继续发展,受布伦汉姆战役影响心理,1706年气衰的法军在拉米利地区被气盛的反法盟军的约翰·丘吉尔所败,当时形势对法军极为不利。经过1706-1709年来回拉锯战之后,1709年双方部队在马尔普拉凯战役最后决战,太阳王的维拉尔元帅指挥法国军队(9万人)单挑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指挥的荷-英-奥三强国联军(11.7万人),荷英奥联军伤亡3万人,法军伤亡1.4万人,法军可说是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性胜利,惨烈巨大的重创伤亡使英国国内掀起反约翰·丘吉尔的浪潮、以致于反法盟军内部震惊恐惧而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那次战争主要是与查理六世争西班牙王位,最后约瑟夫的罗马王位给了查理六世继承,破坏了反法同盟的势力均衡而被逼支持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因此在1713年法国与除奥国外的反法同盟各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而在1714年,不肯签约的奥国欧根亲王(英国约翰·丘吉尔最佳拍档)败于法国元帅维拉尔(德南战役)。维拉尔这位元帅是当时法军中唯一未被约翰·丘吉尔等人击败过的。
影响
法国最终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最大赢家,因为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从此消除被哈布斯堡王朝两面夹攻的忧虑,并且得到未来极为有力的西班牙作盟友,大大扩展了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奥、萨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欧陆飞地,同时法国与西班牙名义上不可合并。法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海军几乎全灭,陆军同样残破,只剩全盛时的三分之一,但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瓦解。与此同时,寒冷的天灾(1709年的大寒害)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1670年代的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虽然路易十四仍然保留了法国在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但当苛刻的《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但在路易十四的时代,法国的军力始终维持在全欧第一,这是一直保持住超高民气的拿破仑也不能做到的。
后世影响
在法国,路易十四因为他使法国强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无计量的战争使法国的国家经济破产,他不得不逐渐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以及他对贵族的削权和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头衔
托上帝鸿福,法国与纳瓦尔最基督徒国王,普罗旺斯、福卡尔基耶和邻近的土地的伯爵,维埃纳的王储,瓦朗斯和迪瓦的伯爵。
后世评价
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评价说,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律、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路易十四;法国贵族学者圣西门伯爵则认为,路易的性情是温和谨慎的,行动与言语都极有节制;包含伏尔泰在内的批评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错误归咎于骄傲自大,认为他对权势与荣耀的喜好,导致法国社会的贫困与灾难;杜克洛说:「许多市民在他的灵柩经过时,甚至认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同时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学家莱布尼兹评论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后来的文学家歌德称赞说:「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但是这样做,却使他自身耗竭,且毁掉了模子」;反对波旁王朝的拿破仑,赞美说:「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在国际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来又有哪位君王能够与他相比?」(暗示只有自己可与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则认为,他是现代国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最后连伏尔泰也颂扬他的统治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家庭与后代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都未生育子女(另有一说为路易十四是母亲安妮王后与人通奸生下的孩子,且路易十四另有一名双胞胎兄弟被关闭在监狱,终身带着铁面具度过余生,这是一种手法——避免引发王位继承人的更多纷争)。他五岁时(1643年)登基为王,但至23岁之前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1660年,22岁的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泰丽莎结婚。
