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宝鸡的外围台地好似香案一样展开



网文《宝鸡(陕西省地级市)》报道: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4区8县,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宝鸡市常住人口为3321853人。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历史沿革

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这就是西周最早的都城岐邑,距今已3200多年。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今宝鸡市眉县附近)建立国都。秦文公在千渭之汇所建之城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即古陈仓城遗址,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

秦宪公二年(前714年),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千渭之会徙往平阳(今宝鸡市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史记·秦本纪》)和羽阳宫(《汉书·地理志》)。以此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年),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为秦国所控制。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区)。此后,秦国先后有十八位国君以雍城为国都,共历时294年。

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期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跻身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行列之中,为以后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宝鸡属内史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雍。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

曹魏(220~265年),为扶风郡。

晋惠帝时(290~306年),改为秦国。

北魏太武帝时(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

西魏(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

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

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

宋,属秦凤路,为风翔府。

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

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

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

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

民国30年(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1949年7月16日设立宝鸡市,以宝鸡县的城区及郊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宝鸡分区,驻宝鸡市,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宝鸡市和宝鸡、陇县、千阳、凤翔、岐山、凤县、扶风、郿县8县。

1949年11月,宝鸡市的虢镇区划归宝鸡县,蔡家坡区划归岐山。宝鸡市辖渭滨、金台等2区10县。

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

202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陕西省撤销凤翔县,设立宝鸡市凤翔区。至此宝鸡市辖4区8县。

地理环境位置

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介于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之间。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东连咸阳、杨凌示范区,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千米,南北宽160.6千米,总面积18117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6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渭河断陷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和秦岭褶皱系之间,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其间。渭河北部的岐山是以奥陶纪灰岩为主的低山,而渭河南部则是由古老变质岩和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组成的中高山。

宝鸡土壤分布由于地质地貌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形成十分复杂且多种多样的成土环境,主要分为秦岭、关山山地和渭北黄土台塬、渭河谷地等不同区域。

水文

宝鸡市河流网排列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河流主要是以渭河为干流的渭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通关河、小水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等。渭河横贯宝鸡市境内20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51亿立方米。长江水系以嘉陵江上游河段为主干,其主要支流有将龙沟、北星沟、安河、石家沟、小峪河、旺峪河等,宝鸡市境内流长7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27亿立方米。境内秦岭主脊南侧还分布着汉江水系的支流湑水河、红崖河等。 

气候

宝鸡市位于中国内陆中心腹地,关中平原西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的半湿润气候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渭河横贯其中,因而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气象灾害频繁。宝鸡市年平均气温13度,全区在7.5-13.0度之间,4-9月为暖温期,10-3月为冷温期。全年无霜期在158-225天。极端最高气温42.7度(扶风),极端最低气温-25.5度(太白)。宝鸡市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区在610-780毫米之间,4-10月份降水占全年总量的90%,5-9月为多雨期,7-9月为主汛期,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历史年雨量最多是秦岭,达1137毫米,年雨量最少是扶风,仅325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地202处,发现各类矿种资源45种,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钼、汞、黄铁等金属矿产,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其中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26种,矿区96处。已探明矿产储备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市前三位的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磷、煤。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麟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全市共有各类采矿企业338户,共设置探矿权88个,勘察登记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 

植物资源:宝鸡境内植物类型很多。植物区系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华中、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关山,秦岭山地随海拔递升,依次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宝鸡境内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仅秦岭主峰太白山就有种子植物1550多种。特别是宝鸡有极其丰富的经济植物,据统计共有经济植物1000余种,太白山已发现的药用植物就有510多种,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途。渭北台原、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全市森林覆盖率53.78%。山区有林地面积64.3万公顷,种植作物包括苹果、核桃、板栗、柿子、梨,桃子等。秦岭、关山的天然森林和在太白县的原始森林中还有野生果树,如猕猴桃,五味子、山荆子、山楂、沙棘果等近百种。野生中药材有500多种,其中有党参、当归、黄芪、天麻、杜仲、山萸、贝母等。 

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关山山地,市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珍贵动物10种,即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云豹、豹、朱鹮、大鸨、黑鹳、白肩雕;另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

地热资源: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上,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从1976年开始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陕西扶风周原铸铜作坊遗址,2003年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988年在周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173件(组),其它等级文物3000多件(组)。周原遗址1982 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5月16日下午,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名列其中。

2020年7月30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经过文物保护人员3年多连续不断的保护修复,一套总长超过3米的西周晚期青铜轮牙马车已保护和复原完毕。这套青铜轮牙马车2014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原遗址。


谢选骏指出:宝鸡这个城市平淡无奇,奇的是宝鸡的外围有一排台地,好似香案一样展开,好像层垒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了“周原”、“九原”、“太原”等地名,大约描述着黄土高原的地貌层次与文化的演进。这个地方背靠西狨北狄,南控蜀地,可以东进中原,荡平关东六国矣。后来中共也是如此,背靠苏联,插足满洲,钳形攻势,夺取了大半个中国。可是毛泽东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只能和宋祖攀比——不能统一,只能分裂;半壁江山,终将失去,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谢选骏:国共两党见了日本鬼子就鸟兽散了



《老照片下的鬼子进村是这样的 别再被抗战神剧骗了》(2021-09-04 21:09:38  星情线)报道:

  

在漫长的14年抗日战争中,我们有几千万的先辈被日军残害,无数人失去了家园。当时只要是被日本入侵的地方,基本都是尸横遍野。日本在各地实施侵略,烧杀抢夺无恶不作。那时八路军战士的武器装备落后,还吃不饱、穿不暖,而老百姓也是深受苦难,他们更是手无寸铁,只能被日本人肆意的杀害。


很多年轻人喜欢看抗日影视剧,但却不知道有些影视剧中的很多剧情都不符合真实情况,所以对于这种题材的影视剧,我们给他们起了个统称“抗日神剧”。他们把我们的战士演得神乎其神,一个人徒手就能手撕多个日本鬼子,在陆地上扔手榴弹就能炸毁了日军的飞机,这些都是过度神化了,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这违背常识。

还有我们常见的场景,就是日本鬼子进村,也是不符合历史的。在很多影视剧中,日本鬼子进入村庄后,把村民集合在一起,逼迫他们透露八路军的情况。如果不说就抓几个来枪毙,一般胆子小的当场就出卖情报了。得到消息后,日军把村庄能抢的都抢走,然后就撤离了。然而真实的历史比这残酷多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老照片来看看日本鬼子进村的真实情况。看完不要再被抗战神剧给骗了。


我们都知道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先进,飞机、坦克、大炮、机关枪应有尽有,而这优越的条件也是他们攻入侵他国最大的底气。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开着坦克进入村庄,手无寸铁的村民也无法阻止他们。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村民在屋檐上插着日本国旗,但并不是他们选择背叛国家,来讨好日本人,他们这么做是想保住村庄和保护村民不被鬼子摧毁、杀害。但是日本人是何其残忍,他们也有可能不会因为这种方式对村民仁慈。


日本人除了用飞机、大炮来对付我们,他们还用可怕的细菌战做实验,用我们先辈做活靶子,给他们当作训练的工具。而这张照片中的村民有可能会被拉去做这种可怕的实验,或者成为训练的活靶子,运气稍微好点的可能是抓去当劳工,给日军挖战壕,建碉堡。


最后这张照片中,日本人浩浩荡荡地进入村庄,村民们都跪在地上表示顺从来迎接日本军,而这也是他们为了活命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他们没有抵抗日本人的武器装备,他们受到战争的伤害太多,他们只是想活下来,才无奈选择这种屈辱的方式。


看了这些照片,也更了解了当时的情况,我们身处当今和平发展的社会,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见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他们幸福太多。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也在讲述当年为救亡图存而奋斗的伟人,我们观看时可以深深感受到英雄们的爱国之情,他们为我们争取来了如今的盛世,我们应该感恩先辈们的付出、珍惜当下。


谢选骏指出:亡国奴只知道“珍惜当下”,所以见了解放军坦克进城杀人就鸟兽散了。正如国共两党就会自相残杀,见了日本鬼子就鸟兽散了,留下一地鸡毛任人践踏。清奴讴歌康乾盛世,感恩先辈们的付出,让他们留下了辫子,可以珍惜裆下。国共两党的奴隶见了日本鬼子跪在地上,对他们来说,不过换了一个主子——后来苏联鬼子来了,东北大妈还主动献身,留下了一堆2串子鸟兽。

谢选骏:九五至尊的黑天鹅降临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 飞落一只黑天鹅》(2021年09月05日 北京日报APP 2643人参与142评论)报道:


今天早上升旗仪式结束后,一只黑天鹅降落在天安门广场,在广场没有飞走的意思,工作人员马上进行秩序维护,疏散围观游客并联系有关部门。早上8点钟,动物保护部门把黑天鹅接走,现已送到顺义。


它到底是什么来头?记者采访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专家史洋。


“它可能是今年刚繁殖的幼鸟,被爸妈赶出来了,误入天安门广场。”史洋说,黑天鹅习性如此,每年都会把孩子赶出家门,然后繁殖下一窝。


虽然被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走,但严格意义上讲,黑天鹅并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工养殖的禽鸟。它并非我国的原生物种,老家在南半球,因外形优雅好看,前些年被不少公园引进用于观赏,城郊公园多有分布,其中圆明园最多。据推断,这只黑天鹅也是从附近的公园中飞来的。


在京城,黑天鹅活得相当舒适,繁殖速度比较快。但也应注意到,它作为外来物种,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地雁鸭类动物的生存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谢选骏指出:上文轻描淡写,不懂或故意忽略了这只黑天鹅的来头——这绝非流浪者,而是“九五至尊的黑天鹅”——因为它来到的日子是九月五号——降临天安门广场!


