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

柏拉图就是不拿枪的希特勒



第九章 原子论者



原子论的创始者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很难区别开来的,因为他们通常总是被人相提并论,而且显然地留基波的某些作品后来还被认为是德谟克里特的作品。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约当公元前440年①,他来自米利都,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他受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以致于有人认为伊壁鸠鲁(德谟克里特后期的一个追随者)曾经断然否认过他的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学者还重新提出这种理论来。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神话而竟然会出现这么多的引征(包括对原文的引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难于置信的了。


德谟克里特则是一个更加确定得多的人物了。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于他的年代,他曾说过阿那克萨哥拉年老的时候(可以说约当公元前432年左右)他还很年青,所以人们认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广泛地游历过南方与东方的许多国度,追求着知识;他也许在埃及渡过相当的时间,他还一定到过波斯的。然后他就回到阿布德拉,终老于此。策勒尔称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的和当代的哲学家,在思维的尖锐性和逻辑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的哲学家"。


德谟克里特是苏格拉底和智者们同时代的人,因此根据纯粹编年的理由,就应该在我们的这部历史里放在稍后一点,但是困难在于他是很难和留基波分开的。根据这种理由我就要在苏格拉底和智者以前先来考虑他,虽说他的哲学有一部分就是为了答复他的同乡而且是最杰出的智者普罗泰戈拉的。普罗泰戈拉访问雅典的时候,曾受到热烈的欢迎;而另一方面德谟克里特却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他的哲学在雅典有很长的时期是为人忽视的;伯奈特说"我们不清楚柏拉图是否知道有关德谟克里特的任何事情……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很知道德谟克里特的,因为他也是一个来自北方的伊奥尼亚人"①。柏拉图的对话录里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但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说,柏拉图非常之讨厌他,以致想把他的全部著作都烧光。希斯把他作为一位数学家而推崇得很高②。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两人的共同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出于留基波的,但是就理论的形成而言,就不大可能把他们两个人分开了;而且对我们来说,也无需这样做。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状和大小。亚里士多德①说过,按照原子论者的说法,原子在热度方面也是不同的,构成了火的球状原子是最热的;至于在重量方面,他引过德谟克里特的话:"任何不可分割的越占优势,则重量越大"。然而原子究竟有没有重量这个问题,在原子论派的理论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原子是永远运动着的;但是关于原始运动的特性,则注疏者们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尤其是策勒尔,认为原子是被想象为永远在降落着的,而愈重的原子就降落得愈快;于是它们就赶上了较轻的原子,就发生了冲撞,并且原子就象台球一样地折射回来。这一定就是伊壁鸠鲁的观点;伊壁鸠鲁的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是基于德谟克里特的理论的,同时又颇不高明地努力要顾及到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但是有相当的理由可以设想,重量并不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的本来的性质。在他们的观点里,倒更有可能似乎是原子起初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着,正象现代气体分子的运动理论那样。德谟克里特说在无限的虚空里既没有上也没有下,他把原子在灵魂中的运动比做没有风的时候的尘埃在一条太阳光线之下运动。这是比伊壁鸠鲁更为明智得多的看法,并且我认为我们可以假定这就是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的看法。①由于冲撞的结果,原子群就形成了漩涡。其余的过程则大致有如阿那克萨哥拉所说的一样,然而他对于漩涡加以机械的解释而不以心的作用来解释,则是一个进步。


在古代,通常总是谴责原子论者们把万物都归之于机缘。正好相反,原子论者乃是严格的决定论者,他们相信万物都是依照自然律而发生的。德谟克里特明白地否认过任何事物可以由于机缘而发生。②人们都知道留基波——虽说这个人是否存在还有问题——曾经说过一件事:"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的确他并没有说明何以世界自始就应该是它所原有的那种样子,这一点或许可以归之于机缘。但是只要世界一旦存在,它的继续发展就是无可更改地被机械的原则所确定的了。亚里士多德和别人都指摘他和德谟克里特并没有说明原子的原始运动,但是在这一点上原子论者要比批其他们的人更科学得多。因果作用必须是从某件事物上开始的,而且无论它从什么地方开始,对于起始的预料是不能指出原因的。世界可以归之于一位创世主,但是纵令那样,创世主的自身也是不能加以说明的。事实上,原子论者的理论要比古代所曾提出过的任何其他理论,都更近于近代科学的理论。


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论者力图不引用目.的.或.最.终.因.的观念来解释世界。一桩事情的"最终因"乃是另一件未来的事,这桩事情就是以那件未来的事为目的而发生的。这种概念是适用于人事方面的。面包师为什么要做面包?因为人们会饥饿。为什么要建造铁路?因为人们要旅行。在这种情况中,事物就可以用它们所服务的目的来加以解释。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我看不出预先怎么能够知道科学应该问的是这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或者,是不是两个都应该问?但是经验表明机械论的问题引到了科学的知识,而目的论的问题却没有。原子论者问的是机械论的问题而且做出了机械论的答案。可是他们的后人,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为止,都是对于目的论的问题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科学引进了死胡同。关于这两个问题,却都有一条界限往往被人忽略了,无论是在一般人的思想里也好,还是在哲学里也好。两个问题没有一个是可以用来确切明白地问到实在的全体(包括上帝)的,它们都只能问到它的某些部分。至于目的论的解释,它通常总是很快地就达到一个创世主,或者至少是一个设计者,而这位创世主的目的就体现在自然的过程之中。但是假如一个人的目的论竟是如此之顽强,而一定要继续追问创世主又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那末,十分显然他的问题就是不虔敬的了。而且,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要使它有意义,我们就一定得设想创世主是被一位太上创世主所创造出来的,而创世主就是为这位太上创世主的目的而服务的。因此,目的的概念就只能适用于实在的范围以内,而不能适用于实在的全体。


一种颇为类似的论证也可以用于机械论的解释。一件事以另一件事为其原因,这另一件事又以第三件事为其原因,如此类推。但是假如我们要求全体也有一个原因的话,我们就又不得不回到创世主上面来,而这一创世主的本身必须是没有原因的。因此,一切因果式的解释就必定要有一个任意设想的开端。这就是为什么在原子论者的理论里留下来原子的原始运动而不加以说明,并不能算是缺欠了。


不应当设想原子论者提出来的理论的理由完全是经验的。原子理论在近代又复活了,用以解释化学上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希腊人并不知道。在古代,经验的观察与逻辑的论证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很显著的区别。的确,巴门尼德是轻视观察到的事实的,但是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却把他们大部分的形而上学和对于滴漏与转水车的观察结合在一起。直到智者时代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哲学家曾经怀疑过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是由大量的推理与某些观察相结合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原子论者非常幸运地想出了一种假说,两千多年以后人们为这种假说发见了一些证据,然而他们的信念在当时却是缺乏任何稳固的基础的。①正象他那时别的哲学家们一样,留基波也一心想发见一种方式可以调和巴门尼德的论证与明显的运动和变化的事实。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②:


"虽然这些见解(巴门尼德的见解)在辩证的讨论里似乎进行得很有逻辑,然而只要考虑一下事实就会看出,如果相信它们那就显得和疯狂相去无几了。因为确乎没有一个狂人能够丧失心智到这种地步,竟至会设想火和冰是'一':惟有对于介乎是正确与习惯上似乎是正确这二者之间的东西,才会有人疯狂到看不出差别来。


"可是,留基波以为他有一种与感官-知觉相调和的理论,既可以不取消生成与毁灭,也可以不取消运动与事物的多重性。他向知觉中的事实作出了这些让步:另一方面他又向一元论者让步,承认不能有没有虚空的运动,结果就有了一种被他表述如下的理论:'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因为存在就这个名辞的严格意义来说,乃是一种绝对的充满,可是这种充满却不是一;反之它是一种多,这种多为数无穷而且由于体积极小所以是看不见的。这些多.就在虚空中运动(因为虚空是存在的):于是它们由于联合就产生了生.成.,由于分离而就产生了毁灭。此外只要当它们偶然相接触时(因为这里它们不是一)它们就起作用并且被作用,由于聚合在一片互相纠缠,它们就可以繁殖。另一方面从真正的一.绝不能出现多,从真正的多也绝不能出现一: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可以看出有一点是大家一直都同意的,那就是:在充满之中不能有运动。而在这一点上大家却都错了。在充满里可以有循环的运动,只要它是一直不断地存在着。这种观念是说一件事物只能运动到一个空虚的位置上去,而在充满里则没有空虚的位置。也许可以很有效地论证说,运动决不能在充满之内开始;但是决不能很有效地说,运动是完全不能出现的。然而对希腊人来说,似乎一个人必须要末就接受巴门尼德的不变的世界,要末就得承认虚空。


巴门尼德反对"不存在"的论证,在逻辑上似乎用之于反对虚空也同样是无可反驳的;并且在仿佛是没有东西的地方却还有空气的存在,这一发现就更加强了巴门尼德的论证(这是常见的逻辑与观察相混淆的一例)。我们可以把巴门尼德式的立场表示如下:"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我们不能说原子论者已经答.复.了这一论证;他们仅仅宣称他们认为应该略掉这一点,理由是运动乃是一件经验中的事实,因此就必.定.有虚空,无论它是多么地难于想象①。


让我们来考查一下这个问题后来的演变历史。避免这一逻辑困难的最初的最显著的办法就是把物质和空间区分开来。按照这种看法,空间并不是无物,而是具有容器的性质;它的某一部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充满了物质的。亚里士多德说(《物理学》,208b):"虚空存在的理论就包含着位置的存在,因为一个人可以把虚空定义为抽掉物体之后的位置"。这种观点被牛顿以极其明确方式提了出来,牛顿肯定绝对空间的存在,因而就区别开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在哥白尼学说的论战里,双方(不管他们是怎么样地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都是接受了这种见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说"天体从东向西旋转"和说"地球从西向东转动"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但如果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那末这两种叙述就仅仅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说法罢了,就象是说"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和"詹姆士是约翰的儿子"一样。但是如果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并且空间是非实质的,那末我们手里就留下来巴门尼德式的反对虚空的论证了。


笛卡儿的论证和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论证正好是同样的,他说广袤是物质的本质,因此处处都有物质。广袤对于笛卡儿,乃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实体字;它的实体字便是物质,而没有它的实体字它就不能存在。空虚的空间对于他说来,正象是说幸福而可以没有一个幸福的感受者是同样地荒谬。莱布尼兹的立场多少有些不同,他也相信有充满,可是他以为空间仅只是种种关系的一个体系。在这个题目上他和牛顿(由克拉克出面来代表)之间有过一场著名的争论。这个争论在爱因斯坦的时代以前始终悬而未决,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把胜利决定性地给予了莱布尼兹。


近代的物理学家虽然仍然相信物质在某种意义是原子的,但是并不相信有空虚的空间。就在没有物质的地方,也仍然有着某.种.东.西.,特别是光波。物质已经不复具有它在哲学中通过巴门尼德的论证所获得的那种崇高的地位了。它并非是不变的实体,而仅仅是事件集合的一种方式。有些事件属于可以被我们认为是物质事物的集群;另有些事件,例如光波,则不是。唯有事件才是世界的材.料.,而每一事件都是为时极其短促的。在这一点上,近代的物理学是站在赫拉克利特的那一边而反对巴门尼德的。但是在爱因斯坦和量子论以前,它却始终是站在巴门尼德那一边的。


至于空间,近代的观点是:空间既不是一种实体,象牛顿所说的那样并且象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所应该说的那样,也不是伸展着的物体的一个形容词,象笛卡儿所想的那样,而是种种关系的一个体系,象莱布尼兹所说的那样。现在还一点都不清楚,这种观点是不是能与虚空的存在相符合。或许就抽象的逻辑来说,它是可以与虚空相调和的。我们可以说在任何两件事物之间总有一定的或大或小的距离,而这一距离并不蕴含着有中间事物的存在。可是这样的一种观点在近代物理学里是无法应用的。自从爱因斯坦以后,距离只是存在于事件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事物之间了,并且它还既包括着时间也包括着空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因果的概念,并且在近代物理学里作用是不会隔着距离的。然而这一切毋宁都是根据经验的理由,而非根据逻辑的理由。此外,近代的看法除非是以微分方程式便无法表述,因此它是古代哲学家们所不会理解的。


因而原子论派的观点之逻辑发展的结果便似乎是牛顿的绝对空间的理论,这种理论遇到的困难乃是必须把实在归之于"不存在"。对于这种理论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反对理由。主要的反对理由就是绝对空间乃是绝对不可知的,因此在经验科学中就不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假设。更实际的反对理由就是,物理学没有它也能前进。但是原子论派的世界在逻辑上仍然是可能的,并且要比任何其他古代哲学家的世界都更接近于实际的世界。


