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0月5日星期四

谢选骏:文化沦为残雪的罪恶

《诺奖提名作家残雪:摧毁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凤凰网 2023-10-04)报道:


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


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


人类拥有一条隐秘的文学史的长河,这条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这些描写本质的作家构成的。她是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进行纯精神追求的镜子。


我不喜欢“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提法,其内涵显得小里小气。如果作家的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这种东西既像粮食、天空,又像岩石和大海),那么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会承认她是伟大的作品——当然这种承认经常不是以短期效应来衡量的。


对于我来说,作品的地域性并不重要,谁又会去注意莎士比亚的英国特色,但丁的意大利特色呢?如果你达到了深层次的欣赏,地域或种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底,文学不就是人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高级活动吗?作家可以从地域的体验起飞(大概任何人都免不了要这样做),但决不应该停留在地域这个表面的经验之上,有野心的作家应该有更深、更广的追求。


而停留在表面经验正是中国作家(以及当今的美国作家)的致命伤。


由于过份推崇自己民族的传统,他们看不到或没有力量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这就使得作品停留在所谓“民族经验”“写实”的层次上,这样的作品的生命力必然是短暂的,其批判的力度也是可疑的(这只要看看当今中国大陆文化人的普遍倒退和堕落,看看多数美国人民对于伊战的狂热,以及历来对于战争的狂热就可以得出佐证)。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在我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德克旭贝里、托尔斯泰、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这个名单中的主流是西方人和具有西方观念的作家,因为我认为文学的源头就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


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彻底缺少自相矛盾,并将这矛盾演绎到底的力量和技艺。传统的文学从来都是依附的,向外(即停留在表层)的。


即使是《红楼梦》那样的伟大作品,在今天看来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过时了,因为并不能促使人自省和奋发向上,对于人心的描述也过于浮浅,没有涉及内心矛盾,相当于关于人的幼年的文学。


鲁迅先生写过一些伟大的作品(“野草”全部和“故事新编”中的一些),但数量太少太少,文化对于他的压迫使他未来得及发展自己的天才。在这个意义上,大陆的文学始终处在危机之中,探讨深层次人性,提升国民性的作品远没有形成潮流。


在我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


所以在大陆的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民族自大的心理。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中国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导致当今的大陆文学不能生长、发育,就像一些长着娃娃脸的小老头,永远是那么的老于世故,永远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世界上最出色的匠人的精明,却唯独没有内省,没有对于自身的批判。在所有涉及自身的方面,大部分大陆作家都或者用一些白日梦来加以美化,或者用古代文化提倡的虚无主义来化解矛盾。


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这在当今的文学发展中好像是个世界性的问题。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大部分作家越来越懒,越来越满足于一些表面经验,而读书的人,也在一天天减少。


据说实验小说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很难得到出版了,而集体自杀的事件在这个国家倒屡屡发生;又据说连在德国,这个思想之父的国度里,人们也不看实验小说了。


幻灭感如同黑色的幽灵在世界游荡。然而我仍然相信,那条隐秘的长河是不会断流的,尽管历史有高潮也有低谷。


任何时代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自己默默的劳动为那条河流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几千年的理想还将延续下去,同这个浮躁、浅薄而喧闹的世界对抗。


伟大的作品都是彻底个人化的。因为人只能在真正个人化的写作中达到自由。不在写作的瞬间抛开一切物质的累赘,不同物质划清界线,灵感就无法起飞。而这种活动力图达到的就是个人的人格独立。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位中国大陆作家是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文学的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操练。


像西方作家但丁或歌德那样来认识、拯救自身,并将其作为最高的目标的人在大陆太少太少。一谈及文学,人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只同表面的经验,“共同的”现实有关,接下去自然就只能涉及如何样完善表达的“技巧”,如何样将陈词滥调弄出些“新意”的问题了。


文坛上很有一些高调的理论家,提出要肃清纯文学的影响,大力提倡所谓“现实关怀”。且不说此处对于“纯文学”的定义含混滑稽,所谓“现实关怀”这种陈词滥调我们已经听了好几十年,实在是同真正的文学无关。


只有个别作家注意到了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广大得多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遭遇,去开拓。我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拥有者,中国作家在这方面本应是得天独厚的。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文化的惰性,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我们不去开拓,那个广大无边的领域就根本不属于我们。


一位作家,不论他用什么方法写作,只要他有认识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冲动,有开阔的胸怀,就一定会进入人性探索的深层领域,将那个古老的矛盾进行我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演绎,在自救的同时影响读者,改造国民性。