网文《黑天鹅效应》报道:


黑天鹅效应(英语:Black swan theory或theory of black swan events)是指极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却又发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


1、这个事件是个离群值,因为它出现在一般的期望范围之外,过去的经验让人不相信其出现的可能。


2、它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3、尽管事件处于离群值,一旦发生,人会因为天性使然而作出某种解释,让这事件成为可解释或可预测。(此非要件,只是解释人类现象的一环,仅满足前两者即可称之黑天鹅事件)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他的2001年书籍《Fooled by Randomness》中讨论了黑天鹅事件,而该书涉及金融事件。他在2007年出版的书籍《黑天鹅效应》中将这个隐喻扩展到金融市场以外的事件。


在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前,由于他们所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当时欧洲人眼中,天鹅只有白色的品种。直到欧洲人发现了澳洲,看到当地的黑天鹅后,人们认识天鹅的视野才打开,只需一个黑天鹅的观察结果就能使从无数次对白天鹅的观察中归纳推理出的一般结论失效,引起了人们对认知的反思-以往认为对的不等于以后总是对的。“黑天鹅”隐喻那些意外事件:它们极为罕见,在通常的预期之外,在发生前,没有任何前例可以证明,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端的影响。


特性

较高频率

罕见和不可能的事件出现的次数比人想得还要多。人的想法通常受限于其所见、所知,和设想来假设。但是,实际的情况比人认知的更复杂、更不可预知。此外,当“游戏规则”本身变更时,一般情况的相关假设是相关性低的不正常情况。


这是一种肥尾现象,也就是统计学的常态分配图形中两端出现几率较低的扁平尾部,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几率其实比较高,实际图形的两端尾部比标准常态分配图形中来的厚。


重大影响

极端事件发生时影响很大,例如911事件。雷曼金融事件,互联网及其各项的影响,超乎预期,并有显著的影响的发展。极端事件的影响将更高,因为它们是意外。


有限的人类知识

为什么人们往往忽略罕见的事件? 部分由于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知的—突发事件的影响远超出人们所能想像的程度。塔雷伯认为,所谓“我们知道”,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幻觉—人类倾向于认为自己知道,却缺乏一个稳固的基础。而“我们并不知道”这说法源远流长,至少从苏格拉底时代已有。


同样地,对于那些认为某人创造的著名的科学成果,塔雷伯则认为,科学并不是把世界变得虚拟,只是“发现”一些都是已知的事实。


并非所有专家都名副其实

塔雷伯也质疑专家的权威。科学后面的“真实”只限特定地区或特定方法。在许多地区拥有一个学位与展现科学家的自我并非等价意义。事实上,权威是可以扼杀实证经验的,那么多次已被证明有一个健全的基础的准确性。


叙事谬误

参见:因果谬误

另一个问题是叙事谬误(Narrative fallacy),它是指我们倾向于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构建一个围绕事实的故事,但当有人开始相信这则故事,是可以真实存在之时,他们就有可能犯错了。


参考文献

David, Dr. Gil, Black Swans in the Cyber Domain, Israel defense,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No content .

McGee, Suzanne, Black Swan Stocks Could Make Your Portfolio a Turkey, Fiscal Times, CNBC, 5 December 2012 [2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谢选骏指出:九五至尊的黑天鹅降临天安门广场——“中央”一再警告的幽灵,终于浮现!

谢选骏:杨修为什么该杀


《曹操杀了杨修后,杨修之父一句回答成千古名句》(2021-09-04 历史春秋网)报道:


三国的历史之中,曹操手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曹操阵营之中有一个叫作杨修的人,他就是因为擅自揣摩上意最后被曹操处死,这是自三国演义出版以后一贯的一个说法,但曹操阵营之中其实并不是只有杨修一个人能够猜透曹操的心思,像之前的郭嘉,荀彧,戏志才,司马懿这些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猜透过曹操的心思。


但杨修这个人问题就在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事情看透不能说透,曹老板这个人从董卓时代开始就是以多疑著称,你把他的心思一下子全给抖露出来了,甚至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直接吩咐手下人去执行命令,这样既是有越权的行为,又是有不尊重主上的意思,最为主要的还是因为杨修这个人介入到了曹操家族的储君之争,所以才使得自己被杀而不知。但他父亲的聪慧可绝对不止于此。


杨修的家族世代显赫


从东汉的历史之后,一些清官拒绝贿赂的时候就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成为了那个时代清廉官员的高尚之言,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学习过这句话,但今天要你说出这句话的出处和是那个人所说,肯定是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不知道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句话是东汉时代的名臣杨震所说,而杨修其实就是这个叫做杨震的玄孙,祖上有这么牛逼的人,后人做事情的话其实也会方便很多,而杨修就是靠着祖先的积累获得了很多士人都得不到的经书,在少年的时候便因为精通儒家五经而出名。


精通五经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这几本经书在今天这个文字过剩的年代是想看就看,而且因为枯燥没有味道,很多大师极力推荐大家去看都没有人去看,就是在今天显的如此鸡肋的五经在东汉的时候可是有千金都得不到的宝贝,那到底是为什么会让读书人如此重视呢?


从东汉时代的人才录取制度来看有两个主要方式,一个就是察举制,就是世家大族之间互相推荐对方家族的人才,然后让朝廷的官员登记上报给朝廷做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根据皇帝的喜好从地方选出这些精通儒家五经的人在朝廷大殿上面回答皇帝的问题当庭策对,回答好的人像汉代的董仲舒就是靠着这个在汉武帝一朝辉煌腾达的。


东汉的时候虽然经历了王莽和刘秀两次改朝换代,但这些规矩和人才选拔制度依旧是从西汉继承而来,杨修的祖先掌握着儒家五经的恐怖程度就相当于掌握着朝廷的考试大纲,朝廷考试基本上都是从这五本书里面出题。


也就是相当于你今天参加高考,而高考之中的内容和题目很有可能都是你做过试卷的原题,这里面的恐怖之处也是杨修家族世代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这些东西传到杨修这里的时候已经被杨修完全继承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儒家经典,能够写出让很多成年人都自叹不如的汉代辞赋文章,后来在东汉朝廷日渐没落的情况之下,杨修跟随文人大势追随曹操,靠着文学才华做了曹操身边的一名主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极端的聪明才智惹来杀身之祸


曹操这个人是极度的重视人才的,要知道当年为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的陈琳都被曹操纳入到自己的麾下做事情,给他高官,给他厚待。按道理来说这个杨修从曹操微末的时候就开始追随,后面老老实实的做事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啊!为何会被曹操愤怒的杀害呢?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杨修因为敬畏曹操,做事情还是比较认真的,即使是有才华也不表露出来,而是做一个任劳任怨的老实人,但到了后面的时候,因为呆在曹操的身边时间一长,就觉得自己摸清楚了丞相的秉性,开始在曹操面前图谋表现起来。


杨修才华确实有,表现的次数也是很多,就连那个时候的曹操都经常当着群臣的面夸奖杨修的才华很牛逼,已经超过自己很多了,杨修因为得到曹操的夸奖经常引以为傲,很多人表面上都在羡慕杨修,但背地里却是说杨修已经是大祸临头了却不知道。


仗着自己的才华天天在领导面前炫耀,抢夺领导的面子这种事情即使是放到今天也是很严重的,轻度的话就是将你降职警告一次,严重的话你第二天就不用来上班了,很多没有才华且心胸狭隘的领导老板一般都是这样做的,那曹操和喜欢炫耀的杨修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从魏晋时代的文学地位来看,曹老板的位置也不是很低,甚至从知名度而言比杨修要高很多,因为魏晋时代的建安文学至今都是中国文学让人捉摸不透的一个高度,曹操留下的诗词文章也让今天的人朗诵不已,相对比较之下杨修则是要逊色很多,所以即使是曹操承认自己的才华不如杨修,那肯定也是相差不大的,所以历史之中的曹操杀杨修根本不是因为才华嫉妒而是另有其因。


三国历史之中的杨修到后期变得越来越嚣张,先是靠着揣摩曹操的心思得到曹操的喜爱,后面则是在很多事时候直接替曹操下令行事,这就已经让曹操很不爽了,虽然多次猜对,但到底是你做主公还是我做主公呢?最为可恶的是杨修自作聪明的参与到了曹操几个儿子之间的夺嫡之争,最后使得自己被杀!


