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谢选骏:斯大林毛泽东都是“来俊臣主义者”


斯大林的肃反运动、毛泽东的历次政治运动,都以善于罗织罪名著称,这“死猫恶人”(斯大林毛泽东二人)因此被人尊为“整人专家”。其实,考察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这“死猫恶人”(斯大林毛泽东二人)有位辈分很高的先行者——那就是武周酷吏来俊臣。那才是真正的整人专家,相形之下,这“死猫恶人”(斯大林毛泽东二人)不过是照本宣科的“来俊臣主义者”。
《罗织经》是武周酷吏来俊臣所著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陷害杀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马阴女皇(母马阴部)武则天面对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时至今日,《罗织经》此书亦被看做阴谋学的扛鼎之作。
原文及翻译
阅人卷第一
【原文】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译文】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么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他们心中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要好的虚伪行径。
【原文】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译文】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劳,事情失败了便推托过错,圣人尚且不能超越这一点,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吧。
【原文】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译文】欲望多了就会起贪心,极端自私就会有偏差,罪恶从此便产生了。老百姓害怕惩罚,官吏恐遭祸患,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了机缘变故,谁都无法预料了。
【原文】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译文】人们受害常常是因为对人没有仔细的察验,人们遭受祸患往往是由于对人心慈手软。齐桓公过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实在让人哀痛。吴王夫差没有吞并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的灭亡。关系亲密没有超过父子的,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施以恩德没有超过君对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奸臣起却从未断绝。因此说人的内心隐含着太多的欺骗,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爱,做好事的人最后却得不到功劳。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范别人不要心存侥幸。这种技艺不学习,难道还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吗?
事上卷第二
【原文】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译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
【原文】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译文】高高在上的人骄傲,顺从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虑,忠于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顺从不要回避献媚,忠心不要忌讳无理,虽然遭人诋毁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给你什么,自然能拿回什么,生死都控于人手,怎么能违背他们呢?因此有智能的人擅长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福祸不同,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原文】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译文】当主子的没有喜欢手下的人势力过于强大,当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权势过大会招致死祸,想法荒谬会导致灭亡。周公姬旦尚且惧怕这些,何况是其它人呢?
【原文】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绝无最有德行的。功劳让给上司,罪过留给自己。戒备警惕之心不要丢失,聪明和勇敢不要显露。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忍心断绝,纵然是干邪恶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这样,不但上司会宠爱有加,而且宠信不会衰减。
治下卷第三
【原文】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译文】自愿处于下属的人很少。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如果没有计谋,不是下级抵触上级,就是下级夺取上级的权力。
【原文】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译文】上司没有威严,下属就会闹出祸事。威严从礼仪中树立,依赖于刑罚,放任它就会丧失。秘密的事不要让人参与,参与谋划的人一定要清除。宠信不要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人专权一定会带来祸害。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希望下属由此感知上司的威严而生敬畏。
【原文】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译文】下属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下属才能取得功名。下属有贪求的东西,他的心自然会要求上进,提升他应该慢慢的来,太快他就满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态要亲切,以礼相待下属不要推辞,不这样做就没有人协助他了。
【原文】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译文】人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惧怕的东西,用惧怕的东西逼迫他没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没有大的害处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驯服,确实是才能出众的也要诛杀。赏赐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们的意志。惩罚要适合时宜,以此让他的心得到告诫。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较,如果这样做还没有成效,莫非这就是天意吧?