伟大的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她就属于踏踏实实地追求的作家,她的内核就是人的本质。每一位能在文学创造中将理想尽力发挥的作家,在写作的瞬间都是伟大的作家,这样写出的作品则是伟大的作品。


当然各人的先天能力有大小,能否成为明星并不重要,只要处在伟大的追求境界中去完成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用莎士比亚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上帝造我们,给我们这么多智慧/使我们能瞻前顾后,绝不是要我们/把这种智能,把这种神明的理性/霉烂了不用啊。”


她是冷门的世界级中国作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莫言;她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在世界范围内,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 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作家


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她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具有开拓性、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残雪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的作家,她写作的内核就是人的本质。


“告别革命”的刘再复称:“残雪是一位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


◎ 极致的精神追求,让她“大器晚成”


32岁,残雪才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在一个高度混乱的世界里,残雪追求高度的创造力,以极其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个人化写作方式,越过文学的表层,探索深层的人类精神世界。因其作品的小众化,残雪一直备受争议和冷落。直到66岁,她才被大众熟知。


她深度的写作,也导致很多读者读残雪后称读不懂残雪。在残雪的故事中,其实不必读真的懂什么,而是随她侵入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感受独特生命体验。正如王蒙所说:“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


◎ 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


残雪是“反焦虑”达人,她的文字知现实而超现实,打破常规,带你跳出思维禁锢圈,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她的写作,是她的生活方式——受了那么多苦难,依然那么天真自然地笑出声来。


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是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她的作品,可以加深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拓宽生命的维度。


网民嚎叫:

___1984___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29:35

共产主义,让资本世界胆战心惊。现在看来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共产主义扼杀的是人性。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27:00

中国唯一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鲁迅,其他都是瞎掰。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04:15

实际摧毁天才的是西方洋马列,和中华文化没太大关系。中华文化保存最好实际是台湾,出了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按比例并不比西方差。实际最恶心的是用马列垃圾来代表中华文化,这才是摧毁中华文化,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小二儿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56:00

70岁啦,大器晚成,已经到了脑袋不好使的年纪。可惜。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43:40

楼下㈤耄豿把豿脸漏出来看看?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18:38

又蠢又丑,诺贝尔文学奖钟情的中国作家

不好吃懒做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13:14

摧毁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 Absolutely true and i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w people seem to expand such culture!

zhangaa2008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4:33:00

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傳統文化就是教化奴性的工具。

556517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4:04:43

中国宣扬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很荒诞的地步,教育孩子从小背诵古诗词,频频举办诗词大赛,不仅压制了创造性,而且摧残了人的本性,实为自残自虐之举。

gd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49:24

代表作:《赤脚医生》《水乡》《黄泥街》《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小毛er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38:37

儒家文化下培养的人才都不敢挑战权威。所以出不了天才。在共产党统治下更是如此。连思想都统一了,哪还会有什么天才的想法?

bluewave69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36:43

又俗又土的笔名

幸福的老山羊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2:16:00

来个作品目录怎样?

纷纷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2:09:23

伟大的作品都是彻底个人化的,而这种活力就是个人的人格独立。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26:35

没读过她的作品,但看她的发言还是很有深度的。中国文学(小说)很不幸确实不如西方,红楼梦算是巅峰了。中国直到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才出现在历史记录上,之前要么是王侯将相要么是为了王侯将相,离开了生活显然不会有像样的小说。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21:09

准确的理解是不是为中国人特供的。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7:00 

这人的观点像是一个哲学家。中国人也是人,非要说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好像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量子纠结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18:17

天才整天胡思乱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了长治久安,必须把天才的想法摧毁在成熟之前。

lhy86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26:15

赞残雪,敢于说真话,曹雪芹养了多少闲人?

aloever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19:23

难道中国文化里丑恶的东西还少吗?承认自己文化的问题才是进取进步的开始。

我今年十二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03:34

东方文化也许没有西方文化对天才有帮助。但是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来评判东方文化的结果只能是推崇东方的自恨性文学家。她的作品里(不出意外的)充斥着丑恶,仇恨,和愚昧。如果说莫言获奖是遮遮掩掩的反向文化洗脑,残雪获奖就是赤裸裸的文化强奸。这种臭哄哄的捧臭脚文字也必定源自自恨。一句话,有病得治,别出来现。

孤岛侠客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51:24

培养奴才的学校,如何出产天才!

liu98065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46:24

作家又不是哲学家。文学作品的价值光强调其精神层面的深度,就如同唱歌光强调高音有多高,完全是以偏概全,误入歧途。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00:13