德谟克里特相当详尽地完成了他的理论工作,并且其中有些工作是非常有趣的。他说每个原子都是不可渗透的、不可分割的,因为它里面没有虚空。当你用刀切苹果的时候,刀必须找到有一个可以插进去的空虚的地方;如果苹果里没有虚空,它就会是无限地坚硬,于是在物理上就会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原子内部是不变的,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原子所作的唯一事情就是运动和互相冲撞,以及有时候,当它们恰好具有能够互相钳合的形状时,结合在一起。原子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火是由小球状的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如此。原子由于冲撞就形成了漩涡,漩涡就产生了物体,并且终于产生了世界①。有着许多的世界,有些世界在生长,有些则在衰亡;有些可能没有日和月,有些可能有着几个日和月。每个世界都有开始和终了。一个世界可以由于与另一个更大的世界相冲撞而毁灭。这种宇宙论可以总括在雪莱的诗里:


世界永远不断地在滚动


自它们的开辟以至毁灭,


象是河流里面的水泡


闪灼着、爆破着、终于消逝。


生命就从原始的泥土里发展出来。一个生活体全身处处都有一些火,但是在脑子里或者在胸中火最多。(在这一点上,权威们的意见是分歧的。)思想也是一种运动,从而也可以造成别的地方的运动。知觉和思想都是生理过程。知觉有两种,一种是感性的,一种是悟性的。后一种知觉仅仅有赖于被知觉的事物,而前一种知觉则同时还要有赖于我们的感官,所以很容易欺骗我们。德谟克里特和洛克一样,也认为有些性质如温暖、美味与颜色实际上并不是在客体之内而只是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但是有些性质如重量、密度与硬度则实际上是在客体之内的。


德谟克里特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已经知道,在他看来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过程。宇宙之中并没有目的;只有被机械的法则所统驭着的原子。他不相信流俗的宗教,他反驳过阿那克萨哥拉的nous(心,理智)。在伦理学方面,他认为快乐就是生活的鹄的,并且认为节制与修养就是获得快乐最好的手段。他不喜欢任何激烈的热情的事物;他不赞许恋爱,因为他说那就包含着意识可能被欢乐所颠倒。他重视友谊,但是把女人想得很坏,并且也不愿意有小孩子,因为对孩子们的教育会搅乱哲学的。在所有这些方面,他都非常象杰罗姆·边沁;他对于希腊人所称之为民主的东西也有着同样的爱好。①德谟克里特——至少我的意见如此——是避免了后来曾经损害过所有古代和中世纪思想的那种错误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们迄今为止所探讨过的所有的哲学家们,都曾致力于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努力想要了解世界。他们想象中的了解世界要比实际的情形轻而易举得多,但是没有这种乐观主义他们就不会有勇气做出开端来的。他们的态度只要并不是仅仅体现他们时代的偏见的时候,大体上可以说是真正科学的。但它不仅仅是科学的;它还是富于想象的、生平蓬勃的,并且充满了冒险的乐趣。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兴趣,——流星和日月蚀、鱼和旋风、宗教和道德;他们结合了深沉的智慧和赤子的热诚。


自此而后,尽管有着空前无比的成就,然而却呈现了某些衰落的最初萌芽,然后就是逐渐地衰颓。德谟克里特以后的哲学——哪怕是最好的哲学——的错误之点就在于和宇宙对比之下不恰当地强调了人。首先和智者们一片出现的怀疑主义,就是引导人去研究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获得新知识的。然后随着苏格拉底而出现了对于伦理的强调;随着柏拉图又出现了否定感性世界而偏重那个自我创造出来的纯粹思维的世界;随着亚里士多德又出现了对于目的的信仰,把目的当作是科学中的基本观念。尽管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天才,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结果证明了是为害无穷的缺点。从他们那时候以后,生平就萎缩了,而流俗的迷信便逐渐地兴起。做为天主教正统教义胜利的结果,就出现了部分的新面貌;但是要一直等到文艺复兴,哲学才又获得了苏格拉底的前人所特有的那种生平和独立性。


①西雷尔·贝莱在《希腊原子论者与伊壁鸠鲁》一书中认为他的鼎盛期约当公元前430年或稍早。


①《从泰勒斯到柏拉图》第193页。


②《希腊的数学》卷一,1,第176页。


①《论生成与腐朽》326节A。


①这是伯奈特所采用的解释,而且贝莱,至少对于留基波,也是采用这种解释的(前引书,第83页)。②见贝莱前引书,第121页,论德谟克里特的决定论。


①关于原子论派理论的逻辑与数学的基础,见加斯敦·米楼德:《希腊的几何哲学家》,第4章。


②《论生成与腐朽》325a。


①贝莱(前引书第75页)则正好相反,他认为留基波有过一个"极端微妙"的答案。答案实质上就在于承认某种非物体的东西(虚空)的存在。伯奈特也同样说过:"这些通常被人认为是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的原子论者们,事实上却最早明白地说出了一个事物可以是实在的而又并不是一个物体;——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实"。


①关于他们所想象的这一过程发生的方式,见贝莱,前引书第138页以下。


①他说:"民主之下的贫困比起专制之下所称为的繁荣来,正象自由要比奴役那样地更值得愿望"。


谢选骏指出:在罗素笔下,希腊哲学家沦为英国诗人了!难怪他可以拿到诺贝儿子的文学奖而不是和平奖。与此同时柏拉图也成了希特勒——他竟想“把德谟克里特的全部著作都烧光”!让这位原子论者的著作重新变成原子——柏拉图就是不拿枪的希特勒!如果握有高科技,柏拉图就会造出原子弹毁灭全球;如果登上了天安门,柏拉图就会发动文革屠杀人民。


网文《德謨克利特根據留基伯學說創立原子論學說,成就和聲名掩蓋了老師》(讀書會 2019-09-04)报道:


摘要:後來,德謨克利特果然根據老師的學說創立了世界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原子論學說,他的成就和聲名掩蓋了默默無聞的老師留基伯。留基伯不僅教導德謨克利特學習原子論,而且教誨他不慕榮利,當一個正直的有學問的人。


當德謨克利特周遊世界學成返回故鄉時,他的莊園已全部荒蕪,果樹淹沒在野草之中,牲口在園中亂跑。鄉人都痛惜德謨克利特不珍愛自己的財產。尤其是德謨克利特的一位狠毒的親戚,竟然控告德謨克利特,說他不專心經營父親的遺產並將祖產耗盡。按照當時的法律,這種“敗家子”要受嚴厲懲處,不僅要沒收其剩餘財產交親戚管理,而且死後的遺體都不能葬在祖宗的墓園。德謨克利特潛心學問,對此毫無所知,後來幸虧一位醫學家救了他,才免於受難。


德謨克利持後來潛心研究原子論哲學,他拜當時的隱居學者留基伯爲師,從老師那裏取得了豐富的思想。


留基伯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學說的奠基人。他認爲原子在虛空中作漩渦運動而產生萬物。他說:“沒有任何事物的產生是無緣無故的,萬物的產生都有其根源,都是必然的。”留基伯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隱士式的學者,他是米利都人,在戰亂中逃亡到德謨克利特所居住的地方。德謨克利特恭恭敬敬地向這位一無名望二無地位的老師學習“原子論”,師生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倩。


留基伯不僅教導德謨克利特學習原子論,而且教誨他不慕榮利,當一個正直的有學問的人。後來,德謨克利特果然根據老師的學說創立了世界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原子論學說,他的成就和聲名掩蓋了默默無聞的老師留基伯。


德謨克利特晚年一直遵從師囑,不幕榮利、潛心學問,一直活到109歲。他死前已雙目失明,但他仍然平靜、安詳地沉浸在哲理的遐想之中,他毫不理會家鄉法律不許他這個“浪子”葬入墓園的規定,他向衆人大聲朗讀他的《大世界體系》,宣傳老師的思想。結果,人們放棄了法律的偏見,在他死後,爲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還爲他立了銅像,使他享有科學偉人的榮譽。


谢选骏指出: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这样的人,与盗窃试卷、篡改分数、骗取奖金的罗素勋爵,简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因为原子论者是逻辑论者完全无从理解的吧。

谢选骏:越南需要恢复汉字



《打开越南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是个假中国人》(2021-09-12 液态青年)报道:


打开世界地图,世上很难找到一个和中国如此相像的国家了。


从反侵略、开始内战、开始土改、遭遇饥荒、改革开放、经济起飞……


直到一头撞上互联网的巨大风口,中国和越南的近现代史,就好比两拨演员拿了同一个剧本。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共产党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行政区域来看,越南划分了 58 个省和 5 个直辖市,每个省下辖市与县。


教育方面,越南实行 5 年小学、4 年初中、3 年高中的义务教育制度,《阿Q正传》和《药》也曾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中。


越南新年同中国的农历新年一致,逢年过节也舞龙舞狮……


行走在越南的马路上,莫名熟悉的街头,仿佛让人梦回 20 年前。


▲越南农历春晚


在文化上,越南和中国更是一脉相承,细细品来,都是儒家文化混合着实用主义的熟悉配方,区别是加上一些热带风情:


越南的国名是清仁宗嘉庆皇帝决定的,越南的顺化皇宫就是一座缩小的紫禁城。


▲越南顺化皇宫


1919 年,越南才废除科举考试。越南科举效仿唐宋,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


越南国语字中,学士学位写作 cử nhan,本意是举人,博士学位写作 tiến sỹ,本意是进士。


越南古代使用汉字两千年之久,越南古代典籍《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及家喻户晓的《南国山河》、《平吴大诰》等作品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越南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金云翘月》,其故事蓝本出自中国清代同名小说。


越南语中有庞大的汉字词汇,发音类似古汉语的中古音,与唐代的语音很接近。


也就是说,用越南语念李白杜甫,反而会比汉语普通话更正宗。


越南也有十二生肖,只是猫代替了兔子,因此有些越南人是属猫的。


越南南部很多人信仰一种本土宗教,全称是“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标志类似共济会的”全能之眼“,教旨集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稣(圣道)、老子(仙道)、释迦(佛道)于一身,同时尊孙中山、雨果和越南诗人阮秉谦为教中圣贤。


信一门宗教相当于拜 N+1 种信仰,性价比极高。


这个国家有点像 20 年前的中国,却是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神奇混合体:同一座城市中,既有北上广深式的高楼,也杂糅着十八线小城的落后。


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刚超过 1000 元,但一线城市的房价与上海看齐;外资名单中,既有价值 150 亿美金的三星基地,也有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的配套小厂。


越南外汇管制宽松,各种资本疯狂进入,中美贸易战打响前的一个月,美国从越南的进口突然飙升,随后欧盟和越南商定将取消 99% 以上的双向货品关税,大有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之势。


让人不禁怀疑,或许取代中国的,只能是下一个中国——越南?


▲越南街头


当代越南人有一句话:天堂太远,中国很近。


中国在越南人心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相当值得玩味。


1、


当一位中国互联网冲浪健儿打开越南的社交网站,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越南人民要对简体中文世界的内容进行像素级别的 cosplay ?


难不成越南网友都是”精神中国人“?


Facebook 上有个叫 Weibo Vietnam 的小组,专门翻译微博和知乎的内容,每一条内容都有大量的评论和转发,粉丝数已经突破了 120 万。


最新内容是紫禁城里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往上翻是湖北警察帮助独居老奶奶,上一条是山东某医院附近被丢弃的玩偶被好心人穿上衣服,再上一条是介绍中国历史悠久的小吃(周黑鸭)……


一些事无巨细的小事,评论量和转发量却都还不错。


受互联网壁垒的影响,这样搬运国外优质内容的账号在我们这儿被称为资讯大 V ,没想到墙外居然还有自己的翻版——就差起名叫“中国那些事儿”或“中国报姐”。


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也在越南加速扩散,仅 2009 至 2013 年的 5 年间,越南翻译出版中国图书品种 841 种,其中网络文学 617 种。


进入河内的书店,双眼立刻会被一排气势磅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所震慑。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到越南交流时,发现大量中国网文小说都被翻译成越南语出版销售。


“晋江文学城”、“榕树下”这些中国原创文学网站一直是越南文学爱好者的心头肉,言情爱好者们随时紧盯中国网络小说的更新情况,用翻译器在第一时间了解大概内容,然后等待翻译好的越南语版本仔细阅读。


▲越南书店中的中国网文小说


根据越南《青年报》介绍,通常网文翻译者大都是性格内向的年轻女孩,不拿一分钱报酬,但即使是篇幅动辄数百万字的超长篇小说,她们也不会望而却步。


一些曾经在 AO3 网站上发表原创小说的中文作者,也收到过越南粉丝的请求授权翻译的私信。


和中国腐女一样,越南读者对东亚耽美文化同样热衷,甚至更加渴求:根据中国媒体的行业观察,“在国内网文行业不一定能进前百、内容部门就十几人的小公司,在越南一年都能营收几千万。”


再打开视频网站,越南字幕的综艺选秀应有尽有,抖音神曲一应俱全:国内叫得上名的明星在越南都有自己的个站,从章子怡到虞书欣,大小流量都配置好了相应的饭圈。


中国动画在越南的粉丝也不少,搜索 hoat hinh(越南语“动画”),社交网络上有一大堆中国动画的小组。


《斗罗大陆》一更新,Youtube 上的越南字幕组就快马加鞭地放出熟肉,每集不到 24 小时就能达到几十万的播放量。


Facebook 里搜索 han phuc(越南语“汉服”),一大群来自越南的汉服爱好者浮出认知水面。


越南歌手阮陈忠君的歌曲 《自心》《泪色》,由于精致娴熟地融合了腐女热爱的一切古风耽美虐恋元素,作品已经反向输出回中国。


中国文化输出的典型——李子柒,越南也已出产多个高仿版本,从构图到氛围都如出一辙。


不得不感叹,东亚的文化认同程度就是高,终极乌托邦大概都是“一个人,一亩地,一箪食,一瓢饮”,女耕女织,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知识储备丰富、冲浪水平优异的越南网友,甚至可以精准理解“剩女”“渣男”“绿茶婊”这些中文词汇,越南抖音用户也喜欢《学猫叫》,或者玩瞬间“变脸”。


中国互联网土特产——表情包——他们也应用得恰如其分,文化壁垒什么的,不存在吧?


