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谢选骏:警惕新疆的“以色列化”



《新疆加速汉化 招聘内地3万余人》(自由亚洲电台 2017年8月18日)报道:

新疆各地提升戒备,普通出入口都设安检门、钢叉等防暴器材。

新疆自治区政府自本月开始向内地公开招聘政府工作人员、公安人员和教师共超过三万人,其中和田地区各县教育局招聘的特岗教师就达三千多人。特岗教师待遇丰厚,月薪最高可达两万元人民币。

新疆各地政府再次向内地招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公安及学校教师30000余人。据新浪网民发帖称,2017年8月,新疆招聘数千名特岗教师,不用笔试直接入编,工资10000元,提供住房。据新疆人事考试信息网称,自治区教育厅向和田地区下达了5408个学前、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及普通高中教师招聘计划,目前第一次招聘已结束,有近3140个空缺岗位。二次招聘由和田地区皮山县、墨玉县、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自行组织实施,不设笔试环节,资格审查、面试、体检、政审均通过者,报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后,可直接进入公办教师序列。8月5日至15日接受报名。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8月17日致电和田市教育局查询,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正接受报名:“现在是正在招特岗教师,特岗教师不提供住房,和正式教师的待遇一样”。

记者:说工资有一万元,有没有一万元?

回答:如果公告上说那么多,那么肯定是那么多。现在是只招内地的(老师)。

策勒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该县招聘教师的月薪虽然没有一万元人民币,但提供住房:“招内地人,本科生(月薪)5865元,提供住房。你如果带妻子来也可以,没有问题”。

和田地区教育局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各县特岗教师的待遇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每名教师的月收入可达两万元:“不是一万,是两万元。我们这边是和田地区教育局,不负责报名。各县市教育局在负责”。

据官方介绍,特岗教师是各级政府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农村进行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有分析认为,新疆当局从内地以高薪大量招聘政府人员、教师,以此通过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育,灌输所谓反分裂思想,宣传官方价值观。

北京维权人士胡佳,17日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疆政府从内地大量招聘政府人员和教师,是为了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同化当地人。他说,当局此举是出于所谓维稳的需要:“在教育层面他可以改天换地,尤其在民族地区做教育。教育也是意识形态的最前线,意识形态的灌输,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维稳有近期的,有中期的,有远期的。从远期来讲,宣传意识形态从教育这方面入手”。

据新疆居民称,目前当地形势依然紧张,警方戒备再次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处处设卡盘查路人。在农村地区,每一个村都有村民组成的巡逻队。可谓草木皆兵。

谢选骏指出:所谓的“以色列化”,就是把不同信仰的民族分区治理,甚至用隔离墙来防止恐怖袭击,到处都是持枪的士兵和警察。共产党信仰的是一种犹太人主义,因此和伊斯兰教格外水火不容。新疆的“以色列化”,不是我的一个臆测,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对此,需要大家给予充分的警惕。

谢选骏:俄国对中国的秘密战争



《俄罗斯某地郊外惊现中国邮包万人坑》(2017-8-17自由亚洲)报道:

俄罗斯社交媒体上再次曝出了证实大量中国邮包被盗的视频,显示被丢弃的邮包包装在树林里堆成了垃圾堆。

在本台于7月24日报道的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居民在顿河河畔芦苇荡中发现了一大堆的被偷盗后丢弃的“俄罗斯邮政”的中国邮包包装,并拍摄了一个视频公布于社交网站的消息之后,8月16日,又一个关于大量中国邮包被盗的目击者视频被对外公布。

在最新的视频中,一位俄罗斯女士在同家人一起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发现了多个被丢弃的中国邮包包装的垃圾堆。视频被指在利佩茨克拍摄,但是并没有透露地点的具体细节。

这名女子在录像中透露,根据包装上的包裹单,这些是来自中国包裹。她还在视频中表示:“我对这种偷盗邮包的行为感到愤慨,太无耻了,既然偷盗就应该把包装烧掉,销毁证据,就敢这么地肆无忌惮”。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些被丢弃的邮包包装已经被长出的野草和野花覆盖,显然这些包装并非近日被丢弃,而且各种包装袋和包装盒子散布于很广的范围内,而并非是只有一个垃圾堆。看得出来,丢掉这么多包装,丢得这么广的范围,绝非一日之功。

俄罗斯“达德多夫指数”网站在17日报告了该消息,题目为 “我的邮包呢?——利佩茨克郊外惊现中国邮包万人坑”。报道说,俄罗斯邮局利佩茨克州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就该视频进行调查。

利佩茨克州邮局官员表示:“我们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找视频拍摄者,以便了解视频拍摄地点,被拆邮包垃圾堆的具体位置。”

在该视频被公布之后,很多俄罗斯网友纷纷留言谴责,一些人留言称自己从中国网购的手机等物一直没有收到,现在知道去了哪里。

谢选骏指出:“被丢弃的邮包包装在树林里堆成了垃圾堆”,这种情况没有政府计划和官方参与,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何况是在俄国这样一个新的极权社会。由此可见,这是“俄国对中国的秘密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破坏中国的商业系统、瓦解中国的社会信誉、切断中国收复失地的可能性。不过俄罗斯政府其实多虑了,因为中国现政权正在帮助他们稳定中国,可以让他们稳稳地骑在中国大陆的背上作威作福。

谢选骏:美国会不会发生军事政变



《罕见 美军方4大将领同声谴责种族主义》(2017-08-16世界日报》报道:

在夏洛兹维尔暴力事件发生后,美国军方四大将领16日罕见地同时发声谴责种族主义及极端主义,不过他们在推特以及书面声明中,都没有提及川普总统的言论。

传统以来,军方都避免介入政治,按照传统的看法,军方领袖及官员的职责是向部队强调固有的核心价值,例如种族平等及忍耐等,因此这次发声可说是非常罕见;其中一个原因是,涉嫌驾车冲向人群导致32岁女子海耶死亡的20岁白人男子费尔兹(James Fields),据称曾在2015年入伍接受陆军基本训练,但四个月后据称因未能符合训练标准而退伍。

海军军令部长李察逊上将(Adm. John Richardson)首先就夏洛兹维尔暴力事件在推特贴文,强调事件"不可接受及不能容忍";而他在其后发出的完整声明中,指事件令人"羞愧"。

他的发言人表示,李察逊发出声明,纯粹是对夏洛兹维尔事件感到羞愧及不可接受,而别无其他动机。

之后,陆战队司令尼勒尔将军(Robert Neller)、陆军参谋长米勒(Mark Milley)及空军司令戈芬将军(David Goldfein)也先后在推特贴文,主要都是强调不能容忍种族主义及极端主义,不过并没有具体提及夏洛兹维尔。

他们又透过发言人表示,发出有关声明都别无其他原因。

在他们发声前,国防部长马提斯14日在回应记者查询时,只表示对事件感到悲伤(saddened),并未谴责。

谢选骏指出:军方将领开反对国防部和总统,按照美国的标准,这种极端反常现象意味着美国已是“发生了美国式的军事政变了”。

可以印证的是,《布什父子罕见发联合声明批评 川普怒了》指出就在同一天(2017-08-16),大小布什罕见发联合声明批评:

上周六维珍尼亚州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发生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反对者的暴力冲突,终演变成造成一人死亡的流血事件,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极右的暧昧立场惹来多方不满,其中由他成立、由粒粒商界巨星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更因不满他的立场,先后辞职。

顾问团成员相继与他划清界线,特朗普老羞成怒,在Twitter上发文,宣布"唔玩",解散由他领导的"美国制造业委员会"及"策略及政策论坛"。演活"是我不要你,不是你不要我"的戏码,以免更多人继续跳船。

曾获商界支持的特朗普,愈来愈多商界领袖因他的言行而划清界线。多名商界领袖宣布,退出总统特朗普成立的制造业委员会,以示对总统偏袒种族主义的不满。继早前美国制药公司默克(Merck & Co)行政总裁弗雷泽(Ken Frazier)高调辞任委员一职之后,Intel、Under Armour等6名行政总裁,亦陆续辞任委员。

连锁超市沃尔玛(Walmart)行政总裁董明伦(Doug McMillon)是特朗普的坚实支持者,周二(15日)他亦忍不住向员工发信,罕有批评特朗普处理维州暴力事件的手法:"我们能看到总统特朗普在上周末回应整个事件的态度,我们也认为他错失了让国家团结一致、明确拒绝‘白人至上’主义者骇人行动的重要机会。"但董明伦表明,不会辞任制造业委员。

