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3日星期五

谢选骏: 如果母亲在重庆殉国就没有我和我的一切了



《重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报道:


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205.42万人。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以江城、雾都、桥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重庆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景观。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重庆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在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中,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史称“巴渝”;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校68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西部(重庆)科学城等战略项目。

历史沿革

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在距今2万年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铜梁区)。

夏商时期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 · 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时期巫山地区催生了巴国文明。

战国时期,巴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区)、江州(今渝中区)、垫江(今合川区)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巴郡治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江关都尉于鱼复(今奉节),管辖巴郡军事。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孙述。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宁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巴郡治阆中。建安六年(201年)复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巴郡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经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巴东郡白帝城(今奉节)托孤。李严在江州筑大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西晋巴郡改属梁州。东晋十六国时,巴郡为成汉所辖,今重庆东部则为东晋巴东郡管辖。桓温讨伐李势,朱龄石平定谯纵,皆经由江州入益州。

刘宋时,将巴郡归属益州,巴东郡仍属荆州辖制。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荆州之巴东郡等五郡置三巴校尉(今奉节)。萧齐时,以益州巴郡、荆州巴东郡等四郡置巴州(今奉节,480年-483年)。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为楚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时仍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

唐代延续渝州之称,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先隶属于夔州总管府(今奉节),后改隶夔州都督府(今奉节),为山南西道辖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宋代,重庆先后短暂属西川路、峡西路(也叫峡路,治奉节)管辖,大部分时间则属于夔州路(川峡四路之一,治奉节)管辖。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庆知府。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经营巴蜀。余玠将四川制置司治所迁至重庆,并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构筑了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农历七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南征攻入四川。十一月,蒙古军抵重庆附近地区。开庆元年(1259年)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船万艘,溯江而上,冲破蒙古军封锁救援重庆。同年七月,蒙哥卒于合州钓鱼城下,蒙古军遂放弃重庆撤围北还回师争夺汗位,战事告一段落。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次合攻重庆。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庆被攻破,元军继而征降夔州(治奉节),纳入元廷陕西四川行省(治西安)管辖。

元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治奉节)析置重庆路(治渝中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元朝主要分为重庆路和夔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陕西四川行省正式分省,四川行省统有九路(含重庆路、夔州路)、五府。四川行省重庆路管辖巴、江津、南川3县,之后又划忠、涪、泸、合4州来属。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军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灭大夏国,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整个明朝,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依旧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重庆府辖2州、11县、1厅,包括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铜梁、大足、璧山、定远、江北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6月,张献忠攻占重庆。之后重庆被大西军、清军、南明军队轮番占领、蹂躏十余次,最后几乎沦为空城。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以清廷四川总督李国英重筑通远门为标志性事件,长达19年的重庆争夺战才告一段落。据《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重庆主城(即渝中半岛)全城仅有3000人。

清初,发生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具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清朝仍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后又分出酉阳直隶州和忠州直隶州。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由汉口第一次飞抵重庆考察。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沿海地区有243家工厂迁到重庆,占全国内迁工厂的54%。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交代属下的文官、参军两处干员清点好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12月1日正式于重庆办公。在成为“战时首都”之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析出四川省,重庆亦成为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川渝省市划界,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明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抗战时期,重庆伤亡39480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对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同年,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地理环境位置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重庆地理

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重庆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15.56%。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气候雾重庆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重庆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中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中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

重庆在地形和气候双重作用下,多雾,素有“雾重庆”“雾都”之称。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璧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  

水文

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千米,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和湖北的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自然资源

重庆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重庆每平方千米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 

2019年,重庆水资源总量497.28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105.5毫米。全年总用水量76.6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6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重庆共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共发现并开采的矿产68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矿种的27%,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主要有煤、天然气、锶、硫铁、岩盐、铝土、汞、锰、钡、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特别是煤、天然气、铝土矿、盐矿、锶矿、锰矿和钡矿等的储量、品位在中国都有明显优势。 

生物资源

重庆有6000多种各类植物,其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仅号称“巴渝峨眉”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存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和207种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珍稀动物23种。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重庆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

人口民族

抗战期间,大量人口内迁,迁至重庆地区的达100万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市区人口突破百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时,人口已达至125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部分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迁离,重庆人口规模逐步萎缩。但人口仍保持在百万以上,成为当时全国第七大城市。

2019年,重庆常住人口3124.32万人,比上年增加22.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6.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8%。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74.02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82.05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为32054159人。

民族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 

2012年,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

经济综述

重庆经济建设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2020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250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803.3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992.21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3207.25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40.0:52.8。民营经济增加值14759.71亿元,增长3.8%,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0%。

第一产业

重庆耕地面积162.2万公顷,农用耕地开发度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其中,有梁平的“柚子之乡”、潼南的“黄桃之乡”、涪陵的“榨菜之乡”、黔江的“烤烟基地”。另外,荣昌区是中国著名的种猪基地,其荣昌猪更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类,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4大类,尤以水稻居首。经济作物名优品种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叶、蚕桑、甘蔗、黄红麻、烟叶等。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饲养动物有60余种,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重庆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2020年,重庆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36.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04.59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综合单产359.92公斤/亩,增长0.4%。

全年粮食总产量1081.42万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119.64万吨,减产0.4%;秋粮产量961.78万吨,增长0.7%。全年谷物产量753.73万吨,增长0.4%。其中,稻谷产量489.19万吨,增长0.4%;小麦产量6.09万吨,减产11.9%;玉米产量251.13万吨,增长0.6%。全年猪肉产量108.82万吨,下降2.9%。生猪出栏1434.53万头,下降3.1%。年末生猪存栏1082.90万头,增长17.5%。

第二产业

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亦形成了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1891年开埠后,重庆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埠通商的萌芽发展期;二是抗战时期大量企业搬迁到重庆的基础培育期;三是依托三线建设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的巩固发展期;四是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庆有近代工厂和手工工场415家;截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川同类工厂仅583家,重庆占四川厂家总数的71%,资本数、工人数均占全四川三分之二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庆仍是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城市。

抗战初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宜昌大撤退,大量企业内迁至重庆。短时间内,企业数猛增至300多家。在约300平方千米内,兵工厂17家,聚集了9万多员工,接续着中国工业的命脉,也撑起了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工业脊梁。抗战时期,全国械弹2/3是“重庆造”,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2020年,重庆工业增加值6990.77亿元,比上年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3%,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9%,私营企业增长4.1%。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6%,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 