曹操探查杨彪的心思


杨修是参与到曹操儿子的夺嫡之战之中被杀的,是因为杨修这个人选错了人,站错了队伍,跟着一个文学天赋高能,政治天赋低能的曹植,最后在曹操心中敲定让曹丕即位的时候就开始杀人来为曹丕铺路了,而杨修就是这个时候的垫脚石,在杨修死后,曹操开始找到杨修老爸杨彪,一方面是安慰安慰人家,毕竟把人家儿子给杀死了,一方面是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不满。


杨彪是一个低调且高深的人,他本人的话在东汉的时候也正儿八经的秀才出身,一郡之中数他文学才能最高,一个地方之中数他最为孝顺,靠着家里的关系和自己的才华一直做到了东汉时期三公之一的太尉,和同时期曹操父亲曹嵩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实比在民间士子心中比曹嵩还要厉害一点。


因为人家是靠着真本事坐上去的,而曹嵩不仅是宦官之后,还是靠着五千万钱从汉灵帝手中买来的,因为这个原因对比之下,杨彪就显的更加突出了,但没有办法的是改朝换代,曹嵩的儿子曹操比自己的儿子杨修要牛太多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即使是身为前朝太尉的杨彪在曹操手下也只能是知无不答,在儿子死后也不敢表现出来过度的伤心。


曹操来见杨彪的时候首先说的是:几天不见面,您老人家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杨彪当年好歹也是在汉末的官场之中一直从汉灵帝到董卓时代屹立不倒的人,曹操的这句话他怎么可能听不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是不是因为我杀了你儿子,你这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过度伤心而瘦啊?


一般做官十来年的人可能就是只能想到这层意思了,但杨彪是什么人,前朝官场金字塔上的人物。从这里面他已经知道曹操在问自己是不是在怀恨在心啊?恨意怎么可能没有呢?但谁让这个时候的曹操权大势大。这个时候那些六部尚书一级的官员能够猜出其中的含义,但杨彪已经知道曹操问他这个问题的含义。


对于曹操来说,他知道杨彪知道自己问这话的含义,所以故意这样去问,而杨彪则是比曹操还要高一个维度,他知道曹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而曹操哪方面则是不知道杨彪知道自己知道杨彪该如何回答这句话。那历史之中的杨彪到底是怎么回答的才避免了杀身之祸呢?


杨彪的回答名传千古


一个人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情足以名传千古,那这个人一辈子时间所作所为就已经足够了,在曹操当时询问的时候,杨彪回答的是:


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


这句话从杨彪口中说出之后立马震惊了曹操。也震惊了当场的宫女宦官,传出去之后世人都感叹先前只是觉得杨修有才,但没有想到其父杨彪更是德才兼备,无敌于天下。


短短的十几个字说尽了人心之间的斗争,既完美的回答和解释了曹操对于自己的疑问,又将自己对于儿子宠爱的那种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试问这种才华东汉以来谁人可敌?


句中金日磾的典故是因为他的儿子在后宫之中调戏宫女,金日磾看见之后手刃了自己儿子,杨彪前一句回答是赞同曹操对于自己儿子的处置,表示是自己管教不严,没有像西汉名臣金日磾那样以家法将自己儿子处死最后落到了国法不容的地步,作为父亲的自己实在是表示惭愧。


另外一方面,杨彪又以母牛舔刚出生小牛身上的胎液为比喻说虽然自己儿子犯法被杀,但血脉亲情终究是不能阻断的,自己即使再狠心又怎能不伤心?


这样的回答可谓是无懈可击,即使是曹操也挑不出毛病,不仅不能处置杨彪以绝后患,还要以朝廷的名义下诏来表扬杨彪的这种至真亲情,从这以后,中国人之间来形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成语便又多了一个“舔犊情深”,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都还在大量的使用。

 

网民哀嚎:


popchengz 2021年09月04日 22:54

在汉朝所有当官的都是家族推薦出來的,如果你的家族不够大你还想当官。。笑话

思芦 2021年09月04日 19:07

成语用错了,舐犊情深 不是舔。

foxnews 2021年09月04日 17:10

愧无金日磾先见之明,尤怀老牛舔犊之爱。

句中金日磾的典故是因为他的儿子在后宫之中调戏宫女,金日磾看见之后手刃了自己儿子,杨彪前一句回答是赞同曹操对于自己儿子的处置,表示是自己管教不严,没有像西汉名臣金日磾那样以家法将自己儿子处死最后落到了国法不容的地步,作为父亲的自己实在是表示惭愧。

这样的回答可谓是无懈可击,即使是曹操也挑不出毛病,不仅不能处置杨彪以绝后患,还要以朝廷的名义下诏来表扬杨彪的这种至真亲情,从这以后,中国人之间来形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成语便又多了一个“舔犊情深”,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都还在大量的使用。

==============================================

咱看到的只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死乞白咧软骨头罢了

谢选骏指出:杨修为什么该杀?因为有这样里外不是人的爹。杨修为什么该杀?因为“子不教父之过”——他爹没有正告曹操:“杨修死在你手也算是千古留名了,因为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了流氓皇帝刘邦都没做过的缺德事情——所以杨修之死重于泰山。而你的子孙,将来只会因此死得更惨!”


第一期中国文明,到秦始皇屠城之后已成废垃;第二期中国文明,到忽必烈屠城之后已成废垃——其间曹操,不过一只不大不小“中咖”。而我们正在二十一世纪创造的,则是前途无量的第三期中国文明。


谢选骏:陈寅恪身首异处无法大师——你尊毛太祖,我说毛太猪



《陈寅恪在78年前就驳倒了左派史学 遗憾迄无人知》(2021-09-04 王干城)报道:


引言:陈寅恪先生七十多年以前已经驳倒了马克思的历史内因论,构成二十世纪对左派意识形态的有效阻击,与波普尔、哈耶克三足鼎立,遗憾至今未被学术界主流认知,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事件。


陈寅恪先生被视为中国现代史学的标杆。但是,他的史学成就究竟如何,至今没有准确的评估。其实他在78年前就驳倒了遗祸至今的左派史学,只是无人知晓。学术界不少人物都以他的同道自居,但并不了解他的史学的价值。


一、陈寅恪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中就驳倒了风行一时的左派史学理论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受到许多大家的推崇,有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有人说他是“自《资治通鉴》以来一千年中国学术成就最高的史学家”。他为王国维先生所作的墓志铭八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了中国三代知识分子。


他的学术境界确实是非常高。用他的学生也是中国当代比较知名的一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的话说叫“横无涯际,高不可及”。


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境界到底高在哪里呢?跟谁相比显得如此高企呢?学术界、文化界一直没有说透。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窗户,一直没有捅破。大致二十年前,也就是2000年前后,我对老子的思想及中国历史的特征大致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认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对于历史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外因的作用,而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内因论占了主流。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有幸读到陈寅恪先生出版于1943年的一本书叫《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发现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跟这本书里面的思想不谋而合。而且就是在这本书的导言里,也就是唐振常先生所作的导言,读到了他对于老师这样的评价:“横无涯际,高不可及”。但是究竟怎么高?怎么远?跟谁相比?他没有说明,起码没有说透,而我当时觉得自己已经看清楚了。


