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7月15日星期六

谢选骏:总统就是社会的魔咒



《失业、不婚、无孩:中国上班族的“35岁魔咒”》(袁莉

2023年6月29日)报道:


肖恩·梁(音)年满30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35岁魔咒”的问题。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像他这样的白领到35岁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职业不稳定的现实。这个魔咒认为,在雇主眼里,他们比应届毕业生更贵,而且不像应届生那样愿意加班。

现年38岁的梁先生已经从一名技术支持人员转行为私人教练。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以及低迷的中国经济。但他认为,失业的主因是自己的年龄。对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许多雇主来说,他的年龄太大了,中国政府将大多数公务员职位的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如果说“35岁魔咒”是一个传说,它也是一个有一些事实支持的说法。

“虽然说我健身看起来还蛮年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是人家看我们这种的话,就是属于被社会淘汰的了。”

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复苏已停滞不前,“35岁魔咒”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尚不清楚这个现象是如何开始的,也很难知道其真实程度。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就业市场疲软,年龄歧视普遍存在,而年龄歧视在中国并不违法。对30多岁、正在对事业、婚姻和生育等大问题做决定劳动者来说,这是一种双重打击。


“35岁辞退嫌老,60岁退休嫌小,”网上一篇广泛流传的帖子写道,意思是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人没有前途,而随着政府考虑提高退休年龄,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需要继续工作。帖子接下来写道:“人生远离房、婚、孩、车、堵、毒。幸福、自由、时间,全是你的。”

由于付不起每月600元的房租,梁先生从中国南方的广州搬回了老家。他还没有结婚;三个年龄与他相仿的堂表兄弟也没结婚。他说,只有那些有稳定工作的人,比如在政府机关上班和当老师的人,才有能力组建家庭。

中国新闻媒体去年引用一名负责人口政策的国家卫健委官员的话说,就业竞争压力更大是中国年轻人推迟婚姻的原因之一。

很难相信中国政府的就业数据。中国政府的就业统计包括每周仅工作一小时的人。按照这个低标准,今年大部分时间的城镇失业率只略高于5%,比2019年好。

来自企业界的数据则不同。据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发布的财务报告,这三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和薪酬最高的雇主在今年前三个月雇用的员工比它们在疫情期间招聘人数最高时少了约9%。中国一些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在2022年裁员 30%、50%,甚至70%。

“未来几年将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清华大学经济学家王明远在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中写道,他指出,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到2028年时,社会可能积压5000万左右18岁到40岁的失业人员,并指出,这将“进而引发一系列深层危机”。

2022年,结婚登记人数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0.5%,是中国自1986年开始公布这个数据以来的最低数字。去年,中国出生率降到了最低点,人口自1961年大饥荒结束以来首次出现萎缩。

年龄歧视影响所有上了年纪的劳动者,但30多岁的人可能感受最深,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遭受这种歧视。

弗林·樊(音)在30岁的时候就开始害怕35岁。他知道自己几年后可能会被淘汰,但在被淘汰前,他面临的问题是过度劳累。

他说,在上一家公司,他的大多数同事要么像他一样是单身,要么结了婚但没孩子。加班加点处于失控状态。樊先生说,他在2021年的三个月里没有在晚上11点前下过班。他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

去年年底,他和大多数同事一起被上海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解雇。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他向300多家公司投了简历,只得到10次面试机会,但都不成功。现在他正在寻找工资比以前低20%到30%的工作。他还开始在上海附近的城市找工作。

35岁的他觉得自己仍年轻。但他说,对社会来说,35岁像“瘟疫”。


虽然茜茜·张(音)今年32岁,但已经有雇主说她年龄太大了。她出示了某销售母婴用品公司的招聘信息截屏,该公司把招聘年龄限制在32岁以下。以前曾有主管对张女士说,他会用经过三个月培训的年轻应届毕业生代替张女士。

张女士表示,中国公司喜欢追逐最热门的趋势,而不是完善已有的东西。所以,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特质。‌‌

作为一名女性,张女士还面临着其他歧视。她从25岁起就不得不回答雇主关于她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的问题。她回答说,她和丈夫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后,雇主会问她,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决定有何看法。

张女士是一名营销专业人士,去年9月被解雇后,她向3000多家公司发了消息,向300多家公司投了简历,但只得到了不到10次面试机会。上个月,终于有一家小公司向她提供了工作机会。

她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并不感到兴奋或愉快。

“以前我是会有预期的,就是我觉得我需要升职,需要加薪,需要更好的生活,”她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了,只要能生存能生活。”


她和丈夫觉得他们无力养育孩子。他们有房贷要还,她失业的那段时间,他们勉强度日,同时担心丈夫也可能失去工作。

他们的焦虑让他们怀疑生孩子是否对孩子公平。张女士引用了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现年38岁的技术专业人士梁先生也说了类似的话。他喜欢孩子,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孩子过上美好生活。和许多在农村长大的中国人一样,由于父母前往城市打工,他是由祖父母抚养成人的。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种生活。

再说,他首先需要找一份工作。甚至在疫情前,他已在一次面试时被问道,为什么到了他这个年龄还在申请技术支持工作。他给我看了当地省政府的招聘空缺:所有职位的年龄要求都在18岁到35岁之间。

我随口说道,35岁一定像是座沉重的大山,梁先生回答说:“是悬崖。”


谢选骏指出:中国上班族有个“35岁魔咒”,而美国要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才可以竞选并且出任总统职位。这两者看似没有直接关系,其实都有其生物学意义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人生的下坡路开始于三十五岁。由此看来,总统不是“向上的人”可以担任的,只能留给“向下的人”了。所以我说,总统就是社会的魔咒。

谢选骏:殖民主义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




《为何憎恨警察?活在“城市垃圾桶”的移民后代》(联合新闻网 2023-07-12)报道:


2023年6月27日,法国一名非裔少年奈尔(Nahel Merzouk)丧命于警察过度执法的枪下,整个过程被民众录下。少年所居住的楠泰尔社区(Nanterre)的居民看着流传的影片,除了愤怒之外,更多的是错愕与不理解。同样出身于楠泰尔社区的记者阿兰尼(Feurat Alani)闻讯后直觉地下楼,看到街上人人眼神凝重,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所有人都不发一语。


在楠泰尔,大家几乎都彼此认识,就算不认识奈尔也一定对这张脸有印象,或至少也有共同的朋友。奈尔的死对楠泰尔居民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噩耗,他们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这群混蛋(指警察)谋杀了那孩子,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合法地杀人。事实上他们打开了地狱的大门,再也回不去了。”


阿兰尼收到这则讯息,就像是预告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当天,夜晚一降临,楠泰尔便陷入烽火。这场火随即延烧到全国各地,所有重要城市及外围郊区都发生暴动。纵火、破坏、警民冲突等,汽油弹与烟雾弹取代了城市原有的风景,政府机关、学校、大型商家等成为主要的攻击对象。所有市镇首长都紧张坐镇,警消医护疲于奔命,直升机屡屡在空中盘旋。


枪杀奈尔的警察的同事们纷纷收到死亡恐吓讯息,极右派媒体也趁势将舆论从少年之死转向支持警察、谴责暴民。政府的立场一方面承诺加强警方训练,另一方面却暗示要加强家长的管教责任(参与暴动者多半是未成年人或刚成年的年轻人)。然而这起事件如果能单纯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来看待,要如何解释如此大规模却无组织的全国暴动现象呢?事实上,奈尔之死并非这些暴力事件的序曲,而是30多年来警方与移民社群冲突的其中一个章节。


死在警察手下的非裔青少年们


1993年4月6日,巴黎十八区。 17岁的刚果裔少年姆波渥垒(Makomé M’Bowolé)因涉嫌偷窃香烟遭逮捕至警局,与讯问警官发生口角后,最后却头部中枪丧命。事发当时还有另外两名警官在场,然而他们静静地看着愤怒的同事拿枪抵着少年头部,没有上前劝阻。原来,亮枪恐吓逼供是警局侦讯时的惯常手法,他们以为当天的手枪跟往常一样没上子弹。少年的死亡将警察过度执法的文化摊在阳光下,随即引发民众暴动,接连4日,十八区笼罩在帮派与警方暴力冲突的恐惧中。


2005年10月27日,在巴黎郊区市镇克里希苏布瓦(Clichy-sous-blois),一群青少年下午踢完足球,徒步从球场返家。途中经过一区住宅工地被附近居民看到,怀疑是一群不良少年准备偷东西,便通报警方。少年们察觉警车靠近,为了避免被盘查而跑进附近的变电所躲藏;警察见状遂招集更多警力包围变电所。警笛和无线电声响此起彼落,少年们就更不敢出来。就这样内外僵持了三十分钟左右,直到15岁的塔沃黑(Bouna Traoré)和17岁的班纳(Zyed Benna)误触高压电死亡。


少年们为何看到警察就想逃?警察面对这些孩子,又为何如此大动作执法?这起悲剧就像是浓缩了长久以来非裔青少年与警察之间紧张关系。这一次,不仅是巴黎地区,而是全国各地的移民市镇都掀起了暴动,警民冲突持续了3个星期,政府甚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这些事件都与奈尔之死大同小异——青少年移民后代,因为一些小奸小恶或莽撞不懂事,在警察过度执法的情况下丧命。这些事件还有另外一个共通点——这些少年都住在城市郊区(banlieue)。

advertisement


“郊区”在法国社会的语境当中其实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因为在大城市的外围所形成的附属市镇或聚落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地区维持农村聚落的形式,与所谓的乡村地区(campagne)没有实际的差别。有些则发展成都市富人的后花园,例如今日巴黎西部豪宅云集的十六区,在19世纪尚未被纳入巴黎市之前,就是布尔乔亚阶级的郊区。


然而郊区一词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仍然是大众阶层(classe populaire)聚集的城市外围聚落。这些地区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扮演着”核心城市的垃圾桶”的角色,接纳都市生活不想承担的各种元素:重工业、坟墓、贫穷人口等。


郊区为何沦为犯罪温床?