2020年,重庆建筑业增加值300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8974.97亿元,增长9.1%。

第三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已形成了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生鲜海产等口岸。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庆城内有商业行业27个,店铺字号3058家,而同期各类工厂仅400余家,重庆一直是西南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截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银行13家(钱庄23家);同年8月,原在重庆设有支行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三行成立了联合办事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支行正式开业。中央信托局迁入中央银行办公,邮政储金汇业局于1938年初迁渝,4月在重庆设了重庆分局。改组后的“四联总处”设在重庆;11月,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的总行或总管理处内迁到渝,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都设在重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底,重庆金融业总资本达到64725.8万元,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600万元的40.45倍。

2020年,重庆增加值231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52.87亿元,与上年持平;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88.91亿元,下降5.4%;金融业增加值2212.80亿元,增长3.9%;房地产业增加值1577.55亿元,增长0.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655.32亿元,增长4.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4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历史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龙门阵、重庆方言(渝语)、陪都文化、川剧、袍哥文化、重庆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


陪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张大千、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梁实秋、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丁肇中、朱光亚、周光召、邹家华、茅于轼、吴敬琏、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方言文化

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饮食文化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重庆饮食文化代表:重庆火锅、川菜、渝菜(重庆菜、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民风民俗

重庆有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由于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宗教文化

重庆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截至2015年末,重庆有宗教活动场所548处,宗教院校1所(重庆佛学院);佛教有活动场所279处;道教有活动场所33处;伊斯兰教有清真寺8处;天主教有活动场所66处;基督教活动场所162处。


谢选骏指出:如果把中国分成四大块,可以说重庆是左下方那块唯一“有洋味”或曰“现代化”的城市。这是因为重庆先有租界,后是陪都,万吨“巨轮”可以直达这里。我的父母1937年——1945年期间在重庆相遇,抵抗日本侵略。我的长兄生在这里。1979年我专门访问了这个城市,在那里怀念已经去世的母亲。小时候听她说过如何遭受日本军机轰炸的危险经历。她是在湖北参加抗战,然后进入重庆继续抵抗的。如果她那时不幸殉国了,就没有我和我的一切了。

谢选骏: 太原除了晋祠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网文《太原(山西省辖地级市、省会)》报道:


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辖1个县级单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太原市常住人口为5304061人。

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中部博览会和中国电视华鼎奖等重要大型活动。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全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2019年8月13日,太原市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2019年10月31日,太原市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

历史沿革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廧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鞅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城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

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人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韩王信上书,以晋阳距边境较远,移国都于马邑(今朔州市)。不久,韩王信叛汉,降于匈奴,引匈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曾到达晋阳城附近。十一年(前196年),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今阳高东),平定代地。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

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前176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阳。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郡治所设在晋阳。

终西汉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葰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遥西北)、于离(不详)、兹氏(今汾阳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北,一说在平遥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西)、京陵(今平遥京陵村,或说在祁县西)、阳曲(今定襄境内)、大陵(今文水东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南)、虑虒(今五台东北)、阳邑(今太谷东)、广武(今代县西南)、盂(今阳曲大盂)。

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汉孺子刘婴,自立为帝,建国号新,史称新莽。

新莽时期,郡国区划、建置无常,地名屡易,甚至一年五易地名,百姓苦不堪记忆。先是于始建国四年(12年)依《尧典》分全国为十二州,后又从《禹贡》之说分全国为九州。天凤元年(14年),又置州牧、部监,分合郡县,改易官称。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将西汉太原郡领辖的界休改为界美,榆次改为太原亭,于离改为于合,兹氏改为兹同,狼孟改为狼调,平陶改为多穰,京陵改为致城,大陵改为大宁,祁改为示,阳邑改为繁穰,广武改为信桓。

建武元年(25年),刘秀推翻王莽,建国号汉,史称东汉。

东汉建武初,整顿建置,废除新莽时的建置及郡国、县名称,恢复西汉旧称;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经西汉末年的战乱,户口锐减,官职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诏令全国并省四百余县。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中,废去菱人、汾阳二县;划广武、原平二县属雁门郡,上艾县归常山国。建武十四年(38年)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治所未变。

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厩、阳邑十六县。

东汉末世,外戚、宦官争权,军阀割据,战火又起。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袁绍以甥高干领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干,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建安十八年(213年),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县属冀。建安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

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易魏为晋,史称西晋。

西晋时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

西晋之世,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

西晋末年,北方民族崛起,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互相攻战,进入了史称的十六国时期。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族人刘渊于左国城(今离石东北)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不断劫掠并州郡县,加之并州于光熙元年(306年)发生饥荒,郡县难以自保,州刺史司马腾率众万人于冀州就食,号“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前赵嘉平二年(晋永嘉六年,312年),刘聪派子刘粲,乘刘琨领精兵出防雁门乌丸族反叛之机,袭破晋阳,太守高乔以城降。四个月后,刘琨在代公猗卢配合下收复晋阳。经此一战,晋阳城池残破,军民逃散。刘琨留部将箕澹、段繁戍守晋阳,自领兵移驻阳邑(今太谷),招集亡散。麟嘉元年(晋建兴四年,316年),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今昔阳),刘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设伏兵击败,全军覆没,并州震惊二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

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并州为后赵刺史张平所据。为图自保,张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坚,不久降前燕,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又降晋,皆被授以官职。张平的反复无常,不但未能自保,反而为并州引来连年战火。

前燕光寿二年(358年),燕王慕容儒遣司徒慕容评讨伐张平,并州各郡县纷纷投降。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今临汾),复请降燕。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

建熙十年(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前燕主慕容晡,以割地为条件,求前秦苻坚援救。及桓温被击退,日书违约。苻坚大怒,次年遣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兵分两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晋阳,太原地又落入前秦之手。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坚亡。并州刺史王腾迎苻坚庶长子苻丕入晋阳,于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晋阳为都。次年,苻丕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襄陵(今襄汾境内),兵败被杀,太原地区又为西燕所据。

