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谢选骏:五朝政治不倒翁的经典秘传
《枯荣鉴》
冯道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因此,君子永远是少数(因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无可抗拒。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誉容易转变,思想境界可以变化,但事情的成败、人生的命运,却难以更改。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问题,你觉得当君子受苦没有什么不好,当小人来享福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反正名誉根本都不靠谱。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还是恶、君子还是小人来作为判断标准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让上边的领导高兴的,日子必定好过;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碰到的困难却会更多。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君子让下边的群众高兴,可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意义。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顺应领导,上头就该不信任你了;顺应领导,但是让下头人觉得你不地道,下头人就该反对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头不信任你,你就完了——这是根本,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无所谓的事儿。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人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住根本,顾不得那些没有意义的名誉了。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想富贵么?规律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祸福其实并非命运注定,也有规律可循:看你是否善于观察和判断。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别受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虚名的束缚。善于观察判断,就别老以坏人坏事为耻辱,那会搞得很不客观。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没有名誉的羁绊,没有耻辱感的束缚,你离显贵发达也就不远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誉,你就别去当官,好名誉不是当官儿可以当出来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要是真想当官,你就别管什么名誉了,道德高尚跟富贵荣华是两码事儿。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君子讲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则专门对付这种道德理念,价值观不同,行为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 什么都不操心,你就离倒霉不远了。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不过,操心根操心不一样。为国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乐享安然。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祸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讨厌有祸事,但人人都难免碰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君子不做坏事儿,但倒霉事儿一个接一个,小人不干什么好事儿,却能够常年乐乐呵呵。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让上头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是小人就难以做到;让下头群众不怨恨自己,不是君子您就别想了。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头要找别扭的时候,只有装孙子认罪才能保全自己;要是下头起了负面意见,就只有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装好人,才能免去责任。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所以,真有了祸事,没人会帮助君子。小人有一大帮酒肉朋友,成事解围,全都靠这帮人帮助。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不讲道义不会造成什么实际的恶果,有了祸事没人帮可就必然倒霉。做君子倒了霉只能束手无措,所以,大家选择做小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真正的聪明人不拒绝好人,也不疏远坏人,这两款都有用。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都是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敌人朋友是随时可以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用尊重的态度看待别人的人,日后将发达显贵,用轻贱的态度对待别人,日后难免潦倒。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显贵的人不自重,不知道摆出个尊贵的样子来,而潦倒的人不做轻贱别人的贱事儿,贵贱就该掉个儿了。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显贵的人永远不轻视别人,潦倒的人永远不尊重别人,贵贱就这么一直下去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盼着别人傻自己聪明,但还是成天装傻给人看,这是真正有主意的人。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不乐意别人机灵自己傻,就玩儿命抖机灵,这就纯属作死。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聪明的人不接触傻子,接触傻子不会让聪明人变得更聪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结仇,仇人不会因为你聪明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 君子人用仁义与人交往,生怕自己不够仁义;小人满怀阴损与人交往,生怕阴损的不够,达不到目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君子注定吃小人的亏,就是因为这个。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表君子作派,内心小人肚肠的,这是真小人。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行事手段并不比小人差,内心却有君子情怀的,这才配称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道德高尚的人以道德高自居,就不太知道保重自己,看重仁义的人太重仁义,总是忽视自己面对的危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们满嘴说的都是仰慕君子,办出来的却还都是小人事儿,那谁要真当君子,谁就该倒霉了。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人们口口声声憎恶小人,实际上做事情还是不仁不义,也就是说,做小人其实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憎恶全是空喊。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可谁也不愿意当倒霉蛋,因为倒霉蛋比别人倒霉,谁都愿意没有任何阻碍,因为没有任何阻碍就比别人牛B,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社会阶层越高,气节越低——因为要装孙子;人越贫贱,义气越是狗屁——因为先要活着。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体上的困苦。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所以,一有乱子,君子就躲起来自保高洁去了,小人却常能当上国家领导。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 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一穷了,就做不成君子——因为讲不起气节。