养过孩子的才会知道摧毁天才的是正规教育,而不是什么文化的问题。正规教育必然导致趋同现象,就会影响孩子自我发挥。孩子是在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阶段,寻求趋同是必然会发生的,谁也不希望在学校成为不能融进群体生活的人。这就意味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人中时髦的兴趣。尤其是写作,作曲这些需要独自实现的事情,就是需要放弃的。小家伙在幼儿园获得两次绘画大奖,是全校唯一连续两年获得这个奖的,到了小学就放弃了。 11岁时写小说剧本,网上几千16岁左右的女孩跟随,上了中学也不再做了。16岁时抱着个吉他作曲写歌,获得学校创作奖,但高中也放弃了。倒是一直是学霸,而且是超级学霸,美国没几个那种,top 0.1%,但众多的原来有过的兴趣都放弃了,能力也就失去了。所谓一个作家,攻击自己的文化是最愚蠢的事情,因为这是你唯一存在价值的因素。这个逻辑关系似乎此人不懂。

biophysics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00:00

摧毁天才都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开始,拔苗助长害了多少代人。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7:00

这人的观点像是一个哲学家。中国人也是人,非要说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好像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真没看过她的作品。谁能告诉我她的代表作是什么?

白云蓝天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5:10

就这个标题,纯粹就是胡说!改开后,小说根本没有禁区。不说经典小说,现今通俗小说中国是最好的(之前的通俗小说其实也是中国最好)。

老街口瓜子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8:00

凡是骂中国的都有获奖的可能,凡是赞中国的一定被删。

lbrobertc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6:12

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jin_yin_hu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3:15

等拿了奖再说

dream_pillow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17:56

刚刚骂倒了莫言,看样子还要接着骂残雪。国人任重道远啊。

秦河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15:54

理论一大套,单看这一句“看看多数美国人民对于伊战的狂热“, 这是残雪说的,还是小编说的?如果是残雪说的,中国的”卡夫卡“就这个认识水平?

时不时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07:00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伟大的作者从来不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而变得平庸,换个说法,受环境改变的作者都成不了伟大的作者。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睡不着怪床”,现在是“天才毁了就怪文化”——她说“中国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导致当今的大陆文学不能生长、发育”,文化沦为残雪的罪恶。但是我无法设想,一个拥有《离骚》的中国文化,如何会有“精神的缺失”?


网文《殘雪》报道:


殘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鄧小華,原名鄧則梅,女,湖南耒陽人,生於長沙,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稱她為「中國的卡夫卡」[1],但她本人不喜此稱號,認為自己「可以超越卡夫卡」。[2]由於作品在日本大量翻譯,亦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2009年《殘雪研究》期刊在日本東京創刊。殘雪的兄長為中國哲學家鄧曉芒。近年來,殘雪的作品被全球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接受,並收到高度評價,其一度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強有力的潛在候選人。


生平

殘雪的父母是中共黨員,1949年後在報社工作,父親鄧鈞洪曾任新湖南報社社長,母親李茵著有《永州舊事》。1953年5月30日,殘雪出生於新湖南報報社的宿舍。鄧鈞洪為其取名鄧則梅,後來殘雪自己改名鄧小華,「殘雪」是鄧小華走上文學之路後的筆名[3]。1957年父母被劃為右派下放勞動,於是殘雪便交由外祖母撫養。老人略帶怪異的行為,對殘雪性格的形成及後來寫作的影響很大[4]:79, 130。


1970年殘雪進入一家街道工廠工作,做過銑工、裝配工、車工。1978年,與身為回城知青的丈夫結婚。1980年,殘雪退出街道工廠,與曾為木匠的丈夫一起開起了裁縫店[4]:290-291。


1985年,在其他作家朋友以及丁玲的幫助下,殘雪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說《黃泥街》(原名《突圍表演》。1988年,殘雪加入湖南作協[4]:282-283[5]:59-62。


影響

據殘雪稱,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她讀了許多經典,但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有機會閱讀現代派作品[4]:6。自那時開始,殘雪開始閱讀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以及但丁的作品。她也十分喜歡魯迅,尤其是《野草》和《故事新篇》[6]。她尤其深受卡夫卡的影響[5]:71-72,並為這些作家寫了數十萬字的評論文章。


殘雪的童年經歷同樣影響了她的寫作。她作品中許多意象,如小蛇、昆蟲、外婆、父親等,都可追朔到她童年的經歷中[4]:280-290。湖南的「巫」文化對她的寫作也有一定影響[5]:86-96。