甚至中国人在越南抖音上说一句“我爱越南文化 / 美食 / 姑娘”,也会蜂拥而至一堆越南迷妹,和国内的网红外国人如出一辙。


中文互联网的段子,越南互联网大概率也要去追随。


但如果碰上涉及政治的内容,也不乏这样的评论:“某国政府邪恶,但人民是无辜的”“我非常喜欢某国文化,但不喜欢某国政府”……


诸如此类,和中国网友评论别国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们羡慕的、吐槽的、向往的、鄙夷的……竟会让人有感同身受的错觉。


2、


越南媒体关注中国的一切,从政治、社会历史、经济、养生健康等都有报道。


越南的影视剧领域,几乎可以称为“内地娱乐圈越南分圈”。


由于越南影视行业不甚发达,每年出品的本土电视剧数量有限,观看海外剧几乎是所有越南观众的日常。


陪伴我们长大的金庸剧、琼瑶剧、名著剧,也是越南同龄人的童年回忆。


上世纪 90 年代起,《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珠格格》、《渴望》、《宰相刘罗锅》等一批剧集登陆越南中国电视剧便在越南观众心中埋下了种子,一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电视剧,例如《警察局长》播出时,也受到了越南公务员的喜爱。


当年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在越南也同步上演,连越南副总理阮功丹都说:“只要哪天晚上播放中国电视剧,政府机关便很难再召开会议,即使是高级干部,也都希望按时回家,为的是不耽误观看。”


为了讨观众欢心,越南中央电视台和河内电视台一度互抢收视率,越南中央电视台头一天晚上播放了《宰相刘罗锅》,河内电视台在第二天早上还要播放,由于每集要到 8 点 15 分才能播完,以至于不少人都会上班迟到。


随着电视剧的大爆,也带火了越南的地下盗版市场(多么亲切的回忆),但关键是,劣质盗版碟匹配的都是粗制滥造的“通译”版配音,观看体验十分糟糕。


所谓“通译”就是没有越南语字幕,原音播放几秒后配上越南语旁白,粗糙到连角色区分都没有,旁白一个人分饰小燕子、五阿哥、皇阿玛和容嬷嬷等所有角色。


在情节转折的关键,旁白还会开启评论解说功能,喋喋不休地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因为越南早年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大多都是这样处理,所以实质上,那些让越南观众魂牵梦萦、津津乐道的童年回忆,一张嘴都是同一个声音,魅力大打折扣,就这,大家也都习惯了。


直到今天,Youtube 上随手拎出一个国产电视剧怀旧视频,在越南也有 200 万的点击量。


下面那些含着热泪的评论,是许多 90 后内心共同的咆哮,这大概就是作品与时代共同造就的魅力:这是童年的记忆啊,是心中扎根深藏难忘的感情!当年我多想要一个小燕子的头饰却无法说出口啊!这些画面会一路陪着我长大!我这辈子都爱还珠格格!我爱我的童年!


西游记真是永恒的经典,从童年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孙悟空已经成为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每一次都是在这一幕看哭的,一个失去自由的英雄。


1986 年的西游记真是一部经典之作,是其他版本无法替代的,这一版已经成为每一个观众的回忆了。


当时赵薇在越南有多火,韩三平曾经给黄建新讲过一个故事:“2001 年中国有个很高级别的电影代表团到越南访问,赵薇是越南总理特邀代表之一。


结果到了越南,副总理、部长都在机场捧着鲜花接机,先跟赵薇合影,把官员们放在旁边,冷落了很久才过来。”


因为中国电视剧太受欢迎,2007 年,越南国家电影局局长还亲自考察横店,对中国影视剧的拍摄大加赞赏。


在此后的 30 年间,《雍正王朝》、《甄嬛传》、《琅琊榜》陆续传入,让中国影视剧不断地生根发芽。


根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到 2006 年间,越南每年引进的境外电视剧中有 40% 来自中国,越南国家电视台更将 57% 的引进剧份额划给了中国。


现在,这种盛况因政治因素以及韩剧、泰剧等竞争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影响力依然强大。


据国家旅游局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越南访华旅游人数在东南亚国家中增速最快。


而且,在热爱中国电视剧的越南年轻人看来,长城、故宫都比不上横店影视城、西北影视城、少林寺有意思,片场才是他们心中的打卡圣地。


中国留学生曾经用“看疯了”形容越南观众的狂热,“我和越南朋友一起看《报告老板》、《屌丝男士》时,我听中文配音,他们看越南语字幕,但是遇到搞笑的点大家都能一起 get 到。


我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我越南的朋友推荐的。我一登陆脸书,发现他们都已经看疯了。”


那一年,打开越南本土最大的视频网站 ZingTV,《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因为遇见你》、《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巨幅海报铺天盖地。


电视剧排行榜 TOP10 中,国剧占了 4 席,《微微一笑很倾城》评分 9.8 ,播放量突破 3700 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评分 9.6 ,播放量也超过了 3000 万。


相比当时最受欢迎的韩剧,《美女的诞生》和《匹诺曹》的点击也不过 347 万和 261 万。


《三生三世》火爆的时候,他们甚至做到在中国更新后一个小时之内就出来越南字幕版。


▲越南媒体介绍中国 2020 年即将播出的 24 部电视剧


难以想象,在这个只有 9000 多万人口、3000 多万网民的国家内,仅一家视频平台就能贡献超过 3000 万的点击。


2018 年《延禧攻略》当红时,越南的播出进度比中国快,所以中国观众索性集体出海,在越南网站收看了大快人心的一场重头戏,促成了“中越网友痛打尔晴,南海之内皆大欢喜”的友好局面,十分过瘾。


越南观众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中国古装剧在那里最受追捧,甚至有时候,越南观众对国剧的认知水平可能比本土观众还要高。


《延禧攻略》、《如懿传》、《陈情令》在越南播出后,文化效应空前:当地女性纷纷仿妆,剧中的经典台词广为流传,有特色的服饰带动了全民 cosplay ,还有越南粉丝因此喜爱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中文火速提上日程。


由于近年中国产出的电视剧太多,很多无法在国内上星播出的电视剧,片方都会选择在东南亚发行。


也就是说,越南观众甚至能看到国内没有播出的中国电视剧。


有趣的是,他们表达喜爱的方式之一,就是民间自发的花式恶搞和翻拍。


每当国内某部电视剧大火,越南网友总能分分钟端出小成本的“致敬”之作给予回馈,制作之粗糙、造型之辣眼,甚至吸引了央视报道。


根据资料,目前唯一一部中越合拍电视剧名叫《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斥资 530 万美元,是越南首部 10集 以上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


这部剧讲述了越南李太祖李公蕴的故事,也是一部纪念河内建都 1000 周年的历史献礼剧。


该剧 2010 年初在浙江横店开机,同年 4 月杀青,当时中越两国媒体都进行了广泛报道。


但讽刺的是,因为“过于中国化”,这部电视剧没有通过越南的影视审查。


3、


我们都知道,中越关系的复杂和微妙远远超越许多邻国。


自秦朝后一千年间,越南长久以来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直接统治下的郡县。


两千多年来,越南从中国引入了农历、科举、中医、文官制度和酷似故宫的紫禁城。


在这里,孔子同样被膜拜,城隍庙也香火兴旺,春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道路两旁立着进士碑林,文物古迹上的汉字楹联,古代文献全部用文言文写成……


▲越南的进士碑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越南和中国文化是同根同源呢?


这可能是越南最尴尬的问题。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前所长阮辉贵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时,表达了“中越文化同源”的观点,结果遭到口诛笔伐。


反对者认为这等于承认越南文化出自中国文化,“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民族的冒犯”。


一直以来,“北方威胁论”在越南源远流长,在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可不是以什么友善的面目出现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认为,越南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觉得两国的交流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上这种单向传播,仍然留有余地。”


一个多世纪前,越南还是一个典型的华文国家,法国殖民者到来后设计了一套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在 1945 年左右基本取代了汉字。


随着中越关系转折和民族主义抬头,越南教科书淡化了两国历史和文化渊源,搁置中文名著,还一度取消了中小学的汉语课。


“但只要对越南历史追问得足够彻底,总绕不开中国。


”河内国家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说,“没有能单独剥离于主干的枝条。”


在越南学习中医专业,精髓都在那些珍贵的中文古籍里,学习越南教育史,也绕不开供奉在文庙的 2313 位进士。


前些年,十多位知名的越南专家联名向教育部上书,要求恢复中小学阶段的汉语必修制度。


来自北方的影视剧长久霸占着电视机,中国的网络神曲则动次打次地震动年轻人的耳膜。


越南政客与媒体经常表达这样的忧虑:中国对越南的文化力量太强了,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很不寻常。


“对中国,越南人始终心存芥蒂。”一位华裔越南学者说。


▲2019 年 11 月,成龙原定参与的“越南微笑行动”慈善活动遭到抵制。


在越南中资企业眼中,中国人帮助了当地增加就业、改善乡村面貌,并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当地社会,管理者们制定符合当地工人习惯的管理制度,还增加福利和娱乐设施,获得迥异于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形象。


在越南媒体笔下,这正是让越南人不安的现实—— 3.5 万名中国劳工在越南。


宿舍区是他们的王国,他们建立村舍,用家乡的名字给街道命名,大声喝酒和随地吐痰。


“他们抢走了我们的饭碗,还毫无顾忌地复制中国的生活模式。”


媒体报道,2009 年,越南海防市一个中国工人喝醉后和一个越南店主的摩擦,竟引发了两百多人的群殴。


放眼东南亚,越南的发展速度其实相当惊人,与中国相似,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与积极入世,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成果。


可总被忽视的事实是:越南从来就不是什么小国。它的国土面积与日本相当,人口接近一亿。


2019 年初,越南总理定下越南 2045 年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早了 5 年。


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需求放缓,越南的制造业 PMI 从 50% 降到 30.7% ,手机、服装鞋类等出口也大幅受挫,也侧面说明了越南在全球化中的融入程度,和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潜力。


越南互联网上,一篇名为《爱国日记》的匿名网帖的流量惊人,作者忧愤地表达了越南青年的心声:敌人正在用你买牙膏和收音机的钱来造子弹,有血性的越南人都应联合起来——抵制中国货。


说来容易,可中越贸易的磅礴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巨量的中国货品源源不断,在两国 1347 公里漫长的边境线上,12 个口岸和 25 个贸易互市点繁荣异常。


想用电脑,电是向中国买的;想开摩托车,油是中国制造的;打电话给朋友,信号基站是中国承建的。


对面满大街的 oppo、vivo、CoCo,“中国人生产了我们需要的一切。”


谅山新清口岸服装商人黎文辉感慨。”如今汉语已经成为越南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学做中国菜是个不错的出路,连风水先生、老中医等都水涨船高地提升了身价。“


▲越南汉语课堂


今天的中国在越南冰火两重天。“在防范与亲近中寻找平衡”,这是西方对当下越南对华心态的定义。


一方面,官方努力切除与中国的文化脐带,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形成吸引力的螺旋。


10 万名越南学生正在中国的一百多所大学里学习,是赴美越南学生的 10 倍;规模更庞大的越南务工者分布在中国每个角落,赚取数倍于国内的薪水;而更多无法统计的越南人通过非法渠道来到北方大陆,其中一部分女性留了下来,成为了世间传说中的“越南新娘”。


回到越南人的那句话:天堂太远,中国很近。


这话里大概有互相矛盾的两层意思——中国是通向天堂的障碍;中国本身就是天堂。


对于这两层意思,越南人同样相信,并将两者奇迹般地统一在了一起。

 

网民哀嚎:

糟糕的很 23分钟前

不认为小编的"东亚的文化认同程度就是高"是事实,日韩拼命的向欧美抛媚眼,连东亚的黑头发都不认同,更别提其他文化层面。从80年代日本曾号称他们发明筷子,到近代棒子一系列的剽窃,及现在越南对中国的抵制,都是在树立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想跳出东亚大中华文化圈影响。

ccpccp 今天 04:17

越南和台湾应该结盟。两国都有中华文化的传承,两国都受共匪中国的侵略。

g2j2 今天 03:21

俯视越南绝版篇。

浪费时间是可耻的 今天 01:33

赵薇的代言都没取消,就是因为她可没被东南亚抵制。国内马上都变穷了,抵制也就抵制吧

qazxswedc 今天 01:27

人家互联网不是内网吧?

lary 2021年09月11日 13:49

越南不搞社会主义了,如果中国也不搞,那有可能冰释前嫌,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成为有好邻居。有朝鲜的前车之鉴,谁不害怕呢?