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

自公元304年,止于公元394年,短短九十年间,太原地区先后为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占据。兵祸连年,境土屡分,国号几易,治所时迁,建置不能悉详。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硅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硅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九月占领阳曲,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遁。太原地归属于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灵皇后奉三岁的元钊即帝位于洛阳。四月,太原王尔朱荣拘灵后及幼主元钊沉于黄河,杀公卿百官一千三百余人。九月,尔朱荣入朝被洙,其从子尔朱兆自汾州入据晋阳,于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仍都洛阳。晋阳落入尔朱氏之手。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晋州刺史高欢率兵北讨尔朱兆。尔朱兆大掠晋阳,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击尔朱兆于赤谷共岭,兆自缢死。太原地复归北魏。

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并由洛阳迁都邺城,以邺为上都,以晋阳为下都。

武定八年(550年),高欢次子齐王高洋废元善,建立齐国,史称北齐。

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

天保八年(557年),魏(史称西魏)大将军、周公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王,建国号周,史称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举伐齐,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邺城。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又设并州宫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马府、司寇府、司空府),视晋阳为都城。十二月,又废并州宫及六府。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五县。平遥、受阳二县撤销。

北周政权统治并州不足五年,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隋杨坚取代。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二年(582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九年,又改置总管府。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三年(607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

隋季陵迟,寇盗充斥,大业十三年(617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李氏遂起兵晋阳,一举而灭隋。

唐初建置,废置分合频繁。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五年(622年)又改为大总管府。六年(623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

贞观元年(627年),因州县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对州县大加并省。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人盂县,罗阴县省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并州。其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并州属河东道。八年(634年),废受州,划寿阳、盂、乐平、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废燕然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晋阳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称府,非都城所在地称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罢晋阳京都称号,次年又复北都之称。

开元盛世之时,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即714年省)、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唐末,天下大乱。哀帝天祐四年(907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叛将朱温灭唐建梁,史称后梁。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镇守太原,仍奉唐天祐年号不改,并自行置并州太原府。次年,李克用卒,子李存勖嗣晋王位于晋阳。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十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番汉马步总管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年,后汉刘知远弟刘崇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据太原称帝,仍袭汉号,史称北汉。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汉据守晋阳,先后与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北宋曾两次进攻晋阳,皆无功而退。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四月,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北汉遂亡。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紧州,即四等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经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领辖阳曲、平晋、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九县,以及大通、永利二监。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

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国为十道,太原属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国为十五路,太原属河东路。因太原地区北近辽,西隔河近夏,于太原设河东经略使、安抚使。

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元丰元年(1078年)置为次府,大观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领辖阳曲、太谷、榆次、寿阳、孟、交城(宝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监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晋(熙宁三年即1070年,曾废人阳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复置)十县,大通、永利二监。

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举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入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掳徽宗、钦宗,遂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

金统治太原期间,曾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县地置徐沟县;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兴定元年(1217年)复置;兴定二年(1218年)升盂县为州,不久复改置为县。

太原府领辖忻州、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十一县,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在阳曲境内有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凌井驿五镇;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晋祠二镇;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

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称帝,号日成吉思汗皇帝。十三年(1218年),元将木华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国号为元。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置。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直属中书省辖领。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1305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

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州下又领有九县,境域远较前代广大。直辖十县为阳曲、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

元末,纲纪日紊,民心怨叛,群雄并起,天下骚然。朱元璋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荡灭群雄,遂即帝位,建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败扩廓帖木儿,山西全境平定。

明初,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置太原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

明代前期,太原府辖领六州、二十二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九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七县。

府直辖十三县为阳曲、太原(宋、金、元平晋县,洪武八年1375年改置)、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沟、交城、文水、寿阳、盂(元盂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静乐(元管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河曲(洪武二年1369年析保德州置)。

府辖五州及其所领县为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县(即元台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置县)、繁峙县(即元坚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置县)、崞县(即元崞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置州置县);岢岚州(洪武七年1374年析管州地置岢岚县,九年1376年升为州),领岚县(即元兴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为县)、兴县;保德州(不领县)。

明末,政治腐败,税赋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夺取北京,遂亡明朝。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军围攻太原,守卫太原城的大顺将领陈永福顽强抗击。十月三日,清军用大炮击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墙,占领太原城。

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对地方建置进行了较大变动。太原府所属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为省直隶州。同时,划河曲、兴县二县隶属于保德州;盂县、寿阳、乐平三县隶属于平定州;五台、繁峙、崞县隶属于代州;静乐、定襄二县隶属于忻州。经此一番变动,太原府仅领岢岚一州和十县,其中岚县为岢岚州隶县。八年(1730年),复从保德州划出兴县隶属于太原府岢岚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县并入徐沟县。至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八县;岢岚州辖岚、兴二县。原明代设在太原府的太原右卫,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裁并入太原前卫。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卫、太原前卫同时裁撤。

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9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举义武昌,各省纷纷响应。9月8日,太原举义,攻克省会,击毙清山西巡抚陆钟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

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下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四十三县。

民国五年(1916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六年复置清源县,七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

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会设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围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营盘范围内的市政建设。十二年,又将市政公所管辖区划分为四个区。一区署设在红市牌楼,二区署设在前所街,三区署设在西羊市,四区署设在西缉虎营。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未列为地方行政建置。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业部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确定市的建置,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十九年(1930年)废除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辖五个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市辖五个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共十六个区。

地理环境位置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北、东、西三面群山巍峙,北靠系舟山、云中山,东据太行,西依吕梁,南接晋中平原。古昔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称誉。太原市东、东北与榆次区、寿阳县、盂县为邻,南与交城县、文水县、祁县、太谷区接壤,西、西北与岚县、方山县毗连,北与静乐县、忻府区、定襄县交界。

太原市最北端为阳曲县天翅垴,最南端为清徐县韩武堡,东端为阳曲县贾庄,西端为娄烦县大村沟。东西宽114.25千米,南北长107千米,周长约560千米。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0%。

太原市地形地貌

太原市轮廓呈簸箕形。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均有分布。山地45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4.79%;丘陵904平方千米,占12.94%;平原1093平方千米,占15.64%;盆地279平方千米,占3.99%;谷地184平方千米,占2.63%。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悬殊,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峰;最低处位于境内南部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