控权卷第四
【原文】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译文】权力,是人们不可以缺少的。获取权力不容易,保住权力更加艰难;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谋略不当的人最终却能带来祸患,这是关系生死的大事。
【原文】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译文】借用天意行事,名义上才适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这是敌人的罪名。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这是掌权者的聪明之处。恩惠不显示出来,人们就很难依从了。
【原文】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混乱动荡的时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大治时期只使用忠于自己的人,平庸无才的人最易掌握和归顺。名称可以改变,实权必须力争;名称和实权完全相反,权力就丧失了。酷好权力超过他性命的人,是没有什么不敢做;权力没有主动让给别人的,所以争夺它的方法无所不用。时机十分重要,时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尊卑长幼也能狠心灭杀。用钱财爵禄来拘束他们,以消除他们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用虚假的名位来赏赐他们,以收买他们的人心。如果这样行事,什么权力都可以获得,也不会失去。
制敌卷第五
【原文】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译文】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生死不能兼容的人。不能认清敌人就无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敌人就不能成就事业,这是最大的祸害,一定要根除它。
【原文】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译文】君子和小人为敌,也就变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变成君子了。名声是虚的,有智能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的毁谤和称赞;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原文】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译文】人们共同的敌人,不能说一定是我的敌人;上司的敌人,虽然是我的朋友也要与他为敌。亲戚的缘故,不能说就是我该亲近的人;刑罚的缘故,如果是我的亲人也要舍弃。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敌人,以等待时机。在敌人没有行动的时候制伏他,这就是抢先占有有利时机。在犯上作乱上构陷敌人,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敌人,这最能让人鄙视他。最大的敌人,是没有比不知道谁是敌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祸害,以和敌人友善最为严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强盗一样,对待亲人像陌生人一样,交接朋友超过了对仇人的态度,纵然人们厌恶我,却能躲避祸害,又有什么损失呢?
固荣卷第六
【原文】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
【译文】显达和宠幸有开始的时候,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凶险没有不变的,有智能的人才能减少祸事。显达和宠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谋划后才有成;吉利和凶险是选择人的,谨慎小心才能消灾免祸。
【原文】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译文】君主的命令不要违抗,这是显达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让显达延续下去。后代不缺乏人材,显达才可持久,贤明的人情愿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后人。官位没有固定的主人,用机智多变取悦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宠幸的臣子,没有什么原由也必须和他们结交往来。人都有三亲六故,惩罚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察他的家族。人有贤明和愚蠢之别,任用人不要要求他们的才能高过自己。
【原文】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译文】显达为众人所羡慕,也能引发众人的怨恨。对上司要表示心满意足,对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会减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铲除,无耻小人不要轻视,祸患就不能隐藏。高兴和愤怒的心情不露踪迹,谨慎思考放眼远处,人们就很难图谋他了。
保身卷第七
【原文】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译文】世间的道理,人们不伤害自己却遭到别人的伤害;做人的道理,别人不原谅自己而自己却能原谅。
【原文】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译文】君子爱惜名誉,小人爱护自己。喜好名誉就会束缚人的行为,重视利益就不会吃亏。名望和德行不显示,诽谤就不能损害他本身的清誉;义气和仁德不显露,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把他视为祸患。表面上赞美别人,让他难以忍受却不知真意;背地里为达私利,攻击他最忌讳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原文】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译文】老百姓不要与官府争斗,富贵的人不要轻易和人结下怨仇。身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强显能;身为强者要收敛羽翼,不可求取完美无缺。责备自己应该苛刻,使人怜悯就不会招致大的祸害。责罚他人不要过于严厉,小的恩惠有时能带来大的收获。
【原文】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译文】恶没有固定的说法,不把恶当作恶的显达;善没有固定的评判,不把善视为善的人平安。自己怜惜自己别人才会怜惜,自己厌弃自己别人自会厌弃。思想没有停滞阻碍,祸害就无法侵犯了。
察奸卷第八
【原文】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译文】奸臣不会自己招认,忠臣不能自己辩解。奸臣损害国家,忠臣损害自身。
【原文】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译文】没有智谋不能成为奸臣,他们的智谋都是阴险的。心存良善不会成为奸臣,他们的良知没有丧失。
【原文】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译文】智谋不超过奸臣,讨伐他就不能获胜;良知不深远广大,对奸臣就难以抗拒。忠臣和奸臣是可以变换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虽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抛弃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视为奸臣。
【原文】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译文】时势变了人就不同,时间变了奸臣就有分别,忠奸的名称难以依赖,只有君主才可作为依仗。喜欢和厌恶产生奸臣。人们的敌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奸臣;人们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忠臣。
【原文】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译文】道义相同才能获得利益,道义不同只有得到灾害。当奸臣有好处,人们都可以成为奸臣;当忠臣招致祸患,人们就很难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这是世间真实的状况;说自己是忠臣而厌恶奸臣,这是世间表面的现象。
【原文】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译文】只献媚君主就是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实质,奸臣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谋划卷第九
【原文】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
【译文】君主不用计谋统御臣子,有的下属就无法治理;下属不用计谋对君主,他们自身的官职就难以晋升;官员不用计谋对付同僚,他的敌人不能铲除。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有智能的人对此不能松懈。预料敌人能达到远处,必须要在今天谋划;铲除贼人要达到全歼,他的谋划就不能有所忌讳。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名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就不能幸免;破坏法律不能宽容,放纵他以致出生祸乱才加以惩罚。
【原文】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缪,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译文】君主凭借权势谋划臣子,势力衰弱的时候要依靠权术。下属依靠权术谋划君主,权术穷尽的时候就凭借实力。臣子用智计谋划同僚,智计达不到的时候就用伤害。事情贵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祸及自身;行动贵在迅速快捷,缓慢拖拉就让别人占了先机。设定一个荒谬的说法诬指是他说的,这最能增加人们的厌恶。谋划行为不停止,不是没有敌手了吗?