抗日战争末期,国共两党已经拉开架势准备生死一搏的时候,他推出了自己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当时左派史学如日中天甚嚣尘上,陈先生这部著作其实是对左派史学的一个有力反击。实际上他占了上风,已经驳倒了左派史学,他自己对此也具有十足的信心。反观最近七十年的历史,显得那么荒唐,我们为这段历史感到遗憾和悲哀……。我认为陈寅恪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这样一个小册子,已经驳倒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左派史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论。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就逐渐地形成了左与右的竞争。左派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执政党,右派也就是至今依然存在于台湾的国民党。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界各个方面的攻占,最后都占了上风,包括文学、史学、经济学各个方面。在史学界,当时相当著名的几位史学家,比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吴晗等,各领一时风骚,都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标榜自己。他们这一派的思想对于推动这个党最后夺得天下,应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那个时代,左派史学相对于其他学派,尤其是右派史学,占有优势地位。可以这样说,首先是左派思想战胜了右派思想,然后才有左派政党战胜右派政党。


在当时西化派和中国本位派思想被左派思想冲击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的时候,陈寅恪先生出版了这部著作,对左派史学做出了有力地批驳。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深湛的思考,在1943年默默无声地出版了这本小书《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非常谦逊地称之为《述论稿》,意思是部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在他自己看来不过是一个学术提纲而已。但是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十万字都不到,在今天看来其实就驳倒了那时风光无两的左派史学,在当时,不仅中国,而且在世界史学界,都不可多得。


左派史学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把人、把社会看成机器。认为它有自己发展的规律,而人只能循着这种规律往前走,不可能摆脱这种规律。这种理论的结构有三层,第一层是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又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着辩证发展的;第二层是历史唯物论,即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也由内部矛盾所推动;第三层是阶级斗争论,即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左派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内部,叫“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各种因素。三千年中国古代史被视为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史,正是阶级斗争理论的展开。今天我们看来,第一,从来没有存在过长期不变的所谓阶级斗争的史实。第二,更不存在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证。三千年历史几乎是在恶性循环。两个阶级的斗争在特定时段或许存在过,但结果正相反,在文化上经常是倒退,而不是前进;在政治制度上往往是同样愚昧,如果不说更加愚昧。


陈寅恪先生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的研究与思考,独立地推翻了左派史学理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史学成就啊!可惜在那样一个左派大潮汹涌澎湃的时候,他的声音太孤单、太轻微,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注意,起码关注到这一重大思想成就的人非常之少,不足以形成对当时的左派理论有力地回击。因此,就像历史上屡屡发生的情形,一种伟大的思想在它产生的时候,往往大家并不觉得它伟大。它的价值常常是许多年之后才被社会逐渐理解。比如艺术上梵高的绘画,在他有生之年好像只卖掉了一两幅,而且是他的弟弟帮他卖掉的,这里面有没有操作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梵高是怎么死的?可以说是郁闷死的,是穷死的。在精神上得不到那个社会的承认,在经济上穷困潦倒,年纪不大就死掉了。但是今天西方绘画卖得最贵的就是梵高的作品,一幅画经常卖到上亿美元,经典作品能卖几个亿,你找谁说理去?这样的例子还多得是,再比如遗传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最早发现遗传现象的孟德尔是天主教的一个神职人员,在教堂里边独立研究出生物的遗传现象。他的手稿就是在其去世几十年之后才被发现的,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这才创立了遗传学这么一门学科。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一思想的价值。他也是孤独而死,像梵高一样,孤寂落寞地离开了人世。再如中国的老子,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其思想至今还未被时代完整认知。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可以说与此类同,长期被左派史学的大潮淹没着,寂然无声。即使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最好的时期,陈寅恪先生被重新挖掘出来,他的史学思想仍然没有被彻底理解。他为王国维先生所做的墓志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几十年来知识分子耳熟能详,奉若圭臬,好像谁不聊聊这八个字,就不配称作知识分子。但是,对他的史学思想的高度,至今都没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今天我希望能把陈先生的学术水平的高度给大家地揭示出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来陈寅恪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这本小册子,具有这么高超的思想水平!让我们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大影响的史学文化思想,给以清醒的反省。


二、陈寅恪先生的家世注定了他要肩起维护中国文化尊严的重任,他漂亮地完成了这一使命


陈寅恪先生为什么能有这么高超的学术成就呢?一个方面是他的家世非同凡响;第二个是他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家世而言,比较显赫就是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祖父叫陈宝箴。年纪轻的时候,像左宗棠一样没有得到功名,没有考取进士,但是非常有学问,非常有见识,也非常有能力。像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湘军一样,陈宝箴就在江西跟自己的乡贤联合起来组织民团,对抗太平军。那个时候他就深得曾国藩赏识,被曾国藩评价为“海内奇才”。后来正因为对于他那么赏识,结果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所以陈寅恪先生的奶奶是曾国藩的女儿,可见家世多么显贵。后来陈宝箴在仕途上最高做到了湖南巡抚。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居然做到了这样一个位置,足见其学识、事功之卓越。


陈寅恪父亲叫陈三立,与谭嗣同、谭延闿等并称为“清末四公子”,也非常有才。尤其是他的古体诗写得非常好,可以说冠绝一时!那个时代还没有新诗,他被称为中国古体诗最后一代的代表人物,士林称为“散原先生”。


我们知道当时清华大学有一位学生非常有名,叫钱钟书。因为他特别好学,特别会学,在当时的清华就认为高过许多教授。当然后来他的学术成就确实很高。晚年留下了一部书叫《管锥编》,足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因此这个人非常骄傲,眼睛长在脑门上,当时中国士人几乎没人能入他法眼的。但是他在讲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居然对近代诗人陈三立赞不绝口,认为他的诗堪称一代楷模,足见陈三立的诗确非徒有虚名。陈寅恪先生有这样的祖父,有这样的父亲,不仅是名显一时,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士大夫的使命感,这个家族是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当他到了青年时代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脑子里根本没有学位的概念,一心求天地学问救华夏文明。


从1913年到1926年这十三年里,陈先生先在欧洲游学,读了欧洲比较著名的几个大学,包括德国的洪堡大学、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法国的巴黎政治学院。第二次出国到美国的哈佛大学。所以大家评价说他是读遍了欧美的著名大学。学问怎么样呢?当时有一种说法,说“游学是游而不学”。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里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人物方鸿渐,游而不学,混文凭给家里交差。陈寅恪先生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仅学,而且是孜孜以求,如饥似渴,根本没有拿学位的时间和心情。往往在一个大学他要跟某个老师学习,等他把这个老师的学术思想学到手之后,他立马学下一个学科,找下一个名师,根本来不及等五年时间跟着一个老师获得博士学位。学位对他如浮尘粪土。他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把欧美的文化学术学到手,用于帮助多灾多难的中国走向文明和复兴。他是带着问题、带着社会拯救意识在读书,跟一般奔着学位去的读书人截然不同。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的学问到底如何呢?仅举语言为例,他居然具备了阅读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要知道其中好几种语言都已经不使用了,只有极少数专业学者才掌握。我们知道北大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先生。他之所以著名,在学术上有这么显赫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精通古印度文化和语言,在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钱钟书先生也是个语言奇才。他们两人在学术思想上跟陈先生都不能比。因为他们只有知识,而陈先生有一整套思想。所以他的学生唐振常先生说老师的学问“横无涯际,高不可及”。如果说钱钟书、季羡林先生的学问是大江大河,陈先生的学问就是大海,深不可测。这样说绝不是鄙薄钱、季两位先生。


这部薄薄的小册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足以驳倒压倒一个时代的左派史学。


1939年秋,陈寅恪、唐筼(yún)夫妇与三个女儿避难香港。


三、陈先生以可靠的史实无可辩驳地推翻了左派史学——历史发展内因论


陈寅恪先生在这部书里边主要表达了两个思想:


1,唐代的盛衰与周围国家的盛衰具有连环性


2,唐朝政治制度的设置主要为了因应对外关系


我们一想到唐朝,不由自主的跳出这么几个词来,大唐、盛唐、大唐盛世等等。天然地有这么一种概念,感觉李世民家族有多么了不起,所以在中国创建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朝代,不仅内政修明,对外也足以征服周边的国家,叫万邦来朝。难道唐朝的兴盛就是因为李氏家族比较厉害吗?不可否认李氏家族确实比较厉害,具有血缘和文化上的优势。陈先生这部书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专门研究了李世民家族的渊源,说他们自称陇西李氏,实际上是汉族与北方民族混融的家族,到了李世民至少四分之三的血统都是北方民族,而不是汉族。第二方面,他所承接的朝代隋朝,隋朝所承接的朝代北周,其实都是以北方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朝代。因此,唐朝不是一个汉民族的朝代,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因素可以说是一个北方民族为主的朝代。