太原市境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东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太原东山。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统称西山,包括云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关帝山东段。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吕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带,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属于晋中盆地(亦称太原盆地)北端,由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倾斜平原组成,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太原市城区就坐落其间。

气候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水文

太原市境内地表水依阳曲县的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南属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汾河流域。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市,其间有大小几十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6331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岔上乡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属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

太原市境内地下水主体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4个基本类型。其中山区以岩溶水和裂隙水分布为主,盆地区则以孔隙水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太原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2立方米,仅为山西省人均占有量的38.5%,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9%,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大气降水是太原市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但降水和径流变化大,分配不均匀,在连续干旱和多年枯水时期,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地下水是太原市的主要供水源,占总供水量的75%以上。全市平均年超采地下水资源量为1.12亿立方米,平均日超采量31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太原市境6988平方千米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为辅。土壤贫瘠,中低产田多,旱地、坡地占耕地总量的67%以上;宜农荒山、荒坡等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24.8万亩,为1996年耕地总量的10.2%。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少,低于全省2.21亩的人均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795亩最低警戒线。

太原市境内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南郊区、北郊区和清徐县的沿汾河两岸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水、热条件较好,为重要的农业区,但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不足;阳曲县土地资源丰富,但地理环境差,干旱少雨,生产效率低下;古交市、娄烦县土地资源较多,但地势起伏大,气温低,水、土、热条件不好,并且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利用较差。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

太原市境内植物资源按其用途和经济价值,可分为经济林木、中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糖类及淀粉植物、油料植物、饲草(料)植物、观赏植物、水土保持固沙植物及防治环境污染植物9种经济类型。其中,多种植物兼有多种经济价值。

太原市境内主要经济林木有22种:落叶松、油松、白杆、青杆、白桦等;主要药用植物有117种:银杏、胡桃、地肤子、王不留行、瞿麦等;主要纤维植物有28种(类):枸树、大麻、榆、山桃、白蔹等;主要食用糖类、淀粉类植物有18种:沙棘、胡颓子、黄刺玫、山杏、山桃等;主要食用油及工业用油植物有17种:胡桃、花椒、蓖麻、杏、山杏等;主要饲草植物有26种:多花胡枝子、兰花棘豆、直立黄芪、糙叶黄芪、草木樨黄芪等;主要野生观赏花卉植物有32种:侧柏、绣线菊、三桠绣线菊、栒子木、西北栒子等;对保土、保水、固沙有良好作用的植物有26种:白羊草、虎尾草、紫穗槐、沙棘、荆条等。

动物资源: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矿产资源:太原市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太原系煤储量丰富,煤种齐全,有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

人口

常住人口: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446.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0.36万人,增加5.09万人;乡村人口65.83万人,减少1.05万人。城镇化率85.25%,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23.16万人,女性人口223.03万人,性别比为100.06∶100。全年出生人口5.07万人,人口出生率11.42‰。

历史文化

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相传唐尧和大禹曾建都于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

风景名胜

太原文物古迹有晋祠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庙、晋阳古城遗址、晋商博物院(督军府旧址)以及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龙山石窟等名胜古迹。太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晋剧被誉为山西的“省粹”,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青年宫、太原市文广中心等都常有传统的晋剧演出。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号,后人因以命祠名。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与难老泉和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8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一带。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千米,分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晋阳古城建成于春秋末年(前476年),毁于宋初(979年),历时1500余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其遗址被列入中国十大遗址保护范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商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博物院总占地面积约1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博物院收藏有与晋商相关的账册、器物、汇票、地契、钱币等共12万余件,御书楼藏有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包括经史子集和三晋名家大作。


谢选骏指出:太原北方重镇,名气如雷贯耳,去过之后才会发现,那里其实乏善可陈——夏日旅行,唯有晋祠。这是因为太原出煤,全城污染严重,只有郊外的晋祠,绿化不错,给人留下怀古幽情。

谢选骏: 张家口荒山秃岭只有长城


网文《张家口》报道:


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冀晋蒙(外长城)经济圈的交汇点。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交通枢纽。介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之间。全市南北长289.2千米,东西宽216.2千米,总面积36357平方千米,下辖6区10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张家口市常住人口为4118908人。

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春秋战国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距今200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开启了中华文明先河。

张家口市是现行长城最多的地区,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崇礼、赤城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滑雪场,被誉为东方达沃斯。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河北省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

春秋战国时,张家口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

秦时,南部改属代郡、北部属上谷郡。

汉时,大部分属幽州地界,小部分属乌桓、匈奴、鲜卑。

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

唐时,北属突厥地,桑干都督府,南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

五代后,属辽之西京道。

金时,属于西京路。

元时,张家口市皆属中书省。

明时,张家口市除蔚县一带属于山西大同府外,其它皆属京师(治顺天府,北京市)。

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

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和口北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张家口市多个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设察哈尔省建制。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专区、察北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专区治所,张家口市、宣化市划属河北省。

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

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

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隶属之。

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

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1989年12月,张家口市撤销茶坊区、庞家堡区。

1992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张家口市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地理环境位置

张家口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东靠河北省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河北省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张家口市南北长289.2千米,东西宽216.2千米,总面积363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张家口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张家口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大部分。境内洋河、桑干河横贯张家口市东西,汇入官厅水库。张家口市属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两个Ⅰ级构造单元。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是一个自元古代至古生代末长期发育的地槽区,仅在康保北分布,范围极小,地层零星出露。中朝准地台构造发展过程可明显地划分为3大阶段,反映出地壳呈活跃—稳定—活跃的发展演化规律。张家口市主要有深断裂2条,大断裂7条。岩浆岩比较发育,分布面积大,岩石种类较齐全。岩浆岩共有9个旋回,每个旋回都以喷出岩开始,以中深层侵入岩结束。超基性、基性、中性、碱性及酸性岩都有,岩基、岩脉、岩株、岩墙、岩被各种产状齐全。

张家口市地层除缺失下古生界上奥陶系、上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上白垩系以外,由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皆有出露,总厚度达35978~51866米。张家口市出露的地层中包括的岩石种类也很齐全,不仅有太古界的变质岩,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还有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变质岩和局部的动力变质岩,以及超变质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岩浆岩主要是中生代、新生代喷出岩和吕梁期、海西期、燕山期花岗岩以及不同岩性的岩脉。