问罪卷第十
【原文】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译文】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本身,而是它的执行;刑罚的根本,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是如何确定犯罪。
【原文】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译文】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于人必须先确定对象。罪行不会自动暴露,密告并检举他就会让罪行显现。君主不会容忍犯罪,没有谕旨就耐心等待,有谕旨就马上逮捕。人们自辨无罪是正常的,审讯他们不要心存怜悯,刑罚他们不能出手轻微,这样做他们就没有不招认的。有的人因为拒不认罪被责打致死,这种情况可用畏罪自杀来解释说明。人没有不结党营私的,给一人定罪便可揭发出他的同伙;供状必须没有破绽,把被告供状编撰修补使之不违反真实。事情做到这样,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原文】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
【译文】人不同他们的思想就有差异,选择他们的薄弱之处加以攻击,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
【原文】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其害。
【译文】人的身体相同害怕责罚也相同,用他最畏惧的东西给他动刑,他就一定会屈服。不可以存有怜惜,怜惜别人的人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忠正。朋友应该从重惩处,帮助朋友的人只能给他自己招来祸害。
【原文】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译文】加罪于人或许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虽不容易也要勉为其难了。
刑罚卷第十一
【原文】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译文】让人达到死亡的境地,没有比构陷他谋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诱导人们做到服从,不刑罚他们就达不到目的。刑讯是讲究方法的,责罚贵在有所变化,施行的手段没有限制,人们就都会伏法认罪了。
【原文】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译文】有智能的人畏惧祸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罚;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当前的客观形势,愚顽的人却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按照形势的要求对待他人,这是责罚人的出发点。
【原文】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译文】死亡可以接受,痛苦难以忍耐,给人动刑选取他们不能忍受的。读书人忍耐不了屈辱,人们都担心株连自己的亲人,惩罚人要攻取他们不情愿处。人们不承认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来的罪名还大;证据不能得到,伪造证据大概像真的一样。刑罚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不要担心给人加罪没有名义,只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
【原文】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译文】被人用刑的人会受到非人的待遇,惩罚别人的人自己也会避免惩罚。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贱,不受惩罚就高贵。低贱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贵的人就主宰别人的生死命运。人们的选择态度和行为,恐怕是源于此吧?