在21岁与西班牙公主玛莉·泰瑞莎成婚前,路易十四已经往来过不少其他女士了,就从独眼女郎波维夫人开始。波维夫人在芳龄十八时勾引他,她是他母亲寝宫的首席女仆,据信是该家政部门的资深人员。他也和马萨林主教其中一名年轻侄女奥林佩·麦西尼约会。此外,确有传言说其中一名园丁的女儿怀了他的孩子。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于13岁首次登台演出,30岁时因身材过胖而退出舞台。他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后世尊称「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5个基本脚位、12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之,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
1679年,路易十四发现与他十分要好的一位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oise-Athéna·s,marquis de Montespan)在1666年至1668年期间就开始利用巫术举行黑色弥撒,用婴儿当祭物的作法,妄图赢得国王的爱,驱使国王娶她。巫术被揭发之后,她与国王的关系旋宣告结束。去请女巫拉·瓦辛作法的仕女不计其数,被侦讯的就有218人。当时蒙提斯斑女侯爵将做法后的药物加在国王的餐饮里面,以致国王早上起床就会头痛,此后蒙提斯斑女侯爵被要求接受宗教感化。
1683年,当皇后玛莉·泰瑞莎死后,1685年至1686年间他又与奥比尼(Constant d'Aubigné)家族之女-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Fran·oise d'Aubigné)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虽然离过婚,但国王因为某些原因仍愿意娶她。国王册赐给她曼特农(Maintenon)的领地,并封她为曼特农女侯爵。但是路易十四主要的目的只是要利用这些入宫的仕女开眼界,增加她们学识与机会,所以所生子女多是私生子。
路易十四之家族
路易十四与他的王后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长大成人以外,其余都早夭。路易比他的子女、两名孙子和两名曾孙在世时间更长。他死后,他唯一还在世的曾孙路易十五于1715年继承王位。此外他有16个经承认的养子女,但他和庶妻无子女。
谢选骏指出:显然,路易十四“吃了子孙的饭”。路易十四死后不过七十多年,路易十六就上了断头台。这是为什么?因为,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沿袭了路易十四的“以腐化治国”,结果自然积重难返,血腥的法兰西大革命于是开始了,为他们偿还了血腥的宿债。
谢选骏:暗度陈仓潜入美国下腹部
《被川普抛弃的“第51州”要靠中国人拯救》(2017-9-2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大西洋上有一座吹着加勒比海风的美丽小岛。岛上居民明明操着一口西班牙语,身份又是美国公民,可他们在美国大选中又没有投票权。
这就是波多黎各自由邦的尴尬现状。虽然今年6月,波多黎各人举行公投,97%选民赞成加入美国,成为第51个州,但目前来看美国丝毫没有接纳波多黎各的意思。
今年4月,爹不疼娘不爱的波多黎各陷入偿债危机,特朗普却专门发推特声明:拒绝援助波多黎各!无奈之下,债务违约的波多黎各人只能宣告破产。
讽刺的是,波多黎各在西班牙语中本意为富饶的港口,但名不副实的波多黎各现在却深陷巨额债务。
不过岛上居民最近有了新的期盼。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吸引中国投资者和游客,前来拯救这个加勒比海岛脆弱的经济。
岛上将修建中国风主题乐园?
每经小编注意到,8月31日,波多黎各方面公布了一项计划,旨在吸引中国人前往波多黎各旅游和投资。
据彭博社报道,8月31日波多黎各政府方面批准了一项价值约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的主题乐园修建计划。这座中国风情主题乐园将由中方财团进行投资,准备在阿雷西博市一块废弃的蔗糖田地上修建,距离首府圣胡安只有一小时车程。
中方投资者将于今年9月与波多黎各高官洽谈政府补贴的细节,主题公园计划于明年5月破土动工。
这个主题乐园综合体内将包含39项独立设施,展示中国风情的饮食、音乐和文化艺术。主题乐园将配套酒店和豪华别墅,希望吸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在这里过夜,增加旅游支出。
当地一位公司CEO卡尔迈克表示,这个主题乐园被寄望能招徕更多的中国商人。
中国生意人习惯将私人旅游和商务工作相结合。
如果这个乐园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那他们可能就会在这里多待几天,顺便多做些投资或者多买几栋别墅。
投资方希望这个主题乐园能带给阿雷西博市新的经济活力,就像当年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的建成让破败的奥兰多城焕然一新。
每经小编注意到,波多黎各岛对外商投资有着很优惠的税收政策。
波多黎各经贸部长拉博伊表示,对于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旅馆等大宗项目投资,波多黎各会给予外商40%左右的税收优惠。计算下来,外商在波多黎各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实际税率大约仅为4%。
波多黎各期盼中国投资?
