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福州(福建省辖地级市、福建省省会)》报道: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福州市常住人口为8291268人。2020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自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远古至南北朝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百越”、“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308年(永嘉二年),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10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福建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福州占福建大部分,奠定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
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1359年到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
明清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成化十年(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
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天启四年(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福州开幕。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福建军政府。
近现代
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
地理环境位置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千米。2018年,福州市海域面积105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35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千米。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气候条件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福州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3~5月)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著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福州较特殊的区域地质,形成了独特的矿种结构。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近四十种,以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为主,叶蜡石、标准砂、型砂、建筑砂、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储量多、品位高、分布广、埋藏浅,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和开采前景。其中,叶蜡石的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且是工艺美术制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寿山石从南朝开始用于工艺雕刻。
植物资源: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福州地区维管束木本植物,共有109科、428属、945种。及亚变种,约占全省木本植物总种数(1900余种)的48%,种类不少,但资源量不大。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林明显多于阔叶林,两者大致为75∶25。针叶树中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中马尾松尤为突出。阔叶树中以壳斗科为主,如米槠、苦槠、甜槠、栲等,其次为樟科,如樟、楠等。桑科榕树分布也较普遍。
地热资源: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
水资源: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发源于武夷山脉,在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闽清、闽侯、市区、长乐,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港水道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30千米,在福州境内150千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在福州市境内8011.27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樟溪、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等。福州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此外,连江县的主要水系是鳌江;福清市的主要水系是龙江。
福州市本地产水资源为101.59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达546.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量为666.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高达1.25万立方米。
海洋资源:福州市,2018年的海域面积为10573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37千米,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千米,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南台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福州市常住人口为829126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11537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175898人,增长16.53%,年平均增长率1.54%。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城区少数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满族、回族。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有罗源县霍口乡和连江县小沧乡2个畲族民族乡。有民族行政村85个,其中畲族村79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一带;回族村5个,分布在福清市一带;满族村1个,分布在长乐区。有民族自然村358个,其中罗源县151个、连江县55个、永泰县76个、福清市29个、晋安区14个、闽侯县8个、闽清县2个、长乐区1个、马尾区1个。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拥有三坊七巷、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福州市有150多处著名历史古迹,其中三坊七巷、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人文古迹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段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保护。主要历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林浦、螺洲、洪塘、阳岐、闽安、南屿等13片历史风貌区,大桥头台江汛、泛船浦、马厂街、公园路、禅臣花园、福建私立协和大学、鼓岭等7片历史建筑群。
谢选骏指出:福州人个子高高的,完全不像厦门人——由此可知福建内部就有不同的种族。中国南方各省好像都是这样,被人为地分割,不同的种族和语言硬凑在一个省内,而相同的语言和种族反而要分置在不同的省区——大概就是为了更好地“统御”、分而治之吧。
网文《福建人为什么要偷渡》(猴头姑 2009-12-11)报道:
国内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外边的情况,甚至一点也不了解国内。福建的人爱往外跑的原因很多。一是他们那里有移民的传统和习惯。二是他们那里有别的地方没有的气侯和条件。短了几句话根本说不清楚。反正福建人是很独特的,换个地方的人做不到。我专门了解了偷渡的福建人的情况。我可以列举出几百种原因,说明为什么福建人那么多的去偷渡。可叹,我们的新闻媒体不是太无能,就是太爱讲假话。我们的制度又是那么糟糕。看到网友对这样的事乱加议论,我就气。
你们以为偷渡的福建人是那么有钱的吗?真是荒谬!可是没有钱又怎么付得起那么高的偷渡费呢?这就是福建人最特殊的地方,别的地方的人,别的地方人种文化(?)和福建人根本就不一样。比如说福建人自己没钱,可以向亲属、朋友,甚至邻居借,可以去找一些开银背(地下私人银行,往往是高利贷的。)的去借。在别的地方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信誉的问题最难解决,但是福建的人能做得到。这是福建人能够走得出去的最先决的条件。别的地方的人,有钱的用不着走就能活得很舒服,不想走。没钱的想走走不了。走是一个方面,还有去了一个国家,怎么落脚。对一个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的人,到一个本土的大城市,走到街上还犯晕。跑到一个连语言都不通的陌生国度,身份又是非法的,刚开始怎样落脚,都是问题,更别提找工作糊口,以后还要挣大钱了。别的地方的人连想都不敢想。但是福建人能够做得到,你说是不是他们太独特了?!