瓜蔓卷第十二
【原文】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译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取宠,这里的冤情一定会有,却是不可能避免的。
【原文】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译文】真正显达是能让他人也显达的显达,真正的祸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祸的祸患。不是自己挣来的显达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实证,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没有显露,用他人的恶行来依附。心腹的祸害,把他诬指为是敌人的同伙;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诈邪恶的小人。
【原文】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译文】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为敌的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和亲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敌人,所以说敌人是变化不定的。显达时的朋友,败落时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时就是敌人,所以说朋友是暂时的。因此说权力是不可废弃的,废弃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太随便了就会招人忌恨;与人交往不能过于亲密,太亲密就会产生疑虑;心里话不能说出来,毫无保留就潜藏着祸患。有智能的人不会为自己招来祸害,有能力的人总是寻找别人的漏洞以求取功劳。引诱他们上钩再据此把他们逮捕,事情就没有悖理之说了。
历史背景
编辑
《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是由武则天时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著,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他们还争相发明了刑讯办法,名目繁多,可谓整人有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为何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武则天称帝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防范心理,酷吏政治在武周初期以更大规模迅速发展,甚至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中宗复位后,在神龙元年(705年)三月八日的诏书中,开列了一张二十七人的酷吏名单。其中大部分人作为酷吏的主要活动,都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后进行的。在武则天恐怖政策的指导下,迎来了酷吏政治的高潮,相应的刑罚手段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来俊臣的发家在天授年间(690-692年),并很快成为酷吏集团的首领。天授元年,他因告密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来俊臣身上集中体现了酷吏的两大特点,一是善于告密与罗织罪状,二是极端残忍。
来俊臣罗织罪状的方法其实并不高明。具体做法是,招集无赖数百人,让他们共同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在各地同时告发,造成证据互补,欺上瞒下。他还与同党一起对告密深入研究,编撰出一本《告密罗织经》,从原理到技术都有详细的介绍。采用他们介绍的方法,诬告的成功率极高。一旦遇有无法落实的案件,人们都说:“只要交给来俊臣推勘,一定能查获实情。”
武则天在洛阳皇城西面的丽景门内设立推事院,专门交由来俊臣等负责审判大案,号为“新开门”。只要被送往新开门受审,没有人能够清白出来。所以来俊臣的同党侍御史王弘义得意地将丽景门戏称为“例竟门”,言下之意是,入此门者必死无疑。
来俊臣等还发明了许多拷讯囚徒的严刑酷法。或以醋灌鼻,关押到地牢中;或将人放到瓮中,在瓮的四周烧火烤炙,并绝其粮食,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将人投到粪秽之中,备受荼毒。他还同索元礼等创造了十号大枷,冠以叫人听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还有一种用铁笼头连着枷锁的刑具,轮转于地,囚犯转眼间即闷绝身亡。还有许多的刑罚,都是将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唐朝酷吏发明的酷刑
武则天称帝以后的滥刑维持了七年时间,到万岁通天二年(697)六月,来俊臣被处以极刑,酷吏政治才告结束。
这一时期内酷吏经办的政治案件,主要的有二十多宗,被整肃的主要对象是反对派官僚,包括一大批宰相。他们被整肃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纯属诬陷,有的则因贪赃枉法,有的因为与来俊臣等有私怨,有的则牵连于皇位继承问题。