气候

张家口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张家口市是河北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市之一。截至2012年末,张家口市已发现矿产97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33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4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金属矿产1种、冶金辅助矿产5种、化工原料矿产3种、特种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种。已探明矿产矿产地158处,其中大型23处,中型34处,小型101处。

能源资源:张家口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风能和太阳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蔚州煤田、宣下煤田和张家口以北煤田,煤炭总储量29.34亿吨。风资源储量约2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坝上地区风资源储量约17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1030万千瓦以上,坝下地区风资源储量约3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140万千瓦以上。张家口市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地域日照时数2756~3062小时,年太阳总辐射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时,属于太阳能辐射Ⅱ类区域。

土地资源:截至2016年底,张家口市土地总面积5519.48万亩(3.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土地供应总量为332宗,面积1.22万亩,出让金总额63.67亿元;市辖区土地供应总量为40宗,面积2383.77亩,出让金总额11.11亿元。全市共预报土地整治项目78个,预计补充耕地31218亩。完成立项项目46个,新增耕地15036亩;全市已验收项目共50个,新增耕地19197.49亩。

生物资源:张家口市陆生野生植物共有120科、513属、21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62科、129属、369种。境内有野生脊椎动物50多科,300多个种及亚种。其中兽类15科30余种,鸟类26科130余种及亚种,爬行类4科15种,两栖类3科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7种。有森林及果树害虫的天敌17科68种。

水资源:

张家口市属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分布在张家口市5大水系:大清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滦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内陆河水系。截至2016年底,张家口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9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91亿立方米(地表、地下重复水量5.53亿立方米)。全市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为4.7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48亿立方米。截至2016年底,全市水库共93座,其中按在地原则不归属怀来县管理的官厅水库也列入统计。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82座。全市有塘坝数量170座,窖池2689座。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张家口常住人口442.33万人,比上年减少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8.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38%,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9.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3.54%。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3‰,死亡率为7.1‰,人口自然增长率1.2‰。


谢选骏指出:张家口可谓荒山秃岭,一下火车我就后悔了,可是为了等待下一班火车,不得不在那里等候了半天。虽说张家口周围长城很多,可是从北京前往大同的路上,长城已经看得太多了,产生了视觉疲劳,但愿下一站大同,不要带给我同样的失望!这是1979年7月的一天。

谢选骏: 绍兴囚禁秋瑾于滚滚红尘之中



网文《绍兴 (浙江省辖地级市) 》报道: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绍兴市常住人口5270977人,城镇人口335.33万人,城镇化率66.6%,常住外来人口达79万人。 

绍兴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2017年,绍兴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16。2018年12月,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7名,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之一。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绍兴市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小黄山文化开始,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

战国,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二十六年,中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剡县、余暨县二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大、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十五县。

三国,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鄞、句章八县。

西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辖县数不变。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

隋朝,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入句章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镠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

清朝,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于省县间设会稽道,治宁波,时辖地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三府。民国16年取消道制,原绍兴府七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民国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民国37年,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十四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八县)。

地理环境位置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北纬29°13′35″至30°17′30″、东经119°53′03″至121°13′38″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9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下,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表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

地质上,境内以纵贯市域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柯桥区平水镇至诸暨市璜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属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这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属江南(西北区)和华南(东南区)两个地层区。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大量的地质活动,留下了丰富而比较齐全的地质结构。境内的西北区自中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齐全,有大量沉积层出现;东南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火成岩发育,地层缺失较多。

绍兴市全境地质构造属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绍兴市境内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五种地表地貌。

气候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

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

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绍兴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伏旱)。

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常常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暑热渐消,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十月小阳春”,但常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有些年也会出现”秋拉撒”天气,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盛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天气稳定,是一年中温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节。

水文: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属甬江水系,诸暨尚有很小部分属壶源江,经富阳直接注入富春江。

曹娥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水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于绍兴三江口以下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193千米,境内长156.6千米;流域面积5099.15平方千米,占绍兴市总面积的61.8%,是境内最大的河流。

澄潭江:为曹娥江干流上游段,自源头至嵊县城关镇,长85千米,流域面积85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先后在城关镇附近汇入,呈典型的扇状水系。

长乐江:旧称西江,发源于海拔744米的东阳县道尚岭,至嵊县绿溪乡入市境,称绿溪江。经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称合山江。

新昌江:旧称潭遏溪,发源于海拔932米的天台县华顶山,流经新昌于黄泥桥村入嵊县,至新联乡捣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积535平方千米,全长52.5千米,河道平均比降4.5‰。砂砾河床,宽100米左右。

黄泽江:旧称东江,发源于海拔954米的宁海县与新昌县交界的虾脖尖。右岸有上东江(晦溪)汇入,至嵊县浦口乡万年亭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积577平方千米,全长65千米,河道平均4.5‰,砂砾河床,宽90~140米。

隐潭溪:因寨岭、石窟间的隐潭得名,旧称李家溪。发源于余姚市鹁鸪岩南坡,在上虞岭南乡白龙潭村入境,流经岭南、覆厄乡至章镇镇南汇入曹娥江,全长30千米,流域面积73平方千米。

范洋江:因江边的范洋村得名,发源于嵊县北部的西社乡岩岭,至上虞罗村山注入曹娥江,总长25.5千米,流域面积88平方千米,河底宽20米。属季节性溪流。

小舜江:因是舜江(曹娥江)的主要支流得名,又名小江或东小江。总长73千米,流域面积544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宽40米,属常年性溪流。

浦阳江: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从诸暨安华水库进入市境,于诸暨城北茅渚埠分东西两江,西江为主流,至湄池又合二为一,直到萧山闻家堰汇入钱塘江。境内主要一级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五洩江、枫桥江、店口江和凰桐江。干流总长151.1千米,总流域面积3431平方千米,市境内长67.6千米,流域面积2224.9平方千米。

大陈江:是浦阳江入境后第一条南会支流,源出义乌市巧溪乡全章岭大坞尖,经巧溪、苏溪、大陈三乡,由浦江县郑家坞流入诸暨汤江乡,流域面积245平方千米,主流长39.6千米,诸暨境内7.2千米,河流宽200米左右,主河槽宽60~70米。