每经小编发现,中国人在波多黎各的存在其实也有很长时间了。
只不过在19、20世纪,中国人主要作为劳动力输出,来这里卖苦力谋生存。而如今世殊时异,波多黎各人张开双臂,欢迎中国人以投资者和游客的身份光临这个加勒比海岛。
和周边的古巴等岛国一样,波多黎各长久以来依赖热带作物初级加工和旅游观光作为经济支柱行业。
在19世纪下半叶,当时还是西班牙殖民地的波多黎各开始逐步出现规模化工业生产,特别是蔗糖厂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
从这一时期开始,一些中国人远渡重洋,凭借低廉的工资要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波多黎各的工厂里谋得职务。苦力(Coolie)一词也随着中国人的流入被波多黎各岛民熟知。一些中国人也开始和当地人通婚,从此世代定居。
但现在,陷入长期债务危机的波多黎各需要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投资和消费。
波多黎各经贸部长拉博伊就很直白地表示:
以波多黎各破产的现状,今后也不可能再从国际债券市场上贷到一分钱了。
我们的经济想要起死回生,必须依靠私人部门的投资。中国人的资金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拉博伊希望,波多黎各优厚的税收减免和宽松的移民政策能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来这里直接投资。
根据罗德姆集团的计算,2016年中资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额约为462亿美元。而美国旅游协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赴美超过200万人次,平均每人每次在美国消费7200美元左右。对于身为美国未合并领土的波多黎各来说,他们急切想要从这两块大蛋糕里分得属于自己的部分。
每经小编注意到,近两年中国资本的确开始关注起了这个加勒比海岛。
2015年5月,一个由16名成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来波多黎各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受到波多黎各旅游局和经济发展商务部极高规格的接待。
代表团长李树棠对埃菲社表示,波多黎各的投资机会非常诱人,中国和波多黎各在一些产业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的经贸合作成果显着。
2016年11月,盈科律师事务所也在波多黎各开设了盈科加勒比海中国中心,为在该地区投资、旅游、进行文化教育交流的人士提供法律支持。
在今年3月举行的波多黎各中国投资论坛上,盈科执行主席杨女士表示:
一方面来讲,债务危机显示了波多黎各存在的一些投资风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之后才有新的开始,新的投资机遇将在这里产生。
据美联社报道,今年9月,波多黎各经济发展商务部还将派团来北京与中国投资者洽谈合作。
昔日富庶港口人均负债22.8万
波多黎各(Puerto Rico)在西班牙语中本意为富裕的港口(Rich Port),但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失败治理,波多黎各的债务水平累计到了不可持续的惊人程度。
2014财年,波多黎各政府支付了约15亿美元的债务利息,光是利息支出就占当年财政预算的9.6%。
据波多黎各政府发展银行的报告,波多黎各的债务水平达到了GDP的68%。在进入破产保护之前,波多黎各未偿还的政府债券超过700亿美元,另外还有中央政府欠下的500亿美元养老金,公共部门的债务合计高达1200亿美元。
按照波多黎各347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岛民要背负3.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8万元)的公共债务!
2016年6月,奥巴马签署法案,成立联邦金融监督委员会监管波多黎各财政,并着手开始债务重组谈判。委员会与债主集体谈判后,将偿债最后期限定在了2017年5月1日。
今年4月27日,特朗普强硬拒绝了波多黎各向联邦政府发出的求援,使得波多黎各政府在5月1日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违约状态。在债主的诉讼之下,波多黎各只好比照美国本土法律,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每经小编注意到,波多黎各实际上还曾被世界银行归入了发达地区的行列。2016年波多黎各人均GDP为2.9万美元,略高于波兰和葡萄牙等国。
但是富裕的老底也经不住长期的折腾。波多黎各至今连续12年进入经济衰退状态,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福利补助大幅减少,让波多黎各人的生活水平逐年下滑。
网民评论
yala 19分钟前
美国政府都不要是有原因的,波多里各的政府都把自己搞成破产希望被美国接受救济。三百三十万人口却负债750亿美元谁敢要?冤大头敢要。上回援助个委内瑞拉500亿到今天国家几乎破产,连卫生纸都没有。
kshdjj 59分钟前
诸位如要去加勒比海旅游,能与夏威夷海滩比美的是美国属地 Virgin Islands:“St Thomas”, 它位于 英国的属地British Virgin Islands 西部。它南部的平坦的海滩较多又干净,适合爱海滩游泳的旅客。最美的是北部多个平坦海滩湾犹如仙境,太美了。不过只是开车路过没下海,不知海水温度是否适合游泳。注意:(1)英国的驾驶交通规则“靠右行驶”(2)旅馆房间$300/日也不便宜,饮食价格同美国一样。
kshdjj 今天 06:34
波多黎各有著名的旅馆,旅馆边的海滩大部分是黑色火山岩石造成,看上去令人害怕,没看见有人游泳。目前波多黎各小博物馆没钱都关门不接客。波多黎各游览胜地是教堂,以及西班牙时期的建立的大型海边火炮防御工事,很雄伟。注意,波多黎各不是美国的一个州,对移民美国毫无作用。
奇人奇文 今天 04:10
替别人养孩子够丢人的啦,还出来吹牛逼。脸大不害臊。
谢选骏指出:确实的,假装投资波多黎各,可以达到暗度陈仓、潜入美国下腹部的目的,因为波多黎各是美国的软肋。显然,这样一来,所谓的“中国人拯救”就不是“中国人拯救波多黎各”,而是“波多黎各拯救中国人”了。
谢选骏:人类重蹈恐龙覆辙
《水都不能喝了 多国食用水首次验出微塑胶》(2017-9-7明报)报道:
塑胶污染海洋已有研究证实,原来我们每天喝的水也充斥着肉眼看不见的塑胶。美国民间机构委託国际研究首次发现,美洲、欧洲和亚洲多国的食水普遍含有微塑胶(microplastic),其中以美国和黎巴嫩情况最严重。专家坦言现时未能确定食水有微塑胶的原因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敦促尽快加紧研究。
化验逾12国 美国重灾
以往类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如何受微塑胶污染,今次则以食水为对象。