1920年代开始,共产党陆续在许多工人阶级聚集的巴黎市郊行政区赢得选举,因此有所谓的”红色郊区”一词。这些左派执政的城镇以劳动阶级的需求作为政策主轴,原本仅有附属地位的郊区从1930年代开始萌生了某种独立的地区认同。 1950年代末期,政府为了纾解战后婴儿潮的人口压力、并改善居住卫生,开始在劳动人口聚集的区域大举兴建大型的集合式社会住宅,短短几年的时间,塔型与排状的大楼就重画了郊区的天际线。


这些充满集合式社会住宅的新生”郊区城”(cité)开创了新的生活想像,不仅确保大众阶级最基本的生活品质,也某程度实现了社会融合,蓝领、白领、新兴小家庭等都共同生活在此一摩登的城市空间。


然而后续的发展也凸显了此一都市计画的局限:无论是在空间地景或公共设施的配置上,郊区城与历史性自然生成的核心城市都有很大的断裂。而且由于规划仓促,后续维护经费不足,1960年代就开始显得破旧败坏,再加上教育等公共机构资源的分配不平均,郊区城逐渐成为犯罪与失业的温床。


经济能力许可的居民都离开后,留下来的就是最贫穷的阶层。 1970年代经济危机的同时,法国社会迎来大批非洲移民,大部分就被安置在这些郊区城。当有色人种成为当地最普遍的风景后,郊区城就像是被筑起了隐形的围墙,与外面世界的隔阂再也无法被取消了。之后,历届政府都试图推出新的都市计画,然而承诺的多、实现的少,所谓的”郊区再生”对于居民而言常常只代表外墙重新粉刷。时至今日,郊区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改变,就像这首1997年的饶舌歌曲〈Demain, c'est loin〉所唱的:


“新的油漆后面,还是同样的鸟事。”


为何他们如此憎恨警察?


孤立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唯一能在移民社区兴隆发展的生意就是毒品交易。正因如此,郊区成为警察活动的重点区域,警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主导着郊区生活的日常经验。几乎所有在郊区长大的非裔少年,即便没有从事过任何非法活动,都有被警察盘查或带回警局的经验。


根据研究郊区暴动的社会学者伽隆(Olivier Galland)的说法,”对警察的恨是所有郊区青少年自我内化的结构元素之一。”而就警察那一方而言,日常巡逻的风险与追缉犯罪的高度压力,也更加深了他们对于非裔人口先入为主的敌意,执勤过程总不乏歧视性的言论与挑衅的肢体动作。恶性循环之下,郊区青少年对警察的恨就像闷烧的炭火,平时可以控制,一旦风起就一发不可收拾。


若想了解生活在郊区的少年们所面对的世界,可以看法国影史上著名的黑白靠片(注:指邪典电影、取自film culte谐音)、1995年上映的《恨》(La haine)。启发该片剧情的,正是前述1993年的姆波渥垒事件。故事背景是郊区悲剧的经典情节——某少年遭警察伤害陷入昏迷,入夜后帮派暴动、爆发警民冲突。电影藉由三名年轻人的视角呈现郊区的空间与生活,也呈现他们内心巨大的矛盾与怨恨。他们恨警察,也恨警察背后所代表的整个社会。他们想要离开郊区城这个鬼地方,然而除了这里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归宿。


1998年,时任总理的乔斯邦(Lionel Jospin)推出警察制度改革,在中央阶层新增”社区警务”单位(police de proximité ; community policing),目的正是为了重新修复警民关系,增进警察与地方居民之间的联系,使警察更了解每个社区的特性,以降低执勤时擦枪走火的机率。然而这个政策在萨克齐时期遭到废除。


近日由于奈尔事件,各界又开始讨论是否应该重新施行社区警务制度。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警察制度改革或者新的都市计画,都只是在疮疤表面涂药,无法触及真正的病因。


警民冲突背后真正的症结,是”郊区”这个异体的存在,是集合式社会住宅洗不掉的贫穷标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的空间,是整个社会不愿面对的种族歧视。


受马克宏指派研拟新一代都市计画的波洛(Jean-Louis Borloo)在2018年的报告中指出,郊区问题将社会的撕裂具体地摆在眼前,真正的解方必须包含教育、就业、地区资源分配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造。


根据他的统计,这些艰困市镇所能支配的经费比全国平均还低了30%;然而若要将他们从贫穷中拯救出来,还需要比平均多出30%的经费。然而后来马克宏决定不采纳波洛的建议。今天,在奈尔事件爆发后,舆论又开始翻出2018年的报告,检讨当时马克宏的决定。


不过,法国社会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真正的问题?法国人民是否愿意挹注更多的税金在这些右派眼中”活该贫穷的郊区混蛋”身上?如果没有,那他们是否准备好应对下一个奈尔、下一场暴动、甚至下一场革命?


网民嚎叫: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59:00

罪犯当然憎恨警察

甘泥尼昂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33:12

应该学习日本,对移民犯罪绝不容忍,一旦违法哪怕是交通法也取消移民身份,送回非洲去

wd01702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17:18

法国有明确法律,被截停后不顾警察警告逃离,警察判断你对他们自己或其他行人有危险时,是可以开枪的,而这个判断很大程度是警察当时自己的判断。这条法律有争议,但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以前的法律对罪犯太过宽松,对警察的要求过高,有警察甚至付出生命(被投掷的燃烧弹烧死)。这次死者的朋友(当时在车上)说,死者并没有企图逃,只是被警察用枪托打头后,脚松开了刹车。当然,这是他的一面之词,是否事实,还有待核实,但说明如果死者真是存心踩油门逃跑(可能会撞到警察或其他行人),是不得民心,会失去相当多的民意支持。反过来,如果他说的是事实,警察确实执法不当。

1passby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51:52

起因不是这少年驾车冲撞警察吗?怎么新闻中好像很无辜一样?

rain76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20:44

部分青年好吃懒做、为非作歹是主因

gameon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04:53

个别警察的知法犯法行为,不应该成为憎恨警察的理由。民主加自由制天生脆弱,如果没有强大的警察保护,一夜之间就能回到杀富济贫的封建社会。

三思2016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00:03

真正的原因是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的移民政策。

liu12345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5:30:25

某些种族把自己国家搞成垃圾桶,然后偷渡到其他国家,仍然继续搞成粪坑,恰似病毒蔓延。

hkzs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5:29:04

法国黑人又没当过黑奴,有什么种族歧视。要有,也是他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渤海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4:51:13

黑皮至上到哪儿,哪儿秒变粪坑。谢选骏:殖民主义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



《为何憎恨警察?活在“城市垃圾桶”的移民后代》(联合新闻网 2023-07-12)报道:


2023年6月27日,法国一名非裔少年奈尔(Nahel Merzouk)丧命于警察过度执法的枪下,整个过程被民众录下。少年所居住的楠泰尔社区(Nanterre)的居民看着流传的影片,除了愤怒之外,更多的是错愕与不理解。同样出身于楠泰尔社区的记者阿兰尼(Feurat Alani)闻讯后直觉地下楼,看到街上人人眼神凝重,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所有人都不发一语。


在楠泰尔,大家几乎都彼此认识,就算不认识奈尔也一定对这张脸有印象,或至少也有共同的朋友。奈尔的死对楠泰尔居民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噩耗,他们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这群混蛋(指警察)谋杀了那孩子,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合法地杀人。事实上他们打开了地狱的大门,再也回不去了。”


阿兰尼收到这则讯息,就像是预告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当天,夜晚一降临,楠泰尔便陷入烽火。这场火随即延烧到全国各地,所有重要城市及外围郊区都发生暴动。纵火、破坏、警民冲突等,汽油弹与烟雾弹取代了城市原有的风景,政府机关、学校、大型商家等成为主要的攻击对象。所有市镇首长都紧张坐镇,警消医护疲于奔命,直升机屡屡在空中盘旋。


枪杀奈尔的警察的同事们纷纷收到死亡恐吓讯息,极右派媒体也趁势将舆论从少年之死转向支持警察、谴责暴民。政府的立场一方面承诺加强警方训练,另一方面却暗示要加强家长的管教责任(参与暴动者多半是未成年人或刚成年的年轻人)。然而这起事件如果能单纯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来看待,要如何解释如此大规模却无组织的全国暴动现象呢?事实上,奈尔之死并非这些暴力事件的序曲,而是30多年来警方与移民社群冲突的其中一个章节。


死在警察手下的非裔青少年们


1993年4月6日,巴黎十八区。 17岁的刚果裔少年姆波渥垒(Makomé M’Bowolé)因涉嫌偷窃香烟遭逮捕至警局,与讯问警官发生口角后,最后却头部中枪丧命。事发当时还有另外两名警官在场,然而他们静静地看着愤怒的同事拿枪抵着少年头部,没有上前劝阻。原来,亮枪恐吓逼供是警局侦讯时的惯常手法,他们以为当天的手枪跟往常一样没上子弹。少年的死亡将警察过度执法的文化摊在阳光下,随即引发民众暴动,接连4日,十八区笼罩在帮派与警方暴力冲突的恐惧中。


2005年10月27日,在巴黎郊区市镇克里希苏布瓦(Clichy-sous-blois),一群青少年下午踢完足球,徒步从球场返家。途中经过一区住宅工地被附近居民看到,怀疑是一群不良少年准备偷东西,便通报警方。少年们察觉警车靠近,为了避免被盘查而跑进附近的变电所躲藏;警察见状遂招集更多警力包围变电所。警笛和无线电声响此起彼落,少年们就更不敢出来。就这样内外僵持了三十分钟左右,直到15岁的塔沃黑(Bouna Traoré)和17岁的班纳(Zyed Benna)误触高压电死亡。


少年们为何看到警察就想逃?警察面对这些孩子,又为何如此大动作执法?这起悲剧就像是浓缩了长久以来非裔青少年与警察之间紧张关系。这一次,不仅是巴黎地区,而是全国各地的移民市镇都掀起了暴动,警民冲突持续了3个星期,政府甚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这些事件都与奈尔之死大同小异——青少年移民后代,因为一些小奸小恶或莽撞不懂事,在警察过度执法的情况下丧命。这些事件还有另外一个共通点——这些少年都住在城市郊区(banlieue)。

advertisement


“郊区”在法国社会的语境当中其实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因为在大城市的外围所形成的附属市镇或聚落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地区维持农村聚落的形式,与所谓的乡村地区(campagne)没有实际的差别。有些则发展成都市富人的后花园,例如今日巴黎西部豪宅云集的十六区,在19世纪尚未被纳入巴黎市之前,就是布尔乔亚阶级的郊区。


然而郊区一词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仍然是大众阶层(classe populaire)聚集的城市外围聚落。这些地区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扮演着”核心城市的垃圾桶”的角色,接纳都市生活不想承担的各种元素:重工业、坟墓、贫穷人口等。


郊区为何沦为犯罪温床?