李家的血脉和文化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这个因素,并不能使唐朝延续那么久,而且经常非常兴盛。什么原因呢?陈寅恪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抽丝剥茧,揭示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唐朝在某一个时段比较兴盛,把周边的一些兴盛一时的王朝都给打败了。原因往往不仅仅在于唐朝本身兴盛,而在于周边的国家自己出了问题,比如一直给唐朝形成巨大威胁的吐蕃,曾经兴盛一时。为了维系与吐蕃的和平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吐蕃疆域有时候很大,把今天的甘肃青海以及四川的西部,云南的一些地方,都给囊括了。但是,后来吐蕃也受到唐朝的致命打击,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吐蕃自身发生了分裂。他的首领昏庸无道,自己本身发生分裂、冲突,然后崩溃,唐朝借机联络周边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回纥一起围攻,取得了大胜利。这样,吐蕃对唐朝的威胁中后期就不复存在了。


另一个比如东北的高丽。当时东北有三个国家:百济、新罗、高丽。高丽是面积最大的、最强盛的。他的疆域是今天我们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所以整个辽东就是辽河以东,几乎都是高丽的疆域。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杨广曾经四击高丽都不成功,而且因为对高丽的战争最后拖垮了隋朝。唐朝兴起之后,李世民文治武功不可一世,曾经亲征高丽却无功而返,因为那时候高丽政治清明、同仇敌忾。到了他儿子高宗主政才把高丽攻灭,也不是因为高宗胜于太宗,而是因为高丽内部两个王子发生内斗,结果高宗御驾亲征攻打高丽的时候,这两个王子非常没出息,都主动投降唐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丽才给攻灭了。过后不久高丽又重新站起来了,也不是因为自身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唐朝没有足够的力量驻扎东北长期控制,因为这时候西边的吐蕃是更大的威胁,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控制局面,无暇东顾高丽。所以唐朝之所以强盛,主观因素固然很重要,周边国家自己的内乱,周边国家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帮了唐朝很大的忙。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是这样此消彼长,起伏不定,往复循环。陈寅恪先生由此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唐朝的盛衰跟周边国家的盛衰具有复杂的连环性,而不是单向度的关系。绝对不是唐朝一直兴盛。而且他的兴盛绝对不是因为自己单方面的原因。


这个发现为他的历史外因论奠定了第一块牢不可破的基石,虽然他这本书比较薄,但是他所列举的各种史料,足以让他这个结论扎扎实实地树立起来。


陈寅恪先生的第二个结论是,唐朝的内政、政治制度,不是自己关着门,完全靠内部因素建立起来的。而往往是跟对外关系有密切的关系,是为了因应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而建立的。


1,府兵制


首先,唐朝曾经兴盛一时的府兵制,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就是为了长期稳定自己的边防而制定的。


唐朝的核心区域在关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及其周围地区。但是这个地方面临着来自西部和西北部的危险。西部就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当时叫做吐蕃。西北就是今天的甘肃、新疆,当时主要的民族叫回纥。为了稳定关中,不受致命的危险,在当时吐蕃非常兴盛的时候,不能给吐蕃正面对抗,就把自己的手臂向西北延伸出去,延伸到新疆甚至中亚,直达葱岭,而且建立了一个自己的行政边区,叫安西都护府。这样就在吐蕃的北面给它有力的钳制。然后再与吐蕃的南面以今天的云南以为中心的王朝南诏交好,这样南北共同夹击吐蕃,使他不敢妄动。南诏兴盛的时候疆域曾经也很广大,达到今天的广西,南面到了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地方,北面到了四川的西南。新疆再往西有个大国叫大食,就是今天的伊朗。与唐朝遥相呼应。这样三个王朝就形成了对吐蕃的一个包围圈。这样,唐朝政府在西安在关中才能够安然无虞啊!


显然,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不是单方面疆土扩张,而是为了对付吐蕃。当时交通技术非常落后,为了稳定整个西北边防,只能实行府兵制,让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长期扎根,因为不便于经常调防。可见唐朝的府兵制不是因为内部因素设立的,而是为了因应对外的关系。


2,马缣交易


唐朝中后期,马与缣的贸易,成为非常沉重的一个财政负担。怎么回事儿呢?就是在唐朝的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从盛唐开始走向晚唐。这时候对于唐朝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吐蕃,而是帮助唐朝重新恢复统治的回纥。


在吐蕃的北面,由于唐朝无力攻伐,慢慢形成了一个大民族叫做回纥,又叫回鹘。今天回族的称呼在文化上就是从那儿传下来的。这个王朝曾经帮助唐朝平息安史之乱,为了报答回纥的这一助平之功,唐朝答应给他们大量的馈赠表示感谢:每年送他们十万匹马,一百万匹的缣,也就是一种帛。不仅如此,还允许他们每年用马到内地来换他们需要的商品,主要是这种帛。因为回纥生活在今天的甘肃啊、青海啊这块地方,以游牧为业,不生产缣帛,依赖于大唐给自己供应。除了上述馈赠,每年还要用上万匹马来交换,一万匹马要换四十万匹缣帛。这对唐朝的财政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因为和平时期马匹没有用处。这种不公平交易加速了唐朝的衰败。这种制度显然不是唐朝乐意的,而是与回纥的关系强加给唐朝的。这一制度也证明了内政是为了因应外交。


3,胡商


唐朝的首都长安,尤其是中后期,常住数千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称“胡商”。他们特别善于做生意,对于首都的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胡商善于经营,盈利丰厚,挤占了长安本国商人的经营。而且有时候违法乱纪,造成社会问题。汉族人对他们很不满,但唐朝不能把他们赶出去,因为他们受回纥的保护,是回纥的一个重要利源。显然,这种允许胡商常住长安经商的制度也是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的一个结果。


4,黄巢与南诏


第四点,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唐朝是怎么衰败的?是因为农民阶级起来搞农民起义,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典型的就是黄巢起义。几十年教科书一直这样写,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就是唐朝内部阶级斗争推翻了唐朝,推翻了腐败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唐朝中晚期上下矛盾都是外部关系引导的结果。比如黄巢起义是怎么起来的?就是因为在唐朝晚期,西南方向的南诏崛起,经常侵夺唐朝的土地、物产甚至人民,为了对抗这种外部侵略,不得不征夫敛财,加剧对人民的榨取,这样一来,就把已经穷困潦倒的农民再恶狠狠地搜刮一遍,农民能不起来造反?实在是没有生路了呀。我们看杜甫的“三吏”、“三别”,“募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人干嘛呀?捉人不是去兴修水利,也不是为皇帝盖宫殿。捉人是到边境上打仗,要么去当兵,要么去当民工。政府与百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难以承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黄巢起义如燎原之火,燃遍大唐的锦绣河山。所以,不是黄巢起义引来了南诏的入侵,而是南诏的入侵导致了黄巢起义。唐朝之所以垮台,归根结底不是垮在内乱而是垮在外患。所以宋代编撰《新唐书》的宋祁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陈寅恪先生以为然,他引用了这句话作为全书的结语。


由这四个方面的史实,雄辩地证明唐朝制度的变化都是为了因应对外的交往,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出于内因。所以唐王朝的败亡归根结底是外患导致的。


四、陈先生以史学研究雄辩地驳倒了左派理论,与哈耶克、波普尔三足鼎立,共同完成了人类理性二十世纪对左派理论的阻击


我们知道社会学有一个惯常的研究方法叫案例研究,至今都还是主流方法,对于一百多年来从西方传到中国的这种左派史学,或者叫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内因论,如果你跟他在哲学上、在纯理论上进行辩驳,很难辩得清楚。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他说唯物论,你说唯心论,你能驳倒他吗?他说内因是根据,你说外因更重要,能说服他吗?而陈寅恪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跟你进行这种纯理论的辩驳。他就拿唐朝的衰亡进行一个案例研究,扎扎实实地得出了这样一个铁一般的结论,你推翻不了:唐朝的衰落和覆亡,外患是主导性因素。陈寅恪先生这一本书就足以推翻兴盛一时的左派史学。


中共于1949年建政之初,陈寅恪先生在岭南大学做教授,后来并入了今天的中山大学。那时候执政党的高层还是比较尊重人才的,能够礼贤下士。知道当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不能忽视的。知道他没有出走海外,顶层决策者就请陈先生到北京任职。这时候陈先生提出了一个条件,你让我到北京去当教授做研究可以的,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不能逼着我以马克思主义为原则研究历史。如果你们这么逼着我,那我就不去了。后来,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因为那个时候各方面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你怎么可以例外啊?在那个对这个主义举世称颂的时代,陈寅恪先生为什么能够那么牛啊?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在冒泡,而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在1943年出版的这一本书已经驳倒了马克思的史学理论。真正的学者在学术上那是“当仁不让于师”啊,何况是外国人呢!我在理论上已经把他驳倒了,你让我在研究中还以他的理论为指导,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啊!