说实在的,若是其他的地方的人有可能走,当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了解到国外的情形后,没人不愿意走,说死了也要走。能在互联网上发议论的人,尤其对公共事物感兴趣的人,大部分是城里人,经济条件较好,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或是有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完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可以高谈阔论,可以怎么样的。从来没人教你们算一笔帐,你们买一斤大米才一块多一点。一亩田地一年最多能生产多少斤大米?两千多斤不少了吧?现在中国很多很多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年下来产值才多少?会算吗?再扣去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还能剩下多少?当然,农村也有五小工业,也需要劳动力。但是,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的时候,大工业的高效率使得产品生产出现过剩。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农村小的企业想生存都难,别提什么效益了。而小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吸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多,可想而知他们每年能有多少收入了。再加上基层政权的高度腐败,挥霍浪费,多少苛捐杂税要负担到企业和农民的头上,他们能过得下去吗?他们没偷没抢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你还能怪罪他们去偷渡,出了事情给中国人丢脸?肚子不能保证,要脸干什么,拿屁股当脸又能怎样?换了你,你也如此,除非你有决心去死。
我问那些偷渡者,你们不跑不行吗?他们说既使现在能勉强活,也要为将来着想,我们没文化,要是不称年青,闯出个天下来,将来谁养我们?他们知道偷渡的危险性,但是倒霉的机会被媒体给夸张了。外国人一是命值钱,活得舒坦,没法理解我们活得有多难。二是他们也不欢迎我们去,所以他们的报道对偷渡说消极的一面太多。中国的报道,要给国家面子,表面上都说我们不应该,活得好好的,为何要跑?多危险哪。
我想福建偷渡风那样厉害,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生活艰难,事先偷渡者成功发财的示范效应,沿海有偷渡的方便条件,遵守契约、互助性强、有冒险精神、肯吃苦耐劳等等的地方人文特点,海外关系多,偷渡行为和海外的人口贩卖集团、国内的黑社会组织有高度关连,形成高度组织化,高效率的作业系统等等,等等。
在国外,福建人有自己的地下银行,福建打工者把每月的收入交给他,他一个电话打过来,这边一两个小时就把钱送到打工者的家了。这种效率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服务机构都办不到的。几乎每个打工者都利用这种服务,因为他们是非法在留,不能到处跑,去银行很可能被警察发现而遭逮捕和被遣送回来。那样的话,他就完了,欠下的高利贷没法偿还,会有人去逼死他全家。从相反的一面说,犯罪集团也是有最效率的,哪个打工者赚了大钱,随时可能在国外遭到绑架,国内这边要赎金,因为犯罪是跨国的,那边的警察根本不知道有事情发生,这边人又不在国内,案子也没法报。不给钱亲人在那边真是没命了,所以只好给,没钱也要借。(要不是福建人的话,可能根本没法借到,因为周围的人不会借他,还款的信誉没法保证,也难找到银背。)
福建人到哪里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社会,政府和法治没法深入其中,却是黑社会的温床,暗杀、绑架、卖淫敲榨之类的事层出不穷。过去,有一个好莱坞电影叫《龙年》,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曾遭华人的激烈反应,中国政府还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的。若我们早对此有足够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办法预先防范,不让跨国黑社会集团形成大气侯,今天事情何以至此地步?咳!坏就坏在中国的面子文化上,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纸能包住火吗?你越想要面子,到头来就更没面子。你的人命怎么就那么贱?人家的猪猡都没出过这样的事故,48条人命啊!
不想再说什么了,有的人还直嚷嚷着要打仗,打得起吗?没打仗人还养不活呢!
附:《华侨的历史》colchen00报道:
两广、福建地区汉人的先祖许多是历史上从黄河,长江流域因生活,战乱所迫南迁的“客家”。他们凭着自身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禀性,开发了相对落后的中国南疆,变他乡为故乡。明末清初开始,又前仆后继出台湾,下南洋,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东南亚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今天华人在东南亚经济文化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一百多年前,也有大批的华工(特别是广东台山人〕来到美国,修铁路,开餐馆,洗衣店,以辛勤的劳动谋生。现任华盛顿州长的骆家辉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州长就职演说中,用了很大篇幅叙述华人早期在美遭受虐待却艰苦奋斗的历史,摧人泪下。也就是这样一群华侨,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如今许多人仍然捐款办学,报效桑梓。
这群被唤作“猪崽”流落异乡的人,不仅要面对旅程和谋生立足的艰辛,在政府一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对私自出洋的老百姓格杀勿论,大概也是认为这群偷渡海外讨生活的贱民太有损天朝大国的脸面了吧。在他们之中,象这58人一样死于非命,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又何只千万!
今天这些义无反顾出洋谋生的福建人,只是秉承了他们先祖敢闯敢拼,走遍天下的血性,作着和他们前辈一样的事情,却遭到这么多的贬斥和嘲笑,生怕划不清和他们的界限。我为这58个中国人而哀哭,因为从明末清初到现在,四百年了,中国人没能改变自己窘迫的民生,而面子大于人命的心理也一成不变地保持着。同时我也为着他们那种一成不变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而感振奋,就如我想起他们早年开辟疆土的祖先。
《大地恩情》
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
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
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
独我苦笑离群,义愤郁心间
若有轻舟强渡,有朝必定再返
水涨水退,难免起落数番
大地倚在河畔,水声轻说变幻
梦里依稀满地青翠,但我鬓上已斑斑
谢选骏指出:福州是海外中国的缩影,也是海洋中国的大本营——因为福建三面都是山区,只有一面外向大海,不去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