評價

主流觀點認為,殘雪是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意識最為尖銳的作家,其獨特氣質難以歸類。殘雪以她冷僻的女性氣質與怪異尖銳的感覺方式,不僅與此前的中國女性的寫作決別,而且與同時代的男性作家分庭抗禮。[7] 殘雪的小說用變異的感覺展示了一個荒誕,變形,夢魘般的世界,陰鬱,晦澀,恐懼,焦慮,窺探和變態的人物心理及人性醜惡的相互仇視與傾軋。她的作品不僅寫出了人類生存的悲劇,而且寫出了人的某種本質性的醜陋特點。[8]


殘雪在《黃泥街》的序言裏說:「在事無巨細的庸常現實之下,時刻涌動着生命的洪流。」正是這股對於生命體驗不懈追求與對精神世界的無窮探索,塑造了殘雪作品的精神內核,也使其成為全球視野中漢語寫作的一座獨特的豐碑。


作品

文集

《殘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殘雪自選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茶園:殘雪全新小說自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年

長篇小說

《突圍表演》,香港青文書屋,1990年

《五香街》,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即《突圍表演》)

《單身女人瑣事記實》,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最後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

《邊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呂芳詩小姐》,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新世紀愛情故事》,作家出版社,2013年

《黑暗地母的禮物(上)》,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

《黑暗地母的禮物(下)》,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

《赤腳醫生》,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

《水鄉》,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

《激情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

中短篇小說

《黃泥街》,台灣圓神出版社,1987年

《天堂里的對話》,作家出版社,1988年

《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台灣遠景出版社,1990年

《思想匯報》,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

《輝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奇異的木板房》,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麗南方之夏日》,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蚊子與山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1年

《長發的遭遇》,華文出版社,2001年

《松明老師》,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愛情魔方》,民族出版社,2004年

《從未描述過的夢境》,作家出版社,2004年

《雙重的生活》,台灣木馬文化,2005年

《傳說中的寶藏》,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暗夜》,華文出版社,2006年

《末世愛情》,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少年鼓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

《西雙版納的女神》,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

散文及評論

《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解讀博爾赫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殘雪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地獄的獨行者》,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藝術復仇》,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年

《殘雪訪談錄》,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置身絕境的操練》,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溫柔的編織工:殘雪讀卡爾維諾與波赫士》,台灣邊城出版社,2005年

《殘雪文學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趨光運動:回溯童年的精神圖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黑暗靈魂的舞蹈:殘雪美文自選集》,文匯出版社,2009年

《殘雪文學回憶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新葉》,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年

譯作

《斯大林晚年離奇事件》(與鄧曉芒合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

對話錄

《於天上看見深淵》(與鄧曉芒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旋轉與升騰》(與鄧曉芒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

作品外文譯本

《天堂里的對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蒼老的浮雲》,日本河出書房新社,1989年

《布穀鳥叫的那一瞬間》,日本河出書房新社,1990年

《殘雪小說集》,意大利理論出版社,1991年

《繡花鞋》,美國霍特出版社,1997年

《天空裏的藍光》,美國新方向出版社,2006年

改編

殘雪的短篇小說《雙重的生活》已經被改編重新創作為歌劇《泉》並於2010年在第十一屆慕尼黑音樂節首演成功。《泉》由慕尼黑音樂節委約給中國作曲家王琳(又名王瀅喬),劇本由王琳和殘雪共同完成。

參考文獻

 马悦然.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残雪:我可以超越卡夫卡.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卓今. 残雪评传.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0440282.

 殘雪. 为了报仇写小说——残血访谈录. 長沙: 2003.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0430931.

 卓今. 《残雪研究》.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0460280.

 殘雪. 《不朽的野草——读鲁迅的野草》. 湖南出版社. 2004.

 楊匡漢主編. 共和国文学五十年.

 陳思和主編.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外部連結

殘雪的新浪博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殘雪在麻省理工大學的個人頁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楊小濱:〈宏大話語與卑瑣現實的喜劇:論殘雪先鋒派時期小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楊小濱:〈永久縈繞的噩夢:論殘雪先鋒派時期小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李天明:〈殘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徵意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翰·唐納蒂契:〈殘雪,愛的難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近藤直子:〈陌生的敘述者——殘雪的敘述法和時空結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谢选骏指出:残雪在国际走红是有代价的——她先锋到了“谢选骏:文化沦为残雪的罪恶


《诺奖提名作家残雪:摧毁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凤凰网 2023-10-04)报道:


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


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


人类拥有一条隐秘的文学史的长河,这条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这些描写本质的作家构成的。她是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进行纯精神追求的镜子。