开化江(上东江):由璜山江、陈蔡江组成,两江自东南向北流至街亭会合后,始称开化江,至丫江杨汇入浦阳江。全长46千米,流域总面积623平方千米,境内面积608平方千米,常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枫桥江:是浦阳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由栎桥江(左、右溪)、枫桥江(黄檀溪)、孝泉江(大干溪)三水组成。枫桥江居中,左侧栎桥江,右侧孝泉江。上游均为山溪型河流,下游为感潮河段。主流枫桥江,源出诸暨、嵊县交界的龙头岗北麓,主流全长25千米。总流域面积432平方千米。

凰桐江:源出诸暨紫云乡五云岭南麓,东流经寨头、大路杨、凰桐等村,流入萧山尖山镇注入浦阳江。源长52千米(境内46千米),流域面积180平方千米(境内160平方千米)。

浙东运河:始于杭州三堡,向东至镇海流入东海,为中国大运河之组成部分,自西向东沟通钱塘江、甬江两大水系。西自钱清入境,经柯桥、绍兴、皋埠、陶堰、东关、曹娥,至驿亭长坝闸出境。境内萧绍运河构成的河网水系又称三江水系(古称镜湖水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绍兴市总水资源量65.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3.56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6.80%。产水系数0.53,产水模数79.5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增加2.30%。绍兴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37亿立方米,与2008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增加12.40%。

土地资源:绍兴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绍兴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227071.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资源: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0%。

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绍兴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以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浙江省总储量的75.50%,铜矿储量占浙江省的62.60%,金矿储量占浙江省的42.40%。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中国之最,瓷石土占浙江省的82.10%,叶蜡石占浙江省的38%。

人口: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绍兴市常住人口5270977人。


谢选骏指出:我在1974年去到绍兴,看见了秋瑾纪念碑,尚未拆除——


网文《秋瑾烈士纪念碑》报道:


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心轩亭口。古轩亭口相传亭始建于唐。屡建屡废,现已荡然无存。此地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治前的府横街的交接处,正像鲁迅在他的著名小说《药》中所写的“丁字街”。景点在绍兴市城内解放路轩亭口,1930年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碑址为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地,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碑四周设栏板加以保护。秋瑾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碑建于秋瑾就义之地,具有较大的纪念价值。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心轩亭口。

这是1930年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碑址为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地,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 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

这就是秋瑾英勇就义的地方。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一星期后,清兵包围绍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于7月15日凌晨慷慨就义于轩亭口。后人追怀烈士,集资建碑纪念这位女革命家。纪念碑建成于1933年11月,碑身刻有“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还有蔡元培撰写的碑文,四周围以石栏。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谢选骏指出:秋瑾的纪念碑虽在,但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匆匆行人面前,却显得格外的另类……这使我想到,秋瑾的名字不幸谐音于“囚禁”,现在她不是还被囚禁在滚滚红尘之中吗?

谢选骏: 常州的语言和人种都是苏南和苏北的混合

网文《常州(江苏省辖地级市)》报道: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7805.3亿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州市常住人口为5278121人。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东与无锡相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无锡、安徽宣城交界。常州市属长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常州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藤花旧馆、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天目湖、金坛茅山风景区、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等景点。

历史沿革

4500万年前,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万—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三国时孙权嘉禾三年(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司马炎太康二年(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晋陵郡。晋大兴元年(318年)侨置兰陵郡。

隋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会昌四年(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全国十望之一,辖5县同上(含武进县)。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建吴国,常州属吴,史称“三吴重镇”。

元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朱棣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

清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国灭亡,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地理环境位置

常州市位于东经119°08'—120°12’,北纬31°09'—32°04’之间,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东与无锡相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无锡、安徽宣城交界,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6.18万公顷、水域面积7.33万公顷。

常州市地形地貌

常州市属长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其中,平原面积1672平方千米,占38.22%;丘陵山区面积1088平方千米,占24.86%;长江、湖荡水面积255平方千米,占5.83%(加水库、塘坝、内河等,总水面积约占16%);圩田面积1360平方千米,占31.09%(含内河、水库等)。

常州市海拔2米—9米。其中,平原5米—7米;沿江湖岸区2米—4米;圩田2米—5米;中南部6米—9米。低山丘陵地形占全市总面积的15%。除东北、西北、东南各有少量低山外,大都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有金坛茅山和溧阳南部天目山余脉两大山区。最低的山是太湖中的椒山,海拔37米;最高的山是溧阳南部边界的锅底山,海拔541米;金坛茅山大茅峰海拔372米。

气候特征

常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17.5℃,其中:一月份3.2℃,七月份31.1℃。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其中:一月份42.2毫米,七月份154.毫米。日照时间一月份137.6小时,七月份229小时。常州市年平均高温日有11天,极端最高气温达39.4℃。

水文

常州市地表水:市区河道与江湖沟通,水资源丰富。境内或过境河流达200余条;沟塘3000余条(个),水域面积70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6%。

常州市主要地表水来源:长江、大运河、太湖、洞湖、长荡湖、内河水网。其中,长江水近年已成为主要饮用水源;大运河市区段达23.8千米,年径流量达3.8—4亿立方米。

常州市地下水:潜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4米—8米之间;第I、Ⅱ、Ⅲ系承压含水层厚度分别在2米—20米、25米—45米、25米,最佳每天取水量分别在5.71万吨、1000—5000吨、13万吨;第V系以下灰岩含水层单井涌水量在86吨—143吨;已探明的矿泉水储量为2.7万吨/日以上。近年来地下水开采过量,政府已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常州市天落水: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常州市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金。非金属矿产:岩盐、石灰石、方解石、膨润土、陶土、玄武石、石英砂岩、砖瓦粘土、矿泉水。矿产地:计35处。其中,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26个。金坛盐矿储量163亿吨;溧阳方解石储量2700万吨,居全省首位。

动物资源:常州市常见动物有环节、软体、节肢动物3门、脊椎动物亚门所属动物168种。食用动物:田螺、蚌、虾、蟹、鱼、野鸭、兔等60余种。药用动物:蚯蚓、水蛭、珠蚌、蜈蚣、蝎、地鳖、蟾蜍、壁虎、刺猬等50余种。裘皮动物:草兔、黄融、豹猫、獾等10余种。益农动物:蝇虎、螳螂、蛙、石龙子、杜鹃、啄木鸟、灰喜雀、家蝠、麻雀等30余种。