我们前面已经交代,陈寅恪先生不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有那么名重一时的祖父和父亲,他是以中国文化的当代代表自居的。我不能向你流行一时的左派史学、左派理论低头,因为我已经驳倒你了。我的骄傲不是我本人的骄傲,而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骄傲!


在那个时代有不少知识分子以中国文化的代表者自任,比如梁漱溟先生、熊士力先生、钱穆先生等。他们都有对中国文化的忧患和自信,都有文化上的责任感。但是,如果从学术成就上来说,能够扎扎实实地驳倒西方的流行理论,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使自己在理论上卓然成家,应该说唯有陈寅恪先生做到了。由此我们才能够倒过来理解唐振常先生所说的陈先生的学问“横无涯际、高不可及”是什么意思。就是远远地超越了他所在时代。不仅驳倒了红极一时的左派史学、左派理论,包括那些名重一时的本位派思想家,跟陈先生都不能相比。因为他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只知中学不知西学。而陈先生是东西打通,并且驳倒了西方的主流理论。


不仅如此。二十世纪是左右两派思想两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争胜的时代,西方两位思想家给予左派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一位是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他从经济学方面沉重打击了左派理论。一个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他以“证伪论”有力地驳斥了左派哲学。对左派理论同等力度的辩驳,在西方尚没有第三位,有之,就应该说是陈寅恪先生,他从史学方面证明了左派理论的荒谬。因此,二十世纪抗击左派理论的思想家,陈寅恪先生三居其一。此举不仅为当代中国人保住了脸面,而且为中国文化争得了尊严。


陈寅恪先生以唐朝的兴衰为案例揭示了外因对中国历史的主导作用,不仅驳倒了当时占压倒地位的左派理论,对准确评价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也有重要启示,因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主流思想就是“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国历史的落后”,实际情况则正好是颠倒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哀鸣“陈先生的史学思想如此卓越,至今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准确认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陈寅恪在78年前就驳倒了左派史学,遗憾迄无人知”。但是,上文作者王干城却不能深入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就是“陈寅恪身首异处,所以无法成为大师了”。那么,什么叫做“陈寅恪身首异处”呢?我认为,这就是陈寅恪的“知行不能合一”所致——你陈寅恪既然在78年前就驳倒了左派史学,为何又在左派政权之下天天洗脑,发表不实之词呢?这个做法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


王干城既然宣称“陈寅恪先生七十多年以前已经驳倒了马克思的历史内因论,构成二十世纪对左派意识形态的有效阻击,与波普尔、哈耶克三足鼎立,遗憾至今未被学术界主流认知,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事件”,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波普尔、哈耶克这俩人是怎么回事——


卡尔·波普尔出生于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波普尔因而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被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封为下级勋位爵士,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


至于哈耶克,也是差不多的履历——从奥地利到英国的。


他们都是作为奥匈帝国的思想碎片,而“教化英美”的。

陈寅恪岂可得乎?


你尊毛太祖,我说毛太猪——陈寅恪等墙内知识分子既然“身在猪圈之中”,即使“首级还在自由世界”,也不可能言论自由了,甚至思想自由的权利也自动上交了!如此一来,做人都难,岂能大师?


谢选骏如此解答了上述“值得研究的文化事件”,有没有说服力?

谢选骏:不能告发殴打自己父亲的就不能出人头地


《陈凯歌忆文革被迫告发父亲:依然不能原谅自己》(2021-09-05 中网)报道:


陈凯歌近日接受《亚洲名人聊天室》访问,谈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告发自己的父亲时表示,到现在仍不能完全原谅自己。他计划制作一部关于父亲的电影来释怀罪恶感。


香港“文汇报”报道,继《霸王别姬》后,陈凯歌再次探索中国的戏剧世界,细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生。他表示在描绘老北京时遇上重重难关:“很多事物已被摧毁,不论是为了好的或是坏的原因。这正好解释为何我们要搭建很多场景,特别是北京剧院。”


陈凯歌入行逾二十年,曾执导十多部电影。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对商业成就和舆论赞赏,显得漠不关心:“经过在这个行业多年的打滚,我想继续做所谓有意义的电影。我不关心电影能否获奥斯卡提名……我不关心这些。”


陈凯歌在文化大革命时加入了红卫兵,他被迫告发当时同为著名导演的父亲:“我想他应该十分失望,但他从没有真正诅咒我,反而待我更好,这令我更痛苦。”

陈凯歌承认他始终不能完全原谅自己:“我不能,因为我知道这是错的。如果我不知道,也许我能饶恕自己。”


他表示已计划用其最熟悉的方法释怀罪恶感:“我希望可以制作一套关于我和父亲的电影,很个人,很亲密,不需要大型的制作。


《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作者:陈凯歌


1965年9月1日,我走进了四中。四中地处北京西城,距正门不远就是有名的西什库天主教堂,后门一街之隔就是林彪的住宅,两边的道路都可以直通市中心的长安大道。在我进校时,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一向以教育的高质量闻名。


“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0%以上,考上四中,等于进入高校的胜券已经在握,因此,这座学校成了男生竞争的目标,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样自然的是,胜者之中相当一部分是党政军高级官员的子弟,更有一些是所谓元勋之后。在我的班级里,政府副部长以上干部的子弟占了20%以上,不用说职位稍低的人。


在我记忆很深的同学中间,F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在开学典礼这一天迟到的惟一一人,也是进入四中时尚未参加少年先锋队的惟一一人(入队通常是在小学二三年级之间)。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彭真。F的个子很高大,衣着随便,骑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决不爱护,车身斑痕累累,骑起来却飞快。他有一张因为打球常常出汗的脸,不洗;还有一只吊在屁股后头同样很脏不洗的大书包。只有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他才表现出谦让和沉默的品德,其他的时间永远在大说,大笑。


我和F不仅是同学,还是少年业余体校的篮球队友,处得久了,就喜欢他。他很骄纵,可不横,鲁莽起来还是很天真;算计人——不会,对朋友也很慷慨。每次练完球饿了,大家想吃烤红薯又没钱时,总是F负了总责,也并不要人道谢。他爱捉弄别人也常常被别人捉弄了去,不管是谁,总是哈哈一笑,决不介意。他在同学中,外号就叫“F傻子”——很对。“傻子”笑口常开,快乐着,可他以后的遭遇却让他不容易再笑起来。


同我和F都比较里接近的是张晓翔。或许因为是将门之后,他有武夫的赳赳身材,背稍驼,走如风。晓翔是同学中最有礼貌的一个,见到别人的父母总是微弓了腰,恭敬地叫一声“叔叔”或“阿姨”。他是我母亲非常喜欢的孩子。晓翔好读,约翰·根室的《非洲内幕》、威廉·夏依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都是他最先借给我读的。如果他还活着,写东西会是一个好手。


同学中我最欣赏的,是G。他体态俊拔,行动矫健,举止潇洒,是顽童中的翩翩美少年。他的双颊幼时鲜艳如玫瑰,通常沉默,一笑很灿烂。倾听别人时,眼神专注,头稍侧,令人想起鹤一样的孤洁。人却廉逊温文,从不谈论自己。越到成年,越加安静从容。也许因为他天性冷静恬淡,看世界如棋局,胜负都可以付诸一笑,所以在男女的事情上也是有风流的本钱而无风流的行状。他日后刻苦攻读,以医学研究为终生的坚守,是最恰当的选择。一旦了解他家在“文革”中的变故,就更能理解他选择医学而远避政治哀痛的隐衷。以他的姿质高洁,任何宽容的社会都应该有他遗世独立的空间,但他偏偏不能不置身其中,可想他的憎恶与无奈。在众多干部子弟中,他是少数的自知者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在马背上得到的。战争中,免不了生死之类的悲壮故事。特别在掌权之后,战争的参加者大都身居高位。这使得他们的子弟在光荣与权利两方面都得到相当的满足,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感。他们大多为父辈的业绩感到骄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为血统高贵,思想纯洁,堪当国家大任,热烈地向往辉煌的业绩。他们的性格大多傲慢、偏执、直率到咄咄逼人,有时又极天真。因对社会所知甚少反而把生活过度理想化,终日耽于革命的梦想而并不知革命为何物,反以追求真理的热诚鼓吹无知。在生活中很难成为与人为善的朋友,甚至处处树敌。这些在1949年前后出生的少年,在他们太年轻而又没有机会进行痛苦比较的时候,事实上没有选择别种思想的可能,他们的行为正是他们仅仅所能做的。