1920年代开始,共产党陆续在许多工人阶级聚集的巴黎市郊行政区赢得选举,因此有所谓的”红色郊区”一词。这些左派执政的城镇以劳动阶级的需求作为政策主轴,原本仅有附属地位的郊区从1930年代开始萌生了某种独立的地区认同。 1950年代末期,政府为了纾解战后婴儿潮的人口压力、并改善居住卫生,开始在劳动人口聚集的区域大举兴建大型的集合式社会住宅,短短几年的时间,塔型与排状的大楼就重画了郊区的天际线。


这些充满集合式社会住宅的新生”郊区城”(cité)开创了新的生活想像,不仅确保大众阶级最基本的生活品质,也某程度实现了社会融合,蓝领、白领、新兴小家庭等都共同生活在此一摩登的城市空间。


然而后续的发展也凸显了此一都市计画的局限:无论是在空间地景或公共设施的配置上,郊区城与历史性自然生成的核心城市都有很大的断裂。而且由于规划仓促,后续维护经费不足,1960年代就开始显得破旧败坏,再加上教育等公共机构资源的分配不平均,郊区城逐渐成为犯罪与失业的温床。


经济能力许可的居民都离开后,留下来的就是最贫穷的阶层。 1970年代经济危机的同时,法国社会迎来大批非洲移民,大部分就被安置在这些郊区城。当有色人种成为当地最普遍的风景后,郊区城就像是被筑起了隐形的围墙,与外面世界的隔阂再也无法被取消了。之后,历届政府都试图推出新的都市计画,然而承诺的多、实现的少,所谓的”郊区再生”对于居民而言常常只代表外墙重新粉刷。时至今日,郊区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改变,就像这首1997年的饶舌歌曲〈Demain, c'est loin〉所唱的:


“新的油漆后面,还是同样的鸟事。”


为何他们如此憎恨警察?


孤立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唯一能在移民社区兴隆发展的生意就是毒品交易。正因如此,郊区成为警察活动的重点区域,警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主导着郊区生活的日常经验。几乎所有在郊区长大的非裔少年,即便没有从事过任何非法活动,都有被警察盘查或带回警局的经验。


根据研究郊区暴动的社会学者伽隆(Olivier Galland)的说法,”对警察的恨是所有郊区青少年自我内化的结构元素之一。”而就警察那一方而言,日常巡逻的风险与追缉犯罪的高度压力,也更加深了他们对于非裔人口先入为主的敌意,执勤过程总不乏歧视性的言论与挑衅的肢体动作。恶性循环之下,郊区青少年对警察的恨就像闷烧的炭火,平时可以控制,一旦风起就一发不可收拾。


若想了解生活在郊区的少年们所面对的世界,可以看法国影史上著名的黑白靠片(注:指邪典电影、取自film culte谐音)、1995年上映的《恨》(La haine)。启发该片剧情的,正是前述1993年的姆波渥垒事件。故事背景是郊区悲剧的经典情节——某少年遭警察伤害陷入昏迷,入夜后帮派暴动、爆发警民冲突。电影藉由三名年轻人的视角呈现郊区的空间与生活,也呈现他们内心巨大的矛盾与怨恨。他们恨警察,也恨警察背后所代表的整个社会。他们想要离开郊区城这个鬼地方,然而除了这里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归宿。


1998年,时任总理的乔斯邦(Lionel Jospin)推出警察制度改革,在中央阶层新增”社区警务”单位(police de proximité ; community policing),目的正是为了重新修复警民关系,增进警察与地方居民之间的联系,使警察更了解每个社区的特性,以降低执勤时擦枪走火的机率。然而这个政策在萨克齐时期遭到废除。


近日由于奈尔事件,各界又开始讨论是否应该重新施行社区警务制度。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警察制度改革或者新的都市计画,都只是在疮疤表面涂药,无法触及真正的病因。


警民冲突背后真正的症结,是”郊区”这个异体的存在,是集合式社会住宅洗不掉的贫穷标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的空间,是整个社会不愿面对的种族歧视。


受马克宏指派研拟新一代都市计画的波洛(Jean-Louis Borloo)在2018年的报告中指出,郊区问题将社会的撕裂具体地摆在眼前,真正的解方必须包含教育、就业、地区资源分配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造。


根据他的统计,这些艰困市镇所能支配的经费比全国平均还低了30%;然而若要将他们从贫穷中拯救出来,还需要比平均多出30%的经费。然而后来马克宏决定不采纳波洛的建议。今天,在奈尔事件爆发后,舆论又开始翻出2018年的报告,检讨当时马克宏的决定。


不过,法国社会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真正的问题?法国人民是否愿意挹注更多的税金在这些右派眼中”活该贫穷的郊区混蛋”身上?如果没有,那他们是否准备好应对下一个奈尔、下一场暴动、甚至下一场革命?


网民嚎叫: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59:00

罪犯当然憎恨警察

甘泥尼昂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33:12

应该学习日本,对移民犯罪绝不容忍,一旦违法哪怕是交通法也取消移民身份,送回非洲去

wd01702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7:17:18

法国有明确法律,被截停后不顾警察警告逃离,警察判断你对他们自己或其他行人有危险时,是可以开枪的,而这个判断很大程度是警察当时自己的判断。这条法律有争议,但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以前的法律对罪犯太过宽松,对警察的要求过高,有警察甚至付出生命(被投掷的燃烧弹烧死)。这次死者的朋友(当时在车上)说,死者并没有企图逃,只是被警察用枪托打头后,脚松开了刹车。当然,这是他的一面之词,是否事实,还有待核实,但说明如果死者真是存心踩油门逃跑(可能会撞到警察或其他行人),是不得民心,会失去相当多的民意支持。反过来,如果他说的是事实,警察确实执法不当。

1passby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51:52

起因不是这少年驾车冲撞警察吗?怎么新闻中好像很无辜一样?

rain76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20:44

部分青年好吃懒做、为非作歹是主因

gameon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04:53

个别警察的知法犯法行为,不应该成为憎恨警察的理由。民主加自由制天生脆弱,如果没有强大的警察保护,一夜之间就能回到杀富济贫的封建社会。

三思2016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6:00:03

真正的原因是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的移民政策。

liu12345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5:30:25

某些种族把自己国家搞成垃圾桶,然后偷渡到其他国家,仍然继续搞成粪坑,恰似病毒蔓延。

hkzs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5:29:04

法国黑人又没当过黑奴,有什么种族歧视。要有,也是他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渤海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4:51:13

黑皮至上到哪儿,哪儿秒变粪坑。为何要引进这类进化失败的物种?法兰西的棉花没人摘吗?

不允许的笔名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3:53:28

所以这些地方就是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开始听起来不错 ,实际行不通。随着时间人性暴露,矛盾增加,聪明人撤出留下渣滓。


谢选骏指出:“憎恨警察”只是表面,“活在‘城市垃圾桶’的移民后代”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殖民主义的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垃圾桶里装满了废垃,就像罗马晚期和魏晋时代的蛮族内住。为何要引进这类进化失败的物种?法兰西的棉花没人摘吗?

不允许的笔名 发表评论于 2023-07-12 03:53:28

所以这些地方就是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开始听起来不错 ,实际行不通。随着时间人性暴露,矛盾增加,聪明人撤出留下渣滓。


谢选骏指出:“憎恨警察”只是表面,“活在‘城市垃圾桶’的移民后代”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殖民主义的膨胀过后,它的老窝就塌方内陷了。垃圾桶里装满了废垃,就像罗马晚期和魏晋时代的蛮族内住。

谢选骏:毛利人和中国人一脉相承

《傳遭秦剛「訓斥一小時」 紐西蘭外長回應了》(編譯陳曉慈 2023-06-27)报道:


紐西蘭總理希金斯(Chris Hipkins)26日率團抵達北京,27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澳媒披露,紐西蘭外交部長馬胡塔(Nanaia Mahuta)3月和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開會時曾遭對方訓斥。馬胡塔27日表示,當時雙方確實有一番「非常熱烈」的討論。


路透引述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稱,馬胡塔今年3月和秦剛會面時,遭對方「長篇大論說教」及「嚴厲訓斥」,恐顯示紐國和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之間的關係緊張。澳洲人報獲悉,馬胡塔當時遭秦剛「戰狼攻擊」(wolf warrior attack),歷經了「整整一小時的訓斥」。


馬胡塔27日向媒體表示:「我會說中國傳達其利益的方式非常強勢。」,並形容3月那場會議討論「非常熱烈」。


馬胡塔並未進一步說明雙方會議討論的議題,她僅表示,能成功讓紐國總理獲邀訪中,反映了兩國關係的本質及成熟,也反映了兩國經熱烈討論後,紐國仍能率領一支貿易代表團訪中的事實。


中國是紐西蘭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場,尤其是對酪農業。和鄰國澳洲相比,馬胡塔過去在譴責中國侵犯人權紀錄方面,採取較為謹慎的作法。


谢选骏指出:这个“新西兰外长”,其实是个毛利人——毛利人和中国人一脉相承,都习于逆来顺受……土地被人霸占了,还要为人打工……就像共产党中国一样没有丝毫的出息。


《中共官场新版四大美女 各个“身怀绝技”》(2023-06-27  苏文寅)报道:


本月初,中共石油系国企“一把手”胡继勇,借出差之名,挽手女下属董思槿逛街,大秀甜蜜。由于女方外形太过出色衣着太过吸睛,被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下来,并传到了网络上,“牵手门”当事人的身份双双遭到大起底,真实背景也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中石油胡总和女下属董思槿的牵手门事件广传网络,双双被免职。


有网友发现,董思槿时常在社交媒体上炫富。从这些她日常分享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常去旅游、出入高档酒店、消费各种名牌。她的许多照片都穿着性感内衣、搔首弄姿,既显示着她生活的奢靡,也让人看到其张扬的一面。


董思槿不仅在微博上晒Tiffany大钻戒,全套祖母绿首饰,炫耀自己入住每晚要价万元人民币的豪华宾馆。还在微博上捎带暗示自己的地下情,称“5.20秀不了恩爱,所以提前一天发个五个月43万的账单吧。”她接着补充说:“恋爱不一定开心,但每个月花个八九万是挺开心的。”

另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一个关键点,在认识胡继勇前,她大多时候只晒身材、美食、旅行照。两人相识后不久,她开始晒奢侈品,仅在某全球高端时尚百货的消费就多达240万。此外,董思槿还购买了一套豪宅,该住宅的装修极其豪华,细节之处展现出她非同一般的财富实力。


根据网爆资料,董思槿96年出生,出身名牌大学,早年留过学。而且她的个人履历也出类拔萃,曾在石油大学本硕连读,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进入中石油北京分公司,后于2022年跟胡继勇成为同事。董思槿居然在今年初还曾获得“奋进中的榜样”称号,被全公司发通报表彰。


董思槿在“牵手门”事件发生后,关闭了她的微博帐号,不过她此前发布的照片和贴文仍遭到网友备份,并散布于网络上。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他们的薪资来源和生活开销的疑问,究竟是如何维持这样的高消费水平的呢?