英国《卫报》报道,美国非牟利新闻机构Orb Media请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化验全球超过12国蒐集得到的159份食水样本,结果发现平均有83%的样本含有塑胶物质。
其中,美国污染最严重,94%样本含胶,每500毫升水平均有4.8件微塑胶纤维,国会大楼、环保局总部和纽约特朗普大楼的食水均受污染。
黎巴嫩及印度污染程度紧随其后。欧洲多国包括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样本含胶量虽然最低,仍有多达72%样本验出微塑胶,每500毫升水平均有1.9件微塑胶纤维。
亚洲方面,组织挑选了印度的新德里和印尼的雅加达做测试,结果发现两者分别有82%和76%的食水样本含有微塑胶。就算瓶装水也不能倖免,组织在美国抽取的几个瓶装水样本也有发现微塑胶。
干衣磨损纤维 微塑胶进入大气
微塑胶一般指直径或长度低于5毫米的微型胶粒或碎片,可来自多个途径,包括化妆品和衣物,洁肤用磨砂产品中的"砂",本身就是微塑胶。
报道称,科学家仍然不知道为何食水会有微塑胶,但有可能来自衣物及地毡纤维每天因磨损而进入大气,再落入水中,当中干衣机是元凶之一。
以美国为例,当地就十分常用干衣机。有研究显示,洗衣机每一次洗衣服都会释出70万份纤维。
关注会否吸收干扰分泌化学物
负责化验食水样本的明尼苏达研究员科苏特(Mary Kosuth)表示,今次是首个针对食水塑胶污染的调查,只算初步检示人类利用塑胶的后果,有需要进一步测试。报道称,研究带出多个未知数,专家尤其关注塑胶纤维会否吸收诸如足以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随食水进入人类体内。艾克斯特大学生态毒理学家加洛韦(Tamara Galloway)说:"我们过去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这危机。"
有关研究进一步印证微塑胶污染无处不在。今年6月爱尔兰的研究发现,水喉水和井水中均含有微塑胶。德国早前研究亦发现,全国24种啤酒内都含有人造纤维和碎片。巴黎2015年的研究则显示,每年从天而降的人造微纤维多达3至10吨。香港绿色和平去年发表的研究亦发现,香港市民常吃的乌头和蚝等170种海洋生物,体内均发现微塑胶。
参与早前爱尔兰食水研究的爱尔兰高威理工学院专家马汉(Anne Marie Mahon)称,食水中的纤维极微细,直径一般只有10微米,一般食水过滤系统不大可能将之过滤。
谢选骏指出:上述事实只是冰山一角,西方文明的污染其实无所不在,结果就是“人类重蹈恐龙覆辙”——恐龙由于自己的身体长得过大,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结果走向灭亡。人类由于自己的文明长得过大,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结果走向灭亡。
下面看看恐龙,想想人类自己:
恐龙灭绝,是指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当然,这局限于拉丁文的造词能力。
“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为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
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稀有元素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232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太阳光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如果按单独的事件来定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不能充分说明动植物在体型结构上的共同进化特征。这一共同的进化特征并不局限在任一地域,这就充分说明了共同进化特征只能是来源与地球引力的加重,这才致使与环境重力对于动植物的限制约束。
质疑与解释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65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白垩纪晚期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当然不止这些说法。其余的例如:
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陨石撞击说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一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5万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自地球内部呢?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要人们的进一步探究,但发掘出来了一个恐龙化石,据国外媒体报道,“恐龙时代”在地球上的终结算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种“变革”,有科学家称,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恐龙灭绝,但始终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推测。科学家发现了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龙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据悉,该棕色“恐龙犄角化石”约有45厘米长,为食草恐龙家族所“拥有”,这一家族的恐龙种类还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龙。科学家是在美国蒙大拿东南部名为“地狱小溪地层”的一片荒地上发现该犄角化石的,这里曾经还发现过许多其它的恐龙化石,所以该地也被看成是地质学场所。该恐龙犄角化石最让科学家感到特别的是,它被发现时位于岩石层下的13厘米处,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着恐龙当时死亡的地点,这可充分说明长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第三纪时期或者说是“K-T”大灭绝的边缘。这也充分说明棕色犄角恐龙为最后一批恐龙,直到它所有的同类都消失,它才走到灭绝,但科学家认为,造成恐龙突然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它们慢慢走向灭绝的,而是由于突发而来的行星大碰撞。