众叛亲离之下,特朗普仍旧强硬,曾声称会填补每一个退出委员会的商界领袖位置。怎料,数小时后,特朗普就"发难"宣布解散团队,还要加句"多谢!"。

这个由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制造业委员会,本意是让制造业巨头定期与特朗普碰头,并就政府有关制造业的政策担任顾问一职。美国制造业委员会委员都是在美国制造业执牛耳者,包括杜氏化工行政总裁利伟诚(Andrew Liveris)、Tesla创办人马斯克(已离职)、晶片生产商英特尔行政总裁克尔札尼奇(Brian Krzanich)(已离职)及通用电汽的伊梅尔特(Jeff Immelt)等。

在特朗普宣布填补空缺与解散顾问团期间,共和党重量级人马、前总统老布什及小布什罕有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种族偏执、反犹主义及仇恨"。

父子俩的声明没点名提到特朗普,但以他们的身份及联署的分量,明显是针对特朗普就冲突各打五十大板,未有强烈谴责极右份子的态度。

周六造成人命伤亡的示威持续发酵,特朗普不愿强烈谴责极右,令事件没完没了。他周二又召开记者会,再就事件回应,但他竟在会上为抗议拆掉罗伯特.李将军雕像的示威者辩护:"我已谴责了新纳粹主义者,我亦谴责了不同的组织。但不是所有示威者都是新纳粹主义者,相信我,亦不是所有人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

不止如此,他亦提到"另类左翼",指他们"非常、非常暴力",称他们亦需承担责任:"拿着棍棒挥动,他们有没有问题?"

特朗普这种类比,在美国社会引起讨论,被特朗普称为"假新闻"的部分美国媒体更大力鞭挞。CNN称,特朗普的这番说话很危险,是总统任期的黑暗时刻;而《华盛顿邮报》的社论题为《这国家只能哭泣》(The nation can only weep),称对种族主义者来说,这是"美好"的一天,因为有特朗普为他们背书。

谢选骏指出:军队是各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没有军队的同意,要在美国发起白人至上主义革命,看来殊非易事。这不,连现任总统,都遭到了“政变”。参加这一行列的,不仅有军界、政界和新闻界,甚至还有前任总统。

谢选骏:危险的国家创造历史



《美国已成为一个危险国家》(2017-08-16 FT中文网)报道:

拉赫曼:危险在于,美国内外的多重危机将会融合,诱使四面楚歌的特朗普试图利用国际冲突来摆脱国内困局。

美国“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伊朗宣传机构的主要说辞。对相信西方联盟的人来说,承认这种观点现在有一定道理令人痛苦。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领导下,美国看起来非常危险。

在过去一周里,特朗普在核问题上对朝鲜玩边缘政策,含糊地威胁要对委内瑞拉采取军事行动,并对国内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态度暧昧。他的领导风格与美国盟友希望的那种稳定、可预测而且平和的风格完全相反。

众所周知的是,特朗普迅速威胁称,朝鲜可能面临已经“装弹上膛”的美国的“烈火和愤怒”,这尤其不负责任。即便这种威胁是在虚张声势,它也让美国信誉遭受考验,而且还可能让金正恩(Kim Jong Un)政权变本加厉,后者正威胁要向美国领土范围内的关岛附近发射导弹。甚至更令人担心的是,特朗普政府公开谈论先发制人打击朝鲜的观点,理由是拥有核武器的金正恩不可能被威慑住。但如果美国可以依靠威慑来遏制斯大林(Stalin)的俄罗斯和毛泽东的中国的核威胁,那么它当然就能同样遏制金正恩的朝鲜。美国以前的总统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全都拒绝先发制人打击核武国家的观点。

特朗普为国际危机推波助澜日益与困扰其政府的国内问题分不开。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对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调查越来越牵涉到特朗普的核心圈子。国会陷入僵持,白宫走马灯似地裁员而且勾心斗角。现在,美国街头出现了政治暴力活动,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攻击甚至杀死夏洛茨维尔的抗议者,而特朗普从高尔夫球场发表了含糊其辞的声明。

危险在于,这些多重危机将会融合,诱使四面楚歌的总统试图利用国际冲突来摆脱国内困难局面。就在本周,引发争议的白宫助手塞巴斯蒂安?戈尔卡(Sebastian Gorka)利用朝鲜危机来迫使特朗普的国内批评者做出让步,他向福克斯新闻(Fox News)表示:“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我们支持肯尼迪(JFK)。现在的局面类似于古巴导弹危机。我们需要团结起来。”

戈尔卡关于战争威胁可能让美国人团结在特朗普周围的观点,应该给所有拥有历史观的人敲响警钟。面临国内危机的政府往往更愿意在国外冒险。例如,让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政府当时面临国内政治对手的严峻威胁。但在战争爆发当天,兴高采烈的德皇向人群表示:“我不再承认任何政党或派别;如今我们全都是德国兄弟。”或者就像戈尔卡上周说的那样:“现在是我们不得不作为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的时刻了。”

面临国内严峻政治压力的领导人也更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在水门危机期间,理查德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内阁成员要求军方在听从总统命令发动核打击前和他们进行核实。遗憾的是,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官员——无论现在还是当时——是否有权力撤销总统签发的核打击命令。

外部观察人士只有寄望于特朗普政府中的“成年人”将会以某种方式管住他。但至少在公开场合,对特朗普战争威胁的抵制明显偏弱,无论是在国会还是在政府内部。

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赫伯特?雷蒙德?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在全国电视节目中为特朗普的好战立场辩护。与此同时,麦克马斯特将军本人还受到总统支持者当中的白人民族主义者的抨击,后者指责他裁掉了他们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一些盟友。上周,随着朝鲜危机加剧,“麦克马斯特走人”的主题标签在Twitter上流行起来,民族主义者们寻求将新的敌人从白宫清洗出去。这与白宫随着太平洋潜在核对抗逼近而本应有的主流情绪截然相反。

那些希望美国的“暗势力”将会遏制特朗普、甚至迫使他辞职的人可能有些一厢情愿。迫使他辞职依然极为困难,而且有可能导致美国内政和外交都更加激进。

最后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是,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越来越像是美国社会出现更广泛危机的征兆,即便特朗普下台,这种危机也不会消失。许多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危及美国白人主流地位的人口结构变化,催生了一大批把选票投给特朗普的愤怒选民。这种社会和经济背景,加上对国际地位下降的担忧以及尊崇枪炮武力的政治文化,你可以预想,这个国家对国际危机的响应日益可能是“装弹上膛”。(英国《金融时报》 吉迪恩?拉赫曼  。译者/裴伴)

谢选骏指出:中国古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忧患使人奋起,安乐却使人颓废。不仅个人如此,国家也是这样,危险使得国家奋起,安乐使得国家颓废。奋起的国家必然面临危险,因为他的扩张必然导致反击。例如现在,中国、俄国、美国甚至印度,都面临这样的危险。只有欧盟和日本比较安乐,并在安乐中继续下沉。对于世界来说,危险的国家还创造历史。例如,纳粹德国就创造了历史,它虽然失败,却激发了民族解放运动,摧毁了大英帝国的殖民板块,日本的侵略不仅解放了东南亚,还帮助中国塑造了强权……由此可见,危险的国家确实创造历史。

附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语词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释义

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示例

宋·陆九渊《与苏宰书》:“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近义句
《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
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事例

秦朝末年,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得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陈胜没有追求危险,反而追求安乐,所以灭亡。

谢选骏:我的宿舍进了哥伦布、麦哲伦



我的邻居搬迁,造成了他家地下室老鼠的四处流窜。于是我的宿舍夜里钻进来了一只老鼠,搅得我彻夜不眠;第二天白天我的宿舍又进来一只老鼠,他们互相追逐,到处翻吃食物和探索衣服……他们留下了一堆耗子屎,还说这是他们的好姿势……所以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叫做“难民”,多多少少感觉到了一点“印第安人遭到欧洲入侵的痛苦”。

网上有言:

“问: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什么关系啊?”(问到你翻脸)

“答:新航路开辟的典型人物——

第一,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第二,1519-1522,葡萄牙人麦哲伦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网上还有言:

哥伦布和麦哲伦都是航海家。

而哥伦布,麦哲伦之流的远航是因为为了侵夺东方的财富。哥伦布登陆美洲遇到印第安人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黄金在哪里!”麦哲伦在他的远航中因为与土著发生冲突被杀死。库克船长在澳洲被土著杀死。因为他们都是伴随着侵略的目的的。

人们说是当年哥伦布和麦哲伦传递了器物文明,哥伦布和麦哲伦倚仗着船坚炮利到海外是寻找掠夺黄金,是为了欧洲金融货币的扩张和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需求。

(其他回答)

谢选骏指出:“库克船长在澳洲被土著杀死。”这是“报应”思想在作祟。库克船长其实是在夏威夷被土著杀死的。据史料,1762年12月21日,库克于埃塞克斯郡柏京(Barking)的圣玛格丽特教堂迎娶伊莉莎白·贝兹(Elizabeth Batts,1742年-1835年)为妻。伊莉莎白的父亲塞缪尔·贝兹(Samuel Batts)在伦敦沃平开办贝尔客栈(Bell Inn),也是库克的启蒙导师之一。库克夫妇共有六名子女,分别是詹姆士(James,1763年-1794年)、纳撒尼尔(Nathaniel,1764年-1781年)、伊莉莎白(Elizabeth,1767年-1771年)、约瑟夫(Joseph,1768年-1768年)、乔治(George,1772年-1772年)和晓治(Hugh,1776年-1793年)。在不出海的时候,库克定居于伦敦东区,并且是沙德维尔(Shadwell)圣保罗教堂的会众,他的长子詹姆士也是在那座教堂内受洗的。库克的子女不是早夭早死就是没有后裔,所以他死后也没有传下直系后裔。悲剧。

我的老鼠们后来也遭到驱逐和毁灭,无一幸免。悲剧。

将来还有人会死于鼠疫?没有人知道。但这是在争夺生存空间,无可奈何之举。我希望他们自己走开,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剧。

网文《地理大发现》(2014年10月17日)报道:

威尼斯制图师弗拉·毛罗绘制的弗拉·毛罗地图(1459年)。这幅地图是第一批绘有欧洲、非洲与亚洲的地图。

盛行于15世纪的卡拉维尔帆船,在大航海时代常被用作远洋航行。

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英语: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海权时代或发现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合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使西方文明扩展至全世界,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国土扩张及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因带给原住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说是一部大侵略史,直至近年美洲国家才开始关注原住民权益。对于地球生态的影响的也是极巨大的,例如哥伦布大交换。

15世纪的书籍印刷

15世纪上半叶,约翰内斯·古腾堡整合前人技术发明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彻底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意大利战争,这一系列的冲突波及到了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苏格兰、威尼斯共和国、教宗国及其他的意大利城邦。

在16世纪,一些宗教学家、哲学家与政治家们试图从广度和深度上改变西欧天主教的风俗习惯。这开始于奥斯定会教士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此,反宗教改革者们改革了天主教会,但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其教义施行改革。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新教胡格诺派与天主教之间曾爆发过八次战争,史称法国宗教战争。到了16世纪末,与文艺复兴息息相关的人文主义,已在欧洲的哲学、语言学、知识、艺术和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准确地说,标志着欧洲文化全球扩张开始的这个时期,颠覆了欧洲千百年来以地心说为主的中世纪世界观。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重要人物有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马丁·路德、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开普勒、第谷·布拉赫、若阿基姆·帕蒂尼尔、康坦·马赛斯、安东尼斯·莫尔、耶罗尼米斯·博斯、伊拉斯谟与老布吕赫尔等。

在17世纪,发生了西班牙逐出摩尔人事件与三十年战争。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启了通往其后一百年的大门,社会得以摆脱教会灌输的刻板旧习与强加的苛捐杂税。

到了18世纪,一大显著的科技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文化方面出现了百科全书,天文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个世纪里,爆发的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西班牙、波兰、奥地利三国相继爆发的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七年战争。

此外,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18世纪时还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灾难,一场破坏性的大地震摧毁了整个城市。启蒙运动是这个世纪的文化主流。

背景

这幅地图的左上角为东地中海。阿拉伯半岛位于伊朗和非洲中间,在它的两侧,自古以来便有着两条天然的航道:分别是西侧的红海和东侧的波斯湾。在新航路发现前,航船只能经由其中一条航道进入阿拉伯海,并在穿越印度洋后抵达东方。

从地中海东岸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抵达中国的西安,甚而抵达太平洋西岸。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海上路线利用了季风的特点: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苏伊士或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在6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间,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又会将航船带回其始发地。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地中海东岸(主要有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

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才与“契丹”取得了联系。已有的贸易路线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骚扰。进入十五世纪,威尼斯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在当时,地图学、航海术与造船术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卡瑞克帆船与卡拉维尔帆船相继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远洋探险成为了可能。这些融合了传统阿拉伯船只与传统欧洲船只特点的帆船,首次能离开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开放水域进行探索。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的社会结构类似于公司。世家门阀中施行长子继承制,家庭中的长子可以继承家产,次子则可能剃发出家,成为修士,或在同摩尔人的战斗中碰运气,用努力来赢取荣耀和土地。当伊比利亚半岛的土地都被征服者们瓜分殆尽后,北非的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便成为了征服者们的新目标。葡萄牙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开始在北非建立殖民地。阿拉贡亦先于卡斯蒂利亚完成失地收复,并已派遣探险队去寻找直接穿越地中海的新航线。在卡斯蒂利亚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伊莎贝拉女王下令军队继续征战非洲。然而,向西通往印度(实际上是美洲大陆)新航线的发现,改变了她原定的计划,从而持续了近8个世纪的征服活动也得以在这片未知土地上继续下去。

早期的陆路探索/马可·波罗(1253年-1324年)

13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版图,地图制于1923年。蒙古帝国是历史上最辽阔的帝国之一,居住在其境内的人口大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中世纪晚期,有一系列的欧洲探险队曾跨过欧亚大陆前往亚洲,他们是探索时代的先驱者。尽管统一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将中国到中亚的商路悉数纳入囊中的蒙古正对欧洲觊觎万分;一部分欧洲人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前往了东方。随着欧洲到中亚的商路逐渐为意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意大利人成为了前往东方的主要人群。他们与近东地中海的亲密关系,使得他们更愿意同这一地区贸易,而不是与更东边的地区。教宗国亦派遣了探险队,希望能够找到基督教的皈依者,或寻到传说中祭司王约翰的王国。

在已有的史料中,有记载的第一名前往东方的旅客名叫柏郎嘉宾,他于1245年至1247年间到达了蒙古并返回欧洲。然而,马可·波罗在1271年到1295年的旅行才是其中最知名的一次:他穿越了整个欧亚大陆,并抵达了大陆的最东面。后来,《马可·波罗游记》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旅程,这本书在欧洲流传甚广。

这些旅行并没有发挥立即的作用。实际上,蒙古帝国在不久后便以其扩张的速度瓦解了。前往东方的商路变得更加危险,更不容易穿越。14世纪的黑死病同样牵制了东西方的旅行和贸易。此外,通往东方的陆上路线太长,且多被与欧洲作战了多个世纪的伊斯兰帝国控制,商队几乎无法维持有利可图的贸易。随着热衷于侵略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欧洲与亚洲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东方远洋航行的探索——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了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郑和(1371年-1433年)是一位回族的探险家和航海家,中国也是欧洲以外少数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发达文明之一,因此明朝期间明成祖曾多次命其率领船队远航至印度洋,这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

在航行中,郑和船队采用了多种导航方式,主要有:被称为“过洋牵星”的星座观测方法,与使用罗盘测定针路的指南针方法。此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海图亦出自郑和船队之手,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郑和探索了东南亚与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如交趾支那、马六甲、暹罗、爪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等。此外,他还到达过波斯湾、东非与埃及。有少部分学者甚至认为郑和曾经抵达过美洲大陆,也即是认为他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批学者中的代表人物当推《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在途经的国家,郑和船队用中国的特产换来了象牙、染料与宝石等商品,并为皇帝带回了长颈鹿、鸵鸟、金钱豹、狮子等珍奇动物。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计下西洋7次。在第1、3、4、7次的出航中,舰队的随船人员均超过27,000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极有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其第一次下西洋所携带的船只共计208艘。郑和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有9条桅杆与12张帆,并由约200名船员操作。