胡继勇因为“牵手门”事件,其领导生涯戛然而止。寰球工程项目公司6月7日公告,“胡继勇已被免去寰球项目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并接受公司纪委核查。”


6月8日,该公司证实女事主为职员董思槿,同被免职,接受调查。“董思槿被停职”的词条,不到一天就有近10亿阅读,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视频引起轰动后,摄影师也受到了威胁,为了息事宁人删除了视频。但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视频已经铺天盖地传遍网络,引发热议。


有网友讽刺道:“躲过了老婆,躲过了公司,却没有躲过街拍,这个摄影师算是立功了。”


也有微信网友这样留言:比起桃色花边新闻,我们还要持续追问背后的腐败问题。胡总其出轨行为是否涉及权色交易,性贿赂等丑恶行为,损害集体利益?这件事的恶劣之处,还在于冲击全社会的价值观。全国人民都在共克时艰,而董小姐用繁华炫目的珠宝,和蔑视打工人的傲慢,打了我等普通人一个耳光。


另有网友评论,看了董小姐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炫耀,就能理解年轻人为何集体向往体制了,理解他们为何会把考编当作终身大事对待,把考上称作“上岸”。体制内真是太幸福了,就冲这4点半下班就能吸引无数社畜折腰,更别说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了。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在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背景下,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这已经很刺激我们了。各位领导,求你们行事一定要低调点吧,别太刺激广大焦虑不堪的人民群众了。


在中国,一些女子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权力”的怀抱,以美色换取各种权力金钱资源,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中共体制内,女性要靠陪睡上位?为什么中共体制内会有这么多桃色事件?


原扬州广陵区商务局美女副局长戴璐


近日中国网友甄选出中共新时代四大美女的照片。除了董思槿,她们是警花张津瑜、扬州广陵区商务局美女副局长戴璐、安徽省共青团团委女处长吴方媛。这四位美女的桃色新闻在中国网络上广为流传。


今年年初火爆上中国互联网的戴璐,是江苏扬州广陵区商务局的美女副局长。网传戴璐和其他男性官员在新婚房内偷情,过程被老公安装的摄影机拍下并向纪委举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官方在舆论压力下,通报了淮安市政府副市长韦峰与扬州市广陵区商务局副局长戴璐存在生活作风问题,目前正按程序追究二人纪律责任并建议免职。随后网络又曝出的消息是,戴璐供出了24名中共官员,据称扬州市委副书记韩华也危险。


现年30岁的戴璐,升职之路可谓传奇,19岁就考上了公务员,从县检察院小职员做起,2021年,晋升商务局副局长,这一年她28岁。


戴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后,网传她写下一份自白书,文章指出,“在工作上,有人说我是一个靠通过出卖色相谋取升迁的小人。如果我有足够的背景,我至于这样么,我也追求高大上和真善美的道德啊。只是除了这副好看的皮囊,我还能有什么是可以发挥运用的资源?”


有“最美警花”之称的张津瑜,去年7月份卷入桃色影片事件,全网疯传,男方是新能源公司力诺瑞特集团的高层吕知樾。从网络上传出的张津瑜照片,不管是颜值还是身材都非常姣好,身着警服更是英姿飒爽,让人眼前一亮。张津瑜曾是中国警察网的一名记者,毕业于扬州大学新闻专业,网友们称她为才貌双全的公职第一美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可挑剔的气质美女 ,在吕知樾发布的色情视频中,居然如此不堪,张津瑜在画面中的样子,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安徽省共青团团委女处长吴方媛,去年11月也自爆至少与11名男性发生关系,且有名有姓。而网友们也挖出她的这些情夫,就是吴方媛所属部门的官员,甚至还有跟她业务相关的大老板。吴方媛同时在对话截图宣布辞去工作。从吴方媛女士的生活照来看,虽然三十岁出头,却依然风姿绰约、面容姣好,身材也不错,喜欢摄影或者自拍。


网传吴方媛自爆和11男同僚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是中共官场近一年来发生的四起最火爆桃色新闻。


人们指责这些年轻女子是拜金女郎。也有人会认为是这些女性抢走了他们公平的机会,或者因为妒嫉这些女子靠色相走捷径上位,对她们的道德操守进行嘲讽、谴责。却没有意识到,谁才是真正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


中共官员包养情妇归根结底是权力惹的祸。官员滥用权力贪腐不义之财则为其提供了为所欲为的工具,如果没有权力,谁也不会有钱去包养情妇;而在女下属眼中,也只是看到了依附领导的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如果不是对权力的极端“崇拜”,也没有多少女性甘当情妇。


在中共这个集权的体制下的女性,即便是有才华,女性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如果不想一生默默无闻,就只能用出卖身体和灵魂的方式来获得升迁。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女性有多么委屈和无辜,毕竟那也是错在她们的选择上,但对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中共官员,她们不过是受害者,只不过受害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六四女学运领袖王超华近日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在中共政治体制内,女性沦为花瓶,更成为权贵斗争中的牺牲品:“近二、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官僚基本上就是权贵,同时有权和钱。打黑打贪的时候,常常就会揪出来,谁谁谁有多少情妇,女性变为政治斗争当中,提供性服务的角色。不光是官场,包括大公司里,都变成一个理所当然、被公开接受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对女性非常不友好的社会现实。”


新四大美女选择了与“狼”共舞,也就意味着她们的命运都摆脱不了中共的魔掌。最终也成为被大众唾弃的对象。


谢选骏指出:这些“身怀绝技”的女共衣钵,都是从毛泽东那样传下来的——看看毛泽东在汪精卫、斯大林面前的媚态,就知道毛泽东那也是一个男女通吃的两性人。

谢选骏:火箭上天——人头落地!火箭落地——人头上天!


《独家揭秘:凤凰卫视女主持微博中透露的与秦刚的小秘密——秦刚失踪超半月 情妇出事?还是火箭军案牵连?》(雷歌 2023年7月13日)报道: 


伟大领袖的当红马仔秦刚同学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从6月26日算起,至今已近三周。失踪原因众说纷纭:官方说秦大人身体不好。坊间则风传秦刚同学的情妇被查受到牵连,被中纪委带走了。更有消息称,带走秦刚的是国安,原因是最近出事的火箭军司令李玉超案牵涉到秦刚。


秦刚最后的露面,是6月25日接待了几国外宾,包括来访的俄罗斯副外长。


人们开始注意到秦刚的消失,是原定6月下旬与欧盟驻华大使的午餐会突然被取消了。随后原定7月7日访华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出发前两天的7月3日突然收到中方通知访问取消。中方接待他们的本来都是秦刚。


随后崴脚部发炎人就被外国记者问到秦大人出了什么事?病了吗?发炎人说不知道啊。7月9日,著名的香港大外宣《星岛日报》开始放风,说秦刚是得了新冠休息了两周,快要复出了。11日崴脚部汪发炎人又正式宣布,秦刚同学因“健康原因”无法出席13日在印尼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将由王毅王大人代替。


这么说,是秦刚同学操劳过度,病倒了。这是官方的说法。


但如果是得了新冠,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周到十天左右就自愈了,秦大人近三周还没好,难道进了ICU?


正当吃瓜群众疑惑间,坊间传出劲爆消息,前外交部人员韩连潮发推说,外交部前同事给他传递了内部的小道消息,称秦刚被中纪委约谈,起因是秦在外面有女人和私生子。另有消息称,秦的情妇是凤凰卫视《风云对话》的前主持人傅晓田,最近因其它事被抓,供出了与秦的不正当关系。


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小道消息当然无从证实。但我做了点功课,查看了傅晓田近两年的微博,发现了不少蛛丝马迹。


傅晓田微博最后更新停留在今年4月10日,内容是带着她刚生了一百多天的儿子从洛杉矶起飞,没说目的地,应该是回国。


今年3月4日,她微博说“儿子100天啦”。发了一堆照片,有她在南加州的海景豪宅里抱着儿子与她父母在一起的场景。照此推算,她应该是在2022年11月25日在美国生下这个儿子。受孕应该是在2022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这段时间她应该是在美国加州,因为她说2022年的情人节她去爬了南加州的Top of the world这座小山。儿子百日这天她又去爬了这座山。


我查了下,这座小山在南加州橙县的海边,因著名歌手卡朋特兄妹在加州大学时曾来过此地,并创作了风靡全球的名曲《Top of the world》(世界之巅)而得名。她刚怀孕时去爬这座山,儿子百日时又去爬这座山,“世界之巅”这个名称也许很反映她怀孕生子的感受。


3月11日,她连发两条微博,说“儿子爸爸不是美国人”,还配了儿子的正面特写照,说“看你们谁还说我是外国宝宝”。估计是回复一些网友的质疑。在这一天,她还提到“我们近期就要回国了”,应该就是指4月10日的回国。


3月14日,她的微博说已经吃了两个月的escitalopram,配了药瓶的照片。一查可知这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这说明她心理状况不太好,有抑郁症状。不知是产后抑郁症呢,还是孩子爸爸不在身边的原因。或者两者都有?