科学家推测,在6500万年前,即白垩纪时代的末期,曾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颗彗星与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点处发生过猛烈的碰撞,这也许是造成恐龙大面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怀疑论者却反复指出,这颗在“大冲击”前出现的3百万年恐龙化石的缺乏,足以作为大气现象发生“袭击”时,恐龙早已灭绝的证据。据了解,在“K-T”大灭绝边缘以下时期的岩石层中,十英尺以内的岩石层十分缺乏这种恐龙化石,有人也将此处地域称为“三米空白”。该“三米空白”理论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恐龙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问题争论,有一些人还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只是最后进化成了“鸟的祖先”,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也许是最后慢慢走向灭绝的。
无论如何,这块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这个发现也使科学家们开始重视起关于“毁灭性小行星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同时,来自耶鲁大学的泰勒-莱森(Tyler Lyson)博士还表示,这次恐龙犄角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在大气现象袭击地球之前,恐龙并没有慢慢的走向灭绝。从这块化石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足以说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龙在小行星与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时也说明,在“三米空白”处并没有非鸟类恐龙化石的存在,这就与曾经关于非鸟类恐龙在“K-T”大灭绝边缘时期前就灭绝的理论相矛盾。
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性恐龙的灭绝使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或影响,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恐龙有可能因此灭绝。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左右,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
自相残杀
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疑点:既然是植物灭绝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为什么吃昆虫等的杂食性恐龙亦一同灭绝了,而其他的一些动物却安然无恙呢?)
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2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的探讨。)
气温雌雄说
根据鳄鱼现今情况,鳄鱼的雌雄决定于处于卵期的气温,当气温高时,鳄鱼(卵内)是雄性,当气温低时,鳄鱼(卵内)是雌性,因为鳄鱼保持了恐龙的原始形态,所以卵的雌雄问题很可能与恐龙类似.因为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骤升,导致几乎所有的恐龙卵都成雄性,所以雄性恐龙在无雌性恐龙继承下去的情况下,灭绝了。
物种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6亿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25米,体重达30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可以怀疑。)
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单独成立。
繁殖受挫理论
2013年以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中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的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的说法之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综合原因说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多方面造成的。
恐龙灭绝
但是无论当时发生了什么,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恐龙对所发生的事件无法适应或改变。如果它们能够适应或改变环境,那么,它们还会那么神秘地灭绝吗?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其他猜测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代,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另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流星撞地球说
据外媒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表明,大规模的流星撞击或是导致恐龙灭亡的罪魁祸首。
该恐龙角是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发现的,这里曾出土很多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地点位于白垩纪-第三纪(K-T)边界的岩石层下13厘米处,该边界是化石记录中恐龙死亡的关键点。科学家相信这些恐龙在一场突发的全球性大灾难后消失的,而非此前所称的缓慢灭绝。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墨西哥海岸,从而杀死所有的恐龙。有些怀疑者指出300万年间并没有恐龙化石的存在,从而致撞击成为所有恐龙一夜消失的新证据。在K-T边界岩石层地下10英尺处明显没有化石的存在,这个地区被俗称为“三米长的缺口”。
“三米长的缺口”理论引起恐龙问题的争议,有人认为它们进化成鸟,而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缓慢死去。然而该恐龙角的发现逐渐填补了这个“缺口”,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毁灭性小行星摧毁了恐龙的观点。
耶鲁大学泰勒·里松博士说道,“这表明至少有些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前还很好。这些表明缺乏非禽类(鸟)恐龙化石的缺口并不存在与之前的假设-非禽类恐龙在K-T边界撞击事件前就已灭绝,并不相符。” 科学家指出撞击后形成的125厘米岩层完全没有化石的存在。