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学者张箭认为,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他的七次大规模航海不仅没有为明朝带来巨大的利润,反而令国库空虚。但是,郑一钧并不同意导致国库空虚一说,并以郑和六下西洋所带回的100多万两银子均被用于修建南京大报恩寺,而未被纳入国库的事例来加以佐证。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

葡萄牙的探索

在绕过由其同胞迪亚士发现的好望角后,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在伊比利亚半岛发展出卡拉维尔帆船后,欧洲人终于开始将目光瞄向神秘的东方。
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经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极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他们也从阿拉伯邻居那学到了很多东西。譬如,在卡拉维尔帆船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三角帆技术的引入改进了船只的机动性。另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恩里克王子

恩里克王子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三子,他曾参与了其父指挥的征服休达的战役,并在萨格里什(今圣维森特角)开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航海学校。恩里克的计划是探索非洲西海岸:在几个世纪里,西非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路线都必须跨越撒哈拉大沙漠,而北非的路线则被葡萄牙的宿敌穆斯林国家控制;因此,葡萄牙人希望可以绕开伊斯兰地区,通过海路直接与西非展开贸易。

1415年与1416年,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探索了加那利群岛。1418年,恩里克派贵族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和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出航探险,在一场风暴过后,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马德拉群岛的圣港岛。第二年,恩里克派遣此二人再次出航去建立殖民地,这次他们发现了马德拉主岛。此后,恩里克曾两次派人去征服加那利群岛,但却由于当地土著的抵抗与供给不足而不得已中止。1431年到1432年,恩里克派出的探险队逐步地发现了尚无人类居住的亚速尔群岛,不久后葡萄牙便开始殖民该群岛。

1434年,恩里克派吉尔·埃阿尼什首次越过了博哈多尔角的障碍。这里是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最南的地点。1437年,恩里克参与了葡萄牙对北非的战役,但葡萄牙在这场战役中遭到惨败,恩里克的弟弟费尔南多亦被俘为人质。1448年,恩里克下令在北纬20度左右的阿奎姆岛建立据点,这成为了欧洲人在西非海岸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在二十年内,葡萄牙用武力取得了撒哈拉地区的控制权,并开始在现今的塞内加尔地区进行黄金与奴隶贸易。

迪亚士与达伽马的探索/瓦斯科·达伽马(1469年-1524年)

在不断发现金矿的同时,1469年-147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后来在那里建立起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制糖业殖民地。1482年,迪奥戈·康率领的一支探险队与刚果王国取得了联系。

148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迪亚士受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委托出发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他率三艘船只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西非海岸南下,而在南纬29度遭遇暴风漂流十三日,最后在1488年2月3日进入非洲南端的莫塞尔湾。他并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与西南端的风暴角,而后风暴角被若昂二世改名为好望角。这意味着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已被发现。

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借由一位熟悉西印度洋季风规律的伊斯兰教徒领航员之助,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

葡萄牙与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

卡斯蒂利亚王国是葡萄牙的竞争者,但它对大西洋的探索要略晚于葡萄牙:到15世纪末,尽管卡斯蒂利亚的航海者们已开始在大西洋的海面上从事商业贸易与海上劫掠的活动,但还未与这位半岛上的邻居展开直接的竞争。两国的第一次对抗发生在加那利群岛,卡斯蒂利亚通过阿尔卡苏瓦什条约确立了对群岛的拥有权,在1478年到1496年间通过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原住民关切人后,卡斯蒂利亚吞并了整个群岛。另一方面,卡斯蒂利亚的海军则致力于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赢得对伊斯兰的战争。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卡斯蒂利亚将海上舰队悉数派出,去搜寻新的殖民地与海外贸易路线。

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希望他找到向西航往印度洋的路线,以替代在《阿尔卡苏瓦什条约》中规定由葡萄牙人保有的南非航线。哥伦布终究没有抵达亚洲,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即美洲大陆。

通往“亚洲大陆”(欧洲人称之为“印第安”)新航路的发现,让西班牙帝国与葡萄牙帝国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再起纠葛,最后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介入调停下,两国于1494年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这一条约为两国划定了欧洲之外的已知世界上的势力范围。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的经线成为了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即非洲、亚洲与南美洲东部(巴西东北的少部分);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即绝大部分的美洲大陆、太平洋的岛屿以及当时尚未发现的陆地。

征服的开始与发现美洲

1499年-1504年间,为西班牙国王效劳的意大利人阿美利哥·维斯普西考察了南美洲东北沿海地区,认为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人将这块大陆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America)。

在深入探索了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发现了两个大帝国: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这两个帝国面积的广袤程度与人口的稠密程度都远超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通过和当地被镇压的民族联合,并在欧洲人无意间带来的疾病的协助下,西班牙征服者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两个帝国。然而,当地文明的顽强反抗却成为欧洲人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他们必须得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来镇压他们。

1510年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在美洲大陆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殖民城市圣玛丽亚-拉安蒂瓜德尔达里恩。他后来还成为了第一位看见“大南海”(即太平洋)的欧洲人,这是继马可波罗观东海后,欧洲人再次目睹太平洋。

资源富饶的美洲

在发现美洲之初,哥伦布与西班牙的其他探险家都对这次以经济为目的的探索的成效感到失望:与非洲和亚洲不同,加勒比群岛的居住者们并没有黄金或者其他西班牙人觉得有价值的财物。但是,他们在玉米、木薯、棉花、花生、辣椒、菠萝、甘薯与烟草等作物方面的产量却十分庞大,而旧大陆对这些作物都一无所知。不久后,随着更多的探索者来到这片大陆,欧洲人发现了这些新作物,并意识到了它们的商业价值可以让西班牙人在欧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能与葡萄牙和意大利人从非洲与亚洲带回的货物竞争。因此,除了上述的作物外,西班牙人还将香子兰、西红柿、马铃薯、可可及其制品巧克力、多香果与制造染料的胭脂虫引入了欧洲。当运送胭脂虫的西班牙商船被英国或德国的海盗劫掠时,不识货的海盗们往往会把货物扔进大海。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许多欧亚非的文明都开始利用和消费这些来自美洲的产品;除了上一段提到的以外,还有橡胶等经济作物以及鳄梨等旧大陆没有的水果。到了16世纪,西班牙的加利西亚与曼切戈斯两个地区已开始为“谁的土地上种出来的马铃薯品质更好”的问题而发生争论。

在征服战争结束后,欧洲人的兴趣依然集中于香料贸易方面。此外,他们还热衷于探寻以金银为主的贵金属资源:南美洲银矿的发现、积累和其他贵金属的积累使得欧洲在18世纪得以进入工业社会。

环球航行/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

然而,在欧洲最受欢迎的香料并没有出现在这片新的大陆上,因此西班牙王室依然对东印度保持着极大的兴趣。1519年,在荷南·科尔蒂斯在墨西哥登陆时,西班牙资助了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的探险。这次远航的目的,是去寻找向西通往香料群岛(亦称东印度群岛)的贸易路线,这可以让西班牙在不违反《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前提下通过香料贸易来获取利润。麦哲伦曾试图向葡萄牙请求资助,但受条约限制的葡萄牙并没有同意。

寻找“海峡”的麦哲伦

麦哲伦曾积极地参与了葡萄牙对印度和马六甲的殖民活动,可他却没有达伽马在曼努埃尔一世前的那份幸运:1513年,他被派往摩洛哥清剿海盗,在一场战斗中他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回到葡萄牙后,他在晋见国王时恳求国王念在多年的功劳上为他增加俸禄,但却被拒绝了。失望至极的麦哲伦离开了自己的职位,在家乡停整了几年,接触到了邻国西班牙的航海者与国王,还同制图师与天文学家鲁伊·法莱罗建立了友情——法莱罗对麦哲伦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香料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中,东西分别为新几内亚与苏拉威西岛,南临澳大利亚大陆。这一片群岛成为了当时欧洲探险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麦哲伦在很早以前便相信有着一条向西穿越“大南海”通往香料群岛的海峡;过去曾经有探险家寻找过这条海峡,但都却无功而返。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被看似无穷无尽的岩石所阻碍,由此,很大一部分制图师都设想美洲大陆的土地会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南极。然而,麦哲伦坚信两大海洋间必有通道相连,并希望得到一支舰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法莱罗支持了麦哲伦的行动。1517年10月20日,麦哲伦前往了西班牙南部大港塞维利亚,寻求为西班牙王室效劳的机会。他将自己的计划呈交给了当地的商局,并在1518年3月22日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签订协议,揭开了大航海时代中最耀眼夺目的一页。