这一时期滥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酷吏自身也不断受惩处。表明武则天既利用酷吏,又不允许他们走得太远。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代理御史台长官的李嗣真上疏请求抑制酷吏、恤狱慎刑。武则天虽未能完全听得进去,但在稍后的一、二月间,同时处决了恶贯满盈的大酷吏丘神勣、周兴、索元礼。
丘神勣在垂拱四年镇压琅琊王李冲起兵后,挥刀尽杀博州官吏,破千余家,后来又参与审讯制狱;周兴是武则天称帝以前以宗室为主要整肃对象的恐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屡受制狱,被其陷害者数千人;索元礼是许多残酷刑罚的发明人,扬州起兵后在洛州牧院首按制狱,心性残忍,甚于虎狼,欠下了累累血债。丘神勣下狱后伏诛,索元礼是武则天为了安慰人心而杀的,周兴之罪按律当死,武则天念其前功,改流岭外,在路上被仇家所杀。同时处置这三名酷吏,标志着武则天在控制监刑的问题上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天授三年一月,来俊臣等与武承嗣合谋,罗告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人,以谋反罪将他们批捕下狱。由于狄仁杰首先承认“反是实”而未及时行刑,赢得了机会,并拆下被头帛巾书写冤状,经狱吏转呈家人后由其子拆出,向武则天诉冤。后来,三个月前被处死的宰相乐思晦的不满十岁的儿子求见,武则天深受触动,召问狄仁杰。七人于是幸免一死,被免官或流放。在此案的处理过程中,酷吏们的种种劣迹多有败露,武则天不得不对滥刑的做法重加考虑。狄仁杰等人的被免死,毕竟又在控制滥刑问题上前进了一步。
同年(天授三,如意元,长寿元,692年)夏秋间,朝中抑制酷吏的呼声四起。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请退酷吏任宽平;右补阙朱敬则上疏以为革命之后众心已定,请省刑尚宽;侍御史周矩上疏揭露酷吏的残暴行径,请缓刑用仁。武则天一改过去对此类奏疏不予理睬的态度,加以肯定并有所采纳。对酷吏政治持反对态度的李昭德被拜为宰相,还指派监察御史严善思去按问一些有疑的在押犯人,查出被迫假伏罪的八百五十余人。
一时间,罗织之党为之不振,制狱稍衰。这一年正是武则天在七十余岁高龄身体好转、心情愉快的时候。为了纪念牙齿再生,改元长寿。
当年,被赐名为武家臣的酷吏来子珣被流放爱州(今越南靖化)而死。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侍御史徐有功因为担保皇嗣德妃窦氏之母无罪,被诬告为党同恶逆,酷吏们为其定罪绞刑。徐有功处之泰然,并乘武则天召问之机,再次声明“好生,圣人之大德”的道理。武则天因此免除了窦母庞氏及其诸子的死罪。徐有功也幸免于难,当时被除名之后,不久又起用为左司郎中,后来官至司刑少卿,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无辜之人,为抑制酷吏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年二月,酷吏侍御史侯思止以违反民间蓄锦的规定,被宰相李昭德收审,杖杀于朝堂。
在此前后,酷吏们迫于受抑制、打击的不利形势,再次制造事端,利用武则天对此前受到整肃的宗室、大臣及家属们的防范心理,上告被安置于岭南的流人阴谋造反。两年前傅游艺就曾建议武则天尽杀岭南流人,以绝后患。既然收到了他们谋反的报告,武则天决定派遣司刑(大理寺,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前往按问。万国俊是洛阳人,是以来俊臣为首的酷吏集团中的骨干分子,曾参与编造《告密罗织经》,与来俊臣同按制狱。他来到广州以后,把附近流人召到一起,假传制命逼令自尽。流人号呼,称冤不服。万国俊将三百余人驱赶到一处河湾一次全部杀死。然后捏造他们造反的证据,回京复命之时,乘机煽风点火,说:“诸道流人咸有怨望,若不及早采取措施,恐怕后果严重。”
分布在剑南、黔中、安南等地的流人,是流放各地的犯人,本来已经丧失了反抗能力。武则天没有冷静下来作仔细研究,再次表现出一个封建帝王的权力欲和残忍的本性。在万国俊的煽动下,武则天派出一批使巨,分赴各地处理流人谋反事件。这些人看到万国俊因为杀人多而得到提拔,争相仿效,展开了一场屠杀竞赛。结果,最多的杀了九百人,有的杀了七百人,最少的也达到五百人。甚至有的流人是早年被放、而不是在武则天革命前后因罪流放的,也在这场杀人比赛中无辜毙命。武则天后来有所醒悟,制止了这种滥杀,下制规定:“被六道便所杀之家口未归者,并递还本管。”万国俊、刘光业等出使六人后来也都不得善终,不久相继惨死。
武则天逝世以后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遣使杀流人是她一种有意的安排,并乘机收拾外派的酷吏,达到灭绝流人和清除酷吏一箭双雕的目的。《资治通鉴考异》引唐人潘远《纪闻》载录了旨在说明武则天此种用意的这个故事。不过,其中穿凿的痕迹很明显,是在否定武则天的政治气氛下,利用了民间的一种传闻。杀流人事件,主要还是酷吏集团为了制造不稳定的气氛,以摆脱有可能被抛弃受整肃的被动局面而制造的。这是一场真正的阴谋。当然,武则天也要对此负主要责任。
但是,结束恐怖政治的步伐并末因此停止。第二年(长寿三,延载元,694年),来俊臣因贪污罪下狱,由御史中丞贬为殿中丞,九月再贬为同州参军。同时,酷吏王弘义也被流放琼州,紧接着被杖杀。
自来俊臣外贬之后,酷吏沉寂了几年。后来由于一桩谋反案,使酷吏复又猖撅了大约半年时间。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正月,箕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的事件被明堂县尉吉顼得知。吉顼写状告诉了已调任合宫县尉的来俊臣,便其上疏告变。来俊臣重新受到重用。
刘思礼是太原元谋功臣刘世龙之侄。术士张憬藏看其相曰,当历箕州而位至太师。若先当上箕州刺史,然后太师之位亦可求得。于是刘思礼怂恿綦连耀阴结朝士图谋不轨,并暗定君臣之契。当时王勃之兄王勒任凤阁舍人兼知天官(吏部)侍郎事,负责官员选任,安排刘思礼做了箕州刺史。王之弟监察御史王助将此事告诉了吉顼,不料被揭发。