因陨石撞击:地球进入核冬天
恐龙曾经称霸地球,但其消失的原因仍众说纷纭。有说法称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撞击,导致地球进入“核冬天”,恐龙不堪恶劣环境最终灭亡。科学家最近找到实质证据证实这一说法。
科学家指出,6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烟尘遮蔽天空,地球环境进入“核冬天” (nuclear winter),太阳被遮蔽致使气温严寒,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缺乏氧气,让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龙走向衰亡。
该理论源自科学家预测核战造成气候灾难,核武器攻击城市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约6500万年前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被陨石撞击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之后,全球气温陡然下降,海水水面温度降到7℃。
证据隐藏在德州布拉索斯河地区,沉淀物生成的石头经过分析显示,与冲击坑的石头年龄相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科学家魏勒库说,“陨石冲击扰乱原本相对稳定、温暖的气候,可能对地球生命造成很大压力。”
这个冬天据说持续不超过20到30年,可是足以消灭海陆空各种生物,以及许多其他生命形式,科学家如是说。
从电脑对“核冬天”的模拟中可见,冲击后数小时,地球发生地震、海啸与火灾。接下来尘土与硫磺液体在空气中聚集,挡住太阳光。最后照在地球的阳光仅剩下原本正常水准的20%。
恐龙灭绝时大量蜥蜴蛇类灭绝消失
2012年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当6500万年前地球遭受小行星碰撞导致恐龙灭绝时期,大量的蜥蜴和蛇类也灭绝消失。
科学家现在认为,一颗超大质量小行星碰撞在墨西哥海岸,导致物种大范围灭绝,使地球上83%的爬行动物消失。体型较大的物种遭受的苦难更大,当时体型超过0.5公斤的任何物种都难逃灭顶之灾。
美国耶鲁大学的尼古拉斯-隆瑞奇博士说:“通常人们会认为小行星碰撞事件主要导致恐龙灭绝,但是此次碰撞事件对地球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破坏,蜥蜴和蛇类几乎全部灭绝。”
隆瑞奇指出,在恐龙生存末期出现了大量的爬行动物,其中包括体型微小和体长达2米的蜥蜴。当时远古蟒蛇足以吞食恐龙蛋,甚至可以捕杀许多恐龙物种的幼仔。在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碰撞事件中,许多远古爬行动物都相继灭绝消失,但是幸存的物种最终进化形成现今1000多种物种。
启示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件。我们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过程,就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将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原因总结
恐龙绝迹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争议,由数十名专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公布他们就这件事情的研究结果,指出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海岸撞击地球,令地球出现了因撞击引起的地震和火焰风暴,关键是把几百亿吨的物质抛入大气层,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令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当中包括了恐龙。
而研究同时指出,这撞击却同时提供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新物种进化的环境和条件。
一灭一生,真是一个循环,地球的情况来看,是否又是步向另一次重生的阶段?
新成果
距今约6000万到7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生物界“霸主”恐龙突然消失了。恐龙的灭绝之谜一直是科学家们长期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已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种之多,如地磁倒转说、蛋壳变厚说、海洋收缩说、太阳耀斑说等等。有人说恐龙可能是得癌症死的,还有人说“凶手”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干旱。目前科学界比较广为接受的“外星撞击说”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在诸多假设中还有不少新奇有趣的说法。“死亡之星”说
美国物理学家里查德·穆勒认为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星体每2600万年就会将一些小游星掷向太阳,其中一些小游星撞击到地球后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穆勒将这颗“死亡之星”称作“复仇女神”,并表示这颗星体分裂出的小游星就是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
种族没落说
中国黑龙江学者于大海最新提出,恐龙生存体制和生命机制的彻底衰败是恐龙遭致自身淘汰的根本原因。他研究发现,任何一种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的存活都有着特定的周期性,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后,就会由于其自身遗传机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自行消亡。而事实证明,在地球上称霸1.6亿年的恐龙家族早在所谓的大灾变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了。性功能衰退说
广东资深地学专家杨超群认为,由于古气候及地质因素的影响,据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恐龙蛋未能受精,导致了恐龙最终灭绝。