对于干部子弟来说,父辈的业绩朦胧得美丽,如同酸葡萄发酵成美酒。他们更希望继起而为毛泽东一代新的护驾亲兵。这种事出有因的循环,就使红卫兵的产生成为必然。


到了5月桃李已经缤纷的时候,母亲却突然把我叫到身边。我不见父亲已经很久。他曾去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一年,回来变了一个人,又黑又瘦。我考取四中,他很高兴,买了钢笔做礼物,又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了勉励的话。不久前,他和许多人一起去学习,住在一个地方叫做社会主义学院。母亲收拾了一包衣物食品,犹豫了一下说:“你去看看爸爸。把这个带给他。告诉他,把问题同组织上讲清楚。要相信党。你回来我再跟你谈。”———母亲当时抱病在家。她患心脏病已有10年。———我点点头。


社会主义学院是一座大楼,我却是在门前的传达室中见到父亲的。比起刚从农村回来,他竟又憔悴了许多。由我把母亲的话转达给他,大概使他很难堪,他沉着脸,许久才说:“告诉你妈妈,我已向组织上交代过了。我没有新的问题。我相信党。你要照顾妈妈。妹妹好吗?你要好好学习。”我们中国人没有拥抱的习惯,离开襁褓以后,除了父亲打我,没有接触过他的手。我希望我当时抱过他一下。


两个月以后,我的姑母———我父亲的妹妹从马来西亚回国探亲,距她上次来,已是8年过去了。她要求见我父亲,得到的回答是:不准。在有人监视的情形下,她同我母亲匆匆一见,互道珍重而已。她一直住在旅馆里,只来过家里一次,是暴雨后的黄昏。坐了5分钟以后,她踩着满地的落叶离去,回过头来对我说她以后不再回来了。她给了我10元钱,放在一个小小的钱包里,是很新的一张。我站在院子门口送她离去,起了风,吹得满天的暗云在夕阳里奔跑。


在看过父亲后的那个春夜,我从母亲那儿得知,父亲在1939年19岁时,参加过国民党。这是成人间的谈话,母亲和我灯下诵诗的景象已经显得遥远。母亲解释说,父亲参加国民党,完全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爱国热忱。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来自东南沿海的父亲甚至没有听说过共产党。她在头一次对我讲起战后反对国民党腐败的经历之后说:“这件事组织早有结论。这是历史,你没有经历过,不容易懂。今天告诉你,希望你能理解。”我相信母亲的话,却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我开始恨我的父亲。


当灾难重来时,总是有太多的人跪下去说:我忏悔。而太少的人站起来说:我控诉!———“文革”以后也正是如此。打开地狱,找到的只是受难的群佛,那么,灾难是从哪儿来的呢?———打碎了神灯的和尚诅咒庙宇,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来的。问到个人的责任,人们总是谈到政治的压力、盲目的信仰、集体的决定等等。当所有的人都是无辜者,真正的无辜者就永远沉沦了。


在父亲的问题上,我选择了自私。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看清这一点本来不难,可当我的良知匍匐在地的时候,是被无数灿烂的经幡环绕着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我要革命,就要与反动家庭划清“界浅”……借口是现在的,为什么还要去费神面对自己呢?许多年之后我常常想:在一个拼命宣扬“舍己为人”的社会里,当我做出这样的选择时甚少犹豫,究竟这个教育是完全失败了,还是过分成功了呢?


在那个春夜做出的决定是:我要革命。我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我会怎样再次面对父亲。下一次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怒吼声中和许多人站在一起,弯着腰,头颅几乎碰到膝盖。


7月29日,数十万大中学校的学生向北京城急急进发。是日大热,我们在昌平至北京的公路上疾行几十华里,犹如困鸟出笼,歌声不断。下午回到四中,我和一部分同学作为班级代表,穿着短裤背心,热汗未洗,就被推上大轿车,运往人民大会堂,可见其仓促。


到场之后,主席台前已悬起标语。会场内万头攒动,尽是少年。这时才知道中央领导要讲话。以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为序,前后开始。在刘少奇的话讲到一半时,鸦雀无声的会场中突然灯光大亮。接着,毛泽东一个人自后台悠闲地信步而出。由于惊愕,全场出现了短暂沉寂之后,人群中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终于沸腾了。他缓慢地走动,举起右手,极快而又极潇洒地挥动,然后慢慢地微笑了。在这样近的距离内看到毛主席本人,在我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64年春节晚会,在同一个会场。当时京剧《打渔杀家》正唱到好处,观众上万,凝神静听时,演员突然向下跑,接着天顶的万盏灯光就同时亮了。


毛泽东以同样悠闲的步态出现在舞台上,举手,挥动,然后放下。同样的欢呼和同样的微笑。毛泽东在7月29日的出现,使刘少奇手握讲稿尴尬地呆立许久,直到他离开以后才继续讲完,但已无任何声势。他看准时机,突然出现,以“后发制胜”的力量赢得唱彩,然后静静离去。他从头一言未发,却夺尽了讲话者的光彩;只要出现,已经羞辱了他的对手。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东方少年们唱起了《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他们的右臂上很快就要出现一块同样是红色的袖章。


在父亲被揪回家的那个夜晚之前,北京街头已经布满了红卫兵。8月1日,毛泽东亲自写信给一都度被宣布为“反革命”而被强行解散的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表示他本人“最热烈的支持”。这个组织宣告:他们“要抡大棒,显神通,施法力,把旧世界打个天翻地覆,打个人仰马翻,打个落花流水,打得乱乱的,越乱越好!”8月18日,毛泽东突然穿上军装,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在百万青少年的欢呼声中戴上了红卫兵的红色袖章,欣然成为红卫兵的最高司令官。


我甚至不知道四中的红卫兵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这个组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血统纯洁,许多父母级别不够高的干部子弟被拒之门外。F当然也不是红卫兵,他被逐出家门之后,父母不知去向,搬进了学校低矮平房中的一间。因为天性,他看上去仍然快乐。同样的还有刘少奇的儿子。他比我们高一个班级,也是篮球队的队员。他日后居住的地方是原来教学楼中存放扫帚的清洁间。


班上的红卫兵们采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把张老师送到了讲桌上站着,他们在不断地用拳头和皮带敲打课桌的同时,强迫这位宠爱他们的老师“居高临下”地回答各种羞辱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班主任以上的老师都受到冲击,校园中人群奔走,激动地争辩或叫骂,暴力事件开始发生。教室的门被打开时,激动地争辩或叫骂,暴力事件开始发生。教室的门被打开时,总有老师被推出来,或者嘴角淌血,或者头发被剃掉一半;眼睛被敲成碎片,胸前挂着大牌,名字上画了叉,像禁烟的红告示。


在整整一个8月里,成群结队的红卫兵冲进天主教堂,捣毁一切,殴打并驱逐了外国修女;冲进藏满大师手迹的书画店,撕毁砸烂了所有的字画文玩;冲进诸如“全聚德”这样的名店,打烂了招牌,勒令炮制“人民菜谱”;冲进各类图书馆,将无数珍藏善本付之一炬。他们骑着自行车,忽聚忽散,招摇过市;他们砸扁了苏联驻华使馆所在地的路牌,宣布将’扬威路”改为“反修路”;他们用铁棒成片地打碎商店门前的霓虹灯,或者啸聚路口,手持大号剪刀,剪掉他们认为过长的男人或女人的头发、过细的裤管,再用铁钳拧断高跟鞋的后跟,在裸露着双腿蒙羞妇女的哭泣声中,用高音喇叭宣告“打掉了资产阶级的威风!”每一次行动都引起围观群众狂热地叫好,推动红卫兵采取下一个行动。


父亲被押进院子的时候,我正站在门口的人群中,有戴着红袖章的人在场,今夜会发生什么,是不用猜的。不知是夜色苍白还是人更苍白,他看上去像个影子,和其他许多影子走在一起。


这个院子的西翼,大都住的是人们知道的艺术家。下午,我和其他孩子已经在各自的门楣上贴了侮辱性的对联,词都是我写的,为了迎接各自的家长。批判会是在住宅楼背后召开的,父亲和其他人站在背后窗内射来的淡淡灯光里,一排地弯着腰。不久前还同他们一起工作的工人们开始批判他们,从政治问题一直问到他们吸的香烟的等次。父亲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他的头便低了下去。他的头衔是“国民党分子、历史反革命、漏网右派”。人群中响起“打倒”的口号声。我也喊了,自己听见了自己的声音,很大。


整个情形恍如梦境。戴红袖章的人叫到我的名字。我在众人的目光下走上前去。我已经记不清我说了些什么,只记得父亲看了我一眼,我就用手在他的肩上推了一下,我弄不清我推得有多重,大约不很重,但我毕竟推了我的父亲。我一直记得手放在他肩上那一瞬间的感觉,他似乎躲了一下,终于没躲开,腰越发弯了下去。四周都是热辣辣快意的眼睛,我无法回避,只是声嘶力竭地说着什么,我突然觉得我在此刻很爱这个陌生人,我是在试着推倒他的时候发现这个威严强大的父亲原来是很弱的一个,似乎在这时他变成了真正的父亲。如果我更大一点,或许会悟到这件事可以当一场戏一样来演的,那样,我会好受得多,可我只有14岁。但是,在14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我强忍着的泪水流进喉咙,很咸,它是从哪儿来?它想证明什么?我也很奇怪,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的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惨景呢?