得知这件事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打一开始便打算去破坏麦哲伦的航行。夺取了马六甲控制权的葡萄牙,已开始计划征服其最后的目标——香料群岛。在当时,两个国家的君王都十分注意自己出现的场合,因为葡萄牙的曼努埃尔一世即将迎娶西班牙国王的姐姐埃莱奥诺。然而,两国间私下的角力仍然十分激烈,葡萄牙曾派出大使阿尔瓦罗·德科斯塔(álvaro de Costa)试图行刺麦哲伦,而卡洛斯一世则希望夺取葡萄牙在香料贸易上的优势地位。

麦哲伦的舰队

维多利亚号是麦哲伦舰队中唯一一艘成功返回西班牙的船。根据与卡洛斯一世签订的协议,船队必须由麦哲伦和法莱罗这两位拥有平等权力的船长指挥。亦是天文学家的法莱罗还负责为这次航海制造必要的航海用具,及解决棘手的经度问题。法莱罗为此提出了三个方案:分别是通过月球的纬度、日月的冲合或磁针的偏角来获取经度。然而,法莱罗在将各个方案解释清楚前便离开了船队,宇宙结构学家安德烈斯·德圣马丁继承了他的工作,并选择了在当时可得出较满意结果的第二种方案作为测量经度的方法。

由于法莱罗的离去,他对船队的指挥权转移到了麦哲伦上将手中。然而,船队中最大吨位的船圣安东尼奥号的舰长——布尔戈斯城主教的堂兄弟——胡安·德卡塔赫纳得到了另一份令其拥有与麦哲伦平等权力的补充文件,文件委任他“协助”(adjunto)葡萄牙人(指麦哲伦)以确保此次派遣顺利,并防止疏忽。尽管麦哲伦对舰队拥有绝对指挥权,但卡塔赫纳的加入多少带有些限制其职权的意味;此决定带有一些政治考虑,但却是有害,在后来导致两人极为严重地对立。

船队由5艘卡瑞克帆船共265名船员组成:旗舰为特立尼达号(Trinidad),其余四艘分别为圣安东尼奥号(San Antonio)、康塞普西翁号(Concepción)、维多利亚号(Victoria)与圣地亚哥号(Santiago)。其中最大的船为120吨的圣安东尼奥号,最小的为75吨的圣地亚哥号。每艘船都装备了足够的武器,并为交易和补给准备了丰富的物资:有蛋糕、酒品、醋、鱼干、熏肉、蚕豆、鹰嘴豆、小扁豆、面粉、大蒜、奶酪、蜂蜜、杏仁、凤尾鱼、沙丁鱼、葡萄干、李子、无花果、食糖、榅桲果、芥末、刺山柑与稻米;船队甚至还带上了6头母牛,以获取新鲜的牛奶和牛肉。麦哲伦的整个舰队共花费了8,751,125西班牙金币。[46]1519年9月20日,在这个星期二的黎明,麦哲伦率领他的手下从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航程的一部分:兵变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Antonio Pigafetta),该次航行的记录者——9月26日,向西南航行的舰队抵达了特内里费岛,并在该岛补充了饮水、食物和木材。他们在加那利一直停留到了10月3日;10月3日的午夜,麦哲伦下令舰队启航,并航向南方的塞拉利昂方向。卡塔赫纳对舰队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航向巴西感到惊讶,并因此要求麦哲伦海军上将给出解释。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麦哲伦似乎没有理会他,并依旧维持着他的航线。显然,这次事件并没有引发任何直接的后果;但在经过14天的逆风航行后,更加不满的卡塔赫纳开始拒绝向麦哲伦上将行问候礼。脾气易受周遭环境影响的麦哲伦,在一开始便要求卡塔赫纳必须向他行问候礼,但这一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在两人的一次见面中,卡塔赫纳公开违抗了麦哲伦的权威:麦哲伦于是下令解除他的军职并逮捕他。路易斯·德门多萨(Luis de Mendoza)自愿监管被解职的卡塔赫纳,以避免这名西班牙贵族沦为底舱的囚犯。安东尼奥·德科卡(Antonio de Coca)则被指派为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该次事件在后来还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在穿过大西洋后,舰队抵达了南纬23度附近的巴西圣阿戈斯蒂纽角,他们在这里得到了肉类、水果和马铃薯的补给,并同当地的部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然而,舒适的几天很快便过去了。在到达南纬34度后,他们以为已经抵达了海峡,但那其实只是拉普拉塔河的河口。他们花费了15天时间去探索这片巨大的河口,哪怕是一条极小的通道也没有被放过。2月24日,他们望见了南纬40度附近巨大的圣马蒂亚斯湾(San Matías),在探索过后,他们又一次抱着失望启航。3月31日,他们在南纬49度发现了巴塔哥尼亚海岸的一片巨大的海湾,由于当天是圣胡利安日(San Julián),这片海湾便依此被命名为圣胡利安湾。麦哲伦决定将舰队停泊在该地,直到冬季结束。

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的市场。
由于之前的探索屡遭挫折,人们开始怀疑这次探险是否真能取得成功。随着冬季严寒的到来,凛冽的寒风变得愈加频繁,在这一片荒芜人烟的地域,一股不满的情绪在船员里迅速弥漫开来。各船的船长们开始抱怨麦哲伦的缄默:“既不向高级官员征询意见,也不给出未来的行程安排”。另外,舰队的食物配给也被缩减。注意到了这些紧张气氛的麦哲伦,决定在到达圣胡利安港后的1520年4月1日棕枝主日当天,将船员们集中在一起举行宴会。然而,只有部分船员参加了这次宴会,维多利亚号的船长路易斯·德门多萨、康塞普西翁号的船长加斯帕尔·克萨达(Gaspar Quesada)与圣安东尼奥的船长安东尼奥·德科卡都拒绝出席宴会。到这时,情况变得不可挽回了,由于不能冒失去最大的一艘船圣安东尼奥号的危险,麦哲伦撤下了它的船长科卡,并让自己的亲戚阿尔瓦罗·德梅斯基塔(álvaro de Mesquita)取代了他的位置。

当天夜里,克萨达、科卡与卡塔赫纳主动采取了行动:他们的支持者通过小艇登上了圣安东尼奥号。在登上甲板后,他们直闯梅斯基塔的房间,夺取了该船的控制权。船上的助理舵手胡安·德埃洛里亚加因为反抗而被克萨达刺伤。没过多久,船上的葡萄牙籍船员们便全部遭到囚禁了。未反对该次兵变的船员被赏以食物和酒品。这次行动非常迅速,并获得了成功。叛变者们回到了自己的船上,并让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掌管了圣安东尼奥号。在旗舰特立尼达号上,麦哲伦上将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在这次兵变中总共失去了三艘船:康塞普西翁号、维多利亚号与圣安东尼奥号。

麦哲伦看穿了叛变者们的优柔寡断:他们没有趁机提出要求,也没有制定好行动计划。于是,麦哲伦派出了一支由特立尼达号的警官贡萨洛·戈麦斯·德埃斯皮诺萨(Gonzalo Gómez de Espinosa)率领的5人分队,乘坐小艇前往维多利亚号向门多萨递交信件,没有发现危险的门多萨让他们上了船。埃斯皮诺萨在门多萨阅览信件的时候刺死了他,而杜阿尔特·巴尔博扎率领的60人也顺利登船,并重新控制了维多利亚号。至此,维多利亚号上的叛乱已被镇压。

“万圣海峡”

海峡东起大西洋的比尔赫内斯角,西至太平洋的希望角。全长570千米,最窄处仅2千米。麦哲伦的舰队用了一个月才驶出海峡。
在圣胡利安港停泊的同时,麦哲伦还让霍安·塞拉诺(Joan Serrano)率领圣地亚哥号朝南探索附近的地区。圣地亚哥号最远航行到了由冰川融冰形成的圣克鲁斯河入海口。在这里,这艘船由于风暴而沉没。8月24号,剩下的四艘船从圣胡利安港出发,在航行两天后抵达了塞拉诺发现的河口,并在这里停留了近两个月,以等待夏天的来临。然而,麦哲伦并不知道,他们距离那个海峡只有一步之遥了。