我不喜欢“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提法,其内涵显得小里小气。如果作家的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质(这种东西既像粮食、天空,又像岩石和大海),那么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会承认她是伟大的作品——当然这种承认经常不是以短期效应来衡量的。


对于我来说,作品的地域性并不重要,谁又会去注意莎士比亚的英国特色,但丁的意大利特色呢?如果你达到了深层次的欣赏,地域或种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底,文学不就是人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高级活动吗?作家可以从地域的体验起飞(大概任何人都免不了要这样做),但决不应该停留在地域这个表面的经验之上,有野心的作家应该有更深、更广的追求。


而停留在表面经验正是中国作家(以及当今的美国作家)的致命伤。


由于过份推崇自己民族的传统,他们看不到或没有力量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这就使得作品停留在所谓“民族经验”“写实”的层次上,这样的作品的生命力必然是短暂的,其批判的力度也是可疑的(这只要看看当今中国大陆文化人的普遍倒退和堕落,看看多数美国人民对于伊战的狂热,以及历来对于战争的狂热就可以得出佐证)。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在我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德克旭贝里、托尔斯泰、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这个名单中的主流是西方人和具有西方观念的作家,因为我认为文学的源头就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


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彻底缺少自相矛盾,并将这矛盾演绎到底的力量和技艺。传统的文学从来都是依附的,向外(即停留在表层)的。


即使是《红楼梦》那样的伟大作品,在今天看来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过时了,因为并不能促使人自省和奋发向上,对于人心的描述也过于浮浅,没有涉及内心矛盾,相当于关于人的幼年的文学。


鲁迅先生写过一些伟大的作品(“野草”全部和“故事新编”中的一些),但数量太少太少,文化对于他的压迫使他未来得及发展自己的天才。在这个意义上,大陆的文学始终处在危机之中,探讨深层次人性,提升国民性的作品远没有形成潮流。


在我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


所以在大陆的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民族自大的心理。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中国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导致当今的大陆文学不能生长、发育,就像一些长着娃娃脸的小老头,永远是那么的老于世故,永远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世界上最出色的匠人的精明,却唯独没有内省,没有对于自身的批判。在所有涉及自身的方面,大部分大陆作家都或者用一些白日梦来加以美化,或者用古代文化提倡的虚无主义来化解矛盾。


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这在当今的文学发展中好像是个世界性的问题。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大部分作家越来越懒,越来越满足于一些表面经验,而读书的人,也在一天天减少。


据说实验小说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很难得到出版了,而集体自杀的事件在这个国家倒屡屡发生;又据说连在德国,这个思想之父的国度里,人们也不看实验小说了。


幻灭感如同黑色的幽灵在世界游荡。然而我仍然相信,那条隐秘的长河是不会断流的,尽管历史有高潮也有低谷。


任何时代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自己默默的劳动为那条河流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几千年的理想还将延续下去,同这个浮躁、浅薄而喧闹的世界对抗。


伟大的作品都是彻底个人化的。因为人只能在真正个人化的写作中达到自由。不在写作的瞬间抛开一切物质的累赘,不同物质划清界线,灵感就无法起飞。而这种活动力图达到的就是个人的人格独立。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位中国大陆作家是特别困难、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文学的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操练。


像西方作家但丁或歌德那样来认识、拯救自身,并将其作为最高的目标的人在大陆太少太少。一谈及文学,人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只同表面的经验,“共同的”现实有关,接下去自然就只能涉及如何样完善表达的“技巧”,如何样将陈词滥调弄出些“新意”的问题了。


文坛上很有一些高调的理论家,提出要肃清纯文学的影响,大力提倡所谓“现实关怀”。且不说此处对于“纯文学”的定义含混滑稽,所谓“现实关怀”这种陈词滥调我们已经听了好几十年,实在是同真正的文学无关。


只有个别作家注意到了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广大得多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遭遇,去开拓。我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拥有者,中国作家在这方面本应是得天独厚的。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文化的惰性,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我们不去开拓,那个广大无边的领域就根本不属于我们。


一位作家,不论他用什么方法写作,只要他有认识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冲动,有开阔的胸怀,就一定会进入人性探索的深层领域,将那个古老的矛盾进行我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演绎,在自救的同时影响读者,改造国民性。


伟大的文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她就属于踏踏实实地追求的作家,她的内核就是人的本质。每一位能在文学创造中将理想尽力发挥的作家,在写作的瞬间都是伟大的作家,这样写出的作品则是伟大的作品。