今年3月19日,她在微博中大发感慨:


Many happy returns! 这句祝福语的意思不是说“祝你收获很多回报”(TO HAVE many happy returns),而是“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Many happy returns TO THIS VERY DAY),因此也经常用做一句美好的生日祝福语。人生百年,身边人大多已接近或者走过半程,早该看淡什么收获、回报,懂得只有平安健康、内心安稳、充盈喜悦才是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幸福。所以说,真正爱一个人、关心一个人不是盼望他升官发财、平步青云、孤独地站在风起的山巅,而是希望他能拥有身体的自由、内心的自在,眼里有光、身边有爱,和家人团聚,看日出日落云散云开:“Many happy returns!”


我一查,3月19日恰好是秦刚同学的生日。傅小姐在微博中没有直接说“Happy Birthday”,拐了个弯说“Many happy returns!”并解释说这也经常用作美好的生日祝福。这个有点意思哈。


博文中所指的“他”像不像秦刚同学呢?秦刚在去年12月底由驻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长,并在今年三月的两会上变成国务委员,升官三级跳,一下由副省级变成了副国级,似乎很应博文里“升官发财、平步青云”的说法。而现在他身居高位,身不由己,孩子百日也无法回到爱人和孩子身边,这似乎也很应博文中“希望他能拥有身体的自由、内心的自在,眼里有光、身边有爱,和家人团聚”的说法。真是越看越像啊。


再往前,看到2022年3月20日和23日,她的微博里出现了男主角秦刚同学,当时他还是驻美大使。20日接受她的专访,并于23日在她主持的凤凰卫视《风云对话》节目中播出。配有许多两人在华盛顿做采访时的照片。


傅晓田1983年生人,今年已经40岁。但网上查不到她的婚姻状况。网传她老公名叫石宝峰是个1957年生的数学家,应该是误传。这个数学家的夫人也叫傅晓田,但生于1958年。傅本人也在2022年3月30日的微博中回应“我从来不知道石宝峰是谁。认识的人里就没有一个叫石宝峰的”。


根据以上考证,我觉得至少有四个理由给这个传闻提供了强大支撑:


1)傅晓田的微博有103万粉丝。之前她微博更新还算正常,三天两头,较长的也就间隔一二十天。但4月10日至今已经停更三个多月了,有点不太正常。是不是正如传言中所说她被抓了呢?


2)像她这样一个凤凰卫视著名栏目的著名主持人,如果有恋爱或结婚,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不可能查不到任何痕迹。加上她本人在网上也不低调,生了儿子也发一大堆微博,结婚和拍拖应该也会发。现在查不到,说明她至今没有正式公开的婚恋对象。但儿子已经生出来了,而且儿子百日也没见男主出现,说明男主不宜公开,是个特殊人物。


3)秦刚于2021年7月赴美就任驻美大使,到2022年底,这一年半主要在美国,与傅小姐怀孕生子的时间正好重合。至于他们何时在何种场合相识相交,我等吃瓜群众暂时无法知晓。但由于工作关系,傅小姐的《风云对话》专门采访各种国际关系中的头面人物,傅小姐与秦同学有许多交集。


4)傅小姐自己强调“儿子爸爸不是美国人”、不是“外国宝宝”,那就是中国宝宝罗。而她3月19日的生日祝福及人生感慨是最强烈的证据,让男主呼之欲出。


我考证的结论是,秦刚同学与傅小姐有一腿,这事很可能是真的。但中纪委会不会因为秦同学的生活作风问题就拿他是问,这不太确定。因为有个小三情妇,在中共高官中司空见惯,连伟大领袖都搞过不少。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这点小问题就动他。要知道,秦刚同学可是习皇的得意马仔,正在重用之际,怎么可能因为这种小事动他?


因此坊间有另一个传闻,是说秦刚同学这次消失,是国安在找他。起因则是中共火箭军司令李玉超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出卖了火箭军的大量核心机密,导致火箭军几任司令、副司令都卷入,这是一个惊天大案。


这个消息最早是6月28日由曾任中共海军司令部中校参谋的姚诚在推特上报的料。他说现任中共火箭军司令李玉超于6月26日上午从办公室被带走。自今天三月份以来,火箭军已先后有三任司令、两个副司令及若干军师级干部落马,其中包括曾任火箭军司令的前国防部长魏凤和目前也在接受审查。报料称将从中部战区和空军调人担任火箭军司令和政委,


香港媒体《明报》13日也报道,火箭军司令李玉超缺席了6月份火箭军晋升将官军衔的仪式。事件也涉及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张振中和火箭军副司令刘光斌。张振中也曾任火箭军副司令。张振中和刘光斌今年4月就被带走调查。火箭军多名高级将领涉及的贪腐或泄密案,还牵连到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巨干生。目前这些消息还未得到中国官方的证实。


港媒还称,火箭军是掌管中国核武器洲际导弹的战略军种,司令不会长期空缺,如果上述传言属实,中共在八一“建军节”前后晋升上将时,应该会有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的新司令。


而一周前的7月6日,习皇在东部战区视察时,据传火箭军副司令吴国华当晚自杀身亡。第二天官方说吴突发脑溢血去世。


关于李玉超儿子向美国泄露军事机密一事,一个侧面的佐证。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道,去年10月24日,美国空军大学一个名叫“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智库发布了一份长达255页的《中共火箭军组织结构》研究报告,详细梳理了中共火箭军的内部人事结构及在全国的部署情况。从高层的指挥系统到后勤的产品基地进行了详尽的披露,具体信息包括基地地址、部队主要功能、负责人的中英文姓名和部队番号等等。报告中以树状图显示了火箭军各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照片、姓名和他们彼此的关系。报告还在中国地图上标注出火箭军在全国各地的部署情况。报告开头甚至还特别说明了如何解读部队的番号。


该智库的负责人马伟宁虽然说“报告全部基于公开信息”,但分析人士认为如此详尽的内部信息不是一般的公开资料中可以找到的。这可能是中共火箭军窝案爆发的导火索。


秦刚当时是驻美大使,国安找他可能是配合调查。


现在大家看到的事实是,秦刚已经消失了近三周,这是极不正常的。得新冠也不会消失如此长的时间,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至于是情妇和私生子问题,还是火箭军窝案或别的什么事引发,目前尚不可知。


至于秦刚的前景,如果是火箭军窝案的配合调查,那可能结束后就会复出,不会有什么大事。如果是生活作风问题呢?现在坊间都在传习皇可能不会再用秦同学了,但想想这也不合中共的逻辑啊,高官们十有八九都有情妇二奶小三,只要政治站队没问题,忠诚于伟大领袖,这点事算什么呢?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仅仅是这两件事,不涉及其它问题,秦刚同学应该不会有大事,习皇正等着用他鞍前马后到处跑呢。


官场观察工作室 昭明@ZhaoMingObserve:其实傅晓田非常可怜,虽然有人人羡慕的凤凰卫视头牌名号,但大领导拿她当泄欲工具,许诺日后提拔,安安部要求她拿下西方政要,完成组织上任务,40岁的傅在欢乐外表下太累太无奈,她急需一段稳定的感情与家庭,她选择了秦刚,但却引来羡慕妒忌恨,外交部有人要置秦傅于死地。


自由亚洲电台@RFA_Chinese:中国外长秦刚原定今天出席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外长相关会议,但自6月25日起,他就没有露面。7月12日,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之妻在其微博帐号“大聪和臭丫头”上说:“今天是个好日子”,网友纷纷猜测,喜从何来?


太尴尬了


法新社记者提问,关于秦外长。预计他何时回归有最新消息吗?


汪文斌回应: ……


2021年7月28日秦刚抵美任大使。2022年1月20日左右傅晓田怀孕。2022年3月21日,傅采访秦。2022年11月23日儿子诞生。2022年12月30日秦任外交部长。2023年3月12日傅发布儿子照片,欢呼“胜利闭幕”(秦刚出任国务委员)。2023年4月11日,携儿子乘机离开洛杉矶,去往“前方”,从此失踪。6月25日,秦刚消失。


谢选骏指出:火箭上天——人头落地!火箭落地——人头上天!


2023年7月14日星期五

谢选骏:天眼工程通向地狱

《中国监控产品:BBC调查揭秘黑客赖以掌控摄像头的技术漏洞》(BBC广角镜(BBC Panorama)报道团队 2023年6月28日)报道:


中国制造的监控摄像头遍布英国的办公室、高街(商店街),甚至是政府大楼。《广角镜》的调查从两个头号品牌中找出了多项保安漏洞。要入侵它们到底有多容易,对英国的安全意味着什么?


在BBC伦敦广播大厦(BBC Broadcasting House, London)一个调暗了灯光的演播室内,一位男子坐在他的笔记本电脑前,输入了密码。


数千英里之外,一位黑客在看着他打的每一个字。


然后,这位BBC雇员拿起手机输入密码,现在黑客也把它记下来了。


天花板上的监控镜头由中国企业海康威视(Hikvision)所制造,里面的一项保安漏洞,意味着它如今有遭受黑客攻击的风险。


这位黑客说:“现在这装置是我的了,我想拿它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可以把它关掉,或者用它来看看BBC这里都在发生什么事情。”


BBC安排的“黑客”利用监控镜头的软件漏洞监视BBC工作人员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的一字一句。


对于被盯的这位先生来说,可幸那黑客在给BBC工作。这是《广角镜》为测试中国制造监控摄像头的保安程度而进行的连串实验之一。


海康威视与大华是世界领先的监控摄像头生产商。英国的大街小巷里有多少它们的装置,无人知晓。


一项《信息自由法》查询结果显示,英国35个地方政府在使用大华的监控镜头。


去年,隐私维权组织“老大哥观察”(Big Brother Watch)尝试找出答案。在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之间,该组织向英国不同公共机关提出了4510项《信息自由法》申请。在得到答复的1289项申请中,806项证实其采用了海康威视或大华的镜头——227个地方议会与15支警队采用海康威视,35个地方议会采用大华。


许多政府大楼也采用了海康威视的摄像头——某天下午,《广角镜》在伦敦市中心的国际贸易部、卫生部、卫生安全局以及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还有一所陆军预备役服务中心找到了它们。