他认为,在恐龙繁盛的侏罗纪时期,雌雄恐龙的生殖能力都很强,大量的受精蛋均孵化出了恐龙,因此出现了保存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而未见恐龙蛋化石的情况。到了晚白垩纪,雌性恐龙的生殖功能仍较强,但雄性恐龙却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蛋未能受精,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蛋化石而骨骼化石则相对十分稀少的情况。从晚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地层中的恐龙蛋化石逐渐减少,说明恐龙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恐龙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灭绝。
海底火山爆发说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所致。他认为,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使陆地气候发生变化,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
放屁灭绝说
法国科学家推测,导致恐龙绝种的正是它们自己的屁。恐龙家族种类众多,它们大多体形庞大,部分重达80至100吨,每天要吃130—260公斤食物。而恐龙每天会不断放屁,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甲烷最终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地球生态发生巨变,食物奇缺,以致恐龙绝种。
水星惹祸说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恐龙之死是水星惹的祸。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发生摆动,导致一颗小行星飞向地球,成为恐龙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们使用电脑模型对2.5亿年前的太阳系进行了“还原”。模型表明,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发生摆动,并对太空中的一个小行星带产生影响,很有可能使单个的小行星走上与地球相撞之路,从而导致恐龙的灭顶之灾。
对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至少提出了90多种比较有道理的假说。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恐龙的大规模死亡或灭绝跟地壳运动和地球气候变迁很有关系。中生代末期,地壳上长出很多山来,沼泽被毁灭了。地下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冷热季节的交替。这样一来,像恐龙这样的冷血动物就变得不能适应了,气候变冷体温就跟着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会死亡。它们的呼吸器官只适于对付湿热的空气。却对付不了变得又干又热的空气。由于气候的改变,原来很茂盛的蕨类等裸子植物绝迹了,代之以能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万物凋零,恐龙的食物出现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环境面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经定型的恐龙,只能走上灭绝的道路。而能够进行冬眠的蛇,蜥蜴类,身上长毛能御寒并能躲进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却得以保存下来。
与以上观点相类似的一种学说认为,恐龙的灭绝与大陆漂移有直接关系。恐龙刚刚出现时,就生活在一块古陆地上,那里是恐龙的乐园。可是到了侏罗纪,古陆开始分裂,并且开始漂向不同方向,由于大陆漂移,在白垩纪晚期,恐龙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温逐渐下降,没有御寒装备和生理机能的恐龙只能坐以待毙,全部灭绝了。
科学界里还有一种主张认为,恐龙是因为陨石降落而灭绝的,这种主张被称为陨石说,有的科学家推测,天外某颗小行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陨落到大海里,4秒钟后即出现海底深坑,海水升温的蒸气柱高达40公里,其后5公里高的海浪与陨石气化微尘袭击全球。此时,极地雪融,植物毁灭,恐龙被埋入泥沙土中。当然,这颗陨星也可能落在陆地上,那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更严重的毁灭。这种假设还缺乏证据,如果地球上曾经发生过这种事,应该能在地球表面找到一个极其巨大的陨石坑才对。
还有些科学家推测,坠落到地球上的陨星不是一颗,而是成千上万颗,像聚雨一样。这些陨星虽然小,但每一颗的威力都胜过几颗原子弹,集中到一起就不难造成地球上生物的全面灭绝。
有些天文学家提出了超新星爆炸说。超新星是指那些光耀夺目,并且旋即殒灭的星体。构成它们的星核物质的温度和密度,由于超出了星体本身容许的界限而突然爆炸,并出现了散发强烈的光线,宇宙线和X射线的现象,这就是超新星爆炸。爆炸时放出的X射线产生出相当于高的能量,相当于10个太阳,使地球表面上的气温骤增。因此地表面刮起了大型的台风和强烈的暴风,由暴风从地表卷起的高温空气在高处形成冰云,遮住阳光,已经习惯于热带生活的恐龙不耐严寒,于是就灭绝了。
有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恐龙是因为食物中毒而灭绝的。恐龙吃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都是不会开花的植物,这些植物对恐龙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后来却出现了有花植物,这些有花植物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又是“大肚汉”,吃的非常多,所以就等于恐龙集体“服毒自杀”了。在中国的自贡地区曾发现过大量的恐龙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外国人羡慕地称中国是“恐龙财主”。专家们在用孢粉分析,沉积相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这里的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化石砷含量超过了100PPM。由此他们认为,这些恐龙是因为吃了有毒性食物而暴死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有人认为,由于当时哺乳类大量增加,它们脑子机灵,动作敏捷,使行动迟缓而脑子又不发达的恐龙难以抢夺到食物。同时,它们又把不善于保护后代的恐龙的蛋都当成了美味佳肴。恐龙蛋被它们偷吃光了,恐龙也就灭绝了。