当然各人的先天能力有大小,能否成为明星并不重要,只要处在伟大的追求境界中去完成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用莎士比亚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上帝造我们,给我们这么多智慧/使我们能瞻前顾后,绝不是要我们/把这种智能,把这种神明的理性/霉烂了不用啊。”


她是冷门的世界级中国作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莫言;她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在世界范围内,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 中国近年来最革新的作家


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她写的小说,是中国近年来最具有开拓性、最革新的——她的小说好像不能放进任何一个单一的范畴。残雪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的作家,她写作的内核就是人的本质。


“告别革命”的刘再复称:“残雪是一位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走进经典与历代大师相遇的奇才。”


◎ 极致的精神追求,让她“大器晚成”


32岁,残雪才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在一个高度混乱的世界里,残雪追求高度的创造力,以极其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个人化写作方式,越过文学的表层,探索深层的人类精神世界。因其作品的小众化,残雪一直备受争议和冷落。直到66岁,她才被大众熟知。


她深度的写作,也导致很多读者读残雪后称读不懂残雪。在残雪的故事中,其实不必读真的懂什么,而是随她侵入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感受独特生命体验。正如王蒙所说:“我把残雪的小说当诗来读。”


◎ 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


残雪是“反焦虑”达人,她的文字知现实而超现实,打破常规,带你跳出思维禁锢圈,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她的写作,是她的生活方式——受了那么多苦难,依然那么天真自然地笑出声来。


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是作为“人”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她的作品,可以加深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拓宽生命的维度。


网民嚎叫:

___1984___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29:35

共产主义,让资本世界胆战心惊。现在看来这种恐惧不是没有道理。共产主义扼杀的是人性。

Leah_le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27:00

中国唯一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鲁迅,其他都是瞎掰。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8:04:15

实际摧毁天才的是西方洋马列,和中华文化没太大关系。中华文化保存最好实际是台湾,出了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按比例并不比西方差。实际最恶心的是用马列垃圾来代表中华文化,这才是摧毁中华文化,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小二儿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56:00

70岁啦,大器晚成,已经到了脑袋不好使的年纪。可惜。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43:40

楼下㈤耄豿把豿脸漏出来看看?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18:38

又蠢又丑,诺贝尔文学奖钟情的中国作家

不好吃懒做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5:13:14

摧毁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 Absolutely true and i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w people seem to expand such culture!

zhangaa2008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4:33:00

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傳統文化就是教化奴性的工具。

556517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4:04:43

中国宣扬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很荒诞的地步,教育孩子从小背诵古诗词,频频举办诗词大赛,不仅压制了创造性,而且摧残了人的本性,实为自残自虐之举。

gd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49:24

代表作:《赤脚医生》《水乡》《黄泥街》《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小毛er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38:37

儒家文化下培养的人才都不敢挑战权威。所以出不了天才。在共产党统治下更是如此。连思想都统一了,哪还会有什么天才的想法?

bluewave69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3:36:43

又俗又土的笔名

幸福的老山羊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2:16:00

来个作品目录怎样?

纷纷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2:09:23

伟大的作品都是彻底个人化的,而这种活力就是个人的人格独立。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26:35

没读过她的作品,但看她的发言还是很有深度的。中国文学(小说)很不幸确实不如西方,红楼梦算是巅峰了。中国直到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才出现在历史记录上,之前要么是王侯将相要么是为了王侯将相,离开了生活显然不会有像样的小说。

三本正经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21:09

准确的理解是不是为中国人特供的。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7:00 

这人的观点像是一个哲学家。中国人也是人,非要说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好像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量子纠结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1:18:17

天才整天胡思乱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了长治久安,必须把天才的想法摧毁在成熟之前。

lhy86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26:15

赞残雪,敢于说真话,曹雪芹养了多少闲人?

aloever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19:23

难道中国文化里丑恶的东西还少吗?承认自己文化的问题才是进取进步的开始。

我今年十二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10:03:34

东方文化也许没有西方文化对天才有帮助。但是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来评判东方文化的结果只能是推崇东方的自恨性文学家。她的作品里(不出意外的)充斥着丑恶,仇恨,和愚昧。如果说莫言获奖是遮遮掩掩的反向文化洗脑,残雪获奖就是赤裸裸的文化强奸。这种臭哄哄的捧臭脚文字也必定源自自恨。一句话,有病得治,别出来现。

孤岛侠客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51:24

培养奴才的学校,如何出产天才!

liu98065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46:24

作家又不是哲学家。文学作品的价值光强调其精神层面的深度,就如同唱歌光强调高音有多高,完全是以偏概全,误入歧途。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00:13