保安专家担忧,这些镜头有被利用为屠城木马,捣乱电脑系统,继而触发内乱的潜在可能。


英国政府监控摄像头专员弗雷泽·桑普森教授(Prof Fraser Sampson)警告说,全国各地的关键基建——包括供电、运输网络、生鲜食品供应和供水——均受威胁。


他说:“这些统统都十分依赖远程监控,因此要是你有能力去干扰它,你就能在千里之外制造混乱,而不费吹灰之力。”


曾经在北京工作的前外交官,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资深副研究员彭朝思(Charles Parton)也同意此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看过《意大利任务》(The Italian Job;台译《大淘金》、港译《奇谋妙计劫金砖》),里头利用交通灯号系统把整座都灵市(Turin;杜林)瘫痪掉。那时候也许只是小说桥段,如今不是了。”


海康威视对BBC《广角镜》称,该公司为独立企业,不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该公司说,“海康威视从未,也不会,为世界上任何政府从事任何间谍相关活动”,并称其“产品均受严格保安要求,符合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营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


《广角镜》与世界领先监控技术研究机构,总部设在美国的“互联网协议视频市场”(IPVM)合作,测试入侵海康威视的摄像头是否可行。IPVM提供了安装在BBC演播室内的那个镜头。


因为保安理由,《广角镜》不能在BBC网络上运行该摄像头,因此镜头被安装在没有防火墙,保护设施甚少的测试网络上。


《广角镜》所测试的这支摄像头上有一项发现于2017年的漏洞。IPVM总监康纳·希利(Conor Healy)形容这是“海康威视给自己的产品开后门”。


海康威视称并无蓄意为其装置编入该缺陷,并指出在察觉到问题后,已几乎即时发布了韧体更新(固件更新)。该公司还说,《广角镜》的测试并不能代表现今运行中的装置,但康纳·希利称全球仍有超过10万台存在漏洞的摄像头在线。来自IPVM机构的“黑客”从千里之外实验入侵架设在伦敦某BBC演播室内的监控镜头。


随着《广角镜》开展实验,希利与IPVM研究工程师约翰·斯坎兰(John Scanlan)安坐在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总部的笔记本电脑面前。


未经许可入侵电脑系统乃刑事犯罪行为,因此《广角镜》不会提供它们如何做到的全部细节。


希利与斯坎兰首先定位装设在BBC广播大厦内的镜头,然后开始攻击其保安系统。


希利继而开始计时,看要花多少时间取得镜头的控制权。区区11秒过后,斯坎兰便宣布:“我们已经进去了那摄像头。”


他们现在能看见演播室内貌,包括坐在笔记本电脑面前的《广角镜》员工。


斯坎兰说:“要是我们把镜头拉近到键盘上,我们便能清楚看到他输入密码时敲打的每一个按键。”


“这就像开锁匠给您您家的钥匙,同时暗地里配了一条整个小区所有门锁的百合匙。海康威视的工程师基本上就是干了这样的事情。”


中国政府在监视你吗?


从间谍气球到秘密警察再到逃亡异见者,《广角镜》(Panorama)调查报道中国的全球监控行动。我们揭露了有关北京间谍气球舰队的新细节,还黑进了一台中国制造的监控摄像头,显示我们街头上的类似设备可以如何被利用。


BBC中文稍后将刊登该报道的完整视频版本,敬请关注。


海康威视称其产品“没有‘后门’”,也没有蓄意编程留下漏洞,并称其相信所有使用其装置的英国地方政府部门早已给它们的摄像头安装更新。


黑客们接着进行第二场实验——透过渗透操控软体来操控大华的摄像头。


IPVM在其总部内设置了两台测试用摄像头,要是他们成功的话,他们便有可能操控一整个网络的摄像头。


他们不用多久便找到了软件的弱点。希利说:“就这样,我们进去了。”


现在他们进入了系统,也就可以利用摄像头来窃听。


希利解释说:“许多人没注意到的是,这些镜头许多都配备了话筒。”虽然用家有时候会关机,但黑客要重启摄像头易如反掌,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能窃听这个房间。


大华公司称,去年该公司得悉漏洞之后,“马上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很快便透过“韧体更新”来修正。


该公司也称其并无国家支持,其设备不会干扰英国关键基建。公司称:“这些指控不实,且对大华技术及其产品的形象构成误导。”


英国政府监控摄像头专员桑普森教授形容,英国的监控视频网络存在“严重的固有风险”。


但专家认为,英国须加倍努力,保护自己免受英国监控摄像头专员桑普森教授所称“数字石棉”(digital asbestos)的侵害。他说:“我们上一代人安装了这些设备,且多半是基于他们便宜省事。现在我们意识到它们有些严重的固有风险,那我们怎么办呢?”


当被问及他是否信任海康威视与大华,他回答:“绝不可能。”


谢选骏指出:为什么他不信任上一代人的东西了?因为这个天眼工程,其实通向地狱。英国人为何允许自己的家园勾结地狱?因为英国人是毒贩的后裔。

谢选骏:北京政权竟无一人是男儿



《中國駐歐盟大使:烏克蘭收回克里米亞 北京不反對》(編譯中心綜合 2023-06-28)报道: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表示,北京可以支持烏克蘭收回1991年領土完整的目標,其中包括2014年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半島。


半島電視台刊登傅聰本月稍早的一個訪問,傅聰稱,中方尊重所有國家的領土完整,當中國和前蘇聯建交時,中方也是這麼同意的,「但正如我所說,這些都是歷史問題,需要俄羅斯和烏克蘭談判解決,這就是我們的立場」。被問到是否支持烏克蘭收回失地包括俄占地區,傅聰稱,他看不到任何理由反對:「我不認為有何不可。」(I don't see why not.)


他說:「我們(中國)尊重所有國家的領土完整,因此當中國與前蘇聯建交,我們也是這樣主張的,但如我先前所言,諸多歷史的癥結有待俄烏兩國協商化解,而這也是我們的立場。」


報導說,傅聰今年4月接受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訪曾說,北京不承認莫斯科併吞烏克蘭疆域的行徑,這包括占領克里米亞(Crimea)和頓巴斯(Donbas)。


傅聰又為中國涉烏克蘭問題的立場進行辯解,認為中方態度非常明確,「我們主張和平,我們認為通過在談判桌上解決分歧來盡快實現和平非常重要」。


報導提到,除了傅聰,中國官方一般不會就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領土發表公開評論。


當周末傭兵集團瓦格納(Wagner Group)恫嚇要發動大規模兵變卻戲劇性落幕後,中國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同盟關係依然強固。


針對中國的立場,傅聰辯稱,中國倡議和平的立場向來明確,並深信藉由談判儘快化解歧見是非常重要的。


上週歐盟對俄羅斯頒布第11輪制裁名單,當中列入被控在俄烏戰爭中,援助俄羅斯軍工業的中國實體,對此傅聰表示,中國從未承諾不准企業襄助俄國,但期盼可藉由對話化解這些誤會。


此外,傅聰4月間接受紐時訪問時另表示,中俄友誼「沒有止境」的說法僅僅是一種修辭,有人故意曲解,還說中國在戰爭中並不站在俄羅斯一邊。


就在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的三周前,普亭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宣告「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更計畫在人工智慧(AI)和網路控制等領域加強合作。


谢选骏指出:看来是北京政权也是变性人——只是一时半会儿假装男儿,其实最后竟无一人是男儿。


《俄罗斯动荡风险加剧,盟友国或寻求止损》(MARK LANDLER 2023年6月28日)报道:


周一,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破沉默,谈起这场导致雇佣军队伍来到距莫斯科200公里处的流产兵变。在此之前,他同伊朗、卡塔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领导人通了电话,听取他们的表态支持,同时还可能做出了恢复稳定的承诺。

普京拿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强大名单,这些国家要么支持他对乌克兰的战争,要么保持中立。对于普京来说,他急于让外界看到这种相互保证。即使在上周末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之后,俄罗斯传递出的信息似乎是在外交政策上一切如常。

外交官和分析人士表示,尽管俄罗斯的朋友和商业伙伴可能对一个核武器国家的武装叛乱感到不安,但他们不太可能放弃普京。他们说,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这些伙伴会对俄罗斯出现进一步动荡的风险采取两面下注的防范措施。

“我对这些公开声明并不感到惊讶,”前美国驻俄罗斯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说。“挑起事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也不符合其他人的利益。但私下里,如果你的目标是稳定,那么你应该担心普京提供这种稳定的能力。”

麦克福尔说,叶夫根尼·普里戈任的叛乱给乌克兰及其盟友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可以说服从北京到巴西利亚的外国领导人,支持俄罗斯或保持中立都是错误的选择。

瓦格纳的雇佣军占领了俄罗斯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市,这里距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

与俄罗斯结盟的领导人有着错综复杂的动机,无论是意识形态、战略、商业,甚至是单纯的自我保护——正如少数情况所表明的。他们需要拿出足以盖过这些动机的说服力。

中国是普京最重要的靠山,它将俄罗斯视为其削弱美国全球野心的关键所在。尽管据报道,自危机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没有同普京交谈过,但周一,中国外交部重申了对俄罗斯的支持,称其为“友好邻邦和新时代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此前一天,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秦刚,他的访问似乎是在此次兵变发生前就已经安排好的。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了这次会面,称两人讨论了“乌克兰危机”等问题。

“习近平能遇到的最坏情况是一个软弱的普京,他输掉战争,最终被赶下台,”乔治敦大学亚洲研究教授麦艾文(Evan S. Medeiros)说。“一个软弱的俄罗斯会使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失去一个盟友,也许更糟的是,使习近平在全球范围内被孤立,并受到来自民主国家的压力。”

不过,在公开支持俄罗斯之前,北京曾暗示它在私下里对普京入侵乌克兰让中国陷入越来越艰难的境地感到不满。虽然中国仍是俄罗斯的主要外交和经济援助国,但它已表示不会在这场战争中站队。这种含糊不清的立场严重影响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中国外交部发布的照片显示,外交部长秦刚与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周日举行会晤,这次会晤似乎是在兵变之前安排的。

中国外交部发布的照片显示,外交部长秦刚与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周日举行会晤,这次会晤似乎是在兵变之前安排的。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IA ASSOCIATED PRESS

这导致中国试图稍微远离俄罗斯,通过安排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间的通话,以及提出和平进程的广泛原则,包括谴责使用核武器和呼吁尊重主权。

“我认为你会开始看到更多的对冲和信号,”前美国对华情报分析师约翰·卡尔弗说。

在中东,同样的公开支持和私下质疑也很明显。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一直无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因为他们越来越把普京视为动荡地区的另一个安全来源,人们认为美国正在撤出这个地区。


自2015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扮演着这一角色,当时它出动军队介入叙利亚内战。普京对叙利亚独裁领导人阿萨德的支持阿拉伯领导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将其与他们认为奥巴马总统抛弃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行为进行了对比。

最近几天,从卡塔尔埃米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到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许多海湾国家领导人纷纷致电普京。据克里姆林宫称,沙特领导人周二表示,支持“俄罗斯为捍卫宪法秩序所采取的步骤”。

这是同为专制者可以预见的一个反应,但它掩盖了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个国家曾经共同努力尽可能地保持高油价,但现在俄罗斯正在积极地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石油,甚至在沙特阿拉伯试图支撑油价的时候。

沙特国家媒体发布的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照片。克里姆林宫表示,王储支持俄罗斯“捍卫宪法秩序”的行动。

“最重要的是,他们曾经认为可以用一个更可靠的俄罗斯来平衡一个不可靠的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洛伊研究所杰出研究员马丁·因迪克说。“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不可靠、可能更不稳定的俄罗斯。”


谢选骏指出:这些孙子,老想靠人——这种心态哪里像是男人,明明只是巾帼英雄。不过话说回来,“竟无一人是男儿”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女人说的!