谢选骏指出:中国除了汉字汉语之外,已经不再是“中国”了。而是一个“边区”、“红区”、“人民共和国”的野蛮部落。越南随比中国更像中国,但却不及日本,满目都是汉字。所以想韩国那样的野蛮国家,我是不会去的,那里的招牌令人窒息。越南稍好,毕竟还算“假洋鬼子”。但是越南需要恢复汉字,那样就能带领中国前进了。


哲学和科学都是霸权的产物

罗素《西方哲学史》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虽然不能和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相提并论,然而也有相当的历史重要性。他是伊奥尼亚人,并且继续了伊奥尼亚的科学与理性主义的传统。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介绍给雅典人的,并且是第一个提示过心可能是物理变化的首要原因的人。 

他约当公元前500年生于伊奥尼亚的克拉佐美尼,但是他的一生大约有三十年是在雅典渡过的,约当公元前462-432年。他或许是被白里克里斯招引来的,白里克里斯这时正在从事于开化他的国人。也许是来自米利都的那位阿斯巴西亚把他介绍给白里克里斯的。柏拉图在《费德罗篇》中说过:


白里克里斯"似乎和阿那克萨哥拉很相投,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位科学家;白里克里斯饱究了有关天上事物的理论,并在获得了关于智与愚的真正性质的知识之后,——那正是阿那克萨哥拉所谈论的主要事物,——就从这个源泉里汲取了一切足以提高他自己演说艺术的东西:


据说阿那克萨哥拉还影响了幼利披底,但这件事就更值得怀疑了。


雅典公民们也象其他时代和其他地方的其他城市公民一样,对于试图介绍进来一种比他们所习惯的文化更高一级的文化的那些人表现了一种敌意。当白里克里斯年纪老了的时候,他的对方便从攻击他的朋友着手而开始了一场反白里克里斯的斗争。他们控告斐狄阿斯侵吞了供他雕象之用的黄金。他们通过一条法律,允许人揭发那些不奉行宗教并宣扬有关各种"天上事物"的理论的人。在这条法律之下他们就检举了阿那克萨哥拉,他被控为宣扬太阳是一块红热的石头,而且月亮是土。(苏格拉底的检查官也重复过同样的起诉状,苏格拉底则嘲笑他们已经过时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还不能确定,只知道阿那克萨哥拉必须离开雅典。似乎很可能是白里克里斯把他救出监狱,设法使他离去的。他回到伊奥尼亚创设了一个学校。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忌辰就定为学生们的假日。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万物都可以无限地分割,那怕是最小的一点物质也都包含着各种原素。事物所表现的,就是它们所包含得最多的东西。这样,例如万物都包含一些火,但是惟有当火的原素占优势时候,我们才能称它为火。象恩培多克勒一样,他也提出反对虚空的论证,他说滴漏或者吹得鼓起来的皮就说明了似乎是一无所有的地方也还是有空气的。他和他的前人不同,他认为心(nous)也是参与生活体组成的实质,他把它们和死的物质区别开来。他说:每一事物里都包含有各种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除外;但是有些事物也包含有心。心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力量,它是无限的,并且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它不与任何事物混合。除了心而外,每一件事物不管是多么小,都包含有一切对立面的一部分,诸如热与冷,白与黑。他主张雪(有些部分)是黑的。


心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它造成一种旋转,这种旋转逐渐地扩及于整个的世界,使最轻的事物飘到表面上去,而最重的则落向中心。心是一样的,动物的心也和人的心是一样的善良。人类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就在于他有一双手的这一事实;一切表面上智力的不同,实际上都是由于身体的不同。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都埋怨阿那克萨哥拉在介绍了心之后,却没有把它加以运用。亚里士多德指出他仅仅是介绍了心作为一种因,因为他并不知道有别的因。凡是他能够的地方,他处处都做出机械的解释。他反对以必然与偶然作为事物的起源;然而他的宇宙论里也没有"天意"。关于伦理或宗教他似乎想得并不多;或许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象他的检举者所说的那样。除了毕达哥拉斯以外,所有他的前人都曾影响过他。巴门尼德对他的影响正象是对恩培多克勒的一样。


在科学方面他有很大的功绩。第一个解释月亮是由于反射而发光的人就是他,虽说巴门尼德也有过一段很晦涩的话暗示着巴门尼德也知道这一点。阿那克萨哥拉提出了月蚀的正确理论,并且知道月亮是位于太阳之下的。他说太阳和星都是火炽的石头,但是我们并不感觉到星的热力,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太阳比伯罗奔尼苏还要大。月亮上有山,并且(他以为)有居民。


据说阿那克萨哥拉出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他显然无疑地保存着伊奥尼亚人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的传统。在他的思想里人们找不到那种对伦理与宗教的偏好——那种偏好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传到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又传到柏拉图,便把一种蒙昧主义者的偏见带进了希腊哲学里面来。他确乎不完全是第一流的,但是作为第一个把哲学带给雅典的人,并且作为塑造了苏格拉底的影响之一,他还是重要的。


谢选骏指出:罗素不懂,“哲学是霸权的产物”,所以他一直错觉自己很牛。但其实不是他牛,而且他骑在了大英帝国的牛背上,所以才有机会体现一下很牛的感觉。也因此,他的《西方哲学史》不仅拿到了诺贝儿文学奖(!),而且还被列入香港大学的教科书!只有香港这样的殖民地才敢得出这样谄媚的事情,就像服从北京的《国安法》一样服从了英国的《西方哲学史》。


网文《阿那克萨哥拉》报道


阿那克萨哥拉(希腊语:Αναξαγόρας,前500年-前428年),伊奥尼亚人,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首先把哲学带到雅典,影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生平

阿那克萨哥拉约在公元前500年出生于士麦拿附近,是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门生,20多岁时,由伯里克利带到雅典,在雅典居住了30多年(约前462至前432)。雅典人相信天体是众神,阿那克萨哥拉的天文学说违背了他们的信仰,被控告不敬神,可能一度收监,由伯里克利救出,返回伊奥尼亚建校教学,享年72。


思想

阿那克萨哥拉以“精神”(智性)的概念解释自然变化,“精神”超然独立,纯净无瑕,引发变化。他发展了色诺芬尼的见解,后者声称神的心灵是形成秩序的主因。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雾和暖的以太,冷雾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种子”由水载送至地,动物从湿暖的泥土中长出来。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自然界有热和冷、湿和干、白和黑等不同的“质”,每一件物件,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质”,按不同比例混和,就是雪也有少许的“黑”;何种“质”占有优势,决定物件的性质,例如比较一棵树和一座灯柱,火要更为热些、干些。变化就是各种“质”比例的变更。物件并无所谓“生成和消灭”,实际上只有结合和分解。时空是无限可分的,万物也可以无限地分割。


天文学方面,阿那克萨哥拉主张机械宇宙论,了解到离心力,指出天体是借助其循环运动的速度,悬浮在空中的石头,否定天体是神的信仰。他发现太阳和星星都是赤热的石块,星星只因太遥远,热力不能传到地面;他又发现月亮是土,比太阳接近地面,上面有山岳,本身无光,月光是由太阳而来。


在解剖学方面,他对动物进行解剖,对大脑的解剖结构有一定认识,并且发现鱼用鳃呼吸。


谢选骏指出:大家看看这里的故事——1、幸运儿伯里克利的老爹战胜了波斯,结果让他这个官二代当上了民主制度的独裁者;2、官二代伯里克利收罗了阿那克萨哥拉这个出生于士麦拿附近的外邦人,然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雅典霸权的代言人;3、“阿那克萨哥拉把哲学带到雅典,影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4、苏格拉底成为柏拉图的师傅、亚里士多德的师祖。——这个过程是否合乎我所说的“哲学是霸权的产物”?!


《伯里克利(古希腊雅典执政官)》报道:


伯里克利(古希腊语:Περικλῆς;英语:Pericles,约公元前495年—前429年),是雅典黄金时期(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他在希波战争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他还帮助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击败了斯巴达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民主力量。他的时代也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人物生平

伯里克利出身雅典名门,父克山提波斯是公元前479年米卡列海战雅典舰队的司令官,母阿加里斯特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克利斯提尼的侄女。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向当代智者哲人达蒙和芝诺学习音乐、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在良师益友,博学的阿那克萨戈拉的熏陶下,伯里克利具有不迷信神异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高尚庄严的情操和风格。

伯里克利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希腊同盟抗击波斯侵略者的岁月中度过的。在这场战争中,雅典与盟国戮力同心,凭借海上舰队取得了大败波斯军的辉煌胜利,随后又缔结提洛同盟,一跃而为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怀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作为雅典公民的信心与自豪,伯里克利登上了雅典的政治舞台。他守正不阿、廉洁奉公、有眼光、善演说、坚毅冷静、气宇不凡,具备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品格和气质。

公元前472年,伯里克利初露头角,出资承办埃斯库罗斯所著《波斯人》一剧的演出。公元前466年后,伯里克利追随埃菲阿尔特斯,成为雅典民主派的代表。希波战争胜利后,以战神山议事会为大本营的雅典保守势力有所抬头,其代表人物是客蒙。埃菲阿尔特斯和伯里克利不断揭发控告战神山议事会成员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的行为,并于公元前463年左右弹劾客蒙在培索斯战争中接受马其顿王的贿赂。客蒙虽被判无罪,但贵族派势力受到了打击。公元前462年,客蒙不顾民主派的反对,率军援助斯巴达镇压黑劳士起义。埃菲阿尔特斯和伯里克利趁机掌握政权,进行政治改革。消息传来,斯巴达人对雅典援军猜疑不已,终于劝他们收兵回国。客蒙遭到碰壁,败兴而归,民主派与雅典公民更认为客蒙此行使雅典蒙受巨大耻辱。公元前461年,客蒙被放逐。不久,埃菲阿尔特斯遭暗杀,伯里克利遂成为雅典的民主派和国家政权的重要领导人。

客蒙于公元前450年去世后,伯里克利进一步控制了政局,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每年连选连任雅典最重要的官职——首席将军,完全掌握国家政权。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臻于极盛。

公元前429年,在伯里克利再度当选为将军后不久后,他被雅典大瘟疫夺去了生命。

对内主张

伯里克利代表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和中下层自由民,特别是海员、佣工等第四等级公民的利益。他的国内政策以加强民主政治为核心。从公元前462年的改革开始,雅典公民大会在伯里克利的推动下,逐步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剥夺权力

剥夺战神山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官职开放

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公元前457年后,第三等级公民取得担任执政官的资格,第四等级公民后来事实上也被允许担任此职。于是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

公薪制

实行公薪制。最初,由国家给予陪审法官每日生活津贴,后薪给制扩大到大多数公职,这就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限制范围

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经过伯里克利的苦心经营,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体日益完备。

对外行动根本原则

伯里克利的对外政策以扩大雅典的势力和利益为根本原则,力图在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约基础上,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敌,建立雅典在希腊世界海陆两方面的优势和霸权。

与斯巴达

公元前461年客蒙被放逐后,雅典与斯巴达关系急剧恶化。雅典与阿尔哥斯、帖萨利亚结成反对斯巴达的同盟,在科林斯湾发展力量,对麦加拉施加保护,控制北部科林斯地峡,伯罗奔尼撤同盟的重要成员科林斯和埃基那受到威胁。伯里克利强调埃基那是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的障碍,必须除去。公元前458年,雅典同科林斯以及埃基那交战获胜。公元前457年,斯巴达参战,雅典最初失利,但随即整军北上,控制了鲍伊奥提亚和罗克里斯地区。同年,伯里克利主持完成了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城墙修建工程,既加强了陆地防御力量,更确保了雅典与海上的交通联系。与此同时,埃基那试图摆脱雅典控制,战败投降,实际沦为雅典属国。公元前455—454年托尔密德斯和伯里克利相继率领海军侵袭伯罗奔尼撤半岛周围地区,重点用兵于科林斯湾一带,雅典在希腊半岛的势力达到顶点。

与波斯

雅典与波斯的战争一直未曾停止,而且从公元前459年起开辟了新的埃及战场。公元前454年,雅典在埃及惨败,一些盟邦在波斯支持下脱离提洛同盟。面对不利的形势,伯里克利对雅典的力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他首先与客蒙和解,并暂时缓和同斯巴达的冲突,于公元前451年达成五年休战协议。雅典空出手来后,由客蒙率领同盟海军,大败波斯舰队。公元前449年,双方议和。