谢选骏指出:陈凯歌这种戏子,是在用“不能原谅自己”的假装忏悔,来向现在的领导人表忠——他就是这样的见风转舵,必要时还可以再来一次……因为在废垃中国,不能告发殴打父亲的,就不能出人头地。当然,最后告发殴打父亲的,也是死路一条,薄熙来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现在,陈凯歌之子又在效法他的流氓“顶流梦”——网传“陈凯歌之子弃美籍入中国籍:富人的‘制度套利’实锤!”大家回味一下,为何陈凯歌的父亲会原谅了他这个牲口?因为他们基因相通!对于这样的贱人父亲,不告发不殴打,那岂不是浪费了人才——不能告发殴打这样的贱父,就不能出人头地了。这也是薄家父子的写照。

谢选骏:宋辽金元日本朝鲜越南西夏吐蕃南诏都是兄弟之邦



网文《宋徽宗被金国俘虏9年生下14个孩子?实情让人难启齿》2021-09-04 报道:

  

靖康之耻是宋代朝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两位皇帝被俘,整个宋王室都受到了侮辱。


许多人称赵佶无能,屈服于金人的侮辱,不敢反抗。的确,赵佶被金人俘虏了9年,不仅从未想过从大宋朝恢复过来,甚至还生下了14个孩子。


而关于为什么赵佶可以在被俘虏的时候,还可以生下14个孩子的问题,宋朝的皇族们都难以启齿,这中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中国,古代的文人帝王,赵佶宋徽宗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虽不及晚唐的李煜,但写得很好。我们今天使用的“瘦身体”就是赵佶宋徽宗的字体。


其实赵佶和李煜有关系,据说宋神宗看到李煜的画像后,赵佶出生了,赵佶被认为是李煜的转世!


不仅如此,赵佶继任皇帝的时候,大宋江山已经飘摇欲坠了,赵佶所幸也不管政事了,整日沉浸在文学中,写诗作画练书法好不快活,像极了当年的李煜,被人称为“青楼皇帝”。


更巧合的是,赵佶和李煜一样成为了亡国君主。当时,赵佶沉迷于风流韵事,把朝所有重要事件都交给蔡京总理决策。


蔡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在他的指挥下,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宋江山越来越没落,而本可以依靠变法来延续宋的一波生机,但也因为他的打压而失败。


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后来,宋朝在攻打辽国的过程中接连失利,朝野都感觉不妙,而他却轻举妄动,联合金国攻打辽国,无异于引狼入室。


果然,辽破后金兵立即直奔宋都。


赵佶慌了,他想起了李煜,下定决心绝不能做亡国之君,就马上安排儿子赵桓即位,赵桓也不傻,他也知道大势已去,就试图逃跑。


赵桓可以说是被他的父亲赵佶坑了。他在逃跑的时候被赵佶带回来了,在半醒的时候继承了王位。


赵桓被迫继位以后,首先罢免了奸臣蔡京,率领宋朝军队抗击金人的入侵,可惜的是,赵恒最终听信谗言,想要和金人讲和。


靖康之耻犹未雪


靖康元年,看着金人的军队越来越近,宋朝内部乱成一团,赵佶父子早就慌了神,两人都是软弱且没什么主见的人,只能听从身边的大臣们安排。


这时候,大臣分成了两派,有一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撤出汴京,逃往别处,两位皇帝还在,总会有翻身的机会的。


这个想法遭到了主战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如果皇帝都逃跑了,大宋的江山肯定无药可救了,拼死一搏可能还有机会,如若不敌也总不会背负历史的骂名。


赵桓觉得两派说的话都有道理,犹豫不决,就想找父亲赵佶商量,却发现赵佶早就逃命去了。


赵桓也顾不得什么伦理,对赵佶破口大骂,让人把他接回来,说是共商国事,其实就是想把他拉回来一起垫背。


赵佶虽然灰溜溜地回来了,可以他的能力,确实没有什么用。赵桓思来想去,提出说要和金兵讲和,这话遭到了主战大臣李纲的强烈反对。


李纲认为一旦金人进入汴京,宋朝必定灭亡。然而,赵桓虽然嘴上说着再考虑一下,心里却坚定了讲和的想法,他一挥手罢免了李纲的职位。


而在军队里,士兵们听闻统帅李纲被罢免,也失去了战意,名存实亡,大宋王朝连殊死一搏的机会都没有了。


之后,赵桓亲自出城,来到汴京城外的金军驻地讲和,可如今的北宋在金人看来,已经是待宰的鱼肉,根本就没有任何讲和的必要。


正好皇帝还来了,就干脆俘虏了赵桓,攻进了汴京。北宋的士兵,听闻皇帝被俘虏,早就准备逃跑了,面对鱼贯而入的金人军队,士兵们一哄而散。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人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就冲进了宫内,俘虏了宋徽宗赵佶,赵佶也算是和赵桓团聚了。


这一年是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都城汴京被破,北宋灭亡,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的一大耻辱,史称靖康之耻。


多年后生下了14个孩子


金人攻破汴京以后,不仅俘虏了两位皇帝,还抓获了朝中的很多大臣,以及后宫中的妃嫔,要让他们进行牵羊礼。


牵羊礼是金人对待俘虏的特殊手段,就是脱光俘虏的衣服,披上羊皮,一丝不挂地被金人牵着走。


据历史记载,当时被迫进行牵羊礼的人,除了两位皇帝以外,还有近3000多人,这无疑是对北宋子民的莫大侮辱。


他们就像被金人驱使着的牲畜一般,更别提宫中的妃嫔们了,她们都是传统的汉室子民,哪里受到过这样的侮辱,赵佶的皇后当晚就自杀了。


而宋徽宗赵佶也好不到哪里去,金人为了侮辱他,赐予他昏德公的名号。赵佶本就沉浸在皇后自杀的悲痛中,伤心欲绝,又受到了这样的奇耻大辱。


自己可是天子啊,不过赵佶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抛弃了一切尊严,选择放纵自己。他在金人帐中饮酒作乐,还经常写诗来发泄自己的愤慨情绪,赵佶在金人手下被俘9年,在54岁的时候离世了。


然而,宋徽宗在这9年里,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的,他竟然生下了14个孩子,要知道,赵佶可是个俘虏呀,这些孩子都是哪来的。


据史料查证,金人攻占汴京的时候,曾俘虏了大量后宫中的妃嫔,这些妃嫔大多被送到了金军将领的大账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被留在了宋徽宗身边,目的是为了让赵佶享乐,安安心心被俘虏。


赵佶早就放纵了自己,整日和妃嫔淫乐,却也只生下5个亲生骨头,剩下的几个孩子,大都是金人和妃嫔们所生的,只是都归到了赵佶名下。


而这14个孩子,也都不被皇室们所承认,毕竟他们也是靖康之耻的一部分,皇室们根本不愿意提起这几个孩子的身份。


谢选骏指出:宋朝皇帝被掳之后为何如此心安理得?因为他比他的臣子和后来的史家更加清楚——宋辽金元日本朝鲜越南西夏吐蕃南诏都是兄弟之邦,而不是真正的宗主关系。至于这14个孩子,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结晶,正如后来的“日本进出中国”、“中苏友谊万岁”,其实也是蒙古人的国际配种搭的线。宋辽金元日本朝鲜越南西夏吐蕃南诏为何都是兄弟之邦?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区域性的战国,后来才在“第二期中国文明的秦始皇”忽必烈之后统一了起来。只是宋朝的臣子和后来的史家都不清楚这一点,老是拿汉唐的故事来附会两宋,所以才会上演岳飞和文天祥的悲情万种,不过也成全了新一代的离骚。


谢选骏:美国倒数不足52年

《CIA新局长多次警告:中国是美国及全球的首要威胁》(自由时报 2024-11-13)報道: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雷克里夫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法新社档案照)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十二日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DNI)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