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义气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处危困就没办法不当小人,因为活命更重要。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管别人如何夸奖或批评,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这不是追求气节仁义的道理,却是能让你安身立命、生存下来的道理。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 有福气,可你自己不知道,这就白费。有祸事,你自己不能预先避免,那就准得倒霉。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要是福祸都能提前预知,那就牛B了。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偶尔装装实在,大阴谋就能得逞;多偷偷看看细节,大的决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做事情要留后路,说话要留半句,纵然是亲爹也得防着点儿。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心里头有火儿也要憋着,假装畏惧,心里头满是仇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您要能这么办,坏心眼儿再多的人也得上当。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知道克制自己的表现、学会迷惑人,就可以少惹事儿、多成事儿了——反正就是得会变化、会掩饰,您就放心大胆的活着吧。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 只跟用得上的人套近乎,讲交情,这是可以长远地对你有利的。
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别指望领导的保护,包括领导在内的一切都是钱的孙子。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 用坏人治坏人,坏人被整死了,整人的那位自己也知道了厉害,也就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别干什么坏事儿,但也别傻了吧唧干什么好事儿,这样就能永远不惹事儿。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计策不牛逼,就别一条道走到黑;要是知道谁傻B,就别跟丫商量事儿,珍惜生命,远离傻B——如果您自己脑子就不怎么好使,那就更得注意以上这两条儿。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职位低贱的人,没必要老给他提意见帮助他成长,真没什么本事的那些货,也别到处瞎推荐,推了也没用——该整的要整,该毁的要毁。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攻击一个人,就找他最遭人羡慕嫉妒恨的那一点,大伙儿就都帮你毁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 或者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怎么办都只有难办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开始戳他脊梁骨了,这是简易诽谤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 好好对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他们早晚会跳出来毁他,而别人又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就又上一个层次,算是奇招了。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 把别人不知道的他干过的各种小事儿揪出来,挑出毛病公诸于世,这是实在有效的毁谤法。
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把关于他的种种坏话全给散播出去,真真假假的谁也分辨不了,这算直接毁谤成功了。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 被人毁谤,要是不争辩,只等事实慢慢儿冒出来,旁人的厌恶或许还能稍微减少一些。
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可要是他非争辩不可,只能是越描越黑,纯属找死。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上头对谁印象不好了,你看着吧,很快下边的人也该开始毁他了。同样,要是下头的人对谁不满意了,上头很快也将对这人产生怀疑。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借助上头的意见打压别人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下头的舆论来说事儿讨取上头的信任,任谁都得上当。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 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
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真的不怕假的,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一块儿分不清楚。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虚伪却又虚伪的不够,那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要是真诚到毫无忌讳,那就是缺心眼儿。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 顺应上头的意思,哪怕是装的,也不是什么过错。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悖逆上头的意思,哪怕是真诚,也是找倒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 要求什么东西,别说的太直了,用点技巧含蓄点,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拒绝什么东西,也别有什么说什么,委婉点儿,照样能达到目的。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 “忠”往往会指向“仁”,仁厚的人不忍弃旧,自然也就忠了; 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仁”往往就要起而行之,君子知道通过行动来感恩,这就是仁,而小人就不会这样。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君子落魄了也不会骗人,小人一发达了就开始在主子背后耍花活,这是因为君子不虚伪、小人虚伪,跟发达不发达毫无关系。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如果是虚礼俗套,一副浑不吝偏不服就跟别人不一样的姿态,也不算什么虚伪,明明是坏事儿,还说一不二一条道走到黑的,也算不上什么实诚,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 用智慧来管理下属,智慧什么时候枯竭了,那些人也就都背弃你了。
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改用攻心,让他们从心里、从灵魂深处被慑服住,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他们也不会改变方向了。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被上头宠信的人,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被上头瞧不上的,也别私下解党与上头作对。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权谋手段,隐蔽的好才能成功,要悄悄地来,打枪地不要。
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 君子的弱点在于他们珍爱亲属,拿他们亲属做人质相要挟,也就从了。
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小人的弱点在于害怕比他们更狠的,你就比他们更恶毒,他们就服了。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 说理、劝谏不一定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跟人争辩,别遭人恨才能达到目的。
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有什么态度、做什么事情,也没必要先弄得天下人都知道,顺应形势该藏着就藏着才能成功。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 仁义二字,能够拖累死君子,却灭不掉小人,还是不要滥施仁义,适度才好。
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施好处别忘了那些你以为不喜欢好处的好人,惩罚措施也别忘了给那些谄媚的坏人来点儿,好事儿坏事儿得掺合者来,得让吃肉的也挨挨板子,挨板子的也来点儿肉尝尝。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 善于观察,就能了解人,善于思考,你才能理解人。