同盟

伯里克利倾全力于加强控制盟邦,变提洛同盟为“雅典海上帝国”。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由提洛岛迁至雅典,直接受雅典支配,盟金实质上变为“贡金”。同盟会议此后不再召开,由雅典发号施令处理有关事务。一度脱离同盟的米利都和埃列特里亚等邦被迫再次入盟,雅典向那里派出驻军和监察官,建立宣誓效忠于雅典和民主政体的傀儡政府。为强化雅典海上霸权、防止盟邦叛乱和解决土地问题,伯里克利确立军事移民制度,强占安德罗斯、纳克索斯、列姆诺斯和伊姆布罗斯等岛土地,分给雅典公民,以重装步兵身份长期驻屯。公元前449年,伯里克利率军赴赫尔松涅索斯,平息当地战事,增派军事移民,控制爱琴海通往黑海的通道。从公元前454到公元前449年,缴纳盟金的城邦数约135名增至155到173名之间,大多数都处于属国的地位。

外交攻势

在结束波斯战争和加强“帝国”统治后,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48年发动外交攻势,派使节邀请希腊各邦参加在雅典召开的泛希腊大会,讨论重建被波斯焚毁的神庙、履行鲜祭誓言、保持海上自由和确立希腊世界和平等事宜,企图使雅典以盟主身份执希腊世界之牛耳。但是,伯罗奔尼撤同盟拒绝了这一建议。公元前447年,战事再起。尽管伯里克利一再劝阻,托尔密德斯仍进军鲍伊奥提亚,结果败亡。优卑亚岛各邦和麦加拉皆叛,斯巴达大军进逼阿提卡。伯里克利率军两次进入优卑亚岛,迅速平定反抗。公元前445年,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缔结三十年和约,希腊半岛基本恢复公元前461年时形势。

还在三十年和约缔结期间,伯里克利就采取逐出居民、没收土地、扣留人质和强迫宣誓效忠等一切手段,对雅典近邻优卑亚岛各邦进行严厉统治。议和后,他继续保持常备海军三列桨舰六十艘,供随时调遣。伯里克利与埃及和色雷斯保持友好关系,吸收位于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列吉昆和列昂提诺伊入盟,并积极开发爱琴海北岸,先后在布列阿和斯特律蒙河口组织军事移民和建立殖民地阿姆菲波里斯城。公元前443年,由伯里克利发起,雅典组织希腊各邦向意大利半岛南端叙巴里斯故址进行联合殖民,建图里奥伊城。公元前440年提洛同盟的拥有独立舰队的强大成员萨摩斯,为维护自主权拒绝雅典仲裁其与米利都之间的冲突,伯里克利遂统率海军进攻萨摩斯。虽然战争出现反复,萨摩斯得到波斯的支持,拜占庭也起兵反对雅典,但伯里克利指挥有力,沉着作战。萨摩斯经过九个月的围困,终于公元前439年投降,毁城墙,献人质,交舰队,赔巨款。公元前437年,伯里克利率领庞大舰队驶入黑海,支持当地希腊殖民城邦的利益,占尼姆典昂良港,派战舰帮助西诺佩人逐出僭主,鼓励雅典人赴西诺佩移民,占领土地。雅典不仅完全控制了爱琴海,而且在黑海扩张势力。

虽然签订了三十年和约,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矛盾仍在发展。在雅典对萨摩斯作战时,斯巴达就曾召开向盟大会,讨论是否出兵援助萨摩斯的问题。伯里克利深信战争不可避。因为除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斯巴达支持的贵族寡头政治根本对立外,他所推行的建立雅典霸权的政策,特别是当雅典向科林斯的势力范围扩张时,势必激化雅典与科林斯之间的斗争,并引起斯巴达的不安和干预。从公元前434年伯里克利开始在各方面作准备,坚定地迎接这场决战的到来。他曾警告雅典人说,伯罗奔尼撒的战争正在向他们逼近。公元前433年,在伯里克利的推动下,雅典与科西拉缔结军事防御同盟,介入科林斯与科西拉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32年经伯里克利发起,雅典下令禁止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麦加拉与雅典势力范围内的任何市场和港口往来;并派军队进攻科林斯在爱琴海北岸的重要殖民城市政特伊达伊亚。斯巴达召开公民大会和同盟大会进行讨论,决定开战,先派代表向雅典提出废除麦加拉禁令和尊重希腊各邦独立的要求。在讨论对策的雅典公民大会上,伯里克利慷慨陈词,反对向斯巴达作任何让步,决心应战。

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斯巴达大军进入雅典境内。伯里克利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决定采取退守雅典城,避免在陆地上与勇敢善战的斯巴达重装步兵硬拼;发挥海军优势,保证海上交通和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的战略。第一年的战争基本上按照伯里克利制定的作战计划进行。在为阵亡将士举行国葬的典礼上,伯里克利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演说。他从根本制度和生活方式上热情地歌颂了雅典的伟大成就,清晰透彻地表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他四十年来的政绩。伯里克利明确宣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时代的结束

然而,意料不到的灾难降临了。在战争破坏和城里难民密集的情况下,公元前430年雅典突然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居民大量死亡。眼看城外围园备受敌军蹂躏,城内病魔肆虐,尸体横陈。雅典人心混乱,怨声四起,一度向斯巴达求和未果。伯里克利的政敌趁机活动起来。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伯里克利的好友阿纳克萨哥拉斯和菲狄亚斯己先后受到他们的指控而被迫离开雅典。连阿斯帕西亚也遭到了所谓不敬神的控告。他们直接攻击伯里克利,把战争的不幸归咎于他,伯里克利被判罚款。但是大敌当前,雅典仍需要伯里克利的领导。但在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再次当选将军后不久,瘟疫便带走了他的生命。伯里克利的时代结束了。

经济文化

随着波斯战争的终结和雅典霸权统治的确立,爱琴海上战事基本结束,猖獗一时的海盗活动受到抑制,商船通行无阻,伯里克利又迫使盟邦统一位用雅典的银币和度量衡制,雅典及其盟邦的奴隶制经济更加发达。比雷埃夫斯港经伯里克利邀请米利都建筑师希波达莫斯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建设,面貌焕然一新。雅典与色雷斯、黑海周围、小亚细亚西部、东部地中海、北非和西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联系,其冶金、造船、兵工、制革、建筑等业驰名遐迩。雅典的农业也卷入货币经济之中,大量种植葡萄、橄榄然后制成酒和油外销,而本国居民的粮食消费约有三分之二依靠进口。由于完全掌握同盟金库,雅典财政收入骤增。充裕的财政收入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每年因担任公职和服军役而从国家领取公薪或津贴者达两万人,约占成年男子公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伯里克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古典希腊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他的理想和抱负是要使雅典不仅登上希腊世界霸主的宝座,而且成为“全希腊的学校”。伯里克利的时代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希腊世界著名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大师都荟萃于雅典,聚集在伯里克利的周围,授课讲学,寻求真善美,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杰出的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与伯里克利过从尤密。伯里克利的妻子米利都人阿斯帕西亚,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受到苏格拉底的推崇,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成为她的座上客,很多雅典人甚至一些妇女来向她求教。伯里克利年轻时即主办戏剧演出,主政期间又通过了给贫苦公民以观剧津贴、举行节日音乐竞赛和修筑奏乐馆等措施。从公元前447年起,伯里克利大规模修建雅典卫城。他动用同盟金库贮存,先后兴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正门、赫淮斯托斯神庙、苏尼昂海神庙、埃列赫特伊昂神庙,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浮雕等精美绝伦、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杰作。伯里克利为发扬光大希腊古典文化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化政策是与其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紧密相连的。无论是修建公共工程还是举办节日演出,其目的全是为了巩固民主政治,改善广大公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树立雅典的光辉形象来吸引希腊各邦的景仰和向往。

主要言论

在雅典人纪念死去的战争英雄的一次集会上,伯里克利作了演讲:

“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像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开放的那样,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对他自己的私事感兴趣,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

“我们城市的大门是向世界敞开的。……财富对于我们不只是自负的本钱,而是成事的机会。我们不以承认贫穷为耻,但若不努力加以克服,倒真正是堕落。”

改革内容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

(2)改革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五百人会议的成员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参加,分组轮流执政,负责召集公民大会等事务;

(4)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由10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组成,每部落各选600人;

(5)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最高的政府官员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7)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演说词(伯里克利)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有能力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地位卑微而受妨碍。我们可以畅通无阻地从一个职位走向另一个职位;我们无所顾忌地共享亲密无间的日常生活;我们既不会为邻人的我行我素而烦恼,也不会面露不豫之色——这有伤和气,却无补于事。这样,我们一方面自由而善意地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又不敢以任何理由触犯公益,因为我们遵从法庭和法律,特别是那些保护受害者的法律,以及那些虽未成文,但违反了即为耻辱的法律。另外,为了陶冶身心,我国法律还规定了十分频繁的节假日。赛会和祭祀终年不断。届时美不胜收,蔚为大观,欢愉的气氛驱散了忧郁。

我们的雅典如此伟大,致使宇内各地的产品云集于此。这些精美产品和国内产品一样,给雅典人带来了习以为常的乐趣。我们在军事政策上也胜过敌人。我们的方针与敌人的方针截然不同。雅典向世界敞开大门。我们并不担心敌人会窥得那些从不隐藏的秘密,使我们蒙受损失,也从不以此为由,把前来寻求进步和猎奇的外国人驱逐出境。比较而言,我们不大依靠战备和谋略,而是信赖公民们与生俱来的爱国热忱和行动。在教育方面,某些国家的人从小就要接受严酷的训练,以便在成年后承受辛劳;我们雅典人的生活尽管温文尔雅,却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任何战争危险。在生活方式上,我们既文雅,又简朴,既培育着哲理,又不至于削弱思考。我们以乐善好施而非自我吹嘘来显示自己的富有。承认贫困并不可耻,无力摆脱贫困才确实可耻。我们既关心个人事务,又关心国家大事;即便那些为生活面奔忙的人,也不乏足够的参政能力。因为唯独雅典人才认为,不参与国事乃平庸之辈,而不止是懒汉。我们能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并善于捕捉事情的隐患。我们不认为言论会妨碍行动,而认为在未经辩论并充分作好准备之前,不应贸然行动。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有些人的勇气来自无知,深思熟虑后却成了懦夫。毫无疑问,那些深知战争的灾患与和平的甜美,因而能临危不惧的人,才称得上具有最伟大的灵魂。

我们在行善方面也与众多的民族不同。我们不是靠接受承诺,而是靠承担义务来维护友谊。根据感恩图报之常理,施惠人对受惠人拥有优势;后者由于欠了前者的情,不得不扮演比较乏味的角色,他觉得报答之举不过是一种偿还,而不是一项义务。只有雅典人才极度乐善好施,但不是出于私利,而是纯属慷慨。综述未尽之言,我只想加上一句:我们雅典总的来说是希腊的学校,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了素质,都有资格走向沸腾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最优雅的言行举止和最迅速的办事作风。至于你们这些幸存者,你们可以为改善命运而祈祷,但也应把保持这种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情视为己任。不要仅凭高谈阔论来判定这样做的利弊。因为每一个夸夸其谈的人,都能把众所周知的道理和奋勇抗敌的益处诉说一遍。你们要把祖国日益壮大的景象系在心上,并为之着迷。等你们真正领悟到了雅典的伟大,你们再扪心自问,雅典之伟大乃是由那些刚毅不拔,深知己任,在战斗中时刻有着荣誉感的将士们缔造的。一但他们的努力不能成功,需要他们以大无畏气概来报效祖国,他们不认为这是耻辱,因而作出了最崇高的奉献。他们就这样为国捐躯了。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将千古流芳。他们的陵墓将永放光华,因为这不仅是安葬英灵的墓穴,而且是铭刻英名的丰碑。无论何时,只要谈到荣誉或实践荣誉,人们就会提到他们。他们永垂不朽。

谢选骏指出:请问,若无希腊的霸权,能有希腊的哲学吗?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

1、奥匈帝国瓦解后,维也纳学派就旋即消亡了。

2、德国战败后,其学术中心就移师美国了。

3、因为,不仅“哲学是霸权的产物”,科学也是这样的!