养过孩子的才会知道摧毁天才的是正规教育,而不是什么文化的问题。正规教育必然导致趋同现象,就会影响孩子自我发挥。孩子是在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阶段,寻求趋同是必然会发生的,谁也不希望在学校成为不能融进群体生活的人。这就意味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人中时髦的兴趣。尤其是写作,作曲这些需要独自实现的事情,就是需要放弃的。小家伙在幼儿园获得两次绘画大奖,是全校唯一连续两年获得这个奖的,到了小学就放弃了。 11岁时写小说剧本,网上几千16岁左右的女孩跟随,上了中学也不再做了。16岁时抱着个吉他作曲写歌,获得学校创作奖,但高中也放弃了。倒是一直是学霸,而且是超级学霸,美国没几个那种,top 0.1%,但众多的原来有过的兴趣都放弃了,能力也就失去了。所谓一个作家,攻击自己的文化是最愚蠢的事情,因为这是你唯一存在价值的因素。这个逻辑关系似乎此人不懂。

biophysics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8:00:00

摧毁天才都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开始,拔苗助长害了多少代人。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7:00

这人的观点像是一个哲学家。中国人也是人,非要说她的小说不是写给中国人,而是写给全世界。好像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真没看过她的作品。谁能告诉我她的代表作是什么?

白云蓝天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45:10

就这个标题,纯粹就是胡说!改开后,小说根本没有禁区。不说经典小说,现今通俗小说中国是最好的(之前的通俗小说其实也是中国最好)。

老街口瓜子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8:00

凡是骂中国的都有获奖的可能,凡是赞中国的一定被删。

lbrobertc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6:12

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jin_yin_hua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33:15

等拿了奖再说

dream_pillow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17:56

刚刚骂倒了莫言,看样子还要接着骂残雪。国人任重道远啊。

秦河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15:54

理论一大套,单看这一句“看看多数美国人民对于伊战的狂热“, 这是残雪说的,还是小编说的?如果是残雪说的,中国的”卡夫卡“就这个认识水平?

时不时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2023-10-04 07:07:00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伟大的作者从来不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而变得平庸,换个说法,受环境改变的作者都成不了伟大的作者。


谢选骏指出:俗话说“睡不着怪床”,现在是“天才毁了就怪文化”——她说“中国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导致当今的大陆文学不能生长、发育”,文化沦为残雪的罪恶。但是我无法设想,一个拥有《离骚》的中国文化,如何会有“精神的缺失”?


网文《殘雪》报道:


殘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鄧小華,原名鄧則梅,女,湖南耒陽人,生於長沙,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稱她為「中國的卡夫卡」[1],但她本人不喜此稱號,認為自己「可以超越卡夫卡」。[2]由於作品在日本大量翻譯,亦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2009年《殘雪研究》期刊在日本東京創刊。殘雪的兄長為中國哲學家鄧曉芒。近年來,殘雪的作品被全球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接受,並收到高度評價,其一度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強有力的潛在候選人。


生平

殘雪的父母是中共黨員,1949年後在報社工作,父親鄧鈞洪曾任新湖南報社社長,母親李茵著有《永州舊事》。1953年5月30日,殘雪出生於新湖南報報社的宿舍。鄧鈞洪為其取名鄧則梅,後來殘雪自己改名鄧小華,「殘雪」是鄧小華走上文學之路後的筆名[3]。1957年父母被劃為右派下放勞動,於是殘雪便交由外祖母撫養。老人略帶怪異的行為,對殘雪性格的形成及後來寫作的影響很大[4]:79, 130。


1970年殘雪進入一家街道工廠工作,做過銑工、裝配工、車工。1978年,與身為回城知青的丈夫結婚。1980年,殘雪退出街道工廠,與曾為木匠的丈夫一起開起了裁縫店[4]:290-291。


1985年,在其他作家朋友以及丁玲的幫助下,殘雪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說《黃泥街》(原名《突圍表演》。1988年,殘雪加入湖南作協[4]:282-283[5]:59-62。


影響

據殘雪稱,她自小便熱愛閱讀。她讀了許多經典,但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有機會閱讀現代派作品[4]:6。自那時開始,殘雪開始閱讀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以及但丁的作品。她也十分喜歡魯迅,尤其是《野草》和《故事新篇》[6]。她尤其深受卡夫卡的影響[5]:71-72,並為這些作家寫了數十萬字的評論文章。


殘雪的童年經歷同樣影響了她的寫作。她作品中許多意象,如小蛇、昆蟲、外婆、父親等,都可追朔到她童年的經歷中[4]:280-290。湖南的「巫」文化對她的寫作也有一定影響[5]:86-96。