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了解了他们,你就不会怕他们了;理解了他们,你就已经能搞定他们了。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 智慧别让别人看见,让别人看见就会惹祸。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偷偷地猜度、揣测,不让他们知道,人们对你的嫉恨就会消除掉。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君子总是在大事儿上明白,小事儿上糊涂。
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小人总是在眼前事儿上考虑多,未来的事儿上考虑少。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 掌握了这个规律,制造些问题给他们,看看他们的反应,你就知道谁真诚谁虚伪,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了。
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然后认准你觉得有前途的、能富贵的,攀附一下,以后的祸事就可以避免了。
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 结交各路朋友,留神各路的消息和反映,那就什么事儿也瞒不过你了。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常如身处险境般心存忧患,抛掉无关的累赘想法——恭喜您,您已经神光护体,攻无不克了。
附录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头市交河镇)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曾经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堪称中国官场史上的不倒翁。
冯道生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的时代:五代十国。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权不断更替,南方则分裂成几个小国。冯道事奉过5朝10个皇帝。882年,冯道生于瀛州的景城,他自称为长乐县(今蓟县)世族冯氏的后人。冯道青年时孝顺好学,性格节俭刻苦。
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勗,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后来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923年),即任命冯道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李存勗死后,李嗣源继位(926年),是为后唐明宗,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后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后唐明宗过世之后,儿子李从厚继位(933年)。四个月后,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起兵篡位。虽然说在纷乱的五代中,兵变造反早非奇事,但冯道却在这次事件上,扮演了一个违反中国忠君思想的角色。当他知道李从珂造反,皇帝逃往石敬瑭的军中,他第一个反应不是前去护驾皇帝,而是带著文武百官迎接新的皇帝,于是李从珂得以顺利登基,是为后唐末帝(934年)。
有违所料,李从珂并没有重用冯道,而且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让他到大荔去当节度使,后来又召他回朝,给他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司空。不久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夺取了帝位,建立后晋(936年),冯道又恢复了宰相的官职,并且受命出使契丹,以表两国友好。
相对于中原的纷乱,契丹显得兵强马壮,而后晋得以建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得到契丹的帮助。后晋必须依附在契丹之下才得以存活,因此冯道的出使成了一个向契丹示好的关键。在他从契丹回来之后,石敬瑭便把枢密使废掉,并入中书省,于是军政大权都集于冯道一人身上。
后晋的命运,就像五代中的任何一朝一样都是短暂的。不久之后(946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灭了后晋。冯道凭著他圆滑的处事态度,在和耶律德光会面之后,又当上了辽的太师。
辽在中原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地区人民的反抗,使得辽于不久后即撤兵北还。趁此契机,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夺权称帝,建立了后汉(947年),而为了拉拢前朝遗老,刘知远封冯道为太师。就像五代常见的模式一样,刘知远的手下郭威后来起兵篡位,建立了后周(951年),同样也封冯道为中书令。954年,冯道以七十三岁高龄过世,后周世宗为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追封瀛王,谥文懿。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932年,后唐下令编纂并初次刊印九经,这可能不是冯道的主意,而是由另一丞相李愚提出的。冯道虽身为丞相,却往往避免在财政及军事上作决定,不去过问,以免和当权者冲突。他忠于儒家思想,认为只要恢复传统,不必有所革新,就可以解决国家问题。
冯道著有《河间集》5卷,文集6卷及诗集10卷,但都不存于后世。晚年的冯道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属于回忆录性质,文中将他历代当过的官职一一列举并引以为荣,而其在自叙中自称“长乐老”一事,不论在生前后世都引起过争议。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个自称仅是取自于他的出身地长乐郡(今河北省冀县)。
他的另一著作《荣枯鉴》,曾国藩对之的评论是“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的一部官场秘笈,并称此书“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但《荣枯鉴》可能是一部托名冯道的当代伪书。在宋朝以来的各种艺文志及书目中,都不见有此书;2005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前,也未见此书出版,或在其他著作中提及。若此书为当代新发现,学术界必当有所反应,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包括《荣枯鉴》在内的“天下无谋”书系中的各种谋略之书,都存在此问题。因此,此书可能是当代人托名冯道的伪作;曾国藩的评语,亦不见于其文集,当也是后人附会。
冯道在同时代人心目中,是有操守的儒者,甚至是模范丞相。北宋时,《五代通录》作者范质、薛居正《旧五代史》、吴处厚《青箱杂记》都曾赞扬冯道。范质崇拜冯道,吴处厚则认为冯道有益于世。
欧阳修《新五代史》指出冯道是五代时道德沦亡的表征,感叹当时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贞。司马光《资治通鉴》批评不论冯道做过多少好事,亦等于没有做,因为他只是苟活于世。从此冯道成为历史上典型的贰臣,为世人嘲笑。清代《续通志》把失节的文武官吏分为十类,冯道列入最坏一类,受指责为“懵大伦而不知耻”。历史上曾为冯道辩护的只有王世贞、李贽、温璜等寥寥几人。
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依忠君观念,对冯道在多个王朝出侍要职的作为非常不齿,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就认为冯道“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则说他“乃奸臣之尤”。可以说在历史上每逢提起冯道,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然而除了事君不忠这点饱受批评外,冯道在事亲、济民、主政、提携贤良上的表现,却又能符合传统中君子、圣贤的行为标准,这使他既在五代有着“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谢选骏指出:五朝政治不倒翁的秘传经典《枯荣鉴》的横空出世,说明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社会,还要混乱无度。所以,才会把五代时期对于冯道的评价(“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化为一部掷地有声的经典读物《枯荣鉴》。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聽説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
《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余创豪 2024年7月25日)报道: 每当我听见外国人称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自豪感。例如法国大战英雄和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人的世纪。”还有,英国学者李若瑟(Joseph Needham)指出在十七世纪之前,中国的科...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