谢选骏:全球政府终结全球圣战——百年共产党投靠传统主义



《习近平和威权主义新“宗教” 全球圣战时代将到来》(2021-09-11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

  

21世纪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在20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比如说2001年9月10日,我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推进自由主义。在柏林墙倒塌、种族隔离结束、邓小平在中国进行改革之后,一套价值观似乎正在前进——民主、资本主义、平等主义、个人自由。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民主的传播被停止,然后又被逆转。中国、中欧、东欧以及其他地区的威权主义者掌握了权力。我们陷入了民主自由主义和威权主义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现在人们已经很熟悉了。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权威主义者找到了上帝。他们使用宗教符号作为民族主义的身份标志和战斗口号。他们通过无休止的文化战争,将群众团结在他们身后。他们重新定义了全球辩论:这不再是民主与独裁之间的争论;而是西方精英的道德堕落,与传统价值观以及本国善良普通人的优越精神之间的争论。


在现实宗教的吸引力似乎在减弱的时候,21世纪正在变成一个跨越全球的圣战时代。


习近平是这种披上精神外衣的威权主义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对革命前的中国不屑一顾。但习近平的政权却不遗余力地拥抱旧习俗和传统价值。中国问题学者欧麦高(Max Oidtmann)说,这个国家正在限制独立宗教实体,同时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信条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上周,中国政府下令抵制“娘炮”明星。这些长相精致的男明星表现出温柔的气质,他们被指责令中国的男子气概变得女性化。这只是文化战争的其中一场,旨在说明该政权如何保护中国免受西方道德败坏的影响。


该政权自上而下的道德民粹主义正在产生影响。“当今,传统主义在中国百姓以及知识分子和官员中的影响力正在扩大,”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在2018年写道。中国互联网现在显然充斥着对颓废的“白左”的攻击——这个词是指受过教育的美国和欧洲进步人士,他们是女权主义和LGBTQ权利等等的倡导者。


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和其他地区的威权主义者也在玩类似的游戏。长期以来,普京一直将自己与伊凡·伊林(Ivan Ilyin)和尼古拉·别尔加耶夫(Nikolai Berdyaev)等宗教哲学家联系在一起。在为乔治城大学伯克利中心(Berkley Center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撰写的文章中,德米特里·乌兹拉纳(Dmitry Uzlaner)写道,该政权将自己塑造成“基督教价值观的最后堡垒”,防止世界陷入自由主义道德混乱。


文化战争也在那里全面展开,政府限制互联网,试图限制堕胎,放松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实施亵渎法,并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支持“非传统性关系”的信息。


甚至在美国和西欧,想要成为威权主义者的人也加入了这场游戏。国际事务学者托拜厄斯·克里默(Tobias Cremer)指出,大西洋两岸的极右翼运动中,许多所谓的基督教民族主义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虔诚。


他们受本土主义和反移民态度驱动,然后抓住基督教的象征,把“他们”和“我们”分开。例如,在德国,激进地宣扬其基督教身份的极右翼团体在真正有宗教信仰的选民中表现不佳。


在另一篇为伯克利中心撰写的文章中,克里默写道,美国右翼极端分子“在集会上展示基督十字架,在他们的米姆中使用十字军形象,甚至可能寻求与保守的基督团体结盟。但是,这些使用并不是关于今天美国绝大多数教会所奉行的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普遍的和日益多样化的耶稣基督信仰。相反,在白人身份中,政治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基督教’:一种白人的文化身份标记和象征,可以与维京人的外表、邦联旗帜或新异教符号互换”。


这些披着宗教外衣的威权主义者自然激起了反宗教的反弹,这些反对者将宗教与威权主义、本土主义和普遍暴力联系在一起。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和美国的世俗主义空前高涨,但是恶性文化和精神战争并没有减少。


伪宗教威权主义者提高了道德风险。他们表现得好像个人主义、人权、多样性、性别平等、LGBTQ权利和宗教自由只是西方道德帝国主义的最新形式,是社会和道德混乱的前兆。


我们这些站在西方自由主义一边的人别无选择,只能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与之斗争,以表明多元化是颓废的反面,它是一种精神丰富、实际有效的方式,可以提升人类尊严,并运行一个协调的社会。


网民哀嚎:

毋望在莒 2021年09月11日 19:18

如果西方的自由民主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为什么在阿富汗历时20年却仍然行不通呢?“霸主”为什么会狼狈撤出呢?说不通啊!

广东人 2021年09月11日 16:48

“我们这些站在西方自由主义一边的人别无选择,只能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与之斗争,以表明多元化是颓废的反面,它是一种精神丰富、实际有效的方式,可以提升人类尊严,并运行一个协调的社会。” 左派实施的多元文化革命已经将美国拖入衰退,将美国城市变成无政府状态的非洲城市,将中东欧洲变成难民区,将中东变成恐怖分子温床。花光积蓄,没钱没产出,拿什么与之斗争,大概只剩精神力量,应用“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比较合适,这种民主不断进步进化文化革命运动。


谢选骏指出:中东人(犹太人和穆斯林)的报纸正在鼓吹“全球圣战”——这更加说明我的“全球政府”实属必要——唯有全球政府可以终结全球圣战,还给世界一个公道!君不见,现在连百年共产党都开始投靠传统主义,这或许是一个浪子回头、回归大地的无奈之举。但是与此同时,五百年的西方文明却在吸毒上瘾、娘炮横行的泥坑里越陷越深……历史的分叉或许就此展现了。

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

罗素家族来自没有受过开化的蛮族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雅典的伟大开始于两次波斯战争(公元前490年与公元前480-479年)的时候。在那时以前,伊奥尼亚和大希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希腊城市)产生过许多伟大的人物。马拉松之役(公元前490年)雅典对波斯王大流士的胜利,以及在雅典领导之下的希腊联合舰队对于大流士之子兼继承人薛克修斯(公元前480年)的胜利,为雅典树立了伟大的威信。各岛上的、以及一部分小亚细亚大陆上的伊奥尼亚人曾经反叛过波斯,波斯人既被逐出希腊大陆,雅典就促成了他们的解放。在这次作战中,只关怀自己的领土的斯巴达人没有参加。因此雅典就变成反波斯同盟中主要的一员。根据盟约规定,任何成员国都有义务提供一定数量的船只或者代役金。大多数城邦都选择了后一种办法,这样雅典便取得了凌驾其他盟国的海上霸权,从而逐渐地把同盟转化成为一个帝国。雅典变得富庶了,而且在白里克里斯的睿智领导之下繁荣起来了;白里克里斯是由公民自由选举出来的,执政约三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30年他才失势。 

白里克里斯时代是雅典历史上最幸福最光荣的时代。曾参加过波斯战争的伊斯奇鲁斯开始写希腊悲剧;他所写的悲剧之一《波斯人》就一反采用荷马题材的习惯,转而写大流士的溃败。紧接着他的就是索福克里斯,继索福克里斯之后的就是幼利披底。然而幼利披底一直活到了白里克里斯失势和死后的伯罗奔尼苏战争时期的那些黑暗日子里,他的剧本就反映了后一时期的怀疑主义。他同时代的喜剧诗人亚里斯多芬尼从一种健康而有限的常识立场出发,嘲笑了一切的主义;他特别咒骂苏格拉底,认为他是一个否认宙斯的存在并且玩弄着亵渎神明的伪科学的神秘教的人。


雅典曾被薛克修斯所占领,卫城上的神殿被毁于火。白里克里斯便致力于这些神殿的重建工作。巴特浓神殿和其他神殿的残迹使我们今天还感受深刻的印象,这些神殿就是由白里克里斯所修建的。雕刻家斐狄阿斯应国家的聘请,塑造了巨大的男女神像。在这个时期的末了,雅典成为希腊世界最美丽最繁华的城邦。


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是小亚细亚的哈里卡那苏斯人,但是他住在雅典并且受到雅典国家的鼓励,他站在雅典的观点上写下了波斯战争的记录。


白里克里斯时代雅典的成就,或许是一切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事件。在那时以前,雅典一直都落后于许多希腊城邦;无论在艺术方面或在文学方面,它都不曾产生过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除了梭伦而外,梭伦主要地是个立法者)。突然之间,在胜利和财富和需要重建的刺激之下,出现了大批的建筑家、雕刻家和戏剧家,他们直到今天还是不可企及的,他们所产生的作品左右着后人直迄近代。当我们想到它的人口数量之少的时候,这一点就格外令人感到惊异了。雅典人口最多的时候约当公元前430年左右,估计为数大约二十三万人(包括奴隶在内),而它四周的亚底加农村领土上的人口可能还要更少些。无论在此以前或者是自此而后,从来没有任何有同样比例的居民的地区曾经表现出来过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这种高度完美的作品媲美。


在哲学方面,雅典仅仅贡献了两个伟大的名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柏拉图属于一个较晚的时期,但是苏格拉底则在白里克里斯统治下度过了他的青春时代和早期的成年时代。雅典人对于哲学有着充分的兴趣,非常渴望谛听从别的城市而来的教师们。希望学习辩论术的青年人就去追求智者;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于那些倾听外来名家言论的热心的学徒们,曾做过一番非常有趣的讽刺性的描写。我们下面可以看到,白里克里斯曾把阿那克萨哥拉引入雅典;苏格拉底就自认是从阿那克萨哥拉那里学到了心灵在创造过程中的首要地位的。


柏拉图假设他的对话大部分是发生在白里克里斯时代的,对话录表现了富人生活的优裕景象。柏拉图出身于一个雅典的贵族家庭,他是在战争与民主还不曾摧毁上层阶级的财富与安逸之前的那个时代传统里面成长起来的。他的那些青年们无需工作,他们把大部分的闲暇都用于追求科学、数学和哲学;他们几乎都能背诵荷马,并且是评判职业诵诗者优劣的鉴赏家。演绎推理的方法刚被发现不久,并在整个知识领域对于各种或真或假的新理论起了刺激作用。在那个时代正象在为数很少的其他时代里一样,人们可能既有才智而又有幸福,而且还是通过才智而得到幸福的。


但是产生这一黄金时代的各种力量的平衡是不稳定的。它在内部和外部都受着威胁,——内部受着民主政治的威胁,外部受着斯巴达的威胁。为了理解在白里克里斯以后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简单地考查一下亚底加早期的历史。亚底加在历史时期开始时,只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小农业区;它的都城雅典并不大,但是它包括的人口是日益增多的工匠和技术工人,他们想要把他们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去。人们逐渐地就发现种植葡萄和橄榄要比种植谷物更为有利可图,于是就输入谷物,主要是从黑海沿岸输入。这种种植形式比谷物种植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小农便负了债。亚底加正象希腊其他国家一样,在荷马时代原是一个君主国,但是国王却变成了一个不具政治权力的纯宗教官吏。政府落到贵族的手里,贵族们既压迫乡村的农民也压迫城市里的工匠。早在六世纪时,梭伦就按照民主的方向实行了一种妥协,他的许多成就一直保存到后来比西斯垂塔斯极其后嗣们的僭主政治时期。在这个时期结束的时候,作为僭主政治对头的贵族们已经能够支持民主政治了。民主的过程就使得贵族掌握了权力,正如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样,直到白里克里斯倒台时为止。但是到白里克里斯的晚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们就开始要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同时白里克里斯的帝国主义政策——这和雅典的繁荣是紧紧联系着的——又造成了与斯巴达的摩擦不断增长,并终于导致了伯罗奔尼苏战争(公元前431-404年);在这次战争里,雅典完全战败了。


尽管雅典在政治上瓦解了,但是它的威信还继续存在着,并且哲学始终以这里为中心几乎长达一千年之久。亚力山大城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掩盖过了雅典,但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却使雅典在哲学上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柏拉图曾讲过学的学园,其寿命比所有其他的学院都延续得更长久,它在罗马帝国皈依了基督教之后还又持续了两个世纪,成为一座异教主义的孤岛。最后在公元529年它才被持有顽固的宗教信仰的查士丁尼所封闭,于是黑暗时代便在欧洲降临了。


谢选骏指出:罗素说基督教导致了欧洲黑暗时代显然是错误的——黑暗时代是蛮族入侵造成的。而查士丁尼开创的拜占庭帝国一直到土耳其人攻陷,维持了区别于蛮族入侵下的西欧的文明状态,将近千年。由此可见,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确实是一本《西方哲学故事》一类的通俗读物,不仅充满了思想的偏见,而且充满了事实的歪曲。这可能因为,罗素本人的家族就是一种来自威尔士的蛮族,没有受过罗马人(以及拜占庭人)的开化。以至于过了这么久,他还是耿耿于怀。


希腊的文明显然是在希波战争之后发展起来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的混合体,在恩培多克勒的身上得到了异常完备的表现,虽说这在毕达哥拉斯的身上我们已经发现过了。恩培多克勒的鼎盛期约当公元前440年,因此他是巴门尼德的同时代人而年纪较轻,尽管他的学说在许多方面倒是更近于赫拉克利特的。他是西西里南岸的阿克拉加斯的公民,是一个民主派的政治家,同时他又自命为神。在大多数的希腊城市里,尤其是在西西里的城市里,民主和僭主之间有着不断的冲突;双方无论哪一方的领袖一被击败,就会遭到杀戮或者流放。那些被流放的人很少有不肯去勾结希腊的敌人的——东方的波斯和西方的迦太基。恩培多克勒在某一时期也遭到了放逐,但是被放逐之后,他似乎宁愿选择一种圣贤的事业而不愿意选择一种流亡的阴谋家的事业。很可能他在年青时代就多少是一个奥尔弗斯派;并且在流放以前他就把政治与科学结合在一片;而且可能仅仅是到了晚年作为流放者的时候,他才成为一个预言者的。关于恩培多克勒的传说非常之多。人们认为他曾经行过神迹或是类似的事情,有时候是用魔术,有时候是用他的科学知识。据说他能够控制风;他曾使一个似乎已经死了三十日之久的女人复活;据说最后他是跳进爱特拿的火山口而死的,为的要证明自己是神。用诗人的话来说: 