有人认为,当时地球上频繁发生火山爆发,火山灰不仅严重污染了空气,而且长年累月地遮住了阳光,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突变,氧气缺乏,没有降雨,沼泽、山川干涸,植物灭绝,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恐龙便死光了。
法国科学家德迪特不甘落后,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他认为,恐龙这种巨型动物每天要吃掉大量食物且不断放屁,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恐龙太多,生存时间又长,它们放的屁就对臭氧层造成破坏,进而造成毁灭性气候。
国外一个研究小组对恐龙作了20年的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外星人消灭了恐龙。前苏联古人类学家巴罗诺夫说:“6000万年前外星人公开猎取恐龙,并在几千年中消灭了这种动物。恐龙与鸟类有关,而非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与爬虫有关。对外星人来说,它们只是巨大的味道好极了的鸡,每年要猎走好几百吨肉,这种肉在那里成了名贵物品。四年前,北极地区发现的恐龙墓场也证实他的理论。在那里,成千上万的恐龙头骨上,有尖利的,像被激光设施切割后留下的痕迹。有迹象显示,外星人曾将恐龙运到他们的星球作为家畜来饲养,可能那时他们已意识到恐龙濒临绝种了”。世界其他的古人类家,有不少也同意巴罗诺夫的研究报告。一个英国专家说“由于我们在地球上也有同样的行为——过分的狩猎,使许多动物绝种。我认为他的理论也是讲得过的”。古人类学家们决定去北极岛的屠宰场看看。
卵生导致灭绝
来自伦敦动物协会的成员,以及苏黎世大学的Daryl Codron和Marcus Clauss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导致恐龙灭绝的本质原因及灭绝方式。
恐龙妈妈体重可达4吨,是新孵化恐龙的2500倍还重,而大象妈妈的体重却仅是其幼儿的22倍。换句话讲,哺乳动物的幼儿就已经相当大了。而对于恐龙而言,要生育体积较大的恐龙,不仅需要更大更厚的蛋壳,还需要透过蛋壳结构能使胚胎呼吸,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几乎不可能,因此,新孵化恐龙肯定要小得多。另外,新生哺乳动物生存在与其父母相同的生境中:母亲喂养它们以母乳,直到它们能够较独立地生存。大型恐龙却是另一种情况:它们在一生中要适应诸多不同的生境,因为它们的体型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从几千克甚至可以长到3万千克。
Daryl Codron对此解释道,科学界已经达成一项共识,就是特定体型的生物会占据相应的生境,也就是说,恐龙在其一生会经历所有生态域中的大多数,而哺乳动物则只需经历其中的少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小型及中型恐龙由于其生境会被大型恐龙的青年个体占据而拥有极少的个体种类,这种情况在哺乳动物中是不会发生的。对恐龙所有属种(包括其后裔——鸟类)的统计显示,个体体重介于2~60千克时,仅极少种类会与成年个体共同生活。Marcus Clauss通过计算机模拟总结道,首先,小型及中型种类的缺失是恐龙间竞争所导致的,而哺乳动物却没有这样悬殊的差距;其次,由于大型恐龙的存在以及恐龙年轻个体的普遍竞争,哺乳动物并不发育形成大型种类;再次,对于小型恐龙而言,由于来自同类及哺乳动物的竞争,它们的生存压力更大,以至于它们要么走向灭绝的边缘,要么向新的生境发展,而后者保证了它们生存,那就是进化成鸟类占领天空。
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续了1.5亿年,三叠/白垩界线处的大灭绝事件,为恐龙招来了巨大灾难。当时所有重约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在此阈值之下,因此得以躲过此次灾难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恐龙的命运与此相反,因此它们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有机硅缺失论
恐龙的肌肉属于一种有机硅胶,恐龙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的祖先,动物的祖先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恐龙对硅烷的依赖性极强。恐龙以高分子有机硅或硅结构的动物、植物为食,恐龙随着其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减少而逐渐灭绝。
彗星撞击加火山爆发
经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最终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在6500万年前,从有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到地上上面。通过内部震荡理论在彗星撞击的对面点出造成火山爆发。当然,这些都不足以使恐龙灭绝。真正使恐龙灭绝的,是这种火山在爆发之后,携带出了大量的厌氧菌,这种厌氧菌将氧气转化成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气体。经过十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极其稀少。小型哺乳动物能够继续生存。但体型巨大的恐龙却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于是为了继续繁衍,便将身体不断缩小。缩小再缩小。也就逐渐演化成了类似鸟类的其它物种。如今的昆虫之所以变得这么小。也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过少,使得它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来带动庞大的肢体。
谢选骏指出:不论上述解释如何纷纭繁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恐龙自己的身体长得过大,结果导致自己灭亡。因为,与恐龙同期的动物幸存下来的不少,而且有许多正是恐龙的同类,只是它们的身形较小,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订阅:
博文 (Atom)
谢选骏:“老子”李蛋是个金融诈骗犯
《道士隋广义被中国警方控制 同伙卷30亿跑美国》(英伦大叔 2024-11-16)報道: 有时候觉得,中国社会其实是个非常宽容的社会,宽容到道士、和尚、阿猫、阿狗,都可以打着玄学的名义,在资本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去诈骗无数投资人的血汗钱,哪怕相关部门一再提醒操作有风险,这些投资人宁...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