植物资源:常州市常见种子植物分裸子、被子2门,分属138科。药用植物:紫苏、荆芥、半夏、沙参、蒲公英等200余种。百年以上古树名木:罗汉松、五针松、海棠、牡丹、麻栎、紫藤、无患子等19种。树种分布:农村以榆、桦、朴、楝等为主;城区以玄铃木、银杏、雪松、水杉、园柏、香樟、女贞、玉兰为主;庭院以月季、杜鹃、迎春、腊梅为主。

截至2018年年末,常州市常住人口4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5%。全市户籍总人口382.2万人,增长0.9%。其中,男性187.8万人,增长0.7%;女性194.4万人,增长1.1%。户籍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7‰。

风景名胜

常州市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藤花旧馆、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天目湖、金坛茅山风景区、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等景点。

景点

淹城坐落在武进市城区,距常州市区4千米,系春秋早期城池遗址,已有2800余年。春秋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占地约0.65平方千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形制似一神秘莫测的水城迷宫,城内有江南第一竹木井、玉兔神井等一批古迹、景点及传说,城外有宝林禅寺等古迹。

茅山位于江苏省金坛市和句容市交界处,是江苏境内主要山脉之一,主体山脉位于常州金坛市薛埠镇境内,少数山体余脉位于镇江句容市境内,南北走向,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茅山景区面积约为71.2平方千米,有“山美、道圣、洞奇”之特色,主茅山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景区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说。


谢选骏指出:常州人说一种奇特的混合语言,那是苏南话和苏北话的混合,常州的人种似乎也是如此。1974年我去常州,那时这里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眼见环境不好,据说产值很高,因为那时它有“新兴的晶体管产业”。

谢选骏:镇江的金山寺古道热肠

网文《镇江(江苏省辖地级市)》报道: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384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210418人。 

镇江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南部,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西衔南京、南靠常州、北邻扬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境内的丹阳市与常州市新北区交界处建有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另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蓉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通达中国各主要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镇江港通江达海。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历史沿革

“宜”为镇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名称,春秋时称朱方,后曾用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名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历经宋、元、明、清。

辛亥革命成功后称丹徒县,1914年隶属金陵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镇江县。抗日战争时期,镇江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千米,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千米。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0平方千米,占全省3.7%。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丹阳市1047平方千米,句容市1387平方千米,扬中市33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镇江市地貌走势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属宁镇—茅山低山丘陵,沿江洲滩属长江新三角洲平原区,丹阳东南部则属太湖平原区。宁镇山脉境内大体为东西走向,有山头114个,其中市区62个、句容市45个、丹阳市7个,主要山峰高度:大华山437米、高骊山425.5米、宝华山396.4米、十里长山349米、五州山306米。茅山山脉境内略呈南北走向,是秦淮河水系和太湖水系的分水岭,主要山峰高度:丫髻山410.6米、大茅峰372.5米、马山362.8米、瓦屋山357米、方山307.6米、凉帽山307米。江中洲地自西向东有世业洲、征润洲、新民洲、和畅洲(今江心洲)、顺江洲(今高桥镇)和太平洲(今扬中市全境)。

镇江市区地貌南高北低,北部沿江分布着心滩、洲滩、边滩以及冲积平原,海拔高度5米~10米。市区南部为低山残丘,自西向东分布着五州山、十里长山、东山、黄山、观音山、鸡笼山、磨笄山等,东郊零星分布着汝山、横山、京岘山、雩山等残丘,除五州山、十里长山高度超过300米,其余山丘高度均在100米~200米之间。城区内分布着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象山等高度低于100米的孤丘,总体上形成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独特地貌。

气候

镇江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2018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7.1℃,属异常偏高年份;年平均降水量1222.3毫米(按气象观测点统计,下同);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912.7小时。全年(2018年1月—2018年12月)各站平均气温为16.8℃(句容)~17.2℃(镇江市区、丹阳),比常年偏高1.3℃~1.5℃,其中镇江市区、丹阳年平均气温为17.2℃。全市年平均气温17.1℃,较常年偏高1.4℃,异常度值为2.01,属异常偏高年份,排历史第三极值。全市各站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为1094.6毫米(扬中)~1373.7毫米(句容),比常年偏多4.0%~25.0%。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222.3毫米(按气象观测点统计,下同),比常年平均偏多12.6%,属正常年份。全年日照时数为1821.2(镇江市区)~1989.9(句容)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204.5小时~多82.5小时。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912.7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3.0%,属正常范畴。

水文

镇江市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秦淮河、太湖湖西、沿江三个水系在这里集聚。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过境水、地下水、回归水等四种形式。长江流经境内长103.7千米。京杭大运河境内全长42.74千米,在京口区谏壁镇与长江交汇。全市有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32条(其中跨省2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下至乡镇级主要河流328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2个,0.5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湖泊2个,均为淡水湖泊。有水库141座,塘坝3.97万处;地下水取水井13.49万眼,取水量1321.25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镇江市木本树种有74科183属394种和变种。自然植被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和水生植被等7个类型,栽培植被则包括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经济林、果园和绿化等5个类型。针叶林有马尾松林、黑松林、湿地松、杉木林、侧柏林、水杉林和池山林等,落叶阔叶林有麻栎、黄檀林、枫香林、刺槐林和朴树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有短柄枹树和青冈栎林、黄檀和石栎林等。常见植物种类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被子植物和双子叶被子植物,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珙桐、红豆杉、金钱松、银杏、苏铁等。 

动物资源:镇江市常见主要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有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鱀豚、白鲟、鹳、丹顶鹤、大鸮、中华鲟等。鱼类资源丰富,境内长江鱼类分19个科。青、草、鲢、鲤、鲶、鳝等淡水养殖鱼类均有大量出产,其中鱽鱼、鲥鱼、鳗鱼、河豚鱼是名贵品种。

矿产资源:镇江市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钼、钨、金、银、铼及镉等10余种,矿床(点)47处。非金属矿产有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耐火黏土、硅石、型砂及红柱石等,化工非金属矿产有硫铁矿、岩盐、泥炭、磷及含钾岩石等。地热资源丰富,包括地下热水和地温异常两类。