伟大的恩培多克勒,那位热情的灵魂,跳进了爱特拿火山口,活活地烤焦了。


马修·阿诺德用这个题材写过一首诗,虽然那可以说是他的最坏的诗篇之一,但其中并不包括上面这两行偶句。恩培多克勒像巴门尼德一样,也是用诗来写作的。受了他的影响的卢克莱修,对于作为诗人的他曾给予极高的称赞。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意见是分歧的。因为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只是些片断,所以他的诗才如何也就只好存疑了。我们必须分别处理他的科学和他的宗教,因为它们是彼此不相调谐的。我先谈他的科学,再谈他的哲学,最后再谈他的宗教。


他对科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他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他说:"当一个女孩子玩弄发亮的铜制计时期,用她美丽的手压住管颈的开口,把这个计时期浸入水的银白色易变形的物质中时,水并不会进入这个器皿,因为内部空气的重量压着底下的小孔,把银水往回堵住了;一直要等到她把手拿开放出压缩的气流时,空气才会逸出,同量的水才会流进去。"


这段话是他解释呼吸作用时说的。


他至少也发现过一个离心力的例子:如果把一杯水系在一根绳子的一端而旋转,水就不会流出来。


他知道植物界里也有性别,而且他也有一种演化论与适者生存的理论(当然必须承认多少是幻想的)。最初"四方散布着无数种族的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蔚为奇观"。有的有头而无颈,有的有背而无肩,有的有眼而无额,又有孤零零的肢体在追求着结合。这些东西以各种机缘结合起来;有长着无数只手的蹒跚生物,有生着许多面孔和胸部朝向各个方向观看的生物,有牛身人面的生物,又有牛面人身的生物。有结合着男性与女性但不能生育的阴阳人。但最后,只有几种是保存下来了。


至于天文学方面:他知道月亮是由反射而发光的,他认为太阳也是如此。他说光线进行也需要时间,但是时间非常之短促以致我们不能查觉到;他知道日蚀是由于月亮的位置居间所引起的,这件事实似乎是他从阿那克萨哥拉那里学来的。


他是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者,这一片源于他的医学学派曾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据伯奈特(第234页)说,它影响了科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的整个倾向。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他那时代科学上的生气蓬勃,这是希腊晚期所不能比拟的。


我现在就来谈他的宇宙论。上面已经提到过,是他确立了土、气、火与水四种原素的(虽然他不曾使用"原素"这个名字)。其中每一种都是永恒的,但是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这样,便产生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发现的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它们被爱结合起来,又被斗争分离开来。爱与斗争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乃是与土、气、火、水同属一级的原始原质。有些时期爱占着上风,有些时期则斗争来得更强大。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爱是完全胜利的。在那个黄金时代,人们只崇拜塞蒲路斯的爱神。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并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机遇"与"必然"的支配。有一种循环存在着:当各种元素被爱彻底地混合之后,斗争便逐渐又把它们分开;当斗争把它们分开之后,爱又逐渐地把它们结合在一片。因此每种合成的实体都是暂时的;只有元素以及爱和斗争才是永恒的。


这里和赫拉克利特有着相似之点,但却比较缓和,因为造成变化的不仅仅是斗争而是斗争与爱两者。柏拉图在《智者篇》(242节)中以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两人相提并论:有些伊奥尼亚的诗人们,挽近更有些西西里的诗人们,他们所达到的结论是:把(一和多)两个原则结合在一片就要更可靠一些,并且说存在就是一与多;有些严峻的诗人们说它们是由敌对与友情结合起来,在不断地分合着的,而另外有一些较温和的诗人们则并不坚持永恒的斗争与和平,而是承认它们之间有一种缓和与交替;有时在爱神的支配之下和平与一占着上风,而后又由于斗争原则的作用,多与战争又占了上风。


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球;在黄金时代,斗争在外而爱在内;然后斗争便逐渐入内而爱便被逐于外,直到最坏的情形是斗争完全居于球内而爱完全处于球外为止。以后——虽然为了什么原因我们并不清楚——就开始一种相反的运动,直到黄金时代又恢复为止,但黄金时代并不是永远常在的。这时整个的循环就又重演。我们固然可以假设这两个极端中可能有一个是稳定的,但是这却不是恩培多克勒的见解。他虽然想要采用巴门尼德的论证以解释运动,然而他在任何阶段都不想要达到一个不变的宇宙。


恩培多克勒关于宗教的见解,大体上是毕达哥拉斯式的。在一段极有可能是谈到毕达哥拉斯的残篇里,他说"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有了不起的知识,精于各式各样的巧思,他获得了智慧的最大的财富;只要他肯用心思考,他就很容易看出一切事物在十代、甚至二十代期间的各种情况"。我们已经提到过,在黄金时代人们只崇拜爱神,"而且神坛上也并不冒着纯粹公牛牺牲的血腥气,把牛牺牲之后又吃掉它那肥大的肢体,这被人视为是最可憎恶的事。"


有一次,他很铺张扬厉地把自己说成是个神:


朋友们,你们住在这座俯瞰着阿克拉加斯黄色的岩石、背临城堡的大城里,为各种善事忙碌着;你们是外邦人的光荣的避难所,从来也不会干卑鄙的事情,我向你们致敬。我在你们中间漫游,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我在你们大家中间受到了恰当的尊敬,人们给我戴上了丝带和花环。只要当我戴着这些参加男女的行列进入繁盛的城市,人们便立刻向我致敬;无数的人群追随着我,问我什么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谕,又有些人在许多漫长而愁苦的日子里遭受各种疾病的痛苦的摧折,祈求能从我这里听到医病的话。……但是我为什么要把超过必死的、必朽的凡人当作好象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喋喋不休呢?另外有时候,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大罪人,正为着自己的不虔敬而在赎罪:


有一个必然之神的神谕,那是一条古老的神诫,是得到明确的誓言保证的而又永恒的神诫;它说,只要有一个魔鬼——漫长的岁月就是他的命运——曾经罪恶地用血玷污了自己的手,或追随过斗争而背弃了自己的誓言,他就必定要远离幸福者之家而在外游荡三万年,在这段时期中他将托生为种种不同的有生形式,从一条劳苦的生活道路上转到另一条上。因为强而有力的气把他赶到海里,海又把他冲到干燥的地上来;地又把他抛到烈日的照灼之下,而烈日又把它投回到气的漩涡里。每一种都从另一种那里把他接受过来,但是每种全都把它抛开。我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一个见拒于神的亡命者和流浪儿,因此我就把我的指望寄托于无情的斗争中。


他的罪恶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也许并不是什么我们会认为很严重的事。因为他说:


"啊!我是有祸的了,在我张嘴大嚼而犯下罪行之前,无情的死亡的日子竟不曾毁灭掉我!……


"要完全禁绝桂叶……


"不幸的人,最不幸的人,你的手可千万不要去碰豆子!"


所以也许他所做的坏事不过是大嚼桂叶或者大吃豆子罢了。


柏拉图有一段最有名的文章,他把这个世界比做是一个洞穴,我们在洞穴里面只能看到外面明朗世界的各种现实的暗影,而这是恩培多克勒所预示过的;它起源于奥尔弗斯派的教义。


也有些人——大抵是那些通过许多次的投生而得免于罪恶的人——最后终于达到了与诸神同在的永恒幸福:


但是最后他们①在人间出现,作为先知、歌者、医生和君主;从此他们荣耀无比地上升为神,与其他诸神同享香火、同享供奉,免于人间的灾难,不受运命的摆布,也再不可能受到伤害。


这一切里面,似乎很少有什么是奥尔弗斯教义和毕达哥拉斯主义所不曾包括的东西。


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除了科学以外,就在于四原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他抛弃了一元论,并把自然过程看做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诸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的确,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但是就在这一方面,他也不见得比起许多近代的科学家来更为不如。


①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谁,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他们就是那些保存了自己的纯洁性的人们。


①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谁,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他们就是那些保存了自己的纯洁性的人们。


谢选骏指出:恩培多克勒的四原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很像来自印度四元素论和波斯的善恶二元论。


网文《四根说》报道:


四根说,由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提出的,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恩培多克勒是哲学家,但他在青年时代曾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政治。他故乡阿克拉噶斯推翻暴君的斗争的策动者,感激他的公民愿把暴君的王位留给他以示报答,但恩培多克勒以当时希腊人中罕有的自我克制加以拒绝了。他宁可把时间花在哲学研究上。恩培多克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达哥拉斯教导的影响。这体现在他教义中强烈的神秘主义。他并不反对被人视为预言家和创造奇迹的人,有人甚至认为使人起死回生。

他的哲学诗《论自然》、《净化论》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亚里士多德推他为“修辞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医生,著有《医术》,他的哲学著作也包含着对生命现象较详细的论述。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作为组成万物的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虽然他的学说通常被称为“四根说”,但实际上,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他所说的火、气、水、土都是微粒,它们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其中每一种都是永恒的,但是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这样,便产生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发现的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它们被爱结合起来,又被斗争分离开来。爱与斗争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乃是与土、气、火、水同属一级的原始原质。有些时期爱占着上风,有些时期则斗争来得更强大。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爱是完全胜利的。在那个黄金时代,人们只崇拜塞蒲路斯的爱神。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并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机遇”与“必然”的支配。有一种循环存在着:当各种元素被爱彻底地混合之后,斗争便逐渐又把它们分开;当斗争把它们分开之后,爱又逐渐地把它们结合在一片。因此每种合成的实体都是暂时的;只有元素以及爱和斗争才是永恒的。

恩培多克勒提出“双重道理”:“它们(指根)有时从多种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这里的“一”指每一个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多”指可感事物的数量众多。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一中生多”和“从多中生一”分别代表着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但是,根却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这就是他所说的“全体的每一部分都既不缺也不盈”的意思。恩培多克勒认为,从一到多和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因此世间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


谢选骏指出:恩培多克勒的四原素学说和印度的四元素论,希腊人的“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与“波斯的善恶二元论”——究竟有无关系,或有何关系,是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毕竟,公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了爱奥尼亚,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波斯与希腊诸国之间又爆发的一系列冲突,而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前490年-前430年)的鼎盛期,正好约当公元前440年,这是偶然的巧合吗。显然不是,因为希腊的文明显然是在希波战争之后发展起来的。


“真理”就是经过论证武装起来的“意见”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第五章 巴门尼德



希腊人并不耽溺于中庸之道,无论是在他们的理论上或是在他们的实践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巴门尼德则反驳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巴门尼德是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地方的人,鼎盛期约当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年青的时候(约当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门尼德会过一次面,——当时巴门尼德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并且从他那里学到好些东西。无论这次会见是否历史事实,我们至少可以推断柏拉图自己受过巴门尼德学说的影响,这是从其他方面显然可以看出来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哲学家们,要比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神秘主义和宗教。大体说来,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的倾向是科学的、怀疑的。但是数学,在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之下,则在大希腊①要比在伊奥尼亚兴盛得多;然而那个时代的数学是和神秘主义混淆在一片的。巴门尼德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达到什么程度便全属揣测了。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人们常常说他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的学说表现在一首《论自然》的诗里。他以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它并不是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种对方面的统一,因为根本就没有对立面。举例来说,他显然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黑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巴门尼德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而且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体是无所不在的。


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成两部分:分别地叫作"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后者我们不必去管它。关于真理之道他所说过的话,就其保存了下来的而论,主要之点如下:"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那么现在存在的又怎么能够在将来存在呢?或者说,它怎么能够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过去存在的,现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将来是存在的,那么现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灭了变,也就听不到什么过渡了。"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①这种论证的本质便是: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的,但是很值得我们看一看其中包含有哪些真理的要素。


我们可以把这种论证表达为如下的方式:如果语言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字句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且它们一般地并不能仅仅是意味着别的字句,还更意味着某种存在的事物,无论我们提不提到它。例如,假设你谈到了乔治·华盛顿。除非有一个历史人物叫这个名字,否则这个名字(看起来似乎)就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含有这个名字的语句也会是毫无意义的。巴门尼德认为不仅乔治·华盛顿在过去必然存在过,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他现在也必然还存在着,因为我们仍然能够有所指地在使用他的名字。这显然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我们怎样去对付这种论证呢?