評價

主流觀點認為,殘雪是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意識最為尖銳的作家,其獨特氣質難以歸類。殘雪以她冷僻的女性氣質與怪異尖銳的感覺方式,不僅與此前的中國女性的寫作決別,而且與同時代的男性作家分庭抗禮。[7] 殘雪的小說用變異的感覺展示了一個荒誕,變形,夢魘般的世界,陰鬱,晦澀,恐懼,焦慮,窺探和變態的人物心理及人性醜惡的相互仇視與傾軋。她的作品不僅寫出了人類生存的悲劇,而且寫出了人的某種本質性的醜陋特點。[8]


殘雪在《黃泥街》的序言裏說:「在事無巨細的庸常現實之下,時刻涌動着生命的洪流。」正是這股對於生命體驗不懈追求與對精神世界的無窮探索,塑造了殘雪作品的精神內核,也使其成為全球視野中漢語寫作的一座獨特的豐碑。


作品

文集

《殘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殘雪自選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茶園:殘雪全新小說自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年

長篇小說

《突圍表演》,香港青文書屋,1990年

《五香街》,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即《突圍表演》)

《單身女人瑣事記實》,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最後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

《邊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呂芳詩小姐》,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新世紀愛情故事》,作家出版社,2013年

《黑暗地母的禮物(上)》,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

《黑暗地母的禮物(下)》,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

《赤腳醫生》,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

《水鄉》,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

《激情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

中短篇小說

《黃泥街》,台灣圓神出版社,1987年

《天堂里的對話》,作家出版社,1988年

《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台灣遠景出版社,1990年

《思想匯報》,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

《輝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奇異的木板房》,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麗南方之夏日》,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蚊子與山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1年

《長發的遭遇》,華文出版社,2001年

《松明老師》,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愛情魔方》,民族出版社,2004年

《從未描述過的夢境》,作家出版社,2004年

《雙重的生活》,台灣木馬文化,2005年

《傳說中的寶藏》,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暗夜》,華文出版社,2006年

《末世愛情》,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少年鼓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

《西雙版納的女神》,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

散文及評論

《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解讀博爾赫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殘雪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地獄的獨行者》,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藝術復仇》,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年

《殘雪訪談錄》,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置身絕境的操練》,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溫柔的編織工:殘雪讀卡爾維諾與波赫士》,台灣邊城出版社,2005年

《殘雪文學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趨光運動:回溯童年的精神圖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黑暗靈魂的舞蹈:殘雪美文自選集》,文匯出版社,2009年

《殘雪文學回憶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新葉》,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年

譯作

《斯大林晚年離奇事件》(與鄧曉芒合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

對話錄

《於天上看見深淵》(與鄧曉芒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旋轉與升騰》(與鄧曉芒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

作品外文譯本

《天堂里的對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蒼老的浮雲》,日本河出書房新社,1989年

《布穀鳥叫的那一瞬間》,日本河出書房新社,1990年

《殘雪小說集》,意大利理論出版社,1991年

《繡花鞋》,美國霍特出版社,1997年

《天空裏的藍光》,美國新方向出版社,2006年

改編

殘雪的短篇小說《雙重的生活》已經被改編重新創作為歌劇《泉》並於2010年在第十一屆慕尼黑音樂節首演成功。《泉》由慕尼黑音樂節委約給中國作曲家王琳(又名王瀅喬),劇本由王琳和殘雪共同完成。

參考文獻

 马悦然.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残雪:我可以超越卡夫卡.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卓今. 残雪评传.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0440282.

 殘雪. 为了报仇写小说——残血访谈录. 長沙: 2003. 湖南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40430931.

 卓今. 《残雪研究》.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0460280.

 殘雪. 《不朽的野草——读鲁迅的野草》. 湖南出版社. 2004.

 楊匡漢主編. 共和国文学五十年.

 陳思和主編.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外部連結

殘雪的新浪博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殘雪在麻省理工大學的個人頁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楊小濱:〈宏大話語與卑瑣現實的喜劇:論殘雪先鋒派時期小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楊小濱:〈永久縈繞的噩夢:論殘雪先鋒派時期小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李天明:〈殘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徵意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翰·唐納蒂契:〈殘雪,愛的難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近藤直子:〈陌生的敘述者——殘雪的敘述法和時空結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谢选骏指出:残雪在国际走红是有代价的——她先锋到了断言“中国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导致当今的大陆文学不能生长、发育”——我倒是觉得,她的这一决绝的态度,倒像“中国文化的残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