当地方言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也属于吴语区域。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丹阳话迥异,而与扬州话仅有微殊。镇江话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方言次方言,位于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接合部,大致以谏壁为东界、上党为南界。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产生变化。镇江话虽属北方方言范畴,但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旗腔(类似京腔)的影响。与普通话相比,镇江话没有全浊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鼻化元音介于前鼻音韵母与元音韵母之间,in、ing,en、eng,n、l不分;有入声调。词汇中保留着丰富的吴方言词。句容、丹徒、扬中的方言类似镇江话,虽构成复杂,但均属北方方言系统。大港以东、宝堰以南、句容傍茅山一线及至丹阳西部的语言自西向东渐次出现吴方言特点,多文白异读,说话音接近吴语,读书音接近官话;全浊声母消失,舌面声母多,没有舌尖后音声母;单元音韵母多;读书音4个声调,说话音6个声调。丹阳东部则进入吴语区。

文化遗存

截至2019年5月,镇江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焦山碑林、丹阳和句容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大运河(包括大运河镇江段、虎踞桥、江河交汇处、新河街一条街、西津渡古街等5个点)、甘露寺铁塔、隆昌寺、城上村遗址、葛城遗址、铁瓮城遗址、宋元粮仓遗址、春城土墩墓群、烟墩山墓地等。焦山碑林中有“大字之祖”瘗鹤铭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的墨迹碑刻和摩崖石刻;丹阳和句容南朝陵墓石刻存有齐梁帝王归葬丹阳故里的陵墓8地11点24件,葬于句容的1点4件,是南朝石刻瑰宝。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有焦山古炮台遗址、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碑(唐拓本)、被誉为“江南第一钟”的唐中和铜钟、宋抗金名将宗泽墓、圌山炮台遗址等。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1处。白蛇传传说、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扬剧、灯彩(秦淮灯彩)、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董永传说、佛教音乐(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道教音乐(茅山道教音乐)等9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

风景名胜

截至2018年底,镇江市拥有A级景区38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14家。 

镇江市区多佳景,城北有金山、焦山、北固山,或屹立江中,或雄峙江岸,由长江组合成天然三山图,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城南有起伏的南山,掩映着鹤林、竹林、招隐诸寺,并由西向东嵌入城中,构成“城市山林”景观。古运河从镇江进入江南,由北往南折东,逶迤城中,汇入江南运河。西津渡古街全长1000米,存有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主城区有宝塔山公园、伯先公园、河滨公园、梦溪园、赛珍珠旧居等景点,还有保存完好的三国东吴铁瓮城遗址。镇江市区东部有山上矗立“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的圌山风景名胜区。句容市有佛教“律宗第一山”隆昌寺和以“宝华玉兰”著称的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集江南名山、道教胜地、革命根据地于一体的茅山风景名胜区。镇江有全国重点寺院宫观4所。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高四十四米,周长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

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谢选骏指出:镇江的金山寺古道热肠——1976年春天,我和挚友袁新民前往游览,交通迟到,抵达时已经关门,但说明来意后,管理人员竟肯开门迎客,让我们两人单独游览。这不仅让我们感到温暖,而且让我们得以在月夜体会到空前绝后的“禅房幽寂”,那是比苏州的寒山寺钟声更为玄妙的意境。这在毛泽东苟延残喘、尚未咽气的时候,是多么难得的礼物!这大约也是在宗教遭到镇压的时候,善念尚存的人们对于暴政的一个反抗。

谢选骏: 扬州的瘦西湖“山寨”了杭州西湖之名

网文《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报道: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3个市辖区和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559797人。

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扬州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活动、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举办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

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公布,扬州市位列第45位。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0月31日,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20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8.33亿元。

历史沿革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据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相当于“省”。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作为城市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改广陵为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武德八年(625年),广陵(今扬州)开始叫“扬州”这个专名,并再无变动。而“扬州”作为一座城市的概念也是从此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杨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赵光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宋赵光义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应天府),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1644年,甲申年,清军入关,明弘光元年四月,1645年乙酉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爱新觉罗多铎指挥的清军进攻扬州城的保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1645年,清廷设立江南布政使司,扬州府属之。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扬州府属江苏布政使司。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辛亥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农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大清国灭亡,1912年3月10日,中国南北正式统一,1914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1949年1月27日,江都县城(扬州城)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中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人口民族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民族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2018年4月,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包括扬州在内的24个海丝申遗城市代表共同签署《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Slender West Lake)位于扬州市北郊,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据2012年底数据,景区游览区面积33.66平方公里左右。

古籍记载瘦西湖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类)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

名称由来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历史变迁

明初,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再次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复苏,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呈现复兴的状态。这一时期瘦西湖上出现了一座桥——红桥(现称大虹桥),红桥的出现为之后瘦西湖园林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是瘦西湖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是在明末,人们开始关注瘦西湖。

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瘦西湖园林大规模建造是在乾隆时期,到清代中叶,瘦西湖园林在她的整个古代变迁过程中达到了顶峰,许多瘦西湖园林的景观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瘦西湖本身也随之一跃成为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近代随着交通失利,扬州最终失去了优越的交通地位,经济萧条,加上战争的破坏,瘦西湖园林在此阶段曾一度受到重创。但由于瘦西湖在扬州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瘦西湖园林的建设依然是朝前发展着,虽屡次受到破坏,却也在不断的整修和复建原有景观,并且新增景观。

谢选骏指出: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北郊,湖面瘦长,应该叫做“瘦北湖”才对,为何叫作“瘦西湖”呢?大约是为了“山寨”杭州的西湖之名。可惜这个“瘦西湖”一点没有西湖的味道,像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死气沉沉的,还不如济南的大明湖。由此可见扬州人的生意头脑,简直是过度发达了。甚至,连自己的地名都可以随意乱改。这样的人还想成功抗清,当然也就枉费心机了。否则的话,仅仅为了报复扬州十日屠城,满洲人就该绝种!也由此悲哀可见,“无耻山寨”并非共产党的创举,相反,是汉人的山寨恶习在中国搞出了“共产党支部”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谢选骏:美国倒数不足52年

《CIA新局长多次警告:中国是美国及全球的首要威胁》(自由时报 2024-11-13)報道: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雷克里夫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法新社档案照)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十二日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DNI)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