让我们举一个想象中的人物吧,比如说哈姆雷特。让我们考虑这种说法:"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真的,但并不是在朴素的历史意义上。真确的说法是:"莎士比亚说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或者更明白地说:"莎士比亚说有一个丹麦王子叫作'哈姆雷特'"。这里面就不再有任何想象中的事物了。莎士比亚和丹麦和"哈姆雷特"这个声音三者都是真实的,但是"哈姆雷特"这个声音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名字,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人叫"哈姆雷特"。如果你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的名字",这还不是严格正确的;你应当说,"人们想象'哈姆雷特'是一个真实人物的名字"。


哈姆雷特是一个想象中的个体,麒麟则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凡有麒麟这个词所出现的语句,其中有些语句是真的,有些则是假的,但是在两种情况中都并非是直接的。让我们看一下"一个麒麟有一只角"以及"一头牛有两只角"。为证明后一句话,你就必须去看一看牛;单单说某本书里说过牛有两只角是不够的。但是麒麟有一只角的证据却只能在书本里才找得到了,并且事实上正确的说法是:"某些书里说有一种独角的动物叫做'麒麟'"。一切有关麒麟的说法,其实都是有关"麒麟"这个字的说法;正好象一切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法,其实都是有关"哈姆雷特"这个字的说法。


但是在大多数场合之下,非常显然地我们所说的并不是字,而是字所意味着的东西。于是这就又把我们带回到巴门尼德的论证上去了,即如果一个字可以有所指地加以应用的话,它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不是意味着无物,因此这个字所意味的事物便必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着的。


然而关于乔治·华盛顿我们应该说什么呢?似乎我们只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说他仍然还存在着;另一种是说当我们用"乔治·华盛顿"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不是在说着叫这个名字的那个人。两者似乎都是一种悖论,但是后者的困难似乎要少些,我将要试着指出它在有一种意义上可以是真的。


巴门尼德认为字汇有着经常不变的意义;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他论证的基础,他假定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然而,尽管字典或者百科全书给一个字写下了可以说是官定的、并且为社会所公认的意义,但是并没有两个人用同一字的时候,在他们的心目中恰好有着同一的思想。


乔治·华盛顿本人可以用他的名字和"我"这个字作为同义语。他可以查觉他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身体的动作,因此他要比任何别人使用这个名字的可能意义都更为充分。他的朋友们在他面前也能够查觉他的身体的动作,并能猜测他的思想;对他们来说,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仍然是指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种具体的事物。但在华盛顿死后,他们就必须以记忆来代替知觉了,当他们使用他的名字的时候,那就包含有一种心理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他的人来说,则心理过程又有所不同了。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画像并对我们自己说:"就是这个人"。我们可以想着"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如果我们是非常之孤陋寡闻的话,那么他对于我们可能仅仅是"那个叫作华盛顿的人"罢了。无论这个名字提示我们的是什么,既然我们从来不知道他,所以它就绝不能是华盛顿本人,而只能是目前出现于感官或者记忆或者思想之前的某种东西。这就说明了巴门尼德论证的错误。这种字的意义方面的永恒不断的变化,却被另一种事实给遮蔽住了,那就是一般说来,这种变化对于有这个字出现的命题之真假是毫无关系的。如果你提出任何一个有"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在其中出现的真语句,那末,你以"美国第一任大总统"这个词去代替它的时候,这个语句照例仍然会是真的。这条规则也有例外。在华盛顿当选以前,一个人可以说"我希望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但是他不会说"我希望美国第一任总统是美国第一任总统",除非是他对于同一律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我们很容易提出一条把这些例外情况排除在外的规则,而在其余那些情况中,你就可以使用任何只能应用于华盛顿的描叙语句来代替"乔治·华盛顿"。而且也只有凭借这些词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知道他的。


巴门尼德又论辩说,既然我们现在能够知道通常被认为是过去的事物,那么它实际上就不能是过去的,而一定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在存在着的。因此他就推论说,并没有所谓变化这种东西。我们所说的关于乔治·华盛顿的话,就可以解决这种论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对于过去的知识。当你回想的时候,回想就出现于现在,但是回想并不等于被回想的事物。然而回想却提供一种对于过去事件的描述,并且就最实际的目的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区别描述与被描述的事物。


这整个的论证就说明了从语言里抽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来是何等之容易,以及何以避免这种谬误推论的唯一方法就在于要把对于语言的逻辑和心理方面的研究推进得比绝大多数形而上学者所做的更远一步。


然而我想巴门尼德如果死而复生,读到了我所说的话,他会认为是非常肤浅的。他会问:"你怎么知道你关于华盛顿的叙述指的是过去的时候呢?根据你自己的说法,直接的推论必须是对于现存的事物;例如,你的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不是发生在你以为你是在回想的时候。如果记忆可以被当做是一种知识的来源,那么过去就必须是现.在.就在我们的心目之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便必然应当是现在还存在着"。


我不想现在来解答这种论证;它需要讨论记忆,而那是一个很困难的题目。我在这里把论证提出来,是要提醒读者: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炼化的一幕序曲而已。


后来的哲学,一直到晩近时期为止,从巴门尼德那里所接受过来的并不是一切变化的不可能性,——那是一种太激烈的悖论了——而是实体的不可毁灭性。"实体"这个字在他直接的后继者之中并不曾出现,但是这种概念已经在他们的思想之中出现了。实体被人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样变成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如此。在后面,我还要详尽地谈到这一点。目前我只是想要指出,为了要对巴门尼德的论证做到公平而又不抹杀明显的事实偏见,我就必须提到这一点。


①指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中译本编者①伯奈特注:"我以为这个意思是……不可能有什么思想符合于一个不是某种真实事物的名字的名字"。


谢选骏指出:罗素显然不知道,巴门尼德和其他的希腊思想家一样愚蠢,虽然他们的愚蠢方式并不相同——他们虽然逃离了这样一个思想陷阱——肯定现象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为“客观世界”;但是,他们还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区分了“真理”与“意见”,接着就把世界的本原叫做了“水”“火”“气”“数”或别的什么概念。


网文《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探析》报道: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是巴门尼德区分出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追求知识的道路,真理之路通向的是“存在物存在”的光明世界,意见之路通向的是“非存在物存在”的黑暗世界。巴门尼德毫不留情地宣布以感官为基础的研究路径是一条意见之路,人们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寻找到万物的本源。我们努力路向应该是使自己进入到光明世界

之中,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我们的认识对象,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真理,而这条道路就是真理之路。

一、真理之路

在真理之路上,巴门尼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真理的居所,即确定认识对象。在凡人们看来,真理就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世界,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感官的经验去发现真理。巴门尼德则认为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只有先确定“存在物存在”这个基础,才能够去谈论认识真理的可能性,不然,认识的道路就有方向性上的错误。所以,“可以讲述的途径只留下一条:(它)存在;在这条(路)上有很多标志:存在者不是生成的,也不会消亡;完整,单一,不动,完满。”①(残篇8:1-4)

巴门尼德所揭示的“存在物存在”可以归结为三点:1.存在物是不生不灭的;2.存在物是完整单一的;3.存在物是完满不动的。这三点标志在巴门尼德这里不仅仅是提出来,而且巴门尼德第一次力图在逻辑上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辩护。

首先,存在物是不生不灭的。假如说存在物是被生出来,那么,是什么生出了存在物呢?显然,存在物是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出来的,也就说是存在物只能来自于存在物,如果存在物来自于存在物,我们就可以不断追问,这个产生出存在物的存在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没有结果追问。

然后,存在物是完整单一的,即存在物是不可分的、连续的、统一的东西。假如说,存在物是可以分割、非连续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存在物和存在物之间存在着聚合和分散的关系,存在物和存在物之间的聚合就是生成,而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的分散就是灭亡,那么,生灭就存在了,显然这就会导致关于存在的秩序的瓦解。

最后,存在物是完满不动的,因为存在物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之中。存在物之间只能是作为一个无缝隙的整体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存在物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存在物的各个部分都是一样的,没有大小、高低等等差异性所导致的分布的不均匀,所以也不会引起存在物的之间的相互运动。锁链意味着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保证存在不会出现位置移动,巴门尼德认为这种必然其实就是完满无缺的展现。

感官可以为我们呈现充斥着意见的黑暗世界,那么,用什么来呈现出真理居所的光明世界呢?巴门尼德选择了理智,他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思维的,这种思维可以让我们去认识“存在物存在”的光明世界。“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残篇8:34-35)这一思想的对象就是存在物,它既不会消失,又不会改变,而是始终如一的固定在那里。理智思维是人的能力,存在物是人的理智思维的对象,思想就是人的理智思维的思维成果。

二、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在对“存在物存在”进行论述之后,又转向了凡人们的意见:“按照意见看来,事物就是像这样产生的,现在是像这样存在着,从现在起到将来也会像这样生长,然后消灭。”(残篇19:1-3)这段话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巴门尼德对“意见之路”的总结。那么,如何理解这条意见之路呢?

其实,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讲:“在泰勒斯看来,万物的本源是水,现在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事物最初都是产生于水,然后逐渐生长,最后死亡,又复归于水。”在泰勒斯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有各种版本的“在XXX看来”,于是,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这个问题就出现的极其大的争议,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不定,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火,还有的说是数。对巴门尼德而言,这些人的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归根都是意见,都是欺人的虚构。

残篇第一:“要是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不要遵循这条大家所习惯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感觉经验不具备绝对的确定性。按照大家的习惯,人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这个世界,并且把自己的感觉经验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感官所呈现给我的自然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生成的;而且,对于同一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而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残篇第二:“因为理智不会把存在物从存在物的联系中割裂开来,既不会使存在物的结构分崩瓦解,也不会使它聚集会合。”这句话我们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即感觉经验会把存在物从存在物的联系中割裂开来,让存在物分崩瓦解,使它聚集会合。存在物在这里可以作为本源来理解,本源是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核心问题,他们的一条原则就是本源自身必然是要分裂的,万事万物由本源而产生,死亡后又复归于本源。而这,恰恰是存在物的不生不灭的特性所不允许的。

残篇第四:“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你既不能认识非存在(这确乎是办不到的),也不能把它说出来。”巴门尼德认为凡人们在对本源问题进行追问时,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即在认识对象什么的问题上是迷茫的。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将万物的生成变化视为真实的存在,但是,生成变化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他们对事物生成变化的把握。

我们会看到,意见之路上的凡人们在为本源问题争论的一塌糊涂时,巴门尼德指出这条道路的认识基础——感觉——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的感觉给我们提供的真正的认识对象,故而,感觉经验的愈加积累愈是让我们无所适从,即完全对感觉经验的依靠是无法对现象的复杂的生成予以把握的。巴门尼德意识到了这一事实后,转变的认识路向,即不在感官所呈现的世界中去寻找本源,而是重新界定认识对象,转向理智思维。

三、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关系

巴门尼德的努力的路向只有一条,即指明真理之路。真理之路的指明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什么是真理之路,第二层我们如何踏上真理之路。真理之路的三个标志已经指明了真理之路,踏上真理之路的第一步就是要使自己远离原来的研究路径,认识到意见的本质:“所以你应当经验一切:圆满真理的不可动摇的核心,以及不含任何可靠真理的凡人们的意见。意见虽然不含真理,你仍然要加以体验,因为必须通过全面的彻底的研究,才能制服那种虚幻之见。”(残篇 1:28-32)。

巴门尼德认为凡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世界时,往往会采取两种形式,认为这个世界是在两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的生成的,这两种形式之间相互对立,不相为谋,具体的事物就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形式之间的混合。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把这两种形式理解为巴门尼德所指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认为意见之路的取向是与真理之路相对应的一种认识路向,但事实上,意见之路从根本上而言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与真理之路在同一层次或同一意义上来使用,认为意见之路存在,并予之真理之路的同等意义只能是将意见之路上升之存在的层次,而绝对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所在。所以,就巴门尼德而言,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对立,即不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有的只是存在,非存在不能放置于与存在等同的意义上,这样只会导致存在沦为非存在。

那么,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就是只有真理之路存在,意见之路是不存在的,但是凡人们总是受制于自己的感官所呈现的那个不断生成的世界,认为世界就是在对立之中不断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在这种理解中,人们无法寻求到永恒确定性的真理。巴门尼德指出了一条真理之路,这条真理之路确定了人们认识的对象,并且人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思维去认识存在,从而去把握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Kirk, G. S.,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Cambridge.


① 本文汉译的残篇主要参照大卫·盖洛普的《巴门尼德著作残篇》以及北大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巴门尼德所说的"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无非就是“人我区别”——巴门尼德所说的就是"真理",别人所说的就是"意见"。类似的看法我在读研生生的时候就碰到了,那时候比我大了十几岁的同学经常告诉我我,我所说的东西不是“理论”,只是“意见”,因为我没有对我的意见进行“论证”。我虽然觉得他们大脑硬化了,但觉得他们还是比巴门尼德可爱一些,毕竟没有用“真理”来代替“理论”——因为他们的祖师卡尔·马克思喜欢用“理论”一词而不喜欢用“真理”一词。可是,“真理”和“理论”不就是经过论证武装起来的“意见”吗?



(摘自谢选骏【《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是一本文学作品】)

谢选骏:俄罗斯要川普代表美国低头认輸

《川普乌克兰“和平方案”被曝 无须割让领土》(澎湃新闻 2024-11-07)報道: “我不会发动战争,我要停止战争。”当地时间11月6日凌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在向支持者宣布自己胜选时说。 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同一天,共和党也在参议院选举中至少拿下超过半数的52席,获得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