《何清涟: 纵是擎天柱,难挽溃败局——闻习总“竟无一人是男儿”有感》(2013年1月30日美国之音)报道: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于2012年12月“南巡”,引发了观察人士认为“习宗邓”的猜想。但最近人们才知道,中国官方公布习的“南巡”讲话时是不完全引证,近日据说是全文的版本在网上流传,媒体称让期盼政改的人读后深感失望。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话是他谈到当年苏联崩溃时所说:“最后戈尔巴乔夫轻轻一句话,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偌大一个党就没了。按照党员比例,苏共超过我们,但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其中“竟无一人是男儿”,典出五代后蜀国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全文是:“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谈苏共亡党“亡国”之教训,竟引用失国君王之妃的名句,说明习总心头的压力很大很沉重。


这所谓全本南巡讲话倒是没有引起我半点失望,在“习近平:红色政权的守护者”一文里,我已经分析过,习总从来就不是一个立场模糊的人,他所说的就是他想做的,实际上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他一向就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着清楚的认识,在保“红色江山”这一点上,中共几代元老绝对不会挑错人。


但问题是:中国早就陷于全面溃败的溃而不崩之局,就算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全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也难挽中共命运狂澜于既倒。无论是苏共的历史命运,还是中共将来的命运,都不取决于领袖的个人意志,而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是中共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目前已经进入“名尽、亲尽、信用尽”的“五尽之局”(参见拙文“‘五尽’之下的政治衰变”)。


中共对苏共垮台的认知,以新华社2011年12月25日发表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为代表。该文作者万成才提出了八个问题,除了“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比较中性之外,其余七个问题主要是从中共一党利益出发思考,如:苏联亡党亡国对谁是喜事,对谁是悲剧甚至灾难?苏联亡党亡国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苏联亡党亡国,中国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与警示是什么?对发起苏联改革的戈尔巴乔夫应该怎样评价。


上述问题,普京其实早已回答过了,他那段著名的话包含两重意思,“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是惋惜苏联由世界超级大国坠落为二等国家;“试图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是没有头脑”,包含了结束苏联极权统治是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的意思。不过,中国媒体对此做含糊解释,只强调前一句,并且让读者错以为这是普京的全部意思。


事实上,外界早就非常详尽地总结过苏共灭亡的教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被归纳为三点,第一,苏联特权阶层腐败加剧了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导致苏联知识分子与民众对苏共政权离心离德,苏共垮台前产业工人甚至组织了全国大罢工,反对党国官僚侵吞公产;第二,苏共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最后导致财政困难;第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顺应时势,开展了“新思维”改革,结束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专制。


且来看看中共目前面临的处境与20多年前苏共有什么异同。


先谈国际环境。在这一点上,中共无疑远比苏共幸运,其面临的国际环境已经与前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完全不同。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极权体制真可谓“神人共愤”,教宗保罗高举十字架,与美国里根总统共同领导了一场结束共产邪恶、拯救人类、捍卫信仰的正义之战。“推倒这堵墙”(Tear Down This Wall)这一世纪的召唤,随着里根总统的柏林墙前演说传遍了世界,我在电波里听到这句话时热泪盈眶。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对此采取了顺应民心、顺应世界民主潮流的明智之举,使苏联东欧用“天鹅绒革命”的方式开启了民主化之门,并结束了“冷战”。戈尔巴乔夫不仅是具有大智慧的20世纪的伟大英雄,还将名垂青史,为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们永久景仰。


斗换星移,世事沧桑。本世纪前十年中国崛起之时,正值欧洲走向衰落之日,欧盟的成立只是落日余晖,让德法等国重温了一把大国梦。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则因反恐、伊战等耗资甚巨,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而债台高筑,国民现在普遍厌战。在中东北非茉莉花革命之时,美欧出手已经是勉尽其力,目前对叙利亚的乱局根本无力顾及。这种情况下,美欧坚持对中国人权状态表示关心,只能说是尽国际义务,再也没有余力象当年那样,在第三波民主化进程中充当幕后强有力的推手。


然而,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共,并无法减轻助习总的国内压力。他除了“不做戈尔巴乔夫”这一决心之外,面临的局势真是非常艰困:


首先,中共特权阶层与官僚集团的腐败远远超过当年苏共政治集团,追比蒙博托、卡扎菲等独裁者。且不说彭博社与《纽约时报》2012年曝光的红色家族,只要看看中国媒体的报道,就会清楚,凡属肥水衙门的高官,动辄可以聚敛几亿、几十亿美元的财富,小小村官贪污上亿的都已出现若干起。这种腐败状态远远超过当年的苏共的特权腐败程度。国内腾讯历史频道发表一篇《苏联70年腐败史》,将以前讳言的苏共腐败翻了个底朝天,但从其列举的事实来看,与中国近十余年相比,实在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所谓苏共高层的“特供”,不过是花钱买点专供特权阶层的紧俏商品如欧美进口的酒、衣物、相机、香水等高级消费品之类,而中共各级官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进入“烟酒奢侈品基本靠送,收入基本不动”的境界。让苏共官僚阶层望尘莫及的是中共官员的国际化生存,数百万“裸官”家属移民海外,他们唯一需要的“特供”,是中国生态环境濒临崩溃的产物,即保障其食品、饮水、空气安全的种种“特供”。


其次,苏联当时国内经济体系完整,国内资源充足,少有失业现象。而中国目前是资源耗尽,民不聊生,失地农民逾一亿,城市失业者至少有数千万。经济改革的红利基本在胡温十年消耗殆尽。如同我2004年在“中国威权统治的现状及其前景”一文中分析的那样,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作为社会生存基座的生态环境;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伦理(文化亲和力);社会成员的生存底线,具体指标是以就业为标志的生存权;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政治整合力量。目前,作为中国社会长期生存要素的生态环境、伦理道德与生存底线都已陷入坍塌与半坍塌状态,只剩下以政治暴力为主的政治整合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情况下,只有中共政治集团才顽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即使是最惧怕暴力革命的知识阶层,也非常希望中共改革,放弃一党专制,以规避暴力革命的风险。


当此时,做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才是令世界景仰的中国“好男儿”。


谢选骏指出:不仅“更无一人是男儿”这句话是一个女人说的,而且上述研究“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文章,也是一个女人写的。看来女人都盼着“无一人是男儿”的亚马逊王国,难怪靠着老婆发家致富的贝佐斯都成了世界首富。

谢选骏:中国就是秦国(China)——北约东进变成合纵、中国应对可成连横

《北約峰會閉幕:成員國強烈譴責中國 分析指北約意圖挺進亞太》(BBC 2023年7月13日早上7点47分)报道:


北約峰會結束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發表關於北約的演講。圖像來源,REUTERS


在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上,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韓國等四個國家(即「IP4」,印太地區四國)的領導人再次受邀出席,加強了與北約之間的合作關係。北約31個成員國發表公報,對中國發出了迄今最為強烈的譴責。北京對此作出憤怒回應。


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峰會中,北約領導人髮表了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稱中國以其「公開的野心和強制性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並抨擊中國與俄羅斯的伙伴關係。


「中國使用廣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工具來增加其在全球的涉足和投射力量,同時對其本身的戰略、意圖和軍事建設保持不透明」,北約領導人在公報中表示。


北約的聲明以該組織去年發佈的「戰略構想」為基礎,該構想標誌著北約首次提及中國,並指出其野心和政策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指出,這次北約峰會在立陶宛首都舉行,這裏已經成為「歐洲反中的急先鋒」,「聯合公報對中國措辭強烈,應該多少跟立陶宛的努力有關。」


朱志群教授認為,北約有擴張到亞太地區的意圖,並將進一步參與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美中關係和中歐關係也將更加緊張。


北約領導人還對中俄關係進行譴責,稱中國正在與俄羅斯「深化戰略伙伴關係」,並利用其經濟實力「製造戰略依賴並增強其影響力」。


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周二在新聞發佈會上說:「中國正日益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拒絕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威脅台灣,並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建設。」


北約領導人敦促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之一,要發揮「建設性」作用並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12日在記者會上回應稱,「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基礎之上,兩國關係超越冷戰時期軍事政治同盟模式,樹立了大國關係範式,這與北約國家大搞『小圈子』和陣營對抗有本質區別。」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迄今為止拒絕譴責俄羅斯的立場,並在經濟上支持俄羅斯。中國官員指責北約東擴是俄烏衝突的罪魁禍首,這種說法與俄方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北約峰會公報發表後的次日,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告訴外界說:普京的中國之行已「提上議程」,具體訪問日期將在最終確定後公布。


「現在絕對是保持俄中雙邊關係高速發展的好時機」,該發言人表示。



北約正推進與亞太四國進行合作,包括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韓國。這四個國家都是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都誓言將繼續向基輔提供援助。