10月18日,舰队启锚并继续朝南航行。在三天后的圣乌苏拉和11,000位处女日时,舰队抵达了一处海角(即比尔赫内斯角(Vírgenes))。在绕过海角向西航行后,他们发现了一片两侧林立着悬崖与雪山的海湾,看上去似乎没有尽头。按例行程序,麦哲伦派圣安东尼奥号与康塞普西翁号深入海湾内部探索,特立尼达号和维多利亚号则负责外海的探索。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埃斯特万·戈麦斯私自违背了麦哲伦的命令,在其余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率船返回了西班牙。于是,麦哲伦的舰队里便又少了一艘船。在经历了对圣安东尼奥号“沉没”的短暂恐惧后,康塞普西翁号带回了好消息:这条水道里有着潮汐,而且水也带有咸味——也就是说,这条水道并不是河流。在万圣节当天,三艘船进入了海峡内部。海峡内密布着众多分支、弯道和海湾,这不仅拖慢了舰队的行程,还令舰队面临危险:除了持续不断的寒风外,船员们还必须时刻留意着附近的礁石和浅滩。舰队在海峡内部发现了一处河口,并将之命名为德拉斯萨尔迪纳斯(de las Sardinas)。在该处,麦哲伦派出一艘小船去探索前方的航道,三天后,小船顺利返回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出口:这个出口被命名为希望角(Cabo Deseado) Cabo Deseado 。

麦哲伦的舰队不但成功地找到了穿过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峡;而且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在经过三年的艰苦航行后,维多利亚号在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的率领下重返欧洲。

葡萄牙垄断地位的衰落

尽管西班牙的竞争对葡萄牙的垄断造成了威胁,但葡萄牙的探索与殖民依然在继续进行着。葡萄牙人是第一批抵达日本并与该国展开贸易的欧洲人。在曼努埃尔一世国王的统治下,葡萄牙王国为继续控制其宣称拥有的土地和贸易路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们的策略是在通往东方的主要航道上修建一系列的要塞。这样的要塞与殖民地有黄金海岸、罗安达、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蒙巴萨、索科特拉、霍尔木兹、孟买、果阿、加尔各答、马六甲、澳门与帝汶。此外,葡萄牙人还统治着巴西,这片土地于1500年由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根据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巴西被“划分”在了葡萄牙的一侧。

葡萄牙的本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沿海地区,难以向内陆扩张。随着时间的过去,过于窄小的本土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扩张能力,令它无论在财政还是人力上都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分布于全世界的葡萄牙要塞长期面临着人力与装备缺乏的处境。因此,葡萄牙无法与其他更加强大的势力竞争,其殖民地与贸易注定要被他国蚕食,它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已不再长久。葡萄牙在东方霸权的衰落肇因于荷兰、法国和英国的探索的展开:这三个国家没有遵守葡西间条约的必要。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前国王塞巴斯蒂昂的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兼任了葡萄牙的国王(腓力二世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外孙)。合并后的帝国又因为过于庞大而失掉了它的绝对优势,无法应对来自新兴势力的竞争。

在西非、中东与远东地区,英国与荷兰逐渐蚕食掉了葡萄牙的一部分殖民地。孟买在后来被作为结婚礼物赠送给了英国。只有澳门、东帝汶、果阿、安哥拉、莫桑比克与巴西还在葡萄牙的实际控制之下。荷兰人曾经夺取了巴西将近一半的土地,但最终还是被葡萄牙人夺回了。

新兴国家的竞争

非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并不认同《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法国、荷兰(从西班牙取得独立后)与英国均有着航海的传统;而尽管伊比利亚国家对它们严加防范,但法、荷、英三国最终还是得到了伊比利亚的新技术与新海图。

曾为西班牙人工作的意大利航海家乔瓦尼·卡博托率领了法、荷、英三国派出的第一支探险船队。受英国资助的卡博托率领他的船队开启了英法共同探索北美洲的时代。大部分西班牙人都忽视了辽阔的美洲大陆北部,认为那里遍布游牧民族且未建立庞大帝国,较之中美更难以控制。卡博托、雅克·卡蒂亚和其他航海者希望在北方找到通往富庶东方的水道,但他们都没有成功。水道并没有找到,然而这些探索却展示了别的可能性:17世纪初,来自中欧与北欧的殖民者登上了北美洲东岸,建立起了最早的一批北美殖民地。

法、荷、英三国还在非洲与印度洋与葡萄牙展开了竞争。荷兰、法国与英国的船队活跃于这些地区,对葡萄牙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贸易的展开,西欧三国的贸易份额一步步地上升,而葡西的则不断下降。除了贸易竞争外,法、荷、英三国还在当地成立了自己的军队,在葡西旧殖民地的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新殖民地。此外,他们还带头对《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中西班牙一侧的太平洋与北美洲未知之地进行了探索:荷兰探险家威廉·扬松和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澳大利亚的海岸,詹姆斯·库克船长对太平洋沿岸进行了测绘,维他斯·白令发现了以他姓氏命名的白令海峡。

英国的探索

1577年到1580年,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另一位著名的英国航海家是亨利·哈德逊(1565年-1611年),他在北美洲的探险主要有,在1609年对乔瓦尼·达韦拉扎诺于1524年所发现的哈德逊河流域进行探查,之后在1610年到达哈德逊湾,使得此两处地点冠其姓氏命名。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1728年-1779年)曾三度远征太平洋。在航行中,他对太平洋的海岸线以及大洋中的众多岛屿进行了精确的测绘,令它们首次出现在欧洲的地图中。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东岸,并声称其为大英帝国的领土;他完成环球航行,发现了新西兰与纽芬兰;此外,他还是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

法国的探索

勒内-罗贝尔·卡弗利耶·德·拉萨勒(1643年-1687年)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探险家,他对北美大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曾横渡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并对魁北克与密西西比河河口之间的地区进行了探索。

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法国人是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1729年-1811年),他探索了马维娜斯群岛、大溪地、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与新赫布里底群岛。

另一位著名的法国航海家是让-弗朗索瓦·德拉彼鲁兹(1741年-1788年)。拉彼鲁兹继承了布干维尔与库克探索太平洋的未竟之业。他探索了菲律宾群岛与澳门,并发现了以他姓氏为名的拉彼鲁兹海峡。1788年,他来到了所罗门圣克鲁斯群岛的瓦尼科罗岛,之后便杳无踪迹。1826年,人们才在当地发现了他船只的遗迹。

荷兰的探索

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荷兰人是海盗奥利维尔·范诺尔特(1558年-1627年)。1596年,威廉·巴伦支(1550年-1597年)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此外,后人为纪念巴伦支,还将新地岛与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陆缘海命名为巴伦支海。161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斯豪滕与雅各布·勒梅尔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行中发现了合恩角。

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1603年-1659年)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汤加群岛和斐济群岛。另一位著名的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温(1659年-1729年)则发现了复活节岛以及萨摩亚群岛的一部分岛屿。

探索的结束与其影响

地理大发现时代结束于17世纪末。在15世纪中叶,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面积只占全体陆地的2/5,航海区域亦只有全部海域的1/10;但到了17世纪末,人类知识总合中已知的陆地和海域都已达到全体的9/10。当然,远洋探索依然继续着。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探索北冰洋和南冰洋。

过去地理大发现曾被认为是缘于欧洲科技的瞬间跃进,或者少数航海先驱的英雄行径。当代史家则逐渐倾向认为,这是从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内部经济、文化与科技逐渐成熟的结果。

地理大发现对全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它让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起初,地中海的权力和财富掌握在位于意大利与希腊人手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显赫于地中海;后来,葡萄牙与西班牙进行了收复失地运动,发现了新航路并进行了环球航行,意大利城邦失去了他们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欧洲的重心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上。19世纪,西欧的法、英、荷三国开始活跃,他们主导了大西洋的经济活动,其中一部分国家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随着远洋探索的展开,跨洋的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的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最终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此外,在欧洲社会结构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西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

名称争议

地理大发现的称呼,乃是指西方国家第一次看见美洲大陆的一种说法。当时的西方人认为他们发现“新大陆”,连上面的原住民也是“新住民”。但是严格来说,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早就住在那里上万年,美洲大陆也是一直存在着,亦有维京人殖民北美,只是欧亚大陆(所谓的旧大陆)的居民在此之前完全不知情。把“找到”美洲大陆的举动称为“发现”,这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似乎是说那群人原本不存在、不是人,等到欧洲人来临才“被发现”及“被赋予存在”的意思。这样的说法对于美洲大陆原住民不尊敬,在严格的历史用语上有所斟酌。