武则天让河内王武懿宗负责审查。武懿宗实际上也是一个未列入酷吏名单的大酷吏,自天授年间以来,多次审理大狱,喜诬陷人,时人以为仅次于周兴、来俊臣。他答应刘思礼,只要把朝中与自已不和的那些人都牵连进去,就可免死。结果刘思礼广引包括宰相李元素、孙元亨在内的海内名士三十六家,都被武懿宗屈打成招,全部族诛,亲党连坐被流放者达千余人。来俊臣因此得到了提升。
在此前后,来俊臣也迎来了他的末日。他与秋官侍郎皇甫文备诬告宰相李昭德谋反,昭德下狱。但他起用之后变本加厉,又进一步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以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哲,完全摆出了鱼死网破的拼命架势。
河东人卫逐忠首先揭发来俊臣的诬妄,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也乘机揭发其罪。在宰相王及善及新受信用的吉顼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批准了法司的判决,将来俊臣与李昭德同时弃市。李昭德之死当另有原因,而来俊臣被处决确实大快人心,仇家争啃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踏成泥。武则天迫于公众舆论,下制公布其罪恶,全家抄没。来俊臣问斩之后,党徒也都配流岭南,标志着酷吏政治的结束。
作品影响
唐朝酷吏来俊臣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懂国人的心理必须要看古书啊,古人早已经总结好了世代不变的道理。据史载,整人专家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遂生杀机。难怪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颇具讽刺意味地写道:“南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一部《罗织经》。”来俊臣、万国俊之流早已丧命,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害人哲学和封建遗毒并未彻底消亡。本着让世人认清奸人面目,识破恶人伎俩,存留历史真实,从反面认知人性的目的,我们在保留本书原貌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对全书作了逐段逐句的解释评议。为了让读者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和识别恶人的手段,吸取教训,我们在每一释评之后,又根据史实,编写了相关的事典。这样使读者可以从反面汲取有益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世象中,能防诬反骗,识破伎俩,勿受其害,此为本书出版之目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视。他们害人无数,一方面源于他们心狠手辣、无耻之极;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机和手段实不乏“高明”。正直善良的人们如果小看了他们,难免会吃亏上当、遭其暗算。从这个意义上说,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们洞悉其奸,勿受其害。正所谓,防天花需种牛痘;只有了解邪恶,才能战胜邪恶。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织经》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酷吏自己总结的书,对我们今天了解酷吏政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文字能够使我们更感性的认识酷吏政治,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则天一朝的历史原貌。因此,不可否认,这部书还是有相当的史学价值的。
作者简介
来俊臣(651—697),是唐朝武则天武周时期的一名著名酷吏。来俊臣出生于公元651年,于公元697年逝世。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时凶险,不事生产,他因告密得武则天信任。他和羽党共撰《罗织经》,作为告密的典范,罗织人罪,陷害无辜。他们实行广泛的秘密侦查,集整人之大成,是请君入瓮的发明者。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乃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告白。
谢选骏指出:看看杨坚、李渊、李世民、武则天的宫廷政变、受禅篡位的系列作为,看看想想当代中国政治的种种怪现象,许多不能理解的事情就能“立马”明白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聽説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

  《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余创豪 2024年7月25日)报道: 每当我听见外国人称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自豪感。例如法国大战英雄和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人的世纪。”还有,英国学者李若瑟(Joseph Needham)指出在十七世纪之前,中国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