這四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了本次北約峰會。他們擔心該地區因與中國和朝鮮等關係帶來的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加劇。


北約希望在日本東京設立聯絡處,如果成功,這將是亞太地區的首個聯絡處。但由於法國強烈反對,該計劃受挫。


法國在本次峰會中也抨擊了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峰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北約與其他地區國家建立伙伴關係是好事,有助於共同管控在印太地區、非洲及中東的安全問題,但不應超越地理因素。


馬克龍強調,「印太地區」並非北大西洋,北約不應有企圖在地理上擴張,並給人留下在其他地區建立認受性及地理存在的印象。


北約向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四國分別提出「訂製伙伴關係計劃」(Individually Tailored Partnership Program),包括海上安全、新科技、網路、氣候等領域的合作,深化關係。


比如韓國,與北約簽署的伙伴關係計劃涵蓋11個領域。根據計劃,雙方將例行召開高級政治和軍事會議;增強國防力量,並在互操作性領域挖掘合作機會。


韓國還將與北約建立旨在加強反恐力量的協商機制,並參與北約的反恐演習;雙方還將加強網路防禦合作。


朱志群教授指出,北約缺乏自我反省,沒有從俄烏戰爭中吸取教訓,即北約擴張時必須考慮各方的安全利益。 雖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不對的,但北約東擴威脅到俄羅斯是主要原因之一,北約卻不願承認這一點。


他認為,對於中國來說,亞太四國參與北約峰會,中國的安全環境將繼續惡化。 「北約有責任說明它東擴的理由以及如何能促進亞太地區安全,而不是起反作用。」


谢选骏指出:北约东进,变成合纵围秦(China)。秦国(China)就是现代中国,中国就是古代秦国。


《北約峰會首次正式將中國列入「系統性挑戰」:觸角是否已伸入印太》(呂嘉鴻 BBC中文記者 2022年7月5日)彼得: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記者會說,北約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安全危機。


在西班牙舉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又稱北約, NATO)年度峰會上周剛剛落幕。不出意外,俄羅斯因為發動侵略烏克蘭,成為北約此次峰會討論的首要焦點,30多個北約會員國共同簽署的一份新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 ),正式將莫斯科視為頭號威脅。


但是,更引人矚目的是,這份更新的戰略文件今年首次將中國寫入戰略概念藍圖,報告稱中國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這也是自去年北約峰會在聯合公報中提到北京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後,在今年進一步將此公報精神寫入戰略概念。


所謂「戰略概念」文件,是北約這個1949年成立的老牌西方軍事聯盟,接下來十年的核心任務及戰略藍圖。


針對北約的這份戰略概念文件,北京立即回應表達強烈抗議。中國駐歐盟使團抨擊這份文件充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肆意攻擊抹黑中國」。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向BBC中文解釋,就其名稱而言,北約的地理覆蓋範圍集中在北大西洋。 但現在,北約在亞太地區開始與對中國有共同關切的國家有逐漸聯盟的跡象, 韓國今年首次參與北約峰會就是個例子。


孫韻在電郵回覆記者提問時稱,北約或者所謂的「西方」普遍認為中國是對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挑戰,而中國則是將自己視為引領「不同類型」的國際秩序的新興力量。她說:「 兩種觀點的衝突不可避免了。」


「現在西方國家已聯合起來與中國對抗,北約最新的戰略概念表明這個衝突領域是多方面的。」她補充說。


文件說了什麼?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今年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圍繞著如何與俄羅斯及其盟友抗衡的種種計劃。包含今年峰會,已經通過邀請瑞典和芬蘭歷史性地加入北約。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記者會說,北約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安全危機,各國領袖討論烏克蘭情勢時將俄羅斯視為安全威脅。但是,更引人矚目的是北約首次在戰略概念上,將中國正式列為是北約面臨的挑戰。


《紐約時報》分析,對北約這樣一個冷戰時期成立,對中國一直沒有特別關注的西方軍事同盟來說,此次首次將中國納入戰略概念,是個很大的轉變。分析稱,轉折點發生今年二月,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但北京並沒有加入對莫斯科的全球譴責。


事實上,所謂「戰略概念」文件,是將北約未來約10年優先事項之概述。在2010年發佈的文件中,沒有提及中國,而且當時俄羅斯在該文件中還被稱為「合作伙伴」。


十年河東,2022年更新後的戰略概念文件,俄中兩國成為北約最為聚焦的兩個「威脅及挑戰」。


今年更新的戰略版本稱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與價值觀。


文件說,中俄之間不斷推進的戰略伙伴關係,以及雙方攜手進一步削弱「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企圖,「與北約價值觀和利益背道而馳」。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目睹中國對現代化軍力、長程導彈與核武的大力投資,並企圖控制電子通訊5G等重大的基礎設施時,必須考慮這些對北約安全所造成的後果。


美國官員認為,中國經濟影響力擴大,軍力增長,加大了對北約的威脅。


據此,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陳亮智向BBC解釋,無論如何,此次北約峰會所提及的「新戰略概念」中,俄羅斯還是北約「最顯著且直接的威脅」,而北京作為北約構成「系統性的挑戰」,仍是第二目標。


陳亮智分析,據峰會提供的戰略概念文件,中國在宏觀上有挑戰北約的利益及安全等問題。北約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追求擴軍卻意圖不透明,在經濟上試圖控制關鍵技術與掌握供應鏈,製造「戰略依賴性」而塑造中國影響力,這些顯然與北約的利益與價值相違。


關於台灣問題,在這份概念文件中北約也抨擊中國對台灣的「霸凌」。陳亮智告訴BBC,從2021年起,在拜登政府推動下,北約開始將台海安全納入宣言,並屢屢批評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問題,「於是,將中國『挑戰』納入北約『新戰略概念』中,這是合理的發展,只是相對應俄羅斯,中國對北約仍相對為次要目標。」他說。


北京強烈反對


然而,對北京來說,則嚴厲抨擊北約此次峰會對中國的種種評論是無的放失。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表聲明稱堅決反對北約「戰略概念」文件,指摘該文件對中國「肆意攻擊抹黑」。「文件聲稱別國帶來挑戰,但實際上北約卻在各地製造麻煩。」


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批評北約加強與亞太國家聯繫是所謂「搞拉幫結派『小圈子』」。他亦抨擊北約這份更新的「戰略概念」文件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中國表示強烈反對。


有許多分析稱,韓國首次出席北約峰會,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新西蘭(又譯紐西蘭)領導人都出席,顯示了北約在美國的鼓吹下,已將觸角延伸到印太地區。


譬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此次峰會在與日韓澳紐等北約伙伴會議的開場致辭中,除了批評中國與組織國家價值觀相異之外,他還強調北約因此需要團結並與想法相近的伙伴捍衛一同擁護的價值觀和自由。


北約觸角伸入印太?


陳亮智向記者分析,韓國首次受邀參加北約峰會,顯示出北約安全合作在地理範圍概念上擴大到了亞洲。


陳亮智解釋,主因是俄國入侵烏克蘭後,莫斯科與北京高度的「盟友」關係,顯示出俄中兩國分別對歐洲與亞洲的威脅。他認為,這也逐漸促成歐洲許多國家與部分亞洲國家關係越來越接近,其中韓國在這個新政治結盟的角色越來越被看見,這與新任總統尹錫悅的親美立場有關。


他說:「所以美韓峰會,『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美日韓防長會議等,都可以看到韓國的角色。換言之,我認為在美國的鼓勵與協助下,首爾逐漸在抗中上越來越有份量。」


事實上,外界確實開始關注,自從尹錫悅上台後,韓國與中國關係是否開始產生質變,也開始分析,一直與中國關係不錯的紐西蘭,這次北約針對中國及印太安全議題的表態,是否也象徵印太地區的政治有所變動。


根據《彭博社》報導,紐西蘭不是北約成員,而是北約合作伙伴,但這次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獲邀參與北約峰會,她發表談話時特別提到中國。阿德恩表示,北京已經變得更加自信,且更有意欲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她亦同時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強調國際規則的重要性。


但阿德恩對中國的評論亦隨即遭到北京批評。中國駐紐西蘭使館發出聲明稱:「我們注意到新西蘭方面在北約峰會上的有關發言,其中包含一些對中國的不實指責,聲稱中國『近年來越發咄咄逼人,更願意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對這一錯誤指責,中方表示遺憾。新方有關表態顯然無助於深化兩國互信,也有悖兩國為保持雙邊關係正確發展方向而付出的努力。」


中國094A型戰略核潛艇(北約代號「晉級」戰略核潛艇)在青島附近海域參加紀念中國海軍成立70週年閲兵的資料照片。


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吳詠紅評論稱,北約對抗中國的態勢,中國不可能不見,「相信也不會沒有預見。」她又說,日韓澳新領導人此次親赴西班牙與會,是對中國的清楚信號。她說:「當美國對中國圍堵的態勢成型時,日韓與歐盟與美國同一陣線,將是難以扭轉的結果。中國曾經希望通過經貿關係或戰略協作拉攏歐盟,事實證明,在中國與歐洲價值觀分歧的情況下,這很難實現。」


但吳詠虹仍認為即便這些勢必惡化中國的戰略處境,「但它不會只是中國一家的問題。若中美陷入陣營式的惡鬥,世界出現陣營式撕裂與失控,所有國家都將受損。」


無論如何,曾被法國總統馬克宏批評為「腦死」的北約,在莫斯科轟炸烏克蘭的戰火中似乎又復活過來,今年,它又將中國拉入未來北約10年的戰略挑戰。北約觸角擴張到亞洲,未來在亞太地區的行動,與中國的斡旋關係如何,勢必將繼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谢选骏指出:北约东进变成合纵——中国应对可成连横——如此一来,未来中国即将上演“秦灭六国”的复古大戏。现代的六国将是俄罗斯、印度、阿拉伯、欧盟、南美、五眼吗——各个击破,风卷残云。


谢选骏:“弱肉强食”比較健康——“資本主義”是僞造的命題!

網文《人类为何只吃食草动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呢?》(狩猎难度)報道: 肉类食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谓是“香饽饽”的存在,只要是跟肉有关的,那绝对是美食中的美食。但是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我们日常所吃的肉都是鸡、鸭、鹅、牛、羊这种食草动物,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人们的祖先—— 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