谢选骏指出:从五百年后的今天看,地理大发现就像我的邻居搬迁造成了他家老鼠的四处流窜。可怕的是,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耗子屎,而且是一大堆新的混血人种,这些人声讨欧洲殖民者的罪孽,就留在他们自己的血管里。

谢选骏:林子健的苦肉计是否连环计



据说,林子健是香港政治人物,民主党成员,基督路小教会教友,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政治神学博士研究生。……

他的故事有些离奇,但有以下看点更值得注意:

1、

林子健在1991年加入民主党的前身香港民主同盟,于1994年10月2日成为民主党最年轻创党党员。他曾担任民主党中常委、中委、国事小组主席、政务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及民主党九龙西支部主席,但未曾参与区议会及立法会选举。曾牵涉真兄弟事件。
曾为民间电台及网络电视台OurTV.hk主持节目,亦曾为网络电台青台台长。
在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中与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发表“反对民主党改良方案”声明,力图呼吁中委反对方案,并支持五区公投。
2015年12月与数位中大崇基神学院学生组成的“伞后基督徒盼望行动”。
2016年担任“基督徒反围标抽签选委大联盟”召集人。

2、

所谓“真兄弟事件”,林子健接受立场新闻访问时指:2005年,司徒华安插林子健为卧底(针、无间道),渗透民主党改革派。2006年至2007年,林子健将改革派的电邮和讨论内容,交给司徒华、徐汉光等人,以“真兄弟”名义发表电邮及网志,公开改革派私下的电邮讨论,大力批评改革派制造内讧、是中共特务。真兄弟事件加剧民主党内分裂及猜忌,2010年民主党走入中联办谈超区政改,范国威等改革派退出民主党,成立新民主同盟。

3、

声称被掳事件:

(本文记述一项香港新闻动态。随着事件发展,内容可能会快速更新。2017年8月14日)

2017年8月10日下午4时左右,林子健报称到香港旺角砵兰街买球衣时,被两名普通话口音男子(他怀疑可能为中国国安、国保或其他有关部门、“强力部门”人员)迷魂后绑架至郊区,并被禁锢约9小时,期间伴随数次间歇性殴打,全案涉事者可能有4至5名。此次事件前几天,曾有“认识多年的内地人”电话警告他不要把一张阿根廷球星利昂内尔·梅西的签名照赠送给刘晓波遗孀刘霞,否则后果自负。禁锢者质问林子健“是否认识刘霞”,以及身为基督徒为何不“爱国爱教”,并说要送他“十字架”,随后在林大腿上用订书机以十字形钉入数对订书针,还告诉他“国家的事,报警也没用”,警告他不要将事情外传,语言中夹杂北方脏话。
次日凌晨1时,他醒后发现被遗弃在香港西贡一处海滩,之后自行搭乘的士回家,通知自己所属的香港民主党,并去医院验伤、报警,但他回家后曾洗衣和到快餐店吃早餐。香港警方已将案件交由西九龙总区重案组侦办,警务处处长卢伟聪表示警方高度关注,重申不允许香港以外执法人员在香港跨境执法,否则即属违法。
传真社于8月14日晚上发布相关闭路电视片段,林子健当晚因涉嫌误导警务人员被拘捕。明报报道,香港西九龙总区刑事总部警司(刑事)(行动)郑丽琪表示,暂时无资料显示发生林子健所声称的他被推上车的事件,相信林子健向警方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她指虚报被非法禁锢是严重罪行,不单浪费警力,且引起市民不必要恐慌,她予以强烈谴责。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头子毛泽东说过,考察干部要看他一贯的表现,云云……从林子健一贯的表现来看,他自己承认曾经做过卧底工作(见上2),既然如此,他这次的新闻事件(见上3)是否也一样是一项卧底工作?从“考察干部要看他一贯的表现”来看,这个可能很大。远远超出了百分之五十。如果是这样,林子健的苦肉计可能就是“连环计”,也就是以故意“报假案的”方式,一举摧毁香港民主党的形象和信用,从而把苦肉计变成了连环计。“嘻嘻。高,高,夜袭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这样一举两得。既可以端土八路的老窝,又可解西平之围,高,实在是高……”(摘自共产党抗日神剧《地道战》里的汉奸台词。)

【附录】林子健“越境执法”案因涉误导警务人员被拘捕 民主黨爆內訌

2017年8月15日

林子健周五在记者会上向媒体展示遭疑似中国公安劫持钉伤的情景——

引起香港社会极度关注的香港民主党成员林子健声称受到疑似大陆强力部门人员在香港被执法一事,8月15日凌晨出现峰回路转发展,警方在林子健的母亲寓所附近将林逮捕,怀疑林涉嫌误导警务人员。警方消息称找到闭路电视片段,清楚显示林子健安全上车离开旺角,所以深夜拘捕林,带返旺角警署调查。警方事后又将林子健带返他个人位于新界的寓所调查。
西九龙总区刑事总部警司郑丽琪15日表示,暂时无资料显示林子健声称他被推上车事情,相信林子健向警方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她指虚报被非法禁锢是严重罪行,不单浪费警力,且引起市民不必要恐慌,她予以强烈谴责。
民主党党员林子健日前在党内多个重量级人物包括李柱铭及何俊仁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声称上星期四在旺角街头被人掳走,被载送到一不明地点后,疑似大陆强力部门人员施加虐待,包括用订书机在林的大腿上打了十几枚“十字架”形的书钉。林称肆虐者知道他本人是一基督徒。
香港一家通讯社《传真社》却取得林指称的案发地点附近店铺共9段闭路电视画面,画面显示林子健下午5时多曾在他所说的球衣店出现,其后闭路电视拍到一名身形、衣着及步姿等与林子健脗合,但戴上鸭舌帽、口罩及太阳眼镜男子,横过砵兰街并转往弥敦道方向。画面显示林与疑似林的男子在全程两分半钟路程上,没有林声称在砵兰街一带被掳走情况出现。
传真社翻查上周五到14日晨,于林子健报称被掳的旺角街头一带翻查相关闭路电视,可见穿黑色衣服、深蓝色短裤及黑色白底球鞋的林子健,上周四下午5时41分步出球衣店。约5时43分则可见林在街头远处出现,但当时林戴鸭舌帽及太阳眼镜,并在镜头前戴上口罩;其后一段约50米的路程,沿途商铺无安装闭路电视。然后镜头可见林横过马路,登上另一端的行人路。其后片段亦可见林在5时44分沿路步行,其间一直垂头,最后转向弥敦道大街方向。约3分钟砵兰街的片段,林独自一人,未见他所指掳走他的可疑男子。
林子健声称他被掳走及肆虐,是因为他要将一张阿根廷球星梅西本来致给刘晓波的亲笔签名照,转送到刘的遗孀刘霞的手上,他遭到施虐是有人想阻止他将照片送给刘霞。不过当日陪同林出席记者会的前民主党主席何俊仁认为,国内强力部门人员出动如此手法来警告林子健,有点匪夷所思,还推测这可能涉及十九大前中共内部的高层政治斗争。
如果林子健涉嫌虚报案情属实,势必对民主党以及整个泛民的诚信度造成严重的政治打击,尤其在香港高铁段实行“一地两检”惹起争论之际。泛民一直认为特区政府“租地”给大陆当局在高铁西九龙总站设立大陆海关以及其他执法部门的执法特区,不但有违基本法,而且过去铜锣湾书店等案件,更撩起港人对大陆人员“越境执法”的恐惧。
林子健案開记者会未通知中委 民主黨爆內訌
民主黨成員林子健報稱8月10日在油麻地被擄走,其後有閉路片段證林子健安全離開,及至15日凌晨林子健被警方以涉嫌誤導警務人員罪拘捕,事件峰迴路轉。據了解,民主黨中委會群組內,曾經就事件爆激烈討論,有人對提出質疑的黨友口誅筆伐,隨着愈多的證據曝光,更多人轉為質疑事件可信性。

據了解,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前主席何俊仁和立法會議員林卓廷陪同林子健召開記者會前,未有事先通報中委會。不過亦有中委稱,民主黨不時召開記者會,未必會事事通知中委,並指在記者會前有先通知立法會議員。據知,當日記者會後,有人在群組分享有關報道,並稱民主黨要為事件作兩手準備,理性分析,旋即被資深黨員「提醒」要相信黨友,當時群組內的火藥味甚濃。
及至14日更多證據曝光,有傳媒發放閉路電視片段證林子健沒有被擄走,中委會群組內大為震驚,立即安排15日早開會討論對策。有與會者透露,會上有人質疑事件可信性,並呼籲理性分析,但亦有人強調無論如何要相信求助者,同時有人認為目前已經披露的證據甚少,難以作出判斷。面對一眾中委意見紛紜,中委會最後決定不就事件「落井下石」,拒劃清界線,之後行動將待林子健獲釋後再開會決定。

网民Guest评论

势必对民主党以及整个泛民的诚信度造成严重的政治打击——民主党非泛民第一大黨已好幾年,自民主党跟五區公投切割起,聲望四十度下瀉,甩開泛民裡所有其他政黨、單獨跟「西環」閉門會議、炮製出偽進步政改方案後,聲望改成七十度插水。這趟事件屬小兒科,整個泛民一向每一年出不了三幾神經病實在是太不正常的了不起,不過,遠比神經病是嚴重得多的叛徒投匪倒更頻仍,都令人大開眼界,這才是严重打击。請搞清楚泛民不是民運,選票跟地區工作掛鉤,聲譽主要來自服務地區的工作品質,單畫民主大餅蹲道德高地是進不了議會的。

谢选骏:莫迪—习近平对决2022年!



《莫迪独立日讲话:印度梦!我们谁也不怕》(2017年8月16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

8月15日是印度独立纪念日,总理莫迪当天发表演说,称印度已经准备好迎接任何挑战。与此同时,这位民族主义者也提出了要在2022年实现“印度梦”。

在中印边境问题僵持不下、对峙危险升级的背景下,印度迎来了独立70周年纪念日(第71个独立日)。不过在周二(8月15日)独立日讲话中,总理莫迪避免点名中国,也没有直接提及中印边境紧张这个敏感话题,而将关注点集中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

克什米尔问题由来已久,是印、巴数十年冲突的最前沿。该地区南部在印度管辖下,北部属于巴基斯坦管辖。而两国均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向克什米尔的印度管辖区派“恐怖分子”,打击印度驻守该地的安全部队。

在谈到克什米尔问题时,莫迪向该地区发出呼吁,加入社会主流,但他同时强调,不会姑息恐怖主义。

打造“新印度”

在谈到“护牛队”(以保护牛的名义进行暴力)的袭击时,这位带有明显民族主义烙印的印度总理说:“在自由的印度,绝不允许以信仰之名从事暴力行径。”

在演讲中,莫迪还称,要打造一个“人人平等、享有公平机会的新印度”。“我们必须下决心,在2022年前实现印度'自由战士'(指圣雄甘地)的梦想。”

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宣告独立,英国殖民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画上句点。在2022年,印度将迎来其独立75周年。

“我们足够强大”

在新德里地标建筑红堡前,莫迪称面向成千上万名民众发表讲话,称“安全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并表示,针对任何“从事对我国不利行动者”,印度都有能力保卫自己。“无论是海上还是边境,无论是网络还是太空,在所有的领域,我们都足够强大。”

除了针对邻国、宿敌巴基斯坦外,这话显然也在说给北京听。

今年6月中旬,印度军队进驻洞朗,意在阻止中国工程队在当地扩建一条公路。印度军方担心,经由该公路,中国军队将过于接近,危及印度东北地区的稳定。

有军事专家指出,这是中、印两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对峙。两国官方和媒体在措辞上也愈加激烈,很多人担心,这两个亚洲核大国之前的矛盾可能激化升级。

谢选骏指出:我觉得莫迪故意不提中印边界冲突意味深长。为何如此断言?因为他提出了两个意味深长的概念:2022年、“印度梦”——而且,要在2022年实现“印度梦”。

大家知道——

1、2022年是习近平的任期限制,但和莫迪本人的任期却毫无关系,因为莫迪是2014年上台的,任期五年,即使连任,那也是2024年,而不是2022年。

2、而“印度梦”则是完全冲着习近平的“中国梦”来的。

由此可见,莫迪是个“中国通”!而且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这个人很有内力,十分强大,绝非平庸、随便之徒:

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1950年9月17日-),印度政治家,现任印度总理。他自2001年10月至2014年5月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2014年印度大选获胜,当选第14任印度总理。

生平

莫迪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三,父母为Damodardas Mulchand Modi和Heeraben,从小帮助父亲在火车站卖茶水,在公车站附近也经营茶水摊。18岁结婚后不久就开始一段为期两年的旅行。归来后又从事茶水的经营。

1970年成为民族主义团体——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RSS)的全职成员,并获得古吉拉特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莫迪在2001年至2014年间于古吉拉特邦担任首席部长,不过在其上任之后的第二年,古吉拉特邦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宗教暴乱,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冲突导致超过1000人丧生,他领导的政府被指没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制止冲突,更导致他于2005年申请美国外交签证时被拒签。直至2014年莫迪赢得印度总理选举,奥巴马政府才收回拒签的决定。

政治生涯

于古吉拉特邦任职时对于当地招商和工业化有所成就,2014年印度大选,他率领印度人民党与对手印度国大党拉胡尔·甘地参与竞选2014年印度人民院席位。在国大党民望低迷的情况下,加上过去几十年的长期执政,使人民党再次执政,5月26日就任第14任总理。

莫迪有较深厚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印度教国族主义倾向,认为学习中国崛起的工业化是印度要学的道路,2015年5月份访华会见习近平并参观了西安兵马俑、北京天坛等景点,同时表示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玄奘是伟大修行者,然而其内心对于中国势力扩张有戒慎警惕态度,也可能是受制于国内鹰派同时意图连结一些对中国崛起有所不满的西方国家获得投资与军售,其并未参与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也引起世界诸多媒体议论,之后7月份就发生中印锡金段边境对峙,印度军一支小队跨越无争议国界线进行非武装对峙,然而事件至今莫迪尚未公开表明态度与定性。

内政方面他认为贪污问题严重,并主导了2016年11月印度500和1000卢比纸币废止事件意图透过废钞令让部分台面下的财富所有者财产丧失,因为那些人并不敢将大部分钱拿去银行兑换并登记身分。并规定瞒报收入逃税者如果自愿补税并接受45%税额的罚款,可免于刑事指控。换钞过程造成了一些社会动荡、死亡暴力事件和农业损失,目前对于换钞令是否有达到成效,正反两种研究各有观点,莫衷一是。

另一方面对于非政府组织(NGO)活动采取收紧态度,莫迪认为很多打著慈善救助活动为目标的NGO背后资金都来自海外不明的各种势力甚至宿敌巴基斯坦,无法论断他们有没有政治意图,其中连不少大型国际NGO都被查禁,例如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国际特赦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等,尤其是带有基督教背景的组织长期被印度人民党认为动机不纯。

他的家庭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1969年,在家里的包办婚姻安排下,18岁的莫迪与17岁的贾苏达本(Jashoda)结为夫妻。由于莫迪从小加入主张禁欲、不赞成结婚的印度民间组织——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RSS),因此两人结婚45年以来却只相处了三个月。之后莫迪离家出走和妻子分开,不过她一直是莫迪的“崇拜者”。莫迪长期对外表示自己是单身男人,直到2014年大选才填写为已婚。贾苏达本如今生活在离莫迪家乡35公里外的村庄。贾苏达本之前是村里的老师,现已退休。她生活俭朴,靠每月1.4万卢比(约合232美元)的养老金生活。

在许多方面,莫迪和习近平两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人,现在他们碰到一起了,会发生什么情况?至于说到“庆祝印度独立75周年”,那完全是个幌子,因为75年并不是什么整数啊。

谢选骏:神韵艺术团就是退党退团人士组成的共产党文工团

《纽约州劳工部对神韵艺术团展开调查》(MICHAEL ROTHFELD, NICOLE HONG 2024年11月18日)報道: 作为学生乐手加入神韵艺术团后,尤金·刘参加了 200场演出,但每月工资从未超过300美元。纽约州监管机构已开始对该团体的劳工待遇进行调查。 多年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